2021-11-13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23
筆 文章
-
-
2021-11-13 癌症.其他癌症
壺腹癌預後不佳 北榮副院長侯明志提醒這個症狀別輕忽
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11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68歲,之前傳出他罹患胰臟癌,但後來證實為「壺腹癌」。國內消化醫學權威、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指出,壺腹癌是壺腹周圍癌,是指壺腹及其周圍產生的癌,由於不容易發現和治療,通常患者就醫時已屬晚期,一般來說,最常見的症狀是黃疸。侯明志說明,壺腹位於膽道和胰管交會之處,附近還有十二指腸,腫瘤長在壺腹, 若早期發現,還是有機會可以手術治療,可惜通常較難被早期發現。不過,一般來說,胰臟腫瘤若長在胰頭位置的胰頭癌,通常不太會有症狀,相較之下,壺腹癌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黃疸,主要是這個部位發生腫瘤,很容易擋住膽道出口,引起黃疸。除了黃疸,壺腹癌的其他症狀包括體重減輕、上腹疼痛、厭食、倦怠等。侯明志家中即有長輩罹患壺腹癌,這位長輩原以為自己有血尿,但侯明志認為不能輕忽,緊急請長輩立刻就醫。他一看到長輩,就發現長輩已經出現黃疸現象,他立即為長輩做腹部超音波,竟是壺腹癌,後續緊急為長輩安排相關治療。壺腹癌的發生機率相對其他癌症低,但預後不佳,侯明志指出,主要是通常發現已是晚期,其實治療方式與一般的癌症相同,若早期發現,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若無法手術,則接受化療等全身性治療。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侯明志參與論壇指出,高齡化是全球重要議題,隨著年齡增長,生理及心理等逐漸衰退,不能只有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得健康,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進而推廣到全國每一個角落。
-
2021-11-13 新聞.長期照護
健康長壽論壇/長輩和你想的不一樣 竟與陌生人最親密
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於世界數一數二,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本報系今舉辦「次世代大未來論壇」,從長壽、健康兩方面探討,人可高齡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應如何因應。與會專家表示,高齡者生活範圍越來越小,進而更依賴周邊的人,甚至是周邊的陌生人,因此為促進腦健康,應多參與社會連結,除可降低失智及心理憂鬱風險,更可以降低被詐騙風險。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現代人健康、長壽是兩個重要關鍵詞,許多民眾會祝福長輩長命百歲,但長壽、健康應要連在一起,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長壽來說,國人年齡越來越高,於2020年平均餘命達81.3歲,女性更高達84.7歲。雖然國人往長壽方向邁進,但健康卻無法與長壽同步。據統計,國人不健康身體年數於2019年創下新高已達8.5年,且趨勢還會持續往上。游美月說,如何透過有效方法縮短不健康年數非常重要,今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榮總從國際研究及臨床門診分享經驗,以及如何從加強社會連結提高腦力、智力,降低失智症風險。游美月表示,與會專家也將教導民眾如何吃蛋白質增加肌肉量,更重要的是關渡醫院長陳亮恭的重要研究,將在醫院實踐結合AI技術及社區參與,打造宜居、宜住的新環境,本報會持續關注及推廣健康議題,促進國人健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助理教授張立鴻說,台灣步入高齡社會,但社會上高齡者被詐騙案件屢見不鮮,更是被詐騙的高風險族群,但從高齡者心理層面、大腦健康及社會互動影響發現,原來是高齡者身邊可聊天、知心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活範圍也越來越小,進而更依賴周邊的人,甚至是周邊的陌生人。張立鴻說,香港曾有研究發現,年輕人與高齡者對家人、朋友、鄰居及陌生人的親密度分析發現,年輕人與高齡者對家人、朋友的親密度差不多,但高齡者對鄰居及陌生人的親密度卻高於年輕人。此外,雖然家人常常告誡高齡者不要相信陌生人,但高齡者常想要被人認同與接受,不想去拖累別人的心理,也讓高齡者容易相信陌生人。張立鴻表示,年長者隨著身邊家人離家、離世多會產生社會孤離感,進而引發憂鬱、焦慮情緒,甚至引發嚴重憂鬱症,也大幅降低大腦健康,建議年輕人應多關心長輩要多參與社交互動,注意社會連結及社會孤離感,進而促進大腦健康,但高齡者應要有清楚認知,了解自己可能容易相信陌生人,隨時與周邊的人正常互動。因此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創辦銀髮助教,讓年輕學生多與高齡者互動,而有些歐洲國家鼓勵年輕人與高齡者同住,也建議高齡者透過網路增加社交互動,維持大腦及心理健康。今與會的長者也關心,現在年紀大了喜歡獨處,這樣正常嗎?張立鴻說,喜歡獨處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除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牽掛太多外,應多增加與他人互動,尤其和他人互動是屬於讓大腦很累的活動,對大腦健康越有幫助。
-
2021-11-13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長壽論壇/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臨 「長壽且健康」成趨勢
台灣2025年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過去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代表長命百歲,但長壽不一定健康,高齡醫學專家提倡,從40、50歲青壯年就要開始關注健康餘命,想追求晚年的安適,應在人生不同階段,從身心靈、多元有效的方法介入,不應只是單純地追求長壽。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今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並同步於線上直播,邀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立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醫師彭莉甯等專家,帶民眾在日常中做到健康又長壽。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表示,高齡化是全球化重要議題,而台灣高齡化速度居於世界前端,在短短10幾年間,高齡人口比例從7增至14個百分比,至2020年已到達20個百分比,甚至2050年時,有三分之一人口是高齡者,無法避免高齡世代到來。侯明志指出,隨著高齡進展,生理及心理等會逐漸衰退、失智,生活可能需要依賴,因此不能只有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得健康,因此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跨領域配合、建置相當重要,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進而推廣到全國每一個角落。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這2年常聽到「百歲世代」的社會趨勢,也常會與身旁長輩說「祝福長命百歲」,但如果和歐美相比,台灣人的不健康時間是延長的。根據統計,2018年平均餘命是80.96歲,不健康生存年數為8.41歲,2019年不健康生存年數增加到8.5年,創下歷史新高,如何透過有效方法,讓大家能縮短不健康天數,用「日」取代「年」,也就是大家想知道的訊息。游美月指出,論壇除了北榮和陽明交大團隊帶來國際研究以及門診經驗,還從社會腦(社會連結)怎麼促進腦力認知不失智,一天攝取多少蛋白質會增肌等,這些都是每天都用得上的知識。游美月說,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領導研究團隊,近期將發表刊登在國際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的頂尖研究,融合AI科技、社區參與等元素,打造宜居新模式,未來將在關渡醫院落實。她預告,次世代的健康長壽,聯合報也必定參與其中,透過醫學科學及媒體參與,陪伴民眾都能為自己營造美好的健康人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這2年因新興傳染病出現,許多專家預測,新興傳染病提醒人類,健康醫療才是公共政策的主軸。就高齡疾病領域中,透過醫學結合科技,近年實證醫學也逐漸在社區中實踐。相較過去,生病了才會到醫院,但一個健康的人,不可能一瞬間就失智,因此如何預防失能歷程,現在醫院要穿透進社區、家戶,醫療型態轉變為「預防醫學」。林奇宏指出,近年發展智慧醫療,結合電子及醫療領域,推展出可預測性、去集中化、連結體三面向。透過大數據分析,讓疾病可預測性提高,民眾得知健康資訊後,如何將預防體系串接。像科技時代中常應用數據彙整,延伸出「數位分身」、「數位孿生」概念,從人身上測量的數據成為「虛擬的我」,想介入醫療可先透過「虛擬的我」,再進到「真實的我」,將服務遞送到個人身上。林奇宏表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今年2月1日正式揭牌,結合交大科技及陽明的醫療,體現「科技源自人性」,讓健康有照護也有溫度,也期待培育「π」型人才,包括管理科技法律、金融科技、產學共創等,整合「科技、醫療、人文」跨領域人才。被問及陽明交大是否會成為台灣第二個「護國神山」,林奇宏說,學校的目標是培育人才,透過尖端研究,以高教教育視角洞悉未來趨勢,的確有這樣的期許,會以這方向做未來努力目標。
-
2021-11-1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肺阻塞、新冠肺炎「雙重打擊」 50歲男肺結疤、戴鼻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男性,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汙、粉塵、廢氣等。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若本身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對肺部即是「雙重打擊」,肺部幾乎纖維化,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三周以上咳、痰、喘問題,應儘速就醫,且應儘早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降低重症死亡機率。11月17日為世界肺阻塞日,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舉辦「每年近5000人慢性肺阻塞疾病死亡 立即戒菸 遠離咳、痰、喘」記者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表示,根據統計,國人40歲以上肺阻塞盛行率約6.1%至9.5%,但就診率僅2.1%,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2021年「後疫情時代咳痰喘」調查,針對1112名40歲以上且有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有4成高風險族群不認識肺阻塞。而有6成高風險族群曾連續3周出現咳痰喘症狀,當中近5成的人沒有尋求醫療資源,認為症狀沒有影響日常生活、年紀大很正常。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症狀不會持續出現。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更容易頭暈、頭痛,更容易「罩」不住。肺阻塞依照風險、症狀及惡化病史,分為四種族群,GroupA為症狀少、風險低,GroupB症狀多、風險低,GroupC症狀少、風險高,GroupD症狀多、風險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且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時,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古世基表示,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退休後出現咳、痰、喘症狀,尤其天氣變化呼吸更急促,運動、生活日常嚴重影響,就醫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透過藥物、肺復原運動及戒菸,肺功能獲得改善,運動耐力也提升。古世基說,若肺阻塞又確診新冠肺炎,等於是「雙重打擊」。他分享,一名50多歲男性個案,本土疫情爆發時確診,他本身肺阻塞輕微,但確診新冠一周後呼吸衰竭,送急診插管進加護病房,經2周治療後拔管,肺部仍結疤、纖維化,即便出院,一活動仍容易掉血氧到85%,低於最低正常值90%,這類患者需門診、肺復原協助復健,也建議家中準備血氧偵測儀,若血氧過低需戴氧氣鼻管,絕不可能恢復到過往狀態。王鶴健指出,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鼓勵民眾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三周以上咳、痰、喘症狀,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林慶雄說,依照患者風險程度給予整合性照護,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菸、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廣齊下,維持患者肺功能。古世基表示,以國際統計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除了高齡外,排序第一為心血管疾病,第二名則是糖尿病,第三則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肥胖等,呼籲民眾「疫苗一定要打」,可減低重症機率。一分鐘登階指標:1.「30階以下」: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2.「30至50階」: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3.「50至80階」: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
