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骨科
共找到
686
筆 文章
-
-
2021-04-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便秘恐加重胃食道逆流 你的排便頻率正常嗎? 今天又黏在馬桶上遲遲無法脫身嗎?國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便秘情況相當普遍。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發文分析,國內20至50歲人口近25%有便秘問題,65歲以上比例更高達4成。雖然老化易造成排便不順暢,但小學生族群也有3成左右受便秘困擾。若以性別區分,女性比男性更嚴重,便秘比例約有4成之多。 便秘的主要原因與生活型態有關,吳文傑醫師表示,生活壓力大、飲食西化、飲食不均衡、服用藥物、喝水不足、習慣不佳(有便意時無法立刻如廁)等最為常見。原則上只要調整作息,都能有明顯改善。也提醒民眾不必過度驚慌,並非一天沒上廁所就代表便秘,正常排便頻率是每天排便1至3次或每2-3天解便一次,都屬於健康、正常可接受的範圍。 不過,若經常便秘不加處理,恐對健康會產生連帶影響。吳文傑醫師提醒,長期便秘可能造成腸道積滿宿便,導致無法排空的腸道向上擠壓胃部,進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應多注意排便情況。 拉出羊大便或很少肚子痛 有病態便秘徵兆快就醫 吳文傑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可以透過生活作息調整,但若出現「病態便秘」症狀且持續3至6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就醫詢求專科醫師協助。所謂病態便秘要符合三大要件,第一要件的排便狀況包括:需很用力才能排便、覺得上不乾淨、經常大出顆粒狀的「羊大便」、手挖或壓肚子才能解便、覺得肛門被塞住、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上述6種情況,如果1個月內有7天以上出現2種,即符合第一項病態便秘要件 第二要件是「沒吃瀉藥就無法大便」,吳文傑醫師說明,食物經消化吸收後的殘渣,正常狀態下會被製造成糞便排出,當沒有瀉藥輔助時就少有稀軟便、或是排便極度乾燥並持續一段時間以上,就符合該項病態便秘的要件。 第三要件是「很少覺得肚子痛」。吳文傑醫師表示,為了讓讓排泄物往直腸和肛門移動,大便的蠕動程度和頻率增強,導致腸壁出現痙攣而會有肚子痛現象,屬於正常生理狀況。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排便功能可能有所影響。反之,若太常肚子痛,則要懷疑腸躁症的可能。 哪些藥物會造成排便不順?就醫時應與醫師說明 吳文傑醫師提醒,服用藥物也是常見引起短暫便秘或排便不順的原因,包括胃腸科的含鋁制酸劑、身心科的抗憂鬱藥物、神經內科的帕金森氏症與抗癲癇藥、腎臟科的利尿劑、心臟科的鈣離子阻斷劑、骨科復健科的止痛藥、家醫科的鐵劑等。當有排便困難求醫時,也應與醫師說明目前的用藥情況,幫助醫師正確診斷及處置。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文/龍合骨科診所院長 游敬倫醫師 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又稱作「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指的就是隨著年紀變大而發生的關節炎。 我們年輕時軟骨生長快、彈性好、水分佳、磨損少;但經過數十年寒暑的磨擦使用,加上修復力下降、軟骨長得少用得多,磨損得越來越薄、越來越沒有彈性,軟骨底下的硬骨也會跟著受損變形,或增生產生骨刺,加上韌帶僵硬缺少彈性,關節囊鬆弛,磨損掉落的軟骨會在關節內移動形成關節鼠(指關節內游離的碎骨或碎軟骨等,像老鼠一樣跑動)。當出現一連串炎性反應,造成關節疼痛、紅腫、關節積液腫大,並且無法受力活動時,就變成顯著的退化性關節炎了。如因外傷後遺症而造成關節退化,則稱為「繼發性的骨關節炎」(Secondary osteoarthritis)。 人體幾乎所有關節都有機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但以受力及使用最多的膝關節、髖關節最常見,脊椎(特別是腰椎、頸椎)、踝、腕、肘、肩、手、腳也都會發生。 以膝關節為例,退化時往往從疼痛、特別是內側疼痛開始,常發生在爬山、上下樓梯及長距離行走時。漸漸的,膝關節喀拉喀拉作響?別以為只是小毛病! 形成膝內翻而變成O型腿,少數人會呈現膝外翻的X型腿。關節內若有積水時,膝蓋骨變得浮動而不穩定,使疼痛及不穩情形更加惡化。 一旦關節逐漸變得不靈活甚至僵硬,周遭的軟組織也會跟著鬆弛無力,肌肉則因活動量減少而弱化萎縮,使得關節更加不穩定並加速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可能發生在40多歲時,維持相當長時間,等到了60歲時才突然快速惡化,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當關節出現問題時就應積極保養,才能減少將來惡化的機會。 好發族群 退化性關節炎一般以勞動多、受力多者最容易發生。不過,臨床上也有不少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貴婦」,平時並不常做家事,但關節變形退化情形卻相當嚴重,這有的是因為體質所致,有的則因為平時很少使用力量,使得肌力嚴重不足,導致關節反而很容易退化。 預防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最重要的是維持肌肉力量、關節柔軟度與平衡力。避免外傷及過度受力,也要避免因運動不足造成的「早衰型筋骨關節病變」。膝關節喀拉喀拉作響?別以為只是小毛病! 正確治療 如果真的發生了,原則上以保守性治療為主,嚴重時才須動刀。 藥物治療:用非類固醇藥物、肌肉鬆弛劑,必要時加上止痛藥。 補充營養食品,包含鈣、葡萄糖胺、軟骨素、酪梨油粹取物、乳油木果、玻尿酸及其他保健食品。 體重控制,避免過勞。 物理治療:以冷熱療、電療、紅外線、超音波、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為主。 採用適當護具保護,避免進一步傷害。膝關節內翻時,可用鞋墊增加外側支撐。 必要時抽取關節積液,做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對膝關節、肩關節效果良好,近年來有關增生療法的使用,也有不少進步。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近年也開始應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關節鏡手術、矯正切骨術、部分或全人工關節置換術。 訓練強化 伸腿伸踝是預防及治療膝關節炎最重要步驟。為了使股四頭肌及膝關節周圍組織更加有力穩定,當初步訓練已見成效後,非常建議加上負重訓練,既可有效強化肌肉,又不給關節帶來過大壓力與負擔。 空中踩腳踏車是急性發炎穩定控制後,而且伸腿伸踝運動有一定成績後的進階訓練 《延伸閱讀》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該怎麼做?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以上內容由游敬倫醫師著,新自然主義《搶救髖腿腳膝踝,一生健步好行!》授權提供,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吃肌肉鬆弛劑有效?藥師解析5種常用藥,副作用大不同
因運動導致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因搬運重物姿勢不良閃到腰,或是長期壓力大肌肉緊繃、久坐辦公肩頸僵硬等情形,至復健科或骨科就診時,醫生多會開立「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疼痛。 但,你知道嗎?當痠痛找上門,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會讓肌肉「鬆」過頭!食品藥物管理署於《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中,邀請鄰家藥師甘誼文為大家進一步說明,讓民眾更了解「肌肉鬆弛劑」。 肌肉鬆弛劑是解痠痛萬用藥?小心藥物副作用 甘誼文表示,「肌肉鬆弛劑」是可讓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以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等情況。此時,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注意,不可掉以輕心,別不小心發生意外。 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副作用大不同 甘誼文指出,肌肉鬆弛劑不只一種,醫師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她特別以下5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 1. Baclofen 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 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 Chlorzoxazone 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 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 Tizanidine 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 甘誼文提醒,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 Mephenoxalone 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 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 需注意相關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 5. Tolperisone 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服用時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甘誼文提醒,肌肉鬆弛劑可有效減緩肌肉痠痛,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小覷。記得要遵照醫師處方,安全服藥,才能在不傷害身體的情況下,達成有效的治療。
