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945
筆 文章
-
-
2021-01-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退休後不想過得比現在差?中信銀專家有解
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引發全民熱潮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趁年輕應全方位存本,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率先回響願景工程報導,針對各世代退休力不及格提出對策。台灣在二○一八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個金副執行長楊淑惠認為,老年人口過多、少子化未解決,財政負擔加重之下,社會將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歲民眾,都必須有及早、長期退休規劃的準備,且掌握基本的資產配置觀念。楊淑惠表示,台灣民眾雖關注高齡長壽議題,但對於退休準備的進度落後,普遍民眾在退休準備上有四大迷思:第一,低估老後所需,許多民眾認為退休後月生活費三萬就夠,但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家庭每月開銷是六到十一萬元;第二,理財工具保守,許多民眾目前理財工具只有儲蓄或定存,低利率時代光仰賴定存配息易被通膨吃掉。第三,過於仰賴政府年金,繳多、少領、延退已成未來的趨勢;第四,忽略高齡照護所需費用,台灣擁有健全的健保制度,但很多民眾忽略老年後的長照與醫療費用,失智、慢性病或重大疾病伴隨的醫療費用將是退休後一大負擔。楊淑惠指出,退休前著重在資產累積,退休後是要著重在管理金流與長壽風險,但不管哪個世代,國人面對退休準備須擁有三大基本觀念:第一,退休金帳戶專款專用,依據每人的資產狀況與退休後想要的生活目標進行規畫,可運用銀行的退休金試算網站,輸入自己的應備、已備後計算出缺口,就能知道每月或每年該挪多少錢在退休準備,並要定期追蹤是否達成目標。第二,資產配置且長期投資,並掌握基本股債配置,距離退休越近債比重拉高降低風險。股票標的要選擇長期穩定、穩定配息、體質健全、具有未來成長性的產業或公司,以近兩年來說,可選擇AI、5G、防疫相關標的;債券則是要抵禦波動性高的股票資產,除留意債息外,也要留意債券品質,可直接買債券或透過債券型基金投資,例如全球債、高評等投資等級債券,若是高收債最好避免高收益、低信評的債券。另針對手上有一大筆金錢可準備退休者,楊淑惠提醒,除掌握上述的股債配置,最好挪一成資金進行避險,可投入黃金、美元。第三,醫療準備,如果挪不出一筆錢做為醫療準備金者,可透過保險轉嫁風險,在體況還可以或年輕時及早規劃。接著,才是針對不同世代選擇不同工具。三十歲年輕世代普遍面臨低起薪、高物價的困境,對年輕族群來說因人生階段還有更迫切的目標,例如存第一桶金、購屋、結婚,很少年輕人會把退休排入最優先目標,普遍患有「退休準備拖延症」。但楊淑惠認為,年輕世代有兩大優勢,第一,大部分年輕人身體狀況良好,建議趁此時補強重大疾病或意外失能保障,此時保費較便宜,不只及早建構老年的「病本」,也能避免當身體有狀況時無法投保;第二,距離退休還有三、四十年,可及早累積並善用複利效果,若晚十年才開始準備,之後每月提存壓力將增加一點八倍。楊淑惠建議,年輕世代首先如果想擺脫薪資困境,可從開源節流做起,透過升遷加薪、跨足副業或投資股滾錢來開源,並建立儲蓄與長期理財習慣來節流。建議至少每月領到薪水可存兩成下來,而理財前要先存到一筆緊急預備金,可設定兩個月的生活開銷,之後的錢才進行投資理財。在退休準備上,年輕人可善用勞退自提,最高可提撥百分之六,除加快退休儲蓄,也能省稅;自己理財部分,股債配置可設定為七比三,並善用定期定額來累積資產。到了四十歲,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薪資雖然比年輕時期高,但開銷也較大,這時容易因子女教育或奉養父母,就忽略自己的退休準備。楊淑惠建議,三明治世代家庭責任重,可透過保險將家庭責任轉嫁出去。例如:善用投資型保單,除有壽險保障效果也能投資持續累積退休金;或是利變型壽險,投保初期用壽險保障轉嫁家庭責任風險,保單價值則每年複利滾存。如果是想保險與投資分開者,可適度增加定期壽險轉嫁家庭責任,投資上股債建議六比四,較保守者可採五比五。選擇配息型基金,息收可用來支應保費,或持續滾進去達到複利效果。到了五十五歲以上橘世代,距離退休剩五至十年,打造多元被動式收入成為重點。楊淑惠指出,越接近退休時點,被動收入越顯重要,建議適度增加固定收益標的,例如債券型基金、海外債、貨幣型基金、年金險等,股債比可設定為三比七。同時,要開始留意財富安全,失智或高齡者常成為歹徒的詐騙對象,除詐騙外,年長者也常面臨子女爭產、推卸照顧責任的問題,橘世代可趁意識清楚時,善用安養信託,由專人管理財務,包含給付費用給專業醫療機構、安養機構,並事先做好財產分配,透過信託把錢分配給繼承的子女。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1-0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友擔心會失明不打胰島素 醫師:錯誤迷思誤治療時機
胰島素正確施打可遠離糖尿病合併症,無奈許多糖友對胰島素治療有錯誤迷思,擔心會洗腎或失明而不願施打胰島素,醫師提醒,切勿因此錯失治療時機。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瑞祥分享,有名37歲陳先生罹患糖尿病3年多,平均血糖值約487mg/dl,糖化血色素18.5,建議他使用胰島素治療,施打1周發覺眼睛霧霧看不清楚,懷疑是胰島素造成眼睛病變,就自行停藥,高血糖反而易造成視力模糊及增加糖尿病眼睛病變風險,應及早使用胰島素改善血 糖才能遠離併發症。李瑞祥表示,第2型糖尿病病友,主要因胰臟製造的胰島素減少及胰島素敏感度變差所造成,如糖友血糖過高、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良或肝腎功能不佳就會建議施打胰島素,不過許多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倒果為因造成錯誤認知而延遲治療時機。糖尿病中心衛教師呂怡蓉說,許多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因對胰島素治療的錯誤迷思,擔心會洗腎或失明而不願施打胰島素,進而錯失治療時機,其實胰島素是人體本來就需要的荷爾蒙,正確施打胰島素就是補充賀爾蒙,可讓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呂怡蓉提醒糖友,千萬別拖延到已產生高血糖相關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衰竭、中風、足部傷口壞死等才願意接受注射胰島素,即使可將現階段血糖控制住卻易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另外,桃園醫院提及,糖尿病中心為給予糖友正確知識,會不定期舉辦糖尿病相關衛教活動,持續推廣正確知識,如舉辦胰島素迷思與試打活動,釐清民眾對胰島素錯誤觀念及降低對針頭的恐懼感,協助糖友做好控糖生活,遠離糖尿病合併症。
-
2021-01-03 養生.無退休時代
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編按:孤獨死的悲劇,只會發生在獨居老人身上嗎?有別於一般人的迷思,台灣第一家清理孤獨死現場的公司「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指出,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中壯年、經濟不虞匱乏,甚至和家人同住的孤獨死案件發生。無人知曉的死亡,怎麼預防?2026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獨居比例高達8.97%。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個人死亡的「孤獨死」事件,將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由於高齡獨居的情況普遍,很早即有所謂「特殊清掃人」,專門處理孤獨死者的身後事。台灣和日本社會變遷的軌跡相像,近年來也出現了類似性質的產業。在骯髒混亂的死亡現場,他們的工作不僅是清除往生者所留下的血水、垃圾與惡臭,更見證了最真實的人性與社會暗面。「孤獨死的新聞偶爾出現,大家看過就忘了。但其實在台灣,這種事情一直在增加。」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說。自大學實習算起,36歲的他從事殯葬業已有近15年的時間。現在,他預計以「孤獨死」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記錄過去幾年在死亡現場的所見所聞。親緣淡薄、人際疏離、孝道外包 非獨居老人也會孤獨死無人知曉的死亡現場,會發生什麼事情?盧拉拉還記得,出社會當禮儀師的第一天,前輩就給他一個「震撼教育」。2人前往一處民宅,過世多時的獨居老奶奶臉部朝地,牙齒、肌肉間已有蛆蟲出沒。他被分配到的任務,是用鏟子將黏在地上的臉皮「刮起來」。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衝擊性的畫面,讓他至今難忘。擔任禮儀師多年,盧拉拉有感於孤獨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卻少有業者有能力處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潔」,是台灣第一家非自然死亡現場清潔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質,讓他們對於孤獨死問題有第一手的觀察。在人們的想像中,「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但盧拉拉指出,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死者遺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鉅額款項。然而,有錢未必等於有尊嚴的生活。孤獨死為什麼會發生?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盧拉拉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3: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以往,孤獨死的定義是:「獨居者往生時無人在場。」但近年盧拉拉和團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往往清理團隊到了現場,發現客廳窗明几淨,家人生活如常。一打開往生者的房門,才發現裡頭堆滿了食物的殘渣與垃圾,臭氣沖天。一門之隔,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他遇過一個案子,一對父子同住,兒子長期酗酒,很少和父親互動。爸爸在睡夢中辭世多日,遺體早已腐敗、滲出血水,兒子卻以為只是垃圾發臭。直到鄰居受不了報警,才發現爸爸走了。他也去過大家族同住的透天厝,一家10人,爸爸2天沒吃飯都無人發現。前來串門子的鄰居隨口問一句:「恁爸咧?」這家人才驚覺事情不對勁。甚至,也有人是因為外送員好幾天沒來,才發現家人已經不在了。「現在只要有手機,大家都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盧拉拉感嘆地說。科技日益便利,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反而愈來愈遠。親緣疏離所衍生的另一個現象,則是孝道外包。盧拉拉提到,孤獨死的案例中,也有些是「照顧者累死、被照顧者餓死」的長照悲歌。老人家臥病在床,子女聘請看護或推派一位家中成員照顧。照顧者獨自承受龐大的照護壓力,幾乎無法休息。壓力過大逃跑、自殺,或者因勞累過度猝死的案例並不罕見。照顧者倒下後,臥床者無法自主行動、難以求救,3~5天就可能因缺水或營養失調而死。其他家屬久久才探望一次,自然無法及時發現。「你的一通電話,就可能讓他有得救的機會。」盧拉拉說。孤獨死者多愛囤物 居家環境宜少物、防滑避免憾事孤獨死的現場千百種,但盧拉拉觀察,多數死者有一共同特質:習慣囤積物品、生活習慣不佳。除了遺體以外,死亡現場還常會發現吃剩的食物、飲料瓶、舊報紙、垃圾袋或環保袋等廢棄物。混亂的環境,代表死者在離世以前,早已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例如,他曾去過一個現場,透天厝2樓有個房間,全部堆滿了香皂、沐浴乳。放了30多年的沐浴乳禮盒一打開,早已凝固成膏狀。也有死者生前習慣在房內抽菸,大片焦油不只燻黃牆壁,還會吸附遺體、垃圾發出的異味。也有些人喜歡囤積舊書報,「堆一堆,最後就把自己也埋進去了。」盧拉拉說。他指出,囤積症可能是精神疾病,或是長輩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接過一次垃圾屋清理的工作,30多坪的房子堆滿了老人家撿來的衣服、用過的尿布。家人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每年都得花大一筆錢請人清除爸爸撿回來的垃圾。幾年下來,多家清潔業者都已經「做到怕」,不願意再協助清理。最後,這家人只好強制將老人家送至安養機構,事情才告一段落。盧拉拉認為,維持環境清潔不只能確保生活品質,也是預防孤獨死的必要措施。垃圾堆積的環境會孳生細菌,影響居住者的身體健康。人愈虛弱,愈沒力氣清理環境,長期下來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堆積在行進動線上的物品,更是讓老人絆倒的高危險因子。他建議,若家有老人,除了勸說他們少囤物外,最好也在浴室等空間加裝防滑設施。「做一下,總比以後辦喪事來得便宜!」如何避免孤獨死? 在無緣社會中創造有緣日本NHK電視台曾對孤獨死現象提出「無緣社會」的說法,認為人會獨自死去,主要是失去了血緣、地緣、社緣(編按:社會網絡)等人際連結。該怎麼做,才能預防孤獨死持續發生?盧拉拉認為,具體的方法有2種。在社會層次上,需要公部門由上而下的政策介入,以及各民間單位整合社福資源。他碰過一個案例,死者生前有申請長照2.0的送餐服務,但送餐志工在執行任務時並未仔細確認老人家的狀態。待他到了死亡現場,發現遺體早已在床上腐爛,地上則堆了5天份的便當。倘若立意良好的政策無法被有效落實,悲劇就會一再重演。在個人層次上,要有一批能固定聯繫的對象。「我再怎麼孤僻,還是會每天傳訊息給幾個朋友,1、2句話也可以。」盧拉拉舉例,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長輩圖,其實也是種方便的交流方式。「以前會嫌爸媽每天的『騷擾』很煩,但至少讓我知道他們還安好。」從業多年以來,盧拉拉感歎,人常為了微小的誤會,陰錯陽差地造成了遺憾。有個案子,往生者剛出獄不久,自己住在分租套房。女兒在爸爸死前打過幾次電話,但都轉入語音信箱。她說,「當時以為他在生氣我沒有陪他。」沒想到過一陣子,父女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他也清理過一個孤獨死現場,死者沒有留下太多遺物,但是保留了好幾箱家族相簿。箱子最上方全是女兒的照片,從會爬、會走的嬰兒時期開始,乃至於童年時和父母一起出遊。原來,死者離婚後已有幾十年未再見過女兒。但一張張舊照片,都是爸爸對女兒的思念。「遺憾發生以後,就很難彌補了。」他有感而發。活在當下、愛要及時都是老生常談,只是知道的人多,親身實踐的人少。在這一行看盡人生百態,我們問起盧拉拉,堅持做下的動力為何?沒想到他正色回答:「我不會想繼續做這工作呀!公司生意愈好,代表有愈多人孤獨地死掉。」特殊清潔可以復原現場,讓家屬不必直視死亡,留住對亡者美好的印象。然而,要補起安全網的漏洞,仍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期待在未來,這個社會不需要我們的存在。」他說。原文: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
