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1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搜尋
高雄
共找到
2635
筆 文章
-
-
2021-03-31 新聞.健康知識+
茄紅素抗老又防癌!營養師建議一事更易被身體吸收
茄紅素是很好的營養素成分,根據研究發現茄紅素有抗癌、抗老化的效果,適合全家食用。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茄紅素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避免細胞受到傷害,因此對於抗老、抗癌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然而,在食用上建議煮熟後食用,對人體吸收效果更好喔!紅極一時的茄紅素,被視為有抗老、抗癌的營養價值!研究發現,持續補充茄紅素,對身體的好處多多,包括:1.消除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細胞受到傷害2.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3.抵抗紫外線傷害皮膚4.抑制組織癌化,降低癌症發生率5.有助活化精子活性,以提升男性生育力6.降低菸與酒對身體的傷害 廖嘉音營養師提醒,茄紅素對身體的保健效果需持續穩定的補充,建議可從番茄、木瓜、芒果、胡蘿蔔等食材中適量攝取,但若有慢性疾病還是要遵從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量食用!此外,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建議可與少量油脂一併烹調,可讓茄紅素更容易被身體吸收喔!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一周終破萬 莊人祥曝連江縣遲未開打原因
AZ疫苗自3月22日開打以來,接種人數終於破萬。但連江縣之前因為霧季關係,疫苗遲遲無法運送,好不容易送到當地,但至今仍未開打。是否因為湊不到一瓶十人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可能人數本就少,還要湊在一起較困難,但詳細情形仍要問連江縣。莊人祥表示,AZ疫苗昨接種人數為1468人,接種人數目前已累積1萬891人。發現周一人數都偏少,上周一至周五接種人數分別為1592人、1973人、1894人及2208人。周六因多數醫療院所未開診,僅104人接種。至於連江縣至今未開打,是否因為開一瓶疫苗需接種十人,湊不滿而未打?莊人祥表示,目前就是看依照當地衛生局統計以及媒合同仁,預約湊滿十人即可施打,確實有可能因為湊不滿而影響施打,但確切情形仍要問連江縣。醫護接種意願部分,莊人祥表示,即使目前只有一個牌子,仍可自由選擇,當國內疫情不急迫,有些人就認為沒有接種的急迫性。但以台灣不同地區來看,桃園、高雄就打得不錯,尤其桃園可能因為之前有疫情,打氣良好。所以也要看各家醫院、醫護人員對疫情的風險認定。有關國產疫苗臨床試驗進度,莊人祥則表示,高端部分皆已完成收案剩下追蹤,希望六月底以前可完成臨床實驗評估實驗結果;聯亞則因二期晚一些,正在加速進行,進度追趕中。
-
2021-03-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首周不到萬人接種 指揮中心揭下一步計畫
我國AZ疫苗自3月22日開打以來邁入第七天,昨天僅104人接種,已有9377人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今天新增一例非嚴重不良事件,目前共28件。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的一例非嚴重不良事件,主要是昨天原本通報為其他嚴重不良事件,但因為該案起初發燒、畏寒,但後來沒有住院,因此今天從嚴重不良反應事件改列為不嚴重不良事件。而指揮中心也修正不良事件表,分為非嚴重不良事件、死亡、疑似嚴重過敏、疑似嚴重不良事件。目前累計非嚴重不良事件24件、死亡0件、疑似嚴重過敏反應1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3件。對於昨天僅104人接種,莊人祥說,並非緩打,而是因為適逢周六,而大部分醫療院所安排注射的時間是周間,一到五的上下午,昨天則只有高雄市的醫院有安排注射。另外,因醫護需分批接種,因此目前接種速度會比較慢,但開放接種的醫院也從原來的57家擴增兩次至87家,配送量5萬7900劑,因此也會慢慢提高施打效率。至於未來是否會再開放下個梯次,莊人祥說,目前僅針對專責醫院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開放施打,約20萬人,還有專責醫院非第一線、非專責醫院、診所、藥師等,納入則有45.5萬人。是否擴及下階段醫事人員,將觀察下周施打狀況後評估。
-
2021-03-28 癌症.胃癌
胃癌分期症狀有哪些?專科醫師詳解胃癌治療方式
胃癌患者九成以上都是胃腺癌,因此一般習慣將胃腺癌通稱為胃癌,胃淋巴癌、胃基質瘤等則較少見。遠端胃癌,多與幽門桿菌有關;近端胃癌風險因子不明。以腫瘤位置區分,分為遠端胃癌及近端胃癌,遠端胃癌占比較高,多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但近年幽門桿菌防治有成,遠端胃癌人數正在下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明,遠端胃癌又稱「腸型胃癌」,病灶常見於胃部與腸部接界;近端胃癌稱「瀰漫型胃癌」,腫瘤位置接近食道,目前學理認為成因與幽門桿菌較無關,危險因子仍不明,體質、飲食、生活習慣都有可能誘發癌細胞產生。胃癌的另一種分類方法是依侵犯深度,可分為早期癌和進行癌。胃部組織由內而外依序是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外層、漿膜層,早期癌是指腫瘤僅侵犯在黏膜下層以上,又稱為表淺型,至於進行癌已侵犯超越黏膜下層。吳登強提醒,早期胃癌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如噁心、食欲下降、胃脹氣或消化不良。吳登強說,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零至一期胃癌五年存活率逾九成;中晚期胃癌症狀則可能出現血便、吞嚥困難、腹水、體重突然減輕、黃疸,胃癌一旦發展到二至三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二至三成,四期的五年存活率更低。雖近年健康檢查比例增加,但仍有六成胃癌患者診斷罹癌時已中晚期。依侵犯部位作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搭配化療。胃癌治療以手術治療為優先,吳登強解釋,若為零至一期早期癌,經評估符合以胃鏡做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即可無創切除腫瘤。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就須開刀手術切除,腫瘤位置較低者,進行「次全胃切除」,也就是保留一半胃部;若腫瘤位置較高,接近食道,則需進行「全胃切除」。吳登強提及,若為胃癌三至四期患者,癌細胞可能已經轉移至淋巴,即使進行胃切除手術,仍可能有隱藏的病灶未能及時發現,就會有復發和轉移風險,術前術後進行口服藥或靜脈注射的化學治療,可防止癌細胞擴散,降低復發率,以利提高存活率。放射治療僅少數情況使用;適用標靶藥物者不多。