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5 癌症.胃癌
搜尋
防癌
共找到
537
筆 文章
-
-
2021-04-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消滅致癌因子,就要攝取增強免疫力的食物濟陽式飲食療法8大原則◎減鹽生活,是擊潰癌細胞第一步鹽分過高,會降低胃黏膜抵抗力、引發癌症鹽分會損害到人體的胃黏膜,導致細胞內外礦物質失衡。而且不單單會引發胃癌,幾乎所有癌症的罹癌機率都會因此提高。◎攝取優質蛋白,提升抗癌戰鬥力(不吃四足動物)幫助降低壞膽固醇,改善血液循環動物性脂肪和蛋白質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所以牛、豬、羊等四足動物的肉類,在濟陽式飲食法中一律嚴格禁止。◎多吃新鮮蔬果,遠離癌細胞威脅體內最需要的抗氧化物質,就從這裡攝取務必挑選有機或低農藥的蔬果!新鮮蔬果裡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多酚、類黃酮、花青素等植化素,可以消除體內自由基並抑制癌細胞。◎多吃含有胚芽的穀物以及豆類、芋薯類胚芽、大豆異黃酮,能有效抑制癌症米、麥的胚芽中,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抗氧化物質(木酚素、植酸),還有能夠調整腸道環境的膳食纖維。其中未經精緻的糙米充分包含了以上所提到的營養,可說是最理想的主食。◎補充海藻類、乳酸菌、蕈類,提升免疫力有助平衡腸道菌叢、整腸提升免疫力乳酸菌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增加益菌、抑制害菌,調整腸道環境的功能,並且加強免疫細胞的活性。除了乳癌、卵巢癌的患者外,其他癌症患者每天至少都要吃300g的無糖優格,而且原料必須是來自優質的牛乳。◎多攝取萊姆、蜂蜜與啤酒酵母促進檸檬酸循環,提升代謝力多吃富含檸檬酸的檸檬或萊姆,有助於促進代謝,每天最好能每天攝取兩顆以上。如果很難買到完全無農藥的產品,可以先浸泡在水中一整晚。蜂蜜裡含有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增強免疫力的花粉,每天必須食用兩大匙。◎適量芝麻油、橄欖油等好油,有助加強抗癌力選擇大豆油、芝麻油,但須適量攝取一般建議在挑選油品時,要選擇含有豐富油酸的橄欖油、芝麻油、菜籽油;不需加熱的料理則選擇紫蘇油、荏胡麻油、亞麻仁油。每種油脂都應盡快使用完,避免氧化的油脂破壞細胞。◎只喝天然好水,不碰自來水;菸酒是大忌自來水為保證品質的安全,會添加氯來進行消毒,但也因此容易產生致癌物「三鹵甲烷」,不建議癌症患者飲用。無論是直接飲用、製作蔬果汁,或是煮湯,都應該選擇乾淨的天然湧泉水,或是市面上未經加熱處理的瓶裝礦泉水。也可以透過高性能的活性碳淨水器,去除其中的雜質與有害成分。針對不同臟器的有效抗癌食材打擊癌症,就從攝取能增強免疫力的植化素開始!濟陽式飲食療法的原理,在於提升我們身體本來就有的免疫力,並將其發揮到最大極限,藉以擊退癌症!因此,必須增加肩負免疫機能大任的白血球,還要確保其活力充沛。想要增加白血球的數量,就必須多攝取蔬果中特有的抗氧化物質「植化素」。這是一種人類沒辦法自行製造,須透過食物來獲得的營養。植化素能夠對抗體內活性氧的攻擊,保護細胞不受侵襲,有效預防癌症。◎針對胃癌的OK食材vsNG食材✔OK食材・大量果汁:新鮮蔬果中的鉀,可以直接對胃部產生作用、提升代謝。・綠茶:綠茶中含豐富多酚,抗氧化力強,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蔓延。・優格:優格中的乳酸菌能有效減少引發胃癌的幽門螺旋菌。・梅精:具有強力的殺菌作用,能夠擊退致癌的危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NG食材・高鹽食品:鹽分會破壞胃部黏膜,胃癌患者更需要徹底實施減鹽飲食。◎針對食道癌的OK食材vsNG食材✔OK食材・南瓜:南瓜表皮的內側含有許多β-胡蘿蔔素,有助於強化食道黏膜。・鮭魚:讓鮭魚呈現橘紅色的蝦紅素,具有高抗氧化力,可以抑制腫瘤成長。✘NG食材・鹽:過多的鹽分會損害到黏膜細胞,特別是食道癌與胃癌患者,必須盡量減少攝取鹽分。・酒:酒精會破壞食道壁,是造成食道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香菸:溶解在酒精中的尼古丁和焦油,可說是致命成分!菸酒不忌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達一般人的十四倍!書籍介紹書名:天天這樣吃,讓癌細胞消失:癌症被治癒的人都吃這些,日本抗癌權威八大飲食法,轉移、復發、癌末通通都有救作者:濟陽高穗出版社:瑞麗美人國際媒體出版日期:2015/10/16作者簡介/濟陽高穗 Takaho Watayo日本癌症外科名醫,行醫逾40年,動過超過4000台的手術。目前為西台診所院長、三愛醫學研究所所長,並兼任千葉大學醫學系臨床教授。1970年畢業於千葉大學醫學系,任職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消化器官疾病中心。1973年,以國際外科學會交換研究員之身分,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外科教室留學,研究消化道荷爾蒙。回日本後歷經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助理教授、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大塚醫院副院長等職務。在台灣的暢銷著作有《這樣做,讓癌症消失》、《濟陽醫師脫離癌症體質飲食療法》、《吃掉癌症:有效率61.5%的濟陽式飲食法》等等。延伸閱讀: 甩掉「內臟脂肪」原來只要15天!踮腳操、沒椅背的椅子...醫生教你15招,不花錢消滅內臟脂肪
-
2021-04-13 新聞.活動快訊
直播預告/春天養生保肝 陳月卿明教怎麼吃
一年之計在於春,是為健康打底的最佳時機。「春天首重養肝」,現在許多人有脂肪肝問題,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養生達人陳月卿力行「全食物飲食法」近30年,陪伴先生蘇起成功抗癌,自己也擺脫「藥罐子」的封號。明天(14日)中午1時,udn×元氣網粉絲團×陳月卿粉絲團將共同進行直播,邀請陳月卿教大家如何掌握春季養生原則,透過飲食調理、吃對食物,養肝防癌、吃出健康。歡迎讀者及網友在線上踴躍留言提問,陳老師將會有最詳盡的解答。.直播時間:4/14(三)中午1時.直播網址:元氣網粉絲團
-
2021-04-13 癌症.抗癌新知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50歲的張先生得知朋友剛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趕緊預約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檢查結果發現有兩顆小小的大腸瘜肉,切除後作病理化驗,竟然是早期的「神經內分泌瘤」,必須定期追蹤。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能感受周遭環境,分泌荷爾蒙維持身體平衡,但細胞變成腫瘤時,便會分泌過量,出現症狀,甚至成為癌症而轉移。研究顯示,神經內分泌瘤病程溫和緩慢,過去俗稱「類癌」,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改成「神經內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不同器官,分泌不同的荷爾蒙,產生症狀多樣而無特異性,包括心悸、盜汗、咳嗽、氣喘、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皮膚炎、腹瀉、腹痛及熱潮紅等。也由於症狀非特異性,例如長期腹瀉,可能被誤為大腸急躁症,心悸、熱潮紅常被當作是更年期症狀,導致延誤治療。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從民國95年每百萬人口2.4人,至104年增加約13倍,每十萬人口就有3.1人。此病最好發部位為腸胃道,近年來衛福部國健署執行糞便大腸癌篩檢,以及自費健檢的腸胃道鏡檢查,經由病理化驗而得以早期診斷,若等到症狀明顯時,常已轉移,預後就很差了。預防勝於治療,但真正落實的人有多少?隨著人口的老化與環境汙染,慢性病盛行率及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不同器官,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依癌症分期,早期只要開刀手術清除乾淨,日後定期追蹤即可;其他則依不同期別作必要的相關治療,如果發現時已末期,則預後相對不佳。建議民眾要善用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成人健檢及四癌篩檢,甚至可以自費體檢,以期在疾病初期即能發現處理,而不是在不可逆期才發現,此時縱使花費大筆金錢,耗盡大量的醫療資源也無法挽回健康。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黃元德的養生秘訣/早餐黑咖啡 每日三蔬果
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年輕時就喜歡爬山,透過大自然森呼吸排解工作壓力,當主治醫師後,改成走步道、快步走。「早餐喝一杯黑咖啡、每天吃三蔬果」,是他的養生祕訣,最近更嘗試「168間歇性斷食法」,透過醫師、營養師協助,健康減重、活力不減。「爬山是年輕時培養的興趣。」黃元德尤其喜歡進入深山,不但可以流汗、促進新陳代謝、鍛鍊體力,更可以放鬆心情,身心靈與大自然融合,讓疲憊自然療癒,但遇到幾次醫院急call,必須從山上趕回醫院接生後,他決定改走步道,運動也要隨時待命。黃元德說,在台中醫院服務時,每條距離市區近的步道他都很熟,喜歡快走、流汗,雖然無法爬山有些可惜,但這是身為婦產科醫師,不得不做的取捨。他直言,很享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每當為患者解決問題,每次回饋都讓他從內心感到滿足,至於醫師工作的壓力,「各行各業都有難唸的經」,自我調適看開就好,在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一日之計在於晨,黃元德說,每天上午都有門診手術、行政會議,早上喝一杯黑咖啡,不僅讓他有精神應付工作忙碌,黑咖啡也有部分防癌及預防失智症作用。「我最近比較壯一點!」黃元德笑著說,可能因為忙碌、運動量減少,體重逐漸增加,因此最近除了增加快走距離,也開始嘗試「168間歇性斷食法」,選擇在固定時間裡,適當採取低醣飲食達到減重效果。他說明,168間歇性斷食法,就是用餐集中在8小時,剩餘16小時做間歇性斷食,可喝茶水、黑咖啡,尤其應該多補充喝水,進食以原形食物為基礎,每天至少3蔬果,多補充蛋白質,但因每個人體質不同,實施前應配合醫師、營養師診療規劃,不僅能吃飽,還可健康減重。
-
2021-03-31 新聞.健康知識+
茄紅素抗老又防癌!營養師建議一事更易被身體吸收
