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退休規劃
共找到
62
筆 文章
-
-
2024-08-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收租店面想分給女兒,該在生前贈與還是留遺囑?4種稅試算完再決定!
曾媽媽近期跟朋友聊起退休規劃,大家都頗有感慨,擔心的問題也各有不同,好友們都認同洪蘭教授提到的,老後三寶「老友、老伴、老本」當中,「老本」最重要,因為有錢,老了才不會惹人嫌,長壽才有意義。但是曾媽媽心中有一個擔心,如果把錢全部都留在身邊,當有一天開開心心去跟上帝喝咖啡時,子女會因為爭產而感情破裂,不相往來。尤其是不動產的獨特性,每個物件都是不同的,若要用遺囑做到完全公平的分配,實在太困難了。生前贈與不動產,重重稅務如何解?於是,曾媽媽仍然決定要將名下兩間收租的店面在生前贈與給兩個女兒,在經過了解之後,曾媽媽得知原來在生前贈與店面不但要繳交贈與稅,還須要繳高額的土地增值稅,未來如果女兒出售還會面臨高額的房地合一稅,算一算實在很心疼,只好向擁有不動產稅務專業的財務顧問請教,有甚麼方法可以合法節稅又能達到生前傳承的目的呢?不動產傳承面臨的4種稅務顧問告訴曾媽媽,不動產如果要傳承給下一代,移轉時會有土地增值稅、契稅、遺產及贈與稅,如果出售不動產有獲利時,則須依照所得稅的規定課徵財產交易所得或房地合一稅 :1.土地增值稅 土地增值稅係將現在的土地公告現值減去原地價,扣除地主投入勞力資本改良的費用,計算出土地漲價總數額,所以土地持有期間越長、土地面積越大,在出售或贈與時,可能會有很高額的土地增值稅要繳,所以是需要優先考量的移轉成本。(試算土地增值稅: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線上服務/線上稅務試算/土地增值稅試算)生前移轉時,土地增值稅在自用住宅有10%的優惠稅率,應好好善用,有機會將最高40%稅率降低至10%,節省四分之三的土地增值稅。若是死後繼承,由於繼承移轉的土地免課土地增值稅,就可以節省下一筆可觀的稅金,日後若子女將繼承得來的土地賣掉,土地的漲價總數額會以繼承開始時計算,相對能降低出售時土地增值稅,所以常聽說不動產用繼承較為節稅,就是這個原因。2.契稅不動產因買賣、承典、交換、贈與、分割、占有,都需要繳交契稅,簡單來說,誰取得這筆不動產,誰就要繳交契稅,所以子女跟父母買房,或是受贈而來的房子,都是子女要繳交契稅。契稅是以房屋現值乘以稅率計算,如果是一般的買賣或贈與,契稅稅率都是6%,並且要在契約成立起三十日內申報,想要了解契稅金額可以透過下列方式 :1.向稅務機關申請「稅籍證明」,上面登記的「房屋現值」乘上稅率,就可以得知應納稅額。2.房屋所有權人用自然人憑證、工商憑證或以註冊的健保卡,可以透過線上查詢。(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線上服務/線上查調/查調申請 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etw103w?taxType=10&token=-5775733353674344836 )3.遺產及贈與稅依照遺產及贈與稅法的規定,動產、不動產及有價值的權利在移轉時,都應依法申報納稅,所以在評估贈與和繼承時,要一併計算贈與稅或遺產稅,其中贈與稅的免稅額是以每人每年計算,較容易計算,如果是遺產稅就要按照全部遺產來評估,相對複雜許多。若是不動產要以買賣的方式移轉,就免繳納遺產及贈與稅,但二等親以內親屬間以「買賣」方式移轉房地,因為涉及遺產贈與稅及房地合一稅的申報,若有短報、漏報或是「假買賣,真贈與」的情況,將是重點查核的對象,因此務必要謹慎誠實申報。4.房地合一稅出售104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且持有期間超過2年之房地,就是俗稱的舊制。在舊制不動產交易課稅時,土地是課徵土地增值稅,不列入綜合所得稅課稅範圍,僅在房屋部分計算財產交易所得,但房屋會隨著時間折舊,土地則因稀有性而大幅增值,故產生租稅不公的情況。房地合一稅就是在此背景條件下因應而生,希望能夠落實租稅公平,若出售105年1月1日後取得的房地,適用新制房地合一稅,需在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日之次日起算30日內提出申報,不會統一在所得稅報稅月徵收,其相關規定是在綜合所得稅當中,所以房地合一稅仍是所得稅的一種。房地合一稅在不動產傳承時,到底應如何評估 ? 不同的移轉方式,會影響「取得成本」的認定,如果是贈與或繼承,取得成本會以受贈或繼承時計算遺產及贈與稅的價值來認定,這個金額相對較低,若是買賣,則可以用買賣時的取得成本來認定,未來在計算出售房地所得時,能夠大幅降低所得金額。簡單舉例說明 : 市價2000萬的房地,若是繼承或受贈取得,則課稅價值可能只有500萬,雖然節省了遺產贈與稅,但子女未來出售時,假設仍以2000萬出售,依照房地合一稅計算,視同獲利1500萬 ( 2000萬交易價格 - 500萬取得成本 = 1500萬所得 ),若以現在最高稅率45%來計算,要繳交高達675萬的房地合一所得稅。稅目試算後還需全盤考量 找出最理想贈予方式以上四種稅規定在「平均地權條例」、「契稅條例」、「遺產及贈與稅法」、「綜合所得稅」等不同的稅法當中,如果再加上繼承時須考量的「民法」中應繼分、特留分、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的應用,確實是相當的複雜。最後顧問建議曾媽媽仍應將以上每一項稅目進行試算,考量是否有機會適用優惠稅率;同時評估該不動產未來可能變動的情況,甚至考慮受贈子女的婚姻狀況,來決定是生前贈與、買賣或是死後繼承、分配,才是比較完整的不動產移轉規劃評估。畢竟不動產金額都不小,移轉時要繳交的稅金動輒數十萬數百萬,得先仔細評估,以免因小失大。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5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有體況真的不能買保險嗎?有重大疾病又想投保,你應該這樣做
林小姐透過朋友介紹找上了我,她說:「年紀越來越大了,而且有高血壓,正在服藥中,你覺得我還能買醫療險嗎?」60歲的林小姐不安的問。首先,我幫她檢視了一下目前手上持有的保單,她的確需要補強醫療險,尤其是實支實付保險,因此建議她在原投保的保單中附加實支實付醫療險,並加買一張終身醫療。 身體狀況不佳,就不能投保醫療險嗎?保險公司是這樣看的……目前保險公司除優良體有不同的商品外,一般將客戶的體況分為三種,分別是標準體、次標準體、拒保體。依年齡、體況審核後會有的結果是:標準體正常體承保:倘若被保險人身體健康、本身無病史或該病史不會增加保險公司未來的風險承擔,可以立即承保。次標準體分成三類:加費承保:被保險人的身體狀況到達一定危險程度後,保險公司會在保障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承保的保費,保戶可選擇是否投保。例如:高血壓定期服藥…。削減給付:不另加收保費,但在訂約後的約定期間內發生保險事故時,依一定比率削減保險金額給付。除外條件:將身體某個部位的損害或是疾病排除在理賠範圍。並會附上批註書告知保戶原因及除外的範圍。例如:胃食道逆流..。拒保體:5.拒保:保戶身體狀況危險程度過高,保險公司無法以除外或加費條件承保,最後會以拒保處理。例如:糖尿病或重大疾病、腦中風…。如果有相關疾病又想要投保,應該這樣做我建議林小姐先不要擔心一定沒有辦法投保或選擇隱瞞病史。首先,如果有隱瞞病史,有可能之後就不理賠,那麼保險就沒有意義。其次,只要我們詳實填寫健康告知事項,倘若有病史,保險公司一般會請客戶申請病歷摘要或補充問卷等文件,有些保險公司會要求加做體檢,只要我們提供的相關資料越詳盡,保險公司的核保部也會有更適合的風險判斷。如果保險公司有條件的承保,也會先書面告知,若保戶不同意批註的條件,保險公司則會取消該次的投保。但我會建議,如果加費費用在可負擔範圍內,還是會建議投保,畢竟和龐大醫療費比起來,保險費還是比較少的。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下,退休規劃除穩定的現金流外,還需要考慮到醫療和長期照顧的準備。提前規劃不僅可以確保更穩定的生活品質,還可以在年輕時,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享有便宜的保費,且比較容易通過核保。倘若體況真的無法承保,建議提早做多元化的投資規劃一個醫療專戶,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以確保退休資金的穩定增長和財務的穩健性。作者/徐采蘩經歷:統一保險經紀人公司總經理、簽署人大學講師專業證照:高齡金融規劃師家族信託規劃師台灣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大陸CFP金融理財師大陸CPB私人銀行家考試院人身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人身保險代理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財產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
-
2024-03-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電價漲、物價也一直漲!每月5萬退休金夠嗎?專家授5招擊敗通膨輕鬆樂退
小豪最近很苦惱,因為物價一直漲,薪資上升幅度趕不上物價的漲幅。八年前,雞排只要60元,現在一個雞排要90元了!房地產市場更是離譜,據說竹北房子比台北蛋白區還貴,只輸大安、信義、中正區。他搞不清楚:物價為何漲這麼誇張?本來計畫退休金只要每月可以領五萬應該就夠,現在已經不確定五萬到底夠不夠了。於是他決定去問擅於理財的鄰居小智,沒想到小智說他不怎麼擔心。他對小豪說,現在是檢視財務重要時刻,透過重新檢視資產,並適當調整,還可以讓財務獨立,甚至能提早達成退休規畫。 薪資漲、物價漲、房地產也漲到底這8年來有哪些東西漲了呢?●2016年1月名目薪資為39125元,2023年8月名目薪資為45650元。●雞排一個60元,2023年是90元,漲了50%。●不動產漲幅更驚人,按信義房價指數2016年1月100當基期,截至2023年7月,漲幅第三名台中為176、第二名台南186、第一名新竹高達214,全台灣為150。也就是說,全台灣房價平均漲了50%,這個幅度跟雞排差不多,而新竹在短短7年翻倍還有餘,但薪資成長僅僅只有17%。 物價為什麼漲?漲價都不好嗎?物價上升的原因通常有兩種,一個是需求推動物價上升,另一個則是成本拉升的結果。這兩種有什麼差別呢?所謂「需求推動」就是供給來不及因應需求,像是颱風天前農民搶收成蔬菜,但更多的人擔心颱風天後蔬菜受損嚴重,接下來有段時間沒菜吃,民眾只能大量採買而造成價格推動。「成本拉升」則是生產端的問題,生產產品數量不夠或生產成本上升,疫情期間許多工廠停工減產或是不擴張,造成供給小於需求,從原料起漲連動至工資也跟著變動,每個環節連鎖反應成本,最終銷售端的物價一定受到影響。近期成本拉升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個是供應鏈轉為全球化,安全第一取代效率製造,所以不再採用集中生產以降低成本的思維。其次,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以綠色製造成為趨勢,一切都必須符合淨零碳排需求,所以成本也會增加。透過這兩點可以發現,這一波成本拉升是因為企業必須朝永續發展思考,才能在未來生存,當然就很難回到過去只講求低成本的規模經濟。擊敗漲價通膨、輕鬆樂退五步驟透過剛剛的描述,我們應該要認知到一件事:通貨膨脹持續發生,而且取得成本將會大幅提昇,便宜、低成本的物價已經成為過去式,所以如何跑贏通貨膨脹,累積足夠的退休金,就會是我們重要課題。為了能夠順利退休,會建議透過5個步驟來完成。步驟1:盤點總資產現況編制自身的財務報表,將資產與負債分低、中、高風險類別。資產風險:●低風險資產為現金類別資產。如:台、外幣定存、儲蓄險。●中分險資產為需要時間變現或存在適當的波動。如:投資等級債券、股票、基金及ETF等類別資產。●高風險資產為不易變現或波動大槓桿類資產。如:非投資等級債券、股票、期貨、選擇權、房地產及股權等類別資產。負債風險:●低風險負債為房屋貸款或低於3%的信貸。●中風險負債為二房以上的房屋貸款、信貸、卡債及民間借貸。●高風險負債為他人背書保證及或有負債。將上述資產分類一一盤點清楚,資產扣掉負債當然越大越好,扣除完的是真正淨值,這才是你真實的財產現況。步驟2:分析各資產收益現況將上述低中高資產收益,扣除低中高負債收益 可得到每年固定的被動所得,這時候我們將每年固定的被動所得除以總資產,就會得到一個比例,而這樣的比例至少要4%以上。(公式:理想被動所得/總資產,就會得到淨收益率 ,而淨收益率至少要達成4%以上)。可將各資產品質除緊急備用金外的資產,逐項分析過去效益低於4%以上列出,將有助於第四步驟規劃。步驟3:分析自身風險屬性要怎麼分析自身的風險屬性呢?其實這個分類很簡單,通常是透過一個人「能承擔最大跌幅率」做為分類。舉例來說,有一個人的總資產是300萬,能接受最大損失為30萬,那麼他可以承受的最大跌幅就是10%,以此類推。●保守型投資人總資產最大跌幅通常低於10%,建議低風險資產至少高於50%。●穩健型投資人總資產最大跌幅介於10%~20%,建議低風險資產高於30%中風險資產低於70%。以之前的例子,最大損失為60萬。●積極型投資人總資產最大跌幅可大於20%,仍建議保留低風險資產10%做為緊急備用金使用。換句話說300萬總資產,可承擔超過60萬以上的損失。若是3000萬資產,將可承擔超過600萬以上的損失。上述資產結構以300萬以上的總資產為範例建議,當然也可以適當微調。步驟4:重分配資產比率當瞭解上述各資產分類及收益狀況,依自身適當比例調整合理配置。如保守型投資人低風險資產至少要高於50%。若是1000萬的總資產,應規劃500萬的低風險資產,若是已經超過這金額,需要調降金額。另低風險資產,因現在市場利率高,低風險資產組合收益應調整成超過3%以上。中風險資產500萬也需最大效益化,現今債券的收益4%-6%,若是股票型etf或基金無超過這個效益,可以重分類至債券,收益將可提升也降低最大跌幅的可能。 步驟5:定期檢視再平衡當進行資產重分類後,總體資產現在因應物價上漲的關係,即使是保守型投資人也可以超過4%,更何況其他風險屬性的投資人非常容易達成6%以上的收益目標,這是物價上漲帶來的好處,惟這必須定期檢視再平衡思考,也就是每年都必須重新考慮百分比是否適當,各類風險資產是否具備足夠效益。 有點不前幾年大量QE造成零利率的時代已過了,現在是QT量化緊縮的時代,所以需要重新檢視財務現狀。這就是「時間點不同,規畫方式就必須微調」的核心理念。讓我們按照這五步驟,在物價上漲時代提早達成退休規劃。作者/林哲民經歷:公勝保險經紀人業務經理、富邦人壽業務襄理、MDRT台灣分會地區主席、Ernst&Young會計師事務所組長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投信投顧、人壽、信託業務及高級證券等合格證書。
-
2024-01-25 退休力.理財準備
菁英教授退休4年「漏做1事」 晚年生活瀕臨破產
退休規劃是每個人邁入老年生活後的首要課題,為因應醫療支出及生活開銷,不少人在年輕時就已開始儲備足夠的退休金流。然而,與悠閒享受養老金、退休福利、退休生活的理想相比,現實往往很殘酷。日本就有名前菁英教授,儘管月領退休金28萬日元(約新台幣5.9萬元),仍因缺乏退休金的理財規劃,晚年瀕臨破產,被迫過上節儉的生活,更一度為經濟窘迫潸然淚下。教授退休生活奢侈 一度面臨破產根據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前菁英教授小山龍太原本教書月收入60萬日元(約新台幣12.7萬元),獎金逾200萬日元(約新台幣42.4萬元),退休後則月領28萬日元退休金,生活上理應不愁吃穿,擁有高生活水準。然而他退休後依然出手大方、生活奢侈,導致經濟一度面臨破產邊緣。眼看銀行存摺的餘額越來越少,小山龍太依然沒有改變經常聚餐請客、每周打高爾夫球的習慣,持續享受養老生活。直到退休4年後,他才驚覺,超過2000萬日圓(約新台幣424萬元)的退休金,只剩下500萬日圓(約新台幣106萬元)左右。無儲蓄習慣 瀕臨破產才開始節儉小山龍太自工作以來便無儲蓄習慣,每月支出至少42萬日元(約新台幣8.9萬元),不僅用退休金買了自己喜歡的跑車,還給2名孩子各150萬日元(約新台幣31.8萬元)作為結婚基金。他的妻子三春估算,照這種花錢速度,他們1至2年後就會破產,所以決定過起節儉的生活。此後,三春全權負責家庭財務,小山龍太每月僅有零用錢3萬日圓(約新台幣6367元)。儘管小山夫婦試圖減少開支,甚至賣掉跑車,他們仍擔心未來房屋修繕費用,以及占家庭開銷極大部分的醫療支出。小山龍太被迫面對現實,放下所有他退休後期待擁有的生活享受,更一度因懷念執教時的收入及奢侈生活而落淚。專家:退休前先釐清2件事針對小山龍太退休後的生活窘況,理財規劃顧問指出,所有人在退休前都應該釐清2件事:「應該限制多少開銷並優先將錢花在哪方面?」、「如何管理和提取現有資產?」他強調,重要的是先想像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並計算需要花多少錢才能實現這一理想。即使在退休後,小山龍太仍可以透過留在大學兼任講師,或任何他感興趣的事來賺取收入。理財規劃顧問也提醒,在工作生活中善於賺錢並不一定等於善於理財,尤其工作期間收入較高、朋友圈也廣泛的族群更要小心,因為你可能無法擺脫工作時的消費習慣,而退休後如果沒有與之相符的財產,最終可能會在晚年破產,因此儘早規劃財務策略非常重要。(本文選自世界新聞網)
-
2023-12-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五大財務NG行為你也犯了?專家教簡易設定財務目標,財富自由不是夢
