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醫學
共找到
9403
筆 文章
-
-
2020-04-27 養生.健康瘦身
不吃早餐吃宵夜 研究:脂肪較易累積
吃宵夜比較容易發胖!台灣宵夜文化相當興盛,很多人都有吃消夜的習慣。有些人認為,只要將白天的飲食挪到宵夜時間吃,其實吃宵夜並不會特別容易導致肥胖。不過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實驗後證實,夜間吃東西比在白天吃東西更易導致肥胖。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為了解宵夜是否特別易導致肥胖,研究人員找了6位受試者,讓他們分別在兩種不同的時間點進行間歇性斷食,再針對他們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新陳代謝狀況進行監測。這群受試者年齡均大於50歲,屬於容易患有代謝障礙的年齡層。兩組人馬均進行56小時的間歇性斷食,其中一組受試者吃了早餐、午餐與晚餐,另一組受試者則吃了午餐、晚餐與宵夜。受試者吃早餐的時間為早上8點,吃宵夜的時間則為晚上10點,兩餐的熱量均為700大卡且營養組成相同。除此之外,受試者在每次進食後的運動量也相同。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總熱量相同,在不同時間點吃東西,累積的熱量會有所不同。吃早餐的受試者24小時內燃燒的脂肪,比吃宵夜的受試者平均多了15公克。主要原因在於,夜間睡眠時身體會分解脂肪,若太晚進食,身體會先分解碳水化合物,延遲分解脂肪。此研究證實,睡前進食會延遲脂肪分解,所以除了注意總熱量外,吃東西的時間點也很重要。另外,若要進行間歇性斷食減重,早一點斷食比起晚一點開始進食,會有更好的減重效果。【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4-27 新聞.健康知識+
容易失眠?研究:飲食中有這類食物可能引發睡眠障礙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最近1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多攝取水果、蔬菜和纖維質有助睡眠品質提升,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研究中發現,停經後婦女的飲食中,若碳水化合物或添加糖的含量比較高,比起飲食中含有較多的蔬菜、纖維質和完整蔬果的女性而言,失眠機率將大幅上升。研究人員認為,食用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迅速上升或下降,而引發睡眠障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學院和外科醫學院的助理教授James Gangwisch在聲明中表示,失眠通常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或藥物治療,但這些方法的費用可能很昂貴或有副作用。將透過低成本的干預方式及潛在的副作用,找出導致失眠的其他因素。James Gangwisch和團隊從「婦女健康倡議觀察研究」中蒐集5萬多名參與者的數據。所有參與者都有完整的飲食日記,研究人員根據飲食報告中觀察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人,是否有失眠症狀。通常高碳水化合物都具有比較高的升糖指數,如添加糖、白麵包、白米等,會導致血糖更快上升。當血糖濃度不穩定,就可能會引發睡眠障礙。作者的確發現,飲食中升糖指數較高的人,失眠的可能性增加了15%。James Gangwisch指出,血糖迅速升高時,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下降則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導致睡眠受到干擾。因此,如果晚上想要一覺好眠,建議可多攝取蔬果和纖維質等食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常常失眠睡不好? 睡前吃5種小點讓你一覺到天亮
-
2020-04-26 新聞.健康知識+
林森錢櫃大火 急診醫師:躲包廂別亂竄
台北市林森北路錢櫃KTV上午發生大火,火勢雖已於11時30分撲滅,但仍有多人等待救援,傷者目前已知分送台大、馬偕、新光等醫院。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簡立建表示,因火災會導致停電,切勿隨意逃生,反而因找不到出口而將自己推入更危險的處境。簡立建表示,要謹記「小火快逃,濃煙關閉」的原則,因此看到許多人躲在包廂內等搜救,是好的。因為火災、濃煙會導致停電,因此也很難看清逃生路線,反而會讓人迷失反向,往很危險的方向走。他說,之前雪隧大火,便曾聽救治的民眾說,當時連蹲在地上都看不清指示燈,因此要穿過濃煙非常不易。簡立建說,火場濃煙因為燃燒的材質「非常毒」,而現在許多KTV會以防火材質做包廂門,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把門關起來,就像現在常說的「分艙分流」並將門縫塞起來,躲在窗邊等待救援。至於許多人有迷思火災發生時,到底該「往上逃」還是「往下逃」?消防人員則表示,KTV一進去要先看逃生路線,且KTV又是特別高風險的場所。若是發生火警,千萬不可往上跑,因為濃煙上升的速度比人快,而且會蓄積在上層,因此應該「往下逃」。如果無法往地面層逃生,則應考慮原地待救,關門阻擋火煙,從陽台或窗戶向外求援。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建仁與母校分享抗疫 施景中:開心這樣的人當副總統
副總統陳建仁昨日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之邀,在總統府與該院院長馬侃希(Ellen J. MacKenzie)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進行視訊會議。陳建仁以「台灣典範: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題,表示台灣願意、也正積極與各國合作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三贏。台大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昨深夜在臉書對此事發表感想。他說開心台灣有這樣的人當副總統外,並提起在台大醫學系求學時,曾上過陳副總統開的課,課講的很棒,且永遠笑容滿面。施景中說,昨與家人一起吃批薩、炒麵,看新聞。新聞播出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Johns Hopkins的教授,和我們聖殿騎士大仁哥連線對談,談台灣的防疫經驗。Johns Hopkins也是陳副總統的母校。施景中憶起,他在大三時上過陳副總統開的課,當年沒有用Power Point,他都是用白板筆寫在白版上,手寫字體很恭整很漂亮,看了很舒服。他會盡量坐到前排去,除了看清楚白板的字,更是督促自己不要打瞌睡。施景中說,那時陳已在中研院身兼要職,但還是幫我們這些什麼都不懂的大學生上課;並回想起偶爾在男二舍附近碰到老師,跟他點頭示意,大仁哥永遠都會回報以最溫暖最甜美的笑容。當年這樣的老師不多,大都是點頭快快走過。話題一轉,電視新聞又播出,美國總統川普說要把消毒水打入患COVID病患的肺部,幫助病人解毒。施景中說,他看到坐前排的美國防疫專家,嘴巴張大大地,坐立難安。而正當全球對中國檢查試劑、或醫療用品不符品質需求,紛紛掀起退貨潮的同時,紐約州長古莫宣佈將使用台灣製的COVID檢驗試劑,除了檢驗準確外,也大幅減少操作步驟,更將檢驗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內就有結果。 施景中說,在這最亂的時代裡,他以台灣這塊土地為榮。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藥業董事長盛保熙:世界正逢巨變 開啟孩子國際觀
一場世紀瘟疫,教許多人重新學習探勘生活中的鑽石。新冠肺炎來襲之際,保瑞藥業董事長盛保熙併購國外藥廠的佈局未歇,但也因被迫停止飛行,盛保熙騰出的時間,便是與家人共同挖掘以往隱而未見的生命寶藏。家人相聚時間多 教育正是時候盛保熙說,這場疫情改變台灣人的生活。他觀察自己的三個孩子,「進家門先洗手」現在實施得徹底;「什麼是WHO世界衛生組織?誰是譚德賽?」新冠肺炎對世界各國帶來的巨變,成為他開啟孩子國際觀的鑰匙。「看全球人們在家做哪些事,我們家跟著一起做。」盛保熙甚至陪孩子創作音樂,並掌鏡為妻兒錄製影片發到臉書,鼓舞正在疫情中的人們。宅在家閱讀 推薦商業議題之作出身藥品代理商,現坐大藥業集團,盛保熙其實學的是經濟,他運動,也閱讀。例如近幾年影響力甚鉅的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The Infinite Game」是他所推薦宅在家也值得一讀的系列新作(台灣尚未有中譯本)。台灣對疫情防守嚴謹,相對歐美幸運,但同樣面臨經濟紓困的難題,盛保熙不忘從經濟觀點來談,以前全家每周會一起約吃飯三次,現在增加到五、六次,多了陪伴家人的時間,但「到外面用餐」是在幫助產業,民眾不出門吃飯,餐廳少了生意,員工沒有薪水,菜市場乏人問津,影響深遠,「弊多於利」。然而,「不需要去的地方就別去。」例如他現在改帶著家人到河濱公園跑步、打籃球,少去游泳池、密閉空間運動。沒了參與三鐵賽事的機會,他在家踩自行車訓練台,「每個人都要對防疫做出貢獻。」型男如他卻笑說,代價就是最近胖了一些。深入順勢醫學 自然調理身體集團代理順勢醫學產品,天然、草本理念受到不少學生家長的喜愛。盛保熙說,有一次在坎城出差時,他有點發熱、流鼻水、喉嚨癢的症狀,身體不太舒服,於是到藥房抓了一些維他命C,但當時法國藥局藥師介紹他順勢糖球,他食用後睡了一覺,隔天起來感覺症狀況好很多,神清氣爽。回到台灣才知道,有些資訊靈通的人早就透過國外管道取得,代表已經累積大批忠實用戶。基於藥廠背景,他也去深入瞭解順勢醫學的製程以及實驗研究佐證,才正式引進台灣。盛保熙說,台灣人不喜歡吃藥,先進國家的民眾也多抱持,如果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不吃藥為優先的態度,也因此講求天然調理身體狀態的順勢醫學能在歐洲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法國,很多家庭都會有一個順勢百寶盒,打開裡頭是各種彩色管裝的糖球,針對不同症狀各有用途。果然,盛保熙打開自己的隨身防疫包,就有紓解感冒症狀的一管順勢糖球,還有最近火紅的接骨木莓成分發泡錠,口味酸酸甜甜,當他在辦公室感覺有點疲累,就可以泡著冷水喝。再來便是75%酒精、口罩族必備的薄荷錠和一支去漬筆。他不但自己隨身攜帶,還要求家裡的小朋友也要隨身攜帶,做到保護自己與保護他人。超高齡世代 將投入失智議題在台灣藥業界,盛保熙已從本土學名藥廠進軍國際,疫情雖可能扭轉世界局勢,但唯一不變的是「人類會越活越老」的超高齡事實。盛保熙關心失智症的世界議題,例如他認同亞東醫院神經科主任甄瑞興引進的「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就是鼓勵訓練創新,發揮失智長者保有的功能;他也將保瑞藥廠未來的重心擺在中樞神經用藥的研發。他認為,癌症在10-20年之間可望被有效控制,但人一旦罹患失智症,身體四肢可能都還好好的,一人失智卻是全家照顧,嚴重將衝擊至國家經濟,是世界性的共同難題。而這條解謎大腦、通往世界的路,盛保熙絕對不會錯過。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奎寧被吹捧為新冠神藥?始作俑者是感染醫學泰斗