茄紅素是很好的營養素成分,根據研究發現茄紅素有抗癌、抗老化的效果,適合全家食用。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茄紅素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避免細胞受到傷害,因此對於抗老、抗癌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然而,在食用上建議煮熟後食用,對人體吸收效果更好喔!紅極一時的茄紅素,被視為有抗老、抗癌的營養價值!研究發現,持續補充茄紅素,對身體的好處多多,包括:1.消除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細胞受到傷害2.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3.抵抗紫外線傷害皮膚4.抑制組織癌化,降低癌症發生率5.有助活化精子活性,以提升男性生育力6.降低菸與酒對身體的傷害 廖嘉音營養師提醒,茄紅素對身體的保健效果需持續穩定的補充,建議可從番茄、木瓜、芒果、胡蘿蔔等食材中適量攝取,但若有慢性疾病還是要遵從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量食用!此外,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建議可與少量油脂一併烹調,可讓茄紅素更容易被身體吸收喔!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譚敦慈 用吸油煙機、少清潔劑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表示,菸、酒、檳榔都是已知致癌物,BMI大於40的肥胖者,相對於BMI正常者,罹患甲狀腺癌、大腸癌、肝癌和子宮體癌等機率,高出1.1到7.1倍,防癌除了拒絕菸、酒、檳榔,避免肥胖能防癌。譚敦慈表示,研究指出,未使用吸油煙機使肺癌發生機率提高八點三倍,建議炒菜時只要一開火,就打開吸油煙機,熄火後也應繼續開5分鐘,烹調時不要爆炒、爆香,可加水採用濕式料理,或燉、滷或蒸等;使用氣炸鍋也要打開吸油煙機,以免吸入PM2.5。清潔劑的傷害不容忽視,使用清潔劑等於吸入廿根菸,因此打掃時應保持通風、戴口罩,譚敦慈傳授要住高處站高,由上往下噴灑清潔劑,避免吸入傷害。另外,空汙提高心血管和腎友猝死風險,出門要看空汙指標,並戴上口罩。常見的致癌物還包括亞硝酸鹽和黃麴毒素,亞硝酸鹽存在紅色加工肉品中,例如香腸、火腿、熱狗等、青菜因為使用氮肥,經細菌分解,容易產生亞硝酸鹽,一遇到生鮮海產、蛋等含胺類食物,容易變成致癌的亞硝胺。黃麴毒素普遍存在核果類、花生、豆類、南北乾貨、中藥和五穀雜糧等,以及透過長霉發酵的醬料、醃漬物等,此外,各種魚、肉、豆、蛋、奶等也都會有黃麴毒素,可能傷肝降低免疫力。譚敦慈建議採取水煮、避免油炸,去除亞硝酸鹽,香腸可以戳洞後用冷水煮過再料理,避免炸或烤,也可以加蒜或青菜;炒菜時加水,讓溫度不超過攝氏一百度,青菜炒好撈起來,捨棄湯汁,吃多少炒多少,不要重複熱菜,以免營養素流失。青菜和水果是最好的解毒物,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可解18根香腸的毒、木瓜可解9根香腸毒、鳳梨可解5根香腸毒。避免黃麴毒素,建議確實清洗、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和高纖維食物,就能減少近5成5的黃麴毒素;食材儲存於12度以下的冰箱中,也可以減少黃麴毒素生長。譚敦慈也鼓勵大家,只要停止毒物暴露就有改善機會,飲食上多注意,搭配運動流汗、喝水、不喝糖飲,就能輕鬆防癌。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不菸不胖 抗癌打底一半靠飲食
你日行蔬果彩虹579了嗎?蔬果是很強的抗氧化物,可對抗發炎反應,對預防癌症及癌患營養補充很重要。癌症治療常因營養不良而中斷,營養不良的主因就是腫瘤造成的全身性發炎,一旦延遲治療將導致死亡率增加,無論從癌症預防或治療的角度,抗氧化物的補充都相對重要。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根據調查,每3位癌友就有一位營養不良,建議癌友治療期間需增加食物量至少2成,均衡飲食多蔬果最重要,若胃口差需搭配營養品,則要高熱量高蛋白及EPA輕脂配方,原因在於能降低發炎指數,幫助改善存活率。如何觀察營養不良?食欲變差、體重下降、感到疲倦,只要出現這些症狀兩種以上,表示身體處在發炎狀態,發炎愈嚴重,營養不良就愈明顯。吳益銘建議,患者一旦確診後就要進行營養諮詢,等症狀出現才就診就為時已晚。坊間非常多營養品,如雞精、蜆精、蛋白粉、黃豆發酵液等,在癌症治療期間若已營養不良,需額外補充熱量、蛋白質及魚油時,這些產品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如何預防癌症發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台灣十大癌症有8個與肥胖有關,6至7成的癌前病變可預防,一半可以靠飲食、三成靠戒菸。今年是國際蔬果年,植物性食物中的化學成分是21世紀維他命,賴基銘指出,植化素被認為可提升免疫力,抑制癌血管新生及促進癌細胞凋亡,且有強大抗氧化功能可以對抗自由基,對癌症患者而言也能預防再發。想要防癌保健,就要天天蔬果彩虹579,學齡兒童每天5蔬果、少女及成年女性7蔬果、青少年及男性9份。大量蔬果攝取可降低肉類及動物性脂肪需求,有助健康。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全世界正掀起「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浪潮。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台灣具資通訊與醫療雙優勢,應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攻,打團體戰,以創新的跨業整合模式,發展精準健康數位醫療產業,建立國際稱羨的另一個台積電般的產業品牌。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在27、28日,廿二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到臨床最新治療,從心理、營養、毒物到病友服務。講者多認為,疾病治療甚至健保給付,愈來愈講究科學實證和個別化。醫師和病人都要學習和認識精準醫療,也就是使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為患者量身打造,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以癌症為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國際研發癌症藥物以當地盛行癌症為重點,因此肺癌、乳癌一直是癌症藥物顯學,亞洲人盛行的胃癌、膽道癌則是國內健保藥物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要提供病患有效的治療,本土需有自己的研發、治療、給付策略。透過健康大數據,可找到疾病風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舉例,風險預測模型就是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透過預測模型找出疾病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於已經生病者,則進行精準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甚至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政策,例如高危險族群應被列入篩檢對象,進而降低死亡率。例如肺癌,吸菸是歐美的最顯著致癌因子,但台灣肺癌病患逾五成並不吸菸,台灣女性吸菸率更低於百分之五,顯見有不同的致癌因子,若直接引用國外的防治措施,保護傘則不夠大。日前,熊昭、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與中研院士陳建仁、楊泮池、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屬於台灣的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慢性阻塞性肺炎、教育程度、家族史、基因型。為了建立國人的癌症基因庫,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指出,目前國衛院正規畫公私立聯盟精準醫療合作架構,由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收案,並提供高規格的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服務及提供原始資料。對新診斷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在簽署NGS同意書後,進行可用標靶藥物的評估,量身定做治療策略,若無突變基因,則回到常規治療,若有配對的藥物,則看是否有健保給付,或需要自費醫療、恩慈療法等。李健逢認為,這一套利用原始資料評估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只可加速臨床試驗收案,也能協助開發新藥或新適應症,這些基因資料庫加上台灣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更能獲得真實世界數據療效的確認,有助於台灣產官學發展。梁賡義說,針對健康、亞健康、罹病、失能各階段,妥善運用健康相關的數位資料庫,結合雲端技術、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促進指標需求,建構個人化健康紀錄系統,發展全齡促進整體策略和相關精準健康產業,再造另一個台積電產業品牌。
-
2021-03-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易缺6種營養素 營養師:「蛋奶素」較有益身體健康
許多人在吃素,有人為信仰吃素,有人為身體健康吃素,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也吃素,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純素,因體質而異,究竟如何吃素才健康?營養師建議,最好是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素食使用植物性油脂,沒有膽固醇困擾,又是高纖食物多,能幫助血糖穩定、膽固醇排泄、血脂降低,由於含有植化素例如花青素、茄紅素等,還能幫助預防癌症的發生。國外研究顯示,吃素可以減少罹患癌症,因富含植化素,減少大腸直腸癌罹患率最明顯,也可減少肺癌、肝病的罹患率。劉怡里表示,吃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長期吃全素的人,易缺乏維生素B12,可至醫院抽血檢查,如果可以選擇,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豆製品 應選天然的劉怡里認為,現在很多素食為了提升美味,烹調方式經高溫高油脂,包括豆皮、豆包、油豆腐等經油炸,反而增加油脂的攝取,建議以水煮、滷、烤等烹調方式料理最好。素食中常見素雞、素鴨,劉怡里指出,這些都是加工製品,太鹹太油,吃太多並不健康,建議應吃天然的黃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豆乾等;免疫力下降的銀髮族、成長發育中的小朋友如果長期吃全素,易導致維生素B12、鈣質和鐵質缺乏,建議選擇蛋奶素。吃素者 可多曬太陽吃素會吃很多豆類,有痛風的人適合吃嗎?劉怡里說,豆腐、豆漿等優質蛋白質經研磨後,普林結構改變,原為高普林變為中普林,痛風的人可以適量攝取。吃素族群有時候也會缺乏維生素D,建議多曬太陽來補充。
-
2021-03-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小心大腸息肉變成癌 定期檢查保「腸」健康
