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醫療.眼部
搜尋
高度近視
共找到
120
筆 文章
-
-
2024-10-30 焦點.元氣新聞
2024世界視覺日《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
為了提升全球對視覺健康的關注與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以今年的其中一項口號「Love Your Eyes Actions」為主軸,今日(10/9)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擔任指導單位,主辦單位為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並由愛爾康大藥廠作為策辦單位,舉行《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透過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提升全國民眾對於眼疾狀況的認知度,加深大眾對於視力的健康意識。呼籲大眾愛你眼睛健康,從現在開始。超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眼疾問題你我都須重視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8.35%,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視力健康成為現代人必須關注的重大議題。[1] 眼疾問題不僅會影響視力健康,更是嚴重的影響生活品質。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冀望透過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提升台灣民眾對於老年眼睛疾病的認識,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蔡維誼副組長指出:「年紀越小如果近視,又沒有重視且加強眼睛保護的話,度數會隨著年齡快速的增加,平均每年會增加75~100度,進而變成高度近視,高度近視的人若控制不佳可能會造成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等風險,因此預防非常重要,呼籲民眾可透過每日120分鐘戶外活動以減少視力的惡化。」「LOVE YOUR EYES ACTIONS」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就能預防眼睛疾病,守護清晰的視界。惡視力日趨嚴重,國人對於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度高?隨著科技的進步,台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造成眼睛的調節力下降,並且加速眼睛老化的狀況。根據《2024 World Sight Day世界視覺日: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以下簡稱本調查)問卷結果指出,有63.9%的民眾擁有眼睛疲勞乾澀的症狀,雖然在現代好像是一種很普遍的症狀,但其實眼睛已經在發出警訊了。因此,若有出現眼睛不適的症狀,最好即刻改善用眼習慣並找尋合適的治療方式,愛護你眼睛健康。根據本調查結果,有92.8%的民眾認為老花眼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其次為白內障90.9%、黃斑部病變66.2%,可見民眾對於老年眼疾問題有一定的認知程度,而白內障就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疾問題。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王一中理事長提到:「老年眼疾問題是我們都需要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視的問題,研究顯示[2] 近視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不僅需要重視幼年的眼睛狀況,老年眼疾問題也一樣重要。」因此,不論你是已有眼疾的患者,或是主要照顧者,唯有提升對眼睛老化疾病的認知,才能及時的愛你眼睛健康。白內障怎麼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術後不再霧裡看花眼球中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為混濁且硬化的現象,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透過,常常出現霧裡看花的現象,這種情形就是白內障在悄悄形成了。根據本調查顯示,有85.6%的民眾知道白內障是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而其中在知道白內障治療方式的民眾中,有高達95.2%的人也了解白內障正確的治療方式,可見現代人對於患有白內障需要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有很高的意識。街訪民眾表示:「家人都有白內障的眼疾問題,在接受了白內障手術治療後,認為視野與視線皆變得更好。」過去有些民眾會認為自己只是輕微白內障並不會影響生活,可不可以不管它就好,双眼明眼科張鈞凱醫師指出:「白內障大概九成以上還是因為老化的原因,需注意的是現在高度近視的民眾增加,高度近視會造成白內障的提早七、八年發生。」根據本調查,有將近48.8%的人認為白內障可以使用眼藥水治療,但目前白內障藥水僅能延緩眼疾惡化,奧斯卡眼科張正忠醫師指出:「由於白內障的生成是不可逆的,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眼藥、注射劑或是保養食品可以治療白內障。因此,白內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根據本調查結果指出,雖然大部分的民眾都知道白內障需進行手術治療,但仍有58.8%的民眾會擔心白內障手術。最多人擔心的原因是「手術失敗」,其次為影響正常生活、害怕選錯人工水晶體。張正忠醫師提到:「現代醫學的進步,創新的測量與手術設備不僅安全,亦能精準地讓民眾選擇到合適的白內障治療方式,因此白內障手術別擔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守護你的眼睛健康。」眼睛霧茫茫只是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與黃斑部病變亦是需要被重視的老年眼疾問題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不清,但也有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隨著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也會開始增生,這些因子會讓視網膜的細胞無法吸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進而傷到感光細胞,造成黃斑部退化,這種現象就稱為黃斑部病變,會造成患者直線看起來像出現波浪形、視野中心出了黑暗/模糊區域或盲點。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有66.2%的民眾悉知黃斑部病變亦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而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為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及眼內藥物注射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田彭太醫師呼籲:「民眾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以預防視網膜疾病,若是糖尿病患者也應做好血糖控制,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5.2%的民眾知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亦是常見的眼睛老化疾病之一,更是目前台灣中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據統計,超過2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幾乎所有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都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有6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些罹病超過2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約有25%因此失明。[3] 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之外,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藥物注射、雷射手術或玻璃體切除術的方式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Eye眼疾刻不容緩,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健康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今年在愛爾康藥廠的策辦之下舉辦了《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的活動及記者會,透過街訪形式貼近民眾生活,致力於提升國人對於眼疾健康的認知,不僅僅是長者,眼疾健康是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議題,攜手打造一個健康的視界。在世界視覺日的這天,我們呼籲每一位民眾都要積極關注自己的眼睛健康,並鼓勵身邊的家人、朋友一起響應世界視覺日。眼睛健康刻不容緩,一起「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的保健與治療。參考資料:〔1〕中華民國內政部_113年第24週內政統計通報〔2〕Bullimore MA, Ritchey ER, Shah S, Leveziel N, Bourne RRA, Flitcroft DI.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Myopia Control. Ophthalmology. 2021 Nov;128(11):1561-1579.〔3〕新竹馬偕醫院 衛教資訊_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2024-10-10 醫療.眼部
白內障不光是影響視力 眼科醫:可能導致憂鬱症
現在幾乎是人手一機的時代,民眾「黏」在3C產品的時間明顯增加,長期使用3C產品,會加速眼睛老化。眼科醫師指出,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等疾病風險,對長輩來說,白內障不只會影響視力,更可能因此影響心情、不願意社交,甚至導致憂鬱症。台灣將在明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視力健康成為現代人必須關注的重大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周四訂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呼籲民眾留意視力健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老年眼疾是大家都需要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視問題,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的近視度數,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會增加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白內障對眼睛造成傷害外,也可能連帶影響患者的心情、社交狀態等,王一中舉例,他的父親80多歲了,也深受白內障困擾,變得不愛出門,不過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狀況已明顯改善。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侯鈞賀說,現代人高度近視比率高,只要5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除了年紀之外,這是影響白內障的重要因子。近年來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有一個當兵的同梯戰友,38歲時就發生白內障,原先只覺得看東西「霧霧的」、有點畏光,後來才確診白內障。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但也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引起。侯鈞賀指出,隨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開始增生,會讓視網膜的細胞無法吸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進而傷到感光細胞,發生黃斑部病變,患者看直線呈現波浪形、視野中心出現黑暗或模糊區域或盲點。只要眼睛不適,應積極尋求專業意見,否則容易延誤就醫。開業眼科醫師張正忠說,白內障的生成是不可逆的,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眼藥、注射劑或是保養食品可以治療白內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
2024-10-06 醫療.眼部
年過40歲後一定會老花?眼睛退化能治療逆轉?老花度數會增加嗎?