一個月前台灣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導有關奎寧治療新冠肺炎的驚人療效。可是這兩三天來儘管全球各大媒體都在報導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會增加死亡率(請看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台灣各大媒體卻是靜悄悄地噤若寒蟬。為什麼?是無地自容嗎?台灣在一個月前的報導主要是引用兩位醫師在臉書上的文章,說什麼「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數據好到不可思議!」。我今天再去看這兩位醫師的臉書網頁,發現其中一位已經將他那篇2020-3-20的文章刪掉,但是另一位則還留著。這篇還留著的文章有1400多個「讚」,還有一大堆感謝的評語。這兩位醫師都沒對這兩三天來有關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有害的報導發表意見。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數據好到不可思議!」,反悔起來是很難看的。那,當初為什麼這兩位醫師會如此一頭熱地栽進去呢?我們來看看那篇醫師還留在臉書文章裡的一段話:「剛好公開發表這篇數據的作者是我敬仰已久的Didier Raoult (最近幾年都在追蹤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相培養體研究),也是一位歐洲微生物學界相當知名的感染醫學泰斗,其提供的研究數據通常具有指標性,因此法國政府才立刻啟動30萬人規模的臨床試驗,美國FDA也同步跟進全面展開研究」。沒錯,一個月前引發全球奎寧狂熱的人正是Dr. Didier Raoult。他是在2020-3-16公佈一項小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說6位接受奎寧治療的病患在5天後病毒全都清除。三天後川普總統就發推文說奎寧是game changer(戰局改變者),兩天後他又在記者會上說奎寧是神的禮物,上天的禮物。就這樣,全球陷入一片奎寧狂熱,很多美國醫生開始囤積奎寧,導致真正需要奎寧的病患買不到奎寧,也有人因服用奎寧致死(請看新冠神藥,群魔亂舞)。誠如上面那位台灣醫師所說,Dr. Didier Raoult的確是稱得上「感染醫學泰斗」。根據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記錄,他發表過將近3000篇論文。也就是說他平均每年發表近80篇論文,也就是說他平均每5天就發表一篇論文。那,這是怎麼可能辦得到的呢?頂尖的Science科學期刊在2012-3-2發表了一篇Dr. Didier Raoult的人物特寫,標題是Sound and Fury in the Microbiology Lab(微生物實驗室的聲音與憤怒),副標題是He’s imaginative, rebellious, and often disdainful. Above all, France’s most productive microbiologist loves a good fight(他富有想像力,叛逆,並且經常輕蔑。 最重要的是,法國生產力最高的微生物學家好鬥)。這篇文章介紹了Dr. Didier Raoult傳奇性的學術生涯,也提到他曾因一篇論文造假而被美國微生物協會禁足一年(禁止在該協會創辦的所有期刊裡發表文章)。有一位名叫Leonid Schneider的人在2020-3-26發表Chloroquine genius Didier Raoult to save the world from COVID-19(氯喹天才Didier Raoult拯救世界免於COVID-19),而它的副標題是:隨著COVID19大流行,法國微生物學家Didier Raoult提供了一個療法。 川普總統相信,但Raoult的研究在這裡和總體上是否可靠?Leonid Schneider是For Better Science (為較好科學)網站的站長,有13年的科學研究經驗(分子生物,幹細胞,和癌症),但現在則是獨立科學記者。他網站的宗旨是要維護科學的正直,所以他專門從事深度調查,楸出會危害科學的事端,例如論文造假。根據他的調查,下面這6篇Dr. Didier Raoult的論文有造假的嫌疑:2001年:Activation of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by Coxiella burnetii: role in actin cytoskeleton reorganization and bacterial phagocytosis2005年:Bartonella vinsonii subsp. arupensis as an agent of blood culture-negative endocarditis in a human2013年:Co-infection with Arsenophonus nasoniae and Orientia tsutsugamushi in a traveler2013年:A toxin-antitoxin module of Salmonella promotes virulence in mice2016年: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Borrelia crocidurae2018年: Identification of rickettsial immunoreactive proteins using a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Western blotting and the traditional immunoproteomic approachLeonid Schneider也有分析和批評Dr. Didier Raoult的那個小規模奎寧臨床試驗。但是,較詳盡的分析和批評則是來自David Gorski醫生。這位醫生是韋恩州立大學外科與腫瘤學教授,經常發表深度文章批判偽科學和壞科學(《深度》指的是《寫給較有科學基礎的人看的》)。他總共發表了3篇批判Dr. Didier Raoult奎寧臨床試驗的文章:2020-3-23:Are hydroxychloroquine and azithromycin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OVID-19?(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COVID-19是否有效?)。不幸的是,這項試驗在方法上有一些非常顯眼的缺陷。(註:阿奇黴素也叫做日舒)2020-3-30:Hydroxychloroquine and azithromycin versus COVID-19: Grift,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another bad study by Didier Raoult(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抗COVID-19:詐騙,陰謀論和Didier Raoult的另一項糟糕的研究)。這是一項針對大多數患有輕度(甚至無症狀)疾病的患者進行的單臂觀察性研究,但就該治療的有效性而言,它是令人痛苦的毫無意義。 但這並沒有阻止美國的Oz庸醫和其他支持者吹捧Raoult的研究,以及少數“奇蹟療法”的見證,以推廣這種治療方法並攻擊FDA。2020-4-13:“Miracle cure” testimonials aside, azithromycin and hydroxychloroquine probably do not work against COVID-19(除了“奇蹟療法”的見證之外,阿奇黴素和羥氯喹對COVID-19可能無效)。又來了, Didier Raoult發表了另一項無意義的研究。不幸的是,最近對這些藥物進行檢查的數據趨向於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藥物可能對COVID-19無效,但確實會造成危害。 令人遺憾的是,缺乏證據並沒有阻止騙子宣傳羥氯喹作為治療COVID-19的方法。原文: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
-
2020-04-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怕新冠病毒跟著回家?專家教你如何「正確」洗衣服
關於新冠病毒的特性、存活力,還有很多疑問。但很多人一定想知道,病毒會跟著我們的衣物回家嗎?它會在衣服上存活多久?怎樣洗滌才能避免病毒汙染屋內?美國赫芬頓郵報邀請醫師和流行病學家,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參考作法。Q.冠狀病毒可以在衣服上存活多久?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說法,冠狀病毒主要是藉由呼吸道飛沫傳播,較少透過被汙染的物品傳播。但是,CDC也指出,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在多種材質的表面(包括衣物)上存活數小時至數天。美國公共衛生專家Carol Winner指出,衣服可能夾帶呼吸道飛沫,飛沫顆粒會隨時間流逝而乾涸、降低病毒活性,但我們並不確定它會存活多久。Q.有哪些特定的衣物材質,更容易讓病毒藏身?紐約醫學院健康科學與實踐學院院長、前CDC首席醫學官Robert Amler說,病毒活性的持續時間取決於織物材質。某些材質有許多孔洞,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多孔材料的纖維會捕獲病毒顆粒,使其乾燥、破裂。家庭和急診醫師Janette Nesheiwat博士指出,所有材質的衣物都可能受病毒汙染,但聚酯纖維(polyester)等材料,保留病毒活性的時間會比透氣的棉質衣物更長,這類衣物的清洗要特別注意。公衛專家Winner強調,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都顯示冠狀病毒在紙板、鋼、銅和塑料上存活的時間較長。「美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告訴我們,某些病毒的活性,在塑料和不鏽鋼上可以維持兩、三天,在紙板上24小時,在銅上則為4小時。」Winner提醒,衣服上的鈕扣、拉鍊和其他配件,可能是由這些材料製成。Q.該用冷水還是熱水洗衣服?Georgine Nanos醫師認為,如果你的洗衣機有熱水裝置,盡可能使用熱水洗衣服,或讓洗好的衣物在烘衣機裡待久一點,有助於殺死病毒。但她也警告不要使用沸騰的水洗衣服,不但會破壞某些衣服的材質,也可能增加燙傷的機率。Q.多久該洗一次衣服?有些人的習慣是等洗衣機堆滿才洗衣服,但公衛專家Winner建議,當你仍須每天去上班,或到過擁擠的地方、參加過聚會,最好更頻繁的清洗衣物。「如果到過擁擠的地方,回到家後立刻脫下衣服,然後放進洗衣容器或洗衣機中。」Winner也提醒,經常清洗外套是明智之舉,「如果使用肘部或袖子接觸經常使用的物品,以及可能被汙染的表面,例如電梯按鈕、扶手和門把手,應該每天洗衣服。」Q.現在去自助洗衣店安全嗎?有些租屋族沒有洗衣機,必須到自助洗衣店洗滌。會不會因此把病菌帶回家?公衛專家Winner認為,只要做好正確的預防措施,就是安全的。這些措施包括戴手套、洗手、不觸摸臉和對使用的機器表面進行消毒。如果沒有手套,記得在離開時對手部進行消毒,並在回到家後立即用清潔用品洗手。至於從公共洗衣槽拿出的衣服,會受病菌汙染嗎?專家認為不用擔心,經熱水、洗衣精充分洗滌的衣物是可以殺死病毒的。潛在的問題反而是在自助洗衣店接觸到的人,以及可能殘留在機器表面的病毒,這也就是為什麼使用機器前,最好先做好消毒。Q.沒有洗衣機,手洗安全嗎?Georgine Nanos醫師說,使用手洗的水溫要達到華氏80度(約攝氏27度)以上。但她仍然建議,使用洗衣機是最能殺死病毒的方法。防毒洗衣重點●使用熱水洗衣服,但別用沸騰的水。●讓洗好的衣物在烘衣機裡待久一點。●使用清潔劑洗衣服,如果是白色衣物,可加點漂白水。●手洗衣物的水溫要超過攝氏27度。但仍建議使用洗衣機清洗為佳。●到過擁擠的地方,回家請立刻脫下外套並清洗。●聚酯纖維等材料,保留病毒活性的時間會比透氣的棉質衣物更長。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俄羅斯專家指中國非惡意製造病毒 稱實驗室「做了絕對瘋狂的事」
