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 癌症.肝癌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3
筆 文章
-
-
2024-12-30 名人.精華區
黃金舜/善用人工智慧邁向健康台灣
近年來人工智慧快速發展,自2022年11月Open AI發布Chat GPT,讓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進入了全新視野;而今,各類人工智慧工具已迅速進入各類產業領域,協助人們處理各種日常工作,在未來,更將成為生活中必要工具,尤其是醫療相關產業。賴總統倡議AI智慧島,我認為,人工智慧在協助醫藥產業中,可以更有效減少醫藥工作人員的負擔,協助完成或取代機械性、重複性高的工作,讓醫療專業人員能夠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面對病人的需求,以達成今年第77屆世界衛生大會報告中「以人為中心的整合式健康服務(Integrated People-Centred Health Services,IPCHS)」的目標。分析病人資訊 減藥師負擔台灣社區每一藥局平均備藥約800多種,一年處方箋調劑平均8千多張,藥品庫存及管理等工作非常可觀,藥師對藥品的管理工作非常繁瑣,許多藥物成分相同、外觀相似但卻有不同劑量,人工智慧可以輔助藥師重複檢核,避免錯誤發生。人工智慧也可快速分析對於病人過往以及現有處方箋的藥物種類、領藥間隔等資訊比對,預測可能出現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國內醫療院所也多引入智慧藥局管理,以智慧藥櫃及自動包藥機等自動化設備,協助增加用藥安全,提升工作效能。藥師公會全聯會過去也與學者合作,研究以人工智慧辨識紙本處方箋,協助藥師快速了解病人用藥紀錄等資訊,以利進行更全面的藥事照護服務。在推動電子處方箋之際,統一欄位與交換格式是一切基礎,在人工智慧協助下,將極大程度減少藥師工作量,提升病人用藥安全。比對醫學影像 助判斷疾病另外,在協助醫學影像的應用,人工智慧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協助醫師對諸如X光片、電腦斷層、超音波等醫學影像判斷,尤其人工智慧相較人類更有將大量資訊串聯、比對的優勢,近年已有研究用於判斷在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及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疾病。除了在醫療場域的應用,台灣由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颱風頻繁,天災後如遇到交通阻斷等情形,可能將使部分慢性病患者面臨斷藥危機,在此類非常時期,如能確保人性、安全及品質等原則下,亦可考慮透過無人機等智慧科技相助,將藥品以及各類物資送到有需求的民眾手中。台灣是科技之島,更是人工智慧發展半導體產業領先者,科技的進步使想像成為現實,但也伴隨著隱私、倫理及法規等風險,如何謹慎地善用台灣優勢,利用人工智慧等科技,達到健康台灣的目標,是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重要的國家大計。
-
2024-12-29 名人.傅志遠
有家族癌症病史,為什麼醫師不讓我自費檢查?跟1原因有關
幾周前有位急性腹痛的病人,在急診診斷為急性膽囊炎,我幫他安排了手術。術後一周他到門診拆線,恢復得很不錯,但他突然問我:「我的家族有胰臟癌病史,本身抽煙又抽得兇,我怕我也會得胰臟癌?要不要做個檢查?」「目前應該是沒有,上週在急診為了診斷闌尾炎時做的電腦斷層,胰臟看起來是正常的。」我邊說邊調出先前的影像,胰臟沒有腫瘤,放射科的正式報告也沒提到胰臟疾病。「電腦斷層會不會看不清楚?我看網路上說做核磁共振的檢查效果更好。」病人似乎在網路上查了一些資料。「這點我同意,核磁共振當然有其優勢,不過目前你並不符合做檢查的條件。」「那我可以自費做嗎。」…「坊間有許多提供高階自費健檢的機構,你可以去那邊諮詢一下。」我提供了本院健檢中心的資訊給他參考,就請病人離開了。護理師對我的做法有些不解:「他都同意要自費檢查了,為什麼不幫他排?」「每個醫師的習慣不一樣,我個人不太喜歡幫病人排自費檢查,很難說後續會不會有麻煩。」我聳聳肩,表達這是我的個人習慣。在我的工作中,常遇到病人要求做檢查,但醫師認為不需要的情況,我知道有些同業會選擇「讓病人自費」。我曾經在這方面吃過虧,所以不再這麼做。一般來說,健保給付的原則大致上分三類:第一類就是「完全不給付」,完完全全就是自費品項,例如美容手術、傷口癒合後使用的美容膠帶除疤藥膏、或是某些高階手術耗材。因為健保認定非醫療必要的支出,所以沒有任何給付條件,要用就是自費。第二類是「有明確給付條件」的藥品或醫材,例如某些高單價的癌症藥物,有清楚白紙黑字載明某些特定細胞型態、某些較嚴重的腫瘤分期,才是使用時機;若未達這些條件,但醫師基於個人經驗或某些較尖端的研究,會「超前部署」讓病人自費使用。然而最多的是第三類:「依醫師專業判斷決定是否使用健保」。問題來了,病人主觀的想要與醫師的專業判斷不一定相同(病人想做檢查但醫師認為不需要)、不同醫師間的專業判斷也未必相同(有的醫師認為需要、有的認為不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與健保審查委員的看法也不同...舉這個病人為例,病人的確是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想要篩檢似乎也無可厚非,只是醫師認為目前不符合做檢查標準。當病人在我這兒得不到他想要的目的時,可能會發生幾種情況:病人去看其他醫院或醫師,然後有些醫師條件比較寬鬆,就用健保排檢了,至於健保審查結果如何,那是另一個故事。病人去自費健診的機構,自費做了核磁共振。以上兩者都沒有問題。病人向醫師要求「自費核磁共振」,醫師也同意了。事後病人心有不甘向衛生局(健保署)投訴,於是官方會來函要求醫師說明「健保給付之品項,不得要求病患自費」(無論是否達到標準的~),或是真的在影像上看到些什麼(即便不是癌症,但只要有看到任何的異常,似乎就不能說此檢查是無意義的,既然有意義,那為什麼需要自費?),可以想見醫師一定會被抱怨或是得退款。所以為了免除這些麻煩,無論是急診、門診或是住院,我很少讓病人做自費的檢查。我認為有需要,就大方用健保;我認為不需要但病人想要,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健保這項德政,讓民眾都有權利獲得高品質的檢查,由醫師的專業來把關雖然立意良善,但也無形讓醫師背負許多壓力。
-
2024-12-28 醫療.耳鼻喉
為什麼側躺睡覺會聽到心跳聲?醫警告「1情況」留意血管問題,嚴重可能腦中風
你有試過側躺睡覺,當耳朵貼在枕頭上時,感受到耳朵類似砰砰砰的心跳聲?不止側躺,有時站著也會聽到。為什麼耳朵會有砰砰砰聲音?這是怎麼回事,正常嗎?醫師警示,搏動性耳鳴少數可能有嚴重血管問題,需嚴防後續腦血管病變,發生腦中風的可能。「搏動性耳鳴」需留意嚴重血管問題根據《Mail Online》報導引述美國外科醫師Anthony Youn博士在TikTok上的一段影片中解釋,一直聽到心跳聲,可能是「搏動性耳鳴」(Pulsatile Tinnitus,又稱脈動性耳鳴),大約10%的耳鳴患者會感受到這樣的情況,他強調這種情況通常是良性的,但也有少部分較令人擔憂,可能是頭部或頸部腫瘤的警訊,這些腫瘤導致異常血管發展。頸動脈是心臟的主要血管之一。它位於頸部兩側,經過耳朵內側,負責向頭部、臉部和頸部供應血液。側躺時,頸動脈就靠在枕頭上,而你會聽到聲音這可能由於你的血液流動很快,比一般緩慢的血液流動產生更多的噪音,可能是由高血壓、血管異常纏結導致動脈和靜脈之間的連接出現問題;劇烈運動或懷孕時也可能會出現血流量增加,而甲狀腺過度活躍(稱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毒症),甚至攝入過多咖啡因,也都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陳建志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搏動性耳鳴可能是腦部血管病變,例如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等所引起,或是海綿靜脈竇發生栓塞所導致。但只有少數患者會有危險性耳鳴的發現,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搏動性耳鳴與一般耳鳴一樣嗎?而少數人偶爾也會有耳鳴狀況,但卻沒有感覺到耳朵的心跳聲。普通的耳鳴跟搏動性耳鳴有一樣嗎?根據《醫師聯盟.健康筆記》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的解釋了二者的差異。搏動性耳鳴與一般耳鳴差別.搏動性耳鳴:指耳鳴的聲音和脈搏或心臟的跳動同步,是有節律性的耳鳴。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感覺脈搏在耳邊跳動。可能有嚴重血管問題。.非搏動性耳鳴(普通耳鳴):是持續性、無節律的嗡嗡聲或蟬鳴聲。多與跟聽力受損或壓力有關。搏動性耳鳴需就醫嗎?那如何確定自己的情況是安全的,還是少數的危險患者?如果你的情況頻繁,並感覺不太舒服,最好還是要就醫檢查。陳建志指出,醫師會安排聽力檢查、中耳分析、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甚至是血管造影,以排除「危險性耳鳴」。如果確認是安全的耳鳴,則會給予乙型受器調節劑控制血管搏動,安排物理治療鬆弛頸椎關節及肌肉,配戴助聽器加強聽力,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以減輕症狀。台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蔡力凱曾受訪提醒,有耳鳴困擾者應嘗試同時檢測脈搏,以辨別耳鳴的節律是否和脈搏同步,若為搏動性耳鳴治療方向也不同,以避免後續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參考資料.《Mail Online》.《醫師聯盟.健康筆記》.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4-12-24 醫療.呼吸胸腔
喘到受不了才就醫,差點洗腎!自體免疫病友千萬別輕忽「肺纖維化」嚴重性
「曾有一名皮肌炎患者,沒有規律回診,直到喘得很明顯才回診,情況已經很差,幾乎要做腎臟移植的程度,其實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高雄長庚風濕免疫科主任許鐘元說,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併發肺纖維化風險高,硬皮病高達七至八成,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也有近五成可能合併間質性肺病,但多數患者對肺纖維化症狀沒有自覺,忽略及時就診及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許鐘元說,從未做過肺功能檢查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管有無症狀,都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安排進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檢查,高雄長庚醫院也會特別提醒病友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包括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查,發現有異狀,可及早轉介至胸腔科,在病情惡化前掌握治療時機。彭小姐就是最佳案例。「每次咳嗽都咳很久,咳到滿臉通紅、喘不過氣,就像快暈倒一樣。」彭小姐罹患多發性肌炎20餘年,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病情,剛開始出現症狀時,以為是自體免疫疾病惡化,所幸回診風濕免疫科檢查時,醫師發現肺部的白點,立刻轉至胸腔內科做詳細檢查,確定是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PPF),長期治療後明顯好轉,受訪時談話輕鬆、應對自如,定期回診追蹤至今,狀況良好。「喘、咳、累」難界定 判斷2撇步:乾咳、跟自己比多數病友常因為喘、咳、累難以界定嚴重性,所以錯失及早開始治療的時機。許鐘元提供兩個簡單的方法讓患者可以更明確的判斷。一是若咳嗽以「乾咳」為主,超過兩周就要留意,二是喘和累,因每個人感受不同,但可以「自己跟自己比」來做為一個判斷的方式,如果兩個月前一口氣爬樓梯到三樓都沒症狀,這個月突然走一兩層樓就使不上力,到診所找不出原因,就應該要立即回診風濕免疫科或到胸腔內科就診檢查。肺纖維化雖不可逆 配合用藥可好好控制 恢復正常生活彭小姐的主治醫師高雄長庚胸腔內科副主任黃國棟進一步說明,當病患由風濕免疫科轉介到胸腔科,會再做肺功能檢查以及高解析電腦斷層等檢查,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再安排適合的治療。目前所有的肺纖維化病患都會經過多專科會議討論,包括胸腔科、風溼免疫科以及放射科等合作診治。「肺纖維化不會痊癒,但提早治療可以防止惡化。」黃國棟強調,一旦肺纖維化急性惡化,三個月內的死亡率為五成,不可輕忽。彭小姐也鼓勵與她一樣的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定期回診檢查,若有症狀趕快就醫,拖延對病況沒有幫助,患者聽到不會痊癒也不用太過鬱悶,好好跟醫生配合用藥治療,放鬆心情面對,病情一定能控制下來並好轉。
-
2024-12-24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鈣化比動脈硬化更糟 這些不良習慣全是危險因子
