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科別.眼部
搜尋
食藥署
共找到
1781
筆 文章
-
-
2020-05-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瑞德西韋7月底到貨 首批千人次用量
疫情雖趨緩,但為了因應新冠肺炎再次來襲,衛福部食藥署火速核准新藥「瑞德西韋」輸入許可,預計六月一日發放我國首張「有條件核准藥品許可證」。我國是繼日本之後,全球第二個核發瑞德西韋許可證的國家,預計向美國吉立亞公司購買一千人次用量,盼七月底以前輸台。瑞德西韋是國內第一個取得有條件核准藥品許可證的藥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吳秀梅昨天表示,這次用「飛行的速度」審核,台灣吉立亞公司於五月廿五日送件、廿八日完成審查、廿九日進行會議討論、卅日即核准核發,過去審核一般藥品許可證至少要三百六十天,這次只用了五天。吳秀梅指出,台灣曾參與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十一名中重度患者用藥後,肺部浸潤等明顯改善,台灣也因為參與臨床試驗,才有資格輸入這款藥品,臨床試驗將於五月底結束,於是因應疫情啟動緊急使用命令,所以用最快速度審核,以免未來無藥可用。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初步資料顯示瑞德西韋有療效,廿九日參與討論的專家都支持瑞德西韋有機會引進國內,使用時會注意病人安全,將持續監測肝腎功能,個案資料都要通報。吳秀梅表示,藥廠仍須提供治療計畫,未來每位患者用藥都須登錄名冊。美國依照緊急授權命令,是全球第一個使用瑞德西韋的國家,其次是日本,於五月七日依特別緊急許可發給瑞德西韋臨時許可證,第三個就是台灣,我們也是全球第二個核發瑞德西韋許可證的國家。
-
2020-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史上首次 瑞德西韋5天獲藥證最快7月底抵台
為防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食藥署短短5天火速核准準新藥「瑞德西韋」許可,成為台灣史上第一款取得有條件核准藥品許可證的藥品,1000人次藥品最快7月底前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吳秀梅宣布,因應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可能持續發展,食藥署5月25日接獲藥廠申請瑞德西韋查驗登記後,在短短5天內火速審查完畢,瑞德西韋將成台灣史上第一款取得有條件核准藥品許可證的藥品。吳秀梅說,瑞德西韋是一種凍晶技術的注射劑,原本是用來治療伊波拉病毒的藥品,但實驗發現效果不是很好,想不到用於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效果相當好,對於症狀改善相當明顯。吳秀梅指出,台灣在疫情期間曾參與瑞德西韋臨床試驗,11名中重度患者在用藥過後,對於肺部浸潤等症狀都有明顯改善,台灣也因為參與該藥臨床試驗,才有資格輸入這款藥品,眼看臨床試驗將於5月底結束,若不盡快核可,台灣恐怕沒藥可用。因此食藥署5月25日接獲藥廠申請查驗登記後,幾乎以「飛行的速度」啟動各組人馬加緊審查,5月29日就召開專家會議,決議有條件開放用於重症患者。根據規定,瑞德西韋僅能用於重度患者,包括在未使用吸氧治療之下血氧飽和度小於94%、須使用吸氧治療、須使用機械呼吸器或已裝上葉克膜的病人,最長可用藥10天。成人劑量方面,第一天要注射200mg,第二天起每日注射100mg,只要症狀好轉就可考慮停藥,最長可用藥10天;孩童方面,若體重大於40公斤比照成人劑量用藥,3.5公斤至40公斤兒童第一天每公斤給予5mg,第二天起每公斤給予2.5mg。吳秀梅指出,目前瑞德西韋5月1日已獲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UA),日本則是給予特許緊急許可藥證,緊接著就是台灣,但若看實際拿到藥證國家,台灣算是第二個,其餘如南韓等國家都還在審查當中。吳秀梅說,下週發出藥證後,預計會先下訂1000人次藥品,最快7月底可望到貨,未來萬一疫情捲土重來,仍可確保重症患者有藥可用。
-
2020-05-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天審完瑞德西韋許可證成全球第二 吳秀梅細說背後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核准瑞德西韋藥品輸入,審核過程僅短短5天,初步規畫備貨1000人次,僅能提供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給藥時間最長10天,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台灣是國際上第二個核發有條件核發藥品許可證的國家,其餘國家皆在審核中。吳秀梅表示,這次真的是用「飛行的速度」在審核。台灣這次會審得又快又急,主要是瑞德西韋設廠於美國,依照美國的聯邦法規定,藥品尚未在美國許可證之前,藥品若要輸出其他國家,必須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項規定,包含該藥品正在該國進行臨床試驗、該國已經核准該藥品取得許可證等。而台灣僅符合「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國家」的條件,吳秀梅說,瑞德西韋在台灣的臨床試驗到5月底為止,到了6月台灣連第一項條件都沒辦法符合,因此與台灣吉立亞公司溝通,台灣吉立亞也在瑞德西韋用於重症患者臨床結束解盲,並且立即送件。食藥署收到案件後,動員各組同仁盡速審核「有條件核發藥品許可證」,昨天完成最後的討論,下周一將可核發許可證,吳秀梅表示,如此一來,即使瑞德西韋在台灣臨床試驗都已經結束,也能符合聯邦法的規定。吳秀梅表示,第一個可以使用瑞德西韋的國家是美國,第二個是日本,第三個就是台灣;不過美國的狀況與台日不同,吉立亞公司位於美國,因此美國訂定的緊急授權命令(EUA),是由政府直接認定未取得許可證的藥品,臨床是否可以使用,美國在5月1日就以緊急授權命令核准瑞德西韋於美國使用。日本尋求的方式與台灣相同,日本在5月7日依照特別緊急許可發給瑞德西韋臨時許可證,並且在美國吉立亞生產第一批瑞德西韋時就取得藥品,台灣則希望在第二批時瑞德西韋取得藥品,吳秀梅表示,預估7月底希望可以取得瑞德西韋。吳秀梅表示,目前瑞德西韋的使用方式為第一天使用200毫升,第二天後使用100毫升,以此劑量最長使用10天,兒童體重高於40公斤藥劑用量與成人相同,台灣目前疫情趨緩,1000人次的備貨應該是非常足夠的。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肌內效貼布」真的有效還是噱頭? 專家告訴你
您看過慢跑者、籃球員或網球選手,使用五顏六色,像是膠帶的肌內效貼布嗎?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其主要功能為預防或減緩運動傷害,在復建科、骨科或神經科,常見復健科醫師透過肌內效貼布,藉此改善患者的肩頸痠痛、落枕、腕隧道症侯群或抽筋、扭傷、拉傷等肌肉、筋膜組織的發炎問題,甚至有人因此誤以為是酸痛貼布,食藥署邀請到澎湖縣馬公市第三衛生所高傳哲物理治療師,為大家說明肌內效貼布與酸痛貼布的原理和使用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喔!酸痛貼布/肌內效貼布 原理大不同酸痛貼布:運用藥性或溫熱/涼感成分來舒緩酸痛不適、改善扭傷腫脹。肌內效貼布:利用貼布本身具備的伸縮彈性,依肌肉結構(肌理)順向或逆向貼紮,協助肌肉放鬆或強化肌力。以跑馬拉松而「鐵腿」的運動員為例,高傳哲指出,使用酸痛貼布者會直接將貼布貼於小腿肚上;若使用肌內效貼布則是沿小腿肚外圍貼紮,呈中空Y字型,利用貼布的延展彈性幫肌肉放鬆,因原理不同,使用方式也不一樣。肌內效貼布須專人指導有些人對肌內效貼布感到好奇想了解,大多是看到運動場上運動員使用,得知其功效後就自行買貼布回家,一邊看圖片或影片跟著貼紮;殊不知,使用肌內效貼布需有專業技巧。高傳哲強調,使用肌內效貼布前應先了解肌理,因為貼紮時需針對患者症狀,搭配不同的張力、貼法及肢體擺位,方能對症下貼且貼得精準;如果貼錯了,覺得沒效還算事小,萬一想放鬆或提升肌力,卻貼錯方向反而會造成傷害。食藥署提醒,剛開始使用肌內效貼布時,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與指導,直到熟稔肌理和貼紮方式後,再自行使用比較安全喔!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 沒有副作用至於肌內效貼布可以貼紮多久、有副作用嗎?高傳哲說明:「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沒有副作用,只要不對黏膠敏感的人都可以使用;只是貼布的黏性與彈性會逐漸遞減,如果貼布彈性不佳效果就會不好,大概2天或是貼布因脫膠而掀起時,使用者就可以主動撕掉了!」