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3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食物
共找到
8071
筆 文章
-
-
2019-11-13 新聞.健康知識+
胰島素是糖友救命武器 研發幕後功臣之一是狗
明天是世界糖尿病日,胰島素是控制病患血糖的救命武器,但鮮為人知的是,除了為藥物研發鍥而不捨的科學家,胰島素開發的另一個幕後功臣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狗」。擁有24項藥物相關專利的唐諾.克希(Donald R.Kirsch)博士在其著作「藥物獵人」(繁體中文版由臉譜出版)詳細說明胰島素研發、產製過程。過去許多藥物研發都從植物上找尋靈感,到了1900年,生物醫學界普遍認為動物製劑根本沒用。然而,過了20年,他們在狗的器官上找到史上最重要的藥物。第一型糖尿病多從孩童時代就發病,若不予治療,會危及生命。病患常會一直口渴與飢餓,即使攝取了大量的水和食物,仍會慢慢減輕體重,日益憔悴。糖尿病也會破壞血液循環與神經系統。血液循環不良可能導致視網膜的血液不足,最後失明,也可能截肢。研究人員偶然發現治療糖尿病的方法。1889年,2名歐洲醫師進行許多研究,想要確認胰臟這個神奇的器官有何功能。他們先移除健康犬隻的胰臟,再觀察發生的事情。結果本來規規矩矩的狗,整天都在實驗上的地板上撒尿。研究者知道頻尿是糖尿病的症狀,於是檢驗狗的尿液,發現裡面糖分很高。醫師進一步了解胰臟的運作,希望預防糖尿病。他們指出,狗的胰臟會產生一種激素,控制身體代謝葡萄糖,這種激素就是胰島素。胰島素就像是「鑰匙」,能打開體內細胞膜上的通道,讓葡萄糖進入飢餓的細胞。如果少了胰島素,葡萄糖濃度就會在血液中累積,過一段時間,高血糖會超過腎臟重新吸收的能力,過多的糖分就會排到尿中。科學家假設,只要給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就可以治療他們。藥物獵人起初假設,只需要取出健康的胰臟,加以研磨,萃取胰島素,注入糖尿病患身上即可。但因胰臟生理機制複雜且特殊,除分泌胰島素,也會產生酵素,讓小腸消化蛋白質,但胰島素就是蛋白質。每當研究人員磨好胰臟,想從中萃取胰島素時,不免把胰島素和酵素混在一起而破壞了胰島素。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紛紛著手研究,但都徒勞無功。直到弗雷德里克.班廷(Frederick Banting)出現。班廷讀到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把負責將消化酵素送到小腸的胰管箝住,在胰臟產生消化酵素的細胞就會死亡;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還會活著。班廷開始展開實驗,想箝住狗的胰管,但手術非常困難。他們實驗的第一隻狗,因為麻醉劑量過高而死,第二隻狗死於失血過多,第三隻死於感染。後來有7隻狗在過程中活了下來,但胰管結紮過程很棘手,如果太緊會感染,如果太鬆,生產消化酵素的細胞不會凋亡。這7隻「倖存」的狗兒,有5隻仍會分泌胰島素,但分泌酵素的細胞也沒有萎縮。他們又對這些狗進行手術,結果又有2隻死於併發症。無狗可用的窘態讓班廷研究團隊穿梭在多倫多的大街小巷,抓流浪狗回來實驗,最後終於成功收集到第一個萎縮的胰臟。他們磨碎胰臟,把萃取物注入一隻有糖尿病的實驗犬。結果在1個小時內,狗的血糖值下降了近一半。實驗的成功令人興奮,但萃取胰島素的過程仍不穩定,且每隻在手術中犧牲的狗所製造出來的胰島素,只夠生產幾劑。若想用犬隻胰島素拯救整個國家的糖尿病患,無異是天方夜譚。後來,藥廠找到了更穩定的萃取方法,取用大量的豬牛胰腺,同時也尋找第一個人類試驗品。他們找上了一名14歲骨瘦如柴的少年,他已因糖尿病陷入昏迷。在注入高純度的胰島素後,少年血糖值大幅下降,逐漸恢復力量和精力,這是第一次人類糖尿病患得到成功的治療。即使胰島素無法治癒病人,但起碼讓他多活了13年。在這之前,罹患糖尿病的孩童如果幸運,在診斷後只能再活1年。在1923年,胰島素首度在北美洲上市,不光是製藥界的革新,也是針劑革命。不過,豬牛胰腺生產的胰島素畢竟和人類胰島素不完全一樣,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長疹子,最常見的是失去皮下脂肪(脂肪萎縮)。解決方法當然是使用真正的人類胰島素,但在胰島素販售超過50年後,糖尿病患還是只能使用動物性胰島素。一直到1970年代,一名在史丹佛大學研究病毒的教授做了20世紀最重要的實驗之一。他從細菌細胞中移除一段DNA,把這DNA插入猴子細胞。這過程稱為「重組DNA」。當猴子細胞接受外來的DNA,細菌的基因就能在猴子細胞中生產和細菌細胞中一樣的蛋白質。換言之,細菌的基因可一同操作猴子細胞,製造新的分子產物。1975年,研究人員將兔子製造血紅素的基因插入培養皿中的大腸桿菌,這是第一個將哺乳類基因移轉到另一個有機體上。科學家操縱細菌細胞,使之產生兔子血紅素,這是基因學分水嶺,也代表基因藥物即將誕生。人類任何基因都可在試管中做出人類蛋白質,複製胰島素基因、製造人類胰島素是科學家的首要目標。有藥廠花了1年時間,成功分離人類胰島素基因,為糖尿病治療劃下新的里程碑。不過,許多糖尿病患對使用胰島素保持戒心和疑慮。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糖友胰島素施打率僅12%,與國際的30%有明顯差距,僅40%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杜思德說,如果該用胰島素治療卻未用,胰島細胞會持續衰退,開始產生許多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統計發現,不到15%的糖友控糖良好,且糖尿病合併腎病者眾,導致台灣末期腎病的負擔也是世界之最。民眾之所以抗拒胰島素治療,杜思德說,是因過去坊間將胰島素和晚期症狀連結,誤以為胰島素會導致失明、洗腎、對身體不好等,加上有些人怕打針,以為針劑很粗,但都是偏見。尤其台灣社會對「保健食品」相當寬容,容易誤信偏方,也都可能影響常規治療意願。杜思德表示,胰島素可發揮「解救」「強化」「取代」功能,有些糖友在胰島素介入後,血糖迅速獲得良好控制,就可以停用胰島素,只有身體胰島素功能完全失常的人才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糖友若有疑慮,應該醫師充分討論,「該用就要用。」
-
2019-11-13 新聞.健康知識+
搭機喝什麼可緩解不適?營養師推這飲料很有益
搭機飛上3萬6000呎高空時,每位旅客愛喝的飲料都不同;有人偏愛又鹹又辣的「血腥瑪麗」(bloody mary)、有人愛上可樂、也有人只喝最健康、最平淡的瓶裝水。有些人愛喝薑汁汽水( ginger ale)。營養師葛羅斯科普夫(Lauren Grosskopf, MS, LDN)向旅遊休閒雜誌(Travel+Leisure)表示,薑汁的藥用效果對旅客來說可能特別有益;健康網站Healthline稱,薑汁被當成無酒精飲料的很久之前,早就常被用在緩解反胃、消化不良、肌肉疼痛與發炎的家庭療法中;「薑汁能幫助緊張的旅客緩解胃部的不適。」在飛機上喝薑汁汽水選不太甜的口味,喝起來更提神醒腦。但普羅維登斯聖約翰醫學中心的醫師羅斯(Sherry Ross, M.D.)表示,薑汁汽水中的碳酸化作用,其實比薑汁更能幫助紓緩胃部不適。此外,喝薑汁汽水還能避免另一個問題。諸如「健怡可樂」(Diet Coke)等無酒精汽泡飲料,因為在高空中,往往需要等很久才能讓氣泡消掉,所以許多旅客搭飛機時都改喝薑汁汽水。研究多次證實,人類在飛行時,受到較乾燥的空氣及機艙內的壓力影響,導致味蕾的活動略有不同,讓味覺與嗅覺靈敏度降低,食物和飲料嘗起來也就跟在地面上不太一樣。葛羅斯科普夫說,正因為如此,諸如甜味與鹹味等味覺受到的影響最大;血腥瑪麗或原味番茄汁等飲料的鹹味不再那麼強烈,喝起來可能變清淡或變甜,所以血腥瑪麗在飛機上往往比較可口,又甜又辣的味道帶來更多飽足感。
-
2019-11-13 養生.聰明飲食
代糖沒你想的那麼邪惡!醫師完整分析6種人工甜味劑
喜歡吃甜,幾乎可說是人性。在幾百年前,糖還是個奢侈品,能負擔者非富即貴,沒錢可是吃不到,當然也不會受到糖的毒害。然而當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糖飲、甜食均是唾手可得,不僅每隔幾步就有一間飲料店,每隔幾個月又會有種甜死人不償命的夢幻逸品橫空出世。這些大量的糖讓我們身體變差,玩弄著我們的血糖控制與情緒,更多的糖還轉化為脂肪,在腹部、大腿、下巴等處待了下來。雖然現在愈來愈多人已經了解到,太多糖對身體有害,但畢竟眾人已經對糖陷入成癮了,食物、飲料都是無甜不歡,在要求限糖、減糖的同時,廠商們又推出了各種甜味劑,號稱「零熱量」的可樂、「無添加蔗糖」的糖果均因運而生,主打低卡、熱量低,讓大家能更心安理得地吃甜甜、喝甜甜。於是這些年來,即使大家心中想著減糖,市面上甜味劑的需求則是不降反升。那這些甜味劑、代糖對人體會有什麼健康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食用糖在認識代糖前,我們先看平常的食用糖,多是指蔗糖(sucrose),無論冰糖、白砂糖、黑砂糖等都是以蔗糖為最主要成分。我們吃進這些糖、經過消化後,蔗糖會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在小腸吸收,影響我們的血糖高低,並帶來熱量。在台灣,蔗糖、果糖等算是食品原料,而非食品添加物。代糖代糖就是糖的替代品,具有甜味,是用來取代糖的人工合成物,屬於低熱量的甜味劑,雖然聽到「人工合成」總讓人有股不悅感,但事實上這些甜味劑已經廣泛運用於碳酸飲料、烘培食品、果凍、布丁、糖果、罐頭食品、優格、調味乳等奶類製品。除了人工甜味劑,你可能還會聽到號稱「天然的」甜味劑,代表這種代糖可能從草本植物、或糖本身衍生出來的,雖然原料聽起來天然,但萃取過程並不天然,並不會因此就鐵定優於人工甜味劑。以下我們就來介紹幾種最常見的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甜度約是蔗糖的兩百倍。零卡可樂Diet Coke裡加的就是阿斯巴甜,因此算是很有名的一種代糖。曾有些特定的團體會推廣阿斯巴甜致癌論,然而經過大量研究,目前沒有證據可說阿斯巴甜會導致腦癌。不過消費者最容易抱怨的症狀是頭痛,若有偏頭痛問題,可考慮停止使用阿斯巴甜作為代糖。苯丙酮尿症的人也不能吃阿斯巴甜。甜菊糖(Stevia)甜度約是蔗糖的兩、三百倍。這是近期內比較有名的代糖,號稱天然的甜味劑,綠瓶的可樂裡添加的就是甜菊糖。雖是源自於天然植物,但提取與精煉的過程並不天然,仍得要加入其他的溶劑才能得到甜菊糖。日本與南美常運用甜菊糖做食物與飲料。三氯蔗糖(sucralose)甜度約是蔗糖的六百倍。三氯蔗糖是一種以蔗糖作為原料而衍生出的甜味劑,又被稱為「蔗糖素」。三氯蔗糖口感上與蔗糖比較接近,因此是最常用的甜味替代品,目前廣泛運用於飲料、糖漿、乳製品、果醬、蜜餞等加工食物之中。下次看到「三氯蔗糖」或「蔗糖素」這樣的食品標示時,別以為這是蔗糖,要知道這是個人工甜味劑。糖精(saccharin)糖精是第一個人工甜味劑,早於19世紀就被意外合成出來。甜度是蔗糖的三百到四百倍,品嘗含糖精食品後會帶有點苦與金屬的後味,有些藥物、糖果、餅乾、飲料吃到後來嘴巴裡有個金屬味,可能就是含有糖精。1970年代,有個實驗認為糖精讓白鼠罹患膀胱癌,因此當時含有糖精的食品需加註警語。但經過更多年的研究後,現在認為正常劑量的糖精不會致癌,也沒有其他健康風險疑慮,因此現代的糖精產品並不需要加註警語了。紐甜(Neotame)甜度已經是蔗糖的八千倍了,化學性質比阿斯巴甜還穩定,還可用在加熱的史品,目前已廣泛用於口香糖、碳酸飲料、優格、蛋糕等食物之中。乙醯磺胺酸鉀(Acesulfame potassium)甜度約是蔗糖的兩百倍。又稱安賽蜜,在熱的環境下較穩定,因此會被用於烘培食品。看了這麼一堆代糖可能讓你有點頭昏腦脹,沒關係,我們只要知道,這些代糖的甜度比蔗糖高了好幾百倍,不需要加太多就能帶來甜味,且代糖幾乎不帶有熱量,這對有體重控制需求的人是個福音。還有,代糖不是碳水化合物,不會讓血糖上升,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裡,代糖就佔了很重要的位置。另一個代糖可能帶來的好處是,不會讓人蛀牙!如果去美國遊玩,你會發現餐桌上放著一包包的糖,讓人於喝咖啡、喝茶時添加,它們的包裝顏色就分別代表著是不同的代糖:● 藍色:阿斯巴甜(aspartame)● 粉紅色:糖精(saccharin)● 黃色:三氯蔗糖(sucralose)● 綠色:甜菊糖(Stevia)不過,你可能也會覺得,代糖讓人吃不習慣!吃了代糖之後,嘴裡會留有些許的苦味、或有金屬味。因此廠商常會用不同種的甜味劑相加,互相遮蓋殘留於嘴巴的味道。而代糖真能讓人減低體重嗎?