滑手機時,手機上的文字開始變得不清晰;購物時,看食品標示小字覺得吃力,近視族得把眼鏡摘下,才能看得清楚。以上視力變化大約出現在40歲前後,也就是老花眼上門的時候。無法避免的眼睛老化現象,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要不要配老花眼鏡?原本就戴眼鏡的近視族該怎麼配?是很多初老族的困擾與疑惑。年紀大一定會老花嗎?這是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跟白頭髮、長皺紋一樣,年齡到了就會出現。主要原因是水晶體的彈性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變差,在看近處物品時,無法清楚對焦。水晶體、睫狀肌調節能力變差,年紀大一定會老花。「遲早都會遇到!」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楚軒表示,只要活得夠老,一定會面臨老花眼,這跟身體機能自然老化有關。老花眼的成因是水晶體退化、睫狀肌疲乏;在年輕的時候,水晶體柔軟富有彈性,不論看遠看近都有良好的調適能力。隨著年紀增長,水晶體會漸漸硬化,無法準確地將近的物品聚焦於視網膜上。另外,協助水晶體變厚變薄的睫狀肌也不再收縮自如,讓自動對焦的「調視力」變弱了。所以,看手機、閱讀書報會有一種「霧茫茫」的感覺,近視族要把眼鏡拿下來才看得清楚。40歲前後出現症狀,老花一旦出現不可逆。該怎麼知道自己有老花眼?黃楚軒說,視力正常的人大約40歲左右出現症狀,剛開始會感覺到眼睛容易乾澀、痠痛、視線難以聚焦等症狀,尤其看近物變得吃力,過一陣子又慢慢恢復正常。當有這種情形時,代表已經步入眼睛「初老」;而當視線轉移時聚焦緩慢、在光線昏暗處看不清楚,不要懷疑,趕快就醫諮詢矯正方式。老花眼的好發年齡在40至45歲之間,一旦出現老花,其實已經不可逆,眼睛調節的能力將逐漸退化。黃楚軒指出,老花眼幾乎人人無法避免,而現代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老花眼有提早報到趨勢,不少人手機不離手,在40歲之前就有近視合併老花的問題。3C產品重度使用者、高度近視者,老花更早出現。有些人可能50歲才會開始有老花眼,「用眼習慣」是發生年齡的關鍵,3C產品重度使用者更是高危險群。當眼睛緊盯著近物,睫狀肌會收縮,長期下來,睫狀肌的彈性疲乏而無法好好對焦。再加上年紀增長,水晶體漸漸硬化、失去彈性,視力一去不復返。另外,高度近視者因調控水晶體曲度的睫狀肌彈性已經不佳,若仍然過度用眼、緊盯電腦,會讓睫狀肌更加過勞,導致高度近視之外,合併重度老花眼。黃楚軒提醒,本身有近視、遠視的民眾,有老花症狀一定要配戴老花眼鏡片,減輕眼睛負擔,否則眼睛常會脹痛或不舒服,生活受到影響。老花度數有極限,當調節能力完全喪失,300度是上限。老花眼的度數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但進程較為規律並且有度數上限。一般來說,在沒有近視、遠視或散光的情形下,40歲的老花度數約在100度左右、50歲增至200度、60歲約300度。老花眼的度數到達300度時,就不會再增加,因為水晶體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完全喪失。老花眼雖然是正常老化現象,但仍需要矯正治療,否則除了看不清楚,還會有頭暈、想吐、眼球脹痛等不適。黃楚軒呼籲,不要排斥戴上老花眼鏡,有些人害怕眼鏡換來換去,洩露了年齡的祕密,但老花眼如果沒有矯正改善,反而會讓眼睛老化更快,也讓白內障跟著來。老花眼是眼睛老化的表徵,許多人都害怕把眼鏡拿掉、或拿得老遠才能看到小字的窘境,因為這些動作會洩漏自己「上了年紀」。但若堅持不戴眼鏡,有可能會加速老花眼進程,出現包括頭痛、眼痠脹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出現老花眼該怎麼辦?可以逆轉嗎?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老花眼的出現時間因人而異,平均落在40歲左右,千萬不要覺得「老花眼是老人家的眼睛問題」,抗拒配戴老花眼鏡。當眼睛的調節能力逐漸變弱,要靠外力輔助聚焦或是採用手術矯正,依個人眼睛遠視、近視、閃光狀況,採用調整的策略也不同。老花眼無有效預防方式,避免過度用眼、延緩惡化。老花眼在年過40歲後開始發威,孫啟欽說,病人最常詢問:「要如何延緩老花出現的速度?」目前並無有效的預防方式,因為這是人體自然的老化,只能做好健康管理,包括適度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用眼、補充足量營養。一旦出現看近物視力模糊的現象,千萬不要忍耐,透過眼科醫師診治,才能恢復正常生活。民眾也好奇:老花眼可以靠「睫狀肌練習」逆轉嗎?「其實沒辦法!」孫啟欽以橡皮筋比喻,睫狀肌用久了會慢慢失去彈性,並沒有肌肉訓練可阻止或延緩眼睛老化,所謂的睫狀肌眼部運動可以放鬆眼部肌肉、舒緩疲勞,但老化仍會隨著時間逐步發生,失去遠近對焦功能,到最後連一個手臂以內的距離都看不清楚。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差在兩眼視差的融合。當眼睛調節能力愈來愈差,眼鏡拿上拿下的次數也變得頻繁,有些人會抱怨,「每次只要把眼鏡拿下來,就會被取笑。」如果想解決近視、老花眼鏡交替的麻煩,可以選擇接受老花雷射手術,孫啟欽提到,目前的手術為運用視差,另增加景深、提升影像融合度。坊間常見的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其差別性為「兩眼視差的融合」。雷射手術科技日新月異,朝個人化治療方向前進,孫啟欽分享,術前會仔細評估病人狀況,以及「要做到什麼程度?」因為老花雷射的療程設計是根據個人生活需求,在雷射切削角膜的手術過程中,將慣用眼矯正為零度,用來看遠;另一隻非慣用眼則保留100至150度的近視度數,負責看近。利用視差來補足遠、中、近距離的視野需求。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也須考量日後白內障問題。孫啟欽提醒,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而且要適應一眼看近、一眼看遠的分工,術前評估不可或缺,確認是否有任何眼睛疾病或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會影響眼睛病變、導致屈光度數異常。通常,術後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才能適應,而且老花手術並非恢復水晶體的彈性,而是利用光學效應讓老花的感覺減輕。到了50至60歲左右,又有合併白內障的人工水晶體置換問題,要一併考量。手術之後,務必遵照醫囑點眼藥水、定期回診,眼睛也要適時休息、做好防護及防曬工作。至於保護眼睛健康的營養素,孫啟欽認為,均衡飲食才是保健之道,尤其是富含抗氧化能力的深綠色蔬菜,別一味吃保健食品。老花眼常見問題Q&A老花眼眼藥水能延緩老花眼嗎?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核准,用來治療老花眼的眼藥水,其機制為「縮瞳」,達到改善視力的效果。以相機作比喻,當瞳孔變小時,相當於景深增大,能夠清晰成像的範圍也變大,能看清近距離的物體。但缺點是視野狹窄、可能造成頭痛等副作用,且只能維持6至10小時清晰視覺,只是暫時性改善,並非治療。老花眼跟近視的度數可以互相抵消嗎?不行,近視與老花是兩回事,年紀大了,近視度數不會改變,但老花度數會增加,有近視的人只是感覺老花的情況較不嚴重。初期老花眼有哪些症狀?1.看手機吃力,尤其是小字看不清楚。2.近距離的閱讀要超過40公分以上。3.閱讀時常感覺眼睛疲勞、痠痛、頭暈、視線難以聚焦。4.在光線昏暗處比較看不清楚,需要把光線調亮。5.眼睛在遠近交替時,要幾秒鐘才能看清物品。6.經常感覺眼眶會痛、有腫脹感。哪些人容易出現老花眼?1.40歲以上的人,年齡是重要因素。2.3C產品重度使用者。3.長時間、近距離的不良用眼習慣。4.高度近視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0 醫療.眼部
黃斑部病變不治療,視力受損恐失明!3大高危險族群留意
黃斑部病變患者,可能出現看東西不清楚、跌倒、抓空、視覺顏色變黑白等症狀,藝人郭子乾的岳母曾因此跌下樓梯導致骨折。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說,老年族群、糖尿病患及5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是黃斑部病變的高風險族群,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快速檢測,如發覺中心有黑點、扭曲、模糊、顏色黯淡等,要盡快就醫。黃斑部病變3大高危險族群吳建良表示,黃斑部病變是視力小偷,失明長者每10人約1人患此病,因不同致病原因或部位會有不同分類,老化會引起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糖尿病患者會因高血糖導致黃斑部水腫;近視度數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族也是危險族群。黃斑部病變可能永久性視力受損,甚至失明吳建良形容,黃斑部發生病變的過程,近似於買到漏水屋,如果沒有及時修補水管,一開始可能只是潮濕、出現壁癌等問題,但不採取行動讓房子盡快恢復「乾燥」,就會造成結構上的嚴重損害,有可能造成永久性視力受損,甚至失明。萬芳醫院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李良明,同時也是黃斑部病變患者,他說,在看門診時,常睜一眼閉一眼,結果3年前發現螢幕上的字變小,甚至螢幕變扭曲,因為自己也是醫師,知道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立即找眼科醫師做光學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黃斑部水腫,可能是職業傷害所致,也就是過去因施行內視鏡、腎結石、輸尿管等手術,對眼睛造成光害影響。郭子乾分享岳母也是黃斑部病變患者,曾在下樓梯時跌倒導致骨折,所幸在注射藥物治療後,長期困擾她的視力問題,在治療前期就獲得改善,擔心失明的陰霾也隨之散去,當生活品質與心情提升了,她對治療也更積極。
-
2024-09-17 醫療.眼部
看不清楚就是白內障?白內障「5類型」,這種會眩光!4招助延緩
視力模糊、晚上看不清楚⋯小心白內障找上你!白內障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隨著人口高齡化及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白內障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到底要如何降低罹患白內障的風險?以下由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郭又瑋分享白內障的成因、症狀、診斷、治療以及日常保健,幫助你守護靈魂之窗。根據台灣健保資料顯示,2020年因白內障相關疾病就醫的人數約為110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佔超過8成,達到全人口的17%,顯示出白內障於老年人口中的高盛行率。此外,2020年台灣全年執行的白內障手術數量約為24.4萬件,相較於2018年的22.9萬件增長了6%。這些數據顯示,國人對白內障治療的需求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水晶體的位置及功能郭又瑋指出,水晶體是一個透明的雙凸結構,位於虹膜的後方和玻璃體的前方。水晶體由懸韌帶懸吊固定,組成包括囊袋、上皮、皮質和核,其功能包括:保持透明清澈折射光線與晶狀體懸韌帶和睫狀體一起提供調節功能白內障的成因及危險因子白內障是由於水晶體的化學成分改變而導致混濁,白內障的起因很多,包括老化、眼睛受傷、眼睛或身體的疾病、遺傳或先天異常等等,其中老化是最常見的原因。以下為白內障成因及危險因子:年齡增長:年齡是白內障的最主要風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將會逐漸混濁,最終形成白內障。紫外線暴露:長期暴露於紫外線下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紫外線會對水晶體蛋白質造成損傷,導致其變性及混濁。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白內障的風險較高,因為高血糖會導致水晶體變性。抽菸和酗酒: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白內障的風險。長期使用某些特定藥物:如類固醇藥物,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起核性白內障或後囊性白內障生成。眼部外傷或手術:曾經的眼部受傷或接受過眼科手術也可能會導致白內障提早生成。其他危險因子:高血壓、高度近視、遺傳基因。白內障的種類郭又瑋指出,白內障的分類方式很多種,可以根據其位置和形成原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分別為核性、皮質性、後囊型、先天性以及繼發性白內障:核性白內障:常見於老年人,主要發生於水晶體的中央核部,隨著年紀增加,水晶體逐漸變硬且顏色加深,通常進展較為緩慢,主要影響看遠的視力。皮質性白內障:發生於水晶體的外圍皮質區域。這類白內障通常呈楔形,逐漸向中央擴展,影響視力的程度依混濁所在位置而有所不同,常見主訴為強光源(如汽車前燈)引起的眩光以及單眼複視。後囊型白內障:出現於水晶體的後囊。這類白內障通常進展較快,常影響閱讀視力,在強光下會出現眩光和視力不良的情形。先天性白內障:在出生或幼年時即存在,可能由遺傳因素或母體感染導致。繼發性白內障: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如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白內障的症狀和診斷郭又瑋指出,白內障的典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夜間視力減退、對光線敏感、視物重影和色彩淡化等,這些症狀會隨著白內障的進展逐漸加重,最終影響日常生活。白內障要如何診斷呢?診斷主要依賴於眼科檢查,眼科醫生會使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晶狀體的混濁程度,並評估視力損失的情況;視力測試和其他眼科檢查也有助於診斷白內障及其他可能造成視力下降的原因。白內障的手術方式郭又瑋表示,對於已造成視力障礙的白內障,最有效的治癒方法就是手術。白內障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在手術中移除混濁的水晶體並植入人工晶狀體,這種手術方式安全且效果顯著,大部分患者在手術後視力明顯改善。手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超音波乳化白內障手術:利用超音波震動將混濁的水晶體乳化吸出,再植入人工晶狀體。這是目前最常見的手術方式。飛秒雷射輔助超音波乳化白內障手術:利用飛秒雷射協助超音波乳化白內障手術的前置處理,手術更為精確,但成本較高。囊外白內障摘除:通過較大的傷口將水晶體取出並植入人工晶狀體,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白內障的預防郭又瑋指出,儘管白內障難以完全預防,但生活習慣的改變可以降低風險或延緩其發展。建議民眾在日照強烈下,從事戶外工作或活動時,最好配戴防紫外線的眼鏡,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配戴防紫外線眼鏡:避免紫外線的過度暴露。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吸煙和酗酒,保持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定期眼科檢查: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水平。近年隨著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用眼過度並曝露於紫外線下,致使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而且白內障的發病率和治療需求逐年增加。只要瞭解白內障的成因、種類及預防方法,就有助於及早發現和治療,改善視力與生活品質。【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497.html】
-
2024-07-19 醫療.眼部
紫外線傷害眼角膜,突然眼前一片黑!護眼4招延緩白內障
