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科別.牙科
搜尋
高血壓
共找到
2921
筆 文章
-
-
2020-06-17 新聞.健康知識+
手術前晚緊張易血壓飆高 護理長:可用安眠藥穩定睡眠
許多人在動手術前會緊張、睡不著,導致血壓飆高,但怎麼防止手術前血壓飆高?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手術室護理長劉怡玲提醒,進行手術前晚可服用小劑量安眠藥,讓身體能獲得充足睡眠,有好的睡眠才有穩定的血壓。劉怡玲舉例,曾有位65歲的老婆婆,因右膝頭痛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到手術房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手術室工作人員開始進行手術前的安全確認時,護理師發覺婆婆神情緊張,便立即安慰老婆婆「放輕鬆喔!我們會好好照顧您的,別緊張」,不過老婆婆則回答「我一輩子沒開過刀,年紀大了沒辦法,我緊張到一整晚都沒睡」,此時老婆婆的血壓已高達200/100mmHg。劉怡玲表示,高血壓病人麻醉的危險性,主要與重要器官損害有關,手術時血壓高常併發有主動脈瘤或壁間動脈瘤破裂、已縫合的主動脈或動脈破裂、動脈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大腦出血、顱內壓增高、高血壓腦病、心肌缺血和左心衰竭等。劉怡玲提醒,有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緊張焦慮的情緒,都會引起人體內產生變化,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甚至會發生中風等問題。如何改善手術前出現高血壓的狀況?她說,手術前不能停用降血壓藥物,且手術前晚可服用小劑量安眠藥,讓身體能有良好的睡眠,以維持手術當日平穩的血壓,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嚴重胸背疼痛竟主動脈剝離 大千醫院完成開胸支架手術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今年4月通過衛生主管機關審核通過,取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資格,成為苗栗縣第1家具備施行這項手術能力的醫院,6月初且成功執行全縣首例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術後病人狀況穩定。院方昨天為病患舉辦出院記者會,邀請苗栗縣長徐耀昌、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及成大附醫心臟血管外科教授甘宗旦、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及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魏皓智等來賓與會,分享這次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的成功案例。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張姓病患因突發性嚴重胸背疼痛到急診就醫,且是他3天內二度疼痛發作,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從胸主動脈一路撕裂至腹主動脈,連供應肝臟、小腸、腎臟的血管都受影響,情況相當危急。院方指出,因病患的血壓難以控制且疼痛反覆發作,因此院方緊急安排「胸主動脈支架手術」,成功遮蔽主動脈剝離的破口,病人術後狀況明顯改善,由於病患曾有大腸癌病史且肚子還有腸造口,增加不少術後的照護難度,幸經團隊的努力,可順利出院。楊智鈞表示,嚴重的主動脈剝離如不及時手術,兩周內的死亡率高達75%,其中甲型主動脈剝離一定要執行傳統開胸手術,乙型主動脈剝離在破裂、嚴重疼痛、高血壓難以控制、器官缺血等狀況下,可用「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治療,手術成功率超過9成,大幅降低傳統手術的風險。楊智鈞也提醒,主動脈剝離是一危險的疾病,治療前後都必須與醫師了解、溝通,才能讓治療達到最好成果。這次完成苗栗縣第一例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功照護病人至康復出院,過程非常不易,也別具意義,希望往後主動脈急症病患可不再冒著生命危險轉送外縣市,能就近在苗栗獲得最完善治療與照護。
-
2020-06-17 養生.健康瘦身
生活不規律 小黃女運將胖到破百
生活作息不規律嗎,小心肥油上身。一名45歲的計程車女司機因長時間開車、久坐,生活作息、飲食都不規律,身高160公分,體重竟有118公斤,BMI值(身體質量指數)高達46,已是重度肥胖,因走路易喘而就醫,接受胃袖狀切除術治療,術後配合運動、定期回診,BMI值降到27,體重降到72公斤。三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峯表示,現代人常因飲食失衡、缺乏運動、生活不規律等因素,導致過重和肥胖人口不斷攀升。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20年前盛行率為32.7%、8年前為43.4%。「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徐國峯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BMI值衡量肥胖程度,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一般人BMI值應落在18到24間,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輕度肥胖,若大於35則是重度肥胖。根據研究統計,比起標準體重者,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關節炎及痛風等機率超過數倍以上。如為重度肥胖者,罹病風險更高。為此,健保有條件給付減重手術,標準為BMI≧37.5,或BMI≧32.5且有肥胖相關疾病者,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在專業醫師評估下,可選擇接受手術治療。徐國峯說,這名女性患者符合減重手術給付對象,接受胃袖狀切除術,順利甩去46公斤重量。目前減重手術以胃袖狀切除術及胃繞道手術為主,視患者的體質、共病等因素而定,前者約占七成。雖然減重手術效果良好,但術後務必定期運動,建立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並配合醫囑定期回診,否則容易復胖。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知多少 有些潛在危險因子可透過飲食運動來改善!
最近除了防疫外,相信另一件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藝人劉真的離世。大家在報導中可能看到是因為術後的心臟衰竭引起。事件後有不少民眾來門診詢問:醫師,我很容易上氣不接下氣,這是不是心臟沒力?心臟沒力是不是都要動手術?怎樣才能避免心臟沒力?希望以下的基本介紹可以解除讀者的諸多疑惑。 心臟衰竭是統稱在一群病狀下,當心臟功能不足以滿足身體的需求時即可稱之。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除了心臟本身的問題外,若是身體的代謝或需求異常超過正常心臟負荷,也有可能引起心衰竭,例如:甲狀腺亢進、重度貧血、嚴重缺乏維生素B1、懷孕等。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顯著,心衰竭的發生率及盛行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上升。下列統整了一些民眾常見的疑惑。一定要心臟沒力才能算是心臟衰竭?大家以往印象中都喜歡把心臟比喻作幫浦(pump),自然而然以為只要幫浦夠力就不會是心臟衰竭,其實這種觀念已經修正,心臟不僅要加壓收縮,將血液打入大血管進行循環,其實在收縮之後的舒張期也是同等重要,這時期心臟並不是被動式放鬆,而是需要消耗能量使心室內壓急速下降,產生類似抽吸的力量,讓心房等上游的血液可以平順的流入心室,心室再週而復始的收縮循環。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但是舒張期嚴重異常,也會引成心臟衰竭。這狀況常發生在老年人、女性、過度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病患。上述的相關因子中,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是可以及早積極控制或預防的,尤其民眾若是忌諱就醫,以為高血壓或是糖尿病必須一輩子藥物治療,或是沒有身體不適就不用看醫生而逃避,反而等到併發症產生才就醫,往往適得其反,需要更多藥物輔助治療也只能部份緩解症狀,更是為時已晚。糖尿病病患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即使將血壓、肥胖程度、膽固醇等因子校正之後,糖尿病病患仍然比沒有糖尿病者有更高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這點重要性不能不強調。心臟衰竭是否都會有症狀 ? 有那些常見症狀 ? 其實心臟衰竭的症狀要視病情的潛在病因及進行速度、控制與否而定,通常心臟衰竭的症狀包括:累、喘、腫,容易呼吸急促,倦怠,體能衰退,下肢水腫等現象。紐約心臟學會(NYHA)將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第一級:正常活動時不會呼吸困難●第二級:正常的活動時感覺有呼吸困難●第三級:輕度活動就呼吸困難●第四級:休息時也會覺得呼吸困難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若進展快速或惡化嚴重甚至出現意識改變,盜汗、呼吸困難、四肢冰冷、發紺、尿液減少等重大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病況危急,需要緊急救治。心臟衰竭要如何診斷?當然除了症狀主訴參考及基本身體檢查評估之外,還要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基本血液、生化檢驗、核子醫學檢查、核磁共振成像、電腦斷層、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心臟超音波等,都可以提供診斷依據、追蹤評估、以及需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之參考。 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與治療 在討論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之前,一定要先談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因為有些心臟衰竭的潛在危險因子,是可以通過飲食、運動及戒除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等來改善,其他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的良好控制,達到治療目標,也可以減緩心臟衰竭的發生。至於慢性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包括:非藥物、藥物治療及介入性治療,三者需要相輔相成,以減少病情惡化,降低反覆再住院率。非藥物的基本治療準則,首先是適當體重的監測,尤其要避免體重的暴增,例如三天之中增加貳公斤以上,就是警告訊號,必須回診以調節利 尿劑等劑量,其中鹽分及水分過量攝取往往是關鍵所在,所以心臟衰竭明顯時,必須限制鹽分及水分攝取量,不要有輕微不適就去要求大量點滴靜脈注射。 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應該積極的戒除抽煙及酗酒等重大惡習,才能避免病情加速惡化或引起併發症。避免非必要的長途飛行,尤其是前往過度寒冷,過度高溫等極端氣候地區之前,應該先與醫師商量討論,避免過高風險。小心避免特殊藥物服用會增添心臟病發生風險,即使是(非心臟科)醫師處方用藥例如: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心律不整藥、抗憂鬱藥物等,服用的必須性與劑量,最好先與心臟專科醫師咨詢之後再開始。 對於控制較穩定的心衰竭病人,應該要積極地進行適當運動,以不增加不適為基本原則;但是對於較急性發作或是心衰竭控制不良惡化的病人,反而必須儘量臥床休息,減少或限制活動。 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口服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血管加壓素轉換酶抑制劑(簡稱ACEI)、血管加壓素阻斷劑(簡稱ARB)、醛固酮拮抗劑(簡稱MRA)、血管張力素受體併腦啡肽酶抑制劑(簡稱ARNI)等。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並且根據不同嚴重程度制定其最佳治療策略。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A階段:高危險群心衰竭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接受具心臟毒性的藥物治療的患者、及有家族性心肌病變的患者)但尚無結構性的心臟變化。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戒菸、戒酒、減重、運動、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及對糖尿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使用ACEI/ARB類的藥物治療。●B階段:已有結構性心臟變化,(陳舊性心肌梗塞、瓣膜疾病、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左心室肥大)但尚未有心衰竭症狀。治療:建議ACEI/ARB,對於具陳舊性心肌梗塞、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的病患加上Beta-blocker使用。●C階段:具結構性心臟變化,並已有心衰竭的症狀。治療:ACEI/ARB/ARNI,及併用Beta-blocker及利尿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時就要考慮加上毛地黃,及其他血管擴張劑。對於心臟收縮無法同步的患者可以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使心臟能夠同步收縮進而改善心臟功能,減少死亡率。對於發生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的病人,可以裝置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以減少猝死的危險。●D階段:末期心衰竭,經藥物治療後於休息狀態下仍有心衰竭症狀,以致需要特別的介入性治療。治療:重度心臟衰竭的死亡率相當高,四年存活率以往不到一半,比部份癌症更可怕,需結合非藥物與藥物以延長存活,改善生活品質。當心臟功能已經很差,藥物反應不好,就需要考慮心臟移植。而在等待合適的捐贈者期間,可以使用葉克膜(簡稱ECMO)或左心室輔助裝置(簡稱LVAD)。這些方法均用於支撐或延長壽命,ECMO及LVAD使用時間有限以及有其風險存在,往往是為了待心臟衰竭改善(例如:心肌炎)或是等到合適捐贈者(要在捐贈名單排隊等待)。 以上簡單介紹心臟衰竭給各位。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及非藥物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療團隊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治療及評估有無其他介入性治療之需要,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
