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骨科
共找到
686
筆 文章
-
-
2021-08-15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找對醫師很重要
東京奧運落幕,中華健兒以二金四銀六銅拿下歷屆最佳成績,其中幾場高潮迭起的賽事更牽動台灣每一個人的心。每一位站上奧運殿堂的運動員一定歷經過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卻仍然有機會得到獎牌。東京奧運熱潮勢必帶領一股運動風,這也代表,接下來也有更多的人會遇到運動傷害。大約八成以上的運動傷害只要在受傷的急性期處理得當,適度休息避免二度受傷,幾天到幾個星期內都可以完全痊癒。那些無法痊癒的運動傷害,可能是傷勢太重,也可能是受傷當下處理不當,也有更多是延誤就醫,或是就醫順序不對。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受傷部位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出現暈眩感●痛到無力●外觀變形●關節無法活動●關節活動有奇怪聲響●有麻木感或感覺喪失●無法正常走路●腫脹越來越嚴重●同一個部位反覆受傷如果出現上面任何一種狀況,都代表傷害不單純,可能是骨折、脫臼、出血、肌肉或韌帶撕裂傷、神經損傷、或是關節鬆弛。這時候想都不要想,盡快找運動醫學醫師確診和治療,任何延誤都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期而產生永久的後遺症。很多人習慣先去國術館喬一喬,因為小時候爸爸媽媽或教練都是這樣做,看來也沒什麼不好。這樣的處理方式最大風險就是忽略潛在傷害,甚至造成進一步損傷。舉最常見的腳踝扭傷來說,在我個人執醫生涯中,就看過好幾位腳踝扭傷後因不當推拿導致手術的案例。這些人腳踝扭傷時已有骨裂,但因沒有明顯變形,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確認傷勢,結果推拿後骨裂演變成骨折移位,最後要手術才能解決。也有很多人運動傷害後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或有過不好經驗,例如醫師一聽到運動受傷,就告訴他以後不要再打球或跑步。但這對運動愛好者或運動員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裡提供實用的指引,協助你運動傷害時找對醫師。找信任的醫師:治療運動傷害有西醫的復健科、骨科、運動醫學科醫師,也有傳統醫學的中醫師。找原本認識且信任的醫師治療是最安全的開始,因為彼此了解,只要雙方配合,就可以達到理想效果。請球友╱跑友介紹醫師:不同運動的傷害不盡相同,即使是相同的運動,不同程度的運動員受傷的位置也不一樣。如果是初次受傷又沒有信任的醫師,建議可以向球友╱跑友,或在運動社群上請求推薦醫師,他們的就醫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遇雷的機會比較低。找運動醫學專長醫師:指的是他個人有在運動,或是長期照顧運動選手,除了有經驗,也比較了解運動愛好者的心理。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不會只提供症狀治療,還會從運動受傷的機制開始評估,同時也會告訴你如何訓練和預防。最重要的是,他們會提供積極恢復的處方,協助傷者更早回去運動。找運動醫學團隊:嚴格來說,運動傷害的發生是結果,背後導致的原因很多,多重原因累積才會造成受傷,這其中包含:訓練方式、姿勢與動作、舊傷,也有可能是營養、心理或是睡眠問題。如果運動傷害是屬於多面向,可以尋求運動醫學團隊協助,透過團隊資源互相轉介,提供可行方案及治療計畫,讓傷者得到全面及根本性的治療。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除隔離後 新冠康復者還可能面對腦傷等後遺症
「我今年44歲,如今我的身體卻像一個80多歲的老人」,感染新冠肺炎的英國記者,道出許多確診者說不出的痛。我國至今有14621例確診者,解隔離比率90.2%,病毒起初攻擊肺部居多,隨著解除隔離,確診者也陸續出現後遺症,除了肺纖維化、呼吸道持續發炎,可能造成心臟、腦傷、肝腎功能受損,或焦慮、沮喪、失眠等精神疾病。根據國外一年多追蹤研究,權威期刊「自然」統計,約三成確診者出現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肺功能衰退、頭痛、腦力衰退等。我國今年五月爆發本土疫情,至今已過三個多月,為了協助確診康復者,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北醫附醫、北市聯醫成立新冠長期追蹤特別門診。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院內約追蹤六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包括院內原本收治、以及院外轉來的個案,依照嚴重程度分配到不同科別追蹤;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確診病人康復後不具傳染力,但仍有後遺症狀須追蹤,因此每周兩個門診不做特別標誌,就是要去標籤化。周百謙表示,新冠後遺症主要分為肺部受損、肺部以外器官受損。肺部受損的患者出院後,上下呼吸道仍可能持續發炎腫脹,容易有胸痛、胸悶、走路喘;重症患者治療期間若插管採取高濃度氧氣治療,期間併發細菌感染,容易引起肺纖維化。肺部受損引發的後遺症多數是「暫時性」,目前國內疫情,僅三個多月,常規需觀察半年至一年,才能確定是否造成永久性傷害。肺部以外器官受損,常見以心臟、腦傷引起記憶短暫受損、肝腎功能受影響。周百謙解釋,新冠病毒是藉由與人體內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人體,ACE2受體多存在於呼吸道中,呼吸狀態不佳,影響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首當其衝的就是血管,再來就是心臟以及腦部,影響心肺功能外,也會影響睡眠品質。李偉強表示,病人若長期臥床,也會出現骨骼、肌肉痠痛,需要骨科會診。此外更多病人出現精神方面問題,有些居住於萬華、板橋的病人被親朋好友「貼標籤」;確診病患內心會怨「很倒楣」,若傳給家人,導致親友不幸過世,即便自己身體康復出院,心理壓力仍持續,需要精神科或心理治療介入。
-
2021-08-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睡姿不良、床墊不對,讓你睡到腰痠背痛!挑對床墊這個指標很重要
●睡姿不良、床墊不對,恐引發身體痠痛●挑床墊,至少試躺3分鐘以上●選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不少人睡醒會覺得怎麼「愈睡愈累」?睡一覺起來,常會感到肩膀僵硬、腰痠背痛,渾身不舒服,嚴重還會出現落枕,究竟是怎麼了?骨科醫師認為,可能與不良睡姿、慢性疲勞、運動過度,以及沒有挑選到適合自己的床墊、枕頭有關。睡得好不好 床墊有關係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部長詹益聖表示,睡覺姿勢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應以自己感到舒適為主,過度調整睡姿,恐會影響睡眠品質,甚至間接影響到身體狀態。睡得好不好,挑選軟硬度適中的床墊與合適的枕頭也很重要。詹益聖建議,挑選床墊或枕頭時,務必要實際試躺至少3分鐘以上,才比較能夠感受床墊受力後的變化,尤其要觀察脖子、腰部的支撐度是否足夠,床墊是否會陷下去很多,以及腰椎部位是否舒適,並且應選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翻身當指標 試躺各個睡姿此外,想要測試床墊是否適合自己,詹益聖指出,還有另一「翻身」的指標,有些床墊過軟,躺下去後身體很難翻身,還會陷下去,沒什麼支撐力,很像「懶骨頭」,就不適合選購;但若床墊過硬,身體骨突處容易受壓產生不適,建議應試躺各個睡姿,評估其中舒適度的差異,再做床墊的挑選。想要舒緩早晨起床後的肩頸腰痠背痛,詹益聖建議,可以做一些伸展運動。但如果沒有從事粗重的工作、無運動傷害,在伸展拉筋後,痠痛症狀仍無法得到緩解,甚至更加劇烈,則可能是關節退化、肩頸骨刺所引發的痠痛問題,建議盡早尋求骨科醫師的診斷及治療。
-
2021-08-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站立常腳痠 原來腰椎滑脫
一名64歲婦人常感到右腳痠,站立時痠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6年,保守治療未見效,經骨科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接受手術治療,並強化核心肌群後,症狀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說,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腰椎滑脫是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非單一因素造成,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林琮凱指出,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會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進而發生間歇性跛行狀況,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約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建議患者採取藥物、打針及復健等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若未見明顯改善,就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傳統手術是採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作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林琮凱說,該名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作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術後恢復快。
-
2021-08-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站立時右腳酸疼 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獲改善
一名64歲婦人常感到右腳酸,站立時酸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6年,嘗試保守治療未見效,經骨科醫檢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後來進行手術治療,症狀獲得改善,醫師並叮囑要多強化核心肌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說,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能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他說,腰椎滑脫是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非單一因素造成,但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尤其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進而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常會有間竭性跛行,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約有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林琮凱說,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會請患者採取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但若經藥物、打針及復健皆不見明顯改善時,就必須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該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作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傳統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作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而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多數病患可不做脊髓神經勾或牽拉等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的動作,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另雖然側腹部及背部皆有手術傷口,但因軟組織及骨性結構破壞更少,術後的恢復更快,通常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症狀也能大大改善。
