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醫療保險
共找到
121
筆 文章
-
-
2024-09-04 醫療.泌尿腎臟
銩雷射剜除攝護腺 減少術後復發
只要活得夠久,每個男人都會遇到頻尿、夜尿等攝護腺肥大困擾,泌尿科醫師提醒,如果出現血尿、膀胱結石、尿滯留、腎水腫等症狀,單靠口服藥物已無法改善不適,就需考慮接受外科手術。如果經濟能力許可,或有私人醫療保險,建議使用雷射攝護腺剜除術,降低復發風險及相關副作用。年紀增長 攝護腺逐漸增生肥大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表示,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受到年紀增長、男性荷爾蒙刺激、慢性發炎等因素影響,攝護腺逐漸增生肥大,影響下泌尿道功能,成為難言之隱。再者,年紀愈大,肥大程度日益惡化,年逾50歲,約5成男性出現頻尿、夜尿、尿不乾淨、尿速緩慢等症狀,到了80歲,盛行率高達8成。一般來說,正常攝護腺約20毫升,如果增升至40毫升,就可能造成尿路阻塞,張雲筑指出,一旦出現血尿、膀胱結石、尿滯留、腎水腫、尿毒,反覆尿路感染,或是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就應積極就醫,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攝護腺肥大治療方式愈來愈多元在手術治療上,目前健保僅給付傳統刮除手術,但術後復發機率較大,且可能影響性功能。張雲筑說,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選擇多元,愈來愈多患者選擇雷射微創手術,其優點為出血少、組織熱傷害較淺,適合高齡或有多重內科共病患者。張雲筑以「從橘子果皮上將果肉完整剝除」來形容雷射剜除手術,沿著攝護腺肥大的區域與周邊區域的交界處,將所有增生組織剝離後,絞碎之後,再由內視鏡吸出體外。術後再次復發機率極低,還可以維護其他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減低術後尿失禁、尿路狹窄等併發症風險。張雲筑指出,雷射種類眾多,其中銩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能精確地找出天然膀胱頸與肥大組織的交界,將攝護腺肥大增生區處理乾淨,並能保留膀胱頸黏膜。書田診所臨床統計,近5年內小於40毫升的小型攝護腺肥大患者,術後追蹤未出現膀胱頸攣縮等併發症。書田診所泌尿科團隊攝護腺雷射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的經驗豐富,10多年來,共完成1500多例攝護腺雷射手術,上個月受邀至世界泌尿內視鏡學及泌尿外科技術大會(WCET)發表了「銩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併行膀胱頸黏膜保留技巧,避免小型攝護腺產生膀胱頸攣縮」手術研究成果,與各國泌尿科醫師分享台灣卓越泌尿醫學的手術技術。留意排尿頻繁、明顯餘尿感症狀由於健保尚未給付攝護腺雷射手術,患者須自費。張雲筑提醒,中老年男性如有排尿頻繁、明顯餘尿感、尿流很慢等困擾,甚至尿不出來,務必至泌尿科就醫,透過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疏通下水道,不要讓自己下半生被下半身給困住。
-
2024-08-26 焦點.元氣新聞
逾65歲退休繳健保費須依附子女 陳莉茵:想當自主老人為何不行?
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0%,隨家庭結構改變,許多長者不再依附子女當個自主老人,但繳交健保費時,依「健保法」規定,退休人士須以眷屬身份依附子女納保,無法自行投保。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親身經歷表示,這樣的規定是否合理、尊重相對弱勢的年長者,或是否親民及符合年長者的實際需求,呼籲健保署應加以重視、研議。夫過世 原依附健保不聲不響被移出陳莉茵說,自公務員退休的先生於今年辭世,她3月31日為先生辦理除戶,但八月八日收到衛福部健保署台北業務組通知才知道,「我已經沒有健保了,真是嚇了一跳」,且須依法依附子女繳交健保費;經了解,她67歲退休後,自己的健保就依附先生,採用第六類身份投保,但先生辭世後,她竟被不聲不響的移出第六類,沒了健保,而在先生除戶4個多月後,收到健保署通知。「我只想作個自主老人,行或不行?」陳莉茵說,幾經交涉才知,原來第六類的投保資格已取消了「退休人士」項目,現行法規只能依附配偶、子女等,但她過去都是自己繳稅、交保險費、交車貸,先生辭世後,健保費卻要依附兒子繳交,因此,詢問健保署是否可以自行投保。退休後應以何種身份納保?陳莉茵表示,健保署台北業務組回覆,依法須以眷屬身份依附子女投保,若不投保,將依健保法開罰,再詢問區公所表示,若有被子女家暴等情形,可以填寫相關聲明書,附上相關證明,可以不必依附,而被反問「你被家暴了嗎?」陳莉茵說,健保為社會強制保險,其規定自主老人或家庭弱勢成員須依附納保,但許多老年人退休後,經濟情況尚可,不想依附子女繳交健保費,或是每月給子女健保費,期望減輕子女負擔;就在詢問的過程中,家中兒子突然說,「媽,別鬧了,我會幫你繳健保費」,最後她是依附兒子納保,而她則慶幸與兒子的關係還可以,但仍建議健保署應重新研議針對年長者有獨立納保機制。衛福部健保署承保組副組長許周珠說,依健保法規定,繳交健保費對象分為六類,於102年前納保對象確實有公務員退休後,得以選擇在第六類投保,原因是在公保年代,公務人員退休後,仍保有醫療保險資格,健保開辦時即納入退休公務員,但此項目已經取消。健保署:獨立納保牽涉廣許周珠表示,第一線人員遇到長者不希望依附子女的情形,目前並不多見,而是許多長者退休後,對自己應以何種身份納保詢問較多。依規定退休人士須依附子女納保,若保險對象不依規定參加保險,將先以輔導為主,如果仍故意不願配合,將開罰3000元至1.5萬元罰鍰,並於罰鍰及保險費未繳清前,暫不予保險給付。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健保制度設計時,為參考公、勞保制度,而公、勞保有依附眷屬規定,目前健保法規定,民眾退休後應以眷屬身分依附子女投保。至於,許多年長者尋求獨立、自主,不想依附子女,想自行繳交健保費,但此變革涉及修法,且獨立納保問題相當複雜,還需多加研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5 名人.精華區
沈麗娟/輸液風暴 曝藥品供應鏈老問題
藥物短缺是涉及多重因素的複雜問題。此次的大瓶點滴輸液全台缺藥事件是幾個重要因素匯聚一起,造成嚴重影響臨床醫療的完美風暴。這項危機目前尚未完全解除,表面上,輸液藥廠永豐化學因嚴重違規遭食藥署勒令許可證不准展延,導致醫院生理食鹽水等輸液嚴重缺藥危機;實際上,這是長久以來多個系統性問題結合在一起的結果。臨床必要藥品 價格未調整藥物短缺的常見原因,首先是經濟因素:發生於藥物利潤率低,通常是上市久遠的學名藥;缺乏市場或政策激勵措施,導致藥廠不願生產低利潤的藥物;市場整合導致該品項藥物供應商減少,維持著恐怖平衡。此次永豐的生理食鹽水等大瓶輸液,正是上市已久、低利潤的臨床必要藥品。永豐生理食鹽水產量占全台近五至七成供應量。雖然有健保基本地板價核價保障(如五百毫升為新台幣25元),但此價格幾乎從未調整。按理,突然出現近一半市場的空檔機會,潛在競爭者莫不摩拳擦掌,積極競取,但反映在市場,目前主要供給廠商興趣缺缺,只勉強因應主管官署要求,臨時增加產能。相較之下,日本藥品定價政策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原材料價格,每隔一至六年進行調整。從1981年到2018年間,日本藥價逐步上調到129%,反映原材料成本上升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利潤率太低 藥廠放棄生產台灣健保核價不僅未隨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漲,反而因為藥價差調查,每年調降藥價。這些藥品的價格早已降到地板價,但政府沒有任何政策限制醫療院所索取藥價差。不合理的藥價差比率甚至高達40至50%以上,也就是說,五百毫升無菌的注射液價格腰斬只賣十幾塊錢,其他藥廠早已放棄生產,更不用談擴增生產線。藥物短缺其次是製造和品質問題:製造品質量問題,導致生產延誤或停產;製造設施和設備過時;難以維持符合現行優良藥品製造規範(cGMP)。還有供應鏈脆弱性,高度依賴有限數量的原料藥(API)供應商;製造集中在特定地理區域,使供應鏈容易受到當地干擾;以及時庫存管理做法使突發需求或供應中斷時缺乏緩衝,就如此次專案進口未經食藥署核發許可證的輸入大型點滴輸注液。製造、分銷、監管溝通不佳再者還有資訊和溝通問題,包括供應鏈缺乏透明度、潛在短缺的預警系統不足;製造商、分銷商、醫療保健提供者和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不佳等。了解這些風險因素,對制定有效策略以預防和緩解藥物短缺至關重要,未來建立與獎勵高品質學名藥企業指標與制度,這需要製造商、監管機構、醫療保健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協調努力,以解決這些複雜且相互關聯的問題。政府需要在平衡藥品可及性、製藥企業合理利潤、醫療保險支出和稅收變化之間持續努力。實施這些策略的組合才能建立更具韌性的藥品供應鏈,並減少藥物短缺的頻率和對醫療的影響。同時,我們必須全面盤點缺藥風險高的藥品,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此外,健保核價政策需要更精緻化,針對不同風險類型的藥品,特別是低利潤藥品、臨床必要藥品等,制定更具體的核價規則,採取差異化定價策略。
-
2024-07-19 醫聲.醫聲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肺癌死亡率要降1/3,醫提關鍵解方
賴清德總統上台後,提「2030癌症死亡減3分之1」願景,在所有癌症種類中,肺癌的發生率、死亡率都名列第一,扮演「牽一髮而動全身」關鍵角色。臺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想盡快達到上述目標,必須從「擴大肺癌篩檢」、「補足晚期肺癌藥物缺口」與「第二、三期病患及時用藥」三方向做起,治療用藥必須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讓該用藥的人都可以用到藥,才是真解方。針對早期肺癌的篩檢,國健署第於2022年7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至今篩檢約10萬人,余忠仁分析,國健署篩檢目標人數推估為60萬人,肺癌篩檢只能侷限於醫院與健檢中心,政策上路後,實際篩檢人數與60萬人目標相比,還需要很大努力,必須更全面推廣肺癌篩檢政策,才能讓民眾早點發現病灶、以期減少晚期肺癌。晚期用對藥,有效延長存活期「晚期肺癌病患中,目前有很大比例無法取得適合藥物!」余忠仁分析,晚期肺癌病患多仰賴全身性藥物治療,其中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在過去傳統化療時代,病患平均存活期只有八到十個月,隨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問世,病患平均存活期可延長至三年半到四年,國際治療指引已將第三代標靶藥物列為治療晚期肺癌EGFR突變病患第一線首選。不過由於健保給付條件限縮只有部分腦轉移病患可以用藥,導致真正可用藥的比例只有一成到一成五,多數病患無法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用藥,抗癌之路也就格外坎坷、崎嶇。第三期復發風險大增,用藥更是急迫當肺癌進入第三期,即使開刀,五年存活率也只有三成,不少病患在開刀後一、兩年就復發,研究顯示,當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術後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治療,術後復發風險下降八成之多,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術後可採免疫治療,復發風險也可下降約五成。不過無論是哪種藥,在這階段都沒有納入健保,病患只能自求多福。余忠仁直言,第三期人數只占肺癌病患的百分之十,如果使用適合藥物避免復發,病患存活期也就延長,第二期情況也是類似,這也是目前國際治療新趨勢,病患因健保限制而無法及時用藥,實在非常可惜。無法參與新藥試驗,病患權益受影響不只如此,醫師、專家也發現,越來越多肺癌新藥臨床試驗是根據國際治療指引設計,以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新藥研究為例,不少臨床試驗的收案條件往往是患者須接受過第一線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才能參加後續臨床試驗。不過,台灣的健保給付條件嚴格限縮第三代標靶藥物之第一線治療使用,所以多數病患第一線治療並非第三代標靶藥物,自然也無法參與後續臨床試驗,當病患遭隔絕於多數新藥試驗,新藥引進腳步也會拖慢,這對整體醫療發展極為不利,對此,余忠仁也深感憂心。精準用藥刻不容緩,及時治療才能救命他認為,癌症藥物的健保給付原則,應該是讓病患都能得到適合藥物,透過精準用藥,可延長疾病控制時間、提升病患存活率,病患也可持續對社會、家庭產生貢獻。另一方面,癌症新藥基金也應納入符合國際治療指引新藥,病患也才能更快使用到新藥,治療腳步也才能跟上國際趨勢。「健保財務很難包山包海!」余忠仁語重心長指出,政府應考慮規劃第二層、第三層保險,讓不同層級族群可以有不同的保險架構,民眾也要了解醫療保險的投資是絕對必要,未來健保才能永續運作,並讓病患獲得更穩定的支持與最有效的藥物治療。
-
2024-06-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要選擇靠近公共區域的艙房 做好4件事讓你的郵輪旅程更順利
一名郵輪工作人員分享了聰明的旅客在登船度假前一定會做的4件事。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28歲的莎瑟頓(Lucy Southerton)來自伯明翰(Birmingham),有9年郵輪工作經驗的她,經常在YouTube的「Cruising As Crew」頻道分享對旅客及工作人員的建議。從及時做好準備到為緊急情況應變,莎瑟頓以自己的專業,建議旅客如何充分享受海上假期,以下是她提供的4個小竅門:1.盡早抵達登船地點莎瑟頓表示,搭郵輪旅行時,旅客應提早抵達登船地點,以免前往途中為交通所困。她說,最好盡可能早地抵達郵輪登船的地點,建議在預定啟航的前兩天抵達。她說,許多人為了節省額外的旅館費而避免這樣做,但這筆錢總是比可能錯過郵輪登船時間的損失便宜得多。2.挑選合適的郵輪莎瑟頓接著提醒旅客在計畫郵輪之旅時,聰明挑選所搭乘的郵輪。她說,郵輪公司旗下的船舶主要分為四種:大眾(平價)郵輪、高級郵輪、小型郵輪與超豪華郵輪。她指出,雖然預訂最便宜的郵輪可在前期省下一大筆錢,但一些以低價為招徠的郵輪公司,可能會讓旅客在船上付出更多額外的費用。莎瑟頓強調,與較高等級的郵輪相比,大眾郵輪的餐食、飲料與娛樂項目都可能需增加額外費用,她提醒旅客在這方面提前做好規劃。3.購買旅行與醫療險莎瑟頓建議精明的旅客,在支付郵輪假期費用後,盡快購買旅遊與醫療保險。她說,她在工作期間最感難過的是,不時目睹許多旅客在發生緊急意外情況時沒有必要的保險。她警告說,旅客解決這些問題或搭飛機返家,可能要花費數千元;此外,在郵輪上就醫也所費不貲,她建議可帶個小急救箱,裝些止痛藥、藥膏與萬用治療霜Sudocrem等,以便應付任何小傷小病。4.選擇適當的艙房位置莎瑟頓最後的建議是,旅客應依據個人需求選擇適當的艙房位置。她表示,最好預訂一個附近都是艙房的位置,而非靠近公共區域的艙房。她說,即使是隔壁房間傳出的喧鬧聲,都遠比不上健身房、夜總會或泳池甲板下所發出的噪音惱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新藥愈來越貴 準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公私協力第二層健保
癌症新藥愈來愈貴,健保總額年成長率跟不上藥費成長,商業保險成為癌症治療重要資源,準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在癌症論壇中發表「未來第二層健保的藍圖規畫」。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須藉「公私協力」才能進行,目前商業保險36%費用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上,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五成,而政策險常只有「純保費」,無「附加費用」概念,且多是公辦且強制,政府吸收多數附加費用,僅向民眾收取保費「成本價」,這是商業保險無法做到。若能讓商業醫療保險行政成本交由行政機關負責,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加上健保署的醫療費用管控、藥價議價能力等,能讓民眾保費費率下降,並達到不排除病弱體的目標,形成大數法則,讓商保普及,成為類似學保、汽機車強制險,以政策引導的第二層健保。彭金隆表示,健保署最能掌握國民健康,可透過資料分析算出精準費率,提供不同方案,讓不同健康狀況的民眾自由選擇,除民眾獲得理賠保障、保險公司得到合理報酬,形成多贏局面。
-
2024-04-17 醫聲.醫聲要聞
新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勾勒「第二層健保」藍圖,改善目前健保困境!