關於這方面研究不少,但結果是分歧的;短期內從原本的高熱量甜食轉成吃或喝甜味劑食品的話,可能會讓人獲得少一些些的熱量,但長期來說,體重甚至可能還會上升。也就是說,除非配合其他減重策略,否則單單改用代糖來獲取的體重控制效果非常有限。那吃多了這些人工合成物,會不會致癌呢?在1970年代,研究曾認為糖精與膀胱癌有關,然而後來經過多重研究檢驗,並沒有找到人工甜味劑會導致癌症的證據。在大規模的分析中,並不認為人工甜味劑會增加癌症風險。也就是說,我們上述的阿斯巴甜、糖精等各種人工甜味劑,基本上都還算安全的食品添加物。除了上述的甜味劑外,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添加物是糖醇(Sugar alcohol),看到alcohol大家會誤以為這是酒,不是,糖醇裡面不含有酒精。糖醇原本就存在某些水果與蔬菜中,但現在大量生產時,不會真的從水果或蔬菜中提煉糖醇,因此生產過程還是透過化學反應步驟,把木糖轉化為木糖醇(xylitol),乳糖轉化成乳糖醇,葡萄糖轉化成山梨糖醇(sorbitol)糖醇和上述的代糖不一樣,糖醇是種碳水化合物,因此也含有熱量,只是比糖含的熱量還少,也常見於口香糖、巧克力等加工食品之中,讓食物有點甜味,還帶有濕潤的口感。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口香糖廣告裡,駱駝說著:「曬駱駝,xylitol!」吧,xylitol就是指木糖醇。像山梨糖醇、木糖醇這類的糖醇,會帶來什麼健康影響嗎?雖然糖醇是碳水化合物,但這種是身體無法完全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對血糖的影響比較小,帶有的熱量也沒有蔗糖那麼高,因此糖醇還是有機會能控制血糖和體重。然而吃的量較大時,容易讓人打嗝、肚子脹氣、腹瀉拉肚子。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蜂蜜、花蜜、楓糖漿等很天然的甜味劑。這些是我們直覺上覺得比較健康的產品,但實際上蜂蜜裡含有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量,與蔗糖含有的維生素礦物質是差不多的。我們的身體同樣都會把蜂蜜、楓糖漿代謝處理成葡萄糖和果糖再行吸收,因此在營養成分或身體處理上都是相差無幾的。不能因為以為這個叫做天然的糖,就吃多也沒關係。吃多就跟吃蔗糖吃太多一樣,會蛀牙、會胖、會有血糖控制的問題。如果是為了口味上的變化,選擇楓糖漿或蜂蜜,還比較合理。否則選擇這些糖,並不會因此而比較健康。或許看到這裡,你會很意外發現,人工合成的甜味劑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差,而天然的蜂蜜、楓糖也沒有想像中這麼的棒,吃多就是會血糖高、會胖。說到底,我們還是得從心認知,自己早已吃下了太多的糖,多過身體需求的,並開始訓練自己不需要這麼多的甜味及糖,才能減少糖、天然甜味劑、人工甜味劑等所有甜味來源的需求,降低對甜味的需求,才能減輕身體的負擔。原文:吃代糖能減重?會不會致癌?(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家庭醫學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13 該看哪科.婦產科
藥膳達人提醒!3大錯誤觀念不改,小心孕期暴肥、產後難瘦!
很多長輩基於呵護、疼愛的心情,一聽說女兒、媳婦有孕,就不斷提供美食和補品;做為晚輩,想拒絕,卻之不恭,全接受,未必吃得消。至於小夫妻,打從知道有孕開始,常因過度開心而放縱口慾,「吃」,成了撒嬌和疼惜的表達方式,不少準媽咪在懷孕初期就胖一大圈,連老公也跟著發福。把「變胖」合理化,是造成過度發胖的主要原因沒有誰願意承認自己貪嘴,「不是我要吃,是孩子要吃」是準媽咪的專屬台詞。記得懷老大時,我曾深夜想喝花生湯,儘管知道不該吃消夜,但想到花生仁綿密軟爛、花生湯香甜濃稠,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最後只好把先生叫醒,告訴他:「寶寶想喝花生湯。」許多胖媽咪有似是而非的觀念,這往往是造成體重超標的主因。錯誤觀念1 為了孕育小生命,身體變胖是天經地義這個觀念是天大的誤解,儘管報章媒體不斷教育「孕期應適度控制體重」,醫界也提醒「孕婦胖太多會增加母嬰雙方的危險」,可是多數準媽咪還是樂意相信「胖一點沒關係,生完再來減肥,反正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孕育新生命,上天讓女人用40週的時間,逐步調整身體和心理狀態,好迎接小寶寶的誕生,每位孕媽咪最該充實的,不是過多的脂肪,而是育兒和健康養生的常識。請切記:逐月適當增重才是天經地義,變肥發胖則不是。錯誤觀念2 多吃多營養,反正一人吃兩人補「一人吃,兩人補」是句很有名的廣告詞,就孕婦和胎兒之間的營養輸送狀態而言,此話不假。錯誤在於孕媽咪自我催眠「多吃的都會補到孩子身上」,然後放縱自己想吃就吃,吃下太多不需要的食物,導致熱量過剩,肥肉幾乎都跑到媽咪的身上!要知道,那些多出來的營養,胎兒未必能和妳分享,這些營養素,也未必是胎兒所需要,萬一吃得不健康、不安全,反而會造成傷害。在懷孕初期,胎兒所需其實不多。婦產科醫師建議,初期維持正常飲食,做到營養均衡最重要,如果擔心不足,頂多加喝一杯牛奶就夠了。「怕胖不吃」,是導致嬰兒不健康的致命錯誤我看過不少自作聰明的孕婦因為怕懷孕影響身材或日後無法恢復,刻意在懷孕時減肥或催吐,設法讓體重不增加,她們的手腳依然維持纖細,臉蛋也幾乎沒變,肚子更是小到不行。每當遇到這類孕婦,我總會提醒:「要小心喔,營養不足會妨害寶寶發育。」錯誤觀念 胎兒小才好生,出生再幫他補就好了準媽咪過胖、胎兒過重,的確容易難產,於是有人自作聰明推出要命的論點,認為孕婦瘦一點才好,胎兒越小越好生。曾有準爸爸拜託我勸他過瘦的太太,別刻意不吃,婦產科醫師已提出寶寶太小的警告。這位準媽咪卻回嗆:「緊張什麼,生出來再餵好一點的奶粉就是了。」我告訴她,事情沒那麼簡單,胎兒發育在每時每刻有不同的進程,例如第5週起神經管和心臟開始發育、第10週卵巢或睪丸已形成、第13週肝臟會製造膽汁……,孕媽咪不提供足夠的營養,胎兒可能發育不良、體質羸弱,甚至釀成先天性疾病或流產;即使順利誕生,想要事後補救,已錯失發育時機。萬一孕期有狀況而早產,胎兒發育不良、體重過輕都會影響存活率。要胖要瘦,取決於正確觀念和自我控制孕婦周遭親友的「耳語」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除非準媽咪自己定力夠。倘若另一半每天甜言蜜語:「無論妳多胖,我永遠愛妳!」多數女人很難保有危機意識;或是聽別人說:「某某某懷孕胖了18公斤,誰誰誰兩胎都增重20公斤!」於是把肥嘟嘟視為理所當然。胖瘦取決於妳個人,當有心想控制體重,就不會失控過胖。這一點,不要放棄。(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郭老師瘦孕食療全指南》)
-
2019-11-13 科別.新陳代謝
不是挨餓少吃!連續監測血糖才知怎麼控糖
糖尿病人常覺得委屈,「我都吃不飽了,血糖還是下不來,藥也愈打愈多,為何這麼辛苦?」國內有200多萬糖友,飲食控制滿腹無奈,還得面對像雲霄飛車般的血糖值。要改善這種狀況,不是挨餓少吃而是需要連續血糖監測,了解一周血糖變化,才能知道怎麼自我控制。控制糖尿病五大要素彰基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說,控制糖尿病五大要素:飲食、藥物、運動、血糖監控、追蹤,過去調查發現打胰島素患者,糖化血色素能達標7%者不到45%,原因在於大部分病人沒有自我血糖監測,不了解血糖全貌。以往只重視飯前血糖,但連續血糖變化才是重點,可找出患者一天中血糖高低起伏的時間點,及血糖與食物的相關性。杜思德舉例,有位大老闆不愛聽衛教,血糖又控制不好,早餐飯後血糖有時高到300mg/dl,為了找出控糖不佳原因,進行連續血糖監測,發現吃完十顆麻糬血糖就飆高,後來大老闆找出食物與血糖的關聯,很有成就感,一周內就學會自我控糖方法。提升自我管理很重要提升病人對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動機很重要,杜思德解釋,病人常覺得已經吃很少了,血糖還是控制不好,但有些患者餓了就開始吃零食,一天吃十多次零食,認為零食不算正餐不會影響血糖,後來,經由連續血糖監測找出血糖變化全貌,告知如何正確吃飽,不餓後就不會亂吃,血糖才能回穩。連續血糖監測有時也幫病人找到低血糖的原因。有患者糖化血色素超標達9%,又抱怨半夜常做噩夢,後來經過連續血糖監測發現,患者半夜血糖低至40mg/dl,讓他開始躁動噩夢連連,但身體反饋機制是,一旦血糖偏低,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就上升,造成隔天早上高血糖,杜思德說,很多醫師一看到高血糖又加藥,增加劑量造成血糖更低,病人吃更多、體重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台灣推廣控糖新觀念今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指引中,增加Time-In-Range指標,這是指患者在治療期間達成血糖目標的百分比,杜思德說,這是連續血糖監控的重要指標,指病人血糖值在合理範圍內,時間愈長愈好,而台灣糖尿病界也積極推廣這個控糖指標的新觀念。糖尿病用藥已進步很多,要讓治療愈來愈好,連續血糖監測是必需的,而除了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人外,杜思德也建議應用在診斷及預防上,他指出,未來健檢或許可提供飯前血糖超過100mg/dl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了解自己一周內血糖變化,用來強化修正生活形態的動機。糖化血色素有何不同至於糖友在乎的糖化血色素與連續血糖監測有何不同?糖化血色素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與紅血球內血色素結合成糖化血色素,是代表過去二、三個月血糖水平的平均值,無法看出血糖值的起伏變化,因此要了解血糖值的全貌,還是得靠連續血糖監測。
-
2019-11-13 新聞.健康知識+
網傳綠豆粉敷臉可治痘 當心感染爛臉
臉上的青春痘令許多男女傷腦筋,網路上也流傳許多去痘偏方,例如以綠豆粉敷臉可吸去多餘油脂、改善痘痘。食藥署提醒,綠豆粉可能刺激皮膚,甚至可能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闢謠專區」今天發文指出,網路傳聞稱綠豆粉可吸附臉上多餘油脂,只要以天然的綠豆粉調製成面膜敷臉,就能改善青春痘的效果,其實是錯誤謠言。食藥署指出,若將綠豆粉直接抹上臉,可能造成皮膚過度刺激,讓整張臉發紅、脫皮,甚至演變成接觸性皮膚炎,若是痘痘已經有紅腫、發炎的情況,再塗抹一些未經消毒的產品,還可能變成蜂窩性組織炎。食藥署解釋,青春痘醫學正式名稱是「痤瘡」,好發於青春期男女,因此俗稱青春痘,經常長在臉部和身體上半部,生成原因相當多元,包括體質、皮脂腺分泌旺盛、內分泌失調、毛囊皮脂腺內的細菌孳生、飲食、情緒壓力等。想避免青春痘上身,除了應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避免熬夜,也應做好臉部清潔,盡可能避免用油性的保養品或化妝品,以免皮脂腺內的分泌物無法排出,造成青春痘發炎得更厲害;飲食方面,少吃巧克力、奶油、花生高熱量食物以及辛辣、油炸食物。食藥署呼籲,民眾若長青春痘,千萬別用手去擠壓痘痘,因為手上的細菌可能會引發感染,使病灶擴大,甚至留下褪不掉的疤痕及色素沉澱,建議諮詢專業的皮膚科醫生,配合醫生的醫囑進行治療。
-
2019-11-13 新聞.健康知識+
吃冷飯真的能降血糖 但專家不建議這麼做
