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高血壓
共找到
2922
筆 文章
-
-
2020-05-26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總是減肥失敗?原來是「胰島素抗阻」惹的禍!
如果你還記得,前一陣子搶購消毒酒精、甚至連酒精棉片都在目標之列,不過那是糖尿病患者必須醫療用品,他們每天都需要打的胰島素針。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胰島素到底是什麼,在我們身體內到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以及因為這個不管是缺乏或是太多,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相信很多人想知道,但是從來沒有管道可以一次了解的!這次營養師就要特別為了所有朋友,從頭到尾徹底解說這個在身體中不容忽視的東西。首先當然是要了解胰島素吧!其實說白這是一種蛋白質激素,主要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出來,在肝臟、肌肉、脂肪組織都會發現這激素的蹤影,正確來說這並不是一種能夠由飲食中得到的物質,必須經由身體自行分泌。什麼是胰島素,對於身體的影響是?這個激素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負責調節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代謝的任務,讓血液內醣分得到平衡、儲存,提供身體活動時能量來源與補充體力之用。甚至肝臟、骨骼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這樣看下來對於身體的作用來說,胰島素絕對是不可缺少的要角。簡單來說有三個作用:●讓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換進入細胞,控制進入肌肉與脂肪組織的數量。●通過胺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吸收達到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透過蛋白質的變構作用,比方說與其他蛋白質結合後,結構產生變化後適應變化,這過程又稱別構作用。營養師肯定有一大群朋友有聽沒有懂,想了想於是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說明好了!不然大家捧著頭就在痛了!●胰島素可以促進肝臟與肌肉細胞的葡萄糖轉化過程,假使胰島素過低就會導致過多醣原留在血液,控制血糖濃度就是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方式!●能夠增強脂肪酸的合成,促進血液中脂肪酸轉換為三酸甘油酯。●能夠降低蛋白、脂肪降解,減低葡萄糖合成速度。由這些就可以知道,胰島素其實是我們身體各部位血糖濃度控制的重要關鍵,沒有或是失衡的話,就會有一連串的身體問題產生。什麼是「胰島素阻抗」,又有哪些症狀?也許有些朋友聽過胰島素阻抗,但是這個醫學專有名詞實在太難理解了?你不認為嗎?營養師找一個最容易理解的說法給你看看:這個起因是由於「不適合與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造成體內血糖大幅攀升,逼得為了讓血液平衡胰臟要分泌更多胰島素送往全身,才能保證血糖值穩定,不過這是理想情況,當細胞糖分已經飽和,就會出現這個情況。說起來很複雜對吧!營養師以大家一定搭乘過的大眾交通工具,不管是捷運、公車、火車、高鐵都一樣,當前面說到血液中的數值過高,大家都知道會對身體有所危害,胰臟也知道,所以就會分泌胰島素企圖達成平衡,但是細胞就像是車廂,葡萄糖與胰島素都是乘客,但由於車廂早已被葡萄糖佔滿、不管是座位還是站位,都是滿滿為患,即使胰臟分泌再多,也沒辦法進入細胞車廂,不僅葡萄糖數值降不下來,胰島素也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平衡,我們日常會稱之為車廂過於擁擠無法乘車,在這裡有個專有名詞就是「胰島素阻抗」。過去醫學總認為這個情況是源於胰島素損壞,使得細胞無法張開細胞膜接收,使得糖分滯留在細胞中。不過最近的醫學報告顯示,並非是胰島素受損,而是細胞內早早就充滿葡萄糖,毫無空間容納胰島素進來作平衡,因此在身體檢測報告中通常會出現「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狀況,這就是胰島素阻抗的前夕。說了這麼多,終於要說到正題「胰島素阻抗」,會有這樣情況醫學界可說是莫衷一是,遺傳、體脂肪、甚至不運動的生活習慣,都被認為是發病原因,沒有一個能夠給出有力而正確的答案。胰島素阻抗判定不是抽血就能搞定通常發生胰島素阻抗會伴隨幾個明顯症狀:●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脂紊亂等上述狀況。這些情況在醫學上都被統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體重過重的人,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並不敏感,甚至遲鈍,根據研究,相較於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對於胰島素阻抗的抵抗能力更大。根據一項相關醫學報告指出,高血糖只是胰島素抗阻的病徵之一,有九成的病患其實並沒有高血糖病徵,但是在Joseph Kraft的統計數據中,幾乎有這方面疾病的患者,都有著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存在。有項胰島抗阻計算公式可以提供給大家,了解就好,畢竟這是醫學專家的領域:HOMA-IR = 空腹胰島素(μU/mL)r空腹血糖值(mmol/L)/22.5,關於這點,營養師查了許多文獻,發現更多是應用在糖尿病前期發生的監控上。胰島素公式的價值在哪?主要是藉由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島素、及C-peptide三種數據的應用,提供醫學上臨床有價值參考數據,能夠有效即時篩檢、預測出胰島素阻抗的受試者,病理上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以低醣、低脂飲食方式控制,配合有效減重措施的執行,降低代謝性綜合徵候群及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如何預防或是減輕胰島素阻抗?既然我們知道肥胖是胰島素阻抗的一個明顯症狀,想要逆轉就得從自己做起,以免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上身。這點就要從幾個方面下手,下面就是營養師跟教練給你的好建議喔!1. 要建立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首先就是現代人最容易出現的久坐型態,在生活中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比方說一週三天、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的運動量(因為前三十分鐘是無法消耗身體熱量的),藉著運動除了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阻抗問題後才能有效降低血糖過高情況。第二是要有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戒除晚睡晚起的惡習,早睡早起並擁有好品質的6-8小時睡眠,避免不正常壓力使胰島素分泌異常情況發生!假使您已經是胰島素阻抗,而且肥胖症狀已經出現在你身上,這時候該做的不是藥物控制,而是先從減輕體重著手,這點SuperFIT的教練都能夠針對不同的學員情況,給予不同的訓練內容,以圖幫助達到目標。2. 丟掉不良飲食習慣,重建健康飲食首先應該是現代人最難以達到的均衡飲食與三餐定時定量。不知道有多少比例的朋友三餐都是在外,想要營養均衡就得自己想辦法,例如額外吃幾份水果、少吃不營養的油炸類食物,避免因為生活習慣不正常導致三餐時間紊亂,這會讓身體不容易建立一個良好的循環。不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知道碳水化合物分解以後是多醣類,分解到最後就會變成單醣類的葡萄糖,假使攝取過量,想要改變胰島素阻抗也是不太現實的幻想。但是完全禁止也是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攝取量平均分配在三餐之中,讓身體有餘裕去代謝掉多餘的血糖。盡可能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像是少澱粉的蔬菜、水果,或是沒有經過精製的全榖類食品,都是能夠延緩或是減少血糖上升的情況。這些飲食方式由我們專業的SuperFIT營養師團隊針對你的情況來做建議!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 補鈣+D防跌增肌力
骨質疏鬆是國內年長者和停經後婦女的沉默殺手,常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症。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從來稿歸納出預防骨鬆三撇步:身型矮小、駝背長者需注意;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居家防跌、防滑不能少。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安婷說,診間很多身型瘦小的長者,嚴重駝背,甚至有些長者肌少症,因為力量不夠或失去平衡而容易跌倒,一摔跤可能造成骨折,通常在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有骨鬆,但為時已晚。建議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等應接受骨密度檢查,若確診骨鬆應接受治療。對於網路流傳喝咖啡易導致骨鬆的迷思,李安婷認為,目前研究仍然無法證實兩者有明顯關聯,建議攝取不要過量就好,一日兩杯為限,生活習慣應戒菸酒,且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居家環境也盡量設置防跌和止滑設施,避免跌倒。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免疫疾病、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病,骨鬆常伴隨多重共病,李安婷提醒,民眾治療上需更加謹慎。李安婷舉例,有些慢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之一可能為骨鬆;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吸收異常,增加罹患骨鬆風險。不過,依照現行健保給付標準,骨鬆者需要合併骨折等特定條件,藥物治療才能有健保給付,導致很多骨鬆者暫時不考慮自費藥物治療,加上對骨鬆沒有警覺性,或擔心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遲遲未接受治療,一旦骨鬆骨折,恐造成更嚴重後遺症及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目前骨鬆治療常見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和單株抗體類等,使用藥物前應適度檢查血中鈣磷濃度及評估腎功能。傳統的雙磷酸鹽類有口服和針劑等方式;單株抗體類藥物為皮下注射方式。極少部分病人會有顎骨壞死風險,建議接受此藥物治療前,先找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使用藥物期間避開顎骨侵入性的治療。不管是使用哪一種骨鬆藥物,李安婷建議,病患應持續治療至少一年以上,並定期檢查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持續用藥,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並視個人體能,多做負重、肌力和平衡運動,強化骨骼與肌力,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6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知道鹽份攝取有無超標?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計算
