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風濕
共找到
522
筆 文章
-
-
2021-03-1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風濕免疫】施昀廷:風濕免疫患者也是過敏兒!補對地方才不會出錯
2021年是庚子年,六氣主氣是太陽寒水。從跨年至今適逢幾個寒流來襲,很多民眾的腰和膝蓋,也如同天氣警報器般苦苦哀嚎,對寒流超過敏,紛紛至各中西醫院所報到。許多僵直性脊椎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的風濕免疫患者們行動更是困難,尤其晨間僵硬的情況嚴重!究竟風濕免疫疾病在中醫觀點中有什麼解方呢?(推薦閱讀:自體免疫危機) 【風濕在中醫的概念】 風濕免疫科的患者們是因自體免疫系統失常,導致好壞不分,攻打自己的器官。風濕免疫科患者,以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為多數。但大家對「風濕」的概念可能似懂非懂,其實風濕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六氣」中的「風、熱、火、濕、燥、寒」裡的兩氣,如果因為過或不及(例如太熱或太寒)就稱為「六淫」,大多經由肌表或口鼻侵入人體而引起外感病,多與季節、居處環境有關,例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台灣沿海地區多濕熱病、北部冬天多寒濕病等。《黃帝內經.素問》裡有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風寒濕痺就是一般簡稱的風濕病,或風濕關節炎,另有熱淫造成的熱痺。這些該怎麼區分呢?像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遊走性疼痛,就是風的性質,風善行而速變;寒主收引,會使經脈肢體屈伸不力,像晨間的晨僵現象就與寒有關;濕性重濁黏膩,會卡在關節纏綿難解使其變形腫脹疼痛,如類風濕關節炎的手足指變形腫脹;火熱易耗氣傷津,使發炎情形更甚,如痛風的關節紅腫熱痛。 【中醫治療原則】所以,中醫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方法,不是一味止痛和消炎,而是根據患者體質和疾病的特性,加上當時氣候,由內而外,扶正並祛邪,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祛風除濕,搭配合適飲食和生活作息,以達標本同治,恢復身體的陰陽平衡。例如晨僵嚴重者可用葛根、狗脊;關節發炎腫脹者,則可用知母清熱退火;關節濕重者可用薏苡仁除濕等。除了中藥也可以食補,例如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等,這些都是祛寒食補,但麻油雞比較容易上火,如果發炎情況較嚴重,就容易火上加油。所以,不管是食補還是開立處方,最好先諮詢合格中醫師,才不會吃錯補錯。【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延伸閱讀】-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藥師陳瑪波/吞藥丸喝符水 腎像濾心大堵塞!-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亂吃綜合維他命 小心更傷腎!
-
2021-03-03 新聞.元氣新聞
3月起擴大給付B肝抗病毒藥 估3880人受惠
健保署今宣布擴大B肝抗病毒藥給付範圍,3月起新增三類對象也可給付,包括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並放寬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之使用條件,預估有3880受惠,年度藥費約2.47億元。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前兩類對象過去常在停藥後發生嚴重的肝炎、肝衰竭,給予預防用藥可以救命;隨著肝纖維化程度的診斷技術的進步,健保署從善如流放寬使用條件,也有助於延緩病人進入肝硬化的疾病進程。簡榮南表示,台灣36歲以上人口有12到15%是B肝帶原,還有60到70%是曾經感染B肝但後來沒有帶原,但如果經過免疫抑制治療,停藥後可能會忽然變成帶原,引起嚴重的肝衰竭、肝發炎,嚴重甚至會死亡,像是癌症化療、器官移植後使用抗排斥藥,或是部分風濕免疫的病人需要定期注射免疫製劑,都可能會面臨這個致命風險。雖然預防性給予B肝抗病毒藥物,就能解除警報,但過去健保僅給付化療的預防性投藥,現在從善如流,幫助更多病人。簡榮南表示,另外像是肝硬化程度達到F3者,因為只是接近肝硬化,還沒滿足F4肝硬化的定義,加上過去因為纖維化的診斷需要切片,不是每個人都有做,所以健保規定要肝功能異常且間隔三個月兩次病毒量都高於上限兩倍,才能投藥,標準較高且比較麻煩。簡榮南表示,肝硬化程度達到F3要不要投藥,雖然現有實證資料比較少,以專家意見為主,加上現在有很進步的非侵入性診斷方式,因此健保給付放寬到只要符合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且肝功能ALT值大於正常值上限、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就可以投藥,專家認為及早投藥可望延緩肝硬化進程。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這次放寬給付,預估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約70人、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大約有310人,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且肝功能ALT值大於正常值上限、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者大約是3500人,預計一年受惠總人數達3880人,健保年度藥費約2.47億元。
-
2021-03-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是打進猴子病毒 「6種人」施打前小心
我國首批20萬劑AZ疫苗,上午10時25分搭乘韓國航空KE-691班機運抵台灣桃園機場。AZ疫苗至成本低廉,價格親民,且運輸過程不用特殊冷鏈,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隻疫苗其實是將把不會造成人體致病的猴子腺病毒打入體內。Q:AZ疫苗是打進猴子病毒,我會生病嗎?A: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介紹,AZ疫苗是載體疫苗,使用的病毒載體是猿猴腺病毒,不會造成人類感染。其他病毒作為載體,帶著可產生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基因,打入人體後,引發針對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免疫反應。Q:我適合打AZ疫苗嗎?A: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提醒,AZ疫苗屬於減活性疫苗,基底是腺病毒,雖然活性大幅降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不建議施打,改打非活性mRNA製程的莫德納疫苗較好。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目前新冠疫苗有年齡下限,但沒有年齡上限,兒童青少年不建議施打,主要是因為臨床資料少,懷孕或哺乳中婦女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慢性疾病患者施打比不施打好,但若是屬於治療中甚至急性期,就不建議施打。Q:各國AZ疫苗接種65歲以上長者不同調,長輩可打AZ疫苗?A:英國最新接種研究,發現70歲以上長者接種AZ疫苗保護力隨時間增加效果比BNT疫苗好;80歲以上長者,不論接種BNT疫苗或AZ疫苗,可降低八成住院率;我國凡18歲以上民眾都可以打AZ疫苗,含65歲以上長者。Q:AZ疫苗真的保護力較低,副作用高嗎?A:指揮中心日前已提供一表格,為AZ疫苗平反,該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僅不到8%回出現發燒症狀。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前疾管署長張峰義強調,年輕人接種AZ疫苗後,確實較易出現發高燒或頭痛等副作用,但症狀通常約一天之內改善樂觀認為,「現在正是台灣接種好時機」。不建議施打:1.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2.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3.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4.兒童青少年5.慢性疾病患者治療中甚至急性期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6.懷孕或哺乳中婦女
-
2021-02-28 科別.骨科.復健
重訓盛行、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氣候變化就覺得膝蓋隱隱作痛,平時走路總感覺「卡卡」,特別是膝蓋彎曲到某個角度,就會出現不適感。根據統計,我國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達15%,近年許多年輕人熱衷重訓,35歲以上盛行率開始飆升,50歲後則加上老化等因素,盛行率突破50%,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危險因子不只老化,過重、運動員、骨鬆者都是高危險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吳家麟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可發生在各關節,但好發的部位為膝蓋、髖關節或手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會產生疼痛、腫脹的不適症狀,通常會在過度運動、上下樓梯或是久坐起身時出現,特別在劇烈活動後,當天晚上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而日常活動時,關節容易出現「咔咔聲」,早晨起床後,關節則會感到僵硬。他提醒,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不一定全以「疼痛」表現,事實上有一半的患者,完全沒有疼痛現象,而是透過X光檢查後才發現,只要是高風險族群,就應該特別注意並盡早開始保養。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認識,大多認為是「老化」所致,吳家麟表示,其危險因子除了年齡外,還包含體重過重、骨鬆、風濕性關節炎、運動員、長期蹲著工作者、關節曾受外傷、有退化性關節炎家族史等。特別是近幾年盛行重訓,年輕人過度訓練及姿勢不正確等引起的關節軟骨磨損,案例也愈來愈多。軟骨慢慢磨損耗盡,摩擦出現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天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從內側關節面開始受到影響,內側受到的壓力是外側關節面的十倍,長期下來會出現關節炎,慢慢地磨損就會出現O形腿,一旦軟骨磨損耗盡,骨頭與骨頭摩擦就會出現嚴重的疼痛。許多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常不以為意,吳家麟指出,若持續不理會造成嚴重磨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面臨置換人工關節的手術治療。他提醒,平時就應做好保養,如不要過度運動、重訓姿勢要透過專業指導、肥胖者必須減重,若是已開始出現關節退化,建議接受專業治療,也可透過使用消炎止痛藥改善發炎症狀。抗炎物質降低關節過度發炎,減緩退化速度。對許多已經罹患關節炎的患者而言,多會直覺性地想到使用葡萄糖胺、軟骨素保養。吳家麟表示,根據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學會(OARSI)、美國風濕病學會(ACR)以及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所訂定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指引,對於已經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再使用葡萄糖胺或是軟骨素,在治療上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吳家麟表示,適度施打玻尿酸可以作為關節潤滑保養的效果,但無法有效降低關節退化的發炎問題。近期有研究發表,從乳油木果中提煉出的天然超高濃縮的抗炎物質「活關素75」,能有效降低關節過度發炎。研究顯示,單純施打玻尿酸以及施打玻尿酸加上使用活關素75的兩組,發現後者在動物試驗上對於關節炎有明顯止痛、抗腫脹的效果,關節切片也顯示可以保護軟骨,減少退化,用來搭配玻尿酸注射後的日常保養,效果不錯。我有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許多長輩因為關節疼痛就不敢運動,認為運動會讓膝蓋退化更快。事實上,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也能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鬆,並減少發炎反應。運動項目推薦游泳和健走,建議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至於無法外出時,也可以在家坐在椅子上進行抬腿運動,強化骨四頭肌。不過要提醒的是,關節發炎時應暫時休息,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待發炎問題解決後,再開始運動。
-
2021-02-27 養生.運動天地
愛健身、注重飲食的物理治療師 不到30卻罹關節炎 她省思:我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你是不是也覺得「痛並且快樂著」的人生很充實?把一倍時間當三倍用、凡事做到最好,才是對自己的肯定?身為物理治療師,也是健身教練,杜佳蓉卻在27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人生驟變,才學會:「放慢腳步,愛自己」。愛運動的健康女孩杜佳蓉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透露學生時期就接觸運動,愛打羽毛球、爬山、瑜珈,畢業後從事物理治療師,因工作忙碌運動時間也變得很少,發現體力越來越差,意識到要讓身體動起來維持健康,開始接觸重量訓練、也回到球場上規律打球。幫助病患解決疼痛、復健的過程中,杜佳蓉感慨,很多疾病都是可以提早預防的,很多病人來看時已經退化或老年,根本不想運動了。如果可以在一開始,就鼓勵病患運動,他們的人生會不會一切不一樣?鼓勵病患運動的教練杜佳蓉決心從幫病患復健,到源頭幫助病患開始運動。她考取健身教練證照,推廣預防醫學觀念,鼓勵更多人運動,扭轉未來可能會產生的疾病產生。她的學生橫跨媽媽族群、年輕人、銀髮族,跳脫過往只做瑜珈、有氧,鼓勵更多人開始接受重訓,增加骨質密度。也有部分學生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爬山、跳舞,本身就很健康,但就是體態圓潤,透過重訓練習讓體態變好。人生最好的歲月發病杜佳蓉平常規律健身、注重飲食體態,卻在27歲時忽然全身關節反覆出現疼痛,最後診斷出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好發在30歲以後,她卻提早在人生最好的歲月發病,不可思議、挫折外,上下樓梯、穿脫衣等日常活動及工作都受到影響。推廣健康觀念的教練生這樣的病,更嚴重打擊她的自信。該多愛自己「我這麼健康的人怎會生病?」杜佳蓉省思,類風濕關節炎與天生基因有關,會發病主要原因來自飲食和生活習慣、壓力。過去,她工作安排太多、進修、不讓自己有太多的喘息,加上睡眠不足,對自己要求很高,又很急性子,把自己操太累、沒有好好關照自己,導致身體反撲,她開始檢視該怎麼調整生活。發病前三個月,杜佳蓉天天靠吃類固醇維持正常生活。還好,身兼教練和物理治療師,有醫療背景的她,很快就調節飲食、作息;壓力,找尋正確醫療管道,只花3個月就停藥了,維持活動量和正向態度更是找回健康關鍵。自從生病後。她也學習到,人生不要只有工作、要多多愛自己,睡眠要足夠,懂得為身體紓壓。運動過量也會成為身體另外一種負擔,應該追求平衡的生活,讓身心靈都得到平衡。。