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預防醫學
共找到
419
筆 文章
-
-
2021-11-07 養生.運動天地
冬天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醫:注意3重點
時序入冬,運動觀念也要換季。許多人念念不忘的減肥,從春談到夏、又從秋邁進冬,吃多吃少要看管不管得了口腹之欲,但運動一定要堅持永遠不輟。Q:天冷運動能消耗更多熱量嗎?有人說冬天運動減肥效果更好?醫師解讀: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怕冷窩著不動恐會更胖。實踐大學副教授方信淵表示,「基礎代謝率」指的是在自然温度環境中,人體在非劇烈活動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而冬天的基礎代謝率比較高,是因為要在體內產生熱以維持體溫的關係。冬天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的彈性,體內含氧量增加,消耗更多卡路里。運動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心情好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所以還等什麼?冬天,更要動起來!69歲的小兒科醫師吳國民,從年輕時就運動,創辦高雄市澄清湖友緣慢跑協會。他表示,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消耗的能量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冬天不出門,一直懶懶窩在溫暖的家裡,身體更容易堆積脂肪。Q:冬天運動幾點起床運動較好?還是改成下午或傍晚運動?醫師建議:早上下午運動都好,但要注意空氣品質。方信淵認為,現代人忙碌,運動時間不一,但不管是早上、下午、傍晚運動,重點在維持一個星期三至四次的運動習慣。吳國民表示,一天中最適合的運動時間要視個人的工作狀況和習慣,再來就看一天之間空氣品質細懸浮微粒PM2.5的數值變化。有人覺得清晨車輛較少、工廠還沒運作,空品會比較好,不過空品跟季節、氣候型態也有關係,空品不好時,還是盡量避免戶外活動。Q:冬天有沒有特別建議的運動類型?醫師建議:心血管患者選輕中度運動,心跳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吳國民說,以預防醫學的角度,運動不要只偏向單一項目,可以有些替代運動。有研究顯示,在多項運動中,對延長壽命最有利的運動是球類,而不是慢跑,因球類是團隊活動,與人互動會讓心情更好,所以運動時與三五同好相約,可增加持久性與安全性。方信淵表示,冬天冷,會讓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在運動項目的選擇,要注意運動強度,選擇輕中度運動。每分鐘的心跳數不要超過每分鐘130以上。不過對於有心血管疾病、以藥物控制交感神經的人就要注意,運動心跳應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Q:溫度低時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突發?醫師提醒:冷天安全運動,保暖、熱身、補充水分為三大要件。預防低溫運動時心血管疾病突發,方信淵說,第一要保暖,第二要熱身,第三注意補充水分。他說,體溫在低於35度時,會劇烈發抖、說話不清楚、肢體不協調等,此時就要注意是否失溫。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包括:胸悶、左前胸上腹壓迫感、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手麻、背部輻射性疼痛等,有這樣的感覺就要先停止運動。吳國民也建議,冷天運動一定要注意熱身、暖身,大概5至10分鐘,讓體溫提升、肌肉動起來。年長者或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建議清晨5、6點就急著運動,冬天可以稍晚出門。「跟著身體感覺走!」因為自己的狀況自己最清楚,只要覺得狀況不好,就趕快停下來。Q:冷天運動時如何保暖,應注意什麼?醫師提醒:頭部保暖很重要,運動過程中流汗要立刻擦掉。在冬日運動穿搭方面,方信淵建議,運動頭巾、排汗帽是基本配備,運動過程中要不停擦汗。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可以穿較厚的襪子包覆保暖。不管晨跑、夜跑,記得要穿亮色衣較安全。吳國民表示,冷天運動重要的是保暖,頭頸部、四肢末梢保暖很重要。有人習慣穿著短褲、吊嘎背心跑步,即使在冬天也一樣,近來研發的機能衣有不同功能,運動者可以依需要選擇,但記得要隨時擦汗,跑完要盡快將外套穿起來。
-
2021-11-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不是假消息?頂尖期刊曝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021-11-2)有人在群組傳來一篇剛在中時新聞網發表的文章: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假消息?專家爆:已很多台大醫搶買。它的配圖下面寫著:「國內專家認為抗寄生蟲老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對新冠肺炎療效佳。」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引言,所以我就只拷貝其餘4段如下: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表示,他和台大癌醫副院長王明鉅、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都很關注伊維菌素對抗新冠疫情的療效,3人9月下旬時在國政基金會一場座談會也提到此藥。陳宜民引述當時陳昌明說法,陳昌明6月時曾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談到此藥,那時本土疫情已經導致300多人死亡,但陳時中不採信,因此陳昌明講了很重的話:「如果那時陳時中聽進去,後面不用再枉死500人!」陳昌明並表示,很多台大醫師已經自費去買伊維菌素,現在市面上已經買不到,主要是有心人士搶購一空。陳宜民強調,雖然今年6月時指揮中心曾經發新聞稿,表示伊維菌素無法治療新冠肺炎,認為這是傳言;甚至有臨床試驗也指出伊維菌素無效,該論文還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但後來被發現該論文的贊助商是醫療公司。「疫苗廠都不希望伊維菌素有效,因為如果伊維菌素有效,大家吃1顆2元的藥就可以預防,那何必打疫苗、買藥物?」但陳宜民說,伊維菌素的相關資料是動態性地不斷增加,轉捩點是2、3個月前日本Tokyo Medical Association(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之後便建議日本民眾每人隨身自備4顆伊維菌素。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指揮中心是否該重新檢視一些新的證據?另外是否經過透明、公開的討論,才否認該藥療效?如果曾討論過,是否能提供會議紀錄?如果指揮中心認為這個議題已經過去了,把它當假消息來處理,那就是他們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第一,有關「東京都醫師會」,我曾在兩個月前發表伊維菌素:醫師會長的推薦,良莠不齊的科學證據,指出它的會長尾崎治夫是提倡使用伊維菌素,但日本政府不予採納。上禮拜五(2021-10-29)美聯社發表Japan has not substituted ivermectin for COVID-19 vaccines(日本尚未用伊維菌素替代 COVID-19 疫苗),其中兩段是:「東京醫學會主席尾崎治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伊維菌素可能對 COVID 患者有益,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之後出現了關於伊維菌素在日本獲得批准用於 COVID 患者的錯誤聲稱。網上有些人將此誤解為對該藥物的認可,並將尾崎誤認為是政府官員。 但東京醫學會是日本醫學會下屬的一個獨立組織。 它不是政府機構,也不反映日本政府或其厚生省的官方立場。」第二,有關「陳宜民說,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我查不到有這樣的試驗。第三,有關「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我請大家來看最新的臨床研究:2021年12月(電子版是2021年8月25日):Single-dose oral ivermectin in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RIVET-COV): A single-centr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輕度和中度 COVID-19 (RIVET-COV) 中的單劑量口服伊維菌素:一項單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在輕度和中度 COVID-19 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單次口服伊維菌素並未顯著增加 RT-PCR 的陰性或入組第 5 天的病毒載量下降。2021年10月: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ivermectin in COVID-19 treat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評估伊維菌素治療 COVID-19 療效的臨床研究: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結論:雖然伊維菌素劑量(12 毫克/天,連續 3 天)在任何終點上都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觀察到伊維菌素治療組有減少住院時間的趨勢。2021年7月:Ivermectin to prevent hospitaliz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VERCOR-COVID19)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伊維菌素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治療 (IVERCOR-COVID19) 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伊維菌素對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沒有顯著影響。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需要在治療早期進行侵入性機械通氣支持。在任何其他次要結果中均未觀察到顯著差異。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2021-10-20發表Toxic Effects from Ivermectin Use Associated wi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伊維菌素使用的毒性作用與 Covid-19 的預防和治療相關)。它的最後一段是:這些案例說明了伊維菌素的潛在毒性作用,包括嚴重的意識模糊、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和低血壓,以及不當使用頻率的增加。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或預防 Covid-19。不當使用以及可能發生的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導致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副作用。所以,請問,是誰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原文:伊維菌素對新冠肺炎療效佳?專家認為?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兩性接種HPV疫苗 根除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誓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台灣做得到嗎?國內HPV專家與公衛學者齊呼,「性別中性施打」及「多年齡世代接種」是HPV疫苗接種國際趨勢。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呼籲,HPV疫苗政策應參考本土流行病學,根據經濟效益評估,讓台灣繼B、C肝政策後,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由中研院士彭汪嘉康、中研院士陳建仁、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副組長葛梁安、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台灣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台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副執行長蔡麗娟及澳洲墨爾本大學皇家女性醫院女性感染症中心主任Garland Suzanne(蘇珊・格蘭)共同參與。WHO建議,HPV疫苗應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全球已有逾一一一個國家納入。林莉茹指出,二○一八年台灣實施全國性HPV疫苗接種計畫及監測,國一女生可接受公費HPV疫苗接種,估計每年約九萬名女孩受益,期盼二○三○年疫苗接種率達九成二。疫苗涵蓋 年齡、型別、性別擴大賴瓊慧指出,HPV疫苗的型別和接種年齡都應擴大,根據她進行的研究,國內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的HPV陽性率達百分之九十一點六,而HPV病毒型別上百種,國內最常見型別依序為HPV52、18、58,HPV16致癌率最高,以目前公費接種的二價疫苗,病毒涵蓋型別並不足夠。接種年齡層也應該擴大,賴瓊慧建議對十六至十八歲女性以公費補打HPV疫苗;未接種HPV疫苗的孕婦生產時,公費補助HPV疫苗接種;十九至廿五歲女性,則鼓勵自費接種。婁培人指出,「男性面對HPV比女性更為弱勢。」男性性活躍程度較高,且感染後不易產生抗體。女性感染HPV兩年後,近七成可於體內測得抗體,但男性容易持續感染,最終導致癌症。在美國,因HPV引起的口咽癌新增案例已超越子宮頸癌,他呼籲,不要再稱HPV疫苗為子宮頸癌疫苗,以免男性認為HPV與他們無關,更應鼓勵男性接種。本土資料與效益評估 形成政策陳建仁也指出,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WHO的「每十萬人四人」還有努力空間,但不管男、女,口腔癌盛行率愈來愈高,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以百分之六點九的速度上升中。陳建仁指出,應以本土流行病學為基礎,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形成國家政策,以接種疫苗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大幅降低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吳宗儒也呼應,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為國際趨勢,將可更有效率減少HPV傳染,更早達到降低子宮頸 癌的目標。政府、公衛、國際共推動陳建仁指出,應比照C肝抗病毒藥物在國內成功經驗,由政府議價,藥廠也善盡社會責任,以合理疫苗價格提供。陳秀熙提及,卅多年前,他與陳建仁等多名公衛學者多次在台大公衛學院研究室開會,討論肝炎防治,形成共識,推動B肝疫苗全面接種,為台灣奠定流行病學研究基礎。此次再度與陳建仁等專家齊聚一堂,相信結合公衛、醫界、政府等力量,透過「男女皆打」、「換打九價」,可早日達到防癌目標。美國男女接種HPV疫苗葛梁安說,男女性皆可能互相感染HPV,「凡生而為人,都應在消除HPV相關癌症上貢獻心力。」過去HPV防治僅關注女性,是極大迷思。如今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在美國已是常態。葛梁安指出,台灣公衛成就為全球、美國的模範,「台美攜手努力,將可在台灣終結許多HPV相關癌症。」