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質疑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來自於中國的實驗室。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法國病毒學家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4月16日亦提出富爭議的理論,指病毒是中國武漢實驗室發生意外的結果。俄羅斯微生物學專家丘馬科夫(Petr Chumakov)對此回應,稱中國不是蓄意製造「殺人病毒」,但實驗室在研究上「做了絕對瘋狂的事」。為莫斯科恩格爾哈特分子生物學研究所(Engelhardt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效力的研究員丘馬科夫對此評論,他指中國的實驗室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病毒的致病性。他推測這是為了「另一種東西」去製造一個疫苗。丘馬科夫指研究員改變冠狀病毒,令它能感染人類,但他澄清說,他們不是懷有「惡意的企圖」去蓄意製造「殺人病毒」。但他也說:「在我看來,他們做了絕對瘋狂的事」(They did absolutely crazy things, in my opinion)。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的報導指出,丘馬科夫稱中國武漢的實驗室以研究愛滋病疫苗為名,已活躍地就多種冠狀病毒變體的發展,從事長逾10年的研究。丘馬科夫亦指出,「這個冠狀病毒是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有關事態正在慢慢顯現。」他說:「有趣的是,有研究冠狀病毒的中國及美國人將他們所有的研究發表在開放的(科學)媒體。 我認為儘管如此,(病毒的)調查仍將開啟動。規範研究這些危險病毒基因組的新規則將會發展出來。 現在責怪任何人還為時過早。」延伸閱讀:新冠肺炎|武漢病毒所專家否認人工合成說:人類還沒有這樣的智慧【新冠肺炎】法國諾貝爾獎得主指病毒來自武漢實驗室掀爭議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眼屎也會傳染新冠病毒? 張上淳:更擔心呼吸道病毒
根據外媒報導,義大利日前於內科醫學年鑑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確實有機會藉由眼睛分泌物傳播或是感染,即使患者康復也能從眼睛分泌物中檢測到病毒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此非普遍現象,相較眼睛分泌物的傳播,更擔心呼吸道病毒的傳播。張上淳表示,對於有些國家、某些醫院或某些地區報告有提到眼睛可能有病毒,不過相對的也有些地區的確診患者並沒有在眼睛分泌物中培養出病毒,因此我們相信這不是普遍現象,或病毒量不是很高。張上淳說,國內並沒有報告且我國沒特別做篩檢與培養,沒有做培養主要是因為相信它不是重要的傳播來源,反觀,呼吸道病毒才是我們更擔心的。
-
2020-04-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精準醫療現生機
口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出現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成年人的白血病中最為常見。台灣過去近20年,大於65歲的AML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3個月,因為過去40年從沒出現新藥。但從3年前第一顆標靶藥物上市後,讓AML進入了全新的治療領域。在以往,年長病患因為身體耐受性差,剋癌武器有限,治療成效差,只好不停反覆嘗試其他化療藥物,或依賴更安全的輸血方式,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尋找生機。即便如此,病患的生存機率依然非常渺茫,病患平均存活時間僅0.62年。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隨著精準醫療發展,分子醫學的進步,幫助醫師對疾病的診斷分類愈清楚,就愈了解疾病的基因變異,AML病患便是精準醫療時代的受惠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2000年後,專家們開始掌握AML的基因變異特性,藥廠也投入標靶藥物的研究,直到2017年,第一顆標靶藥物才出現,但至今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上市。這也讓AML治療真正進入精準醫療,藥物得與病人配合,使用條件也變得更精準,葉士芃指出,「標靶藥物的作用原理,是阻斷某些特定基因和蛋白質增生,進而殺死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 可採抑制劑因此,有一類標靶藥物需要先檢測基因,葉士芃舉例說明,約20至30%AML病患有FLT3基因突變,使用FLT3抑制劑,可讓存活率增加;約10%病患有IDH1與IDH2突變,就能用相對IDH1與IDH2的抑制劑,為了讓效果更好,一些年輕患者在使用標靶藥物時,皆須再搭配化學治療。另一種標靶治療型式則是BCL-2抑制劑,可阻殺特定的蛋白質增生,適合年長有共病,且難以化療者。這類藥物經臨床二期三期試驗顯示,70%年長且不適合化療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後,兩個月內血球值恢復正常,其中有一半病患一年內沒有復發。日前,就有70歲的病患,不適合化療改採標靶治療後,病情緩解時進行骨髓移植,重獲新生。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AML治療進入精準時代,也讓患者充滿期待,不過,葉士芃也提醒,「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多數很難完全治癒」,因此有些病患會再加上化療,兩者機轉不同,互相加乘,提升治療成效。不過,AML屬於多基因突變,現有標靶藥物短期雖然有良好成效,日後仍可能有其他基因突變,可以預期未來仍會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改善這個隨著老化病人愈來愈多的疾病。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糖尿病患染新冠死亡率恐高8倍 醫:「控糖321」防疫新觀念
新冠肺炎恐使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變高,也要當心共病發生。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顯示,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近2倍、慢性腎臟疾病人數暴增4倍;近日國外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恐高出8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建寧表示,2019年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10年間死亡率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但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成為新照護議題,如2000年至20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否有影響?黃建寧認為,日前中國對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中同時有糖尿病者,死亡率的確比較高,為一般患者的8.11倍。此外,糖尿病患的相關共病風險高,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建議糖尿病患應做好血糖控制,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才能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糖尿病學會常務監事許惠恒表示,今年是糖尿病學會成立40周年,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321」,包含:血糖監控三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腎臟功能二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心衰預防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來預防心衰竭合併症。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相當重要,為避免併發症,疫情期間也應降低肺炎等相關感染風險。呼籲糖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治療不能中斷,醫院已採分流管理;血糖狀況穩定、有慢性處方箋者,可就近於鄰近糖尿病共照網診所或社區藥局拿藥,按時服藥、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與美學者對談:台灣願與國際合作防疫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視訊對談,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他表示,沒有國家能獨立對抗疾病大流行,台灣願意也正積極與各國合作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三贏。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現任學院院長瑪肯西(EllenMacKenzie)視訊對談,與美國醫學界專家學者分享台灣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採取的各項措施與經驗。