花蓮一名50歲戴姓男子有痔瘡問題,前陣子出現血便、糞便變細,認為自己有痔瘡才會出血,拖了1個月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第一期升結腸癌。醫師提醒,大腸癌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之首,50歲以上成人每15人中就會有1人會罹患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利用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確保「腸」的健康。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糞便潛血陽性者,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5人有1人是癌前期大腸息肉,20人中則有1名是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痊癒率提高,以第一期、第二期的患者來說,5年存活率超過70%,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5年存活率仍有50%以上。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8至10年的時間,多數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不影響生活,因此民眾不易察覺,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切除,預防癌症的形成。雖然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能夠降低約30%的大腸癌風險,不過篩檢更重要。醫師呼籲年齡超過50歲、有肥胖、抽菸、久坐,缺乏運動、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者,以及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等危險因子者,都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往大腸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居多,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也不乏30至40歲的年輕人罹病。醫師強調,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時都已是晚期表現,建議定期檢查。
-
2021-03-2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患者定期追蹤 預防癌變
老公:「科技始終來自人性!」老婆:「婚姻通常帶來不幸!」老公在科技業,整天忙於開發新產品,無心顧家及呵護老婆。老婆整日在家忙家事及小孩,失去婚前對結婚的憧憬。兩句話道盡了現代夫妻的心聲,因此,夫妻如何調整相處之道,維持幸福的婚姻,是最高智慧。事實上,B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了解人體如何與之相處也是一種智慧。在沒有B型肝炎疫苗發明前,全世界好幾億人感染到B型肝炎病毒,在台灣就有二百多萬人,B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血液之後,有些人成為終身帶原者,約占成年人的15%左右,其他人則自己產生了抵抗力,產生抗體,這是血液中的檢查所見,但B型肝炎病毒侵入肝臟,會嵌入人體的DNA,如果嵌入處剛好在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就有可能引起細胞無限制分裂繁殖,形成肝癌。此外,B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臟發炎反應,形成慢性肝炎甚至硬化,這些變化都會促使肝癌發生。目前的B肝抗病毒藥物只能抑制B肝病毒的繁殖,無法根除肝內的病毒。此外,肝臟內部的發炎變化,這些藥物也無能為力,只是發炎受到藥物控制不會繼續進行而已。因此,對目前台灣二百多萬的B肝患者而言,保持定期追蹤檢查,每半年驗一次血中胎兒蛋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物,避免肝臟進一步傷害,是保肝之道。而已有抗體但不是打疫苗產生者,也要定期一年做一次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避免肝癌發現已晚,危急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太空人維他命該不該買? 專家提醒這5個族群不建議吃
知名網紅「理科太太」近日在募資平台推出營養補充品「太空人維他命」,號稱含有多種抗氧化劑成分,1瓶可抵12瓶,沒想到在24小時內集資破千萬元。不過,營養師林雅恩在臉書貼文提醒「營養不是有就好」,經常運動健身者、準備懷孕的備孕族群、癌症或慢性病患者、不想被當成人體試驗者、對食物過敏者等5個族群不宜服用這類保健食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太空人因為環境關係而無法吃到原形食物,僅能以加工處理過的食物為主,一般人並非身處在太空人的環境,可以吃到新鮮食物,為何要吃所謂的「太空人維他命」?更不宜將抗氧化劑當成營養保健品。蘇秀悅強調,服用保健食品的原則是「有缺再補」,例如,牙口不好的中老年人(補充蛋白質)、想要減重而控制飲食熱量,或是懷孕女性(補充葉酸)、哺育女性(補充鐵質),一般民眾應從日常天然食物中攝取營養素等。林雅恩為台灣健康營養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她認為自己身負教育重任及醫學營養專業知識的營養師,必須冒著可能擋人財路的為難心情,提醒大家服用保健食品有一定「風險」,應該先請營養師評估,否則容易花了錢財,卻又傷身。太空人維他命商品含有Q10、SOD、葉黃素(油溶性)、維他命D+E(油溶性)、硒等,均為抗氧化類營養素,但研究發現,補充抗氧化劑,可能降低身體在訓練過程的肌肉適應效率,因此,「有運動健身習慣者」反而不適合服用這類保健食品。此外,已有不少大型綜合性(meta-analysis)及回顧性文獻(review)指出:非營養不足的人去補充抗氧化營養品(尤其是油溶性營養素),不但不能預防癌症,反而可能導致身體損傷,而增加罹癌風險,加速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病程。林雅恩擔心,得到癌症或已有慢性病者也不適合服用含有豐富抗氧化類營養素的保健食品,恐怕「風險大於利」,建議以原型食物作為主要營養攝取來源。再者,準備懷孕的備孕族群也不宜服用Q10、SOD等這類抗氧化劑,避免可能出現未知的危害。至於不想被當成人體試驗者不要選擇所謂的超級營養食品,才能避免尚未釐清的副作用和健康風險,更表示現在買產品來吃,等於是幫忙這商品做人體試驗。最後是對食物過敏者也不宜服用這類保健食品,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對於哪些食物過敏。對於因某些食物產生慢性食物過敏,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況的人,使用這類商品,可能加重某些症狀。 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 編輯部 撰文/NOW健康 王澍清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1 新聞.健康知識+
維生素D可對抗病毒細菌 日常4招有效攝取
●維生素D可對抗病毒細菌,降低呼吸道疾病感染風險●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強化骨骼健康又防癌●透過曬太陽及適當的飲食方式,可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各國延燒,免疫力是防疫的第一道防線。國外研究發現,維生素D具有對抗病毒細菌的作用,多攝取維生素D,可以提升免疫力,進而降低染疫風險。但國人維生素D的攝取卻嚴重不足,是攝取狀況最差的營養素之一。可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9年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報告(共分析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顯示,維生素D能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因此可顯著降低至少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包括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振興醫院腎臟科主任蔡信宏表示,維生素D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幫助肌肉生長,強化骨骼健康,預防癌症,並保護腎臟、心臟血管等。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如果維生素D攝取不足,恐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影響骨骼健康,例如嬰幼兒常見佝僂症,成人則易發生骨質疏鬆症、骨軟化症等。戶外曬太陽別擦防曬乳若要補充維生素D,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可透過「日曬」及「飲食」的方式取得。每周可曬太陽3至4次,最佳日曬時段為上午10時到下午3時之間,讓臉部、手臂及手掌等部位曬10至15分鐘,即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許惠玉提醒,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能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但UVB光無法穿透玻璃,所以就算陽光再強烈,如果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則是無效的,並無法產生維生素D。建議應到戶外曬太陽,且不要擦防曬乳,才能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可吃鮭魚等高油脂魚類蔡信宏、許惠玉皆認為,中東地區四季陽光普照,但該區域民眾體內維生素D濃度仍偏低,原因便是他們「包得緊緊的」,讓皮膚直接曝曬在太陽下的時間較少所致。然而,台灣民眾普遍怕曬黑,建議多曬太陽,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不過,冬季天氣陰冷時,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民眾又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表示,此時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其他如蛋黃、牛奶、起司等也可多食用。素食者多吃曬乾香菇至於素食者如何攝取維生素D?劉怡里建議,可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的「曬乾香菇」;若是無法透過曬太陽及日常飲食等方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時,也可服用保健食品。
-
2021-03-06 癌症.抗癌新知
腳麻、背痛竟是腎癌轉移!專家建議打擊癌細胞有效方法
60歲的許先生,因右下背痛、右腿痠麻至骨科就診。經核磁共振影像檢查發現,右側薦骨有一顆超過6公分的腫瘤,本以為是骨癌,切片證實為腎細胞癌晚期合併遠端轉移,腎臟也有一顆約2公分腫瘤,確診為腎細胞癌第四期。面對晴天霹靂的消息,許先生仍相信醫師會幫忙治癒。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表示,因患者使用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經溝通調整用藥,合併使用免疫療法控制癌細胞擴散。 經過1年半治療,腎臟的惡性腫瘤縮小許多,再配合手術切除萎縮的薦骨腫瘤,目前順利康復出院,病情控制良好。但他仍提醒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以避免癌症復發。腎臟常見的惡性腫瘤 初期無症狀蕭子玄表示,腎細胞癌為腎臟實質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腎細胞癌初期通常無任何症狀,大多是因為其他疾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腎細胞癌臨床症狀相當多變,當出現血尿、腹部腫塊、腰痠背痛、貧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代表腫瘤期別較晚。他特別提醒民眾,若有上述症狀千萬不可大意。晚期腎細胞癌治療 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目前,腎細胞癌發生原因尚未確定,通常與吸菸、肥胖、藥物濫用、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或接受過腎臟移植者、染色體異常,和環境及職業因素有關。腎細胞癌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為晚期且合併遠端轉移,則建議以標靶藥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則表示,免疫療法可搭配標靶療法治療癌症,藉由可辨識癌細胞並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的特性,幫助病患徹底消滅癌細胞。為預防癌症發生或降低癌症傷害,兩位醫師提醒,除了實踐健康生活型態外,也應定期接受癌症篩檢,以便在癌症早期,就能揪出病灶,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蕭子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葉士芃