2023年10月11日,國泰世華銀行發表台灣首份結合總體經濟模型的「台灣全民財務健康關鍵報告」,會中公布台灣民眾財務健康平均分數為59.2分,低於「良好」的66.3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可以從報告的其他數據中發現蛛絲馬跡。首先,報告中提到:有48%的國人有過這些財務「NG」行為。五大財務「NG」行為.31%國人沒有訂定財務目標。.24%國人完全沒有檢視財務規劃習慣。.13%帳單遲繳。.5%國人每月娛樂支出佔比超過收入40%。.3%國人金融知識不足卻經常投資。其次,國人認為至少要準備1,431萬元才能退休,且退休後每月生活費約需5萬元。透過這些調查結果,可以得到這些結論:一般人最大的財務問題是:對目標無感,或行動力不足,無法具體落實。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設定合適的財務目標。想要好的旅遊體驗,就需要良好的計畫不同的人可能為了休閒、充電再出發或家人情感聯繫等需求,想要進行旅遊計畫,這個旅遊計畫是具有意義與價值,所以會事前做旅遊行程規劃,根據這次旅遊的需求、家人的喜好、人數、年齡、體力、預算、天數等條件,決定旅遊地點。假設一個住在台北的家族準備出遊,首先要做的是確認旅遊地點。經過一番討論後,大家選擇要去高雄玩,這就確認了旅遊地點。確定旅遊地點後,就會開始規劃行程,如:選擇交通工具、出發時間、路線規劃等。假設這個家族的人決定開車,那就需要規劃哪裡上下高速公路、進出哪個交流道、什麼路口要轉彎、哪裡可以休息、哪裡可以用餐等。當有了路線規劃,出發後比較不會發生一些危險駕車行為,如:到了路口不知該左右轉、慌亂之下突然切換車道、轉彎前來不及打方向燈、沒有減速等等,或是過了該下的交流道,走錯方向等多走了冤枉路。不過即使做好了行程規劃,旅途中還是可能發生一些計畫外的狀況,如:塞車、修路、實際的路太小,汽車無法進入等,所以在旅途中,需要隨時微調原本的執行計畫,好讓自己可以朝旅遊目的推進。萬一發生變數,如果是自己無法因應,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像是當地警員、當地居民等,以便完成這次的旅遊目標。為什麼訂定財務目標這麼重要?又該如何訂定?財務規劃也是如此。設定對自己而言有意義、有價值的財務目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例如:退休規劃、子女教育基金、置產計畫等。當有了財務目標後,我們可以根據預定達成的年期、預算、可使用的資源、使用哪些理財工具 (如股票,基金,保險,存款等) 、風險承受度等,規劃一份財務執行計畫。與旅遊計畫相同,財務計畫執行後,也必須要適時地檢視,計畫執行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不在預期內的狀況?包括:偏離原本的目標、出現了本來沒有的變數、市場或社會環境跟本來設定財務規劃時的想像不同、執行財務規劃的工具投資報酬率不如預期等。正因為有明確的財務目標,當計畫發生變化時,就能快速評估發生的事情有什麼影響,並且做出調整。這些調整包括:.如果繼續按照原計畫執行,能不能如期達到目標?.如果窒礙難行,那投資工具、投資策略、投資預期值、甚至是投資心態是否需要調整?.如果評估的過程中,自己覺得無法有效評估,不知道該怎麼做,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如:求助於專業的財務顧問。所以,在財務規劃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財務目標的設定。邁出財務規劃的第一步:終結財務NG行為人的一生跟金錢脫離不了關係,因此擁有一個「有感」的財務目標,絕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有人會問:所以只能有一個財務目標嗎?我的回答是: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個財務目標,因為人生階段不同,每個階段覺得重要的財務目標也會不同。但是不管哪個財務目標,大多數人都認同「退休規劃」是一個很重要的財務目標。你是否想過這輩子會有一個怎麼樣的退休生活?如果沒認真想過,就會像錯誤規劃旅程一樣,高高興興出門,憤怒生氣回家。因此,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慎重地面對退休規劃,給自己一個有感的退休生活!特別是要好好去想像「理想的退休生活」會長怎樣,因為有了未來生活的樣子,就可以釐清距離現在還有幾年?會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並且具體地規劃一份退休執行計畫。如果自己無法完成執行計畫時,就需要找專業的理財顧問協助。財務目標簡易設定方法.你想要怎麼樣的退休生活?.你有多想完成財務目標或退休規劃?.你期望完成的是甚麼樣子?.完成後對你有甚麼意義或價值?把這些有感的財務目標訂下來,就邁出了財務夢想達成的第一步,然後開始規劃執行細節,如此一來,財務NG行為自然會減少,達成財務目標自然就不難了!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富邦人壽業務襄理富邦人壽保險稅務班、社會保險班、壽險商品班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不是想住哪就可以住哪!退休居住3模式 優缺點與風險一次分析
「我們家好像變大了,自從小孩都成年在外以後…」「我們老夫老妻的,不想再打掃這麼大的房子,生活簡單一點就好…」「叫爸賣掉南部舊家,搬來台北和我們一起,但他都不肯離開家鄉…」「台北房價太貴買不起,只好一直租房子,但老了以後,還有人肯租房子給我嗎?到時如果去住養生村,費用會不會太高、比較好的幾家會不會還要排隊登記不到…」「我退休後想要搬到可以親近大自然的地方,但我另一半說城市的醫療資源比較好…」「我跟老公都希望退休後能買塊地,住在自己設計的房子裡…我的好姊妹和她先生也曾這麼想…,乾脆我們一起打造自己的夢想屋好了!」這些都是實務上碰到退休後的居住狀況,讓人發現到:原來,退休後住哪,原來也是一個大問題。台灣早已在2018年跨越高齡社會的門檻,而距今短短不到一年半後的2025年,就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到時候老年人口會占總人口20%!因此不論是自己或家中的父母長輩,只要是65歲以上、屆齡待退,或是正在準備退休規劃的人,都應該要趁身體健康、意識清楚時,盡早了解相關訊息,規劃最適合自己的退休居住方式。那麼,究竟退休的居住方式有哪些?居住方式跟自己的財務狀相關嗎?盡早自己選擇退休居住方式,與不提早規劃有什麼差別?首先,我們要釐清一件事:為什麼要自己選擇退休居住方式?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需要自己決定。如果要等到自己無法自主時,才由他人決定,任由子女或是其他人擺布生活起居中的大小事,那麼人生實在太不值了!我曾聽過長輩們彼此互相分享老後居住的心得,才驚覺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年(2023年)10月在台灣舉辦世界投資者週論壇,在會議中日本的財務專家(CFP®資格認定者)代表就疾呼,日本是全世界高齡化現象最明顯的國家,如果不提早正視高齡者日趨嚴重的風險,譬如失智、獨居等,那麼其衍生的金融資產與不動產相關問題,將難以管理與因應。透過這段呼籲,應該要更清楚地認知:高齡者在健康時期,或更早的時候,能夠周全規劃最符合自己身心休養、負擔得宜的老後居住模式,也是退休規劃中最重要的功課之一。退休居住模式1:在地在宅老化 世界先進國家的高齡者照護政策,均以「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為最高指導原則,其訴諸讓高齡者在既有生活社區中自然老化,維持自主情感的延續,具備讓高齡者身心有所寄託的優勢。如果生活起居狀況跟居住者的實際狀況不相符時,可藉由符合實際需求的裝修改造,並導入無障礙、通用設計的規劃來完善,這便是從「在地老化」進而延伸到「在宅老化」的過程。另外之前經常提到的「以房養老」的住宅政策,也正有助於在宅老化的推廣與財務支撐。退休居住模式2:換屋移居 當兒女都已成年,在外工作、成家之後,房子突然空了起來,當房屋面積、房間數已超過2人生活所需時,對老夫老妻來說,不管是在清潔上或是整理上,都是一個問題。於是,將大屋換小屋,是近期實務上協助高齡者規劃退休居住方式時,遇到最多的案例。 此外,在換屋之後,如果買賣有多出來的價差,也能再支應退休生活的開銷,這對於退休族群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又或者例如「以房養老」的進階改良版「留房養老」政策,也會是廣義上的換屋,只不過所需的資金很有可能會需要準備更多,這部份比較複雜,之後會有專文說明得更清楚。 上面所述換屋,經常是從一個生活圈移居到另一個生活圈。若能盡早作業的話,將有助於高齡者熟悉新環境,減少適應學習上的成本退休居住模式3:自地自建 能依照自己想法,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相信是不少人小時候的夢想!但這樣的夢想如果能在人生後半段達成,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更何況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做不到。如果真的想要蓋一間自己夢想中的房子,或許可以多尋找一些有共同想法的朋友們參與,會更容易達此目標。,但要提醒的是:自地自建對於財務的挑戰非常大,因為這個模式在財務規劃上最複雜,對資金的要求也最高。額外說一句,如果是自地自建,那麼如何規劃對高齡者友善的公共設施空間,就會是一門學問,建議透過理財與不動產顧問的協助,才能讓這個夢想逐漸成真。作者/王柚鈞經歷: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 泰喜資產規劃有限公司創辦人、 台塑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室幕僚、 台塑集團投資公司主管、 裕隆集團紡織體系公司資產事業經理。證照:CFP®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企業評價師、不動產經紀營業/信託業業務/人身保險業務人員、投信投顧法規考試合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8 退休力.理財準備
看電影《我愛你》有感:沒有經濟基礎,餘生只能是悲劇!計算退休金該考慮3大帳戶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我愛你》,影片中沒有帥哥、沒有美女,卻非常溫馨浪漫又感傷。電影描述了老常、慧如及山哥夫妻四位老人家的生活與感情。我們這代人,總是把最該說的話藏在心裡故事是從喪偶的老常說起。老常與子女晚輩相處算是愉快,經濟生活獨立自給自足。因緣際會下遇到單身、靠撿回收維生的慧如,經過多次相處後,開始用自己的車子陪著慧如到處撿回收。因為有日常相互的陪伴,讓彼此的生活增加許多樂趣,也相處得很開心。 後來,老常認識了慧如的朋友:山哥夫妻。山哥是回收廠的老闆,雖然是老闆,但是生活也不富裕,而且他的太太還患有癌症與阿茲海默症,四個老人家相處起來意外合拍。山哥女兒嫁了一個賭鬼常常回娘家拿錢,因為對女兒的虧欠感,山哥總是二話不說將僅有積蓄給女兒,造成兒子們不滿。在山哥夫妻結婚45周年紀念日,山哥把老常、慧如,還有二個兒子、一個女兒找回來吃飯,吃飯的過程中,充滿著不愉快。兩個媳婦嫌棄山哥把飯局辦在回收廠內,骯髒又不衛生,於是把山哥給孫子的禮物用酒精噴了好幾遍。一頓團圓飯吃下來卻不歡樂。 電影快結束時,鏡頭來到山哥夫妻的孝宴(葬禮後的宴席),山哥兒子在台上致詞時,表示:這是「喜喪」。聽到這句話,老常一怒之下揮起麒麟鞭,要打山哥的不肖子。原來山哥夫妻並不是如大家認為的壽終正寢,而是山哥心疼妻子飽受病痛之苦,選擇陪著妻子自殺;但他又不想讓兒女承受罵名,所以要求老常事後製造成自然死亡的假象。經過山哥的事件後,老常領悟到人生無常,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最後決定跟慧如告白,一起牽手共度餘生。在電影中,這四位老人家的狀況似乎代表著社會上大部分晚年的處境。有的人結婚生子,努力把兒女養大;有的人選擇當無兒無女的頂客族,年老時夫妻倆互相依靠,但也有可能因為離異或喪偶變成單身;有的人從年輕時自願、或不自願而一直維持單身。這些都是人生的際遇緣分。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發現一個很現實的關鍵:經濟能力。在這部電影中,主角們因為經濟能力不足,讓應該美好的退休生活,變得不那麼美好。退休前需要盤點的三大帳戶:生活帳戶、健康帳戶與長照帳戶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1994年推出「退休金規畫三支柱」的概念,分別是:政府社會保險提供的退休年金、企業提撥的退休金以及個人理財儲蓄。基於未來領取社會保險的人越多,但勞動人口卻逐年下降,也就是繳保費的人口比例越來越低,結果就是各種社會保險年金制度不得不陸續改革。也就是說,如果想要一個有品質的退休生活,就只能靠自己多多準備。那要怎麼靠自己呢?首先,在企業退休金部分(一般勞工是勞退),可以選擇自行提撥(最高6%),除了可以增加累積退休帳戶外,還有遞延稅負的功能。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依據自己目前的收入,生活支出,及未來退休生活預期的生活型態支出,推算如何開始提撥退休金準備。在計算退休金時,應該要考慮三大帳戶:一、生活支出帳戶:包含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居住。到底是要與子女同住,還是要獨立在宅養老,抑或是養生宅之類的,其中的預算就有很大差異。如果選擇要到養生宅,費用上會因區域和品質而不同,可以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二、健康支出帳戶:年齡漸增,身體健康狀況難免會有退化、生病、意外等問題。所幸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嚴重的疾病未來都可能被解決。但新科技的費用通常不便宜,想要「呷百二」,經濟能力也得跟上。所以在健康支出帳戶上的準備絕對不容輕忽。這個帳戶可以透過健康時,以投保健康保險來預備。至於該怎麼投保,應和相關專業人士討論,在預算及保障額度上進行適合的規劃。三、長照支出帳戶:未來是人力稀缺的市場,不健康的期間除了醫療費用之外,如果需要被照護時,在不增加家屬經濟和生活上負擔的狀況下,選擇到專業機構或聘請照護人員,都是一筆長期而沉重的支出,若非有雄厚的財力,很可能耗盡自身退休金還不夠。因此,建議進行退休規劃時,也應提早準備。這個帳戶可以利用目前商業保險的長照險,透過保費與保障的槓桿倍數,降低準備成本。所有的財務準備,不只是幫助自己,更是給家人的保障。準備好三大支出帳戶,給家人的會是愛,而不是麻煩。作者/張桂菁專長:退休理財規劃、家族傳承遺贈規劃、安養信託規劃證照:.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信託業務專業證照.理財規劃人員證照
-
2023-12-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釐清退休財務四步驟!忽略「這一步」,退休生活可能出現危機
張小姐是個很熱心的業務員,從事業務工作也曾榮獲許多獎項、有許多支持她的客戶,工作已經二十多年的她,眼看著客戶們已經漸漸的面臨退休,讓她開始緊張起來。回想這些年來,自己的收入沒有比一般上班族低,雖然業務收入不固定,但年薪至少也都有六十萬,甚至超過百萬。看看自己的帳戶,怎麼連十萬元現金都沒有?今年四十五歲,算一算離退休還有二十年,但她知道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眼看著父母年老、孩子長大、物價不斷上漲,未來開銷只會越來越大,於是她決定求助財務顧問,想要徹底了解自己在理財方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有哪些盲點?財務顧問建議她,先記帳三個月再說。經過顧問的建議,張小姐紮紮實實地記帳了三個月。透過這三個月的帳務,她徹底了解自己的收入與支出情況,也製作了「收支表」、「資產負債表」,並盤點了自己的保單、帳戶、信用卡目前的內容,總算對自己的財務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輪廓。這時候,她才發現:過去的二十多年職場生涯中,每天像陀螺一樣不停地為客戶、家人忙得團團轉,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過。雖然在整理的過程中,不會讓自己的資產快速增加,只是釐清現況,但她終於開始對「退休」這件事感到不再那麼害怕。她相信,未來只要朝著專家的建議,用正確的理財方式,就能安心地一步一步達成各階段的財務目標。台灣人退休金普遍準備不足,原因出在哪?張小姐的情況在諮詢案例中不算少數,根據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在2022年跟週刊業者合作的「二○二二國人退休理財大調查」中顯示,有近8成的民眾自認目前退休金準備還不到應備金額的五成,受訪民眾平均在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開始準備退休金。看來,國人現在普遍能意識到退休金準備不足,但最大問題是 : 該如何準備?關於國人退休金普遍準備不足的原因,很多人認為是沒有準備意識,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國人不是因為沒有準備意識,而是因為多數人在40-60歲這段累積退休金的期間,還有許多更緊急的財務目標需要完成,例如:父母的孝養金、子女的教育費用、房貸、購車,甚至是旅遊等,都會讓人把有限的資源,優先分配在更緊急的項目上。即使知道準備退休金是在未來社會不可或缺,但也只好抱著這個隱憂,拖延了準備時間,或降低準備的金額。 計算退休金缺口三步驟1.先勾勒出理想的退休生活,透過時間(預計退休後生活年期)、每月應備的金額(可以用現在收入所得替代率70%,或是每月預計的生活支出),兩者相乘後可以預估一個未來需要準備的退休金金額,這是「應備金額」。2.計算目前自己從社會保險中、也就是勞保、勞退能拿到多少退休金,再加上已經專款專用為退休而準備的退休金,例如保險、安養信託等,把這些加起來這就是「已備金額」3.將「應備金額」減掉「已備金額」,就是退休金缺口舉例:小瑄預計要65歲退休,預估活到95歲,要準備30年的退休金,退休後每個月的花費是5萬元應備金額:30年*60萬=1800萬已備金額:勞保每月2.5萬+勞退金260萬+儲蓄險保單帳戶價值50萬=1210萬退休金缺口:1800萬-1210萬=590萬也就是說,如果距離退休剩下25年,那平均每年要提撥的退休金要590萬/25年=23.6萬,也就是每月要提撥將近2萬元做為退休金。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退休規劃?四步驟釐清退休財務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除了想辦法在財務方面開源節流之外,還是需要靠一些系統性的方法。財務顧問在協助民眾時,通常會使用一些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步驟有以下四點:一、客觀、具體地設定自己所有財務目標,並計算達到目標需要的總金額和時間。二、了解自己的財務現況。包括製作收支表,來了解每月結餘。並且清楚接下來可穩定投入儲蓄及投資的金額是多少。三、評估以現在的投資組合報酬率,以及未來能投入的投資金額,是否能滿足所有的財務目標。四、若無法完成所有目標,就要調整各項目標達成期間或降低、延後目標。其中,第四點非常重要,卻也是大家較不願意面對的一點。如果以現在的理財方式、投入資金、投資報酬率,無法滿足所有必須達成的目標,就要客觀的調整或降低目標,而不是哪個緊急就先做哪個,把所有財務資源耗盡後,發現自己無法好好照顧退休後的自己。再回到張小姐的案例。從收支表和和資產負債表,顧問協助她了解到,因為自己很重視孩子教育以及居住品質,導致每個月有過多的支出都花費在繳房貸、幫孩子安排昂貴的才藝課,加上自己因為業務工作。有許多業務支出,雖然賺的多,但花費也不小。這些都是讓自己帳戶空空的主要原因。在試算了自己的退休金、孩子教育金及各項需求的所需總額後,搭配自己的收支表,能夠客觀地了解到,她能投入準備退休金的額度非常少,根本無法達成退休金目標。但顧問提醒她,退休準備是一定需要,而且不能再拖。於是張小姐終於下定決心,降低孩子的教育金支出,減少一些高昂才藝課程,同時降低居住所占支出比例,這才終於讓自己的每月結餘,能夠有較多預算來進行退休金準備,也讓自己能夠比較安心的繼續打拼。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說過「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只要我們懂得適當的控制欲望,善用既有資源,相信「好命退休」這個終極目標,也會一步一步的逐夢踏實。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忽略退休5變化,財務支出很殘酷!老化5階段看你適不適合「退而不休」
