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防癌
共找到
537
筆 文章
-
-
2021-11-27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追求心靈健康,優先於身體健康!
「追求心靈健康,得更優先於身體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邱仲峯從醫逾30年,希望民眾能把這一句話好好放在心裡,並付諸實踐。亞洲人過度追求物質,人生目標都是希望擁有財務安全,即使身體喊累、壓力爆表,都認為這是努力應有的代價。我們常說身心靈健康,在邱仲峯看來,心靈優先於身體,心靈先達到平衡,身體健康就達到一半。病人淚謝醫師 讓他感動31年前,邱仲峯在淡水馬偕擔任實習醫師,其中一個月待在腫瘤科末期病房,當時感受到的醫病關係完全顛覆校園所學的一切。「臨終患者躺在床上,醫師仔細地幫他們擦拭身體,同時聊天,氣氛溫馨,醫師離開時,不太有力氣的重症患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堅持下床,深深一鞠躬,只為了說一聲謝謝。」這讓他很震驚。邱仲峯說,那個月看見一幕幕病人含淚感謝醫師,讓他們的離別之路盡量舒適,那種激勵人心的感覺,不是物質、名聲、地位可比擬。他內心不斷告訴自己「我想成為這樣的醫師」,於是他不只專長於螺旋刀、化療、放療及標靶等癌症治療,也致力推動安寧醫療。對抗癌症 致力精準醫療 早年進入安寧的清一色都是癌症患者,過去安寧病房是隸屬於放射腫瘤科,他因此選擇擔任放射腫瘤科醫師。一路以來,他接觸不同類型的癌症患者,看著他們被化療、放療折磨,如何讓他們減少痛苦,甚至預防癌症發生,是他致力倡議的事情。全球的癌症治療發展,已走向精準化醫療,個人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的新利器。北醫附醫預計於明年啟動「癌症大樓」及「質子治療中心」。安寧善終 推動靈性關懷很多事情都是在推動安寧的期間,慢慢發現的。邱仲峯說,安寧的宗旨是「善終」,就是讓患者在臨終時可以滿足心願,安心地離開。邱仲峯常會去問臨終的患者有什麼心願沒有達成,發現很多人的心願都很渺小,問到最後才發現,其實患者真正的心願是想向家人好好道歉。從安寧可以看到很多台灣人對於自己心理的需求是需要被引導、被教育的,因此,北醫附醫積極推動靈性關懷,不一定是臨終患者,若有心靈困擾,都能尋求靈性關懷師協助,進而理解自己。邱仲峯說,人們必須要靠自己去思考,現在的行為是被什麼樣的情緒給綑綁,抽絲剝繭後,重新接納,不斷重複、操練,才有辦法達到心靈健康,身體才能妥適地照顧好。邱仲峯養生祕訣:喜歡思考、運動 回家不用手機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平時的養生,強調「生理、心靈必須同時兼顧」。生活忙碌的他,一定會空出時間「思考」、「運動」、「上教堂」。飲食落實每天五蔬果,四菜一湯,只有一道葷食,其餘都是素食,降低攝取毒素機會,讓身體器官負擔降低。邱仲峯維持心理健康的方式,會多做一些靜態活動,包含看需要思考的電影、多接近大自然、聽音樂會、看畫展或多聊天,都能幫助他多思考。「人思考後,獲得解答,會相對安心,容易讓心靈達到平衡。」思考也易讓人疲憊,因此,邱仲峯會運動讓自己平靜下來,他喜歡游泳,但礙於工作忙碌,健身俱樂部在疫情期間倒閉了,於是買滑步機在家中,沒事就運動半小時到一小時,若時間允許,常選擇健走、慢跑。很多人下班回家放鬆方式是「玩手機」,但手機對他而言,就是處理公事,若返家又繼續用手機,等於是持續工作,絲毫不得閒,他寧願換個環境跳脫,不用手機,安靜地享受在家的時間。邱仲峯是基督教徒,每周幾乎都會上教堂,讓心靈恢復。他說,心靈健康須持之以恆,不能一天捕魚三天曬網,否則當壓力或情緒來襲時,心靈會瞬間失衡。小時候曾罹患皮膚病,邱仲峯因此更重視飲食。很多人一餐吃四菜一湯,但可能其中三道是肉,他則是吃三道蔬菜一道肉、一道湯。每餐至少吃到三種蔬菜,能讓他達到天天五蔬果的目標。邱仲峯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光子刀治療、螺旋刀治療、放化學及標靶合併治療、動態式弧形刀放射手術、輔助及完整醫療CAM、癌症基因定序、癌症靈性關懷、磁振導航超音波熱治療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台北癌症中心質子中心召集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董事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及醫管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經歷: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台北醫學大學管發中心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美國M.D.Anderson客座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追求心靈健康,得更優先於身體健康
-
2021-11-26 癌症.食道癌
嗜喝熱飲當心食道癌上身! 攝氏65度以上增加罹癌風險
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民國107年有2,778人罹患食道癌及民國109年有1,95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氣溫下降之際人們都喜歡喝熱飲暖暖身,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務必注意入口食物的溫度,減少直接對食道黏膜的傷害。食道癌患者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平時需留意自身的不適症狀,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如有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切勿輕忽自身症狀,應提高警覺,務必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遠離致癌因子、規律運動及落實健康生活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尤其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更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除應儘速戒除,也請提醒身邊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親友,定期做健康檢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17 癌症.頭頸癌
《綜藝大熱門》資深樂手食道癌病逝!罹癌者9成為男性,初期無明顯症狀
資深樂手阿本老師(陳本恩)曾與許多藝人合作,更常在各大節目擔任伴奏,14日卻傳出因食道癌病逝,震驚演藝圈。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食道癌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且初期大多無症狀,若民眾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依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及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107年有2778人罹患食道癌及109年有195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國健署指出,遠離致癌因子、規律運動及落實健康生活,是必要的防癌步驟。目前已知的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尤其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更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除應儘速戒除,也請提醒身邊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親友,定期做健康檢查。國健署表示,近期氣溫驟降,不少民眾喜愛喝熱飲暖身,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務必注意入口食物的溫度,減少直接對食道黏膜的傷害。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也呼籲民眾勿自行上網搜尋資料,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尤其食道癌患者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平時需留意自身的不適症狀,如有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切勿輕忽自身症狀,應提高警覺,務必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1-11-13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立志把癌症病人照顧到最好,降低癌症發生率
「成功沒有魔法,『全心投入』與『持續實踐』是不二法門。」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期許,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真正想要服務病人的夥伴,有志一同、群策群力把癌症病人照顧到最好。和信癌患 五年存活率達74%癌症已連續39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與30年前相比,當時台灣癌症平均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現在約為五成,已十足進步,而和信所照顧的癌症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更達74%。癌症在1981年躍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時任政務委員及行政院科技組召集人的李國鼎希望成立一所國家等級的癌症中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因此籌設,黃達夫於1998年出任院長。黃達夫表示,當時他在美國擔任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也取得終身教職,但在李國鼎力邀下,於1989年回國,並在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捐款新台幣四億元下,籌建和信醫院。醫師各自為政 整合最困難然而,籌建以癌症治療為主的醫院並不容易。黃達夫坦言,癌症不是單一因素造成,除了遺傳基因外,更多是外在環境影響所致,因此需要跨科整合治療。他以乳癌治療為例,依據腫瘤大小、特性,以及是否有淋巴侵犯,就會有手術、藥物、放射線治療等不同的搭配。但在醫院,各個科別往往各自為政,導致「整合」最困難。醫師薪資 不以看診量衡量由於多數醫院醫師的薪資主要來自看診量,負責手術的外科醫師,便可能兼作化學治療,或是不願意把病人轉去其他科別。但化療藥物有毒性,治療的合併症也可能帶來死亡。化療不只是給藥,也要充分了解藥物副作用,因此需要腫瘤內科醫師開處方和藥師控制劑量。在和信醫院,外科醫師不執行化學治療,且不同科別的醫師必須「一起」會診同一個病人。黃達夫說,和信醫院不以看診量來衡量醫師薪資,是以醫師的訓練背景、經歷和同儕互評機制調整薪水結構,醫師間才會彼此互助。他也和健保署協調以論質計酬的給付制度,以利各科整合和維護醫療品質。幫病人更健康 別再怕復發除了提升癌症病人的存活率,黃達夫強調,降低癌症發生率是和信下一階段的重要使命。目前在和信治療後存活的病人已超過五萬六千人,如何幫助這些病人活得更健康,不再擔心癌症復發,也是重要課題。和信將在關渡地區推動存活者健康促進計畫,包括民衆教育、居民健康防治慢性病等,進一步預防癌症發生。黃達夫養生祕訣:只吃半碗飯 不喝糖水 走路健身82歲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受訪時聲音宏亮,好似中壯年人。「我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也沒有特別的禁忌。」黃達夫表示,他只是遵循一般醫界的建議,「均衡飲食、不抽菸、不酗酒、不喝糖水」。黃達夫說,因為研究癌症,了解環境、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累積,都是致癌的因素,像大多數的肺癌與吸菸有直接關係;胃癌與幽門桿菌、大腸癌則與飲食、運動少有關。所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是每個人要做的事。由於父親那邊有糖尿病家族史,黃達夫長期遵照醫囑服用高血壓及糖尿病兩種慢性病的藥物,也非常注意控制飯後血糖,因此三餐飲食是「什麼都吃」,但蔬果量較多,其他較少,也只吃半碗飯並放在最後吃。黃達夫從小不愛室外活動也不愛流汗,寧可窩在家看書。直到十年前,他與兩個孩子及孫子孫女一起度假時,因走路路程較遠,多年前跌倒受傷的關節竟然開始疼痛,他才警覺,「如果不開始鍛鍊筋骨,隨年紀漸長,可能很快就無法自由行動了!」從此,在休假日時,黃達夫會在台大校園、大安森林公園規律地走路,上、下午各走一趟,共走一萬步;平日則走跑步機,維持自己的活動度。除了透過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黃達夫也很重視員工健康。醫院不僅提供員工免費的健康午餐,並設有健身房、小憩的空間。他笑說:「常看到員工在健身房裡活動呢!」黃達夫小檔案年齡:82歲專長:癌症預防、內科學及血液腫瘤學等現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杜克大學內科教授、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經歷:國衛院醫學教育論壇召集人、衛生署國家醫療品質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給病人的一句話很多時候,癌症是自己造成的。80%慢性病包括癌症,可以預防。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是每個人自己要做的事。