陳建仁首先詳細介紹台灣在去年12月31日發現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肺炎後,一方面立即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電郵示警外,也立即在國內展開一連串防疫部署,從最早的對來自武漢的航班進行檢疫、暫停口罩出口並啟動國家隊自行生產、實施口罩實名制並控制每人購買量與價格限制,一直到目前的14天自主管理或隔離與社交距離等措施。陳建仁指出,台灣從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與2009年全球大流行的新流感(H1N1)學到重要經驗與教訓,對傳染病相關法律進行全面審查與修訂,規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對可能出現的新型傳染病制定重要策略,包括對全球新型傳染病的持續監控、優化檢疫順序等。他說,台灣在新冠肺炎爆發後立即啟動各項措施以為因應,因此台灣疫情得以控制,台灣民眾仍能過著繼續上班上課的「半正常」生活。面對疫情,陳建仁表示,台灣也利用大數據並結合高科技,包括透過健保卡追蹤個人旅遊史、推動口罩實名制,以及利用手機監控應自主隔離民眾的行蹤等。目前台灣口罩生產量從1月時的日產190萬片到現在的1600萬片,陳建仁表示,隨著台灣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台灣也開始對外伸出援手,捐贈口罩給美國、歐盟、友邦與其他疫情嚴峻國家。陳建仁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面對大流行疾病,國際必須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他並引述總統蔡英文的話指出,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台灣正積極與各國合作,也願意向國際社會提供援助。他以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為例指出,這為台美雙邊合作提供良好基礎,這不僅對台美兩國有利,對整體國際社會也有利,是「三贏」(win win win)局面。
-
2020-04-25 癌症.抗癌新知
「透視」身體揪出癌細胞 非侵入檢查提升治療精準度
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患者容易骨轉移,讓治療更為棘手,許多人擔心電腦斷層 (CT)、核磁共振 (MRI)掃描會有輻射汙染的風險,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核醫掃描進步許多,屬非侵入性檢查,對於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效果顯著,準確度高。59歲劉姓男為肺腺癌患者,接受治療一兩年,病情穩定,最近下背痛,以為是筋骨或是肌肉拉傷,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接受進一步追蹤,抽血發現腫瘤指數CEA異常升高至700多,癌細胞恐已轉移。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核醫骨骼掃描,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透過核醫科後續檢查,後續治療及用藥更為精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張宇捷表示,核醫掃描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先將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經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內,由目標器官或組織攝取及代謝藥物,再以核醫儀器進行造影,經電腦分析處理後即可得到掃描影像。目前最新核醫掃描核為SPECT/CT儀器(引進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張宇捷說,可以執行多種領域的檢查,尤其是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張宇捷解釋,當病患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經臨床醫師診查懷疑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時,就能利用核醫心肌灌注掃描進一步的判斷,檢查做法是透過靜脈注射,將鉈-201注射到血管,經冠狀動脈進入心臟肌肉細胞內。 如果冠狀動脈有狹窄或是阻塞,到達心臟肌肉的血流便會大幅減少,此時血液裡的鉈-201追蹤劑無法進入缺乏血液供應的心臟肌肉,藉由判讀心臟肌肉有無缺血,來瞭解心臟功能。至於在癌症治療上,張宇捷指出,核醫骨骼掃描對於偵測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癌症患者骨骼轉移有著相當高的敏感性,可以「全身」掃描,偵測癌細胞轉移的部位。將帶有放射性的試劑(如同位素鎝-99m MDP)經由靜脈注射到人體然後照相,癌細胞侵蝕破壞骨組織時,同時刺激周圍的骨骼修復,而修復中的骨骼會吸收較多的磷酸鹽,此時經放射性同位素標定的磷酸鹽,就促使病灶呈現較高的顯影。★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25 養生.聰明飲食
一次圖表攻略 教你蛋白質這樣吃.這樣算 才健康!
蛋白質的英文是Protein,根據希臘字源protos而來,protos代表著「第一」,蛋白質在體內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我們身上要長肉、長出毛髮、長指甲、做出抗體、酵素、結締組織等等,都需要蛋白質的助攻。也因為如此,若缺乏蛋白質,會出現肌少症、骨折變多、頭髮稀疏易斷、指甲變脆、皮膚發炎、水腫、傷口恢復慢、易感染、容易餓、情緒變化快等諸多症狀。(這部分詳細資訊請參考「有這些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那我們究竟該吃多少呢?每個人需要的蛋白質量,會因為體重、年紀、和活動度而有所不同。大部分的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會先從體重來算。符合每日最低需求的蛋白質量,大約是每天每公斤體重吃0.8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一位5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吃50*0.8等於40克的蛋白質。一位6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吃60*0.8等於48克的蛋白質。70公斤的人至少吃56克;80公斤的人至少吃64克。然而每天每公斤體重吃0.8克蛋白質的吃法,是指活動量不高的人,而不是只能吃這樣的量。如果要讓身體維持各種代謝功能,讓肌肉持續生成,保持力氣,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要吃到1g的蛋白質。如果本身活動量高,甚至該吃到每天每公斤體重1.2到1.6克的蛋白質,才不至於不足。「我都六十了,應該要吃少一點吧!」許多銀髮族會有這樣的概念。然而老年人的肌肉對低量的蛋白質、胺基酸反應更差,反而更需要多一點的蛋白質才能保持肌肉持續生成。也就是說,想要健康老化,避免肌少症,不僅要加強阻力型運動的訓練,同時也要增加飲食中蛋白質的含量,長遠來說才能保持住肌肉的健康。這目前是一般我們較沒注意到的概念!而一篇2016年的研究認為,對即將邁入中老年的人而言,每天每公斤體重吃到1.2到1.6克的蛋白質是適當的,不僅能減少肌少症問題,同時還帶來控制食欲與體重的好處。還有另一個族群需要吃多一點蛋白質,就是要負擔胎兒和嬰兒營養的孕產婦。無論是孕婦,或現在正在哺乳,都要記得吃多一點的蛋白質,才能讓組織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助攻喔。然而我們一般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蛋白質對吧!先來看幾個好的蛋白質來源,了解究竟吃這些會獲得多少的蛋白質呢?● 100克的虱目魚含蛋白質約22克。一塊虱目魚肚約180克,總蛋白質40克。● 100克的鮭魚或鮪魚含蛋白質21克,一塊冷凍鮭魚排約300克,總蛋白質63克。● 100克的雞胸肉或土雞肉含蛋白質22克。一片超商買的或網購的即食雞胸肉約130到180克,總蛋白質約30到40克。● 100克的雞腿肉含蛋白質19克。一隻220克的雞腿總蛋白質約40克。● 100克的希臘優格含蛋白質10克。這種一般大家比較少看到。● 100克的優格含蛋白質3克。這是平常比較常看到的,一杯市售優格總重從100克到500克都有。● 100克的豆腐含蛋白質5克,一塊豆腐約300克,總蛋白質15克。● 100克的豆漿含蛋白質3.3克,一罐400毫升的豆漿總蛋白質13克。● 100克的鮮奶含蛋白質3.2克,一罐盒裝鮮乳310毫升總蛋白質約10克。● 100克的蛋含蛋白質10克,一顆蛋約60克,總蛋白質6克。● 100克的毛豆含蛋白質12克。● 100克的綜合堅果含蛋白質16克。● 100克的豌豆含蛋白質4克。假使一位50公斤的女性,目標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2g,也就是總共60克的蛋白質。那可以怎麼做呢?(僅列出含蛋白質的餐點內容,不是三餐只吃這些,為了避免混淆就沒寫出澱粉類或蔬果部分。)▲ 早餐吃25克的堅果和一瓶400毫升的無糖豆漿,總蛋白質4+13=17克。▲ 午餐吃一片超商的即時雞胸肉,獲得30克蛋白質。▲ 晚餐吃半塊豆腐和一顆蛋,獲得7+6=13克蛋白質。若這天晚上還到健身房運動1小時,運動後再補充一罐盒裝鮮乳,增加10克的蛋白質,也是很合理的喔。然而值得提醒的還有以下幾點:◎ 我們這裡特意沒寫出紅肉的蛋白質,畢竟建議從雞肉、魚肉、蛋類、與黃豆攝取高生物價的蛋白質喔!攝取紅肉會有其他的健康議題,請不要為了增加蛋白質而大量增加紅肉的攝取量,尤其不要吃紅肉加工食品,例如肉乾、肉鬆等物,會為身體帶來更多健康負擔與疑慮。◎ 不要一天只在其中一餐吃大魚大肉,請分散於三餐攝取蛋白質,讓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更好。◎ 吃多一點蛋白質不代表要吃肉吃更多,黃豆類製品、牛奶、優格也有不錯的蛋白質。◎ 想一下你吃下的這份蛋白質,是不是伴隨太多熱量、脂肪?請記得我們增加蛋白質攝取的同時,還是要減少飽和脂肪與精緻化的澱粉的份量,不要讓總熱量不停往上爬。◎ 蛋白質的份量可以佔成人每日總熱量的10%到35%,一般來說增加一點蛋白質的含量可以提高飽足感,整體來說可能反而會吃少一點。 ◎ 當你想提高蛋白質攝取量之前,請先確定自己的腎臟功能是正常的,或向醫師諮詢自己適合的蛋白質攝取量。原文:蛋白質這樣吃!這樣算!一次圖表攻略(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西醫一般科、家庭醫學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法國研究:尼古丁可能有助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還需進一步臨床實驗
