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920
筆 文章
-
-
2019-12-15 該看哪科.兒科
國健署警告 3種錯誤睡法寶寶猝死風險增
有些父母會讓寶寶趴睡或用嬰兒枕來顧頭型,恐增寶寶猝死風險。國健署近日發文警告,除勿用嬰兒枕,也應避免寶寶和他人同床,以及睡在沙發、父母身上等床以外的地方。國內外時常傳出嬰兒因不當睡眠環境釀成猝死意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保健闢謠」專區發文指出,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嬰兒猝死症候群是造成美國嬰兒死因的第3名,每年約有1900件案例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此外,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民國105年刊登一項研究顯示,趴睡相較於仰睡,導致嬰兒猝死的風險較高,另像是與他人同床共眠、太軟的床面(例如沙發)、不適當的被褥或物品堆積等,都會增加猝死風險。嬰兒猝死問題不只發生在國外,國內相同問題也年年上演。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自97年起,嬰兒猝死症候群位居嬰兒前10大死因之列,近5年平均每1萬名嬰兒就有1到2人因窒息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106年更有多達23件案例。為此,台灣兒科醫學會曾建議「1歲以下的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並提供安全的睡眠環境,避免寶寶因無力移除覆蓋其口鼻的障礙物而窒息。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目前嬰兒枕對於防側翻、顧頭型等功能都沒有實證依據,反而可能讓嬰兒在臉朝下時翻不回來,大大增加窒息猝死的機率,而且寶寶的頭跟肩部幾乎同寬,平躺時背部和後腦勺在同一平面上,也不會睡得不舒服,父母千萬別多此一舉使用嬰兒枕。王英偉也強調,1歲以下嬰兒不管是與父母或多胞胎兄弟姊妹,都應「同室不同床」,使用毛巾被或毛毯保暖時,應裹至寶寶的胸部,並將手臂露出,以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或穿著一件式或睡袋型嬰兒睡衣。此外,嬰兒床的表面必須堅實平整,不可有鬆軟的物品,例如枕頭、填充玩具等,因寶寶無法像較大的孩童或成人一樣,可以將掩蓋口鼻的外物移除,也不要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的身上。
-
2019-1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綜合維他命不要補過頭 營養師:一天最多服用一種即可
一位70歲長輩每天至少吃三種維他命,導致體內B12過量,當綜合維他命都吃完時,體內已經習慣高濃度的B12,當開始沒有服用時,反而出現缺乏B12的症狀,如貧血、精神沮喪等。營養師呼籲,平時應均衡飲食,當確定營養缺乏時才增加使用綜合維他命,且一天最多服用一種綜合維他命即可。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說,許多民眾習慣服用綜合維他命,特別是長輩,孩子為表達孝心,常在過年時節送上保健食品,但應小心服用過量。例如,銀髮族因為牙口不好,減少食用肉類等動物性食物,進而減少攝食到維生素B12,有些長輩定時服用綜合維他命,防堵惡性貧血、皮膚麻痛等症狀,此時,同時又補充B群,就可能攝食過量。簡妙凌解釋,維生素B12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平時會透過身體系統代謝,只要飲食均衡,就不用擔心維生素B12缺乏,除非是純素者、有做過腸胃道手術、不能吃動物性食物的長輩,才可能有缺乏維生素B12風險。簡妙凌說,一般缺乏維生素B12不會有立即風險,但如嚴重缺乏,會出現嚴重貧血、精神沮喪、皮膚麻痛等症狀,但過度補充,會使身體習慣過量的維生素,才能維持基本機能,建議補充維生素,應先向營養師諮詢,有缺乏風險時再補充。
-
2019-12-15 新聞.健康知識+
「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抗癌名醫教你降低患病風險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每個人都希望不要被診斷出癌症、心臟病和其他致命的疾病。規律運動、減少紅肉和糖分攝取,還有不要抽煙都是預防疾病的具體辦法,但是它們只是解答的一部分。利用飲食去支持和強化你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降低你得到所有可怕疾病的風險。大豆(黃豆) 是第一個被發現可以影響血管新生的食物。一九九三年, 西奧多. 福特西斯(Theodore Fotsis),是一位希臘科學家,在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工作,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他發現攝取大豆食物的健康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尿液中含有一種天然物質,稱為金雀異黃素(genistein),這種物質具有效的抗癌效果。在實驗室中,福特西斯發現金雀異黃素會抑制被腫瘤引發的血管。之後,金雀異黃素更顯示可以直接停止四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生長(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與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我們的身體無法製造金雀異黃素,所以它只能來自於飲食。尿液是從鄉村居民蒐集得來,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種植茶葉和稻米的農民。他們都是素食者,而且吃的是以大豆為基礎的飲食,這在亞洲很常見。這些農民尿液中的金雀異黃素相較於攝取西方飲食的人們多了三十倍。福特西斯的研究是關於食物中包含的膳食因子清楚被身體吸收且經由尿液排出,而且可以抑制血管新生的第一份報告。研究人員暗示這種大豆特性可能可以解釋人們攝取亞洲植物性的飲食,相較於以西方飲食為主的人在罹患致命癌症的比率上較低的原因。另一位卓越的研究者,亞卓安娜.阿爾比尼(Adriana Albini),在二○○二年時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va) 的國家癌症研究機構(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工作, 提出血管預防(angioprevention)一詞。阿爾比尼推想血管預防可以達到疾病預防的功效,特別是癌症,透過使用對健康人體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複合物去妨礙異常的血管新生。雖然有些藥物的確符合要求,但是食物是最安全的方法。今天,血管預防意味廣泛的健康途徑,包括利用食物、藥物和膳食補充品。阿爾比尼和我與其他科學界的同事合著了一篇關於血管預防的現代文獻回顧,其中包括刊登於著名期刊《自然綜述:臨床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內的飲食。血管新生和疾病預防的架構仍由血管新生基金會和國際間的科學家及臨床醫生組織持續發展之中。血管預防飲食的目標是希望維持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處在一個平衡的健康狀態。有時候這一點會讓西醫出生的醫生們感到困惑,因為平衡通常不是他們用於疾病治療的語彙。平衡是阿育吠陀(Ayurvedic)和傳統中醫裡面較熟悉的概念,這兩者的重點皆擺在預防性健康的平衡。在這些醫學系統中,健康被視為身心平衡系統的存在。平衡是一種你希望隨時保持的狀態。適居帶(Goldilocks zone)是太空生物學家使用的術語,他們使用強大的望遠鏡去搜索與太陽之間存在完美距離以維護生命的星球:不能太近否則會燒焦;不能太遠否則會結凍。血管新生的適居帶是有足夠的血管以確保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獲得充分的營養,但又不會滋養疾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只能剛剛好。當涉及健康的人體預防疾病時,沒有什麼比起飲食更安全。雖然有些藥物可以預防特殊疾病,像是結腸息肉(colon polyps),但是藥物總是會伴隨著潛在的副作用,因為藥物從來就不是關於平衡。藥物被製造用來執行黑白分明的工作,通常是打敗或加強某件事情。例如:癌症藥物癌思停對治療很有效,但不能用來預防,因為注射後的幾天內,它就會使身體血管新生的訊號減少到幾乎消失。消除這個訊號雖然有利於癌症治療,但是癌思停可以干擾血管新生的正常平衡,因為維持健康器官的功能也需要少量的相同訊號。這種平衡的干擾也會導致副作用,傷口癒合變慢,這是一個需要正常血管新生的過程。相反地,飲食因素並非如此全能且缺乏破壞力,飲食中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只能將過多的血管修剪回基線的水準,這就表示一個使癌症挨餓的食物不會餓到心臟,不會令心臟無法獲得需要的血液供應,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的基線水準。方程式的另一端,促進血管新生的食物也不會造成血管過度生長,超越其在循環系統中的正常界線。促血管新生的食物(Proangiogenic foods)和飲料不會過度驅使整個系統導致癌症。與體內恆定的原則一致,血管新生飲食可以幫助維持身體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該怎麼選擇大腸癌治療方式?專家用一張圖表解析