-
2021-11-13 癌症.其他癌症
一發現就末期!醫點名「胰臟癌7大高風險群」 易輕忽共通點曝光
你也喜歡吃甜食嗎?57歲的曹先生平日工作忙碌,每到午餐時間常以糕餅、零食快速解決一餐,周末假日時也喜歡與家人一起到咖啡館坐著聊天,並點個下午茶甜食套餐來享受周末悠閒時光。從半年前開始,不時有胃部悶痛感,但曹先生自認只是普通的胃痛,自行到藥局購買腸胃藥吃,但持續吃了半年仍無見效,近期體重還莫名減輕,至醫院檢查後,不但確診罹患糖尿病,且同時被診斷出胰臟癌。 7種人都是胰臟癌的危險族群 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一般人3.6~6.8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6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肥胖、慢性胰臟炎、糖尿病、胰臟相關家族病史、或是喜歡高糖份及高熱量食物,都是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族群;此外,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過胰臟癌的人,得到胰臟癌機率大於常人3~4倍。此外,根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推薦閱讀:飲食油膩、愛喝酒會要命! 避開胰臟發炎4誘因) 糖尿病、胰臟癌初期 皆無明顯症狀錢政平表示,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一般人其實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人都是因為安排健檢才意外發現,不少人等到有明顯症狀常是併發症,如眼睛病變、腎臟疾病、心血管病變等;此外,早期的胰臟癌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若有發生病狀也容易被誤導至其它疾病。(推薦閱讀:「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預防癌王上身 良好生活型態+健檢是不二法門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如何預防面對有癌王稱號的「胰臟癌」?錢政平建議,應儘快戒除不良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與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可疑病灶及控制危險因素,才能安心遠離胰臟癌的威脅。 延伸閱讀: ·「癌王」胰臟癌有前兆? 便便浮油、皮膚變黃、腹痛不可大意 ·胰臟癌初診即晚期,還有救嗎? 醫揭「致命條件」 
-
2021-11-11 養生.聰明飲食
助減肥、降三高的最佳水果之一 營養師揭蘋果要不要削皮
蘋果有「果中之王」之稱,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蘋果熱量低、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植化素、果膠、多酚、維生素、鉀、鐵等礦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防癌功效,更是減肥、降三高、幫助排便的最佳水果之一。蘋果有淡淡的香氣與清甜微酸的口感,是老少咸宜愛吃的水果之一,每年秋冬是蘋果盛產的季節。劉怡里表示,蘋果的熱量低、維生素含量豐富,膳食纖維含量也不低,因此蘋果被視為「減肥聖果」,過去「蘋果減肥餐」曾經風靡一時,如今仍有不少人選擇吃蘋果瘦身。蘋果的果皮營養價值高,富含很多植化素,包括多酚、楊梅素、綠原酸、槲皮素等,多酚與綠原酸具抗氧化作用,可防癌及預防心血管疾病,楊梅素可穩定血糖、槲皮素能保護支氣管,果肉則含有果膠、鉀離子,可以降血壓、降膽固醇、促進腸道動,改善便祕、預防大腸癌,建議蘋果連皮一起吃,對健康最有益。蘋果是屬於低GI水果,劉怡里指出,很適合糖尿病人、減肥的人、有三高問題的人食用,但如果是腸胃炎發作的人,則去皮後再吃即可。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7 該看哪科.皮膚
身上的痣若有這5種變化 醫師:趕快就醫提防癌化
一名50多歲男性最近突然摸到臀部有顆黑痣,就醫診斷辨別雖然尚無害,但他仍選擇接受除痣手術,以放心避免癌化。台中榮總皮膚科醫師翁毓菁說,人的身上有大大小小的痣,當它的顏色、型狀、大小有變化時,應該盡快找皮膚科醫師診斷,尤其有家族遺傳性疾病者更應提高警覺,在痣開始癌化前將其除去。翁毓菁說,例如當痣由棕色變成白色、紅色,或由黑色變成白色、紅色變成黑色,都是不對的。型狀上原本是圓型卻變成方型、三角型變成奇型怪狀,也是有問題的。另外,不好的東西,半年就會有兩倍的生長速率,最直接就是大小有變化,這些都是警訊。她也提醒,如果有容易出血,像是穿衣或洗臉,一碰到就容易流血,這可能也是病變的現象;另若有神經痛的情形,因為不好的東西它會往下吃,吃到我們的神經,就會有痛感或麻的情況,所以總結以上這5點,都該及早處理,因為它都有可能進一步癌化。翁毓菁說,痣本就是會後天長的,並不都是先天都有,如果有病變,真的會變得複雜,所以身上的痣若有疑慮,可以找皮膚科專科醫師及早拿掉。她說,若對痣有疑慮,一定要找皮膚科專科醫師,而非找時下所謂的「醫美」醫師,因為衛福部並無醫美這項專科。而且,皮膚科專科醫師經過皮膚病理以及使用皮膚鏡(儀器)檢視的訓練,這都是只有皮膚科的醫師才會接受的訓練。翁毓菁說,一般接受除痣的手術約只要花30分鐘就可以完成,不需要住院,民眾只要跑一趟醫院,讓專業的醫師鑑別一下,不但可以放心,也可以避免萬一癌化的可能。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陳建仁:推動HPV疫苗擴大接種,再現C肝公衛奇蹟
「六分鐘護一生」,每個人對於子宮頸抹片宣導郎朗上口,但研究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的頭頸癌(口腔癌、口咽癌)於近年來異軍突起,新增罹癌人數已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呼籲,國人不可輕忽HPV致癌風險,男女皆應接種HPV疫苗。陳建仁在「2021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上,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發表演說,他分述國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強調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的90、70、90等三大標準,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接觸為主,大部分人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些人則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以致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許多癌症被證實與HPV有關。」陳建仁說,其中以子宮頸癌的歸因性最高,比率高達百分之百,其次為肛門癌百分之八十八、陰道癌百分之七十八、陰莖癌百分之五十五、口咽癌百分之三十一、外陰癌百分之二十五。調查證實 台灣HPV相關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多名口腔癌頸癌病友,傳統認為這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因素有關,但最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兩成八口腔癌患者係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陳建仁指出,子宮頸癌盛行率趨勢向下,但不管男性、女性的口腔癌盛行率卻愈來愈高,進一步分析,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平均6.9%速度上升中。在型別方面,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口咽癌(鱗狀細胞癌)病友中,約兩成八與HPV有關,主要與16、58型別有關,而這也與引發台灣子宮頸癌的主要HPV型別一致。值得一提的是,16型HPV病毒,可以作為晚期口腔癌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感染此型別,日後轉移機率較高,且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至於在口腔非癌症病變,例如,白斑症、口腔黏膜纖維化等疾病中,與HPV也有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感染HPV的口腔病變患者中,六成一感染16型,四成二感染18型。擴大HPV疫苗接種對象 有望降低醫療花費陳建仁表示,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每十萬人四人」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在國健署致力於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校園公費HPV疫苗接種計畫,相信可以達標。國健署於一九九五年推動子宮頸癌篩檢計畫,透過大規模篩檢,當年子宮頸癌人數超過三千人,之後逐年下降,到了二零一八年下降至一千四百多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每年新增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癌友人數差不多,陳建仁表示,女性頭頸癌盛行率持續增加,而男生頭頸癌增加速度更是明顯,均與HPV感染有關,與HPV有關的男性口咽癌占比已至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且逐年增加中。陳建仁表示,在政府及醫界齊心協力下,台灣在B肝、C肝的防治成效卓越,已成世界典範,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榜樣。相信只要踏著相同的腳步,台灣在子宮頸癌、口腔癌、口咽癌等HPV所引發的癌症預防上,仍將締造傲人的成績。陳建仁強調,在C肝防治一役中,衛福部發揮關鍵力量,透過給付,讓眾多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使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價逐年下降,大幅降低相關醫療經費。陳建仁表示,只要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形成國家政策,由政府推動九價HPV疫苗公費接種,逐步將接種對象擴至青少年,如此一來,還可再降低疫苗費用。