患有糖尿病的大劉對華子說,他在自己測血糖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他在喝粥之後,血糖值就會很高,如果吃上一頓剩下的冷米飯,血糖值就會下降。他上網搜了一下,真的有吃冷飯可以降血糖的說法,這是什麼原因呢?華子告訴他,吃冷飯屬實會使血糖下降,但是用這個方法降血糖並不怎麼靠譜。一、澱粉與血糖華子告訴大劉,人體的血糖主要來自於我們日常所吃的米飯、饅頭、麵條等富含澱粉的食物。但是人類在吸收糖的時候,對糖的“體型”要求很高。澱粉屬於多醣,就好像許多個單醣抱成團的“大胖子”,沒法擠進小腸細胞的“門”,也就沒法直接進入血液循環。1、澱粉變成血糖的過程:澱粉這個“大胖子”要在消化道中經過各種消化酶的分解,一直到被拆成瘦小的單醣,才能被小腸吸收到血液中。澱粉分解最終的單醣就是葡萄糖,經小腸吸收入血後就變成了我們的血糖。2、減緩吸收能降血糖:從上述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一個真相,就是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與澱粉被消化吸收的速度相關。只要能減慢澱粉這個“大胖子”被消化酶分解的速度,就可以降低血糖上升的速度。二、澱粉的“糊化”與“回生”在生活中,我們都不吃生米,而要加水加熱,做熟了之後才會吃。1、糊化:澱粉類食物經過烹飪,使水分子在一定的溫度下,進入到澱粉的分子結構中,使原本手拉手抱成團的澱粉粒溶脹、崩潰,變成小團的澱粉糊,這個過程就叫做“糊化”。經過糊化之後的澱粉,很容易被消化酶分解。澱粉類食物在水中加熱的時間越長,糊化的就越徹底,吸收得就越快。所以說,糖尿病人宜吃乾米飯,而不宜喝米粥和吃麵條,就是因為米粥和麵條在水中煮的時間久,糊化程度高,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快。2、回生:大家都知道,如果做好的飯沒吃,放冷後就會有“回生”的現象。這種現像是指原本糊化的澱粉結構中的水分子被蒸發了,使得澱粉粒重新又聚合在一起,返回了生澱粉的狀態。這種從糊化回生的澱粉,結構變得更加緊密,會對消化酶產生抗性,變得難以消化,所以又稱為“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的消化緩慢,吸收入血的速度也會減慢,血糖升高的速度自然也就變慢了。“吃冷飯能降血糖”的說法,正是源自米飯中的澱粉糊化回生,能生成“抗性澱粉”的道理。三、不建議糖尿病人吃冷飯雖然“抗性澱粉”可以減緩血糖上升速度,有助於降低餐後血糖,但是並不建議糖尿病人這麼做。因為家中做熟的米飯即使放冷後,也不會生成很多的“抗性澱粉”,其降血糖的效果並不能保證。而且“回生”的冷飯,容易在放冷的過程中受到細菌的污染,食用後會造成胃腸感染發炎。很多的老年人胃腸功能不好,吃冷飯會對胃腸造成刺激,引起消化不良,所以總體來看,吃冷飯降糖有些得不償失,並不靠譜。四、我們要健康地吃飯“抗性澱粉”並不僅存在於放冷回生的米飯中,很多的天然食物中,比如說玉米、馬鈴薯、黑米、全麥、糙米、各種豆類中,也含有較多的“抗性澱粉”。所以我們想通過飲食控制血糖,可以在吃米飯的時候,少吃精米、精麵,換成糙米、燕麥,或是在米飯中加雜糧、豆類,減少米、麵的含量,就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另外在烹飪主食的時候,做熟即可,不要把飯煮得太軟。那種經過長時間浸泡,小火慢煮出來的米飯,雖然軟爛可口,但升高血糖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還有一次做飯不要過多,避免米飯反覆加熱,以至於米飯“糊化”更加徹底,吸收得更快,升高血糖。綜上所述,冷飯雖然能降糖,但還是不吃為好。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時,飲食上要保證食物的多樣性,以保證營養均衡。並且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適宜的藥物,平衡好自己每天消耗的總熱量與攝入的總熱量才可以。本文摘自搜狐網,作者為大陸三甲公立醫院資深藥師
-
2019-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植物碳食物促排毒? 醫師:醫用活性碳才能解毒
添加炭粉的食物經常被業者宣稱能吸附有毒物質、促進排毒,這個想法可能源於急救醫療上會使用活性碳來吸附尚未被人體吸收的毒物。不過醫師表示,醫療級活性碳純度高且量大,而作為食用色素的植物碳添加量極少,並無證據顯示吃了植物碳食品能促進排毒。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除了誤食強酸強鹼或意識不清的患者,臨床上針對大部分的藥物中毒患者進行急救時,若事發時間點在一小時內,醫師會使用醫療級的活性碳內服顆粒劑,加入生理食鹽水或蒸餾水,再透過鼻胃管灌入病人胃中。活性碳能吸附腸胃道中的毒物,且不會被人體吸收,最終能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達到緩解中毒的目的。不過,臨床上使用的醫療級活性碳純度高,醫師在幫病人洗完胃之後會注入一整包的活性碳內服顆粒劑,劑量約是61.5公克。反觀坊間添加植物碳的食物,由於添加目的只是為食品著色、添加量少,因此無證據顯示吃了能促進排毒。至於吃過量是否會有負面效應,顏宗海表示,活性碳會刺激人體腸胃道,臨床上發現病人用後可能會出現腸胃道不適、便秘等副作用,不過臨床使用的醫療級活性碳濃度高且量大,坊間加工食品的炭粉添加量則相對較少。
-
2019-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添加植物碳食物安全嗎? 食藥署:我規範符國際標準
坊間常見添加炭粉的食物,但5月一度傳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禁止使用活性碳作為著色劑,引發關注。衛福部食藥署釐清後表示,美國未有業者申請活性碳作為著色劑,所以FDA未曾審查其食安風險;而我國准用於著色的是植物碳,來源是木頭、果殼、纖維素等原料,且一般添加量少,食安風險尚可接受。FDA於5月公開表示,市面上有不少添加活性碳的黑色飲料、漢堡、披薩、冰淇淋等食品,但美國法規僅核准活性碳作為淨化、脫色等用途的加工助劑,並未核准作為食品著色劑,因而無法為民眾把關這些產品活性碳來源究竟是木頭、骨頭或其他材料,以及是否含重金屬、致癌物等,因此在美國,活性碳食品依法會被視為「摻假」的食品。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根據國際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的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資料,活性碳的原料涵蓋範圍廣,且多用於工業用途,其中植物碳可用於食品著色。植物碳也是我國「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正面表列的色素之一,定義是以木、纖維素、泥炭、椰子殼及果殼等原料,經高溫(800至1000度)碳化製成的黑色粉末。因應輿論,食藥署10月底召開專家會議,釐清美國食品一般認可為安全的成分表列登記系統(GRAS),與我國一樣採正面表列,只是美國目前沒有食品業者申請將活性碳或植物碳用於著色。同時蒐集國際資料發現,歐盟、紐澳、日本均核准植物碳作為著色劑,因此專家會議達成初步共識,認為我國管理符合國際規範。至於添加植物碳的食品,是否真有養生保健之效?廖家鼎表示,只有經過安全性、安定性、有效性等實證研究,並經審核獲得「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才能宣稱功效。市面上宣稱排毒業者,均涉違反食安法;至於攝取過量是否有負面效應,由於添加一點植物碳就有良好著色效果,食安風險尚可接受。
-
2019-11-12 養生.聰明飲食
逆轉「腦霧」、儲存腦本 哈佛大學推薦這5類益腦食物
近來十分受矚目的腦霧現象(Brain Fog)與失智症(Dementia),都是大家很關心的健康話題。我覺得「腦霧」這名字取得傳神,大腦像有一層迷霧壟罩一樣,想不清楚、搞不清楚,迷惘迷濛,原本很會的事做起來超不順手、原本記得的一時間又想不起來。若出現腦霧現象,我覺得應該高興,因為你確實收到了來自身體的提醒,腦霧不是病,它只是暫時的休眠或當機,重新整頓身心靈,例如好好睡上一覺、活化腦細胞、吃好一點、修煉靜心、活動筋骨……,就能讓腦霧完全散開。然而由失智帶來的認知功能減退,就不像腦霧這麼容易處理了,失智不只威脅老人,也威脅年輕人,失智屬於不正常的退化,並不一定老人才會得。而另一方面,並非所有人老了都一定會漸漸失智,很多企業老董七、八十歲還很精明,管幾千個人都沒問題。你若老了,記憶力沒那麼好,正常,但你理解力更好了不是嗎?成為更圓融、更有智慧的長者,有些事雖暫時忘記,但透過照片、文字或提醒,可以想起來,這樣就不算失智。失智是徹底遺忘,忘記心愛的人、忘記討厭的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誰,伴隨性格改變、出現妄念與幻覺,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很遺憾,目前我們還沒找到逆轉失智症的方法,只能去預防它。在出現腦霧現象時,或在更之前就做好預防,這是可以辦得到的。現在,從健全營養下手,來試試哈佛大學所推薦的五類益腦好食。◎值得感謝的綠色蔬菜們:「羽衣甘藍、菠菜、芥藍、花椰菜富含大腦所需要的營養素, 諸如維生素K、葉黃素、葉酸、β 胡蘿蔔素。研究指出,食用這類蔬菜能減緩認知能力的下降。」吃對了,大腦就能順暢運作,人也顯得神采奕奕。吃偏了,比方說用高油高糖份的精緻糕點充饑,或是長期紅肉攝取比例過重,人馬上就會像睡獅一樣,懶洋洋昏沉沉,直打哈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鮪魚、鮭魚,是大家很容易能買到的。不論是我們的心臟、血管還是大腦,沒有好的油脂保護可不行。除了哈佛建議的這兩種魚,還有什麼也含有Omega-3 呢?鯖魚、鱒魚、鱸魚、秋刀魚、沙丁魚都有,茹素的人可以吃核桃。研究大腦的專家們推測,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中的DHA和EPA或許有助於阻止「β 類澱粉蛋白質」斑塊不斷堆積。這被列為阿茲海默症嫌疑犯的斑塊,很有可能就是它,造成腦神經元損傷,引發一連串記憶、認知與整體心智功能的退化。雖然造成大腦失智的謎團至今仍尚未完全破解,但至少我們現在有了預防的方向。在一項由中研院、國家衛生研究院、陽明大學和榮總共同發表的研究中,關於年長者護腦這一塊,國內專家與哈佛學者有相近的看法,皆認為預防失智,植物營養素加魚類的組合是解答。◎漂亮又營養的莓果類:除了上述最重要的一菜一魚外,在一項針對一萬多名七十歲以上女性所做的調查中,富含類黃酮素的莓果類,也被證實有助於延緩年長女性的認知功能退化。想預防大腦出現異狀,吃莓果準沒錯,另一方面,莓果類對心臟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擬人化比喻,莓果就是那個人美心地又善良的好女生,值得你多多親近。莓果(Berry)泛指,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黑莓、紅醋栗、黑醋栗等等都算。但就營養價值而言,藍莓是最受肯定的超級好莓。曾有失智風險的亞健康成年人,在連吃了十二周藍莓後,記憶、情緒與血糖都獲得改善。◎需注意攝取量的茶與咖啡:茶與咖啡兄弟倆上榜的主因是他們的咖啡因成分,有助於提升心智表現。不過,我對咖啡因抱持平衡看法。有些人不適合喝,喝了會頭痛的就不適合。而一般人要靠咖啡因提神,需注意用量,成人每天三百~四百毫克是各國公定的安全範圍。大約兩百毫升的手沖咖啡三杯以內。真的要喝,我認為綠茶又勝過咖啡一些,除了抑制腦部衰老,還多了預防癌症、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幫助減少腹部脂肪等多項優點。◎超級好堅果核桃:因為是關於益腦的好食物清單,所以是有改善記憶力的核桃上榜。事實上,各種堅果都屬於優質的蛋白質與油脂來源,小小一把,蘊含著豐富的能量,只要不要過量,它們除了對保護大腦有幫助,還確實是能為節食者提供飽足感的好東西。
-
2019-11-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記吃藥應該補吃嗎?藥師:超過這段時間就別吃了