近年戶外運動風氣盛行,眼睛易受到紫外線傷害,加上過度使用3C產品,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表示,若出現視力模糊、開車視線不清晰等狀況,恐白內障上身。尤其高度近視、眼睛曾受傷、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糖尿病患者、長期依賴3C等民眾,是容易提早出現白內障的高危險族群,必須慎防。小豪夏天熱愛爬高山和衝浪運動,他總不忘在皮膚塗上防曬乳,但卻在一次百岳登頂回程下坡時,突然之間「眼前一片黑」,差點跌落碎石陡坡,嚇出一身冷汗,下山後趕緊到眼科檢查,經診斷發現罹患了「光害性角膜炎」,原來紫外線嚴重傷害了眼角膜,醫師警告他再不好好防護,白內障將會提早來報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例白內障手術,其中500萬例與紫外線曝露有關。許粹剛指出,紫外線對水晶體的傷害是長期累積的過程,因此,長時間的紫外線曝曬,光線透過水晶體及視網膜中心黃斑部吸收,會讓晶狀體和角膜受損,若未採取適當防護措施,久了將導致白內障的產生。白內障主要症狀為視力模糊,至於是否需要手術仍得由醫師判斷症狀而定。一般採用裂隙燈檢查,並評估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矯正後視力低於0.5者,健保給付手術。許粹剛指出,手術會先用超音波乳化儀在小切口下,摘除原本混濁的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水晶體進入眼球。人工水晶體多樣化,可分為球面、非球面、非球面散光矯正及抗老花人工水晶體等4種。
-
2024-07-10 醫療.眼部
高度近視看字扭曲 竟是黃斑部病變
64歲陳先生曾近視高達1200度,動了白內障手術後度數大幅減少,就沒有做眼睛定期檢查,沒想到,一天晚上看書時,突然感覺文字出現扭曲看不清狀況,就醫檢查竟是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指出,高度近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高,仍應定期檢查追蹤。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陳先生出現文字扭曲變形症狀,可能是高度近視引起黃斑部病變外,黃斑部皺褶、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視網膜血管阻塞等都是可能的原因。「高度近視就是一種疾病」,顏敏芳表示,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是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過長,視網膜下產生新生血管造成出血或水腫,進而影響視力,使得看文字或影像出現扭曲變形,還可能有顏色分辨異常、看見固定中心黑影等症狀。顏敏芳說,眼軸變長不可逆,不會因為雷射手術就回復眼球的形狀,這類患者仍然屬於高危險群。以陳先生狀況為例,經散瞳眼底檢查、光學共軛斷層掃描(OCT)及螢光眼底攝影檢查,確診為高度近視引發黃斑部病變,黃斑部下有不正常的血管滲漏,造成黃斑部水腫,才會出現看東西扭曲現象。顏敏芳指出,高度近視者的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都比較高,例如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等,即使因屈光手術或白內障手術後近視度數減低,高度近視帶來的病變風險仍然存在。治療方面,顏敏芳說,目前健保可事先送審申請給付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早期進行治療可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降低失明風險,但治療後仍有復發的可能,須定期回診追蹤。陳先生治療2周後,看字扭曲的情況獲得改善。生活型態轉變及3C產品的盛行,顏敏芳提醒,平時要多留意用眼的習慣、時間及姿勢,若發覺眼睛有異狀時,要盡早就醫治療。
-
2024-07-07 醫療.眼部
台灣白內障50歲以上的發生率高達1/2,「6原因」恐提早發生!「6前兆」報你知
白內障與年齡有關嗎?白內障是眼睛常見的老化疾病,許多民眾詢問:老了一定會有白內障嗎?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白內障屬於正常老化現象,活得愈久、一定會有。其症狀大多是55歲開始,目前國人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50%、60歲以上約60%,跟年齡成正比。台灣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原因為何?孫啟欽提醒近年來,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顯著下降趨勢,主因是3C盛行,診間已有40-50歲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矯正視力。白內障源自於水晶體老化,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因為自由基的傷害,蛋白質結構慢慢被破壞,日積月累變得混濁,阻擋光線通過,視力也愈來愈不清楚。夏日紫外線超強,不僅會造成皮膚老化受損,也會對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孫啟欽說,3C藍光和紫外線都會對眼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光害,一定要配戴抗藍光鏡片或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該如何治療與保健?當白內障造成視力嚴重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時,建議採取手術。想要完全治療白內障,目前只能依靠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要避免眼睛直接接觸強光及紫外線,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多喝水、控制糖分攝取、避免用眼過度等。除了年齡老化因素,孫啟欽提醒,還有6項原因會加速白內障提早報到,民眾應養成定期眼部檢查的習慣,即早追蹤與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眼疾而導致失明的風險。導致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1、外傷:眼睛如果曾受過撞擊或外傷,可能引起水晶體病變,加速白內障提早發生。2、糖尿病:血糖升高讓水晶體就像泡在糖水裡,破壞水晶體蛋白質原本的排列結構。3、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或濫用類固醇藥水,傷害水晶體核外的上皮細胞。孫啟欽強調,經醫護人員指導,適量適時使用類固醇藥物是安全無害處。4、罹患虹膜炎:屬於最常見的葡萄膜炎,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起白內障。→想了解 什麼是葡萄膜炎5、視網膜剝離:因為手術而引起「次發性白內障」,長出一層膜狀混濁物。6、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讓眼睛提早退化,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元氣百科也提供6項白內障前兆,提供讀者判斷的依據:1.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2.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3.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4.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5.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6.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資料來源:元氣網 白內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1 醫療.眼部
紫外線曬眼恐致白內障 醫揭8大警訊、2招護眼
日頭赤炎炎,除了防中暑,也要注意眼睛健康。醫師提醒,紫外線長時間曬入眼球,可能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導致白內障提早報到,可配戴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是眼睛內水晶體老化造成的疾病,若原先澄清的水晶體變得混濁泛黃,使得外界光線無法進入,就會造成視力障礙。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數據,白內障在長者慢性疾病的盛行率排名僅次於高血壓,且隨著3C產品使用時間上升,30、40歲青壯年族群罹患白內障比例也逐漸升高,其中6大高風險群更須注意,包含高齡、高度近視、糖尿病患,及長期於戶外工作、眼睛發炎或受傷者。台灣夏季日照時長大約為13小時,長時間紫外線曬入眼球,就可能造成水晶體因紫外線的累積傷害提早老化。開業眼科醫師陳矜芸透過新聞稿提醒,刺眼的太陽光、長時間使用3C,都可能導致白內障提早報到。2招護眼夏日保護眼睛,陳矜芸提醒,可以透過食補或營養補充品來預防白內障,可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或是玉米等,這類含有葉黃素、蝦黃素、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成分的食物或保健食品;夏季外出可以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傷害。陳矜芸提醒,白內障8大警訊,出現症狀都應即早治療。一旦診斷出白內障,務必每半年定期到眼科回診追蹤檢查,以避免拖延、併發青光眼與導致失明風險。白內障8大警訊出現對色彩敏銳度降低近視度數飆升夜晚出現眩光光暈看東西出現複視白日畏光老花突然消失經常跌倒時常感覺度數不夠需換鏡片若白內障已經嚴重影響視力品質還有生活作息,陳矜芸說明,則可以考慮開刀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會對光線較為敏感,建議於白日配戴墨鏡,也要盡量避免搬重物,約2週時間便可恢復日常。【疾病百科】白內障
-
2024-07-01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112年青光眼手術5大院及青光眼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北馬偕醫院青光眼微創手術 降低三成眼壓 減少用藥根據健保署統計,112年在台北馬偕醫院進行青光眼手術患者共330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馬偕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周宜德表示,青光眼患者年紀越來越輕,患者平均50多歲就得開始用藥治療,馬偕近年透過施作青光眼微創手術,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青光眼患者約九成使用藥物控制,一成的患者因為難以控制或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如眼窩凹陷、黑眼圈、乾眼症等,會選擇雷射治療。周宜德說,雷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但是亞洲人色素較多、容易復發,因此嚴重患者仍得靠傳統手術「小樑切除術」治療。周宜德指出,傳統手術以類似繞道手術的方式,讓眼睛減壓,但是會有傷口,恢復期較長,約有三個月到半年期間視力下降;而微創手術可以給予輕中度病人減少用藥的機會。XEN微創青光眼引流手術在體內植入極細(比頭髮還細)的金屬導管,將體內液體引流,可以降低約三成的眼壓,除了減少用藥,也能延緩執行傳統手術的時間。但因為導管極細,術後約有四成患者有沾黏狀況,需要執行簡單手術,解決沾黏問題。區域醫院手術No.1:台北市聯醫隅角閉鎖長者多 肇因眼軸變短、白內障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青光眼手術患者238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指出,北市聯醫青光眼手術每年平均逾200人,男女各半,超過七成為70歲以上長者。葉師榕提到,聯醫為社區型醫院,病患屬性以在地長者居多,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比率最高。隨著年紀增長,眼軸變短、眼前房狹窄,加上白內障開始成熟、增厚,壓迫到眼前房深度並使其排水功能變差,因此青光眼常見於60歲以上長者,屬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另一種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眼前房深度夠,眼壓偏高,造成排水功能不佳,此與高度近視有關,好發年齡較早且惡化速度快,常見於30至50歲青壯年與中年。「青光眼是視力無聲的殺手。」葉師榕建議定期至眼科診所、醫院眼科檢查,例如有無視力模糊、視神經盤是否凹陷等,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點眼藥水、雷射控制眼壓,只要延緩青光眼惡化速度,就有機會不用動手術;如果仍無法降低眼壓,或視野缺損範圍持續擴大,嚴重者就需動手術。地區醫院手術No.1:土城醫院傳統手術就很好 術後照顧才是重點新北市土城醫院是年輕的醫療院所,112年還只是地區醫院,今年升上區域醫院,對於青光眼手術數量位居去年地區醫院之冠,該院眼科主任李泳松表示,醫院規畫之初,長庚體系就下了重本,在手術室等相關配置上,比照林口長庚醫院規格,眼科也是如此,收治青光眼患者時,不必轉介至醫學中心,直接安排手術。李泳松指出,眼科手術顯微器械相當精細,必須打出極微小的孔洞,來降低眼壓,手術時間約需30分鐘至1.5小時,一般來說,手術之後,均能降低眼壓,病情獲得改善。不過,術後保養才是重點,土城醫院眼科團隊在患者離開醫院前,均會給予詳細衛教,除了提醒以人工淚液潤滑眼睛局部,並叮嚀患者不可用手揉眼睛,如果眼球遭受擠壓,容易提高結疤反應,以致眼壓又再升高,「眼瞼再怎麼癢,也千萬不可搔抓。」青光眼手術可分為傳統刀片手術(健保給付)、微創導管手術(自費)等兩種,李泳松指出,儘管後者的手術傷口非常小,復原時間較短,但相當挑病人,限制也多,因此,土城醫院眼科團隊慎選患者,一般還是推薦傳統手術,不會鼓勵做自費手術。基層診所手術No.1: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有失明風險 患者有病識感 回診率高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手術患者人數,是112年基層診所第一名。新莊達特楊診所院長孫仁彬觀察,青光眼沒有好好控制,有失明風險,因此相較其他眼科疾病,青光眼患者更有病識感、較遵從醫囑,也更願意回診。孫仁彬說,青光眼、乾眼症在眼科疾病中同屬慢性病,相較乾眼症僅是影響生活品質、失明風險低,青光眼則是一種視神經退化的疾病,有失明風險,因此青光眼患者的病識感、遵從醫囑比率較高。同時,治療青光眼的藥物,只能由醫師開處方箋,沒有辦法在藥局購買。孫仁彬觀察,疫情過後,有些病患考量診所設備足夠下,就會轉往診所看診、追蹤,比起在大醫院看診速度快也方便,增加誘因。青光眼治療通常以藥水為主,孫仁彬說,除非藥物控制不好才會考慮手術,這類病人多由醫院執行。雖然診所設備不是問題,但一來診所沒有這麼多醫師做手術,二來診所做青光眼手術需考量自付費用。他也強調,青光眼只要按時用藥回診,就能與其和平共存,同時也建議患者不要太勞累、熬夜,睡眠必須充足。
-