法國研究人員指出,尼古丁可能可以保護人們避免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打算進一步執行臨床實驗來研究這種物質是否能用來預防或治療這種致命疾病。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在巴黎一座頂尖醫院檢視343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以及139名染疫的輕症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法國總人口吸菸率約35%,這些患者中吸菸的人數很少。研究共同作者、內科專家阿穆拉(Zahir Amoura)說:「這些人中僅5%為吸菸者。」這項研究呼應了上個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類似研究,內容指出中國1000名感染者中12.6%為吸菸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這個數字遠低於中國總人口約占26%的經常吸菸人口。根據研究共同作者、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Institut)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尚居(Jean-PierreChangeux),這項研究的理論在於,尼古丁能附著在細胞受體上,進而阻擋病毒進入細胞或擴散全身。研究人員正在等待法國衛生當局核准,以執行進一步臨床實驗。他們打算在一開始執行研究的巴黎硝石庫慈善醫院(Pitie-Salpetriere)醫療人員身上黏貼尼古丁貼片,來看看尼古丁貼片是否能幫助他們避免染病。阿穆拉表示,他們也已申請要在住院患者和加護病房重症患者身上使用這些尼古丁貼片,看看能否減輕患者症狀。研究人員正在深入研究尼古丁是否有助預防體內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s),也就是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快速過度反應,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造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由於還須執行進一步研究,專家不建議民眾學習吸菸,或使用尼古丁貼片作為防疫措施。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靠呼吸器維生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九成? 張上淳這樣說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最新研究顯示,靠呼吸器維生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達88%,幾乎來到九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使用呼吸器死亡率相對高,「不過紐約報導超乎我們想像的高」,但台灣醫療團隊非常厲害,如果撐過能康復。張上淳表示,以我國新冠肺炎確診者中,使用呼吸器病例病況都非常嚴重,主要是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症候群,有部分的人連呼吸器都無法維持生命,就必須使用葉克膜,目前國內有三名患者甚至需要使用葉克膜。張上淳說,國內曾有一名死亡新冠肺炎個案即使用葉克膜也無法挽救,但醫療團隊研判與個案筆身有嚴重慢性病有關。我國目前有十名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使用呼吸器,包括前面提及的三人使用葉克膜的患者,不過張上淳強調,我們曾有三至四名新冠肺炎患者順利脫離呼吸器。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團隊非常厲害,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病毒造成嚴重感染,如果有辦法撐過,後來是會慢慢復原。在我國醫院照顧的428名新冠肺炎患者,國內六名死亡個案中,除案19白牌車司機確診當日死亡,其他嚴重不易救治的患者,現在都是非常好、正在康復當中。
-
2020-04-25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這種口味的人小心!吃久了這二種功能會變差
出自《自然神經科學》現代人普遍血壓高,專家都建議應該限鹽預防高血壓,但因為嗜口性,大家都當成耳邊風,不過最新研究提醒愛吃高鹽的人要注意了,因為高鹽食物會降低腦的血流量,有傷腦之虞。根據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神經學研究人員的小鼠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造成記憶及認知障礙。過去他們發現,高鹽食物會降低25%的腦血流量,這次他們在小鼠的每日飲食中加入8到16倍的鹽,持續12週後,小鼠出現無法分辨新舊物品,以及空間記憶出現障礙,換成人類行為,則是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團隊進一步研究證實,高鹽飲食與阿茲海默症確實有關聯。研究人員指出,過量的鹽會刺激小腸產出大量輔助T細胞,並使免疫系統的細胞激素大腦的IL-17分泌增加。IL-17過量會使身體缺乏一氧化氮、血管無法舒張,輸送至腦部的血液量也減少,還會進一步導致鈣蛋白去硝化和活化,而啟動會導致嚴重神經缺陷的「週期素依賴性激酶5(Cdk5)」,對腦部造成傷害。所幸研究發現,高鹽飲食造成的影響是可逆轉的,只要降低鹽攝取4週,小鼠的認知障礙也回歸正常。【專家意見】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世彬醫師表示,高鹽引起的高血壓,是透過影響血管功能,致使血管硬化、影響血流量而引發高血壓,而腦部的血流調節也會因此受影響,倘若大腦長期腦血灌流不足,確實會致使腦細胞受損而影響,所以低鹽飲食不只為降低血壓,也可保護腦細胞。陳世彬提醒,鹽攝取過高不只影響血管、大腦,某些免疫問題也受影響,像多發性硬化症也被懷疑和高鹽飲食有關,這研究指出高鹽在失智症扮演重要角色,採低鹽飲食比較好。延伸閱讀: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胃癌確診多為晚期! 除了吃重鹹 ,還有8項危險因子要提防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紐約新冠肺炎重症 用呼吸器死亡率仍88%
一份研究發現,在美國紐約州最大醫療體系「諾斯威爾保健中心」內,需要用到呼吸器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患者,近88%最終仍告不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研究發現諾斯威爾保健中心(Northwell Health)收治的確診患者,整體而言21%最終病故;裝上呼吸器的患者中,有88%的人病故。呼吸器能幫助罹患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把空氣吸入肺部,也被認為是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病患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另有其他小型報告也指出,需要用到呼吸器的患者不太可能存活。諾斯威爾保健中心范士丹醫學研究所(Feinstein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醫師李察遜(Safiya Richardson)和同僚發現,研究中的患者僅12%需要呼吸器。不過這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若演變為重症,患者的前景都相當不樂觀。研究團隊檢視諾斯威爾保健中心5700名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入院治療患者的電子醫療紀錄,其中有明確結果者(出院或死亡)共2634人。醫療紀錄也映證醫界先前所言,即發展為重症的患者本身多有慢性病:57%的人有高血壓,41%肥胖,34%有糖尿病。研究人員指出,病故者生前若患有糖尿病,較沒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裝上侵入性機械式呼吸器或進入加護病房。此外,研究也證實男性患者死亡比例大於女性,且18歲以下的患者無人死亡。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症仍相當複雜;所有患者中約1/3出現發燒,17%呼吸急促,不到3成的患者需要額外供氧。患者平均住院4天後可出院。14%患者會進入加護病房接受治療,3%需要密集洗腎,21%死亡。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研究僅能取得約半數患者的結果,仍可能有更多用到呼吸器的患者後來得以存活,如此一來,目前88%死亡率的數字確有可能降低。
-
2020-04-24 寵物.寵物疾病
小心謹「腎」 貓奴不可不知七歲五徵兆
「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多尿尿是不是好事?」「七歲以上的貓咪是不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是貓慢性腎臟病症狀?」「平常應不應該避免讓貓咪喝太多水造成腎臟負擔?」「貓腎臟病第幾期會出現體重減輕症狀?」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連續五問,愛貓族你答對幾題了?飼養兩隻貓咪的Vivian,三年前就發現愛貓出現多喝水、多排尿等情況,但因為不了解這些都是慢性腎病的症狀,差點延誤貓咪的治療。像Vivian的飼主不少,台灣貓科醫學會近期針對全台640位貓咪飼主進行貓慢性腎病健康知識調查 ,結果發現,有九成貓飼主不清楚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也有68.8%飼主不知道,七歲之後的熟齡貓是慢性腎病的高危險群。獸醫師林政毅提醒飼主,貓慢性腎臟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但飼主若有正確知識並且定期帶貓咪健康檢查,就能及早發現、控制病情,讓貓咪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他也建議飼主可利用貓咪「七歲五徵兆量表」,協助規律紀錄、觀察貓咪生活習慣,遠離慢性腎臟病風險。根據台北市動保處與台灣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統計,2012至2014年間,貓慢性腎病連續三年位居家貓十大死因的前兩名。而貓慢性腎病有分先天與後天腎臟受損,病因複雜,老化是後天慢性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台灣貓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高達九成飼主知識有待加強,例如被問到貓慢性腎病與飲水量是否相關,六成飼主誤以為「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和多尿」是好事,但其實貓咪的舌頭因喝水功能比較笨拙,天性不喜歡喝水,因此突然變得喝很多水,排尿量也增加,飼主就應懷疑是否罹患慢性腎病,儘速就醫檢查。