新任內閣人事發布,金管會主委由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出任。55年次的彭金隆符合年輕內閣標準,對保險與金控、銀行、證券運作皆不陌生,近年他更關注健保,多次在相關論壇與專家會議中提出,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形下,應思考建立「第二層健保」,日後若真有機會加保,「你一定要回答—我願意!」什麼是「第二層健保」,如何讓「健保商保協力,醫療保障會更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於4月13和14日舉辦2024癌症高峰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彭金隆即受邀提出對第二層健保的規畫。更早在去年四月,他也在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與本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的「健保商保協力,醫療保障會更好」,說明相關建議。彭金隆在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指出,民眾所交的商業保險保費中,36%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層面等附加費用,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50%,但如學生保險等政策險,通常只有「純保費」,沒有「附加費用」,且多是公辦且強制,政府吸收了大部分附加費用,僅向民眾收取保費的「成本價」,這是商業保險無法做到。因此,第二層健保須藉由「公私協力」。彭金隆建議應規畫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並由行政機關負責商業醫療保險的行政成本,讓民眾繳交的保費費率下降,搭配衛福部健保署的醫療費用管控、藥價議價能力等,以不排除病弱體目標,形成大數法則,成為類似學保、汽機車強制險,以政策引導的第二層健保。健保署最能掌握國民健康,透過資料分析算出精準費率,提供不同方案,讓不同健康狀況的民眾自由選擇。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可以讓民眾獲得理賠保障、保險公司得到合理報酬,形成多贏局面;過去一年各界提出第二層健保,尋求共識,「希望讓話題形成議題、議題形成法案,讓第二層健保成為真實。」商業保險能補位健保?身為少見對健保議題了解的保險財經專家,彭金隆曾經撰文指出,自己雖非健保專家,最早是癌症希望基金會找他討論「商業保險補位健保」。他很清楚健保是社會保險,但與以營利為目的商業保險看似不相容,卻緊緊相依。長壽風險是台灣未來面臨最重大的風險之一,醫療風險又是重中之重,如果未來真有一天,健保署問我們是否要加保第二健保時,你一定要回答—我願意。彭金隆進一步說明,面對愈來愈多昂貴的自費新藥與治療法,如何讓健保與商保攜手,解決健保給付不足的難題,確實有很大的挑戰。台灣高齡化趨勢已不可逆轉,我們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繳費的人未來一定越來越少,但用健保的人與頻率卻越來越高,消長之間,要維持現況永續經營,實是挑戰。全民健保VS商業保險●全民健保是典型的社會保險,全面承保但保障僅屬基本,強調社會公平,保費與風險無必然相關。●商業保險則在光譜的另一端,強調風險與保費對價,除基本滿足外可以客製化,但承保對象有限且長期必須營利。二者各有專擅優缺。如果能在兩端點間,建置可調和彼此長處的保障機制,說不定可有所突破,於是拋出「自費第二健保」的想法。彭金隆接掌金管會 病團:難得支持商保健保協作的學者去年有病友因健保署嚴查短期住院,無法請領商業醫療保險,引發商保改革討論。衛福部健保署持積極態度,要推動商保協同健保,但金管會態度較保守,導致改革討論牛步。新內閣將由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將出任金管會主委。病友團體表示,彭金隆雖是金融保險專家,但熟悉商業醫療保險困境,樂見其上任後,有望促成金管會、衛福部溝通,推動公私協力的商保。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去年年初第一次拜會彭教授,請益商保健保協作可能性,對方在聽到健保財務困境、病友難題後,對於「商保補位健保」概念持開放態度,並表示雖然商保、健保二者是不同體制,但政府有必要介入協助,且隨醫療科技發展,未來光靠健保無法解決民眾醫療需求,一定要有額外財源,而商業醫療保險就是保障病人的重要機制。嚴必文表示,在商保健保協作的政策討論中,健保署一直持較為積極的態度,金管會則「比較卡」,雖能理解站在金融環境角度思考,需要考慮比較多事情,但商保健保協作必須跨部會討論,而金管會保險局、衛福部健保署是平行單位,必須要雙方均有意願才能啟動改革過程,期待彭金隆擔任金管會主委後,能夠開啟跨部門合作,落實商保補位健保理念,為台灣民眾建構第二層醫療保障,朝向健康台灣邁進。彭金隆提出的第二層健保,主要訴求「公私協力」,他建議應規畫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並由行政機關負責商業醫療保險的行政成本,讓民眾繳交的保費費率下降,搭配衛福部健保署的醫療費用管控、藥價議價能力等,以不排除病弱體目標,形成大數法則,成為類似學保、汽機車強制險,以政策引導的第二層健保。「彭金隆是難得對商保與健保協作理念抱持開放、友善與支持態度的金融保險學者。」嚴必文說,第二層健保議題已正式進入國衛院論壇研究,預計年底會產出明確的建言書,站在基金會立場,第二層健保不是要「取代商保」,未來即使建立第二層健保,仍無法全面滿足所有病友需求,可藉由一般商業醫療保險補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治療權、工作權、心靈支持 癌後三支好箭
隨著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癌症已成為慢病化,但新藥、新科技費用昂貴,健保財源有限情形,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提出第二層健保的可能性,期待公私保共營解決醫療負擔;另外,針對困難癌症治療,國衛院癌研所帶來「癌王」胰臟癌最新治療方式;癌友如何保留工作權、運動防癌及社區癌友關懷啟動,都希望讓癌友的第二人生可以活好活久。聯合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以「國衛院推動癌症治療的核心-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為題進行演講,她指出,TCOG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合併藥物新組合及免疫療法等新療法,目前持續進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蔡慧珍帶來最新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治療計畫,以膽道癌為例,以免疫藥物nivolumab加 gemcitabine、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5.9%,整體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也不需住院治療,可以讓癌症病患治療品質提升。癌症新藥愈來愈貴,健保總額年成長率年跟不上藥費成長,商業保險成為癌症治療重要資源。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勾勒出「第二層健保」想像,未來民眾在繳交健保費時,可能同時收到衛福部通知,可選擇第二層健康保險,並有不同計畫,行政程序由健保署來負責,但由商業保險協助民眾支付健保無法納入的醫療項目。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必須「公私協力」,目前商業保險36%的費用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五成,若能讓使行政機關負責醫療保險行政成本,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加上健保署管控醫療費用與藥價議價能力等,能讓民眾保費費率下降,在不排除病弱體的情況下,形成大數法則,讓商保普及成第二層健保。第二層健保未來或許可解決政府財務難題,但癌友更擔心工作權受影響,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隨著癌症醫療科技進步,罹癌後存活率逐年上升,青壯年癌友與癌症共存也成為趨勢,但對比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在職場上受到的保障相對薄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服務,希望進一步提升癌友就業機會,創造癌友就業友善環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近年癌症病人自殺率並沒未隨著癌症治療進步減緩,每十萬人仍有一百一十人,分析院內資料發現,一年內有六名患者輕生,其中只有一人看過身心科,半數是早期患者,多數輕生時間是離開醫院,回歸社區或家庭之後,如何在社區進行關懷,至關重要。衛福部國健署今年四月推動「發展慈悲關懷社區暨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試辦計畫,主動找尋癌友的蹤跡,目前全台有6家醫院參與,希望主動解決癌友心理層面的問題。運動更是在國家癌症防治政策健康促進的一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運動處方計畫負責人謝政毅表示,缺乏運動易導致慢性病、肌少症、骨鬆,增加失能、死亡機率,因此鼓勵民眾、尤其癌友,應盡早養成運動習慣。謝政毅表示,癌友仍應以抗老化為目標進行肌力訓練,定期並逐漸增加活動量,每次10分鐘從事中度以上會喘的運動,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75到150分鐘高強度活動;基金會也與健身房合作,制定訓練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處方,協助癌友遠離靜態生活,讓常訓代替長照,恢復癌後健康體能。作家H分享罹癌經驗,他不改幽默大砲風格,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他,提到罹癌前進行性行為已有「遲射」狀態,當時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持久」是幸福象徵,回想才發現早有徵兆。談到論壇前幾日才回診,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又從0ng/mL升回0.07ng/mL,犀利的他自己沒在怕,還說「醫師說我很厲害,不服藥也可以撐到0.07,看來我要繼續吃藥了!」但也因藥物副用導致男性女乳症,作家H特地以一襲俐落西裝,內搭女性束胸衣,開胸坦乳明示自己的副作用,他鼓勵癌症病患,「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到來,也無法改變治療副作用;卻可以改變自己心態與生活作息。」
-
2024-04-11 養生.人生智慧
不婚不生也沒兄弟姊妹,老後會孤獨死嗎?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
台灣不婚單身人數愈來愈多,「一個人生活」已成普遍社會現象。你有是否有思考過,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那老後怎麼辦?是會晚年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還是晚年沒有親人朋友陪伴,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孤獨死去。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如何看待「晚年一個人生活」,引起廣大網友訴說自身經驗看法。延伸閱讀 / 孤獨死很悲慘?65歲日本奶奶之死,教我理想善終方式如何看待晚年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那老了之後怎麼辦?」針對此問題,大部分網友表示有錢很重要,老了一定要有錢過活!「存一筆錢,老了去老人養老院,開心度過」、「只有自己和錢最能靠」、「有結婚,有小孩,有兄弟姊妹,老了就會有人養嗎?想太多,老了身邊有錢就會有吸引力」、「不管結不結婚,經濟獨立規劃好,對自己該有最基本責任」、「怕沒錢而已,老了有錢依然瀟灑過日」、「年輕時努力存錢規劃老年生活」、「這種人會越來越多,以後甚至成為主流,只要存夠錢,商人會想出好辦法來的!」、「年輕時一定要認真賺錢,有錢了好好規劃後半年生就可以了」、「沒錢才是重點吧!」、「那生小孩又能比沒有小孩,好很多嗎?要有錢小孩才理你啦!沒錢兩老跟垃圾沒兩樣,想開點」、「年輕時多存點,年老時找個專業女看護陪著,等往生後,還留在世上帶不走的都給她吧」、「只要身體健康有錢有朋友其他你就不用擔心啦好好的照你的計劃走,因為我們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由自己決定的加油。」、「現在這社會現象,錢可以解決99%的問題,趁現在努力存錢,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也有網友表示一個人沒什麼不好,就算結婚生子也不一定能保證有依靠。「你知道自己沒有兄弟姐妹還不想結婚,更別說小孩了,那代表你已經心裡做好準備一個人學會孤獨的生活,其實也是可以很充實的」、「就算生了兒女,等你老了你的兒女對你一起不聞不問,甚至直接把你丟到養老院不理你,你養的兒女又有什麼用」、「有孩子就一定會養你嗎?兄弟姊妹就一定會互相幫助?」、「那如果生到把自己砍死的小孩又該怎麼辦」、「結婚未必有小孩,兄弟姊妹未必一直活著!孤獨是人人都必須克服的關卡,沒有哪個人能例外,心靈不孤獨比較重要」、「趁年輕就要先規劃好老年的生活,子女不一定會孝順你,養老是自己的事,不想拖累別人」、「就算結婚,有小孩,小孩未必會照顧你,老伴可能會先你一步離開」、「兄弟姊妹兒子女兒 不要來坑你就很好了 當今社會啃老的一堆」。多數網友覺得一個人生活很好,但要提早做好人生規劃。「要為自己老年生活多做打算,理財與保險該規劃就要規劃」、「顧好自己,人生是自己選擇,不是生了小孩結了婚」、「可以申請長照2.0」、「年輕時先買好醫療保險、長照險」、「養寵物陪伴,毛孩不會給你惹事,叛逆跟頂嘴。主人就是牠的唯一」、「住養老院,會有一堆老人跟你作伴」、「且戰且走,還是用陸戰隊教我的這種人生觀:面對、征戰、失能、放手」、「不管有沒有結婚、有沒有親人,凡事都要先有規畫、未雨綢繆,餘生就會過得非常精采」、「人生而孤獨,想當然爾也是孤獨的走」、「一個人的生活最怕生病」、「這和年齡和有無親人無關,應該問一個人衰弱病痛身邊沒人照顧時怎麼辦」、「規劃好自己,其實別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年輕「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對於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也沒有兄弟姊妹,老了之後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議:1.經濟規劃和儲蓄:經濟獨立非常重要!建議要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確保在老年生活中有足夠的財務支持。2.保持身體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礎,要注意飲食、運動、定期健康檢查,以及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3.良好的社交活動: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通過參加社交活動、加入俱樂部或志願者團體等方式來擴展社交圈,建立友誼和支持系統。4.寵物陪伴:有許多研究顯示,與寵物相伴可以減輕孤獨感,增加生活樂趣。養一隻寵物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5.長期照護計劃:考慮未來可能需要的長期照護安排,例如申請長照2.0或者購買長期照護保險,以應對老年期間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6.提前做好老年生活規劃:年輕時請提前做好生活規劃,包括居住地點、生活方式、健康照護等,以確保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品質。不管你是否有結婚生子、有兄弟姊妹,或者是一個人生活,都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充實、幸福,關鍵在於如何規劃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充實且快樂的度過每一天。延伸閱讀:.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
