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1
筆 文章
-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1/三防線 拚2025肺癌存活率倍增
衛福部長陳時中說:「肺癌是國家之痛。」肺癌死亡人數高居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則為第二,已然成為新國病,為達衛福部政策白皮書二○二五年下降癌症過早死亡率二成五,將施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擴大伴隨式檢測,並提高新藥可近性。聯合報舉辦「二○二一年肺癌防治策略專家紙上論壇」,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中研院士楊泮池、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為達國人肺癌死亡率降低努力。用藥更精準 善用生物資料庫陳時中說,近七年肺癌用藥年均成長率達一成五,新藥非常昂貴,預估經濟衝擊將持續升高,目前財務壓力「未到顛峰」,健保須做好財務準備。他直言,醫療費用占比應達GDP百分之七,確保民眾獲得良好照護。此外,針對伴隨式生物檢測,陳時中指出,衛福部與國衛院、科技部及藥廠等單位合作,未來將利用生物資料庫平台及大數據,透過基因分析「讓用藥用得更精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則透露,健保署已在精算最後階段,為NGS納入健保做準備。陳時中解釋,電子煙造成重大危害是國際共識,加熱菸成分與傳統菸品相同,僅燃燒方式不同,故「電子煙要禁止,加熱菸要管理,它比較新,需更多健康評估報告。」衛福部將持續與各界溝通,盼修正案盡速通過。推LDCT 早期發現是關鍵早期發現是降低肺癌病患死亡率最佳策略,日前獲邀擔任世界肺癌研究協會(IASLC)肺癌雄心計畫亞太區共識會議主持人的楊泮池透露,雄心計畫的共識為二○二五年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而台灣目前存活率為二成七,只要早期個案增加至五成、晚期患者減少一半,就能達成目標,推行LDCT篩檢刻不容緩。增國際用藥 晚期癌友新希望除早期治療,楊志新表示,隨肺癌治療進步,根據台大醫院經驗,四期肺癌患者仍有機會五年存活率倍增,以前患者中位存活期只有九到十月,現五成超過一年,而全球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六,台灣約百分之八至九,若藥物給付跟國際接軌,存活率還將更高。肺癌新藥研發快速,賴俊良說,精準醫療帶來治療突破,肺癌已找出八、九種致癌基因,可藉標靶藥物治療,第二代、三代標靶藥物已上市,正朝第四代標靶藥物研發,晚期肺癌存活大有改善,超過三年者時有所聞。搭免疫療法 五年存活率翻倍免疫治療亦為治療新趨勢,賴俊良說,自免疫治療加入肺癌治療行列,患者之五年存活率已翻倍。他解釋,免疫治療對PD─L1生物標記大於百分之五十患者最有效,存活率可由一成六提升至三成三;即使PD─L1未達五成,免疫治療亦有提升存活率效果。張文震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六成肺癌病患有明顯驅動基因,可找出相對應標靶藥物,對沒有驅動基因的四成肺癌病患,則適用免疫藥物,醫界共同期盼健保署盡快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張文震也說,臨床試驗是病友取得藥物的機會,他建議優化臨床試驗平台,提高臨床試驗可近性。他亦建議爭取特別預算以支應健保財務。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
-
2021-12-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46歲被判肺腺癌末、老婆也罹大腸癌3期!他們做這些事,竟實現5%存活奇蹟
袁相杰46歲那年被診斷肺腺癌末期,陪他看診的家人哭倒在地,他反而冷靜問醫生:「你建議我如何治療?」抗癌5年多,今年初回診,腫瘤標記指數維持在正常標準值3,成為5年不到5%存活的少數幸運兒。「很多人問我:『你做了什麼,讓病好了?』我認為應該要問:你沒做什麼?」「有些人會煩惱自己會不會死掉?藥會不會沒有效果?我沒有煩惱這些事,我不去想。」袁相杰笑著說。 袁相杰2014年赴中國工作,2015年回到台灣,擔任遊樂園籌備開發顧問,接中國的案子,「那幾年兩岸跑,真的蠻累的。」 事情發生在2016年過年,住了15年的舊家重新裝修,他忙著清理和搬運東西,「大年初二晚上,我忽然腰痛到無法入睡。」 1年爆瘦10公斤,竟是肺腺癌末期轉移腰椎 赴醫院掛急診,照完胸部和腹部X光後,醫院打電話要他回診,「我永遠記得那天是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大年初七,也是周日,我在外縣市,傍晚趕回台北,就趕到醫院做胸部電腦斷層。」 醫生告訴他確定罹患肺腺癌,因為已經轉移到腰椎,在醫學上判定是第四期。 「那時我天真的問醫生:『請問還有第五期、第六期嗎?』他說:『沒有,這是最後一期了。』」 接下來,醫生不等他詢問就回答:「不要問我還能活幾年?可能是1~2個月,也有可能是十幾年。」 保險理賠金下來,第一件事買哈雷 袁相杰回憶那幾年,因工作忙碌,體重從原本的77公斤,一年內瘦了10公斤,「我還沾沾自喜自己瘦下來,更帥了。」卻沒想到,癌症找上門。他開始為期半年的化療療程。 「我的壽險有重大疾病會理賠一半金額,領了70幾萬元,我告訴老婆我出院後,想買台重機圓自己的夢。」他一直夢想能擁有《魔鬼終結者2》阿諾史瓦辛格騎的哈雷機車。 「老婆說,這個錢是理賠出來給你看病、吃藥的。我很瀟灑地說,我保證一定把自己顧好,不會動到這筆錢。」 買了哈雷後,添購帥氣的皮衣、衣褲、皮手套,和大學同學及好友們四處車遊,車友邀請他騎車環島,他沒想太多,收拾行李立刻出發,2016年底,一行人4天騎了1千多公里。 「這台車有種魔力讓我拋開壓力,騎上它吹風就能忘卻所有煩惱,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回來後,事情會回來一些,但不會累積在心裡,有部分消失不見了。」 他化療住院,老婆又被判大腸癌3期 只是禍不單行,袁相杰老婆在2015年底公司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血便,2月底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當時我正在住院化療,她要看報告,護理師要求家屬陪同,我當下覺得不對勁。」 果真,醫生宣判她得到大腸癌第三期,「我自己罹癌都沒有哭,聽到老婆的事,當下就掉眼淚。」 「這對我實在太震驚。」他一方面擔心老婆受苦,也害怕2個小孩是否就這樣沒了父母。老婆小他6歲,那年不過40歲,如此年輕就得到癌症,他認為是下午茶文化,「同事們會點手搖飲、炸物、甜點等外送,那些食物真的對身體不好,後來我嚴格禁止她吃。」 2016年兩人輪流住院化療,空檔就出國 夫妻倆輪流住院化療,他感嘆:「2016年是我們家多災多難的一年,我還去問師父,是不是家中風水不好?」 幸好,兩人天性樂觀,能自在面對化療後的身體不適,甚至利用空檔全家到沖繩旅行,他還和太太赴新加坡遊玩。 旅行不可思議的治療力,讓他們決定展開環遊世界計劃。就在兩人結束半年的化療後,隔年就帶著小孩和母親到澳洲自助旅行。 夫妻倆另外安排2次甜蜜旅行,分別到京都與新潟,2019年更赴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過年。他說:「旅行時什麼可以不要管,就用心玩,能夠徹底放鬆,而且在生病後更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 他也邀請好久不見的大學同學、同事來家中聚會,「我想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況,並提醒大家要注意身體。」他強調:「我沒有把它當作告別,只是找名目邀大家來聚會。」 癌細胞轉移腦部,幸運靠標靶藥控制 化療結束後,袁相杰透過朋友轉介到國泰醫院,開始吃標靶藥。一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出現3顆腫瘤。幸好,更換新的標靶藥,腫瘤就神奇消失。「有一段時間我的腫瘤標記指數降很慢,吃了藥、隔1個月回診,指數從60~70降到10~20,今年降到3。」 「我問醫生這是痊癒嗎?他說是『控制』,還是要持續吃藥。」現在,老婆的病情也得到控制,兩人都活得很健康。 今年初他和朋友合夥,在中部經營露營場地、辦活動。思考未來,他想經營個人頻道,「也許當個YouTuber,我想要談自己的興趣,30年的攝影、聽了20多年的黑膠唱片、騎重機等。」 「命運讓我在這個時間生病,應該是想讓我重新檢視自己,要放慢腳步,多留一點時間自己和家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70%肝癌都它引起,台灣盛行率竟世界第一!醫師:出現這些症狀,及早治療莫拖延.50後,抱持「死亡隨時會來」的心態過活!就讓我們更專注每一天,珍惜自己的人生.一場父女爭執後,齊柏林選擇偷哭...失去庇護的兒女們說:別守著我們,在天上做想做的事吧!