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屬復發高風險的患者,以及第三期患者,均需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臨床上透過多種藥物組合治療,第二期與第三期患者術後,通常使用簡稱為FOLFOX的藥物組合,包含Folinic acid、Fluorouracil與Oxaliplatin等三種成分藥物,健保給付每兩周一次、共12次。遠端轉移 標靶提升治療效果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此時需要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讓治療反應率從三、四成提升至五、六成。在第四期的第一線治療中,不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包括Folinic acid、5-FU與IrInotecan等三種成分藥物;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或FOLFOX組合。第二線治療使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第三線治療中,無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單使用多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標靶藥物,或者單使用第三代5-FU口服化療藥;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藥物反應 與患者體能有關部分患者一確診就是第四期、不曾化療,此時化療選用FOLFOX組合或FOLFIRI組合均可,同樣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為第一線療法,不過健保只給付FOLFIRI與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組合。僅有約四成晚期患者能順利讓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目前難以預測患者化療的效果。臨床觀察,男女的化療反應率沒有差異,但年長者、失能臥床者的化療反應率往往較差。研究:搭配熱療 增加療效國外研究顯示,患者同時接受化療與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可增加化療藥物反應率。賴基銘表示,熱療法適用腫瘤在骨盆腔或後腹腔患者,由機器從體外聚焦加熱,腫瘤在攝氏43度以上開始死亡,溫度愈高,凋亡時間愈快。再者,腫瘤附近區域升溫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化療藥物容易被吸收,提升療效。臨床建議,腫瘤在骨盆腔與下腹腔的患者,可考慮自費在化療前後兩小時、甚至化療時使用熱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穿透性,提升療效。至於治療後復發,又可分為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賴基銘表示,理論上,局部復發患者可能需要先切除轉移腫瘤,再進行局部放療;遠端轉移患者則需要進行化療。但醫界普遍認為,即使乍看無遠端轉移,很可能是尚未觀察到,仍建議化療。若先前未作過化療,FOLFOX或FOLFIRI均可選擇,若用過其中一種,應嘗試另種組合。接受免疫療法 去年僅兩位另外,對於近年倍受矚目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賴基銘表示,對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需帶有基因型「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才有治療效果,反應率約一成五,由於患者人數少,約占所有療法都失敗的5%至10%,臨床應用也少,根據去年度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僅兩名女性接受免疫治療。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預防大腸癌上身 醫師:這個季節糞便潛血檢查最準確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天約41人罹患大腸癌,全年死亡人數約5700多人。篩檢發現患者 占三分之一其實,大腸癌可以預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19-12-15 科別.兒科
兒童有氣喘 勿擅自停藥
台灣氣喘盛行率有上升趨勢,也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小一男童謙謙在3歲被診斷患氣喘,卻未依規則使用氣喘藥物控制,經常掛急診。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表示,兒童要遠離氣喘其實不是難事,只要別擅自停藥、居家環境要定期整理,都能有效改善,近日天氣轉涼,謙謙氣喘也未再發作。研究報告顯示,台南國小學童氣喘盛行率由2008年10.7%爬升到2012年11.7%。就讀小一的謙謙在3歲時因反覆喘鳴,被診斷為氣喘,這幾年來常因感冒發燒就出現咳嗽、喘鳴甚至呼吸急促,常須至急診報到,今年也有多次氣喘急性發作,後來急診醫師使用藥物控制急性症狀並轉至門診。奇美兒科部主治醫師陳威毓指出,經檢查發現謙謙屬於典型的過敏性氣喘,但沒有規則使用氣喘藥物控制,他除開立保養型的吸入型類固醇,同時也衛教謙謙的母親應保持家中通風,定期整理居家環境。一般家中常見的塵蟎過敏原須清除,像塵蟎最常生長在枕頭、棉被等寢具,地毯、窗簾以及絨毛玩具等,都必須經常清洗更換。陳威毓說,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氣喘若反覆急性發作,會增加長大後的成人型氣喘的風險,病童、家長及醫護人員需要相互配合、討論治療計畫。
-
2019-12-14 新聞.健康知識+
有高血壓別睡超過8小時!研究:中風危險遽增
高血壓的控制除了飲食和運動,睡眠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江西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研究團隊發表「中國高血壓調查研究」調查高血壓患者與血壓正常人群,檢視睡眠時間與中風之間的關係,發現高血壓患者若睡超過8小時,中風風險大幅增加。研究者分析了10516名中老年人(年齡≥45歲)的數據,其平均年齡63歲,中風患病率為2.1%,平均每晚睡眠時間為7.3小時。研究者發現,平均睡眠時間為8小時,高血壓患者的中風危險最低,而當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中風風險遽增60%;血壓正常的中老年人群中,隨著睡眠時間延長,中風風險亦會增加;校正各種潛在混淆因素後,睡眠時間每增加1小時,中風風險增加37%。研究者表示,睡眠時間長可能是合併其他疾病的一種表象,睡眠紊亂導致的呼吸、憂鬱症、社會行為因素、環境因素等均可能導致中風。
-
2019-12-14 新聞.科普好健康
哈佛研究:適量喝牛奶降死亡風險 但過量恐有害
牛奶富含營養,不過喝過量可能有害健康。《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年11月底刊登一篇美國哈佛大學大型研究顯示,適量攝取乳製品可降低總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但每日攝取兩份以上,提高死亡風險。所謂一份乳製品,指240毫升的全脂或脫脂牛奶、6公克的鮮奶油(非黃油)、120毫升的冰淇淋或是30毫升的奶酪等。以每日攝取乳製品最少的族群(每日攝取0.8份)為基準,每日攝取1.5份乳製品者的總死亡率略低2%,每日攝取2份者的死亡風險差不多。但每日攝取更多乳製品的人風險就稍高了,每日吃2.8份與4.2份乳製品者,分別多出2%與7%的風險。在心血管疾病死亡方面,每日攝取兩份乳製品的人風險最低。研究團隊進一步份析食物類別,發現喝全脂牛奶與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與癌症死亡率的風險顯著相關。若每天將一份乳製品改成堅果與豆類,則能降低14%的總死亡率;替換為全穀類,則能降低11%的總死亡率。美國哈佛大學營養系這次是分析三個世代追蹤研究(NHS、NHSII與HPFS),排除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癌症者,共計納入16萬8153名女性與4萬9602名男性的資料。後續以統計方法校正這群人的家族史、飲食型態、菸酒使用、更年期與更年期後激素使用情形等,再分析乳製品攝取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性。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表示,牛奶能增進骨骼健康、降低血壓、幫助食慾控制、預防口角炎與預防肌少症等。然而牛奶中的飽和脂肪會增加血中膽固醇、提升心臟病風險,各國飲食指南都曾建議,以脫脂與低脂奶類為選項。不過近年又因牛奶攝取能幫助食慾控制、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而再度放寬牛奶攝取建議。針對這項研究,潘文涵表示,這份研究份析的三個世代追蹤研究相當著名,過去提供許多健康議題強而有力的實證數據。這篇份析結果也與過去對奶類的理解無衝突,適量攝取(每日約兩杯馬克杯)才能讓身體處在最佳的狀態。但不少人具有乳糖不耐症,潘文涵建議,可選喝乳糖含量較低的優酪乳,或是慢慢增加牛奶量。也希望食品界仿效外國食品廠商推廣無乳糖鮮奶或奶粉,嘉惠國人。
-
2019-12-14 橘世代.好野橘
利率最多高出1倍 以房養老前要精打細算
