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關懷
共找到
1669
筆 文章
-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第一劑嚴重不適還能打第二劑?桃衛生局:醫生會評估
桃園市議員詹江村今天質詢時指出,有一名個案施打完第1劑後,曾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狀況好轉後施打第2劑,結果至今高燒不退,質疑衛生局有無主動追蹤這些個案,且施打第一劑時已有狀況,為何還能施打第二劑?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疫苗接種是人民的權利,接種前會有醫生評估,若曾發生不良反應者,醫生就會建議混打其他廠牌,或禁止民眾施打。詹江村指出,有民眾施打第一劑AZ後就曾有嚴重不良反應,卻還收到第二劑的通知並前往施打,結果當天晚上高燒不退,至今1個多月,期間他自費前往部立桃園醫院就醫,做超音波掃描還找不出原因。詹質疑衛生單位為何沒主動追蹤這些有不良反應的個案,部桃也沒向衛生局通報?詹江村也說,如果有人施打第一劑疫苗時,就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甚至瀕死,卻還能打第二劑疫苗,「這不是安樂死嗎?」究竟有多少類似個案,衛生局應主動專案追蹤,而不是等民眾自己跟市府反映。「打疫苗一定要利大於弊」,王文彥強調,民眾不是自己簽同意書就可施打疫苗,還要經過醫生評估,如果醫生認為病人不適合繼續接種第二劑,就不會幫民眾施打;施打後如身體不適,應由注射疫苗的醫師或醫療院所向上通報衛福部疾管署,中央會再請地方衛生局追蹤。衛生局表示,民眾身體不適應先就醫治療,如診斷後懷疑是接種疫苗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可持醫師診斷證明,或到衛生所申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證明後,前往合約專責門診混打他牌疫苗。衛生局表示,目前全市接種新冠疫苗不良反應事件共通報900件,其中死亡95件、嚴重不良事件339件、非嚴重不良事件466件;通報個案皆會派案由轄區衛生所追蹤關懷並提供相關協助。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投男打疫苗後瀕死救回 執意打第2劑身亡
國內疫苗覆蓋率持續成長,南投縣偶有不良事件通報,其中有打第1劑疫苗出狀況,仍執意打第2劑,最後致死,縣議員今質詢要求衛生局應持續關懷追蹤不良個案給予建議,甚至強制不要打;衛生局長陳南松則說,疫苗接種屬個人意願,接種前,醫生有評估給建議,若曾有不良反應可能通報考慮混打其他疫苗。王秋淑指出,魚池鄉有民眾今年8月至埔里衛生所接種疫苗後,施打後兩腳無力,家屬抱怨,有通報衛生局卻仍無人聞問,而這絕非單一個案,衛生局應要指派專人協助追蹤個案,除了關懷,也提供後續就醫協助或給予醫療建議。廖梓佑也表示,疫苗擴大接種後難免會有不良事件通報,而除了不良事件外,部分民眾只是輕症,症狀可能不是非常嚴重,有反映,但不見得足以納入不良事件,像類似的輕症民眾,衛生單位也應追蹤關懷,確保狀況沒有加劇。衛生局長陳南松說,民眾施打疫苗後衍生的副作用,不論是死亡或產生不適都能向衛生單位反應,後續會評估並協助申請納入疫苗接種受害救濟,受理後,並非沒持續追蹤回覆給民眾,而是申請救濟有一定程序及所需時間,才未能馬上回覆。葉仁創更提到,埔里一名46歲男子今年7月接種AZ疫苗,當時即發生不良反應,還好經醫護努力救回一命,10月按規定去接種第2劑,當時醫護人員有提醒他第1劑有不良情形,建議不要施打,但男子仍堅持簽切結接種,最後因此喪命。而其家屬不希望解剖,未向請領受害救濟金,但像這樣第1劑就有不良反應,第2劑又出狀況,很明顯是疫苗問題,除了解剖,是否提供協助其他救濟方式?另針對第一劑有不良反應者有衛生局無追蹤,強烈建議甚至強制他不要接種第2劑。陳南松表示,疑因疫苗死亡檢附病理報告是中央規定,而解剖是快速知道與疫苗有無因果關係的做法;不願解剖則能檢附疫苗接種後的就醫期間紀錄,送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審查認定死亡與疫苗接種有關,也能獲救濟補助,會協助申請。至於是否能強制要求不要接種疫苗,陳則表示,疫苗接種是個人意願,經醫生評估給予建議,仍堅持接種是其權利;不過,施打第一劑疫苗若產生不良反應,經通報衛生單位確認屬實,後續透過專業醫療評估,民眾是可以考慮混打其他疫苗。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美捐150萬劑莫德納疫苗 陳時中代表政府感謝
美國政府捐贈給台灣的第2批莫德納疫苗150萬劑,由中華航空公司全貨機運載,1日下午1時43分返回桃園機場,衛福部長陳時中、外交部次長曾厚仁、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一起至停機坪接機。陳時中稍後致詞時代表政府感謝美方捐贈的疫苗。華航全貨機停妥後,桃園航勤地勤人員完成卸載作業,陳時中、孫曉雅、曾厚仁一行先在停機坪持手板合照,稍後進入華儲進口倉,站在卸載的貨盤前面發表談話。陳時中表示,感謝美國政府再次贈送的150萬劑莫德納疫苗,6月20日國內疫情正在爆發時,美國政府非常積極排除萬難,很快的就運送250萬劑的疫苗,讓台灣在最初步缺乏疫苗的時候,可以開始佈建疫苗施打,現在第1劑已打得差不多,但第2劑仍然有相當程度的缺乏。他說,很多國人正在等第2劑的莫德納疫苗,時間接近超過12周,這批疫苗可讓政府提供給部分非莫德納不打的粉絲,部分要打第2劑的民眾,甚至還可規劃部分供混打。對於提升第1劑跟第2劑疫苗的覆蓋率非常有幫助,感謝拜登政府這位「真朋友」,讓大家非常感激。曾厚仁致詞表示,美國政府在關鍵時刻向台灣伸出援手,可說是「患難見真情」,這次第2度捐贈台灣150萬劑的疫苗,累計達400萬劑,更彰顯台美堅實的友誼,跟民主國家彼此的關懷,美國不僅是台灣在國際上最重要的盟友,雙方也是共享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實夥伴,希望在既有的深厚基礎上,持續深化台美在全球合作夥伴的關係。孫曉雅指出,美國在台協會非常高興能協助促成由美國政府捐贈台灣人民的150萬劑莫德納疫苗運抵台灣。能夠在6月份所捐贈的250萬劑疫苗之後再增加捐贈劑量,美國對此感到驕傲。她說,這些疫苗捐贈展現了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台灣是個具有活力的民主社會、我們重視的夥伴及可信任的朋友。夥伴會支持彼此,特別是在困難的情況之下, 我們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不論是透過疫苗捐贈或其他方式皆然。孫曉雅表示,疫情為我們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但是美國與台灣同心協力克服疫情,證明只要我們合作,就有辦法面對共同的挑戰。在過去幾年來,美國在台協會和台灣形容我們的關係是「真朋友真進展」。這的確是我來到台灣上任3個月以來的真實感受。今天的疫苗捐贈是又一次我們友好關係的絕佳例證。
-
2021-11-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泌乳師非醫事人員 婦產科醫:「還是要相信專業」
乳房護理屬醫療行為,需醫師診斷後執行,尤其乳癌患者術後需乳房按摩或產婦產後乳腺不通、脹痛不適,台中市法制局主任消保官康馨壬建議,產婦身體不適應尋求正規醫療資源協助,泌乳師非醫事人員,需有專業、證照等以利消費者參考,但不得涉及醫療行為及宣稱療效。「還是要相信專業」。嘉義醫院院長、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元德說,民間泌乳師證照都非政府正式授予,也沒有執業登記,而國健署長期推動母嬰親善認證,相關醫護人員都具備產前、產中、產後母乳哺育訓練時數並認證測驗合格,可以多加利用。黃元德說,雖有7成產婦有漲乳問題,但嚴重乳腺阻塞而需處理可能只有2到3成。嘉義市衛生局認為,泌乳師不屬醫事人員,未登錄無法掌握執業人數,雖不曾接獲相關糾紛,但畢竟不是護理師,手法牽涉護理範疇恐觸法。未來若要制度化,可能要求一定學分數、實習、考證照等基礎,要有配套措施。嘉義基督教醫院婦兒科督導陳碧惠表示,國健署在多數縣市婦產科醫院有母乳哺育種子講師,這群種子講師除幫醫護人員上哺育課程,也提供產婦臨床建議與指導,出院後採電話諮詢,但要做到宅服務幾乎不可能。目前全台灣有157間「母嬰親善醫院」提供相關知識,台中市衛生局去年也推出「智慧育兒小幫手LINE@」,24小時提供哺乳、育兒保健等相關資訊,也設有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提供諮詢。▍延伸閱讀:泌乳師助產婦解決塞乳之痛卻恐觸法 盼有「官方證照」從事醫療行為
-
2021-10-3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草東鼓手疑因寵物發生憾事 醫師:可撥專線求協助
知名樂團草東沒有派對鼓手蔡憶凡(凡凡)昨被發現於中正區某家防疫旅館自縊身亡,得年26歲。因她生前在IG最後發文提到生重病的愛犬,被懷疑是因此影響情緒。因寵物重病或是離世可能引起哀慟反應造成無助無望感,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若「睡不好、吃不好、對事物提不起勁」的狀況持續兩周,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凡凡日前曾在私人IG發文,談到從小陪伴她長大的14歲愛犬「土豆」生重病,可能隨時會離世,卻因在防疫旅館無法陪牠,感到自責;外界也直指這可能是凡凡輕生的原因。不過,楊聰財表示,自殺並非單一原因造成,包含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很多事件造成,而親愛的家人或是寵物離世,這種生命中失落的經驗、分離的痛苦,引發哀慟反應。哀慟反應會因個人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身心反應,一般常見的反應包括情感麻木、難過哭泣、沒有食慾、睡眠障礙、產生退縮行為和罪惡感等等。他說,若出現哀慟反應,通常其他親友如能在身邊多陪伴、傾聽,一起出去走走等轉移注意,大多能順利度過。但有些人表現出病態、不正常的哀慟反應,可能會併發憂鬱症,因此自我覺察非常重要。楊聰財表示,可觀察自己是否「能睡、能吃、能動、能笑」,若是不容易入睡、睡了之後容易醒來,食慾不振或是暴飲暴食,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就必須有所警覺可能陷入憂鬱;若是相關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就要尋求專業協助,進行心理諮商或搭配藥物方式改善。不過,像是凡凡必須隔離在防疫旅館14天,該如何尋求協助?楊聰財則表示,可適當使用1925或是張老師專線等資源,不僅有專業人員可以對話、傾聽,給予支持關懷,若專線人員察覺狀況不佳,也會是時協助轉介到醫療院所。※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葉金川獲醫奉獎 想分防疫2大將