-
2021-10-22 新聞.健康知識+
秋天到了開始關節痠痛? 醫師教你3招舒緩關節疼痛
大家有時候會不會也覺得自己的身體也會做氣象預報,每次開始這裡痛那裡痛,就知道應該又是要下雨或是天氣要變冷了。其實「氣候」也會影響關節疼痛喔,像在秋天早晚溫差比較大,可能會讓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在這時候關節炎的症狀就容易變得更嚴重。今天特別請陳炯瑜醫師和大家分享在家也能預防關節疼痛的方法:一、熱敷:如果關節不適,可以用毛巾熱敷或使用熱敷墊,幫助維持關節暖和,舒緩關節周圍的肌肉,比較能避免發生急性疼痛的問題。二、控制濕度:如果家裡有除濕機,可以把室內溼度控制在40-60%,也能幫助緩解關節不適。三、適度運動:適度且正確的運動方法,可以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降低對關節的壓力,進而幫助保護關節、緩解疼痛。但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如果關節嚴重疼痛的話,建議運動前要先諮詢專業人員。除了上面三個方法外,想要找回關節活動力,不再忍受換季時的痛苦,也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像是透過物理治療、注射治療等。 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1-10-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國軍預防醫學所研究所將興建新「P4實驗室」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洪乙仁今天表示證實,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將興建新的「P4實驗室」,興建完成後將成為亞太地區對抗新興及再現性傳染病的領先指標設施。三峽預防醫學研究所内有最高等級的P4實驗室,是國軍用來研發對抗生物戰劑技術的重鎭,廣受國際矚目,至今没有解密。但成立至今超過40年。國防部上午舉行記者會,針對此次新冠疫情肆虐,國防醫學院在「高防護實驗室」方面有哪些貢獻?洪乙仁表示,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國防醫學院在生物安全第四等級實驗室(BSL4)中執行病毒培養、鑑定及分析工作,並在動物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ABSL3)中,以動物模式驗證藥物及疫苗的有效性,於生物安全第二等級實驗室(BSL2+)精準偵檢實驗室中檢驗臨床檢體,遵循生物安全法規且分工明確,提升執行任務的工作效率。洪乙仁表示,國防醫學院預醫所為因應快篩試劑、治療藥物及疫苗開發的測試需求,從109年迄今已進行七場次不同類型的人員培訓及演練,為國內唯一具備完整生物安全第2/3/4等級實驗室的人員培訓場域。他證實,為因應如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威脅,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在國防部各級單位全力支持下,已規劃新建生物安全第四等級實驗室(P4),新P4實驗室的安全規範將符合國際上最嚴格的加拿大標準,興建完成後將成為亞太地區對抗新興及再現性傳染病的領先指標設施,作為國軍及全國防疫研發工作最堅實的後盾。
-
2021-10-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對抗新冠肺炎 神秘國軍預防醫學研究所貢獻曝光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洪乙仁今天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開發的SARS-CoV2抗原快篩紙碟,技術轉移給民間後,已有2家公司的抗原快篩檢測試劑分別於110年6月及10月通過TFDA的EUA專案製造核准。國防部上午舉行記者會,國防部發言人史順文表示,為因應COVID-19疫情,科技部自109年6月投入經費1.85億元,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防醫學院為獲選參與五所大學其中之一。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提供高防護實驗室先進場域,提升新冠病毒研究量能。列席的洪乙仁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技轉先進快速偵檢技術,加速國內廠商通過認證,同時建置細胞及動物驗證平台,促進產官學生技產業發展。洪乙仁進一步表示,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為因應COVID-19快篩試劑、治療藥物及疫苗開發的測試需求,完成各類型的培訓及演練,為國內唯一具備完整第2/3/4等級實驗室的人員培訓場域,遵循生物安全法規且分工明確,提升執行任務的工作效率。洪乙仁表示,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以細胞測試、幹細胞感染及動物測試等工具,整合為新興傳染病研究核心設施平台,提升SARS-CoV2病毒研究量能,促進產官學生技產業發展。目前產官學界委託計畫件數總共約為50件。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與廠商合作開發的「AIO全流程自動化基因檢測系統」,通過TFDA之EUA專案製造核准。目前已獲國內超過40家醫療院所採用,投入新冠肺炎快速精確診斷工作。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所開發的SARS-CoV2抗原快篩紙碟,技術轉移後已有2家公司的抗原快篩檢測試劑分別於110年6月及10月通過TFDA的EUA專案製造核准。據了解,相關研究均以三峽預防醫學研究所為場域。抗SARS期間,預醫所扮演重要角角色,相關技術應用到現今。而預醫所是研發生物戰劑防護技術的重鎮。
-
2021-10-1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每天吃阿斯匹靈防心臟病?美專家小組推翻一般認知:60歲以上長者恐現致命出血風險
美國醫學界多年來建議,中年以上民眾日服低劑量阿斯匹靈,來以預防首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但最新研究發現,日服阿斯匹靈好處恐不抵風險;美國預防醫學專案小組(USPSTF)12日建議60歲以上長者,不要為了預防首次心臟病或中風,在沒有醫師指示下,自行日服阿斯匹靈,因為此舉並無好處。這項用藥新建議恐影響全國數百萬人;美國預防醫學專案小組(USPSTF)專家曾建文(Chien-Wen Tseng,音譯)說,沒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的人,無須因到了特定年紀就開始服用阿斯匹靈。但這項建議不適用於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且日服阿斯匹靈的人,另外就算無這兩項病史但已開始服用阿斯匹靈者,也勿貿然停用,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心臟病是美國人的頭號殺手,每年約65萬9000人死於心臟病;中風則是第五大死因,每年奪走15萬條人命。出血風險 對老年人尤致命曾建文說:「全美每年約120萬人首次心臟病發或中風,此事需慎重以對。」根據該小組12日公布的建議草案,最新科學證據發現,40到59歲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日服81到100毫克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臟病或中風的「淨效益」(好處減去壞處)非常小,最好和醫師商量後再決定是否服用。阿斯匹靈能稀釋血液濃度,防止硬塊在血管內生成,預防心臟或腦部血管堵塞;但曾建文說,阿斯匹靈一大風險是造成大出血,這對老年人尤其致命;因此,小組不建議60歲以上長者為了預防心臟病或中風而每天服用阿斯匹靈。應有醫囑 別逕自到藥房買曾建文表示,本建議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開始和醫師討論,不要逕自到藥房買阿斯匹靈。這項建議草案接受公評至11月8日,這是該小組2016年建議服用少量阿斯匹靈以預防直腸癌以來,首度大幅更改用藥建議;USPSTF有關心血管疾病的建議若定案,內容將與美國心臟醫學院(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2019年更新的指南相符。對於有心臟病和中風風險的人而言,日服阿司匹靈仍有效益,但好處比預期更少。服用阿司匹靈以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建議源自1980和1990年代的實驗;AHA會長洛伊德-瓊斯(Donald Lloyd-Jones)解釋:「當時我們不太注重或不太會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所以阿司匹靈有更多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空間。」近年來民眾越來越能管控風險因子,也強調健康生活;新研究顯示,把服用阿司匹靈當作主要預防策略的效益有限。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健保正研議不再獨漏諮商治療
吳媽媽因為情緒不穩而去看身心科,服藥治療後雖情緒較穩,囤積症無法改善,也沒有健保給付的治療可用,吳家經濟也難以承擔價格高昂的自費療程,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家裡堆滿東西,家庭氣氛惡劣。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 5882人附議「為什麼身體疾病大多可以用健保,造成更大困擾的心理疾患,卻因被定義在診斷的模糊地帶而得自費?難道窮人就只能一輩子這樣過活?」抱持這份心情,吳小姐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5882人附議支持。健保署今特別召開協作會議,吳小姐及三位附議人現身說法,獲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正面回應,承諾會進行內部研議程序,審慎考慮。附議人陳小姐說,從小家裡問題就很多,父母為錢大吵、兄長會性騷擾,「我常常跑到窗邊祈禱,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她從國中到大學都會想辦法會去輔導室尋求協助,但每次升學或輔導室換實習生,一切就要重來。瀕臨崩潰邊緣打電話去衛生所,想預約諮商,對方卻說要等一個月,「社會安全網的存在,我真的感覺不到。」因健保不給付!病人經濟無法負擔「難道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嗎?」附議人劉先生說,十多年來的憂鬱症,讓他看過十幾、二十個心理師,最後終於遇到比較契合的心理師,才終於穩定改善。心理治療通常需要中長期的介入,病人需要多方嘗試、持續配合,但因健保不給付的諮商心理師,病人很可能好不容易存了錢,最後卻只換來經濟能力的磨損。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說,全國鄉鎮區有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據點,覆蓋率高達93.8%,但附議人楊先生的經驗完全不是這樣。楊先生說,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服務,即便他是因朋友在衛生局上班而得知,致電預約時卻被拒絕,理由是資源人力有限,只能服務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個案。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全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一覽表】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3大問題!諮商心理師對醫院來說是「賠錢貨」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蔡曉雯分析,對於民眾來說,重點不在於取得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的服務,而是要有服務、資源要夠。但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有「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排除諮商心理師)」等三大問題,導致諮商心理師對於醫院來說就是「賠錢貨」,沒缺乏聘用誘因,就算等著要做心理治療的民眾大排長龍,諮商心理師也幫不上忙。其實依照心理師法,在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精神官能症,都是諮商心理師的法定業務範圍。根據衛福部醫事司2020年最新資料,臨床心理師1662人,1233人執登在醫院;諮商心理師領照2718人,僅344人執登在醫院。相對應的健保給付項目,都限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治療團隊成員執行,但成員不包括諮商心理師。