最近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那頭說話的語氣有點慌張,是一個我過去規劃過的客戶打來。她說:「我發現我的錢好像不夠用,每個月會透支,存款一直減少,方便來幫我看看嗎?」陳小姐一直都單身。退休前就幫自己做好退休規劃,她覺得自己已經付完房貸,退休後應該沒有太多的花費,因此屆臨退休的她,認為自己每個月的花費應該三萬元綽綽有餘。殊不知最近連續三個月的支出都超過4萬元,因為退休後沒有收入,支出還大於預期,於是心裡感覺很慌張,所以找我討論未來的財務狀況。退休的財務規劃一切美好,現實的財務支出總是殘酷為了釐清現況,我請陳小姐先連續記帳三個月,了解他的支出狀況後再說。三個月後來檢視,發現陳小姐退休前和退休後的支出產生很大的變化:變化一:一個人做飯,反而浪費食材,選擇外食更花錢退休前工作很忙碌,三餐有二餐都是在職場便當簡單吃。退休後,因為自己不會下廚,一個人做料理食材也很難管理,買多了大部分食物都堆在冰箱然後就進了垃圾桶,所以大多在家裡附近的咖啡廳或簡餐看看書報、一面輕鬆享受一個人的餐點。自然餐飲的費用增加了。變化二:忽略住宅修繕的費用一直覺得居住的社區環境不錯,和鄰居相處也很輕鬆,社區的保全也很和善,房貸也早就繳完了。退休前直覺地認為在居住的方面除了管理費、稅等沒什麼花費;平常工作忙碌,退休後長時間在家,才發現壞了已久的落地窗軌道還沒修,房子好像有點老舊,有些東西都該修繕汰舊換新了。變化三:沒有戒除搭計程車的習慣,花費太多錢在交通費行:退休前,大部分時間只有從家門到職場,出差公司可申請出差費,假日偶而出門坐計程車,好像也還好。退休後,雖然大眾運輸有優惠價,但是自己搭計程車習慣了,還沒學會大眾運輸和轉乘路線,於是交通費用大增。變化四:交際費用比工作時還要多!退休前,如果碰到婚喪喜慶紅白包通常都是禮到人不到,因為工作忙碌,假日大多在家休息鮮少外出,偶而和同事出門逛逛街,所以也沒有太多的交通費或是交際的費用。退休後,以前沒參加的聚會為了敘敘舊看看老朋友幾乎都會去參加,這樣就增加了許多費用;好朋友在一起難免去聚餐吃吃喝喝喝,聊得盡興還會續攤下午茶,然後一時興起又會約下一次的輕旅行或者國外旅遊的規畫,好不愜意。這個時候都會覺得退休真好!但是,荷包越變越輕…….。變化五:醫療保健費用開支增加最大的支出是醫療保健,從前不覺得自己老,退休後開始吃保健食品,每個月又是一筆支出。還好年輕時買的醫療、防癌、重大疾病險等都是終身的,退休前都已繳費完畢,只剩少許實支實付、意外險的費用,一旦生病也還有保險金的補償不用太擔心。高年級實習生,賺錢又可以享受生活,為什麼要拒絕?很多人平常工作忙碌,屆齡退休後,一開始很開心,終於可以睡到自然醒,不用匆忙趕上班,不用趕業績或報告。但現在醫學發達,平均的壽命延長,65歲退休反而會讓自己有「大把的時間」來花錢。所以,該怎麼做才好?事實上,因為醫學發達,除了平均壽命延長,多數人身體健康也還不錯,好像不是想像中退休,也就是什麼事都不做,快快樂樂享受退休生活。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資料,許多已開發國家將65歲當成老化與否的分水嶺:55~64歲是「前老」。65~74歲是「初老」。75~84歲是「中老」。85歲以上是「老老」。95歲以上是「人瑞」。透過這樣的分類,可以清楚看到每個人老化程度不盡相同,每個階段需求也不同,如果在前老、初老與中老的階段,還是有很多人會選擇延長工作,除了讓生活有個依歸,也可以多少避免退休的財務危機。在跟陳小姐溝通後,她重新調整了退休的財務狀況,剛好老東家也有意找她回去接一些專案,陳小姐馬上答應了,她說:「繼續工作只要不要太累,可以和年輕人互動,又可以賺點錢,為什麼不呢?」作者/徐采蘩經歷:統一保險經紀人公司總經理、簽署人大學講師專業證照:高齡金融規劃師家族信託規劃師台灣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大陸CFP金融理財師大陸CPB私人銀行家考試院人身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人身保險代理人國家考試合格考試院財產保險經紀人國家考試合格
-
2023-11-19 退休力.理財準備
完善老後防護網 專家教你從病本、老本、保本建構安心退休人生
全球步入高齡化社會,您是否也該提早為退休做好準備?隨著年紀增長,甚至退休後,不僅可能面臨身體健康與照護問題,且光是要達到理想的退休目標,儲蓄及花費等規劃均相當重要。要如何妥善規劃,讓自己擁有更好的老後人生,中國信託銀行透過「老病保三本」的概念,期盼打造富足退休人生。老本/退休金的金流長久且穩定是關鍵根據中國信託家庭理財暨退休大調查發現,58%的民眾有做退休規劃,且年齡集中在50-59歲,然而這些年齡層可以累積退休金的時間已經不長,甚至有時候已經來不及準備。蔡安棋建議民眾先確定退休目標,以必要、需要、想要三個層次依序創造永續的退休金流,並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工具,依年紀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金流穩定。 所謂必要,指的是藉由定存或年金險╱還本險,創造穩定且永續金流的工具;需要指的則是透過風險較高一點的金融工具,提升金流效率,例如平衡型基金、投資型保單、債券等;如果想要更高的生活品質,則可增加股票型標的,提升金流累積效率。此外,也要提醒民眾,不論是哪一層次的金流,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工具,並隨著年紀,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金流穩定、不中斷,足夠因應退休生活所需。病本/優先轉嫁高額自費項目與長期照顧開銷根據統計,老後的醫療支出大約是青壯年時期的2至5倍,要如何準備所謂「病本」的支出以因應退休生活?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表示,可優先考慮透過實支實付險轉嫁醫材或頻繁醫療支出,其次則建議藉由失能險轉嫁長期持續性的照顧支出,最後則建議藉由重大疾病險或癌症險來轉嫁大額醫療開銷。● 實支實付:蔡安棋說,通常民眾的醫療險規範,沒住院就不會啟動理賠,但這些小額醫療支出累積下來卻相當可觀,例如常見的自費醫材人工水晶體約3~10萬不等,甚至人工膝關節、人工椎間盤或達文西手術所需要的材料費用,少則10萬,多則至少30萬元。因此,建議民眾優先增加「實支實付、意外實支」額度,以小額保費,就能轉嫁不少的醫療費用,是c/p值非常高的醫療轉嫁方式。● 失能險:當出現失能問題時,可能面臨長照的需求,例如聘僱外籍看護,每月約花費2~3萬元、本籍看護則需3~7萬元。如果選擇入住安養機構所需的2~5萬不等費用,均是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建議民眾一併規畫透過「失能險」轉嫁長久的照顧開銷。● 重大疾病險、特定傷病險、癌症險:民眾若有餘裕,可以預先規劃「重大疾病險」、「特定傷病險」、「癌症險」,藉由一次性給付保險金,確保在患病初期就能獲得及時治療,並減少對生活品質的侵蝕性。最後,也提醒民眾醫療險承保限制比較多,癌症險、重疾險在投保年紀普遍也都有上限,因此特別提醒民眾要及早規劃;或自留醫療照顧費用,並建議設立專戶以確保專款專用在自己的醫療照顧需求。保本/為人生下半場 建構雙重防護傘年長者遭詐騙的新聞時有所聞,為避免因詐騙,導致養老金被騙光,民眾可先透過「(預簽)安養信託」和「意定監護制度」兩把傘,增加防護。● 第一把傘:退休安養信託由於獨老的情況增加,越來越多民眾詢問「(預簽)安養信託」的規劃細節,希望能預先依照自己的想法,幫自己安排好人生下半場的生活照顧需求,即使未來身邊沒有親友照應,也能放心的享退。● 第二把傘:意定監護制度年紀增長可能面臨失智等問題,提醒民眾善用《民法》意定監護制度,在有意志時,選任一名或多名合適的意定監護人,並完成簽約與公證。當不幸喪失行為能力時,可以由監護人向當事人住所地的法院聲請監護裁定,並協助代理生活大小事,為自己的生活再多加一層保障。蔡安棋提醒民眾,提前利用不同方案,佈署因超高齡化社會來臨所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讓自己的老後生活更有保障。
-
2023-11-01 退休力.理財準備
年領退休金超過81萬要繳稅!?兩個退休金常碰到的窘境
王阿姨從年輕時就喜歡旅遊、拍照,為了讓自己能走得更遠,長期以來持續食用保健品養身,為的就是延緩身體機能老化。然而新冠肺炎爆發,讓喜歡出國看世界的她無法出國,3年後,好不容易等到國境解封,卻發現機票、住宿都漲價了!到底未來的退休金會面臨哪些窘境呢?窘境1:通貨膨脹。3年疫情旅費暴增,那麼10年後呢?王阿姨參加德瑞法10日的旅行團,團費要100,900元,如果持續通膨的狀況下,未來10年會怎樣呢?如果以同樣的行程、同樣的費用,用消費者物價年增率2.93%來計算,10年後旅費可能會增加到134,682元,增長幅度超過33%。也就是說,即便是現在只要10萬的旅費,10年後可能會變成13萬。因此,像王阿姨這樣年屆退休或已退族,如果想要常常踏出國門旅行,一定要提前規劃退休金,而且除了生活基本費用外,更要留下足夠的娛樂費用,而且要考慮物價增長的因素,才能有底氣持續當個快樂的旅行家。 窘境2:蝦米!勞工退休金有可能要課稅?!除了通膨會吃掉退休金外,另外一個可能吃掉退休金的就是:稅金!說到退休金,想必大家多少都知道台灣勞工在退休時會領到勞保與雇主提供的勞退退休金,有些高薪族群除了雇主每月提撥的6%外,還會額外自提6%,這樣每年報稅的時候就可以享有稅賦收益。但衍伸另一個問題是:退休時向相關單位領取這二筆金額時,到底要不要課稅?全台投信擁有最多*RFA(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 退休理財規劃顧問)的野村投信告訴你:退休族從政府會領到2個退休金,第一個是勞保年金,第二個是勞退退休金。勞保屬於人身保險,所以勞保退休給付時,不論是一次請領或月領的年金,都不用繳納所得稅。但勞退退休金屬於遞延薪資、退職所得,因此不管是一次領或月領,超過一定的金額時就會需要繳稅(如下圖)。(*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是一套專屬台灣的退休規劃培訓與認證,為首張深入本土的退休理財規劃證照)解方:退休金準備考驗重重,靠自己累積最有底氣!目前勞保年金碰到一個重大挑戰。因為少子化與勞保請領人數增加,所以既有的勞保年金會在2028年時,面臨更大、更嚴峻的財務挑戰。加上勞退月領如果每月請領超過7 萬時,就會面臨報稅問題。在如今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改變下,未來勞工保險更可能面臨改革,讓我們繳得保費更多、更晚退休,且領到的退休金更少。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想要不受政策改革、通膨等因素影響,把握「趁早+紀律+逢低加碼」三項原則進行投資,靠自己準備退休金、彌平勞保勞退不足的缺口,讓自己對未來想像更加踏實。野村投信指出:準備退休金屬於長期投資,在投資產品的選擇上,不只要選擇投資團隊獲獎受肯定、績效有目共睹的基金,如果能有經過退休專業訓練的團隊 +「打敗低點不敢加碼的人性、不再錯失逢低布局契機機制」的理財工具,就能讓退休金準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投資人可以到野村投信開戶並用獨家「不燒腦、天天自動找低點」的D檔投資法,平均申購成本、創造更好的報酬率。【野村投信獨立經營管理】本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有關基金應負擔之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本公司及銷售機構均備有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亦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中查詢。基金買賣係以投資人自己之判斷為之,投資人應瞭解並承擔交易可能產生之損益,且最大可能損失達原始投資金額。基金不受存款保險、保險安定基金或其他相關保障機制之保障。如因基金交易所生紛爭, 台端得先向本公司申訴,如不接受前開申訴處理結果或本公司未在三十日內處理時,得在六十日內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請評議。 台端亦得向投信投顧公會申訴、向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申請調處或向法院起訴。 基金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類股過度集中之風險、產業景氣循環之風險、流動性風險、外匯管制及匯率變動風險、投資地區政治、社會或經濟變動之風險、商品交易對手之信用風險、與其他投資風險等,請詳見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基金可能投資承銷股票,其可能風險為曝露於時間落差之風險,即繳款之後到股票掛牌上市上櫃之前的風險。野村投信已就「D檔投資法」之圖樣及文字取得商標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註冊號數第01655124號),仿冒必究。(野村投信贊助刊登) AMK01-231000126野村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10615台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30樓(台北101大樓) 客服專線:(02)8758-1568 野村投資理財網:www.nomurafunds.com.tw
-
2023-10-19 養生.家庭婚姻
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兒子:又沒拜託你們生我 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為老後做6點規劃
養育下一代實屬不易,許多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會生很多小孩把他們拉拔長大,等自己老了後再要求孩子替自己養老。這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出生在條件比較差的家庭,自幼常常三餐無法溫飽、也沒錢讀書,小小年紀就去打工賺生活費,長大後卻被父母以「辛苦養大你要回報」為由,要求上繳一半薪水當作孝親費,讓他無奈表示「又沒拜託你們生我!」。而現代許多年輕人也不認同養兒防老觀念,認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不要用舊時代觀念道德綁架下一代。你認同養兒防老嗎?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引起大批網友回覆看法。你認同養兒防老嗎?老一輩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些長輩生小孩後雖然有辛苦扶養小孩長大,卻沒有替自己的老後做打算,把自己老後寄託全押在小孩身上,但若不幸遇到不孝子,可能養兒防老不成反被「養兒啃老」。對此許多網友表示沒錢就不該生小孩,除了養兒防老外,長輩也要多對自己的老後做打算。部分網友反對養兒防老。「台灣薪水那麼低,若是結婚再生個小孩,負擔很重怎麼給孝親費!」、「老一輩生孩子只是為了防老」、「優生學,自己苦就算了,不要製造麻煩,也苦了下一代」、「現在社會低薪自己都快死了,無奈」、「實話不好聽,但是卻是大實話,現在選擇不生的人為什麼多了,因為懂的選擇生子是父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是拿孝來壓榨下一代的人也多了,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生,但小孩沒辦法選擇父母」。也有部分網友支持養兒防老。「人要感恩才有福報」、「有沒有錢是一回事,既然來到這個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長大後要學會感恩!並回報父母恩」、「以前父母再苦再累,都是想著兒女,反觀現在年輕人,自己吃大餐,和朋友聚餐,看電影,手機一支比一支好,吃喝玩樂,這都不是錢嗎?一說要奉養父母,就處處沒錢,斤斤計較,想想父母的不易吧」、「父母沒什麼功勞也有苦勞,自己心存感恩,就不會埋怨能力多少就給他們多少支費,那才是為人子女的榜樣!」、「家裡窮不是父母的錯?没有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小孩吃不飽飯!」、「做人要有感恩的心」、「父母生下你是讓你看見世間的美好」。有網友表示沒錢就生小孩是階級複製。「沒錢真的不要生,養小孩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要讓上一代的貧窮階級複製到下一代」、「窮人真的不應該生!小孩不是你的延續,也不是養老機器,他們應該擁有至少不要拖累自己的起跑線」、「自己已經過的很苦了,不要在生小孩讓小孩一起跟著苦,不然生了叫小孩一起苦,小孩還會埋怨你把他帶來這世上一起吃苦」、「經濟能力弱者避免製造包袱,經濟優渥者不妨增產報國一下」、「家窮還一直生孩子,生了才來出賣。說孩子能帶財,窮的鬼要拖去了。孩子國小畢,苦的是孩子的未來,吃頭路永遠是底層。」、「真的沒錢跟重男輕女的都別生,我就是受害的那類,父母只顧自己的自私要有兒子,女兒只給吃睡長大還要還債,別造孽了」、「雖然不是絕對,但窮人家的小孩用一生治癒童年的比例比有錢小孩高太多了」。提早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6點規劃退休規劃是一個重要的生活議題,不論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以下是一些建議,可以幫助個人提早對退休老後生活做計劃,減少對子女的負擔:1.個人財務規劃:提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建立退休基金。這可以包括投資個人退休帳戶、股票、債券、不動產等。諮詢專業理財顧問,確保你的財務計劃符合你的人生目標。2.適當的風險管理:購買適當的保險,包括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醫療保險,以減少醫療費用和長期照護的負擔。3.生活成本控制:維持節儉的生活方式,控制生活開銷,適應自己的財務能力,這有助於積累更多的儲蓄。4.規劃退休生活:想像退休後的生活,包括休閒活動、旅遊、社交生活等。預先列出退休後的費用,並做相應的儲蓄。5.了解社會安全網:研究國家的退休金制度、社會福利和其他可用資源,確保你充分利用這些機會。6.溝通和家庭共識:如果你有子女,及早與他們討論你的退休計劃,以確保家庭成員對彼此的期望達成共識。提醒您退休準備千萬別忘了要納入「醫療費用」,才不會老了不幸生病時,臨時需要大筆醫藥費卻無法支付。無論你是否認同「養兒防老」觀念,都應該明智地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以減少金融風險,並確保自己的經濟穩定,這也有助於減輕子女的負擔,讓他們更能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延伸閱讀:.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富養VS窮養,親眼見證階級複製!網友嘆:小孩不是你的養老機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6 退休力.理財準備
被眾多投資人青睞的ETF是什麼?4步驟教你輕鬆選擇合適ETF