-
2024-03-05 養生.運動健身
台大教授:走入森林能降低血壓!「森林療癒師」教民眾融入大自然,體驗慢活少生病
所有人無論社經地位高低、資源多寡,都平等地擁有森林海洋、微風藍天、繁花綠草,這些大自然的元素,是焦慮世代對抗憂慮與壓力的資源。近年來,無論是走進森林、園藝療癒或是路跑,都被實證能夠解憂紓壓,也都衍生出新的角色與商業模式。台灣首批認證34位療癒師 教民眾融入大自然台灣第一批森林療癒師去年十月出爐,透過農業部林業署的「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臺」,完成核心課程、活動課程及實習課程,始能獲得認證,首批共卅四名,年齡分布廣,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包括醫療人員、心理諮商、劇場工作者、森林系研究生,還有太極拳專家等。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余家斌與林一真、袁孝維兩位教授,同為台灣森林療癒研究主要推手,余家斌受訪時表示,目前平台註冊破四千人,實際參加課程者約一千二百人,今年預計還會誕生五、六十位森林療癒師,「拿到林業署證照後可自由接案,有學員自行創業。」例如去年雲林縣曾招募最新出爐的森林療癒師,帶民眾進入森林體驗五感慢活;首批獲得認證的台大森林系學生林家民,在台灣第一家專門體驗森林療癒的公司「森林邦」擔任知識長。科學實證 森林療癒助健康台灣森林占全島六成,幾乎人人都會走森林步道,為何還需要森林療癒師?余家斌表示,若把森林比喻為硬體,森林療癒師就是軟體,協助民眾避免危險因子,遇險時有效處理,還能以專業引導民眾打開感官、融入森林環境。每位森林療癒師設計的體驗不盡相同。余家斌喜歡帶學員「尋找森林裡的彩虹」,即尋找各種顏色,大家會發現,原來森林不是只有綠色,曾有學員找到金色—來自一顆掛在樹上的金色蟲蛹。還有「聲音地圖」,拿紙和筆到森林找地方坐下,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在紙中央,聆聽周遭水聲、風聲、蟲鳴鳥叫,然後畫下來。透過沉浸體驗使活力增加,負面情緒便可減少。「森林,是讓人身心靈休息、恢復的地方。」余家斌表示,森林療癒是以個人健康出發,透過體驗活動與自然連結,從而得到身心平衡的健康促進效果。他說明,森林療癒功效有科學實證,涵蓋心血管、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心理健康四大層面,像是改善心理健康、改變腦波、提升免疫力、有助自律神經功能調節,「只要從都市走入森林就有降低血壓的效果。」自然療養 德日韓盛行已久利用森林作為保健與治療場域,是國際新興趨勢。以德國的自然療養基地為例,由醫師開立自然處方箋,民眾可在林間散步、做森林瑜伽、享用植物養生餐,改善身心狀態,德國政府很早就認可合法性,自然療法費用也能由醫療保險支付。目前德國約有三百五十處已認證的自然療養基地。日本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改善健康的文化,近年由非營利組織在各地推動森林療癒,因農村人口外流問題嚴重,為活化在地資源,發展出結合地區的健康旅遊產業。南韓較晚引進森林療癒,但在政府重視下發展迅速,成立森林福祉中心,提供全年齡療養模式,主要經費由南韓樂透盈餘支付。余家斌期待,森林療癒成國家政策,讓健保資源少花在「治病」,更多在「預防」,縮短晚年臥床時間。3項體驗 做自己的森林療癒師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余家斌推薦三項體驗活動,讓民眾可以做自己的森林療癒師。1.森之呼吸:在山林裡找一個舒適的地方,站或坐皆可,利用山上空氣進行森之呼吸。想像肚子是一顆氣球,鼻子吸氣五秒鐘把肚子灌飽,停留五秒後,吐氣五秒。走累時可以用來調整呼吸。2.聲音地圖:聲音地圖是很好的沉浸方式,帶著紙筆,找地方坐下閉上眼睛,花十分鐘仔細聆聽周遭環境,想像自己在紙中央,畫出聽見的每一種聲音。如有同行者,可以尋找彩虹顏色,各自用手機拍下再一起討論,會發現同一種顏色每個人找到的元素都不同。3.北歐式健走:跟登山杖不同,登山杖底下是尖的,健走杖是斜的,在較平坦地方使用。平時走路只有腳出力,拿健走杖時手臂要擺動用力,讓腳的壓力減少百分之三十,還能訓練到上半身。余家斌提醒出發前務必要確認氣象、身體狀況、準備行程計畫並讓親友知道,事先查好山上溫度,採洋蔥式穿法,記得手機充滿電以及把行動電源放在防水袋內。做好行前準備,就能安全愉快地進行森林療癒。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1 焦點.元氣新聞
全球最佳醫院台灣入選35家醫院,完整清單報你知!世界250強台灣僅「1家」,專家解析原因為何?
由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合作的「全球最佳醫院」公布今年最新排名,台灣一共入選35家,在全球最佳250家醫院中,台北榮民總醫院位居第218名,是台灣唯一上榜的醫院。2024全球最佳醫院公布 台灣35家上榜名單一次看「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排名公布,是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連續第6年合作,發表各國當地醫院排名。台灣上榜的35家醫院:1.台北榮民總醫院2.台灣大學附設醫院3.林口長庚醫院4.台中榮民總醫院5.高雄長庚醫院6.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7.馬偕紀念醫院8.成大附設醫院9.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0.桃園長庚醫院11.台北慈濟醫院12.台北長庚醫院13.國泰醫院14.高雄榮總15.花蓮慈濟醫院16.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17.北醫附設醫院18.台大雲林分院19.亞東醫院20.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1.三總松山分院22.萬芳醫院23.奇美醫院24.國泰汐止分院25.國泰新竹分院26.長庚雲林分院27.屏東安泰醫院 28.嘉義長庚醫院29.台中慈濟醫院30.彰化基督教醫院31.雙和醫院32.新竹馬偕醫院33.彰濱秀傳醫院34.中國醫大新竹分院35.嘉義基督教醫院2024台灣醫院排名全球醫院前5強1. Mayo Clinic(美國梅約診所)2. Cleveland Clinic(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3. Toronto General -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加拿大多倫多全科醫院)4.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3.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麻省總醫院)2024全球最佳250名排行榜參與評比的國家有哪些?獲獎的國家哪些多?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排名列出30個國家的最佳醫院,包括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挪威、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韓國、西班牙、瑞典、瑞士、台灣、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根據生活水平與預期壽命、人口規模、醫院數量和數據可利用性選出其中的醫院。每個國家被評比的醫院數量不同,根據各國醫院數量和數據可用性。美國獲得獎項最多的醫院 420 家,以色列和新加坡各有10家醫院。評選世界250大醫院的目的是什麼?「沒有比選擇合適的醫院為自己或親人提供照護更重要的決定了。」美國新聞周刊表示,公布全球前250強醫院名單,盼經由各國醫院聲譽和績效比較,幫助民眾尋求最佳照顧患者與家庭的醫院。新聞周刊強調,每家醫院的評分均基於對逾8萬5000名醫學專家的線上調查,還有出院後患者整體滿意度調查的公開數據。該分數還考慮了衛生和患者/醫生比例等指標,以及關於醫院是否使用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縮寫PROM) 的調查,PROM 是患者填寫的標準化問卷,用於評估他們的經驗和結果。台北榮民總醫院是2024年唯一進入世界前250排名的台灣醫院「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自2019年開始舉辦,2024年在全球30個國家及地區,共2400家醫院中,列初全球前250名最佳醫院,今年受評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法國及台灣等國;依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表所有受評醫院排名,台灣醫院共有35家列入排名,僅台北榮總進入前250名。2023年台灣第一次被納入,台大醫院以全球排名第249名,名列前250強。2024年的全球最佳250家醫院中,台北榮民總醫院位居第218名,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全球最佳醫院連續6年都是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排行第一,台北榮總同列全球前250強,與有榮焉。非英語國家進入排名不易,陳威明說,近年北榮發展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加上投入超過百億元的數個重要軟硬體建設都陸續完工啓用,尤其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吸引許多國際病患就醫,更有許多全球知名醫學中心參訪,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最近也三度主動前來並簽定合作意向書,即將展開深度合作。陳威明也說,台北榮總能夠進入世界前250名,深感榮幸,但很多亞洲鄰近國家,像新加坡、韓國等,都有更多的醫院進入到全球前250強,他相信台灣許多醫學中心的醫療品質都不亞於這些醫院。他表示,台北榮總會繼續虛心檢討,持續進步,並且和國內其他醫學中心一起努力,希望明年有更多醫院一起爭取更佳名次反應台灣真正的醫療實力。「全球最佳醫院」是如何評比?今年版本為反映對醫療關鍵績效指標的重視,增加醫院品質指標支柱的權重。評分模型新增韓國、馬來西亞和智利3個新的國家認證,並針對美國名單引入CMS(「聯邦醫療保險和聯邦醫療補助計劃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縮寫CMS) 資格標準。2024年是第2次針對醫院進行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縮寫PROM)實施狀況調查,基於四個資料來源:1. 線上調查:Newsweek和Statista邀請30個國家的8萬5000多名醫學專家,包括醫師、醫院管理人員等參與線上調查。參與者被要求推薦自己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醫院,不允許推薦自己工作的醫院。2. 病人滿意度:來自患者調查的公開數據,分析患者體驗。病患體驗調查通常由保險公司以及醫院在病患住院後進行。調查主題的包括對醫院的整體滿意度、醫院推薦以及對醫療護理的滿意度。3. 醫院品質指標:從大多數國家的各種公共來源收集了品質指標。不同國家的品質指標有所不同。所包含數據的範例包括特定治療的護理品質數據、衛生措施和病人安全數據以及每個醫生和每個護理師的患者數量數據。4. PROMs 實施調查: PROMs實施評分已納入世界最佳醫院計畫的評分模型,於去年下半年料《新聞周刊》和 Statista 聯繫各醫院調查。計算每家醫院在4個類別中的得分並進行加權:同儕推薦(國內40%,國際5%):病患體驗(16.25%)、醫院品質指標(35.25%)、PROM 實施(3.5%)。評比方法的侷限:各國每家醫院都按分數評級,分數只能在同一國家醫院間進行比較,因為每個國家的患者體驗和醫療關鍵績效指標不同。由於無法協調這些數據,因此無法對分數進行跨國比較(例如A國得分90分, 不意味著該醫院優於B國得分87分的醫院)。專家解析 2024全球最佳醫院250強 台灣醫院為何難上榜今年評比有些微改變,包括提高醫療品質比重,另一個改變是與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ealth Outcomes Measurement(ICHOM)建立夥伴關係。ICHOM是歐美推動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 care)的主要組織,該組織訂定各種疾病的品質指標,著重以病人為主的感受與就醫體驗,強調病患於就醫後的長期健康恢復,而非單純的手術與治療成果。台灣僅有少數專家進入ICHOM平台推動全球醫療品質指標的定義,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是亞洲唯一制定全球高齡照護價值醫療品質指標的專家。陳亮恭指出,ICHOM所重視的醫療品質相當全面,更著重病患身心靈的健康與從疾病復原的過程,與傳統由醫療體系所定義的品質指標不盡相同。陳亮恭說,國際間對於醫療品質的提升高度重視病患就醫體驗,所謂的體驗不光指滿意度調查,更重要的是病患就醫時健康恢復、改善生活的過程,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價值醫療。歐美國家也調整醫療服務支付方式帶領價值醫療的推動,美國MediCare幾年前便逐年導入價值醫療支付方案以提升醫療品質。另外,國內僅有台北榮總進入全球前250強,也有專家認為,癥結可能在於我國相關評比指標的公開資料過少。主辦單位先擇定30個國家評比,設定評分方式後,只能在該國公開資料中尋找相關數據。根據Newsweek公布調查結果,台灣的公開資料中欠缺醫療品質與病患就醫體驗相關數據,所以僅能以Google評分、國際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還有負責台灣本土醫院評鑑主辦單位,即醫策會網頁上的有限數據進行評分。Newsweek表示,評分高低僅能作為國內比較,因各國的公開資料內容並不相同,不適合放在同一個標準比較。由於每個國家公開資料不盡相同,Newsweek和Statista針對每個國家還有個細部的評分方式,且一再強調,評分高低只能跟自己國家比較。所以,其公布的評分不是絕對分數,而是百分比。美國某家評分90%的醫院並不等於德國另一家90%的醫院。至於選出全球排名的關鍵,依照該醫院所獲得的國際推薦與國內排名,例如第一名的Mayo Clinic就是所有醫院中獲得最多國際專業人士推薦,且整體評分居美國第一,另外加入醫療品質與病人評價項目的績優評分,綜整評為全球最佳醫院的第一。專家認為,國內醫院排名偏低,上榜醫院太少,也許很多人認為台灣的醫療品質並未被正確評價。根據評比所公布的內容分析可以得知,台灣的醫療品質難以透過單一國際評比論斷。但台灣的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國際化程度不足,導致國際評比時無法由公開資料取得足夠數據卻是事實。如何讓資訊透明化與系統化,並加入價值醫療的評比,值得正視。專家建議,畢竟國際評比代表的是國際社會(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對於醫療品質的精進,我國也可從國際評比思考精進我國醫療品質的策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31 養生.人生智慧
無形中縮減你的退休老本 專家建議注意最易花掉積蓄的4大開銷
