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920
筆 文章
-
-
2019-12-19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病毒可靠藥物預防 調查:7成受訪者不知
曾被視為現代黑死病的愛滋病,如今已成可控制的慢性病,甚至可靠藥物預防。但最新調查發現,民眾對愛滋病毒有許多錯誤觀念,多達70%受訪者甚至不知愛滋病是可預防的。台灣愛滋病學會、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12月間針對全台520名18至40歲且有性經驗的民眾進行「國人愛滋認知調查」網路問卷,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發現多達90%民眾自認了解愛滋病毒及愛滋病,實際上僅0.2%具有完整正確認知。調查顯示,多達80%民眾對於愛滋感染途徑有錯誤觀念,誤以為肛交、陰道交、口交感染愛滋病毒風險都一樣高,甚至有多達30%受訪者認為與愛滋感染者共用餐具是感染愛滋病毒的途徑之一。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莊苹表示,愛滋病毒主要有3大傳染途徑,包括不安全性行為、血液傳染、母子垂直感染等,其中口交感染愛滋的機率比感染性病來得低;此外,接觸愛滋感染者的排泄物、一起共餐、聊天、親吻都不會造成感染。以往很多人將愛滋病視為現代黑死病,一旦發病恐不久於人世,不僅會傳染,還會生很多病、耗費大量醫療資源,但隨醫學進步,這些觀念都已過時。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受惠新藥發展,感染愛滋病毒就如同罹患慢性病,感染者一天只要吃1顆藥就能將病毒控制到檢測不到,不僅沒什麼副作用,就連發生性行為也不會傳染給他人。此外,調查更顯示,有58%受訪者認為愛滋感染者壽命較短、21%認為感染者無法正常工作,更有近70%不知道愛滋病有藥物可預防。洪健清強調,隨醫學進步,預防愛滋病毒就像避孕一樣,有事前、事後藥可服用,預防效果高達90%以上,藥物可抑制病毒在體內複製;更重要的是,凡是有性行為者至少要做1次篩檢,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1年篩檢一次,若有感染風險行為者則建議3個月至6個月篩檢一次。為了讓民眾主動了解防治資訊,愛滋病學會、愛滋病護理學會與全台11間愛滋相關民間團體合作推出愛滋防治公益月曆,即日起至明年1月31日只要捐款超過新台幣100元並上網登記,即可獲得限量聯名月曆。
-
2019-12-19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後還能月月領錢?用保單加值退休金
「勞保再7年就要破產,怎麼辦?」是許多民眾最關心的議題。面對未來退休金可能打折,民眾該如何自保呢?保險業者指出,針對退休族的需求,「類月退俸」的投資型保單,主打提供月撥回的現金流,創造領月退俸的效果。提醒民眾,這類型保單不一定「保證」月月領到錢,買之前一定要先做功課。根據勞動部公布的勞保精算報告指出,勞保基金到了2026年就會入不敷出,正式出現赤字。政府靠不住,退休金只能靠自己,包括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台灣人壽和三商美邦人壽都推出「類退休俸保單」吸引民眾目光。這種保單有四個特色:第一:滿40歲才能投保;第二:保單月月可「撥回(配息)」,但基金標的淨值過低就不撥回;第三:超過95歲不再有身故保本;第四:若是外幣形式保單,可能會有匯差風險。類月退俸保單是投資型保單,因此,撥給保戶的收益來自於基金投資,所以若因為經濟動盪造成基金表現不佳,標的淨值低於門檻,該月就不會撥錢給保戶,還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目前市面上四張保單,設定的淨值門檻落在7.5到8元之間。若是保戶超過95歲後,將不再月月撥回,而是改為一次領回或年金化方式,而且不再有身故保本的保證。另外,身故保本是以外幣形式投保,例如美金,因此若是身故要領回時,則要參考當時的美元兌台幣匯率,可能有匯差風險。保險業務透露,類月退俸保單有多種類型,其中最暢銷的保單是,退休後可以領到月配息,身故後可拿回本金。優點在於,不管生前的保單資產累積是賺錢或賠錢,身故後保證可拿回當初繳的本金;若資產有增值,則可拿到比本金更多的金額,吸引想要將資產傳承、保障下一代的民眾投保。最後提醒民眾,過往的績效不保證未來的投資收益,若基金投資有虧損可能造成帳戶價值減少,而且月配息可能來自於本金,投保前應先了解。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19-12-18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用藥不可停 一旦中斷危險增
你還以為愛滋病是「世紀黑死病」,無藥可治嗎?台灣愛滋病學會今天公布「國人愛滋認知調查」,九成的人自認了解愛滋病,但僅0.2%的人對愛滋有正確認知,且多數人認為愛滋感染者壽命較短。醫師表示,錯誤觀念帶來恐懼,更形成防疫的漏洞。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針對520位18至40歲、有性經驗的男女進行「國人愛滋認知調查」網路問卷調查,發現民眾普遍缺乏對愛滋的正確認知。調查發現,有過性經驗的受訪者僅有兩成做過愛滋篩檢,更有七成五認為不需要接受篩檢。但事實上,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包括性行為、血液及母子垂直感染,只要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如口交、肛交、陰道交或其他體液交換方式都有可能感染,因此只要有過性行為就應該要做篩檢,持續有無套行為則建議三到六個月至少篩檢一次。另外,台灣愛滋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洪健清表示,目前愛滋藥物已可很好的控制愛滋,且過去依此需要服用許多顆藥物、副作用大,現在進步到一天只需一顆且副作用低。洪健清說「治療即預防」,感染者只要接受治療、穩定服藥,平均餘命和常人無異,且只要病毒量降到小於200,維持測不到的狀態達六個月,也不會傳染給其他人。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則提出90-90-90計畫,希望在2020年前,達到90%感染者了解自己的狀況、90%知道自己狀況的感染者接受適當治療以及90%接受治療者成功抑制病毒量。洪健清表示,截至今年11月,台灣愛滋新感染人數達10年最低,並達到「87-90-94」的成績。但他表示,藥物一定要穩定服用,不可中斷。一旦中斷可能造成抗藥性,以及造成發炎反應,使腎臟和、心血管的疾病發生率上升,反而更危險。針對愛滋病的預防,洪健清也提醒,除了性行為全程戴保險套外,也可採取預防性投藥(PrEP),預防愛滋病毒感染的風險可達九成以上,建議政府擴大補助。
-
2019-12-18 科別.新陳代謝
血糖超標沒罹糖尿病別僥倖!「糖前期」仍危機重重
拿到體檢報告時,你可能會暗自慶幸:血糖雖然超出正常值,但並沒有診斷為糖尿病,說明我很健康。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時你已經處在糖尿病前期(以下簡稱“糖前期”),距離糖尿病只有一小段距離了。《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糖前期有哪些症狀,並教你科學控制血糖。中國約5億人處於糖前期作為慢性病,糖尿病會引起各臟器組織功能的損害,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或肥胖,其危害不亞於糖尿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臨虹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教授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學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為35.7%,也就是說,中國約有5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糖代謝紊亂狀態,是糖尿病的早期預警信號。但由於其還未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常常被人忽略。糖前期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於6.1~7毫摩爾/升之間;二是糖耐量異常(IGT),是指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在中國,70%左右的糖尿病前期屬於合併IGT食物患者,特點是以餐後血糖增高為主。臨床上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兩小時血糖是異常的。所以,體檢時的空腹血糖測試,是不足以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糖前期的。當心糖前期的5個信號只有抓住一些蛛絲馬跡,才能及早對糖尿病進行檢查以及治療。以下這些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糖尿病信號。1.吃飽就睏偶爾的一次不必擔心,但如果經常這樣,則可能是身體報警,表明現在的飲食結構有缺陷,如飲食中精製麵粉和含糖食物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比重太大。2.垃圾食品上癮三天不吃爆米花、洋芋片就難受,表明你已經上癮了。當人體攝取含大量糖、鹽和脂肪的食物時,消化道會分泌出內生性大麻鹼,這種物質刺激人們的進食中樞,就會讓人感到飢餓,有暴飲暴食的衝動。此類食物進入體內消化速度快,容易導致血糖紊亂,長期食用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3.體重超標超重的定義是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0%~20%,若超過20%以上,那就是肥胖了。多餘的體重可能來自於肌肉、骨骼、脂肪或者身體內的水分。肥胖是產生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糖尿病前期患者都有體重超標,特別是單純減少熱量攝入後,體重依然不減的人,更應提高警惕。4.大腹便便有些人腰腹部過胖,細胳膊細腿大肚子,又稱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或內臟型肥胖,這種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臟。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即為腹型肥胖。另外,內臟肥胖還會加快動脈硬化的進程,增加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同時增加高血壓、心髒病、腦卒中等危險,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5.血壓偏高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都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地伴有高血壓,兩者被稱為同源性疾病。有研究顯示,病史超過6年的高血壓患者,約有四成會患上糖尿病。