門診開藥都會註記服藥時間與規則,但有病人服藥後症狀控制不佳。台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醒,諮詢發現常有病人忘記吃藥又隨時「補吃」,如果補吃藥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避免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副作用風險。張先生是高血壓病人,雖經醫師開立降血壓藥處方,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他告訴藥師,因工作忙碌常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趕緊補吃。謝蕙霞藥師立刻瞭解病人血壓起伏不定的原因。他提醒有類似情況的病人,萬一過餐忘記吃藥,「補吃藥」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舉例來說,醫囑指示4小時吃1次藥,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2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謝蕙霞表示,為了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無論是飯前或飯後服用藥物,建議都要至少離用餐間隔半小時至1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部份病人除服用西藥,也常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藥性衝突機率較低,還是建議相隔至少2小時以上才安全。謝蕙霞說,搭配服藥最佳是「適溫白開水」,牛奶、茶葉、咖啡都不適合,酒精飲品更是絕對禁止。每次服藥至少喝100毫升以上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食物與藥物也會出現交互作用,例如「服藥期間合併食用柑桔類的水果」為例,柑桔類水果可能抑制部分藥物代謝,造成藥物血中濃度增加,進而提高副作用或毒性發生風險,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危及生命。謝蕙霞強調,藥使用恰當可以治病,使用不正確反而容易造成傷害,無論到醫院或藥局拿藥,都必須問清楚並了解服藥方式與飲食禁忌,才能「藥到病除保健康」。
-
2019-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植物碳食物促排毒?毒物科醫師:添加量少證據不足
添加碳粉的食物經常被業者宣稱能吸附有毒物質、促進排毒,這個想法可能源於急救醫療上會使用活性碳來吸附尚未被人體吸收的毒物。醫師表示,醫療級活性碳純度高且量大,而作為食用色素的植物碳添加量極少,並無證據顯示吃了植物碳食品能促進排毒。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除了誤食強酸強鹼或意識不清的患者,臨床上針對大部分的藥物中毒患者(像是過量服用農藥、安眠藥、止痛藥等)進行急救時,若事發時間點在一小時內,醫師會使用醫療級的活性碳內服顆粒劑,加入生理食鹽水或蒸餾水,再透過鼻胃管灌入病人胃中。活性碳能吸附腸胃道中的毒物,且不會被人體吸收,最終能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達到緩解中毒的目的。不過,臨床上使用的醫療級活性碳純度高,醫師在幫病人洗完胃之後會注入一整包的活性碳內服顆粒劑,劑量約是61.5公克。反觀坊間添加植物碳的食物,由於添加目的只是為食品著色、添加量少,因此並無證據顯示吃了能夠促進排毒。至於吃過量是否會有負面效應,顏宗海表示,活性碳會刺激人體腸胃道,臨床上發現病人用後可能會出現腸胃道不適、便秘等副作用,不過臨床使用的醫療級活性碳濃度高且量大,坊間加工食品的碳粉添加量則相對較少。
-
2019-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添加植物碳的食品安全嗎?食藥署專家會議結果出爐
坊間常見添加碳粉的食物,但今年5月一度傳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禁止使用活性碳作為著色劑,引發關注。衛福部食藥署釐清後表示,美國未有業者申請活性碳作為著色劑,所以FDA未曾審查其食安風險;而我國准用於著色的是植物碳,來源是木頭、果殼、纖維素等原料,且一般添加量少,食安風險尚可接受。FDA今年5月公開表示,市面上有不少添加活性碳的黑色飲料、漢堡、披薩、冰淇淋等食品,但美國法規僅核准活性碳作為淨化、脫色等用途的加工助劑,並未核准作為食品著色劑,因而無法為民眾把關這些產品活性碳來源究竟是木頭、骨頭或其他材料,以及是否含重金屬、致癌物等,因此在美國,活性碳食品依法會被視為「摻假」的食品。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根據國際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的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資料,活性碳的原料涵蓋範圍廣,且多用於工業用途,其中植物碳可用於食品著色。植物碳也是我國「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正面表列的色素之一,定義是以木、纖維素、泥炭、椰子殼及果殼等原料,經高溫(800至1000℃)碳化製成的黑色粉末。因應輿論,食藥署上月底召開專家會議,釐清美國食品一般認可為安全的成分表列登記系統(GRAS),與我國一樣採正面表列,只是美國目前沒有食品業者申請將活性碳或植物碳用於著色。同時蒐集國際資料發現,歐盟、紐澳、日本均核准植物碳作為著色劑,因此專家會議達成初步共識,認為我國管理符合國際規範。至於添加植物碳的食品,是否真有養生保健之效,廖家鼎表示,只有經過安全性、安定性、有效性等實證研究,並經審核獲得「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才能宣稱功效。市面上宣稱排毒的業者,均涉違反食安法;至於攝取過量是否有負面效應,由於添加一點植物碳就有良好著色效果,食安風險尚可接受。
-
2019-11-12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哈佛學者分析
哈佛大學的健康資訊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叫做Vitamin D: What’s the “right” level?(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它的原始發表日期是2016-12-19,更新日期是2018-10-26。它的作者是Monique Tello, MD。我把這篇文章翻譯如下:我的許多病人都要求檢查他們的維他命D水平。他們可能有一個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家庭成員,或者他們自己的骨頭也有變薄。他們大多是想知道他們正在盡一切努力保持骨骼強壯。維他命D對健康的骨骼至關重要。但是當我們檢查血液水平時,如何對結果採取行動是醫學研究領域裡極具爭議的課題。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是棘手的那麼,什麼最低值是被認為會有發生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 (這裡所指的是25-羥基維他命D的血液水平,通常以納克/毫升來衡量。)啊。這就是有很多爭論的地方。2010年,著名的醫學研究所(IOM)根據一組專家對數據的冗長檢查發表了一份報告。總而言之,他們估計維他命D水平為20 ng / mL或更高對於良好的骨骼健康是足夠的,而之後低於20的水平就被認為是維他命D缺乏。在我的執業中,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維他命D水平低於20並不罕見。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會告訴患者他們缺乏並建議相當積極的補充,以及持續的補充。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人的水平在20到40之間,而在醫學研究所的2010年報告中的調查結果也證實這一點。但在2011年,受人尊敬的內分泌學會發布了一份報告,敦促將維他命D的最低血液水平提高很多。當時,他們的專家得出結論:「根據所有證據,至少我們建議維他命D水平為30 ng / mL,並且由於某些檢測方法的變化,為了保證充足,我們建議兒童和成人使用40至60 ng / mL。」但等等,還有更多……最近關於維他命D正確目標水平的觀點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題為《維他命D缺乏:真的有大流行嗎?》的文章中提出。在這篇文章中,最初的IOM委員會中的一些主要流行病學家和內分泌學家主張降低當前被接受的20的截止水平。他們說他們當初估計可接受的水平從未打算用於定義維他命D缺乏症 。他們覺得我們過度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並且不必要地治療那些完全正常的人。根據他們的分析,維他命D缺乏的更合適的截止值是12.5 ng / mL。他們檢查了2007年至2010年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大量數據,發現不到6%的美國人維他命D水平低於12.5。 12.5 ng / mL的臨界值肯定會消除維他命D缺乏症的“大流行”。爭議隨之而來,許多文章和聲明都是為了支持一個或另一個指南。關於維他命D缺乏的一些觀點我採訪了骨質疏鬆症專家Joel Finkelstein博士,他是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骨密度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該領域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他同意《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文章的作者的觀點,即我們目前正在過度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並且過度治療通過飲食和日曬攝入足夠維他命D的人。他說: 「維他命D被大規模宣傳。 我們並不需要檢查大多數健康人的維他命D水平。」他指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較高的維他命D水平對人類有益是沒有意義的。 他說:「維他命D實際上很難在天然食物中找到。 是的,我們可以從太陽中獲取維他命D,但我們的身體卻在世界上陽光最多的地方演化出更深色的皮膚。如果維他命D對人類是如此重要,那為什麼我們會以這種方式進化?為什麼我們要進化成較不會吸收難以獲得的東西?」(註解:皮膚顏色越深就越不容易通過陽光照射來獲得維他命D)那麼誰應該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Finkelstein博士及其同事發表了一項對2000多名停經前後婦女進行近10年的追踪研究。他們發現維他命D水平低於20與非創傷性骨折風險略有增加有關。他們的結論是,由於很少有食物含有維他命D,因此維他命D水平低於20 ng / mL的中年女性是有必要補充維他命D。 他補充說:「對於停經前後婦女或其他具有較高骨折風險的族群,當然20或以上的水平是理想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健康的人來說,水平低得多,15,也許10,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想我同意《新英格蘭期刊》觀點文章的作者所說的話。」總之,大多數專家,包括Finkelstein博士,都同意我們應該檢查高風險族群中的維他命D水平 – 那些最有可能患上真正缺乏症的人。這些人包括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人,進行胃繞道手術的人,患有其他吸收不良綜合徵如乳糜瀉,或皮膚黝黑,或穿著覆蓋全身(因此吸收較少的陽光)。此外,某些族群是需要維他命D水平為20 ng / ml或更高。這可能包括停經前後婦女,被診斷患有骨質減少(骨密度降低,但不是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症或其他骨骼疾病的人,以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所有這些族群都應進行適當的篩檢和治療。原文: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
-
2019-11-12 養生.聰明飲食
痛風能吃麥片嗎?8飲食原則預防痛風