2021-01-03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患者別怕惡化不敢運動! 物理治療師:試試這3動作
63歲的陳太太登山不慎摔跤,雙手反射性撐地,右手不慎骨折,趕緊下山治療才發現是骨質疏鬆患者,原本熱愛運動的她,自此不敢做劇烈運動,最多飯後散散步就當作「有動」,再次檢查骨質密度不升反降。物理冶療師周昭如表示,避免骨質疏鬆惡化,運動是其中一項方式,但得做對運動,且避免使用到容易骨折的關節處,才有辦法做對運動,避免骨鬆持續惡化。骨鬆患者 最好選擇重訓骨質疏鬆患者的運動方式,最好選擇「重訓」,也就是阻力運動,不過不是要比照館長或是健身網紅,拿著幾十公斤重的啞鈴狂舉,有些動作是骨鬆患者做不得的,且重訓的姿勢也得因應疾病調整。周昭如表示,根據統計,骨鬆造成的骨折最容易出現在脊椎、髖部和手腕三處,其中脊椎以胸椎第七、第八及第六節發生骨折機率更高,因此前彎以及合併旋轉的動作,對於骨鬆患者是「最危險的動作」。以深蹲的姿勢為例,初學者很容易在深蹲時,上半身沒辦法維持一直線,骨鬆患者若要接觸深蹲,鍛鍊下肢的肌肉強度,只要姿勢一不正確,就可能導致胸椎骨折。因此骨鬆患者在接觸深蹲時,可以先坐在椅子上,將腰桿挺直,再做前傾動作,先感受一下,深蹲時,脊椎維持一直線的感覺,熟悉後再嘗試深蹲;又或是可以在深蹲時,手持直線棍棒,讓頭部到腰部都緊貼在直線棍棒上,做深蹲時也不怕脊椎走位,避免骨折的風險。可以維持脊椎呈現一直線後,再學習深蹲時,呼吸到後外側背部肋骨,可增進腹橫肌收縮,訓練核心肌群。跳舞瑜伽 轉腰易傷髖關節周昭如表示,很多骨鬆患者對於重訓都有個迷思,「那是屬於健康人而且是年輕人的運動」,因此會改嘗試跳舞、瑜伽等有氧運動,但這類運動很容易會有腰部旋轉的動作,這動作很可能一轉,髖關節就裂開;骨鬆患者得知自己有骨密度的問題時,最好先尋求專業,量身訂做課程,否則任何運動都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而踩到地雷。她建議骨鬆患者的最佳運動方式仍是重訓,重訓看似會增加骨骼的壓力,實際上是增加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配合度、協調度,重訓是沒有辦法增加骨質生長,但當肌肉變強壯,可以降低骨骼受力,反而是保護骨骼的方式。長期久坐 骨鬆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有許多骨鬆患者都是骨折後才發現骨鬆,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骨鬆危險因子,年齡超過50歲、女性、抽菸喝酒、曾有髖骨骨折病史、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服用類固醇或已服用3個月以上等都需要格外注意,另外,長期久坐的民眾,也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周昭如表示,台灣50歲以後的女性,每2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50歲後的男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鬆或骨質缺少症,呼籲可以定期篩檢,也建議平時就應該維持運動習慣,加強肌肉強度,一旦被診斷為骨鬆應隨時調整動作,避免受傷增加骨折的風險。
-
2021-01-0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白飯容易胖、得糖尿病?營養專家破迷思 注意4件事健康吃
白米飯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花俏的菜色都無法動搖的。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拒絕吃白米飯,甚至說白米飯是垃圾食品。在臨床營養科門診,我曾遇到多個持這種觀點的年輕人。“白米飯吃不得,會長胖的”“垃圾食品啊,瘦不下來就是白米飯吃多了”……然而,營養學專家告訴我們,在科學營養界從來就沒有“垃圾食品”的概念,也就是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垃圾食品”,只有“垃圾”的吃法,增肥食品這個鍋,白米飯可不背。白米飯到底是不是增肥食品?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熟悉又陌生的白米飯。白米飯營養價值較高 白米飯中含有人體必需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煙酸、維生素C及鈣、鐵等營養成分,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熱量。中醫認為,大米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等功效。吃白米飯更容易均衡營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白米飯時總會與蔬菜、豆製品、肉類搭配,營養均衡又健康。吃白米飯不會吃出糖尿病 對於血糖調節能力正常的健康人來說,白米飯的升糖指數並不會影響健康。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主要還是營養過剩、營養失衡、運動不足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既然白米飯不是“垃圾食品”,而且還有這麼多優點,那它到底應該怎麼吃才健康?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16)》,成年人每天攝入的穀薯類及雜豆是250克~400克,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50%以上。注意以下幾方面,米飯也能吃出健康來。一、少吃白米飯,換糙米,加粗糧雜豆。煮飯時不要總用白米,不妨換點糙米,或者在白米飯里加上綠豆、紅豆、豌豆和蓮子等粗糧雜豆,可以降低血糖反應,減慢消化速度。二、米飯不要煮太爛、太軟。大米浸泡過久或蒸煮時間延長,都會加快米飯的澱粉消化速度,影響血糖水準。平時做飯一次不要太多,最好當天吃完,減少反復加熱。三、米飯少加油加鹽。煮米飯時加油會增加米飯中的能量,還會降低飽腹感,容易多吃;而加鹽會使米飯中的快速消化澱粉含量增加,消化速度加快,食用後會導致血糖反應更高,對糖尿病人都是非常不適合的。四、進餐順序要講究。建議先吃一些蔬菜,再搭配些豆製品和魚、肉、蛋,然後再開始吃米飯。(黃征宇 張夢婷整理)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血壓飆高立刻吞降血壓藥?搶救腦中風 別誤信3大迷思
● 迷思一:指尖、耳垂放血延緩腦中風症狀?醫:無實證研究支持● 迷思二:吞降血壓可緩解中風症狀?醫:恐影響血液灌流加劇病情● 迷思三:中風趕快搭計程車去醫院?專家:切勿自行就醫,請打119,送往腦中風處理特定醫院指尖、耳垂放血,或血壓飆高時立刻吞降血壓藥,有助延緩中風症狀?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一旦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恐釀永久傷害,提醒疑似腦中風患者切勿自行就醫,記下症狀發生時間,立即通知119,由專業人員協助送往可處置急性腦中風的緊急醫療院所。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民眾對於腦中風的預防、治療存在不少迷思,尤其是在中風發病當下至抵達醫院這段時間,往往不清楚正確的就醫流程,隨時間流逝,到院後才發現已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缺血性腦中風 搶時間溶栓、取栓傅維仁解釋,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局部或全面性的腦細胞傷害,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以前者占比8成最高。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標準,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搶救時間,如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應在症狀發生後4.5小時內完成,動脈取栓手術則應在6小時內。由於許多患者及家屬難以辨識腦中風症狀,等到驚覺需要就醫時,才自行至診所或平常習慣就診的醫院,一到現場,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溶栓、取栓的設備與技術,白白浪費許多時間、精神與體力。長輩發病 別等家人回來再送醫加上坊間的錯誤觀念,以為放血、吞降血壓藥有助緩解中風症狀,以及長輩白天獨自在家,想說等家人返家再就醫,皆已來不及。傅維仁表示,腦中風常見症狀,包含半邊手腳無力麻痺、突然間無法說話、口齒不清、頭暈、頭痛、走路不穩、視力模糊或複視等,當以上部分症狀出現時,須即刻送醫,記錄症狀發生時間點,以利診斷治療。專業人員護送 可直送急救醫院由於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為避免患者白跑一趟,傅維仁建議,無論患者獨自在家或與家人同住,皆可主動撥打119求救,經專業人員協助護送,能立即送往可處置的急救醫院,爭取時間。此外,指尖、耳垂放血等民俗療法,尚缺乏相關實證研究證實有助緩解中風症狀;甚至當患者出現疑似症狀,且血壓飆高時,如立刻服用降血壓藥,被阻塞的血管反而會因為血壓遽降,血液灌流上不去而加劇病情。再次中風機率高 釐清病因控制傅維仁提醒,一旦中風過,再次中風的機率非常高,需釐清導致中風的致病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戒菸、戒酒、避免肥胖、過度的壓力及憂鬱等,若有心臟病、心房顫動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也需規律接受治療,積極控制。
-
2020-12-25 科別.耳鼻喉
用了鼻噴劑竟然開始流鼻血!藥師揭「1個小動作」就能降低副作用
哈啾!哈~~~啾!天啊,鼻子過敏得超嚴重的。你也經常如此嗎?甚至嚴重到必須長期使用藥品來控制。一般來說,常見過敏性鼻炎分二種:季節性與全年性,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通常由花粉或黴菌引起;全年性過敏性鼻炎往往存在超過9個月,常見由塵蟎、黴菌、動物皮屑或花粉引起。 一般常見治療藥品有口服/鼻腔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肥大細胞穩定劑、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及鼻血管收縮劑,其中前二者的使用頻率較高,由於類固醇鼻噴劑降低鼻過敏症現效果較佳,故被視為過敏性鼻炎的第一線治療。抗組織胺雖然效果沒有類固醇鼻噴劑好,但是藥效發揮很快:口服劑型可以在兩個半小時就生效,鼻噴劑甚至在半小時內就讓症狀減少。常見類固醇鼻噴劑的比較常見類固醇鼻噴劑的成分如Beclomethasone、budesonide、flunisolide、fluticasone、mometasone、triamcinolone,每種成分的特性所有不同。從藥物動力學的角度來看,脂溶性影響藥物經由鼻黏膜的吸收速度,藥物的脂溶性愈高,吸收度也較高,並且留停於黏膜的時間也增加,延長藥物與黏膜受器的接觸時間。常見類固醇吸收劑成分的脂溶性由高至低排序:mometasone furoate>fluticasone propionate>beclomethasone diproprionate>budesonide>triamcinolone acetonide>flunisolide.【1】但是,藥物效價與臨床療效或有效性並不直接相關。以目前的研究資料來看,各種成分的類固醇鼻噴劑治療效力相當,並無法指出哪一種成分的效果比較好。不過各種類固醇鼻噴劑的使用頻率大不相同,例如mometasone及fluticasone建議每日一次,而flunisolide建議每日二至三次。各種類固醇鼻噴劑發揮藥效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使用數小時內部分過敏性鼻炎症狀就會有所緩解,但若要達到最佳效益,必須連續使用一周以上的時間,所以囉,類固醇鼻噴劑可不是症狀發作時偶爾噴幾下就行的喔!另外,如果是季節性過敏鼻,建議你在發作季節前一周開始使用。以下簡單整理各成分的作用時間:【2】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大約3天以內budesonide:24小時至數天flunisolide:大約4-7天fluticasone propionate:12小時至數天mometasone furoate:12小時以內,平均約35.9小時triamcinolone acetonide:24小時以內,連續使用7天達最佳效果。不少民眾會擔心鼻噴劑中的類固醇會被人體吸收,而產生各種副作用,事實上,各種類固醇吸入劑成分被吸收至血液通常可能藉由被吞入或鼻黏膜吸收,不過目前類固醇鼻噴劑的成分都具有明顯的首渡效應,所以身體可用率都偏低,尤其是mometasone(<0.1%)及fluticasone(<2%)最低。再者,鼻腔內黏膜纖毛清除作用快且鼻內黏膜吸收面積小,所以藥品經由鼻腔吸劑的劑量並不高,所以鼻噴劑中的類固醇被吸收進入血液量極低。目前類固醇鼻噴劑成分在懷孕分期皆為C級,並且目前沒有相關資料顯示該類藥物是否會分泌至乳汁,若哺乳婦女使用,budesonide相對來說比較安全。【3】類固醇鼻噴劑的主要的副作用是可能造成鼻子乾燥,少數人會有流鼻血的情況,使用時,建議不要對著鼻中膈噴,就可以減少這個副作用。類固醇鼻噴劑的迷思許多人聽到類固醇,就會有莫名的排斥感。就算醫師開了藥,回家也不遵照醫囑每天使用,只有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才勉強噴一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傳統口服類固醇因為是全身性吸收,所以比較容易造成身體許多系統的副作用。但類固醇鼻噴劑只作用在局部鼻腔黏膜,民眾實則不用太抗拒類固醇鼻噴劑的使用。目前已證實對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血管運動性鼻炎等都有效。尤其針對常年鼻過敏的人,對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眼睛鼻子癢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實驗也證實,即便每天使用,連續兩年以上,也不會造成口服類固醇的相關副作用。這種藥物因為作用比較緩慢,連續使用一週以上才會有明顯效果,所以使用方式若只是兩天捕魚、三天曬網,其實幾乎等同使用安慰劑一般。應遵照醫囑每天使用1到2次,數週後鼻炎症狀必漸入佳境。參考文獻:1.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for allergic rhiitis: how do different agents compar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9;104:S144-92.A review of th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data of newer intranasal steroid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9; 104(4):S150-8.3.Drugs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5th ed.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1998.4.Drug Criteria & Outcomes: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A class review.5.Drug Class Review: 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類固醇鼻噴劑比較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延伸閱讀: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得過也不會免疫,皮膚科醫師:誘發皰疹病毒的10大因子
