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搜尋
高山症
共找到
42
筆 文章
-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我的藥沒有效?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北印度公立醫院田野觀察紀實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七月初赴北印度拉達克進行高原醫療人類學田野工作,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城市行動,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無論是爬坡兩步就氣喘如牛、抑或皮膚對抗乾燥且強烈的紫外線產生的過敏反應。此行中途兩次奔赴首府列城(Leh)SNM Hospital,一次為報導人的母親因急性眼疾自兩百多公里外的藏斯卡(Zanskar)送來市中心、另一次則是陪同前往探視被送至急診室的台灣國際志工學生。對於印度公立醫院醫療現場、及其中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兩次歷程提供了參與觀察(participate observation)與反思的機會。七月九日當天原與報導人拉莫師父約定好參觀正在籌備中的私人療養院,報導人來自拉達克比丘尼協會(Ladakh Nun Association),該協會創辦人Dr. Palmo本身即是一位藏醫,關注婦女權益、精神健康與安寧醫療,登記為NGO便是希望佛教與社區能更加融合,寺院中的各項活動皆開放民眾參與,參與者多為女性。Dr. Palmo說,拉達克仍舊是一個保守的父權社會,婦女在婚姻中所面對的挫折、困頓、尤其照護臨終老人成為重大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原因促使她年前獲贈一片土地後,興起建造一座綜合療養中心(Dr. Palmo使用「healing」這個詞彙)的念頭,提供婦女喘息、調整身心平衡的處所。參觀途中拉莫師父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的母親被緊急送來列城,在長途跋涉近十小時後,將在半小時後抵達。我詢問能否一同前往照護眼睛受傷的母親,獲允後一同跳上車。抵達SNM醫院前棟門診大樓,拉莫的大哥、大嫂及母親已在眼科門診外等待,遊牧民族的穿著、風塵撲撲的面色,母親戴著太陽眼鏡看不出受傷的狀況,但十小時的求醫路程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偏鄉」距離。我想起邱仁輝醫師在《挖蟲草的女孩》一書中曾提及,青康藏高原的醫師對他說:「我出門看個病人馬上回來」,而這一去便是兩天。時間與空間距離的差異是醫療重要的考量之一,台灣交通便利,經常使人忘了這一點。拉莫師父留下來陪伴家人,另一位安莫師父陪我四處走走。SNM Hospital全名為索南諾布紀念醫院(Sonam Nurboo Memorial Hospital),位於列城市中心,是拉達克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唯一的一間。院名紀念Sonam Nurboo(1909-1980),他生於列城,1930年代前往英國攻讀工程學位,是拉達克第一人,返國後旋即遇上巴基斯坦襲擊,他運用專業修築了一座臨時軍用機場,使拉達克繞過農業和工業時代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爾後帶領建設邊境道路、入閣擔任工程、電力及事務部長,1961年獲頒國家級蓮花士勳章。院內人聲鼎沸,但自有一套系統、亂中有序,反倒不覺得擁擠,且相當窗明几淨。門診分布在一、二樓,共有十二科:泌尿科、兒童發展障礙科(Paediatric Handicap)、藏醫科/阿育吠陀科(Amchi / Ayush)、眼科、兒科、病理科與血庫、影像放射科、牙科、骨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與戒癮中心(Psychiatry & De-addiction)。門診大樓一樓右側設有會診諮詢處(consultant),大排長龍,目測約有八十多人極有秩序地分成三列隊伍;左側則是藥局。由於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由印度政府負擔,民眾幾乎不需付費,醫師開立的處方若醫院藥局有,可免費領取,如無,則自行到院外藥房購買。在眼科、外科及兒科的候診區域中,也發現各診療室一旁設有門診手術室、注射室,與台灣不同,這裡的病人毋需走太遠便可完成整套治療流程;機械設備亦相當完善,包括最新CT掃描、MRI、陰道鏡、內視鏡、超音波心動圖、C形臂等,都可在走廊上看見這些暗示著醫療高科技服務的宣傳海報。門診大樓的另一側是住院大樓,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個床位、中央供暖,實屬健全。該院目前在印度醫療體系中列為第二級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根據印度2017年的〈國家衛生政策報告〉(National Policy Report)指出,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占整體醫療支出之74%,且掌握全國約62.4%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士與78%的救護車服務。一般對於印度醫療系統的印象也多是貧富懸殊、公立醫院吵雜擁擠、水平不高,如需進一步治療,仍需去私立醫院,而大部份費用需自付。但若加上文化與社會條件,針對拉達克醫療的初步觀察則提供另一種思考面向。上文所提及拉達克女尼協會的療養中心屬私人機構,她們曾來台灣參訪慈濟,對於建立一所富含佛教義涵在其中的醫療機構深具信心。而SNM雖是公立醫院,整體管理卻有條不紊,雖然進一步資料仍需深究,但這或許也與拉達克社會的藏傳佛教文化基底有關,反映出極高的道德規範與決策準則(當然也得考慮拉達克於2019年升格為United Territory後獲注大量資源):對於「病苦」的人性(humanities)思維而非成本計算與管理,在政府負擔全額醫療費用一事上,不分拉達克人、流亡藏人或外國人皆同。醫院的官網這麼說:「我們的願景是成為本地的第三級護理醫院(District Hospital),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以最少的轉診量治療各種疾病,並擁有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無論病人的種姓、信仰或膚色,將提供最好的醫療治療與嚴格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和同情心的文化。」(https://www.snmhospitalleh.com/about)幾天後的傍晚時分,我正在列城的頂樓咖啡館遠眺喜馬拉雅風景、訪談流亡詩人,即將結束時接獲訊息,幾位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學生因高山症被送至SNM醫院急診室,我隨同帶隊老師一同前往探視。急診室位在醫院後側,計程車一路長驅至底,下車後找到三名台灣學生,個個面色慘白、高燒不退,他們已接受急診醫師診斷,正坐在一旁等待打針叫號,幸而有當地拉達克友人相伴,解決語言及行政程序問題。與台灣急診室不同,這裡並無檢傷分級分流的措施,病人進來後先在急診門診室排隊、醫師依序看診、開於處方簽,一旁簾子拉起來護理師就在裡頭注射藥劑,一個接一個,並不推擠叫囂。空間上也與台灣急診室常見的開放空間不同,這裡屬於「三進式」:第一進是門診,用來確認病況,如需病床(如吊點滴)或進一步處置,便往內移至下一進,這個空間容納了大約二十張病床,用布簾隔開,如需再更進一步治療,再往內移至第三進,這裡有許小房間、房間內有不同儀器,有些正嘎嘎作響。兩位學生打完針坐在一旁休息,第三位卻遲遲不見叫號。經詢問,才知治療師(therapist)認為此學生的血壓過高,打此劑針藥不適合,因此找來第二位醫師,第二位醫師同意治療師的意見,因此和第一位醫師重新討論、把學生喚去重新量了一次血壓,又是一番等待。這裡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白袍,一時難以辨認誰是醫師、誰是護理人員,但看久了倒也能看出結構與系統:被圍著諮詢者是醫師,白袍較長;捧著治療盤快速奔走的是護理師,白短較短;掛著聽筒但著便服是治療師。人數比例大約是1:5:3。從今晚的學生案例及二小時的初步田野觀察,治療師扮演極重的角色,包括藥劑的確認、病床巡邏看診、以及隨時被家屬攔下問東問西。治療師與拉達克友人是朋友,我加入他們的談話,拉達克友人笑著說,治療師認為急診醫師來自德里,開的劑量適合平地大城市,但不適合拉達克,沒有考量海拔、地理環境與整體情況,充其量只是一台「開藥機器」;治療師則笑說,你們從台灣帶來的頭痛藥、感冒藥,在這裡都不會有效,你們的藥留著回去吃。我問,同樣都是Panadol,也會因地理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嗎?治療師大笑走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從台灣帶來的日常備藥的確完全起不了作用。我坐在牆邊的候診椅上,細細體會治療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當談及醫療的跨文化理解時,我們經常討論不同族群、信仰、對身體與疾病的不同認知,卻鮮少思考用藥的跨文化差異。同樣的身體在不同的環境會對同樣的化學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認為普拿疼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科學傲慢。我也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有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呢?這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滿懷理想、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此地,卻在扺達後的第一週便辦起街舞工作坊、教拉達克小朋友最流行的舞步,劇烈運動換來的下場是需要不斷吸氧、一瓶一瓶的氧氣不斷被送進住宿,甚至有人短暫失明。接著隔天又翻越海拔5359公尺的卡東拉隘口(Khardungla pass)前往Nubra Valley,於是再度被送往醫院。一位學生自行判斷是急性高山症、緊張加上壓力在傍晚時刻忽然便癱軟不適、倒在被褥上爬不起來,工作人員緊急背著她送至急診室,檢查過後醫師淡淡地說,是恐慌症發作,學生聽及如此,笑了起來。台灣的健保便利,醫療資源濫用所見多有。拉達克公立醫院以善慈為本,醫療幾近免費,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對於在地知識的匱乏、與自我身體理解的薄弱,途增折磨,值得當代科學教育反思。最後一名學生在接受十分鐘的噴霧藥劑治療、病床休息後重新測量血壓,穩定後打了針便獲允離開,帳單各為10盧比(約台幣3元)。離開醫院時,一位躺在擔架床上的男人被快速推走、滿臉是血。臉龐稍微恢復氣色的學生問我,老師妳怎麼都沒事?我也只能笑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62歲退休翁征服海內外高山!行前就醫評估,備妥「1物」再出發
62歲的洪先生已退休,平時有運動及登山習慣,這次與朋友相約去非洲旅遊,準備挑戰海拔高達5,895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他在出發前特別就醫諮詢需準備的藥品,經醫師詳細詢問過去病史、過往登山症狀、身體檢查及行程評估後,詳細衛教預防高山症的方法,並建議使用預防性高山症用藥,同時依據當地疫情資訊,提供疫苗接種及其他用藥之指示。爬山前注意預防高海拔疾病 醫: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近年登山運動盛行,出國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機會增加,民眾在出發前,可先確定目的地是否為高海拔的地區,事先做好準備。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蔡瑋情表示,高海拔疾病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常見高海拔疾病目前主要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蔡瑋情指出,民眾處於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高山症,特別是海拔2750m以上的區域,如果過去曾有高山症的病史,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肺動脈高壓等病人有較高危險性,需要特別注意。高山症預防藥物有哪些? 登山前可就醫諮詢高山症預防藥物是醫師處方用藥,根據疾管署公告的旅遊保健資訊,在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上,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除了預防外也有治療效果,能加速人體適應高海拔環境;緩解在高海拔地區的失眠症狀,而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針對預防高海拔肺水腫,民眾則可根據醫師建議,準備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β-agonist(Salmeterol)、Tadalafil(Cialis,犀利士)、Sildenafil(Viagra,威而鋼)等藥品。蔡瑋情強調,民眾登山前,可先至家醫科門診接受身體檢查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是否需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並依醫師指示服用。最後,蔡瑋情提醒民眾,安排登山時需謹慎規劃爬升速度,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在高海拔地區也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並注意自己或同行隊友是否出現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等等),如有症狀發生應盡快降低高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出國要帶什麼?超實用出國旅遊必備物品藥品清單 懶人免煩惱!