有此一說: 醫生您好: 阿公最近因為有輕微中風(正服用Clopidrogre)而住院,所以這週都一直吃魚湯,導致痛風好像也復發了。 所以想請問您,痛風能吃麥片嗎? 還有有哪些是對痛風和中風都有好處的飲食? 謝謝~ KingNet藥物諮詢特別門診藥師回答 吳宗修藥師 麥片屬中普林食物,急性疼痛時不可食用,平時酌量減少食用。 預防痛風的飲食原則 (1)少吃含大量普林的食物。 (2)避免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因為高蛋白質食物大多含高普林。 (3)不要吃高脂肪食物,因為高量脂肪會抑制尿酸的排泄。 (4)忌吃過鹽;有研究指出,鈉會促進尿酸沉澱。 (5)勿暴飲暴食或肌餓過度。 (6)多吃鹹性食物,以促進尿酸溶解、不易沉澱。 (7)烹煮肉類食物,先川燙去血水、稍煮後,再倒去湯汁;重新加水煮湯或滷或紅燒,如此可去掉50%的普林。 (8)多吃維生素B、C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促使組織內瘀積的尿酸鹽溶解。 痛風(高尿酸症) (1)高普林食物不可以食用,並少用調味少飲酒。 (2)中普林食物,急性疼痛時不可食用,平時酌量減少食用。 (3)低普林食物,可任意食用,平時多飲果汁、開水,以利尿酸之排泄。 普林食物分類 一.高普林食物(150~1000毫克/100公克) 1.(肉類)︰雞肝、雞脾、鴨肝、豬肝、豬小腸、豬脾、牛肝、腦髓。 2.(魚類其製品)︰馬加魚、白鯧魚、鰱魚、虱目魚、吳郭魚、皮刀魚、烏魚、魚勿仔魚、鯊魚、海鰻、沙丁魚、小管、草蝦、牡蠣、干貝、烏魚皮、蚵、四破魚、白帶魚、小魚干、扁魚干。 3.(豆類)︰黃豆、發芽豆類。 4.(蔬菜類)︰豆苗、黃豆芽、蘆筍、紫菜、香菇。 5.(其它)︰肉汁、濃肉湯、牛肉汁、雞精、酵母粉。 二.中普林食物(25~150毫克/100公克) 瘦肉、乾豆類、海產類、家禽類、蘆筍、花菜、魚卵、菠菜、菇、麥片。 三.低普林食物(0~25毫克/100公克) 蔬菜、蛋、水果、飲料、五穀、牛乳、乳酪。 KingNet泌尿外科醫師回答 翁偉哲醫師 其實您阿公會發生痛風的原因在『魚湯』,動物食材所煮的湯中,含大量的「普林」,引用後會造成大量尿酸製造,因此會誘發痛風! 魚是好食材,但清蒸來吃最適合您阿公,一則清淡,再則所攝取的「普林」不高! 適當的運動、晒曬太陽是很好的,參考囉!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編輯部】提供)
-
2019-11-12 該看哪科.婦產科
傳統坐月子3問題恐危害身體 現代產婦健康生活10守則
有句老話:「媽咪身體好,寶寶是寶;媽咪身體差,寶寶是草。」產婦好好照顧自己,才有體力照顧小寶貝。排除一切障礙,好好坐月子,將傳統習俗與現代需求結合,去蕪存菁,找出最棒的、最能落實的坐月子模式。3大問題讓坐月子反而危害身體傳統的坐月子方式可用「大量囤積,消耗有限」來形容,稍一不慎反而失了健康,我覺得有3大問題要克服,才能適合現代媽咪。此外,坐月子的天數,建議從4週延長為12週,即使第9週起要上班,還是可以秉持調養原則,繼續呵護自己。➊ 睡過多 頭暈腦脹,精神越睡越差根據勞基法規定,女性生產可有8週產假。很多家庭的長輩會禁止女兒或媳婦出門趴趴走,鼓勵她們盡量臥床、盡量睡,這簡直快把年輕人逼瘋了。除了剛生完那幾天,由於身體虛弱會乖乖睡覺,之後很難睡滿10小時,有些人甚至會頭暈腦脹,精神越睡越差,連食慾也受影響。改良方法我們要認同老人家所言,坐月子不宜四處「賴賴蛇」,一來自身狀況尚在恢復階段,往人群裡鑽會增加被傳染的機會,二來此時應盡可能和寶寶在一起,這是母子共處、增進默契的黃金時期,所以盡量留在家吧!整個月躺在床上很難做到,但每天早睡、午後小憩、有空就上床平躺半小時,這些是有心就做得到的。以產後第1個月為例:第一週:應盡量躺著,即使睡不著,躺下來休息也是有益的。很多產婦會在床上滑手機或看書,這不符合靜養原則,很傷眼力。第二週:可在家適度走動,但不宜久站或久坐,以免留下筋骨痠痛的後遺症。第三週:可加入少量的簡易運動;由於不宜碰冷水,還不適合操持家務。第四週:可做不需碰冷水的輕鬆家務,至於出門這件事,建議等滿月再說。➋ 補過多 有些補品造成身體負擔坐月子的傳統必吃補品相當眾多,放諸現代營養學,有幾項並不是那麼理想,很容易因為熱量過高、營養過剩或是食性問題,而造成產婦身體不舒服。此外,攝取太多重口味的食物,會導致身體內的水分滯留、浮腫難以消除,這一點也需注意。改良方法下列5種傳統月子餐,建議最好有所節制,不要吃太多:①麻油雞:這是華人產婦的調理聖品,麻油含有亞麻油酸,雞肉有優質的蛋白質,加老薑一起煮固然滋補,但熱量過高,又缺乏纖維質,吃多了容易上火,造成便秘問題。②羊肉爐:羊肉溫潤,羊肉爐的問題和麻油雞大同小異,餐餐吃,會太燥熱。③花生豬腳:這是催乳良品,花生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卵磷脂等營養素,豬腳富含蛋白質和膠質,兩者一起吃,催乳效果奇佳。但脂肪、膽固醇都偏高,若產婦本身有高血脂、高血壓,最好少吃。④內臟:傳統的月子餐幾乎離不開豬腰、豬肝、豬心、豬腸,不過,內臟食材容易殘留毒素和重金屬,而且膽固醇都高。尤其不建議吃豬肝、豬腰,這都是解毒過濾的器官,含有毒素的機率高,這對正在恢復期的產婦而言,無疑是健康的無形殺手。⑤全酒:無論是麻油雞、羊肉爐或薑母鴨,煮給產婦吃的時候,有的家庭喜歡用全酒,認為這樣比較滋補;然而酒精含量太高,反可能導致部分產婦出現過敏反應。對於有親餵的媽咪們來說更加不妥,因為酒精會透過乳汁進入寶寶體內。➌ 動過少 囤積太多熱量造成肥胖懷孕初期因胚胎著床還不穩定,不少孕婦怕動到胎氣,刻意不運動;等到中、後期肚子變大,有些孕婦則懶得動;好不容易開始坐月子,偏偏不准出門……。現代人,動得實在太少了。懷孕和坐月子期間,如果囤積太多熱量造成肥胖,將成為妳的身心負擔,在體能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適度運動,對後續減重成效是加分的。改良方法有人惡露一結束,就去溫水游泳池游泳,這不是很理想。游泳固然是好運動,但在坐月子期間並不適合,即使浸泡在溫水裡,濕寒氣會從毛孔入侵,留下病根,將來中年期、更年期問題就會浮現出來。坐月子期間,建議在家做些簡易運動,例如:①靠牆踮腳尖,雙手上舉伸展:這個動作可幫助臟器修復,讓小腹恢復平坦。②坐在床邊,輪流抬高單腳:這個動作沒有摔倒之虞,既有助於下肢循環,又不會擠壓到肚子;熟練之後,還可進階為雙腳同時抬高。③扶著椅背,輪流向後抬腿:這個動作能運動到尾骶骨,預防腰痠背痛,須注意挑選穩固的椅子,避免摔倒;不要給自己過大壓力,慢慢做,找到適合自己的頻率。④跪趴於床上,抬高臀部:雙膝跪於床舖中央,前臂貼於床墊,將腹部撐起,臀部抬高,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子宮復位。如果床墊太軟,可在地板上鋪瑜伽墊來進行,效果才易顯現。⑤頭往後仰,張開嘴巴:這個動作可消瘦雙下巴和頸部贅肉,並刺激舌骨下肌群,幫助進食、促進消化。坐正或輕鬆站立,頭往後仰,嘴巴自然張開,舌頭盡量伸出身長,讓脖子、兩側牙關都感受到拉扯力,伸舌動作停留5秒,再收回舌頭、口閉緊,再將頭收回。每天至少做三回合,可視個人狀況酌加次數。醫生娘貼心說 產婦的健康生活10大守則以下是基於對坐月子傳統模式的改良建議,提醒媽咪們做為重整身體狀態的起點。①不要吃生冷寒涼的食物。②不吃麵食防脹氣、便秘;不吃稀飯,預防大肚婆。③不要喝白開水,改喝營養的湯汁。④不吃內臟,杜絕重金屬、瘦肉精。⑤多休息少看電視、手機、電腦和書。⑥維持愉悅的心情,需要幫忙就求助,別逞強。⑦注意飲食均衡,如果食量小,可少量多餐。⑧第3週起才洗頭、洗澡。在此之前用溫熱的薑汁水,或含有中藥材的擦澡包擦澡、擦頭皮,擦完立即熱風吹乾。至於陰部,每次上完大小號,以溫水沖洗再擦乾。⑨每次哺乳前要做乳房護理,並徹底潔淨;每次哺乳需輪換順序,例如本次「先左後右」,下次就改為「先右後左」。⑩一個月內請不要行房;最好等到產後回診,醫師確認傷口恢復良好才進行性行為。(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郭老師瘦孕食療全指南》)
-
2019-11-12 科別.消化系統
小腸中風成「直腸子」難進食 苦11年移植成功
65歲的黃先生11年前劇烈腹痛且伴隨血便,緊急送醫後發現是腸繫膜動脈栓塞。由於小腸靠腸繫膜動脈供給血流,一旦堵塞就會造成全部小腸壞死。黃先生的小腸壞死切除後僅剩30公分,食物從口進入只花了15分鐘便到肛門,「直腸子」完全無法發揮營養吸收的功能,因此多年來僅能依賴全靜脈營養維生。所幸今年8月獲得大愛捐贈,讓黃先生有小腸移植的機會,並在手術後終於能由口正常進食,重拾進食的喜悅。由於黃先生11年來全靠全靜脈營養維生,最基本進食的權利因此喪失。加上長期經由血管施打高濃度營養劑,使得黃先生代謝分泌失調、多此靜脈導管感染和菌血症等病發症,不得不接受小腸移植。北榮移植外科主治醫師蔡昕霖表示,由於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困難的手術,且植入的小腸功能無法預期加上移植後照護困難,因此全世界一年執行的案例少於100例。蔡昕霖說,小腸移植第一關必須先清除腸道沾黏,第二關是動脈和靜脈血管重建,最後才是進行腸道重建吻合,因此手術時間長達11小時才宣告完成。小腸移植後的照護更是艱鉅的挑戰。由於小腸移植容易造成急性排斥,來勢洶洶且沒有任何徵兆,因此需定期內視鏡檢查和腸道切片來檢查腸道是否完美健康。經由糖水、流質食物、細碎飲食再到軟食一步步的飲食調整,黃先生終於在術後第30天完全脫離全靜脈營養。當他得知可以正常進食時,開心地表示最想吃「排骨便當」。但他也表示,現在已收拾起過去大吃大喝、大不了拉肚子的心態,現在完全依照醫師的指示飲食,甚至每天報告喝水量。蔡昕霖表示,移植過後必須終生吃抗排斥藥物,且必須避免生食以防感染。而這也是台北榮總建院以來首例小腸移植,達成心、肺、肝、腎、胰及小腸六臟皆完成移植的醫學中心。
-
2019-11-11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悲歌…老婦想解脫活活打死丈夫 兒女泣訴求輕判
74歲陳姓老婦去年10月疑不堪不堪長期照護久病丈夫,持榔頭猛搥丈夫頭部13下致死,遭依殺人罪嫌起訴。士林地院今日續開庭,老婦坦承犯行,兒女當庭流淚為母求情,案發前疏於注意母親精神狀態,盼法官從輕量刑。案發後體重一度暴瘦剩30多公斤的陳婦,今天在一雙子女及親友陪同下再度出庭,她說話輕聲細語,明顯中氣不足,同樣坦承活活打死丈夫。今年6月,陳婦在法庭曾表示,因身心壓力太大,確實想殺害丈夫,做個解脫,當時犯案是臨時起意,都怪自己太糊塗。辯護人周信宏稱,陳婦在行為時是否有辨識能力,是全案重要關鍵,陳符合自首減刑要件,並應依刑法19條、59條情堪憫恕等3法條減刑。周指出,陳在去年11月住進三總北投分院,根據護理觀察報告顯示,陳婦顯焦慮、怪異、妄想,曾說「救命!你是假護士、假醫生…」「救救我妹妹…她快被我害死…」、「食物有毒,妹妹和我都不能吃」。馬偕的精神鑑定推論患有適應障礙症,聲請送往台大醫院做精神鑑定。檢察官認為,沒有送台大鑑定必要,馬偕已考慮住院期間精神狀況,陳在案發前沒有任何精神問題,鑑定報告也對智識程度考量案發前、後生活事務能力,認為陳案發時有責任能力,沒有減輕刑度狀況,若對報告有疑問,可再函詢馬偕。「媽媽每天起床,都呆坐在床上,如果沒拿食物給她,不會主動進食」,陳婦女兒在法庭泣不成聲,希望法官考量媽媽的身心狀況延緩審理時間。她指出,目前媽媽體重有慢慢的增加,但行為仍然遲緩,放不下本案所受的困擾,日常生活都需要人從旁協助,盼能待身心穩定再行審理。陳婦的兒子指出,媽媽在案前可能精神出一些狀況,子女沒有立刻察覺,不能因媽媽沒看過身心科,就確定沒有這方面疾病,希望能再送醫院進行精神鑑定。兒子說,「媽媽一生奉公守法,大家都沒有負面評價,做出此事是因為壓力、精神狀況導致,希望法官能從輕量刑」。法官諭知,將由合議庭評議是否再送台大鑑定,下次開庭將傳兒子、女兒、同住妹妹等3名證人到庭作證,全案候核辦。陳婦的丈夫長年心臟病、糖尿病纏身,還需洗腎度日,陳照顧生活起居30多年,去年10月身心不堪負荷,持家中鐵榔頭持續搥打丈夫頭部13下,活活打死丈夫,事後打電話給住處保全自首「我殺了家人」,要保全幫忙報警。
-
2019-11-11 科別.皮膚
天冷皮膚就發癢?皮膚科醫師:尤其這3種疾病最常見