以房養老是銀行推出的商業型貸款,無論是採取「傳統型」平均逐月撥款,或是不動用就不計息的「循環型」養老方式,既然是貸款,就得付利息,但各銀行以房養老的利息較一般房貸高出許多,最多甚至高出1倍,而且是採取機動計息,想要安心度過人生下半場,務必要仔細精算。利率攸關能領多少專家表示,以房養老是按月撥款,貸款金額逐月往上累積,要給銀行的利息初期可能不會痛,但逐月會愈付愈多,每月所領到的生活費也會愈來愈薄,直至利息收取上限,才不再直接扣利改為記帳,但等貸款期限到了或是申辦人往生,最終還是要結清。目前市場上以房養老貸款利息最低1.85%,最高達3.5%,對比目前5大行庫新承作房貸利率平均僅1.615%,以房養老貸款的利率的確比較貴,最多甚至高出1倍。同樣是用房子做為抵押,為什麼以房養老利率這麼高?央行解釋,一般房貸隨貸款期間增加,借款人負債金額會愈來愈少,銀行風險也愈來愈小,以房養老貸款正好相反,貸款金額及風險會隨著貸款期間增加而遞增。所謂的風險包括:壽命不確定性風險、利率風險、房屋跌價風險及授信風險。除風險外,土地銀行解釋,以房養老的貸後管理較一般貸款繁瑣,使銀行放款成本增加。永慶房屋契約部資深經理陳俊宏表示,以房養老貸款有配合政府政策的性質,雖然萬一繼承人不願還款,銀行可以拍賣房子,但處理起來繁瑣又耗時,相對成本較高。注意利率變動風險以房養老貸款採取機動計息,也就是利率會隨著市場變動,若升息或降息,貸款利率將隨著調整。升息使借款人利息負擔增加,實取生活費減少,可能「錢不夠用」影響生活品質,但相對的,降息時借款人可減少利息負擔,實取生活費增加。有何辦法降低利率?銀行:有協商空間銀行表示,利率得視擔保品的區位、借款成數、往來貢獻度及財力狀況等因素個案考量,分別酌予優惠。目前各家承作的以房養老方案,土銀推出的「核貸金額未逾認定價5成,利息得採全數掛帳」,利息相對較同業低許多,且因利息全數掛帳,每月實取生活費較多且固定,頗受客戶青睞。房仲:機會不大銀行雖表示有協商空間,永慶房屋契約部資深經理陳俊宏表示,有以房養老需求的長輩,多已退休沒收入,且手邊幾乎沒有多餘的現金,也無子女提供孝親,很難提出除了房子以外的條件,來向銀行爭取較低的利率。除非是銀行老客戶,否則機會不大。他表示,銀行開辦以房養老的時間還不夠久,未來需求可能愈來愈大,銀行承作的經驗愈來愈多,更能掌握各種風險,或許未來利率談判的空間會比較大。現階段想要便宜,可留意有些銀行為配合政策或爭取業務,會推出優惠方案,可以趁促銷優惠時申辦。-*-【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7】。有錢拿、有房住 牢記1件事 以房養老不吃虧。以房養老若鑑價低、月領少 不如直接把房賣了。南部房子不值錢?以房養老也有城鄉差距【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6】。用信託留房養老 包租婆另一選擇。看護費、住安養院…都從你的租金付【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5】。銀行建議:以房養老房子價值超過貸款 繼承較有利。搞清楚8大疑問 以房養老繼承免負債【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4】。利率最多高出1倍 以房養老前要精打細算。未來想要以房養老該怎麼做?4守則不可不知。粉刷、裝修未必有用 選對區段才能提高房子「貸相」看更多報導:《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19-12-14 養生.保健食品瘋
孩子孝順買維他命給長輩 一天吃三種反而補過頭
許多民眾都有食用綜合維他命的習慣,特別是長輩,孩子為表達孝心,常會在過年時節送上保健食品,一位年約70歲的長輩,每天至少吃三種維他命,導致體內B12過量,當綜合維他命都吃完時,體內已經習慣高濃度的B12,當開始沒有服用時,反而出現缺乏B12的症狀,如貧血、精神沮喪等。營養師呼籲民眾,平時應均衡飲食,當確定營養缺乏時才增加使用綜合維他命,且一天最多服用一種綜合維他命即可。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說,國人熱愛使用綜合維他命,最擔心會有過量的危機,而銀髮族因為牙口不好,會減少食用肉類等動物性食物,進而減少攝食到維生素B12,所以有些長輩會定時服用綜合維他命,防堵惡性貧血、皮膚麻痛等症狀,但是有些長輩會擔心服用綜合維他命「不夠」,同時還會吃B群等,反而攝食量過多。簡妙凌說,維生素B12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平時會透過身體系統代謝,但是只要維持飲食均衡就不用擔心維生素B12缺乏,有缺乏維生素B12風險者,像是吃純素者、有做過腸胃道手術、不能吃動物性食物的長輩等,一般人幾乎沒有風險。簡妙凌說,一般缺乏維生素B12不會有立即風險,但是嚴重缺乏者,會出現嚴重貧血、精神沮喪、皮膚麻痛等症狀,不過過度補充,也會使身體習慣過量的維生素,才能維持基本機能,建議補充維生素應該是有缺乏風險再補充。
-
2019-12-14 養生.抗老養生
7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做這些事可改善
七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1. 血糖異常、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皮質醇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血糖值。即使是微量的皮質醇升高,像是喝咖啡所引起的,都可能造成血糖上升,增加胰島素阻抗的機會。2. 女性的肥胖、體脂肪增加,以及代謝症候群問題。過多的壓力會讓妳變胖,尤其是在小腹部位,那裡脂肪細胞的皮質醇受體比任何部位的脂肪要多出四倍。在美國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口患有代謝症候群,症狀包含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低HDL(好膽固醇)、腰圍過粗(女性大於三十五吋,男性大於四十吋),以及空腹血糖值過高。3. 情緒和腦部問題, 包括憂鬱症、阿茲海默症, 以及多發性硬化症(MS)。皮質醇過高的患者在情緒感知、處理,以及調節方面會出現問題,就和憂鬱症患者的情緒症狀相似。高皮質醇症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過於活躍,都和憂鬱症及自殺有關,而那些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的人中,有一半人的皮質醇都過高。多餘的皮質醇會縮小大腦,導致知能障礙、降低大腦活動能力,並且和阿茲海默症有關。過度活躍、壓力過大的神經系統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神經失常)有關,也更容易引發殘障問題;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及發展都與壓力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的反應性有關,而且每一個階段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皮質醇都有過高的現象。4. 傷口癒合緩慢。在自願接受四公釐切片的男性中,皮質醇值能預測傷口癒合的速度,而那是飲用酒精、運動、健康飲食,和睡眠等生活方式選擇都無法預測的。5. 不孕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不孕都是由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引起的(請參見第八章),而它也和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這很合理,因為過多的雄激素,像是脫氫異雄固酮(DHEAS,雄激素家族的一員,也是睪丸素的前驅物質),都和早期的腎上腺失調有關。6. 睡眠品質惡化。失眠者的二十四小時皮質醇值都會過高。7. 更年期女性的骨質流失和更高的脊椎骨折發生率,也和皮質醇值過高有關。皮質醇不斷高升的壓力容易產生自由基,而那可能導致細胞中的突變和其他形式的DNA 破壞,並且耗盡某些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B1、B5、B6、B12、C 以及酪胺酸。過度壓力同時也可能讓身體排出鎂,一種對鈣質吸收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基本的營養補充有助於降低皮質醇。我經常被問到應該要食用多少營養補充品,而答案則依嚴重程度而異。如果妳有五項或以上的皮質醇過低症狀,而妳的醫師也檢查過確認妳的黃體素過低,那麼我建議妳全部都補充。如果妳的症狀少於三項,而且是個極簡主義者,希望能用最少的營養補充品來強化妳的腎上腺功能,那麼我建議妳先從調整生活方式開始。如果妳在四~六週之後需要更多腎上腺治療,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B群。1. 吃黑巧克力在一項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皮質醇研究中發現,黑巧克力(連續兩週每天四十公克)能降低尿液中的皮質醇。不過請持保留的態度來看待這個研究結果(或許可以邊吃塊巧克力),畢竟,這份研究是由雀巢公司贊助的。2. 限制酒精酒精會提高皮質醇,而且效果在男性身上會維持長達二十四小時,對女性而言可能更久。如果妳的皮質醇過高,我建議妳避免飲用酒精,或者至少限制在每週不要超過三杯。酗酒者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反應性會變高,而且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戒酒能降低皮質醇。3. 戒掉咖啡因咖啡因,這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毒品」,會直接促使腎上腺皮質細胞產生更多皮質醇,以及更多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咖啡因會提高生理激起反應(拜託,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喝的啊!)有時候甚至會過量,導致大腦過度活躍。提倡咖啡的人士指出,研究顯示咖啡會帶來抗氧化的功效,並有助於長壽。我相信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商量空間。如果妳有失眠、焦慮,或磨牙症,也就是在夜晚會咬牙切齒或磨牙,那麼我建議妳戒掉咖啡因。如果妳沒有這些因皮質醇引起的問題,請考慮一下妳的劑量反應。找到能提神又不會對妳的健康造成危害的最低飲用量。咖啡因的影響是和飲用量成正比的。4. 每週~每月一次去按摩迷走神經會從腦幹移動到大腸。按摩皮膚和皮下的壓力受體能刺激迷走神經活動,這也是按摩為什麼如此令人放鬆的原因。有人針對享受一節四十五分鐘的瑞典式「輕」按摩和深層肌肉組織按摩的人進行了研究。深層肌肉組織按摩能降低皮質醇並提高催產素,也就是和情感聯繫有關的賀爾蒙。這項研究同時也觀察到免疫功能的改善,何樂而不為呢?5. 每日吟唱或許妳想從事一些比靜思冥想或按摩更活躍的活動。吟唱對那些喜歡唱歌的人來說是很棒的選擇。不要去看歌詞,把它們背誦下來然後經常吟唱。吟唱可以點亮大腦中的某些特定部位,例如海馬體(還記得那是做什麼的嗎?對記憶有幫助的),它能關閉警覺中心,像是杏仁核,並且增加大腦中的血液流動。6. 試試針灸一項先驅性研究針對傳統針灸(每週三次,連續十二週)和假性或沒有針灸的比較顯示,針灸對更年期女性的熱潮紅和夜間盜汗症狀有所緩解,二十四小時的尿液皮質醇值也下降了,生活品質亦有所提升。綜觀而言,針灸能緩解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本文摘自《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高寶書版