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 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根據國衛院的預估,諮商和臨床心理師總人數五千多人,可因應全國人口所需的服務。現行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結果只有不到兩千名臨床心理師投入健保服務,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常常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服務,違背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示強調預防醫學的健保改革方向。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很多民眾沒有經濟能力去做心理治療,長年累積痛苦,希望諮商心理師也能成為健保精神醫療團隊的有力成員,幫助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初期、病況還沒有固著下來之前,及早停止走向惡性循環。精神醫學會健保小組召集人郭錫卿則建議維持現狀即可。因為健保是給付以疾病治療,但在精神健康的範疇,可細分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三個層次,他提醒勿將三者混為一談。在心理問題的層次,就像高血壓前期一樣,還不算疾病,不能只靠健保,而這部分就是諮商心理師可以處理的。但在疾病層次,有些涉及到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用藥就是必要的醫療。「健保不怕問題,重點是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聽大家的聲音。」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自己大學時期就擔任過救國團的張老師專線志工,接聽過不少求助電話,深切認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專業價值。李伯璋表示,針對這次會議重點,健保署會展開內部研議。目前相關給付點數確實偏低,精神科使用的健保資源也以用藥為主。希望健保能努力控制不必要的浪費,進而善加分配有限資源,給專業人員應有的報償。
-
2021-10-02 醫療.耳鼻喉
耳鳴怎麼辦?3招可改善!單側耳鳴等4狀況儘速就醫
耳鳴是民眾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但往往並非耳朵出現問題,不少生理或心理疾病都有可能造成。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民眾出現耳鳴情況時可多留意相關症狀,若出現單邊耳鳴等情況時,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其也有可能是較嚴重的問題,不可忽視。 為什麼會耳鳴?雙側、單側差很大! 洪暐傑醫師表示,大多數的耳鳴會是以雙側同時出現呈現,其可能因心情、壓力、自律神經失調等情緒相關原因所引起,也可能因聽力退化、長期鼻塞的過敏族群、胃酸倒流至耳咽管等所致。因此若常受到耳鳴所苦的民眾,可以檢視是否有壓力過大及上述其他問題,或透過檢查找出原因。 但若是出現單邊的耳鳴就應提高警覺,其問題可大可小,例如鼻竇炎、感冒就有可能造成單邊耳鳴,嚴重的情況也包括了血液循環不佳、血管阻塞造成的耳中風,或是耳膜感染、穿孔,或是聽神經瘤,甚至是鼻咽癌等,這些都有可能因為鼻咽等處單邊出現問題形成阻塞,使得耳鳴的現象以單邊呈現。 耳鳴問題可大可小,4大情況盡早檢查! 除了單邊的耳鳴,洪暐傑醫師也提醒其他需盡早就醫的情況,包括了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但近一兩年經常出現、又或者是合併出現疼痛等,這些都有可能是背後有較嚴重的問題所產生,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誤判,例如將鼻咽癌誤認成感冒而延誤治療。 耳鳴怎麼辦?醫教3招有助改善! 洪暐傑醫師表示,面對耳鳴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先進行檢查,在經過檢查之後,若有發現相關問題,針對問題的原因進行改善、治療即可,並避免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因過敏所引起的耳鳴,經過藥物治療後,也應改善日常生活環境,避免塵螨等過敏原接觸。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者就醫檢查後,會發現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這常讓患者感到納悶。洪暐傑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多的是因情緒、壓力等因素所引起,這類原因相當常見,且壓力、情緒往往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當事人往往沒有發現。另外,也可能未必是身上有什麼特別的壓力,而是因為人格特質所致,例如情緒較敏感的族群。 洪暐傑醫師建議,若是在檢查之後沒有特殊原因,可試著從放鬆心情、調整情緒、適度紓壓的方向著手,與耳鳴和平共處,避免太糾結於此事反而讓神經更加緊繃,反而可能讓耳鳴的情況加劇。例如像是腹式呼吸、深呼吸等就有助放鬆心情,平時也調整良好的生活作息,並且培養運動習慣以利舒緩情緒,飲食上避免重口味食物降低身體發炎的機會,讓自己「吃得好、睡得飽、快樂沒煩惱」,如此一來便有助於改善耳鳴的問題。 《延伸閱讀》 .無來由耳鳴、胸悶、胸痛?當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未必是耳問題,單側等情況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8 癌症.頭頸癌
三成口咽癌染HPV病毒 台大長庚名醫:男性要打HPV疫苗
一名中年男性覺得嘴巴不舒服,一開始以為是牙痛,拔牙後還是痛。後來又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又做了神經阻斷術,卻仍腫痛難消,轉診耳鼻喉科醫師才發現原來是HPV感染導致的扁桃腺癌,一種比較少見的頭頸癌。收治這名個案的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提醒,HPV病毒不只引起子宮頸癌,還會引起不易診斷的口咽癌等頭頸癌,新增確診人數在多國都已超越子宮頸癌。基於公衛預防考量,全球已有43國家或地區實施男女共同施打HPV疫苗的計畫。台灣也跟上美國,今年九月將HPV疫苗適應症納入預防HPV病毒引起頭頸癌,而且9到45歲男性也適用。婁培人表示,口咽癌與HPV感染關係密切,英國在2015年、美國2020年個案數都已經超越子宮頸癌,丹麥今年新增病例數也預計將超越。在台灣,義守大學研究發現,本土HPV相關頭頸癌從1995年起快速成長,40至50歲成長最快。長庚醫院分析541位口咽癌病人發現有28.4%感染HPV,以感染第16型佔八成為最大宗。婁培人表示,HPV感染盛行率最高的年齡在20到25歲、50多歲這兩段,感染到產生癌的潛伏期可長達10年到30年,應及早預防,因為「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不會有。」男性感染HPV又比女性更不利,因為六、七成女性可以針對所感染的HPV病毒產生抗體,但男性僅一成有抗體,容易持續感染,男性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91.3%,女性則是84.6%。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周宏學表示,雖然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很低,但是打疫苗抗體是自然感染的幾十倍以上,而且HPV疫苗是利用病毒的外殼做的,算是「空包彈」,可讓身體免疫系統學習辨識、抵禦後來接觸的病毒,但不會造成感染,而且多價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還能一次對抗多種型別的HPV病毒。婁培人表示,2018年美國頭頸部外科醫學會做了聲明,強烈建議兩性都要接種HPV疫苗。2019年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在他擔任理事長時,也發表了觀點聲明,基於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同樣建議兩性都應接種。去年美國FDA通過9至45歲的兩性都可打九價HPV疫苗,用於對抗頭頸癌產生,台灣今年九月也跟進,成為全世界第二個通過的國家。婁培人表示,不論男旅,九價HPV疫苗都要接種三次,追加劑藥間隔兩個月、六個月,臨床試驗顯示疫苗安全性高,沒有嚴重不良反應。HPV疫苗與其他疫苗應間隔二至四周,最好在沒有性行為的時候施打,美國建議12歲,台灣是13歲,但若已有性行為還是可以接種,增加身體對於各種型別HPV病毒的防禦力。
-
2021-09-24 新聞.杏林.診間
洪建德:不能吃米食是大錯特錯!一個快樂健康的糖尿病人要先「回歸正常人的三餐飲食型態」
萬物為師 自成一格父親的藝術的基因,讓洪建德小學一年級使用透視法畫出立體菱形牛車,小學二年級調出三次色,雖然天分突出,但媽媽卻擔心:「繪畫沒法養家糊口,許多畫家窮苦潦倒一輩子。」這是天下母親的牽掛,也因此,高中美術得到高雄中學全最高九十八分後暫時封筆去聯考。背負著家人的期待,洪建德順利通過考試,成為新科的醫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的他思考,「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好醫師呢?」洪建德決定先把語言學好。「我大一開始學德文,還學了語源學,研究拉丁文。」但這只是第一步,他沒有暑假,硬是把高雄美國新聞處人文書籍借回家看了個遍,「跟考試沒關係,只是單純覺得要把醫師當好就要看那些書,畢竟在古希臘,醫師本來就是受到宗教、文化、科學影響,從人文中誕生出來的嘛。」讀到大五,洪建德抱著做好事順便練德文的心理,參與了羅東博愛醫院范龍鳳醫師的無酬實習,結果德文沒練到幾句,卻被范醫師全心奉獻的精神深深震撼:「范醫師一整天開了十幾台刀,胸部、消化系統與泌尿道什麼都會,幾乎沒有休息。」這段暑假的插曲,雖然沒有讓洪建德追隨恩師腳步踏上外科之路,但傳教士的奉獻精神卻早已紮根心中,發芽長大。大學醫科畢業進入榮總當住院醫師,一個月值十八天二十四小時班,沒有排班的日子,不是在研究醫學專業,就是準備德國公費留學考試。1982年,洪建德獲得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約翰固騰堡大學建立於1477年,以麥茵茲市的人文代表人物Johannes Gutenberg(發明印刷術之人)而命名。在這座知名的古城中,路邊的一條河,轉角的一塊石頭,都充滿了歲月與人文的痕跡。浸淫在如此的環境中,洪建德讀書之餘也沒有空手而歸,他研究德國的歷史文化、民族習性,觀察公衛系統,並思索健康法規與制度演化,「該怎麼把這樣的精神帶回台灣?」學術夙夜匪懈,修養日日精進,洪建德自德國回來後,也一直專心在實驗室研究領域裡。不但成為陽明醫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及內科部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並完整了糖尿病的治療與訓練,成立台灣第一個有預防醫學觀念的糖尿病中心。後到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兼任台北病理中心臨床病理部主任,不僅診治數萬糖尿病人,病人轉介也遍及全球,發表學術論文高達200餘篇。目前在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服務的他說:「這個世界上,每一天都在進步,都要吸收新知識,以及判斷如何吸收,從哪一個源頭吸收。有那麼多垃圾資訊進來,哪些才有益真實的,無處不考驗現代人。」米飯才是糖尿病救星新陳代謝科醫師做甚麼?「根據病人陪伴家屬提供的資訊,開立檢驗,解釋病人的狀況,決定治療計劃,再衛教自我監測和照顧。」不在廟堂上念經說教,而是在第一線現場對於醫禪如一的均衡飲食摩頂放踵,吃米飯血糖會比較穩定。所以,賢慧的醫生娘每天早起為洪建德準備早餐,慈悲為懷,承襲兩千年來祖先吃素的習慣,以米飯與大豆、青菜、芝麻、海苔、醬菜平衡葷素比例外,食物里程數也跟著減少。為什麼一定要開伙?「外食便宜又變化,自己煮又累又吸油煙,」然而材料不一樣,處理方式、添加物、醬油味精與火爐都不一樣,洪建德和妻子有共識的認定,會煮的人才有辦法在外食時懂得點菜,洪家天天傳出飯菜香,規律自潔的以身作則。洪建德說,病人問診三五年毫髮無損,並非有仙丹妙藥,而是長期醫病的兩人三腳,用心在看不見的細節,一切唯科學,如履薄冰,長期監測爾爾,有如滴水穿石的鈞力,得到健康永駐的滿足與快樂。「身體需要的熱量有40%~75%來自醣類,怎可看到米飯就反彈?」先學會怎麼吃,減重增肌與美容,三高控制都水到渠成。他再三叮嚀,一個快樂健康的糖尿病人先eat 3 meals normally,「回歸正常人的三餐飲食型態」,吃長效的米飯澱粉血糖才會穩定,均衡三餐,營養足夠,糖尿病人不能吃米食是大錯特錯。推廣米食而得到「功在糧政」的獎牌,是因戰亂的1950年代美援麵食,以致影響糧食自給率,米食從1967年的每人每年141 公斤遞降為68公斤。負責督導農政的謝東閔前副總統診治時表達警覺不安,於是,洪建德一口答應當志工,上山下海演講或米食試吃,或各種活動,無役不與的請假前去,向社會大眾誠實說明米食的健康。「每100公克才有6.5公克的蛋白質,高筋麵粉卻有11.6公克,但多出來的是品質不好、缺乏離胺酸的麩蛋白質。米的澱粉能緩慢且和諧的被消化,不易造成血糖不穩定。」醫生的話要聽。他交代糖尿病人適當吃米飯,不太會很快消化而肚子餓,或血糖升太快不利治療。一位大姐求診時說早餐吃五穀雜糧饅頭,營養均衡而且血糖不高,他馬上提醒,「其實剛好相反!吃雜糧饅頭飯後兩個小時血糖會很高,但之後血糖再降低,可能十點鐘就餓到快昏倒。」洪建德每天在粉絲專頁「糖尿病心法.洪建德」中分享菜色、宣導正確的飲食觀念,讓醫療不再只是診間內的5分鐘,真正走入病人生活。(圖/糖尿病心法.洪建德)他總苦口婆心做衛教,「先當好一個健康人(first to be a healthy man)」才是重點。許多糖尿病人的無厘頭經驗與醫療人員求好心切,造成病人不敢吃正餐而營養不良,或食慾不滿足而憂鬱,或因無法跟家人共餐而失去社交生活,「正常吃喝,規則運動。所以做好一個人,才能繼續活下去。」(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23 養生.聰明飲食
蔬果顏色的營養及好處大不同 營養師2吃法增免疫力