此外,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確實是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卻有65.3%的飼主不清楚;也有飼主不知道「體重減輕」是症狀,通常貓腎臟病第三期會出現此症狀,與脫水、食慾變差和流失蛋白質有關。調查還發現,68.8%的飼主不知道貓在7歲之後為慢性腎病的高風險族群,有些飼主還誤認為腎臟病與品種有關,或好發於六歲以下的貓。但林政毅獸醫師提醒,所有年齡的貓都可能罹患貓慢性腎病,每年都應做健康檢查,只是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慢性腎病的比率會增高。他提醒,貓慢性腎病區分為四期,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熟齡貓飼主養成至少每半年一次定期健檢,搭配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及量血壓,以便及早發現病情。此外,飼主可利用「七歲五徵兆量表」,留意貓咪有沒有疑似慢性腎病的五大徵兆,以便及早就醫檢查:1.喝水量顯著增多。2.尿量顯著增加,貓砂結塊變大、變多。3.活力變差,每天睡眠時間拉長。4.食欲減少,甚至不願吃平時愛吃的東西。5.體重無故明顯減少,一個月內減少5%,例如4公斤減輕至3.8公斤。萬一貓咪罹患慢性腎臟病,如果配合獸醫師治療和正確照護,可延緩病程惡化速度。但也要留意腎病貓咪的日常照護,貓咪尿量增多後容易脫水,應鼓勵貓咪多補充水分,改善脫水情況,可以多安排喝水地點或在水中加味,或給予富含水分的食物。除了調整飲食,還包括藥物治療。目前已有專為貓慢性腎病設計的口服液藥物,能調整腎臟内分泌系統,改善蛋白尿病和控制高血壓,改善慢性腎病貓的生活品質,而且藥水無藥味,簡單易餵,可減少飼主和貓咪吃藥的壓力,積極面對疾病。
-
2020-04-24 性愛.性病防治
預防菜花,戴保險套有效嗎?泌尿科醫師:利多於弊
文:侯鎮邦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尖型濕疣,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染感引起的皮膚及黏膜病變,其病灶外觀像群簇的花椰菜,名間俗稱菜花。人類乳突病毒有許多亞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HPV 16.18跟子宮頸癌的形成息息相關,而HPV 6.11則跟菜花的產生較為相關,其實HPV有超過一百種亞型,其中也不止HPV 6.11會造成菜花,目前已知跟菜花相關的亞型超過30種。菜花高危險群為何?什麼樣的人屬於菜花高危險群呢?由於菜花屬於性行為傳染疾病,想當然爾,不安全的性行為、過度活躍的性生活、過多不同的性伴侶等都是相關危險因子;此外年輕族群尤以20-40歲者亦屬於高危險族群。菜花潛伏期約2-3個月,初期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多半不痛不癢,但疣狀物會越來越多,且會增大,之後引起的症狀以癢、不適感、出血和異味為主。菜花的傳染主要跟性行為相關,病灶接觸到粘膜便有可能造成該處感染,換句話說,口腔區域的感染可能跟口交相關;陰道以及龜頭陰莖的病灶可能跟一般的性行為接觸有關;肛門區域的感染可能跟肛交相關。值得一提的是,民間常聽到泡溫泉接觸到疑似不乾淨的石頭或是溫泉水而感染菜花,真得有可能嗎?當然我們不能把話說死,確實有那樣的機率,但菜花的感染還是與病灶的直接接觸較有相關性,且人類乳突病毒多半感染黏膜為主,皮膚較厚處較難穿透,鮮少會有菜花病灶。菜花的治療與預防方式:治療方面可以選擇局部塗抹藥膏達到腐蝕燒灼效果,或是雷射燒灼除去病灶,或是在麻醉的狀況下進開刀房電燒除去病灶,一般來說病灶除去後塗抹藥膏數禮拜便會痊癒,然而菜花復發率高,建議追蹤數個月甚至半年,以排除復發的可能。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那菜花有什麼預防方式呢?最實際的就是安全性行為、注重個人衛生習慣、有保護的性行為如戴保險套,不過保險套對於菜花的預防還是帶有質疑的,確實它能阻斷一部分的接觸,但對於預防菜花這個議題,學界對於保險套能否有效降低菜花發生機率仍然持有保守態度。預防的精髓在於不要造成太多無效醫療,雖然我們無法明確證明戴保險套一定能降低菜花罹病率,但這樣的作為仍是利多於弊,除了可能降低懷孕率以及不適感外,沒有實際的壞處。因此在預防菜花上,保險套的使用確實仍為一個可行的方式。健康為首,有異狀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此外施打子宮頸疫苗也是可選擇的預防方式,市面上的子宮頸疫苗目前有三種,分別為嘉喜4 (Gardasil 4)、嘉喜9 (Gardasil 9)以及保蓓 (Cervarix)。保蓓為HPV 16.18的保護性疫苗,主要用處在於預防子宮頸癌,嘉喜4比起保蓓多了HPV 6,11的保護力,除了子宮頸癌預防外亦具有菜花預防效果;嘉喜9則是近年剛上市的新型子宮頸疫苗,它提供了HPV 6,11,16,18,31,33,45,52,58的保護力,除了增加子宮頸癌保護率外同時也有菜花預防效果,因此不論男女,施打嘉喜子宮頸疫苗皆為有效的菜花預防方式。最後提醒大家,雖然傳統東方社會對於性行為傳染病較為保守,好像得到該病即等同於自身不潔或是過度縱慾,家人親屬的輿論確實要顧,然而自己的健康才是最該放在首要考量的,如果發現有類似症狀或是生殖道出現異常疣狀物,即應尋求醫療協助,讓專業的醫師評估,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侯鎮邦醫師】罹患「菜花」的高危險群為何?小心不安全性行為】
-
2020-04-24 養生.營養食譜
控血糖要先吃菜 醫建議每日喝一碗這種湯更能抑制血糖飆升
聽過「先吃蔬菜」的概念嗎?這是種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的方法,也是最近廣受矚目的飲食祕訣。簡單來說,就是吃的順序從蔬菜開始,不過,其實我更推薦「吃的順序從『長壽味噌湯』開始」,也就是「先喝長壽味噌湯」這個飲食技巧。一般認為從沙拉攝取蔬菜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事實上,生菜的體積很大,所以就算吃再多也是有限。而「長壽味噌湯」因為已煮成湯了,不但蔬菜的體積變小,還能夠完整攝取食材中容易溶出的健康成分。此外,「長壽味噌湯」在對付血糖值飆升上,也是個很有效的方法。血糖值飆升,是指餐後血糖值急劇上升,放任不管的話將傷及血管,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而防治的重點,便是膳食纖維的攝取順序及份量。如果先享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長壽味噌湯」,最後再吃醣類含量多的食物,就可以避免血糖值上升過快。依據厚生勞働省發表的膳食纖維攝取標準,一天中,成年男性為二十公克以上,成年女性為十八公克以上。如果是吃生菜萵苣,就得吃到四至六顆。「長壽味噌湯」是種蔬菜放愈多功效愈大的料理。因此,要對付血糖值飆升,能輕鬆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長壽味噌湯」可說是最佳策略。另外,基本材料中的紅味噌,還含有豐富的類黑素,這是種會隨著發酵產生的成分,能夠抑制醣類的吸收速度,緩和血糖值的上升情形。「長壽味噌湯」既含有蔬菜釋出的健康成分,又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且還能攝取到類黑素,幫助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所以,別忘了在用餐一開始就先飲用。如此一來,想必有助預防糖尿病及腦梗塞,帶你走向健康長壽的道路。為何「長壽味噌湯」堪稱最強? 「長壽味噌湯」跟你平時喝的味噌湯有何不同呢? 「長壽味噌湯」的最大特色,便是重新研究了基本食材。(1)含豐富類黑素,能提升抗氧化力的紅味噌(2)含豐富GABA,能有效減輕壓力的白味噌(3)含豐富大蒜素、檞黃素,解毒效果突出的洋蔥泥(4)含鉀,具排出鹽分效果的蘋果醋。 可將這四種食材組合冷凍成「長壽味噌湯塊」,煮成味噌湯飲用。一天一碗便足夠。 真的只需要一碗,就可望看到這些健康成效。含豐富營養素的「長壽味噌湯」,基本作法大公開!「長壽味噌湯」功效驚人!準備卻只要三步驟!1洋蔥磨泥!2混合材料!3放入冷凍庫! 蛋白質盡在這一碗 豆漿味噌丸子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雞絞肉 .............................80克日本大蔥 ..............2/5根(4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豆漿 .......................... 100毫升水 .............................. 200毫升作 法1 將絞肉、蔥末、薑末放入大碗中,以湯匙充分攪拌。2 鍋中倒水200毫升(材料外),加蓋煮沸。將1的材料8等分,以湯匙整成圓形再放入鍋中。撈除浮末後倒入豆漿,煮至沸騰。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胡椒提味。POINT在大豆製品中,豆漿與味噌同樣營養豐富。搭配雞絞肉的蛋白質,在需要製造肌肉的減肥期間,是很適合積極攝取的食品。另外,蔥與薑也具有暖身的效果。 將維生素C的美肌效果融入味噌湯中 高麗菜櫻花蝦味噌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櫻花蝦 ........................... 2大匙高麗菜 ............... 4大片(150g)薑 ....................1塊約拇指大小水 .............................. 300毫升作 法1 高麗菜大致切4公分大小。薑切絲。2 鍋中放入薑、水300毫升,加蓋煮沸。放入高麗菜,加熱3~4分鐘煮軟。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灑上櫻花蝦,可依喜好加點胡椒提味。POINT高麗菜外側葉片以及菜芯部分,含有許多維生素C及鈣質。櫻花蝦的鈣質約為牛奶的6倍,牛磺酸及DHA也很豐富。購買時最好選擇無添加物者。(本文摘自三采文化《長壽味噌湯:醫學實證!一天一碗,輕鬆喝出不生病的免疫力!》)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高齡患者可能出現數種「非典型」症狀 治療添變數
美國CNN報導,醫師表示,高齡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會有數種「非典型」症狀,使治療複雜化。新冠肺炎患者通常會出現3種典型症狀:發燒、持續咳嗽和呼吸急促。然而,被視為染疫高風險族群的長者可能不會出現這些典型症狀。相反地,長者染疫後可能變得嗜睡或停止進食,態度可能顯得異常麻木與困惑,對周遭環境失去方向感。美國喬治亞州愛默蕾大學(Emory University)老年醫學和老年學部門負責人卡蜜兒‧沃恩博士表示:「在很多情況下,老年人發病不會出現典型症狀,我們在新冠肺炎也觀察到這種情況。」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會讓病毒由手向口傳播? 專家說話了!