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5-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食藥署今准許瑞德西韋輸入 僅能用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為保障國內病人接受治療之權益,並積極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的發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昨邀請國內藥學及臨床醫學專家召開會議,討論瑞德西韋(Remdesivir)藥品之查驗登記申請,今准許輸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吳秀梅說,廠商在5月25日送件,食藥署與CDE審查,5月28日完成審查,昨天進行討論會議,會以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有條件核准該藥品專案輸入使用於重度新型冠狀病毒,包含成人、兒童都可以使用。吳秀梅表示,瑞德西韋的治療時間最長10天,藥廠必須需要提供治療計劃,以及用藥患者的登錄名冊,由於這次是因應緊急授權命令開放,因此藥廠必須要在一年內完成技術性資料,有最新臨床試驗結果資料要送署審查,要更新仿單者要立即執行等。綜觀其他國家使用瑞德西韋的狀況,吳秀梅表示,美國在5月1日透過緊急使用授權命令(EUA)使用瑞德西韋,日本則是在5月7日也是透過特別緊急許可輸入,台灣則是在5月25接到申請、5月29日也就是昨日討論完成,業者將會於下周會領到這個許可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考量到新冠肺炎後續仍可以會出現,因此幾種重要的藥物,國內也嘗試在爭取使用,瑞德西韋的多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台灣也有參與,昨天藥廠提供的資料,也有部分是我國參與的實證資料。張上淳表示,初步的資料顯示瑞德西韋的使用是有效的,雖然不是嚴謹且具有充足的科學證據,但防範患者病情惡化,還是希望能使用到瑞德西韋,因此昨天討論專家都支持讓它有機會進到國內,萬一病人需要用就可使用。我們也會注意病人安全問題,使用中會要求病人持續監測其肝功能腎功能等副作用,個案資料都要跟政府通報。
-
2020-05-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因防疫有成!落實生技力,法規、資金不可缺
台灣因防疫有成躍升國際焦點,但隨疫情擴散全球,「後疫情時代」有賴生技產業研發出疫苗、藥物和檢驗試劑。如何落實生技力?昨天在生技中心舉辦的「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如何落實臺灣防疫長期實力─從產業出發」論壇中,認為法規、資金等環節,缺一不可。生技中心涂醒哲董事長表示,此次疫情讓各國政府體認公衛醫療用品是不可缺乏的戰略物資,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各國政府深知需本土製造或尋找可信賴國家替其製造的重要性,對台灣科技防疫能力及智慧製造的信賴感增加時,勢必出現全球轉單效應,政府與產業須快速掌握。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研發時就要把製造及核准的需求納入其中,特別是法規,絕對要優先思考。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指出,為了達到盡速開發,檢驗試劑、藥物、疫苗、醫藥用品等,應縮短開發上市速度,經濟部近期正在大幅修改「生技新藥的發展條例」,希望從政府的法規來帶動產業。衛福部次長何啟功指出,這一次疫情中,涉及緊急授權命令,食藥署全程與業界溝通,目前食藥署也已提供新冠病毒的標準檢體,期讓品質及速度兼具。
-
2020-05-29 養生.聰明飲食
網傳吃西瓜可以壯陽? 看看食藥署怎麼說
網傳西瓜中含有瓜胺酸(尤其在西瓜皮中的含量更高),瓜胺酸(citrulline)在吃進體內後會轉化為精胺酸,生成可以促進血管擴張的一氧化氮,具有擴張血管的功能,因而有吃西瓜能可能增加陰莖尺寸和促進勃起,有與威而鋼類似壯陽效果的傳言。對此食藥署提醒,目前西瓜的壯陽效果尚不確定,相關作用機轉仍在科學研究階段,並無明確研究報告指出西瓜可以壯陽,且食用量的多寡亦有待研究,呼籲民眾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過度輕信。建議有勃起障礙的患者,應適時諮詢專業醫師,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食用過量恐致胃病糖尿病及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宜吃西瓜,西瓜內的糖份及其利尿作用,會增加患者腎臟的負擔;且西瓜水份含量多,吃太多會沖淡胃裡的胃酸,引致胃炎、消化不良或腹瀉等病。適量食用 消暑解渴有益健康但西瓜除了含有瓜胺酸以外,還富含茄紅素、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A、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防癌功效。一般人較熟知番茄茄紅素含量高,往往不知紅西瓜含量也頗為豐富,若以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A為例,紅西瓜明顯高於柳丁,比起木瓜也毫不遜色。在炎熱的夏天,食用適量的西瓜,不僅能消暑解渴,也能攝取許多對健康有益的成分,是夏天很棒的天然消暑水果。原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
-
2020-05-27 新聞.食安拉警報
挺食品業者外銷 食藥署推5便捷措施
隨著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各國邊境食品安全管理意識抬頭,我國業者申請外銷加工食品衛生證明需求逐年增加。為協助國內加工食品外銷產業發展,食藥署近期針對業者外銷加工食品申請證明,陸續推動線上申辦、簡化申請文件、簡化申辦流程、電子化通知、多元繳費等五大便捷申辦措施。去年7月1日全面實施至今,已受理超過6000件線上案件、文件資料與申辦天數等也減少,讓業者申請更有效率。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劉芳銘表示,國際間為確保進出口食品衛生安全,在邊境實施查驗時,部分國家針對特定風險產品,會要求業者提供輸出國官方出具衛生證明文件,以佐證產品衛生安全。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食品工廠稽查科科長楊雅珺表示,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施行細則」第30條規定,經營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或食品容器輸出的業者,為出具證明文件需要,得向主管機關申請辦理檢驗或查驗,符合規定者,核發衛生證明、檢驗報告或自由銷售證明等外銷證明文件。楊雅珺說,食藥署目前已核發外銷加工食品的自由銷售證明、檢驗報告、衛生證明、加工衛生證明等四個外銷證明,以便業者出口在國外競爭,而為讓業者更便捷,現也透過E化方式,已全面採線上申辦並有精進措施。如食藥署今年已完成跨系統串接「食品藥物業者登錄平台」(非登不可系統)之登錄資訊,包含食品業者基本資料、食品添加物許可證等,並整合多項業者具結聲明文件,改由線上勾選,簡化文件申請。另外,也簡化申辦流程、並電子化通知與多元繳費。楊雅珺說,自2017年10月1日起,採認製造廠通過第二級品管驗證有效證明,及自2019年4月15日起,採認衛生機關稽查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合格紀錄,符合規定條件者,經書面審查通過即可核發衛生證明,免再次進行實地查核流程,申辦速度最高可快4倍。而2019年10月1日起,也改以系統電郵通知七種繳費管道及領證,讓業者資訊獲得更即時,增加繳費便利性,以便加快業者外銷速度。
-
2020-05-27 新聞.健康知識+
胡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 是真的嗎
維生素A是維持人體正常視覺功能、生長發育及組織分化所必需之脂溶性維生素。正常成人對維生素A的上限攝取量是每日3,000微克視網醇當量。每日均衡飲食且適量攝取維生素A有益身體健康,但攝取過量會怎麼樣呢?有一說法稱「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這是真的嗎?攝取過量 會有維生素A造成的急毒性症狀食藥署表示,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為造成維生素 A 中毒之主要成因。一般維生素A造成之急毒性症狀,會有噁心、嘔吐、頭痛、腦脊髓液壓力增大、暈眩、視力模糊及肌肉不協調等現象。非肝臟病變 過量維生素A會自然排除若不小心攝取過量的維生素A,只要確定不是肝臟病變引起的黃疸,停止食用過量維生素A及經治療後,堆積在體內的維生素A就會自然排除。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原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
-
2020-05-26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吃麵包不好?營養師教你避開3地雷健康吃