-
2021-12-26 該看哪科.耳鼻喉
魚刺千萬不要吞!婦脖子痛竟是魚刺刺進甲狀腺
高雄市一名婦人因脖子痛就醫,到醫院看內視鏡遍尋不到原因,直到義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才找出插在左側甲狀腺的2公分魚刺,因魚刺接近大血管有致死風險,最後開刀摘除已嚴重受損的左側甲狀腺並取出魚刺,目前婦人恢復良好。義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王建忠表示,婦人因脖子左側紅腫與喉嚨痛到門診就醫,檢查後並沒有桃腺發炎等感冒症狀,婦人才想起10天前有吞進魚刺,之後左邊脖子一壓就痛,醫師以內視鏡查看婦人的咽喉、食道、舌根等部位還是沒看到魚刺,再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王建忠表示,電腦斷層影像發現魚刺疑似從食道穿刺進左側甲狀腺,因頸部有大量血管,一不小心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感染,決定進行手術,從脖子往甲狀腺找到魚刺,魚刺已埋入左側甲狀腺造成嚴重受損,不得已決定犧牲左側甲狀腺,因還有右側甲狀腺,不至於影響功能。婦人住院5天後恢復良好出院,後續返院抽血檢查,甲狀腺狀況一切正常。王建忠指出,魚刺穿刺到甲狀腺的病例其實少見,較常卡在食道等部位。王建忠提醒,民眾如果誤吞魚刺,千萬不要以吞大量販或吃醋酸等方式解決,應及時就醫取出,避免魚刺哽喉再移位到其他重要器官,造成嚴重感染、縱膈腔炎等,致死率可達5成,不得不慎。
-
2021-12-24 癌症.肺癌
LDCT揪肺腫瘤 偽陽性高 馬偕無創導航 提高確診率
肺癌長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首位,初期無明顯症狀,等到X光檢查發現,腫瘤早已超過一公分,且具轉移風險。不少人開始仰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盼能及早發現小於一公分腫瘤、早期治療。但LDCT偽陽性高也易導致病人追蹤或檢查時面臨無謂的風險,因此馬偕醫院利用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提高確診率,診斷率從三成升至八成。LDCT雖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但發現的肺部毛玻璃也有可能是良性肺結節,具高度偽陽性。病人需長期追蹤,也容易因為追蹤檢查造成輻射暴露,或因為需做侵入性確診檢查,而提高併發氣胸的風險。馬偕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胸腔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黃文傑表示,若檢查發現腫瘤已達4公分以上,或腫瘤位置就在氣管上,可以傳統手術切除;2公分以下的肺結節難透過影像判定良惡,侵入性確診風險也高,可考慮以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進一步確認。黃文傑說,該手術是先以病人的氣管與肺部血管電腦斷層合成出模擬即時影像,並規畫出一條閃避肺臟血管的路徑;接著於支氣管上打出0.1公分的洞口,再以0.2公分的氣球擴張後開始「探鑽」,以近乎無創方式取出檢體,再進行細胞診斷,約10分鐘後就能確診是否為肺腺癌第一期,若確診則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腫瘤。肺結節若位於沒有氣管通過的位置,原診斷率僅三成,透過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後,可達超過八成的診斷率。黃文傑說,他曾協助一位45歲的患者,透過LDCT發現肺部有一處1.5公分毛玻璃狀結節,與醫師討論後以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診斷為第一期肺腺癌,並立即接受手術切除。全程約1.5小時,術後住院觀察3天後即出院,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
2021-12-24 焦點.元氣新聞
圖表/就醫放射線檢查照了多少輻射 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可查
因應醫療需求接受放射線檢查,民眾從未能得知自己暴露的輻射劑量有多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即起自「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開放民眾查詢自己當年度暴露的檢查輻射量,也期待民眾在接受不同醫院,但相同疾病治療時,無須再做相同檢查,可多詢問必要性。不過醫改會指出,為節省健保費公布資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國人最常檢查的前五名X光檢查項目,依序為胸腔檢查、下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脊椎檢查、上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及腎臟、輸尿管、膀胱檢查。特殊造影檢查前五名,分別為電腦斷層造影、磁振造影、乳房造影術、X光骨骼密度測定及單純性血管整形術。健保署統計二○一六至二○二○年,進行放射線檢查人數,每年平均為八○七萬六千多人,每人平均檢查四點一四次,每人平均輻射劑量為三・三毫西弗。另,輻射曝露量逾一百毫西弗約有一千二百多人,多為癌症患者。依原能會資料顯示,常見的X光檢查輻射量相對低,電腦斷層相對高,如胸部電腦斷層輻射劑量達四點六到六點九毫西弗,胸腔X光輻射劑量約○點○二毫西弗。輻射量最高仍以「癌症放療」曝露量最大,總劑量介於二萬到十萬毫西弗。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林右鈞表示,美國醫學物理協會二○一一年曾發表公開聲明,如單次放射線檢查輻射劑量小於五十毫西弗,即使一年內多次檢查,但總劑量小於一百毫西弗,輻射劑量的潛在風險可忽略,但若超過一百毫西弗就應多注意,只是癌症與輻射相比,癌症對於性命威脅更大。民眾不需擔心輻射劑量,拒絕接受放射線檢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開放輻射劑量查詢,是要讓民眾自我把關,若醫師要求重複上一家醫院的放射線檢查項目,患者可詢問必要性,避免重複檢查。不過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公布放射線檢查輻射量,恐使民眾有更多擔憂,不願進行必要的檢查,健保署應提供民眾真正需要的資訊,如自費醫療、整合門診等,而不是公布輻射劑量引發民眾恐慌,此舉也不會遏止重複檢查的問題。
-
2021-12-2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 就怕引起肺纖維化
自體免疫疾病無法完全治癒,是將伴隨患者一生的疾病,曾有病友形容免疫系統持續像滴水穿石般攻擊身體內部,自己卻不知不覺,直到身體發生狀況才前往就醫後確診。台灣平均每年新增4000名病例,累計已超過12萬人,而他們除了原本的疾病症狀之外,免疫系統還可能侵犯肺臟等器官,一旦引發肺纖維化,治療十分困難。類風濕性關節炎 也要注意自體免疫疾病為何會肺纖維化?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肺部有如海綿,失控的免疫細胞若攻擊肺,受損的肺臟逐漸纖維化,變成俗稱的菜瓜布肺,使肺泡裡的氧氣進不了血管,人體缺氧,呼吸就會發生困難。蔡長祐也說,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最常見,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而且「一旦罹患肺纖維化,死亡率都會很高。」初期症狀 指關節皮膚變硬逾半數的硬皮病患者會發生肺纖維化,且致死率高。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因確診人數占自體免疫疾病大宗,除關節遭破壞,若罹患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只有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半,也應特別注意肺部病變危機。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指出,硬皮病好發於40至50歲的女性,初期症狀是指關節皮膚變硬,食道肌肉蠕動也會出現問題,吞嚥食物變得困難。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肺部,發生間質性肺病,惡化成肺部纖維化,肺功能會很差,甚至發展成重症造成死亡。剛開始咳嗽 接著明顯喘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方耀凡說,多數合併肺纖維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開始會咳嗽,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然而,多數患者不會聯想到這樣的喘和累與免疫疾病相關,因此方耀凡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有病識感,定期檢查肺功能。蔡長祐說,肺部纖維化發生後,病人呼吸會變得淺且急促,易喘、易咳和疲累,但很多人會忽略,以為只是小病,甚至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最後因肺纖維化失去功能,整個人喘到動彈不得,他在臨床上就看過病人「連翻個身都困難」。新藥可抑制 健保有給付他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留意肺部健康,定期檢測,風免科會每三到六個月為患者做肺部X光、聽診後背下肺葉,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包括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每年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蔡長祐強調,近年已有新藥可抑制肺纖維化,目前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的患者也已通過健保給付,因此只要盡早發現,趁早治療,都可以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更多內容精彩影音】>>>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降1度心血管病變增2成 心臟科權威教冬天如何慎防心臟病猝死
● 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規律用藥,也要天天量血壓● 天冷吃鍋,注意鹽分攝取不要過量,以防血壓升高國健署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國人18歲以上高血壓罹患率為23.7%,亦即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高血壓問題,而心臟病也是國人健康的前三大殺手,且在冬天致死率最高。氣溫降1度 心血管病變增2成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臟病猝死的高峰期,英國醫學研究期刊指出,冬天每降攝氏一度,未來一個月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20%。民眾可能會認為定時服用高血壓藥物,又有規律地運動,同時沒有不舒服的症狀,血壓應該就正常沒有問題,但若沒有天天量血壓,可能會因為入冬、氣溫驟降,血壓升高了卻不自知。冬季心臟病亡 比夏季高26~36%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冬季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平均較夏季高出26至36%。由於低溫造成血管收縮,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心臟需更賣力才能將血液輸送出去,因此負荷變大,血壓就易升高,平常服用降血壓藥物的劑量可能就不夠,當血壓無法有效控制時,嚴重者可能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引發中風,甚至造成主動脈剝離瞬間大出血而致命。以主動脈剝離來說,主動脈如一條高速公路,是人體輸送血液的最大血管,負責傳送大量血流,結構分內、中、外三層,只有銅板壁般厚度,血壓高時,瞬間大量血流將主動脈像氣球一樣漲大,撐不住時就會爆裂,突然致命連搶救機會都沒有。一半幸運者的血液僅衝破內層滲入血管壁夾層,形成主動脈剝離狀況,又稱為主動脈夾層瘤,症狀多為撕裂般的急性胸痛或上背病,若確診為升主動脈剝離者,需要緊急接受重建手術,否則短時間內可能因外層破裂致死。胸痛逾10分鐘 可能心肌梗塞溫度驟降,除容易引起高血壓,當心臟負荷過大,也會造成心肌缺氧,嚴重時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肌肉大片壞死。冠狀動脈是供給心臟肌肉氧氣及營養的血管,當因鈣化或脂肪堆積等原因造成血管阻塞,產生胸悶等不舒服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狀況持續惡化、甚至胸痛連續超過10分鐘,服用舌下含片也未能緩解時,需趕緊到急診室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有些人對痛覺較遲鈍,平時沒有胸部不舒服症狀,這些人最容易被忽略。美國一項大型研究調查報告指出,男性心臟病患有高達62%平常沒有任何徵兆,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即是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女性比率也達46%,所以不少患者第一次發作就嚴重到來不及送醫而猝死。4族群 50歲後運動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阻塞的症狀初期並不明顯,一般健檢大多做靜態心電圖,然而許多時候是在運動狀況下,心臟負荷增加,心電圖才會出現缺氧的變化,因此建議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及心臟病家族病史者,50歲後應該安排一次運動心電圖檢查,若發現心臟缺氧情形,應進一步安排高階電腦斷層或心導管檢查,瞭解血管阻塞狀況,做為正確治療方向的參考。此外,天冷時國人吃火鍋幾乎是全民運動,稍不注意鹽分攝取就會過量,也是導致血壓升高的原因。為避免冬天心臟疾病無預警地找上門,切記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吃得太鹹等,都是預防血壓升高的不二法門。
