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骨折
共找到
871
筆 文章
-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還在喝大骨湯補鈣?骨科醫教你3招預防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堪稱我國老年人的頭號隱形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這種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的嚴重併發症,就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骨折就醫,經由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而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是現今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一、安全的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二、正確的補鈣。每日攝取3-5份高鈣食材,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例如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此外,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湯頭雖美,但多食無益;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三、適當曬太陽。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身體可自行合成維生素D。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以免曬傷,在梅雨季等缺乏陽光的日子,則可藉由飲食稍作補充,例如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食材,均富含維生素D。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在腸道會出現鈣質吸收困難,在骨骼會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延伸閱讀: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平板手肘麻痛 小心罹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到醫院求診,經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導入治療,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電子書 手臂麻又痛 原來是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而到醫院求診,經過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除了理學檢查外,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的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的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的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有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的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7-04 科別.骨科.復健
注意!65歲後或停經婦女 飲食補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
嘉義醫院近期推動「養護機構住民骨質密度整合照護」,導入預防保健、骨質密度檢查,評估住民骨折風險程度,醫師指出,年紀超過65歲或停經後婦女,光靠補充高鈣飲食、多運動,「補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速度」,建議長輩應主動篩檢自身骨質密度。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60歲以上人口,16%患有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隨人口老化增加,嘉義醫院團隊日前開辦「住宿型養護機構住民骨質密度整合照護」服務,昨天由骨科醫師楊典育帶領營養師、復健師團隊,到嘉義博愛仁愛之家,說明骨質密度檢測及因應,提醒長輩如何補鈣,透過適度運動增強肌耐力。楊典育表示,許多人從未意識骨質疏鬆嚴重性,也從未檢測骨質密度,總以為多食用牛奶、小魚乾等高鈣食物,就能強化骨質密度,卻不知年紀超過65歲或停經後婦女,只靠飲食、多運動,補骨速度趕不上骨質流失速度,建議主動到醫院篩檢骨質密度,由醫師診斷是否有骨鬆情形。楊典育指出,高齡或臥床、行動不便患者,活動少、肌肉就減少、無力,會導致骨質疏鬆,根據臨床經驗,骨質疏鬆後要完全「補」回來,真的很困難,多數藥物治療只能減緩流失,透過檢查提早發現,才能盡早透過體適能運動合併藥物治療。「不只要存老本、更要存骨本!」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表示,長者跌倒主因是肌肉無力、骨質密度下降、老化等,運動加上肌力鍛鍊,跌倒意外機率就會降低。嘉義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建志表示,透過雙能量X光骨密度儀,掃描10分鐘即可獲結果,具有良好影像解析度,可以提供專業診斷,但骨密檢查健保不給付、須自費,價格約600到1500元。
-
2020-07-0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傳授強筋健骨3要素
骨質疏鬆症可說是老年人的頭號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若因此發生併發症,例如,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等的骨鬆性骨折,即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跌倒而骨折就醫,經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老年人因跌倒而發生的骨折中,以髖關節的骨折最為常見,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林心畬指出,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顯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髖部骨鬆性骨折發生,是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強筋健骨要素1 安全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根據體育署統計,有達到上述規律運動習慣的成人僅約33%,國人對於運動習慣養成尚有進步空間。強筋健骨要素2 正確補鈣國健署普查發現,成人每日約攝取鈣質約500mg,與每日建議攝取量遠遠不足。林心畬提醒,每天應攝取3~5份高鈣食材,以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可從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攝取,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他說,對於補鈣,許多人以為多喝大骨湯就有用,事實上,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多食無益。此外,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強筋健骨要素3 要曬太陽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使腸道出現鈣質吸收困難,骨骼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建議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讓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林心畬指出,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促使維生素D合成,也不怕曬傷。而在梅雨季、颱風天等缺乏陽光的日子,不妨藉由飲食稍作補充,多吃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材。高鈣食譜設計參考
-
2020-07-03 新聞.健康知識+
醫師的第三隻眼 「急診超音波檢查」知多少!
現代超音波被譽為醫師的第三隻眼,在各科都蓬勃發展。急診所做的超音波檢查稱為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int-Of-Care-Ultra Sound, POCUS),可以說是急診醫學近年來發展最蓬勃的領域之一。「重點式照護超音波」符合急診專科的幾個特色●跨系統評估病患來急診,常有各式各樣的主訴,其常見的症狀包含:胸痛、腹痛、腰痛、喘、外傷...等,評估這些不同的症狀需要跨很多身體的系統,例如:心臟血管系統、肺部呼吸系統、肝膽腸胃統統、腎臟泌尿系統、肌肉軟組織系統,這些都可以用超音波進行初步的評估。因此急診團隊日常使用的POCUS評估也不限於單一系統,可以說是從頭掃描到腳,是跨領域、跨系統式的掃描。●重點式檢查,而非全身體檢急診POCUS與其他次專科執行的超音波不同點在於,急診POCUS強調的是要找出造成病患症狀的主因,尤其需要緊急處理的疾病,讓病患能夠盡快接受到確切的治療,所以會特別針對覺得有問題的部位,或是急診團隊想到最有可能的幾種診斷去做檢查,而不是詳細全面的健康檢查。例如:對POCUS來說良性的血管瘤可能不是重點,但會造成發燒的肝膿瘍則是POCUS需要診斷的重點。更重要的是整合臨床資訊與POCUS,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是什麼,例如:可以先回家吃藥就好、或需要安排其他進一步檢查後如需再安排斷層掃描、或甚至需手術治療...等。●輔助侵襲性檢查或治療,讓病患更安全除了評估外,POCUS也是輔助急診醫師執行侵入性治療的工具,透過超音波即時性的看到病灶或針的位置,讓病患更安全地接受侵襲性檢查或治療。例如:最常見的腹水或胸水引流,到其他更進階的治療包含:心包膜液抽取、神經阻斷術、中央靜脈導管置入...等。超音波還有許多其他的好處,包含可重複執行檢查追蹤病人狀況,且沒有輻射曝露的風險。●輔助評估治療效果及病情追蹤使用急診POCUS在某些治療後,可以評估治療成效,例如:對於水分不足之病患,在給與輸液治療後,經超音波觀察下腔靜脈來決定是否持續給予輸液治療,又如在腹水引流後,追蹤剩餘的腹水,再決定是否再次引流等。急診POCUS常用的流程●重點式外傷超音波 (Focus Assessment of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FAST可以說是急診重點式照護超音波(POCUS)中最廣為人知的,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評估外傷的病人。就如他的名字「快速」,FAST是個非常方便及快速的評估工具,可以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完成。掃描的位置包含兩邊側腹、下腹以及劍突下方。主要是要看有沒有內出血或是心包膜積液。有些急診醫師會額外檢查兩側胸部是否有嚴重的氣胸及血胸。如果病患血壓不穩定,配合著急診POCUS有看到內出血,急診醫師更能快速啟動大量輸血,並早期啟動創傷團隊,使病人更快速地得到確切的治療,如直接讓病人去開刀,讓病人的出血盡快得到控制等。●休克、低血壓的評估休克常常分為四種不同的休克(低血容性休克、心因性休克、阻塞性休克以及分佈性休克),不同類型的休克所需接受的治療都不太一樣。低血容性休克的病人需要接受輸液或輸血,心因性休克可能需要打強心針或是去做心導管治療,阻塞性休克則須儘快排除掉循環阻塞的原因,而分佈性休克則是給予輸液、升壓藥或抗生素。因此快速及準確判斷其休克的原因常關係著病患的存活。使用POCUS去評估休克的病人,急診團隊不僅可以準確的判斷病患情況,更能給予適當的治療,而不是血壓低就一味地給點滴。急診POCUS未來●超音波導引止痛疼痛是急診很常見的主訴之一,尤其是外傷患者常合併骨折的情況,傳統上急診團隊使用靜脈或肌肉注射的止痛藥物控制疼痛,如鴉片類的止痛藥。在部分病患的適當情況下,使用超音波可以辨別出相對應的神經,並在超音波導引下給予麻醉藥物的注射,可以有效減輕病患的疼痛,也可以減少鴉片類止痛藥的使用劑量,提供病患更人性化的疼痛控制。心肺循環停止的患者經食道超音波評估評估心臟的超音波有兩種,包含胸前超音波和經食道超音波。經食道超音波類似胃鏡,從病人口中放入食道,從後方去看心臟的狀況。過去,大多在開刀房由麻醉科醫師執行,協助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手術的進行。近年來,經食道超音波也開始被推廣到急診,由急診團隊執行,主要評估的對象為最嚴重的心肺循環停止的患者。經食道超音波雖然執行的難度較高,但是較不會打斷壓胸的進行,也可以評估壓胸位置,主動脈及心臟的狀況...等,來提供更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隨著時代的進步,超音波變得更輕巧更方便,也漸漸成為急診醫師手中有力的工具。有了POCUS的輔助,急診醫師能夠更快、更正確做出判斷,並且選擇對病患最好的治療。所以,下次掛急診時急診醫師說要幫你掃超音波,請不要再跟他說「我又不是孕婦,為什麼要掃超音波?」囉!
-
2020-07-02 科別.牙科
當心!骨質疏鬆藥惹禍 婦拔牙後傷口壞死!