暑假即將到來,又是出國旅遊高峰。外出遊玩要玩的盡興,事前準備不可少。出國要帶什麼?行前準備事項有哪些?《元氣網》為您整理必備物品清單。常備及備用藥品1.上呼吸道疾病:綜合感冒藥、解熱止痛藥出去玩最怕身體突然出狀況,尤其如果是老人或小孩隨行,情況可能又更麻煩。而且出國就醫不方便又貴,所以最好自備一些備用藥品,如果有小問題吃點藥可以緩解症狀。2.腸胃疾病:胃酸抑制劑、腸胃藥、止瀉劑旅遊疾病中以吃壞肚子最常見,因此常聽見「旅遊者腹瀉」的名詞。人體到了新環境,會因為當地的水質、土質不同而出現反應,症狀輕微,只需要多休息補充水分,若是嚴重到嘔吐、水瀉,一定要盡速到醫院就醫。3.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病症:抗組胺劑、吸入劑…有過敏史民眾,到國內外旅遊的過敏病症,分為食物過敏、花粉過敏、環境過敏。食物過敏通常會呈現在皮膚,出現紅疹、皮膚癢等狀況;花粉過敏則會出現鼻塞、流鼻涕、胸悶等問題;環境過敏可能是天氣太冷或是環境太髒,同樣會有皮膚癢、流鼻涕等症狀。建議民眾攜帶抗組胺劑、吸入劑和腎上腺素注射器,可在問題發生後立即用藥。4.失眠、時差問題:習慣的枕頭、安眠藥有些人出去住飯店旅館會認床而失眠,若有認床問題的民眾,可以攜帶習慣的枕頭一起旅遊,或是睡前泡熱水澡。若是長期有失眠問題,事前記得找尋醫師開立安眠藥的處方。5.暈車藥容易暈車、暈船、暈機的人,應在上車、上船前半個小時到一小時先吃藥預防。6.慢性病用藥:長期控制病情的慢性病,尤其像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出國前須備足夠藥量,建議可多帶幾天份藥量,以免遺失或其他突然狀況。7.高山疾病:丹木斯、威而鋼如要去國外爬高山,一定注意預防高山症發作。常見用藥有丹木斯(Acetazolamide)、類固醇(Dexamethasone)、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和威而鋼(Sildenafil)等。以上藥品皆須由醫師謹慎評估後處方,建議行前先掛醫院旅遊醫學門診,確實依醫囑指示服用。8.登革熱:如果到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國家,止瀉藥、防蚊液備著比較安心。旅遊保險旅途中狀況難料,一般都會建議行前購買保險。建議的旅遊險包括:1.旅行險:最基本的就是旅行平安保險。2.旅平險+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保障旅遊期間受傷就醫衍生的醫療費用支出風險。3.旅平險+海外突發疾病醫療健康保險附約:保障在海外因突發疾病住院、門診或急診診療所需之費用風險。4.旅行不便險:保障因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行李延誤、行李損失及旅行文件損失等相關風險。防疫用品近期新冠疫情再度捲土重來,Omicron變異株流行;而國人最常去的日本,最近「鏈球菌中毒休克症候群」患者也大增,致死率高達30%至70%。因此出遊若到人多的地方,仍要注意,口罩、酒精、乾洗手等用品最好隨身帶著。特別要提醒的是,酒精棉片或是濕紙巾如果要放到手提行李中,一樣受液體限制規定,建議只要帶會使用的數量就好,其他的需放入託運行李中。打疫苗如果你要到非洲國家,如肯亞觀賞動物大遷徙,可能需要先接種黃熱病疫苗、腦脊髓膜炎疫苗、傷寒疫苗、瘧疾預防用藥,通常人體需要大約二週的時間才能產生完整的抵抗力,建議提前做好準備。如不清楚欲前往的國家是否有流行疾病或疫情,是否需要施打疫苗,可先至疾管署查詢「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再評估是否前往,及行前注意事項。個人衛生用品近來環保意識盛行,有些旅館不提供衛生用品,因此牙刷、牙膏、刮鬍刀等最好備齊。還有免洗褲、個人慣用的化粧用品也不要忘記。個人安全防護用具去治安較差的國家,別忘了帶著個人安全警報器、防狼噴霧器,以備不時之需。其他防曬乳、曬後修復霜、行動電源、小型急救包、雨具等,不要漏了。務必注意,行動電源或鋰電池不可託運,請放隨身行李攜帶!出去玩還是有許多無法預期的事可能發生,出去國外也總是不像在國內方便,做最周全的準備,才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參考資料及實用旅遊資訊】.《疾管署》國際旅遊與健康.《疾管署》國際旅遊保健資訊.《外交部領事局》旅外安全.《桃園國際機場》出國便利貼.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玩要帶什麼藥?藥師盤點必帶4種型藥品!其中「1種藥」建議多帶,隨身托運行李都要放
過年前夕,疫情解封後,大家迫不及待想到世界各地旅行,人在異鄉,就醫途徑不像在台灣那麼的便捷,為了旅程保持健康,開心不掃興,事前準備不可少。首先,可以到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國際旅遊健康資訊,先了解該國是否有流行疾病或疫情,是否需要施打疫苗。舉例來說,如果要到肯亞觀賞動物大遷徙,可能就需要接種黃熱病疫苗、腦脊髓膜炎疫苗、傷寒疫苗、瘧疾預防用藥,通常人體需要大約二週的時間才能產生完整的抵抗力,建議提前做好準備,有旅遊需求者,可以到本院的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另外,本院藥學部的官方頻道「亞東PHARMASISTER 藥AFTER WORK」也有製作相關影片,告訴大家如何查詢該國是否有疾病正在流行、是否需要施打疫苗、哪些醫療院所可以施打等等,頻道內還有許多實用的藥物相關資訊,推薦您訂閱以掌握最新訊息。打完疫苗後,隨身攜帶的藥品,該怎麼準備?藥品的部分,建議帶著醫師診斷證明書或者處方箋影本,以利通關時的查驗;一到三級的管制藥品,可向食品藥物管理署提出申請,開立「病人隨身攜帶管制藥品入境出境中華民國證明書」(食藥署網站>業務專區>管制藥品>管制藥品證照申辦專區)。出國前,也可以先到外交部的網站查詢該國是否有特殊規範,以免觸犯當地法律。至於沒有處方箋的成藥,則需要依照各國的規範。1.慢性病藥品領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出國旅遊可以至醫院簽立切結書延長領藥天數,最多以兩個月為限,行李打包時也建議多帶幾天份藥量,一份隨身攜帶,另一份放在托運的行李中,以免因為意外導致沒有藥品可以使用。糖尿病病人需注意胰島素不可託運,因艙溫容易過低而導致胰島素結凍失去作用;另因登機安檢需求,建議準備一份英文病歷摘要、處方箋和藥品一起隨身攜帶;也要隨身攜帶含糖食物,以預防低血糖的情況。2.旅遊中常見的症狀及常用藥物1.暈車暈車藥的成分有兩種,抗組織胺及東莨菪鹼(Scopolamine)。抗組織胺常見的成分有Meclizine和Dimenhydrinate,因可能有嗜睡疲倦副作用導致跌倒的風險,需要特別注意;另外Meclizine的作用時間比Dimenhydrinate長,挑選時可以根據交通時間向藥師諮詢適合的藥品,以免影響旅遊的精神。東莨菪鹼會有嗜睡、尿液滯留、口乾的副作用,較不建議老人、小孩、或有青光眼問題者使用。一般口服藥品建議在搭乘前30分鐘到1小時使用,貼片劑型則建議在搭乘前4小時貼在沒有毛髮的皮膚上,目前本院備有口服劑型。2.感冒、鎮痛解熱感冒常有鼻塞流鼻水症狀,常用藥品有血管收縮劑(如:Pseudoephedrine、Oxymetazoline)及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對於有心血管問題者需要謹慎使用,而Pseudoephedrine在國內雖不是管制藥品,但在其他國家可能被視為管制藥品,需事先留意;本院Oxymetazoline為鼻噴劑,建議需要時才使用,且不建議連續使用大於三天,因容易導致反彈性鼻塞。抗組織胺又分成一代和二代,通常二代的抗組織胺比較不會有嗜睡的副作用,常見成份有Fexofenadine, Loratadine, Levocetirizine等。止痛退燒常見的藥品是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此藥品相對安全,但仍須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使用;另一類藥品則是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品(NSAID),此類藥品的鎮痛解熱效果相對於乙醯胺酚來講更為有效,但腸胃或是腎臟不好的族群需小心使用。3.上吐下瀉止吐藥常見成分有Metoclopramide、Domperidone,兩者通常建議飯前使用,Domperidone也有兒童專用水劑,可以按照醫囑劑量提供給小朋友使用。腹瀉藥品主要有抑制腸胃蠕動和吸附型兩種。抑制腸胃蠕動常見的成分為Loperamide,兩歲以下的小朋友不得使用。吸附型的則有舒腹達口服懸液用粉劑(Dioctahedral smectite)和自費的高克痢水劑(Pecolin),兩者都會干擾其他藥物吸收,需特別注意與其他藥品分開至少2小時使用,舒腹達粉劑不建議用於小於兩歲的小朋友。大於3個月的小朋友較建議使用的瀉必寧顆粒劑(Racecadotril),可加入食物或少量水中(如:置於茶匙中),充分混合後立即服用,一般治療應持續直到有二次正常大便的記錄,此藥含有蔗糖,糖尿病病人須注意。4.高山症預防用藥海拔1500公尺以上就會對人體有些微影響,造成腦部和肺部的不適,旅遊的地點若是高山、高原要留意高山症;常見用藥有丹木斯(Acetazolamide)、類固醇(Dexamethasone)、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和威而鋼(Sildenafil)等;丹木斯是磺胺類藥物,過敏者需注意告知醫師,類固醇一般則不建議使用大於7天。對於肺部不適的預防用藥,有鈣離子阻斷劑和威而鋼,透過降低肺部血管的阻力,來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以上藥品皆須由醫師謹慎評估後處方,且須確實依醫囑指示服用。出國前,先了解目的地有沒有疫情、或施打疫苗的規範,抵達的地點是否有高山地區;規律用藥的慢性病病人或是特殊族群如孕婦、孩童、老年人,須謹慎使用藥品,可掛號請醫師評估開立;指示藥及成藥相對較安全,可以向藥師諮詢後依需求購買。祝大家出國旅行都能健康、開心。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3 醫療.皮膚
寒流強襲讓皮膚變紅變紫 醫師籲就算凍傷第一級也要盡速處理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醫師提醒,山區每上升1000公尺海拔,氣溫就會下降6.5度,光是洗高麗菜都會讓手部凍傷,糖尿病友更要注意環境溫度,適度做好保暖,否則容易凍傷不自知,讓狀況更加嚴重,若使用電毯保暖也要注意,避免發生燙傷。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開業高山症專科醫師高偉峰表示,每上升1000公尺的海拔,就會降低6.5度的氣溫,因此平地若為6度,陽明山上可能就會低於0度,低溫對糖尿病友來說最為危險,保暖時要特別留意溫度。凍傷分為4級:最嚴重程度恐需截肢高偉峰指出,凍傷分4級,第1級皮膚會變紅、變紫;第2級會起水泡;第3級皮膚內出血、起血泡;第4級會發黑,嚴重會截肢。高偉峰說,平地低溫狀況雖不嚴重,但末梢循環不好的族群,像糖尿病友,常有2、3級凍傷情形,甚至嚴重到第4級凍傷都有可能。因為糖友的感受較不敏感,凍傷後又再度麻痺神經,等到發現時已經是4級凍傷發黑的狀況了。高偉峰表示,先前他在合歡山駐診時,曾有同事吃火鍋取暖,卻因為「洗高麗菜」造成手部「1級凍傷」,還好當下有泡溫水,約莫10至20分鐘就恢復知覺。凍傷第1級也要盡速泡溫水處理高偉峰建議,凍傷就算只是第1級,也要盡速泡溫水處理。曾有位攝影師到合歡山拍雪景,手凍傷卻等到下山後才就醫,治療進行了一年都沒辦法恢復完全的知覺,民眾若遇到類似狀況,建議泡溫水緊急處理,避免烤火,凍傷感受度降低,稍一不慎就可能被高溫燙傷。糖尿病友保暖也要特別注意。高偉峰表示,糖友使用電暖爐時,擺放的距離要遠一些,常有病友因感受力較差,燙到也沒有感覺,造成大腿前側9%表面積一半2級燙傷,相當嚴重,因此建議電暖爐最高設定在40至50度的溫度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8 養生.人生智慧
60歲李連杰面臨3次生死關頭!用25年參透生死:生命無常要及時行善「化小我為大我」
60歲的國際武打影星李連杰,為新書「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來臺灣宣傳。他2013年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後續用藥卻造成發胖、心臟不適等後遺症...身體屢傳異樣,甚至被傳了不少烏龍死訊;昨天(16)出席大愛講座,看起來氣色不錯,一開口便幽默地闢謠「我還沒死」,更分享自己的人生觀。經歷過3次生死關頭 李連杰用25年參透生死李連杰出席講座時,一出場就先幽默地闢謠說:「我還沒死,最近還在被傳在大陸說我已經死了10年了,還有1000多萬人關注,有人說死了那麼多次都沒死。」,他表示許多人知道自己練武術、拍電影、做公益,但不是太多人知道我用了25年「在努力了解生死是什麼」,皈依佛法後已看淡事俗紛擾。李連杰透露,前幾年疫情混亂全球,有感於壓力瀰漫社會,決心把多次面臨身死關頭的經驗分享出來,包括遭遇南亞海嘯、拍攝《霍元甲》從12呎台上摔下、在高山上發生很嚴重的高山症,經歷過3次生死關頭讓自己感嘆生命無常。原本打算若60歲退休後就開始行善、學佛法,卻在40歲時卻面臨衝擊,令他意識到「隨時可能面臨生死、來不及等待」。在自然災害當中,每個人再有權利、名利,當天災來臨時,無論是海嘯還是地震,誰也走不掉,「大自然的無情,大家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要趕快去改變人生,從「小我轉成大我」,李連杰開始做公益、做慈善。由於從小練武,對道家的思想很熟悉,覺得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100%對和100%錯,因為在太極裡,黑的有可能百分比再轉成白,白的又可能轉成黑的,所以在相對的世界裡,萬物一定都在改變著旋轉著。他以佛教的說法比喻「萬物都在動,萬物無常」,但無常不是負面,亦非正面,就是一切都在變動中改變著。他說明修行佛教有3階段「小我、大我、無我」,各種宗教教法都是喚醒你心裡已經圓滿的本性。把每一個負面想法轉為正面 轉煩惱為菩提李連杰表示,「了解相對地生活的真相,以及了解宇宙的真相,這就是佛法,跟穿什麼、喝什麼、做什麼,不一定要限制住,我喜歡每時每刻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跟佛法融入。」他坦言2013年曾誤會罹癌,結果確診甲狀腺機能亢進,至近仍每天靠藥物控制,接著分享轉念的道理,認為「面對任何困境如果你看它正面就是正面,看它負面就是負面,甲亢來吧那就治吧,治不好也很幸福,那就是佛法提醒你要面對」,現在能很自在的感受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每一個負面轉為正面「轉煩惱為菩提」。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
-
2023-11-0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如果現在就停下來,那就永遠到不了」陳志輝開始享受登山,維持規律生活養生
