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馬桶
共找到
387
筆 文章
-
-
2022-08-12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飲品需慎選 避免攝取高熱量又喝超標細菌
炎炎夏日讓人受不了,許多人手搖飲不離身,不過有教授提醒夏季喝飲料確實很多陷阱,原因在於大家容易忽略2件事,宅在冷氣房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糖分熱量,其次是製作飲料的原料和器械可能消毒不完整,造成生菌數超標,喝下比馬桶更多的細菌。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臉書表示,夏季飲料陷阱多,第一是糖分,因為夏天常常宅在冷氣房內,身體會有「非夏天」錯覺,不知不覺會過量攝取熱量,其次就是生菌數超標問題。飲料生菌數超標除了反應出配製飲料的SOP發生問題之外,也還可能包括原料和器械消毒是否完整都可能有疑慮。招名威指出,目前會被檢出的衛生標準包括「沙門氏桿菌」和「腸桿菌」,腸桿菌標準為10 CFU/mL。因此若喝700毫升含糖飲料,等於至少喝7000CFU細菌,而馬桶每單位CFU是1400左右。招名威說,雖然7000CFU這個數字不是誇張多,但食品中細菌生長非常快速,微生物只要條件充足,就會呈現爆炸性成長,每12至15分鐘就能分裂1次,8小時分裂的數到100萬個。「要慎選飲品」招名威提醒,萬一飲料細菌數購買時就已經超標,加上沒立即喝完放了一段時間細菌數暴增,容易引發食物中毒。
-
2022-08-12 焦點.健康知識+
4大關鍵因素吸引蚊子叮咬 中醫師教你製作無毒防蚊包
我們都有被蚊子叮的經驗,也聽過各種有關蚊子叮人的都市傳說,像是體溫偏高、酸性體質、只愛吃肉,不喜歡吃菜、O型血的人比較容易被叮等等,究竟蚊子「叮」上的獵物,都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 吸引蚊子叮咬的4大關鍵因素:二氧化碳、體溫、體味和顏色那麼,就要從蚊子觸鬚的構造說起啦!蚊子的觸鬚附有感覺毛,毛上化學感受器的神經細胞,能偵測空氣中分子濃度的細微變化。2015年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團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論文中提到:蚊子遠在100公尺外,就能偵測到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人類呼出二氧化碳的濃度約為4%,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出一百多倍。經由感受器,蚊子很容易能夠找到發出二氧化碳的位置。一旦與目標距離拉近到20公分,牠們則會主動接近攝氏37度、具有體味,像是汗液成分中有乳酸、尿酸、胺基酸,腳臭會散發出戊酸,甚至是芳香劑、香水,以及顏色深色的物體。因此「新陳代謝高的兒童、體溫高的孕婦,易出汗、愛喝酒或碳酸飲料,有腳臭以及有特殊氣味的人」較容易成為蚊子的「獵物」。 破解迷思:愛吃肉,真的比較容易被蚊子叮嗎?「體質酸鹼理論」捏造者Robert O. Young,已在2018年被美國法院判賠1.05億元美金,宣告終結這場十多年來的騙局。事實是:只要你的腎臟和肺臟功能正常,血液pH值就會永遠恆定在7.35~7.45,飲食並不會改變人體酸鹼質的恆定,所以下次別再說被蚊子叮,是因為體質太酸啦! 從中醫角度來看,「濕熱體質」和「陰虛內熱」體質,最容易招蚊子叮。愛吃辛辣、油膩、重口味,以及常喝手搖飲、菸酒過多的人,體內容易生濕、鬱而化熱,濕和熱結合在脾胃中,會阻礙氣機運行,形成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的人大多怕熱、易出汗、舌苔黃膩,常口苦口乾、口臭、眼乾目赤、四肢常感沉重,睡多久都感覺不夠,而小便量少偏黃、大便偏軟,容易黏馬桶,便後肛門有灼熱感。另外,濕熱體質的女性,臉部出油較多,容易長暗瘡及粉刺,私密處白帶則偏黃、味道重。有上述濕熱情況的人,飲食宜清淡,少吃燒烤炸辣、重口味、甜膩、滋補及偏熱型食物,如奶茶、咖啡、冰啤酒等,水果類亦要避免荔枝、芒果及榴槤,以免加重濕熱症狀,增加被蚊叮的機會。若要加強清熱利濕方面,則可食用具清熱祛濕功效的食物,如薏苡仁、綠豆、赤小豆、土茯苓及冬瓜等。 • 陰虛內熱體質的人容易流汗、體溫相對偏高,面部時常有烘熱感、咽乾頰紅,並有手腳掌心、胸口煩熱等,潮熱盜汗症狀,平時不喜歡喝水、長期熬夜,且容易緊張、思慮多,偶爾伴隨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而且尿少色黃、大便乾結。 出現陰虛內熱症狀者,飲食亦宜清淡,尤其切忌晚睡熬夜,平時則可補充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雪梨及蜂蜜等,有助清熱滋陰,讓體質變得平和,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O型血的人,最容易被蚊蟲叮咬對此,日本與歐美都有相關實驗與統計,其中《醫學昆蟲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刊登過一項研究,比較O、B、AB、A等4種血型的受試者,哪一種人的血液較為吸引白線斑蚊?結果顯示,O型人的血液較受蚊子的青睞,其次是B型和AB型,最少被咬的則是A型。不過,究竟蚊子為何更愛O型血,詳細原因至今仍不明確。 動手自製天然無毒的驅蚊中藥香包為了避免成為蚊子的盤中飧,採取防蚊措施,除了把汗擦乾,保持身體乾爽、無異味,穿著淺色長袖衣物、避免噴香味太濃的香水之外,也可動手製做天然驅蚊的中藥香包。 • 材料:丁香、艾葉、白芷、紫蘇葉、石菖蒲、藿香、金銀花、薄荷、薄荷腦、檸檬草,各5公克。• 製作方式:將藥材打碎、混合,放進紗袋或布包中,可以掛在包包、室內、門窗等通風處,讓草本植物的天然味道散發出來,也可以利用自然風或電風扇,將自然系的味道傳遞得更遠,驅蚊的效果會更好唷! ※使用中藥包的注意事項:1.藥材新鮮:藥材若放置太久,導致精油揮發,便失去驅蚊效果,選購時應避免購買受潮、發黴,或腐爛的藥材。2. 打碎藥材:製作時才把藥材打碎,讓精油釋放出來,達到驅蚊蟲效果。3. 製做防蚊液:一旦藥材沒味道,就要更換。建議把汰換下來的藥材,製成防蚊液,利用75%酒精與水1:1浸泡藥材後,就可拿來噴灑,天然無毒又好用。不過,不建議當成藥浴浸泡身體使用,因為性辛的藥材,對孕婦、小孩都會造成刺激。4. 內容物含薄荷腦,孕婦及嬰幼兒慎用,過敏體質避免使用。 參考文獻:Kripena, K. (2020, May 13). How Do Mosquitoes Bite? INSECT COP. van Breugel et al., Mosquitoes Use Vision to Associate Odor Plumes with Thermal Targets, Current Biology (2015)郭世文,〈關於蚊子的一些事〉,《科學發展》,2011 年 5 月。
-
2022-08-05 醫療.腦部.神經
為什麼夢境會重播在白天經歷過的事?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原因
▌重現白天的夢境我們終於睡著以後,會發生什麼事?目前為止,我們都把睡眠說成是一種「關閉」的狀態。但是在這種「關閉」的狀態下,大腦其實在做一些複雜得驚人的事情。你可能聽說過,在睡眠的某個時間點,會進入大腦功能一個稱為「快速動眼期」(REM)的階段。在REM 的睡眠階段,部分的覺醒系統會稍微甦醒,新皮質的活動增加,同時屬於RAS 以及中腦的蓋(tegmentum)裡的神經元也會開始增加放電。然而,不同於清醒的時候,此時促進睡眠的VLPO 細胞以及癱瘓末稍肌肉的細胞依舊還是很活躍,因此大腦雖然進入一種「準清醒」狀態,但大致上還是睡著的。在這個作夢的階段,在大腦編碼白天發生的事的記憶,所謂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ies)的區塊,會發生很特殊的事。在大腦深處,有一個小小的海馬形狀的區塊,稱為海馬迴(hippocampus)。會在後面進一步說明這個構造和記憶的關係。一般認為,海馬迴負責鞏固短期記憶成為長期記憶,然而海馬迴空間感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能夠利用地標辨識怎麼從甲地前往乙地)。對於海馬迴的這項能力,目前為止最厲害的猜想,是認為它能在四處移動時建立一幅內在的環境地圖。如果你檢視海馬迴的放電活動,你會看到一組具有相當迷人特質的細胞。這些神經元被稱為「方位細胞」(place cells),會在你每次處於空間裡的特定位置時放電。通常到了這裡,神經科學的學生會說:「等一下⋯⋯你在說什麼?」用舉例說明可能會比較好想像。假裝你進入了一間你以為裡面沒人的浴室,沒想到竟然發現在角落有一隻餓壞的喪屍,另一個角落則有一把好用的大斧頭。你一走進門裡,你的海馬迴裡就會有幾個方位細胞開始放電,告訴大腦:「自己進入了這個房間的中間偏南位置。」當你跑到房間裡有斧頭的那一邊的時候,會有另一群對你在房間裡的位置特別敏銳的細胞開始放電。當你繞過傾倒的清潔水桶時,會有一些細胞開始放電;在你跳過壞掉的馬桶裡那灘水時,又有其他細胞會放電;你抵達有斧頭的角落時,又是另一群細胞會放電。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海馬迴會在意你在房間裡的哪裡:「在剛剛不是有說海馬迴是負責記憶的腦部區域嗎?」問得好,你真是具備觀察力的讀者!哪些方位細胞以什麼樣的順序放電的資訊,會讓你的大腦獲得你在身處環境中移動方式的歷程記錄,差不多就像是電玩地圖上會有小標示顯示你的位置那樣。你愈徹底探索這個房間,海馬迴就愈能為你在房間裡的移動產生簡要的印象。這能讓你更了解這個空間,以及下次(假設你這次和這個活死人在廁所近距離接觸後還存活了下來)你在這裡時要怎麼移動。這和睡眠有什麼關係?在比較深(但不是最深)的睡眠裡,你的大腦會重播這些方位細胞的活動順序,基本上就是用這個方法重播你在白天經歷過的事。一九九○年代中期的科學家透過比較老鼠在清醒和睡眠時的方位細胞活動時發現了這件事。他們發現,老鼠在探索籠子時記錄下來的細胞活動,會在牠們睡著的時候以相同的順序重複。假設你終於在和喪屍的小約會中順利活了下來,也很幸運有機會小睡一下。當你在睡覺時,海馬迴裡的神經元會重播你在有喪屍入侵的浴室裡的移動,應該是為了鞏固你對於那個環境的記憶,讓你下次再次進入那個不幸的房間時可以更熟練。這個「睡眠鞏固記憶」對於記憶正常發揮功能是關鍵的部分。沒有睡眠,就很難編碼這些要靠海馬迴整理的記憶。▌能快速切換至關重要大部分時間,在清醒和睡眠間的轉換是頗為突然、不可變更的。這種清醒與睡眠間的「瞬間切換」其實相當重要。想像一下,如果你不是一下子陷入睡眠,而是大腦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時候睡著,比方說你的運動皮質決定睡一下,但你的視覺皮質還是醒的,那還滿奇怪的吧?就演化而言,我們最好只會在長時間的全「開」和全「關」之間二選一,而不要一直都是半睡半醒地遊蕩。