男性同受HPV威脅 應共同接種疫苗一項以男性為主、2013至2016執行追蹤年的研究,分析279名男性,113人為愛滋感染者,166人並未感染愛滋病毒,兩組均接受HPV病毒篩檢,結果發現,感染者HPV感染盛行率較高,六成七可在肛門附近篩檢出HPV,近三成外生殖器被驗出HPV,一成二則在口腔檢驗出HPV。另一項以男同志為抽驗對象、於2015年至2016年執行的HPV研究顯示,在253名男同志中,其中三成感染HPV,其中以肛門帶菌盛行率最高,達兩成九,生殖器則為一成一。「九價HPV疫苗可有效預防男性罹癌風險。」陳建仁強調,歐盟最新防治子宮頸癌的四大步驟中,以男女均需接種HPV疫苗最為重要,現今男女接種HPV疫苗的國家總數已經高於只接種女性的國家,台灣也應如此,HPV疫苗接種應該不再僅限於女性,也應該擴及男生。除了校園公費接種之外,建議衛福部多多宣導HPV致癌風險,讓高風險族群瞭解其可怕之處,進而自費接種。至於同志族群,則應與特定友好團體合作,透過接種來降低致癌機率。陳建仁說,透過疫苗接種,就能有效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並大幅降低日後的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兩性接種HPV疫苗 根除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誓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台灣做得到嗎?國內HPV專家與公衛學者齊呼,「性別中性施打」及「多年齡世代接種」是HPV疫苗接種國際趨勢。中研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呼籲,HPV疫苗政策應參考本土流行病學,根據經濟效益評估,讓台灣繼B、C肝政策後,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由中研院士彭汪嘉康、中研院士陳建仁、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副組長葛梁安、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台灣婦癌研究團體理事長賴瓊慧、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台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副執行長蔡麗娟及澳洲墨爾本大學皇家女性醫院女性感染症中心主任Garland Suzanne(蘇珊・格蘭)共同參與。WHO建議,HPV疫苗應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全球已有逾一一一個國家納入。林莉茹指出,二○一八年台灣實施全國性HPV疫苗接種計畫及監測,國一女生可接受公費HPV疫苗接種,估計每年約九萬名女孩受益,期盼二○三○年疫苗接種率達九成二。疫苗涵蓋 年齡、型別、性別擴大賴瓊慧指出,HPV疫苗的型別和接種年齡都應擴大,根據她進行的研究,國內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的HPV陽性率達百分之九十一點六,而HPV病毒型別上百種,國內最常見型別依序為HPV52、18、58,HPV16致癌率最高,以目前公費接種的二價疫苗,病毒涵蓋型別並不足夠。接種年齡層也應該擴大,賴瓊慧建議對十六至十八歲女性以公費補打HPV疫苗;未接種HPV疫苗的孕婦生產時,公費補助HPV疫苗接種;十九至廿五歲女性,則鼓勵自費接種。婁培人指出,「男性面對HPV比女性更為弱勢。」男性性活躍程度較高,且感染後不易產生抗體。女性感染HPV兩年後,近七成可於體內測得抗體,但男性容易持續感染,最終導致癌症。在美國,因HPV引起的口咽癌新增案例已超越子宮頸癌,他呼籲,不要再稱HPV疫苗為子宮頸癌疫苗,以免男性認為HPV與他們無關,更應鼓勵男性接種。本土資料與效益評估 形成政策陳建仁也指出,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WHO的「每十萬人四人」還有努力空間,但不管男、女,口腔癌盛行率愈來愈高,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以百分之六點九的速度上升中。陳建仁指出,應以本土流行病學為基礎,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形成國家政策,以接種疫苗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大幅降低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吳宗儒也呼應,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為國際趨勢,將可更有效率減少HPV傳染,更早達到降低子宮頸 癌的目標。政府、公衛、國際共推動陳建仁指出,應比照C肝抗病毒藥物在國內成功經驗,由政府議價,藥廠也善盡社會責任,以合理疫苗價格提供。陳秀熙提及,卅多年前,他與陳建仁等多名公衛學者多次在台大公衛學院研究室開會,討論肝炎防治,形成共識,推動B肝疫苗全面接種,為台灣奠定流行病學研究基礎。此次再度與陳建仁等專家齊聚一堂,相信結合公衛、醫界、政府等力量,透過「男女皆打」、「換打九價」,可早日達到防癌目標。美國男女接種HPV疫苗葛梁安說,男女性皆可能互相感染HPV,「凡生而為人,都應在消除HPV相關癌症上貢獻心力。」過去HPV防治僅關注女性,是極大迷思。如今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在美國已是常態。葛梁安指出,台灣公衛成就為全球、美國的模範,「台美攜手努力,將可在台灣終結許多HPV相關癌症。」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頭頸癌變多 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
身為家醫科醫師的立委邱泰源,曾在偏鄕遇到子宮頸癌婦女求診,嚴重程度「讓人看了很不忍心」,子宮頸抹片的推動,使子宮頸癌案例變少並及早治療,如今HPV疫苗經費不足,需要重新思考經費分配,創造更大價值。但是,HPV感染不是女性專利,近年來,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頭頸癌新增人數卻愈來愈高。調查顯示,口腔癌及口咽癌有三成是HPV引起,且發生率持續上升,專家呼籲,男性也應該接種HPV疫苗。中研院士陳建仁在「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指出,國內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二○三○年九十、七十、九十目標,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危害,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為主,大部分感染後會清除病毒,但若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將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婁培人指出,分析台大個案,台灣口咽癌HPV型別以HPV16最多,超過七成,其次為HPV58,也是導致子宮頸癌主要型別。國外研究發現,菸酒引起的口咽癌比率下降,HPV導致的口咽癌逐年上升。婁培人說,「不要再稱子宮頸癌疫苗,應正名HPV疫苗,否則將降低男性施打意願。」建議推動兩性共同接種疫苗。婁培人比喻,男性感染HPV有如帶病毒USB,「『連接』一台電腦,就感染一台。」針對男性安裝「防毒軟體」——施打HPV疫苗,將有效降低感染率。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率 停滯逾15年
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停滯逾十五年,近年一度出現下滑趨勢。婦癌權威直言,國內子抹政策須提供更便利服務,衛福部國健署將推動HPV檢測服務,也將逐步推廣食藥署通過HPV自採工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WHO有史以來第一次承諾消除的癌症就是子宮頸癌,當其發生率在每十萬人有四人以下,就不再被視為公共健康問題,台灣二○一八年子宮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七點九人,正朝理想目標前進。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WHO期盼二○三○年達到「九十、七十、九十」: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百分之九十女性在十五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增加篩檢率和精準度,百分之七十女性在卅五歲和四十五歲前接受過兩次篩檢;確診者須接受治療,百分之九十確診女性應獲得妥善治療。賴瓊慧建議,國內子宮頸抹片篩檢異常比率僅百分之一點五,但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停滯逾十五年,「關鍵是要對更多族群進行篩檢。」研究發現,透過子宮頸抹片可篩檢出近八成二中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若加上HPV篩檢,檢出率高達九成七。林莉茹說,國健署正推動HPV檢測服務,在十二家醫療院所試辦,提供五十歲以上、六年以上未篩婦女,給予子宮頸抹片合併HPV檢測服務;若有食藥署核可的HPV自採工具,更將逐步推廣。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疫苗普及 加強篩檢 子宮頸癌發生率 30%降至6%
過去,婦科病房中滿是子宮頸癌病患,在推動子宮頸抹片後,病患明顯減少。澳洲也正積極推動消除子宮頸癌,從疫苗接種、篩檢,使子宮頸癌發生率從百分之卅下降至百分之六。澳洲國家健康暨醫藥委員會「二○二一年子宮頸癌消除進度報告書」的共同作者蘇珊・格蘭指出,HPV疫苗對防治子宮頸癌意義重大。澳洲皇家女性醫院女性感染症中心主任蘇珊・格蘭在中研院士暨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邀請下,連線參與「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彭汪嘉康回想六十年前,在台大擔任實習醫師時,婦產科病房內許多子宮頸癌患者,現在回想仍覺可怕,台灣近年子宮頸癌防治做的不錯,二○○六年首支HPV疫苗經核淮在台使用,目前子宮頸癌患者已經減少,但清除子宮頸癌的工程仍需繼續推動。蘇珊・格蘭指出,在疫苗覆蓋率部分,澳洲二○一三年起對十二至十三歲中學生,不分性別實施公費疫苗接種;並根據WHO「多年齡世代接種」方針,擴大女性四價HPV疫苗補接種年齡至廿六歲;九價HPV疫苗則補種至十九歲且不分男女。格蘭指出,根據澳洲流行病學調查,HPV疫苗普及前,子宮頸癌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卅,「相較於目前約百分之六,足見HPV疫苗對防治子宮頸癌意義重大。」篩檢也是子宮頸癌防治重要環節,據WHO「全球癌症觀察(GLOBOCAN)」調查,八成四的子宮頸癌個案發生於中低收入國家及區域。格蘭分析,因篩檢普及,高收入國家子宮頸癌發生率低。她指出,澳洲已將HPV病毒基因檢測篩檢年齡擴大至廿七歲,同時持續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格蘭說,澳洲人口數與台灣相當,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卻較低,分別為每十萬人六點三及一點三。澳洲本土子宮頸癌死亡率分析則可見,原住民、偏遠地區死亡率較高,醫療可近性為影響子宮頸癌發生率及致死率重要因素。期待更多國家實施HPV疫苗接種計畫,「更廣泛接種HPV疫苗,將顯著降低HPV相關癌症發生率。」
-
2021-11-01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補充Omega-3變聰明? 「16種魚類營養」曝光:這些人要注意份量