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不少人的皮膚就出狀況了,有的人是癢得受不了,有的人則是乾燥脫皮令人困擾,只好拼命擦乳液等保濕產品,不然就是到皮膚科門診求救。台灣雖然屬海島型國家,氣候偏濕,但是每到秋冬,濕度還是會大幅下降,導致好不容易擺脫夏季悶熱潮濕所造成的濕疹,或是黴菌所引起的皮膚疾病,卻又出現乾癢難耐的冬季濕疹等皮膚毛病。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志勛表示,天冷最常見的3大皮膚疾病分別為:1、冬季濕疹:冬天皮膚科門診第一名冬季濕疹又稱為乾性濕疹,正式名稱為缺脂性皮膚炎或乾燥性皮膚炎,可別被濕疹兩個字誤導了。冬季濕疹事實上是與皮膚缺少水分跟油分所造成的皮膚症狀有關,與夏季濕疹的成因剛好相反;冬季濕疹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乾燥,皮膚表皮的皮脂腺功能變差,導致皮膚裡的水分隨著空氣而蒸發。再加上天氣一冷,很多人愛泡湯或洗很燙的熱水澡,熱水又容易把表皮的油分給洗掉,原本皮膚上的油脂就是用來避免皮膚水分快速蒸散,一旦油分被洗掉或分泌量減少,就會讓皮膚很乾燥,引發乾癢、抓到脫屑破皮。楊志勛認為,冬季濕疹患者只要減少洗澡次數,不要使用去脂力強的清潔產品,也不拿清潔刷具來刷洗身體,並且要避免泡熱水或是洗很熱的熱水澡,才能減少洗去過多皮膚油脂、導致油脂不足的情況,皮膚乾燥的症狀就能獲得改善。不過,如果還是想要泡澡的話,可以趁著洗完澡,身體還保有水分的時候,馬上擦保濕乳液等相關保濕保養品,不怕油膩感且皮膚過度乾燥的人,可選擇綿羊油、凡士林等保養品,更能補充皮脂腺分泌不足的狀況。此外,最好避免在秋冬季節進行去角質的動作,因為角質層具有防止水分流失與保持濕潤的效果,因此角質層不健康也會影響皮膚的保濕功能,如果在乾燥的天氣去角質,只會加速皮膚水分的流失,就會越去角質皮膚越乾燥了。2、乾癬:全台至少有200萬名患者乾癬又叫牛皮屑、銀屑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是無法根治的。主要是患者體內的T細胞變得異常活躍,原本T細胞是在保護身體免於感染和罹患疾病,但當它出現異常活躍,就會引起其他的免疫反應,導致乾癬症狀的發生。台灣目前至少有200萬名患者,每到秋冬季節都深受其害,一旦發病,皮膚會出現紅色斑塊,伴隨銀白色脫屑,並且會有乾癢、疼痛等不適症狀,好發在頭皮、膝蓋、手肘、下背部和臉部等部位;另外,還有些患者會伴隨乾癬性關節炎等合併症。由於乾癬是一種免疫疾病,因此如果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態或是熬夜把生活作息打亂、冬天亂吃補品等刺激性飲食,都容易誘發乾癬的發作,應該盡量避免。想要舒緩皮膚的不適症狀,乳液等相關保濕產品是必備的,一天可以多擦幾次,能幫助乾燥肌膚的保濕與修復。如果還是很不舒服,也可以試著局部冷敷,當然平常保持作息正常,少喝酒或攝取刺激性的食物,都能避免皮膚症狀加重。3、凍瘡:末梢血液循環差凍瘡是冬天因為零度以上的低溫所產生的皮膚傷害,至於零度以下的低溫所造成的皮膚紅腫熱痛則是凍傷,因此凍瘡與凍傷是不一樣的。凍瘡通常好發在手指、腳趾及耳朵、鼻子等末稍神經之處,因為在濕冷的環境下,尤其當溫度突然下降或嚴寒時溫度突然回升的低溫潮濕的環境,最易引發未稍血管收縮,導致末端皮膚細胞缺氧壞死,產生紅腫或出現紫紅色、紫藍色斑片,嚴重時,還會長水泡或潰瘍,可能會有發癢、灼熱感或疼痛感。做好保暖是首要工作,但即使穿上保暖衣物,也不代表就不會產生凍瘡,因為血液循環不好的人,皮膚還是可能抵擋不了低溫所造成異常反應。建議冬天不妨可以常常泡湯或是泡腳,保持手腳的血液循環順暢,讓末稍部位溫暖;另外,平時就要保持運動的習慣,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稍血管的功能,同樣可以減少凍瘡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每逢換季濕疹就發作? 除了用藥再教你8招搶救皮膚 護唇膏愈塗嘴唇愈乾 常做2件事更糟!
-
2019-11-11 新聞.用藥停看聽
空腹、飯後腹部不適…當心消化性潰瘍
您是否常有惡心、腹痛或者雖然沒症狀但卻在健檢時被告知得到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主要是在胃或十二指腸上壁的肌層黏膜延伸到更深層的地方缺損。致病原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長期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胃酸過度分泌、疾病因素、壓力、吸菸、酗酒等。常見的症狀包括空腹或飯後二到五小時出現腹部不適、疼痛或惡心,以及夜間疼痛,常可經由進食或制酸劑等藥物緩解;另外也有一些出血的警訊表現,如貧血、吐血、黑便,病人常會因為因此食欲不佳漸漸消瘦。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消化性潰瘍,通常會使用一種質子幫浦抑制劑(PPIs)加上二到三種抗生素形成三合一或四合一的療法治療10到14天;易復發的族群後續再以第二型抗組織胺抑制劑或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目的在於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發的消化性潰瘍。針對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消化性潰瘍,除了停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外,通常用PPIs作為第一線治療使用八周,並維持胃酸抑制藥物的使用,另外還有第二型抗組織胺抑制劑及輔助性療法,如在潰瘍面形成保護黏膜的懸浮液。消化性潰瘍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習慣也是關鍵,調適心理壓力、戒菸都有助於改善潰瘍發作,飲食方面則建議易造成消化不良或可能加重潰瘍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等,盡量避免或少吃。藥物治療以病因區分治療,若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目的在根除感染;有消化性潰瘍病史的病人應盡量避免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含阿斯匹靈)且需維持胃酸抑制藥物的使用,消化性潰瘍患者藥物的選擇與本身慢性病用藥的交互作用也需特別注意,因此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上,良好生活習慣及完整療程兩者缺一不可。
-
2019-11-11 科別.牙科
刷牙刷多久才乾淨?名醫:只刷三分鐘無法刷掉牙菌斑
【文、圖/選自遠流出版《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作者長谷川嘉哉】「首先是養成刷牙五分鐘」的習慣! 刷牙只刷三分鐘,無法刷掉牙菌斑一天刷牙一次以下的你,必須先學會在那一次中確實刷掉牙齒汙垢的技巧。為此,我希望你學會的事情非常簡單。那就是,將刷牙的時間延長少少幾分鐘。話說回來,我們到底是用怎樣的頻率與時間來刷牙的呢?關於刷牙的次數與時間,在調查十~六十幾歲的一千兩百位日本男女後,得知最多的是一天刷兩次的人,佔全體的百分之五十點四。此外,刷一次牙的平均時間為一~三分鐘。只是,靠這一到三分鐘的時間,要去除附著在牙齒上的髒汙還是太短了。原因在於,要刷掉牙周病菌與其他口腔內細菌的團塊—牙菌斑,需要十到十五分鐘。上下都長齊恆牙的人,一般來說全部會有二十八顆牙。要刷掉牙菌斑,必須一顆一顆各自刷二十~三十次。牙刷擺動的幅度為五~十釐米左右。並不是兩~三顆牙一起刷,而是要小幅度地擺動牙刷,一顆一顆刷。這樣刷完二十八顆牙齒,大約要花十~十五分鐘。有效果的刷牙,本來就需要花費這樣的時間。話雖如此,對於沒有習慣的人,要刷牙十到十五分鐘會很辛苦,甚至依據個人不同,有些人要習慣這些也是很困難的吧。因此,牙科醫師大多會教大家「請先持續五分鐘,確實地刷牙」。假使現在你刷牙的時間在三分鐘以下,就稍微延長刷牙時間幾分鐘,養成刷一次牙五分鐘的習慣。一旦養成了習慣,或許就能像之前所說的使一輩子的醫療費省下一千萬日圓,不做可說是虧大了唷。順帶一提,即使是一天刷兩次牙以上的人,刷一次牙的時間若在五分鐘以下,也有可能沒確實刷乾淨。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每天一次徹底刷掉牙齒的髒汙。一天一次仔細刷牙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每天一次徹底去除髒汙如此重要呢?原因在於牙菌斑與牙結石生成的速度。牙周病菌與其他口腔內細菌的團塊—牙菌斑,在進食後約四到八小時就會生成。假使對牙菌斑置之不理,經過二十四小時左右便會形成牙結石。現在,請試著用舌頭滑過你牙齒的表面。有沒有感覺到有點粗糙的東西?如果表面粗糙,那便是牙菌斑開始形成牙結石的證據。變成如石頭一般硬的牙結石,不去牙科使用專門的醫療器具是無法去除的。因此,要想預防掉牙成因的牙周病以防止大腦老化,在牙菌斑變為牙結石之前,必須要徹底刷牙。看到前述的說明之後,可能有人會說:「如果只要一天認真刷牙一次即可,就不需要一天刷兩次、三次牙了不是嗎?」但是絕對並非如此。口腔細菌—牙菌斑是以我們用餐過後的食物殘渣為食而生長的。因此,每一次用餐完就刷牙,減少口中的食物殘渣,是讓牙周病與會引起全身疾病的口腔內細菌不會增加的最有效方法。不過,即便一天內刷好幾次牙,只要有漏刷的地方,一到兩天就會形成牙結石。所以,如果是為了防止大腦老化而刷牙,一天最少花五分鐘刷一次,是刷牙的基本。在這之中,一定也有人覺得連續刷五分鐘牙非常麻煩吧?像這樣的人,就在洗澡時邊泡澡邊刷牙,來個「同時刷牙」吧。我自己在晚上刷牙時,也會在浴缸裡一邊泡澡,一邊花時間一顆一顆仔細地刷牙。我可以說是做到等級一到三的所有牙齒護理了,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每天持之以恆。請急性子的人嘗試用這種方法,愉快地持續努力下去。刷牙的時間點要什麼時候才好呢?那麼,假使一天只刷一次牙的話,時間點要選在什麼時候才好呢?就我而言,我會建議在就寢前刷牙。在就寢期間,具有殺菌效果的唾液分泌量會減少,因此口腔細菌比起清醒時還要容易繁殖。起床時會感到口臭,是因為口腔內細菌增加的緣故。所以,就寢前要徹底刷牙,預先減少口腔細菌。如此一來,即可抑制萬病的根源—牙周病菌增生了。
-
2019-11-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腫瘤三公分以下 冷凍、電燒療效佳
老張:「你老婆好像越來越年輕漂亮了,真的凍齡!」老王:「我把她放在冰箱內冷藏了!」生物都有它合適的溫度,例如人的體溫37°C左右,太冷會凍死,太熱會熱死,冷藏或冷凍,新陳代謝變化細胞內代謝活動減緩,某些動物例如蛇可以冬眠,保持體內的能源。現代科技發達,食品可以冷凍冷藏,防止食物質變或長菌,傳宗接代的卵子、精子皆可以冷凍起來,以便日後之需。在醫療上,治療癌症有冷凍療法及電燒療法,利用低溫或高溫可以殺死癌細胞,在肝癌的治療上,如果腫瘤小,可以在超音波指引下,將特殊針放到腫瘤部分實施低溫冷凍療法,將癌細胞凍死,或施行高熱療法將癌細胞熱死,通常熱死療效較佳,稱為電燒療法或無線射頻療法,如果肝腫瘤三公分以下,通常治療效果不輸給手術切除。目前國內B肝人口約一百多萬,C肝人口約四十萬,每年仍約有七千左右病友因肝癌而往生,其中有大部份是因發現太晚,因為平常未定期檢查,以致肝癌坐大,有了體重減輕或黃疸等症狀才求醫,此時通常不能手術切除,也不能用電熱療法,只能靠藥物治療,療效也差強人意。因此,青春美貌,凍齡不老,是每個人的期待,但基本上要有好的肉身,尤其要有好肝,這方面就要靠保持定期追蹤檢查你的心「肝」寶貝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19-11-10 科別.骨科.復健
除了麥痛還要固勇:強化大腿肌肉 關節炎好一半
向來喜愛遊山玩水的長輩,曾幾何時對出門意興闌珊,不僅宅在家變得不愛走動,連看到樓梯都害怕。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輩,平均每二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關節掌握著人體活動機能,出了問題不但走起路來卡卡,痛起來更是苦不堪言。元氣講座「關節照護新觀念」邀請專家教導民眾如何延緩關節退化。「麥痛、固勇」 照顧兩準則高雄市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阮瓈儀坦言,退化性關節炎不會好,做好「麥痛」、「固勇」兩原則,才能延緩惡化。阮瓈儀說,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關節老化或過度使用,軟骨組織磨損,導致受傷及慢性發炎,年輕人可能休息一下,身體就會自行修復,但老人家修復力差,受傷後痛到不想動,體重隨之上升、肌肉流失,骨頭就更容易受傷,患部腫痛、灼熱、僵硬等,形成惡性循環。侵入式治療 潛在感染風險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照顧準則,退化性關節炎要做到「症狀控制」(麥痛)、「延緩病程」(固勇)兩點。減輕疼痛就是要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可讓關節炎止痛,只是止痛藥無法延緩或修復軟骨組織,且可能造成腎毒性、腸胃出血或心血管受損等併發症。有人會打玻尿酸到關節中促進潤滑,臨床統計有三到五成患者打了有效果,但因打針是侵入式,仍有潛在感染風險。至於有一陣子廣泛討論的PRP(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屬於自費,最早是用於治療軟組織和肌肉傷害,但目前並無廣泛研究證實其功效。