2024-06-30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青光眼與老化相關 但一原因致青光眼年輕化趨勢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民國112年主診斷為先天性青光眼人數約400人,相較108年600人略降;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人數約11.5萬人,相較108年9.9萬人明顯上升;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約4萬人,較108年4.5萬人明顯下降;繼發性青光眼門診就醫人數,每年皆為1萬人左右。除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外,其他青光眼類型,男性罹病人數均略高於女性。青光眼手術集中在醫學中心,台北市最多青光眼患者除非病情很嚴重,才會選擇動手術。健保署統計,112年進行青光眼手術人數3,509人,手術院所所在縣市以台北市為主,前5名依序為台北市1,168人、高雄市410人、台中市403人、桃園市332人與新北市267人。112年度青光眼患者選擇手術的地點,則集中在醫學中心,總計達2,058人,其餘層級的醫療院所,均低於千人。醫學中心手術人數前5名依序為台北馬偕、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保署分析,一般眼科診所的設備,多半只能測眼壓,如需視野檢查,往往只能到醫院。根據健保署統計,從108年到112年,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人數明顯增加,推斷主要與人口老化相關。從就醫年齡層來看,112年就醫高峰在60~69歲,有29,246人;其次為70~79歲,共25,473人;第三順位是50~59歲的22,954人。老化、三高、近視、遺傳都是青光眼危險因子青光眼常會被認為是「老人病」,但青光眼其實會遺傳,藝人劉尚謙和父親及兒女,一家三代皆是青光眼病友。此外,三高等問題也是風險因子,加上現代3C產品相當發達、近視族增加不少,進而導致青光眼呈現年輕化趨勢。青光眼大致可分為先天性、慢性、急性與繼發性。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在嬰兒時期就會出現狀況,黑眼珠會非常大,每1萬名活產新生兒就會有1個,換算下來一年約15至16個。呂大文指出,先天性青光眼治療以手術為主,透過小樑切開術降眼壓,否則黑眼珠會變白,沒有盡早處理會導致失明。這些小朋友因為眼壓高,會刺激眼球長長,多半會併發高度近視,成長過程得持續追蹤;且視神經受損不會恢復,眼壓高會導致眼球結構脆弱,容易因外傷受損,醫師和家屬要充分溝通。視野缺損在周邊,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不易發現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是目前青光眼個案中占比最高的,歐美有九成以上,台灣有四至五成。呂大文表示,患者初期多半沒有症狀,因為一開始視野缺損是在周邊,當缺損到中央時,視力會變得不好,多半是眼壓高導致視物出現「彩虹」、夜間視力變差等。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多半要靠篩檢才能發現,呂大文說,有不少人是體檢時,發現飛蚊症等症狀而至眼科就診,無意間發現視神經有問題。由於高度近視是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重要因素,當3C產品用得多、高度近視比例增加,根據臨床觀察,台灣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急性青光眼發作,易與中風等疾病混淆呂大文指出,急性青光眼在台灣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和急性虹彩性青光眼,患者可能是在吃感冒藥或散瞳檢查時,眼壓飆高到50至60毫米汞柱,導致看東西不清楚、頭痛、血壓上升、肚子痛等症狀。由於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容易被誤認為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呂大文表示,現在會跟急診科醫師配合,當患者自述有視力模糊、頭痛等情形,就用光照射瞳孔,如瞳孔放大,代表急性青光眼機率高,要趕快會診眼科醫師;急性虹彩性青光眼,則是虹彩炎發作使眼壓變高,視力變模糊。繼發性青光眼則是全身性或眼睛疾病導致,呂大文舉例,糖尿病眼底出血,容易產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受過外傷會導致外傷性青光眼。青光眼失明比率 台灣與歐美相當因為青光眼而失明的比率,呂大文說,歐美國家約一成、亞洲約二成五,因為亞洲有相當高比率是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容易急性發作而導致失明。但台灣健保資源完善,失明率和歐美地區相近。最怕患者對疾病了解不足而擅自停藥,呂大文說,青光眼藥物會導致眼睛紅、瞳孔縮小、畏光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為停藥幾天後,眼睛反而較舒服就不點,卻沒有留意眼壓數值可能升高。青光眼治療大致可分為藥物、雷射與手術等,呂大文說,多數民眾會選擇藥物治療,因為感覺較溫和,不過如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等,首要還是使用雷射的虹膜穿孔術,避免急性發作,如果雷射和藥物都無法改善,就要考慮透過手術降眼壓。
-
2024-06-30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頭痛竟可能是青光眼!女性符合4條件急性青光眼機率大增,不控制恐失明
青光眼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頭號視力殺手,因為多半不會有明顯症狀,當出現視力減退等情形時,視神經早已受損甚至萎縮;還有一部份急性青光眼患者,是因為劇烈疼痛就醫,才發現是青光眼作祟。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青光眼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青光眼大致可分為先天性、慢性、急性與繼發性,以慢性青光眼個案為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至於青光眼失明的人數,健保署統計,從108年至112年,人數介於520至560人,不過在109年一度減至495人。症狀治好,視力也無法回復,三高是風險因子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常見導致失明的疾病有三種,分別為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白內障與青光眼。但民眾對糖尿病的預防意識高,會重視相關數值變化,目前也有定期的眼底檢查;白內障則可透過更換人工水晶體改善;但青光眼會導致視神經萎縮,即便症狀治好,萎縮的神經、受損的視力也回不來。石崇良說,三高是慢性青光眼的風險因子之一,卻容易被忽略;而急性發作的個案,因為眼睛劇烈疼痛就醫才確診青光眼。他提醒民眾要留意視野變化,如有異狀要及早就醫。急性青光眼的頭痛症狀,常被誤為高血壓。石崇良表示,他在台大醫院擔任急診科醫師時,處理的青光眼患者大多是急性的,有時會以頭痛作為症狀表現,容易被認為是一般頭痛或高血壓引起。急診處置上多為測量眼壓、給予抗眼壓藥物,他提醒,民眾應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熬夜與過度用眼,是導致急性青光眼發作的元凶之一。「我每年都會定期體檢,檢驗項目就包含眼底檢查與眼壓量測等。」石崇良分享,現在氣壓式眼壓量測相對簡單,回憶起實習醫師時期,最複雜的任務就是幫病人測眼壓,因為當時沒有這麼先進的設備,要測到眼壓,需要把病人的眼睛撐開再用儀器量測,往往導致醫師痛苦、患者也痛苦,所以「快、狠、準」才是最好的方式。注意手機使用時間紀錄,提醒自己用眼減量。「我本來是水汪汪的大眼睛。」石崇良說,他到國中階段都沒有近視,直到高中沉迷武俠小說,常常看得欲罷不能,不看到最後的結局根本停下來,但又不能被父母發現,只好躲在棉被裡,藉著月光或者小夜燈等微弱光線,他笑說「都是金庸害的」。過去沉迷武俠小說,現在公務繁忙,每天訊息動輒500則起跳,不過近視度數卻也沒有加深。石崇良說目前近視度數都維持150度,他說生活作息與採光足夠相當重要,更重要的是讓眼睛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現在很多手機都會顯示使用時間紀錄,石崇良目前都朝「本周比前一周減少」的方向進行。他每天使用時間不超過10小時,至於堆積如山的訊息,則會利用午、晚餐時間,以及睡前的空檔看,所以通常有急事的人,都會打電話通知他看訊息。眼壓控制好,可預防青光眼導致的失明。石崇良呼籲,青光眼造成的失明基本上是可預防的,民眾要多注意相關症狀,現行治療方式也相當多元。民眾可透過吃藥、點藥水控制,如果稍微嚴重一點,雷射手術也都可以處理,現在的科技已經相當進步,「重點就是把眼壓控制住」。有醫師認為,近視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族群,應該在25歲時進行眼科篩檢、記錄眼睛狀況。石崇良認為,篩檢的對象與範圍必須有實證依據、篩檢後醫療能有效介入等。他舉例,低劑量電腦斷層就是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效果相當顯著,如果對全民普篩,成效也許不會那麼好。如果臨床證據確認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的風險相關,這些民眾就可評估定期進行檢查,醫師也可在門診加強衛教宣導,避免導致失明等難以回復的遺憾。4大高危群 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罹病機率高7至9倍【記者林琮恩/報導】民眾使用3C電子產品時間延長,不少人認為太常看螢幕導致眼壓高,就會發生青光眼。國內青光眼權威醫師、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說,使用科技產品的確會使眼壓升高,但高眼壓未必會導致青光眼,需與家族史、高度近視等情況綜合評估。而在台灣,更有一群容易罹患急性青光眼的「特殊族群」。呂大文表示,青光眼高危險群包括具家族史者、眼壓較高者、高度近視者及三高患者。直系血親罹患青光眼者,則自身罹患青光眼比率,較一般民眾高出7至9倍;近視超過500度的民眾,罹患青光眼機率也提升;高血壓、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則會因疾病併發症,導致「繼發性青光眼」;眼球受過外傷、眼內長腫瘤或眼球反復感染,也容易造成青光眼。女性符合4條件急性青光眼機率大增台灣特殊患者群,推測與遠視導致眼軸短有關。「台灣有一特殊情況,民眾若符合身高小於160公分、遠視度數100-300度、年齡大於55歲、性別為女性四項條件,發生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機率顯著提升。」呂大文說,據臨床觀察,急性青光眼患者中,超過半數均屬前述族群,只要急診室通報急性青光眼,眼科醫師還沒下樓支援,就能猜到患者是中年女性,且身高落在160公分以下。呂大文表示,目前推論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遠視導致患者眼球前後徑較短,瞳孔一旦放大,容易急性發作,眼壓突然上升,造成急性青光眼。不過,前述情況缺一不可,只要少了一項,罹患青光眼機率即下降。台灣三分之一患者,屬於低眼壓青光眼。民眾常認為,青光眼就是眼壓高導致。呂大文說明,青光眼分類中有「低眼壓青光眼」,在韓國、日本占比較高,八成五以上均屬於低眼壓,台灣則有大約三分之一青光眼患者屬於低眼壓青光眼,所以診斷青光眼時,眼壓不是唯一依據,針對高危險病人多會進行視野、眼底檢查。呂大文指出,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高眼壓患者未必會變成青光眼,患者在眼壓高以外,合併家族史、角膜厚度較薄、三高疾病等,才有較高機率變成青光眼。若單純因長期使用3C產品,或長期低頭造成眼壓高,則屬單純的高眼壓症,在眼睛承受眼壓能力較強的情況下,變成青光眼的機率少之又少。如何預防青光眼發作1.選擇大螢幕3C、避免低頭呂大文建議,民眾使用3C產品時可盡量選擇螢幕大的產品,「能用筆電就別用平板,能用平板就少用手機」,使用期間則應避免低頭。電競運動屬於激烈且必須長期用眼的活動,患者應避免從事。2.做重訓時避免憋氣,建議選擇溫和的運動。近年民眾風行健身重訓,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從事重訓時,應避免憋氣,否則恐會讓眼壓升高壓迫視神經,應由專業教練在旁陪伴。患者可以游泳,但應避免深潛,否則水中壓力也會導致眼壓升高。他建議,青光眼患者應以較緩和、低調的運動為首選,例如步行、低速小坡登山、騎腳踏車等,激烈運動則是能避免就避免。3.避免熬夜導致眼壓升高。和其他慢性病一樣,平時要盡量吃好、睡好,避免因為熬夜導致隔天眼壓升高,眼睛中的「房水液」分泌速率失調,水分來不及排出,恐會讓眼壓升高的狀況惡化。4.患者、高危險群都要定期追蹤。「被診斷青光眼的患者,應每一至三個月追蹤一次;疑似青光眼患者,則是每半年追蹤較為安全。」呂大文表示,青光眼的檢查方式包括量測眼壓,以及視野、眼底鏡檢查等。未確診青光眼、高眼壓症的一般民眾,若年過35歲,也建議進行一次完整眼部檢查;近視超過500度的人,建議25歲就要定期接受檢查,可比較幾年後眼睛狀況是否改變;有家族史者,應該更積極受檢。
-
2024-06-14 醫療.眼部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該如何發現?醫警告「6高危群」視力惡化快:恐靠輔具生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造成不可逆視盲的主要原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以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除了這些原因外,在台灣形成視覺障礙原因亦有色素性視網膜病變、意外傷害,以及先天疾病。眼科醫師指出,其中最難早期發現的是青光眼,但即使視覺障礙惡化造成低視能,仍可透過輔具來發揮殘餘視力的最大功能。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宜倫表示,所謂「低視能」意即不論使用配鏡矯治、藥物,甚至眼科手術,均不能使患者的雙眼視力滿足一般日常生活需要,不只造成患者本身身心影響甚大,對於照顧者亦產生極大負擔。所幸上述病因,若能透過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進而及時治療,均有機會將對視覺造成的損傷停留在可控階段。初期無症狀「青光眼」難發現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表示,黃斑部病變早期症狀可能是視力模糊與中心視力扭曲,若發現這些症狀後,盡速就醫、及早治療,後續視覺症狀有機會恢復。針對糖尿病相關病變,健保局也一直推動相關篩檢與檢查,若能持續規律追蹤與回診治療糖尿病,也可在視網膜病變初期檢查後發現,在及時治療與積極控制血糖下,也可有機會維持視覺功能。「但目前最難早期發現的是青光眼,因為青光眼是視力無聲的殺手。」葉師榕解釋,因為青光眼疾病初期並沒有明顯眼部症狀及視野缺損,若沒有定期於眼科接受視神經盤檢查,往往到青光眼疾病中後期,開始有明顯視野缺損、甚至影響中心視野後,患者感受到視力減退後就醫才診斷出青光眼,到這個階段便很難繼續維持視覺功能。高眼壓、高度近視是青光眼危險因子葉師榕說明,青光眼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眼壓●視神經盤不穩定的血流供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年長者他建議上述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到眼科接受視神經盤檢查,在青光眼初期便診斷與治療,後續仍有機會減緩青光眼病程惡化,並保留大部分的視覺功能。葉師榕指出.若視覺障礙不幸達到低視能程度,仍可透過視覺視覺補償或聽覺觸覺替代之輔具,將殘餘視力發揮到最大功能,並藉由一些生活技巧的改變,使患者應用輔具並重塑生活習慣,幫助患者盡可能獨立地繼續日常生活,締造視覺無障礙空間,進而重建生活自主,重拾自尊自信。【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68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04 醫療.眼部