被稱為「隱藏在美食中的健康殺手」的反式脂肪,常出現在麵包、餅乾、中西式糕點等,具有「香、酥、脆」口感的食物中,讓其帶著誘人香氣和金黃色澤,吸引著客人上門購買。認識反式脂肪,對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反式脂肪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臟病(Heart disease)的風險,若攝取過多,會提高體內的壞膽固醇(LDL),並降低好膽固醇(HDL)。而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讓身體容易出現發炎反應。因此,衛生福利部規定,自2018年7月1日起製造的食品中,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部分氫化油),以免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反式脂肪」到底是甚麼呢?請營養師高敏敏來解說!反式脂肪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的反式脂肪,源自於牛、羊等反芻動物因特殊消化道細菌作用,會將吃進去的牧草發酵為部分的「反式脂肪酸」,研究指出,天然反式脂肪並不會對健康產生負擔。另一種則是加工產出,主要是來自經過氫化的植物油,高敏敏進一步解釋,其氫化過程會改變脂肪的分子結構,讓油能更耐高溫、增加穩定性及保存期限,但也同時產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暗藏於麵包中,如何挑才能避開健康地雷?反式脂肪最常出現在麵包中!而麵包是許多人最方便的早餐選擇,或是嘴饞時的小點心。高敏敏提醒,為了避開反式脂肪對健康的影響,在挑選上,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大地雷!地雷1 麵包內餡最受歡迎的包餡麵包,高敏敏指出,甜餡多以紅豆、奶油、巧克力為主,有時為了增添風味會添加果糖糖漿,而果糖就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鹹餡所使用的配料,在製作過程中時常加入油脂增加口感,若使用含反式脂肪的油脂料理,不自覺地就將反式脂肪吞下肚!地雷2 酥皮高敏敏表示,像頗受民眾喜愛的可頌麵包、起酥麵包、甜甜圈等口感酥脆的麵包,在製作過程中,為了讓表皮酥脆、更具風味,通常會加入很多含有反式脂肪的酥皮。所以在挑選麵包時,還是放下誘人的酥皮麵包吧!地雷3 抹醬抹醬的製作過程中需要使用油脂,業者常用反式脂肪作為添加的油脂,不僅可增加風味,也可以藉機增加保存期限。選購時要注意看包裝標示,有標示「氫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轉化脂肪」等都是反式脂肪的名稱,要特別小心。掌握訣竅,逃離反式脂肪她建議,挑選麵包時,應選擇天然、原味、無添加的麵包,若麵包的油脂含量低,表示添加的反式脂肪量就越低。此外,高敏敏也提供三大訣竅,讓民眾能避開反式脂肪的陷阱。訣竅1 注意看標示市售的麵包、糕點都有營養標示,標示越詳細的產品其實越有保障。敏敏營養師小提醒:雖然有些麵包標示為不使用反式脂肪,但卻使用棕櫚油作為添加油,因為棕櫚油在高溫油炸下表現較穩定,被稱之為植物界的豬油,但它的飽和脂肪含量較多,攝取過量容易造成心血管的疾病。訣竅2 用全穀麵包代替一般麵包選擇五穀雜糧(含堅果、種子類)的麵包,可以攝取到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吃得更健康。敏敏營養師小提醒:選購添加橄欖油的麵包,其單元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有助於降低血管內的壞膽固醇喔!訣竅3 加工的麵包應特別注意大家都很容易被麵包的香氣所吸引,但這些太香、色澤漂亮、口感軟、過程繁複的麵包,在製作過程中都會為了口感而添加較多的糖量及油脂,一旦過量攝取,就容易增加身體負擔。小心陷阱!「零」反式脂肪就是無反式脂肪嗎? 常有人詢問,食品標示中看到為「零反式脂肪」,是真的無反式脂肪酸嗎?高敏敏提醒,不代表沒有添加反式脂肪喔!因為根據食藥署規定,每100公克/毫升的食品中,反式脂肪量在0.3公克以下,或食品總脂肪不超過1公克,都是可以標示為「零」的!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以成年人一天攝取2000卡熱量來計算,反式脂肪容許量為2公克。因此,即便「零反式脂肪」食品不超過0.3公克,也要注意不要一不小心就攝取過量喔!
-
2020-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出不敢用免洗餐具? 消除病毒1招就可以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環保署發現,民眾免洗餐具用量增加50%,雖然減少心理恐懼,卻帶來環境傷害。環保署呼籲希望大家能維持不用免洗餐具的習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也說,餐具洗乾淨就能清除病毒。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調查銷售與處理的相關數據,可能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與餐廳擔心疫情散布,開始用一次性餐具,例如免洗筷,上升幅度竟高達50%!然而在全民努力下,疫情趨於穩定,因此希望民眾能回歸正常生活,使用重複性餐具。張上淳也說,平常用肥皂洗手,雖然肥皂不能殺死病菌,但在仔細搓揉加上充分清洗,雙手清潔很乾淨,就可以把病菌帶走,減少疾病感染的機會;餐具清洗也是同樣原理,在用適當清潔劑清洗後,就可以把沾染髒汙的病菌洗乾淨。沈志修強調,餐飲業者遵照衛福部食藥署「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並搭配環境清潔與消毒,就能保障消費者飲食安全。而使用免洗餐具,除了造成資源浪費,回收處理時也會造成環境負擔。指揮中心也說,呼籲大眾因應疫情最好的作法是用餐前肥皂洗手,做好個人衛生,減少使用免洗餐具,這樣才是真正的防疫撇步。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使用酒精消毒 噴的、抹的哪種效果好? 酒精、漂白水、二氧化氯差在哪? 專家一次解答
-
2020-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殺菌又不傷皮膚的「白藥水」 能當乾洗手用嗎?
有此一說:家中親戚因家人目前打化療藥,因免疫力變低,外出時會攜帶酒精或乾洗手液使用,因武漢肺炎目前酒精和乾洗手液都不易買到,在住家附近的藥局詢問時,推薦白藥水當乾洗手液使用,說是可以殺菌也不傷皮膚,但白藥水的用途是有傷口時使用,請問白藥水真的能當乾洗手用嗎?------------------------------------------------------------------問:白藥水能當乾洗手用嗎?林毅敦醫師回答: 「可以,但是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成本也較貴,如果可以買到75%酒精最好!!」 葉宗仁中醫師回答:「白藥水真的是能當乾洗手用,可改用軟便宜的次氯酸水。」 次氯酸水作用:次氯酸(HClO)結構和漂白水相當類似,具有能穿透無套膜病毒,讓細胞膜蛋白結構崩壞的特性,有一定抗病毒作用,在食藥署規範濃度、劑量下,可做為飲用水的殺菌劑,以及食品容器、食材洗滌用途。
-
2020-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85分鐘檢驗出新冠病毒 陳時中接受廠商贈檢測儀
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經衛福部食藥署專案核准,製造新冠病毒檢測儀器「自動化核酸分析儀」,今天在衛福部澎湖醫院,捐贈5台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衛福部長陳時中代表受贈,將配置離島醫院,85分鐘就可以完成新冠病毒檢驗。衛福部受贈後,預計把這5台儀器放置在衛福部澎湖醫院、衛福部金門醫院、連江縣立醫院、蘭嶼衛生所及綠島衛生所等5單位,提升國家防疫量能。衛福部長陳時中致詞表示,疫情從非常緊張到現在,台灣疫情將趨緩,到今天沒有傳出本土的案例,不過他說,雖然都沒有,還是要有備無患,念茲在茲;防疫就是跟時間作戰、賽跑,愈早把相關可疑的人找出來,隔離開來,好好治療,疫情就不可能往外再擴散。陳時中說,未來疫情趨緩的時候, 要建立起個人健康行為,也就是防疫新生活,要從最基本的生活型態和健康行為養成,「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很難」,不過在離島有這樣方便的儀器,很快就可以檢驗,大家就會更安心,這算起來是「國產之光」,檢測很快,85分鐘就可以完成,程序也簡單,可發揮最好的效果。瑞基海洋公司表示,生產「瑞基新型冠狀病毒(orf 1ab)檢測試劑」及「瑞基自動化核酸分析儀」,今年4月30日取得食藥署專案製造核准,利用自動化核酸萃取及分析儀器,醫護人員採檢後只需將檢體放入儀器就可自動得到檢測結果,檢測時間約85分鐘,且體積小較便利。
-
2020-05-18 名人.精華區
徐丞志/逐步解封 台灣檢測技術準備好了?