-
2020-06-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停經後婦女使用抗骨鬆藥品 拔牙安全嗎? 藥記3原則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現年72歲的張媽媽,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長期背痛、腰痛。5年前曾在家中浴室意外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便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bisphosphonates)。可是,張媽媽不時會感覺牙齦腫脹疼痛,但因怕痛而拒絕就醫治療,最近因牙痛不已,決定去看牙科並接受了拔牙手術,手術後發現傷口一直無法癒合,牙齦疼痛感加重,下唇麻木感、牙齒鬆動、化膿,再次回診就醫,經追蹤用藥史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所引起下顎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咦~張媽媽使用骨質疏鬆藥與下顎腫痛,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症造成顎骨壞死並不常見。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聽從處方醫師的醫囑,並定期進行口腔追蹤,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宜由醫師評估,以降低顎骨壞死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 留意可能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單株抗體藥品、女性荷爾蒙製劑,和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經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它能有效減少髖骨、脊椎或非脊椎骨折的風險,有每周或每月服用一次的口服劑型,也有三個月或一年施打一次的注射劑型。然而,有些民眾可能不知道,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會導致罕見卻極嚴重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症狀表現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症狀為顎骨壞死暴露。此外,這類藥品也可能發生大腿、鼠蹊部或髖部疼痛的不良反應,曾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報告。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停經後婦女,若正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品,例如alendronate、ibandronate、risedronate 及 zoledronic acid 等雙磷酸鹽類藥品或denosumab單株抗體(註),且罹有糖尿病、使用類固醇、有吸菸習慣、口腔衛生不佳或用藥期間曾拔牙者,更應留意上述嚴重不良反應症狀,早期發現,減低傷害。對此,政府也多次針對雙磷酸鹽類藥品發布警示,提醒醫療人員及民眾,用藥期間應避免施行牙科侵入性手術,若需進行牙科治療,宜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討論與評估。註: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單株抗體藥品denosumab,也可能會有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藥記3原則原則1:注意不良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顎骨壞死的病例僅佔少數,若長期使用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感覺口腔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可能就有顎骨壞死的風險,要立即回診。原則2:主動告知病史及用藥史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婦女應定期回診,與處方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的用藥風險;如有需要進行拔牙、植牙等侵入性之相關手術,或是嘴巴或牙齒有任何問題,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調整相關治療計畫。定期至牙科檢查時,或是進行拔牙、牙周侵入性手術前,亦須主動告知牙醫師相關用藥史及病史,例如是否正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denosumab或類固醇等藥品,以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原則3:用藥期間隨時注意口腔健康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的病人,需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平時注意口腔清潔,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檢查口腔牙齦,若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應告知處方醫師或牙醫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顎骨壞死雖屬少數案例,但仍不可忽視。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牙科檢查,用藥期間留意不適症狀及口腔健康;做侵入性牙科治療時,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充分溝通,減少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確保用藥安全。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6-16 科別.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導致四大死因 85歲以上肺炎最致命
衛福部公布十大死因中,其中有四大死因與心血管有絕對的關係,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壓性疾病,四類死因去年總死亡人數為4萬8286人,逼近癌症的5萬232人。這四類疾病,都與飲食、生活習慣不佳引發的代謝症候群有絕大的關係。衛福部今公布十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若用年齡分析主要死因,1到14歲以事故傷害為最大宗,其次為癌症、15到24歲第一名同樣為事故傷害,其次為自殺、25到44歲則是癌症居首、自殺居次、45到64歲及65歲以上則是癌症位居第一,心臟疾病居次。由於我國已是高齡社會,另針對65歲以上人口進一步分析各自的十大死因。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65到74歲及75歲到84歲均以癌症、心臟疾病位居前二名,但是85歲以上高齡者,則以肺炎居首。陳雅俐說,肺炎、高血壓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會隨著年紀增長,排名往前且風險增高,而糖尿病以及事故傷害則隨著年齡增長排名往後。台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肺炎是老化的疾病,當社會愈來愈高齡,死亡率也相對上升。另外,癌症患者或是重大手術病人,也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而併發肺炎。余忠仁表示,肺炎主要還是因為感染流感病毒或是肺炎鏈球菌而引發,因此最好的方式施打疫苗。而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余忠仁說,國際指引是建議55歲以上便需施打。但僅有少數地方政府放寬接種年齡層至55歲,疾管署目前僅針對75歲以上長者給予公費疫苗。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的心臟疾病、第四的腦血管疾病、第五的糖尿病、第八高血壓性疾病,這些疾病皆與代謝性疾病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表示,這些疾病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絕大的關係,雖然近年國人開始注重飲食以及運動,但是質量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蕭成儀表示,這四類疾病都不是一蹴可及,都是長時間累積的疾病,這四類的疾病根本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依據2013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為53.4%、女性為38.3%,我國肥胖盛行率仍逐步提升。臨床觀察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習慣,雖然開始注重健康飲食,但飲食西化已經不可擋,質量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且健康飲食也是近幾年才開始注重,想要立即根除相關的心血管疾病,仍需要時間,而國人運動的意願仍「非常非常地差」,這部分仍待政府以及公衛體系積極推動。蕭成儀表示,心臟疾病中最致命的大概就是心肌梗塞,過去心肌梗塞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但近年來30歲就出現心肌梗塞的案例已經見怪不怪了,代謝症候群引發的心血管相關疾病,使近20年發病時間快速地年輕化。他呼籲,民眾應該要多加強健康飲食以及規律運動的觀念,也建議民眾可以遵循「S-ABCDE」的健康守則,該守則雖然是推薦給高血壓患者使用,但一般人也建議可以遵循,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S-ABCDE 生活降壓口訣:-限鹽(Salt restriction)每日食鹽攝取量低於6公克或食品標示上鈉含量低於2400毫克,多選擇新鮮食材,減少攝取加工食品、醃漬食物。-限酒(Alcohol limitation)男性:每天酒精少於30公克;不超過2當量。女性:每天酒精少於15公克;不超過1當量。註: 1個酒精當量=15公克酒精=罐裝啤酒一瓶(酒精濃度5%)或 紅酒130 cc(酒精濃度12%) 或 白蘭地40cc(酒精濃度40%)或高粱酒 30cc(酒精濃度53%)-減重(Body weight reduction)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4。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戒菸(Cessation of smoking)戒菸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飲食控制(Diet adaptation)每天攝取8到10份蔬果、2到3份低脂製品、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取註:宜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滷、燉、燒烤等烹調方式,盡量減少油炸、油煎的食物。-持續運動(Exercise adoption)每周運動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強度要能達到心跳每分鐘130跳以上。資料來源/國健署 製表/陳雨鑫聯合報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新冠肺炎疫情暫歇,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居於十大死因之首,已蟬聯38年,而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名與前年完全相同,而十大癌症仍以肺癌居於首位,值得關注的是卵巢癌再次進入到十大癌症榜單內,且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7位,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衛福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有四類的死因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去年的十大死因排序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去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高達5萬232人,占去年總死亡人數17萬5424人的28.6%,其次為心臟疾病占總死亡人數的11.3%,肺炎占8.7%。十大死因若是區分性別,男性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女性的十大癌症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痴呆症。而我國去年的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去年的十大癌症若是與前年的十大癌症相比,其中胰臟癌與胃癌的排序對調,前年胰臟癌位居第八名,去年提升一個名次到第七名,胃癌則是從原本的第七名退位到第八名;不過前年卵巢癌未進入到十大癌症的榜單內,去年則是踢掉原本子宮頸癌的位置,提升到第十位。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232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6%,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的212.9人,比前一年上升1.8%,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為121.3人,則是降低1.4%,癌症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