-
2021-04-06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4種毛病腳痛 加鞋墊有助好走
● 足部構造損傷或退化不適時,可以鞋墊治療與保養● 足弓高低變化是足部核心功能。長久耗損下,足弓易退化或發炎● 足底筋膜炎、大腳趾外翻、扁平足、高弓足造成的腳痛,有不同的鞋墊處方腳痛,該加鞋墊嗎?其實,不管是足底筋膜炎、大腳趾外翻或扁平足、高弓足造成的疼痛,鞋墊都可成為足部治療與保養的重要一環。足踝像三腳架 結構需平衡人類的足踝是演化上的傑作。我們可以把足踝想像成一個三腳架(見圖),當站立時,下肢負重軸線能通過底面三角形中心點,形成一個平衡省力的結構。另外,透過小腿肌肉的控制,能讓足踝做內旋與外旋、曲屈與伸展等動作,改變這個三腳架的形狀。足踝內旋時,足弓降低腳板變得柔軟,外旋時,足弓提高腳板變得硬挺,如此轉換,使我們在行進間能有柔軟度吸收著地的衝擊力,又能傳導推進力推動身體前進。支撐足弓 緩解疼痛防退化簡言之,足弓高低變化是足部的核心功能。經年累月耗損下,足弓相關構造容易退化或發炎,因此輔助支撐足弓,便是鞋墊最基本的功能。常見的足底筋膜炎就是支撐足弓的弓弦退化並發炎,這時需要鞋墊支撐,減少足底筋膜負擔。成人扁平足是支撐足弓的韌帶與肌腱退化破損,造成足部過度內旋而變形,鞋墊支撐可以減少內旋,讓足部的三腳架結構維持正常,緩解疼痛並阻止進一步退化。可調整高度 改善足部施力鞋墊也可調整不同部位高度,改善足部整體施力分布與方向。例如大腳趾外翻,可透過內側前腳掌加厚的鞋墊,調整腳趾施力並減少過度內旋;踝關節內翻導致的關節炎,我們會在足跟外側墊高,增加足跟的外翻,將足底三角形往外側移動,減輕踝關節內側負擔。高弓足使用鞋墊 分散壓力高弓足使用鞋墊又是另外一種目的。高弓足因腳板內旋功能差,足部較僵硬,壓力集中在前腳板或足跟底面,造成疼痛。這時就需靠鞋墊大面積的接觸來分散壓力,除鞋墊形狀要盡可能和足底形狀密合,材質要有足夠的柔軟度與緩衝力,不能跟僵硬的腳板硬碰硬。健康的腳不需要穿鞋也能運作得很好,但是當構造損傷或退化造成疼痛時,就需要合適的鞋具提供額外的輔助與保養。鞋墊除了基本的足弓支撐外,不同狀況可以透過各種調整達到最好療效。民眾如有足踝不適或有鞋墊處方需求時,可以請社區醫師幫忙轉診到大醫院,透過有經驗的足踝專科醫師完整評估診斷後,提供各種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專業建議,讓您有一雙健康的腳行遍天下。
-
2021-04-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刺青師傅長期彎腰下背痛 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改善疼痛
一名33歲女刺青師傅因為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引起下背痛,有時疼痛感更延伸至臀部和大腿,透過藥物治療並不見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第三、四節腰椎纖維環破裂與椎間盤突出,經醫師評估建議採取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治療後,疼痛感大幅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因長期下背痛,初期有透過止痛藥治療並無改善,到院後確診為第三、四節腰椎纖維環破裂及椎間盤突出,先採取神經阻斷術治療,首次治療後症狀有緩解,但由於工作關係,仍需長時間彎腰刺青,導致三個月後下背痛復發,為求在不開刀狀況下一勞永逸,評估後決定採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治療,術後效果頗為顯著。他說,椎間盤是兩個脊椎骨間的纖維軟骨盤,像是車子的避震器有緩衝及支撐的功能,外部由多層堅韌的纖維環組成,內部為髓核,當椎間盤因外傷、姿勢不良、不當施力、退化等原因使纖維環破損,可能會因急性發炎產生劇烈下背疼痛,通常經過休息或服用藥物可緩解,但若疼痛感持續,應尋求其他治療方式,以改善生活品質。林琮凱說,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是一種非手術性治療,經由表皮插入一根含水冷系統的探針,其探針相較於傳統射頻治療針,可產生更大治療範圍,並透過膠原蛋白脫水收縮的過程,達到椎間盤減壓及纖維環固化的效果,且能干擾小神經疼痛傳導,減少神經性疼痛,患者僅需局部麻醉,術後不會出血,也可不需住院。他說,水冷式射頻解痛術不僅可使用於脊椎慢性疼痛,也可用於治療脊椎輕度椎間盤突出、脊椎小面關節炎,甚至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長期疼痛,適合一般保守治療無效且對一般手術治療有疑慮的患者,但屬自費治療。術後並應改掉長時間久坐的習慣,或是利用工作空檔休息走動,平時可鍛鍊背部肌群及臀腰肌肉,才能延續治療效果。
-
2021-04-05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暖心醫護消…穿白袍衝入隧道 安撫嚇哭幼兒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發生後,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正在醫院門診,他獲報後穿白袍衝入隧道,看到一名幼兒被嚇哭,連忙上前抱在胸前安撫,畫面震撼人心;五歲林小妹妹在事故中丟了手表,醫護人員送她全新童表,昨天轉院時更送上佩佩豬娃娃,她的母親則是擁抱同車李姓傷患,感謝她雖然腿受傷,仍先讓出通道讓她們母女獲救。太魯閣號撞車事故發生後,一張白袍醫師在陰暗隧道內單手將幼兒摟在胸前安撫的暖心畫面,感動不少人。他是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也是義消隊長,他昨天回憶,衝入隧道後發現一對母子,母親驚嚇癱倒在地,年幼孩子也被嚇哭,他連忙將幼兒抱在胸前,輕聲安慰。五歲林小妹妹顏面骨折送到花蓮慈濟醫院,她發現心愛的手表不見了,非常難過,護理師前天送她全新童表,讓她重現笑容,她昨天要轉院回林口,仍要搭火車,院方擔心她想起事故會害怕,再送佩佩豬娃娃。此外,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昨在臉書貼文,哀悼一名資深內科加護病房黃姓女公職護理師,她在事故發生的前一日仍在加護病房工作,原本計畫隔天回到故鄉玉里幫母親過生日,卻在這次意外罹難,院方將集結同事寫下她在台大醫院的點滴,送給她遠在東部的父母,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女兒這十年是如何努力幫助別人,減少失去愛女的哀痛。【記者柯毓庭/新北報導】太魯閣事故造成多人傷亡,消防人員出動一七九人支援,新北市消防局第四大隊在結束搜救任務,在臉書上貼文向民眾宣導「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請民眾多關心身邊搜救人員。「我們也是人,遍地的黑牌,都是令人難以承受」。貼文指出,救災時隧道內「空氣瀰漫著血腥味」,令人無法忘記,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時便容易悄悄找上門。「黑牌」是指在救護傷檢分級中,明顯死亡患者,為救護最不優先。
-
2021-04-05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事故 白袍醫漆黑隧道緊抱孩童令人動容
太魯閣號事故漆黑隧道現場,白袍醫師緊抱孩童照片令人動容;花蓮縣消防局救護義消大隊長、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談及當時狀況,「只能用慘絕人寰形容」。救難人員陸續救出民眾,傷者雖分輕傷、中傷、重傷,但即使未受傷,同樣受到驚嚇。帶著年幼孫子的阿嬤因為被突如其來撞擊驚嚇得癱坐地上,身邊年幼孫子也跟著嚇哭。吳坤佶立即將哭鬧孩童抱在懷裡不斷安撫,溫暖擁抱讓小孩不再哭鬧,這個醫師給人溫暖安全依靠的畫面,一旁救護義消蔡哲文看著拍下這個溫情畫面。吳坤佶表示,當天約上午11時左右抵達現場,但因為隧道口沒有空間可行走,只能從火車上爬進去,再貼著軌道沿路切進去,連續反覆深入到最嚴重第7、第8節車廂。他與救災支援兄弟3人一組,把重傷、輕傷作初步分類,遺體則先放在火車櫃旁。「只能用煉獄來形容,令人不忍」,吳坤佶豐富搜救經驗,都沒遇過這麼嚴重狀況,當時卡在隧道裡車廂已經變形嚴重,空氣也很糟,混合著車油、屍塊味道。他提醒救災弟兄要冷靜深呼吸,如果不舒服,就靠牆休息。吳坤佶指出,現場救護人員先進行檢傷分類,所以救護車接轉可以很順利,醫院端也可以很快做初步醫療準備,讓救護過程可以發揮高效,把傷害降至最低。
-
2021-04-02 養生.營養食譜
下班運動完,想增肌減脂要怎麼吃?營養師教3道「速成食譜」
如何聰明攝取蛋白質食物近年來拜運動風氣盛行所賜,大家開始重視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取,市面上不僅出現許多即食雞胸肉,也有很多線上、線下的料理內容跟大家分享如何製備高蛋白質的食譜。事實上,不僅是運動族群,全年齡層皆有蛋白質的需求,除了慢性腎臟病的病人需要依照不同病程限制蛋白質攝取量之外,成長、孕哺及年長者更需要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食物來提供生長與避免衰弱、肌少症的發生。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如下:・19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1公克的蛋白質・71歲以上的年長者,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2公克的蛋白質・運動族則可針對運動目標將每日的蛋白質攝取提高至每天每公斤體重1.5~2.0公克不等以營養學的定義來說,每一份的蛋白質食物可以提供約7公克的蛋白質,再依照食物各自含有的脂肪含量而分為低脂、中脂、高脂甚至是超高脂的蛋白質食物;乳品是少數可以提供人體三大巨量營養素的食物,每一份的乳品類可以提供8公克的蛋白質。如果你不喜歡吃肉或是茹素者,可以選擇黃豆來替代,黃豆含有完整的胺基酸種類,加工後的質地比動物性蛋白質軟嫩、好入口,不只是蔬食界裡不可或缺的重要蛋白質食物,更是一般家庭也能經常選擇的好食材。