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630
筆 文章
-
-
2022-03-06 養生.聰明飲食
追蹤30年人近10萬人研究:橄欖油降心臟病、神經退化死亡風險
最新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半湯匙橄欖油,可以保護心臟,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達五分之一,也能降低罹患癌症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機率。這項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的研究,旨在推廣地中海飲食的益處。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檢視過去30年、蒐集超過9萬人的數據(60,582名女性和31,801名男性)。所有參與者在1990年研究開始時,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他們每四年接受一次關於飲食的問卷,詢問過去一年中食用特定食物的頻率,以及烹飪使用的脂肪類型。在研究追蹤的28年期間,參與者中有36,856人死亡。科學家將每天食用超過7克橄欖油(相當於半湯匙)的人,與每天食用少於4.5克的人相較,食用超過7克橄欖油的人,心臟病或中風等死亡風險降低了19%;癌症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風險降低了18%;死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機率下降了29%。科學家還發現,每天以10克橄欖油取代其他脂肪(如人造奶油、奶油),可使總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降低8-34%。使用其他種類植物油,則未看到明顯好處。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3-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自助餐群聚+5 擴及旅遊團
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新增八名本土病例,有三例為桃園米迪幼兒園相關個案,五例為高雄自助餐女員工家庭群聚擴大,更出現旅遊團染疫。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旅遊團仍須進一步釐清感染源頭,預估傳播鏈已經傳染二至三波。專家呼籲,國內旅遊有跨縣市移動風險,呼籲長者應自主快篩及施打三劑疫苗再出團。日前高雄一名自助餐店員確診,昨發現其父母、姊姊共三位家人確診,且父母參加旅行團中,又有兩位同車成員染疫,分屬台南及新北,全案累計六人確診。莊人祥表示,旅行團同車共卅六人,於二月廿日至廿二日出遊,有四人篩檢陽性,餘卅二人陰性,「研判四人在旅途中有共同暴露的感染源,須進一步釐清。」莊人祥指出,自助餐店員的母親(案二○八六一)於二月廿四日有症狀,疑最早發病,但仍須進行血清抗體調查釐清,不排除有更早的感染源,預估傳播鏈已傳染二至三波,包含個案傳染給旅行團、團員相互感染、團員返家後傳染給家人等。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許多退休長輩族群參加國內旅遊團,而且三月七日邊境將鬆綁,為避免跨縣市與長者風險提升,出團前應盡快加強長者疫苗施打、自主快篩。何美鄉建議,長輩旅行團欲降低重症風險,最好打過三劑再出團,或旅行團可以開辦「快篩陰性出團」、「打過三劑出團」等安心旅遊方案。莊人祥表示,旅行團確診四名成員皆為六十歲以上,有兩人打過二劑疫苗,兩人打過三劑疫苗,屬無症狀及輕症。他表示,指揮中心呼籲長者盡快接種疫苗,但成員出團前是否一律自主快篩才放行?目前社區感染尚未廣泛流行,僅呼籲有症狀不應出團,回家後有相關症狀應就醫或快篩。
-
2022-03-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經濟的起飛、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食物取得便利以及飲食西化之影響等,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39年;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台灣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自民國95年起腸癌罹患率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罹患腸癌 8成與生活習慣有關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美玲表示,腸癌症狀常與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20%是和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其餘80%是與(1)高油脂飲食、(2)低纖維攝取、(3)肥胖、(4)缺乏運動、(5)吸菸、(6)生活習慣等有關。 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 跟著「我的餐盤」吃在飲食保健上,基本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趙美玲營養師建議,可搭配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多選用全榖雜糧類,每天至少佔有1/3的天然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之補充;在蛋白質部分,可優先選擇植物性或脂肪含量較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其製品、魚,海鮮、瘦肉等,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過的食物(如:油炸、加工製品、肥肉、動物外皮等)。在烹調方面多選用清蒸、水煮、川燙、少醬料;水分的補充建議至少每公斤體重30ml,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培養運動習慣、規律排便),才能遠離疾病的風險。 預防腸癌上身 良好飲食概念+生活習慣不可少 若要預防腸癌,保健從日常開始,趙美玲營養師提醒,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至少滿足「三蔬二果」之概念,亦可搭配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五穀、地瓜、南瓜等,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製品;烹調選購技巧採清蒸、水煮、少油炸、少醬料,且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如:慢跑、走路等),適量飲酒,不抽菸,才能「腸」保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跨縣市旅遊團確診再逢邊境解封 專家呼籲做三點才出團
高雄自助餐個案延伸旅行團個案,全案累計6人確診。研判第一波傳染給旅行團成員,第二波傳染給同車人員,第三波則透過成員返家後傳染給家人。專家表示,國內旅遊夯,許多退休長輩族群出團,加上3月7日開放邊境,應盡快加強長者的疫苗施打、自主快篩、呼籲跨縣市盡快盤點量能因應。為避免旅行團跨縣市感染,加上團員多為年長者,是否規定旅行團出發跟回來一律自主快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社區感染非屬於廣泛流行情況,僅呼籲有症狀不應出團,回來後有相關症狀則應就醫或快篩。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則表示,最根本仍然是要呼籲長者打滿三劑疫苗,尤其這次確診的60歲、70歲長者都有打過二至三劑疫苗,且為無症狀、輕症等,就能降低重症風險,最好打過三劑再出團,或鼓勵旅行團可以開辦「快篩陰性出團」、「打過三劑出團」等安心旅遊方案,雖然無法完全預防感染,但風險會大大降低。除國內旅遊有跨縣市風險外,3月7日境外邊境開放時間將近,各縣市也要加緊腳步盤點醫療及檢疫量能,尤其輕症、無症狀、健康無慢性病或施打過疫苗長者,也無須強制隔離10日或在院治療多日,可以縮短至5日、3日不等,要醫院隨時有病床能因應收治Omicron暴增型的染疫個案,全面圍堵成為下一個香港。
-
2022-03-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夫妻參加旅遊團雙染疫 同遊覽車已4人中鏢
高雄市今天新增3例本土確診病例,是源自昨天公布個案自助餐女店員家庭群聚,其中案20860及20861是對夫妻,是女店員親屬,20862是女店員同住家人,確診的4人日前都曾赴花東旅遊,而染疫夫妻檔又另參加的屏東東港旅遊團,結果同團另有一名新北及台南團員也確診。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昨天公布的女店員2月20到24日曾參加北部旅遊,確診後往前追出,案20860、20861、20862也染疫,20860、20861夫婦曾加北部旅遊,同團另有名台南及新北團員確診,研判旅遊團這四案有共同感染源,必須跨縣市疫調,到底感染源是發生在車上,還是北部旅遊地點。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案20860、20861 與昨天公布的女店員是親屬,都在自助餐店工作,女店員與新確診的三名親人有花東旅遊史,往前溯源疫調另發現,20860及20860夫妻另參加2月20至2月24日屏東東港出發的旅遊團。據疫調顯示,高雄染疫夫妻坐在遊覽車前面,新北及台南染疫團員坐後面,車上有卡拉OK,研判可能因此有接觸傳染,或脫口罩飲食時造成感染風險。這對夫妻Ct值分別是19.6及21.7,3月5日檢出。新北及台南二個個案Ct值分別24及21,確診的四人Ct值很接近,類似同一波段感染。共同的感染波段可能來自於旅遊,也許是餐飲或住宿,因涉及跨縣市,還在追蹤中。
