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搜尋
離世
共找到
601
筆 文章
-
-
2024-11-1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大調查/七十四歲葉桑 是推理小說家也是稽查員
跟推理小說家葉桑約在校園,他提早抵達,倚著街邊的石柱翻閱筆記本,很想知道眼前場景如果出現在他小說中,會是一段怎樣的描述。很可能是「形象斯文的男性,戴著一副眼鏡,打扮乾淨整齊,看起來是退休的年紀,其實還活躍於兩份工作,推理小說家以及ISO稽核員。」「我的字典裡沒有退休。」葉桑過去曾是藥廠化驗員,培養細菌需要較長時間的等待,於是一邊寫作投稿至報社,後來受邀在聯合報寫專欄,當時剛開放報禁,是寫作的美好時光,稿費加起來比正職薪水高,卅五歲出版第一本小說,之後維持每年出版一本,直到四十三歲。他說,當時很天真沒想過財務問題,四十三歲辭職在家寫作,那個年代也不時興作家到處演講或上節目,一年後有些厭倦,也不知道是幸或不幸,本想用熱血灌溉文壇花朵,此時外商藥廠找他擔任約聘人員執行專案,不到一年他升為正式員工。儘管外商條件優渥,卻也因為忙碌讓他中斷小說創作。「人生在風平浪靜時,就要想到狂風暴雨時如何因應。」五十歲那年父親去世,身為獨子,理所當然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也是這一年,他開始產生危機感,雖然外商薪水很好,但六十歲得退休。當時沒有勞保新制,不會有退休金,他想要找一份沒有年齡限制的工作,於是辭職考進稽核公司擔任稽核員。稽核員期間經常公務出國,有一天回家看見媽媽跌倒在地爬不起來,心一驚,如果出國時媽媽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從正職稽核員改為兼職,白天照顧母親,外出工作時就申請居家服務,晚上有空就寫稿,今年七月,高齡九十六歲的母親離世後,他依然維持著兩份工作。稽核和寫作是不同專業,但葉桑認為大同小異,他寫的是推理小說,要抽絲剝繭找出真相,而稽核員有點像偵探辦案,過程中必須留意蛛絲馬跡,問話要像蜘蛛結網,跟推理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稽核員三年換證一次,必須研讀最新法規,推理小說也是要與時俱進,因為辦案手法日新月異,而且兩種工作都沒有年齡限制。不退休是因為生活樂趣這個年紀的優勢在於,他的接案少,只要客戶有需要,熬夜趕工隔天早上就可以交出資料,他說,有些客戶要的就是快速,年輕稽核員可能接案太多,一份資料分析往往需要好幾天,相形之下凸顯出他的優點。持續工作帶給他很大成就感,「平常在家附近散步,人家看我是糟老頭,走到餐廳門口還被擋下來問,阿伯你要做什麼。但我從事稽核工作時,專業獲得尊重,受邀參加客戶的員工聚餐也備受禮遇,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樂趣,金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退休後感到失落,可能是對過去的生活品質過於執著,他建議趕緊找一個自我肯定的方式,從自己的愛好延伸擴大,例如喜歡閱讀可以參加作者講座,喜歡寫作就從臉書一天一篇貼文開始寫,他在六十歲那年開始寫臉書,六十五歲出版社再度找上門,一年出一本,目前出了七本小說,去年發行《塵封之謎》,今年年底要出新書《波斯貓在暮靄中唱歌》。葉桑六十五歲出書時跟媽媽一起直播宣傳,問她世界上誰最帥,本來期待自己被稱讚,沒想到媽媽堅持說是裴勇俊。照顧媽媽廿四年,雖然有悲傷的時候,但有時候很好玩、很溫馨快樂,「照顧媽媽初期兩人像朋友一樣,當媽媽逐漸老去不能行動,就當成女兒寵愛,後來媽媽完全失智就當成寵物,無條件愛她。」願老年如流星般消逝葉桑的父親八十八歲離開,媽媽享壽九十六,他預估自己也會長壽,一定要未雨綢繆,預先想好未來廿年的安排,現在持續工作存錢,等年紀更大之後要住進銀髮宅,他開玩笑說,至少不能被媒體下標題「老作家葉桑晚景淒涼」。接續照顧父母至臨終,漫長過程中,自己想要的老後生活樣貌逐漸清晰,「無病無痛地老去、無聲無息地死亡,就像流星一下子消逝。」聽來頗富意境,葉桑點點頭說:「人生不要這麼政治,可以詩意一點。」
-
2024-11-1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每年新增八千高齡腎友 腹膜透析不到一成 醫籲:三迷思需反轉
「鄰居說我年紀這麼大,在家洗腎感染怎麼辦?我不要洗了。」80歲陳爺爺當初須洗腎時,家人為不讓長輩舟車勞頓和降低血壓不穩定的風險,選擇居家腹膜透析,也願意協助操作。起初陳爺爺身體狀況穩定,卻聽信鄰居對居家洗腎的迷思,愈來愈不配合治療,導致洗腎效果受到影響,加上憂鬱纏身惡性循環,半年後遺憾離世。2022台灣腎病年報統計,每年約有近8千位新發透析患者為65歲以上高齡族群,林口長庚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腎臟科醫師顏介立表示,65-75歲腎友選擇腹膜透析為7%;75歲以上僅剩3%,占比偏低。過去高齡腎友及家屬常因街坊對腹膜透析存有自行操作困難、容易感染發生腹膜炎,嚴重恐致命等迷思,導致適合此透析方式的高齡腎友,可能錯過保留日常生活節奏的機會。反轉一:腹膜透析優化生活品質及改善心血管相關存活率現行洗腎(透析)方式有兩種,一是於診所由醫護人員執行的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液」;另一種為自行於家中操作的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近十年腹膜透析腎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血液透析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選擇腹膜透析的存活率就有明顯的優勢。反轉二:完整操作指導免摸索 雲端系統院方隨時掌握關於機器操作的恐懼,顏介立說,現行醫院都會提供腎友或協助的操作者標準化動作指導,也會由醫護人員協助測試,確保返家後操作無虞,大家不需過於憂慮。腹膜透析還具備不須舟車勞頓往來診所的優勢,其實非常適合高齡腎友及照顧者,若因迷思而放棄,可能錯過保留原有生活模式。腹膜透析有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與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兩種方式。顏介立指出,若腎友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是透過機器自動執行每日換液的工作,可於睡眠中進行,白天活動不受限,同時搭配雲端管理系統及時傳送數據給醫院監測的功能,醫護人員能高度掌握腎友每天治療狀況,醫療團隊在必要時也能盡早給予協助。當慢性腎臟病進入末期,患者與家屬面臨洗腎選擇題時,顏介立建議,應求助醫療專業,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切勿聽信街坊迷思。反轉三:血壓較平穩 幫助保留殘餘腎功能與血液透析相較,顏介立說,腹膜透析能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在洗腎初期也有較高機會脫離洗腎,部分腎友洗腎五、六年後還能排尿,且對血壓影響小,不易在洗腎中因低血壓而虛弱、昏迷,合併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較低。曾有一名80歲奶奶因急性腎臟感染,先接受血液透析,後來因尿液減少,腎功能也未見好轉,經醫師與其家屬討論,決定改採腹膜透析,約半年後奶奶的腎功能恢復,目前醫師也評估是否可以不需繼續洗腎。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政府將推出長照3.0服務,顏介立建議相關單位,針對高齡腎友,有機會可比照歐洲、加拿大等國家,由受過訓練的居家服務員,協助操作腹膜透析設備,除了降低患者或照顧者操作的心理負擔外,也是一種對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更期待未來更多的資源投注,使更多適合腹膜透析的高齡腎友接受治療,降低洗腎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影響,擁有不被透析綁架的老年生活。【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蔡宏斌:預立醫療決定不是賣身契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步善終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不過不少民眾對於如何善終,仍存在疑慮。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民眾認為「簽預立醫療決定書等於簽賣身契」,但事實並非如此,民眾隨時均可更改預立醫療決定內容。蔡宏斌說,自己在醫學中心任職,每日都經歷生死無常,有時患者被送至急診時,已經昏迷無法自我表達,器捐病主中心鼓勵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但許多醫療決策相關條文,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簽訂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民眾必須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過程,目前健保署給付住院病人免諮商費用。蔡宏斌表示,ACP過程中需有2位見證人,通常建議由二等親內的子女等親人陪同,但民眾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並見證;ACP過程約一小時,過程中除醫師之外,還會有社工師、護理師等陪同。不過,要高齡者開口向子女說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並不容易。蔡宏斌說,時常長輩一開口,子女就會擔心是不祥預兆,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的文化中不容易執行,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輕鬆場合提出善終議題討論,家人接受度應會提升。蔡宏斌強調,預立醫療決定書不是賣身契,且比起僅能用在醫院急診室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預立醫療決定書應用場景更廣,在長照機構等領域都能使用,且簽署項目也很自由,例如,民眾不僅能選擇是否插管,還能決定要嘗試三周、一個月,若失敗就放棄維生醫療,接受緩和醫療善終離世。「照顧臨終病人,身體、心靈都要兼顧。」蔡宏斌表示,經歷新冠疫情,臨床醫師更能體會,生命末期有許多不同樣貌,而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留遺憾」,自己曾在照顧一位多重器官衰竭病人時,緊握對方雙手,並為其禱告,直到對方安然離世,此做法即是全人照顧理念的落實。
-
2024-11-02 失智.失智專題
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嘉義縣人口老化比率全國第一,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失能的挑戰嚴峻,但嘉義縣已超前「失智友善777」目標,失智確診率來到87.73%。五星級首長、嘉義縣縣長翁章梁接受專訪時特別強調加強民眾認識失智症。翁章梁說巡視地方常遇到長者有疑似失智徵兆,自己也曾陪伴失智症母親六年多,認為應提升對失智症防治觀念。因此他上任之初便親自主持跨局處聯繫會議,推動失智教育向下紮根、醫療銜接照顧資源的一條龍快診等創新服務,實現在嘉安老。嘉義縣失智症現況與挑戰據統計,嘉義縣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的盛行率達到8%,截至6月,確診失智症患者已達8,686人,確診率為87.73%。翁章梁表示,嘉義縣失智防治透過三段模式:宣導、診斷、照護,不僅讓失智症確診率提高,面對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即7成失智症確診率、7成家庭獲得支持與訓練,及7%縣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翁章梁說,嘉義縣已在111 年底提前達標「失智友善888」,讓更多人受惠。嘉義縣整合醫療、衛生所與長照資源,將家戶、社區與醫療資源無縫連接。其中獨創「失智整合照護模式」,結合長庚醫院、長庚科大與社區資源,從失智預防到醫療照護提供完整服務。111年,縣府在資源最匱乏的六腳鄉試辦「失智整合照護計畫」,從普篩到個案管理,針對拒絕、沒有病識感及交通不便到醫院就診的個案,由長庚醫療團隊到社區定點和家訪評估、確診服務以及個案管理,已成功篩檢1,223人,確診107 人。此模式又擴展延伸至鹿草鄉和義竹鄉,為更多失智長者提供在地照護。此外,嘉義縣還在長庚、慈濟、灣橋3 處共照中心提供有「一條龍快診服務」,縮短檢查到確診的時間。除了診斷、嘉義縣的照護網路綿密。目前有29 處失智據點、273 處C 據點或社區關懷據點; 28家日照中心以及溪口互助家庭等;中埔設立第一處失智團體家屋之外,還將持續布建到東石及大林。翁章梁因曾照顧罹患失智症母親多年,對失智症家屬的照顧壓力格外同理。他記憶深刻的是,母親在家收拾行李想回少女時的老家,慶幸自己有機會在身邊照護,直到母親離世前都還記得他名字。他認為,提高對失智症的認識以及預防更重要。因此在嘉義縣小學中推行「長照向下扎根計畫」,讓孩子從小認識失智症;同時推出「阿好嬸長照舞台劇」,透過社區劇場的方式寓教於樂,讓長照與失智症議題深入社區。結合故宮南院融合藝術醫療開發「今牌人生2.0」認知牌教具,在失智據點由種子培訓教師教授,激發長者感官統合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另外,嘉義縣首創與郵政單位合作「綠衣失智友善天使」,郵務士在日常工作中通報疑似失智的個案,形成社區發現和轉介的關鍵一環;對工廠、警察、公車司機等進行失智症教育培訓,提升各行各業對失智友善意識。嘉義縣連續二年與大愛電視台合作,以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為背景,推出口碑極佳戲劇《你好,我是誰》,推廣失智症防治知識。另在失智月期間舉辦「阿姨上學了」電影賞析、失智運動會等活動,將失智症預防和體能訓練結合,促進社會的正向參與。廣告