70歲的王先生(化名)罹患糖尿病,還有高血壓,半年前因心絞痛就醫,檢查發現心臟的三條血管都需要心導管介入治療;其中左前降支血管鈣化嚴重,無法放入血管支架。最後使用最新的血管內震波碎石技術處理鈣化病灶,震裂血管的鈣化組織後,再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植入支架,順利完成治療。很多人都聽過動脈硬化,但很少人知道「血管鈣化」。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系主任謝宜璋指出,動脈硬化會有血脂或是纖維等沉積在血管壁,造成血管壁硬化,久而久之血管也會有狹窄的情形。當這些沉積物裡含有鈣質時,血管會隨著時間慢慢鈣化。血管鈣化會比一般常見的動脈硬化更為堅硬,讓血管更沒有彈性。不良生活習慣 是危險因子謝宜璋說,血管鈣化的成因,跟一般的動脈硬化差不多,大部分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抽菸、肥胖、飲食多油、多鹽、多糖,不運動,還有血脂、血糖、血壓的三高,都是讓血管「硬邦邦」的危險因子。另外,老化也是讓血管品質不佳的因素之一,從臨床上觀察,發現糖尿病患者及洗腎患者比較容易有血管鈣化問題。目前心臟冠狀動脈的疾病,臨床上除了用藥物控制,也可以用心導管介入治療,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的血管撐開,植入支架。謝宜璋指出。血管鈣化的患者,血管壁變得十分堅硬,像結石一樣,有時候氣球擴張術很難將血管撐開,支架進不去;就算勉強擠出一個空間放入支架,之後也會有較高的再度狹窄比率,因此血管鈣化可說是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上的大敵。過去治療2方法 效果有限謝宜璋表示,過去會用高壓氣球囊、帶著刀片或鋼絲的氣球,把血管撐大,但效果有限,風險也比較高。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冠狀動脈旋磨切除術」,可磨除血管上的鈣化組織,但較深層的鈣化組織較不易用此方法處理,切削下來的碎屑則也可能造成遠端血管的栓塞。最新處理血管鈣化的利器,是以血管內震波碎石技術處理鈣化病灶,簡稱「血管內震波碎石」(IVL)。謝宜璋說,IVL的原理類似打腎結石,是利用震波產生器發出超聲壓力波,引發鈣化組織出現裂縫,進而能使氣球囊可以撐開血管,讓支架可以順利的展開,是相當安全的治療方式。像王先生左前降支的血管鈣化相當深層,嘗試用小型氣球擴張血管、冠狀動脈旋磨切除術,效果都不理想,等到引進IVL才完成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團隊已完成多例血管內震波碎石治療,成效與安全性與歐美臨床一致 。日常生活中發現血管硬化或鈣化並不容易。謝宜璋提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血脂、血糖、血壓,才是保養血管的根本之道。高危險群可在還沒有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時,自費做電腦斷層檢查為血管健檢,及早找出保養血管的對策,避免血管硬化繼續惡化下去。
-
2024-12-22 醫療.呼吸胸腔
年輕幼教師,抬手就喘大氣、開口咳到要吐!乾燥症引發肺纖維化 拖延就醫恐致命
「只是簡單的鋪床,我一抬手就喘大氣,開口講話咳嗽不止,幾度深咳到快吐出來,也因此工作上常請假影響人際關係,當時的我生活簡直一團糟,求醫後才確診是因乾燥症引起的肺纖維化。」土城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秉翰說,像上述蔡小姐一樣由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不在少數, 因此自體免疫患者無論有沒有症狀,都可以做一次肺功能檢查,了解自身肺部情況;若長期胸悶、喘、咳、累等症狀,更須就醫告知醫師,加做胸部X光、電腦斷層或肺功能檢查等進一步找出原因。 自體免疫病患注意!長期不明原因喘、咳、累,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查蔡秉翰進一步解釋,肺功能檢查是一種無侵入性、過程簡單的檢查方式,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來監測肺功能,只需於診間中吹好吹滿,就快速了解肺功能狀況。他說,像蔡小姐這類患者來胸腔科就診時,若沒有主動告知,醫師也沒有相關疾病意識,這類患者將長時間往返於胸腔科、免疫風濕科間,卻仍找不出病因。蔡秉翰表示,肺纖維化是指原先像是海綿般充滿彈性的肺部,因為反覆發炎破壞肺泡交換氣體之處,導致肺部像菜瓜布般,硬化並充滿孔洞。多數患者剛出現肺纖維化時,沒有感覺,直到有喘、咳、累,就醫才確診,此時肺功能持續下降,嚴重者需要仰賴氧氣機,甚至可能併發急性呼吸困難危及生命。良好醫病溝通助了解病況 跨科合作保肺「蔡醫師真的很認真,會仔細安排我接受檢查與治療,了解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會跟我討論疾病現況。」蔡小姐很認同蔡秉翰的醫病溝通的方式。蔡秉翰也提醒,由於肺纖維化不可逆,須要跨科團隊一起合作,以保留殘餘的肺功能為治療目標。目前針對肺纖維化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纖維化的藥物協助抑制疾病進程,若病因為自體免疫疾病,也會合併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發炎。現在蔡小姐積極接受治療兩年後,症狀明顯改善,不再深咳、疲倦,也能一次爬梯到二樓,不用走幾步路就休息。切勿迷信亂服藥 避免偏方傷身此外,蔡秉翰也分享,曾有位70多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阿嬤原先用藥穩定,某天卻肝功能異常,即使停藥也不減疾病惡化速度,嚴重到需要住院,後來因為她的兒子也是如此,細問才知兩人皆使用從地下電台購買的藥物。無獨有偶,蔡小姐也承認,曾在病因無法確診的期間,聽信親友推薦每月花費3、4000元買某保健食品長達一年,最終因病情無起色而暫停不吃。蔡秉翰呼籲,患者切勿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藥物,尤其自體免疫疾病患更應避免聲稱加強免疫系統的食品,他表示,患者平時採地中海飲食、適量運動、生活作息正常、睡眠充足、心情放鬆才是最好的良藥。
-
2024-12-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11年每4分2秒1人罹癌 第一名為肺癌
衛福部公布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8531人。肺癌連續2年居首位、大腸癌則排第2位、第3名為女性乳癌,與110年序位相同。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11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就醫、篩檢,但疫情過後,已預估111年癌症新發生人數一定會增加。快了17秒!平均每4分2秒有1人罹癌吳昭軍說,癌症已經連續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5萬多人死於癌症。111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有上升趨勢,平均每4分2秒有1人罹癌,相較110年的4分19秒,又快了17秒。依據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23.3人,較110年增加16.8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11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1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癌提早1歲,其餘與110年相同。男性新發癌症首位:大腸癌111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729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2.3人,較110年增加11.5人,男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5位之攝護腺癌前移2個名次至第3位,口腔癌及肝癌各往後1個名次。111年依序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女性新發癌症首位:乳癌11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2,99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311.2人,較110年增加22.8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110年相比較,原為第11位之子宮頸癌前移2個名次,胃癌下降1個名次。111年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林莉茹指出,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整體呈上下震盪趨勢,111年較110年每10萬人口增加16.8人;肝癌及口腔癌發生率下降,但是乳癌、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胃癌、甲狀腺癌及皮膚癌發生率上升。其中,癌症發生人數多集中於50歲以上之族群,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60至79歲較明顯。癌症死亡率 肺癌連續奪冠依前三大癌症死亡率數據中,「肺癌」於去年首次超越大腸癌,發生個案達1萬6880人,今年肺癌連續奪冠,共有1萬7982人新發生個案。林莉茹說,女性肺癌發生率逐年攀升,今年達8565人,原因與女性自我健康意識較強有關,對肺癌檢查的接受度較高。至於,肺癌標準化發生率與死亡率趨勢,林莉茹表示,男性為上下震盪趨勢,女性為上升趨勢,但是標準化死亡率呈下降趨勢,跟111年7月1日起,開放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有關。雖然肺癌新發個案數增加,共1萬7982人,但0合併1期約35.5%,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吳昭軍呼籲,政府提供5項免費癌症篩檢服務,符合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呼應「健康台灣」要於2030年達成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符合癌症篩檢條件的國人應積極參加篩檢。
-
2024-12-15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多看一眼 多問一句
從休息站洗手間出來,大夥兒陸續回到遊覽車,到齊後車子才開上高速公路,忽然傳來淒厲叫聲:「我的手機!」原來是一位女團員把iPhone 15手機與背包,掛在洗手間的鉤子上,匆匆離開時只拿了背包,卻沒注意手機還在鉤上。另一位團員立刻打她的手機LINE電話,幸好有人接了,並請團員回休息站的服務台取回手機,全車為之歡呼。我真希望這位撿到手機的善心女士能看到我們高興、感激的樣子,相信她也一定會覺得心中暖呼呼的。這件小意外提醒了我,不僅出外旅遊要隨時「回頭一看」,例如離開飯店房間時,回頭看看證件、手機、充電器是否都帶了;拍照時,要回頭看看腳下是否有階梯差、溪流或山谷等,遠離危險;平日也該養成「多看一眼」的習慣,如是否把傘留在捷運上、把鑰匙插在家中大門上、冷氣機或瓦斯忘了關等。多看一眼,有時會發現需要幫忙的人,例如有次在街上看到兩位視障人士在問路,原來是要去附近一家商店買包子,我順路陪著他們,並隨時告知其手杖要向右、向左或向前,抵達後,我快樂地離去。醫療也是一樣,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說一句,有時就讓問題迎刃而解,或避免醫療失誤。曾有位門診病人主訴頭部刺痛,我仔細看,他額頭上有幾個小水泡,診斷是帶狀疱疹而對症下藥。多年前,有位中年男士抱怨兩大腿痠痛已8個月,都找不到原因,我也想不出緣由時,問了一句:「你這8個月來有吃什麼藥嗎?」他說:「是有吃一種降膽固醇的藥,但這有什麼關係啊?」原來他服用的是史他汀類(statins)藥物,肌肉痠痛是其副作用之一。他停藥後,痠痛就消失了。又如一位80歲的重度失智女士,突然喘得很厲害而送急診室,醫師並不很確定是什麼病時,家屬提到兩年前兩腳曾經腫脹,好像是靜脈血栓。醫師立刻安排胸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發現是肺栓塞,於是安排住院治療。多虧家屬說了一句兩腳的靜脈栓塞,讓醫師想到病人是肺栓塞的高危險群,而能對症治療。有位朋友看完醫師後,在忙碌的診間外面等藥單,當護理師把藥單交給她時,她看了一眼,說:「這上面的名字不是我。」原來忙亂中拿給她另一位病人的藥單。真佩服這位朋友,她說:「我拿到任何單子,一定先確定上面的名字是我。」當然,如果她沒有發現,等她去計價繳費、取藥時,相關人員再次確認她的名字,還是會被發現的,但自己把關最可靠也最省時。文章定稿、送出之前,我總是再看一眼,再想一下,除了確定辭以達意,更是力求內容正確,避免有所偏頗或會引起爭議。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說一句,這些例子不勝枚舉,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只要注意表情和語氣要適當,就不易引起對方的反感了。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收聽劉秀枝醫師的「神經會說話」