常聽人說:「多吃魚有益身體健康!」吃魚的人頭好壯壯、變聰明,既可預防心血管 疾病又可以防癌。真的是如此嗎?究竟吃魚有什麼好處?你愛吃魚嗎?為什麼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呢?魚類富含Omega-3 幫助腦部發育營養師高敏敏解釋,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DHA和EPA,它們是構成腦部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可幫助腦部發育。魚類熱量排行榜 你最愛哪一尾?1、鯖魚/417kcal碳水0.2/蛋白質14.4/脂肪39.4 (g)2、秋刀魚/314kcal碳水0/蛋白質18.8/脂肪25.9 (g)3、鰻魚/254kcal碳水0/蛋白質18.1/脂肪19.6 (g)4、虱目魚/179kcal碳水0.2/蛋白質21.8/脂肪9.5 (g)5、鮭魚/158kcal碳水0/蛋白質24.3/脂肪6 (g)6、香魚/147kcal碳水0/蛋白質18.5/脂肪7.5 (g)7、黃鰭鯛/136kcal碳水0.6/蛋白質19.2/脂肪6 (g)8、紅魚/118kcal碳水0/蛋白質19.9/脂肪3.7 (g)9、青甘/118kcal碳水0/蛋白質22.6/脂肪2.4 (g)10、紅甘/115kcal碳水0.2/蛋白質21.9/脂肪2.4 (g)11、白鯧魚/115kcal碳水0.2/蛋白質17.7/脂肪4.4 (g)12、台灣鯛/108kcal碳水1.3/蛋白質18.3/脂肪3.3 (g)13、鬼頭刀/107kcal碳水0/蛋白質21.8/脂肪1.5 (g)14、金槍魚/100kcal碳水0/蛋白質23.3/脂肪0.1 (g)15、鱸魚/98kcal碳水0.9/蛋白質19.9/脂肪1.5 (g)16、石斑魚/90kcal碳水0/蛋白質20.2/脂肪0.5 (g)(以上為每100g之數值)魚類好處多 深海魚、淡海魚輪流補充高敏敏指出,魚肉的纖維結構比較短,所以比其它肉類容易咀嚼吞咽、更容易消化吸收,供人體使用。而除了變聰明外,吃魚好處也很多,例如增強保護力、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都相當有幫助;建議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有豐富的營養,可以輪流均衡攝取。吃魚份量要注意 去除內臟防重金屬此外,食藥署也曾建議,吃魚的份量可以依照年齡做調整:1-3歲:2份/每週、4-6歲:3份/每週、孕婦:7-9/每週(一份=約三根手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但應注意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份量,若要攝取,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2份,6歲以下兒童則每月不宜超過1份(35克);或是也可以選擇小型的魚種,如鯖魚、秋刀魚、鱸魚等,重金屬殘留量相對較低。高敏敏補充,通常魚內臟組織所累積之重金屬也較瘦肉組織高,建議去除內臟再吃。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魚油、魚肝油差在哪? 兩者用途不同!營養師揭「食用時機」過量會積毒 
-
2021-10-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吃素預防大腸癌 營養師:你還需要吃一項關鍵食物
大腸癌連續13年位居十大癌症首位,每年新增患者達1萬多人,包括前立委朱高正、藝人豬哥亮等人均因大腸癌病逝。臨床發現,許多民眾為預防大腸癌吃素不吃肉,看在營養師眼裡,若要預防大腸癌,除吃素外,最好再多吃魚類,因魚類油脂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助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細胞,防癌更有力。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組長劉怡里說,依美國一項發表於JAMA內科醫學期刊研究,針對7.7萬吃素的基督復安息日會教友進行長達7年多的追蹤,其中有380例直腸癌及110例結腸癌的確診病例,分析發現,吃全素食者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達22%,但如果吃素外再配合吃魚,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可高達43%。劉怡里說,預防大腸癌有4大關鍵,包括飲食、定期篩檢、良好排便習慣、家族史。首先,飲食應少吃香腸、火腿、臘肉、熱狗等紅肉加工品,這些肉品含亞硝酸鹽,在高溫、酸性環境時,容易形成亞硝胺,此為大腸癌致病因子,因此應多吃魚類,其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來源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細胞。此外,劉怡里指出,蔬果富含植化素,具有修復細胞,減少體內自由基,可避免細胞膜變化、基因突變等誘發癌症,建議每天3蔬2果,選擇顏色多及當季、當令的蔬果,如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包括芭樂、柑橘類、奇異果、柚子、草莓等。劉怡里說,預防大腸癌還需要良好排便習慣,平時應多吃高纖食物,如地瓜葉、綠花椰菜及菇類等,另每天3餐應有1餐採用地瓜、南瓜等全穀根莖取代白飯,並多吃糙米、薏仁,同時也可以攝取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等好的油脂幫助潤腸,多喝水幫助排便。劉怡里說,如有便秘情形,有害物質易停留在腸道,造成腸黏膜產生病變,當出現糞便形狀改變,一直有想要排便的感覺,應盡速就醫。最後需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若早期診斷,早期治癒效果佳,有家族史民眾更需多注意。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目前大腸癌檢查與治療已進步很多,但仍有民眾擔心大腸鏡檢查會不舒服,或確診後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導致大腸癌篩檢率長期未明顯提升,門診中還是會收治晚期患者,提醒50至74歲民眾應多利用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
2021-10-22 醫聲.疫苗世代
台灣癌症基金會:加強社會教育 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會引起子宮頸癌,還會引發口咽癌、肛門癌等多種癌症,且男性感染機率較女性高。近年來全球HPV防治策略重心,也開始關注男性。推動HPV疫苗防癌多年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指出,台灣男性HPV陽性之頭頸癌發生率正快速成長,所以男性HPV防治及衛教刻不容緩。賴基銘指出,HPV主要感染途徑是性行為,根據國際研究結果,男性一生中感染HPV之機率超過91%,女性則為84%。國內研究則顯示,HPV引起之口咽癌與頭頸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十倍以上,且發生率成長速度大於其他原因引起的口咽癌及頭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既然HPV感染不只與子宮頸癌有關,透過性行為引起的其它癌症或疾病,『兩性』都有責任共同防治。」賴基銘強調,面對HPV男性更為「弱勢」,因為男性一旦感染HPV,較不易產生抗體,不易清除病毒,且重複感染機率較高,四十五至七十歲男性持續性感染HPV之機率超過50%。賴基銘認為,受HPV威脅的男性,更應該接受HPV疫苗保護。蔡麗娟則指出,全球已有43個國家及地區實施男女共同施打,主要集中於歐洲及中南美洲;澳洲則是在2013年調整接種政策,全面為男女性施打HPV疫苗,以期提前在2028年達成世界衛生組織所揭示「2030年清除子宮頸癌」的目標。根據國內婦癌專家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之研究,本土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國內HPV-31、33、52、58四型別較為特別,與國外常見之HPV-16、18型不同。蔡麗娟說,故國內施打之「疫苗型別要涵蓋更多,保護力才能更全面。」台灣癌症基金會整合相關醫學會之專家意見,亦凝聚出「應接軌國際趨勢,施打涵蓋型別更廣之疫苗並提升抹片篩檢率」之共識。男性接種HPV疫苗,要從衛教做起。蔡麗娟說,「需要社會溝通對話,讓家長有認知、有警覺心,為孩子健康做好把關。」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串連全台及離島共250家診所,成為「HPV衛教友善診所」,診所內備妥HPV衛教文宣、提供醫護完善的HPV防治教育,確保民眾就醫時獲得最正確的HPV相關資訊。台灣癌症基金會亦積極舉辦HPV衛教之公務人員研習課程、醫事人員教育訓練等,並持續倡議HPV疫苗防治政策與國際接軌,同時建議建立智慧疫苗施打接種登錄,以其完整瞭解國內疫苗施打與未來癌症風險之相關趨勢。蔡麗娟期望,透過更多社會溝通,民間團體與政府共同推動HPV防治,「公衛表現亮眼的台灣,在HPV防治策略及成果上,也能在國際舞台上再現台灣之光。」
-
2021-10-19 醫聲.疫苗世代
婁培人:HPV口咽癌超越子宮頸癌,男女接種疫苗以達群體免疫
許多人一聽到人類乳突病毒(HPV),直接聯想到子宮頸癌,不過,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研究證實,2020年人類乳突病毒(HPV)引發口咽癌的人數已超越子宮頸癌,且男性患者多於女性,國內臨床觀察則發現,男性口咽癌病友社經地位、教育水準,普遍高於檳榔引起的口咽癌病友。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婁培人表示,口咽癌已經成為全球最主要的HPV相關癌症,年度新增人數已經超越子宮頸癌。研究顯示,HPV引起的口咽癌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平均年輕五到十歲。婁培人說,若兩性同時感染HPV,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產生抗體,較難清除病毒,承受更大的風險,除了口咽癌之外,還可能引發其他頭頸癌以及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強調,HPV所引起的口咽癌,對男性威脅更大,且男生感染HPV後,宛如攜帶病毒的行動硬碟、USB,只要與任何一台電腦「連結」,都可能讓電腦中毒、當機,因此,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透過疫苗接種,降低男性感染機率,將有助於降低HPV對於人類的危害。婁培人建議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如果男女共同接種,會比起只有女性接種,更容易達成群體免疫效果。目前國健署僅提供國一女生接種兩價劑型HPV疫苗。婁培人說,台灣HPV感染以16型機率最高,這也是引發子宮頸癌的主要類型病毒,其次為58型,不論頭頸癌、子宮頸癌,皆有極高比率係因58型HPV感染所致。但兩價、四價疫苗並無法預防58型HPV感染,需接種九價HPV疫苗,才能降低感染風險。繼美國之後,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核發九價疫苗頭頸癌之適應症的國家,且男女皆可施打,年齡為九歲至四十五歲。婁培人說,這對國人來說,可是一大福音。不過,HPV疫苗價位偏高,為推動疫苗接種、預防癌症的最大阻力,婁培人建議,政府可採取「定額式補助」,讓民眾自由選擇不同價數的HPV疫苗接種,再提供不同額度的費用減免。婁培人建議,如果在經濟能力許可,家長應讓兒子、女兒接種HPV疫苗,自家兩個兒子都打了疫苗,因為妻子認為「孩子很乖,也無法得知未來的伴侶,在人生經歷中,是否不小心感染過HPV。」此外,不要再稱「子宮頸癌疫苗」,而稱之「HPV疫苗」,否則許多男生直覺「我又不是女生,為何要打子宮頸癌疫苗?」,忽略了HPV病毒對於男生的致癌風險。
-
2021-10-13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抗癌是真的!最新研究發現: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