-
2021-03-06 養生.聰明飲食
全球飲食指南年度評比出爐:這種飲食法連4年穩坐第一
全球飲食種類與方式眾多,哪1種最健康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年度最佳飲食排行榜,地中海飲食連續4年位居第1名,得舒飲食、彈性素食飲食並列第2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邀請飲食、營養、肥胖、飲食心理學、糖尿病和心臟病學家等組成評審團,評比全球40多種飲食模式,從中選出新1年度整體最佳飲食,以及8大類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好處多,包括減輕體重,促進心臟和大腦健康,預防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地中海附近民眾罹癌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較低。關於地中海飲食重點如下:1.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全穀物、橄欖油和香料。2.魚類和海鮮每周至少吃2次。3.適量食用家禽、雞蛋、奶酪和酸奶。4.遠離紅肉類和醣類。5.適量飲用紅酒。除了榮獲年度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也奪下「最佳植物飲食」和「最易遵循飲食」等項目冠軍,並與彈性素食飲食、得舒飲食、歐尼許飲食(Ornish Diet)並列「最佳心臟飲食」、「最佳糖尿病飲食」和「最佳健康飲食」的榜首。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每個人都知道地中海飲食有益健康,但這是來自歐洲的飲食習慣,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很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但應該至少達到一半。例如,少吃紅肉,多吃蔬果、魚肉海鮮,在家料理食物時,多使用橄欖油。平常可以多吃番茄、全穀類食物,以及原型食物,攝取較多膳食的纖維。得舒飲食得舒飲食位居年度最佳飲食第2名,在最佳健康飲食排名中,同地中海飲食並列第1,這是由心臟專家所研發出的飲食模式,目的為降低血壓,因此,在心臟健康、營養和安全性等方面獲得高分。研究還發現,得舒飲食可提升高密度脂蛋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有關得舒飲食重點:1.每日飲食中的鈉攝入量應低於2.3克(相當於6克食鹽),並逐漸降低到每日1.5克(相當於4克食鹽)。2.以精肉、家禽、魚類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3.均衡食用蔬果、乳製品、穀物、豆製品、堅果、少量的脂肪和甜食,從中攝取鉀、鈣、蛋白質和膳食纖維。4.少吃脂肪肉和全脂乳製品。5.少吃含糖飲料及甜食。彈性素食飲食至於彈性素食飲食,歐美國家風行多年,注重素食食譜中營養的均衡,除了與得舒飲食並列年度最佳飲食第2名,還拿下了最佳減肥飲食榜首,另與地中海飲食並列最佳糖尿病飲食榜首。彈性素食飲食重點包括:1. 均衡攝取5大類類食物,包括「新肉類」,豆腐、豌豆、堅果、雞蛋。2.多吃蔬菜和水果、減少肉類食物。3.以全穀物為主食。4.多吃乳製品。5.注意烹飪時油和鹽的用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在死亡面前,你的迷惑就不再是迷惑啦!」養生專家陳月卿,曾把工作當成人生頭等大事,但婚後,家務佔據了許多時間,令她不禁想「這樣的生活,是我要的嗎?」念頭一起,先生蘇起就被診斷出肝癌。於是,家庭變成她人生的頭等大事,為了幫助蘇起抗癌,陳月卿天天在廚房忙來忙去,研究食譜,時間一久,丈夫的身體由虛弱無力,被調養得豐潤有精神!而她對婚姻的疑惑也消失殆盡。陳月卿今年66歲,皮膚嫩滑,圓潤有光。她是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是養生專家,更是位成功幫助老公抗癌的妻子。 回想這28年來,陪伴蘇起抗癌的心路歷程,陳月卿感恩地說:「癌症,是包裝得很醜的禮物。」這個醜陋的禮物,除了替她與蘇起帶來健康,還有幸福的婚姻。 當癌症來敲門,重心從工作轉向家庭 1991年,記者出身、服務於電視台的陳月卿,獲得美國夏威夷文化中心的傑佛遜獎學金,前往夏威夷參加為期兩個月的美國與亞洲記者研討交流計畫,這是個提升格局視野、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卻在此時,她突然得知42歲的蘇起,肝臟長了腫瘤。 「先生要我繼續參加完課程,我悄悄打給醫生,才知道肝長腫瘤很少是良性的,我馬上飛回來陪他開刀…當時很害怕,認為這是天大的噩運。」 當時,夫妻倆結婚2年,才剛經歷了小產的打擊,兩人的生活腳步也還未調整和諧,癌症就來敲門,「當年我38歲,在他得肝癌前,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新聞工作,第二才是家庭,後來順序完全對調。」 蘇起的肝腫瘤有10幾公分之大,且當年的醫療不如今日發達,「醫生說,肝癌年復發率高達50%,5年存活率不到15%,許多肝癌患者就算開了刀,還是沒挺過來...。」 但她鄭重地告訴蘇起:「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腫瘤割掉了,現在起,我們要重新開始!」於是她發揮記者的專長,廣泛蒐集健康養生相關的資料,替先生做術後保養、調理身體,為了那15%的存活率努力衝刺。 研發好喝精力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 她首先找到國外醫師亨利‧畢勒所寫的《食物是最好的醫藥》這本書,書裡提倡:飲食習慣所累積的毒素,會造成身體狀況的敗壞,首要之務是減少大魚大肉,尤其是過度烹調的食物。 於是,她開始分配各類飲食的比重,兩人餐盤上的肉變少了,蔬菜多了,口味也更清淡,「雖然我先生一開始很不習慣,但就是逐次、逐量減少。而我身體原本也差,是個藥罐子,我們陪著彼此改善飲食。」 後來她接觸到美國安‧威格摩爾博士所提倡的「生機飲食」,主張天然食物能幫助對抗癌症,尤其要將食物磨碎了更有益。於是,陳月卿開始利用各種天然食材做成精力湯給蘇起喝。 一開始,蘇起總是捏著鼻子、勉強喝下精力湯,陳月卿心裡打起了鼓,想著「慘了,這樣捏鼻子喝,一定不會喝超過兩周。食物不是仙丹,一定要長期喝才會有效果!」 後來她又翻閱到派屈克‧奎林的著作《用營養擊退癌症》,才找到讓精力湯不濾渣也好喝的方法。 「精力湯要打得綿密、纖維細緻就會好喝,而且不要過濾,濾渣過後,精力湯的營養素剩下1/8。我本來有胃痛的老毛病,開始養生後,這個毛病逐漸消失,而且精神與皮膚都變好了。」靠著天然精力湯,她與先生越喝越健康。 蘇起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定期追蹤之外,配合生活習慣改變,這28年來,肝癌都沒有復發。 吃得營養還不夠,心態正面才是關鍵 除了吃得營養、健康,抗癌還有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心態要正面。因此,陳月卿從不把先生當病人,兩人也從來不談疾病,而是把重心放在調整生活型態。 「除了一起努力,病患的情緒調節能力也很重要。當時肝癌死亡率高,但他會想『多健康一天,就是多賺到一天』沒有欲求,就不會患得患失、過度擔心受怕。」 雖然兩人心態都非常正面,但畢竟蘇起罹患的是癌症,家裡難免還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抑鬱氛圍。 於是,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最後,本就喜歡孩子的她,決定再次嘗試,替這個家帶來生機。 「結婚不久時我流產,他罹癌後我又流產了一次,但後來我不放棄,終於懷了女兒,後來還懷了兒子,全家充滿新生氣息。」 她幸福地說,當年她與蘇起每天下班回家,看到門口擺著的可愛小鞋,就會忍不住笑出來,「覺得好幸福喔!」 ▲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圖/陳月卿臉書) 癌症是人生禮物,健康快樂一次找回來 陪伴蘇起抗癌近30年,陳月卿感觸很多。「養生是回報最多的事情,因為健康會帶來快樂,全家就會跟著幸福。」陳月卿甜笑說,現在她每天早上喝的那杯精力湯,是曾經不愛進廚房的先生做的,「現在他會幫忙洗碗、打精力湯,以前他是不做這些事情的!」 蘇起罹癌前,她曾為了家務分工不均的情況,不斷思索婚姻意義。沒想到,因為癌症來敲門,人生繞了一大圈後,現年近70歲的蘇起不只更健康,還會幫忙做家事;而陳月卿多年前為了照顧先生,無法專心衝刺事業,現在卻也因為癌症,讓她另闢一條助人的事業道路。 陳月卿除了寫書、演講,告訴大家精力湯的好,身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的她,更透過基金會的課程等資源,幫助許多罹癌的病友和家屬。她說,有許多癌友控制住病情後,還回來基金會服務呢! 「有位90幾歲的伯伯,看起來才70幾歲,說跟著我這樣吃,身體變健康了,握住我的手溫暖且有力,收到這些回饋,我真的很開心!」 回首28年助蘇起抗癌的歷程,陳月卿想要提醒大家,人生選擇有很多,不要因為忙於工作而忽略健康,選擇健康,絕對是最有回報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勇敢克服惰性,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陳月卿、蘇起的抗癌4妙招:1.當個聽話的病人: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若須做重大決策,建議參考2位不同醫師的意見)2.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盡量食用原型食物,遠離加工食品,並保持規律作息、規律運動。3.保持正向心態:保持正面、輕鬆、積極的態度,不要過度害怕。4.尋求心靈寄託:例如家人情感支持、宗教寄託等,只要讓心情保持愉悅,都可以嘗試。原文刊載於2019年08月28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它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26 養生.聰明飲食
空汙紅色警示 中醫師:吃這3類食物抗身體發炎