-
2022-03-05 新聞.元氣新聞
獨/陳時中昨晚溝通部分負擔 醫改會提10項應公開資訊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進入緊鑼密鼓階段。衛福部長陳時中為了解各界想法,昨晚邀請民間團體會面溝通,會面時間約兩個多小時。參與會議的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說,昨與陳時中會面暢談部分負擔調整議題,陳時中態度十分開放,但現場並未提出衛福部目前可能考慮調整的腹案,但醫改會具體親自向陳時中提出10項應公開的資訊清單,盼部分負擔調整應要實證基礎,再來說服民眾。劉淑瓊說,昨與陳時中會面親自表達,陳時中本周一與醫界代表會面後,因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反對第二、第三次慢箋部分負擔多收100元,但沒過幾天,陳時中就公開透露可能不收的訊息,最後若真的不收,「那一定要把道理說清楚」,調整方向為何與當初健保署提出方案的利基點不同?不然為何僅聽醫界的意見,不顧民間團體對部分負擔調整的看法。「如果沒有任何證據、數據支持陳時中調整部份負擔,那他做的任何決定都會被抱怨、被指責。」劉淑瓊說,衛福部「開大門、走大路」這是十分重要的,不應藉由私下交換或有人抱怨,政策就加以轉彎,希望衛福部提供相關數據作為部分負擔調整的依據。舉例來說,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部分負擔,將針對檢傷分類第四、第五級輕症患者加收800元及600元。劉淑瓊說,提出此調整項目時,健保署應先提供夜間及例假日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就醫,且屬於第四、第五級患者人數,若人數比平常日多,凸顯可能是夜間及例假日時,基層診所開診率不高,同時未教育民眾平時自我照顧的重要性,造成民眾生病時,須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急診就醫。「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調整第四、第五級患者部分負擔,這樣說的通嗎?」劉淑瓊說,調整部分負擔時,若只是溝通,沒有相關實證數據,陳時中是無法給出承諾的,且可能進退失據,被外界認為是大小眼。昨晚會面時,醫改會也向陳時中提出10項應公開資訊。劉淑瓊說,經盤點各界要求健保署應公開資訊,包括,第一、2002、2005、2017年歷次部分負擔整後,其醫療利用的轉變、政策成效分析與影響報告;第二、慢性病連續病處方箋開立率與釋出率,近年趨勢及檢討報告;第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上開立不可替代章的現況。第四、不同疾病就醫需求或民眾就醫習慣,在政策調整後,會增加多少醫療費用;第五、應就受調整影響為高風險特定群體,如經濟上的邊緣戶、領慢箋的病人、多重慢性病人等,提出就醫可近性、公平性的風險評估報告。第六、提出在健保重大政策調整實施,如費率調整、部分負擔調整後,不同層級在五級檢傷分級的急診醫療利用情況。第七、假日與夜問不同檢傷分級之統計與變化,及基層假日開診率等趨勢與檢討報告;第八、教育民眾自我照護與就醫識能的指引;第九、近年檢驗檢查支付費用上升,對健保總額財務影響的原因分析、評估報告與改革;第十、針對藥品與檢驗檢查,非必要(並不一定是重複的)統計報告。劉淑瓊說,台灣是多元民主社會,「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是屬於一種政治決策,這都可以接受。」但做政治決策應是要建立在理性、科學實證的數據分析上,才能達到真正溝通的成效。
-
2022-03-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例為3例男性5例女性 境外72例
國內新增8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例本土個案及72例境外移入(41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3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26例男性、4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11例)、加拿大(6例)、香港(5例)、越南(4例)、美國(3例)、日本及韓國(各2例)、馬來西亞、土耳其、印度、英國、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法國、新加坡、義大利、史瓦帝尼、南非、多明尼加及墨西哥(各1例)移入,另26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9日至3月4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416,04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395,029例排除),其中20,797例確診,分別為5,284例境外移入,15,45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4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熟齡族隱形殺手!「骨質疏鬆」 靠牆站就能檢測
俗話說:「人老骨頭脆」,意思指上了年紀後,骨質流失過多導致骨骼變得脆弱,稍微一個跌倒、外力撞擊、彎腰搬提重物,甚至打噴嚏就會引起骨折,全身劇烈疼痛。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顛峰,之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每年流失骨量0.5%至1%,應該趁年輕時存骨本,才能有效顧老本。季節交替之際,一名病患因咳嗽太用力導致胸痛,就醫發現竟是胸椎骨折!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分享門診案例,骨質疏鬆被喻為「熟齡族的隱形殺手」,平時並無特別明顯症狀,等到骨質流失出現背痛或骨折才知嚴重性。根據統計,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最常出現在髖部、脊椎和手腕,又以老年人髖部骨折最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骨質密度與年齡、性別相關,但年輕人若是生活習慣不佳、長期減重、缺乏運動等,小心成為罹患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呢?Q1:骨質疏鬆的原因是什麼? A:年齡老化造成對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的活化減少,身體造骨能力下降,生長趕不上流失速度,使骨密度逐漸降低、結構變差。當骨質內的孔隙變大、骨骼密度變小,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就容易有骨折的情形發生。Q2: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的好發族群? A:50歲以上的女性。女性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分泌急遽減少,易加速骨質流失;雌激素對骨骼有保護作用,停經婦女罹患骨質疏鬆高出男性好幾倍。而歷經懷孕、哺乳過程的女性,大部分都會缺鈣,影響骨骼健康。Q3:怎麼預防骨質疏鬆保骨本? A:首先作息和飲食要正常,戒菸酒、多補充鈣質食物,最重要的是保持適度運動。護理師周珈汶說明,長期久坐不活動,骨質便會流失,出門運動順便日曬補充維他命D,促進身體鈣質的吸收。負重、肌力訓練可以改變骨質密度,快走、爬樓梯、慢跑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有症狀的患者,運動前先請醫師評估,避免運動傷害。Q4:如何從飲食下手,增加骨質密度? A:選擇高鈣的食物維持骨骼強健,例如:鮮奶、乳製品、小魚乾、黑芝麻、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注意低鹽低糖低脂原則,避免過多的鹽、糖和脂肪影響鈣質吸收。另可多攝取菇類、豆漿、鮭魚、雞蛋等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調節骨質的生成。Q5:還有哪些注意事項,避免嚴重骨折? A:搬提重物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長輩最好請年輕人代勞,減少脊柱的壓力。老年人常因跌倒造成骨折,導致臥床和死亡!有骨質疏鬆的患者,應重視居家環境安全,加裝扶手、止滑墊,降低跌倒風險。骨質疏鬆自我簡單篩檢 需要做什麼檢查?身高比年輕時的身高矮縮3公分以上,就要小心警訊。身體貼靠牆壁,若後腦勺與牆壁的距離達3公分以上,可能已出現骨質疏鬆,正常人幾乎沒有距離或小於1公分。建議就醫照X光確認是否有骨折情形,或是做骨密度檢測,及早預防與治療。
-
2022-03-05 該看哪科.中醫