第卅一屆醫療奉獻獎昨於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等人皆到場對得獎者表達最高敬意。賴清德表示,得獎者超越常人的愛心,是伴隨著犧牲與奉獻;蘇貞昌則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醫護人員至始至終守在第一線,才讓台灣現在能成為「幸福之地」。醫療奉獻獎是衛福部指導,立法院厚生會和聯合報系主辦,TVBS協辦。「抗煞英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獲此屆醫奉獎「特殊貢獻獎」。葉說,當年堅守SARS防疫前線,如今疫情之下,若這獎可分給別人,想分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發言人莊人祥。他笑說,最辛苦時是籌辦全民健保,那時沒有人頒獎給他,如今這個獎應頒給最需要鼓勵的人。「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花了卅年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完成不可能任務。澎湖惠民醫院董事韓國乾領獎時不忘公開募捐支持惠民醫院改建,嘉惠澎湖長者。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則秉持全人、全時、全家的醫療照顧。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長年照顧罕病童,高齡的母親昨坐著輪椅上台獻花。他激動地說,很開心與媽媽一起分享這個獎。屏東縣龍泉牙醫診所負責人黃常智,長年到屏東監獄為愛滋受刑人看牙,他要謝謝太太支持,這獎有一半要頒給太太。台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說,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為止。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鄭立智讓被稱「瞎子村」的恆春失明病患重見光明。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今年則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屏基院長余廣亮說,秉持「施比受更為有福」,更願幫助有需要的人。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聯合報今年七十歲,作為七十歲的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一是善盡媒體天職,監督有權利的人,二是關懷有需要的人,與醫奉獎理念不謀而合,聯合報會持續將正向光明的報導帶給讀者,未來七十年仍會堅持做這兩件事。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為1.5萬名愛滋受刑人看牙 醫奉獎得主黃常智的不平凡
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三十一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於圓山大飯店舉行。今參與頒獎典禮的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聯合報今年70歲了,作為一個70歲的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一件事是盡媒體的天職,監督有權利的人,第二件事是關懷有需要的人,這是聯合報70年來非常堅持的兩條道路,未來70年仍會堅持走下去。游美月說,聯合報非常榮幸在31年前與厚生基金會一起合辦醫療奉獻獎,這獎與聯合報堅持關懷有需要的不謀而合,31年來聯合報記者從一開始發覺、採訪、傳遞,每一位醫護人員在台灣各角落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透過報導傳遞醫護的愛心及大家的努力,希望經由熱誠的傳承,讓社會變得更好,希望與31年的醫奉獎一起走下去。游美月說,屏東縣龍泉牙醫診所負責人黃常智榮獲個人醫奉獎,他非常平凡卻又不平凡,於監獄醫療服務長達21年,如愛滋、具有攻擊性等受刑人,是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他卻甘之如飴,秉持虔誠的態度、謙虛的愛心、堅持的理念及善心的信念,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偏鄉監獄服務醫療弱勢,讓受刑人重生不要被歧視。黃常智笑說,到監獄為愛滋受刑人治療牙齒,一般人來說,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太太,但他要謝謝太太的支持,不但沒有反對,還鼓勵他去做,讓他無後顧之憂,如果太太不同意,根本就做不成,今天這獎有一半要頒給太太。黃常智指出,在監獄為愛滋受刑人看牙21年,共有1萬5千人次,到現在還沒有感染愛滋,可說是一項奇蹟。黃說,愛滋病受刑人常被家人放棄,他就對受刑人說,出獄時到診所來,他就幫忙打理用餐、治裝、車資等,如此奉獻讓受刑人深受感動,今年疫情期間,更有受刑人透過他捐贈屏東國小學校口罩,讓社會更和諧。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 天主教修士韓國乾獲醫奉獎
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韓國乾修士,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他於澎湖惠民醫院奉獻一生,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今領獎時,特別公開替惠民醫院募款重建,盼各界協助澎湖鄉親,興建醫療大樓、長照中心。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31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在圓山大飯店舉行。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韓國乾回憶,當年在恆春發電廠工作,民國73年參加一場關懷活動,受到當地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驚訝離島竟有外國人,卻沒看到台灣傳教士。思考一年後,他決定要到澎湖工作,母親起初憂心,他並非醫護且常生病,他向母親說「我生病的話醫院會照顧我,不用擔心」。澎湖醫療人力有限,韓國乾坦言,醫療人員需24小時戰鬥,民眾若有急診需求,還要親自開救護車到家裡接病人。他曾笑說自己是「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醫院有缺執照,他就去考執照,他將母親的叮嚀謹記在心,「多學多做,學會技術就是你的,別的地方都用得到」。義大利籍呂若瑟神父20多歲來台,在民國42年創辦惠民醫院,當時醫院是診所型態,如今神父已80多歲,時代變遷下醫院不敷使用,加上澎湖地區長輩長照需求,盼藉著天主教視病猶親的理念,除了傳承年輕傳神父繼承工作,也藉此呼籲各界協助澎湖惠民醫院募捐建設新醫療大樓及長照中心。
-
2021-10-3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義無反顧做對的事!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守住國門之都,國土就安全」
「改造醫院,從路平做起」,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用這句話勉勵自己。接手桃園分院時,他總納悶「為何病人都不願來分院?」但將心比心後,坦承「到醫院看病就先被凹凸不平的路面顛簸得很難受、一進入醫院就聞到尿騷味與消毒味」,相信誰都不會有好印象。他時時警惕自己:「從醫要以病人為中心,做任何決定要以病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簡化流程 縮短候診時間台灣醫療常被詬病掛號、候診和批價領藥時間長,以及看診時間短和醫師話短,俗稱「三長兩短」。專攻泌尿外科的盧星華說,行醫30多年,深深體會凡事要以病人的利益為主要考量,如何簡化流程、縮短民眾看病等待時間,是改善醫療服務品質的重要一環,也是北榮桃園分院努力方向之一。醫院變明亮 沒有尿騷味北榮桃園分院成立27年,以前設備簡陋、廳舍陰暗,環境充斥消毒水味和尿騷味,是民眾不願意選擇到分院看病的主因。他接手醫院後,除了強化行政流程,硬體設施也改善不少。院區不僅道路重鋪柏油,多了LED夜間照明,屋頂漏水也盡快完成修復。「身為泌尿科醫師,如果還不會『治水』,豈不笑話?」院區占地8公頃,擁有大片綠地,經用心整理,醫院公園化,希望能融入地方社區,不僅病患能安心調養身體,附近居民也能來此散步休憩。協助防疫 守住國門前線新冠肺炎肆虐,北榮桃園分院除了提供常態性醫療服務,也協助市府防疫工作,目前經手的疫苗接種超過17萬人次、萬人的居隔篩檢。盧星華說,桃園是國門之都,是疫情最危險的一級戰區,守住國門,國土就安全。醫院在防疫方面,院內落實分倉分流,也負責桃園巨蛋、八德靜思堂2個大型接種站和6個社區接種站,相關疫苗接種專案都如火如荼進行。盧星華指出,醫院所有人員都很辛苦,會給予必要的支持和關懷。然而,醫療這份工作有一份使命感,「如果做對的事情,會義無反顧地做」。盧星華養生秘訣:工作狂把握時間 快走當運動「樂在工作,心情自然愉悅。」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笑稱,他把完成博士後論文和研究、做好醫療和行政工作、改善醫院醫療環境品質,當作解鎖人生成就,從中找到喜悅。他算是工作狂,平時會快走運動,藉此鍛鍊身體,保持一定的活力與健康。國中時曾是桌球校隊的盧星華,現在偶爾會陪孩子打籃球,但最常做的運動還是快走。他表示,當醫師後,因為救人工作一刻都不能耽誤,移動必須快,加上工作忙碌,因此養成快走的習慣。「身體累了需要休息,腦袋累了也需要喘口氣。」盧星華發現,快走過程中,他只會注意腳踩的每一步是否踩穩,不會花太多心力去想其他事情,有時甚至接近放空程度,當思緒重新歸零,再思考想要解決的問題,有時還會獲得更好的想法或做法。盧星華說,快走比較不受空間、場域及設備限制,只要有空閒時間,隨時可以行動,想停就停,自由度相當高。快走的速度則因人而異,但有個簡單的大原則,就是走久會流汗,才代表身體有在運動。「運動流汗代表身體在排毒,體溫增加有助於細胞活化,若適當補充水分及充足睡眠,就能提高免疫力,達到預防疾病效果。」現代人工作繁忙,但保健的方法很多,且很簡單。盧星華建議大家,把握機會多運動,如果不趕時間,搭捷運或公車可以提前一、二站下車,以快走方式抵達目的地,不僅維持身體健康,也能達到運動休閒的效果。盧星華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泌尿科、微創手術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亞太地區攝護腺醫學會(APPS)理事、亞洲微創手術中心(IRCAD)訓練講師、台灣醫院協會理事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美國德州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高階企管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北榮總泌尿部科主任、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泌尿學科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副院長、亞洲婦女泌尿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著重預防保健;留意早期診治。