-
2019-12-13 新聞.科普好健康
窮人心臟病風險更高?11萬人研究:關鍵是沒睡夠
社會經濟條件較差的人群,往往受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更大。不少研究都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早在1993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也發表過論文指出社會經濟狀況與疾病和死亡風險密切相關。近期,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旗下期刊《心血管研究》的一篇論文帶來新證據,反映了這種現象的一個關鍵因素:睡眠不足。 眾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對身體恢復尤其是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在低收入人群中,睡眠問題較為普遍,比如更多輪班工作、做多份工作或在嘈雜的環境中工作——這些狀況都無助於良好的睡眠。但同時,社會經濟狀況又包含了從教育程度、個人生活方式到醫療資源等一系列因素。那麼,其中睡眠的影響比重究竟有多大?根據ESC新聞稿介紹,這是第一項回答這個問題的大型人群研究。這項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Geneva University Hospital)的團隊領銜,匯總了8個歐洲研究隊列超過11萬人的數據。研究團隊基於受試者自身成年期以及他們父親(反映幼年時期)的職位,來評估他們一生中的社會經濟狀況。所有參與者均接受了臨床檢查,並通過問卷反饋了他們的睡眠特徵、用藥、教育、工作、生活方式等數據。 以冠心病和中風作為主要心血管結局指標,研究團隊統計發現:在一生的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狀況都和冠心病風險顯著相關,但沒有觀察到和中風的關聯。父親職業地位低下與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男性和女性風險分別增加19%和25%,但這種風險並不主要源於睡眠的影響。成人時期職業地位低下與冠心病的關聯程度更明顯,男性和女性風險分別增加48%和53%。而且,相同職業地位下,睡得過少( 8.5小時/晚),風險都更高,但整體而言,睡眠不足的影響要大得多。在男性中,社會經濟狀況低下增加冠心病風險,有13.4%可歸因於睡眠不足(
-
2019-12-13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不運動易生突發惡性高血壓 記四招保健康
最近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大。高雄一名中年男性,平時血壓控制良好,這次定期回診卻發現血壓飆高,內科醫師李宇力表示,近日因血壓上升的患者人數明顯增加達五成,他提醒,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患者,在這種天氣容易有突發的惡性高血壓,他介紹四招預防之道,避免高血壓引起的高風險。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李宇力表示,這患者雖未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但定期回診時卻發現收縮壓164 mmHg、舒張壓111 mmHg,平時他則都能控制在收縮壓120~130 mmHg、舒張壓80~90 mmHg,屬正常範圍內。李宇力說,天氣冷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而合併有高血糖、高血脂的病患,在冬天由於喝熱湯、吃火鍋,加上天氣冷不喜歡運動,吃飽飯容易躺在沙發上,也會造成血糖血脂上升。而血糖、血脂上升,會進一步的推升血壓。因此三高患者在這種天氣,容易有突發的惡性高血壓,甚至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等危險情況,不得不防。通常當血壓升高時,有些患者會有頭暈、頭痛、胸悶及胸痛等症狀,但也有些人症狀不明顯,但血壓已經悄悄上升,造成血管破裂的風險。李宇力建議4個預防方式,避免受到高血壓威脅。一、早晚監測血壓。二、按時服藥。三、定時回診。四、一旦發現血壓異常,如果血壓超過150 mmHg(收縮壓)、100 mmHg(舒張壓),不分年齡都應提高警覺,盡速找醫師討論,才能確保遠離高血壓的威脅。不要誤信偏方,延誤治療時機。
-
2019-12-13 新聞.健康知識+
陽光露臉別被騙了! 慎防溫差傷心 8個好習慣讓心臟更強壯
冬天到了,不過天氣變化仍然很大,早上出門可能穿一件薄長袖,沒過幾個小時突然變的冷吱吱,如此一來的溫差很容易就讓心臟吃不消!研究發現,低溫引發的腦中風,最容易發生在曝露於低溫環境中的前2-3小時,若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應該打119迅速就醫。此外,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要特別注意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的症狀,保命要訣就是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但為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國民健康署提供禦寒保健8個要點,以安度寒流衝擊:1、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隨身攜帶保暖衣物: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因此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有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4、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5、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6、避免加重身體壓力: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7、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8、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延伸閱讀: 天冷鼻水流不停? 跟著中醫師這樣做緩解鼻過敏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
2019-12-1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疝氣有必要開刀嗎?
跑步跑了十多年的老公,日前跑完步之後,隱約覺得自己的右下腹部好像有東西壓到,微微感覺到不舒服。他反覆思考平日飲食及作息,並未有不同,唯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原本下班後大多在家附近的河堤慢跑,一跑就是一個多小時;然而,前些時候,同事介紹他有個離家不遠的校園操場,於是,跑步地點就改為圓形的綠色大操場。剛開始只覺得在操場上跑步可能比在河岸邊安全,但沒多久,操場一圈又一圈,愈跑愈覺得不舒服。後來情況不對,只好掛號看診。於是我就陪他到住家附近的泌尿科求診。老公候診半個多小時,輪到他時,居然不到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眉頭深鎖:「醫師問診不到一分鐘,完全沒有觸診、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就判定我是運動型疝氣,然後就建議我開刀。」怎麼會這樣?就只是感覺有點不舒服,有必要馬上開刀嗎?我在旁邊觀察一段時間,直覺不應如此,於是便建議老公再到大醫院做檢查。後來,上網找資料,也問了親朋好友有無推薦醫師,好不容易決定看醫學中心的泌尿科,醫師仔細問診並安排超音波檢查後,分析我先生的疝氣並不嚴重,會出現不舒服,大多是因為腹腔內的腸子壓迫到腹股溝,才覺不舒服。醫師建議,如果再有類似情況,只要先學麥可傑克森的招牌動作,將手扶在不舒服的地方,輕輕將它推回去;日後若真的很痛,再考慮開刀。經過詳細檢查與得到確切病因後,我們放心多了。休息一段時間之後,老公恢復繼續跑河岸路線,重新擁抱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搭配愉快心情,到現在已經過了好久,都沒再提起不舒服的症狀。謝謝醫師仔細檢查,並給予專業的建議;也謝謝老公願意配合二次諮詢,免於挨刀疼痛。畢竟開刀還是有風險,能夠在醫師指示下不動刀,自行保健,是再好不過的事。專業觀點/若有疑慮 可尋求第二醫師意見當被醫師確診需要手術,或宣告罹患重大疾病時,患者常會被結果「嚇到」。此時若醫病關係尚未建立,患者及家屬就會質疑醫師判斷,返家後常Google疾病或開始聽信親友偏方等。會出現類似的情緒或懷疑,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凸顯了第二意見的重要性。以疝氣為例,疝氣不算嚴重疾病,多數情形皆可透過手術改善。對醫護人員來說,疝氣是再熟悉不過的疾病,聽到醫師說出「疝氣要動手術」時,就像是被診斷感冒一樣。不過,多數民眾在自己或親友遇上疾病後,才開始認識這個疾病,即使是小病,也容易慌張。有些醫療人員認為,尋求第二意見浪費醫療資源,演變成「Doctor shopping」。實際上,當患者對醫師診斷出現懷疑時,立即尋求第二意見,若診斷相符,患者可立即接受治療,千萬別自己嚇自己,拖了好久再慢慢解除自己的疑惑,反而延誤病情。為了避免過度檢查,準備接受第二意見的患者,若已在原先醫院做過檢查,像電腦斷層、X光等,可先申請複本,直接提供給第二意見的醫師判讀,不但減少醫療浪費,也能減少排隊再次檢查的時間及費用,也能避開暴露過量的輻射檢查。另外,建議民眾平時多主動接觸醫療知識,能減少面對疾病的恐懼。(諮詢╱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