放慢腳步夢想依然在杜佳蓉如今更懂得重視自己的身體,因為工作也是興趣,讓她更能勇於朝著夢想前進。但是,她現在懂得放慢腳步。多關照自己身體狀況,感到疲憊不逼自己要完成。她也希望透過有肌勵,鼓勵更多人面對生人挫折與挑戰,雖不能訂做人生中的各種際遇,但可以修正態度,來配合人生中的各種狀況。「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2-25 科別.百病漫談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 長期頭暈病因多,可能是重大疾病徵兆● 低血壓易導致腦部血流量不足而頭暈● 如果頭暈有天旋地轉、平衡困難、噁心嘔吐,是眩暈症你常頭暈嗎?千萬不可輕忽!由於頭暈需要考慮的病因很多,可能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其中一個表現,應該特別注意是否合併某些警訊徵兆。若是長期有頭暈症狀發生,務必就醫檢查診斷。高燒、血便 嚴重疾病徵兆頭暈可能暗示重大疾病的警訊,包括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神經症狀,並且持續心悸或胸悶疼痛、高燒不退、血便黑便等表現,皆是全身性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如果頭暈合併出現這些徵兆,應盡速尋求正式醫療協助。頭暈主要病因,可以初步區分為腦部血流量不足與內耳平衡覺異常。腦部血流量不足,常與低血壓有關,會使得腦細胞沒有血液帶來氧氣與養分而無法正常運作,造成頭暈症狀,甚至腦細胞受損嚴重而有致死風險。眩暈症 周遭有傾斜移動感常見引起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包括體液不足、心臟功能異常與血管問題。體液不足如貧血、脫水或急性出血等;心臟功能異常包括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血管問題則包括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其他可能造成頭暈的原因,還有低血糖、藥物、神經退化與自律神經失調等。許多頭暈患者,會有天旋地轉、感覺周遭環境有傾斜或移動感,甚至出現平衡困難與噁心嘔吐等症狀,這是「眩暈症」,他們體內的平衡覺出現問題。人體平衡覺是由內耳前庭系統、視覺回饋、肌肉關節內的自體感受系統共同組成,並在腦部統整而形成,當中的任一環節有問題,就可能產生症狀。生活中常見的暈車、暈船,就是視覺回饋跟其他平衡覺整合出現異常所造成。平衡覺問題 可能影響腦部根據平衡覺系統出現問題的地方是否影響腦部,又分成未影響腦部的「周邊型眩暈」與影響腦部的「中樞型眩暈」兩種。周邊型眩暈與內耳或其神經傳導路徑異常有關,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發炎與梅尼爾氏症等;中樞型眩暈影響到腦部,是較危險類型,常見原因包括中風等腦血管疾病、腫瘤,中樞型眩暈常伴隨其他神經學症狀,如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記錄好發時間 與緩解因子雖然頭暈非常常見,且多數為良性狀況,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甚至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之一。因此,要多留意自己或身旁親友有頭暈症狀時,是否有這些警訊徵兆,以避免延誤就醫時機。此外,也應多注意症狀出現時的好發與緩解因子,並將其記錄下來,讓醫師可以有更多線索找到真正的病因。
-
2021-02-16 新聞.生命智慧
為了把病人救回來...醫連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病人: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
「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靠近秀美,他們繼續對秀美實施該有的治療。給她氧氣,在她的右頸部插上中央靜脈輸液管線,並且注射大量強心 劑、碳酸氫鈉,以及氯化鈣,來穩定她的酸中毒和心跳不穩定。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穩定秀美的生命跡象時,我注意到病床旁邊的生命徵象記錄器顯示, 秀美的心跳愈來愈快,每分鐘高達一百四十幾下,但心跳的強度卻愈來愈弱,而且不時出現不 整脈 ,以及不正常的心臟收縮。血氧濃度也從剛來急救室的百分之九十,漸漸下降到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我馬上告訴外科急救室的陳醫師說:「可能要插管比較安全。」於是陳醫師囑咐護理人員 準備氣管插管。怎麼會突然間就停止心跳?我們幫秀美打了鎮定劑方便插管,突然間,心跳就變得亂跳起來,出現心室顫動和心搏過速的現象。這顯示心臟即將進入無法代償,接下來就會造成心跳停止,病人會因而死亡。陳醫師立即將氣管內管插好。這個時候心跳戛然停止,記錄器上心跳成一直線。一群人立即將病人的衣服拉開,開始實施體外心臟按摩。強烈的胸部擠壓按摩聲在空氣中瀰漫著,大家屏住呼吸、非常緊張。一旁的心搏復甦器、電擊器也已經準備好了,壓了一分鐘,看心跳還是沒有恢復。因此,急救室的醫師立即施予心臟體外電擊。當高伏特的電流傳過秀美的心臟以及身體,她的整個軀體跳了起來,心臟跳了幾下又停止。於是醫師們只好再輪流進行體外心臟按摩,並且按照一定的時間注射強心劑和碳酸氫鈉,來穩定酸鹼平衡,讓身體裡的細胞維持恆定。我在一旁看著急救室的醫護人員急救了大概五分鐘,心頭一涼,怎麼會這樣?但是我必須撐下去。所以我一個人走到外科急救室外,對秀美的丈夫和小女兒說:「情況很不樂觀,秀美剛剛心跳停止,我們正在急救中,不知道能不能拉得回來。」秀美的丈夫神情非常倉皇,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嘴唇顫抖。他拉著我的手說:「郭醫師,怎麼會這樣子?剛剛從電腦斷層室檢查回來,一路上我握著她的手還是溫暖的,怎麼會突然間就心跳停止呢?你一定要救救她,你要救救她。」我點點頭說:「我們一定會盡力,你放心,在這邊坐著休息一下,通知孩子們趕快過來陪一下媽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最後一面,但是我們一定會盡力。」就這樣,我逃離了與秀美先生和她女兒見面的現場,回到外科加護病房,並且參與秀美的急救工作。急救進行了十五分鐘,當陳醫師放開手,發現秀美的心跳回來了,而且非常強。我握住秀美的手,心中默默的禱告著:「秀美你要撐下去,旁邊的我們都在努力著,病房外面有你的先生,還有在路上趕來的女兒們,他們都會陪著你一起渡過這個難關,你要堅強撐下 去。」我不知道秀美能不能聽到我心中吶喊的這幾句話,但是看著記錄器上她那強而有力的規則 心跳,我漸漸的安心,秀美應該有機會可以活下去了。病人第二次進行腎造瘻取石術這是發生在二○一八年一月的一個星期二。秀美是我的老病人,她在二○一七年五月,曾經因為右側腎結石到門診,我幫她進行了經皮腎造瘻手術,將她的結石拿得很乾淨。此後,秀美因為有一些風濕性關節炎以及C型肝炎,同時在院內的風濕免疫科以及外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秀美的身體十分硬朗、個性活潑,住在臺東成功的小鎮;她喜歡交朋友,參加地區的社團活動,是一個非常好動的中年婦女。因為住在成功,不方便常常來花蓮返診,所以當秀美在去年一月回到門診追蹤檢查時,赫然發現她的腎臟又長出另外一顆結石。而這顆石頭伴隨著腎臟輕微的發炎,讓她常覺得右腰有點痠痛。秀美因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和治療的關係,腎功能不是很好,所以她很擔心這顆結石會造成她腎臟出口阻塞而影響腎功能,因此,她到我的門診,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用手術方式取出結石。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在泌尿科醫師而言,是例行的手術方式。由於結石太大,無法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是經尿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來處理。所以,必須從腰部,在超音波指引下先做造瘻,再從這個造瘻口取出結石。這種手術是每位泌尿專科醫師應該要會,而且做得很好的。不過這種手術也潛藏著一些可能的併發症。例如,病人如果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不佳,手術後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出血;或是病人有細菌性的腎盂腎炎,在沒有控制好的時候,就貿然接受手術,手術當中可能會使細菌擴散到全身,而引發細菌性敗血症。當然手術當中也可能因為麻醉或其他的因素,導致一些併發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防,但是不希望發生的。雖然如此,手術做多了,還是難免會碰到一些併發症。不過在手術之後,仔細觀察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其實併發症都可以很快解決,不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腎臟結石手術卻心跳停止,少見且不妙就在秀美從急診室的電腦斷層檢查送回外科加護病房,大家開始準備幫她做緊急處置的時候,她居然發生了心跳停止的嚴重狀況。這種心跳停止的狀況,可能是來自於出血後,大量輸液所產生的心肺功能代償失調;第二個可能是大量且快速的輸血,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臟跳動不穩定,而產生的心跳停止。不過,當心跳停止的時候常常會造成全身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造成嚴重缺氧、組織壞死,加深酸中毒的危機。雖然在第一時間有氣管插管輸送氧氣,以及體外心臟按摩和電擊,讓心臟功能恢復了過來。但是十五分鐘的缺氧,卻使得腦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我們檢查了秀美的瞳孔,發現已經兩側都放大,對光沒有反應,我心裡暗叫一聲:「不妙!」但看著她強而有力的心臟跳動,又不禁期望秀美還是有機會可以活下去。畢竟一個腎臟結石的手術,造成這樣子的心跳停止的後果是非常少見,而且不應該發生的。但是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就必須全力搶救。此後的十四天,我與秀美和她的家人成為生命共同體,我們一起努力搶救秀美,把她從鬼門關裡拉回來。在這十四天的奮鬥過程當中,每一天都像一年那麼的長,每一分鐘都讓我們的內心交戰,受盡了苦難。但回想起來,卻是無比的甘甜。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那天晚上我在病床邊待到半夜兩、三點,秀美的兩個女兒也在父親通知之後從臺中趕來。秀美兩個女兒相差三歲,姊姊在臺中和姊夫一起開補習班,妹妹則在補習班裡面幫忙教課,也在生技公司工作。姊妹兩個對父母親都非常孝順,只要有空都會從臺中回到成功老家探望,也常常邀父母親到臺中小住一番。但是秀美因為在成功小鎮住久了,不習慣在大都會的生活,因此只是去幾天,通常不會久住。姊妹倆聽到媽媽有這種劇烈的變化,都非常震驚,也無法接受。在加護病房外面見到我,姊姊劈頭就一直逼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耐心的把整個治療過程,還有可能的發生情形說明了一遍,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病情會急轉直下。一般的情況都是可以控制,但秀美突然的心跳停止,卻讓我們措手不及,也無法了解真正的原因。現在只能就所知道的狀況趕緊補救,並且盡量補足我們可以修復的地方,期待狀況穩定,能夠讓她存活下來。 妹妹珮玟倒是非常冷靜,她聽完我講的話後跟我說:「郭醫師,媽媽那麼相信你,我相信她一定很有自信。我也相信你一定是她可以依靠的人,我會堅定的支持你對媽媽所做的一切治療。請你放心,也請你要注意保重身體。因為你不能累倒,你一累倒,媽媽就沒有人可以依靠了。請你務必要好好休息,這樣才會有精神仔細的照顧媽媽。」聽了珮玟這一番話,我心裡其實非常慚愧。我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時間過得很慢,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擔心秀美的身體有劇烈的變化。但是秀美的心跳卻非常穩定,血壓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腹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那一夜我無法成眠,累到閉一下眼小睡一番,夢中老是夢到秀美腎結石手術的過程,到底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注意到?決定打開後腹腔找出真正的出血點我思考了從手術後一直到此時生理的狀況變化,深覺再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搶救時間點若錯過了,可能就來不及。我跟秀美的先生、女兒商量,我覺得真正的出血點還是沒有止血,再加上大量的出血以及大量的輸血,使得全身的血液凝固因子不足,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找到出血點,加以止血。而這個手術必須打開後腹腔,而且手術的時候可能要拿掉她的腎臟。因為出血點既然是因腎造瘻管所造成的,要止住出血點,就非得把腎臟拿掉不可。不過秀美的腎功能並不是很好,從手術病情變化、心跳停止之後,到現在腎臟的尿都沒有出來,很可能將來必須要終身洗腎。但為了要救命,我們非得要下這個狠招不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不論外科醫師如何決定,我們並沒有把握這個手術一定能挽回她的性命。但我跟秀美的女兒講:「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手術,秀美應該是救不回來。但若勇敢的冒險,開進去把腎臟拿掉,找到出血點趕快修補,才有機會讓她不再出血,而且挽回她的生命。」這時秀美的先生不知道怎麼辦,女兒卻支持我,她說:「郭醫師,我們全家都相信你,你做的決定,我們會支持。縱使媽媽真的救不回來,我們也不會怪你,但請你在最適當的時候就 去做吧!」其實在下這種決心的時候,我並沒有把握。我也跟外科李主任商量,李主任並不是很贊成這個作法。但他認為,如果我覺得該做的時候,他會支持,也會過來幫忙,真的有什麼狀況再做處理。我內心一直交戰著:做、不做、做、不做。心裡想著,萬一開刀進去時遇到無法挽回的大出血,很可能秀美就會死在手術臺上;萬一拿掉腎臟,找到出血點暫時止住了,可能秀美的身體狀況還是逐漸變差,最後依然挽回不了她的生命……開刀進去,我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不開刀進去,難道救不回來,我就不用負責了嗎?這種抉擇對一位外科醫師,尤其是當初造成出血的醫師而言,真的是非常難以決定。當然,最後我還是把秀美送上手術臺。我們備妥了血漿、血小板,很快的開刀進去,隨後一塊塊的拿掉大棉紗,整理傷口內部,觀察繼續出血的部位。手術過後,我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秀美左邊腎臟的功能是否能恢復,尚不得而知。但救命要緊,腎臟壞了可以洗腎;而生命若沒了,就沒有任何可能。我在手術房外告訴秀美的家人這個好消息,秀美應該有機會活下來。珮玟高興的抱了我,她說:「謝謝你,郭醫師,我就知道你會做正確的決定,謝謝你救了媽媽一命。」此後,秀美還繼續在加護病房裡面觀察,腹腔內的引流血液迅速的減少,從每天引流出五、六千毫升的血液,剩下兩、三百毫升的帶血腹水,後腹腔的傷口復原的也很快,秀美的情況終於趨於穩定。 「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 手術後第十二天,因為腹部傷口可以關閉了,所以外科李主任在最後一次進到手術房,將她腹部的傷口做局部的清創,然後縫上人工網膜。因為長期腹脹的腹壁筋膜無法完全關閉,太過於勉強的關閉腹壁,很可能會使筋膜再裂開,所以使用人工網膜做一個中置物,使其逐漸纖維化形成新的腹壁。至此,秀美的手術終於告一段落。在第一次手術之後的第十四天,秀美終於拔掉氣管插管,在確定血氧沒有問題後,終於可以讓她清醒過來。記得秀美清醒過來看到我在床邊,看了很久。我問她:「你還記得我嗎?」她點點頭說:「當然記得你,我也知道這些日子來,你經常在我身邊。你們不要以為我真的睡著,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一直鼓勵著我。我就是這樣子,在你們的鼓勵下,堅持活了下來。」這一番話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她在夢境中所感受到的景象。但是我深信,在旁邊陪著她的時候,她是有點反應的。有時候她的手指會動一下,有時候我在跟她講話的時候,她會皺著眉頭或是動一動她的臉部肌肉,或許她是在潛意識裡真的看得到我們吧!