-
2021-10-30 養生.運動天地
開始運動的原因? 他們的理由超催淚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母胎堅強或是天性樂觀。而是受過的傷太痛了,一次又一次,然後下一個傷就越來越不痛。漸漸的,發現自己越來越可以雲淡風輕,甚至可以微笑著把傷口一片片揭開,鼓勵其他人「一切都會好的!」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長期報導正能量女性故事,文章感動無數人,不少人從中得到啟發感動「到底背後團隊是誰?」「他們怎麼可以寫出如此動人故事?」其實,你會發現「有肌勵」長期傳達的愛與正向精神,背後藏著來自三個年齡層的大女孩們,不同的秘密與人生故事。對未來感到迷惘的新鮮人23歲的江柏蓉過去有個空姐夢,沒想到在疫情衝擊,航空業職缺大幅減少,放棄夢想來到媒體產業擔任小編,隨時被社群資訊綁架的她,經營運動社群後不僅被粉絲感動,更想成為榜樣,於是穿上運動服,開始運動。上天給的人生歷練今年29歲的林祐遙,親人走得早,缺少家人關懷曾一度誤入歧途,為了擺脫痛苦回憶,依靠酒精和煙霧麻痺自己,有天卻突然意識到,自己憑什麼心臟還能健康跳動的時候,卻不好好珍惜,對得起早逝的雙親嗎? 熱愛工作卻忽略家人在媒體工作近20年的張念慈,3年前罹患甲狀腺癌,生病的那一刻起,才發現自己過去熱衷於工作,忽略了家人和自己,總是想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陪伴,於是,她決定開始做「這件事」。更多秘密都在影片中,想窺探有肌勵小編的內心,Youtube搜尋:「有肌勵」,看完故事的你,也歡迎跟我們一起,換上你最喜愛的N.O.W運動服飾,一起運動去!「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女學生打BNT傳恐截肢 指揮中心已掌握15例不良個案
桃園一名女學生疑接種疫苗後併發心肌炎,需要裝設葉克膜,傳出面臨截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接種BNT疫苗後,不良事件為心肌炎者有15例,其中1例住院中,其餘皆已出院或門診追蹤中。現已掌握仍在住院中患者,家屬不希望透露太多。另一名高雄男子接種BNT疫苗兩天後,全身紫斑性血腫送急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50歲男性,本身有免疫風濕性相關病史,10月17日接種一劑BNT疫苗,18日出現全身多處出血點,屬自發性淤斑已自行到急診就醫,目前住院中。衛生局有協助通報不良事件,協助申請預防接種救濟。國內疫苗接種劑量突破國內總人口數,累計接種 2404萬8734 劑。今日公布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新增5例,分別為3例接種AZ疫苗,年齡為59歲至86歲間;1例接種莫德納疫苗,年齡66歲,其它疫苗則無,目前累計982例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另外12歲至21歲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出現心肌炎者有15例, 為12名男性、3名女性,其中1例仍在住院中,其餘皆已出院或門診追蹤中,衛生局有掌握狀且持續關懷中。至於專家曾討論說要暫停第二劑BNT疫苗施打,莊人祥則表示,ACIP會議會進行討論,也會請教育單位發放第二劑接種意願書。
-
2021-10-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 開辦愛滋彩虹門診 建置電子病歷系統
馬拉威飽受貧困及愛滋病襲擊,近20年來屏東基督教醫院組工作團隊,遠赴馬拉威提供醫療及生活扶助。2008年台灣與馬拉威斷交,屏基院長余廣亮自掏腰包付錢給當地員工繼續照料愛滋病患。經他努力奔走,隔年持續守護馬拉威,積極培訓在地人才,讓馬拉威人自助人助。今年獲獎,余廣亮謙遜說:「我們做的所有努力,都在豐富彼此生命。」披荊斬棘 提供醫療援助 屏基在2002年承接台灣駐馬國醫療團,在馬拉威姆祖祖中央醫院(Mzuzu Central Hospital)開辦愛滋病彩虹門診(Rainbow Clinic),取自聖經「當人們看見彩虹,就會記得上帝不會遺忘人」,讓馬拉威愛滋病患了解自己並不會被遺忘。余廣亮擔任駐馬拉威醫療團長時,帶著台灣醫學院學生組志工團,披荊斬棘為馬拉威提供各種醫療救助。每年台灣約有30、40位學生加入屏基工作團隊,前往馬拉威協助醫療,也幫忙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且在姆祖祖大學及李文斯頓大學講授醫療及公衛課程,協助馬拉威人才培訓。馬拉威人也來台到屏基受訓,學習台灣的醫療體系、醫療模式,返回馬拉威後能負責整個醫療體系的運作。吳宗樹 馬國工作10多年以外交替代役身分到馬拉威服務的吳宗樹,已在馬拉威工作10多年,也在姆祖祖大學講授課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協助馬國衛生部的防疫工作,開展疫情中心營運、資料分析等,讓馬拉威在短時間建立數位化工具與相關應變系統,得以迅速因應疫情的挑戰。余廣亮 自掏腰包給薪水余廣亮說,與馬拉威斷交時,醫療團必須離開,他擔憂正在照顧的5千多名愛滋病患能否持續受到照顧,臨行前自掏腰包請姆祖祖中央醫院給6名員工薪水,以免他們生活無以為繼,也請他們照顧愛滋患者。返台後,余廣亮奔走近半年,獲得國際路加組織(Luke International LIN)協助,在2009年7月以非政府組織方式重回馬拉威。余廣亮表示,現在屏基以NGO身分回去,是屬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在當地深耕很重要,需培育足夠的當地人才,找出當地人發展的空間,最終達成由當地人獨立運作、當地人服務當地人的目標。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現在約70多人,目前長期停留在馬拉威的台灣人僅有吳宗樹一人。兼顧醫療與訓練 協助自立馬拉威人Rose Singini是工作團隊的總務及採購經理,她最早在醫療團當清潔工,2009年團隊重返馬拉威時擔任廚師。余廣亮說,現年40歲的Rose有心向學,團隊培養她念書,現在大學進修物流專業。Rose表示,教育增強她的自信心,更感謝吳宗樹扮演人生導師。馬拉威有259個醫院的健康資訊系統由屏基工作團隊負責維護,每季要做一次監控,包括電子病歷、愛滋病管理系統等的彙整。余廣亮說:「我們是合作夥伴,不是上對下關係。」夥伴關係有感情成分,不分你我,同舟共濟,「雙方關係是平等平權的。」為讓工作團隊能永續發展,屏基兼顧醫療與訓練。余廣亮說,等到馬拉威能「行政、專業、財務與價值四者都獨立」,即是屏基離開的日子。余廣亮細數:目前在地培訓進度已達六成;財務獨立部分,屏基提供比例已降至三成,其他經費透過申請國際計畫獲得;核心價值則尚待建立。工作團隊認為,服務馬拉威對台灣也有助益。透過在馬拉威的愛滋病預防、教育、診療與社區關懷等,台灣醫學生學習國際醫療合作,對國際環境下的議題有所認識,已培育台灣超過200名全球衛生人力。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成立:屏基2002年起擔任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關懷當地愛滋病患。服務事項:●2002年至今服務超過一萬五千名愛滋病患,也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等。●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與支援,拓展馬拉威共237間醫療院所。●與馬國衛生部、挪威奧斯陸大學合作,進行區域健康資訊(DHIS2)教育訓練與使用者能力建構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推廣到馬國社區層級做疫調工作使用。●建立馬國示範醫院標竿,與馬國姆祖祖中央醫院合作近15年,從醫療援助到公衛計畫合作與資訊系統建構。得獎紀錄:●2004年行政院衛生署以「經營衛生醫療援助工作績效卓越獎」,嘉許屏基增進兩國衛生合作。●2014年衛生署頒發「國際醫療貢獻殊偉獎」。
-
2021-10-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00機師綁「黃飄帶」抗議居檢派飛 航空公司回應了