近期中部以北空汙嚴重,恐引起呼吸道疾病。中醫師指出,當不乾淨的物質進入到呼吸道,身體會吸收,可能引起身體發炎。此時可吃綠色蔬菜;柑橘類;以及中藥如杏仁、甘草、白木耳、綠豆、桔梗、枇杷葉、川貝枇杷膏等,有解毒、排毒、抗氧化等作用。空汙恐引起身體發炎,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建議,民眾可從外在、內在做防護。針對外在環境,他建議,應戴口罩,少出門,並緊閉門窗,使用空氣清淨機,若要外出,可隨身攜帶噴瓶,朝周邊空氣噴出水霧,淨化接觸到的空氣。針對體內防護,陳潮宗表示,空汙使身體產生自由基,可多吃綠色蔬菜排毒,通時具有抗氧化作用;柑橘類如柳丁、檸檬,不僅含維生素C,且有多酚類和類黃酮素等多種抗氧化物質,有極佳的抗發炎及抗氧化的效果,能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中藥可食用杏仁、甘草、白木耳、綠豆、桔梗、枇杷葉、川貝枇杷膏等,有「解毒」、「潤肺」之效。台北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空汙襲台,異味性皮膚炎患者症狀恐惡化,建議不要外出,在家中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日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北部、竹苗、中部地區為「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雲嘉南、高屏地區為「橘色提醒」,對敏感族群不健康。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提醒,空氣品質不良期間,尤其孩童、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臟、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族群,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建議改室內活動,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暴露在懸浮微粒PM2.5中。如要外出應配戴口罩,並儘可能與臉部密合。●查詢空汙相關資訊,強化自身防護:1. 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https://airtw.epa.gov.tw/2. 「環境即時通」手機APP
-
2021-02-24 養生.聰明飲食
空汙不只傷呼吸道 營養師:多吃這些有助降低損害
不論是菸害、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家中油煙等室內外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一直是人們需重視的課題,其容易造成呼吸道過敏、未抽菸罹患肺癌,也可能造成身體各處的不良反應,其與PM2.5有著非常大的相關性。 防範空汙對身體的傷害,除了出門配戴口罩外,平時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取營養,雖無治療效果,但可藉由這些營養的益處,平衡、降低空汙對身體的負面影響,降低身體受損的風險。 溫開水、大蒜:減緩喉嚨乾癢、咳嗽 空氣汙染最常見的影響之一就是刺激喉嚨,造成喉嚨乾癢、咳嗽等不適,建議可喝溫開水保持喉嚨濕潤。除此之外,也可以從大蒜等富含大蒜素的食材中,補充天然的抗生素,以增強自身的保護力。 紅甜椒、小番茄:減緩眼部乾癢 空氣汙染也容易引起眼睛過敏、乾癢甚至乾眼症等情況,建議平常可補充富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維持淚液正持分泌、減少氧化傷害,如紅甜椒、小番茄等。 蔬果、納豆、無糖優格:減緩眼、鼻、皮膚過敏 人體的免疫細胞容易對空汙粒子產生過度的敏感反應,造成眼、鼻、皮膚過敏。建議平時可補充含有益生菌及益生質的食物調節免疫力,像是無糖優格、納豆、蔬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鮭魚、酪梨、堅果: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PM2.5容易引起慢性發炎反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建議民眾平常可補充富含Omega-3及維生素E的食物,有利降低氧化傷害,如鮭魚、酪梨、堅果等。 5蔬果、曬太陽:幫助預防癌症 PM2.5為一級致癌物,透過攝取足夠的質化素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攝取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維生素D的捨取來源主要為日曬,建議民眾每日至少攝取5種蔬果,並且在做好防曬為前提的情況下日曬15分鐘。 《延伸閱讀》 .沒抽菸卻得肺癌,哪些人最好提早篩檢? .防空汙、PM2.5口罩怎麼戴?醫:沒戴好都是做白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經實驗認證!一張圖看懂該多吃的防癌食物金字塔
七種有助於維持健康的營養成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維他命、礦物質,是建構人體基礎的必須營養成分,稱為「五大營養素」。此外,食物纖維因能促進消化系統運作,目前已確立其第六營養素的地位。不僅如此,一九八○年代以後,又新增了第七營養素,也就是「植化素」。植化素是植物來源的抗氧化物質,富含於蔬菜、水果和豆類等食材中,可在人體內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避免遭受活性氧攻擊,因此有助於預防癌症和生活習慣病。植化素和前六大營養素成分相同,即使攝取量不足也不會引發缺乏症狀,不過,植化素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具體來說,β- 胡蘿蔔素、番茄紅素、花色素苷也是植化素的一種,在飲食療法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油拌炒番茄的番茄紅素、紅蘿蔔與南瓜內的β- 胡蘿蔔素,及青花菜與青椒內的葉黃素,皆可提高體內吸收率,也是最適合這類植化素的烹煮方法。想抗癌,一定要認識防癌食物金字塔一九九○年,美國的癌症死亡率日益升高,情況愈趨嚴重,美國的國家癌症研究所針對有效預防癌症的植物性食品進行研究,推動「防癌特製食品計畫」(Designer Foods Project)。將食物分成幾個類別,依照抗癌效果高低順序排列,發表了「計畫性食品金字塔」(Designer FoodPyramid)。位於金字塔愈頂端的食物,預防癌症的效果愈好。濟陽式飲食療法結合許多抗氧化物質和維他命,可改善新陳代謝,活化淋巴球與白血球,以達到提升免疫力的目標。不過,若因為營養豐富,就大量攝取位於金字塔頂端的食材,效果也不如預期。關鍵在於必須食用各種食材,攝取均衡營養。事實上,根據二○○七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研究,若只著眼於β- 胡蘿蔔素的健康功效而大量攝取單一營養素,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作者簡介濟陽高穗1970年從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消化器官疾病中心。1973年以國際外科學會交換研究員的身分,前往美國德州大學外科教室留學(J. C.湯普森教授門下),研究胃腸激素領域。回國後歷任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副教授、東京都立荏原醫院外科部長、東京都立大塚醫院副院長。2008年11月起,擔任西台診療中心院長及三愛醫院研究所所長。目前亦兼任千葉大學醫學院臨床教授。※ 本文摘自《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日日抗癌常備便當》作者:濟陽高穗 譯者:游韻馨出版社:聯經出版出版日期:2021/02/25《日日抗癌常備便當》書封。圖/聯經出版提供
-
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孫道傑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小時候在馬祖北竿長大,16、7歲就開始工作養家,26歲時來台灣開照相館,努力工作打拼,陸續在台北開了3家婚紗店,但是,哥哥和弟弟先後因為肝癌過世,讓他的人生觀就此改變,不到50歲就決定將婚紗店結束,提早退休,希望能夠樂活過好人生下半場。 兄弟皆因癌逝 才發現自己是高危險群 38歲那年,孫道傑因為抽血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當時普羅大眾對於B型肝炎仍沒有足夠的知識,至多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即可。2年後,當時才40多歲的哥哥罹患肝癌,他從旁協助照顧,第一次驚覺癌症的可怕。 哥哥抗癌5年,最後仍不敵病魔辭世。這段時間孫道傑參加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主持的衛生署「家族性肝癌」研究計畫,才知道一家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隔沒多久,弟弟也發現得了肝癌末期,治療8個月後就過世了。 看過兄弟經歷生命的倒數,病魔的殘酷無情,從醫師口中得知,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為了降低自己罹癌的機率,孫道傑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相當重視身體健康,還加入肝癌基金會當志工,在參加肝病防治的相關活動過程裡,累積了許多抗癌的正確知識,並且身體力行,做足了迎戰肝癌的準備。 長期擔任抗癌志工,孫道傑看到許多病友進行積極「養身」,身旁健康的親友也跟著一起「養生」。雖然未必能抗癌成功,孫道傑認為不論生病與否,只要做對身體無害的事情,才能保有健康。 以下是他日常防癌的2個準則: 準則1:一定要讓生活作息規律正常 孫道傑的哥哥和弟弟生前都是傑出的工程師,都很投入工作,哥哥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罹患肝癌後,治療5年才過世。 但是弟弟在36歲罹患肝癌,菸酒成癮、經常熬夜,長期不愛惜身體,等到發現癌症時已經是末期,積極治療的效果有限,因此8個月後就過世了。 有鑑於此,孫道傑收掉了賺錢卻忙碌的婚紗店,開始改變生活,早睡早起,運動健身,培養好的體質來對抗癌細胞。 準則2:三餐飲食簡單重營養 許多人在生病後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只吃生機飲食,或是服用大量的健康食品,孫道傑認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身體傷害,更遑論抗癌。 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就算身體不適,沒有胃口,都要強迫自己進食,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食物營養才能夠修復,和癌細胞對抗。 而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並不適合生機飲食,因為許多生機飲食的蔬果沒有煮熟,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就把細菌吃下去,導致身體不適。因此他建議癌症病人應該要「熟食」,甚至用生蛋製作的蛋糕、點心等,小嘗一兩口即可,切忌多吃。 晚一天罹癌 就多一天享受健康 靠著這2個準則,孫道傑硬是把癌症拖延晚了10幾年才來報到。53歲那年,孫道傑發現得了鼻咽癌,在對於鼻咽癌毫無了解的狀況下,迅速地接受了治療,身體接連接受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白血球降低等各種副作用。 讓身材原本壯碩的他,在2個月內狂瘦10公斤,家人幫他準備了富含蛋白質的清燉牛肉,雖然口腔潰爛,他仍是逼自己3餐都要吞下去。他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終究戰勝鼻咽癌。 不過,孫道傑最防備的肝癌並沒有因此放過他,隔年定期追蹤檢查時,卻發現有一顆4公分的肝腫瘤,是原發性的肝癌,於是他像個準備齊全的戰士,勇敢地迎接治療肝癌帶來的身體戰爭。 