-
2019-12-13 橘世代.好野橘
理財QA/等到退休錢很可能變小了!7個步驟立即盤點
快樂退休是每個人的夢想,但若問到要如何達成,許多人紛紛打上一個問號。銀行主管建議,理財規劃要趁早,不妨利用以下七個步驟,門外漢也能達成退休規劃。步驟1:評估退休生活所需 醫療費仔細評估目前國人平均壽命為80歲,隨著醫療進步,壽命將延長,老後醫療、看護費用以及休閒旅遊將成為主要支出,需要特別仔細評估的是老後醫療費用,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報告指出,107年65歲以上高齡者,平均費用為8.4萬元,等於每月約7000元;看護費用,若是合法的外籍看護,平均每月為2.2萬元;換算下來,每個月的醫療費用支出至少要準備3萬元較為保險。步驟2:估算退休前財力 不可不知通膨風險退休前的財力因人而異,很多人認為勞保年金和勞工退休金將成為退休後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卻忘記考量「通貨膨脹」因素,所以等到退休時,錢很可能變小了!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05年度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0,而95年度為88.95,什麼意思呢?代表現在一碗100元的牛肉麵,10年前只要88.95元,這就是通膨的壓力。過去30年來平均通膨年增率約為2%,因此若有100萬的錢放著,每年通膨會吃掉2萬元,因此估算退休財務時,別忘了考量通膨風險。步驟3:算出退休金缺口 簡單公式在這裡退休金缺口的算法,簡單來說就是,退休後所需要的總金額扣除退休前累積的財力。舉例來說,假設不計入自己存的退休金,小明在退休後,每月的勞保加勞退若可領2.8萬元,每月預估支出5萬元,每月的資金缺口就是2.2萬元。若65歲退休,假設活到國人平均壽命80歲,15年間至少還要再準備將近400萬的退休金 【算式:2.2(萬) X 12(月) X 15(年) = 396萬元】,還要仔細考量長壽風險,高齡社會趨勢下若活超過80歲,就需要準備更多退休金。步驟4:認識自己的風險屬性 進行理財風險屬性因人而異,應該怎麼判斷呢?元大投信指享退團隊建議,在做退休規劃時,可依退休年限來判斷個人風險屬性,愈接近退休,投資部位則應愈保守;反之,年輕族群則可配置較多比例在積極的投資組合。建議的投資組合比例,可隨年輕到退休時程,股、債比例調整為八比二、六比四、二比八。步驟5: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 穩健為主 投資標的部分,市面上有許多選擇,包括股票、基金、債券和ETF等。元大投信指享退團隊指出,不擅投資的民眾,可考慮投資股票型指數基金ETF,以知名的台灣50(0050)為例,就是買進台灣最大的前50家公司股票,是知名的懶人投資法。而屆退休或已退休的族群,則可配置一些資金在波動度低的短期美債,建立保守穩健的投資部位。步驟6 & 7:嚴格執行、定期檢視 退休規劃攸關後半輩子的生活,因此,持之以恆相當重要,像是有設定年期的定存、儲蓄險或是定期定額買基金,就不建議輕易的贖回或中途停扣,以免承擔不必要的損失。最後,隨著年齡和資產的增長,建議每3到5年定期檢視和調整退休規劃。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正在經歷橘世代的我們其實比任何世代都還有著一顆更好奇的心。想知道關於橘世代大小事>>>立即加入
-
2019-12-13 養生.健康瘦身
最新研究:飲食西化、不運動 肥胖增3到6成
許多中年男女看似健康,但是健檢的血糖血脂結果卻是紅字。最新研究發現,中年男女如果飲食偏西化,肥胖風險恐大增三到六成;反觀飲食謹慎者,肥胖風險可以減少一成。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健康,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也是維持理想體重、遠離代謝風險的重要關鍵。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分析2001到2010年私人健檢機構全台資料,找出三酸甘油脂大於150mg/dl、空腹血糖大於100mg/dl的20到50歲男性、女性,排除有高血糖或高血脂家族史或其他慢性病者,以及正服用代謝或心血管相關用藥者,最後受試者為1萬4087人,透過22個飲食項目問卷來量化飲食偏好,分析飲食和血糖、血脂、體脂肪等代謝相關指數的關係。結果發現,這群血糖血脂異常的中年男女中,八成不運動,愈是西化飲食,男性BMI大於25的風險顯著上升27%、女性顯著上升66%;男性體脂肪超過30%的風險則顯著增加26%,女性體脂肪高於25%的風險顯著上升52%。另一方面,謹慎飲食的男性,BMI大於25的風險顯著減少12%,女性飲食謹慎者效果不顯著,肥胖風險僅下降約5%。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趙振瑞表示,此研究是站在預防醫學角度,探討還沒有達到糖尿病或高血脂診斷標準,但相關數據已在邊緣值的中年男女的飲食習慣,確定高油、高糖、高鈉的西化飲食較不利健康,纖維、低油、加工度比較低的謹慎飲食有助降低肥胖風險。至於男女飲食效果的差異,趙振瑞表示,可能是因為收案的男女數量和年齡並不平均,男性人數占68%,且較年輕。女性只占32%,又以40多歲為主,荷爾蒙對心血管的保護效果正在減退,所以女性結果較不顯著。但這不代表女性不需注意飲食,因為研究仍發現女性謹慎飲食,肥胖風險有降低趨勢。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提醒,這篇研究再次證實了飲食的重要,但需要和運動相輔相成。因為體重絕對和運動有關,體態維持較好的人,各種代謝風險都會比較低。腰圍、血壓、血糖、血脂、高密度膽固醇這五項指標,有三項超標,就是「代謝症候群」,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機會都倍增,運動對於上述指標的維持都有幫助。
-
2019-12-1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腦部健檢/自爆有巴金森基因 張善政:精準醫療預防疾病
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張善政昨天表示,醫藥產業需與資通訊科技(ICT)結合,才能幫助精準醫療發展。他曾接受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家族失智症基因,篩檢發現基因序列無失智風險,卻有巴金森氏症之虞,他強調,注重預防、維持健康即可降低觸發風險,「這就是精準醫療的優勢。」中壢天晟醫院昨天舉辦「科技與醫療的對話」座談,邀請張善政出席。他指出,精準醫療、智慧醫療、以及基因檢測等,均與大數據和電腦科技脫離不了關係,AI甚至可取代人力進行影像判讀,這是未來醫療發展趨勢。張善政分享,他母親失智,二年前過世,加上舅舅也疑似失智症,讓他擔憂是否具失智症基因。於是他進行基因檢測,經過三個月判讀後,顯示他的基因序列無失智症變異,卻有其他基因變異。專家判讀,認為這基因變異和巴金森氏症相關。張善政坦言,他一聽到消息時相當緊張,但專家告訴他,文獻顯示只要身體沒有暴露在惡劣環境下,好好照顧健康,基本上是可以預防巴金森氏症的。張善政說,這讓他體會到,無論什麼疾病,幾乎都是發病後才到醫院看診,可見預防疾病相當重要。座談尾聲,張善政與天晟醫院院長蔡芳生等人熱烈互動。張善政也關注長照議題,他強調,全人照顧不能被醫療或社福兩端切開看,而外界對長照印象多為辛苦行業,但其實很多工作是可導入ICT進行改善。以心跳脈搏為例,只要有穿戴裝置,自動上傳雲端,節省測量與紙本抄錄時間,出現異常也能透過手機或平板自動通知醫療院所、個案或家屬。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張育美說,她提出大健康4.0,以醫療和長照建構大健康互聯網,提供智慧化的醫養服務,「努力把長照做到好」,希望照顧更多長輩。【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19-12-13 科別.感染科
降流感重症風險 48小時內投藥
藝人郭彥甫近日驚爆因流感併發心內膜炎,心臟疼痛,緊急入院治療。醫師提醒,若感染流感,最好在四十八小時黃金治療期內投藥,降低併發重症的可能。根據統計,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累計七九○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八十二例死亡,相當於每十位重症個案,就有一位死亡。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流感病毒容易引起併發重症,幼童以腦炎為主,青壯年是心肌炎,老年人則是肺炎,當病毒作用過強會導致免疫系統自體反噬,造成嚴重呼吸道疾病、意識不清甚至休克、死亡。因此若感染流感,最好廿四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最晚不超過四十八小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表示,服用抗病毒藥物有三大目標,一是感染流感者可緩解症狀、降低體內流感病毒數量減少傳染他人機會的治療性用藥;二是預防性投藥,當家中有人感染流感,未感染者預先服藥,降低受感染機會;三是黃金治療期間內服藥,減緩病毒在體內的作用。謝思民強調,黃金期為出現發燒症狀的四十八小時內,若出現類流感症狀,像是發燒、畏寒、極度疲倦,就要提高警覺。目前抗病毒藥物種類多元,有五天口服抗病毒藥物,也有單次抗病毒針劑和口服抗病毒藥物等,可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藥物。謝思民提醒,預防流感除了接種疫苗,平時也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與衛生習慣。除了流行期間減少到公共場所,「勤洗手」比戴口罩更重要,若出現類流感症狀,應盡速就醫並服用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機會。
