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379
筆 文章
-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疫情怎解?陳建仁:優先採檢密切接觸者、高風險群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英國更是同時有高感染率與高死亡率。副總統陳建仁建議英國,有時普篩缺乏效率,也不符成本效益防疫措施,可針對密切接觸者與高風險群優先採檢。新冠防疫期間,陳建仁多次接受外媒專訪,討論我國處理武漢肺炎疫情的經驗、防疫策略等等。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日前也專訪陳建仁,總統府今刊出相關內容。「每日電訊報」指出,英國的疫情出現高感染率、高死亡率,詢問陳建仁是否有相關建議,普篩有幫助嗎?陳建仁表示,台灣未進行普篩,是因為在395個確診病例中,僅有14%是本土病例,在這55個本土病例中,僅有10例找不到感染源,可以清楚地追蹤到傳播鏈,所以不需要進行普篩。陳建仁說,但是只要出現大量未知感染源的病患時,就必須做普篩,只是有時普篩缺乏效率,也不符成本效益,而介於普篩和指定檢測之間,建議密切接觸者必須優先採檢,再來是高風險群,包括醫護人員、超市收銀員、公車及計程車等大眾運輸的司機等,因為這些人被感染的風險較高,必須先檢測,如果他們沒被感染,那麼別人也不會被感染。陳建仁表示,高風險人員檢測很重要,但必須先區分出哪些人是高風險群,哪些不是,包括感染者的同事或同學,也就是密切接觸者,絕對必須更謹慎地監測,否則花費很多時間,但效率卻很低,成效也不佳。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患者該怎麼選醫師?可優先考慮婦癌專科醫師
卵巢癌的發生曲線相較其他癌症緩和,但因不易早期發現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有鑑於此,婦產科醫師提醒,年過40歲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分之三 屬上皮性細胞癌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說,卵巢專司生育,每月排卵的同時會引起大量上皮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與長期的基因病變累積,可能使部分細胞漸漸癌化。因此,女性如果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而讓卵巢長期勞累工作,或者隨著年齡漸長累積較多發炎反應與基因病變,罹患卵巢癌的風險便會隨之提升。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主任趙安琪說,不同來源的癌化細胞可能演變為不同組織型態的惡性腫瘤,其中,漿液性腺癌源於輸卵管內細胞癌化再轉至卵巢,黏液性腺癌與腸道細胞有關,子宮內膜樣瘤及明亮細胞癌則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發生率變化小 推估與環境關係不大衛福部國健署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惡性腫瘤)發生率與死亡率排名均位居女性第七位。不過,健保數據顯示,近五年卵巢癌的發生率看似持平且無明顯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許多癌症伴隨大環境變化而增加,像是肺癌可能因空氣汙染、乳癌與子宮內膜癌因塑化劑暴露而使發生率上升,但卵巢癌發生率相對穩定,原因不明,或許它的發生與大環境較無直接相關。卵巢癌發生率未明顯增加,但同時,它也沒有好的早期篩檢工具,早期病人不易自覺,往往等到腹部有症狀才輾轉就醫。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我國104年至108年的主診斷為卵巢癌的患者所執行的檢驗檢查,以血液檢查腫瘤指數CA-125為最大宗,108年檢查件數總計25546件;其次為婦科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以及電腦斷層,分別為7710件與6779件。腫瘤指數CA-125 準確率不高賴鴻政說,婦科的腹部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都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工具,這兩種工具利用聲波與回聲原理偵測病灶,再透過儀器轉換成影像供醫事人員作為診斷參考。如果發現異常腫瘤,一般會追加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25。不過CA-125數值高或低的可能性多元,女性正值排卵期、罹患子宮內膜異位或卵巢癌時的數值可能升高,但卵巢癌患者測得的數值未必高,據統計,高達七成的早期患者測得的數值不高,即使是第三期以上患者,也有近半數人的數值不高。40歲以上 每年一次婦科超音波臨床上經常輔以電腦斷層檢查,評估癌細胞是否轉移至淋巴結與腹腔各處。少部分醫師會使用杜普勒超音波,藉由聲波檢視血管流速與阻力,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往往阻力較小。少部分醫師會透過腹腔鏡進到肚內確認病灶與切片。賴鴻政表示,健保數據顯示,高達八成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年紀在40歲以上,因此年過40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婦科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怎麼選醫師?