-
2024-12-13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最愛問【減重】我看起來瘦瘦的,還需要減肥嗎?內臟脂肪高會對身體有怎樣的影響?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越L’EXCELLENCE診所院長 陳君琳傳統上會透過BMI(身體質量指數)判定一個人肥胖與否,但這種方式有一個盲點,同樣體重的人可能因為身體肌肉與脂肪分佈不同,導致外觀與健康狀況的差異。像是許多台灣女生雖然看起來瘦瘦的,體脂率卻高,也就是俗稱的泡芙人,依舊有健康風險。因此,若要正確評斷一個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必須將體脂、腰圍、內臟脂肪堆積納入考量。人體的脂肪可分為皮下和內臟脂肪,前者分布於四肢、胸部、臀部和腹部,後者主要堆積在腹部,能透過腰圍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寡。內臟脂肪與發炎、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三高的發生率密切相關。由於單純減體重可能只減去水份和肌肉,假如只單純看體重計上的數字,並無法評估實際成效,故減重觀念必須將減少內臟脂肪與腰圍納入目標,才能提升減重效益。降低內臟脂肪必須透過長期的習慣維持,假如藉由飲食與運動仍無法達到減重目標,經醫師評估可適時使用藥物介入治療,透過降低內臟脂肪、減少脂肪吸收的藥物,輔助患者達成減重、減脂、減腰圍的目標,遠離代謝症候群。內臟脂肪測量有四種方式1.測量腰圍,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2.腰臀比計算:腰圍除以臀圍,男性腰臀比應小於0.9,女性腰滾比應小於0.85。3.體脂計測量:通過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測量內臟脂肪指數,但有可能因為身體水分含量而有誤差。4.電腦斷層掃描:透過醫院CT或MRI掃描,為目前最準確的測量方式。延伸閱讀:內臟脂肪腰圍一量就知!糖尿病名醫4秘訣教你防治慢性病【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2-07 焦點.科普好健康
科普好健康/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 臍帶幹細胞添生機
56歲蔡先生確診新冠肺炎,因喘得厲害、呼吸窘迫,經救護車送醫急診,雖緊急插管及針對新冠病毒治療,並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但第一周病情仍每況愈下,甚至發生中風,以致單邊手腳無力;直到第二周分別打了二劑臍帶幹細胞,病情才開始好轉,白肺改善了,也脫離呼吸器並自主呼吸。在追蹤一年後,恢復活動力及正常生活,臍帶幹細胞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露出了曙光。罹新冠重症 首周治療無效蔡先生身型肥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是發生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送到急診時,X光呈現白肺狀態,心跳血壓不穩,血氧濃度低於90%(動脈血氧飽和度正常為98%),氧合能力很差,診斷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除緊急插管幫助維持呼吸,並作各項積極治療,但第一周氧氣濃度甚至用到100%,病情仍未見起色,其間還發生腦中風,導致單邊手腳無力。臍帶幹細胞 二劑改善白肺蔡先生的病情進入第二周,所幸及時取得臍帶幹細胞,施打二劑後,白肺狀態獲得改善,氧合能力變好,可以拔管自主呼吸,終能順利出院。後來幾次回診,X光影像可以看到其肺部一直在改善,健康情況變好,更令人驚喜的是,配合積極復健一年,近期回診時,他無力的單邊手腳也漸恢復活動力。急性肺臟損傷的病症,稱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簡稱ARDS)」,依目前的醫療現況,雖然提供呼吸危急的病人最先進的供氧設備、呼吸器及藥物治療,但是ARDS仍是治療不易且死亡率偏高的疾病。為什麼會有白肺的情形?主要是病毒造成肺部的過度發炎反應。由於肺部由肺泡組成,平時肺泡裡充滿空氣,一旦發生感染、發炎,肺泡遭到滲出液和發炎細胞填充,做電腦斷層或X光檢查時,放射線無法穿透,影像就會呈現白色區塊。助修補器官 免疫調控有效臍帶幹細胞是最原始的細胞,可幫助更新、修補身體的組織及器官,用於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有達到肺部修護及免疫調控的效果,由於是人體原始細胞,比起藥物的副作用更少。類固醇副作用大 易二度感染對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目前除了根本的感染治療,就是給予高劑量的類固醇,但如果使用時間長了,副作用大,病人抵抗力變差,容易發生二度感染。目前院方使用臍帶幹細胞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已有五位,有四位成功改善的案例,並從中發現使用幹細胞的時機點,攸關治療成效。目前臍帶幹細胞要向衛福部申請核可取得,不過,已看到在臍帶幹細胞精準治療下,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的生命救援已露出曙光。
-
2024-12-05 醫聲.癌症防治
沈默殺手卵巢癌/王鵬惠:子宮內膜異位、基因突變為高危險群,宜提早篩檢
台灣一年有近1,800名卵巢癌患者,平均罹病年紀為55歲,由於早期篩檢不易,五成患者都是晚期病人,也讓五年的存活率不到3成。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教授王鵬惠指出,我們必須像肺癌一樣找出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包括子宮內膜異位,及帶BRCA基因突變及HRD(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陷)陽性的遺傳家族史女性,應該特別留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提升整體存活率。日前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所舉辦的「展望治療新希望,卵巢癌精準治療」圓桌會議,多位婦癌權威與會共同關心婦女權益。會中,王鵬惠指出,5年前LANCET刺胳針期刊有篇報導,指出台灣卵巢癌患者的預後比日韓兩國好,原因推測來自早期患者比較多,因此,要降低卵巢癌的死亡率須要有兩個策略,一個是找出高風險民眾進行篩檢,第二是確診後是否由婦癌科醫師治療,因為這會影響預後。卵巢癌缺有效篩檢 須找出高風險族群追蹤雖然卵巢癌至今無有效的方法進行早期篩檢,不過,王鵬惠認為,須要像肺癌般先找出高風險族群,然後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早篩,實際上,卵巢癌也有高風險族群,除了帶有BRCA基因突變及HRD陽性的患者外,子宮內膜異位也是危險因子,其罹患卵巢癌機會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研究認為,這可能與內膜異位細胞惡性轉化有關。據統計,卵巢癌的類型,傳統漿液性細胞癌約佔35%,但跟子宮內膜異位相關的類子宮內膜癌有15%及清徹細胞型約18%,後兩者加總已與傳統的卵巢類型相同,王鵬惠指出,國內約有一至兩成的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這群患者須要定期找婦產科醫師追蹤,目前可以利用陰道超音來檢查。另外,卵巢癌患者通常在婦產科或內科病房,但兩者的處置會讓預後有落差,王鵬惠指出,最近國內有醫學中心的論文發表,患者如果接受婦癌醫師先手術再化療,存活期可以達12到16個月,若先在內科進行化療後再手術,只有六個月,顯然,第一時間的治療方式有可能就影響預後表現。不過,有些患者的確第一時間不適合做手術,例如整體健康狀況不佳,或完整手術切除不能完全的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腹膜癌,都可以接受2至4次週期的化療,在接受完整的減積手術,也可得到不錯的療效。治療前完整基因檢測 部份負擔影響民眾意願另外,在病人的治療上,目前政府有提供NGS次世代基因檢測包含十九種癌症,最高補助三萬,不過,王鵬惠認為,基因檢測及讓病人有部份負擔的概念都是好意,但以卵巢癌患者須檢驗的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陷為例,患者要自費五至六萬元,加上驗出陽性後,患者如選擇使用PARP抑制劑也需要自費,醫療費用負擔很大,都影響病人檢測的意願。王鵬惠建議,政策應該走在精準醫學的前端,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得到癌症,目前的基因檢測是因為有藥才去檢測,且一生一次,那麼應該讓病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若是早期患者開完刀就有可能痊癒,病患可以選擇不須要檢測,等到罹患重病時再使用,甚至民眾也能在健康時就做全基因篩檢,等到生病時就能進行基因比對找出診治的方法,讓一生一次的基因檢測達到最大效益。至於很多癌症的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有落差,以卵巢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HRD陽性患者一線使用PARP抑制劑,但健保至今未給付,也源自於財務困窘。王鵬惠非常認同,健保署最近終止停保後復保政策,就是回歸公平正義;另外,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也要落實,至於低收入戶的醫療支持,則應回歸弱勢團體福利政策的主責單位內政部,不應全放在衛福部,才能讓醫藥資源合理分配。
-
2024-12-02 癌症.肺癌
「先生抽菸、太太罹肺癌...」!蘇一峰建議一般人何時該做檢查 2類人可免費篩檢
癌症已躍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肺癌(Lung Cancer)已超過肝癌成為癌症死因的第一名,且已蟬聯十年高居死亡率癌症冠軍。每年因肺癌過世的患者將近一萬人,不僅是死亡率最高,還是晚期發現率最高、醫療支出也最高的癌症,成為台灣癌症的三冠王。至於為什麼會罹患肺癌?「遺傳和吸菸」都是重要的危險因子!那為何許多女性沒有抽菸卻罹患肺癌?空氣污染的危害有多嚴重?肺癌要如何及早發現?就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的蘇一峰醫師就來一一替大家解惑。不抽菸為何還會罹患肺癌?為什麼許多女性沒有抽菸(抽菸比例小於5%)卻罹患肺癌?除了家族史,其實「空氣污染(如PM2.5)」也是主要原因。空氣污染還分室內及室外,室內空污包含抽菸、二手菸、煮菜的油煙、裝潢、粉塵、黴菌等,這些都會對呼吸道造成慢性的傷害,久了就恐癌化。過去有研究發現,有煮菜習慣的婦女,罹患肺癌的機會比不煮菜的婦女高1.8、1.9倍。而父母、手足有肺癌,自己罹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3、4倍之高。再來,抽菸就是能不碰就不碰,但先生抽菸、太太罹患肺癌的事件屢見不鮮,國外有研究發現,男女性抽同樣劑量的菸,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比男性高3、4倍。空污的危險性至於空污到底有多危險?我們發現空污造成的死亡,幾乎發生在亞洲和非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每年因空污死亡的約有七八百萬人,台灣則約有兩萬人之多。口罩能抵擋PM2.5嗎?要防空污(PM2.5),戴口罩的確很重要,現也因新冠肺炎的關係,口罩也成為現在人臉必備的要件之一。但其實,我們目前在戴的一般醫療口罩,並無法抵擋PM2.5…以下是各種口罩的防禦能力:●一般醫療口罩:只能抵擋3、4成的PM2.5●紙口罩:幾乎沒有防禦能力●布口罩:僅能抵禦大顆粒(如沙子)●防霾口罩:有9成以上的防護力●N95:有8到9成的防護力肺癌能自我檢測嗎?會有患者詢問,肺癌是否能早期覺察,如杵狀指是不是肺癌的症狀之一?其實肺癌早期不太會有明顯症狀,但也的確許多肺癌患者在早期會出現杵狀指,但這也可能是某種心肺疾病(如心臟病缺氧、常抽菸的人等),並不一定全然是肺癌。若有杵狀指還是建議就醫諮詢。若要檢查出肺癌,最好的篩檢工具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過去我也遇過病人去年照X光沒問題,結果今年一照就發現肺癌末期的案例。這告訴我們X光並沒有辦法早期偵測肺癌,目前最準確的就是低劑量電腦斷層了。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輻射量是電腦斷層的十分之一,準確度也可以發現0.2cm以下的肺結節。兩類人可做免費肺癌篩檢而目前政府的「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免費提供50~74歲男性、45~74歲女性有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1次胸部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但若無補助者,則建議有肺癌家族史、本身有罹患過癌症或是有空氣污染暴露史者(常吸廢氣、吸二手煙等),在40歲~50歲左右就可接受第一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檢查結果正常,接下來每隔三、五年再做第二次即可。檢測到「肺結節」怎麼辦?「肺結節」如何辨別?至於檢查到肺結節怎麼辦?其實50歲做電腦斷層,可能發現10個人有9個人有肺結節,但不是每個結節都是癌症。過去就像陳佩琪、陳文茜也都有講過,他們做出來有好多滿天星的結節,那這種結節如果有毛玻璃變化,且一般來說越大就越危險。而結節的判定標準為:第一、看大小:0.6公分以下安全,0.6~0.8公分開始有點危險,0.8~1.0公分更危險,1.0公分以上拉警報,需要馬上處理(切片或開刀)。第二、形狀:形狀越圓、邊緣越乾淨的就越安全,若呈現毛玻璃(霧霧的)、邊緣邊際不清楚,或者甚至長得刺刺的,這個就是癌症的表現。第三、生長速度:長得非常慢、長得非常快,都是比較安全的(曾有患者一開始是0.1公分,半年後長到0.8公分,就怕是否罹肺癌,但其實這不需太擔心,因癌症不會長得如此快速)。不能抽菸 那能抽電子菸嗎?如同上所述,抽菸不好,那抽電子菸總行了吧?其實電子菸並沒有紙菸健康,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電子菸引發的問題不亞於傳統紙菸。傳統紙菸會吸入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且因燃燒也會出現PM2.5或焦油;電子菸則是將化學成品(植物甘油、丙二醇,再加入一些香料及尼古丁)加熱,也因為化學物質複雜,就容易引發肺部的過敏免疫反應。曾有美國青少年吸電子菸得肺炎,甚至插管、死亡的案例。延伸閱讀: 降血脂飲食怎麼吃?有哪些禁忌?一文整理9種降血脂食物、快速降血脂方法