台灣目前新冠疫苗覆蓋率已突破4成,不過即便已施打疫苗防疫還是不能鬆懈,即便已接種還是有可能染疫,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王貞云營養師也建議,日常可透過營養攝取,提升內在免疫力,而在食物眾多營養當中,植化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植化素為天然防護罩,人體無法生成需仰賴植物性食材! 王貞云營養師指出,植化素對民眾而言或許較為陌生,其實日常常聽到的「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等,就是植化素其中的幾種。植化素對人體而言相當重要,有助於體內抗發炎、清除自由基、調節免疫力、防止癌細胞生成等。包括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過敏反應等,絕大多數的慢性病皆與體內細胞氧化有關,植化素擁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對於預防及保健相當有幫助。 不過王貞云營養師也表示,植化素並無法直接從人體製造,必須透過飲食攝取,而最廣於存在的就是植物性食物中,例如各種繽紛的蔬果、辛香料、全榖雜糧等,各種不同的食材皆有不同型態的植化素,如同植物本身的免疫系統,而我們從中攝取。 常見6大植化素,廣存於各種植物性食材! 王貞云營養師指出,日常常見的植化素,依照化學結構可分成6大類,包括了如花青素、兒茶素、檸檬黃素、芹菜素等「類黃酮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茄紅素、辣椒素等「類胡蘿蔔素」;大蒜素、蘿蔔硫素、穀胱甘肽、吲哚等「有機硫化物」;綠原酸、鞣花酸等「酚酸類」;異黃酮、木酚素、薯蕷皂素等「植物性雌激素」;其他也包括了葉綠素、薑黃素、白藜蘆醇、檸檬苦素等。 值得注意的是,每種蔬菜、水果中所含有的植化素不只有一種,換言之,光是一種蔬果就可能含有多種的植化素,如彩虹般可分成七種顏色,因此多色、多元的攝取是重要的關鍵,將「彩虹飲食」的概念帶進飲食當中,更有助於多方攝取各種植化素。 彩虹飲食+蔬果597,用吃的吃出免疫力! 王貞云營養師也表示,除了掌握多元、多色的「彩虹飲食」外,份量足夠也相當重要,正如同我們常聽到的「蔬果579」,依照年齡、性別份量會有所不同。蔬果597中,「5」指得是12歲以下的孩童每日總份數應達5份,當中蔬菜3份,水果5份;「7」則指得是女性每日7份,當中蔬菜4份,水果3份;「9」則指得是男性每日9份,當中蔬菜5份,水果4份。煮熟的蔬菜每份約為半碗,水果一份則如自己的拳頭大小。 讓身體多一層防護罩,從日常生活開始培養! 王貞云營養師呼籲,養成良好的免疫力,平時就應重視,透過彩虹飲食攝取足夠的植化素,並且適度運動、充足睡眠、健康且規律的生活,身體自然就會多一層防護罩,是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最實在的妙方。 《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睡覺防疫法」研究發現風險降12%!5大營養有助睡眠、維持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8 養生.抗老養生
因時養生,從一天7個「黃金時間」做起!預防醫學名醫教你,打造不易失眠、生病的體質
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人體內每個器官,在不同時間區段的表現是有波動的。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指出,比方說早上是心臟病與中風的好發時間,到了下午,心臟跟肺都會變得比較有力。因心臟病開刀的患者,若在下午推進手術室,出現心肌受損等併發症的風險少50%。就連運動員,都很容易在下午時段,取得個人最佳成績。這,就是現在很夯、越來越多學者投入研究的時間醫學(Chronomedicine)。西方人研究時間醫學,因時間醫學而獲得諾貝爾獎,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而早在幾千年前,東方人就已經把時間醫學運用得淋漓盡致。綜覽東西方醫學,隨順時辰、完美的一天該如何度過?洛桑醫師分享順時鐘完美的一天健康大規則,隨順不逆天從一早醒來開始說:◉【早上六點起床】喝一杯溫熱開水,幫助排便,預防便祕。六點前後起床,是迎接展新一天的好時機。久臥傷氣,人不是睡越多越飽,睡了超過自己需要的時間,有可能越睡越虛。冬天太陽出來得晚,可稍微睡晚一些,等大地回暖再起身活動,忌過早的晨練。避免寒氣傷身。◉【早上八點上班前】運動一下、吃少許早餐。於晨光中健走特別讚。人體生物鐘的一天並非精準的廿四小時,曬到太陽有助於人體小宇宙與外在大宇宙校準調對。沐浴陽光升高白天血清素的濃度,不但改善心情低落,還能調節夜晚褪黑激素的水平,助你一夜好眠。如果你想要有更棒的學習力、記憶力,不需要吃什麼聰明藥,早晨的健走,就能幫你達成目標。身體動起來,大腦也會開機,開始進入良好的學習、判斷狀態,人體,就是這樣設計的。◉【早上十點暫停一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上班族坐辦公桌記得換個姿勢動一動。做做肩頸背的伸展,敲敲大腿捏捏小腿。或者你還可以上YouTube 搜尋「洛桑瘋」跟著一起動一動。面帶微笑,效果尤佳。子午流注九點到十一點屬巳時,這是脾的時間。久坐傷肉,等於是在傷脾。經常覺得困倦濕重提不起勁的人,可留意自己是否有久坐活動量不足的問題。心情上最好保持愉快、存善念、說善語,脾氣好、命氣也會跟著變好。◉【中午十二點享受食材豐富的營養午餐】怕吃太多下午昏沉沉,採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法,可解決這個問題。若想減肥,不妨把午餐當成一天中份量最大的一餐。晚餐減量,甚至不吃,覺得餓時喝蜂蜜水或無糖優格。◉【下午兩點三十分~太陽下山前】把一天該喝的大部分水,慢慢喝完。這是一天中第二個排毒的好時機。傍晚前就喝夠一天的八、九成水量,還能避免夜尿擾眠。在這段心與肺的高峰時間,你要專注學習、認真工作,或加強鍛煉身體,都是極好的。◉ 【晚上六點三十分理想狀況下,這時間工作應該結束了】最好能陪伴愛人或寵物或朋友。改掉熬夜加班後暴飲暴食的習慣,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紅字的人,請避免晚餐吃過晚、吃過多。◉【晚上八點三十分~入睡】從事令你愉悅的靜態活動。忌情緒大波動、生氣吵架、激烈運動。宜閱讀紙本書籍、練習呼吸、靜坐靜心、泡澡足浴、按摩放鬆。改善睡眠障礙、肥胖、代謝症候群,宜縮短「螢幕時間」。在睡前一段時間關閉所有會亮的螢幕,暫別手機、電腦、平板和電視,不追劇、不傳Line、不收發E-mail 。眼睛避免3C藍光與強光刺激,心腦避免思慮過度,並盡量在十點半前上床躺平。以上是我建議的理想作息時間。但養生沒有絕對,掌握順時鐘原則,怎樣最順、最舒服,請自由彈性調整。老罈裝新酒,新名詞舊事情在西藏,統合天文曆法與醫學的重量級經典《時輪攝略經》,不只修行人拜讀,學醫的更是要精通。時輪意指時間之輪,有內外之分,外是自然界大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天體運行、春夏秋冬季節更迭,內是人體小宇宙中的經脈、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以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間互相影響的關聯性。什麼季節採藥、哪些天可以製藥,又在哪個時辰用藥,藏醫都有講究。印度阿育吠陀則把白天劃分為水火風三個時間區段,入夜後,水火風又再輪一遍。依時間推移隨順養生、不違逆日夜節律是瑜伽士的基本守則。而中醫最精闢的要屬「子午流注」,每一個時辰真氣運行到哪裡,清清楚楚。避災遠禍不分中西醫,會保養最重要西方醫學從臨床經驗上注意到了時間與病理變化間的關係。某些病在某個時間點,特別容易發病。除了心肌梗塞大多集中在早上六點到中午這段時間,還有季節交替時的眩暈、夏天的濕疹,以及上班族每周一的心情低落(Blue Monday)。包含荷爾蒙的分泌、血管血壓的變化,你不用擁有超能力也能未卜先知,對時間醫學理解越多,預防的時機就能抓得越準。比如要預防氣喘,除了日常排除過敏因子,凌晨時分的冷空氣也要注意。有趣的是,在中醫子午流注理論中,凌晨三點至五點寅時,恰好是真氣運行於肺經的時間,若肺氣失調、在屬於它的時段氣血運輸不暢,有人會咳嗽,而有人會在這時間轉醒。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書籍介紹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作者:洛桑加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作者簡介洛桑加參,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學經歷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物理系臺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臺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臺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執行長京妍生技董事長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中華國際扶倪協會創辦人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慢性病調養」、「睡眠調理」與「退化性疾病預防」。經常受邀於海內外各地傳授整合東西方醫療體系的養生知識。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DR.LOBSANG (洛桑加參)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1-09-17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降血壓,這項好處更吸引人!得舒飲食法3大優點,教你如何執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想預防高血壓相關疾病產生,除了要定期測量血壓之外,養成健康的飲食型態也非常重要。專門設計來預防高血壓的「得舒飲食法」(DASH Diet),不僅曾連續8年被外媒《U.S.NEWS and World Report》評選為年度整體最佳飲食法前三名,同時也被《Forbes Health》評選為最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方法,適合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實行。什麼是「得舒飲食法」?「得舒飲食法」的原文「DASH Diet」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的簡寫,也就是「利用飲食方式來防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根據美國醫學期刊《StatPearls》報導,「得舒飲食法」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研究,旨在透過降低飲食中的鈉含量,治療或預防高血壓相關疾病。「得舒飲食法」的好處有哪些?1.降低血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美國預防醫學期刊》曾報導,採用「得舒飲食法」的人,比起進行一般飲食的人來說,罹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都較低,而另一篇《哈佛健康醫學雜誌》的報導則提到,由於「得舒飲食法」中大幅度地減少鈉含量與飽和脂肪,並提倡實行者多多攝取富含大量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因此可以達到穩定血壓、預防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效果。2.減輕體重伊朗德黑蘭大學所提出的研究指出,進行「得舒飲食法」的人,在2~6個月之間平均降低了1.4公斤,若再搭配調整每日的總攝取熱量以及有氧運動,減重的效果將會變得更好。由於「得舒飲食法」限制攝取高脂肪含量、高糖含量的食物,因此人們在飲食中會自動減少攝取不必要的熱量,進而達到瘦身的效果。此外,由於此飲食法強調均衡飲食及適量的重要性,而非限制食物種類的攝取,因此也相對容易遵守,是一個更容易持之以恆的健康飲食方式。3.幫助睡眠《美國營養學期刊》曾報導,「得舒飲食法」能夠幫助提升睡眠品質,這是因為「得舒飲食法」中富含優良蛋白質、能幫助抗氧化的蔬果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可以幫助色胺酸的生成,並進一步刺激血清素合成,當血清素的濃度提升,睡眠的品質也會有所提升。該如何執行「得舒飲食法」?1.每天進食6份全穀雜糧類、4~5份蔬菜、3~6份肉類外媒《健康線上》報導指出,實行「得舒飲食法」的人,一天可以攝取6~8份全穀雜糧類(1份約為一片麵包或是半碗飯)、4~5份蔬果(1份約為30公克左右)、至多6份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像是雞肉、魚肉等)、2~3份的乳製品,並用健康的橄欖油、堅果作為油脂主要來源。2.減少飲食中鈉含量、飽和脂肪的攝取英國媒體《BBC》指出,實行「得舒飲食法」的人,需要將每日攝取的鈉含量控制在1,500毫克~2,300毫克以內(約為3.75~5.75公克的食鹽),並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食物的攝取,多加攝取富含天然鉀、鈣和鎂等元素的天然食物如蔬果、優質蛋⽩質、不飽和脂肪和碳⽔化合物等多元食材,同時掌握低鹽、低糖與低脂的原則,以達到預防高血壓的效果。※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美國富比士評選為最有益心臟健康的「得舒飲食法」:降低血壓同時幫助減輕體重
-
2021-09-10 養生.聰明飲食
圖表/中秋怎樣吃不變胖?營養師教你「烤肉輕盈飲食法」
期待很久的中秋節連假即將來臨 ,雖然今年無法在戶外烤肉,但宅在家照樣可以好好慰勞自己的五臟廟。這次特別請我們的李宜蓉營養師教大家吃燒烤時的注意要點,以及開心吃又不怕胖的料理食譜喔。1.以新鮮食材取代加工食品: 以新鮮的肉類和蔬菜,取代甜不辣、熱狗、貢丸等熱量較高的加工食品。 2.多蔬果: 杏鮑菇、甜椒、金針菇、絲瓜等都是比較適合燒烤的蔬菜,為了避免烤焦,可以使用鋁箔紙包裹住。 3.選擇低脂肉類: 建議選擇雞胸肉、去皮雞腿、雞軟骨、松阪豬、豬頰肉等, 或選擇草蝦、巴掌大魚片、花枝、蛤蠣等海鮮。4.使用鋁箔紙,應避免「酸類」食材或醬汁: 鋁箔紙在高溫的情況下,遇到「酸」會導致鋁溶出,應先將烤熟後的食材放到盤子上,再淋上檸檬汁、醋、番茄醬等含有酸的醬料。5. 先醃過再烤: 可使用蔥、薑、蒜頭、孜然粉、少許醬油等將食材先醃過再烤,不需要再額外添加烤肉醬。營養師不藏私 中秋烤肉食譜梅香果漿烤肉醬料食譜梅子醬 一大匙蘋果 小顆 (半顆)奇異果 (一顆)蜂蜜 一大匙減鹽醬油 一大匙溫水 一大匙放入果汁機攪打,就可以成為促進食慾與食物香氛的醬料。利用水果與蜂蜜的天然甜味,減少砂糖的運用,自然甘甜,美味健康。並且使用減鹽醬油,減少鈉攝取,適合銀髮族或高血壓患者選擇。肉串類烤肉一定要大魚大肉才過癮嗎?其實也許半蔬半肉你會更上癮。今年試試看『50%50%』的書肉串食譜:甜椒雞肉串食材紅黃甜椒 各一顆雞腿肉 200公克作法將紅黃甜椒去籽橫切成接近正方形小片,與小塊雞腿肉交互穿插。注意雞腿肉不要太大塊,最好2公分大小,避免烤的過程透熱不均勻,有生食風險。洋蔥小玉米雞肉串(步驟如上切片後穿插成串)牛肉金針菇捲食材:牛肉片 200公克金針菇 200公克芝麻粒 10公克作法:將肉片平鋪,包入金針菇(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菇類),包好後,用牙籤稍稍固定放在火上烘烤,可以沾少許烤肉醬,最後撒上白芝麻,提升風味,也能補充鈣質。海鮮類北海道干貝與鮮蝦綠蔬總匯食材:干貝 100公克鮮蝦 200公克洋蔥半顆奶油 20公克花椰菜 60公克羅勒葉 10公克蒜粒 10公克作法:鮮蝦先水煮過,與切片的蔬菜、干貝、洋蔥放入錫箔紙中,再放上奶油,與香料,烘烤10-20分鐘。烤時蔬常常會有人問營養師烤肉要怎麼增加蔬菜量?台式料理多半是炒青菜,或水煮青菜。烤蔬菜的菜餚種類有哪些?以下有幾種蔬菜,對於高溫不容易變形或變性,可以選擇唷!讓整場烤肉膳食纖維量更加提升。奶油烘皎白筍、切絲青椒、小玉米食材:奶油 20公克皎白筍 70公克青椒 50公克小玉米30公克白胡椒 些許鹽岩 些許用鋁箔紙漿以上食材包裹,記得留下一個小口,讓水蒸氣散出,不會悶在其中烤時蔬薰香,並且最後灑一點點鹽岩,風味更好。櫻桃小番茄佐櫛瓜食材:櫻桃小番茄 30公克櫛瓜 50公克乾燥奧勒岡葉 1公克乾燥迷迭香葉 1公克檸檬 1/4顆作法:可選擇一個鑄鐵烤盤,蔣小番茄去蒂切半,櫛瓜橫切片,大約0.3公分,鋪平在烤盤上,左上乾燥乾燥奧勒岡葉與迷迭香葉,放在火烘烤10分鐘,上桌前再淋上一點點檸檬汁,佐以香甜誘導出蔬果自然香甜風味。來源出處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1-09-09 癌症.其他癌症
