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醫療保險
共找到
118
筆 文章
-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0/「養老防兒」 46%熟齡族:退休金不夠
「養兒防老」已是歷史名詞,剛步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大半已覺悟,「新世代老人」老後絕不跟子女住,圖個老後清閒,孩子也別來啃老。「養老防兒」是翻轉文字的戲謔,也有幾分警醒。根據勞動部二○一八年調查,勞工退休生活費用來源以「自己儲蓄」比率最高,接近八成,靠子女奉養只有百分之五點一,即使六十五歲以上,由子女供養比率也僅占一成。5成沒理財或儲蓄退休生活得靠自己,但根據願景工程退休力大調查,逾五成民眾未做退休理財儲蓄規畫,更有四成民眾認為退休金不夠用;退休資金缺口需要填補,但四成的人選擇退休理財工具的投報率不及百分之二;有二成六完全沒有購買任何保險。調查顯示,想要晚年安穩度日不靠他人,令人擔心。調查顯示,百分之五十一點六的人沒固定理財或儲蓄;而有固定規畫投資的人,逾三成投入的資金額度僅占收入的百分一至六,比率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六十歲以上熟齡族知道可領多少退休金,但自覺得不夠的比率達百分之四十六點五,很可能處於只靠退休金已無法因應生活的狀況。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建議,各項年金改革持續,要靠自己存錢養老,利率又太低,資金缺口擺在眼前,所以準備退休理財愈早愈好,建議卅歲就開始,至少也要從退休前十年就準備,如果預估退休後還有廿年的生活時間,理財準備一定要超過廿年,避免太晚開始負擔太重。年輕人理財較積極不過,年輕世代的財務準備普遍優於年長者。廿歲世代投入理財儲蓄金額占收入二成以上者,是所有年齡層最高;在購買保險也有類似發現,年輕人擁有保險的比率高於年長者。可見愈年輕,愈知道「退休財務靠自己」。背負學貸使年輕人未出社會就負債,加上低薪、非典型雇用型態使自由工作者變多等,使年輕人對財務準備更未雨綢繆。台灣人口協會監事林佳瑩認為,現在理財資訊發達,也讓年輕人對理財比長輩積極。王儷玲建議,薪資停滯的年輕世代應選擇較積極的投資工具,賺取較好的投報率,長期投資應選擇投報率百分之四到六的商品;但愈趨近退休,甚至已退休,理財就應保守。保障晚年挑3保險曾有統計指出,國人平均每人有九點七張保單,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總監姜漢中說,真正能讓晚年有保障的險種,應該是年金保險、健康醫療保險和長期看護或失能殘扶保險,可說是晚年的三根支柱。調查顯示,購買年金保險者有百分之十一,有長期看護失能險和失能殘扶險達百分之十九點六;有健康醫療保險的比率最高,達百分之六十二。醫療險可提供就醫經濟保障,長照險則避免失能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年金保險能對抗長壽風險,因為活愈久領愈多。▌延伸推薦:下載【2020退休力大調查】完整成果報告【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 測驗你的退休力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1-3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無效醫療不但浪費 也可能傷害病人
台灣健保實施25年,如今又再度出現財務危機。事實上,過去30、40年來,全球醫療先進國家都面臨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問題。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各國醫療支出中約20%至50%花費在無效醫療,顯然,沒有把錢用在刀口上。這不但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更不幸的,還可能造成病人的傷害。有些治療沒經嚴謹科學驗證美國約有15%參與老人醫療保險,有個根據這個人口所做的研究,發現約25%的老人接受無效醫療,費用估計介於600億到2550億台幣,是一筆極大的花費,如果,將它擴大到全人口,數目更是驚人。因此,關心醫療品質及醫療經濟的專家學者,不斷地推動實證醫學。因為,現代醫學經過上百年傳承,很多治療方法或處置,是早先累積下來的。所以,有不少觀念與做法,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驗證。保險公司懷疑質子治療價值直到今天,真正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效,才被放行的醫療產品,其實只有新藥。至於醫療器材的認可,則只是證明其安全性而已。到底,這些器材被拿來怎麼用,沒有嚴格的規範。譬如,達文西手術儀器的應用,就是等到它危害了癌症病人,美國FDA才發出警告。其他像質子治療,也是等到很多病人接受治療後,因為費用太高,保險公司開始懷疑它的價值,才回頭做對照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質子治療與傳統放射線治療成效相當,但價格卻貴很多。魚油可防心臟病遭到否定去年美國奧立岡大學醫學中心的學者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他們分析了過去15年,發表在3大權威醫學期刊包括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刺胳針(LANCET)以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nal of Medicine)總共3000個對照組臨床試驗,重新審視,在醫療現場被廣泛接受、行之有年的各種大大小小的觀念、治療法與外科處置。結果,發現其中396個是無效的,英語稱「Medical Reversal(醫療逆轉)」。比較小的,如過去認為魚油可以預防心臟病。但經過12500人的對照組臨床試驗後,否定了先前的觀念。另如,睪固酮(Testosterone)的補充並不能增進老年人的記憶。比較大的,如美國每年約46萬人因膝蓋半月板撕裂或中度以上關節炎而開刀。研究發現6個月復健與開刀結果沒有兩樣。醫療新法都應對照臨床試驗作者的結論是,與其亡羊補牢,等到執行多年,浪費了很多醫療資源,甚至造成了病人的傷害,才回頭修正錯誤。未來,任何醫療的新作為,都應經過嚴謹的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益於病人以後,才納入醫療給付。則不但能減少很多醫療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預防造成對病人的傷害。(作者黃達夫為和信醫院院長)
-
2020-11-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病人的困頓處境 醫師收住院與否的兩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內心世界」,搜集了三位醫師在不同的情境下寫出他們對病人或同事的遭遇所引起的感觸,使社會大眾有機會一窺醫師心裡在想什麼。「醫病平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有三篇病人或家屬在這園地分享他們的想法。透過這種機會,醫病雙方可以有機會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也許透過這種機會,醫師與病人漸漸了解對方,減少誤會,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今年六月初,在武漢肺炎疫情嚴峻的一天下午門診,志工用輪椅推進來一位五十歲的女生,左腳的膝蓋以下截肢,兩手沒有手掌,臉部與頸部以下看到經歷嚴重燒燙傷的結疤。她的主訴是情緒低落、睡不著、無助感與生活的困頓,要求住院。接著的會談中,她緩緩的訴說過去二十年,在各大醫院精神科的住院與門診的治療經過。醫師也給她開立,可以減免健保醫療費用部分負擔的重大傷病卡。從她所敘述的個人史,可以看到,她曾經是一位有才華的文藝青年,擔任文書處理的工作。婚姻的狀態出問題而自焚,又遭遇嚴重車禍導致截肢。隨後長期的療傷,加上生活的困頓,使她幾乎要流浪街頭。會談的過程可以看出,她呈現的狀態是身障者,在面對長期生活壓力下的情緒低潮,需要有經濟支持的安定生活。她已經離婚多年,現在有一位年輕人住在一起,她要求要住院的原因之一是,可以讓這位年輕人去工作,賺一些錢來貼補家用。將病人求診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之後,讓筆者陷入「收與不收住院」的兩難局面。也就是,短期住院並無法改善她的憂鬱與煩惱的情緒;但是不收住院的話,是否讓她流浪街頭?或是發生事情?有沒有其他的資源可以應用?因為沒有空床,所以就先登記在住院的等床名單上,一方面聯絡精神科社工師,協助瞭解個案的社會支持系統,並且瞭解個案在其他醫院的就醫狀況;預約兩星期回診。兩星期後她依約回診,症狀沒有變化,但是訴說已經被房東趕出。這次提及她有商業醫療保險,假如住院,保險公司每天會補助住院費用,可以補貼生活費用。再一星期後,主治醫師說雖然通知住院,但是病人不住院,沒有說明不住院的理由。決定精神疾病需不需要住院並不困難,主要是依照精神衛生法第四條的規定,收治嚴重病人,是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所以精神病人可以在醫師的安排下,同意自動住院。倘若嚴重病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卻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療的話,依照精神衛生法第四十一條,就要啟動強制住院的程序。我國強制住院的流程是違憲的議題,已有專文討論,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身體障礙加上精神障礙是多重障礙,非常需要注意與協助。筆者相信,我國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從1980 年立法以來,歷經11次的修法,目前應該可以回應需求,其中包括:保健醫療、教育權益、就業權益、支持服務、經濟安全及保護服務。依照該法的規定,地方政府應提供居家護理、居家照顧、家務助理、友善訪視、電話問安、送餐到家、居家環境改善等居家服務項目;在社區照顧服務,應提供障礙者復健服務、心理諮詢、日間照顧、臨時及短期照顧、餐飲服務、交通服務、休閒服務、親職教育、資訊提供、轉介服務等服務。為了生涯福利需求得以銜接,應溝通、協調,制定生涯轉銜計畫,以提供障礙者整體性及持續性的服務。經濟安全的措施包括:生活及托育養護費用補助、輔助器具費用補助、參加社會保險補助等等各項服務。筆者請精神科社會工作師協助,瞭解此個案在各醫院的就醫狀況,在其主要就醫的醫院的醫囑遵從性,瞭解其生活環境與支持系統,使用地方政府提供的各項福利措施的情形。她就醫的各個醫院的社工師,都一致鼓勵她在其原來就診的醫院繼續接受治療與服務,不要轉換醫院。這決定讓筆者的內心掙扎告一段落。從這位個案,讓筆者回憶起另外一個事件。台北市與世界其他許多大城市一樣,有許多流浪漢,白天行乞,晚上睡在街頭或車站。然而在這些流浪漢當中,並不常看見身障者。2016年有一天,第一次在急診室外的行人步道上,看到一位雙腳截肢的身障者,趴在地上叩頭行乞。筆者連續經過了幾星期,每次都會在心裡想,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有問題嗎?去問了社會工作的同仁,說這已經一段時間了,他們努力幫忙過;去附近的警察局詢問,對於這樣困苦的人,警察可以幫什麼忙嗎?警察的回答是說,只要不妨害交通,他們不會驅離。直到有一天的中午下著雨,經過的時候看他還是趴在地上叩頭,終於忍不住了,撐著雨傘蹲在地上,瞭解他的狀況。他不避諱說出他的姓名,是四十幾歲的離婚男性,育有兩子由母親照顧;他說他的戶籍在新北市,是低收入戶,但是政府補助不足於應付生活支出,所以必需行乞。聽完之後,也不知道能夠幫什麼了。走開後,回頭看了一下,在雨中的這位張先生,仍然頂著同樣姿勢努力張羅著他們一家的生活費用,忘記問他沒有吃午餐。這個短暫的面談之後,在台北市政府社會福利委員會,筆者提案詢問主管機關的社會局,請他們說明台北市的身障行乞者的情形。社會局長回答說:他們知道這些狀況。在台北捷運信義淡水線的沿路的三大醫學中心都有,甚至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離開。社會局會協助這些行乞者。果然,一段時間之後,就沒有看到這位張先生了。後來又出現一位,但是隔天就不見了。如今筆者所服務的這所醫學中心的急診門口旁的人行步道邊上,沒有再出現類似身障者的行乞者。