忙碌了大半輩子,存了一大筆錢,準備離開職場,展開人生新階段的時候,最好先了解,有些支出會「意外」縮減你的退休老本,特別要注意最容易吃掉退休積蓄的四大開銷:一、健康保險The Money Couple理財網站和柯瓦財富管理公司執行長柯瓦(Taylor Kovar)說,即使有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看病時自付額還是很高,「包括醫藥費、手術費和長期照護費。」健康前景服務金融公司(HealthView Services Financial)2021年估算過,身體很健康的65歲夫婦,終其一生,根據居住地和個人壽命,平均要自行支付15萬6082元到100萬元不等醫療費。二、住屋維修擁有自宅雖然不必付房租,但維修費用也很可觀,可能損及你的退休老本。柯瓦說,「房子老了,大型維修如換屋頂或水管的必要越來越大,」根據勞動統計局,2016-2020年間,美國65歲以上老人每年花在房屋相關的費用,平均為1萬6880元。三、稅金從退休帳戶領出的每筆錢,大部分都要當作收入來繳稅,也許連社安金也有部分需繳稅。專家說,多數退休者是靠固定收入生活,高稅率會吃掉不少退休金,因此,稅務計畫得好好做。四、長壽由於醫藥和科技進步,現在的人越來越長壽。全國健康統計中心指出,2021年出生的美國人,平均預期壽命為76歲。晚年歲月加長,晚年的支出也會增加。柯瓦說,「很多人活到90幾歲甚至100多歲,退休計畫得把也許比你所預期更長的用錢期列入考量,這點至關重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2 醫聲.Podcast
🎧|內臟脂肪腰圍一量就知!糖尿病名醫4秘訣教你防治慢性病
依據健保署統計,去年慢性病就診人數高達1286萬,其中六成又有兩種以上慢性病,而內臟脂肪多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糖尿病、中風、癌症等慢性病。國內糖尿病權威、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要減少慢性病的發生,需要自我健康管理,他不藏私自己的4大秘訣,包含量腰圍簡單量測內臟脂肪,飲食採「三高一低」加上168斷食法、日行萬步及重訓、早睡早起。想要直接收聽嗎? 記得按【上面】的【三角形】播放鍵喔!👆日前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發現,25-45歲青壯年中,六成有兩項不良習慣,二成五健檢不夠,半數沒有醫療保險;國健署也指出,可能演變成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代謝症候群,罹患比例隨年齡增加,顯示國人離慢性病僅有幾步之遙。 要避免慢性病,就必須先阻止新陳代謝症候群這個文明病,有5大數值的變化可以判斷代謝症候群:1.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3.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HIV感染者3困境 老後無家可歸
愛滋防治達標3個90% 3.5萬名感染者卻面臨老後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如何健康、幸福老去,成為人生必修學分,對於HIV感染者來說,這更是困難的課題,確診後即喪失購買保單權力,一旦失能,缺乏生活自足能力時,恐面臨照服員拒絕提供服務、且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等困境。愛滋相關團體呼籲,政府應重視此議題,提早因應,別讓老邁感染者陷入悽慘惡夢。疾管署今年11月統計,全台現有3萬5508名HIV感染者,50歲以上中高齡者超過3,000人,而年逾65歲銀髮感染者則有511人。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預估,到了2036年,50歲以上感染者超過2萬7000多人,在面對老後準備時,恐四處碰壁,不知該何去何從。台灣愛滋防治表現優異,名列全球前段班,早在2020年就達成「愛滋防治90-93-95」目標,也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3%已知感染者接受服藥治療、95%服藥的感染者測不到體內病毒量,為亞洲第一個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UNAIDS)設定「90-90-90」目標的國家。近年來,聯合國提出第四個90,那就是90%病毒獲得抑制的感染者是可擁有良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且延長生命,這也凸顯出HIV感染者老後安養的急迫性。洪健清強調,隨著醫藥進步,只要規律用藥,死亡風險大幅下降,絕大部分感染者都可以做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此外,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只要早期診斷、病情控制良好,HIV感染者平均餘命僅與一般民眾相差5歲。「隨著年齡老去,感染者也面臨慢性病照護、長照、機構安養等需求。」洪健清表示,感染者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因此,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骨鬆、心肌梗塞等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感染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較一般民眾提早10至15年,而50歲愛滋患者身體素質,約等同於65歲正常人。再過10年,台灣約有一半感染者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人數眾多,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議題不容小覷,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關愛之家)主任陳佳備表示,大部分感染者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比率遠高於其他人,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普遍較差,一旦失能臥床,對於長照服務、機構安養等需求,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屆時眾多感染者勢必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事實上,不用10年後,愈來愈多感染者現已成為安養機構的拒絕往來戶,陳佳備指出,只要告知感染者身分,幾乎都被機構婉轉地拒絕,理由不外乎是「滿床」、「等候入住的人眾多」。洪健清點出問題癥結,長照機構中的照服人員擔心自身被感染,而拒絕照顧。機構負責人則擔心感染者入住後,現有住民決定搬離,占床率變低,收入大受影響。台灣9成5服藥感染者達到U=U,但調查發現,近4成5國人沒聽過U=U,連以感染者為主的社群調查中,不到6成真正了解U=U。因不瞭解,而有所誤解,當HIV感染者需長照服務時,相關人員仍對HIV存有迷思,導致感染者求助無門。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感染者就醫、安養及居住等權益,均受到保障,因此,長照機構不得拒絕收置感染者,而個案在入住之前,也不必主動告知病情。醫事人員拒照護 宣導提升疾病認知由於近年愛滋病藥物效果良好,若穩定服藥,可達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理想目標,盡管如此,仍有一定比率的醫事人員不願照護HIV感染者,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於2019年調查1100位醫護人員照護感染者的意願,結果發現,僅約4成護理師、藥師樂於照顧愛滋患者,而這些醫事人員大都服務於愛滋指定醫院。2021年基金會再次調查,對象則鎖定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結果顯示,45.7%受訪者不願照顧愛滋個案。台大醫院個管師、台灣愛加一協會理事長施鐘卿表示,長照專業人員之所以不願照顧愛滋病患,關鍵在於對於疾病認知不足。事實上,另一項醫療人員愛滋認知調查發現,只有2成受訪者聽過U=U,以致擔心照護HIV感染者時被傳染。台中榮總愛滋病個管師謝佳吟表示,愛滋病患至牙醫、耳鼻喉科等需器械治療的科別,容易遭受拒絕,理由為病毒量高,希望等患者病毒量下降、免疫力提升,再回來就診。安養機構應該也是如此建議,感染者規律用藥,達到U=U,入住之前,出示健保快易通,秀出病毒量數字,讓服務團隊安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照服員受訓、教育訓練時,都上過性平課程,瞭解愛滋病友的醫療權益。此外,熟知感染途徑,只要不執行侵入性醫療行為,就不會擔心被感染。盡管如此,權益促進會仍常接到感染者的抱怨電話,指稱原本預約照服員有關擦澡、洗頭等服務,但對方得知感染者身分,就拒絕前來住處。新北市私立衡安護理之家主任陳吟倩坦承,一般安養機構是不收置HIV感染者,她之前服務的機構則較例外,7年前即有中風、偏癱的感染者入住,集中在一個房間,床頭不會特別註記病名,只要做好在職訓練,做好管控,照服員戴上手套,仍可協助患者洗澡、餵食。「台灣過去近四十年來,並未發生因照護愛滋感染者,而遭傳染的事件。」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強調,感染者與一般長照住民一樣,長照機構無須特別擬定另一套感染管制措施,如無親密行為,是不會傳染給同住者,就算共用衛浴、共食,也相當安全。「愛滋病去汙名化相當重要,且長照機構應保護感染者隱私。」國內愛滋治療權威、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表示,愛滋病與B肝病毒一樣,屬於慢性病毒性感染,只要規律服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給旁人。政府應該更積極宣導及衛教,提高民眾對於愛滋的正確認知。長照機構不肯收 關愛之家推共生宅因中風、肢體偏癱,五十多歲的陳先生(化名)需長期臥床,盡管社工多方接洽,打了數十通電話,仍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只能由八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母親照顧其生活起居,狀況令人不捨 ,而他之所以屢吃閉門羹的原因為HIV感染者身份。與愛滋指定治療醫院簽約的安養機構家數達二三十家,但記者實際致電幾家機構,過程相似,一開始院方熱情地介紹機構環境及特色,但一聽到「愛滋」二字,態度冷淡許多,頓時宛如機械音,最後答案均為「現已滿床」、「請等候通知」。類似遭遇個案愈來愈多,關愛之家預計明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專門收置感染者的養護機構,以解決感染者安養困境,主任陳佳備表示,該愛滋長照機構將以「共生宅」為概念,保存現有中途功能,另設二十幾床安養床位。陳佳備表示,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老後失能失智,如需機構安養,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絕大部分安養機構一聽到「愛滋」兩字,幾乎用盡理由婉拒,不願收置。以陳先生為例,因偏癱而臥床,只能由80多歲母親照顧,其胞妹擔心母親倒下,希望盡快找到安養機構。社會局志工提供兩三張A4紙張,上面印有數十家號稱友善的安養機構,但打了一輪,均遭拒絕,最後由關愛之家提供床位,迄今安置四五年。據推估,全國近千名愛滋個案有長照需求,而目前與醫院簽訂合約,願收置愛滋個案的長照機構共二、三十家,但2021年一整年真正入住的個案數卻只有50人。陳佳備表示,長照據點可分為ABC等三種等級,但不管是那種類型,都會讓感染者吃閉門羹。為此,不少感染者於入住前隱瞞感染身分,就有照服員意外發現個案服用抗病毒藥丸,進一步查證藥物適應症為愛滋病毒,竟拒絕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感染者在入住機構前,無須主動告知病情,但大部分人都會主動告知自身慢性病史,但大環境對於HIV認知不足,以致感染者擔心被機構婉拒,而隱瞞罹病。南部地區一家安養機構對外聲稱願意收置「特殊個案」,但每月收費四萬起跳,另一家大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收費更高,每月費用近六萬元,絕大部分感染者無法負擔昂貴費用。陳佳備指出,為了籌備安養機構,最近安排自家工作人員至某受訓單位接受照服員訓練課程,不料,具有專業醫療背景的主講者在聽到「關愛之家」四字,直覺前來受訓的人可能也是感染者,頓時面有難色。「如果幸運住進機構,也可能悲慘收場。」陳佳備指出,就有感染者在腦中風後,身體偏癱,無法生活自理,好不容易找到安養機構,入住後身體退化速度極快,狀況愈來愈差,家屬認為,原因在於照服員面對感染者時,心生畏懼,難以提供相同品質的照護。確診HIV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HIV感染者成保險絕緣體 盼健保大數據幫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十年、十五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2-01 醫聲.醫聲要聞
HIV感染者老後困境/確診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
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10年、15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1-23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糖頭號蔬菜 營養師推薦這個
綠花椰菜對健康的好處,讓人印象深刻並獲得肯定,不但可以預防癌症,還具有對心臟與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成分。這種十字花科蔬菜還富含維生素A、C、K、膳食葉酸、纖維和鉀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這些營養成分都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不過,營養專家諾薇拉·呂(Novella Lui)表示,這種非澱粉類的十字花科蔬菜好處不只這些,它還是有助降低血糖的頭號蔬菜。以下是她列出綠花椰菜對健康的其他好處:提供纖維作為非澱粉類蔬菜,綠花椰菜是均衡日常飲食與零食的首選之一。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每一杯生的綠花椰菜含有不到6克碳水化合物與約 2克纖維素。綠花椰菜的低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特質,能延緩消化,這代表食用花椰菜對血糖水平的影響極其微小。含有蘿蔔硫素根據植物藥學雜誌Phytomedicine Plus在今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蘿蔔硫素(Sulforaphane)是一種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含硫化合物,它賦予十字花科蔬菜獨特的香氣與苦味,可在控制高血糖與胰島素阻抗、以及減少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上發揮作用。幫助補充水分醫療保險公司Nudj Health糖尿病專家兼營養師巴紐洛絲·岡薩雷茲(Angelina Bañuelos-Gonzalez)說,食用綠花椰菜是在血糖升高時保持水分的另一種方法。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指出,脫水會讓血糖濃縮,導致血糖水平升高。USDA的數據也顯示,綠花椰菜含有90%的水分,因此食用西蘭花等新鮮水果蔬菜有助於保持水分。價格低廉在沃爾瑪,一顆新鮮的綠花椰菜售價不到1.5元,2磅冷凍綠花椰菜售價3元。根據USDA的食物儲存(FoodKeeper)App顯示,如果購買的是新鮮的綠花椰菜,在冰箱約可保存三至五天。此外,不要排斥冷凍綠花椰菜,它們一採摘下來,就以快速冷凍方式處理,完整保留了所有維生素與礦物質。【延伸閱讀】.白色食物抗癌最推「花椰菜」!白花變紫色還能吃嗎?2情況要注意
-
2023-10-19 養生.家庭婚姻
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兒子:又沒拜託你們生我 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為老後做6點規劃