66歲林姓婦人3月初在診所拔牙,傷口遲遲未好,甚至還長出大肉芽,經診所轉介到豐原醫院牙科治療,醫師一問之下,才發現林婦因服用治療骨質疏鬆藥物所致。醫師表示,兩個月就有5名患者因服用骨質疏鬆藥物,造成拔牙後傷口遲遲無法癒合。豐原醫院牙科主任黃廷芳表示,台灣女性骨質疏鬆嚴重,一跌倒就容易出現手、腳骨折情形,因此醫師會開雙磷酸鹽藥物預防骨質疏鬆,每天或每周吃一次,或3個月施打一次、一年注射一針等,以減少骨質流失,但副作用會造成低血鈣、皮膚感染及其他感染,也可能造成顎骨壞死。林姓婦人3月初曾經施打雙磷酸鹽藥物治療骨質疏鬆,3月底到診所拔牙後,傷口遲遲未好,甚至5月初還長出一個很大的肉芽,經診所轉介後發現林婦拔牙處的骨顎壞死,前後兩顆牙齒也受影響,因此立即作清創手術,傷口才慢慢癒合。另外,2個月來有5名患者因服用骨質疏鬆藥物,沒事先告訴牙科醫師,導致拔牙後骨顎壞死情形,經由各診所轉介手術清創治療後,目前傷口也都慢慢恢復中。黃廷芳表示。正常拔牙的患者約在1周傷口就會癒合,服用雙磷酸鹽藥物則容易造成傷口癒合緩慢,甚至在治療期間還容易反覆出現傷口壞死情形,因此建議患者在拔牙前,一定要先告知牙醫師有服用骨鬆藥物,或是在注射骨鬆藥前,先給牙科醫師評估,把該治療或該拔的牙齒處理好,再接受注射藥物,才能減少拔牙後顎骨壞死情形。
-
2020-07-02 橘世代.健康橘
熟男「睪固酮減少」 沒顧好!小心引發心血管疾病
男性上了年紀,常有精神不濟、愛打瞌睡、情緒不穩和對工作較無動力情形,甚至還有勃起功能障礙以及骨質疏鬆等現象,這一切可能都出自於男性賀爾蒙睪固酮的不足。面對此一情形,醫師認為有可能是健康的警訊,建議改善生活作息,或亦可經評估後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指出,睪固酮是男性重要的荷爾蒙,但40歲以後,睪固酮即以每年1至2%的速率下降,導致許多症狀發生,也就是「睪固酮低下症候群」,或是俗稱的「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常見造成勃起功能障礙、精神不濟、常打瞌睡、情緒不穩定、對工作較無動力、甚至骨質疏鬆都有可能。同時也可能有第二性徵退化、骨質疏鬆、脂肪增加、睪丸萎縮與男性女乳等。研究發現,可能還會引起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骨質疏鬆與骨折、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中老年男性如果睪固酮濃度較低者,還會增加整體死亡率與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等,可視為男性的健康警訊。改善之道是第一、應先調整生活型態:由於睪固酮製造主要在半夜至清晨,因此應避免熬夜,並可多攝取香蕉、鮭魚、深綠色蔬菜及奶蛋肉類,藉由攝取食物中的營養素,改善睡眠、穩定情緒、放鬆身心,間接改善睪固酮分泌。第二、要改善造成睪固酮低下的因子:研究顯示肥胖會影響睪固酮分泌,因此調整進食順序及挑選好的食物,少吃油炸及含糖食物,達到減重效果也能間接改善睪固酮不足問題。另外再搭配運動,增強減重效果,也能有效促進睪固酮分泌,幫助重拾男性活力,但運動適量即可,過量同樣會造成壓力,也會使睪固醇減少。第三、如果睪固酮濃度過低且症狀明顯時,可由醫師評估後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補充有口服、塗抹、打針(短效跟長效型)基本上都是自費,長效可三個月打一劑,但費用都不便宜。但最重要的還是須從生活型態著手,如果無法改善,自身的睪固酮製造可能持續下降,將導致睪固酮低下的情況更加嚴重。【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老爸們」停看聽,攝護腺肥大一定要手術嗎?。別自以為還年輕!中風型態有兩種,不同年紀不同風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29 橘世代.健康橘
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
85歲的李姓老翁在家中浴室滑倒,由家人送至醫院檢查後,發現為髖骨骨折,需要接受手術及復健治療。對長者而言,跌倒常是造成骨折的原因,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骨質疏鬆症」。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停經婦女及老年人容易好發的一種疾病,由於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流失所引起,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骨質疏鬆症病人跌倒時,常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傷害。一般來說,跌倒時如果用手撐,容易造成手腕骨折,如果髖部著地則會造成股骨近端骨折,而跌坐在臀部時最常見的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長者一旦因骨質疏鬆加上跌倒發生骨折,進而影響身體活動功能或臥床,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甚至提高死亡率。因此,如果已發生骨鬆型骨折,如橈骨(腕)、髖部及脊椎,一定要檢查及治療,以免再發生同樣的骨折。容志雄建議,想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平日要有正常生活習慣、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注意自身骨質密度、適度運動,才是延緩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由於婦女停經年齡約為50歲左右,停經後的6年內是骨質流失最快的時期,建議停經婦女可與婦產科醫師討論,依身體狀況適度補充女性荷爾蒙,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問題。補充鈣質的部分,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之外,也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酒類與含咖啡因食物,不利於身體吸收鈣也應避免食用。另外,每天早晨或傍晚到戶外曬太陽10-15分鐘,增加維生素D的生成,可以幫助鈣質吸收。適當運動可以促進骨質生成、增加肌力和耐力、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骨骼血液流量和增強骨骼的耐受力,但運動強度也須視年齡及身體狀況調整,最近有民眾倡導跳繩來預防骨質疏鬆症,雖然有幫助,但仍須量力而為,以免關節受傷,反而得不償失。如果本身已是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應接受藥物治療,且避免負荷重物、彎腰,同時要防止跌倒,以免造成骨折;如不慎跌倒骨折,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以解除疼痛,並且避免長期臥床,才能減少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容志雄提醒,60歲以上民眾可到醫院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確認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並且依檢查結果定期追蹤或治療,才能維持好骨力。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也指出,銀髮族和停經後婦女是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人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但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甚至導致臥病在床,引發其他症狀,不容小覷。李曉惠說,通常骨質密度約在30歲左右會達到一生的高峰,但之後骨質每年便以1%的速度流失,在更年期早期的婦女每年流失的速度更可能達到2%~3%,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是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可少的;至於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的運動項目,可做「荷重運動」、「負重運動」等給予骨頭壓力的運動,能刺激成骨細胞的增生,進而增加骨質密度。「荷重運動」指的是身體承載體重,對抗重力的運動,運動種類包括中強度的快走,高強度的慢跑、跑步、爬樓梯、跳舞、網球及特殊撞擊運動的登階/踏箱、跳躍、踏步運動、跳繩,但為安全考量,建議銀髮族抗「骨鬆」的「荷重運動」為中強度的快走,在快走時建議將步伐加大,以每秒2步速度前進 (心中默念1001即為一秒);根據骨質疏鬆學會的資料發現,每天堅持快走30分鐘,持續15周之後就可以提升0.4個骨密度標準差,等於讓自己的骨質回升10%的密度。「負重運動」指的是肌力訓練,藉由肌肉負重訓練也能提供骨頭壓力的刺激,建議銀髮族可針對二頭肌、三頭肌、三角肌、臀大肌及腓腸肌做訓練,每下停5~10秒,每個動作每天做至少20下。李曉惠治療師提醒,除運動以外,還需要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來維持骨骼健康,更要從年輕時就要開始「儲存骨本」,如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及蛋白質等、透過適當日曬來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避免熬夜等健康生活形態,才能真正對抗「骨鬆」。【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吞一堆葡萄糖胺膝蓋還是痛?關節痠痛要補的還有這些
陳先生爬樓梯的時候常覺得膝蓋痠,後來女兒買了維骨力,還有一些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給他服用,但不止沒有改善,現在連走一般的平地,也會覺得腰膝痠軟無力。後來不過輕輕跌一跤,卻骨折了,檢查才發現他有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劉純君提醒,60歲以上中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是隨年齡老化而發生的膝關節痠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些光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都不見得會有效。 除了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也不要忽略「肌力不足」。林阿姨58歲身材豐腴,罹患糖尿病接近十年。 平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一看就是一整天,就算平時出門買菜,也是騎機車,即使五分鐘的路程,林阿姨還是堅持要騎機車。劉純君說,林阿姨說因為膝蓋痠軟、腳軟無力,多走幾步路膝蓋就會痛,她怎麼吞維骨力都沒效。 「吞維骨力當然沒效!」因為林阿姨膝蓋痛、腿痠的主因是大腿股四頭肌沒力,之前在門診的時候,常聽到來看新陳代謝科的病人說:「我不能運動,因為走路膝蓋就痛!」 可是愈不動,不但血糖無法降下來,愈不動就「愈不能動」因為肌力不足無法支撐,但是走路時全身的重量都落到膝蓋,當然一走路就痛,像林阿姨因為腿痠軟不想走路,結果就讓她的肌肉愈來愈無力,惡性循環之下,愈來愈沒體力。 ▍腿痠無力怎麼解決? ✔一定要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劉純君表示,林阿姨因為血糖控制太差,醫師說可能要打胰島素了,此時她才答應努力配合,除了飲食控制,配合低糖低油高蛋白飲食,並願意到復健科做復健跟重量訓練運動,雙管齊下三個多月後,血糖穩定。阿姨自己說,膝蓋有活力可以多動,也不會有「咖咖」的怪聲。 ✔什麼運動最好? 以前的觀念認為老人家的關節退化,就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所以通常會建議游泳等水中運動,但是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說,游泳可以讓關節輕鬆活動、練習心肺功能,但是負重量不足,如果只靠游泳的運動不夠,最好還要再加上一些負重的重量訓練。 負重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的鈣質吸收,改善骨密度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增耐力。例如:有膝關節退化的人,練習股四頭肌增加肌力,股四頭股有力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以及關節軟骨磨損,也讓關節周邊組織更強化。 一開始無法拿重物的人,可以先做徒手的重量訓練。利如深蹲、改良式伏地挺身等,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進行訓練。等肌肉比較有力,可以再加上棒式撐體,平常可以兩手拿啞鈴,或用保特瓶裝水增加重量,手拿保特瓶深蹲來加強訓練,如果有機會建議可以到醫院復健科,請專業教練推薦適合的運動。 另外,參加太極拳運動或是打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同時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也能練習反應力,連頭腦都訓練到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8 養生.樂活人生
一年斷2次腿、痛失么兒傷痛 夏韻芬50後體悟: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吧!