-
2021-08-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東奧賽場邊的無名英雄!認識獎牌背後的「運動醫學團隊」
你有沒有發現東奧賽場上,除了拼搏的選手及教練還有一群人?這次東奧不開放觀眾入場,所以不是觀眾。這群人在場上觀察著選手一舉一動,想著選手的身體狀況,在腦中沙盤推演可能需要的醫療措施,他們是「運動醫學團隊」。台灣在此次東京奧運表現亮眼,帶起一波全民瘋奧運熱潮,相信很多人週末都守在電視機前,為麟洋配及戴資穎的金牌戰集氣。然而穿金戴銀的背後是選手苦練的汗水,以及許多新舊雜陳的運動傷害堆積起來的苦練。運動員需要跨領域專業的協助,包括隊醫、防護員、治療師、營養心理專長、科技相關人員。隊醫不只是一個看診醫師,必須了解各種領域的運動規則、急慢性傷害、運動禁藥議題,並且平常跟選手教練其他團隊成員互相熟悉信任,和各種專業人員討論調整訓練,必要時參與討論能否帶傷上場比賽等議題。許多過去難以診斷、或是無法處理的運動傷害,在運動醫學飛快進展的今天都有治癒的可能。運動醫學團隊不只是在奧運賽會陪同,平時就會在國訓中心協助選手訓練,許多賽事都會跟著選手東征西討,試想一般人看病會希望找熟悉自己的醫師,對運動員來說更是如此。以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東奧代表團醫療長、復健科林瀛洲醫師為例,林醫師多年來固定每週南北往返,至左營國訓中心看診,診治選手的運動傷害,更與教練及選手一同討論治療及訓練計畫。運動員的特別性在於治療需求與一般人不同,一般肌肉骨骼疾病常用的類固醇不僅是運動禁藥,更可能弱化肌腱韌帶等組織,因此不適合運動員。對於肌肉骨骼關節損傷,運動醫學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先進的治療,包括近年興起的增生療法及體外震波等治療,可以無副作用也無禁藥風險地治療運動傷害。很多人也許聽過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 (PRP),而一個問題是以傳統的製備法,血小板及生長因子的濃度不夠穩定。而近來醫材技術的進步,讓萃取出的血小板及生長因子的濃度更為穩定也是許多運動員遠離運動傷害困擾的一大利多。運動醫學醫師要為選手擬定治療計畫,更要診斷運動傷害程度。肌肉骨骼超音波的進展,讓醫師能在賽場上即時診斷傷害程度,並且在運動傷害的恢復過程中追蹤修復程度,與選手及教練共同討論訓練強度及進程。以此次東奧讓台灣發光的羽球來說,快速移動的腳步、弓箭步及跳躍,都會造成膝蓋及腳踝的負擔,據統計,下肢關節及髕骨肌腱的運動傷害最為常見,超過一半的羽球選手受下肢運動傷害所苦,而過肩殺球也會造成肩夾擠症候群及旋轉肌腱受傷等狀況。大家熟知的戴資穎、周天成、李洋、王齊麟等選手,身上都帶著大小的運動傷害,運動員不可能受傷就完全不訓練,而評估運動傷害的程度及治療策略,是運動醫學醫師的使命。運動醫學醫師也是跨領域的組成,本次的奧運隊醫團隊,除了復健科林瀛洲醫療長,也包括骨科周文毅醫師、中醫郭純恩醫師等專業,共同照顧運動員的健康。而除了醫療層面,運動防護師、治療師對各種傷害訓練與功能導向的介入,營養師調整飲食預防「相對能量不足」、心理師照顧心理健康都是團隊中不可少的一環。奧運四年一次,但對運動員的關心不能只有四年一次。運動醫學的進步在選手訓練的過程中,默默地扮演支持的角色,在每個榮耀時刻的背後,運動醫學團隊願意成為選手最堅強的後盾,守護選手的健康,讓運動選手能全力發揮、為國爭光!運動醫學學會期望越來越多的運動選手,能夠得到好的照護。不只是奧運明星運動員,基層運動選手也能夠因為企業贊助、民眾支持,享受運動醫學發展的成果!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膝蓋2度受傷 骨科醫師自療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我是一位骨科醫師,三年前赴瑞士日內瓦進修一年,學習新的肩關節手術,喜愛運動的我,當然也會趁機體驗台灣較少從事的「滑雪」運動,甚至挑戰難度高的滑道,沒想到卻摔傷了,造成右膝關節扭傷,膝蓋腫脹疼痛,只能勉強行走。冰敷一至二周 再肌肉訓練「膝蓋受傷的情形,就和教科書上寫的一模一樣。」因為我的專長在骨科運動醫學,判斷應該是單純輕微的「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受傷,決定先冰敷患處10至15分鐘,休息後再冰敷,持續冰敷一至二周,並盡量伸直腿部,以減少疼痛發炎,傷勢會慢慢好轉,傷後兩個月即開始肌肉訓練,盡量每天慢跑,對受傷的肌腱進行物理性刺激,期望可增強肌腱韌帶癒合,約莫半年恢復如常。一年半後,也是棒球運動員的我,恢復了周末不定期打棒球運動,未料,一次運動完返家,驚覺膝蓋再次腫脹不適,判斷可能是方才跪地接球防守所致,同樣的地方再度受傷,我仍舊採行冰敷、休息的保守治療,起初傷勢是每二、三天就腫脹不舒服,一年後疼痛頻率降低,現在大約每兩周才會出現不適,每個月至多還可以慢跑200公里,但更高功能的活動,比如籃球,功能就會稍微受限。內側副韌帶受傷 要戴護膝一般人如果膝蓋受傷發炎腫痛時,建議應盡速冰敷消腫止痛,尋求專業運動醫學醫師確診。若是單純內側副韌帶受傷,就要配戴膝關節保護架固定患部約六周至三個月,勿做粗重的工作,也不要從事劇烈的運動,待傷勢比較好了,可展開肌肉訓練,也就是股四頭肌、後腿肌及內收肌的訓練,以強化膝蓋穩定度,每天訓練半小時至一小時,大部分三個月可逐漸復原。為自己人生負責 好好復健我既是醫師也是病人,角色不同,心境也不一樣。有兩次受傷經驗,我更能了解患者受傷當下有多痛,以及病人患病的心路歷程,更能體會復健之路的痛苦。目前我的膝蓋恢復狀況愈來愈好,但已非從前,即便偶爾不舒服,我也不會多想,「可以生活便足矣,選擇跟疼痛共存,磨練心志。」人都是有惰性的,許多病人會中斷肌肉訓練,但我會讓他們知道,「我跟你們一樣」,分享我是怎麼堅持每日鍛鍊、克服懶惰,鼓勵患者「如果要當自己人生的主人,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讓他們更有動力好好復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醫學辭典:內側副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位於膝蓋內側,連結大腿骨和脛骨,伸直腿時它會保持關節穩定並防膝關節向兩側移動。這條韌帶很堅固,但當腿受到側面撞擊,例如滑雪、打橄欖球、踢足球時被摔倒,就可能韌帶扭傷或完全斷裂。邱致皓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桃園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骨科醫學會幹事●長庚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年齡:42歲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醫工博士專長:●肩膝關節鏡手術●肌腱韌帶修補重建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肩膝關節外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研究醫師、台灣肩肘關節醫學會秘書長興趣:棒球、籃球、慢跑、游泳
-
2021-08-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教做2運動保養膝關節
●年輕族群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疫情下膝蓋痛患者增加●預防膝蓋痛,可做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都有膝關節退化引起膝蓋痛困擾,最近也有不少青壯年族群因膝蓋疼痛而就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辦公,可能受限於工作空間小、坐姿不良,兩個多月下來,紛紛出現膝蓋疼痛不適。建議應及早開始保養膝關節,慎防逐漸惡化為退化性關節炎。坐地板上工作 膝蓋易不適陳渝仁指出,近期門診發現,反映會膝蓋痛的青壯年患者愈來愈多。原來是許多人居家辦公卻沒有足夠工作空間,常將筆電放在床上、人坐在地板上工作,坐姿不良,不只拉扯到腰部引起腰痛,也會影響膝蓋肌腱,導致膝蓋不適。引發膝蓋痛的原因很多,包括久坐、久站、姿勢不良、扁平足、髂脛束症候群,或是運動傷害引起膝蓋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扭傷等。年長者的膝蓋痛,往往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也就是隨著年紀增長,年長者的膝蓋軟骨持續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進一步產生發炎疼痛的現象,這是膝關節長年累月勞損而引起的疾病。長時間負重 也會膝蓋痛「年輕族群的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所致。」陳渝仁說,50歲以下者且沒有長期從事粗重工作者,若膝蓋疼痛,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很低,很多是因長時間負重過度,超出肌腱所能承受的負擔而引起膝蓋疼痛。許多喜愛騎單車族群、跑步運動族群,或是盤腿坐者,容易引起「髂脛束症候群」,也就是膝蓋外側疼痛;而喜愛打籃球、羽球等競技型運動者,則常發生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引起膝蓋痛。疼痛反覆發生 就應就診姿勢不良、一日久站10小時以上的人,也容易讓膝蓋內側副韌帶扭傷;扁平足的人因內側足弓塌陷,較難緩解地面的衝擊力,會影響正常的走路姿勢,也走不久、跑不快,膝蓋痛、腰痛也隨之而來。陳渝仁提醒,當膝蓋疼痛1周未見好轉,反覆發生,建議應至骨科或復健科就診,以釐清是膝蓋問題,還是合併腳踝、髖部受傷等其他疾病。
-
2021-08-01 癌症.攝護腺癌
常跑廁所就應多注意 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
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處、是男性特有器官,隨年紀變長、荷爾蒙日積月累刺激,會逐漸肥大,造成許多長者排尿困擾,甚至癌變,是許多大齡男性煩惱的「長壽病」。前期治癒率高,50歲以上男性務必定期篩檢。台灣攝護腺癌人數漸增,發現常是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多達三成患者發現時已是第四期,甚至有遠端轉移,死亡率也上升到癌症十大死因第五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董聖雍表示,攝護腺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但因醫療進步、健康意識抬頭及健檢普及,死亡率逐年趨緩,五年存活率可達七成。尤其前期治癒率通常不錯,但因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泌尿問題常羞於開口,爸爸常跑廁所,家人應多注意。「泌尿問題,男性常不好意思開口,家人要多留意。」董聖雍表示,50歲以上男性過半數攝護腺肥大,70至80歲更超過八成,常有的症狀包括:尿速變慢、斷斷續續、需用力解尿、尿不乾淨、尿不出來、頻尿、尿急憋不住、尿失禁或夜尿等,即使無癌變,對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都大有影響。年過50的男性,攝護腺多少都會增大,而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初期症狀相似,都常見排尿問題,癌症患者常以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因而延誤治療。有些患者因肛門指診、超音波及攝護腺癌指數(PSA)篩檢發現,可及早治療;等到患者因骨頭疼痛、骨科發現異常轉介,多半已是晚期轉移。謝昆霖建議有長期發炎問題,尤其有家族史的人,要每半年定期檢查。攝護腺癌變多發生在50歲以上,超過六成患者65歲以上。董聖雍說,目前多數專家認為50歲以後可定期作攝護腺癌篩檢,有家族病史可提早到45歲,且如出現「下泌尿道症狀」,更應及早就醫完整檢查。基因、不良飲食、代謝疾病,都是攝護腺癌相關因素。關於攝護腺癌的成因,研究顯示除了基因,感染、飲食等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發炎反應,氧化壓力上升、致癌物質累積而造成癌變。