由於二者都和血脂高、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等有關係,因此,注意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十分關鍵。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瞭如上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儘早對糖尿病進行篩查以及治療。給不同人群的防治建議糖尿病帶來的不僅是血糖升高的表象,還可能是全身的代謝異常。因此,學會預防格外重要。以下是給不同人群的控糖建議:血糖暫時正常的人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50萬中國中老年人群隨訪7年發現,只要堅持這幾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預防近80%的2型糖尿病。保持正常體重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在18.5~23.9比較健康。腰臀比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屬於健康範圍。當此比值大於1時,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調節飲食習慣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增加全穀物、果蔬、魚、禽肉等膳食攝入,同時減少紅肉、加工食品、甜飲料及澱粉質食品的攝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堅持每週運動要達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至少半小時,每週累計150分鐘以上。 戒菸與不吸煙人群相比,主動吸煙人群的糖尿病風險要高出37%;在不吸煙人群中,那些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糖尿病患病風險比不吸入二手煙的人高22%。定期體檢45歲以上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特別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壓高的人,更應及時排查。“糖前期”的人屬於糖前期的人應採取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管理血糖。飲食干預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注意限鹽限酒,如果飲酒,就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運動干預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有氧和抗阻運動的聯合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 分鐘或不少於10 分鐘。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槓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 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 天。糖尿病患者患了糖尿病的人,也不必過於悲觀。只要減少糖分攝入、規範治療、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保持體內血糖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就能控制病情,避免嚴重的併發症。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2成育齡婦女貧血 醫憂胎兒發遲緩、產後大出血奪母命
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我國育齡婦女近二成有貧血問題,攝取鐵質能減少貧血狀況,但我國女性鐵攝取量幾乎未達標。醫師說,女性缺鐵不只造成自身健康問題,懷孕期間鐵不足,造血功能不佳,當發生產後大出血,可能休克、死亡,更可能因血氧量不足,導致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國民健康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以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視為貧血標準,我國15至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鐵的攝取觀察到,我國1至44歲女性鐵質攝取量都低於建議值,其中13至15歲、16至18歲及19至44歲差距最大,也就是攝取最不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技陳麗娟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缺鐵年齡層正好包含育齡婦女,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若進入懷孕階段,提供另一個生命使用鐵質,孕婦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鐵質總取量增加四成;若母體缺乏鐵、嚴重貧血,分娩時遇到大量出血,血色素低落、代償能力不足,最嚴重可能休克、喪命。懷婦缺鐵更可能波及腹中胎兒,黃閔照說,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血氧濃度、紅血球攜帶的營養素不夠,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建議月經量多、月經超過七天的女性,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鐵劑。婦女不可忽視孕前儲備鐵質等營養重要性。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在符合「豆魚蛋肉一掌心」份量下,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如文蛤、章魚、蚵仔等海產類、紅色肉類等。但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也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建議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
2019-12-18 科別.心臟血管
小五學生患心室頻脈 裝植入式心臟自動去顫器防猝死
猝死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也要重視!一名國小五年級學生,品學兼優也是大隊接力選手,卻曾發生暈倒、喘不過氣的情形,經醫師確診罹患心室頻脈,隨時有猝死風險,接受建議裝置「植入式心臟自動去顫器」,雖之後還曾昏倒,但去顫器主動偵測,即時挽救命。該學生還特別畫了心臟和去顫器共存的一幅畫,感謝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也是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讀音唸國)宏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猝死是從出現症狀到死亡,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而猝死有90%是心臟病所造成,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時間與任何人身上,通常沒有徵兆,是「無聲殺手」。林圀宏表示,心因性猝死一旦發生,順利拯救生命的機率很低,因此「初級預防」的觀念很重要,「希望在意外發生前,就能事先預防來挽救寶貴生命,而不是意外發生時再求救錯失黃金時間。」。他建議五大症狀族群要定期接受四大檢查,包含曾經感到心悸、胸悶併有暈眩、甚或昏倒、或是家族年輕成員曾經發生猝死,建議做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運動心電圖 或是心律不整基因檢測,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潛在危險因子,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林圀宏指出,去顫器一旦植入完成,24小時主動偵測;發生心室纖維顫動時,導線會將所偵測到的訊號傳遞至去顫器,去顫器輸出電流並由導線傳送到心臟進行除顫,挽救生命;去顫器也可在心跳過慢、過快或休止時,調整、修正心跳節律,使心跳恢復正常,進而控制可能致命的心律不整,預防猝死。
-
2019-12-18 科別.骨科.復健
只有小指不會麻麻的?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可以不開刀嗎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林杏青復健科醫師 (柔術醫師專欄) (粉絲頁連結)協助: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連結) (粉絲頁連結)林暐閎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物理治療所粉絲頁連結)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ATX徒手治療研究室連結)羅一強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粉絲頁連結)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很常見的手腕疼痛、麻問題,平均每一百個人裡面就有三到四個人有腕隧道症候群。林杏青醫師將在這篇文章告訴大家哪些人是腕隧道症候群高危險族群、它有哪些症狀、我們如何去檢查以及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1, 經常使用手腕的人、容易壓迫到手腕神經的人。例如電競選手、糕點師傅、需要經常結印的忍者。2, 遺傳,有些人天生就是比較容易中鏢腕隧道症候群,就像有些人天生寫輪眼,有些人天生是 D 的意志。3, 某些生理狀態時有可能誘發腕隧道症候群:統計有 2% 的孕婦會腕隧道症候群、哺乳、月經、口服避孕藥、停經、其他內分泌問題、高達 30% 的糖尿病患者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缺乏維他命、洗腎、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胖、末端肥大症、腦性麻痺等等。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呢?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就是通過手腕裡的隧道的神經(正中神經),他被壓迫到了。