在許多成功抗癌的患者經歷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運動」!運動真的能抗癌嗎?很多人並不清楚,甚至很難說出原因。近日,一篇最新的研究證實: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2021年9月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給身體內創造一個抑癌環境!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10名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年齡73歲)進行為期12週的運動干預,患者每週累積300分鐘的運動量。包括針對上半身和下半身主要肌肉群5到9次的抗阻訓練,每次1到4組,最大強度重複6到12次,每次鍛煉持續約1小時,以及5-10分鐘的有氧熱身和放鬆。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不能說明肌細胞因子與前列腺癌細胞系生長之間的直接關係,但從靜息狀態患者提取的干預後血清顯著降低了癌細胞的生長,長期運動可以在體內創造一種抑制癌症的環境。他們的抗癌經驗,均離不開運動!案例一:肺癌晚期只剩3個月,他用61場馬拉松跑出生命奇蹟!在癌症病友圈和馬拉松長跑圈,有一個很受關注的名字——賀明,他也被大家稱為“跑馬抗癌鬥士”。2016年賀明確診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最多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那一年賀明才53歲;他不願意就這麼倒下,選擇了積極治療。歷經9個月、33次化療之後,賀明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就在他差點要放棄時,他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他開始做康復訓練,從行走,到慢跑再到爬山;慢慢的,賀明愛上了運動。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要舉辦馬拉松的活動廣告,心裡突然湧起了一股衝動,他強烈地想要跑一場馬拉松賽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瞞著家人報名了第一場半程馬拉松,用了2小時17分。跑完之後,他也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態,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征戰馬拉松;於是,他正式踏上了馬拉松的征程。為了完成馬拉松賽事,賀明一邊做抗癌治療,一邊跑步訓練。2017年,他完成了首個半馬,隨後決定挑戰100場馬拉松。從第1場全馬,到2020年1月5日跑完廈門馬拉松的第61場。賀明說,自己不想就這麼輕易倒下,他要證明,自己一個癌症晚期患者都能跑馬拉松,健康的人也應該動起來。2020年6月5日,賀明在安徽淮南病逝,享年57歲,他的百場馬拉松夢想最終停留在了61場。相比醫生的預期,他多活了近4年。他捐獻了眼角膜,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也要拓寬生命的寬度。案例二:腫瘤專家推薦的抗癌秘訣,竟是游泳!2018年,央視一檔節目中,講述了一位醫療工作者與癌症抗爭二十年,只堅持一件事——游泳,最終治癒的故事。20年前,40多歲的張雷被查出癌症,手術就做了三次,醫生曾委婉告知:生命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後來,雖然病痛給她的身心打擊巨大,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去游泳鍛煉,“跟癌症死磕”。她通過游泳不僅讓癌症20多年沒有復發,而且最終痊癒。運動,就是最好的抗癌“處方”其實,「運動抗癌」這件事,得到很多業界腫瘤專家的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在其出版的《消滅與改造並舉》一書中介紹,癌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全身性改造很重要,提出“消滅”與“改造”並舉。“改造”包含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對機體的改造,主要是提高機體抵抗力,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力量對付殘癌。“游泳可以做為抗癌處方?我認為是可行的。”我們實驗表明,身患肝癌的老鼠,沒有游泳的活了60天,適度游泳的活了70天,過度游泳的活了50天。湯釗猷認為,在此實驗中,神經系統起了重要作用。適度游泳升高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抑制腫瘤,但是過度游泳降低多巴胺分泌。因此,進行適度的運動很重要。記得2009年,當我在醫院的辦公室裡,一位病人來我這複查,他面色紅潤,聲音洪亮,但他說他也是一個病人,我以為他是一個診斷錯了的病人。看了報告才知道,他2001確診為肝癌,第二年手術切除後再次復發,切除後復發,2004後治療後,第二年再次復發,無奈,患者找到了我,我給他建議:要堅持游泳,這樣才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而游泳掌握方法後,也不需要像其他運動那樣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就這樣,我的病人在2009年後再复查,而檢查的結果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復發。他說除了按時吃藥之外,他還嚴格按照我的指示游泳。他堅持每天游泳20-30分鐘,感覺身體越來越好,不害怕寒冷。事實上,這個病人並不是我病人中的個例,“游泳”已成為癌症患者最好的“藥方”。在醫學上,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游泳可以起到人體的生理作用。游泳可以刺激體內乾擾素的產生,從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和復發。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榮譽院長,腫瘤專家徐克成2017年在《徐克成癌症康復每日談》一文中介紹,“我清楚記得:那是9月的一天,來自上海的企業家宋先生在我的廣州辦公室,講了自己的近乎不可能發生的神奇故事。2013年,他突然不想吃飯,看到食物就厭惡,接著背部疼痛,日益加重,體重一下子掉了10公斤。他去到2家三甲醫院,都被診斷為胰腺癌,已經不能手術切除。他拒絕了放化療,半年後疼痛逐漸消失、胃口恢復、體重增加。”我看著他講話神情,就像在聽一位前線歸來的戰地記者講述死裡逃生的故事,我問:“你做了什麼?”宋先生揮著手,堅定的說。停了幾秒鐘,他眼睛一亮,看著我,說:“哦!我有一個訣竅:游泳。”他說,在胃口恢復、疼痛減輕後,就開始游泳,每天堅持至少1小時,常常2小時,直到現在,堅持不懈。他說:“我能活下來,是個奇蹟。游泳對於我的康復,也是功不可沒。”最後,大家運動一定要堅持;不管是防癌還是抗癌,不管選擇什麼運動方式,運動一定要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鍛煉方式對於防癌抗癌意義不大。只有長期堅持運動,才能夠真正起到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體質,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10-06 新聞.元氣新聞
東洋捐1000劑流感疫苗 助北醫大教職員安心教學
流感高峰期將至,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捐贈1000劑流感疫苗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規劃讓北醫大教職員施打,讓教職員安心投入教學與研究。台北醫學大學今天表示,今年10月起,全台流感疫苗開打,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接種流感疫苗,除了能預防流感,還能大幅降低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演變為重症的風險,多數專家認為,接種流感疫苗有助人們增強免疫力,因此鼓勵民眾接種流感疫苗。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施俊良指出,此次捐贈的是由台灣東洋代理澳洲Seqirus公司德國廠國際最新型的細胞培養型四價流感疫苗,希望讓教職員獲得最好的防護力。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也感謝台灣東洋捐贈1000劑流感疫苗,以行動支持北醫大守護教職員健康;而台灣東洋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長期赴偏鄉離島宣導預防癌症的衛教,持續培育醫藥產業人才的方向也與北醫大不謀而合,期待未來能與台灣東洋合作,為防疫、教育與研究而努力。
-
2021-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芹菜素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營養師:不只芹菜,這些蔬菜也有
家常菜中常見的芹菜,不僅擁有獨特的香氣,加入各種料理中更是增添了不少口感,使得層次更加豐富。芹菜雖然常見,但它的營養價值其實相當出色,當中的芹菜素不僅有助防癌也有助防阿茲海默症,是不少專家正研究開發成保健品或藥品的關鍵營養素。 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 芹菜素不只芹菜吃得到! 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有助於預防、改善糖尿病。且可增加胰島素分泌,達控制血糖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促使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發炎反應,有助降低因高血糖促成的發炎反應。 另一方面,芹菜素具抗發炎、抗氧化的特性,也具有抗β類澱粉沉積、神經保護作用,這些正是常見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因此不少研究認為,芹菜素對於防範、改善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潛力或正面幫助。 除此之外,芹菜素也對失眠、抑鬱症等精神方面問題有所幫助。像是日常常聽到可透過飲用洋甘菊茶緩和情緒、幫助睡眠等,芹菜素就是當中的關鍵。 日常生活中民眾相當關注的「防癌」,芹菜素也有相當的幫助,其可誘導癌細胞凋亡、防範癌細胞轉移,並可增強穀胱甘肽等人體抗氧化酶的活性,也促進身體的免疫反應,提升身體對抗癌細胞能力。較多相關研究如腸癌、乳腺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骨肉瘤等。目前也有不少專家正陸續研究,看是否能從中開發出新的抗癌利器,雖現正研究階段,不過多有正面的發展。 芹菜素助養生,常見食材不只有芹菜! 芹菜素對人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也相當常見,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芹菜、西洋芹、九層塔、甜椒、大蒜、洋蔥、大白菜、小白菜等蔬菜類食物都可以吃得到芹菜素。另外,洋甘菊、百里香、羅勒等草本植物也可以攝取的到。而在這些食物當中,以芹菜的芹菜素是最為豐富的,每100公克就含有35毫克的芹菜素,是個相當不錯的攝取來源。 芹菜素會抗血小板凝集,服用抗凝血劑者要留意! 芹菜素對於健康較少有不良的負面影響,但還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除了上述對身體的好處外,也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者需特別留意,如心房顫動者、剛做完心導管手術、髖關節手術、膝關節手術者等,建議暫時避免含有芹菜素的相關食物,如前述提到的洋甘菊茶等,或食用上更需特別留意份量,以避免抗凝血的情況太過劇烈。 《延伸閱讀》 .蓮霧低糖、護眼、促排毒、顧血管!營養師:糖友一天4顆也OK。 .釋迦有助保養血管、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2保存吃滿營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兒茶素利減肥、防失智、助防癌!營養師:不只綠茶,這些都吃得到