在地醫療服務30多年的彰化漢銘醫院,2019年轉制為「漢銘基督教醫院」,成為彰基醫療體系醫院的一員,除了扮演深耕社區的地區醫院,因位置緊鄰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獲得充分醫療資源與醫師人力,協助分流彰基總院看診人潮,讓長者、慢性病患者就醫品質提高。是獨立分院 也是彰基院區漢基院長陳志輝今年1月接任院長一職,陳志輝指出,以往在都會型醫學中心的經驗,讓他看見彰化就醫習慣與病人型態的截然不同;漢基地理位置特別,除了靠近總院彰基,又在彰化市秀傳醫院隔壁,漢基不僅是獨立的分院,也扮演「總院一個院區」的角色。陳志輝是骨科專科醫師,過去在台中榮總服務20多年直到2021年。他坦言,過去忙碌於臨床、學會及學校教學,著實疏忽休閒活動,近年朋友邀約開始爬山,「登山大多時間是獨自聽著自己的呼吸,是自己對話的過程,也是很重要的思考時間」。大學時是運動健將的陳志輝,擔任籃球隊長3年,也參加棒球隊,他起初對「爬山」很不以為然,認為「不就是走路而已」,但在一次機會毫無準備下挑戰玉山,「真的爬得快死掉!」他出現高山症,卻還是撐住攻頂,下山後才覺得身心舒暢。「如果不是經過一步一步氣喘吁吁、腳踏實地的走上來,永遠無法看到山上美景。」曾有位前輩曾告訴他,「如果現在就停下來,那就永遠到不了了。」因此陳志輝開始享受登山。他表示,會再多爬幾座山,再去挑戰爬玉山,想去玉山北峰氣象站找老朋友。開辦專車 載長輩到院拿藥陳志輝說,新冠疫情期間,重症患者進到彰基總院,穩定或確診後始終沒採陰的患者則由漢基接手,以維持醫學中心的運轉,現在在彰基急診滯留太久的患者,經評估也會轉到漢基治療,兩院關係緊密。彰化醫療資源集中在市區,陳志輝說,常見老人騎著機車載另一名老人來看病,今年開始漢基開辦社區專用車,車輛走四條路線到社區載長輩來醫院拿藥,未來還可能請司機下車幫拿慢箋,改善交通帶給患者的不便利。漢基從原本以婦兒科醫療為主,現在轉型有內、外、復健、眼科、中醫等30個診療科別、126位專科醫師進駐,成為社區型地區醫院。陳志輝表示,漢基內科逐漸成熟,未來將提升民眾對於外科醫療的需求。陳志輝說,唯有專任外科醫師到院內,手術執行才能穩定,不過考量部分科別有較為單純的手術可嘗試,像是今年已有骨科、直腸外科醫師來院專任,預計會再補進泌尿外科及一般外科醫師,精進外科病房照顧術後病人的能力,以提升外科服務量能。過去漢基醫院急診室受限於空間與所在位置,造成救護車停靠動線不佳、服務量受限,陳志輝表示,近期已規畫急診室前移至醫院大門口、鄰接主要幹道中山路,車輛可直駛入急診門口,並擴大急診床位數,提升民眾對漢基急症、外科醫療照護的信心。養生秘訣/規律生活 是目前最大幸福面對忙碌的工作,陳志輝指出,許多人為了調適工作與生活壓力會列出一大串菜單,但規律最重要,無論是怎樣的休閒與生活習慣,規律才是最高境界,也是目前他認為最大的幸福。陳志輝從醫多年,看到最多的不是病人有什麼怪病診斷不出來,而是診斷出來後不願意接受治療,即便是醫療人員也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因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所以延誤治療時機,繞了一圈本來可以治療的狀況,弄成無法收拾,真的很可惜。陳志輝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骨折創傷手術、多重創傷病人照護及治療、骨盆髖臼骨折手術、骨折微創手術現職:漢銘基督教醫院院長、彰基骨科部副部主任、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副教授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博士、陽明醫學院醫學學士經歷:台中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台中榮總骨科部骨折創傷科主任、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秘書長、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常務理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風雨無阻照顧山友20年!竹山秀傳玉山醫療隊員 每周攀玉山提供救援
如果在周末那幾天攀登玉山,很有可能在過了「玉山登山口」之後,遇見背著醒目大紅色背包的幾位男女,一步一步踏實地踩在山路上前進。雖也是登山裝束,拄著登山杖,但他們不是一般登山客,他們是「玉山醫療隊」的成員,背包的大紅底色上有一個很大的白色醫療十字,說明他們醫護人員的身分。那背包有半個人高、塞得鼓鼓的,輕則8公斤,重的話有13公斤,大半是醫療器材、藥品之類。沉重的裝備背上山之後,他們在「排雲山莊」開門診義診。由於驚訝甚至認為不可思議,常有山友在門診半信半疑問道:「你們是搭直升機上來的吧?」「當然不是,我們也是走上來的,」醫療隊難掩幾分驕傲地這麼說:「我們的願景,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安全的登山。」玉山醫療隊以這樣的方式照顧山友已經20年。除非封山等例外狀況,20年來醫療隊每周上山,春夏秋冬、風雨無阻。累計接受醫療的山友已將近5000人次,大約占全部登玉山者的15%。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隊員須有醫護背景、百岳經驗。玉山國家公園每年至少有來自海內外百萬人次造訪,攀登玉山的山友中時不時出現高山症的、嘔吐、頭暈的山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是和山腳下的南投縣竹山秀傳醫院合作,由竹秀的醫護人員為主力,組成玉山醫療隊。做為台灣的最高山,玉山海拔3952公尺,玉山醫療隊的駐診基地「排雲醫療站」,設在玉山的住宿山屋「排雲山莊」旁邊,海拔3402公尺,順理成章成為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早期,玉山醫療隊兩周出隊一次。隨著需求增加,已演變為每周出隊一梯次,每梯次五人,包含一位醫師、兩位護理人員、兩位志工。經過多年調整,醫療隊目前的運作模式是:周五在竹秀醫院集合,晚間抵達塔塔加遊客中心,睡通舖過夜,適應高度。周六早上七、八點,人人背上大背包,從玉山登山口出發,不靠背伕(高山協作員),只靠自己一雙腳,步行8.5公里,六、七個小時後約下午兩點,到達排雲醫療站,開始啟動救護作業。晚上六點到八點移至排雲山莊開放門診。常於周日凌晨兩、三點起床陪伴山友登山,隨行照護,直至四個小時後完成攻頂。這樣的「行程」顯然很難輕鬆。竹山秀傳院長莊碧焜也是玉山醫療隊的創隊隊長,曾登上玉山主峰達30次。他說,醫療隊現在開放全國醫護人員報名,但不是有醫護背景自願報名就可以參加,還需篩選:要能通過對高山症等高山緊急醫療的線上測驗,尤其要有攀登百岳的經驗或相當的體能證明,以及理解其間的風險,「醫療隊不是去玩的」。如此組成的高山醫護團隊才是一支兼具體能及高山適應的專業隊伍。高海拔空氣稀薄狀況多,山友經治療後多數大幅改善。莊碧焜強調高山醫療的必要性。他說,高海拔區空氣稀薄,攀登玉山是體力和適應力很大的挑戰,有專業醫師駐診,一旦有症狀,在治療後幾乎都大幅改善;醫護的細心說明也有定心丸的效果。他舉例,今年初一位山友發生較嚴重的高山症,醫療隊出動攜帶型加壓艙(PAC),成功救治。山友的感謝,鼓舞醫療隊將每周服務三天再次延長為四天。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資料,民國106年到111年玉山山域意外事故統計中,創傷(24.7%)、墜谷(17.4%)、高山症(16.7%)、疾病(11.9%)、迷路(11.1%);初步分析發生原因,大多是初入山林者準備不足,以及缺乏處理緊急狀況經驗。就診紀錄統計則顯示,登山客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相關因子,包括近3個月內缺乏海拔3000公尺高山登山經驗、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的初次登山者、未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低血氧飽和濃度及較高的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分數。登山前務必做足準備,血氧低於80不建議再登頂。玉山醫療隊的統計顯示:大部分病患以急性高山症為主,也曾有被落石擊中頭部、胸部的案例,幸好沒有太大的問題,都能及時送下山急救。較嚴重的案例,則是一位外籍登山客因高山症昏迷而過世。玉山醫療隊護理師黃祉語呼籲,覺得身體不舒服或是血氧已低於80,建議不要再上山。玉山醫療隊建議遊客,來到高海拔的山區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水平面每上升百公尺、溫度下降攝氏0.6度,因此來到海拔2500公尺的塔塔加步道時,氣溫起碼比平地下降15度,更何況是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甚至攀登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登山前務必做足體能準備及高山適應的準備,否則很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腦水腫和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頭痛、咳嗽、腹脹、虛弱無力等各種突發病症。除颱風天,出隊率近100%,102年起更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竹山秀傳醫院統計民國93年到111年的19年期間,到排雲服務站執勤的醫護人員共計1890人次。雖醫療隊成立初期出隊狀況不穩定,但除了民國98年八八風災、99年莫拉克風災及100年至102年排雲山莊整建而中斷服務外,醫療隊從102年排雲山莊整修完畢至111年,除遇颱風或封山特殊狀況無法出隊,出隊率幾乎為100%。此外,96至111年之間,參與玉山醫療的醫護人員支援人數,來自全國的醫師就有306人次、護理人員328人次、其他助理人員435人次,共計1069人次,其中由竹山秀傳醫院的醫護參與超過3成、秀傳醫療體系4個院區支援人力約4成、其他醫療參與人力也近3成。竹山秀傳醫院除玉山醫療隊外,102年起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量測血壓、 血糖、心跳、血氧、心電圖等,當旅客量測時,透過網路傳輸至竹山秀傳醫院的急診部門,由急診醫師判斷數值並提出醫療照護的建議。這樣的「遠距醫療」在山友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有意加入玉山醫療隊嗎?請洽 竹山秀傳醫院,或搜尋玉山醫療隊官網:http://www.csshow.org.tw/ysnp。團體獎:竹山秀傳醫院玉山醫療隊成 立:竹山秀傳醫院因坐落在玉山山腳下,肩負第一線守護玉山的醫療使命。有感於在高山的醫療有限,民眾常忽略在高山上的危機、也缺乏正確的登高知識,於民國93年認養玉山排雲山莊假日醫療救護站,並在高山醫療領域,面對環境、人員、設備的種種考驗,為能提供高山即時性的診治,促使「玉山醫療隊」成立。服務事項:● 88年起每年支援玉山高山路跑的醫療救護工作,參與玉管處開山封山(淨山、靜山、近山)等活動,其中89年、101年玉山國際奧林匹克高地路跑活動,活動範圍是新中橫公路塔塔加路段,執行預防選手發生高山症或是身體不適任務。● 93年3月獲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肯定與贊助經費,促成玉山醫療隊成立,支援玉山排雲山莊之醫療救護業務,11月玉山排雲醫療站正式成立,成為全國最高的醫療站。出隊時程演進:●93年至94年每2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95年起開始每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 112年梯隊天數三天增加為四天(周五、周六、周日、周一)● 102年在玉山實施遠距醫療,除由玉山醫療隊提供支援外,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使高山上的民眾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主要事蹟:● 駐診醫療及緊急救護:對山友給予高山醫療諮詢、病症診斷、量測血壓、血氧、給藥、給氧、緩解症狀、與加壓袋等醫療服務。● 服務延伸:至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轄內唯一原住民部落東埔一鄰(東光部落)進行義診。【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9 醫療.心臟血管
大馬演員張詠華爬山暈倒猝逝!有3徵兆時最好別去爬山或運動
馬來西亞籍的資深演員張詠華,驚傳在昨(27日)天爬山時突然暈倒,送醫不治,享年51歲,大馬演員李銘忠也在臉書哀悼他一路走好。張詠華去年發現有血管阻塞,但至於是否因心臟病發猝逝,仍待死因報告出爐才能確定。張詠華疑似心臟病發爬山暈倒猝逝根據「中國報」報導,演過「興福茶室」、「餓鬼食堂」等劇的藝人張詠華,昨天在吉隆坡爬山時,疑因突然心臟病發,雖同行友人馬上幫他做心肺復甦(CPR),但送下山到醫院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於27日傍晚逝世。他的兒子受訪透露,張詠華去年發現有血管阻塞、也有動手術,但至於爬山是否因心臟病發猝逝,則需待死因報告出爐才能確定。心臟病患要運動,但不能選高強度運動入秋天氣漸涼,許多人喜歡在這時節爬山感覺比較涼爽。不過對於有心臟疾病的人,爬山及運動可要特別留意。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麻痺、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出血性心臟衰竭、高血壓、中風、先天性心臟缺損及風溼性心臟病等等,其中又以心臟麻痺、中風與高血壓最為普遍。這類患者大都被醫師叮嚀要有運動習慣,但卻有不少人是在登山或跑步時心臟病發。就是因為運動時強度過高,反而可能又引發心肌缺血、明顯心律不整或頭暈、呼吸不順等不適症狀。有心血管毛病不自知更危險 出現胸痛胸悶快休息不過有些人可能有心血管毛病而不自知,或不嚴重而沒理會,在運動時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尤其登山運動、情緒壓力或是天氣劇烈變化時,血管容易供應氧氣不足,特別是原本血管已經有狹窄或阻塞,運動時供氧會更不足,氧氣無法輸送到全身,因此患者會出現胸悶、胸痛現象。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曾受訪指出,通常民眾只要一發生胸痛、胸悶症狀,只要立刻停下來,稍微休息一陣子就會改善。建議有這種情況最好立刻就醫檢查,若確認是冠心症、或者血管有某一部分已經阻塞狹窄,可盡快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急性心肌梗塞,恐怕連生命都有危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曾受訪指出,臨床上也經常有病患平時並無任何症狀,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病患反而更加危險,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表現,往往急救不及,憑添憾事。民眾若有運動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心臟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心臟科門診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有3徵兆時最好別去爬山或運動1.如果身體本來就不舒服,心跳次數每分鐘超過100下,或是血壓飆高到180/110mmHg,就不適合運動。2.運動時出現不適症狀,10到15分鐘還沒有改善,要趕快就醫。3.冬天寒流來襲及清晨時段,因血壓升高,患者最好也不要選在此時運動。高山症與慢性病互為因果要爬山,尤其如果要爬的是高山更要注意。聯恩診所、醫者診所高山旅遊特別門診專家醫師王士豪曾受訪提醒,建議六類人要提早兩周到一個月預約「高山旅遊特別門診」,接受個人化的評估和處方。上高山最常發生的是高山症,又因年長者比較多慢性病,有些慢性病到了高山上,會增加高山症的風險,或是因高山症而增加了慢性病的風險,這些更需要醫師來進行身體檢查、規畫山上的醫囑和用藥。6類人爬高山前先就醫評估1.年長者2.兒童3.初學者4.高山工作者5.長天數登山6.出國爬高山【延伸閱讀】.金馬獎導演疑高原肺氣腫驚傳去世!平常健康的人,登高山也會有高海拔疾病?【資料來源】.資深男星張詠華「爬山昏倒猝逝 」享年51歲 兒悲痛證實噩耗.衛福部疾管署-高山症.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1 醫聲.醫聲要聞