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 可優先考慮卵巢癌治療該怎麼選擇醫院與醫師?根據健保署資料,六成五的民眾選擇赴醫學中心進行手術,三成民眾選擇區域醫院,僅有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接受化學治療時,七成一的民眾選擇醫學中心,二成八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三選擇地區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六成八的人選擇醫學中心,兩成九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建議,卵巢癌患者選擇手術醫師時,可優先選擇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在考慮作傳統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時,可諮詢擅長同樣術式的另位醫師意見,綜合評估再作最後決定。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補充,病人與醫師互動的感覺也相當重要,「感覺有緣、氣味相投最好」。另外,部分醫院有提供跨院合作,雙和醫院就針對部分居住較遠的卵巢癌患者,將其術後化療期間的追蹤交由其他地區醫師執行,血液檢查結果再回傳給主治醫師,如此有助減少患者舟車勞頓。不過趙安琪認為,卵巢癌復發率高,患者選定主治醫師後,盡量全程跟著該名醫師接受治療,如此醫師較能掌握患者病況,適時提供適切治療方式。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今年1月底世衛才宣告緊急事件 為時已晚
新冠肺炎防疫期間,世界衛生組織的示警動作引發正反兩派意見。副總統陳建仁表示,2009年H1N1新流感發生時,第一起病例出現後約一個月,世衛就宣告「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新冠肺炎病毒據說去年12月初就出現第一起病例,也有傳言是12月中,但世衛直到今年1月底才宣告PHEIC,為時已晚。防疫期間,陳建仁多次接受外媒專訪,討論我國處理武漢肺炎疫情的經驗、防疫策略等等。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日前專訪陳建仁,總統府今刊出相關內容。陳建仁說,亞洲國家受到新興傳染病衝擊的風險一向居高,當年SARS疫情爆發時,包括越南河內、新加坡、香港等等,都受到嚴重衝擊,這就是「生物定時炸彈」,新興疾病可能隨時出現,難以預料,所以亞洲國家都做了較好的防備,這也是香港及新加坡都做得很好的原因。南韓雖沒有歷經SARS疫情,但曾經爆發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疫情,因此也學到經驗。陳建仁認為,亞洲處於比歐美國家人民更危險的境地,每次都從災難中汲取教訓,但是隨著人與人的交流變得密切,世界似乎顯得越來越小,就像個地球村,大家都是一家人,當然要分享資訊,讓資訊透明,並快速知會大家,而這就是世衛的任務,世衛一旦收到警示,就必須有警覺立即行動,並迅速因應。陳建仁舉例,2003年爆發SARS疫情時,世衛建立了(PHEIC)警示制度,而2009年H1N1新流感發生時,第一起病例出現後約一個月,當時,只有三個國家受到衝擊,世衛就宣告PHEIC,所以全世界都進行快篩、準備藥物、研發疫苗,但是,這次的新冠病毒,據說去年12月初就出現第一起病例,也有傳言是12月中,但直到今年1月底世衛才宣告PHEIC。陳建仁說,當時,全世界已經有19個國家有病例,超過8000個確診案例,所以為時已晚。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避孕又可防癌 哈佛研究:服用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風險
卵巢癌被喻為婦女寧靜殺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每兩人中就有一人轉移,在國內婦癌死亡率中,僅次於子宮頸癌,嚴重危及女性健康。卵巢未休眠 恐致基因突變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卵巢癌患者以40歲以上女性居多,最近十年來,患者年輕化,應與提早確診有關。此外,生育率逐年下降,沒有懷孕、未生育過的女性變多,也增加了卵巢癌風險。鄭文芳指出,青春期開始卵巢功能成熟後,為孕育下一代而工作,如果初經早、又停經晚,中間沒有懷孕、哺育,卵巢始終處於忙碌狀態,就會增加罹癌風險。研究:口服避孕藥 降罹癌機率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台北博仁醫院海扶刀治療中心執行總監鄭丞傑表示,未曾生育過的女性,卵巢不得閒,一直排卵,卵泡不斷地破裂、修復,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此外,致癌物質也可能從卵泡的破裂處進入卵巢內,也提高致癌風險。「口服避孕藥可以避孕,又可防癌。」鄭丞傑說,國外不少醫學文獻證實,服用避孕藥物,可以減少罹患卵巢癌風險。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服用避孕藥一年,可降低一成卵巢癌罹患率,如果服用五年,則可降低五成罹患率。鄭丞傑建議,沒有懷孕、生育過的女性,或初經早(11足歲之前)、停經晚(52族歲後),及連續打針或服用排卵藥物一年以上等危險族群,最好在醫師評估下服用口服避孕藥物,讓卵巢暫時休息。三大婦癌 與基因遺傳相關「基因遺傳也是卵巢癌的原因之一。」鄭文芳說,從臨床分析,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三大婦癌幾乎可說是綁在一起,如果罹患乳癌,則日後出現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比一般女性要高出許多。