2021-11-12 新聞.杏林.診間
曾明清,領航台灣牙醫數位轉型!開業財富滿足卻斷送婚姻,遇見心靈導師改變人生觀
回首過往,得之於不少貴人的鼓勵與教導,讓來自鄉下的孩子有了自信心、增加了歷練、擴大了視野,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明清牙醫診所曾明清院長始終抱持著一份感恩的心,並發願在牙醫的專業領域上盡己所能、回饋社會,能夠成為眾多他人的貴人。四○年代中期,出生在新竹竹東客家庒的家中長子,曾明清不僅標誌著當時台灣社會一股奮發向上的氛圍、客家人勤儉的特質,以及長子光耀門楣的抱負,而他都加以融合並實踐之外,更在執業之後,透過正確的口腔衛生教育來服務大眾、辦理網路線上教學來服務同業,籌組「AI數位牙醫」國家隊和「牙醫師鐸獎」來共同防疫、抗疫,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貴人。曾明清上有兩個姊姊、下有兩個弟弟。日式教育的父母親,學歷都不高,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小時候家境不好,父親為求更好的生計,毅然決然帶著包括曾明清在內的三個孩子到台北打拚,「當時我十歲。北上讀書應該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折點!」曾明清緩緩說道,家裡窮,父母認為只有努力唸書,才能改變人生,「我不負父母的期望,從國中、高中,成績都不錯,最後考上牙醫系。」作文《養鵝記》贏得老師的激賞曾明清國中的功課表現優異,和老師發自內心的激賞與鼓勵有很大關係。他回憶指出,國中一年級第一次作文課,題目好像是自我介紹,他寫了小時候和奶奶相處情境的《養鵝記》,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生動寫實地描述如何看著奶奶養鵝的實況,同時幽默地敘述他如何用雙手在鵝脖子上輕柔地上下按摩,協助牠吞下食物的動作,結果那篇作文獲得國文老師胡憲綱的青睞,不僅讚譽有加,還公開給全班同學,甚至推薦他去參加演講比賽,「這讓我受寵若驚,也因而產生了無比的自信心,自此之後功課突飛猛進,最後國中三年的總成績是全校第二名,並如願考上建國中學。」曾明清記得,這位讓他終身感念的胡憲綱老師,當年約六十來歲,是一年級的班導師,「老師是所謂來台灣的外省第一代,有著濃厚的鄉音,他上課時講的國語,我常常聽不太懂,但老師的公開讚許卻大大激勵了我,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貴人。」國中二、三年級的導師李鈞俊老師,則是曾明清相處最久、至今難忘的老師。記憶中的李鈞俊老師,除了認真教學之外,還會挑選一些學生,跟他學國畫、學書法、打拳練劍,爬大山小山……,「老師真是多才多藝,甚至大膽到帶同學們去爬玉山,那時不知有多少父母親都嚇壞了呢!」曾明清跟李老師一路學國畫到大學畢業。大學時代,擔任國畫社長期間,還邀請老師當社團指導老師。「學國畫,對我日後當牙醫師所要具備的美學素養有很大的幫助;老師教學熱誠,對我日後事業的經營也有深遠的正面影響。」曾明清娓娓道來:「李鈞俊老師更打開了我的視野,也是我的貴人之一。」因視力不佳選擇醫務管理曾明清功課好,固然讓父母親放心,但可能是遺傳自媽媽的,從國小開始就深度近視,卻讓倆老既擔心又費心。到台北之後,父親常常辛苦帶著他四處看眼科。一直到大學,還常跑大醫院手術開刀(視網膜剝離),因為視力問題不用當兵,那時羨煞不少人,可是他一點兒也不開心,因為牙醫師看診時需要長時間、近距離在強光下聚精會神,為了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不因過度使用眼力而失明,開業後十分在意保護眼睛,盡可能多請人手幫忙,因而採取聯合執業,希望透過分工,降低看診壓力及風險。「恐懼失明的思維,讓我從此踏上醫務管理之路,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曾明清說出這段話的語氣裡透著堅信和篤定。1984年,曾明清開業沒多久,就聘請了幾位學弟妹一起工作,當時病患不多,也沒有勞健保,如何讓大家有病人可看,有基本收入,可說是大問題。當老闆很辛苦,員工人來人往,診所好像是職業訓練所,虧錢的居多。當時經營牙科不易的客觀事實,加上先天性的眼睛不好,讓曾明清深知,他的牙醫事業不能單打獨鬥,需要組織一個強而有力的團隊,才能發揮經營效益,因此,他要加強組織領導與人際溝通的專業知能,同時要營造一個優質聯合診所,好讓聘任的合作醫師可以發揮所長,安心看診。於是,從1986年起,他開始四處聽演講、學管理,甚至花大錢請診所經營管理顧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印象最深刻的是企管顧問師施滿室先生,年約四、五十歲,弟弟也開牙醫診所。「從1987至1993年期間他協助我,可以說是我診所經營管理的啟蒙老師,也是我的貴人之一。」施滿室當時所指導的許多管理制度還沿用至今。之後,曾明清開過三家小型連鎖診所、發展108家策略聯盟合作診所。1999至2003年,接受台大及北醫大醫務管理學的正規訓練,並以45歲高齡取得MBA碩士學位。「學醫務管理,雖未讓自己帶來很多實質的財富,卻幫助自己的視野、胸襟開闊了許多,牙醫生涯也豐富了許多。尤其,在人生的智慧,心靈的財富方面,收穫遠超過預期!這些或多或少都有受到施滿室的啟迪。」在開業前十年的這段時間裡,曾明清頻頻到企管顧問公司上課學管理,但自己不看診,到處趴趴走取經學習的經營方式,不僅無法獲得家人的認同,還因而斷送一個美好的婚姻,「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敗,但我並未因此放棄理想。」遇見心靈導師改變了人生觀正當徬徨無助的時刻,他遇見了「心靈導師」──卡內基資深講師郭志鵬。在郭志鵬老師引導之下,他開始學習一些人際關係與溝通,還有家庭生活如何和諧、工作生命如何平衡,以及心靈成長修行之類的課程,因而改變了人生價值觀。「凡事的發生必有其善意,對自己有正面的幫助」;「老天有時喜歡跟人開玩笑,在給你好的之前,會先給你壞的,讓你歷經磨難之後,再給你好的禮物,你就會加倍珍惜它!有時事業經營也是如此。」郭志鵬的金句給了他很大的啟發。果不其然,1995年曾明清建立了一個新的家庭,也開始重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和諧。感恩得之於無數貴人的協助,加上為醫者乃懸壺濟世的信念,還有如何發揮口腔健教的最大效益等考量,曾明清開業至今,不斷發揮創新、創意精神,全力投入口腔保健教育(OHI),希望幫助病患了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進而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12 癌症.其他癌症
壺腹癌近年病例增加!壺腹位置特殊難發現,最常見這症狀
【2021/11/11編註】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因壺腹癌轉移病逝台大醫院,享壽六十八歲。>>相關新聞王先生覺得上腹有一點不舒服,一連跑了兩、三家診所及健檢中心,都沒有查出特別原因,後來到醫院,醫師發現他的鞏膜有點偏黃,疑似是黃疸。於是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膽胰管擴大,疑壺腹周圍腫瘤。於是安排內視鏡檢查並切片,確診為「十二指腸乳頭癌」,也就是壺腹癌。王先生沒聽過這個疾病,很納悶怎麼會得這麼少見的癌症?壺腹位於十二指腸第二部分的內側腸壁,是總膽管和胰管會合處。解剖上是一個凸起、看起來像乳頭狀的構造,故又稱為十二指腸乳頭。膽汁和胰液在此匯流後,注入十二指腸,進行消化功能。看起來像乳頭 位置特殊難發現十二指腸乳頭其實是一個含括約肌的構造,為膽道和胰管的出口,平常只有進食的時候才會放鬆,讓膽汁和胰液流入十二指腸來消化食物。但是在沒有進食的時候,這個括約肌是關閉的。一般進行內視鏡檢查的時候,如內視鏡沒進入到十二指腸的這個部位就不易診斷,而且壺腹就像是「壁飾」一樣,掛在十二指腸的「牆壁」上,有時就算內視鏡有伸入到這個部位,由於一般內視鏡頭是往前看的,不會看到側面十二指腸壁上的位置,所以一般很難看清楚壺腹。因此初期的壺腹病灶如不細心看,是不易發現。所以過去發現這個部位罹病的時候,多已轉為癌症。不但如此,癌細胞可能已侵犯到壺腹周圍的器官,很難區分是原發的壺腹癌,或是從胰臟或膽管等壺腹周圍其他部位而來的癌症。不過現在醫學技術進步,已經可以早期診斷壺腹腫瘤。黃疸是最常見症狀因為十二指腸乳頭(壺腹)只是一個十二指腸上的小構造,不像肝臟是很大的器官,而且壺腹腫瘤沒有特異症狀,加上位置很難發現,所以通常都是病變很久了,引發症狀才會被診斷出來。患者可能容易覺得肚子脹、悶痛,而這些症狀和一般的消化性潰瘍很類似。另外,有些病人是出現黃疸,再加上有腸胃症狀,所以有時一開始會以為是膽道結石。黃疸是壺腹腫瘤病人最常見的症狀,因為十二指腸乳頭控管總膽管來的膽汁流向十二指腸,一旦這個部位發生腫瘤,很容易擋住膽道出口,引起黃疸。但有時一開始會被誤以為是膽結石阻擋膽道,而後仔細檢查才發現是十二指腸乳頭病變。而少部份患者則是因為重複胰臟發炎被發現,因為十二指腸乳頭也控管胰液出口,因此當發生腫瘤影響胰液流出,有可能會引起胰臟發炎。所以如果病患莫名發生胰臟發炎,壺腹腫瘤亦為診斷選項。近年壺腹腫瘤常透過健檢發現病人也年輕化過去發現壺腹癌時,通常比較晚期了,而且病患也比較年長,一般都是6、70歲以上。不過現在情形有一些改變。近年來因為健康檢查較普遍,有些醫師在執行內視鏡檢查時,會把內視鏡伸入到十二指腸內,檢視十二指腸乳頭是否有異狀。所以過去並不多見的壺腹腫瘤,在近十幾年來卻明顯有增加的趨勢,而且因為去做健檢的年齡層比較年輕,有許多病患都只有3、40歲,而且也比較早期發現壺腹腫瘤,這都要拜健康檢查普及化之賜。家族性息肉症、PJ症候群要提高警覺壺腹癌沒有什麼危險因子,男女發生的比率也相當,所以無法有具體的預防建議。不過有少數族群可能要注意,例如「家族性息肉症」,這類患者因為全身的消化道容易長很多息肉,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其次則是「PJ症候群」,全名是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種黏膜皮膚色素沉著和腸胃道缺陷瘤的症候群,屬於自體顯性遺傳或是突變而得,因為從胃到大腸整個消化道都會有大小不一的息肉分布,許多患者從小就會有反覆的腸套疊、也容易在壺腹上長出腺瘤,進而轉化為癌。這類病友接受內視鏡檢查時,應注意壺腹部的變化。壺腹腺瘤有癌變機會建議切除壺腹腫瘤的嚴重度可由癌前病灶的腺瘤到癌。壺腹腺瘤放著不管,將來很可能會變成壺腹癌。壺腹腺瘤又依其變化嚴重度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有研究顯示,約有7成的壺腹癌是由腺瘤惡化演變而來,因此當發現壺腹腺瘤時,建議要切除,以預防未來演變成癌症病灶。壺腹腺瘤的切除,早期是採取如同開胰臟頭部的傳統開刀方式或局部切除方式,腹部傷口長;然而若只是腺瘤階段就開這種大刀,往往讓患者卻步。所以目前有使用內視鏡壺腹腫瘤切除術,亦即在內視鏡下,使用線圈套住壺腹腫瘤予以摘除,病人不用開腹。但若是壺腹腫瘤內含有癌變時,不建議只用內視鏡切除,因局部淋巴轉移的機會近三成,此時需進一步採用外科開刀的方式整個挖除,以免切不乾淨,未來可能復發。由於腺瘤裡面到底有沒有藏有癌細胞,有時並不容易從內視鏡檢查得知,甚至切片也不見得切得到,臺大團隊研究發現,高危險的腺瘤可以先以正子攝影檢測,如果影像顯示內部很亮,則內部可能含有癌變,藉此檢查可幫助醫師判斷是否要直接開刀還是採取內視鏡切除術。高齡者可選擇內視鏡切除術如果壺腹腫瘤已經演變成癌症,即使診斷顯示只有表淺病灶,因為怕淋巴轉移,所以一般還是得開刀,除非是病患年紀太大。若是高齡病患的癌症期別在一期內,因為臨床評估內視鏡切除的方式和開刀切除的存活率相當,所以可以採用內視鏡的方式切除。若再復發,還可以採取射頻消融或是氬氣電燒的方式治療。對於年紀太大的病患,不失為等量延長性命的治療法。另外接受內視鏡切除壺腹腫瘤要注意的是,壺腹控管膽汁和胰液的釋出,切除壺腹腫瘤後,創面必須保持開放,故出血為需要注意的內視鏡切除後併發症之一。而對於術後胰臟發炎之預防,必要時會置放胰臟支架,保持胰管暢通,一段時間後支架可能會自己脫落,不必擔心。壺腹癌生長緩慢 發現罹癌勿悲觀有些患者發現壺腹癌時,因為有心臟問題、年紀大、體力衰弱等,不適合手術治療,也可以採取症狀治療的方式;例如膽汁阻滯引起黃疸,可以在膽管置放支架,讓膽汁可以流出,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不過,與另外兩種與壺腹周邊相關癌症(膽管癌、胰臟癌)比較,壺腹癌的生長相對緩慢,其實是三者中存活率最好的。也基於這個理由,如果病人的體力許可,還是建議開刀,不要太悲觀,和醫師配合,商討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得到最好的預後。(本文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授權刊登,>>原文網址)