-
2024-11-01 寵物.寵物故事
紅貴賓離世不想變成「蒼蠅」回來:想用紙錢在天堂蓋房收留其他動物
上一篇提到的純情紅貴賓「少爺」,對於姐姐不忍牠繼續受苦而提早讓祂睡覺一事,有獨到看法:「姊姊,雖然有一瞬間少爺覺得這樣離開很可惜、很遺憾,但認清事實後,我就回歸喜樂,不用再面對後面更難堪的日子了。」「姐姐幫我像跳棋一樣,把後面最苦的那段跳過去,也是一個方法」,「因為我知道離去後就將與老婆「妹妹」相認,我也是要面子的!」因要面子而想當男子漢的「少爺」,最後那段時間,明明後腳已經無力,只能趴著,也要硬著自己站起來;剛挺過老年拔牙的風險,醫生建議吃飯要用餵的,牠也堅持要自己吃,當時姊姊覺得「少爺」真是既倔強又愛逞強,會心疼的唸牠幾句,現在才知道,原來少爺的堅持,都是想有天跟老婆「妹妹」在天堂重逢時,可以保持一點尊嚴呀。當姊姊問「少爺」,「妹妹頭七有變成一隻金蒼蠅回來看我,怎麼都沒有看你變成小動物回來呢?」少爺說:「我不知要變成什麼好,因為我怕姊姊唸我說,怎麼變成不可愛的小動物回來」、「妹妹挑的那個漂亮顏色,這裡沒有了,我也不想變成『那個』(蒼蠅)啦」、「我寧可選擇你們看不見的方式,繼續參與你們生活」、「因為我怕姊姊如果感覺到我,會不會又回想到醫院那天,會更傷心。」最後這句真是戳中姊姊的內心,讓她淚崩:「送牠那天,在診間最後看我的眼神,我真的不敢想起。」姊姊哽咽地說。但突然間,少爺像想起什麼似的:「姊姊,我想不起來到底有沒有吃最後一餐呀?」「那時候嘴痛得要命(下巴骨折),我是不是沒有享受到最後一頓啊?」不待姐姐回答,少爺就提議,讓姐姐如往常般幫祂準備最後一餐,但怕姊姊誤會祂是餓著肚子上路,又忙著解釋:「吃東西是肉體最快樂的事啊,我想再回味一下肉身的快樂」、「也希望姊姊精心準備完後,可以閉起眼睛,用心回想我平常享受美食的樣子,就當作我們告別的儀式,了卻你的掛念、我的心願。」姊姊欣然答應,誰不想幫自己的離世寶貝再多做一點事呢!只怕祂沒有要求。那「元寶跟紙錢有收到嗎?」姊姊繼續關心。少爺說:「有哦,我想要拿來在天堂蓋房子,蓋一間跟家裡一樣的房子,因為我很想大家。」祂繼續說道:「但我有點貪心的想要更多」,後面還有一句祂先是含在嘴吧裡囁嚅著,即刻改口說「量力而為啦,『不定時、不定額』燒給我就可以了」,「等我有能力把這裡的房子加大,我想跟姊姊一樣收留其他動物(的靈魂),把一半的福報給妹妹!」「不定時、不定額」燒金紙的說法,簡直讓姊姊笑噴,我告訴姊姊,其實祂原本想說而吞回去的話是「定時定額」。原本一場以為會充滿淚水的溝通,最後變成姊姊不斷笑著說:「祂真的很欠揍」。在這麼多離世溝通的案件當中,「少爺」是少數會跟姊姊提出具體要求的,只是繞來繞去,多半都還是想到老婆「妹妹」,難怪姊姊說:「牠果真很做自己」。--作者柚子貍,寵物溝通&生命教練,酷愛寫作、樂於分享溝通過程觀察的點點滴滴跟體悟。嗨,我是柚子狸,在你心中,是否也有一段你和毛孩的故事 每到晚上就讓你想起祂呢?我想聽聽你和你的毛小孩的故事,歡迎來到柚子狸的臉書專頁,與我們分享你心中最愛的祂,和你們的故事,如果您身旁有朋友需要這方面的訊息,也歡迎您分享,讓我們一起幫助他。柚子貍 心靈捕手&生命教練所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homanto柚子貍 寵物溝通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ovelifebeaPodcast從0到1媒體人X斜槓(柚子貍&安妮動物園)https://open.firstory.me/user/shomanto/platforms
-
2024-10-31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1】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 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能跨過5年存活期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晚期肺癌離世,享年59歲,因正值壯年,震驚各界。「我還能工作嗎?」「剩下多少時間?」「小孩還小怎麼辦?」病患剛確診時,思緒常一團混亂,對未來感到害怕與徬徨,尤其年輕就得到肺癌的患者更是憂慮工作與家中經濟。與醫師討論 適合的治療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昱棋博士表示,肺癌病患與家屬因擔心死神來敲門,常會拿著各式各樣的資訊詢問醫師,看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成功的案例,就要求接受一樣的治療,忽略每個人的基因、病況不同。他提醒,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因此不必追求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最新治療藥物,例如有位海軍上校確診3B期肺癌時僅44歲,使用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後,目前已存活超過7年。先基因檢測 再找治療法據近10年統計,20至60歲勞動人口罹肺癌人數增加9成,有年輕化的趨勢,且過半確診即為晚期,111年整體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有21.8人,嚴重衝擊社會與家庭。邱昱棋建議,肺癌病患確診後,先接受基因檢測,並依年紀、病況、共病、經濟狀況等,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像該名海軍上校,當時手術後因有殘存腫瘤,先以化療及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復發,再次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幸運的是健保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現在病況穩定,最近剛辭掉軍職回歸家庭。所謂「接續治療」,是指病患對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次接受基因檢測,並接續使用另一種方式治療。以亞洲人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為例,本土研究指出,若病患先接受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即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以國內回溯性研究的數據顯示,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繼續治療,不只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至61.8個月,病患在治療期間,亦可正常工作、陪伴小孩、出國、從事休閒活動,生活品質不受影響。「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若產生抗藥性,想再找到其他標靶藥物治療,相對困難。」邱昱棋分享,曾有位50歲有腦部、骨頭轉移的肺癌病患,直接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10個月後產生抗藥性,無法負擔基因檢測,最後能做的治療僅剩化療,不久後因身體無法負荷,白血球低下併發敗血症過世。擔心副作用 用藥可舒緩當病患與家屬為繁雜資訊感到心煩意亂時,邱昱棋建議,可多與主治醫師討論,制定能平衡療效、工作與生活的治療策略。假如擔心副作用,現在也有許多相對應的處置,如用藥來舒緩腹瀉、皮膚癢、甲溝炎等副作用,「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仍能透過接續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跨過5年大關,達到與肺癌共存的目標。」
-
2024-10-31 焦點.元氣新聞
石英逝世/石英20年前猛爆性肝炎昏迷,兒捐肝救命!B肝帶原會怎樣,該多久追蹤一次?
曾參與民視多檔8點檔演出、近幾年已淡出演藝圈的資深藝人石英,經紀公司證實他27日因自然老化過世於台大癌醫中心,享壽82歲。石英子女們表示,父親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也是藝人的石英女兒林千鈺稍早忍悲回覆記者:「我答應過爸爸會把媽媽照顧好。」家屬遵循石英遺願,身後事從簡,11月17日於台北市第二殯儀館舉辦追思告別式。石英40歲就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石英早在40歲時便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但當時不以為意,還經常日夜顛倒拍戲,沒想到要保養肝臟,更沒有定期檢查。2000年發現肝裡有個小紅豆般的肝腫瘤,2001年檢查發現腫瘤有長大的現象,同年中秋節後切除1公分大的腫瘤。2002年5月因猛爆性肝炎呈現重度肝昏迷,後來兒子捐出近6成的肝臟,才讓石英及時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其實在檢查出肝腫瘤前,石英生活過得也算健康,菸酒不沾,當時石英老婆吳玲表示,石英的心律調節器裝了2年,還曾因氣胸開刀,可能是抗生素等藥物吃太多。換肝後的石英更重視養生,不熬夜、定期看醫生,身體逐漸恢復健康。雖然石英仍以82歲高齡自然老化逝世,大家仍應警愓B型肝炎帶原罹患肝病的高風險。B肝帶原一定會得肝病嗎?台灣罹患肝病的人很多,屬肝癌高度盛行國家,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C肝炎病患有20%會進展成肝硬化,每年有3至5%會有肝癌風險,即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如果是B肝帶原者,最後就一定會得肝病嗎?其實不然。同樣是B肝帶原者,有人是「健康帶原者」,一輩子與病毒和平共存,也有人肝指數高高低低,成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有些慢性B型肝炎者,終其一生肝臟不會硬化,但也有人在數年或數十年後慢慢演變為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也有人沒有變成肝癌。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其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只能說,B肝帶原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肝硬化、肝癌,但絕不是必然。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B肝帶原者?B肝帶原多久追蹤一次?那要如何預防肝癌三部曲?首先當然要知道本身有無帶原。可至醫療院所檢驗「B肝表面抗原(HBsAg)」、「B肝表面抗體(Anti-HBs)」。凡B肝帶原每半年要定期追蹤與接受必要治療,包括肝指數、肝功能、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衛福部指出,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國內多位醫師研究結果顯示,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肝癌發生。【延伸閱讀】我要怎麼知道我有沒有B肝帶原?慢性B肝沒關係嗎?一情況很嚴重,必要時需換肝B肝健康帶原者 仍可能罹患肝癌而即使是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的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全台約有兩百萬健康帶原者。根據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在2022年發表的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肝臟,躲避免疫細胞,潛伏、引發肝癌。逾五十歲、男性、有家族肝病病史、體內可測到病毒者,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參考資料】.衛福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母親臨終的指示:就算生病也不要多做什麼