基層診所改造3/專攻高山旅遊門診 一通電話救玉山病人
近年來,台灣登山、高山旅遊正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前主治醫師高偉峰,今年8月自台北醫學大學退休,但仍期望在高山旅遊專長發展而自行開業。他說,許多國人已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前往高山旅遊都須事先預防,以降低高山症死亡風險。高偉峰說,上周就有熟悉的一名老病人,年約60多歲男性到玉山爬山,沒想到下山途中,突然有一隻眼睛視力模糊,並出現步態不穩的情形,打電話前來諮詢,經研判可能是急性腦水腫、中風、視網膜病變等病情,要求病人盡速下山就醫,最後由空勤總隊直升機送往嘉義治療。高偉峰說,隨著交通便利,以往從台中抵達合歡山需要一周,但現在可以在2小時內到達,但快速上山的過程,很容易出現高山症,甚至比起登上玉山的高山症發生率還要高。更有許多人出國旅遊前往青康藏高原、阿爾卑斯山等地區,都可能發生高山症。延伸閱讀:🎧|高山症吃威而剛有效嗎?名醫王士豪破解迷思高偉峰指出,2020年旅遊醫學雜誌曾報導,至3000公尺的高山旅遊,高山症發生風險高達30%以上,這是一種發生率很高疾病,如果治高山旅遊出現嘔吐、噁心、虛弱等症狀,就必須提高警覺。特別已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前往高山旅遊都須事先預防。高偉峰說,日前有一名胃潰瘍患者前來就醫,問診發現,病人正準備前往阿爾卑斯山遊玩,立即提醒到高山旅遊時,胃出血的風險大增,一定要提早預防,要求病人出發前,一定要少吃刺激性食物,把胃潰瘍控制好,避免旅遊時出現身體不適。高偉峰指出,過去在北醫附醫服務時,一周會有一次高山旅遊門診,當時看診人數約2至3人,但開業以來,每周約有7至8名患者諮詢高山旅遊相關事宜,可見國人有此看診需求,他也看準未來的遠距醫療、視訊診療市場,於診所添購相關設備,期望提供病人更好的醫療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21 醫聲.醫聲要聞
基層診所改造1/著重分眾化、長照 多人診所成趨勢
全國基層西醫診所高達一萬多家,爲在競爭激烈的自由市場取得一席之地,許多診所採取新經營模式,如訴求多位醫師一起看診,也有分眾化診所,如針對高山症、兒童生長發育、失智症等領域,提供更專精、高品質醫療;也有愈來愈多診所看準高齡社會,著手經營長照據點。診所多角化經營,也有助民找尋符合自己的個人化醫療。衛福部統計,西醫診所家數近20年來逐步上升,近5年統計,自民國107年1萬1580家,去年增加至1萬1998家。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每年新增醫師人數約1500多人,西醫診所家數近年略有增加,但增幅低於醫師增加人數,原因是西醫診所正在進行轉型。診所轉型 朝向多人、分眾化、多元發展 林應然說,目前基層診所經營分為兩大方向,一種為一人診所,也就是診所只有一名醫師看診,近年來則興起多人診所,也就是一間診所,有好多位醫師一起看診;而診所類型有許多醫師走向分眾化市場,針對自己的專長收治病人,如今觀察趨勢,一人診所時代已經過去,多人診所時代來臨。「診所為了生存,不論是多人、分眾、多元經營都是不得不做的選擇。」林應然說,部分診所採分眾進行市場區隔,年輕醫師朝多元經營已是常態,同時也必須走向全人照顧的家庭醫師,介入長照體系,否則只有「倒店」一途。投入失智、高山旅遊、兒童生長發育、長照診所的那些人知名失智症權威、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總監王培寧,長年在台北榮總服務,今年八月底從公務人員身分退休轉至診所服務。王培寧說,到診所服務是希望有多一點時間,能與病人及病人家屬深度訪談,了解失智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除提供醫院基本的認知功能評估、血液檢查,再針對生活型態、慢性病、體能活動等完整評估,延緩失智退化。新冠疫情後,台灣登山、高山旅遊正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前主治醫師高偉峰,今年八月自台北醫學大學退休,仍期望在高山旅遊專長發展,於是開業。國人有不少登山愛好者,若有慢性病恐增加高山症機率,建議前往高山旅遊應都事先預防。另專長於兒童生長發育的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院長楊晨,原先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前也到診所服務。她說,醫師到診所服務,期待在專業有所發揮,莫忘行醫初衷,如此才能走的更遠,並建立起口碑,「把品質做得更好,就能服務更多的人。」台灣為高齡社會,年長者失去自我照顧、謀生能力,紛紛進入養護機構,長照於未來將愈來愈重要。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身為家醫科、急診科醫師,於南投經營診所及長照據點。他說,長照於未來將愈來愈重要,尤其是中南部醫療資源較為缺乏的地區,相信有愈來愈多醫師開始重視這塊市場。陳宏麟說,如今部分醫師介入長照體系、居家服務,但目前長照是以年長者的生活照顧為主,而非醫療照顧,但社政規畫與醫政的連結十分薄弱,面對未來醫養合一,挑戰很多,目前醫界跨足長照比率仍低, 有待與社福界做更好的連結與合作。陳宏麟說,開設長照據點是以人為中心,因應不同階段不同的需求,診所在南投服務鄉親,由護理師、營養師、照服員一起努力,並串連交通服務。小兒科醫師陳俊宏在台中東勢從事居家訪視及經營長照據點。陳俊宏說,台灣醫學專科分工很細,但真正了解病人病情,需了解居家環境,如居家環境髒亂,民眾可能經常感染,或是肥胖病人,可能受限家中烹調不便,只能吃白米飯配罐頭,鼓勵醫師走出診間,進行居家訪視真正了解病人,而醫療、社福體系須多加合作,提供更好的長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5-09 醫療.呼吸胸腔
金馬獎導演疑高原肺氣腫驚傳去世!平常健康的人,登高山也會有高海拔疾病?
據新浪娛樂報導,執導過多部藏族題材的影片,代表作有「撞死了一隻羊」、「塔洛」、「老狗」…等,並曾以「塔洛」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著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驚傳去世,享年53歲。據報導,萬瑪才旦在藏區拍片,疑似突然發生高原肺氣腫,送醫搶救無效。高山症常見三類型許多人登高山後會產生高山症,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旅遊保健資訊指出,高山症即「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是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特殊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一般而言,海拔3000公尺的氧氣濃度,只有平地的7成左右,而海拔超過2100公尺以上,就可能發生高山症。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分為三類:1.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多數人到達高海拔地區1~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環境而緩解。通常最先出現的是頭痛症狀(但少數患者沒有頭痛症狀),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2.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旅客,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昏迷。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步態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給予妥善治療或降低高度,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3.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患者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就要考慮是否出現高山肺水腫,給予氧氣能緩解症狀,但同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心衰竭、肺動脈高壓、貧血…高山症高危險群由於高山環境特殊,專家建議有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任何型式肺功能不良者,都應先諮詢醫師才知道是否適合上到高地活動。此外,懷孕及糖尿病患也應留意。此外,之前也有病例自身有貧血而不自知,至西藏旅遊雖然事先預防性地服用高山症藥物,但仍出現喘氣、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書田診所特約主治醫師周明文曾受訪指出,要預防高山症,前往高海拔地區前可預防性投藥,並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貧血者應先請醫師評估風險。若不確定是否貧血,可先自行觀察平日是否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等症狀,並就醫確認。而若仍發生高山症,應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同時給予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平常很健康,登高山會產生高海拔疾病嗎?而許多人以為自己平常很健康,擔心到高海拔地區會不會出現高海拔疾病?疾管署指出,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環境就會對人體機能有些許影響,只要沒有適當的安排登高速度,在身體未適應的情形下就到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海拔疾病,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而高海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台灣最高峰玉山為3,952m,西藏拉薩高度有3,660m,聖母峰「珠穆朗瑪峰頂」則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86公尺。【參考資料】.快訊/金馬導演離世享年53歲 3月底才殺青新片.衛福部疾管署.貧血不自知 她赴西藏高山症狀超嚴重
-
2023-03-24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玩「藥」怎麼帶? 藥師建議帶5類旅遊常備用藥,若有需冷藏藥品「這樣」攜帶
相信大家的FB開始出現身邊友人在日本、歐洲打卡的照片了吧?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趨緩,出入境及居家檢疫相關規定鬆綁,交換生、學生們已經啟程前往國外,許多民眾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旅途中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不舒服,而這些小症狀會打壞旅遊興致。藥師提醒,玩樂的同時別忘記潛在健康風險問題。我們無法完全避免這些風險,若出發前多一分謹慎,做好自我藥事照護,就能乘興而遊,盡興而歸。本身有慢性病的患者 應多帶幾天份的藥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黃昱臻提醒:1.藥品準備取決於個人身體狀態及旅遊行程內容。2.首先,本身有使用慢性病用藥或有需長期使用的藥品,要確保攜帶足夠藥量,為保險起見可以多帶幾天份。3.可將藥名、用法用量列成清單並註記藥品過敏史,當有購買藥品或是有就醫需求時,這份資料可做為參考。4.要造訪瘧疾疫區,請醫師開立預防性抗生素,按醫囑服用。5.若有登山、雪地活動等行程時,請醫師開立高山症用藥。黃昱臻建議,多攜帶一般的常備藥品。下列藥品通常為指示藥,可至健保藥局向藥師諮詢及購買。旅遊常備藥品可分為5大類:(1)解熱鎮痛藥(2)抗組織胺(3)止暈藥(4)腸胃藥(5)外用藥解熱鎮痛藥用於治療頭痛、牙齒痛、關節痛、經痛等,還有退燒的功能。因溫差大造成流鼻水,或因接觸過敏原導致眼睛及皮膚搔癢,可使用抗組織胺緩解症狀。止暈藥需在搭乘交通工具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可能會有嗜睡的副作用。在公共衛生條件較落後的地區,飲食後要注意胃腸道的狀況。擔心蔬菜水果攝取過少導致解便困難,可以先準備便秘藥。止癢藥膏、優碘及外傷藥膏,可緩解傷口不適並減少感染。特殊族群如兒童、懷孕婦女、洗腎病人,在準備旅遊用藥時,建議先由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後再選擇藥品。如藥物要冷藏記得保冰袋 先查哪些藥能帶入他國黃昱臻提醒,在搭飛機時,藥品可置於隨身行李,若有需冷藏藥品,請準備保冰袋和保冷劑。各國對旅客攜入藥品管理不同,特別是管制藥品及含鴉片成分藥品,請在入境他國前確認清楚。旅遊醫學相關資訊,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國際旅遊處方箋」網頁查詢,也可至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責任編輯:陳學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2-23 養生.運動健身
前立委林豐喜45歲兒墜「能高越嶺」150公尺邊坡亡!登山失聯迷途如何自救?