臺灣是世界聞名的美食王國,到處都是各種好吃的食物、點心零食、飲料,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您是否注意到自己吃的健康?近年來,威脅國人健康的幾項重大疾病,如: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都與過量的鹽份攝取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說,對於鹽份的攝取量,WHO建議的每日攝取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勞動省是男性9.0公克女性7.5公克,臺灣衛生福利部是6公克。但根據調查,臺灣人經常攝取高達每日15公克,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鄭玠豪指出,分析臺灣人的過量鹽攝取來自兩大因素,其一是外食,另一個因素則是各類食物加工製品,如零食、肉乾、醃製品、滷味等,這些鹽份平均使用量通常是自家烹煮的4、5倍以上;此外,還有一項常被大家忽視的,就是沾料和醬油中的含鹽量。當血中存在過多的鹽分會造成血管中水份大幅增加,使得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將會造成動脈硬化,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產生。鹽份的排出主要是腎臟的工作,而長期過多的鹽份會造成腎臟的過度負擔,腎臟功能逐漸低下,甚至可能最後要面臨洗腎;另外,在腎臟排除鹽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隨之排出,增加尿路結石發生的機率,而過量的鈣離子排泄,會使得骨中鈣離子大量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而每日攝取超過10g以上的鹽,會使胃黏膜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會造成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4倍。如何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有多少鹽份?鄭玠豪說,市售食品的包裝上都會有營養成分的標示,而鹽份都是採標示「鈉」含量,只要將標示的「鈉」含量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中的鹽含量,進而計算出自己每日大概吃進了多少鹽份。若要減少鹽份攝取,以下有4個小技巧:1、平時的食物習慣清淡口味。2、外食時,減少沾料的使用,麵湯、火鍋高湯喝少許,勿全部喝完。3、食量控制,因為即使清淡的食物,若是吃的食量太大仍然會攝取過多的鹽分。4、兒童最好從小就習慣清淡的口味,若是從小就習慣攝取高鹽分食物,日後要減鹽將會更加困難。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
2020-05-24 新聞.健康知識+
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教授破解「經皮毒」迷思
讀者CH13在 2020-5-9在我發表的兩篇文章(再談牛奶致癌,牛奶致病的真相)的回應欄裡提出質疑,而我也已經在2020-5-15和2020-5-18分別發表長期喝牛奶提早死亡?及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來回應。這位讀者在她的質疑裡有說《乳癌患者,第一件事就是要戒牛奶還有經皮毒的產品》,所以有一位署名夏小姐的讀者就在牛奶是乳癌高風險因子?的回應欄裡問《經皮毒的產品是哪些呢》。《經皮毒》這個詞,我花了差不多5個小時的搜索之後,才基本上確定它是由一位名叫《竹内久米司》的日本人創造或引入台灣和大陸的。我是用谷歌做逐年的搜索,才查出《經皮毒》這個詞最先是出現在一本2009年台灣出版的翻譯書《無孔不入經皮毒:防禦疾病,從保護皮膚開始》,而其作者就是竹内久米司(請看博客來網站)。我現在就把這本書廣告裡的幾項恐嚇行銷手法拷貝如下:●小心,你的皮膚每天都在吸「毒」?! 認識「經皮毒」,全力防堵生活中的無形毒害,是你刻不容緩的保健對策!●媽媽常頭痛、小孩過敏總是好不了,皮膚就是致病的媒介?●生理期來總是痛苦難耐?洗髮精與潤絲精可能是元兇!●染髮劑會引發貧血或腎功能障礙,你還敢用嗎?●牙膏是導致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遠因?不可思議的疾病關連!●漱口水可能會致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用於化妝品的化學物質高達2500種以上,妳還能隨心所欲塗抹嗎?洗髮精、潤絲精、牙膏、漱口水、化妝品……….,2500種以上!所以,夏小姐,您的提問《經皮毒的產品是哪些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你身邊的每一樣東西》。為了要查證《經皮毒》的醫學文獻,我必須先知道它的英文名稱,所以我就在谷歌搜索,結果搜到一個叫做《Transdermal Toxic经皮毒》的臉書網頁。我才稍微遛了一下,就刷的一聲掉進蛇洞魔窟,嚇得我連滾帶爬逃之夭夭,差點沒掉了半條老命。歷劫歸來後,我就立刻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Transdermal Toxic,結果是零,又搜索Transdermal Toxin,結果也是零。所以,很顯然,這門學問實在是太先進了,以至於連世界最大的醫學圖書館都還沒來得及收錄。不過,我常聽說台灣的醫學非常先進,所以就上網看看有沒有醫生在談《經皮毒》。吔,果然名不虛傳,還真有行家說教,例如皮膚吸收的毒,比吃更難代謝!醫師:避免「經皮毒」致癌,家用品怎麼挑?和經皮毒無孔不入! 捍衛健康從皮膚保養開始。第一位醫師說:【一般吃進去的毒素,多半可經由胃酸抵擋,由肝、腎代謝,但經皮毒是直接吸收,卻沒有「解毒」的途徑,比起病從口入,造成的傷害恐怕更為深遠。】第二位醫師說:「由於肝臟具有排毒功能,因此經由嘴巴吃進肚子裡的毒素,90%以上都能被代謝分解;但經皮毒若要排出體外,卻只有10%能排出體外,…卻突然發現自己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聽起來是不是很專業,很有道理?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們沒有告訴你,從肚子進去的毒素,不論是種類或份量,都可能是比從皮膚進去的高出幾百倍,甚至幾千倍。而且,縱然是從皮膚進去的毒素,也還是有可能被血液循環帶到肝臟去分解。所以,這種所謂的《皮膚進去的比吃的更可怕》,純粹就只是假專業之名來製造恐懼,而其目的就是創造商機。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那本書,那個網頁,或是那兩位醫師,他們都沒有告訴你一個秘密:Only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這是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的傳世名言,而它的意思就是《不管是什麼化學物質,只要劑量夠大,就是毒,只要劑量夠小,就不是毒》。請看水喝多了也會中毒。所以,只要不說出劑量,這世界上所有的化學物質都是經皮毒,都是經口毒,都是經奶毒,都是經鳥毒,沒完沒了。這樣的書,這樣的言論,除了為自己和為所謂的無毒產品做行銷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市面上的洗髮精、潤絲精、牙膏、漱口水、化妝品,等等,只要是合法生產的,都沒有道理被貼上《經皮毒》的標籤。如果後來發現某些成分的劑量是過高,那就當然需要調低。但是,在還沒有確鑿證據之前就相信那些王錄仙的《經皮毒》邪說,只是會讓自己無時無刻生活在恐懼中。原文:經皮毒,行銷恐怖
-
2020-05-24 養生.聰明飲食
腦部退化跟飲食有關? 10類健腦食物讓你從年輕就開始預防
隨著台灣走向超高齡化社會,老化相關疾病罹患率增加,其中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服用藥物並搭配飲食調整,病情都可以控制。但若是腦部功能衰退,甚至於罹患阿茲海默症,那麼可能就不是飲食調整就可以控制的。預防腦部功能退化,應該從年輕時候就開始調整飲食。繼得舒飲食(簡稱DASH,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建議飲食法)以及地中海飲食法(維護心血管並活化腦力)之後,有一種更因應銀髮世代的飲食建議,稱為麥得飲食(MIND DIET,又稱心智飲食)。根據研究指出,麥得飲食擷取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部分特色、優勢並再做修正,可以預防腦力衰退以及失智。 「麥得飲食」的6大特色1.多數食材採用未經加工的食物,保留食物原味,烹調及調味方式較為簡單,例如蒸、烤。調味常用橄欖油、鹽、香料植物等。2.並未限制總熱量、一天吃多少食物,而是調整選擇食物的比例。3.詳細列出了十種多吃對大腦有益的食物種類,以及五種傷腦食物。4.並不是一個食物對腦力特別好,就「額外」多吃,而是「取代」。例如本來豬肉吃得多,改為低脂的雞里肌。5.同樣強調多吃蔬果,但水果最好改為莓果類居多。6.植物性食物來源會多於肉食,但還是建議多吃魚類。 失智患者的10類健腦食物天然食材中原本就富含許多營養素,對腦認知能力、神經傳導都有幫助,因此,下面這些健腦食物不管是想要預防失智的人,還是已患有失智症的患者,都可以優先選擇!1.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青江菜、空心菜。2.顏色繽紛的蔬菜種類:例如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多樣化的蔬菜含有類型各異的植化素,互相搭配抗氧化抗老效用更佳。3.堅果類:包括含油脂的種子,例如腰果、葵花子、芝麻。每日一湯匙就足夠,可做為點心,但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裹糖粉等。4.豆類:黃豆芽、豆腐、其他豆製品。黃豆中的卵磷脂能協助腦神經傳導。5.莓果類:草莓、桑椹、藍莓、蔓越莓等,花青素含量特別高,有助延緩腦部老化。此類水果味道酸甜常被做為果汁或果醬,要注意這些產品是香料調味還是真的有含水果成分。加工品有沒有額外添加太多糖調味也要注意。6.家禽肉類:雞、鴨、鵝等。富含膽鹼,改善腦細胞的缺陷。7.魚類:深海魚及海鮮富含DHA、ω-3脂肪酸,是最知名的健腦食物。不但強化腦神經,對促進微血管循環(包含腦血管)很有幫助。鮪魚、鯖魚、秋刀魚等DHA含量特別高。8.橄欖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微血管暢通。苦茶油、芥花油、酪梨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不低。可用這類油品部分取代沙拉油、豬油。9.全穀類: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富含維生素B群幫助腦細胞發育,而且膳食纖維豐富,能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也能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10.紅酒:建議一天喝120cc來補充抗氧化的紅酒多酚,減緩腦部損傷。但若原本沒有喝酒習慣者無須特別養成。至於飲食建議中應少吃或避免的食物分別為:紅肉(豬肉牛肉羊肉及內臟類)、奶油以及全脂起司(飽和脂肪過量對心血管有害)、甜點(高熱量高油脂且精緻糖超量)、油炸及速食。許多食材原本是健康的,例如雞肉、馬鈴薯,但經過高溫油炸後容易產生傷身傷腦的反式脂肪酸,熱量也大增。因此應盡量避免油炸的烹調方式。 讓長者增加食欲的6個烹調方式麥得飲食的建議,對年長者來說較大的問題在於天然未經加工的食材,咀嚼較費力(例如菜梗與小麥,纖維多而硬),魚類則是刺多易哽到食用不易。年長者味覺不甚敏銳,胃口也較小,清淡的烹調方式也可能減少食慾。對此,也有些因應的烹調方式:1.食材切到適合入口的大小,並採用燉煮:許多根莖類的蔬菜以及全穀雜糧,較耐長時間燉煮味道也不變甚至更美味,口感也會更軟。例如胡蘿蔔、馬鈴薯、山藥、芋頭。2.打成新鮮蔬果汁每天一杯提供給長輩,也是補充營養素的好方法,但要考慮在打成汁並過濾的過程中,纖維質經常流失。若條件允許,鮮果切小塊方式還是更佳。3.魚類選擇魚肚、魚排、經處理過的無刺魚肉塊最為便利。在銀髮族餐食中,化骨秋刀魚是常見菜色,利用壓力鍋或長時間燉煮,使整條魚入口即化。4.五穀米、十穀米是非常健康的全穀類,但口感較硬。除了煮飯時水的比例應提高之外,煮之前浸泡時間最好拉長至過夜,改善口感。或是可以直接拿來煮粥。5.市面上亦有現成的堅果全穀粉類產品,可以沖泡當點心,亦可搭配豆漿牛奶等增加風味,但須注意其中的含糖成分。