-
2021-02-15 新聞.杏林.診間
連夢裡都在問,哪裡沒注意到?泌尿科權威憶那些手術臺上的意料之外
一起把媽媽救回來「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靠近秀美,他們繼續對秀美實施該有的治療。給她氧氣,在她的右頸部插上中央靜脈輸液管線,並且注射大量強心 劑、碳酸氫鈉,以及氯化鈣,來穩定她的酸中毒和心跳不穩定。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穩定秀美的生命跡象時,我注意到病床旁邊的生命徵象記錄器顯示, 秀美的心跳愈來愈快,每分鐘高達一百四十幾下,但心跳的強度卻愈來愈弱,而且不時出現不 整脈 ,以及不正常的心臟收縮。血氧濃度也從剛來急救室的百分之九十,漸漸下降到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我馬上告訴外科急救室的陳醫師說:「可能要插管比較安全。」於是陳醫師囑咐護理人員 準備氣管插管。怎麼會突然間就停止心跳?我們幫秀美打了鎮定劑方便插管,突然間,心跳就變得亂跳起來,出現心室顫動和心搏過速的現象。這顯示心臟即將進入無法代償,接下來就會造成心跳停止,病人會因而死亡。陳醫師立即將氣管內管插好。這個時候心跳戛然停止,記錄器上心跳成一直線。一群人立即將病人的衣服拉開,開始實施體外心臟按摩。強烈的胸部擠壓按摩聲在空氣中瀰漫著,大家屏住呼吸、非常緊張。一旁的心搏復甦器、電擊器也已經準備好了,壓了一分鐘,看心跳還是沒有恢復。因此,急救室的醫師立即施予心臟體外電擊。當高伏特的電流傳過秀美的心臟以及身體,她的整個軀體跳了起來,心臟跳了幾下又停止。於是醫師們只好再輪流進行體外心臟按摩,並且按照一定的時間注射強心劑和碳酸氫鈉,來穩定酸鹼平衡,讓身體裡的細胞維持恆定。我在一旁看著急救室的醫護人員急救了大概五分鐘,心頭一涼,怎麼會這樣?但是我必須撐下去。所以我一個人走到外科急救室外,對秀美的丈夫和小女兒說:「情況很不樂觀,秀美剛剛心跳停止,我們正在急救中,不知道能不能拉得回來。」秀美的丈夫神情非常倉皇,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嘴唇顫抖。他拉著我的手說:「郭醫師,怎麼會這樣子?剛剛從電腦斷層室檢查回來,一路上我握著她的手還是溫暖的,怎麼會突然間就心跳停止呢?你一定要救救她,你要救救她。」我點點頭說:「我們一定會盡力,你放心,在這邊坐著休息一下,通知孩子們趕快過來陪一下媽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最後一面,但是我們一定會盡力。」就這樣,我逃離了與秀美先生和她女兒見面的現場,回到外科加護病房,並且參與秀美的急救工作。急救進行了十五分鐘,當陳醫師放開手,發現秀美的心跳回來了,而且非常強。我握住秀美的手,心中默默的禱告著:「秀美你要撐下去,旁邊的我們都在努力著,病房外面有你的先生,還有在路上趕來的女兒們,他們都會陪著你一起渡過這個難關,你要堅強撐下 去。」我不知道秀美能不能聽到我心中吶喊的這幾句話,但是看著記錄器上她那強而有力的規則 心跳,我漸漸的安心,秀美應該有機會可以活下去了。病人第二次進行腎造瘻取石術這是發生在二○一八年一月的一個星期二。秀美是我的老病人,她在二○一七年五月,曾經因為右側腎結石到門診,我幫她進行了經皮腎造瘻手術,將她的結石拿得很乾淨。此後,秀美因為有一些風濕性關節炎以及C型肝炎,同時在院內的風濕免疫科以及外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秀美的身體十分硬朗、個性活潑,住在臺東成功的小鎮;她喜歡交朋友,參加地區的社團活動,是一個非常好動的中年婦女。因為住在成功,不方便常常來花蓮返診,所以當秀美在去年一月回到門診追蹤檢查時,赫然發現她的腎臟又長出另外一顆結石。而這顆石頭伴隨著腎臟輕微的發炎,讓她常覺得右腰有點痠痛。秀美因為自體免疫的疾病和治療的關係,腎功能不是很好,所以她很擔心這顆結石會造成她腎臟出口阻塞而影響腎功能,因此,她到我的門診,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用手術方式取出結石。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在泌尿科醫師而言,是例行的手術方式。由於結石太大,無法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是經尿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來處理。所以,必須從腰部,在超音波指引下先做造瘻,再從這個造瘻口取出結石。這種手術是每位泌尿專科醫師應該要會,而且做得很好的。不過這種手術也潛藏著一些可能的併發症。例如,病人如果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不佳,手術後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出血;或是病人有細菌性的腎盂腎炎,在沒有控制好的時候,就貿然接受手術,手術當中可能會使細菌擴散到全身,而引發細菌性敗血症。當然手術當中也可能因為麻醉或其他的因素,導致一些併發症,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預防,但是不希望發生的。雖然如此,手術做多了,還是難免會碰到一些併發症。不過在手術之後,仔細觀察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其實併發症都可以很快解決,不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腎臟結石手術卻心跳停止,少見且不妙就在秀美從急診室的電腦斷層檢查送回外科加護病房,大家開始準備幫她做緊急處置的時候,她居然發生了心跳停止的嚴重狀況。這種心跳停止的狀況,可能是來自於出血後,大量輸液所產生的心肺功能代償失調;第二個可能是大量且快速的輸血,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臟跳動不穩定,而產生的心跳停止。不過,當心跳停止的時候常常會造成全身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造成嚴重缺氧、組織壞死,加深酸中毒的危機。雖然在第一時間有氣管插管輸送氧氣,以及體外心臟按摩和電擊,讓心臟功能恢復了過來。但是十五分鐘的缺氧,卻使得腦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我們檢查了秀美的瞳孔,發現已經兩側都放大,對光沒有反應,我心裡暗叫一聲:「不妙!」但看著她強而有力的心臟跳動,又不禁期望秀美還是有機會可以活下去。畢竟一個腎臟結石的手術,造成這樣子的心跳停止的後果是非常少見,而且不應該發生的。但是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就必須全力搶救。此後的十四天,我與秀美和她的家人成為生命共同體,我們一起努力搶救秀美,把她從鬼門關裡拉回來。在這十四天的奮鬥過程當中,每一天都像一年那麼的長,每一分鐘都讓我們的內心交戰,受盡了苦難。但回想起來,卻是無比的甘甜。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那天晚上我在病床邊待到半夜兩、三點,秀美的兩個女兒也在父親通知之後從臺中趕來。秀美兩個女兒相差三歲,姊姊在臺中和姊夫一起開補習班,妹妹則在補習班裡面幫忙教課,也在生技公司工作。姊妹兩個對父母親都非常孝順,只要有空都會從臺中回到成功老家探望,也常常邀父母親到臺中小住一番。但是秀美因為在成功小鎮住久了,不習慣在大都會的生活,因此只是去幾天,通常不會久住。姊妹倆聽到媽媽有這種劇烈的變化,都非常震驚,也無法接受。在加護病房外面見到我,姊姊劈頭就一直逼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耐心的把整個治療過程,還有可能的發生情形說明了一遍,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病情會急轉直下。一般的情況都是可以控制,但秀美突然的心跳停止,卻讓我們措手不及,也無法了解真正的原因。現在只能就所知道的狀況趕緊補救,並且盡量補足我們可以修復的地方,期待狀況穩定,能夠讓她存活下來。 妹妹珮玟倒是非常冷靜,她聽完我講的話後跟我說:「郭醫師,媽媽那麼相信你,我相信她一定很有自信。我也相信你一定是她可以依靠的人,我會堅定的支持你對媽媽所做的一切治療。請你放心,也請你要注意保重身體。因為你不能累倒,你一累倒,媽媽就沒有人可以依靠了。請你務必要好好休息,這樣才會有精神仔細的照顧媽媽。」聽了珮玟這一番話,我心裡其實非常慚愧。我們一定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對。時間過得很慢,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擔心秀美的身體有劇烈的變化。但是秀美的心跳卻非常穩定,血壓沒有什麼變化,倒是腹脹的情形愈來愈嚴重。那一夜我無法成眠,累到閉一下眼小睡一番,夢中老是夢到秀美腎結石手術的過程,到底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注意到?決定打開後腹腔找出真正的出血點我思考了從手術後一直到此時生理的狀況變化,深覺再這樣拖下去不是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搶救時間點若錯過了,可能就來不及。我跟秀美的先生、女兒商量,我覺得真正的出血點還是沒有止血,再加上大量的出血以及大量的輸血,使得全身的血液凝固因子不足, 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找到出血點,加以止血。而這個手術必須打開後腹腔,而且手術的時候可能要拿掉她的腎臟。因為出血點既然是因腎造瘻管所造成的,要止住出血點,就非得把腎臟拿掉不可。不過秀美的腎功能並不是很好,從手術病情變化、心跳停止之後,到現在腎臟的尿都沒有出來,很可能將來必須要終身洗腎。但為了要救命,我們非得要下這個狠招不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不論外科醫師如何決定,我們並沒有把握這個手術一定能挽回她的性命。但我跟秀美的女兒講:「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手術,秀美應該是救不回來。但若勇敢的冒險,開進去把腎臟拿掉,找到出血點趕快修補,才有機會讓她不再出血,而且挽回她的生命。」這時秀美的先生不知道怎麼辦,女兒卻支持我,她說:「郭醫師,我們全家都相信你,你做的決定,我們會支持。縱使媽媽真的救不回來,我們也不會怪你,但請你在最適當的時候就 去做吧!」其實在下這種決心的時候,我並沒有把握。我也跟外科李主任商量,李主任並不是很贊成這個作法。但他認為,如果我覺得該做的時候,他會支持,也會過來幫忙,真的有什麼狀況再做處理。我內心一直交戰著:做、不做、做、不做。心裡想著,萬一開刀進去時遇到無法挽回的大出血,很可能秀美就會死在手術臺上;萬一拿掉腎臟,找到出血點暫時止住了,可能秀美的身體狀況還是逐漸變差,最後依然挽回不了她的生命……開刀進去,我必須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不開刀進去,難道救不回來,我就不用負責了嗎?這種抉擇對一位外科醫師,尤其是當初造成出血的醫師而言,真的是非常難以決定。當然,最後我還是把秀美送上手術臺。我們備妥了血漿、血小板,很快的開刀進去,隨後一塊塊的拿掉大棉紗,整理傷口內部,觀察繼續出血的部位。手術過後,我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秀美左邊腎臟的功能是否能恢復,尚不得而知。但救命要緊,腎臟壞了可以洗腎;而生命若沒了,就沒有任何可能。我在手術房外告訴秀美的家人這個好消息,秀美應該有機會活下來。珮玟高興的抱了我,她說:「謝謝你,郭醫師,我就知道你會做正確的決定,謝謝你救了媽媽一命。」此後,秀美還繼續在加護病房裡面觀察,腹腔內的引流血液迅速的減少,從每天引流出五、六千毫升的血液,剩下兩、三百毫升的帶血腹水,後腹腔的傷口復原的也很快,秀美的情況終於趨於穩定。「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手術後第十二天,因為腹部傷口可以關閉了,所以外科李主任在最後一次進到手術房,將她腹部的傷口做局部的清創,然後縫上人工網膜。因為長期腹脹的腹壁筋膜無法完全關閉,太過於勉強的關閉腹壁,很可能會使筋膜再裂開,所以使用人工網膜做一個中置物,使其逐漸纖維化形成新的腹壁。至此,秀美的手術終於告一段落。在第一次手術之後的第十四天,秀美終於拔掉氣管插管,在確定血氧沒有問題後,終於可以讓她清醒過來。記得秀美清醒過來看到我在床邊,看了很久。我問她:「你還記得我嗎?」她點點頭說:「當然記得你,我也知道這些日子來,你經常在我身邊。你們不要以為我真的睡著,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一直鼓勵著我。我就是這樣子,在你們的鼓勵下,堅持活了下來。」這一番話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她在夢境中所感受到的景象。但是我深信,在旁邊陪著她的時候,她是有點反應的。有時候她的手指會動一下,有時候我在跟她講話的時候,她會皺著眉頭或是動一動她的臉部肌肉,或許她是在潛意識裡真的看得到我們吧!※ 本文摘自《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作者:郭漢崇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1/01/27《與苦難同行:這些年病人教會我的事》書封。圖/發光體提供