台灣山林之美全球聞名,但今天傳來不幸的消息,前立委林豐喜45歲兒子攀登花蓮縣能高越嶺,20日山難身亡。對於兒子遇劫,林豐喜說兒子從小跟著他爬山長大,「他愛山就回歸山林吧…」,聞之令人鼻酸。登山最擔心遇到山域事故,萬一遭遇,如何提高獲救機率?內政部消防署提供三個要點,提供登山者牢記、準備,即時應變。 >>看更多登山前必注意3要點1.登山前備妥衛星定位儀(GPS)或衛星電話(手機)並熟悉操作,隨身藥品、反光板、口哨及備用電池別忘記。2.迷路受困保持鎮靜,逕向110、112、119、當地國家公園、林區管理處或管理單位報案並提供座標,切勿慌張亂闖,減少體力消耗及意外發生。3.脫隊迷路時折回原路,或尋找避難處所靜待救援,或空曠處、樹幹標示明顯記號,或反光板折射、吹哨子,以引起救援人員之注意。失聯、迷途如何自救?如果發生失聯、迷途等緊急事件時,有哪些自救方法:1.發出連絡信號當發覺所行進方向路線非預定路線時,應停止行進,發出連絡信號(手機、無線電或衛星電話),冷靜的思考和觀察,研判所處位置是否與預定計畫吻合,如屬錯誤應循原路返回,切忌盲目亂闖。切記應在天黑之前尋覓避風遮雨場所,實施緊急紮營,或構築避難庇護處所,完成保溫措施,先求渡過暗夜,待天明後再找尋出路。如係失聯受困,更要加強庇護處所設施,管制糧食、飲水、燃料,並利用聲、光發出求救信號,若聽見直昇機之聲音,應即前往空曠處所,揮舞顏色鮮豔之衣物或施放煙霧棒吸引搜救人員之注意。2.隊友失散若發現隊友失散,應立即停止行進,發出連絡信號,以引導迷途隊友接近,並冷靜思考,判斷可能失散地區,派遣經驗較豐富人員,以2人以上為1組分別前往尋找,同時通報當地警察或消防相關單位,如時間已接近暗夜,必須作渡夜之準備,夜營中仍須時常用聲光發出連絡信號。如發現友人受困,應在自身確保安全下,儘量接近受困者,了解受困原因及狀況,運用各種方式協助脫困,如非己力所能處理時,應立即請求支援。3.保持冷靜萬一發生意外事故時,一定要保持冷靜,並立即利用手機撥打119或112請求協助,或以衛星電話向外界求援,若行動電話電力不足或無法撥通時,應先派人輕裝下山報案,以爭取搶救時效。4.人員受傷或生病發現人員受傷或生病時,應先對傷者進行簡易包紮、固定及止血等處置,若發生高山症,應立即將患者帶往較低海拔處,並給予醣分高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等),隨時注意保暖,避免失溫。5.天氣突然遽變時登山活動在行程中發生意外迷途或天氣突然遽變時,應尋找安全避難處所妥善保護自己,並於行進路途上建立適當的標誌,讓救援人員迅速發現自己受困位置,不要再盲目亂闖浪費體力,如果接近傍晚,應開始準備野地露宿,以免偏離正確的途徑。6.延長等待救援時間與外界失去聯繫時,領隊應適時安撫隊員情緒,並將僅有食物飲水集中管制分配,並即時補充水源,俾能延長等待救援時間。7.告知搜救人員受困座標方位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衛星定位儀(GPS)及手機(衛星電話)或地圖告知搜救人員受困座標方位,若無攜帶上述設備,可俟搜救直昇機或人員接近時,於明顯空曠處揮舞顯著衣物或施放煙霧棒,並以哨子發出求救聲響(或呼應回覆搜救人員),引起搜救人員注意。登山前 請先注意山區相關資訊登山活動前,相關安全注意事項,建議可參考相關網頁資訊:1. 台灣山林悠遊網2. 內政部營建署3. 國家公園入口網站4. 教育部體育署5. 內政部消防署
-
2023-02-03 醫聲.Podcast
🎧|高山症吃威而剛有效嗎?名醫王士豪破解迷思
小小一座台灣,屹立268座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吸引許多民眾前仆後繼健行、登山。然而,隨著山林開放、新冠疫情爆發,登山人口創下歷史新高,國內山難也跟著劇增,救援數從2019年206件、來到2020年暴增為455件,2021年也有398件、30人死亡,其中有些人為了預防高山症,選擇服用威而鋼,醫師認為這可能會加重症狀,增加遇難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斜槓嚮導 王士豪邊登山邊研究高山醫學不論多麽嫻熟,登山時仍絲毫慌張不得,台灣野外地區救護協會(下稱協會)理事長王士豪深知其中的道理。1999年,他與同學登山意外受困奇萊東稜,幸好大家保持冷靜就地紮營,用無線電對講機傳遞位置,5天後一行人毫髮無傷地被直升機救援下山。九死一生的經驗不減王士豪對山的嚮往,繼續攀登百岳,連嚮導證也比醫師證書更早拿到,實為「斜槓嚮導」。後來他一頭埋進高山醫學的研究,讓登山和急診生涯相輔相成,即使出來開業,亦持續奉獻在高山醫學。5種山難可預防 王士豪:失聯最不應該發生根據消防署統計,山難發生的主因分別是迷路、創傷、墜谷、失聯、疾病,其中前4類可用非藥物的方式預防,例如事先下載離線地圖,在熟悉的地方開啟飛航模式測試;疾病則仰賴藥物。「迷路、受傷、發生疾病在所難免,但失聯就不應該。」王士豪解釋,一但失聯,就算只是腳小扭傷,也可能會在等待他人發現、救援期間死亡。因此他建議,登山時要準備充電設備、備用電池或行動電源,以維持通訊裝置的電力,也可攜帶衛星電話或無線電,遇難時能馬上發出求救訊號。高山症分3類 症狀各不同至於疾病,除了慢性病患者應該帶齊平常服用的藥物,一般人也須注意高山症發作。高山症又稱高海拔疾病,當海拔高於2500公尺,大氣壓力降低,導致人體可利用的氧氣量不足,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高山症可分成以下3類:一、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率高達36%,因血氧不足,刺激呼吸中樞加快換氣,引發呼吸性鹼中毒,頭痛加上頭暈、噁心、嘔吐、疲憊虛弱、睡眠困難其中一項症狀即確診,但整體來說症狀輕微,吸氧、吃藥、休息幾小時便可再登山。二、高海拔腦水腫(HACE):發生率0.1%至0.5%,起因於缺氧使大腦血管擴張,腦部血流量增加、顱內壓力上升,血管內液體跑至腦組織中,讓患者走路不穩、胡言亂語、判斷力異常、意識不清,「像喝酒ㄧ樣,大腦會當機。」王士豪補充。三、高海拔肺水腫(HAPE):發生率與高海拔腦水腫相等、致死率卻更高。肇因於當肺部氣體交換功能變差,使肺動脈壓力上升,血管液體外溢造成缺氧,「缺氧引起肺部積水,積水又反而加重缺氧,形成惡性循環。」王士豪表示,此時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胸悶、心跳加速。一旦發生高海拔肺水腫或高海拔腦水腫,須在6小時內吃藥或下撤,尤其高海拔肺水腫因肺部已受損,須至平地才可脫離險境。預防高山症服用威而鋼恐不佳 發作找攜帶型加壓艙更有效對於威而鋼預防、治療高山症一說,王士豪坦言,威而鋼具擴張血管的功效,對高海拔肺水腫有預防效果,然證據等級弱,且可能惡化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症狀,「為了預防發生率千分之一的疾病,反而加重發生率三分之一疾病的症狀,我覺得有點顧此失彼。」若高山症患者身上沒有藥,也無法立刻下撤,則可尋找附近的攜帶型加壓艙(PAC)。PAC不需電力、只靠人力,10分鐘內便能打造低海拔環境,緩解患者症狀。目前協會從2016年起,自國外引進每顆8萬、共100顆PAC,設置於40個高山山屋、5個高海拔旅遊景點、20幾個搜救單位,為患者爭取救命時間。王士豪指出,PAC使用期限將近20年,但可能會因灰塵跑進器材、野生動物破壞、操作不當、惡意破壞而受損,因此協會計畫縮短檢查週期,並加強教育訓練,以避免糟蹋各界愛心,甚至威脅到未來潛在高山症、有生命危急的民眾使用權益。如欲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民眾也可掛高山旅遊門診,請醫師針對個人身體狀況及登山行程,安排適合的藥物使用計畫,「建議新手、長者或本身有潛在疾病,事先諮詢醫師。」王士豪分享他幫助過的案例,包含發生過HAPE、在加護病房躺一週的患者再攀爬聖稜線,或因肺癌切除三分之一胃的中年婦女攀登武陵四秀及能登高嶺。疲憊登山致「撞鬼」 醫籲休息觀察狀況 此外,對於山友反應登山時遇到靈異現象,如紅衣小女孩、黃衣小飛俠等,王士豪解釋,這些鬼故事的共通點是天氣不好、山友情況不佳,導致山友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幻覺,所以建議當下先休息,並穿好衣服,補充水分及營養,待症狀緩解再上路。王士豪說,倘若真不幸遇難,保持冷靜最為重要,接著做好保暖、飲水、食物等保護措施,用離線地圖確認自己位置後,再透過通訊裝置發出求救訊號,等待救援。期間切記不可下切溪谷,因台灣地形落差大,容易失足墜落,且溪谷陰暗溫度低、遮蔽物多又隱密,難以發出求救訊號,搜救隊也很難找到人,所以最好是留在原地。如果行有餘力,可再攀升到空曠處,方便發出求救訊號、直升機找人, 減少傷亡機率。王士豪小檔案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學士現職: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瘋高山》作者山雲白袍健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馬偕醫院、北醫急診科主治醫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華航空公司總公司醫務部航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
2023-01-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過年醫藥箱也要大掃除!藥師告訴你該準備哪些藥,又該如何保存
年關將近,除了家裡打掃一番,也是時候好好整理家裡的醫藥箱囉!藥品種類繁多,該怎麼準備,又該怎麼保存?這邊藥師給您一些小撇步,讓您準備藥品不煩惱。一般居家或是出門旅遊時,該準備甚麼藥呢?建議您可以依照下列藥品類別準備,以應付不時之需:1.止痛退燒藥:發燒、頭痛、經痛或是筋骨痠痛,是常見的問題,可以視需求購買口服藥、貼布、藥膏來幫助舒緩疼痛的狀況。2.腸胃藥:腸胃藥依症狀可區分為脹氣、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腸胃痙攣、便秘或拉肚子等等,依照症狀選擇適合的藥品,才可以有效達到舒緩的作用。3.感冒藥:緩解鼻塞鼻水、咳嗽有痰、過敏等不適症狀。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已含解熱鎮痛成分,不須再額外服用;此類藥品通常含有抗組織胺成分,若須從事高專注度工作者(如開車、操作器械)須注意使用。4.鎮暈藥:若搭乘交通工具容易產生暈眩症狀,可準備鎮暈藥,建議於搭乘交通工具前三十分鐘至一小時服用,才有足夠的時間發揮作用。5.皮膚用藥:如防蚊液、止癢藥、防曬乳、燙傷軟膏、生理食鹽水、傷口敷料等。準備藥品時,應告知藥師家庭成員及各自的藥物過敏史、現在用藥,來挑選適合的藥品,特別是兒童用藥,應於使用前向醫師藥師確認兒童年齡、體重、藥物過敏等資訊以求最佳的藥效與安全性。建議保留藥袋、藥品外包裝和藥品說明書(仿單),以幫助了解藥品的適應症、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但若病情在使用藥物後無法獲得控制,請盡速回診尋求專業醫療的幫助並告知已使用過的藥品。藥品保存應秉持三大原則避光、避濕、避熱是藥品保存三大原則,除非有特別註記,如某些賀爾蒙製劑、胰島素、生物製劑須冷藏於攝氏二至八度,其他藥品只要保存在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即可,建議選擇高處可上鎖的抽屜或櫃子,讓家中的孩童不易取得,避免誤食的危險;不建議存放藥品的地點如冰箱、浴室、廚房、陽台等處,雖然冰箱既避光也避熱,但在開關冰箱的同時會造成冰箱內的溼度上升,反而不利於藥品的保存。年前藥品大掃除,依照藥物品項來區分趁著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打開醫藥箱,若是還未開封使用的藥物,檢查其是否還在有效期限內,若是藥物已有變色、受潮、異味等異常情形,請勿再使用;已開封使用的藥品,則依照藥物品項來區分:1.裸錠分裝的藥品:藥瓶打開後請將棉花,乾燥劑取出,因此時的棉花及乾燥劑可能會吸取大氣中的水分導致藥瓶內部潮濕,增加藥品變質、發霉的風險;建議以分裝日期或開封日期的六個月內為保存期限(若是原包裝保存期限低於六個月,以原包裝保存期限為主),若是藥品有變色、潮化、發霉則不建議使用。2.口服藥水:一般的藥水可於開封日期後一個月內使用,但有些小朋友的抗生素藥水在泡開後需要置於冰箱冷藏二至八度保存,請依照醫護人員指示或藥品仿單註記保存,另外,抗生素請照醫師藥師指示服用完畢,不要囤積或濫用,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3.眼藥水、眼藥膏:眼用製劑建議於開封後一個月內使用完畢。4.外用藥膏、乳劑:建議於開封日起六個月內使用完畢,若是變稀、變乾硬、變色發臭則不建議使用。5.栓劑、塞劑:請保持其完整包裝保存,可保存至其有效期限,若無特別標示的話是不需要冷藏的,應置於無陽光直射的陰涼處,避免其軟化。國境解封 ,過年出國藥注意隨著疫情趨緩,國境解封,對於出國已經迫不及待的朋友們,可要睜大眼睛注意各個國家的旅遊須知。除了確認是否要求新冠疫苗施打至第二或第三劑,部分國家會要求旅客施打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小兒麻痺疫苗或是傷寒疫苗,並需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出發前應詳閱外交部-世界各國因應 COVID-19疫情相關措施一覽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及當地主管機關確認最新規定;即使旅遊目的地國家未要求,若是目的地處於疾病流行高風險區,也建議施打疫苗來獲得抵抗力,才可以安心出門,健康回家。若是有上述的需求,可以至本院的旅遊醫學門診來諮詢相關疫苗的施打及相關證明的開立。出門旅遊時,除了上述的疫苗外,亦建議根據行程內容及個人需求攜帶藥品,例如有登山計畫者可準備預防高山症的藥品;若需攜帶慢性病用藥或急救藥品,建議隨身攜帶原主治醫師所開立診斷書正本、藥袋或藥歷,並於出發前確認藥量是否足夠;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酒精棉片及針頭也要確認是否充足,搭乘飛機時,請勿託運胰島素,可置於隨身行李,避免行李艙的溫度過低造成胰島素變性或是行李延誤無法第一時間取得藥品的情況。藥師提醒您,出遊時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祝您安心出門、健康回家、開心過好年。