如同一開始所述,母親在5歲和12歲時失去雙親,由兩名就讀帝國大學的哥哥,和就讀女子大學的姐姐們撫養長大。母親在家中沒有大人為榜樣的環境下長大,某種程度一直都活得很像少女。閱讀母親這段時期的日記,我覺得就像個孩子。不過,自從認知能力明顯衰退,這樣的生活方式卻變成母親很大的桎梏。如果生活可以悠閒一點,便不至於每天都被迫意識到自己能力衰退。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時間:2024.11.30(六) 13:30(12:30開放報到)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2F 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免費線上報名:https://event-health.udn.com/campaign/2024dementia-162免費報名電話:(02)8692-5588 分機5616及58711998年,這段時期的尾聲,母親不知為何開始寫臨終筆記,彷彿預測自己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開始做準備。當然,這段時期,母親還沒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自覺。應該是她決定,或是希望盡情挑戰一直以來想做的事,在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就感後,再按照自己的意思邁向老後吧!不過,母親卻沒能如願。2000年開始到2003年為止的第二期,估計是失智症開始的時期,症狀也越來越明顯。前兩年,母親還想努力維持以往的生活模式,到了後兩年,她就慢慢放棄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更常在日記裡質疑自己是不是失智,以及提醒自己失智就糟糕了。2002年以後,表示不順利、擔心、後悔的語彙急速增加,超過以往抵抗時期的感動、幸福和感謝。面對母親越來越明顯的生活障礙,周圍的我們越來越不安,她也同樣緊張,不斷把自己的恐懼和痛苦寫在日記裡。來到2004年至2008年的第三期,母親的交友關係,以及社交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完全只能承受著認知能力衰退所造成的生活困難,偶爾才會抵抗一點。失智症相關的日記記載,在2006年來到高峰,之後轉為下降。如同先前所述,這是因為2007年以後,日記缺失的天數急遽增加所致。2009年,母親的日記難得有記載的天數裡,大概64.3%都在講認知能力衰退的相關挫折。到了這個階段,母親只有與妹妹,或是信任的幫傭兩人在家裡安靜的待著,內心才能獲得平靜。母親原本一直期待與弟弟一家去旅行,卻因為不習慣電車往返,還有弟弟一家費心安排的旅館房間太大,讓母親覺得不安。即使我與母親兩人相處,也無法像妹妹那樣令她心裡平和。唯有一次我陪著母親在庭院除草,那天她平穩的表情,我至今都難以忘懷。2008年到2011年期間,母親幾乎無法按照自主意願過生活。雖說如此,她也無法放任自己都讓別人照顧、悠閒過日子。母親日記中的話語充滿不安,片段的記述更顯示她腦中的混亂和困惑。這樣的狀況,直到2008年入住老人安養院也沒有改變。每次讀到母親在半夜醒來,無法掌握周圍狀況而變得不安,我就不禁流下眼淚。母親與家人一對一相處,什麼都不做就會覺得安心,如果家人離開眼前,只會讓她不安和混亂,母親的心情長期得不到平靜。最後的那段日子,我們沒讓母親吸氧氣,也沒從末梢血管補充水分,等母親無法進食,呼吸能力變差後,就只剩下時間問題。和光醫院的醫護人員讓母親的身體保持舒適,用冰沾溼乾燥的嘴脣,且經過病房時都會來慰問鼓勵。母親過世的前一天,傍晚我去探訪,深夜妹妹也來,最後一天早上則是弟弟夫妻探視,我們叫喚母親時,她都有微微張開眼睛。母親在安穩狀態下,嚥下最後一口氣。這樣的送別方式,我也不是那麼果斷、有自信。我把母親接來自己醫院,直到離世為止,一直心懷不安和罪惡感,如果更早、更積極採取醫療照護,母親是否可以活得更久?我是不是覺得照顧母親很累,所以選了最輕鬆的處置方式?母親在臨終筆記留下指示「就算生病也不要多做什麼」,把我從不安中拯救出來。我一直都是不可靠的兒子,但是母親到死都還牽掛、袒護著我,原諒我的不孝。
-
2024-10-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重回校園教書畫 成就感取代憂鬱
退休的第2年,有兩個原因,使憂鬱症找上門!首先是年改網軍鋪天蓋地的醜化軍公教退休人員,例如米蟲、豬、甚至比豬都不如,因為豬可以殺來吃!其次是,一生篤信佛教,茹素近40年的長兄在領取敬老卡前,竟然被腸癌折磨得不成人形,痛苦的離世!排除負面情緒的良方,就是轉移注意力,於是我重回學校開設課後書畫社團,指導孩子學習書畫。在適才而教的目標下,設計各種程度的教材、尋覓適合的材料,而且個別化的教學,一筆一畫的指導喜愛書畫的孩子,從生澀到靈活的作品,也引導過動或自閉的孩子能當下靜下心,享受書畫的洗禮。無論是家長在教師節前贈送的禮物,孩子手寫卡片或是在許橘子臉書上的公開祝福,都帶給我滿滿的成就感,從原本1周1班,到現在已經增至3班,而且班班額滿,甚至,有部分學生從一年級學到六年級。此外,我認為學習藝術若能助人,是最美的人間書畫。於是,在歲末年終時帶領著書法班的學生辦理春聯義賣,將義賣所得現場贈與南家扶中心以及提供弱勢兒童免費的課後安親班。義賣的第一年,不懂得行銷,門可羅雀,如今已是川流不息。沒想到,當年在暑假進修的第二學士,師院暑期美教系,成為高年級生的一大專長,豐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
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八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3年!哈佛研究:60歲開始養成都不嫌晚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NUTRITION》期刊發表研究,根據一項關於美國老兵的調查,發現有八種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與退伍軍人事務部研究人員分析了719,147名40歲至99歲美國老兵的數據(研究期間有3337人離世),結果發現在中年養成8個生活方式,就能幫助延長壽命21~24歲。研究報告通訊作者、健康專家Xuan-Mai Nguyen表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這八種習慣的人群,與不遵循以上任何一種習慣的人群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八種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八個生活方式讓你年輕23歲1.運動這項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使全因死亡的風險降低46%。Nguyen表示,發現壽命較長的人每周都會進行7.5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的運動。代謝當量是一個衡量運動強度的單位,可以粗略理解為每小時運動所消耗的大卡數。每周運動7.5代謝當量是什麽概念?相當於跑步47分鐘、騎自行車48分鐘、游泳55分鐘、打籃球1小時、划船1.5小時的運動量。2.不濫用止痛片避免止痛片成癮是延長壽命的第二大關鍵因素,可將早逝風險降低38%。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已將止痛片成癮列為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雖能緩解疼痛,但止痛片服用過量可導致木僵、昏迷和抑制呼吸。3.不吸煙這項研究指出,從不吸煙可將早逝風險降低29%,並且「什麽時候戒煙都不晚」。目前世衛組織已將「煙草依賴」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任何年齡段開始戒煙都有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中風等心血管疾患風險的好處,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4.緩解壓力隨著社會競爭愈加激烈,承受壓力也逐漸增大,有效控制壓力可將早逝風險減少22%。緩解壓力對於心理健康、提升夫妻生活精力、增強抵抗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張與疼痛都有益。如果只靠自己無法有效解壓,也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士支持等。5.植物性飲食植物性飲食可使長壽概率提高21%,而且我們只要遵循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計劃就可以,不必成為嚴格的純素食主義者。在所有植物性飲食中,Nguyen本人最為認可的是富含全穀物和綠葉蔬菜的地中海飲食。6.避免酗酒每天喝四杯以上酒或含酒精飲料就可稱為酗酒,避免酗酒可以將早逝風險降低19%。7.睡眠充足睡個好覺(每晚7至9小時且不失眠)可將全因過早死亡減少18%。數十項研究已證實,睡眠不佳是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早逝)原發和惡化的關鍵推手。8.良好社會關係這項研究發現,被積極的社交關係包圍可以延壽5%。與擁有融洽社會關係的人相比,曾被社會孤立過的人全因死亡率要高出32%,感到孤獨的人比沒有感到孤獨的參與者早亡的可能性高出14%。
-
2024-10-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安寧照顧基金會 推廣安寧觀念34年 教你我好好說再見
「八○年代開始推動『安寧療護』時,連醫護人員都不知道怎麼做,民眾更不了解,辦宣導活動才剛進入主題,許多覺得忌諱的人聽見『安寧』兩個字立刻起身離開。」安寧照顧基金會前執行長林怡吟說,經過基金會30多年提倡安寧觀念後,「現在,社會不但普遍了解『安寧療護』是生死議題,甚至主動邀請基金會辦理講座。」台灣的安寧療護緣起於馬偕醫院鍾昌宏醫師等幾位醫療人員在美進修時接觸到「安寧療護」(hospice),回國後在各自的領域推廣。1990年馬偕醫院在淡水分院設置全國首個安寧病房,於12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向全國推行。不只隸屬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馬偕醫院,其他醫院及非營利組織,例如「安寧之母」趙可式教授於天主教康泰基金會及耕莘醫院;「安寧推手」陳榮基教授在台大醫院和佛教蓮花基金會,都為安寧療護奔走。早期推安寧 民眾常誤會林怡吟將基金會34年歷程,以10年為界分三個階段。第一個10年第一道障礙在「名稱」,有民眾誤會安寧是指納骨塔,或以為安寧等於死亡。因此基金會早期辦活動時,盡量拿「美好的未來」等說詞模糊帶過,努力讓社會認識安寧療護,也邀請醫界到國外取經,學習開設安寧病房,從照顧癌末病人起步。第二個10年,安寧療護出現進展,包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公布施行、安寧療護納入健保及收案對象從癌症病人、漸凍人擴大至八大非癌的末期病人。林怡吟表示,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大多側重新技術及新藥物,未必關注安寧療護這一塊,加上醫療進步、台灣就醫可近性高,民眾更難放手。但是,死亡為自然的過程,醫療有其極限,末期病人應在意識清楚時,先認識並接觸安寧療護資訊,否則當生命終點來臨時,家屬在慌亂中無法了解病人心意,往往只能做出艱難的決定,使病人陷入不必要的痛苦。30年努力 談生死成顯學第三個10年,社會對安寧的看法有極大轉變,多數人不再避談生死。林怡吟說,以前基金會發函詢問機關行號,是否需要安排安寧相關的免費講座,回應不踴躍。現在卻是企業及機構主動邀請,還希望安排系列講座,以瞭解安寧療護的全部內容。「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同,也推著醫療端往前走,有時候民眾觀念跑得比醫療人員還快。」