為追悼日前猝逝的華航機師,逾300機師今天在三處防疫旅館同步發起「黃飄帶行動」,集體發出求救訊號,呼籲居家檢疫期間不派飛,希望每個月有三天與家人培養感情的「喘息日」。對此,航空公司也做出回應。中華航空說,公司一向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民航局的指引,在兼顧防疫規定及公司營運下,持續盡力優化機組員班表,也鼓勵機組員提出班表意見做為調整,亦積極透過內部轉訓機制調整機隊人力配置。公司關注機組員身心健康,特別設立關懷小組,主動聯繫機組員表達關心及慰問;同時開放24小時諮商平台,提供機組員專業協助;並設置防疫專線,持續協助機組員防疫諮詢及就醫需求;期盼機組員有需要時能順利就醫,得到充分的醫療協助與資源。長榮航空則表示,機組員的防疫措施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範辦理,如果飛行員評估個人有生理或心理因素的休假需求,可申請個人年度特休或是每年30天的有薪病假,公司均會據以調整安排合適的班表,同時公司也設有關懷小組與組員互動,關心組員的身心狀態,以及設有免費心理諮商服務,以維護人員身心健康並兼顧切實防疫成效。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說,今天下午時於兩家國內航空公司位於桃園的三處防疫旅館(尊爵天際大飯店、城市商旅-桃園航空館、諾富特飯店)共同發起「黃飄帶行動」,不分本藉、外籍,不分航空公司,不分前艙、後艙機組人員,同一時間在窗外掛起黃色的飄帶。工會表示,希望透過今天的行動,一方面,向逝去的同仁表達最深的悼念之意,另一方面,更同時為國內機組人員向主管機關與社會發出明確的「求救信號」。據工會統計,今下午起一共有超過300名機組人員,在三處防疫旅館同步響應。此外,除了正在防疫旅館居檢的機組人員之外,其他機組員也將陸續在日後的執勤過程中,於胸口別上黃色絲帶加入行動。機師工會說,昨天再傳外籍機師確診,因居檢未滿派飛框列受影響機組員擴大中。該確診案例再一次印證了工會的擔憂與「居檢不派飛」的必要性。因此,機師工會再一次嚴正重申,為確實防疫與避免機組員間交叉感染,不應該允許航空公司於機組員居檢期間未滿前,即可再次派飛執行飛航任務;此外由於機組員長期面臨執勤/檢疫無限輪迴,導致一整個月內幾乎完全不存在「非執勤/非居檢/非自主健康管理」的真正喘息期,工會要求一個月之內,至少應讓機組員保有三天得以自由活動的「喘息期」。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新增1例打AZ後死亡! 76歲女腳疼多日3個月後亡
台中今天新增1例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疑似不良反應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36人,今天新增1例死亡通報個案為76歲女性,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末期腎病等慢性病史,長期洗腎,6月17日接種第1劑AZ疫苗,因腳踝疼痛多日,9月21日住院治療,10月12日死亡,死因為上腸繫膜靜脈梗塞。台中市政府說明,市府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725案,其中含死亡案107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77案,含死亡案24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48案,含死亡案3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75案,含死亡2案。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臨床實習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傾聽病人說話!林育靖投入安寧緩和醫學,守護尊嚴至善終
嘉義大林,獲得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成為台灣西部第一座慢城。十多年來,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林育靖住在這座小鎮裡,度過悠然自得的時光。而今她將行醫重心聚焦在安寧居家訪視,游刃於文學創作,以自在的生活步調陪伴孩子成長,實現兼顧家庭、寫作與醫學專業的夢想。少女情懷文學夢林育靖自幼喜愛閱讀,吟詠詩詞歌賦和《國語日報》文章詩句。國中時,國文老師彭美嬌開拓了她的文學視野,讓她特別喜歡國文課。讀到徐志摩的作品,彭老師就會談起這位浪漫詩人的愛情故事;上文言文課時,她會讓同學上台演戲,把各種元素融入課文,讓國文課變得生動有趣。「那時,每次上完文言文課,全班同學都笑得很開心。」林育靖眼神發亮地說,文學帶給她滿滿的感動,不但讓她喜歡寫作,更嚮往文學世界。於是,林育靖開始寫詩和小說自娛,自認「身上流的是文學的血液,臍帶相連的是魂牽夢縈的文字」。到了高中,雖忙於課業,但仍利用作文課寫小說。「其實,爸媽和老師都知道我喜歡寫作,對文學充滿興趣,但他們總認為寫作當興趣就好,不一定要念文組。」林育靖說,母親還特別買了侯文詠、歐陽林等醫師作家的書籍,鼓勵她當醫生後還是可以繼續寫作。父親林信義則對她說:「等你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我們說的沒錯。」林信義在年少時曾夢想當畫家,但最後還是聽從祖父林初生的話,成為內科醫師。因此,他總是以自身為例,勸女兒:「我現在愛怎麼畫就怎麼畫,等你當了醫生後也可以隨興盡情的閱讀寫作。」由於母親每天煮三餐、照顧及接送小孩,林育靖看到爸媽感情融洽又幸福,從小就憧憬家庭主婦的生活,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照顧和陪伴他們長大。高中時,老師曾詢問班上同學未來志願,林育靖一開口就說:「我立志將來要當家庭主婦。」結果全班同學聽了笑翻。「那是我人生中最單純的夢想,當時我心想只要念到大學畢業就好,就可以結婚生子,當個家庭主婦。」林育靖以為自己的人生只要當媽媽就滿足,長大後才知道一個人必須要有專業,才能與社會接軌。出身醫師世家的宿命在台灣,醫學系長期是熱門科系,若又出身醫生世家,功課好的孩子很容易被期待要繼承衣缽,並無太多出路可選擇。林育靖也不例外。她的家鄉嘉義盛產醫生,她的家族歷代行醫,超過二十人從醫。她的曾祖父林敦成是受過正式訓練的西醫,在嘉義市中正路創辦「仁壽醫院」,姑婆、叔公也自醫科畢業。她的父親及父親的堂兄弟,約有半數成為醫生。而她的堂哥、堂姊也都是醫生。林育靖形容,套句母親常對父親說的話:「提起你們家的醫生,像拎一掛粽子。」從小學在班上名列前茅起,林育靖就悄悄被設定將來要走醫學之路。十多歲的她對習醫並無好感,也不相信自己承受得住生死關鍵決策的壓力,挺得過夜復一夜無眠的值班。就讀嘉義女中數理資優班時,她依然熱愛文學。林育靖坦言:「高二時,我常念書念到很煩,甚至發脾氣。我又不是真的很想當醫生,而且又重視睡眠,當醫生要值班,犧牲睡眠。我對自己的抗壓力也沒信心。既然對當醫生沒有熱忱,也沒有自信能當個好醫生,卻又必須走這條路,內心一直很掙扎。」高中三年,林育靖不時有些小小的抗議。她深愛文學,卻明白醫學終將是她的宿命。因此,她盤算著念完七年不當醫生,自由自在去過她的生活。同學問:「為什麼?這樣不是很浪費嗎?」她聳聳肩回答:「反正是爸媽要我念的。」醫學生歲月,慘淡而苦澀但林育靖還是半推半就走上醫學之路。原以為上了大學後,可以海闊天空追逐文學夢;然而,醫學院的課程與資源,鮮少能滿足她對人文的渴望。一年又一年過去,林育靖並沒有逐漸愛上醫學,只是日益習慣如此苦澀的青春歲月。每天嚼著醫學書裡蹩腳的翻譯字句,含淚埋首顯微鏡下的組織切片,背誦著身體構造與機能、心電圖的波形判讀。結果,勉強吞了一肚子醫學知識,或將零碎的知識硬塞入腦中,卻拼湊不出一個人的樣貌。因選擇的醫學科系並非基於喜愛,她讀起來意興闌珊,於是一度以為自己不適合學醫。醫學系入學時要寫自傳,林育靖寫下:「我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兼顧當醫生、家庭主婦及寫作。當醫生是養家餬口的必要工作,家庭主婦是兒時夢想,寫作是畢生興趣。」可是,隨著課業愈來愈繁重,夢想愈來愈遙遠,這股寫作的熱忱也快要被澆熄了。她說,念醫學系時,雖然寫作不輟,但可能因人生歷練少,無法創作出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文學作品,「我有投稿、參加文學比賽,卻始終石沉大海。只能自己寫、自己讀,卻沒有讀者,總覺得好像應該放棄這條路。」林育靖的內心並未真正接納醫學課程,而她喜歡的寫作又被世界否定。然後,她的大學生活就這麼慘慘淡淡。沒想到,反而是在這樣的低潮中,她才開始體悟人生。馬偕醫院實習,轉念愛上行醫醫學養成教育和執行醫療業務間有極大差距,喜歡習醫者不一定能享受行醫,而林育靖偏好的是後者。醫學生念到大五時,必須開始到醫院見實習。林育靖選擇馬偕紀念醫院。這是她父親當年受訓的醫院,也是她出生的地方。「這是我行醫之路的重要轉捩點。」林育靖說,大五時從基礎醫學轉換到臨床實習,前者以生理、生化科目為主,只看到人的身體內部構造,拼湊不出整個人的樣貌;後者偏重應用層面,讓她能學以致用,漸漸摸索出「病」與「病人」大不相同。馬偕醫院安排外國傳教士帶領實習醫生幫病人檢查、問病史、寫病歷,除了醫學檢查注意事項外,還注重人性關懷層面。她回憶說:「在傳教士多次帶領下,我感受到當一個醫生的愛。到馬偕醫院實習後,我才真正體會到當醫生的價值和快樂。」當年還是使用呼叫器(BB Call),實習醫師常會被護理師呼叫,協助處理一些簡單問題,例如病人抱怨睡不著、身體疼痛。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林育靖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來傾聽病人說話,儘管她只是個實習醫生,但帶給病人的溫暖撫慰,超過藥物的治療。原來,當醫生並非她想像的那麼冰冷、無趣。之前的學習雖然枯燥乏味,卻是必要的基礎,讓她能擁有醫學專業知識,照顧病人。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她體會到:「其實我喜歡當醫師,也很適合當醫師,在過去從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轉折。」某些科別如急診、外科,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下快速做出明確且果斷的決策。而林育靖除了醫學外,還對人文方面深感興趣。家醫科訓練過程能接觸形形色色的患者,從急症到慢性病,從出生到瀕死。面對不同的病人,醫生處理方式應該有所不同,家醫科能提供這方面最深最廣的學習機會。因此,她選擇家醫科,之後再慢慢將重心轉移至安寧緩和醫學。食指大動,緩解病人困擾一開始,林育靖覺得自己是迫於無奈走上醫學這條路,念醫學院時也不開心。可是,真正接觸病人後,她發現,能運用個人特長,照顧病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當實習醫師值班時,某個寒冬夜裡,電話鈴聲響起,護理人員說:「林醫師,妳可不可以幫病人digital(肛診)一下?阿媽已經三天沒解便了,現在肚子脹得很不舒服。」林育靖掙扎著張開雙眼,天啊!凌晨三點,「digital?現在嗎?可不可以等早上啊?」她不死心地問,抱著一線可以繼續賴在被窩裡的希望。護理人員回說:「可是阿媽現在肚子脹得睡不著覺,一直按鈴。」林育靖只好不情願地起床,右手戴著三隻手套、臉上掛著兩層口罩,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病榻旁邊。然後,塗上潤滑膏,將食指深入阿媽的肛門,再費力的挖出那一顆顆無力排出,停留在肛門口太久而變硬的宿便。當糞便落到便盆裡,阿媽虛弱地點點頭,笑了,眉頭鬆開。林育靖見到阿媽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那一瞬間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醫生。不靠機器,不靠藥物,就用一根食指,加上手套、口罩及潤滑膏,讓一對老夫妻笑了。那是她當實習醫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27 新聞.長期照護