-
2022-10-1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台灣急診醫學之父胡勝川奠定急診制度挽救無數生命
「喔伊、喔伊」救護車高頻聲響穿過街頭,救護員把握黃金時間,到院前先為傷患進行緊急搶救,並同步與醫護人員橫向聯繫。這是現今各大醫院的日常,但三十多年前並非如此。改變台灣急診醫療的推手,是曾獲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也是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的胡勝川。74歲的他,大半生心力都在推動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不計其數的病患因他的熱情與遠見,在踏進鬼門關前被即時救回。投身急診醫療三十多年,外界稱譽胡勝川是「台灣急診醫學之父」,他表示,急診病人是被社會忽視與遺忘的一群,醫療體系不應如此,自己「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做了對的事」。胡勝川是湖北人,1948年出生在南京市,1歲時隨父親的部隊舉家遷來台灣,全家人靠著父親微薄軍餉度日,起初因部隊移防經常搬家,直到1957年落腳台南才結束飄泊日子。赴美學習急診運作,白天醫院學習,小夜坐上救護車出勤。國小畢業後考取南二中,過著上課讀書、下課打球、回家溫習功課的規律生活,酷愛籃球的他,不只投球神準,場上更是拚命,被同學稱為「拚命三郎」。胡勝川不僅有一身好球藝,還有絕佳語文能力,曾拿下學校英語、國語朗誦比賽冠軍。高中自南一中畢業後,胡勝川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分發到嘉義空軍基地任航空醫官,再轉任台南空軍醫院等地服務,1982年退伍進入台北榮總任心臟內科醫師,升任主治醫師不久,調派急診室副主任,從此與急診結下不解之緣。胡勝川回憶,在急診待了一年多,看到一些不公不義,造成病人權益受損的事情。那個年代急診室採任務編組,沒有專科醫師看診,就算病患應該住院,也要等床等很久,他深感「急診病人不該被不公對待」。榮總當時有讓專任主治醫師輪流出國一年進修的制度,胡勝川因為這個契機,1987年申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附屬醫院進修,他選擇急診醫學,而非他專長的心臟內科。在美國這一年,他發現美國急診運作方式和台灣截然不同,接觸到高級心臟救命術(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並參與高級創傷救命術、到院前創傷救命術。為更深入了解緊急醫療救護(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制度,白天在醫院學習,小夜時段坐上救護車一同出勤,還到其他醫院觀摩急診和緊急醫療救護運作情形,從制度、規畫到人員教育養成,有了深入完整認識。借鏡他山之石,胡勝川心想美國有很好的急診制度、急救技術以及到院前救護,這些都不需要花大錢,只要有心就能在國內推廣,對全民大有幫助。1988年學成歸國,立下三大心願:推動高級心臟救命術、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推動緊急醫療救護。向衛生署毛遂自薦,擬出緊急醫療救護計畫。滿腔熱血的他到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醫政處毛遂自薦,說明推動EMS的重要性,當時的醫政處長葉金川認同這個理念,一口答應,並指派科內一名技士協助。當時國內救護車功能陽春,和「小黃」一樣只負責把病人載到醫院,消防隊員也沒有到院前救護的概念。胡勝川把從美國帶回來的資料翻成中文,擬出一套緊急醫療救護計畫,在衛生署支持下選擇宜蘭試辦。從建置EMS指揮中心、規畫一般型救護車設備,到所有消防隊員接受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訓練,全面建置軟硬體設備,他還編著「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一書,成為救護技術員的訓練教材。試行一年後,衛生署舉辦成果發表會,各縣市衛生局、消防局都到場觀摩,並以經費支持各縣市比照辦理,不少縣市政府邀請胡勝川分享經驗、協助建置。胡勝川也協助衛生署制定救護技術員訓練草案、緊急醫療救護法草案,於1994年完成立法。因對緊急醫療的貢獻,榮獲北市醫師公會主辦的第二屆杏林獎。走遍全國開辦ACLS課程,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ACLS是胡勝川另個推廣心願。他說,ACLS是專門為心臟停止病人急救的一套技術,當時他先在北榮開課,再全台走透透開辦訓練課程。上課需要教材,他與部內同仁一同將原版教科書翻譯成中文,只要付出就有成果,一開始醫護人員根本不知道什麼是ACLS,到現在ACLS已成為醫院評鑑基準中,醫護人員必備證照,讓一路走來辛苦推動的他倍覺安慰。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讓專任醫師在急診室服務,也是胡勝川一直以來的堅持,他四處演講、投書報章雜誌,籌組急診醫學會,倡議推動急診醫學成為主專科、將急診軟硬體設施納入醫院評鑑範圍。政府接納了他的建言,把急診列入醫院評鑑項目,台灣急診服務能有大幅度進步,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急診評鑑;急診醫學後來被列入台灣第19個主專科,胡勝川也成為全台第一位急診醫學部定教授。轉戰東部緊急醫療荒漠,並接下合歡山雪季醫療勤務。眼見回台三大目標已逐步完成,胡勝川決定離開台北,選擇當時還是緊急醫療荒漠的東部,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因為慈濟有醫學院,他可繼續「傳道、授業、研究」。他在花蓮繼續訓練EMT救護員、招募專任急診醫師培訓人才,讓花蓮慈濟成為東部急診醫師的培育搖籃。他在花蓮還有個重大貢獻,就是接下合歡山雪季的緊急醫療救護。每年冬天合歡山追雪遊客多,但早年醫療資源欠缺,曾有遊客因高山症死亡,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一直希望雪季時有醫療團隊進駐支援,避免憾事再發生。胡勝川馬上允諾「慈濟來做」,一開始沒有酬勞屬義務性質,由花蓮慈院支援兩名護理人力,醫師部分則靠著他的人脈,找來榮總老同事、徒弟支援,每逢雪季期間周六、日,緊急醫療團隊上山駐診。雪季會遇到春節假期,此時人力極度難排,除夕夜幾乎找不到人上山,有好幾年胡勝川得自己來,就在山上過年,妻兒陪他在合歡山莊圍爐吃年夜飯。儘管辛苦,能把人救回來,胡勝川就覺得值得。及時緩解孩子的高山症,那一夜他最開心的事。有年冬天,一名7、8歲的孩子氣喘求醫,他診斷是高山症,給氧後情況改善離開,沒多久又來敲門,大半夜來來回回四次。那晚他只睡兩小時,醒來吃早餐時,看見這名孩子也在旁和家人開心用餐,整夜的疲憊瞬間消失。三十多年的努力,胡勝川一路走來始終創新,三大心願有的已上軌道,有的成果更是超乎預期,慶幸自己「做了對的事情」。如今女兒也跟隨他的腳步,成為一名優秀的急診醫師。胡勝川笑說,急診醫師內建DNA就是「哪裡需要,我就去哪」,不管重大災難或疫情,急診醫師從不推諉。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各地的急診醫師堅守第一線,把疫情阻絕院外。但他也發現,部分急診醫師並未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影響醫病關係,起心動念推廣「急診人文」,還寫了一本書,希望急診醫師能時時以病人為念,做好良性溝通,顧及醫療倫理,也能盡量滿足病人願望。如今,他還在為這新增的第四心願,努力前行。胡勝川小檔案年齡:74歲出生地:南京市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修現職: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急診部主治醫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羅東博愛醫院高級顧問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急診部主治醫師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第二屆杏林獎主要事蹟:●推廣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
-
2022-10-02 養生.運動健身
登山新手必看!網友提7大保命注意事項,出發前一定要做到
近年登山成為台灣相當熱門的戶外休閒運動,山上的天然美景與新鮮空氣吸引許多人爭相加入登山客的行列,但如果沒有事前好好做足準備,卻很有可能遭遇意外風險。究竟登山新手在行前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1年內「登山注意事項」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登山前需要遵守的重要觀念。行前帶齊裝備!最好規劃 才可安全登山觀察網友對於登山注意事項的相關話題,可以發現「帶齊重要裝備工具」的討論聲量居冠,如急救包、鍋爐具與頭燈等,許多網友均有提到行前盤點登山裝備工具的重要性,由於山區交通不便,難隨時取得物資,倘若不幸發生意外,身上的工具就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如1名網友分享自己高島縱走時腳滑骨折的經歷,並表示「有1位山友馬上翻出她的急救包跟就地取材幫我固定,還跟嚮導一起組裝簡易擔架帶我下山送醫」對於山友的相助表示感激,也表明事前攜帶裝備的重要性。另1名網友則分享爬阿里山眠月線隧道的注意事項,並提到「強烈建議要戴頭燈!」也引來其他網友補充「要穿防滑的鞋子,因為有路段會積水」等,再三呼籲山友不可一時疏忽少帶裝備。「事前規劃登山路線」也相當重要,畢竟登山與其他戶外活動不同,沿途可能會遭遇許多不可控的突發狀況,因此更應該事前針對行程做好詳細規劃,並以安全為首要考量。1名網友詢問如何制定合乎自己體能的登山行程規劃,引來不少網友留言,如「自己爬的話,有過2到3次3天的經驗,事前功課做好就比較穩妥」、「會擔心的話可先繳學費,跟商業團」等,也有網友補充,由於長天數(4天以上)的登山行程較容易出現意外,因此建議新手先以單天或短天數(2至3天)的行程為主,「先學會怎麼分配體能、用什麼速度走,才能夠平安爬完」。山上氣候變化大 網友推1好物可避免失溫另一方面,登山新手也要記得「攜帶保暖衣物雨具」,由於山區氣候日夜溫差大,容易導致身體失溫與水分流失等情形,因此排汗、保暖必不可少。1名曾攀登奇萊連峰遇雪受困的網友分享自身經歷,由於當時鋒面過境,夜間山路突然下大雪急劇降溫,也導致同行山友突發高山症,因而受阻山上,該名網友慶幸表示「如果沒有足夠保暖衣物,我們怎麼撐過整晚零下3、4度的低溫呢?」底下也有網友補充「失溫3小時就有可能出事了」,因而建議其他登山客行前一定要內穿吸濕排汗衫,並搭配足夠保暖的防風防水外套。登山出遊固然有趣,但可千萬別急著隨興出發,事前需要做好的準備一定不能馬虎!只有做足完善仔細的規劃,才能確保這趟旅程可以快樂出行,平安回家!★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哪些人容易發生高山症?高山醫學專家傳授登山注意事項
兩年疫情帶動國內小旅行,不少人想嘗試登山,卻擔心受傷、怕走不動。其實只要提早做好準備和計畫、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徜徉山林美景並不難。更棒的是,為了預備登山所需的體能和正確心態,你會更願意花心力照顧、鍛鍊自己的身心,啟動登山之旅的同時,也開啟了追求健康的正向循環。如何做體能訓練?「維持理想的體重和體能,是登山最基本的條件。」登山資歷25年的高山醫學專家、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王士豪醫師說,根據他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同樣爬雪山,身體質量指數(BMI)達肥胖或體能不好的13歲青少年,發生高山症機率是80%;體重和體能介於中間者,發生率降低到30%;正常體重和體能最好的人,高山症發生率只有約20%。●平時就需進行全身肌力和心肺耐力訓練。登山愛好者、知名健身教練Hana漢娜一直維持規律、有系統的訓練,同團山友都讚嘆她的腿力。Hana表示,老一輩山友都說「下山你不練,上山山練你」,上山所需的肌力和體能,在山下就要有。由於她平常訓練就包括全身肌力和心肺耐力,不會為爬山額外安排訓練計畫,頂多做負重爬坡的模擬練習,手拿兩顆啞鈴靠在雙肩上,跑步機設定適當的坡度和速度,走個半小時左右。●爬樓梯、負重訓練,登山前一周就要停止,充分休息以儲備腿力。如果沒有健身房或跑步機,一般樓梯就可以訓練。王士豪說,如果平常沒訓練,登山前三個月要特別加強腿力和心肺耐力,可以每天上、下午各爬15層樓,上樓爬樓梯,下樓就坐電梯。第一個月不負重,第二個月背輕裝,第三個月就要背真正登山時需背負的重量。但是,登山行程開始前一周,就要停止負重訓練,讓雙腿充分休息,儲備登山時的完美腿力。●走走郊山,適應道路、地形,練習調整呼吸。王士豪建議,除了負重練習,也要找時間去郊山走走,目的是適應及熟悉崎嶇不平道路,可以避免外傷或扭傷。另外,也要練習調整呼吸,可持續行走且同時聊天的速度,就是最好的行進速度。如同負重訓練一般,郊山訓練也應提早進行,且登山前一個禮拜要充分休息,以免登山時腿還在痠,容易受傷。如何預防高山症?●帶著登山計畫,到門診評估、拿預防用藥。上山前一天要睡好。「上山前一天一定要睡好!」Hana提醒,如果前一天沒睡好,對行程會有很大的影響,上了山也比較容易發生高山症或其他不舒服的反應。遇到這種時候,平常再努力鍛鍊都幫不上忙,不可逞強,只能折返。王士豪說,有任何感冒或不舒服症狀,都不應該去爬山,出發了才不舒服,也要趕快下山。王士豪表示,「運動表現變差」是高山症肺水腫最早期症狀,再發機率高達六成。高山症可用藥預防,建議登山前帶著行程計畫,去登山門診或家醫科找醫師討論、開藥,帶在身上。登山裝備哪些是必要之物?雖然高山症是最常見的登山疾病,但根據消防署統計,高山症僅佔山難救援的4%,最大宗還是迷路(38%)、創傷(20%)、疾病(11%)、墜谷(11%)。王士豪表示,登山前,必須對自己的能力、登山路線都徹底了解,除了預備好身體條件,正確的衣著、登山鞋、登山杖、雨衣都不可少。1. 登山杖:「登山杖就像山上的第二雙腳。」Hana說,下坡時,登山杖可幫忙分擔膝蓋壓力,有時山路陡峭溼滑,先把登山杖撐好,腳再下去,會比較安全。但仍要注意,下坡時膝蓋要保持微彎出力,不可以用「膝蓋頂到底鎖死」這種方式走下坡,下坡本身不傷膝蓋,是這種姿勢才傷膝蓋。2. 登山鞋:王士豪建議,一定要穿耐磨防滑、包覆腳踝的登山鞋,萬一在山上扭傷,受傷程度會比較小;但不要穿新鞋上高山,最好先穿去郊山走過兩遍。3. 登山服裝:衣著最內層要穿排汗衣,中層保暖衣,外層風雨衣,褲子絕對要是排汗快乾材質,不能穿牛仔褲,牛仔褲易濕不易乾,恐導致身體失溫。4. 雨衣:無論出發時天氣多好,山上天氣說變就變,一定要帶一套兩截式的雨衣或是風雨衣。行前叮嚀登山最忌 越級打怪或獨攀「登山要循序漸進,不可以越級打怪;要有同伴,不要獨攀。」Hana提醒,百岳各有難易度等級,新手一定要從初級累積經驗,才能增加難度和天數,千萬不要看別人照片很美,就貿然跟風,這樣的登山經驗通常不太好。山下也要有人知道你去哪裡、什麼時候應該要抵達哪裡,如此若發生意外,才能快速救援。