胃癌患者放射治療不常見,但當癌細胞侵犯到骨頭、脊椎,或腫瘤範圍太大無法輕易切除,醫師就會評估使用放射治療。據癌症希望基金會《面對胃癌》手冊說明,胃癌放療種類可依治療目的分為:使殘存腫瘤不再轉移的「術後輔助型放療」、使腫瘤縮小以提高切除率的「術前放療」。近年來標靶治療興起,但吳登強指出,胃癌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者不多,僅6%至7%患者HER-2/neu陽性,目前健保並不給付胃癌患使用標靶治療藥物。面對天價的療程,若不能高度肯定對標靶治療能有好反應,目前臨床仍不鼓勵胃癌患者對標靶治療抱持太大期盼。輔助治療副作用不適 心理壓力大 中醫有助緩解胃癌以西醫治療為主,但中醫治療仍可幫助胃癌患者減輕各種療法後的不適。北市聯醫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中醫胃癌輔助療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患者手術或放化療前,幫助患者調整脾胃、扶正祛邪,如六君子湯、黃耆、菟絲子等,改善胃腸,補氣、增加免疫力。吳建東也說,胃癌患者手術後胃部結構改變,可能出現胃部有傷或發炎導致消化不良、打嗝、疼痛等,中醫藥材也可輔助減緩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增加病患接受西醫治療的意願。對於癌症患者而言,「復發」始終是患者最恐懼的事,可能出現焦慮、煩躁、失眠等問題。吳建東強調,癌症患者因心理壓力所造成的肝鬱氣結或心氣虛,中醫也可透過疏肝理氣法,協助紓解情緒。
-
2021-03-28 癌症.胃癌
發現幽門桿菌到確診約3.4年 胃癌患者多數有2症狀
108年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胃癌位居第8位,與107年相比下降一名。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因胃癌就診的人數,從1萬7588人增至1萬8011人。分析第一次診斷胃癌的縣市分布,六都中,北市位居第一、高雄居次,再者為台中。醫師分析雖然與醫學中心分布有關,但仍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健保資料首次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平均時間,約為3.4年。胃癌為日積月累而成,患者年長者居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長期以來都是集中在65歲左右,屬於相對「老」的疾病。年輕人雖然常大魚大肉,但胃癌的形成需日積月累,臨床上少見40歲以下的患者。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年齡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年長者味覺退化,容易愈吃愈鹹。臨床觀察,胃癌通常難以早期診斷,與忽略症狀且未能即時確診有關。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診的1萬8011人,過去5年因腸胃疾病就診的平均次數達6.01次,最高有患者5年內因腸胃疾病就診次數達到208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該名個案是在100年被診斷為胃癌,後續反覆因消化性潰瘍就診,最高在105年就診55次,分析是胃癌治療後仍不斷復發所致,也可能是焦慮引起的過度就醫。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的症狀。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近五年因腸胃疾病就醫的十大原因(表格見P5),前三者依序為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腹痛、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併食道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十種診斷名稱都是反應症狀,白話文統統是指「腸胃不適」。健保署推動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把疾病分得更細緻,但是臨床醫師並未將診斷下得更精準,有些醫師習慣下腹痛的診斷,或是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健保也不會給予懲罰,這十大排名僅能反應,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等症狀。患者確診胃癌前10年,胃鏡檢查平均4.91次,可能低估。根據健保資料統計,109年胃鏡檢查申報量為95萬1059人次,其中做息肉切除的有29萬多件,等於約有30.8%發現異常,唐瑞祥表示,息肉以良性居多。分析109年胃癌患者過去10年胃鏡檢查的次數,平均為4.91次,其中最高達45次。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胃癌患者過去10年平均胃鏡檢查的次數絕對是低估的,健保資料庫未納入自費範疇,現在健康檢查,胃腸鏡幾乎是基本套餐。胃癌患者分布,台北市最大宗,與醫學中心較多有關。分析107年到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縣市分布,第一名為台北市,其次依序為高雄市、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南市。非六都的第一名為彰化縣,最後一名為連江縣。陳依婕表示,六都人口最多,北市位居第一,與醫學中心最多有關,新北人口雖是六都之冠,但因鄰近北市,加上縣市內醫學中心數量比北市少,使患者大多被吸到北市,高雄與台中也有類似情形。陳依婕表示,彰化縣為非六都的第一位,應為彰基體系醫院的協助,後續排名的宜蘭以及新竹,應與生活習慣有關。唐瑞祥表示,過去胃癌被認為與社經地位、衛生習慣有關,北市位居第一,仍值得後續觀察。李伯璋表示,連江縣為胃癌患者第一次就診最少人數的縣市,除了與人口數少有關,分析也與台大公衛長期於當地做「胃癌根除計畫」有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及早殺菌為妙唐瑞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雖是罹患胃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但不代表一定會因此罹癌。根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曾經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僅占14%,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被診斷出胃癌,平均約3.4年。另外,曾經被診斷有藥酒癮的比率為10%。唐瑞祥認為,無論是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或是被診斷有藥酒癮,占率都被低估。不過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時間來看,民眾若被檢查發現帶原,應立即接受殺菌治療,不該拖延。
-
2021-03-27 養生.聰明飲食
「廚房藥物」芹菜好處多多 降血壓兼助排便,也能抗癌提升免疫力!
