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許多患者為了看病,必須起個大早搭公車、走不少路才能掛號。這些長輩、患者花這麼大工夫、苦候多時,好不容易進入診間,醫師或許很快就掌握病症,但病人不懂啊,身為醫師最起碼要做到,不要讓患者覺得,醫師在趕時間,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用心。」台東馬偕醫院副院長白明忠出身南投農家,深刻體會偏鄉生活辛苦、就醫不便,對於偏鄉服務、義診,細心為患者診療,白明忠全身心投入25年,卻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說:「這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蘭嶼胃鏡先鋒 帶著器材深入偏鄉
「不好意思,今天病人多、晚了一點!」採訪當天下午,白明忠仍忙著看診,直到下午4時許,終於看完當天掛號的百餘名患者,他走進約訪的會議室,院方同仁稱許他對患者細心、看診比較慢,他微笑地說:「這不是醫師該做的事嗎?」病人這麼遠來看診,就算小病痛、也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同理心與關心。
白明忠年輕時原在台北馬偕醫院服務,輪派支援台東偏遠醫療期間,常提設備搭公車到山區看診,發現不少偏鄉患者幾乎沒機會就醫,得知醫師下鄉才初次看病,還有人一看醫師就發現罹癌。當他體會偏鄉醫療缺乏、更積極下鄉後,妻子也支持遷居台東,白明忠守護後山醫療25年,無論最北長濱、池上鄉,至最南達仁,甚至蘭嶼,都有他看診的身影。
身為腸胃內科醫師,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他常帶著胃鏡、腹部超音波等醫療器材,搭飛機、坐船前進離島蘭嶼,讓患者獲得更精確的診療服務,更有效率地確認病灶、對症投藥,成為「蘭嶼胃鏡先鋒」,2016年獲頒第26屆醫療奉獻獎。
病人是主角 也是醫護人員的老師
「要記得,病人是主角!」白明忠說,常跟年輕醫護人員、學生分享,書本只能條列某種病症有哪些症狀,但這些症狀並不會同時出現在不同患者身上,不同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病徵不一樣,病徵出現的順序也不同。
為患者看診,透過診療經驗,可以讓醫護人員更認識這個病症,幫助醫護人員成長。以新冠病毒為例,醫師診治患者後,逐漸認識這病毒,抽取患者血液、取得病毒才能研究出疫苗,預防並救治更多人。
他說,如果時時抱持向患者學習的初心,診療過程就會習慣多一些關心、多問幾句,從不舒服的症狀詢問到病史、生活習慣,從中或許又可發現,原來某個習慣可能是生病主因。這樣的診療習慣養成後,對患者的不適更能感同身受,更想挖掘、了解病症原因,久了之後不做都覺得過不去,正向的循環就是「患者也感受到醫師的用心」。
看新冠疫情:再大難關也能度過
對於新冠疫情不斷變異,白明忠坦言不是這方面專家,但從過往醫療疾病史以及自身經驗來看,他認為生活再怎麼辛苦、病毒再怎麼厲害,每個人都應該有信心,內心要有信仰,面對、學習、戰勝這病毒。
白明忠說,出生那年剛好遇到八七水災,自兒時就常聽長輩提起當年水患之苦、生活艱辛,成長和從醫過程也經常看到許多不幸,然而面對這些苦,父母、長輩都熬過來了,都過關了。
他說,過去有流感、天花,也有許多不知名病毒出現,像多年前的SARS病毒,當年患者、醫護、一般民眾不僅艱苦,也很恐慌,當時物質、醫療條件不比現在,生活受限更多,比我們這兩年多遇見新冠病毒更苦,但過去的人也都熬過來了。
白明忠指出,現代醫療比過去進步,雖然許多疾病年輕化,也增加許多慢性病,但透過醫學、藥物治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機會很高,就算發現罹癌,治療技術都越來越進步。
「世界大戰都會結束,有什麼不會結束?」他說,人類對於這個世界許多生物、病毒認識有限,更遑論出現變種病毒,但他相信醫療、科技研究後,終會發現醫療方案,一定可以度過難關。
好山好水好空氣 作息正常更健康
白明忠說,人生病大概不出三原因:病毒(菌)、宿主、環境。外在病毒雖會入侵,但宿主應認知如何讓身體健康、免疫力提升,以對抗病毒;人或許無法預知病毒出現,但可以讓自己處在好的環境中,飲食正常、曬曬太陽、有好空氣、乾淨飲水,讓身體更健康。
他笑著說,一直非常認同小學老師耳提面命的「生活作息要正常」,人健康、抵抗力好,病毒就不易入侵,就算入侵,透過治療也可盡速恢復。當然,除了醫療、藥物治療,信仰也很重要,透過信仰可以看見良善的力量。
「人應該有信仰!」白明忠說,生活中、工作上都會遭遇病痛、挫折,像他在醫院常看到患者的病痛,醫護也可能被病人罵,各種不順遂的事讓心情低落,可透過許多方法解決。像他每周上教堂,相信信仰的力量對患者、家屬都相當重要,透過信仰啟發內心動力,可重拾溫暖與關懷之心。
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期許更多人力投入
在台東服務20多年,獲頒醫療奉獻獎,對於這份榮耀,白明忠凝視遠方後直言,從醫服務不是為了要拿獎,也不是要讓人看見,只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坦然、堅定地說:「我必須這樣做!」
回憶剛到台東那幾年,每周可診療出10名癌症患者,而且患者罹癌都已是三期,甚至更嚴重,他深深感受到患者內心的衝擊,也常思考「為什麼這麼晚才發現?」、「能不能定期為偏鄉居民篩檢?」因此積極走訪偏鄉,推行義診、篩檢、預防醫學。
「台東醫療資源仍缺乏!」他說,近幾年東部不少人獲得醫療奉獻獎,鼓勵許多在台東以及偏鄉默默服務的醫護人員,這些人做的事其實與都市醫護人員類似,但這邊的工作環境和患者,與都會區不同,這裡常常「要什麼就缺什麼」,縱然近幾年交通、醫療逐漸改善,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尤其需要更多醫護人力投入。
白明忠說,台灣東部後山花園自然環境佳,但真的需要更多醫療資源、醫護人員,期許醫奉獎或其他獎項,能鼓勵更多人到東部,以專業醫護能力,服務台東與偏鄉居民。
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
「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