新冠肺炎防疫已進入全球科技競賽階段,台灣目前防堵疫情成果斐然,在口罩販售、追蹤定位的科技表現也令國際社會印象深刻,但在檢測與試劑研發,起步卻相對較晚。台灣防疫做得好、病例少,反而是研發試劑受阻的主因之一,不過,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生技產業需要長期布局,台灣還是有機會迎頭趕上。韓國趕上時機 搶攻全球市場其實台灣和韓國差不多同一時期發展生物醫療技術,韓國除了大家在媒體上常看到的醫美相關產業以外,主力為生物相似藥的開發,台灣則是以新藥研發相關產業較蓬勃。但在這次疫情,韓國的反應速度明顯勝出,另外韓國也在大流行的災難中,抓住檢體易取得的契機,藉此加速了試劑的驗證並進軍國際市場。韓國Seegene公司早在武漢封城次日,也就是一月廿四日完成檢測原物料採購,二月初完成實驗室測試,一周內取得韓國政府核准上市。剛好大邱爆發疫情,大流行下很容易取得檢體進行臨床試驗。三月歐美因疫情爆發急需抗原檢測產品,韓國趕上時機,搶攻市場銷往各國。幾家韓國的生技大公司,因此迅速打開國際知名度,隨著各國疫情難止,預期韓國產業在未來三、五年內都有可觀的成長空間。疫情控制的好 竟不利研發?發生社區大流行的國家,檢體取得相對容易,台灣疫情控制的好,反而在抗原試劑研發上受挫。大部分檢體都在疾管署,雖然有釋放出來提供實驗單位申請驗證,但數量有限,不易取得。臨床試驗講求實戰經驗,不能只用培養的病毒做實驗,關鍵是要臨床取得的檢體,才能真正做到驗證。現在台灣一間醫院收治確診個案可能最多幾十例,但疫情嚴重國家,則可能有上千例檢體。食藥署目前核准試劑大多都在國外做臨床試驗,例如義大利、加拿大甚至中國等。我的實驗室也在開發新冠病毒檢測技術,但因台灣檢體相對取得不易,最後與加拿大跨國合作,由當地醫院提供檢體。臨床試驗程序多 緩不濟急其實政府已努力協助,最近陸續收到食藥署和國衛院等相關單位的訊息,可申請提供檢體,但臨床試驗程序很多,例如還要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核准等。台灣要趕上現在的國際疫情,有點緩不濟急。但放眼未來一至兩年,現在布局仍不遲。目前看來,全世界都在想辦法取得與新冠病毒和平共處所需要的資源與關鍵技術,台灣的基礎科學教育根基不錯,徐丞志建議,我們應該善用自身長處。疫情趨緩,人員移動和交流勢必恢復,未發生社區大流行的台灣社會,是否能承受?國內或許已有某種程度的流行,只是我們不知自己真實的流行病學資料,建議考慮做血清抗體的抽樣調查,評估國內實際感染規模。這也是歐美現在正積極在做的。未來在機場與港口的檢疫,要如何作、規模要做到什麼程度、相關檢測技術是否夠成熟,也是政府立即要面對的難題。(作者徐丞志為台大化學系助理教授)●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5-17 新聞.健康知識+
拉直?變捲? 一起認識燙髮劑的原理
女性(男性)為變美會在頭髮上下功夫,除了剪髮跟用板夾在做造型外,許多人也會選擇讓髮型維持比較久的方式-燙髮。使用燙髮劑後可以變直或變捲,究竟是什麼樣的原理改變頭髮造型呢?市售的燙髮劑主要分為冷燙、熱燙二種,有的以頭髮捲曲為目的,有的是以直髮為目的。近年來的燙髮劑多以冷燙二劑式為主,而燙髮劑造成頭髮造型改變的原理,主要是使用燙髮劑改變毛髮角蛋白中的雙硫鍵,透過第一劑還原劑將毛髮角蛋白中的雙硫鍵切斷,使用造型工具造型後,再使用第二劑氧化劑讓雙硫鍵重新排列組合成新造型,透過還原、氧化交替的過程達到頭髮捲曲或變直的目的。食藥署提醒,燙髮劑屬於特定用途化粧品,購買及使用前要看清楚產品是否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准,千萬不要用在眉毛、睫毛等頭髮以外的毛髮,更不要使用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此外,燙髮與染髮建議間隔1星期以上,以減少頭皮與頭髮的負擔;而如果使用燙髮劑曾經產生過敏反應,或身體不適等症狀,或頭皮、頸、臉部有腫脹、受傷、過敏、發炎狀態、皮膚疾病或身體有特殊情況(如:患病、病後恢復、生理期及懷孕期間等)者,也要避免燙髮,以免產生不可預知的風險。使用燙髮劑時要依照產品使用說明書使用,操作時記得要戴手套,以減少燙髮劑與手部接觸;塗抹燙髮劑時要避免接觸頭皮,如果不小心接觸眼部、臉部或頸部時,要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並迅速就醫。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5-16 新聞.食安拉警報
台灣麵包危險,勿食用? 食藥署出面闢謠
台灣麵包危險,勿食用? 剛烤好的麵包香氣四溢,讓不少人抵擋不了麵包誘惑,是許多人早餐或點心的最佳選擇;但最近網路上又流傳著一說法「台灣麵包危險,勿食用」,指出台灣麵包的「麵粉改良劑」有傷肝、致癌危險,叫大家不要吃。對此,食藥署出面闢謠,強調謠言中所提到的麵粉改良劑成分中的過氧化苯甲醯及偶氮二甲醯胺均為我國准許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也是國際間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美國、加拿大、韓國等准許使用的麵粉改良劑;台灣的管理規範與國際一致,民眾可以安心食用。食藥署指出台灣對於食品添加物管理,是採正面表列方式,並訂有使用的食品範圍、限量以及規格標準;在合法且正確地使用情況下,並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且將會密切注意國際資訊,滾動式檢討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規定,讓民眾食得安心。十元麵包,成分安全嗎?而在夜市或市場裡常見的十元麵包,是否真的成分也安全呢?根據華視新聞針對市面上常見「10元麵包」的調查,指出台灣麵包價格貴的、便宜都有,發現差別在於與「原料」的使用有關,包括麵粉、奶油、酵母、肉鬆等原料,都存在非常大的價差。實際搜尋其中一家10元麵包的工廠,發現其沒有營業登記,老闆很神祕不願透露批發與製作過程,導至10元麵包的衛生安全無法追查,恐成為食安漏洞。建議民眾勿貪小便宜,別為了省小錢而傷了身體。食藥署提醒,若民眾有疑慮或想知道有關更多「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相關資訊,可至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網站首頁(http://consumer.fda.gov.tw/>整合查詢服務>食品>食品法規>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項下查詢。原文引用自:食品藥物管理署
-
2020-05-16 新聞.健康知識+
網傳蜂蜜加熱恐致毒 食藥署闢謠:只會變苦
台灣是手搖飲大國,加了蜂蜜的飲品廣受歡迎,近年網路傳聞蜂蜜加熱恐出現有毒物質,但飲料店仍可見蜂蜜熱飲,引發疑慮。食藥署闢謠指出,蜂蜜加熱只會變苦,不會生成有毒物。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闢謠專區」近日發文指出,蜂蜜本身呈酸性,經加熱或長期儲藏後,蜂蜜中的還原糖(特別是果糖)會脫水分解產生「羥甲基糠醛」(hydroxymethylfurfural; HMF)。 食藥署表示,新鮮蜂蜜的HMF含量一般不超過10mg/kg,但經過長期儲存及環境溫度過高時,HMF值會增加,使得蜂蜜色澤變深且呈現苦味;因此,HMF的含量可反映蜂蜜的新鮮度、加工處理是否失當或摻入人工轉化糖的質量指標之一。食藥署說,目前沒有臨床試驗證據證實HMF對人體有毒性,蜂蜜加熱會出現有毒物質自然是毫無依據的說法,呼籲民眾不要輕易相信錯誤傳聞。
-
2020-05-1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友用血糖機自我檢測 食藥署籲注意五要領