6.善用天然香辛料,增添食物本身風味,例如咖哩、檸檬汁、番茄、九層塔、薑、蒜以及香菇、昆布、蝦米、干貝等,都是天然的提味方式。如果習慣重鹹的人,可以在桌邊額外提供沾醬或鹽,而不要直接用醃漬或滷的方式烹調,能大幅降低過鹹過油等問題。在烤魚上面灑一些檸檬汁、旁邊放置胡椒鹽,就是最常見的作法。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統計,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年花健保約新台幣513億元,國內洗腎人數突破9萬人大關,造成腎病主因之一,是隨著年齡增長,器官功能衰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楊雅斐指出,腎臟功能有排泄體內廢物、調節酸鹼度、維持體液電解質、維持骨質平衡等,年紀超過40歲,腎功能每年退化1%,水分與電解質改變協調能力較差,再加上銀髮族經常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會讓老化衰退的腎臟更容易受到傷害。楊雅斐表示,由於早期腎臟病不會有臨床症狀、很難被早期診斷,民眾可透過五字口訣「泡、水、高、貧、倦」,注意是否有腎臟病徵兆。「泡」指的是泡沫尿,通常小便出現泡泡,代表腎絲球過濾白蛋白的功能受到損害;「水」則是水腫,體內調節水分或鹽分的能力變差,就容易水腫;「高」是高血壓,可能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衰竭引起高血壓,因此必須定期量血壓;「貧」指的是貧血,隨著腎功能的惡化,腎臟會無法製造足量的造血荷爾蒙,進而引發貧血;「倦」則是疲倦,腎臟功能不佳會造成體力的負擔,容易感到倦怠,若是出現長期倦怠就要注意。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去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抽血、驗尿與腎臟超音波的檢查,透過抽血可得知肌酸酐、尿素氮與腎絲球過濾率,評估腎臟功能,驗尿可評估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的情形,超音波則可評估腎臟是否有結構異常、變形或有結石等病變。在飲食方面,腎病患者禁吃楊桃,因楊桃含有神經毒素,慢性腎臟病患食用後,可能出現噁心、打嗝、嘔吐,甚至意識不輕而昏迷。應盡量少鹽、少油、少調味,選擇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在藥物方面,因長輩常合併多種慢性疾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就醫時可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楊雅斐也建議家人可製作健康手冊,紀錄就醫狀況,以免長輩記性不好,容易忘記醫囑。另外,也提醒40歲以上民眾,每3年一次有免費健康檢查,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透過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的檢測,才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肚子痛竟是血管出問題?醫師:身體這五種症狀該去看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個有些“神秘”的地方。事實上,除了心與腦之外的全身血管問題,都有賴於血管外科醫生們的妙手。血管問題幾乎是每個人步入老年後都會面臨的問題,而對一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來說可能早早就會遭遇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等疾病,但他們往往容易走錯門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嵐提醒,出現以下五種症狀,應及時去血管外科就診。腿麻、肚子痛 都可能是血管出問題人體內的血管如同縱橫交錯的河流,分佈在身體的每個角落,這條由血管交織而成的網,是一條“生命之河”。“河道”一旦出現阻塞,就會引發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疾病與靜脈疾病兩大類。動脈疾病最常見的是動脈硬化、動脈瘤、頸動脈斑塊、下肢動脈斑塊等;而靜脈疾病則包括靜脈曲張與靜脈血栓。這些疾病在發病之初大都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很容易被當作其他臟器的疾病而誤診。就拿最常見的下肢動脈硬化來說,其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走路覺得沒力氣、走不動,很多老年人很容易想到的是腰出了問題,比如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管狹窄。殊不知,這些症狀也很有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張嵐主任建議,出現以下症狀,別忘了去血管外科查一查是否患有相關疾病:一、腿部發涼、麻木,行走一段距離後就覺得小腿酸脹疼痛,休息片刻後疼痛會緩解。這在臨床上稱為間歇性跛行,有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的初期表現。二、行走距離逐漸縮短,即使在靜息狀態下也會出現足趾和腿部疼痛,足部的傷口經久不愈或形成潰瘍,整日屈膝扶足而坐,足趾發黑、壞疽。這些症狀表示下肢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已經較為嚴重,應該儘快就診。三、進食後經常覺得肚子痛,很多人都覺得是腸胃問題,在做過胃腸鏡之後如果沒有異常,那就有可能是消化道血管狹窄造成的。此時,應該儘快進行CT檢查確診,如果狹窄達到一定程度,可以進行微創介入治療。四、突如其來的胸背部疼痛,整個胸背部有撕裂感。這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症狀,需要立即送急診。主動脈夾層是動脈瘤中最為兇險的情況之一,主動脈內巨大的破口會使血流進入血管兩層之間,隨著血壓的波動隨時有破裂可能,會危及生命。主動脈夾層常常會毫無預警地突然發生在中壯年身上,而急性胸痛、背部有撕裂感等症狀又很容易被誤診為心梗。五、腿部有“青筋”隆起,狀如“蚯蚓”,常伴有皮膚瘙癢、腿部酸脹、沉重,行走乏力等。這是靜脈曲張的典型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小腿皮膚色素沉著、脂質硬化、甚至皮膚潰爛,經久不愈,俗稱“老爛腳”。血管疾病大都悄無聲息有很多血管疾病在發病之初都悄無聲息,比如頸動脈斑塊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在高血壓病和心臟疾病患者中尤其多見,這種病目前也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頸動脈斑塊幾乎沒有症狀,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體檢中被發現的。張嵐主任提醒,頸動脈斑塊早期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物治療,但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70%以上,就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目前最常見的是微創介入治療。動脈瘤也是一種悄無聲息的血管疾病,它可能會發生在全身的任意動脈,又以腹主動脈較為常見。由於動脈瘤並非實體腫瘤,而是血管的結構向外膨出,因此它不痛也不癢,可一旦突然破裂,也有可能會危及生命。很多病人都是無意中或在體檢時發現腹部的中央搏動性包塊,因此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吸煙者、有動脈硬化性疾病者應該定期進行主動脈及周圍動脈檢查,超聲檢查是最簡單,方便,經濟的檢查方法,有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愛護血管第一步:管住嘴張嵐主任提醒,愛護血管應從年輕時就開始:首先,要“管住嘴”,少吃不健康的食品。其次,要避免久坐或久站,養成定期運動的好習慣。此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也就是人們俗稱的“三高”與血管疾病關係密切,必須積極治療,長期控制。很多中年人對健康不夠重視,即使查出“三高”也沒有進行規範的治療,同時又存在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承受著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心理壓力,很容易成為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的“後備軍”。(來源/轉載自《上觀》)
-
2020-05-22 科別.精神.身心
緩解失眠 中醫師建議改變作息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約十分一人口有慢性失眠症,失眠原因包括三高等慢性疾病或睡前使用3C產品習慣。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師賴博政說,調整生活作息可有效緩解失眠症狀。62歲林姓男子工作繁忙,每天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點,躺在床上還在思考隔天待辦事項,往往凌晨1、2點,才能入睡,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日前至台北醫院就醫。賴博政指出,一般成年人約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原因包括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在精神上過度反應;另外身體疾病、不當使用藥物也會使睡眠品質變差。 長期失眠會導致情緒不穩、記憶力下降或學習效率變低,還有精神不集中、暈眩、倦怠等症狀,無法休息身體會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恐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提高罹患慢性病風險,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賴博政表示,若1周內超過3天失眠,且持續2到3個月以上,建議趕快就醫診療。中醫觀點認為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涉及心、肝、脾、胃、腎,通常採取養心安神和重鎮安神治療方式,「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使臟腑的功能恢復正常。他建議可改變生活作息緩解症狀,如保持心情愉快,規律運動,避免緊張焦慮;午睡不超過30分鐘;下午4點後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睡前不吃消夜、不喝太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晚上11點前就寢,放鬆身心如打坐、冥想,也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民眾也可自製「玫瑰薄荷疏肝茶」,準備1錢薄荷葉、5朵玫瑰花藥材,洗淨後裝入茶袋包好,用800cc熱開水浸泡約10分鐘,溫度下降後溫服飲用,可疏肝解鬱、安神定心。看橘世代 更多新聞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 看看醫生怎麼說