董聖雍說,黃種人盛行率雖較白人或非裔低,但西式飲食盛行,發生率也逐年提高。他提醒,紅肉、高脂肪食物對攝護腺不利,建議適度食用;高溫烹調、油炸也會增加罹癌機率;充分攝取蔬果類食物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董聖雍表示,把糖尿病、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控制好,也能降低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抽菸則會顯著提升風險、惡化更快且更易復發。有研究指出,適量紅酒有保護效果,比滴酒不沾者攝護腺癌發生率低,可能和紅酒含多酚能抗氧化有關,不過過量則無好處。另外,性行為與結紮手術不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定期射精可幫助攝護腺液排空,甚至有減少罹癌的效果;但淋病、菜花等性傳染病因常造成發炎,會增加罹癌機率,醫師提醒安全性行為非常重要。男性若因更年期荷爾蒙低下,補充荷爾蒙並不會增加攝護腺癌機率;不過如長期輪班作息不正常,或是長期暴露重金屬鎘、殺蟲劑環境,也可能使罹癌機率上升。大量蔬果的地中海飲食,可減少癌變機率。如何預防攝護腺疾病?均衡飲食、良好生活習慣、規律運動減重、減少暴露致癌物是不二法門。董聖雍說,近年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大量蔬菜水果、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均衡五穀雜糧、魚肉家禽、並少量紅肉紅酒,因具抗發炎、抗氧化效果,可作為參考。而番茄的茄紅素、綠茶的兒茶素、大豆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有抑癌功能,綠花椰菜、石榴具有抗氧化能力,雖未經大規模實驗證實,仍可當作健康食品補充。適量日曬補充維生素D,也可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目前並無任何單一藥物證實能預防攝護腺癌,醫界認為還是要從飲食或生活習慣調整,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減少攝護腺疾病造成的傷害,讓「長壽病」不再是男性長者的夢魘。
-
2021-07-30 新聞.元氣新聞
舉世震撼的「最長七分鐘」蘇麗文憶08年奧運受傷征戰 只想奪牌送父親抗癌
編按:全台瘋奧運,江宏傑與師妹木木(林葦妮)周二晚間10點直播的「傑木現場」,邀請「跆拳道女戰神」蘇麗文與羽球國手白馭珀暢談昔日比賽甘苦談,蘇麗文談起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不倒真相。談及這段往事,蘇麗文說,當時不父親當時得知父親罹患癌症末期,一度想放棄比賽資格,但父女倆約定都要奮鬥到最後一刻。2008年北京奧運競技場中,中華隊跆拳道國手蘇麗文身負重傷,還屢仆屢起、勇敢迎戰的畫面,讓人記憶猶新,即便左腳前十字韌帶斷裂、外側副韌帶撕裂、第四趾骨折,她仍心懸為國爭光之念而奮戰,長庚復健科林瀛洲醫師時任蘇麗文的隊醫,且聽他分享那「最長的七分鐘,蘇麗文以運動家精神感動全場。」這段舉世震憾畫面背後的故事。林瀛洲說,「蘇麗文在2008年北京奧運在第一回合對決韓國選手時,不幸十字韌帶斷裂,當時我是她的奧運隊醫,深知她非常希望能在奧運締造佳績,為國爭光,因此,我們都不曾有放棄比賽的念頭,雖然當時在首場時就受傷,但她仍是負傷上陣,勇往直前,希望敗部復活拿到奧運銅牌,當時外界的關切超乎我們想像,也深自承受負傷出賽,傷勢加重的壓力,戰與不戰,深感糾結。」 「在北京,我們已提前規劃治療計畫,經過多方討論與詳細評估,醫院高層也很重視,我們成立跨專科的專案小組:包括骨科、復健科、放射診斷科的醫師,希望回台後藉由縝密的手術和術前、術後的復健,能讓蘇麗文早日重回運動場,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痊癒後重返人生榮耀戰場。在2012年,傷後痊癒的蘇麗文參加奧運選拔賽得到第三名,雖然無法代表台灣征戰奧運,但其實她那時的運動能力和她實力的巔峰時期已相差不遠,那時她已擔任教練,同時又是選手,能全心參與訓練的時間不多,這樣的成績已算不錯,她的運動功能已恢復九成以上。蘇麗文說,「賽後復出主要目的是幫助新手增加打贏的動機,因為跆拳道會理事長發現他們成長停滯,他出面邀請我參賽以刺激新手成長,那時我雖恢復到九成,但我仍然猶豫很久,心想選手若沒有旗鼓相當,實力相襯的對手挑戰,失去切磋戰技、突破現況的競爭力也很可惜。我是很願意協助後輩新秀成長,我去參與奧運選拔賽,主要是想幫助選手成長,但不幸的是比賽練習時,遇到被男生陪練員攻擊到肋骨,骨膜發炎,連呼吸、震動都會痛,無法克盡全力,因為受傷並沒有很積極地打敗對手,運動場上不進則退。 」「我也曾和林醫師認真討論過,他也不希望我繼續再打跆拳道了,因為我雖痊癒百分之九十,不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倘若再度受傷,十字韌帶仍有斷裂的可能。」因此,蘇麗文從跆拳道場上的選手及教練身分徹底退隱江湖,另闢人生戰場。舉世震撼的七分鐘還記得2008年京奧那讓人印象深刻的七分鐘嗎?蘇麗文與克羅埃西亞選手的銅牌爭奪戰場上,身受重傷她已無法用左腳站立,只能用右腳單腳支撐身體的重量,一拐一拐的以受傷的左腳進攻。比賽過程中,她的疼痛已達極限,林瀛洲也考慮讓她不要再比,林瀛洲就和她說,「若妳輸了兩分,我們就棄權。」她甫上場,受傷的左腳使盡全力,就踢到對方的頭,先馳得點,以兩分領先,她咬牙忍痛,堅持要奮戰到底,腳傷疼痛已達極限,她一路負傷攻守,直到4比4打成平手後,再一路踼到延長驟死賽。那時,裁判已不忍心再看下去,只要對方一出腳,裁判就判她得分,雖然最後以4比5落敗,蘇麗文只拿到奧運第4名,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已感動全世界。教練背她下場時,大會工作人員都哭了!記者眼眶泛紅,語帶哽咽的說,「看到蘇麗文這樣的運動家精神,在大家心中,她已經是得到金牌了!全場都是『蘇麗文!加油!』的聲浪。」蘇麗文那場憾動人心的戰役不僅是要為國爭光和證明自己,更是為了得鼻咽癌的父親,因為他們曾相約要一同奮戰。即使蘇麗文最後還是沒有如願奪牌,但她奮戰不懈的精神,仍舊雖敗猶榮。密室內被國手踢飛的經驗「第一場輸掉韓國受傷時,我們盡力治療讓她傷勢穩定,可繼續上場比賽。上場比賽前,我們要模擬何種動作可做、何者不能做,這是機密,完全不能讓對手知道。因此,我和她提早回去熱身場地,那裡有個治療房間,把門關起來,我就拿著練習的防護墊護身,告訴她何種動作能做、何種不能。她出擊的力道很大,我曾看到她當場把人擊昏,她每一回合踢我,我這麼大的一個人就往後飛,她一踢,我就往後飛,哈哈!她踢得很開心,因為以前都是我欺負她,哈哈!現在她終於可以欺負我了!這是挺獨特的經驗。」 林瀛洲從2001年起,擔任北京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代表團隊隊醫,扮演「金牌推手」長達十七年,之後杜哈、廣州、仁川三屆亞運及北京、里約奧運等,無役不與!他曾說,「隊醫與選手並肩作戰,很享受榮辱與共的革命情感!」隊醫長期悉心治療、照顧運動員,對選手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及個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了互信互諒的默契,若遇到突發狀況,才能幫上忙。「從我1999年,十多年前在左營國手訓練中心認識蘇麗文,到她2008年擔任奧運國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她所想的莫非是在奧運賽事中締造佳績,奧運四年一次,她不見得有機會再參加下次奧運。因此,在那當下,我們兩人都沒有想過要放棄比賽,我心裡想的是如何讓她上場比賽圓夢,也希望她能全身而退,能安全比完賽,回台灣好好治療。非常了解對方,雖然外面有很多電話打進來,心裡閃過的念頭,有關她的病情她沒問,我也沒主動講,她放心把腳交給我,我們心照不宣的並肩作戰。」林瀛洲說。蘇麗文的現身說法回想林瀛洲和蘇麗文的淵源可從17年前談起,那時蘇麗文18歲,在左營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擔任跆拳道培練員,「那時長庚復健科主任帶著林醫師來左訓中心。陪練員專門陪正選選手練習,但所有福利都放在正選選手身上,陪練員的福利很少,若受傷也得等正選選手先醫治,才輪到陪練員,陪練員很難看得到醫師。 」「但是,那時林醫師主動醫治我的腳,讓我第一次感到被重視,後來訓練日有進步,成為正選選手後,身上常有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那時也會給高雄及嘉義、台北非長庚體系的醫師看病,其他醫師都會勸說好好休息,暫停練習,但是,那不是我想聽到的答案。林醫師了解且知道選手心理,知道選手其實都希望持續訓練,不敢稍有懈怠,因為休息就很像退休,就會很快被超越,他知道選手需要甚麼。除了醫治之外,他還會教運動員如何復健,如何讓運動傷害不影響訓練或比賽,他教我們照顧自己的身體,不管事身體或心靈總是對症下藥,我覺得這是很棒的事情。 」蘇麗文面帶微笑地說著。「林醫師總會說,『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練,一邊養傷一邊練習。』這是林醫師和運動員的默契,他理解運動員即使是受傷,仍需持續訓練,因著瞭解,讓我們感情越來越好,從醫病關係進展到朋友。我向來自我訓練嚴格,因練習跆拳道所受到的傷,應該是國家代表隊裡最多的,那時每周都會等他南下到左訓中心來為我治療。」憶及往事,蘇麗文眼神中散發出和煦,不同以往擔任選手時的剛猛。當你第一位病人此時,蘇麗文水汪汪的杏眼中散發出頑皮的眼神,「我總是會先打打電話問他要喝甚麼飲料。然後等他風塵僕僕到了之後,當他第一個病人。因為需要他治療的選手太多了,很多選手都需要他。」而林瀛洲總是給予醫療專業的建議。「杜哈亞運時,我的腳踝疲勞性骨折,腳踝一碰到地板就痛,高雄及嘉義的醫師照了很多次X光和超音波,他看了所有醫師的檢查報告後,要防護員減少我傷口周圍的貼紮(機能貼布),教導防護員要撐住哪一部位,所以我常說我的成績不是因為我一人創造的,而是很多人創造出來的。」蘇麗文語帶感恩地說。不只是醫師和病人 還是朋友「當我那時因疲勞性骨折,有些人說我因讀研究所、因比賽需要而減重,受到當所有人抨擊時,他是唯一相信我可以拿到金牌,也跳出來為我講話的人;果然,我在杜哈亞運也得到我跆拳道史上唯一的一面金牌。2008年京奧之役,很多人勸阻當時傷重的我,不要再比了;長官問他,他眼眶泛淚,因為我的膝蓋腫大,抽出來的血不是組織液,他知道我不願放棄,我那時一次又一次回到賽場上,把受傷的腳全部交給他。在休息室時,他說,現在你來試試看,他拿靶要我試踢,我就用這隻斷的腳踢,我一踢,他就飛出去,他驚訝的說,『你的腳不是斷了嗎?怎麼還這麼有力?』在那時抉擇戰或不戰,壓力最大時,他力挺並支持我,很多教練都叫我不要打了 !他始終站在我這邊,我們彼此心照不宣,默契十足。」蘇麗文回想這段,印象仍是清晰如昨。就像伯樂和千里馬,人生旅途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知遇之恩。有一次蘇麗文腳背骨折,即使拖著石膏腳,但還是勤練不輟,勤練到石膏都碎掉,醫師只好幫他又重打,高雄醫師很生氣又無可奈何,只好用夾板、用塑膠板固定。蘇麗文笑著說,「林醫師看了看就說:『他們不夠了解妳!』他就避開我受傷的腳,要我練習沒受傷的部位,結果他開的課表我練都練不完,根本沒時間再去練我受傷的腳,哈哈!林醫師就知道我的個性。當別的醫師要我受傷的腳不要練,我就越會去練,他就以疏導來分散我的注意力,因為他深知我是不隨意休息的人,因為休息就會被超越。」拉我一把的長庚醫療團隊「2008北京奧運回國後,受到長庚非常、非常大的幫助,那時長庚負擔我全額醫療費用,這些都是林醫師向長庚幫我申請的。他曾問我是否想復出。想復出,是因為我覺得我應該還有能力幫助台灣跆拳道界的新人,但我若參賽,會佔了國際賽的名額,因此毅然決然決定徹底休息,給新人機會。我在人生轉折點時,會和他討論,因為我仍想回饋國家、社會,他就會勉勵我說,『你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呀!』面臨生涯規劃選擇的關鍵時,我也會請教他的看法,他也會給我良心建議。」蘇麗文忘情地說,「我多年觀察林瀛洲醫師,他是以不改初衷的心態,照顧每一個選手,不因自身權力變大或因為資深,就改變對別人的態度,他和十七年前我所見到的林醫師一樣,不會因為我後來小有名氣就邀功。我總會找低調的他合照,把他推向鎂光燈前,因為林醫師很帥,又是很貼心的暖男,我們在賽前集訓時,他總會拿起單眼相機幫選手拍美美的照片,以彌補我們在比賽時,不得不以猙獰醜爆的相片在媒體曝光時的遺憾。」「林醫師不僅在醫療上給予運動員協助,在精神上也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他熱愛運動,他對每個選手都很公平且用心,不管選手的成就及程度,他總是一視同仁,他對很努力、很認真、很有運動家精神及很有禮貌的選手都很支持。他曾擔任過多次國際賽隨隊醫師,他總是貼心觀察場次和比賽。還記得我們亞運熱身時,看到他在訓練區為我們拍照,開朗的笑意灑滿一臉,陽光燦爛,豪情依舊,至今仍令人難忘。」「不得不談到一個插曲,有次比賽,他低聲和我說,『你下一場的對手在瞪你。』我大吃一驚,直說:『誰?是真的假的?好,我上場要打她。』他就在旁邊拍照。