國內罹患糖尿病人數日漸攀升,新冠肺炎期間,部分糖友減少就醫,在家用血糖機自我血糖監測,以減少其他併發症。食藥署呼籲,血糖機在我國屬第2等級醫療器材管理,民眾在選購血糖機時,須在持有藥商許可執照的店家購買,且為確保民眾選購合法血糖機並正確使用,並切記5要領,有效做好血糖監控。食藥署醫粧組科長鄭啓慧表示,由於坊間血糖機種類多,民眾或病友在選購時,應先認明該血糖機產品是否已取得衛福部核發之「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如衛部(署)醫器輸、衛部(署)醫器製等字樣,並確認醫療器材的標籤、仿單及包裝的標示內容,包括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許可證字號、批號、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等資訊,確認產品的合法性,且須詳細閱讀產品仿單及注意事項,才能確保挑選的是正確適用的血糖機。血糖機組合主要包含血糖機、採血針、試紙、品管液。鄭啓慧說,在使用時應切記「保、潔、採、校、維」5要領,詳讀使用說明書,並遵循指示操作,所搭血糖試紙須在有效期限及保存於適當環境;進行檢測前應注意清潔,避免感染風險;病患採檢部位需進行消毒、保持乾燥適量採血,以獲得正確結果。若血糖機掉落、置於潮濕環境或血糖試紙過期受潮及使用方式不正確等,皆無法準確測得血糖值,進而影響醫師診斷,故每次使用血糖機及開啟新試紙使用時,須先以原廠提供的品管液進行校正,以利運作;另外,亦可聯絡原廠,定期將血糖機送回原廠品管維護,才能確保使用效能及準確性,有效做好血糖監控,讓患者及家人都能安心。鄭啓慧說,民眾若對相關醫療器材有疑慮時,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藥物許可證資料庫查詢,如有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後發生不良反應,可向衛福部進行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
-
2020-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消毒產品爭議連環問 陳時中:今天以後不再回應
防疫期間,各類消毒液產品熱賣,旺普貿易公司的「水神」次氯酸抗菌液,遭民眾投訴涉廣告不實,北市衛生局調查後,認為水神抗菌液為一般商品,廣告內容卻涉及讓民眾誤解有醫療效能,以違反藥事法開罰66萬元,並說是「人家檢舉、中央交辦」;日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回應,「中央從來沒有交辦過」。今天記者會上,陳時中則再次針對此一開罰事件做出解釋,並強調「未來不再回應這個問題」。陳時中表示,今天看到某商品的廣告,所以今日一次回應,但日後不會再對特定商品回應。首先針對是否交辦台北市衛生局回應,陳時中表示此為例行性的監控及處理,109年1到4月共有498件,台北市在其中來文衛福部兩次,查明相關解釋,衛福部只有行文這兩次,是例行公事。再者,關於「別人為什麼可以,我卻不行」此點,主要是因為其他商品有醫療器材許可證,食藥署針對類似產品發出三張許可證,經過醫療器材審查程序,才能確保用在人體、宣稱有抗菌效果就要通過此醫療器材許可證。且需根據生物相容性、成分、濃度、製造品質也要符合GMP管理,不是任何人想做就算,還要政府來管理,人民才能安心使用。最後,「連三歲小孩也知道」的部分,陳時中表示,台北市評估違規部分不在圖片,而是產品官網宣稱相關效果,像是十秒有效抗菌百分百、還附上細菌與疾病名稱參考圖等;若要宣稱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經過驗證,要送正式文件到食藥署作相關查驗登記,才能符合我國規定。陳時中表示,官網想避開藥品宣稱醫療效果的第69條規定,但這依然違反了醫療器材審查驗證通過,才能宣稱抗菌則規定。除此之外,產品官網還把效能與某些疾病和諸多細菌病毒結合起來、串連在一起,違規成分最多的部分就在官網上這些內容,要提出這樣的效果必需經過驗證。陳時中更進一步表示,不反對用於環境的清潔消毒,而相關問題「今天之後不再回應」。
-
2020-05-12 科別.消化系統
胃痛就買胃藥吃? 5NG行為千萬別做
連假剛過,大家陸續回到工作岡位,面對放假後堆積如山的工作,往往熬夜加班,三餐不正常,咖啡當開水喝,此時總覺得會有火燒心、噁酸水、胃悶痛的感覺,這時許多民眾可能選擇就醫或自行到藥局購買制酸劑,也就是俗稱的胃藥,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制酸劑(胃藥)應遵循「5要」及「5不」原則。 食用制酸劑遵循「5要」 (一) 要了解藥物風險: 長期使用制酸劑(胃藥)可能會造成胃酸不足、影響營養吸收,導致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而增加感染等風險,另外其他常見的制酸劑,像是含鋁成分可能會造成便秘;含鎂成分可能會造成腹瀉等情形。(二) 要告知醫師或藥師病況:提供自己的身體狀況,供醫師或藥師評估,包括是否對特定藥物過敏、慢性病或正在服用的藥品;女性則需告知是否(或可能)懷孕、準備懷孕或正在哺乳母乳等。(三) 要遵循醫囑用藥:應確實依照醫師、藥師的指示用藥,切勿擅自過量或減量使用,亦不可自行停藥。(四) 要看清楚藥物標示:詳細閱讀外盒或仿單(說明書)的相關注意事項,關心用藥後身體變化,服用數日後,症狀如不見好轉,或更加惡化,則應儘速就醫。(五) 要諮詢醫藥人員才用藥:生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任何用藥問題都可以直接請教醫師或藥師,或至社區藥局請藥師提供用藥諮詢服務。 食用制酸劑遵循「5不」 (一) 不要求:生病時不應主動要求醫師開立制酸劑(胃藥),大部分藥品並不會引起腸胃不適,是否要開立制酸劑應由醫師判斷。(二) 不併用:不擅自併用制酸劑,以免改變胃部酸性環境,影響其他藥品之藥效。(三) 不長期:長期胃痛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症狀,切勿自行長期服用胃藥,而造成延誤就醫。(四) 不刺激:倘有腸胃不適,服用制酸劑(胃藥)只能暫時緩解不舒服的症狀,維持良好飲食習慣跟正常生活作息,不食用咖啡、菸、酒、檳榔及辛辣食物等刺激性物質,才是「保胃」之道。(五) 不亂買:對於來路不明藥品,應遵守「不聽、不信、不買、不吃及不推薦」原則。如有腸胃不適,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如需購買非處方藥則應到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中國來的含鉀減鈉鹽有輻射?低鈉鹽中的鉀40是什麼
昨天(6日)立委陳椒華、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上午在立法院舉行「台鹽健康鹽?中國輻射鹽!」記者會,抨擊台鹽公司健康減鈉鹽系列產品標示不實,要求食藥署應依法立即下架該系列產品。陳椒華立委自己在FB說「上午我與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召開「台鹽健康鹽?中國輻射鹽!」記者會,因台鹽公司健康減鈉鹽系列產品標示產地為台灣,但根據台鹽交給監察院的資料,這些以氯化鉀為主成分的減鈉鹽,其氯化鉀的產地是來自中國,含有輻射鉀40,而且含量是環境背景值的5倍,有明顯標示不實、混淆產地和高量輻射的問題,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的規定,因此要求食藥署應依法立即下架該系列產品。」其實韋恩對鉀40所謂輻射問題已經澄清很多次,韋恩也在去年的立法院公聽會親自出席與方儉先生辯論,可惜同樣說法一再發生。韋恩解釋過很多次了:低鈉鹽裡鉀的輻射是自然現象,不然你別吃香蕉了低鈉鹽案是監委以意識形態凌駕專業與科學,根本打著食安反食安可怕的不是減鈉鹽,而是未經查證的人云亦云: 潘文涵 教授而由意識形態指揮政治行動,進而凌駕各領域專業的專家、或是凌駕科學,那對台灣就是造成很大傷害的事情。■鉀40是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的鉀是鉀39。鉀40在地殼裡(岩石、土壤、海水)天然存在,比例上大約是占了0.012%,而主要的鉀39占了93%,其他占比是來自鉀41(7%)。■鉀40天生有放射性,與人工核汙染無關,可以算是背景輻射的一種。■鉀是生物體內不可或缺的電解質之一,同時在人體內呈現恆定狀態,也就是人體內固定維持有約140g的鉀,太多會透過腎臟平衡機制而排掉。而WHO每天建議要補充3.5g的鉀,如此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因為鉀自然存在土壤裡,裡面也有0.012%的鉀40,鉀也是作物很重要的三元肥之一,所以全部的生物體內都有鉀、因此也包含了一部分鉀40的存在。■所以你我的人體其實都會對別人放出鉀40的輻射啊,根據計算,人體內大約有4300貝克的鉀40輻射。■根據學者計算,一年吃進身體的的鉀40帶來的輻射大約有5X10-4戈雷,其實與人體被宇宙射線打到的背景輻射大約相同。■原能會也說若民眾全年食用抽檢台鹽食鹽最高的鉀40含量8860貝克/千克,造成的輻射劑量影響約為0.2毫西弗,與搭乘飛機往返台北與紐約一趟所受宇宙輻射劑量相當。■有人說鉀40的輻射最可怕之處,是它會進入人體。但是別忘了,人體對鉀是會進行新陳代謝的,鉀40大概在3天左右就會排出人體。■所有食物裡面都有鉀,所以也都有鉀40,所以也都測得出輻射。根據文獻,一顆熟的馬鈴薯含鉀40達 26.8貝克,一杯脫脂牛奶含鉀40達 13.6貝克,一根香蕉含鉀40達 14.4貝克,一杯柳橙汁含鉀40達 15.4貝克,一份雙層漢堡含鉀40達 18.1貝克。以抽檢台鹽食鹽最高的鉀40含量8860貝克/千克計算,如果每天攝取10克的話,也只是88貝克,大概等於吃一份漢堡配一杯柳橙汁加一份飯後無花果吧! (但是要注意,10g是一天份,其他食物可是要吃三餐的,這樣一算是不是感覺又更低了呢?)。與人體原本就具有的4300貝克鉀40輻射,也只等於2%而已。■鉀是必須的營養,就算你不從低鈉鹽攝取,還是得從所有攝取的食物中獲得,所以每天吃下去的鉀40還是一樣。■只有台灣的低鈉鹽含有輻射嗎? 答案是否定的,低鈉鹽全世界已經風行40年以上了,光網路上就可以找到許多歐美的網友實際以輻射計測量,低鈉鹽都可以測得一定的數值,但是別的國家的委員有這樣大驚小怪嗎?沒有! 因為人家不會理盲。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教授:與科學證據相反