-
2021-0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吃魚油、人蔘補身?營養師告訴你,哪些保健食品不宜與藥品一起吃
吃魚油預防缺血性中風?Omega3助血液流動防血栓 吃魚油顧血管嗎是真的嗎?過去美國心臟協會期刊《Stroke》曾發佈研究指出,魚油所含的EPA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發生。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主任趙雅嬋說明,魚油成份中約30%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EPA、DHA為主。另外70%則為各種脂肪組成。Omega3脂肪酸可構成細胞膜,也人體血液中脂蛋白的主要成份,對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生殖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 趙雅嬋表示,Omega3脂肪酸一者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進而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機會,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二者能抑制血小板作用,讓血液能夠清徹流動,並維持流速順暢,較不容易形成血栓。 趙雅嬋說明,Omega3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抑制過敏,對於新陳代謝有正面助益。在腦部健康方面,Omega3也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中突觸的必須物質,影響腦細胞發育、語言能力和智力等重要機能。 每天吃多少魚油才足夠?哪些人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一般成年人應攝取多少魚油才足夠?趙雅嬋說明,根據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每日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份量以2公克為限,正常人只要每天1-2餐攝取到深海魚類,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以魚類含量來估計,秋刀魚22公克約有1公克的Omega3,約等於攝取鮭魚、鯖魚55公克、鱸魚130公克。 趙雅嬋表示,孕婦、中老年、三高族群、茹素者,屬於較可能需要補充魚油。對孕婦來說,Omega3的DHA影響胎兒腦部與視神經發育。至於中老年人與三高族群,Omega3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彈性。由於植物性Omega3在人體內的轉換率較低,茹素者的飲食型態較容易攝取不足。 趙雅嬋指出,上述族群在補充魚油或營養品之前,應先諮詢主治或專科醫師再加入日常攝取。惟平常少吃魚的民眾,想幫助良好保護力或身體代謝,也可適量補充。趙雅嬋建議,挑選魚油時以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為佳。成份比例以EPA+DHA大於500毫克,或Omega3大於50%,人體吸收攝取的效益較高。 魚油不可與抗凝血劑一起吃 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趙雅嬋提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免疫疾病藥物者,建議不可與魚油一起服用,避免加重或減少藥物效果,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營養師建議,正在服藥者應以藥物治療優先,也要避免同時服用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營養補充品。 趙雅嬋表示,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應避免與魚油、銀杏、維他命E一起食用。這類營養品有活化血液的功能,與抗凝血劑同時服用可能會造成出血。降血脂藥物則不可與紅麴一起食用。紅麴成份有降血脂功能,二者共同服用會加重藥效,可能導致疲勞、全身無力、肌肉痠痛。 另外,人蔘、靈芝會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不可與風濕科藥物一共食用,避免藥物效果下降,影響疾病控制。雞精、蜆精和補湯類,製程中鈉含量偏高,容易影響血壓、增加腎臟代謝,如果已在服用血壓藥、腎臟藥或有腎臟疾病者,要避免這類高鈉濃度的補給品。 《延伸閱讀》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酯?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武肺重症者普遍維生素D缺乏?專家:為免疫細胞重要營養,3招可攝取
-
2021-02-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醫學團隊:風濕藥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有療效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等組成的醫學研究團隊於英國時間11日表示,日本學界與藥廠開發的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安挺樂(Actemra)具有降低新冠肺炎重症病患死亡風險的效果。日本共同社報導,安挺樂(學名Tocilizumab)是大阪大學與中外製藥公司共同開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獲英國政府補助金的研究團隊針對4000多名新冠肺炎病患進行安挺樂投藥的臨床實驗。參與臨床實驗者當中約半數接受安挺樂治療,半數接受一般的治療。相較之下,前者死亡比例是29%、後者是33%。安挺樂是一種生物治劑,可阻斷介白素-6(IL-6)的作用,達到抗發炎及調節免疫效果。這項臨床實驗的大半病患也都接受人工合成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治療。研究團隊認為,安挺樂與地塞米松兩種藥物併用,可讓需戴人工呼吸器的重症病患死亡風險減半。
-
2021-02-02 科別.心臟血管
發燒、咳嗽別以為是無害的感冒!出現「4大症狀」很致命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病毒又開始蠢蠢欲動,除重視流感外,也不可忽視恐致命的疾病「心肌炎」,其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疲倦乏力等容易與流感、感冒或腸胃炎相混,因此經常被民眾忽略,往往病情轉趨嚴重,出現胸痛、心律不整,甚至休克、心臟衰竭時,病人已面臨死亡威脅。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任勗龍醫師表示,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多數心肌炎的發生成因為病毒感染、毒素以及自身免疫問題而引起。然而,根據研究顯示,天花疫苗是唯一也可能引起心肌炎的疫苗,其餘非活性的疫苗因不具活性,安全性相對高且臨床上並無證據會誘發心肌炎。初期症狀似感冒 若影響到心臟功能恐休克、猝死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的分析,40歲以下成年人不明原因死亡中,約有20%的致病因是急性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說明,心肌炎初期症狀不明顯且不易區分,症狀似感冒、上呼吸道發炎、腸胃炎等。然而,當影響到心臟肌肉時,心臟功能就會出現變化,像是傳導系統受到破壞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心室頻脈等。這些突如其來的心臟功能變化,恐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如猝死、心因性休克。任勗龍醫師表示,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心肌炎,在臨床上從小朋友到年長的病患都有,但像是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嬰幼兒、癌症治療的患者或是本身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相對為心肌炎好發的高風險族群。除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問題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肌炎的主因分為兩大類型: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因素包含:病毒性、細菌性以及寄生蟲性心肌炎,非感染性因素則為毒素與自我免疫問題相關。任勗龍醫師說明,在台灣最常見的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例如: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腺病毒、伊科病毒、人類疱疹性病毒等。這些病菌易在心肌處大量繁殖,造成心肌細胞受傷、損壞,甚至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嚴重者需透過葉克膜或電擊等方式來搶救。然而,引起心肌炎的另一成因與自體免疫問題也息息相關。任勗龍醫師進一步說明,自體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的患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因本身免疫系統已受到破壞,無法正確判定攻擊的對象是正常的細胞或不正常的細胞。因此,患者異常的免疫反應容易把心臟錯認為要攻擊的地方,誤傷了心肌細胞與心臟的功能,導致心肌炎的發生。心肌炎病程又快又猛烈 若有症狀切勿延誤就醫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天花疫苗在少數的狀況下可能引起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表示,此疫苗在台灣臨床已經許久未使用。目前民眾所施打的流感疫苗已是支成熟與時間久遠的疫苗,且不具活性與不含會加強免疫反應的佐劑。因此,在安全性上是可以放心的。最後任勗龍醫師呼籲,心肌炎雖不是常見疾病,但在流行感冒期間盛行的季節裡要格外小心,且心肌炎的病程通常又快又猛烈,醫師特別提醒,別再以為發燒、咳嗽和腹瀉等症狀僅是無害的感冒或腸胃炎,一旦發生疑似心肌炎症狀,切勿延誤,應盡早就醫!