穴位按摩防3大眼疾!中醫治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這三大眼疾讓人聽了聞之色變,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有失明的風險。一般民眾遇到眼疾會前往西醫眼科治療,不過其實中醫也有專門的「眼科中醫」,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對於這三大眼疾分享治療方式及日常保養供民眾參考,可透過簡單的按摩預防這三大眼疾。 3大眼疾皆可能失明,發現異常應盡早檢查! 郭祐睿院長首先說明三種眼疾,青光眼是視神經萎縮,導致視野逐漸缺損、減少、模糊的一種疾病。一般分為急性、慢性、繼發性跟先天性,另外也分隅角開放或閉鎖型,也有一種是正常眼壓型青光眼。青光眼大部分未必會有感覺,往往要視力退化時才會發現,急性期發生可能因為眼壓過高引起眼睛疼痛、同側頭痛延伸後頸,甚至想吐、畏光等。黃斑位在視網膜的中央,負責視覺跟顏色,若出了問題,例如血管新生、水腫、退化等,會導致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變色、出現黑點等症狀,對於中央視力也會有所影響。白內障分為先天或後天性兩種,後天性的老年性白內障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透明的水晶體會逐漸變得硬化、混濁,影響視力;早期的白內障會視力模糊、色彩改變、畏光、眼前黑點、複視等,可以利用中藥調理,晚期症狀則為視力會變差,就只能手術。 郭祐睿院長表示,這三種眼疾一般而言本都屬於年長者常見的眼疾,但現代3C產品無所不在,年齡層有越來越低的趨勢,三種眼疾皆有失明風險,但可透過及早治療挽回局勢。提醒防範的重點還是在於減少3C接觸,並在眼部有任何異常時盡早檢查為佳。 中醫治療3大眼疾,與肝腎關係密切! 郭祐睿院長指出,青光眼因瞳神(瞳孔)跟水液代謝問題,在治療上會以補益肝腎疾利水通絡著手,對於青光眼的眼壓下降、視野缺損常有相當顯著的療效。而黃斑部病變也與肝腎有關,不過又細分為出血、水腫、退化等症狀,會視病情不同,分別以涼血止血、活血利水的方式調整。至於白內障因多為年長者發病,在中醫的觀點主要為肝腎不足、脾胃氣虛,導致精氣影響眼睛,治療就會以補肝腎、養脾胃為主進行。三種眼疾治療方式各有不同,也因人而異,找對方法、對症治療,更有助眼部健康康復。 穴位按摩防3大眼疾,中醫:減少3C是保養關鍵。 防範三大眼疾,除了盡量減少3C產品接觸,郭祐睿院長也分享穴位按摩供參考,有助保養眼部。院長指出保養眼部的穴位可作基礎穴位按摩,並可搭配各別的穴位防範各別的眼部疾病。 基礎穴位在這指得就是眼周,可用大拇指按壓眼內角旁的睛明穴,再往上按眉頭的攢竹穴,接著用食指按壓絲竹空穴,延伸瞳子髎穴,再往下按壓四白穴,回到鼻旁按壓眼內角的睛明穴,反覆按壓多次。搭配上各個不同的穴位,按壓風池穴、合谷穴、太衝穴有助防範青光眼。若是按壓養老穴、神門穴、血海穴則有利預防黃斑部病變。而白內障則可按壓大骨空穴。 郭祐睿院長表示,中醫治療眼疾的思路有別於西醫,與五臟六腑有關,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從內而外、從藥到針同步調理,可看到療效。 《延伸閱讀》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防3大眼疾,醫: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葉黃素這3種食材都吃得到!營養師教4招更有助養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取消用餐隔板 部分學校不跟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桃園防疫措施也跟著鬆綁,高中以下各級學校7日起用餐可撤除隔板。教育局表示,中央在228連假前已取消用餐隔板規定,桃園為求安全,多觀察一周才鬆綁;不過,桃園南區部分學校對疫情仍有顧慮,決定維持原樣,暫不考慮跟進。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桃園新增一例本土確診個案(20831),為米迪幼兒園群聚事件衍生,因陪同確診女兒(20752)居隔及就醫,前天二採發現呈陽性,加上兒子(20619)和妻子(20622),一家四口都染疫;米迪幼兒園群聚事件影響南區多所學校,桃園市觀音國小及附設幼兒園896人昨進行二採,結果今天出爐。考量近日疫情趨緩,社區無不明感染源,桃園決定鬆綁校園防疫規定,下周一起用餐可取消隔板。教育局長林明裕表示,教育部228連假前已同意校園用餐免隔板,桃園為求安全,多觀察一周才決定放寬;雖然政策鬆綁,仍有多所學校持觀望態度。觀音國小受米迪幼兒園事件影響也有群聚感染情形,目前全校停課,已決定復課後先維持用餐隔板;中壢自強國中與青埔國小雖未受事件波及,但考量疫情未完全平息,決定再觀察一周,如果學生想要移除,會與家長溝通討論。桃園市政府昨天公布案20622、20623相關足跡,2人上個月22日上午7時和11時分別去過新屋區歐記早餐、台茂購物中心雪嶽山韓式料理;苗栗縣衛生局則公布案20730上個月26日旅遊足跡,包括中午12時30分漫步雲端森林廚房、下午2時鴨箱寶木雕藝品店和下午2時50分水美街商店。另外,距離清明連假只剩一個月,桃園市民政局為了避免掃墓人潮產生群聚感染風險,除平鎮區預定13日開放外,其他地區的市有納骨塔即日起都開放民眾祭拜。
-
2022-03-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 醫揭「潛在隱憂」:多數都有這些習慣
為了兒子的喜宴,50多歲挺著啤酒肚的王爸爸特別訂製新西裝,經師傅皮尺一量,腰圍居然高達115公分,自己都很不好意思,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血壓、血糖都高達罹病的臨界值,醫師建議他:「減肥是一定要的,尤其要減掉大大的啤酒肚,可以從多吃高纖食物和運動兩方面著手,先把體重降下來,腰圍就會跟著變小⋯⋯」。脂肪堆積內臟旁 腰圍變粗家庭醫學科醫師黃麗卿表示,現代人的飲食多為高熱量、動物性油脂、高精緻醣類、多甜食和多飲料,都是屬於卡路里密度較高的食物,像是炸雞、薯條、蛋糕等,因為食物精緻、美味好入口,因此,大多咬個2~3下就吞下肚,看起來份量雖然不多,但多為高密度食物,所以才吃幾口卻已吃進數百大卡熱量而不自知。另外,再加上多數人都是坐著上班、上課、看電影和上網,久坐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順暢而引發便秘,若是體內宿便沒有及時排出體外,時間一長就會產生毒素,在惡性循環之下,導致脂肪和毒素堆積在腸道中,於是脂肪慢慢堆積在腹部,小腹則是一天天的凸起,不知不覺中腰圍就變粗了。(推薦閱讀: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 健康風險飆脂肪若是堆積在皮下組織,像是蝴蝶袖、大象腿等,屬於全身型的肥胖,外觀看起來就是胖胖的,這些人多半比較有警覺性想要減肥,除了美觀之外也為了健康;但脂肪若是堆積在內臟週圍,也就會造成四肢看起來瘦瘦的,腰圍部分卻比較粗、肚子大大的,也就是 一般所謂的「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 這種體型反而比全身肥胖型的人,增加許多健康危機。(推薦閱讀:8成女性都有橘皮組織,如何消除? 7部位最容易出現!瘦下來也沒用,這幾個方式才有幫助)黃麗卿指出,因為中廣身材或蘋果型肥胖的人,體內的脂肪大多存在內臟週圍,例如肝臟週圍,是容易形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當這些內臟型、活躍型的脂肪細胞活力太過旺盛時,就會形成游離脂肪酸,進而產生胰島素阻抗罹患糖尿病;或是會分泌發炎因子,使得血管硬化、血液以及組織發炎,進而造成高血壓和代謝相關的各種慢性病,也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推薦閱讀: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測量腰圍 正確步驟因此,不管是為了外表上的美觀,還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都應該維持理想體重,更要注意腰圍的尺寸,因為避免腰圍肥胖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一步,然而,幾公分的腰圍才符合健康標準?又該如何正確測量腰圍呢?1、除去腰部覆蓋衣物,雙腳分開大約30公分,重量平均分布兩腳,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2、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最後一根肋骨下緣的中間點,皮尺要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著皮膚而不擠壓。3、保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尺寸。經過正確的測量腰圍之後,若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也就是超過35.5吋;或是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也就是超過31.5吋,就表示腹部肥胖,罹患代謝症候的危險性,就比腰圍小的人來得高。(推薦閱讀:都白做了!「6大NG瘦腰運動」曝光 仰臥起坐、搖呼拉圈小心反傷腰) 腰圍縮小 危機跟著變小黃麗卿強調,若是減重和瘦肚子可以維持2年以上的時間,都可以達到改善血壓和血脂肪的目的,也能夠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瑞典的研究也發現,體重減輕5~10%,不但腰圍可以縮小,也可降低血壓和三酸肝油酯,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芬蘭和美國的研究則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若體重減輕5%以上並減少腰圍,可減少代謝症候群發生率達40%,糖尿病發生率更減少高達58%。延伸閱讀: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四肢纖細卻肚子大? 餐桌上常見「7種食物」刮肚肥油、減腰圍 