結果比賽時,我一時力道過大,將對手擊昏。於是看到林醫師想要跳過比他還高的欄杆,想衝進賽場救那位選手,因為他覺得是他造成的。」「然後,他事後還和我說:『怎麼力道這麼大?把人擊昏?』他常自掏腰包奉獻出不屬於國家隊和工作的時間,給假日還跑去找他治療的我,他完全不會因為利益,而選擇是否要照顧或醫治你。甚至我已退休過氣,他始終如一,不因為我成功後才接近我,也從不邀功。他總是默默地承受與付出,對他有種相知相惜的感覺,因為我們個性都很像,當我們低落時,我們不氣餒;我們成功時,我們不驕傲。」蘇麗文娓娓道來他對林醫師的觀感。擔不擔心別人會誤會?蘇麗文俏皮地露出漫畫般喜感的笑臉說,「完全不會,因為林醫師當我是男生,我也當他是兄弟。」柔化了當年跆拳道場上銳利猙獰的眼光,遠去了英姿颯爽來酣戰的俐落身影,不再平時勤練如戰時,不再枕戈待旦,等待出賽日的戰鼓爭鳴,眼前飛揚著蘇麗文神采奕奕的面孔,只是不再是她風馳電擊的出擊畫面,而是她娓娓道來的述說。就像武俠小說裡肝膽相照的俠客間的情感,革命情感從來不是複雜曖昧的關係。蘇麗文篤定溫和地說,「林醫師的太太很漂亮,我們常一起吃飯、運動,無論是爬山、騎車還是跑步,有時一邀,會連他一家人都一起來,他的爸媽和姪子我都見過,我們就像是朋友一樣,有好康的就會倒相報。林醫師從來不給人家含糊的感覺,他總是很明確、坦蕩。所有選手中,我應該和他互動最好的,哈!我有時會大膽要求去他家玩,和他家人打成一片。就像很多選手被粉絲景仰、愛慕、崇拜,選手若沒有明確表態與否,就很容易產生誤解。林醫師始終表現出醫師的專業度,工作時,他相當理性、認真且果斷; 私底下,我們無話不談,談生活見聞,關心彼此的成長。」蘇麗文語帶感恩的說,「2008京奧之役後,林口長庚骨科徐郭堯醫師幫我開完刀,查房時和我說我可以下床走走,我心想應該沒有像我這麼快開完刀就下床走動的病人吧!更何況我還受傷兩次。當時我雖然超懷疑的,但還是下床走過去再走回到床,徐醫師就說:『我就知道你不是一般人。』哈哈!他都不曉得害我超痛的。很有趣!這代表我手術的恢復是很棒的,徐醫師也很有自信且滿意,才敢要我下來走。我閒暇時仍從事自由搏擊的運動,我腳還是可以踢、瞬間移動、跑步、跳躍,行動能力大部分都恢復,這感覺很棒。很感恩當年長庚醫療團隊動用很多資源來醫治我,無論是高壓氧治療及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協助及資源,只讓我安心養病,長庚的護理師很親切,讓人懷念。」「當時在北京,蘇麗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甚至有媒體還說她假受傷,前十字韌帶根本沒斷… 在北京,醫療團隊就已提前評估回台灣治療模式,也成立跨科專案小組。媒體從大陸一路狂追至台灣,於是我們為了保護她,把她藏起來,在桃園長庚五樓開了一間特別病房,讓她安心療傷不被外界打擾。蘇麗文回台後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由徐郭堯醫師主刀,蘇麗文傷的是她的攻擊主力左腳,取她右腳腿後肌的自體肌腱重建。經過這一個多月的治療,透過團隊的手術及復健後來恢復地相當好,讓蘇麗文能重返運動場,她現在雖已退休,但仍舊關心跆拳道界。」林瀛洲說。2017年仲夏的世大運,在藍天白雲下,目送採訪結束的蘇麗文漫步走回桃園巨蛋體育館,心中驀然升起漲潮般的希望和祝福,倘若台灣的所有醫病關係能夠像蘇麗文和林瀛洲一樣,那應該是醫師也是病人的福祉。選手背後的醫療後盾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的相關醫療及照顧,是榮耀背後的關鍵!「金牌,不是一個人,背後支撐的絕對是一個團隊。」高雄長庚運動醫學周文毅醫師下了一個貼切的註解。Taipei 2017 Universiade - 世大運閉幕在即,閉幕並非結束,為了挑戰自己,選手們繼續努力奮戰,但他們並不孤單,來自他們背後的支持,則是協助選手締造歷史的無名英雄,說選手的成功雖不完全是醫療團隊造成的,但卻是強而有力的後盾。2014年成軍的長庚運動醫學整合照護計畫,在這一次的世大運,由長庚醫院派6位醫師與8位防護師隨隊,幫助中華隊選手,與選手們並肩作戰,榮辱與共。過去陪伴運動員征戰國際大小賽事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是如何成軍呢?周文毅說,「主要是因為長庚醫療體系王瑞慧董事長很支持,看到了許多媒體的報導,她發現台灣的運動員雖然政府有支持,但需要幫助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能只有在選手發光、發熱時去接近他、消費他,而應該在基礎上務實協助。因此在2014年結合長庚體系有興趣的醫師,組織起來並建立制度,有別於企業暫助金錢的想法;而是給予貼切的幫忙,不是只有費用贊助,而是為選手聘請貼身防護員,不僅照顧選手的傷勢治療,甚至協助選手訓練。訓練的目的是在減少傷勢,不僅讓選手無後顧之憂,也讓照護選手的防護員,也同樣能在生活上有所保障,也能無後顧之憂地跟著選手四處征戰,因為一個金牌絕不是一個人,背後絕對是一個團隊;即便是個人項目,背後也是一個團隊。」長庚醫療體系自2014年推動「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公益計畫,結合公益贊助、整合性醫療、正確防護、即時關懷、健康管理、教育研討六大元素,至今已近四年,贊助金額累計超過新台幣1億元。從2014年韓國仁川亞運、2015年韓國光州世大運、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及2017年台北世大運,本院都全程參與運動員的醫療和防護工作。運動防護師協助運動員共計七千多個工作日,近三年連續榮獲體育署頒贈體育推手獎—贊助類金質獎肯定。另外,今年台北市政府也委託長庚醫院負責世大運選手村之醫療中心,照護賽會1.2萬名選手及代表團之健康。此外,每年也舉辦運動專項傷害防護研討會,提供防護員與教練提升專業能力的研習課程,透過專業精湛且運動傷害醫療經驗豐富的醫師解說,使學員吸收實用有效的醫療新知。這項計畫將長期永續的持續下去,長庚期盼能透過這樣的計畫拋磚引玉,推動更多民間企業贊助國內體育風氣,進而在台灣民眾之間推廣運動醫學的重要性,讓民眾也建立運動防護正確的知識與保養習慣。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52歲男長期負重脊椎退化 坐也痛站也痛開刀助改善痛苦
台南市52歲洪先生從事土木工程,工作要長期負重及彎腰,導致脊椎退化,坐也痛站也痛坐立難安,最近2個月出現右腿無力現象,經新營醫院骨科醫師陳亮磬診所為腰椎神經壓迫,需要開刀治療,經進行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已有明顯改善。陳亮磬醫師表示,病患經安排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第五腰椎及第一薦椎滑脫與脊椎管狹窄壓迫腰椎神經,需要開刀治療,與討論後,病患決定接受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整個手術過程只花費3小時,術後恢復狀況良好,隔天即可下床活動,洪先生也重拾快樂的笑容,在出院前特別感謝手術及住院團隊並於院內留影。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醫師陳亮磬指出,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是常見處理脊椎退化的手術方式,透過椎間盤清除、骨刺移除、置入椎間融合器、神經減壓、最後脊椎鋼釘固定手術等步驟進行。骨刺清除及融合固定可縮短骨頭癒合時間、增加脊椎穩定度、術後減少背部疼痛,也可以提早恢復工作及日常生活。病人常詢問什麼是融合固定術?其實就是病人常聽到的脊椎放「珠子」、「打鋼釘」、「支架」。醫院叮嚀有症狀時,不要拖,應即早就醫,並由醫師專業評估,才能即早解除疼痛,避免讓病灶擴大、耽誤最好的治療時機。
-
2021-07-28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手腳麻常腹瀉 罹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
雙腿無力、手麻腳麻、步伐不穩,又常腹瀉,年近60歲的黃先生近幾年多次至骨科、復健科、腸胃科就診,始終找不出病因,最後才確診為罕病「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在醫師建議下,30多名家族成員接受基因檢測,竟有近10人帶有突變基因。 台大醫學院解剖暨細胞生物學教授、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說,FAP屬於自體顯性遺傳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此變異基因,子女罹患此病機率可達五成。謝松蒼說,大部分罕見疾病都在幼兒階段發病,但FAP患者卻在中老年時發病,出生後,「不正常澱粉樣蛋白」即持續沉積身體各部位神經,約在55歲後出現周邊神經病變,症狀為腹瀉、姿勢性低血壓,以及肢體不便等。在傳統治療上,FAP可說是無藥可治,患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情持續惡化,直到死亡。謝松蒼說,曾有患者自訴「自知毫無希望,希望到我為止,不願禍及子孫。」表達往生以後捐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究之用。近年來,RNA干擾術之治療問世,讓FAP病友重拾希望,臨床顯示,此新藥可抑制突變蛋白質的製造,減少類澱粉沉積,進而降低神經損害。謝松蒼指出,該藥有效延緩患者病情,甚至在停留在某個階段,不再惡化。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北部某醫院藥劑部主任為FAP病友,在病逝前,關心此新藥發展。台大醫院參與RNA干擾術治療之全球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之一即為謝松蒼教授,國內部分患者因參與臨床試驗而能免費用藥。 陳冠如強調,新藥療效明顯,但每月藥費約需一百萬元,絕非一般人所能負擔,國內尚無病友自費用藥。由於不少病友為家庭經濟支柱,期盼健保能合理地給予協助,給付病情較輕者,維持身體狀況,繼續工作,不致拖累家庭。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
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不管是自煮三餐還是到健身房運動。但專家告訴你,有些在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事,都可以維護你的健康,有些只需要一分鐘,甚至更短,就能為健康帶來巨大的改變。早晨起床喝一大杯水有人為了提神,早晨起來立刻沖一杯黑咖啡,但腸胃病學家Will Bulsiewicz博士說,人體會因為整夜睡眠和起床尿尿而造成極度脫水,在喝咖啡之前,請先喝一大杯水,你會發現,比起用咖啡刺激大腦和腎臟,補充水分可以讓你更快清醒。睡前用漱口水漱口30秒含住漱口水至少30秒,讓所有牙齒有足夠時間接觸漱口水的抗菌特性。「雖然什麼時間都可以進行,但建議睡前做效果會更好。」洛杉磯牙科醫師Sargon Lazarof說,睡眠期間嘴巴比較乾燥,口腔細菌會更活躍而造成傷害,漱口水可以減少這種情形發生。你健康嗎?試試這動作坐在堅固無扶手的椅子上,背部挺直,雙腳著地,站起來、坐下,盡可能快速重複此動作十次。一項研究指出,中年人做這個動作的時間若超過26秒,或者無法完成,會增加早死風險。如果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標準,是時候該好好運動了。嘗試深呼吸找一個小小的空檔,深呼吸兩到三次,在專注呼吸的同時,想想三件對你來說進展順利的事,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你期待的事情,然後把它們寫下來。洛杉磯南加州大學Glenn R. Fox博士說,這樣的練習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並改善情緒。吃碳水化合物前 灑一點橄欖油或醋「吃麵包、義大利麵或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之前,在上面淋一些橄欖油或醋。」非營利性食品和營養教育組織Oldways的營養總監Kelly Toups說,優質脂肪和酸可以大大減少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有助血糖平穩,這也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每天做一分鐘深蹲對沒時間運動的你,這絕對很容易,且隨時隨地可進行。醫學博士、也是私人教練的Alex Robles說,「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如果是初學者,一分鐘內最多做25個深蹲,如果一開始有點困難,可以準備一把穩固的椅子,扶住椅背再進行。自備蔬菜棒或水果攝取足夠蔬果對健康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但每天至少三蔬二果的建議,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是覺得太麻煩,外食族更難攝取足量。