我們與高血壓的距離有多近?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還可能引起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但是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全台高血壓患者中,竟有三分之一直到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林清煌醫師,釐清高血壓的警訊與用藥迷思,讓民眾可以及早預防,及時治療。何謂高血壓血壓是因心臟搏動輸送血液時,血流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有血壓存在,才能驅動血液為各組織器官帶來養分,並帶走廢物。血壓過高過低都不好,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阻塞血管,這在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而造成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甚至衰竭、視力模糊、頸動脈狹窄造成頭暈、四肢末梢動脈硬化而使手腳冰冷等。注意警訊:頭暈脹痛、易倦怠 可能是高血壓林清煌醫師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血壓高的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以確診是否為高血壓。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林清煌醫師並建議,居家量測可購買市售電子式血壓計,購買後仍需要定期校正,以維持血壓計準確度。藥物控制:規律服用、生活保健 有機會停藥若確診為高血壓,必須吃藥控制,維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以避免末梢器官病變。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有無痛風、電解質或心臟問題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所以民眾因為高血壓就醫時,一定要與醫師坦誠溝通,說清楚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因為這牽涉到應給何種高血壓藥、是否有禁忌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用藥等。不少病人因擔心長期吃藥傷腎,而不願規律服藥,林清煌醫師強調,過高的血壓才是傷害腎臟的元兇,藥物可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反而可以保護腎臟。病人也常詢問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林清煌醫師表示,其實藥物依賴程度因人而異,他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以外,還加上運動、清淡飲食、早睡等生活方式調整,目前已從三顆藥逐步減到四分之一顆,今年可望停藥。因此鼓勵病人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加上生活保健,高血壓控制得宜,還是有機會停藥的。預防併發症:天冷血壓高 諮詢醫師調藥量高血壓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尤其冬天更是好發季節。林清煌醫師說明,氣溫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較無彈性,且血液濃稠度提高,增加血栓風險。病人如果血壓一直偏高,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用藥的增加或減少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來服用。此外,林清煌也建議高血壓患者於低溫時應避免出門,若出現溫暖的冬陽,不妨出去曬曬,「跟著陽光走,天公保健康」。另外,作菜煮湯加點薑,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以刮痧梳按摩頭皮保持經絡通暢,都是冬天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的好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別輕忽頭暈、頭痛等高血壓警訊,平時應養成量血壓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要規律服藥、調整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就能與高血壓和平共處,遠離可怕併發症。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你一周失眠3天嗎?醫師建議:趕快就診
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全台約十分一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其中輪班工作者罹患慢性失眠的風險,更是一般民眾的兩倍以上,失眠的原因包括三高等慢性疾病及睡前使用3C產品的習慣。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也指出,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透過調整五大生活作息,可有效緩解失眠症狀。62歲的林經理因業務繁忙,每天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點,躺在床上還是翻來覆去,思考隔天待辦事項,真正入睡時,往往已凌晨1、2點,加上經常做夢,醒來後又再度失眠,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在開車途中也頻打瞌睡,飽受失眠困擾的他日前至臺北醫院就醫求助。中醫科賴博政醫師指出,失眠是門診常見疾病,原因包括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造成精神上的過度反應,另外身體疾病、不當使用藥物也會使睡眠品質變差,一般成年人約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 在長期失眠狀況下,除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變低,還會伴隨精神無法集中、暈眩、倦怠,如果無法好好休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恐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並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賴博政表示,若一周內超過三天失眠,且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建議趕快就醫診療,以中醫觀點,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涉及器官有心、肝、脾、胃、腎,通常採取養心安神和重鎮安神治療方式,「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使臟腑的功能恢復正常。賴博政建議,可透過以下五大生活作息,緩解失眠症狀。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規律運動習慣,避免過於緊張及焦慮;午睡不超過30分鐘,避免晚上睡不著;下午4點後,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類;睡前不吃宵夜、不喝過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晚上11點前就寢,建立固定時間睡眠習慣,並搭配放鬆身心活動,如打坐、冥想,另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此外,民眾也可自製「玫瑰薄荷疏肝茶」,準備 1錢薄荷葉、5朵玫瑰花藥材,洗淨後裝入茶袋包好,用800cc熱開水浸泡約10分鐘,待溫度下降後溫服飲用,可幫助疏肝解鬱、安神定心。【精選延伸閱讀↘↘↘】。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鹽攝取過量 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胃癌
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胃癌等重大疾病與過量的鹽分攝取相關,北市聯醫醫師指出,外食及食用加工製品都會導致鹽分攝取過高,尤其沾料和醬油含鹽量容易被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取的鹽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省男性為9公克、女性為7.5公克,台灣衛福部是6公克。不過,鄭玠豪說,台灣人常每天攝取15公克以上的鹽量,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他表示,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會,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鄭玠豪說,每天攝取超過10克以上的鹽,胃粘膜會受損,長久下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會上升3至4倍。他表示,市售食品包裝的營養成分標示中,鹽都是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乘以2.54就可算出食品中的含鹽量,進而計算每天吃多少鹽。鄭玠豪也建議民眾,盡量飲食清淡,外食時減少沾料使用,麵湯、火鍋高湯不要全部喝完,食量也要控制,否則就算是清淡食物,也會攝取過多鹽。
-
2020-05-21 科別.泌尿腎臟
男子洗腎撞期女兒比賽 護理師日本休假手機上雲端協助
科技進步,洗腎者可以在家使用全自動腹膜透析,不用再頻繁進出醫院,甚至可以手機,透過遠端與雲端控調整時間設定,不錯過家人的活動;一名在家洗腎的爸爸,遇上念小三的女兒要鐵人三項比賽,他想去加油,但碰上洗腎時間,向護理師求助。護理師人在日本休假,透過手機,上雲端遙控,變更設定,調整他洗腎時間,讓這名爸爸先去加油再回家洗腎,沒有錯過女兒的每個重要時刻。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名爸爸因為多年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纏身,使得腎功能逐年下降,近期開始接受洗腎治療,他希望多花時間陪女兒,不想頻繁花時間進出醫院,因此選擇每日在家為自己洗腎,一日中午,因為想親自參與女兒三鐵比賽,卻又與設定的洗腎時間衝突,讓他很兩難,他即時用通訊軟體向護理師求救,遠在日本的護理師,透過手機連線遠端操作、變更設定,總算解除這名爸爸的為難,讓他可以順利出席女兒的學校活動,並在活動結束後再回家洗腎,十分安心。羅東博愛醫院指出,為了洗腎,每周必須進醫院三次,每次耗時4小時,對任何人來說,都會影響生活品質與步調,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因為腎功能受損,無法排除血液中毒素,也無法透過排尿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除,因此必須定期到醫院血液透析,即為所謂的洗腎,但隨著科技進步,除了血液透析的選擇外,洗腎病人也逐漸有了另一種選擇「腹膜透析」,即經由學習操作,病人可以不進醫院,每天在家自己動手為自己洗腎,俗稱洗肚子。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這名爸爸即是選擇以全自動腹膜透析機為自己居家洗腎,不但可以在家完成洗腎動作、不影響日常生活,更因為機器連接雲端監測系統,護理人員可隨時追蹤、監測他的透析數據,如果透析過程有異常狀況,護理師隔天便會聯繫,適時協助與排解問題。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最大的不同在於,病人透過每天1次或3到4次為自己洗腎,身體的毒素與廢水可以每天清理,不用再花時間一周來回醫院3次,能使病人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且若是透過安裝桌上型全自動腹膜透析機,洗腎的過程等於於夜間睡眠一次完成,對洗腎病人來說,方便輕鬆。羅東博愛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表示,因為許多腎友無法自行排尿,若是選擇血液透析,每次回醫院透析必須一次排除2到3天來累積在身上的幾千毫升體液,很容易因為瞬間的脫水造成身體不適,如頭暈或低姿態貧血等,而腹膜透析因為每日清洗與排除,對腎友的身體負擔比較少,且可保留較多的剩餘腎功能,飲食也可以比較有彈性,對腎友而言是較佳選擇。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老婦「腳中風」發黑 微創導管手術去除截肢風險