-
2022-03-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2例在桃園、高雄 境外62例個案
國內新增6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62例境外移入,有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2例本土個案居住地在桃園及高雄,其中高雄1例為待釐清個案。本土個案為1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40多歲。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越南(6例)、美國、印度及菲律賓(各4例)、印尼及柬埔寨(各3例)、香港、澳大利亞及日本(各2例)、阿根廷、吉爾吉斯、瑞士、英國及加拿大(各1例)移入,另27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19日至3月3日。指揮中心指出,今年2月19日公布之案20016、2月20日公布之案20110及2月23日公布之案20256境外移入病例,經病毒基因定序及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396,05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375,084例排除),其中20,717例確診,分別為5,212例境外移入,15,4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4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0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年長患者腸癌發現多已中晚期!大便習慣改變要注意,8症狀提早察覺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結直腸腫瘤的發病風險與年齡密切相關,從55歲開始持續走高,在80~84歲達到高峰。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生理功能會逐漸減退,老年人因此會出現反應遲鈍。再加上結直腸腫瘤一般生長較緩慢,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多數老年患者就診時往往已進入腫瘤中晚期。結直腸腫瘤患者常見的首發症狀是大便習慣的改變,以及血便、黏液便,此外還有腸阻塞、腹部腫塊、腹痛、腹脹、腹瀉等。老年人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一定要及時就診並進行相關檢查,包括肛門指檢、全結腸鏡、腹部CT等,以避免腫瘤漏診。腸道腫瘤常見8症狀.大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便.腸阻塞.腹部腫塊.腹痛、腹脹、腹瀉幸運的是,高齡患者所患的結直腸腫瘤大多惡性程度相對較低,存在較好的預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根治性切除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年齡早已不是手術的制約因素,通過術前合併症的有效控制,圍手術期的監測與治療,完全可以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預防結直腸腫瘤的發生,老年人應從生活習慣入手,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減輕體重,控制血糖,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少吃剩飯剩菜。多吃蔬菜和水果可減少便秘,縮短糞便中致癌物與腸道黏膜的接觸時間。對高脂肪、低纖維、熏烤、油炸、醃漬的食物也應敬而遠之,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少吃剩飯剩菜可以減少致癌物亞硝酸鹽的攝入。預防便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不過應採取正確的方式。很多老年人習慣用瀉藥來解決排便困難的問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是藥三分毒”,瀉藥雖然能幫助排便,但長期濫用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異常,破壞腸道菌群。老年人如果長期使用還會產生藥物依賴,一旦停藥,將出現更為嚴重的便秘。老年人每年都要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每兩年應進行一次結腸鏡的篩檢。如果發現直腸息肉或癌前病變,應及時處理。(記者衣曉峰整理)8招預防結直腸腫瘤.戒菸限酒.減輕體重.控制血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預防便秘.少吃剩飯剩菜.遠離高脂肪、低纖維、熏烤、油炸、醃漬食物.定期腸鏡檢查
-
2022-03-04 癌症.抗癌新知
拜耳積極拓展癌症治療邊界 三大創新主軸為癌症患者提供革命性藥物
拜耳藥廠在心血管疾病、放射醫學及女性健康領域已居於世界領導地位,將持續轉型擴大腫瘤學領域,提出新治療模式,積極拓展創新邊界,並為癌症患者提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藥物,三大主軸將以新興的標靶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治療實體瘤的CAR-T免疫腫瘤學與細胞療法、以及精準分子腫瘤學。拜耳藥廠於2月21日於德國柏林總部召開媒體日,拜耳董事會成員暨西藥部總裁Stefan Oelrich公開表示,拜耳推動醫藥創新驅動西藥產業轉型,目標是為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療選項,推動長期、永續的事業成長。為癌症患者提供革命性藥物在腫瘤領域的未來前景,拜耳預計於2030年成為前十大腫瘤學公司,聚焦在具有潛力的癌症創新治療。α標靶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是一種新興的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可以在非常短的距離內發射出非常高的能量,誘導DNA雙鏈斷裂,對腫瘤造成嚴重破壞,因為能量傳播距離不遠,可降低對健康組織的傷害,更安全的遞送到不同類型的腫瘤位置,現已用於治療癌症的轉移,未來將有機會成為對抗多種極難治療癌症的強大工具。在免疫腫瘤學和腫瘤細胞療法領域,拜耳致力推向臨床階段,與Atara生物療法公司合作開發下一代同種異體CAR-T細胞免疫療法,用於治療間皮素表達型實體瘤。同種異體CAR-T療法可從健康個體收集T細胞,實現一批次治療多個患者,以達到降低費用、即時給藥的時效性。在精準分子腫瘤學領域,拜耳本就擅長小分子研究和開發方面的專長,與最近收購的Vividion所獲得的化學性蛋白體學技術平台,兩相結合,聚焦負責癌細胞發育和存活的細胞內腫瘤信號傳導關鍵通路。心血管與腎臟病的創新治療在心臟病學領域位於全球前五大的拜耳,將研發更多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的創新治療;包括減緩第二型糖尿病患併發慢性腎臟病的藥物、對於慢性心衰成人可降低心血管死亡與因心衰住院風險的藥物,並提供目前無法接受抗凝藥治療的患者新選擇。AI智慧結合影像醫學此外,醫學影像檢查量的增加,以及資料數據越趨複雜,形成醫療人力短缺。放射科醫生為了完成日常工作量,只能用幾秒來解析一張醫療影像,每一張影像都需要放射科醫生全神貫注地分析,但時間壓力下可能發生問題,2018年的一份出版物指出,全球發生約有四千萬例診斷錯誤。拜耳醫療事業與放射醫學臨床研發負責人Zuzana Jirakova Tmkova, MD, PhD指出,正在開發一個平台,可在醫學影像診斷中提供影像資料和人工智慧應用程式,支援影像科醫生及其團隊在複雜的診斷流程中進行決策,賦能醫生給予患者更及時更有效的診治。若以目前可用的應用AI放射學工具為例,該工具支持在緊急情況下檢測和優先處理中風患者,有助於縮短治療時間,以及幫助臨床醫師檢測肺結核的另一種解決方案。持續關注初經到更年期婦女女性健康是拜耳持續關注的議題,每年有4700萬名女性進入更年期,然而更年期仍是禁忌話題,許多更年期女性未接受治療,拜耳正在研究一種非荷爾蒙成分,用以治療更年期血管舒縮症狀。拜耳全球醫療照護計畫/中非永續發展計劃負責人Mildred Nadah Pita也表示,拜耳承諾至2030年將提供一億位中低收入國家的女性,根據中低收入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制定產品價格,讓女性減少非預期的懷孕,這項倡議行動是拜耳的完整永續發展措施與承諾計畫,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2022-03-04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別以為青光眼是長輩的專利,高度近視也是高風險族群。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常等到就醫時,才發現視神經已嚴重萎縮,恐失明。