當你的手掌向上打開時,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假如你的小指也有類似的問題,那可能是還有其他神經問題。神經壓迫太久、神經受傷太久,可能會造成手指肌肉萎縮、力氣衰弱。如何診斷腕隧道症候群我們可以透過理學檢查、電生理學檢查(測神經訊號)、軟組織超音波這些方式來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理學檢查理學檢查的意思就是透過物理性的方式來推測你的生理狀態。一種方式是向上與向下用力彎曲手腕各一分鐘、一種方法是敲你的手腕,假如這兩種方法都會讓你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比較高。機率比較高不代表就一定會檢查出來,假如你感覺比較不敏銳、或是症狀比較奇怪,大約只有七成能夠透過理學方式檢查出來;如果你同時還有其他神經問題,那可能就只剩下四成能夠靠理學檢查診斷出腕隧道症候群。在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段落那邊提到,神經壓迫與受傷久了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那也是一個幫助診斷的點。電生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電生理檢查簡單說就是檢查神經裡的電訊號,來推測你的身體狀態,常見的有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等等。可以拿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的有: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看看神經哪裡被壓到傳導較慢。肌電圖 (Electromyography, EMG):看看哪個地方在亂放電,神經受傷到什麼程度,是否急性受傷,有沒有在恢復等等。肌肉電刺激:用一根針插入肌肉,觀測訊號或是給予訊號看反應。這些檢查可以幫助確認到底是不是正中神經壓迫?壓迫是發生在手腕還是手肘或是頸椎?也可以檢查你是否有多重神經問題,多條周邊神經一起壞掉?多重神經問題常見於糖尿病患。值得一提的是,電生理檢查可以幫助分辨腕隧道症候群和胸廓出口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是由頸椎出發的神經在胸廓出口那邊(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鎖骨和第一根肋骨、胸小肌與肋骨)被壓迫了。以上兩張圖只是示意圖,腕隧道症候群不會影響到小指,也不會檢查你的小腿。(第一張圖片來源)、(第二張圖片來源)軟組織超音波顧名思義它可以檢查你的肌肉、肌腱、神經、等等軟軟的組織。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幫你確認你的正中神經到底是怎麼被壓迫到的?是因為骨折?創傷?還是周圍水腫壓到了神經?所以腕隧道症候群要怎麼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來說還未有一個證據力強的治療方式(包含物理治療),簡單說就是很難根治,很容易會反覆復發。治療分成開刀與不開刀(保守治療),一般都會先進行保守治療,把開刀當成最後方法。不過問題是不開刀的方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通常只能暫時緩解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開刀有風險,但是比較有效。其實要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從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去改變才行。不開刀治療腕隧道整後群方法:1.調整生活習慣 (減少過度使用手腕、折手腕)2.戴護木 (固定手強迫休息)3.物理治療 (軟組織鬆動術等等,搭配副木)4.局部注射類固醇 (短暫的解決方法)5.震波治療6.神經解套治療 (由劉炳塘醫師補充)類固醇的部分比較容易引起網友們的疑慮,這邊稍微講一下,其實類固醇單次注射小劑量是明確安全的做法,合理使用下副作用很少。過量局部注射類固醇可能引發肌腱、韌帶脆弱,不可不小心。假如不開刀的保守治療都無法幫助到你,那….就只好開刀。一般來說我們會把開刀放在最後手段。開刀的方式很多種,目前沒有明確說明哪一種比較好,但大多可以在開刀後三週內回去工作。除了上述治療,病患能夠獲得身邊人的心理正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心裡的支持可以讓病患感受症狀獲得改善。最後段落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證據力較強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證據等級 A 與 B:1.口服類固醇治療(oral steroids treatment)2 到 4 週有療效。2.局部類固醇注射有效。3.腕部護木如果無法全天穿戴,只在夜間穿戴亦有療效。4.超音波療法治療時間要大於 2 週才有明顯療效。5.使用腕部護木,無論有沒有搭配正中神經及肌腱滑動運動,療效無明顯差異。總之,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和許多肌肉、骨骼、神經問題一樣,最根本的解決方案還是要改善生活與工作方式,但這通常是人們最難改變的部分,幫QQ。參考文獻:1.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_ 建立健保門、住、急診給付前十大疾病臨床指引計畫《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華民國手外科學醫學會 編制2.AAOS OrthoInfo, Carpal Tunnel Syndrome3.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brahim I, Khan WS, Goddard N, Smitham P. Open Orthop J. 2012;6:69-764.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 Ibrahim, W.S Khan, N Goddard, and P Smitham. Open Orthop J. 2012; 6: 69–76.5.Physiopedia: Carpal Tunnel Syndrome6.Effect of 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u YT et. al. J Orthop Res. 2016 Jun;34(6):977-84.7.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Babak Vahdatpour, Abolghasem Kiyani, and Farnaz Dehghan, Adv Biomed Res. 2016; 5: 120.8.Time to return to work and surgeons’ recommendations after carpal tunnel release Navah Ratzon et. al. Occupational Medicine, Volume 56, Issue 1, 1 January 2006, Pages 46–50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常吃辣助長壽?最新研究:吃辣能降低死亡風險
辣,在不少愛好者心中是食物的靈魂。如果說辛辣還和健康有關,愛好者們也許更要欲罷不能。可能還真是有這等好事。一項研究表明常吃辣的人死亡風險更低,還登上了美國心臟病學會的官方期刊JACC。 這項研究來自另一個嗜辣的國度:義大利,在傳統地中海飲食中,辣椒是常見的組成部分。IRCCS Neuromed研究所流行病和預防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2,811名義大利人的數據,他們的辣椒攝入數據來自大型研究EPIC(歐洲癌症前瞻性調查)中的食物問卷。根據食用辣椒的頻率,分為不吃辣、每週2次、每週2次至≤4次、每週4次以上。在平均8.2年的隨訪中,共確定了1,236例死亡。結合其日常飲食習慣等數據分析後,研究人員觀察到,相較於不吃辣的人群,每週吃辣>4次的人群總死亡風險降低23%,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34%。其中,心梗等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差別最明顯,分別大幅降低44%和61%。在沒有高血壓的人群中,辣椒與總死亡風險降低的關聯最明顯。第一作者,IRCCS Neuromed研究所Marialaura Bonaccio博士補充指出,“研究中一個有趣的事實是,這種效應與人們日常遵循的飲食類型無關。也就是說,無論你吃得健康與否,辣椒都顯示出了保護作用。 ” IRCCS Neuromed研究所流行病和預防學系主任Licia Iacoviello教授表示,“關於辣椒的健康好處有不少傳說軼聞,因此,通過嚴謹和科學的研究來認真對待非常重要。”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揭示辣椒影響健康的生物學機制。
-
2019-12-1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每天2顆蘋果有助降膽固醇?英學者的試驗證實了
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除了一年四季都會出現在水果貨架上、實惠好吃,蘋果在大眾心裡還常常是健康的代名詞,有益血脂也是其中的說法之一。確實,蘋果富含多酚和膳食纖維,這些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心血管健康,但吃蘋果對生理指標究竟能起到多少實際的影響?為了科學求證,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一群較真的學者們做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最新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 這項研究納入了40名健康的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受試者(23名女性,17名男性),平均51歲,普遍偏胖(平均體重指數25.3,根據世衛組織定義,≥25即為超重)。受試者在試驗正式開始前,接受了2週飲食調整期,主要是停止食用益生菌、益生元以及任何含蘋果成分的食物。試驗開始後,他們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每天食用2個蘋果(去核淨重340g),或糖分能量匹配的對照飲料,為期8週。兩組飲食的差別在於,蘋果中的多酚(990mg vs 2.5mg)和膳食纖維(8.5g vs <0.5g)含量遠遠更高。隨後經歷4週間隔期(避免前一種飲食的殘留影響),兩組交叉對調飲食方案。除此之外,受試者還需要詳細記錄日常其他飲食記錄。 每週飲食方案的前後,研究人員都對他們進行了空腹抽血,檢測他們的血脂、血糖、胰島素等生化指標和血管功能、炎症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結果顯示,試驗為期20週內,他們在蘋果或對照食物以外,日常飲食的碳水、糖分、脂肪和蛋白質等組成基本沒有變化,食物干預也沒有影響他們的體重、腰圍、體脂。