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2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骨科
共找到
686
筆 文章
-
-
2021-02-09 科別.精神.身心
過年壓力大 春節症候群上身 專家提解方
農曆過年接近,中國人習俗多,不少人為了準備而出現焦慮、難以入眠的「春節症候群」求診;連日大掃除,也有民眾過勞各部位痠痛,甚至受傷上醫院治療。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過年親友相聚,單身者被追問何時結婚?結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長輩比較晚輩薪資與事業成就等;還有婦女準備過年瑣事多,還要遭受公婆嫌動作慢、不懂傳統習俗,這些春節可能遇到的不愉快狀況,引發煩悶、焦慮、恐慌、吃睡不好甚至憂鬱,統稱為「春節症候群」。梁孫源說,有些人自己調適,但也有人無法釋懷糾結;彰化醫院精神科製作「答客問」,並提醒若無法紓解,可求助精神科醫師藉專業諮詢或藥物改善症狀。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也表示,最近不少因「大掃除」過勞或受傷求診案例,患者活動量比平時吃重,導致身體某些部位痠痛、受傷;醫院整理「年終拚掃護身懶人包」,包括準備梯凳減少肩膀頻繁高舉出力,避免旋轉肌袖受傷;或善用工具不需彎腰出力。嚴可倫也提醒,盡量減少彎腰出力,而是蹲下來再使力,減少腰部過勞。大掃除常使用大量水清洗,周遭環境濕滑,要慎防踩在溼滑地面導致滑倒、甚至骨折。春節也常見急性腸胃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建議,減少暴飲暴食,不要餐餐油膩,多喝水,晚上可多準備一條被子在身邊隨時保暖,以免著涼影響腸胃與上呼吸道。
-
2021-02-08 科別.骨科.復健
過年除舊布新 「大掃除護身6招」避免渾身痛
這周就是農曆過年,許多家庭忙著大掃除,光田綜合醫院醫師特製「大掃除護身懶人包」 ,6招讓民眾在大掃除時,將受傷機率減到最低。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表示,因為是「大掃除」,因此活動量常比平時的清潔活動來得吃重,民眾常因過勞,導致身體各個部位的痠痛、甚至不小心而受傷,難得的新春假期,就在各種痛楚中掃興地度過。嚴可倫整理了「年終拚掃護身懶人包」,希望提醒民眾,在大掃除的時候,適時地使用相關工具、以及各種自保姿勢,將受傷的機率減到最低,開心過個好年。第一招、梯凳:很多比較高的位置例如櫥櫃、門窗、吊扇、冷氣、冰箱頂部等等的位置,都會在大掃除時好好的清理,建議使用小梯子、凳子,藉由提升整理者的高度,減少肩膀頻繁的高舉出力,避免拉傷、甚至旋轉肌袖受傷。第二招、拖把:許多人會在大掃除時,用濕抹布蹲著或跪在地上地毯式的擦拭,時間一久,對於膝蓋以及腰部脊椎都是相當大的負擔;建議可以使用拖把取代抹布,減少反覆彎腰的動作;此外類似好神拖這樣的器材,更可以在清洗拖把的時候,不需彎腰出力,大幅減少受傷機率。嚴醫師表示,自己家中會準備兩隻,一隻用來拖地,一隻用來清理桌子、櫃子、門窗與洗車,安全省力又有效率。第三招、蹲低:不管使用抹布或者拖把,還是免不了需要把水桶裡面的髒水倒掉、換上淨水,這時建議要先蹲下來才把水倒掉;而裝好水要提起的時候,也盡可能靠近水桶,蹲下再提起。以上兩個動作,都是要靠雙腿出力,減少腰部的過勞。第四招、求救:面對比較重的家具,例如沙發、冰箱、流理台,建議尋求周圍家人的幫忙,多花一點點時間但確保安全,不要因為一時的貪快,獨自出力之後受傷後悔莫及;萬一真的找不到人幫忙,建議以推動取代搬動,減輕負擔;嚴可倫醫師表示,就有患者曾經因為獨自用力搬動流理台一下,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痛了兩三個禮拜才比較緩解。第五招、防跌:大掃除常會使用大量的水來清洗,導致周遭的環境濕滑;或是使用前述的凳子、梯子,協助高處的清理;進行這些動作的時候,都需格外的小心,慎防因為站在高處、或是踩到溼滑的地面,導致滑倒、跌倒,甚至骨折。第六招、口罩:因為疫情,口罩變得非常普及,除了是防疫的利器,也相當建議在打掃的當下佩戴口罩,減少揚起的粉塵造成口鼻的不舒服。
-
2021-02-01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 少年性情大變
台中市1名少年出車禍僅傷到大、小腿開放性骨折,但治療期間卻性格大變,變成嗜睡、不理人,甚至頂撞家人、對看護嗆聲,讓家人很疑惑,醫師檢查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引起。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指出,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是人體長形骨,骨中央有脂肪豐富的骨髓,病患發生骨折,脂肪粒從斷骨處釋放散出,隨血液回流,脂肪栓塞常發生在最先經過的肺臟,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降低等症狀。這名少年脂肪栓塞未發生在肺部,卻意外卡在腦部;光田神經內科醫師黃炳鐘說,推測病患可能年輕,骨髓中的脂肪粒微小,通過肺部後隨血液流至腦部,沉積在左邊額葉與右邊顳葉,兩處都與情緒處理有關連,因此出現情緒症狀。這名少年出車禍後傷及腿部,但住院治療時卻是醫療團隊的頭痛人物,白天都在睡覺,晚上開始在病房吵鬧,對家人、醫護與看護善意叮囑都不屑、頂撞。嚴可倫與少年深談,並仔細觀察他有反應遲緩、意識怪異症狀,高度懷疑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導致病人出現失序行為與情緒不穩,安排核磁共振確診。「醫師謝謝您,我會努力康復好起來的。」少年治癒後恢復禮貌;嚴可倫說,這名少年很幸運,在支持治療下沉積脂肪粒逐漸由身體吸收,情緒恢復穩定,他也提醒骨折併發的脂肪栓塞好發在年輕人身上,因年輕人骨頭內油脂豐沛,若有異常行為要詳細檢查。
-
2021-01-29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腰痠多年傳統療法沒效 椎間盤突出靠開刀解決!
回顧腰痠噩夢始自40歲那年,剛開始没那麼嚴重,請人按摩也就輕易度過,但時隔不久又復發,接著推拿、整脊、針炙樣樣皆試過,丹、膏、丸、散也一一嘗過。沒想到要看神經外科經朋友介紹改看復健科,透過X光診斷是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採拉腰牽引治療,經過長時間治療,仍然時好時壞,因病發時間過度密集,復健科醫師建議轉神經外科診治。對個人而言,神經外科是個很陌生的科別。為何不是看骨科而是神經外科?可能因脊髓神經密布,當然找神經外科治療較為專業,而且顧名思義,神經外科就是以外科手術的方法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所以凡是神經系統的疾病能夠經由手術改善或痊癒的,都是神經外科的醫療領域。天生骨骼成長不全脊髓開刀,直覺上不是小事,雖説治標又治本,但内心總有一絲絲被治成活標本的不安。自忖何妨先就近試試,接受檢查、看看結果、聽聽醫療計畫,病人有知的權利,更有選擇的權利,不是嗎?經醫師做核磁共振(MRI)檢查後,約診看報告,診斷是第五節腰椎(L5)椎弓斷裂,這是天生骨骼成長不全所造成的缺損,而且L4與L5有鬆脫的現象,不會自行癒合,同時影響L4/L5及S(薦椎),因壓迫神經,所以腰部痠痛。沒有癱瘓風險才動刀治療方法是開刀將L4/L5/S以活動式固釘桿連結固定,經風險評估,手術位置在第四腰椎以下,不會傷及脊髓神經,没有術後下肢癱瘓的風險,當下即刻決定接受手術。手術後試著翻動身體,説也奇怪,腰部痠痛全然不見了,僅剩傷口疼痛,躺了病床七天,繫上束腰已能上下樓梯,行走自如,不禁感嘆是醫師神技乎?抑是神經科學堂奥乎。
-
2021-01-29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會骨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 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 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 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 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 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 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 Q1: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A: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本。 Q2:補鈣,一定要喝牛奶?A: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Q3:喝可樂會骨質疏鬆?A: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Q4:喝大骨湯最保骨本?A: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Q5: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A: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
-