-
2019-12-13 性愛.性福教戰
是否早洩 須符3條件
研究顯示,有五分之一女性曾因在意男友早洩而分手,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提醒,早洩不是慢性病,也和年齡無關,高達三分之一男性都有經驗,如果狀況頻繁卻放任不處理,很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影響親密關係。建議男性勇敢就醫、積極治療。練氣功吃補品 未必改善張宏江表示,2015年有跨國研究針對義大利、墨西哥、南韓各約500名女性調查,發現義大利女性23%、墨西哥38%、南韓18%曾因性生活有早洩問題而「放生」男友。亞太地區調查發現,八成的早洩男先嘗試偏方,認為早洩只是身體不好,靠練氣功、運動、吃補品就能改善,即便無效,還是會持續嘗試長達二至三年半,才會相信這些做法根本沒用。發現傳統療法沒用,終於走進診間,男性對於早洩還是難以啟齒。張宏江說,他常遇到男性在診間顧左右而言他,先用一些「晚上尿比較多」或不舉、冷感之類的話題,來試探醫師和護理師的反應,話題繞一大圈,才趁護理師暫時離席小聲說「最近比較快…」。失去自信 逃避感情關係張宏江表示,早洩可以改善,若放任不管可能導致親密關係及雙方心理健康受損。男性擔憂表現不好,影響伴侶滿足,甚至失去自信、逃避感情關係、衍生憂鬱症;女性則誤以為男性對自己沒興趣,擔心是自己的問題,不滿意卻又擔心傷害對方感受。他曾經治療一名卅多歲企業接班人,雖然勃起正常也很想生小孩,卻因早洩導致性生活不和諧,丈夫寧願自慰也不想做愛,夫妻關係降至冰點,經過藥物治療及三個月門診追蹤,夫妻一起接受會談和教育,終於恢復正常滿意的性生活。攝護腺發炎 會導致早洩張宏江表示,早洩的診斷必須同時符合三項條件:無法控制太快射精、造成心理壓力、造成性生活雙方困擾。導致早洩的常見原因包括攝護腺發炎,發炎物質導致局部神經過度敏感而容易早洩,也有人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因擔心勃起時間不夠長,衍生心理壓力而早洩。治療攝護腺發炎、勃起功能障礙的同時,早洩也有多種療法可試。張宏江表示,目前實證支持的療法包括行為療法、心理治療,延長射精時間的麻醉型軟膏或噴霧,還有抑制血清素回收的口服藥。行為療法需要伴侶共同努力,學習在性行為過程中控制射精的小技巧,例如在快射精前捏住龜頭,或改用男性被動的體位。早洩服藥  先與醫師討論口服藥可以提高大腦血清素濃度,調節神經反應,在性行為前一小時服用,大約用藥六至十二次後,射精的前驅時間可延長至三分鐘以上,有效改善性生活滿意度,不過,早洩治療用藥尚無健保給付。此外,早洩用藥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用藥者需注意水分攝取,否則易出現低血壓或暈眩等副作用。張宏江建議,服用其他藥物或慢性病的患者,用藥前應該與醫師及藥師討論。張宏江提醒,早洩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風險也高,根據今年調查937位平均41歲男性,發現早洩同時罹患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是非早洩者12.7倍。張宏江說,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可以在疲軟狀態射精,但影響性生活滿意度,更重要的是可能代表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覺。張宏江表示,糖尿病衍生的神經及血管病變,是勃起功能障礙的重要成因,許多年輕人已有糖尿病不自覺,勃起功能障礙是值得留意的警訊,建議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一併檢查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才能治本。
-
2019-12-13 焦點.健康知識+
萬年砧板危機重重 譚敦慈教你怎麼清洗
歲末年終,過年大掃除,建議可一併檢視家中砧板的狀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家中的砧板千萬別買一個用到底,應區分生食、熟食,以及蔬果類的砧板,若是都使用同一個砧板恐會有交叉汙染,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而砧板若是已經出現黴斑建議可考慮更換新的砧板,度過新的一年。譚敦慈表示,砧板有許多類型,木製、玻璃、塑膠等材質,木製以及塑膠材質最容易因為過度使用出現刀痕,平時砧板擺放的位置若處於潮濕,這些刀痕很容易長出黴菌,當砧板出現一條一條黑色的紋路,大概就是黴斑所致,見到黴斑建議可以先用一比一千的漂白水清洗,僅建議用於非木製的砧板清洗。譚敦慈表示,木製的砧板若是使用漂白水清洗,漂白水會滲透到木質纖維中,即使清水清洗過後也可能殘留在木製砧板,後續切食物時就很能會讓食物沾染上漂白水,反而不好,能使用漂白水清洗的僅建議塑膠類或是玻璃類等砧板。譚敦慈說,砧板的保存方式,一定要放在通風處,清洗後就得架起來晾乾,若是時間上允許,也建議可以定期透過煮沸的熱水消毒砧板,無論是用熱水淋在砧板上,或是直接放在大鍋子裡加熱都可以,只是該方式不建議用在塑膠材質的砧板,主要是針對木質砧板的消毒方式。譚敦慈說,砧板若沒有妥當的清洗或是更新,藏匿的黴菌或是毒素等,都會影響健康,也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不可不慎。
-
2019-12-13 癌症.乳癌
常染髮女性罹這種癌風險大增!若要染,專家建議先做這件事
多數人都知道,常染髮容易致癌,過去常聽說的是膀胱癌及皮膚癌等。而根據近期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經常使用永久性染劑染髮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升高了9%,而非裔女性最多恐增60%。根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期刊所刊登的近期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發現使用永久性染劑染髮,與乳癌呈現正相關性,化學燙髮劑也是。研究所指的永久性染劑(Permanent dyes),並非指染了一次就永遠不會掉,而是可以停留約6至8週的時間。並且,深色染劑比淺色染劑的傷害更大。而不染髮的女性,以及使用暫時性染髮劑或半永久染髮劑者,罹患乳癌風險則沒有差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8年期間,追踪逾4萬名年齡35歲到74歲的女性,結果顯示,定期使用永久染髮劑者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9%;若以種族來看,非裔女性風險更高,經常染髮的非裔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會增加45%,若每隔5至8星期就染髮一次,更會增加60%。為何非裔女性風險高,確切原因不是很確定,但研究人員指出,可能是專為非裔女性製造的染劑化學成份更高,也可能是頭髮質地影響吸收的程度。染髮劑致癌,主要來自其中的對苯二胺(PPD)成分。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曾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對苯二胺(PPD)能幫助毛髮上色,卻有文獻顯示可能造成過敏,甚至對泌尿生殖功能有害。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曾受訪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將對苯二胺列為第三級致癌物,也就是尚未確定致癌性,但是國外有零星的研究顯示對苯二胺會造成膀胱癌的風險。若是一定要染髮,顏宗海也建議2個方法。可以使用頭皮保護液,染髮前先塗滿整個頭皮;或染髮前不要洗頭,讓原先在頭皮的油脂可以暫時保護頭皮,但效果就沒有頭皮保護液來得好。
-
2019-12-12 養生.聰明飲食
蝦頭能不能吃?營養師:蝦子真的需挑掉是這2部位
外面餐館時常能見到大蝦,但是對於蝦頭能不能吃,一直都很有爭議。有時候煮全蝦,我們經常會把蝦頭摘掉不要,但是也不乏拿炸蝦頭當作一道菜的做法,蝦頭炸完之後香酥可口,一口吃下去,外酥裡嫩,十分美味。大家普遍覺得蝦頭比較髒,那麼為什麼還有炸蝦頭這種菜呢?蝦頭裡面還有一種黃黃的東西,很多人認為那是蝦的排泄物,是髒東西,所以不能吃。其實,那並不是蝦的排泄物,而是蝦的卵巢,裡面黃黃的東西成熟之後就會變成蝦籽,所以是可以吃的。但正因為是蝦的卵巢,所以非常容易富集重金屬,蝦如果生活在重金屬含量很高的水裡,就會把重金屬都富集在頭部,所以蝦頭的確是有風險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正規餐館使用的食品原料,應該是有養殖要求的,不會使用重金屬超標的水域養殖。大蝦身上真正不能吃的地方是蝦腮和蝦腸,這兩個地方才是蝦進行過濾食物和排泄的地方,一般會有一些排泄物殘留,蝦死後還會有細菌滋生,蝦鰓在頭部靠近口器那一側,蝦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蝦線。所以,如果是正規養殖的蝦,蝦頭完全烹飪熟,是可以吃的,飯館裡做的炸蝦頭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都會把蝦鰓去掉。此外,在烹飪的時候,大家最好把蝦線挑出來,如果沒挑出來但把蝦徹底做熟也是可以吃的。煮蝦的蝦頭口感沒那麼好,可以不用吃,一定要吃的話,注意把蝦鰓去掉。還要提醒大家,雖然正規的油炸蝦頭可以放心吃,但油炸蝦頭的用油量高,大家要限制一些,少吃一點才好,以免產生脂肪攝入超標的情況,危害我們的心血管健康。另外,醉蝦是整個蝦一塊做的,最好不要吃蝦頭,因為醉蝦沒有經過高溫烹飪,讓醉蝦帶有非常大的安全隱患,如果蝦身上有比較頑強的致病微生物,或者含有能夠寄生在人體中的寄生蟲,被人吃下去以後會造成很大的健康危害。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2-12 科別.骨科.復健