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是台灣擁有舉世無雙的健康保險制度,社會福利政策也完全比照已開發國家的標準。我們要珍惜我們所有的資源,給予需要幫助的人適時的幫助。這樣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有時候需要謹慎的面對兩難的困境,收不收住院只是其中一個挑戰。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健保癌症用藥給付的合理起跑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前言做為一個居住海外的台灣人,對於台灣的社會、政治問題,例如選舉、黨派、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等,我的原則是「不予置評」,一來是我遠不是政治專家,更重要的是因為一個致命性的決定,受苦受罪的是身在海島的台灣同胞,而不是安全無慮卻隔洋搖旗吶喊的海外華僑。但是説到健保體系,特別是癌症用藥的健保給付決策,因為我的經驗與背景,令我不吐不快。我於1983年畢業於陽明醫學院公費醫學系。在完成訓練及下鄉服務後、及全家於1995年移民美國之間,我多數時候就職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1995年底離開台灣時,健保實施了大約半年的時間;一直到2014年春天回台灣行醫前,對於健保的優缺點只有遙遠又模糊的印象。2014年至2016年在台灣工作的經驗,讓我對健保的缺點,及癌症病人所面對的難題,有了第一線的了解。有關如何改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討論的議題太多了。這裡只討論癌症用藥給付問題,希望幫助一般民眾對這個可能很切身的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健保決策高層能聽見我的想法與建議。故事2015年初,在春節長假期間,我的一個彷彿活在鬼門關前的病人,在醫院及病人家屬合作努力之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總算開始接受從海外引進免疫藥 Nivolumab(Opdiva)的治療。2014年的深秋,這位病人確診轉移性黑色素瘤;基於他的疾病嚴重性,以及我對黑色素瘤的最新臨床資訊分析,我們的治療計畫是合併兩個作用機制略有差異的免疫藥。當時即使在美國,Nivolumab也尚未上市;鑑於他的病等不得,我們決定先使用已經在台灣銷售的免疫藥 Ipilimumab,日後再加上 Nivolumab。在自費接受Ipilimumab(Yervoy)三劑之後,他的腫瘤繼續惡化,一個肝臟的腫瘤爆裂,造成嚴重的內出血。當他的兒子推著輪椅緊急送他來到醫院時,蒼白虛弱的他真的是一腳已經在鬼門關內了。這樣的狀況既無法開刀,也完全沒有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很幸運的是,他的因內出血嚴重鼓漲的肚子,行成一個「天然」的止血必需的壓力;他的生命跡象在幾天之後慢慢穩定下來,但是他的癌症是毫不留情地繼續惡化;他日夜嚴重地盜汗,完全沒有食慾,連從床上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當我們終於引進 Nivolumab時,深知這是最後一線希望,但是也無法預測他的病是否真的能出現轉機。一個月後,他總算平安出院,並且在四劑 Nivolumab治療之後證實癌症完全緩解。這兩個免疫藥在2016年我返美行醫前,健保並不給付,但是藥價比剛上市時降了不少。這位病人因為在剛上市時買藥,因此,費用不貲。我的記憶是Ipilimumab和 Nivolumab各四劑,他總共花了200+320萬台幣。他的身體狀況良好,完全恢復正常作息,不需要任何用藥,只是保持追蹤。他的疾病停留在完全緩解狀態大約四年左右。依照陳昭姿召集人文章所提的QALY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他花了130萬/年!Phew!還好,沒超出昭姿召集人文中所提的合理QALY 75 萬-180萬的價碼。去年春天,這位病人的黑色瘤復發了,但所幸只有肺臟裡少數幾個小腫瘤。在手術摘除腫瘤後,他的腫瘤科醫師給他兩個治療選項。選項一是先使用傳統化療,失敗後,就能申請健保給付免疫藥。第二個選項是不經過化療,自費使用免疫藥。這位病人越洋詢問我的意見。撇開健保的沉重財務負擔不言,這個黑色素瘤病人需要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免疫藥的規定,對癌症醫師而言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第一,免疫藥不需要化療藥先「舖路」才能見效;相反的,黑色素瘤的臨床實驗顯示,化療用於免疫藥前比用在免疫藥失敗後的療效減了一半!第二,轉移性黑色素瘤常常病情進展快速,等到化療折騰之後,還有幾個病人能挨到使用健保免疫藥的機會呢?另外,健保給付的免疫藥使用條件第一項是——病人身體狀況良好,ECOG≦1(註一),也是不合理的。筆者在過去五年左右使用免疫藥的經驗,見證了多名病情沉痾、身體狀況不良(ECOG 肯定遠大於1)的病人,因為免疫藥的治療得到有生活品質、有意義的的「延命」(survival)。我的這位台灣病人如果同樣的嚴重內出血病況發生在健保通過給付免疫藥的今天,如果他的家庭沒有足夠的財力,他免不了是難逃癌症的浩劫,因為根據健保給付辦法與條件,他並不符資格使用能救他性命的免疫藥!台灣健保有如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快速通過免疫藥在許多癌症的使用,今天,美國的癌症治療醫療院所施打免疫藥,可説是家常便飯。但是,即便是美國以及許多富裕的國家,也都為了快速高漲的癌症用藥財務負擔而在努力尋求可行的解方。而台灣的病人,有如生在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以上的真實病例並不是在向健保抗議或陳情免疫藥的給付辦法及條件,而是藉此闡述許多健保癌症用藥給付標準的不盡合理之處。2014年,我初回台灣工作時,常常因為健保癌症用藥的給付辦法與條件,感到無盡的挫折,因為在我看來,健保給付有許多不公平之處。我向一位健保署高級官員詢問,健保給付是如何審核定案的呢?為什麼A藥健保給付癌症甲,而患癌症乙、癌症丙的病人卻要自掏腰包使用 A 藥?比方説carboplatin和taxol同樣是多數國家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的一線用藥,台灣的健保卻只給付卵巢癌,而不給付其他兩個婦科癌症使用這兩個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你得到的癌症是肺癌或乳癌,你有相當接近富裕國家的健保給付治療選項,但是如果你的癌症是這兩項之外,健保的選項是多有不足的。這樣的差異有如看著一群人吃含開胃菜、飯後甜點的套餐,另一群人卻只有填不飽肚皮的小餐包。對於一個治療各種不同癌症的醫師而言,我不要求健保給所有病人都有套餐的完全選項,但是至少要有透明、合理與公平的決策過程。這位健保署官員對我言之鑿鑿地保證,健保的決策過程絕對是沒有利益輸送或個人偏見的,但我一直覺得這個説辭是荒誕無稽的。我期望的藥物審核委員會醫師代表是學有專精,並且在開會前給予充分的時間仔細研讀所有相關資料,負責為病人發聲,而讓健保是否有能力負擔新藥的財務支出、及議價程序給其他的專業人員做考量。對健保署的建議Dr. Ezekiel Emanuel是美國歐巴馬政府時代推動醫療改革的重要幕僚。他除了是醫療制度的專家之外,也是我的同行——腫瘤科醫師。他最近寫了一本書「哪個國家有全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照顧?」(Which Country Has the World’s Best Health Care? ) 得知台灣是他選擇除了美國之外的十個國家之一,我趕緊買來看;最先看的章節除了前言之外,就是立刻跳到台灣篇,看外國人眼中對台灣健保的評價。許多這本書討論的不同國家醫療體系優缺點,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容他日再談。在此,只提出書中簡短討論的台灣政府過度積極的藥品議價過程,雖然為財庫把關,卻也因此可能延遲新藥的引入,耽誤癌症病人用藥的契機;此外有關台灣癌症醫療成果,資料似乎是缺如的,但是台灣衛福部在2014年自評乳癌治療成效給了「A」,子宮頸癌則是「D」;Dr. Emanuel提出台灣癌症治療的困境也許是出於無法及時引進新藥,或是醫師看的病人太多影響照顧品質所致。感謝昭姿召集人對健保新藥審核決議過程,以及財務的艱巨難題,很誠實、客觀的敘述。 對於整體癌症用藥的健保決策,我有以下誠懇的請求與建議:1.不只是新藥或標靶藥需要花時間、人力研究審議,一般化療藥、健保給付的舊法規也要定期檢討是否公平?是否過時了?是否需要修訂?如前所述,參與審核的人員應該是給予充分時間研讀足夠資料的專家,而不是在他們繁忙的醫院業務之外,抽空參加的會議;當做成決議時,我希望有讓人心服口服的參考文獻(references)佐證這些決定。2.昭姿召集人指出新癌藥從藥商遞交申請書到給付生效日,平均730日,如果加上前段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新藥審查流程,等候的時間至少約三年以上。我希望健保署不要自拍肩膀,自我感覺良好,而要檢視這個痛苦冗長的過程瓶頸在哪裡,想辦法改善,因為癌症病人沒有幾個月的「美國時間」可以等,更別提是兩、三年。3.一個讓病人能盡快使用新癌藥的途徑,是循恩慈用藥(compassionate use program)的管道。筆者比較美國FDA與台灣衛服部處理恩慈用藥的迫切性及效率,有天壤之別。美國的FDA在三天之內完成審核作業,不到一週的時間藥廠已經把免費的藥寄到病人手上。相反的,台灣的恩慈用藥是在為病人取得自費進口新癌藥的許可,其作業流程卻是超過一個月以上;申請書像是掉入一個黑洞,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天日,雖然這些案子終究都是通過的,實在是沒有讓病人等那麼久的道理。4.改革藥廠提供病人昂貴自費藥的折扣方案。我在台灣工作期間觀察藥廠名義上像是在幫助病人,其實際動機則是可疑的。我猜想藥廠看準了台灣的社風民情是,不管家裡再怎麼窮,子女親友多數會想盡辦法擠出一些錢來買昂貴的自費藥。不管病人的家境如何,貧富無分,藥廠給的折扣是一樣的;平均説來,一年的用藥負擔在200萬台幣。為什麼是大約200萬?我猜藥廠也知道超過這個額度,很多人只好放棄治療,因為負擔不起,那麼,藥廠就一毛錢也賺不到了。反觀同樣的藥廠在先進國家往往有「輔助病人方案(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在審核病人財務狀況後,如果符合輔助標準,藥品是由藥廠完全免費提供的。建議健保署要求這些非常富有的藥廠提供類似歐美國家的「輔助病人方案」免費藥品,為台灣的中低收入戶爭取一點醫療平權。5.在 Dr. Emanuel 書裡討論的包括美國的11個國家醫療保險制度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保險給付涵蓋諸如感冒或消炎止痛藥,所謂over-the-counter (便藥)藥品。一份2016年台灣藥品銷售排行前十名的名單,指出連續兩年的榜首是乳癌標靶藥「賀癌平」,24億2645萬元。根據昭姿召集人的文章,上呼吸道感染(包含感冒)的診斷與治療,居然高達250億元!這真是錢沒有花在刀口上!期望健保署能對此一台灣現象做出有魄力的改革。對台灣病人的建議藥價(price)與藥的價質(value)是不一定成正比的。貴的藥有時候是完全沒有貴的道理。當面臨醫師建議自費購買昂貴新藥時,務必跟醫師討論以下的問題:1.這個藥的療效如何?包括腫瘤有效反應率(response rate)、持續反應期間(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及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2.有無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雖然我用了一個免疫藥的例子來説明我對健保給付辦法的批評與建議,我希望讀者不要誤解以為我在鼓勵免疫藥的使用。每個癌症、每個病人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背景;唯有跟你的醫師合作討論,才能做出對你最有價質的治療選項。註一:ECOG 是一個簡單的病人行動能力(performance status)評量辦法。ECOG 0表示完全正常無所限制的行動能力。ECOG 1是除了無法做粗重工作之外,生活行動能力正常的狀況。ECOG 最高分5表示病人已經死亡。2-4則是不同程度的依賴他人照料及臥床時間。
-
2020-08-20 橘世代.好野橘
把錢花在刀口上!專家給4、5、6年級生的建議:如何做好醫療保險規畫?