推動健康長壽研究 中榮院長陳適安:榮民節最佳禮物
10月31日是榮民節,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今天特別到高齡醫學病房慰問住院長者榮民,並送給榮民們健康養蔘飲禮盒和祝福卡片,和他們一起歡度屬於他們的特殊節日。百歲的楊姓榮民看到陳適安走進病房,又收到養生飲品,緊握陳適安的手,展現笑顏表示感謝。陳適安說,台灣進入超高齡時代,廣納社會多元的力量,讓醫療與社會體系更完善,才是高齡者之福。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與陽明交通大學、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團隊共同合作,結合高齡醫學、基因研究、心臟醫學與轉譯醫學等專家,組成中榮長壽研究團隊,推動台灣首創的健康長壽研究。他相信,未來必然可以從台中發展出國際級研究,促成台灣的健康長壽推動。該院也為台灣社會建立長壽研究資料庫,不僅照顧榮民,也為豐碩的醫學基礎扎根,這也正是在榮民節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院方說,這些年住院榮民幾乎有一半超過80歲,他們是一群用生命寫歷史的英雄;年輕時經歷戰爭,保家衛國,將生命和青春奉獻給國家;解甲歸田後,更將全部的心力奉獻給社會。也因此,對於高齡榮民,台中榮總在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贊助下,主動為他們申請看護補助,讓單身、年邁、體弱的榮民伯伯住院期間得以獲得妥適的關懷照顧。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立智:守護偏鄉眼科醫療 點亮恆春靈魂之窗
醫療貧瘠之地恆春,一度有「瞎子村」的稱呼。居民迫切需要眼科醫師,偏偏早期整個恆春半島找不到一位。直到1995年陳雲址醫師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恆春才終於有了眼科醫師。但一人之力撐不住所有病人,2000年同為眼科醫師的鄭立智,因陳雲址一句「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決心全力投入偏鄉醫療。與陳雲址並肩 填補缺口2000年,陳雲址獲得第10屆醫療奉獻獎;2021年的現在,鄭立智亦榮獲醫奉獎。他們並肩填補恆春眼科醫師的缺口,為黑暗中的恆春人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忘我的行醫路上,鄭立智去年巴金森氏症發病,仍拖著病體看診。他說:「棒子我緊握在手中,直到接棒者到來。」鄭立智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時,即立志朝眼科發展。由於眼科手術精細,特別需要耐心和穩定,鄭立智大五開始刻意訓練自己,用左手、右手勤練毛筆,藉此強化專注力和穩定度,藉運筆的困難磨練雙手的穩定。寫毛筆字的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分發馬祖任醫官兩年期間,因離島缺醫護,鄭立智幾乎包辦所有科別,從外傷手術、傷風感冒、腹痛、割盲腸到接生、衛教宣導。艱困的克難環境,培養他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通的小島醫師。他說,那段時間深刻體會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和就醫的不便,內心深處已埋下日後到恆春半島服務的種子。後來鄭立智在高雄國軍802總醫院任眼科主任,再到屏東基督教醫院任眼科主任。虔誠基督徒的他對宣教有使命感,1996年偕妻子移民紐西蘭,開拓華人教會。但陳雲址希望他去恆春幫忙,於是次年起每年撥出兩個月,從紐西蘭飛回恆基,協助眼科。義不容辭回台 一待20多年2000年,66歲的陳雲址接任恆基院長,繁雜的行政工作使得龐大的眼科門診量更加捉襟見肘,遑論還有巡迴醫療需要照顧。陳雲址一句「這裡很缺眼科醫師」,鄭立智義不容辭,決定從支援的候鳥落地,從此做棲居恆春的留鳥。2012年,也一頭栽入恆基接下吃力的院長職務。鄭立智在恆春看診20多年,恆春半島的眼科歷史幾乎都在他的眼睛裡。剛到恆基時,鄭立智驚訝發現,不少居民一隻眼晴瞎掉。後來才知道,原住民老人務農時不小心被樹枝劃傷眼角而感染,潰爛化膿,最後失明;洋蔥農採收時被強風吹來的洋蔥皮屑或細砂刮傷眼角膜,角膜受真菌感染發炎、潰瘍,不舒服時又用力揉搓,造成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永久性傷害。面對原民 會用排灣語問診老人常見的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恆春非常多。鄭立智說,他們或者認命,或者沒人照顧,或有病痛也不知道;還有砂眼、睫毛倒長的後遺症,之後角膜損傷、視力受損。弱勢家庭則是忽略孩子的眼晴健康,沒有及時帶孩子矯正斜視和近視。林林總總,都凸顯恆春需要眼科醫師,深入山區巡迴醫療和衛教宣導也顯得特別重要。在恆基醫護人員眼中,鄭立智是位集謙和、親切、專業、愛心優點於一身的醫師長輩「鄭爸爸」、「鄭老爹」。恆基時有排灣族人來看診,鄭立智會用排灣語詢問狀況。眼科資深助理林貴花說,鄭醫師看診之餘還順道話家常,遇到病患付不起醫藥費,他私底下會自掏腰包。農民病患帶著雞鴨或蔬果到診間答謝,都請他們帶回去,溫暖的說:「你們更需要補一補,我心領了。」有前輩同行 這條路不孤單 鄭立智接任院長的2012年,8月時天秤颱風重創醫療大樓,那時恆基屬於虧錢狀態,院長得帶隊「下海」募款。但「捐錢反而容易,獻身才是困難」。回顧在恆春半島的23年歲月,鄭立智說:「我只是跟著前人的步伐走,做著他們曾經做過的事。」87歲的陳雲址醫師仍在看診,71歲的自己「有他們為榜樣,有恆基的夥伴同行,這條路不孤單」。鄭立智一直住在恆基的宿舍裡,目前吃藥控制巴金森氏症,恆基院方已找到兩位眼科醫師年底前到任。他笑說是上帝要他休息了。醫師誓詞中「奉獻生命為人類服務」,鄭立智自認無愧於天且無憾於己,滿心喜樂。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立智小檔案年齡:71歲出生地:高雄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高雄國軍802總醫院眼科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2012-2016年)●屏東基督教醫院眼科主任主要事蹟:●成立恆春半島原鄉兒童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病患年增16萬 逼近新生兒
國內每年新增糖尿病患約十六萬人,已逼近每年新生兒數量。國內糖尿病患具有病得早、病得久、病得重的特色,正視「糖潮」危機,刻不容緩。國內糖尿病權威呼籲,亟需全面檢視糖尿病防治策略,鼓勵減重以減緩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策略需與國際接軌,減少病患心腎併發症到擴大糖尿病照護網的整合照顧,更提出慢性病議題應定期舉行中央層級會議,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二○二一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健保署長李伯璋、國健署長吳昭軍、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張必正,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提出建言。洗腎患者 半數糖友併發腎病石崇良指出,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四百八十萬人死亡,事實上,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全球死因七成,遠超過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慢性病中又以糖尿病防治為首要之務,從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皆與糖尿病有關。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每年健保相關給付達三一○億元,洗腎患者每年健保費用達五三○億,其中半數是糖尿病患併發慢性腎病變,兩者相加達八四○億元,已占健保總額預算一成,相當驚人。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每年新增十六萬名糖尿病個案,黃建寧說,糖尿病患人數將超過每年新生兒人數,加上台灣步入高齡化,病情控制時間也變得更長久。趨年輕化 40歲以下顯著增加此外,國內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許志成指出,過去十年,國內糖尿病患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十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四十歲以下年輕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若依自然趨勢繼續發生,年輕型糖尿病病人在數十年內將再成長二成,隨著糖尿病死亡率降低,糖尿病盛行率勢必持續上升。石崇良指出,國健署從推動健康飲食、健康促進、體適能做起,預防糖尿病。健保署提供連續性照顧,逐漸在慢性腎臟病防治看到初步成效,新增透析病患人數逐年下降。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健康不平等與貧富差距拉大,目前在十四個偏鄉設置電子眼底鏡檢查,透過遠距醫療積極提供糖尿病患照護的可近性。共管照護 提高給付年底上路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正研議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新規定,未來有共管照護的給付可望提高兩倍,預計年底上路;鼓勵慢病九十天內同醫師看診並加強基層診所角色,而新藥雖較貴,但可有保護器官效果,所以該用就要用,鼓勵減重也是重要一環。吳昭軍則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配合健保署中長程改革計畫,針對成人健檢提早介入,做代謝症候群的追蹤管理,以阻斷糖尿病發展,預估可減少健保支出五點二億元。