林怡吟指出,據統計,加護病房中的醫療處置17%是無效的,因此在生命抵達最後關頭時,第一線醫療是否應跳脫常規框架,看到病人及家屬曾經的期待與需求。救不救 醫病溝通不簡單林怡吟說,急診室醫護常脫口而出問家屬「救不救?」但醫病的溝通並非那麼簡單,在極短且慌亂的時間內,家屬若不知道完整的資訊,很難有合適的回答。基金會為此辦理多場專業課程,幫助醫護人員學習在面對不同情境與家庭背景的病人時,如何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及換位思考。基金會近年更關切照護者的需要,設立線上諮詢室,照護者隨時可以諮詢醫療決策、照護技巧、社會資源,也可獲得悲傷撫慰。林怡吟舉例,有一位諮商申請者的爸媽在三個月內相繼離世,作為女兒的她無法走出自責和悲傷,經過基金會線上諮詢室三次專業的諮詢與輔導後,她的情緒才歸於平靜。生命教育 自在面對死亡每年10月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安寧日」,安寧照顧基金會也推出各式活動,2016年的世界安寧日,基金會和導演吳念真的綠光劇團合作,演出以美國小說改編的《當妳轉身之後》,用劇場來傳達醫病如何溝通、臨終病人身心靈的痛苦等。林怡吟說,安寧不只是拔不拔管、急不急救,而是「更自在地面對死亡,才能好好活著」的生命教育。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0年12月,馬偕基金會與台灣基督教長老雙連教會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7年更名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服務事項●積極對社會大眾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之理念,辦理各式宣導活動與社群經營。●結合安寧理念,對社會大眾進行生命教育,強化生命尊嚴及預立醫療自主的觀念。●製作並提供各式文宣、手冊、繪本、練習冊、影片、桌遊等生命教育教材。●辦理安寧療護繼續教育課程、預立醫療自主繼續教育課程及工作坊。●針對不同病家需求提供醫療費用補助、住院及居家看護費、安寧居家交通費、急難救助及悲傷撫慰費用等補助。●與醫療院所及長期照顧機構合作,提供必要支援,協助更多需要安寧療護的病人獲得適當之照護及關懷。
-
2024-10-15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過後更要看!想要健康呷百二,70歲是關鍵!醫:及早做到3件事不怕急速衰老
由於醫學的進步,現在我們已經克服了許多疾病,使壽命延長。在這個健康壽命趕不上平均壽命的時代,老後如何過生活至關重要,而70歲正是與老化奮戰的最後機會,也是「百歲人生」向上或向下的轉捩點。要一口氣衰老?還是繼續保持年輕?給邁進80歲「幸齡者」的生活提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告訴你。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年齡的標準和觀念。年紀已不再是衡量一個人活力和生命力的唯一標準,因此現在有了一個新名詞:「壯年」。根據這一概念,50歲至70歲之間的人可以被歸類為壯年。而在這之後,70歲可能是另一個分水嶺。 日本作為全球長壽的代表,其65歲以上人口已接近一億,其中九萬多人甚至已經年逾百歲。而在台灣,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給人們更長的「第二人生」。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年齡的概念,例如60多歲的人仍可以視為年輕人,而80歲的人可以被視為中年級。 在醫療保健方面,有些醫院已經實行了年齡大的人可以優先看診的政策,但這一標準也在不斷調整,如以前的標準是75歲,但現在已提高到85歲,因為現在門診中已經有許多超過100歲的病人。因此,年齡只是一個數字,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第二人生。3招打造優雅後半段人生但不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這就是所謂的健康餘命。幸齡時代,除了保持健康,還要有以下生活方式, 一、伴侶陪伴的對象許多人在老年時沒有伴侶,導致孤獨感,因此找到一個陪伴者或培養興趣愛好就顯得格外重要。現在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在老年時保持活力,如參加社交活動、結交新朋友,而女性更傾向於接受這些建議。 但是伴侶離世對於個人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衝擊,這種事件可能引發失智症等問題。從精神科的角度來看,配偶的離世常常被列為人生中最令人感到孤獨和失落的事件之一。通常情況下,女性更容易適應並尋求幫助、並積極應對新生活,而男性則可能因為社會角色的期待而不願表現出自己的情緒,這種差異在老年群體中尤其明顯。 二、退休退休並不意味著從「生活中退休」,而是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轉而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進入中年後可能就可以檢討,自己要如何擴大休閒嗜好;熱愛工作者,退休後可以選擇第二職業,做到工作退休,但生活不退休的狀態。 三、三動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人們在孤獨時感到更有連結,但人生的三大要素其實是「運動、活動和互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可能會感到懶洋洋,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意願降低,甚至是失智症的前兆。雖然一些老化現象是天然的,如大腦額葉的老化和荷爾蒙水平的下降,但當出現明顯的症狀時,我們應該警惕是否存在失智的可能性。判斷失智症的「ABC」3大關鍵失智症的辨別不容易,有時候可能與其他因素、疾病混淆,如更年期的性格改變。因此,除了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外,家人也可以通過觀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提早警覺失智症的可能性。失智症的三大症狀可以作為家人關心的警訊,這三大症狀分別是「ABC」。 「A」: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日常生活功能的衰退。主要指的是失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例如穿衣、洗澡、煮飯等活動,當這些活動需要他人協助時,可能是ADL受損的表現。 「B」:behavior problem情緒行為的異常。症狀包括出現幻覺、妄想等,而認知功能的下降則表現為記憶力衰退、算數能力下降等。 「C」:cognition impairement認知功能的下降。雖然對於認知功能的檢測需要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但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變化,例如對事物價值的判斷能力下降、煮飯時的細節考慮不周等,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延伸閱讀: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10-14 寵物.寵物故事
紅貴賓病逝反而開心報喜訊「我見到那口子了」:見到她比什麼都重要
這次主人給的問題很少,一般碰到這種狀況我通常會婉拒,因為萬一離世寶貝也是省話一哥,那彼此能傳達的東西有限不是很可惜嗎?!多次跟姊姊確認是否還要再增加問題,或是要不要寫封信給毛孩?姊姊回我,心情有點亂,怕說多了孩子會牽掛走不開。最後我為何還是接下,因為在跟姐姐互動過程中,我隱約覺得這孩子想跟姊姊說說話,不是通靈,就是一種直覺。只是我沒想到,這孩子還真「搞威」,自己可以說個沒停。難怪姐姐說,「我們家『少爺』不像一般紅貴賓愛叫,是一隻很會用自己方法表達意見的狗狗,幫牠選安親班時,會用『嘆氣』表示不喜歡;看我吃東西,會用打嗝暗示牠也想吃。」因為太有個性,姐姐出於關心,常常會念牠,像小中風腳腳已經無法站立,牠還是逞強要自己爬起來就是,果然在中元節家人忙著拜拜時,牠摔傷弄斷了下顎,成為壓垮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姊姊說,一直細心照顧就是希望牠可以活到壽終正寢,沒想到遇到這種意外,面臨了要決定牠生死的痛苦抉擇。下顎骨折對年輕的狗狗來說也許不是大問題,但「少爺」年紀大了,無法進食恐怕撐不了多久,加上腦部開始異常放電,醫生建議現在放手對牠更好。少爺近期晚上無法入眠,就是腦部異常放電,姊姊必須半夜起來抱著牠安撫,這一摔後還會開始大叫,姊姊非常理解牠的辛苦,因此希望「少爺」能諒解選擇讓祂提早睡覺的無奈。一連上線,「少爺」就傳給我祂乘著一團浮雲過來的畫面,「姊姊,我有好多話要跟你說,因為在醫院就突然關機了,來不及說再見。」我先表達了姐姐的抱歉,祂卻是來報喜訊的,兩者情緒的落差,讓姊姊忍不住笑出來說:「祂真的跟平常一樣很欠揍ㄟ。」其實,一開始「少爺」還是有點感性的,「姊姊,少爺理解,只是沒有心理準備。」「我有聽到你問醫師,怎樣可以讓我不要不舒服,雖然我不太清楚這樣就會走,但至少姊姊出發點,我聽起來是為我好的呀」、「也許再活很久很久,是很天真的想法,畢竟我已經老扣扣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對大家都是辛苦的事」。說完後面就開始曬恩愛了。「姊姊,我很願意為你們努力,但你們放手了,我更開心,因為終於可以跟我的小情人、小可愛再見面了,我真的想死我的寶貝了」、「是天意吧,老天知道我想我家老婆,給我一個可以更快見到祂的機會。」 一開始姊姊還搞不清楚誰是祂老婆,少爺繼續說:「我見到我那口子了呦,好開心!」姊姊說「這句話怎麼聽了這麼耳熟」,才想起以前媽媽就常形容家裡另一隻狗狗是少爺的那口子,姊姊懂了。18年前姊姊先收養了被遺棄的少爺,兩年後又收編了長得像博美但其實是吉娃娃的「妹妹」,也許同病相憐,「妹妹」不乖時,家人假裝凶牠,少爺都會護著「妹妹」。姊姊說,七年前妹妹過世時,家裡氣氛跟國殤一樣,連少爺都受到很大的打擊,三個月都沒啥食慾,爆瘦到需要看醫生,半年後才恢復正常。七年後,家人又再度經歷他們最怕的「國殤」,妹妹是下床30秒突然離開的,沒受什麼苦,但少爺的情況則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更是讓姊姊難過到失眠好幾夜,不知祂們此刻可都安好?「姐姐,你是成全了我想要來見寶貝的心願ㄟ」,「她在這裡等我這麼多年,說真的,對我來說,見到她比甚麼都重要,所以我很快接受了提早離開這件事」,「姊姊比較可憐,沒有我們陪睡了。」「只要想到你兩個最愛的寶貝在月亮團圓,姊姊還會不捨跟難過嗎?」「當你抬頭看月亮的時候,記得笑一個跟我們說祝福的話哦!」我趕快提醒姊姊,溝通當天正是中秋節,記得抬頭看月亮!--作者柚子貍,寵物溝通&生命教練,酷愛寫作、樂於分享溝通過程觀察的點點滴滴跟體悟。嗨,我是柚子狸,在你心中,是否也有一段你和毛孩的故事 每到晚上就讓你想起祂呢?我想聽聽你和你的毛小孩的故事,歡迎來到柚子狸的臉書專頁,與我們分享你心中最愛的祂,和你們的故事,如果您身旁有朋友需要這方面的訊息,也歡迎您分享,讓我們一起幫助他。柚子貍 心靈捕手&生命教練所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homanto柚子貍 寵物溝通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ovelifebeaPodcast從0到1媒體人X斜槓(柚子貍&安妮動物園)https://open.firstory.me/user/shomanto/platforms
-
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跌倒後離世 醫分析常見跌倒7種原因:嚴重會腦出血導致死亡