不管是保險、理財或資產規畫,都是一個動態的,而不是一勞永逸的靜態需求,必須隨著年齡、家庭結構、經濟能力、甚至是政府的醫療、老人福利等社會政策不斷檢視,並做最適當的因應,調整不同的規畫方向與商品組合,這樣才有辦法在風險來臨時降低衝擊造成的損害。《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精彩書摘:健康老化如何做好醫療保險規畫?事先做好可支配保費的預算分配未來要過怎樣的退休生活及品質,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例如每天花多少錢在三餐飲食上、一年花多少錢在旅遊休閒上,但唯獨疾病或意外事故的發生時間和醫療費用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常聽到有人提倡「自己準備好醫療費用,不需要買醫療險」的想法,這其實是相當危險的觀念。因為,本來準備好各項用途的錢,可能因為未預期發生的事件,而必須挪為他用,等到將來真正要用到醫療或照顧時,恐怕就會捉襟見肘而陷入無錢就醫的困境。但過於擔心未來的不確定風險,而犧牲各項退休生活計畫,「過猶不及」地把錢全部用在健康保險的保費支出上,也不是明智之舉。如果要建構完整的醫療保障防護網,保費支出也非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必須作取捨的抉擇。因此,如何判斷風險的高低來分配預算做為保費支出也是一門學問,當然,這也會與個人投保時間的早晚而有所差別。四、五、六年級生如何安排合理的保費支出?我的建議如下:◎四年級生(60〜70歲):此年齡層被保險人已接近退休或已退休年齡,主要保費來源是現有的存款或退休金,我們常聽到的合理保費支出「1/10原則」已不適用,投保商品的順序也須改變,因為此年齡的醫療險費率高,因此對於保障計畫便必須有所取捨,如果可支配的保險預算有限,要掌握「保大(病)不保小(病)」、「保定期、不保終身」兩大原則,並把一次性給付的重大傷病險、癌症險、意外險、失能扶助險的保費預算列為優先支付項目。其次再規畫實支實付及日額型醫療險,最後再考慮退休養老相關的儲蓄險、年金險;除非尚有房屋貸款債務、子女教育或孝養父母責任者,否則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的保費支出應做為最後的考慮,因為,如果規畫死亡壽險計畫,此時因保險年齡大、危險保費高,可能會吃掉大部分的保費預算,而影響未來醫療保障防護計畫。◎五年級生(50〜60歲):此年齡層離退休大概還有10年左右的時間,可以利用還有固定薪水收入時,規畫10〜15年期繳費終身醫療險,但也是要掌握「保大不保小」,可以優先購買終身保障型的失能扶助險、重大傷病險及癌症健康險。實支實付醫療險、日額險醫療險、定期險規畫,則以定期型或一年期附約方式規畫。如果還有貸款或家庭養育、教育責任需負擔者,再加保意外死殘、定期壽險做為身故保障,但所有年繳保費合計仍以不超過年收入的10%為原則。這樣的規畫內容,並非一勞永逸,一旦五年級生從職場退休,不再有固定工作收入時,就必須重新再檢視整體的保障內容,與可用資金預算後,看是否需要重新調整。◎六年級生(40〜50歲):此年齡層離退休還有20年時間,但家庭經濟負擔也是比較重的階段,例如子女教育、房屋貸款、父母奉養等固定開銷,因此,保費預算應優先把萬一突發疾病或意外死亡的保障先規畫充足,如果可用預算夠當然可以購買終身壽險,但如果預算不夠,則建議購買有保證續保的短年期或一年期定期壽險。如果有閒置資金作投資、理財,則可考慮搭配高危險保額的變額萬能投資型壽險,達到同時滿足保險與投資的需求,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健康醫療險的保費則一樣先掌握「保大不保小」的原則,再利用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搭配組合出最適合的保障計畫。如果因為保費預算有限,保障還有不足的部分,可利用產險公司的健康醫療險補足,但產險商品是一年期保單,並沒有保證續保功能,有些商品則是有最高續保年齡限制。因此,除了意外傷害險以外,絕不能因為保費相對便宜,而只購買產險公司的健康險。本文摘自《一生平安的保險規畫:教你分齡買對保險,兼顧理財和保障》,商業周刊 2019/04/18出版|更多保險理財大小事。防癌不可少! 三高纏身也有保障,你不可不知的「三高心安保險」。最敢說真話的保經:保險理賠分成「三種」,你都知道嗎?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公衛師法通過 從治療推進到預防
疫情之下,「公共衛生師法」三讀通過,這是台灣公共衛生發展的新里程碑,為台灣健康醫療專業人力板塊,補齊最後一塊拼圖。但什是公衛師,公衛師主要的工作是什麼?現在全球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回到2015年,韓國發生MERS事件,在「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一書中,記錄三位曾於2015年5月27日至29日待過某醫院急診室的病人及家屬,與首位確診病人身處同一個空間不幸染疫。公衛師透過疫調預警衛生當局疫情調查鬆散、匡列隔離個案動作慢半拍,直到大規模感染才迫使政府重視。疫情最終造成186人感染、39人死亡,經驗慘痛。當然,扼止疫情必須靠健全的傳染病防治系統,資訊也要公開透明,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調查、傳染病控制等,均須具公共衛生專業知識人力的投入。以傳染病防治為例,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是公共衛生的核心專業能力,公衛師可透過疫情調查與預警,進行疾病監測與預測;疫情期間遇到民眾口罩搶購,在假消息充斥與口罩供需失衡衍伸的亂象中,凸顯公共衛生教育與群眾風險溝通的重要,這也是公衛師可以協助政府的部分。服務對象是群體非個人除了疫情,近年新興公共衛生議題層出不窮,包括社區職場健康風險、食品安全議題等,嚴重影響國民健康及社會安全,這樣的背景催生出公共衛生師,未來將可執行流行疫病,民眾健康狀態調查、健康促進方案等,協助推展公共衛生觀念與健康議題。大家對公衛師感到陌生,主因是我們熟知的醫事人員服務對象為個人,例如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針對個人健康提供診療、護理、給藥等服務,這是大眾所認知的醫療服務;公衛師不屬於醫事人員,公衛師服務對象是群體而非個人,公衛師關注社區及組織,對群體進行風險評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等。可受聘政府機關或開業醫事人員多從事疾病發展歷程中的後半段即治療與照護,但公衛師的角色是將疾病發展歷程往前推進,在疾病發生前給予預防與健康促進,公衛師與醫事人員被賦予責任不同,都是醫療健康產業中不可缺乏的角色。公衛師可受聘於政府機關或相關機構,未來也可以開業成立「公共衛生師事務所」,執行如職場健康促進、社區防疫、食安檢查、環境健康影響評估等,仿律師法建立公衛師簽證制度,針對委託計畫可獨立或督導其他公共衛生人員,進行規畫、設計、分析、鑑定及評價等。近20年來,歐美國家將健康醫療責任轉嫁民間醫療機構,政府本該承擔群體人民健康責任,在公衛職能逐漸弱化情況下,私人資本醫療責任相對增加,但疾病醫療提供個人而非群體服務,因此面對大型新興傳染病等公衛事件時,私人醫療防守力道不足的問題就被凸顯,如同此次COVID-19疫情。群體主義時代在歐美已成歷史,健康防護是個人責任,過度的個人主義盛行,反而忽略群體對個人造成的重大影響。沒有國家層面的統一應對,個人在面對疫情時無力招架,尤其是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成為防疫最大破口,此時公衛師尤顯重要,也是面對重大公衛事件時最大的存在意義。台灣健康醫療產業 不夠完備傳染病來臨時,單靠民眾或私人醫療機構單打獨鬥絕非上策,政府應肩負起維護全民健康的責任與魄力。檢視台灣健康醫療產業,政府在全民健康促進及預防功能上不夠完備,期待公衛師立法通過對台灣健康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從偏重疾病治療,向前推進到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
-
2020-08-15 橘世代.好野橘
防癌不可少! 三高纏身也有保障,你不可不知的「三高心安保險」
小時候爸爸是我們的靠山,總是把家人放最前面,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面。隨著國人保障意識提升、市場接納程度愈來愈高,「保險」也成為孝親的選項之一,為爸爸買份保險,守護爸爸的生活,當爸爸的靠山。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男性10大死因,第1名為癌症,另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疾病也分居前10名之列,顯示男性易因三高引發重大疾病致死。若要送爸爸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建議癌症險及健康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副總經理呂文泉表示,爸爸常為了賺錢而忽略自身健康,也因擔心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家庭負擔,延遲黃金治療時間,所以更需要加強爸爸的醫療保障來防患未然。以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的「真心防癌癌症健康保險專案」為例,針對惡性腫瘤和特定器官原位癌提供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癌症出院後療養保險金、癌症身故保險金及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等四大保障,如已給付初次罹患癌症保險金隔年度仍得續保其他項目,保單期間內後續若再診出惡性腫瘤仍可獲得理賠,能讓爸爸的健康獲得最全面的呵護。已罹患三高的人不易買到保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推薦「三高心安保健康保險」,適合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正常服藥體況良好可免體檢投保,當發生疾病和特定傷病時,不論住院治療,或須住院接受手術、出院後療養,以及特定傷病等,皆在保障範圍裡。許多爸爸在兒女有了經濟能力與家庭後,肩上擔子減輕,會規畫海外旅遊,和泰產險建議可幫爸爸安排針對海外活動期間也能有保障增額給付的「足勇健」傷害保險專案,為爸爸壯遊世界的足跡多添一分保障,安心到老。【延伸閱讀↘↘↘】。分散長照風險-外溢保單:養健康習慣,有機會省保費。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8月1日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宣布,考量國內疫情穩定、醫療量能尚有餘裕,為延續「Taiwan can help」精神,將自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指揮中心表示,考量國內疫情穩定且醫療量能尚有餘裕,為延續「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精神,自今年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提出來台就醫申請,衛福部將依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協助海外人士來台接受醫療服務。指揮中心指出,有來台就醫需求的外籍人士,可申請其配偶或三親等內親屬兩人陪同,必要時得增加一位居住國的醫事人員或其他照護者隨行,所需文件、資料包含:醫療保險證明、檢疫切結書、入境健康證明(登機前三日內英文版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及收治醫療機構擬定之入境防疫計畫、醫療計畫書等,由醫療機構代申請人向衛福部提出入境就醫許可申請,申請人或醫療機構於取得衛福部同意函後,可赴相關機關(構)辦理特別入境許可。指揮中心說明,經許可入境來臺就醫及其陪同者,需於旅客報到或登機時,向航空公司地勤人員出示登機前三日內英文版檢驗陰性報告,並於航程期間全程配戴口罩;入境後應進行14天居家檢疫,並於檢疫期滿時配合採檢措施,檢驗結果為陰性者,始得至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指揮中心表示,但若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則可由收治醫療機構直接安排入住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住院,經一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於14天檢疫期間需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指揮中心表示,另外,申請人在台期間的檢疫費、採檢費、醫療診治費用皆為自費,收治的醫療機構並應負責協助安排其必要的檢疫及採檢措施,包含防疫旅館住所、防疫交通接送及就醫安排等。指揮中心強調,在展現優質醫療服務及回饋貢獻國際的同時,我國將仍秉持邊境風險嚴管原則,針對申請入台就醫者,規劃完善防疫管理措施,降低外來人士入境後發生社區及醫院內感染的風險,持續為國人健康安全把關。
-
2020-07-06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健康長壽,是人類的共同願望。為達到此願望,即使是初民社會,也均有一套養生保健的信念及醫療系統,使得群體得以延續。現代社會則嘗試建立完整的健康保障制度,觀念上也從消極的保障疾病治療,到積極的增進整體健康。德鐵血宰相 開醫保先河1883年德國首相俾斯麥創立了「疾病保險」,由sickness fund為保險人,以避免因貧而不能就醫,開啟社會保險的先河。此後多國仿效而稱之為「醫療保險」。1978年,各國在阿拉木圖發表共同宣言,政府及全體社會必須採取共同行動,保護和促進全體人類健康。因此之後,在制度上多稱「全民健康保險」(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或「全民健康照護」(National Health Services),名稱從疾病、醫療而至健康,觀念層次有很大的提升。由此觀之,台灣自1995年起實施的「全民健保」,根本是「虛有其名」,因為台灣的全民健保只提供醫療,從未提供健康促進與預防。台只有醫保 沒有健保預防保健的工作是由國民健康署擔當,2019年度總預算只有18億元;傳染病防治則由疾病管制署負責,年度預算58億,二者相加76億,其中人事及行政費用恐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而「全民健保」不含行政人事費用,僅只醫療就超過7000億,預防保健不及醫療支出的百分之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台灣至今只有「全民醫保」,從未實施「全民健保」。因為只有「醫保」,沒有「健保」,所以國人的平均餘命雖然一再延長,為80.6歲,但不健康的平均餘命卻擴張至8.4年。進步的國家在健康照護下,不健康的壽命受到壓縮,而台灣卻在擴張,這其實是台灣實行全民健保最大的失誤。1988年上半年,經建會負責全民健保行政工作的蔡勳雄處長,親臨本人在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室,請我召集國內人才,組成全民健保規畫小組,擔任國內研究小組召集人。當時本人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就是將預防保健納入健保給付之一,他也當場同意。1993年受立法院厚生會委託,主持草擬「國民健康保險法草案」,亦將預防保健納入保險給付,但全民健保法立法時,並未納入;二代健保修法時,本人強烈主張納入,但付費者代表(認為要多付費)及醫療提供者(認為病患會減少)均強烈反對,只有同為公衛人的涂醒哲立委強力支持,功敗垂成。「大健康」才是根本之道近代醫學的發展可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小可以從DNA中的一段發展出精準醫療,但另一方面,卻體認到「大健康」才是根本之道,如臭氧層破洞、地球暖化、物種大量滅絕等,對人類健康造成的重大威脅,均大於心臟病、癌症及三高。再如發現社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良好社會互動對健康有絕對的影響。眾多的研究也顯示,社區安全與良好的政府組織,是全體民眾健康的決定性因素。由於健康科技不斷進步,今日之是,可能為昨日之非,反之亦然,盼政府與民眾皆能與時俱進,從最新的研究中獲得真正促進健康的方法。否則,等到生病了才尋求醫療,乃是下策。