頭痛6年找不出原因 射頻神經燒灼術15分鐘就搞定
一名69歲男性,6年多來長期受頭痛和頭暈之苦,雖接受過腦波和電腦斷層等多項檢查,但都找不到問題所在,只能長期依賴止痛藥度日。後來經骨科醫師楊家銓以「頸椎關節注射」方式,終於確定他罹患的是頸因性頭痛,也就是說頭痛是頸椎問題所引起。經楊家銓再施以「射頻神經燒灼術」僅短短15分鐘就解決了他多年的頭痛。楊家銓指出,頸因性頭痛占所有慢性頭痛的比例大約是15%至20%,症狀通常是單側或雙側頭痛,部位主要是從後枕部痛到前外側的額顳部,甚至可能痛到眼睛上方。除了可能是頸部肌肉和筋膜的問題外,最常發生的是在第二、第三的高位頸椎問題,常見的原因則和外傷或退化有關。不過,頸因性頭痛的診斷比較特殊,像這名患者就無法單純靠影像學或腦部生理檢查來確診,必需靠介入性注射的方式來幫助診斷。所謂介入性注射,就是以影像導引方式,把針刺入頸部,當疼痛因注入的麻藥獲得改善,就確知這是問題所在,接著再施以射頻神經燒灼術給予治療。楊家銓是世界疼痛醫學會(WIP)雙重專家醫師認證(FIPP/CIPS)醫師,他說,射頻神經燒灼術雖是治標的手術,但在患者患處已退化並經久年疼痛後,要完成有效的治本治療,不是件容易或短時間可達到的目標,但射頻神經燒灼術卻能夠立桿見影,優先解決疼痛。且射頻神經燒灼術經國外多年臨床治療經驗可知,它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達到中長期的止痛效果。不過他也提醒,高位頸椎的注射和治療有一定的風險,最好尋求有專業認證的疼痛醫師的協助。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誤把胸悶痛當胃病 新婚少婦度完蜜月返國突休克
台中一名34歲王小姐,日前才剛新婚和丈夫出國度蜜月,不料回台3天後突然休克,家人緊急CPR、救護人員執行AED電擊後,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確診是心肌梗塞,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與低溫治療,成功挽救一命。光田綜合醫院重症醫學暨心臟內科醫師柯君樺表示,病人到院檢查發現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右冠狀動脈血栓,經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醫師率領心導管團隊搶救,在50分鐘內完成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疏通手術、穩定心血管狀況,續進入低溫治療後逐漸清醒,再經2周治療檢查右冠狀動脈血栓也已消失,未來持續復健、服藥和回診追蹤即可。柯君樺說,病患身材纖細、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三高及心血管病史,加上女性停經前還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年輕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十分少見。事後評估病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可能來自於高壓繁忙的工作和籌辦婚事勞累,蠟燭兩頭燒下讓身體不堪負荷,以及蜜月往返台灣、北歐的急遽溫差變化,上述因素都可能引起冠狀動脈內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致心臟缺血引起致命性心室顫動。呼籲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年輕族群也要注意健康。王小姐說,3個月前她在逛街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隔天仍覺得不舒服,就像一把火從上腹部燒到胸口,和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症狀相似,因此誤判自己是胃食道逆流到診所就診,吃藥2個月後未改善,還已安排要進一步做胃鏡檢查,沒想到胃鏡還沒做就先休克倒下,病源竟是心血管。王小姐的先生回想,發病當天,妻子自午夜起已感覺到身體不適,先是胸口悶痛到無法躺平休息、凌晨3點起床吃胃藥,然後清晨6點多時起床走動,突然趴倒在床上發出怪異的聲音,叫她無回應,仔細一看妻子全臉發紫,趕忙撥打119求援。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黃植謙指出,患者到院時生命跡象微弱,經插管搶救穩定其生命徵象。一般狀況下年輕患者突發性意識昏迷休克到院,大多原因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胸主動脈瘤破裂,而患者在快速檢查確認為心肌梗塞,即時啟動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醫療小組救命。柯君樺呼籲,疾病症狀多變,有時胃食道逆流症狀和心肌梗塞部分相似,令民眾混淆誤判,須仰賴專業醫師才能辨別。若民眾和病患一樣非心血管危險族群,卻因胸悶、胸痛,就醫治療腸胃後無明顯改善,甚至症狀愈來愈嚴重時,可至大醫院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若本身是心血管高危險族群,如三高族群、有抽菸、肥胖、年長或停經後的女性,有胸悶、胸痛時更要有所警覺,才能預防面臨心血管猝死危險。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心臟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吳星輝提醒,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偏好高脂、高熱量飲食,同時沒有良好、規律性的運動習慣,都是心血管疾病年齡層越來越下降的原因,過去醫院收治過最年輕的患者是28歲有抽菸及高血脂的男性。
-
2019-12-12 養生.聰明飲食
米飯久放小心仙人掌桿菌惹禍!遵守5原則預防食品中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2019年7月至11月,共28件疑似食品中毒通報案,較2018年同期24件,增加4件。其中一件檢體檢出仙人掌桿菌,且達食品中毒判定標準!食材保存或調理過程稍有不慎,易提高食品中毒發生機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以下簡稱北市衛生局)統計2019年7月至11月,共28件疑似食品中毒通報案,較2018年同期24件,增加4件。經北市衛生局採檢及調查,1件食餘檢體檢出仙人掌桿菌含量達判定為食品中毒之標準。北市衛生局已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4款規定裁罰供應商新台幣6萬元之罰鍰。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澱粉製品,都是食物中毒高風險食物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而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是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作為主食之米飯等澱粉製品,則需注意仙人掌桿菌汙染風險。北市衛生局說明,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 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帶菌率可高達20~70%。食品被仙人掌桿菌污染後,大多無腐敗變質之現象,除了米飯有時稍微發黏,口味不爽口之外,大多數食品外觀皆正常。仙人掌桿菌造成食品中毒主要原因為冷藏不夠、保存不當,食品於20℃以上之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澈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預防仙人掌桿菌食品中毒最佳之道,應避免食物受到污染(防止灰塵及病媒接觸食品),食品烹調後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應保溫在65℃以上。儲存短期間(2天內)內者,可於5℃以下冷藏庫保存,若超過兩天以上者務必冷凍保存。此外,餐飲業者對於食材來源、處理流程、烹調器具、環境設備等,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保護飲食安全要記牢!為防止食品中毒發生,台北市每年辦理35場食品衛生講習,截至2019年11月共計10,051人參加,加強輔導「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一、要洗手二、要新鮮三、要生熟食分開四、要澈底加熱五、要注意保存溫度經統計,在台北市公共安全會報食品中毒呈報「食品衛生安全績效指標」,2019年7月至11月指標燈號均為「綠燈」,但仍應注意食材的保存及處理,以預防食品中毒的發生。北市衛生局呼籲,餐飲業者應建立良好之操作衛生習慣,患者及醫療機構應保全證據,儘量保留剩餘食品及嘔吐或排泄物,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採樣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原因。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9。以上訊息,可上北市衛生局網站查詢。延伸閱讀▶微生物無處不在,如何自保避免中毒?▶當心貝類生食的食源性疾病,挑選保存有方法▶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兇手:微生物汙染(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12 新聞.健康知識+