張必正指出,做好糖尿病防治,不僅病患得利,還可降低整體醫療花費,每投資一元就可回收兩元。他呼籲,設計良性制度讓基層醫療也積極投入糖尿病照護。在病患參與部分,蔡世澤強調,病患是慢性病照護中最重要的角色,一年有八七六六小時,病人回診至多十五分鐘,一年待在診間不過一個小時,所以糖友終年有八七六五小時都要獨自與糖共處,護理師與營養師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醫師。預防治療 盼拉高至中央層級會議中凝聚共識,以落實分級醫療、強化衛教、全人照顧、擴大糖尿病整合照顧,以期達到緩和糖尿病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以減少心腎併發症。黃建寧建議,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涉及層面、科別複雜,目前有多頭馬車之勢,應拉高層級,就慢性病議題定期召開中央層級會議,朝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規畫,增進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綜效。邱泰源、王治元推照護與用藥會後,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也提出呼籲。王治元認為,慢性病非常複雜,需要合併多科照顧,好好規畫慢性病治療平台,否則會有資源競爭的問題,另外,糖尿病照護有城鄉差距,衛生局非常重要。邱泰源表示,糖尿病照護要全人、全家、全社區,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用到最適當的照顧與藥物。而慢性病防治法需要完整的規畫與實質內容,以利推動。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糖化血色素超過7.5 須進階治療
糖尿病患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發全身器官病變,甚至失智,但糖尿病患只控制血糖是不夠的。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治療觀念轉變,強調「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目前國際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七點五就應考慮進階治療,加入保護器官的觀念,減少心血管、洗腎的併發症。根據最新美國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治療糖尿病患時,心臟、腎臟、共病都需要納入考量,先評估患者是不是有動脈硬化和慢性腎病變,或心臟衰竭。也就是說,糖尿病的治療方向,已開始以減少併發症為目的。黃建寧指出,現在的糖尿病藥物有多種不同作用機轉,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及腎病變的藥物,在用藥選擇時,應優先使用,治療可盡快跟國際接軌,降低併發症威脅及減少共病的醫療負擔,有些健保給付用藥門檻較高,希望可以放寬給付。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也呼籲,降血糖藥和器官保護新藥輩出,但治療團隊、病人參與,尤其病人生活型態改變更是重要,糖尿病患應該注意七大面向,做好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運用監測、規律用藥、解決問題、心理調適、防範風險等。此外,落實醫護團隊聯合運作、促進病友賦能和積極參與、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也是管理和治療糖尿病的共同基石。
-
2021-10-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後疫情現象:里民活動被拒參加 未打疫苗者怨遭排擠
新冠肺炎施打疫苗覆蓋率逐漸增加,開始出現活動或場所以民眾是否施打過疫苗為准許參加或進入的依據,有里民活動要求里民必須打過疫苗才能參加,讓打不到疫苗的人抱怨彷彿「被排擠」;也有立委接到民眾陳情,社區活動據點要求打過疫苗的長者才能進入,讓長者抱怨十分不方便;也有國小要求師生以外的人,打過疫苗才能進入校園。住在新北市板橋區的劉先生說,里長最近舉辦里民活動,但通知單上的「參加對象」中明確指出,設籍該里且打過新冠肺炎疫苗者才能參加,他認為這樣的規定雖然是為大家好,但也有點不公平,因為前陣子疫苗數量不足,他的年紀是壯年,苦等不到疫苗,又因為未來有出國考量不考慮打高端疫苗,結果因為這樣沒有參加里民活動的資格,讓人感到無奈。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說,有長者選民陳情,疫情前時常去住家附近的長輩關懷據點,好不容易在疫情趨緩後開放,卻規定要打過疫苗者才能進入,若沒有打過疫苗,第一和第二次必須附核酸檢測(PCR)陰性證明,第三次後要附快篩陰性證明,都是自費檢測。林奕華說,這名長輩認為,政府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多活動,現在疫情趨緩大家比較能放心出門,但他因為考量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三高」,對打疫苗有顧慮,怕「沒打沒事、打了有事」所以沒打,沒想到因此要篩檢才能進入關懷據點,他認為應該可以比照其他公共場所量體溫就能進入。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說,上周有國小的導護志工向他反映,學校為了保護無法打疫苗的國小學童,要求師生以外的人要快篩或接種證明才能進入校園,志工因為有物品放校內,出勤前會先入校,但現在就改為在校外會合,不然就是隨身攜帶接種黃卡,但不少學童的父母都是還沒輪到打疫苗的三、四十歲年紀,所以造成部分家長困擾。洪孟楷說,這個政策雖然對某些家長不方便,但也是出於保護學童的立場,問題根本還是疫苗覆蓋率不足,政府應盡速提升接種率。
-
2021-10-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新增1例打AZ第二劑死亡!89歲男打完5天後不治
台中市今天新增3例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疑似不良反應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35人,今天新增1例死亡通報個案,為89歲男性,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6月22日接種AZ第1劑,9月29日接種AZ第2劑,在10月4日因咳嗽、劇烈嘔吐送醫,到院前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台中市政府說明,市府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706案,其中含死亡案106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69案,含死亡案24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46案,含死亡案3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47案,含死亡2案。
-
2021-10-22 該看哪科.婦產科
全職媽媽的偉大應被尊敬!《海岸村恰恰恰》老公:「生完你就輕鬆了!」白目發言讓孕媽情緒爆炸
《海岸村恰恰恰》雖是以愛情線為主軸,但是第13集,讓所有媽媽看著看著都哭了!劇中懷孕九月的孕媽,大家都叫她「寶拉媽媽」。結婚生子之後,就為家裡付出所有。曾經,她也是村裡受歡迎的女孩,懷了第一胎之後,就主動跟老公求婚,負起媽媽的責任,跟老公開了一個雜貨店,建立一個家,全心為家裡而活。而她了老公金哲,人也不壞,但就是像天下大部分的老公一樣:懶惰了些、白目了些,小小自私了些。大著肚子搬水果出去賣,只為了多賺一些錢13集中風雨欲來,寶拉媽媽雖然挺著大肚子,卻還是辛苦的把水果推出去賣。等老公回來,眼看風雨也要變大了,寶拉媽媽要求先生把水果搬進來,他卻埋怨:「明知要下雨,幹嘛還把水果搬出去?」「還不都是為了要賺錢啊!!」寶拉媽媽委屈地說。有了第二胎,媽媽更擔心家中的經濟與預算。要不然挺著肚子已經夠不舒服了,誰還願意搬重物。壓垮寶拉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等第二胎生了你就輕鬆了。」寶拉媽媽肚子已經大到無法彎腰了,請老公金哲幫忙綁鞋帶,可是對方竟說:「沒看到我剛搬完東西很累,在喝水嗎?」「都幾歲的人還叫我幫妳綁鞋帶」。壓垮寶拉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他自以為體貼地說:「等第二胎生了你就輕鬆了。」還自以為理解地說:「一定是你賀爾蒙作祟吧!」媽媽可以自己說賀爾蒙作祟,但旁人可千萬不行。結果寶拉媽情緒崩潰,淚崩說著:「你以為生小孩很輕鬆嗎?生產過程我的身體會被撕裂,感覺全身骨頭被打斷,再重新組裝回去,我現在還要餵奶又要哄小孩換尿布,肚子那麼重,孤單害怕的也是我,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痛苦,我手腳水腫,腰像快斷了一樣,我就是肚子太大彎不了腰,所以才連個鞋帶都沒辦法綁,你能體會我的心情嗎?」這連珠炮的台詞也道出孕婦的心聲。懷孕過程中的苦與痛,真的不是旁人可以體會的。身為孩子的爸爸,真的不要太白目,要多一點體諒和主動關懷。而不是等老婆開口了才說風涼話啊! 全職媽媽的偉大應該被尊敬後來寶拉媽媽羊水破了,老公去朋友家抱怨了一下自己的「委屈」,姍姍來遲,看到老婆生產之痛,才滿心抱歉,自己之前沒有好好地體諒老婆。其實,全職媽媽的偉大和犧牲真的值得被尊敬!就像13集的開頭,寶拉媽媽對美麗的牙醫說,真的很羨慕她:「可以過想要的生活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牙醫也覺得寶拉媽媽非常了不起,畢竟養育和照顧小孩是非常困難的事,而她把這些事都做的很棒。對全職媽媽來說,家庭就是她的事業,就是成就感來源。希望老公和孩子和親朋好友都給媽媽多一分鼓勵和尊重!她們就是這個家偉大的支柱啊。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0-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培育未來良醫? 除了知識與技術的指導,體會病人與家屬的感受到也很重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兩個月前我意外地接到一位剛由成大醫學系畢業的蔡醫師寄來的一封信。