但在吃蘋果期間,受試者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甘油三酯都有所降低,微血管擴張反應更明顯,血壓則變化不大。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試驗數據支持輕度高膽固醇血症的人群吃蘋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改善血管功能。 對蘋果愛好者,以及常常念叨年輕人多吃蘋果的長輩們,這一結論可謂“喜大普奔”。正如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代謝醫學教授Naveed Sattar博士所言:“結果令人感興趣,任何有助於降低膽固醇的簡單飲食變化都將受到歡迎,即使降低幅度只有4%左右。”包括Sattar博士在內的多位專家提醒,這符合鼓勵人們適當多吃水果的健康建議,不過,這一改善益處遠遠不足以替代降血脂的藥物治療;此外,作為一項短期、小型試驗,結論還有待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確認。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心血管專家Tim Chico教授指出,“與他汀類藥物治療相比,蘋果的作用很小,但任何益處都可能隨著堅持健康飲食習慣而終生累積,吃高纖維、完整的食物可以降低包括癌症和心臟病在內的多種疾風險。正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並不是吃了蘋果就能停藥,但為了預防心臟疾病,所有人都應多吃蔬果、保持鍛煉、不吸煙、保持健康的體重。”原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百歲人瑞都吃什麼?長壽飲食共通點是這7種食物
長壽研究員布特納(Dan Buettner)在新食譜「藍區廚房」(The Blue Zones Kitchen)中指出,全世界活到100歲以上的人瑞,其飲食有許多共通點,或許這就是他們的長壽秘訣;雖然長壽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但普遍認為飲食可促進老人健康。 所謂「藍區」就是指居民壽命長的地區,從哥斯達黎加到日本、希臘及加州,這些居民的飲食通常富含以植物為主的食物,而且藍區飲食攝取的糖、肉和乳製品,也遠低於美國飲食。以下是布特納列出的七種藍區食物:1.豆子:每天至少半杯從鷹嘴豆到大豆、黑豆,藍區居民都愛吃豆子。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對健康和長壽至關重要,因為有助腸道內健康的細菌,還含有大量蛋白質。豆子配上像米或玉米的全穀物,就形成完全蛋白質,也就是含有健康所需的所有氨基酸。藍區居民所吃的豆類是美國人的四倍,布特納建議每天至少吃半杯。2.堅果:每天吃兩把百歲人瑞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習慣把營養豐富的堅果當零食,堅果富含健康脂肪、纖維、鉀、鎂和蛋白質。布特納認為,如果每天吃兩把左右的堅果,可能給自己延壽幾年。3.橄欖油:減少慢性病藍區居民把橄欖油用於幾乎所有的烹調,還與麵包、沙拉和蔬菜一起食用。橄欖油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的 LDL膽固醇,繼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它還具有抗炎作用,並富含抗氧化劑,降低罹患許多慢性病的機率。4.十字花科蔬菜:減緩衰老在典型的美國飲食中,不常吃包括綠花菜、白花菜和高麗菜的十字花科蔬菜,但它們卻是延長壽命的關鍵。布特納發現屬於藍區的義大利撒丁島(Sardinia),居民就特愛吃十字花科蔬菜。這些蔬菜的飲食有益於甲狀腺功能,可減緩衰老過程,而且富含纖維、葉酸和維生素C、E和K,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強壯骨骼、加強免疫系統都很有幫助。5.水:藍區最愛飲料除了食物,飲料對長壽也很重要,藍區居民最愛的飲料就是水,他們大量的飲水。在美國飲食中,每天多達一半的糖來自汽水,即使是無糖汽水,所含的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傷害不輸糖。6.咖啡和茶:防癌健腦許多研究表明咖啡對人有好處,可以降低心臟和肝臟疾病的風險,且有助大腦健康。若你不愛喝咖啡,可試試喝茶。在藍區之一的日本沖繩,人們喝大量的綠茶,有助防癌和降低糖尿病風險。7.適度飲酒:葡萄酒預防心臟病藍區另一個共同特點是人們適度飲酒,尤其是葡萄酒。葡萄酒的酒精濃度不高,但有豐富的多酚(polyphenols),這種葡萄皮的化合物可以預防心臟病。紅酒還可提高你吸收抗氧化劑的能力。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養肺抗空汙 多吃3大類蔬果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PM2.5空氣汙染傷肺,還與心血管及癌症有強烈影響關係,除了養成外出戴口罩習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用吃養肺」概念,平常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顏色豐富的蔬果,提升呼吸道抵抗力,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空氣汙染來源眾多,除了境內的工業汙染、汽機車排放廢氣,每年冬天,大陸沙塵、霾害南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隨著東北季風及大陸冷氣,影響到台灣,此時,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如何輕鬆養肺?潘富子建議,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含有天然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蔬果,就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並提高肺部功能。潘富子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大白菜、小白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這些青菜都含有硫配糖體、異硫氰酸酯等抗癌成分,平日多吃,可減少罹癌風險。至於天然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轉換成維生素A,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能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潘富子表示,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潘富子建議,民眾平日可以多吃含有茄紅素的蔬果,包括,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茄紅素具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
2019-12-18 科別.感染科
疫情連3周上升 流感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
流感疫情連續三周上升,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超過九萬,以北部和中部上升最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比原預測提前兩周,專家表示,今年接種率比去年好,民眾如期接種即可,無需搶打。疾管署資料顯示,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十一.一,非常接近流行閾值十一.五%。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表示,數據陡升與日前冷氣團來襲有關,近日天氣回溫,研判就診人次上升幅度會縮小。雖尚未進入流行期,但上周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卻達四十五例,年紀最小為一名北部四歲女童,十二月五日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被懷疑為流感個案,隨即住院,同日晚間因意識不清,確診A型流感併發腦炎,所幸已康復出院。因世界衛生組織太晚公布疫苗株,我國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出現搶打潮,截至本月十五日接種二○八萬劑,羅一鈞表示,幼兒接種成長幅度最大,第二階段接種起八天打出廿二萬劑,去年同期僅十二萬,成長近八成四;長者則接種六十四萬劑,較去年同期多出十七萬劑。全國校園接種完成率已達八成七,預計明年一月十日前可完成校園接種。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接種疫苗需兩周才能擁有保護力,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幼兒等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在年底前完成接種。
-
2019-12-17 新聞.食安拉警報
火鍋裡的常客 蟹肉棒的塑膠膜到底該不該脫?
剛剛看到三立新聞說,火鍋常吃的蟹肉棒,不要脫去塑膠膜,直接下去煮,才不會散掉,說這是達人的作法。但是韋恩回頭想起,怪怪,之前三立新聞不是也教過大家,這個蟹肉棒的塑膠膜一定要脫掉,不然會有毒嗎? 所以同樣是三立新聞,一下子叫人家要脫,一下子又叫人不要脫,搞得我好亂啊,然後到底是哪一個才對?其實這個蟹肉棒外面包的塑膠膜,標示都不太清楚,所以不知道具體材質為何,很難一概而論。不過人生其實沒那麼難,因為常見的塑膠也不過就那幾種,如果它是PVC,當然是會有塑化劑在裡面,絕對不適合拿來一起煮,只是PVC耐熱性只有到90度,所以不耐熱,不太可能這樣用。另外最可能作為塑膠膜的就是LDPE,LDPE就耐熱多了,而且LDPE在製作時不需要添加塑化劑,所以理論上是OK的。But就是這個But, 理論與現實往往會有一段落差。其他食品容器常用的PET、LDPE 丶PP等等,理論上都不需一添加塑化劑,但是偏偏在實際檢測時,這些不該帶有塑化劑的材料,卻不時被驗出有塑化劑的溶出。比如說,前一陣子 IKEA進口的PP水杯,就被報導過,因為在邊境查驗時,被驗出有塑化劑的存在,因而被拒絕入關。深究這些現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種可能,有可能是塑膠工廠生產時,原料或是生產線有交叉汙染;也有可能是廠商使用了回收料,裡面的成分就沒那麼單純,可能因此帶進了塑化劑。總之,為了降低風險,我覺得還是盡量避免塑膠包裝拿去加熱或是盛裝過熱的食物。就算拿掉塑膠套,因此造成蟹肉棒散掉,感覺沒那麼好看好吃,但是總是比較心安。然後釜底抽薪之計,還是盡量重複使用或是減低塑膠容器的使用量,這樣對自己好,也是對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原文:火鍋蟹肉棒的塑膠套到底該脫還是不該脫? 三立新聞你搞得我好亂啊!
-