80歲王姓老婦因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風險,因此馬上安排她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老婦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不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他指出,以往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病人免於被截肢命運。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的病人,這些病人全身的動脈都較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提醒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如果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必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
-
2020-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的口罩!4種高齡者提升免疫力的飲食
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大家搶排口罩酒精,越來越重視消毒洗手。外在防護要周全,內在保健,提升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同樣重要!尤其是大多數高齡者也是慢性病患者,一旦細菌或病毒入侵身體,抵抗的能力會比一般人低。此時,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的生活就非常重要。至於飲食調整,除了盡可能做到均衡五大類食物攝取,若食量較小,可以減少白飯量,並改為少量多餐。4種食物可以注意多補充:1、蛋白質素食、牙口狀況較差以及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高齡者特別容易出現肉類攝取不夠的狀況。全素食者要額外注意吃多樣化的豆製品,若是蛋奶素,雞蛋及鮮奶都是優質、好消化又方便取得的蛋白質來源,像是蒸蛋或是布丁都很適合當點心。有三高的高齡者,則是因為經常太過擔心吃得太鹹、太甜或太油,反而限制了許多食物的攝取。其實只要烹調清淡,例如;蒸煮、川燙等,選擇偏瘦的肉類,對肉魚豆蛋不用過度顧忌。因為蛋白質吃太少導致免疫力下降、肌少症以及營養不良的虛弱狀況反而更常見。2、蕈菇類各種菇類均含有豐富多醣體能增強免疫力,多醣體的種類又各不相同,因此香菇、蘑菇、舞菇、雪白菇、木耳等等可以經常更換著吃,清炒燉湯都很鮮美也好消化。3、維生素D許多研究都有提到,若維生素D不足,全身生理機能包含免疫力都會降低。雖然經常曬太陽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但許多年長者都長時間待在室內,尤其是近期因為疫情的關係更少外出,此時就會需要額外補充。動物性來源的維生素D3在人體利用率較好,魚類、蛋黃、牛奶含量都不少。素食來源有藻類及木耳,但利用率較差,因此全素的族群可考慮補充維生素D保健食品。4.維生素、礦物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在體內都扮演著調節免疫力的重要角色。衛福部建議每人每日都應該攝取至少五份的蔬果,若能達到此建議攝取量,一定可以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 「益生菌」及「薑黃」 真的有防疫效果嗎?最近有兩種食材討論度很高,分別是「益生菌」及「薑黃」。兩者真的有防疫效果嗎?1、益生菌研究指出,腸道菌叢健康平衡對調節免疫力以及對抗病毒都有幫助。維護腸道黏膜健康,不止是調節免疫,最直接的作用是對促進腸道機能、改善腹瀉及便秘都有幫助。排便不順、腸胃道蠕動較慢,都是高齡者的常見問題,因此也很建議高齡者補充優酪乳、優格以及益生菌粉等。至於泡菜、酸菜等發酵食品,雖然也含有少量的益生菌,但因為所含的糖份及鹽分較高,每天適量即可,不可攝取過多。另外,洋蔥、燕麥、大蒜、豆類、香蕉、蘋果等等,纖維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素都是能讓益生菌生長更好的「益生質」,與直接食用「益生菌」,可以相輔相成。但是,益生質多的食物,通常消化時也容易「產氣」,因此要注意個人腸胃脹氣問題。2、薑黃研究指出,「咖哩」中的薑黃具有抗發炎、抗氧化以及調節免疫力等效果。但目前尚未證實有防疫效果,無須過度購買。 那麼,高齡者如何調整日常飲食以提高免疫力呢?下面以一餐作範例:註1:燕麥在烹調時需先浸泡再與白米混合,並且蒸飯時水要增加,不然對高齡者來說會太硬也不易消化,或者可以使用市售的即時燕麥。註2:提供菇類時,也要考慮高齡者咀嚼和吞嚥的能力,要將切薄片且煮軟。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0 養生.聰明飲食
你家的毛寶貝過胖了嗎?學做低卡減肥餐簡單又營養
你家毛寶貝過胖了嗎?新北市經寵物登記的犬貓數量總計15萬隻,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容易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健康問題,動保處提醒,除了要讓犬貓適當運動,飼主也可嘗試DIY低脂減肥餐,控制毛孩攝取熱量,但要注意避開禁忌食物,避免毛孩食物中毒。根據新北市動保處統計,目前8間動物之家總計有1422隻犬貓,體重過重的犬貓佔3至5%,大約有43至71隻,新北市有植入晶片犬貓總計15萬隻,家中飼養的寵物肥胖比例會高一些,約佔15%,大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換算下來,每100隻犬貓中,就有15隻屬於過胖,需要注意身體健康。動保處指出,家中犬貓如果過胖,和人類一樣會有三高問題,其他像關節炎、骨科問題、十字韌帶撕裂、髖關節發育不良、免疫系統問題、心臟病、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機率也會大增。家中犬貓如果過胖,除了每天要有適當運動,也需要掌握飲食組成比例,如高蛋白質比例50%,適當的脂肪含量10%,低碳水化合物,並且加入纖維素、維生素ADE及微量元素,確保攝取充足的營養,最重要是提供足夠乾淨飲水,增加寵物進食飽足感,如果已經減少餐量保持運動但體重仍不斷增加,就要請獸醫師檢查是不是有內分泌代謝功能減退的問題。如果想嘗試為毛寶貝準備減肥餐,南門國中老師陳奕君表示,雞肉豆腐餅低卡又有高蛋白,是簡易上手的料理,只需準備豆腐、雞胸肉、雞蛋、花椰菜、紅蘿蔔等食材,就可以完成專屬毛孩的健康減肥餐。陳奕君提醒,挑選食材時,要注意避開寵物禁忌食材酪梨、洋蔥、大蒜等,料理烹飪方式簡單即可,例如乾煎、清蒸等,過程中不添加過多調味料,料理如果全部都是蛋白質,反而會增加肝臟及腎臟代謝負擔。農業局長李玟表示,給寵物健康營養的每一天,了解家中寵物標準體重,由專業獸醫師協助評估理想體重後計算必需卡路里,避免過多熱量及過度餵食造成肥胖影響健康,可以先試看看少量多餐或調整每餐的飲食組成比例,來幫毛寶貝控制體重、健康久久。
-
2020-05-20 科別.消化系統
疫情過後報復性吃喝很危險 尤其這幾種人恐吃出病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少久宅在家的市民在復工後有了報復性飲食的想法。湖北武漢的郭先生就是這樣,他連續一周吃火鍋、燒烤、小龍蝦,結果突發胰腺炎住進了醫院。專家提醒,“報復性吃喝”的行為是不可取的,特別是有膽胰基礎疾病及血脂高的肥胖人群要尤為重視,避免暴飲暴食誘發疾病。35歲的郭先生體型偏胖,兩年前查出高血壓和高血脂,但並未引起重視。疫情期間,郭先生待在家裡可憋壞了。前段時間,單位復工後,郭先生把火鍋、燒烤、小龍蝦、啤酒……一些思念已久的美食統統安排上了,連續幾天都吃重口味的食物。一天中午,郭先生點了外賣火鍋,吃完後不久他就感覺左上腹劇烈疼痛,接著又出現了噁心嘔吐的症狀,於是趕緊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經過檢查發現,郭先生的血脂比正常人高出了十幾倍,醫生診斷其為胰腺炎,完善相關檢查後,郭先生轉入消化內科住院治療。隨後,消化內科專家對其採取了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減少滲出等治療措施。經過對症治療後,郭先生的症狀逐漸緩解。疫情期間很多人宅在家裡減少外出,缺乏運動,如果突然暴飲暴食,進食過多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過量飲酒,則會加重腸胃的負擔,極易引發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的疾病。郭先生體型偏胖,血脂高,暴飲暴食後血脂“爆表”,因此才造成了脂源性胰腺炎。胰腺炎誘發因素分為脂源性和膽源性等,現在脂源性胰腺炎的患者明顯增多。急性胰腺炎是非常兇險的疾病,一旦發病,患者會出現持續的、不斷加重的劇烈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嚴重可引起心、肺、腎、肝等多器官的損害和衰竭,如果不及時就醫,還會危及生命,特別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增高。提醒大家,“報復性吃喝”的行為不可取,特別是有膽胰基礎疾病及血脂高的肥胖人群要尤為重視,以免誘發疾病。在飲食上要切記不可暴飲暴食,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次性吃太多,也不要連續吃幾天,同時要注意葷素搭配,規律飲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就行。外出就餐時要記得佩戴口罩出行,餐前應洗手,儘量縮短就餐的時間,最好分餐。在飽餐或飲酒後如果出現持續的劇烈腹痛,千萬不可大意,要警惕胰腺炎的可能,應及時就診。(黃征宇 劉姍姍整理)
-
2020-05-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山旅遊安全嗎? 4個行前小撇步預防高山症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紛紛取消出國旅遊行程,而轉往戶外活動。這時,想進行自然旅遊或是有意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民眾,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初次挑戰登山的葉小姐因為登山前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登山過程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導致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逐漸加劇,因此敗興而歸。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為計畫至高山旅遊的民眾,整理預防高海拔疾病發生及用藥小撇步,提醒民眾在出發前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早期症狀,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安心玩平安歸。撇步1:行前就醫諮詢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但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的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高海拔疾病。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疾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等情形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於行前4至6週,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撇步2:特殊族群需告知相關病史及過敏史高海拔疾病的預防或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用藥包含:acetazolamide、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dexamethasone等。