-
2020-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藥商吉利德公布瑞德西韋售價 五天療程要價近7萬元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藥商吉利德29日公布新冠肺炎藥物瑞德西韋的詳細定價,準備從7月開始收費。費用高低將取決於療程時間,以及患者是否擁有私人保險。根據吉利德定價計畫,在美國擁有私人保險的新冠肺炎患者,將被收取較高費用,使用聯邦醫療保險等政府醫保計畫的病患,費用則較便宜。該公司指出,政府價格將是每劑390美元(約新台幣11560元),為期5天的最短療程費用則是2340美元(約新台幣69400元),較長療程為4290美元(約新台幣12萬7100元)。至於醫院等非政府買家,每劑約520美元(約新台幣15400元)。療程較短的患者的治療費用為3120美元(約新台幣92500元),療程較長則需要支付5720美元(約新台幣16萬9500元)。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聽見罕見疾病患者的心聲
【編者按】上星期這專欄以醫學生立場寫出由病人身上學習的臨床醫學心得,這星期我們接著以「病人參與醫學教育」的主題,分別由一位負責醫學教育的醫師回憶自己學生時代對病人的感激、一位關心教學教育的老醫師的呼籲、以及過去一位病人與大家分享她生病的心情。衷心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鼓勵社會大眾因為了解,而能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幫忙台灣培育更多的好醫師。我是一位23歲的女性,也是一位罕見疾病的患者,我的疾病叫做「肢端紅痛症」。相信很少人聽過這個疾病,它還沒有列入法定罕見疾病中。這樣的病會讓我的手和腳非常非常的痛,當我還小的時候,我也不知道這是罕見疾病,只知道和爸媽說我的腳好熱,我的父母也不覺得奇怪,只覺得我對熱的忍耐力比較低。大約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發病,一開始只會感覺到熱,後來才漸漸的嚴重起來。大約國二時開始感覺到痛與熱,但是那時是間歇性熱痛,有一段時間是正常的,大約十五天是一個空白的期間不會痛,就像一個循環一樣,但是上了五專之後這個循環不見了,而是一直感覺到熱、一直感覺到痛。這個時候我和家人說,他們才感覺到這樣好像不正常,便帶我去看骨科,骨科的醫生一直以為是足底筋膜炎,所以用了很多物理的療法,好比說電療、腳底的熱敷等,但這些都令我更痛苦,因為我的腳不能碰到熱。即使做了骨科的物理治療之後,熱痛還是常常發作。直到我看了一個日報上面的報導,有一個人和我的症狀一模一樣,我才找到李醫師,經過他的診斷以及基因檢測後確診,這個就是罕見的「肢端紅痛症」。這個病在生活上給我帶來很多困擾,好比說我不能穿整個包覆住腳的鞋子,只能穿涼鞋或拖鞋,我也不能穿襪子,因為腳會發熱讓我感到疼痛,這個痛非常的難受,若是痛的指數有1到10分,1是最低,10是最高,我覺得最痛應該有到8分。在五專就學的期間,因為這個病非常的罕見,體育課時因為穿包鞋會很難受,我拿著醫師的診斷證明,和老師說明我上體育課的不方便,但是老師一直覺得我是在裝病,還是要求我要和其他人一樣上體育課。我現在依然非常討厭那一位老師,因為我是五專二年級的時候給他看過那一份診斷證明,結果他在我五專五年級的時候竟然問我:「你要不要去大一點的醫院看?」這句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裡,因為我已經到台大總院這個醫學中心去看了,而我的主治醫生也是教授級別的,他還想要我去更大的醫院看,代表這位老師根本沒有好好的看過我的診斷證明。這樣的病也給我的人生帶很多的衝擊,好比說我也想正常的談戀愛,我想和正常人一樣結婚,但是這個病讓我自卑的待在家裡,遇到心儀的人也不敢去追,因為擔心自己配不上他,讓覺得自己無法結婚生子,因為這個病有很大的遺傳機率,有時候看著別人其實心裡很羨慕,難過到會想掉眼淚。這樣的病在生活中給我的困擾還有讓我無法出國。我想要去冷的國家會擔心有暖氣我受不了,但是高溫的地方我的腳也是受不了,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讓我放心的去玩,而且要是在國外發病,我也無法好好的處理,所以我從未出國過。我在前面有提到過,我讀護理,當護理師不會沒有工作,薪水也很好,但是我偏偏生這這樣的病,腳沒有辦法久站,也無法跑來跑去,以至於我無法勝任這項工作。我一直很苦惱,不知道不做這項工作的話我能做什麼,因為從出社會開始我就忍著痛,每天上班都要吃止痛藥,直到後來生病外傷去住院才停止。現在我不想要再吃止痛藥上班,想要轉行,但苦惱不知道能做什麼。因為這樣的病時常發作,常發痛發熱,而且吃了止痛藥大多都沒有效果,要吃到鴉片類的止痛藥,但是那可能會上癮,而且副作用很大,也不敢常常吃。我的主治醫生曾說過,這樣的病大約要等到中年,手腳的小神經比較退化時才不會感到這麼疼痛,但我現在才23歲,我還要等好久,要是這麼長的時間一直都不能工作,我該怎麼辦?因為生這樣的病所以常常有想不開的念頭,真的也有去做過,那個時候是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拉了我回來,因為在想不開時,我曾經和他說了一些希望他好好活的話,他覺得我不對勁才去找我、把我送醫院,其實到現在我還是有時候可以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有時候又不能,一直這樣子反覆使我深感痛苦。每當看到別人穿著漂亮時很羨慕,看到有男朋友可以好好地談戀愛時很羨慕,看到可以好好的出國時也很羨慕。我因生這樣的病無法穩定工作,也常擔心父母將來老了要怎麼辦,我要怎麼去撫養他們。我的媽媽因為我這個病常請假在家照顧我,尤其在我住院的期間,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他。因我這樣的病是罕見疾病,所以我也無法買醫療保險,只能自己多存錢。住院期間的費用我媽媽幫我負擔,但是我好擔心他老了要怎麼辦、沒有錢要怎麼辦!我的家庭沒有非常富裕,我這樣子無法工作的情況已有一年多了,還好姐姐偶爾會給我生活費,但是姐姐總有一天會嫁人,對於未來我很不知所措。對於我紅腫熱痛的處理,只有物理方法,好比沖冷水或是泡水才最能有效的止痛,但是這樣會對皮膚造成傷害,而且濕氣也會讓我病情加重,以至於我會和蜂窩性組織炎分不清,這樣很危險。當這個病發作時,吃一般止痛藥沒有太大作用,必須吃鴉片類的止痛藥,例如嗎啡,也讓我覺得自己的藥越吃越多,健康卻越來越走下坡。我知道媽媽一定也很難過生到我這樣的孩子,其實說真的,有時心裡會生氣,會怨她為什麼要生下像我這麼不正常的孩子,讓我這麼痛苦,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也不願意。我很感謝媽媽在我感到生病不舒服的時候都陪著我,也很感謝我的外婆、還有姐姐,在我沒有工作的時候都無條件地支持我。我很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感謝他們的支持,也感謝他們不嫌棄我。(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4/20)
-
2020-05-22 橘世代.好野橘
買保險最怕不理賠!做對這幾件事 申請理賠很簡單
買了保險之後,最怕保險公司不理賠或理賠金低於預期,讓人「奇蒙子」很差。只要搞懂保單條款,確定自己的醫療險內容,並且在申請理賠前做對幾件事,就能讓理賠變簡單。「我明明就是因意外事故受傷,為什麼保險公司卻說,不符合意外險的醫療理賠項目?真是太令人生氣了,保險一點都不保險!」「之前動手術,結果保險公司說,我的手術不是保單所列的項目,無法理賠!」買保險最怕申請理賠時卻不賠,或只是賠一點點,「奇蒙子」很差,讓我們對保險產生了不信任感。過去幾年,筱雲都是自己跑保險公司遞件申請理賠,原則上只要單據完整、符合保單條款的理賠項目,快則7個工作日、慢則10個工作日,保險公司就會把理賠金撥付下來。避免理賠被拒 買實支醫療險最穩當或許是看過太多保險理賠糾紛的新聞,在20幾年前就開始買保險的筱雲,申請保險理賠之前,都會先拿出保單,逐一看清楚條款內容,一來是知道哪幾張可以申請理賠,不至於白跑一趟;二來保單可能是在不同時期購買,像筱雲在20歲、30歲、40歲與45歲時都買過不同的醫療險,主要是因需求改變,例如舊健保時代,住院天數比較長,那時住院日額是重點,筱雲最高曾買到日額8千元。但是,當健保推出DRG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後,住院天數大幅減少,所以筱雲後來買的住院醫療險就以「實支實付」為重,且先後買了兩張,一張是收據正本理賠,一張是可副本理賠。買實支實付醫療險,對於那些早年只買舊醫療險的人尤其重要,因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醫生採用的治療方法也跟以前不同,舉例來說,脊椎骨折雖然有理賠,但是現在的醫療技術是「注入骨泥」,舊保單卻只理賠「脊椎骨折開放性復位術」,也就是打骨釘的方式,結果就有保戶發生理賠被拒的情形。如果這名保戶當初也有買實支實付,就可以順利申請理賠。不同時期買的醫療險 手術認定不一樣10年前筱雲做了大腸鏡檢查,醫生發現有一處息肉就順便切除。要申請醫療給付時,筱雲先查了保單條款上載明「經直腸大腸息肉切除手術」,因此在申請診斷書時,筱雲除了先跟醫生說「我有商業保險」外,還直接拿保單給醫生看,請醫生按照條款內的病名寫診斷書病因,這樣跟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就比較不會有爭議。此外,有的醫療險包含門診手術,有的卻沒有,而且不同時期的保單,對於同一個醫療行為也會有不同的認定。就拿大腸息肉切除為例,當時筱雲有3張醫療險,其中2張是早期購買,「經直腸大腸息肉切除手術」被認定是「手術」,所以這2張醫療險就用手術給付百分比理賠給筱雲;但有1張醫療險是後期買的,「經直腸大腸息肉切除手術」被認定是門診手術,領到的理賠金就較少。反正記住一個要點:保險公司都是按保單「條款」理賠。只要條款上沒寫,或寫得不一樣,就不會理賠。善良一點的保險公司,當保戶跟他們積極爭取時,或許會採取「打折」理賠。意外扭傷 寫「挫扭傷」才賠如果是因意外事故而受傷,有幾個要點一定要注意:①先確定自己的意外險保單含有「意外傷害醫療保險」,以及「實支實付金額上限」。②申請診斷書,記得先跟醫生說「我有商業保險」(讓醫生知道你要申請保險理賠)。③請醫生將意外事由寫進去,例如因車禍意外事故而導致、天雨路滑摔跤等。診斷證明書寫得越詳盡,越有助於申請到理賠。④開立診斷證明書時,請醫生注意措辭,例如不要寫「扭傷」,而要寫「挫扭傷」。因為在保險公司的認定中,扭傷是自力造成,而非外力,例如走路扭到或閃到腰,並不符合意外險「外來、突發」的理賠條件,但挫傷是有外力入侵,才符合意外險理賠條件。因此,診斷證明書上只要有「挫扭傷」的字眼,就符合意外醫療險的理賠條件。復健看中醫 健保診所才理賠因意外而受傷,除了去公立醫院照X光片、治療外,有些人還會去坊間的國術館、物理治療所復健,或者去中醫診所推拿、針灸,這時候就要注意,因為很多不是登記合格的醫院或診所,不符合保單條款約定的「醫院」定義,保險公司都不予理賠。如何簡單分辨呢?看這家診所有沒有「健保」就知道了。喜歡運動的筱雲,偶爾因運動意外受傷,因為多屬於挫扭傷,後續的復健都找有健保的中醫診所,申請理賠時都不會被拒絕。另外再提醒,到中醫看診,通常沒有住院,只是單純接受治療,而在商業保險中,只有實支實付型的傷害醫療險有針對「不住院、門診治療」予以理賠,所以,申請理賠前,務必確認自己所買的意外險包含實支實付的傷害醫療險。跟保險公司申請醫療險給付,得先扣除健保給付,超出健保的部分,保險公司才會實支實付。※本文摘自《Money錢》官方網站【關於更多保險大小事↘↘↘】。定期型VS.終身型保單 確保老年醫療品質。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5-21 新聞.長期照護
民眾規劃醫療險,要買足日額才有保障
民眾規劃醫療險,要買足日額才有保障。一般年齡越大越需要醫療保障,台灣人壽今天(20日)指出,分析內部資料,有購買健康險的保戶平均住院一天日額保險金近新台幣2,000元,但61歲以上的保戶平均日額保險金卻未達1,500元,以北部台大醫院單人房每天自費3,600至8,000元為例,長輩住院需選擇單人房型,就得另自付差額,建議民眾規劃保單前,應清楚了解保障額度是否足夠。根據保發中心資料顯示,前(2018)年國人健康險投保率已達300%以上,也就是台灣平均每人有三張健康險,提醒民眾在一般住院時,會有三類費用,包括手術費、雜費、以及病房差額費用,其中病房差額費用若遇到健保房不足時,或是想要醫療期間有個舒服的單人房使用時,自己的商業保險就能支付額外費用,免於擔憂;但若當初健康險規劃不足額之下,屆時仍需補足差額費用的負擔。此外,今年突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越來越多民眾警覺需要檢視家庭成員的醫療保險缺口,台灣人壽則提醒要注意三大保障風險。一、「醫療風險」:赴醫院治療時,若產生健保不給付的額外雜項花費就得自行吸收,以險種來說可以實支實付醫療險支應,在保險額度內以醫院收據來和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依目前醫療水準評估,建議理想住院日額應於3,000元以上,雜費額度應不低於15萬元。二、「失能風險」:於新冠肺炎案例中,有少部分患者出院後出現不可逆的症狀,例如肺纖維化,致嚴重喪失工作能力,可能已符合失能險理賠認定,此時保險公司將每月或一筆給付保險金,彌補收入中斷損失;以目前外籍看護每月費用為參考,換算保險金額月給付金應不低於3萬元。三、「責任風險」:若併發重症導致不幸離開,家庭可能頓時失去依靠,此時遺屬生活費、孩子教育費用仍需持續支出,建議提早以定期壽險或投資型保險拉高個人壽險保障,保險金額可以個人年收入五至十倍做為參考。保單檢視要掌握「安穩傳」三個層次第一層「安」全防護:優先做好保障規劃,風險來臨運用保險金協助個人及家庭度過難關。第二層「穩」定增值:做好第一層防護後,運用保險增值功能達成人生階段目標,例如子女教育金或退休生活等。第三層「傳」愛一世:財富累積一定程度後,可以壽險做為預留稅源的工具,並計畫以保單受益人安排行使繼承,避免爭產糾紛。
-
2020-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約新冠肺炎分析:亞裔美國人染病率低於其他族裔