好友淑真目前任職於政府捐助的基金會,再過5年符合可以退休的條件,她就想離開工作25年的職場,好好過自己的第三人生。但是退休後,首先面對的就是每月金流問題。她工作多年,已有一筆儲蓄,希望能夠藉由穩定的投資標的創造固定現金流入,就如同上班時的薪水。淑真見面聊天時說:「點開網路新聞就看到0050、0056、00878、00919、00929....一堆數字,我知道這是在講ETF被動式的投資基金,但這麼多的數字真的讓人眼花撩亂,而且各理財達人們的說法都不同,不知道這麼多檔的ETF要買哪一檔?」事實上,有不少理財達人鼓勵用ETF存退休金,而且有每季、每月配息的ETF商品。所以透過ETF規劃退休金確實是目前的主流趨勢。那麼,到底什麼是ETF?又該怎麼選擇?ETF是什麼?為什麼被眾多投資人青睞?ETF是英文Exchange-Traded Fund的縮寫,意思是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將此名稱拆成「指數」、「股票型」、「基金」三部分,更能清楚了解內涵。ETF是以基金架構投資一籃子證券,以追蹤指數表現,也就是將指數「證券化」,讓投資人以少量資金即可參與指數表現。 如前面所說,ETF是以基金架構投資一籃子的證券,可以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買賣方式與股票相同,但證交稅僅1‰(賣方負擔),低於股票交易的3‰,而且若是買賣債券型的ETF,還免證交稅,僅需要負擔證券商手續費。另外,ETF標榜被動式管理,管理費用比傳統的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低。交易方便,交易成本低,可分散投資風險,股價波動度不大,獲利穩定等,這些都是ETF成為投資主流的原因。截至今(2023)年9月底掛牌交易的ETF檔數已達240檔。但是當掛牌交易的標的有數百檔,而且還持續增加時,這似乎已經不是「被動式」投資,而是需要「主動式」選擇。該如何選擇ETF?4步驟教你輕鬆選擇依據臺灣證券交易所ETF專區資料,目前掛牌上市交易的ETF可概分以下幾類:1.國內成分證券ETF。2.國外成分證券ETF(含連結式ETF)。3.槓桿型及反向型ETF。4.原形期貨ETF。5.槓桿型及反向型期貨ETF。這麼多種類的ETF都適合做退休規劃的投資標的嗎?顯然不是。首先,退休族希望每個月能有穩定的現金流作生活支出,所以挑選時可以選擇有配息的ETF,但有配息的ETF也達137檔。第二步,目前配息方式分為:年配、半年配、季配、雙月配及月配,其中以季配最多。可依個人現金流的規劃,選擇配息的方式及時點。目前流行用三檔季配的ETF,但利用配息時點的差異,組合成月配的投資組合。例如00878是每年2、5、8、11月配息,0056是每年1、4、7、10月配息,00713是每年3、6、9,12月配息。三檔組合就可形成每月有現金流入。注意以上只是舉例,不代表建議投資這三檔標的。另外,每月配息固然感覺良好,但每次匯款會扣除10元手續費,長期下來也可累積成一筆投資資金。解決方式是該檔配息ETF的保管銀行與入帳銀行是同一家金融機構,就可免去10元手續費。第三步,配息(殖利率)高不是優先選擇,應該看是否能穩定配息。舉例來說,表1是00900與00878的配息狀況,00900(富邦特選高股息30)上市時就標榜高配息。吸引很多投資人買進,但股價波動度大,每次配息金額不穩定。與另一檔成立時間相近,季配息且配息日期相同,也是熱門高股息ETF 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相比,00878配息穩定度優於00900。但並不代表00900不宜投資,以配息的殖利率比較,00900是7.2%(以最近一月均價$12.5,最近四期配息合計0.897元計算),優於00878的5.56%(以最近一月均價$21,最近四期配息合計1.17元計算)。只是就退休族來說,若需求是要有「穩定」的現金流,配息穩定度的重要性就高於配息殖利率。第四步,注意股債ETF搭配。目前掛牌交易的240檔ETF,其中有80檔是屬於債券型ETF。前面有提到,若是買賣債券型的ETF,還免證交稅。配息型的債券ETF搭配成長型的股票ETF,可以將投資波動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同時享有穩定配息及資產增值的好處。至於股債分配比例最常見的是「100-目前的年齡=配置風險性資產比重」,假設淑真目前55歲,我會建議她投資資產分配是股票型ETF與債券型ETF比重為45:55,等到60歲從職場離開時,將債券型ETF比重調高至60%。以ETF做為退休規劃的投資標的,似乎已是全民共識,但隨著ETF種類多樣化,掛牌交易檔數增加,ETF已不是「被動式」投資,而是需要花時間做功課的「主動式」選擇。作者:劉憶娥經歷:大學講師、保經公司簽署人、信託公會副組長、科技公司管理部經理、證券公司承銷部經理專業證照:考試院稅務記帳士、人身及財產保險經紀人、人身及財產保險代理人考試及格、台灣及中國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美國管理會計師(CMA, CFM)、美國及台灣內部稽核師(CIA)、台灣證券投資分析人員(CSIA)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萬一活到百歲,錢不夠花怎麼辦? 現在就規劃退休金理財
從人生周期圖來看,若將人生旅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人生:茁壯期,此時雖然只有支出沒有收入,但經濟來源有長輩可依靠。這時必修的是課業。.第二人生:奮鬥期,進入職場後靠著自己的努力工作所得養活自己與家庭。這時必修的是工作。.第三人生:養老期,人生再次回到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狀況,但差異在於不足的經濟來源只能自己面對。這時必修的是財務。每個階段都有人生必修課,退休之後第三人生的擔憂是「老後錢不夠花、退休後沒事做」,你就應該在第二人生時提早做好財務管理、開始修習第三人生的樂齡財務學。「樂齡財務學」最好的修課時機?就是現在!投資圈有這麼一句話:「最佳的投資時機是十年前,次佳的時機是現在」。雖然回首過去10年間市場充斥著各種利多利空交雜事件,全球主要市場的股價走勢也是有上有下,但如果10年前積極進場持有至今,以台股為例,10年來的漲幅為108.76%,美股10年來的漲幅更是高達165.92%。如果你已經錯過了10年前的進場機會,別再放過複製另一個10年漲幅的機會,也就是:現在。 善用退休後時間 資產累積更不費力國內投信擁有最多退休理財規劃顧問(RFA)*的野村投信指出,隨著國人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如果單純以現行的平均餘命84歲來進行退休財務規劃,會有極高風險,因為這可能會面對85歲後還健在,但錢已用盡的長壽風險與通膨危機。因此,樂齡財務學的另一個重點是「拉長戰線」。換言之,不需要將準備退休後的花費,全部壓在奮鬥期的自己上,而是要轉換思維,讓自己退休後仍能持續投資。一方面可降低退休前的準備壓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因通膨、長壽風險所產生的危機。(*RFA, 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 退休理財規劃顧問,專為台灣退休規劃所設計的培訓課程與認證考試,是首張深入本土的退休理財規劃證照。)退休投資的好夥伴:集結具有投資專業的系統面對退休後不再有收入的情境,投資需兼顧風險與報酬,以穩健配置為主。野村投信推出的「活利循環」投資機制,只需要準備一筆資金投入相對穩健的母基金,系統將自動每月從母基金定時定額扣款到1-3檔相對有成長動能的子基金裡,每當子基金達到設定的停利目標後,本利自動再回到母基金,母子循環不斷線,打造同時滿足持有相對穩健與可能成長機會的基金投資組合,讓退休金有機會持續長大。【野村投信獨立經營管理】本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有關基金應負擔之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本公司及銷售機構均備有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亦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中查詢。基金買賣係以投資人自己之判斷為之,投資人應瞭解並承擔交易可能產生之損益,且最大可能損失達原始投資金額。基金不受存款保險、保險安定基金或其他相關保障機制之保障。如因基金交易所生紛爭, 台端得先向本公司申訴,如不接受前開申訴處理結果或本公司未在三十日內處理時,得在六十日內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請評議。 台端亦得向投信投顧公會申訴、向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申請調處或向法院起訴。 基金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類股過度集中之風險、產業景氣循環之風險、流動性風險、外匯管制及匯率變動風險、投資地區政治、社會或經濟變動之風險、商品交易對手之信用風險、與其他投資風險等,請詳見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基金可能投資承銷股票,其可能風險為曝露於時間落差之風險,即繳款之後到股票掛牌上市上櫃之前的風險。 (野村投信贊助刊登)AMK01-230800170野村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10615台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30樓(台北101大樓) 客服專線:(02)8758-1568 野村投資理財網:www.nomurafunds.com.tw
-
2023-08-13 名人.劉秀枝
需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時財富自由?名醫曝最容易被漏算的花費
一向以為我老有所備,因為個性獨立,生活簡單,靠著退休金,老後生活應無虞,但隨著年齡增長,看看發生在身邊親友的現況,就不敢斷言了。例如一位86歲失智好友因急性膽囊炎住院14天,在醫院裡請了24小時看護,每天2800元,兩星期下來,就花了近四萬元。隨著她年紀愈大,因生病或住院而需請人看護的機率也會愈來愈高。十多年前我90多歲的母親罹患失智症,在家裡由兄嫂和看護照顧,每個月的看護費高達6萬元,感謝雙親辛勤經營米店60年,有足夠的積蓄可以支付。有位75歲的好友因腎癌轉移而需定期接受標靶與免疫療法,免疫療法要自費,一年來已花費150萬元。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逐漸步入老年,即使沒有罹患重病,隨之而來的視茫茫、齒牙動搖,早晚有機會動白內障手術或植牙,植牙需自費,白內障手術雖有健保給付,但如採用較精準的飛秒雷射手術,則需自費約75000元。台灣醫療進步,就醫方便,又有健保給付,但需針對疾病的適應症,做合理分配,不能無限制的使用最先進的醫療資源,因此免不了有些需自費。但人總難免想要最好、最先進的治療,因而花在自費醫療的費用愈來愈高,例如頸椎、腰椎的微創手術與某些植入椎間盤。曾經有位朋友拍拍自己的頸椎、腰椎,再張開嘴巴,並眨眨眼睛說,光是我身上的裝備就已是百萬身價了。一般人估算需要存多少錢才能財富自由地退休時,大多只考慮退休後想要的生活水準,以及將來的餘命(男性77歲,女性84歲)所需,而沒考慮到醫療的自費與照護費用,那麼該怎麼辦呢?小時候,父母教我們節儉省錢,長大後要努力賺錢並儲蓄,但儲蓄只是理財的初階。若學校能開設投資理財的通識課程,使我們進入職場時就懂得理性理財,而退休後則選擇風險小且有合理報酬的投資,則能在退休金與儲蓄外,加入一筆「被動收入」。如果無法增加被動收入,至少不要貪圖高報酬率或受到詐騙導致血本無歸。一般人退休後,收入大幅減少,但支出也相對減少,如少應酬,衣飾簡單舒適不追求名牌,甚至把舊衣服重新搭配,穿出個人品味。保養品與化妝品選擇網購或在藥妝店購買等等。加上年紀大,代謝慢,食欲降低,吃得也少,這些都是簡單可行的省錢方式。還有一個小撇步,那就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預防疾病,或是症狀輕微時即就醫,避免變成重症,例如癌症早期發現,就有機會治癒,不至於轉移或演變成重症,而需自費醫療或請人照顧。又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23年7月6日核准新藥Lecanemab,以減緩輕度阿茲海默症與輕度認知障礙者約27%的認知功能減退,但一年的藥費高達26500美元,約台幣82萬元。如果我們平時就能多動腦、多運動、人際互動、睡眠充足等以增加認知存款,降低失智的機率,那不就是省下一大筆錢了嗎?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5 醫聲.醫聲要聞
年輕人與長者自殺死亡率回升 專家研判是「這些原因」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去年10大死因並分析自殺死亡情形。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自殺排名第12,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15至24歲和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分別有264名15到24歲年輕人自殺死亡、1138名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衛福部今年3月與全台22縣市開會,建立校園通報到衛生局的轉介流程,也與澳洲相關單位積極洽談引進「精神急救包」,預計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去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達到每10萬人28.4人,15到24歲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10.7人,分別較前年增加2.9%、12.3%,回到疫情前水平。網路、家庭、精神病糾纏 青少女自殺死亡數高 陳亮妤表示,全球15至24歲自殺率從2015年開始增加,女性人數多於男性,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精神共病都有關係。台灣年輕人自殺率優於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但比英國嚴重。陳亮妤分析,全球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增加以青少女較為顯著,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精神共病有關。雖然已知網路使用是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子,哪些網路內容與自殺行為有關,仍有待後續分析。國際研究也顯示,父母離異、家庭糾紛等,也會增加青少年自殺風險,憂鬱、焦慮、飲食疾患等因素,也會提升自殺意念。陳亮妤表示,心健司為了降低年輕族群自殺率,今年3月已與全台22縣市開會,建立校園通報到衛生局轉介的流程。心健司也與澳洲相關單位積極洽談引進「精神急救包」,同時持續進行死因分析,預計明年向國人詳盡報告。長者久病厭世 醫:備好「五寶」免煩惱在高齡自殺防治方面,依衛福部資料顯示,107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28.4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108年至110年分別為27.2人、26.6人及27.6人,而去年已上升至28.4人,已回到疫情前的情形。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表示,去年長者自殺率上升,可能原因為疫情期間,受到經濟、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或自己飽受憂慮、焦慮所苦,以致久病厭世。他建議,年長者面對老年生活也應準備好「五寶」,包括老身、老伴、老友、老厝、老本,因此要維持身體健康、身邊有人陪伴、又有可以聊天的朋友,有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老年生活退休金,不為生活煩惱,憂鬱自殺不來找。張家銘指出,為預防年長者自殺問題,初級預防方面,包括經濟、福利、醫療服務、退休規劃須事先準備,而次級預防為自殺意念的監測、社區支持計畫、憂鬱症治療等,最後的三級預防為,危機處理、增進個人及團體的心理治療等。「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容易出現許多慢性病,或是歷經喪偶、親戚朋友相繼去世。」張家銘說,尤其年長者的憂鬱問題,很難早期介入,這些方面於長照體系應要提供更好的服務照顧,讓年長者可以用的到、用的足,仍須持續加強,而不同住家人平時應多以電話視訊關懷,注意年長者的生活起居,並鼓勵參加活動,一旦有自殺意念時,應適當提供醫療、心理諮商,降低自殺情形。(責任編輯:周佩怡)★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5-16 養生.抗老養生
爭鮮90歲「阿嬤級員工」身手超矯健!沒三高、早上還賣菜…讓年輕人驚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年紀大,不表示活力就輸給年輕人!一位網友日前到迴轉壽司連鎖店用餐,遇到一位「阿嬤服務生」,對方待客熱情,體力也不輸年輕人,甚至可以一次搬7盤壽司飯。網友忍不住好奇問她幾歲?想不到一問才知「阿嬤90歲了」,讓原PO驚訝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網友近日在「爆廢公社」發文表示,他到爭鮮壽司店吃飯時,遇到一位自稱已90歲的阿嬤服務生,不僅腳步輕快、身手矯健,待客更是熱情親切,雖然不知阿嬤是否開玩笑,但就算實際上是70多歲,能有這種活力熱情來工作,也教網友覺得真不簡單。 原PO更表示,阿嬤自稱除了到爭鮮上班,早上還在菜市場幫忙賣菜,體力驚人,而且聽到客人誇獎,還自己比讚說她沒有三高,讓人深刻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 文章曝光後,吸引上萬網友按讚,直呼「根本魔法阿嬤」、「90還工作也太猛了吧」、「人要動,才會健康」、「給爭鮮一個讚,還願意給90歲阿嬤機會」。但也有人推測,阿嬤這把年紀了,工作應該只是做個身體健康,「搞不好老闆還店長就是她的小孩也不一定」、「想太多了…人家是『老闆的娘』」、「強者!其實她說不定是房東」。 雖然許多人都希望老後能過清閒生活,但也有不少銀髮族屆齡退休後閒不下來,重回職場尋找發光發熱的機會,特別是在速食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麥當勞有多位年紀超過80歲的「阿嬤級」員工,負責在門市擔任款待大使,其中一位「桂圓奶奶」服務於台北民權一餐廳,從53歲那年二度就業,至今已滿80歲,而門市也借重她過去曾擔任保母的經驗,讓她成為幫小朋友慶生的接待員。 另外,台中中清南餐廳則有位82歲的彭楊永平阿姨,主要負責社區經營,常在社區趴趴走做拜訪或到公司行號介紹新品;宜蘭店更有高齡近90歲的服務員,協助廚房做早午餐轉換的工作。 而長期進用二度就業婦女的摩斯漢堡,近年來50歲以上「媽媽級員工」比例,也從10%成長到14%。不少百貨公司櫃姐退休後至摩斯漢堡二度就業,還有65歲退休員工再回聘,從服務員晉升至小組長。 有網友指出,其實許多高檔日本料理店、茶餐廳,服務員都是阿嬤級,除了提供銀髮族二度就業機會,其實也看重他們的待客經驗與人生智慧。 名醫林靜芸也曾撰文分享自己對「老人力」的觀察,表示在日本有高爾夫球場長期缺桿弟,於是乾脆聘雇老人家來當桿弟,一場18洞的球,分前9洞及後9洞,由兩位老桿弟服務。 「老人揹球,能走路能運動,呼吸芬多精、與客人交談,還能賺薪水。」有些長輩年紀大了,出現失智或憂鬱症傾向,也能透過工作或擔任志工,有同伴、有成就感、不孤單,進而減緩退化與失能,重新找到生活目標與人生意義。「陪伴先趁早,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有時間陪伴父母小孩。隨時要儲存我們的『情感存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命困境時,做出最無憾的決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
-