-
2024-11-27 醫療.呼吸胸腔
咳嗽原因百百種,最怕肺有事!肺部保養避這些環境汙染暴露
俗諺說「醫師驚治嗽!」咳嗽原因百百種,醫師提醒,別以為「咳嗽」就是感冒而輕忽,心臟衰竭引起的肺水腫也會讓人久咳不止,若是咳嗽超過三周,應進一步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心臟、腸胃道差 也會咳嗽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王金洲表示,咳嗽的成因多,最常見感冒出現咳嗽症狀,任何肺部、胸腔器官變化也可能引起,如肺炎、結核病、氣喘、慢性肺阻塞、肺癌等。咳嗽常被認為是肺部出了狀況,事實上,心臟、腸胃道不好也會發生咳嗽,例如心臟積水、胃酸逆流,甚至骨頭、魚刺卡到等狀況也會咳嗽。咳嗽按照症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跟慢性,急性如感冒、肺炎等;慢性則有結核病、肺水腫、肺癌等。王金洲指出,咳嗽僅是症狀表現,雖然可用藥緩解症狀,但根本治療仍須回歸疾病的成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氣喘等慢性病治療。若咳嗽超過三周、久咳未癒,應就醫檢查診斷,避免肺癌、氣喘、黴漿菌感染等,以利及早發現治療。為釐清疾病成因,常會進行X光、抽血等檢查,甚至電腦斷層檢查。王金洲說,一般狀況七、八成患者接受抽血、X光檢查,就可以判斷病因;懷疑有肺癌、心衰竭等問題時,必須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熱咳多風寒 寒咳多虛寒中醫觀點,咳嗽分成「熱咳」與「寒咳」。馬偕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表示,熱咳為一般風寒感冒,因病毒、細菌侵入導致身體發炎,出現喉嚨痛、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寒咳則是身體虛寒的感冒,包含感冒一直沒有痊癒、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老人久咳等症狀。中醫寒熱辨症,以咽喉有無發炎、痰的顏色、性質等來區別,寒咳痰呈現清白色、泡沫狀。熱咳與寒咳的食補治療方式不同,陳光偉說,熱咳是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應避免吃熱性食物,例如麻油、薑、辣椒、燒烤食物、花生等堅果、酒等,建議可以食用涼性食物,例如西瓜、水梨、柑橘、楊桃等,中藥常以麻杏甘石湯類為主;寒咳則可食用溫性食物,例如當歸羊肉湯、油薑烘蛋、人參雞湯等,中藥多以小青龍湯類為主。病期忌辣、甜、炸物 肺部保養避環境汙染暴露陳光偉提醒,咳嗽期間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寒涼食物及甜食,例如烤物、炸物、薑辣食物,以避免刺激呼吸道產生痰。肺部保養以「宣肺固氣」為主,可以吃西洋參、貝母、麥門冬、桔梗、杏仁、梨膏等潤肺護肺,也可以多吃梨子、楊桃、燕窩等潤肺益氣。肺部保養與環境汙染暴露關聯大,王金洲指出,空氣汙染是危害肺部健康凶手,要照顧肺部健康,除了不抽菸、拒吸二手菸、三手菸外,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或是佩戴口罩來避免環境暴露。
-
2024-11-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變成病人後的醫師
編者按:「醫病平台」休息了一段時間,終於又開始了。本週的兩篇文章都是出自七老八十的資深醫師,一篇是行醫多年的醫師在本身生過大病之後的「頓悟」,分享如何跨過醫病鴻溝,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心得。一篇是退休後的醫師,由多年勤於閱讀筆耕之後,由醫學史的觀點,提出醫學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並重、結合,應是我們目前面對的最迫切的課題。三十幾年前我還在美國大學醫院當神經科教授時,有一次因為心律不整感到不適,在家醫科同事的堅持下,我住進了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透過許多「第一次」的體驗,深深感受到當醫師變為病人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病人與家屬的感受。在出院後,我以一篇以「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更會照顧病人」為題的文章,在美國台灣人中文報紙「太平洋時報」刊出。在那文章裡我提到了過去自己的就醫經驗,包括首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才有機會真正體會到病人置身於閉塞空間以及噪音刺激的恐懼與難受,而引起不少迴響。記得還在美國定居時,我因為健康保險的體檢,在毫無症狀的情形之下,血液生化檢查發現肝指數有些不正常,而回國探親時,曾經請教一位我非常佩服的慢我幾屆的台大醫院肝病專家,當時因為還沒有有效的對抗肝炎病毒的藥,而當時唯有的Interferon(干擾素)又有許多副作用,可能對我的忙碌工作會有影響,而我又沒有任何肝炎的症狀,所以也決定先不要治療。後來回台定居幾年以後,才確定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開始在肝炎專家的學長指導下接受抗病毒治療一段時間,而肝功能得以恢復正常。後來在專家指導下,成功地停用長期抗病毒治療,而得以繼續維持肝功能正常,並且抗原轉為陰性多年。但在這位肝炎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幾年來每六個月都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以防B肝病人日後發現肝腫瘤的可能。想不到今年八月底,腹部超音波檢赫然發現肝臟有異常,接著馬上做了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證明了肝右葉長了一個腫瘤。我與也有醫師背景的內人一起聆聽肝腫瘤外科同事,說明他對所有檢查結果的看法以及對治療的建議。他以電腦程式綜合這些影像所描繪出來的彩色立體圖像,對這顆座落於肝臟右葉深處2.1 公分小腫瘤做了非常詳盡的說明。他說,要完全切除這深藏的腫瘤,可能需要犧牲不少正常的肝臟,而我的肝功能種種數據顯示我可以承受「甚至整個右葉都拿掉」的大開刀。好處是我們可以從切除的組織在顯微鏡下確定病理診斷,但我可能需要住院至少一星期,之後還需在家靜養兩星期。另外,他也提出可以考慮非開刀治療,由放射科血管專家醫師,執行「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將水溶性抗癌化療藥物與油性物質(Lipiodol)混合,加上「微粒球」注射到主要提供腫瘤養分的肝動脈分支,以阻斷腫瘤的生機。這種治療對對身體的傷害遠比開刀小,做完以後如果沒有意外,隔天就可以出院。但問題是這樣做,我們就無法像開刀取出腫瘤一樣,做出確切的病理診斷。回家後,我與內人平心靜氣地再三討論。家母在診斷B 型肝炎多年後,1983發現肝癌,當時台大醫院一位放射科年輕主治醫師赴日本學習這種栓塞治療法剛學成歸國,記得家母是台灣早期接受這種治療的幸運者之一,她前後在台大醫院經過幾次栓塞,而享有非常理想的生活品質,最後到1992肝癌復發,發生多處轉移而過世。許多從來沒有想過的往事在這幾天陸續浮上心頭。猛然想起1997年當我還在美國大學醫院服務時,因為體重銳減,而做了全身健康檢查,意外地發現兩側聲帶有明顯的運動障礙,經過耳鼻喉科教授仔細檢查才發現這是「先天性聲帶麻痺」,這也解釋了我從小呼吸聲音比較明顯,常被問及是否有氣喘,而且從小就無法參加劇烈運動。我非常感謝這位耳鼻喉科同事發現了我五十幾年「宿疾」的原因。他很親切地告訴我,我的身體已經老早就習慣於這與生俱來的毛病,說話與一般運動也都沒有問題。但他一再叮嚀,將來如果我需要做全身麻醉的檢查或開刀時,一定要記得向麻醉科、外科醫師告知自己的先天性聲帶異常,因為像我這種病人在術後拔管時,有時會有氣道不暢而發生缺氧的嚴重後果。這再三叮嚀的「忠言」促使我馬上與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同事進一步請教。種種因素更使我傾向不考慮開刀的治療。我在星期日中午住院,接待的同事親切地解釋了住院病人須知,並告訴我不久將會接到「重大傷病卡」,可以幫忙減少醫療負擔。他大概看到我面色凝重,趕忙解釋健保的政策下,癌症是屬於「重大傷病」。孰不知我之所以如此「過度反應」,是因為我一時無法接受自己在癌症醫院任職多年,今天竟會對「癌症」的診斷有這種不應該有的反應。住進病房以後,我回到「教研大樓」的辦公室,拿自己慣用的漱口杯及一些文具。當我走回醫院病房的通道時,突然有種說不出的孤寂淒涼之感。這條常走的路,今天只是因為走進醫院時,不再是「醫師」,而是「病人」的身份,竟然會有天淵之別的感受。不覺想起過去帶著醫學生做床邊教學,碰到無法接受自己有「癌症」的病人時,我常會與病人及學生分享一篇很好的文章,「感謝上帝,我得了癌症」。這是一位醫師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A Piece of My Mind專欄的好文章,台灣也有很好的中文翻譯。還記得一位女病人在看了這篇文章後,要求我給他英文的原文。原來她本身是高中英文老師,她深受這篇文章所感動,而希望能與學生分享這「課外讀物」,讓學生體會多學外文,才能品嚐好文章的原汁原味。此時重讀這文章更能領會其中的深奧。 我住院隔天就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入導管成功到達腫瘤部位的動脈,做了應該做的治療。我是在意識完全清醒下經歷十分順利的療程,但坦白說,我當時並不擔心自己,只是惦念內人因為前晚在病房陪我而沒睡好,在我進去接受療程之前,她被帶到急診應變中心發現血壓升高並有微燒……回到病房以後,見到了內人,看她沒事,我也安下了心。當晚唯一的不方便是因為股動脈穿刺的關係,有段時間右腿不敢動而稍感不適,但比起全身麻醉、剖腹摘瘤的驚心動魄,我真的躲過了一劫。隔天我就出院了。百感交集,我決定把箇中感受以「由癌症醫院『醫師』轉為『病人』」為題,寫出心中的諸多雜感,發表於我已經寫了二十幾年的經典雜誌的「杏林筆記」專欄。同時,我也才想起來,最近因為身體出了些狀況而停了一段時間的「醫病平台」。這是我們幾年前與一群關心台灣醫病關係的文藝醫界人士共同發起的電子報,希望能使「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有個平起平坐的園地,共享醫界、病人、家屬在治病、生病的親身體驗,希望透過醫病彼此的了解,可以改善台灣社會的醫病關係。坦白說,透過這次個人所經歷的親身體驗,才發現醫師本身生病後,更能了解跨越醫病鴻溝的困難。更重要的是,癌症比起其他疾病有更多的未知數,而這句我們醫師常掛在口邊勸告病人「要定期追蹤」的出自好意的叮嚀,更使「醫病籓籬」另一邊的癌症病人,加深他們的隱憂。這次的親身體驗,使我深感這種罹癌病人與家屬應該得到更多的支持。這幾個月來「醫病平台」之所以暫時停刊與我個人的健康有關,也因此決定改寫了個人已發表的「由癌症醫院的『醫師』轉為『病人』」,來做「復刊」的首篇文章,也希望我們能夠繼續在「醫病平台」追求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分享彼此的經驗心得。同時這幾年來,關心醫學教育的有心人也發覺在這專欄過去所發表的醫學生分享他們習醫的赤子之心,以及醫學院老師在培育良醫的用心良苦,感動了不少社會大眾、病人、家屬。這是我們當初所未曾預料到的。我衷心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我們的醫療環境更勝一層樓。
-