2021-01-26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的人,該穿這2種鞋!骨科醫師:從預防到改善,你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只要更換鞋子與鞋墊,就能預防膝蓋老化!選擇可以預防膝蓋疼痛的鞋子與鞋墊當膝蓋在支撐體重時,並不是只用一個面支撐,而是以膝蓋內側與外側的2個點來支撐體重。若是膝蓋內側與外側的負荷沒有保持平衡,就會加重其中一側的負擔,承受更多負擔的那一側軟骨便會開始受損、減少。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體重平均地施加在膝蓋上呢?事實上,保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與地面接觸的「雙腳」。要是分別從前方與側邊仔細觀察腳部,可以發現如同拱橋般的「足弓構造」。讓腳底足弓維持拱橋般的狀態非常重要,因此在選擇鞋子與鞋墊時,必須挑選在腳底部位有些許隆起的「支撐足弓」設計,這就是關鍵。具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不只能減輕膝蓋的疼痛感,還能為還沒開始疼痛的人預防未來會膝蓋疼痛,因此必須在年輕時,就選擇這種鞋款與鞋墊穿著會比較好。與其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運動,倒不如先好好善用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維持良好的平衡,讓膝蓋平均承受體重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已經出現膝蓋疼痛問題,或是O型、X型腿情形嚴重的人,則建議應選擇在腳底內側或外側為傾斜設計的鞋墊。幾乎在所有骨科,都會有很多提供客製化鞋墊的輔具業者出入,若是有O型或X型腿的人,不妨與骨科醫師好好討論看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在一項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適合鞋款的研究中顯示,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款,必須擁有下列這4項條件。.鞋底有1公分左右的厚度.無跟的平底鞋款.重量較輕的鞋款.緩衝效果佳的柔軟鞋款比起高跟鞋,還是運動鞋與健康舒適鞋等沒有前後高低差的鞋款比較好,而且若是有固定住腳踝的款式,走起路來會更穩定輕鬆。經常穿著高跟鞋的女性,走路姿勢常會彎曲膝蓋。這種走路方式會造成膝蓋前面的肌腱承受過多負擔,而引起膝蓋發炎。此外,沉重的登山鞋、皮革鞋款,無法固定腳踝的拖鞋、海灘涼鞋、健康拖鞋等等,都會對膝蓋造成負擔,因此最好避免穿著這些鞋款。還有,在腳尖部位過於寬鬆的鞋子,雙腳會在鞋子裡前後晃動,也不建議大家穿著。這麼說來,「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子」其實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最近也有一些鞋店裡有專屬的適鞋顧問,不妨與對方討論看看,了解自己適合穿著哪些類型的鞋子,也是不錯的方法。書籍介紹書名: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強膝蓋診治保健法,告別疼痛、找回蹲坐行走自如的雙腿!作者:磐田振一郎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7/09作者簡介/磐田振一郎醫學博士、日本骨科醫學會認可的骨科專門醫師日本再生醫療醫學會認可的再生醫療認定醫師日本體育協會公認的運動專科醫師1996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後,直到2010年應義塾大學醫院骨科工作。2004年前往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留學,作為客座研究員進行膝關節動作與軟骨MRI測量方面的研究。回到日本後,在各地綜合醫院兼任骨科醫師,負責診療並執刀更換人工膝關節等手術。在過去20年內執刀超過2000件關節手術,是關節手術權威。於2009年為了整合針灸館、接骨所等不同業種並交換資訊,成立了「NPO法人腰痛.膝痛團隊醫療研究所」。從2017年起,於帝國Hotel東京本館4樓開設了「Riso CLINIC」,專門從事關節再生醫療。延伸閱讀: 把麵包當主食,難怪你老是覺得累!醫師告訴你:造成「腎上腺疲勞」的NG飲食習慣
-
2021-01-26 科別.腦部.神經
車禍受傷少年性格丕變 查出骨折併發腦脂肪栓塞惹禍
台中一名少年發生車禍,大、小腿開放性骨折,他住院治療期間卻性格大變,嗜睡、不理人,甚至頂撞家人、對看護嗆聲,家人不解。經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檢查確診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會診神經內科醫師黃炳鐘共同治療後,病患情況日益進步並回家休養,回診追蹤時已恢復昔日的禮貌與乖巧。「醫師謝謝您,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照顧我,我會努力康復好起來的。」回診追蹤時少年有禮貌的向醫師道謝,完全看不出來1個月前他曾是醫療團隊心目中的頭痛人物;他因為車禍導致大腿、小腿骨折,醫院治療時性格丕變,原本只是青春期的叛逆青少年變成惡霸,白天睡覺、晚上吵鬧,對於家人、醫護及看護的善意叮囑都不屑頂撞。收治少年的主治醫師嚴可倫指出,與少年深談後才知道,他前些日子不慎誤入歧途觸法,讓家人傷透了心;此次又發生車禍意外,面對治療時乍看之下以為是愛理不理、傲慢的態度,仔細觀察發現他反應遲緩、意識怪異,而且車禍當下經電腦斷層掃瞄確認大腦未有損傷,也排除了酒駕與藥物濫用,因此高度懷疑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而導致病人出現失序行為和情緒不穩,安排核磁共振確診。嚴可倫說,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是人體的長形骨,骨頭中央有著脂肪豐富的骨髓,當病患骨折時,這些脂肪粒從斷骨處釋放散出,隨著血液回流後先經過肺臟,因此脂肪栓塞常常發生在肺部,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降低等症狀,但少年完全沒有肺部症狀,脂肪意外卡在腦部。黃炳鐘說明推測病患可能年輕,骨髓中的脂肪粒微小,通過肺部後再隨血液至腦部而沉積在左邊額葉及右邊顳葉,這兩處都與情緒處理相關連,因而少年出現情緒症狀。嚴可倫說,少年很幸運,在密切觀察給與支持治療後,沉積的脂肪粒逐漸由身體吸收,情緒恢復穩定,回到原本彬彬有禮的孩子,沒有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少年也和家人約定好康復之後會認真學習一技之長,不讓家人擔心了。嚴可倫提醒,骨折併發的脂肪栓塞好發在年輕人身上,因為年輕人骨頭內油脂含量豐沛,而全身骨骼中,又以大腿骨、小腿骨等長骨油脂含量最豐富,骨折後最可能發生脂肪栓塞。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麻痛別輕忽 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肌肉萎縮
● 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出現痠麻痛● 危險因子: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手腕曾受傷● 輕度採手腕固定、藥物等保守治療、嚴重可施行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診間來了一名教鋼琴的老師,自訴手及手指麻痛,一開始甩手和按摩會變好,最近卻沒什麼改善效果,忍耐了數日決定就醫,經過理學檢查及神經傳導檢查,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這是在門診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腕隧道症候群是指多種原因造成腕隧道壓力增加,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導致支配傳遞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和手掌的感覺,因神經受擠壓出現痠麻痛感,症狀有時會在夜間加劇,會影響像是扣衣服扣子、寫字、拿筷子等精細動作,長期會造成周圍結締組織纖維化,甚至有肌肉萎縮的狀況。從事需要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如打電腦、油漆、收銀機櫃枱作業、生產線裝配作業等,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遺傳、手腕曾經受過傷等,都是好發的危險因子。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可使用護腕輔具、消炎藥物、神經解套注射等保守治療,有助緩解症狀;若效果不佳,可以考慮接受約10分鐘的微創手術,使用特殊工具透過1公分的切口,將壓迫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減壓,使腕隧道的壓力釋放。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的治療指引,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是歸於最強的證據等級的治療策略,在術後一年的追蹤研究,顯著優於手腕固定、藥物、類固醇注射等保守治療方法,但術後最高仍有約四分之一的復發率,最常見的原因是纖維化及神經疤痕生成。對於具高危險因子的患者,可以在手術中使用取自人類胎盤的羊膜移植物,能夠抑制發炎,減少神經周圍疤痕組織生成及沾黏,促進神經修復,2020年刊登於《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英國國際知名SCI期刊)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也證明了在腕隧道症候群減壓手術術後使用羊膜移植物,功能與症狀的改善比單純減壓手術的患者更佳,在握力和神經疼痛等症狀均顯著改善。腕指關節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遇到非創傷的手部及手指麻痛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影響生活品質。
-
2021-01-19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歷經背痛、骨折 最後查出病因是多發性骨髓瘤