編按: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和關卡,如何轉念?知名理財節目主持人夏韻芬,曾多次經歷失去至親的悲傷,一度面臨崩潰,是一句「人生久別都將重逢」,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如今她不說自己「走出來了」,但卻用自己的經歷投身公益,鼓勵人們珍惜身邊的彼此,也在財務、人生規劃上做好「超前部署」。她自己則開始學會放鬆、不再事事要求完美,真正為自己而活。50歲這年,夏韻芬出了一場嚴重車禍意外。她右大腿骨折,在醫院足足躺了一個月才能下床,經過半年多的復健,總算恢復到能靠著手杖步行,卻在旅行途中,腿又斷了一次。「那時我想幫朋友拍照,結果一站起來,就聽到『啪』一聲,然後看到一截鋼釘從大腿裡穿出來。」再往前推5年,她在另一場事故中,失去最疼愛的小兒子。「很多人的人生是一個可預期的、線性的發展,畢業、結婚生子、事業有成,前半生辛苦一點,但下半輩子慢慢回甘。」夏韻芬接著說,「但我的中年,是酸甜苦辣忽然通通混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了。」無法化解的悲傷,就讓它自然存在從跑財經線的記者、到財經節目名嘴、主持人,也成了出書分享理財心得的暢銷作家,但面對失去孩子的痛,過去的一切成就,都無法填補。小兒子意外離世的那一年,夏韻芬曾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一系列文章,標題是「心痛的日子」,記錄那些撕心裂肺的時刻:「小天使、上帝的安排或是老天給的功課,沒有一句話可以安慰我,因為我要當的只是一個平凡的媽媽。」、「我常常在『正常』跟『悲傷』的兩端遊走,當我覺得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時候,卻又發現情緒像家裡的除濕機一樣,不知不覺就滿了,一旦滿了,便進入極端悲傷的宣洩情緒中。」「我自以為對於數字是夠敏感的,買水果是4的倍數,訂餐廳是4的倍數,出去旅行是『2大2小』,一家4口不多不少。現在忽然之間少掉了一個寶貝,買水果要3的倍數,買衣服不再一大一小,少掉的永遠就是少掉了,無法忘記,一直到永遠。」回想起這段日子,除了要面對心中永難癒合的悲傷,周圍親友的關心探問,也令人難以承受。「當別人不斷地來問『妳還好嗎?』的時候,要怎麼說:我不好?那簡直是無處可逃。」夏韻芬只好躲回學校念EMBA、學畫,在單純的環境中,可以暫時忘記人生中太多無法回答的問題。「我覺得人間最難的事情,就是生離死別。26歲我爸爸癌症過世、隔年最疼我們的外婆過世、31歲時我的小弟也因為車禍走了。但不管發生幾次,那個痛都是新的,你永遠不可能習慣。現在我會覺得,想念的時候,就哭、就悲傷沒有關係。」夏韻芬靜靜說著,神情仍有一抹藏不住的哀戚。推廣生前預立遺囑 比財產更重要的是愛原是無神論者的夏韻芬,後來也被朋友邀去參加教會活動、或是佛教的講座。終於她聽到一句讓她得到安慰的話:「世間所有的久別,都會重逢。」「很多信仰的觀念都在講:生命的逝去不代表一切就此結束,有一天我們會在某個世界再見面。這樣想,就讓我比較有活下去的力量。」她也曾經舉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的一句話:「死不是生的對立形式,而是它的一部分」,「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有一天我們還會和所愛的人重新相聚。」夏韻芬開始受邀到公益團體活動中演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聽眾,在分享的過程中,似乎也慢慢重整身心。「當我發現原來我有力量可以幫助這麼多人,就好像對我自己也是安慰。」2019年底,她更和房地產、保險業者和律師免費舉辦了一場講座,鼓勵大家在生前預立遺囑,不只為身後事預作打算(不動產如何繼承贈與、如何安排保險受益人等等),也藉此表達對家人的愛和心意,當天參與的200位聽眾當中,包括夏韻芬自己在內,有將近150人完成了自己的預立遺囑。「像我自己的遺囑裡,財產分配規畫只是其中一部分,重要的是,告訴我的孩子和家人我有多麼愛他們、我不在了之後不要太哀傷,好好照顧自己,偶爾想想我就好。喔,還有家裡要掛著我的畫!」夏韻芬笑說,那天她和見證律師分別完成自己的遺囑,「結果念沒幾行就想哭,只好交換念對方的遺囑,結果還是哭了。」但現場的氣氛溫馨大於悲傷,活動結束之後,現場送給每個人一枝玫瑰,「因為花會凋謝,但是香味會記得。」「大家往往忌諱談死亡,其實我們作任何事,像是跟朋友說好明天、後天或下個禮拜的約會,都在超越死亡。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會下一刻就突然遇上意外?」夏韻芬突然眼睛一亮,說道:先立好遺囑,就是人生的超前部署啊。一年斷2次腿 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該叛逆一些如果說至親的離世,讓夏韻芬學習如何直面死亡,那麼在50歲遇上的這場大車禍,則是讓她重新思考:活著最重要的是什麼?回憶從50歲起,長達4年多都在病床和復健中度過,夏韻芬幾乎是帶著無奈地苦笑:「吼,真的很慘。有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天爺要讓我承擔這麼多。」她從躺在病床到坐輪椅、再換成助行器,拐杖從三腳換到單腳,結果因為二度斷腿,整個過程又必須要全部重來一次。「我覺得那個過程簡直就像是地獄。」但這段地獄般的日子,如今從夏韻芬口中說來卻像是笑話:「我在復健的時候沒事做,就看《後宮甄嬛傳》打發時間。有一次復健師問我:妳哪隻腳是『ㄐㄧㄢˋ』腳?我心想,這右腳折騰我這麼久都好不了,『賤腳』當然是它啦!後來才知道,他說的是『健』腳,是問我哪隻腳沒問題。」第一次車禍腿斷的時候,夏韻芬手上還有電視節目,「當時大家都說:韻芬姐,我們等妳腳康復了再回來!我還在坐輪椅,就急著要回去做節目;但到我第二次腿又斷了的時候,電視台都換成年輕美眉站著報新聞了,誰要找我?」她偶爾應邀上通告,每個人見面的問候都是:好久不見!夏韻芬心裡的OS是:我以前是主持人哪!「大概我真的遇到太多了,如果不把它當笑話看,日子要怎麼過?」夏韻芬說,「我覺得人生有時福禍相倚,雖然車禍讓我離開螢光幕前,如今看起來,其實也剛好是一個退場的時間點,我沒上電視的那2年,大家都在罵名嘴(笑),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些想做的事,集結成了一張「叛逆清單」:包括拋夫棄子安排奢華旅行、學一直都不會的游泳、騎腳踏車、畫畫,而列在清單第一條的,竟是「闖紅燈」。「我真的這輩子沒闖過紅燈!從小不頂嘴、不違規,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目標,目前還沒達成。不再被別人眼中的形象捆綁 自己自在就好「我覺得我以前就是那種很ㄍㄧㄥ、很假仙的人,一直很努力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結婚以後也要做模範夫妻,認為一定要參與對方的生活。老公若不陪我去閨蜜的聚會,我就會生氣然後放話說:那我也不要去你的活動。」問她如今和先生的相處之道?她大笑:「看一個人看了30、40年哪可能不膩?如果夫妻間有共同興趣當然很棒,但各自安好也很OK。」如今夏韻芬和老公一年會安排一趟旅行,但是好幾對認識的夫婦或家庭一起揪團出遊,大部分時間大家各自活動,先生們打高爾夫球,太太們就一起去做SPA,但偶爾還是有2人相處的時光。她認為,中年夫妻其實可以學習適時調整彼此的關係,坦白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就像20幾年過去,直到最近我才跟先生說,我其實不喜歡叉燒包!我問他:你忘記我們以前去看《人肉叉燒包》多恐怖嗎?結果他真的不記得了。」以前夏韻芬還是一個喜歡幫大家做決定的人。「我會幫我兒子、老公挑衣服,然後上餐廳我會規定大家點菜不要重複,才能交換著吃。」如今她不再勉強別人,也放過自己,「以前我們有習慣每個禮拜回公婆家,現在如果我不想去,會坦白說我這周就不去了。但沒有強制規定之後,我還是一段時間會回去一趟,那就是真心的想去探望婆婆。」理想老後如何過 ?找個榜樣 以此為目標努力如今夏韻芬的人生規劃是:1/3工作、1/3做公益,1/3留給自己。她幫公益團體主持、募款,收入就回捐給主辦單位。「雖然賺得沒有以前多,但心裡的收獲很滿足。」也因為復健讓她愛上運動,現在她每周固定上健身房練重訓、做TRX(懸吊訓練),「去旅行的時候,要抬行李箱也沒問題。」有意思的是,夏韻芬的手機裡有一個清單,寫著「老的幾個榜樣」:裡面有洪蘭、廖玉蕙、黃越綏……,洋洋灑灑列著10幾個名字。她想和洪蘭一樣有智慧、和廖玉蕙一樣逆齡,希望有黃越綏的豪氣幽默……「我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想想,有沒有誰讓妳覺得:老了以後想過像他一樣的生活?然後就可以他為目標努力。」「我覺得我上半輩子都在告訴別人要怎麼在工作和財富上累積,但下半輩子,我希望能傳達生活的勇氣和樂趣。」夏韻芬說,如今許多人和她分享生命中所面對的關卡,她更能感同身受,「因為經歷過,所以我是真的理解。」「其實我真的不勇敢,但我有流著眼淚也能前行的勇氣,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吧!」自在中年,或許也就是夏韻芬走過風風雨雨,此刻的人生風景。原文:人生也需要超前部署!夏韻芬的50後體悟:相聚是奢侈、離別是常事
-
2020-06-28 科別.骨科.復健
衛福部核淮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許多長輩的夢魘,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也逐年增加,衛福部統計,我國每6.5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衛福部前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後,開放細胞療法,如今細胞療法也能用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亞東醫院與長庚醫院先後通過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改善疼痛。林口長庚骨科部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會愈高,50歲以上發生率為二到三成,70歲以上就會增加到七成,女性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等,會讓患者不願外出,且也會增加跌倒骨折的機率。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年紀的因素以外,其餘像是過胖、經常要搬運重物導致關節長期負重,或常常要屈膝的工作,曾骨折或脫臼等都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步會採取肌力訓練,加強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受損的機率,不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通常都是「痛到受不了」才來就醫,改善疼痛感往往是患者的重點訴求。一般改善疼痛的方式是開立消炎止痛藥,有些嚴重一點的患者會接受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或是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張毓翰說,不同的治療方式都有優劣,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對腸胃道會有傷害,而玻尿酸或PRP的效果則是因人而異。隨著細胞療法的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可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但缺點是要價不菲,一個關節20萬元以上。張毓翰說,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建議是「非」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嚴重到若要置換人工關節者,此方法不建議使用。張毓翰說,細胞治療目前仍屬於「高端醫療」,初步認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效果比PRP顯著,根據研究八成患者使用後有改善疼痛感,但價格實在太高,主要貴在實驗室培養幹細胞的費用,也期待未來成本降低,使用人數可以更加普及。