韓國衛生部長宣布,將吸菸者列入新冠肺炎高危險群並加強管理,美國紐約市長白思豪更點名吸電子菸可能是讓美國年輕人罹患新冠肺炎的元凶!另外,國際多項醫學研究均已證實,使用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等任何菸品都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發起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温啟邦名譽研究員表示,吸菸會促長全身發炎,使白血球增加、C反應蛋白增加,肺部就持續有隱性慢性肺炎,而吸菸也會壓制體內免疫系統,減少抵抗力,進而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吸菸者遇上新冠肺炎,身體會很快崩潰。根據實際數據顯示,吸菸者的死亡風險本來就比不吸菸者高,一旦得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更可高達14 倍;另外,美國南卡大學研究也指出,吸菸者容易使病毒侵入人體繁殖,還會導致ACE-2受體增加,而新冠病毒特別會藉由ACE-2受體進入人體,即使能保住性命,肺部也會留下永久損害。臺北榮總家醫部賴志冠醫師表示,義大利是歐洲新冠疫情的重災區,依據英國牛津大學統計報告,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2.8%,但吸菸者的死亡率高達24%。美國科學人雜誌指出,評估新冠肺炎的威脅不可只看病毒本身,還需考量個人健康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Michael Matthay提醒,使用任何菸草產品或電子菸,不但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風險,且患者治療效果欠佳、不易康復,持續惡化比率與死亡率皆顯著高於非吸菸者。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院(NIDA)強調,即使不含尼古丁之電子菸氣霧也會破壞肺部結構、加重發炎、降低抵抗感染的能力,而易受新冠病毒傷害。賴志冠進一步指出,除了ACE-2受體外,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證實,尼古丁刺激肺部蛋白酶分泌,引起肺氣腫與細支氣管擴張,增加病毒感染風險。多數吸菸者患有慢性肺病或肺功能受損,原本就極易受到各種肺部感染侵襲,此外,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高志文老師說,在疫情延燒期間,使用菸品或是電子菸時,手指及可能已受污染的菸品都會接觸到嘴唇,提高病毒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甚至吸菸者使用水菸時經常會共用口器與軟管,更是促進新冠病毒在公共場所及社會環境中的傳播。此外,高志文進一步指出,吸菸導致吸菸者需氧量增加,或降低身體正常利用氧氣的能力,因此,使得罹患呼吸道感染的吸菸患者出現雙側病毒性肺炎風險較高。 常春月刊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延伸閱讀: 吸菸者易染武漢肺炎? 別怕!教你簡單4招擺脫菸癮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醫大自評染疫APP 未將發燒、嗅味覺異常列入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參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COVID-19黑客松競賽,北醫大以一款「居家快篩評估APP」參與競賽勝出,擷取中國、美國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症狀資料,納入APP中,讓民眾可以自行評估染病風險,不過,其指標中未將發燒、嗅味覺喪失納入其中,團隊指出,發燒是人體免疫反應,任何疾病都可能出現,不該列入新冠肺炎的指標,而嗅味覺喪失則不在資料庫中明顯出現。參與競賽的台北醫學大學醫資所副教授雪必兒與來自美國、香港、哥倫比亞等國成員組成研發團隊,設計「Smart Triage」智慧快篩APP,期望透過APP快篩,減少民眾前往醫院,降低感染機率。雪必兒表示,Smart Triage主要透過美、中兩國7萬2000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資料庫進行分析,使用者在APP輸入年紀、生活習慣、病史及目前症狀後,APP將提供數據,告知使用者目前的危急程度,並進一步自我判斷是否需要前往就醫快篩。其參考的風險指標包含是否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症狀包含腹瀉、呼吸急促、噁心嘔吐、肌肉痠痛、關節痛、慢性肝病、鼻塞等。未將發燒、嗅味覺喪失納入其中,雪必兒表示,此次資料是採取美國CDC與中國患者資料,從資料來看,未看到嗅味覺異常與新冠肺炎有顯著關聯性,至於發燒是許多疾病會出現的症狀,同樣也認為無法與新冠肺炎有顯著關聯性,因此未納入風險評估項目中。雪必兒強調,因為疫情的關係導致許多民眾憂心焦慮,甚至不少人僅出現一點症狀就會想到醫院就醫、快篩,但事實上,這些人可能健康沒有大礙,卻因為前往醫院曝露在風險環境中,反而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研發團隊設計該款APP主要希望為醫院快篩更有效率並分流人潮,避免沒有就醫急迫性的民眾前往醫院,減少不必要的傳染途徑,因此利用數千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資訊設計一套加權計分系統,讓民眾透過APP知道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機率;目前也希望該APP可以以商業模式的方法給一般民眾使用。
-
2020-04-23 養生.聰明飲食
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15% 咖啡過不過濾差很多!
喝未經過濾的咖啡恐提升心血管風險?關於咖啡與健康的最新研究指出,咖啡中含有咖啡酚和卡威醇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提高甘油三酸酯水平和LDL膽固醇,容易造成心臟病等危害。專家強調,使用濾紙可以濾出這些有害化學物質,還能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15%,幫助延年益壽。過濾捕捉有害物質根據《CNN》報導,根據23日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研究指出,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但前提是必須使用過濾器來沖咖啡。瑞典哥德堡大學公共衛生和社區醫學系高級教授達格·塞勒說:「未經過濾的咖啡所含物質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過濾器可以消除這些物質,使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降低。」塞勒說,「本研究為咖啡沖泡法、心臟病發作和長壽間的聯繫提供了有信服力的證據。」對當今流行的法式濃縮咖啡機,及對希臘和土耳其式濃烈沖泡法的愛好者來說,這是個壞消息,煮咖啡或使用咖啡機實際上都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營養師麗莎·德雷爾表示,煮沸後的希臘咖啡和土耳其咖啡等未經過濾的咖啡,或在法國濃縮咖啡機中生產的咖啡,在漂浮在咖啡中以及沉澱物中的油滴中都含有較高含量的咖啡酚和卡威醇化學物質。「研究表明,這些物質會破壞甘油三酸酯水平和LDL膽固醇的平衡,增加心血管風險。」德雷爾說,「濾紙可以幫助捕捉這些化學物質。」降低死亡風險15%根據《ESC歐洲心臟病學會》報導,這項新研究追踪了20年來超過50萬健康的挪威男女,年齡在20至79歲之間。結果顯示,由於心血管死亡率升高,喝煮沸或濃縮未過濾的咖啡,增加了60歲以上男性死亡的風險。與不喝咖啡相比,喝過濾咖啡的死亡風險降低了15%,男性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的風險降低了12%,女性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降低了20%。實際上,該研究發現,每天喝一到四杯過濾咖啡的人死亡率最低。《英國醫學雜誌》在2017年的研究,分析了200多項咖啡對健康的益處,發現每天喝3到4杯黑咖啡幫助最大。此外,雖然有些說法會指控即溶咖啡致癌,但沒有證據。如果是喝添加糖的三合一即溶咖啡,可能有健康方面的顧慮,但即溶咖啡製程本身並不會對健康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場新冠肺炎 急診醫樂見醫院回歸該有的樣子
新冠肺炎延燒,北部更有醫院爆發院內群聚事件,讓民眾對醫院敬而遠之,過去總是人滿為患的急診也空盪不少,令急診醫師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今年1到3月全台門診、急診就醫約26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3143萬人次減少445萬人次、降幅約14%。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以往台大醫院急診總是人滿為患,除了急重症患者外,也有不少患者平時沒空拿藥,就把急診當藥房的,或是一點小擦傷就要來急診擦藥、拆線,但新冠肺炎爆發後,愈來愈多輕症患者擔心到急診被感染,全都消失了。不論有沒有新冠肺炎(COVID-19),進入醫院的每一刻都應戒慎恐懼,石富元說,在醫院裡隨時可能面臨肺結核、感冒等傳染性疾病威脅,只是台灣民眾太過於習慣「逛醫院」,不僅對這些風險視而不見,甚至把醫院當購物中心,不時到醫院買個東西,探完病順便在美食街吃飯聊天,都令他感到相當不解,如今因疫情影響,民眾逛醫院景象不復存在,令他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新冠肺炎疫情雖讓輕症、小病患者不再往大醫院跑,但醫界同樣擔心有就醫需求的民眾,恐因害怕就醫,拖出健康大隱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患有腫瘤、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若因害怕疫情而不敢回診或就醫,後果恐不堪設想。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也指出,最近有診所醫師一天就收治3名中風患者,明知自己有慢性疾病,卻任由血壓亂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這些患者因為害怕染疫,不敢到醫院拿藥或看診。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表示,他的門診平時並未對外開放,看的幾乎都是回診的老病人,以往未到診率相當低,老病人看完診還會聊聊天、東問問西問問。不過,根據洪惠風觀察,疫情爆發後,不僅未到診率攀升至10%至20%,以往聊不停的老病人坐下來只講兩句就急著走,3月未到診狀況更明顯,也有很多人委託家人幫忙拿藥,老人家則到藥局排口罩,直到最近陸續出現零確診後,病人才陸續回到門診報導。他比喻,病人到診狀況就像是疫情的「雷達站」,當疫情嚴峻,患者數就會明顯銳減,一旦趨緩又會紛紛回流。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快篩已交廠商量產 擬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中心