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族群,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及過敏史,遵醫囑指示用藥,相關用藥建議注意事項如下:1.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因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所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者皆不能使用。此藥物通常登山前一日就開始服用,可預防急性高山症,並且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藥後可能發生會出現多尿、噁心、嘔吐、倦怠、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異樣感)等不良反應。2.Nifedipine: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病人不能使用此種藥物。臨床上,此藥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亦能預防曾有高海拔肺水腫病史的病人,再次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機率。但需留意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3.Tadalafil、Sildenafil:這兩種藥物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此外,服用此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暈眩、臉潮紅等。4.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的環境。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除非醫師指示,一般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7天,也不宜驟然停藥,避免症狀反彈發作。撇步3:上山後時時警覺,最好緩慢爬升除了用藥預防外,建議登山民眾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及吸菸、飲酒等行為;慢慢提高上升的高度,讓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放慢速度,注意保暖,隨時注意自身及同行隊友的身體狀況,以降低高海拔疾病的發生風險。撇步4:留意高海拔疾病早期症狀若登山時發生: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一個以上症狀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一旦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或許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及處理,則有致死的風險,登山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宜及早下山。喜歡登山健行的民眾一定要知道,高海拔地區的風景雖然引人入勝,但也要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並做好事前風險評估與預防性用藥。出發前建議進行醫療諮詢,若有預防用藥之需求,應聽從醫囑指示,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尤其是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高海拔疾病病史、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要特別謹慎。如果於登山期間,出現任何疑似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即為立即下山,必要時就醫治療。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9 科別.牙科
開會睡著還打呼差點丟飯碗 睡覺戴牙套擺脫困擾
40歲徐姓男子在外商公司,常要出國出差當空中飛人調時差,老是睡不飽,枕邊人則抱怨他睡覺時鼾聲如雷,更慘的是與客戶開會時竟睡著了,還鼾聲大作,差點丟了飯碗,赴醫檢查確診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選擇睡覺時配戴止鼾矯正牙套,症狀改善八成,擺脫長久的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牙科主任廖明德說,徐姓男子曾在耳鼻喉科確診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曾嘗試用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因適應不良作罷,加上需經常飛往國外出差,也不想接受手術,因此轉診到牙科,希望透過止鼾矯正牙套解決長期以來的困擾。廖明德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男性、肥胖、抽菸、喝酒、糖尿病等群眾,主要是因睡覺時上呼吸道發生塌陷,氣流阻滯造成呼吸中止,不僅會出現打鼾、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高血壓、睡醒時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是心血管、內分泌及腎臟、肺部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高風險群,不可不慎。廖明德介紹,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和中樞型,前者是最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又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治療方式包括減重、改變睡姿、藥物治療、配戴正壓呼吸器、接受口咽整形手術,或切氣管手術等。止鼾矯正牙套是將下顎往前移位,經由相連組織牽引,帶動軟顎和咽喉壁肌肉,將上呼吸道打開,讓空氣可以順利進入肺部,也能減少鼾聲的產生,適合輕度和中度的患者,具有輕巧、攜帶方便、於口內異物感較低、下顎能做一定範圍運動等優點,通常較易為病人所接受。廖明德提醒,止鼾矯正牙套就和眼鏡一樣,需要長期配戴治療效果才會明顯,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病人約2個月自行微調下顎位置,且需定期回診觀察咬合變化,並依據睡眠檢查報告隨時做調整。
-
2020-05-19 科別.骨科.復健
高血壓、糖尿病 骨鬆風險更高
別以為只有年紀大的長輩需注意骨鬆骨折!風濕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肌少症,甚至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患伴隨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是常見共病,患者更要積極預防與治療,避免骨鬆骨折的危機。義大大昌醫院家醫暨體檢科主任及健檢中心主任林友菁表示,糖尿病患通常體重較重,給人不易罹患骨鬆的印象,其實糖友罹患骨鬆骨折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倍,需謹慎面對。林友菁說,糖友體內血糖高,維持骨骼強韌的膠原蛋白被糖化,骨骼失去彈性及韌度,容易使骨骼脆弱,但骨密度檢測不見得可看出異常,導致糖友易忽略骨鬆骨折的風險。另外,高血壓和骨質疏鬆均是遺傳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啟動疾病機轉,有研究指出高血壓與骨代謝相關,可能是腎調節缺陷後,導致鈣從骨質移出,進而增加骨鬆風險。研究也發現,骨鬆患者與ApoE4基因變異相關外,近年亦發現此基因與阿茲海默症有關,若ApoE4發生變異,罹患失智症機率較正常人高出5至10倍。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與飲食不正確、長期運動量不足有關,除了增加骨鬆風險,肌肉力量降低、步態不穩,更容易跌倒而骨折。骨鬆患者如何兼顧共病治療?首先維持良好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例如肌少症患者,飲食上應補充適量蛋白質、維生素D和K,多做肌力或負重運動,如腳踏地運動,增強骨頭活化。其次,藥物治療關鍵在於規律服藥,部分三高藥物證實可減緩骨質流失。林友菁觀察,臨床上骨鬆合併其他共病者常一次服上7至8種用藥,數量多,若擔心搭配口服骨鬆藥物,降低服藥順從性,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針劑型的骨鬆藥物。不過,部分骨鬆藥物有顎骨壞死的風險,機率約萬分之一,旦治療骨鬆前可先處理牙齒問題,事先預防。林友菁說,用藥要持續才能真正減少骨折風險,骨鬆須當作慢性病治療,病患切勿擅自停藥,目前骨鬆藥物選擇多元,醫師可針對個人病因、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藥物。她呼籲,一旦確診骨鬆,應積極治療,平日強化肌肉,搭配負重運動、飲食、藥物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強化骨骼,減少骨折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8 科別.心臟血管
量對血壓很重要!專科醫師提醒這3個時候量超NG
從事業務工作的40歲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聚會,飲食口味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也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日前,因劇烈頭痛來到急診就醫,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控制住急性問題後,並前往心臟血管科追蹤。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18歲以上在台灣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且隨著世代演變,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張耀庭醫師指出,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而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兩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由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近年,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張耀庭提醒,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對自己血壓有所了解,量血壓時,必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若經常發生不明原因頭痛伴隨高血壓,或服用三種以上降壓藥物卻無法得到良好控制,就必須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
2020-05-16 科別.消化系統
腰痛是腎虛? 三大保健穴位助緩解