其實只要每天早上花幾分鐘切碎或燙熟蔬菜,例如喜愛生菜的人,準備一盒胡蘿蔔、西洋芹和小黃瓜棒,取代零食,或者切一盒水果帶到辦公室,並不會花費你太多時間。「這是一種增加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攝取的簡單方法。」《多吃植物( Eat More Plants)》的作者 Desiree Nielsen博士說。足量的蔬果可以改善消化、保持皮膚健康、幫助保持血糖穩定,植化素還能抗發炎,讓身體更能抵禦日常傷害。研究也顯示,足量蔬果攝取可以改善情緒並增加動能。餐後使用牙線牙齒兩側是食物殘渣和細菌聚集的地方,即使用餐後沒時間好好刷牙,練習使用牙線,只要一分鐘就能做好齒縫清潔,降低蛀牙與牙周病的機率。牙線的使用技巧● 使用牙線時,盡量不要卡在牙肉上,避免用力過猛造成牙肉傷害。● 牙線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刮走牙齒表面的牙菌斑,一個牙縫要清潔兩次,分別貼著左右的牙齒各刮一次。整排牙齒的最後一顆側邊也要記得清潔。每個月花一分鐘檢查乳房「固定在每個月經期結束後一星期進行,此時荷爾蒙對乳房組織的影響已消退,乳房會變得比較軟且小,最適合做自我檢查。」醫學博士Sherry Ross說。● 雙手叉腰站在鏡子前● 將手臂舉過頭頂,觀察鏡子中乳房的變化。● 輕輕擠壓乳頭,看是否有任何分泌物流出。● 仰臥,將一隻手伸過頭頂,另一隻手在乳房組織上以畫圓周的方式,順時鐘方向輕輕的、緩慢的觸壓乳房。檢查部位必需包括整個乳房及乳頭,注意乳房構造和觸感。● 若有任何可疑的腫塊或分泌物應馬上就醫診察。簡單方式舒緩背部疼痛姿勢不良常造成背部疼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舒緩。坐在椅子上,脊椎挺直,雙手放在大腿上,肩膀放鬆。將肩膀往後拉,感覺後背遭受擠壓,並維持五秒鐘。「每天重複三到四次,可增強背部肌肉,並減輕背部疼痛。」洛杉磯脊柱中心骨科外科教授Neel Anand醫學博士說。他提醒,懶散地癱坐在椅子上,會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花一分鐘好好塗防曬乳皮膚癌基金會副總裁 Maritza I. Perez醫學博士說,這一個不花太多時間的動作,可以保護你的皮膚遠離皮膚癌與老化的威脅。除了在臉部塗抹足量的防曬乳,也別忘了眼瞼和鼻子周圍區域,再多花幾秒塗抹手背、脖子和耳朵,這些是皮膚癌的常見部位,千萬別忽略。為自己泡一杯綠茶綠茶的好處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只需要一分鐘的沖泡時間,就能做出對健康有益的飲料。根據心臟病防治歐洲期刊的一項研究,每周至少喝三次綠茶,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約可降低25%。每天爬一段樓梯一項研究顯示,每天三次、每周三天、持續六周,在20秒內攀爬60個階梯,可提高心臟健康約5%。研究報告的作者Martin Gibala博士說,5%看起來或許不是巨大改變,但心肺功能小幅的增長,就能改善整體健康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站起來動一下「久坐會使毒素滯留,促進血管損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Monique Tello醫學博士建議,至少每一小時站起來一次,減少久坐對血管的破壞。用餐前把餐點分成一半當你坐下來用餐時,花點時間把餐點分成一半,把這兩份食物之間當成你吃飯的「減速帶(speed bump)」。醫學博士Michelle May說,當你吃完其中一半,它會提醒你暫停並放慢速度,以重新評估你目前的飢餓感,並在你吃飽之前停下來。這個方式可以避免過度進食,非常有幫助。隨時讚美別人不管是當面說還是傳送簡訊,不要吝於讚美身邊的人。「這是一種隨時可以做的善行,可以快速提升接受者的情緒,而你自己也同樣受惠。」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ie Santos說,研究顯示,這類隨機的善舉,可以提高生活滿意度。晚上把燈光調暗太陽下山後,別把家裡開得燈火通明,人類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多的光線暴露會影響睡眠。「這個簡單的動作,能促進有鎮靜作用的褪黑激素分泌。」你可以因此更容易入睡並保有睡眠品質。從事正念練習澳洲雪梨的臨床心理學家Clinton Moore博士建議,找一個有秒針的時鐘,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移動的秒針上,持續一分鐘。練習的次數愈多,就越能增強注意力與正念,有助情緒健康。洗手完擦乾雙手你知道洗手至少20秒, 但這樣還沒有正確完成,需要再花20秒來正確擦乾雙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教授effrey D. Klausner說,「潮濕的手更容易沾染細菌。」等紅綠燈時訓練骨盆底肌「每次遇到紅燈時,做五次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每次約5到10秒。」德州婦產科醫師Heather Bartos說,定期做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底肌,從而預防失禁等問題。想像尿尿到一半暫停,用到阻止尿液流動的肌肉,而不要使用腹肌、大腿或臀部肌肉。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根據《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骨骼健康狀態會提高4%(與不跑步的人相比)。「這很重要,特別是更年期後骨質流失速度每年約1%。」參與研究的Victoria Stiles博士說,每天慢跑60秒基本上可以扭轉大約四年的骨質下降趨勢。對自己好一點當你想要責備自己,對自己說一些苛刻或貶低自己的話時,先停頓一下然後問自己:我會對最好的朋友說這些話嗎?洛杉磯專門研究女性健康的心理學家Jessica Zucker博士說,「這個簡單的問題,讓你有空間思考,我們經常對別人表現出同情心,卻不輕易饒恕自己。」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24 醫聲.領袖開講
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注重運動員醫療 設心肺復健中心
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鄭舜平去年8月上任,他不僅是運動醫學醫師,同時擁有中央與地方的醫療行政經歷,讓他在不同的崗位上,能清楚知道民眾的需求及心聲,「當醫師可以照顧病人,當院長可以帶領很多醫師治療民眾。」跑遍台灣 豐富自己視野民眾到台北醫院求診,最常看骨科、心臟內科、腸胃科、眼科、復健科及一般外科等門診,因醫院24小時都可收治病人,去年總計施行超過1千例心導管手術,有骨折或脊椎問題的患者也都會來就醫。鄭舜平先後待過台北榮總、基隆醫院、樂生療養院、旗山醫院、桃園醫院、衛福部主任秘書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行政組組長,資歷豐富。「別人說我很坎坷四處跑,但其實跑遍台灣是豐富自己視野。」擴增設備 滿足看診需求「部北過去空間受限,現在要重整醫院空間,準備發展。」鄭舜平指出,新蓋大樓已動工,未來將新增許多設備,例如核子醫學、高壓氧等,洗腎病床新增10床等,醫院環境也將分階段優化,包含門診、急診翻新、硬體設備改變等,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空間及品質。此外,今年將陸續新增17位醫師,讓醫師陣容更堅強,滿足新莊地區的看診及重症需求。鄭舜平的醫療專長在運動傷害、骨骼關節復健、疼痛治療等方面,因此對於新北市運動員需要的醫療服務相當重視,部北將成立心肺復健中心,未來會與學校合作,提供運動員更專業的醫療資源及服務。走動管理 鼓勵提出問題「不怕基層提出問題,只怕隱藏不敢說。」鄭舜平採走動管理,每周會到各部門與主管、醫師溝通,了解問題所在,也會到診間看病人,了解問題跟心聲。「員工是醫院最重要資產,很鼓勵員工繼續進修,也調整福利、薪資、晉升機會。」今年第一季民眾求診比率較去年同期提高2成,呈現民眾對醫院的信任感提升。因工作緣故,鄭舜平參與身障人士的運動發展,並擔任分級師。「在比賽前將相同疾病的人,放在同樣級距中比賽才公平。」目前擔任殘障體育運動總會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他,過去曾擔任中華代表隊隊醫,跟隊員到北京、里約、巴西等地參加殘障奧運。鄭舜平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運動傷害、骨骼關節復健、疼痛治療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院長、殘障體育運動總會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經歷:衛福部主任秘書、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署立樂生療養院副院長、署立基隆醫院復健科主任、台北榮總復健科醫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行政組組長、殘障奧運中華代表隊隊醫給病人的一句話運動多一點,壓力少一點,身心平衡,健康永存。【延伸閱讀】>>鄭舜平養生祕訣/固定運動,不吃炸物及消夜
-
2021-07-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國FDA警告:使用酒精乾洗手液可能產生頭痛、噁心副作用!注意使用4原則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配戴口罩、肥皂洗手、使用乾洗手….已成為生活日常,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於2021年6月發布警告,要注意在使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後,可能會出現頭痛、噁心和頭暈等症狀……含酒精乾洗手液的揮發物可能會產生副作用?!自新冠肺炎大流行開始以來,越來越多案例通報美國FDA,表示在手上使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後,出現了頭痛、噁心和頭暈等症狀;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表示,導致出現不適症狀的原因,可能是民眾在封閉空間或空氣流通不良的地方,使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不適的症狀是因為乾洗手液的揮發物而導致。預防病毒侵擾,乾洗手液是首選嗎?乾洗手液可以幫助人體減少手上的細菌,避免病從口入。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建議,預防疾病感染傳播和降低生病風險的最佳方法是用普通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去洗手間之後、進食前、咳嗽、打噴嚏或擤鼻涕後。若所處環境沒有肥皂和水,CDC表示可以使用酒精含量至少為60%的酒精乾洗手液。使用乾洗手液4注意事項1. 通風良好環境下使用 應在通風良好的地方使用乾洗手液,如果在汽車等封閉環境使用乾洗手液,記得打開窗戶通風,並直到乾洗手液變乾並且揮發物散去為止;由於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易燃,若需進行任何涉及高溫、火花、靜電或明火的活動之前,須確保手部完全乾燥且揮發物散清,以免發生危險。2.儲存於陰涼環境不論是藥品或乾洗手液,應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和視線,因為即使是吞下少量的乾洗手液也會造成兒童酒精中毒,從而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此外,因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易燃,應將乾洗手液放在陰涼環境下,不可放置在汽車中,因夏日高溫直射車體,恐造成危險。3. 乾洗手液使用限制 乾洗手液有助於減少手上的細菌,適合在沒有肥皂和水的情況下使用,使用時應讓乾洗手液於皮膚上風乾,而不是用水沖洗掉;另外,需注意乾洗手液不能消滅所有類型的細菌或病毒、在手特別髒或油膩時清潔效果不佳。4. 兒童使用乾洗手液需陪同 勿讓兒童獨自使用乾洗手液,應有成人於旁陪同使用;另外,切勿在眼睛內或眼睛周圍使用乾洗手液,恐導致灼傷和損傷,如果不慎接觸到眼睛或眼睛周圍,應用水徹底沖洗。 【延伸閱讀】 與食物中毒的距離,8個常忽略的錯誤觀念與習慣打籃球運動最怕膝蓋「惱人三重傷」,骨科醫師說:恐導致退化性關節疾病....你是乳癌高風險人群嗎?盤點乳癌風險原因,你…..中了幾個?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到餐廳吃飯坐哪最能遠離病毒?已接種疫苗坐哪還有影響嗎?