-
2020-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關於168間歇斷食法,高敏敏營養師提點,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近期,最夯的減重方式莫過於「數字斷食法」,其中,又以「168間歇性斷食」討論度最高。朋友圈都流傳,誰只花了2個月就能成功瘦下5~6公斤呢!到底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該怎麼做才能徹底執行?又能成功減重不復胖呢?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所謂的「168間歇性斷食」,即是將一天切分成兩個時段:16+8=24。在一天24小時當中,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也就是說,把一整天進食的時間壓在8小時內完成,其餘的16小時不吃含有熱量的食物。「168間歇性斷食」是一種輕斷食的作法,是藉由延長身體空腹時間,讓腸胃有機會進一步分解脂肪,進而達到減肥效果。曾有句名言說:「跳過一餐不吃,其實是讓身體有時間修復」高敏敏指出,間歇性斷食減肥法中,胰島素擔任很重要的角色。日常進食時,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幫助身體將攝取的營養合成脂肪及肌肉,同時減慢脂肪分解;在斷食過程中,胰島素分泌降低,體內的升糖素則出動,燃燒脂肪作為能量,達到減脂的效果。168間歇性斷食成功祕訣?高敏敏說,許多人執行了「168間歇性斷食」,卻在可進食時間內放肆大吃,這觀念是錯誤的!比起斷食,更重要的是「如果食物的選擇不正確,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減肥成功。」就算是斷食期間也該重視攝取均衡的營養,包含醣類、脂質、蛋白質都應該攝取量。那麼斷食時間該怎麼選呢?期間該吃什麼?那些不該吃?而擇食是成功關鍵嗎?她提醒,首要件是依照個人作息習慣,選擇自己容易實踐地8小時進食時間。一開始,可先從10小時開始,之後循序漸進縮短到8小時內,例如,控制在早上9點至晚上7點間,可以進食。可進食期間,也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提高喝水量更能有助於減重成功,因身體出現飢餓感,有可能是口渴警訊。而禁食時,除了水、無糖的茶之外,最好任何食物都不要吃,任何含有熱量的飲品、食物都不能攝取。高敏敏表示,在可以飲食的8小時內,一定要慎選食物,注意均衡營養,攝取營養素比例應均衡。而211是最容易執行的均衡飲食法,即每餐中1/2蔬菜、1/4是全穀類、1/4是蛋白質。進食時,也不應吃過量!高敏敏說,千萬不要有補償心態,覺得一天只吃兩餐就多吃些,把原本三餐的份量塞進兩餐中。對於胃口較大的人,餐前不妨先喝500cc的開水,讓身體有飽足感;或調整飲食順序,不妨先喝湯、吃蔬菜。高敏敏提醒,愈接近晚上下班休息時間,即使是可進食的時間,攝取的熱量也該逐漸減低,或多吃蔬菜、多喝水等,以降低整天總熱量的攝取。同時別忘了搭配適合的運動,以及正確的睡眠習慣,才能讓斷食效果加乘。關於168間歇性斷食迷思解惑許多人說,斷食減重會出現副作用,例如,脾氣暴躁、暴飲暴食、飲食失調、胃食道逆流、胃痛、掉肌肉等,所以不宜採用。高敏敏直言,與其說是副作用,不如說是對於168間歇性斷食存有很大的迷思。高敏敏說,很多人出現飲食失調,如暴食、厭食等症狀,通常是因為早已習慣平日飲食型態,貿然進行168間歇斷食時,心態未能調整過來,容易有補償心態,出現三餐塞在兩餐吃的狀況。脾氣變得暴躁、沮喪。高敏敏說,吃東西是一件快樂的事,但因為在禁食期間什麼都不能吃,許多人會因此感到沮喪,進而容易大發雷霆,其實,只要在進食期間,吃的健康、吃得飽足,就能讓情緒穩定。如果心理作用讓168間歇斷食變得困難,高敏敏建議,或者可以讓自己的斷食時間寬裕些,別把自己逼得太緊、輕鬆一點,或者可以改善心理作用帶來的不適感。很多人問,那168會造成掉肌肉嗎?她說,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168斷食會掉肌肉。減重時,之所以會掉肌肉,第一是蛋白質攝取不足,第二是不運動,肌肉用進廢退導致。有些人反應,晚上會餓到睡不著,睡眠品質變差了。她直言,睡眠好壞主要也是受到心理影響,如果心裡沒有準備好就貿然斷食,反而給自己心理壓力,當然睡不好。那如果真的是因為餓到受不了,不妨起身喝杯熱牛奶再入眠吧!出現頭痛症狀。高敏敏解釋,當胰島素上升時,除了會堆積脂肪外,還會留住水分和鹽分,讓身體腫脹。當胰島素下降時,可能會因為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而頭痛。斷食時要注重水分的補充,每人每天應攝取”體重X40 cc”以上水分。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跟食道中間的「賁門」關不緊,高敏敏指出,會出現胃食道逆流,通常是因為吃錯食物,導致胃酸不斷上湧導致,建議應注重食物內容,才不會火燒心。高敏敏提醒,「168間歇性斷食」確實是有效的減重選擇,但是對於患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孕婦等族群,以及有在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者,不適合嘗試。她呼籲,在採用斷食法之前,建議務必要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斷食法有全面的了解,評估適合後再開始進行,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又能達到減肥瘦身的目標!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圖片提供/營養師 高敏敏
-
2020-12-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3大重病打不倒 她成愛笑瑜伽老師翻轉癌後人生
現年僅41歲的許智琇被迫面對紅斑性狼瘡、血癌與類風濕性關節炎3大重病打擊,但她透過瑜伽鍛鍊自己,更利用笑容安撫其他癌友,堅信自己能一次次創造奇蹟,獲頒抗癌鬥士。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第14屆抗癌鬥士頒獎典禮,年僅41歲的許智琇年輕時確診紅斑性狼瘡,當時醫師宣告她只剩5年壽命,但如今一轉眼已過了30個年頭;還記得103年正當她處於年度最後一次回診的喜悅時,竟被醫師宣告罹患血癌,將她再次打回地獄。許智琇說,當時她心想,孩子們正值需要媽媽陪伴的年紀,她究竟還有多少機會活著陪伴孩子,為此她甚至一度猶豫是否要回醫院治療,幾經思考她仍決定勇敢抗癌。化療期間,她口腔長滿黴菌、味覺產生改變,就連頭髮也掉不停,但許智琇告訴自己「為了家人,我要堅強面對」,原以為挺過抗癌路,人生就此海闊天空的她,今年初竟又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了對抗疾病,她開始透過瑜伽鍛鍊自己,不僅成為學生眼中最愛笑的瑜伽老師,這份堅強與樂觀,也讓她成為其他癌友的心靈輔導員,堅信自己能一次次創造奇蹟的信念,讓她堅持一路走到現在。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民國106年全台有11萬人新確診為癌症,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許多人在你我身邊默默抗癌,打破癌症等於絕症的迷思。癌症發生率雖逐年攀升,但死亡率卻逐年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過去20年間,全台癌症患者死亡率降低15%,5年存活率則從91年的40.7%,增加至106年的58.17%,15年來增加了40%。賴基銘說,正因台灣有良好的醫療體系、完善照護系統以及癌症防治民間組織,提供身心靈的照護,讓癌友與癌症和平共存,不再聞癌色變。他也強調,很多人對於癌症的恐懼是來自於不了解,因此每年舉辦抗癌鬥士選拔,希望可以透過同樣病症的鬥士們,將自己的生命故事,鼓舞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朋友,撥開眼前迷霧,勇往直前。
-
2020-12-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為什麼感冒只能拿三天份的藥?藥師破解常見迷思
在藥局執業中常常遇到領處方藥民眾抱怨「為何醫生只開3天藥給我?」、「醫生好小氣喔,只給三天藥。」、「繳那麼多健保費,一次只給3天藥。」許許多多對於「3天」的迷失。針對此迷失與疑問,特別在此稍加說明。民眾因身體不適就醫後,醫師會依病情的輕重緩急需求開立處方箋,民眾可持處方在醫療院所領藥,也可以憑處方自行選擇到住家附近的健保特約藥局領藥。處方箋又分為:一般處方箋醫療院所開給民眾的處方用藥,每次以3天為原則,假如因病情需要,醫師可以最高一次開7天的藥。而對慢性病人一次開給30日以內的用藥量。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依據健保署的規定,目前有100種疾病可以領取慢性處方箋,經醫師診治,適合長期服用相同藥品時,請醫師開立3個月的健保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假如是一般的感冒(90%以上感冒是由病毒引起,醫師會依症狀開給緩解不舒服的藥物,例如頭痛、喉嚨痛、輕微發燒、打噴嚏、流鼻水等,都會給症狀治療。通常服藥2至3天就可以改善,症狀解除後,其餘就靠多休息、不熬夜、適量補充水分及營養物質、適量補充維他命C,身體的免疫機制自然會去修護而達到痊癒,因此只須開給三天藥。當然,在還沒痊癒之前,盡量別跑到人潮多或擁擠的公共場所(尤其是醫院),以免再次被他人傳染。假使3天藥服完還有一些小症狀,也可再回診讓醫師評估是否再開藥。假如是一般腸胃炎,也只需要症狀治療,補充水分及微量元素電解質,重要的是民眾本身飲食要清淡,別再讓胃腸增加負擔才是王道。這就是為何只開3天藥的原因,很多疾病好轉、症狀改善以後並不需要一直服用藥物。尤其是治療感冒流鼻水跟過敏的藥物,會用到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例如cyproheptadine、dimenhydrinate、chlorpheniramine),可能會有嗜睡、倦怠、口乾、便秘、尿滯留、心跳加速等等副作用產生,要注意不可開車或操作機器以免危險,甚至老年人很多都有攝護腺問題,可能導致排尿困難,進而併發嚴重泌尿道問題,更可能導致血壓不穩定,故不宜給太多天藥物。民眾平時應提昇自我照護能力,除了平時配合飲食、運動調節之外,適當的營養物質補充是需要的。平時也要養成與藥師做朋友的習慣,有病看醫師、不管中藥西藥、用藥問藥師,減少藥物濫用,過期藥品不隨便丟,全民一起愛地球。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12-13 科別.眼部
「偷看別人洗澡」惹的禍? 醫師破除針眼迷思
偷看別人洗澡才會長針眼?別再聽信這樣的「鄉野傳說」了。醫師表示,針眼是因為眼瞼皮脂腺受到感染,習慣用手揉眼睛、愛吃油炸物或生活日夜不正常,都很容易長針眼。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針眼其實就像青春痘一樣,並不是因為「偷看別人洗澡」而造成,也不會傳染。針眼真正的名稱叫做「麥粒腫」,由於眼瞼邊緣有許多皮脂腺開口,當開口受到堵塞,細菌在腺體滋生導致急性化膿,而引起紅、腫、熱、痛,觸摸時會劇烈疼痛。鄭聖甫說,如果得到針眼,最好的方式是熱敷。可使用38至40度的熱敷袋或毛巾,熱敷5至10分鐘,將積聚的油脂軟化,讓腺體通暢。而透過熱敷,也能增加血液循環,身體自身的免疫力便可對抗細菌,能較快痊癒。另外,針對老一輩說「手繞過後腦勺去拉眼角」可以治療針眼的方法,鄭聖甫則表示,拉眼角讓眼瞼板有擠壓的張力,對皮脂腺有按摩的效果,又不會直接觸摸到發炎的部位,「滿有智慧的」。萬一針眼腫大到引起眼睛視力模糊,眼皮可能會蓋住眼睛,甚至造成散光,就要及時就醫;藥物方面,則可使用抗生素藥水和藥膏來預防二次感染。通常麥粒腫一到兩周就會痊癒,如果超過三周,則可能成為慢性發炎的「霰粒腫」,有異物感但不會疼痛,可考慮使用眼瞼炎藥水;如果過於腫大,就有必要到醫院做小手術清除。鄭聖甫表示,得針眼主要和體質、生活習慣有關,因此如果容易反覆得針眼的人,應盡量少吃油炸物、不要熬夜,若有化妝需求,畫眼妝時不要太靠近眼瞼邊緣,且應做好卸妝和眼部清潔。另外,平時也要勤洗手、少揉眼睛,避免手上的細菌造成眼睛感染。
-
2020-12-11 科別.泌尿腎臟
結石就要減少攝取鈣質?7大常見泌尿科迷思,預防感染千萬不要這樣做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否則會讓問題更嚴重,張嘉峰醫師整理以下七大常見的泌尿科迷思,提供給民眾參考。你也有泌尿科的難言之隱嗎?網路上資訊紛飛,可是到底怎麼吃、怎麼擦才能真正有效預防感染呢?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否則會讓問題更嚴重,張嘉峰醫師整理以下七大常見的泌尿科迷思,提供給民眾參考。迷思一:腎結石的人要減少攝取鈣質嗎?不用!張嘉峰表示,腎結石的人要「正常」攝取鈣質,才能預防腎結石的發生。許多民眾誤以為鈣質是造成腎結石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敢補充鈣質。醫師分析,如果平常沒有攝取足夠的鈣質,草酸容易吸收累積在身體中,反而導致結石生成。「草酸鈣」是草酸和鈣組成,是腎結石最常見的結晶成分之一,當正常食物經過腸胃道系統分解代謝成草酸,如有補充鈣質就能將草酸結合起來,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所以腎結石患者不用減少鈣質的攝取。迷思二:有結石的人要多喝啤酒讓結石排出來嗎?不能!張嘉峰表示,啤酒富含尿酸,多喝啤酒反而會造成尿酸的結晶,久而久之形成尿酸結石,有結石患者應「減少喝啤酒」,另啤酒上層白色泡泡也是造成尿液酸化、形成尿路結石原因之一,提醒腎結石患者,盡量避免汽水、可樂等高碳酸飲料,以免讓尿液酸化,增加結石機率。迷思三:避免泌尿道感染要喝蔓越莓汁?不對!張嘉峰表示,喝蔓越莓汁無法預防泌尿道感染,蔓越莓汁含有太多糖分,目前臨床上沒有證實能有效預防感染,或許過去在動物實驗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但在人體實驗尚無有利證據能佐證支持此論點。迷思四:女性泌尿道感染,需要常常清洗會陰?不用!許多女性以為大腸桿菌一定沒有清潔造成的,張嘉峰解釋,大腸桿菌是最常出現在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即使沒有糞便也會出現在泌尿系統,提醒女性朋友不用特意買清潔液來預防泌尿道感染,因為陰道周邊有乳酸菌形成酸性的系統,自動保護陰部,如果過度清潔液反而會殺死好菌,讓陰部呈現鹼性,反而有害的細菌易入侵,因此常常清潔並沒有辦法改善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若有症狀應請醫師評估。迷思五:性行為後,一定要趕快把尿排乾淨嗎?不對!許多民眾誤以為把尿排空才不會細菌感染,張嘉峰提到,性行為完後,陰道、尿道周邊環境會改變,容易把外界細菌帶到陰道周邊去,此時排尿會把細菌帶往膀胱裡造成細菌感染,如果沒有尿意不用特別排尿,只要性行為前先將尿液排空,才是正確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方法。迷思六:小朋友包皮過長要趕快割?不用!張嘉峰表示,小朋友的包皮過長只要沒有發炎不用割除,如果有反覆性的發炎,經醫師評估後才考慮包皮手術。一般建議在青春期過後,若有包皮過長、包皮過緊的情況才考慮割包皮。迷思七:小男孩包皮要天天翻開來洗嗎?不要!張嘉峰提醒,青春期之前小朋友包皮與龜頭相黏,如果刻意拉扯反而容易造成受傷,民眾清潔時,不用刻意翻開整個包皮來清洗,反而容易造成正常細菌被損壞引起發炎。發現白色小硬塊時,只需要以清水稍加清潔即可,不需要特別用肥皂翻開清洗。