腰痛就以為是「腎虛」所導致,拚命地吃各種補腎藥材,反而每況愈下。其實,臨床上許多腰痛都不是腎虛引起,也不是真正有腰椎結構性的損傷,而是身體受了寒濕。曾有一位大學男生,年紀輕輕卻受腰痛所苦,遍尋中西醫檢查都說正常,卻依然腰痛無法久站。中醫師問診後,發現這位大學生因為天熱,長期睡在地板上,又因租屋處嚴重西曬,甚至躲到房東儲存工具的地下室睡覺。平常更是冷飲冰水不離手,短短兩年,腰痛到站也站不直。 知名中醫師彭溫雅說明,這種腰痛,在中醫認為是「腎著」,意思就是與腎相對應的腰部,出現「濕重黏濁」現象。身體的濕邪停留在腰部,腰為腎之府,中醫的腎除了與人體水液代謝相關外,還主藏精、主骨、主司二便、主管人體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等生理功能。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也就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質,它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繁殖後代的功能。彭醫師指出,先天之精不足,在成人則精少不孕,容易腰痠。先天之精的腎,必須依賴後天之精的脾不斷滋補得以充實。因此,「腎著」的腰痛,與其補腎,不如使用健脾化濕藥材,效果更佳! 保健食療:杜仲燉腰花 材料:腰花一百五十克、杜仲五克、薑少許、麻油少許。作法:以少許麻油爆香薑絲、加入腰花炒至表面略焦,加入杜仲粉略為拌炒,即可食用。功效:腰花富含維生素A、葉酸及鐵質,可提升人體造血功能;杜仲可強壯筋骨、健脾利濕,並幫助補益氣血,緩解腰痛。 三大保健穴位:緩解腰痛,活絡筋骨 按壓的穴道包括腎俞穴、腰腿點穴以及承山穴等。每次可按壓五秒、每回二十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疏通腰部相關經絡,若局部腰側不舒服則可以加強按摩力度以緩解症狀。1.腎俞穴位於人體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或者是正坐時,先吸氣摸到肋骨的下緣,在側腰部,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平線,交叉在腰兩旁的肌肉上,這就是腎俞穴。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2.腰腿點穴位於手背腕橫紋前一寸、第二伸指肌腱橈側與第四伸指肌腱尺側處,對於扭傷、風濕、勞損等所致的急慢性腰腿疼痛均有緩解效果、特別是急性腰扭傷效果最佳,慢性腰病也有一定療效。3.承山穴位於小腿肚下方正中處,肌肉分成「人」字形的中間。顧名思義,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們的人體。人站著的時候,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個最直接的受力點。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陽氣,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另一方面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樞紐,能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防止腰背痠痛。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整天昏昏沉沉、提不起勁? 你可能是身體「太濕」了 「太濕」讓你猛打瞌睡! 除掉體內濕氣從這2地方開始 
-
2020-05-16 科別.消化系統
吃素能延緩腎病! 看看專業醫師怎麼說
55歲楊媽媽平日無健檢習慣,三年前因一場車禍到急診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腎臟病,且已進展到第四期。楊媽媽很擔心洗腎日子的來臨,進而到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求診,腎臟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評估病患本身有茹素習慣,配合服藥、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即可控制,遂會診營養師、腎臟病衛教師衛教,加上楊媽媽積極配合,三年來病況穩定。「慢性腎臟病」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台灣,罹病者就高達200萬人,每年藉由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人口更達7萬人以上。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前兩期患者的腎功能尚有正常人腎臟的60%,但已開始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第三、四期分別邁入中度、重度腎衰竭,會有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的情形;第五期則是末期腎臟病變,身體已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與水分。郭克林說明,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在第四期前,大多患者能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降低疾病的進展。《營養學》期刊中的〈素食與慢性腎臟病〉研究,醫療團隊分析2005年至2016年至台北慈濟醫院接受自費健康檢查的40歲以上民眾,將五萬多筆資料依其飲食習慣分類,統計、分析檢驗相關數據,結果發現純素食者、奶蛋素食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較雜食者降低了14%-18%。郭克林指出,素食者因攝取纖維多、脂肪少,腸道較健康,而植物性蛋白質在人體代謝時,產生毒素較少,能減輕腎臟負擔,所以茹素的人不僅能降低罹病風險,已罹病的茹素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 延伸閱讀: 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20-05-15 科別.心臟血管
40歲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
40歲的業務陳先生經常應酬,飲食口味重,身材高壯自認身體健康,沒做過健檢,日前因劇烈頭痛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求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約25%,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45歲以下發生率約7%,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耀庭指出,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在動脈血管內產生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次發性高血壓比率占整體高血壓5至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張耀庭表示,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張耀庭指出,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
-
2020-05-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排便不順暢? 可能是這6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現代人生活忙碌,便秘是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除了運動的時間減少、常常外食、飲食不均衡,「嗯不出來」,也可能是藥物所引起的。為什麼會造成便祕?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後,大腸持續蠕動並吸收殘餘的水份,剩下無法再吸收和消化的殘渣,就是糞便了。糞便累積後,腸壁神經傳達至大腦,讓人體產生便意而排便。只要會影響上述生理過程如水份的吸收、蠕動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排便困難。造成排便不順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的有膳食纖維和水份攝取不足、缺少活動的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像是旅行、懷孕,或飲食改變也會有排便不順的狀況產生。生活、學習或工作壓力大,或者睡眠不足也可能影響到排便。除此之外,很容易被民眾忽略的是藥物所引起的排便障礙。事實上,許多常見的藥物可能會造成排便不順的不良反應。以下藥害救濟基金會為民眾整理了可能會引起排便困難的常用藥物:哪些常用藥物可能會讓你「嗯」不出來1.降血壓藥: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降血壓藥的期間,可能有排便不順暢的困擾。其中利尿劑(diuretics)具有排出體內水分的作用,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而降低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作用之降血壓藥如clonidine通過對腸道神經的作用,會促進液體和電解質吸收,限制消化液分泌,並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而導致排便不順暢;另外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便祕亦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其藥理機轉可能為減少腸道蠕動動力(特別是結腸),導致了食物殘渣在結腸滯留時間的延長,增加水分的吸收。2.胃藥:胃藥中的制酸劑,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以緩解因胃酸過多導致的不適。常見的制酸劑成分以含有鎂、鈣或鋁化合物為主,若長時間服用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變得乾硬,使排出更為困難。3.鴉片類鎮痛劑:服用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其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作用,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的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會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慾望。4.抗組織胺: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除了用於治療過敏外,也是感冒常使用的藥品成分,其中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的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也會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而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有排便困難的不良反應發生。5.抗憂鬱藥: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 如amitriptyline、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如paroxetine、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如duloxetine及其他各種作用機轉不同的抗憂鬱劑,上述不同類別的藥品,導致便秘不良反應之機轉也有差異,例如TCA、SNRIs可能導致腸道分泌腸液不足,及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造成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延長,而導致便秘。6.刺激性瀉劑: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屬於刺激性瀉劑,因刺激大腸壁而用來治療便秘。但民眾若一有排便不順的症狀就自行服用,久而久之不僅容易造成依賴,更可能因結腸張力減弱,使排便更不順暢。因此,使用含這類成分的藥物前,建議要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在服藥期間,如有排便困難的情形,可和醫師或藥師討論可能的原因,降低因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多重用藥的情形;另外,也可視身體情況,藉由逐漸增加適量的膳食纖維攝取,如燕麥麩、薏仁、黑豆、木耳、蘋果…等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適當的運動,及調整生活型態,以改善排便不順暢的困擾。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5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年輕化 醫師建議每人定期量血壓