養育下一代實屬不易,許多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會生很多小孩把他們拉拔長大,等自己老了後再要求孩子替自己養老。這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出生在條件比較差的家庭,自幼常常三餐無法溫飽、也沒錢讀書,小小年紀就去打工賺生活費,長大後卻被父母以「辛苦養大你要回報」為由,要求上繳一半薪水當作孝親費,讓他無奈表示「又沒拜託你們生我!」。而現代許多年輕人也不認同養兒防老觀念,認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不要用舊時代觀念道德綁架下一代。你認同養兒防老嗎?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大批網友回覆看法。你認同養兒防老嗎?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些長輩生小孩後雖然有辛苦扶養小孩長大,卻沒有替自己的老後做打算,把自己老後寄託全押在小孩身上,但若不幸遇到不孝子,可能養兒防老不成反被「養兒啃老」。對此許多網友表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除了養兒防老外,長輩也要多對自己的老後做打算。部分網友反對養兒防老。「台灣薪水那麼低,若是結婚再生個小孩,負擔很重怎麼給孝親費!」、「老一輩生孩子只是為了防老」、「優生學,自己苦就算了,不要製造麻煩,也苦了下一代」、「現在社會低薪自己都快死了,無奈」、「實話不好聽,但是卻是大實話,現在選擇不生的人為什麼多了,因為懂的選擇生子是父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拿孝來壓榨下一代的人也多了,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但小孩沒辦法選擇父母」。也有部分網友支持養兒防老。「人要感恩才有福報」、「有沒有錢是一回事,既然來到這個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長大後要學會感恩!並回報父母恩」、「以前父母再苦再累,都是想著兒女,反觀現在年輕人,自己吃大餐,和朋友聚餐,看電影,手機一支比一支好,吃喝玩樂,這都不是錢嗎?一說要奉養父母,就處處沒錢,斤斤計較,想想父母的不易吧」、「父母沒什麼功勞也有苦勞,自己心存感恩,就不會埋怨能力多少就給他們多少支費,那才是為人子女的榜樣!」、「家裡窮不是父母的錯?没有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小孩吃不飽飯!」、「做人要有感恩的心」、「父母生下你是讓你看見世間的美好」。有網友表示沒錢就生小孩是階級複製。「沒錢真的不要生,養小孩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要讓上一代的貧窮階級複製到下一代」、「窮人真的不應該生!小孩不是你的延續,也不是養老機器,他們應該擁有至少不要拖累自己的起跑線」、「自己已經過的很苦了,不要在生小孩讓小孩一起跟著苦,不然生了叫小孩一起苦,小孩還會埋怨你把他帶來這世上一起吃苦」、「經濟能力弱者避免製造包袱,經濟優渥者不妨增產報國一下」、「家窮還一直生孩子,生了才來出賣。說孩子能帶財,窮的鬼要拖去了。孩子國小畢,苦的是孩子的未來,吃頭路永遠是底層。」、「真的沒錢跟重男輕女的都別生,我就是受害的那類,父母只顧自己的自私要有兒子,女兒只給吃睡長大還要還債,別造孽了」、「雖然不是絕對,但窮人家的小孩用一生治癒童年的比例比有錢小孩高太多了」。提早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6點規劃退休規劃是一個重要的生活議題,不論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個人提早對退休老後生活做計劃,減少對子女的負擔:1.個人財務規劃:提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建立退休基金。這可以包括投資個人退休帳戶、股票、債券、不動產等。諮詢專業理財顧問,確保你的財務計劃符合你的人生目標。2.適當的風險管理:購買適當的保險,包括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醫療保險,以減少醫療費用和長期照護的負擔。3.生活成本控制:維持節儉的生活方式,控制生活開銷,適應自己的財務能力,這有助於積累更多的儲蓄。4.規劃退休生活:想像退休後的生活,包括休閒活動、旅遊、社交生活等。預先列出退休後的費用,並做相應的儲蓄。5.了解社會安全網:研究國家的退休金制度、社會福利和其他可用資源,確保你充分利用這些機會。6.溝通和家庭共識:如果你有子女,及早與他們討論你的退休計劃,以確保家庭成員對彼此的期望達成共識。提醒您退休準備千萬別忘了要納入「醫療費用」,才不會老了不幸生病時,臨時需要大筆醫藥費卻無法支付。無論你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都應該明智地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以減少金融風險,並確保自己的經濟穩定,這也有助於減輕子女的負擔,讓他們更能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延伸閱讀:.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富養VS窮養,親眼見證階級複製!網友嘆:小孩不是你的養老機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4 醫療.皮膚
「異膚小學堂」打造亞洲No.1治療型衛教課程,透過全台問卷調查了解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真正需求!
【本文摘要】治療型衛教(TPE)幫助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獲取或維持應對疾病所需技能的衛教活動,包含了許多面向的活動。德國透過治療型衛教中,幫助病人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療方式,因此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用藥量和醫療保險開支。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推動亞洲第一個治療型衛教課程,提供線上異膚小學堂,幫助病人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還進行全台異膚治療調查問卷,藉此了解病人需求,協助醫病共享決策。----整理自ChatGPT什麼是治療型衛教?德國藉此改善德國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的用藥量和保險支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治療型衛教TPE(Therapeutic Patient Education)是可以幫助病人獲得或維持以最佳方法應對慢性疾病所需的技能,內容涵蓋一連串有系統的活動,包括心理社會支持、讓病友充分理解自己疾病的來龍去脈與照護方式、醫療院所的標準治療程序,以及對待健康與疾病的生活行為等。2006年朱家瑜到德國參加世界異位性皮膚炎大會,會中聽到德國分享治療型衛教的研究成果,如何有效改善病友對疾病的認知、生活品質和治療療效後,立志要在台灣推行亞洲第一個治療型衛教課程。原先德國的異位性皮膚炎衛教課是由每家醫院自行規劃,內容品質不一,導致上課的病友數也不多。德國衛生部透過補助皮膚科醫學會,規劃出一套全國統一的衛教課,目標希望上過課的病友能夠減少用藥量。一年後,上過衛教課的病友用藥量竟然減少一半,成效斐然。2006年異位性皮膚炎仍沒有太多新藥,第一線用藥就是擦的類固醇藥膏,過去部分病友對類固醇恐懼症,拿藥回去也不太敢擦,容易造成浪費。這套衛教課程,教育病友正確瞭解擦的類固醇藥膏,瞭解該怎麼擦、擦多少量才是正確的,落實正確的衛教觀念後,病友才感受出類固醇藥膏的療效不錯,因此推行一年就讓德國的用藥量顯減少一半。日後德國衛生部就規定,只有上過衛教課的病友用藥才能得到保險補助,隨之醫療保險支出也下修,顯見治療型衛教的成果。在台灣推動亞洲第一個治療型衛教,建立線上異膚小學堂「治療型衛教是醫病共享決策的基礎,強調醫護夥伴站在一起,共同面對疾病,」朱家瑜指出過去病人只能被動式接受治療方案,治療型衛教可以讓病友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同時瞭解該項治療的原因、目的、好處,以及日常照護的注意事項等。因此在2020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就建議將治療型衛教納入第一線治療計畫的選項。在2023年8月推出「異膚小學堂」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的今年度重大企劃,誕生六部由醫師親自拍攝解說的衛教影片。目前一整年都隨時可看。單元 1:認識異位性皮膚炎單元 2: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性治療-口服用藥及生物製劑單元 3:異位性皮膚炎照護和保養單元 4: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照顧-食衣住行單元 5:戰勝異膚-藥膏、照光篇單元 6:異位性皮膚炎的心理調適為鼓勵病友到線上異膚小學堂認真上課,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也特別準備了精美禮物,只要上完六堂課就有一份大禮包做為獎勵。 異膚小學堂活動宣傳頁 異膚小學堂 線上課程歡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共襄盛舉填寫調查問卷,偕手奠定醫病共享決策基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種類至少有10多種,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擦的外用藥膏●吃的抗組織胺●吃的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打的生物製劑等面對疾病如果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朱家瑜舉例說,異位性皮膚炎現有不少治療新藥,不少第一次來他診間的病人仍然不知道,以為還是要吃類固醇。異位性皮膚炎第一線標準治療方式:「擦類固醇、吃抗組織胺」,這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標準治療方式,但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可見醫療資訊仍有落差,需要一再提醒。設計病友調查問卷的初衷,朱家瑜表示,主因是醫學上大多著重藥品的療效和副作用等議題,相對較少關注在病人對治療的滿意程度、對療效的感受問題,瞭解病友是否有其他共病等重要資訊,連病情對於病人生活品質的影響也很少真正理解,醫師有時也不知道病人到底使用什麼藥、或更換什麼藥。因此,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才想設計以病友為中心的問卷調查,期待讓協會更加瞭解會員與病友的真正需求。已在病友協會官網上線的異膚大調查問卷,可分為病史、治療、共病、患者評估目前嚴重程度,以及對治療是否滿意等幾大面向,問題多是勾選題,例如問卷羅列出9種口服藥,6種外用局部藥膏,有沒有接受過照光治療,或者服用中草藥、尋求其他民俗療法等,病友或照顧者僅需花10分鐘依照目前病情狀況勾選即可完成。更重要的是,這將是一份由病友角度出發、病友們自己發起、長期追蹤2年的連續性調查,希望病友和照顧者能每3個月固定填寫,朱家瑜預估明(2024)年此時可公布問卷初步結果。不論是異膚治療大調查,或是已上線的異膚小學堂,都是醫病共享決策的一環,也是落實「病人好、家人好、社會好」的重要一步。全台異膚治療調查問卷表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9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年輕病友多 病團盼新藥加快納保、癌篩年齡下修
衛福部統計,乳癌發生率為十大癌症第一位且逐年上升,不少年輕女性也罹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今表示,年輕乳癌病友剛出社會,未有足夠積蓄購買昂貴保險,若新藥不及時納保,病友經濟狀況備受影響。協會也呼籲應下修乳房攝影補助年齡,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疾病。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2021年乳癌就醫病患超過15萬人,人數在10大癌症中排名第三。且在美國乳癌標準化死亡率逐年下降的同時,台灣乳癌標準化死亡率卻未有效降低,關鍵是因國內受限健保財務,乳癌用藥多採退線給付,無法及時提供病友有效的治療用藥。她也說,根據111年健保前10大癌症醫療支出統計,乳癌病友人數最多,每人平均獲得的醫療費用卻是最少。乳癌也是年輕族群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不少病友剛出社會,沒有足夠積蓄購買昂貴商業醫療保險,勞保能補償的也不多,身心、經濟狀況、生活品均受影響。呼籲應加速新藥納保,讓病友能在罹病早期就獲得健保給付。另外,黃淑芳指出,近年台灣女性乳癌攝影服務利用率嚴重下滑,109至110年之間下滑5.1%,110年乳癌篩檢服務持續下滑,這與疫情影響、病友就醫受限有關。協會將持續宣導,呼籲民眾落實乳癌篩檢,且有鑒於乳癌好發年齡持續下移,應將乳房攝影檢查補助年齡,由現行的45歲下降至40歲,幫助病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衛福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下午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中,並未看到乳癌年輕化現象,目前罹病時間的中位數約為56歲。針對乳房攝影補助年齡下修,6月曾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但需有更多實證,確保下修後能更有效率找到病人,會持續與專家討論。黃淑芳表示,乳癌病友協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始終站在第一線協助姐妹對抗乳癌,每年定期於全台舉辦各項活動,包括首次罹癌病友指引的「認識乳癌之旅」,到針對晚期復發的「ABC工作坊」,以及協助姐妹沈澱心靈的「好心情工作坊」,與充實衛教知識的「智慧病人講座」等,從各面向協助病友完成抗癌旅程。
-
2023-08-31 醫療.心臟血管
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會被拒保嗎?三高投保 先了解4種體況及可能4結果
國人常見的三種慢性疾病「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與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有極大的關係,常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衰竭等不可逆的併發症,長期下來導致器官損壞及衰竭,造成永久的傷害,也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排名的首位。罹患這些重大疾病,若無醫療保險,經濟負擔將會很沉重。但現代人「三高」很普遍,有「三高」還能買保險嗎?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三高」會被拒保嗎?錠嵂保經總經理趙惠仙曾受訪指出,保險公司會依據投保者的年齡、健康情況、病歷及職業等因素評估該保戶的身體狀況,進行危險程度分類承保或照會,例如要求保戶體檢、補相關醫療證明文件、補填問卷等。若身體有狀況或體檢出現紅字屬「次標準體」,就有可能會因為體況不良,面臨加費、特約、除外、延期、甚至拒保;保戶也不能隱匿病史,若體況有問題卻未告知,保險公司有權力解除契約。三高數值理想值範圍血壓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保險業者曝癌友有住院事實就理賠 專家:商保要先調整/健保、商保裂口4