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後會遇上骨質大量流失的「骨質跳樓期」,醫師建議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以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 也叫作骨質高原期(plateau) 或是最高骨本時期(peak bone mass)。骨質隨年齡加速流失,儲存骨本要趁早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週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越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越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就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時,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的存量。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很多人都知道骨頭裡面富含鈣質,但鈣在哪裡?「多喝牛奶,就可以補充鈣質嗎?」「石醫師,為了遠離骨質疏鬆,從現在起,我每天都要啃一塊豬骨頭!」咦,你可能還沒吃進鈣質之前,牙齒已經先掉光了。「礦物化」或「成骨化」,指的是把骨骼結晶黏著到骨蛋白表面的過程。那什麼是「骨骼結晶」呢?──是由鈣、磷跟氫氧基(Ca6(PO4)10(OH)2)所構成的一顆顆鈣鹽,而骨頭的鈣就是被深埋在這個結晶裡面。因此,假使身體中的鈣質不夠,可能就沒辦法黏出那麼多的骨骼結晶,如此的話,這脆弱的骨蛋白就無法「礦物化」,沒有骨結晶黏著到的地方,將變成致命弱點,很容易就裂開來。所以,補鈣、補磷就是為了構成這個骨結晶,鎂鋅銅錳等元素,則是讓結構連結得更加緊密的關鍵,其中磷、鎂、鋅、銅、錳都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唯獨鈣質往往是不足的狀態。「你要補鈣喔?我煮大骨湯給你喝。」老人家常常會這麼說,但是透過實驗發現,湯裡面根本就沒有鈣質,正因為骨結晶粒子太大,人體無法妥善吸收,而真正的鈣質卻被鎖在骨結晶裡面出不來。所以,大骨湯不是沒有鈣,而是它的鈣被鎖在骨結晶裡面,一般煮湯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打破骨結晶的共價鍵,所以鈣質無法游離出來。「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鈣質游離出來呢?」外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身體吧!身體當中的破骨細胞會分泌一些很酸的酵素,可以分解掉骨結晶,把鈣提取出來應用。顧好黃金十年,骨鬆不上門「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石頭醫師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曬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保持運動和曬太陽習慣「石醫師,曬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若是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若是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active)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inactive)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了,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曬太陽、作息正常,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多管齊下,治療骨質疏鬆症「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石頭醫師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下列就是醫師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用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比如福善美(口服)、骨維壯(針劑)、骨力強(針劑)等等,然而此類藥物可能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口腔衛生不佳者,或者是正要進行口腔手術(拔牙、植牙等),或是口腔癌症的病人,不建議接受此種治療。另一個風險就是容易發生非典型骨折,正因雙磷酸鹽類做法在於殺死破骨細胞,然而過度撲殺破骨細胞之後,本來由破骨細胞所清理的垃圾骨和受傷骨,就會大量被堆積下來,導致骨頭的脆化,於是造成非典型骨折的發生。美國醫療使用規定,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五年就要停藥,一年後再行觀察是否需要再服藥,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假期」。石頭醫師的做法則是三年就必須停藥一年,一年之後再來測骨密度,後續評估是否需要再治療。◆ 荷爾蒙療法、荷爾蒙替代療法主要針對更年期停經女性,但荷爾蒙療法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避免衍生造成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荷爾蒙替代療藥物問世,通常是使用在骨鬆合併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身上。比如說盜汗、失眠、心悸或耳鳴,加上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就會評估採用此法。另外,荷爾蒙療替代藥物有兩項使用原則,第一是低劑量,因為高劑量怕有致癌風險;第二是採用間歇性給予,吃一段時間就要停一段時間,把握住兩個因素,荷爾蒙療法仍然可以被安全的使用。臨床上,我偶爾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在盡量避開風險之後,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標靶治療:寶骼麗(針劑)另一種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寶骼麗,每半年施打一次,由於目前屬於比較新的藥,所以還未有併發症的統計資料。不過,就醫理上來說,應該跟雙磷酸鹽藥物不太一樣,透過控制破骨細胞的數目,不讓它大量增生,達到破壞的降低。同時,石頭醫師於臨床的使用,還是建議病人三年便停藥,待破骨細胞數量恢復,也能藉此清理一部分的垃圾骨,一年後可以有比較真確的骨密度後,透過檢驗數值的綜合判斷,再來評估是否再開啟療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主要分屬在骨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內科、家醫科醫療中。針對這個困擾大眾的疾病,唯有從根本上作好存骨本的培養,再到中後期延緩流失的因應對策,以及避免跳樓期的恐怖震盪,才能讓每個年齡層、每個性別、每個世代都能夠鎖住骨本,找回健康好骨力喔!石頭醫師的超前部署重點小整理:1.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2.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曬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3.關於曬太陽的原則,石頭醫師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穿短袖或是短褲的方式,要曝曬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曬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曬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BMW促進健康減碳救地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拜讀醫病平台清子教授一文,受益良多,感佩之餘,也來笑顰,談談我推銷多年的BMW運動。BMW是指Bus/Bike(巴士公車/腳踏車)、Metro(MRT)(捷運/火車/高鐵)、Walk(步行/走路)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減少或放棄出門開車或搭私家車/計程車的習慣,多騎單車(Bike),多搭公車(Bus),搭捷運(Metro)、火車或高鐵,從家裡出門到車站,要走路;在捷運車站或高鐵站內也要走路,下車後也須走路到辦公室或學校等,每天大概都會走15分鐘以上。雖然很多國內外的健身指南都告訴我們,運動要動到全身出汗,心跳加快到130。每天要運動30分鐘以上或快走一萬步以上。國衛院溫啟邦教授等根據美兆健康管理資料庫中1996至2008年,共計416,175名(男性199,265名,女性216,910名)個案,平均追蹤約8年所統計分析。研究團隊根據會員所填健康問卷資料,將個案運動量分為不運動、低運動量、中運動量、高運動量及非常高運動量五類,並將各分類組與不運動組做危險性比較,計算出各組的平均壽命。研究發現,只要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的運動量)與不運動的人相比,可減少14%總死亡與10%癌症死亡、延長三年壽命。之後,每增加15分鐘的運動,又可減4%的死亡與1%癌症死亡。這個每天運動,低運動量就可以,包括走路15分鐘也有效,重點在天天有恆的動!最近在與溫教授開會後聊天,我感謝他的這個研究給我推動BMW健身,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科學根據。他笑著說:「春宵一刻值千金,這第一個一刻,非常珍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最重要的一刻(15分鐘)啊。退休以後,放棄了四輪轎車,開始嘗試BMW的生活方式:公車(BUS)站或捷運(Metro)站不可能都在家門口,每天以之代步,多少要走一段,捷運站內,也得上上下下走一段,到了目的地,還要走一段。整天加起來,一定超過走路15分鐘的低運動量。就可符合上述每天超過15分鐘走路運動的要求了。每天出門,坐大車,有熟人或生人作陪,有專業的司機駕車,不也是另類的享受嗎?而且敬老悠遊卡每個月還有市政府自動劃撥進來的480元可用。等於是免費乘車啊!不論搭捷運或公車,還有博愛座(Priority seat)可享受,常常也承蒙年輕乘客讓座,令人感受溫馨的呵護,也默禱那位好心讓座的朋友,心神快樂,學業或工作順利;多站一程,增加身體健康。偶爾年輕人閉目養神或低頭划手機,沒有讓座,就輪到我享受站一段、鍛鍊身體了。有一次剛上公車,車子開動,身子晃了一下,有人馬上親切地起身讓座,卻發現讓座的紳士頭髮比我還白,再一看,居然是我的小學老師。兩人相對一笑,留下師生間另一件美麗的回憶。提倡BMW,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除了個人可以健身延年益壽以外,更可減少能源浪費,減少機車或小汽車的排炭汙染環境,對保護地球永續經營,應該也有貢獻喔!而且如果能夠保持到老了,還能自己健康活動,減緩需要他人服侍的時間,減少家人的負擔。每次看到捷運站電梯前的提醒排對禮讓的廣告,捷運或火車車廂內或公車內博愛座的溫馨說詞,或聽到捷運車內「請讓座給需要的人士(Please yield your seat to those in need.)」的廣播,都會有會心的感動。常常看到各種交通工具很有創意的文宣:諸如「禮讓助人有好運」、「愛心讓座助她好孕」,都會令人莞爾。也期待這些隨機教育,可以不斷提醒國民永遠保持一顆善良助人的心,敬老尊賢。每每看到捷運內空的博愛座,旁邊卻站了不少年輕人,都會有生活在文明國度的欣慰感。感恩啊!老人的骨頭比較多骨質疏鬆,偏偏老人肌力減退,步履不穩,加上可能視力衰退,容易跌倒。而老骨頭經不起跌,一跌就可能骨折,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就容易失能,甚至從此得靠輪椅,乃至臥床不起 ! 所以我常勸老人病友使用拐杖,畢竟三隻腳比兩隻腳穩當。