一大早醒來後,迷迷糊糊地走進浴室的那前幾分鐘就已經夠痛苦了,想像一下如果這狀態維持幾個小時會多糟。如果你活在一個有喪屍出沒的浩劫中,那這種狀態又更糟了。但驚人的是,不是所有動物的睡眠都像我們一樣。舉例來說,水生哺乳類,包括鯨魚、海豚,從來不會「完全」睡著。相反的,牠們一次只讓一半的腦「休息」。對牠們來說,這樣很重要,因為牠們必須一直重新浮上水面呼吸,所以如果牠們完全睡著,不論時間多長,牠們都會溺死。但是我們大腦裡的瞬間切換有時候會失效。有時候這個轉換會太慢,有時候讓你不要動的那些神經元作用出了點差錯。在這些情況下,你可能很快就睡著,但卻依舊在這個世界裡遊蕩。白話上我們稱這叫做「夢遊」,科學上叫做,嗯,「夢遊症」,只是有個拉丁文名字:somnambulism。有夢遊症的人可以做到一些相當複雜的事,例如走出門、爬樹等等,而且在整個過程裡,對他們的行動沒有任何自主的控制,事後也絕對沒有任何相關的記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造成夢遊症的神經原因,但直覺上最合理的揣測是,促進睡眠和促進清醒的深腦系統間出現了不平衡,使得一個人會半睡半醒。在腦幹更深的區域可能得到了互相衝突的混合訊號,告訴新皮質要「加速」或「慢下來」,但在這場意識爭奪戰中卻沒有明確的贏家或輸家。這代表,身體有一些部分是清醒的,主要是新皮質下方,演化上比較古老的一些區域,不需要新皮質就能自行活動;另外一些部分,包括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的新皮質,則保持睡眠。這就像是有兩個腦:比較深、比較老的腦,和比較年輕的新皮質,彼此互相競爭,而不像是一個統一的腦那樣運作。※ 本文摘自《喪屍腦科學: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喪屍腦科學: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作者:提莫西‧威斯坦恩, 布萊德利‧沃特克譯者:鍾沛君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7-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冰箱太久沒清髒如馬桶!專家指2大風險,簡單4步驟輕鬆清潔
一般人鮮少有定期清潔冰箱的習慣,食物一冰往往就是好幾天,有得放到過期、有得捨不得丟、有得甚至放到根本忘了,翻冰箱時驚奇「竟然有這個!」或「這是什麼?」,不少人笑稱冰箱根本是「時空膠囊」。 這樣的情況雖說起來好笑,但其實影響著食安,嫚嫚營養師呼籲,民眾平時就應妥善冰存食物,並定期清潔冰箱,以免造成食物中毒,或增加罹患肝癌機會。 冰箱不清恐增肝癌風險?營養師指2大健康疑慮 嫚嫚營養師表示,食物冰存不當最擔心的就是細菌和黴菌,細菌等微生物多是怕熱耐冷,在常溫之下約放一小時就可能倍增,放進冷藏後雖能抑制增長,但無殺菌功能,本來的細菌依舊存在,也還會在冰箱內持續擴增,只是速度較慢。另外像是如滴出的熟食湯汁、飲料、醬料、油脂等,或是生食的包裝、塑膠袋、報紙等所帶的塵土、上頭的細菌等,這些也是常見冰箱的汙染源,不少研究發現,民眾家中的冰箱的汙染程度普遍和馬桶差不多。 據統計,台灣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就是「隔夜菜」,包括民眾準備的「便當」,很多人準備便當會習慣先將原本的食物放置常溫環境中一陣子再放到冰箱,在不知不覺中就吃下了不少各式各樣的細菌,這不僅容易食物中毒,腸道健康受到影響,免疫力也會受到波及,身體常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對健康而言不論是短期或長期影響都不佳。 另一方面,食物冷藏環境是有保有濕度的,這也是發霉的基本條件。冷凍庫因溫度通常在-18˚C,水活性會下降,黴菌無法作用,發霉機率較低,但冷藏溫度約在5-7˚C,並無法抑制黴菌,食物放久便會發霉,吃下帶有黃麴毒素的發霉食物,除了恐引食物中毒,也會增加肝癌風險。而黴菌也會擴散,同個食物一處發霉其他地方也會跟著發霉,周圍的也可能受到波及,且肉眼未必可見。因此看到食物發霉就該丟,旁邊的也最好捨棄。 使用冰箱保持6大觀念,確保食物無虞,更有助健康! 分裝冷藏:為避免冷藏不當引食安疑慮,嫚嫚營養師建議,採買回來的食物,或是一次性置備較大量的食物,在放入冰箱之前應先分裝好,最好使用透明玻璃容器盛裝,較不會有因酸或熱溶出有害物質的疑慮,之後也會比較好拿取;另外是飲料、乳製品等無法ㄧ次性食用完的食物,需要避免沾到口水孳生細菌,並在熱的情況下就放進冰箱保存,降緩細菌在危險溫度帶下繁衍速度。 冷藏隔夜菜:若要裝隔夜菜,也應先分裝並在熱的時候就冷藏,然後再開動,可放在獨立一層或周圍沒有其他食物的位置,減少對其他食物溫度干擾,在流通性好的冰箱空間內,熱的食物也能很快降溫,不至於使冰箱壞掉或旁邊的食物壞掉。也建議冰超過一天就該丟棄,像是許多人會將火鍋冰起來加料連吃好幾天,這實屬不妥。 充分加熱:從冷藏取出後,食物應充分加熱超過75度至少5分鐘殺菌,並且也要留意,食物每經過一次加熱,營養素就會被破壞一次,在第二次加熱時幾乎已沒有甚麼營養可言,更不用說是第三或第四次,只有果腹和吃下細菌的風險,長期如此也有營養不良的問題。 清出過期:平時也應檢視冰箱中的食物,有保存期限的應定期清出過期的,根本忘了是冰什麼或是好久不見的食物更應盡早清出,並保持先進先出的習慣,快過期的放在最外面,避免真的放到過期。冷凍庫則通常1-3個月是可接受的。 放7分滿:冰箱空間也建議存放至7分滿就好,以免冰箱內冷氣通風不佳使得冰存效果不佳,像是許多民眾會放到全滿,後續近來的食物、食材就較不易受到妥善冷藏,也容易腐壞。 生熟分開:熟食、生食應分開放,並且熟食放上面、生食放下面,以免交叉汙染,或生食包裝上的細菌、泥垢、灰塵等掉落至熟食造成汙染,即便熟食有封蓋、包裝,但風險還是能避免則避免。 至於許多研究認為蛋、牛奶等不宜放在冰箱門,觀點在於冰箱門開關時會影響溫度,食物容易壞掉,對此嫚嫚營養師則認為可作為參考,因為蛋其實本來就可以放在常溫下,就像購買時那樣,冰箱門的擺蛋區只是方便有個空間存放蛋,且經測試冰箱開關時的溫差也僅0.5˚C,差異並不大,因此參考即可。 防冰箱不潔引肝癌、食物中毒,簡單4步驟10分鐘定期清潔! 除了食物冰存的方式外,嫚嫚營養師也呼籲平時應定期的清潔冰箱,以確保食物、食材冰存環境無虞。建議每個月清一次,最久也該每一季清潔一次,並用中性天然的清潔劑清潔擦拭,如檸檬水、小蘇打水、白醋等。抹布建議使用全新的、乾淨的抹布,避免使用流理臺上的以免汙染,那通常都已有相當大量的細菌、油汙。 為進行定期徹底清潔,建議先將所有食物、食材取出,可不用關閉電源,先將冷藏食物移置保溫箱或其他常溫的位置,冷凍食物移置冷藏,將冷凍庫先擦拭後再放回,接著再擦拭冷藏區然後放回冷藏食物。不用擔心食物在過程中壞掉,一般普遍建議冬天食物避免放在常溫超過2小時,夏日則為1小時,清潔過程通常約10-20分鐘內可結束,在可接受範圍,而若平時就有定期清潔,時間自然更短。除了內部擦拭外,門邊磁條也要擦拭,以免汙垢、灰塵等堆積久了影響冰箱密合,使食物冷藏效率變差、容易腐壞。養成良好的冰存觀念、食用準備,並時常留意冷藏環境,對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食物發霉易引肝癌,切掉就好?營養師:母湯,這4種情況都不能吃。 .避免隔夜菜長細菌引中毒 營養師:食物溫熱時就該冷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07 醫療.消化系統
排便後擦屁股幾次是合理範圍?醫師建議最多擦5次就該收手
許多人常會遇到擦屁股沒完沒了的窘境,有時甚至小包衛生紙整包都擦完了還擦不乾淨,讓人相當頭大。其實這問題除了和個人要求有關以外,也和身體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指出常見可能,若常常如此真的該好好調整生活型態了。 便後擦屁股幾次是合理範圍?醫:別太多,避免破皮、發癢。鍾雲霓醫師表示,屁股擦不乾淨容易癢,但發癢問題未必是擦不乾淨,可能是擦過頭了。擦不夠、擦過頭往往很難拿捏,一般而言便後擦屁股,不管是乾擦或濕擦,都建議擦約4次左右就好,若到此還是覺得不夠乾淨,可再擦斟酌擦到第5次,除非是還明顯太多,否則衛生紙擦到剩下一點淡黃色就該收手,剩下洗澡時再清潔即可。因為要完全乾淨並不容易,若再繼續擦下去、擦到第6次,就很有可能使得肛門破皮,那麼接下來刺、癢、痛將接踵而至。而若是經常如此,這也反映著生活及健康狀態,應檢視是否飲食型態不佳使得糞便沾黏,或是缺乏運動使得腸胃排空效率不佳。 常屁股擦不乾淨沒完沒了?醫指2可能:生活型態該調整了糞便沾黏: 鍾雲霓醫師指出,腸子、肛門、糞便這三者息息相關,糞便擦不乾淨,往往意味著糞便太黏,原因通常就是膳食纖維攝取不足,蔬菜中的粗纖維有如糞便的收集器,可將四散的糞便穩定結合、打得蓬鬆、再像吸飽水的海綿一樣,使得糞便在腸道中順利滑動,若攝取不足糞便就容易四散沾黏,不只黏馬桶,也黏肛門,屁股也就容易擦不乾淨,且若經常如此,這般的飲食型態長期下來恐不利健康。 建議常擦不乾淨的朋友,可嘗試調整成高纖飲食,並攝取水分充足,如此就算沒特意補充益生菌,也可以培養出健康的腸到、大出健康的糞便。而同樣是蔬菜,纖維量也各有不同,花椰菜、波菜、空心菜、地瓜葉等深綠色蔬菜,會比高麗菜、萵苣、娃娃菜等淺綠色蔬菜來得多上兩倍左右。若針對改善排便,可在營養均衡的情況下多攝取深綠色蔬菜,有利事半功倍。 腸胃排空效率不佳: 另一方面,屁股擦不乾淨也可能和腸胃的淨空效率不佳有關,因此才會常有殘留卡住擦不乾淨,而淨空效率和缺乏運動有必然的關係,運動可激活掌管腸胃道的副交感神經,幫助排便盡可能一次排空,減少卡便的情況,反之自然不利。 增強腸胃排空效率,建議一周作個有氧運動3次,每次20-30分鐘,跑步、游泳、跳繩、舞蹈都是很好的選擇,也可以增強心肺功能。若是不想做太激烈的運動,快走也是個很好的選擇,若不想快走也可以散步,建議可拉長距離和時間。另外也可作幾項腹部肌肉加強訓練,如瑜珈、仰臥起坐等,對於排便肌肉協調、自主神經調控都很有幫助。不過也提醒,帶寵物散步基本上不全然算個運動,因為常見來說動的大多是寵物,若要運動得要自己「充分活動」才算數。 便便怎麼擦都擦不乾淨?醫:擦到淡黃色回家再清理。擦屁股擦到剩下一點點的淡黃色,返家清潔肛門也要留意清潔方式,鍾雲霓醫師表示,肛門如嘴唇般稚嫩,過度或不當的清潔都可能使得肛門破皮甚至發癢。清潔肛門最好的方式是水洗優於濕擦,濕擦又優於乾擦,建議可用溫涼水沖洗,不必執著在沒味道,因為水洗後肛門腺有味道是正常的,並不是真的沒洗乾淨。若是不方便水洗,選擇擦拭,不論是濕擦或乾擦都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以避免造成刺激或過敏,使得肛門發癢。若真的肛門發癢,可使用凡士林或小護士,一樣是成份越簡單越好,因此乳液、護唇膏等就較不建議。 透過良好的飲食方式、運動習慣,以及妥善的肛門清潔,更有利於避免糞便無窮無盡的擦不乾淨,也有助防範因擦不乾淨或擦過頭使得肛門發癢。《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痔瘡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醫推6類食物防痔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02 寵物.照顧指南