對抗肝癌已經邁向第11年的孫道傑,笑稱自己的肝臟經歷過「滿清十大酷刑」,由於癌症會有復發與癌細胞移轉的風險,因此他的右肝做過2次手術全部切除,左肝做過6次栓塞、2次電燒,直到3年前肝癌復發頻率越來越高、腫瘤顆數漸增,肝臟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到中國大陸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帶著「好新肝」繼續抗癌。 樂觀坦然接受治療 走過抗癌10年路 每一次癌症復發,孫道傑周遭的親友不免會問「你上次有沒有治療好?」孫道傑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每一次都有治療好。」 對於癌症的再度復發,孫道傑總是以樂觀心境看待,堅持不放棄治療,把再次復發當成是人生的一次次新考驗,也一次一次成功過關。 回想自己抗癌的過程裡,孫道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想要過關續命,一定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都會有驚慌、恐懼、不知所措等情緒問題,身邊的親友也會跟著擔心,甚至四處尋求協助,到處打聽偏方、神醫,希望來擺脫癌症威脅。 但是孫道傑看過許多誤信偏方、虛擲大筆金錢,最後反而加重病情仍回天乏術的例子,因此他堅信尋求正規的治療方式,相信醫療科學來打敗恐懼。 除了透過天然的食物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外,坊間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仙丹妙藥未必對身體有益,尤其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那些價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分真假難辨,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正規治療。 抗癌10年,孫道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正面能量的心」,因此面對癌症復發,他也樂觀坦然,雖然進行手術都有風險,但是仍懷抱希望。現在他每天晨起運動後,除了到處當志工,分享自己抗癌經驗,幫助病友做好心理建設。 閒暇之餘他和朋友在山上一起搭了工作空間,有人種菜、有人種水果,而他則是專注木頭雕刻,生活裡沒有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珍惜和親友相聚時的幸福與滿足,過好每一個今天,樂觀迎向下一個明天。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13 癌症.抗癌新知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專門為癌症開設的遺傳諮詢服務較少見,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轉介,或視醫師個人是否包含此類專業能力。建議有意進行遺傳諮詢的民眾,先向自己的醫師評估自身情況,若有需要再進行轉介。若能選擇擁有分子腫瘤團隊的醫院,除了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還會包含心理師、營養師、個管師、藥師、遺傳諮詢師、醫檢師,甚至是社工師等各種專業人員的參與,可視病人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服務,將可預期獲得更完整的諮詢。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的評估與基因檢驗現今罹癌人數快速增長,癌症蟬聯多年的十大死因之首,但有時候也會注意到某些人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特別多,因此引發了癌症是否會遺傳的疑慮。遺傳性癌症約占癌症發病者中百分之五至十五,但有醫師認為,這比例還有往上調整的空間。這也就表示,對於基因,我們仍然知道得很少,但隨著定序(sequencing)技術越來越進步,能力越來越大,我們認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可能不止百分之十五,甚至可能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確定的是,目前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其他遺傳性癌症家族的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罹患相同癌症、年輕的癌症患者、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不只討論基因問題,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定位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大躍進,目前針對特定遺傳疾病做基因檢測已很普遍,價格也漸為大家所接受,只是檢測項目太多,專業又複雜的名詞常讓醫師與民眾混淆,於是就需要一位瞭解醫學、基因遺傳學、基因檢測技術的專家,協助大家正確選擇基因檢測產品、評估遺傳風險以及臨床應用解釋,這樣的人稱為「遺傳諮詢師」。遺傳諮詢不僅是討論基因問題這麼簡單,因服務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更包含其所有家屬,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關乎整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法差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認為能藉此多瞭解自己的體質,進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但有些人想到這是一個終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還要面對其他親友的壓力,就害怕得不敢面對。此外,依照病患或家屬不同的年紀,也會有不同需要考慮的面向。因應以上種種複雜考量,遺傳諮詢師就會在諮詢過程中,主動協助病人做更全面的思考,再進一步做決定。所以,諮詢過程不僅牽扯到醫學與檢測,還要加上心理學的技巧,好讓整個諮詢過程更完善。遺傳諮詢是一個審慎複雜的流程,故一次的諮詢時間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諮詢師會仔細詢問家族病史,評估整個遺傳風險,確認病人真正瞭解做基因檢測需承擔的醫療問題與心理風險,才讓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隨著全球基因檢測科技的發展,遺傳諮詢師成為重要的職業。在台灣,由民間團體人類遺傳學會與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可的遺傳諮詢師約有一百位,但大多專精於新生兒與產前基因篩檢,癌症領域的遺傳諮詢師人數仍非常少。此外,亦有台灣的遺傳諮詢師前往國外,取得專業的學位與認證。由於目前台灣尚無遺傳諮詢師的國家考試,還無法獨立執行臨床工作,必須在醫師的授權下解說報告,協助病人瞭解檢測後相關醫療選擇,再由病人與醫師依照自身需求與臨床狀況做進一步的決定。我需要進行癌症遺傳諮詢嗎?帶有遺傳性基因變異的家族,會有多人多代、多癌、年輕等三個大特徵。分述如下:一、多人多代:由於是遺傳問題,故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不只一人。可以回顧父親(或母親)的家族中,父親的兄弟姊妹是否有多人罹患癌症,爺爺奶奶是否有癌症病史,自己的堂表兄弟姊妹(姑姑叔叔的小孩)是否有人罹患癌症。二、多癌: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會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多種類別的癌症。例如,在遺傳性乳癌家族中,也可能出現卵巢癌、胰臟癌、胃癌、攝護腺癌、皮膚癌等;大腸癌家族中可能出現大腸直腸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食道癌等癌別。有許多病友及家屬容易誤會乳癌家族只會表現乳癌、卵巢癌,而輕忽其他癌症問題,此外,如果一個人身上出現兩種以上原發癌,也算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三、年輕:一般而言,帶有遺傳性癌症的發病年紀普遍較早,例如目前乳癌、大腸癌平均年齡約為五十多歲,如果四十五歲以前就罹患癌症,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有些癌症跟遺傳的關係較小,像是肝癌、肺癌、子宮頸癌、鼻咽癌等,因為這些癌症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大,大多不會被納入家族遺傳風險評估中。而像胃癌、大腸癌的家族評估,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還要排除飲食習慣、酒精、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外在因素。根據統計,癌症病人中約百分之十至十五為遺傳性癌症,也就是先天因素所引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是後天因素,像是環境汙染、飲食、生活習慣、壓力或病毒等所造成。遺傳性癌症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建議病友或家屬若有疑慮,可收集家族病史後,找遺傳諮詢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如果民眾自行評估後,發現很符合遺傳性家族的條件,建議先找家族中的罹癌者做檢測,先確定是否真的有基因變異,其他健康的親屬再依此做相同變異點確認即可,如此一來檢測費用也會較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雖然基因遺傳是罹患癌症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但後天的預防也不能忽略。什麼時機適合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雖然目前基因檢測的時機沒有明確規範,但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看,還是希望當事人可在理解檢測內容與意義、瞭解疾病內容、確認可以接受檢驗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對人生規劃有想法的情況下再接受檢驗。從過去的例子看到,對於年輕且未婚的女性來說,一旦確認帶有基因變異,要考量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婚姻關係中的其他人。例如,是不是有一天我就要失去乳房,身上有手術的疤痕,以後就不能穿泳裝?或者是,往後是否能接受可能罹患癌症的高風險而結婚生子,萬一真的遺傳給下一代怎麼辦?如何面對夫家的雙親與家族可能有的壓力?對於已經完成生育的人來說,除了擔心自己的疾病,更怕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怕下一代怪罪自己,更怕子女要受手術、治療之苦。當然也有人十分正面樂觀,既然遺傳性癌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就乖乖定期進行追蹤。或是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必要的話也能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篩選出不帶基因突變的胚胎,避開遺傳疾病傳遞給下一代的機率。但這一切都必須考慮周詳才能進行,諮詢師會在討論過程中確認個案的心態後,才協助進行基因檢測。