鄭文芳指出,這三大婦癌均與兩大基因有關,在門診收治婦癌個案時,都會詢問家族女性成員是否也罹患相關癌症,如果一個家族出現兩名以上的乳癌、卵巢癌病患,就會強烈建議所有女性成員接受基因篩檢。是否預防性切除 須審慎評估由於卵巢癌成因迄今仍不明,因此無法有效預防,透過篩檢,瞭解基因是否突變,就成為唯一降低罹癌風險的方法。鄭文芳指出,如果基因篩檢報告證實帶有致癌基因,而患者年齡超過40歲,已無生育需求,也可考慮預防性切除卵巢。鄭文芳說,台大醫院已完成一、二十例預防性切除卵巢個案,均有遺傳家族致癌基因。年紀最輕的患者40歲,因為姊姊確診晚期卵巢癌,而有所警覺,經基因篩檢也證實自己帶有此基因,不想活在癌症陰影之下,決定還沒有罹癌前,就先切除卵巢。停經前切除 增骨鬆、心血管風險不過,停經之前就切除卵巢,茲事體大,除了心理層面之外,也會提高骨鬆、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少了雌激素保護,就容易罹患骨鬆及心血管疾病。鄭文芳建議,陷入兩難的女性,可先與醫師充分討論,得知利弊得失後,再做決定。如果選擇預防性切除,就必須定期回診,接受追蹤,並從飲食及運動著手,減少罹病風險。鄭丞傑則提醒,有卵巢家族病史的女性,除了考慮接受基因檢測,在35歲以後,每三至六個月回診追蹤,做一次陰道超波音及CA-125、HE4抽血檢查。另外,鄭丞傑也提供卵巢癌九大徵兆,包括,脹氣、腹部腫脹、下腹疼痛、停經後出血、消化不良及食欲減退、頻尿、體重異常減輕、腹水及四肢水腫,以及腹壁、肚臍、腹股溝、頸部等部位出現不正常腫塊,如出現上述症狀,務必提高警覺。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為何會出現「偽陰性」?專家揭5個可能原因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日前日本公主號一名武漢肺炎康復患者,二採陰性出院,返台後三採竟轉為陽性,引起再度傳染擔憂。針對病毒偽陰性問題,台灣醫學實驗室管理學會理事長、醫檢師蔡宗仁表示,採檢病毒量越多,越容易檢測出來,而病毒量又受患者病程、採檢部位等因素影響,後續核酸萃取也會影響結果判讀,提醒檢驗陰性的民眾別輕忽,短期仍要做好保護措施,以免感染他人。蔡宗仁受訪時說明,目前主要以咽喉拭子,採集上呼吸道檢體,拿出棉棒後,其上有病毒,必須先去活化,避免感染風險,再萃取病毒RNA核酸後,最後用自動分析儀─病毒即時定量系統(real-time RT-PCR)分析,把RNA核酸反轉錄成DNA,再放大分析訊號,判斷是陰性還是陽性。蔡宗仁表示,採檢病毒量越多,越容易檢測出來,受以下因素影響:(1)病毒自身特性和病人病程:武漢肺炎的病程仍不清楚,人體受到感染後,免疫系統會與病毒「輸贏」拉鋸,病毒數量會高高低低,若採檢時病人病毒量低,可能會偽陰性,因此不能馬上排除,必須多次採檢。(2)採檢位置:實際上,下呼吸道檢體是較好的檢體,但目前以上呼吸道的咽喉拭子為主,採檢較方便。若感染者的咽喉處病毒量太少,採檢時可能沒採到病毒,會出現假陰性,因此必須多檢驗幾次。(3)檢體保存和運送:新冠病毒是RNA病毒,離開人體後容易死亡和降解。運輸過程中要保持低溫,不過台灣採檢到實驗室距離短、時間快,難超過72小時,影響應不大。(4)試劑偵測極限一個病毒可能檢測不到,但當有一千個病毒時,那就檢測得到,這就是試劑的偵測極限。偵測極限取決於檢驗的方法原理,若新冠病毒核酸試劑的偵測極限越低,偵測敏感度越高,假陰性會越少。(5)病毒核酸抽取抽取病毒核酸過程,會受操作人員或者使用的試劑以及設備的不同而影響,若抽取核酸量太少,加上去病毒活化過程,機器也可能測不到。但可以透過品管措施來克服。蔡宗仁提醒,檢測結果不是0(陰性)就是100(陽性),也有可能各種因素而呈現偽陰性,只要是疑似接觸者,檢測後雖是陰性,短時內不要掉以輕心,仍要做好保護措施,以免感染他人。參考資料: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什麼會出現假陰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新冠病毒常見「氣溶膠傳播」! 這些公共區域都超級危險
-
2020-04-19 科別.精神.身心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1.3%,但與10年前比較,總失眠人口並未下降,尤其是高年長者和女性兩大群族,失眠比例都比以前高,但你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尤其是特殊族群該注意什麼嗎?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品君藥師說明,可參考美國著名的梅約診所對使用安眠藥物的建議,對於懷孕、準備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務必事前告知醫師,避免安眠藥物傷害胎兒或可能分泌進乳汁;安眠藥可能會增加老年人夜間跌倒和受傷的風險,若是高齡者或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可與醫師討論開立較低劑量的藥物。另外,一些特殊健康狀況,如:腎功能不好、低血壓、心律不整或有癲癇病史也需要事前告知醫師,因為某些藥物可能不適合,或會影響本來控制自身慢性疾病的藥物。 服用安眠藥原則 ① 須經醫師評估後才可使用安眠藥如果有失眠問題,請先去看診讓醫師進行全面檢查,像是神經內科、身心醫學科或家庭醫學科,服用藥物幾週後,再和醫師討論適當的後續治療計劃。 ② 閱讀用藥說明書詢問醫療院所,有無提供用藥說明書並詳細閱讀,如有其他疑問,也可詢問藥物諮詢的藥師。 ③ 在睡前才可服用安眠藥吃了安眠藥之後,可能會讓人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增加各種情況的風險,需在所有活動都結束後再服用。 ④ 確認有完整睡眠前才可服用安眠藥長效安眠藥須避免在午睡或小歇前使用,若是夜間醒來須再入睡者,可先諮詢醫師,開立較短效的安眠藥,避免藥效太長,影響醒來後的活動。 ⑤ 注意副作用如果在白天感到困倦或頭暈、遇到其他重大不適或意識障礙,應與醫生討論改變劑量/藥物或是否有藥物戒斷的問題。 ⑥ 避免飲酒酒精會增加藥丸的鎮靜作用。 ⑦ 嚴格按照醫師的指示一些處方安眠藥僅供短期使用。最重要的是不要服用比規定劑量更高的量,若藥袋上的劑量還無法讓你入睡,也不要在未與醫療人員諮詢前服用更多藥物。 ⑧ 停藥時小心當準備停止服用安眠藥時,須按照醫生或藥師的說明或藥袋上的標示進行,因為有些藥物必須減量再停藥;此外,在停止服用安眠藥後,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短暫的反彈性失眠症狀,一般會逐漸消失,如果過幾天後情況還是嚴重無法入睡,應聯繫醫師。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數羊了! 睡前吃這7種食物對助眠超管用 熬夜的累好難補回來? 5種營養素幫你恢復元氣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南亞返台有條件強制住防疫旅館
全球新冠肺炎蔓延,東南亞的疫情日趨嚴峻,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印尼確診數近6000人,泰國2700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強化對於東南亞入境者的管理措施,過去兩周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民眾,登機前須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住家環境不符規定,須入住防疫旅館。我國因應新冠肺炎陸續拉高邊境防線,3月下旬全面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但最怕匡列了大量居家檢疫者,但在家中的落實情形不夠嚴謹,使家內群聚感染與社區感染風險再升高。有鑑於此,今天零時起上路的新措施,要求過去兩周有歐美旅遊史的入境民眾,於登機前須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住家環境不符規定,就須入住防疫旅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起上述政策落實下來,早上入境班機當中,約有兩成旅客有入住防疫旅館的需求。莊人祥表示,有鑑於東南亞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比照歐美入境者,過去兩周有東南亞旅遊史的入境民眾,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果同住者有65歲以上、6歲以下或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或家中無專用套房可落實隔離,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經查資料申報不實者,最高可罰15萬元。
-
2020-04-18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期間該如何減重開心吃 6食物幫你控制熱量
「肥胖」恐為感染新冠肺炎和導致重症的高風險因素之一,為了防疫、減少群聚,許多人周末假日宅在家,心情鬱悶外,還追劇配零食變成「沙發馬鈴薯」,體重不斷上升,在防疫期間該如何減重開心吃?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建議,在防疫期間不妨採用以下6樣食物,可幫助您舒緩焦慮心情,還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1.毛豆:具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及膳食纖維,含有色胺酸可輔助生成安定神經的GABA神經傳導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對腦部有安定的作用,進而促進放鬆及消除緊張。若把毛豆仁拿來當零食吃的話,建議50公克為一日的分量,取代部分蛋白質來源的攝取。2.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菜、韭菜等。富含膳食纖維,還含有維生素 B 群可安定神經,幫助安眠、減緩壓力、撫平情緒。3.香蕉:富含膳食纖維及果寡糖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也含有色胺酸及維生素B6也可幫助放鬆神經。若想減重,不要選擇熟透的香蕉,且須注意水果分量的控制,即一天的份量建議吃2根小香蕉即可,當點心分餐次食用。4.奇異果:含有大量維生素、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E、鈣、鎂等營養素。可幫助腸胃蠕動、安定神經。維生素C、E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還可幫助肌膚修復,可解決減重時因缺乏部分營養所導致的肌膚問題。5.黑巧克力:建議可挑選70%~90%的無糖黑巧克力,富含多酚類抗氧化物質,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活化腦部細胞。另含豐富的鎂、鉀、維生素及C及可可鹼,都有不錯安定神經的效果,其中可可鹼具有使人情緒興奮、抗抑鬱的作用。6.燕麥: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糖,可以幫助腸道蠕動。燕麥的麩醯胺酸可合成GABA使腦部放鬆。燕麥吃下去後燕麥纖維會吸收水分在腸胃裡膨脹,增加飽足感及延長胃排空的時間。但需提醒燕麥的熱量並不低, 100g的即食燕麥片熱量為406大卡,若想吃燕麥減肥,記得要挑選無糖及注意吃的分量,可用燕麥粥兩碗來取代一碗白米飯。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四天三度0確診! 醫:強化兩作為 可及早發酷碰券