-
2020-12-09 新聞.長期照護
家庭照顧者壓力大 社工師籲多愛自己一些
奇美醫學中心配合長照政策開辦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盼能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荷及壓力,社工師發現許多個案接受輔導後變得開朗許多,建議照顧者適時求助,多愛自己一些。78歲的個案「阿慧阿姨」今天帶著患有失智症的90歲老伴回到奇美醫學中心向服務團隊成員致謝,她說,先生年輕時非常疼愛她,家庭日常生活和樂,但罹患失智症後性情轉變,有時會對她不理不睬,情緒失控時還會出言謾罵。她說,4年多來看著先生失智狀況惡化,照顧先生之餘還要面對先生個性轉變的悲傷感,有時會感到心力交瘁,今年3月開始參加紓壓、照顧技巧訓練、輕旅行等活動,心情開朗許多,還可接觸很多新事物。奇美醫學中心家庭照顧者服務計畫社工師林宛俞表示,阿姨有時會帶先生一起參加活動與課程,工作人員及其他照顧者們會協助關心先生的狀況,形成相互支持的環境,讓阿姨的照顧工作可以喘口氣。林宛俞表示,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台灣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時間約13.6小時,日積月累出現肌肉筋骨痠痛、失眠等影響健康狀況,還有與其他家人關係、社交關係、經濟狀況及憂鬱等問題。她說,奇美醫學中心今年辦理30場家庭照顧者紓壓活動、4場紓壓輕旅行,安排製作粉彩指繪陶瓷杯墊、溏心蛋製作、玩色畫布鐘等活動,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一起完成作品時,往往都會和其他人開心互動。林宛俞表示,照顧者常會有一種迷思,認為自己的家人由自己照顧最好,但常會忽略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導致自己身體也變差,進而無法繼續照顧,衍生更多問題,建議照顧者在長期照顧過程中也要保有自己的生活,好好吃、好好睡、要運動,壓力大時要適時求助,善用外部資源。
-
2020-12-09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90歲失智丈夫心累 奇美醫讓78歲的她喘口氣
奇美醫學中心今年3月開始服務台南市永康區的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家庭照顧者服務計畫社工師林宛兪今天分享案例,並邀請當事人78歲婦人阿慧、與她照顧的90歲失智先生現身說法。約4年多前阿慧先生失智,時常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沒有印象,當阿慧再次提醒時便會否認,讓阿慧常常對照顧工作感到疲憊。她表示,先生年輕的時候非常疼愛她,每年她過生日時,不管先生身在何處,一定會託人送蛋糕及禮物給她,日常生活也與她相敬如賓。但罹患失智症後性情轉變,個性變得與先前差異甚遠,不僅會謾罵有時還會不理不睬,看著失智狀況持續惡化,讓阿慧感到心力交瘁,也感慨人生無常。不過自3月起開始參加紓壓活動、照顧技巧訓練、家庭照顧者輕旅行等活動,透過紓壓及輕旅行活動放鬆身心,舒緩因長久以來照顧所產生的緊繃情緒。阿慧表示,很喜歡照顧技巧訓練的課程,可以學習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技巧、預防腰痠背痛及營養健康相關知識等,且能將自己平時所遇到的照顧問題提出來詢問老師,請老師協助解惑,在照顧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知,將照顧工作做得更遊刃有餘。只要與先生一同參加活動,工作人員及其他照顧者們都會特別照顧關心,讓她可以輕鬆一些,無須時時刻刻注意先生的狀況,並能盡情的參與活動;有些照顧者更會自願協助照顧她先生,形成一個互助、相互支持的環境,讓她得以休息喘口氣。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台灣照顧者的照顧歷程平均約9.9年,每天平均照顧時間13.6小時,日積月累出現肌肉筋骨痠痛、疲憊、失眠、及影響健康狀況,與其他家人關係、社交關係、經濟狀況及憂鬱等問題。奇美醫學中心服務方案提供心理協談、電話關懷、家庭訪視及紓壓活動等,鼓勵家庭照顧者走出家庭,分享照顧經驗,減少照顧負荷及壓力,降低社會悲劇。林宛兪表示,今年辦紓壓活動30場、紓壓輕旅行4場;安排粉彩指繪陶瓷杯墊、蝶谷巴特遮陽帽、溏心蛋製作等,參與者上課過程都很投入,每次作品完成都很開心。奇美居家服務中心督導高金盆表示,照顧者總有迷思,認為家人自己照顧得最好,不放心讓外人照顧,常會忽略自己狀況,最後自己身體也變差,無法繼續照顧,衍生更多問題。建議也要保有自己的生活,安排每日活動表,降低照顧標準,不要因為被照顧者的狀況變差而產生罪惡感,保持身心健康,善用外部資源,鼓勵照顧者自我檢測照顧負荷,壓力大時要適時求助。
-
2020-12-0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痛、腹瀉要小心 5大警訊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但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甚至是合併其他症狀,要特別小心,可別以為只是一時緊張或吃壞肚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合併3症狀 當心可能為克隆氏症 長庚紀念醫院腸胃肝膽科系李柏賢醫師表示,腹痛、腹瀉一般而言最常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腸胃炎,時間較為長期的也會想到腸躁症,但若合併出現了血便、貧血、體重減輕3大症狀,並且持續了3個月時,就應特別留意可能是自體免疫失常造成發炎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種,兩者侵犯的範圍不同,前者只侵犯大腸;後者是從嘴巴到肛門都有可能侵犯,臨床控制、治療都會相較困難些。兩者原因目前還有待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推測可能跟基因、飲食、食品添加劑有關。這些因素可能造成腸道長期反覆性發炎,造成廔管、穿孔等情況,也因此患者常見需要反覆接受治療的情況。 李柏賢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8歲男性的克隆氏症案例,起初被認為是盲腸炎開刀治療,但後來又出現了腸子通到皮膚的廔管及肛門附近的廔管,前前後後開了七次刀,最後甚至小腸破洞,身心俱疲,一度放棄治療。好在後續嘗試了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把疾病控制了下來。 常見合併腸道外症狀 克隆氏症應盡早改善 馬偕紀年醫院腸胃肝膽科章振旺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性的疾病,症狀不僅出現於腸道引起相關不適,腸道外也常見合併出現關節炎、虹彩炎、結節性紅斑等症狀。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隆氏症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未必成正相關,並非情況較嚴重時才可能出現腸道外症狀。章振旺醫師就表示,臨床上有3/4的案例是在確診克隆氏症後,陸續開始有相關的腸道症狀出現,但有1/4的案例卻是在診斷之前就有,民眾不可大意。 許多患者會因為自己有相關不適症狀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卻也在沒有發現異狀後輕忽。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在大腸銜接小腸的末端迴腸,大腸鏡需進入到此部位才檢查得到;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從口到肛門都可能侵犯,因此胃鏡檢查也是必要的。其他視情況也可能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重組的腸道攝影,以利清楚觀測小腸是否有發炎的情況,並以膠囊內視鏡、氣囊輔助式小腸鏡確認小腸發炎的情況。 如何治療急性克隆氏症?確實確認黏膜癒合是重點 章振旺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會先放在緩解患者的症狀,此階段可能就會以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得到緩解後,腸道黏膜癒合則是治療目標,疾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將來便有利改變病程,甚至可以減免產生廔管、腸道切除後產生副作用的可能。 在患者症狀緩解後,接下來常見則會運用到免疫製劑,以此延長治療效果。而當疾病出現惡化的情況時,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提升,就有可能使用到生物製劑。章振旺醫師表示,每種生物製劑都會有不同的優缺點,在進行治療之前醫師會詳細跟患者多做討論,患者可以放心治療。 黏膜癒合是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症狀並不代表目標達成。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的臨床症狀和黏膜癒合並非正相關,臨床上許多病人已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經檢查還是發現潰瘍,此情況後續復發甚至需要接受手術的比例高。醫師表示,唯有治療到內視鏡檢查沒有發炎及潰瘍等情況,才能助改變患者的預後,後續也才不用進入到需要切腸的地步。呼籲患者應定做內視鏡追蹤檢查,確實確認是否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 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 留意3大誘發因子 李柏賢醫師表示,壓力、感染、飲食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若要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應盡可能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早睡早起、適當紓壓、避免不潔的飲食等。 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外,正如前述所提到,克隆氏症雖然目前確切還有待研究,但目前推估可能和飲食及食品添加物有關,因此醫師也建議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食品添加物,並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必要的保健食品。 克隆氏症在妥善的治療下,患者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因此章振旺醫師也呼籲,除了注意3大誘發因子外,民眾若持續腹痛、腹瀉一段時間,並且合併前述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前往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沒有腹瀉就不是腸胃炎?諾羅病毒&急性腸胃炎10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06 科別.眼部
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會被別人傳染針眼嗎? 醫師破除3大常見迷思
您曾有過長針眼的困擾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說明,針眼的正式學名是「麥粒腫」,是眼皮腺體發炎化膿所造成,若腺體阻塞後沒有發炎化膿的腫塊,則稱為「霰粒腫」。麥粒腫因為有細菌感染,急性化膿會引起紅、腫、熱、痛,當觸摸時會劇烈疼痛,翻眼皮才看得到的是內針眼,從外面可看到或摸到鼓起的腫塊,就是外針眼,只要有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就表示細菌感染嚴重。而霰粒腫是單純阻塞而鼓起的慢性肉芽組織,患者只會覺得有異物感。迷思1:被別人傳染針眼?我們的臉部有很多皮脂管腺,這些皮脂管腺長到了眼睛的周邊,就像臉部的皮脂管腺一樣會發炎感染,出現在臉部就叫青春痘,換句話說,針眼就是長在上眼皮的青春痘,並不會傳染!迷思2: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偷看別人洗澡會長針眼嗎?」陳瑩山醫師強調:「當然不是!」但若平時愛吃油炸物、生活日夜不正常,或是易長青春痘的體質,就容易產生針眼。當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或平時眼部清潔不完整,又不勤洗手的話,也容易長針眼。此外,由於小孩子的皮脂管線的分泌功能旺盛,風險也較高。迷思3:手指拉眼尾可消除?當右眼長針眼時,用左手中指繞過後腦勺拉眼尾就能消除嗎?食藥署提醒如果眼睛開始有發炎、有輕微腫痛時,千萬別用手觸摸或去拉眼尾,更不要用針去戳破膿包,以免不慎用到未消毒的器具,反而引發感染的風險。如果針眼開始有輕微腫痛時,可以用溫度50到60°C的乾淨熱毛巾,用熱敷來舒緩症狀,每次約5到10分鐘、每天3到4次,有助讓堵塞的腺體開口打開,排除膿物,在緩解腺體阻塞後,感染狀況也會減輕。若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時,醫師會視情況請患者口服抗生素且使用抗生素藥膏,並進行引流。長針眼時不宜戴隱形眼鏡,也不要隨便用手去觸摸眼睛,以免感染更嚴重,也要暫停化粧、塗眼影、畫眼線及塗睫毛膏等。食藥署叮嚀,平常不要用不乾淨的手去揉眼睛,少吃油膩食物,別讓眼睛過度疲勞,且避免熬夜,萬一針眼腫大到引起眼睛視力模糊,眼皮可能會蓋住眼睛,甚至造成散光,就要及時就醫。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胃藥顧胃」多吃沒關係? 藥師:當心使胃酸失去殺菌能力,增加感染風險!