-
2021-12-21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 精準治療延長生命
一名40多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喘、咳嗽、身體虛弱而就醫,進入診間時,坐在輪椅,戴著氧氣面罩,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起初化療反應不佳,與醫師討論後,接受切片基因檢查,改用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服藥短短2周,幾乎快恢復正常,回診時,自己走進診間。肺癌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如能早期確診,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但愈晚確診,愈難切除,且術後容易復發,需考慮後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所幸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問世後,增加抗癌武器,有機會延長存活期,給予癌友一線生機。掌握治療先機 肺癌晚期也能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12月4日舉辦「抗癌不肺力、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徐偉勛指出,相較過往晚期肺癌患者術後只有化療一途,現在進入精準醫療,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癌友是否有特定基因突變,找出適用的標靶藥物,以往第四期肺癌可能無法存活超過一年,透過精準治療,延長許多病人的生命。肺癌基因突變形式多樣,徐偉勛指出,台灣晚期肺腺癌患者中帶有EGFR基因突變者約占55%,可使用相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然而,並非所有肺癌患者都帶有特定基因突變,可能無對應的標靶藥物,這時則可選擇免疫治療。免疫治療逾年 癌友狀況良好柯皓文說明,免疫治療就是阻止癌細胞「PD-L1」與T細胞「PD-1」結合,並啟動身體免疫系統辨識、殺死癌細胞。藉此延緩復發、提高生存機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一名66歲盧先生罹患肺腺癌,經CCRT治療(同步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後腫瘤縮小,但腫瘤位置於主動脈上不適合開刀,透過免疫療法鞏固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狀況良好。柯皓文表示,過往免疫治療都用於第四期,近年往前推至第三期,持續使用一年,可減少復發機率。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條件,符合條件者有健保給付,另外則需自費、或參與醫學中心臨床試驗計畫。老菸槍、有家族史 定期LDCT如何留意肺癌警訊?徐偉勛說,有些人沒抽菸、生活習慣良好,卻罹患肺癌,可能與環境致癌因子有關,如PM2.5空氣汙染、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或暴露輻射、化學藥劑等,都可能讓細胞突變導致癌症。柯皓文指出,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應在醫師建議下,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遠離癌症。想了解更多肺癌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新趨勢,請參考「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肺癌講座:
-
2021-12-19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將伴隨病友一生的疾病。無論是身體長時間的不適,或是擔心其他器官遭到攻擊的恐懼,都使許多病友徬徨無助,這條與病共處的漫長路究竟如何好好走?邀請十位病友、家屬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想法。Q:自體免疫疾病對生活與家庭最大的影響?張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20年病友生病給我最大的遺憾,是造成家人間的疏離感。以前我親自為家人做飯,後來因關節腫痛,做飯力不從心,從此家人共聚一堂用餐的機會減少了。這個病有一天能夠痊癒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我也努力讓自己其他器官可以一直健健康康。小俠〡乾燥症15年病友我應該更早前就生病了,很多症狀多年來像滴水穿石般攻擊我的身體。一開始發病時因為身體發炎,容易覺得累,可以隨時睡著,當時看著同齡的朋友下班後聚會玩樂,我不解為何他們都有這種體力,我卻不行,沒有意識自己原來生病了。Q:平常會如何照護自己的健康狀況呢?胡小姐〡乾燥症1年病友我跟小俠是大學同學,沒想到又因病相繫,我自己會持續追蹤肺功能,想告訴大家的重點是,要跟上一次「自己的」數據比較,我們的標準一定比一般人低一些,所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各數值有沒有異常變化,才是最重要的。林大哥〡硬皮病12年病友一開始知道硬皮病會攻擊肺部,危害生命,我就牢牢記得醫師告訴我的:心態要正常樂觀,病情和人生才會改善。冬天到了,硬皮病病友的手腳會僵,一定要注意保暖,然後「適度」運動,我們的肺沒有一般人健康,千萬不要過度運動。Q:與病共處這麼長的時間,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包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50年病友我是台灣第一個換人工關節的人,術後醫師告訴我手術失敗了,因為變形的手沒辦法恢復原樣,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痛了就已經非常好。我最大的心願是醫療愈來愈進步,以後罹病的病友可以不用再受我們受過的苦。龔姐〡紅斑性狼瘡40年病友紅斑性狼瘡可能會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炎和硬皮病等共病,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肺部病變,一旦纖維化成了菜瓜布,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要身體出現特殊狀況,回診時我一定會告知醫師。我們也要永保樂觀心情,認識和接受疾病,和平共處。Q:有沒有特別想給病友的鼓勵或提醒?陳大哥〡多發性肌炎病3年病友患病初期,因為在國外忙碌而忽略,直到後來體力衰退嚴重,連上下床都困難,緊急返台直接從機場進醫院,確診是皮肌炎。提醒病友不要太恐慌,我想告訴大家,治療過程中,醫病互信最重要,我非常信任我的主治醫師,一切交給他。林小姐〡病友家屬我母親的特發性纖維化發病時來得又急又快,緊急送醫後確診是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所幸媽媽符合健保給付用藥,很幸運地在治療後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告訴我們,罹患這種「沉默的重症」一定要趁早治療,想辦法保留肺功能。聽聽醫師怎麼說免疫疾病患者 應留意肺部警訊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醫師「肺纖維化可以稱它為沉默的重症」,由於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病,但初期症狀為久咳或喘,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急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一來到診間,就知道肺部狀況可能無法逆轉了,且過去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五年存活率甚至比許多癌症來得低。所以一旦確診肺纖維化,愈早配合醫師治療,愈能延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保留較多肺功能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重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肺部健康,已是風免科的趨勢。」多數合併肺炎的患者,一開始會咳嗽,但很難有警覺心,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疾行個短短幾十公尺,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提醒不論有無疾病,都要定期關注自己的肺部狀況,不要忽略任何小徵狀,尤其免疫疾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做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測;如有發現肺功能異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HRCT電腦斷層掃描。【相關內容精彩影音看更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顏面骨折常見5部位 醫師揭如何整形重建
年輕人喜歡騎摩托車出遊,但由於國內法令規定騎車須戴安全帽,所以降低了腦傷風險,但是,顏面外傷事故仍層出不窮。發生顏面外傷,除了交通事故外,職業傷害、運動傷害、打架等均可能為成因。顏面骨折診斷工具,除了使用傳統X光片外,在嚴重創傷時,以電腦斷層攝影為第一線診斷工具,不僅掃描速度快,影像可經由重組成為3D立體圖像,也有助於診斷及說明病情。另外,如果牽涉牙齒咬合問題時,全口牙齒X光片或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對診斷也有莫大幫助。常見顏面骨折,分別為前額骨、鼻骨、上顎骨、眼眶骨、下顎骨等部位骨折。一、前額骨骨折:嚴重時可能發生氣腦或腦脊髓液外漏。二、鼻骨折:可能伴隨流鼻血、呼吸不順暢,造成鼻形扭曲變形。三、上顎骨骨折:可能會伴隨牙齒受傷,鼻竇空腔容易出血,斷裂亦可延伸至鄰近的顴骨,甚至眼眶等結構問題。四、眼眶骨骨折:眼眶為椎體結構,內有眼球,內壁和底部骨頭薄如蛋殼一樣,當眼眶骨發生骨折,可能造成眼眶容積變大,眼球位置往後縮或往下墜,造成兩眼沒在同一高度上而形成複視,或眼球活動受限。眼眶骨手術重建,可藉由3D列印模型塑造,內視鏡及術中導航系統協助更為精準的眼眶重建。五、下顎骨骨折:需使用齒列夾板及顎間固定術來協助咬合及固定,顳顎關節若是受傷,可能需要內視鏡輔助或開放性復位固定手術,協助恢復下顎及關節的完整性。發生顏面外傷,首重病人生命徵象的穩定,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傷害要先處理,之後再進行各項檢查評估,包含顱內狀況、視力及眼睛活動度、牙齒咬合、顏面神經功能、內外耳結構等。一般若無嚴重顱內創傷或危及生命安全,可考慮在受傷同一天進行骨折復位固定術,否則2至3天後軟組織會腫脹,需等一周腫脹消退後,才是較佳手術時機。預防勝於治療,但有時意外防不勝防,發生時切莫驚慌,讓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後續的處理,才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
2021-12-16 新聞.元氣新聞
小港醫院在地研究 抗空汙肆虐