輕度脂肪肝也可能癌變!身體出現3大警訊要當心
一、脂肪肝的危害遠不止肝臟,隨著病情發展,可累及全身“脂肪肝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發作,但是一旦到了最後一刻,也就晚了!”脂肪肝的脂肪是堆積在肝細胞內的,對肝臟而言,它容易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會發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癌。肝臟一步步受損的同時,也會逐步累及全身:① 肝臟解毒功能下降,會引起機體免疫力的降低;② 脂肪肝可加重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加重糖尿病;③ 脂肪肝患者中發生慢性腎病的風險是常人的2-3倍;④ 非酒精性脂肪肝,易導致血脂異常,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脂肪肝可不是“胖子的專利”,其誘發因素遠不止營養過剩這麼簡單!二、脂肪肝不是胖子的專利,5大誘因需早知 50歲的陳先生平常很注重自己的健康,為了躲避“三高”的襲擊,近幾年來一直以素食為主,連主食也都吃粗糧,身材也一直保持很好。但前段時間體檢的時候,卻診斷有中度脂肪肝!對此,醫生表示,肝細胞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加,或轉運脂肪入血的能力減退,都能導致脂肪肝,而影響肝細胞這兩種能力的“兇手”卻有很多:1、營養過剩或缺乏高脂飲食、營養過剩、久坐不動是我們熟知的脂肪肝誘發因素。但為什麼長期吃素的陳先生也會得脂肪肝?缺乏營養!長期吃素,蛋白質的攝入就會減少,導致肝臟合成載體蛋白的“原料”不足,造成轉運甘油三酯的能力減弱,使得脂肪在肝內堆積。此時,不僅是脂肪肝,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腸癌等都可能會找上門。2、酒精酒精是肝臟的“第一殺手”。酒精主要在肝臟進行分解代謝,會對肝細胞造成毒性作用,導致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障礙,從而引起肝內脂肪沉積造成脂肪肝。一般來說飲酒越多,脂肪肝風險越大。若脂肪肝患者飲酒,更是會加速肝細胞纖維化和壞死,拉近肝癌的距離。3、藥物多數藥物,都要通過肝臟代謝,而“是藥三分毒”,藥物本身或在體內代謝的產物都可能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傷;此外,對某些藥物成分過敏等也易引起肝臟損傷,增加脂肪肝、藥物性肝炎風險。比如一些抗結核藥、抗腫瘤藥、皮質激素等。4、病毒性肝炎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有A肝、B肝、C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活躍會對肝細胞造成傷害,釀成慢性肝炎,而隨著肝臟的代謝功能下降,其分解代謝脂肪出現障礙,也易致使脂肪在肝細胞中堆積形成脂肪肝。另外,常見的B型、A型病毒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5、其它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5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脂肪肝。因為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相對缺乏時,容易引發肝臟的蛋白、脂類等代謝紊亂,誘發脂肪肝。除了糖尿病,像甲亢、重度貧血、高膽固醇血症等慢性病患者,都可能存在脂質代謝異常的情況,發生脂肪肝的機率也更高。二、輕度脂肪肝也有癌變可能,三大報警信號需當心一般來說,我們正常的肝臟,脂肪含量是不超5%的;而脂肪含量在33%左右,就屬於輕度脂肪肝了;若達到66%,則屬於中度脂肪肝;當大於66%,則已經是重度脂肪肝了。而且,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肝臟的實際損傷程度和脂肪肝的輕、中、重程度並不成正比,因此不僅是重度脂肪肝會癌變,不少輕度、中度脂肪肝也存在直接癌變的可能!當出現以下三種信號時,則需警惕是不是脂肪肝找上門。1、脖子變粗從後面第七頸椎(脖子後面最鼓的地方)的上緣,測量到喉結的下緣。測量時要注意上臂自然下垂,身體放鬆。若女性>35cm;男性>38cm,要小心脂肪肝。2、蜘蛛痣“蜘蛛痣”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四周發散紅血絲,常發生在人身上或臉部,當用手輕輕按壓時,紅痣會消失,鬆手後又出現。3、肝掌若手上大小魚際發紅,尤其是出現點狀的紅,也可能是脂肪肝。另外,除了上述3大特殊症狀,脂肪肝患者還可伴有長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腹脹、失眠多夢、驚恐焦慮等現象。40歲以上的、有糖尿病史或長期酗酒的、有肝硬化或是肝炎的,或者是肝炎病毒攜帶者、有肝癌家族史的,都屬於肝癌病變的高危人群,更要定期檢查肝臟。 三、三步逆轉脂肪肝想要甩掉危險的脂肪肝,做好以下三步是基本:1 、護肝臟的營養素①蛋白質肝的再生功能主要依靠蛋白質,因此,適當多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能夠促進肝臟再生、修復,起到預防和緩解肝臟病變的作用。像牛奶、起司及其製品、魚、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②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現已有研究證實,適量攝入維生素C有助於清潔肝臟,減少脂肪沉積,甚至還有助於預防肝硬化。日常的果蔬如鮮棗、奇異果、芹菜、菠菜等中都有較豐富的維生素C。2、飲食原則①碳水“121 ”早餐吃相當於1兩米飯的碳水;午餐吃相當於2兩米飯的碳水;晚餐吃相當於1兩米飯的碳水。1兩米飯大約能提供13克的碳水化合物,但50克的米飯很難填飽肚子,因此可以選擇用蔬菜、穀物來代替,提供相同的碳水,卻可以吃得更多。②低脂“1+1 ”【肉類的選擇】脂肪肝患者也可以吃肉,純素食不但不利於病情的控制,反而易導致營養不良,引起更多的並發症。但吃肉需記住兩個標準:*選擇低脂肉,如魚、蝦、雞肉、豬里脊等;*攝入的蔬果比例大於肉類(肉類每天進食不超過150g )。【科學用油】脂肪肝患者也要科學補充健康的油脂,日常應選擇攝取單不飽和脂肪酸,其能增加膽固醇的排出,並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因此日常用油可以選擇橄欖油、玉米油、亞麻籽油等植物油;而豬油、牛油、黃油、植物奶油等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則要少吃。(每日用油不超過25~30克。)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長者起身頭暈 姿勢性低血壓
82歲農夫罹患高血壓十年,規律門診追蹤,有一天早上做完農務,起身突然頭暈,然後跌坐在農地,還好沒有喪失意識。回診時發現血壓明顯偏低,心跳正常、無心雜音、呼吸音清澈、無明顯外傷、肢體活動力正常、意識清楚、沒有發燒、沒有胸痛、腹痛或解黑便。初步評估是因為白天高溫出汗多、體液流失,經點滴輸液治療,低血壓及頭暈明顯改善。醫囑暫停降血壓藥物及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回門診追蹤。老年人的高血壓治療和年輕病人不同,老人常罹患多種疾病、身體虛弱、服用多種藥物,造成治療相對複雜及個別化。老人因交感神經不敏感,中樞神經老化及頸動脈硬化,造成壓力感受器(baroreceptor) 敏感性降低,所以老人常有姿勢性低血壓。由於大動脈彈性較差,心臟收縮期不易吸收左心室的搏動能量,以致收縮壓升高,而舒張期缺少動脈回復力,所以舒張壓較低,因此老人常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根據統計近20%高血壓老人有姿勢性低血壓,其中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的老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機會更高。老化過程中,身體組成會發生改變,年輕人全身水分約為體重60%,老人僅約45%,主要是因為含脂肪比率增加。老人口渴感覺較差,再加上因疾病導致活動或認知能力下降,常無法適時補充水分,且腎臟有效保留鈉的能力減少,使得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脫水現象。老人身體代謝功能變慢、動脈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腦血流量自動調節能力降低,又考慮藥物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在開始使用降血壓藥治療時,要因人而異,並將起始劑量減少,而後慢慢增加劑量。國外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80至90歲老人有隱藏性低血壓的風險,即使門診就醫時血壓正常,也可能在家中發生低血壓,尤其在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或正在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的人。由於身體虛弱,老年人的低血壓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因而造成嚴重骨折和行動不便。因此建議老人在家要多量血壓並記錄,回診時告知醫師,做為用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