台灣防疫表現頗受肯定,但要能快速針對病毒、藥物及疫苗做出突破性的研究,需仰賴專業的科研人才與設備。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與於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增加P3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之編制,並訂定長期性實驗人才養成方案」進行專題報告。他指出,中研院目前有3間研究高危險病毒的P3研究室,並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統整防疫資源與技術、人才培育,預估每年經費約需2.2億元。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的新冠肺炎快篩裝置,廖俊智表示,已轉交7到9家廠商,廠商開始量產,但後續必須經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授權。廖俊智指出,P3實驗室主要為執行生物危險群第三等級致病原微生物之研究服務,研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之高危險性傳染病微生物,包括新興之高危險性致病原,例如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漢他病毒等。中研院現有2間P3實驗室,分別位於生醫所與基因體中心,均已成立10餘年。此外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將設立中研院第三間P3實驗室,去年7月底完成驗收程序,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認證,面積約為240坪。廖俊智表示,為整合已養成之傳染疾病研究人才、技術及能量,並使專供感染症研究用之P2 及P3 實驗室發揮最大效益,中研院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其目標包括研發快篩工具之開發與治療性抗體之研發、研發抗病毒藥物研發等。此一中心規劃聘任執行長1名,並延攬病毒研發重要領域的合聘研究員及新聘研究技術人員計8名,其餘研究人員原則上採合聘自中研院現職研究人員。廖俊智表示,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成立後,所需經費除部分逐年編列於公務預算,同時已另向行政院申請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新興傳染病防治研發及重大疾病研發細部計畫」,預計每年經費約1億7000萬元。他指出,此一中心也可以與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國衛院等單位密切合作、並與各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建立新興傳染病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為下一波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作好準備。立委范雲質詢時,恭喜廖俊智「連任院長」。據了解,中研院院長一屆任期五年,院長多半至少連任一次。廖俊智明年任期才到,四月已召開評議會,同意廖俊智連任。評議會程序已完成,目前陳報總統核定中。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奎寧+日舒治新冠到底有無效?3個臨床試驗結果出爐
一個月前(2020-3-22),各大中英文媒體都在報導一則新冠神藥的新聞,例如新冠救命藥「奎寧+日舒」5天痊癒? 醫:數據好到驚人。我在4天後(2020-3-26)發表新冠神藥,群魔亂舞,說可憐的事實是,所謂的「數據好到不可思議!」,也只不過就是區區6個接受「奎寧+日舒」治療的新冠病患。幾天後各大中文媒體又在報導一位紐約州醫生用「奎寧+日舒」治療新冠病患的新聞,例如重磅!成功率100%!這位醫生神奇藥方治癒699例新冠患者!。我也在2020-4-6發表「鄉巴家醫」蛻變「國際神醫」,敘述這位鄉村家醫如何利用媒體自吹自擂,發表毫無可資查證的醫療訊息。但是儘管如此,直到今天,這位鄉村家醫還是繼續在加碼,說已經治療了1400多位病患(請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39NDizKPI)。那,這個不論是美國還是台灣醫生都在大力吹捧的神藥,是真的有效嗎?這一個禮拜來,已經有三個較具規模的「奎寧+日舒」臨床試驗發表在預印本網站medRiv,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它們的數據和結論。2020-4-14發表的No evidence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hydroxychloroquine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COVID-19 infection with oxygen requirement: results of a study using routinely collected data to emulate a target trial(沒有證據表明羥氯喹對因氧氣需要而感染COVID-19的住院患者的臨床療效:使用常規收集的數據模擬目標試驗的研究結果)。這是在法國進行的臨床試驗,有84位病患接受奎寧(羥氯喹)的治療,另外97位病患則沒接受奎寧治療。接受奎寧治療的81位病患裡有17位也同時接受日舒治療,另67位則接受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amoxicillin and clavulanic acid)治療。結論:這些結果不支持因新冠陽性低氧性肺炎住院的患者使用奎寧。2020-4-16發表的Chloroquine diphosphate in two different dosages as adjunctive therapy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the context of coronavirus (SARS-CoV-2) infection: Preliminary safety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hase IIb clinical trial (CloroCovid-19 Study)(兩種不同劑量的二磷酸氯喹作為在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下住院的重症呼吸綜合徵患者的輔助治療:一項隨機,雙盲,IIb期臨床試驗的初步安全性結果(CloroCovid-19研究 ))。這是在巴西進行的臨床試驗,有41位病患接受高劑量奎寧的治療(10天12公克),另外40位病患則接受低劑量奎寧治療(5天2.7公克)。所有病患也都接受日舒治療。在治療後第13天,高劑量組有13位病患死亡,而低劑量組則有6位病患死亡。結論:初步發現表明,由於其潛在的安全隱患,不建議用高劑量奎寧(10天療程)治療新冠病患用。2020-4-21發表的Outcomes of hydroxychloroquine usage in United States veteran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Covid-19住院美國退伍軍人使用羥氯喹的結果)。這是在美國國進行的臨床試驗,有97位病患接受奎寧的治療,113位病患接受奎寧+日舒的治療,另外158位病患則沒接受奎寧或日舒治療。結論: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沒有發現使用奎寧加或不加日舒可以降低新冠住院患者需要使用呼吸器的風險。 在僅接受奎寧治療的患者中發現總死亡率增加。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昨天的報導 ,紐約Langone 醫學中心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在84位接受「奎寧+日舒」治療的病患中,約有24位出現心臟病的問題。該團隊的領導說,此一風險使得「奎寧+日舒」治療非常不恰當。最後,今天福布斯(Forbes)也發表NIH Panel Recommends Against Using Hydroxychloroquine And Azithromycin, Drug Combination Touted By Trump(國家健康研究院小組建議不要使用羥氯喹和日舒,川普吹捧的藥物組合)。最後的最後,我奉勸那些囤積奎寧的醫生,趁現在知道的人還不多,趕快脫手,要不然再晚點,可能就要當維他命自己吃了。原文: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國瑜全面篩檢4000醫護 醫批沒必要:乾脆每天篩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宣布,將對高雄4000多位第一線醫護人員全面進行新冠肺炎篩檢。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諮詢委員李秉穎今天上午出席電台節目時談及此事,他表示,此舉必要性不高。李秉穎表示,根據目前專業建議,出現疑似症狀者才需要進行新冠肺炎篩檢。「全面篩檢沒什麼必要吧?篩了以後呢?篩檢完就安全了嗎?病毒不是今天篩完、明天就不會出現了。如果堅持全面篩檢才有效,(根據這個邏輯)可能要兩周作一次、一周作一次,乾脆每天篩」。被問及疫情到何時趨緩,李秉穎回答「天知道」,民眾應持續戴口罩、維持清潔衛生習慣直到疫情趨緩。針對國內數個縣市陸續推動封城演練,李秉穎表示,國內一直強調針對疫情提前部署,這是好事,但有時過於公式化,像是封城演練就不一定有必要。因為目前沒有實證顯示封城對於阻斷疫情有效,歐美的疫情趨緩可能與民眾戴口罩等防疫意識提升有關。李秉穎表示,現階段的台灣談封城,可能造成恐慌,「就像沒有失火你卻不斷灑水,可能先把經濟灑掉了」。台灣如果不幸出現社區感染,應優先看看是否能作重點式的防疫工作,而非一舉將所有經濟活動斬斷,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政策應該同調,畢竟中央政府提出的指引是由許多人共同討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