商業保險長年設下「不住院就不理賠」條款,為協助癌友申請理賠,醫師多會安排二天一夜短期住院,卻造成健保財務負擔。專家提及,癌症治療早就不一定要住院才能治療,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已不合時宜,但政府未正視此議題,最後搞得醫院、病人、健保三輸,行政院應號召衛福部、金管會,好好正視該如何調整國內保險制度。醫院夾在健保署、癌友間 洪子仁:與防疫險理賠如出一徹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過去沒人能預料,癌症從需躺在病床上全身裝滿儀器的重大疾病,到現在可能成為一種慢性病,即使是晚期患者,也不一定要住院,吃口服藥就能治療。只是現在的商保還是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條款,才會出現佛心的醫師為幫患者申請理賠,安排短期住院。洪子仁說,健保總額有限,實際可用病床數已因護理人員不足而減少,從醫院管理角度來看,住院管控「一定要更嚴謹,不需住院治療的病患,不論使用健保或自費身份,都不應住院。」但癌症新藥因健保總額不足,納保初期多採限縮給付,有三分之二的癌症病友「只能自費治療」,才必須尋求商業醫療保險,補足高昂的自費新藥支出。他也說,商業醫療保險的保單設計跟不上醫療科技、治療方法與藥物進步,故設下必須住院才能實支實付的規定,導致不須住院治療的癌友被迫到醫院住院,造成「健保、癌友與醫院三輸」的局面。此事與去年5月,新冠疫情期間保險公司要求PCR檢測陽性診斷書,才能獲得「防疫險」理賠的情景如出一轍,當時就造成醫院急診大排長龍的亂象。洪子仁表示,商保未與時俱進,醫師佛心為病友安排短期住院好申請理賠,若被健保署揪到濫用健保資源,醫院就可能被核刪,醫院儼然是整起事件的夾心餅乾。商保未與時俱進,傷害醫院、患者及健保總額,政府應擔起責任,由行政院召集衛福部與金管會盤點健保、商保可能疏漏的問題。張鴻仁:商保盲目跟著健保給付 要先解決商保審核能力不足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表示,商業保險業者未養一群專業團隊,審核病患的治療或用藥是否合理,但健保署具有該團隊,還握有「核刪」權利,保險業者幾乎都是盲目地跟著健保給付項目。如今健保署未能即時將高價癌藥納入給付,反而期待用商保補健保,首要得解決商保審核能力不足課題。保險業者指出,保險公司自己都有核保的醫師顧問團隊,檢視病人是否有住院需求,倘若沒有住院需要,即使是用健保方式住院,理賠申請仍會被打回票。至於未透過健保方式,而是自費方式住院,且經保險公司醫師顧問認定,則可獲得大約65%理賠金,若是用健保方式住院則可獲得全額理賠金。但保險公司雖然設有機制審核,實務上只要有住院事實,都會給予理賠,一是癌症醫療花費龐大,二是送到金融評議中心或走法律途徑訴訟,通常基於保障消費者權益,保險公司經常敗訴,乾脆對癌症保戶成人之美。李伯璋:商保可先隨藥證理賠 擴大補足健保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說,健保財務吃緊是事實,但保險業者在商言商,不可能做賠本生意,健保署若要透過商保補足健保,不一定一口氣補位到健保完全沒給付的項目,可以先從擴大健保的不足著手。舉例來說,健保假設已給付某款藥品,但僅供45歲以上患者使用,只是該藥品取得藥證的使用範圍是18歲以上成人,商保可協助補足18歲到四45歲這段需求。李伯璋說,有些藥品在健保共擬會議上對於是否納入健保給付一直延後,就是考量財務衝擊的問題。如果健保財務健全、可以滿足病人需求,病人就不需要額外買保險,商保可把主力放在其他目標,但現在仍無法達成這個目標。有些傳統醫療險保單是以手術或住院為前提,「隨著醫療發展進步,部份這類保險單就比較無法滿足醫學進步的需求。」李伯璋說,現在已經有部分新型態醫療險明示標靶藥物可以理賠、沒有要住院的規定,如富邦產物的愛藥即時及富邦人壽的CLO。保險業者:挑惕癌友住院得不到理賠 反擴大爭議保險業者坦言,很多病人10幾年前就投保,但當初不管是保戶或保險公司,都沒想到醫療技術如此日新月異,可以不用住院,直接去醫院吃口服藥就直接回家,很多醫院為讓患者可以獲得理賠,確實會讓不需要住院的癌症患者住一晚,多少彌補昂貴的藥費。保險業者也證實,實支實付理賠確實得綁定「住院」事實,金管會保險局曾評估過這類醫療糾紛,由於涉及保險公司與客戶早先所訂定合約內容,使其得回歸合約規定處理,保險局無法直接干預民間契約。保險業者指出,健保署真正的健保補貼主要都在門診,用在病房的部分很少,況且很多醫院並非一房難求,也有不少閒置病房,如果要特別挑剔癌症病人的住院,讓病人得不到理賠,反會讓爭議愈來愈大。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病團批健保署禁令「要癌友等死」 拋3解方盼保障權益/健保、商保裂口3
衛福部健保署提倡「商保補位健保」多年,昨卻傳出健保署要求各醫院,不得讓使用標靶藥物等口服癌症新藥的病人使用健保病房,癌症病友無法符合「實支實付」保單「要住院才能給付」的要求,被迫中斷治療。病友團體表示,症病人是被健保丟包,才需使用商業保險支應昂貴的救命藥,無法理解為何健保署要祭出禁令,建議提升癌症藥品給付涵蓋率,保單支付也應跟上時代,否則是變相懲罰癌症病人。封死癌友最後一條生路 病團:說好的商保補位呢?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隨醫療科技進展、癌症新藥突破,癌症病友看到一線生機,但不少救命用藥健保考量財務負擔並未給付,須由病人自費完成治療。如今,健保署不讓自費用藥的病人以健保身份住院,連帶導致商保認定為「非必要治療」不能給付,「這群癌友被健保丟包,商業保險也不給付,難道要病人等死?」劉桓睿表示,衛福部喊出「商保補位健保」,卻在明知若沒有商保支應,病友難以支應動輒要價數10萬的創新治療的前提下,嚴查癌友住院情況,不僅封死癌友求生的最後一條出路,質疑「說好的商保補位呢?」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也指出,少數病人繳交較高的保險費用,即使被要求不得入住健保病房,也能藉商保先入住自費病房,再獲得用藥給付;但多數病人仍受限必須住院才能給付的規定,每月動輒10多萬的標靶治療費用,若沒有商保一般民眾難以支應。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總監馬吟津說,基金會一直有癌友保險諮詢服務,協助癌友於治療時可掌握保單給付範圍,有利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其實在服務過程就常會聽到癌友各式的理賠爭議,其中不乏住院理賠的認定,不只影響抗癌心情,更可能因經濟因素中斷治療王正旭表示,醫師也為協助病友順利治療,做出非必要的住院安排,陷於道德風險中。劉桓睿也說表面上是罰醫院,實則是由醫師自行交錢,「醫師想要救人卻因此被處罰,這樣合理嗎?」癌症希望基金會:保單應與時俱進、催生健保補位險王正旭說,基金會多年前就關注到商業保險理賠項目、金額、機制等跟不上時代的問題,並且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但官方多次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定期更新規劃」為由搪塞,抑或告知金管會早在民國99年起,已多次發文要求保險公司彈性理賠「高度替代性醫療」,但卻將認定「高度替代性醫療」的任務交由臨床醫師,「主管單位將責任歸咎民眾、甩鍋給醫生,未從根本解決商業保險理賠項目、金額、機制等跟不上時代的問題,也沒有積極面對癌友申請理賠的困境。」新冠疫情期間,住院感染風險上升,金管會就曾出面協助,要保險公司通融,醫師得視患者病情需要,在診斷書中陳述「門診治療視同住院」時,也可申請商保給付。王正旭說,醫師為讓病友申請保險理賠而安排住院非長久之計,應由主管機關金管會出面,要求保險公司考量醫學進步,實支實付的給付也要與時俱進,不宜再強制要求病友住院。王正旭說,既然金管會已多次發文,又有新冠疫情的前車之鑑,應由衛福部、醫療端專家、金管會等,研擬合適的方式,讓病患能夠因時制宜的方式來申請理賠、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否則只是變相懲罰醫師及病人。 他表示,癌友為申請商保給付而要求住院實屬不得已,健保希望可以有效給付醫療需求也可諒解,但癌症治療未來恐怕會有愈來愈多「高度替代性醫療」被核定要理賠,如何透過政策解決理賠規範等問題才是根本之道。事實上,目前健康險保單提高保費或退出市場是正在進行式,意味著檢討現行保單和整個保險制度有重整的必要性,如何有效為健保、病患和商保三方尋求最佳協作方案亟待創新政策。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應盡速催生政策型第二醫療保險「健保補位險」,轉嫁自費醫療的風險,且政策險型的「健保補位險」必須具備以下4項目標:1.保費不能貴:必須讓民眾覺得保單低廉,有愈多人購買才能達到「大數法則」。2.產業不能賠:現存的政策險如學生保險、汽機車強制險都是以不虧本的前提經營,才能促使更多保險公司加入經營,願意共同承擔風險。3.風險要能控:必須讓保險公司掌握一定的風險資訊,才能夠精算出合理的保單商品,理賠內容才會到位。4.弱體不能排:以存活超過五年的癌症患者為例,不但已無重大傷病資格,且多比未罹癌者更重視健康維持,但仍被商業保險拒於門外。因此,政策性的健保補位險應儘量容納弱體。王正旭表示,「政策險」在台灣並非先例,如地震火災險、學生保險、汽車機強制險等都是可參考模式;成功推動政策險的關鍵在於啟動跨部會合作與公私協力,由政府指派合適單位主責如健保署,引領研討更細緻的執行細節,健保補位險才有問世的機會。發展健保補位險,對健保、保險業、民眾來說是「三贏」:健保署不需要負擔費用;自願的民眾每月額外掏出小錢來投資自己的健康;保險公司也能透過健保補位險獲取穩定收益。台灣癌症基金會:應提升健保給付涵蓋率馬吟津說,大家都知道癌友在健保用藥上的困境,不只等待時間長,給付還嚴格限縮,對部份癌友而言商保是一線希望。面對健保尚未給付的癌藥需高額自費,因此透過實支實付保險理賠來解決自費困境已成為癌症家庭常態。她表示,若要從源頭來根本解決,提升癌症藥品的給付涵蓋率才是關鍵,政府應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透過額外預算來減輕癌症家庭自費負擔,保障癌友權益。自費藥癌友住院恐排擠資源? 但馬吟津也說,健保資源有限,若是無住院必要而使用健保資源,也一定是造成資源相互排擠情形,因此健保要改革非必要性住院,從資源分配角度來看雖不能說是錯誤的,但最終受懲罰的還是癌友。王正旭表示,疫後護理人力缺工嚴重,許多醫院病床無法全開,病情不需住院的癌症病友為申請保單住院,恐造成真正需要病床的患者反而無法入院。劉桓睿說,病人可以入住,表示還有量能,根本不必核刪;若是因為財務考量,住院帶來的健保支出本就不高,「其實省不了多少錢。」協會經營的乳癌社群中,已有人在討論,受到健保署行政命令影響,自費使用的標靶藥物遭到「打折理賠」。(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丟包、商保規定不合時宜 癌友沒錢用藥中斷治療/健保、商保裂口1
癌症就醫帳單價格不菲,賣房、借款就醫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保了商業保險的癌友,受限於商保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的規定,要求醫院安排短期住院以利理賠。但近期健保署察覺異常,發文盤查,醫院擔心被核刪,要求醫師不得讓自費用癌藥患者採健保短期住院;規定一推行,立刻影響大批癌友就醫。自費用藥要靠商保支付 非健保房不給付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貼出病友「求救」訊息,指健保盤查等同斷送唯一能減輕醫療負擔的路,健保署也宣布「暫緩盤查」,但事件已凸顯健保困境及商保亂象。一位40多歲的乳癌患者,使用健保給付多種藥物後,宣布治療無效,經建議,自費改用口服標靶藥物,去年起透過每個月住院一天,申請私人醫療保險實支實付,以繳付每個月6萬多元的口服標靶藥費,但前天就醫時,醫師默默遞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分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分,無法使用健保。」她說,健保署的盤查,讓她無法符合商保的資格,該療程還剩下一年多,每個月6萬多元,如果沒有商保,後續90多萬的費用根本無力支付。全癌連秘書長齊秀惠說,健保署動作讓許多癌友跳腳,商業保險多規定須以健保身分住院,才能請領實支實付,若自費住院,與理賠規定相左,就不予理賠。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批評,癌症用藥已經被健保「丟包」,商保也不給付「難道真的要病人等死」?嚴查短期住院卻「捅到癌症病人」 薛瑞元:意料之外衛福部健保署先前喊出「商保補位健保」 ,如今卻要求各醫院不得讓使用標靶藥物等口服癌症新藥的病人使用健保病房,否則要核刪醫院健保點數,導致病友無法獲得商業保險給付。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短時間住院是否真有必要,健保當然要查,沒想到意外「捅到癌症病人」。這群病人原本可以門診治療,但為申請商保必須住院,健保署一查之下喪失領取保費權利。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過往商業保險多用「住院天數」作為給付基準,但醫療進步,許多手術、癌症化療逐漸變成門診,若維持原來的狀態,等同浪費不必要的住院需求,保險公司又怕自費住院遭濫用,因此要求健保住院才給付。石崇良宣布「暫緩盤查」 健保署年底前討論解方石崇良接到病友團體反映後,立即承諾「暫不盤查」,但他說,健保資源有限,輕症住院過往都會盤查,不該為了滿足商保資格而占用資源;他能理解癌友有經濟上困難,因此現階段暫時不會強制清查或要求一定不可以住院,根本上仍須正本清源。薛瑞元說,健保署會有折衷方案,但須改變保單設計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現行保單「一定要住院才能給付,不太合理。」現在的醫療取向是「能夠門診治療就不要住院,有些手術也能在門診進行,須有住院事實才能領取給付,與癌症治療趨勢並不符合。石崇良也說,民眾已經買了保險卻不好用,不需要住院者卻要透過住院來請領保險,商保補健保在這部分確實有些問題要處理。健保署年底前將主動找保險主管機關,討論如何解決現行困境。癌友面對高額藥價,健保不付,商保規定又不合時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多年前就已發現商保理賠項目、金額、機制跟不上時代,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保險局卻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更新規畫」搪塞,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從未正視癌友困境;健保署雖倡議用「商保補健保」,也建議政府推出「健保補位險」補足需求。至於為何這時間點開始積極查核,是否與醫護缺工導致醫院病床無法全開、保險公司反因防疫險導致虧損有關?薛瑞元表示,健保署加強查核與上述因素均無關聯。(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10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教授告訴你實際發生的關鍵是什麼