「微解封」一場空?民眾期待的餐廳用餐規定放寬,在各縣市政府擔心疫情仍不穩之際,紛紛收回,讓準備大啖美食的人期待落空。未來若三級警戒解除,外出用餐的安全性到底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複雜。科學家仍在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進行更深入的暸解,更不用說餐廳通常有複雜的通風系統,且每家都不同。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醫學副教授Peter Gulick提醒,如果餐廳使用循環空調系統,必須小心的是,病毒可能從這張桌子被帶到另一張桌子。特別是在你還沒有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以下是專家對於外出用餐的建議。戶外用餐區最安全,良好空氣對流可稀釋氣溶膠微粒。新冠病毒要靠空氣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甚至只是說話時,氣溶膠就會漂浮在空氣中。良好的空氣對流可以稀釋並吹走這些微粒。因此,戶外用餐是最安全的選擇。醫療保健公司Grand Rounds Health的流行病學家Tista Ghosh建議,如果在室內用餐,最好坐在敞開的門或窗戶附近,新鮮空氣會稀釋病毒顆粒。選擇餐桌之前,除了看餐桌間的距離、門窗是否開啟,建議也詢問餐廳如何處理通風問題。通風系統清潔了嗎?有沒有便攜式空氣淨化器都要考慮。注意空調出風口,避免坐在進氣口處。空調在病毒傳播可能扮演關鍵角色。美國疾病管制局去年七月發表,關於一家中國餐館爆發新冠肺炎的研究中,一名感染者的病毒傳播給幾英尺外的人,可能是因為被傳染者坐在空調進氣口附近。這個例子顯示通風的重要性,畢竟用餐時沒辦法戴著口罩。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食品與社會計畫執行主任Corby Kummer建議避免坐在進氣口附近,進氣口通常位於牆上或天花板。如果是空調是室外循環,坐靠近通風口是可以的,建議入座前先詢問。他認為坐在靠廚房附近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建築法規要求廚房必須有強大的排氣系統,將空氣向上通風,因此廚房通常有更好的通風。避開人流多的地方和吧台,避免與人交談。Gulick提醒,靠近廚房或許通風較好,但此區也是人員進出流量大的區域,他認為坐在較少人流的區域更安全,即使他已接種疫苗,但用餐時仍會堅持坐在較偏僻的座位。另外,坐在吧台絕不是好主意,儘管你想一個人靜靜喝一杯,但通常坐在吧台會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常免不了交談。我已經接種疫苗 坐在哪裡有差嗎?根據美國CDC說法,已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不太可能重症住院或死於新冠肺炎。早期研究發現,疫苗可以防止沒有症狀的人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但免疫力低下的人仍可能攜帶病毒,因為他們的抗體水平較低。還有一些未知數,例如疫苗的免疫力程序多久,是否需加強注射。儘管已接種疫苗,仍要留意可能未接種的客人或餐廳人員。出門前權衡自己的風險,不要放鬆警惕,室內用餐務必遵守餐廳關於座位和戴口罩的安全規定。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1-07-1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吃鈣片、喝大骨湯助骨折復原?骨折怎麼吃才對?醫教飲食正確觀念
骨折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復健,究竟恢復期怎麼吃、吃什麼才對?其實,骨折後不僅需要補鈣,磷、鎂與膠原蛋白等也是構成骨骼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保持均衡飲食是幫助骨頭癒合的關鍵。不過,許多人有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等食補幫助復原等迷思,這些說法可信嗎? 骨折恢復期飲食迷思 補充營養品應諮詢醫師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李佳龍醫師說明,香蕉營養豐富,對骨折病患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適量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鴨肉富含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仍可正常攝取。 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尤其術後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產氣性食物或糯米等難消化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 此外,恢復期間,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補骨,熬煮時,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天然食材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營養補充品前,應先諮詢醫師,特別是鈣片,攝取過量可能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 6大類食材助復原 避免3大地雷 李佳龍醫師建議,最好的是6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例如喝牛奶可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類可補充蛋白質,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原料;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 李佳龍醫師提醒,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盡量避免。此外,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者,應諮詢醫師,或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材補充。 正確固定與復健 避免激烈活動 李佳龍醫師表示,保持飲食均衡,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相當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妥善固定,後續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促進骨頭癒合。 尤其骨折後1至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在重塑的新陳代謝期,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可以嘗試溫和運動,有助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盡量避免激烈活動。 《延伸閱讀》 .手指吃蘿蔔乾是什麼?手指挫傷勿搓揉!醫教PRICE自救 .【名家專欄】喝牛奶能防骨折?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26歲的蔡小姐為上班族,去年底某天早上起床,右手感到麻、痛,不僅上班時無法搬動重物,回家拿鑰匙轉門把更痛不欲生,甚至「連滑手機都會痛」,確診為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 不會自行痊癒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表示,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是常見的手腕傷害之一,通常患者擰毛巾、轉門把時,手腕外側都會使不上力且疼痛不已,許多人誤以為只要讓手腕休息,就能讓撕裂傷自行修復,但因三角纖維軟骨本身血液循環不佳,基本上不會自行癒合,若輕忽不管,恐留下永久後遺症。淺層復健治療 無效則可考慮PRP增生治療賴禹呈指出,通常在門診會先檢查患者是否有明顯外傷,並透過X光理學檢查、高階的軟組織超音波進一步確認,若患部傷害嚴重,還會使用核磁共振診斷,以釐清手腕傷況;通常撕裂傷在淺層,會建議復健治療即可,若復健4~6週卻疼痛依舊、握力無法恢復,就可考慮採用PRP增生治療。賴禹呈說明,PRP增生治療是透過注射刺激三角纖維軟骨撕裂處,並修復周遭受損的韌帶,加速組織恢復,但若撕裂傷在深層,或撕裂程度嚴重,則須考慮於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採用內視鏡腕關節鏡手術治療。手腕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傳統觀念認為手腕扭傷或拉傷,西醫多半選擇開止痛藥或開刀治療,不過賴禹呈強調,隨著醫學科學進步,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需求,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若手腕只要凹折、轉動就痠痛無力,且持續疼痛一個月以上,務必至骨科詳細檢查,以免拖延留下後遺症。延伸閱讀: ·連轉瓶蓋都沒力? 手腕常痠脹、無力,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留後遺症 ·擰毛巾、轉門把手常覺得吃力? 骨科醫師告訴你為什麼 
-
2021-07-10 新聞.元氣新聞
醫奉獎得主 李松青跨海替資收婦救腿 歷時5個月今出院
高雄市年近60歲從事資源回收的婦人今年初不慎被回收的鋼琴蓋砸斷左小腿,雖然緊急接回斷腿,但巨大傷口潰爛爆裂,慘不忍睹。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松青替她進行非侵入性震波治療並做局部皮瓣手術,疫情期間心繫她傷勢,特從澎湖申請跨海來高雄替她診治。長達5個月馬拉松式治療,讓她免於截肢,今天並拆線歡喜出院。曾獲第25屆醫療奉獻獎醫師李松青平時在澎湖開業,每兩周來高雄看診。婦人在今年春節期間壓砸傷骨折,經由醫院啟動緊急醫療進行固定手術,術發現皮瓣漸進式壞死,再會診李松青醫師處理傷口。當時她的左小腿遭重壓傷及組織神經,術後長達20多公分的傷口潰爛滲出黃色組織液。李松青表示,婦人因術前撞擊傷及術後皮瓣缺血性壞死,導致固定患肢的鋼板暴露,如不慎感染引起敗血症,可能還需截肢。李松青為此除替婦人清創,也使用震波治療處理傷口,密集使用水介質震波幫婦人療傷,以震波能促進血管新生,讓傷口的表皮生長進而癒合,他說,震波也能產生不同的血管性跟骨原性的生長因子,刺激骨頭的癒合。最後輔以局部皮瓣覆蓋輔助厚皮植皮手術,多管齊下,保住婦人的左小腿不致截肢。資收婦人的療程長達5個月,碰巧遇上三級警戒,在疫情險峻的時刻,李松青仍固定申請跨海來高雄替她診治,今天終於拆線,婦人的傷腿不僅外觀平整,走路也不必再靠助行器,醫院今天也特別準備蛋糕替她慶祝。
-
2021-07-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 骨科醫師教你正確飲食方法
不小心骨折了,這時候除了正確的固定、儘早的復位與適當的復健之外,到底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肯定地說:「骨折病患的飲食,最好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事實上,骨折後不只要補鈣!李醫師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蔬菜、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除此之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此外,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對此食藥署建議民眾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 骨折恢復期,正確固定與復健李醫師表示,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很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固定得好,後續的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的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並促進骨頭的癒合。通常骨折後的1-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於重塑的新陳代謝期,此時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應該避免劇烈活動,但適當溫和的運動,則有助於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食藥署提醒民眾:如發生骨折等外傷情況,應尋求正當的醫療管道治療與復健,莫聽信偏方、民俗療法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補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別忘了,均衡飲食與正確的固定、復健,才是骨折後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後喝大骨湯補鈣有用嗎? 醫師教你正確的「補骨」方法