貓咪亂尿尿怎麼辦?別再說是在報復主人了!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我第一次見識到貓尿的厲害是在小學時。有一天,同班同學約我到她家玩,但她忘了跟我說她家有6隻金吉拉,而且貓會亂尿。當天我一踏進她家客廳,第一件注意到的事就是撲鼻而來的貓尿味,雖然那時我還沒養貓,可是那股濃郁的味道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後來,我在大學時又領教了一次,有一年,我到師大某間著名的貓咖啡廳為自己慶生(貓奴的樂趣不就是離開自己的貓去玩別人的貓嗎?),一打開大門,迎面而來的又是小時候那股永生難忘的味道,但我臉皮薄、不好意思馬上轉頭離開,勉強點了一杯咖啡打算喝完就走,沒想到即使是短短一杯咖啡的時光,貓尿味還是殘留在我的鼻腔一整天,陪我度過剩下的「刺鼻」生日。後來在做研究時我才知道,貓尿裡的化學成分會隨著時間濃縮,留得越久、味道就越濃烈,而且新鮮的貓尿通常無色,人類非常難在事發當下就發現,也難怪養到亂尿貓的爸媽會超級困擾,長期致力尋找解決辦法。這幾年,網路上出現很多對付貓咪亂尿的妙招,「防水墊」就是其中一個熱賣商品。隨著養貓文化越來越盛行,各式各樣的防水墊也推陳出新:有枕頭專用款、雙人床款、單人床款、甚至有特製沙發套……但從行為改善的角度來看,我不得不老實告訴你:大部分妙招都只是在「應付亂尿」,並不是「解決亂尿」。【延伸閱讀: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亂尿尿的小不點不過,說到「應付亂尿」這件事,我一定得先分享一個高手的故事。小不點是媽媽從朋友手中接養的貓咪,聽說小不點從小就會亂尿尿,所以長期被前飼主關在籠子裡飼養(關籠也是另一個大家以為很好用的「防尿祕招」,當然也是治標不治本的迷思)。原本不點媽以為小不點換環境後,亂尿的行為就會不藥而癒,沒想到接手後,小不點不只沒有停止亂尿,還一發不可收拾!在小不點亂尿的「全盛時期」,她平均一天要清理大約20處亂尿:地板、桌面、腳踏墊、牆角、廚房流理檯……到處都是,幸好床上沒有,不過,那是因為她根本不敢讓貓進入主臥室;還有她心愛的皮沙發,她每天都提心吊膽,就怕小不點會毀了她昂貴的皮沙發!更慘的是,不點媽的同居人有潔癖,完全無法接受家裡有灰塵,更不用說是排泄物了!隨著小不點的亂尿行為越來越誇張,不點媽越來越擔心皮沙發,男友也越來越常抗議,於是,她想到一個很好的「應付妙招」。她買了一張超大的塑膠墊鋪在沙發上(當時市面上還沒出現防水墊這個產品),塑膠墊上再鋪滿寵物尿布,同時在家中小不點亂尿過的地方,全都鋪上寵物尿布。每天凌晨3點半,不點媽會先起床換掉所有髒汙的尿布,然後花好幾個小時在屋子裡「尋寶」,因為小不點亂尿的新地點越來越多,她必須先清潔亂尿,接著吸地、拖地後,才能出門上班。她心想,這樣男友起床時就能看到一塵不染的環境了。晚上不點媽會比男友早下班,所以她會趕緊回家再花幾小時重複清晨的清潔工作,等家裡恢復乾淨後,才會坐在地上吃自己的晚餐(因為昂貴皮沙發上鋪滿了尿布,小不點來了後她根本沒有坐過),就這樣日復一日,她每天都辛苦「應付」著小不點的亂尿行為。如果你從來沒養過會亂尿的貓,一定會覺得不點媽的生活聽起來很瘋狂吧?不過老實說,在我做諮商的經歷中,亂尿家庭大多都過著這麼瘋狂的生活!這些受害爸媽每天都會害怕衣服或包包被貓亂尿;或在外辛苦工作一整天,直到睡前才發現溫暖的被窩已成災區,只好在半夜拖著疲憊的身子到自助洗衣店洗被子,很多爸媽都說,如果是夏天還算可以忍受,但在冬天陰雨綿綿的夜晚,這樣的生活真的會讓人厭世滿點。爸媽的枕頭也常會不停淪陷,有些人甚至會放棄清潔,就睡有尿的枕頭;更別說家裡常會瀰漫著揮之不去的刺鼻尿味,朋友到家裡作客最尷尬,有些朋友在經歷過一次尿味洗禮後,甚至會對邀約敬謝不敏。這些爸媽的生活品質根本蕩然無存,苦不堪言。但其實解決亂尿是有方法的,如果你發現家中有貓亂尿,可以先做自我檢測與改善,就有機會解決亂尿。通常,我會把貓亂尿的原因分為「疾病」、「貓砂盆」和「壓力」三個面向來討論。常見亂尿原因一:疾病影響許多泌尿道疾病或腫瘤都會引起亂尿問題,因此,如果家中有貓亂尿,一定要先看醫生排除所有醫療問題。另外,發情的貓也會亂尿,無論是公貓母貓都會噴尿,因此,如果你的貓還沒結紮,要盡早找醫生安排手術,才有辦法解決亂尿問題。當不點媽聯繫我時,她很確定前飼主已經幫小不點結紮了,所以我們只要先排除其他疾病就能做行為改善,於是我請她先帶小不點去看醫生。但是小不點的就醫過程困難重重,不點媽連續找了兩間不同的動物醫院,醫生都沒有做任何檢查,就依照小不點的年紀(當時2歲)判定他不可能生病。只要有一點點科學精神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沒有神力可以肯定小貓不會生病,所以不點媽沒放棄,她再找了第三間動物醫院,醫生終於願意幫小不點做詳細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有驚人發現:小不點有隱睪症!換句話說,前飼主和當時的動物醫院都以為他們已經替小不點結紮了,但只拿掉一顆睪丸,所以小不點長年都在反覆發情、噴尿;更糟糕的是,小不點可能因為環境刺激、以及飼主長年疏忽他的隱睪症,造成膀胱慢性發炎。不點媽既心疼又自責,馬上請醫生幫小不點動手術處理隱睪,並搭配藥物治療膀胱炎。常見亂尿原因二:貓砂盆有問題在醫生處理完小不點的生理狀況後,他的亂尿行為已經減少至少7成了!接著,我帶媽媽檢視家裡的環境,排除第二個最常見的亂尿原因──貓砂盆的問題。貓對砂盆非常講究,2017年5月,《應用動物行為科學》期刊曾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研究顯示貓在使用砂盆時,有高達39種不同的行為表現,有些貓甚至在不滿意砂盆的情況下,還是會壓抑情緒使用砂盆。因此,提供良好的砂盆與如廁環境,對貓的身心靈健康格外重要。如果家中已經有貓亂尿,砂盆也是最需要檢視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在改善貓砂盆時,我們可以分成4個檢視重點:檢視重點1:砂盆數量標準貓砂盆數量是「貓數+1」,也就是說,單貓家庭需要2個砂盆,雙貓家庭需要3個砂盆……以此類推。多加1個的用意是讓貓有安全感。在多貓家庭,貓需要使用貓砂盆時,可以避開同伴保有隱私;而且,貓喜歡便尿分盆,所以單貓家庭有2個砂盆,也能讓他們更喜歡使用砂盆。檢視重點2:砂盆款式理想的貓砂盆款式,應該包含以下特性:1.寬敞砂盆大小對貓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胖貓。標準砂盆應該要讓貓在裡面轉圈挖砂時,還有剩餘空間可以活動。我在貓砂盆的零壓力擺設法中曾提過相同的概念。2.無蓋貓喜歡無蓋砂盆,這跟他們在野外的逃生本能有關,無蓋廁所能讓他們在如廁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只要覺得苗頭不對,就能快速逃跑。尤其是多貓家庭,無蓋砂盆能讓個性敏感的貓安心如廁。3.入口低砂盆入口對貓來說就像人類的馬桶高度,或男生的小便斗高度。如果太高,不會有貓想要費盡千辛萬苦爬上去如廁,當然會找舒適的地方解決。尤其,上了年紀的貓常患關節炎,或是肌肉萎縮無力,貓砂盆入口必須越低越好,盡量減輕關節負擔,也能降低疼痛感,變相鼓勵貓正常如廁,也能有效預防泌尿系統疾病。4.無襯底國外流行懶人塑膠襯底,可以讓爸媽快速抽換,不需要用鏟子清砂。但是貓不喜歡襯底的觸感,很容易因此引起亂尿,嚴重更可能誘發喜歡塑膠袋的貓出現異食行為。5.不要用自動貓砂盆自動貓砂盆對人類來說算是一大福音,對貓來說卻是危險重重。自動貓砂盆可能會因故障誤傷貓,清砂時發出的聲響也會嚇到貓,而且,觀察貓咪便尿是非常重要的養貓功課,奉勸大家還是乖乖手動清潔比較保險。檢視重點3:貓砂近年來,市面上有許多新款貓砂,號稱具有各式各樣的神奇功效,可惜,這些都只符合人類喜好。如果要滿足貓的需求,挑選貓砂時要謹記以下要點。1.理想的貓砂種類貓喜歡的砂種只有礦砂,沒有第二。很不幸地,方便爸媽丟棄的木屑砂、環保的豆腐砂、輕盈的紙砂、或看起來很高級的水晶砂,貓全都不喜歡。2.理想的貓砂粗細貓在踏入砂盆時,首當其衝的觸感衝擊就是砂的粗細,踩到粗砂就像在走健康步道上,甚至是天堂路,誰不覺得痛?想像一下到海邊時,你喜歡赤腳走上細沙灘,還是粗礫灘呢?3.理想的貓砂味道無論是豆腐味、松木味、清香味、草莓味、蜜桃味、綠茶味、薰衣草味,或任何神奇香味,貓都不喜歡,他們只喜歡無味。為什麼?如果走進一間香氛店,上百根香氛蠟燭百香齊放,你卻得在店裡待一整天,你覺得那種近距離的體驗會是什麼感覺呢?4.理想的貓砂深度根據統計,貓最喜歡的貓砂深度為3~5公分,太淺不好挖,太深又像走在沙漠中難以活動,要恰到好處才能深得貓心。5.理想的貓砂清潔度和凝結力清潔度和凝結力會影響砂盆的味道,也會影響貓使用砂盆的意願。凝結力好的砂不易散開、容易清理,可以降低砂盆臭味;時常清潔也能提升貓對砂盆的喜好,爸媽每天至少要清理1~2次砂盆,這在第1章也提醒過大家。6.不要輕易改變找到貓喜歡的貓砂後,無論是品牌或砂種都不要輕易改變,更不要因為某牌貓砂大特價就手軟換貓砂,也別因為懶得清理,就挑選可以久久才清一次的砂種。檢視重點4:砂盆擺放位置1.有兩個以上的逃生方向擺放砂盆時,請把自己想像成一隻貓。如果你在如廁,有幾個方向可以逃跑?砂盆的擺放位置至少要有兩個逃生動向,如果四面八方都能逃跑更理想。也就是說,如果家中砂盆全都有蓋,或擺在死角、只有一個逃生出入口,你的貓就可能會選在床上如廁。因為蹲在床上既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房裡所有動靜,又能從四面八方快速逃跑,是不是最完美的位置呢?2.位置要隱密貓砂盆不能擺在家中人來人往、貓來貓去的「主要幹道」上,沒有貓喜歡表演上廁所給大家看。也不能擺在家中偏僻遙遠的地方,讓貓在尿急時要千里跋涉才能到達。這些擺放位置都會大大降低貓去使用砂盆的意願。3.砂盆不能擺在一起如果你走進公廁,發現有兩個馬桶排在一起,而且其中一個有人正在上,你會坐下來一起上嗎?貓不會。他們會選擇到別的地方上。對貓來說,排在一起的砂盆是「一個位置」,也就算「一個砂盆」。小不點當時是家裡的獨生子,所以我們為他設了2個沒有蓋子的大砂盆,分開放在家裡的兩個角落,不點媽也把原本使用的木屑砂換成礦砂。第一天換砂時,小不點因為太過興奮,把砂子抓得到處都是,媽媽看到他這麼開心也非常欣慰。到了這個改善階段,不點媽已經可以把沙發上的「擺陣」撤除了,每天的打掃時間也急速縮短,她開始嘗試讓小不點自由進出主臥室,也很少發現亂尿。但偶爾還是有些零星的意外,所以我們必須再做更深入的調整。常見亂尿原因三:壓力或焦慮貓是靠氣味接收、傳遞訊息的動物,如果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舉凡搬家、養新寵物、家中成員改變、有同伴過世等,都可能讓貓覺得有必要留下強烈的味道、鞏固他們的領域;其次,在多貓家庭中,如果貓與貓之間相處不睦,或貓與人之間相處不愉快,也常會成為貓的壓力和焦慮來源,引發自發性膀胱炎,出現亂尿或其他問題。這時爸媽如果調整環境,讓貓用健康的方式留下氣味,就能有效改善亂尿或噴尿。於是,我們開始在小不點還會亂尿的地點布置貓玩具、貓床、貓抓板等物品,讓他可以藉著抓、玩或趴著休息留下氣味,慢慢地,小不點開始明顯放鬆,會在半夜跳上床陪媽媽睡覺。後來,媽媽又收養了另一隻貓,她沒忘了運用自我檢測的方式添加砂盆、選擇適合的擺放位置。從此,她跟男友都不曾再看見小不點亂尿,而且每天都能跟雙貓一起坐在昂貴的皮沙發上享用晚餐。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養出零壓力貓咪:臺灣首位零恐懼訓練貓咪行為諮商師,教你輕鬆養貓不崩潰!》