照超音波前喝奶茶有助檢查出胰臟癌?醫師這麼說
日本醫界發現,照超音波前喝奶茶,有助早期檢查出胰臟癌。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喝奶茶能讓腸胃充滿水分,方便做超音波檢查時看到後腹腔的胰臟;但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預防醫學部長陳皇光提醒,喝奶茶會使膽囊收縮、擠出膽汁,無法檢查到膽囊,建議民眾做肝膽相關檢查時,還是空腹前來。胰臟癌是「癌中之王」,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胰臟異常,有症狀時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胰臟癌排名第7。近日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日本醫界找到及早檢驗出胰臟癌的妙招,就是在照超音波前,讓患者先喝一罐日本某知名飲料品牌的奶茶,使得檢出胰臟癌的患者中,約7成得以早期發現。吳秉修說,胰臟位於後腹腔,前有胃、十二指腸和部分小腸,超音波檢驗可以看到水但不能穿透空氣,如果腸胃有太多空氣,便難以看到腸胃後方的胰臟。為了檢查到完整的胰臟,一般會請民眾檢查前先喝水,擠掉腸胃裡的空氣,才能看到胰臟的內部結構,而奶茶一樣是液體,也有擠掉空氣之用。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吳秉修指出,由於胰臟癌目前成因不明,若想預防患病,平常生活應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並定期健康檢查。上腹痛除可能是胃部或十二指腸出現問題,也可能是胰臟的警訊,陳皇光強調,切勿輕忽早期症狀,應就醫照胃鏡、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等,以及早發現與治療。但喝奶茶會使膽囊收縮、擠出膽汁,反而無法檢查到膽囊,建議仍應空腹做肝膽相關檢查。當出現長期腹痛、食欲不振、眼睛黃、體重莫名下降2到3公斤、黃疸等症狀時,通常已是癌症晚期,建議盡速就醫檢查,及早治療。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今開放登記!高端、AZ、莫德納、BNT ,4種疫苗「保護力、副作用」比一比
編按:首批輝瑞(BNT)疫苗即將到貨!由永齡/鴻海、台積電和慈濟購買,且郭董出馬到歐洲催貨的BNT疫苗,最快下周一(8/30)抵台,今天(8/28)下午2時起重新開放意願登記,BNT以12-18歲優先,剩下80萬劑開放給第一到第十類族群施打。台灣國內疫苗持續拚接種率,近日高端也將於8/23開打,許多民眾支持,也有不少民眾觀望。其實不只是高端目前有如信仰般的存在,信者恆信,其他疫苗也有相似的情況,包括AZ與血栓,或是莫德納、BNT與心肌炎的聯想,又或者莫德納、BNT聽說比較好的想像,各疫苗在民眾討論之間,都逐漸形成了某種特定的形象或聯想。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不論是何種疫苗,目前台灣已有、將進的疫苗都是安全且具保護力的,建議民眾可多從醫學角度了解各疫苗的正確相關資訊,並盡早施打,存好抗疫的本錢。 國內疫苗比一比,血栓、心肌炎竟異於想像! AZ疫苗:腺病毒疫苗,與血栓的關係? AZ疫苗是以腺病毒載體的方式製作,取自人體免疫系統陌生但安全無害的黑猩猩腺病毒作為載體,運載病毒的棘蛋白基因輸入體內製造抗原,進而刺激、訓練人體的免疫反應並產生記憶,達到防護的效果。 AZ與血栓之間的關係,是民眾關注度最高的,不過和一般民眾所認識的三高等疾病所帶來的血栓不同,AZ疫苗的血栓是少部分的特殊情況,例如曾有過肝素誘發血小板低下症的族群才可能提升此血栓的機會,因此三高等多數認為自己可能為血栓高風險族群的疾病患者,其實也可以打AZ疫苗。 莫德納、BNT:mRNA疫苗,與心肌炎的關係? 莫德納和BNT疫苗皆以mRNA的疫苗技術製作,將能製造棘蛋白的mRNA疫苗輸入體內,讓宿主自行製造、生成棘蛋白,進而啟動、訓練身體的免疫反應。 mRNA疫苗民眾較為擔心的心肌炎,洪暐傑醫師表示,這是疫苗藥物所帶來的免疫反應,與心臟病、三高等無關,而心臟病患者施打後出現心肌炎的機率也不會升高,發生率一樣極低,因為兩者沒有關連。 高端疫苗:次蛋白疫苗,真的安全有用? 高端疫苗是以重組蛋白的技術開發,製造出病毒的棘蛋白,將此輸入至人體,讓人體產生免疫效果,達到防戶的目的。 高端疫苗民眾較為關注的,就是是否真的安全有用?雖然未通過三期試驗,但從目前二期數據來看,確實具有保護力、副作用機率較低、且尚無不良反應出現,成績相當出色,就看民眾想看二期試驗還是三期試驗的結果,以醫學的角度看待此事。 醫師看各疫苗保護力、副作用、不良反應。 保護力: 綜合上述看保護力、安全性,洪暐傑醫師認為,4種疫苗雖然製作方式不盡相同,但概念大同小異,民眾常見的各種保護力數據比較,其實各不進相同的數據,多是出自於不同的研究,尚無大型研究以所有廠牌的疫苗在同一個基準值進行實驗。因此基準值並不相同,雖可做為參考,但放在一起比較的意義並不大,不適合做為相比的數據,更不適合做為挑選疫苗的基準。以目前來看,國內民眾能打得到的疫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副作用: 從安全性來看,4種疫苗也都具有相當高的安全性,副作用是每個疫苗多少都會出現的可預期情況,代表著身體的免疫反應正在激發,因此產生不適,包括疲勞、發冷、發燒、注射點疼痛、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等,而若沒發生也不必擔心,疫苗一樣是有效果的,副作用只是因人而異。 不良反應: 如前述所提,血栓、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皆與民眾所想像的不同,並不必太過擔心,不過當然若有疑慮,可評估是否施打其他適合自己的疫苗。而不論如何若自覺非健康的族群,包括年長、用藥、慢性病等,都建議先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適合打疫苗,以免漏掉其他真正有風險的危險因子。 民眾所擔心的猝死案件則有待釐清,至目前為止,尚未有證據證實與疫苗為直接關係,比起疫苗導致死亡,民眾需更加注意的是在打疫苗這段時間的防疫安全及個人安全,例如缺水、中暑等。 國門力擋變種病毒,個人也要先存好抗疫本錢 洪暐傑醫師建議,此時此刻民眾應避免再因政治關係、品牌迷思等各種原因挑選疫苗,目前已進入、即將進入台灣的疫苗都是安全且有用的,建議民眾盡早施打,有什麼就打什麼才是上策。並在施打完疫苗後一樣注意戴好口罩、社交安全距離、勤洗手及消毒,如此才更有利一同度過疫情難關。 《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好眠提升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 營養師:補充五大營養素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無論是原始病毒株,或是後續演變的四大變異株,Alpha、Beta、Delta、Gamma,都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特別是罹患慢性病或是免疫力不足年長者,最容易受到威脅。如何提升免疫力,成了疫情期間更為熱烈討論的話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提出相關研究,指出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降低罹病機率,幫助睡眠則有五大營養素可隨時補充。英國醫學期刊先前刊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進行一項睡眠研究,發現夜間睡眠每多一小時,有助於降低12%罹患新冠肺炎病發風險。參與研究的學者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共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那些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莊譓馨指出,若要幫助睡眠,民眾可以補充五大營養素,包含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鎂。色胺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而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牛奶、雞肉、魚、蛋、花生、豆類、起司、綠葉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色胺酸。維生素B3則可以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的分泌。擁有豐富維生素B群的食物包含肉類、乳品、內臟、全穀、豆類、綠葉蔬菜、菇類等。抗氧化物則是抗氧化物為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進而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各式蔬菜、水果、堅果,也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GABA是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其食物來源有發芽米、糙米、番茄、芽菜,以及泡菜、紅麴、味噌、納豆等發酵食品。鈣及鎂屬於可以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以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相關的食物有綠葉蔬菜、芝麻、杏仁、豆類、全穀、海鮮、香蕉等。莊譓馨說,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份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絕對是重要的防疫策略。
-
2021-08-22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個人體質是面對疾病的關鍵
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絕對不會亞於戰爭。光從近代來看,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30年代後催生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鸚鵡熱流行、2003年在東亞爆發的SARS、2012年襲捲中東的MERS及其他大大小小傳染病,對公共衛生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對社會整體也造成衝擊。這次Covid-19全球大流行,人心隨著管制、鬆綁、防疫物資、疫苗、病毒變種等因素反覆起伏。儘管疫情還看不到盡頭,但經濟和社會活動不可能長期停滯、國際交流早晚恢復,「與病毒共生存」已是我們難以迴避的未來。許多朋友希望我能分享過去從事免疫研究的經過,以及從預防醫學和全人醫學角度來談如何對抗這場全球疫情。確實,目前主流想法都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消除病毒。然而,我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醫學常識,也就是:相較於病毒的致病力,個人的體質其實是防疫更重要的關鍵。體質,是現代的西方醫學透過代謝體學和嚴謹的統計分析也逐漸體認到的健康關鍵。許多慢性病研究都歸納出:一個人已經有的疾病(共病,comorbidity)和生活習慣,可能影響他受疾病影響的後果。此外,從免疫的角度,我也一直強調「抗發炎」的重要性。壓力、情緒和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導致慢性發炎的因子。長期發炎除導致多種慢性疾病,更會干擾人體面對病原的免疫反應。這也是一種體質。你可能會想問:一個人如果受到Covid-19病毒感染,他的結果也和體質有關嗎?答案不用我多說,任何人客觀去看大量而正規的醫療紀錄,就可以得出結論。最近,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專家分析了從Covid-19爆發以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的一年內,全美800家醫療機構數百萬名住院患者的醫療保險紀錄。研究提到,這一年來,這800間醫院共收治490萬名患者住院治療,其中55萬人因Covid-19感染而入院。光住院數字就已經反映出Covid-19對醫療系統造成的負擔,以及醫療崩潰的危險。那麼,個人的情況呢?入院的重症患者,超過九成至少有一種慢性健康問題,最常見的前三名分別是高血壓、脂肪代謝性疾病和肥胖。如果針對死亡率進一步分析,會發現肥胖帶來的風險最高,第二高則是各種焦慮和恐懼症,接下來是其他慢性病,包括已經產生併發症的糖尿病、腎臟病和各種與老化相關的神經退化疾病。從死亡率的風險因子來看,個人的壓力與情緒管理,對健康影響是不能小看的。此外,許多慢性病患者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重退化。研究也告訴我們:比起原本健康的感染者,患有一種慢性病的感染者的死亡風險是1.53倍;同時患有超過10種慢性病的人,感染後的死亡風險甚至接近4倍。從這些數據,再加上Covid-19感染者有極高比例是無症狀感染的事實,你可能也明白:奪去生命或讓人重症而入院的,不見得是因為病毒多麼可怕,而是──個人的體質與健康是否足以面對病毒的挑戰。多年來,我透過《真原醫》從「心」的層面出發,希望幫大家為自己建構良好體質。現在回頭看,這些努力好像是為現在的挑戰所準備似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飲食、運動、呼吸和情緒管理著手,徹底改造體質。你,會選擇從哪一個環節開始呢?