穿過繁華高雄市,經過小港,矗立眼前是數不清的煙囪。高雄為鋼鐵造船等重工業重鎮,成就台灣經濟榮耀,但讓居民飽受空汙之苦,小港醫院是當地唯一區域醫院,長期在社區扎根研究發現,高濃度的PM2.5空氣懸浮微粒,提高氣喘、肺阻塞、肺纖維化甚至肺癌的呼吸道疾病發生率。秋冬時節 空汙難散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受工業發展、先天地理及氣象條件等影響,高雄確實有空汙問題,例如,秋冬季節東北季風盛行,高雄處弱風尾流區,空汙隨著季風南下,再與本地汙染源疊加,更不易消散。在大林蒲賣香腸的阿伯說,常遇到環島騎士指在雙園大橋由南往北方向,映入眼簾是看似壯觀的八百支煙囪,但工業發展代價是在地居民的健康。肺部疾病 風險大增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在地長期追蹤,副院長洪志興表示,透過與高醫大合作,自一○五年起,在空汙程度嚴重的工業核心區域,每年都幫一千多位林園、大林蒲地區鄉親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找出不少肺結節個案,其中六例都已經是早期肺癌。空汙環境會嚴重影響肺部健康,例如,肺阻塞罹病風險大增,且提高氣喘發作機率,而急性嚴重發作的比率也隨之增加。而小港醫院的研究發現,當地空氣常含有重金屬,例如「砷」會提高肺纖維化的罹病機率,且會經皮膚吸收,也增加了十幾種疾病的風險。減煤行動 改善空品為有效改善高雄空氣品質,市政府積極推動多項改善措施,執行更嚴格的標準,張瑞琿指出,高雄市長陳其邁上任後立即推動「減煤」行動,召開空氣汙染防制會議,希望國營事業帶頭改善空氣品質。市政府也同步針對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等三大空汙面向,積極改善,例如透過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預報系統顯示,隔天高雄空品AQI大於一百時,環保局就會先行要求排名前廿大的列管排放量工廠,或各區排放量前百分之八十的工廠,須在夜間降載、減排,期盼將隔日空品危害降至最低,及加速汰換高汙染車輛。住林園的年輕人「狗蛋(化名)」說,最討厭穿衣風格就是「工業風」,每天一出門就是工廠、廢水、跟看不到天空的空汙。更令他意外的是,媽媽是家庭主婦,很少出門也不抽菸,卻被驗出早期肺腺癌。家種植裁 吸有機物洪志興指出,民眾每天待在室內時間可能超過九成,他建議,在家中煮飯時,一定要注意空氣流通,但在上下班時段,盡量不要打開門窗,以免汽機車廢氣的PM2.5進入室內。在居家生活中,盡量開啟空氣清淨機,透過活性碳吸收懸浮微粒,另可種植可改善空氣品質的植栽(虎尾蘭、黃金葛、波士頓腎蕨等)或放置沸石,以吸附有機物質。外出時先上網了解空氣品質,如PM2.5為黃燈以上,務必戴口罩。洪志興呼籲,卅歲以上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的年逾四十歲者,以及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並在醫師評估下,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影像篩檢。如久咳超過三周、容易喘及呼吸急促,常胸悶胸痛,則需積極就醫。
-
2021-12-15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咳喘逾兩周 小心肺纖維化
咳嗽、氣喘、疲倦,常被當成感冒之類的小毛病,但要小心這可能是肺纖維化的前兆。醫師提醒,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疾病,尤其特發性纖維化(IPF)的成因不明,加上常被輕忽而易延誤治療。不明原因最為棘手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肺纖維化主要病灶是肺部間質受損,造成間質性肺病,肺泡漸漸纖維化,嚴重惡化的肺有如菜瓜布,因此俗稱「菜瓜布肺」。王鶴健說,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會因間質性肺病發生肺纖維化,但最棘手的是一些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胃食道逆流、暴露粉塵環境,或與癌症治療和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關。忽視症狀未做檢查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聖皓表示,肺纖維化患者因肺部硬化,無法順利進行氣體交換,造成缺氧而不停喘和咳,且易疲累,多數人初期忽視未做詳細檢查,然而健保資料庫統計,急性肺纖維化病患的存活中位數不到一年,堪稱是「沉默的重症」。因此近年醫界格外重視,林聖皓說,民眾若出現易喘易累,咳嗽超過兩周,應至胸腔科檢測,一旦確認是間質性肺病,會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近年肺纖維化能夠透過治療,延緩病情,多年前收治一位73歲的男性病患,因早期發現,積極配合治療下,肺功能下降速度明顯減緩,目前年紀已82歲。部分職場易暴露粉塵部分職場環境,也容易暴露在粉塵之下,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表示,民眾要留意長時間粉塵的暴露,除早年在礦場的工作者外,運輸及搬運業及農牧業是高危險群,近年興起的外送快遞及美容美髮產業工作者,也應改特別留意自身的肺部健康。洪粕宸說,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特別危害性工作場所的勞工應每年進行特殊勞工健康檢查,例如肺功能測試和X光。也建議從事相關工作者,先認知作業場所有哪些危害,減少接觸危害發生源,或改用危害性質較低的物質。早期治療延緩惡化王鶴健表示,肺纖維化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機會延緩肺部惡化。民眾如果出現咳、喘、累等症狀超過兩周,應積極就醫。高風險族群以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建議配合醫師診斷半年做一次肺功能檢測,出現異常者,可每一至二年做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了解肺部健康狀況。【更多內容精彩影音】>>>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影/8旬嬤靜脈栓塞腳腫難走路 血栓溶解再置放支架恢復
85歲王姓阿嬤雙腳腫脹、疼痛,到醫院腎臟科治療後右腳消腫,但左腳仍腫脹,懷疑是栓塞造成,轉診童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檢查後發現她左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確認是左腳總腸骨靜脈狹窄造成栓塞,李志賢醫師先安排血栓溶解手術,再進行總腸骨靜脈支架置放手術。手術4天後左腳已完全消腫,可以開始活動行走,住院一周出院。王阿嬤因為腎功能不佳,持續在腎臟科看診治療,她雙腳開始出現腫脹,以為是腎病造成的水腫情況,剛開始並不以為意,後來雙腳卻越來越腫痛,痛到連行走活動都困難,才到腎臟科就醫治療,治療後右腳消腫,但左腳仍是腫脹又疼痛,懷疑是左下肢深層靜脈血栓導致,立即轉診心臟外科李志賢醫師。李志賢醫師安排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患者因為左側總腸骨靜脈嚴重壓迫性狹窄,漸漸造成的深層靜脈栓塞,當血液無法順利回流才出現左腳腫脹而疼痛,進行血栓溶解手術,先解決血管栓塞問題後,再進行左側總腸骨靜脈支架置放手術,手術順利完成,術後左腳逐漸消腫,4天後左腳消腫恢復如昔,可以開始下床行走動。李志賢醫師表示,深層靜脈栓塞是指深層的靜脈裡血液回流出現問題或不良,造成肢體腫脹情況,好發在下肢,偶爾也會出現在上肢部位,若腫脹狀況沒有好好治療,嚴重可能導致動脈血液循環受阻,出現肢體腫脹部位因為缺血壞死狀況,甚至可能需要截肢,下肢或骨盆發生的深層靜脈栓塞,也可能併發肺栓塞而有致命危機,所以必須及早進行處置治療。李志賢醫師呼籲,長期坐臥、高齡、肥胖、慢性病患者等都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需多走動、活動腳部,增進靜脈回流來避免阻塞,尤其近期低溫,當日夜溫差大時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要做好腳部保暖,若有單側下肢腫痛情況發生,要及早就醫診斷治療。
-
2021-12-1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73歲的陳先生清晨起床,覺得左手臂麻麻的,手機用起來不太順手。他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且冠狀動脈曾裝了支架。下午3點,家人帶他掛急診,因有三高與冠狀動脈病史,加上左手臂發麻,醫師擔心是急性心肌梗塞,替他照胸部X光,抽血檢測心肌酶指數等都正常,只有心電圖顯示陳舊性心肌梗塞,於是讓他回家觀察。第二天,家人發覺他走路不穩,帶他回急診室。醫師發現他左側偏盲,走路時容易撞到左邊的物品,看手機必須把頭轉向左邊才能看到整個手機,因此顯得操作不靈活。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枕葉與顳葉內側有大片缺血性腦中風。磁振造影掃描顯示除了中風,右側後腦動脈的進端處有明顯狹窄,因而診斷是動脈硬化造成血管狹窄而導致缺血性中風。陳先生住院後服用抗血小板凝集劑,病情穩定,出院後繼續在門診追蹤。他並沒有因為第一天沒診斷出中風而影響病情或預後,但其發病診斷過程,值得醫病雙方參考。後循環中風常不易察覺:人類腦血流分前、後兩大系統。前循環來自兩側內頸動脈,分為前腦動脈與中腦動脈,供應大腦前大半部血流,如果中風,會出現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嘴歪臉斜和失語症等一般所熟悉的症狀。後循環來自兩側椎骨動脈,進入顱內後會合成基底動脈,除了分出兩側的後大腦動脈與三條小腦動脈,以供應後側大腦(枕葉、視丘)與小腦,還分出許多小血管到腦幹,非常複雜。後循環中風約佔所有缺血性中風的20%,症狀依中風部位而不同,雖然也會有肢體麻木無力,但大多是平常不易察覺的視野偏盲、複視或視線模糊、反應遲鈍、口齒不清、協調不佳和走路不穩等現象,還有頭昏、暈眩、噁心和嘔吐等非特殊症狀,而不易聯想到是中風。例如來自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發表於2016年3月《中風》期刊的一篇論文,病歷回顧465缺血性中風案例,相對於16%的前循環中風最初在急診室沒被診斷出來,後循環中風則高達37%。口訣「BE-FAST」有助於提升後循環中風的診斷:有個快速評估是否腦中風的「FAST」口訣:「微笑、手舉高、說說話、搶時間」(Face、Arm、Speech、Time)很實用,但不易偵測後循環中風的症狀,因此學者提出增加「BE」兩項,即「平衡、眼睛」(Balance、Eyes),需注意平衡、走路、視野與眼球轉動等問題。「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與「定錨效應」(anchoring)所造成的認知錯誤:臨床醫師的養成需要快思與慢想。急診室的病情大都緊急,醫師需在資訊還不明朗的情況下,根據醫學知識與經驗,靠快思做決斷並立即處理,難免會受到訊息所呈現的框架或定錨方式的誘導,例如有過冠狀動脈疾病的人,當出現左手臂發麻,就會聯想到需緊急治療的心肌梗塞。追蹤非常重要:當病情沒改善或變壞時,一定要回診,讓醫師再評估,跳出框架效應,找尋新的線索,以對症治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1-12-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第三劑該混打還是打原廠牌?專家就濃度、抗體效果、副作用一一解析
國內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已突破七成八,第二劑覆蓋率達六成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努力催打,開放AZ族第二劑可混打,BNT以及莫德納族不開放第二劑混打,但第三劑則是全面開放民眾自行選擇品牌。選擇增加,也讓民眾陷入「選擇性困難」,以下整理各種疫苗副作用,以及混打研究,提供民眾選擇。第三劑最佳施打組合「AZ+AZ+全劑BNT」依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接種AZ疫苗滿8周,第二劑可選擇施打AZ、BNT或莫德納疫苗。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宗祐統整各國數據,AZ族第二劑的選擇,若從保護力看,AZ+mRNA疫苗的保護力達68%,優於接種AZ+AZ疫苗的50%保護力,但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也相對強。AZ族的第三劑選擇,除了再繼續打AZ以外,還有「BNT全劑和「莫德納半劑」兩種選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表示,第三劑最好的施打組合是「AZ+AZ+全劑BNT」,其次是「AZ+AZ+半劑莫德納」組合,原因是BNT疫苗全劑濃度,小於莫德納半劑濃度,抗體效果差不多,副作用風險小。AZ+BNT+BNT優於AZ+莫德納+BNT周彥宏表示,若前兩劑已採混打策略,建議第三劑還是施打mRNA疫苗,但希望以「AZ+BNT+BNT」優先於「AZ+莫德納+BNT」。他指出,兩者效果差不多,但BNT的副作用低於半劑莫德納。周彥宏表示,「AZ+莫德納+BNT」施打方式,雖然是三劑不同品牌,但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反應不至於太過強烈,無需擔心。何宗祐說,若本身對AZ疫苗有嚴重過敏及不良反應者,建議第二劑改注射其他mRNA疫苗。如果對含聚乙二醇(PEG)的藥品或化妝品過敏,或曾對核磁共振(MRI)顯影劑,或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適合施打mRNA疫苗。mRNA族追加劑最好還是原品牌周彥宏表示,AZ混打BNT或莫德納,產生的保護力類似,副作用也差不多,最常見已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如果是成人沒有重大疾病或心臟血管問題,或老年族群、慢性病等健康檢查正常,兩款疫苗都可以選擇施打。無論是接種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最擔心的是引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不良反應,心肌炎與心包膜炎最常發生在接種BNT的年輕男性。不過,目前追加劑的施打條件為第一類到第三類接種對象,且第二劑以接種滿五個月,可先施打半劑量的莫德納疫苗,且尚未包含青少年。其餘一般類別的民眾,符合第二劑打滿五個月的條件,至少要等到明年,屆時可直接上疫苗平台預約接種,第三劑的品牌任選。周彥宏表示,如果前兩劑都是接種BNT疫苗者,第三劑建議繼續打mRNA疫苗,希望還是第三劑施打原品牌疫苗,主要是副作用相對低,無需再讓身體接受新的疫苗刺激。按照目前科學分析,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率應會隨之升高,但三劑開打國家及人數仍不多,真實事件數據不足,有待觀察,但施打原本品牌當作第三劑相對安全,前兩劑為莫德納疫苗者,也是建議第三劑施打相同品牌。周彥宏表示,已知施打過兩劑BNT疫苗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三;施打兩劑莫德納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11至12,也因為莫德納疫苗使用的佐劑不同核酸物質多寡不同,以致副作用反應較BNT高。