-
2022-07-01 養生.人生智慧
滿櫃沒撕標籤的新衣,「她一直在等女兒回家」…台版遺物整理師:在世時就該和解,別讓愛有遺憾
「您好,我是遺物整理師廖心筠,今天您的女兒委託我來,為你整理衣物......」每次進到委託者的親人家,廖心筠會先「打招呼」,告訴往生者或生者:我們要到人生下一階段了。遺物,是往生者留給我們最後的禮物。無論過世者因為什麼理由離開,親人家屬懷抱什麼心情,整理遺物都是一段重要的歷程。「翻開往生者所留下的一切,不只是面對回憶來襲,還有無法防備的悲傷,可是透過遺物整理,我們也才能好好告別。」 從事收納整理已久的廖心筠,成為遺物整理師完全是陰錯陽差,但幾年下來,卻成為她的人生志業,因為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牽纏我們的悲歡離合。 在活著時,對自己好一點「收納的原理很像同心圓,第一圈不需要的物品,通常會是毀損的物品或是爛掉的東西,經過同意後,我會代勞處理掉。第二圈是亡者的衣物,會與家屬一起執行,有時會發現金錢藏在馬桶水箱、衣櫥、衣服。第三圈是有紀念、有意義的東西,它可能很小,但紀念價值很大。很多時候,家屬會在此刻哭得很慘,因為他們看到最有價值的是什麼了。」 聽廖心筠分享一個個遺物整理的故事,就像電視劇一樣充滿情緒起伏,她最感嘆的是:人往往沒辦法真正活在當下,有太多的來不及,來不及說、來不及做,就揮手再見了。她說比遺物整理更重要的是「生前收納」,我們要過「來得及」的人生。 「我看過好多往生者的衣櫥,裡面掛滿許多標籤都還沒撕的新衣服。是不是在等哪個重要的日子再穿?可是衣服等不到它的主人,終究深鎖在衣櫃裡,而被我們整理掉。能不能在活著時候,對自己好一點。」 在世時就該和解,別讓愛你的人有遺憾 廖心筠憶及,曾有一位委託者自小與母親不合,出社會就離開不再回來。 母親過世後10年,她才請廖心筠協助整理遺物。到了現場廖心筠納悶,為何衣櫥裡都是年輕女生的衣服、內衣褲,而且都是標籤還在的新衣? 「當我翻到委託者小時候照片,被好好收在抽屜,我好像明白些什麼了。她在等離家的女兒有一天回來,可以用到這些衣物;這個家什麼都不缺,只是缺妳…但她沒機會等到了。女兒這時也才知道,她一直以為媽媽不喜歡她,其實媽媽心裡深處是那麼愛她。」 清理收納,是為讓愛有流動空間 遺物整理師除了整理專業外,有時也要扮演陪伴角色,撫慰家屬的悲傷。 「悲傷的發酵期,有人是100天,有人則是要10年。當我開始協助整理清空後,空間就能再度活用,讓悲傷慢慢消散,讓空間可以把愛延續下去。」 「我曾經整理過一個案子,委託者老公去世的時候,小孩才7個月,現在要把他的房間改裝成遊戲間。當我們結束後,小孩天真地在客廳說:『我爸爸住在天上,他是天上的太陽!』那一刻,現場的大人都鼻酸,但也通過這樣的整理,人才能沒有罣礙地往前走。」 每一次個案,廖心筠都經歷了一次生命的洗禮,她說,「在做遺物整理時,我都會感恩我還活著、感恩我擁有的一切,一生只活一次,讓我們好好告別,讓來不及變成來得及!」 生前收納好,才明白人生怎麼活 那麼是否有來得及的故事呢?廖心筠說,曾有委託者聯絡想做「生前收納」,因為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年老,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了,不想造成兒子的負擔,不希望兒子繼承他一屋子的雜物。 原來委託者有囤積症,家中物品堆得老高,屋內幾乎沒有行走空間,而他的兒子則是繭居在家,由他用托盤放置三餐在兒子房間門口。過於擁擠的空間,住著互不說話的父子兩人。 「可是當我將囤積的物品漸漸整理完,客廳變得豁然開朗,在我跟委託者說話的時候,他繭居的兒子緩步從房間裡走出來,平靜地坐在客廳沙發上。當下我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空間清空了,人也能活動了;不只是物質上的調整,還有心靈空間,也變得不同了。」 廖心筠說,生前收納比遺物整理更重要,「全部整理好,你會了無牽掛,你會明白你想怎麼活?想帶給家人什麼樣的禮物。」 就像廖心筠外公,將她結婚時穿著婚紗與自己的合照,放在最重要的物品裡,彷彿是對外孫女說:「你永遠是我珍貴的寶貝。」讓帶著愛的廖心筠,心裡充滿力量,能去協助更多人傳遞生命的禮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吃完宵夜後碗筷放3天沒洗,丈夫受不了主動去洗!他談夫妻相處:她不是不洗,是壓根沒想到做這事.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
-
2022-06-22 焦點.健康知識+
醫親揭女性小便「正確方式」 網驚:已經錯很久了
日常生活中,女性同胞相較於男性有許多不方便之處,其中上廁所就是一例。基於衛生上的顧慮,女性外出上廁所,多會選擇蹲式馬桶,但對年長者來說,蹲式馬桶會造成站不起來的困擾;另一則是女性如果上廁所的姿勢錯誤,不僅排尿排不乾淨,嚴重一點可能會導致排尿障礙、尿失禁或是尿道感染等困擾。多數女性都習慣雙腳併攏坐著上廁所,其實這是錯誤的姿勢,一位美國婦產科醫師分享短片示範「女性上廁所的正確方式」。美國婦產科醫師特瑞莎‧愛琳(Teresa Irwin)在抖音拍攝影片分享,指出多數女性被教導要雙腳併攏好好坐在馬桶上如廁,不過這個姿勢對女性的身體而言是錯誤的,這個姿勢會讓會陰部位的肌肉產生壓力,很容易尿不乾淨,尿液也會殘留在膀胱裡。特瑞莎表示,長期用錯誤姿勢上廁所,恐導致尿失禁、排尿障礙,甚至於造成尿道反覆感染發炎,嚴重一點可能引發腎衰竭。特瑞莎也親自示範女性正確上廁所的姿勢,坐在馬桶上後,要「像男性牛仔一樣,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然後將雙手肘靠在大腿膝蓋上,身體自然前傾,順其自然尿出來,就能將體內的尿液排乾淨」。 @dr.teresa.irwin Revisiting the basics of proper peeing before we get into sexual wellness month! #readyforvalentinesday ♬ original sound - Dr. Teresa Irwin
-
2022-06-18 焦點.元氣新聞
漂白水勿直接倒入馬桶 恐殺光汙水處理過程益菌生物
因為疫情嚴峻,民眾頻繁使用漂白水消毒,高濃度的漂白水會傷害益菌生物,台北巿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呼籲民眾切勿棄置剩餘的稀釋漂白水,若要倒入馬桶或下水道,須先加水稀釋或置於戶外或陽台至少24小時揮發氯氣,直到聞不到味道。衛工處表示,衛工處每天處理約95萬噸台北市民產生的汙水,在淨化處理過程中,有一群益菌生物扮演吸附、吞噬、分解有機物的重要角色,淨化後的水質達規定標準後才能排入河川、海洋。內湖污水處理廠長高淑惠表示,汙水在汙水處理廠內平均停留10至12小時,經過多層次處理程序才可汙水變淨水,而生物處理是汙水處理廠的核心,其中累枝蟲、鐘形蟲、狹甲輪蟲等,都是汙水處理廠中常見的「益生菌」,同時也是很重要的指標,檢測人員可以透過顯微鏡觀察活性汙泥中的微生物,了解該活性汙泥的狀況,為汙水處理廠的效能進行診斷。衛工處表示,漂白水是民眾家中常見用品,更是疫情期間消毒的好夥伴,但高濃度的漂白水會傷害汙水處理廠中用來分解有機物的益菌生物,建議民眾剩餘的稀釋漂白水不要任意棄置,可留待下次使用,若要倒入馬桶或下水道,須先用水加以稀釋或置於戶外或陽台至少24小時揮發氯氣,直至聞不到味道。衛工處表示,強酸或強鹼投入馬桶,除了會腐蝕排水管,還會嚴重影響汙水處理系統,造成二次汙染,建議民眾利用洗米水、煮麵水或苦茶粉洗碗筷,除了節省生活用水,還能減少洗潔精造成的環境汙染。
-
2022-06-17 養生.聰明飲食
火龍果抗氧化、維持腸道健康!4招挑對美味火龍果
火龍果是仙人掌科植物,外觀獨特如同一團炙熱紅色火球而得名,除了甜味其口感特殊,不僅可以解渴,還富含許多對健康有益處的植化素、礦物質及維生素呢!炎炎夏日來個冰涼的火龍果解解渴吧!一份100公克的火龍果(紅肉)具有以下營養價值:熱量:60Kcal碳水化合物:12.3公克膳食纖維:1.3公克鈣: 9毫克 鐵:0.8毫克鉀:219毫克維生素C:6.3毫克膽固醇: 0毫克火龍果具抗氧化作用、維持腸道健康火龍果除了含有微量營養素、膳食纖維外,還富含抗氧化劑。根據非洲生物技術雜誌的一項研究,火龍果含有抗氧化劑甜菜青素和甜菜紅素可以防止自由基對身體造成損害。世界藥學與藥物科學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火龍果的抗氧化活性有助於預防體內發生發炎反應,包括痛風和其他關節炎。益生元就是益生菌的食物,益生元是食物中一種不易消化的成分,可以提供益生菌養分的物質,幫助腸道益菌的生長、協助益生菌與壞菌競爭,是維持益生菌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具有維護腸道的健康、提升人體的保護力功效。根據電子生物技術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吃火龍果具對於腸道來說有益生元作用,可以增強消化並滋養腸道細菌。火龍果含有一種叫做寡糖的碳水化合物,學者認為寡糖有助於刺激胃和腸道中健康細菌的生長。火龍果有白肉、改良紅肉兩種!吃起來紅肉較白肉甜白肉口感清甜,肉質也爽脆,但較具草腥味。紅肉的糖度較高,但是果肉較軟。黃皮白肉的火龍果其成熟期較長,且產量較少,所以價格相對較高。採買時用4招,即可挑選到美味的火龍果1、用手感受其重量,越重表示火龍果汁多、果肉豐滿。2、外表選擇果皮轉色均勻、果萼端完全轉色。3、肉質鱗片軟化反捲或是轉紅達一半以上。4、外觀沒有擦壓傷、裂果,果梗切口無腐爛。吃完火龍果,上廁所會出現紅色便便,是身體出現問題嗎?只要吃紅肉火龍果超過半顆,下次跑廁所時會看到馬桶出現一片紅,這時候會以為是血便、痔瘡又犯。其實是火龍果果肉中所含的「甜菜紅素」的緣故!甜菜紅素是天然色素,人體無法吸收,所以食用火龍火後隔天就會隨著便便排出。火龍果食用禁忌火龍果屬涼性,體質虛冷、腸胃不好常腹瀉者不宜多食,另外正值生理周期的女性也不建議食用火龍果。【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咖啡與「這飲料」一起喝功效加倍!中風、癡呆症約降低3成! 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後易留後遺症?那些人為高風險族群及該如何避免!兒童疫苗打完有疲憊、食慾不佳情形?!營養師點名五款湯飲(雞湯、蛤蠣湯、魚湯、蛋花湯、番茄湯)幫孩子補補身!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6-12 醫療.泌尿腎臟
有「泡泡尿」就是腎臟出問題嗎?醫:這5情境也會讓尿液產生泡沫!