南華早報報導,儘管美國境內的亞裔族群在疫情中被懷疑會傳播新冠肺炎而遭鄙視和攻擊,但數據顯示,他們最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也比較低。居住華府地區的宋辛蒂(譯音)是退休公務員,3月初之前就取消所有出遊計畫和醫生約診、不上館子、不約朋友聚會、不進超市,偶爾出門必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她說:「我們知道這個病很致命。不過每次我們出門,大家都覺得我們反應過度。」紐約市新冠肺炎確診和致死案例分析數據顯示,亞裔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是包括白人在內所有族裔裡最低的,而且通常差距很大。截至5月14日,在紐約市,亞裔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22人,遠少於非洲裔的265人、拉美裔的259人和白人的130人。洛杉磯的類似數據也發現,亞裔感染率最低,死亡人數則略高於白人。凱瑟家族基金會的研究發現,少數族裔不成比例地受疫情重擊,這與收入較低、工作性質導致更多曝險,以及原本就罹患較多其他病症有關。但在包括白人在內的所有族裔裡,亞裔患重症的風險最低。儘管這些都是初步數據,病毒還有許多未為人知的部分,但專家認為,有幾個因素可能有助解釋亞裔感染率和死亡率較低。其中之一似乎是「微信因素」。華埠居民很早就從社群平台得到相關警告。加上2002-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爆發的經驗,亞裔很早開始囤積食物、避免外出,而許多亞洲食品雜貨店和其他企業早在地方當局頒布規定之前就開始保持社交距離。亞洲人也早早就戴起口罩。而隨著歧視、言語和肢體攻擊加劇,許多亞裔避開人群,感染率因此降低。流行病學家還說,居住在紐約市的中國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新移民,因為較少吃油炸食品、紅肉和糖,比一般美國人健康。專家說,社會經濟因素也有關係。總的來說,亞裔的經濟狀況和教育程度高於其他族裔,這意味更多醫療保險、更多儲蓄可以熬過居家避疫限制,以及更大的居住空間以保持社交距離。
-
2020-05-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認識醫療+適當隱私 才不會付出重大代價
最近媒體爆料,台灣某大醫院遭大陸駭客入侵,而且聽說盜取了「蔡X文」的個人醫療資料。某醫師:「那有什麼意思,我有一個病人也是蔡X文,但是X癌患者,也是活著好好的。」近年來,個人隱私權蔚成顯學,很多醫學行為已動輒要保護個人隱私,事實上,物極必反,以這次武漢肺炎病毒為例,台灣防疫工作做得好,就是可以掌握每個人的身份證字號及醫療保險──健保,反觀美國號稱世界強國,但基於個人隱私,沒有全國統一的身份字號,加上各州各自為政,防疫工作自然就困難重重,付出人民寶貴生命的代價。有充分的資訊,醫師才能對病情做充分的判斷,例如有次,有位30多歲的年輕人入院肝指數飆到1000、2000,黃疸指數也飆到10、20,查不出原因,等到出院之後,才查出原來這位病人有愛滋病毒,對感染缺乏抵抗力,報告一出來,害得全病房的醫護人員人人自危,都要去檢測一番。這次武漢肺炎病毒有不少在國外已出現症狀者搭機回國,但隱而不報,連累了機上乘客以及身邊接觸的人。以此觀之,凡事過猶不及,法律規範應以群體的安全為最大考量,過度的強調資安、個人隱私是不對的。但也有些是民眾缺乏正確的醫療知識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例 如有不少人以為與B肝病人一起共食共飲會被傳染,而不敢與對方一起用餐,這是錯誤的。B肝病毒存在於血液及肝臟中,不會在口水內出現,除雙方肢體密切接觸,例如舌吻引起皮破血流,互有傷口,血液中的病毒流到口水中,才可能被對方傳染。反而是A型肝炎是經由飲食傳染,因此共食共飲就不行了。總而言之,對醫療要有正確的認識,對隱私適當保護,但對有關生命安危的醫療資訊,就要特別考量,才不會付出重大的代價。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5-04 名人.黃達夫
病人家屬 一封信給我的幸福
我一直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的忠實讀者。他在新書「第二座山」中説,很多人開始爬的第一座山,都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專業上的名與利,以為有了這樣的成就,就是幸福的生活。第一座山 財富沒換來幸福結果,他自己發現,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財富,並沒有換來幸福的生活。他在追求世俗名利的過程,並沒有喜樂,反而,犧牲了婚姻,帶來憂鬱與沮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布魯克斯認識了一對夫婦,凱西與大衛。他們創立的一個非營利組織,叫做「全都是我們的孩子(ALL OUR KIDS)AOK」,他們每星期四,在他們家提供晚餐,讓一些餓肚子,缺乏家人照顧的孩子,能夠圍著餐桌吃頓飯,互相交流,互相關懷,訴説各自的歡喜與苦衷,並伸出援手。第二座山 奉獻他人找到喜樂除了照顧這些孩子的溫飽,凱西與大衛還協助解決學業及就業的問題。當有個孩子須要腎臟移植來搶救生命時,他們還動員衆人,為這小孩爭取到醫療保險,大衛還把自己的一顆腎臟捐給了這個孩子。布魯克斯説,對他來說,AOK展現了第二座山的人生樣貌。那是一種為了愛、關懷與承諾而存在的人生。他有天帶他的女兒一起去參加星期四的晚餐。離開時,女兒對他說「這是我這輩子去過最有溫情的地方」。他終於在這個幫助一群年輕人成長的活動中,找到真正的喜樂。而肯定人生第二座山,不再是滿足自己而是奉獻他人。看了此書後,我不禁慶幸自己,在職業生涯的選擇時,選擇了利他的醫療志業,讓我能夠同時攀爬兩座山。一方面,在專業上,不斷地追求精進,在競爭激烈的學術生涯中,站上自己的位置,經濟上也有能力照顧好家人。另一方面,有幸在優良的學習環境中,追隨令人尊敬的典範,培養了正確的價值觀。了解到,永遠把病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先的意義。回首超過50年的職業生涯,挫折固然難免,但是,我從來對於生活的目的,沒有困惑與懷疑。我深深相信只有「承諾,用心守護病人」,才能夠得到病人的信任及正面的回饋。只有尊重同僚們的專業,仰賴他們無間的合作,才能夠提供給病人完善的照護。病人感謝函 醫護的莫大喜樂過去30年,我努力營造一個讓病人安心就醫,讓醫療工作者順心執業的環境。不久之前,有位病人的先生,在他的妻子過世後,特別寫了一封感謝函給我,信上說「醫院治癌團隊的專業功能已發揮至極致,醫護人員對於病情的解釋與建議,更是鉅細靡遺,總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日常的互動中,不時噓寒問暖,表達關切,讓病人無不窩心感動」。他接著又説,「也許在您心中一定這樣想着,這是本院一貫的作為與風氣,不足掛齒!但在病人與家屬的眼裡、心中,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我們怎能不被這樣的互動所激勵與感動,而感到莫大的喜樂。(作者黃達夫為和信醫院院長)●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4-20 名人.精華區
閻雲/台美防疫兩樣情 對醫界的一次大考
一場新冠疫情,凸顯美、台醫療環境差異。疫情在美國延燒之初,西雅圖一名確診老太太治癒後,被收取30萬美元鉅額醫藥費,令全美譁然,以致當時不少美國人,尤其是老年人,唯恐龐大醫藥費拖垮家計,債留子女,寧願病死也不就醫。無獨有偶,同樣在美國,鳳凰城有一對老夫婦,聽信瘧疾藥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可治療新冠肺炎,竟自行服下含相似成分的魚缸清潔劑,不幸釀成一死一命危。買不起醫保 美國釀悲劇忌諱就醫、亂用偏方,這些看來不明智的作為,背後其實隱藏一個辛酸原因,許多美國人沒有足夠,甚至買不起醫療保險。在美國,保險公司將醫療給付極度細分成急症、住加護病房、影像學檢查、藥費、復健等項目。未買足保險的民眾就醫得提心吊膽,深怕多出一大筆開銷。疫情爆發後,付不起篩檢費、醫藥費的民眾只能自己反鎖在家以免染病。而美國公布的新冠肺炎死亡統計皆為醫院收治病人,無法計入在家中病故的黑數。其次,醫療商品化成為民眾就醫障礙。30多年前由醫師主導建立的三級轉診、家庭醫師、健康維持組織HMO等立意良善的制度,如今時過境遷,醫師被規定每15分鐘看一個病人,醫院經營方針與國民健康保障漸行漸遠,看病成昂貴消費。疫情爆發,醫療網關診,民眾到保險公司指定院所就醫無門,醫療稀缺的小鎮更不在話下,助長疫情蔓延。戴口罩偏見 導致疫情擴大此外,西方人將強制戴口罩、公共場所量體溫視為侵犯人權,僅接受保持社交距離的建議,隔離效果有限。再加上一般民眾無財力做篩檢、老人院欠缺有效隔離等原因,皆導致疫情擴大。讓醫護過勞 台健保隱憂此次疫情中,台灣第一線醫護人員展現高度防疫專業。反觀美國因防護不足,光是加州就有一成以上第一線醫護不幸染病。台灣健保成為防疫堅強後盾,但也不免令人擔憂,疫情過後財務更加吃緊,醫療體系恐成為最被壓榨的族群。醫護站在第一線暴露在感染風險中,理應如同警察、消防員等享有特別保障,在台灣卻只是勞基法底下的勞工,加上健保制度使得醫護過勞、失去尊嚴,讓越來越多醫學生畢業後不願投入救人行列,醫院鬧醫護荒。經歷此番疫情衝擊,美國醫界必然痛定思痛有所改善。反觀台灣,國人卻吝於增加一些部分負擔來維持健保永續,令人遺憾。何不趁此疫情結束之後,對健保現況做一番改革,以慰站在第一線奉獻的醫護人員。●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4-15 橘世代.好野橘
50+買保險懶人包 一篇文教你弄懂保險規劃
前言:保險是50+族群打造安全財務的好工具,不過,在購買保險時,很多人共同的疑惑經常是:「市面上的保單五花八門,到底我該買哪些?」、「到底該怎麼買,對我最有保障?」磊山保險經紀人公司創辦人李佳蓉認為,「長壽」已成為重大風險,在這個前提下,不同的族群其實要考量不同問題。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應該先考慮50+的族群會遇到的風險是什麼?長壽是重大風險在醫療科技的發達與社會的進步下,「長壽」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風險。我們常常祝福朋友「長命百歲」,但是仔細思考,如果壽命很長,但是沒有足夠的退休金維持有尊嚴的生活,或是需要照護卻沒有養護費用,「想走走不了」反而成為最大的人生風險。保險的種類有很多種,常見的保險依理賠條件,可以分為六大類:一、壽險:身故、全殘,可獲得理賠。二、意外險:遭受非疾病的外來突發事故,導致身體蒙受傷害,可獲得理賠。三、醫療險:因疾病而有醫療行為,可獲得理賠。四、癌症險:確定罹癌,可獲得理賠。五、重大疾病險:罹患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末期腎病變、癌症、癱瘓,以及重大器官移植,可獲得理賠。六、失能扶助險/長期照護險:因疾病或傷害導致殘障、失能,經醫師開立診斷書(失能險)或是巴氏量表(長照險),可獲得理賠。這六大類型的保險,涵蓋了50+族群會遇到的老、病、殘、死,全部買齊當然就能獲得最全面的保障。如果資源有限,就我的觀點,足額的壽險與長期照護險是維護老年尊嚴最重要的關鍵保障。失能險vs.長照險高齡化社會中,失能、失智人口愈來愈多,為了不成為另一半的負擔,長照險或失能險也是必須規劃的保險之一。雖然這兩種保險都是為了長期照護而設計,但給付的認定標準並不相同。失能險是經醫師認定符合「失能等級表」1~11級,開立診斷證明就能給付,不需要每年複檢,每屆一年仍然生存,就能獲得給付。50+族群中,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下、尚未退休人士,可以優先考慮失能險,做為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工作失能所需要的收入扶助;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上、已屆退休,則可以規劃長照險做為老年失能時的保障。長照險的給付,失能狀況必須符合巴氏量表中,「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更衣」等六項中的三項;或是失智狀況,導致無法分辨「時間」、「場所」、「人物」等三項中的兩項,由醫師開立巴氏量表才能辦理給付,之後還必須每年複檢。除了上述的失能保險之外,不同的家庭組成,該如何針對特性,透過妥善的保險規劃,同時達到「益己」與「利他」的效果,也是50+族群重要的課題之一。單身、不婚的族群時代的變遷下,婚姻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項。單身、不婚的50+族群,沒有婚姻的牽絆,過著「一人飽、全家飽」的生活,進行保險規劃時,往往「益己」的比例大於「利他」,但是更要把「長壽」的風險考慮進去,免得年老時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年金型保險,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年金型保險是藉由工作時期繳付保費累積保單價值金,到退休時定期領回固定的金額做為退休之用,活多久,領多久,讓退休生活有一個穩定的被動式收入來源。以我母親為例,很多年前我就幫她購買年金保險,現在每個月由保險公司匯入養老金,做為她的生活費用,也做為我的孝養金。如此一來,她也會提醒自己要活得健康,因為活得愈久,領得愈久。這樣的保單規劃,就可以將「長命百歲」變成一種最大的祝福,因為她擁有一個安定且安全的退休生活。也有單身者想在身後留一筆錢給家人,像我們夥伴有位黃金單身族的客戶,想留一筆錢給疼愛的外甥女,於是買了高額的終身保險,以外甥女做為受益人。此外,更有許多客戶是將「公益團體」做為受益人,讓自己在身故之後,可以回饋社會,遺愛人間,這也是一種很美的做法。已婚、無子女的族群無子女的頂客族,通常是雙薪、財務分開,在保險規劃穩當安全的財務上跟單身族相當類似。除了完整的保險規劃,我更建議要注意「豁免保險」的規劃。豁免保險,保障另一半如果其中一方是家中的財務支柱,可以擔任另一半的要保人,並加買一張以要保人為對象的「豁免保險」,當這位要保人發生特定狀況(死亡、殘廢、嚴重燒燙傷、重大疾病),他不必再繳保費,而另一半的保障依然有效。舉例來說,先生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他採取前述規劃,加買「豁免保險」,當他生了重病,無法繼續工作以維持收入時,在難以繼續繳費的狀況下,太太的保險也不會中斷。頂客族沒有子女,因此退休金的規劃也非常重要,前幾年很流行的還本型終身壽險,可以從特定年齡起,每年領回一定比例的生存保險金,做為退休養老之用,也符合頂客族群「益己」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中一方先身故,身故保險金就可以給付給另一半,成為「利他」的保險規劃。有子女的族群有了下一代之後,就必須思考傳承的問題。不少人會為了節稅,透過保險,將財產傳承給子女,事實上,保險的價值不止於此。首先,保險可以為父母保管財產。父母親如果生前就以贈與的方式,把錢給了孩子,可能衍生各種問題,例如:孩子提早把錢花光,或是拿了錢後棄養父母……。但是,若父母親為自己買壽險保單,受益人為子女,父母在世時還可以掌控這筆錢,萬一日後子女不肖,也可以更改受益人。其次,孩子在接受這筆錢時,心裡感受也會不同。如果是遺產,他會覺得理所當然,但若是保險金,就多了一份父母為孩子著想的用心。跨越三代傳承的壽險 50+族群買壽險時比較貴,而且健康狀況不甚良好時,保險公司還會限制保額,這時候就可以幫孩子買。像有位客戶就是因為有糖尿病,無法幫自己買高額的壽險,就擔任要保人幫孩子買壽險,受益人是孫子,傳承跨越到第三代。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很小時就幫他買保險,好處是孩子年紀輕,所以保費便宜,卻也可能太早繳完,父母忘記了,小孩也不知道有這筆保險。因此,買保險一定要告知孩子,如果孩子開始工作賺錢後,不妨交棒給他繳完剩下的保費,他對這筆保險就更有參與感。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是以傳承為出發點為孩子買壽險時,保單理賠上若寫「法定受益人」,在他未結婚生子之前,受益人就是父母。為了避免之後錢又回到父母身上,一定要把受益人寫清楚。因此,如果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就可以讓孩子互為受益人。