2023-02-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存夠了錢就能及早退休,享受人生? 專家教你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有次在「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課堂上我問一位學員:「妳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同學回答:「我沒有特別想做的工作耶,只要能讓我存夠錢,早點退休就好了!」接著我問她,多少錢才算夠呢?她回答:「至少要1000萬吧!嗯,不對,可能要1500萬才夠……」 努力工作,抑制消費,存下一筆大錢,然後透過投資每年領取收益當生活費,就可以及早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應該是許多上班族的終極人生計畫吧!相同的概念在美國甚至還興起了一個運動,簡稱「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縮寫。搜尋這個關鍵字你會找到許多書籍與部落格,宣揚相關的理念與實踐經驗。 老實說,我以前也有一樣的嚮往。但這幾年來隨著觀察周圍的退休者,加上自己的感悟,我越來越覺得「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這個概念並不如想像那麼美好。除了執行上非常困難外,就算真能存夠目標金額,迎接我們的未必是環遊世界或閒雲野鶴般的悠閒,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生活的貧乏、自信低落與生存恐懼。至少,我個人在多年前就已經把這個念頭從我腦袋清空,轉向另一種「終生工作」的價值觀! 要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可能有些讀友對FIRE概念不太熟,我用最簡略的方法說明一下: 假設小李夫妻30歲,年收入100萬,基本年開支50萬,存下50萬。他們希望盡快累積1000萬退休金,並透過投資賺取每年5%的利息,就可支付生活所需的50萬元,再也不需要工作!照原本每年存50萬的進度共需要20年,依照FIRE的及早退休理念要提升「儲蓄比」,許多FIRE信奉者會逼自己存下超過70%的錢,小李的case就是一年存70萬,這樣達標時間就縮短為14.3年,也就是說如果小李夫婦如果確實執行FIRE,就能在45歲之前達成財務自由,接下來不必為錢而工作,每年還有50萬可以花用,很美,不是嗎? 說到這裡,我想對財務稍有概念的讀友們應該已經發現,這裡面有幾個假設數值,可能有過度樂觀的嫌疑!這些樂觀有可能導致整套方法變得窒礙難行。 1.首先是5%的年投資報酬:小李夫妻45歲退休後如果活到85歲,等於接下來40年這1000萬都要持續提供穩定報酬5%,有在投資的朋友都知道這非常不容易。再考慮每年2%~3%通貨膨脹,要維持一定購買力時,5%的報酬得提升到7~8%才行。就算真能找到這麼好的投資標的,也不可能每年剛好都是5%報酬,萬一正要退休時遇上經濟蕭條或時局變動,報酬剩下1~2%(甚至負報酬,本金被侵蝕),「又老又窮」的日子就要來臨! 2.其次,小李夫妻一開始花一半存一半的理財紀律,在這個低薪時代已經很不容易達成,何況要提升到70%的儲蓄率!年輕時我們成家立業,正是錢花得最兇的時候:房子、車子還有孩子,都是大筆支出,硬要存下高比例的收入真的需要過極度節儉的生活。吃喝玩樂省一點還不打緊,花費在教育與人際上的錢,其實都是人生重要的「投資」,講得現實一點,都是未來「賺更多錢」的契機。這些錢都省下了,斬斷了開源的機會,就只能更拚命節流,不啻是一種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別夢想一夜致富!投資不要跟單!專家告訴你金融投資的12個原則 我們換個狀況:假設小李夫婦每年賺300萬,固定開支100萬(每年存200萬)呢?15年後他們45歲,預計可以存下3000萬的退休基金。只要找到一個每年領取3.33%收益的投資標的(例如美國公債),就可以享用每年100萬的生活費用,這樣FIRE突然變得可行多了是不是?其實「薪資收入」正是整件事情的關鍵!我看了一些報導,成功實踐中壯年退休,有閒錢環遊世界的人,幾乎都是高薪白領或是創業家,沒這個優勢,要享受FIRE的好處,還真是相當不容易! 以上是財務分析的部分,畢竟我不是專家,就只能點到為止!這篇文章我更想談的,其實是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們的重要性可能跟財務方面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提早退休的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一、 「錢」只是工作的好處之一,不是全部。放棄工作同事也拋棄許多珍貴的「人生必需品」人有一個毛病:看不到的就以為不存在。工作除了金錢,還會帶給我們成就感、人際關係、以及個人成長所需要的新刺激。上面這段話很多人嘴巴上不會反對,但內心覺得又是「心靈雞湯」來著!畢竟成就感什麼的,不如銀行存款來得真切。直到有天真正離開工作崗位,爽了幾個月之後,才發現迎來的是一陣空虛落寞!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他們存夠了一筆錢開心退休,逍遙了沒多久又重新回到職場,原因就是想找回生活中失去的養分。 補充一點,我尤其不建議男性過早退休。男生是特別需要成就感跟尊嚴的生物,太早退休又沒有好好規劃生活來滿足上述兩個需求,閒賦在家的退休男人常常是家人的災難,他們會持續跟身邊的人索取必要的成就感跟尊嚴。 有句諺語說:「別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了!」(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如果工作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會讓我們開心」,而不是一股腦把「工作」從我們的人生中完全倒掉。參加過「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的人一定記得我的親身經歷:我曾經也是個以及早退休為目標的上班族,常常在日記裡寫著要45歲退休的目標,但逐漸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退休」這件事情的誘因就逐漸淡去了!就像是歐普拉說的:「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熱愛的事,那麼賺到的薪水其實都算是『額外』的好處,可以的話,為什麼不一輩子享受這樣的工作呢?」 二、當人們感受到財務的焦慮時,往往不是因為資產的「存量」不夠,而是其「增量」下滑!學生時代,皮夾裡有個千把塊就覺得自己很有錢,可以買少年快報兼請同學吃鍋燒意麵了!但上班之後,好不容易存了10萬塊卻還是憂心忡忡,覺得自己沒房沒車,要怎麼樣才能娶女友進門?(更慘的是還沒女友!)人對財務的焦慮,顯然不是來自當下的帳戶餘額,而在於對「未來財務狀況」的評估。就算一個人明明戶頭裡有幾百幾千萬,但當他「覺得自己錢越來越少」時,仍然會帶來很大的焦慮。你看看身邊退休的長輩就知道了,很多人年紀大了,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算存款很多,也都會把錢看得比以前更重,因為每多活一天,錢就會減少一些,這是一種倒數計時的焦慮感! 就算我們真能在中壯年存了大筆退休金,提早退休並且每年領取固定收益當作生活費,我認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財務自由,反而會產生一種新的財務焦慮!我們會擔心萬一明年投資收益不好怎麼辦?萬一物價上漲怎麼辦?萬一臨時出現大筆開支怎麼辦?明明有大筆存款在帳戶裡,卻仍要承受這種焦慮,我稱作「富人的窮困感」,真的非常划不來! 但如果樂在工作,並且持續工作到老年,除了能獲得工作帶來的諸多好處之外,由於財務上持續有進帳,自然不會有「吃老本」的焦慮感。因為有持續收入,還能偶爾奢侈一下,不必嚴格遵守每年花費上限,這樣的「閒錢」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就像學生時代的少年快報一樣! 延伸閱讀: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專家授獨立思考術,做出理性選擇10大原則 我認為執行FIRE計畫(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有幾個先決條件,必須同時遵守,才可能達成目標。首先你與伴侶屬於高薪族群、都擁有強大的消費自制力、願意維持數十年極簡生活、同時家庭份子單純(無年邁父母與子女)極少意外開支,這任何一條都很不容易。而且更慘的是,當你終於成功達標,存了上千萬退休金後,還不能太高興,因為退休之後,你得更嚴謹地控制支出,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止。這……這實在是太違反人性了! 那麼解法到底是什麼?這問題我想了不只10年,直到今天為止,我的結論跟歐普拉女士一樣,唯一解就是「做自己有熱情的工作」。在財務層面上,擁有持續的收入就不用擔心吃老本,搭配妥善的理財計畫,生活只會越來越好,存量甚至增量都會提升!在心理層面上,除了可以享受工作帶來的多元好處,也能開心地發揮閒錢帶來的好處,這會更接近所謂的「財富自由」!
-
2022-09-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部落客「嫺人」49歲被迫離職!鑽研理財考導遊、寫作演講,人生下半場找到新方向
你理想的退休年齡是幾歲?以退休理財被認識的部落客「嫺人」還在職場時,認為55歲是理想退休年齡,到了這個年紀,她的孩子從研究所畢業,自己累積了一些積蓄,體力也還不錯,適合開啟人生下半場。沒想到49歲那年,任外商保險公司副總的嫺人意外離開職場。退休生活舉白旗 狠哭兩周改變現況想熬到55歲再退休的嫺人曾試著找工作,「但是49歲時要再去爭取工作,情況和30幾歲時大不同。」嫺人苦笑,離職後第一個應徵的工作,面試她的是位階相仿的同業,她要極力說服對方,她會乖乖聽話,即便是小工作也會安分地做,而非年輕轉職時談理想抱負、談如何幫公司獲利。另一個工作則是獵人頭公司來詢問,開出相較以前三分之一的薪資,做與本業無關的工作。被迫成為「中年退休族」後,嫺人嘗試過「想像中的退休生活」,睡到飽、唱歌、追劇、做家事、陪長輩看醫生,但是一個月就舉旗投降。她非但不享受退休生活,反而迷思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更慘的是,退休後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繃,長輩時時關心讓她有莫名的壓力,她每天在家也成了兒子和先生的壓力。狠狠哭了兩周,她決定改變現況—不回組織工作,並不表示不再工作。寫作演講 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嫺人從架設部落格開始,分享退休後心路歷程,並自學SEO(搜尋引擎優化),讓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容易被搜尋到。一年後,嫺人架設的部落格領到廣告第一筆收入,雖然不到500元,和投入的時間不成正比,但是寫文抒發心情,研究SEO寫作後見效,都帶給她成就感。寫部落格的同時,她也去考日文檢定,一路從日檢N3考到N1(最高階),也考了領隊和導遊的證照。後來疫情開始,嫺人想去日本打工換宿,或是想成為帶外籍遊客認識台灣風土的導遊夢想後來沒能實踐,但卻在過程裡認識了很多年齡相仿卻一直還在學習作夢、遊玩的朋友。她也研究理財。突然退休後,嫺人才回頭盤點錢夠不夠下半生支用,那時候發現台灣很多投資訊息,卻很少退休理財的資訊,她於是研究國外談退休理財資訊,重新整理資產配置,透過存股領息、指數化投資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還常常受邀分享自己的退休理財心法。離開職場5年,明年就要抵達當初自己設下的理想退休年齡55歲,嫺人心中對於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不久前,她閱讀著某個40幾歲離職斜槓創業者的書想著:「人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才發現曾經在職場非常努力的她,人生已經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她的人生下半場,在49歲被迫退休那年就已開啟。部落格同溫層:中年人取暖 分享職場的難嫺人的部落格漸漸成為中年人遭遇職涯困境、中年危機時,取經和取暖的地方,問嫺人中年的職涯處境,她分享的故事裡有各種的難。50歲上下的中年人,多半因為在公司待得久,捲入辦公室政治角力,也因為職位夠高,靠近決策圈,終而發現公司決策過程的荒謬,偏偏中年人累積的經驗讓他已非當年那個願意接任務辦事、專注培養能力就好的職場新鮮人。對老闆來說,一個年資久、薪資高、意見多的員工也不好用。當組織轉型、公司轉賣、人力精簡時,很多中年員工不是被資遣就是被冷凍。這樣的難處不限於企業,也有任教職或是公務員粉絲來詢問意見,老師招架不住這個世代的學生家長、多變政策,也有公務員因為壓力罹患憂鬱症,決定捨棄退休金直接離職。當有人問要不要離職,嫺人還是會建議先盤點財務,「退休後會花到的錢比你想像得多。」例如用了一輩子的牙齒需要植牙、父母和親人的照顧支出,甚至日本、歐美都有已經獨立離家工作的孩子,因為在外生活不易或是短暫失業,搬回家同住的例子。她建議,若真的離職,也要保持學習力與人際連結,很多生命的轉機會出現在新學習與新朋友中。若有收入需求,找工作找久一點都會找到,而且離開後再尋尋覓覓重回職場,許多期待會不同、標準也會比較低。退休理財心法 穩健投資 不相信專家關於退休理財,嫺人的原則是「不追求暴利、穩健投資」,做法是「不要相信專家,相信市場」,她是這樣做的:1.贖回工作時買的基金,既省下手續費,也不用擔心操盤者判斷錯誤,改定期定額投入被動的指數化投資,像全球股票型ETF VT、台灣的0050/006208,也有債券ETF BND。2.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中配息穩定的個股存股,創造被動收入。3.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控制投資的風險,目前是股5債1定存4。
-
2022-07-21 養生.人生智慧
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
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的十大謬誤 謬誤1. 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物。 謬誤2. 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謬誤3. 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 謬誤4. 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 謬誤5. 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 謬誤6. 只看年化配息率。 謬誤7. 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 謬誤8. 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 謬誤9. 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 謬誤10.以為沒有錢,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謬誤1: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雖然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跟投資的關聯非常大。但是,個人卻完全不贊同把投資型保單,無條件地與一般投資工具劃上等號。 因為首先,由於它是保單,所以,除了投資方面的費用外,它還被抽一筆保單相關費用。筆者完全不建議,一般大眾單純是以「投資」的角度,來購買投資型保單,而是應該從保障需求(特別是年輕人),或是整體退休規劃的角度來購買。 其次,不論是從「用最低的保費,獲得最高的保障」,或是從「退休規劃」的角度,來累積退休金,都必須是「長期投資」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在連結標的的選擇上,筆者建議: 一、必須選擇安穩的標的,以長期投資(持有)。 二、因為累積期長,最好是積極穩健的標的(例如股票型基金或ETF),而不是非常保守的配息型商品。理由有二,其一是當投資組合中,減少風險性資產投資時,整體收益率自然就會比較低。 理由之二是,強調配息型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絕大多數的投資標的都是所謂的「高收債(垃圾債)基金」上。事實上,它的投資風險並不低,且更重要的是:它的配息,是有可能吃到本金的。 謬誤2: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第二個錯誤是,還沒有退休,或是現在完全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依舊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這個概念大錯特錯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於這種「定期撥回」是發生在「年金累積」期間。對於還沒有退休的人,理當有固定的薪水收入的人來說,自然就不需要什麼穩定的現金流。更何況,當保戶不需要這筆錢(月撥回)時,很容易就把它花掉,而沒有真正把它存起來,留做日後需要時使用。 個人並不贊成還沒有退休,就買資產撥回投資型保單的原因之二是:每月將配息領出,就無法享有「複利增值」的投資效果。特別是還沒有退休的人,還有一份薪水收入來源,不但不需要靠這張保單「提供固定生活費」,反而更需要趁著還有投資資本的時候,以穩健、積極的方式將退休基金「極大化」。 至於原因三則是:由於月撥回基金,多半投資標的是風險並不低的高收債基金,所以,極有「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所以,這種「所領配息來自於本金」的方式,並不符合投資效益。所以,除非選擇月撥回投資型保單的保戶,選擇將配息「再投入」,以發揮複利投資的效果,否則,個人仍舊建議尚未退休的保戶,最好還是選擇風險相對不會高太多,但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讓自己的退休基金持續增加,以應付未來真正退休後的生活所需。 如果未退休之人,並不適合買這種「資產撥回」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那麼「已經退休的人」就適合嗎?其實,個人的答案也是「不適合」。因為既然已經退休了,就代表需要一筆固定的生活費來源,那麼,不能夠保證每月都領到「資產撥回」保單,怎麼可能是個最佳的選項呢? 謬誤3: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第三個錯誤是,完全不懂「類全委」是保單,以為它不過就是一檔基金標的而已。說來不誇張,關於這樣的問題,不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居然連銷售的銀行理專都「不知道」!話說有一位理專,打電話給我在投信公司任職的朋友,並質疑為何該公司所合作的某張類全委保單,旗下所連結的配息基金績效,竟然輸給同一檔在銀行銷售的同名基金? 而在這一案例背後所顯示的重大問題在於:不要說一般大眾不知道,連銷售 這些商品的銀行理專「也都不知道」,而類全委是保單根本不是「買不到固定配息基金」之下的替代方案。 因此,我想在此進一步提醒所有投資大眾:首先,不是所有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就只是投資工具,而不是保險商品;其次,不是有固定配息機制,就是「固定配息」的基金,而不是保險商品;再者,不是有看到有連結一個基金名稱,就代表它是基金投資,而不是保險! 謬誤4: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第四個錯誤是,年紀明明已經很高了,卻是為了節稅目的而買變額萬能壽險。