-
2021-11-12 癌症.皮膚癌
天冷沒太陽也可能罹皮膚癌! 醫證實5大危險因子,你我恐正暴露其中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有許多不同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保護功能,因皮膚在人體的最外層,無時無刻反覆接受溫度、日光、摩擦、細菌等物理化學生物的刺激,也會對這些刺激做出適當反應,故綜合個人先天條件及後天刺激,皮膚可能衍生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癌症,常見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皮膚癌 與5 大因素有關依據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前十大癌症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由民國95年至民國105年,全國皮膚癌每年申報人數由2,457人增至3,627人,其中被證實的危險因子,包括紫外線的照射、慢性的砷暴露、離子輻射、慢性發炎、免疫抑制等。(推薦閱讀:頭皮癢、出現紅斑是曬傷? 醫警告「4跡象」小心是癌)ABCDE自我檢測 判斷皮膚腫塊惡性與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指出,一般可透過ABCDE自我檢測方式,判斷皮膚腫塊是否為惡性:A(Asymmetry)形狀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 (Color)顏色不均勻、D (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E (Elevation)明顯凸起或腫塊。不論是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或是黑色素細胞癌,在確定診斷後,都必須接受完整手術切除,以避免癌症復發。(推薦閱讀:身上黑痣小心會奪命! 皮膚科醫教你用3跡象揪出「索命痣」)大面積皮膚癌 人工真皮重建顱顏部位若有大面積皮膚癌,切除的面積必須大且深。鄭旭棠說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引,依癌別不同,會建議高風險區域需達4-6釐米切除範圍,以避免癌症的復發,同時傷口須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重建手術,過去常見重建方式為植皮手術或是皮瓣重建手術,只是患者一旦年紀大、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不僅重建手術會相當困難,且常需從其他部位取得組織,再補到切除後的傷口。為了解決後續照護問題,鄭旭棠及其醫療團隊在確診為皮膚癌後,會使用局部麻醉方式進行完整的皮膚癌切除,經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組織邊緣沒有發現乳癌細胞,緊接著立即使用人工真皮重建大面積的皮膚癌口,經過一段時間傷口照護,順利癒合,門診追蹤也沒有復發情形。皮膚出現異狀 應提高警覺就醫鄭旭棠提醒,因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國內皮膚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且以高齡患者居多,但皮膚癌多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死亡率遠低於其他癌症,呼籲若察覺皮膚癌早期症狀,如有形狀不對稱、不規則或顏色特異等腫塊,都要提高警覺不可輕忽。延伸閱讀: ·注意身上不尋常的黑痣! 專家揭「多數人都忽略的部位」小心是癌 ·為何傷口久不癒合? 小心皮膚癌惹禍!醫曝「常見症狀」 
-
2021-11-10 新聞.長期照護
可愛小卡防走失!協會推「緊急聯絡卡」 提升配戴意願
台灣每年約2萬以上失蹤人口,其中失智長者數逐年增加,根據警政署統計,65歲以上失蹤人口中,失智症患者走失佔4成。由於失智症的定向感、對周遭環境判斷力逐漸退化,導致走失頻傳,台灣失智症協會與中國人壽今年一同研發新型預防走失輔具「緊急聯絡卡」,兼顧外觀及關鍵資訊,增加失智者配戴意願,縮短協尋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蹤長者中,每2位就有1位可能是失智者,因此預防走失措施格外重要,呼籲「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三不」包括不用等、不用跑、不用錢;「七要」為配戴緊急聯絡卡、更新身分證照片、愛的手鍊、指紋捺印、愛心布標、GPS定位、鄰里守望相助等,協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科長林大為表示,去年警方受理失蹤人口案件,長者失蹤約4500件,其中2145件有失智傾向。而鄰近國家日本為超高齡社會,去年統計,認知症走失患者約17000件,站失智人口22%,台灣失智者走失比例約8.6%,比例逐年攀升。一份針對警方同仁調查,何種輔具有助尋回失智者,其中40%認為愛心手鍊、27%則認為GPS定位有幫助,相信未來「緊急聯絡卡」也能奏效。湯麗玉指出,最常見防止民眾走失輔具,愛心手鍊推行20年,是台灣現行最多人使用。然而GPS定位則是公認最有效,但可能因電池續航力不夠而沒電,因此預防走失輔具一項不夠,需要多元策略。若長輩在「極端氣候」走失,包括炎熱、寒冷天氣等,可能導致存活時間較短。失智症家屬葉先生分享,父親確診失智症後,曾有2次走失經驗,第一次父親搭車要到老三家找母親,雖然在對的公車站下車,卻因走錯方向而跑道別社區。第二次則是父親獨自外出搭公車,家人因找不到父親相當緊張,電話聯繫上父親,但他卻不知自己搭往何處,後來父親改搭計程車才順利回到家。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顧問曾清芳,本身是極輕度失智患者,太太則是阿茲海默輕度失智症。他透露,手機裝有GPS定位,與女兒手機串連,而太太沒習慣用手機,因此改戴GPS定位手錶,但電池續航力差,若失蹤一兩天恐出大事。現在與太太一起去失智據點上課,也盡量不讓太太獨自一人。曾清芳透露,起初覺得太太有失智傾向,一句話重複問,因此帶太太就醫後,才發現自己也有輕度失智,但當時自己尚未退休,且完全無徵兆,讓他著實驚訝。過去他不願配戴愛心手鍊,因外觀加上不想被貼標籤,失智症協會新推出的「緊急聯絡卡」外型好看,願意別在包包上攜帶外出。湯麗玉表示,緊急聯絡卡上,除了可記載姓名、緊急聯絡人、電話等資訊,亦可紀錄長輩健康狀況,例如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者,若在外身體不適時,可透過緊急聯絡卡得知,長輩身上若有攜帶藥物可協助服用。緊急聯絡卡由中國人壽贊助捐贈,目前第一批製作1000個,配送至全台失智據點,目前剩餘200、300個,第二批改良版正在製作中,有需要民眾可致電失智症協會索取。
-
2021-11-09 新聞.長期照護
協助失能長輩復健 中醫師到府把脈、針灸
台灣面對高齡化挑戰,因應長照需求,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近年已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服務,並成立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讓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可上網透過「中醫地圖」尋找離家最近的中醫診所或由專線協助媒合,只需負擔交通費,就能接受中醫居家診療。柯富揚指出,人口老化帶來不少醫療衝擊,包括龐大醫療支出、不當用藥和住院風險增高等。中醫在長照方面可透過把脈、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介入,改善中重度失能者的症狀,包括失智症行為改善、中風病患的行動、褥瘡傷口癒合等。因此中醫近年積極參與長照照護,除過去到長照機構義診,或在長照C據點(巷弄長照站)運用中醫給予衛教、辦理預防講座外,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服務,全國已有1813位中醫師受訓。台東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黃俊傑表示,曾有一名84歲的潘姓阿嬤因膝蓋紅腫不良於行,原本需每周舟車勞頓到台東市區打止痛針,經中醫到家中執行三、四次針灸後,成功改善長年膝蓋疼痛的問題。中國附醫副院長、中醫師賴榮年說,以中區為例,去年中醫居家醫療已服務超過兩千人次,全國已服務超過一萬人次。但仍然有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中醫有居家醫療服務,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的申請資格,賴榮年表示,除原先符合西醫居家診療者外,病患出院時如有需求,也可透過出院準備中心或各縣市衛生局、居服中心轉介。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長者,也只要透過中醫師公會各分區專線或使用「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也都可以申請居家服務,由醫師評估後即可到宅服務。中醫師公會副秘書長陳博淵說,民眾平均診療一至三次即有顯著改善;相關費用,民眾只需負擔醫師到宅的交通費,無須負擔藥費或針灸等治療費用,且無診療次數限制。
-
2021-11-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不方便出門就醫? 中醫推到府把脈、針灸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中醫近年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業務,也成立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可上網透過「中醫地圖」尋找離家最近的中醫診所,或利用專線申請相關服務。柯富揚表示,人口老化所帶來不少醫療衝擊,包括龐大醫療支出、不當用藥和住院風險增高等風險。我國高齡者門診醫療使用年平均就診次數為26.7次,且有多重使用藥物上的問題。而近年統計高齡人口年平均住院次數為0.38次,為65歲以下民眾住院風險之三倍,而常見住院診斷病症計有肺炎、癌症相關治療、泌尿道感染、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柯富揚說,中醫在長照方面可透過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介入,改善中重度失能者的症狀,包括失智症行為改善、中風病患的行動、褥瘡傷口癒合等。而中醫近年積極參與長照的照護,除過去到長照機構義診,或是在長照C據點(巷弄長照站)運用中醫給予衛教、辦理預防講座外,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業務。中國附醫副院長、中醫師賴榮年表示,以中區為例,2020年中醫居家醫療已服務超過2000人次 ;東區居冠,服務7200人次,全國已服務超過一萬人次。不過目前仍然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中醫有居家醫療服務,2020年服務人數僅700多人,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賴榮年表示,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的申請資格,除了原先符合西醫居家診療者外,病患出院時如有需求,也可透過出院準備中心或各縣市衛生局、居服中心轉介。另外,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長者,只要透過中醫師公會各分區專線或使用「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 https://cmmap.wezoomtek.com/front/map ),也都可以申請居家服務,由醫師評估後即可到宅服務。
-
2021-11-07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設計自己的第三人生