當您出現消化不良、胃痛時,是否會自行吞服胃藥來緩解症狀呢?國人普遍存有「吃胃藥顧胃」的誤解與迷思,對此,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陳詩琪藥師說明,胃藥依功能性不同,分為中和胃酸的制酸劑、減少胃酸分泌的抑制劑、胃壁黏膜保護劑、消脹氣用藥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制酸劑,利用弱鹼性的金屬離子中和胃酸,作用迅速但也較短效,安全性相對較高,但長期過量服用時,要注意下列副作用。⑴含鋁鹽的制酸劑:易造成便秘。⑵含鎂的制酸劑:可能會引發腹瀉,長期使用可能會讓體內的離子不平衡,尤其是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更需注意。⑶含碳酸氫鈉的制酸劑:可能出現脹氣不適,且要注意鈉離子過高,高血壓患者不宜使用。⑷含鈣的制酸劑:若和其他藥物併用,可能會影響藥物吸收。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體拮抗劑(H2-receptor antagonists)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s, PPIs),這兩類處方用藥主要是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長期使用須多補充鈣、鐵和維生素B12,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頭痛、疲倦、便秘或腹瀉等,也可能會和其他藥物有交互作用。胃酸的殺菌力很強,如果長期服用胃藥會使胃酸失去殺菌能力,使胃腸細菌過度生長,造成壞菌入侵,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些人擔心吃西藥會傷胃,一定要搭配胃藥,但並非所有藥品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副作用,服藥前可以跟醫師、藥師多討論,以免吃太多胃藥反而影響藥品療效。 食藥署提醒,服藥時需注意五要: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專業,以及五不原則: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才能對症用藥,保有健康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01 養生.聰明飲食
雞長得快是打生長激素?雞肉含抗生素要少吃?專家破解雞肉食安3迷思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各種肉品中,民眾最喜歡吃的肉品是:雞肉(64%)>魚肉(59%)>豬肉(47%),但最常購買的肉品卻是豬肉(75%),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推測主要原因為坊間對於雞肉存有的諸多疑慮。 迷思一 雞隻長得快,是因為打了生長激素? 大眾常誤認為雞隻長得快速,是因施打生長激素,這是錯誤的觀念!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表示,事實上,藥劑成本高,還需要耗費人力一隻一隻注射,再加上施打動作容易造成雞隻緊張、死亡,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養雞業者並不會為雞隻施打生長激素。 而白肉雞之所以能快速生長,主要是因為優良的基因品種、育種選拔技術及飼料營養配方的改進。養雞業者了解如何讓雞隻在不同階段獲得應有的營養,再加上養雞設備及環境升級,才能夠讓雞隻在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 迷思二 雞肉含有抗生素最好少吃? 陳億乘指出,人會生病,雞當然也會生病,當雞隻生病時,會在飼料或水中給予合法抗生素做治療;到飼養後期,基本上就不會給予抗生素,讓雞隻有時間能將生病時使用的抗生素自然代謝掉,避免藥物殘留超標。同時,農政單位也會至養雞場進行抽驗,確認雞場是否有遵守安全停藥期。 迷思三 貼骨的雞肉有血色是沒煮熟? 在食用靠近雞骨頭邊緣的肉時,常發現交接處呈現紅色,擔心是否沒有煮熟?陳億乘說,事實上,雞骨頭與雞肉之間的血紅色部分,並不是沒熟的雞肉,而是從雞的骨髓滲出所造成。 因為肉雞品種經過種雞公司不斷的選育,挑選出以生長速度快、飼料換肉率高、長肉量較多的品種為主,他說,因為著重在肌肉的生長,相較之下骨質成長較不密實。 當雞肉烹調時,骨隨會受熱膨脹的緣故,使部分血紅素從骨縫中滲出,累積在骨頭與肉的接觸面,形成血紅色的樣子,雖然看起來紅紅的,但不是雞肉未煮熟,而是雞骨髓內的滲出物。 若要分辨雞肉是否煮熟,只要看肉的顏色就可以知道,因加熱會使雞肉蛋白質變性,改變原質地與顏色。生雞肉呈透明的粉紅色,烹煮時,當肉的透明感消失,從粉紅色變為白色時,就代表肉已煮熟;若貼在骨頭邊緣的肉仍呈現半透明粉紅色時,則代表尚未煮熟,需再加熱直到煮熟,才能食用。
-
2020-11-30 養生.樂活人生
「原來我的命這麼賤只值50塊!」歷經被綁架生死關頭,謝哲青體悟:人生,只要能吃能睡就夠了
風雨中的富士山東經138度43分39秒 北緯35度21分38秒凌晨3點半,我站在富士山海拔3,370公尺的中繼點本八合目,這裡距離富士山頂上的劍峰,還需要上攀將近400公尺,約莫4公里左右的步行里程。在這種高度,人的生理會有程度不一的反應。海平面的大氣壓力為760毫米汞柱,正常氧氣濃度為21%。隨著海拔提高,氣壓就愈低,但與一般民眾都有的迷思,以為氧氣濃度會隨海拔高度提升而下降,其實不然。氧氣濃度的百分比例不變,不過,在3,700公尺的高度,氣壓下降為483毫米汞柱,雖然氧氣濃度仍為21%,但每吸一囗氣,其中所含的氧氣分子便只有平地的60%。今天,前來攀登富士山的觀光客,多半是因為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富士山-信仰の対象と芸術の源泉」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登山客,體能上並沒有訓練適應高海拔,所以,有不少人在登山小屋內呻吟輾轉。我望著山下塵囂的萬家燈火,從山梨縣的河口湖,一路旖旎綿延到靜岡縣的御殿場,想像著每一盞燈,都是一則故事,一個夢想。曾經,我也擁抱著小小的夢想,求學、工作、偶爾小小的出遊、或許在某天遇見生命的另一半,戀愛,走入婚姻,組一個小小的家庭……人生,似乎就該如此,也應該如此。但是,每當我走到生命的分岔口時,面對康莊與崎嶇,我總是選擇了那條箕踞傾倚的山徑而去。年輕時,總是樂觀地認為,隱藏在嶔崎磊落的背後,應該是柳暗花明的人生風景,不一樣的大山大水,不一樣的人生體會。於是,我將小小的夢想收藏在心中某個角落,直到命定的來臨。攀上富士山頂峰的最後一里路,對所有人都是一場挑戰與折磨。大氣壓力的變化,吸入氧氣量的遽減,讓每個人的肺都像在燃燒。離開本八合目才30公尺,突如其來的寒霧迅速地籠蓋整個峰頂,風勢逐漸加強,上攀的情況變得不樂觀,即使,富士山在這十幾年逐漸郊山化,大家都忘了,它仍然是一座海拔3,776公尺的龐然巨峰。當我抵達海拔3,600公尺的九合目時,已經有許多人坐在山徑轉折處喘氣,或就躺在路邊不願起來。我頂著愈來愈強的風雨,繼續往上攀,耳畔響起了母親說過的話:「……這也做不好,那個也不行,如果你連堅持的意志也沒有,那你就什麼都不是……」也在這個當下,憶起了兩年前在日光東照宮所抽到的籤文,上面寫著:「人の一生は重荷を負うて遠き道を行くが如し急ぐべからず。」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一生有如背負重擔,走漫長悠遠的路,切莫急切』。德川家康的遺訓,不僅對應了當下情境,也呼應了我目前走過的生命歷程。這支籤和我非常的有緣,將近20年前第一次造訪日光東照宮,抽到的籤也是這支。來自2個不同的時空的聲音,卻捎來相同的訊息,似乎不斷地在提醒著我:「你的人生,就是背著重物,走在漫長的上坡路……」於是,我重新調整呼吸,咬著牙,一步一步地繼續往上爬。20年前,當我走入第一座高山時就隱約意識到,人生從此不同。後來我在海上的漂浪、絲路的行旅、在歷史與藝術路上的追尋,都是從登山開始。2014,是我第3次攀登富士山。多年前,攀登富士是因為深田久彌「百名山」的隨筆,我想透過現場感受,進一步瞭解山岳的魅力;後來,抱著征服的雄心踏上征途,用雙腳丈量世界;今天,我懷著朝聖的心情踽踽上行,深究信仰與藝術的泉源。在一步一腳印中,發現自己不一樣了,多了一份練達的世故,少了點跋扈的狂傲;多了點眼角的滄桑,少了一份雀躍的稚氣。唯一沒變的,是永無休止的好奇心,好奇,一向是將我推向世界最大的動力。終於,在清晨5點40分,我來到了富士山頂的久須志神社,許多登山客來到神社之後,拍拍照後喝口水,然後又急切切的下山。我倚著欄杆,等待被稱作「御來光」的富士山日出,只可惜天候不佳,大家都沒有看到像網路圖片或是旅遊書刊上所寫的無敵美景。就在一陣又一陣的失望與嘆息聲中,來自東方地平線的晨光劃破天際,剛剛還咆哮不已的狂風,有了短暫歇息,我在久須志神社前,瞥見了這稍縱即逝的神祕片刻。遙望著雨過天青雲破處,一路上身體所承受的勞苦、心理所忍受的折磨,所經歷的寒雨冰霜,都在那一刻消融殆盡,留下來的,沒有狂妄征服的自大,只有小小成就的淡淡喜悅。我在折返登山口的途中,一路吮詠回味著攀登歷程與過往人生,我想起了遠在南方的家人,朋友,那些愛我的人,還有我深愛過的一切。沒有一個人是孤獨的島嶼,沒有他們的信任、體諒、包容與支持,不可能成就今天的我。當我回到了五合目,回首3,776的富士山頂,短短兩天一夜,經歷了陰晴風雨,經歷了春夏秋冬,也與年少時的自己久別重逢。宋末的蔣捷,曾留下一首動人的〈虞美人・聽雨〉,裡頭是這樣寫著:「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也提早感受到聽雨客舟中的滄涼。不過,我依舊熱愛所擁有的一切,成就與失落,悲傷與喜悅、矛盾與後悔、過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舉足輕重的點點滴滴,正是形塑我心中的沃土與荒蕪,不可分割的部分。現在,我來到人群面前,克服自己與生俱來的障礙,訴說人生的故事,雖然,我的閱歷可能不怎麼精采,缺乏戲劇性的轉折與衝突,但是,這就是生活,平凡而瑣碎的庸碌,在其中,我為自己找了一條出路,一條不太多人走過的路……但是,這正是我的道,我的路。年輕時,其實你不會想到自己正處在見證世界轉變的關隘,一如我航海時,在亞丁港看見索馬利亞海盜的崛起,而在阿富汗,一場沒收十字架與聖經所暴發的口角,尋常可見的邊哨劇碼,其實就是西方基督信仰跟伊斯蘭穆斯林衝突的預演。普遍而言,華人或許對信仰似乎不如穆斯林來得堅定,但回顧歷史,基督與伊斯蘭的信仰,信徒為了宗教,為了自己所捍衛的真理,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透過旅行,我見證宗教另一種極端表現。雖然我孤身上路,但一路上也遇到不少相同旅者。有時我們打過招呼、交換情報後就各奔天涯;偶然的同路人,也就相約一起走上一段。幾乎每個國家的旅行者都知道,到了阿富汗一定要結伴。那時我和一對法國情侶一起,他們從大馬士革過來,終點是印度,已經走了3年多。他們其中一個原本是土木工程師,去了一趟塞浦勒斯當義工,回到法國後,覺得人生應該要更不一樣,所以就辭了工作,開始旅行,想要環遊世界。我們就在喀布爾認識,一起包車從喀布爾到白夏瓦,前往巴基斯坦,途中還遇到一個日本人、一個韓國人,一行5人共同分攤這趟路所需的車資,以及路上需要打點的種種費用。某一天,我們抵達一個很靠近巴基斯坦邊界的小村莊過夜,抵達時間已是半夜一點多了。碰巧,村裡有人結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的婚禮很有趣,都是晚上十二點才開始辦的,所以正是熱鬧的時候。可是我實在是太累了,白天路途翻山越嶺又顛簸,我們幾個吃完飯後就先去睡覺,村民還繼續慶祝,非常熱鬧。朦朧中,大約在凌晨四、五點時,我們被外面傳來的哭聲吵醒。同行的法國男子,要大家不要出聲音,待在原地不要動。聽了一陣,才知道別村的人趁著婚禮大家相聚時來尋仇。1989年之後,阿富汗各地政黨分裂,不同政黨不惜採用屠殺手段宣示主權,街上游擊衝突不斷,窄路相逢,只要發現是世仇,極可能二話不說就把對方殺了。