不少病人到腎臟科門診求診的主訴之一,就是最近觀察尿的泡泡很多,想檢查一下「腎臟」是否出問題。的確台灣腎臟醫學會有宣導,「泡、水、高、貧、倦」是腎臟發生問題的徵兆,而其中的「泡」即是指尿液有泡沫,或是俗稱的泡泡尿。但有泡泡尿,可不一定就是腎臟出問題喔!蛋白尿越多,洗腎風險越高泡泡尿之所以會是腎臟病的徵兆之一,是因為可能暗示著尿中有蛋白質。腎臟的過濾膜正常會阻擋血液中的蛋白質流失到尿中,一旦尿中出現蛋白質,且真的是從腎臟來的,即代表腎臟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蛋白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但是腎臟功能受損的結果,一些研究指出,它亦可能是加速腎功能惡化的原因。在相同的腎功能範圍下,當蛋白尿越多,洗腎風險越高,例如當腎絲球過濾率在60-75 ml/min 之間時,顯著蛋白尿的病人,較蛋白尿正常的病人洗腎風險上升至70倍! 而若腎功能原本就不佳(腎絲球過濾率 15-30 ml/min ) 且又有顯著蛋白尿,洗腎的風險更上昇至2000倍以上! 泡泡尿不等於蛋白尿雖然泡泡尿可能暗示著病人有蛋白尿,但是尿液有泡沫並不等於就有蛋白尿。因為現今西式的馬桶在一些正常狀況下即可能造成個人誤判,臨床經驗上即有許多求診前擔心不已的病人檢查結果其實是正常的。根據一篇韓國研究,回顧病歷看就診主訴有泡泡尿的病人,究竟有多少比例真正有蛋白尿?結果發現,最後僅22% 的病人真的有蛋白尿 ! 其他近 8 成是正常的。 這些情境,都會讓尿液產生泡沫那為何尿液中會有泡沫?現今絕大多數的家庭是西式的馬桶,原本就存在一灘水封,而小便時沖入水封的速度越快,就會激盪拌入越多的空氣至水封中。 或是尿下的高度越高,衝擊水封的力道越大,拌入的空氣越多,就會產生更多的氣泡,因為男生通常是站著小便,所以一般瞬間產生的泡沫也會比女生多些。 甚至水喝較少的狀況下,尿液會較濃縮,表面張力與水也會相差越大,更容易產生泡沫。其他較少的原因如馬桶表面有清潔劑附著、等,亦可能在正常的情況下產生泡沬。 所以不論男女,小便時第一時間或多或少都會產生泡沫 ; 尤其在一些情境下尤其容易,如:經一整夜沒有小便,清晨的第一泡尿 ; 或是因為有事情在忙無法立即上廁所,憋尿憋了一段時間的小便。此時的瀉洪,伴隨膀胱強力的收縮,通常尿得又急又快,衝擊力也大,又是濃縮的小便,會產生最多的泡沬。怎麼觀察,是否為真的泡泡尿?若想觀察是否為真的泡泡尿,可留置5分鐘觀察,若是蛋白尿造成的泡沫應該會繼續存在。因此,若發現小便有泡沫先不要太緊張,可透過觀察、與問自己是否有上述情境,必要時再找醫師求診檢查確定即可,當然您本身若已有一些慢性疾病,就更應提高警覺多留意囉。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6-08 醫療.消化系統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天天蹲馬桶,吃了益生菌、火龍果,卻還是「嗯」不出來?其實便秘不只會影響腸道健康,更有可能導致心情低落、憂鬱! 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腸道和大腦是會互相影響的,長春藤預防醫學管理陳志銜醫師說明:「人體有所謂的腸腦軸線,腸道裡的菌叢,會影響內分泌和神經,與大腦做聯通、影響人的喜怒哀樂。因此當腸道不健康,也會引發腦部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像是失眠、憂鬱、容易發怒等等。」腸道不只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尤其在疫情升溫期間,更要留意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一般來說像是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皮膚粗糙、長痘痘等,都是腸道老化的警訊,想要顧好腸道健康,養成腸道好菌,陳志銜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五個日常飲食習慣開始做起。養成腸道好菌的5個日常飲食習慣:1.少量多餐建議餐與餐之間隔四個小時以上,若一直吃,容易造成腸道不適。2.勿暴飲暴食吃太快會導致腸道在消化過程中,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以及消化腺液,將大分子的食物變成小分子。當食物滯留在腸道變長,也就導致消化不良。3.多補充水份和纖維足夠的水份和膳食纖維可清除腸道不好的物質,加速腸道蠕動,把將小腸的物質帶往大腸最後以糞便排出。像是高麗菜、小黃瓜、燕麥都是很好的天然膳食纖維。4.少吃加工食品,多運動加工食品為了要久放,通常會大量添加糖與鹽能幫助保存食物,加上脂肪更形美味,很容易一不小心落入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陷阱。而像是低卡汽水、無糖飲料等含人工甜味劑的食物,這些都有可能會傷害消化系統內的菌叢生態。在運動方面,應每周運動150分鐘,若沒辦法的話,盡量能每天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可透過高強度的間歇運動(HIIT),或是簡單做些核心運動,出去散個步都好,每天動一動,腸道才會健康。5.定時腸道保健除了日常習慣的養成之外,想要更有效的代謝腸道廢物、提升腸道健康,可以選擇腸道保健療程,排除腸道累積廢物,打造健康的菌叢生態。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粉絲團
-
2022-06-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公廁若通風不良 交叉感染溫床
公廁暗藏染疫風險,台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李孟杰調查國內61間公廁,發現通風不良會造成公廁菌落數大增,無異是病菌培養皿,成了交叉感染的溫床,新冠疫情交叉感染風險甚至高達5至10倍。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李孟杰隨機抽樣調查包含圖書館、醫院、辦公室、百貨商場、購物中心、捷運站及高鐵站等使用頻率高的公廁,通風與不通風的占比為22%與78%,顯示多數公廁通風換氣設計不良。結果也發現,在不通風的公廁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環境的菌落數約為公廁外的1.5至5倍,顯示不通風的公共廁所存在較高的交叉感染風險。如果帶原者進到該公廁,產生的飛沫、排泄物沖水噴濺或無蓋的垃圾桶,都容易造成病毒停留在公廁中,影響後續進入的使用者,尤其醫院內的公廁菌落數更是明顯高出其他場所,若不通風,將成為交叉感染的溫床。李孟杰表示,在座式馬桶、蹲式馬桶和小便斗等附近的區域最容易受到病菌高度汙染,除有必要加強清潔外,無蓋垃圾桶存在更高的風險,因為垃圾桶內的汙染物易因沒被遮蓋而擴散到環境中,改善廁所通風換氣和清潔,是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的當務之急。有窗的公廁盡量開窗通風,沒窗的要加強用機械強制進氣改善對流,垃圾筒也要加蓋,水龍頭最好改感應式,沖水前要先蓋上馬桶蓋。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表示,環保局2020年3月已全數汰換環保局管轄的公廁水龍頭為感應式水龍頭,節約用水也能防止各種細菌交叉感染;北市各公廁管理單位也正配合換裝感應式水龍頭,目前進度逾33%,其餘將在2023年之前換完。
-
2022-05-28 養生.抗老養生
連日大雨下到快發霉!濕氣致病三階段…除濕NG行為、不同體質怎麼吃,大補帖完整收錄
空氣太過潮濕,魚都能從門口游進來,游過房間的半空中,再從窗戶游出去。」這是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的句子。最近梅雨不停,可能很多人也覺得空氣中充滿濕氣,可以養魚。環境潮濕,而端午將至,時序入夏,又到了體內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元氣網為您整理對抗內外潮濕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舒爽一夏。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會生痰濕;而「濕」也就是循環代謝不順暢,積聚在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何時容易產生濕氣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濕氣致病三階段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關節痠痛。●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除濕怎麼做?1.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2.體內也要「除濕」。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3.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4.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覺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冷氣,讓自己入睡,但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除濕NG行為1.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容易導致發炎,使得循環代謝不佳,因而容易引發濕邪生痰。2.常吃冰冷食物,循環變差,積聚在體內不容易排出。尤其許多人夏天口渴會一直灌冰開水,但這只是嘴巴感到冰涼,卻讓身體的濕氣無法排除,代謝變差,喝進體內的水反而無法好好被吸收、利用,無法真正「解身體的渴」。如何排濕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於「寒濕」還是「濕熱」。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寒濕體質避免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屬於寒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喝啤酒,避免濕氣凍在體內。天氣熱,有些人想吃些瓜果類清熱消暑無可厚非,且水果富含許多維生素,是人體不可或缺,難道寒濕之人就得完全禁止嗎?楊宗翰表示,一天當中也有陰陽之分,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白天食用,避免晚上(陰)的時候又吃偏冷的水果,使濕氣無法散發。寒濕者可用生薑泡壺薑茶,由於生薑屬性辛溫,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以發汗又能溫脾胃。若是氣比較虛的人,下午容易感到疲累,則可以加入一些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少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寒性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喝啤酒。●如果要吃水果,建議白天食用。●以生薑泡薑茶,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發汗、溫脾胃。下午易感疲累的氣虛者,可加入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濕熱體質●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熱性食物。●以綠豆湯、冬瓜茶或冬瓜蛤蜊湯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中和。(勿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濕熱者」則不適合再吃溫熱的食物,反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嚴重,使得代謝循環更差,因此要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建議可以煮碗綠豆湯、冬瓜茶或是冬瓜蛤蜊湯來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作為中和,但盡量不要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且若有冒痘痘或是出油的狀況,則減少生薑使用量。若不確定自己體質偏寒還是偏熱●可飲薏仁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是排濕利器,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煮菜時適當加些辛香料,能幫助利尿、利濕。可以煮些薏仁湯或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裡頭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脾主運化,脾健則不生濕,而茯苓藥性平和,能利水又能健脾,不但能治標也能標本。芡實、蓮子和山藥則是都能「甘味入脾」,因此可以幫助運化,去除濕邪,因此四神湯可以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外,也能改善夏日濕重導致的沉重無力。另外,有些辛香料,如豆蔻、黑胡椒、白胡椒、薑黃等,也可以幫助發汗,有助於除濕。因此煮菜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辛香料,一方面幫助調味,一方面也能幫助利尿、利濕。飲食調整袪濕★茶飲袪濕決明子:利濕清熱果,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可用水壺泡決明子茶隨身帶著走;另外,菊花、玫瑰花不但聞起來芳香,也有利濕的效果。但清熱的食物吃多了,可能讓身體變寒,可以在茶飲中加兩、三片薑,或是加些紅棗中和,且最好溫熱喝、不要加糖,排濕效果比做成冰涼的冷飲更佳。★排濕食譜●玉米鬚茶作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冬瓜生薑湯作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 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綠豆薏仁湯作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資料提供/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排濕方法大補貼:中醫師吳正一指出,排濕除了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例如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進而使體內濕氣難以排出。以下是他建議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穴位按摩:手部、腹部、腳及頭部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運動排濕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泡腳: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資料整理自元氣周報2020-07-05封面Story)
-
2022-05-2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討論度高卻容易被忽視的Omicron症狀 醫師告訴你出現嘔吐狀況該怎麼辦及緩解方法
Omicron疫情恐怕不只有「呼吸道症狀」表現,臨床發現有非常多染疫者出現「腸胃道症狀」,特別是「嘔吐」,甚至有人的唯一症狀就是反胃。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許多確診者熱絡交流,不少人提及一個大家比較少提到的症狀,也就是嘔吐,這個症狀造成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的。」有人服用止吐藥之後,症狀改善。《元氣網》請教醫師,為大家說明為何會出現嘔吐症狀,應該如何處理,通常嘔吐之後,建議飲食清淡,多補水分,避免脫水。「有人確診第6天才開始噁心想吐嗎?感覺都快好了的說。」馬上有人「+1」,表示也是第六天開始反胃比較嚴重,「今天第七天,吃了,胃藥都沒用,過了一兩個小時照吐。」嘔吐也是幼兒染疫常見症狀,一位媽媽說:「女兒三歲半,有症狀第一天吐三次。」還好去打了止吐針加定時吃藥,後來就沒吐了。還有人的嘔吐症狀一直持續,「我老公今天解隔後第一天,早上還說自己好的差不多了,但下午抱著馬桶吐。」.有人感染早期就出現嘔吐症狀,「我太太是直到發燒隔天退燒都仍是陰性,又咳又吐又拉了三天驗出來才變陽性。」嘔吐讓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 但是不吃沒辦法吃藥。」台大感染科前醫師孔祥琪(林氏璧)多次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提及,臨床愈來愈多無呼吸道症狀卻有腸胃道症狀的染疫者,特別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5月21日國中會考,台中考區一位女學生下午考試時突然嘔吐,考場協助快篩結果為陽性。而指揮中心先前曾公布一例24歲女性的死亡案例,無慢性病史,打滿三劑疫苗,染疫後僅有腹瀉、嘔吐症狀,確診六天後重症死亡。根據美國CDC最新於今年5月8日到14日的NOWCAST數據顯示,Omicron BA.2以及BA2.12.1為主要流行的變異株,占整體的98.4%,其餘1.5%為BA.1相關變異株。BA.2患者主要表現的症狀為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疼痛、頭痛、新型態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水、噁心或嘔吐、腹瀉。英國ZOE新冠症狀研究曾指出,Omicron患者有很多案例僅有腸胃道症狀,且有些腸胃道患者根本不曉得染疫,赴醫院就醫治療腸胃道症狀或是死後才發現染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每天收治超過100多例確診兒童或是青少年,確實有非常高的比率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僅次於發燒或喉嚨痛,整體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他分析,Omicron引發的症狀極度類似腸胃型感冒,此次有非常多患者在家嘔吐到幾乎脫水,導致增加病情的嚴重度。吳昌騰表示,近期若不明原因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也可以嘗試快篩確認,若已確診,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可告知醫師,請醫師協助開立止吐藥緩解症狀。至於飲食,建議採取「沒有過多調味」的料理,如吐司、稀飯等,嘔吐後也建議補充水分或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讓正處於發炎狀態的腸胃道可以休息,逐步恢復。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以腸胃道表現,過去就曾有研究。主要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是採取與ACE 2受體結合而威脅人體健康,ACE 2受體分布最多的位置雖然是呼吸道,但同時也存在腸胃道或是其他的臟器如肝腎、心臟或血液中。錢政弘認為,人類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從飛沫或空氣,也可能是透過「吃」,如果病毒是直接吃進肚子裡,腸胃道症狀也許就會是染疫後的前驅症狀。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一項最新研究,他們長期透過監測糞便追蹤新冠患者染疫情形。研究發現,患者染疫出現症狀的一周內有50%的機率會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4個月剩下12.7%,7個月還有3.8%。錢政弘表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並即時投藥,通常呼吸道症狀一周左右會有改善。該研究突顯,新冠病毒存在腸胃道的時間遠高於呼吸道,且從多個國家的研究調查發現,長新冠的症狀中,有很大一部分會有「腸躁症」的問題,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改變了腸胃道的菌象,造成腹瀉或嘔吐,但這些都只是推測,尚未被完全證實。值得注意的是,若幼兒染疫後持續嘔吐,可能是重症前驅症狀,一旦出現,要立即就醫。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說明,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家長應特別留心注意。