2020-06-16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重口味等於慢性自殺!4招為飲食減鈉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1%。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但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缺乏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習慣所引起的三高問題、肥胖、抽菸及飲酒等因素。大家都知道,預防心血管疾病就是避免或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但還有一項地雷食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飲食中的「鈉」攝取量也須留意。她進一步說明,許多人喜愛重口味、無辣不歡,但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根據國健署105年統計數據,成人每日食鹽攝取量男性平均為9.6克、女性平均則是7.6克,男女平均攝取量皆超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潘富子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多以鹹食為主,若再加上餐與餐之間的鹹食零嘴,一不小心就可能攝取「鈉」超標!以常見零食舉例,罐裝的原味洋芋片(約163克)鈉含量約816毫克,佔單日鈉攝取量的34%;一包鱈魚香絲(114克)鈉含量約2411毫克,一整包吃下去就直接超標單日攝取量。潘富子師建議,利用幾個小撇步,為飲食減鹽「鈉」。1. 少吃或避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香腸、火腿、培根、泡麵、餅乾、肉乾、魚乾、醬菜、醃漬物等。加工食品具有四特性:高脂、高鹽、高糖、低纖,才能得以長效保存並維持美味,因此,才會被說是不健康食物。2. 避免喝太多味道濃郁的湯:例如,日式拉麵的湯頭、關東煮湯汁、豬骨湯、火鍋湯等,能不喝湯就儘量不要喝,尤其是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而火鍋湯底可用白開水取代。3. 減少使用調味料:少用鹽巴、醬油等調味,以天然食材或辛香料,如檸檬、蔥薑蒜等取代。湯品是鈉含量隱藏地雷食物,建議儘量使用新鮮食材熬湯,比較能掌控用鹽量,並運用食材的原味,如牛蒡、柴魚、大蒜、番茄等提鮮。4. 維持低鹽飲食:尤其是有高血壓問題的人,不是完全不吃鹽,而是要採取低鹽飲食。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可參照為改善高血壓所設計的「得舒飲食法」。(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6-15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佳節勿放「粽」 專家教你「吃粽4招」顧健康
端午節將屆,市面上粽子五花八門,南部粽、北部粽、潮州粽、鹼粽與客家粽等口味多樣,總讓人不由自主地都想品嘗,但粽內糯米粘度高較不易消化,過量則恐傷身致病;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祭出「吃粽4招」,教民眾吃得應景又健康。南投醫院指出,端午節前後,各式粽子陸續上市,因方便購賣且口味眾多,用電鍋炊蒸就能吃,不少民眾會買回家當主餐或點心吃,但台灣傳統粽多使用炒過的糯米,包裹滷炒過的五花肉、香菇、栗子、蛋黃等食材,熱量不低,也不好消化。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說,粽子裡的糯米粘度高,在胃中不易消化,要是過量食用恐出現消化不良、肚腹脹悶,甚至便秘等症狀;但,過端午吃粽是習俗,很難不吃,但可以透過「吃粽4招」聰明品嘗,吃得應景又健康。第一招就是,粽子口味多,可以天天換口味,但1天就1顆,適時補充水分,搭配高纖蔬菜、水果助消化;第二招「吃粽吃原味」,減少調味料的攝取,避免吃粽子時又沾甜辣醬、醬油膏、辣椒醬與花生粉等增加身體負擔。第三招「嘴饞就多動」,陳表示,想多吃沒問題,只是要付出代價,因1顆粽子熱量約400至700卡,要是1天額外多吃2顆,以60公斤成年人為例,需要游泳2.5小時、有氧運動4.5小時或走路7.5小時,增加活動量才能消耗多餘熱量。第四招「選擇好粽」,建議改吃添加適當的白米或黑米、降低糯米比例,或選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的粽子,如五穀雜糧粽、藜麥養生粽、水果粽、三色水晶粽、高鈣雪花粽等,避免不易消化且易引發脹氣的糯米粽。南投醫院也提醒,粽子屬於高油脂、高熱量、高鈉食品,不太適合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與肥胖的患者,想吃必須注意食用分量;若患有急性消化潰瘍、慢性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等腸胃較差的患者,也是不宜多吃,淺嘗即可。
-
2020-06-15 橘世代.健康橘
注意!4個特質,容易患上老年憂鬱症
什麼樣的狀況,容易罹患老年憂鬱症呢?過去的研究,整理出許多可能會促發老年憂鬱症的因素,可以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針對有這些因子的高危險群,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協助,消滅可能的危險因子,或許能減少老年憂鬱症的發生。一、年輕時要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習慣控制一切的人,在年老時,反倒是憂鬱症的危險群。年輕時擁有不錯的地位,當老化時,發現身體不再受自己控制,或退休、失去工作,感覺自我價值下降。倘若調適不當,無法接受,就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二、家族病史中有憂鬱症,也會有比較高的比例罹病。但相較於年輕的憂鬱症患者,老人憂鬱症的遺傳性比較低。無論是成人,還是老人,女性得到憂鬱症的比率都比男性高。對於長輩,影響情緒最多的,就是「鰥,寡,孤,獨,老,病,久,衰」。當生命進入銀髮期,除了身體的自然老化之外,難以避免地會面臨許多失落,伴侶離世、獨居、退休、久病、失能等,都有可能成為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一個人若喪偶,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是憂鬱症病發的高危險期,病發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四。三、亞洲人普遍重視工作,年輕時沒有規劃退休生活的概念,退休後,生活重心突然被抽走,也容易感到不適應四、老化、身體逐漸失去功能,甚至出現疾病,也是一大挑戰。身體疾病可能會造成憂鬱、疼痛,而憂鬱又會加重身體疾病的痛苦,這種痛苦又讓疾病變得更加嚴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舉例來說,一個老人原本有退化性脊椎疾病,若憂鬱症病發,他對疼痛的敏感度就會上升。原本可能感受到的疼痛是五分,但病發後,病人感受到的痛可能達到十分。當越來越痛,最後家人只能讓他吃止痛藥,但卻不知道其實病人痛是因為憂鬱,所以即使吃了止痛藥,心情也不會好,反而常造成藥物過度使用。又痛又憂鬱,老人會誤以為自己的病治不好了,甚至可能出現結束生命的想法。要小心的是,某些對中樞神經有影響力的藥物,容易導致憂鬱症病發,例如,部分抗高血壓藥、類固醇藥、嗎啡類止痛藥、抗帕金森氏症藥、毛地黃類藥、干擾素、癌症化療藥物等,但若得病,這些藥物又非吃不可。因此,若家中老人有服用這些藥物,一定要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隨時注意病人情緒。必要時,須更換藥物種類,或是改用非藥物方式,治療憂鬱症。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不會讓人上癮目前治療老人憂鬱症的藥物療法是使用抗憂鬱劑。抗憂鬱劑有很多種,經過許多大型研究證實,療效是確實的。很多人誤以為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會上癮,或誤以為服藥會壓抑情緒,讓人變得呆呆的,這可能是將鎮靜劑、安眠藥及抗憂鬱劑混為一談的誤解。所謂的抗憂鬱劑,是作用於腦部,調整腦內的分泌物質,提升腦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的濃度,達到治療憂鬱焦慮症狀的效果。抗憂鬱劑並不含鎮靜、安眠的成分,雖然藥物的副作用,仍可能會造成嗜睡,但並無上癮的風險。倘若有相關疑問,建議詢問精神專科醫師。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何種抗憂鬱藥物,都不會立即見效,必須耐心連續服用超過六至八週,才會開始出現效用。許多病患或家屬對於藥物治療的期待超乎現實,結果在這之前就以為無效,中斷或是放棄了治療,實在非常可惜。憂鬱症患者不願意出門,怎麼辦? 許多家屬會問,除了聽從醫生指示按時吃藥,定期回診,我們還可以帶憂鬱的長輩做些什麼。其實治療憂鬱症不只有藥物有效,多運動、多曬太陽、多接觸音樂等藝術活動,也是很有效果的。道理雖然簡單,但家屬最常反問我的問題就是:「帶不出去,該怎麼辦?」許多親友們看到憂鬱長者整日唉聲嘆氣,家人、朋友也想幫忙,於是打電話邀約長者一起出門活動,或是安排旅行遊覽,但卻遭遇長輩百般推託、拒絕,甚至長輩還碎念、找碴。有些家屬因此感到自己的付出不被接受,容易轉而憤怒、生氣,可能會對長輩出現指責的語氣。責備他們不聽勸、不遵照醫囑,或是怪他們不努力。我建議在協助憂鬱長輩之前,要先調整自己的想法,必須先了解到「憂鬱症患者並非故意的」。憂鬱長輩在理性面上或許可以接受勸告,但是活力與行動力都受到憂鬱症的影響,才會需要我們拉他們一把。可以試著找出能增強長者動機的誘因,想想有什麼是他們看重或喜愛的。應用他們所在意的人事物,以協助長者對抗憂鬱,抒解心情。譬如他平日最喜愛打牌,但生病後都不去了,就可以拜託牌搭親友,聲稱缺一不可,甚至可嘗試先將打牌的地點改在家中,製造陪伴的機會。又或者是病患最疼寶貝金孫,我建議多找理由聚餐,諸如慶生、慶功等,半哄半拖地,帶著長輩出門去接送孫子女。憂鬱症患者容易營養失調在健康飲食方面,憂鬱者常會出現食欲減退,進食量下降的情形,這在長輩身上,就容易因此而出現營養失調的結果。若考慮補充營養品,可以選擇補充維生素B群、葉酸、魚油,或是益生菌等。透過神經免疫的調節,腦腸菌軸的機轉,而且這些健康食品在新近的研究中,被認為可以減少憂鬱症復發,或者是改善情緒症狀。電視廣告盛行以巧克力、蛋糕或飲料等高糖分、高不飽和脂肪的食物療癒心情,雖然可能暫時有提振心情的功效,但是效果短暫,而且有惡化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所以對於罹患三高的老年憂鬱族群,並不建議這麼做。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4 養生.聰明飲食