芹菜的營養價值高,有「廚房藥物」之稱,在古代亦稱為「藥芹」。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芹菜具有利尿、降血壓、促進腸胃蠕動之效,且芹菜葉的營養價值更高,建議可適量食用,以增添營養。芹菜營養價值高 但腎臟病患不宜多吃 芹菜含有眾多營養價值,包括維生素A、C、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以及鉀、鐵、鈣等多種礦物質。屬於高鉀、高纖維食材,具有降血壓、助排便的功效;但需要限鉀的腎臟病患不適合多吃。根據研究發現,芹菜中含有「芹菜素」成分,有助於消除體內自由基,可提升免疫力,具抗癌之效。此外,芹菜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也有助提升免疫力,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問題。芹菜葉別再丟掉 營養更勝芹菜莖!然而,在家庭料理中,一般人都只吃芹菜莖而不吃葉,又是為什麼呢?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因芹菜葉有苦味,故常被棄而不食,但其實芹菜葉的營養更勝芹菜莖!芹菜葉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B1、鈣質都是芹菜莖的數倍之多,建議可適當食用,以補充營養;例如,烹調前先將芹菜葉以滾水川燙,有助消減苦味,或將少量芹菜葉切碎煎蛋、或放入湯中增添香氣,都可讓料理更添營養。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4成集中桃、高 全台逾400人自覺發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AZ疫苗接種3天已有5169人次接種,其中約40%集中桃園市和高雄市;1484名填寫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的接種者中,29.4%、約436人自覺體溫偏高。首批牛津AZ的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22日在台灣開打,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24日全台共有1951人次接種疫苗,全台累計5169人次接種。綜觀各縣市接種狀況,桃園市1089人次居冠,高雄市1080人次居次,光是這兩個縣市就已占接種人次的4成,第3名至5名依序為台北市707人次、台中市652人次、新北市442人次。進一步分析,責任醫院風險等級1的醫事人員累計接種2889人次、接種率5.01%,風險等級2的醫事人員接種2095人次、接種率1.53%;奧運培訓隊共有15人次接種,其他則有170人次接種。截止目前,指揮中心共接獲9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其中1件為護理師接種後過敏,歸類為「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其餘8件非嚴重不良事件以發燒占77.8%最多、肌肉痛或非接種部位疼痛55%、注射部位紅腫痛麻33.3%、畏寒22.2%。除此之外,至24日共有2858人參加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在1484名已填寫健康回報的接種者中,有65.6%出現注射部位疼痛、58.1%疲倦、56.9%肌肉痛、43.2%頭痛、42.9%發冷、29.4%自覺體溫偏高、21.6%關節痛、20.4%注射部位/腫脹、12.4%嗜睡、12.1%失眠、11.7%食慾不振。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5分鐘內急性過敏 醫護人員住進加護病房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個案情況首度曝光。一名醫師透露,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於今天早上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下午確實收到一例類似情節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至於是否歸類在嚴重反應,將再進一步了解。該名不願透露名行的醫師表示,該名醫事人員屬於容易過敏體質,接種前評估並無異常,不料,接種後立即出現過敏反應, 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院方施以急救,給予氣管擴張劑,二到三小時後症狀緩解,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治療,診斷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記者向該醫院求證此事,院方指出,該名醫事人員是在打針後的五分鐘出現過敏反應,較嚴重症狀為「全身起疹」及「心悸」,心跳瞬間飆至每分鐘一百三十到一百四十下,現場的醫護人員立即給予適當處置。院方強調,該案不屬於「過敏性休克」,因為並未插管或動脈導管等,應屬於「急性過敏反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接種疫苗引發過敏性休克的機率約十萬分之一,此次台灣拿到十一點七萬劑AZ疫苗,可預期會出現一、二例過敏性休克案例,如果開打第二天就出現有嚴重不良反應,這「有點太快了」,就像第二次買愛國獎券就中獎一樣。黃立民表示,若台灣僅施打十一點七萬劑疫苗,出現二例以上的過敏性休克的案例,可能有兩大原因,一為此批疫苗有問題,二為國人體內已有腺病毒或新冠病毒等抗體,打進疫苗才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反應。指揮中心最新統計,截至今天中午為止已有三二一八人接種AZ疫苗,昨天則有一六三八人接種,比第一天多,若單純分析昨天接種人數的所在縣市,以桃園市接種四二二人最多,其次依序為高雄市三二五人、台中市二六八人。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打氣冷 一級風險醫護接種率1.56%
我國前天開始接種AZ新冠疫苗,但到昨午僅接種一五七八劑,其中多達六縣市僅打出一瓶疫苗,首長帶頭接種效益似乎未發酵;指揮官陳時中還自曝接種後不只背痠,晚間輕微發燒至卅七點四度。專家說,首長接種效益對一般民眾有用,但醫護人員更信科學證據,恐無助提升接種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首日接種類似試營運,後續接種應會加速。陳時中也說,一開始總是比較慢,盼後續「可以再快一點」。目前不良事件通報一件,為一名北部醫護人員出現發燒、疲倦現象;陳時中也笑稱自己前晚是「小發燒」,但昨起床後體溫就已恢復正常。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接種疫苗後發燒多為短暫現象,不影響作息。指揮中心統計,截至昨午高雄市「打氣」最踴躍,接種三五三人;桃園市緊追在後,接種人三四三人;台北市雖提供接種醫院家數最多,且行政院長蘇貞昌、陳時中首日都在台大醫院接種,但北市僅接種三○一人。打氣最差的南投縣僅九人接種,澎湖縣、台東縣、新竹市、基隆市十人接種、苗栗縣打出十一人,每瓶AZ疫苗可提供九至十一人左右接種,等於上述六縣市都只打出一瓶。另,統計發現,責任風險等級一、即風險最高的醫事人員接種率雖踴躍,但首日接種率也僅百分之一點五六。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民眾較會將「大人物是否也願意施打」納為接種依據,但醫護人員看的是科學證據。而現在歐盟通公布的評估結論是,仍無法完全排除疫苗與少數罕見血栓的關聯。但他也說,前幾天都還在試流程,還要多觀察一到兩周。至於蘇揆前天率先施打全國第一針,但因接種過程不公開引發外界質疑「打假針」。蘇昨受訪說,他很誠意、勇敢地率先施打,卻因各種理由被質疑、唱衰,「施打疫苗還要講做假,那就是有那麼多醫生護師跟我一起做假,這樣以後還有誰敢看病?」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AZ疫苗有人發燒、痠痛 陳其邁:疫苗安全性很高
AZ疫苗開打,傳出全台接種的醫護人員少數出現手臂施打處痠痛、輕微發燒等症狀。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疫苗安全性很高,過去像流感疫苗也常見發燒症狀,是種身體發炎反應,只要多休息觀察,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請市民不用擔心。AZ疫苗開打後,陸續傳有醫護人員打完體溫偏高等輕微症狀,陳其邁今在市政會議前受訪表示,高雄醫護人員施打AZ疫苗順利,疫苗通常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像發燒、腫痛等。AZ疫苗已經過臨床試驗及專家會議討論,包括歐盟等國家也重新開放施打疫苗。陳其邁說,過去像流感疫苗或其他疫苗,常會看到有些發燒症狀,是一種身體的發炎反應,只要休息好好觀察,打疫苗安全性很高。陳其邁表示,高雄4家醫學中心的院長跟副院長已率先施打,證明疫苗的安全性在醫界認為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所以請市民不用擔心,疫苗的安全性,不管是中央或是地方,都會嚴格把關。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首日各縣市打氣出爐 北市醫中最多還輸高雄