益己型醫療險,減少下一代負擔誰都不希望看到,因為自己年老失能,導致孩子必須辭掉工作,在家看護,或是當自己臥病在床,子女為了誰來照顧而吵成一團,因此不管如何規劃,把自己照顧好是最重要的前提。把「益己」為主的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長照險、失能險等規劃好,讓孩子免於負擔,就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另外,孩子還小時難免調皮闖禍,甚至造成他人出事而求償,此時「個人責任險」就能派上用場。個人責任險,就是自己不小心造成他人受傷或財物損失時,可由保險公司代為理賠的一種保險。在《民法》上,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當孩子不小心毀損物品、造成他人傷害,法定代理人要負連帶賠償責任,就可以透過父母的個人責任險來賠償。保險公司也有推出「家庭成員責任險」,只要家庭成員任何一人闖禍需要賠償時,都可以啟動這項保障。同志族群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及有無伴侶,是50+同志族群規劃保險必須考慮的兩個重點。若是跟原生家庭疏遠,並且不打算留錢給家人,就可以規劃遞減型壽險,讓自己用比較便宜的保費,在特定年齡前獲得一定的保障。如果跟原生家庭維持良好關係,身後想留錢給家人,而且經濟也負擔得起,就可以考慮終身壽險。另外,同志族群通常沒有子女,若是單身,很容易被要求扛起照顧年邁父母親的責任,這時,可以留意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意外險、醫療險,是否需要增加「住院醫療保險金」,甚至規劃終身醫療險。當父母生病或出意外住院時,上述的規劃可以降低醫療支出造成的經濟負擔。同婚專法保障伴侶權益同志如果有伴侶,可以在保單受益人上填寫同性伴侶。不過,當要保人跟受益人沒有血緣關係,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業務員詢問投保動機,必須詳細說明才能完成投保流程。原本同志伴侶不能為彼此買保險,2019年5月17日起,同婚專法通過,為同性伴侶買保單不再被拒,跟異性戀夫妻擁有相同的保險權益。【本文摘自《現在開始美好》,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關於理財這檔事↘↘↘】。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要存股、不要遊戲機 小學兒子比老爸更愛投資。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病專家:台灣已「廣篩」 有這3種情況再擴大篩檢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辦第十次疫情說明會,會中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終結疫情只有四大策略,包括疫苗、藥物、群體免疫、廣篩隔離。李建璋分析,疫苗至少還要一年半到兩年、最受矚目的瑞德西韋藥物研究短期內也不會有結果,如果要等待群體免疫發揮保護力,代價是台灣有三分之一至一半人口感染、一萬多到兩萬人死亡。因此廣篩和隔離,是最目前最可行的一條路。廣篩要篩什麼?李建璋說,許多國家都犯了「抓重放輕」的錯誤,其實輕、重症病毒量一樣高的,輕症傳染力也不容小覷,因此所有病例都務必做好隔離,是防疫的關鍵之一。至於針對抗原(病毒)的篩檢要奏效,則需建立在對於病毒分佈和變化的知識基礎上,才採得到足夠的病毒量。李建璋說,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症狀出現前一兩天及發病前一兩天,病毒量最高,病毒量最高的是痰,所以建議醫師採檢疑似病例時,如果發現病人有痰,在通風良好的戶外採檢站,最好的作法就是請病人咳出痰來送驗。病毒量次於痰液的是唾液,在發病初期,每毫升唾液有十萬個病毒,核酸檢測一定可以驗出來。病毒量再次之的是鼻咽、喉咽。台灣篩得夠廣嗎?李建璋分析,澳洲韓國是撒下大網,陽性率是每50人找到一個,以此讓疫情降溫。美國目前疫情嚴峻之下,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確診,單看紐約州陽性率更高,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陽性。另外有些國家,如英國、瑞典,雖然有很好的醫療保險,卻因篩檢率太低,無法有效控制疫情。以台灣目前的檢驗量來看,大約是每篩查120個人,會找到一個陽性,這樣的陽性率,等於是「已經在廣篩了。」李建璋根據數學模型預估,至少有三種情況是警訊,其中任何一種發生,都代表台灣勢必要再擴大篩檢規模。這三種情境包括,當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增加、檢驗的陽性率下降到小於1/50、出現超級傳播者。因為一個超級傳播者可能引發整個城市的疫情,一定要以他為圓心,篩檢他身邊的所有人,包括無症狀者。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380例,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截至4月9日的統計,高達72%確診病例是輕症,僅大約三成是中重症。李建璋表示,研究顯示輕症和重症的病毒量一樣高,發病前、後一兩天內病毒量最高,每毫升唾液可高達十萬個病毒。另外,三分之一病例體內病毒可存在超過20天,可能成為「慢性低濃度的傳播源」。因此,雖然台灣現在要求連續三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導致病例的康復率落後其他二採陰或症狀改善就算康復的國家,但李建璋說,「這是很光榮的落後。」
-
2020-04-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美國看台灣健保制度
【編者按】非常高興因為一個多月前陳榮基教授提出,醫界應該正視濫用高科技檢查、浪費醫療資源的現象,而引起一共三篇有關健保政策的「使用者付費」、「定率制」、「部分負擔」的改革構想(2/24、2/26、2/28)。想不到,這竟然引發另ㄧ位讀者來信,指出健保應進一步重新審核長期定居國外,但享用健保的種種偏頗常理之現象。我們非常慶幸能得到一位從醫學院畢業五十年來一直定居美國的退休醫師以客觀明理的立場,給予正面的回應。更難得的是目前正為「武漢肺炎」人仰馬翻的健保署李署長居然親自撰文給予各種寶貴的數據,而提出可行的漸進修法。這是「醫病平台」自從2016年開辦以來,最讓編輯團隊感到成就感的片刻。希望這呼籲能得到國人更深入積極地探討,讓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政策得以開源節流、永續發展。我目前被困在台北,想就「健保保費的大漏洞」表示一點意見。其實我自畢業就到美國,對台灣醫療制度的了解可說是像井底之蛙。但是文中提到「第六類」,似乎就是像我這樣的人。我自2017從美國工作退休,回台機會增加,在2018恢復國籍,半年後加入建保,現在每月繳749元台幣的保費。常聽說,也見到,不少「同流」盛讚台灣制度既優秀又便宜,因此常回台作健康檢查或整治牙齒。看來改革方針也指向這一塊。如果提議要增加第六類的保費並取消出國時的停保,我毫無猶豫會舉雙手贊成。這一群組大概還保留在國外的保險,而其保費可能是大大多過749元台幣,靠近每月12002元台幣。用了服務,多繳一點健保費對應該是理所當然。對於這些人,取消政府40%補助及取消停保權益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井蛙如我想知道的是第六類,和增加的第七類,到底佔了健保多少「便宜」?增加這兩群族的保費對健保的虧損能有很大幫助嗎?老實說,大概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參加健保之後,還沒有用過一次服務。我是到現在要買口罩才用了健保卡。我在美國繼續醫療保險,所有檢驗也還在美國做。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有「家庭醫師」的連繫,較台灣的系統可能多一點親切感和連續性。要找醫師或醫師助理資詢似乎也比台灣容易。相信如我一般,在台灣繳費而沒有消費的人應該也不少。一般來說,「吃到飽」內存無可避免的危險。如果讓每個人繳五十萬台幣就可以去車行任選一輛車,不選高檔車的應該很少吧? 同樣,繳了保費,即使了解沒有健康的保證,至少會感覺「買」了心安的權利。因此,為防萬一,能多看醫生,多有會診,多做檢驗,越貴越新的越好,多用新藥,多打點滴,總應該是沒錯吧?被保人存著這種心態,醫務人員沒有理由採取不同意來引動反感,醫院、檢驗所、藥界當然欣然同意。低效率的運用資源,恐怕是入不敷出的更大原因吧?結果是政府挑擔子直到健保產生資源恐慌的現象。如果局限眼光只在一個小的漏洞,可能像是用手指塞住堤防上一個小孔就沾沾自喜覺得防止了淹水,卻忽略了坡防外水位已上升到即將越堤而過的程度。那就很不幸的本未倒了置。能夠有一個成功的醫療系統,所有參加者須要有同舟共濟的共識,了解「劫富濟貧」的必要,也知道做太多可能引起不期的副作用,而且知道一些人吃很飽可能造成另一些人餓肚子。要到達成功,最重要的還是醫藥教育。不僅是醫療界自身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到所有在健保系統內的份子,以被保人為主角,真正做到看護人和被看護人在一個平台上的境界。也許我只是像瞎子在摸象,完全是偏頗之見。但是為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和一個相當成功的制度,希望一點淺見也能是一些貢獻。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治療年花1108億元 每6元健保經費1元用於抗癌
你知道每六元健保經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治療,隨著嬰兒潮世代老化,罹癌人口逐漸增加,去年全國癌症治療人數高達75.5萬人,如何預防及有效治療癌症,成為醫界及全民關注議題。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發表「從大數據看癌症治療趨勢」,他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癌症治療醫療費用愈來愈高,以醫療檢查占比最高,其次為藥費。108年癌症資料顯示,癌友治療人數達75.7萬人,用在癌友健保支出金額高達1108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藥費289億元,其中標靶藥物171億元,占比最高。另外,去年4月起,開始給付免疫療法,針對八大癌友、11項適應症,截至3月25日,總共給付1793名癌友,其中以肺癌病友446人最多。但整體評估,僅兩成有反應率。李伯璋表示,AI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出國內各大醫院治療癌症病友的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特別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在癌症治療上,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但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更積極開源節流,在節流方面,現在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象檢查費用,並減少病患輻射風險。李伯璋指出,台灣全民健保舉世聞名,可說是全世界做最好的醫療保險制度,但醫界相當不滿意,認為醫師及醫院權益遭到健保壓榨,但健保財務衝擊,癌症支出費用明顯成長,相信透過大數據、精準醫療,能讓健保穩定,永續經營。
-
2020-03-14 癌症.抗癌新知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該有的5個生活習慣
五大防癌守則一般人知道的其中一項癌症常識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痊癒的可能。」這句話完全正確,尤其是韓國人最常見的胃癌,若初期接受治療,有95%的存活率。換句話說,現在癌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可提早發現、盡快治療」,但實際上想要發現初期癌症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不就好了嗎?但不是每6個月或一年進行定期檢查,就能100%發現癌症,也有人雖然都有定期進行癌症檢查,還是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末期。再加上一般人都認為自己身體沒什麼異狀,不會一年接受一、兩次精密的醫療保險檢查。由於這些現實狀況,加上癌症本身的特性,使得人們不易在初期階段發現癌症。首先,大部分的癌症在初期都沒有自覺症狀,很多人因為某天突然感到身體出現異常到醫院檢查時,癌症都已潛伏一段時間了。另外,就算是在擁有設備先進的醫院裡服務、經驗豐富、又有實力的醫生,也要腫瘤大小大於5到10公釐,才能辨識或診斷出來。此時,發現的腫瘤很難說是早期發現,腫瘤長到10公釐時,從原本一個癌細胞可分裂30次來計算,等於大約已經增加了10億個癌細胞。就許多研究報告來看,儘管腫瘤只有10公釐,卻明顯已經有70%以上的機率為轉移狀態。美國MD安德森醫院,不把癌症初期病患看成有90%機率可以醫好的病人,只要經判定罹患癌症,便把病人視為「全身罹病」的理由就在這裡。那麼,我們對癌症難道就完全束手無策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深怕癌症找上自己嗎?現在許多醫生都在針對這些問題做各方面的研究。如果癌症不容易在初期診斷出來,一旦發病又將難以治療的話,「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先遠離會致癌的條件呢?」醫生們努力探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癌症預防方法,只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100%預防癌症的標準答案,但還是有幾項預防癌症的基本原則。第一 先動手清理冰箱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吃過所謂的抗癌食品。去烤肉店吃烤肉時會說:「聽說吃這個不會得癌症。」然後,一手夾起大蒜,放進包好的烤肉裡,這就是韓國人的面貌。也會到處尋找像蔬菜汁、大蒜汁,這類聽說可預防癌症的食品。我生病後,身邊一時間充斥了抗癌食品,所有的人都一副擔心自己某天起床就會得到癌症的樣子。聽說其中有一位親戚到市場購買大蒜汁,早晚各一包由大蒜和各種蔬菜製成的汁液,把它當水一樣喝,據說下訂的量多到連小型冰箱都快裝不下了。生病的我雖然沒有說任何話,但內心悶得要命。不知道從哪裡而來,沒有出產地的不明大蒜,加上沒有用自己眼睛確認過的蔬菜,就這樣攪和榨成汁後放到人工包裝的容器內,然後在冰箱放了快3個月後再喝掉?不論是包裝的濃縮液、製成錠劑的藥品,都已經不是食物原本的面貌,以人工方式製作成了別的形態,有可能加入防腐劑防止變質,甚至添加化學成分處理,這些都無法避免。最大的問題是材料的出處標示不清,不是說中國產的農產品對身體有害,是因為當它運送到我們面前時,已經添加了許多會傷害人體的防腐劑。當聽到親戚在喝大蒜汁時我心裡有個疑問:「塞滿這些抗癌食品的冰箱裡會是什麼樣子?」用塑膠袋包著的各種火腿、充滿許多色素的飲料、過度漂白的太白粉、過期3、4天打開過的麵包、好幾瓶打好的大蒜、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小菜……等。我當下就跟告訴我那位親戚消息的妻子說:「請他先把冰箱大掃除一番,再去找大蒜汁吧。」