「醫師,我骨折了,還可以吃香蕉嗎?」臨床上,經常聽到病患有類似疑問,像是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以免影響傷處的復原,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來「補骨」這些說法可信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為大家解惑。 李佳龍醫師表示:香蕉的營養豐富,對於骨折病患來說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香蕉中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一根香蕉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民眾可放心食用。至於鴨肉,因為含有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對骨折病患來說,仍是可以正常攝取的食物。骨折術後,減少易脹氣食物「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李醫師強調,骨折後,患者活動量會降低,腸胃蠕動也會跟著減弱,此時較難消化糯米等食物,建議淺嚐即止。此外,骨折術後的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約麻醉術後3-7天),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及產氣性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 大骨湯補鈣有限,牛奶補鈣更適合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來補骨,李醫師說,熬煮大骨湯時,骨頭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其實補鈣效果並不明確,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來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珍珠粉、鱸魚精等營養補充品前,先諮詢醫師是否有必要食用,並確認個人體質是否適合。此外,民眾若想吃鈣片補鈣,務必依照仿單(產品說明書)上的建議攝取量,避免因過量攝取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最後食藥署叮嚀:骨折病患不只要補鈣,更要多曬太陽,有助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不僅能提升人體對鈣的利用,還可強化骨密度,幫助您補鈣更全面。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06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2021年台灣醫界話題人物許惠恒 首度公開醫院管理創新思維
如何帶領醫學中心更上層樓?臺北榮總院長許惠恒首度公開他的醫院管理心法。他重視人才,在擔任臺中榮總院長期間補助醫護深造;他也重視數位科技,鼓勵員工串聯AI、雲端和大數據,發展智慧醫院。許惠恒透過流程的重新檢視和再設計,開發資訊平台系統,以統一簽床方式打通總是雍塞的中榮急診室;他也同時利用豐田精實管理手法,改革中榮手術室的低效能,讓手術量和醫院利潤增加,但同時也能維繫病人安全。另外,他運用危機管理思維,在大牌醫師出走時,行銷包裝接班醫師,透過社群網站的經營打造品牌團隊,成功化解人才流失危機,並讓中榮臉書成為醫學中心最大的臉書粉絲團。上述的管理心法都收錄在許惠恒的新書《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內容收有他及15位專案主管分享實戰績驗,適合初學企業商管的上班族、正在布局專案策略的管理者,以及探勘智慧醫管的科技人閱讀。84歲的王奶奶因為多重用藥造成低血糖,被女兒緊急送進台中榮總急診室,但醫師一時找不出哪一顆藥是造成低血糖的元凶。所幸,王奶奶持續在台中榮總高齡醫學科門診治療,經醫師直接調整處方箋、重新開藥的「用藥整合」後,低血糖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台灣就醫方便,患者可能拿著健保卡四處看病拿藥,看病足跡可能含括好幾家醫院,例如糖尿病看A醫院A醫師,心臟病看B醫院B醫師,也可能為了治療糖尿病,C醫院和D醫院兩邊跑。但病人往往無法向醫師描述其他醫院或醫師開立哪一種處方藥物,也講不清楚自己做過哪些檢查。如果醫師不小心認錯藥、加錯劑量,重複開藥恐怕使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危害健康。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病患常有多重複雜疾病,複雜的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健保署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誕生,不僅彙整病人的用藥紀錄,也方便醫師問診與開藥,更裨益病人用藥安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台中榮總讓過去因為「不好用」、被各醫療醫院嫌棄的雲端藥歷系統脫胎換骨,院長許惠恒更是幕後大黑手,他對準舊系統推動破壞式創新,所有應該有而且更好用的功能,新系統幾乎都能滿足。 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的許惠恒,自然對無好評的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有切膚之痛。於是,讓雲端藥歷系統從「不好用」變「好用」,成為流程改善的目標。他邀請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以及資訊工程師加入流程改善小組,藉由鼓勵與充分授權,讓跨資訊領域醫療人員於專案小組內稱職地扮演橋梁,醫療與資訊工程的溝通變得快速順暢,也成功開發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翻轉雲端藥歷的使用痛點,並於2014年榮獲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應用創意比賽大獎第一名,更促動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升級,並特別註明「此概念源自於臺中榮民總醫院」,推廣至全台所有健保醫療院所,使用至今。阿伶婆婆因膝關節退化嚴重,必須開刀置換人工關節,但手術當天空腹18小時後,等來的竟然是開刀房今天沒空的青天霹靂。幸好,醫師安排她第二天的第一台刀,空腹滿八小時的早上8點就開始手術。多年後,阿伶婆婆因為疝氣又來到臺中榮總開刀,這次,中榮團隊不僅能預估她「幾點鐘」進手術室,還可透過手術室外牆的即時看板,隨時告知家屬手術大約何時結束,病人和家屬都不必再因等候手術而困擾。 現在是中榮重症醫學部主任的吳杰亮醫師,2015年時擔任中榮品質管理中心主任,他那時做過一項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赫然發現「貴重」的手術室出現危機:有的手術拖到半夜還沒開完,開刀房的護理師負荷不了沉重的工作,離職率高達23%,顯示無論手術室內的組織文化或病人安全都有問題。於是,2015年底,許惠恒院長決心重新設定手術室的遊戲規則。他指示醫務企管部蔡鴻文主任成立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並擔任執行長,專案經理則由醫企部副技師洪逸倫擔任,團隊成員含括外科部主任、骨科部主任、麻醉部主任,以及兩名年輕外科醫師,並請託時任品管中心主任的吳杰亮協助導入「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辦法,共同面對這項手術室危機。豐田汽車為減少生產線上的浪費,建立獨特的管理模式,相當重視流程細節和資料數據,以便從中杜絕浪費。精實管理豐田汽車當時也在運用的目視化管理及異常管理,與精實管理三者統稱為豐田式生產管理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簡稱 TPS)。TPS不但讓豐田汽車減少生產成本與存貨,顧客滿意度也獲得不錯回響,在國際上吸引不少企業仿效。精實管理的精神就是整頓流程,但工作流程之間環環相扣,要找出被浪費掉的時間就需要重新檢視流程,確認到底是誰造成的,不然大家都只會推說是別人的問題。病人安全至上是許惠恒院長託付給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的最高原則。也因此,在許院長的要求下,醫療團隊擬定手術的全期照護指標,尤其關注病人術後48小時的死亡率,且必須隨時進到手術室控台系統內登記病人的術後狀況。若有任何異常,控台人員會通報品管中心和專案小組,於專案會議上共同檢討改善,建構起手術安全防護網。所幸,中榮手術室導入精實管理後至今,歷經兩次的全院性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與病人安全相關的正向百分比沒降反升,從2015年的72%上升至2016年的79%。專案小組也曾於專案啟動後調查病人對手術整體軟硬體設備的滿意度,每月派專人回收200份問卷,令專案小組開心的是,病人滿意度的滿分為5分,而調查回來的平均分數落在4.6至4.7,相當高分。此外,拜大數據統計分析之賜,每一台刀的預估時間幾乎都很準。據專案小組統計,每天手術室第一台刀的準時率,從2015年8月的65.5%,逐年進步至2019年5月的84.7%。 83歲的吳老先生因急性敗血症送進急診室,但卻在各種疾病交雜的急診室待了兩天才住進加護病房。台灣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幾十年如是,堪稱歷史共業。以吳老先生因敗血症入急診的2015年為例,每100位送臺中榮總急診的病人,就有將近6位,被迫塞在急診室等床超過48小時。然而,也從這年起,此「盛況」在臺中榮總逐年下降;至2020年,100位急診病人中必須等床2天的,只有2位。衛福部將「急診待床期低於48小時」列為醫學中心評鑑項目,以此「逼迫」醫學中心級的大醫院盡快讓需要住院的病人住院。然而,急診和住院是綁在一起的,醫學中心的病房多是重症者,住院時間較久,病床周轉率低,一旦滿床,待床的人也無法住院。2015年底,臺中榮總啟動任務編組,成立「精實急診會診流程」專案團隊,每週開會一次,首先確立每月急診待床病人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以平均值2%為目標,以提升病床周轉率為手段,從「病人流」入手來打通急診壅塞的任督二脈。專案團隊如同偵探辦案,先要把造成急診待床超時的原因抽絲剝繭,再一一擊破。他們調查2257名病人滯留於急診室的原因,結果以「等待指定床位——需於本院住院之其他病患」、「等待指定床位——本院長期癌症及重大傷病病患」、和「急診流程問題(等檢查、短期治療、診斷與歸科不明)」三者為大宗,占比約 86%,其餘14%才是榮民身分、不配合急診離院(安置問題)、不接受安排轉診、以及病人的其他因素。為敲開這道堵塞病人流的障礙,專案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讓床位「物盡其用」,最終決定利用資訊平台系統統一簽床。但這套制度實際運作起來相當不易。醫企部首先要掌握內外科系的病床運用情形、平均住院天數、每天簽床次數,還要進一步算出病床周轉率,還要考量各科室的需求,甚至顧及細節,譬如盡量不安排男女病人同住雙人病房,也盡量將同一位醫師照顧的病人安排在鄰近病房。簽床制度好比打通最後一哩路,病人流通暢了,急診滯留人數慢慢下降,每月急診病人待床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平均值,在2015年專案團隊成立的當年即降為5.86%,至2019年再降到 2.61%。急診滯留人數下降,連帶醫院的占床率也提高。全院的院控病床占床率從 2015年統一控床前的89.7%,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93.6%;全院平均住院日數也由2015年的7.59天,降至2019年的7.01 天。因此,後續急診室的簽床流程將再進化,從「診斷→分科→收住院,」改為「診斷→收住院→再分科」。臺中榮總「獨特」的統一簽床制度,翻轉大部份醫院向來由總醫師控床的流程,病人流開始通暢,急診室大塞車有了初步緩解,醫院也有了更多空間服務更多病人。這不僅是中榮院史上的創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各醫學中心前所未見。 摘自《AI快思 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購書udn買東西、讀書吧
-
2021-07-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226K挑戰超鐵夫妻十字韌帶斷裂 鐵人醫師治療重返賽場
226超級鐵人夫妻檔,因為運動傷害,先後都發生膝關節後十字韌帶斷裂,遇到也是超級鐵人的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協助兩夫妻完成十字韌帶移植手術,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復健與訓練,夫妻兩人終於回到喜愛的賽場,拿下好成績,相當不容易。這對夫妻都是226超級鐵人賽事的好手,過去經常拿到比賽的獎項,什麼是226超級鐵人賽事?方啟榮解釋,就是結合游泳3.8公里和自行車180公里跟跑步42.195公里,例如泳渡日月潭後再騎自行車至高雄,然後在高雄再跑一個馬拉松,總距離達226公里之多,故稱226超級鐵人比賽。一般人完成3項中的一項,體力都已經達到極限,要連續完成三項,幾乎是挑戰不可能中的可能,夫妻兩人的體力與耐力可以想像,但可能也是因為經常讓身體處在超量的操練中,夫妻兩人先後十字韌帶斷裂,一度無法參賽,讓兩人相當難過。方啟榮指出,十字韌帶損傷是運動場上常見創傷之一,尤其是具有衝擊性或是需急速變換步伐的運動如籃球、跆拳道、美式足球、足球及體操等運動。十字韌帶可分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前十字韌帶斷裂原因主為突然改變方向、減速、落地扭轉與撞擊等情況,後十字韌帶斷裂主因是受到直接撞擊、過度彎曲膝蓋所致。他表示,一般來說,後十字韌帶斷裂是不一定需要手術治療的,藉由良好復健及保守治療也是治療選擇之一,但很難再進行激烈運動。由於方啟榮自己也是226超級鐵人的賽者,在與兩夫妻討論後,得知兩人希望日後仍能繼續留在賽場上的願望,為兩人先後動了韌帶移植手術,術後並叮囑兩人一定要耐住性子,不能急於回到賽場上,可能增加韌帶鬆弛的風險。術後8個月,226超級鐵人夫妻終於迎來第一場較輕鬆的51.5公里鐵人賽事,一年後終於重返226超級鐵人賽場,分別拿下女子總排名第4及男子分組排名第5佳績,226超級鐵人好手夫妻檔十字韌帶受傷術後,堅持不懈精神著實令賽場上的大家都動容欽佩。
-
2021-06-30 新聞.健康知識+
穿梭瓦礫間的特搜醫師 救災現場暖心守護者