最近聯合報橘世代周報來訪,主題是「設計你的第三人生」。第三人生是近年很流行的概念,因為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人類壽命普遍增長,除了各國要面臨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之外,對於個人來說,這多出來的歲月是上天給我們的生命大禮。所謂第三人生的第三,大概是指,我們從出生,然後求學是第一階段,必須依賴別人的照顧;接著進入社會工作,成家立業承擔責任,是第二人生;最後六十來歲,從職場退休,大概還有二十多年可以自由選擇揮灑的時間,就稱為第三人生。二十一世紀前,多數人沒有所謂第三人生,因為退休後沒多少年,就臥病在床或離開人世,好命的就待在家裡「含飴弄孫,安養天年」,沒有多少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現代人雖然多出這沒有工作負擔的第三人生,但是要快樂自在,甚至活得精采,卻不是那麼容易。別認為時間到了,自然就會邁入「第三人生」,必須要提前規畫,有意識地重新探索自我,找到最在乎、最看重的價值,然後把時間,也就是自己的生命,花在那些事物上,如此才能活出滿意的人生。或許世界上第一次有這麼一大批熟齡者進入第三人生,剛巧這些人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成長,所謂的戰後嬰兒潮,這些人進入社會工作也恰好趕上世界經濟的快速成長期,相信這批人只要不揮霍,把工作賺來的錢安家立業,大概都會有點資產或餘裕。因此,這些受過教育,身體健康,又擁有資源的人,面對這多出來的時間,不免仍會如同在職場上養成的習慣,競相比賽,拚出一個亮麗的清單,以為這才是值得的第三人生。但我覺得事實上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反而能安靜下來,回到自己內心真實感受,探索什麼是自己最在乎、最看重的事物,不再去跟別人比較,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我覺得退休最棒的事情,就是從此不必再開不想開的會,做不想做的事,參加不想去的活動,跟不想見的人碰面。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無所求的人最大,所有時間都可以自己運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有個陷阱,因為在職時那些想做的事是有別於工作日常中的「非日常」,也就是難得的休閒活動。如今一旦當年的非日常變成時時刻刻都在做的「日常」之後,似乎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而且一旦我們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歡自在舒服的事,待在這「舒適圈」久了之後,往往就會懶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失去活力。如果想兼顧舒適與活力,首先還是要維持一種「日常」的節奏,找一點不太忙、但還是有個可以追尋的目標,區隔出「非日常」的享受,才能繼續維持生活的滿意度。同時,給自己一個挑戰,每周勉強自己「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或者參加一個從來沒有參加過的活動與課程,或者體驗一個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經驗。」以周為單位,只要三類做一種即可(以免太刺激或太累),當我們面對陌生情境(跳出舒適圈),我們會好奇,會緊張,會重新去感受這個世界,也就會激發出自己的活力。就像跟老朋友相處很自在很開心,但是也須要認識新朋友,這除了可以擴展見聞,也是增加活力的另一種方法,相信在燃起熱情及與社會頻繁互動中,就能設計出自己滿意的第三人生。
-
2021-1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自購AZ即期品到貨、民眾打氣冷 指揮中心憂疫苗過期
自購五十九點四萬劑AZ疫苗昨天抵台,但效期僅到十一月底,且第十三輪疫苗預約狀況不佳,國內面臨手握大量即期品、民眾又無意施打情況。指揮中心擔心疫苗過期,推出多項疫苗接種措施,包含AZ與BNT隨到隨打、縮短AZ疫苗兩劑間隔從十周至八周,卻未見「催打」誘因。專家籲政府祭獎懲並行的催打機制。第13輪預約 不如預期新冠疫苗陸續到貨,讓疫苗人口涵蓋率達七十四點四二%、第二劑涵蓋率達卅六點八九%。隨著疫情趨穩及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疫苗施打意願陸續降低。第十三輪疫苗預約情形不如預期,AZ第一劑預約率僅二成四、第二劑五成三;BNT疫苗第一劑僅二成三、第二劑六成九。台大醫院前天宣布常設AZ、BNT接種門診,指揮中心鼓勵各醫院跟進,昨天更是宣布所有醫療院所、衛生所,都可開設疫苗接種門診,符合疫苗接種資格者,不必先上疫苗預約平台先預約再施打,只要人到就能接種。高市捷運站 能打疫苗高雄市甚至將疫苗接種站布建在捷運站,民眾只要有空、下班經過都能馬上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公開贊同高雄市的做法,並鼓勵各地方跟進。疫苗接種雖變得更便利,但打疫苗似乎退了熱潮。昨自購的AZ疫苗再到貨五十九點四萬劑,效期只到十一月卅日。據了解,這批疫苗多為即期品,所以罕見地委由荷蘭航空從曼谷運到台灣。該批疫苗將進行至少七天檢驗封緘,最快十五日可提供接種,只是打氣冷;據統計,現行庫存的AZ疫苗還有一百多萬劑,連莊人祥都坦言「擔心疫苗過期」。藍委批為何收即期品國民黨立委溫玉霞昨質疑,國內沒疫苗荒,為何還接受疫苗即期品?官員難道沒有瀆職的問題?莊人祥強調,昨抵台的AZ疫苗,會呼籲地方政府在第十四輪優先施打。逾75歲 近三成未接種疫苗淹腳目,但部分年齡層的施打率仍未提高,七十五歲以上未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約有二成八。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高齡長者的覆蓋率還要再提高,否則未來開國門,國內仍會面臨一波染疫重症的危機,籲政府別只坐著等,應盡速推出獎勵以及懲罰的催打措施。昨國內新增二例境外移入案例,前天列為本土確診案例的印尼籍女看護(案一六五四七),一採陽,Ct值四十,二採陰性。匡列五名接觸者採檢陰性、N蛋白抗體也呈陰性,可能是偽陽性個案,因此昨將其移除案號。第14輪 仍未開放混打 國人期待的混打措施,目前規畫不會在第十四輪執行,但十一月前可混打的承諾不變,擬第十五輪推行。
-
2021-11-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樂齡族群五倍券怎麼用最「聰明」?理財專家出妙招教你這樣使用
樂齡族群五倍券怎麼用最「聰明」?許多熟女族群選擇把五倍券拿去百貨公司參加周年慶,若選擇數位綁定,還可配合周年慶的信用卡回饋,理財專家更出妙招,認為「最划算就是和子女換現金」。百貨周年慶有各種好康回饋各大百貨業者在10月初周年慶起跑時,就祭出各式各樣五倍券回饋方案,最高回饋7000元。例如,統一集團的時代百貨與夢時代,最高持紙本券5000元,就可兌換7000元抵用券;微風廣場則不限紙本或數位,消費5000元就贈價值7000元的會員點數與來店禮。有民眾綁定數位五倍券,看準百貨公司周年慶折扣、適用於數位五倍券的回饋,再加上信用卡的周年慶合作回饋活動,以三重優惠買下較高價的商品,例如蘋果筆電、高級家電等。也有民眾分享,用五倍券買了全家女性成員要用的全年保養品,因為信用卡是入帳後回饋,因此他選擇分期付款,這一期入帳後,下一期產生五倍券回饋額度,推估就會扣掉分期付款要付的卡費,等於不用「花五千元後,還要再刷五千元用掉回饋金」。保健品也受樂齡族群歡迎吃的保健品也受到樂齡族群歡迎,電商業者調查,五倍券推出後的四大熱門商品,保健食品居首位,其他則是3C、旅遊享樂、居家用品類。保健品牌也不放過商機,例如台鹽到年底前皆有「振興5倍,台鹽再加倍」活動,到門市無論使用數位或實體券,憑3000元振興券買5000元原價商品,再加贈1000元折價券;5000元振興券買8500元原價商品,再加贈1500元折價券。量販店優惠大禮包拚實用量販店包括全聯、家樂福等,都推出誘人優惠,也是實用的選擇。其中,又以全聯舉辦的時間最久,投入回饋預算高達三億元,除了用紙本五倍券單筆儲值PX Pay滿1000元,就加贈價值50元的500福利點外,還贈「振興大禮包2.0版」,再抽一萬元振興福利金共1000名。年輕族群喜歡拿來看電影的藝Fun券,樂齡族群可以用來買書,藝Fun券同時也適用各大線上售票系統,以及愛票網。不想動腦可和子女換現金不過,理財專家也建議,如果樂齡族群不想計算五花八門的優惠方案,可以拿五倍券和子女換現金,年輕人運用方法更多元,不失為雙贏方法。動滋券 可以這樣用在所有加碼券中,許多樂齡族群收到動滋券,是最不知道怎麼使用的。由於這次動滋券排除購買運動用品的選項,如果對健身房或運動課程沒需求、對觀賞體育賽事也沒興趣,幾乎想不到能用在什麼地方,甚至有的就直接交給子女使用。不過,動滋券有一些沒有說出來的適用店家,正適合高齡族群。在動滋券的店家適用名單中,可以看到全台有零星幾間「spa館」可以使用,在台北也有「整復」院所可用動滋券,都很適合熟齡族放鬆、保健身體。另外,線上售票系統包括ibon、FamiTicket、拓元、年代售票,也都適用動滋券,線上經營、高雄與台中有實體門市的愛票網,也同樣能使用動滋券。樂齡族使用常卡這3關五倍券上路後,樂齡族最常使用的地點大多集中在實體通路,其中全聯、家樂福、百貨商場是最常使用的地點,雖然政府強調,五倍券使用等同於現金,但仍有不少樂齡族遇到小小困難。家樂福與全聯都表示,樂齡族使用五倍券絕大多數都是以紙本券做消費,主要原因在於紙本使用方式單純,且購買的商品價格,大都超過單張面額,只需要再補差價,若有樂齡族想要找零,結帳人員多做說明即可。百貨公司中,遠百也說,業者針對五倍券推出不少優惠,但數位綁定受限中央無法克服系統整合,消費者只能以「數位標章」及「消費門檻簽單」做為兌換憑證,因此年輕族群使用比率較高,而紙本馬上回饋,較獲樂齡消費者青睞。遠百就表示,紙本五倍券等同現金支付,樂齡族使用上較無困難,有客人拿了6份紙本振興五倍券採購孫子玩具,也有客人單次付了10份紙本振興五倍券,買了平常不易入手的10萬多元高單價機能型床墊。1.想買菸,不行!使用紙本五倍券雖然單純,但在使用範圍與搭配優惠上,還是有不少樂齡族覺得「卡卡」。家樂福表示,遇到最多的問題在於,有很多樂齡族想用五倍券購買香菸,但根據規定,不管是五倍券還是超商、超市禮券,都不能用來買菸,五倍券雖然效力等同現金,但還是有所限制。2.和其他券易搞混家樂福也說,有不少樂齡族,常會搞錯五倍券面額,在結帳時就需要同仁多做說明,但並不會造成太大困擾,反而是有很多樂齡族,會拿著與五倍券一同發放的好食券、動滋券、藝Fun券來消費,這就需要多花點時間解釋告知。但樂齡族使用五倍券卡關最多的,還是在於數位券上,有不少民眾在一開始就幫家人進行數位綁定,因此樂齡族比較不熟悉消費流程,會花比較多時間結帳。事實上,的確有很多長輩根本不知道數位五倍券要如何使用。3.數位綁定刷錯卡遠百就表示,數位五倍券綁定的是信用卡,消費時必須使用綁定的卡,因此有不少長輩會刷錯卡,若刷到沒有綁定的那張卡,就只能重新結帳。此外,遠百也說,樂齡族的消費者最常問的問題就是還剩多少錢可買東西,主要是因為長者不太會使用五倍券線上查詢功能,而這必須要由銀行每月帳單查詢,並非由百貨端可以查詢。但遠百也指出,樂齡族會在五倍券使用上卡關,其實幾乎都只是小問題,只要員工訓練做的好,對於樂齡族的疑惑能感同身受,被詢問後都能迎刃而解,彷彿百貨社區大學,彼此相互討論學習。全聯說,全聯的客群年齡層相對較高,但由於之前積極推動行動支付PX Pay,絕大部分民眾已經建立使用習慣,而針對樂齡族,全聯提供PX Pay與實體卡會員可使用紙本五倍券,購買振興福利金方式,不僅可避免找零的狀況,也讓樂齡族可方便攜帶使用消費。全聯也說,門市還可以使用綁定數位五倍券的信用卡消費,但必須要有配合的中國信託、國泰世華等12家銀行信用卡才可使用,而這方面門市人員也會引導使用,以減少樂齡族使用上的不便。
-
2021-11-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建仁:COVID-19難終結 戴口罩是新常態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就算有疫苗等武器,COVID-19也不易終結;新型冠狀病毒毒性會慢慢降低,某種程度上與人類和平共存,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等習慣將是「新常態」。陳建仁美東時間5日應全美台灣同鄉會、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紐約分會邀請,透過視訊和近200名旅美僑胞分享台灣對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成功模式與疫苗接種現況。身為公共衛生學家的陳建仁說,當一國的兩劑疫苗接種人口比例超過70%,COVID-19就不再是嚴重呼吸道疾病,而與流感、普通感冒一樣,所以很多國家學習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存。但他說,世界上還有50多國疫苗覆蓋率很低,高覆蓋率國家應該讓高齡或免疫較差族群打第3劑疫苗就好,多餘疫苗保留給低覆蓋率國家,才能實現「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理想。除展現「善的實力」外,陳建仁也期盼各國未來面對傳染病流行時誠實、透明、加速通報,防微杜漸,「如果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小規模流行能夠誠實通報、加速控制的話,就不會有全球大流行」。COVID-19疫情爆發近兩年,全球近2.5億人確診,逾500萬人喪命。陳建仁坦言「終結病毒不容易」,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躲起來」。只要症狀不明顯或是無症狀感染,就沒辦法殺死病毒;只要有症狀,就醫做快篩,如果確診,就像罹患流行性感冒,吃抗病毒藥物降低體內病毒量,減少重症、住院、死亡及傳染親友的機會。他引用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名言「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說:「病毒也一樣,它會慢慢讓自己毒性沒那麼強,我們感染時也沒有感覺,到時它就可以跟我們某個程度和平共存。」至於台灣是否會無止盡要求入境旅客居家或在旅館檢疫,陳建仁回答「不用」,並說相關規定會視疫情走向滾動檢討。他解釋,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兩劑疫苗接種人口比例逾70%,認為COVID-19不太會引起重症,沒什麼大不了。台灣近期境外移入病例很多都是突破性感染,以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多,「這病毒絕對沒辦法eradicate(消除),但我們也不用太擔心,因為不會有重症」。以色列、英國今年大規模施打COVID-19疫苗後,仍因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異病毒株入侵而面臨短期內病例激增的局面。陳建仁說,面對COVID-19靠群體免疫還不夠,台灣除精準防疫外,民眾戴口罩習慣好、拒打疫苗比例低,他覺得「很可愛」。未來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有病不上班也不上課,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將是面對疫情的「新常態」。