經濟部日前表示,如果國內連續一周新冠肺炎零確診,用以振興內需的「酷碰折扣券」就有機會上路,指揮中心亦表示以此為目標。我國近四天三度零確診,振奮人心,酷碰券發放也愈來愈有希望。有醫師表示,我國目前並未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如果能同時經由疫調加強尋找無症狀感染者、強化對居家隔離與居家檢疫者的監測,酷碰券就可及早發放。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中醫附醫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在清明連假之前,我國每周新增病例當中,約有11%屬零星社區感染。如果後續每周的新增病例裏頭,社區感染者的占率小於這個數字,那麼就代表疫情獲得控制。他說,自清明連續假期至明天將滿兩周,我國擴大篩檢卻未篩出更多病例,顯示國內似乎沒有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過仍須注意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傳染風險。王任賢表示,我國針對確診者的疫調,應擴大匡列確診者發病前三天接觸過的人,因為接近發病前可能已具傳染性而傳給他人。同時,針對居家隔離者與居家檢疫者,當他們配合完成兩周隔離後,應再次接受採檢,並將自主健康管理七天延長至兩周,如此更能確保風險不外擴。「作足這些措施,酷碰券就應趕快發,振興國內經濟且節省紓困金」。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新冠肺炎潛伏期抓在兩周左右較保險,如果國內連續兩周都沒有確診病例,代表社區感染者微乎其微,酷碰券就可發放。但外出民眾仍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與呼吸道咳嗽禮節等,以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
2020-04-18 科別.新陳代謝
上班過勞危害健康不分國界 甲狀腺功能恐受威脅
你1天工作幾小時呢?趕緊檢視一下自己的工作時間,因為最近有個研究表示,每周工作53至83小時的成年人,發生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比起每周工作36至42小時的成年人高出2倍左右,研究發表在《內分泌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甲狀腺功能低下會引起疲勞、憂鬱、經常感覺冷和體重增加,也是造成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160名韓國全職工作者的數據,對他們進行血液檢測,以便讓研究人員觀察其甲狀腺功能。 研究發現,工作時數每增加10小時,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就會變高。而甲狀腺功能低下對女性的影響大過於男性,但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工作雖然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增加有關,但不受工作者的性別或社會經濟狀況影響。韓國國立癌症中心Young Ki Lee博士表示,過勞是個普遍的問題,威脅著全世界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而據他們所知,這項研究是首度發現長時間工作與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關的研究,不過,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確定長時間工作是否真的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Young Ki Lee博士表示,如果兩者間的確存在因果關係,這個論點就可以成為基礎,建議減少工作時間,以改善甲狀腺功能低下。此外,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檢查方式,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篩檢納入健康檢查中。編輯:陳盈臻★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5老有1跌,10跌有3傷」,據統計,每3名老人就有1人每年至少跌倒1次,其中1成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跌倒造成的後遺症約有3成外傷,嚴重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失能。老人跌倒後也常會有心理創傷,變得不敢活動、外出或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更無力衰弱、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家中有長者的民眾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說,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造成,可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預防。