讀者羅先生在2020-4-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好,個人有定期閱讀您的網誌,也有購買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書籍,從中收獲良多先行致謝!在閱讀您寫過幾篇關於茶的文章後才得知茶並非一些營養師所說的會明確影響鈣或鐵的吸收,因為網路媒體上不時亦會看到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關於此點是否也可能請您撥冗指點釋疑呢?如有冒昧還請見諒,再次感謝您不吝傳播正確知識嘉惠大眾!我看到這個電郵後就立刻回覆,希望這位讀者能提供他所說的網路資訊,而他就立即寄來下面這三篇:2015-4-7《聯合報》紅茶含草酸 干擾蛋白質吸收2016-4-22《健康雲》飯後喝茶會中毒? 食藥署:單寧酸遇蛋白質易「結塊」2020-1-21《優活健康網》喝茶養生好處多?勿犯4NG習慣《聯合報》那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吃茶葉蛋,竟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紅茶含有大量草酸,若以紅茶煮成茶葉蛋,紅茶中的草酸會干擾蛋白質吸收,使得蛋白質吸收效率變差。所以,我就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和谷歌搜尋《草酸與蛋白質吸收》的資訊,結果是徒勞無功。也就是說,這位營養師很顯然又是在散播錯誤資訊。她曾在電視上說喝茶會造成便秘和貧血,而我已經發表文章予以駁斥。請看喝茶會便秘,貧血?。在《優活健康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茶葉中含有大量單寧酸,如果飯後馬上飲茶,食物中的蛋白質、鐵質與單寧酸容易發生凝結,影響蛋白質、鐵質的吸收,時間一久,不僅可能會營養不良,影響器官的多種生理功能,還容易引發缺鐵性貧血。有關茶會造成貧血的說法,我已經發表喝茶會便秘,貧血?,予以駁斥。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說法,我所能找到最新的論文是2000年發表的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 on Nutrition and Health(喝茶對營養和健康的影響),而它說:(1)Whether tea consumption impairs protein absorption in humans remains to be investigated(飲茶是否會損害人體蛋白質的吸收尚待研究),(2)No solid data exist concerning harmful effects of tea consumption(沒有可靠的數據可以證明喝茶有害)。在《健康雲》那篇文章裡有關《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的部分是這一段:食藥署表示,茶葉富含「單寧酸」(或稱鞣酸、鞣質),而用餐時大多會攝食含蛋白質的食物,學理上單寧酸容易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成塊,同時食用可能因相互影響,導致消化不易、腸胃不適等情形。所以,我就到食藥署的網站搜索,果然看到2016-4-21發表的有人說飯後喝茶會中毒,這是真的嗎?。可是呢,它所提供的參考資料竟然是來自《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而這個基金會又說是《摘自張成國醫師網站》。所以我就只好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找到這位中醫師的那篇文章。可是呢,這篇文章裡所說的《抗氧化》《兒茶素》《單寧酸》《DNA》,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位中醫師本身的研究。所以,我又繼續搜尋,而費了一番功夫後總算查出他是抄襲一位西醫的文章。這位西醫是日本人,名叫新谷弘實(Hiromi Shinya),而他的文章是出現在他發表的《不生病的生活》這本書。他說:茶中的兒茶素會變成單寧,單寧會變成單寧酸,單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常喝富含單寧酸的茶很容易造成胃癌。三重大學的川西正和教授等人,在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兒茶素會造成DNA損傷的報告,可以證明這項理論。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發現這位日本醫生從未發表過有關茶的研究。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他所說的有關茶對健康有害的言論是他個人的意見。只不過,很不幸的是,他的意見正好是跟科學證據相反。一篇2001年發表的論文(其中一位作者是日本人)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Green tea catechins partially protect DNA from · OH radical-induced strand breaks and base damage through fast chemical repair of DNA radicals(綠茶兒茶素通過快速化學修復DNA自由基來部分保護DNA免受OH自由基誘導的鏈斷裂和鹼基破壞)。另一篇2006年發表的論文(作者全是日本人)也一樣發現兒茶素會保護DNA,請看DNA and RNA as New Binding Targets of Green Tea Catechins(DNA和RNA作為綠茶兒茶素的新結合靶標)。所以,營養師所說的是毫無科學根據,食藥署所說的是道聽途說(引用非科學資料),中醫師所說的是抄襲來的,西醫師所說的是違反科學證據。這就是《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的真相。最後,我請問大家,吃過港式飲茶吧。那,請問《飲茶》是什麼意思?那一壺茶又是什麼意思?是要害人的嗎?原文:茶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有害健康?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食藥署醫材防疫國家隊 快速檢驗試劑審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緊急所需,衛福部食藥署為全力加速醫療器材防疫物資上市,署長吳秀梅表示,因疫情關係加速醫療器材防疫,對於常規查驗登記我國要求GMP申請,但專案製造查驗不用,目的是希望趕快通過,食藥署也是希望趕進上市。吳秀梅表示,目前積極輔導廠商依循「藥事法」第48-2條第1項第2款及「特定藥物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第4條相關規定,提出醫療器材專案製造申請。吳秀梅說,在專人速審下,自今年2月7日至5月7日止,已核准專案製造31件醫療器材,如醫用口罩、隔離衣、防護衣、額/耳溫槍、檢驗試劑等重要防疫物資,投入防疫國家隊行列。食藥署擬訂「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急使用,核酸檢測試劑申請專案製造參考文件」、「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急使用,快篩試劑申請專案製造參考文件」及「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急使用於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之呼吸器申請專案製造參考文件」等3份參考文件。吳秀梅指出,上述文件都是為積極協助更多業者能迅速投入防疫用醫療器材生產,提供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申請專案製造常見問答,並於食藥署官網建置專區,提供專人專線法規諮詢服務。吳秀梅表示,為落實推動國家防疫團隊的使命,強化防疫物資量能,食藥署積極輔導廠商提出專案製造申請,參考其他國家作法,簡化送審資料,免除製造廠GMP申請,僅要求檢附製造品質及產品安全效能檢測資料,全程免收取規費,加速產品上市。