40歲的業務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飲食口味偏重,身材高壯自認身體健康,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日前因劇烈頭痛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室求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耀庭提醒,須重視生活習慣及定期量血壓。台北慈濟醫院表示,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近年已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18歲以上在台灣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且隨著世代演變,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說明,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兩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張耀庭表示,由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張耀庭表示,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病患,醫師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了解病患生活、飲食習慣,電解質等數據並評估肝腎功能;視病患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若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一般而言,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僅能改變生活型態及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會以讓血管放鬆的「鈣離子阻斷劑」和調節荷爾蒙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張耀庭指出,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
-
2020-05-14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師:高血壓患者搭配蔬果1天攝取20至25g膳食纖維
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主任范純美指出,夏天來了,不少當季食材烹調出的美食很誘人,高血壓患者本身或照顧者在飲食管控上常見的問題和要注意事項多,主要部分包括掌握低鈉原則,烹調上多使用天然的辛香料如蔥、薑、蒜、香菜、九層塔;在酸味的部分使用檸檬、鳳梨、番茄來做菜可增添食物的風味並減少鹽的用量。烹調湯品可以加入中藥材人蔘、當歸、黃耆、枸杞、紅棗、黑棗取代鹽。另外還要善用營養標示,外食族仔細瞧瞧包裝食品的鈉含量如果註記400毫克,就相當於1公克鹽,1天建議5公克鹽分攝取。再者,高鉀、高鈣、高纖也是重點,鉀離子能幫助維持細胞內液體和電解質的平衡狀態,建議飲食中5分蔬菜5分水果中要有含豐富的鉀與纖維,可以幫助幫助調節血壓。高纖以全榖雜糧為主食,如吃糙米、五穀米、地瓜適量攝取豆製品像豆腐、豆漿、毛豆搭配每天的蔬果量可以達到1天20至25公克膳食纖維攝取。選擇乳品類因含有鈣質可以放鬆肌肉穩定血壓。范純美建議高血壓患者紅肉換白肉,吃堅果用好油,護心降脂有一套,也要維持健康體位搭配有氧運動飲食控制,不只瘦身又降壓。
-
2020-05-14 養生.健康瘦身
美魔女中醫師吳明珠 教你擺脫小腹婆 成為夏日焦點
對於小腹,一般人有種說法是,因為女生的小腹裏裡有子宮,身體為了保護子宮,所以就容易在腹部地方堆積脂肪,其實,主要的關鍵是在於女性荷爾蒙的關係。因為女性素、黃體素會因為月經週期的關係,而影響到我們脂肪的分布區域,所以對於我們女性來講,小腹婆比較容易找上我們!所以我們當然就要時時、常常注意,以免小腹無形中、暗中變成大腹婆!原因:當然小肚肚形成原因除了先天的生理荷爾蒙影響之外,有些原因和體質非常有關係,比如說有一種和水的代謝有關的小腹:1.水濕型肥胖您可以試著拍拍自己肚臍一下的小腹,看看是不是有"咚咚咚"的 聲音,而且平常容易下身特別容易腫,感覺特別重,這種就是屬於體內水分無法適當的排除、代謝身體廢水的體質,時間久了,容易體質變虛寒,五臟循環功能不良,脂肪就不止跑去屯積在腹部了。所以此種體質者要減少吃生冷、冰品、配合運動多出些汗,使身體的基本代謝率增加 ,排出不要的廢水! 2.氣虛型肥胖此種體質,一般表現為腹部肌肉鬆弛,無法支撐內臟,造成腸胃下垂,形成小腹。此類患者,很容易疲累,皮膚乾燥,憔悴感明顯,其它地方可能都不胖,就是小腹下垂往外凸。此類患者 建議要多注意生活作息,也要適量的運動,並按摩穴位!請醫師開一些補元氣的調理藥方配合更好,如四君子湯、四神湯也可多喝。 3.便秘長期的便秘讓腸胃失去原有的功能,便便堆積在肚裡,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小腹婆啦!這種小肚肚通常是硬硬的、又往上突出。解決方法除了每日適量的運動增加腸蠕動外,蔬菜水果、優酪乳也要多吃,讓腸子的纖維質增加好菌滋長,壞菌死亡,自然小腹婆就沒妳的份! 4.生活習慣彎腰、駝背、一吃飽飯後就馬上坐在椅子上打電動、看電視,時間久了,小腹就跑出來了!這種生活上的習慣不佳,就要自己提醒自己,飯後去公園散個步或起來幫媽媽洗個碗吧!對策:曾經擁有的小蠻腰,要如何再次擁有?不用透過別的方法!只要您每天多照顧您自己一點點,多愛您自己一點點,您就可以媚力重現! ◎指壓小腹穴道:使用時機:飯後一小時到兩小時之間。注意事項:月經期間、腹瀉時停用。 指壓穴道時間:早晚作,每次15-30分鐘。方法:a平躺在床上時,用食指指壓肚臍上一指的位置水分穴,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避免水腫,及幫助腸胃蠕動、鍛鍊腹肌。b 再拿捏肚臍兩旁各一指的位置盲俞穴,及肚臍旁各兩指的位置天樞穴c 肚臍下方四橫指幅的位置關元穴。 以上幾個穴道都有幫助消化、排氣、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當然 更有消除小腹贅肉的作用。 ◎運動1.早晚15分鐘2. 床上腳踏車運動:躺在床上,雙腳舉高,呈90度後,之後像在踩腳踏車一樣,雙腳上下打圓運動,由100下開始增加。3. 床上抬頭運動:平躺於床上,不要用枕頭,頭抬起,眼睛看著小腹,再將頭放平,每次由30次開始。 ◎配合的茶飲:1.清暑瘦身茶材料:乾荷葉 1錢、洛神茶 5朵、清水1000c.c.代糖適量作法:將藥材洗淨後放入茶壺中,水煮開後沖入茶壺中煮5分鐘後至出味成紅色即可加入適量代糖,或放涼後過濾取汁,放入冷藏室冰一下,涼涼的喝更可口,也就是夏日的清涼、增強免疫力兼瘦身的清暑涼飲!服法:飯後飲用。不宜:腸胃虛寒者,容易腹瀉、腹脹者、月經期間宜減量。說明:荷葉,性味:苦平,可清暑通氣,辟暑滌煩熱,更可沁肺悅心…加上洛神花對暑夏燥熱性的虛火上升、高血壓、全身倦怠,飲後可消暑降火,提神解勞。 2.清秀玫瑰茶材料: 粉紫色玫瑰 5朵、烏梅 2顆、新鮮薄荷2片、清水500c.c.作法:藥材快速洗淨後,以沸水將茶杯燙過,將玫瑰、烏梅、薄荷放入杯中,沖入沸水燜5分鐘至出味即可。服法:飯後飲用。不宜:腸胃虛寒者,容易腹瀉、腹脹者宜減量。說明:玫瑰可舒導肝氣,烏梅可殺菌、生津、止渴,更有清熱除煩作用,薄荷除了有清涼的香味外更可預防感冒,緩解頭痛和口臭! 3.三花減肥茶藥材:玫瑰花、茉莉花、枳殼、川芎、荷葉各5克作法:所有藥材放入茶杯中,加沸水1000 c.c.沖泡並燜10分鐘,或稍煮5~-10分鐘,或 稍煮5分鐘,即可代茶飲用。服用:飯後當茶飲用,連飲2~3個月。宜忌:1. 適合單純性肥胖症。此藥性味甘平,長期服用無不良作用。2. 月經期間,孕婦忌用。功效:寬胸利氣、袪痰消腫、活血養胃、降脂減肥提神。適用於素有痰飲、高血脂及肥胖症者。 4活力綠茶飲材料:綠茶 粉 2 茶 匙、何 首 烏、澤 瀉、丹 參 各 3 錢作法:用 七 碗 水 煎 成 二 碗 ,可 降 脂 , 幫 助 新 陳 代 謝服用時間:飯後早晚一碗,連飲2~3個月。忌:月經期間,孕婦忌用、腹脹者慎用。功效:增加代謝、消脂、減肥。 以上的內外綜合平小腹法,方法簡易容易施行,每天快樂的配合,一定會讓您 擺脫小腹婆行列。本文由中醫師吳明珠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大口吃肉也能瘦身? 營養師點名3健康疑慮別忽略 沒吃什麼也胖? 減重專家破除減肥3大常見迷思
-
2020-05-1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只有一半的人有機會急救!心臟權威:這病是心臟殺手
血壓超高要控制,注意心臟殺手「主動脈剝離」!心臟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接受《健康醫療網》專訪表示,許多人無故猝死,可能就是「主動脈剝離」,只有一半的人有機會到醫院急救,剩下一半中途即離世,呼籲血壓超過170mmHg,應定期量血壓,控制血壓,是預防「主動脈剝離」最好方式。主動脈為何剝離? 血壓太高是主因主動脈為何剝離?魏崢院長解釋,主要是血壓太高,其次是主動脈品質不好,結締組織天生容易破裂。不過他強調,絕大部分都因血壓太高,即便主動脈品質好,主動脈仍撐不住,像被吹汽球脹大,血管的三層結構開始撕裂,「先是內層裂開,血跑到中層,把內外兩層分開,就是主動脈剝離,如果外層也破掉,馬上會沒命。」血壓高為何增主動脈剝離風險?魏崢院長提到,血液在血管裡流動,如果壓力太大,就可能把血管弄破。因此血壓控制不好的族群,就有主動脈剝離和腦出血的風險。院長說,通常只有一半患者可送至醫院,幸好外層還沒破裂,另一半則不可能有機會到醫院,人就走了。這類突然猝死的人,很可能就是主動脈剝離,也有些是中風或心肌梗塞。預防主動脈再剝離 魏崢傾向手術徹底解決主動脈剝離的急救,魏崢院長強調,後續處理很重要,多半要手術,把裂開的開口,置換一段人工血管,屬於比較複雜的外科手術。魏崢院長指出,主動脈剝離分A型和B型,與發生位置有關,A型指裂開的位置包含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如果只裂降主動脈則是B型。其中,A型非開刀不可,否則外層破裂機率很大;如果是B型,外層破機率較少,被認為可保守治療。不過,手術方式進步,較不再強調分型,即便是B型,也希望手術治療。然而,血管置換的方式兩者不同,院長說,若為A型,必須打開胸腔進開行心手術,置換的血管包含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至於B型,有人主張以支架方式來置換血管,不開胸,從腿部以導管把人工血管帶到患部植入,但非每個案例都適合,視病況而定。魏崢院長說,就他個人而言,B型他還是傾向傳統開胸的開心手術,「因為即便B型,還是很靠近主動脈弓,也可能往下裂。」他傾向徹底解決,以傳統開刀處理。主動脈剝離手術難度高 振興醫院團隊訓練扎實主動脈剝離屬於救命手術,風險高且複雜,難免有術後併發症。魏崢院長說,在主動脈弓前後,有三條大血管分支,右邊一條到腦部和右手,左邊兩條,一條倒腦,一條到手,三條血管很接近,破裂前後,都很危險,尤其影響腦部血管,患者很可能中風醒不過來。院長坦言,動手術怕醒不過來,但又怕血管破裂,還是必須手術,所以如何避免腦部併發症是一大重點。振興醫院訓練的醫師,都有能力執行這類大手術,他建議,首次開刀,能換主動脈弓就換,避免復發,如果不換,很難得到完整治療,很快就出問題。預防主動脈剝離 控制好血壓魏崢院長提醒,主動脈剝離沒有好的篩檢,最好的預防就是控制血壓,每天都要量血壓,超過170mmHg以上就是高風險族群,即使吃藥控制也不能忽略,小心天冷、睡眠不足、壓力過大,都可能讓血壓悄悄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