2024-11-12 癌症.肺癌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為什麼是我?」42歲的小寧與丈夫是頂客族,婚後幾乎不下廚,也不抽菸,沒有喝酒或熬夜的習慣,一次嘴角莫名抽搐、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就醫檢查竟發現第四期肺癌合併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幾周後腫瘤縮小,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今年10月1日起,健保給付擴大到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涵蓋第3B、3C及第4期肺腺癌患者,並不限腦轉移病患。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擴大給付政策,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惠,預計每年約4000名新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石崇良說,過去只有一成患者可獲得給付,此次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的政策改革,被視為台灣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期望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將新藥或新科技納入給付,明年已編列公務預算50億元,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石崇良強調,每年約18000人新診斷肺癌,但有超過五成患者已是第三、四期。肺癌晚期藥物給付的費用不便宜,但是適用的病人數多,擴大健保給付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超過90億元,是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的藥品。但是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台灣一定要跟上國際腳步。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能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有效預防腦轉移、延長存活期,包括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一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有望提升晚期病人的存活率至二成以上,並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 115萬元藥費。另外,肺癌標靶藥物比起傳統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小,病人接受度較高,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的高齡族群,可經由標靶藥得到更多的治療效益。肺癌防治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用藥」,更要從篩檢做起,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明年公費篩檢再放寬,下修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吸菸史下修為20包/年以上,若預算核定順利,最快明年元旦上路。預計受惠人數將從現行每年60萬人提高至100萬人。
-
2024-11-08 焦點.杏林.診間
如何告訴家屬,6歲孩可能一輩子臥床?病情告知先考量2件事
6歲的小莉,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和氣管狹窄來我們醫院進行氣管手術,處理氣管問題後,卻意外發生了急性肺高壓和心臟衰竭,我趕緊推著超音波儀器來到病床旁,看見小莉的心臟因急性肺高壓極度脹大。不久後她的心跳停止了,團隊立刻進行胸部按壓並放置葉克膜。這是我和小莉的第一次相遇。6歲小莉放葉克膜後腦中風 可能一輩子臥床葉克膜置放後,小莉被轉送到心血管外科加護病房繼續照護。團隊為小莉進行開心手術,幸運的是手術結束後她可以直接脫離葉克膜,然而當我們逐步減少鎮靜劑劑量,卻發現她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非常微弱,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我們確診她發生了大面積腦中風,立即會診神經科醫師。神經科醫師檢查後,對我說:「根據我的經驗,她可能一輩子臥床,生活無法自理。」他搖搖頭並嘆了口氣:「要我幫你們跟家屬解釋嗎?」我婉拒了他的好意,我想還是由我來向家屬統一解釋。這週來小莉的媽媽每天都準時來看她,握著她的手,唱歌給她聽:「妳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煩惱、所有憂愁通通都吹散。」我們知道小莉的情況不佳,因此常讓媽媽多留一會兒。午飯過後,媽媽依然守在旁邊,並且手上多了數張拭淚的衛生紙。當我們奮力地從死亡深淵中爬起並抓住懸崖邊緣。此時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陽光呢?還是一道暴雷又將我們擊落?我想著腦海中的這畫面,對媽媽說:「雖然孩子的大腦右半部因急救而損傷,但孩子還年輕,成長和可塑性都很大,我們仍然有希望。」媽媽流著淚,但擦乾眼淚後她依然堅強地和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小莉找到她的陽光:小莉在加護病房住了半年,我們見證了她清醒後的大哭、她第一次自己拿湯匙吃飯,甚至重新站立和走路的過程。多年過去了,媽媽還是時常發來小莉的照片和影片,甚至在我生日當天送上第一個生日祝福:小莉唱的生日快樂歌!每次看到孩子的笑容,我總會想起那首歌:「妳笑起來真好看」。這段經歷讓我反思,醫護不是全知全能,即便拚盡全力也無法保證所有的疾病都是完美結局。告知病情的藝術在此時更加重要,是維持醫病關係和讓醫病一同攜手努力的關鍵。然而到底如何告知病情才是好方式呢?告知病情優先考量病人及家屬感受依照《病人自主權利法》,醫師應在適當時機及方式下告知病人病情,但並未具體規範何為「適當」。《生物醫學倫理原則》提到,醫護人員有責任妥善「管理資訊」(manage information responsibly),有時需要分階段地告知。在這種情況下,美德可能比單純依循責任或權利更為合適(virtues may guide professional conduct better than obligations or rights)。因此,我建議在告知壞消息時,應先考量病人及家屬的背景、知識、情緒負荷以及韌性。並且醫護人員也可以通過深入的自我省察(Self-reflexiveness)反思自己在乎什麼?有無懼怕?同理心的剩餘狀態。再決定採取全盤、分段或限制性的告知方式,這樣才能讓醫病關係更加彈性並充滿溫度。
-
2024-11-0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不停、呼吸不順…甲狀腺良性結節阻塞呼吸道,該不該動刀?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九:甲狀腺結節【建議就診科別】新陳代謝科、一般外科(甲狀腺專門)60歲左右的林太太,這二十幾年來常為乾咳和頸部壓迫感所苦,林太太的症狀還包括異物感和吞嚥困難,更困擾的是,只要躺平睡覺就很快被一陣連續乾咳和呼吸困難的窒息感弄醒,因此只能側睡。這麼困擾的問題,怎麼會持續二十幾年都沒有解決呢?咳不停、呼吸不順…甲狀腺問題導致原來,林太太三十幾歲時時曾經有甲狀腺亢進和頸部腫大的病史,這次來新陳代謝門診是來詢問第二意見。林太太早年的甲狀腺亢進,服藥治療痊癒後,便由醫師指示停藥。停藥後追蹤一陣子後沒有異狀,林太太想說好了,就沒有規律追蹤。然而,十年過去後,頸部腫大的感覺又開始慢慢出現,更伴隨著乾咳與頸部壓迫感呼吸不順的症狀。林太太再回新陳代謝科門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發現兩側甲狀腺和中間的峽部都有數顆大小不等的結節。這二十幾年來林太太也接受過好幾次細針抽吸,結果都是良性。也因此,一直沒有決定去做手術切除。然而,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睡眠和生活,因此,林太太來到莊醫師門診,尋求建議。莊醫師詢問完病史後,仔細用超音波評估患者的結節。原來林太太數顆甲狀腺結節中,有一顆乒乓球大小的結節,剛好「騎」在患者的氣管軟骨上,造成她乾咳與呼吸敏感不順的症狀。莊醫師執行了甲狀腺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結果也是良性。「醫師,有沒有不用開刀的辦法?」林太太對於一樣的良性結果,還是無法決定去手術,擔心切除甲狀腺會有永久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可能的低血鈣風險,想了解有沒有不用開刀的治療。臨床上,胸腔科醫師有時候也會遇到咳個不停加上嚴重呼吸困難,一眼就可以看到脖子很大的病人,這些患者有可能是甲狀腺異常增生、甲狀腺良性結節、甚是是甲狀腺癌。因為甲狀腺的解剖位置,剛好包覆著我們的氣管,倘若異常增生或長出腫瘤,常常會刺激呼吸道造成咳嗽,甚至呼吸道壓扁導致呼吸困難。有些癌症患者,嚴重時甚至要做氣切才能維持呼吸。因此,要處理這群患者的咳嗽和呼吸困難的症狀,原則上是需要處理根本的甲狀腺問題。甲狀腺良性結節需不需要動刀?首要考量呼吸道阻塞情況相較於惡性腫瘤,甲狀腺良性結節治療方式的考量需要評估是否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所謂呼吸道阻塞的症狀包含呼吸困難、吞嚥困難以及咳嗽。案例中的林太太,已經具備了三種症狀。除了症狀以外,氣道阻塞的徵象可以藉由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鋇劑食道攝影來協助診斷。因阻塞可能會因為結節生長日益嚴重,而呼吸道的通暢於否是攸關生命危險的重要的考量,因此,無論是有阻塞的症狀或是徵象,都要和患者討論手術的可能性。替代療法興起 甲狀腺問題不一定要手術倘若患者願意接受手術,常規的流程是安排手術。然而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手術的替代療法發展也越來越被重視。如果患者的結節是功能性結節,會攝取碘製造甲狀腺素,可考慮放射碘的療法,因為具有功能性的結節攝取放射碘後,可以被破壞,達到治療的效果。而對於在鎖骨以上的甲狀腺良性結節,另外一個微創的治療方式是超音波導引的甲狀腺射頻消融術(Thyroi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也是近期越來越熱門的門診治療方式。射頻消融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其原理是在超音波導引下將電極針放置在結節內,利用交流電誘導電極針週邊組織分子互相摩擦產生熱量,造成局部組織凝固性壞死使甲狀腺結節縮小。目前根據韓國2017年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指引建議: 射頻消融術可以應用在以下狀況: (1)良性甲狀腺結節,並且造成患者有吞嚥困難、壓迫感、或是影響到外表美觀 (2)毒性甲狀腺腺瘤(或做自主高功能性甲狀腺腺瘤)(3)復發甲狀腺癌或者是轉移淋巴結,且患者不願意或是不適合開刀。至於確切大小來說,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多以2~3公分為主,2公分以下或3公分以上則要根據患者需求和醫師的臨床判斷來決定。RFA跟傳統手術有什麼不同?目前射頻消融手術在台灣是自費的手術,若患者有不能開刀或是不想開刀的考量,又擔心術後要長期補充甲狀腺素。射頻消融手術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替代選擇。為解決林太太的長期咳嗽和呼吸不順與頸部壓迫感,林太太同意進行甲狀腺消融術,術後一個月,結節縮小了三成,回診表示終於可以躺平睡覺了。半年後她又回診,結節縮到一半以下(減少六成),並表示已經不再咳嗽,生活品質也比以前好很多。【參考資料】1.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benign goiter, UpTodate, https://sjr.uptodate.com/contents/overview-of-the-management-of-benign-goiter2.2017 Thyroi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Guideline: Korean Society of Thyroid Radiology, Korean J Radiol 2018;19(4):632-655, https://doi.org/10.3348/kjr.2018.19.4.632(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響應癌症登月計畫 專家提4建言