多種慢性病纏身?醫師提醒可能跟這項日常習慣有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臺灣是世界著名的美食王國,走到哪都有美味料理、點心、零食、飲品等,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您是否注意到自己吃的健康?近年來,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如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癌症等,都與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因為忙碌、壓力、時間緊迫等原因,使得外食族人口愈來愈多。而在外用餐時,很難去深入了解食物在烹調過程家了多少調味料,因此,時常在不知不覺地攝取太多的鹽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分析國人的過量鹽分攝取主要來源有二,一是來自外食,二是各類食物加工製品(如零食、肉乾、醃製品、滷味),此外,另有隱藏的鹽份來源就是各式沾醬。鄭玠豪進一步指出,研究顯示,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鹽分,會使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ㄧ,而高血壓又是導致動脈硬化、冠動脈心臟病、腦中風的最重要原因。人體內主要是靠腎臟排除鹽分,長期攝取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臟負擔,致使腎功能逐漸低下,最終可能面臨洗腎。在腎臟排鹽的過程中,鈣離子會一併排出,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率;並使得骨中鈣離子大量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此外,胃癌之發生也與吃鹽過多有關!鄭玠豪提到,每日攝取超過10g以上的鹽,會使胃黏膜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4倍。對於鹽分的攝取量,WHO建議每日攝取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勞動省是男性9.0公克女性7.5公克;臺灣衛生福利部是6公克。但根據調查,國人經常攝取高達每天15公克,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為了健康,減鹽生活刻不容緩!該如何得知自己吃的食物含有多少鹽分呢?鄭玠豪說,利用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鹽分採「鈉」含量標示,只要將「鈉」含量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鹽含量,進而計算出吃進了多少鹽分。此外,鄭玠豪建議,也可以利用以下小技巧,減少每日的鹽分攝取量。1. 平日飲食盡量清淡,別讓重口味麻痺你的味蕾。2. 外食時,減少沾醬的使用,甚至不要沾料。3. 麵湯、火鍋高湯含鈉量驚人,只能喝少許,千萬別全部喝完。4. 控制食量,即使清淡的食物,吃的太多仍會有鹽分攝取過多的問題。5. 味蕾培養從小做起,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清淡口味,避免陷入日後減鹽困境。(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
2020-06-14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控制 達標者不到四成
三金影帝吳朋奉日前因為腦中風猝逝,留給影迷無限的遺憾。而高血壓是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若血壓控制不良,恐帶來更多心腦血管疾病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有三成的死亡肇因於心血管疾病,每年約1790萬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遠高於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逾40萬人死亡,民眾切勿輕忽高血壓控制不良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十大死因 五項與高血壓有關據統計,全台灣約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罹患高血壓,治療上除了改善生活習慣,還需規律用藥以控制血壓。如果血壓無法穩定,就容易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此外,血壓過高,還可能引發許多疾病,10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五項與高血壓有關,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至少五萬人因此死亡。儘管高血壓嚴重危及國人健康,但調查發現,國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並不理想,能達標者還不到四成。即便有六成多患者明知應該遵從醫囑穩定服藥,但仍會忘了服藥,擅自減藥、停藥。根據研究,高血壓患者於治療過程中換藥或停藥的原因,近七成是藥物副作用的問題所導致。血壓降低了 性生活卻出問題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高血壓常用藥物可分為四大類,分別為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利尿劑,以及乙型阻斷劑,每種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表現症狀不太一樣。以乙型阻斷劑為例,患者服用後,可以降低心跳,達到保護心臟的效果,但部分患者常抱怨,用藥後出現疲勞、手腳冰冷等副作用,最讓男人掛不住顏面的是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黃瑞仁表示,服用高血壓藥物,應該就像是吃維他命一樣,沒有感覺,毫無副作用,患者才能遵從醫囑,持續用藥,這正是用藥最高指導原則。黃瑞仁指出,高血壓患者如有心跳過快、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幾乎都需服用乙型阻斷劑。近期門診中的50多歲金融業男性主管就是典型個案,因為工作壓力沉重,除了高血壓之外,心跳常每分鐘超過90下。經過診斷評估後,病人合併服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乙型阻斷劑,一段時間後,血壓正常,心跳則降至每分鐘68下,治療效果看似不錯,但床上表現竟一敗塗地,心有餘而力不足。降低副作用 提高服藥順從性隨著製藥技術的進步,新一代心臟專一性血管舒張型乙型阻斷劑問世,大幅降低副作用問題。黃瑞仁指出,南韓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當地3000多名高血壓患者在服用新型乙型阻斷劑之後,不僅能有效降低血壓,也幾乎沒有疲累、手腳冰冷等問題外,更沒有任何患者因為藥物而引起陽痿。另外,此次參與的患者都是亞洲人,這避免試驗可能因為人種不同而造成在藥物劑量與副作用上的差異,對於台灣患者與醫護人員更具參考價值。研究顯示,高達98%患者順利接受治療,並未因副作用而停藥,該項研究成果今年3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引起眾多討論。黃瑞仁認為,如果療效好、副作用低,當然就會讓患者樂於按照醫師囑咐,接受標準治療劑量,穩定控制血壓。此外,這項研究也發現,此新一代乙型阻斷劑與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或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合併使用時,能有效更進一步降低血壓,讓醫師不會顧此失彼。在顧心臟、控血壓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不再需要開那麼多藥物,使得患者能穩定服藥。在換藥之後,上述病人回診時,不再面有難色,而是開心地說,現在血壓控制平穩,且「另一半相當滿意。」黃瑞仁提醒,高血壓患者應每天早晚量測血壓、生活作息正常、按時服藥,如果血壓忽高忽低,或覺得服用藥物後,出現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都應主動向醫師反映,經醫師評估後,調整劑量或是換藥,切莫擅自減藥與停藥。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降血壓藥不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一份新研究為全球高血壓病患提供可靠證據,部分專家擔心抗高血壓藥恐增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風險並不會發生。路透社報導,自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4月通報,65歲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住院患者高達72%罹患高血壓後,血管收縮素轉化脢抑制劑(ACEI)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這兩款降壓藥便受到嚴格檢視。部分專家認為,ACEI與ARB會觸發跟新型冠狀病毒攻擊肺部活動一樣的生物途徑。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曾建議部分患者停止服用這兩種藥物,直到醫界更了解它們的風險;然而部分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患者應該繼續服用藥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藥物安全與藥效中心一位專家甚至稱「這是最重要的臨床問題之一」。這份今天公開發表的新研究發現,服用降壓藥ACEI或ARB在感染COVID-19或住院的機率上,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物相比,並沒有臨床上顯著增加的風險。研究作者建議,患者不該停用藥物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全球逾765萬人染疫,超過42萬人病故。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蘇恰德(Marc Suchard)說:「研究結果相當可靠。關於感染COVID-19的風險,無論是服用ACEI還是ARB,都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一樣安全。」這份研究分析美國與西班牙110萬名服用降壓藥患者的電子病歷,不過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
-
2020-06-13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者染新冠肺炎 死亡風險高1倍
國際合作的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死亡風險比其他新冠病患者高一倍。高血壓會讓嚴重的病情惡化,這是廣為人知的常識,4日刊載於歐洲心臟期刊的這項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死亡風險更加升高。由中國西安西京醫院心臟科醫師李飛和陶鈴(均譯音)領銜的國際研究小組,分析武漢2866名在醫院接受新冠肺炎治療的病患資料,其中約30%有高血壓。陶醫師說:「2月初我們在武漢開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就注意到死亡病患將近一半有高血壓,百分比遠高於新冠症狀輕微的患者。」小組發現,高血壓患者死亡率為4%,血壓正常的新冠病患死亡率為1.1%。把患者各項差異列入比較統計後,高血壓新冠病患的死亡率比非高血壓病高出一倍,「停止服用高血壓藥的患者,死亡率更達7.9%。」研究小組進一步把另外2300名新冠病患的病歷拿出來研究比較,看看是否和他們服用的高血壓藥的藥性有關。醫療人員本來擔心ACE-2抑制劑和ARB降血壓藥進入身體發生作用的途徑,跟新冠病毒進入細胞的路徑類似,會讓體內的病毒,更容易擴散到其他細胞。但研究小組發現,沒有證據足以證明這點。陶醫師說:「研究結果不支持我們當初的假設,讓我們相當驚訝,事實還相反,服用ACE抑制劑和ARB降血壓藥的人,情況較好。因此,我們建議病患,除非醫師特別勸阻,不要停止或改變平常已在服用的抗血壓藥。」李醫師說,本來就有高血壓的人要明白,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死亡風險較高,因此,病疫流行期間要好好照顧自己,萬一不幸感染,家人和醫療人員需更加注意。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心臟的健康是吃出來的!5 大天然護心食材,讓你擁有最強心臟
美食作為人們最為心動的,最具有誘惑的東西,總是帶給美食家不同的驚喜,那種吃到之後的滿足感讓我們心曠神怡,但是健康的安全信號會提醒我們身體的健康才最重要。心臟作為人體內最中心的位置,所以心臟的健康也是吃出來的。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有益於心臟健康的食物有哪些:Omer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存在於多指魚類以及一些堅果和種子類,根據美國AHA的研究,它可以降低甘油三酯,降低高膽固醇人群的心律失常的風險。富含Omerga-3脂肪酸的食物有:三文魚、金槍魚、沙丁魚、核桃、杏仁、亞麻籽等;不過要注意的是堅果類雖然對心臟有好處,但是熱量太高,容易堆積脂肪,建議每天食用30g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作用,有一定的降壓作用,還可延緩因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血管合併症,多吃膳食纖維還是有好處的。多攝入蔬菜有利於降低人體的炎症反應,降低冠心病的發作風險。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多吃蔬菜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低,特別是缺血性的心髒病。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和深綠色葉菜的作用得到肯定。注意事項:綠葉蔬菜和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可能會限制某些藥物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例如抗凝血劑華法林!如果你正在服用華法林,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把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從你的飲食中完全去掉。據相關研究顯示,目前較合理的建議是讓患者繼續其平日飲食,避免偶然的過多攝入。漿果人們常吃藍莓和草莓,能降低心髒病的發病危險。藍莓、草莓等紅、藍、紫色漿果和蔬菜中所含的抗氧化劑花青素具有防止和修復細胞受損的作用;另外黑莓、草莓、枸杞中含有類黃酮,可以降低血壓,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枸杞還有抗凝血的作用,所以服用香豆素類(華法林)或氯吡格雷的人應該諮詢醫生,看他們是否需要限製或避免食用。而藍莓、蔓越莓等果汁也同樣可能影響部分藥物的效果,有疑問可以諮詢醫生或藥師。綠茶研究人員認為,綠茶之所以對降低心髒病死亡危險會有幫助,主要可能歸功於綠茶中所含有的天然抗氧化劑類黃酮。此前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類黃酮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2 橘世代.健康橘
外食族「減肥菜單」大公開,原來營養師都這樣吃!