-
2021-1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因彈性疲乏而逐漸膨大 醫:腹主動脈瘤幾乎沒症狀
「醫師,我父親最近經常抱怨肚子痛,食慾越來越差。」王先生指著自己的父親說。坐在椅子上,高齡80歲的王老伯伯顯得有點瘦弱,精神不太好。理學檢查發現老伯伯的腹部有顆隨著心跳搏動的腫塊,台南市立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方副吉主任指出,正常的主動脈位於脊椎前方,從腹部不容易摸到,倘若從腹部摸到會搏動的腫塊,便要懷疑有腹主動脈瘤的可能。進一步檢查發現,老伯伯肚子裡有顆直徑高達9公分的腹主動脈瘤,方副吉主任說明,人體的主動脈會持續承受血流的衝擊,9公分如此巨大的腹主動脈瘤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必須儘快處理。在術式的選擇上,考量患者年紀較大,較難承受傳統的開腹主動脈置換手術,所以方副吉主任建議選擇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然而,老伯伯的腹主動脈瘤的型態特徵屬於困難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上端血管與腎動脈之間的距離極短,只有4 mm,且瘤腔非常巨大,所以在主動脈支架手術中處理的難度算相當高,影響腎臟功能的風險極大。所幸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輔助下,完成困難腹主動脈支架手術。」由於手術傷口很小,王老伯伯術後恢復很順利,腎臟功能亦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按時回門診追蹤,狀況相當穩定。因為彈性疲乏而逐漸膨大的主動脈瘤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長時間承受血流的衝擊,方副吉主任解釋,主動脈由三層結締組織組成,當主動脈管壁中的肌肉層退化造成彈性疲乏時,可能像氣球一樣逐漸膨大,當腹主動脈直徑擴大到正常主動脈的1.5倍時,就稱為腹主動脈瘤。若膨大的部分位在胸主動脈,則稱為胸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通常是幾乎沒有症狀!」方副吉主任指出,「很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會感到下背部鈍痛,而在BMI(身體質量指數)比較低的患者有機會看到腹部有個像心臟一樣在跳動的腫塊。」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的腹主動脈瘤,在長期承受血流衝擊後,破裂的風險會越來越高,方副吉主任說,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導致大出血,患者會突然感到劇痛,並於短時間內休克、死亡,即使馬上送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五成。方副吉主任特別提醒:高血壓的民眾出現主動脈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抽菸者更是非抽菸者的七倍!定期健康檢查,及時治療才能化解危機由於腹主動脈瘤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病患經常是因為其他原因進行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時,才意外發現腹主動脈瘤的存在,方副吉主任解釋,建議腹主動脈瘤之高風險族群,如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等,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當發現腹主動脈瘤後,醫師們會依照病人的腹主動脈瘤的大小、形狀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若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5公分,或是一年增大超過1公分,會建議盡快手術治療,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腹主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以及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方副吉主任說,過去傳統開腹手術是將病變的腹主動脈切除,再使用人工血管修補。傳統開腹手術的術後復發率較低,但由於傷口較大、必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長。接受這樣的大手術,病人術後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之後才轉到普通病房。 現在的治療方式會以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為主,方副吉主任解釋,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 醫師們會先從股動脈穿刺一個小傷口,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送至腹主動脈瘤的位置,然後展開支架。如此一來,便能讓主動脈的血液在主動脈支架裡流動,不會繼續對主動脈瘤造成衝擊,可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降低破裂的風險。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的傷口較小、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短。方副吉主任叮嚀,放完主動脈支架後,患者要定期回診檢查,以確認主動脈支架的狀況。血管內鎖螺絲釘,幫助處理困難的主動脈瘤。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是目前主流治療方式,方副吉主任分析,臨床上有些腹主動脈瘤的瘤頸特別短、寬或彎曲,使手術的困難度大幅增加,或是當患者比較年輕,主動脈支架陪伴患者的時間很長時,於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風險會增加。為了克服可能發生的問題,術中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像鎖螺絲一般將主動脈支架鎖在血管壁上,可幫助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有更加緊密的結合,有助於降低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機率。最新的臨床研究也指出, 超過六成在術中有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患者, 五年內血管瘤直徑降5mm以上。貼心小提醒腹主動脈瘤形成時,患者大多不知不覺,往往會等到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才驚覺。在大量內出血的狀況下,死亡率非常高。方副吉主任提醒,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所有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當發現腹主動脈瘤時,務必密切追蹤、積極治療,以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對您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原文:
-
2021-1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二劑和第三劑最佳組合怎麼選?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保護力及副作用一次看
國內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突破七成八、第二劑覆蓋率已達六成,其中第一劑施打AZ疫苗者,開放可以選擇混打BNT或莫德納疫苗,接種第二劑滿五個月者,還能施打莫德納半劑做為加強劑。然而對於疫苗接種進度較晚起步的一般民眾或年輕人,該如何選擇二劑及三劑疫苗?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及疫苗效果該如何考量?【第一劑AZ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AZ+mRNA」保護力優於接種「AZ+AZ」打第一劑AZ疫苗,發生極罕見副作用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機率為萬分之一,其他不良反應包含靜脈血栓、腦靜脈竇栓塞、內臟靜脈栓塞、動脈血栓等。AZ第二劑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第一劑,主要副作用分別為注射部位疼痛占45%,疲倦占25%、發燒占2.9%。醫師提醒,接種AZ疫苗後28 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需要盡速就醫。按照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施打AZ疫苗滿八周者,第二劑可選擇施打AZ、BNT或莫德納疫苗。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宗祐統整各國數據指出,「AZ+mRNA」疫苗的保護力達68%,優於接種「AZ+AZ」疫苗的50%保護力,但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也相對比較強。台大醫院最新研究則指出,「AZ混打莫德納」間隔八周者,抗體濃度比間隔4周者高,接近兩劑莫德納疫苗,對Alpha、Delta變異株的防護效果,幾乎可達100%,但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副作用,都比兩劑皆打AZ疫苗組的副作用高。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指出,兩劑都施打AZ疫苗,副作用低很多,50至6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如有重大疾病、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建議維持兩劑都施打AZ疫苗。何宗祐說,若本身對AZ疫苗有嚴重過敏及不良反應者,建議第二劑改注射其他mRNA疫苗。一般民眾決定混打前,可考慮是否屬高風險工作者,如醫護照服員、醫護或出國者、高風險場所工作者,若欲獲得較高保護力,可考慮第二劑接種BNT或莫德納。但如果對mRNA疫苗過敏,或對含PEG聚乙二醇的藥品或是化妝品過敏,對核磁共振 (MRI) 顯影劑或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適合施打mRNA疫苗。若第二劑選擇混打mRNA疫苗,到底該選BNT或莫德納疫苗?周彥宏建議,兩者混打的副作用反應差不多,都比打兩劑AZ疫苗高,會出現接種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如果是成人沒有重大疾病或心臟血管問題,或老年族群、慢性病等健康檢查正常,兩款疫苗都可以施打。●第三劑疫苗如何選?第三劑最好施打組合「AZ+AZ+全劑BNT」周彥宏指出,若前兩劑是打AZ,擔心副作用的老年族或心血管疾病者,同樣第三劑選擇AZ疫苗即可。若想要施打mRNA作為第三劑加強劑者,則有「BNT全劑」和「莫德納半劑」兩種選擇。但周彥宏提醒,前兩劑已施打腺病毒疫苗,若第三劑接種核酸疫苗,由於兩種品牌不同,可能副作用會較大。周彥宏建議,第三劑最好的施打組合是「AZ+AZ+全劑BNT」,其次是「AZ+AZ+半劑莫德納」組合,原因是BNT疫苗全劑濃度,小於莫德納半劑濃度,抗體效果差不多,副作用風險小。但如果前兩劑是混打疫苗,則建議第三劑組合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也就是第三劑加強劑仍以BNT疫苗為優先,副作用較低,其次才是選擇接種半劑莫德納。接種「AZ+莫德納+BNT」這項組合,體內打了三種疫苗不會有問題嗎?