-
2021-08-09 該看哪科.耳鼻喉
流鼻血該抬頭還是低頭?醫師:2者止血方式皆NG
流鼻血是日常常見的症狀之一,大多數人流鼻血多會以捏住鼻樑、捏山根、塞衛生紙、低頭或仰頭的方式進行止血。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其實上述這些止血方式都不建議,不當的方式不但不易止血,還可能造成其他問題。而經常流鼻血者,也建議做個檢查,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況。 止鼻血常見4NG方式,抬頭、低頭都不宜! 一般而言流鼻血的位置通常是發生在鼻前庭一帶,是鼻子下方的位置,因乾燥、外傷等導致出血。洪暐傑醫師表示,發生在此處的出血,捏住上方的鼻樑、山根等方式自然對止血沒有幫助。而塞衛生紙則可能讓原本已經逐漸凝血的傷口,在取出衛生紙時又再度破裂,讓好不容易將要癒合的傷口再度受傷。至於抬頭或低頭,抬頭是最常見的反射動作,避免鼻血溢出或濺到衣服等,但這樣的止血方式反而容易讓血液逆流導致嗆咳,低頭對身體較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也沒必要,且可能讓血流得更多。 正確止鼻血,頭擺正捏住鼻翼! 洪暐傑醫師建議,流鼻血時最好的做法就是頭擺正,並用手指捏住鼻翼即可,這樣簡單的做法就可以達到止血的效果。而若怕血滴出來可用衛生紙遮住,目的在避免血液外流,不在於止血,記得別把整個衛生紙塞進鼻孔內,以避免出血點不斷受傷、難以癒合。若要再更進一步的處置,可用冰塊冰敷鼻根處,使鼻腔內的血管收縮,這樣更有利於加快復原。 常流鼻血小心鼻咽癌,6大症狀盡早檢查!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民眾經常發生流鼻血的情況,建議做個檢查,看是否鼻腔出了什麼問題。2歲以下的孩童通常較少有流鼻血的情況,若經常流鼻血,可能為凝血功能異常、鼻腔構造異常等問題。2歲以上至成人,除了與挖鼻孔挖到流血有關外,也可能和抽菸習慣、過敏性鼻炎、鼻炎膜乾燥或脆弱有關,較嚴重的問題也可能是鼻咽癌等疾病所致。 洪暐傑醫師建議可觀察,若是流鼻血經常十分鐘內無法止血,或者總是同一邊流鼻血,就應多加小心。撇除總是挖同一邊的鼻孔,若是因為外傷、乾燥等因素導致鼻血,兩邊鼻孔出血的機率理當是一樣的,若總是流同一邊,自然很有可能是這一邊的鼻腔內出現問題,導致經常不正常的出血。 另外,也可以觀察是否有其他鼻咽癌的相關症狀,鼻咽癌的症狀會隨位置、大小而有所不同,最常見的就是總是同一邊鼻塞,這點雖和過敏所引起的鼻塞相似,不過還是略有不同。洪暐傑醫師解釋,過敏的鼻塞雖然也會塞單邊,但總還是會左右兩邊輪流,若總是同一邊鼻塞,就需適度的懷疑是否為因腫瘤的關係造成阻塞。而位置較深的腫瘤,也可能使得耳朵有悶脹感,或者吞嚥時總覺得喉嚨卡卡的,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提醒民眾多加留意,特別是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的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在檢查之後,洪暐傑醫師也建議,若確認鼻腔內部沒有問題,也可以與醫師多了解是否和營養缺乏有關,遵照醫囑補充相關的營養,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K、鐵等。平時也應注意環境濕度,避免過度除溼,使得環境過度乾燥,容易造成鼻黏膜乾燥而出血。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噴鼻劑助改善,真有副作用嗎?來看專家怎麼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彰化血清調查捲入紛擾 陳秀熙坦言:磨練多年已不受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一月初現形、擴散,到今年八月,全世界已經長達20個月籠罩在疫情威脅下。在政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幾乎天天直播記者會;在民間,則有台大公衛學院每周一次的「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截至本周已邁入第79次直播,連農曆春節都沒中斷。「回家有蓮藕湯可以喝喔!」太太溫柔提醒早點回家。在指揮中心意見獨大的社會氛圍下,台大公衛也曾因提出不同見解,而遭到誤解、蒙受輿論猛烈攻擊。但台大公衛仍能穩健不輟,持續以科普的語言分析最新實證、引領公共討論,關鍵在於帶領研究團核心的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今年60歲的陳秀熙表示,24歲的小兒子在大學就讀資訊科系,還與父母同住;30歲大兒子是藥師,在桃竹苗地區的醫院工作,原本一個禮拜可以回家兩、三次,但過去一年多受到疫情影響,不但工作更忙,疫情嚴峻時為顧及家人健康,也常就近住醫院宿舍,較少回家。陳秀熙說,學術工作本來就非常忙碌,疫情來臨後忙上加忙,常常晚上九點半以後才回到家。慶幸現在有方便的通訊軟體,家人感情仍緊密,不時會透過訊息或照片聊聊天,比如太太會說:「回家有蓮藕湯可以喝喔!」溫柔提醒他早點回家。每周六「家庭英語讀書會」超過20年,研究生搶著加入。陳秀熙身為父親,在學生眼中也是個老爹,把研究生都當成自己孩子照顧。「我好像在社會上認養很多小孩。」陳秀熙笑說,兩個兒子都跟研究生打成一片,因為他每周六固定舉辦「家庭英語讀書會」已經超過20年,以往只有自家小孩和姊妹的小孩,大約10人,最近幾年連研究生都紛紛表示很想參加,目前規模已達到20人。「我希望從國中開始,培養孩子對於科學和人文藝術的素養。」陳秀熙説,頂尖的《自然》和《科學》期刊內容,都有免費上網,其中摘要型的科普文章篇幅不長,英文也不難,還有很好的視覺化圖示和資訊圖表。陳秀熙會預先選文,每周六在學校租借一個小會議室,前一個小時分頭報告讀書心得,後兩個小時進行討論,長期下來,對於學習英文閱讀、表達、做口頭報告,都可以累積很深厚的「內功」。彰化血清調查捲入紛擾,坦言磨練多年已不受影響。有連續20年每周開讀書會的毅力,連續79周做疫情科學直播,難不倒陳秀熙和他的「孩子們」,只有去年夏天因為彰化血清學調查遭受中央反對,輿論壓力山大。陳秀熙說,去年父親節和一些節日都有收到卡片,安慰鼓勵他,希望他不受外界紛擾影響,但他笑說,過去在英國求學,就因台灣特殊政治處境,受過許多不平等待遇,磨練至今,他不會受到政治紛擾影響了。「以前也會跑回家痛哭一場。」陳秀熙說,但他現在正面看待爭論,民主國家的「對話」是很重要的,或許年輕人會認為政治就是對立,「但我不認為,我希望他們成長過程中慢慢了解,這是一個社會成長的動力。」陳秀熙的正能量也傳遞給學生,「學生跟我說,只要我們講得對,就不用怕。」每周慢跑兩次重回健身房 感動民眾超乖指揮中心宣布降級後,陳秀熙立刻回到健身房跑步。陳秀熙說,以前與孩子和研究生最愛的運動是羽毛球,他甚至自掏腰包請教練,無奈後來羽球場很搶手,要約時間、借場地越來越困難,後來就少打羽球。為了維持運動,他自我要求每周固定慢跑兩次,每次跑五公里。疫情還沒爆發前,陳秀熙都會去健身房跑步,疫情嚴峻時健身房都關閉,就改去公園跑步。睽違兩個月回到健身房,竟然只有他一個人在用跑步機,陳秀熙笑說,簡直是「包場了」。他看看旁邊其他踩腳踏車、用器材運動的民眾,都戴著口罩,注意維持社交距離,「超級感動。」陳秀熙說,台灣民眾做防疫「超乖的」,希望指揮中心能夠適時引導,支持民眾對於疫情的社會心理適應。他強調,做好該做的,但同時不過度害怕,心理上慢慢接受人要與病毒共存,這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陳秀熙小檔案年齡:60歲現任: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家庭:結婚30年,育有二子給孩子的一句話:身為台灣的一份子,要了解社會上每個與我們相關者的生命價值。未來的年輕人要有實力和眼界,走出自己在國際間的一條路。如果心裡有煩惱,需要抒發,可以找我聊聊。
-
2021-08-08 養生.運動天地
森林浴好處多!接觸大自然20分鐘就能降低壓力荷爾蒙
三級警戒把人們關在家兩個月,各種壓力紛至沓來,逐漸解封的此刻,你最需要的可能是走入森林散步。一項研究發現,只要與大自然接觸20分鐘,就能降低壓力荷爾蒙。森林浴在日本稱作「shinrin-yoku」,始於1980年代。日本政府花了不少經費研究大自然的眾多好處,並設立一套公共衛生計畫,讓人民意識到走進大自然的益處。以下是相關研究,證實接近自然帶給人類的好處不只是紓解壓力。減少精神疲勞,增強記憶。發表在《環境心理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暴露在森林、湖泊或海灘等環境中,可以恢復精神能量,而自然美景會激發敬畏感,對大腦進行二次刺激。在戶外休息後,短期記憶也會得到改善。密西根大學一項研究,參與者接受了記憶測試,然後分成兩組去散步。回來重新參加考試時,被派去植物園散步的那組第二輪的成績提高了20%,而走在城市街道上的參與者則沒有改善。激發新點子,增加創造力。密西根大學的環境心理學家發現,現代人的大腦被各種人為事物充塞、攻擊,在接觸柔軟的自然景觀後,獲得休息和恢復,將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觀點、對問題有新的解決方式。置身於自然界中的大腦,更容易思考、作白日夢,從而提高創造力。心理學家指出,在大自然間晃蕩的好處會持續好一段時間,因此在重要會議之前,到公園散個步,更可能激發新的點子。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沉浸在大自然中四天後,他們在創造性解決問題測試中的成績提高了50%。顯示戶外活動與創造力之間存在正相關。減輕焦慮憂鬱,幸福感升級。《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樹林裡散步,與減輕焦慮、提升情緒之間存在關聯。另一項研究則指出,醫師應該把「戶外散步」當作處方之一,作為憂鬱症患者在藥物之外的補充療法。《情感障礙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發表的研究分析,不只森林,每個綠色的自然環境都有助於改善情緒,提升幸福感。此外,有水的環境,如湖泊、河流、海洋,對提升幸福感的影響更明顯。增強免疫力,更快從疾病中恢復。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請31000多名多倫多居民填寫一份關於健康的問卷,結果發現,與生活在熱鬧街區的人相比,住在綠樹成蔭地區的人,心臟和新陳代謝的狀況都較理想。一項研究還顯示,如果病房裡看得到自然的視野,病患可能更快康復。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和沒有接觸自然光的病患相比,暴露在自然光下的脊椎手術患者,感受到的壓力、疼痛,和服用的止痛藥都更少。更早期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在醫院病房中,可以看到窗外樹木的人,比只能看到水泥牆的病患恢復得更快。增進視力健康,減少近視。澳洲一樣研究,針對2000名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在戶外時間更長的兒童,罹患近視的風險降低。台灣也有一項研究,比較兩所近視水平相當的鄰近學校,在一年的時間裡,鼓勵其中一所學校讓學生花更多時間在戶外。12個月後對孩子進行測試,數據顯示在戶外時間較多的孩子,近視率為8.41%,而常待在室內的孩子,近視率為17.65%。這兩項研究均發表在《眼科學》雜誌上。顯示戶外活動與良好視力的關聯。獲得更多運動機會。雖然使用跑步機和到戶外行走跑步消耗的卡路里差不多,但在健身房和大自然中運動,對大腦的刺激不同。英國研究人員使用加速器和定位設備,對1000名英國兒童進行研究,發現兒童在戶外的活動度是在室內的兩倍。到戶外運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感覺比較不像到健身房,不是刻意去鍛鍊,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更持久,不會僅僅只是為了減肥而曇花一現。減少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許多研究顯示,到森林中運動,甚至只是坐著,都可以降低血壓以及和壓力相關的激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斯堪的納維亞森林研究雜誌》一項研究發現,與留在城市的學生相比,被送入森林露營的學生,體內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水平明顯降低。環境健康和預防醫學的研究人員也得出類似結論,遠離城市環境和進行森林治療的人,皮質醇水平和心率都會降低。資料來源/healthista.com
-