喝茶有利身體健康,當中關鍵營養之一包括了兒茶素。兒茶素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減肥,其實好處不單僅限於此,對整體健康也非常有利。嫚嫚營養師就指出常見好處及食材,民眾可以適度的從日常食物適度攝取,幫助養生。 兒茶素促代謝、助養生,還有助防範疾病纏身! 嫚嫚營養師指出,兒茶素相當有助於減肥,其可燃燒、代謝脂肪,在運動前一小時飲用無糖綠茶攝取兒茶素,更有助於減重。而代謝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即為腹部累積脂肪,飲茶大國日本也有一項900多名男性試驗者的研究發現,每日喝約600毫升的無糖綠茶,體重、腰圍、腹部脂肪、肝臟脂肪等,皆有明顯改善。 除了對減肥有利,兒茶素也有助於防範慢性疾病,其可抑制人體的澱粉酶、脂肪酶,讓身體對澱粉、脂肪的吸收率、吸收速度下降,因此也有助於血糖、血脂穩定。日本也曾做過一項多達一萬七千名試驗者的研究,發現平均每日喝上200毫升6杯的無糖綠茶,可降低約可降33%糖尿病發生率。 除此之外,兒茶素對於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退化也具有輔助改善效果,2015年於美國推出有助對抗失智症的「麥得飲食」,兒茶素就是關鍵營養之一。 兒茶素在防範細菌病毒方面也有不錯的效果,其可抑制病菌的複製能力,以一般流感病毒來看,常喝無糖綠茶者發病率、重症率相對較低。許多人也認為蛀牙、牙周病等機會較少,確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眾多研究當中,備受矚目的也包括兒茶素的抗癌能力,其因同時具抗發炎、抗氧化特性,並且誘導癌細胞凋亡,對於防範癌症、輔助改善癌症相當有利。以目前現有研究來看,有利對抗包括肺癌、食道癌、胃癌、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癌症。 兒茶素常見食材助養生,搭配維生素C促吸收率! 嫚嫚營養師表示,兒茶素是一種類黃酮素,廣泛存在於茶類當中。茶以發酵程度低到高分為綠茶、烏龍茶、紅茶來看,未發酵的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其次,發酵程度較高的紅茶雖然含量較低,但也可見些許的兒茶素存在,大多以轉換成茶黃素,也就是紅茶的顏色。 除此之外,可可當中也含有兒茶素的存在,濃度越高、越純的黑巧克力,可攝取到的兒茶素就越高,因此建議若要從此攝取,可挑選濃度85%以上的黑巧克力。另外像是紅酒,或蔓越莓、柿子等多數紅果類食材也可攝取到兒茶素。 值得一提的是,維生素C有助於提升兒茶素的吸收率,因此像是在喝茶、吃黑巧克力時,也可以適度的搭配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草莓等。 兒茶素攝取不宜過多,部分族群應酌量攝取! 不過即便兒茶素有助於身體健康,但對少部分族群或攝取過量也還是可能帶來不適,主要在於腸胃道方面,例如腹脹、腹瀉、噁心、消化不良等,相關族群需注意。 另外,兒茶素每日建議最高攝取量不得超過800毫克,以避免造成肝臟負擔,特別若是從保健品、營養品額外補充兒茶素,更需多加留意安全劑量,日前美國就有民眾因攝取過量,兩三個月後需進行換肝手術的不幸案例。 兒茶素常見的攝取來源為茶和黑巧克力,兩者皆含有咖啡因,雖然影響程度不如咖啡劇烈,但若有失眠等睡眠障礙者,還是需留意攝取量及時間,建議過了中午後就別再攝取,以避免影響到當日睡眠。 《延伸閱讀》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睡不好傷大腦記憶差?睡得多不如睡得好,簡單方法幫助深度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6 癌症.抗癌新知
兒童癌症成第4大死因 國際獅子會推動兒癌防治
因應癌齡年輕化趨勢,國際獅子會300D1區2021年兒童癌症防治宣導委員會,全面推動夢想飛翔、愛的逆轉勝、癌症小戰士、預防重於治療的防癌理念,預計在雲林、嘉義、大台南辦理3場兒癌防範宣導,將兒童癌症早期防範知識擴展到社區,讓各年齡層的家長及學童,了解兒童癌症防治的重要性。兒童癌症防治宣導委員會主席盧彥里說,很多人誤以為兒童年紀輕輕不會罹癌,好像癌症是老年人專屬的病症,但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癌症是18歲以下的兒童及少年第4大死因,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0-17歲兒童新發癌症人數,每年均值達5至600人,標準化發生率以10年趨勢來看,每10萬人口約15人。兒童最易罹患白血病,男童好發淋巴瘤,幸好兒童癌症的治癒率比大人高,各種癌症的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顯示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盧彥里說,兒童對化學治療的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療,加上各種支持療法進步,連同預防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都有助於療程的進展。若瑟醫院護理長陳美蓉也應邀與會暢談家長對兒童防癌的要領,她說,照顧兒童的父母須熟記「燒紅大腫痛神視輕白」九字訣,只要孩子出現這些病況,最好馬上就醫檢查,以能及早發現兒癌。總監張兆榮表示,今年國際總會主題是「We Serve」,希望獅友能深入社區帶動不同領域的人參與關懷;預計10月30日在口湖鄉下崙村興安代天府舉行首場兒童癌症防治宣導,歡迎大家踴躍參加,一起來認識兒癌防治的重要。
-
2021-09-19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助排便、排毒、防癌、低熱量,營養師:好處多平常就可以吃!
柚子是每到中秋節必會出現的人氣水果,不過其實它的營養價值相當高,嫚嫚營養師建議平時就可以攝取,未必要等到中秋節才吃,不過當然,攝取上還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柚子4大營養好處多,營養師:平常就可以吃! 嫚嫚營養師指出,柚子含有的營養非常豐富,當中最出色的包括了膳食纖維、維生素C、鉀離子、柚皮素等,各個都是對健康有利的養生高手。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最廣為人知的好處就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糞便成型、有利排便、排毒等。嫚嫚營養師實測,柚子一份165公克,裝在碗裡八分滿,就足足可提供2.1克的膳食纖維,已比一盤高麗菜(100g含1.1克膳食纖維)還多出不少,因此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吃完柚子都會有排便相當順暢的體驗。 維生素C:除此之外,柚子的維生素C含量也相當高,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抗氧化、維持身體各處健康的基本運作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嫚嫚營養師指出,一份165公克的柚子就有84毫克的維生素C,以一般成人一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來看,一份柚子就可補足八分滿。說到這,也提醒像是壓力大、抽菸者是屬於體內維生素C消耗量特別大的族群,更加需要注意每充足夠的維生素C,建議可以每天攝取超過100毫克,但不超過2000 毫克。 鉀離子:另外,柚子也含有非常豐富的鉀離子,可視為高鉀食材,一份可提供約210毫克。鉀離子可說是現代人普遍最需要的營養之一,現今社會常見口味偏重,即便自己認為口味並不重,也常有鈉攝取過量的情況,像是加工食品、速食及零食都含有鈉,鈉離子偏高,對於血壓、水腫等相當不利,鉀離子有助於平衡,呈現鈉鉀平衡的狀態,有助於身體健康。 柚皮素:至於柚皮素,其為植化素的一種,可活化肝臟的解毒酵素,解毒酵素佳,可將體內毒素轉化成無毒性、低毒性的物質排出體外,因此對於防癌非常有幫助。且柚皮素也具抗氧化特性,可對抗自由基、修復DNA,人體的癌細胞就是出自於本身體內的細胞突變所致,因此可再度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也有助調節血脂、降低壞膽固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柚子熱量高不利控制體重?營養師:其實沒有特別高。 值得一提的是,柚子常常被提醒不宜過多,因為熱量高,吃多容易變胖,這讓不少減重者望之卻步。嫚嫚營養師對此感到好奇,實測之下發現柚子的熱量一份只有僅僅約55大卡,是屬於熱量合理的水果。當然,每位專家研究、看法各不同,民眾可參考。 吃柚留意3件事,適度攝取更健康! 好處太好,不宜過多:不過雖然柚子營養豐富、對健康有利、好處不少、又是熱量不高的水果,但確實也不宜多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關鍵就在於它的好處太過卓越。如同前述所提到的,柚子是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的水果,對於腸道的影響相當顯著,但吃多恐怕過猶不及,使得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的情況。 部分疾病族群注意份量:對於糖尿病、高血糖者而言,畢竟還是水果,攝取還是要酌量。而因柚子鉀含量高,腎臟病、心律不整等限鉀族群不宜。上述族群皆建議一日最多一份為佳。 用藥者注意時間及份量:最需要注意的其中一點也包括了用藥,用藥者應注意吃柚子的時間,前後應間隔2~3小時。因為前述所提到的柚皮素雖然對人體健康,但也會對部分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而藥物對人體的影響有部分研究認為是長時間存在於體內的,特別是慢性病藥物,只是在約1-2小時藥物效果會達到最高值,其後下降並恆定,這也是為什麼檢查時也會測量得到。因此除了注意時間之外,用藥者也應注意份量。 嫚嫚營養師建議,柚子對人體相當有利,不用等到中秋節再大嗑一番,平時就可以適度攝取,只要注意上述這些情況,便可在攝取營養、享受美味時,同時兼顧健康! 《延伸閱讀》 .糖友、三高、痛風留意烤肉醬!營養師4招避開隱藏地雷。 .吃柚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藥師:留意4原則,最少間隔2小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6 癌症.抗癌新知
男女罹癌年齡、種類有別!醫曝3共通點:50歲就要檢查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數據,2018年每4分31秒就有人罹患癌症,大腸癌罹患率最高,但癌症並非急性疾病,與其說「罹患」不如說「發現」,當癌細胞出現到引發症狀,恐怕都已經有數年之久,所以年紀越大發現癌症機會越高,年輕時維持健康生活形態,年紀漸長開始要有規律癌症檢查。癌症風險男女有別 「精準」檢查非常重要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檢診研究部部長中山富雄表示,癌症檢查項目會根據年齡與部位決定,經由詳細資料分析,檢查容易發現的癌症,或不同年齡層也會有個別容易出現癌症,例如工作族群,男性發生癌症機會壓倒性比女性高,年過50歲後胃、肺、大腸檢查,最好定期接受檢查。20多歲子宮頸癌就可開始 家長心理支持很重要中山富雄提醒,女性癌症在不同年紀也會有風險區別,20多歲女性子宮頸癌危險開始增加,雖然年輕女性能有抵抗能力,但與未來生產有非常大關係,最好能規律接受檢查,年輕族群對檢查重要性,可能不是太了解,父母能夠積極給予20多歲女性支持,這對於提高接受檢查的意願,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50歲後不論男女性 胃癌、肺癌、大腸癌都要小心中山富雄也說,子宮頸癌風險有可能隨著年紀下降,當女性步入40歲開始,乳癌風險就會開始上升,50多歲就會跟男性差不多,在胃癌、肺癌、大腸癌發生機會逐漸提高;大概可以說,女性在20至30多歲開始,接受子宮頸檢查,40歲開始加入乳癌篩檢,50歲開始定期檢查胃、肺、大腸等。健康生活降低癌細胞出線機會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中山富雄認為,生活健康維持也非常重要,不要吸菸與過度飲酒,適度舒緩壓力,如果發現免疫力下降,就一定要改善生活習慣,癌細胞出現開始到成長到腫瘤,體積大到可以發現,很可能超過10年以上,當身體內有癌細胞出現,等到年紀到50歲開始,才開始有防癌相關應對措施,可能會太遲。台灣4癌公費篩檢善加利用 特定風險應加強台灣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醫師季框華表示,發生癌症與腫瘤,家族史、遺傳、性別、年紀、生活習慣等,很多因素都有關,如果能早期發現,治療方式能夠有較多選擇,效果也會比較好,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有提供4癌篩檢,符合資格民眾,可以定期檢查讓癌症可以在早期發現。(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健檢的尿液檢驗 能揪出什麼病?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 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
2021-09-09 失智.大腦健康
慢性病、失智症不來找 健康飲食與規律活動不可少!