-
2020-05-08 新聞.健康知識+
用香水可以遮蓋異味? 3迷思5購用叮嚀.讓您正確享受香氣
許多消費者會選用香氛用化粧品來遮蓋惱人的異味,或者是透過迷人香氣增加魅力,消費者常有「香水可以治療狐臭嗎?」、「香水可以直接噴灑在皮膚上嗎?」、「香水噴私密處可以遮蓋異味?」等迷思。實際上,香氛用化粧品,僅能遮蓋氣味,過度使用香水、體香膏,結果不但無法遮蓋氣味,反而產生「比臭更臭」的味道。因此,如有嚴重狐臭的情形,還是要就醫診療;而一般消費者香水使用的量不大,是可以直接擦在皮膚上面,不過如果本身容易皮膚過敏、氣喘、皮膚容易癢、容易濕疹的人,使用時還是要留意;而私密處部位較為敏感,胡亂使用香水噴灑,反而可能會增加刺激、過敏等風險,建議私密處保持個人衛生清潔乾淨即可,若個人衛生沒問題,私密處仍有異味,則可能是私密處受感染,應盡速就醫診治。香氛用化粧品購用5叮嚀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您,依據化粧品範圍及種類表,香氛用化粧品常見的有香水、香膏、香粉等產品,選購及使用時要把握「香氛用化粧品購用5叮嚀─看標示、要測試、避部位、放陰涼、限期用」的原則,避免民眾有錯誤迷思,才能正確享受香氣,香氣宜人。1.選購時要「看標示」,特別是品名、用途、保存期限等,不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產品。2.肌膚較敏感的消費者,使用香氛用化粧品前,建議「要測試」如果皮膚沒有刺激或過敏等不良反應時,才可安心使用。3.在使用時則要「避部位」,要避免使用黏膜部位、朝口鼻噴灑或直接噴在臉上,以避免吸入。4.香氛用化粧品儲存時要「放陰涼」,存置於陰涼處,避免放置於陽光直射、高溫潮濕的地方。5.香氛用化粧品開封後要「限期用」,並留意產品效期及是否變質,如產品已經分層、變質、變色或有異味等情況,就不要使用。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我研發疫苗 臨床試驗需國際合作是關卡
國光生物科技公司今天宣布其開發新冠肺炎候選疫苗,注射新冠疫苗的小鼠血清抗體反應優異,可引發高力價中和抗體。醫界人士表示,台灣沒有新冠肺炎大流行、缺乏試驗對象,因此疫苗研發路上最困難的將是臨床試驗,勢必需要尋求國際合作,而政府在法規上給予的彈性與支持,也是影響上市時程的關鍵。台大醫學院實驗室數據顯示,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320倍至1比640倍時,病毒抑制率均接近百分百。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1280倍時,病毒抑制率逾九成;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2560倍時,病毒抑制率達七成左右。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上述試驗數據顯示候選疫苗確實有抑制病毒作用,不過若要評估其成果,還須同時看它可抑制多少病毒量,動物與人類接種後是否會出現生病或死亡這類不良反應,以及國內是否有能力大量生產等。因此外界難以具體評估,不過其後續發展值得期待。李秉穎認為,疫苗研發路上最困難的一步是臨床試驗,台灣截至目前並沒有新冠肺炎流行、沒有足夠的試驗樣本,需要與曾經發生大流行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而尋求有願意合作的國家、達成合作共識、有適當的法規協助等均是關卡。談及法規,李秉穎表示,衛福部食藥署的態度相當關鍵。由於疫苗要打進人體,我國對於相關產品安全性審查要求高,然而管制越嚴格、就越延後上市時程,且有可能使更多感染者因病而死亡;即使在防疫與醫療細心照護下大幅減少死傷,缺乏疫苗期間的大動作防疫措施對經濟衝擊仍不容小覷。政府單位需要拿捏其中平衡,在把關疫苗安全性的前提下,適度讓相關法規有些彈性。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陳彥旭表示,國內現階段的候選疫苗試驗均屬體外試驗,要真正通過三期人體臨床試驗順利上市,一般來說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
-
2020-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國光新冠疫苗 邁向人體試驗
國光生技今天宣布,自行開發的新冠肺炎候選疫苗在台大醫學院進行疫苗試驗,在小鼠試驗中證實有效,接下來將加速人體試驗期程,期盼明年冬天讓全民接種。台大醫學院醫事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表示,實驗室團隊選擇毒性較強的新冠肺炎歐洲病毒株,透過溶斑減少中和試驗法,觀察國光候選疫苗中和病毒感染細胞的情形。結果發現,小鼠血清抗體經高度稀釋後,仍足以讓新冠病毒失去感染力,血清稀釋倍數從1比320倍至1比1280倍,其中和病毒的能力相當好。張淑媛表示,台大醫院於新冠肺炎確診者出院前採血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其體內抗體效價不高,如果是接種疫苗,則可產生較高效價的抗體,不過尚未進行人體試驗,還無法斷言這款候選疫苗的保護力。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說,日前已與衛福部食藥署與醫藥品查驗中心討論,如何在顧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以緊急使用授權方案及早進入人體臨床試驗。詹啟賢表示,國光在全程製造的技術上,擁有完整的智慧財產權,不會受第三者或他國的牽制。「期盼明年冬天讓全民均有機會接種」,「台灣優先,夠了再支援國際」。台大的小鼠實驗數據顯示,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320倍至1比640倍時,病毒抑制率均接近百分百。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1280倍時,病毒抑制率逾九成;血清稀釋倍數為1比2560倍時,病毒抑制率可達七成左右。被問及病毒可能變異,日後影響疫苗接種效果的可能性多高?張淑媛表示,目前看來,新冠肺炎病毒在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的變異不多,因此未來失效的可能性「應該還好」。至於頻傳確診患者復陽的情形,由於目前沒有實證顯示復陽者體內的病毒有感染力,復陽很可能只是被殺死的病毒陸續被排出人體外、因著檢驗技術靈敏而被發現。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喝次氯酸水「抗菌液」的荒謬 專家提醒千萬不可以模仿
日前韋恩曾建議大家次氯酸水不適合拿來噴手用,已經有一些朋友不以為然,憤憤不平的想與我辯論。但是近來旺旺做了很多水神裝在寶特瓶裡,也有送的或是賣的。很多人批評這寶特瓶包裝太像包裝飲料,怕被誤食。結果旺旺大老闆蔡衍明與旺旺集團台北水神事業部總經理高雅鈴居然都當眾表演一口喝入,真是嚇壞了許多有識之士,韋恩建議這千萬不可模仿。一個東西是不是食品,能不能拿來食用,在一個講文明的國家社會裡,絕對要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然後形諸於法規規定,絕對不能感情衝動用事,這年頭沒人應該要當神農氏。而旺旺人士做出來的示範表演,其實是混淆了作為消費者/一般民眾或是作為廠商的責任,因為這兩種責任截然不同。如果你是代表個人,說真的那就是風險自負,其實世界上本來就有很多異食癖者,愛吃土、鐵釘、肥皂、頭髮的人都有,自己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事後造成身體的傷害也就自己處理面對,不會有法律責任。但是作為一個廠商,就有責任為消費者的安全健康負責任,如果消費者聽從你錯誤的意見造成安全健康上的傷害,那就不對了。所以關於水神喝下肚這件事情,韋恩希望回歸法規面探討,大家一起思考這樣做對不對,或該不該學。如果次氯酸水要可以食用,那就得當食品看待,食品就該遵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規定,那我們看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是怎麼規定一個東西是不是合法食品的吧:食品成分合格?食品成分分為食品原料與食品添加物兩大類,基本上是以使用量與功能做區隔。