名嘴張友驊日前走路時滑倒,頭部重創,昨(11)天宣告不治,消息一出,各界遺憾。跌倒是老年人常見死因,也是部分疾病的警訊,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謝向堯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常見有7類,包括虛弱、骨頭關節退化、腦缺血、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步態協調不穩、周邊血管病變,以及藥物。謝向堯在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網站以「足不可失 — 談銀髮族的跌倒」發表文章,他指出: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他也說,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以下是衛教文章全文: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常見跌倒原因會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涉及不同疾病,需根據病史與臨床症狀,抽絲剝繭。以下為常見7大類原因:1. 虛弱:通常表現全身無力。常見於營養不良、貧血、內分泌代謝失調(如肝腎功能不佳、甲狀腺機能低下),或罹患心肺疾病,如心臟衰竭等族群。另一類人是表面健康,但平日太少走動,或肌少症導致核心肌群和腿部肌力差。2. 骨頭關節退化:最常見是髖、膝關節退化,導致下肢無法受力且關節卡卡。這類人除了無力之外還會合併關節疼痛,常因支撐不住體重而跌倒。3. 頭暈、暈厥、或腦缺血:無論是內耳不平衡導致頭暈,或血管狹窄導致腦部暫時性缺血,會誘發四肢無力而跌倒。此類跌倒通常在突然改變姿勢時較易出現。4. 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常見於糖尿病、洗腎、或做過化療等患者。因四肢末梢神經退化,或慢性肌肉發炎,導致肌肉無力,容易腰痠腿軟。5. 步態協調不穩:這類通常與神經科疾病相關,例如多次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候群、小腦退化、水腦症等。患者其實有力氣,但無法精確的控制肢體,容易因失去平衡而跌倒。例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患者,常常身體重心向前,腳步跟不上而撲倒;小腦退化患者行走則像七爺八爺般搖晃,在不平整的路面就容易跌倒。6. 周邊血管病變:常出現於慢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因末梢血管硬化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剛開始行走時正常,走一段路後會因血液供應不良、容易足部痠痛或不靈活而必須休息,又稱「間歇性跛行」。7. 藥物:許多藥物副作用為疲倦、頭暈。如:鎮定劑、感冒藥、過量的血壓藥及血糖藥等。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
-
2024-10-11 養生.心理學解密
范琪斐清空配偶欄 前夫外遇離婚卻哭了!心理師指這原因
資深媒體人范琪斐今秀出已清空配偶欄的全新身分證,她於臉書分享她與結婚近20年的墨西哥裔老公離婚過程,她曾提及兩人離婚的原因,近因是前夫有了第三者,遠因是兩人對老年想像的不同。而兩人到簽字那刻,前夫還哭了,她心想「這不是你造成的嗎?」開業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走到離婚這一步,無論誰對誰錯,兩人都同時面對到「關係失落」,接下來兩人可預期都會有一段自我適應階段要走。「就這樣,一個一起生活20年的人,完完全全的,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范琪斐與結縭近20年的前夫,近期正式畫下句點,她也坦然分享離婚過程,兩人的婚姻路選擇走上不同的道路,她說,離開這段關係後「請恭喜我,因為我真的會過的比以前更好。」該文引發不少網友回應,除了恭喜她以外,也有不少網友分享自身離婚後的人生經驗,鼓勵范琪斐迎接下一階段的精彩人生。羅惠群表示,結束近20年的婚姻關係,無論男方是否外遇,或是兩人相處困難,又或是兩人對於老年生活有衝突,以現代人平均餘命80歲來計算,20年等於是四分之一的人生,兩人都會面臨到「關係失落」,有些人的表現是哭泣、難過、生氣,有些則是不甘心,不斷回頭追尋過去的影子。不過,人不會只有在婚姻中,面臨到關係的失落,從小學畢業、與初戀告別、父母離世等,人生一路上都在面臨大大小小的關係失落,通常每一個人都有力量可以從關係失落中重新站起來,不管是向朋友一吐怨氣,或是尋求下一段關係等都是方法之一。但有些身心狀態較差的人,會因為關係失落影響人生的決策,像是該階段比較容易被詐騙等多重壓力,此時,如果意識到自己已經無力抵禦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一定要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師援助。羅惠群表示,每個人面對關係失落重新站起來的時間不一,有人花了數十年,有人幾天就調適好生活,一段關係的結束其實也代表新的開始,雖然是老生常談,從臨床經驗來看「時間能治癒一切」,重新站起來的過程中,無論是哪一方都需要「陪伴」的力量。近年名人離婚的新聞屢見不鮮,羅惠群說,台灣社會對於婚姻必要性這件事,愈來愈願意開始討論,上一代會認為婚姻是人生必要的清單,很多夫妻為了在清單上打勾,強忍著關係的痛苦過活,現代人更能接受婚姻不是人生一定要做的事情,如果要進入婚姻前,也比過去更能理解,要承受婚姻關係需要承受的責任,他認為是一件好事,也期待對於離婚,不要認為一定是悲傷的事,有時候反而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也不用太用框架去看待。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寶貝的藍色世界
午後,張阿嬤由孫子陪同至會談室,阿嬤自訴2年前因胸悶、脹氣、腰骨膝蓋痠痛及夜眠欠佳等身體「甘苦」到家醫科求診,近期失眠加劇、食欲降低,轉診身心科經醫師轉介諮商。阿嬤和先生相依至3年前阿公離世,兒女皆已成家。阿公過世後,阿嬤還會去社區走走,後因跌倒行動不便,且感到聊天愈發無趣而少參與,兒女則不定時幫獨居的她採買送食。半年前,阿嬤的姊姊因病去世,她淚訴姊妹倆的故事、姊姊被送安養過程、疫情探視不便、感嘆人老不中用記憶衰退…,言語中透露,對姊姊的思念遺憾、個人的無助、人生的無意義。阿嬤是因身體不適及夜眠欠佳求診,就醫療角度來看,阿嬤的憂鬱需要專業的協助。2022年國衛院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輕度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盛行率分別是3.7%和1.5%;衛福部指出,台灣5%-7%老人常覺得心情不好、悲哀、孤單提不起勁,但老人憂鬱就診率只有1.3%,多數未獲適當醫療。超高齡社會將到來,認識老年憂鬱是偵測問題的開始。老人憂鬱症比起一般成年人的憂鬱更難以覺察,老年人多以身體不適來傳達情緒狀態,且其認知功能降低常被誤認為老化,尤其老人生活多以家庭為主,較難觀察到社會功能變化。就如張阿嬤,老伴走後獨居,跌傷後的不適讓疏離的生活更封閉,姊姊離世未能相送的遺憾,讓阿嬤的身心症狀明顯加劇。老年憂鬱主因1.壓力事件:老年常相伴死亡議題,親友的死亡就是壓力源,當周遭他人一一離開,易讓人產生無助甚至失去希望。2.身體脆弱:身體受阻行為將受限,可能讓原本孤單的生活更形封閉。3.孤單疏離:情緒憂懼若身邊又缺乏支持力,將使長者失去和他人連結並感到寂寞,可能加劇生命的無望。常見3策略1.衛生教育推廣:知識推廣有助民眾學習早期偵測並利早期治療,有助患者的安適,間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2.培養運動或嗜好:找出適合的運動或嗜好,不僅健身也可看見個人所能,並從健康或成就感的回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3.與他人產生互動:不論是家人規律陪伴,或經活動創造與他人連結,都有助強化生命希望及意義感。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火燒厝,才知屋主獨居失智!缺乏社交導致失智風險大增,許多長者出事才被發現罹病
台中一處民宅晚間突然起火,一位獨居老婦受困其中,消防隊及時將火勢撲滅,老婦受到嚴重驚嚇,坐地喃喃自語,反覆說著「要回家煮飯」,警消當下以為她驚嚇過度,僅協助安撫她,後續經社會局協助後發現老婦自從喪夫後,靠資源回收生活,幾乎沒有社交生活,獨居近五年的時間,近期已漸漸失智,那天失火的晚上,她肚子餓想吃飯,卻只開了火沒有放任何料理,讓鍋子乾燒而釀出火災。「這類案例太多了」,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台灣的高齡者以女性占多數,先生離世後子女離巢,幾乎都是自己住在無電梯公寓中,許多長者初期獨居時,身體狀況良好,但漸漸身體出現狀況,加上對失智病識感不高,常常是出事才被發現屬於「獨居失智」的患者。最悲慘狀況 失智回不了家曾有獨居奶奶外出時,不小心跌落到排水溝,被救起才發現她回不了家,走了好遠的路;也有子女長年住在國外,獨自住在台灣的長輩,因為被詐騙太多錢,子女返台處理長輩被詐,才發現爸爸已經失智;又或是最悲慘的情況,不幸走失死亡,調閱監視器的過程中,發現獨居長輩的樣態恍惚,才發現極可能是因為失智走失,最後回不了家而喪命。依據一一二年六月底銀髮安居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獨居占廿三點三三%、老老照顧占十二點三六%、非獨居且非老老照顧占六十四點卅一%;其中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女性獨居長者占女性長者比率廿二點七六%略高於男性之廿二點七一%,七十五歲以上女性獨居長者比率廿六點一二%高於男性之廿一點九八%,女性長者獨居比男性多。若打算獨居 做好社交規畫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如果以獨居長者占廿三點三三%計算,全台約有九十七點六萬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獨居,目前六十五以上失智盛行率為八%,可推估獨居失智者,約有七點八萬人左右。多數的獨居失智長者「難以挖掘」,特別是男性獨居者,他們大多不與社區互動,雖然他們能自理生活,但是一旦失智他們幾乎沒辦法向外求援,社區也很難透過平常的互動,提醒他可能生病了,讓獨居風險陷入惡性循環。身障失智 七成無法自我照顧陳筠靜說,過去有非常多的研究都顯示,失智者會比一般獨居者孤僻,像是從一一○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分析,具身心障礙身分的失智者,有七成沒辦法自我照顧,因此他們的照顧服務需求遠高於其他障別,需要與外籍看護同住或住機構比例高,其照顧費用開支高,但外出行動的獨立性低,社會參與度低,自我決定情況低。湯麗玉說,獨居減少社交刺激,會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若未來決定要獨居生活,膝下又沒有子女,一定要先做好「社交網絡」的規畫,同時避免財務被詐,也建議可以做好信託,房屋也可以找尋信任的對象共同持有,定期到醫院篩檢腦部變化,也是建議的方式。她也呼籲政府應該正視「獨居失智」的困境,建立主動關懷制度,揪出獨居失智長者,避免出事後才發現他們是失智患者。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
-
2024-09-21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照顧減少「孤獨死」!日本監控水電、丹麥推協作住宅
少子化加上超高齡化,獨居人口增加,也讓政府需要直接面對獨居風險,日本警察廳近期公布今年一到三月「孤獨死」的最新數據,多達二點一萬名獨居者在自宅過世,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台灣雖未有相關調查與統計,但不少新聞事件陸續報導,國內獨居者死亡事件愈來愈多。專家指出,獨居風險不只是失智,包含意外身亡等,都需要正視。台灣目前的人口結構發展與日本的走勢極為相似,高齡者愈來愈多,且獨居者也隨之增加,日本早在多年前就發現「孤獨死」現象,雖然日本政府尚未明確定義「孤獨死」與「孤立死」,但兩者皆指離世時無任何人照顧,遺體往往在過世多時候才被發現。該現象也揭開「獨居風險」的面紗。許多研究皆顯示,獨居者生理、心理與非獨居者相比,較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也因為健康狀態不易被他人察覺,也增加心臟病發、腦中風致死風險,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台灣的獨老並不是每一個健康狀況都不佳,近年發現許多獨老的生活狀態比非獨居者還好,他們過得好,最關鍵的因素是「擁有良好的社交生活」。目前日本政府面對獨居戶,採取「科技與社會服務結合」,監測獨居戶的水電繳交的狀態,一旦異常就會主動通知社區內的社工,並透過非政府組織定期探視獨老。英國則推動社區活動,增加鄰里之間探視機會,另成立「孤獨基金」支持志工團體,讓他們提供獨老的心理支持服務;丹麥則推出協作住宅,讓原本是獨居戶的長者,可以集中生活,不僅降低孤獨感也能達到守望相助的效果。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6 癌症.食道癌
港星徐少強食道癌逝!醫曝「1危險因子」易癌前病變,沒在減重卻變輕也要留意