或是最適合買投資型保單的年輕人卻不買。過去,個人聽說不少年紀大的人,之所以仍堅持買變額(萬能)壽險,就是為了「賭」自己萬一不幸身故後,所有的投資資金,都可以「免列入遺產中計算」,以享有節遺產稅的優惠。 但是,這仍然有不少風險。首先,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只要是「重病」、「高齡」、「短期」、「躉繳」、「密集投保」的案件,不論保險公司理賠與否,國稅局採個案審核,將保單價值視為遺產課10%~20%遺產稅。所以,個人誠心建議想要資產傳承的保戶,一定要以長期規劃的心態進行,以免節稅不成,反而要繳稅及罰款。其次,由於年紀大時,危險費率也越高,一旦遇上投資大幅失利,保戶會有極大的支付危險保費壓力。 另外,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功用,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拉高年輕人的壽險保障。但我常遇到業務員向我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在股市裡「沖來沖去(指股票市場的「當日沖銷」)」,也不願意買任何壽險保障。因為首先,他們沒有家庭觀念、太過自我,認為自己對父母沒有責任,只有父母對他們才有責任。所以,只願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其次,年輕人普遍認為,父母已經夠有錢了,自己的壽險保障對父母來說,相對「不成比例」。 當然,撇開這些極端的案例,我還是想再次重申:因為投資型保單採自然費率,年紀越輕,保費越是便宜。如果有壽險保障需求,但每月扣掉生活費等正常開銷,就只剩一筆錢,必須同時投資及投保。那麼,投資型保單絕對是最適合的選項。 謬誤5: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事實上,正因為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與投資績效息息相關。所以,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之後,絕對不能夠「擺在那裡完全不聞不問」,以免會嚴重影響未來的保障金額多寡,或是有可能因為年齡增加、危險保費變貴,而讓保單帳戶價值嚴重縮水 謬誤6:只看年化配息率許多保戶會買投資型保單,完全是從「年化報酬率最高」進行考量,完全無視「配息吃到本金」的問題,並忽視匯兌風險。 一直以來,已經有不少業務員向我大吐苦水:「客戶嘴巴說不能接受波動,但簽約時還是找高撥回的商品」。然而,個人這幾年所看過的,買投資型保單大虧的案例,幾乎都有「配息吃到本金」與「嚴重匯損」的問題,實在很值得保戶深刻檢討才是。 謬誤7: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個人聽到一個市場上的常態做法:購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多數只買變額年金。而且,不是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錢就解約,就是把年金開始給付的年齡,全都設在最高的95歲。個人聽到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因為業務員會跟客戶說(客戶也這麼認為),只要不進入年金給付期,錢就會在帳戶中繼續投資及生利;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就是用那一整筆錢,以當時的預定利率,計算出一個固定金額的年金,金額可能變的很少而且固定不變;更重要的是,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了。 理由之二是:因為年金險開始年金給付之後,保單就不能夠「解約」,也不能夠「保單貸款」。 理由三: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後,所有給付金額都會固定下來。假設未來市場利率持續走高,保戶就等於「虧到了」。 所以,目前所有買變額年金險的保戶,只著眼於投保後,就立刻開始領取所謂的「配息」(正確的專有名詞是「固定撥回」),且多半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就全部解約。簡單來說,保戶就是買一個「短天期定期給付的保單」,把它拿來當做傳統終身年年還本壽險的替代品。 然而,保戶以上的三大想法,從正確的投資理財規劃上來說,是會有很大問題、風險,以及矛盾點存在的,很難禁得起實證考驗。 例如首先,所謂的「平均月撥回率5%」為例,並不保證「每月撥回」。因為金管會在2021年3月祭出新規定,月月配息型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如果要附保證給付,當基金淨值低於80%時,必須停止撥回。所以,保戶根本不可能買到真正的「每月固定給付」的投資型保單。 其次,目前號稱年化配息率不錯的投資型保單,因為都是投資在所謂的「高收益債」上,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並不低。而這些高收益債的風險並不低。特別像最近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相關債券淨值大幅滑落。如此的影響是:保戶拿到的「配息」,是有極大的機會「配到本金」。也就是說,一旦配息長期吃到本金,除非保戶持續增繳保費,否則,那個號稱可以「月月領息」的帳戶,不用到95歲,可能就會「提領一空」的。 更何況,目前大多數配息的投資型保單,都是所謂「外幣計價」保單。也就是說,保戶就算從中獲利,但都得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特別是前一陣子台幣升值之際,保戶就算拿到不錯的配息,在匯兌損失之下,實際收到的金額也縮水了。 再者,只有上帝,才會真正知道未來市場利率是走升或降低?既然如此,保戶只要確定每期所領年金,夠支付退休後的各項開銷,且能夠「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就好。假設保戶認為每月的年金金額,不足以支付現有或未來每月生活費。那問題是出在自己「存的退休金不夠多」,而不是年金險的問題。更何況,正式退休、沒了固定收入之後,原本就不應該再進行「有風險的投資」。所以,那句「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的說法,就完全禁不起任何考驗。別說其他的,「凡投資,必有風險」這句話,真的很值得有此類想法的保戶深思。 且再說了,就算在年金累積期,保戶的這筆錢有在「繼續投資且領取配息」。但是,一旦「配息會吃到本金(特別是配息率越高的,吃到本金的機率就越高)」的話,就代表保戶「希望在95歲之前,可以長久領息」的想法,可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此,買變額年金,並且把年金給付期設定在最晚的95歲的保戶,如何能賭定地認為,這樣的做法,就一定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要優? 第四,如果買的保單正確、適合自己,且年金金額正好是所需金額,保戶為什麼要解約?所以,不買年金險,或是買了年金險後,因為「不能解約」的理由,而「永遠不要進入年金給付期」,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理由。更何況,保戶在進行「保單貸款」後,也是要支付利息的。 第五,年金險的優點,就在於「活的越久,領的越多」,保戶不讓保單進入年金給付期,就無法發揮年金險最重要的「抗長壽風險」的功能。 因為年金險的功能,就是為了提供被保險人「避免長壽風險」之用,讓他們在「活得更長壽」時,還有錢可以繼續領下去。所以,許多保單都有「保證領取期間(例如10年、15年或20年)」。假設保戶沒有領那麼久,剩下來的錢,保險公司會以折現的方式,以「身故保險金」的名義,給付給保單的身故保險金受益人(保證給付未領部分,還可以給指定的身故受益人,這筆錢,也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總額中計算,具有一定的節稅效果),保戶實際上並不算吃虧(但值得注意的是:變額年金險在累積期,被保險人(要保人)如果不幸身故,只有退還所繳保費,且不得指定「非要保人法定繼承人之外」的保險受益人;只有當進入年金給付期後,要保人可以任意指定法定或非法定繼承人,為保單的身故受益人)。 更何況,中途將年金解約,如果再買一張保單,也還是要扣一筆費用,等於是讓原本所賺的獲利,再「吐回去」一些,這一來一往之中,會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而領取年金」要好嗎?以上頗值得保戶再三深思。 最後,順便提一個與高齡者相關的退休規劃議題。大家都知道,年齡是失智症發生與否的最大關鍵因子。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這些買了變額年金險後,卻遲遲不願意進入年金給付期的保戶,其實也在冒一個大風險—萬一自己哪一天失智了,沒法自行將變額年金險解約,或是要照顧自己的子女,得不到提款卡的密碼,就算資產撥回,每月都能順利入到自己的銀行帳戶,這筆錢,恐怕也無法花在自己的身上。 個人之前聽過一位業務員,如此建議想買資產撥回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但擔心中途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而無法簽名、蓋章領息的年長保戶:如果當事人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中途無法簽名、蓋章領息,就以「要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為子女,但子女印章、存摺都放在父母處,錢(配息)由父母領」的方式因應。 不過,這樣做的相關法律及子女不肖的風險,仍舊無法全面排除。個人建議當事人,可以透過辦理「保險金信託」的方式,才能更為周全地解決可能的失智風險問題。其具體做法及流程如下: 要保人(必須等於被保險人)在投保變額年金險時,勾選「年金給付時間(例如65歲)」及「一次給付」,並以「保單受益人(同時必須是要保人及被保險人,因為依照《保險法》,要保人得隨時更改受益人)」的名義為「委託人」,預先向銀行簽訂「保險金信託」(一種「預開型信託」)。之後,保戶再拿著保單,向保險公司進行「批註」,讓這筆未來的整筆保險理賠金,直接進入保險金信託專戶。銀行則依照當初所訂信託契約的內容與給付條款(例如在委託人意識清楚時,錢可以直接匯到委託人指定的帳戶中;假設委託人因為中風或失智時,錢則匯到指定的照顧機構帳戶),定期給付款項給信託受益人(指委託人本身)。 謬誤8: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有些投資人寧可在銀行頻繁轉換基金,而被銀行抽去一大筆手續費(贖回及信託管理費),也不願意透過費用可能較為低廉的投資型保單進行投資。我之前聽保險業務員,轉述理專的說法是::「我的客戶只要有賺1%,就很高興了,完全不在意被銀行收了多少基金轉換手續費」。所以,理論上頻繁轉換基金的投資人,仍舊只會選擇在銀行買基金,而不會考慮透過投資型保單這個基金平台。事實上,只要懂得善用投資型保單「不收投資方面費用」,且「每年標的轉換在一定次數內(通常是一年4~6次)免費」的優惠。更何況,有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標的免費轉換次數,已經可以達到「無限次」了。 謬誤9: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就個人了解,有的客戶原本手邊,就存有一些外幣,像是美元或澳幣、南非幣等,因為匯率虧損,不願換回台幣,所以買這些匯損幣別計價的投資型保單。但是,也有聽說不少保戶,是抱著「利差、匯差與配息三重賺」的心態,在投資外幣計價的投資型保單。 一直以來,由於海外投資的報酬率,比台灣好很多,所以,國人普遍喜歡把錢,匯到海外投資賺取高利。個人不能說這些投資人的做法是錯的,只是想提醒他們有關海外投資的以下重點: 首先,投資海外必有匯兌風險,不能一心只想獲利,卻不問可能的風險。而這,通常也是非常多「一心只想尋求高獲利」民眾,無心或有意間所忽略掉的。 其次,投資海外的高獲利,一旦減去虧損之後,真的是一盤值得投資的好買賣?就例如壽險業之所以要拉高投資海外比重,就是因為國內投資報酬率太低所致。然而,當海外較高投報率,減去一定的匯損之後,就一定比留在國內投資「還優」? 再者,投資海外部位越大,投資人遭受的虧損影響就越大。凡投資海外,都一定避免不了匯損風險。所以,一旦投資海外的部位很高,又出現匯兌損失,問題就分外顯得嚴重。 最後,投資海外風險除了匯兌外,還包括各種手續費及其他成本。例如國內有不少「複委託」的業務,就是專門幫國人進行海外金融商品的投資。但事實上,這類複委託業務,相關手續費有時並不便宜。 謬誤10:以為沒有錢或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所有以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不管是定期存款、基金、證券、ETF或保險,全都難逃可能的匯兌風險。所以不要以為「沒有錢、沒有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事實上,個人認為要不要進行海外投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目的」與「投資熟悉度(或投資訊息掌握能力)」。而總的來說,如果未來沒有打算在國外定居、工作或退休,也沒有什麼時間做太多功課,老實待在國內投資恐怕才是正道。特別是國內投資資訊取得較易,且國內市場利率(投報率)雖低,卻不表示完全無法找到比擬海外投報率的標的。因為,國內投資至少少掉了匯兌風險,以及跨境的手續費等成本。 當然,就算投資人最後的答案是「可以投資海外」。但也不是把大部分的錢,通通挪到海外去「投資」。不要忘了,投資人現階段如果主要生活重心仍在台灣,各項日常與應付突發事件的緊急支出,就絕對少不了一定的台幣資產。因為想從海外匯回,一是資產變現需要時間,二是也一樣要被金融機構,收一筆不少的國際匯兌成本。 「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是否算是優惠? 對投資有何幫助?有些保險公司在推銷投資型保單時,都會有這樣的行銷話術:「月繳數千元,幾百檔投資標的任你選!投資型商品每月保費還能調整,手頭緊時可以少繳一些。」「我們免費提供1年N次投資標的轉換免手續費,到銀行買基金,每次轉換都要錢!」 ……仔細分析,這些保險公司提供的「方便」,有時並不等於「必要」。畢竟,長期投資才能產生較大的複利效果。 真正以長期投資為目標,以及資產配置為原則的投資標的,並不需要頻繁轉換投資標的。因此,投資型保單所提供的「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用」的優惠,是否真的對每一位保戶有利,卻也得依人而定。因為,原本就沒有頻繁轉換標的的保戶,就是「無利」可言吶。 記得很早之前,曾有某家提供保戶無限制轉換的保險公司做過調查:每位保戶平均轉換的次數大約只有「兩次」而已,就算有每年免費轉換四次的功用,多數保戶事實上都用不上的。 投資海外,要如何避免匯損? 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以及金融商品不斷地推陳新,「匯兌風險」經常是投資人心頭的一大痛處。個人建議,想要投資海外,又想要避免匯損吃掉投資收益時,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首先,一定要把資產,放在「強勢貨幣」上。 其次,在選擇不同貨幣時,應該選擇以「與投資地區相同的貨幣」為原則。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選擇美元、歐元與日圓三種不同貨幣,除非是單純做外幣定存,否則應該與投資地區相符才好。從以上的邏輯來看,假設投資人想同時投資美國、歐洲及日本地區,就應該投資以上述三種幣別計價的投資工具(例如共同基金或ETF),這樣才不會因為投資地區與幣價幣別的不同,再產生出另一層的匯兌風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5-29 養生.人生智慧
經營退休生活三大要素:健康、金錢、快樂,哪個對你來說更重要?專家指出「這項」最常被忽略
「對害怕危險的人來說,這個世界充滿危險。」 —蕭伯納,作家 經營退休生活有三大要素:健康、金錢、快樂《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系列叢書中有一本專門探討退休生活,是我認為這類書籍中比較有用的一本。書中講到經營退休生活有三大要素:健康、金錢、快樂。就像絕大多數這類書籍一樣,書中內容針對的是傳統意義上的退休銀髮族,但對凡是有退休規劃念頭的人,不管年齡高低,都有一定的功用。 ◎退休生活三大要素之「健康」 如果我們試著套用這三大要素來觀察四周的退休族群,會發現台灣的老人處境還算不差。說到健康,身體老化沒辦法,但老人們大都有運動習慣,在公園、學校見到運動人群中,老人比例很高,年輕人少,而且男性比女性少,這應該也是男性平均壽命較短的原因之一。雖然老人愛運動部分原因是健康威脅的關係,但考量台灣有不錯的醫療資源和全民保險,整體來說,健康這個環節雖然有些問題,但不算太嚴重。 ◎退休生活三大要素之「金錢」現代老人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的階段,大都有一定積蓄,再加上政府津貼補助和各種老人福利,所以真的因為缺錢難以度日的人不多,但對財務不滿足的現象仍然很普遍。一般的信念是金錢多多益善,能夠完全不受消費主義和同儕壓力所困擾的長者,似乎為數不多。有些人對於把財產遺留給子孫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柢固,認為這是為人長輩的責任和義務,而且留得愈多愈顯示對後輩子孫的關愛照護,更有甚者,把金錢當成換取子孫敬愛的條件。 ◎退休生活三大要素之「快樂」快樂這個部分,和家人、朋友相處狀況因人而異,比較大的問題出在缺乏對職志的追求。有些老人似乎認為人生責任已了,剩餘時間,盡可能幫幫家人,其他就剩含飴弄孫,無所事事了。辛苦大半輩子,對外界的義務或許早已盡完,但從事職志沒有終點,趁此時外務少,正是開發自我回饋社會的黃金歲月,如果喜歡做什麼但因為怕做不好而不嘗試,卻花大把時間逛街、聊八卦、看電視,既是對自己也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可惜! 【延伸閱讀: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進入人生下半場你需要改變的是「心態」,對自己負責!】健康、金錢、快樂,相互作用這三大要素看似獨立,其實相互作用。一般來說,較健康的人較快樂,較快樂的人較有錢,較有錢的人較健康;反過來說,較窮的人較不快樂,較不快樂的人較不健康,較不健康的人較窮。雖說是銀髮族退休生活的要素,未嘗不能適用於還在人生第二階段打拚的年輕族群,差別只是在某些側重點而已。 還在工作的人,通常將金錢看得比健康和快樂重。這很正常,賺錢本來就是這個人生階段的主要任務,但別忘了,這個階段總會過去,新階段必將來臨,要儘早做準備,不可以太短視近利,方法就是拋棄至高無上的工作道德觀,讓生活內容盡量平衡。若是你說:「等到下個階段來了,再全心追求健康和快樂不行嗎?」不行!因為如果平時不留心相關人事物,你可能失去必要的身體條件、技能興趣和人際關係,更遑論日後的健康和快樂了。 【延伸閱讀:退休族一旦退下來要做什麼?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 工作到老!】「健康」為中年族群閉口不談的話題在以退休為主題的演講中,我注意到中年族群有一個現象:樂於談論並相互吹捧、恭維他人的財富,但談到健康、職志和家庭這些話題,有些人明顯表現出坐立難安。這或許是因為觸碰到他們不欲為外人知的隱私,但更有可能是觸碰到他們不願意坦誠面對自己內心的問題。 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自己也曾經是這樣的人,但很慶幸脫離那個行列。現在每當接觸到這樣的人,總會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感嘆,但想幫忙也不容易,因為處在這種狀態除非自己有所警惕,否則別人很難幫上忙。你持續在看本書,表示你不是碰到問題就把頭埋進土裡的鴕鳥,但別忘了,你身邊可能存在許多鴕鳥,我建議你不要受他們的影響,而且要尋找機會協助他們誠實面對自己,相信有一天他們必定會因此而感謝你。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