亮哲談兒童「視」界危機心路歷程,避免孩子近視刻不容緩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兒童在國小一年級新生就有 19.8%的近視率,到了小六時更有 70.6%的學童近視,蔡司光學與大學眼科在2024年6月3日舉行「維護孩子世界的絢爛多彩」記者會,邀請世界眼科權威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Sydney)教授 Padmaja Sankaridurg、蔡司視力保健部總監周信成、豐原大學眼科執行院長徐浩恩醫師及藝人亮哲等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拯救孩子的惡「視」力。藝人亮哲下定決心「不用3C餵養小孩」家裡擁有12歲與10歲兩位女兒的藝人亮哲分享,自己深受近視所苦,也因此有女兒時,跟太太就下定決心「不用3C餵養小孩」,學齡前的休閒活動都以戶外休閒活動為主,但即使覺得自己已經做很多了,沒想到女兒還是在二年級的時候近視了,當時的他非常自責與愧疚,不過後來他選擇與孩子一起面對,並且告訴孩子:「近視不是你的錯,但是我們必須控制它。」「放下它、面對它、處理它,家長態度,決定孩子用什麼態度面對近視這件事情。」亮哲提到,在挑選眼鏡上,以孩子舒適、方便為主,但小孩每天有8小時的時間在上學,我們無法時刻緊盯他,但是只要生活在一起,他都會不斷耳提面命,提醒女兒用眼距離,甚至會幫她計時30分鐘,3C已經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在平時,他會不斷地教育女兒,「同時不斷提醒她,近視是不可逆,度數加深會造成很多病變。」視力矯正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辛苦的路,一定要找出讓彼此最沒壓力、又能奏效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快樂的成長。近視已成全球性的疾病,台灣有近視人口就有9成高度近視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Sydney)教授 Padmaja Sankaridurg 點出,全球近視人口持續攀升,2050年中有10位中有5位近視者,換言之,其中五分之一(10 億人)可能因高度近視(>500 度以上)而有失明風險,更重要的是,台灣近視盛行率超過50%,有近9成是高度近視人口,其中,青少年人口佔比偏高。蔡司集團致力於兒童近視矯正鏡片研發,今日發表橫跨亞洲、歐洲的「蔡司成長睿MyoCare兒童近視矯正鏡片」大規模臨床研究,研究計畫主持人Padmaja Sankaridurg於2024年最新的ARVO臨床數據指出,使用「蔡司成長睿MyoCare兒童近視矯正鏡片」,可以有效提供孩童全面視力防護。「蔡司成長睿MyoCare兒童近視矯正鏡片」不單單矯正近視,還能應對生活與學業蔡司視力保健部總監周信成也進一步表示,近視已經成為全球健康的關注議題,而在台灣更為嚴重,如果未能妥善控制,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後果。所幸科技日新月異,近視矯正的效能越來越好,蔡司長期鑽研光學研究,不只是提供優質的光學產品,更提出兒童眼視矯正方案。更重要的是,每個人應該從小將護眼習慣內化到生活中,3歲起就可以到專業眼科檢查,建立孩子的健康視覺檔案,一旦發現視力異常,及時採取相應措施,才能有效護眼維護孩子世界的絢爛多彩。周信成提到,這次推出最新的「蔡司成長睿MyoCare兒童近視矯正鏡片」不單單只用於近視的配戴,我們希望幫助兒童在學業上、生活上都能夠輕鬆應對,台灣蔡司希望能夠結合醫學、光學,來幫助台灣的近視率能夠往下甚至趨緩,讓台灣的小孩能夠看得清楚、看得精彩,這也是蔡司集團希望所能夠進到的企業社會責任。豐原大學眼科執行院長徐浩恩提醒:近視矯正是長期抗戰,不同時期的孩子適矯治方案可能也不同豐原大學眼科執行院長徐浩恩指出,目前台灣國小一年級的學童就有接近兩成的近視,到了小六時更是高達七成學童近視。徐醫師分享,在台灣由於超過9成的民眾幾乎都有近視的情況,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加上現代生活充滿 3C 誘惑,前幾年也因疫情影響,遠距教學、減少外出,讓視力保健的挑戰更加艱鉅。目前常見的近視矯治的方式包括藥物治療(點散瞳劑)、配戴光學眼鏡、夜戴角膜塑型片或學童專用日拋。許多家長發現孩子近視後,經由醫師評估多以點散瞳劑或戴角膜塑型片來延緩近視度數加深,其次,平時也要注意用眼習慣,近視矯正是長期抗戰,每個孩子不同時期適合的矯治方案可能不一樣,一定要定期回到眼科檢查度數、眼軸長,讓孩子遠離高度近視的危害。新型以周邊離焦技術矯正近視的鏡片,定位跟處方尤其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示警,2050年將會有近50億人口近視,其中五分之一(10億人)可能因高度近視(>500 度以上)而有失明風險,根據國內調查指出,6至15歲的學童有高達90%近視超過100度。年紀越小開始近視,度數增加的速度越快,如果未加以控制,容易發展成高度近視,並有較高的機會併發造成其他眼疾,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蔡司成長睿MyoCare兒童近視矯正鏡片」,提供兒童全面的眼視矯正方案,讓孩童的眼睛在任何時間都能得到最悉心的呵護。隨著光學科技發展,目前還有新型以周邊離焦技術矯正近視的鏡片,讓家長有更多元的選擇,提高孩子配戴的接受度。徐醫師提醒,配戴這種離焦型眼鏡,定位跟處方尤其重要,要經過詳細的醫學驗光檢查評估,以大學眼科來說,就有21道驗配技術,並使用定位儀器精準確認眼位高、瞳距、頂點距離、鏡面曲度等數據進行驗配,才能確保良好的矯正效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7 醫療.眼部
老花眼不可逆,高度近視更會提早報到!「日常1訓練」助眼睛放鬆
年過40歲之後,明顯感覺到體力開始變差,看近物時會「糊糊的」,非常吃力。台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林于皓表示,視力模糊是許多眼疾初期症狀,民眾常以為只是眼睛疲勞,會自行購買眼藥水緩解不適,但當頻繁出現頭痛、肩頸痠痛等症狀就醫,經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老花眼」引起的問題。高度近視 老花提早報到林于皓說,每個人都會老花,這是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通常在40歲過後,負責調節水晶體焦距的睫狀肌逐漸失去彈性,近處的東西變得看不清楚。因此,許多有老花眼的長輩會將物品拿遠,或是拿掉近視眼鏡看字、看螢幕,讓眼睛可以聚焦。為什麼有些人老花初期不會有症狀,或沒有感覺到視力問題?林于皓指出,老花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有些人初期沒異狀是因為「近視」,所以坊間流傳「近視就不會有老花」的說法,事實上,老花眼與近視相抵消最高為300度,尤其高度近視者是老花提早報到的高危險族群。老花度數會逐漸增加,平均每5年增加25到50度,若用眼過度或沒有進行矯正,會加速視力惡化。林于皓說,當睫狀肌的調節能力完全喪失時,度數就不會再往上增加,這時老花眼為300度的度數。建議初期老花眼就要配戴老花眼鏡矯正,若長期用力瞇著眼睛看東西,會讓眼睛過勞、乾澀。要訓練看遠看近 適度放鬆老花眼不可逆,放著不處理雖然不會發生其他病變,但是會影響生活品質。林于皓表示,眼睛「適時休息」非常重要,眼睛在注視時,睫狀肌始終保持對焦的緊繃狀態,要提醒自己不時轉移視線,看向遠方,適度放鬆睫狀肌。護眼重點在於使用眼睛的時間,並且多眨眼保持濕潤,避免眼睛過於乾燥。想要告別老花,平時要訓練眼睛看遠、看近,不要長時間緊盯3C產品。另外,選擇合適的老花眼鏡矯正,「該戴就戴、不要硬撐」,避免日常都在視茫茫的影像中度過。老花眼矯正方法1 配戴老花眼鏡:定期檢查度數配戴眼鏡,如果有近視或遠視,可以選擇多焦鏡片,順暢對準遠、中、近焦距。2老花雷射手術:進行雷射調整角膜屈光度,利用視差改善老花眼的問題。3點老花眼藥水:屬於處方藥,可用於輕度和中度老花眼,維持6至10小時的清晰視覺,但只是暫時性。
-
2024-05-01 醫療.眼部
幾歲開始會有白內障?高金素梅緊急手術 執刀眼科醫:遇4症狀快就醫
58歲的立委高金素梅日前在立法院質詢時,戴著黃色透明護目鏡問政,她在臉書上分享「獨眼照」,並說最近視力愈來愈模糊,眼科醫師排了開刀,一切平安。高金素梅的眼睛怎麼了?為她動手術的奧斯卡眼科診所院長張正忠揭曉,原來她因白內障合併乾眼症,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術及相關治療。負責執刀的張正忠指出,高金素梅半年前回診時,被診斷出患有輕微白內障,當下她很驚訝:「這不是老年人才會有的眼疾嗎?」後來忙於2024大選,疏於追蹤檢查視力,以為是老花眼的度數加深,但戴上新的眼鏡也沒有改善視力模糊、視野失焦,不自覺用力瞇眼想看清東西,甚至導致偏頭痛。白內障提早出現的原因張正忠指出,白內障不是老年人專利,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用眼過度、熬夜晚睡,再加上高度近視、忽略眼睛防曬,加速白內障產生。高金素梅平時喜歡戶外活動,但因工作需要大量閱讀文件資料,且時常盯著螢幕,屬於白內障高風險族群。檢查後發現,高金素梅白內障惡化,水晶體混濁且已有過熟跡象,建議接受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困擾高金素梅許久的問題還有乾眼症,她經常會感覺到眼睛乾澀、疲勞、畏光、有異物感,有時候會因搔癢而忍不住用手揉,造成更嚴重的角膜破皮。白內障、乾眼症部分症狀相似 遇4症狀快就醫張正忠說,白內障與乾眼症部分症狀相似,例如視力模糊、容易畏光,且皆有年輕化趨勢,也有些人會同時罹患這二種眼疾。張正忠提醒,白內障與乾眼症嚴重時危及視力健康,如果覺得視力模糊、眼睛發癢、乾澀不適,出現異物感,需就醫鑑別診斷,千萬別自行點眼藥水。白內障VS.乾眼症 症狀比一比白內障:水晶體變得混濁,不論遠近都看不清楚,東西看起來有疊層、殘影,眼睛容易疲勞、容易畏光。乾眼症:視力模糊,症狀時好時壞,早上起床時視力模糊、張不開眼睛;有些人感覺晚上視力比較差,偶爾有刺痛感、異物感和乾癢等症狀。張正忠表示,經討論後,高金素梅接受微創白內障手術,結合3D立體手術影像及導航系統,讓人工水晶體植入位置及散光度數調整更精準;也考量她日常用眼習慣,植入三焦人工水晶體,符合看清楚遠、中、近距離的視力要求,術後也不用再戴老花眼鏡;也同步使用自體血清生長修復受損角膜,並透過「眼科脈衝光」治療乾眼症。「三多三少」消除眼睛疲勞張正忠強調,鑑別診斷眼睛問題後,依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除了用藥、手術,要讓眼睛多休息,日常掌握「三多與三少」原則,多看遠、多看綠、多閉眼;少看3C、少看電視、少熬夜,適度熱敷眼睛,對消除眼睛疲勞有幫助。
-
2024-03-06 醫療.眼部
名醫分析2024年青光眼手術的最新趨勢:青光眼微創手術有幾類?優點與副作用?治療黃金期?
每年3月第2周是「世界青光眼周」,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據統計指出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觀念,鼓勵穩定治療青光眼,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是當前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台灣有多少人有青光眼的風險?傳統青光眼手術的風險有哪些?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五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加上對3C產品的高依賴性,診斷科技進步,也因此找到更多患者。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視野逐漸縮小。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青光眼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較為複雜,手術時間長、傷口大、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什麼是微創青光眼手術?主要可以分為幾類?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是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來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特色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更低,恢復也更快。近年眼科更發展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切口小、侵入性較低,可與白內障手術一同進行。目前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分為「無濾過泡式」及「濾過泡式」。無濾過泡式微創青光眼手術切口小,通常無需縫合,使用的微型支架屬永久性,易被人體接受,放置眼球內不影響外觀,也少有不適感,可針對眼球內部結構,植入小樑網或前房角,引流眼球內前房水,加強及恢復眼球內引流系統。術後較少引發眼壓過低,日後若再需青光眼手術也不受影響,且可與白內障手術一同進行。至於濾過泡式微創青光眼手術,可在眼球內部或外部進行,同樣是疏導眼球內的前房水流動,降低眼壓。術後眼白位置會形成一個濾過泡,降壓功能依賴此濾過泡持續運作。名醫提醒青光眼的治療需及時,避免滾雪球增高嚴重度我們常用雪球效應,比喻事件經不斷發展,變得愈來愈危險,青光眼也是如此。青光眼視野缺損的速度就像滾雪球,一開始小球滾得慢,隨著雪球變大,滾動速度加快,嚴重度愈來愈高。因此,青光眼患者若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的幅度普遍低於傳統手術,通常用於早期患者,必須自費。常見併發症包括支架阻塞、錯位和眼球出血等。雖然未能完全取代傳統手術,但可為早期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9 醫療.眼部
成年後近視還會加深?醫揭「1元凶」害假性近視:黃斑病變恐飆41倍