因電視武俠劇「天蠶變」走紅的徐少強,月初傳出罹患食道癌病逝消息,今日他的女兒徐頴堃證實父親死訊,表示:「多謝關心,希望大家給點空間讓家人處理後事。」一代武打巨星於北京病逝,享壽73歲。食道癌初期無症狀 發現多為中晚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食道癌初期沒有症狀,等到腫瘤持續變大時,因管腔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心窩灼熱感等,包括沒有特意減重卻出現體重變輕,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大多已是中晚期,必須進行接受食道切除手術,治療相對棘手。【疾病百科】食道癌徐少強出身邵氏訓練班,在電影圈苦熬多年,經常以大俠形象出現,當年還有狄龍、爾冬陞等才貌雙全的男主角,所以難在大銀幕登上一線。後來因「天蠶變」一劇飾演「雲飛揚」而聲名大噪,劇中練成了舉世無敵的「天蠶神功」,開出亮眼收視,戲約不斷。徐少強除了最代表他的「雲飛揚」,也曾在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飾演大反派「趙無極」,深受觀眾好評,累積影視作品逾百部。近年多在中國大陸拍劇,並定居北京;今日驚傳9月1日於北京因食道癌離世,令影迷不勝唏噓。食道癌是「吃」出來的癌 胃食道逆流也容易致癌前病變根據衛福部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食道癌排名第九,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也是因食道癌驟逝。朱光恩說,食道癌是「吃」出來的,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過熱飲食等,食道黏膜反覆受傷、修復,過程中可能細胞變異,提高食道癌風險。另外,胃食道逆流也是一大危險因子,當胃酸往上逆流至食道,易導致胸口灼熱、火燒心、溢酸水等,甚至形成食道黏膜糜爛、潰瘍等,產生「巴瑞特氏食道」,屬於食道腺癌前病變。朱光恩提醒,如有肥胖問題、飲食控制不佳、睡前吃消夜,均容易反覆胃酸逆流,引發巴瑞特氏食道症。早期發現食道癌,可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65至90%五年存活率。但食道癌第二期已經無法單靠內視鏡手術,必須進行食道切除手術;而當腫瘤侵犯到食道的肌肉層,就可能轉移到周邊的器官,增加治療困難度。定期檢查是食道癌預防關鍵朱光恩強調,「定期檢查」是預防關鍵,尤其是有抽菸、飲酒、嚼檳榔的習慣,以及家族史、長期胃食道逆流者,都要提高警覺。食道癌的不適症狀與上消化道疾病相似,吞嚥異常、咽喉緊縮、聲音沙啞、久咳等,務必就醫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5 醫療.皮膚
短時間大量落髮!如何預防鬼剃頭上門?2重點避免圓形禿加劇
現代人因工作及生活忙碌,常因壓力造成情緒不穩,不僅心情受影響,甚至有些人還會壓力大到掉頭髮,出現局部禿頭的情況,嚴重者連眉毛都可能脫落,要小心是否為「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警告,若出現不明落髮而未及早治療,可能會使症狀擴散,進而造成毛囊永久性損傷。與壓力、遺傳、吸菸等相關,45歲以下較常見。東元醫院皮膚科醫師王宣甯表示,圓形禿即是俗稱的「鬼剃頭」,主要可能由心理壓力、基因遺傳等因素造成;此外,吸菸者罹患圓形禿的風險也比非吸菸者高出1.88倍、睡眠障礙患者1.651倍,尤其45歲以下的人較明顯,肥胖也會增加圓形禿的風險。圓形禿屬於特殊型態落髮,症狀表現不僅是頭髮脫落,也可能出現眉毛、腋毛,或是其他體毛脫落。圓形禿顧名思義,通常會出現硬幣形狀的禿頭,不過也有不規則形狀的禿髮情況,因為症狀突如其來,且病因仍不明,因此才會被稱為「鬼剃頭」,如同被無形的力量給削去頭髮。免疫失調而攻擊健康毛囊,醫師多能靠目視確認。王宣甯說,圓形禿可能是身體出現免疫失調,造成體內淋巴球攻擊健康毛囊,通常醫師以目視就能診斷是否為圓形禿,或是以皮膚鏡放大患部,確認毛囊狀態來確認;若仍無法確認,通常會建議患者施作皮膚切片,若切片化驗發現毛囊根部被淋巴球浸潤,就能確認是罹患圓形禿。不過醫師也強調,並非所有不明原因落髮都是鬼剃頭找上門,因為臨床上,雄性禿也是一種常見的落髮情況,雖然通常是男性患者居多,但也有女性患者是因雄性激素影響造成雄性禿,也有落髮患者是因為減重、懷孕,或是因過度染燙頭髮而造成落髮,建議患者若有症狀,找醫師診斷確認最恰當。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採外用類固醇或注射治療。王宣甯提到,出現鬼剃頭的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且年齡跨域大,從兒童到老年人都可能出現,除了有家族遺傳史,大多數患者通常都會自述與壓力有關。他以新竹地區為例,因科技業多,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正值30到50歲之間的青壯年工程師,有人因新竹房價高,買了房、背負巨額房貸而因此被鬼剃頭纏身,也有個案是因親人離世深受打擊而患病。「出現鬼剃頭時別過度驚慌。」王宣甯說,現在皮膚專科都有相應的多種治療手段,且健保有給付。在治療鬼剃頭時,一般都會採用外用類固醇治療,依據患部大小,治療期在3個月到半年之間;也可採取更積極的注射治療,利用打針將治療藥物注入頭皮,以10元硬幣大小的禿頭面積為例,通常要打上2到3針。5%會整頭全禿,1%可能連體毛都掉光。少數患者因病情嚴重,在健保藥物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則建議使用自費藥物。王宣甯指出,在圓形禿的患者中,大約有5%患者會整頭全禿,甚至1%患者連體毛都掉光,可能出現皮膚發炎反應活躍,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除了擦促進免疫力的藥物,或可考慮類似標靶治療手段的口服小分子藥物「JAK(酪胺酸激脢)抑制劑」,不過因價格昂貴,一周治療就要7千元以上,還要持續半年,因此較少患者採取自費治療。王宣甯曾遇過有職場女性因為圓形禿,在短時間內整頭全禿,最終靠著打針及搭配藥物積極治療,在半年後才康復。不過,患者原本有一頭烏黑直髮,在頭髮新生後也出現髮質、髮色改變,不僅頭髮顏色變淡,就連直髮也變成自然捲,這些都是康復後常見的情況。防禿2重點:維持健康生活、及早求醫診治。如何預防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認為,圓形禿雖然很難靠吃保健食品或補充營養品預防,但維持健康生活,有良好睡眠、適當運動及飲食均衡,減輕工作壓力,都可避免圓形禿加劇。建議患者一旦出現落髮情況就找醫師診療,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1 醫療.牙科
植牙能使用20年都不會壞?牙醫師帶你破解植牙4大常見迷思
植牙的療程長、自費價格不斐,病人常形容如同在口腔內「裝了1台車」,難免抱持較高期待,希望成果能一勞永逸,然而一旦植牙過程不如預期順利時,也很容易引發爭議。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陳吉龍醫師將植牙比喻成1輛車,車要能開得久,除了車子合格出廠,上路後也必須靠車主維持良好的駕駛習慣和定期回廠保養,而植牙「這輛車」也必須靠醫病合作、順暢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以下陳吉龍醫師將針對四個植牙常見的迷思,進一步解析。迷思1|植牙能夠一勞永逸嗎?不會壞?【解答】植牙壽命取決於病患的使用習慣以及健康狀態。陳吉龍醫師指出,植牙是取代拔掉的自然牙,不代表功能比較強大,如果沒有做好清潔,或刻意去咬很硬的食物,勢必會降低植牙的使用壽命。他比喻若駕駛常常急煞車,或刻意開崎嶇的路來操這輛車,也沒有按照既定里程數回廠保養,「再好的車也是會壞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影響植牙的效果,比如罹患牙周病、骨質疏鬆、糖尿病或頭頸部癌症,或是鄰近牙齒有蛀牙、發炎等問題未處理,雖然不是直接損及植牙,但容易破壞植體的支撐環境,如同樹木的地基被淘空導致傾倒。陳吉龍醫師說,牙醫師完成植牙後,追蹤1年內都正常使用,這是醫療端定義的手術成功。然而要達到病人希望的一勞永逸,醫病必須建立植牙維護的合作共識,臨床上有人植牙可使用20年以上,要訣就是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及保持身體健康。反之,也有人植牙沒幾年就出問題,往往是衛生習慣不佳、沒有定期追蹤保養,或是身體出了狀況而不自知。他曾遇過病人的牙周病遲遲未改善,懷疑不只是牙齒的問題,提醒病人要去做其他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糖尿病惹禍,這時就必須先治療糖尿病,才能避免植體持續受破壞。迷思2|修補為什麼要付費?【解答】修補植牙的耗材並不在保固範圍內。修補植牙是否要付費,也是常見的爭議來源,部分病人認為既然植牙有保固,後續也應該要免費修補,不過陳吉龍醫師表示,一般植牙的保固僅限人工牙根,上面的牙冠一使用就會開始磨損,這類耗材不在保固範圍,「就像車子的保固範圍主要是引擎,但輪胎、剎車皮屬於耗材,如果有必要更換時,仍需要付費。」要避免這類認知落差,陳吉龍醫師建議,除了完整的術前告知和病人的知情同意外,最好能仿照合約精神,於治療計畫載明保固範圍與條件、雙方權利義務,以及使用的植牙系統品牌和型號,「項目愈清楚愈能促進雙方拉近認知,也能減少後續爭議。」迷思3|遇到不滿意的醫師就直接換掉?換醫師?【解答】建議不要,因為不同醫師所採用的植牙系統有所大不同。國內就醫可近性高,更換不同醫師看診是家常便飯,但在植牙過程中,「換醫師」對病人來說恐非首選的解決方式。陳吉龍醫師分析,每位牙醫師使用的植牙系統均不同,品項高達上百種,牙醫師光靠目測看不出來,因此換牙醫師很可能需要「從頭來過」。除了植牙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治療計畫,陳吉龍醫師強調植牙畢竟是外來物,適應期需要幾周到1、2個月很常見,病人若感覺卡卡的、會痛等不適感,一定要立即反映,讓熟悉這套植牙系統的原醫師協助處理或調整。此外,陳吉龍醫師提醒病人必須清楚自己的植牙系統品牌,並妥善保存紀錄,有助於後續的維修。他指出,植牙數十年後,往往已過了病歷的法定保存期限,亦可能遇到診所歇業或醫師離世,若病人自己沒有留存相關紀錄,恐成為難以維修的「植牙孤兒」。迷思4|不舒服才看牙醫?植牙感到不適,才需要去看牙醫?【解答】植牙後需要維持定期檢查,才能延長植牙壽命才能長久使用。陳吉龍醫師呼籲民眾不要不舒服時才看牙醫,應定期檢查牙齒,避免小病灶拖延成大問題,有助於延長自然牙的使用;植牙後的牙齒保養方式,其實就跟自然牙一樣,維持衛生習慣、正確使用、定期回診,這是延長植牙使用的不二法門。現在資訊發達,透過網路搜尋可以找到許多植牙的資訊,不過陳吉龍醫師認為,諮詢身邊有植牙經驗的親友,詢問對方與該牙醫師互動的過程與感受,會比網路評論來得真實。他進一步建議民眾最好有固定的牙醫師,好處是較熟悉自己的口腔狀況、疾病史,且植牙需要較長的療程,醫病雙方在有互信基礎下,溝通植牙的細節更容易建立共識,有助於提升植牙的滿意度與使用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9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多了一個家.靜靜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接連不斷的打擊靜靜來自中國,與台灣夫婿結婚後,因為喜歡台灣生活的步調,已在臺北定居二十多年。然而卻在短短幾年之間,人生接連發生劇變──在公公離世過後,接著是重度身障的婆婆失智,最親密的丈夫在疫情期間因疫苗反應不良而過世。然後,是自己也生病了,罹患乳癌。初見面,這位有著一雙明亮雙眸、秀麗五官,身形不算嬌小的山東女子,常常低下頭,氣微聲弱的,時不時還因耳鳴流鼻水而必須停頓休息,仍專注仔細回覆每個問題。「生病了以後,女生最在意的外貌、長頭髮,什麼都沒有了...」她語氣平和,緩緩地說。「以前我很愛漂亮,我覺得自己很美、很強,我就是有自信。我學過很多技能,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做,家裡壞的東西我都會修,也可以自己出去賺錢,老娘沒再怕的!我不覺得需要去依靠老公,我曾經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獨自面對。」可以想像過去的她,自帶著強大氣勢的瀟灑,而此時眼前的她,卻讓人依稀能透視到那千瘡百孔光芒黯淡的內心。丈夫過世無疑是她人生中的最大打擊,而今每每看到外面現實的世界,回想起來才發覺自己過去從不曾在意的日常,原來一直以來點點滴滴都是丈夫的體貼與呵護。「心裡空蕩蕩的,在他走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他有多愛我,是他教會了我如何去愛人。」靜靜回顧以往,談起了丈夫:「過馬路時,他總會牽起我的手;走在街道上,他自然就會伸出手把我撥到內側護著;我吃飯從來不用擔心,因為他都會知道我要吃什麼;生理期來的時候,會主動買熱熱的巧克力給我喝...以前為什麼我完全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會覺得這些都那麼理所當然?