預防癌症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學習並活出自然的原理」,這也是能阻止細胞突變的最基本生活態度,吃東西時最好能找優質且自然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優質食物是指「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東西」,如不使用化學肥料,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農作物或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食品。遭化學物質汙染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物質凝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體出現異狀。最好不要讓食物連續放在冰箱好幾天,因為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質,越接近自然狀態的物品,變質的速度就越快,最理想的抗癌飲食是趁新鮮時吃完未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時間和經濟的餘裕找抗癌食品,就先從查看冰箱開始吧。看著家裡人數不多,卻塞得滿滿的冰箱,一定能了解到一些東西。包含各種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丟掉可惜的小菜在內,把冰箱裡擺很久、含有添加物的東西果敢地丟掉吧!冰箱內的空位越多,飯桌上的菜色也就越自然、新鮮,也就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第二 做適合自己的運動現代人運動不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也有人相當注重運動,甚至還出現了運動後流汗能排出體內致癌因子的學說。先不論這個學說的真實性,運動確實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必需條件,可是太多人對運動的關心,大過於運動主要的意義,很多人不是為了健康而運動,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我現在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也會運動。我的運動只是邊打高爾夫,邊慢慢地在草坪上走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哪算運動,但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自己有看出效果。如果要我在廣大的草地上跑步運動,或是在高爾夫練習場打一箱箱的球,現在的我肯定無法做到,就算勉強去做,反而會使肌肉僵硬、身體痠痛,這樣不叫有運動效果,而是無謂地浪費體力。先拋開預防癌症的運動要「忍耐辛苦,努力流汗」,這種既有觀念改掉運動越多對身體越好的偏見。不是要你隨便敷衍地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必須適當地維持自己的身體均衡,並愉快地進行。因此適當的運動依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而有所不同。20幾歲的健康男性想脫離肥胖,每天上健身房也不會累,因為他有充分的體力並能樂在其中,但若4、50多歲的上班族,選擇每天1、2個小時以從沒跑過的慢跑來消除身體的疲倦,如此勉強自己不僅沒有運動效果,也會因過勞而令健康受損。各位不妨可以從自己能輕鬆享受的事情中,尋找可以當作運動的活動,並不斷維持愉快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體力,此時再提升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也不遲。癌症發病大多和生活方式有關,若跳脫健康平凡,偏向不當或人工的生活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往往會變高。在注重運動效果前,應該先煩惱它是否有副作用,或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別忘了,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中找出適合的運動才有效果。第三 服用藥物要斟酌現在因卡介苗(BCG)接種普及,結核病的發生率降低,但1950年前,人類對結核病可是一點預防措施都沒有,很多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遭到結核菌入侵,這時為了尋找是否有結核免疫而施行的方法,叫曼托(Mantaux)測試。所謂的曼托測試是先在手臂上注射可檢測結核菌是否進入體內的針劑,沒有感染結核病菌的人,注射後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遭結核病菌感染的人,注射後該處會立刻腫得又紅又大,當時測試的結果中有80%至85%的測試者呈陽性反應,不管是沒吃過藥或沒注射過針劑的人,5名中就有4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感染結核後擁有了免疫力。人們體內有和病菌對抗的力量及自我治癒的能力,像跌倒後傷口會自己癒合,拉肚子一、兩天後會痊癒,或藉由短暫的睡眠就能消除疲勞等,這些都是人體自我治癒的能力,靠著這些能力,我們度過了幾萬年間的許多疾病和災害,這項能力要靠平常的自然生活才能維持。但科技文明的發達、醫學卓越的進步,逐漸讓人類數萬年間的免疫力或自我治癒力消失。近來,許多人只要有一點小咳嗽就會到藥局或醫院看病,數百年前沒有感冒藥或退燒藥我們也都能撐過,但現在只要不吃藥,就大驚小怪得好像感冒不會好一樣。肚子痛就吃腸胃藥、便祕就吃通腸藥,這些藥物會降低人體的自我治癒力,原本會自己增加抵抗力對抗外來刺激的身體,卻因藥物而變得遲鈍。亂用藥物會破壞生理節奏,降低人體免疫力或治癒力。癌症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在我們體內一定潛伏了一段時間,當潛伏後要現身時,唯一能阻擋它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雖然不能全部阻擋,但體內的免疫系統越強,就越能減少發病的機率。我雖然是個醫生,卻不喜歡藥物,家裡的常備藥物就只有退燒藥。在三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讓她們吃過任何感冒藥,雖然會有需要吃藥的時候,但過量食用只是百害無一利。我認為我接受化療後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平常沒有吃藥的習慣和我的生活態度所致。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癌症,想經營健康的人生就不該使用任何藥物,吃藥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第四 愉快進食是最好的良藥突然想起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癌症病患妻子所寫的內容。那位丈夫被診斷出得了胃癌第二期,手術結束後,家裡的菜色有了大改變。原本家人愛吃的辣湯很久都沒出現在餐桌上,連泡菜也都盡量醃漬得很清淡;聽說動物脂肪對身體不好,所以妻子乾脆連肉類都不煮了,但家人間的相處狀況卻越來越不好。手術後恢復良好、返回職場工作的丈夫因自己還被視為病患而生氣、孩子們則是在壓力之下似乎也快被逼到有癌症,家人的不滿逐漸升高,妻子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她認為由於丈夫平常就喜歡刺激性的飲食,所以得了胃癌,不應該再繼續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孩子們像丈夫一樣喜歡吃肉、辣的食物,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對癌症有所利弊而選擇吃的食物呢?不論是對癌症或其他疾病,蔬菜都是極有幫助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話。此外,也必須改掉喜歡吃辣的、鹹的等刺激性食物的飲食習慣。那麼,只吃蔬菜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了嗎?一生都不碰肉、不吃肉的和尚、尼姑能保證不會得到癌症嗎?不吃辛辣食物的日本人,胃癌發生率卻很高的原因在哪裡呢?1999年美國醫學團體協議發表了<美國人綜合飲食方針>,原先每個協會設立的方針都有所不同,很容易讓病患或一般人混淆,因此美國國立衛生局統合各領域專家後,立下新的飲食方針,主要以預防4大成人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飲食為方向。第一條飲食方針就是「均衡飲食」,不可以挑食,要均衡地吃東西,再來則是少鹽、多蔬果、少攝取脂肪等,對特定食物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攝取均衡的食物。如果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每一餐的食物都要加三匙辣椒醬,一定會出問題;單吃一種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不吃飯,只吃烤到焦黑的肉,就算原本健康的人也會吃出問題來。只要不是這麼極端的飲食方法,每次吃東西時都有顧慮到營養均衡的話,也能夠預防癌症。反倒是一般人為了預防癌症,一整天固執地只吃蔬菜,不僅破壞均衡,長期下來也會累積不少壓力。想吃肉時就吃肉,記得也要和蔬菜一起吃,若是擔心堆積膽固醇或脂肪的話,調整飲食並加上運動就可以了。食物不要超過過度辛辣或過度鹹的範圍,愉快地享用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愉悅地進食可說是最好的良藥。第五 遠離致癌因子現代醫學一直以來最積極研究的領域就是癌症,其中主要都是在研究致癌因子,也就是探討何種情況會引發癌症。目前為止,最確定的致癌因子是我們常看到的香菸,迄今,臨床上發生癌症的主因有1/3以上都是因為香菸。香菸中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含有致癌的成分。當然,不是不抽菸就不會得癌症,常見到許多沒抽過菸的家庭主婦,卻發現自己得到肺癌的案例。但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天抽一包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罹癌率高出4倍,因此戒菸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遠離癌症的捷徑。常和香菸相提並論的物品就是酒類,其實酒精成分並非致癌因子,但它是幫助許多致癌物質作用的角色,可刺激活化致癌因子。我不是要大家因此滴酒不沾,像我雖然不愛喝酒,偶爾也會小酌,只要不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心情愉快時小酌一、兩杯,對精神健康就不會有壞處。肥胖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人們常覺得吃好的食物就對健康有益,殊不知飲食過量和均衡飲食不同。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為吃點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危險的想法很常就會觸發致癌因子。再來,一定要記住,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清潔雙手,規律地清洗全身,將周圍生活環境打掃清潔,也能降低癌症發病率。最後要說的是性生活,研究證實,不健全的性生活會增加生殖系統的罹癌率。因丈夫外遇而讓妻子罹患癌症,或自己也罹患癌症的例子一再發生。各位應該都能理解上述所提的內容,實際上罹患癌症的危險發病因子就是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健全的生活也就是可以預防癌症的方法。平凡又合宜的生活可以讓你遠離致癌因子,大家只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前面所提,有哪些致癌因子也是顯而易見吧?各位不妨先找出這些因素,腦袋裡浮現的致癌因子,可能會因人而異,找出並改掉自己身邊最微小的致癌因子,才能預防癌症。延伸閱讀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5守則書籍簡介 超越5%存活率,我活過了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治癒之路암과 싸우지말고 친구가 돼라作者: 韓萬青原文作者:한만청譯者:陳馨祈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4/04/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韓萬青1934年生,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前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首爾大學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醫學大學進修三年。在擔任首爾大學醫院院長時,以「研究為重,病人為重」的概念改革,並制定體系化的服務系統,為韓國最早加入北美、日本、歐洲放射線醫學會的榮譽會員,將韓國影像醫學提升至國際水準。1998年初在肝臟發現了超過十四公分的惡性腫瘤,診斷過後被判定只剩下四個月的時間可活。選擇接受肝右葉切除手術。1998年切除癌症腫瘤兩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醫生宣判存活率不到5%以堅定的意志展開五個多月的化學治療。如今,年屆80歲,戰勝癌症十數年,仍維持健康的身體,積極地出席演講活動和培訓,為癌症病患們增加許多希望。韓萬青博士認為,越是想脫離癌症,反而越會像掉入沼澤般越陷越深,倒不如將「癌症」視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照顧,送走癌症。著有《影像醫學》、《人體橫斷面解剖學》、《介入性放射線科學》等書。
-
2020-03-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新冠肺炎破千例! 我國擬分州警示 專家批不利防疫