呼籲五大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檢查: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度到300度間、年齡超過55歲、高度近視者,平常盡量減少讓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青光眼五大高風險族群.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據統計,全台約有40萬名青光眼病友,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呂大文指出,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內的盛行率來看,40歲以上青光眼的族群約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常見的風險因子,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等。如何判斷青光眼亞洲約有八成五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說,從臨床上觀察到,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等五大族群,容易有青光眼而不自知。呂大文表示,有無青光眼不能單靠「眼壓」做判斷,還需要進行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三年篩檢一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減緩惡化最常見一線治療藥物為眼藥水,除了要用對藥物,還要用對時機。控眼壓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陳賢立指出,多數病友約在清晨4至5點左右眼壓最高,眼神經容易受到傷害。因此點眼藥水的最佳時機是在前一晚睡前。若已懷疑或確診青光眼,避免眼壓突然升高。建議避免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
-
2022-03-0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非常時期2大NG動作恐增染疫風險 過敏患者不可不慎
近日天氣日夜溫差大,過敏性鼻炎患者人數增加,並常出現鼻子搔癢、流鼻水等症狀。醫師表示,現在仍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有過敏不適時,患者難免脫下口罩,用手揉鼻子、搓鼻子、擤鼻涕等,但雙手多未經洗手或消毒,而脫口罩、用髒手搓鼻子兩大NG動作,恐增加染疫風險,提醒患者若過敏症狀嚴重,且影響生活品質時,應速就醫治療。「疫情期間,如果出現咳嗽、流鼻水等過敏症狀,身邊的人,難免都會緊張、擔心。」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但這類症狀多為過敏引起,尤其近日氣溫溫差大,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患者人數,約增加一成,但過敏患者常不經意脫下口罩用手搓鼻子,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形下,增加感染病毒的可能性,現在是非常時刻,一定要多加小心。因此,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出現過敏症狀,若不影響日常生活,病情屬於輕度,可讓症狀慢慢過去,但若症狀已影響學習或工作的注意力,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或造成睡眠品質不佳等,病情則屬於中重度,建議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緩解不適。葉國偉說,除服藥控制病情外,過敏患者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溫差過大時,吸入冷空氣,或是空氣品質不佳時,吸入懸浮粒子等,同時室內濕度應維持在50~60%,濕度過高時應使用除濕機,以防塵蟎生長,兒童也要避免在床上玩耍、跳床,減少接觸塵蟎、灰塵等過敏原。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吃素容易骨質流失?醫破迷思:改善生活習慣,3招教你存骨本
人體的骨量在35歲開始走下坡路,40歲到59歲是人一生中骨骼疾病風險升高最快的時期,尤其50歲以後,平均有1/3的女性、1/5的男性就會發生一次骨折,其中最大的風險因子就是骨質疏鬆。 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醫師指出,一般人會覺得骨折往往是車禍或劇烈外力等意外造成,但是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說,可能上下樓梯,就會無預期發生骨折。 他在診間就就常跟骨鬆病友開玩笑,平常拿拐杖預防只要花幾百元,但萬一跌倒骨折就要花上好幾萬元以上來治療,所以日常保養及預防非常重要。 葉光庭醫師表示,根據骨質密度的檢測結果,T值如果大於-1,屬於骨質正常;若是位於-1至-2.5之間,就屬於骨質缺乏,這時候不一定要吃藥,但是建議要定期追蹤,並且透過飲食跟生活型態去改變。 如果T值小於-2.5,就需要看醫生尋求協助,除了生活型態改變之外,還可以搭配藥物使用。不過,治療藥物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對牙齒造成影響,所以最簡單而且重要的方式,還是要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喝咖啡、吃素,非骨質疏鬆成因 許多人認為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其實研究發現,「每天一杯咖啡,對骨質流失幾乎沒有影響。」不過每個人對咖啡因的耐受度有限,成人一天最多喝3杯美式咖啡,再多就會攝取咖啡因過量,而造成心悸、噁心等症狀。 另外,很多人也有迷思,以為吃素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其實無論是素食或葷食,重點都是要營養均衡,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黑芝麻或深綠色蔬菜,可以有效增加鈣質的攝取。 改善生活習慣,3招預防骨鬆 葉光庭醫師說,要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生活習慣,是要「規律運動,不吸菸,節制飲酒,避免熬夜。」一般人只要做到三招,「頂天、立地、補充鈣」,就有機會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1.頂天 適度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是人體90%維生素D的來源,建議至少每周三次,每次15至30分鐘。 2.立地 透過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建議多從事健走、慢跑、舞蹈、跳繩、登山、爬樓梯或者舉啞鈴等具有對抗地心引力的負重運動。但如果有關節疼痛或退化問題的人,建議避免進行爬樓梯或彈跳等方式。 3.補充鈣 增加鈣質食物攝取,平常飲食中增加鈣質的攝取,例如牛奶、起司、豆腐、莧菜、黑芝麻、金針、海帶、小魚干、堅果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降血壓、降血脂還能防中風! 營養師揭「5原則+1陷阱」
42歲的陳董是個年輕有為的企業家,患有慢性高血脂,平常都有按時服用藥物。最近幾週偶爾有頭暈現象,不過最近這一次,暈眩的時間續約20幾分鐘,講話咬字也有些不太清楚,坐下來休息一陣子,這些症狀就又慢慢消失了。一開始覺得應該只是工作太累的關係,就沒有太注意。而太太覺得有點不放心,還是安排先生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經醫師診斷後懷疑是腦中風前兆,經藥物治療後,陳董不再出現類似的症狀,頭暈的情況也大幅改善。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因為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突然的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腦細胞得不到營養及氧氣,造成腦部的機能受損或壞死。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心律不整、糖尿病、肥胖、抽菸、飲酒過量都有可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常見症狀1、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或顫動2、說話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3、視力模糊不清4、頭部劇痛或暈眩5、行動不穩或跌倒當出現上述症狀,記得要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中風?營養師談到要預防中風,其實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地中海飲食可以維持體重及對於心血管健康有正向幫助之外,還可以幫助降低罹患中風風險、降低血壓及血脂,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地中海飲食怎麼吃?6個重點典型的地中海飲食具有共同的元素,像是大量蔬菜、水果、豆類、穀物和穀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和糙米。還有適量的魚、白肉和一些低脂乳製品、堅果,以及少量的紅肉和甜點。使用不飽和脂肪,像是橄欖油代替飽和脂肪,像是豬油或酥油。1、每天攝取蔬果水果5-8份、全穀類、橄欖油、堅果、豆類。2、每週吃2-3次海鮮。3、適量補充白肉、雞蛋、乳製品。4、足量的開水,每公斤體重約30-35毫升,以70公斤成人,每天攝取約2100-2450毫升。5、適量飲酒,建議為紅酒。6、避免攝取過多的紅肉及加工製品除了飲食外,還可以從其他面向著手,像是控制好三高、體重、規律運動、戒菸及維持良好的生作息,都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吃東西愛沾醬小心腦中風機率暴增! 醫曝「常踩陷阱」:一小匙鹽就快超標 ·突然變得多話小心是「腦溢血」了! 「6大恐怖徵兆」曝光:自己也不知情