環境因素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老人最常跌傷的地方是浴室及廁所,戶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建議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清除平常行經路線障礙物,並在家具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降低地面與門檻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長者常在半夜上廁所,建議在長者房間設廁所或裝便盆。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周伯翰說,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健行時則用登山杖,長者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降低跌倒風險,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可先在床邊坐1分鐘,防止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看橘世代更多新聞【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留心殯葬蟑螂/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留遺憾
從容老後系列1人生老化仿若四季輪替無可迴避,但我們總是等到父母生病、至親離世的那一刻才發現,我們還沒準備好告別,措手不及的結果,常徒留遺憾。《橘世代》相信,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為讓人生最後有尊嚴、有品質,我們將從這一期周報開始,不定期為讀者梳理關於遺產繼承、節稅、醫療決定、安葬儀式、長照等必知重點,和您一起透過他人的故事、獲取老後知能、思考人生,為自己「從容老後」做準備。「國標舞女王」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與死神搏鬥45天後,等不到換心機會病逝,留下摯愛的4歲幼女與丈夫辛龍。才44歲,劉真走得意外,走得讓人不捨;只因手術過程中不可預知的風險。原來,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面對不可知的這天,你準備好了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居多。多數的人不會想得如此深遠,當被命運推著必須面對時,常不知所措。以下的案例,也許就是現實情境的縮影。就在今年清明節前2天,「小陳」接到大學同學傳來的訊息,班上一名同學平日身體看來很健康,卻在參加一項田野活動時腦溢血,雖立即送醫,但出血狀況嚴重無法救回。事情來得突然,意外發生時,同學的妻女正好都在國外,專程趕回善後,卻茫然不知所措。父逝措手不及 醫院遇上「救兵」同學妻女的慌亂心情,小陳也曾有過;時間拉回10多年前,小陳的父親中風臥床多年後又罹患大腸癌,理智上,小陳雖然知道終有和父親揮別的一天,但他始終不願面對現實,家人間也有意無意的迴避談父親身後事。該來的終歸會來,當這天到來時,完全沒有準備好的小陳,頓時慌了手腳。父親遺體送到太平間後,小陳的腦筋一片空白,後事要怎麼處理?全無頭緒。就在這個時候,葬儀社的人出現了,熱心指點一些該注意的禮儀,表示可以協助後事。不知所措的小陳看到救兵,沒有多想就答應下來,2天後,他請對方說明後事細節,對方就是不肯清楚說明,不斷的拍胸保證要他放心,表示所有費用會開收據。殯葬蟑螂插手 優良業者不敢接和喪家說明清楚細節有這麼難嗎?冷靜下來的小陳這時才覺得怪怪的,打聽後才知道自己遇到「殯葬蟑螂」,他們有些是無照業者,有些是專門在太平間守候「獵取」喪家再轉介給殯葬業者的中間客。擔心自己上了賊船,小陳詢問曾有處理親人後事經驗的同事,同事告訴他社會局都有推薦優良業者的名單。小陳找上其中一家業者,接待的店面簡陋到不行,外觀實在很難和優良兩字連結,說明來意後,接待的老先生像在做身家調查,問清楚小陳對父親後事的想法後說,「明天會把基本該有的項目及每筆花費條列,不想要的就刪,想加的再加」。小陳是家中獨子,老先生在臨走時還交代,喪事不同於婚事,很多禮儀是以男性為主,例如骨灰罐的選擇,他要求一定要兒子挑選,女兒沒有說話的分。幾天後,小陳拿著明細單再度上門,交談過程中,小陳和老先生談起父親過世當晚送到太平間的事,老先生立刻表明不接小陳這個案,因為他曾被「殯葬蟑螂」指責破壞行規砸店,「還不只一次」,「就因為一再被砸,乾脆不修店面」。老先生很直白的告訴小陳,每個行業都有不肖業者,殯葬這行也不例外,原因很簡單,「誰會希望家裡常不幸死人?」 既然生意只做一次能撈就撈。解約找人協調 5萬紅包才放手「真的是上了賊船」,小陳找來對方談解約,對方卻耍橫,指小陳這個要求是觸霉頭,小陳被逼無奈,透過關係請來殯儀館館長居間協調。對方礙於館長情面答應放手,但要求給5萬元紅包改運,小陳忍痛答應,才讓父親後事圓滿解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路,但是多數人都和小陳一樣,認為「這天不會這麼快就到來」,不願也不曾去想。但這天終究會來,「超前準備」才不會遺憾。【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8 橘世代.好野橘
家庭主婦理財 先鎖緊漏財水龍頭