我國昨正式開打新冠疫苗,截至今中午12點,全台接種人數1578劑,其中高雄市打氣最踴躍,單日接種353人次;桃園市緊追在後,接種人次為343人。雖台北市醫學中心家數最多,且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台大醫院接種,但北市接種人次僅排名第三301人次。高雄共五家提供接種服務醫院,打出開打首日接種數之冠;全台提供接種醫院家數最多的是台北市共九家,但接種名次僅第三。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也親自見證「第一針」,但新北市接種人次僅131人。這次在台灣開打的AZ疫苗為多劑型包裝,每瓶可提供9至11人左右接種,存放於2到8℃的環境,依臨床試驗結果每人需施打2劑。目前六都中台南市打氣最差,僅接種出50人次,換算成瓶數只打完五瓶、台中市則單日接種103人次。其他已開打的縣市中,打氣吊車尾的南投縣僅9人接種、澎湖縣、台東縣、新竹市、基隆市僅打10人、苗栗縣打了11人次,也就是說一天只打完了一瓶。表訂接種時間為每周五下午一時半至三時半的雲林縣,金門縣接種門診則是每周三、五,都還沒正式開打。連江縣印收大霧影響航班,開打首日上午才將AZ疫苗配送,當地衛生單位決定不當日開打。嘉義市雖於周一、二、五下午二時提供接種服務,但目前仍尚未開打。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6:標靶療法
標靶療法能針對癌細胞基因病變的中心加以抑制或破壞,所謂的「標靶」是指靶心,藥物能精準地射向箭靶的中心點,集中能量治療。近十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運用於癌症治療,目前最經典的即為肺癌,已知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七到八種以上的驅動基因,提供標靶藥物鎖定靶心。除肺癌外,標靶療法亦被運用於乳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等,但並不是每種癌症都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以肺癌來說,也並非所有的肺癌病人皆能使用,前端還需仰賴基因檢測的協助,找出靶心。現階段仍有許多的癌症等待科學家繼續研發標靶藥物,期望能精確地找到癌症的生成中心,提供藥物治療的作用點,造福更多癌症病患。想知道更多「標靶療法」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1時30分至11時50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主講:「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11時50分至12時10分,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主講:「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14時30分至14時45分,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主講:「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15時15分至15時30分,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主講:「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 急診醫護意願最高
我國昨天開打AZ疫苗,一整天共有五十八家醫院醫護人員施打疫苗,台大、新光、亞東、雙和、和信等醫院均由院長率先捲袖,成為院內首打者,鼓勵同仁施打。由於疫苗開封後須於六小時內施打完畢,一瓶可供十人接種,不少護理師在開瓶後,立刻按下計時器,成為施打首日的奇特場景。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該院共有一千七百多名醫護人員願意施打AZ疫苗,現已配送一千五百劑疫苗,在擴充接種點後,預計在兩周內完成第一批院內醫事人員接種,五月十七日開始施打第二劑。新光醫院長期深耕帛琉醫療發展,院長侯勝茂表示,每年都會派駐人力至當地提供醫療協助,四月一日起「旅遊泡泡」啟動,前往帛琉診療的醫護人員也在優先施打AZ疫苗名單中。「有打是比沒有打更好。」高雄長庚副院長龔嘉德說,國外臨床統計並未發現AZ疫苗有顯著問題,醫院鼓勵醫護人員施打;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強調,國外血栓案例數據分析比率極低,均小於背景值,無須恐懼,希望醫護人員踴躍接種,「打疫苗不只保護自己,也保護病人。」前總統陳水扁的醫療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陳順勝昨天也完成接種。他說,「去打一打啦,沒去打有夠笨」,北歐國家停打AZ疫苗是要調查批號製程是否出問題,不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醫護施打率偏低,中央應多釋疑。觀察各醫院接種狀況,以急診醫師及護理人員接種意願最高。卅歲的台大醫院急診部張姓護理師表示,執行檢傷分類時,經常接觸疑似病人,即使做好防護措施,但還是怕怕的,因此,急診同事接種意願相當高,不會特別選廠牌,只要有疫苗,就願意打。北榮照護確診者專責病房蘇姓護理長表示,照顧病患時的擔心,遠遠大於接種疫苗的疑慮,故她願意第一波施打疫苗,施打後並未出現任何不適。由於國外傳出多起AZ疫苗接種後疑似引發血栓的嚴重個案,各醫院在接種首日格外謹慎,均設置休息區,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昨早七時五十分帶頭施打,接種後,依照指揮中心建議,坐在椅子上,休息卅分鐘,無任何不適,才離開急診區。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義大醫院AZ疫苗開打 杜元坤:完全不會痛
台灣首批AZ新冠肺炎疫苗今天開打,高雄義大醫院預計要施打1500劑,上午8點半,院長杜元坤帶領院內醫護團隊率先施打疫苗,打完後說「完全不會痛」,休息半小時後回手術房開刀。高雄長庚、高雄榮總、義大醫院及小港醫院等4家醫院今天同步施打疫苗。義大醫院副院長林俊農表示,義大共分配1500人劑量,施打對象為義大醫院、義大癌醫院、岡山空軍醫院、部立旗山醫院醫護,預計每天施打180人,以2周時間分批完成。義大醫院有意願打疫苗的醫護為三成,目前已經提高至五成。院長杜元坤第一個接受疫苗施打,隨後副院長林俊農、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等人依序上場打疫苗,多人覺得跟施打流感疫苗差不多。杜元坤表示,政府防疫做得好,民間醫療力量願意一起配合,「我非常有信心」,國外出現血栓案例,但數據分析起來比列非常小,打疫苗不只保護自己,也是保護病人,今天施打的主管都是第一線面對病人的醫師,很高興政府進疫苗來施打。
-
2021-03-22 新聞.杏林.診間
台灣感染醫學之父謝維銓逝世 張上淳:離世不在預期
我國明日將首次開打AZ新冠肺炎疫苗,今醫界卻傳出噩耗,有「台灣感染醫學之父」之稱的謝維銓已於今日上午11時許逝世,享耆壽95歲,我疫情指揮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是其門生,他表示,「老師已臥床多時,今日離世雖然不在預期,但走得平順,目前正與老師的家人處理後續事宜」。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在他身上,正好見證台灣近半世紀的傳染病發展史。他獲獎時曾表示,台灣光復前後,霍亂、痢疾、瘧疾、白喉、傷寒及狂犬病等各種傳染病在台肆虐,後隨各種疫苗相繼引進、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各種法定傳染病逐漸減少,但1962年發生全台霍亂大流行,70年代屏東琉球鄉、高雄三民區爆發登革熱流行,以及桃園、新竹一帶發生傷寒、痢疾的突發事件等,都令他記憶猶新。謝維銓也是台灣醫界的「苦行僧」,外傳他努力耕耘,不問收穫,醫學院剛畢業時碰上霍亂、痢疾、傷寒、白喉、狂犬病的流行,傳染病儼然成為我國重要死因,在當時傳染病相關知識不足的背景下,被指導教授派去當時的台北市稻江傳染病院任主治醫師,從此投入傳染病防治行列。為交流感染醫學知識,謝維銓1978年時與另2位感染科權威醫師鄭德齡、朱夢麟共同發起,每月輪流主辦「北區感染症聯合討論會」,選擇有教學價值的疑難病例切磋討論。張上淳指出,謝維銓是台灣發起院內感染管控的第一人,於1980年在台大首建「全台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後來還擔任衛生署院內感染控制諮詢小組(如今已擴編為委員會),積極調查與預防傳染病,為台灣感染醫學發展積極付出。張上淳表示,早期感染學科相對不熱門,台光復初期還有很多傳染病,只有有少許醫師加入,後來發展預防注射、抗生素有成,可有效控制傳染病,許多感染科醫師紛紛轉行。1986年時,張上淳剛當完兵,因緣際會下從內科踏入感染科領域,他說,「醫院各類門診通常至少隔3、4年就會有新醫師加入團隊,且年紀相仿,但我是台大第2位感染科醫師,與老師相差近30歲,在這之前,偌大的台大醫學院、醫院只有年過60歲的老師獨撐感染科」。張上淳回憶道,「剛進入醫院時沒有辦公室,老師特別騰出一個位子,讓我跟他共享辦公空間,也會分享很多重要經驗」。他舉例,有一陣子登革熱在台銷聲匿跡,但1987年、1988年後,又因境外移入個案再次傳入台灣,爆發本土嚴重感染個案,當時許多年輕感染科醫師未有登革熱相關看診經驗,但謝維銓會提供症狀圖片等,對後輩熱心分享自身經驗。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肺癌接力治療 要靠基因檢測