日前,一名30歲的牙醫師來到眼科就診,他表示自己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都在近距離做牙科手術,以前配的眼鏡已經度數不夠了,但是每次去到不同間眼鏡行量到的度數都不一樣,以前是近視400度,最近量的度數一下飆升很多,並且配完的眼鏡總是到下午或晚上又逐漸看不清楚⋯⋯該患者後續前往台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眼科門診就醫,發現點完散瞳劑後的度數回到以往的400度,在未點散瞳劑的情況下度數可以來到500度至600度,原來是因長期近距離工作用眼造成的睫狀肌持續收縮和痙攣,導致度數「暫時性」的上升。成年後仍有「假性近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醫師林欣樂表示,一般而言,20歲以後眼睛的生長發育逐漸趨緩,因此近視度數通常不會像青少年時期快速增加。但是,由於年輕人的睫狀肌彈性較佳,有可能會因為長期使用3C產品、近距離工作導致所謂「假性近視」的產生,點完散瞳劑量到的度數才是真正的近視度數。睫狀肌痙攣通常可以透過休息、調整用眼習慣,例如遠視遠眺、定期休息、用眼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以及適度的戶外活動改善。如果這些方法不足以改善症狀,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以確保沒有其他視力問題。近視小心「4種併發症」林欣樂表示,近視其實是一種複雜的問題,近視並非只是視力模糊的困擾,更可能帶來一系列的病變,對眼睛造成潛在的傷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眼科併發症:黃斑部病變:近視者患上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較一般人群更高,可能導致中央視力模糊和失明。視網膜裂孔、剝離:近視患者的眼睛可能因眼軸過長而增加了視網膜剝離的風險。視網膜剝離可能導致急性視力喪失,需要及時的手術治療。青光眼:近視可能增加患上青光眼的風險,對視神經造成損害,進而導致永久性的視力損失。但是青光眼在高度近視的病人是較困難診斷的,必須長期在眼科接受一系列的檢查和追蹤。早發性白內障:近視造成眼球的過度伸展可能導致屈光介質(如水晶體)的混濁,影響視力。近視需定期檢查防病變林欣樂提醒,少數人在成年期仍然可能會經歷一些度數的增加,這通常有遺傳性的因素或者先天的鞏膜結構脆弱問題。若長期使用3C產品及近距離工作的民眾,發現度數增加或視力模糊的狀況,仍是需到眼科醫療院所做詳細檢查。此外,近視使眼睛的結構受到改變和拉伸,這可能導致眼睛各部分的功能異常,增加一系列眼科病變的風險。林欣樂強調,近視一旦形成了便很難從結構上回復,即使接受近視雷射手術,近視對眼睛造成的影響仍無法去除,建議民眾定期接受眼科檢查。【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711.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0 養生.保健食品瘋
預防黃斑部病變、降低白內障發生率 6大葉黃素天然食物一次看
近年3C產品使用相當普及,很多人加入了低頭族行列,使得護眼營養素「葉黃素」成了現代人的新寵。研究證實,每天攝取6至10mg葉黃素,有助防止視力老化、預防黃斑部病變及白內障。常見食物如深綠色及黃橘色的蔬果。葉黃素護眼、改善睡眠等4功效葉黃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在自然界通常與玉米黃素同時存在,是唯二能夠留存在黃斑部的抗氧化物,能過濾對眼睛有害的藍光,保護眼睛細胞。1.預防黃斑部病變葉黃素是組成視網膜及黃斑部最重要物質,有助過濾傷眼的高能量藍光,維持視力。2.降低白內障發生率白內障是人體正常老化現象,研究發現,補充葉黃素,可降低白內障的發生率。3.延緩老化葉黃素是很強抗氧化劑,可保護細胞避免受自由基的傷害。除了存在眼睛外,也存在皮膚、血清、子宮頸、腦部、心臟及胸部等部位,經常補充可讓身體更年輕。4.改善睡眠研究顯示,體內有足夠的葉黃素,可讓人體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6大葉黃素天然食物別以為葉黃素在黃橘色的蔬果含量較多,其實深綠色蔬菜含量更高。排名第一是「羽衣甘藍」,每100公克含39毫克葉黃素,只要吃下煮熟約四分之一碗的量,就超過一天建議6至10毫克的攝取量。第二名至第六名依序為菠菜(12.2毫克)、芥藍菜(10毫克)、茼蒿(3.5毫克)、地瓜葉(2.6毫克)、南瓜(1.5毫克)。葉黃素是脂溶性營養素,跟油脂一起補充,才有助於人體吸收,所以烹煮這類蔬菜時,最好加點油脂或跟富含好油的食物一起補充,像淋上橄欖油、苦茶油或與酪梨一起食用;以蒸煮、汆燙的烹調法,可以保留更多葉黃素。此外,研究發現,葉黃素如果與玉米黃素、花青素這類的抗氧化劑一起服用,其護眼、抗老化效果加乘。如果透過天然食物補充葉黃素,不必太擔心上限攝取量,但若是經由保健品補充,根據美國FDA資料顯示,葉黃素每日建議攝取量為6至10mg,長者若要預防黃斑部病變,每天可攝取10到20毫克;台灣衛福部則規定,葉黃素每日建議量不得超過30mg。一旦服用超過建議攝取量,容易出現皮膚變黃及造成肝腎負擔等副作用。7族群需補充葉黃素1.長時間使用3C產品者:葉黃素有助中和有害的藍光。2.高度近視者:葉黃素可作為「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的預防手段。3.常曝曬大太陽下的人:眼睛長期遭受強光威脅者。4.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者:術後眼睛容易乾澀畏光,補充葉黃素有助改善。5.乾眼症患者:葉黃素有助增加淚液分泌。6.糖尿病患:糖尿病患若出現黃斑部病變,每天可攝取20至30毫克葉黃素。7.老化型黃斑部病變者:50歲以上且有老化型黃斑部病變家族史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9 醫療.眼部
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醫曝紫外線是視力最大殺手,也是白內障主要原因
「最近看東西常感覺模糊不清,被檢查出有輕度白內障,我才50歲耶!」現代人用眼過度,視力提早老化、退化,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鄭毓郡說,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如果拖著不治療處理,不僅影響視力和生活,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老年眼疾多 影響社交、健康眼睛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上了年紀之後,毛病也愈來愈多,除了會洩露年齡的老花眼,還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乾眼症。這些眼疾讓視力變差,連帶影響社交困難,不想參加團體事務、減少人際互動以及降低運動意願。本身的活動性變差,心情跟著憂鬱,漸漸地對周遭事情漠不關心,原本喜歡的事情也提不起勁。鄭毓郡表示,視力不好影響的層面很多,當人變得退縮、陷入自我封閉,少了外界的刺激時,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日後發展為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視力不良是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以好發於55歲以上的白內障為例,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後,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較無手術的患者減少了一半。做好眼睛保養 每年定期檢查鄭毓郡強調,民眾平常要做好眼睛保養,預防視力減退及老化。「紫外線」是眼睛視力最大的殺手,也是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原因,眼睛過度曝曬,會破壞視網膜、眼角膜的健康,患有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的人,得到白內障的機會也高出許多。一般來說,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慢慢失去調適能力、無法準確地聚焦,如果有高度近視,更要特別注意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眼睛健檢項目,包括基本的視力、眼壓及裂隙燈檢查,另點散瞳劑放大瞳孔做眼底檢查。白內障不可逆 嚴重需開刀患有白內障該怎麼辦?鄭毓郡建議,初期可以點眼藥水、配戴眼鏡改善模糊症狀,一定要避免用眼過度、適時補充維生素。白內障不可逆,若視力模糊到影響生活,就需要開刀矯正視力,目前置換人工水晶體手術普及,且人工水晶體選擇多樣化,治療效果不錯。術後仍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防曬、戒菸、控制血糖,減少發炎反應。白內障好發族群1.55歲以上的人2.高度近視者3.眼睛曾經受過外傷者4.糖尿病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8 醫療.眼部
拿近拿遠都看不清楚?老花突然消失當心白內障!眼科醫師教你遵循「這撇步」挑人工水晶體
近年臺灣因為人口老化,加上高度近視的盛行,造就白內障發生率大幅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過去大家印象中,白內障是銀髮族的專利,但現在聽到30歲、40歲就得白內障好像也不稀奇。尤其當發覺視力開始模糊、色覺異常,務必及早就醫,避免水晶體過熟,增加後續手術風險。建議治療前,依照自身習慣與醫師討論合適的人工水晶體,並遵守「睛選撇步」達到最好的生活品質。拿近拿遠都看不清楚?老花突然消失當心白內障!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黃奕修主任說明,在眼球內部有一個組織叫做水晶體,它可以將光線聚集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影像。但當清澈透明的水晶球體逐漸混濁後,就像相機鏡頭出現霧氣,造成影像模糊,就是俗稱的白內障。 黃奕修主任也強調,「白內障是一個沒有人躲得掉的疾病。因此,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發現視力改變,都得注意是否為白內障。」 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是老化和生活環境,包括3C使用及近視盛行等,都讓白內障有提前發生的趨勢。而其最主要的症狀是視力減退,也就是在不知不覺地的情況下,逐漸變成霧裡看花,形成生活諸多不便。 常見症狀:.視力模糊.雙重或多重影像.色彩敏銳度降低.頻繁調亮螢幕亮度.畏光.晚上看路燈出現光暈.老花突然消失、看近變得清晰 完善白內障治療 從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開始手術是目前唯一有效治療白內障的方式,若讓白內障過熟、過硬,可能併發青光眼,增加手術風險,嚴重更可能有失明危機,一旦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就應及早治療。 由於人工水晶體的選擇相當多樣化,沒有一種水晶體能符合所有白內障病患的狀況,因此,務必依照自身需求,與醫師討論最符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首先在術前最要考量的是清晰度,包含視野清晰範圍多廣(遠、中、近),另外要討論的像是夜間視力需求,以及是否有散光、老花等。 黃奕修主任表示,過往的人工水晶體都希望能做到兼顧遠到近的良好視野,卻忽略夜間視力的重要性。現在為了因應生活便利性,有了延焦段能選擇,不僅提供遠到中距離的清晰視力,還維持高品質的夜間視力,減少眼鏡配戴,有效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睛選撇步」選對術後沒煩惱像是黃主任最近收治的一名案例,也是名資深醫師,因為每天都需要開刀,下診後還要自行開車返家,希望能兼顧這些視力需求,於是選擇延焦段人工水晶體,減少手術中需要將眼鏡拿上拿下的不便。除了依據功能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還得注意「睛選撇步」達到最好的手術效果。 撇步一:製造過程與材質是否經長期驗證 由於人工水晶體只能置換一次,務必注意是否製造過程及材質設計是否符合標準,避免日久變質,產生鈣化或香檳液泡,降低使用年限。 撇步二:是否能降低二次白內障發生率 完整連續的環繞方邊可有效阻擋水晶體後囊細胞增生,可降低二次白內障發生,減少二次手術的可能。 撇步三:能否提供夜視安全性 選擇可矯正越多球面像差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在夜晚或暗光下才能保持視力清晰度,降低意外發生,保障行動安全。 撇步四:成像是否清晰 挑選低折射、低色散的晶體材質,減少色像差,讓色彩不失真。 延緩白內障發生關鍵白內障雖然無法有效預防發生,但日常仍有需要注意的事項,像是外出時,記得配戴太陽眼鏡,減少光線傷害;避免身體脫水,增加白內障風險;盡早戒菸戒酒,適當補充抗氧化營養素,是有機會能夠延緩發生時間。 《延伸閱讀》 .白內障不要緊,眼脹休息就好?醫:小心形成不可逆的青光眼。 .太陽眼鏡沒抗UV400更傷眼!挑選3重點助防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12-07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沒控好18歲竟已失明!出現「這狀況」多是黃斑部病變晚期,糖尿病患必做1事!
糖尿病造成的視網膜病變,是非外傷造成眼睛失明的第一名。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18歲青少年,因為未控制好血糖,就醫時已經雙眼失明,但國內尚無有效的療法。黃斑部病變有兩種:8成屬乾性,但濕性更快失去視力黃斑部病變一般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8成患者屬於乾性,隨年齡增長會慢慢失去中央視野。濕性雖少見但更嚴重,視網膜下出現新的異常血管時,血管可能會洩漏血液或其他液體,導致黃斑瘢痕形成,因此濕性比乾性更快失去視力。什麼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中的黃斑部受損時失去中央視覺,無論看近或遠,都看不到精細的細節,但周邊視力卻仍然正常,並可分為乾性及濕性兩種,有高8成患者都屬於乾性,濕性雖罕見但更嚴重,會比乾性更快失去視力。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高度近視、高血壓或眼球外張,都是黃斑部病變好發族群,典型症狀包含視野變暗、霧化等,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主檢測,但糖尿病患者常併發濕性黃斑部病變。然而,糖尿病患者卻常併發濕性黃斑部病變,因為糖尿病人血管脆弱,易造成眼底血管出血,進而導致黃斑部水腫。哪些人是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群?高度近視、高血壓或眼球外張,都是黃斑部病變好發族群。前總統蔣經國就是糖尿病誘發視網膜病變的典型個案,呂大文說,前總統蔣經國的糖尿病史長,血糖控制不好,也做過很多手術,但視網膜黃斑部病變預後一般都不好。黃斑部病變失明的糖尿病患者,占所有患者10%到15%,目前眼科與新陳代謝科已建立「糖尿病照護網」,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告知糖友,定期到眼科檢查。黃斑部病變如果發生「視野變暗」時,多半已是嚴重狀態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說,糖尿病患者發生「黃斑部病變」,和病程呈現正相關,愈久會問題愈多,典型症狀是視野變暗,因為黃斑部是眼睛中負責感光的部位,一旦變暗就沒有辦法看到正常影像,「通常病人會告知視野變暗,都已經是很嚴重的時候」。王治元解釋,白內障的患者,因為在陽光下視野變小,在陽光下看不清楚,室內則可以看清;黃斑部病變則是相反,戶外有陽光,一旦在沒陽光的室內就沒辦法看清,不僅糖尿病患者,部分老年人也會罹患。對於年輕的患者,適逢需要工作的階段,如果視力發生問題就會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非外傷失明 最常見病因就是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的三高控制是基本,先前有個18歲的個案,因為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卻未控制好血糖,來就醫時已經失明。王治元說到目前國內尚無相關療法,「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本來就是非外傷眼睛失明第一名」,因為糖尿病的病患人數多,導致患者數也較多。王治元提醒,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第5年開始,要做嚴格追蹤,且有些人因為家族遺傳,網膜比較脆弱,所以會提醒患者定期追蹤;至於第二型患者,確診後,直接做糖尿病的併發症篩檢。病史愈久愈容易發病,即便血糖控制好也不能完全避免,一定要到規律到眼科就醫,觀察眼睛的變化並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4 醫療.眼部