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建議,每一餐都要吃到一掌心的豆魚蛋肉類;有足量的蛋白質才能讓身體不消耗肌肉當作能量,維持更好的代謝!如果有在運動,運動後盡快補充大約1/2~3/4手掌的蛋白質類食物,也能讓肌肉快速吸收,提升增肌減脂效率。蛋白質攝取量固然重要,但建議要在三餐平均分配蛋白質的份量,每餐「一個掌心以上」是最能幫助增肌減脂的份量;如果午餐沒吃肉,晚餐吃兩倍回來,其實身體短時間內能吸收、利用的蛋白質有限,一次吃太多功效是會打折的!所以別忘了每一餐都要補充豆魚蛋肉類喔!最後,想知道一天吃了多少蛋白質嗎?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用手掌計算!女生一個手掌大小、厚度的豆魚蛋肉類大約含有21克蛋白質;男生一個手掌大約是28克蛋白質。我們一天中大約有7~8成的蛋白質是來自豆魚蛋肉類以及乳品類,其他的2~3成是全穀雜糧與蔬菜提供的少量蛋白質;只要計算平常吃的豆魚蛋肉類,最後再除以0.8,就可以簡單地估算一天蛋白質量到底有沒有吃夠囉!註:想要查詢食物中更準確的蛋白質含量,可至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告的「食物代換表」網站查詢Q.肉吃太多是造成腎功能不佳的主凶?A.根據世代研究統計,正常腎功能者的蛋白質攝取量與腎功能衰退無關。健康成人短期攝取高蛋白飲食(2.0公克/公斤體重/天)也不會影響腎臟功能,但是牛肉、豬肉等紅肉攝取過量,就可能會提高乳癌、大腸直腸癌的罹病風險。Q.豆類吃多會痛風?A.痛風是因為血液中尿酸過高引起的,而尿酸代謝的前身是普林,因此屬於高普林類的黃豆經常被民眾誤解!事實上,經過加工的豆漿、豆干已是中普林含量的食物了。以前痛風被稱為是「皇帝病」,是因為經常大魚大肉或者是飲酒後引起的富貴病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痛風罹患的風險與豆類攝取量呈現負相關!近年來更發現,啤酒、含糖飲料等反而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危險因子。Q.低脂奶看起來比較稀、比較沒營養?A.台灣的鮮乳其實都是有經過國家標準(CNS3056)規範,其原料皆是以生乳為主,再依據乳脂肪比例,回填乳脂肪後經過殺菌製成的。而從營養素比例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全脂奶、低脂奶一樣營養,以乳品主要提供的3種營養素來看,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的含量幾乎是一致的。全脂鮮奶與低脂鮮奶成分比較(以240cc/杯為例)如何聰明攝取好油脂動物性脂肪的香,讓人無法抵抗!但是為了健康,大家開始懂得取捨,開始轉向選擇植物性油脂,甚至進一步了解油脂結構,選擇不飽和脂肪,而依照雙鍵位置差異又可以分成Omega-3、Omega-6、Omega-9三種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ω3跟ω9脂肪酸具有抗發炎反應的能力!每餐需攝取堅果種子一茶匙,相當於大拇指第一節大小的杏仁果2粒、榛果2粒或核桃仁1粒。運動後,營養師教你如何補充蛋白質.南瓜薏仁漿 Pumpkin & Job's Tears熱量288kcal、蛋白質15g、碳水化合物37g、脂肪11g材料/1人份:蒸熟的南瓜50g、薏仁粉30g、堅果1大匙、豆漿250cc作法:將事先蒸熟的南瓜、薏仁粉、堅果放入果汁機,加入豆漿,打成滑順口感即可飲用。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薏:仁粉屬於全穀雜糧類食材,粉狀相較於完整顆粒的薏仁更好消化,運動後可以更快速吸收入體內提供身體能量,幫助體力恢復!.洋蔥雞肉蓋飯Onion & Chicken熱量742kcal、蛋白質40g、碳水化合物90g、脂肪22g材料/1人份:糙米飯1碗、去骨雞腿肉1隻、洋蔥半顆、雞蛋1顆、蔥花1大匙、醬汁、日式醬油2大匙、味醂1大匙、清酒1大匙、開水60cc作法:1.將去骨雞腿肉切成適口大小的塊狀、洋蔥切絲、雞蛋稍微打散。2.以中小火熱鍋後,讓去骨雞腿肉的雞皮朝下,煸出油脂後煎至上色,加入洋蔥絲一起拌炒出香氣。3.淋上醬汁煮滾後,蓋上鍋蓋轉小火燜煮約3分鐘,開蓋後淋上蛋汁馬上熄火,蓋上鍋蓋再燜1分鐘,讓蛋汁稍微凝固。4.開蓋後,將煮好的洋蔥雞肉連同醬汁一起倒入已裝有糙米飯的碗中,撒上蔥花即可享用。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2~4:1是最佳補給比例,蓋飯可以說是最佳選項之一,一碗輕鬆達標,還能添加更多洋蔥、喜歡的蔬菜,變成均衡、美味的一餐!.蒜香辣味蝦Shrimp熱量148cal、蛋白質24g、碳水化合物1g、脂肪5g材料/4人份:鮮蝦12尾、蒜頭5瓣、辣椒1根、蔥1根、橄欖油1大匙、米酒1大匙調味料(白胡椒粉2小匙、黑胡椒粉2小匙、鹽1小匙)作法:1.將蒜頭切成蒜末、辣椒切碎、青蔥切成蔥白和蔥綠;剪去蝦鬚、蝦腳,開蝦背去除腸泥,用少許鹽及米酒(份量外)稍微醃漬去腥。2.開中火起油鍋,鮮蝦下鍋香煎至上色後推至鍋邊,蒜末、蔥白及辣椒下鍋爆香。3.加入調味料拌炒均勻,從鍋邊嗆入1大匙米酒,撒上蔥綠即可起鍋。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不到200大卡的料理提供將近25克的蛋白質,愛運動的你如果正在減脂,想要控制好熱量選它就沒錯!書籍介紹書名: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Amyの私人廚房X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超省時美味健身餐!作者:Amyの私人廚房, 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2/16作者簡介/Amyの私人廚房Amy來自於客家傳統大家庭,從小就愛煮、愛美食,擅長道地客家菜。結婚後更從婆家習得閩南台式料理,加上居住的社區有許多駐台的外籍人士家庭,讓她也接觸了世界各國的料理方式,從此開啟了餐桌上的異國風景……。2016年起,Amy在FB上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拍攝成2分鐘快速料理影音食譜,因為無私分享和處處為閱覽者著想的細心,讓粉絲頁「Amyの私人廚房」累積至120萬以上的追蹤者,以及超過85萬粉絲按讚,影音食譜瀏覽人數最高超過3百萬人次,單篇食譜更曾超過10萬人次分享的佳績。FB:「Amyの私人廚房」著作:《Amyの私人廚房,下班後快速料理》(幸福文化)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最接地氣的營養師團隊、最有影響力與最被信賴的健康飲食行銷公司。我們是超過4000位營養師/營養系學生學習交流平台版主,開設多項營養師專業課程,培訓近千位營養師超過百篇營養知識專欄位於Google搜尋首頁。<經歷>營養師高考榜首糖尿病與腎臟病衛教師中華職棒營養顧問美國ACE-CPT私人教練美國AFAA有氧體適能指導教練多間健身房營養顧問各大媒體專欄作者各大院校講師FB:「好食課」官網:好食課 食健康,每天學一點著作:《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掌握增肌減脂營養關鍵x主廚特製運動餐,吃好吃飽才能瘦,打造理想體態不求人》(幸福文化)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女子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新北市一位39歲的陳小姐因左邊屁股延伸到小腿的範圍疼痛超過三週,連睡覺都會被痛醒,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導致嚴重下背痛,透過微創減壓手術掏出椎間盤,終於能一覺到天亮,衛福部台北醫院骨科醫師胡御風提醒,平常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應定期運動訓練核心肌肉,才能避免脊椎變形。胡御風表示,骨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就是下背痛,根據研究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曾有過下背痛症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所致,男性的好發機率是女性的三倍,若有肥胖、抽菸、經常性彎腰搬重物、揹孩子等因素,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因子。胡御風說,除了背痛之外,下肢出現的痛麻感也非常明顯,走沒幾步路就痛到必須停下來休息,經常有病人在訴說症狀時是用坐立難安、痛不欲生來形容這種難受的程度,嚴重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下肢痛麻症狀不明顯的病人,一般會建議先接受復健進行改善,嚴重者或是復健超過六週仍無明顯改善者,則須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再透過減壓手術改善神經壓迫的症狀。有許多病人擔心手術會留下明顯傷疤,胡御風說明,減壓手術可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中只需破壞一小塊骨頭,就可以把壓到神經的椎間盤掏出來,手術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脊椎手術並不可怕,重點是抓對目標而且破壞少。胡御風建議,許多下背痛的病人都是因為工作常有抬、拿、扛重物的動作,或是需要久坐辦公室,平常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並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幫助訓練核心肌肉,維持腰部挺直讓脊椎在正常的曲線上,才能避免變形與壓迫導致下背痛。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以為小挫傷沒回診 推拿完才發現橈骨骨折 很多人喜歡在疲勞或全身痠痛時,去推拿館「鬆」一下,讓師傅把緊繃的肌肉鬆開;或是在受傷後到國術館「喬」一下,希望能舒緩不適,但你知道嗎?推拿及整骨藏有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 來看實際案例,一名40歲的陳小姐在車禍中手腕挫傷,急診醫師X光初步判斷沒有明顯的骨折,因此以石膏固定後讓病患出院,並建議陳小姐至骨科門診繼續追蹤治療。