2019-12-17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傷害有4大主因 這項因素對夜間運動造成傷害最大
上班族白天忙碌,晚上運動維持健康已是常見的生活形態,然而最近天氣變化劇烈,白天與夜間溫差可能達到5度以上,身體恐難適應,如果運動前暖身不足,會造成肌肉傷害,專家建議,氣溫低天氣冷,必須做好暖身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如果身體不適最好暫時修養。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運動傷害大致上可分為4個主因,分別為熱身不夠、肌力不足、姿勢不良、環境不佳。臨床中,氣溫忽高忽低容易讓人誤判,如果晚間運動時熱身不夠,在肌肉與神經都還沒有準備好的狀態下,運動傷害風險就會增加,輕則肌肉酸痛,重則危及生命。簡文仁解釋,當身體遇到冷空氣,皮膚與肌肉組織就會緊縮,導致血壓上升,如果心血管狀態不好,突發危險的機會就跟著增加,在肌肉僵硬狀態下,平常容易做到的動作,可能需要額外用力才能達成,容易讓肌肉撕裂或受傷,產生疼痛。運動前暖身非常重要;簡文仁說明,暖身有3大作用,首先加快血液循環,讓體溫上升,身體比較不會受到低溫影響,再者,當體溫增加,肌肉延展性就變好,能保持肌肉韌性,最後,熱身也能讓加強神經傳導,提升肌肉反應力與協調性,讓運動時更順暢。簡文仁強調,運動作用在於長期規律,偶爾休息不會影響效果,反而讓身體獲得修復機會,避免危險傷害上身,如果在運動時,出現些微肌肉酸痛、身體協調性變差、輕微不適,都算是黃旗警示,應該降低強度或暫緩運動計畫,但如果出現頭暈、想吐、心口悶或痛等,就是紅旗警示必須立即停止。★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2-17 醫療.呼吸胸腔
一張表了解身體缺氧12種症狀,慢性缺氧原因大小事分享
胸悶、氣短、心慌,經常性頭暈頭痛,要麼睡不著、要麼睡不醒……有沒有一款症狀特別“適合”你?偶爾休個假、散散心,暫時逃離繁忙的工作,人一下子又變得精神起來。如果你對此感同身受,那麼請注意:你的大腦可能已經處於慢性缺氧狀態了。沒有食物,人可以堅持十幾天甚至幾十天;沒有水,人能活7天;但若一個人完全斷氧,只要3分鐘就會腦死亡。相較於極度缺氧,人體慢性缺氧的危害不容小覷,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解讀慢性缺氧的危害及防範措施。很多慢病與缺氧相關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萊文博士曾說過:“缺氧是造成許多疾病的主因之一。”如果人體慢性缺氧,那麼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人體是由50萬億~75萬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是一台小型機器,可使氧氣和燃料(葡萄糖)在發電機(線粒體)中轉換成能量,用於運動、思考等活動。雖然細胞在無氧條件下也能產生能量,但其效率比有氧條件下要低得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高壓氧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高壓氧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楊晶介紹說,慢性缺氧會加速細胞衰老進程,導致多種慢性疾病;反過來,人體細胞老化又會直接造成攝氧量、運送或利用氧的能力降低,使各組織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形成惡性循環。而由於大腦是人體中對氧需求量最大的器官,往往它最先受到傷害。正常人腦的重量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3%,耗氧量卻佔人體總耗氧量的20%~30%以上,佔心臟輸出血液中含氧量的1/6,身體其他部位的氧氣全部利用起來也只能供應大腦使用不超過4分鐘;再加上腦組織不能儲存氧氣和葡萄糖,完全依靠血液攜帶的氧氣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大腦對缺氧的反應極為敏感。而腦缺氧導致的損傷程度與缺氧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剛開始缺氧時,人體會做出代償性的保護反應,如呼吸加深、加快等,此階段若能有效補充氧氣,即可避免或減少損傷;◆倘若代償性反應不能滿足機體需要,腦細胞損傷便難以恢復,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會相繼出現一系列病變。但對一些“壞細胞”來說,慢性缺氧會為它們的肆虐提供良好機會,例如腫瘤細胞。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適應低氧水平時會變得更具侵略性,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重新供氧,原發性腫瘤中暴露於低氧的細胞仍能保持侵襲性。事實上,早在1930年,德國生物化學家奧托·沃伯格就發現了缺氧與癌症間的關係:大多數腫瘤細胞通過糖酵解作用供能,不需要氧氣和線粒體參與;惡性、生長速度快的腫瘤細胞糖酵解率比正常組織高200倍。由於腫瘤細胞“霸占”大量葡萄糖,人體的正常運轉受阻礙,導致病情蔓延。自測:身體缺氧的12個症狀很多人可能認為,呼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缺氧了多喘幾口氣就可以。事實上,氧氣從呼吸道進入肺部,到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再到被血液運送到各組織器官,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可能造成慢性缺氧。缺氧按照誘因可分為三大類:1. 環境性缺氧即空氣含氧量不足等造成的攝氧量不足,進而導致缺氧,多數人的慢性缺氧由環境造成。比如,海拔高、霧霾天氣、 睡覺時緊閉門窗、屋內人多又不注意通風等情況,都會導致空氣氧含量降低。2. 生理性缺氧隨著年齡增長,組織器官退行性改變導致機體供氧能力不足,這類缺氧是不可抗拒的。3. 病理性缺氧因心肺疾病導致吸入氧氣、攜氧能力不足造成缺氧。◆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對血管影響非常大,如不重視,即使吃藥控制相關指標,只要誘發因素持續存在,仍會傷害血管,導致血流量或血氧含量降低,滿足不了各組織器官的氧氣需求;◆ 長期緊張、壓力大、熬夜、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人,也易慢性缺氧。 楊晶表示,偶爾輕微缺氧不可怕,但頻繁缺氧就要提高警惕。可根據12 項症狀判斷身體是否缺氧:判斷身體缺氧的12項症狀其中,每項包含多種症狀,若只有1~2 種症狀積0.5 分,多於2種積1 分。總分為1~4 分錶示體內含氧量有不足跡象;5~8 分為輕度缺氧;9 分以上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缺氧症候。慢性缺氧風險較高的患者一定要儘早到醫院檢查,若是器質性病變、心理問題等導致缺氧,應先解決問題根源,症狀會得到改善;若是單純慢性缺氧,早期給予常壓氧療或高壓氧療等,症狀完全可逆。但患者最好不要盲目使用市場上的製氧機、氧氣呼吸機等補氧產品。一些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肺交換氣體能力差,的確需要持續吸氧,用這類產品可能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並不能起治療效果,建議先到醫院糾正缺氧情況至一定程度後,再依靠這類產品維持。4招讓身體補足“氧”氧氣既廉價,又昂貴。人從降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開始,肺組織首次打開,空氣進入體內開始進行交換,一直到生命結束,氧氣都時刻相伴,不用交一分錢。可一旦遇到猝死、一氧化碳中毒等突發情況需要緊急吸氧,或是慢性缺氧導致組織器官受損無法挽回時,其代價就是昂貴的。因此,預防慢性缺氧十分重要。工作間歇深呼吸在緊張、忙碌、長時間工作學習等狀態下,大腦耗氧量加大,很容易出現供氧不足。建議至少每兩個小時休息10分鐘,可以活動頭頸、聳聳肩、扭扭腰、抬抬腿,或在窗邊眺望,做做深呼吸。同時,日常也可適量加強運動次數,如慢跑、游泳、快步走、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三類食物助補氧很多人節食減肥或因為患病長期營養不良,也會影響機體的攝氧能力。可以適當吃些改善肺功能、提高血紅蛋白或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食物。例如:◆梨、銀耳、山藥、百合、枇杷等有清肺潤肺功效,有助改善肺功能而加大氧的吸入;◆動物肝臟、瘦肉、雞蛋等富含鐵,新鮮蔬果含葉酸和維生素B12 ,有助血紅蛋白生成,可增強運氧能力;◆番茄、綠茶、蒜等含有SOD,能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受損,保證氧的代謝能力。定期檢查肺功能上了年紀後,生理功能衰退,肺、支氣管等常會出現病變,因此要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及時了解機體變化,早診早治有助減少慢性缺氧現象。 此外,去高原地區前要進行全面檢查並做預處理,避免發生智力下降、腦水腫等缺氧性腦損害。睡覺打鼾要注意睡覺時是缺氧高峰期,尤其是睡覺打鼾者,自身氣道通氣出現障礙,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暫停,引起反復發作的夜間低氧,建議高度重視,儘早到醫院檢查。多數打鼾情況與睡姿有關,建議這類人保持正常體重,減少脂肪在咽部軟組織間的堆積;同時改為側臥睡,可在背後放個網球,有助強制性保持側臥睡姿。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疼痛 心、肺、皮膚全都遭殃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1至4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50、60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心、肺、皮膚都有併發症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有些病患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影響腎臟。也有些病患眼睛會被攻擊,引起鞏膜炎、漿膜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併發症留美萍醫師表示,曾經遇過病患來求診,抱怨的症狀不是關節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問題,造成皮膚慢性潰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其實病患也有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現血管炎、慢性潰瘍,才接受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和皮膚潰瘍都漸漸改善。