-
2021-11-06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父母需要人照顧,該辭職的是我嗎?先考慮好「這3點」才不後悔
步入中年職場,年邁雙親的身體在這個時候出了狀況,該離職照顧重病或失智的父母嗎?有些人甚至擔任主管職務,工作與照顧壓力更難向他人傾吐,根據統計,台灣長照、臥床的照護平均約8至10年,對照顧者來說是一條漫漫長路,壓力和過勞可能發生不善照顧,甚至造成家庭長照慘劇。照顧父母責任由誰擔?別被傳統價值觀綁架45歲的林小姐,單身住在家裡,擁有令人欽羨的中階主管職。年邁70的媽媽最近健康出了狀況,記憶力大幅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睡眠紊亂且情緒不佳。好不容易哄去就醫,醫師診斷為輕度失智,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照顧。因為手足婚後都搬外面自組小家庭,照顧媽媽的責任自然落到她身上。初期工作、家庭兩頭燒,體力不堪負荷,萌生辭意專心照顧媽媽,但好不容易累積的工作專業該就此中斷嗎?照顧家人的責任該如何跟手足商討分配?Q1:討論照顧責任的注意事項,該怎麼做才不會撕裂手足感情?在台灣,傳統照顧者通常是女兒、媳婦,或是住在家裡的單身成員,有些人為了照顧長輩,不得不放棄工作,等到父母離世時,也難以再回到職場,造成自己生活不易。照顧父母是全家人的責任,在法律上更是必須!心理師吳若慈建議,首先充分了解長輩的疾病狀況,跟醫生討論各階段的照護方式後,再與手足分工,避免意見不合、找不到共識。若家庭成員都有人力照顧上的困難,可討論一起出錢聘請移工居家照顧,或尊重老人家的意願送至安養機構。(推薦課程:24小時不間斷,照顧者快崩潰了!一次說長照2.0有哪些喘息服務可使用)Q2:父母需要人照顧,該辭職的是我嗎? 中年職涯中斷後,大多很難再回到職場,吳若慈分析,回歸家庭要考量1.父母失能狀況 2.餘命還剩多久 3.照顧工作是我能負擔的嗎?綜合以上三項,再列出自己的年齡,是30歲、40歲還是50歲,各年齡的經濟承擔風險,以及回到職場的機率。💡 建議要看清現實面,包括存款和體力,「生活大小事都要你來做」的狀況下可以堅持多久,否則再多的愛都會被磨光。Q3:如何紓解心理上的照護壓力,別讓自己陷入憂鬱?日復一日的照護工作,非常耗費體力和心神,吳若慈說明,千萬別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也不要認為請手足幫忙是自私的行為,照護是團隊工作。學會減輕負擔,理解「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千萬不要默默承受,或是因為照護放棄自己的人生。💡 適時尋求資源協助,可諮詢各地長期照護管理中心,運用「喘息服務」給自己留點時間放空休息。照顧家人先把自己擺第一,善用日間照護與喘息服務根據國內的資料統計,台灣約有230多萬人為失能、失智家人照顧所影響,每年更有13多萬人因照顧離職。吳若慈分享遇到許多類似狀況,主要照顧者設定的停損點時間到了,或是不堪負荷提出幫忙需求,家人常會脫口說出:「你就是愛計較」、「爸媽這麼疼你,為什麼不犧牲一點」、「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這些親情勒索的言語,把照顧當作是義務。💡 照顧者要拋開傳統的孝順觀念,不要因為自己沒時間照顧父母而深感愧疚,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病人。Q1:如何避免因為照顧父母,換來一無所有的臨老人生?台灣邁入高齡社會,照顧者高齡化的現象也越趨普遍,青壯年要有心理準備未來面臨的照顧難題。事先做好理財規劃,包括購買醫療險、殘扶險、長照險等,免於財務危機。(推薦課程:別等失智才來擔心錢,可提前規劃保障!搞懂「這3種方法」不需為錢擔憂保資產)Q2:政府有哪些資源可運用,降低照護者的負擔?善用長照2.0的補助及服務,可以在居住的鄉鎮市區,尋找需要的長照服務,即便所住的區域並未提供,也可透過各區轉送服務,送至符合需求的長照機構。撥打長照專線1966,照管中心會派照管專員到府評估失能等級;在想要休息的時候,也可申請喘息服務。吳若慈提醒照顧者,當遇到緊急事故,心理衝擊大約需要2個星期慢慢恢復,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冷靜下來跟手足好好溝通協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記得照顧自己為第一優先,照護費用最好由親人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是手足共同負擔,為自己存留退休老本。
-
2021-11-05 新聞.活動快訊
如何健康長壽 13日聽名醫怎麼說
傳統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代表長命百歲,但長壽不一定健康,專家提倡從40、50歲青壯年就要開始關注健康餘命。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國際有健康長壽新觀念,想追求晚年的安適,應在人生不同階段,從身心靈、多元有效的方法介入,不應只是單純地追求長壽。如何在日常中做到健康又長壽?走路足夠運動量嗎?一天吃下多少營養才夠?交朋友對大腦健康有多少幫助?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中,將一一揭祕具體方法。此論壇將於13日舉辦且線上同步進行,邀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帶大家想像「健康長壽跨域創新大未來」;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將從豐富的門診經驗,帶領大家走一趟「健康長壽的北榮經驗:以終為始的旅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立鴻,將告訴大家社會連結對於腦力影響和介入為何。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提醒民眾,應該將不健康時間以「年」為計算的想法,縮減為以「天」計算,臥床時間愈短愈好,如何從年輕時就累積資本?除了運動,透過營養增肌是一大亮點。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醫師彭莉甯將詳述「運動與營養雙管齊下」亞洲新共識的多項具體作法,例如一天要吃到每人每天每公斤不低於1.2克的蛋白質攝取量,即可增加肌耐力,並降低肌肉內脂肪。陳亮恭補充說明,近期與國際藥廠、食品大廠針對營養補充品,以及運用新成分例如白胺酸及其衍生物、荔枝萃取物等進行長期研究,研究發現,對於進食狀況和吸收能力不好的長者,建議可補充營養補充品。會中將邀請桂冠實業副總王振宇分享為長者設計的營養餐食。陳亮恭將在論壇描述「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社區大未來」,如何運用AI科技等幫助長者更安心走出社區,並結合關渡在地藝術文化、地貌景致,讓青壯世代提早規畫適切的長壽生活。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名額有限,即日起免費報名。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時間:11月13日(周六)9:00-12:30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001國際會議廳免費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zpekzn3AXRWZH1Bf8線上觀看:請搜尋聯合報粉絲團、元氣網粉絲團
-
2021-11-04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下半場走進不惑階段,都找得到解答嗎? 一圖畫出自己的「生命線」教你自我解惑
人生是一個不斷轉換的過程,隨著年齡、生活經驗、角色轉換以及社會情境等,形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活樣貌。每個世代都在不同的成長背景下,各自從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認同的「從容」。青壯年階段,須同時面對下一代的扶育和高齡長輩者的照顧,身兼為人子女所應扮演的照顧、承擔的角色。在工作上面,中壯世代也還不能退休,同時負荷著職場、家庭,甚至自我的調整,蠟燭多頭燒的境況,他們所要面對的,真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四十有惑?重新檢視自我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層層的負荷交雜,往前是生命曾有的堆疊,往後是人生下半場的境遇。財富、名聲似乎填補不了內在靈魂的空虛,定下來才發現,人生旅程到了這段路,可以說最是驚險的階段,卻也因為過往的歷練,而足以承擔。此時展現出一種從容的態度,面對自己內在或多或少已經體會到一些對於人生起落的理解,這個姿態就是「四十而不惑」嗎?或許不是,反而是人生四十才開始瞭解「惑」是什麼,才開始體會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的疑問,不曾認真思考過,也沒能深刻感受和自己在一起的踏實感。如果你問一個剛在牙牙學語的小孩:「漂不漂亮啊?」他會回:「漂亮!」你再問:「好不好呀?」他就回:「好!」當小孩成長到青少年時期,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任你擺佈,也容易唱反調;接著二、三十歲踏入社會開始工作,慢慢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想法開始定下來,學著設定自己未來的目標,該工作就工作,該打拚就打拚。在庸庸碌碌中,快速累積人生的體驗,也活出自己的生活樣態。我們常說四十歲以後,開始進入人生下半場,不論是對於生活的「不惑」,或是自我價值的「惑」,反而是一個重新檢視的起點。此時開始對人生的價值、意義提出疑問。所以,這個時候,其實是很好的機會,重新用一個視角看見過去時空背景下所塑造、養成的自己,當中有哪些是自己珍惜的事物,哪些又是想掙脫或改變的回憶?如果依循過去設定的目標,仍是你要的嗎?「轉換」,何時出現在你的心裡?它會是你的選項嗎?如果是,你有沒有能力去轉換?很多人在中年的時候,會選擇轉換跑道,那種決心,應該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結果,不同於年輕時候的不經世事,衝動莽撞或好奇探索。其中展現了所謂的「不惑」,一定曾經開啟了一個自我的提問,包含我想要的,我可以的,以及我在乎的……,整個過程便是「找自己」的探索與對話。往往在這個階段,會回頭去看以前年輕的時候,重新整理或是檢視、修正。總而言之,可以在自我對話的「問號」裡面,重新找到自己的答案。有些人會發現中年之後培養出來的興趣,包含了年輕歲月裡的熱情、堅持,或者在挫折中的信仰,因為這是集結了他的故事、努力、經驗跟內涵。走進不惑階段,得先自我解惑儀安是位護理師,工作輪值的關係,白班、小夜、大夜的排班讓她的生活節奏無法像一般上班族般的規律。週末朋友邀約出外踏青,她不是正在值班,就是剛下大夜要補眠,生活越來越宅,也覺得離大家越來越遠,甚至懷疑起工作的意義難道是在破壞自己的人生?在一次偶然之下,她在花市買了幾株迷你型的蘭花,不佔空間,剛好掛在窗邊。逐漸地,儀安發現自己對照顧花草很有興趣,喜歡上那種跟著季節等待花開吐芽的期待感,也開始對植物栽種有更多的認識,還加入網路社群的討論群組,從中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歸屬感。興趣的累積要靠時間,每年花開的時候,是儀安最期待的季節,因為可以分享自己的栽培成果,透過盆栽而在生活中實現了自己的成就感,貼近自己的心。幾年下來,雖說稱不上是專家,但說是業餘玩家也不為過,各種品種特性,如數家珍。回想當初是從生活的空虛裡找尋出口,進而透過興趣找到自己,轉換的經驗,同時也是自己的一段故事。中年世代的負荷是很沉重的,可是也因為如此,而有機會透過這樣一個機緣,重新整理、思考,進而覺察什麼才是自己要的。所以在「四十而不惑」開始的「不惑」,要先走過前面「惑」的階段,問自己很多的問題,才能夠走到後面的「不惑」。也就明白,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裡,這些事物為什麼會變成你的珍藏?也撿起了許多過去已經快遺忘的故事,把自己的問號解開。叩問生命,不急著找解答難道人生的疑惑,都找得到解答嗎?倘若對自己的提問暫時解不開,那不就背著更多的困擾,庸人自擾了嗎?其實我們可以把自我探索的過程,當成是一種生命的陪伴與對話,也就是成為一種習慣與過程,而不是將目標設定成「要得到結論」。一時得不到解答時,你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做,本來生命中的提問,就不一定會立即找到答案,因此,不要讓自己鑽進死胡同。我們常形容生命對於自己的叩問,就像是貝殼裡的那一粒沙,一直刺痛著你,雖然沒辦法處理掉,卻也促使我們更加瞭解自己。很多的自我探索或課題,不一定要在看見的當下就得馬上處理。