然而,陳小姐認為自己沒有骨折,不需要再回診,透過朋友介紹到附近的國術館整骨及推拿,沒想到幾次療程後症狀加劇,手腕脹痛,甚至難以入眠,於是趕緊前往骨科門診檢查,X光檢查後才發現是「遠端橈骨骨折」,因而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治療。廖醫師提醒大家,在接受推拿或整骨時,要注意以下情況,以免讓病情更惡化。 一、急性的扭挫傷 受傷初期周圍的軟組織腫脹,是因為血液循環增加,提供受傷組織一個修復的環境,如果在此時推拿或整骨,會讓受傷的組織產生二次傷害,造成腫痛的感覺加劇,如果有不明顯的骨折,在推拿後,也可能造成骨折變得更嚴重得不償失。因此,此階段的治療建議是固定患處、冰敷及彈性繃帶包紮加壓,避免再次受傷並加速消腫 二、皮膚外傷或發炎 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推拿可能會讓細菌進到傷口內,造成感染,嚴重的話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三、疑似骨腫瘤症狀 如果身上出現異常的腫塊,且骨頭疼痛常在夜間發生,要當心是骨腫瘤,若在此時接受推拿,可能會讓腫瘤細胞到處轉移,延遲治療的黃金時機,造成令人遺憾的結局。 四、罹患發炎性的關節炎 例如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脊椎雖然僵硬,但卻十分脆弱,在經過力道較強的整骨推拿後,可能造成脊椎骨像粉筆一樣,斷裂腰斬,導致半身不遂。 廖醫師建議,民眾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再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不論是正規的西醫治療,或是民俗療法、自然療法,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醫師是提供專業且有證據力的治療建議,決定權在每位病人的手中。若是自覺有疼痛、腫脹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按摩解除頭脹、緊繃,腦醫師教3種按摩消除壓力 一招改善足底筋膜炎!按摩喚醒腳底肌肉 以上新聞為《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移工做脊椎手術 匿名恩人幫大忙
在模具廠工作的越南移工張先生,因搬運機具工作意外受傷,腰間傳來「喀」的一聲,隨之一陣劇痛並且傳導到下肢。幾天過後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一下床就痛,難以行走,多數時間只能臥床休息,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還好他有位在台灣定居十多年的姊姊,照顧他的生活並協助就醫,經檢查診斷為腰部椎間盤突出,必須進行脊椎手術才能改善。為了更快改善疼痛,並縮短復元期,張先生決定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不過,手術費與耗材費等需要自費,這對剛到台灣的他,是難以想像的數字。姊姊雖有心幫忙,但也無法馬上拿出這筆錢。剛好他符合輔大醫院「骨科微創脊椎手術貧困補助基金」申請條件,在社工的協助下提出申請,最終讓張先生得以順利手術。很多人聽到要動脊椎手術,都會心生恐懼,甚至下意識逃避就醫。事實上,採用內視鏡進行的脊椎微創手術安全性高,可讓傷口由傳統手術的3至6公分縮小到0.8公分,住院時間也從一周縮短至手術後當日或隔日即可出院。此外,因手術傷口小,對骨頭等組織的破壞程度少,出血量低,能減少術後疼痛、沾黏等後遺症發生機率。張先生進行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後,疼痛感大幅減輕,復元的速度更出乎病人預期。本來痛到寸步難行,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行走,後來進一步評估,術後很快就出院。不少脊椎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都是身受劇痛所苦,而長期贊助「骨科脊椎手術貧困補助基金」的匿名善心人士,正是體驗過微創手術對改善疼痛與縮短復元期的明顯效果,深感受惠,因此特別成立這個基金,盼能幫助更多相同問題的病人。目前已幫助十多名中低收入戶的病人。
-
2021-03-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9旬嬤跌倒骨折 骨鬆症害的
91歲阿桃阿嬤日前在養護中心跌倒,家屬帶到醫院診治,家屬擔心併發症選擇保守治療,但阿嬤疼痛難耐,甚至無法入眠至醫院骨科求診。醫師判斷後認為是骨鬆症加上摔倒導致骨折,決定開刀治療,阿嬤手術後恢復良好,住院6天後出院,開始復健,準備回歸正常生活。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不適症狀,往往等到骨質流失嚴重,出現突發性骨折求醫才發現。一般人跌倒不太會骨折,但骨質疏鬆的病人因骨質流失速度過快,只要日常生活中突然承受過重外力,骨頭就可能無法負荷而骨折。衛福部台北醫院骨科主任黃漢仁說,骨折手術是否微創並非重點,關鍵在於醫師會評估以損傷最小的方式完成必要手術。黃漢仁說,骨鬆性骨折的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醫師會依據不同部位及病人情況給予合適的治療建議,因骨質增加相當緩慢,提早治療可在年紀大時減少不必要的骨折風險,避免未來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黃漢仁指出,預防骨質疏鬆症,應提早養成運動習慣,他呼籲家中有長輩者應慎防跌倒、避免障礙物,並注意照明、訓練平衡感等,同時透過攝取含鈣量豐富的食物來維持骨質。
-
2021-03-23 科別.骨科.復健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膝蓋用太兇提早報銷?哪些人容易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用太兇,恐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鄧修國受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關節軟骨曾受傷、O型腿等族群。女性則因膝蓋角度,容易發生髕骨外翻造成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對較高。常進行激烈運動如打籃球,也會增加關節受損機率。 鄧修國醫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發生部位包括膝蓋,髖關節、手指頭,腰部關節、脊椎關節也可能出現。年齡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部份年輕患者則因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受傷,或是車禍傷害而導致外傷性關節炎,最後也會產生與退化性關節炎相同的磨損退化。 上下樓梯會痛走不遠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鄧修國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主要症狀,最常見為上下樓梯時疼痛、蹲站時疼痛、自覺可行走距離縮短。發生於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疼痛之外也會有卡卡、不順暢感,或是發出聲音。 此外,工作與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鄧修國醫師指出,蹲姿、跪姿太過頻繁、經常搬、提重物、肥胖等等都是危險因子,導致軟骨容易磨損。臨床上多會建議病人控制體重,過重易使全身關節承受過度負擔。 自覺腰痛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之一。當脊椎關節發炎時,病人可能採取站直姿勢時就會有疼痛感。鄧修國醫師解釋,脊椎關節的退化往往並非單一因素,有可能是椎間盤先發生問題,造成壓迫、滑脫等周圍組織變化,才慢慢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脊椎關節不穩定,也較容易出現退化。 肌肉訓練助延緩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需要開刀嗎 鄧修國醫師建議,平日可練習核心肌肉訓練,對膝關節、髖關節、腰關節都有一定幫助。男性由於肌肉較為發達,關節炎比例略少於女性。即便已經有關節退化現象,也可以採取簡單的肌肉訓練,如多練習股四頭肌運動,可減少膝蓋關節退化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以嚴重程度可分為四期,鄧修國醫師表示,前期可使用藥物、復健、打針等治療方式。也可接受關節鏡手術,將半月軟骨修補整齊或縫合,或是改善髕骨外翻狀況,都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 當退化性關節炎進入第四期後,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會建議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手術可分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多數病人為內側關節磨損,可視情況選擇部份或全人工膝關節。鄧修國醫師指出,關節退化太嚴重或60歲以上者,目前還是建議採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吃葡萄糖胺讓關節用更久?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平時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鄧修國醫師建議,控制體重、避免盤腿坐、跪坐、蹲坐等姿勢,適當肌肉訓練都有幫助。至於葡萄糖胺、軟骨素、第二型膠原蛋白等,屬於補充軟骨成份的保養品,惟效果因人而異,對第三期以後的退化性關節炎作用不大。 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一旦發生無法恢復正常,但透過正確治療與運動,可延緩退化速度,讓關節可用時間延長。 《延伸閱讀》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0 科別.骨科.