2022-04-08 養生.人生智慧
鞋子穿30年、用10年前Nokia…他一年只花28萬,「減法生活」在51歲存到2千萬提早退休
儲備足夠的退休金是不少人的煩惱,但在不投資的情況下,一個平凡上班族如何在51歲之前,輕鬆還完近千萬公寓房貸、並累積2千萬存款提早退休? 日本一位上班族坂口一真靠著「減法生活」存下1億日圓(約2381萬台幣),並在過程中把位在神奈川的4千萬(約952萬台幣)公寓房貸還完,51歲提早退休。坂口一真並在2016年出書《存到1億元,所以我辭職了》,分享77個存錢技與快樂存錢的理念。 他接受綜藝節目採訪時表示,自己的理財之道全靠簡單的「減法生活」,不刻意「省錢」,而是單純執行「能用就繼續用」的佛系哲學。包括衣服、鞋子一穿就是20~30年,手機也是10年前的按鍵式Nokia;勉強稱得上的省錢訣竅,就是限定自己每個月生活費不能超過10萬日圓(約2.38萬台幣)。 坂口一真高中畢業後就進入一家技術公司上班,從工讀生爬到主任職位,但年薪僅約450萬日圓(約107萬台幣),相較日本男性平均年薪為540萬日圓(約128萬台幣),他的收入只能稱得上一般。 減少不必要支出,東西能用就繼續用 既然收入不算多,也沒進行任何投資,他又是如何存到1億日圓,並償還4千萬房貸? 坂口一真分享,他只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能用的東西就繼續用,譬如一件衣服穿20年、一雙鞋子穿30年,「只是因為喜歡,就繼續穿著。」 手機則是用了10年的Nokia,可以簡單上網就滿足現在生活,就連每次理髮也是選擇平價理髮店,一次只要1千日圓,也不是為了省錢,而是不想被高檔美髮店推銷騷擾,不認為是虧待自己。 遠離職場壓力,存款達標就退休 至於其他生活必需品,也是秉持「不浪費」原則,譬如冰箱常空空如也,只有必要時才選購,他唯一的「省錢方法」,也只有規定每月生活費不超過10萬日圓。 以全年生活費僅120萬日圓(約28.57萬台幣)估算,他退休前每年可存下330萬日圓(約78.5萬台幣),加上退休金與定存,30多年職涯存到上億日圓綽綽有餘。 坂口一真說,自己雖擔任主任級職位,但手下員工沒幾個,工作能力也不算出色,不想再為了不安的未來奮鬥,於是存到1億日圓之後,便在51歲提早退休。 不過他秉持佛系生活,太太似乎並不買單,在他56歲時決定離婚,加上兩人沒有生小孩,不用負擔相關花費,所以能提早退休。但他對獨居生活不以為意,反而認為:「一個人再自由不過了。」過著自在旅行、當志工的愜意生活。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2-18 養生.人生智慧
40歲就從金曲歌手跌落神壇,周治平62歲「活回來」:專注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路就會走出來
記憶是很神奇的東西,當一首歌的前奏悄然響起,所有青春都會被喚醒...,也許是《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或是《青梅竹馬》,都紮紮實實地陪伴我們的前半生。 「我不是有太大計畫的人,遇到什麼就成為什麼,平常的生活就是『宅』,追劇、看電視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眼前的周治平氣色紅潤、看不出已經62歲,而且隨和親切,真的是發行百萬暢銷金曲的歌手、又是替張國榮、張學友、齊秦、劉德華、梁朝偉等做過唱片的金牌製作人? 「我的個性很簡單,只做可以掌握的事,不能掌握的事,就不要苦苦去追求。」走在華語樂壇的高峰時期、唱出膾炙人口的動人情歌,又迅速舉辦告別演唱會、喉嚨囊腫開刀、唱片不斷延宕...。 周治平說,自己的中年危機來得特別早,40歲就開始了。在人生急流中要保持「順流」心態,沒有一點歲月的風霜,難以說得如此雲淡風輕。 一路順遂卻在40歲掉落神壇 「說實話我運氣很好,一路有人幫忙。退伍後我唱民歌,就在路邊被製作人發現,第一次就做到齊秦等級的歌手,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遇不到的際遇。」 在那個時期累積自己的能量、市場判斷能力,寫了許多好歌出來,一路都很順利,「直到1997年,我從『神壇』上掉下來。」 周治平回憶,當時唱片公司研判他已經「不好推」,漸漸地把經費抽走,專輯忽然變成「告別演唱會」;之後幫鄭中基製作唱片、在台北車站會議廳要幫他站台時,歌迷以為是張學友會來,一看到是他上台,無不顯露失望,這時他心想,「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他說,喉嚨囊腫雖然有影響到他,但主要是因應病情不定所產生的情緒,讓他不願意繼續唱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聽眾不見了。 認識新朋友後,才感覺活回來 「40歲後我就好像過著退休的生活,人生沒有追求什麼的動力,歌很少寫,更是完全不唱了。後來我到北京遇到很多新朋友,一直到2009年、我快要50歲的時候,活著的感覺才又回來。」 「在北京也曾有人給我很高的位子、很多的錢,但如果人生只有賺錢,對我而言意義不大,後來遇到了許多從中國『北漂青年』,他們過得很辛苦,但音樂水準很高,和認真的人在一起你會感受到力量,即使一時看不到成果,過程會讓你感到很快樂。」 周治平說,寫得不夠好的歌他不會拿出來,這也是新專輯《中年男子》延遲8年才發行的原因,一首歌曲可能像《我依然在你心深處》花了10多分鐘就寫了出來,但一首歌也可能近10年才完成。 「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曾經看成轟轟烈烈,但未必能寫出來,我2013年就想發《中年男子》了,但少了一段歌詞,一直到現在我才覺得可以了,但這下子,中年男子都快變中年老人了。」 他幽默地說道自己對歌唱事業的看法,是走一天算一天,又不能走一天算一天,態度上保持平常心,創作上卻「一點也不能少」。 自己沒力量,寄託誰都沒用 「現在我不會去想唱片可以到什麼位置,只注重質量,是否對自己誠實、是否對自己滿意。現在的我,創作能量跟90年代不相上下,甚至內涵更加豐富,聲音或許沒過去清澈,但歌聲的『厚度』卻增加了。」 問他沒有退休規劃嗎?「不去想20年後的事情,只專注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路就會走出來。」又問他會擔心市場還會接受他嗎?他回答:「如果自己沒力量,那寄託誰都沒用。」 熟齡之後不會是退場,而是重新踏上屬於自己的舞台。周治平看似淡然,卻像是蘊藏穩穩燃燒生命的火焰,人在江湖、操之在己。●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1-12-19 名人.李偉文
避開看似美好的退休陷阱 李偉文:每周給自己一個挑戰
退休最棒的事情,就是從此不必再開不想開的會,做不想做的事,參加不想去的活動,跟不想見的人碰面。 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無所求的人最大,所有時間都可以自己運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有個陷阱,因為在職時那些想做的事是有別於工作日常中的「非日常」,也就是難得的休閒活動。如今一旦當年的非日常變成時時刻刻都在做的「日常」之後,似乎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而且一旦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歡自在舒服的事,待在這「舒適圈」久了之後,往往就會懶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失去活力。 如果想舒適與活力兩者兼顧,首先還是要維持「日常」節奏,找一點不太忙但還是有個可以追尋的目標,區隔出「非日常」的享受,才能繼續維持生活滿意度。 同時,給自己一個挑戰,每周勉強自己「去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或參加一個從來沒參加過的活動與課程,或體驗一個從來沒體驗過的經驗。」以周為單位,只要三類做一種即可(以免太刺激或太累),當我們面對陌生情境(跳出舒適圈),會好奇,會緊張,會重新去感受這個世界,也就會激發出自己的活力。 說是挑戰,是因為如果沒有明確地訂出目標要求自己,一定會有各種藉口與突發狀況而無法持續;規定每周做一件新鮮事,而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也是刻意勉強自己走出舒適圈,把自己丟到不熟悉甚至全然陌生的地方,人在這樣的情境下,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處在警備狀態,也就能重新激發對世界的主動觀察與探索,這是製造「熱情」的元素。 另外,強調新鮮陌生沒有經驗的事,也是強迫自己脫離數十年來在職場養成事事都明確都在掌控中的習性,讓生命回到充滿各種可能的神祕狀態。是的,當我們願意鬆開規畫的人生,令人興奮且美好的生命才會在面前展開。跟老朋友相處很自在很開心,但也要認識新朋友,這除了可以擴展見聞,也是增加活力的另一種方法。所謂老幹新枝,這些新結交的朋友可以帶來新的視野,在生命之流中注入活水。台大傅佩榮教授曾經建議的具體評估標準:列出最近一年裡最常來往的朋友名單,列出前十位,然後看看這十位朋友是認識多少年的朋友。傅教授認為,以自己的年齡一半為標準,如果是五十歲就是以二十五歲為界,十位中最好有二、三位超過這個年數,但是最好也有二、三位是最近三年認識的,其他的人數就介於這期間。 除了朋友,我們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與自己的關係。如何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擁有自信與自尊,是生命的課題,若打算修習這些學分,我們第一步可以練習的事,是從獨處開始。 獨處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來試試是不是能夠很自在與自己獨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不要讓「為什麼找不到人願意陪我」「為什麼沒人在乎我」「為什麼沒人愛我」這些負面情緒侵蝕精神活力。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獨處時間,更進一步,每個月給自己一個較長的獨處時間,不需要躲到深山,也許只是一個沒有活動的假日,也許就在自己房間,關掉電腦與手機,找一本精彩的小說,讓思緒漫遊在不同的時空中。
-
2021-08-17 養生.人生智慧
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編按:不少民眾看中投資型保單結合保險和投資的特質,選擇以此作為退休理財的工具。然而,根據統計,這類保單也是爭議最多的理財商品之一。特別是中高齡者,更要小心壽險型保單的危險保費隨年齡攀升。萬一投資失利,保單不只沒能賺錢,還會成為保費的無底洞。投資型保單有哪些利弊?適合哪些族群?投資型保單既有保險的保障,又有投資的獲益,好划算?小心投資失利,不僅沒賺到錢,年年增加的保費卻要照繳以免保單失效,賠了夫人又折兵!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受惠於近期美、台股指數創新高、金融市場活絡,民眾投資意願增加等因素,光是在2021年1月,投資型保單的保費就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13.6%。可以說,這是在儲蓄險陸續停賣後,最熱門的收益型保險商品之一。然而,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指出,在過往的申訴案件中,爭議最常見的原因是業者未向消費者充分說明商品資訊,特別是投資型商品和衍生性商品。過去就曾有70、80歲的民眾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聽信理專招攬買下投資型保單,事後才因虧損而悔不當初。為了因應這類糾紛,金管會規定從2020年9月開始,65歲以上的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必須錄音、錄影,以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如何避免投資型保單變成虧錢的無底洞?《50+》專訪本身擁有保險業務員證照的財經專家李雪雯,一次看懂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利弊為何,以及你該不該買。投資型保單分3種 小心壽險型保單活愈久繳愈多李雪雯指出,從保險的性質來看,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可以粗略分成3種: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變額年金險。投資連結的標的,則可能是股票、共同基金、債券、外幣等,非常多元。她觀察,很多人認為投資型保單是「保險加投資」,無法理解為何投資失利會影響保單淨值。其實,究其本質,投資型保單就是保險。它和傳統保單的差別在於,過往保戶繳交保費後是由壽險公司操作投資。保戶發生事故時,保險公司會以投資所得做為部分理賠金。而不管投資績效如何,保戶的保額都一樣。然而,投資型保單是保戶自行選擇投資標的。當投資失利時,保單的價值就會下降,保戶所能拿到的理賠也會減少。保戶必須自負投資盈虧的風險,保險公司不會保證獲利或理賠金額。她特別提醒,50歲以上的保戶購買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最好謹慎考慮。因為壽險的保費是根據「經驗生命表」計算。年紀愈大,繳交的「危險保費」費率愈高。例如,一位60歲男性投保100萬元保額的壽險,目前每萬元費率為127.422,每年須繳交1萬2,700元的保費。活得愈久,繳得愈多。重點是,這筆保費會從保單帳戶中扣取。假使當年度投資表現不佳,帳戶內所剩的金額不到1萬2,700元,保費就必須補繳近8千元的保費,才能維持這張保單100萬元的保額。如果不繼續繳錢,保單就會失效,即使身故也無法獲得原本希望的理賠金額。「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比較適合危險保費低、投資預算又不多的年輕人,而不是50歲以上的中年人。」李雪雯說。她看過不少70歲以上的保戶,因為危險保費陡升,幾乎年年都要補繳高額保費。她建議,如果真的繳不下手,不如忍痛解約,也好過硬撐。另一種變額年金型的投資型保單,基本上領回機制和傳統年金險相同。保費扣掉業務員的佣金、管銷成本等相關手續費用後,就是投資的本金。若投資有獲利,到了年金給付開始日之後,保戶即可分期領回年金。對中年人而言,不失為一種累積退休金的工具。只是保戶仍要考慮投資成本、風險、預期投資報酬率,評估哪種投資工具對自己最有利。投資型保單好在哪?這3種人適合買儘管投資型保單未必適合所有人,李雪雯指出,相較於其他投資型商品,它仍有幾項優點。首先,投資型保單的標的選擇分為2種。一是「類全委」保單,由專家代操、選擇投資標的,每年會扣掉一筆代操費用,通常是帳戶價值的1.7%左右。另一種則是由保戶自行選擇標的。以投資基金為例,投資型保單的優勢在於轉換標的的成本較低,一年可以免費轉換4~6次。不像一般共同基金申購、贖回都要付手續費,頻繁交易的話會吃掉不少獲利。再者,對於預算較低的投資人而言,投資型保單是進入門檻較低的選擇。例如,定期定額買國內共同基金,每月投入金額至少要3千元、海外基金則是最少5千元。若是透過投資型保單,則可以用每月2千元的保費投資至少10支基金。此外,從節稅的觀點來看,每年申報綜所稅時,保費享有2萬4千元的扣除額、投資型保單的資本利得也不用課證所稅。此外,除非是重病期間或生前最後2年投保等國稅局認定有刻意隱匿或虛報疑慮的情況,一般而言,保險理賠金通常不會列入個人遺產中課稅。最重要的是,回歸保險本質,壽險的死亡給付是其他投資工具所欠缺的。投保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的保戶,身故或全殘時可領取理賠。不過需注意,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又分甲型和乙型2種,甲型的理賠金額是「保額和保單價值金,取其高者」,乙型則是「保額加上保單價值金」,投保時就要事先留意。什麼樣的人適合買投資型保單?李雪雯認為,以下3種情況可以考慮:1. 只有一筆錢,但同時需要保險又想投資的年輕小資族此一族群在購買保單時,最好選擇手續費用低、主約能掛醫療險附約的產品。保單的危險保費計算方式,則至少要採取2012年公布之「第五回合生命表」,費率較低。2. 非常熟悉基金投資、會在一年內多次轉換投資標的的人此一族群一樣需留意保單的手續費用,並盡量選擇可免費轉換標的次數多的保單。3. 有退休規劃,但又不善理財投資的人此一族群可選擇由專家代操的「類全委」保單,但最好先試算扣除代操費用和其他手續費後,實際上的預期報酬率有多少。此外,某些保單會主打「按月配息」或「高配息」等字眼,吸引消費者購買。但李雪雯提醒,在低利率時代,不合理的高配息很可能來自保戶所繳交的保費。她也看過很多人將每月配息當作額外收入,很容易把錢隨手花掉,長久下來反而存不到錢。正式退休前不選擇按月配息,才能強迫儲蓄,確實累積退休金。真正適合50後的理財規劃 退休前拉高投報率、退休後降低風險希望擁有財務自主的老後生活,該如何挑選理財商品?李雪雯建議,應掌握2大重點。退休前,可以用投資報酬率較高的工具,例如個股、共同基金、ETF、變額年金險等,盡量累積資產。這個時期因為還在工作,對風險有一定的承受力,理財決策可更積極。退休後,則要降低風險、確保每月有固定的現金流。她推薦可善用即期年金險,先把退休金「鎖住」,開始年金化後即按月領回。雖然利率不高,但仍優於定存,且無須擔心大幅虧損的風險。此外,在保險部分,她則建議優先補足醫療、長照保單。若擔心50歲後購買醫療險的保費太高,可選擇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或重大疾病醫療險,保費會較終生型醫療保單稍低。她也提醒,購買任何理財商品前一定要做功課,千萬不要只聽理專或保險業務員的推薦。畢竟,業務每天要賣的商品非常多,他們推薦的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自己的錢自己顧,才能為老後的財務計畫做出最佳選擇!原文: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
2021-01-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退休後不想過得比現在差?中信銀專家有解