今年4月發生台鐵太魯閣號出軌事故,白袍醫師在漆黑隧道中緊抱孩童的照片令人動容。自九二一震災至今,熱血醫師加入消防特搜行列,成為災難現場守護者。「災難現場很像戰場。」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急診內科主任陳玉龍告訴中央社記者,國內災難醫療救援分為災難醫療救援隊(DMAT)與搜救隊(USAR)醫療組,前者是在安全處設立醫療站,後者則隨著搜救隊員挺進「戰場」。陳玉龍所屬的新北市消防特搜大隊醫療組,規模堪稱全台最大。新北市消防特搜大隊組長周祐陞說,自民國105年支援台南震災,當時隨隊醫師僅2人,相當吃緊,故與轄內醫院合作,目前已有20名醫師、15名護理師熱血加入。太魯閣號事故中,新北消防特搜大隊也前往支援。周祐陞笑說,當時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兼創傷科主治醫師夏肇聰,在手術中接獲消息,緊急完成手術,連最後縫合都交給其他醫師,馬上飛車趕往花蓮協助,「很怕他接到很多罰單。」災難現場如戰場 白袍染血重裝上陣對創傷與災難醫學有興趣的夏肇聰,不僅在醫院救治患者,他更自費前往英國、美國與日本接受特搜訓練,加上購買防護、露營與攀岩裝備,估計已自掏腰包超過新台幣百萬元,就為了緊急時刻能派上用場。提到國內的特搜醫師,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潘師典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投入USAR長達13年,當初投入緣由,其實是無心插柳。住院醫師時期,潘師典想學潛水過著「斜槓人生」,不料身兼義消的潛水教練得知他的醫師身分,如獲至寶,邀他參與義消訓練,結訓後還一同出任務。而台鐵太魯閣號事故中,抱著孩童的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身上的白袍染上髒污與血跡,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特別致贈全新白袍,盼他繼續代表醫界照顧民眾。吳坤佶先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提到現場除了救人與安撫傷者,他更不忘提醒特搜弟兄們要冷靜,如果不舒服,就靠牆休息,點出特搜醫師在災難現場扮演的角色。周祐陞說,特搜醫師除了救援現場傷患,最重要的任務其實是保護搜救人員,災害現場如戰場,在瓦礫殘骸中穿梭外傷難免,「若身心狀況不佳,挺進前線反而成為累贅。」搶救傷患照顧夥伴 性別不是問題搜救隊員出勤前,醫師都會評估的健康狀況,測量血壓心跳,甚至做簡單的心理評估,確認沒問題才能出勤。潘師典以參與台南與花蓮震災救援經驗為例,搜救弟兄奮力找尋受困者,血壓狂飆到150毫米汞柱,「每一次出任務,大家都會害怕,而我必須顧好所有人的健康。」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蕭雅文說,第一線搜救人員除有外傷外,為了尋找受困者不眠不休,可能血壓飆高、頭痛,有時也會感冒或水土不服腸胃炎,還有人因此失眠。消防特搜大隊是陽剛氣息十足的單位,蕭雅文以女性之姿,接任桃園市救護義消大隊長,也身兼桃園消防特搜大隊醫療指導醫師,展現巾幗不讓鬚眉氣勢。她認為,女性先天體力稍不足,但可透過訓練彌補,「性別沒有太大影響。」不僅救命也要判死 災難中體悟無常特搜醫師不僅救命,更要判死。潘師典說,花蓮震災中罹難者比傷者多的慘況,他做完死亡判定後,刑警隨後在屍袋寫上隨身物品,供罹難者家屬辨識,「當下才知道我們還可以這樣幫助逝者。」蕭雅文在花蓮震災也體悟生死無常,當時她勤務時間結束後臨時接到電話,原以為搜救隊員出事,返回現場才知是要替一對罹難夫妻做死亡判定,隨時間流逝生還機率愈來愈低,現場氣氛凝重。蕭雅文坦言,救援現場醫師能做的事也許不多,但最重要的是讓搜救隊員不要害怕,「有醫師當後盾,就放手去救人。」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軍桃醫院14天停診病友怎麼辦?官網冷 網友醫師熱答
國軍桃園總醫院今天凌晨公告即日起門診、急診、住院和注射疫苗服務暫停14天,沒有進一步說明原本排定這14天要回診、檢查、抽血的病友要怎麼辦,醫院一早電話接不完,粉團官網上面還是只有1張冷冷的公告,底下病友家屬留話醫院也沒回,全靠其他有經驗的人幫忙解答。一位醫師把公告分享到「龍潭人鄉親交流廣場」大型粉團,結果提問和回答的留話將近150則,醫師很熱心的回答民眾的問題,不清楚的還說會問醫院,而且真的有回覆說問醫院得到的答案是什麼,獲得網友們支持和肯定,對照醫院的官網粉團,到中午還是只有一張公告,仍然沒有針對民眾的問題有條理答覆和說明。網友根據自己的經驗提醒要拿藥的病友,可以帶藥單先到其他診所或醫院,若藥單遺失就請醫師參考雲端藥歷。到衛生所也一樣,帶健保卡請衛生所的醫師看雲端病歷開藥,「我婆婆昨天就是這樣,我也是打電話去804問他們告訴我可以這樣做」。醫師也提供最新詢問的消息,說醫院會讓醫院綠區的人員負責開立慢性處方簽,「但是要衛生局核准,詳細情形屆時再分享」。網友們繼續會國軍桃園總醫院的醫護人員加油打氣,不過也有網友質疑為什麼沒有先部署視訊看診,和一些像領慢性處方簽藥可以做到的事情,先前部立桃園醫院局部關閉醫療服務時,一樣可以領處方箋藥。上面提到的熱心醫師在龍潭人粉團表示:人生常會面臨許多抉擇,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還是簡單的道路?事後諸葛很容易,但是當下的決定則考驗做事情的態度。醫師說很抱歉造成鄉親們的不便,「如果這段時間您有術後的問題或骨科相關的問題,麻煩至我的臉書粉絲團或社團專頁留言,本人一定知無不言,盡力做到這段期間能做得到的服務,謝謝大家關心、也請鄉親們體諒」。
-
2021-06-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居家辦公隨興坐!骨科醫師提醒 盤腿坐姿最傷這兩處
新冠疫情延燒,讓許多人居家上班。而在家辦公你會在什麼地方、以什麼姿勢工作呢?許多人喜歡將電腦放在大腿或茶几上盤腿工作,卻造成肩頸緊繃、下背痠痛等不適,究竟席地「盤腿坐」對身體會帶來什麼危害呢? 骨科醫師廖志祥表示,盤腿坐的傷害以腰椎和骨盆首當其衝,根據研究顯示,盤腿坐姿會增加:臀部壓力、骨盆後傾的角度、腰椎屈曲角度、膝關節內側壓力,因此,容易造成下背痛、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不適。 他進一步指出,此外,根據研究顯示,一天盤腿坐超過3小時,會增加肩膀及骨盆的傾斜角度、增加頭頸向前的距離,造成俗稱的「烏龜脖子」現象。因為直接將電腦放在大腿上工作,必須「低頭」工作,會造成頸椎的傷害、疼痛。 廖志祥提醒,盤腿坐是一種高風險、低回報的姿勢,俗話說:「坐乎正,得人疼」,正確的坐姿,才能為健康加分。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非小事!小心,逆流致癌四部曲!乾燥劑、棉花開罐就要丟!4觀念正確保存藥物肩膀疼痛是五十肩?醫教簡單測試,2招伸展助改善!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擔心AZ風險 醫師:3族群不建議打
高齡者施打AZ疫苗以來,出現數十起接種後死亡案例,以心血管疾病患者施打後發生猝死案例最多,引起許多人的擔心與關切,「該不該讓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打疫苗?」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國外打AZ疫苗發生大腦靜脈血栓及肺栓塞風險較高,東方人發生率低,但長者染疫變重症或死亡風險高達3至5成,建議國內75歲以上、慢性病控制好的長者宜接種疫苗。但郭志東提醒,動骨科手術患者、長期臥床病患及癌症病人等3大族群,可能使用利尿劑、易脫水、血液較濃稠,因而容易發生靜脈血栓問題,因此較不建議打AZ疫苗。若是真的有靜脈血栓問題的人、孕婦等,則可選擇施打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兩款均屬mRNA疫苗,但國外有年輕人施打後發生心肌炎副作用。郭志東指出,對於長者接種新冠疫苗問題,基於老人家染疫變重症或死亡風險高,重症醫學會建議,75歲以上長者宜施打疫苗,希望能讓長者身體產生足夠的抵抗力,可以對抗病毒,而不致於染疫或變重症。目前台灣有不少慢性病長者在接種疫苗後出問題,郭志東說,並不一定是因打了疫苗才發生猝死,衛福部等單位應再進行統計分析釐清。如果是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在施打疫苗前,應詳細評估其血壓、血糖等是否控制良好,若穩定控制沒有問題,即可以接種疫苗。畢竟慢性病患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引起併發症多,變成重症就比較難治療處置。郭志東強調,施打疫苗前,一定要審慎評估是否適合施打,若有胸悶、發燒、全身倦怠、喘等不適症狀,就不可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後,若出現腳水腫、喘、胸悶、冒冷汗等心血管疾病常見的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救治,避免猝死發生。打完疫苗後,一定要多喝水,勿躺著,可散步,讓血液不至濃稠,就不會發生靜脈血栓問題。
-
2021-06-20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工人釘槍誤射2釘進大腿 醫師用C手臂「大腿撈針」
一名工人在工作時,手中釘槍不慎敲到樓梯擊發,二根長釘射進自己大腿內側,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救,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利用移動式X光機, 邊照X光,邊找異物,順利取出二根釘子,嚴可倫形容這次急救過程:「人家大海撈針,我們大腿找針。」嚴可倫說,一名裝潢工人連假沒休息、趕工,在要從A字梯下來時,手上的釘槍不慎敲到樓梯擊發,二根釘子就這樣留在他的大腿內側深處。嚴可倫表示,這名工人大腿上留有兩個「彈孔」,治療時只知道釘子穿刺進行的起點,最終停止的位置通常跟入口有一點距離,因為既然能打入體內,釘子勢必有一定的速度,會在肉裡前進,此外當時打入的角度不同,位置必定不同,當時只能靠X光,預估可能的位置;還好開刀房內有「移動式的X光機」又名「C-arm」(C手臂),可以讓醫師邊照X光、邊找異物。但C-arm也非萬能,例如異物在X光底下不顯影,這時候只好把傷口畫大、地毯式的找;也曾遇過明明透過X光定好位置,要夾的時候卻因為「拉勾(用器械把表層的皮肉勾開)」的動作而導致異物再移動。這名工人身材壯碩、釘子又卡在大腿深處,嚴可倫決定使用半身麻醉,以免萬一要把傷口劃大時患者需要打很多麻藥針,也避免在肌肉深層裡面翻找時造成的不適。半身麻醉的病人,下肢會有幾小時暫時沒有力氣,以往都會安排住院觀察;但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緊張,工人堅持不住院,於是麻醉科醫師幫忙調整了麻藥的配方跟劑量,讓患者可以早點恢復腿力、出院。邊找尋釘子的過程中,嚴可倫曾問工人,被打到一槍就很痛了,怎麼沒有趕快閃,被打中兩發?工人說釘槍那內建連發功能,只要沒有放開就會繼續擊發。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者打完AZ疫苗猝死頻傳 醫院證接種人次「大幅減少」
日本捐台124萬劑AZ疫苗,全台各縣市已於6月15日開打。不過,各地陸續傳出長者打完AZ疫苗後返家猝死的案例,且3天來已有13起,雖說無法證實死因與疫苗正相關,但人心惶惶連帶影響打氣,不少醫院反映接種人次「大幅減少」,更有醫師直指打氣「一直以來都很低」。針對疫苗施打狀況,台北長庚管理部高專賴宗政表示,長者接種疫苗的打氣確實明顯下降,第一天疫苗開打從早上9點至下午5點,總接種人數為932人。原本開給北市衛生局一天1000人的可施打名額,礙於人流控管,第二天改開放600個名額,同時調整接種空間後,第二天施打的時間只有下午2點到5點,但是預約接種人數「大幅減少」,昨天僅完成191人施打。今天恢復上、下午場的施打時間,上午已完成接種人數為194人,下午開放給戶籍不在北市但年齡為85歲以上長者,總計有108人預約。賴宗政表示,自昨天陸續發生長輩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就嚴重影響打氣,今天下午雖開放給不在籍的85歲長輩施打,恐怕也不一定會打到百人。明天依照北市的規定,將再開放給75歲以上長輩,可能接種人數會些微提高。台大醫院院方表示,台大半天可掛號1050人,整天可打2100人,院方特別開了七個診進行分流,但後來發現實際接種人數不到總名額的一半。6月15日開打首日預約人數最多,上午560人,下午252人。隔天人數往下掉,上午305人,下午280人,較首日減少三成。今天是第三天,上午僅接種222人,比前一天上午少三成。院方表示,預約未到的,都會一個一個打電話去問,發現有蠻多人是家人為長輩預約,但長輩本人不願意接種。這兩天現場如果有剩餘疫苗,北市有規定一瓶若剩三人份,可以打電話請75歲以上的人來打,因此最後都沒有剩餘。明天北市也會開放把年齡往下開到80歲以上,或許接種人數會多一點。另北榮15日開放施打第一天,上午施打462 人、下午136人,共598人次。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曾基說,這波疫苗打氣一直以來都很低,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接種,台北市府沒有做好需求調查,加上AZ疫苗採線上預約制有數位落差,以北榮1400劑的量能而言,半天至少要有700人次接種,實際上民眾只來了兩成而已。陳曾基表示,現在就是打不完的完的狀態,以政府公布過去流感疫苗五成接種率來說,打氣真得很差。「數位落差」也占很大的因素,他以自身經驗而言,過去承辦20幾年的健康檢查來說,實地親身報名一小時就會額滿,今年採線上報名,長輩不好開口求助,報名三個月了還沒滿。另也有醫院反映停打狀況不明顯,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從明日上午疫苗接種預約人數來看,名額共700人,但仍有500名長者預約,未見明顯停打疫苗的狀況。洪子仁說,6月16日上午預約253人,實際施打231人,施打率達91.3%,下午現場掛號,並由里長陪同長者一同前來,共接種209人。目前明日上午、下午疫苗接種名額各有700人,上午已預約500人,下午則是200人,星期六全日額度為250人,已預約200人。國泰醫院則指出,院方在15、16日上午開放接種疫苗,兩天合計共打了1000人次。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何景良表示,15日起開放8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當日上午485人、下午145人、夜診38人,共計668人。16日上午185人,下午261人,合計446人;17日截至上午接種115人,原預計每小時可施打120位、6線同步施打,單一時段可施打360人,但施打狀況不如預期,原因有長者行動不便、洗腎病人已於診所施打外,還有媒體報導長者打疫苗猝死,讓伯伯、婆婆難免會擔心。何景良表示,截至目前僅1位長輩施打疫苗後血壓偏低,送往三總急診觀察,後來血壓恢復、意識正常即出院返家休息;符合資格長者,現場醫師會量體溫,37.5度以下即可施打,目前沒有退件狀況,有特殊需求也會盡量協助,像是今早有1位長輩剛於骨科手術,無法下車,醫師便到路邊問診,護理師在路邊打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