復健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台中80歲張姓阿嬤2周前在家裡滑倒,造成左髖部股骨頸移位性骨折,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出院前一晚,趁看護沒注意自行下床絆倒受傷,醫師X光檢查發現,又從原本手術的人工關節旁邊骨折,再次手術把骨折及人工關節復位,並作加強及修補,才順利恢復,家屬也積極請教如何預防老年人跌倒骨折的相關衛教。台中醫院骨科醫師黃敏旭說,老年人平衡感較差,難以控制自己的姿勢,加上視力退化、老花、對黑暗的適應不敏感,易在黑暗中碰撞、跌倒。根據統計,老年人最常跌倒的地點即為「家中」,易發生跌傷事故地點為浴室、廚房及樓梯等,如室內光線不夠、地板過於光滑都容易跌倒受傷,且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患有骨質疏鬆症,更是一跌就導致骨折。黃敏旭說明,老年人髖骨骨折若採保守性治療,容易產生褥瘡、泌尿道感染,大小便不好照顧;痰咳不出,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食慾不佳,身體容易虛弱等等,建議老人家若跌倒骨折可以積極和醫療團隊討論評估手術相關治療,避免上述臥床的併發症,術後1到2個月使用助行器輔助及復健,及早回到正常生活,減輕患者痛苦,也減少家屬的負擔。黃敏旭建議,預防長輩骨折,照顧者有正確認知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照顧者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從生活細節做起,如增設扶手、防滑設備等居家環境改善或使用手杖、拐杖、助行器加強年長者站立或行走的穩定度與支撐力的輔具著手,降低老年人再次跌倒的風險。黃敏旭醫師提醒,依失能程度不同,所需使用輔具的目的也不同,更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才行。台中醫院於長照大樓一樓設立臺中醫院輔具中心,除了有各式醫療護具更有專責人員提供完善的衛教指導,產品健檢,另外,針對特殊需求患者,也提供客製化服務,以達到最佳活動功效。
-
2021-03-20 醫聲.院長講堂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以醫院為家,行醫生涯捐款上億 獨創杜式刀法造福「極重症」病患
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生涯捐款上億元,每年只有除夕夜回家睡覺,自認手下從沒失敗手術,諸多行醫事蹟讓他暴紅。他天天睡在不到三坪大的休息室,過著以醫院為家的忙碌生活。杜元坤是外科醫師,專攻骨科,在長庚醫院體系歷練長達20年,在擔任外科部長時,他接受義联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挖角,轉戰新成立的義大醫院開疆闢土。中北部病患南下找他看病義大醫院成立於2004年,杜元坤參與醫院的籌備工作。在他建議下,開刀房、加護病房設在3樓,心臟外科、神經外科、骨科需要急救的距離最近,並依據科別屬性規畫病房樓層,方便住院病患活動與家屬探望,推展「迅速、有效、安全」三大理念。以前南部有許多臂神經受傷或骨髓炎病患北上求醫,基於照顧南台灣病患的需求,南下到義大醫院服務,讓他有自由發揮空間,「現在情勢逆轉,許多中北部病患專程南下找我看病。」位處高雄燕巢的義大醫院算是高雄市的「鄉下地方」,為何值得病患大老遠跑來?由於杜元坤獨創的「杜式刀法」聞名遐邇,為醫院建立了知名度,尤其收治「極重症」病患,經口耳相傳,很快建立口碑。「義大醫院是個斜槓的醫療團隊」,杜元坤表示,義大鼓勵科別之間良性競爭,沒有界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坐大」,每一科都可以去開別人的刀,譬如神經外科與骨科都能動頸椎手術,但前提是能相互學習,才可以藉由競爭提升醫療水平。長庚栽培 在義大開枝散葉「醫院不僅要贏得病人尊敬 ,也要贏得同業尊重。」長庚醫院前院長張昭雄這席話帶給杜元坤很大影響,過去張昭雄帶領長庚轉型成功,主張院內醫師追求服務量與品質時,也要兼顧學術發展。十幾年來,他完成300多篇論文,數量是長庚時期的4倍之多,幹細胞研究更是獨步全球。長庚體系灌溉栽培他,義大則是他開枝散葉之地。將在屏東設綜合醫療園區義大醫院每年有15%至17%病患來自屏東縣,跨區就醫情況普遍。杜元坤認為,慢性病或急性病應該留在當地就醫,病人不宜為看病長途奔波,因此義大醫療體系南拓版圖,2024年底將在屏東成立包含醫院、護理之家及產後護理之家的綜合性醫療園區,床數規模是千床左右。杜元坤小檔案現職:義大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工程博士、美國梅育氏醫學中心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亞洲太平洋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傷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專長:外科手術杜氏刀法專利、神經叢及顯微手術、脊椎及骨外科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進步,不可能變成可能,病患不要放棄任何希望,也要敞開心胸配合醫囑。
-
2021-03-19 科別.新陳代謝
痛風並非不可逆 婦人治療20個月終能穿美鞋外出旅行
高雄一名中年婦人四年前雙腳趾疼痛、穿鞋困難, 行動力受限。後來輾轉求醫,檢查出腳趾的痛風石外擴且有明顯「骨蝕」現象,腎功能也不保,是痛風性足伴隨第一掌趾關節病變,她不想因為行走困難,就此被禁足,積極接受治療並控制飲食運動,20個月後痛風石減少,掌趾關節慢慢復原,終於能穿上美鞋出外旅行。收治這名婦人的松青診所骨科醫師李松青表示,婦人4年前因疼痛接受其他醫療單位治療,但痛風石太嚴重,短暫治療不見好轉即放棄,後來輾轉來診所就醫,經X光檢查,痛風石已外擴,才積極接受規則治療。李松青表示,痛風石是尿酸堆積造成,除服用排尿酸藥物外,飲食上須減少高普林食物及糖類飲料,且需避免飲酒及運動過量造成流汗過多。平日還須注意排尿量,排尿顏色,監測是否攝取足夠水份。所幸這名婦人耐心治療20個月後,骨蝕現象減少,腳掌外觀改善很多。「患者若積極接受治療,脫離痛風關節炎夢魘並非難事」李松青說,婦人未持續接受治療前,穿鞋有困難,且容易造成掌趾關節內側皮膚反覆受傷。這樣極可能導致痛風石破裂,形成潰爛傷口。李松青表示,痛風石病患能否動手術,要視病例情形,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如果動手術,需注意皮瓣的安全,避免術後癒合不良。假設痛風石破裂潰瘍或手術後傷口癒合不良,術後可續用高壓氧再治療,或輔以體外震波,讓傷口加速癒合,才能避免疤痕攣縮。
-
2021-03-16 科別.骨科.復健
驕傲的翹臀痛到睡不著!33歲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33歲女性常自豪翹臀能駕馭緊身褲,但日前右側臀部突然劇疼,且延伸至小腿,求診多科遲遲找不到病因,甚至嚴重影響睡眠,令她相當苦惱,經醫師在疼痛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疼痛立刻緩解,並建議搭配復健治療,可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羅達富指出,患因右側臀部疼痛,導致夜不成眠,白天精神不佳,輾轉就醫治療卻無法確認病況,以往她最愛穿緊身褲外出,如今卻只能望褲興嘆,令她相當沮喪。經門診透過理學檢查,同時確認MRI影像後,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經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當下疼痛感緩解,順利解除心頭大患。羅達富說,常見的腰部疼痛如伴隨下肢痠麻的症狀,會被歸類於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退化性增生導致神經孔狹窄等原因;由於疼痛源頭在腰部,故臨床檢查著重於確認神經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一旦腰部神經壓迫狹窄不明顯,或無法與症狀有相關連性時,就應朝梨狀肌症候群釐清病因。他說,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位於坐骨神經離開骨盆腔後,走入臀部的上方。因此,當肌肉受傷或不當姿勢導致發炎甚至腫大時,造成的刺激和壓迫會與坐骨神經痛的表現類似,因此坐骨神經痛但沒有明顯腰痛的患者,有可能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大部分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並沒有遭受特定的受傷事件,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而非定點的疼痛,診斷上可利用超音波確認臀部的深層肌肉是否有積液或增厚來誘發性疼痛。羅達富說,治療初期會建議患者休息,並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待疼痛改善後,再加入復健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及降低復發機會,但若是嚴重疼痛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進一步接受疼痛點注射治療,可立即舒緩疼痛。他提醒,雖然梨狀肌症候群不算少見,但診斷確認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當患者出現單側下肢疼痛、跛行,且用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治療。
-
2021-03-16 科別.骨科.復健
前十字韌帶斷裂一定要手術嗎?醫師:這個情況建議開刀