我自己也開始身體力行,帶起拐杖。有一次在機場出關時,隨身行李需要經過X光檢驗,當我把手提包、外套及枴杖放進小箱內送進X光透視機時,旁邊的工作人員,迅速遞給我一把枴杖!讓我深深驚喜與感動。待人要用:「愛心,笑臉,傾聽。」愛心的力量無遠弗屆。以利益眾生為人生優先的價值,實踐助人行善。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必施於人。」是幫助他人最好的指南。童子軍要「日行一善」,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帶給對方也帶給自己快樂。不必期待對方道謝或報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間未到。如果接受你的幫助的人,再去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善的循環。這也是你的功德與福報。希望大家經常攜帶一把愛心拐杖在心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隨時遞出。助人助己,可能有一天,這把枴杖會回傳給你。期待大家以BMW促進健康,改善環保,以心中的愛心拐杖,讓世界更和諧更溫暖。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百分之八十停經女性,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天啊!骨質疏鬆難道是女性的天敵嗎?」美國統計資料粗估顯示,三億人口中約有一千萬的美國人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當中就有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女性!回頭檢視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百分之六十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當心!賺少花多的低骨本狀態骨質疏鬆以女性比例偏高,主要是荷爾蒙改變的關係,因為停經導致保護骨頭的雌激素大幅減少,少了這個天然的保護傘之後,就會容易加速骨質流失。骨折發生率前四名,分別是脊椎、髖關節、手腕和肩膀,臨床上的女性患者的骨折也多集中在這四處,特別是五、六十歲的停經婦女,因跌倒時手腕撐地,導致手腕骨折;到了七、八十歲,因為上肢反應變慢了,屁股直接跌坐在地,導致髖關節骨折;若是後仰躺,使腰部著地,脊椎骨可能就應聲折斷了。除了女性因停經導致骨鬆問題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一種「低骨本」的狀態,就是銀行存款不足,有點入不敷出的概念。儘管這群人還沒嚴重到骨質疏鬆的地步,但是骨頭裡面的鈣質含量降低了,處於一種「賺得少、花得多」且持續流失的時期。過去教科書上稱為「骨質缺乏」,容易誤導民眾以為是什麼疾病,如今已經不再這麼說,儘管這不是一種病症,卻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會隨著年紀或身體狀況而下降的低骨本。透過積極介入之後,可以延緩或逆轉這個過程,讓自己的骨本至少不再流失,或是減緩流失的速度。流行病學調查,髖關節骨折致死率節節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發生嚴重的骨折,還可能導致死亡。臨床門診上,骨質疏鬆的個案,男女比例相差很大,但根據資料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女生大概占百分之十五,男生則是百分之二十二。「為什麼男性的死亡比例更高?」相信是很多人的疑問。有些男性患者菸不離手,本身肺部就不夠好,加上髖關節受傷開刀後,變成長期臥床的狀態,久躺之後產生褥瘡,容易感染,或是積痰形成肺炎,最後併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仔細推敲之下,可以發現死亡的關鍵在於「臥床」,因為面對年紀較大的病患,通常會提醒家屬:「記得盡快脫離臥床的狀態,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讓身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因骨折所導致的高死亡率。相較於其他癌症與流行疾病,政府民間機構都會不斷宣傳大家早期檢查、早期治療,骨質疏鬆卻沒有積極的宣導和防護機制?原因就出在,即便目前有健保,骨質密度檢查都是需要自費的項目。回歸到「預防醫學」的範疇,其實骨質疏鬆症比起癌症治療,相對簡單多了,只要投入一些資源,把骨本照顧好,就能減少骨折的機會。以家庭社會負擔而言,若是家中有老人發生骨折,勢必會造成家庭照護的問題,使病患與照顧者陷入生活與經濟的困境。因此,就全民福祉的長遠性來看,國家政策的積極介入,進行大規模的骨質疏鬆症預防,確實有其必要性!(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2 科別.骨科.復健
摘菜腰疼突跌坐在地 原來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嘉義縣68歲黃太太退休後自己做了一個開心農場,每天細心照顧蔬菜再贈給鄰居,但某天摘了幾把菜一站起來卻覺得腰部突然痛了一下,跌坐地上爬不起來,嘉義長庚骨科醫師李建穎發現黃太太同時有2處脊椎壓迫性骨折,以「微創脊椎椎體成型術」治療,術後疼痛立即改善,1小時即可下床。黃太太表示,原本每天的退休生活十分愜意、充滿活力,被診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後,第一次看的醫師建議她臥床休息,使用背架輔助並服用止痛藥,但過了1個月病情也沒好轉,從床上坐起來就疼痛難耐,更別說走路或站立,讓她都快得憂鬱症了,後來友人介紹到嘉義長庚骨科門診,照動態X光、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同時有2個骨折地方。李建穎表示,同時發生2處以上脊椎壓迫性骨折並不常見,但近1個月來就有2位病人同時有2處脊椎壓迫性骨折,表示高齡人口的骨質疏鬆性骨折越來越多,許多停經後的女性或年長者不知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常因不當出力或只是輕微跌倒就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李建穎說,「微創脊椎椎體成型術」使用骨水泥填充脊椎骨裡的空洞,傷口不到0.5公分,術後疼痛可立即明顯改善,但如治療後病人沒有改善不良姿勢和習慣,繼續搬重物,仍可能在其他脊椎骨再次出現壓迫性骨折。李建穎建議,高風險族群可定期做骨質密度檢測,有骨質疏鬆的病患可與醫師討論如何保健、預防與治療,如多攝取乳製品、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及運動,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3等等。
-
2020-06-22 新聞.長期照護
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
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根據國健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有很多細微跡象是衰弱警訊,但常被「我老了才這樣、很正常」為由選擇忽視,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長輩過去一年若曾有跌倒經驗、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長期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有憂鬱症、失智症、營養不良或慢性病者,都是衰弱高風險族群。有衰弱狀態長者常因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多種藥物及營養不良,增加跌倒風險,導致骨折、失能,甚至臥床不起。開業診所醫師吳震世表示,長輩一旦臥床,平均餘命恐剩7年;反之,及早發現衰弱狀態,尋求社區資源幫助,長輩可多享受14年以上健康老年生活。吳震世指出,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王奶奶有憂鬱等衰弱前期徵兆,可帶著她到診所診斷,轉介至心理諮商診所或由社工協助,改善其憂鬱情緒,避免王奶奶因吃不下引起營養不良,減少罹患肌少症及摔倒風險,降低失能機會。國健署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公布新版高齡整合照護指南為基礎,製作「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民眾在家就能替長輩評估,若有任何1項異常就是衰弱前期、符合2項即為衰弱。該評估中的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民眾可詢問長輩「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則依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進行評估;營養狀況是以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為標準;若過去2周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則有憂鬱可能。吳震世提醒,評估項目只要有一項異常,應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衛生局所也可提供如長者運動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
-
2020-06-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天然的」鈣補充劑是防骨鬆最有效方法?教授這麼說
讀者郭先生在2020-6-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聽說「海藻鈣」是最好的鈣質,因為它是天然鈣,吸收使用率又最好,是真的嗎?https://www.vitabox.com.tw/healthinfo/calcium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2-5發表在一家叫做Vitabox(維他盒子)保健品公司網站的文章,標題是:專家幫你一次搞懂鈣的功效好處…。這篇文章沒有作者,而內容也沒有任何人名。所以,所謂的專家大概就是保健品公司本身吧。這篇文章很長,但它所要傳達的訊息其實是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所有人都需要補充鈣,二、最好的鈣補充劑是Aquamin品牌的海藻鈣。好笑的是,這位專家竟然是如此糊塗,一方面秀出圖片顯示Aquamin品牌是愛爾蘭原廠,但文字內容卻說它是英國原廠。不管如何,這篇文章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要買Aquamin品牌的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天然的》及《高吸收率》。有關《天然的》這個常見的行銷噱頭,我早在4年多前就已經發表天然就是好?,告訴大家《天然的》非但不見得就比較好,而且還可能是很危險(如毒蘑菇)。我也在兩年前發表維他命,天然?,告訴大家美國FDA沒有對《天然》下定義,而科學上也一樣無法定義什麼是「天然」。縱然是從動物或植物萃取出來的營養素,在萃取,純化,及製劑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使用一些物理或化學處理。所以,儘管源頭是天然,但最後的產品卻可能已經遠遠偏離天然了。如果您還是堅持要《天然的》,那請問,有什麼東西是比食物及飲水來得更天然呢?可是,偏偏就是有人一方面花錢把天然的鈣去除,然後另一方面再花錢買非天然的鈣來吃。這就是所謂的《追求天然》?(請看硬水會造成腎結石?)。至於所謂的海藻鈣具有《高吸收率》,這篇文章又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數據,但偏偏就是沒說出數據是從何而來。它也說碳酸鈣是最不好的,因為它是合成的,吸收率也是最低的。可是,信譽卓著的梅友診所卻說,如果有需要補充鈣的話,碳酸鈣是首選。我到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去搜索,沒看到它有說海藻鈣的吸收率是最高,但卻很諷刺地看到它說海藻鈣就是碳酸鈣。