減肥時你該吃多少熱量?網路上的BMR是什麼?TDEE又是什麼?先用短短的時間介紹兩者差異,以及想要減脂減肥的朋友們,到底是要看哪一個呢?基礎代謝率 ( BMR )是在室溫下,我們人體為了維持身體所需基本功能的最低熱量。(這裡面包括了呼吸、心跳、排泄、解毒、肌肉活動…等等)會影響到BMR的因子包括年齡、體重、疾病。。但是因為BMR呈現的只是維持生命的最低熱量,如果你有打算要減脂減肥或是增肌,那你需要看的就是TDEE了。每日總消耗熱量( TDEE )一整天所消耗掉的熱量。也有人稱為維持體重的熱量,當一整天攝取的熱量小於TDEE時,體重會減少。反之,則體重增加。那TDEE要如何計算,在網路上已經有很多TDEE計算機可以計算,這邊就不在贅述。計算出來後想增肌:可以做的是TDEE+300~500卡/天想減肥:可以做的是TDEE-300~500卡/天減肥菜單該怎麼安排?早餐的減肥菜單『麵包』在現在已經是隨手可得的一個食品,現在很多人為求快速、方便,直接選擇買超商的麵包當作早餐,但是超商麵包多數都含有餡料,餡料為了好吃高油及高糖是最簡單的方式,雖然提升了口味但這也同時提高了麵包的熱量,這是需要多加注意的。麵包的主食材『麵粉』是屬於精緻過澱粉,在精緻過程中把麩皮、胚芽…都被輾磨掉,基本上多數礦物質、維生素都不見了,所以營養師會推薦如果是在減肥的朋友們,要吃麵包的話請選擇全榖雜糧製成的傳統歐式麵包。標榜全麥就真的健康營養嗎?全麥麵粉含有較豐富的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以及較低的GI值,比起白麵粉是更健康的選擇,但是產品標榜全麥的麵包就真的全麥嗎?依據「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固體產品所含全穀成分佔配方總重量百分比51%(含) 以上,始可以全穀產品宣稱,有些店家為了節省成本或是想讓口感更好而壓低了全麥麵粉的比例,所以在挑選時應避免過於鬆軟的全麥麵包,或在購買前詢問店家。如果你正在減肥又想吃的營養,麵包該如何選擇呢?●全穀麵包取代白麵包●避免過多調味、添加物●避免高油酥脆的麵包(可頌、唱片麵包)●適量營養師的早餐外食減肥菜單雖然全麥麵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一般人吃一個麵包就再也不吃其他東西了,如此營養素是不夠的!!在安排減肥菜單時,營養師會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澱粉、蛋白質來組成,其實只要仔細挑選是不會很難達成的。超商減肥菜單(熱量:285 kcal):茶葉蛋一顆、生菜沙拉一盒、無糖豆漿一罐早餐店減肥菜單(熱量:375 kcal):蔬菜蛋餅一份、無糖豆漿一杯午餐菜單安排外送便當相信是最方便簡單的選擇,但是外送便當有幾大缺點是要注意的喔主菜:不管雞腿、排骨大多是先炸後滷、或是先炸後裹醬汁。除了油炸油的熱量外,還吃進了額外醬料的熱量呢!肉類油炸後的吸油量=約可用油炸前肉量x 10%去計算舉例:生肉200克裹粉油炸後吸油量=200克x 10%= 20公克(=180大卡)副菜:大多是豆干、青菜、玉米,這樣的配色雖然好看,但蔬菜量根本無法滿足一天所需。勾芡:台灣便當店大多都會用勾芡的方式讓顏色變亮、味道濃烈,但也因此吃盡很多熱量。主食:一般人每餐主食量大約在3~4份之間(白飯約120~160公克),但是便當店的主食大都會盛到200~230公克,如果再加副菜就超量了。市售的便當熱量在600~1000大卡,炸雞腿+香腸甚至會到1200大卡。附贈的冬瓜茶、養樂多都是額外的醣類來源。如果你正在減肥又想吃的營養,外送便當該如何選擇呢?●飯只吃一半、不淋滷汁●選擇水煮、油雞做為主菜●不喝附贈飲料營養師的午餐自助餐減肥菜單以下會分享自助餐的三種減肥菜單1、油雞便當:半碗飯、油雞2~3塊、番茄炒蛋一瓢、清炒青菜兩個拳頭量2、招牌便當:半碗飯、肉片半個手掌大、滷蛋一個、清炒青菜兩個拳頭量3、海鮮便當:半碗飯、魚肉一條(避免油炸)、紅蘿蔔炒蛋、清炒青菜兩個拳頭量晚餐時的減肥菜單火鍋想必是你我最常接觸到的一種餐廳,如果聰明選擇食材,那它將是一個很棒的減肥菜單,但是也很容易不小心吃進過多熱量。今天就讓我們從常見的食材著手,幫正在減肥的你比較這些常見食材的熱量、營養並附上敘述,供你作為選擇食材時的參考。常見火鍋料熱量大比拼(以下食材列出每100公克所含熱量):主食類:熱量較高前三名的分別為【油條】、【王子麵】、【鍋燒意麵】,100g的熱量就相當於兩碗白飯。這是由於以上三種主食皆是以油炸方式進行製作,在製作過程中所吸附的油脂使其具有非常高的熱量!熱量較低的主食類則有【芋頭】、【南瓜】、【山藥】。在來臨的新年期間,建議你不妨選擇熱量較低的芋頭、南瓜、山藥作為火鍋中的主食來源,說到這!普遍被認為熱量較低的冬粉為什麼沒上榜呢?這是由於冬粉具有非常高的吸附湯汁的能力,而選擇冬粉做為主食則會因你所選擇湯底的種類不同而造成攝取的熱量各有所異。火鍋料:火鍋料熱量最高的前三名依序是【小巧香腸】、【芝麻麻糬燒】、【燕餃】,熱量皆大於一碗白飯所提供的熱量。以上食材脂肪比例是比較高的,像是香腸與燕餃中所使用的絞肉肥肉比例高,而芝麻麻糬燒中的芝麻屬於油脂類,芝麻餡又都會額外添加糖分以增加甜味。火鍋料中熱量較低的為【蒟蒻絲】、【雞蛋豆腐】、【嫩豆腐】,熱量約為1/4碗飯。其中雞蛋豆腐與嫩豆腐不但熱量低也是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是正在進行減脂與體重控制的你非常好的食物選擇。火鍋湯底:●蔬菜湯底建議在配料下鍋烹煮前喝,這是由於蔬菜中含有較高的鉀,鉀離子會在烹煮過程中融入湯底中,而鉀離子對於高血壓、腎臟病患者更是危險因子,因此以上病患患者則不宜飲用湯底。●大骨湯底曾經有人說過,大骨湯底會有重金屬溶出的疑慮,但經研究證實要造成重金屬中毒至少需要喝下500碗的大骨湯,因此偶爾喝大骨是不需要擔心的重金屬中毒風險的。●昆布湯底富含碘,甲狀腺亢進患者不宜飲用。●麻辣湯底湯底上漂浮的辣油要盡量避開,也應盡量避免用麻辣湯底烹煮蔬菜類,這是由於蔬菜類會免吸油脂,將吸附辣油的蔬菜吃下肚不僅吃進大量的熱量,更會造成對腸胃道等消化系統的負擔,特別是針對腸胃較弱及肝膽不好的民眾更是不宜飲用麻辣湯底。營養師的晚餐火鍋減肥菜單主食:選擇原形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山藥、芋頭、南瓜)。配菜:豆、魚、蛋、肉都可攝取,須避免過度加工的煉製品。湯底:選擇原味湯底,過度調味(高油、高鹽)對身體都是負擔。醬料:清醬油搭配辛香料,無油無負擔。加開水稀釋湯頭,清淡不死鹹。如果是有腎臟疾病、尿酸過高問題的朋友,火鍋湯一定要避免飲用。 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關於更多減脂大小事↘↘↘】。為什麼總是減肥失敗?原來是「胰島素抗阻」惹的禍!。減醣關鍵密碼 菜和肉要這樣吃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1 科別.泌尿腎臟
尿中有許多小泡泡 你可能得了這些疾病
門診中常有病人發現自己每回小便時,尿液裏有許多的小泡泡,恐慌的詢問泌尿科醫生,自己是否罹患腎臟或膀胱的疾病。事實上,有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小便裏頭有許多泡泡的現象。 假如在小便時,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可能因腎臟慢性發炎或糖尿病、高血壓久了之後引起蛋白尿的導致。除此之外,由於空氣充滿在環境中,廁所也不例外,當尿液沖擊水面時,也會使空氣波動,而產生泡泡,如果我們觀查在下雨時,當雨落在池塘水面時也會產生泡泡,但是如果小便時力道不強,如某些攝護腺肥大的病患,小便滴滴答答的,即便是有發炎,也可能不產生泡泡。尿液中有氣形成,首先須探討它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體內,也可能由外界進入,正常尿液是不含所謂的空氣或其他氣體,但是如果有泌尿道感染而致病原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菌種時,這些細菌在破壞泌尿上皮或分解尿液時,就會產生氣體,導致排尿時發生泡泡或排氣的現象。另外,病患因為病情需要接受內視鏡或手術等檢查及治療時,也會由器械導入空氣,或使泌尿器官因手術直接曝露於空氣中,雖然經縫合,仍然會有空氣進入腎臟或膀胱內產生氣尿。最麻煩的就是所謂廔管,如大腸、膀胱間產生廔管,而這廔管可以因為嚴重的感染、手術後、腫瘤的侵犯或因放射線照射而產生,於是腸胃道內的氣體也會進入膀胱造成氣尿。所幸,除了泌尿系統感染外,廔管很少發生,內視鏡及手術的氣尿大多解一至二次小便後,空氣便會排出體外,並無大礙。當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若懷疑是否因疾病所引起,可至做尿液常規檢查,看看小便是否有蛋白尿、血尿、濃細胞是否有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也可觀察尿的比重是否過高,如果有此現象,可能因每日的喝水量太少,使得小便濃度太高而呈現茶色氣泡多,這個時候,就要檢討自己是否攝取水量不足,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取2000cc以上的水量,唯有多喝水,才不致引起尿中太多泡泡的症狀。事實上,一旦發現尿中含有很多的泡泡,經過尿液常規檢查,並無蛋白尿、血尿、或白血球增加的現象,就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平時多攝取水份,就可獲得改善。本文摘自書田診所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6-11 科別.腦部.神經
夏天也會中風 三高族群別輕忽
「三金影帝」吳朋奉上月因腦中風辭世,震驚不少人,大家多認為腦中風易在冬季天冷時誘發,南投醫院神經內科提醒,「三高」才是重點,夏天也別輕忽,要多預防。南投醫院指出,南投日前有名50歲張姓男子突癱軟、口齒不清,緊急送醫,確診是腦中風,幸好及時動刀救回,經了解張男有高血壓,入夏疏於控制血壓險送命。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說,不少人對腦中風刻板印象是「冬天或天氣冷才會發生」,其他季節疏於防範;但夏季炎熱愛喝冰涼飲料,甚至酒品消暑,對「三高族群」相當危險。張嘉為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病、抽菸、喝酒和肥胖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患者及有家族史者都是高危險群,不能因季節或氣候鬆懈,平時就該控制好慢性病,定期追蹤回診,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他指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前者多因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所致,後者主要是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逐漸阻塞;腦中風往往無聲無息,不容易察覺出異常,發生後得把握黃金治療時機,否則恐失能甚至喪命。張嘉為提醒,若出現突發性的單側肢體無力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頭暈或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痛、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等徵兆,應立即送醫、越快越好,最好把握黃金3小時的搶救時機,降低失能與神經功能障礙等後遺症。
-
2020-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醫治療本月納入新冠肺炎指引 平均8至10天可改善病情