依照疾病活動度,調整藥物的組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幾種,留美萍醫師指出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近年來還有針劑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是在前三到六個月。確診後,大部分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等藥物合併治療,以半年為觀察期,如果仍舊沒辦法控制好發炎指數,就會考慮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觀察,大概二至到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調整藥物,進入到生物製劑接續治療。偶而也有少數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長期熬夜、壓力太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起來,藥物沒辦法壓下來只好使用生物製劑。醫師都會依據病患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用量。什麼是生物製劑?留美萍醫師解釋道,生物製劑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抑制T細胞、抑制B細胞、或阻斷誘發發炎的細胞激素,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IL-6、IL-1)。使用各種生物製劑前都需要評估病患適不適合,包括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潛在性肺結核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施打。施打生物製劑後也要仔細監測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例如影響肝功能、嗜中性白血球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大概2至3個月就會幫病患抽血檢測肝功能、血球數目。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表示,有些患者服藥順從性不好,可能把藥領回去但都沒有吃,讓病情很難控制,相較生物製劑是透過注射給藥,可以確保病患每次回診都有確實施打藥物,提升醫囑性、維持治療效果。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口服藥物,或者也有可以單獨施打的生物製劑,因為有機會減少口服藥物的量,不用每天吃那麼多藥丸,讓病患較願意配合治療。留美萍醫師舉例,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老師,罹患中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漸腫痛的關節讓她哪裡都不能去,前半年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是評估疾病活動度仍舊處在高活性,於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關節疼痛顯著改善,她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動,跟朋友聚會、旅遊,享受退休生活。正確日常保健,幫助病情穩定留美萍醫師提醒,想讓病情穩定,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用藥、定期回診。再來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規律的運動,別讓自己壓力太大,抽菸、喝酒這些都要避免。 飲食方面請正常均衡飲食,減少中藥材進補,例如人蔘、靈芝、牛樟芝…等。補品吃多了可能讓免疫系統更錯亂,疾病就更加嚴重不好控制。醫師都會告訴患者,如果不確定保健食品適不適合,就請帶來諮詢。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統,造成免疫異常反應。有關節炎的病患會比較怕冬天,因為冷天氣容易讓關節比較僵硬疼痛,要盡量做到保暖,如果覺得關節僵硬不舒服,可以適度熱敷,緩和疼痛僵硬。貼心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與疾病和平共處。隨著醫療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藥物可以好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破壞變形,使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再一次叮嚀患者,務必要按時用藥、定期追蹤,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任意使用補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儘快回診和醫師討論。原文: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痛,心、肺恐遭殃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7 焦點.健康知識+
萬年砧板怎麼洗? 不同材質要注意
歲末年終,過年大掃除,建議可一併檢視家中砧板,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家中的砧板千萬別買一個用到底,應區分生食、熟食,以及蔬果類的砧板。若是都使用同一個砧板恐會有交叉汙染,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而砧板若是已經出現黴斑建議可考慮更換新的砧板,度過新的一年。譚敦慈表示,砧板有許多類型,木製、玻璃、塑膠等材質,木製以及塑膠材質最容易因為過度使用出現刀痕,平時砧板擺放的位置若處於潮濕,刀痕處容易長出黴菌,當砧板出現一條一條黑色的紋路,大概就是黴斑所致,見到黴斑建議可以先用一比一千的漂白水清洗,僅建議用於非木製的砧板清洗。譚敦慈表示,木製砧板若使用漂白水清洗,漂白水可能滲透到木質纖維中,即使清水清洗也可能殘留在木製砧板,後續切食物時就很可能會讓食物沾染上漂白水,這樣反而不好,漂白水僅建議用於塑膠或玻璃砧板。譚敦慈說,砧板一定要放在通風處,清洗後就得架起來晾乾,若時間允許,可定期透過煮沸熱水消毒砧板,無論以熱水淋在砧板上,或直接放在大鍋子裡加熱都可以,但主要針對木質砧板,不建議用在塑膠材質砧板。譚敦慈提醒,砧板若未妥當清洗或更新,砧板上頭的黴菌或毒素都會影響健康,也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不可不慎。
-
2019-12-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老人多重用藥 遵守4原則
你照顧過老人嗎?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全球大約每9人就有1人年齡超過60歲,到2050年每5人就會有1人超過60歲,顯示人口老化的速度非常快。在高齡社會中,慢性病增加,造就了用藥種類的增加及複雜,這也是老年社會另一項重要的課題。一般而言,如果老人服用5種以上的藥物,就可視為多重用藥。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年過65歲,平均會使用2到9種藥物,其中不恰當的用藥可達11.5至62.5%,可見多重用藥在老人是相當普遍及嚴重的問題。多重用藥可能造成的問題有下列幾點:1.老年人因為身體老化,代謝藥物較一般人慢,如果加上多種藥物使用,會增加藥物交互作用,因此特別容易出現藥物副作用。2.研究顯示多重用藥老人,比較容易發生意外跌倒及大腿骨骨折。3.多重用藥老人,因為藥物的連鎖反應,容易增加用藥種類。常常因為第一個藥物出現副作用,而被醫生加上第二個藥物去治療第一個藥誘發的副作用。4.最常發生多重用藥的老年患者是失智合併因年齡老化出現的症狀。這些藥物可能造成失眠、胃口不好、沒有精神,而被認為有另外的疾病。5.有些老人喜歡在藥房買一些非處方用藥,或者是合併比較高劑量的保健食品,這些都可能造成藥物交互作用,使藥物失去療效或產生副作用。6.多重用藥也會降低老人的用藥服從性並造成不方便,因此老人用藥盡量給予一天一次或兩次的服用方式。7.有些藥物會造成老人口乾或口水減少,造成老年人口腔衛生不佳甚至蛀牙。而牙齒不好,加上胃口不好,老人進食不佳,也可能降低老人營養攝取而增加危險性。這些藥物包括利尿劑、抗高血壓藥物(鈣離子阻斷劑)、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鎮定劑、中樞止痛劑、抗巴金森藥物、抗過敏藥物及胃藥製酸劑。因此照顧老人時,評估老人多重用藥及藥物副作用與服藥時間的相關性就非常重要。為了減少老人多重用藥的問題,提升老人用藥安全,增加老人生活品質,通常老人用藥有幾個原則:1.盡量一個情況只給一種藥。2.每個藥物都由最低劑量開始,甚至可以由最低有效劑量減半使用,特別是中樞神經用藥,以減少老人用藥風險。3.每個藥品都盡量一天只給一次或兩次,以增加老人服藥順從性及方便性。4.如果懷疑藥物副作用,應該優先停藥,而不是加另外的藥來治療副作用。總之,老人的用藥非常複雜,而這些問題並不一定是專業問題,身為照顧者,更應該知道老人吃藥後的反應,將這些訊息提供給醫師參考,才是真正治療照顧老人多重用藥的解決方法。
-
2019-12-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130萬顆早賣光!心臟病用藥爆黑點急回收 廠商回應了
賽諾菲藥廠再爆藥品出現黑點,今天針對心臟病用藥「心達舒」發布回收警訊,緊急回收批號「U322」藥品。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黑點是否對人體有害尚無法確認,將待回收後進行確認,明年1月9日需完成回收。法國藥廠賽諾菲去年爆發流感疫苗有黑點的品質瑕疵狀況,今天食藥署官網則出現「心達舒」藥品回收訊息。洪國登表示,醫療機構收到民眾反應原本是白色的藥品上有黑點,因而向食藥署通報後決定整批回收。批號「U322」藥品的進口量為130萬顆,於九月前已全數出貨,確切回收數量須待回收後確認。洪國登表示,目前這只是單一個案,也只回收其中一批,不會有缺貨的問題,已要求廠商於明年一月九號前完成回收,若限期未完成回收將以藥事法處新台幣20至500萬罰鍰。至於黑點是否對人體有影響,則須等待回收完成後才能確認。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則表示,「心達舒」為高血壓、心肌梗塞後的心衰竭用藥,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肌梗塞、中風及死亡危險,對心臟衰竭、冠狀動脈心臟病人,以及蛋白尿的腎臟病人有保護作用,但這類藥品仍有其他替代用藥,不須過度緊張。他表示,暫時不須停藥,若堅持停藥需與醫師討論,並定期量血壓,避免血壓上升。【中央社/台北16日電】繼去年流感疫苗異物事件,賽諾菲藥廠製造的心臟病用藥「心達舒」也爆有黑點。賽諾菲今晚說,此黑點疑為人類乾燥血液,可能是作業員手部受傷又接觸錠片所致,強調為單一事件。賽諾菲藥廠繼去年流感疫苗爆發黑點異物事件,近期又有醫院發現此藥廠生產的高血壓、心臟病用藥「心達舒10毫克」有黑色點點,緊急通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廠經初步評估決定全面回收批號U322全部產品,今天正式發布回收警訊。食藥署表示,心達舒的適應症為高血壓、心肌梗塞後的心衰竭,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肌梗塞、中風及死亡的危險;根據食藥署資料,此批藥品進口量共130萬顆,9月早已全數賣光光,問題批號藥品恐通通被患者吃下肚。賽諾菲藥廠晚間發出聲明稿指出,日前曾在批號U322的一片藥錠上發現異常棕色物質,經調查,棕色物質極可能來自人類乾燥血液,可能是有作業員在操作產品或設備時,手部或手指有微小傷口,加上穿戴的手套又破損,接觸錠片時留下的痕跡,「若因誤食乾燥血液而感染疾病的風險評估為低。」聲明稿指出,根據調查報告,此為台灣市場單顆藥錠的單一事件,對此批號其他產品或是其他批號均無影響,且此回收批次的生產線沒有重大問題,製造廠正在進行矯正及預防措施。此外,賽諾菲並未收到此批號其他藥錠或其他批號的類似投訴,也並未收到來自其他由同一製造廠生產產品有此類不良品質情況,若病人有任何疑慮,建議退回醫院、藥房進行回收,但若病人仍有其他健康上的疑慮,建議與醫師諮詢討論。