一名53歲婦人去年彎腰取物時,突然「啵」一聲,上背劇痛、上半身無法旋轉,右側痛到肩膀無法上舉,四處求醫仍未好轉,爾後陸續出現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安排抽血及骨髓穿刺,才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經採標靶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獲控制,讓她重燃抗癌鬥志。婦人曾一開始以為是肌肉拉傷,先至復健科求治,但患部反覆持續疼痛,造成生活品質大降,便轉至骨科檢查,發現右邊第四肋骨骨折,先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後,沒想到又出現下背痛情形,經影像檢查發現第八胸椎骨折,並建議使用背架,持續於門診治療追蹤。原本以為警報解除,但婦人除了下背痛外,後續又出現坐骨神經嚴重疼痛至少三周,醫師抽血檢查後高度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建議轉至血液腫瘤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指出,骨髓穿刺報告發現,婦人病因正是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當時患者十分恐懼需長期臥床,無法正常生活,對未來喪失信心。經溝通後,醫療團隊評估除了標靶治療外,考量患者下背痛疼痛難耐,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以控制癌細胞擴散,也可減少患者因癌症引發的疼痛,此舉讓背痛情形大幅減輕,令她重燃抗癌鬥志持續配合追蹤治療。黃文豊說,多發性骨髓瘤在疾病初期,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病患通常會出現頭部、前胸、背部疼痛情形,且癌細胞持續蔓延時,可能會出現骨折、乏力、體重減輕和反覆感染等,甚至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排尿困難、四肢麻木等現象。他說,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漿細胞的惡性腫瘤,若單獨於發生於某一軟組織或單一骨骼時,稱為漿細胞瘤(plasmacytoma),但多數狀況下這些漿細胞瘤會蔓延至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及相關症狀,因此稱之為「多發性骨髓瘤」,常表現出骨骼被破壞、腎衰竭、貧血及高血鈣症。目前此疾病無法完全治癒,但隨著新藥問世,不論在併發症治療或疾病本身治療,都有相當大進步,也使患者存活時間延長。黃文豊說,放射治療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也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除可以改善骨骼疼痛,減少使用止痛藥,也能增加病人的活動力,當病人有脊髓壓迫問題時,放射治療合併類固醇治療,能迅速緩解症狀,只要患者與醫療團隊配合,不僅存活期大幅延長,生活品質也能顯著改善。
-
2021-01-19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湯底能喝嗎? 醫告誡「10種人」小心隨時痛風
台灣人喜歡吃火鍋,街上各式火鍋餐廳林立,許多民眾喜歡在冬天吃鍋暖身,尤其當天氣溫度驟降,大家聚在一起吃著熱滾滾的火鍋,著實是種享受。南投一名45歲陳姓男子也是如此,近日與朋友連約了幾攤聚餐,放肆享受海鮮鍋、麻辣鍋,搭配著啤酒,還把精華的火鍋湯喝光,結果隔日右腳大拇指腫脹難耐,抽痛、無力,痛到無法入睡,半夜趕緊掛急診,血液檢驗發現尿酸指數高達8.9mg/dl(正常值在3.7-7.3 mg/dl),是急性痛風發作。普林代謝異常 易致痛風發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家醫科詹德欽醫師表示,痛風是因為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上升,使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造成關節腫脹發炎和變形;腳趾、腳踝、膝關節及手關節都有可能發生。急性痛風 10情況都是高風險群 詹德欽醫師指出,火鍋湯頭經過相當多種海鮮、肉類等食物滾煮後,會越來越濃郁,湯裡頭的普林含量也會隨著煮的時間而逐漸增加,如果喝太多,誘發急性痛風的機率也會提高;另外,家族史、肥胖、長期飲酒、劇烈運動、減重、高普林飲食、腎臟疾病、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也皆是痛風的高風險群,需多加留意,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預防痛風發生 日常生活這些細節要做到當急性痛風發作時,可透過藥物控制及飲食調整,來改善症狀。詹德欽醫師提醒,痛風是會復發的,建議平時可進行適度的運動,每日補充充足水分,如果曾經痛風發作過,那飲食上應控制熱量攝取,少吃脂肪類及高普林的食物,例如內臟、海鮮、酒類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痛風關節一定會病變嗎? 沒錯!避免發作,常做這些行為要注意 痛風什麼時候該開刀治療? 千萬別等!骨科醫師點名3個時候
-
2021-01-17 科別.骨科.復健
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4種不良動作超傷膝
如果蹲下一起身,膝蓋「喀喀響」,小心膝蓋受傷了。膝關節受傷不只是中老年人會發生,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姿勢不良而造成膝關節傷害,變成了「軟腳蝦」。骨科醫師強調,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很重要,以免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膝蓋的重要功能是走路,走路正常就能享受到處走走的樂趣。中山醫院骨科主任級醫師吳濬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問題,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關節炎。老化、肥胖 加重膝蓋磨損原發性退化關節炎大多是因為老化、肥胖等因素造成膝蓋的磨損疼痛;次發性退化關節炎則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很多年輕人是創傷性關節炎,一照X光可看到其膝蓋退化情形與老人的退化性關節炎一樣。膝關節常因承受的重量、臏骨給予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等因素而造成傷害。吳濬哲說,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症狀是膝蓋疼痛,是因臏骨與大腿股骨間關節長期摩擦產生的疼痛,常見O型腿變形、走田埂的農夫、背重物的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臏骨也就是膝蓋骨,吳濬哲指出,膝蓋彎曲所承受的壓力大,因此當上下樓梯、蹲下時,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多,最容易受傷。一般人在彎曲腳時,是由肌肉控制,但常有人腳著地時衝擊力太大,一剎那間受傷了,「身體重量下去」是導致受傷的最關鍵原因,建議走路要一步步地走。盤腿跪坐傷膝 別急著站起「盤腿坐」對膝蓋的傷害很大,吳濬哲說,像瑜伽的動作常會盤腿坐,膝蓋的半月軟骨因膝蓋扭轉而容易破裂受傷;「跪坐」也會造成膝蓋受傷,建議跪坐後不要急著馬上站起來,應將雙腳伸直回復正常姿勢、動一動後,再站起來。若是蹲下有喀喀摩擦聲音、會疼痛時,務必就醫檢查,不痛也先別運動,要運動時則要熱身久一點,讓身體組織配合好才能運動。有膝蓋關節退化問題,吳濬哲表示,可以內視鏡清除修補壞死組織,並視骨輪是否有受傷,再施打玻尿酸幫助修復治療關節軟骨,可以延緩關節退化的時間。控制體重 多吃深綠色蔬菜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要適度運動外,建議要控制體重,不要偏食,多吃深綠色抗氧化的蔬菜,可減緩老化帶來的關節退化。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1.上下樓梯2.跳躍、跑步3.盤腿坐4.跪姿,例如擦地板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1.膝蓋會痛,休息一下就好2.走一小段路就痛,上下樓梯更痛3.膝蓋喀喀作響,變成O型腿,步態搖晃
-
2021-01-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唾棄楊志良不當發言」 彰化骨科名醫陳彥名掛抗議布條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針對北部醫護感染新冠肺炎成為本土確診病例,公開批評應該開除醫護,近來引起醫護一片「打楊」聲浪,彰化骨科名醫陳彥名今天在他的診所外,掛起「唾棄楊志良不當發言」的醒目布條,表達鮮明批判立場,但陳彥名則不願接受媒體採訪。陳彥名在彰化市彰南路開設「陳彥名骨科診所」,他今天在FB粉專貼出門口掛起斗大的紅布條,寫著「唾棄楊志良不當發言」,以及「戴口罩‧勤洗手‧力挺醫護同胞」,引來醫護和網友熱烈分享討論,有人稱讚他仗義執言、有骨氣,紛紛留言「感謝所有醫護人員的努力與其家屬的支持」、「台灣人是你們的後盾,醫護加油!」還有人說「要看骨科」。陳彥名掛紅布條的行為,也喚起許多人對陳彥名特立獨行的記憶。陳彥名過去也曾對政治與公共事務表態,2018年曾因慶祝柯文哲連任台北市長,一連10天總計狂免費分送千份雞排,去年初因蔡英文連任總統又免費送了300份雞排,都造成轟動。
-
2021-01-15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易骨質疏鬆?老了才補鈣無效?搞懂5個常見骨鬆QA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 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 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 本。●補鈣,一定要喝牛奶? 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喝可樂會骨質疏鬆?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喝大骨湯最保骨本?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