-
2022-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月7日鬆綁「商務泡泡」免隔離 一般客檢疫縮短5天吸引力大
國內自3月7日將開放邊境鬆綁,包含商務客可入境、檢疫期縮短至10天,旅遊業更盼三月至五月能開放觀光旅遊。陳時中表示,業者的心聲聽到了,在疫情可控的狀況下不排除可能性。未來鬆綁後有需要也可進行「商務泡泡」免檢疫,至於一般商務客或民眾要從10日檢疫縮短至5天,風險會增大,需要非常審慎評估。陳時中表示,目前檢疫縮短至10天後須觀察,若降到7天就開始有風險,疫調匡列會比較辛苦,將來降到5天對於一般商務客和民眾吸引力大,但會有很大的風險,需要更審慎評估。昨日也宣布針對長短航班機組員,若施打三劑疫苗滿14天,可以縮短為「5+5」等檢疫方案,加上週期性採檢措施,但放鬆之後,仍需要經濟部評估有必要性的投資整體商務重要,可以用商務泡泡辦理,無須檢疫。對此國內旅遊業者也期望爭取三、五月開放國外旅遊,陳時中表示,疫情和開放要看疫情規模和環境來訂。「但疫情不會聽我們的命令,要看控制的程度,但相關業者的心聲我們聽到了這是他們的期待疫情可控制住也不排除此可能性台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要鬆綁應視疫苗覆蓋率提高,加上抗病毒藥物達到一百萬人份才行。陳時中說,短時間都不會有一百萬份的數目,因亞洲各國疫情很嚴重,供應商會是嚴重度提供相關藥物,目前會向既有廠商爭取安排,若有疫情希望緊急提供,也會關注其他發展藥物。
-
2022-03-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
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國人肥胖率上升,有近半的成人過重或肥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全球八億人有肥胖症,預估未來10年肥胖人數將增加60%。專家提醒,肥胖恐導致多種疾病纏身,據統計,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24上下最長壽,因此肥胖者應減重,飲食及運動控制外,更要有充足睡眠,以遠離慢性病威脅。研究建議,60歲以上長者BMI應維持在24、25左右,也就是重一點沒關係,因為老年人肌肉、脂肪偏少,BMI原本就偏低,且容易罹患肌少症,如太瘦,將增加跌倒及死亡風險。再者,胖一點,看起來肉肉的,也比較年輕。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為肥胖。根據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47.9%,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達11.21%。肥胖恐影響身體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另外,肥胖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不孕症等,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死亡率是健康體位住院者的兩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舉例,林小弟從國中就愛喝飲料,體重飆破100公斤、肝功能指數飆漲,上大學後為了交女友,認真體重控制,不僅成功減重到80公斤,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他提醒,減重最大挑戰是「維持」,減重無需貪快、貪多,循序漸進減輕5至10%體重,即有許多好處。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台灣約三至四成的孩子屬於過重或肥胖,但孩子仍在成長階段,可藉由增高降低BMI指數,或用餐盤減量方式,每天減少10%分量,10周後便減少不少熱量攝取。除了飲食,睡眠充足及運動格外重要。3月4日為世界肥胖日,今年主軸「Everybody Needs to Act」,台灣肥胖醫學會提議「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聆聽他們的感受。
-
2022-03-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5例、境外66例 今日落地採檢無人陽性
國內今日新增5例本土病例,境外移入個案有66例,其中有28例為落地採檢陽性、38例為居家檢疫轉陽。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比較特別是入境篩檢91人,其中0人為陽性,認為「應該是機率問題」。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50多歲;無確診案例死亡。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33例男性、32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1例)、菲律賓(6例)、美國(5例)、香港(4例)、新加坡、印尼及印度(各3例)、柬埔寨、緬甸及英國(各2例)、拉脫維亞、日本、南非、法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另20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1月25日至3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375,95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354,993例排除),其中20,653例確診,分別為5,153例境外移入,15,44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4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惡化近25%雙眼失明 部分藥物恐誘發心臟病喪命
青光眼不只是老年人專利,許多「高度近視」族群也是青光眼高風險對象。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提醒,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且眼壓正常,等視力變差就醫才發現視神經已萎縮已為時已晚。資料顯示,全台有40萬名青光眼病友,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惡化恐造成雙眼失明。呂大文列舉,若將慢性青光眼比喻成「視力小偷」,約有一成會雙眼失明,那急性青光眼就算是「視力強盜」,特別是亞洲人罹患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高,約有二成五會雙眼失明。其中特別要注意患有家族遺傳史的民眾,罹患青光眼風險比一般人高7至9倍,且高度近視達500度以上者風險也相當高,其中又以台灣近視兒童多於全球,未來也埋下隱憂。呂大文表示,40歲以上青光眼風險可達1.8倍,70歲以上風險可達9倍,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全面視力檢查。此外青光眼患者應避免可能造成眼壓突然上升的行為,例如高空彈跳、趴臥、牛飲、醃漬鹹食或在暗處滑手機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其中眼藥水為第一線治療藥物,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以多數病友來說,約在清晨4-5點眼壓最高,是傷害眼神精最高的時候,若按照點眼藥水需要四至五小時發會效果,建議藥在睡前最好點藥水,有些分為一次至三次,但不同藥物,若點錯時間效果也會不佳。醫師會針對青光眼用藥會事前詢問過去病史,特別注意高血壓、糖尿病者藥注意,部分青光眼藥物會誘發心臟病、血壓和心律不整、氣喘等。過去有案例發現有人因誘發後死亡,因此需要進一步確認。陳賢立也表示,還有部分青光眼藥物會讓血壓太低,使青光眼惡化較快,若血壓低者務必一定要白天點藥水,避免晚上點藥後導致危險。至於眼藥水需要點一隻眼睛或兩隻眼睛?醫師指出,還要看視神經和視野有無受到傷害而定,多數者會是單眼視力變差,少數兩眼同時發作,但若提前檢查發現結構傷害已形成,仍建議兩隻眼睛都點眼藥水。「否則一邊若已受損不治療,就會重複另一隻眼睛的惡化的後路。」陳賢立說,針對青光眼病友約三個月或半年都會做視野電腦斷層和視神經照相,少部分病人三年內惡化速度快,則用藥就要用更強的醬壓藥和雷射手術治療。
-
2022-03-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追蹤跌2成 醫師憂:2年後大腸癌死亡率恐增!