中藥也有助治療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減,中國、韓國紛紛投入中藥療法研發。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多數患者展開中醫介入治療後,有助緩解發燒,穩定心跳、血壓。而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擬《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也已通過衛福部審核,並於6月1日公告。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上午舉行「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治療及中醫防疫新生活」記者會,並高呼「中醫Can Help」。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指出,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SARS治療經驗,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平均8天至10天可改善新冠肺炎病情。蘇奕彰說,我國中醫藥國家隊研發,今年4月起在三總等國內幾家有中醫部的大型醫院,運用臨床用藥基礎研究,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發現中藥能改善病情、阻斷新冠肺炎朝重症發展,同時減少重症後肺纖維化等併發症,並緩解失眠、憂鬱、焦慮、腸胃及發燒等症狀。蘇奕彰進一步說,團隊也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可阻斷開鎖程序,不讓病毒複製,並抑制重症者「細胞激素風暴」,防止免疫系統失控、避免病毒感染。而針對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國家中醫研究所也曾多次討論,今年5月6日時,研商中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進行專家會議,而通過後於6月1日公告《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內容也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蘇奕彰說,在上述多款中藥材能抗病毒複方中,其中「黃芩」在抗病毒占了重要角色,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是重要藥材之一,另外也發現2種中藥材有免疫調節功能。而在臨床也發現,患者同意中醫介入治療後,輕症患者平均8~10天就可以三採陰性出院。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也分享收治案例,表示分別收治年約七旬重症患者,本身有高血壓、胃潰瘍等共病,住院時出現發燒、咳嗽、血氧下降等問題,同樣有服用奎寧藥物,但出現心律不整、胸悶等問題,之後採用中西合併治療,症狀改善並於9天後解除隔離。
-
2020-06-10 科別.兒科
孩子尿液檢查異常 醫師提醒三步驟很重要
目前國中、小學生都有尿液檢查,每年檢驗報告出來有異常的學生,家長擔心急著到醫院找醫師,小兒腎臟科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的尿液異常並不需要治療,但是仍然需要定期追蹤,家長不必太過焦急。10歲的林小弟因為尿液量減少、全身浮腫,到兒童腎臟科門診就醫,初步檢查發現其腎功能只有約同齡健康小朋友的1/10,於是安排住院做詳細檢查與腎臟切片,確診為免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引發的腎絲球腎炎。經過治療,腎臟功能已有進步,回復約同齡正常兒童的1/3,並持續在門診追蹤。成大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陳致嘉指出,每年開學後不久,常會有學校尿液篩檢異常小朋友的家長緊張地拿著報告求診。這些小朋友大部分無法找到特定的腎臟疾病,大多數也不用治療,不過仍需定期追蹤。學校的尿液篩檢,主要的異常為潛血反應或是蛋白尿。因為這種血尿或有蛋白尿的小朋友往往外觀沒有異常,且少部分可能潛藏有嚴重疾病,所以目前小學一年級,四年級與國中一年級需要接受尿液篩檢。陳致嘉指出,醫學上定義的血尿,是尿液經過離心沈澱後,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超過5顆以上的紅血球。但學校的尿液篩檢大部分使用尿液試紙,利用氧化還原反應檢測是否變色來偵測,所以容易受到食物、藥物、泌尿道感染與尿液放置的時間長短影響;因此,如果學校尿液篩檢有潛血反應,應到醫療院所留置尿液,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過多的紅血球,以確認是否真的有血尿。至於被認為與許多腎臟疾病嚴重程度有關的蛋白尿,如果只是單次檢驗出蛋白尿,其實並不一定就是有腎臟疾病。陳致嘉指出,蛋白尿的可能原因有:1.假性蛋白尿:可能因為蒐集尿液時尿液太濃、沾到糞便、陰道分泌物等問題時發生;2.暫時性蛋白尿:小朋友在高燒、脫水、劇烈運動、癲癇發作等生理狀態下,可能會短暫出現蛋白尿,只要這些生理狀態解除,蛋白尿也會消失;3.姿勢性蛋白尿:指的是平躺時無蛋白尿情形,站立時才會有。但這群病患需要長期追蹤;4.持續性蛋白尿:需要仔細檢查與追蹤。陳致嘉說,對於學校尿液篩異常來求診的小朋友,要詳細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尿液檢查,以判斷小朋友的症狀表現,再決定需不需要進一步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與血液檢查,與必要時可能的腎臟切片檢查。陳致嘉也提醒學校尿液篩檢異常者的家長不要過度的緊張,可以注意以下幾個重點,即便有較為嚴重的疾病,可以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觀察小朋友是否有高血壓、水腫、肚子痛、泌尿道感染、泡泡尿等症狀,及小朋友有否吃特別的藥物如中草藥,檢康食品等,並回憶家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結石疾病等家族病史。2.到醫療院所就醫,進一步檢查。3.配合醫師定期追蹤。
-
2020-06-10 科別.腦部.神經
預防腦中風 兩大殺手要注意
55歲「金鐘視帝」吳朋奉因突發的腦中風猝逝,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提醒,引發腦中風兩大隱形殺手分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不可不注意,要從飲食、戒菸和運動等方式預防,更勝於治療。黃英和說,腦中風是指腦血管因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臉歪嘴斜、某一邊的肢體無力和說話不清楚等,嚴重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衛生福利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11520人,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目前有血栓溶解劑及顱內血管取栓等先進療法可以減少中風的傷害,但仍然有許多患者錯失了治療黃金時間。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且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若不控制好,腦中風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一倍。民眾除了平時養成在家量血壓的良好習慣外,也建議限鹽, 一天只攝取2到4公克的鹽,限制飲酒量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則小於20公克,還有減重,每減少1公斤體重,減少1毫米汞柱的血壓值。其他還有戒菸、多吃蔬果,乳製品及全穀堅果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一周也至少做有氧運動3到4天,每次40分鐘。另外心房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特徵是脈搏完全不規則,時快時慢,但是患者卻不一定有感覺,心房顫動容易引發腦中風,及早治療,便可降低至少一半風險。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55歲「金鐘視帝」吳朋奉因突發的腦中風猝逝,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英和提醒橘世代,引發腦中風兩大隱形殺手分別「高血壓」和「心房顫動」,不可不注意,要從飲食、戒菸酒和運動等方式預防,更勝於治療。腦中風是指腦血管因阻塞或破裂造成腦部功能受損,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性的臉歪嘴斜、某一邊的肢體無力、還有說話不清楚等,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根據民國107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11520人,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目前有血栓溶解劑及顱內血管取栓等先進療法可以減少中風的傷害,但仍然有許多患者因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而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後遺症。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平均每4人中就有1位罹患高血壓,且高血壓盛行率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相對於正常120/80毫米汞柱的血壓,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舒張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包含中風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便增加一倍。民眾除了平時養成在家量血壓的良好習慣外,可也建議限鹽, 一天只攝取2到4公克的鹽,限制飲酒量男性每天小於30公克,女性則小於20公克,還有減重,每減少1公斤體重,減少1毫米汞柱的血壓值。其他還有戒菸、 多吃蔬果,乳製品及全榖堅果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一周也至少運動3到4天,每次40分鐘。另外引發腦中風的還有心房顫動,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特徵是脈搏完全不規則,時快時慢,但是患者卻不一定有感覺。心房顫動容易造成心臟內血栓,當血栓打出去到腦血管時便形成腦中風。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人就有4人罹患心房顫動,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提高10%,民眾平時量血壓時,如有脈搏不規則的狀況,請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醫師安排立即做心電圖,10分鐘內就可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的情形。除了日常的控制血壓血糖之外,依照個別的中風風險,醫師可能會開立抗凝血藥物來加強中風的預防。在適當的治療之下,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可以減少一半。【更多熟齡健康大小事↘↘↘】。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許多銀髮族都有肌力不足現象! 對抗肌少症,蛋白質不可少