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他。以前每分每秒不珍惜的,現在想起都覺得很珍貴。」懊悔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關於罹癌,靜靜仍處在自責的情緒裡。「生了這個病,我只怪我自己。如果我當時可以照顧好自己,我覺得應該不會這樣子。」要是一切能夠重來,她說,一定會多愛自己一點。由於婆婆重度殘障又失智,還經常需要洗腎,當丈夫也倒下時,和婆婆兩人還曾同時住院。也許是自以為的強大,靜靜毫無顧忌地一手扛起照顧婆婆與丈夫的所有大小事情,對自己生活飲食卻一點也不在意,忽略了應該要好好照顧自己。在丈夫過世後整個人失去重心,所有力量都被抽走,接著就是面對自己生病的打擊。「剛確診癌症的時候,我的腦袋裡一片空白,想著自己是不是就要這樣死掉了?只會一直哭一直哭,醫生跟我講解五年存活率、要怎麼治療什麼的,我完全聽不進去。」後來在乳房外科就診,看到了診間外面陳列一本本小小的希望手冊,靜靜拿了一些回家,就只是為了想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救,也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她滿腦子想的都是該拿這個病怎麼辦?想知道治療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麼辦?」除了害怕面對治療、害怕死亡,尤其最讓靜靜害怕的,是讓爸媽傷心難過的這件事。所以她決定選擇隱瞞病情,不讓故鄉的父母知情。但是在手術過後,醫師告知將準備開始化療之時,靜靜又陷入另一層憂慮:「化療的副作用要怎麼撐過去?一旦掉了頭髮,跟爸媽視訊就會被看到,他們如果知道了怎麼辦?」她著急地只想立刻找一頂假髮來戴,絕不能讓爸媽看到她因為化療而落髮的模樣。找到希望的感覺回到家再度看到桌上的希望小手冊,靜靜這次終於注意到手冊內頁訊息。基金會竟然也可以借到假髮,而且原來希望小站就近在咫尺,台北就有。她很快的來到希望小站,才知道需先預約這項服務,所幸小站的工作人員看她急切的樣子,特別請她留下來等候,願意用額外的時間為她服務。靜靜當天不但借到了假髮,也在小站人員的解說建議下,直接先行將頭髮剃光。這是靜靜和希望小站第一次的接觸,那種有人在乎、有人關心的感覺,讓她得以好好收拾情緒,感覺到這世界還有溫情。是多久才接受疾病,開始面對?聽到這個問題,靜靜停頓了好一陣子,很吃力地才從嘴裡慢慢吐出兩個字:很久。「因為我無法想像,我心裡其實是不能接受的。真的是在很久、很久之後,我才能慢慢接受這個疾病。我曾經坐在沙發上對著牆壁,讓電視開著,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裡只有我一個人,沒有任何人能幫我。但是即使是如此,我仍然不想讓爸媽知道,一直到現在,每個禮拜還是戴著假髮、表現得很堅強、假裝沒事的跟他們視訊。現在,我在等著頭髮趕快長出來,想趕快回去看看他們。」而化療所有的副作用都沒有放過靜靜,第一次打化療就讓她整整四天下不了床,種種不適卻只能自己承受,因為家裡連一個幫忙倒水給她的人都沒有,只憑著希望小站提供的營養品每天喝一罐度過。靜靜特別感謝那段時間希望小站志工的關懷問候。「我就這樣一個人在家裡難受,直到有人來電話跟我聊天,好像才跟外界有了連結。尤其是志工打來的電話,每天都問我心情好不好,問我有沒有吃東西,叫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才發覺到這裡有人在關心我,那種溫暖真的就像家人一樣。」希望小站的志工也察覺到靜靜似乎一直消沉下去,便主動提及小站裡舉辦的免費課程,鼓勵她去嘗試看看。「一開始我根本不想出門、很抗拒,在志工的不斷勸說之下,才勉強自己出來看看。第一節課上的就是眼球老師的課程,在那裏很快就認識其他癌友,她們常常送我小東西、做餅乾跟我分享...我心裡其實很訝異,她們根本就不認識我,還這樣對我好,不知不覺就和她們變成了朋友,從此我才真正愛上、喜歡來到希望小站,只要看到有喜歡的課程,我就來上課,因為來這裡就可以看到這些人,我喜歡有人陪伴。」這一步,開啟了靜靜難捨希望小站的因緣。多了一個家靜靜不再只是躲在家裡把心事憋在心裡,她開始會期待走出家門,到希望小站上課學習,無論是冥想、繪畫、心靈成長各種課程都感覺到有所啟發:卡卡老師教導要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眼球老師教導以繪畫來抒發情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也分享資源。「面對疾病有時是很個人的事,很多感覺是沒辦法跟家人說的,家人也不會懂。我覺得希望小站對我來說,就是多了一個家的感覺。別人感受不到的,這裡的人都曾經體驗過;別人不了解的,她們都能懂。這樣的共感共鳴不會給彼此負擔,但是能帶給我很大很大的安慰。」希望小站讓靜靜覺得自己多了一個家、找到了同伴;在這裡,她也逐漸獲得更多正確的資訊,慢慢理解到只要好好接受治療,即使罹癌也可以好好活著。聊到這裡,她臉上終於舒展笑容:「我現在知道,可以把這疾病當作慢性病看待,所以比較不沮喪了,我會努力好好地活著。如果沒有希望基金會,我不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都可以幫你,我不會懂得勇敢面對,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是現在這樣子。」「好感謝當初那本小小的希望手冊,給了我一個小窗口,幫助我找到希望。」靜靜最後這麼告訴我。
-
2024-09-0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嗽微喘檢查出肺腺癌!久咳看不好先做這種檢查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肺癌【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小診所的夜間門診,承襲鄉村人口的習慣,晚上出門的人不多,夜診病人三三兩兩,一個六十歲上下的阿姨走進診所,跟櫃台說想看咳嗽,阿姨看起來很有氣質,講話很溫柔,但講沒幾句就穿插著咳嗽。阿姨走進診間還咳著:「醫師,我這咳嗽從新冠好後,已經咳好幾個月了,看過很多診所都看不好,反覆咳,家人說家裡附近有胸腔科醫師,叫我來看看。」「您新冠是什麼時候的事?」「七八個月前了。」點開阿姨的雲端病歷,果然斷斷續續每個月都有感冒和咳嗽的用藥。「OO女士,您以前有氣喘病史嗎」?「沒有。」「那有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嗎?」「沒有特別感覺。」我看了阿姨的喉嚨,看起來確實也沒有明顯發紅或胃食道逆流的徵象。心想新冠後久咳,誘發氣喘還是比較常見的原因。「您咳這麼久,有照過X光嗎?」「還沒有照過,之前都是當成看感冒,拿藥吃而已。」久咳微喘心電圖查出心律不整 確診肺腺癌正想應該排個肺功能和胸部X光,因為夜間合作的X光檢驗所已經休息,想說是否要先做肺功能鑑別氣喘時,聽診發現阿姨的心律不整是會漏拍的那一種。當下一驚,馬上請她去做心電圖,心電圖出來是房室傳導阻滯,而且是可能會進展成完全阻滯的第二型,有生命危險那種,雖然阿姨現在只覺得輕微喘和很咳,但若心電圖發生變化,後果不堪設想!立馬跟個案要家人的聯絡方式,簡單說明病情後將阿姨轉到急診。急診X光發現心臟後面有腫瘤陰影,做了一些處理後,先讓阿姨出院回家,接下來醫院安排的電腦斷層發現肺腫瘤整個包在心臟和大血管上。阿姨夫妻擔心的回到診所,諮詢接下來他們要怎麼辦,我看了雲端資料後,把後續醫院可能做的檢查,稍微做了說明,讓夫妻有些心理準備,後續切片證實是第四期的肺腺癌。所幸這位溫柔和善的阿姨,肺腺癌的細胞是屬有有基因突變的種類,適用於標靶治療,經過合適的口服藥物標靶治療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太到,阿姨的心律回歸正常,咳嗽也大幅改善。久咳不癒 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肺癌雖然不是久咳最常見的原因,但久咳不癒的病人,建議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檢查。然而,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篩檢並不敏感,通常靠X光診斷肺癌多半是第三期以上。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廣的肺癌癌篩低劑量電腦斷層,才是有效篩檢肺癌的工具。因為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推行,讓肺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大幅提高。目前如果是有家族肺癌病史的50-74歲男性,和45-74歲女性,以及有重度吸菸史的50-74歲個案,都可以洽各大醫療院所,詢問是否可做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這邊要注意的是,吸菸個案必須配合戒菸治療才可接受篩檢。目前肺癌的治療進展神速,離我在十年前胸腔專科考試時還只有幾種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到現在藥物治療的組合和選擇多到數不清。各種新型的基因突變點和研究也持續在進行。以往覺得第四期肺癌可能人生所剩無幾的觀念,逐漸在轉變。以肺腺癌為例,台灣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有EGFR的基因突變,目前第三代的基因突變藥物號稱超過一半的患者可以達到超過三年的存活時間。臨床上雖然有些棘手的個案真的診斷沒多久就離世,但也有許多個案,可以一線治療接二線,二線接三線,換了十幾線治療撐過五年十年的個案。而這些有機會長期抗戰的個案,也代表癌症治療進入一個新紀元,逐漸步入類慢性病治療的時代。(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1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健康台灣 不能只做一半
台灣正面臨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等公共衛生挑戰,為了提升國民健康、延長健康壽命,並降低醫療支出,新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健康台灣」政策,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由賴總統親任召集人,委員會的成員則多為醫界大老。最近召開第一次委員會,由媒體公布的照片,背景看板寫著「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我想說的是,「健康台灣」若只有聽到醫界的聲音是不足的。雖然委員會強調會廣納建言,多元對話,但是以目前所定的目標及相關計畫,如:實現醫療平權、健保永續經營,長照3.0或慢性病防治等,多是從醫療的角度著眼,由衛福部主導,而不是從更高的生活層次去思考如何建構一個真正的「樂齡幸福社會」。不生病,延長健康餘命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健康餘命延長後,是否有幸福旳人生可以享受?若我們的社會仍充斥著年齡歧視,若年長者無法有意義的參與社會,或缺乏經濟安全與社會保障,那麼延長壽命是否有意義?「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這個口號很好,應該包含兩個目標:健康與幸福,但是兩個要同時推動,不能做一半,只重視健康而忽略幸福,人生沒有重心,也失去了盼望。事實上,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之前已對高齡社會來臨提出一個「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框架,強調:「身心健康(Health)」環境的形成,如:施行預防檢測;建立無障礙空間、創造親老而安全的社會氛圍;降低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如:煙、酒等;各類照顧體系的建立及照顧者的專業訓練等。「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管道的建立,如:終身學習系統的建立;肯定並促成年長者參與正式或非正式工作及義工活動;鼓勵年長者積極參與家庭活動;重塑高齡者的社會形象;支援高齡者互動組織的活動需求等。「社會、經濟及生命安全的確保(Security)」,如: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老年消費者的保護;老年虐待行為的預防;確保退休財務無虞等。WHO的政策框架較目前「健康台灣」的計畫其實涵蓋層面更廣,若能落實執行,應該有助於達成建立「樂齡幸福社會」的另一目標。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有一名高齡長者多年前罹患肺癌末期,被宣告僅剩幾個月的壽命;為度過餘生,他選擇從美國回到故鄉希臘,定居在伊卡利亞島(Ikaria)。結果他竟奇跡地多活30多年,以102歲高齡離世。在此期間他從未接受過化療、沒吃過藥,也沒尋求過任何治療法。據了解,這名長者離世前,身上沒有癌細胞,肺癌早已痊癒。有研究分析伊卡利亞島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更長,是因為伊卡利亞人常吃的食品大多未經加工,像是橄欖油、山羊奶和葡萄酒。不過當地人認為,「吃了什麼」並不完全是人們長壽的原因,重點是島上的生活方式,自給自足不愁吃穿,還能跟親友們快樂地生活。或許就是島上的飲食與生活、社交習慣,對島民的健康產生了淺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很高興政府推動「健康台灣」政策,希望能扭轉因高齡化所帶來的長照困境,但是我們更希望政府能多聽聽不同角度的聲音,讓「幸福台灣」成為全球高齡化的典範。