有時候先瞭解一下過去的創傷或是衝突,再等待合適的時機,才能有所行動,因為可能還會牽扯到別人,而在這個時機點,你準備好了,對方不一定準備好了,你覺得想要去處理,時機不見得是剛剛好,所以就順勢而為吧!有時候它會在合適的時候,自然產生解決的動力,水到渠成。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前陣子跟我分享掙扎了二十年的心事,終於在二十年之後,她找到前任男友,彼此把當年分手時候的不愉快講清楚。我疑惑地問:「可是這二十年來,妳不也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她說:「對,可是我總覺得人生到這個階段了,有一些東西還是想要清掉。」對於朋友來說,這個過程就好比是個「儀式」,完成了才能真的放下,把它視為一段插曲,讓自己可以繼續前進,不再掛心。當然,也許事情就這樣放著,也不會對她造成影響,可是心中總會覺得就差了那麼一點點。因緣際會之下,她和前男友在網絡社群裡互相加了好友,所以朋友認為這是可以好好把當年的過程重新整理一次的機會。對她而言,她一直看到當年缺乏勇氣的自己,而在多年後,她已經比當年更有力量了,可以勇敢地接應當年的衝擊及疑惑了。不論結局如何,對她而言就是一個完成。也許答案並不是重點,而是面對自己當年逃開的膽怯,以及不想碰觸的傷痛,或許幾年來,她可能有很多的怨恨或是不解吧,但是想想現在的自己後來也過得很幸福美滿。用現在的視角回顧過往,可以給當年的自己一個擁抱,給這幾年的受苦一份疼惜,用自己的力量來照顧自己的心情,也見證自己的成長。獨處不心慌.安定練習◎畫出自己的「生命線」這個小練習,將帶你重新回顧個人的生命路徑。下一頁的座標圖裡,橫軸為時間,即出生○歲一直到現在,有的人會從父母口中聽到自己出生前的家庭故事,也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那一部分,對自己深具意義,也可以把時間往前設到○歲以前。接著,縱軸設為生命經驗中對事件的心情,當中的起伏,便是主觀直覺對於自己生命之流的記載。所以,透過畫一道自己的「生命線」,可以大致整理出自己的生命經驗。畫出生命線之後,我們可以逐一地在每一個轉折或起伏裡,標示出那個時間裡對我們具有影響的事件,事件當中會有和我們經歷過程的人、事、物、感受……,都可以一併註記在上面。然後,靜靜地給自己一段時間回顧,重新整理一下被回憶翻攪出來的情緒。重新看待曾經的自己,你想對自己說些什麼話呢?現在把它一一寫下來吧。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
-
2021-11-02 焦點.元氣新聞
酒癮入監人數超越毒癮!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
近年「酒精路跑」風靡年輕人,雖然有趣,但也有隱憂,因其入監服刑的比例已超越毒癮。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賣酒,對酒癮警覺性不足,今年新入監酒癮者比例上升、成癮程度高,應提高警覺。另外,女性成癮障礙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四倍,家族精神病史比例是男性的兩倍,高比例有性創傷經驗,需要更複雜的專業領域積極介入。衛福部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今年邁入第八年,參與的矯正機關和醫療院所從4、5間推展到13、14間,包括兩個女子監獄與青少年矯正學校,今舉辦成果發表會。法務部矯正署署長黃俊棠表示,法務部積極發展矯正機關對成癮者的科學實證治療模式,今年上半年共開設270診次,提供門診1456人次、衛教6565人次、心理治療2862人次,出監所評估輔導854人次,篩檢治療涵蓋率高達91.9%。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指出,110年8月底,「在監」受刑人4.5萬人當中,毒品受刑人佔2.1萬人。然而,110年1到8月「新入監」受刑人1萬4567人,其中公共危險(27%)已超越毒癮(21%)。公共危險入獄者中,高達62%為中重度成癮,其中44%是重度成癮。酒癮者有60%喝罐裝啤酒、35%喝保力達、30%喝高粱、23%喝瓶裝啤酒,12%喝威士忌,8%喝米酒。這很可能與台灣便利商店24小時可買酒有關,歐美社會對於酒癮警覺性相對較高,酒類通常在專賣店販售,不會24小時營業。與高雄市毒品防治局合作的衛福部旗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許竣傑指出,109年高雄市第二監獄新收酒癮者有40%為50歲以上。高齡受刑者通常社經地位較低、失業、家庭關係不佳,面臨老化及慢性病併發身心疾病,極易出現負面憂鬱情緒,出監準備等相關處遇方案需要加強關照。另外,受刑人會比一般人提早10到15年邁入老化,50歲以下藥酒癮個案有高達五到六成已經有內外科疾病,需要加強醫療整合。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是女性的特殊需求。根據今年矯正機關整合性藥癮治療服務暨品質提升計畫資料,李俊宏指出,女性患者雖然只佔17%,卻有高達20%比例有憂鬱症,是男性的四倍,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比例也是男性的兩倍,也有很高比例曾遭受性創傷或從事性交易。李俊宏表示,男性比較多是先成癮才有精神問題,女性通常是先有情緒才衍生成癮,需要不同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中國附醫成癮防治精神科主任洪崇傑表示,台中女子監獄的治療計畫與健保門診相輔相成,並額外安排婦產團體諮商團體,以及認知行為和焦點式晤談法的個別心理治療。女性個案生理共病治療率達到68%,心理共病治療率達94%;出所之後,出所追輔率高達七成,轉銜追蹤服務轉介率更高達86%,還會安排一年一場家族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1-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台灣恐有近40萬人為肌少症族群 專家教你2招預防
● 肌力不足,容易跌倒,嚴重會失能● 有氧及無氧運動同時進行,訓練心肺、抗肌肉老化● 每天攝取蛋白質,增加肌肉量有肌肉才有力量,避免肌少症上身,根據最新亞洲共識,必須運動打底及營養介入雙管齊下。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說,運動應有氧及無氧運動並進;營養也不可或缺,攝取蛋白質最為重要,腎功能正常的人,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不低於1.2克的攝取量,即可增加肌耐力,同時降低肌肉內的脂肪。肌少症是指肌肉量變少且肌力不足,導致四肢無力容易跌倒,嚴重時會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全台65歲以上長者約有400萬人,依亞洲長者肌少症盛行率10%推估,台灣有近40萬名長者為肌少症族群。有氧運動:快走或原地踏步在運動方面,有氧運動可訓練心肺功能、加快新陳代謝,無氧運動則刺激肌肉生長,對抗肌肉老化。彭莉甯建議,65歲以上長者若體力可負荷,一周運動3至5天,有氧運動為快走20至30分鐘,讓呼吸、心跳加快一些;70歲以上長者可在家扶著椅背原地踏步,並試著把腳稍為抬高,增加運動量。無氧運動:啞鈴、彈力帶訓練至於無氧運動,可藉由舉啞鈴或水瓶,甚至用彈力帶訓練不同肌群,如把彈力帶套住雙腿,大腿再向外進行開合運動,為訓練大腿外側力量。50公斤長者 蛋白質1天60克蛋白質可增加肌肉量,彭莉甯建議,體重50公斤的65歲以上長者,每天需攝取蛋白質60克,依此規畫菜單,最少要攝取6份蛋白質,可分為早中晚各兩份,早餐喝一杯240㏄的豆漿或牛奶,搭配一顆荷包蛋;中餐吃一塊手掌大小的魚類,晚餐吃一盒裝豆腐,即達到一天所需蛋白質,但建議多搭配肉類、海鮮等食材。營養補充品 運動30分鐘內吃研究也發現,年長者補充營養補充品,也可增加肌肉量。彭莉甯指出,白胺酸為負責肌肉生長的氨基酸,以白胺酸為基礎的營養補充品研究發現,人體試驗可看出肌肉量增加,但此營養補充品須在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因運動後肌肉常有損傷,這時補充可達到修補肌肉及刺激肌肉生長的功效。年長者肌肉流失可能與體內發炎有關,研究發現荔枝萃取物「寡酚」具抗氧化、抗發炎效果,可以阻止肌肉流失,增加肌肉生長及肌耐力,並降低肌肉內脂肪。彭莉甯指出,以荔枝萃取物「寡酚」為主要成分的營養補充品,可能對於代謝與肌肉有正向影響。彭莉甯提醒,年長者增加肌肉量,維持肌肉健康,一定要以運動打底,同時進行有氧及無氧運動,再搭配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而對攝食功能和吸收能力不好的長者,可補充含有白胺酸等成分的營養補充品,遠離肌少症威脅。
-
2021-11-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近40萬名長者肌肉量不足 專家:運動、營養缺一不可
有肌肉才有力量,避免老後失能或生活品質受影響,預防肌少症非常重要,根據最新亞洲共識,運動打底及營養介入必須雙管齊下。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說,運動應有氧及無氧運動並進;營養不可或缺,攝取蛋白質最重要,腎功能正常的人,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不低於1.2克的攝取量,可增加肌耐力,降低肌肉內脂肪。人體骨骼肌肉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過四十,肌肉量以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彭莉甯說,從握力、走路速度、肌肉量等肌少症定義標準,常以65歲作為分界點,隨著年齡增長,80歲以上老年人的肌少症比率顯著增加。全台65歲以上長者約有400萬人,依亞洲長者肌少症盛行率10%推估,台灣有近40萬名長者為肌少症族群。彭莉甯指出,全球藥廠雖積極研發增加肌肉的藥物,但至今尚未成功,主要是肌少症4項指標,肌肉量、活動力、握力及體力,藥物須同時改善兩項以上,但目前研發藥物只能改善一項,例如某一種藥物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該藥物雖讓受試者增加肌肉量,但肌力卻未明顯增加。運動:有氧+無氧同時進行彭莉甯說,為提升及維持年長者肌肉量、生活品質及活動功能,現已形成由運動及營養介入的亞洲共識。在運動方面,應同時進行有氧及無氧運動,有氧運動包括快走等,以訓練心肺功能、加快新陳代謝;無氧運動則利用啞鈴、彈力帶、水瓶等,從事阻抗運動,進而訓練背部、大腿、手臂等肌群,以達到刺激肌肉生長、對抗肌肉老化。彭莉甯舉例,若一名65歲以上長者要從事運動,如果體力還可以負荷,建議一周運動3至5天,有氧運動為快走20至30分鐘,讓呼吸、心跳加快一些,而體力不佳者可以外出多走路,70歲以上長者可以在家扶著椅背原地踏步,並試著把腳稍為抬高,增加運動量。無氧運動可藉由舉啞鈴或水瓶來做阻抗運動,但應依個人肌力不同,選用適切重量的物品,如舉20次水瓶感覺很輕鬆,就可以再增加重量;彈力帶則依訓練不同肌群,採用不同運動方式,如將彈力帶套住雙腿,大腿再向外進行開合運動,此為訓練大腿外側的力量。飲食:均衡攝取,蛋白質很重要彭莉甯強調,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營養也不可或缺,其中以蛋白質最為重要,其用途為增加肌肉量,但年長者可能因牙齒咀嚼功能下降,咬不動肉類,或考量健康因素不願吃肉,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依國際研究指出,僅有三成長者的蛋白質攝取量,可達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不低於1.2克的標準。以營養補充品提高蛋白質含量,是否有助提升年長者肌肉量?彭莉甯表示,若飲食提高蛋白質攝取比例,可能影響腎功能及加重體內慢性發炎,因此攝取蛋白質應維持每人每天每公斤1.2克的標準,無需大幅提高,即可增加肌耐力,同時可降低肌肉內脂肪。彭莉甯舉例,如一名體重50公斤的65歲以上長者,每天需攝取蛋白質60克,依此規畫菜單,至少要攝取6份蛋白質,可分為早中晚餐各為兩份,如早餐喝一杯240㏄的豆漿或牛奶,搭配一顆荷包蛋,中餐吃一塊手掌大小的魚類,晚餐吃一盒裝豆腐,即達到一天所需的蛋白質,但建議多搭配肉類、海鮮等食材。彭莉甯說,如年長者常吃的皮蛋豆腐一份為3份蛋白質,2個凍豆腐或三角油豆腐為一份蛋白質,年長者應多了解食物蛋白質的含量搭配攝取;根據一項針對2000名長者攝取蛋白質的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取愈接近足量,肌肉量減少的情況最少。營養補充品: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研究也發現,補充營養補充品也可增加肌肉量。彭莉甯說,白胺酸為負責肌肉生長的氨基酸,透過以白胺酸為基礎的營養補充品,臨床試驗發現肌肉量增加,但此營養補充品須在運動後30分鐘內補充,因運動後肌肉常有損傷,適時補充可達到修補肌肉及刺激肌肉生長。年長者肌肉流失可能與體內發炎有關,研究發現荔枝萃取物「寡酚」具抗氧化、抗發炎效果,可以阻止肌肉流失,增加肌肉生長及肌耐力,並降低肌肉內脂肪。彭莉甯指出,以荔枝萃取物「寡酚」為主要成分的營養補充品,可能對於代謝與肌肉有正向影響。彭莉甯提醒,年長者要增加肌肉量,維持肌肉健康,一定要先以運動打底,應同時進行有氧及無氧運動,再搭配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而對攝食功能和吸收能力不好的長者,可補充含有白胺酸等成分的營養補充品,遠離肌少症威脅。2招防肌少症預防方法功效增肌運動1.有氧運動:一周運動3至5天,每次快走20至30分鐘;70歲以上長者在家扶椅背原地踏步2.無氧運動:利用啞鈴、彈力帶、水瓶等做阻力運動訓練心肺功能、加快新陳代謝、對抗肌肉老化飲食營養1.蛋白質:每天攝取蛋白質60克,亦即6份蛋白質,可早中晚各兩份,蛋白質食物包括豆漿、牛奶、蛋、豆腐、魚、肉、海鮮等2.營養補充品:補充含白胺酸、寡酚營養成分的營養補充品阻止肌肉流失,增加肌肉量>>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zpekzn3AXRWZH1Bf8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特殊族群/女性80歲後心梗機率高 症狀不明顯更要留意