吃錯浪費!黃斑部病變、白內障...專家曝「眼睛5問題吃葉黃素」無效 7習慣護眼效果更好
現在大多數人的眼睛都普遍過度使用,因此,許多人開始吃起葉黃素來護眼,但葉黃素對眼睛相關疾病都有幫助嗎?一、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Q:葉黃素可以改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嗎?A:不能預防,但可以「減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從中度惡化為重度的機率。美國國家衛生院下屬研究所,國家眼科研究所(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的臨床試驗AREDS和AREDS2研究 ( AREDS是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ies的縮寫)AREDS/AREDS2的主要發現:葉黃素可使從中度到晚期AMD進展的風險降低約25%,但服用葉黃素不能預防AMD的發生。二、白內障(Cataract)Q:葉黃素可以改善白內障(Cataract)嗎?A:不能預防,不管是輕微或嚴重白內障,皆不能阻止白內障(Cataract)惡化。在AREDS2研究,除研究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國家眼科研究所(NEI)還研究葉黃素/玉米黃素對白內障的效果。總共收錄3159人(6027隻眼睛),年齡50-85歲,平均追蹤4.7年。不管有沒有吃葉黃素,5兩組在第五年,都有 24% 的人需要進行白內障手術治療。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白內障,花了一大堆錢去買葉黃素,想要預防白內障,是徒勞無功的!還是得及時進行白內障手術治療。大多數的研究對於減緩白內障預防進展是無效的。三、近視Q:葉黃素可以改善近視嗎?A:目前沒有足夠証據研究,葉黃素可以明顯「預防」近視。但如果你是高度近視者,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或許可以增加黃斑部色素密度,或許可以降低黃斑部病變風險!研究人員收錄高度近視(眼軸長度 axial length>26mm)的族群,每日給予葉黃素 20mg持續六個月,看對黃斑色素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 MPOD)的改善程度。結果顯示,那些有沒有補充葉黃素,對近視的預防,皆沒有明顯的差別。但是,研究人員發現把眼軸長度26-28.25mm過長的族群(高度近視的眼軸過長者),各別獨立分析一下,補充葉黃素20mg六個月後,又可以顯著改善這些高風險族群的MPOD!四、青光眼Q:葉黃素可以改善青光眼嗎?A:目前研究結果尚未有一致性的結論,或許可以作為青光眼的輔助治療,但最主要還是要尋求醫師治療以免耽誤治療時機。根據目前的研究,葉黃素對青光眼的效果尚不確定。有研究顯示,葉黃素可能有助於降低青光眼的風險,但也有研究顯示沒有效果。有一項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先將豚鼠模擬青光眼,並讓一組豚鼠服用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補充劑。結果發現,補充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豚鼠,眼壓降低了約20%,視神經的損傷也減少了約40%。這項研究顯示,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能對青光眼有保護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證實。而根據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胡蘿蔔素(包括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葉黃素,只定位為青光眼的輔助治療。但其相關研究文獻不夠多。且專家提醒:.葉黃素並不能直接降低眼壓或營養視神經,因此不能直接治療青光眼。.雖然葉黃素對青光眼的預防有一定的幫助,但不能完全依賴葉黃素來預防青光眼。目前的研究尚不一致,無法確定葉黃素是否對青光眼有效。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葉黃素對青光眼的實際效果。五、飛蚊症(floaters)Q:葉黃素可以改善飛蚊症嗎?A:一般的飛蚊症完全沒有葉黃素的相關研究。但若是糖尿病族群的視網膜病變,也許每日補充10mg葉黃素持續36周,可以改善視覺對比敏感度。研究提到,對於糖尿病且有飛蚊症的族群,每日給予葉黃素10mg 服用36周,可以改善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視覺對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但其相關研究文獻不夠多。愛護眼睛健康 7關鍵莫輕忽除了葉黃素攝取之外,重症醫師黃軒強調,保持良好的眼睛衛生習慣,才是預防眼睛疾病和保持視力,最重要方法:1、調整螢幕調整螢幕的亮度、對比度和字體大小,使其適合自己的視力,減少眼睛的負擔 。如果可能,可以使用藍光濾鏡或配戴防藍光眼鏡,來減少藍光的傷害 。2、用眼姿勢保持良好的用眼姿勢,避免低頭或仰頭看螢幕,保持螢幕與眼睛的距離約為50至70公分,並與眼睛的水平線相平行。此外,還要注意室內的照明,避免過亮或過暗,以及反光或眩光的影響 。3、眼睛清潔保持眼睛的清潔,避免用手摩擦或揉眼睛,以免引起感染或傷害。如果佩戴隱形眼鏡,要注意按照正確的方法清洗和保存,並定期更換,避免佩戴時間過長或過期 。4、良好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吸菸、飲酒、熬夜等不良習慣,因為這些都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增加眼睛疾病的風險。相反,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堅果等,以補充眼睛所需的營養。5、適當運動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也可以改善眼睛的血液循環,減少眼壓,預防青光眼和其他眼睛疾病。建議每天至少做3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如走路、跑步、騎自行車等。6、戴適合眼鏡如果有視力問題,要及時配戴適合的眼鏡,以避免眼睛過度負擔,導致視力下降或眼睛疲勞;如果經常使用電腦或其他螢幕裝置,可以選擇防藍光的眼鏡,以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7、定期檢查眼睛定期檢查眼睛及時發現和治療眼睛的問題,如近視、遠視、散光、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退化等。如果有視力下降、眼睛疼痛、紅腫、流淚、分泌物、異物感等症狀,要及時就醫,不要自行用藥或忽視。 延伸閱讀:.魚油、葉黃素、鈣片能一起吃嗎?營養師曝「6種組合保健食品」別一起吃.防癌明星青花菜功效有哪些?怎麼料理青花菜讓抗氧化力更高?.「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0 焦點.杏林.診間
被診斷視網膜剝離需馬上開刀,又遇黃斑部水腫來攪局!終在鄭醫師照顧下恢復視力
那天早上眼睛怪怪的,左眼閉上,右眼視力正常,再將右眼閉上,左眼視野右上半部是黑的,老公馬上載我到台中榮總就診。眼科散瞳一看,醫師說:「妳的視網膜剝離了,要馬上開刀。」轉身跟護理師交代「打電話請元韶準備開刀。」護理師將左眼睫毛剪短,準備進開刀房。躺在開刀床有位高大的醫師過來打招呼,他就是眼科鄭元韶醫師。在醫院住了四天,視網膜乖乖的貼合,醫師囑咐一些術後注意事項後,出院回家。二周後視網膜又剝離,又是開刀住院,約一個月又再度剝離,還是開刀住院,歷經三次開刀,我的視網膜終於牢牢的貼回去。期間親友關心「是不是換個醫師看?」「這醫師是不是醫術不行?」我知道他們的擔心,但我相信我的醫師,也相信老天的安排。當視網膜已牢不可破時,黃斑部水腫卻來攪局,這就是高度近視所衍生眼睛問題,鄭醫師擔心我是因糖尿病引起,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為5.6很正常,健保無法給付針劑。有「眼科最後禁地」之稱的黃斑部病變,讓我跟鄭醫師展開長期抗戰,抗血管新生針劑一針約3萬元,眼睛點完麻藥後,從鞏膜血管最少的位置將藥劑直接打進玻璃體內,我已經打了超過20針。雙眼在鄭醫師照顧下,還能看見荷花開,魚兒游,藍天白雲好時節,您在我心中是最棒的。
-
2023-10-13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行走人間的「光明」使者,林逸民為七成患者義診!測出男孩3900度近視,找出「自閉」病因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第一位眼科醫師,赴美留學,不僅留學第一年就獲得美國外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的認證,還在6年後成為「發明家」,研發後囊植入人工水晶體,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他是現年81歲的林逸民,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從美國返台,承接岳父的眼科診所,至今已35年,現在仍每天在診間忙進忙出,照顧一雙又一雙眼睛。林逸民個子不高,益發顯得聲音宏亮。赴五福眼科診所就醫的患者,各個都是老病人,遠遠看見這位「老師父」,人都還沒踏進診間,就已像跟熟朋友話家常似的嚷嚷「我的眼睛好像破洞了」,林逸民也像是隔壁鄰居般地回應「眼睛沒這麼容易破洞啦」。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的過程中,林逸民已熟練地操作完眼科儀器,一一把患者最擔心的病況解釋清楚。宜蘭眼科珍稀,五福診所為七成患者「義診」。 林逸民說,以前宜蘭只有兩位眼科醫師,一位在聖母醫院,一位就是他。1986年,他因為岳父陳五福檢查出肝臟疾病,毅然決然從美國返台,接下岳父的五福診所。當時眼科醫師在宜蘭「物以稀為貴」,每天至少要看200到300位患者,而且在那個沒有健保的年代,三成患者繳不出醫藥費,林逸民也都治病優先,沒收到醫藥費也不在意。診所的財務全靠其餘七成患者支付的醫藥費支撐。不過,雖然有三成患者都算義診,但逢年過節他們送來的雞鴨魚肉,多到可以擺好幾桌,還得分送給別人才消化得完。林逸民笑說:「這也算是支付了醫藥費。」直到現在,五福診所仍時常替付不出醫藥費的民眾開刀、治療,只是,這一份心意有時被踐踏。譬如有位來自新北市的民眾,無力支付白內障手術的費用,林逸民免費替他開刀後,他要求另一眼也免費開刀,林逸民拒絕,竟被他投訴到宜蘭縣衛生局。林逸民不得不多次向衛生局說明,才還了清白。林逸民說,這些事情並不減損他對治療病患的熱情,他深信不好的人僅是少數,多數人都是善良的。從小與眼科有緣,美國留學求知欲大爆發。林逸民從小就跟眼科很有淵源,叔叔是眼科醫師,親戚也有幾位是眼科醫師,後來娶妻,岳父又是眼科醫師。回想當年,醫科最夯的科別是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沒有人要選,尤其眼科,整個中國附醫只有他一個人選。林逸民自嘲選擇眼科是因為眼科是唯一一個「可以坐著開刀」的科別,而其實,他從小對於眼睛就有莫大的好奇:為什麼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為什麼眼睛是圓的?最記得赴美留學的第一年,他拿這個思索很久的問題「考」面試教授,教授僅回他「老天爺給的」。他後來知道,眼睛非圓形不可,圓形才有辦法有軸心,光才得以反射映出影像。當時還因為這段問答,有位教授請他一定要去當他的研究生。美國留學路上,他展現對眼睛的無止盡好奇。某天他坐在校園內的樹下準備午餐,光線照射在身上,他感覺極為刺眼,突然想到「白內障與紫外線的關係」。林逸民說,就像愛因斯坦突然想出E=MC2、牛頓被蘋果打到想出地心引力一樣,他的這項發現,讓學界開始討論白內障與紫外線的關係。在美發明雙凸人工水晶體,卻返國接下岳父診所。離開校園後,他待在美國執業,每天都要替白內障患者開刀,可是植入的水晶體時常沾黏,得二次開刀。他仔細找出原因:原來當時的水晶體是單凸面,人體最初的水晶體卻是雙凸面。林逸民認為所有器官都是原始的最好,基於這個信念,他與當地的醫材公司討論,僅花了短短三個月,就製作出雙凸人工水晶體,並以他的姓氏命名為「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後來的水晶體都是以此為基礎改良設計的。正當他在美國發展得最好的時刻,台灣傳來壞消息,他的岳父檢查出肝臟疾病。林逸民說,那時他45歲,他想著自己的媽媽48歲過世,自己可能也只能活到48歲,既然人生壽命有限,就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果斷決定跟太太一起返台,照顧岳父,也接下五福診所。測出男孩3900度近視,找出男孩「自閉」原因。待在五福診所的35年,他也創造出許多奇蹟,譬如他檢測出近視度數達到3900度的案例。這位不到10歲的男童,被爸爸帶來,爸爸破題就說,兒子是自閉兒,來來回回檢查多次,男童的確都不發一語,直到他請爸爸迴避,男童才開始說話。林逸民檢查男童眼球,懷疑他有高度近視。然而當時的儀器僅能檢測到2000度,2000度時男童仍說看不見。林逸民嘗試再加上鏡片,加到3200度時,男童才說:「醫師,我看到你的眼球了。」一路加到3900度,男童總算說他「看到了」。林逸民問男童,為什麼以前不說自己看不到?男童回答林逸民,他不知道這叫看不到。林逸民耐心抽絲剝繭,終於搞清楚,男童根本沒有自閉症,而是看不到沒辦法回應周邊的訊息,意外解開一道謎題。接手盲人重建中心,培育技能鼓勵自食其力。林逸民把高超的眼科技術帶到宜蘭,也發揚善心,接下岳父設立的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他認為盲人不該因為視力而斷送與社會連結的能力,期待讓盲人也可以貢獻所長。那時的台灣省省長宋楚瑜到訪,林逸民積極向宋楚瑜說明他的目標,要求宋楚瑜捐贈30台盲人打字機與電腦,宋楚瑜二話不說超標募資捐贈34台。林逸民的請願,為台灣首度引進盲人打字機。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協助盲人可以遵從他們的天賦,如唱紅「流浪到淡水」的李炳輝就是慕光盲人重建中心第二屆畢業的學生,現在仍有20多名學生在中心內學習一技之長。林逸民說,中心大多培養他們的音樂長才或是訓練按摩技巧,增加他們在社會求生的能力。行醫55年,林逸民正在撰寫取名「一目瞭然」的新書。他說,眼睛確實是靈魂之窗,許多疾病都能從眼睛看出端倪,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臟疾病等,新書希望幫助民眾認識眼睛,保護眼睛。3C產品充斥的現在,林逸民自己也格外珍惜視力,堅守看書30分鐘、休息10分鐘法則。林逸民說,人生這條路最感恩的是能將自身所愛付出給更多人。未來的日子,他關心眼睛也關心台灣,會盡一己之力到最後一刻。個人獎:林逸民年 齡:81歲出生地:台中市學 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日本北里大學醫學博士.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美國終身眼科學院院士經 歷: .留美第一年考上美國聯邦醫師執照.留美第四年通過美國眼科專科醫師認證.留美第五年被選入美國眼科學院院士.留美第八年入選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 A C S」.美國AFIP(陸軍病理研究院)病理研究員.美國NIH(國家衛生研究院)青光眼研究員.美國紐約奧伯尼醫學院講師.美國華盛頓大學愛爾敦紀念醫院眼科主任及臨床副教授.美國德州大學眼科臨床教授.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馬偕醫學院第三和第四屆董事長.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長.安寧基金會董事現 職: .五福眼科院長.慕光盲人重建中心董事.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董事.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臨床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顧問.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台中一中教育基金會董事主要事蹟:.發明林氏雙凸人工水晶體(Lin Lens).台灣唯一一位美國終身眼科學院院士.承接慕光盲人重建中心持續幫助盲人發揮天賦.致力醫學教育推動成立馬偕醫學院.長年義診照顧宜蘭偏鄉弱勢【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6 醫聲.Podcast