2021-08-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先前漫威人氣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近日大腸癌病世,享年43歲,驟逝消息震驚全球,英年早逝,令人不捨。腸癌發生率第一名,且有越趨年輕化趨勢,已有高達10~15%的腸癌罹患者發生在50歲之前,因此腸道健檢年齡勢必要提早。 糞便潛血篩檢 50歲前就該做 目前政府所提供的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僅供50歲以上者每2年1次。肝膽腸胃科權威、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強調,糞便潛血篩檢其實僅是抽入場券的概念,並非診斷,對於腸癌的預防篩檢仍不足;此外,目前政府僅能提供50歲以上者篩檢,對於腸癌年輕化趨勢難以有效遏止,更需積極主動、提早開始定期篩檢。 沒有息肉≠沒有腸癌危機 定期腸鏡把關不可少 腺瘤型息肉是比較易惡化成為癌症的息肉,且現在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有高度癌化的腺瘤型息肉。鄭乃源指出,腸癌篩檢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做大腸鏡檢查,透過大腸鏡偵測出異常的息肉,在息肉可能癌化前就將其移除,即能達到預防醫學的功效,因此若能定期做腸鏡,掌握偵測到小息肉的時機,就能降低罹患腸癌風險。 但鄭乃源特別說明,雖然國外研究顯示有超過8成的腸癌是由腺瘤型息肉演變而來,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近2成的腸癌屬原生癌,此類型癌症並非以息肉型態出現,而是一生成即為癌症,因此更是需要透過定期且仔細的腸鏡篩檢才能掌握。 腸癌年輕化 留意日常排便狀況、型態 臨床上,也曾出現30歲年輕的腸癌個案,鄭乃源提及,現代人從小就吃太好、動太少,過於西化的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形態,讓罹患腸癌風險當然較過去來得高。因此建議從30歲起,就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並視報告結果定期做篩檢,養成健檢的習慣。 另外,平常就應該注意自己的排便狀況、排便型態,大腸中長了腫瘤或是大顆息肉,會使內腔變狹窄,而造成便秘問題,若同時出現紅色血便的狀況,則很有可能是罹患「大腸癌」,也可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為自己的腸胃做初步把關: 最重要的是,日常飲食習慣的調整,平日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喝1500cc以上的水,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維持腸道健康。延伸閱讀: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
2021-07-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冬病夏治,三伏貼治過敏、防染疫!注意3禁忌
●微解封後,冬病夏治,預約三伏貼治過敏、防染疫●三伏貼是藥灸,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抗病力●穴位敷貼,8成患者鼻過敏、氣喘症狀獲改善中醫有「冬病夏治」預防醫學概念,即日起可在夏天最熱、陽氣最旺的三伏天,為鼻過敏、氣喘及易感冒體質的人敷貼「三伏貼」,以防杜冬季難纏的病症,今年還有助避免染疫的效用。今年三伏貼的初伏天為7月21日,微解封後,不少中醫院所已開始預約三伏貼的治療。「冬病夏治」是指冬天天氣寒冷,鼻過敏、氣喘等過敏疾病,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病等呼吸道疾病容易發作,體質偏虛寒的人也容易反覆感冒。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表示,夏至之後,可在「三伏天」貼上「三伏貼」,增強冬天的抗病能力,讓身體代謝循環更好,能夠預防改善過敏等呼吸道疾病在冬天發作。三伏貼是流傳已久的穴位敷貼療法,黃中瑀指出,今年7月21日是初伏天、7月31日是中伏天、8月10日是末伏天,是最適合做「三伏貼」治療的日子,但也不必執著於這三天,患者可以考量時間彈性,在7、8月間空出3次時間,每次間隔7至10天到醫院接受三伏貼治療。三伏貼治療是一種「藥灸」,在夏季最熱的時候,運用陽氣走在人的體表,透過藥灸對穴位刺激及皮膚吸收藥性,可增強免疫力、抗病力,達到預防冬天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效果。黃中瑀說,敷貼所使用的中藥為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乾薑等刺激辛辣藥材,依一定比例磨成細粉並調成藥餅,再貼敷在背部穴位上,一次貼上2小時。敷貼時,皮膚會有搔癢或燒灼感,則是正常反應。黃中瑀指出,三伏貼是藥灸,基於「肺主皮毛」,貼三伏貼對應的是肺經,也就是治療屬於肺經的氣喘、鼻過敏、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及皮膚疾病。根據他曾連續三年的三伏貼門診研究統計顯示,約8成患者的鼻過敏、氣喘症狀獲得改善。三伏貼是貼在背後的穴位上,是依脈象、體質搭配穴位來貼,每個人貼的穴位略有差異。一般先貼在背後最高脊椎骨凸出下緣的「大椎穴」,再往下兩旁兩指幅的胸椎一至四椎的四個穴位,包括定喘穴、大抒穴、風門穴、肺俞穴等。其中大椎穴是陽經匯集處,三伏貼溫熱行氣會滲透進去,經絡會舒暢行氣,具有退、補氣作用;定喘穴可改善氣喘等呼吸道問題。三伏貼並非人人都可以貼。黃中瑀認為,手腳冰冷、畏寒、軟便等虛寒體質的人可以使用三伏貼,但熱性體質的人就不要貼,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都不適合採用三伏貼療法,尤其皮膚容易過敏者要特別小心。黃中瑀提醒,敷貼期間,要避免吃冰冷食物,例如冷飲、冰品、椰子水等,辛辣刺激、油炸和酒等食物也要少吃,以免過度刺激身體而上火或加重發炎等現象。●三伏貼調理注意事項1.不吃冰冷食物、禁菸酒2.敷藥當天不可洗冷水澡或游泳3.若有感冒、發燒、咽喉發炎、皮膚破損、孕婦等,都不適合三伏貼
-
2021-07-15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防疫期間也要注意保健!三伏貼助緩解過敏體質
節令已經「入伏」,又到中醫傳統三伏貼的時候,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表示,三伏貼不僅可以緩解鼻過敏、哮喘等呼吸道症狀,對婦女經期不順、痛經,及虛寒型腹脹、腹瀉症狀也有緩解效果。中醫部將於7月24日、31日與8月7日3個周六上午,推出三伏貼特別門診,疫情「微」解封,防疫也別忘記調節身體的免疫功能。過去大多把三伏貼的療法應用在鼻過敏、哮喘等呼吸道疾病預防與治療,此外,對婦女經期不順、痛經也能預防與緩解。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婦科醫師王嘉涵表示,痛經產生的主因來自「氣血不通」,透過三伏貼熱性藥物推動,達到「通經、活血順氣」目的,便可預防與緩解經期的腹痛不適。虛寒型腹瀉、腹脹也能透過三伏貼緩解,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內科醫師鄭宇真說,虛寒型腹瀉或脹氣是因為脾胃運化陽氣不足,可透過三伏貼等溫熱藥物的外敷,達到溫陽祛寒,促進腸胃功能的效果,是口服藥物外的另一個選擇。三伏貼療法是體現中醫冬病夏治的預防醫學概念,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7月24日、31日與8月7日3個周六上午辦理「三伏貼特別門診」,安排專業團隊進行中醫四診檢查,依不同體質配合適當敷藥材料或建議適當療法,並提供正確的中醫飲食宜忌衛教。中醫部醫師王嘉瑩建議,有相關病徵的鄉親透過敷貼,並配合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調養,就能預防疾病,可以諮詢利用。
-
2021-07-15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貧血別亂補,婦亂補鐵成肝硬化!醫教正確改善3觀念
貧血是非常常見的健康問題,但卻未必人人都有正確的改善觀念,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對於貧血大多數人最常見的2個錯誤觀念,一是小問題不會怎樣,二是自己補一補就可以。其實貧血若長期沒改善、甚至不斷用錯誤的方式改善,恐招來無法彌補的後果。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一:小事情不會怎樣。 洪暐傑醫師指出,貧血的問題可大可小,情況較輕者可能出現頭暈、疲倦、劇烈活動時會感覺到喘,嚴重時不動也會喘、甚至出現意識喪失、遲鈍等問題,也可能出現掉髮、指甲脆弱的情況,因為身體已出現平衡機制,降低較不重要之處的血流,以提供給重要器官。換個角度來看,若有不明掉髮、指甲脆弱者也建議可檢視是否有貧血的問題。 若身體長期處於嚴重貧血的狀態,無法正常運輸血氧,將可能導致各器官受損,包括腦部,腦受損、失智症的風險都將提高。而因血氧供應不足,心臟需要更加努力才有辦法供血,因此也心衰竭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因貧血所導致心衰竭在台灣為前四名,最嚴重的情況,也有可能造成死亡,不可輕忽。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二:補鐵、吃鴨血就好。 對於改善貧血,很多人認為頭暈就是貧血所引起的,而貧血就是因為缺血、缺鐵所引起的,這個時候就是應該要補鐵、吃鴨血。但其實頭暈、貧血病沒有那麼簡單,改善方式也不同。 洪暐傑醫師解釋,頭暈的原因有很多種,舉凡最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焦慮、情緒,或是管理平衡的內耳石脫落、移位所產生的「耳石脫落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絕大多數的頭暈原因不明,貧血也會出現頭暈,但頭暈未必就是貧血。 貧血的原因也非常多,未必就是缺血或缺鐵,例如肝腎功能不佳、月經出血過多、受傷嚴重出血、骨髓疾病、鉛中毒、大腸癌等,或是缺鐵、素食者容易出現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缺乏,以及台灣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等。每種原因治療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就是缺鐵,錯誤的方法不但無法治療、改善問題,反而可能讓自己身陷健康損害甚至致命的危機當中。 貧血亂補鐵,婦血鐵沉著成肝硬化! 洪暐傑醫師舉例,以台灣最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來說,這類型的貧血就不能補鐵,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球會不斷被破壞,但鐵質濃度其實並沒有不足,若不斷的補鐵,體內鐵質濃度會不斷上升,最終形成「血鐵沉著症」,將可能損壞體內各個器官,包括心臟、肝臟、腎臟等。 洪暐傑醫師也表示診間就曾遇過上述這樣的案例,一名婦人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問題,不斷補鐵最終導致肝硬化。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先發現患者有肝硬化的問題,醫師追溯原因,發現患者肝臟鐵質沉積相當嚴重,再向前回溯鐵質過高的原因,才發現原來該名病患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卻自行補鐵,導致出現嚴重的血鐵沉著症。 改善貧血防傷腦、心衰竭,3觀念是才是根本之道! 綜合前述來看,貧血不旦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也會帶來嚴重的危害,但原因又百百種,是個並非民眾可以自行改善的問題,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平時若有觀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且有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貧血問題,並了解貧血的原因為何,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避免缺鋅易生病、感染、貧血,營養師推4類食材助補鋅! .不是每種貧血都補鐵,缺鐵性貧血這樣補更有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居家防疫期間 醫師提醒三大疼痛別輕忽!