在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下,男女間的財務也平等了嗎?《經濟學人》3月發布的「玻璃天花板(女性職場平等)」指數顯示,亞洲國家女性職場位階仍大幅落後男性,也潛藏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針對男女的財務問題,《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作者李雅雯認為,每位女性都應該學習理財,尤其是家庭主婦,才不會讓自己在家庭中淪為弱勢角色。擺脫弱勢角色 理財自己來《經濟學人》針對29個國家調查女性職場平等狀況,總分為100分,當中冰島分數最高,拿到80分,為兩性職場最平等的國家;前3名分別為冰島、瑞典、芬蘭,顯示北歐國家的男女最為平等。值得注意的是,29國中僅有2個是亞洲國家,包含南韓和日本,且都敬陪末座,分別是倒數第1、2名,分數都不到40分。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亞洲國家深耕,包括台灣也有相同狀況。根據中研院的「女性工作時數與家庭滿意度」研究指出,台灣25到59歲已婚女性的幸福感,有全職工作的人高於兼職或沒有工作的人。這樣說起來,難道家庭主婦就一定會比較不快樂嗎?李雅雯認為,家庭主婦的幸福感一部分來自於對金錢的掌控,她發現身邊許多家庭主婦的朋友,沒有任何兼職,都是仰賴丈夫提供經濟支援,長久下來容易形成家庭地位不平等,甚至常常因為金錢問題產生爭吵。因此,沒有經濟來源的家庭主婦,應該試著學習投資理財,才能創造自我對金錢的安全感。掌握家庭財務 從記帳開始對於不熟悉理財的家庭主婦,多半很排斥談投資,因為不在行,所以索性都交給丈夫處理。李雅雯建議,對於理財新手來說,可以先從「記帳」開始,知道家庭的開銷和金錢流向,找出財務的破洞加以改善。以李雅雯的例子來看,開始記帳後,針對不必要的開銷做節約,1年為家庭省下10多萬元的支出。「記帳的重點在於,可以知道家庭1年共花了多少錢,然後可以回推到60歲時退休階段,大概會花多少錢,需要多少現金存量。下一步就可以規畫出,每個月要存多少錢、投資目標的殖利率需要多少。」李雅雯補充。家庭主婦也可以利用在家的碎片時間學習理財,建議可以從看書、看財經網站或手機App等入手。李雅雯觀察,身邊的家庭主婦朋友,主要投資都偏保守,大部分都以保險、房地產和儲蓄險為主。「很多家庭主婦很愛買儲蓄險,6年到期後就再買1張,從利率7到8%買到現在剩2%多,主要還是因為她們不太會投資,所以覺得買儲蓄險最安全。」李雅雯認為,過度保守可能難敵未來的通膨,建議可以先累積投資知識,再開始逐步增加風險性資產的比率。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熟齡理財指南↘↘↘】。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現金流夠用就好!真正的存股高手這樣做。退休太依賴政府 日本「下流老人」湧現。別再只買儲蓄險!2020理財新計畫 一步驟放大退休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8 科別.精神.身心
失智、憂鬱傻傻分不清楚? 這些警訊症狀要注意
經歷一輩子打拼工作、養兒育女的辛勞後,成功老化是所有老年民眾的期盼。然而,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狀態會因為功能退化、生理疾病、環境壓力等因素發生改變,如何維持「認知功能」和做好「情緒調適」,是老年心理衛生非常重要的課題。 草屯療養院老人精神醫學組高靜玲醫師表示,開始忘東忘西,或是因為時間地點等方向感不好,而迷路的狀態,基本上,都可能處於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症前兆,若是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高過九成,所以提醒大家多關心長輩,把握治療時機很大的機會,可以延遲老化保持健康。高靜玲醫師表示,做好「情緒調適」,也是成功老化的重要課題。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達約20%,女性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一倍。老年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心情低落以外,很多是以身體不適來表現,導致個案不斷的就醫做檢查。高靜玲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民眾聽到「認知功能」,首先都會聯想到記憶力。「認知功能」除了記憶力之外,同時,還包含了注意力與方向感,是銀髮族能夠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高靜玲提醒,老年憂鬱症,有可能發生暫時性的認知功能變差,例如記憶衰退及反應遲鈍,而被一般人誤認為是失智症。當懷疑家中長輩有老年憂鬱或失智的徵兆時,及早就醫診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長輩疑似失智了 去醫院該掛哪一科? 你失智風險有多高? 從2地方就能窺知一二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巴西11人傳用奎寧喪命 張上淳:我國建議劑量相對安全
美國總統川普倡議使用奎寧類藥物治療新冠肺炎,但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卻在4月7日悄悄將建議醫師使用奎寧指南撤除;巴西近期發表一個小型臨床試驗結果,有11名確診案例連續6天使用奎寧類藥物後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各國建議使用量不同,但我國的建議量是相對安全且恰當的劑量。張上淳表示,當初將奎寧類藥物納入治療暫行指引中就已經就知道,奎寧類藥物可能會出現心臟的副作用,加上這些患者若是本來就有一些疾病,會讓該副作用加深,特別是劑量有影響。過去有些國家使用較高劑量,也有合併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張上淳表示,奎寧類藥物是風濕免疫疾病常用藥物,專家小組也諮詢風濕免疫科的醫師,加上諮詢藥物動力學專家,因此國內是比較恰當安全的建議使用方式;目前國內提出的指引,有要求醫師告知病人相關風險,現在依照建議的劑量使用,目前還沒有遇到有副作用狀況出現。張上淳表示,要有群體免疫至少要六、七成的人感染才有集體免疫的效果。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員缺口罩常接觸居家隔離者 陳時中:正在擬定辦