對於許多老人家都會透過注射或口服方式,補充軟骨填充物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及膠原蛋白等,「真能吃什麼補什麼嗎?」阮瓈儀說,從臨床研究可知,維骨力僅對二至三成患者有效,但機轉不明,健保署更在去年10月起,就已停止維骨力等含葡糖胺成分的用藥給付。而針灸、矯正鞋墊或護膝等,雖能部分矯正變形的腳部改善行走,但效果仍有限。低強度有氧運動 鍛鍊腿部肌肉阮瓈儀表示,除了補充軟骨生成物,讓已受損的關節減少發炎和磨損,患者也要注重運動,可多做游泳、快走、騎車、水中走路等活動,在家也要常練深蹲,強化關節及腿部肌肉,將關節「固勇」,她強調「大家都運動,診間就可少一半患者了!」AAOS治療準則「強烈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採取低強度有氧運動,以維持肌肉、增加關節活動度;其次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的患者應減重。發炎反應引起 多吃抗發炎食物阮瓈儀說,退化性關節炎屬於身體發炎症狀之一,哈佛大學近來彙整資料指出,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憂鬱症及阿茲海默症等,都是身體發炎引起的。因而醫界提倡在藥物外,也鼓勵抗炎症飲食,如番茄、會酸的水果、堅果、橄欖油、綠色蔬菜及多脂魚類等等,可修復人體慢性發炎反應。其中,作為保養品潤膚成分的乳油木果,可提煉出天然高濃度的抗炎物質「活關素75」,經動物研究發現,可維持關節軟骨組織厚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對患者展開16周人體實驗,以科學儀器測量肌肉強度,證實可降低疼痛度,提升肌肉協調組織,行走也較不費力。澳洲、日本等地也進行類似研究,確認活關素75對退化性關節炎與運動傷害等,可減少發炎、降低軟骨磨損。給關節炎患者的建議1. 疼痛急性期,以吃藥、熱敷緩解疼痛。2. 疼痛緩解後,就要尋找適合的運動。3. 持續運動訓練肌肉,走路是基本盤,至少15分或30分鐘,以膝蓋不痛為原則。4. 在家鍛鍊時,要能練到腿部肌肉,建議可調高跑步機的斜度再走,把大腿練壯點,才能好好保護膝關節。
-
2019-11-10 養生.聰明飲食
7種常見菇類這樣吃:減緩血糖上升、加速清除自由基
目前世界上可食用菇類約2000多種,從雞湯中的香菇、火鍋中的金針菇、酸辣湯的木耳,到1公斤要賣17萬日元,約5萬多新台幣的天價日本松茸。營養師說,不同菇類營養差異其實不大,甚至昂貴的「舶來菇」只是物以稀為貴,營養價值跟一般「庶民菇」幾乎一致,想取得菇類營養其實無須花大錢。香菇乾香菇曬過太陽 D含量高據農委會資料,香菇又名冬菇、香信,是國內最重要的菇種,具有比蔬果高的蛋白質量、低脂外,營養師夏子雯說,香菇礦物質高,具微量鉀、鈣、鎂、鐵、鋅及維生素B、C。此外,乾香菇曬過太陽,更增加其維生素D含量,維生素D可促進骨骼發育。秀珍菇含高量蛋白質、多醣體農委會資料顯示,秀珍菇又名鳳尾菇,是蠔菇屬的一員、鳳尾菇未成熟的菇體,含有多種養分,包含高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夏子雯說,秀珍菇含有抗腫瘤細胞的多醣體,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免疫特性。杏鮑菇含鉀量偏高 適合高血壓族群杏鮑菇菇柄粗大、色澤乳白,肉質肥厚,菇柄口感類似鮑魚,有淡淡杏仁香氣,因而得名,質地細膩滑Q,煎煮炒炸皆可。夏子雯說,杏鮑菇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膳食纖維,其鉀含量也偏高,雖有利尿排鈉作用,高血壓族群適合吃,但反之若是腎臟病患者,應避免食用過量。蘑菇各種維生素含量高典型的蘑菇外型像一把雨傘,常在枯木、腐枝或含腐敗物質的土壤上生長。 在野外常常會發現蘑菇的蹤影,但是有些蘑菇含有劇毒,千萬不可以隨便採。夏子雯表示,蘑菇維生素高,更是少數可生吃的菇類,可避免怕熱的營養素流失,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C。木耳水溶性纖維 可減緩血糖上升又名木茸、雲耳、絲耳子,有助於通腸利便,鐵質含量高,在酸辣湯很常見。木耳質地脆嫩爽口,具有膠質獨特口感,好食課營養師林世航提醒,木耳並沒有膠原蛋白,其黏稠狀的物質是膳食纖維中的水溶性纖維,可吸收水分,延緩消化吸收,可抑制飢餓,增加飽足感,也可減緩血糖上升作用。日本松茸含超氧化物 加速清除自由基關於一公斤價格就破萬的日本松茸,夏子雯說,松茸類除了包含菇類都有的植物性蛋白質、微量礦物質等營養價值外,也具有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可以加快清除過量的自由基、改善心血管功能。金針菇多醣體、維生素B群突出是全球除香菇、洋菇外最主要食用菌之一。久煮不容易爛,加入火鍋最美味,適宜汆燙、涼拌、炒製或熱滷。夏子雯表示,金針菇較突出的營養價值在於多醣體、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能預防便祕,但腸胃不適者要適量食用。營養師推薦 多樣菇一起吃林世航建議,營養師推薦的菇類吃法是多種菇類一起食用,一餐可選一至兩種綜合菇類混合吃,以一天至少需攝取300公克蔬菜作為計算基準,每天約100公克可選擇攝取菇類。部分偏好養生的民眾會甘願自掏腰包,花大錢買少見且昂貴的外國菇,如松露、牛肝菌及日本松茸,夏子雯說,這些昂貴舶來菇類營養價值與一般價格親民的菇相似,其價格偏高主因多與貨量稀少有關。因此,夏子雯認為,民眾無須一味追求舶來菇,其實台灣的菇類種植場多兼具品質及保障,若買到走私廉價香菇,恐吃到發霉有毒素或受潮的劣等香菇,有食物中毒的疑慮,也可能造成肝腎負擔等問題。
-
2019-11-10 養生.聰明飲食
保健骨本、預防骨鬆 這食物維生素D2含量是黃豆20倍
進入火鍋旺季,少不了一把又一把的金針菇;乾香菇則是雞湯絕配。菇類是營養美味又隨手可得的食材,冬天的香菇生長比夏天緩慢,因此在口感香氣上更勝一籌。多醣體是什麼?乾香菇和鮮香菇誰的營養價值多?各種菇的營養有什麼差異?今天元氣帶你進入神祕又美麗的菇世界。養生風潮正夯,民間四大長壽菜之一的菇類食譜,琳瑯滿目。事實上,在營養師眼中,菇類大多烹飪方式決定的只是創意、風味,對營養價值影響小,但夜市最受歡迎的「炸菇類」卻是大忌,不僅高溫油炸會造成B群流失,菇類吸收過多不必要油脂,吃下去空有熱量、沒有營養。蛋白質較多 熱量高於蔬菜農委會「菇類與植物工廠主題館」提及,菇類含13種胺基酸,其中8種為必要胺基酸。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坊間常說菇類是熱量高的蔬菜,這並非無稽之談。以100公克計算,菇類熱量約為25至40大卡,但一般蔬菜最多僅25大卡,而菇類熱量主要就是來自比蔬菜更高的蛋白質含量。同以100克估算,蔬菜所含蛋白質約為1公克,菇類卻可達3公克,看在許多想減重、養生的民眾眼中,比起高熱量肉類,菇類屬低熱量且富有蛋白質、維生素的好選擇。但營養師林世航提醒,人體蛋白質建議來源仍應以肉類及蛋為主。若想攝取植物蛋白質,首要推薦胺基酸組成完整的豆類食品。因此,不論是林世航或劉怡里都認為,營養師不會將菇類視為蛋白質來源,菇類豐富的膳食纖維更值得被民眾記住。纖維防便祕 穩定血糖血脂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國人膳食纖維各年齡層平均攝取情形中,男性以45至64歲,每日平均攝取18.2克為各年齡層最高,女性同樣以45至64歲每日平均攝取19.1克為最高,但膳食纖維建議量至少須達20公克,說明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稍有不足。劉怡里進一步說明,菇類水溶性膳食纖維,具少量醣類但不會被人體吸收,適合減肥者補充飽足感,對於三高患者而言,可穩定血糖、血脂,幫助脂肪肝病人帶走油脂。高纖維的菇類更是防止便祕好幫手,林世航說,與一般蔬菜相比,質地較軟,也適合吞嚥能力較差的銀髮族食用。曬過乾香菇 維生素D更多根據農委會資料,菇類維生素D2含量是黃豆20倍、海帶的8倍,可保健骨骼、預防骨鬆,甚至經日曬的乾香菇會轉化出維生素D,提高人體吸收量。劉怡里說,對於無法吃蛋黃、鮭魚的素食者而言,可藉由乾香菇攝取維生素D,但補充維生素D的根本之道,還是多在陽光溫和的早晨或傍晚曬太陽。不過,再怎麼好的食物都不能多吃,劉怡里分享,曾遇過一名崇尚養生的長輩,把菇類當飯吃,餐餐三碗菇類,結果天天脹氣、胃腸不舒服。多醣體含量 鮮菇不如萃取菇類被視為養生品,多因其具有增強免疫力功效的多醣體所賜,甚至還有「料理菇類,應先用乾鍋煸,多醣體才會釋出」的說法。但林世航說,目前無相關研究證實該說法,且新鮮菇類多醣體含量不如經萃取的保健食品,單吃新鮮菇類恐難達到效果,希望民眾將菇類視為輔助蔬菜多元化的角色即可。香菇挑選乾香菇:挑選時留意菇傘狀部位呈黃白色才是正常,若變成黃黑色,表示放置過久,已孳生黴菌。鮮香菇:菇類整體需飽滿、濕潤足夠,外緣要完整肥厚,且菇柄不可有黑斑,沒有缺角的新鮮香菇,代表比較新鮮,沒有放置太久的風險。3種狀況不宜吃菇1. 痛風急性發作期劉怡里說,菇類屬於高普林食物,雖國內已有研究指出,過去民眾認為吃豆製品和蕈菇類會造成痛風,是錯誤認知,但仍建議急性痛風發作患者,暫時不要食用菇類。2. 限鉀腎病人因為菇類富含硒、鉀、銅、鐵和磷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不常見於植物類食物,限鉀的腎病人也不適合食用菇類。3. 腸胃不佳者腸阻塞者、腸胃蠕動不佳或脹氣嚴重者,大量食用膳食纖維食物,有可能會引發嚴重脹氣、腸道不適,建議少量食用。4. 腸鏡檢查前由於準備執行大腸鏡等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民眾,在檢查前一天都需要實施清腸準備。劉怡里說,若按照健康檢查中心的建議,採用低渣飲食,就不適合吃菇類,才能達到減少腸道內食物殘渣效果。香菇挑選乾香菇:挑選時留意菇傘狀部位呈黃白色才是正常,若變成黃黑色,表示放置過久,已孳生黴菌。鮮香菇:菇類整體需飽滿、濕潤足夠,外緣要完整肥厚,且菇柄不可有黑斑,沒有缺角的新鮮香菇,代表比較新鮮,沒有放置太久的風險。
-
2019-11-10 橘世代.好學橘
從阿兵哥到鳥教官,全台首創第一間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
60歲的退伍教官吳豫州,當年讀完桃園高中1年級,毅然投筆從戎,報考第1屆中正預校,3年後保送陸軍官校。陸官畢業不久分發到馬祖東引,愛鳥的他,為了讓阿兵哥「怡情養性」,不曾想太多,就用魚網抓了20 幾隻飛鷹養在部隊。1年後吳豫州調回本島,這些俗稱「國慶鳥」、每年飛到東引過冬的「灰面鷲」,後來都因不適環境死光。吳豫州坦言,年輕時缺乏保育觀念,等於間接害死這些候鳥,30年前的這段往事,讓他至今仍耿耿於懷。吳豫州先後擔任台北賓館憲兵連連長、中原大學教官、並協助教育部創辦校安中心,8年前退休擔任桃園野鳥學會理事長,一頭栽進保護野鳥的世界,今年3月更創設全國第1間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成為搶救野鳥不落人後的急先鋒。吳豫州說,他從小就喜歡鳥,但往往把小鳥抓回家關到籠裡養,直到死亡就丟掉。「愛鳥,其實不應該把牠們抓來養,而應保護牠們的棲地環境,讓牠們自由自在地翱翔天際」。民國83年,桃園鳥會成立,隔年吳豫州到中原大學當教官,除加入鳥會,也在校內成立野鳥生態保育研究社,後來他離開中原,轉任教育部校安中心,致力校園反毒工作,直到100年退休,才又重返鳥會當理事長,並由鳥會接手承辦桃園市野生動物的救傷、收容與野放工作。吳豫州表示,國人缺乏野鳥保護的基本知識,例如看到小鳥停在路上不會飛,以為是生病,就抓來鳥會。這些小鳥其實常是正在學飛的雛鳥,父母可能就在不遠處,眼睜睜看著人類「綁架」自己的小孩。「鳥類很敏感,被人類抓走了,很可能因為緊張、壓迫而被活活嚇死」,吳豫州說,桃園鳥會以往沒專屬獸醫,民眾通報受傷的野鳥,仍要送到特約獸醫院掛號求診,但往往要排到晚上才能醫治,有時會錯過黃金時間而夭折。吳豫州因此在愛鳥人士及扶輪社等民間團體贊助下,聘請2名專職獸醫,成立全國第1間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通報案件激增,今年自10月底已接獲1371件案件,成功救治並野放283隻野鳥,目前仍有100多隻受傷的野鳥住院。2016年CNN報導,距台灣6000公里的中途島,已成為野鳥的「終點島」,很多信天翁錯把亞洲漂來的垃圾當食物吃下肚而死亡,鳥肚裡塞滿寶特瓶蓋、牙刷、梳子等塑膠製品,還驚見來自台南夜店的打火機。隔年7月,吳豫州帶領30名國中生背著竹簍,由竹圍漁港向南沿著海岸撿拾垃圾,5天後抵達新屋休憩區海灘,在100公尺內撿到54個打火機,無形中救了許多信天翁的命。此外,桃園有兩千多個埤塘,有的是野雁棲息地,但近年來部分埤塘水面鋪設太陽能光電板,影響冬候鳥及雁鴨科的生態,桃園鳥會因此研究調查埤塘野鳥生態,成功說服讓埤塘太陽能發電機計畫暫停、不再擴張。吳豫州指出,英國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鳥會,每年可募到台幣上億元,其中大多來自愛鳥人士生前信託,捐贈部分遺產給鳥會。他說,將來也想效法英國,不把遺產留給孩子,盼能捐給鳥會,讓野鳥保育能永續經營。立即加入FB社團!充實生命是一輩子的課題,為迎接橘世代的精彩人生2.0,我們創立了【好學橘】社團,邀請各位一起為自己而學!加入>>