況且,基因檢測並非個人選擇,也會影響到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整個家族,即使確認不帶有基因變異,也不見得是件開心的事情,個案可能會有罪惡感,難以面對其他帶有基因變異的家人。假設你的家族史或個人病史疑似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幾個比較建議的時機或年紀來做基因檢測:一、 已罹癌患者:急性期的治療已完成,比較瞭解癌症之後,想確認自己是遺傳型或後天型的癌症。二、 對於有家族史且尚未罹癌的健康人:可在二十五歲後進行諮詢及檢驗,以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三、對家屬來說:當有親人已經驗出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的時候。基因檢測異常,怎麼辦?基因檢測異常不一定會發病,只是得到該病的機率較高。類似是子彈上膛,但不一定會發射的概念。事實上,癌症的發生不只是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像是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也有重要影響。以遺傳性乳癌中大家較熟悉的BRCA1/2 基因為例,帶有基因變異的人到七十歲發生癌症的機會為百分之八十;臨床上確實見過帶有基因變異的女性,到七十歲仍沒有罹患癌症,但其他姊妹在五十多歲確診乳癌的例子。其他表現強度較低的乳癌相關基因發病率有可能是百分之五十或更低。基因不同,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的人,其發病機率也不太一樣。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癌症不會比較惡性、進展也不會較快。但平均來說,遺傳性癌症發病年紀較早,所以易被忽略,等到察覺異狀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建議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者,要盡早進行較為頻繁且較深度的檢查;例如一般人約四十五歲以後才進行乳房超音波或攝影篩檢,而帶有基因變異者建議提早到三十歲就開始每年進行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三十五歲以後定期進行核磁共振攝影。一般男性約六十歲以後才會注意攝護腺的問題,但遺傳性乳癌家族中的男性,須提前到四十歲開始,定期進行攝護腺的超音波與觸診檢查。經過基因檢測確認基因變異後,諮詢師會根據國際遺傳性癌症指引以及家族病史,給予後續醫療或健康檢查的建議,給病人與主治醫師參考,再由病人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身體狀況和主治醫師共同進行。除了檢查,有些遺傳性癌症可以使用預防性投藥,甚至有些人願意接受預防性切除,但要進行這樣的手術之前,必須經過多次的諮詢與討論。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可怕,目前遺傳性癌症可預防也可治療,已經有針對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設計出特定的藥物,將來,研發出預防性藥物也指日可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11 養生.聰明飲食
紅酒配牛肉一起吃健康嗎? 聽聽營養師怎麼說
許多人喜歡吃牛肉配紅酒,然而,紅酒中含有單寧酸,若與蛋白質食物併用,是不是會造成腸胃的負擔呢?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陳燕華營養師表示,的確,吃牛肉配紅酒對於腸胃較弱的人可能會影響消化吸收,尤其對老年人或肌少症患者來說最好盡量避免;此外,單寧酸也可能會影響鐵質吸收,因此建議用餐時最好減少紅酒攝取量為佳唷。吃西餐時,許多人都習慣以牛肉佐紅酒,但這樣吃真的健康嗎?如大家熟知柿子不宜與蛋白質(螃蟹、肉類、豆製品等)一起食用,因為柿子中的單寧酸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那紅酒中也含有單寧酸成分,與牛肉併用時是否也會影響消化,甚至造成腸胃不適呢?陳燕華營養師表示,針對紅酒佐牛肉的飲食方式到底健不健康?在營養學上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討論:1. 紅酒的酒精含量約12%,過量飲用恐傷肝,甚至有致癌風險!紅葡萄酒酒精含量約在12%左右,每公克的酒精約含有7卡路里的熱量,幾乎和一克脂肪一樣多,飲用過量可能會大量增加熱量攝取!此外,酒精代謝物乙醛是一種致癌物,加上體內累積的酒精量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包括像是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長期來說也容易增加口腔癌、食道癌等癌症風險。 然而,在健康無礙的情況下,適量飲用紅酒是無妨的!陳燕華營養師說明,紅酒含有酚類物質,如花青素、白藜蘆醇和單寧酸等,屬於抗氧化成份之一,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和其他氧化劑,並抑制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氧化;但建議女性每天飲用不宜超過105毫升,男性每天不宜超過210毫升,以利維持個人健康。 2. 紅肉被視為是「2A 級」的可能致癌物,建議勿過量食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標準,紅肉(包括牛肉、豬肉、馬肉及羊肉)被列為「2A 級」的可能致癌物;所謂的「2A 級」代表對人類為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此外,紅肉在高溫烹調的過程中,還可能會產生雜環胺 (heterocyclic amines, HCAs) 與多環芳香烴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等致癌物,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有人說吃烤肉會吃進致癌物的原因。然而,衛生福利部亦指出,癌症的成因眾多,通常非僅因攝取單一食品而致癌,故民眾不必因此特別戒吃某種食物,但建議日常飲食應大量攝取各色蔬果、多運動、減少過度加工之食品,並積極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 3.紅酒配牛肉時,紅酒成分會影響蛋白質與鐵質吸收,腸胃不佳者應避免。陳燕華營養師解釋,紅酒中的單寧酸會讓人體的蛋白質吸收力變差,若紅酒與蛋白質食物(如肉、蛋、乳製品及豆類、豆漿、豆腐、螃蟹)一起食用時,在酸性條件下(例如在胃酸環境中)容易與蛋白質食物結合,且紅酒中單寧酸的酸根離子結合成為溶解度較小的鹽類,具有收斂性,會導致腸蠕動減緩,造成消化不良。因此,若本身是屬於消化功能差、容易胃食道逆流、腹脹情形的人,或是平時蛋白質就攝取不足的人(例如老年人或肌少症患者)勿與單寧含量較高食物一起食用,平日亦建議減少紅酒攝取量,以免增加身體負擔。此外,陳燕華營養師也補充,單寧酸也能與食物中的鐵質發生凝固作用,進而影響人體對鐵質的吸收,長期而言恐導致貧血問題。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陳燕華營養師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網站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香腸、臘肉、火鍋料等,這些都是年夜飯裡常見的菜餚,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許嘉芸提醒,環境中致癌物質無所不在,許多加工食品含有「亞硝酸鹽」,吃下肚後,恐形成致癌物「亞硝胺」,提醒民眾力行「防癌新生活」,多吃新鮮蔬果,遠罹癌症威脅。所謂「防癌新生活」就是養成「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等5大防癌好習慣,臨床顯示,只要落實於生活,就能降低6至7成罹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癌症調查報告,2020年乳癌位居全球盛行率最高的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則分居2、3名。至於台灣最常見癌症則是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癌症的頭號殺手就是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說,台灣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超過1萬5000人確診,近1萬人死於肺癌,死亡人數位居所有癌症之冠。賴基銘指出,國人普遍缺乏肺癌早期篩檢的正確認知,以致確診時時5、6成已是晚期,建議抽菸者、有家族史的民眾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如果及早偵測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治癒率高達9成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過年祭祖、拜神,常會燒香,但在燃燒過程中,常產生大量PM2.5,這屬於第1級致癌物,建議燒香及焚燒金紙時,環境應該保持通風,或是開啟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汙對於人體的傷害。許嘉芸指出,居家環境中充滿許多致癌物質,包括亞硝胺、黃麴毒素、丙烯醯胺、多環芳香烴,以及室內外的空污PM2.5等,除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飲食上,則應避免食用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食品。此外,在食用堅果乾貨等年節應景零食時,應該留意保存期限,以及是否發黴變質,如果變軟、出現異味,或味道不對,就可能長了黴菌,含有黃麴毒素等有害物質,提高罹癌風險。許嘉芸建議,如果家裡成員不多,在購買堅果乾貨時,即使大包裝比較划算,但如果開封之後,無法立即吃完,就容易變質發霉,因此,這類產品以小包裝為宜,並注意有效時期。此外,許多年菜料理大多以油炸燒烤為主,盡管美味、好吃,但肉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在經過高溫油炸燒烤後,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及「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質,許嘉芸提醒,烹煮食物時,盡量以燙、蒸、煮或涼拌為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營養師:2部位能不吃就別吃