-
2022-05-21 醫聲.院長講堂
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養生祕訣:簡單生活,適度放鬆!著重以人為本照護溫度,醫院從心出發
「現在的醫療環境,有種互不信任感,醫療行為應包括互相關懷與諒解,由醫師與病患共同制定目標抵抗疾病。」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感嘆說,社會變遷快速,人的疾病也在演變,就醫的病患常有多種病症,看診頻繁、定期服藥,病患被恐懼支配,其實雙方應建立共識,一起治療疾病。66歲的李興中專精大腸直腸癌、癌症醫學,他的個性急,喜歡動手,尤其手術後很快能看到病患健康改善,成就感較大,因此選擇當外科醫師。大腸癌治療著重手術細緻度及用藥,如何將患者腸子的癌細胞清乾淨,避免復發非常重要。管理醫院主軸「以人為本」醫療不應只是「單純追求治癒病症」,李興中認為,在智慧醫療時代,更需要「以人為本」的照護溫度,也成為他管理醫院的核心主軸,著重如何陪「伴」你(妳)健康,幫民眾增加健康資本,建立健康生態圈。李興中形容,醫治大腸直腸問題就像修理「下水道」,便祕患者不能只靠多吃蔬果或輔以瀉藥改善.還要找出真正原因,才能讓排便暢通、徹底解決疾病。不同狀況的便祕都有其特殊原因,像腸胃蠕動差、擔心公廁馬桶髒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引發,這需要透過雙向溝通、逐一訂定治療目標才能解決。成立慢病跨領域照護中心 許多民眾患有多種病症,因此李興中成立「慢病跨領域照護中心」,依情況將醫療照顧分類管理,針對高危險病患進行照護評估,包括跌倒、失智、憂鬱、慢性疼痛、多重用藥、咀嚼問題等,由主治醫師會診其他科別的醫師,搭配營養師、個管師進行統整性治療照顧,擬定治療目標並數位化,藉此降低病患的就醫頻率,改善生活品質,讓病患能自主照顧。醫護「三心」提高服務品質從2015年起擔任新竹國泰醫院院長的李興中認為,醫療體系除持續發展醫療新技術、導入醫療科技外,對病患而言,醫護人員的「愛心、關心、同理心」才是最根本的基底,是醫院確立服務品質、提高病患滿意度的重要關鍵,醫院應從「心」出發,樹立與眾不同的醫療典範。李興中養生祕訣/爬山、打壁球 愛看網路小說 「簡單生活,適度放鬆,就是養生祕訣!」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興中說,他的生活簡單,著重心靈的放鬆,看網路小說即是他的心靈調節劑,看了小說後,心情會放鬆平靜。「一日之初,快樂起床,一日之末,讓思想放空放鬆,就可以平靜的心態入眠。」李興中說,早期最喜歡看武俠小說,之後迷上網路連載小說,各種類型都看,因為小說內容常會反映社會現實觀,透過小說的內容,可以豐富生活、增加動機,讓他在繁忙醫務工作中持續與社會有些許連結、想法。另外,研究指出,固定的閱讀習慣,可降低死亡風險。「定時定量、均衡、不偏食」永遠是飲食養生的基本,李興中說,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食物」,人也不會永遠只吃同一種食物,因此,不用特別專注要吃那些特定食物才能永保青春,若以整體飲食模式來看,「多天然、少加工、均衡飲食」是養生三大要點。比起營養均衡,吃得開心也很重要。李興中指出,人的年紀愈大,活動力愈差,其實不必拘泥於用餐地點和形式,偶爾順著自己當時的心情,吃喜歡的東西,達到心靈快樂與舒坦,也是另外一種層面的養生。運動是健康生活的重點,李興中說,他喜歡爬山,欣賞台灣山林之美,平常也會與友人一起打壁球,因為壁球需要兩個人打,在運動過程中保有競爭意識,不會單調,也可訓練肌耐力與體力,避免肌肉流失太快,才不會輕易被「老」擊敗。李興中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大腸直腸癌、癌症醫學、內視鏡外科醫學、人工造口治療、排便功能、便祕、失禁生理醫學●現職:新竹國泰醫院院長、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兼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美國梅耶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研究員、中央大學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博士●經歷:國泰醫院外科部部主任、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國泰醫院癌症資料庫品質提升管理組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雖以不安的心情來看醫師,希望能增加健康資本,放心的離開醫院。
-
2022-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愈來愈多人確診,感覺周遭空氣都有「毒」?專家籲做7件事 大減住家、辦公室病毒量
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所幸確診者以輕症居多,台灣與病毒共存之路勢在必行,面對病毒到底該做哪些準備?又該如何減少辦公室、住家被病毒感染的機會?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兼主任蘇大成受訪表示,病毒本身約是奈米微粒大小屬於生物氣膠,這樣的病毒容易懸浮在住家或辦公室環境中,並靠著空氣傳播且能持續存活、保有感染力一陣子。 同時,空氣汙染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使得確診者的病情加重,因此防制空汙相當重要;蘇大成呼籲民眾,要做到以下7件事,減少周遭環境的病毒量。 一、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 「如果可以,盡量減少去密閉空間」蘇大成建議,而如果是在家或者辦公室,請打開門窗,讓新鮮空氣在環境中流動,假如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建議諮詢專家後加裝排風扇使用。 二、勤打掃、多擦拭物體表面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在光滑的金屬和塑膠固體表面上存活好幾天、甚至長達1個月的時間。 多打掃、擦拭住家或辦公空間的桌子、家具並清潔室內環境,不僅減少室內灰塵也可降低病毒在室內逗留機會。 三、善用空氣清淨機、除濕機 懸浮在空氣中的病毒,如果是在密閉空間可存活3小時以上,建議使用具有HEPA負離子淨化空氣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有助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減少密閉空間的病毒量。 四、用塑膠蓋遮住浴廁汙水孔 由於集合式的公寓、華廈或社區大樓內的汙水排水系統多為「共管」,出入的氣孔也相通,一旦民眾在浴廁開啟抽風扇就會形成負壓空間,汙水管的異味和病毒也會跟著氣流抽進來。 蘇大成建議,浴廁汙水孔不需排水時,應該用塑膠蓋遮住,「如果建築物能有獨立的排水系統和排氣系統最佳,就沒有這項問題」。 五、如廁後蓋上馬桶蓋再沖水 病毒可在確診者排泄物中最長可存活20天,建議如廁後,先將馬桶蓋蓋上再沖水,避免病毒噴濺出來、在浴廁內飄散。 六、營造居家芬多精環境 蘇大成表示,很多草本科和木科植物會釋放出芬多精,已被證明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例如薄荷、蘭花、菊花、樟樹、和榕樹等,建議蘭花可種在室內,薄荷和菊花種在窗台或陽台,樟樹和榕樹可種室外。 如果室內裝潢若能選擇含有芬多精的原木材料,例如柳杉、檜木、肖楠等,也有助抑制室內的病毒和細菌。 七、來安排一場森林旅遊吧 蘇大成指出,芬多精除了能降低PM2.5、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活化人體的自然殺手細胞(簡稱NK細胞),而NK細胞會對抗外來的病毒及癌細胞等異物,增加人體抗癌和抗病毒的能力。●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家裡有人確診COVID-19,我該怎麼照顧?哪些症狀要送醫?事先該準備哪些藥品?.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
-
2022-05-11 新聞.長期照護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 65歲以上應及早評估 ● 適度用輔具降低風險老年人最怕跌倒,一旦跌倒過就容易一跌再跌。常發生在半夜想上廁所時,一下床就軟腳或不穩而跌坐在地,不僅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也讓老人家害怕跌倒而不敢隨意走動,活動力變得愈來愈差,連帶家人整天提心吊膽隨侍在側,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跌倒是家有長者的家庭常面臨的棘手問題,為了積極預防長者跌倒,建議65歲以上長者應每年進行防跌篩檢:「過去12個月是否有發生一次以上跌倒?」「近期是否因為跌倒而就醫?」「行走或平衡是否有困難?」只要三項問題有一項答案是肯定的,可判斷為跌倒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進行跌倒風險評估,找出跌倒原因並改善,預防後續跌倒的發生。平時要如何避免長者暴露在跌倒危機中呢?居家環境中的臥室、客廳和浴室,都是常見跌倒的熱點,卻是容易被忽略又可簡單改善的危險因子,只要在居家環境做一些小改變,就可讓長者安全在家中活動。1.活動空間:保持走道寬敞,電線收納整齊並固定,地毯固定邊緣和底面。2.廚房空間:地板保持乾燥且沒油漬,物品放在伸手可拿的位置,避免過高需踮腳尖或過低需蹲下。3.浴室廁所:馬桶和洗手台加裝固定扶手、地面隨時保持乾燥,並使用防滑地磚或止滑墊。4.臥室空間:床頭放置床頭燈、床邊加裝扶手,以協助上下床。5.樓梯空間:階梯邊緣貼上反光貼條、階梯上貼防滑貼條,防止滑倒。6.光線照明:光線要充足,可在走道加裝感應式照明,並提醒長者夜間起床前要先打開床頭燈。在家中可以適度使用輔具,例如無力且平衡不佳的長者適合使用助行器,而行走稍微不穩定的長者則適合使用拐杖。輔具不僅能提供行走支持,也能降低跌倒的可能性,比起扶著家具活動更安全。想要安全地活動,就需要有足夠的肌力及平衡能力,可透過簡單的3招居家運動進行訓練,改善動作功能及行走穩定度。
-
2022-04-30 新聞.科普好健康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疫情險峻,但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傳播,根本原因在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經由空氣傳染及環境傳播,才是疫情難以控制的主因。針對密閉空間的氣膠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控制疫情。空汙影響免疫功能 易感染環境傳播因素,包括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空汙影響、廁所及下水道系統及氣候因素等。目前學界發現新冠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病毒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新冠病毒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都呈正相關。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汙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並影響免疫功能,讓感染機率增加、使感染者病情更嚴重。上完廁所 蓋上馬桶蓋再沖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原木材質 取代不鏽鋼、塑膠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另外,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也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如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建議如下:1.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並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2.室內環境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懸浮微粒,減少生物性氣膠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所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室內抗病毒清潔法則。3.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建議使用含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4.種植可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室內盆栽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除了居家變得美觀又清香外,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善用空氣清淨機:使用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抗病毒的飲食習慣:多攝取含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還有唇形科香草植物,如薄荷、紫蘇、九層塔等。7.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日本學者皆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或旅遊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進而增加抗癌能力。義大利研究也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新冠死亡率低,可能是與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有關。跟著節氣 食補抗疫1.穀雨剛過,天氣變得又濕又熱,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適合昆蟲,細菌及黴菌滋長。建議除攝取適當的肉類及蛋白質,瓜藤類及綠色蔬菜有助清涼解熱抗發炎。2.蔥薑蒜辣是華人常用主菜配料,建議將辣椒、大蔥、香菜、小黃瓜切絲,用白醋、香油、糖、鹽調味,做成「老虎菜」,有助抑菌及胃口大開。3.清涼湯品可考膚冬瓜茶、青草茶,以及綠豆蓮子、石花菜、白木耳湯,可自己搭配,注意不要太甜。4.疫精期間,預防及輕症患者可每天泡一杯薄荷或薄荷紫蘇茶。家裡也可以準備一些薄荷醇,清涼解熱抗發炎,又可提升血氧量及抗病毒。
-
2022-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專家教你必備5物品
Omicron病毒傳播力強,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昨日破6000例,居家隔離人數也急速上升,政府發布確診「居家照護」防疫指引。若自己或家人是輕症確診者該怎麼辦?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又該如何準備輕症隔離的物品?提升免疫力 避免負面情緒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各領域專家,為可能面臨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第一堂Live課程由專精於急重症照護的護理師周珈汶分享「隔離必備五物品」,以及居家環境清潔須知,直至解除隔離治療條件,並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輕症居家照護儼然已成為一種常態,除了保持平常心,仍要提升自我免疫力,避免被負面情緒淹沒。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家照護措施,應事先準備好居家防疫包,以因應不時之需,每天要量測體溫、觀察身體狀況,共同平安度過防疫時期。周珈汶建議,備妥防疫包物品:包括體溫計、血氧機、拋棄式手套、漂白水及藥品等五物品,確診者應每天測量血氧、早晚量體溫,一般正常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即要注意血氧偏低,可能有隱形缺氧問題。可備好各部位相對應用藥輕症患者會出現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以及全身痠痛、腹瀉、發燒、頭痛等,周珈汶說,可先準備各部位的相對應用藥,例如,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可緩解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炎、發燒;具止瀉功能的腸胃藥、止鼻水的抗組織胺。居家照護時,每天補足2000cc水分,促進身體代謝,可添加含維生素C的發泡錠,增加抵抗力。輕症居家隔離以「一人一室」(含單獨房間及衛浴)為原則,若有同住家人且無法隔出單人空間,則要隨時清潔環境衛生。周珈汶說,同住者要隨時戴口罩、勤洗手;居家空間以漂白水消毒,尤其是使用完衛浴設備後,應穿戴拋棄式手套仔細擦過門把、水龍頭、蓮蓬頭和馬桶等,室內一定要保持通風。周珈汶提醒,手部消毒使用75%酒精,環境消毒使用漂白水,漂白水以1cc加50cc冷水稀釋,用來拖地板、擦拭桌椅、家具。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針對「居家照護」防疫指引,周珈汶表示,各縣市政府已提供確診者所需的生活照顧支持,也啟動藥局地圖和藥師送藥服務,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拿到處方後,利用藥局地圖選擇藥局並打電話聯絡藥師送藥到府,過程不會直接和確診者接觸。另外,也可持紙本處方箋或其他電子處方箋,查詢住家附近提供送藥到府服務的藥局,電話聯絡並委由親友或藥師送藥到府。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2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免洗餐具有味道正常嗎?能耐高溫?招名威:3種情況不要用!