隨著科技發達與交通的便捷,加上今年COVID-19疫情嚴峻,民眾外出意願降低,且限縮活動的空間及時間,導致生活型態更趨向靜態,根據美國CDC調查顯示,肥胖除了造成多重慢性疾病外,罹患COVID-19住院風險增加3倍,且死亡率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因此維持健康體位及養成規律身體活動才能增加抵抗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年致力於培養市民健康生活習慣,109年結合專業團隊設計「改變180、月來越健康」的養成活動,更於今年度廣邀市民朋友參與,自110年9月8日(三)起辦理為期3個月的「Health Family In Taipei」系列活動,邀請市民朋友揪家人一同挑戰自我,賺健康得好禮!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您來參加! 均衡飲食&身體活動不可少 慢性疾病不來找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 10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39年蟬聯國人死因第1名與4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身體活動不足與不健康飲食即是導致癌症與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臺北市109年調查發現市民在飲食上蔬菜、水果及豆魚蛋肉類的攝取量易超量,而堅果種子類及乳品類偏少,顯示市民朋友在飲食上的不均衡。教育部體育署「109年運動現況調查」顯示,臺北市規律運動人口中35-39歲族群因過於繁忙沒有時間而導致運動人口比例低。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呼籲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的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亦可以增加自身抵抗力。Health Family邀您動起來!109年度臺北市衛生局結合專業團隊透過與不同家庭型態之市民朋友的對話,了解他們飲食及身體活動的問題與需求,發現臺北市成人及長者族群更容易忽略身體活動的養成,且通常在身體有狀況或怕健康問題影響家人時,才會正視運動的重要性及提高意願; 另也發現成人族群因工作忙碌,時常購買外食而忽略均衡飲食,進而影響家中孩童及長者的健康。臺北市衛生局及專業團隊藉由7場服務設計工作坊,統整442位市民朋友的需求及發想,聚焦需求開發「改變180、月來越健康」均衡飲食與身體活動工具,包含學生的健康繪本、職場工作者的健康桌曆與社區長者的健康月曆,期透過紀錄每日飲食及身體活動以養成市民「關注自己、改變行為」的健康新生活運動,串聯家中學生、成人及長者族群,藉由提升家人彼此互動及感情連結以建立群體健康的家庭,另外團隊也定期收集市民的回饋修正與優化健康促進策略,為臺北市民開創永續的健康創新服務設計。邀請市民朋友一起成為「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Health Family在臺北 身體健康GO!為養成市民健康均衡飲食、規律身體活動習慣,臺北市衛生局邀請市民夥伴參與 「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含:健康生活紀錄競賽:邀請市民朋友藉由「好食日誌紀錄」及「愛動日誌紀錄」,記錄每餐六大類食物攝取及每日身體活動量,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藉由活動參與改變自我。Design Your Health 職場疫起均衡飲食:多數人有將近三分之一以上時間處於工作環境,為打造健康職場,除了個人賽制的健康生活紀錄競賽外,增設友善職場團隊獎項,歡迎職場夥伴組團參加,互相激勵、打氣,一起賺健康得獎金。疫起健康飲食動-追劇獎金獵人大賽:臺北市衛生局特別邀請身體活動及營養專業團隊線上開講,提供您零距離了解如何吃得健康、動得有勁! 並邀請市民朋友一同作伙秀,秀出你最有創意的生活紀錄影片或照片!樂食愛動疫起來 20萬元好禮等你來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朋友愛上身體活動並注重均衡飲食,自今(110)年9月8日推出為期3個月「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完成各項活動即可參加抽獎,完成越多抽獎次數越多,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你來抽!為了讓市民朋友持續改變、挑戰自我,衛生局將加碼於12月再推出3個月的系列活動及獎勵,邀您健康來挑戰。相關活動訊息可至Facebook活動粉絲頁及Instagram活動專頁查詢或洽承辦單位02-2736-1661分機2683,歡迎市民朋友挑戰自我,揪身邊親友一同加入Health Family行列。
-
2021-09-08 養生.人生智慧
活在當下、順應自然…56歲方文琳沒有中年危機,「不減魅力」保養3秘訣
在臉書上秀出結實體態,與粉絲分享鍛鍊過程,不禁讓人揉揉眼睛......「這真的是方文琳嗎?」擁有溫柔恬靜的氣質,卻散發強壯堅韌的底蘊,她是1980年代起家喻戶曉的女歌手方文琳,現在專心演出各大戲劇演劇,她不吝惜秀出結實肌肉-「把身體健康照顧好,就是不讓子女家人擔心。」 父母健康,就是給孩子最大禮物 「我常跟她們(女兒)說,妳們應該很開心,媽媽這幾年都在運動、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你們不必擔心我這個媽媽(笑)。所以妳們也要把自己照顧好,儘管去追求想做的事!」 56歲的方文琳說,身為父母把身體照顧好,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他們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牽掛父母,而是能認真走在自己人生的路上。「我們身體健康,未來還能做很多事情、還能完成很多夢想。」 擁有熟齡的美麗、揉合著人生的歷練與處世智慧,方文琳並非是溫室裡嬌嫩尊貴的花朵,而是在任何處境都能綻放芳香。 她的言談間透露著,獨立不是追隨誰的思潮,而是對生命純然地信任與祝福-她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分享運動經驗,「我們都能突破自己」 「其實我覺得這幾年運動,帶給我更多自信吧!運動成果就是讓人看起來很自然、陽光、正面!把汗流出來,好像擁有滿滿正能量,也會吸引到很多喜歡你的人。」 方文琳說起運動對她的影響力,就像找到一根支柱紮根在世界上,是恆常穩定的力量,甚至還有個小成就,她發現自己的改變,就能帶動其他熟齡朋友的改變。 「可能看到我在臉書上持續分享吧!很多大概跟我同年紀的朋友們,或跟我面臨同樣問題(更年期困擾)的人,看到我的分享,他們也有一種『我也可以』的想法,慢慢地就變成行動,不管幾歲,相信『我也可以做得到』。」 不過,對於過去就少運動的朋友們,要怎麼開始第一步呢?「不勉強自己,先找到適合的步調吧」。 「我年輕時喜歡游泳,可是那不是常態的運動習慣,真正要說開始運動,就是大概50歲上下吧。那時候我面臨更年期的身心轉換,會感到心煩、躁動,我知道要找到抒發心情的方式,弟弟和家人就給我『運動』的建議。」 「我從慢跑開始,慢慢地跑步,我不勉強自己,持續幾年後,才慢慢從跑步的運動中學會一些運動的基礎知識,像是結束要做一些肌力伸展、必須重訓等等,慢慢地才有現在你們看到的我。」 發揮本能,沒有所謂的「中年危機」 方文琳聊起步入中年後,並沒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只是發揮本能、找到最適合的生活方式,「畢竟人生哪一刻不是在改變呢?」提到未來的計畫,她不講得太遙遠,只盼活在當下、順應自然,「人會找到自己的路」。 「我不是在步入中年後,才開始心態轉換。我想我在這個圈子(演藝圈)30多年了,遇到多少事情、面臨多少抉擇、看盡多少成功與殞落,必須隨時隨地去調整心態,了解『不可能永遠站在高處,一定會有走下坡的時候』,那不是我中年時才會遇到的事情,前面就會遇到了。」 活出喜歡的樣子,才能心安理得 她聊到,人不是在中年才會走下坡,真實的人生總是起起伏伏,只是大家對於「年齡」的增加比較有感受性,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表、活在自己的專屬時區裡,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才能真正心安理得。 「每個階段我都會去自省,還有哪些事情該改進?哪些事需要加油?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就多多去充實、發展想學、有興趣的東西,唯有如此,才有更多勇氣去面對未知的人生下半場。」 方文琳「不減魅力」保養3秘訣 1、適量運動,為健康助一臂之力。2、用保濕精油,充分滋潤乾性肌膚。3、持續保持學習,為心靈做保養。●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9-03 養生.聰明飲食