2021-01-13 科別.骨科.復健
打玻尿酸、PRP只適合早期關節炎 2招降低膝蓋負擔
● 施打玻尿酸、PRP沒有預防關節炎效果● 改善疼痛打玻尿酸最好?醫:健保制度使然● 減少關節疼痛最安全方式,強化關節周邊肌肉退化性關節炎常讓患者「痛不欲生」,不少人會透過施打玻尿酸或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達到改善疼痛效果,但網路盛傳,打玻尿酸或PRP可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對此,醫師強調,玻尿酸及PRP絕對沒有「預防」的效果,且玻尿酸雖能改善關節炎疼痛,卻有部分研究顯示效果不佳,建議最好的減緩疼痛方式是「增肌」。沒有任何方法可治癒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衛福部推估,國人膝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為15%,60歲以上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骨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軟骨被漸進式破壞的疾病,先天體質、年紀、姿勢不良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起。張毓翰說,目前沒有任何方法「可治癒」退化性關節炎,僅能透過復健改善症狀,減少患者疼痛。臨床上最常見改善關節炎疼痛方式,是施打玻尿酸或PRP,近年開始發展的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能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有凝血問題不適用PRP臨床觀察,國人最常選擇施打玻尿酸來減緩關節炎疼痛,與健保給付有關,依現行健保給付的條件,患者只要保守治療及一般藥物治療時間累計達六個月以上均無效後,又未達需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標準且經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健保即可給付施打玻尿酸的費用。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指出,玻尿酸對於改善關節炎疼痛的效果因人而異,有些人施打後是「完全沒有感受到變化」。PRP為一種複合型生長因子,由患者血液離心出生長因子,依照現行的研究,PRP是對於肌肉組織再生有效,至於關節軟骨再生並未有數據證實,且血液功能不佳、有凝血問題者並不適用PRP治療。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太貴林郁智表示,目前坊間PRP的價格是玻尿酸的10倍,常有已經需要置換關節的患者,堅持要打PRP,以為PRP「貴就是有效」,反而延誤就醫,其實有些患者的關節磨損嚴重已不適合施打針劑,打了針劑易出現感染問題。我國通過特管辦法,開放細胞療法後,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可改善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張毓翰指出,研究顯示改善疼痛的效果平均一年,但價格高昂難以普及,也許未來成立細胞庫後,有機會能壓低價格,成為改善關節炎疼痛的主流治療。長者增加核心肌群訓練張毓翰表示,不論是施打玻尿酸、PRP或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都只適合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的患者,嚴重仍需要透過人工關節置換術才能改善疼痛症狀。不管膝關節退化的程度如何,張毓翰說,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改善疼痛方式是「肌力訓練」,建議應強化關節周邊的肌肉,針對每個人關節肌肉不足的問題加以訓練,年長者同時要增加核心肌群訓練,持續訓練幾周,會感覺上下樓梯比較輕鬆,並避免關節受損更嚴重,只要肌力足夠,也能免去承受關節炎所帶來的痛苦。
-
2021-01-12 科別.骨科.復健
「踮腳尖」好處多!在家就可以做的三款運動,遠離肌少症還能排濕氣
你想過「踮腳尖」這麼稀鬆平常的動作,在中西醫看來對身體都有不少好處嗎?我們踮腳尖時會收縮到組成小腿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曲張、避免水腫,且代謝變好,也就不容易累積脂肪,讓小腿更結實;踮腳尖也可順便緊縮下肢,讓腰腹臀跟著用力,比較不會產生虛胖。接下來就從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師、骨科醫師的角度,帶你了解踮腳尖的三大好處,以及如何正確的踮腳尖。踮腳尖幫助提升肌力,避免肌少症!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每十名至少有一名罹患肌少症,目前全國有近三十萬名患者,卻有八成的人渾然不知。適健復健科診所醫療副院長林宗慶,也是復健、疼痛及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他在《RICH達人》151期中建議,40歲後要開始注意肌肉與骨骼的保養,剛開始可以每天快走十分鐘,搭配十分鐘其他肢體伸展或抬腳、踮腳尖、腳跟和深蹲運動,每天持之以恆,慢慢增加強度。在家就可以做的三款運動:訓練肌力,遠離肌少症一、抬腳運動:屁股坐在椅子的前二分之一,腰背挺直,雙腳與肩同寬,抬高左小腿至膝蓋伸直,再換右腳,雙腳交替動作,做到雙腳有痠痛感為宜。二、踮腳尖運動:雙手扶椅背,雙腳腳尖踮高,維持十至十五秒,可依自身能力增加維持的秒數,過程須感覺小腿後方肌肉有痠痛感,每次做二十至三十次,每天一百次為佳。三、踮腳跟運動:雙手扶椅背,腳跟著地,腳尖連同腳板往上抬高,維持十至十五秒,可依自身能力增加維持的秒數,過程須感覺小腿前側肌肉有痠痛感,每次做二十至三十次,每天一百次為佳。長輩肌肉強度不夠,就容易發生跌倒憾事,如同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李庭蓁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網站分享的衛教文章〈銀髮族"不倒翁運動"〉提到,65歲以上老人在一年當中三分之一有跌倒經驗,80歲以上更高達一半,主要原因即是肌肉無力及平衡不佳。不過臨床研究顯示執行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及活動功能等運動累計達五十小時,可有效地降低40%的跌倒機率。在「肌力運動」中可以嘗試踮腳跟/腳尖。雙腳打開站立,可輕扶椅子,踮腳跟/腳尖做到動作最大後維持三至五秒,重覆做十下。而「平衡運動」的部分,李庭蓁也提到可採取踮腳跟/腳尖,並按照不同能力選擇難度來練習:1.在原地做踮腳跟/腳尖的動作。2.合併踮腳跟/腳尖做原地踏步練習。3.若能夠很穩定地做到前2項,可嘗試維持在踮腳跟/腳尖時向前走或倒退走路。踮腳尖幫你排濕氣:加強循環,疏通經絡從中醫觀點看來,踮腳尖也有著不容小覷的養生魅力。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所長彭溫雅在其著作《彭溫雅醫師的濕氣調理全書:排濕從養氣開始》提到,早上起床可以試試踮起腳尖踩地板,往前走個十小步,回頭再走十小步,如此重複十分鐘,可以幫助身體消水腫。「這是因為小腿被稱為人體的第二顆心臟,適當的踮腳尖運動可以幫助小腿的肌肉收縮,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改善下肢循環。同時,踮腳尖走路不傷膝蓋,又可以鍛鍊我們的股四頭肌,有助於維持健康體態,還能提臀瘦身。」當空氣濕度高,汗液無法正常排出,體內濕氣滯留便容易讓人感到身體疲倦、精神也不清爽。「中醫認為,踮腳尖時小腿後方的肝經、腎經、脾經及膀胱經都會加強循環,有助於經絡的疏通,也可以改善末梢循環,在濕氣重的夏至時節還能幫助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在台灣,不管是梅雨季節或北部溼冷的冬春之際都造就了高濕度的環境,彭溫雅醫師提到的踮腳尖養生法,就可以簡單的幫身體排濕。強化下肢的肌力訓練,踮腳尖也能預防骨質疏鬆曾於台大及國泰醫院骨科服務十餘年的醫師蔡凱宙在診所網站上介紹一種「跟尖不倒」運動,是針對下肢的肌力訓練,對於走路不穩的人來說可以增加踝關節的活動度,也能幫助增加小腿及下肢肌肉力量和消除下肢水腫。跟尖不倒怎麼做?1. 立正站好,踮起腳尖,接著再腳跟著地、腳尖翹起來。腳尖翹起來的時候,身體記住要保持平衡,如果平衡感不是很好可以扶著椅子做。2. 踮腳尖時吸飽氣,腳跟著地時「哈、哈、哈、哈、哈」吐氣。3. 不斷重複踮起腳尖、腳跟著地、腳尖翹起的動作,十下為一回,放鬆休息數秒再繼續做下一回。當腳跟往下蹬的時候,身體會有震動的感覺,要讓這股震動的力量一直延伸到下巴、頭頂。每天做一百下,便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蔡凱宙醫師解釋,其原理為踮腳尖時全身筋膜張力增加,拉起脊椎、抬頭挺胸,可加強全身肌肉力量;而腳跟著地時,震動的力量沿著骨架上傳到脊椎及頭部,可以增加骨細胞的水流,加強骨細胞活性,預防骨質疏鬆。 進階版的負重「踮腳尖」運動如果想嘗試更進階的踮腳尖動作,國際級武術教練李筱娟則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一招鍛鍊骨密度的運動:腳踩弓箭步,踮起一腳,再踮起另一腳,接著再輪流放下雙腳。如果覺得效果不夠強,可以抱著背包增加重量;或者是抱著小朋友放在前腳,反覆踮起、放下,再左右腳換邊進行。 適度的踮腳尖有益健康,所以想選擇輕鬆的保健入門運動,不妨從踮腳尖開始做吧!資料來源:適健復健科診所 守護社區長者 林宗慶 堅持運動 均衡飲食 拒絕肌少症銀髮族"不倒翁運動"跟尖不倒(預防骨質疏鬆)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1-01-10 養生.運動天地
想要增加運動強度 增加重訓的重量就會有效果嗎?