但是在核可使用的食品原料與食品添加物清單中,並不見次氯酸這一項。所以可以當食品嗎?韋恩認為:否定理由:事實上,食藥署只有公告次氯酸可以作為食品清潔劑使用,如果要來清洗食品,僅規範「除生鮮即食食品(如:生食用蔬果、生食用水產品),或其他於製程中無法經加熱等有效殺菌方式進行處理,有使用消毒成分之必要,否則可能有導致食品中毒之虞的食品外,使用前應由業者備齊該消毒成分之使用目的與方式,及國際組織與先進國家准用相同用途之評估資料,向衛生福利部提出申請,經核准後,始得使用」。而且在食品中不得殘留超過1ppm。這1ppm的限量可比水神宣稱的含量低太多了。廠商資格合格?依照法規,食品業者應向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始得營業。也就是說,食品必須生產自合法工廠,而且進行登錄(非登不可等系統)。韋恩認為:存疑理由:水神生產廠是來自合格食品廠?有登錄嗎?韋恩上非登不可可是查不到這一項。分廠分照有做到嗎?依照法規,食品與非食品要分廠分照,非食品不能用食品廠來生產的,衛福部之前已經清楚表明次氯酸水僅為一般洗潔劑,並非政府核准的食品添加物,所以依規定不該由食品廠生產的。韋恩認為:存疑理由:依照食安法,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之工廠應單獨設立,不得於同一廠址及廠房同時從事非食品之製造、加工及調配。所以韋恩認為這裡面疑點蟲蟲啊,這樣的當眾飲用是個錯誤示範。主管機關是不是該出面處理,以制止亂象呢?不要到時候有人喝出問題來,也是後悔莫及。台灣是個法治社會,什麼事都該先求合法才是。有關次氯酸水的事情,我聽過太多人的詭辯,說是台灣法規太嚴格,以致業者無法獲得登記;或是在美國是合法的;或是根本對法規採取乾脆避而不談。韋恩只覺得,不採法治原則而採人治口傳,你是活在清朝還覺得這種話術可以唬得了人?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家製藥隊產奎寧抗新冠肺炎?教授指出一個關鍵問題
昨天(2020-5-1)一位好友傳來一個視頻。那是當天發表在自由時報的奎寧是神藥?治武肺關鍵現況曝光,而其內容是《新媒中心》採訪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的吳明美副組長,和國家奎寧製藥隊成員、旭富製藥科技的楊文楨經理。楊文楨經理說奎寧之所以會被認為是治療新冠肺炎的神藥,是因為一位法國醫生發現奎寧加上阿奇黴素(日舒)是有一定的治療療效,而這就引發川普總統給予背書保證,然後又有一位紐約的醫生發現奎寧能達到《三零》的情況,也就是零住院,零插管,和零死亡。有關那位法國醫生使用奎寧來治療新冠肺炎,早在2020-3-26我就發表新冠神藥,群魔亂舞,指出他的病患人數只是區區6人,所以把它吹捧為神藥是極不恰當。然後,我又在2020-4-24發表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指出他的實驗有嚴重瑕疵。至於那位紐約醫生,我在2020-4-6就已經發表「鄉巴家醫」蛻變「國際神醫」,指出他只不過是一位毫無研究經驗的家庭醫生,而他所服務的地區是一個全美國最窮(七成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最落後的鄉村(六成的人沒有高中學歷),更重要的是,他所聲稱的療效全都只是他個人的自吹自擂,毫無信譽可言。也就是說,早在2020-4-6之前我就已經提出警告,指出奎寧的療效是被過度誇大渲染,而《元氣網》也都有立即轉載我的文章。可是,台灣政府卻採納了那些誇大不實的資訊,進而在2020-4-8成立了所謂的《國家奎寧製藥隊》。如今,一些較大型的臨床報告已經紛紛出籠,一個個指出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會增加死亡率。請看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也許是為了替《國家奎寧製藥隊》做辯護,吳明美副組長說,奎寧用於治療紅斑性狼瘡的劑量是每天400毫克,但是這些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所使用的劑量卻是高過於這個劑量。所以她說這可能是導致不良副作用的原因。她也說這些臨床研究將奎寧與抗生素合併使用,而這也可能是導致不良副作用的原因。可是,用高劑量奎寧,以及和抗生素合併使用,都是那位法國醫生的處方啊。也就是說,《國家奎寧製藥隊》的成立,本來就是基於《高劑量奎寧,和抗生素合併使用》的考量。那,如今吳明美副組長在質疑這個考量的正當性,不也就是在質疑《國家奎寧製藥隊》的正當性嗎?事實上,就在這個自由時報視頻發布的同一天(就是昨天),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標題分別是:Risk of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Associated With Use of Hydroxychloroquine With or Without Concomitant Azithromycin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Testing Positive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在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檢測呈陽性的住院患者中,與使用或不使用阿奇黴素的羥氯喹相關的QT間隔延長風險(COVID-19)】Assessment of QT Intervals in a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fection Treated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zithromycin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在重症監護病房中單獨接受羥氯喹或與阿奇黴素聯合治療的冠狀病毒病2019(COVID-19)感染病例係列中的QT間隔評估】這兩項研究所使用的奎寧劑量都是400毫克(即吳明美副組長所說的正常劑量)。但是,儘管是正常劑量,奎寧還是會在超過九成的病患中引發QT間期延長(心律不整)。所以,這個視頻的標題《治武肺關鍵現況曝光》,非但不能合理化《國家奎寧製藥隊》,反而會更加深它的諷刺性。附註:昨天JAMA也發表一篇來自台灣的論文Contact Tracing Assessment of COVID-19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Taiwan and Risk at Different Exposur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Symptom Onset(台灣COVID-19傳播動力學的接觸人追踪評估以及症狀發作前後不同暴露時期的風險)。這篇論文有一篇伴隨的編輯評論Contact Tracing, Testing, and Control of COVID-19—Learning From Taiwan(COVID-19的接觸人追踪,測試和控制-向台灣學習)。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台灣的防疫控制是得到高度讚賞。原文:新冠神藥,國家奎寧製藥隊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群聚感染 陳時中:艦隊可放小型檢測機器
敦睦艦隊爆發群聚事件導致多人確診,為避免類似狀況再發生,指揮中心今天說,已組成小組與國軍針對SOP檢視,也建議可放置小型檢測機器協助醫療人員判斷,對檢疫有幫助。敦睦艦隊從帛琉返台後,出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達31例,已成台灣目前最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案,敦睦艦隊集中檢疫的官兵,檢疫期也將於3日凌晨屆滿,也須再採檢,採檢全陰才能解隔離。為避免類似敦睦艦隊群聚事件再度發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已經組成小組與國軍不斷針對SOP進行檢視,重點還是怎麼確實去做。陳時中也提到,像是磐石艦這樣需要長期在海外的,若僅靠醫官針對症狀有無、發燒與否來判斷確實是很困難,但近來已經也通過PCR檢測機器、屬於小型機器,不須在大規模實驗室進行,也建議可以使用。陳時中表示,其精準度經過食藥署、部立醫院平行試驗,效果非常好,像諸如此類新的儀器也可以幫助遠端醫療人員迅速做判斷,對艦隊檢疫一定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