當晚婚禮就有人闖進來殺人,而且不是即刻斃命,是讓他們留著一口氣殘喘,重點就是要破壞婚禮的歡欣。整個村莊從原來的喜悅,一瞬間轉成仇恨與憤怒。同行的男子叫我們不要動,他自己先出去探探狀況,結果我們這群外國人就被別村的人發現了。普什圖人對外人懷有強烈敵意,把我們全部押出去。原來村子的人跑去別的地方求救兵,我們全部都被拉到街上,眼睛被蒙起來,手腳也被綁起來。那時我心想,「大概……就要死在這裡了吧!」後來又有其他村莊的人來了,在黑暗中,我只聽到陌生方言激烈爭諯,跪了不知道多久時間,腦海裡盡想著「我為什麼會來這裡?」而法國人旅伴不時安撫大家不用擔心,說這種事情常發生。後來村裡的人和別村的人吵了起來,他們先把法國人解開,和他們談判,最後,要我們一個人付50塊(原本是500美元),就可以把我們的自由和生命買回去。那一瞬間,我啞然失笑,原來我的命這麼賤,只值50塊。其實他們綁架我們,也不曉得去哪裡要贖金,只好刮我們身上的錢。但他們不會刮完,並不是要留給你旅費,而是要留給下一個部落繼續刮,這是部落之間的不成文的默契,部落與部落之間會互相通報,也許是他們其中一種生存方式。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那一晚的遭遇,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但遭遇的當下,我的確有種感覺是:我就要在這裡結束了。害怕是一定的,畢竟被綁起來、眼睛被矇上,旁邊的人不只講些什麼聽不懂,每個人還拿刀拿槍。雖然那次最後每個人只被刮走50塊,繼續上路時,司機還一直說我們很幸運,撿回了一條命,但法國旅伴還是不斷絮絮叨叨,他認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而我想的無非是:我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為什麼要來這個莫名其妙的地方?我的家人永遠不知道我在哪裡,世界上沒人知道我去哪;而且我一個台灣人,要是真的死在那邊,也不會有人知道。而最後用50塊就解決,又很荒謬地感到,原來自己的命那麼不值錢。阿富汗之行,讓我成為堅定的不可知論者。也許有人因此更加投入宗教,但我正好相反,我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可能我誕生在冥王星守護的11月,天生就是懷疑論者,任何遭遇都有可能加強我這個面向,而非推著我往信仰的方向前進。但這次的經驗,也沒有讓我決定結束旅行回家,事實上大家都繼續自己的旅程,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就像沒什麼事情一樣。離開喀布爾之後,所在的環境都是僻壤窮鄉,國家任何政策都與這些地方民眾無關,人人設法自給自足,生產從商,過著中世紀一般的生活。經過村莊後,愈往巴基斯坦走,乞丐愈來愈多。因為戰亂與地雷,這些乞丐都斷手斷腳。類似的景象,我在柬埔寨也曾看過。戰爭時軍方在這地區灑下數以萬計的地雷,上學的孩子、耕作的農人,很容易就會因此誤觸受傷。但不論是柬埔寨或阿富汗,這些誤觸雷區的人民都不會淪為乞丐,巴基斯坦卻非常多。我一路走,以為自己就要進入宗教聖地,卻始終看到人間煉獄。千禧年的絲路之旅,讓我看到今日世界形成前的模樣。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其實和我過去旅行時看見的很不一樣。以帕米爾為例,每個村莊都是一個小世界,到處都一樣貧困;但不論是阿富汗人或巴基斯坦人,吃飯一定都是男女分開坐、大家一起吃。對待旅人,始終是竭盡所有的款待。即使走了這麼多地方,年輕時,我缺乏足夠的知識跟經驗去理解世界,生命對我來說依舊陌生、模糊。我很喜歡一張圖片,是1966年蘇聯太空船拍下第一張從宇宙中傳回來的照片,他們從月球的背面拍地球,地球只露出半張臉,我覺得很有意思。一個人離家愈遠,愈想看清的是他自己。就像你抵達陌生的場域,就愈會自問:我為什麼要來到這裡?在旅行移動中,我看見了世界,也觀照了自己。我在異國他鄉體驗不同的生活,我帶著好奇觀察世界,卻總把疑問放在心裡,然後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開口詢問……這應該算是我的缺陷之一吧!事實上,從航海到絲路這段期間,是我人生最冷漠、和世界距離最遙遠的時候,卻也是我最常出去的階段。那時我並不了解自己到底要追求什麼。所以那時我才出去旅行,我以為旅行可以找得到。然而,那2次的長程旅行,我都沒有滿足我內心的渴望。反而是多年以後,在台北掙扎求生,被生活逼到躲房東、躲銀行時,我才慢慢釐清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很平凡,但年輕時總是不甘心平庸。年少的放浪,深掘我對生活的欲望,我貪婪的靈魂永遠想要更多,想看更多、想得到更多。可是每一趟出走,我發現,想要的一切,好像沒有這麼必要。只要今天晚上有東西吃、有地方睡,我就已經覺得非常非常滿足。而我就在旅行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消融了自己對世俗的渴望。書籍介紹書名:走在夢想的路上作者:謝哲青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9/08/29作者簡介/謝哲青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考古學、藝術史雙碩士,曾任大英博物館與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賣會策展人。《WTO姐妹會》、《閱讀青旅行》及《青春愛讀書》(獲第五十一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節目主持人,也是作家、藝術史學者、登山家,行遍五大洲,旅行過一百零三個國家。著有《王者之爭》、《歐遊情書》、《走在夢想的路上》、《絕美日本》、《鈔寫浪漫》、《星空吟遊》。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1-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吞「加強錠」就會快速痊癒、止痛藥多吃點效果才會快? 藥師破除大眾的用藥迷思
每年一到秋冬季節,流行性感冒疫情就會升溫,遇到發燒、感冒、流鼻水、頭痛時,許多人會自行到藥局買成藥服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陳詩琪藥師,為大家詳細解說感冒藥及止痛藥的正確用藥方式,絕對不是吃越多,好越快,也不要迷信吞了感冒「加強錠」就會快速痊癒喔!一、感冒糖漿非飲料、別猛灌感冒藥的成分大同小異,例如:具止咳作用的「可待因」、退燒鎮痛的「乙醯氨酚」、緩解鼻塞流鼻水的「假麻黃鹼」、抗組織胺、維他命、甘草或咖啡因等。其中「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就是一般普拿疼,在正確劑量下的安全性很高(單次劑量約為375至500毫克)但若不依照藥品仿單上建議方式服用,超過成人一天最大用量4,000毫克,會造成肝臟損害,甚至導致急性肝衰竭而危及生命。陳詩琪藥師說明,加強錠的藥物是把主要療效的成分劑量加倍,或是添加其他輔助成分來加強藥效,雖然效果更好,但發生副作用的機會也會增加,例如:「假麻黃鹼(Pseudoephedrine)」能有效紓解鼻塞,但副作用是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及心跳加快等,當劑量加倍時,有高血壓、心律不整、青光眼患者更要小心使用。食藥署提醒,有些人買了感冒糖漿之後,不看說明就把整罐喝完,甚至當成保健、提神飲料,一天喝好幾瓶,早就超過了治療的安全劑量。由於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藥物只能緩解症狀,無法縮短病程,加重劑量不會好得比較快,有時候病情較輕,只有一、兩種症狀,如果貿然服用綜合感冒藥,可能會多吃了不需要的藥物,萬一又沒按照劑量、長期使用,反而會有成癮的風險。二、止痛藥視症狀選用國人常用的止痛藥主要分成三大類,包括: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麻醉性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的常見成分,如:Ibuprofen、Diclofenac,具有止痛及抑制發炎的作用,但經常出現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由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對於受傷後的肌肉發炎很有效,因此除了口服劑型外,市面上也有許多外用劑型,如噴霧、藥膏及貼布等,僅供局部使用,經皮膚吸收的量有限,比口服劑型引起的副作用少,但若任意塗抹或貼滿全身,可能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癢、刺痛的過敏反應。若已使用乙醯氨酚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的最大劑量後,還無法舒緩疼痛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麻醉性止痛藥。食藥署貼心小叮嚀,不論是哪一類止痛藥物,千萬不可超過劑量,避免副作用加劇。萬一長期依賴止痛藥,甚至濫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不但藥效會變差,還可能損害腎臟功能,引起慢性腎衰竭而洗腎。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肌肉關節痠痛多休息? 醫:愈睡恐愈累
肌肉關節痠痛、僵硬多休息,當心可能愈睡愈累。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出現晨僵症狀,早上起床困難,甚至爬不起來,以為不下床繼續睡覺休息有助緩解卻是錯誤迷思,反而會愈休息愈累,建議多走動、外出曬太陽更有益。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根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發炎的關節疾病,會造成全身關節疼痛,尤其在早上關節僵硬最為嚴重,致病原因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開始攻擊關節滑膜及器官,光在美國就有130萬人罹病。特別是患者早上起床時容易關節僵硬,有時持續一小時就沒事,但有時卻會持續一整天,不少患者會以為爬不起床要多休息,但實際上卻會愈休息愈累,此時,建議患者更應該多活動、外出走動多曬太陽,反而有助緩解,恢復活力。李信興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會運用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生物製劑的運用則可緩解關節症狀持續及失能,若患者太晚接受治療,受傷的關節無法恢復,恐大幅增加未來失能程度,臨床上延後治療六個月,失能程度竟差上三倍,黃金治療期為前六個月。尤其關節症狀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見內臟器官病變,近來肺部損害造成的間質性肺病也備受關注。患者肺間質周邊會變厚、變硬,形成永久性的疤痕,也就是纖維化,導致氣體無法正常交換,呼吸變困難,長期缺氧將引發肺功能惡化。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建議患者定期進行肺部評估,每半年聽診後背下肺葉、肺功能檢測,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肺纖維化範圍。「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
2020-11-28 養生.抗老養生
粗茶淡飯、挑軟的吃、三餐不定才養生?!3大錯誤飲食習慣,讓你成為衰弱而失能的銀髮族!