-
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下去都覺得酸酸的?醫師提醒自製優格有腸胃炎風險
網路上有自製優格的食譜,教大家只要使用吃剩的優格加牛奶,再利用電鍋就能做出「源源不絕」的優格。但是自製優格得小心雜菌汙染,發酵後的菌種也不完全是益生菌,食用後可能導致腸胃炎,得不償失。食藥署在闢謠專區指出,因無法評估優格中的剩餘優格菌數及活性,不一定可以支撐發酵作用。而且經過剩餘的優格可能有雜菌汙染,拿來製成新優格,會導致優格變質。對此,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則表示,自製優格不論是培養時的溫度、環境以及冰箱溫度,常因為沒有適宜的保存空間而導致變質。加上製作過程中的消毒不完全,可能會有壞菌掉落增殖。而民眾分不清是好菌還是壞菌的作用,吃下去都只覺得「酸酸的」,反而造成腸胃炎。柳朋馳說,如果真的想要自製優格,最好以原味為主,不要添加其他的糖類、香料等添加物。若是嘗到異常的酸味或怪味,就要馬上停止食用。另外,柳朋馳也強調,雖然許多優格都標榜含益生菌可幫助調整腸胃、免疫能力,但民眾切勿抱持太大期待。尤其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能因為乳糖不耐的症狀導致軟便,誤以為是優格幫助排便順暢。他表示,若是要補充益生菌,仍以錠劑、粉劑效果較佳,且沒有特定廠牌和特定菌種的益生菌比較好,而是要看自己的腸胃狀況以及想要改善的目標加以選擇。
-
2019-12-16 該看哪科.兒科
嬰兒、孕產婦死亡率高 衛福部推周產期照護網
媒體報導去年 嬰兒、孕產婦死亡率雙飆高與高齡孕產婦增多有關。衛福部今早召開記者會說明,針對高齡孕產婦,衛福部已計畫「周產期照護網」,希望每縣市至少一家重點醫院提供周產期照護中心,照顧高危險妊娠孕婦。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表示,近幾年嬰兒死亡率一直維持在四(每千活產)上下,發現高危險妊娠是可以努力改善的部分,因此衛福部開始推動「周產期照護網絡」。希望每一縣市有一個24小時可處理高危險妊娠的醫院,且讓高危險妊娠的產婦都在醫院裡生產,減少手術的風險。照護網將包含基層及地區醫院,提供產檢、接生、新生兒照護服務,並在每縣市設置至少一家的重點醫院,提供高危險妊娠照護及新生兒照護和轉送,減少孕婦往返的不方便,並鼓勵子宮內轉診(即未生產前的轉診)。該計畫將從醫療資源不充足的地方先實施,目前正在招標中。劉越萍表示,透過周產期照護網路,媽媽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嬰兒死亡率也會相對減少。但她也強調,該計畫主要針對「願意生的高齡產婦」,生育年齡往前提仍是最好的方式,則有待各部會合作共擬對策。
-
2019-12-16 醫療.整形美容
女移工鼻整型卻感染像狗啃 醫:非法醫美整形風險大
一名越南女移工,日前花了10萬元做鼻整型和雙眼皮手術,術後兩天鼻子卻出現發炎化膿的情形,雖經手術拿出鼻內矽膠,但鼻子仍持續感染與潰爛,經求助大里仁愛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張進芳,張進芳緊急為她進行鼻重建手術,並把準備期從半年縮短至一個月,才為她重塑美鼻,讓她重展笑顏。張進芳說,女移工因鼻子出現嚴重鼻攣縮現象,且因嚴重潰爛使得鼻背和鼻頭破了兩個洞,宛如被狗啃過一般慘不忍睹。因整型而導致感染,通常要在取出填充物後使用強力的抗生素治療,等確定絕對無感染且疤痕組織穩定下才能做重建手術,一般來說至少需要半年時間。但是張進芳評估後,先予以消炎和消腫,確定感染不再出現,隨即於一個月後進行鼻重建整型手術。由於女移工的鼻子嚴重扭曲變形,疤痕組織很硬而鼻背的皮膚變得很薄,不適合使用假體重建,所以張進芳選用肋軟骨來進行重建,肋軟骨具有材質足夠、傷口小、支撐力強的優點;手術一共花了4小時,順利重建了小容的鼻背、山根和鼻頭。術後小容對她的新美鼻非常滿意,對人生又重新燃起無限希望。張進芳指出,在非法醫美機構接受整形手術有很大的風險會造成感染,可能原因包含手術器械未徹底消毒無菌、手術過程汙染和術後照護不完善等因素,嚴重的感染會導致鼻攣縮、鼻潰爛等狀況產生。這次鼻整型手術成功關鍵,首先是確保傷口未持續感染,並選擇適當材質進行重建,接著細心做好傷口照護確保復原情況良好。
-
2019-12-16 科別.消化系統
愛喝氣泡飲也有事?當心這三種胃病纏上你
細看台灣十大癌症死因,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這些消化器官的癌症都明列榜上,其中胃部是人體重要消化器官,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正常,難免都有胃部疾病。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特約主任吳文傑指出,良好飲食習慣,少喝含糖氣泡飲料,並且早期診斷治療幽門桿菌,都可以降低胃病風險。這些飲食壞習慣 胃病找上身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近三年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病人從61.6萬成長至76.6萬人次,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服用胃藥的藥量也非常驚人,胃病已是現代人文病病之一。吳文傑表示,胃病高風險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餓死鬼型」,飲食習慣不好,沒有細嚼慢嚥就急忙將食物吞下肚,或者進食還沒消化完全,就馬上運動,這類壞習慣都容易加重胃的負擔,讓消化功能變差,容易使腸胃道不舒服、脹氣、腹痛,或者飽足感消失快。第二種是幽門桿菌感染,台灣將近有一半民眾都有幽門桿菌感染,但是感染早期往往沒有症狀,加上目前藥物使用氾濫,可能造成胃部傷害,使被幽門桿菌感染的胃提早發炎,增加提前胃潰瘍、胃炎,甚至胃癌的風險。第三種則是愛喝氣泡含糖飲料的族群,因為氣泡容易使胃部短期間膨脹,很多胃病、胃酸逆流都是不當引用這類飲料而引起。吳文傑建議,從改變上述飲食習慣、少喝含糖氣泡飲料,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幽門桿菌,都可以降低胃病風險。胃鏡檢查 及早診斷治療另外,針對胃病的檢查,目前台灣常鼓勵患者做胃鏡檢查,但有病人會有異物感、嘔吐、疼痛的情形;若選擇以自費無痛全身麻醉方式,則有刮傷腸胃壁的可能,吳文傑提到,目前還有微創檢查,避免上述不舒服,提醒患者可以早期篩檢及早治療,避免拖到疾病晚期需開刀,增加患者存活率。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給付罕病奇蹟之藥 健保署長:和病友一樣焦慮
生命無價,大部分人都同意。如果非得喊價,花多少錢挽救一條生命,才符合成本效益?這看似冷酷的問題,卻是各國健保決定給付藥品的主要考量,罕病藥物因此經常失去給付機會。健保共擬會將於本周舉行,討論是否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新藥。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這是目前數十位孩子重拾生命尊嚴的唯一有效藥品,盼望共擬會考量孩子福祉,因為健保精神就是在保障「萬一」,而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的機率。健保署長李伯璋、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的市場規模小,對藥商協廠的難度也較高,正努力說服藥廠與健保署達成風險分攤協議,「健保署和病友一樣焦慮」。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楊銘欽表示,罕病藥費不影響到其他總額分配,但因健保財務壓力仍影響罕病新藥納入給付,愈來愈難也愈來愈慢。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肌萎病友盼 給付罕病奇蹟之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最近走上街頭,因為藥物 「Spinraza」能挽救逐漸死亡的神經元細胞,讓他們即使只有一根手指還能動,也能表達自己,「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但藥費昂貴,健保給付尚待討論。病友請命,罕病家庭為大家承擔遺傳風險,如今有藥可用,需要社會支持。罕病基金會才過廿歲生日,這也是廿年來再度有病友為用藥走上街頭。Spinraza能讓神經細胞死亡按下停止鍵,被稱為奇蹟之藥,美國從二○一六年通過。台大醫院基因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全台至少約四十名患者符合用藥、平均一年需近四億元,但能讓患者和與一般孩子般成長,脫離被禁錮的人生。快三歲的「妞妞」熱情揮手,很難想像她是出生就被宣判活不過六個月的SMA寶寶。妞妞三個月大時成為全台第一位藥廠贊助「恩慈療法」個案,小小一支針反轉一家命運,一年注射三劑,配合居家復健,讓原本只能躺著、連吞口水都臉色發黑的妞妞能夠坐起來、小口進食、喊爸爸媽媽,努力學走路,一切就像奇蹟。藥有多「神奇」,來不及用藥的遺憾就有多深。劉爸爸的兩個兒子都患有SMA,廿年前確診後,他跑遍全台,試過各種方法都徒勞無功,眼睜睜看著兒子漸漸無法行走,尤其今年讀大一的小兒子連用手按鈕的力氣都失去了。最近看到及時用藥找回行動力的小病友,劉爸哽咽:「我真的好想把兒子塞回去重生一次。」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Spinraza是治療SMA首選,美國之後,歐盟、加拿大等陸細馬過審查與保險給付,台灣從最初共同參與研發計畫至今,卻因藥價等因素遲遲未納入健保。胡務亮和簡穎秀一同為SMA病童請命,建議健保能同意急迫性最高的第一、二型嚴重型患者,立即給藥治療,至於其他型別使用藥物,也希望社會保留開放討論的空間。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SMA病友期待健保保障「萬一」 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