周彥宏說,莫德納和BNT疫苗,同屬mRNA疫苗,因此三款疫苗施打反應不致於有太大影響。【第一劑BNT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指出,現行國際臨床數據及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接種BNT疫苗,第二劑只能維持同品牌BNT疫苗接種。一般成人可於接種第一劑滿四周後,即可接種第二劑。台灣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因有心肌炎風險,則需間隔滿十二周才能施打第二劑BNT,副作用較低。成人與青少年都能施打兩劑BNT疫苗,接種BNT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大,成人常見為頭痛、腹瀉、關節痛、肌肉痛、注射部位疼痛、疲勞、畏寒、發燒、注射部位腫脹等,若年輕族群集體接種BNT疫苗,需注意暈針、發生心肌炎副作用風險。根據美國嚴重的不良反應指出,接種BNT發生副作用者,七成都是男性,平均年齡15歲。最常見副作用為胸痛占56.4%、心肌炎占40.3%,且施打第二劑心肌炎比率高於第一劑。我國青少年接種BNT第一劑疫苗後,截至11月30日,心肌炎通報數量累計達23例,其中有19例男性,4例女性。周彥宏認為,病毒感染風險仍高於心肌炎副作用,青少年除非有先天慢性病或心血管問題,否則應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提醒青少年接種28天內,出現胸痛、胸口壓迫感或心悸、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等狀況時,需盡快就醫。●第三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表示,若第一劑接種BNT疫苗,則第二、第三劑勢必都接種BNT疫苗。常見副作用為發燒、少部分有血栓及心肌炎症狀,目前按照科學分析來說,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應會隨之升高,但三劑開打國家及人數仍不多,真實事件數據不足,有待觀察。已知施打過兩劑BNT疫苗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三;施打兩劑莫德納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十一至十二,也因為莫德納疫苗使用的佐劑不同和核酸物質多寡不同,以致副作用反應較BNT高。【第一劑莫德納族疫苗接種攻略】●第二劑疫苗如何選?現行規定第一劑施打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同樣只能施打莫德納疫苗,兩劑要間隔四周以上即可施打,但尚未開放國內18歲以下族群施打。接種第二劑莫德納,副作用反應會大於第一劑,常見副作用,包含注射部位疼痛約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整理日本十月施打新冠疫苗數據顯示,「年輕男生」心肌炎發生率中,施打「莫德納大於BNT疫苗」。日本莫德納心肌炎比例中,20多歲男性每百萬發生率為25.7例,10多歲男性中有28.8例;BNT心肌炎比例中,20多歲男性每百萬發生率有9.6例、10多歲男性有3.7例。孔祥琪指出,日本個案可做為台灣參考,其中10多歲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心肌炎發生率與BNT疫苗相差八倍,成人則無明顯差距。日本厚勞省建議,第二劑可改選接種BNT疫苗,台灣則尚未開放mRNA疫苗混打。●第三劑疫苗如何選?周彥宏提醒,若第一劑接種莫德納疫苗者,則第二、第三劑應接種同廠牌莫德納疫苗,與第一劑接種BNT疫苗,則第二、第三劑勢必都是接種同廠牌BNT疫苗,有同樣規畫。常見副作用也是發燒、少部分有血栓及心肌炎症狀,按照科學分析來說,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應會隨之升高。《本文未經同意請勿拷貝轉載》
-
2021-12-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署攜手台大科學算命 用AI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
心血管疾病為台灣十大死因第二名,平均每十分鐘奪走一命,每年有近五萬名高風險族未就醫。健保署與台大醫院合作,將結合全國性影像巨量資料庫與台大開發AI心臟鈣化評估技術,為每位曾做胸部影像檢查的國人進行「科學算命」。最快明年第一季就能透過健康存摺,提供高風險群做出個人化的評估和提醒,估計每年可挽救約750條人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心臟鈣化分數(CAC)是目前唯一被心臟學界認可顯著提高心血管風險分層準確度的檢查項目。100分以下是低風險,十年內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機率不到10%,建議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控制三高危險因子;101到400分是中高風險,發生機率10到20%,400分以上是高風險,機率超過兩成,建議要強化控制危險因子,並且積極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王宗道使用AI模型分析去年12月3.3萬人胸部電腦斷層影像,發現許多民眾沒有因心血管疾病診斷而就醫,粗估一整年下來可能有高達4.8萬名高風險民眾未就醫。如果未來能夠結合影像檢查與風險評估,透過健康存摺主動提醒,這五萬人或許會因此積極注意自身生活型態,以每年3%的發病率、發病後50%的死亡率做推估,每年可望挽回約750條人命,免死於心肌梗塞或中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康存摺已有多項疾病風險評估及追蹤,包括肝癌、末期腎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民眾只要輸入檢查結果,就能得知自身風險。與台大醫院的合作,可影像學的智慧醫療導入心血管疾病評估,為民眾提供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
2021-1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神經科醫師談疼痛:找出疼痛原因遠比倉促止痛重要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從臨床觀點,可以大別為兩類: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與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兩者的原因、臨床表現與描述以及治療原則,都不相同。傷害性疼痛是一種警告訊號,並非是單一疾病,也因此對於疼痛的評估,第一個步驟的重點是診斷:就是有無任何疾病或是病灶,會造成疼痛?比如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者是腫瘤轉移到器官或是脊椎,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正確診斷,直接給予止痛藥,止痛藥的效果可能不好,甚至於因此延誤診斷,也就是不但無法止疼痛,反而可能腫瘤蔓延擴散,已經不可收拾。從解剖結構的觀點,包括器官、器官周圍的軟組織(肌肉、關節、筋膜等),位於組織內的神經末梢以及鄰近的神經,任何一結構的損傷,從細胞生物學的層面,包括神經損傷與發出異常訊號,局部的白血球浸潤與所釋放的分子及肌肉、筋膜、軟組織受傷等等,疼痛的發生有多重的機制,也因此,任何一個疼痛的主訴,都必須有全面性的評估,從器官、軟組織、神經,思考造成疼痛的機制,而這幾個結構的功能異常,其主訴痛的品質或描述是不同的,比如刺痛、麻感、痠感等等,這些表達方式,某種程度也會反應了不同結構的損傷或是異常。這些需要傾聽病人的描述,才能釐清受傷的器官、組織所在,經由這些邏輯的推理,進而安排適當的處置。很多的疼痛評估,未必需要高價位的檢查,經由身體診察,就可以作正確的診斷,比如關節的退化、關節周圍的肌筋膜異常等。周醫師的臨床經驗提醒了:臨床評估、詳細問診的重要性,也就是避免反射性的直覺診斷,就安排實驗室或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的檢查,沒有結合臨床基礎的檢查,無法作為診斷、治療的根據。對於結構性的病灶,止痛並非第一線的治療,而應該以移除病灶為第一優先,避免以「治療作為診斷(therapeutic diagnosis)」取代。神經痛的診斷治療是醫療上最大的挑戰之一,對於神經痛,醫師與團隊需要更大的耐心,神經痛相對於有確定病灶的疼痛,即傷害性疼痛,通常缺少客觀、可見的癥象,也就是神經痛是看不見的,只能仰賴病友的敘述與醫師的傾聽。對於神經痛的病人,最需要的是詳細的問診和身體檢查,這些都無法用機器或血液檢測來取代。因為神經痛可以是神經直接受傷,但也可能是神經的異常放電,所造成的結果。也因此,即使現有的神經科檢查,比如神經傳導檢查、誘發電位檢查,甚至於使用磁振造影,也未必能看到神經有直接壓迫。在這些情形下,即使現有的檢查,也無法完全偵測在神經的異常放電或是興奮的現象。神經痛的治療原則與一般疼痛的治療也很不一樣,一般的疼痛治療非常倚賴藥物,然而神經痛的治療,並不僅止於藥物,長期、慢性神經痛的病人,常合併有心理層次的共病,如焦慮、憂鬱,這些不是單純以追加焦慮、憂鬱的藥物可以治好,需要的是更細緻的同理心與關懷,也就是神經痛包括生物、心理、情緒的機制,有完整的評估,不同病人的神經痛,其上述機制有不同的貢獻度,也因此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依據不同病人的心理層面、社經背景,給予適切的心理支持,也就是需要以生物、心理全方位的治療。回歸到臨床實務,在周醫師的著作,多次提到臨床評估與非藥物的治療,個人認為疼痛的處理固然複雜,但仍有規則可尋:詳細問診傾聽、邏輯推論、有無病灶、全方位治療(藥物、非藥物、心理支持)。
-
2021-12-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七旬獨老右腳5趾發黑全壞死 豐原醫院跨團隊照料保腳掌
台中市73歲單親姜伯伯,生活起居由台中市社會局安置在長期照顧服務機構,右腳趾出現小傷口一直未癒合,除了持續的疼痛,右腳掌皮膚還發黑。經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檢查發現,姜右腳五根腳趾均出現壞死,經心臟血管外科、內分泌科、營養科、感染等跨單位治療1個月,姜伯伯右腳順利恢復出院。豐原醫院血管外科張耀中主任發現,姜伯伯到院時,右腳五根腳趾全部出現壞死狀況,立刻安排住院,查出姜伯伯右下肢動脈阻塞嚴重,傷口重度感染、深可見骨,最壞可能整個右側膝蓋以下需要截肢。張耀中表示,透過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顯示,姜伯伯右膝下動脈血管嚴重阻塞且合併嚴重營養不良(血中白蛋白指數1.4,然而正常值為4),雖然足背動脈相當細小,直徑不到0.1公分,經跨團隊完成右下肢遠端動脈繞道手術,再會同困難傷口團隊醫師陳明澤共同照護,順利保全右腳腳掌。張耀中指出,患者術後動脈血流灌注恢復良好,一週後再施行右腳五趾局部截趾、清創手術;隔周安排清創手術,動脈灌注血流量的持續改善,傷口癒合過程持續進步;後續陸續拔除鼻胃管、導尿管,患者恢復從口進食且平安出院。豐原醫院院長賴慧貞說,豐原醫院的跨團隊整合性照護是一大特色,姜伯伯能順利出院回到長照機構,有賴心臟血管外科、內分泌科、營養科、感染科、心臟科、整形外科、高壓氧、出院準備服務、社工室等跨專業跨團隊的照護。賴慧貞表示,衛生福利部所轄的各醫院,一直肩負公醫的責任,雖然全民健康保險已經開辦26年了,但對於社會上弱勢族群的醫療照護,仍是需要大家多加關心。
-
2021-11-30 癌症.肺癌
肺癌導致昏迷 標靶治療後行動自如
60多歲婦人被送至急診時四肢癱瘓、失去意識,原先家人焦急以為是腦中風,沒想到影像檢查發現腦部、肺部、腹腔等處均有腫瘤陰影,證實婦人已罹患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才造成昏迷、神智不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偉勛表示,台灣肺癌盛行率高居不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等到轉移至腦部、腹腔,出現頭痛、疑似腦中風狀況,或腹部劇烈疼痛,就醫診斷才發現已到肺癌晚期。肺癌治療講究精準用藥,一般建議透過切片確認肺癌的基因型別,並選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以這位確診為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婦人為例,醫師評估後給予第三代標靶藥物,並輔以腦部放療,在短時間內腫瘤明顯縮小,恢復意識,目前行動自如,回診時也不需家人攙扶,與剛發現生病時判若兩人。國外大型研究臨床證實,治療EGFR突變型晚期肺癌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效果明顯較好,且副作用較少,但因費用昂貴,我國健保雖已給付,仍標準較為嚴格。徐偉勛建議,病人及家屬應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若符合條件可使用第三代作為一線治療,未符合條件者,若經濟狀況許可或有醫療保險,仍可選擇自費第三代標靶藥物。應如何及早發現肺癌呢?徐偉勛表示,50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罹患肺阻塞、肺結核等病友,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掌握治療時機。徐偉勛強調,「罹患晚期癌症,不再是世界末日!」在基因檢測及癌症用藥的進步下,癌症治療講究精準用藥,大幅提高存活率,鼓勵癌友堅持下去、不放棄,積極面對治療。●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成肝癌由B、C型肝炎造成 醫籲快做免費肝炎篩檢