防癌之王是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大蒜是不少料理當中的靈魂腳色,相信也有不少民眾聽說過吃大蒜有益身體健康,或者吃大蒜配香腸,除了對味也更對健康有利。嫚嫚營養師指出,大蒜確實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不過對身體的刺激也不小,提醒民眾適度攝取,對健康更加有利。 防癌之王:大蒜 營養多元還抑菌、抗氧化! 嫚嫚營養師表示,大蒜被譽為防癌之王,營養非常多元,包括硫、鋅、磷、鉀、硒,以及維生素B群、C。最備受矚目的就是它含有相當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也就是民眾常常聽到大蒜有利於防癌等好處的關鍵,例如讓大蒜味道重的含硫化合物「大蒜素」,也有黃酮類、黃烷醇等多酚類化合物,以及木犀草素、槲皮素等。 大蒜最常被研究且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的好處,就包括了直接降低致癌物生成、抑制細菌的活性、抗氧化的作用等,並有助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幫助維持人體免疫力,且也有利於保護心血管。 其中對於防癌、防癌的效果,在胃癌、腸癌更為顯著,例如因直接降低細菌活性的關係,可降下胃癌其中一項的危險因子: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生率,同樣的原理,也有助避免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說是食物界的抗菌素。 吃香腸配大蒜有助防癌? 許多民眾最常吃大蒜的場合,不外乎就是配香腸,這兩味可說是絕配,也有人認為吃香腸配大蒜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生率,畢竟香腸這類的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烹調過程中較多容易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而大蒜可降低致癌物生成。不過已經生成的致癌物,大蒜並無法直接抹去它的存在,因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或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不過應為吃的當下也配上了大蒜這樣的蔥屬蔬菜,可以補充到多元的抗癌植化素成份,因此或多或少有些幫助。但當然也還是建議民眾,任何食物適量即可,飲食上以原型食物為主、營養多元更有助於防癌。簡單來說,會有幫助,但不代表可以肆無忌憚的大嗑香腸。 大蒜吃法不同,營養也不同?營養師:橫切生吃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大蒜隨著吃法不同,對身體防癌、抗菌、抗氧化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常見吃法如整瓣的生大蒜、切半的生大蒜、整瓣一起烹調完成的熟大蒜等,嫚嫚營養師指出,當中營養發揮最高的就是切半的生大蒜。 嫚嫚營養師解釋,大蒜素需要接觸到氧氣進行釋放,因此烹煮雖然也吃得到其他營養,不過恐怕就吃不到大蒜素。最推薦的做法為橫切或搗脆讓大蒜大面積接觸氧氣,然後後靜置十分鐘等待營養釋放後食用,如此可攝取到完整的營養,又不會讓營養揮發掉。 大蒜有利健康但不宜多食 營養師:4種人更要少吃。 任何再健康的食材都是過猶不及,大蒜也是,大蒜對身體好處雖然相當優越,但吃多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也相當顯著。大蒜屬於刺激性的食材,若短時間內食用過量,恐會造成胃黏膜傷害、刺激腸道,造成胃炎、胃痛、腹脹、腹瀉等不適,過多也可能造成心跳加速、頭痛等情況。而大蒜素等營養,也會進入到血液、乳汁內,因此哺乳者也不宜多食,以避免幼兒藉由乳汁攝取過量的大蒜素造成身體不適。另外,若有服用抗凝血劑藥物者,大蒜食用過多,也可能影響到藥物作用,這點也需注意。嫚嫚營養師建議,平常吃大蒜,建議一瓣生大蒜,或兩到三瓣的熟大蒜即可,腸胃不佳者建議先吃飯,配菜時在食用大蒜,先墊墊胃,避免大蒜直接造成刺激。 大蒜口臭怎麼消?營養師:可喝綠茶等除臭。 許多民眾吃完大蒜最傷腦筋的就是殘留在口腔的味道,嫚嫚營養師建議可以配鮮乳消除臭味,主要原因並非在鮮乳可覆蓋味道,而是在蛋白質有助包覆產生氣味的大蒜素。而其他像是喝綠茶、咀茶葉、嚼薄荷口香糖也有所幫助,民眾不妨可以試試看。 《延伸閱讀》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大蒜水能防武漢肺炎?營養師:這樣吃卡實在!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洋蔥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不能多吃
洋蔥被視為天然的養生寶石,對於身體健康有非常多的益處,也有不少喜好洋蔥味道的民眾會直接生吃,嫚嫚營養師指出,生吃洋蔥確實更能攝取其中的營養,更有助於健康,且加進紅酒還可以提升養生的效果。 洋蔥有助養生好處多,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嫚嫚營養師指出,洋蔥和其他蔬菜一樣含有各種的營養,當中最備受矚目的就是「槲皮素」,槲皮素在其它蔬果中也可以吃得到,例如花椰菜、蘋果、藍莓等,不過洋蔥當中的槲皮素則可說是各類蔬果中含量最高的,和前述相比可相差到5~10倍之多,且吸收率也相當高,約為蘋果的3倍。槲皮素對於人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包括了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等,從長遠來看對於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且也有助於輔助改善哮喘、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另外一項出色的營養素,也包括了「大蒜素」,洋蔥和大蒜同為蔥屬蔬菜,含有多種含硫化合物,可直接降低致癌物生成、抑制細菌活性、抗氧化等,也有助於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維持免疫力及保護心血管健康。 除此之外,洋蔥也具有非常豐富的醣類,例如果寡醣,有助於消化道健康、提升腸道鈣和鎂的吸收。洋蔥也有助於養骨、維持骨骼密度、防範骨鬆,許多研究就認為也與此有關。也有研究發現習慣吃洋蔥的停經婦女,發生髖部骨折的機率相較於不吃者約降低20%左右。 洋蔥養生但不宜過量,部分族群更要留意份量! 不過再健康、天然的食材也不宜食用過多,洋蔥雖然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利,不過嫚嫚營養師也提醒,一般民眾每日最多30~50克為佳,大約半顆左右。洋蔥和大蒜一樣較為辛辣,吃多恐會有胃灼熱、刺激腸道的問題,且果寡糖豐富的關係也容易產氣造成腹脹,腸胃不佳者要特別留意。而洋蔥屬於醣類較高的食材,因此糖友、高血糖等血糖問題族群更要有所節制,避免誤認非水果又健康就肆無忌憚地吃。洋蔥生吃、泡紅酒,營養師推2吃法更助養生! 嫚嫚營養師表示,雖煮熟後的洋蔥一樣有各項營養,對身體一樣有好處,不過當中的大蒜素需透過接觸氧氣進行釋放,且部分營養也會因烹煮而流失,因此若想吃到大蒜素等完整的營養,可選擇橫切後生吃,對身體的好處會更多。 除此之外,嫚嫚營養師也分享有助養生的「洋蔥紅酒」給大家參考。做法相當簡單,洋蔥適量切成薄片,浸泡至紅酒即可,兩者一起食用,除了別具風味外,洋蔥內的槲皮素與烯丙基硫化物,可和紅酒中同樣具有保護心血管、抗氧化等好處的白藜蘆醇達相輔相成的作用,能更加提升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好處。不過自然也還是提醒,除了洋蔥不宜多食外,紅酒也不宜過多,男性建議一日最多不宜超過300ml,女性則不宜超過150ml,如此對健康更加有利。《延伸閱讀》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3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少吃少錯?醫:節食可能引發腎功能惡化!三高族群避免終身洗腎必做9個基本功
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三高族群,常會面臨腎臟功能出現問題、甚至最後要洗腎終身!其實只要做好飲食控制,就能避免惡化、延緩腎臟衰竭「洗腰子」。 60歲楊先生有慢性腎臟病,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未定期返回門診,但又擔心亂吃會讓疾病惡化,就本著「少吃少錯」的想法,不吃太多東西,沒想到卻出現營養不良、虛弱、腎臟功能出現惡化狀況。 營養不良恐讓腎臟更惡化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科主任陳殷正表示,慢性腎臟病病友若不當節食、禁食,身體沒有攝取到適當營養與熱量,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肌肉流失,甚至感染風險增加、以及造成尿素氮過高,而讓腎臟功能更加惡化。 正確、均衡的飲食,才能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像是遵照醫囑規律用藥、控制三高、掌握「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多吃纖維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以及勤運動保持沒有鮪魚肚,是預防和治療慢性腎臟病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生活型態的改善、良好的血壓、血糖及血脂肪控制,以及遵循醫囑接受定期驗血、驗尿、量血壓檢查,瞭解腎功能對病友也是非常重要。 預防慢性腎臟病的9個基本功 1、三高族群遵照醫囑規律用藥2、多吃纖維蔬果、多喝水3、少鹽、少油、少糖4、不抽菸5、不憋尿6、不熬夜7、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8、定期驗血、驗尿、量血壓9、勤於運動、避免產生鮪魚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