生命無價,大部分人都同意。如果非得喊個價,花多少錢去挽救一條生命,才符合成本效益?這看似冷酷的問題,是世界各國健保決定是否給付藥品的主要考量,但藥價高昂的罕病藥物卻經常因此失去得到給付的機會。健保署審查新藥給付,主要是根據「ICER(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由醫藥品查驗中心參考藥廠提供資料、實證研究報告、各國給付情形提出,而健保專家會議和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參考這報告作出給付與否的決議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楊銘欽表示,ICER是新療法和現有療法成本和效益差異的比值,分子是「新藥價格貴多少」,分母是「新藥讓一個人多了幾年有品質的生命」,若小於三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就代表新療法符合成本效益,納入給付較無爭議。但楊銘欽表示,這種計算方式不適合評估罕病用藥,因為新藥比既有療法貴太多,ICER值很難小於三個GDP,因此2013年至2018年中,共擬會拒絕給付罕病用藥最大宗的理由就是「不符合成本效益」。楊銘欽指出,健保的罕病藥品支出總金額逐年成長,但近幾年罕病藥品支出的增幅卻逐年下降,從民國103年20%降到107年的10%,102年以後納入給付的罕病藥品只有個位數。楊銘欽表示,雖然罕病藥品是獨立預算,藥費並不影響到其他總額的點數,但健保財務壓力仍影響到罕病新藥納入給付,是愈來愈難、愈來愈慢。本周共擬會將討論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新藥,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台灣第一年用藥人數約30人,費用3.7億元,第五年是51人,費用約是4.3億元。針對早發型個案,新藥可顯著改善運動功能達41%,顯著增加30%無惡化存活率,降低47%死亡或永久性使用呼吸器的風險。報告中並未計算出台灣的ICER值,但引用蘇格蘭計算結果和結論:「即便新藥不具有高成本效益比,但對於改善第一型SMA的預期壽命結果是滿意的,且目前沒有其他有效治療,因此可接受在經濟分析中更高的不確定性。」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知道這個藥有效,為了讓更多病人能用藥,正努力與藥廠協商價格,「健保署和病友一樣焦慮。」根據醫藥品查驗中心提出的醫療科技評估報告,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雖然世界各國都看起來比台灣還要大方,其實各國實際支付藥價比檯面低,因為各國都與藥廠談妥了機密的風險分攤方案,達成財務或療效結果的某些協議。楊銘欽表示,風險分攤協議有許多做法,例如要求藥廠登錄每位用藥的病友,並且對於用藥療效做持續追蹤評估,在一定時間內若未達成預期的療效,就要按比率退回所申報的藥費。蔡淑鈴表示,相較於其他達成協議的國家,台灣因為市場規模小,協商難度高。現正努力說服藥廠與健保署達成風險分攤協議,希望盡快跟上其他先進國家腳步,回應SMA病友迫切需求。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這是目前數十位孩子重拾生命尊嚴的唯一能用的有效藥品,誠摯盼望這次共擬會能夠考量這些孩子的福祉,健保和藥廠能夠取得最好的共識,因為健保的精神就是在於保障「萬一」,而罕病就是這萬分之一的機率。
-
2019-12-16 科別.眼部
一旦近視無法回復 但醫師建議這個舉動延緩度數加深
「眼睛是靈魂之窗」,但衛福部國健署2017年針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視力監測調查,卻發現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達9%,小一學童迅速攀升到19.8%,小二倍數成長到近四成,小六時更高達七成。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表示,一旦近視就不可逆,且高度近視有失明的風險,而多從事戶外活動和減少近距離用眼,是減緩近視加深的最好方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今天舉辦學術研討會,針對「近視防治」進行醫師訓練課程,邀請吳佩昌發表「WHO近視與高度近視之衝擊報告」,報告中指出,50度就算近視,500度就算高度近視且可能併發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出血或退化,而有失明風險。吳佩昌表示,近視是眼軸拉長、變形,不可逆的疾病,且兒童、青少年一旦近視,度數增加很快。根據研究,國小、國中生每年近視增加100度,高中生每年增加50度,因此事先的預防以及延緩近視加深是防治近視的重點。台灣從1999年推行「學童視力保健五年計畫」後,學童視力不良率仍節節高昇,後根據文獻發現戶外活動為近視保護因子,因而推行「天天120」的活動,讓學童每天有120分鐘的時間進行活動。學童視力不良率也從2010年達到50%的最高峰後開始反轉,2018年降至44.8%。吳佩昌表示,重點是「戶外」活動,曾有研究若是從事「室內」活動,預防近視並無顯著的效果。且根據澳洲和新加坡的比較研究,澳洲學童一周從事戶外活動14小時,新加坡則為每周3小時;澳洲學童近視盛行率為3%,新加坡則為30%。另外,吳佩昌團隊也曾針對國內的近視介入教育計畫,發現每天增加80分鐘戶外時間,減少近視新發生比率達50%以上。吳佩昌表示,預防近視除了減少近距離用眼的危險因子,也要增加「戶外活動」的保護因子,因此他也倡議將「下課教室淨空」變成政策,以達到延緩學童近視的成效。
-
2019-1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副作用降至最低!名醫教你抓準劑量讓藥效剛好
【文、圖/摘自蘋果屋《自己的皮膚自己救!》,作者豊田雅彦】建議外用藥劑量為一個指尖日本外用類固醇的強度共分為五級,由強到弱依序為最強效(Strongest)、強效(Very Strong)、中效(Strong)、中弱效(Medium)以及弱效(Weak)。關於用藥原則第④與第⑤點,我再稍加補充說明如下。一般來說,一條5克的藥膏擠滿食指指尖(指尖關節長約2公分),這樣的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指尖單位」(FTU,Fingertip unit)。而1FTU可以塗滿的面積約為成人雙手的手掌,相當於體表面積的2%。雖然這個標準也會因患部範圍或症狀輕重而異,但我們仍可以「1FTU=0.5g=兩個手掌面積」來做為參考基準。外用類固醇強度分級表(日本)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藥膏的總容量也會影響指尖劑量的多寡。上述是以一條5克藥膏為例,但若藥膏容量有30克,那麼,軟管口徑相對會較大,一個指尖單位就會變成近兩倍的0.9克。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在使用外用藥時就不容易抓錯劑量了。「一開始先厚塗」,能節省用量又有效雖然大量使用外用藥有一定風險,但若擔心藥膏塗太多會沾到衣服就只擦一點點或薄薄塗上一層,反而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塗抹保濕產品亦然,最好還是以「厚塗」為原則,讓肌膚表面呈現水潤感。塗抹完畢若衛生紙能輕輕貼合在肌膚上,就是標準用量。另外,若只在紅腫部位擦藥,藥效也無法完全發揮。換言之,只要是有發炎跡象的地方,都應徹底塗上外用藥,以便加速療程、全面舒緩發炎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接下來說明七大原則中的第⑥點,不要亂吃或亂擦別人的藥。很多人家裡會有存放家人用剩處方藥的習慣,或收著朋友說很好用的處方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處方藥,會視每個人的病情、體質和身體狀況而不同。一旦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藥物,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務必只使用主治醫師為自己開立的處方藥。前面提到的第⑦點原則,也是一樣。目前市面上除了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局,消費者也可以在很多通路輕鬆購得含類固醇的止癢藥品。若真的不得不使用這類藥品,請先向藥劑師確認正確的用藥方式與療效,也最好先諮詢過主治醫師再使用,以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外用類固醇的建議劑量以一條5克的藥膏為例,於食指第一節(長度約2公分)的位置擠上藥膏。此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1FTU,可塗滿雙手的手掌。雙手手掌面積約佔人體表面積的2%。藥膏的正確塗法肌膚表面所見的患部,通常只是發炎區域的局部,藏在肌底的發炎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若只在表面輕輕點上藥膏,將無法讓藥效充分發揮。擦藥時要將藥膏完整覆蓋住患部,並延伸帶到周圍肌膚,才能加快消炎速度,並預防反覆發炎。
-
2019-12-16 養生.聰明飲食
適量喝牛奶 每日不逾480毫升
「英國醫學期刊」日前刊登一篇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顯示每日攝取超過二份乳製品,例如喝超過四八○毫升的全脂或脫脂牛奶,恐增加死亡風險,唯有適量攝取才有助降低總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潘文涵表示,牛奶營養價值高,富含飽和脂肪,而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中膽固醇,過量攝取確實會增加心臟病等風險。美國哈佛大學營養研究團隊,以三項大規模的世代追蹤研究(NHS、NHSII與HPFS)資料為基礎,共納入近廿二萬名美國人,以統計方法校正這群人的家族史、飲食型態、菸酒使用、更年期與更年期後激素使用情形等,再分析乳製品攝取量與死亡風險關聯。分析結果顯示,與每日攝取乳製品為○點八份者相比,每日攝取一點五份乳製品者的總死亡率略低百分之二,每日攝取二份者的死亡風險和攝取○點八份者一樣,但每日攝取量超過二份者死亡風險均提高。每日攝取二點八份死亡風險增加百分之二,攝取四點二份死亡風險增加百分之七;另,針對乳製品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每日攝取二份乳製品的民眾,罹患風險最低。研究中指的一份乳製品,係指二百四十毫升的全脂或脫脂牛奶、或六公克的鮮奶油(非黃油)、或一百廿毫升的冰淇淋、或卅毫升奶酪等。細究乳製品類別,飲用全脂牛奶者與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與癌症死亡率的風險顯著相關,若每天將一份乳製品改成堅果或豆類,能降低一成四總死亡率,改換成全穀類,則能降低一成一的總死亡率。潘文涵表示,該項研究與過去對奶類的理解沒衝突,適量攝取、也就是每日約二杯馬克杯的量,才能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他說,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各國飲食指南都曾建議選喝脫脂與低脂奶類。不過近年又因喝牛奶助降低肥胖與糖尿病風險等,再度放寬這項限制。衛福部國健署社區組營養科科長秦義華表示,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熱量攝取在兩千五百大卡以下者,包含多數成人與嬰幼兒,每日應攝取一點五份乳品,熱量需求更高者,則建議喝到二份,並未建議每日攝取量超過二份,未來也將積極倡議民眾飲食的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