一名69歲婦人,體檢抽血報告顯示C肝病毒量和肝癌指數都偏高,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右葉有約7公分大的腫瘤,後來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確診為肝細胞癌。所幸癌細胞並未擴散,並在接受12周口服抗C肝藥物以及手術切除腫瘤和部分肝葉後,恢復狀況良好,目前追蹤6個月並無復發情況。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衛福部統計,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C型肝炎病毒可在人體的肝臟複製並造成一系列後續疾病,除了會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惡化外,亦會造成冷凝球蛋白血症、淋巴癌、慢性腎臟疾病及皮膚疾病等肝外表現。他說,這名婦人不知道自己患有C肝,且身體狀況並無任何不適,得知時非常錯愕;幸好癌細胞並未擴散至血管或其他器官,因此先開立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許鈺銓說,台灣為重點C肝感染區域,但目前治療C肝已有有效的口服新藥,可健保全額給付,副作用少且治療僅需12周,成功率更是高達97至99%。他呼籲,45至79歲成年人,應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一生一次的免費肝炎篩檢,年滿40歲以上每年最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旦有異狀就能立即處置。
-
2021-11-2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健檢 及早得救保健康
男追女。女:「對不起,我已經名花有主了!」男:「沒關係,我可以移『花』接木!」女:「我們沒有什麼可談了!」男:「我們就是戀愛還沒有談!」鍥而不捨要不討人厭引起反感,說話的技巧是很重要的,看病治病上亦是如此。病人:「醫師,我得了癌症會死嗎?」醫師:「當然每個人都會死!」病人臉色蒼白,昏厥過去。有生必有死,這是造物者給一切生物的法則,但一般人要能接受這個事實,的確要經過一番掙扎。年輕時,初生之犢離大去之日還久,因此,只考慮活在當下,大多數人都想趕快賺錢養家或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出家人老早就看破了這一切,生死物欲、七情六欲置之度外,非常不容易,需要很大的決心與意志力。只是對整體社會而言,也不能每個小孩一出生就出家去,這樣整個社會架構會瓦解,社會也不會進步。因此,應該基於每人對於生命的悟道程度而定,而這些悟道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環境影響的。對醫師而言,他的職責就是使每個人能健康的活著,也就是驅趕死神,讓眾生得以健康並延壽。但除了醫師來呵護眾生的健康之外,每個人都要有平日保養的觀念,會傷害人體健康的事不要做,例如不要大吃大喝,不要吃太油膩、高熱量的食物,不要酗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大自然萬物的規則,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就是這個道理。除了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之外,有先天性或後天的疾病就要有基本常識,才能避免不幸,例如家裡有人有糖尿病,得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比別人高;家裡有人得癌症,自己中鏢的機率也大。此外,隨著年紀的老化,人體細胞也會跟著突變,甚至長出癌症,因此定期健檢就很重要,除了原來的國病-肝病的控管之外,近年來增加最多的肺癌、大腸癌更不能忽視。因此,針對常見的癌症,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也就是每年一超(腹部超音波檢查),定期做肺部電腦斷層,以及定期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這樣才不會被宣判得了癌症末期才來問:「醫師要不要緊,可以得救嗎?」那時通常為期太晚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1-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旬嬤腎臟梗塞急速萎縮 醫查竟是因心房顫動沒治療
80歲阿嬤長期有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的問題,一次腹痛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右側腎臟梗塞,範圍已擴及整個腎臟,以抗凝血劑治療後,經過4個月做超音波追蹤,右側腎臟由原本正常的9.3公分萎縮至6.8公分,一年半後電腦斷層顯示已萎縮至6.0公分。麻豆新樓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昊澐診斷出阿嬤是因「心房顫動」一直未做治療,再加上一些危險因子的多重共病,如心衰竭、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周邊動脈硬化等,若發生在女性、老年人身上就更容易造成血栓。蔡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正常生理狀況下,心房收縮後會將血液灌壓至心室,心室再將血液送至肺臟或全身做氣體交換;當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功能就像是故障的抽水馬達,無法正常收縮來運送血液,於是部分血液留滯於心房中,這就像洋流流經暗礁受阻後產生局部渦流,當血液不流暢再加上局部渦流,就特別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如同體內藏了一把無聲的散彈槍,打到哪裡、哪裡就遭殃,一旦打到腎臟就會造成腎臟梗塞,一旦打到腦部就會造成腦中風,後果不容小覷。蔡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導致腎臟梗塞的案例其實並不常見,症狀表現上有腰痛、發燒、血尿等,大多數都是非典型症狀以至於在診斷上更加困難,患者也都不自覺,許多是在注射顯影劑做電腦斷層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治療上除了使用抗凝血劑外,也可接受緊急血管攝影及血管成形術來打通血栓,但成效因人而異,需視栓塞時間長短及程度而定,情況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臟完全萎縮,就像這位阿嬤一樣。蔡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在家自行測量脈搏或血壓,若發現心跳忽快忽慢、或健檢被告知有心律不整時,都應立即就醫做心電圖檢查;若被診斷為心房顫動時,則可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以減少心悸及併發症發生,對於亞洲人而言,比起傳統抗凝血劑(Warfarin),新型抗凝血劑口服藥(NOACs)不但可大幅降低腦梗塞中風機率,也可減少出血機會,應盡速尋求心臟科醫師專業診療。
-
2021-11-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然話多、講不清 可能急性出血性中風
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時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罹患「感覺性失語症」,發生出血性中風,經手術治療救了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該名患者四肢活動正常,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也就是俗稱「腦溢血」。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接受語言訓練復健治療中。「感覺性失語症」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黃啟訓說,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語詞沙拉word salad」。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凶,每年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因此,有三高問題的人應盡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腦中風的症狀變化多端,黃啟訓提醒,若有出現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等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預防腦中風,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檢。
-
2021-11-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主管狂講話「不知在講啥」可能真有病!醫:需治療吃藥
職場遇到主管「黑白講」,極可能有健康問題!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其他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送醫經過醫師診斷,才知道罹患「感覺性失語症」,也就是俗稱的「腦溢血」,經過手術挽回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何謂「感覺性失語症」?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該疾病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Wernicke aphasia),是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黃啟訓指出,感覺性失語症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為「語詞沙拉word salad」。該名54歲男主管於書田診所神經科門診檢查,其四肢活動正常,咬字還算清楚,但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後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長期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並接受進一步的語言訓練復健治療,慢慢恢復中。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兇,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每年的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黃啟訓提到,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若有出現任何上述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黃啟訓呼籲,民眾患有三高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特別是正值冬季,高血壓者更要注意血壓控制。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康檢查以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都有助於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
2021-11-23 癌症.其他癌症
民眾關注壺腹癌 醫師建議有腺性息肉或癌症家族史定檢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本月11日病逝台大醫院,據了解他因罹患壺腹癌過世。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張可斌說,壺腹癌近日成為民眾較關注的健康議題,但大多數人對「壺腹」感到陌生。壺腹癌好發於中、高齡族群,但近年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有腺性息肉或癌症家族史者,至少每1到2年安排胃鏡、腹部超音波檢查。張可斌表示,壺腹可說是人體消化道的樞紐,位於人體上腹部右方。胰臟內的胰管和總膽管會連通到十二指腸,交會處稱為壺腹。壺腹有括約肌構造,可視人體需要收縮或緊閉,調控膽汁、胰液流入十二指腸腸道。張可斌指出,壺腹若發生病變,生成息肉或腫瘤後影響消化液進入腸道,可能會出現一些容易觀察到的病徵,例如黃疸、眼睛或膚色變黃,尿液顏色變深、甚至偏紅,糞便顏色異常、呈現灰白色,也容易伴隨體重逐漸減輕,腹部、後背疼痛,胃口不佳、食慾下降及倦怠等情形,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利安排後續治療。一般醫師會先以胃鏡,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及抽血檢查,確認病人發生黃疸的原因。也可透過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確認膽道、胰管阻塞的原因。經檢查若發現壺腹息肉或腫瘤,再視病人年紀、健康狀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如內視鏡切除、置放膽管支架或手術切除等。張可斌說,壺腹癌好發於中、高齡族群,但近年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不論是壺腹癌或其周邊相關癌症,如膽管癌、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或症狀較輕微,容易被忽略。建議民眾應主動防禦,尤其是有腺性息肉或癌症家族史者,至少每1到2年安排胃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預後。