-
2019-11-09 養生.聰明飲食
一個橘子等於5味藥!秋季這樣吃橘子不上火
別看橘子個頭不大,但它渾身都是寶,橘皮、橘絡、橘核、橘肉均是“天然藥物”。橘皮清新口氣。新鮮的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精油,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等功能。將其咀嚼後吐掉殘渣,重複數次,對去除口腔異味比較有效。橘皮泡茶,味道清香,還能通氣提神。陳皮有助消化。陳皮是曬乾的橘子皮,而且越陳越好。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功效健脾開胃,主治消化不良。陳皮可以和大米一起熬粥,或者用來燉湯。橘絡保護血管。橘子里白色網狀的絲絡,叫“橘絡”,因為其中含有一種名為“蘆丁”的營養素,所以有苦味。但這種物質能使人的血管保持正常的彈性和密度,減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滲透性,防止腦溢血的發生。橘絡可以直接吃,也可用來泡水喝。橘核緩解痛經。橘核有理氣、溫胃、止痛的作用,既能驅寒,又能止痛,因此有助女性緩解痛經。建議用橘核沏茶,一般用3~5克;如果疼得厲害,可以用到10克。橘肉生津止渴。橘肉含水量高,能生津止渴。現代研究證明,橘子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葉酸等營養成分,並且還含有抗氧化、抗癌、抗過敏成分,能減少冠心病、中風及高血壓的發病率。妙招!這樣吃橘子不上火橘子吃多了容易上火,出現口舌生瘡、口乾舌燥、喉嚨乾痛和大便乾結等症狀。那麼如何能既享受美味,又不上火呢?熱橘子就是理想選擇。首先將1—2個橘子洗乾淨,在40℃—50℃溫水中浸泡約1分鐘。然後將橘子擦乾至表皮完全無水分,放入微波爐內,熱1—2分鐘至微焦。這樣橘子皮中的揮發油、橙皮甙、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就可以滲透到橘子裡去,既達到了美容的效果,又不會上火。吃橘子有四大好處:護心血管、抗衰老……緩解便秘。秋天豐收的橘子當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對緩解消化具有一定的功效。除此之外,橘子當中的含水量還非常的高,對緩解人體秋燥也是很有效果的。保護心血管。秋天到,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而根據研究表明,柑橘具有能夠降低動脈血管當中的膽固醇作用,秋天適當食用,能夠降低冠心病、動脈硬化的疾病出現。美容抗衰老。黑色素是女人的天敵,也是造成衰老的元兇。而橘子當中不僅有豐富的維生素C成分,起到美白效果。同時,橘子還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減緩皮膚衰老的速度。開胃。秋天易感傷,心情不好,食慾也跟著“丟失”了。而橘子當中含有大量的檸檬酸成分,口感酸甜,不僅能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還有開胃消食的功效。對於秋季促進腸胃消化,增加食慾實在是好極了。橘子吃多了,當心變成「小黃人」橘子裡含豐富的胡蘿蔔素,然而短期內攝入太多會積存在體內肝臟無法完全分解,使正常皮膚呈現黃色,臨床上稱胡蘿蔔素血症。黃染多見於如顏面、鼻翼、鼻唇溝、口周等。遇到這種情況,只要停止攝入含有大量胡蘿蔔素的食物,皮膚會慢慢恢復正常。
-
2019-11-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有科學根據?現實卻可能因小失大
想要吃得營養又健康,前提必須是吃得“安全”,如果食物存在衛生問題,那必將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健康威脅。但是任何事都有雙面性,很多人認為食物過於乾淨,反而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說法。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今天全部說清楚。“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指什麼?對於“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說法,很多人認為有些時候在過度衛生乾淨的環境當中,反而容易得病。這類言論是免疫學當中很有名的“衛生假說”,主要指“在生命早期如果接觸到一些外源性潛在的致敏物,有助於機體產生免疫耐受;生活在過度乾淨的環境中反而會導致免疫耐受產生缺陷,就會增加幼兒期之後患過敏性和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概率”。此學說的提出源於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衛生革命之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升高。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學說理論都需要“對照現實”來考慮,不能片面看待。如果單純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過敏性疾病就不去注意飲食和生活衛生,這個“後果”是無法控制的。也就是說如果通過接觸一些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來培養兒童的免疫力,其實也僅有一小部分兒童可能會提高對微生物的抵抗力,但更大一部分兒童只會反覆生病,影響正常的健康狀態。“衛生假說”本身存在很多問題,通過所謂的清潔根本不能讓人們生活在無菌的環境當中,微生物無處不在,無論是空氣攜帶、身體攜帶還是食物攜帶;降低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更多需要做到的是“勤洗手,保證身體、飲食以及多層面的清潔”,而不是理論學說中所謂的“單純環境清潔”。無論是“衛生假說”還是之前科學家做過的一些實驗,都沒有證據證明保證食物的衛生或者洗手會增加過敏問題和微生物感染的風險。不乾不淨,可以增強免疫力?網上還有人說“生活中的不乾不淨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其實這些僅僅看到了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某種單一微生物的反應,然而微生物的好壞(是否致病)無從得知,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知曉。對於致病微生物必須要時刻保持警惕,假設免疫系統本身存在問題,那一旦感染甚至可能對身體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維持或者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更應該依靠的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乾不淨可以增強免疫力”的說法萬萬不可以相信。食物掉地上,立刻撿起來還能吃嗎?食物掉地上之後,能不能吃取決於食物是否感染致病菌、菌落總數及自身的免疫能力等問題。如果吃了掉在地上的食物後沒有出現腹瀉等問題,也並沒有其他症狀,那可能恰巧沒接觸到致病菌,或者身體的免疫力很好。但是,從安全角度來講並不建議去嘗試,一旦中招就得不償失了。細菌的微小靠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碰巧存在致病菌,而恰巧又撿起來吃了,那就會大大增加致病風險(有些大腸桿菌很少量就會導致食物中毒,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立刻撿起來並不能從根本上防止被細菌等污染。因此,無論食物和地面接觸了幾秒鐘,都不建議繼續食用。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有哪些危害?從現實角度考慮,如果接觸了被致病菌或者有害物質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腹瀉或感染,甚至容易誘發腦膜炎等,危害不容小覷。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什麼?1、飯前便後要洗手。細菌等有害微生物通過肉眼根本看不見。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時洗澡,勤換衣物,保持清潔乾淨的狀態。3、食物要熟透後再食用。徹底加熱才能降低微生物的感染風險。4、飲用乾淨、衛生的水,不喝生水。5、餐具要定時煮沸消毒,定期更換。6、處理食物要生熟分開。接觸食物的刀具、案板等物品要分類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本文摘自搜狐網《科普中國》
-
2019-11-09 新聞.健康知識+
肝臟自我檢測:出現「3多2痛」代表肝可能出問題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排毒器官,同時還參與了消化和血液工作,可謂是身兼多職。然而雖然肝臟功能眾多,但它發病卻很隱匿。我們常聽到一些患者罹患肝癌,卻往往查出時是晚期,也就是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肝臟發病雖有隱匿,但人們若能了解肝臟知識,就能抓住肝病的一些蛛絲馬跡,盡快懸崖勒馬,及早治療。肝病發生時,患者往往會在晨起出現“3多2痛”的症狀,如果出現,及早排查肝功能。3多一、牙齦出血增多牙齦出血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牙刷過硬、牙周炎、齲齒等疾病,都會導致牙齦出血。除此以外,肝臟疾病也是導致牙齦出血的一大因素。因為肝臟本身承擔著凝血工作,它產生的凝血因子是控制血液凝聚的一大成分。如果肝功能遭到破壞的話,凝血功能也會因此下降,導致凝血機制出現障礙,在刷牙時,就會有牙齦出血的現象。不僅如此,如果在生活中經常有不明原因的牙齦出血,甚至是柔軟食物也會導致出血,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二、乏力感異常增加在正常情況下,經過一整夜的睡眠調整之後,整個人應處於神清氣爽的狀態。但是,如果肝臟受到損傷之後,就容易導致體內代謝失衡、體內物質無法被代謝、血糖因此升高,繼而導致身體出現異常的乏力感,無論怎麼補覺,都不能提起精神。三、尿液顏色異常增黃正常人的尿液應該是淡黃或透明狀態,這和飲水過多或過少有直接關係。但如果最近晨起小便時,發現尿液呈現出異常黃色,那就可能是肝病的信號。因為肝臟本身是分泌膽汁的器官,而膽汁又參與了體內的消化工作。如果膽汁代謝異常,就會導致大量膽紅素流入血液內,從而讓尿液呈現出深黃色。2痛1、異常的右下腹疼痛如果在早上起床後,有明顯右下腹疼痛感,需要警惕肝病的到來。因為在右下腹偏上方就是肝區,當肝髒病變之後,這部位就會有刺痛、鈍痛感傳來。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但肝臟表面卻有一層肝包膜,它遍布感染神經,如果肝臟出現疾病,就容易導致肝臟腫脹和充血,肝包膜也會因此被撐開,從而引發脹痛和鈍痛感。2、右肩的異常疼痛如果自身沒有關節疾病,但最近出現了莫名右肩疼痛、僵硬感傳來,那就需要警惕肝病的到來,特別是肝癌疾病!當腫瘤逐漸增大時,就會壓迫到腹肌的橫膈膜,以及肺部以下的肌肉神經,而這些臂叢神經正好連接右肩神經,從而引發右肩放射性疼痛感。這些症狀也僅作為肝病的參考,給發現肝病多了一些可能,卻不能自下定論,自診為肝病。真正要確診,還需去醫院,遵醫囑做相關檢查,最後判斷。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