新冠肺炎病毒陸續蔓延至亞太以外國家,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目前確診病例突破千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未來可能以州為單位評估是否提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不過有醫師表示,從防疫觀點來看,美國州間交通便利,病毒可能快速散布各州,分州警示並不妥當。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天上午,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確診病例數累計有1135例,死亡數32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表示, 不排除提升美國的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但由於美國面積過大,因此未來可能採逐州提升警示方式,而非全美提升。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我國考量歐洲多國往來互動頻繁、昨日一舉提升26國的旅遊疫情建議等級,但遲至今天未提升美國的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可能考量政治與經濟因素,在防疫與民眾期待折衷之下,才提出分州警示的想法。他說,就防疫角度而言,分州警示並不妥當,因為美國州與州之間的往來是國內往來、更加便利,病毒可能快速散布全國。由於美國醫療可近性相對不高、檢驗與治療均昂貴,特別是沒有醫療保險的輕症民眾可能不願就醫,估計新冠肺炎疫情將迅速竄升。因此提醒計畫旅美民眾,赴當地應加強自我防護。我國近日陸續傳出國人旅遊返國後確診的消息,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說,台灣疫情能否控制住的最大關鍵在政府對於旅遊管制措施限制程度,若限制寬鬆甚或放寬,可能提升日韓、歐美國家疫情反撲台灣的風險。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以為政府會幫我付」父女搭武漢包機返美國 隔離2周收鉅額帳單
一對美國父女不久之前搭乘包機從中國武漢返抵美國,事後在美國進行隔離2周,期間多次接受地方政府的檢驗以及醫護照顧。回到家卻發現收到3918美元(約合新台幣11萬7千元)的帳單,當下他胸口感到一陣難受,驚呼「以為政府會幫忙付掉這些錢」。據外媒報導,這名父親烏辛斯基(Frank Wucinski),原本因為工作所以和女兒安娜貝爾(Annabel)一起待在武漢,然而在2月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後,就和女兒搭乘撤僑包機回到美國,沒多久前才剛結束在聖地牙哥海軍陸戰隊米拉馬航空基地(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Miramar)的14天隔離生活。兩人在隔離期間受到多次檢疫,幸好最後父女皆呈現陰性反應,得以順利回家。但到家後不久收到了數張帳單,上頭分別載明救護車、放射檢查、醫生等費用,共計3918美元(約合新台幣11萬7千元),此外還必須負擔2200美元(約合新台幣6萬5千元)的撤僑費用。烏辛斯基看到帳單一陣錯愕,直說「以為所有費用都會由政府支付」,心想究竟自己該如何才能付出這筆鉅額帳單?他說自己有保險,但只適用在大陸,沒辦法於美國使用,這讓他大感無助。醫院事後回應,部份帳單是有誤的,已經移除該項目,會再查明出包原因。但烏辛斯基還是得掏出救護車的2598美元(約合新台幣7萬7千元),以及撤僑費用2200美元(約合新台幣6萬5千元)。烏辛斯基事後把事情經過po上募資平台,已順利募得近1萬8千美元的善款。他表示會用剩餘的資金來購買美國的醫療保險。
-
2020-02-21 橘世代.好野橘
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
台灣人有多愛買保險?根據壽險公司調查,國人持有保單位居全球之冠,但也造成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手中保單一大堆,卻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什麼,甚至出現許多保障重疊,真正需要的保障卻未補足。台灣人最愛買保險 卻不一定買到位根據法國巴黎人壽2019年的調查,全球26個國家的消費者平均持有2.3張保單,亞洲消費者平均擁有2.2張,但台灣人則持有高達3.3張,位居全球之冠。但許多國人仍認為購買的保險保障不足,到底是真的不足,還是買的不到位呢?錠嵂高雄營業處襄理陳慈徽表示,過去多數人買保險以壽險為入門款,現在隨著風險意識提高,保險配置也更加多元。但哪些保險是一定要有、哪些是可以有餘裕時再補足的呢?陳慈徽認為,以55歲上下的熟齡族來說,最關心的是健康議題,為了不造成未來家庭的負擔,一定要有醫療險和長照險,因應未來可能面臨的龐大醫療支出,或長照費用。有餘裕時,可考慮加買年金險或投資型保單,提供每個月的現金流,讓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打折。魔鬼藏在細節裡 醫療險最常有爭議保險業務員離職,或是不記得年輕時買過哪些保險,導致手中保單一大堆,這也是常見的狀況之一。陳慈徽透露,想知道過去投保了哪些保險,可以到「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網站,本人或親屬都可以申請查詢。陳慈徽分享,過去遇到的案例,醫療險較容易遇到爭議。舉例來說,手中有2張實支實付的醫療險,生病住院後要申請理賠時才發現,2家保險公司都需要收據「正本」才可理賠。但醫院費用收據正本僅提供一份,這時候就出現打架的狀況,非常棘手。應該如何解決呢?「一般來說,收據正本會以先投保的那家保險公司優先,另一家則要看理賠條件,是否能將實支實付折換為日額給付。」陳慈徽說。很多保戶在投保時都忽略這樣的細節,導致申請理賠時才發現權益受到影響。因此,建議民眾應該在不同階段定期檢視保單,像是出社會、結婚生子、買房或退休前等有較大經濟結構改變時,先檢視保單再根據財務規劃來做調整。【延伸/你不知道的保險大小事↘↘↘】。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人人都適合買「儲蓄險」?這三種人先別買!。儲蓄險大改版 橘世代該如何打算?。退休後還能月月領錢?用保單加值退休金 社群理財平台正夯! 【好野橘招募中】想退休還能年年出國玩?!50歲以後的理財首重退休規劃,好野橘社團網羅最適合熟齡族的投資心法,提供理財計畫、經濟趨勢,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歡迎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要當一位好醫師,其實不容易!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醫師生涯回顧——要做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醫病平台的成立是為了使病人與醫生能互相了解,彼此體諒,並重建雙方的尊重與信任,所以我在退休後想要分享些自己行醫的經驗與感想。由於人類知識的成長,科技的進展,媒體的擴張,社會制度的改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醫生與病人之間已不像以前單純。醫學知識的成長己不是一個醫生腦力可以承受的,醫療已漸漸變成複雜的團隊工作。病人從網上得到不少的醫學資料,對醫生的要求增加,政府與醫療保險公司對醫生要求的文件更加繁雜,新一代的醫生給予病人的時間減少了,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也淡薄了。雖然世界宇宙一切不時地轉動變化,但是也有一定不變的法則,醫生的責任還是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應該是最為人尊重的職業。一個醫生只要本著愛心為病人服務,雖然偶爾會有差錯,大部分人是可以了解和原諒的。我行醫四十年從沒有想過是為了賺錢而看病人,社會對我們的報酬是相當優厚,衣食住行不用愁,孩子們上大學也不用貸款。病人的感恩也常常給我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一位七十多歲女病人來看我,她從口袋取出一顆薄荷巧克力糖給我,並說是昨天她在Olive Garden飯店拿到這顆糖果,她特別珍惜地收起來送我的,她感謝我多年來對她的照顧。這顆糖已經半熔化了,但是當時我心裡的感受是無法形容的。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老病人女兒的電話,邀請我去參加她父親百歲的生日,她説這是她父親的心願。當我去參加他的生日,他已經有老人痴呆症,但是他還認得我。我也曾經照顧過一位年輕女病人,她可能是一般醫生認為最壞的病人。我第一次看她的時候,她才十九歲,她已經被外科醫師動過食道閉鎖與胃潰瘍的手術,她有反覆發作的胃潰瘍。她長得美麗而且相當聰明,但是她的生活很亂,她用藥,她是急診處的常客,她看了不少的醫生。因為肚子痛,她常來看我。在我照顧她的期間,她也給外科醫生開過刀,我也曾經送她到Mayo Clinic去會診。她常常半夜打電話給我要藥,我給她胃藥,我勸她少用麻醉藥。偶爾她會在聖誕節寄賀卡給我,有一次她還在卡上附信,寫到她有嗑藥的習慣,她希望能改過,但是很因難。我照顧她二十多年,後來她二年沒有來看我。有一天她突然出現在我的診所,她來感謝我多麼年來對她的照顧,她告訴我,二年前她喝酒發生車禍,行動不便坐輪椅,她的生活改了,不再喝酒嗑藥,她上教堂到學校去演講,告訴年輕人不要嗑藥喝酒。她說這場車禍是上帝給她最好的恩賜。提到醫療糾紛,我在四十多年的行醫,有三次被告的經驗。一次是四十歲接受政府醫療補助的肥胖女病人,外科醫生為她做了減肥胃手術,我只看她一次門診,做一次胃鏡檢查,她的律師把所有看過她的醫生們與醫院都控告了,二年後她換了律師,才取消對我的訴訟。另一件是幾年前,我被醫院請去會診一位近五十歲的女病人,我的診斷是部分腸阻塞,可能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她出院後到印第安納大學醫院開刀,證實是克隆氏症。三年後,她來看我因為肚子痛,我做了大腸鏡檢查,大腸正常,末端小腸有些小侵蝕潰瘍。我認為可能是復發性克隆氏症,我做了一些血液檢驗,也做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沒有腸阻塞的現象,但是可能有輕微的發炎與纖維化,同時報告有一個可能腫瘤在肚臍下,這腫瘤的影像已在三年前的CT scan 顕示,而且大小不變,胰臟正常。我建議病人嘗試humira治療,病人有點遲疑。我送她回去印城大學醫院會診。三個月後(到大學醫院會診二個月後)重複CT scan顯示胰臟癌,病人後來去世,她的丈夫一年後告我誤診。她的病歷送到病例審查小組,六位醫師認為我沒有過錯。第三個病例是一個長期抽煙的中年男人,因為大便有血,他的家庭醫生要我做大腸鏡檢查,我用內視鏡拿掉一個小息肉。第二天他來見我的護士沒有抱怨,第三天晚上急診處醫師打電話给我,報告病人在急診室抱怨肚子痛,血液檢查白血球增加,X光沒有顯示腹腔內有空氣。我建議做CT scan,發現在大腸邊有一個拳頭大的發炎性腫瘤,他當晩開了刀。因為長期抽煙,他的肺可能不正常,手術後三天,麻醉科醫師才拿下氣管插管。他控告我醫療失誤。我的醫療責任保險公司的律師見了我,以後她與對方律師通了二十多封信與做一次取證。經過幾個月後,律師告訴我要選擇六位專科醫師到醫療審查小組審查小組,雙方各選三位,而且要雙方同意。我的律師建議我要換掉原來的三位醫師,我問她理由,她也說不出。我認為三位醫師都是醫學會認證的,沒有必要換,我希望這件控訴早點送到醫療糾紛審查小組,我認為這只是拿大腸息肉的可能併發症,我不認為有疏忽過失。雙方律師還是要換醫生,換了幾次,拖了三個多月才選出審查小組醫生。六位專科醫師認為我沒有過失,這案才解決。當我的律師要換審查小組醫師時,我認為雙方律師可能在欺詐我們。我打電話給醫療責任保險公司主管抱怨,我認為這件控訴早應該送到審查小組,不需雙方律師來回二十多封信,也不須換原先被推薦的審查小組醫師。我很灰心,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美國的法律程序。法律應該保護病人,病人有不幸的併發症,保險公司應該給予補助。我認為法律的程序應該改進,我希望律師對醫病關係能更加了解,我也希望病人與家屬能給醫生有機會解釋病情的經過,醫生與病人彼此多了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程序。當一個醫生應該每天檢討自己對病人所做的醫療。我開業最忙的時期,一天四小時門診四小時內視鏡手術,還要到三家醫院迴診與會診。有一次我到一家醫院(不是我的主要醫院)去會診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她的主要投訴是肚子痛與體重減輕。我去看她時已是晩上九點,隔天去看她也在晚上九點以後,我告訴她與家人CT scan發現她有卵巢腫瘤,可能是癌症。第三天晚上我去迴診,她的丈夫不要我再去看她,他對我說我是好的診斷醫生,但是不是好醫師。她的家庭醫師並不怪我,他認為病人不喜歡聽到自己有癌症。我自己反省,我當時實在太忙,沒有給病人與家屬多些時間,而且也不應該天天在晚上九點後去看病人。當我做住院醫生時,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病人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我治療他的血糖與酸中毒。隔天他醒來,血糖幾乎正常,他的家人很感激。第三天他的血壓下降,他又昏迷了,他得了敗血症,結果他去世了。我很後悔,當時沒想到細菌感染導致糖尿病失控,這病人有中耳炎。另一病例,我為一位老病人做大腸鏡檢查,她有嚴重的憩室病,她的乙狀結腸嚴重變形。她選在近她住家的小醫院,我在早上七點做檢查,十點多護士打電話告訴我病人抱怨肚子痛,我要護士送她去作X光檢查,報告腹腔有空氣。我打電話請了外科醫師去會診,她被送到城南的一家大醫院開刀。我沒有回去看她,也沒有機會跟家屬解釋。事過兩年,她又進入醫院,我被請去會診。她的兒子見到我很生氣,不要我看她。我把她的病歷拿出來,要解釋給他的兒子,他也不要聽。我當時心裡真是痛苦,我很後悔二年前沒有回去小醫院向家人解釋。我已退休了,回想過去,要作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有人問我,如果有來世,我是否再選擇當醫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要引用四十多年前,當我在University of Rochester作研究員的時候,一位老教授 Dr Harry Siegel的話:「做醫師是很棒的事,醫學是令人興奮的,每個病人都不一樣,你的生活不會像工程師那般呆板,不管你聰明與否都會被人尊敬,你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
2019-12-25 癌症.肺癌
咳血發現罹肺腺癌「遺言都交代好」他靠免疫療法活過來
53歲的林先生從事資訊工作,成天在密閉冷氣房內抽菸,2年前咳血就醫,發現已罹肺腺癌3期,化療半年不僅未好轉,肺部3分之2都遭腫瘤占據,癌細胞還轉移到大腸、甚至破裂出血,做了腸造口,他吃不下,走2、3步就氣喘吁吁,體重從72公斤掉到48公斤,自嘲外型像ET,「當時生不如死,連遺言都交代好了」。後來林先生決定自費接受免疫治療,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20次療程後體力逐漸恢復,今年9月林先生結束40次療程,肺部10幾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1、2公分結痂,體重也恢復了,目前仍每3周回診施打,「很開心能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連偉立說,肺癌晚期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整體反應率約僅2、3成,林先生是少數能完全恢復的幸運案例。今年4月起健保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給付範圍僅限患者化療、標靶治療無效,生物標記PD-L1達5成以上者,且只能給付一年,不少人仍得自費或靠醫療保險費用獲得治療。連偉立表示,近2年國際醫學年會證實,晚期患者接受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與化療藥的「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1年腫瘤無惡化比例增為4成,不過副作用仍高,對患者是很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