導致肺癌的突變基因型態多樣,鎖定特定基因才能精準用藥,以國內人數最多的EGFR突變肺腺癌病患來說,臨床證實,善用「接力治療」策略,於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失效後,銜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能成功替病患續命,延緩癌症死亡時鐘,讓晚期肺癌的治療逐漸走向慢性病化,與癌共處。確定基因型態,才能選對標靶藥物。不少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常提出疑問:「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長王金洲說,肺癌的致病基因多樣,包括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確定基因型態之後,治療才能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國內以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人數最多,約占整體的六成。在第一線治療中,除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外,第三代標靶藥物亦於去年開放給付予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使用。因此,「如何選擇標靶藥物?」成為病患的下一道難題。王金洲說,第一線治療選擇,眼光要看得遠,才能盡可能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延續生命。晚期肺癌須正確接力用藥,爭取較長存活期。臨床研究證實,在亞洲族群當中,具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六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進一步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保有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將近4年。而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關研究指出,在亞洲肺癌病患身上,可看到的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不過,在歐美族群病患身上,卻呈現較長的整體存活時間,顯示標靶治療可能存在種族之間的差異。王金洲說,晚期肺癌接力治療是近年發展的概念,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病患應與醫師詳盡溝通,依基因檢測結果正確接力用藥,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病溝通,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明開打…搶全台第一針 醫院接種紛提前
首批AZ疫苗配送全台五十六家醫療院所,拿到疫苗的醫院紛紛安排接種流程,台北榮總、新光、高雄榮總、義大及小港等醫院已安排明天由院長帶頭接種,增加第一線醫護人員信心。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每一瓶疫苗有十劑,開封後六小時有效,「非常珍貴」,一批一定要湊到至少十人開打。亞東醫院明天上午八時將舉行「全台第一針COVID-19疫苗」記者會,新北市長侯友宜、衛生局長陳潤秋將到場關心醫護人員施打狀況,亞東安排副院長邱冠明帶領重症治療葉克膜團隊、COVID-19疫苗醫療專家小組接受疫苗施打,其他醫護人員也踴躍接種。聽聞亞東八時舉行記者會,不少醫院也把預定的接種時程提前。台北榮總將由院長許惠恒帶頭接種,但許惠恒上午要去立法院備詢,預計下午接種,院方指出,已針對有意施打的醫護人員造冊安排時間,也有他院醫護人員前來登記。洪子仁表示,明天上午十時,院長侯勝茂與他將帶頭接種,並邀請感染科、急診等醫師十人加入,湊齊一瓶,毫不浪費。台南約有三千劑提供醫事人員優先施打,目前醫護約一萬七千人,衛生局表示僅三成有意願接種。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他屬地方防疫人員,會在第二順位接種,希望大家不要受心理影響,「疫苗是科學的事情,就用科學解決」。高雄市長陳其邁說,疫苗安全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要相信專家意見。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說,中央若有公布順序,就會照順序打,不要標新立異,就照SOP走。新光醫院成立工作小組,多次討論流程與監控事宜,有意接種的醫護均透過線上登記預約,預計每周周三、周五下午開兩個診次接種,每診最多五十位,也接受跨院醫護,接種後會在健保卡註記,也提供接種卡紀錄,接種後醫護可上傳健康狀況回報。北市府質疑指揮中心上周五下班後宣布三月廿二日開打,是「突襲式宣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駁斥,籌畫已久,因AZ疫苗血栓疑慮,緊急舉行專家會議,上周五晚間已是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宣布。指揮中心提供「COVID-19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內有新冠疫苗接種地圖,優先接種對象可查詢所處位置,選擇接種地點。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分配到疫苗 陳其邁:順時中,醫護優先
高雄分配到新冠肺炎疫苗,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順時中」,醫護人員優先施打。陳其邁說,他認為疫苗的安全以科學數據為依據,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的綜合判斷,就跟著CDC的指示。不管AZ或其他疫苗,在安全性評估都經過臨床試驗,還是有科學的基礎,相信專家的意見。他表示,疫苗不但能保護自己,也能建立集體免疫,能保護他人,所以,只要疫情指揮中心丶專家認為安全的疫苗,都可以放心的施打。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到位 高榮、高長、義大及小港4院醫護率先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宣布,下周一起開始施打AZ疫苗,首波配送4.4萬劑至全台57家專責醫院,高雄市疫苗昨已到位,數量為8000多支,將由高雄長庚、高雄榮總、義大醫院及小港醫院第一線及第二線登記願意施打疫苗的 醫護人員率先施打。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高市原本規畫第一波處疫苗,在一天內即施打完畢,不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謹慎從事,嚴格規定,高市每天4家醫院加總將施打500多劑,預訂兩個多禮拜全數打完。高雄這次施打的醫療院所,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中獨缺高醫,黃志中對此表示,按中央規定,醫院登記第一優先(直接照顧)及第二優先(間接照顧)的醫護人員,兩梯次需超過500人才納入配發疫苗對象,但高醫未超過。目前高雄四家專責醫院,包括高榮院長林曜祥、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及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打表態帶頭施打。據了解,有醫護人員對AZ疫苗的安全性,仍然存疑,保持觀望。高市疾管處長何惠彬表示,高雄首波AZ疫苗的配發數量,是依據醫護登記意願統計,顯示至少已有8000多人願意施打疫苗。
-