一名32歲男性,有天打籃球時突然出現前胸痛、冒冷汗、惡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肌梗塞,經治療後狀況穩定。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不但有菸癮,且膽固醇過高,提醒年輕人應減少抽菸、注意飲食,避免心梗找上門。年輕型雖不多,但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亞東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暨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許榮城表示,30多歲的心梗患者雖佔少數,不過,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不容輕忽;甚至有些年輕人因服用安非他命等禁藥而引起血管痙攣,造成心梗;此外,少數剛生產完的女性,因血管蛋白質結構異常,也可能導致心梗。另一個需注意的族群則是高齡女性,許榮城說,女性罹患心梗的年齡平均比男性晚10歲,尤其80歲以後明顯增加,80歲以上心梗女性約佔全部心梗患者的7-10%,雖然機轉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恐與女性荷爾蒙的下降有關。由於年長女性心梗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若出現呼吸喘、上腹悶、暈眩等症狀應特別留意。而心梗治療主要為置放支架,年長者若多條血管阻塞,可能需透過心臟繞道等手術治療。術後則應搭配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阻斷劑等,通常需終身服藥。許榮城說,妥善治療能降低心梗死亡率,年輕人死亡率可從5-10%下降為1-3%,且復發率低;年長者則從30-50%,下降為5-10%。除了治療外,平時也應注意膽固醇控制,尤其有家族史的人,應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搶救心肌梗塞病患入院到出院 每人平均花費9萬元
「救人如救火」,這話用在搶救心肌梗塞患者身上,更是貼切,心梗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衛福部設置緊急醫療救護網,建立轉送機制,大幅降低死亡率。但心肌梗塞年人數逐年上升,依據近三年統計,每年增四至六千多人。專家建議,三高患者務必規律用藥,定時回診,才能「護心」,減輕健保負擔。 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佔四成二。健保署數據顯示,109年共12萬人因心肌梗塞就醫,醫學中心急診件數占四成,區域醫院略高,占四成二,基層診所占比最少,原因在於醫療院所有無設立心導管室。台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高憲立指出,心肌梗塞患者被送至急診室時,需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且需會診心臟專科醫師。在確診後,應該在90分鐘內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如醫療機構並未設立心導管室,無法執行手術,就只能先打血栓溶解劑,如果病情持續惡化,就必須緊急轉院。高憲立表示,醫院開設心導管室,除了硬體設備之外,還需擁有完善心臟專科團隊及護理人員,且能一周七天、24小時輪班,對於偏鄉地區診所難度相當高,大都無法收治心肌梗塞患者,而患者必須就近轉院,與時間賽跑。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硬體還需完善團隊支援。曾任台大醫院心臟專科醫師、阮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劉中平指出,15年前,北部醫療資源及設備人力較為充裕,當時高雄地區僅有兩三家醫學中心有能力提供24小時緊急心導管治療,現在則有7至8家醫院。劉中平表示,各縣市的醫療資源和人口密度均不同,心肌梗塞患者就醫情況也不盡相同,例如,台大雲林分院並非醫學中心,但為當地少數可執行心導管手術收治的醫院,因此,患者人數就超出雲林其他醫療院所。亞東醫院位於新北市板橋,地區人口眾多,包括樹林、土城、中和等區的心梗患者也會送該醫院急救,因此,急救收治人數排名就較高。在花東地區,則由花蓮慈濟、台東馬偕醫院收治心梗患者,執行心導管手術。透過問診及早發現並轉送、防治,基層診所扮演重要角色。儘管絕大部分基層醫療院所無法做心導管手術,但在緊急醫療救護網中,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在短時間內協助轉送。劉中平表示,胸痛患者若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看診,醫師透過問診、心電圖檢查,發現異狀,就可啟動緊急醫療網,協助轉診至大醫院就醫,提高存活率。患者出院後,回到診所就醫,以便就近追蹤。至於心肌梗塞個案上升趨勢,高憲立表示,原因可能在於擁有心導管室的醫院變多,心電圖使用上更為普及,加上民眾健康意識提高,只要胸痛,覺得不對勁,就立即就醫。再者,以往心肌梗塞患者容易以「不明原因死亡」定案,如今因診斷明確,以致出現「病患逐年上升」的錯覺。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9至10萬元。劉中平則認為,國內邁入高齡化社會,心肌梗塞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不無可能,全台設立心導管室的醫療院所增加,因此,每家醫院醫師收治患者人數就會變少。從健保大數據來看,每個心肌梗塞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平均花費約9萬元,近三年就醫人數逐年增加,費用相當可觀。 劉中平建議,衛生單位應該積極宣導菸害防治,協助民眾戒菸,另外,三高患者應該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以降低心血管急重症風險。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葉金川獲醫奉獎 想分防疫2大將
第卅一屆醫療奉獻獎昨於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等人皆到場對得獎者表達最高敬意。賴清德表示,得獎者超越常人的愛心,是伴隨著犧牲與奉獻;蘇貞昌則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醫護人員至始至終守在第一線,才讓台灣現在能成為「幸福之地」。醫療奉獻獎是衛福部指導,立法院厚生會和聯合報系主辦,TVBS協辦。「抗煞英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獲此屆醫奉獎「特殊貢獻獎」。葉說,當年堅守SARS防疫前線,如今疫情之下,若這獎可分給別人,想分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發言人莊人祥。他笑說,最辛苦時是籌辦全民健保,那時沒有人頒獎給他,如今這個獎應頒給最需要鼓勵的人。「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花了卅年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完成不可能任務。澎湖惠民醫院董事韓國乾領獎時不忘公開募捐支持惠民醫院改建,嘉惠澎湖長者。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則秉持全人、全時、全家的醫療照顧。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長年照顧罕病童,高齡的母親昨坐著輪椅上台獻花。他激動地說,很開心與媽媽一起分享這個獎。屏東縣龍泉牙醫診所負責人黃常智,長年到屏東監獄為愛滋受刑人看牙,他要謝謝太太支持,這獎有一半要頒給太太。台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說,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為止。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鄭立智讓被稱「瞎子村」的恆春失明病患重見光明。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今年則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屏基院長余廣亮說,秉持「施比受更為有福」,更願幫助有需要的人。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聯合報今年七十歲,作為七十歲的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一是善盡媒體天職,監督有權利的人,二是關懷有需要的人,與醫奉獎理念不謀而合,聯合報會持續將正向光明的報導帶給讀者,未來七十年仍會堅持做這兩件事。
-
2021-10-30 失智.像極了失智
長輩碎碎念、重複説一樣的事,是失智還是老年憂鬱?
不同的人生經驗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其若患有疾病可能引發恐懼、慌亂和不安,這些情緒更可能讓人越來越憂鬱,因此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相當高。多年前曾經遇到兩個個案,家人都抱怨自己的長輩重複說同樣的話到他們已經受不了了(因內容所需,故事經過調整)張媽過去的日子過得非常的不容易,張媽丈夫沒唸書,妯娌也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凌遲(台語)張媽。嫁進來本以為是可以以夫為貴的,沒想到夫家的每一個人都看她如敝屣,好康的沒她的份,辛苦的全是她的,就這樣好不容易一個一個夫家的弟妹、姑嫂分家,才結束她的苦日子。幾乎所有跟她聊過的人都會被這些內容掃過,如果跟她聊天的時間久一點,刻意要把內容轉移到其他地方,時不時她又說回過去的苦日子,這些對於聽過數萬次的張家孩子,十分的困擾。褚媽媽又是另一個常說過去的樣子,不同於張媽的反應,她的話不多,會說的是過去過世的人,叫自己的媳婦是妹妹,問自己的媽媽(實際上已經過世好幾十年)怎麼沒有一起來吃飯?天黑了,傍晚了,就說要回家。平常少有主動會說什麼話!長輩性格驟變,小心憂鬱症上身!就過去的經驗發現正常(非失智症)的長輩可以鉅細彌遺的描述自己過去不幸的過去,內容高潮迭起,感人熱淚,甚至很有故事性、畫面性,他們經常有著較為負面的觀點和想法,並且反芻過去不好的經驗,在長輩身上出現則可能有老人憂鬱症的問題,或許會常動不動就被激怒,其實他們需要聽眾(家人)的同情,同理他過去的艱難處境,必要時要陪她同流淚,而我們旁人需要考量的應該是,可能長輩憂鬱情形要多於記憶的問題。相較於正常的長輩,對於失智症病患則不太會能夠完整地描述出有畫面的故事,他們重複說有關過去的事情則多是說要找過去的長輩(實際上早已離世)、說要回家(小時所住的地方)、還是把現在的人叫成以前的人(兒子叫成兄弟或是把妻子叫成自己的媽媽)。💡重點提示: 1、注意長輩重複述說的內容,是否栩栩如生,非常有故事性?2、察覺長輩的情緒憂鬱,而非表面重複厭煩的話語。原來是「面子問題」讓長輩經常重複說同樣的事情經常重複說同樣的事情往往訴說自己憂傷難過的事,是十分具有故事性和畫面的,跟一般失智症所說的重複說有質與量上的不同。還有好幾種重複說同樣的事情的原因。其中一樣便是面子問題,有很多高齡者一輩子沒有做過什 麼值得誇耀的事情,而不斷的述說自己過去的經歷可能就是他榮譽的事。喬爸就是這樣的情形,在過去八二三砲戰時是位連長,帶領連上弟兄打過仗的,聽喬爸說得口沫橫飛,每一次都跟第一次說一樣還手舞足蹈的說著砲彈在他旁邊五米的地方爆炸時,他怎麼去保護一個小兄弟的過程。可以聽他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像喬爸這樣的豐功偉業的人不多,另外有人就會說自己如何把兒女養到唸碩士博士在哪一家醫院或是大公司工作,隔壁的林太太就是這樣,母以子貴,單親獨自撫養一兒一女,現在兒子在中央機關上班,政府經常在電視上露面的官員,兒子都需要跟他們天天見面。反觀女兒,則在台北某醫學中心擔任科主任,每每科裡面有最新的技術發佈,女兒都會一同參加記者會,林媽媽就會等在電視前面看,也會剪報上女兒的新聞給隔壁鄰居看,一說再說,深怕別人不知道。如何跟失智長輩相處?「多肯定、少糾正、不要跟他生氣」作為照顧者可以羨慕的眼神看著長輩,興奮的問著故事的細節,行有餘力還要表現出一些「好棒棒」的樣子。人們都喜歡聽到恭維的話,長輩聽到別人讚美自己過去的所做所為,一定會更快樂。他們不僅裡子有了,再加上照顧者的話語稱讚,面子也有了。台灣話有句話說「摸蛤蠣兼洗褲子」,意思是說,做一件事,可以同時有兩個功效。在長期照顧中,也就是需要這個效果,否則整天都是打戰,反而會讓照顧關係惡化。但倘若照顧者,能花一些時間和技巧,而不是聽到立馬走人,或是說一些話來封住長輩的嘴,如此一來照顧關係便可以更加的容易,要求長輩調整的行為也更容易了。(本文獲「「黃耀庭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重複說同樣的事(一)–是失智還是失志!)