雖然沒有大規模研究調查,但許多掛門診的銀髮族都有肌力不足的現象,甚至有人50歲出頭就有症狀。身體肌肉量不夠,會讓人走路遲緩、容易疲勞、手無力,甚至延伸出其他疾病,這種影響全身的症狀又稱為「肌少症」。 以下幾項可以自我檢測,是否出現肌肉太少的功能性症狀: 1.就算是室內平地,走路遲緩。2.握力不足:取物困難,毛巾擰不乾。3.行動困難:從沒有扶手的座椅站不起來,爬一層樓樓梯需要休息兩三次。4.平衡感變差,跌倒機率增加,一年兩次以上。5.非刻意減重但體重在六個月內減輕5%。6.在綠燈轉紅之前常常來不及過馬路。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隨著年紀增長,本身就會讓身體的骨骼肌肉流失。年過40,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流失。如果再加上活動量不夠、營養又不充足,肌肉損失速度更快!年長者咀嚼能力變差,慢慢地就容易變得不愛吃肉。再加上有些高齡者是獨居,為了方便起見會吃前一餐的剩菜,就打發一餐,就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也有些年長者雖然沒有以上問題,但是擔憂飲食太豐盛會導致痛風、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飲食過於節制,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額外調味飲食「清淡」是正確的,但清淡並不是指不吃這些食物,而是減少額外調味,盡量吃原型食物、原味烹調。年長者胃口原本就較小,消化能力也較弱,因此刻意節食已經無特殊意義。年長者需多食用更多蛋白質類食物雖然年長者活動量較少,但因為肌肉流失較快,為了預防這種情形,年長者反而應該比年輕人吃更多的蛋白質!在腎臟功能正常情況下,年長者需要吃到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換算來說,一個60公斤的長輩會需要吃到72公克的蛋白質,約略為5-7份的豆蛋魚肉類,若是素食者,可以用豆腐、豆漿等等取代。這些份量,均衡分配到三餐吸收效果會更好。但是,要量化蛋白質「一天到底要吃幾份/幾克」對年長者可能較困難。大致上來說,雞蛋一顆是一份、一顆雞蛋大小的肉類約是1-2份。整天加起來吃的肉類大約一個巴掌大小及厚度。但是,豆漿、牛奶因水分較多,要一個240cc才算一份。 1.正餐:可以選用雞肉、魚肉,口感鮮嫩,年長者接受度也較高。有時候因為不易咀嚼,年長者會只吸肉汁而將肉類「吐渣」,這時候僅能攝取到脂肪,可能無法攝取完整的蛋白質。因此,如果是豬肉,不妨選用絞肉、肉末製作成蒸肉丸、肉丸湯,在肉丸中添加蛋白及太白粉會更軟嫩。不宜烹煮過久,以免肉質變老。雞蛋,質地細緻的嫩豆腐也可以多吃。 2.兩餐之間:也可以利用蒸蛋、布丁、豆花等蛋白質豐富的小點心。若是自己烹調較為困難不便,藥局門市也有多樣化選擇的高蛋白均衡營養補充品可以購買,當作正餐外的補充。市售也有現成的純蛋白質粉,味道清淡好消化,可以直接添加在任何食物中做補充而不太影響食物原本的口味,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6-10 科別.新陳代謝
台灣疫情大解封 醫籲糖友持續回診勿停藥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趨緩,雖指揮中心六月七日宣布台灣大解封,但不代表不會再有感染者出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表示,相較於一般人,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較弱,更易受感染外,至今仍有糖友擔心風險而減少回診,若因停藥或棄打胰島素而導致長時間高血糖,身體保護機制將受到嚴重破壞,恐出現併發症、治癒力也會相對變低。呼籲糖友應定期回診、勿擅自停藥。彰基體系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台灣糖尿病患人數逐年增加,學會估計目前全台約230萬名糖友;而據國健署2018年統計,糖尿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第5名,不得不慎。杜思德說,65歲以上的年長者若有糖尿病,易出現高血壓、血脂異常、腎病變等共病,也是嚴重肺炎的高危險群。 據日前中國疫情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一般患者高;而在2003年的SARS疫情中,糖尿病患者也被發現具有較高死亡率。而患者的血糖高低,普遍認為是預測疾病預後的一項重要因子。杜思德說,新冠肺炎發生至今,即便台灣五六月份疫情已趨緩,糖友回診數仍偏低,有糖友仍不敢出門、情緒波動大、怕有感染風險而減少就醫,之前更出現患者採血針、酒精棉片用完了也都不回診、不去藥局的情形。但其實血糖控制不佳、自行停藥,反讓自己曝露在更高的危險中。因此,他建議糖友在後疫情時代,除保持個人衛生,外出還是配戴口罩、勤洗手外,應定期驗血糖、留意血糖水平、規律用藥,並適度運動、保持免疫力,勿受疫情影響就自行停藥。若擔心感染肺炎疑慮,也可與醫師討論,考慮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來增進保護力。另外他也呼籲,糖友不應聽信地下電台的廣告偏方藥來做為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
2020-06-09 科別.心臟血管
夜晚喘不過氣醒來…心臟衰竭是慢性病 但症狀卻常突發
我們常說心臟像是個幫浦,能推進血液到全身各處。然而當心臟無法足夠推進血液時,可能就是「心臟衰竭」了。對年紀大於65歲的人而言,心臟衰竭是最常見的住院原因之一。心臟衰竭可分成兩型態,收縮型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從心室擠出足夠的血液供應全身需求。舒張型心臟衰竭起因於心臟肌肉無法在心跳之間放鬆,導致血液停滯於心臟腔室及血管中。無論是收縮型或舒張型的心臟衰竭都會導致水腫,讓液體堆積在肺部及身體其他各處。這時,心臟會試著彌補功能的不足,而讓心臟腔室逐漸擴大,或讓心臟壁越來越厚。心臟衰竭是個慢性病,但症狀及徵兆可能是突然出現的。● 運動時喘不過氣● 躺平的話很難呼吸● 在夜晚突然因為喘不過氣而醒來● 疲倦勞累或虛弱● 下肢或足部腫脹● 肚子有腹水堆積而腫脹● 半夜常需起床上廁所(夜尿)● 因為水腫而體重上升● 心律不整(感覺自己的心跳很快或是不太規則)任何會破壞心臟的狀況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因此危險因子如下:● 高血壓絕對脫不了關係,血壓持續升高,心臟就要更努力做工,這個幫浦也就更容易壞掉。● 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時,就像是機器管線阻塞及鏽蝕,當冠狀動脈血管變細,能獲得的動脈血變少,心臟肌肉就不夠強壯有力。● 心臟梗塞會損害部分心臟肌肉,部分心肌壞死後就像機器的一部分壞了,運轉就無法順利。● 呼吸中止症代表睡覺時沒法好好呼吸,就像會突然當機一樣。血液中的氧氣含量變少,心跳節律也不正常,都會影響心臟的功能。● 心臟瓣膜疾病:大家可以想像成機器的控制閥出了問題,幫浦功能就受到影響。● 心律不整:像是機器失去了自己的節律,不按照正常節拍運轉,那機器壞掉的機會就高了。例如造成心跳變快速且不規則的心房顫動,就可能會引發心臟衰竭。除了以上原因外,使用菸草、過量使用酒精、病毒感染,也都是會讓我們心臟幫浦壞掉的原因。下一次,我們會繼續介紹心臟衰竭的治療,敬請期待!原文:
-
2020-06-09 橘世代.健康橘
台灣「重建樂活」助患者擺脫鼻管人生,重食幸福
許多急重症的病友在鬼門關前走一遭之後,雖然救回了性命,往後的日子卻是苦難的開始,鼻胃管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生活品質每況愈下,似乎走向一條無望之路。但是以協助病人「回家」為目標的重建樂活護理之家,讓我們看到「無管」人生是可以期待的。關心長照議題的朋友或許會發現,街頭巷尾有愈來愈多的養護中心、護理之家等機構四處林立,顯然成了另類的台灣特殊文化,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在地老化,但仍有很多人長期入住養護機構,其中有些人甚至會在機構內待到終老。如果我們能在黃金復健期,以對的方式,協助提升健康、訓練日常生活機能,讓更多的病友能夠回到家庭自主生活,不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命能量,也不會再拖累家人。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簡稱重建樂活)為病友設計了多種課程及復健規畫,希冀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病友們恢復活動功能,重拾病前的生活。恢復生活自立能力 量身訂製基礎訓練「我們的服務以失能的病人為主,吞嚥只是失能的一部分,吞嚥的問題解決了,並不代表就可以走路,所以失能是主要的根源。」重建樂活院長譚雪莉指出,必須做整體的基礎訓練,才可以讓吞嚥問題得到改善,如果僅針對吞嚥問題做訓練,則改善的程度有限。醫療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但也因為各有專長,所以往往各司其職,沒有整合。譚雪莉表示,姿勢影響到一個人進食的準確度,例如腹肌、下肢的力量都有牽連,而認知能力亦與進食有關,所以整體能力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有效的做法就是運動,藉由運動將力量引出來,就有機會全面改變失能的狀況。生活家具復健法 以實用長久為主在重建樂活內,我們看不到任何昂貴的復健器材,只有家具和客製化的訓練課程,譚雪莉表示,很多機構的復健服務項目內,其費用約有50%是花在硬體上,但是站在復健醫學的角度,必須由病人做出正確的動作,而非藉由器材幫助做出動作,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因此將基礎的復健、治療理論搬到家具和生活化的用品上,實用性非常高,如此一來病人在回家之後,還是可以利用家中的家具持續做復健。失能的身體需要重新學習,從上肢到下肢,肌肉的力量必須一點一滴才得以累積起來,所以透過在椅子上的簡易動作、持續訓練,就能夠循序漸進地進步。重建樂活依據不同的難易程度設計了80種運動,能做到愈高程度的運動,表示能力提升愈高。我們看到室內牆壁上貼著各種課程活動,包括靠背坐訓練、墊上趴臥、直椅單腳踢球、直椅前趴、墊上翻身等,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家具用品即可從事的復健運動。譚雪莉告訴我們,病人每天的作息時間固定,除了吞嚥活動以及一對一的課程之外,每天都要從事好幾個小時的體能訓練,連週末假日都不能休息,其用意就是要將病人的日常生活導向正軌,並且訓練病人可以融入團體,增加互動行為,希望建立一個基本的正確概念,讓病人的整體能力可以提升,順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徹底執行「要活就要動」的健康概念。譚雪莉強調,病人在入住之前,會先做身體狀況的檢查與評量,有復原潛力的才會收案。為了讓個案的整體能力可以有效率地進步,因此每星期都量身訂做不同的課表,大部分的病人經過3個月的課程後,生活自立能力都會恢復到一定的程度,這個時候就可以「畢業」回家了。3個月循序漸進 為生命打開新頁若以吞嚥問題來說,對於有吞嚥困難的病人,工作人員每日都會協助他們做口腔清潔,以及吞嚥的練習。「口腔護理不僅是一般的刷牙與清潔,還包括了口腔內肌肉的刺激,提高病人的敏感度,以利恢復吞嚥的能力。」譚雪莉指出,在3個月內會有不同的訓練階段,除了口腔清潔及吞嚥課程之外,頭頸部肺活量訓練及基礎訓練都不可少,若病人通過30毫升清水測試之後,則可以進入食用清水快凝寶(飲用水加入增稠劑)、麵茶和布丁(吞嚥專用)的階段。