三年多前,亞運複賽前夕,台北世大運跆拳道品式金牌選手李晟綱持續練習,不料,奮力一跳,落地時竟聽到「啪」一聲,原以為只是單純扭傷,但膝蓋竟愈腫愈大,腳無法彎曲,只能伸直,至醫院照X光、做磁振造影檢查(MRI)檢查,診斷為「前十字韌帶斷裂」合併「半月軟骨受傷」。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為常見的運動傷害,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復健部主治醫師吳致寬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盛行率約千分之一,主要原因為突然改變方向、減速、落地扭轉、撞擊等,如搶到籃板球後轉身快攻,病人以15至40歲居多。吳致寬說,前十字韌帶是膝部內一條連接股骨與脛骨的堅韌膠原蛋白,由兩束纖維組成,控制前後動作及扭轉動作,是膝關節系統的重要部分,可避免膝關節過度伸直及滑動。多年擔任中華奧會代表團隊醫及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召集人的林瀛洲說,長期膝蓋承受減速、落地扭轉力量,就容易引發前十字韌帶損傷,斷裂後若未及時評估處理、復健治療,恐造成膝關節反覆不穩定,甚至提早產生膝關節退化。前十字韌帶斷裂一定要開刀嗎?林口長庚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表示,原則上仍先以肌力訓練為主,若訓練後膝關節仍不穩定,不得已才開刀,但若前十字韌帶撕裂合併半月軟骨受傷,為避免造成軟骨關節二度傷害,就要考慮手術。吳致寬指出,研究證實,受傷之後,應在醫師評估下,及早復健,才能維持肌力,如躺著不動,一天就可以下降1%肌肉,連續四個星期不運動,肌肉力量下降10至20%。對此,李晟綱有著深刻體驗,受傷之後,並未動手術,大腿股四頭肌肌力變差、無力,膝蓋穩定度也大不如前,經常「軟腳」,以前做踢腿動作,能使出全力,但現在膝蓋不穩定,只能使出七八成力量。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昨日合作舉辦的「運動醫學專題講座: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斷裂座談—從受傷到回場」,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里約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林瀛洲醫師擔任座長,邀請3位知名運動員,奧運金牌選手朱木炎、世大運金牌選手李晟綱及知名跆拳道選手蘇麗文現身分享前十字韌帶相關心路歷程。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年輕運動員膝韌帶再斷風險達28% 蘇麗文:復健一輩子
「沒人敢跟我說我受傷了。」我國跆拳道好手蘇麗文10幾年前參加北京奧運賽事,卻因用力過猛,導致前十字韌帶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 斷裂,醫師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是所有運動員最害怕之事之一,目前數據指出,施作重建手術後,約有5成至6.5成的運動員能回到受傷前的狀態並返回球場比賽,但15至25歲年輕運動員因大多需進行高強度比賽,再次斷裂風險約18至28%。蘇麗文認為,「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蘇麗文說,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賽事,第一場比賽便對上韓國好手,比賽中途因腎上腺素、離心力導致出擊過猛後,想接著做複雜動作,卻突然聽到「啪」的聲響,當腳落地時才發現「左腳膝蓋錯開」,無法支撐身體。背負各方期待的她仍持續比賽,最後雖敗猶榮。資深運動防護員蘇玟姜表示,當選手於場上受傷,防護員會在賽後做簡易徒手膝關節檢查,以確認選手傷勢,若前十字韌帶真的受傷,會立即構思就醫流程,現場會先進行冰敷、固定等緊急處理。針對前十字韌帶斷裂診斷方式,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表示,骨科醫師會判斷運動傷害類型,確認構造傷害是暫時或是永久傷害,以及還有哪些功能不良,如無法做出想做的動作。門診會先做身體檢查,確認患者年齡、性別、功能需要、受傷情況與原因及相關病史,了解患者需求再訂定治療計畫。邱致皓表示,針對功能需要分級,分為單純走路、逛街,偶爾慢跑,直線衝刺且偶須轉彎如棒球、壘球需繞壘,以及要適時變換速度與動作如籃球、足球;棒球、籃球及足球等運動尤須膝蓋穩定,會建議動手術。檢查還需確認膝蓋穩定度,邱致皓表示,若前十字韌帶斷裂且旋轉或前後不穩定,並合併半月軟骨破裂,三項指標均符合時,建議要動手術,避免新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二度傷害、降低關節退化可能性。受傷3周內仍有嚴重發炎反應,不能手術,邱致皓指出,建議手術時間是3周後到10周,術後每名患者恢復情形不同,前6周發炎期會做一些伸展活動,6周後做輕度肌肉訓練,3個月後開始做單腳站立、橫移等進階動作,長回原本骨頭面貌一般需1至3年,但他提醒,若半月軟骨受傷,復健會更加不易,拉長復健療程。目前數據指出,施作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約5成至6.5成的運動員能回到受傷前的狀態並返回球場比賽,邱致皓指出,因年輕運動員大多需返回賽場進行高強度比賽,15至25歲年輕族群再次斷裂的風險高達18至28%。蘇麗文說,前十字韌帶受傷後,有時天氣寒冷,膝蓋仍會腫脹,這時訓練肌力有助於緩解症狀,為讓膝蓋保持穩定,術後復健需要持續做,強調「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髖關節骨折一年再住院率達64.5% 醫師教你這麼做
高齡患者發生髖關節骨折後,整體治療結果皆不盡理想,文獻指出一年死亡率高達18%至39%,再住院率達64.5%,對側髖關節再骨折機率也比一般沒發生過髖關節骨折患者高出2至5倍,其他包括併發症,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的衰退都比年輕患者差,對家庭、整體醫療照護系統及社會照護造成嚴重負擔。對於照護困難,台中榮總骨科醫師陳志輝歸納影響因素如下:一、多重用藥病人:此類病人的合併症及用藥病史複雜,病人在不可預期的狀況下發生骨折被送至急診,很難在急診短暫時間內完全掌控病人的身體狀況。此時,高齡醫學科醫師配合健保雲端藥歷,在急診當下及早介入評估,並加入麻醉團隊,在術前將病人身體狀況迅速最佳化,術後由高齡醫學醫師與骨科醫師共同組成照護團隊,分別照護合併症及骨科手術後狀況,將可以避免併發症,並減低醫療負擔。二、未落實骨質疏鬆治療:這類脆弱性骨折的病人在手術治療後,據統計僅有8.4%的病人曾接受骨質疏鬆的評估,而接受骨質疏鬆治療女性患者只有4.6%,男性更低至2.8%,若在接受髖關節骨折手術後,積極評估骨質疏鬆的狀況,並開始介入治療,將可降低再骨折機率。三、失智及術後瞻妄皆會影響手術後照護:高齡長者罹患失智症的比率很高,且多數早期失智症病人並未被確診,造成術後發生瞻妄的機率提高。而文獻報導指出,65歲以上髖關節骨折病人,有14%至24%的病人在抵達急診之後就會發生瞻妄,15%至53%的比率在術後會發生瞻妄,一旦發生瞻妄,將造成術後指導困難、臥床時間延長及相關併發症比率提高,並延長住院天數。徜若高齡整合團隊可早期進行失智的診斷及治療,將可以降低30%至50%的發生率,也可早期有效控制瞻妄情形,連帶降低住院天數與醫療費用、提升病人復健意願及避免心智功能衰退。四、未進行有效疼痛控制:未良好控制病人的術後疼痛,將影響病人復健意願,並提升臥床相關併發症,也會延長臥床時間及住院天數,但不當的疼痛藥物,亦會造成術後瞻妄。因此,從急診開始,完整且有系統的疼痛控制計畫,包括手術時麻醉方式及麻醉藥物的選擇,將可有效的避免手術後因為疼痛引起的瞻妄,增加病人積極復健的意願。五、手術時機延遲過久:手術時機延遲過久將會造成疼痛、瞻妄及臥床等不良影響,高齡髖關節骨折病人的手術若延遲超過48小時,據文獻報導其30日死亡率將提高41%,一年死亡率將提升32%,若骨折病人在抵達急診後,及早有專業團隊介入評估,術前檢查及手術排程皆優先安排,將等待時間縮短,有助於手術後的預後。而要解決上述的問題,需要多部門及多科別的合作,分別從手術技術、內科合併症的照護,疼痛控制,麻醉選擇,骨質疏鬆治療,復健指導等面相共同介入。對於想進一步了解的人,台中榮總明天有3場精彩的醫師演講,尤其歡迎50歲以上停經女性,65歲以上男性參加,現場同時提供免費骨質篩檢。地點在台中榮總門診大樓前棟2樓大廳。
-
2021-03-10 新聞.長期照護
澎湖惠民醫院重建資金缺 陳建仁拍片籲各界伸援手
天主教靈醫會澎湖惠民醫預計今年7月動土重建,5.5億重建資金現僅募得1億元,經費缺口大,除骨科名醫、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出面協助勸募,卸任前副總陳建仁也拍片呈現澎湖縣長照需求,幫忙募款,盼助惠民醫院順利重建。澎湖惠民醫院院長陳仁勇表示,澎湖人口老化指數在國內離島中最高,扶老比逐年增加, 80歲以上獨居長者超過半數以上,比例也居全台之冠,隨之面臨的將是失智問題,澎湖目前有3800位失智失能者,估計不到6年,將多達4700人,激增近25%!但澎湖目前5個住宿式長照機構,總計只能提供272床,相對不足。院方表示,像89歲雙眼失明的清泉阿公、獨居臥床,醫院居家護理師艾玫定前往換藥照護、暖心寒暄,是他最大的撫慰;住大城北的林先生,自醫院退休後罹病氣切無法言語,先前還照顧病妻,惠民醫院居家醫療及居家護理,也是這對夫妻最大的照護支持,後來林妻過世,獨居老宅的他處境更艱辛。92歲的金瓜阿嬤與罹患腦性麻痺的孫子一同住在惠民二村中,阿嬤年邁行動不便,又須照顧孫子,就醫更加困難,仰賴惠民醫療團隊定期前往提供居家醫療。這些老病長者的真實處境,更凸顯澎湖的長照需求。篤信天主教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看到澎湖老化嚴重,長照資源嚴重不足,經惠民醫院重建計畫發起人呂若神父邀約,不畏寒風前往澎湖拍攝宣傳片,以溫暖的嗓音代言澎湖長照的困境,影片近日上線。他呼籲大眾申出援手支持惠民醫院重建,一同陪伴澎湖走過老化之路。創建63年的澎湖惠民醫院,建築主體因長年風沙吹蝕剝落,正待重建。鑑此,天主教靈醫會希望打造一座可以服務近160名長輩,並結合門診、住院、透析、復健和居家護理醫療的長照家園,擴增醫療照護層面。
-
2021-03-06 癌症.抗癌新知
腳麻、背痛竟是腎癌轉移!專家建議打擊癌細胞有效方法