出門在外吃東西,不免會用上免洗餐具,不過免洗筷打開會有種味道,有的甚至特別強烈。另一方面,塑膠免洗餐具可耐高溫,但真的每個都安全無虞嗎?對此美國毒物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指出,若免洗筷出現3種情況就避免使用,而塑膠類也並非全部都能耐高溫,使用上還是得多留意些。 塑膠免洗餐具可耐高溫?招名威:記住1個原則。 招名威教授表示,免洗餐具大致上可分成塑膠類和植物類兩種,塑膠類免洗餐具較少出現味道等問題,大多遵循食藥署規定而使用較5號「PP」及6號「PS」等高耐熱材質,不過雖說耐高溫,但一樣建議避免接觸「過度高溫」,例如在烹煮時使用,以免吃到溶出的塑膠。另外,有時也會看到3號的「PVC」餐具,這種是強烈建議避免高溫食物。而之所以會說「大多遵循食藥署規定」,是因為無法保證市面上無不肖業者使用規定以外的材質,這類便可能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物質。因此雖說大型連鎖店所使用的塑膠餐具,為維護商譽會做好品質控管,民眾較可安心使用,但為避免混淆、誤認「只要買得到的都有保障」,大原則來看還是盡量養成避免塑膠餐具碰熱食的習慣為佳。 免洗筷有味道正常嗎?招名威:3種情況不要用。 免洗筷等植物類餐具在成形時,多會經過脫色、使用漂白、二氧化硫等,達顏色佳、賣相佳、不易發霉等目的,顏色越白使用越多,在打開免洗筷時所聞到微微的味道,就大多就是化學物質的味道,而非原木或竹子的味道。而據食藥署規定,免洗筷不可有不良變色、異臭、異味、發霉、蟲蛀、不良異物等,且二氧化硫殘留物應低於500ppm、不得檢出含有過氧化氫及聯苯等成分,但正如前述,市售流動商品難以絕對保證。因此若拆封時味道太重、顏色怪異、疑似發霉,就建議避免使用為佳。為保健康、也兼顧環保,建議還是多以環保餐具為佳。 環保餐具會有食安問題嗎?招名威:材質還是得留意。 環保餐具定義範圍較廣,可如塑膠、木質、陶瓷、不鏽鋼等可重複使用餐具,當中也各有食安風險潛藏其中。塑膠類的碰到熱食一樣可能釋放有害物質,且清洗的時候容易刮傷,細菌、油漬、清潔劑等可能殘留。木質可能有發霉疑慮,吃下肚恐提升致癌風險。陶瓷則較容易打破。不鏽鋼疑慮較低,就是外觀較不出色。 因此建議若使用塑膠材質的環保餐具,一樣別接觸熱食,木質的則注意風乾、烘乾,且確實清洗,兩者都應定期更換避免刮傷過多還在使用。陶瓷就建議使用時注意安全,別打破就好。不鏽鋼則注意避免買到其他金屬。而不論是哪一種材質,都建議避免有塗裝、彩繪等,以避免染色劑引起另一種食安疑慮。 環保吸管不易完全清洗,建議使用一個月換一次。 另一方面,環保吸管近年來也相當受歡迎,招名威教授提醒,除了留意並考量上述提到的材質以外,也要注意環保吸管整體而言是較難清洗的,常見單用清水沖洗、或是倒入洗碗精用水沖,都是強度不高的洗滌方式,日久恐有各項飲料的殘留物於內,再加上內部相較其他餐具屬陰暗潮濕,較容易滋生細菌。因此建議洗滌還是得用吸管刷等細小的刷子清洗,並置於通風處風乾,約一個月就換一次為佳。 《延伸閱讀》 .微波食物安全嗎?會不會致癌?毒理教授:比起輻射更要小心4風險 .毛巾沒洗如同用馬桶擦身體!專家指3地雷,常過敏、私密處感染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無法完全對抗傳染病,阻斷密閉空間傳染才是關鍵!專家提7點建立抗病毒環境
面對西方國家新冠病毒第五波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疫情,只能說疫情險峻,然而大傳播的最主要的原因仍然被忽略。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的大傳播,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這次病毒是空氣傳播,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空氣傳染及環境的傳播,才是這次新冠病毒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最近很多國家已經改變防制策略,嘗試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那麼我們就來思考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何防堵病毒。如果我們只想以傳統的疫苗來對抗傳染病,而忽略環境傳播,控制病毒的效果是十分有限。這次以色列、美國、英國、法國,應該是疫苗打得最早而且打得最完整的國家,但仍然繼續發生第五或六波的大傳播,而且現在新增的確診案例,有相當一大部分是突破性傳染。這個事實指出,密閉空間中的空氣傳染仍然是大傳播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已有許多國際上的研究,一再地證實氣膠的空氣傳染,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應針對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讓病毒不在密閉空間逗留或生存,才有辦法控制疫情。環境的傳播因素主要有哪些:1.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目前學界不僅發現COVID-19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SARS-CoV-2的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持續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多起出現在大眾運輸、公寓、商場、餐廳、合唱團等地的感染事件,元兇均直指為空氣傳播。研究顯示,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也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2. 空氣汙染: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COVID-19的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指標,都呈現正相關。病毒可能隨PM2.5粒子在高空進行長程傳播,在禽流感病毒已經得到證實。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過「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氣汙染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再者,空汙可能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讓未感染者COVID-19感染機率增加、讓罹患COVID-19者病情更嚴重。因此,防制空汙也有助於遏止COVID-19傳播,而空汙較嚴重區域則可考慮列為高度警戒疫情爆發和再爆發的地區。3. 廁所及下水道: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的同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因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的SARS大傳染,就已經證實與汙水共管的傳播方式有關。所以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4. 物體表面:現代社會中,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充斥過多人造物。研究顯示,COVID-19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5. 氣候因素:研究顯示,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從而減少疫情的傳播。然而,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到熱帶/亞熱帶氣候與中緯度國家夏季溫濕度的差異,不同研究也還有不一致的發現,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如何建構抗病毒環境了解了環境的傳播因素,我們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對抗病毒?如何建構一個抗病毒的環境?1. 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是將有新鮮的空氣引入、汙濁的空氣排出的過程。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將空氣從乾淨之處引到不乾淨之處。打開房間兩側的門窗,可以讓空氣有進有出,但仍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此外,建議可藉由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去評估房間內通風排氣的狀況是否符合防疫標準。2. 室內環境必須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灰塵,讓病毒不在室內逗留:減少室內懸浮微粒(例如PM2.5等),減少生物性氣膠(含有病毒)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所謂的「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抗病毒室內清潔法則。3. 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因為塑膠及不鏽鋼的固體表面,病毒可以存活最久。建構室內環境成為防疫且抑制病毒細菌的建材,例如含有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例如柳杉、台灣杉及杉木、香杉,以及檜木、肖楠等樹種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而且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以從空氣防疫的思考,用天然木材的芬多精讓病毒細菌無法在室內環境生存。4. 種植可以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阻擋病毒在環境生存。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可以抑制病毒的植物;室內盆栽則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 善用空氣清淨機,尤其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可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 多攝取含有抗病毒成分的食物,包括含有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另外許多唇形科香草植物,包括薄荷、紫蘇等含有抗病毒成分的植物。7. 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日本學者發現3天2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2020年義大利南部的一項有趣研究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COVID-19死亡率低,可能是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今年同樣的研究團隊發現,義大利南部半島臨海的地中海沿岸COVID-19死亡率特別低,很可能的解釋主要是氣候溫和、沿海地區、地中海飲食、以及充滿常綠喬木,屬於可以釋放免疫調節及抗病毒化合物的不落葉地中海植物環境。對抗COVID-19病毒傳播上,實際上的應用是:1. 建議從事森林浴。2. 設計由鼻吸入含有植物芬多精物質。3. 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4. 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總之,減少室內密閉空間中的病毒傳播,建構一個抗病毒的室內環境,建構每個居家及個人獨立的水、汙水,及空氣交換系統,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建造一個防疫健康宅的基本設計,讓病毒在我們工作以及居住的環境當中,都不易和人們接觸。充分的環境防疫,建構防疫健康宅及社區及大樓,人類才有辦法與病毒和平共存。 飲食也必須要注意,多攝食抗病毒食物,健康的運動習慣,生活起居正常,提升免疫力。從生物個體的內在以及外在環境,都能夠做到防疫以及促進健康,那麼加上疫苗注射,如此一來才有辦法與病毒共存。(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森林醫學組教授)
-
2022-04-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搞懂居家隔離措施新制 7大QA一次查
為避免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不敷使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放寬居家隔離措施新制,由於防疫政策滾動更新,不少民眾搞不清楚新制和以往差異,聯合新聞網整理QA,協助民眾了解最新防疫作為。問:什麼是1人1室?答:含單獨房間及衛浴,指個人專用房間含獨立衛浴設備。問:最新的居家隔離規定?答:若能遵守居家隔離相關規定,且每次使用浴廁後均能適當清消,則可於不含獨立衛浴設備的個人專用房間隔離,即指有個人單獨房間,但可與同住者共用衛浴。問:衛浴共用不會有染疫風險嗎?答:請遵守居家隔離相關規定,且每次使用浴廁後適當清消。問:如果全家人都是確診者的接觸者,還可以在自宅居家隔離嗎?答:同家戶的同住者若都是接觸者,可同戶隔離。問:如果沒辦法有個人專用房間,還可以在家居家隔離嗎?答:不行,將由地方衛生單位安排集中檢疫所,或自費住防疫旅館。問:何謂適當清消?答:使用適當消毒劑或 1:100的稀釋漂白水(500ppm)消毒。清潔浴室或馬桶表面每日清潔,並使用 1:10 的稀釋漂白水(5000ppm)消毒。問:入境者檢疫期間轉為隔離身分,也可以在家居家隔離嗎?答:以在原檢疫地點隔離至期滿為原則,為降低風險,建議不適用放寬後的居家隔離規範。資料來源/指揮中心記者會、疾管署網站
-