若是訓練進展順利、進食狀況良好,肌肉力量與功能活動達到標準,經過一段時間後,若通過初步評量,病人即可由家屬陪同至醫院,由專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移除鼻胃管。待醫師同意後,家屬可以自行決定由醫師拔管或是回到護理之家。譚雪莉建議回到重建樂活移除鼻胃管較好,因為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循序漸進慢慢適應由口進食,以及吞嚥藥物,是對病人較安全的撤管方式。另外,因為說話的時候舌頭、嘴唇、頸部肌肉群都有牽連,與呼吸頻率亦有關,我們常說「用進廢退」,也就是說移除鼻胃管後,雖然能由口進食,但是若口腔使用的頻率過低,例如話說得很少,一直沉默不語,長久下來,吞嚥功能又會明顯退步。所以日常口腔訓練與維繫人際互動,都是曾經失能的病人在日後不可少的活動。重建樂活成立7年多,很多病人從入住時的虛弱失能、不穩定、情緒低落,到能站、能走、無管一身輕,不但為生命開啟新頁,也讓原本憂心無助的家人充滿驚喜,令譚雪莉印象深刻的案例多不勝數,她舉了幾個鮮活的故事與我們分享。76歲的鍾女士有高血壓及高血糖的問題,卻沒有好好控制而導致中風,右大腦中動脈前端梗塞,且因為錯失了黃金3小時的搶救期,因此大片腦組織壞死導致嚴重失能,加上她還有心臟肥大與初期的肺部感染,所以狀況極不穩定。鍾女士入住初期,連坐都沒有辦法坐正,工作人員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幫助她走這一條復健之路,她在復健時期常因為耐不住疼痛而淚流滿面,但是經過了密集的體能與吞嚥訓練,她不但逐漸可以由別人攙扶著慢慢走路,而且也移除鼻胃管可以正常進食了。57歲的林大哥右腦中風、左側癱瘓,帶著鼻胃管來到護理之家,因為有強大的意志力,所以他對於各項復健運動都極為配合,經過工作人員的協助及自己不斷地努力,才20天,他就可以拿拐杖行走,1個半月後就將鼻胃管移除了。到後來不但可以自行走路、爬樓梯,甚至可以幫助其他的病友,也讓大家看到他的努力所換得的豐碩成果。譚雪莉表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效果,除了發病時間長短、腦部損傷的面積與部位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及病人的意願與配合度,所以「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果然有其道理。譚雪莉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家有失能者,已經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以同理心來為他們設想,不論家屬或是個案本身,一定都想要回歸正常生活;生病或突發狀況是一時,能夠自主生活才是永久的,所以我才會以回家為目標,讓我們這個護理之家可以陪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如果我們得到重病,或是老後無法品嘗食物的味道,徒留一根鼻胃管,人生還有什麼滋味呢?這些成功移管的案例給了很多有類似經驗的家庭極大的鼓勵,也希望大家都不要放棄每一個可以重回自主生活的機會。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3月號(NO.96)》【更多長照醫療大小事↘↘↘】。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9 科別.消化系統
上腹疼痛,一定是這個病嗎?可能是要人命的病
上腹痛(心窩部位)是胃腸科門診或急診常見的問題,一般人也常自認這是胃病所致,而買些胃乳片之類的藥物服用,有時的確有效;但部份人則長期上腹疼痛,固執的認為只是單純的胃痛,也未接受詳細的診察,最後竟然發現是肝、膽或胰臟的嚴重疾病。究竟心窩部位疼痛,有那些成因呢?就舉一些實例簡單的說明:李先生,42歲,男性,上腹痛困擾他已有多年,疼痛大部份發生在空腹時,(如早上11點,下午4點或半夜,清晨),進食或服下胃藥後,疼痛就消失,不曾解過黑便,也沒有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症狀,不過偶有腹脹,沒有體重減輕,胃鏡檢查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腹部超音波顯示肝、膽、胰均正常,胃組織切片證實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給予「三合一治療」,疼痛不再,至今已近兩年。梁女士,45歲,稍胖身材,陳述上腹痛也有數年光景。疼痛時間不定,不過吃太飽較易引起疼痛,隱痛或劇痛都有,偶有噁心、腹脹。曾接受胃鏡檢查告知有胃炎、十二指腸潰瘍,也治療一段時間,但症狀仍未大幅改善。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膽結石及慢性膽囊炎,因此,建議接受膽囊摘除手術,術後疼痛消失。章先生65歲,上腹痛有兩個月,有消化性潰瘍的過去病史。疼痛是不定時發生,大多是隱隱作痛,伴有噁心、食慾不振,自行服用成藥,症狀未見好轉,乃接受胃鏡檢查,發現胃竇都有腫瘤合併潰瘍,組織切片證實為胃癌,手術的治療後,目前尚稱穩定。陳先生40歲,上腹痛、脹已經三個月,初期仍當成一般胃病給藥治療,療效不佳。胃鏡檢查有胃炎,本人是B型肝炎病毒的帶原者,肝功能SGOP、SGPT只輕微上升,胎兒蛋白些許升高,腹痛觸診、肝約腫大一指寬,呈彈性、無壓痛,腹部超音波則發現肝右葉有一約2公分大小的腫瘤,經系列的後續檢查,證實是肝細胞癌,因肝無明顯硬化而接受外科切除治療。楊先生69歲,因上腹痛、腰痛、體重減輕來就診。疼痛幾乎是全天候的,平躺時腰痛更嚴重,食慾很差,皮膚、眼睛無黃膽,便秘。胃鏡檢查正常,腹部超音波則發現在胰臟體部有一低音回音的腫瘤。乃建議切除治療。王女士48歲,有高血壓、糖尿病多年,一直以藥物控制。因上腹部持續疼痛兩小時而就診。伴有盜汗、胸悶、頭暈,血壓低於往常,時有異常心跳出現。過去有消化性潰瘍及心肌缺氧病史。已經服下胃藥,但疼痛持續。心電圖顯現心肌梗塞,緊急轉介心臟科治療。董先生17歲,上腹痛、脹有一天時間,疼痛是持續性,經醫師診視給藥打針,痛並未消失,且有微燒、噁心、解便兩次,腹部觸診,在上腹部及肚臍上方有壓痛,右下方也有壓痛併輕微反彈性疼痛,肛門指檢發現右下腹有明顯壓痛,白血球超出正常上限,在疑急性闌尾炎之診斷下住院觀察,最後開刀證實是急性闌尾炎。這些案例說明了一個上腹疼痛就有這麼多的可能病變,雖然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是最有可能的原因,但肝、膽、胰臟的疾病也不可輕忽,甚至心臟病有時也會以類似胃病一樣的方式呈現。小孩子或年青人的上腹痛、急性闌尾炎,更是需要列入診斷考量的一個急症。因此上腹痛若短時間內未見好轉或症狀加劇時,就應延醫診察,早日發現真正病因,解除痛苦。『腹痛不是病?偶會要人命!』本文由書田診所授權使用延伸閱讀: 5慢性病注意! 常腰痛、右腹痛未就醫,恐洗腎一輩子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6-08 科別.新陳代謝
年紀輕輕高血壓…腎上腺瘤惹禍
現年29歲的小偉,今年博士班畢業後,順利錄取了科學園區內薪水不錯的工作。不過,就職前的員工體檢卻發現,他有高血壓,收縮壓高達160mHg,回家量測偶爾會超過180mmHg,在吃了一陣子血壓藥後,他的血壓仍然居高不下。經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腎上腺分泌醛固酮(aldosterone)過高,電腦斷層也顯現,左側腎上腺有一顆1.2公分的腺瘤,於是到新陳代謝科門診進行治療。在門診中常有這類案例,年紀輕輕就被診斷為高血壓,未做進一步檢查卻服用了多年的高血壓藥物,血壓也一直控制不好。雖然90%以上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多重因素造成,包含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壓力、酒精、缺乏運動引起,主要治療都還是以降壓藥為主。但若是高血壓的情形比較特殊,例如年紀低於30歲即被診斷、使用三種以上藥物仍難以控制、原本血壓正常突然在短期內升高、惡性高血壓(極高血壓引起器官受損)等,這類情形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續發型高血壓」。常見續發性高血壓發生原因,包含內分泌異常、腎動脈狹窄等問題,若有懷疑應到大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而非不斷地吃降血壓藥物。小偉經評估後,腫瘤暫時不需手術切除,也不須使用高血壓藥物,而是服用針對內分泌治療的藥物,血壓因此回到正常值,可以正常的上班。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外食、缺乏時間運動等因素,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問題愈來愈年輕化。因此要預防三高,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一旦發現問題,要趕快配合醫師指示處理,才能確保健康的身體。
-
2020-06-08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如何健康吃粽?營養師:把握三低一高原則
端午佳節粽飄香,粽子熱量高,慢性病友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問題也能開心吃粽子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今天指出,民眾只要謹記適量攝取,且把握三低一高(低糖、低鹽、低油;高纖)與均衡飲食的五大原則,仍可和家人健康吃粽。營養師黃琳惠說,依照粽子大小、做法、餡料等不同,熱量會有所差異。傳統肉粽常使用五花肉,避免口感乾柴,糯米也經過大量油脂的拌炒,1顆熱量約500至600大卡,若需消耗熱量,60公斤者須慢跑73分鐘;而甜粽內餡也加入大量油脂及砂糖拌炒,1顆豆沙粽的熱量380大卡,若需消耗,60公斤者須慢跑46分鐘。因此,營養師吳婉瑜提出健康吃粽五大原則,包括減少熱量、 慎選食材、 替代正餐、 搭配蔬果、少用沾醬。若是購買連鎖通路販售的粽子,可先檢視包裝上營養標示,挑選熱量較低或體積較小的粽子。食材上,建議挑選添加全穀雜糧的粽子,如薏仁、燕麥、糙米等,可增加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攝取,餡料可選擇菇類、竹筍等富含纖維素的天然食材。而高血壓、高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的病友應減少食用飽和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鹹蛋黃、五花肉,可用禽肉或瘦肉取代五花肉、以栗子取代鹹蛋黃,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吳婉瑜建議,一天最多以一個粽子作為正餐,不當點心食用。糯米是主食類,餡料中的油脂和沾料用糖也是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的來源,避免食用過量引起肥胖,購買時也應適量,避免浪費。吃粽子的時候,可搭配1至2盤青菜,水果約棒球大,奇異果、鳳梨、木瓜都可助消化,達到天天五蔬果的建議量,除了補充營養素、纖維素及維生素,還可以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另外,民眾吃粽子常搭配甜辣醬、醬油膏、番茄醬等,醬料因鈉含量高,過量可能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吃鹼(甜)粽時喜歡沾的砂糖或果糖,雖然可以增添風味,卻容易吃進過多的熱量,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等風險,建議吃粽子時以原味為主,或是以代糖取代砂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