我在2023-6-24發表赤腳真的有益健康嗎,讀者王小姐在2023-7-27留言:首先請林教授多多保重。「一到陰雨天氣骨頭關節就會疼」這句話,想必有許多人有共鳴,卻也叫許多困惑。例如「泛科學」有一篇文章《天氣變化與關節炎有關嗎?》,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請教林教授:1. 刮風、下雨等天氣因素,真的會促使沒發作的病患發作?或加重已發作的病情?2. 如果「天氣痛」屬實,那機制是什麼?是温濕度等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自律神經?謝謝。首先,有一個叫做Meteoagent的手機應用程序(App)是專門給自認有「天氣痛」問題的人使用的。它會及時通知使用的人突然發生的天氣變化並且警告這對他們可能帶來的健康影響。這個App的公司在網站上發表Weather Pains & Meteoropathy Research(天氣痛與氣象病研究),其結果如下:1.問:當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是否感覺到疼痛?答:是92% ,否8%。2.問:哪些天氣因素會影響您的健康?答:太陽風暴 67%,氣壓 21%,氣溫變化 10%,下雨或下雪 2%。3.問:天氣突然變化時,您會經歷什麼樣的痛覺?答:頭痛和頭暈 42%,虛弱無力 28%,身體痛 15%,緊張焦慮 7%,血壓變化 5%, 作嘔,消化問題 3%。4.問:您會採取什麼措施來擺脫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不愉快感覺?答:吃藥 60%,什麼都沒做 30%,用自然藥物 15%,休息或睡覺 5%。5.問:您多快能消除天氣突然變化帶來的痛覺?答:同一天 28%,隔天 49%,兩天以上 23%。6.問:您有做規律的運動嗎?答:沒有89%,有 11%。7.問:您如何評價您日常飲食的質量和比例(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3%,(2)0%,(3)0%,(4)7%,(5)17%,(6)22%,(7)27%,(8)8%,(9)8%,(10)8%。8.問:您平常一天的活動量。答:少量 57%,中量 37%,大量 6%。9.問:您過去一年生活/工作中的整體壓力水平(1是最壞,10是最好)。答:(1) 12%,(2)3%,(3)9%,(4)18%,(5)18%,(6)3%,(7)15%,(8)4%,(9)12%,(10)6%。10.問:您的親人、同事或熟人中是否有人抱怨對天氣敏感?答:沒有人 5%,1人 13%,2到3人 45%,3人以上 37%。這十個問答題裡有一條是很有趣,但也有一條是很有問題。有趣的是第6條:89%的人沒有做規律的運動。那,這是不是表示,沒有規律運動的人較容易罹患天氣痛?有問題的是第2條:怎麼可能太陽風暴會高達 67%,而氣溫變化卻只有10%?畢竟,太陽風暴是很少發生,而且也從未有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記錄。事實上,醫學文獻裡關於「天氣痛」發生的原因都不外乎是氣壓、氣溫變化、風雨或濕度。也算是很巧,有一篇跟這個議題相關的綜述論文才剛在今年4月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表(正式發表訂在12月)。它的標題是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conditions and osteoarthritis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天氣條件與骨關節炎疼痛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天氣因素總體上與骨關節炎疼痛有顯著相關性。 許多骨關節炎患者認為他們的關節疼痛受到天氣的影響。氣壓和相對濕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強度呈正相關,而溫度與骨關節炎疼痛則呈負相關。下面幾篇是較早期與「天氣痛」相關的論文: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diagnoses of joint or back pain: retrospective claims analysis(降雨與關節或背痛診斷之間的關聯:回顧性聲稱分析)。結論:在對參加醫療保險的美國老年人進行的大規模分析中,沒有發現降雨與關節或背痛門診就診之間存在任何關係。2017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balance control and pai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氣象元素對症狀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平衡控制和疼痛的影響)。結論:當早晨大氣壓和最大濕度下降以及一天內大氣壓下降時,觀察到姿勢穩定性下降。 當早晨較溫暖時 以及一天內較濕且較溫暖時,患者的膝蓋疼痛更加嚴重。2015年:Does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ease activity correlate with weather conditions?(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與天氣條件相關嗎?)。結論: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性在陽光充足和濕度較低的條件下均顯著降低。2011年:Does rain really cause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weather factors and severity of pain in people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下雨真的會引起疼痛嗎? 對天氣因素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嚴重程度之間關係的系統評價)。結論:有證據表明,某些人比較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而患者對天氣的反應也不同。2011年: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n osteoarthritis pai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氣象因素對骨關節炎疼痛的影響:文獻回顧)。結論:在五項納入的研究中,大氣壓是最常見的變量,對骨關節炎疼痛有一定影響,而降雨量與骨關節炎症狀的相關性較小。2005年:Prevalence of weather sensitivity in Germany and Canada(在德國和加拿大天氣敏感的普遍性)。在德國,2001年1月對1,064名公民(年齡>16歲)進行了訪談,在加拿大,1994年1月對1,506人(年齡>18歲)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19.2%的德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天氣影響了他們的健康,35.3% 的人認為天氣對他們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兩者之和 = 54.5% 對天氣敏感)。 在加拿大,61%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天氣敏感。 在德國出現相關症狀頻率最高的是暴風雨天氣(30%)和天氣變冷(29%)。 在加拿大則是寒冷天氣(46%)、潮濕(21%)和雨水(20%)。 在德國最常見症狀是頭痛/偏頭痛 (61%)、嗜睡 (47%)、睡眠障礙 (46%)、疲勞 (42%)、關節疼痛 (40%)、刺激 (31%)、抑鬱 ( 27%)、眩暈(26%)、注意力不集中(26%)和疤痕疼痛(23%)。 在加拿大則是感冒(29%)、心理影響(28%)以及關節、肌肉或關節炎疼痛(10%)。 在德國,32% 對天氣敏感的受試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因為與天氣相關的症狀而無法正常工作,其中 22% 的受試者曾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至於讀者所問的「機制是什麼?…間接影響自律神經」,雖然的確是有這樣的說法,但目前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請看The Weather And Musculoskeletal Pain。從以上這些資訊可以看出,「天氣痛」有很大的成分是來自主觀意識。也就是說,你如果認為你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真的,而他如果認為他沒有「天氣痛」的問題,那「天氣痛」就是假的。原文:天氣痛:真的假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5 醫聲.Podcast
🎧|才爆醫護缺工、急診壅塞 洪子仁:病床數仍在增加
疫後醫護缺工潮爆發,民眾紛紛回報急診壅塞、等不到病床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急診壅塞是醫學中心常態,但今年因疫後醫護離職潮、護理系所註冊率下降等原因,人力缺口擴大。台灣醫護留任時間約為6.5年,落後美、日2倍以上,甚至有護理師看上自由度高、工時短的特性,轉做美甲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降級急診室更壅塞?原因竟然是這個洪子仁表示,疫情降級後有民眾發現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情況比過去嚴重,醫學中心急診壅塞不是新議題,5月起流感等疾病雖造成急診就醫人數微量增加3%到5%,但今年急診壅塞原因不是就醫數量增加,而是醫護缺工潮導致醫院收治病患量能降低,被迫降載、關床,病人等床時間延長,出現滯留急診室的情況。他指出,原先台灣醫護人員呈現供需平衡狀況,但醫事人員歷經三年壓抑,在國門解封後不少人提出離職申請,欲完成因疫情被迫推延的出國進修、旅遊規劃,這是世界趨勢,今年離職醫護人員增加、新進人員減少,就導致缺工現象。台灣護理人員留職僅6.5年 轉做美甲師還較好?「疫情間許多父母看到年輕人投入醫療體系,承受高風險待遇卻不成比例,不希望孩子從事醫療行業。」洪子仁表示,疫情前台灣29所大專院校護理學系的註冊率、報到率約落在90%至95%間,去年報到率卻只剩8成,「畢業生減少、進入職場者也變少,離職比例高,一來一往就造成護理人力缺口擴大。」洪子仁表示,台灣護理人員平均留在職場的時間約為6.5年,是先進國家中的後段班,日本15年、美國20年,英國則長達30年。醫事人員難以留才的原因包括薪資結構、班別問題,加上社會多元,工作選擇多,不少護理師轉行當空姐、保險業務員,或在擔任職場護理師、照服員督導等。他也說,某醫院院長轉述,有護理人員看上工時短、自由度高的職業特性,轉行當美甲師,「賺的錢雖然少一點,但生活品質好太多。」護理人員斜槓領域愈來愈多,若醫療領域薪資待遇無法成為拉力,缺工問題會更嚴重,且入冬後流行傳染病、心肌梗塞等疾病好發,若病床無法全開,急診壅塞的問題將雪上加霜。醫院增加恐分散資源 看看新加坡怎麼做「進入職場的護理人員減少,台灣病床數卻不斷增加。」洪子仁表示,台灣民意優先、決策者屈從民意,每位地方首長都希望自身選區要有醫院、醫學中心。2017年台灣總病床數為16萬張,到2021年總病床數已達17萬2千床,且還在增加。洪子仁表示,設置醫院雖是民眾期待、首長政績,但已造成資源分散,政府對醫療體系應有完整計畫,管控醫院設置的規格與家數,才能讓醫療資源集中、健保資源用在刀口上。他表示,自己近期到新加坡考察醫療保險制度。新加坡經常性醫療衛生支出GDP占比低於台灣,但不論平均餘命、癌症五年存活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均優於台灣。原因是新加坡GDP數值較高,加上他們有「醫療儲蓄制度」,民眾看病是花自己的錢,且分級醫療體系完整,醫療浪費獲得控制。洪子仁說,門診花費是健保總額中占比最高的項目之一。台灣民眾每年平均看病次數從健保開辦前的12次,上升至近幾年15.9次,相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8到9次,幾乎為兩倍。「難道台灣人身體比較差?」追根究底,原因是民眾逛醫院心態、缺乏分級診療觀念,導致醫療資源消耗。新加坡、日本如何強化分級醫療?「新加坡若沒有基層醫師介紹信,到大醫院看病就要全額自費。」洪子仁說,即使民眾持新加坡基層醫師轉診信,到醫院也不能指定醫師,若要指定「名醫看診」就須全額自費。日本也有類似制度,民眾要持轉診信才能到大醫院看病,否則必須先付一萬日幣。透過「守門員」制度,強化分級醫療。洪子仁表示,台灣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係公共政策中民眾最滿意的一項,反觀醫療從業人員調查,滿意度不到3成,「民眾的高滿意度是建立在醫護人員做功德、貢獻心力來滿足醫療需求。」雖對民眾有較高的醫療可近性樂見其成,但希望民眾理解醫療資源珍貴,應嚴肅看待。延伸閱讀:🎧|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洪子仁小檔案學歷: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現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台灣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經歷: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衛生諮議會委員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召集)委員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委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邱書昱特別感謝: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慢病主題館【慢病調查】青壯年「窮忙」10年,還成為慢病候選人?好恐怖、好難改、好心酸
你有生活習慣病嗎?小心10年後會有現世報。聯合報日前進行【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在1054份的問卷中,7成受訪者為25-45歲的青壯年,發現6成的人有兩項不良習慣,1/4健康檢查不足夠,半數沒有醫療保險,另外,還有不少人每天留不到3小時給自己,還得照顧慢性病家人,沒錢保險及健康檢查,成了「窮忙一族」。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窮忙之外,還讓自己10-15年後成為慢病候選人,也沒好好的愛自己,真是辛苦的青壯世代。 依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比例高達約37%,也就是每10個人中3.7個有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而新陳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最源頭疾病,失控後很容易「整組壞了了」。為了了解目前青壯年生活環境的健康行為,聯合報進行【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其中25-45歲佔73%,20-25(未滿)佔20%,問卷結果顯現從青年到中壯年被自己及生活中的一些情況困住,無法維持健康生活。好恐怖:生活習慣差又沒定期健檢 慢性病10年後恐引爆結果就是青壯年離慢病愈來愈愈近,且比想像中的嚴重。在6成受訪者有2種不良習慣,這包括了菸酒檳榔及高油高糖飲食,許惠恒憂心地說,這些生活習慣造成的問題,不用太久大概10到15年後就開始出現。也就是現在種的因10年後就引爆了,成了慢性病人之一。而在這些不良習慣的受訪者中健康檢查不夠的比例佔1/4,讓許惠恒非常訝異,年輕人可能連公司的陽春型健檢都沒有參加,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些基本檢查可以看出三高的數字,能即早改正生活習慣,尤其年輕人薪水偏低,也不建議自費做昂貴健檢,因此最基本的公司勞工健檢一次都不要漏掉,也可以多注意政府提供的40歲成人健檢或四癌篩檢,幫自己省錢外也能為健康把關。好難改: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為何壞習慣不糾正就成為慢性病候選人呢?問卷中分析工作10年的上班族,自認有慢性病或有其風險為18%,這中間又有4%的人家中正是有慢性病患者;這群人罹患慢病的機會比常人高2-3倍。許惠恒指出,許多的研究證實,生活習慣互相影響遠高於有家族基因,這正是全家可能有相當的觀念又共同飲食,也會產生共同的疾病,這也是我們建議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需要全家一起來,這些並非是疾病飲食,都是健康生活的習慣,無需單獨為慢病的家人準備,另外,運動也要全家一起來,比較容易建立運動習慣,只要3到6個月減重5%,就能看到三高改善的成果。好心酸:「錢少事多沒休息」還要顧家人,青壯年「窮忙」好心酸青壯年還面臨醫療保險不足且忙碌的生活壓縮休息的時間,97%的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留給自己3小時的人不及3成;在4成的受訪者家中有慢性病者,就更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6%的人每天給自己不到1小時的喘息空間,更慘的事,有2成的慢病家人醫囑性低。問卷調查正應證了青壯年「錢少事多沒休息」,沒錢做健檢及保險,只休3小時,回家還要照顧長輩,也太心酸。許惠恒心疼地說,年輕人太辛苦了,也不懂得愛自己,沒多餘的錢保險,那就利用公司及政府提供的健檢資源,把自己健康顧好,長輩不想要讓子女有負擔,同樣把自己顧好,定期追蹤看診把病情控制,就不會太麻煩晚輩,這是互相體貼的做法。你愛自己嗎?從現在起,找出自己的壞習慣,自我健康管理,未來就不會增加別人的負擔了。【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3-08-01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署長石崇良:商保補健保分兩階段 障礙先解決