-
2021-01-25 名人.精華區
梁賡義/你們不孤單 向桃醫及醫護致敬
最近,接連出現的本土病例,特別是發生在醫院裡的醫護人員感染,一時間,空氣中瀰漫一股緊張的氛圍。對於疫情的恐懼,彷彿再次攫獲了我們不安的心,讓平靜的生活再起漣漪。抗疫 部立醫院責無旁貸這次事件是發生在衛福部桃園醫院,桃園醫院或許不像各大醫學中心那樣有名氣,也許部分民眾還是第一次聽過。不過,在疫情爆發的這一年來,桃園醫院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桃園醫院是距離國門最近的部立醫院,有地理上的便利性,加上全國的部立醫院都有共同的使命,就是協助政府處理緊急應變的重大事件。特別是這次的新冠疫情,部立醫院更是責無旁貸,一直站在疫情最前線,為國人守護健康。國衛院、桃醫 合作有默契目前全國五分之一的確診患者是送到桃園醫院進行隔離治療,其中承受的壓力與風險可想而知。然而,面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桃園醫院的醫護人員總是站在最前線,不輕易讓新冠病毒越雷池一步。誠如徐永年院長所說:「我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這是身為部立醫院的一種使命,也是一種驕傲。國衛院與桃園醫院的角色有些相似,都是需要在國家遇到危難時挺身而出,成為國人對抗疫情的重要防線。此外,因為都隸屬於衛福部,雙方平時就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而彼此的合作默契,也在這次的疫情當中展現出來。舉個例子來說,為了找出新冠病毒的有效藥物,世界各國無不積極進行研發及測試,其中,原本用於治療風濕病的奎寧(HCQ)就是其中一種潛力藥物。建置新冠病毒分析支援平台去年3月,在指揮中心指示之下,由桃園醫院及其他部立醫院接下這項任務,進行奎寧對於新冠病毒的臨床試驗工作,並由國衛院與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全力協助,4月開始收案,歷時兩個月順利完成臨床試驗。這是大家不分彼此,全體總動員的成果體現。桃園醫院不僅投入前端臨床治療工作,其他部分也有許多貢獻。因應這次的疫情,疫情指揮中心委託國衛院建置「新冠病毒篩檢及分析技術開發支援平台」,為建立一套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與檢體品質,以供產學研加速進行檢驗、疫苗、藥物的開發工作。平台成立之初,病毒檢體數量有限,一度遇到瓶頸,所幸當時桃園醫院全力支持,提供技術平台將近三分之一的檢體數量,後續工作才得以順利推展。民眾送物資 患難見真情所謂「患難見真情」,這段日子以來,雖然看到一些令人焦慮的言語,也看到更多民眾將心中溫情化為具體行動,舉凡贈送食物、飲品、暖暖包、手繪卡片等,呈現一幅幅溫馨動人的畫面。儘管疫情尚未平息,平時除了做好個人防疫,我們也可以將心中的正能量,傳達給周遭每一個人。讓我們向這些站在第一線,不論是桃園醫院或全國各地醫護人員,致上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
2021-01-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關節炎藥物治COVID重症病患 研究:無臨床效益
研究今天指出,以關節炎藥物tocilizumab(商品名「安挺樂」)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病患,沒有臨床效益。法新社報導,今天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試驗結果,似乎和先前研究相牴觸。先前研究發現tocilizumab能有助降低部分病患的住院天數。這款藥物一般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能抑制人體發炎反應,因此科學家希望利用這款藥物,來抑制因感染COVID-19而引發可能導致病患死亡的過度發炎反應。巴西研究人員對129名COVID嚴重病患進行隨機對照試驗,65人接受tocilizumab藥物外加正規治療,另外64人僅接受正規治療。所有病患被觀察15天後,tocilizumab組有18人(28%)、標準治療組則有13人(20%)不是裝上呼吸器、就是已死亡。總括來看,tocilizumab組有17%病患死於急性呼吸衰竭或多重器官衰竭,標準治療組則為3%。研究人員表示,由於tocilizumab組患者死亡數增加,以致研究不得不提早結束。不過研究報告作者也有提到這項研究的部分限制,像是試驗對象人數相對較少等。
-
2021-0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研究:安挺樂等關節炎藥可降新冠肺炎死亡率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等團隊研究發現,對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包括日本製的安挺樂以及sarilumab,將可降低死亡率約7個百分點。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研究團隊在網站上發表此一研究成果。研究團隊以罹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須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重症患者約800人為研究對象,對其使用日本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安挺樂靜脈點滴注射劑(Actemra,學名Tocilizumab),以及類似藥物sarilumab。結果發現,沒有使用安挺樂等藥物的約400名重症患者中,死亡率為35.8%;另外約350名使用安挺樂等藥物的重症患者,死亡率為28%,死亡率降低了約7個百分點。sarilumab也被發現類似的效果。此外,使用這類藥物,可讓患者在加護病房的治療期間縮短約10天。安挺樂是大阪大學特任教授岸本忠三的研究團隊與中外製藥公司共同開發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具有抑制免疫細胞失控攻擊自身細胞的「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作用。報導指出,英國政府採納這項研究結果,在網站上標註推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使用安挺樂等藥物。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7日曾公開表示,目前發現兩種藥劑安挺樂與sarilumab,在臨床上能夠降低病患死亡率達1/4。這兩種藥的效力差不多,但要價並不低廉,每名病人約需要花費750至1000英鎊(約新台幣2萬8000元至3萬8000元)。不過比起加護病房每天2000英鎊花費仍相對便宜。
-
2021-01-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小文(化名)是養生館有名的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飽受腕隧道症候群疼痛之苦,曾開刀治療,現又復發。日前她來門診說:「陳醫師,我之前給其他醫師開過腕隧道症候群,痛很久,傷口也超醜的。聽說現在有微創手術,傷口小且恢復快,是嗎?」正中神經壓迫產生麻痛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與上方橫腕韌帶或屈肌支持帶組成,隧道裡頭有9條肌腱和一條正中神經。正中神經主要功能是傳遞我們大拇指、食指、中指和一半無名指的感覺;腕隧道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正中神經的壓迫,而產生手部橈側三指半的麻痛(圖一)。輕微的正中神經壓迫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些許不方便,例如:追劇、騎車或睡眠時的針刺麻熱感;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大拇指肌肉萎縮無力。長期重複抓握加重症狀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分成疾病或與職業相關。像糖尿病、洗腎、甲狀腺病變、風濕免疫疾患或手腕部有受過傷,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需長時間或重複性抓握或彎曲腕關節的職業,也容易加重並導致腕隧道壓迫的症狀,例如按摩師、作家、雕刻師、木匠、裝配員等。服藥效果不佳就要開刀若是初期腕隧道症候群的服藥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正中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考慮手術。術前需安排神經傳導檢查,排除是否有相關身體疾病或頸部神經壓迫的可能,才能確保手術的有效性。目前腕隧道正中神經解離的手術,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微創的都相當成熟,端看醫師個人的經驗與喜好。傳統的解離手術(圖二),需在手部拉開一個與手腕垂直約7至8公分的傷口,再將正中神經找出,將附近沾黏壓迫的組織分開。而微創隱痕手術(圖三),則是沿著手腕的皺褶切開約1公分的傷口,利用特殊的器械將正中神經阻擋在刀口之下,再利用U型微創刀打開沾黏的組織。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因為微創隱痕手術的傷口小、組織破壞少,手術後疼痛也比較小,神經的恢復比較快。三個月後,幾乎只有淡淡一條粉線,沒有明顯的疤痕。在與小文溝通後,當天她即接受了微創隱痕正中神經解離手術,手術時間不到十分鐘。術後不到兩周,即可拆除手術縫線,小文就開始「靠手吃飯」了!(圖四)
-
2021-01-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就手腳冰冷變色是血液循環差嗎?當心有可能是「雷諾氏症候群」
冬天把手裸露在外,除了感到寒冷之外,沒什麼大不了。但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感到的不只是寒冷,還有皮膚遇冷後變白、變紫、變紅,同時伴有疼痛。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雷諾氏症候群”。雷諾氏症候群是種什麼病雷諾氏症候群是指受冷或情緒激動後,手指皮膚突然蒼白、變紫,然後變為潮紅,並伴隨局部發冷,有時伴有短暫疼痛的一種臨床表現。雷諾氏症候群多發生於女性,除手指外,還可累及足趾、耳朵和鼻子,一般上肢症狀較重,偶見於下肢、內臟血管。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血管內皮細胞被炎症損傷,血管神經紊亂引起手指等部位的末端細小動脈痙攣,血流調節障礙又引起局部短暫性缺血,從而導致手指皮膚出現顏色變化。雷諾氏症候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雷諾氏症候群是指除雙側肢體受累外無其他疾病,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常伴隨其他疾病。風濕免疫疾病常引起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在風濕免疫科接診的患者中,繼發性雷諾氏症候群更為常見,因為很多風濕免疫病都會伴隨出現雷諾氏症候群。不同疾病的雷諾氏症候群發生率差別很大。據統計,系統性硬化病的雷諾氏症候群發生率為80%-90%,常為首發症狀;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雷諾氏症候群發生率約20%。其它引起雷諾氏症候群的疾病還有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乾燥綜合徵、血管炎、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等。可引起雷諾氏症候群的因素很多,但當出現該現象時,首先需要警惕風濕免疫病存在的可能性,及時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雷諾氏症候群患者應做好保暖避免手指外傷出現雷諾氏症候群的輕症患者或很少發病的患者,一般無需用藥治療,但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防護措施。1.飲食上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2.戒菸,因為吸煙會引起皮膚血管收縮。3.生活作息規律,保持好心情,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適當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4.做好保暖,冷天外出戴好手套、耳套、帽子。5.保護手指避免外傷,輕微損傷就易引起指端潰瘍,因雷諾氏症候群會使末梢血液循環不暢,不好恢復,還會加重疼痛。6.避免服用引起血管收縮的藥物,如β受體阻斷藥和避孕藥。另外,洗衣、洗菜等需接觸冷水的家務能不做就不做。雖然用熱水泡手、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由於患者的皮膚感覺不敏感,要特別注意溫度,以免燙傷。對於反覆發作或症狀嚴重的患者,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根據末梢循環情況遵醫囑服用鈣拮抗劑、血管擴張藥物,甚至手術治療。因為隨著病程延長血管內膜會增厚,同時由於末梢循環障礙,會導致手指指腹萎縮,遠端指骨吸收,嚴重者出現指尖潰瘍、壞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患者別怕惡化不敢運動! 物理治療師:試試這3動作