所以很顯然,海藻鈣有高吸收率這個說法,是台灣這家保健品公司自創的。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有列出13篇與它相關的論文,而其中只有一篇是有測量骨密度的。它是在2014年發表,標題是Supplementation with calcium and short-chain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ffects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but not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補充鈣和短鏈果糖低聚醣會影響停經後女性的骨轉換指標,但不會影響骨礦物質密度)。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服用Aquamin海藻鈣不會增加骨密度。事實上,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不會增加骨密度,也不會降低骨折發生率。例如: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攝入和骨礦物質密度: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從飲食來源或通過服用鈣補充劑來增加鈣的攝入量會導致骨礦物質密度的少量非漸進性增加,但這不太可能導致臨床上骨折風險的顯著降低。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Risk of Fracture: Systematic Review(鈣攝入與骨折風險:系統評價)。結論:飲食中鈣的攝入與骨折風險沒有關係,並且沒有臨床試驗證據表明增加飲食中鈣的攝入可以預防骨折。 鈣補充劑預防骨折的證據微弱且不一致。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或維他命D補充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發生率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在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中,與安慰劑或不進行治療相比,使用含鈣,維他命D或兩者的補充劑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的風險較低無關。 這些發現不支持在社區居住的老年人中常規使用這些補充劑。詳情請看鈣或維他命D不會降低骨折風險。哈佛大學的網站有一篇2018-2-12發表的文章,標題是Calcium, vitamin D, and fractures (oh my!)【鈣,維他命D和骨折(天哪!)】。我們建議人們從食物中獲取鈣。鈣的飲食來源無處不在,包括牛奶、酸奶、綠葉蔬菜,如羽衣甘藍,豆類食品,如黑眼豌豆,豆腐,杏仁,橙汁等等。比起服用鈣或維他命D補充劑,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保持骨骼健康和降低骨折風險,例如規律的體育鍛煉。詳情請看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網站有一篇文章,標題是Calcium Supplements: Should You Take Them?(鈣補充劑:您應該服用嗎?)。它有一個小節的標題是The Best Calcium Supplement Is None(最好的鈣補充劑是沒有)。它引用Erin Michos醫生說:「多項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對預防髖部骨折幾乎沒有益處。 另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鈣補充劑與結腸息肉(可能會癌變)和腎結石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鈣補充劑可能會增加心臟動脈中鈣積累的風險。」(註:有關補鈣增加心臟病風險,請看補鈣傷心?)原文:鈣:天然的?需要補充?
-
2020-06-20 新聞.健康知識+
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8項評估報您知,若有任1項異常需尋求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您過去1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功能評估報您知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Guidlines,ICOPE),以社區為基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服務模式,提出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以延緩衰弱與失能,維持及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心理健康。「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量表(1) 記憶力:說出 3 項物品,例如:鉛筆、汽車、書,請長者重複,並記住,問完第 2 題後再詢問一次。(2) 定向力:詢問長者「今天的日期?」(含年月日)「您現在在哪裡?」(3) 椅子起身測試:14 秒內,可以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五次。(4) 在過去三個月,您的體重是否在無意中減輕了 3 公斤以上?(5) 您是否曾經食慾不振?(6) 您的眼睛是否有任何問題:看遠方、看近或閱讀上有困難、有眼睛疾病、或有正在治療的疾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 請跟著我唸 6、1、9,是否兩耳都聽得到(8) 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情緒低落、沮喪或沒有希望?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做事情失去興趣或樂趣?評估發現異常,可以找哪些資源幫助?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1項異常,可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除此之外,衛生局所也可提供民眾有關健康促進的社區資源,例如:長者運動相關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讓長者獲得完整照顧,並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骨鬆藥記得定期看牙 避免顎骨壞死
年紀漸長,骨質漸漸流失。張媽媽五年前在家中浴室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藥品。沒想到使用一陣子後牙齦腫脹疼痛,雖然接受拔牙治療,但疼痛感持續加重,牙齒也開始鬆動、化膿,回診才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下顎壞死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但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導致嚴重顎骨壞死等不良反應,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為顎骨壞死暴露。治療骨質疏鬆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單株抗體藥品等,以及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雙磷酸鹽類的骨鬆藥品約有七種,但很多民眾以為只要吃了就是「保骨」、「補骨」,因此一直用藥。沈采穎表示,雙磷酸鹽類的治骨鬆藥物導致顎骨壞死,臨床上並不少見,建議長期用藥民眾,服藥兩年就要請醫師評估是否繼續使用,也要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另外,接受拔牙或其他手術前,也要須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及病史,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風險。
-
2020-06-20 橘世代.健康橘
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5下,一下按壓3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失眠穴道: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老花眼穴道: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肩頸痠痛穴道: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熟齡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工關節術後金屬過敏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81歲的王奶奶,過去沒有任何藥物或是食物過敏的病史,因為雙側膝關節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先後在同一家醫院接受左右兩側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改善很多,門診追蹤關節的功能及X光片的檢查,也都恢復得很好。然而就在術後六個月左右,慢慢的在身上及四肢開始出現奇癢無比的癢疹(如附圖),起初以為是藥物或食物過敏,因此求助皮膚科及免疫科醫師。然而經過皮膚科醫師及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初步排除這兩種過敏的可能,推測王奶奶極有可能是對人工關節中的金屬過敏所致。人工關節置換的原理,主要是將磨損的關節面切除適量骨頭後,將金屬的人工關節,像牙齒換牙套一樣的方式,包覆固定在切除的骨頭表面,用以取代磨損切除的關節面,而磨損的軟骨則由高分子聚乙烯塑膠墊片來取代。因此其成分包含金屬及非金屬的部分。以現在的人工膝關節為例,股骨元件的部分主要是鈷鉻鉬合金所組成,脛骨主要是鈦合金的成分,位於兩者之間的脛骨墊片以及髕骨元件則為高分子聚乙烯墊片。至於人工關節材質過敏的情況,臨床上確實不常見。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關節金屬成份中的鈷(cobalt)、鉻(chromium)或是鎳離子(nickel)釋出,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皮膚起類似蕁麻疹的疹塊。病患臨床上的表現,通常會有局部搔癢的情況,國外甚至也有文獻報告,病患接受人工膝關節術兩年後狂掉頭髮的案例報告,至於關節本身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腫脹僵硬的情況。因為這種過敏反應是屬於所謂延遲性免疫反應,跟我們認知的藥物或食物過敏不一樣,通常不會在手術後就馬上發生,而常常在術後半年到兩年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因為發生的機會很低,文獻上大多是零星的病例報告,因此對於真正發生的機會有多少不得而知;對於其診斷的方法,則必須仰賴臨床醫師的警覺性及詳細的評估才能確診。如果要證實是否有金屬過敏的情形,可以安排病患至臨床毒物科,透過抽血、驗尿或是採集關節液中的金屬離子成分,看看是否高於標準值。一旦確認是金屬過敏,其治療方式,症狀較輕者,可以採取症狀治療,例如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塗抹患部,同時搭配口服抗組織胺類的止癢藥物;而較嚴重者,可以在醫師的處方下給予適當的免疫抑制劑,不過必須要小心的是,當免疫被抑制後,則有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險。