2021-03-20 醫聲.院長講堂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以醫院為家,行醫生涯捐款上億 獨創杜式刀法造福「極重症」病患
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生涯捐款上億元,每年只有除夕夜回家睡覺,自認手下從沒失敗手術,諸多行醫事蹟讓他暴紅。他天天睡在不到三坪大的休息室,過著以醫院為家的忙碌生活。杜元坤是外科醫師,專攻骨科,在長庚醫院體系歷練長達20年,在擔任外科部長時,他接受義联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挖角,轉戰新成立的義大醫院開疆闢土。中北部病患南下找他看病義大醫院成立於2004年,杜元坤參與醫院的籌備工作。在他建議下,開刀房、加護病房設在3樓,心臟外科、神經外科、骨科需要急救的距離最近,並依據科別屬性規畫病房樓層,方便住院病患活動與家屬探望,推展「迅速、有效、安全」三大理念。以前南部有許多臂神經受傷或骨髓炎病患北上求醫,基於照顧南台灣病患的需求,南下到義大醫院服務,讓他有自由發揮空間,「現在情勢逆轉,許多中北部病患專程南下找我看病。」位處高雄燕巢的義大醫院算是高雄市的「鄉下地方」,為何值得病患大老遠跑來?由於杜元坤獨創的「杜式刀法」聞名遐邇,為醫院建立了知名度,尤其收治「極重症」病患,經口耳相傳,很快建立口碑。「義大醫院是個斜槓的醫療團隊」,杜元坤表示,義大鼓勵科別之間良性競爭,沒有界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坐大」,每一科都可以去開別人的刀,譬如神經外科與骨科都能動頸椎手術,但前提是能相互學習,才可以藉由競爭提升醫療水平。長庚栽培 在義大開枝散葉「醫院不僅要贏得病人尊敬 ,也要贏得同業尊重。」長庚醫院前院長張昭雄這席話帶給杜元坤很大影響,過去張昭雄帶領長庚轉型成功,主張院內醫師追求服務量與品質時,也要兼顧學術發展。十幾年來,他完成300多篇論文,數量是長庚時期的4倍之多,幹細胞研究更是獨步全球。長庚體系灌溉栽培他,義大則是他開枝散葉之地。將在屏東設綜合醫療園區義大醫院每年有15%至17%病患來自屏東縣,跨區就醫情況普遍。杜元坤認為,慢性病或急性病應該留在當地就醫,病人不宜為看病長途奔波,因此義大醫療體系南拓版圖,2024年底將在屏東成立包含醫院、護理之家及產後護理之家的綜合性醫療園區,床數規模是千床左右。杜元坤小檔案現職:義大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工程博士、美國梅育氏醫學中心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亞洲太平洋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傷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專長:外科手術杜氏刀法專利、神經叢及顯微手術、脊椎及骨外科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進步,不可能變成可能,病患不要放棄任何希望,也要敞開心胸配合醫囑。
-
2021-03-19 科別.呼吸胸腔
吃什麼能減低空汙對身體傷害?胸腔科醫師:沒有!唯有這件事
人可以一天不吃東西,卻沒辦法一刻不呼吸,但最近空氣品質頻繁拉警報,面對這個無所不在的「恐怖份子」有何對策?醫師認為,對抗空汙,必須正視空汙結構,避免成為空汙製造者,建議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唯有「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體內。 空汙不完全等於肺癌 只能說是危險因子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指出,肺癌連續10年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不抽菸、沒有家族史的肺癌患者逐年增加,北醫於2019年發表研究,指國內南部肺癌患者大幅增加,疑與空汙有關。但至目前為止,醫界尚未發現空汙影響肺癌的確切病理機轉,「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要從危險到風險,兩者還沒有直接關連。」林孟志說。那麼,空汙何以提高肺癌的發生率?林孟志表示,各種空氣汙染源中,最直接影響肺部的就是PM2.5,顆粒大小只有毛髮的1/30,因為最快、最容易進入呼吸道,容易引起發炎反應。不只是肺癌,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甚至肺纖維化等,都可能因PM2.5濃度增加,增加罹病率或急性惡化。由林孟志擔任理事長的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去年針對「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出版長達64頁的照護手冊,裡面提及,2002年針對一百多萬個不抽菸的志願者追蹤16年以上,發現每增加10單位的PM2.5濃度,會增加8%的肺癌相關死亡率,隨時間增加,比率還會上升。該手冊編輯團隊之一的台中榮總胸腔內科醫師暨呼吸加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說明,空氣中的PM2.5拉高了肺癌發生危險,但從暴露到罹患肺癌,通常不是一天兩天,「起碼是十年以上」,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來看預防甚至解決空汙,其實相當從容。減少空汙 從自身做起傅彬貴認為,首先要正視空汙結構,就像打敗敵人要先摸清底細,台灣空汙來源只有三分之一來自境外,三分之二仍為島內,包括汽機車、地下工廠排放、火力發電廠都是主要汙染源,其中,影響肺癌的PM2.5主要來源是汽機車廢氣排放。許多民眾謾罵空汙的同時,可能也是摩托車汽車一族,「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製造空汙?」建議改騎電動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是共同協助環境改善的行動配套。再者,改變環境才是終極之道,他建議政府可以1952年倫敦有名的空汙事件「倫敦霧霾」作借鏡,當時倫敦死了6千多人,後來透過抓源頭治本,花了80年才逆轉,台灣目前透過政策如電動車補助也在慢慢引導產業轉變,「是好的開始」。在根本環境尚未解決前,民眾如何與空汙相處?林孟志表示,若知道室外空汙不好,只有盡量減少外出時間,若外出,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其實是N95口罩,只是要兼顧便利與防護力的平衡,醫療口罩或國家認證防霾口罩加上布口罩,或許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目前政府正進行防空汙口罩認證,避免不實廣告造成大家的困擾。沒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影響 唯有「多喝水」生活飲食方面,林孟志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但「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攝取含維生素ACE的食物,可以抗發炎,魚油、微量元素如鐵鋅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機能,綠色蔬菜蔬果也是類似概念。「其實,把空汙跟肺癌發生的邏輯搞清楚,就不會自己嚇自己」,林孟志呼籲民眾,正確的認知,才有健康的心態。
-
2021-03-19 科別.新陳代謝
痛風並非不可逆 婦人治療20個月終能穿美鞋外出旅行
高雄一名中年婦人四年前雙腳趾疼痛、穿鞋困難, 行動力受限。後來輾轉求醫,檢查出腳趾的痛風石外擴且有明顯「骨蝕」現象,腎功能也不保,是痛風性足伴隨第一掌趾關節病變,她不想因為行走困難,就此被禁足,積極接受治療並控制飲食運動,20個月後痛風石減少,掌趾關節慢慢復原,終於能穿上美鞋出外旅行。收治這名婦人的松青診所骨科醫師李松青表示,婦人4年前因疼痛接受其他醫療單位治療,但痛風石太嚴重,短暫治療不見好轉即放棄,後來輾轉來診所就醫,經X光檢查,痛風石已外擴,才積極接受規則治療。李松青表示,痛風石是尿酸堆積造成,除服用排尿酸藥物外,飲食上須減少高普林食物及糖類飲料,且需避免飲酒及運動過量造成流汗過多。平日還須注意排尿量,排尿顏色,監測是否攝取足夠水份。所幸這名婦人耐心治療20個月後,骨蝕現象減少,腳掌外觀改善很多。「患者若積極接受治療,脫離痛風關節炎夢魘並非難事」李松青說,婦人未持續接受治療前,穿鞋有困難,且容易造成掌趾關節內側皮膚反覆受傷。這樣極可能導致痛風石破裂,形成潰爛傷口。李松青表示,痛風石病患能否動手術,要視病例情形,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如果動手術,需注意皮瓣的安全,避免術後癒合不良。假設痛風石破裂潰瘍或手術後傷口癒合不良,術後可續用高壓氧再治療,或輔以體外震波,讓傷口加速癒合,才能避免疤痕攣縮。
-
2021-03-18 科別.呼吸胸腔
抗空汙該戴哪種口罩?這種CP值最高!醫師教再多一招提升阻絕效果