新冠疫情降低民眾接受癌篩意願,連帶影響大腸癌篩檢、追蹤。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去年相較2019年,大腸癌篩檢人數減少22%,篩檢出大腸癌人數減少1100人,醫師警告,若已是糞便潛血陽性患者,沒有做大腸鏡追蹤,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呼籲民眾若拿到陽性報告,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遠離大腸癌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大腸癌篩檢相較2020年減少19.4萬人,等於約680位大腸癌患者「待」被找出。疫情影響陽性個案轉介率下降,去年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率,相較2020年下降6.4%。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表示,各國癌症篩檢率無法提升,民眾擔心到醫院增加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支出PCR費用,但根據美國統計,死於心血管、呼吸道疾病或癌症等慢性病比新冠肺炎更多,台灣也沒有例外。邱瀚模表示,若在去年3、4月已拿到糞便潛血陽性報告,但遲遲未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至今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3成,若超過1年以上罹大腸癌機率增加2倍,意指去年本來只是0期、1期,拖到現在才診斷,有3倍的機會變成1期、2期。不過大腸癌存活率0期至4期差異大,無論診斷出哪一期,都比晚期好。邱瀚模指出,以五年存活率來看,確診0期為99%、1期93%、2期83%、3期69%、4期14%。透過糞便潛血篩檢,有一半甚至六成機率都是0期、1期,就算篩檢出2期、3期,存活率仍比4期高許多。邱瀚模提醒,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邱瀚模說,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且容易長在近端大腸的「鋸齒狀腺瘤」,如果惡化到3期,生長速度會加快,預後也比一般腺瘤造成的大腸癌更差。邱瀚模指出,近年觀察到大腸癌病人,也有新陳代謝異常、高血脂、肥胖、高齡化等因素,此外近端大腸癌病患也越來越多,發生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近端大腸癌與遠端大腸癌比率,30、40年是二比八,如今已變成四比六,不可不慎。而糞便潛血檢查就是專門偵測肉眼看不到血的檢體,呼籲民眾沒看到出血不代表沒有癌症,有8成機率可以提前篩檢出。經分析,2021年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3萬1611人為癌前病變及2191人診斷為大腸癌,篩檢人數男性為46.6萬人、低於女性61.5萬人,但男性大腸癌發生率又高於女性1.5倍。邱瀚模表示,近年也發現年輕大腸癌、45至49歲比例有上升趨勢,將評估癌篩年齡是否需調整。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以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可在家輕鬆採集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作檢驗。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按摩是舒壓好方法,但近日一名50多歲女性因肩頸酸痛接受全身按摩半小時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急診確認急性青光眼,緊急打降眼壓藥物才免失明危機。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今天在記者會中說,他在今年過年前遇到這名50多歲婦人,婦人在急性青光眼發作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青光眼是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青光眼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呂大文說,很多青光眼患者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早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根據健保資料庫,國內目前接受治療的青光眼患者約38萬人,這還不包含許多潛在不自知的病患。呂大文說,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這點可以從盛行率看出端倪,40歲以上族群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風險還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三高患者。其中,呂大文提醒,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以上群族尤其需要注意;上述民眾也應避免可能導致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降低對眼睛的危害,例如長時間在黑暗環境趴臥的按摩活動、高空彈跳、雲霄飛車等高速遊樂設施,或是潛水、跳水、倒立、仰臥起坐等。許多民眾都習慣睡前滑手機,甚至燈都關了還繼續使用。呂大文說,在黑暗環境中使用3C產品,因為光線暗、螢幕亮,會造成瞳孔放大,眼睛虹膜往旁邊推,若屬於隅角閉鎖青光眼,會影響眼睛房水排出,眼壓也會升高,也會誘發青光眼發生機率。由於亞洲高達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做判斷,完整青光眼篩檢包含眼壓檢查、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3年篩檢1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已被診斷為青光眼的患者接受治療非常重要,林口長庚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眼藥水是第一線治療藥物,陳賢立表示,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影響用藥順從性,可能是眼藥水的防腐劑成分傷害眼表;根據國際最新治療趨勢,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
-
2022-03-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降血脂藥主成分不足 食藥署要求回收29萬顆
降血脂藥「十全柔脂膜衣錠」經衛福部食藥署例行抽查,發現主成份未達標,恐影響藥效,要求回收一批、約29萬顆,須於3月15日前完成回收。不過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藥品多已在市場上銷售,能回收的量不多;目前已要求廠商就其他批產品進行擴大檢查。十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十全柔脂膜衣錠20 毫克」主成分為Atorvastatin calcium,為降血脂藥,主要用於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適用於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降低中風的風險。洪國登表示,該藥品的主成份含量應在95%至105%,有效期為兩年。經食藥署進行的例行檢驗計畫發現這一批(批號:04262)、僅存放一年半的藥品主成份含量僅剩約80%,因此要求回收,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洪國登說,廠商應在3月15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這款藥品每年使用量約120萬粒、市占率約2%,市面上還有許多可以替代的藥品可以使用,民眾無缺藥疑慮。
-
2022-03-03 該看哪科.耳鼻喉
今天是國際愛耳日 醫籲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聽力損失對個人的生活有嚴重的影響,但據醫師指出,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臨床上,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等,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今天是國際愛耳日,台中榮總上午舉辦「為愛聆聽-世界聽力日公益活動」,除了展示從聽力篩檢、輔具、手術等各種解決方案,並與科林助聽器公司合作,由科林捐助30支助聽器給符合補助的病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更多的病人重回有聲的世界。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說,世界有超過10億年輕人正暴露在永久聽損風險之下,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的聽力預防保健服務措施有一、疫苗注射,例如注射德國麻疹疫苗減少染病感染,造成聽力損失。二、新生兒聽力篩檢。三、孕期保健。四、中耳炎治療。五、遺傳諮詢。六、職場噪音及娛樂場所噪音防治。七、不當使用耳機。八、避免或減少使用耳毒性藥物等。他說,台中市一位國小女老師上課時發現漸漸無法聽見學生聲音,診斷發現因雙耳皆為重中度聽力受損,聽力並持續惡化,即使戴了助聽器,上課或與學生互動仍倍感困難,加上疫情下人人戴口罩,讓溝通更困難。所幸後來在台中榮總接受電子耳手術手術及復健,現在已可以重新輕鬆地上課,重拾人生自信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也舉例說,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因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長期難以入眠,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他說,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周,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說,除了類固醇治療外,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
2022-03-03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真的有好發時間 教授解答:不是在午餐後