他念念不忘他曾經答應過我,要把他五年級時,第一次臨床實習照顧病人所遭遇的挫折經驗整理出來,但他卻始終未能付諸實行。他說:「想當初不僅拿出來報告,也成為醫學倫理課討論的案例,印象深刻到完全無法忘記,影像跟病歷都還好好的保存在資料夾,現在想想也不怎麼覺得丟臉了,還是好好拿出來分享吧……畢竟總是會犯錯的……」就這樣我終於有機會讀了這位即將展翅高飛的新科醫師,回顧自己最初進入臨床實習時的「慘痛經驗」,以及他如何在臨床護理師的幫忙下,學會了照顧病人所不能沒有的體貼、關懷與同理。蔡醫師的這篇文章我讀了又讀,心中最大的感慨是:雖然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都免不了會碰到自認並沒有做錯,但病人或家屬反應不佳的經驗。然而大多數醫學生都會為了學會他們心目中好醫師應該具有的「知識」、「技術」,而忍下這種病人或家屬「不合理」的回應,但卻很少學生會進一步反省自己之所以遭受到病人或家屬的「白眼」,是否因為自己的「白目」,而未能由這種經驗,領悟到好醫師更應該注重的「態度」。學生時代蔡醫師滿懷興奮地走入醫院,想不到第一次照顧病人時就遭遇到「白眼」使他心理受到嚴重的創傷,差點澆熄了他的滿腔熱血,還好透過專科護理師「學姊」的耐心指點鼓勵,他終於學會了對病人與家屬應有的尊重與體貼,最後贏得了他們的信任與尊重,而與他們建立了令人羨慕的醫病關係。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蔡醫師在事隔一年多才寫出的這篇文章,他還能描述事發當天自己的感受,細膩地寫出他在病房遭受病人的父親下逐客令的情景,而在這種羞愧困惑的時候,他打電話向專科護理師學姊求救的情景使我十分感動。更讓我感到驚奇的是,這位曾經幫忙蔡醫師的「學姊」看過蔡醫師的文章後,也願意寫出她當年幫忙醫學生的心得。在醫師的培育過程裡,醫師老師經常注重在知識、技術方面的指導,希望他們從病人的「疾病」(disease) 學到診斷、治療、癒後的最新知識,但卻常忽略了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們體會病人與家屬由疾病而感受到的「病痛」(illness),而提高學生對他人痛苦的敏感度,才能緊守自己「態度」與「行為」的分寸。醫學教育的研究報告由國內外的醫學生問卷調查,都指出醫學生在臨床實習階段的學習,最主要並非來自學識技術高超的大教授,而是來自「學長」、「學姐」的住院醫師,因為大教授的指導往往只是每天短時間的教學回診或是大堂課的授課,而真正有充分時間陪伴學生一起照顧病人的通常是住院醫師,但這些年紀與醫學生相近的學長姐所能教他們的也都偏重於知識與技術方面。蔡醫師的文章卻是我第一次見識到當醫學生需要幫忙時,護理師可以及時伸出援手,不只給予言語上的安慰鼓勵,幫他重建自信心,並替他在病人與家屬面前打圓場,陪他一起探視病人,及時給了他定心丸。最後我忍不住想起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費德曼教授(Daniel Federman)生前曾應邀來我所在醫院示範教學一週,留下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關教導醫學生的態度與行為的智慧。他在言談間,一再表示醫學生可以從護理人員身上學到許多對病人與家屬的態度,他還非常幽默地指著他夫人,告訴我:「我當醫學生初到醫院實習時,就從這位護理長身上學到許多『珍貴的心得』(clinical pearls)。後來我發現要離開這病房時,我還有許多需要繼續跟她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就決定請她做我的太太,而得到『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這星期蔡醫師充滿感性的懷舊以及丁護理師的現身說法,希望可以使關心醫學教育的老師們好好思考,我們如何在教學醫院的環境,營造這種醫師與護理人員互相尊重,共同努力培育醫學生成為「知識」、「技術」、「態度」兼修的良醫。同時我也由衷地希望病人與家屬能夠參與這種培育良醫的機會,讓我們的子孫有更多的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
-
2021-10-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牛道明:解碼基因尋孤兒藥 屢創罕病醫療第一
八○年代的台灣,醫療和社福資源不完善,扶養罕見疾病孩子的家庭,經濟和心理壓力不可言喻,「孩子救活更麻煩,死了一了百了」,一語道破家屬無奈。人稱「牛伯伯」、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在罕病乏人聞問時,即為「孤兒藥」四處奔走,30年間致力解開層層的罕病基因密碼,讓罕病兒漫漫之路,有愛不再孤單。小女孩驟逝激發研究罕病30年前,醫藥不若現在發達,牛道明剛擔任住院醫師時,有一個小女孩全身布滿凸出的黃色瘤,前一天巡房時,還活潑地問好,豈料隔日,卻因冠狀動脈阻塞驟逝。他大受震撼,查找資料才知道,那個女孩先天一對膽固醇受體同時發生缺陷,發病機率百萬分之一。從此,他一頭栽進罕見疾病的領域。已知罕病高達6000多種,為了更深入了解罕病,牛道明赴美杜克大學進修遺傳學,返回北榮後意外開創台灣罕病醫療史上許多「第一」,甚至世界第一。首創全國罕病聯合門診「苯酮尿症」是台灣常見的罕病,這類病人要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每日需飲用特殊奶粉,否則智力嚴重受損,病患必須終生飲食控制。牛道明於民國87年創立第一個罕病團體「苯酮尿症關懷之友協會」,讓病友家庭串連,互相交流與照顧。協會後更名為「先天及代謝疾病關懷之友協會」,照顧更多罕病病患。罕病病患常伴隨著各式各樣的毛病,家屬帶著病童在不同科別間往返看診,疲於奔命。牛道明自發性號召各科醫師發起聯合門診。87年北榮正式成立全國第一個屬於罕病的聯合門診,希望能給予病患與家屬完整的治療、諮詢與照護。為女嬰找可吸收的奶粉更悲催的還有「孤兒藥」,早期罕病所需藥品取得困難。牛道明曾收治罹患苯酮尿症合併腸道醣酶缺乏的兩個月大女嬰,女嬰礙於苯酮尿症無法吸收蛋白質,喝了低蛋白奶粉卻因腸道醣酶缺乏,瘋狂腹瀉,始終骨瘦如柴。「當時全世界只有她這樣,是罕見中的罕見。」牛道明說。但台灣廠商並未進口適合女嬰的奶粉,牛道明於是聯繫世界各家奶粉總公司,最後由荷蘭的公司伸出援手,寄來特殊油脂、特殊醣和蛋白質等原料,由他自行調配。政府也開始正視罕病兒的營養品及藥物需求,北榮於89年成立台灣第一個「罕見疾病個案特殊營養品統籌供應中心」、「罕見疾病藥物物流中心」,牛道明騰出辦公室,用來存放這些救命藥品。千禧年後,牛道明團隊在罕病的成就邁向全世界,尤其是藥物型苯酮尿症治療。病患必須服用副作用極大的藥物,藥量拿捏還要一次次腰椎穿刺檢測。所幸,團隊多年追蹤後發現,若能嚴密臨床觀察泌乳激素,即可有效取代傳統穿刺,更可隨時調整藥物使用劑量,且不損病童智力,平均97的智商,較西方研究報告的76,整整高出20。龐貝氏症治療成效冠全球牛道明團隊也在北榮建立全世界最有效率的龐貝氏症確診治療系統,病患預後治療成效世界第一。後來又發現國人在心臟型法布瑞氏症發生率全球最高,男性每1600人、女性每800人就有一人,帶有此特定基因突變點的國人,年過40後可能有肥厚性心肌病變等問題。北榮院方認為茲事體大,全力支持牛道明創立亞洲第一個「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罕病病友開始有了專屬治療病房,以及夜間無休、假日無休的治療服務。我罕病醫療躍進 功不可沒台灣罕病醫療快速躍進,牛道明團隊功不可沒,但牛道明只謙遜表示,在罕見疾病篳路藍縷的當下,除了全心鑽研,什麼也沒有多想。「每個人身上都帶有10個左右的突變基因,罕病與你我距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遠。」牛道明認為,突變像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他秉持初心,將帶領年輕醫師持續為台灣的精準醫療做出貢獻。牛道明小檔案年齡:60歲出生地:台北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罕見疾病治療中心主任、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教授主要事蹟:109年「法布瑞氏症研究治療中心」獲SNQ品質標章金質獎「世界第一」108年衛生福利部罕見疾病防治貢獻獎108年台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107年科技部傑出研究獎100年亞洲首創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二度榮獲「照護罕見疾病個案之績優醫事人員獎」第一名
-
2021-10-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驚傳5人打疫苗後死亡!2女無病史 打完AZ第1劑後過世
台中市驚傳有5例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疑似不良反應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31人,新增5例死亡通報個案,分別為61歲女、49歲男打完AZ第二劑後死亡、55歲女和23歲女無疾病史,打完第一劑AZ後死亡,以及54歲女打完BNT第一劑後死亡。台中市政府說明,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市府都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新冠疫苗第一劑接種人數為186萬5684人,全人口涵蓋率為66.24%,完成第二劑接種人數為68萬9717人,第二劑涵蓋率為24.49%,總計接種人次為255萬5401人次。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689案,其中含住院中38案及死亡案104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66案,其中含住院中24案及死亡案23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44案,其中含住院2案、死亡案2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43案,住院10案,死亡2案。衛生局說明,新增疑接種疫苗死亡5案,包括AZ疫苗4案、BNT疫苗1案。第一例為61歲女,疾病史調查中,10月7日接種AZ疫苗第2劑,10月11日家屬發現早上叫喚不醒送醫診治,經檢查疑似膽囊炎,10月14日診斷疑似腦膜炎,10月19日死亡,死因調查中。衛生局說,第二案55歲女,無疾病史,7月16日接種AZ疫苗第1劑,接種後出現眩暈、疲倦等針對症狀分別就醫治療,9月2日嚴重頭痛就醫,經住院檢查診斷為急性骨隨性白血病,10月3日死亡,死因為急性骨隨性白血病。第三案為49歲男,有糖尿病、洗腎病史,9月25日施打AZ第2劑,有發燒情形,10月10日發現個案在家死亡,10月12日經法醫解剖,可能死因右側基底核出血、心臟肥大。第四案為23歲女,無疾病史,9月10日施打第1劑AZ疫苗,9月29日被發現無呼吸心跳,經法醫10月7日解剖,死因為兩肺水腫、右心室擴張。第四案為54歲女,有腦血管畸形病史,家屬主訴個案於10月15日施打BNT疫苗第1劑,18日發現叫喚不醒,送醫無效宣告死亡,死因調查中。