冬天正是漁獲肥美的季節,喜愛吃海 鮮的老饕們無不食指大動。不過, 相對於蝦蟹類有高膽固醇的疑慮,此時吃 魚不僅美味,更多了份健康。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 營養價值高營養師宋明樺表示,吃魚好處確實多,魚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具有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改善憂鬱 心情等作用,其中的抗氧化的成分,甚至 被認為有預防癌症的功效。此外,和肉類相較,魚的纖維結構較短,對老人、小孩來說,會比肉類容易咬爛吞嚥, 較容易消化吸收,蛋白質也能較快供應給人體利用。宋明樺指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指的就是魚油中 的DHA 和EPA,其中DHA是構成神經細胞的重要組織,這也就是一般人常說吃魚會讓人變聰明的原因;這個成分有助於胎兒與嬰幼兒的腦部神經及視力發育,因此,許多奶粉中都有此成分,懷孕期間也需要多注重此成分的補充。此外,EPA還能夠有效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 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僅如此,魚類還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微量元素,是均衡營養素的來源。深海魚、淡水魚 均衡攝取才是王道吃魚好處這麼多,但究竟吃深海魚好還是吃淡水魚好呢?宋明樺強調,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D及多種微量元素,只是這些成分在深海魚類中普遍較高,因此,不少人會建議多吃深海魚。但深海魚富含的DHA和EPA的成分越高,代表油脂也高,吃太多容易造成腹瀉及消化不良;淡水魚雖較無此顧忌,但魚刺較細小,處理起來較費時費工,各有 利弊。宋明樺建議,不妨均衡攝取,一天吃深海魚、一天吃淡水魚,均衡攝取才是王道。不過,即使再營養的食物,攝取也不能過量,吃魚是否也有適當攝取的份量?宋明樺說,若是喜歡大魚大肉的人,更需要注重吃魚類的比例來降低肉類的攝取,較能避免吃過多肉類造成肥胖問題或心血管疾病;至於在份量上,若以每週2~3次來說,每次食用的量大約1個手掌大(約3~4兩左右)。若是超過這個分量,而肉類等其他蛋白質食物攝取較少的話,則不會有蛋白質攝取過量的問題,但若是在吃魚的同時,其他肉、蛋等食物攝取也沒有減少,長期高蛋白攝取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會對肝臟、腎臟造成負擔,導致其他營養過少、失衡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烹調方式對魚的營養有絕對的影響,宋明樺提及,魚的蛋白質結 構較短,若將魚油炸,蛋白質容易被破壞變性,而DHA和EPA原本就是不穩定的成分,高溫烹煮也容易破壞成分,降低身體利用率。一般來說,生魚片的營養價值最高,其次是烤、蒸、煮的魚,最不佳的料理方式是油炸,炸越久,營養破壞率也就越大。吃小的深海魚 減少重金屬殘留雖說吃魚好處多,但重金屬殘留的問題,也讓很多人對吃魚有些卻步。宋明樺說明,重金屬殘留的問題大多是生物自然反應,在深海魚身上較明顯,尤其以大型魚 種更為嚴重,因為是食物鏈上端,殘留的重金屬也更多。要改善魚類的重金屬殘留問題,宋明樺建議,最好就是淡水魚和深海魚輪流攝取,並且不要超過建議食用的份量。若還是擔心的話,則單純吃魚肉就好,因為脂肪較多的地方大多重金屬含量較高,像是魚皮、魚卵等部位,能不吃就盡量不吃, 可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宋明樺也建議,不妨多挑選體積較小的深海魚食用,一方面攝取到深海魚的營養,另一方面也減少重金屬殘留。挑選一尾好魚 這些細節不能忽略想從吃魚得到營養,首先得要挑選一尾健康美 味的魚。魚達人李嘉亮指出,大多數人知道挑魚 要看魚眼睛及魚鰓,不過,有些不肖商人會使用福馬林保持魚眼睛清亮、腮幫子鮮紅,因此,現在看魚是否新鮮得用其他的方式。首先,用手摸魚的表面有無黏液,魚越新鮮就越黏,若是加了福馬林,魚的表面就不會黏;其次,看看有沒有蒼蠅沾來沾去,若連蒼蠅都沒有興趣的魚,大家也最好也不要碰;第三是用「聞」的,若魚肚子聞起來很臭,絕對就是不新鮮的魚。冷凍魚絕非不新鮮 正確解凍這樣做至於冷凍魚是否新鮮?李嘉亮提醒,冷凍魚絕非不新鮮,很多冷凍魚比現撈的魚更保險,漁船捕獲上船的魚貨,為了要加強保存時間,會直接將魚貨殺好,拿掉內臟,直接用真空包裝保存,這種真空包超低溫保存的魚不僅安全,且價格也不 至於太高,不過,還是要挑選有信譽的廠商選購。挑選冷凍魚時,要特別注意仔細看真空袋中,除了 魚片之外,其他部分是否有水或是冰,若有可能表示魚已經解凍過,新鮮度就打了折扣;若是真空袋已經有破損或是感覺好像沒有完全真空,保鮮程度 也可能受到影響,最好不要選購。冷凍魚的解凍方式,李嘉亮建議,最好是放在水龍頭底下,用水流來解凍,不建議放在冷藏中解 凍,以免影響口感,也可以在前一晚拿出來用味 增抹一抹,再滴一點酒放冷藏,此方式不僅讓魚 不接觸到空氣,並能讓魚的風味更佳。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
2021-02-03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北市10大死因慢性病占7項!6種免費篩檢,你符合資格卻未利用嗎?
台北市衛生局發現,台北市108年十大死因統計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死亡人數為1萬1,349人(占63%),其中惡性腫瘤連續48年位居首位。台北市107年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289.56人,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應維持健康生活,包含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時量測腰圍與體重等,遠離慢性病威脅。台北市10大癌症 攝護腺癌上升至第2位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台北市10大癌症依序為女性乳房、攝護腺、肺支氣管及氣管、結腸及直腸、肝及肝內膽管、子宮體、甲狀腺、口腔口咽及下咽、胃、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攝護腺癌由106年第4位上升至第2位;年長男性或有家族史為攝護腺癌高危險族群,建議由疑似症狀應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篩檢。 台北市癌症發生情形分性別觀察,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288.3人,較10年前下降1.1%,其中以「結腸及直腸」癌症罹患率最高;女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293.1人,則較10年前上升8.9%,以「女性乳房」排名第1。 台北市衛生局自104年起建置癌症篩檢及成人健檢資料庫系統,以視覺化分析市民癌症問題,聚焦大腸癌50歲、乳癌45歲首篩族群及乳癌高危險群,持續以語音、簡訊、郵件等多元化管道,主動通知符合資格者參與篩檢,持續增加大腸癌及乳癌篩檢率。 107年大腸癌發生率較106年下降6.2%,女性乳癌發生率雖然上升5.1%,但早期(0至1期)發現情形上升,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經醫學實證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接獲通知市民朋友,應及早進行篩檢,降低癌症對生命的威脅。▲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圖/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台北市政府補充,國民健康署研究資料顯示,大規模推動推動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台北市衛生局為照顧市民健康,減少慢性病及癌症發生,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整合性篩檢服務 防癌顧健康 110年1月9日起提供96場免費整合性篩檢服務,活動將由台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及23家醫療院所共同服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務長吳岱穎表示,台北市整合性篩檢服務,除「四大癌症篩檢」,亦提供「成人健檢暨B、C肝炎篩檢服務」,40至64歲市民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健檢項目針對6項慢性疾病:血壓、血糖、血脂、健康體位、肝、腎功能進行評估與健康諮詢。 另外,現在台北市衛生局依據「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疫規範」及配合「秋冬防疫專案」進行防疫措施,包括量體溫、戴口罩才能進入篩檢場地、於排隊等候篩檢時,保持社交距離1公尺以上、並落實手部消毒及入場實名制等措施;提醒防疫的時刻,也別忘了要防癌。(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十大死因近半數與腹部肥胖有關! 5項指標中3項要小心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1-02-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有利防癌、骨鬆、失智?醫教3招補好補滿,罹癌患者更要補
為什麼維他命D對身體如此重要?江坤俊醫師表示,維他命D對人體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維生素之一,人體幾乎所有的細胞都受到維他命D調控,補充維他命D對身體而言可說是健康的最高投資。例如我們常聽到孩子若想長高就不能缺少維他命D;長輩若想防骨鬆也得補維他命D,除此之外,若想遠離過敏、癌症、老人失智的風險,維他命D也得至少補充到正常值。而也有不少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率和體內血液中的維他命D成反比;換句話說維生素D濃度越低,罹癌的機率也就偏高,且患者的預後也就越差。為什麼現代人普遍缺乏維他命D?大多數的人補充維他命D主要都是藉由日曬取得,而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會有維他命D缺乏的原因之一,因為現代人大多都拚命的防曬。而雖然攝取途徑最大宗是日曬,但也還有其他的方法,也就是透過食物及補充劑攝取。不過腸胃道對於維他命D吸收並不好,因此主要還是以日曬為主。3種維他命D攝取來源在台灣若想靠日曬獲取維他命D,需要特別注意紫外線問題,尤其是在中南部一年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紫外線超標,若沒有做好防曬,曬個15~20分鐘左右便容易曬傷,長期下來反而提早老化並且增加皮膚癌的風險。但若想攝取維他命D,在日曬時也不宜擦防曬油,江坤俊醫師建議,若想在避免紫外線傷害及攝取維他命D間做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選對的時間進行日曬,而一日當中最好的時間就是在11:00~13:00時,陽光直射穿越大氣層時最短距離的時段。每次以15~20分鐘即可不建議久曬,因為久曬並不會使維他命D的濃度身高,反而可能因為皮膚曬黑而阻擋陽光。在飲食上動物性的維生素D3作用比植物性的維生素D2強,而含有維他命D的食物最常見的就是魚類,例如像是鮭魚;其他像是牛奶、植物、藻類、木耳也都含有維他命D的存在。而值得注意的是,木耳100g就約有2000IU的維他命D,平時就可以多加攝取,不過若是想光靠單一食物還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食物雖然攝取得到但量非常少。若民眾想要以補充劑來攝取維他命D的話,最關心的莫過於有哪些選擇?如何挑選?江坤俊醫師表示,不論是錠劑、膠囊或是滴劑其效果因人而異,因此在挑選種類時可以多加觀察自己適合哪一種。那麼要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方法很簡單,在補充後觀察血中的維他命D濃度是否有增加,若有增加即代表該款維他命D對腸胃道的吸收是較好的。確診癌症更要開始補充維他命D江坤俊醫師也表示,任何的癌症都可以透過補充維他命D來預防,但因每種癌症各不相同,所需的維他命D濃度不同。而維生素D也早已被證實會增強很多化療藥物的效果,並且降低副作用。因此醫師建議如遇癌症確診,就開始補充維他命D,並且每天至少2000IU,在化療完畢之後也繼續補充以預防復發,將維他命D視為日常照護的一部份為佳。資訊來源:江坤俊醫師《每日好D【實踐版】江坤俊醫師的日日補D計畫》(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