空汙頻拉警報,現在為了防疫,加上對抗「PM2.5」,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其實是我們現在常戴的醫療級口罩。口罩種類多 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污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分六種,分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有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完全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炭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避免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CP值最高的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也能同步提升。防霾口罩分級 C-D級已夠用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至於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的「防霾口罩檢測標準」選用口罩,可讓民眾視空氣污染狀選擇佩戴,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認證,選購上務必更要當心。他更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應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表示,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便宜沒效果買一堆沒用,昂貴的買下去還是得換,取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也是務實之道。
-
2021-03-18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2+3代標靶接力用藥 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 透過LDCT檢測,及早發現治療,提高治癒率● 晚期肺癌確診,精準醫療前先分析基因型態● 接力用藥,可望延長整體存活期近4年台灣西部進入空氣品質黑暗期,回溯國內一份四大空汙疾病死亡研究發現,死於PM2.5的6千餘人中,肺癌就占1200多人,顯示肺癌與空汙關係密切。然而,隨著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日趨多元,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擬定最佳治療組合,善用標靶接力用藥,可大幅延長存活期。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60歲的陳太太因頭痛就醫,檢查後發現,疼痛竟來自轉移至腦部的晚期肺腺癌,亦併發骨轉移,在透過基因檢測,確認陳太太帶有EGFR基因突變後,醫師建議採取「接力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極大化治療效益,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已治療7年,腫瘤獲得控制。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晚期肺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治療策略也愈趨多元。高雄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表示,在標靶藥物出現前,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治療前須了解肺癌分期及細胞型態,以利選擇化療藥物。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不過,標靶藥物出現後,類似陳太太的案例鼓勵了許多病患,當前晚期肺癌的治療會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在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後,於第一線選用標靶藥物治療,整體存活期比起使用化療高出2到3倍。尤其在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增添了更多選項與治療組合。臨床證實,在亞洲肺腺癌病患身上,具EGFR基因突變者,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6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出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順利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病患能擁有較好、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近4年。接力治療因應基因突變目前相關研究指出,若在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後續在第二線治療上的不確定性較高,僅能使用化療或其他方式治療,亞洲人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王金洲說,接力治療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治療概念,之所以要接力,是因部分的腫瘤細胞在經過標靶藥物攻擊後,會根據藥物特性改變型態,造成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因此,透過第二代與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接力治療,極大化治療成效,可爭取較長的存活時間。空汙、吸菸都是致癌因子王金洲提醒,空汙問題雖不容小觑,但現階段研究證實,長期吸菸、具肺癌家族史為導致肺癌的主要因子,建議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8 養生.生活智慧王
飛蟻肆虐怎麼辦?專家教你做糖水誘餌
乍暖還寒,琉璃蟻肆虐,影響民眾生活作息,嘉義縣政府建議民眾加強農園管理,另也提供液態糖水餌劑作法,供民眾使用。琉璃蟻成蟻具趨光性,不僅侵擾農園甚至入侵住宅,雖非直接危害農作物,卻對農事操作及民眾生活上帶來困擾,尤其梅雨季後,每年7、8月為琉璃蟻婚飛季節,具飛行能力成蟲會到外建立新蟻巢,進入大量發生季節。為降低琉璃蟻田間族群密度,農園管理相當重要,可加強清園,防治共生蚜蟲與介殼蟲,必要時使用液態糖水餌劑(1公升水:200克糖:硼砂30公克)與餌站誘殺或利用皂素噴施,降低琉璃蟻族群危害。居家環境方面,加強環境清理,不堆積雜物並移除不必要竹竿、水管等,減少琉璃蟻可築巢處所,也可使用環保署核准環境用藥進行防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林宗岐研究表示,危害中南部地區的琉璃蟻主要有2種,一種是疣胸琉璃蟻,危害範圍為中南部9縣市29個鄉鎮區,有北遷現象,另一種為俗稱「飛蟻」的褐色扁琉璃蟻,侵犯地區以南投縣、台中市、嘉義縣、台南市和高雄市等16鄉鎮區為主,同樣有外擴情形。琉璃蟻原分布低海拔山麓竹林、雜木林、荒廢地或農園,喜好隱蔽性高地方築巢,族群數量高時會入侵居家環境,於天花板、夾板、電箱等設施築巢,造成民眾生活困擾,嘉義縣尤以中埔、竹崎等山區鄉鎮發生最為嚴重。嘉義縣政府呼籲,民眾可透過加強田間清園管理及居家環境清潔,輔以使用餌劑及餌站防治,逐步減少琉璃蟻對居家生活和農事操作環境的侵擾,相關資訊可至行政院環保署環境用藥安全使用宣導網 ( https://topic.epa.gov.tw/evsu/mp-8.html) 查詢。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性差、性格變、容易受騙!醫師圖文解說失智症警訊