2022-03-20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便祕、大腸癌!營養師教4招簡單吃滿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好處相當多,最著名的就是防範便祕和大腸癌,不過有便秘等排便問題的朋友,常會藉由多吃蔬菜水果、攝取膳食纖維解決排便困難,但有時效果差強人意。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多吃蔬果確實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也可以攝取膳食纖維,不過膳食纖維有吃未必有吃夠,飲食上可再多加調整,也更有利健康。膳食纖維好處多!2類型作用各不同。簡鈺樺營養師表示,膳食纖維可分成兩大類,包括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水溶性來源像是:水果、木耳、秋葵,吃起來黏滑,可吸收腸道水份、膨脹並增加飽足感;非水溶性則常見於根莖類、全榖類、豆類等食物,有助於增加腸道蠕動、讓糞便體積增加、更順利成形。 對於排便順利而言,兩種膳食纖維缺一不可,例如體積夠、黏滑度不夠,就相較不易通過腸道,反之也是如此,因此在飲食上會建議營養均衡攝取。另外,膳食纖維其實也可以改善腹瀉問題,水溶性膳食纖維有望將多餘的水分吸收藉此改善。不過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便秘、腹瀉等排便問題,未必僅單純是膳食纖維不足一項原因,便祕也有可能水份不足、好的油脂攝取不足,或是代表著腸道健康出了狀況,建議若長期有排便麻煩的民眾先進行檢查確認為佳。 另一方面,膳食纖維除了普遍關注在改善排便,其實也有助於對身體健康帶來其他收穫,例如腸道廢物滯留時間縮短,使其快速排出體外,避免長時間與腸道黏膜接觸,自然就有利於防範腸癌,也有助於血糖、血脂控制,而膳食纖維若是從天然的蔬果等食材攝取,也可以吃到該食材相關的營養,更有利於身體健康發展。防便祕、大腸癌、護血管,營養師簡單4招吃滿膳食纖維!不過許多人也會納悶,明明就都有吃蔬果,便秘問題還是沒改善,除了前述提到可能有腸道相關問題外,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也有可能是攝取量不足,有吃蔬果就能未必補足膳食纖維。 營養師解釋,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一日約為25~35公克,但在食材中僅是其中一部份的營養,單以蔬果攝取恐怕效果有限,何況現代人即便有吃蔬果,往往量也不足。若期望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會建議從主食著手,將白米、白麵條等精緻澱粉,換成全穀雜糧類等非精緻澱粉主食,例如糙米、地瓜、南瓜、玉米等。而堅果類也有膳食纖維,不過要整顆一起吃,以花生來說就是連同容易脫落的皮一起吃。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三餐以約8分滿的非精緻澱粉為主食,再搭配一碗份量的蔬菜、約一拳頭的水果,並一日約一湯匙的「帶皮堅果」,更有助來吸收較多的膳食纖維、達一日建議攝取量,改善便秘等排便困難。而整體而言,其實這樣的吃法也和常見建議的健康飲食相近,對於健康也很有幫助。 也提醒,膳食纖維就像其他食材的營養,過少或過多都不利身體健康,膳食纖維過多若忽略了水分攝取也有可能造成便秘,因此也需要等量增加飲水量。呼籲有排便困難的朋友,除了盡早檢查外,在食材也適度為佳,避免過猶不及。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黏在馬桶上?四分之一成人有排便困難 出現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6/如廁大事我不要穿尿布:術後的嚴重後遺症
生病前,一直覺得上廁所不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嗎?但生病開完刀後,才發現「吃喝拉撒睡」是多麼珍貴的事。由於大腸有儲存大便及吸收水分的功能,大腸直腸癌手術後這些功能都受到影響,當一天24小時要跑上十幾次的廁所時,就能體會平常事即人生大事,其餘的事皆不重要。住院期間隨著進食量的增加,能順利如廁是出院指標之一,雖然過程中有過一次大出血,「解便」一事更慎重其事,每回都得端詳大便的顏色老半天,「你看,這是草綠色還是咖啡色?應該沒有紅紅的吧!」連同陪伴者都得睜眼看仔細。觀察便便顏色是大事,我成了「看大便的柯南」。觀察大便顏色一直到出院後仍持續著,但顏色會隨著吃進去的食物而不同,有一陣子我甚至害怕吃橘紅色的食物,像是胡蘿蔔、番茄、火龍果等,尤其出院時正值西瓜產季,而瓜果類又是低渣飲食的重要選項,但吃完一兩天內,就會處在焦慮之中。解便通常都會偏紅,即使知道可能是食物影響,心裡上仍不放心,有時甚至得拿出免洗筷或棉棒仔細端看,自己成了「看大便的柯南」。若最近沒吃紅色食物,但便便顏色又不太正常,哇!那整天的心情就忐忑不安,拚命回想「我到底吃了什麼?」由於觀察大便太折磨人,出院一個月後,有一天我終於受不了對自己發火,「我為何要去『期待』我的大便是紅色的呢?我為何要去等『副作用』發生呢?我不應該被這事給綁架了。」50歲時成了「包大人」,光好好穿上尿布就是件難事。下定決心正常面對,上完廁所沖馬桶時,看一下顏色的變化就好。會有這樣的改變,除了意識到自己是被曾經發生過的血便驚嚇過度外,還有就是大便次數過於頻繁,原本一次就能解乾淨的狀況,得分3-5次才能解完,常見的狀況是,才剛解便完不到幾分鐘又想上廁所,每次盯著馬桶瞧真是太累人。初期的大便其實是不成型的,稀稀水水的讓人非常崩潰,又常因放屁就跟著滲便,加上開刀後左右兩側的腹部插滿了引流管,為了照顧上的方便性,包尿布是個好方法。自己也在50歲時成了「包大人」,為了病情一切都算合理。開刀後躺在床上休息,也不覺得包尿布有什麼難的,但當下床的頻率愈來愈高時,就糗態百出,我跟陪病者都沒有幫人穿成人紙尿褲的經驗,為了把尿布旁的膠帶粘貼在尿布上就是件難事,怎麼貼都無法讓尿布看起來像一件「正常」的褲子。上廁所這麼簡單的事,為何無法像以前一樣?常因穿得歪七扭八,下床散步時還得一手推著點滴架、一手隔著褲子拉著尿布,好幾次散步走路都走到尿布差點掉下來。尿布或許是解決照顧上的不便,但這件事在心裡上的衝擊其實不小,你必需直視自己現今的慘況,「你已經不是正常人,你是個病人,是個需要人家照顧的病人。」常常蹲在廁所不經意的想,連上廁所這麼簡單的事,為何就是無法像以前一樣呢?為何這麼沒有尊嚴呢?這種沮喪、無助的感覺,好幾次在夜深人靜時默默的掉淚,不斷問自己,「我真的無法回復到活蹦亂跳的正常生活嗎?」大家都說這些情況會愈來愈好,跑廁所的次數會減少,但直到出院後症狀並沒有改善太多,但我還是堅持把尿布脫掉,心裡上總認為「出院」後就象徵著可以當「正常人」的開始,因此當來不及跑廁所時,家人一句「妳怎麼不穿尿布呢?」心裡上總是「嗯哼,你們懂得包尿布的心酸嗎?」但,人還是得向現實低頭。化療帶來瘋狂腹瀉,只能鼓舞自己,尿布總有一天能脫下來。正當排便逐漸可以控制時,化療產生的瘋狂腹瀉再度襲擊而來,有時三步路就能跑到廁所的距離,都因來不及掀馬桶蓋拉了一褲子,在難堪之際又得清理污穢的現場,這時你就得乖乖包回尿布,只是這次學聰明了,改穿褲型尿布。「自尊」能堅持多久呢?在恢復期幾乎不用再考慮了,不然,也不會把這麼難堪的事記錄下來,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引以為戒,保持身體健康。生病的人像是沒有選擇的餘地,但為了往前走,總是會想到恰當的解決方式,褲型紙尿布不就是一個好的選項。你也要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一定可以脫得下來。
-
2022-03-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大號完擦到衛生紙全白才乾淨?醫:擦太乾淨反而會有這症狀
一名網友表示,每次上完大號,擦屁股都擦不乾淨,常常一擦就是「1小時」,困在廁間很痛苦,甚至有時褲子脱下來時,發現有「糞液」殘留在內褲上,以為是大便沒大乾淨,但蹲了廁所卻還是上不出來,很是困擾。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孫文俊表示,「上完大號不用擦太乾淨,反而變成肛門搔癢症。」從便便擦不乾淨 看出身體警訊該名網友排便後一直擦不乾淨、甚至平時還有糞液流出,是否代表身體傳出警訊?對此孫文俊表示,以兩大方面來看,第一可能是糞便沒有排乾淨,也會有「裡急後重」之感,這有可能是蔬菜纖維攝取太少,引發便秘,也有可能是吃太多刺激性食物,使糞便水水軟軟的,從肛門口流出,或者是走路時肛門受到摩擦,就會看到底褲有糞液殘留,不過嚴重則可能是因瘜肉、腫瘤導致,才會呈現一直想排便卻上不出來,建議民眾可以進行大腸鏡檢查。第二,其實肛門內的皺褶面非常多,或者有些人肛門週邊會有許多體毛,這都會造成糞便殘留,因此擦不乾淨是很正常的,不過孫文俊認為,拿衛生紙一而再、再而三地擦拭,追求「衛生紙全白、沒有一點顏色殘留」是不切實際的,過度的清潔會使肛門乾燥進而搔癢,一旦發癢用手抓撓,反覆交替反而會讓肛門抓破受傷,甚至會引發感染。另外,痔瘡或是肛門廔管因分泌物會流出,也會導致肛門有不乾淨之感,建議要就醫檢查,接受治療。最佳清潔肛門方法 免治馬桶、純水濕紙巾孫文俊表示,如果擔心衛生紙清潔效果不高,最佳建議使用免治馬桶;也可以使用濕紙巾,但是不要含有其他的添加物(例如:酒精),可用純水的濕紙巾減少肛門受到刺激;如果身邊沒有濕紙巾、免治馬桶,只有衛生紙,可以將衛生紙沾水進行擦拭。孫文俊強調,擦拭時只要擦2-3次確認沒有大量糞便殘留就好,維持清潔就可以。針對肛門保健,孫文俊表示,飲食必須注意,尤其便秘患者,若排便過度出,還可能會造成肛門撕裂傷,因此要補充足夠水分,以及足量的蔬菜和水果。正常的排便頻率是1天3次到3天1次,如果過度頻繁(腹瀉),或是超過三天才排便,會造成肛門口排便受到壓力比較大,導致流血、紅腫、疼痛,因此也可以攝取益生箘,或洽詢醫師開立軟便藥、瀉藥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如廁後要用衛生紙or溼紙巾擦? 專家解答「正確擦拭方式」
-
2022-03-09 該看哪科.中醫
不是缺纖維、水分!「3種便便類型」都是寒濕害的,還會讓你狂冒痘
很多人會抱怨雖然每天吃很多蔬菜水果但還是依然常便秘,後續服用益生菌跟多喝點水及吃更多蔬果,大便還是無法順順來,只能三或四天服軟便劑或塞甘油球。大便3種類型 恐是腸胃寒濕所致安南醫院中醫部曾印正醫師表示,上述這類型病患通常不是缺乏纖維性或水分,而是因為其腸胃因寒濕給冰鎮住,以致影響蠕動能力,大致可分類三種類型:1、大便前一小段硬,後段就成條狀偏軟,最後面偏糊狀。2、大便分成一段一段,形似小香腸,便質不硬。3、解出成條狀如同擠牙膏情況,因此只要上個廁所就好幾分鐘。(推薦閱讀: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便便如同羊屎為腸胃偏熱 應增加蔬果攝取此外,曾印正提及,另一種患者的便便如同羊屎便顆顆分明,中醫描述為燥屎,此類病患腹部皮膚溫度會比手掌心高溫,也就是腸胃偏熱,建議可適量增加蔬果使用量來改善便秘情況。(推薦閱讀:吃錯高纖食物小心反便秘!營養師揭「高纖蔬菜排行」 高麗菜吃整顆還不夠) 反觀上述所提到之腸胃因寒濕被冰鎮的患者,其因胃腸被寒、濕、氣虛影響其胃排空及腸子蠕動能力,故腹部溫度常常比掌心冷,冬天溫度更降讓便秘更誇張,甚至還會痘痘長的比夏天更茂密,已氣虛挾寒濕的身子怎可能耐的住吃下更多生冷蔬果之寒勢進逼,可見雖同樣是便秘但因寒熱體質不同,但切記不能用相同方法來做調養,否則可能得不償失。(推薦閱讀: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飲水應慢慢喝 一次太多恐致胖曾印正強調,若便祕是偏虛寒濕性型,建議飲食上吃溫熟食,而暫時未經烹煮食物如水果、泡菜、生菜和生魚片應少食,且平常烹煮的過程中可加薑、薑黃,維持食物偏溫性,但也勿過度煎炸反而產生太多自由基傷害身體。此外,喝水時要一口接一口慢慢喝,不要一次一大杯,因為太多水分一次進到胃腸時就會超過消化系統一次能處理的水量,非但多出來的水分無法被身體利用,反而堆積在體內產生濕,也增加喝水變胖機率。(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延伸閱讀: ·蔬菜纖維吃不夠害便秘? 營養師授「三餐高纖吃法」:自助餐別點排骨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2-03-08 養生.家庭婚姻
準婆家「3間廁所」不外借意外成警訊 她婚後得知真相超崩潰
「這個資訊量也太大了!」一名女網友表示,她與老公交往前,曾到男方舊家拜訪,當時她突然尿急,但婆婆卻要她到隔壁市場借廁所。然而,當時她並沒發現這其實是個嚴重警訊,是直到倆人結婚後才發現驚人真相。該名女網友在臉書粉專「靠北婆婆2.0」上抱怨,因為自己懷孕所以和老公閃婚,卻在婚後發現老公一家人對「髒亂」的忍耐接受度極大,不是分不清楚乾淨、髒亂,而是明知環境髒亂但卻無所謂。她回憶起婚前,有次到男方市區的舊家拜訪,臨時尿急,結果婆婆卻要她去隔壁市場的廁所上,起初她並未多想,直到去了老公另個郊區舊家時才恍然大悟。當時她剛好又尿急,結果家中明明有三間廁所,卻沒有一間能用,眼見浴室「又髒又舊,馬桶每個卡厚厚黑垢」,嚇得她趕緊要老公載她去公廁。事後,她詢問廁所為何不能使用,才得知原來問題出在馬桶不能沖,因為只要一沖水就會漲起來,至於為何不修理,則是因為男方的父母認為「反正以後不會住這裡,就不修了」。之後她因緣際會下又去了市區的舊家,由於那次是市場的公廁門壞了,她只好借用家中的廁所,沒想到「那個坐式馬桶真的不能稱之為馬桶了」,不僅沒有座墊,甚至連水箱也沒有。老公則解釋,「我國中的時候坐墊長香菇了,就被丟掉了」,聽完這番話讓原po忍不住驚呼「這個資訊量也太大了!國中?香菇?沒買新的裝?」,實際上老公家並不缺錢,時常是幾萬、幾萬塊在花,但偏偏就是捨不得換新馬通,但誇張的還不止如此,老公還曾分享過自己的童年回憶,例如小時候頭皮被老鼠咬醒、半夜會聽到老鼠跑過天花板的聲音等,髒亂環境全讓她刷新三觀。婚後她與老公搬進公婆所謂的新家,也就是傳說中有「正常馬桶的新居」,然而一打開門,一樓卻有如被炸過般,小叔甚至像個流浪漢似的,躺在壞掉的沙發上,周圍則是散落一地的紙袋、垃圾。由於環境太過髒亂,也難以收拾,因此公公每次都直接將東西丟到2樓房間,打算眼不見為淨。另外,「新家」的廚房堆有滿滿垃圾,水槽內也是堆滿碗筷、鍋子,來到重頭戲「廁所」,地板不但又黃又臭,一看就知道沒人刷過,非常髒亂。看到小叔的行徑,她難掩傻眼的表情,此時婆婆便跳出來緩頰說,「呵呵,小孩子不懂事嘛~」,聽完這番話令她更傻眼,小叔都27歲、當英文老師了,到底哪裡是小孩子?不過原po想了又想,也不禁感嘆就是因為父母骯髒,小孩才會這麼髒,「髒亂又溺愛子女的婆婆,真是髒出新高度了。」文章曝光,不少人聽完原po的敘述都驚呆了,「真心媲美狄卡的共用浴巾耶,就只差沒有照片而已了」、「這樣的家庭,妳也能嫁,妳的耐受力也無限高,佩服」、「妳才是奇葩,這樣的家庭也敢嫁」、「我開眼界了,果然一山還有一山高」、「媽啊!好像在看鬼故事」、「在電腦前彷彿都聞到味道......妳描述的好真實感」、「夭壽,這是最近一篇最無法接受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