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肌少症成為隱藏的健康危機!肌少症不僅僅是肌肉量漸少問題,背後常伴隨走路遲緩、行動吃力、握力下降、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衰弱症狀,嚴重恐造成長者晚年失能、疾病預後差。國內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據統計,50歲以上靜態生活型態者,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減少肌肉量;根據荷蘭2013年發表的研究,僅臥床休息5天就會導致約1公斤的肌肉組織丟失。「微肌」風暴襲擊,健康老化前途堪憂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運動神經退化、相關荷爾蒙的減少(如生長激素、睪固酮、類胰島素增長因子等)、蛋白質合成速率下降、營養供給不足、久坐少動等。值得注意的是,肌肉流失過程,脂肪組織也會慢慢的堆積!研究發現,30~60歲每年減少約0.23kg肌肉,但脂肪量卻增加約0.45kg。這種肌肉質量減少與身體脂肪增加的狀態被稱為肌萎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若肌肉流失的銀髮族群同時存在於肥胖問題,對健康會產生加乘的負面影響,恐加快老人家身體失能率、罹病率與死亡率上升。目前,國人平均健康餘命為71.2歲,遠趕不上平均壽命的80.7歲,也就是說,在人生最後近10年間,都必須飽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因此,維持良好的肌肉量是健康老化的開始。3大微肌飲食型態,加速肌肉流失許惠玉指出,預防肌少症必須先從如何延緩肌肉流失做起。董氏基金會於今年訪談近50位50歲以上長者,分析發現,導致老年人肌少症發生的飲食型態有3種。微肌飲食習慣1:粗茶淡飯多數老人家覺得隨著年紀增加、活動量減少、胃口不好、三高忌口等因素,擔心蛋白質吃的多,也會伴隨著飽和脂肪的攝取,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因此,飲食多偏清淡,盡量不吃肉,以全穀雜糧、蔬果為主,覺得這樣才養生。微肌飲食習慣2:挑軟的吃許惠玉說明,上了年紀的長輩常因牙口不好,總是避開需要花力氣咀嚼的食物,尤其肉類,而多攝取容易咀嚼消化的澱粉類食物。若真的要吃肉類,也會選擇質地、口感較軟的肥肉。微肌飲食習慣3:三餐不定剛步入50歲的銀髮族,自覺新陳代謝變慢、擔心三高及體重控制,認為少吃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如果肚子不餓,索性略過一餐;又或者退休獨居在家,因為怕麻煩選擇不吃,或煮碗清湯麵、吃剩菜剩飯等隨便打發一餐。許惠玉指出,長期不重視營養攝取,或有偏食習慣的長者,愈容易因為熱量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尤其是缺乏製造肌肉原料的蛋白質,出現肌肉量大幅減少的微肌現象,讓肌少症不知不覺找上門!解除微肌現象 攝取蛋白質3項原則普羅大眾都覺得年紀大、活動少,熱量與蛋白質攝取應該要下降。許惠玉說,這個迷思需要被打破!事實上,預防肌肉量流失是需要蛋白質的幫忙。為確保攝取的蛋白質,能更有效被利用於促進肌肉合成,建議攝取3項原則。存肌本飲食原則1:改變烹調方式就能吃得下銀髮族普遍會遇到咀嚼、吞嚥等牙口能力退化問題,容易養成只吃脂肪較高的控肉、肉燥等。建議可選用肌肉纖維較短、較容易咀嚼的雞肉,連牙口不好的人也可以方便食用。亦可改變食物質地,例如,將雞腿切絲、雞里肌絞肉等來烹調;另外,可加入豆腐、胡蘿蔔、洋蔥、雞蛋等軟質食物,讓長者更容易吃得下。存肌本飲食原則2:熱量及蛋白質要吃得夠許惠玉提醒,在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無效,所以,每天應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銀髮族每天應攝取「豆魚蛋肉類」食物6份,且平均分配三餐中攝取。若偶爾想到才一次吃很多,超出身體合成肌肉所需要的量,可能會在體內轉化成脂肪,造成肥胖發生。存肌本飲食原則3:多白肉、少紅肉才是吃得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估發現,牛奶、雞蛋與雞肉為食物主要優質蛋白質來源,其胺基酸組成比例佳、易為人體消化吸收。許惠玉表示,作為高血壓輔助飲食的「得舒飲食」,實行原則也是多白肉、少紅肉。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若要預防癌症,一週煮熟紅肉食用量不應超過350~500g;世界衛生組織亦表示,每天攝取100g紅肉,大腸癌的風險可能會增加17%。許惠玉進一步解釋,因為紅肉裡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於想預防肌萎性肥胖發生的長者,應優先挑選脂肪較低、蛋白質較高的雞、魚等白肉類。除了每天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外,許慧玉也建議,要維持良好的肌肉量,最有效的方式是飲食與運動,兩者缺一不可。唯有解除「微肌」問題,才能存好健康老化的肌本!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 許惠玉
-
2020-11-28 科別.新陳代謝
手搖飲不只肥到爆! 專家曝「每日1杯」下場...晚年慘了
很多台灣人都離不開手搖飲,每天都要喝1杯才能感覺到生活小確幸,如果再加上1塊蛋糕或餅乾,就有滿滿的幸福感。然而專家指出,經常超量攝取糖分,可能阻礙骨骼生成,加快肌肉衰退,增加未來骨質疏鬆風險。而外食族應注意食品成分,參考營養餐盤份量,最好將每日攝取糖分下降至總攝取熱量5%以下。攝取糖份過多阻礙骨骼生成 加劇肌肉衰退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表示,攝取過多糖分可能影響身體骨骼生成、加劇肌肉衰退,降低骨質量增加發生骨折機率,對骨質疏鬆高風險中老年族群,每日糖分攝取量更是要特別注意。新光醫院營養課高郁雯營養師提醒,外食應多留意食品成分,可以參考營養餐盤份量,適當調整每日攝取量。陳政光說明,一般人骨質大約在30歲左右到最高峰,中年以後骨質每年平均減少0.3%至0.5%,如果骨質流失過多,會讓原本緻密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只要稍微撞到或跌倒就會骨折。中老年人已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若是日常生活中忽視糖分的影響性,恐增加骨折風險。足夠熱量才能維持健康 有7成糖分潛藏包裝食品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則說,民眾常有飲食迷思,以為正餐少吃一點可以有助於減重,或是避開油脂澱粉類食物不吃,然而每日攝取足夠熱量對於維持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建議民眾若是擔心熱量,可以透過每日分配預計營養熱量,事先計算份量,以達到均衡營養的健康原則。高郁雯營衝,約有7成糖分潛藏在日常包裝食品中,無論麵包、優格,甚至健康食品都可能含有糖分,因此除了應多留意食品營養成分,民眾平時用餐時不妨多選擇原型食物,以減少多餘糖分及加工物的攝取,養成戒糖的飲食習慣,若覺得一下要改為無糖太困難,可以從降低每週飲料與甜食的頻率開始。正餐吃飽多吃蔬菜 增加飽足感減少吃點心慾望高郁雯分享日常飲食重要原則,正餐要吃飽,可以降低對飯後甜點的慾望;多吃蔬菜,增加飽足感;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白肉、瘦肉等。紐約時報定義2020年為減糖年,並推動7日無糖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糖分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
2020-11-27 科別.感染科
友善愛滋環境待建構 民團推靜密謝說聊學6原則
愛滋感染治療已大躍進,穩定治療、病毒測不到就不會性傳染。但民眾對愛滋認識和包容仍有限,民間團體提倡友善原則「靜密謝說聊學」,共創零歧視環境。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林錫勳今天在記者會分享,30年前的感染科病房,曾有同事的家屬害怕被傳染,極力反對那名同事照顧愛滋患者,過去治療愛滋感染常被視為畏途,患者飽受歧視,但現在已有有效藥物,愛滋感染治療已大躍進。林錫勳表示,在過去20年累積的許多證據都支持了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論述,研究發現,超過10萬次的無套性行為,結果皆未發現任何一次受試者之間的愛滋病毒傳播。這些受試感染者都穩定使用抗病毒藥物,且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病毒量小於200個/毫升),病毒便不具傳染力。不過,台灣露德協會指出,今年「國人愛滋認知與情境焦慮調查」結果發現,仍有近3成的國人對於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與傳染力存有錯誤的迷思,認為蚊蟲叮咬會傳染病毒、不知道病毒無法生存於人體以外環境,更有超過6成的民眾仍不知道感染者體內若測不到病毒,就不會有傳染性(U=U)。露德協會公共事務主任藍元亨表示,現在感染者壽命與一般人相當,友善的環境可讓他們回歸社會。過去曾有感染者確診後又罹患癌症,當時沒有醫師願意為此個案開刀,因此個案認為自己將不久於世,而舉辦生前告別式準備離開;但經過感染科醫師的協調與治療後,良好控制病情,不但身體健康,更繼續在生命中發光發熱。藍元亨說,建構對愛滋的零歧視環境,愛滋治療、預防才能做得更好,感染者或許會更願意面對人群,獲得互相支持的力量。2020世界愛滋日的主題是「全球凝聚,共享責任」,希望民眾共同建立對愛滋感染者友善的環境。擔任「U愛大使」的藝人坤達表示,當得知對方感染愛滋病,可以採取愛滋友善6原則「靜、密、謝、說、聊、學」,先冷靜下來,避免過激反應;保密並尊重對方的隱私;感謝對方的信任;冷靜說出真實但不傷人的感受;保持開放、平常的心態對話;主動學習愛滋相關正確知識。
-
2020-11-27 科別.泌尿腎臟
避免泌尿道感染要喝蔓越莓汁? 不對!關於泌尿道七個NG行為千萬別做
你也有泌尿科的難言之隱嗎?網路上資訊紛飛,可是到底怎麼吃、怎麼擦才能真正有效預防感染呢?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否則會讓問題更嚴重,張嘉峰醫師整理以下七大常見的泌尿科迷思,提供給民眾參考。迷思一:腎結石的人要減少攝取鈣質嗎?不用!張嘉峰表示,腎結石的人要「正常」攝取鈣質,才能預防腎結石的發生。許多民眾誤以為鈣質是造成腎結石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敢補充鈣質。醫師分析,如果平常沒有攝取足夠的鈣質,草酸容易吸收累積在身體中,反而導致結石生成。「草酸鈣」是草酸和鈣組成,是腎結石最常見的結晶成分之一,當正常食物經過腸胃道系統分解代謝成草酸,如有補充鈣質就能將草酸結合起來,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所以腎結石患者不用減少鈣質的攝取。迷思二:有結石的人要多喝啤酒讓結石排出來嗎?不能!張嘉峰表示,啤酒富含尿酸,多喝啤酒反而會造成尿酸的結晶,久而久之形成尿酸結石,有結石患者應「減少喝啤酒」,另啤酒上層白色泡泡也是造成尿液酸化、形成尿路結石原因之一,提醒腎結石患者,盡量避免汽水、可樂等高碳酸飲料,以免讓尿液酸化,增加結石機率。 迷思三:避免泌尿道感染要喝蔓越莓汁?不對!張嘉峰表示,喝蔓越莓汁無法預防泌尿道感染,蔓越莓汁含有太多糖分,目前臨床上沒有證實能有效預防感染,或許過去在動物實驗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但在人體實驗尚無有利證據能佐證支持此論點。 迷思四:女性泌尿道感染,需要常常清洗會陰?不用!許多女性以為大腸桿菌一定沒有清潔造成的,張嘉峰解釋,大腸桿菌是最常出現在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即使沒有糞便也會出現在泌尿系統,提醒女性朋友不用特意買清潔液來預防泌尿道感染,因為陰道周邊有乳酸菌形成酸性的系統,自動保護陰部,如果過度清潔液反而會殺死好菌,讓陰部呈現鹼性,反而有害的細菌易入侵,因此常常清潔並沒有辦法改善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若有症狀應請醫師評估。 迷思五:性行為後,一定要趕快把尿排乾淨嗎?不對!許多民眾誤以為把尿排空才不會細菌感染,張嘉峰提到,性行為完後,陰道、尿道周邊環境會改變,容易把外界細菌帶到陰道周邊去,此時排尿會把細菌帶往膀胱裡造成細菌感染,如果沒有尿意不用特別排尿,只要性行為前先將尿液排空,才是正確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方法。 迷思六:小朋友包皮過長要趕快割?不用!張嘉峰表示,小朋友的包皮過長只要沒有發炎不用割除,如果有反覆性的發炎,經醫師評估後才考慮包皮手術。一般建議在青春期過後,若有包皮過長、包皮過緊的情況才考慮割包皮。 迷思七:小男孩包皮要天天翻開來洗嗎?不要!張嘉峰提醒,青春期之前小朋友包皮與龜頭相黏,如果刻意拉扯反而容易造成受傷,民眾清潔時,不用刻意翻開整個包皮來清洗,反而容易造成正常細菌被損壞引起發炎。發現白色小硬塊時,只需要以清水稍加清潔即可,不需要特別用肥皂翻開清洗。(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有尿意就跑廁所是錯的! 預防膀胱炎,這間距去一次才算正常 蛋蛋痛是怎麼了? 泌尿科醫師列4個男人陰囊疼痛常見原因
-
2020-11-26 科別.血液.淋巴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迷思、挑戰與曙光 化學治療不再是治療唯一選項!