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引發全民熱潮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趁年輕應全方位存本,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率先回響願景工程報導,針對各世代退休力不及格提出對策。台灣在二○一八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個金副執行長楊淑惠認為,老年人口過多、少子化未解決,財政負擔加重之下,社會將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歲民眾,都必須有及早、長期退休規劃的準備,且掌握基本的資產配置觀念。楊淑惠表示,台灣民眾雖關注高齡長壽議題,但對於退休準備的進度落後,普遍民眾在退休準備上有四大迷思:第一,低估老後所需,許多民眾認為退休後月生活費三萬就夠,但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家庭每月開銷是六到十一萬元;第二,理財工具保守,許多民眾目前理財工具只有儲蓄或定存,低利率時代光仰賴定存配息易被通膨吃掉。第三,過於仰賴政府年金,繳多、少領、延退已成未來的趨勢;第四,忽略高齡照護所需費用,台灣擁有健全的健保制度,但很多民眾忽略老年後的長照與醫療費用,失智、慢性病或重大疾病伴隨的醫療費用將是退休後一大負擔。楊淑惠指出,退休前著重在資產累積,退休後是要著重在管理金流與長壽風險,但不管哪個世代,國人面對退休準備須擁有三大基本觀念:第一,退休金帳戶專款專用,依據每人的資產狀況與退休後想要的生活目標進行規畫,可運用銀行的退休金試算網站,輸入自己的應備、已備後計算出缺口,就能知道每月或每年該挪多少錢在退休準備,並要定期追蹤是否達成目標。第二,資產配置且長期投資,並掌握基本股債配置,距離退休越近債比重拉高降低風險。股票標的要選擇長期穩定、穩定配息、體質健全、具有未來成長性的產業或公司,以近兩年來說,可選擇AI、5G、防疫相關標的;債券則是要抵禦波動性高的股票資產,除留意債息外,也要留意債券品質,可直接買債券或透過債券型基金投資,例如全球債、高評等投資等級債券,若是高收債最好避免高收益、低信評的債券。另針對手上有一大筆金錢可準備退休者,楊淑惠提醒,除掌握上述的股債配置,最好挪一成資金進行避險,可投入黃金、美元。第三,醫療準備,如果挪不出一筆錢做為醫療準備金者,可透過保險轉嫁風險,在體況還可以或年輕時及早規劃。接著,才是針對不同世代選擇不同工具。三十歲年輕世代普遍面臨低起薪、高物價的困境,對年輕族群來說因人生階段還有更迫切的目標,例如存第一桶金、購屋、結婚,很少年輕人會把退休排入最優先目標,普遍患有「退休準備拖延症」。但楊淑惠認為,年輕世代有兩大優勢,第一,大部分年輕人身體狀況良好,建議趁此時補強重大疾病或意外失能保障,此時保費較便宜,不只及早建構老年的「病本」,也能避免當身體有狀況時無法投保;第二,距離退休還有三、四十年,可及早累積並善用複利效果,若晚十年才開始準備,之後每月提存壓力將增加一點八倍。楊淑惠建議,年輕世代首先如果想擺脫薪資困境,可從開源節流做起,透過升遷加薪、跨足副業或投資股滾錢來開源,並建立儲蓄與長期理財習慣來節流。建議至少每月領到薪水可存兩成下來,而理財前要先存到一筆緊急預備金,可設定兩個月的生活開銷,之後的錢才進行投資理財。在退休準備上,年輕人可善用勞退自提,最高可提撥百分之六,除加快退休儲蓄,也能省稅;自己理財部分,股債配置可設定為七比三,並善用定期定額來累積資產。到了四十歲,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薪資雖然比年輕時期高,但開銷也較大,這時容易因子女教育或奉養父母,就忽略自己的退休準備。楊淑惠建議,三明治世代家庭責任重,可透過保險將家庭責任轉嫁出去。例如:善用投資型保單,除有壽險保障效果也能投資持續累積退休金;或是利變型壽險,投保初期用壽險保障轉嫁家庭責任風險,保單價值則每年複利滾存。如果是想保險與投資分開者,可適度增加定期壽險轉嫁家庭責任,投資上股債建議六比四,較保守者可採五比五。選擇配息型基金,息收可用來支應保費,或持續滾進去達到複利效果。到了五十五歲以上橘世代,距離退休剩五至十年,打造多元被動式收入成為重點。楊淑惠指出,越接近退休時點,被動收入越顯重要,建議適度增加固定收益標的,例如債券型基金、海外債、貨幣型基金、年金險等,股債比可設定為三比七。同時,要開始留意財富安全,失智或高齡者常成為歹徒的詐騙對象,除詐騙外,年長者也常面臨子女爭產、推卸照顧責任的問題,橘世代可趁意識清楚時,善用安養信託,由專人管理財務,包含給付費用給專業醫療機構、安養機構,並事先做好財產分配,透過信託把錢分配給繼承的子女。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1-01 養生.無退休時代
退休比上班快樂10倍!前嘉裕西服總經理,靠5大練習面向、1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走進嘉裕西服前總經理江育誠位於新北市八里的工作室,從玄關望去,映入眼簾的是江育誠前一日在淡水寫生的未乾油畫,朦朧山水,如夢恬靜,線條隱約而厚重,頗有法國印象派大師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意趣。仔細聆聽,房間角落擺放數十個歐洲古董時鐘與懷錶,滴答聲此起彼落,整點還會發出噹噹報時聲。這些都是江育誠親自修復,才得以重生而恢復運轉的。 沒錯,除了繪畫和雕塑,江育誠還是個「鐘錶醫師」,20多年來,他購入4百多個故障古董鐘錶,每個價值1萬元到20萬元不等,他修復後在eBay拍賣網上價格瞬間可飆高2倍以上,甚至有鐘錶商開出20倍的高價請他割愛,但他的目標是成立一間鐘錶博物館,因此一個都沒賣。 再轉入臥室,江育誠拉開櫥櫃抽屜,順手取出一盒沉甸甸的多寶格,其中最特別的一枚是法國巴黎在1900年,為同時舉辦奧運會與世界博覽會而鑄造的紀念幣,充滿歷史的醇厚感。像這樣的紀念幣,江育誠共有一千多枚,閒暇之餘取出觀看,較之一般古董賞玩,更有另一番異國雅興。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退休三年時光,比上班還快樂十倍 「退休3年了,我現在簡直比上班時還要忙、還要快樂10倍!每天睡覺前就滿心期待隔天要做的事,早上起床時便興致勃勃地展開一天。」江育誠並沒有因為退休而改變生活作息,每周還特意分成「感性創作」、「理性維修」、「親情與社交」三個時段。 周一到周四,是他的藝術創作日,上午在屋裡琢磨畫藝,思索如何再精進突破;中午準備畫布和擠顏料,下午走遍台北郊區寫生,每日可畫兩幅。 周五則為鐘錶修復日,工程師魂上身,在3百多個古董鐘錶環繞下,精密檢視每一個故障的原因,再上網尋找合適零件。待零件到貨,馬上組裝,使其恢復運行,並測試時間準確度。 周末則為家庭日與社交日,太太、兒子、兒媳、孫子們相聚吃飯,共享天倫之樂。若有昔日職場好友邀約,則出門聚會,保持人際活躍度,不與社會脈動脫節,有時還會互相交換股票操作心得。 不吝分享規畫祕訣一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6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0歲,扣除最後5年的病痛期,75歲應該是人生黃金新高點,再往前推,從65歲法定退休年齡到75歲之間,等於是人生最黃金的十年。依照「一萬小時刻意練習,可以變身專家」的概念,則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前,就要花一萬小時來磨練興趣,每天2到3小時,總共10到15年。 工作是十年磨一劍,準備退休的道理也是如此!以繪畫為例,這是江育誠年少時就懷抱的夢想,但他53歲才正式拜師學藝,為了督促自己實現專業畫家的理想,他特別在課堂上「放話」,自己不是來消磨時間的,而是要成為藝術大師,以後絕對要開個展! 已成為「退休專家」的江育誠,系統化地整理出「快樂退休練習」的黃金法則,包括五大練習面向:「興趣」、「健康」、「時間規畫」、「理財」與「家庭」,而落實的訣竅在於「從職涯頂點開跑」、「興趣優先」、「家庭諒解」等三大執行關鍵。 2005年,在任職滿20年之際,江育誠被指派轉任嘉裕西服總經理,同時身兼嘉裕西服總經理、紡拓會董事、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祕書長、台文針織副總經理、裕隆籃球隊領隊等五個要職,生活緊湊而忙碌。 然而,這一年,也是江育誠「刻意練習退休」的第一年。因為,時年53歲的他,為了10年後的退休大計,必須開始照表操課了。 練習面向一》利用空檔拜師學藝,富有滿腔熱情 他首先依偏好、專長、實用性,選擇了繪畫、鐘錶修理及昆蟲攝影三種興趣來練習,多元興趣讓自己可以隨時自由轉換軌道,也可以讓生活的精采度與豐富度乘以3倍! 「還記得下定決心到台師大報名那天,不禁激動地在校門口掉下眼淚,心想著,這麼容易就可以踏出第一步!」江育誠回憶當日情景,仍有無比感慨。其次,基於理工人對機械的喜好,江育誠本來就有收集鐘錶的習慣,後來一轉念,不如親自修復還更有興頭。 練習面向二》積極走出戶外,爬山運動促進代謝 第三種興趣,則是攝影,主題設定為「昆蟲交配」,當集滿一百種昆蟲的照片,就出版專書。會設定這個目標,江育誠意在為自己打造走出戶外的誘因。從2007年至今的10年間,他果然攀登了10座名列百岳的大山,台北市郊的觀音山和大屯山,更已攻頂3百次以上! 爬山攝影,可以依體能調配速度,提高肺活量和肌耐力,並促進新陳代謝,江育誠過去的「三高」警訊,居然因此解除,退休後體檢,身體狀況比上班時還要健康有元氣! 練習面向三》讓他人配合你,彈性運用閒暇時間 在職涯巔峰,最缺的往往不是錢,而是時間。他一方面在心底有個紀律,每周兩天的繪畫課盡量不缺席,一方面逐漸非正式地向公司內部透露自己這兩天晚上不排公事,慢慢地,老闆和同事就會接收到訊息,有默契地盡量避開這個時段洽談公事,讓江育誠時間更運用自如。 練習面向四》維持足夠的現金流,搭配投資理財 江育誠除了三棟房子,多數的投資都放在藝術品、紀念幣與鐘錶的收藏上。若依市值計算,保守估計價值4千萬元以上,再加房租收入、現金存款利息及勞保月退金、每個月至少有3、4萬元的被動收入,利用股票獲利每年還能進行兩趟國際長程旅行。 以2000年到中國出差時收購的水墨畫家南海岩三幅畫作為例,購入總價格約新台幣30萬元,當時被老婆念慘了,但現在三幅畫作加總約新台幣2千1百萬元,增值幅度為70倍。去年南海岩來台開展時,還特別提醒江育誠:「要不要賣掉?現在價錢可以買一間台北的房子了!」 練習面向五》對家庭盡責,培養孩子競爭力 其實,江育誠原先表定的退休年齡是55歲,卻延至63歲才退休,其中的關鍵正是對於家庭的責任。2006年展開退休大計時,次子江尚正台大電機系畢業,任職本土專利公司,但江育誠不斷建議他赴美再深造。 現年39歲的江尚正說:「當時我們父子二人關係降到了冰點,有大半年的時間幾乎不說話,一來當然是我對父親收藏嗜好的批評,二來則是因為我的婚期在即,不想再出國念書,造成家中財務負擔。」 最後為了打破父子兩人的僵局,他勉強於2007年帶著妻子一起赴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在4年內迅速畢業,還考上加州律師執照,並生了個兒子才回來台灣。 「大部分的人都有個夢想,希望等退休後才要做什麼事,但那是不對的。」江育誠說,妹妹江惠美,就是退休前後一兩年間罹癌過世,幾乎所有夢想,都在身體很不好的狀況下匆忙做完,甚為可惜。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在控制,可是生命的寬度是由我們自己決定。」江育誠在退休後,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生的完整,幾乎已經快要觸及完美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0-08-19 橘世代.好野橘
「準備900萬就可以退休?」4%法則算出你真正需要的退休金
退休金到底該準備多少?這會依你打算幾歲退休、每月生活費等因素而變動,金額不是隨意亂喊。透過「4%法則」就能用月支出去推算所需的退休金,它還是退休後的「安全提領率」。許多人在討論退休金時,往往對於「退休金額」含糊不清,只能用一般推算法。例如,退休後每個月想要有5萬元過日子,一年就需要60萬,如果65歲退休,以活到85歲來計算,餘命是20年,60萬×20年=1,200萬元,這就是自己所需準備的退休金。但是,如果想要提早退休,例如40歲就退休,若同樣活到85歲,是不是就得準備60萬×45年=2,700萬元?看到這個數字,很多人會立馬倒吸一口氣!因為以目前國內的平均薪資來看,一般上班族想在40歲前存到2,700萬元,就算每天不吃不喝,也達不到目標。是不是真的要準備這麼多退休金呢?其實不然,只要運用「4%法則」來計算所需的退休金,就能知道自己幾歲可以退休。什麼是4%法則呢?簡單來說,它又稱為「安全提領率」,也就是每年從退休金中提領4%出來當生活費。這個4%法則也可以用來計算自己的退休金,用簡單的公式呈現是:退休金=每年生活費÷4%(或25倍的每年生活費)。一般人在「想像」退休到底需要準備多少錢時,往往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大部分都是用上述方式來估算,但退休後你每個月會花多少錢,不能用「想像」的,而是必須透過詳實的記帳,知道自己現在每個月的生活費到底是多少,然後加上未來通膨率與醫療費來推算得出,這樣就會比較接近真實數字。換句話說,對於退休,每個人雖然都有不同想法,但何時退休,其實不是看工作年資,也不是看年齡,而是由你的「支出」來決定。 每月生活費3萬元 只要準備900萬退休金有人說,退休金要1,000萬才夠,又有人說要2,000萬、甚至3,000萬才夠……金額隨人喊,似乎越多越好就是了!但你有真正算過,退休後1,000萬真的夠用嗎?或是,你真的需要3,000萬這麼多嗎?如果根本不需要3,000萬,你卻拼死拼活存下這筆錢,這就是浪費自己的精力與資源。因為如果經過有系統性的試算,你只需要1,250萬元就能退休,等於是可以提早很多年就退休,根本不必為了拼到3,000萬元,而一直工作到70歲,或是把肝操到爆……舉例來說,如果透過記帳,你發現每個月支出只要3萬元就夠用,那麼一年就是36萬元支出,這時候你該準備多少退休金呢?答案是900萬元。運用前述的公式,你需要的退休金=36萬÷4%=900萬元。看到900萬,有沒有大鬆一口氣的感覺?因為900萬相較於2,000萬、3,000萬這種遙不可及的數字,顯然親民許多了!但你一定心裡充滿疑惑:900萬真的夠我退休嗎?而且能讓我支用到80歲、甚至90歲嗎?前面說過,4%法則不僅可以用每月支出推算所需的退休金,它還是退休後的「安全提領率」,這是什麼意思呢?先說4%法則是怎麼來的。它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在1994年提出的理論,他分析長達75年的股市及退休案例,發現只要在退休第1年,從退休本金中提領不超過4.2%的金額當生活費,之後每年依通膨率微調,退休金到死都花不完。所以,「4%法則」原本是每年從退休金提領不超過4%的金額當作生活費,但我們可以更進階做到另一個層次:那就是依照每月支出,以4%法則推算出退休金之後,把這筆退休金拿來投資一項每年可以穩定獲取4%或大於4%的工具(商品),這樣就完全不會動用到本金,每年只要靠領取配息就能過退休生活,一直到上天堂為止。 投資4%報酬率的商品 這生都花不到本金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有了900萬元的資金之後,只要把錢投入每年有4%投資報酬率的工具上,這樣每年就有36萬元的報酬所得(股息或債息或年金),每個月就可以支出3萬元,完全不會動用到900萬本金。透過前面的4%法則算出具體退休金數字後,你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降低花費、提高存款這兩個重點上,就能提早退休。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在工作期間,如果存款比率越高,代表每月支出越低,長期下來,養成習慣後,退休後的生活支出自然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因為節儉已經成為你的日常生活習慣。而當所需準備的退休金額不用那麼高時,你就可以比別人提早退休。此外,退休金放在投資工具上時,越安穩的越好,而安穩的退休工具通常報酬率並不高,但4~5%是一個很容易達成的目標,只要長期買進ETF指數基金,或是每年穩定配息的債券基金,或是民生必需品公司的股票,每年配息大概都有4%左右。只要這些投資標的每年創造的被動收入大於(或等於)36萬元時,你就能安心退休了。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可以立下新目標:每個月從薪水中提撥一筆錢,存錢的比率越高越好,並且把錢拿來定期投資有穩定配息的工具,如0050、0056、規模大的債券基金等,而且把每年拿到的配息繼續滾入再投資,這樣就更能縮短累積退休金的時間,退休後你每年就可以提領這4%的配息,本金依然不動,這筆錢會一直永遠為你服務。善用「4%法則」,盡早投資穩定配息的工具,這就是提早退休的魔術數字啊!本文摘自《Money錢》更多退休金大小事↘↘↘。《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找出好的進場點, 就能避免虧損嗎?。「我能不能提早退休呢?」 先評估有沒有6項條件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8-17 橘世代.健康橘
預約善終醫療-拒絕死前插滿管,你能預約:讓我好走
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在離世前,雖然醫院已說明病情難好轉,但家屬仍不捨,不敢作出拔管決定,最後李妻曾文惠強忍悲傷,決定停止用藥,讓李登輝安詳離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可透過醫療照護諮商,事先安排屬於自己的醫療決定,預約美好善終的告別方式。年約60歲榮民范姓男子未結婚,罹患肺癌末期,經過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范希望在生命將盡時,能夠走的尊嚴、沒有痛苦,決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最後能不全身插滿管子,安然離世。范男當時簽署預立醫療後,心情激動地說「在意識清醒時先和家人預約美好的告別,是送給自己最後的禮物」,范男後來依自己的醫療決定,在安寧病房內妹妹的陪伴下過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說,嘉義老年人口居多,正是許多家庭需要面對生命走向終點的抉擇,在醫院病房內或急診室,實務上也常發現,類似前總統李登輝狀況,病患面臨無法治癒,現有處置無治療實益。但家屬不捨,故持續以藥物或儀器維持生命徵象,時有所見。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醫師羅大維說,該院為嘉義市第一個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心的醫療機構,讓具行為能力者由家屬陪同,一同進行醫療照護諮商,討論「終」身大事。針對若未來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期待如何獲得提供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當事人是否接受或拒絕繼續治療、維持生命、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問題。經過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討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句點。緩和療護病房護理師王翠蘭表示,預立醫療決定的執行程序非常謹慎,病人必須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能和其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醫療解決方法的疾病等要件,同時還要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及至少二次緩和醫療團隊照會評估,均符合條件,才會進行病患先前自行預立醫療決定。許多民眾常疑惑或擔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之後生病住院,醫護人員是否都不治療,直接放棄急救。王翠蘭表示,若不符合預立醫療執行要件,醫療團隊仍會依醫療常規急救及治療。【關於更多生命大小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