63歲的陳太太登山不慎摔跤,雙手反射性撐地,右手不慎骨折,趕緊下山治療才發現是骨質疏鬆患者,原本熱愛運動的她,自此不敢做劇烈運動,最多飯後散散步就當作「有動」,再次檢查骨質密度不升反降。物理冶療師周昭如表示,避免骨質疏鬆惡化,運動是其中一項方式,但得做對運動,且避免使用到容易骨折的關節處,才有辦法做對運動,避免骨鬆持續惡化。骨鬆患者 最好選擇重訓骨質疏鬆患者的運動方式,最好選擇「重訓」,也就是阻力運動,不過不是要比照館長或是健身網紅,拿著幾十公斤重的啞鈴狂舉,有些動作是骨鬆患者做不得的,且重訓的姿勢也得因應疾病調整。周昭如表示,根據統計,骨鬆造成的骨折最容易出現在脊椎、髖部和手腕三處,其中脊椎以胸椎第七、第八及第六節發生骨折機率更高,因此前彎以及合併旋轉的動作,對於骨鬆患者是「最危險的動作」。以深蹲的姿勢為例,初學者很容易在深蹲時,上半身沒辦法維持一直線,骨鬆患者若要接觸深蹲,鍛鍊下肢的肌肉強度,只要姿勢一不正確,就可能導致胸椎骨折。因此骨鬆患者在接觸深蹲時,可以先坐在椅子上,將腰桿挺直,再做前傾動作,先感受一下,深蹲時,脊椎維持一直線的感覺,熟悉後再嘗試深蹲;又或是可以在深蹲時,手持直線棍棒,讓頭部到腰部都緊貼在直線棍棒上,做深蹲時也不怕脊椎走位,避免骨折的風險。可以維持脊椎呈現一直線後,再學習深蹲時,呼吸到後外側背部肋骨,可增進腹橫肌收縮,訓練核心肌群。跳舞瑜伽 轉腰易傷髖關節周昭如表示,很多骨鬆患者對於重訓都有個迷思,「那是屬於健康人而且是年輕人的運動」,因此會改嘗試跳舞、瑜伽等有氧運動,但這類運動很容易會有腰部旋轉的動作,這動作很可能一轉,髖關節就裂開;骨鬆患者得知自己有骨密度的問題時,最好先尋求專業,量身訂做課程,否則任何運動都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而踩到地雷。她建議骨鬆患者的最佳運動方式仍是重訓,重訓看似會增加骨骼的壓力,實際上是增加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配合度、協調度,重訓是沒有辦法增加骨質生長,但當肌肉變強壯,可以降低骨骼受力,反而是保護骨骼的方式。長期久坐 骨鬆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有許多骨鬆患者都是骨折後才發現骨鬆,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骨鬆危險因子,年齡超過50歲、女性、抽菸喝酒、曾有髖骨骨折病史、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服用類固醇或已服用3個月以上等都需要格外注意,另外,長期久坐的民眾,也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50歲以後的女性,每2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50歲後的男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呼籲可以定期篩檢,也建議平時就應該維持運動習慣,加強肌肉強度,一旦被診斷為骨鬆應隨時調整動作,避免受傷增加骨折的風險。
-
2020-12-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
斑馬線走不完?自體免疫疾病當心肺動脈高壓 行走能力與心肺健康息息相關,同時可能是反映潛在疾病的指標。一旦自覺走不遠、走路容易喘,甚至過馬路時無法在小綠人倒數前走完斑馬線,且本身是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就要當心是否為「肺動脈高壓」所致。患有硬皮症的林姓女子指出,10年前因多次咳嗽暈倒,送醫後赫然發現已併發肺動脈高壓,回想當時還以為是老化導致行走能力下降。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切勿輕忽肺動脈高壓危機。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指出,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的自體免疫疾病族群,諸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當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時,免疫細胞會聚集並攻擊血管周遭,造成血管發炎、變硬、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窄,導致心臟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輸送血液,因而形成肺動脈高壓。 蔡長祐說明,肺動脈高壓的症狀喘、咳、疲憊等,對於年紀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特異性不高,不容易於返診時與醫師討論,若醫師沒有追問或進一步轉診安排侵入性的檢查也很難評估或確診,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在日常就對於肺動脈高壓、心肺功能等有所警覺。 肺動脈高壓如心臟癌症 看小綠人注意警訊 一般人的行走速率大約是1秒1.2公尺以上,國內主管單位所設計的過馬路小綠人,是以每秒0.8至1公尺為準,一般人照正常步行速度,都可在時限內通過馬路。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以利用過馬路小綠人為基準,當發現步行能力突然衰退且易氣喘吁吁,表示心肺功能可能有問題。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再加上肺動脈高壓會持續惡化、五年存活率較乳癌、大腸癌更不理想,素有「心臟癌症」之稱。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平日若有喘、咳、疲憊等症狀,需立即與免疫風濕科醫師反應,或轉介心臟內科進一步檢查。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風溼科12月14日起設置「PK小綠人」專區,提醒病友及家屬,注意肺動脈高壓警訊。 自體免疫疾病族群 當心喘咳血腫暈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宋思賢主治醫師解釋,肺動脈高壓就是肺動脈的高血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心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將血液送出,當壓力越來越高,心臟負荷就會更重,最後造成右心室肥大、衰竭,甚至死亡。當肺部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容易因缺氧而呼吸急促、疲倦。因此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因微血管破裂而導致咳血、腳部血液難流回而造成水腫、甚至運動時肺壓上升過度而造成活動性的暈厥。 一旦出現「喘、咳、血、腫、暈」五大症狀,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的免疫疾病患者,更應盡早和風免科醫師討論,轉介至心臟科做進一步檢查,除了利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X光片等檢視患者是否有右心肥厚、擴大外,還需要透過右心導管 來確診。由於血壓計無法測量右心的肺動脈血壓,因此無論喘不喘,高風險者都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常敏之教授補充說明,肺動脈高壓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前者的發病原因不明,後者則是由疾病、藥物、毒素或感染等所引發。在缺乏適當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將近一半的病患可能在三年內死亡 。積極治療肺動脈高壓,雖然不見得能將肺壓控制到完全正常,但只要有效將肺壓降低,生活品質可望和常人相同。 《延伸閱讀》 .過馬路走輸小綠人?小心肺動脈高壓,煞肺又苦心 .發燒咳嗽喘不過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當心肺纖維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26 醫療.自體免疫
晨起僵硬無法握拳! 婦連跑4科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早上起床身體僵硬無法握拳,莫名關節痠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63的歲吳女士無預警多處關節疼痛腫脹,三個月內連跑四科,最後才在風濕免疫科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醫師呼籲,時值濕冷冬天,正是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好發時機,當心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都會導致病情惡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紊亂,關節滑膜發炎增生破壞關節結構,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還高出3倍。吳女士先後求診骨科、復健科、家醫科都未獲改善、跑去內科抽血,意外發現血液中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轉往免疫風濕科才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台灣目前約有6萬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曹彥博提醒,早期患者常有晨間僵硬、無法握拳,或是沒有原因的關節痠痛,都要提高警覺。以往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不可逆的疾病,大多病人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但曹彥博表示,現在除了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一個月施打一次、可阻斷第六介白素(IL-6)作用的生物製劑,也是目前病人普遍滿意度較高的治療方式,根據臨床觀察,早期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關節上的孔洞有明顯改善,對於抗拒每天吞藥的病人來說,也可以提升用藥順從度。國泰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全以祖則表示,類風濕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不同,前者是免疫性疾病,藥物是很重要的處置;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消炎藥只是症狀控制,並非改善症狀。
-
2020-12-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3大重病打不倒 她成愛笑瑜伽老師翻轉癌後人生
現年僅41歲的許智琇被迫面對紅斑性狼瘡、血癌與類風濕性關節炎3大重病打擊,但她透過瑜伽鍛鍊自己,更利用笑容安撫其他癌友,堅信自己能一次次創造奇蹟,獲頒抗癌鬥士。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第14屆抗癌鬥士頒獎典禮,年僅41歲的許智琇年輕時確診紅斑性狼瘡,當時醫師宣告她只剩5年壽命,但如今一轉眼已過了30個年頭;還記得103年正當她處於年度最後一次回診的喜悅時,竟被醫師宣告罹患血癌,將她再次打回地獄。許智琇說,當時她心想,孩子們正值需要媽媽陪伴的年紀,她究竟還有多少機會活著陪伴孩子,為此她甚至一度猶豫是否要回醫院治療,幾經思考她仍決定勇敢抗癌。化療期間,她口腔長滿黴菌、味覺產生改變,就連頭髮也掉不停,但許智琇告訴自己「為了家人,我要堅強面對」,原以為挺過抗癌路,人生就此海闊天空的她,今年初竟又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了對抗疾病,她開始透過瑜伽鍛鍊自己,不僅成為學生眼中最愛笑的瑜伽老師,這份堅強與樂觀,也讓她成為其他癌友的心靈輔導員,堅信自己能一次次創造奇蹟的信念,讓她堅持一路走到現在。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民國106年全台有11萬人新確診為癌症,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許多人在你我身邊默默抗癌,打破癌症等於絕症的迷思。癌症發生率雖逐年攀升,但死亡率卻逐年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過去20年間,全台癌症患者死亡率降低15%,5年存活率則從91年的40.7%,增加至106年的58.17%,15年來增加了40%。賴基銘說,正因台灣有良好的醫療體系、完善照護系統以及癌症防治民間組織,提供身心靈的照護,讓癌友與癌症和平共存,不再聞癌色變。他也強調,很多人對於癌症的恐懼是來自於不了解,因此每年舉辦抗癌鬥士選拔,希望可以透過同樣病症的鬥士們,將自己的生命故事,鼓舞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朋友,撥開眼前迷霧,勇往直前。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醫師變成病人時,醫師的生病故事 — 骨質疏鬆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在過去三十年,我因為罹患肌無力症而投身神經科的故事,已經寫了好幾回。現在我要講的,是從2013年起開始影響我的另一個故事。我一向體型較瘦,工作較趕時也沒認真吃午餐,所以體重長年無法增加;就算那幾年看中醫調理,使用一些開胃的藥物,體重也大約都在42-43公斤上下。大約2013年左右,不定時雙腿和腰部會有些痠痛,而且位置跑來跑去,例如前幾天右邊膝蓋旁酸痛、隔幾天換成左腳踝痛,有時甚至延伸到腰部、臀部。而電腦打久了,手指關節也會腫痛。我起初自認為是足底筋膜炎、或合併其他地方的關節筋膜痛,開始嘗試足底或全身按摩。這些方法確實稍微可緩解一些緊繃痠痛,但卻無法完全改善。因為許多免疫系統疾病都可以用跑來跑去的痠痛表現,加上以前罹患的肌無力症也算是免疫系統異常,我去掛了過敏免疫風濕科。抽血檢驗了一些免疫數值,我的ANA(某項常見的自體免疫抗體)偏高,而且驗尿發現有蛋白尿,過敏免疫風濕科綜合了我的各項數據與臨床表現,給了我「紅斑性狼瘡」的診斷!真是晴天霹靂!當天我在臉書上悲憤的寫下了一段話:「過去二十幾年,我就像不死鳥一般,經歷一個又一個大病小病,但總能化險為夷。現在,我要迎接人生另外一個挑戰了!」不可諱言的,我不願意接受這個打擊,但還是聽話的嚐試類固醇與針對紅斑性狼瘡的免疫抑制劑,但試了幾個月,痠痛症狀並未因用藥好轉。用類固醇那幾個月,全身免疫力差到極點。例如我以前皮膚就有濕疹、脂漏性皮膚炎,季節變化時常會搔癢;某天不小心抓癢破皮,過兩天上臂腫,且深夜開始發燒。上班時學長看我不對勁,堅持要我住院。除了打抗生素,我也請整形外科的同學來幫忙,幫我上臂劃出一個小口,居然可以擠出膿。我太太比較殘忍,像擰毛巾一樣用力把我上臂掐著,花了一番功夫擠出許多膿,擠到上臂變軟為止。那些膿培養出的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表皮常見的細菌,但通常是免疫力差的人才會感染的。類似事件層出不窮。某天修剪指甲不小心剪太短,過兩天居然變成甲溝炎,又冒出膿!那段時間常跑皮膚科,我只好自嘲是「與膿共舞」的男人(註:劉德華有一部電影叫「與龍共舞」)。 後來因為腎盂腎炎住院。但包括感染科、腎臟科、和新陳代謝科等同事都不認為我的症狀像是紅斑性狼瘡;我也對於吃類固醇並無法改善我的轉移性肌肉痛、卻出現許多併發症而苦惱不已。於是我央求腎臟科醫師幫我做腎臟切片以釐清診斷。結果除了蛋白尿以及免疫抗體較高仍沒辦法解釋外,腎臟切片並沒見到典型的紅斑性狼瘡變化,因此我和眾位醫師討論,既然無法證實是紅斑性狼瘡,就停掉類固醇了。我每天像企鵝一樣搖搖晃晃上班,也曾在天雨路滑時重心不穩而跌倒過,不變的是腰背與腿部肌肉的痠痛,讓我走路費力;後來查房時索性撐著單腳拐杖走。患者曾偷偷問護理師,我是不是「怪醫豪斯」?聽來哭笑不得。院內有同事關心的問我,會不會是神經科疾病?例如腰椎神經根壓迫?我搖頭苦笑:「我自己是神經科專科醫師,這點判斷還是有的。這可能是其他怪病,但絕不會是神經科的病!」但心裡隱約覺得,查了那麼久,或許只剩下髖關節的問題導致下盤肌肉力量不穩引起的疼痛了。那年十月我早已請了八天休假,預計跟旅行團出國。