-
2024-08-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我的腦傷孩子長大了,小時候因為病毒性腦炎後遺頑固型癲癇重度智障,一晃眼今年來到了29歲,小時候因為過度擔心孩子無法學習未來怎麼辦,強迫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導致親子關係極度緊繃,後因醫師的治療指導,孩子健康長大了,也在政府妥善的長照政策照顧之下,目前在機構日托得到多元的學習環境與良好的身心發展。孩子29歲了,意味著我與孩子的爸也老了,此時我們想的不再是孩子要如何學習,而是孩子要如何安置。當父母離世後,她需要的是什麼,她與手足之間未來的影響是什麼,我們要如何了無牽掛的放下孩子。人生是什麼呢?其實人生就是不斷的體驗,人生一趟無失亦無得,回頭看每個階段的課題與經歷都是讓我們從中得到成熟的養分,看清生命的真相,無論是完美還是缺憾,終究不能永恆不變,最終都要進火葬場一切歸零,誰也避不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做我們現在能做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體驗生命的美好。今年5月底,我們勇敢規劃了一趟泰國之旅,帶著頑固型癲癇重度智障的孩子去泰國自由行,為何選擇泰國,是因為有親戚住在泰國可以協助我們在泰國自由行。這是孩子第一次出國,也是我35年來新婚旅遊後的第二次出國。在作此安排之前,我內心極度不安與猶豫,我非常擔憂孩子在密閉的飛機艙上癲癇發作,會發作到甚麼程度,是否會有生命危險,是否會影響飛機上的其他人,以及是否會感染什麼抵抗不了的疾病,還有抗癲癇管制藥要如何隨身證明過海關。雖然有諮詢醫師與協助開立證明,我還是反覆擔憂做不了決定。後來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因為這句話,我做了決定,我們開心的成行,一路上孩子沒有癲癇發作、沒有不配合、很享受異國風情與美食,還會自我照顧,真的太感恩一路上所有的人。返國後,孩子至今仍念念不忘泰國的人事物,這趟泰國之旅真的太美好了,豐富了孩子的人生體驗,也豐富了我的視野與價值觀。備註:孩子的抗癲癇藥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後來有收到衛福部的通知不需要申請入出境聲明書,只要有藥袋說明即可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1 養生.家庭婚姻
英國跳水王子因為兒子一句話,5度征戰奧運!「織毛衣」圈粉全球的他,創立品牌背後藏洋蔥
2020年在東京奧運「一織成名」的英國「跳水王子」Tom Daley,因為在奧運會場織毛衣的認真模樣而爆紅,圈粉全世界!今年第5度再戰巴黎奧運的他,原本無意參加,卻因為兒子的一句話再次現身奧運,沒有意外,第一天他就開始織起毛衣,而起且還是巴黎奧運紀念毛衣!兒子一句話,再次現身奧運英國「跳水王子」Tom Daley,不管是在跳台上屏氣凝神的樣子,或是在場邊織毛線的認真模樣,真的讓人無法不關注!而他的感情生活一樣充滿亮點,19歲時公開同性戀的身分,並在2017年跟大20歲的編劇老公Dustin Black結婚,並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兩人的兒子,經常在社群平台上放閃的兩人,流露無比的幸福!原本無意參賽的他,再度為了兒子征戰2024巴黎奧運,因為兒子在一次旅遊中說出,「想看爸爸在奧運跳水」,讓跳水王子再度出動,代表英國隊5度爭戰奧運賽事。除此之外,他更擔任開幕式英國掌旗手的角色,一向活潑幽默的他,還跟搭檔在這次遊河方式進場的奧運開幕式中,詮釋鐵達尼號經典名場面,再度成為鏡頭焦點!跳水王子,「織毛衣」圈粉全球來自英國的Tom Daley除了他精緻的五官、壯碩的身材吸睛無數外,Tom Daley更是2020年東京奧運雙人10公尺跳台的金牌,以及世界錦標賽10米跳台項目的雙料世界冠軍!不過,除了奧運金牌的加持,Tom Daley更因為在奧運會場織毛衣而爆紅,圈粉全世界!為什麼會選擇織毛衣?就像所有運動員都會在比賽前,用不同方式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Tom Daley也不例外,他就坦承說到,對於編織有著高度的熱情,而且織毛衣可以讓自己保持平靜。創立了自己的毛衣品牌毫無意外的是,織毛衣織出心得來的Tom Daley,在東京奧運結束後就創立了自己的毛衣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而第一個系列「1896」靈感更是來自奧運創始年份,讓粉絲無不感受到他對運動與毛線的熱忱。除此之外,品牌創立的背後更藏有洋蔥!原來Tom Daley的父親是世界上最支持他的人,令人遺憾的是,父親在2011年腦癌過世,而離世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看到兒子代表國家出征奧運,而Tom Daley也不負所望實現了父親的夢想。而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的靈感就是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希望能將更多的愛用針織的形式保留下來,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的所得也會拿來幫助慈善機構「The Brain Tumor Charity」,跟父親有著一樣病痛的人。巴黎奧運第一天,就開始織毛衣無論是在自己比賽前,或是到會場觀賽替隊友打氣,Tom Daley在現場織毛衣的畫面,看起來真的認真又可愛。就在巴黎奧運開始第一天,Tom Daley毫無意外開始啟動編織模式,被鏡頭捕捉到觀賞女子3公尺跳水比賽時,手上又開始織毛衣!而他也在出發巴黎奧運前,就將自己要編織的奧運紀念毛衣圖設計好了,充滿各種意義與巧思,已經讓人破不急待想看到他穿上成品了。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17 退休力.自在獨立
作家彭蕙仙身為長女,與母親從相殺到相愛!靠第三代點醒化解母女情仇
「你們不是同一個媽吧?」作家彭蕙仙是家中四姊妹的長女,與同是作家的小妹彭菊仙有許多共同朋友,朋友們常常在認識彭家姊妹許久後驚覺,原來兩人同一個媽媽!她們描述的母親是那麼的不同—彭蕙仙的媽媽嚴厲、不假辭色,對孩子要求極高;彭菊仙筆下的媽媽則慈愛、憨厚可愛,是個對女兒寵愛信任的母親。彭蕙仙苦笑,不止小妹,其他妹妹都曾經不諒解她對媽媽的負面情緒。說起與母親的愛恨情仇,彭蕙仙血淚斑斑。兒時常被揍不說,大學畢業後,媽媽強迫她考公務員,第一年落榜,大罵她是故意的,第二年沒上,言詞更激烈:「你可以去死了!」她真的想不開差點輕生。離婚後回家 與母親衝突加劇好不容易長大了,彭蕙仙早早結了婚離開家,沒想到兩年後又離了婚回了家。她帶著未滿一歲的女兒,和剛喪偶的媽媽同住,初衷是彼此照顧,但是交錯著離婚、喪偶、更年期這些生命的失落,讓原本就高張力的母女關係,衝突加溫。媽媽對女兒離婚的失望,變成難聽的話,她跟鄰居說:「我怎麼命那麼苦,生一個女兒來離婚。」生活裡的每件小事都能引起軒然大波,彭蕙仙幾度從家裡衝出來,淚流滿面走在馬路上,想著若被車撞死,人生一了百了有多好。那些年,彭蕙仙無數次想搬出去住,好幾次已經找好房子,付了訂金。媽媽得知後便軟硬兼施要她留下來,承諾會改脾氣,若彭蕙仙不為所動就以死相逼:「你搬出去我就死給你看。」母女「相殺」的日子維持了廿幾年。和媽媽和解的契機,起於二妹搬回家與媽媽同住,彭蕙仙順理成章搬離家,拉開母女的距離。在家裡住了一陣子的二妹也感受到母女同住的不易,有次跟彭蕙仙說:「大姊對不起,我以前真的不知道原來媽媽這樣。」妹妹的歉意,讓她第一次感覺被理解,軟化了她的防衛。女兒一句話 她看到媽媽的愛也是差不多的時間點,女兒羅晴某次聊天說到:「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數十年來照顧家人的三餐,從來沒有漏掉一餐,你有沒有覺得(外婆)很了不起?」原是話家常,卻像當頭棒喝敲醒彭蕙仙,她自問:為何我未曾從這個角度看母親?她發現,即便媽媽做了許多好的事,她卻只選擇看見她的壞。女兒的話改變了她看媽媽的框架。例如以前媽媽嫌她不會打扮,會到傳統市場買衣服給她,過去她覺得這是羞辱、是媽媽看不起她。換了視角之後,她想著七十幾歲的老太太會在市場買菜時,惦記要幫五十幾歲的女兒買衣服,點滴都是疼愛。她變得願意跟媽媽拉手、抱抱;她願意跟媽媽談心,即便媽媽不一定完全聽得懂;她會在媽媽穿新衣時讚美媽媽好漂亮。媽媽感受到這個從年輕時就很難駕馭、脾氣很大的長女變得可親可近,母女間流動的,不再是劍拔弩張的暴戾之氣,而是溫暖輕柔的母女之情。成年之後的彭蕙仙和媽媽同住了廿幾年,是待在家裡、陪伴媽媽最久的孩子,「表示跟媽媽的關係是我人生的功課」,對她來說這一切彷彿是上帝的安排,她非常感謝,在媽媽離世前,完成了與媽媽的和解,她們擁有好幾年的美好回憶,母女關係不只有相殺,還有相愛。她的人生因此迎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與明亮。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8-13 醫療.心臟血管
光是站著就累 台大「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救法洛氏四重症患者一命
28歲張小姐是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小時候曾接受開心手術,成年後因嚴重肺動脈瓣逆流,導致右心室擴大,心臟功能惡化,不僅爬樓梯會喘,光是站著就累。台大醫院為她進行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肺動脈瓣逆流問題獲得改善,她也是台大第100例的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教授、心臟科主任王主科指出,法洛氏四重症占先天性心臟病5%,每年約3千到4千名新生兒中,有一個法洛氏四重症,東方人罹病比率高。通常出生後就會發現,約一歲左右進行矯正手術,但還是有2至3成在成年後會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需要定期追蹤。台大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表示,若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因右心室出口狹窄,導致血液逆流及右心室擴大,未及時換瓣膜治療,恐心臟衰竭。過去傳統治療為開心手術,但風險大、手術恢復期長,也留下很長的傷口疤痕,近年發展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傷口小,4天即完成療程。台大醫院於40多年前,即進行法洛氏四重症手術治療,目前手術矯正成功率達98%。2015年起,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膜置換術,但一開始沒有健保給付,家屬聽到需百萬元的費用都慌了,只能咬牙苦撐,負擔沉重的醫藥費。2019年,由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接生的女童綺綺,因複雜先天心臟病於10歲離世,她留下了許多手繪恐龍圖畫,轉為LINE貼圖,當年銷售金額突破1500萬元,其中522萬元捐給兒童心臟病基金會,幫助經濟能力不佳的心臟病患者家庭,一名病童補助人工瓣膜約20至25萬元。台大團隊接力,將這分由大愛灌注而成的治療成果,化為申請健保給付的有力證據。2021年12月1日,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獲得健保給付,並由台大醫院團隊制定全國治療準則。王主科說,台大過去開刀以及心導管治療的個案累積約1500例,術後追蹤良好。張小姐是台大第100例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術後作息正常,現在已無疲憊感。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指出,台大兒童醫院自2014年8月1日成立以來,以發展全方位的兒童醫療與本土兒童疾病研究為主,照顧急重難罕症病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