許多人為了改變體態、增加肌力,下班後就去健身房重訓,但若專業知識不足,或沒有專業教練在旁指導,很容易導致重訓效果不佳或是受傷情形發生。醫師建議,不管任何訓練都要適度,循序漸進,並把安全擺在第一,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辦法長期訓練,達到重訓目的。Q:想在短時間看見重訓效果,可以專注只練某個肌群嗎?土城醫院骨科醫師楊正邦表示,一般來說,重訓可以達到兩種目的,一種是力量的提升,另一種則是外型的變化。若只是要提升力量,可以針對單一肌群來做訓練,這樣的確能在短時間就達到一定效果,可使重訓目標部位的力量增加。但若是想要改變外型,那想要在短時間內看見重訓效果就有難度,因為要改變肌肉外觀,首先要做的是減脂,必須先做減脂運動,搭配飲食後,讓全身體脂率下降,再來針對想要改變外型的地方做重訓才能達到效果。楊正邦提醒,不管是想增加力量還是改變外觀,都建議不要只針對單一肌群做重訓,因為這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舉例來說,如果想練腹肌,每天做仰臥起坐,腹部力量增加後,背部肌肉卻沒有訓練到,會有強烈的不平衡問題出現,可能會造成長期背痛,若是腿部則有可能造成膝蓋、韌帶的受傷。醫師表示,建議民眾做重訓時仍要廣泛性的訓練,平衡各個肌群之間的肌肉量,才能安全的達到健身效果。Q:想要增加運動強度,就要增加重量才有效果?楊正邦指出,許多民眾為了變更強壯,會自己增加重訓器材的重量,雖然增加重量肯定能提升運動強度,不過民眾若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有可能錯估自己身體所能負荷的強度,導致受傷。即便同樣身高、體重的人,也會因為年紀、身體條件的不同,使得能夠負荷的運動強度有所差異。民眾若想要增加運動強度,應該先找專業的運動教練,循序漸進訓練,與此同時,增加自己對於重訓的知識,了解安全強度以及安全計畫,再逐步調整重訓強度,才能避免受傷。楊正邦提到,現在有一種訓練方式是綁加壓帶,靠著阻斷血液回流來增強重訓效果,不過若是壓力太大或者加壓時間過長,都可能導致末端組織缺血,這是相當危險的情形,所以做這些訓練時還是要有專業人員在旁協助。Q:重訓後全身痠痛正常嗎?如何分辨是訓練還是受傷造成的不適?楊正邦表示,民眾在重訓完後會因為肌肉代謝,產生乳酸堆積的情形,痠痛也會伴隨而來,這是正常情形,復原時間會依照每個人的訓練強度以及身體狀況有所不同,但痠痛通常1至3天就會消除,若超過3天還不舒服,就有可能是重訓方式不對或者強度太高,出現受傷的情形。他也提醒,重訓時若聽見身體發出異聲,或是骨頭變形、關節異常腫脹,手腳線條出現變化,都可能是受傷的症狀,這時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傷勢惡化。Q:重訓出現運動傷害怎麼處理?多久才能繼續訓練?楊正邦說,重訓受傷最初期的處理方法就是「休息、固定、抬高」,先避免傷勢再次因訓練惡化,並把受傷的部位抬高,讓傷口腫脹部位的血液回流至心臟,以此達到消腫的目的,再至醫院接受治療。楊正邦強調,至於回歸訓練的部分,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主要還是得等痛楚完全消失,一點感覺都沒有才可以繼續訓練。許多運動選手都是受傷後未完全康復,就急著回歸賽場,導致更嚴重的傷害,體育生涯報銷,請民眾一定要謹慎面對,確認身體無恙,才能重新回到重訓場。Q:重訓前後要進食嗎?建議怎麼吃?如果營養不足,可能會影響運動表現,容易疲勞。楊正邦建議重訓前可以簡單進食,像是一顆雞蛋或是一根香蕉,這樣身體才有足夠能量應付訓練。運動後則建議吃雞胸肉、白魚肉、蛋等高蛋白食品,補充身體蛋白質,避免食用油炸物,因為重訓完若吃高熱量食品,會使身體吸收熱量,使得脂肪增加,造成反效果。楊正邦最後補充,民眾除了重訓完吃高蛋白食品外,平時還是要均衡飲食,若為了快速達到健身效果,每天都只吃蛋白質作為主食,會出現營養不均衡的情形,長期下來會導致生病,得不償失。
-
2021-01-10 養生.運動天地
深蹲也入列!專家告訴你重訓最容易受傷的5大動作
現代人流行做重訓,想要練出好身材及大塊肌肉,台南奇美醫學中心專門治療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林昇輝指出,練過頭受傷機率也會跟著增加,特別是一般人喜歡練上半身,效果快又明顯,所以上半身受傷的機率也比下半身多。動作「回復」時最容易發生肌肉拉傷。林昇輝表示,重訓最容易受傷的時間點就是「回復」,通常訓練到最後階段會最吃力,要結束時,被拉長或收縮的肌肉纖維突然放鬆,加上器材的重力,就容易扯傷肌肉。如果是年紀大一點的人,會建議使用TRX(懸吊繩)或彈力繩,減緩回復動作對肌肉的衝擊,避免受傷。手腕傷害易被忽略,一定要用護具。而重訓如果練的強度太強也容易受傷,他表示,重訓其實就是利用刺激肌肉星狀細胞,讓肌肉多長一些,但如果撕裂得太嚴重,肌肉就會呈現結痂式纖維化,彈性變差,如何在兩者之間拿捏剛好,有練到又不會練過頭,是應掌握的重點。他指出,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重訓對手腕的傷害,與腰、膝等比起來,手腕的承受力相對更低,一定要使用護具。他表示,常見容易受傷的重訓項目包括:硬舉常見受傷部位:腰椎、膝蓋、手腕為什麼容易受傷:硬舉是健身房裡最容易受傷的動作,因為最方便作,而大家容易相互比較,想要舉更重一些,展現自己的訓練成果,往往就因為舉太重,造成腰與膝的傷害。這樣做不受傷:量力而為,特別是在訓練的最後舉最重時,回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避免一下放掉,拉傷肌肉。挺舉常見受傷部位:腰椎、膝蓋、手腕為什麼容易受傷:與硬舉相比,挺舉受傷的程度會比硬舉更嚴重,因為挺舉不僅要把啞鈴舉起來,還要甩出去,再挺到頭上。根據計算,甩出去的軸線距脊椎20公分,就會給腰椎帶來6倍的壓力,例如舉100公斤,腰椎的壓力就600公斤,而且距離愈遠,倍數愈大,常常姿勢一錯,腰椎就傷到了。另外舉太重也會造成膝蓋磨耗、手腕受傷。這樣做不受傷:特別要重視姿勢,甩上去時與身體的距離愈小愈好,同時也要量力而為。擴胸(健身房裡的蝴蝶機)常見受傷部位:肩關節的關節唇為什麼容易受傷:一般使用健身器材會比徒手使用啞鈴健身,較不容易受傷。主要是健身器材有一定的軌跡,照著做很安全,但在練胸肌的蝴蝶機,通常不同身材要設定不同的起始點,胸厚的人起始點會前面一些,反之就後面一些,但有些人會疏忽設定,通常在動作過程中不易受傷,要回復時,機器一下鬆開,就會拉傷關節唇,肩膀下次要進行極限角度動作時就會痠痛。棒球手王建民就是肩膀的關節唇受傷。這樣做不受傷:特別注意回復的動作,肌肉要繃緊慢慢回復。擴臥推胸常見受傷部位:背擴肌、三角肌(肩膀)、三頭肌(上臂外側)為什麼容易受傷:與硬舉及挺舉相同,通常在訓練最後重量最大,要回復時,肌肉一下放鬆,造成拉傷。這樣做不受傷:也是量力而為,要特別注意回復時的動作,避免一下子放鬆。深蹲常見受傷部位:腰、膝為什麼容易受傷:是現在很流行的重訓姿勢,但很多人都作錯,原本應該是在訓練臀肌,卻因為姿勢不對而傷膝與腰,臀肌反而沒有訓練到。這樣做不受傷:醫師表示對於什麼樣的深蹲姿勢才是對的,各派別看法不同,如果是比較不容易受傷的姿勢,第一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背部打直、翹屁股,雙手向前方打直,感覺重心在前方,下蹲時盡量不要用到膝,而用中心肌群的力量移動臀部。
-
2021-01-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小文(化名)是養生館有名的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飽受腕隧道症候群疼痛之苦,曾開刀治療,現又復發。日前她來門診說:「陳醫師,我之前給其他醫師開過腕隧道症候群,痛很久,傷口也超醜的。聽說現在有微創手術,傷口小且恢復快,是嗎?」正中神經壓迫產生麻痛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與上方橫腕韌帶或屈肌支持帶組成,隧道裡頭有9條肌腱和一條正中神經。正中神經主要功能是傳遞我們大拇指、食指、中指和一半無名指的感覺;腕隧道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正中神經的壓迫,而產生手部橈側三指半的麻痛(圖一)。輕微的正中神經壓迫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些許不方便,例如:追劇、騎車或睡眠時的針刺麻熱感;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大拇指肌肉萎縮無力。長期重複抓握加重症狀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分成疾病或與職業相關。像糖尿病、洗腎、甲狀腺病變、風濕免疫疾患或手腕部有受過傷,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需長時間或重複性抓握或彎曲腕關節的職業,也容易加重並導致腕隧道壓迫的症狀,例如按摩師、作家、雕刻師、木匠、裝配員等。服藥效果不佳就要開刀若是初期腕隧道症候群的服藥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正中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考慮手術。術前需安排神經傳導檢查,排除是否有相關身體疾病或頸部神經壓迫的可能,才能確保手術的有效性。目前腕隧道正中神經解離的手術,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微創的都相當成熟,端看醫師個人的經驗與喜好。傳統的解離手術(圖二),需在手部拉開一個與手腕垂直約7至8公分的傷口,再將正中神經找出,將附近沾黏壓迫的組織分開。而微創隱痕手術(圖三),則是沿著手腕的皺褶切開約1公分的傷口,利用特殊的器械將正中神經阻擋在刀口之下,再利用U型微創刀打開沾黏的組織。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因為微創隱痕手術的傷口小、組織破壞少,手術後疼痛也比較小,神經的恢復比較快。三個月後,幾乎只有淡淡一條粉線,沒有明顯的疤痕。在與小文溝通後,當天她即接受了微創隱痕正中神經解離手術,手術時間不到十分鐘。術後不到兩周,即可拆除手術縫線,小文就開始「靠手吃飯」了!(圖四)
-
2021-01-07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無力、扭力變差!骨科醫師提醒: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所致!