旅遊兼攝影是我釋放壓力的來源,也是樂趣所在;行動不便沒有讓我放棄此趟旅程。我有預感,症狀遲遲沒改善,回來後萬一當真診斷出嚴重的病,可能得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了!因此我決定趁還能走,好好拍照一番。八天團的路線選擇很多,我最初考慮去中國雲南或遼寧。考量遼寧行程須爬坡的路較少(只有一個虎山長城須爬山),又適逢紅葉季節,故決定去遼寧。太太也知道我的想法,默默地陪我去。遼寧的紅葉美不勝收,不愧是「中國紅葉種類最多的地方」,我也拍了不少美照。但我過去自喻「勇腳馬」,走遠還是下半身痠痛,落在隊伍後半段。虎山長城是萬里長城裡很有看頭的一段,車停在第七座碉堡,遊客可以連續上坡爬到第一座碉堡,然而我爬到第四座碉堡就決定折返了。面對團員的疑惑眼神,我也不解釋了!但不禁回憶起三十多年前初罹患肌無力症的無奈感,「似曾相識」。只好期盼以後有機會再訪遼寧吧!結束遼寧旅遊之後,我去掛了骨科裡專攻髖關節的醫師,詳述我近一年的曲折與懷疑。骨科醫師有同感,幫我照了髖關節,赫然發現兩側髖關節處都已有骨折,且看來有明顯的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很驚訝的說,沒看過有人雙腿都骨折,還能這樣在醫院走來走去、查房看診。他安排了骨質密度檢查,我的兩側關關節測起來都是-5.5、而腰椎的骨密度則為-4.3 (骨密度低於-2.5以下就算是骨質疏鬆症了)。骨科醫師比喻,骨密度-5.5 就算沒有跌倒骨折,可能只要搬物品甚至打個大噴嚏,骨頭就會自發性像土石流一樣的裂開;他實在很難想像我是如何撐過這幾個月的?至於我為何會骨質疏鬆症?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是三十年前持續吃了一年半的類固醇、加上數月前因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而吃了兩三個月類固醇就造成如此慘狀嗎?或者其他藥物的後遺症?沒人知道。至於危險因子,我既不抽菸、不喝酒或咖啡,危險因子清單上只有體重過輕、及較少運動這兩項符合。大家最後只能以「免疫失調」結案。骨科醫師建議盡早手術,我也從善如流安排住院,同日進行兩邊髖關節骨折手術。好消息是股骨頭沒壞死,不用置換關節,只需打釘子;但骨科提醒凡是髖關節骨折、又吃過類固醇的人,以後股骨頭壞死的機率會比常人高。聽見這風險,我也只能苦笑!手術前一天我看完門診才去辦理住院,術前術後有許多同事及長官來關心。學妹建議我乾脆休養一陣子甚至留職停薪,被我婉拒了。那時我不好啟齒的另一個原因是,剛確定我家夫人懷了老三,他雖是在我最落魄的時候意外報到,總是喜事一件。我是家裡的經濟支柱,今後擔子更重了,只能督促自己堅持樂觀。我的體重在開始跛腳那幾個月,從42公斤掉到只剩36公斤,是我工作二十餘年來最弱不禁風的時期。平日腋下撐著兩支拐杖以防跌倒,但還是有一次在夜裡下班途中天雨路滑,拐杖不偏不倚的插進水溝孔,整個人跪坐地上導致多處擦傷,四下無人還是只好靠自己慢慢撐起來;也曾在家因兩歲的二兒子熱情撲過來撒嬌而被他撞倒;更曾於某次颱風天走在大樓的騎樓,後面突然一陣狂風而害我向前仆倒……原來「瘦到被風吹走」是真實發生的事,我領教了。前幾次我跌倒,都趕緊回去骨科門診追蹤,幸好都沒再發生骨折。但復健實在是條漫長的路。很難想像關節手術後少走了不到一星期就出現腿部肌肉消瘦,太瘦就會沒有支撐力。後來幾個月搭公車時跨不上去,得單手先持兩支拐杖站好,然後費力攀上三級階梯(幸好後來醫院的交通車都配置了車頭降低功能以便老人家跨上去);但我還是能開車,因休旅車底盤較高,下車時我能慢慢站立後再從車內拿拐杖出來行走,所以農曆年仍能開車從林口回中部;但騎腳踏車是直到術後半年後才開始嘗試,因為要上下腳踏車得靠單腳支撐,另一腳跨過座位,很難維持平衡。復健超過半年,我才敢放掉拐杖獨自走路上下班,但很少抱我的三兒子,照顧小孩重擔更是全落在我家夫人身上,以一打三,實在難為她了。在2015年下半年,就是術後兩年多,我終於鼓起勇氣在夫人及小舅子(專業日本線導遊)及舍弟陪同下,再次揹著兩台相機到日本東北自助旅行,不須拐杖。此趟行程規劃及駕駛完全由小舅子包辦,我只需當個散客吃飯,拍照。那是我重新出發的一刻,恍如隔世!我期待盡快恢復體能,能繼續玩、繼續攝影。至於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最初我是使用口服雙磷酸藥物。這種藥物一星期口服一次,只是規矩較多,起床後要空腹吃,而且吃完不能太快躺下以免食道損傷;較常聽說的後遺症是顎骨頭壞死。這藥物我吃過一段時間,胃裡翻江倒海十分不適,因此與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後,改用皮下注射藥物。皮下注射藥物種類繁多,機轉各自不同,醫師建議我使用的是半年注射一次的藥物,使用上方便得多,也不太容易感覺副作用;只是要追蹤腎臟功能。打骨鬆藥幾年來,腰椎骨密度從-4.7變成-3.2,雖然仍糟糕但已有進展。運氣不佳的是,幼年時修補的蛀牙陸續崩壞,甚至有幾顆只能考慮植牙。牙科醫師的觀點,只要骨鬆仍在治療中就不建議植牙,因失敗率高;但新陳代謝科覺得骨密度有持續進步,應該仍可進行植牙,兩派各有立場。後來在我堅持下,牙醫勉為其難幫我植牙。沒辦法,我一口爛牙,總是還想多吃點東西啊!但已經少了很多口福了。口腔清潔得更認真才行。這些年經過復健及中醫調理脾胃後,體重慢慢回到45公斤。走路雖然恢復以前速度,但跑步也追不上兒子;至於核心肌群乏力造成的腰腿部痠痛,應該是會一直伴隨我了,至今還是得抽空拉筋、按摩。這幾年的經歷讓我又有了另一番體悟,特別是步入中年但小孩尚幼——無論多麼重視興趣與成就,都得有健康做後盾才行。
-
2020-12-15 科別.眼部
為什麼天冷眼睛一直流淚?醫揭「背後真相」恐爆4大隱憂
每天用眼睛看螢幕溝通早就是生活趨勢,甚至有些人每日用眼時間超過10小時,因此「我們在30歲的年紀,卻擁有50歲的眼睛!」也接近成為常態。台灣人罹患乾眼症的年齡層越來越廣,加上長期配戴變色放大片、近視雷射手術、過度使用假睫毛或濃厚眼妝、酒糟性肌膚等皮膚病變,使得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乾眼問題加重。乾眼症狀多元且複雜 眼睛不只缺水又缺油長期用眼的上班族就診比例逐漸增加,近85%患者是瞼板線功能障礙所導致的乾眼症。亞東醫院張淑雯副院長表示,許多人誤以為乾眼就是缺水,但往往忽略眼睛外層的脂質層,可預防淚膜蒸發,脂質層由瞼板腺分泌清澈的油脂,鎖住保護眼球表面形成的淚膜,使淚液不容易蒸發,保持眼睛的濕潤;瞼板腺功能障礙者分泌的油脂是濃稠甚至凝固狀,易導致淚液蒸發快,進而使眼睛感到乾澀。治療乾眼症選擇多 切勿自行使用眼藥水乾眼治療多元,從舒緩症狀的熱敷、人工淚液到熱脈動治療、脈衝光、免疫調節製劑等,都是可以改善乾眼的治療方式。張淑雯建議,若眼睛有任何不適,切勿自行使用眼藥水,應該先至醫院檢查並釐清病因,針對病況給予個人化的治療。例如瞼板腺功能障礙者可使用含油質性高、玻尿酸的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但是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的患者就不適用油性的人工淚液;另外,脈衝光治療對於混合型的乾眼症患者適用,針對嚴重乾眼患者、治療瞼板腺皮下孳生的蟎蟲都有成效,但對缺水型的乾眼並不適用。流眼淚非季節性過敏惹禍 小心是乾眼症警訊秋冬期間天氣乾燥,眼睛的角膜的溫度接受器較敏感,加上PM2.5和空氣汙染對眼睛的影響,進而導致淚液分泌。很多人常誤以為是季節性過敏才流眼淚,但其實是乾眼症所造成。張淑雯提醒,乾眼症患者若未積極治療,可能會造成結膜鬆弛、角膜脫皮、潰瘍甚至穿孔,因此及早就醫檢查很重要。延伸閱讀: 眼睛乾癢別亂滴眼藥水! 食鹽水、洗眼液、人工淚液比一比 常揉眼睛會造成散光? 瞇眼、歪頭要注意!不矯正小心2大危害
-
2020-12-1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徐國勇今早氣喘復發 氣喘病友近期要注意這一點
內政部長徐國勇原訂今天上午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報告並備詢,然上午因氣喘舊疾復發,左肩胛骨扭傷,上午8時許前往三軍總醫院急診。近日東北季風徐來,環境品質不佳,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昨日晚間九時的監測數據,部份北部空品區域呈現「橘色提醒」等級。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葉國偉表示,近期剛好是氣喘好發時節,氣溫變化大,又空氣潮濕、下雨,建議做好環境除濕,與溫度調節,且氣喘是慢性疾病,平時也應該長期治療,做好身體調控,呼籲不要因為暫時調控得宜,就停止相關治療。葉國偉表示,常見的氣喘治療方式有吸入性類固醇,可以保護氣管,但每人體質不同,建議還是至醫院檢查為先。針對徐國勇是否可能因氣喘復發,昏厥而致左肩胛骨扭傷,葉國偉表示,嚴重氣喘發作可能會有氣胸、吸不到空氣、缺氧的情況,雖可能會些微神智不清,但發生機率較低,應不致昏厥。徐國勇今日立院備詢因病臨時請假,由次長花敬群代打上陣。花敬群備詢時表示,部長確實是不舒服,但現已無礙。
-
2020-12-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發作吃藥降尿酸反而更痛?醫師告訴您該怎麼辦
您知道痛風發作時,連風吹到關節處都會疼到不行嗎?尿酸降了,為什麼關節反而更痛?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風濕免疫科林子閔醫師教大家痛風該怎麼辦。痛風主要是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好發於下肢關節,常見部位是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足背、踝、膝、腕、肘、手指間等關節也可能會發生。當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時常合併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無法走路、無法穿鞋,除了反覆的疼痛難耐之外,可能出現腎臟病、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腦中風和腎結石等併發症。據統計,我國的痛風盛行率約為6.24%,男女比例約為3:1,以往易發於中老年男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主要是和飲食西化、營養過剩使得肥胖人口增加有關,而許多年輕病人都有家族史,值得關注。食藥署提醒,許多病人誤以為痛風發作時,只要吃藥控制就好了,卻忽略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對此,林子閔醫師說明,在急性期痛風發作時,主要使用的三種消炎止痛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類固醇,醫師會視病人是否合併其他內、外科疾病而定。在降尿酸藥物方面,當急性期時,若原來沒有使用的病人,就不要服用,如果本來就已使用,則可繼續用藥,且不宜增減劑量;以防血尿酸濃度急速變化升降時,可能引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食藥署叮嚀,痛風雖然不能根治,但在不發作間歇期,選擇合適的降尿酸藥物,即可控制血液尿酸值。目前我國常用的降尿酸藥物有Allopurinol、Febuxostat、Benzbromarone,醫師會視病人的狀況開立處方。林子閔醫師指出,曾痛風發作而無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應小於6mg/dL;有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在5mg/dL以下。此外,痛風患者要盡量避免酒、肉湯(如雞湯、排骨湯、牛肉麵的湯、火鍋肉湯)等食物,至於有殼的海鮮(如蝦、蟹、蚌殼、牡蠣、扇貝)、內臟類食物、豆類、香菇等食物,建議適量攝取即可。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12 科別.骨科.復健
「矮、駝、痛」小心骨質正悄悄流失! 醫師教日常如何自我察覺骨鬆
骨質疏鬆是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但不痛不癢的骨鬆,常是在嚴重骨折後才被察覺,高雄榮總復健部主治醫師劉亦修表示,骨鬆骨折會經歷三部曲,多數先手腕骨折,其次為脊椎,最嚴重則是髖關節骨折,臨床上有多數患者都是出現髖關節骨折而住院手術,才發現自己有骨鬆,積極治療。劉亦修提醒,骨鬆雖然不痛不癢,事實上是有跡可循,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痛等症狀多是骨鬆發出的警訊。 骨質疏鬆悄悄上門 注意三大異狀骨鬆可分為原發性骨鬆、續發性骨鬆,造成原發性骨鬆,「老化」是最主要的原因,續發性則是因為其他內科疾病,如糖尿病、肝病、風濕免疫疾病,或生活上過量飲酒,又或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因素所致;劉亦修醫師表示,骨質疏鬆雖然是「悄悄地」上門,但是當身體出現三大異常現象時,就得提高警覺。(1)一年內身高縮水3公分第一是,一年之內身高減少3公分,劉亦修醫師解釋,隨著年紀增長,人體椎間盤髓核的水分就會流失,進而影響身高,身高一年內變矮一點點,都是可接受範圍,一旦矮大於3公分,就不單只是水分流失的問題,得懷疑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所致。(2)駝背第二是駝背,醫師建議,應自我檢測是否駝背,除了從外觀可以窺知一二,也可雙腳跟、背部、頭部緊靠牆壁,若是後腦杓的枕部沒辦法貼牆,就可以懷疑自己已經駝背,很可能是骨鬆引起了胸腰椎壓迫性骨折。(3)莫名下背痛第三是不明原因下背痛,特別是長期下背有著「悶痛感」,就得懷疑可能是骨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提到,照脊椎側面X光即可確診是否有壓迫性骨折。臨床上也常發現病患因為下背痛,在照射X光後才知道自己已經脊椎骨折了。 骨鬆三部曲 長輩骨折才知骨鬆了劉亦修表示,國人目前對骨質疏鬆認知還不夠,常常都要等到嚴重骨折,「痛到影響生活」才願意正視骨鬆,骨鬆引起的骨折通常會有「三部曲」,五十歲左右跌倒發生手腕橈骨骨折,手術成功但卻沒診斷及治療骨鬆,六十歲左右發生脊椎骨折開始注意,七、八十歲發生髖關節骨折才後悔當初沒有及早診斷並治療骨鬆。劉亦修表示,骨鬆骨折發生第一次後,後續的骨折發生率是以倍數成長,等到發生髖關節骨折,根據統計,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五年後死亡率達到50%,臨床上多數民眾常因為骨鬆不會痛,或是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而疏忽治療。 骨鬆藥物須遵從醫囑 持續治療劉亦修表示,目前骨鬆治療以藥物搭配運動為主,目前藥物的選擇非常多,口服或針劑,而針劑也分為短效或長效,會依照患者的條件給予藥物;其中針劑短效或長效的選擇。長效型藥物可以增加患者的醫囑遵從性,減少就醫次數。患者也要同步增加攝取鈣質及維他命D,以及增加運動的頻率,劉亦修醫師表示,定期治療能夠逐漸增加骨質密度,並減少一半未來骨折的發生,但是一定要持續有藥物、鈣、維他命D及運動,才是最佳的治療處方。(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
2020-12-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把抗生素誤當消炎藥吃 當心吃出抗藥性,服用過量引發腹瀉!