提到失智症,大家最熟悉的是記憶力變差,然而失智症的表現可不只有記性差喔。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張雅婷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有人惡化很快,有人惡化得比較慢,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失智症病患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時空感,嚴重時可能產生行為異常、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也表示,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機率越高,65歲以上族群,約十二人會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族群,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有家族史的人也要特別小心,具有某些與失智症相關的基因會讓人較早出現失智症。然而,目前失智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來延緩病程進展,張雅婷醫師說明,有口服藥、貼片等,以口服藥來說,有些藥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有只要含在嘴巴裡面,能快速分解的口崩錠,可幫助吞嚥有困難的長輩。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還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外傷、腫瘤、營養問題、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另外,肥胖、抽菸、憂鬱症、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皆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迷路、受騙、一問再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張雅婷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迷路,因為他對視覺跟空間的關聯性及分析能力變差;可能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因為執行功能與記憶力退化;可能對時間地點產生混淆,搞不清楚白天、黑夜、或春夏秋冬。患者很容易上當,因為判斷力變差,聽到一些不合邏輯,或過度誇張的事,也都會信以為真。到了65歲以上,失智症的風險就慢慢的上升,如果發現家人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剛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連重要的事情、約會也忘記,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 謝鎮陽醫師說,「我們常會問家屬,患者會不會做菜、會不會準備拜拜,因為做菜得思考要買什麼料、拜拜也須備料且有很多流程,如果本來會,現在卻無法完成,就得提高警覺。失智症不只讓記憶力變差,整個大腦功能都會受到全面性影響。」失智症可能還會合併一些精神症狀,例如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偷他的錢,或是另一半有外遇。有人可能出現幻覺,會說屋頂上有蜘蛛、外面有個小孩等,讓照顧者相當困擾。如何區分失智或老化?張雅婷醫師分析,失智症患者對於剛剛說過的話、發生的事,可能完全不記得。如果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且經提醒後可以想起來,比較像是老化。但是若太常發生,還是會建議做記憶力測試,假使記憶力的測試很低分,可能已進入失智的病程。若發現家人常常忘東忘西,建議到醫院做比較完整的失智症評估,以免耽誤到後續的治療。張雅婷醫師解釋,我們會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來評估患者的記憶力、病像感、執行功能、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狀況,依病程可分為輕、中、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面對失智症首先要嘗試尋找病因,如果是可以逆轉的原因,像是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便要趕緊治療。謝鎮陽醫師說,「有些患者吃素,長期不喝奶、不吃蛋,可能缺乏維生素B12,在給予適當的補充後,有可能改善。若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後,有機會改善。」至於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也有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研究,定期服用藥物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病程,讓某些比較會影響病人獨立性跟社會功能的症狀,能延後出現。張雅婷醫師提醒,請務必規則使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並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各種社會功能,如社交、自我照顧等要盡量維持。若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相關法律問題也要盡快做安排,例如財產規劃、是否急救等。張雅婷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長期追蹤的患者,因為眼睛動手術,所以就把原本的日常活動、運動、社會活動都暫停。經過一個月後,發現他的智能退化非常快,原本能夠認得的字已不太認得,原本會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出錯。診斷失智症後,日常生活的功能、社會活動、運動、家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的都要盡量維持。若過度保護,患者的狀況可能會更快惡化。謝鎮陽醫師說,由於患者記性不好,容易忘記或重複吃藥,照顧者須特別留意,可使用分藥盒、按時叮嚀服藥、或看著患者吃下去,以確保用藥安全。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目前有機構可提供日間照顧,讓患者每天去上課,透過各種活動,來維持腦力。然而,若遇到初確診的患者,會請衛教師協助提供相關的建議,如住家附近的據點、日照的服務種類等,以降低家屬的焦慮與不安。貼心小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健忘,患者的大腦功能會持續惡化,可能改變性格、出現妄想或幻覺。如果發現會講過就忘、經常迷路、性格改變、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等狀況,務必盡快就醫,進行完整的評估。及早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非藥物治療,才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原文:
-
2021-03-15 科別.腦部.神經
頭部外傷常要求「照電光」安心 醫:請尊重專業評估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急診部發現常有民眾或家屬一上門就要求醫師「照電光」(X光)甚至電腦斷層;急診醫學科主任劉孝侃今天舉實際案例與國外醫界新做法,呼籲民眾頭部受傷的確要審慎面對,盡速就醫,但請尊重醫師專業評估意見,勿一昧要求醫師如何處置「來讓自己安心」。政府強制戴安全帽後,交通事故嚴重腦外傷比率已大幅下降,但急診還是很多撞到頭部民眾擔心會「腦震盪」,要求醫生「照一下」讓自己心安。劉孝侃表示,所謂腦震盪,是腦部因外力造成頭痛、頭暈甚至短暫記憶喪失或昏迷,其實腦部並無受到實質損傷,只要定期追蹤治療,基本上都會自行痊癒。他說,頭部外傷在急診醫師的角度,比較擔心的是實質上的腦損傷,如腦挫傷或顱內出血,有可能惡化導致無法控制的顱內壓過高,甚至腦幹衰竭而引起死亡。要替頭部外傷病患做影像檢查,是要確定病患有無出血、挫傷此類實質上的腦損傷。一般人所知的頭部X光,只能針對部分像顏面骨骨折有比較精準的判別,其實無法確診病患有無腦損傷,所以在國外的一些文獻裡,已經不建議成人頭部外傷病患常規做X光檢查。頭部外傷如果醫師評估無腦損傷風險,還是需要密切觀察,萬一有「延遲性腦損傷」能提早發現,外傷後6小時先留院觀察,無明顯異常惡化有旁人陪伴可返家休息觀察,若有下列情況則應盡速就醫:1. 出現意識混亂,胡言亂語,甚至昏睡叫不醒的情況(所以一定要有人陪伴)。2. 某側肢體出現無力、甚至嘴角歪斜或瞳孔大小不一類似中風情況。3. 肢體或嘴角不自主抽筋。4. 突然間劇烈頭痛。5. 開始嘔吐。6. 鼻孔或耳道流出澄清液體或血色液體。7. 小兒病患出現前囟門膨出、找不出原因哭鬧或無法正常吸吮喝奶。劉孝侃建議觀察持續72小時,若無出現上述症狀,原則上就不必擔心有腦損傷問題。大於65歲年老患者因腦部已開始萎縮,相對顱內空隙變大,出血往往較大量才會壓迫到腦部出現症狀,應持續觀察2周以上甚至1到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