-
2022-05-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坐車上山就會有影響 台大醫揭高山一日遊的心血管風險
在出國旅遊不易的抗疫年代,許多國人轉而投入台灣山林。但「高山一日遊的風險」,請喜登山者務必參考,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三高及氣喘患者等高風險群。這篇論文是我跟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以及曹崇銘副研究員所帶領的台大森林醫學團隊,花了一年完成的研究,對於高山症的預防提供相當重要的實證醫學資料。三高未管控好,貿然參加高山一日遊,心血管負擔大。實驗方式是,在兩個小時內,從水里台大實驗林木工廠300公尺的海拔高度,坐車到海拔2600公尺的塔塔加遊客中心,之後直接坐車爬升到2729公尺的鹿林山莊。第一次是在冬至節氣--------2017年的1月1日,第二次是夏至節氣--------2017年6月23日。我們發現在冬至節氣,爬山者的心血管變化特別明顯,收縮血壓可以上升20亳米汞柱,心臟的輸出量(即心臟的負擔)增加30%,手指血氧濃度從98%下降到81%,意思就是2400公尺的海拔改變,竟然可以對心血管造成如此巨大明顯的影響。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未得到良好的控制的三高病人,如果參加高山一日遊,突然帶來的心臟血管負擔,都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須特別注意。一位喜好登山的同學問:「曾聽說爬山當天早上不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不知是否正確?」我回答,應該是錯的,必須要吃藥控制好,才可以上山。我們從平地坐遊覽車,或是開車兩個小時內就到8000英尺(2438.4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是模擬快速從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情境,在面對快速缺氧的環境,人體究竟會發生怎麼樣的心血管效應?就是這一篇論文想要回答的問題。面對缺氧、低溫環境,血管收縮,心臟負擔更大。面對缺氧時,人類心血管系統的應對方式,就是增加心跳、增加心臟的輸出量,所以為了更高的心搏量,血壓就上升了,這篇研究發現,血壓從120毫米汞柱變成141毫米汞柱,心跳增加了28%。冬天為何風險比較大?主要是環境溫度比較低,和人體溫度的梯度更大,所以體溫散失快,會造成血管收縮、血管阻力更大,心臟必須用更大的力量,來應對環境溫度所造成的血管效應,所以心臟血管的負擔就更重了。有趣的是,在研究中,我們也用停留兩個小時跟一個小時來做比對,在2500多公尺的塔塔加休息兩個小時,那麼高海拔缺氧對心血管的效應就明顯的減少了。所以在登高山的途中,必須休息兩個小時,再往上爬升,那麼發生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可以降低。階梯式往上爬適應環境,更需充足的熱量與營養。面對高山寒冷又缺氧的環境,人體要怎麼適應呢?除了必須階梯式地往上爬,適應高海拔的缺氧環境,在缺氧以及寒冷的天氣下,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及維生素,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水分,也需要有補氣補血的食物,以及幫助消化的食物,才能應付低溫缺氧的環境。這個從平地到高海拔的研究,也是相當於研究從夏天到冬天,人類適應環境所需要面對、解決的問題。黃帝內經所謂的「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我們才能夠順時而保健康。閱讀論文:Seasonal Effects of High-Altitude Forest Travel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 Overlooked Cardiovascular Risk of Forest Activity
-
2022-04-14 養生.運動健身
登山迷途勿慌 內政部籲牢記「STOP」口訣並求援
近年來山林活動盛行,山區意外事故也隨之增加。內政部提醒,民眾必須留意登山安全與事前準備的重要性,才能避免山難意外發生。若不幸發生迷途狀況時,切勿驚慌,請牢記「STOP」口訣、善用手機離線地圖APP,至通訊位點撥打緊急救難號碼「112」,等待救援。內政部表示,「迷途」一直是山區事故主因的前3名,為避免入山後迷途,請勿輕易偏離主路線,並牢記「STOP」口訣:S(Stop)先停下行動;T(Think)回想迷途路段,如果沒有辦法回到原路,請留在原地;O(Observe)觀察身邊資源,如食物、裝備等,以及周遭環境有無石洞、樹洞等能遮風避雨,避免下切溪谷;以及P(Plan)擬定待援計畫,分配飲食水量,注意保暖。內政部表示,為提升山區通訊品質,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已與多家電信業者合作,進行步道手機訊號品質檢測及共構基地台的建設,目前已完成386面可通話地點標示,民眾出發前可先了解行走路線的通訊點位資訊。當遇危急狀況,身處通訊位點時,手機可直接撥打緊急救難號碼「112」求援。若是從事縱走等多天數與高難度的路線時,建議同時攜帶其他可通訊或定位設備,以確保安全。內政部建議,民眾可善用手機離線地圖APP,除透過共享軌跡路線來避免迷途外,在手機訊號不穩處,仍可定位掌握行蹤,有助救援工作的進行。內政部提醒,行前應擬妥完整的登山計畫,包含行程安排、團員組成、裝備、糧食、離線地圖,救災資訊及撤隊計畫等,出發前,務必依「個人及團體裝備檢查表」再仔細盤點,並選擇有登山經驗者,作為山下緊急聯繫窗口,同時提供完整登山計畫,以利緊急事故發生時,救災人員能充分掌握資訊。此外,民眾在登山過程中,若發生頭痛、頭暈、噁心或嘔吐等狀況,要警覺是否高山症發作,若在同一高度稍作停留休息,症狀仍未緩解或持續惡化,千萬別勉強,即時撤退為上策;也特別提醒民眾上山時,衣著要採洋蔥式穿法,以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失溫喪命。為方便民眾親近山林與大自然,內政部說,「台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整合及簡化各路線入山申請程序,同時提供各高山型國家公園步道分級、建議行程、天數、注意事項及登山安全影片等資訊,民眾入園申請核准後,系統就會以電子郵件通知,相當便利。有關國家公園步道系統分級及登山安全宣導短片等資訊,可至台灣國家公園官網(https://np.cpami.gov.tw/)、台灣國家公園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rkstaiwan/)及台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hike.taiwan.gov.tw)瀏覽查詢,盼民眾在投入山林懷抱前,多方掌握資訊,作好萬全準備,確保登山健行活動過程平安、順利。
-
2022-01-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上山追雪小心高山症 醫籲缺氧盡快下山有效緩解
大陸冷氣團南下,增加高山降雪機率,不少民眾準備上山「追雪」,卻可能疏忽暗藏危機的高山症。門諾醫院醫師提醒,高山症的會因為缺氧有疲累、喘、頭暈等症狀,嚴重者24小時內恐致死,若有出現疑似高山症狀況,勿貪戀美景,盡快下山是最有效的方法。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表示,高山症的症狀由於缺氧,出現疲累、喘、頭暈、頭痛,甚至吃不下飯和想吐,多數人隨著適應環境而紓解,但也有人惡化,甚至引發急性腦水腫和肺水腫,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改善,24小時內可能會致死,其中「嘔吐」是高山症的重要指標,民眾要多加留意。楊凱迪說,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容易出現高山症,尤其合歡山開車就可抵達,高度爬升非常快,高海拔空氣稀薄,若缺乏適應的時間,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而經驗不足的民眾可能以為只是感冒或疲累,而讓自身暴露在高山症的危險中,因此民眾剛到高海拔地區時,應先休息後再活動。醫師建議,嬰幼兒、有肺部疾病、心臟病、貧血或血栓疾病患者,想要上山賞雪,可先詢問主治醫師的建議與評估,再決定是否定前往。而一般民眾可事先準備預防性藥物及隨身攜帶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山上賞雪除了預防高山症,也要特別留意溫差變化,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醫師表示,經常在新聞畫面中看到許多民眾一下車到雪地裡打滾,甚至有人脫衣挑戰低溫,其實非常危險,如果本身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而不自知,劇烈溫差變化刺激血管,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勿因為一時刺激而造成憾事。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 她從肉腳到運動迷,上癮戒不掉
從小就缺乏運動細胞,高中體育課罰球線投球,怎麼投就是碰不到框,53歲的張玉玲說,老師看她已盡力,搖搖頭勉強給了60分;大學體育課800公尺要求2分鐘跑完,只以差幾秒的成績低空掠過,總之,從小到大體育成績從來沒好看過。張玉玲是獅子座,她說許多人認為獅子座的人很霸氣,其實如果只用1個字來形容獅子座那就是「懶」。由於缺乏運動細胞,所以懶得動就更理所當然。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有次和朋友去龍潭石門山,爬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嘔吐不止,這幕慘烈的爬郊山經驗;對照現在的她,爬山挑戰百岳,甚至還參加路跑賽,朋友都懷疑「是同一個人嗎?」2張體驗券 開啟運動機緣張玉玲養成運動習慣其實是偶然,從朋友得到2張瑜伽體驗券開始。兩個人有伴,朋友拉她一起去體驗,禁不起櫃檯小姐的遊說,當場就花了8800元買下80堂課;日後漸漸愛上肢體伸展的感覺,砸下5萬元,買5年不限堂數的長期券,為的就是逼自己努力上課,最高紀錄曾經1個月上了近25堂課。上瑜伽課的同時,勉強答應朋友牛廉盛情邀約,參加每星期家族的爬山行程,每周六早上6點集合爬桃園虎頭山;她說,那時正在念世新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假日本是補眠日,「答應得非常、非常勉強」。她還記得冷洌的冬天,為趕上集合時間,5點多就得鑽出溫暖的被窩,心情之掙扎,至今仍記憶猶新。每周六固定爬山行程延續至今,一晃眼已十多年,初始參加者以牛家人居多,後來登山隊隊員們拉親戚、好友加入,目前已壯大到近50人規模,取名「虎嵐登山隊」,十多年來幾已踏遍桃園以北的各大郊山。加入登山隊頭一年,每周固定都走虎頭山,久了對於山上的小花小草產生興趣,於是每星期帶相機上山,拍草拍花拍昆蟲…,透過網路和達人解說,慢慢認識每株花草、每隻小蟲的的名字,再透過部落格記錄登山隊的每一次活動,同時也加深自己對植物和昆蟲的記憶。社群前輩 攝誘她挑戰百岳爬百岳從來不在張玉玲的運動清單上,且3天不能洗澡,「歐買尬~光想就全身癢」,張玉玲說,更何況她還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毛病呢!拜網路之賜,出現Plurk、Facebook等社群,陸續結識幾位爬百岳的前輩,在他們攝誘下(以高山照片引誘),原先抵死不爬的態度開始鬆動。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第1座就是合歡北峰,出現嗜睡、呼吸困難等高山症,2公里的路程走了4個鐘頭,幾乎是走2步路就得休息,主辦人風飛沙說是為了讓她們幾個新人體會什麼叫高山症,而過了這一關,以後就再也不用怕了。爬百岳果然就跟吸毒一樣,1次上癮再也戒不掉,就跟很多老前輩說的一樣,太久沒上高山就會得到「低海拔症候群」,渾身不舒服,每隔一段時間總得找時間再上山去自虐一下。只要肯動 幾歲都不成問題張玉玲發現自己有心臟瓣膜疾病這個毛病,約是25歲,她問醫生會不會死人?醫生說不會,拿了藥回家吃了沒再不舒服,就沒理它。開始爬山後,一度出現身體不適,再回醫院檢查,醫師得知她每周固定上瑜伽、爬山,十分鼓勵,連藥也沒給她,讓她回家繼續保持運動習慣,等老了運動無效,再來吃藥、裝支架不遲。醫師的一席話,讓張玉玲更堅定運動的信心和毅力。隨著年齡增長,前年登雪山北峰時,張玉玲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爬山前輩們指她平日缺乏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張玉玲開始慢跑,這一跑再也沒斷過。每周二、三、五,只要空氣品質許可就去跑,跑個5到8公里,偶爾再排個連假走走百岳,不但鮮少感冒,冬天也不再手腳冰冷。張玉玲說,運動讓她獲益良多,35歲練瑜伽,38歲開始爬山,45歲上百岳,48歲開始慢跑,事實證明,只要開始動,幾歲都不成問題;許多朋友以體力、膝蓋不好等等作為藉口拒絕運動,她就會替朋友覺得可惜,「 許多事用想的永遠都很困難,能不能?行不行?做了才知道!」
-