如果人工關節的部分,因為過敏反應而有鬆脫或是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上述方式無法改善症狀,在與骨科醫師充分討論下,關節可能需要做清創手術,或是原來的人工關節必須先移除,等免疫反應過去後,再重新置換新的關節,才能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再重新置換的時候,就不能再置入相同金屬成份的人工關節,而必須考慮另外使用較為特別的材質,例如在人工關節金屬表面塗層黑晶瓷(Oxinium),不會讓這些金屬離子直接接觸人體或是逸出,即可避免發生金屬過敏的情況。雖然說預防重於治療,然而,臨床上人工關節術後發生金屬過敏的機會其實很低很低。一般而言,民眾在接受關節手術前,倒是不需要常規做金屬敏感性測試。但是如果曾經有過金屬過敏病史,特別是對鎳、鉻等金屬製品過敏的病人,術前應該主動告知骨科醫師,透過共享決策(Share-Decision Making,SDM)的方式,先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也可以安排做金屬皮膚貼片測試(Skin-Patch test)或是抽血做淋巴球遷移抑制測試(Lymphokin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等檢查;如果結果高度懷疑有金屬過敏的現象,才考慮去使用這類特殊材質的人工關節。不過這類特別塗層處理的人工關節,價格不菲,目前健保也不給付。 除了人工關節外,其實很多金屬的植入物,例如用來固定骨折的鋼釘鋼板,都有可能會發生所謂金屬過敏的現象。文獻報告這類金屬過敏的情況,發生在固定物鬆動或是功能不佳、磨損嚴重的病人身上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其主要的原因跟血液中金屬離子濃度有關。發生的機會不高,因此診斷必須依靠臨床警覺性,重要的是必須與感染來做鑑別診斷。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總是看到賊? 長輩用藥要注意...不慎恐引發「譫妄症」
「這邊有蟲!我在抓蟲,你沒看見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長姚美惠表示,失智的爸爸近日雙手總不停抓東西,一下抓蜘蛛,一下抓蟲,常分不清白天黑夜,甚至嚷嚷見到家裡被人闖空門。桃園醫院身心科主任蔡孟釗提醒,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罹患率更高達一半,家中如有長輩住院需多加留意。姚美惠說,爸爸近期常說看見有小偷進家門,還會在半夜自行外出抓小偷,幸好被善心鄰居發現,該狀況導致媽媽整日不敢離開爸爸,有時累到不小心睡著,爸爸也趁機偷溜出門。她表示,在撥打1966諮詢專線後,經長照專員評估與說明,申請到日照中心服務、已進入桃園醫院陶樂居照護。什麼是譫妄症?蔡孟釗解釋,譫妄的症狀多元,患者可能會出現無法辦認日夜,白天清醒時感到嗜睡、晚上則睡不著夜間躁動,經常自言自語,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幻覺、看到蟲或死去的親人等,嚴重者會將身上的尿管、點滴管拔掉,讓醫護人員不易照顧。蔡孟釗表示,譫妄的危險因子為年紀,年齡越大風險越高,患者如有內外科、泌尿系統、骨折或慢性病等需要多重用藥,較易發生譫妄症,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高齡住院病患罹患率更高達一半。他提醒,家中如有長輩需多留意用藥狀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譫妄症,就算是到一般皮膚科、耳鼻喉科看診,使用過止癢皮膚藥、感冒藥等,都需主動向醫師告知用藥史。蔡孟釗指出,譫妄症的患者需要外界給予輔助,像是讓患者居住在病房內有窗戶且明亮的房間,以光線提醒提醒白天黑夜,或由家屬帶著照片,時時提醒患者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此外,譫妄症患者不可受到太大刺激,在單純安靜的空間休養就能逐漸改善。【瘦多熟齡健康大小事↘↘↘】。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7 橘世代.健康橘
喝牛奶長骨?自己吃得很營養? 醫師解析:怎麼吃才對
一位婦人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骨折,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經醫師問診及進行「活血檢驗」發現跟她吃得不對、導致骨質癒合不佳有關。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功能醫學醫師徐毓婷指出,許多民眾以為自己吃得很營養,但其實可能根本沒吃對,這類問題更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徐毓婷指出,婦人接受左小腿脛骨及腓骨骨折手術,並努力喝牛奶和嘗試長骨偏方,但花了錢卻未見成效,術後一直無法行走。X光顯示,她的鋼板和骨頭排列沒有問題,但碎骨之間就是無法長出新的骨頭,以致無法癒合。後來婦人由骨科轉介至功能營養醫學門診,以活血檢驗方式進行檢測,發現婦人雖每天喝牛奶、大骨湯、吃鈣片補充鈣質,但因為血液的流速不佳及體內自由基太多,導致吃下去營養都無法運送到骨折處,所以怎麼補充,骨頭還是不長。徐毓婷說,吃下去的營養到不了該去的地方,還是白費。因此,經補充優質的必需胺基酸、鈣片、維他命D、C的第一個月,她走路的步伐慢慢變大;第二個月從X光片即可看到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她說,每個人出現的症狀或疾病,都是相互關聯且有其根源;身體的狀態和每天攝取的食物、營養有很大的關係。現代人每日攝入過度加工的食物,加上長期累積的壞習慣,疾病不知不覺就找上門了。功能營養醫學,就是在疾病前期,針對營養素的缺乏,及不良的飲食習慣進行調整,讓身體往好的方向走。除了這名骨折婦人,也常有老人家以為每天應得吃淡、有吃飽就好,但卻常因為忽略了好的蛋白質,以致經常疲勞、虛弱,容易跌倒。還有人改不了喝茶和咖啡的習慣,以為可以養生和「顧肝」,殊不知卻可能因喝進太多咖啡因而阻礙骨質吸收,容易引起骨折。另則是太常外食,無法選擇穩定性高的油品,食物經常以豬油、花生油、沙拉油烹飪,都可能影響身體的健康。在改善方面,當發現身體慢性發炎或血液流速不佳,可以用魚油、維他命C來幫助提升血液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而補鈣也不只是吃鈣片,應該還要增加必需胺基酸和足量的維生素D,這樣身體細胞才能真正完整吸收鈣質。且喝牛奶也應注意,若是對牛奶過敏或有乳糖不耐症的病人,反而會因為拉肚子而流失更多營養素。【更多關於「健骨」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橘世代如何存骨本? 醫:先從飲食、太陽下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停經後婦女使用抗骨鬆藥品 拔牙安全嗎? 藥記3原則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現年72歲的張媽媽,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長期背痛、腰痛。5年前曾在家中浴室意外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便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bisphosphonates)。可是,張媽媽不時會感覺牙齦腫脹疼痛,但因怕痛而拒絕就醫治療,最近因牙痛不已,決定去看牙科並接受了拔牙手術,手術後發現傷口一直無法癒合,牙齦疼痛感加重,下唇麻木感、牙齒鬆動、化膿,再次回診就醫,經追蹤用藥史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所引起下顎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咦~張媽媽使用骨質疏鬆藥與下顎腫痛,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症造成顎骨壞死並不常見。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聽從處方醫師的醫囑,並定期進行口腔追蹤,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宜由醫師評估,以降低顎骨壞死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 留意可能嚴重不良反應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單株抗體藥品、女性荷爾蒙製劑,和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經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它能有效減少髖骨、脊椎或非脊椎骨折的風險,有每周或每月服用一次的口服劑型,也有三個月或一年施打一次的注射劑型。然而,有些民眾可能不知道,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可能會導致罕見卻極嚴重顎骨壞死的不良反應,症狀表現如口腔疼痛、腫脹、下唇麻木感、化膿、牙齒鬆動等,最嚴重症狀為顎骨壞死暴露。此外,這類藥品也可能發生大腿、鼠蹊部或髖部疼痛的不良反應,曾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報告。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停經後婦女,若正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品,例如alendronate、ibandronate、risedronate 及 zoledronic acid 等雙磷酸鹽類藥品或denosumab單株抗體(註),且罹有糖尿病、使用類固醇、有吸菸習慣、口腔衛生不佳或用藥期間曾拔牙者,更應留意上述嚴重不良反應症狀,早期發現,減低傷害。對此,政府也多次針對雙磷酸鹽類藥品發布警示,提醒醫療人員及民眾,用藥期間應避免施行牙科侵入性手術,若需進行牙科治療,宜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討論與評估。註: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單株抗體藥品denosumab,也可能會有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降低顎骨壞死風險 藥記3原則原則1:注意不良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顎骨壞死的病例僅佔少數,若長期使用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感覺口腔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可能就有顎骨壞死的風險,要立即回診。原則2:主動告知病史及用藥史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婦女應定期回診,與處方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的用藥風險;如有需要進行拔牙、植牙等侵入性之相關手術,或是嘴巴或牙齒有任何問題,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調整相關治療計畫。定期至牙科檢查時,或是進行拔牙、牙周侵入性手術前,亦須主動告知牙醫師相關用藥史及病史,例如是否正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denosumab或類固醇等藥品,以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原則3:用藥期間隨時注意口腔健康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的病人,需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平時注意口腔清潔,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檢查口腔牙齦,若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應告知處方醫師或牙醫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顎骨壞死雖屬少數案例,但仍不可忽視。