防疫期間,陳炯瑜醫師提醒,比較容易出現三大疼痛問題:一、手腕疼痛反覆擦拭、消毒清潔環境...打掃頻率提高之後,也要留意因為過度使用關節,出現手腕關節疼痛的問題。二、五十肩晾衣服時發現手舉不高? 如果發現肩膀、上臂疼痛、活動度變差,也要留意可能是五十肩的症狀。三、頸部疼痛追劇一齣接著一齣,手機看到燒燙燙。長期的低頭,可能導致頸部韌帶拉傷,頸部退化性關節炎等等。陳炯瑜醫師三招教你遠離疼痛1.減少手臂上舉的動作,如果要拿放在高處的東西建議踩小凳子。2.避免維持同一姿勢超過20分鐘,休息時可以藉由肩頸部運動來舒緩肌肉。3.尋求專業診斷,透過免動刀SRF優適骨,及早保養關節,改善疼痛問題,不讓小病累積成大病。來源出處:https://pse.is/3gfxzr
-
2021-06-24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不同部位的疼痛 聽身體想告訴你的事!
近年來逐漸受到大眾認識的 Wellness & Health (整體健康),建立在預防醫學的宗旨下,除了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外,更是由內到外、由身入心的一種健康意識。身為一位整體健康顧問與瑜伽教育者,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年齡層、族群和不同背景的群眾,總讓我對人體的精微有著共通一致性感到讚嘆。我們除了共享著這個地球上的資源,更共享著極其相似的生命經驗與生理回饋。其中,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便是讀懂身體的語言!(延伸閱讀: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身體表達不悅的方式只有三種:疼痛、發炎和病症 在世界各地有許多整體醫療中心與來者,都以合作關係進行治療,這其中包含的療程有營養、心靈課程、心理諮商等,當然,醫療的介入也是必須。舉例來說,一位長期受苦於慢性疼痛的患者,除了經過一連串縝密的檢查外,更會花時間與他/她聊聊整個病程、 曾經歷的生命事件、童年記憶/創傷等。我生病就是生病,為什麼需要聊我經歷過的事情?讓我回想起生命的記憶呢?但你一定聽過:「壓力是會讓人生病的。」這對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是通識也是常識,所以我們努力的尋求心靈寄託來拓展生命的厚度與寬度。但在醫療診斷上,壓力卻不是一個導致疾病的合理原因。診斷書上也不會寫著:「因為壓力太大,導致十二指腸潰瘍。」醫生只能親口告訴我們,可能是因為壓力太大,導致潰瘍。 許多身體的病症,都有著身心不和諧的共同性,長期的失眠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引響免疫系統無法支持身體,導致各式各樣的病症。造成失眠的原因,可能是環境、賀爾蒙、壓力、緊張、肌肉緊繃,這正是身心不和諧所致所以,讀懂身體的語言,可以讓我們透過身體的這些訊號,溯及到過往的經驗與生命事件,重新建立新生活模式。好好傾聽並療癒自己,讓「預防勝於治療」從口號成為行動,從飲食起居、身心健康開始著手。那麼,如何判斷、讀懂身體各個部位的語言? 從中醫的角度剖析身體的訊息人體分為正面與背面,中醫稱為陽面(背面)與陰面(正面)。所有柔軟的器官皆位於正面,堅硬厚實的骨骼肌肉於背面。英文中有句話是 “ I hold you back !” 中文翻譯是:「有我在!我罩你。」人體的背面(脊椎)是支持著我們的中心,一旦在生命中我們感到孤立於援、缺乏支持時,背部將出現疼痛。我們在擁抱他人時,會將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下方的上背部,這裡是我們表達情感上的支持(我與你同在)。若上背部的疼痛則是我們感到情感上不受到支持;若是中下背的疼痛,則是我們對事物的背後感到恐懼與不安,擔心生命從背後捅你一刀,恐懼的信念將轉換為「疼痛」。談到人體的正面,我們要先知道一個共同原則,疼痛代表缺乏滋養與照顧、渴望得到關愛與關注。1.頭部:頭部裡面有腦,是意識中心。頭部的疼痛則表示我們對自身感到不對勁、否定自己或是給予太多的壓力。2.頸椎:頸椎是脊椎系統中,活動角度最大的地方,當我們不願意轉頭看向另外一側,固執與僵化的思考將使頸部疼痛。3.喉嚨:喉嚨是我們發聲與表達的通道,當我們無法真實表達自我想法或訴求,喉嚨將出現疼痛。4.手肘:上肢代表著給予(所謂施與受),手肘則是需要靈活度的關節構造,若我們緊握著、握緊著事物,則限制了上肢的靈活動,導致疼痛發生。5.腸胃:腸胃是我們的消化構造,有個成語叫「牽腸掛肚」,若有情緒或生命事件導致我們難以釋懷、吞嚥、吸收,腸胃則會出現狀況。6.下肢:下肢代表著行動力與方向,若我們不願走向某處、害怕順從,拒絕靈活的活動,則會在雙腿、膝蓋周圍產生疼痛。 以上,當然不是完整的病理分析,是一個從身心連結的角度,提供我們仔細的去傾聽身體的訊息。在每個疼痛、病症的背後,都是極其複雜的牽動,希望這個簡單的身體指南,能幫助身心圓滿與走向和諧之路。【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立刻加入:https://bit.ly/3tBiFFg【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https://crm.udn.com/members/register/activity.do?id=243
-
2021-06-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物理治療師教一「趴」除百病!從肌力到自律神經都改善
脊椎歪斜導致的症狀,只要身體朝下趴就可以改善身為一名擁有多年復健臨床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我不斷思考究竟要如何讓人健康延長壽命,而不因為年老、生病等問題而需長期臥床。最後我得到的答案是:趴姿。雖然很多人都會因此感到無比驚訝:「只要單純趴著就好了?」但相信我,要改善身體各種不適,沒有比趴著更好的方式。其實,在物理治療的領域,趴的姿勢是很常見的療法,正式名稱為「俯臥療法」(prone position therapy),多用於呼吸復健,是一種人工呼吸道照護的姿勢,可協助排痰和預防嗆咳。另外,也是一種常用於腦中風、骨外科相關疾病的復健姿勢。我曾遇過一個案例,有名患者因為雙腳無力,擔心將來有長期臥床的危機,因此來詢求治療方法。這名患者一開始連趴著都難以做到,卻在持續堅持訓練,並搭配皮拉提斯等各種治療輔助後,得到顯著的效果,最後竟然可以獨自行走。更令人開心的是,因為背肌伸展的關係,他的食量也增加了,體重不再往下掉,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不只是高齡者才有這樣的效果。不分年齡,只要每天保有健康的習慣,都能有效改善駝背、肩膀僵硬、腰痛、行走困難、慢性疲勞、自律神經失調、凸肚圓腹、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等各種身體不適。不分年齡都有效果!趴著的姿勢不只適用於高齡的久臥者,即使是現在身體尚未出現大問題的年輕人,這樣做也有效用。很多人體驗過後都反應腰痛或肩膀僵硬獲得改善,尤其是在睡眠上的變化最為明顯,變得很好入睡,睡眠品質提高了,長期累積的疲勞也漸漸消除。長期姿勢不佳,導致身體狂發警訊在這個時代,大家免不了長時間維持前傾的姿勢。譬如,操作電腦、使用手機、辦公室裡的文書工作、搭乘捷運或坐車移動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然而,大家對於這樣的前傾姿勢會改變骨骼與內臟排列的問題,卻沒有一絲警覺性。例如:脊椎歪斜後重心偏移,頸部必須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支撐重量不輕的頭部,頭部也因此比脊椎更往前突出。肩頸為了支撐頭部而負荷過重,導致肩膀僵硬。不僅如此,原本呈S形的脊椎也會變形,使核心肌力失衡,造成腰痛。變形的脊椎還會影響骨盆,當骨盆位置歪斜時,連帶影響髖關節的活動,造成行走困難。另外,脊椎是自律神經的通道,所以當脊椎的排列不正時,自律神經的運作也會因此紊亂,引起失眠等問題。姿勢不佳帶來不必要的肌肉失衡或緊繃,使血液循環不良,也會導致手腳冰冷。而且,脊椎變形還可能影響呼吸,這部分將於後續再詳細為大家說明。容易發生在高齡者身上的吸入性肺炎,其實也受到姿勢不佳的影響。因為駝背使頭部向前突出,造成頭部、頸部的位置偏移,如此一來,吃東西時就會影響到吞嚥肌肉的活動,增加嗆到的機率。諸如此類的身體不適,其實都是衍生自姿勢不良的問題。因此,一旦姿勢調整好,便能改善這些不適的狀況。正確的趴姿可矯正不良姿勢我們的脊椎原本就被設計為方便彎曲的結構。因為自古以來人類的活動,多是往前彎曲身體的動作,脊椎自然有向前彎曲的傾向。相對來說,伸直的需求就比較少。當我們將身體呈趴姿時,便能借助重力讓身體筆直伸展。如此一來,原本承受體重壓力的背後側邊肋骨得以舒展,胸肋關節(連結胸椎和肋骨的關節)活動變得更順暢,方便肋骨擴展。肋骨與脊椎中最容易形成駝背的胸椎息息相關。因此趴著的時候,能舒緩胸椎和周邊肌肉的緊繃,讓它們更伸展開來,可有效預防駝背和改善姿勢。身體呈趴姿時,原本承受體重壓力的背後側邊肋骨得以舒展,胸肋關節。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矯正姿勢的運動,然而,站立的姿勢受到重力影響,容易造成背肌伸展的負擔,難以保持同一姿勢。若是趴的姿勢,不需用肌肉抗衡重力,所以光是這個原因,就能更輕鬆達到矯正姿勢的目的。除此之外,從趴著到起立,一連串的動作都會使用到腹肌和背肌,所以自然而然能訓練到保持正確姿勢的肌力,可說是相當理想的運動。開始實踐!嘗試趴著看看,你辦得到嗎?對有些人來說,一開始可能有點困難,但只要每天持續下去,就會感覺到身體一點一滴的變化。★若趴著的時候沒有感覺任何不舒服,持續1分鐘以上也可以!★建議在晚上睡前1分鐘進行,習慣之後,早上剛起床時也可以做,逐漸增加時間,效果更好。從30秒開始嘗試,習慣之後,維持1分鐘的趴姿。➊雙掌雙膝著地,一邊確認身體是否有不舒服的感覺,一邊慢慢向下移動,直到身體平整趴在地上。★肩膀或手臂不舒服的人,手臂可往下擺放!★腰痛或腰部嚴重前凸的人,可在腹部下方墊枕頭或軟墊!POINT:嚴重駝背、髖關節無法伸展的人,可配合身體狀況調整枕頭高度。高度不夠時可再墊一個枕頭,避免不舒服。★可雙手交疊,放在額頭下方!★臉朝向哪一邊都可以!(請朝向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向)書籍介紹書名:1天1分鐘脊椎矯正術:只要趴對就健康!拉伸脊椎╳調整呼吸╳鍛鍊肌力,全面改善肩頸、腰背、臀腿的痠痛不適作者:乾亮介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2/25作者簡介/乾亮介物理治療師、皮拉提斯教練。197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2001年畢業於關西醫療學園專門學校物理治療學科,同年取得物理治療師國家證照。任職於醫療法人寶生會PL醫院復健科,之後16年來接觸過2000名以上的復健患者。這些復健患者來自骨外科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各種病症的患者。與此同時,積極從事居家復健、學會發表、論文寫作、演講、物理治療師養成學校的兼任講師等,2012年還取得了畿央大學研究所健康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健康科學)。在日本與世界各地學會發表過30次以上的演說。取得皮拉提斯教練資格後,於2017年獨自開設預防醫學沙龍與皮拉提斯教室「REHATES PLUS」,在地方預防醫療事業與日本各地擔任研修會與研討會的講師。延伸閱讀: 不到60歲,心臟血管竟阻塞70%!婦產科權威痛下決心練「拉筋」,4招狠甩12公斤 「你們不要再救他了」林醫師的太太哭跪著拜託...一位急重症醫師最心痛的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