2021-04-2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腦袋進水可能危及生命 引起腦壓上升即需考慮治療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中樞,有堅固的頭殼保護,腦袋的容積是固定的,一旦腦袋內的病變產生質塊效應,則勢必造成空間壓縮而引起腦壓增高。「腦袋進水」即是造成腦壓上升常見的原因之一。「腦袋進水」有幾種狀態,若過多的水積在腦室系統內稱為「水腦症」;若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即為「腦水腫」。腦袋進水症狀,可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到危及生命。「水腦症」俗稱腦積水,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問題,指的是腦脊髓液不正常的堆積在腦室系統內,正常人每分每秒都在製造腦脊髓液,腦脊髓液經過腦室循環後圍繞在大腦和脊髓的表面,當腦脊髓液分泌過多或脊髓液流動與吸收受阻,會造成腦室擴大引起症狀。水腦症常見症狀,包括失智症、步態不穩與小便失禁。大腦導水管阻塞,可考慮內視鏡第三腦室開孔治療;其他水腦症治療,以外科引流為主,如腦室腹膜分流手術或腰椎腹膜分流管手術。「腦水腫」是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細胞內外的空間,可分為二種,與腦部直接相關常見的,包括中風、腦腫瘤與腦部感染、發炎;和腦部無直接相關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惡性高血壓、肝性腦病或低血鈉症與高山症。有時腦細胞受到損傷後,釋放的發炎物質影響了細胞內電解質平衡,導致過多水分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腫大,此為「細胞毒性水腫」。另外,發炎物質也可能造成腦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水分從血管進入細胞間隙,此為「間質性水腫」。腦水腫本身未必會有症狀,但如果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引起症狀,則必須考慮治療。最常用的是滲透療法治療腦水腫,亦即利用藥物製造滲透梯度,把多餘水分帶走;也可因應病情,使用類固醇來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間質性水腦。其他治療方式,包括使用呼吸器,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引起血管收縮,降低腦壓;適當的麻醉或低溫療法減低腦部代謝,並減少發炎反應。有時可能要考慮手術將顱骨切除,提供腦部腫脹空間,可有效降低腦內壓力。
-
2021-04-0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坐車就想吐?3敏感時刻最易發生!專家教5招抗暈
國內休閒旅遊風方興未艾,相信很多人都有暈車、暈船的經驗,只是程度不一,有的人只要坐上車就開始暈車,有的人只有感冒身體狀況不好時才會暈車,或者遇到極巔的山路才會暈車;不論是坐車、坐船或搭飛機,凡因為這種行進活動而造成身體不適的就稱為「動暈症」。眩暈和動暈症別搞混 感官衝突理論所致動暈症是如何造成的?耳鼻喉科醫師薛智仁表示,有人分不清楚眩暈和動暈症。所謂眩暈是指一般情況下,平衡系統發生左右不平衡所引起的,而動暈症就是因交通工具的搖晃,造成耳朵平衡器官的衝突,而造成噁心、嘔吐、頭暈。薛智仁說明,這就是所謂「感官衝突理論」(Sensory Conflict Theory),也就當人體在交通工具裡,視覺、聽覺和身體移動的感覺不相協調時,就容易發生暈車、暈船,這也是為什麼坐前座往前看感覺車子的移動時,暈車的情況會好一點。動暈症發作 臉色蒼白、嘔吐是常見症狀動暈症發作時每個人嚴重程度不同,症狀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動暈症常見症狀是在坐車坐船時出現臉色蒼白、冒冷汗、噁心,甚至嘔吐;除此之外,有些時候還會合併嗜睡、打 呵欠、唾液分泌增加、頭痛、打嗝、伴怠、神情淡漠,少數人則會因為嚴重的嘔吐致使身體脫水,甚至出現意識模糊。女性較易出現動暈症 這幾個敏感時刻要注意哪些人較容易暈車、暈船?其實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被動暈症所影響,只是程度不一。會明顯受動暈症影響的人大約只有5%,其他9成的人則反應差不多。此外,研究也發現,女性也比男性容易出現動暈症的症狀,尤其是在月經即將來潮時或者懷孕時,甚至於在懷孕的時候,只要一個輕微的誘發性動作,就可能引起嚴重的嘔吐。另外,年齡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研究發現,2歲以前的嬰兒幾乎不會出現動暈症,而2~12歲則是動暈症最明顯的年紀,從12~21歲便又慢慢的減低,這樣的情形會一直持續到40歲左右;過了50歲之後還在暈車、暈船的情形就少許多,但一般認為動暈症會隨著年齡而減少,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之後平衡器官的退化所造成。開車的人不會暈車 動作由自己操控很多人都有經驗,會暈車的人自己開車就不暈。薛智仁強調,暈車是視覺、聽覺和身體感覺不平衡所致,當自己開車時,轉彎及變換車速的動作都由司機操控,使感官有所準備,較不會有不協調的情況,所以較不會暈車。搭乘交通工具 5招預防動暈發生1、行前睡眠要充足:搭乘任何長途的交通工具的前晚,一定要睡好,並且不要因為過度興奮而通宵不眠。2、不要過量飲用含酒精的飲料。3、服用暈車藥:凡坐車坐船必暈的,最好搭車前半小時服用止暈藥。這類藥物常見成分是抗組織胺類,可以減低內耳前庭器官的敏感度,有止吐的效果。4.、避免在交通工具上閱讀:坐車、坐船時,建議不要讓視線停在靜止的物體上,減少頭部晃動;必要時不妨平躺並閉上眼睛,可以緩和情緒,減緩不適。5、避開動暈症的人:若同伴中已有人發生暈車而嘔吐時,最好能避開,以免被暈車的氣氛所感染,或聞到嘔吐 物而被刺激誘發。坐飛機暈眩 缺氧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搭乘長途飛機時,也會感覺到頭暈頭脹、下肢腫脹等的不良經驗,有時有人也會有反胃等不舒服症狀,就是所謂俗稱的暈機症狀。一般多以為是機艙擁擠而暈機,其實這些症狀多數是缺氧引起,類似高山症。不過,藉由一些改善也能減輕症狀,例如:穿寬鬆衣物、多喝水、避免喝酒及服用安眠藥、多起來活動,或是維持深而緩慢的呼吸等都有幫助。延伸閱讀: ·出遊最怕暈車! 除了挑對位置,按2穴位也行得通 ·如何分辨是單純頭暈、還是眩暈症? 專科醫師完整解析症狀、治療方式...愛熬夜得小心
-
2021-02-02 新聞.健康知識+
過年瘋爬山 內政部提醒有高山症狀千萬別勉強
農曆春節將至,民眾開始安排各式休閒登山活動。內政部今天提醒,一般只要到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多少會出現高山症狀,一旦急性高山症發作,就先撤退,下降高度,千萬別勉強。內政部表示,最近天暖花開,大家都想衝一波高山賞花,不管是有經驗的登山者、還是初學者,高山症都有可能找上你。一般只要到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多少會出現高山症狀,像是頭痛、頭暈、厭食、失眠、噁心、周邊水腫、倦怠等。內政部表示,一旦吃藥休息還是沒有緩解,甚至出現步伐不穩、呼吸困難等狀況,千萬不要勉強,應盡可能下降高度,下山休息。高山症只要事先預防,大部分都可以緩解不適,慢慢爬升,讓身體適應高山,適時補充水分、吃高熱量碳水化合物、不吃產氣食品、注意身體保暖或事先服用藥物,都是有效緩解方式。詳細參考資料:http://w3.spnp.gov.tw/old/Mobile/Article.aspx?lang=1&a=C2nxNDtYdYQ%3D
-
2021-01-27 養生.運動天地
從在校內都要叫計程車,到5年破50座百岳 26歲女嚮導:要開始才能很厲害
「這個揹20公斤建材的山青,是女生耶!」前往嘉明湖的路上,楊岳蓁纖細瘦弱的背影,卻扛著厚實的避難山屋整修建材,引起不少驚呼聲。不到26歲,卻在5年內爬超過50座百岳,如今更是專業高山嚮導,好體能和肌耐力,自然不在話下。很少人知道,5年前,她連在校內爬坡進校園上課,都要叫計程車。弱肌女,怎麼華麗變身的?沒有目標的大學生楊岳蓁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採訪,分享這段變身歷程。大學念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四年過得渾渾噩噩,功課很差、社團也玩得不精進,忙著夜唱、夜衝、吃宵夜,差點被二一,身材更嚴重發福。校園沿著山坡興建,超討厭走路的她,更常和同學叫計程車坐進校園。大二時,朋友揪團爬玉山,她也想「找一件很厲害的事情,來改變現在很糟糕的自己」,決定參加,沒想到從此改變一生。第一次登玉山,就遇到飄雨的大白牆,排雲山莊兩個年輕山友被大雨淋得失溫發抖,山友們紛紛借排汗衣、外套、煮薑茶照顧這兩個人。「從來都不知道,人跟人之間可以那麼緊密,對陌生人可以那麼慷慨不求回報的幫助!」從新竹客家庄到台北念書的楊岳蓁,在感受了台北的冷漠後,卻在山上找回了人與人間的溫暖和感動。差點喪命的嘉明湖暖意,讓楊岳蓁開始愛上登山,卻也太過自信差點喪命。大三時,她挑戰爬嘉明湖,走稜線時和嚮導相約跑步到目的地,沒想到一到嘉明湖卻引發超級劇烈高山症,完全感受不到美景,只有強烈的嘔心反胃,她勉強走回山屋避難所,全身冒汗濕冷,隻身躲在山屋外痛哭,頭痛欲裂。當時,一個完全陌生的山友,立刻讓她吃止痛藥、喝熱水,嚮導也讓她換掉濕衣服,隔天她才恢復神清氣爽,卻因前晚頭太痛頭昏眼黑,看不清是誰幫助了她。「未來,我也要像那位幫助我的大哥一樣,成為幫助別人的存在」這份感恩,楊岳蓁一直沒有忘記。肉腳變女山青大學畢業後,楊岳蓁投入保險業,但始終繼續爬山。女生爬山會遇到生理期、負重能力、肌力的挑戰,楊岳蓁持續自我鍛鍊,協助嘉明湖避難山屋、基地台的整修建材,揹近20公斤建材;也協助向陽山屋食材運補近30公斤。去年疫情爆發,無法出國的旅客,蜂擁進入登山領域,她轉職擔任高山嚮導,更常得幫團員背帳篷、睡袋、食材。很多人會問:爬山的耐力怎麼鍛鍊?楊岳蓁建議,就是一直爬,不要間斷,不要讓腿的肌力下降,把股四頭肌練強壯後,有力的肌肉可以支撐膝蓋,也可以避免爬山膝蓋痛問題。女生當嚮導,常會被質疑專業度和能力,但楊岳蓁認為「不需要變得很厲害才開始,要開始才能夠很厲害!」無法比上老山友能力經驗,就想辦法付出時間去累積,去學習,把別人的質疑當作自己前進的動力。 勇敢跨出舒適圈很多人會問楊岳蓁「我好想爬山,可是我因為什麼什麼理由,所以不能」,或是「我好想爬山,可是我不喜歡走路」、「我去登山,可是如果沒攻頂很丟臉怎麼辦?」透過「有肌勵」分享自身經驗,楊岳蓁想鼓勵更多人,我們常會有很多世俗眼光和負擔,想要符合別人的期待,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只要勇敢做自己就好!機會在自己手中,如果沒跨出去,永遠都不可能知道,跨出去,原來有多美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別直衝山頂賞雪 醫:幼童5成會有高山症
氣溫回暖一天又要急凍,山區將再度降雪,高山醫學權威、醫者診所醫師王士豪提醒,國小以下學童至高地時,高山症發生率近五成,家長務必小心,開車載孩子賞雪時不要一步到位、直衝山頂,應先在中海拔過一晚,讓身體適應高山海拔,降低罹病風險。王士豪表示,幼童大腦比成人飽滿,對壓力變化較敏感,加上身體不舒服時大都以哭鬧為主,難以即時發現罹患高山症,因此上高山最好先在中海拔處過一晚,例如上合歡山可先在清境過夜,開車直衝高山若發現身體不適應「捨得放下美景」,否則一不小心可能引發腦水腫和肺水腫,甚至不幸死亡。三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祝年豐表示,目前可以服用丹木斯(Diamox)等藥物來預防高山症,但只有成人劑量;為了避免風險,最好不要帶小朋友登高山。祝年豐說,在高山上出現一陣陣頭痛 、呼吸急促、惡心等症狀可能就是高山症,最好就不要再往上爬,要趕快下山。除了高山症,有人為了賞雪而雙腳凍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的降雪常是「雨夾雪」,溼、冷、冰,如果穿拖鞋或一般鞋子上山,可能出現凍傷或「戰壕足」,嚴重時腿部神經病變,甚至必須截肢。「戰壕足」大都是雙腳在濕冷水中泡太久,血管異常收縮造成缺氧,出現痛、癢、腫脹,甚至凍瘡。「戰壕足」不一定在攝氏零度以下才發生,末梢神經較差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是高風險族群。王士豪建議,登山賞雪或冬天至日本北海道旅遊,最好穿著防水登山鞋,裡面穿套雙毛襪才能保暖;最近上山看雪,至少要穿防水鞋或是雨鞋。
-
2021-01-10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瘋高山追雪 醫師籲穿雙防水鞋再上
這周的低溫全台多處高山飄雪,民眾也紛紛上山追雪,但卻也導致各種狀況頻傳。有三歲女童在合歡山區疑似高山症發作狂嘔不止,還有「神人」只穿拖鞋上陽明山,造成腳部凍傷。對此,高山醫學權威、醫者診所醫師王士豪表示,上高山前最好先給醫師評估,給予客製化的預防策略,且必須穿著防水保暖鞋子,才能安心上山。花蓮市李姓遊客一家三口日前上合歡山賞雪,三歲多的女童在海拔2374公尺關原加油站就出現嘔吐不止、站不穩等狀況用兩瓶氧氣瓶仍無法舒緩症狀而送醫。王士豪表示,根據研究,由於國小學童大腦較為飽滿,對壓力變化較為敏感,因此高山症的發生率約為四成五至五成,高於一般成人的三成。而學齡前幼童因處於語言發展階段,身體不舒服時不會表達,只能觀察其精神、活力、睡眠來判斷,因此若罹患高山症,風險又更高。王士豪說,上高山最好先在中海拔處過一晚,例如上合歡山可先在清境過夜;但追雪民眾常常趕著看雪而直上高山,如果發現身體不適,則要「捨得放下美景」,否則可能造成腦水腫和肺水腫進而死亡。但最好還是上山前,能先找醫師評估,給予客製化的預防策略。另外,台灣的降雪常常是「雨夾雪」,又溼又冷又冰,如果穿拖鞋或是一般鞋子上山,則可能出現凍傷或是「戰壕足」,造成腿部神經病變,而需要截肢。「這位年輕人是年輕血液循環好,如果老人家、糖尿病患者這樣上山,後果更不堪設想」。王士豪建議,最好穿著防水的登山鞋加裝冰爪,裡面套雙毛襪再上山。如果真沒有這些裝備,至少要穿防水鞋或是雨鞋再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