60歲的許先生,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至骨科就診。經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本以為是骨癌,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面對晴天霹靂的消息,許先生仍相信醫師會幫忙治癒。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因患者使用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經溝通調整用藥,合併使用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 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的惡性腫瘤縮小許多,再配合手術切除萎縮的薦骨腫瘤,目前順利康復出院,病情控制良好。但他仍提醒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以避免癌症復發。腎臟常見的惡性腫瘤 初期無症狀蕭子玄表示,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為其他疾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他特別提醒民眾,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晚期腎細胞癌治療 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目前,腎細胞癌發生原因尚未確定,通常與吸菸、肥胖、藥物濫用、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或接受過腎臟移植者、染色體異常,和環境及職業因素有關。腎細胞癌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為晚期且合併遠端轉移,則建議以標靶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為預防癌症發生或降低癌症傷害,兩位醫師提醒,除了實踐健康生活型態外,也應定期接受癌症篩檢,以便在癌症早期,就能揪出病灶,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蕭子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葉士芃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 常見重訓受傷原因,對動作不熟、對阻力大小、次數與組數沒規畫● 上肢重訓容易肩推過頭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容易二頭肌肌肉斷裂● 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40多歲的張先生近來勤上健身房做重訓,一次未經教練同意,逕自增加肩推組數,突然胸前「啪」一聲,手頓時沒力還疼痛無比。原以為肌肉撕裂,就診才知左邊胸大肌拉斷了,肌肉纖維斷裂無法修復,兩邊胸形明顯不對稱,仿如「男身女乳」,最後留下「肌肉養成記」的後遺症。重訓受傷 主要是操作不熟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健身風潮方興未艾,重訓超夯,以往求診患者多為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健身受傷的就醫民眾已占臨床二到三成,年齡介於30至50歲,顯示青壯年族群確實已把運動風氣帶起來。重量訓練會受傷,主要多是患者對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次數與組數沒有規畫。一般來說,重訓分為上、下肢。周文毅提醒,上肢重訓容易因肩推過頭,造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也有二頭肌肌肉斷裂風險;有患者在臥推時上推槓鈴不小心滑手,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由於每個人的重量承擔力不同,周文毅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評估,一旦負荷量超過自己可承受的80%,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初期可從「低重量、多組數」,循序漸進,再慢慢轉為「高重量、低組數」。教練在旁 受傷發生率較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認為,國外統計,重訓時教練在旁,受傷發生率較低;臨床上,常見重訓受傷部位,分別為肩關節、手腕關節、下背部(主要是腰椎)、膝蓋及肌肉撕裂。以肩關節為例,啞鈴平舉或躺著臥推時,最容易發生肩旋轉肌撕裂;若臥推、蹲舉舉過頭,拉、放速度太快,手抓握的位置、姿勢不對,也可能會出現手腕關節炎,嚴重導致腕隧道症候群。下肢施力不對 恐會傷到腰蹲舉、抓舉則常造成下背受傷,「就像有些媽媽直接抱小孩不小心傷到腰」,黃永錚表示,曾有患者下肢重訓用不對的地方施力,造成腰部椎弓節解離,進而引發脊椎滑脫走上手術之路。重訓是一種阻力運動,導致手術的比率不高,周文毅指出,若不想用槓鈴,仍可以利用彈力繩、彈力帶,一樣有效果。黃永錚表示,TRX懸吊式阻抗也是重量訓練,雖然力量沒有那麼大,相對緩和也相對安全。重訓有益身體健康,周文毅表示,30歲後肌肉、骨頭量開始往下掉,及早建立肌力,可替身體存骨本,預防肌少症與關節退化;黃永錚認為,重訓讓身體代謝能力好,不易變胖,「能量用在肌肉上比存在肚子好」,遠離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運動套餐 4類缺一不可「許多老人病,藥物效果有限,運動卻是共同良方。」周文毅呼籲,完整的運動套餐應要涵蓋四類:阻力性的無氧重訓、耐力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平衡運動、柔軟運動(拉筋、收操),缺一不可。
-
2021-02-28 科別.骨科.復健
重訓盛行、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氣候變化就覺得膝蓋隱隱作痛,平時走路總感覺「卡卡」,特別是膝蓋彎曲到某個角度,就會出現不適感。根據統計,我國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達15%,近年許多年輕人熱衷重訓,35歲以上盛行率開始飆升,50歲後則加上老化等因素,盛行率突破50%,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危險因子不只老化,過重、運動員、骨鬆者都是高危險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吳家麟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可發生在各關節,但好發的部位為膝蓋、髖關節或手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會產生疼痛、腫脹的不適症狀,通常會在過度運動、上下樓梯或是久坐起身時出現,特別在劇烈活動後,當天晚上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而日常活動時,關節容易出現「咔咔聲」,早晨起床後,關節則會感到僵硬。他提醒,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不一定全以「疼痛」表現,事實上有一半的患者,完全沒有疼痛現象,而是透過X光檢查後才發現,只要是高風險族群,就應該特別注意並盡早開始保養。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認識,大多認為是「老化」所致,吳家麟表示,其危險因子除了年齡外,還包含體重過重、骨鬆、風濕性關節炎、運動員、長期蹲著工作者、關節曾受外傷、有退化性關節炎家族史等。特別是近幾年盛行重訓,年輕人過度訓練及姿勢不正確等引起的關節軟骨磨損,案例也愈來愈多。軟骨慢慢磨損耗盡,摩擦出現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天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從內側關節面開始受到影響,內側受到的壓力是外側關節面的十倍,長期下來會出現關節炎,慢慢地磨損就會出現O形腿,一旦軟骨磨損耗盡,骨頭與骨頭摩擦就會出現嚴重的疼痛。許多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常不以為意,吳家麟指出,若持續不理會造成嚴重磨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面臨置換人工關節的手術治療。他提醒,平時就應做好保養,如不要過度運動、重訓姿勢要透過專業指導、肥胖者必須減重,若是已開始出現關節退化,建議接受專業治療,也可透過使用消炎止痛藥改善發炎症狀。抗炎物質降低關節過度發炎,減緩退化速度。對許多已經罹患關節炎的患者而言,多會直覺性地想到使用葡萄糖胺、軟骨素保養。吳家麟表示,根據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學會(OARSI)、美國風濕病學會(ACR)以及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所訂定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指引,對於已經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再使用葡萄糖胺或是軟骨素,在治療上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吳家麟表示,適度施打玻尿酸可以作為關節潤滑保養的效果,但無法有效降低關節退化的發炎問題。近期有研究發表,從乳油木果中提煉出的天然超高濃縮的抗炎物質「活關素75」,能有效降低關節過度發炎。研究顯示,單純施打玻尿酸以及施打玻尿酸加上使用活關素75的兩組,發現後者在動物試驗上對於關節炎有明顯止痛、抗腫脹的效果,關節切片也顯示可以保護軟骨,減少退化,用來搭配玻尿酸注射後的日常保養,效果不錯。我有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許多長輩因為關節疼痛就不敢運動,認為運動會讓膝蓋退化更快。事實上,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也能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鬆,並減少發炎反應。運動項目推薦游泳和健走,建議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至於無法外出時,也可以在家坐在椅子上進行抬腿運動,強化骨四頭肌。不過要提醒的是,關節發炎時應暫時休息,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待發炎問題解決後,再開始運動。
-
2021-02-28 科別.骨科.復健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師:好發年齡提前至4、50歲