47歲的張先生,日前因車禍「犁田」,當下用右手撐地,因無太大的傷勢,而直接返家。回家後發現,連擰毛巾、開門把或做伏地挺身,手腕都會出現劇痛、無力,讓熱愛健身的他感到沮喪。 經過藥物、復健治療均不見效,由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張先生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疤痕,經過復健治療後,預計半年後即可重返健身房。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是因為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 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週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日常生活受限,如無法擰毛巾、轉開瓶蓋,甚至不能打球等,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賴禹呈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韌帶和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確實診斷,因此,較容易發生延遲診斷,以及延誤治療的情形。 賴禹呈提到,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 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可藉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 賴禹呈說明,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用護具保護固定4至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可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 他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1-01-05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腰痠背痛?日本骨科專家授10秒舒緩法在家跟著做
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緩解腰痛!日本骨科瑜珈事務局代表、松浦骨科醫院院長井上留美子表示,腰椎疼痛跟身體的保養不夠有關,想要緩解腰痛可藉由一項伸展運動,在不會讓腰部感到疼痛的程度內,保持身體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有助於緩解腰椎關節疼痛,呼籲民眾運動前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運動前伸展運動 緩解腰椎關節疼痛井上留美子表示,許多人有腰痛的困擾,主因是身體日漸衰老和疏於保養,導致身體變得僵硬。不同於體能良好的運動員,經常有腰椎關節疼痛等複雜的問題,這都是因為身體的保養做得不夠的原因,因此日常生活要好好做伸展運動。運動前只要好好的暖身,腰痛的症狀就會消失。不過腰部的「轉動腰部」伸展運動,實際上效果不大,大腿二頭肌(大腿內側)的柔軟度,才是正確使用腰部的關鍵。伸展運動緩解腰痛 適用族群不分老少想要緩解腰椎疼痛,井上留美子推薦了一個伸展運動,作法是先坐在地板上,將膝蓋彎曲,用手臂抱住大腿,讓胸部和大腿緊密貼合,保持狀態並將膝蓋往前伸,身體向前彎曲直到不能再彎曲,並維持5到10秒鐘。不過伸展膝蓋若讓胸部和大腿分開,就不會產生效果,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這項伸展運動不只適合一般民眾,也適合50多歲中年人,或許這個年齡層很少能做到身體向前彎曲、手牢牢貼在地板的動作,但是只要每天持續伸展二頭肌的肌肉,就掌握了腰部護理的基本概念。 抱膝維持身體向前彎曲 保持姿勢5到10秒「雙手保住彎曲的膝蓋,身體向前彎曲的同時,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就是緩解腰痛的關鍵對策。」井上留美子提到,身體向前彎曲的動作屬於靜態伸展,效果比較小。想要緩解腰痛,重點在於在不讓腰部感到疼痛的情況下,維持抱膝蓋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尤其運動結束前做會很有效果。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神經阻斷術配合脈衝射頻治療 免開刀治好坐骨神經痛
新竹一名60歲的李先生大、小腿至腳底及腳趾酸麻痛好幾個月,經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原本擔心要開刀治療,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求診,醫師用神經阻斷術精確診斷出他左側第三、四、五腰椎及第一薦椎三條坐骨神經受壓迫,再以藥物和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止痛,最後針對第四腰椎坐骨神經疼痛,以脊椎微創內視鏡進行單節減壓,讓他免開刀就回復正常生活。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嚴重性,可分成第一種是吃止神經痛的藥就會好的,第2種吃藥沒效需要靠打針,打針指的就是神經阻斷術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第3種是打針沒效需要開刀;這3種沒辦法直接判斷,一定要吃過藥、打過針都沒效,才知道自己是非開刀不可的。黃鼎鈞指出,核磁共振對脊椎過於敏感,容易產生偽陽性,造成很多節都有骨刺而需要手術的情況,因此須使用神經阻斷術來分辨哪些是真的需要手術的位置。神經阻斷術是透過神經刺激針去刺激病人,確定是哪條坐骨神經被壓迫後,在可能被壓迫的地方,再以藥物去阻斷神經的痛覺,但藥效最長至兩到三周,若同時輔以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就可將效果延長至半年,如果脈衝射頻效果很短,則代表壓迫可能嚴重到要接受手術。黃鼎鈞說,透過神經阻斷術加上脈衝射頻式高頻熱凝術治療,就算最後必須動手術,也可以精準的針對確定壓迫的地方來手術,因開刀帶來的後遺症與副作用往往是不可回復的,為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及後遺症,若夠微創拿骨刺,就不需要巨創的多節手術,讓患者能快速恢復工作與生活。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手術,不日本治療師教你:4種伸展髖關節方法
編按:高田祐希是位脊椎神經治療師兼醫學氣功師,目前在東京二子玉川開設了「KIKOUKAIRO施術院」,他過去曾有很嚴重的膝蓋痛困擾,不管是攝取營養食品或是求助各大骨科都完全改善不了,所以便想將過去曾試過且大幅改善膝蓋痛的方法,撰寫成書與大家分享。他照著這些方法認真鍛鍊後,沒想到真的改善了!膝蓋的積水消失了,長時間持續的疼痛與發腫也不見了。就算打網球時奮力地到處跑,一直到隔天早上都還沒有復發。高田祐希說,自從發現「讓膝蓋不再疼痛的身體運動基本方法」,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夠應付自如並放心運動身體,不再害怕搭電車、巴士或是任何外出得做的動作,也更有意欲完成必須經常坐下起身等的家事雖然,骨科的治療對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擁有非常棒的效果,但是有些人還沒嚴重到需要動手術的程度,只是想要在惡化前想辦法改善,骨科醫師自然沒辦法給予這些患者太高規格的治療。此外西醫與中醫口徑一致的說法,都是患者也必須自行努力才行。也就是說,想在惡化之前改善的話就只能鍛鍊身體了。 高田祐希也提醒,會導致膝蓋痛的疾病有許多種,其中很多都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所以為了兼顧安心與安全,切勿自行判斷,首先仍應前往骨科接受X光或MRI檢查,確認膝蓋的當前狀況。有時初期的膝蓋痛只要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髖關節?我有伸展啊!」態度隨便的話,症狀會在不知不覺間惡化,就算本來不痛也可能遲早痛起來,所以平常請多加留意伸展。有很多運動都能夠伸展髖關節,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反折腰部」,沒有真的伸展到髖關節。X型腿常見的腰椎過度前彎(腰部反折),就會受到骨盆前傾的影響,乍看伸展了髖關節,實際上卻只是將腰部往後折而已。正確做法還要搭配「縮小腹」,但是縮小腹其實也與踢力有關,所以請一點一滴慢慢拓寬可活動範圍吧。錯誤運動範例這些動作只會造成腰部反折,無法伸展髖關節。伸展髖關節的4種動作跨過平台的髖關節伸展1. 踩在地板或椅子上,以跨過的方式將另一腿伸往後方。透過後腳的大腿外旋、內旋等轉動方向以伸展髖關節,就像伸展鼠蹊部一樣。這時腹部要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抬起後腳跟會更方便伸展,但要注意別反折腰部,並且要換腳進行。以按壓大腿的方式將整個身體往前挪動,能夠達到「縮伸」的效果。雖然這是伸展髖關節的運動,但是出力時臀部肌肉與膕繩肌也會用力,有助於強化這部分的肌肉。有助於O型腿矯正的髖關節伸展1. 坐在地板後,彎曲前腳、伸展後腳,以轉動後腳大腿的方式,在改變方向之餘伸展髖關節,同時也伸展鼠蹊部吧。這時要注意腹部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接著要運動前腳膝蓋以下的部位。先讓前腳大腿外旋並彎起膝蓋,接著著重膝蓋以下折起的部位,將膝蓋與後腳跟慢慢挪往正側邊。O型腿的膝蓋以下多半有朝外扭轉的問題,這個動作有助於將腿收往內側。雖然只有以自身重量為負荷時不會有危險,但仍嚴禁勉強執行。因為必須用雙臂支撐身體,所以出乎預料地全身都會用到,甚至能夠實際感受到對腹肌的效果。大腿外旋的單腳深蹲1. 雙腿前後大幅跨開,雙腿的腳尖均朝外打開,骨盆盡可能往前挺出。前腳的膝蓋要彎曲,後腳的則要伸直,雙腿(髖關節)都要朝外轉動。2. 邊吐氣邊彎曲前腳膝蓋,慢慢地將上半身下壓(降下的感覺,不要往前),並避免腰部反折。這裡要將大腿確實往外轉動,但是執行時也要伸展內側肌肉以立起「後腳跟」,所以必須特別留意「從後腳跟到小趾側」的施力狀態。張開雙腿的駱駝姿勢1. 膝蓋打開跪在地板上,並立起腳尖。有拇趾外翻等問題所以大拇趾會痛時,也可以伸直腳趾,讓腳背貼在地板上。2. 手臂往後伸直以抓住後腳跟(抓不到也沒關係)。維持大腿與地板互相垂直的狀態,將上半身往後倒。同時要夾背、挺胸、縮下巴,不要抬高下巴或是身體變形。3. 往後倒至能力範圍內最低處時,就回來原本的位置。當然回來時,也要正確運用肌肉。執行時腹部沒用力的話,可能因為腰部反折造成腰痛,必須特別留意。光憑這個動作就能實現髖關節外旋、伸展,並促成身體後側(臀部、膕繩肌、小腿肚)用力,還可以用到腿側的肌肉。胸膛會更寬廣、背部也會更有力,所以請從稍微往後倒開始嘗試吧。剛開始也可以僅以右手或左手抓住後腳跟,先從單邊開始練習。通常僅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膝蓋,我自己的初期膝蓋痛,也是透過伸展髖關節治好的。書籍介紹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不手術!3大鍛鍊操 × 5大運動法,專業治療師的膝蓋自癒重生計劃作者:高田祐希譯者: 黃筱涵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11/26作者簡介高田祐希東京二子玉川的「KIKOUKAIRO施術院」院長,同時也是脊椎神經治療師、醫學氣功師。經常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思考人體,NHK《試過就會認同》節目中,曾介紹其想出的密技「藉耐震墊讓高跟鞋穿起來更輕鬆」而引發話題。從小對自己的雙腿感到自卑,長年持續觀察他人的腿,不僅發現能夠從雙腿形狀看出一個人的運動方式與體型,還可以隨年齡加以分類。指導法中融入了重訓、伸展運動、瑜珈、街舞,提倡「自己的身體由自己打造」。黃筱涵畢業於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從2009年開始從事日文翻譯,翻譯書籍有《居家設計解剖圖鑑》、《極致名宅美學》、《日是居家設計美學》,以及《健身新手重訓攻略》(采實文化)等。責任編輯:林筱庭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豆漿的營養價值竟比豆干低!豆漿、豆腐、豆干...營養師告訴你:豆類製品的營養價值,你可能搞錯了 為什麼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希望我家破人亡?一個故事告訴你: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軟骨修復一次搞定!他開心重返球場、重拾騎車樂趣