50多歲的陳太太最近腰痠背痛,她習慣性拿起家中庫存的「紅白相間」膠囊,當作消炎藥吃下肚,但症狀沒有改善,不得不到診所就醫。她一坐下來就問醫師,她吃了之前醫師開立的消炎藥,腰痠背痛卻沒好,是不是身體差讓藥物沒效?醫師仔細詢問才發現,陳太太自認的「消炎藥」,根本就是抗生素。服用過量引發腹瀉「很多人把抗生素當作消炎藥。」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開業藥師黃彥儒表示,很多長輩一來藥局就說要買消炎藥,特別指名紅白相間膠囊,一聽就知道又是一位把抗生素當消炎藥使用的民眾。黃彥儒表示,抗生素被誤以為消炎藥,不是沒有原因,人體發炎反應,其中一項原因就是感染,造成感染的原因,多為細菌引起,抗生素主要作用就是殺死細菌,避免擴大感染,當發炎的主因消失後,疼痛也跟著消失,連帶會讓民眾誤以為那顆紅白相間的藥物,就是消炎藥。不過,若遇上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感冒、寄生蟲感染、外傷發炎、扭傷等,服用抗生素一點效果也沒有,且服用過多還會帶來嚴重副作用。黃彥儒表示,有些民眾發現藥物效果不佳,不會馬上意識到「吃錯藥」,反而會吃更多,沒有藥還會跟朋友要。過量服用抗生素,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腹瀉,抗生素進入胃裡,擾亂腸胃道細菌叢,若依醫囑使用,不會有什麼影響,過量使用就會讓腸胃道原本的秩序大亂,引發腹瀉。影響其他藥物吸收有些長輩有慢性疾病,抗生素的成分多為四環素、喹諾酮類,若同時與慢性病藥物使用,會降低其他藥物的吸收,影響疾病控制。最嚴重的副作用就是產生抗藥性,當一般抗生素對於民眾無效時,下一次生病恐需要用最後一線藥物對抗疾病,甚至最後無藥可用。黃彥儒表示,真正的消炎藥其實是類固醇,常見的成分有兩類,類固醇、非類固醇性消炎藥(NSAIDS); 類固醇成分的消炎藥,可減輕骨破壞性疼痛、神經或脊髓受擠壓引起的疼痛,而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固醇都是第一線的治療用藥。而非類固醇性消炎藥最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阿斯匹林,它具有鎮痛、消炎及解熱效果,可針對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經痛、牙痛等作為消炎止痛。依醫囑服藥別囤藥黃彥儒表示,無論是抗生素或類固醇,都屬於處方用藥,必須要醫師開立才能取得,而醫師開立的藥品應依照醫囑服用完畢,特別是抗生素,一定要吃好吃滿,否則也會有抗藥性的問題,千萬不要囤藥,並認為目前的症狀與上次雷同,或是認定該藥物的作用,就貿然使用,反而會引發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
2020-12-10 新聞.健康知識+
到底該不該挖鼻屎?對免疫系統而言其實是嚴肅的問題
【文、圖/選自奇光出版《免疫解碼》,作者麥特.瑞克托】你應該挖鼻屎嗎?不要笑,這是嚴肅的問題。你應該挖鼻屎嗎?你的小孩應該挖鼻屎嗎?「我不知道。這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的社會觀感。」一位流行病學家告訴我。她非常認真:挖鼻屎(並吃掉)的最大壞處可能是社會觀感。但它會不會真的對健康有好處?你的孩子應該吃髒東西嗎?也許。你應該使用抗菌肥皂或乾洗手液嗎?不用。我們吃了太多抗生素嗎?是的。要獲得更完整的答案,讓我們回到十九世紀的倫敦。一八七二年,《英國順勢療法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Homeopathy)第二十九卷刊登了一篇文章,內容寫著關於花粉症的驚人預知:「據說花粉症是一種貴族病,這毫無疑問,就算它不完全局限在社會的上流階級,也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出現在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身上。」花粉症是季節性過敏的統稱,過敏源有花粉或其他飄散在空中的刺激物。順帶一提,這是十九世紀的論文,那時還很難區分花粉症、哮喘或風濕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自體免疫疾病,而過敏是近親,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隨著花粉症是貴族病的想法被提出後,吸引了英國科學家的注意而開始研究。又過了一個多世紀,到了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關於花粉症這個主題又刊出一篇極有影響力的論文。這篇論文很短,不到兩頁,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Journal,BMJ)上,標題為〈花粉症、衛生和家庭人數〉。作者研究了一九五八年三月出生的一七四一四名兒童患花粉症比率,整理出十六個變數,包括「患花粉症過敏的孩子」和「手足人數」,科學家描述兩者是可能情況中「最驚人」的關聯。它是反比的關係,這意謂著這個孩子的兄弟姐妹越多,得到過敏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僅如此,那些最不容易過敏的孩子是那些上有兄姊的孩子。(這些過敏也稱為異位性疾病〔atopicdiseases〕。)文章假設,「過敏性疾病的預防是透過感染,可能是年幼時因為與兄姊不衛生的碰觸;或在妊娠期間,因為母親和其他較大孩子的接觸,在胎中就被感染。文中提到,「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家庭規模縮小、家庭設施改善以及個人衛生水準提高,減少了年輕家庭交叉感染的機會。」「這可能導致異位性疾病在臨床上更廣泛地出現,似乎花粉症患者逐漸出現在較富裕的人當中。」這就是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的誕生。當人類開始面對現代世界的種種關係,衛生假說提供這項挑戰最具說服力和最生動的洞察。簡而言之,這個挑戰圍繞著一個想法:我們演化了數百萬年,目的就是在我們存在的環境中活下來。多數人存在的環境被歸類為極端挑戰,可能食物短缺或被污染、環境不衛生、水也不乾淨、天氣惡劣等。這個非常危險的環境,卻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要活在這裡。防禦系統的核心是免疫系統,它們是千年演化的產物。就如石之形,乃川流沖刷而生;而川石滾動,乃順水而下隨意翻騰。一路走來,我們人類學會採取一些手段加強防禦。在發現藥物之前,我們養成各種俗成常規和習慣來支撐我們生存。而大腦是幫我們養成常規和習慣的器官,就這樣,大腦可視為另一層面的免疫系統。例如,我們用大腦集思廣益找出有效行為,我們開始洗手或避開可能有危險或會致命的食物。有些文化避免吃豬肉,豬肉非常容易有旋毛蟲病。還有一些人禁止吃肉,肉可能有大腸桿菌的毒性。〈出埃及記〉是《聖經》中最早的經卷之一,其中有「洗禮」的記載:「所以他們要洗手洗腳,所以他們不會死。」我們的思想演化了,但是在大多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卻沒有。這並不是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沒有發生變化。免疫系統回應我們的環境並從中學習,這對免疫系統的一支、也就是適應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系統)非常重要。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遇到各種威脅,發展出相應的免疫反應,未來才更能對付這個威脅,如此,我們就適應了環境。但是適應與演化不是同一回事。適應是受限於個人身體能力對環境做出的反應。隨便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學到在黎明時打獵更有可能抓到鳥,那麼你就會起早打獵,這就是適應環境。相較之下,演化是歷經幾代時間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身體能力。以此情況,演化為了優化我們的捕鳥能力可能會演化出翅膀。而人類要成為有翼生物,就需要億萬年。這與免疫系統和過敏有什麼關係?關係大了。為了生存,我們的身體做了適應。我們洗手、清理地板、煮熟食物或乾脆不吃某些食物,我們一面學習一面適應。然後,基於過往的研發成果,我們學習與適應的能力開始增強。人類發展突飛猛進,開發出疫苗和抗生素等藥物。幾乎一夜之間,我們改變了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環境,提高了食用動物飼養與宰殺的衛生條件,改善了農作物和廚房的整潔。特別是在世上較富裕的地區,我們淨化了水,開發了供水系統、廢水及廢棄物處理廠,我們隔離細菌、殺死細菌和其他病原。但就大致情況而言,我們的免疫系統仍然與人類之前既有的一模一樣。它的發展和演變使我們能存活於某種特殊環境—一個充滿病原體的環境。從某方面看,我們為免疫系統提供了重要幫助,它的敵人名單減少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最後證明我們的免疫系統跟不上這種變化。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造成免疫系統與這個環境無法對應;我們的免疫系統是世上存在時間最長、最精緻的平衡行為之一,它與環境已經不能配合了。多虧我們盡了物種該做的努力學習,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無法與細菌定期互動,而細菌能教導並磨練免疫系統,也就是「訓練」它。嬰兒時期的我們不會再遇到那麼多蟲子了,不只是家變得更整潔,也因為家庭成員變少,沒有那麼多哥哥姊姊把細菌帶進家裡,食物飲水都變乾淨,牛奶也消毒過,環境持續改進。如果免疫系統沒有經過適當訓練會怎麼樣?反應過度。只要塵蟎或花粉之類的東西就會足以干擾免疫系統,發展出我們稱為過敏的症狀,就是一種適得其反、令人煩躁、甚至危險的慢性免疫系統攻擊反應,也就是發炎。從此自體免疫疾病也開始增加。
-
2020-12-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指腕腫痛推拿還不好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早上起床,發現雙手手指關節僵硬持續超過一小時,小心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60歲的王奶奶最近手指關節處常出現輕微疼痛,但她以為只是一般的關節退化,到國術館推拿都無效。沒想到關節益發腫脹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困難,嚴重時連衣服都無法好好穿,確診後才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過藥物治療病情才獲得改善。收治個案的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包括基因、環境都可能誘發疾病發生,好發在40至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慾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知名女作家劉俠(杏林子)便是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終其一生殘疾以輪椅代步。郭孝齡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必須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但許多民眾會把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或是退化性關節炎搞混。痛風九成以上發生在腳、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停經後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有95%的患者好發部位為手部,第三指節及手腕常會出現腫脹,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因此如果早晨起來發現手指關節僵硬超過一個小時,最好到醫療院所,透過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進一步診斷。郭孝齡表示,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過去沒有好的用藥,只能以止痛藥緩解疼痛,但現在有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讓誘使發炎的因子不那麼活躍,藉以改善病程。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是達到低疾病活動度。但郭孝齡也坦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需要一輩子用藥,不過如能早期治療,可以逐步減少用藥,或是得以拉長用藥間隔。郭孝齡也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不可亂停藥,生活上也要避免抽菸等容易引發發炎的因子,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0-12-07 養生.抗老養生
「大雪」陰冷潮濕,疾病好發!通氣血舒緩關節腫痛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諮詢: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1.源起: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較小雪嚴寒,天冷的降雪機率高,此時黃河以北,水面上可能結出一層薄冰,增添幾分寒意。2.日期:國曆12月7日3.氣候:在台灣,除非在高山上,加上寒流來襲,才有機會看到雪花紛飛,一般平地看不到雪景。4.俗諺:●「大雪大到」:台灣俗諺,指大雪時節,氣溫下降,烏魚沿水溫線向南迴流避寒,此時大批烏魚群湧進台灣海峽,台灣西部沿海都可捕獲烏魚,產量豐富。●「頂初三下十八,早潮晏退」:海潮在月初三與十八日有提早滿潮,且較晚退潮現象,從事沿海活動需注意安全。●「朝看東南鳥,午前風雨急」:指早晨東南方天空罩黑雲,上午風雨交加。5.提醒:陰冷潮濕的冬季,是許多疾病好發季節,尤其類風濕性關節炎,寒冷濕氣刺激,容易誘發病情或導致加劇。「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痛,須使氣血「通」,除了中醫看診治療及規則服藥外,使用浴療法,以泡藥浴的方式通筋脈、舒緩關節腫痛。6.食物:此節氣可撈捕烏魚、闊腹鰆、白腹、土托鰆、疏齒鰆、白鯧、台灣鯛魚、鱸魚、虱目魚、石斑魚、白蝦、文蛤、牡蠣等漁獲;當期食材有雪裡紅、茼蒿、冬筍等。7.養生:想祛濕舒筋、散寒止痛,可自製「木瓜生薑蜂蜜粥」,準備米100克、木瓜10克、薑片10克、蜂蜜10克,將木瓜洗淨切片,裝入布袋中;白米淘洗後,將米及薑片放入鍋中,並加入適量的水,煮成稠粥,趁溫加入蜂蜜調勻即可完成,建議當點心食用一天兩次。關節疼痛急性發作期若有輕度紅腫者,可食用「絲瓜豆腐湯」,準備絲瓜250克、豆腐250克、鹽3克、油2湯匙。先將絲瓜及嫩豆腐洗淨切塊,燒熱2湯匙油,先放入絲瓜炒片刻,並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最後下嫩豆腐,再煮沸5分鐘,加入鹽調味即可。建議搭配正餐食用,具清熱解毒、潤燥功效。【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出處/2012-12-06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