🎧|做近視、老花雷射手術,有效、不傷眼?醫:「這樣做」不會白花錢
眼科雷射手術、屈光手術越來越進步,從近視、遠視到散光,都可透過雷射屈光手術獲得改善!不過,眼科雷射手術真的可以幫助眼睛回春、零故障?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提醒,接受眼科雷射手術後,術後保養很重要,不然極容易度數反彈、眼睛乾,導致手術效果大打折扣!🎧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孫啟欽解釋,目前雷射手術科技日新月異,不僅朝微創化、精準化、個人化治療方向前進,隨著傷口越來越小、定位越來越精準,復原時間大幅縮短,術後疼痛、眼睛乾澀、夜間眩光等傳統治療副作用機率也明顯降低,治療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只要經過評估、可接受手術治療,從高度近視、遠視到散光,甚至白內障等,都可得到改善、治療。術後「重見光明」,千萬別再蹂躪雙眼!但雷射手術不是萬靈丹!孫啟欽觀察到,有些病患接受手術「重見光明」後,馬上徹夜狂歡、瘋狂用眼,原本應該遵照醫囑點眼藥,讓眼睛保持濕潤, 或該讓眼睛休息,結果因為太興奮,上述通通沒做到。由於病患術後讓眼睛太過乾澀、疲累,導致眼睛不舒服、頻頻搓揉眼睛,回診時一檢查,醫師發現,這些病患的角膜,原本被修得很平滑,沒想到已充滿坑坑洞洞,還出現破皮,這樣下去,不僅眼睛會更乾澀,度數也會回升,隨著年紀增長,情況就會越來越複雜,眼睛健康也會越來越惡化。雷射手術,不是所有眼睛疾病萬靈丹「聽說高度近視會引起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出血,我做近視雷射手術,是不是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在孫啟欽的診間,他也曾遇過患者提出這樣的疑惑、需求。對此,孫啟欽表示,高度近視的確容易造成白內障、青光眼提早發生,也容易引起黃斑部出血,不過當高度近視已造成這些問題,代表眼睛產生結構異常,而雷射手術只針對「角膜」進行矯正,角膜位於眼睛前端,在這種情況下,整顆眼睛還是存在結構問題,傷害已經造成,並不會因為做了雷射手術而有所改變。術後保養做得好,手術效果才會持久孫啟欽強調,術前評估與術後保養都是不可或缺,病患也要很了解自己的需求與實際狀況。此外,術後一定要遵照醫囑點眼藥、保持眼睛濕潤,這樣六個月內,術後乾眼現象就會減輕、舒緩,不只如此,眼睛也要適時休息、遵照醫囑回診,且不要搓揉眼睛、做好眼睛防護、防曬工作,避免紫外線傷害雙眼,遇到異常情況,也要盡快回診,這樣手術效果才會維持持久,眼睛也才能真正「重見光明」。孫啟欽小檔案現職: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基隆紀念長庚研究計畫審核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長庚紀念醫院角膜科研究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
-
2023-09-03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滿眼盡是綠黃蔬 黃斑部的飲食補給
身為牙醫師,我曾經作過被拔牙的惡夢;但現實生活中,或許因為自己高度近視,我最擔心的器官是眼睛。但偏偏我的工作,需要凝聚眼力於狹隘的口腔視野。工作之餘,視線則在3C產品之間游移。今年因左眼視力模糊,至醫院檢查發現左眼黃斑部有薄膜。黃斑部是感光細胞密度最高的區域,最重要的視覺中心。雖然薄膜不如「退化性黃斑部病變」嚴重,但視力已顯著受損,除了改變工作與生活習慣,飲食調整也是預防視力惡化的重要關鍵。鮭魚&菠菜義式燉飯(2人份)葉黃素是保護黃斑部的關鍵營養素,以「深綠色」蔬菜含量最多,冬季盛產的菠菜當然是黃斑部營養補給的最佳主角,但夏季也可用其他深色蔬菜取代。玉米中的玉米黃素可以提高葉黃素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葉黃素屬於脂溶性維生素,搭配含Omega-3的鮭魚好油共煮,更可促進葉黃素的吸收。食材:鮭魚300克、菠菜或冷凍菠菜400克、糙米飯1碗、玉米粒100克、洋蔥80克切丁、鴻喜菇1/2包、豆漿200毫升、起司粉2小匙、低溫烘焙堅果30克、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菠菜汆燙冷卻,切適口大小。2. 鮭魚去皮取出魚刺,切適口大小。撒上香料、鹽和黑胡椒。靜置5分鐘後沾高筋麵粉,並以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黄備用。3. 以中小火炒洋蔥至透明,放入鴻禧菇及菠菜稍微拌炒。接著倒入豆漿,撒上起司粉拌勻。4. 加入糙米飯、玉米粒並拌勻,接著放入鮭魚塊,最後以鹽和黑胡椒調味,撒上堅果碎粒。● 玉米粒可與糙米一起用電鍋煮熟。燉茄汁蠔油海鮮&炒歐姆蛋沙拉(4人份)鋅具有抗氧化作用,研究顯示缺乏鋅可能導致黃斑部病變。蝦子、干貝等海鮮,不但低脂高蛋白,還富含鋅。搭配滿滿花青素的黑米飯,花青素是強力天然抗氧化物,可保護血管、間接降低眼壓。彩椒葉黃素豐富,滑嫩可口的歐姆蛋更集結葉黃素、維生素A、E及鋅等複合護眼配方。食材:綜合海鮮(蝦子、透抽、干貝)350克、三色彩椒各1/2顆、 茄子1條、洋蔥1/2顆、磨菇6顆、萵苣生菜2顆、紅酒50cc、番茄糊4大匙、蠔油4大匙、鹽和黑胡椒適量、綜合香草適量、蛋4顆、花椰菜6小朵作法:1. 彩椒切長條、茄子切段、洋蔥磨菇切片、花椰菜氽燙。2. 開中小火,鍋中加少許油,先將洋蔥炒到透明,再放入蘑菇續炒。3. 將菜類移到鍋緣。放入海鮮及茄子,將海鮮炒到變色、茄子炒軟,接著倒入紅酒並讓酒精蒸發。轉小火繼續放入番茄糊及蠔油(如太乾可加點水)。4. 放入彩椒,並加入綜合香草,最後以鹽和黑胡椒調味。5. 滑嫩歐姆蛋作法:將蛋加入少量的鹽與水,並且均勻攪散。平底鍋放入一點油,油微熱就倒入蛋液。稍有凝固時就可以用鏟子來回不時地攪拌,約六分熟時,再上下攪拌就可以準備出鍋。6. 將作法3茄汁蠔油海鮮、歐姆蛋、汆燙的花椰菜及萵苣擺盤即完成。明目蔬果奶茶(2人份)胡蘿蔔顧眼睛,而枸杞是眼睛天然的防曬,兩者都是護眼明星食材。還有花青素含量排行榜第一的藍莓、高維生素C的奇異果,以及維生素A豐沛的牛奶。因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必須搭配酪梨優質油脂類食物一起食用,吸收較佳。食材:胡蘿蔔2/3條、牛奶500毫升、酪梨1/2顆、帶葉芹菜1支、奇異果1顆、藍莓120克、枸杞40克作法:1. 枸杞用熱水沖洗並軟化。2. 將以上的食材全部切小塊,放入果汁機內攪打成泥汁狀即成。(可留部份蔬果如奇異果、藍莓及枸杞作為裝飾。)● 藍莓可先不攪打,則液體呈現鮮橘色;或藍莓、枸杞皆不攪打,呈現黃色。最後擺盤以果粒呈現較有咀嚼感,且增加不同層次口感與美感。
-
2023-08-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黃素要吃多久才有效?飯前還飯後吃?吃葉黃素前你該知道的7件事
「葉黃素」是一種存在於蔬果中的類胡蘿蔔素,能保護細胞避免受自由基的傷害,其主要功能是提升眼睛保護力,防止混濁不清。一般人都知道葉黃素能護眼,但在挑選葉黃素時,仍存在不少迷思需要破解,藥師也分享相關常見問題,幫助民眾正確補充葉黃素,更守護眼的健康。微笑藥師藥局藥師廖偉呈於臉書粉絲頁表示,不少民眾會在網上搜尋葉黃素的資料,像是葉黃素可以預防近視嗎?葉黃素要吃多久才有效?葉黃素應該飯前還飯後吃?這次他也整理葉黃素的常見迷思與問題,提供民眾參考。葉黃素可以預防近視嗎? 廖偉呈解釋,葉黃素無法防止近視發生,但可以減少高度近視引起的氧化壓力,對高度近視的人群有一定幫助。 近視主要由眼球前後軸距過長(永久性近視)或屈光性近視(睫狀肌長期緊繃無法完全放鬆,導致水晶體增厚)引起,與葉黃素缺乏與否沒有關係。保護視力還是要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 目前也缺乏足夠的實驗證據證明葉黃素對於預防或改善青少年近視的效果。葉黃素可以預防飛蚊症嗎? 廖偉呈指出,目前沒有大型研究證實任何食物或葉黃素有助於改善飛蚊症。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服用保健食品後飛蚊症消失,實際上只是因為玻璃體的混濁物漂離視線中心,使視覺感受變得不明顯,並非真正消失。葉黃素能預防白內障嗎? 目前研究顯示,補充葉黃素並不能治療白內障,對於預防白內障惡化也很有限。廖偉呈表示,要預防白內障,重要的是進行充足運動、保持正常的睡眠,以及攝取足夠的抗氧化食物,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並在外出時佩戴太陽眼鏡,這些方法更能有效預防白內障。 葉黃素如果停掉會不會有依賴性? 廖偉呈解釋,葉黃素本身並沒有所謂的「依賴性」問題,即便停止了也不會產生依賴性,也並不需要不同品牌的葉黃素產品輪流食用。重要的是選擇一個可信賴的品牌,確保其品質和成分的穩定性,並按照產品說明適量、持續的使用。葉黃素要吃多久才有效? 廖偉呈指出,葉黃素是一種慢效的營養素,短期內補充並不會馬上見效,一般需要持續補充葉黃素4~6個月的時間,才能累積足夠的葉黃素濃度,以達到最佳的保護和視覺改善效果;而葉黃素的效果是否顯著,取決於每個人補充葉黃素的目的。葉黃素應該飯前還飯後吃? 廖偉呈表示,不論是游離型還是酯化型葉黃素,它們的結構都具有脂溶性,儘管游離型葉黃素的結構極性較高,但仍建議在飯後食用較為適宜。 因為食物中的油脂可以促進膽汁分泌,提高葉黃素的吸收效率,建議最好是與含有脂肪的食物一同食用或在進餐後食用,這樣可以增加葉黃素或配方中其他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如果某餐攝取較多的油脂,那麼可以在餐飯後補充葉黃素,重要的是要長期且持續補充,累積足夠的濃度後才能達到最佳的保健效果。葉黃素劑量愈高愈好? 廖偉呈解釋,補充劑量較高的葉黃素只會使血液中的濃度迅速上升,而黃斑部抵抗強光的能力增強,對於黃斑部的預防保健效果並沒有絕對關係。相比之下, 定期且長期地補充葉黃素才是關鍵。 即使每天服用低劑量葉黃素,6個月後血液中的葉黃素濃度仍可達到穩定水平。通常每天攝取6~10毫克的葉黃素就足夠,額外補充超過30毫克的高劑量葉黃素不僅不會增加保護效果,反而可能增加身體的代謝負擔。【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239.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31 名人.精華區
呂大文/高度近視防青光眼 每年應定期檢查
青光眼是逐漸讓人致盲的疾病,許多人聞之色變。今年6月底至7月初,世界青光眼大會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受COVID-19影響,這是4年來第1次實體世界會議。此次會議針對青光眼的病因、治療發展提出討論,也重視青光眼與近視的關聯性。台灣有高比率的近視人口,許多討論值得重視。近視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屈光異常,全球大約有16億患者,發病率還在逐年增加,預計2050年全球有一半人口近視,其中約10%是度數高於500度的高度近視。近視度數愈高 眼球退化愈快近視度數愈高,眼球退化速度愈快,正常眼球前後直徑22至23毫米,近視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增長0.37毫米,隨度數增加,眼軸長度不正常拉長。但視網膜面積固定,所以高度近視者的視網膜愈來愈薄,而且血流供應不足,因而造成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病變。外國許多學者認為高度近視是青光眼誘發成因之一。台灣高中生近視比率78%,大學生更達85%以上,依此推論,台灣應有全球最高比率的青光眼人口,但根據青光眼篩選結果和臨床印象,台灣青光眼人口比率並沒有那麼高。高度近視是不是誘發青光眼的危險因素?在台灣眼科界有很多爭論。目前許多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橫跨國家、包含各式人種,顯示近視會增加罹患青光眼的機會。雖然因研究方法不同,結果略有差異,但都顯示近視患者得到青光眼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到4倍,近視高於600度的人,風險更加明顯。近視成因分為遺傳性和環境因子,若幼童時期眼球發育過度,即形成近視。環境因子,可因照明不足、閱讀姿勢不良、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過長等,造成眼球軸長變長,使視網膜成像不清楚。近視增加青光眼機率,目前機轉並不清楚。有學者猜測,造成近視與青光眼的基因位置有部分重合,如基因SIX6,因此容易同時發病。有學者認為近視使眼球的眼軸增長過程中,讓眼晴組織受到傷害,尤其視神經纖維必須穿過的篩狀板,因為變薄容易隨眼壓變化扭曲變形,壓迫視神經纖維而萎縮,形成青光眼。高度近視、青光眼診斷易混淆青光眼的病人有特殊視神經病變與視野缺損,高度近視的病人也是,使兩者在診斷上容易混淆。再加上高度近視病人在眼軸增長過程中,會造成視神經盤的形狀與視神經纖維產生許多變異,讓診斷青光眼在高度近視的患者更形困難。另外,高度近視者視力較差,對輕微視力下降容易忽視,常錯過早期診斷最佳時機。如何早期發現高度近視合併有青光眼?高度近視患者,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每年應定期到醫療院所檢查。確診後要及時、規律用藥,並按醫囑復查。每六個月追蹤眼底變化及視野並建檔,以便前後對照,長期追蹤。青光眼是國人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旦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因此只要高度近視,就要小心青光眼這個疾患。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