台中榮總外科部整形外科醫師張捷凱求學時打籃球時意外受傷,被迫放棄在最愛的籃球場上縱橫馳騁;後接受台中榮總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如今重回球場打球,從事機械業單車族愛好者因為膝痛放棄騎單車,經接受手術後重拾騎車樂趣,另一名加油站男員工因膝痛差點工作不保,術後二周後復工。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陳超平說,三名患者接受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擷取病患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根據臨床數據驗證,術後六周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三個月改善症狀,有效恢復運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等同於6.5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陳超平說,膝蓋疼痛不適的原因包含軟骨受損所引起的不適,軟骨受損原因像是先天性受損、退化、運動傷害、外力傷害、半月板磨損或韌帶損傷等。建議早期治療,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時,就得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陳超平指出,常見的關節軟骨磨損療法均各有優缺點,玻尿酸注射只能短期減緩疼痛,消耗完畢又得重打,治標不治本;細胞療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胞,病患需要動兩次手術;人工關節使用效期雖長,卻必須犧牲其它正常組織,並不適合所有病患。他提醒,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在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就應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從事適合的運動,好好保養膝關節,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
2020-12-30 養生.運動天地
跑馬拉松出現運動性血尿 注意可能導致腎功能障礙
人們追求健康的目的,在於擁有充沛的體能、健全的功能以及良好的抗病力,而運動與保健正是健康之鑰。現代人運動風氣興盛,推出各式各樣的競賽及錦標,吸引民眾從事運動,更發展成一種運動文化。然而,競賽與運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通常從事運動是為了改善體能、促進健康、精進技能等,因此運動時應量力而為,適可而止。競賽的目標則在於獲得錦標及榮譽,在訓練策略和精進技巧上,如果沒有完善規畫,有時會出現超時、超量及超出體能負荷度的情形,進而形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這些不適當的競賽訓練,或在競賽時超越個人的體能和技巧限度,反而會引起傷害。運動分為身體碰觸性或非碰觸性兩種,前者如籃球、摔角、柔道、跆拳道、橄欖球、拳擊等,後者如田徑、游泳、羽球、網球、桌球、高爾夫球等。無論是運動過度,或是競賽時的身體對抗,都是造成傷害的潛在原因。出現身體對抗動作的競賽中,選手以肢體和軀幹與對手產生碰撞,會增加意外跌倒、碰撞或其他傷害等風險,在直接撞擊後也容易引發肢體、軀幹或臟器的傷害。運動員常因為關節損傷造成創傷性關節炎而退場,而激烈的接觸性或非接觸性運動後,可能引起運動性血尿,例如拳擊賽、橄欖球中直接碰撞易引起腎臟小血管破裂,以致腎元壞死,合併顯微性血尿,其發生率高達5至7成。徑賽或馬拉松長跑後,大約有3成參賽者會發生顯微性血尿,少數較嚴重的血尿則可以肉眼辨識。有時發生橫紋肌溶解症者,肌肉會大量壞死溶解,出現深紅茶色尿。經常發生運動性血尿者,會損傷腎元,導致腎功能障礙。運動性血尿患者在中止劇烈運動、充分休息和補充水分後,一般都可痊癒,但少數病人會出現永久性腎傷害。骨科普通門診中,大部分都是從事休閒運動的病患,但仍常有從事慢跑而覺得不適的病患求診,必須詳細問診相關細節,鑑定病因。針對運動後(小量運動訓練後)反覆出現血尿者,建議及早施行全面檢查,嚴密觀察腎功能,以免原本謀求健康而從事運動,結果反而損傷腎臟,得不償失。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就醫 多集中醫學中心、眼科診所
根據健保統計,不論糖尿病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都不斷攀升,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人數約是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1.5倍。但眼科醫師認為,臨床上觀察,糖尿病黃斑部治療的患者人數實際上更多,與健保呈現的資料有落差。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患者,恐多於老年性。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眼科醫師蔡景耀分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乾性患者約是濕性的十倍,乾性患者僅需追蹤,濕性患者則需要積極治療。以108年的數據為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總人數為8萬8638人,但須積極治療的濕性患者僅約8千多人,遠低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5萬5013人。振興醫院視網膜專科醫師許粹剛進一步表示,統計中患者人數與臨床有差異,也可能和健保碼的編碼有關。因為健保資料將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一併統計,但許多醫師除了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鍵入外,也可能鍵入遺傳性或一般退化的患者。對於就醫人數逐年攀升,許粹剛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像眼睛的癌症」,沒辦法治癒,一旦確診就是一輩子,人數會逐年累積。至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則和現代人生活與飲食習慣有關,罹患三高的人漸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也就隨著攀升。醫學中心、眼科診所就醫人數多,地區醫院較少。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以亞東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緊接著為彰基、新光和豐原趙內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則以台大醫院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亞東醫院、北市聯醫、中國附醫。以就醫層級別來看,醫學中心和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地區醫院最少。蔡景耀認為,這和眼科生態有關,許多專科醫師集中在醫學中心或自行開業,而地區醫院多發展成專科醫院,且以骨科、外科為主,較少有眼科。在性別分布上,不論老年性或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女性人數皆比男性稍多,但未有明顯差異。蔡景耀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性別因素較無關連,主要危險因子為日曬和抽菸。他以自己在2008年做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流行病學馬祖地區研究」為例,當時研究結果反而發現男性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較多,可能和當地男性較常外出捕魚,日曬較多有關。間接式眼底鏡檢查需散瞳,較易看出是否有出血現象。至於兩類黃斑部病變的檢查方式統計,可以看出「間接式眼底鏡檢查」的人數都很多,分別為3萬4千餘人及3萬9千餘人。許粹剛表示,眼底檢查分為散瞳和沒有散瞳兩種,間接式眼底檢查為散瞳的方式。因為若是不散瞳,只能看到中間的視網膜,周圍無法清楚判斷,以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為例,多是從周圍開始出血,若不散瞳就會無法確認,因此多建議以散瞳方式檢查。眼底檢查發現黃斑部有出血現象,便會安排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或使用微細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以利後續申請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糖尿病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都能選擇抗血管新生藥物做為治療方式,但根據健保數據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人數和人次,都遠大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蔡景耀表示,因早期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雷射為標準治療方式,直到約20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問世後才慢慢有醫師會注射藥物。但有些病人會害怕眼睛注射而選擇雷射,因此現在都會做「病人共享決策」,讓病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醫療方式。許粹剛則表示,因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可能使視網膜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進而造成牽引性的視網膜剝離,因此醫師仍會使用雷射,預防剝離或出血風險。數據顯示,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雷射治療則多集中於診所。蔡景耀說,這和健保總額也有關係,因為診所屬於西醫基層總額,而抗血管新生藥物屬於高價藥,便會吃掉總額大餅,排擠其他科別的診所。反之,在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抗血管新生藥物雖是高價藥品,但相較於癌症、肝炎用藥費用並不算高,因此出現不同治療方式集中在不同醫療層級的差異。