-
2021-11-22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婦人長期氣喘咳嗽、胸悶 醫查出竟是炸雞塊裹麵粉引起
一位67歲的婦女有長期氣喘合併慢性咳嗽、胸悶多年,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和詳細問診,研判病患罹患過敏性肺泡炎,並查出害她反覆發作氣喘的元兇就是她工作上必須接觸的麵粉;所幸好及時發現,也教導病人工作中應戴上口罩,才使她避免再吸入麵粉,造成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長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指出,病患胸部X光只看到些微浸潤與腫脹,但是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很清楚看到兩側肺野有典型的拼布狀塊狀變化,這些高低密度一塊塊的變化,代表兩側的小支氣管都受到外來粉塵的刺激,造成了過敏免疫反應,導致肺部持續發炎;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肺纖維化,死亡風險比癌症還高。他說,婦人反覆發作的氣喘跟工作有很大的關聯性,但要在臨床上發現這種疾病其實並不容易。許人文說,原來這名婦人的職業是在工廠裡幫忙炸雞塊,並在雞塊要下鍋前先為雞塊裹上一層厚厚的麵粉,卻因麵粉粉塵不斷地被吸進兩側的支氣管和肺部,造成了過敏性的肺泡炎,也就是所謂的過敏性肺炎。他說,病人在指導下已了解自我的疾病與工作環境的關係,因此在工作時會全程戴上密閉型口罩,做最妥善的肺部保護,目前症狀已持續改善中,不再反覆的氣喘發作。許人文提醒,民眾如有超過持續8周以上的乾咳、久喘等症狀,建議前往胸腔內科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病情。【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2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早期「喘、咳、累」竟比肺癌更致命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受損嚴重可能致命。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會因為出現咳、喘等症狀,而誤認是支氣管炎、氣喘或是心臟相關疾病,若延誤治療,其死亡風險甚至比肺癌還高,發生急性惡化的病人,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提醒,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病情會無情地不斷惡化,肺部逐漸纖維化。王鶴健說,有些人是慢慢惡化,如溫水煮青蛙,病程七到十年;但也有人快速惡化,兩三年即不治死亡。有相關症狀或為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者,應該要有肺部健康意識,及早檢查、及早治療。>>>>【病友暖心訪談完整系列影音專區,看更多】Q:什麼是肺纖維化?A:王鶴健說,肺纖維化主要病變發生在肺泡間的結締組織,該處即是間質,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把肺的結構和肺泡比喻成一棵被颱風吹倒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間質性肺炎。當肺泡和血管當中及之間的組織持續發炎,就會變厚、變硬、和出現疤痕,而肺纖維化就是出現疤痕的醫學名稱,隨時間而惡化,疤痕亦會變得更厚,受影響的位置更廣泛。同時,肺部會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肺纖維化是一種高度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但一開始因為症狀輕微不明顯,多數患者容易輕忽。王鶴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屬於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極易惡化至肺纖維化,定期檢查與病患自身的疾病意識非常重要。>>【延伸閱讀】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Q:為什麼會發生肺纖維化?A: 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他王鶴健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以50至60歲年長者為好發族群。目前已知恐誘發肺纖維化之成因:・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吸入石綿、矽、煤灰・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間質性肺病的高風險族群,因他們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人體的結締組織,也會攻擊肺部肺泡,引發發炎和病變,甚至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DL)。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當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有些更攻擊到肺部間質,產生間質性肺病而造成肺纖維化,目前證實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硬皮症(SSc)・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症(SJS)・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紅斑性狼瘡(SLE)近年胸腔科很重視間質性肺病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當患者到胸腔科就診時,醫師會盡量先查出患者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因為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的症狀會先從肺開始,卻沒有一般常以為的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延伸閱讀】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Q:肺纖維化初期症狀是什麼?A: 在臨床上判讀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症狀有三大口訣: 喘、(乾)咳、累,因為患者肺部由軟變硬,肺泡變硬後要交換氣體很費力,呼吸就會很辛苦,非常容易累。王鶴健形容,間質性肺炎病人的呼吸特徵是淺而快,速率快,但無法深呼吸,因為這樣耗能最少,但很多人會輕忽平時的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更棘手的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只出現關節,皮膚,黏膜等外顯症狀,還有些忍受力較高的患者根本不去就醫,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對任何輕微小症狀都不應錯過,例如以前走路、爬樓梯都沒問題,但現在走個幾步或走一點斜坡都會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間質性肺病的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Q:自體免疫患者都會發生肺纖維化嗎?A:蔡長祐指出,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硬皮症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幾乎九成硬皮症患者都會發生,再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的機會也很大;乾燥症發生間質性肺病的機率也不小。「整體來說,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程從間質性肺病,發展至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時間長短也不一定,有快有慢,有人可能一兩二年,才逐步肺纖維化,目前臨床上確定硬皮症最快,他個人經驗發現很多發性肌炎跟皮肌炎也很快,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乾燥症也不能輕忽。>>【延伸閱讀】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Q:該如何盡早發現肺纖維化?A:王鶴健指出,目前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因子尚未完全確認,不過呼籲民眾應理解及辨識出相關症狀,及早尋求醫師建議,相關症狀如:・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出現持續咳嗽狀況・呼吸困難、易喘・容易疲勞等症狀不過,部份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很少出現肺部症狀,例如紅斑性狼瘡,只需要醫師建議定期每半年請醫師聽診後下背肺葉音及肺功能檢查,而乾燥症和硬皮症患者就一定要留意,一旦出現乾咳、喘、累,就應盡快請醫師診斷。王鶴健也說,台灣目前未全面推廣全民肺功能檢測,他建議每人成年時要做一次,吸菸者更提高警覺,隔幾年要做一次 。Q:哪些檢測能確認是否罹患肺纖維化?王鶴健說,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初期症狀也是咳,但有時病人不以為意,尤其吸菸者晨起會「菸嗽」(台語),更缺警覺性,讓肺部逐漸硬化有如「菜瓜布肺」。而間質性肺病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病人以為 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風免科醫師也開始留心患者出現間質性肺病的可能,醫界近年更積極倡議要善用工具,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部聽診、肺功能檢測、以及肺部影像判讀(X光、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蔡長祐表示,處於高風險族群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疾病診斷初期,至少要做一次肺部檢測,接著長期追蹤,一般風濕免疫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是FVC (用力肺活量)。另外,也會安排DLCO檢查來檢視患者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以評估患者疾病嚴重度,即是透過一氧化碳,測量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進而看出病況嚴重性。如果發現肺功能有異常,會進一步進行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是否已發生纖維化的狀況。Q:一旦確定罹患肺纖維化,該怎麼辦?蔡長祐表示,間質性肺病很難治癒,但現在有新藥推出,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有助於放慢病情惡化的速度,例如硬皮病的病人已納入健保給付,應充分與醫師討論並積極治療,已確診肺纖維化較輕微的病友,應定期檢視肺功能狀況,並依醫師建議每年接受HRCT(高解析度斷層掃描),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健康狀況。>>【知道更多】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聯合報與元氣網粉絲團合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分享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講座精彩內容完整收錄【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