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000億元,但是新藥昂貴且發展快速,並且仍要依靠政府撥補才能勉強維持安全準備金水位,因此難以廣大新藥給付,健保署因此建議民眾善用商業保險與健保做搭配。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商業保險補位健保有兩階段的改善目標,首先要解決現行商保的障礙。我國民眾投保商保比率高,投保人口涵蓋率超過七成,壽險業保險滲透度甚至排名全球第二,顯示多數國人在全民健保制度下,仍有購買商業健康保險需求而隨著新藥、新醫療技術等昂貴技術發展快速,健保難以全面納保,因此健保署建議民眾用商業健康保險,有效分攤醫療風險,提升醫療可近性。石崇良出席研討會指出,伴隨科技發展,市面上出現不少昂貴新藥及新產品,健保必須考量資源有限狀況下,思考是否要納入健保給付或是部分給付,因此希望透過商業保險補位全民健保的方式讓減輕民眾負擔,但是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有兩階段目標需要逐步改善。「第一階段要先檢討現行醫療保險」,石崇良說,要先看現在醫療保險在給付出現什麼障礙,例如不少保險只針對住院給付、門診並不給付,也就是「保大不保小」。然而現在治療轉向多是以「不住院」處理,例如不少癌症標靶藥物都是口服藥,原本病患期待保險是在罹癌時有醫療險給付,但卻沒辦法支應,甚至病人還要去拜託醫師想要住院,因此產生問題,不少人有醫療險、商業保險而無法申請,因此要先破除障礙。第二階段則是補位方式如何引導,石崇良表示,保險產品開發一定要評估財務風險,但是現行自費的醫療多難以掌握市場使用狀況、財務風險,只有現行健保已經給付或是有差額負擔項目的比較好掌握風險。必須考慮如何掌握自費市場的醫療規模跟交易情形,才有辦法完善規劃商保補位健保的。他認為,相關規劃仍要由政府部門引導,而不是從各自保險業者來發想。
-
2023-07-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能保險嗎?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嗎?糖尿病患常見保險問題解答
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但不健康餘命也愈來愈長,因此多數人都會買保單來保障未來的醫療需求。不過一般人在買醫療保險時,保險公司多會針對被保險人的健康情形做評估,通常在人還健康的時候容易買,一旦生病了,要買保單可能不容易。例如三高病史者,投保時多會被「加費」或拒保。不過隨著慢性病罹患的普遍,許多保險公司甚至有針對三高族推出的保單,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也可以買保險。有糖尿病能保險嗎糖尿病是一種容易發展出眾多併發疾病的慢性病,許多保險公司不願承擔風險而承保。但糖尿病只要控制好,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基本上,糖尿病患跟其他疾病一樣,在血糖控制情況良好、無併發疾病的情況下是可以投保的,只是患者在投保前需誠實告知保險公司病況,而保險公司也會對想買保單的糖尿病患者加以評估。6大糖尿病併發症1.心血管病變2.腎臟病變3.神經病變4.視網膜病變5.糖尿病足6.包含牙周病在內的口腔病變不過保險專家提醒,有些糖尿病患者一開始覺得自己血糖不算高,但是這種病年紀愈大愈難控制,到時候真的想保時,可能會遭保險公司拒保。因此建議還是早投保、保費較便宜外,透過健康管理的外溢折扣來督促自己並享折扣,並不見得比一般加價的醫療險貴很多。市面常見重大疾病保障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可區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與「特定傷病險」,這三類保單的理賠方式相同,都是在符合保單給付的條件下就直接給付一筆理賠金,這筆理賠金運用彈性,可以及時作為治療費用,或是請看護、基本生活費用等,在黃金治療時期不需為了醫療費用煩惱。而常見的醫療險或癌症險,對於糖尿病患的核保情況大致如下:常見險種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核保狀況一、壽險:加費承保二、醫療險:1.加費承保且除外承保2.拒保三、癌症險:可以承保四、年金險:可以承保五、意外險:1.大部份可,但上限較健康體位低2.有合併症狀者拒保六、長照險:1.加費承保2.拒保七、失能險:1.加費承保2.拒保八、重大傷病險:1.加費承保2.拒保名詞說明.加費承保:在保障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將保費增加 10%~100%.除外承保:將身體某個部位的損害或疾病,從理賠範圍中排除.拒絕承保:身體狀況危險度過高,無法以除外或加費條件承保,最後會以拒保處理(以上為多數情況,不代表所有保險公司情況一致,仍以各家實際揭露資訊為準)什麼是弱體保單?以往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病史者,投保時,多會被「加費」對待,甚至遭壽險公司拒保。但隨著台灣慢性病人口愈來愈多,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111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因此現在更有保險公司針對三高族推出「弱體保單」,讓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都可以買保險。糖尿病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嗎?糖尿病分4種類型,健保署目前僅將第1型糖尿病列為重大傷病之一,因此只有經醫師診斷確定罹患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才能申請重大傷病卡,且資格是永久有效的。其他類型通常是因合併併發症後才可取得,如「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接受定期透析治療者」,或「急性腦血管疾病(限急性發作後一個月內)」才符合重大傷病範圍,但皆需要由醫師認定。糖尿病4類型:.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罹患糖尿病人數的5%,須靠體外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生活。.2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九成以上。.其他類型糖尿病:主要因其他體內疾病而引發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發生在懷孕期間的糖尿病。》疾病百科/糖尿病糖尿病可以領身心障礙手冊嗎?2023年1月1日開始,需符合以下2條件,可領取輕度身心障礙手冊。.12歲以下.第1型糖尿病兒童【資料來源】.第一型糖尿病超人家庭.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7-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不滿」。一位白內障病人因為接受眼科手術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寫出他心中的遺憾,尤其是對這位眼科醫師回應的態度頗有微詞。→想看本文一位眼科醫師以客觀超然的態度說出他的看法,認為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避免「防衛性的回應」,以避免火上加油,並且指出當下業績效率掛帥的醫療院所,醫師應該反躬自問虛心檢討。→想看本文一位長年在美國行醫的醫師,介紹一部以真人實事的醫療悲劇為主題的電影,以及自己親人在美國發生不良醫療效果的自省,對醫病衝突有更深入的剖析。希望醫病雙方都能從這種「不良事件」虛心檢討,使台灣的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醫學的灰色地帶Take Care of Maya是剛剛發行的一個罕見疾病病例的記錄影片。Maya 9歲的時候,在一次嚴重的氣喘病發作過後,開始出現四肢有如刀割的疼痛,以及肌肉無力的症狀。Maya的父母帶著她四處求醫都不見成效。Maya的爸爸是退休的消防隊員(一般美國的消防隊員都有完善的急救訓練,醫療常識是高過平常百姓的)。媽媽是個護士,在她自己努力搜尋後,覺得 Maya的症狀符合一個罕見疾病叫做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夫婦倆帶著Maya去看一位對於這個疾病有權威的麻醉科醫師 Anthony Kirkpatrick 。這位醫師認定Maya是患了這個病,開始給她 ketamine—一個麻醉科的常用藥—但是效果不顯著。Dr. Kirkpatrick接下來建議 Maya的父母帶她到墨西哥去接受超高劑量 ketamine誘發昏迷的治療。Dr. Kirkpatrick 告訴他們這樣的治療是有些死亡的風險,也不能保證有效,但還是鼓勵他們嘗試。Maya 在墨西哥的醫院接受了這樣的治療,在加護病房裡度過大約一週的昏迷狀態,靠著氣管插管和呼吸器維生。當治療結束,Maya 酥醒後,一開始看不出來治療是否有成效。回到美國後,因為Dr. Kirkpatrick的診所不接受Maya的醫療保險,將她轉介給另一位醫師,繼續給Maya 開高劑量的ketamine。影片裡説是Maya在這樣的治療下,病情有好轉,也恢復了接近正常的作息。幾個月後,有一天Maya忽然發生嚴重的腹痛。Maya的媽媽不在家。她的爸爸眼看著她一直喊痛,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決定帶她去兒童醫院的急診就醫。在開車去醫院的路上,他打電話通知了Maya的媽媽到醫院去會合。這是Maya第一次到這個有名的兒童醫院就醫,所以醫院完全不清楚她過去的病史。Maya的媽媽認定她的腹痛是CRPS復發造成的,要求醫師給 Maya高劑量的 ketamine,醫師認為她的要求不合理(劑量遠超出安全範圍)。雙方僵持不下,Maya住院了,依照醫院醫師的想法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認為 Maya一點也沒有改善,繼續堅持要醫院給Maya使用高劑量的ketamine。因為屢次與醫院衝突,醫院的一個調查受虐兒童的專科醫師來看會診,判定Maya 的病痛是被她媽媽暗示牽引所致(Munchausen by proxy)。當兒童懷疑有家虐的狀況時,法律的規定是政府接管小孩的監護,父母不再擁有為孩子做任何決定的權利。Maya的媽媽被限制不能去醫院探訪Maya。爸爸去探訪時,也不能談任何有關治療的話題。Maya總共在醫院的監管下過了三個月,包括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和她11歲的生日。她的父母請了律師控告醫院,希望能把Maya接回家。出庭的當天,Maya 對法官提出兩個訴求,希望法官能聽她自己説明她的狀況,另一個訴求是讓她能擁抱媽媽一下。不幸的是法官認為這個案子還在爭議中,拒絕了這兩個訴求。不久過後,Maya的媽媽在家裡的車庫上吊自殺,遺書裡説她選擇自盡是因為再也不能忍受與Maya分離,而且被視為罪犯的痛苦。這樣慘烈的結局既令人震驚扼腕,也絕不是醫院所能預料到的悲劇。這個記錄片是從Maya和她家人的角度出發來報導這個事件,相信多數人的直接觀感是認為醫院是整個事件的罪魁禍首;我自己身為醫事從業人員,心裡則有很多的疑問。這個案子其實充滿了許多醫學的灰色地帶,值得進一步的思考。權威的醫師或醫院不一定都有不容質疑的診斷與治療建議Maya 9歲時發生的病,是不是肯定是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 ?小孩子發高燒,扁桃腺紅腫發炎,喉嚨拭檢證實有鏈球桿菌,可以確診扁桃腺感染;治療是使用對鏈球桿菌有效的抗生素;病人也會在預期的時間內好轉,恢復健康。許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黑白分明,沒有爭議的。有一些疾病是醫學上還不瞭解的,既不知致病原因,也不知發病的機制,因此也很難發展出有效的治療。有時候,某些醫學權威提出一些見解,就被當成肯定的看法。這樣的疾病診斷常常靠排除掉其他可能性來做成結論的。CRPS的診斷是沒有任何特定的檢驗能確認的,而是靠著排除其他可能性來做判斷。Maya的疾病的確是不尋常的;在去看 Dr. Kirkpatrick 之前,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的醫生,既沒有得到一個確定的診斷,所嘗試過的用藥也都沒有幫忙。當Dr. Kirkpatrick告訴他們這個診斷,相信對Maya一家人而言是久旱逢甘霖,加上Dr. Kirkpatrick提供他們一個帶著他個人權威的治療方案,可能也給Maya的父母一種定心感。Maya 在接受高劑量ketamine注射之後,病情似乎也有好轉,難怪他們完全認定這個診斷,以及使用高劑量ketamine注射的必要性。我在網路上進一步找尋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時,發現Dr. Kirkpatrick 經營一個CRPS的特別門診,專門給病人做高劑量ketamine注射。因為Maya每三至四週就要連續四天的治療,自費負擔是一萬元美金,超出了他們的經濟能力,才轉到另一位Dr. Kirkpatrick介紹的醫師那裡去繼續治療。Dr. Kirkpatrick 第一次看到Maya時,因為她已經看了很多其他醫師,也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我可以了解他不需要再做任何檢查,而憑著他的經驗做出CRPS的診斷。問題是一個經營CRPS特別門診的醫師會不會有不管什麼病看起來都像CRPS呢?畢竟很多病的症狀可以很類似,疾病的自染發展過程也可能自己慢慢痊癒。兒童醫院與Maya媽媽的衝突Maya剛剛到兒童醫院是因為腹痛去就醫的。當然腹痛的原因形形色色,需要檢查才能判斷,以便做適當的治療,但是Maya的媽媽阻擋醫事人員給Maya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只是強烈地要求高劑量ketamine注射;這是種下雙方敵峙的原因。溝通破裂的情況下,容易懷疑對方的動機,才會造成醫院向政府機構報告家虐的可能性。Maya的媽媽也許有「你比我更懂我的女兒嗎?」令醫護人員反感的態度,後來醫院拿法律來制約處罰Maya的媽媽,造成她尋死,反過來處罰醫院與醫師的悲劇。遇到不如預期的醫療結果時,醫病雙方如何創造最好的結局怪老子先生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不得改善,他當然有理由提出他的失望與不滿,而治療的醫師似乎有惱羞成怒之嫌,將結果歸咎於與他無關的原因。我的婆婆在美國有兩次嚴重的術後併發症;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最後也化險為夷,沒有任何長期的後遺症。第一次是心臟冠狀動脉置換術,手術後第一天晚上,因為語言不通,她沒有遵從醫囑,夜裡自己下床去上廁所,造成大腿摘取靜脈的傷口裂開,又因為術後例行的抗凝血劑治療,在大腿肌肉層裡形成很大的血腫,遅遅無法消退,幾週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塊,之後,身體才慢慢康復。這個事件不是醫院或醫護人員的過錯,我們也感激原來的心血管醫師團隊及後來的一般外科團隊的照顧。婆婆手術前因為心臟狀況不好,總是走不動路,氣接不上來;術後,總算也能享受與家人出遊的喜樂。第二次手術併發症是白內障摘除術。她另一個眼睛的白內障是在台灣開刀的,術後視力立刻好轉。第二次白內障在美國住家附近的眼科診所手術,但是術後視力反而變差。這位眼科醫師一直密集的觀查及治療都沒有成效,建議婆婆要去舉世聞名的麻省眼耳鼻喉科醫院看眼角膜專科的醫師。所有後續的會診與治療,都在這位醫師的協助與指導下完成。婆婆接受角膜移植,視力也完全恢復正常。結語我從怪老子先生的故事,聯想到婆婆的故事,再加上Maya家庭的悲劇,心裡有許多感慨。多少醫病之間的對峙是因為溝通態度不良所致?醫護人員總是希望病人有最好的醫療結果,但是,醫護人員不是神,當醫療結果不如理想時,醫病雙方更要加強溝通合作,才能彌補缺陷,得到不幸中的大幸結局。★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