-
2021-10-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呂鴻基:催生台大兒童醫院 創多項醫學史紀錄
兒童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早年僅有一半機會能續命。被譽為「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呂鴻基,畢生投入兒童心臟病研究,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開啟「一月救一心」計畫,將心臟病孩童存活率提升至九成,也是他30年奔走各管道,催生成立台大兒童醫院。今年高齡90,呂鴻基仍持續教學、為兒童權益發聲。已救7500位心臟病兒童呂鴻基很喜歡小孩,早早立定志向當小兒科醫師。那個年代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不易,他於1965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心臟病學,而台大心臟外科教授洪啟仁早他兩年到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兩人陸續返台後,由呂鴻基診斷、洪啟仁開刀,合力挽救許多寶貴生命。50年前,開一次心臟手術至少要萬元。呂鴻基發現,家屬無法負擔手術費時,選擇讓孩子「自動出院」。於是他號召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971年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以「一月救一心」每月募款4萬元為目標,隨著舉辦慈善音樂會、路跑活動募捐,迄今已救治約7500位心臟病兒童,也推廣學生心臟病篩檢,受惠學童超過200萬人次。參與WHO訂心臟病指引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許多病症陸續有健保給付,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因而集中資源,協助患有特殊心臟疾病的兒童及健保不給付的治療項目。呂鴻基並注意到家有心臟病兒的父母親承受諸多壓力,因此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關懷心臟病童協會」,關懷病童的家庭,支持他們勇敢走下去。台灣1950-1980年代風濕性心臟病盛行,呂鴻基研究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推動長期預防風濕熱之再發,風濕性心臟病終於在台灣絕跡。世界衛生組織(WHO)聘請他出任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制定「風濕熱暨風濕性心臟病診斷基準指引」,使台灣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博得目光。呂鴻基多次代表台灣赴國際交流,看見英國、美國、莫斯科等皆設有兒童醫院,便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說明,經過30年的推動,以及許多醫師接棒,台大兒童醫院終於在2014年誕生。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 現任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沒有呂鴻基,就沒有台大兒童醫院,他目睹呂鴻基為了兒童醫院奮力克服一關又一關的困難。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呂鴻基關心兒童的整個健康福祉,正為設置獨立的國家級兒童醫院奔走,並主張設立「國家兒童局」,以實質保障兒童權益。呂鴻基2000年自台大醫院退休,赴桃園敏盛醫院任院長六年;再受邀出任羅東聖母醫院第一位「非神父」院長。歷經3次退休,90歲的他仍退而不休,在台大醫院開教學門診,出席晨會、心臟病例討論會等。精神奕奕、體力充沛。「照顧兒童讓他長大,可發揮最大的潛能、替國家社會做事,這是我們小兒科醫師的目標。」一輩子致力提倡兒童權益,呂鴻基如今依舊呼籲政府重視,包括投資兒童醫療、教育發展等面向。「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人生這樣比較有意義。」呂鴻基說。學生稱他「不可能的任務」呂鴻基在兒童心臟學耕耘超過60年,創下台灣醫學史多項紀錄,包括施行兒童心導管手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術、建立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等,桃李滿天下。學生們替他取了「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的綽號,學生們共同認為呂鴻基做事很堅持,不接受失敗也不接受不可能,告訴他有困難,他還是要求繼續做。虔誠天主教徒的他,感謝上帝一路看顧,使他有機會替國家、替兒童做事。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個人獎呂鴻基小檔案年齡:90歲出生地:台中市豐原區現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長、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董事長、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任、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亞太區小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心臟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台灣兒童心臟學之父●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創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台灣兒童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
-
2021-1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77歲男性打莫德納第二劑 3天後死亡
台中市今新增疑接種默德納疫苗死亡1案,死者是77歲男性,有慢性病史,9月23日接種Moderna第二劑,隔日起有腰部、肌肉痠痛及呼吸喘,經就診返家,9月26上午家屬發現倒臥床邊已死亡。經解剖,初步研判死因為高血壓性心臟病。衛生局說,因家屬疑與疫苗相關提出受害救濟申請,將協助後續申請事宜及請民政局進行慰問關懷。市府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都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衛生局指出,目前台中市不良疫苗通報數:1.AZ疫苗通報數計680案,含住院中38案及死亡案100案。2.莫德納疫苗通報數計164案,含住院中24案及死亡案23案。3.高端疫苗通報數計43案,含住院中2案,含死亡案2案。4.BNT疫苗通報數計118案,含住院中6案,含死亡1案。
-
2021-10-18 名人.精華區
林芳郁/醫療也是產業 醫院賠錢 院長遭董事會K
台灣醫療世界有名。1895年,馬關條約後,大清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軍隊由於傳染病付出慘痛代價,進入台北府城三天,就建立「大日本台灣病院」(台大醫院前身),台灣醫療從那時開始持續發展。產業式管理醫院 引起仿效但公立醫院作風官僚,私人診所欠缺設備。民國67年,王永慶先生創設長庚紀念醫院,以產業的方式管理,大獲好評,台灣各家醫院紛紛仿效。醫院的每個科別依照使用空間、雇用人力、消耗材料、儀器設備等計算收入,而且全院排名,比較會賺錢的科別要人、要儀器都沒問題。末三名的科別,會被要求寫改善計畫,而且要人沒人,要儀器沒儀器。除了每個科部有業績,每個醫師也有業績,收入前十名的醫師,在醫院趾高氣揚,榜單後面的抬不起頭。疫情衝擊 醫院財務負成長我的學弟是某財團法人醫院的院長,最近找我商量,他的問題是醫院營收原本就無法符合董事會期待,今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營運降載,醫院雖然增加了打疫苗、PCR篩檢等工作,由於各科病人減少,這一季的財務負成長。學弟在董事會被檢討,心情鬱卒。學弟說他的志願是帶領醫院邁向國際級水準,照顧民眾健康。董事會不重視醫療專業,只強調財報,讓他挫折感很重,萌生退意。學弟問我,他退下來作陽春醫師好不好?我勸他好好考慮,原因是如果有好的理由,董事會不是不能被說服。何況正直的院長作為董事會與員工的緩衝,醫院能夠順利運作,也是一種積德。財務報表 如醫院體檢報告我過去院長任內,提醒同仁,財務報表等同醫院體檢報告,是給院長參考的資料,健保體系下,有的科注定賠錢,有的科容易賺錢,這就像人體鼻子吸進氧氣,腎臟排出尿液,有入有出,人體才會健康。只要人體正常運作,一年健檢一次就好,不必分分秒秒計算自己有多少氧氣,更不可以因為自己的科系賺錢,就看不起別人。醫療核心價值是照護及關懷,不因病人貧富及所患病症不同而有差別待遇。醫療團隊只要盡心盡力,財務是經營管理團隊該負責。讓前線醫療人員,承擔醫院虧損的責任過分沉重。醫院革新 不再是遲鈍恐龍產業式管理帶給醫院眾多革新,包括病床公開、不必靠關係、手術室擴充、不必住院等開刀、材料零庫存不浪費、消滅藥價黑洞,關閉賠錢科部,醫院不再是遲鈍恐龍。當其他行業,紛紛對醫療表達高度興趣時,我擔心是醫療人員以為行醫只需要知識與熱誠,對醫療財務完全文盲,這種觀念很危險。醫療是產業,每個從業人員都該學習以產業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畢竟醫院存活,員工幸福,民眾健康,台灣的醫療才能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