根據衛福部一一二年統計,台灣共有五萬三一二六人因癌症死亡,其中肺癌、乳癌與消化道癌症占了七成,賴清德總統期許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為此,立法院日前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布政策建言書,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訂定癌篩成效指標、補足治療缺口、治癌指引接軌國際及落實肺癌防治指標等四大方向,目標是在廿五年內讓主要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著重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立法院厚生會「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由立法委員林俊憲擔任召集人,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吳明和擔任榮譽主委、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多位國內治療癌症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建言書主要呼應二○二三年台灣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所啟動的「癌症登月計畫二.○」,並以國內死亡率較高的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為重點,合作建立癌症精準診斷、治療方針大數據分析及臨床轉譯等,期待在未來廿五年內將主要癌症死亡率降低五成。主動追陽 盼逐步增至九成早期篩檢政策一直是施政重點,明年還會擴大篩檢。出席會議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一一二年癌症篩檢高達近五百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點二萬人、一萬名的早期病人,未來希望癌前病變人數達八萬、早期病人達兩萬人,目前的主動追陽模式,期待將追陽率逐步提升至九成。不過,林俊憲以衛福部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為例指出,目前已超過十一萬人受檢,發現一千多人有早期病變,翻轉一千多個家庭命運,即使如此,癌症還是連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而光靠早期篩檢並不足夠,若要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政府需提供更多臨床治療選項,幫助癌症病患延長存活期。吳明和則建議,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也可同時檢查其他部位,建議制定標準化流程,醫療端可有效追蹤、評估。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根據統計,我國整體癌症存活率低於鄰近日、韓等國,這代表我國的癌症防治政策還有進步的空間。早篩有效 晚期治療也重要「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楊志新強調,目前晚期肺癌仍占六成以上,但現今免疫、標靶等多種治療策略已讓肺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兩成,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工作,且有機會延長生命,「難道要輕言放棄?」與會專家也建議,癌症治療須接軌國際,是未來減少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方針,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肺癌、乳癌治療指引的落差,健保署都已入案並持續開放,目前部分藥物也同步採用生物相似藥滿足需求,未來會更積極思考,並優先接軌NCCN國際治療指引category1及preferred treatment的建議藥物,以確保病患獲得所需治療。林俊憲強調,癌症對國人有嚴重威脅,除訂定癌症篩檢率成效指標,應優先補強治療缺口,且治療指引須接軌國際,針對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設肺癌工作小組,才能逐步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標。
-
2024-11-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怎麼看一眼就知道我有青光眼?
真實故事。眼科門診。病人求診一位名醫,醫師只看了一眼,「你這是青光眼!」病人很不相信,心想,「怎麼什麼檢查也不做就判定我青光眼?未免太草率了!」病人不服,去別的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結果證明還是青光眼。這時,病人才心服口服:「薑還是老的辣!」古人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不管中西醫,看病的要領中「望聞問切」,望是第一步,有不少病,一眼觀之,就可得知大概診斷,例如病人消瘦,皮膚黃、肚子大、一看就知道是肝硬化合併肝癌。又如以前100元台幣上,國父遺像那張臉也是典型肝病末期的病人,在那張鈔票上,但見國父兩眉緊縮,下巴微翹,面無笑容,就是典型肝病末期的面容。反之1000元上的蔣中正肖像眉開眼笑,精神煥發,看起來就是一副很健康的樣子。如果是臨床經驗較少的醫師,因為腦袋資料庫缺乏這些資料,可能要做一大堆檢查才能判斷你是否有了肝病或青光眼。但經驗老到者就好像ChatGPT一樣,資料庫裡有這些資料,一比對,診斷就出來了。話說回來,在疾病的早期,例如肝癌的早期1公分大,肺癌的早期0.8公分大,或大腸癌的早期2公分大,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不僅外表看不出來,人沒有任何感覺,只能由抽血查看腫瘤指數有沒升高,再加上用超音波、電腦斷層、內視鏡等影像檢查,才能正確診斷是不是得了早期癌症。也因為如此,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像車子出廠了一段期間就要做定期保養檢查一樣,車子才能開得久,人也才能活得久過著彩色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1-01 癌症.肝癌
狂打嗝持續1周!60歲男就醫驚見「20公分肝腫瘤」 醫列肝癌2症狀
身體出現嚴重疾病,往往早有徵兆,其中頻繁打嗝都是身體在警示。台灣1名醫生近日分享個案,指1名60多歲男病人持續1周不斷打嗝,只有睡覺時才能停止,別無他法只能求醫。醫生用手摸其腹部,已經發現有硬塊,隨後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證實肝臟有1個20公分大的腫瘤,相信腫瘤壓迫胃部,繼而刺激橫膈膜導致打嗝。醫生提醒「大部份(打嗝)都無事」,但如果身體出現異常,例如無法停止打嗝,請盡早求醫。醫生又指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2種症狀,其一是腫瘤過大破裂,就會產生急性腹痛,另一症狀就是持續打嗝。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節目《下班經濟學》分享病例,今次是1名60多歲男子,每日早上起床飲水,之後就會開始打嗝,完全無法停止,只有在睡覺時才可以停止打嗝,情況持續1周,他唯有就醫。錢醫生當時用手摸其上腹,已經發現有硬塊,大約有1個手掌大小,但病人沒有想過自己有病,所以沒有察覺,錢醫生安排病人接受電腦斷層掃描,證實其肝臟有1個20公分的巨大腫瘤,由於腫瘤壓迫胃部,刺激到橫膈膜,所以導致打嗝。錢醫生解釋,肝臟缺乏神經,因此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到明顯疼痛,加上8成肝癌患者早期沒有症狀,難以發現自己罹癌,但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2種症狀,其一是腫瘤過大破裂,就會產生急性腹痛,另一症狀就是持續打嗝。但他提醒其實「大部份(打嗝)都無事,大家不要太害怕」,但若身體狀況有異,就要及早就醫。延伸閱讀:長期酗酒當心患胰臟炎及胰管結石!飯後腹脹、消化不良屬常見症狀女子不煙不酒卻患胰臟癌晚期 醫生揭常吃2食物出事 6症狀即求醫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4-10-2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喉癌常見致癌3因素 聲音異常持續2週以上要警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七:喉癌【建議就診科別】耳鼻喉科五十歲的陳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病,上班常需要喝酒應酬,平常也有吸菸的習慣,最近因為喉嚨不太舒服,常常覺得有異物感,需要清喉嚨,同時聲音沙啞和咳嗽,症狀已經超過兩個禮拜。一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感冒,可能是工作太累,每天要講很多話造成,加上抽菸的人不免有些咳嗽,覺得應該休息一陣子就好了,所以並沒有就醫。然而,休息一陣子後,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陳先生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藥物,也沒什效果,因此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尹醫師詢問病史後,理學檢查看鼻腔口腔沒有異樣,頸部也沒有摸到腫塊。但陳先生聲音沙啞已超過兩個禮拜,因此進行了鼻咽喉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內視鏡發現兩側聲帶紅腫及邊緣不規則,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陳先生在醫師建議下,全身麻醉進行喉直達鏡檢查及切片手術,切片結果是喉部鱗狀上皮癌。喉癌男女發病比例約17:1 常見致癌3因素喉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公開資料,民國110年,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65%,男女發病比例約17:1。九成以上的喉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喉癌常見的致癌因素有三個,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抽菸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因子。香菸本身的刺激以及其所含的焦油與致癌物質,都會引起喉部細胞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癌症,尤其鱗狀上皮細胞癌跟香菸更是相關,不只可能發生在喉癌,其他諸如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等等,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飲酒也會增加喉癌風險,但傷害不如抽菸那麼大。然而,同時飲酒和抽菸的個案,會加重對喉部的影響,因此菸酒成癮過量的人,喉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在慢性刺激方面,諸如會刺激咽喉的事件,如都市空氣污染,長期需要講大聲講話造成聲帶過度使用,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其他增加喉癌的風險因素包含:暴露於化學物質:如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紡織及皮革纖維、鎳、鉻、石綿;疱疹病毒感染;乳突病毒感染;放射線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等。諸如此類可能會刺激喉部的因子,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喉癌好發在中高齡男性,在小孩或青少年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於小孩或青少年,則需另外考慮遺傳因素。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要警惕聲音沙啞是喉癌最常見的症狀。沙啞在個案還在疾病初期,黏膜化生,還沒進展成癌症前可能就存在。病人亦可能同時具有喉異物感、咳嗽、痰帶血絲、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咽喉疼痛和耳朵疼痛等症狀。臨床上,許多良性疾病也會有聲音沙啞的症狀,使得大家容易忽略聲音沙啞的危險性。對於持續兩週以上的聲音異常,就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尤其是年齡介於50至70歲,合併抽菸喝酒的男性,更不可輕忽喉癌的危險性,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喉癌檢查除原發部位 鄰近呼吸道和食道也要注意耳鼻喉科醫師可利用喉反射鏡檢查喉部及下咽部,若需要進一步檢查,會使用內視鏡協助。內視鏡若於喉部發現有懷疑病變之時,則可安排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在直接喉頭內視鏡下配合手術可進行病變處切片檢查以確立診斷。此外,除檢查喉癌的原發部位、大小以及周圍組織侵犯的範圍外,耳鼻喉科在評估喉癌個案時,會考慮有無鄰近的呼吸道和食道侵犯,因此會同時建議支氣管鏡、硬式食道鏡評估有無腫瘤侵犯。搭配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幫助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可能、其侵犯範圍的判讀。喉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為主流。早期喉癌的個案,放射線治療也會有不錯的療效。相較於手術治療需要大範圍的切除,放射線治療有時候可以給個案保留吞嚥等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需要大範圍切除的個案,手術也有使用其他部位皮瓣進行重建咽喉的可能,此部分就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化學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通常都會搭配手術或放射治療一起執行,或是使用在無法手術的個案。另外,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免疫治療,在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的個案,也有一定的角色,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參考文獻:1.中華民國 110 年 癌症登記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2.喉癌,張燕良主任、陳明勗醫師、劉致顯醫師、劉致和主任,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28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4.2024 — May 1, 2024(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1 癌症.其他癌症