許多長輩們深受退化性關節炎或關節疼痛所苦,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骨科醫師林育寬提醒,該狀況因關節軟骨磨損引起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受傷、肥胖、慢性病、姿勢不正確或過度運動等,更讓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到4、50歲。林育寬指出,經常在門診時聽見爺爺、奶奶們反應,最近天氣冷,待在家中看電視坐太久好像就站不太起來,走路感覺膝蓋骨頭一直磨來磨去,而且會很痛該怎麼辦?他也提醒家中如有長輩者,要多留意長輩的身體狀況。現在是高齡化社會,林育寬說,長輩們因退化性關節炎所衍伸開刀後傷口疼痛及其復原期可能要拿拐杖、坐輪椅的種種問題,內心都會十分焦慮,深怕會影響到日後生活的活動力。林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可從保守性治療到手術治療,他強調,手術前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性治療,包含生活習慣的改變、股四頭肌的訓練、藥物治療等,當保守性治療無效且膝蓋疼痛影響到日常生活,才是開刀的時機。
-
2021-02-23 科別.骨科.復健
女運將腳痛4年醫不好 竟是跗骨隧道症候群作怪
南投縣35歲曾姓女子4年前因足踝處隱約感到疼痛不適,就近去診所看醫生診斷是「足底筋膜炎」,吃藥、注射玻尿酸及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PRP)卻不見改善,只能忍痛,經親友建議赴南基醫院骨科才診出是「跗骨隧道症候群」所引起。南投基督教醫院指出,曾女4年多前轉職擔任娃娃車司機,從事半年多後發現足踝處有痛感,原以為工作或走路時不慎扭到,過陣子會自己好,幾個月過去,疼痛症狀不但沒緩解,甚至加劇,因此到住家附近診所就醫,診斷是「足底筋膜炎」。當時診所醫師開立消炎止痛藥,囑咐要充足休息,但因吃藥不見改善,醫師懷疑是跟腱發炎,改以注射玻尿酸,且進行PRP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但相繼做了好幾次仍沒改善,曾女索性忍痛好幾年,日前在同事建議下至南基醫院骨科就診。南基醫院骨科醫師徐長德說,根據患者病徵,並經敲擊反應檢查,發現敲擊在痛點時造成腳趾頭麻痛,再安排MRI核磁共振檢查,排除骨頭內長東西或骨增生壓迫神經等問題,判定並非足底筋膜炎或跟腱炎,而是「跗骨隧道症候群」所引起。「跗骨隧道症候群」則是神經或周圍組織長時間發炎導致纖維化或變硬,壓迫神經而引發疼痛,大多耗發在運動員、長期固定姿勢工作的人、扁平足等需長期連貫動作、走路姿勢不良或受傷的族群身上,而相關疼痛症狀是可治癒的。徐也提到,一般初期患者透過藥物及充分休息就能痊癒,不太需要動手術;若保守治療未見成效則可以「神經減壓手術」找到神經受壓迫點,鬆開壓迫神經周圍組織,舒緩神經也紓解症狀,曾姓患者經神經減壓手術後,腳痛狀況獲大幅改善。
-
2021-02-2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外科醫師的養成非常辛苦,實習醫師時才開始作皮膚縫合。雖然醫學生時縫過豬皮,但面對有感覺會流血的真人,還是會失常。尤其幼兒受傷,家屬亂成一團,醫師的雙手不由地也變笨拙,好不容易縫下去卻位置不對,只能拔起來重縫,一個小傷口,重縫再重縫,孩子哭得聲嘶力竭,實習醫師更是滿頭大汗。急診是住院醫師學習機會等到成為外科第一年住院醫師,可以開盲腸炎、腦部外傷頭顱探索、處理手腳挫傷,第二年住院醫師可以作切胃手術。我當住院醫師的時代,常有胃潰瘍穿孔造成腹膜炎的病人,必須緊急手術,所以急診病人正是住院醫師的學習機會。為了有機會能夠主刀,當住院醫師的人有空就練綁線及縫合。有機會開刀時,手術室會擠滿看熱鬧的同事,刀子劃下皮膚的瞬間,絕對是主刀者最驕傲的時刻。對待病患溫柔被認好醫師那時有兩位老師,一位手術乾淨俐落,是學生的偶像;另一位雜亂無章,常出狀況,是學生們私下的笑柄。手術棒的老師很自負,巡房時態度冷淡,病人的問題全交給住院醫師,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病人喊痛,老師回答他:「手術當然會痛」後就不理他了。但另位手術技巧差的老師在病房很溫柔,他常安慰病人:「今天比較痛,你忍耐一下,明天會好很多。」經濟困難的病人,老師還會幫忙找資源,病房的家屬一面倒,都說他才是最好的醫師!年輕時的我,無法理解家屬為什麼如此輕易受矇騙。1983年澳洲馬歇爾及華倫發現幽門桿菌是胃潰瘍的原因。潰瘍轉為以內科治療為主流,外科被迫從胃切除的戰場撤軍,但喜歡作手術的醫師,並沒放棄揮刀前進,轉而發展減肥。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內科以支架取代,外科改攻微創開心手術。加上許多癌症早期發現都可以手術根治,這幾年神經外科、胸腔外科、一般外科、乳房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反而有很大的突破。醫師送暖讓病患產生信賴外科醫師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精進醫術,但醫療人員也應注重人性的關懷。曾有一位婦人在醫學中心作了粉瘤切除小手術,待在恢復室時又冷又餓,一位路過的小醫師給她熱毯,還把自己的午餐讓給她吃。三年後,婦人想拉肚皮,指定由該位小醫師手術,不過拉肚皮是整形外科研究生等級的手術,該醫師資格並不符合。醫院院長委婉詢問婦人能否改由其他醫師操刀服務,婦人回答:「這位醫師是我認為最好的醫師,我想等到他方便再作這個手術。」衛福部有專科醫師制度,醫院也有醫師升等制度,都是為了評定把關醫師的醫療品質。但對這位婦人而言,關懷她的醫師才是最值得信賴的醫師。關懷能夠激發自癒力美國克里夫蘭診所聞名世界,入口處掛著他們的信念:「每個病人在這裏都能感受人性的關懷」。他們明白,「關懷能夠激發自癒力,是疾病痊癒最重要的力量。」花蓮慈濟泌尿部郭漢崇主任最近出書,提到一位好醫師的定義是能對病人「真心陪伴,用心關懷,細心醫治,潛心研究」,應是醫療人文最正確的闡述。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陳自諒為打籃球練重訓 也愛畫畫紓壓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不僅是籃球迷,也是球評,平常休閒就是每周打籃球。陳自諒國小畢業即赴美定居,高中畢業後在祖父及父親要求下,返台學醫。「高中還是籃球校隊,年輕時差一點也跑去打籃球,所以很了解健康對球隊的重要性。」陳自諒說,籃球是他一生最愛,是他「最愛的女朋友」。在他的創意下,醫院與新竹攻城獅籃球隊簽署合作備忘錄,他整合了骨科、復健、急診、中醫、營養、心理師以及其他專科醫師組成醫療服務團隊,提供該隊20名球員完善的醫療資源及服務。為了能繼續打最愛的籃球,陳自諒也接受體能訓練,透過上健身房舉重等重訓,改善原本腰痠背痛問題,讓身體健康狀況變得更好,可以回球場上再次享受打球的滋味。陳自諒有時也會透過畫畫來紓壓,高中就參加素描比賽獲獎,當時愛打籃球,所以經常以籃球為繪畫主題,當了醫師後,則會將手術過程以素描方式呈現。他笑說,「中醫大藝廊開幕,改天可以展出他的手術風雲畫展。」
-
2021-02-18 科別.心臟血管
20歲女致命心包填塞休克 手術搶救住院24天出院
一名20歲女子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重傷昏迷,被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時已出現OHCA(心肺功能停止)情形,急診室外傷總值醫師郭家孝立刻啟動外傷團隊搶救,檢查發現女子「心包填塞」,急診團隊緊急心包膜穿刺,抽取出心包膜間積滯的液體,病人的脈搏回復跳動,再轉由心臟外科醫師修補心包膜,骨科復位,住院24天出院後回家休養,從鬼門關成功搶人。20歲的林女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她當場被撞彈飛,台中市消防局救護車到現場,發現女子意識紊亂躁動、臉部及四肢都有擦挫傷、右大腿明顯變形、脈搏微弱;119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給予氧氣支持、頸圈固定,並將傷者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搶救。林女被送達急診室時人已經失去意識,血壓也量不到,急診室立刻啟動外傷急救團隊,先為她完成插管以保護呼吸道,加上大量輸液、輸血以維持血壓,同時也迅速執行超音波檢查尋找休克原因;她被送入急診室後不到5分鐘,脈搏突然停止,急救團隊除了立即執行高級心臟救命術,急診室總醫師徐翊庭同時也在床邊超音波中發現病人快速惡化的原因是非常棘手的「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急症中的最急症,心包膜原本是包覆在心臟外膜狀組織,心包腔平時含有約20到30c.c.的心包膜液,用來緩衝心臟跳動時的摩擦力,但當心包填塞發生時,大量的血液或體聚積在心包腔內,造成腔室壓力上升、向內壓迫心臟,造成心臟無法正常跳動,很快就引起休克或死亡;心包填塞的緊急治療方式是「心包膜穿刺」,將長針從胸口或劍突處謹慎的刺入心包腔膜間,將積滯的液體抽出以降低壓力。當時急診團隊在發現心包填塞後,判斷需要進行緊急心包膜穿刺,當場抽出近100ml 暗紅色的心包膜液,很快的傷者的脈搏也回復跳動,血壓隨著積液的抽出也上升。從傷者送抵急診到完成心包膜穿刺恢復血壓,花不到10分鐘的時間。急診急救團隊清楚外傷後的心包填塞通常代表心臟或大動脈有嚴重創傷,需要由心臟外科醫師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探查,急診團隊搶救同時也緊急聯絡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立即安排開胸;探查手術中發現,病人心包填塞導致休克的原因是因右心房因劇烈衝擊而破裂,所以修補心臟,不到兩小時順利修補好破裂的右心房。術後恢復良好,術後不到二小時林女即恢復清醒、血壓也趨於平穩,在加護病房團隊的悉心照護下,慢慢移除身上所有的引流管和氣管內管。林女病情趨於穩定後再由意外當天外傷總值醫師,也是骨科專科的郭家孝醫師進行右股骨幹併膝蓋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運用鈦合金骨板、骨釘進行斷骨固定,手術順利且復原良好,住院24天即出院返家休養並定期回診與復健。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今天表示,大多數「創傷性心臟破裂」的傷者在意外發生當下都難以存活,這次個案可以救回一命,就是展現出童綜合醫院急重症、心臟外科與骨科等醫療團隊在急救、臨床判斷、團隊合作及緊急手術整合的優異能力,成功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一條年輕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