餐食外送員可能接觸到居家隔離者或居家檢疫者,但中央政府與公司均未配給足夠的口罩等防疫物資,且對於送餐對象是否是高風險身分毫不知情,身陷感染風險。指揮中心表示,外送、郵遞確實可能有機會跟不特定對象接觸,正在擬定辦法。台北市美食外送產業工會乘載多名勞工的恐懼與投訴,今天赴疾病管制署向指揮中心陳情,籲請中央出面協助,期盼指揮中心運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賦予的權力,要求外送公司提供外送員充分的防疫物資,並讓外送員獲得更多防疫資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外送、郵遞確實可能有機會跟不特定對象接觸,從指揮中心的角度而言,雖考量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有保密需要,但也不能排除外送員風險。「我們正在擬定辦法,將找外送產業協商,如果可行就會發布。」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洗完手該用紙巾擦還是烘手機?研究指這個方式較能移除病原體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洗完手之後,應該使用紙巾擦乾手部,以避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研究發現,和烘手機相比,紙巾擦手比較能移除因手部沒徹底洗淨而殘留的病原體。全球衛生當局都異口同聲強調在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防疫作戰中,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的重要性。這波疫情已經造成全球超過14萬4000人死亡。受到汙染的手是細菌傳播的主要途徑,藉由手部接觸將病原體散播到門把、水龍頭等物體表面,人們在碰觸這些物體表面後,再用手來摸臉而導致感染。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和里茲教學醫院全民健保信託基金(Leeds Teaching HospitalsNHS Trust)合作的一項小型研究顯示,如果沒有適當洗手,以紙巾擦乾是移除手上殘留微生物比較有效的方式。以里茲大學的穆拉(Ines Moura )為首的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相信我們的研究結果和控制目前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有關聯。」「洗完手後乾燥手部的方式應該以紙巾擦拭比較好,如此可以降低病毒汙染和傳播的風險」。在研究中,4名志願者的手中有噬菌體,他們在洗手時未把噬菌體洗掉。噬菌體是一種病毒,能夠感染細菌,但對人體無害。然後他們以紙巾或烘手機乾燥手部,再觸摸門把、電話、階梯扶手、聽診器等物體表面。研究人員發現紙巾和烘手機乾燥手部都可降低手部汙染。但在取樣的11個物體表面中的10個發現到,烘手機乾燥手部後遺留的環境汙染比較多。用烘手機乾燥手部後觸摸的表面全都發現微生物,汙染程度平均是使用紙巾乾燥手部的10倍高。這項研究原本預定在今年的歐洲臨床微生物暨感染症會議(European Congress on Clinical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ECCMID)上發表,但這項原訂本月在巴黎舉行的會議因疫情關係取消。
-
2020-04-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疫情無法探視 家屬:解禁時不知我父親還在不在?
「我很久沒見到我父親了。」媒體人戚海倫高齡90多歲的父親,住在新北市私人長照機構,從2月中機構開始陸續「溫馨提醒」、「超前部署」禁止親屬探視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父親。戚海倫表示,她充分理解為何機構必須這樣,因為裡面住著的都是年長、或行動不方便的長輩,外人進出,會增加住民的感染風險,安養中心擔心會出事,只好禁止所有家屬探視;但站在家屬立場,心情是沉重兩難的。她表示,就算想要麻煩裡面的照顧人員幫忙,看是否可以視訊,但說實話,她還沒有嘗試過;主要是因為機構照顧人力有限。她說,以她父親住的六人房為例,她父親的身體狀況,過去拿手機讓他看其他家人照片,都看不太清楚,根本沒有能力自己操作這些器材,若每個住客都要求要視訊,一人五分鐘、十分鐘,護理人員根本就不需要做事了。戚海倫說,當然和機構都有充分、密切的聯繫,每個月還是定期要到機構去繳費,但父親住在六樓,機構辦公室住八樓,這兩層樓是家屬心中最遙遠的距離,家屬的心情是很心酸無奈的。她表示,父親高齡,行動不方便、插著鼻胃管、重聽。話也說的不清楚,過去每一兩天,她都會順道繞去抱抱父親,跟他說說話,就算言語不清楚,但老人家神智清楚,看到家人也開心;就算探視時,父親正在睡覺也沒關係,也能為他添被添衣。戚海倫說,父親並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為何家人這麼久沒有來看他,過去當她工作出國時,父親捨不得、常假裝不認識她,但現在她會想,會不會有一天,父親真的不認識她了,甚至擔心等到疫情過後解禁探視時,不知道父親還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