「草蜢」蔡一傑患腦部動刀露超長疤痕 醫曝腦瘤患者多是無意間發現
香港男子跳舞及歌唱團體草蜢上個月在美國舉辦「RE:GRASSHOPPER」巡演,團員蔡一傑因病缺席,驚傳免疫系統出問題,20日他透過社群宣布原因是罹患腦瘤,向歌迷報平安:「剛剛做完一個切除腦部腫瘤手術,手術非常順利。」57歲的蔡一傑Po出剃光頭傷疤照,可見從左後腦下方往上到腦中間再到右後腦下方,傷口怵目驚心令人不捨。據了解他已出院返家休息,目前一切安好,歌迷紛紛留言鼓勵,希望他早日康復。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腦瘤即腦部之腫瘤,可分為良性以及惡性。良性腦瘤不含癌細胞,有清楚的界線,不會侵犯鄰近組織,但可能壓迫到腦部敏感區域並造成症狀,因此即便是良性也應及時處理,腫瘤移除後不易復發。惡性腦瘤則可能包含癌細胞,生長快速,常侵犯周圍組織,致命性高。腦瘤患者大多是無意發現,因頭痛、肢體無力、視力模糊就醫,經腦部影像學檢查看出端倪。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曾受訪指出,惡性腦瘤因不正常細胞生長較快,當長到一定程度,會出現神經出血症狀、腦壓升高,腫瘤最大約可長至5、6公分;良性腦瘤若無出現症狀,初期可3個月至半年追蹤一次,後續1到2年追蹤,成長速度較慢,卻在大到某種程度後有致命風險。林口長庚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鵬偉曾受訪表示,良性腦瘤有可能半途變為惡性,良性腦瘤若長在敏感區,近腦幹、顱底位置等,即使小於3公分也可能出現如同惡性腦瘤的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與腫瘤良、惡性無關。鐘子超表示,腦瘤雖屬癌症,多數病患是因外傷、車禍或頭痛就醫,經電腦斷層、切片檢查確診,因腦部腫瘤不同其他癌症有特別的腫瘤指數,無法進行篩檢,若有突發性頭痛、頭暈難緩解,長達一個月,建議就醫治療。【資料來源】.疾病百科:腦瘤.李敖良性腦瘤為何只剩3年命? 腦瘤良性、惡性比一比
-
2024-10-1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異物嗆食可大可小,若跑進「這裡」最麻煩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五:異物嗆食【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六十幾歲的周大哥,為人開朗健談,最喜歡跟朋友一起吃飯聊天。這半年來不知道為什麼咳嗽不止,時常還會咳出黃綠色的膿痰。去診所看一看,吃幾天抗生素會好些,但過一陣子又故態復萌。診所醫師覺得奇怪,便把周大哥轉診到醫院來進一步檢查。周大哥人看起來很健康,沒什麼異狀,聽診呼吸音右下肺有濕囉音,胸部X光看到右下肺野有部分塌陷,抽血卻又沒有看到明顯感染證據。因為胸部X光異常進一步安排了電腦斷層,電腦斷層發現右中葉局部塌陷的中心,有高亮度影像,疑似有異物梗塞在支氣管間,造成肺葉的塌陷。雞骨碎卡跑進肺 造成反覆咳嗽當下安排支氣管鏡進一步檢查,支氣管鏡看到右中葉黏膜浮腫,清除了痰液後,一包肉芽般的東西擋住出入口,撥開發炎的肉芽,赫然發現一小塊灰白色的硬物嵌在支氣管的肉內,費了好一番力氣,才將灰白色硬物取出,打開燈光細看,原來是一塊雞骨碎片。麻醉藥退了後,仔細詢問周大哥,依稀記得半年前吃飯確實曾經不小心吞到雞骨頭,當時咳很大力,後來就沒事了,想說骨頭那麼小片,應該吞下去應該會跟著大便出來,沒想到竟然嗆到肺去了,還形成慢性發炎造成反覆咳嗽。雞骨頭取出後,周大哥的肺部X光塌陷便打開了,咳嗽和濃痰的症狀也隨之改善,現在他吃東西,會更留意不要一邊講話,避免嗆到了。異物嗆食,也是咳嗽常見的原因。咳嗽其實是身體保護的機制,希望將誤入肺部的異物咳出,避免阻塞呼吸道的危險。大型異物進入時,馬上就會有窒息生命危險;而小型異物嗆入,有時候可以依靠咳嗽保護機制咳出,有時候掉入氣管深處,就容易造成支氣管出入口被塞住,肺部局部塌陷,濃痰發炎的現象。嗆食若進入支氣管 支氣管鏡檢查比胃鏡難過異物嗆到不受限於食物,牙齒也是不少見的異物嗆食的物品,尤其是臥床老人家牙齒狀況不好,容易鬆脫時。若不小心掉入氣管,也會有類似的狀況發生,但大部分都是掉入食道,若是在食道,可以靠胃鏡取出,若是在支氣管,就一樣要依靠支氣管鏡了。支氣管鏡檢查與胃鏡類似,只是支氣管是伸到肺部支氣管,胃鏡是伸到胃食道。胃食道只有一條路進出,支氣管有像森林一樣有很多分支。因此,接受檢查的病患分享,是覺得支氣管鏡比胃鏡不舒服,感覺很像一直溺水一樣無法呼吸,會一直很想咳嗽把它咳出來。所幸,現在很多醫療院所都有無痛支氣管鏡,搭配麻醉執行支氣管鏡,減少檢查的不適感,尤其像異物嗆食這樣需要花時間將異物取出的術式,時間較長,如果沒有麻醉,個案通常難以忍受。唯在執行無痛麻醉支氣管鏡前,須審慎評估個案心血管呼吸功能其麻醉風險。(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56歲病逝 胸腔醫:以為是感冒咳嗽 當心已為肺癌早期症狀
藝人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昨晚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發文昭告親友。肺腺癌成為台灣新癌王依據國健署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十五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二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位居第二名,且死亡人數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直到2022才開始推動篩檢,相信下一年度的肺癌發生人數會更多。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者應留意空污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受訪談汪建民狀況曾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預防肺癌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戒菸: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空污: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定期健檢: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走一走會喘,肺纖維化主要3症狀!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四:肺纖維化【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疑肺纖維化 有效換氣空間僅兩成八十歲的老先生,瘦瘦小小的,手指關節都已經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治療多年,近幾年來,咳嗽和喘症狀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乾咳。但最近喘到走路都有問題,免疫風濕科醫師轉介到胸腔科門診檢查。老先生呼吸喘合併胸痛,呼吸音是像撕開魔鬼氈一般的細濕囉音。因為生命徵象不穩,直接安排轉急診安排住院檢查。老先生的胸部X光懷疑肺纖維化,住院期間的電腦斷層顯示蜂窩狀(honeycombing)變化的肺部纖維化病灶,看起來像菜瓜布一般。肺功能是嚴重限制性肺病變,剩餘肺容量高達八成,表示個案的有效換氣空間只有兩成,所以是阻塞性合併限制性肺病變。給予個案支氣管擴張劑後,喘和胸痛症狀有所改善,幾天後老先生順利出院,後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肺纖維化主要症狀:喘、咳、疲勞這樣的肺纖維化個案,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在肺纖維化個案裡面,相對是預後較好,對治療較有反應的一群。然而,在結締組織疾病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中,合併肺部病灶,則是預後較差的一群。因此,若是自體免疫患者,若有慢性咳嗽或喘的症狀時,需盡早評估是否有肺部侵犯,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肺纖維化通常指間質性肺病變進展到較後期的表現。間質性肺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間質間的發炎、纖維化、不正常增生和破壞的疾病。發炎增生或受破壞的肺泡壁組織,會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個案喘、咳嗽、缺氧和疲勞等症狀。治療肺纖維化先找病因 找不到病因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預後差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式可以逆轉纖維化,主要的治療著重於隔開導致纖維化的病因:如石綿、矽、抽菸、煤礦、感染及輻射等;隔開導致過敏性纖維化的成因:鳥糞、黴菌等等;治療導致纖維化的前驅疾病:硬皮症、皮肌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修格蘭症候群等;控制原發性的病因:類肉瘤性纖維化、蘭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血管炎及肺癌等。當以上原因都無法歸類,也找不到肺纖維化的成因時,就會歸類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IP),其中又以影像表現為尋常性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預後最差。比起其他可以隔離病因、過敏原或治療原本疾病得到改善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前真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比起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對類固醇有較佳的反應,特發性纖維化對類固醇的反應很差。因此,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在胸腔科被視為不亞於肺癌的嚴重診斷。特發性肺纖維襪的成因不明,但發現在年長男性和重度吸菸者相關,其他諸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以及職業暴露粉塵者(木工、金屬粉層、養鳥人、美髮業者)、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有被提到可能有相關風險。藥物治療搭配肺復原訓練 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自2015年開始,歐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指引將Pirfenidone (比樂舒活)和Nintedanib (抑肺纖)納入治療建議。這兩個抗纖維化藥物,雖然無法逆轉肺纖維化,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延緩病程。Pirfenidone是第一個在日本研發的抗纖維化藥物,高劑量長期使用則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增加六分鐘行走測距離,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而Nintedanib據說本來是希望發展作為抗癌用藥,後來發現抗肺纖維化的表現比抗癌表現好,目前長期使用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及嚴重性。台灣健保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個案,在肺功能還沒有相當差時,符合特定條件可以申請使用。而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抗纖維化的藥物一樣有幫助,研究指出有效減少肺功能下降,但目前健保只給付全身性硬化症相關的間質性肺炎可在特殊條件肺功能下申請,若是其他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需考慮自費使用。