臉書朋友Andy Wolf今天(2022-3-2)用簡訊寄來一張截圖。他問我截圖裡所說的是有根據嗎。我把截圖裡所顯示的連結輸入網路後,找到它是源自一篇2021-10-30發表在《早安健康》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兩位不是心臟專科的醫師,而標題是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一個有效方法避免心臟缺氧。這篇文章很長,共有22段,但其中有提及午餐的卻僅僅是這一段:「心肌梗塞或者冠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心肌梗塞在日常好發的時間之一是發生在午餐後,這個現像不難理解,因為白天工作勞累,交感神經已經比較興奮,如果中午一頓飽食後交感神經會更興奮,進而驅動心臟更加速跳動與收縮,這時候發生心臟缺氧情形的風險就更高了。」我用心肌梗塞相關的英文在谷歌做搜索,搜不到有任何資訊顯示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也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同樣的搜索,也是一樣搜不到有任何科學報告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午餐後。我在做這些搜索時,看到的資訊是千篇一律地說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早上剛起床時。我把比較可靠的5篇網路文章和兩篇醫學論文列舉如下:時代雜誌在2008-7-22發表的When Are You Most Likely to Have a Heart Attack?(什麼時候你最有可能心臟病發作?)。意大利費拉拉大學內科教授Roberto Manfredini說:「哈佛的一個團隊估計了這種風險,並評估平均而言,早上 6 點到中午之間發生心肌梗塞或心臟病發作的額外風險約為 40%。 但如果你只計算醒來後的前三個小時,這個相對風險是三倍。」WebMD在2011-4-27發表的Heart Attacks in the Morning Are More Severe(早上心臟病發作是更嚴重)。一天中心臟病發作最常見的時間是早晨,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早晨的心臟病發作也是最嚴重的。這項最新研究週三在《心臟》醫學期刊上報導,早上 6 點至中午之間發生的心臟病發作會造成最大的損害。波士頓雜誌在2013-11-18發表的Why Heart Attacks Happen In The Morning(為什麼心臟病發作發生在早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布萊根婦女醫院和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早晨較容易心臟病發作可能是由你體內的生物鐘引起的。MyHeart.Net在2015-1-23發表的Predicting a Heart Attack – What are the Chances?(預測心臟病發作——機會是什麼?)。Mustafa Ahmed醫生說:「眾所周知,心臟病發作最有可能發生在早晨和醒來的最初幾個小時內。一項研究表明,與晚上 11 點相比,早上 9 點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是晚上 11 點的三倍。提出的原因包括醒來時壓力荷爾蒙的激增以及早晨的血液不那麼稀薄,這兩者都已得到證實。此外,有據可查的心率、血壓和血管張力的晨峰也可能有所貢獻。」TimesNowNews在2021-9-8發表的Why do most heart attacks occur in the morning and are more severe?(為什麼大多數心臟病發作是發生在早晨並且更嚴重?)。哈佛醫學院副教授Frank Scheer醫生說:「晝夜節律系統可以調節許多生理參數,並因此使人們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或多或少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響。例如,我們已經證明,在早晨,體內生物鐘調節血液凝固,從而可能導致早晨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源性猝死的人數增加。」1991年論文:Circadian Vari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晝夜節律變化與心血管疾病)。摘要:早晨急性心血管疾病(短暫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和中風)的風險增加已得到充分證明,並被醫學界和公眾廣泛接受。1997年論文:Meta-analysis of the morning exces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早晨過量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薈萃分析)。摘要:為了評估消除心血管事件早高峰的影響,我們對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晝夜變化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影響將是顯著的,因為大約每 11 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 1 例和每 15 例心臟性猝死中的 1 例可歸因於早晨發病率過高。原文:心肌梗塞好發時間是午餐後,台大醫師說的,能信嗎
-
2022-03-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紀愈大可容忍血壓愈高?醫師提醒2種常被忽略的高血壓危機,心血管風險增2至4成
82歲黃奶奶,平常有三高問題,雖然在診所有拿慢性三高的藥物,但時常有漏吃或忘記吃的問題,以前收到Line訊息說年紀愈大血壓可以容忍愈高,年齡加上80以為這是可容忍的血壓範圍便不以為意,平常血壓往往飆破160,某次半夜起床上廁所時忽然胸痛、冒冷汗幾近暈厥,被家人緊急送醫治療,檢查發現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經緊急心導管支架手術處理及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終於恢復穩定的生活,經過這次事件,黃奶奶再也不敢胡亂聽信網路謠言,因此遵從醫囑乖乖吃藥。量測血壓 把握基本「722原則」高血壓又稱作「隱形的殺手」,台灣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正常人的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兩者皆須達標),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若家中平日有量血壓的習慣,根據歐洲及美國最新的標準,居家平均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歐洲)或130/80毫米汞柱(美國)亦即為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週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3次。2種常被忽略的高血壓危機另外,常常被民眾忽略的高血壓危機為:白袍性高血壓及隱匿性高血壓。民眾往往以為至醫院量測到高血壓即為白袍性高血壓,卻忽略了潛藏的動脈硬化危機,根據統計其心血管風險會增加約2至4成;隱匿性高血壓則為醫院量測血壓正常,但居家血壓卻偏高,其心血管風險更甚,增加約2倍。依據過往文獻統計,控制好高血壓可使心血管死亡風險減少2成,腦中風風險減少4成,心臟衰竭風險減少5成,因此,控制好血壓成為當今刻不容緩的議題。在血壓控制標準的次級預防方面,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風險族群甚至必須更嚴格控制收縮壓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級預防或近期發生中風病患則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之病患則維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有些人不免會擔心在年紀較大的老人家是否血壓控制亦須如此嚴格,根據近期跨國多中心研究針對60-80歲華裔族群,若血壓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吃了血壓藥就要吃一輩子?此外,民眾最常詢問的問題即是吃了血壓藥是否就要吃一輩子,此關鍵取決於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是否能有效調整,指引建議:每減少1克鈉鹽攝取,平均可減少收縮壓2.5毫米汞柱;每減重1公斤,可減少收縮壓1毫米汞柱;得舒飲食(DASH,多蔬果、少脂肪)可減少收縮壓10至12毫米汞柱;規律運動可減少收縮壓3至7毫米汞柱;減少酒精攝取可減少收縮壓2至4毫米汞柱;另須戒菸使血壓維持穩定,減少浮動。若能達成的標的愈多,當血壓降到合理標準範圍內,就不見得需一輩子服用藥物。然而有些民眾也常有高血壓需服用多種藥物或即便服藥也仍難以控制的困擾,這時便可考慮使用新一代的導管介入性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手術,俗稱高血壓導管治療,此治療模式類似一般心導管治療,鼠蹊部打針,隔天即可出院,除了適用於難治型高血壓患者外,也適合已併發器官受損患者(如心室肥厚、腎病變、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服藥順從性差、服藥有嚴重副作用、次發性高血壓治療但血壓仍未達標之患者(如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根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光導管治療未服藥的情況下,患者診間血壓平均下降近10毫米汞柱,且可使日常血壓維持平穩、減少浮動,台灣目前已執行約300例的高血壓導管治療,成效良好,當中發現部分患者甚至血壓下降超過20至30毫米汞柱,擺脫藥物束縛,維持長期穩定的控壓效果。高血壓併發症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往往病患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甚至死亡。平常養成規律量血壓的習慣,一旦發現血壓上升無法在短時間內回復,需適時輔以藥物控制,並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若有需要亦可考慮使用新一代的高血壓導管治療,達到精準控壓的愜意人生。
-
2022-03-03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失眠睡不著好痛苦,傷身又傷腦!跟著這樣做,助眠補腦,一覺到天亮
有時睡了感覺像沒睡,或常常睡醒還是覺得很累?這其實都是失眠的一種表現。睡不好,心情也就不會好、抗壓性變差、自律神經功能惡化📢教你7招,伸展深層肌肉,舒緩下半身痠痛不適|調整均衡飲食|減緩焦慮及改善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助眠妙招。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睡多睡少有學問 這樣睡最補腦你是否曾經一夜沒睡好,隔天注意力變差、沒耐心、也沒辦法專心做手邊事情的經驗?睡眠的時候,大腦可以幫我們清除白天用腦後產生的代謝廢物,所以長期失眠會傷害大腦,對大腦有害的代謝廢棄物質會持續在腦內累積,加速腦細胞的死亡,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有失眠困擾的你,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鍛練身體與腦部,遠離疾病發生。【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伸展深層肌肉與筋膜,舒緩下半身不適)。✅ 學會 2 個生活技巧(助眠食物,幫你輕鬆養成好眠習慣)。✅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透過音樂,減緩焦慮及改善負面情緒)。✅ 閱讀 2 篇健康知識(選對洗澡時間,避免失眠和誘發腦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動一動 高齡有氧健康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職能治療師/組長 鄭又升⏰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音樂輔療深得你心!跟著熟悉的節奏來擺動:活力大衛音樂輔療團隊執行長 項朝梅⏰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教你從9樣食物中找回好眠在冬天特別容易想睡,但其實在冬天反而容易失眠,醫師分享:「冬天日照較短,體內的褪黑激素較難轉換為血清素,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容易失眠。」👉《點此看全文》睡不好?醫揭多吃這「9樣食物」找回好睡眠⏰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居家運動-腿部關節瑜珈伸展:運動專家 白芳齊⏰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 【技巧】食在美好飲食保健-對抗失眠飲食對策:營養師 徐佳靖⏰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錯的時間洗澡反而睡不著!這3個時間最好別洗澡研究發現體溫降到特定溫度時,人才會有睡意,如果體表溫度升高,會影響睡眠。洗澡會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疲勞,但也會讓體表溫度升高,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不容易想睡,這就跟不建議睡前做激烈運動同樣道理,都會讓體溫太高。醫師建議洗澡至少要在睡前1小時,水溫控制在攝氏37~39度,這樣到了睡覺時間,體溫已降到適合的溫度,比較容易入睡。👉《點此看全文》洗錯恐缺氧、暈倒!醫提醒這「3時間點」不適合立刻洗澡,洗越多越傷身⏰ 20:00-21:00 【技巧】一夜好眠醫師教你失眠可以這樣做: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