-
2020-12-26 醫療.自體免疫
晨起僵硬無法握拳! 婦連跑4科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早上起床身體僵硬無法握拳,莫名關節痠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63的歲吳女士無預警多處關節疼痛腫脹,三個月內連跑四科,最後才在風濕免疫科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醫師呼籲,時值濕冷冬天,正是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好發時機,當心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都會導致病情惡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紊亂,關節滑膜發炎增生破壞關節結構,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還高出3倍。吳女士先後求診骨科、復健科、家醫科都未獲改善、跑去內科抽血,意外發現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轉往免疫風濕科才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台灣目前約有6萬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曹彥博提醒,早期患者常有晨間僵硬、無法握拳,或是沒有原因的關節痠痛,都要提高警覺。以往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不可逆的疾病,大多病人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但曹彥博表示,現在除了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一個月施打一次、可阻斷第六介白素(IL-6)作用的生物製劑,也是目前病人普遍滿意度較高的治療方式,根據臨床觀察,早期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關節上的孔洞有明顯改善,對於抗拒每天吞藥的病人來說,也可以提升用藥順從度。國泰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全以祖則表示,類風濕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前者是免疫性疾病,藥物是很重要的處置;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消炎藥只是症狀控制,並非改善症狀。
-
2020-12-24 科別.骨科.復健
年輕人膝關節卡卡!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治療新選擇
高雄47歲夏小姐因為雙膝外側盤狀半月軟骨,廿幾年來在醫院接受過10次關節鏡清創及部分切除手術,但還是疼痛;16歲徐妹妹左膝因盤狀外側半月板破裂,也是疼痛數年。兩個病患後來到高雄榮總進行了「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高榮已完成8例,術後病患皆恢復正常,無併發症發生。高雄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半月軟骨」俗稱半月板,是膝關節中介於大腿骨(股骨)及小腿骨(脛骨)間的兩片C形緩衝軟骨墊片,分內側及外側,作用彷彿車子的避震器,可以減少膝關節面軟骨的受力及磨損。當半月板因意外像是車禍、運動傷害而導致破損時,絕大情況可經由關節鏡手術行縫合修補或碎片移除,但如破損範圍過大,超過原本三分之二且程度過於粉碎而無法修補縫時,受損的半月軟骨往往會被大小腿骨夾擠於關節內,造成膝關節「卡卡的」,為改善病人關節的疼痛,半月軟骨可能被迫行大範圍切除。林冠宇說,少了半月軟骨的緩衝作用,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和關節軟骨的磨損將會持續惡化,形成所謂關節退化。對於許多患有此病變的老年患者,人工膝關節置換可能是較佳選擇;但對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因運動量及工作上對膝關節的負重需求較高,在關節軟骨尚未嚴重磨損退化前,「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可能會是較適當的選擇。林冠宇指出,就像心臟及腎臟等器官移植,捐贈者與受捐者所需的半月軟骨,也要進行大小配對,經特殊消毒處理後,才可植入膝關節內代替嚴重受損的半月板。所移植的異體半月軟骨,為美國專業組織銀行處理過,無菌真空包裝至台,目前健保無給付。「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較適合的對象,是年齡小於50歲,半月軟骨全部切除或近全切除,膝關節無嚴重退化者,或膝關節疼痛處同半月軟骨缺損側。較不適用的對象是:膝關節已嚴重退化、感染過的關節、下肢解剖軸線偏移的O型腿、X型腿者。
-
2020-12-23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全身僵直 體育師罹脊椎小面關節炎
「痛到令人無法動彈。」一位40歲的楊姓體育老師,長年運動、訓練,偶爾因為下背痛到睡不著,某次搭乘捷運準備起身時,下背一陣酥麻,僵直到無法動彈,險些來不及下車,他長期服用止痛藥皆沒辦法改善,最後確診為「脊椎小面關節炎」,透過熱治療才改善症狀。台北醫學大學脊椎骨科主任吳孟晃表示,脊椎小面關節炎較難診斷,需經過神經阻斷確認病灶才能正確治療,脊椎小面關節炎屬於慢性下背痛的一種,占比約15%至45%,等於是每三至五名下背痛患者,就有一名是脊椎小面關節炎患者。吳孟晃解釋,脊椎中有72個協助人體運動的小型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就占三分之二,主要是負責脊椎的前後運動、穩定脊椎等功能,出問題時可能導致慢性背痛,脊椎退化或脊椎滑脫,嚴重時會壓迫神經影響運動功能。針對脊椎小面關節炎疼痛的病人,可採用復健、口服藥物或注射、高頻熱凝療法等治療方式,北醫附醫引進的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MRgFUS),是先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精準辨識出患處後,再提高超音波能量加熱患處組織,可有效降低病人疼痛,局部無侵入性且具高度安全性,療程約一小時,目前已成功治療7位病人,效果顯著。吳孟晃表示,現代人長期久坐、久站等處於不正確姿勢都有隱性的下背痛問題,等到症狀出現,往往都已經過了幾年,近年更是常發現運動型的下背痛患者,男性過度重訓,導致下背肌力出狀況。他呼籲,民眾久坐或是長時間滑手機之後,可以做簡易的復健姿勢,先是雙手抱著後腦勺,頭稍稍躺著,手部往前夾,久坐之後起身,做30秒,每天可以累計做100下,即可舒緩肩頸、腰部的肌肉。
-
2020-1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美專家:勿等待別挑品牌
美國莫德納生技公司近60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今起在美國配送,和輝瑞疫苗相比,兩者的效能都達90%,專家建議若有疫苗可施打,儘早接種、別挑品牌。總部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的「信使新聞」(The Mercury News)今天報導,第2個獲准上市的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 Inc.)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今天裝箱把首輪近600萬劑疫苗送上卡車,運往藥品零售經銷商麥克森公司(McKesson Corp.)配送中心,分配到加州及全美等地。這批莫德納疫苗的運送規模大於日前輝瑞(Pfizer)出廠的疫苗。此時正值美國疫情死亡人數攀升之際,專家擔心在接下來的耶誕與新年假期,美國人會因群聚室內而增加染疫風險。加州可望從莫德納獲得67萬2660劑疫苗,並從輝瑞獲得另外23萬3000劑疫苗,強化對第一線醫護人員和長照機構住民的保護力。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官網公布統計數字,美國已有超過31.5萬人因新冠肺炎病故。與輝瑞疫苗稍有不同,莫德納疫苗更容易運輸、存儲和分配,且能包裝在較小的容器中,以每箱100劑運送,有助於運達較偏遠的鄉下地區。許多人疑問,若能從兩種疫苗中選擇其一要怎麼選?還是要等到明年研究計畫中的下一款疫苗出爐再施打?報導引述一位生技主管、前聯邦政府疫情防範與疫苗資深顧問凱利(Ken Kelley)表示,民眾應在可得的範圍內盡快接種、別比較挑選。然而,疫苗目前在美國遇到的狀況是供不應求,且因如何公平分配出現爭議。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18日有逾百位醫護人員抗議院方,在分配新冠肺炎疫苗時優先給骨科、皮膚科醫師而非第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為此院方坦承錯誤,公開道歉。莫德納先前測試疫苗可達將近95%的效能;輝瑞製藥和BioNTech合作開發的疫苗據報有90%的效能。報導指出,莫德納疫苗比輝瑞疫苗容易有像是發燒、疼痛和發冷等副作用。這兩種疫苗都是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NA,mRNA)技術,引發人體細胞對新冠肺炎病毒產生免疫力。莫德納疫苗需施打兩劑,間隔4週;疫苗在麻州諾伍德(Norwood,Massachusetts)和新罕布什爾州的朴茨茅斯(Portsmouth,New Hampshire)生產,需存儲在攝氏負20度(華氏負4度)。目前釋出600萬劑疫苗。輝瑞疫苗也需施打兩劑,間隔3週;疫苗生產地在密西根州卡拉馬朱(Kalamazoo,Michigan),需存儲在攝氏負70度(華氏負94度)。第一輪交付290萬劑疫苗。美國這一次對新冠肺炎疫苗的分配架構與之前分配H1N1新型流感疫苗相似,由州府和地方司法管轄區根據環境調整決策,並與疫苗的提供者合作管理疫苗。不過,新冠肺炎疫苗分發較以往更為困難,主因在於需要冷鏈物流技術和施打第2劑,加上衛生部門連月來管理疫情已負擔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