-
2021-10-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有三成長輩不願打疫苗、痴心莫粉仍苦等 陳時中回應了
國內今日達成十月底一劑覆蓋率七成、二劑覆蓋率三成的目標,然而還有三成長輩不願接種任一劑疫苗,其中包含第五類長照機構及第七類造冊人員施打率低,陳時中指出,地方政府可根據量能和配備去配置鼓勵施打。對於目前高齡者七十五歲以上覆蓋率達68%,六十五歲以上有81%多,他說,「長輩有不同想法也有猶疑,我們只能盡量說服,我們也不會採用強制施打,但我們鼓勵長輩可以接種。」日前有日贈AZ疫苗到貨,今明兩日有BNT疫苗抵台,唯獨莫德納到貨進度慢,今年仍有230萬劑到貨時間未定,莫德納粉期盼何時可打莫德納第一劑。陳時中則透露,要看到貨量順序,「這兩個答案都是快了。」有學者指出,疫苗涵蓋率「一劑七成、二劑三成」達標代表的意義,是否表示鬆綁可行?陳時中回,邊境鬆綁與涵蓋率有關,但也要看疫情經過這麼久,這個月僅八例,九月僅十例,且都是舊案對社區幾乎無影響,「長時間來看,社區是安全的,所以予以開放。」至於今日一劑及二劑雙達標,其高齡者一劑接種率78%,二劑達67%,第一類人員施打接近九成,一至三類也接近八成,對於防疫前線有保障的,疫情風險人員受到的保障也高。而對於國外旅客入境台灣,是否也會考量各國疫情疫情死亡風險及二劑覆蓋率。他表示,死亡或致死率低,對於人的威脅如果相對低,當然是考量的因素,二劑涵蓋率則代表抵抗力,會視各國情況予以風險分級。
-
2021-10-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怎麼辦? 醫:別低估無聲的疾病,教你該如何預防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由於是無聲疾病,被稱之為隱形殺手,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何謂骨質疏鬆骨頭裡有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每天藉由兩者作用達到骨質重塑、新陳代謝。然而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造骨能力下降,蝕骨能力相對而言就上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據研究,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起流失更快,每年流失約 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骨質疏鬆與骨折以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之現況正朝向聯合國所稱「超高齡社會」邁進,而超高齡社會兩大重要流行病之一即為骨質疏鬆症。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其中髖部、脊椎、手腕骨折為大宗, 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 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依中央健康保險署住院資料,50歲以上每年髖部骨折個案平均每年增加9.3%。其中,骨質疏鬆症病人一但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為11.2%、男性降為18%,對照標準死亡率,女性只有2.8%、男性為3.6%,所以髖部骨折對死亡率之影響顯著增加。台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 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骨質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 1/3 處之測定取代。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大於 -1:表示骨質處於正常狀態◎-1至 -2.5 之間:代表骨質已開始流失的狀況,通常可藉由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強化骨骼◎小於-2.5:骨質嚴重流失,受測者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可能需要藥物來控制病情骨質疏鬆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的流失所引起,患病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多人會容易輕忽骨質疏鬆症可能產生骨折的潛在風險。不過我們可以藉由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D 、充足的運動量、遠離菸酒、以及預防跌倒的方式來保護體內的骨頭,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常見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1.增加造骨此類藥物可加速骨骼生長,促進骨質生成進而提升骨密度。治療藥物包含副甲狀腺素,是造骨細胞的活性因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而增加,使骨質增生並提高骨密度,但同時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患者需每天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含噁心、頭暈等。2.減少蝕骨減少蝕骨為目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能夠延緩質流失的速度。治療藥物包含:◎雙磷酸鹽類藥物此類藥物可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少蝕骨作用發生。但容易長時間累積在體內,藥物排除需花上數月至數年,容易導致消化道不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此類藥物具有雌激素抑制蝕骨作用之效果,須每日服用。常見不良反應為腿部水腫、抽筋及靜脈栓塞。◎RANKL抑制劑及類保骨素RANKL抑制劑可減少蝕骨細胞作用的發生。使用方式是每半年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由於注射頻率較少,病患接受度較高。副作用是可能有皮膚過敏之不良反應。3.減少蝕骨+增加造骨◎抑硬素抑制劑抑硬素抑制劑為藥物治療新選擇,可達到減少蝕骨、增加造的雙重效果。只要減少體內抑硬素濃度,就能多方面增加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每月只需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持續一年即可完成治療。爾後接續使用抗流失藥物即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醫療等都會造成負擔。民眾需要提高骨鬆的認知,注重骨密度檢測及避免跌倒,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來共同防治骨折發生。
-
2021-10-27 新聞.長期照護
推動健康長壽研究 中榮院長陳適安:榮民節最佳禮物
10月31日是榮民節,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今天特別到高齡醫學病房慰問住院長者榮民,並送給榮民們健康養蔘飲禮盒和祝福卡片,和他們一起歡度屬於他們的特殊節日。百歲的楊姓榮民看到陳適安走進病房,又收到養生飲品,緊握陳適安的手,展現笑顏表示感謝。陳適安說,台灣進入超高齡時代,廣納社會多元的力量,讓醫療與社會體系更完善,才是高齡者之福。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與陽明交通大學、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團隊共同合作,結合高齡醫學、基因研究、心臟醫學與轉譯醫學等專家,組成中榮長壽研究團隊,推動台灣首創的健康長壽研究。他相信,未來必然可以從台中發展出國際級研究,促成台灣的健康長壽推動。該院也為台灣社會建立長壽研究資料庫,不僅照顧榮民,也為豐碩的醫學基礎扎根,這也正是在榮民節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院方說,這些年住院榮民幾乎有一半超過80歲,他們是一群用生命寫歷史的英雄;年輕時經歷戰爭,保家衛國,將生命和青春奉獻給國家;解甲歸田後,更將全部的心力奉獻給社會。也因此,對於高齡榮民,台中榮總在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贊助下,主動為他們申請看護補助,讓單身、年邁、體弱的榮民伯伯住院期間得以獲得妥適的關懷照顧。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雙胞胎竟差12天出生 馬偕醫院救回巴掌仙子
雙胞胎相隔12天出生!一名懷雙胞胎的鄭太太,懷孕23周時因腹痛出血而至台北馬偕醫院住院安胎。但因子宮頸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與產婦及家屬討論後,希望增加另一個胎兒的周數及成熟度,醫療團隊採取雙胞胎間隔生產,分別於23周和25周產出雙胞胎姊妹。姐妹花在團隊細心照顧下,9月初已順利出院。馬偕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表示,30多歲的鄭太太體質不易受孕,上一胎就有早產經驗,因此這次懷上雙胞胎更加謹慎,並在14周為其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但在懷孕23周時仍因腹痛出血而住院安胎,三天後子宮頸仍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陳宜雍表示,通常37周以前生產就算早產,而周數越小,存活率越低;雖然現在新生兒照護技術越趨良善,早產兒存活率大為提升,但仍以24周當作一個界線,以避免發育不全造成的併發症。由於胎兒每多待在子宮一天,成熟度及存活率就能多提升一些。因此和產婦及家屬討論後,陳宜雍選擇為鄭太太施行雙胞胎間隔生產,先自然產出23周6天、570公克的姊姊,同時間迅速修短大寶的臍帶再塞回子宮,投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密切觀察,並再次施以子宮頸環紮後安胎治療。經過12天的住院安胎,可惜因胎盤剝離合併大量陰道出血,830公克的妹妹在25周4天剖腹產出。陳宜雍表示,原本也想讓妹妹採自然產方式產出,但因鄭太太陰道大出血,因此只好剖腹。陳宜雍也表示,胞胎間隔生產的個案不多,以馬偕為例,一年約一至二個,過去曾有相差八周的案例。不過因為會將胎盤留在子宮內,可能有感染疑慮,因此會給予抗生素等藥物;若持續有子宮收縮或出血情形,則需住院安胎。但早產新生兒發育仍不完全,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瑞幸表示,23周出生的姐姐一路驚險,不但面對肺水腫、肺出血、低血壓、腦室出血等難關,還陸續接受動脈導管結紮手術、腎上腺皮質素治療、持續插管使用呼吸器等,之後還出現視網膜病變,插管一個多月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25周出生的妹妹則是肺部發育仍不夠成熟,好在呼吸較有力且活潑好動,使用呼吸器與住院天數較短。姐妹花分別在住院120天、92天後,陸續「畢業」出院返家團圓,現在體型也已接近同齡孩子。陳宜雍也提醒,產婦若有流產史或高危險妊娠條件,如:高齡、疾病史、妊娠糖尿等,須及早與主治醫師溝通醫療計畫並了解每個孕程可能的風險,即時轉診到設備齊全的醫療院所,以保障高危險孕產婦及胎兒的安全與健康。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病患年增16萬 逼近新生兒
國內每年新增糖尿病患約十六萬人,已逼近每年新生兒數量。國內糖尿病患具有病得早、病得久、病得重的特色,正視「糖潮」危機,刻不容緩。國內糖尿病權威呼籲,亟需全面檢視糖尿病防治策略,鼓勵減重以減緩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策略需與國際接軌,減少病患心腎併發症到擴大糖尿病照護網的整合照顧,更提出慢性病議題應定期舉行中央層級會議,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二○二一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健保署長李伯璋、國健署長吳昭軍、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張必正,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提出建言。洗腎患者 半數糖友併發腎病石崇良指出,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四百八十萬人死亡,事實上,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全球死因七成,遠超過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慢性病中又以糖尿病防治為首要之務,從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皆與糖尿病有關。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每年健保相關給付達三一○億元,洗腎患者每年健保費用達五三○億,其中半數是糖尿病患併發慢性腎病變,兩者相加達八四○億元,已占健保總額預算一成,相當驚人。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每年新增十六萬名糖尿病個案,黃建寧說,糖尿病患人數將超過每年新生兒人數,加上台灣步入高齡化,病情控制時間也變得更長久。趨年輕化 40歲以下顯著增加此外,國內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許志成指出,過去十年,國內糖尿病患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十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四十歲以下年輕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若依自然趨勢繼續發生,年輕型糖尿病病人在數十年內將再成長二成,隨著糖尿病死亡率降低,糖尿病盛行率勢必持續上升。石崇良指出,國健署從推動健康飲食、健康促進、體適能做起,預防糖尿病。健保署提供連續性照顧,逐漸在慢性腎臟病防治看到初步成效,新增透析病患人數逐年下降。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健康不平等與貧富差距拉大,目前在十四個偏鄉設置電子眼底鏡檢查,透過遠距醫療積極提供糖尿病患照護的可近性。共管照護 提高給付年底上路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正研議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新規定,未來有共管照護的給付可望提高兩倍,預計年底上路;鼓勵慢病九十天內同醫師看診並加強基層診所角色,而新藥雖較貴,但可有保護器官效果,所以該用就要用,鼓勵減重也是重要一環。吳昭軍則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配合健保署中長程改革計畫,針對成人健檢提早介入,做代謝症候群的追蹤管理,以阻斷糖尿病發展,預估可減少健保支出五點二億元。張必正指出,做好糖尿病防治,不僅病患得利,還可降低整體醫療花費,每投資一元就可回收兩元。他呼籲,設計良性制度讓基層醫療也積極投入糖尿病照護。在病患參與部分,蔡世澤強調,病患是慢性病照護中最重要的角色,一年有八七六六小時,病人回診至多十五分鐘,一年待在診間不過一個小時,所以糖友終年有八七六五小時都要獨自與糖共處,護理師與營養師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醫師。預防治療 盼拉高至中央層級會議中凝聚共識,以落實分級醫療、強化衛教、全人照顧、擴大糖尿病整合照顧,以期達到緩和糖尿病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以減少心腎併發症。黃建寧建議,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涉及層面、科別複雜,目前有多頭馬車之勢,應拉高層級,就慢性病議題定期召開中央層級會議,朝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規畫,增進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綜效。邱泰源、王治元推照護與用藥會後,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也提出呼籲。王治元認為,慢性病非常複雜,需要合併多科照顧,好好規畫慢性病治療平台,否則會有資源競爭的問題,另外,糖尿病照護有城鄉差距,衛生局非常重要。邱泰源表示,糖尿病照護要全人、全家、全社區,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用到最適當的照顧與藥物。而慢性病防治法需要完整的規畫與實質內容,以利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