白血病就是俗稱的血癌,根據分化的程度及其病程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根據所癌化的細胞來源則可以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因此一般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慢性白血病的治療差異很大,慢性白血病進展比較緩慢且常常沒有症狀,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而言,目前主要是口服的標靶治療即可有很好的療效,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早期甚至可以觀察追蹤就好無需治療。急性白血病就是一般大眾印象中的血癌,不管是淋巴性或骨髓性,因為它進展快且對正常造血功能影響較大,患者常會有發燒感染(正常因白血球減少致抵抗力下降)、貧血及出血(因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不佳)等症狀,通常須盡快治療,而主要的治療就是化學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化學治療一般民眾對化學治療的印象都不好,總記得會掉頭髮、噁心嘔吐很嚴重等等,也常有個刻板印象覺得血癌就是絕症、是種預後很不好的疾病。事實上,化學治療只是一個統稱,每種癌症所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跟處方的不同,有些副作用並不是那麼大,大家不應為了心中既有的成見而放棄了治療的機會。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來說,最標準的初始化學治療是7+3的誘導化學治療處方:3天俗稱小紅莓的anthracycline加上7天的cytarabine連續輸注(前三天是兩個藥物併用),在目前有很好的輔助藥物的情況下,雖然掉頭髮的副作用仍然無法避免,但噁心嘔吐的現象其實已很少發生或相當輕微,病患在七天的化學治療期間其實常常不會有太明顯因藥物帶來的不適。而且這個處方的效果其實相當好,大約有60-70%的病患可以在7+3的治療後達到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表示骨髓/血液已恢復正常、在顯微鏡底下已看不到癌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誘導化學治療成績也大致如此甚至更好,可以想見急性白血病其實是一種對治療反應很好的疾病,而且在後續的鞏固化學治療或骨髓移植的療程後,大約有40%的病患可能可以治癒,以一個全身性的癌症而言,與一般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成績相對其他癌症預後算是相當不錯,這也意謂著病患應該要勇敢面對這個疾病接受治療,人生是有重新開始的可能!大家熟知的畫家幾米也曾得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他的畫冊〈又寂寞又美好〉裡描繪的就是他治療的心路歷程,他勇敢接受治療而痊癒的故事相信可以為初診斷的患者帶來正向的鼓勵。但是,化學治療其實也並沒有如上所說的那麼容易,它比較像是一個「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過程。雖然注射藥物的那一週在目前的止吐藥物輔助下通常可以順利完成,但這個處方會對骨髓產生很大的毒性(因此才可以清除骨髓裡的癌細胞),連帶其他身體裡代謝較快速的細胞如頭髮、口腔腸胃道的黏膜也容易受到化學治療的破壞,因此掉髮、口腔黏膜破損、腹瀉等常是化學治療藥物給完後會陸續出現的副作用。此外,由於化學治療在清除血癌細胞的過程中,也會傷害原本就被癌細胞所抑制而殘存不多的正常造血細胞,堅壁清野的結果是造成骨髓會有二到三週左右的「真空狀態」(之後造血功能就會逐步回復),骨髓是造血的工廠,他停工的結果是導致各種紅白血球、血小板都會下降,紅血球/血小板的缺乏可以經由輸血幫忙度過難關,但白血球一般無法經由輸血補充,極低的白血球(正常在4,000-10,000/μl之間,化學治療後可能會下降到少於100!)會導致病患極易受到感染,由於身體的抵抗力大幅下降,這個時期的感染會對身體帶來相當大的挑戰,雖然隨著抗生素的進步我們對抗感染有更多的武器,也更有機會協助病患度過這段難關,但有時嚴重的感染仍然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如何控制感染一直是醫師們在化學治療後最兢兢業業的難題,也是因為如此許多年紀大或身體狀況不佳的患者常沒有辦法接受標準的化學治療而失去治療血癌的機會。非化學治療的選項對年長者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是一道曙光過去針對年紀大的患者(一般是指60歲以上),可以考慮給予去甲基化藥物(azacitidine)或低劑量化學治療(low dose cytarabine),雖然治療的毒性不大,但治療成效不佳,完全緩解的機率大約僅在10-20%左右,但這幾年治療的進展出現了一道曙光。2018年底,一個用來抑制細胞凋亡(BCL2 inhibitor)的口服藥物venetoclax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加速許可用來治療年紀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它與去甲基化藥物或低劑量化學治療併用可以有媲美傳統化學治療60-70%完全緩解的療效,而發生白血球低下導致發燒感染的比例大約只有30%(對傳統的化學治療而言白血球低下導致發燒幾乎是無法避免!),今年八月在重量級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也公布了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初步結果,併用venetoclax與去甲基化藥物和單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相比,對治療的反應率和病患的存活都有相當助益。這樣非化學治療的選項確實為年紀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亞東醫院也陸續累積了許多成功的治療經驗,但目前由於健保尚未給付,治療費用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未來要如何善用這個新武器,例如進一步使用在預期可能會對化學治療反應較差的年輕患者,或者在使用新藥達到緩解、病患身體狀態改善後再接受化學治療是否可行…,這些問題都將是血液學界之後要逐步回答的課題。我們期待這些新的藥物可以讓更多白血病的患者有機會接受治療,也讓他們在治療的旅程中可以少一些風險與辛苦。
-
2020-11-24 科別.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精神病?專家破解3大迷思
Q1:自律神經失調又稱精神官能症,是一種精神病嗎? 有病人說他一聽到醫生談到「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詞彙,回家上網查,發現不得了,竟然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問說這和電視劇中的「思覺失調症」是不是相同的疾病? 醫學上的「精神科」,現在常稱為「心理科」或「身心科」,常見的重大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憂鬱症、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舊稱躁鬱症)等。在電視劇或報導中所見的患有幻覺、幻聽或被害妄想的思覺失調患者,是大腦裡的功能運作、神經傳導和結構出現極大的障礙,在治療上會比較複雜;而包括思覺失調症在內的精神疾病,常常會有「缺乏病識感」、「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狀況。 尤其在沒有病識感的情況下,病情不穩定時,面對照護自己的人,卻不存在有被照顧的感受,如果不積極就醫治療,病情持續惡化, 可能造成自我、週遭的人或社會的傷害。經過正確的醫療處置,病情則能有效控制,病人也可以回到社會,正常社交、工作。 「精神官能症」雖然也跟上述病症被歸屬在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科的看診範疇裡,但行為和正常人並不會有太大不同,對生活有自理能力,也多具有病識感和現實感。病患會有緊張、焦慮、鬱悶、煩躁、不安等心理症狀,主要是因為壓力而導致心理失衡,包括焦慮症、輕度恐慌症等。 而「自律神經失調」在這類心理疾病中是最輕微的一種,因此, 我們不妨把它當作一個探索精神狀態的初期生理指標,最不需要的就是擔憂、害怕或抗拒,而是要認真找出潛在病因並積極改善。 Q2:這種病會不會跟著我一輩子?有可能治好嗎?治療期需要多久?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不是嚴重致命的疾病,但確實讓許多人感到困擾,甚至痛苦。 「我到底是什麼病?」 「我是神經病,還是精神病嗎?」 「我是該看神經科,還是精神科,或是家醫科?」 「我的病會好嗎?」 「我的病要多久才會好?」 「我的病要吃藥嗎?」 「藥要吃多久?」 「藥有什麼副作用?」 「藥吃久了,會不會老年癡呆?」…… 以「我的病」、「我的藥」、「為什麼」的一連串的提問,常讓醫師招架不住。也因為了解大家希望解除「自律神經失調」的渴望, 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但也請各位想想,從一個健康正常的狀況,到身體有點不舒服, 再到有明顯不適,最後終於來到醫療院所,找醫師問診,這中間經歷過多少漫長的時間?身體的神經系統從原有穩定狀況一點一滴地逐漸轉變為失調,到底已經被破壞多久了? 所以,請放慢腳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聽醫生的建議吧 ! 請放慢腳步,給自己的身體多一點時間,來恢復吧 ! 談到治療成效,很重要的關鍵是病患配合的意願。 每次說到這,病人都會回答:「有哦 !王醫生,我都有照三餐吃藥耶。」但是這還不夠呀,遵循醫囑服用藥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搭配「調整自我」的行動,包括你的生活作息和心情調適。 如果病人只是準時就診、準時吃藥,自身卻不努力自我改善,最多只能達到勉強六十分的成績,這種效果也不是大家能接受的,病人總以為吃了藥就應該有百分百效果,結果不如預期,又開始找下一個名醫。 身體是可以好轉,這些病也有根除的可能,重點在於你願意回頭檢視造成不舒服的根本原因嗎?願意針對病因去修正自己的生活型態嗎? Q3: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既然是全身性的,從內到外,從頭到腳,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建議病人先到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內兒科就診, 把可能的相關疾病先做排除,最好是你最常、最習慣去看的醫生,並且是有檢查儀器與設備的基層診所。 舉例來說,病人若有胸悶或胸痛現象,雖然病因多元,通常會先擔心有心臟、肺部方面的問題,當做完相關檢查,並排除可能性之後, 醫師認為病患有需要再到心理科或身心科做諮詢時,便會開立轉診單至醫療院所轉診就醫;若是做完檢查發現指數都正常,如果醫生沒有針對病因做特別說明時,病人也可以主動詢問接下來可以去哪個科別求診。 在臨床上看到太多病人發生不適之後,一開始都選擇先到大醫院的各大內科巡迴一次,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又到醫學中心再巡迴一次,重覆折騰一遍後,答案依舊不知,心情更鬱悶,對病情的改善完全毫無幫助。另一方面,若是在基層診所做心電圖或X光檢查,有些最快二十至三十分鐘便可知道結果;一般在大型醫院進行檢查,需要等一、兩週,才能回診看報告。 試問,這段時間內能忍受等待答案的煎熬嗎?也許有的人本來病情不嚴重的,可是當心情因為擔憂、不安而起起伏伏時,病情是不是會加重? 在門診就看過這些現象,病人因為最近一、兩個月胸悶、胸痛來就診,訴說著自己如何不舒服、全身無力,可是一等檢查做完得知身體沒有大礙後,走出診間時,卻明顯地元氣恢復一半以上;還有病人述說胸口悶悶的,先請病人伸出右手讓我量脈搏,一檢查心跳發現每分鐘已超過九十,他本來無感,還問我說「王醫師,你會把脈喔?」 當聽完我說心跳過快後,須安排心電圖檢查。檢查當下,則心跳次數上升到一百,接著再做一次,心跳又升到一百二十以上。 這說明什麼?代表這個病人對緊張、害怕等負面事物的承受度是比較低的,也就是他並不屬於神經大條、遲鈍的性格,而是「太太…… 太敏感」了,也太負面了。 基本上建議,不需要一有不適症狀,就往大醫院甚至醫學中心跑,自覺有必要到醫院做檢查的話,先向熟悉的基層醫師,也就是家庭醫師來詢問。如果症狀比較多樣化,在健保制度下,進行一系列檢查,可能橫跨不同科別,耗時又傷神,這時不如自力救濟,尋求自費的健檢中心,將基本的檢查一次做完,盡快獲得初步答案,無論病情或心情才能及時得到舒緩。 自律神經失調該看哪一科?簡單的說,尋找有設備的診所,尋找你能溝通的醫生,先排除身體問題,再進行下一步。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
2020-11-23 新聞.長期照護
「由家人照護最好」是迷思!醫師:看護是專家的工作
【文、圖/摘自高寶《這樣過日子剛剛好》,作者大塚宣夫】對彼此不抱期待才能順利對彼此的依賴,就是最大的敵人。即便是關係再好的親子也是如此,因為是親子才特別困難。但是,如果是別人的話就能接受。因為,只要不是自己的父母,就可以平靜地接受對方逐漸衰敗的模樣,也能不被情緒左右,確實地做好看護工作。正因如此,我才推薦讓他人來參與照護。倒不如說,加入一個第三者做為緩衝,絕對會比較好。「把我的父母託付給別人做志工」這句川柳的意思是,雖然不能照顧自己的父母,但若是別人的父母,就能很好地照顧他們。我認為這是掌握了照護精髓的名句。先前已多次提過,照護不是只要有心就能做到的。從專業立場來看,協助起身、移動位置、幫助患者吃飯、排泄照顧,一切都是有竅門的。實際上,被照顧的那一方也很辛苦。即便只是讓患者起身,讓外行人來做就會變成單靠蠻力,反而會傷到患者的身體。相對的,交給有知識、經驗、技術的專業人士來做,就會非常順利。請務必了解,若是讓家人來負責照護,那麼無論是照顧的人,還是被照顧的人,雙方都將承受巨大的負擔。雖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不論是誰都有自尊心。不管到了多少歲,即使開始出現認知症的症狀,在別人面前也會盡力維持形象,自然而然地想要保持年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第三者的存在也是很重要的。
-
2020-11-20 醫療.整形美容
擁有「大、自然」系性感美波 女醫師解惑隆乳5大迷思
隆乳是讓胸部變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上現在的手術普遍使用內視鏡,技術更加精密,恢復期更短,許多女生早就趁著假期偷偷升級。而台灣已經默默使用超過10年的經典植入物「記憶果凍矽膠」和剛上市的新一代水滴,也都在美國完成了10年臨床追蹤報告,女性想要變大,也不必當新醫材的白老鼠,可以更加安全的擁有「大、自然」系美波。我們邀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蕭奕君,整理出變身之前,必看的隆乳5大迷思。迷思一:隆乳會影響餵母奶嗎?答:隆乳就像穿高跟鞋一樣,是把胸部墊高,所用的記憶果凍矽膠會放在乳腺下方或胸大肌下方,無論放在哪裡都不會影響到乳腺。通常只有一個狀況會影響哺乳,就是手術切口在乳暈的情形下,因為乳暈最下方佈滿了乳腺,當懷孕時乳汁開始分泌匯集至乳頭處噴出,因此,利用手術從乳暈當切口時,哺乳功能大概只剩5成左右。迷思二:隆乳後會影響乳癌的判斷嗎?答:隆乳手術年紀愈來愈輕,約有六七成患者都沒進行過乳癌篩檢,因此隆乳手術前先做乳癌篩檢,在確定乳房是健康的情形下隆乳,蕭奕君醫師每年會因此找到一到兩名早期乳癌患者。而隆乳後的乳癌篩檢,以超音波方式不會受植入物影響。而乳房攝影,因為要用力夾住乳房,在隆乳後較不建議,且乳房外緣會與植入物的影像重疊,就有可能影響到乳癌的判斷。因此,當篩檢報告有疑問時,要立刻就醫進行核磁共振檢查(MRI)確認,以確保診斷正確。迷思三:乳房植入物的壽命是永久的嗎?答:早年鹽水袋每年會有1%的滲透機率,因此大約10到20年就必需更換植入物;但隨著科技進步,記憶果凍矽膠植入物幾乎可以永久,除非受到尖物刺入否則不易破掉,因此,術後最好不要針灸,蕭奕君一年做一兩百例,只有一至兩個會破掉。由於現在的植入物都屬於高凝聚型的記憶果凍式矽膠,內容宛如軟糖般,破掉也不會像早期的液態矽膠像蜂蜜一樣流遍組織的棘手狀況。但「內餡」流出,仍會讓身體產生免疫反應,可能術後2-3年發生延遲性莢膜攣縮。由於破裂不易馬上發現,因此當熟悉的觸感消失,胸部變得軟綿或走形,就得懷疑是否破裂,盡快回診檢查。迷思四:隆乳後會有明顯疤痕嗎?答:手術切口因每個醫師的喜好及技術而定,各有優缺點。以前隆乳手術,民眾很喜歡看明星腋下是否有「異樣」,但隨著內視鏡隆乳手術技術發達,即使腋下當切口,經過半年到一年,就成為自然的縐褶,即使穿無袖也不容易看出來,但缺點是手術時間較長。至於近年流行的乳緣下切口,因被雙乳給遮住,穿清涼衣服絕對看不出來,但當躺在床上時,因乳房皮膚完整白皙,左右兩條縫線就會顯像出來,好處是路徑短,手術時間也很短,又稱便捷式隆乳。至於乳暈切口,雖然乳暈為棕紅色,傷口疤痕初期也為棕紅色,但時間久了,當傷口慢慢好轉顏色變白後,在乳暈仍有可能呈現一條白線;適合乳暈較淡和乳暈較大的患者,因有可能影響哺乳,不建議未來有生育計劃的女性。迷思五:任何年紀都可以做隆乳手術嗎?答:依目前的技術,任何年紀想要隆乳都沒問題,年輕女性當然要是成年人,醫師也會了解來隆乳的原因,蕭奕君醫師表示,有6成女性來隆乳是準備好資料來諮詢,但有2成是屬於衝動型,有些只是因為要挽回婚姻,想做得比小三還要大,通常在跟醫師理性溝通後,有些就會取消隆乳念頭。另外,也有產後還在哺乳期的女性想隆乳,蕭醫師建議在哺乳後半年,斷奶乾淨後再隆乳會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