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牙科檢查,用藥期間留意不適症狀及口腔健康;做侵入性牙科治療時,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充分溝通,減少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確保用藥安全。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醫師告訴你那些部位較易骨折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相信是很多人的疑惑。你沒聽錯,肩膀也會骨鬆,只是比例比較少而已。肩膀雖然不是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部位,卻是人們可能忽略的關鍵位置。一般而言,骨質會不會容易流失而疏鬆,通常取決於骨頭的結構和功能。骨頭結構分為兩層,外面硬的那層是皮質骨,又稱為緻密骨;比較深層的是髓質骨,也稱作海綿骨,由無數根的骨小樑所構成的。兩者比例影響著骨頭的強度。 如果說,你的皮質骨(緻密骨)比較厚,代表骨頭對抗壓力的能力比較好;反之,若是髓質骨(海綿骨)比例偏高,那麼就要特別留意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好比鴕鳥蛋和一般雞蛋,蛋殼越厚越細密,就越不容易敲破。身體各部位的骨頭,皮質骨和髓質骨構成比例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皮質骨比例高,有的地方髓質骨比例高。皮質骨越厚,越不易骨鬆?「唉唷,我的肩膀受傷了!」今年剛滿七十歲的王太太,因為不小心在廁所滑了一跤,來不及用手掌阻擋跌倒,使得肩膀直接撞擊地面,造成上臂肱骨粉碎性骨折。透過X光檢查之後,發現肩膀早有嚴重的骨質疏鬆,這次跌倒只是把問題凸顯出來而已。從結構上來看,是否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取決於骨頭的髓質骨比例,像是先天上髓質骨比例高的脊椎,外殼硬的皮質骨就比較薄弱,會大大提升骨折風險。再以功能上來看,儘管皮質骨和髓質骨的比例適中,某些骨頭也還是會因為跌倒後容易撞擊而受傷,就會把這些骨頭列入骨質疏鬆好發的位置。舉例來說,髖關節主要用來支撐身體的重量,當臀部跌坐在地板上時,就會造成髖骨的傷害;或是跌倒時直接用雙手撐地,也會造成手腕的骨折。髖關節、手腕等處的皮質骨比例高於脊椎,但為何仍容易發生骨折?主要因素就是跌倒後,這兩處的骨頭是容易受到撞擊的地方。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肩膀的髓質骨比例其實比手腕更高,理論上肩膀的抵抗力應該小於手腕,那麼為什麼手腕卻比較常發生骨折?就是因為手腕代替肩膀受罪。年輕人跌倒,通常會用手腕撐地,順勢跳起來就沒事了;但老人家就不同了,一旦跌倒時,手腕撐地,骨頭就會應聲斷裂。當然,若是老人家的肩膀直接撞擊地面,肩膀也會受傷骨折。只是就整體統計而言,手腕骨折比例還是高於肩膀,其中原因就是跟跌倒的姿勢有關。骨鬆引發骨折,排名前四名部位「石醫師,我爸爸平時都好好的,怎麼一摔倒,就爬不起來了?」究其原因,在於年紀越大,骨質流失越厲害,也就容易造成粉碎性或壓迫性骨折。隨著人口老化,加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發生率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中,骨折正是骨質疏鬆相伴而來的「隱形殺手」,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只要跌了一跤之後,即便接受手術治療,可能從此再也就站不起來了,甚至為此跌掉了性命。以下,就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因為骨質疏鬆症而導致身體好發骨折的地方。●骨折好發第一名──胸腰椎胸腰椎交界處的第十一胸椎到第二腰椎的地方,這四節最容易發生壓迫性骨折。除了骨頭組成有較高比例的髓質骨(結構問題)之外,也因容易跌倒時而受傷(意外撞擊),於是成為骨折好發率的第一名。●骨折好發第二名──髖關節髖關節是支撐身體的大關節,皮質骨與髓質骨的比例也很好,照理說來,應該不容易因骨質疏鬆症。然而,發生跌倒的當下,若是老人家手腕來不及反應撐地緩衝,造成臀部直接撞擊地面,可能就會使髖骨受傷骨折了。●骨折好發第三名──手腕五、六十歲的人發生跌倒的瞬間,大都會反射性的使用手腕用來撐地阻擋。肩關節、髖關節和腰椎,也就有了代罪羔羊的保護了。所以儘管手腕的骨頭組成比例不錯,可是當骨質開始流失、抵抗力下降的時候,一次強力的撞擊,仍會導致手腕骨折。●骨折好發第四名──肩膀肩膀的骨質結構類似脊椎,特別是皮質骨很薄、髓質骨比例又高,因此極其容易造成骨質疏鬆。但是因為肩膀比手腕較不易受傷,所以一般人不會留意到肩膀的骨鬆問題,尤其是跌倒時,手腕或是臀部已經先著地,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相對地保護到肩膀免其受傷。根據統計,手腕骨折大多好發在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而髖關節及脊椎的骨折則好發在七、八十歲。這就說明了,七、八十歲老年人的上肢反應力已經很差了,所以一滑跤時,通常已經跌坐在地上了。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骨質疏鬆症並沒有明顯症狀,不像糖尿病會透過疲倦、口渴、多尿,或是體重減輕來示警,頂多感到些許的腰痠背痛。然而,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年輕人和老人家又不同。美國有份統計資料,高達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曾發生過腰痠背痛,因此很難用此評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除此之外,駝背、身高變矮等症狀,就相對有意義許多,可能是脊椎發生變化或受傷,骨質有所流失,導致哪一節的脊椎骨受到壓迫或是塌陷的情形。可怕的「隱形殺手」,不會告訴你,它已經悄悄來到你的身邊,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候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原來自己已成骨鬆一族!(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折手術後為何沒好? 醫師:還要補對營養素
一位婦人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骨折,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她懷疑是手術失敗所致,但經醫師詳細問診及進行活血檢驗後,認為是患者沒有補充對的營養素,導致術後骨質癒合不佳。經補充優質蛋白質、鈣片、維他命D、C後兩個月,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如今已可以正常行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功能醫學醫師徐毓婷指出,骨折發生經手術接合到骨骼生長強度好,可以應付正常的生活,快的話是手術後8周,慢的話要6個月。當病人手術後骨頭一直無法癒合,可能是「延遲癒合」或是「不癒合」的併發症。這位婦人接受左小腿脛骨及腓骨骨折復位手術,將碎骨整齊的拼湊在鋼板上,但自手術後一直無法行走。她雖積極接受復健,也努力喝牛奶,並嘗試鄰居們提供的長骨偏方,但花了大錢也沒有看見成效。回診追蹤X光時,鋼板和骨頭排列沒有問題,但碎骨之間就是無法長出新的骨頭。她說,這位患者由骨科轉介至功能營養醫學門診,活血檢驗發現她雖每天喝牛奶、大骨湯、吃鈣片補充鈣質,但因為血液流速不佳及體內自由基太多,導致吃下去營養都無法運到骨折處,所以怎麼補充,骨頭還是不長。徐毓婷說,吃下去的營養到不了該去的地方,還是白費。因此,經補充優質的必需胺基酸、鈣片、維他命D、C的第一個月,她走路的步伐慢慢變大;第二個月從X光片即可看到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她說,好的長骨配方必須腸胃吸收順利、血液健康配送和有正確的營養素,「不是缺什麼就吃什麼,重點是看身體怎麼去吸收它」關於鈣質的補充,觀念也要正確,而不是一味的喝牛奶,例如對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的病人,反而會讓病人一直拉肚子而流失更多營養素。對於身體慢性發炎或血液流速不佳的病人,可以用魚油、維他命C來幫助提升血液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而補鈣也不只是吃鈣片,我們還要增加必需胺基酸和足量的維生素D,這樣身體細胞才能真正完整吸收鈣質。徐毓婷說,很多病人覺得手術後靠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就沒問題了,而忽略了手術後的保養及營養補充,尤其是老年人,有抽菸習慣者,或是有糖尿病,腎臟病慢性病者,這些族群本來傷口或骨質癒合就慢,更需要好好注意自己的養分攝取,才不會讓完美的手術功虧一簣。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老後身高少4公分? 當心這3部位易骨折
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 林高田醫師說明,骨鬆一開始很難警覺,一直要到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或饒骨骨折,才會警覺鈣質流失,骨頭密度變低。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提醒民眾多注意,特別是不同年紀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骨折的三個部位也有所不同: 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位於手腕處。女性比男性多,多因50-60歲開始骨質疏鬆,若同樣跌倒用手去支撐,年輕人可能會斷在舟狀骨或腕骨,或是韌帶處受損,但對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容易斷在骨頭,尤其是舟狀骨,手腕處的骨折。 2. 六十至七十歲間「髖骨骨折」:骨盆像一個碗狀凹進去,骨股頭則是一個圓球,而髖骨活動的角度特別大,不受限制。骨股頸下面的大小轉,上面突出來稱為「大轉子」,下面稱叫「小轉子」,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距離很寬,被稱為「轉子間骨折」,隨著年紀大骨質流失,此處的骨頭早已空空洞洞,易形成髖骨骨折。 3.七十至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包括腰 椎、胸椎皆有可能。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骨頭裡面是海綿骨,而骨小樑則是骨頭很小的結構,因為骨鬆而慢慢垮掉,這也就是年紀大了,身高漸漸變矮的原因之一。 林高田醫師指出,從一般骨質疏鬆觀點來看,如果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骨鬆情形越來越明顯,導致身高變矮,若差距4公分以上,就要開始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醫師說,骨密度的變化通常不會非常快速,不像量血壓、血糖需要一直要監測,建議約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也可前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點選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先以簡易的評估方式,提早警覺預防,判斷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千萬別等到骨折時,才驚覺骨質已流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老倒縮只是老化現象? 你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了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