然而,不管是哪種間質性肺炎,只要個案在一年內肺功能有明顯惡化,符合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的給付,因此,對於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個案,若肺功能和臨床進展快速,可考慮評估是否適用此條件。肺纖維化的照顧和治療,在新藥發展搭配肺復原的訓練,已大幅改善個案的肺功能下降幅度和生活品質。未來,還有很多新藥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期待可以逆轉肺纖維化。在當前還無法逆轉的狀況而言,真的走到嚴重後期的個案,需考慮的是肺移植的治療,國內肺移植手術這幾年也進步很多,從九日還在醫學院念書那時候師長說術後大多活半年,到近年全國醫院統計一年存活率超過四分之三,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有大幅的進步。對於後期的患者,也是一個治療選擇。走一走會喘 留意肺部疾病可能9月19日,是台灣菜瓜布肺日取名為919走一走會喘的意思,若身邊的朋友家人有明顯慢性喘、咳、疲勞等症狀,務必請他到胸腔科進一步檢查,評估肺部疾病的可能。參考文獻:1.實證診斷及處置指引----特發性肺纖維化 2023更新版2.2023台灣PPF診治共識 ProgressivePulmonary Fibrosis漸進性肺纖維化3.2009-2022年醫院別器官移植術後存活率資訊公開(113.6.12新增) https://www.nhi.gov.tw/ch/cp-13152-ec21e-3502-1.html(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09-2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肺癌成為新國病,衛福部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發布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台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僅拿到中等。胸腔科醫師提醒,肺癌患者會出現口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如覺得胸腔有問題且長期未檢查,建議透過X光片確認是否和腫瘤相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大醫院近年為1萬7298位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956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85.1%是第0期、第1期,僅11.8%是晚期,可見藉由政策推動肺癌篩檢制度,有助於翻轉國內肺癌患者罹癌期別。 台灣早期肺癌篩檢進步,但晚期藥物治療面臨瓶頸,藥物可近性被評為中等,楊志新表示,我國對肺癌藥物核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落後國際治療指引,不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上病人需要與醫師期待,也讓台灣因為接受標準治療病人難以尋覓,在肺癌藥物跨國臨床試驗研究出現瓶頸。 以晚期肺腺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與韓國等許多國家皆已全面給付,台灣則限縮條件。不過,近來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全給付,也讓國內等藥許久的病友看到希望,期待免疫治療藥物加速給付,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LDCT主要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說,除了公費篩檢外,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會在自費健檢項目中納入。早期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開刀,希望藉此切除小腫瘤;中晚期患者在開刀治療前,可能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不能開刀就用化療、放療、免疫或標靶治療等,手術主要是降低發展至晚期的風險。 目前科技只能把影像找得到的腫瘤切掉,周百謙說,如果患者有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裡,或有抽菸等風險因子,可能不只一顆腫瘤,手術只能切除看得到的,但可能有其他小顆的出現在其他部位,提醒患者要盡可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相關風險。 有些肺癌患者會表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周百謙提醒,如果覺得胸腔有問題,又好幾年沒有進行相關檢查,可透過X光片,確認慢性咳嗽是否和腫瘤相關,不要忽略自己的胸腔健康。
-
2024-09-23 醫療.中醫
當歸萃取助抗惡性腦瘤!「個人化食補」用基因定序找中藥材逆轉改善患者症狀
大眾多認為中醫藥僅作身體調養食補之用,甚至與地下電台不明偏方混淆;然而,花蓮慈濟醫院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從傳統中藥中,精準尋找治療罕見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藥材,逆轉並改善患者的症狀。未來,這項技術將擴展應用,針對每個人不同需求,研究個人化的「精準營養」,以及早預防疾病。中藥材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花慈院長林欣榮指出,基因定序成本降低,增加其臨床應用上的效益,例如基因定序可以發現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患者缺損的關鍵基因,這種缺損導致體內脂肪錯誤堆積,進而引發大小便失禁、手腳無力等症狀。雖然目前醫療技術尚無法重建關鍵基因,但花慈正嘗試利用合適的中藥材作為食補,來增強相關基因的表現,林欣榮說,「就像地震後大樓主梁震歪,難以修復,但可透過補強其他輔助性樑柱,使大樓不致倒塌。」臨床觀察顯示,這些中藥材在短短半年內,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禁問題,甚至讓他們重拾畫畫的專長,顯著改善生活品質;相同概念也在狂牛症、漸凍症等疾病驗證。近來,許多新上市的明星藥品都取材於植物。花慈顧問張建國說,中藥材屬於多標靶治療,歷史發展悠久,安全性高,但單一中藥材內含的成分眾多,仍需利用現代工具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其作用機制、建立資料庫,找出最佳療效。當歸萃取 有助抗惡性腦瘤林欣榮舉例,在花慈副院長何宗融、張建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發現當歸萃取物有助於對抗惡性腦瘤,進一步開發而成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傑出成果更曾刊載在權威科學期刊「神經腫瘤」;未來如能應用AI技術,將更快找到合適的藥材。除了尋找治療罕病和癌症的中藥材外,林欣榮強調,更重要的是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病於未病」,即發展「精準營養」,當人們通過健康檢查和基因定序,發現自己有基因變異,未來可能會患上什麼疾病,就可儘早進行精準飲食調整,預防疾病,「概念如同政府目前補助有肺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林欣榮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和費用降低,未來健檢可合併飲食建議,使更多人受益,例如慈濟已經發現包括當歸、沒藥、艾草和黨參等中藥材,具有發展成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巨大潛力;許多研究也指出,十字花科蔬菜和一些維生素可協助對抗老化和增進粒線體功能。「什麼人適合多吃或少吃哪些食物,還需進一步研究。」林欣榮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將逐漸找到答案;另外他也觀察到,許多素食者的疾病發生率較低,未來亦會將素食作為研究重點,讓大家知道吃素不僅有益健康,還能幫助延年益壽。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費率該漲嗎?會不會破產?健保如何脫胎換骨
2016年我請時任台南市長賴清德總統推薦,有機會進入健保體系,但當時,二位當醫師的兒子都覺得不妥,理由是「醫師們都在罵健保」。為此,我哥哥(台大外科教授李伯皇)還分別致電給這對兄弟,告知「你父親有機會到健保署去幫國家做事,這是人生難得很有意義的事情,應該積極支持!」絕大部分年輕醫師很難體會健保的優點,在全民健保尚未實施之前,病人如需要洗腎或接受重大手術,可能得傾家蕩產,賣掉房子,健保現在能照顧到所有人民的基本健康,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即將步入30年的台灣全民健保,在醫療體系同儕付出心血呵護下,已走出我們自己的路,傲視全世界。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唯有務實面對人性做健保改革,才能讓台灣健保脫胎換骨,永續經營。之前,健保署對於非弱勢欠費者均採取法定追償機制,一旦欠費、在一定期限內未還款,就會被鎖卡。為了落實前總統蔡英文保障全體國人就醫權利,我在就任未滿一個月時,就宣布全面解卡,同時加強欠費追償,更是讓全民健保邁向全新的里程碑。民眾多只在乎健保費率會否調漲、會否破產。我故鄉為雲林縣虎尾鎮,爸爸為縣政府公務員,媽媽是家庭主婦,雙親栽培四個孩子念書,竭盡所能、不遺餘力。高中北上,就讀師大附中,爸媽每月給了固定生活費,這就是人生中首次領略到「總額」概念,除了特殊理由,不會隨便開口跟爸媽要錢,增加家裡財務壓力。在成功大學醫學院執教時,曾問同學「你爸爸一個月給你多少錢當生活費?」記得學生笑笑回答「爸媽給了一張金融卡,只要缺錢,就可至ATM領取現金。」,不同世代成長背景不一樣,想法就會不一樣。大部分國人根本「不認識」健保的運作,看到健保危機的新聞,只在乎健保費率會不會調漲?只在乎健保會不會破產?破產通常指一個人、公司或其他實體無法自付其所欠的債務狀態,依目前健保法的運作,健保當然不會有破產的情況。每年度健保總額是固定金額,醫療服務總點數若大於總額,點值就會低於1元,若健保總額沒隨著醫療服務而增加,等於吃醫療人員的豆腐,做愈多,卻不見得會拿到愈多錢。為此,部分醫院管理專家提出「打破總額、保障點值1點1元」等訴求。台灣健保採取自給自足的社會保險制度,若健保費收入沒有辦法滿足支出的總額時,依法就要調高費率來增加收入,對執政者而言,這就是一個政治風險。健保費用支出偏移嚴重,造就血汗醫院。由於健保費用的支出偏移嚴重,門診服務醫療點數占總申報總點數70.3%,而住院服務醫療點數占申報總點數的29.7%;再者藥品費用在總額的占率已到32.58%、防禦性醫療的生態讓檢驗檢查的費用不斷地上升。長期以來,手術及一些侵入性治療的處置行為支付點數被壓抑,遲遲未能務實調整,這對醫療團隊來說是相當不公平且殘酷的事情,也造成了所謂的血汗醫院。護理人員流失、病房關病床等問題迫在眉睫,如何讓救人救命的住院醫療行為,得到合理支付點數,將是諸多健保改革項目中最務實的關鍵重點。在尊重醫療專業與自主性前提下,醫師們若能秉持醫學倫理,門診開立藥物、檢驗檢查時,主動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自然而然,就能減少健保點數,進而提高點值。如果可以減少門診量,工作沒那麼累,也能改善生活品質。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這不能只靠醫院或醫師,人民也需負起自身責任,個人在健保署服務期間,持續推動「分級醫療、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等政策,就是希望人民在「增加一些醫療費用,不痛但有感」的情況下,逐漸調整自己的就醫觀念及行為。檢查不是愈多愈好,健康存摺HOLD住你的輻射量。人體只要接受到輻射,不管劑量是多少,都有引發癌症和不良遺傳的機率存在,劑量越高,罹患癌症的機率也越大。為減少民眾多次接受放射線之幅射劑量及減少醫療工作人員輻射曝露的機會,民眾跨院就醫時,可請醫師利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查詢過去所做的檢驗檢查。健康存摺顯示病人曾接受過的醫療檢查輻射劑量,依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報告,曝露於1,000毫西弗的輻射,致命的風險率為5%,每人每年總輻射曝露劑量超過100毫西弗,易成為癌症的高危險群。所以我們在健康存摺有顯示民眾檢查曝露輻射的劑量,雖然放射線科醫師強調這個劑量很低,對健康沒有影響。除了呼吸的空汙問題,多做不必要的輻射檢查,也許也是台灣癌症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我們非常在意日本福島核食的輸入,但是,台灣的病人接受X光的照射或電腦斷層的照射,某些人的次數真非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