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軟骨
共找到
373
筆 文章
-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怎麼辦?可以運動嗎?醫:教你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醫師,我已經好幾個月都不太能走了,只要走遠一點或上下樓梯,整個膝蓋就好痛。」在門診時常會看到許多深受膝關節退化所苦的患者。關節退化會造成嚴重的疼痛、反覆性發炎及下肢生物力學的改變。常見的症狀除了膝蓋疼痛以外,還可能會有緊繃感、無力、痠脹感及僵硬。而疼痛的感覺往往在長時間走路後會變得強烈,且蹲下或上下樓梯會因無力或疼痛而感到困難,嚴重者甚至會有行走困難的情況,必須長時間使用輪椅,明顯影響生活品質。在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裡,最重要的其實是生活型態的調整。膝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常發生在年長、肥胖、有關節損傷病史、有關節炎家族史、肌力不足、長期負重或久站、長期維持蹲跪姿勢的族群身上。也因此過重患者減重、減少久站負重、處理原有的關節損傷、調整運動及生活方式等,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就顯得相當重要了!◎膝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復健治療目前已經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核心照顧之一,過去許多研究及指引都證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運動及復健,可以有效減少疼痛並增進功能。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有接受過足夠復健療程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降低未來置換人工關節的機率。針對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運動配合復健儀器的使用,如電療、水療、短波、超音波或震波的介入,可以減緩疼痛並增進步行能力。此外還可搭配徒手治療的照顧,對疼痛的緩解更有幫助。◎膝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有了退化性關節炎是不是就要休息少運動呢?一般人遇到膝蓋疼痛的狀況時,會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別動,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僅可以運動,而且還鼓勵運動!運動可以減緩疼痛、增進功能、緩解低落情緒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掌握運動的原則及安排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是相當重要的。在有氧運動的部分,關節炎患者常有較差的心肺適能,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進心肺適能並減少疼痛。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週應有3-5天的運動,並達到每週15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運動的方式應選用較低關節壓力的運動,像是走路、腳踏車、游泳或水中運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非常虛弱的患者可以採用每次5分鐘,少量多次來達到運動的效果。在阻力訓練的部分,阻力訓練可以增進肌耐力、緩解疼痛並促進功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運動的重點。每週應有2-3天的阻力訓練,強度為中等強度,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依患者的個別狀況做調整,每項運動進行1-3組,每組8-12下。運動的方式可採用運動器材、彈力繩、啞鈴或自由重量(free weight),訓練的肌群最好能包含大腿股四頭肌(Quadriceps)(圖一)、腿後肌群(Hamstring muscles)、臀肌等。(圖二、圖三)在伸展運動的部分,伸展可以減緩疼痛並減少晨間僵硬(morning stiffness)情形。每天都應進行伸展運動,達到緊繃感但不會疼痛,維持10-30秒,重複2-4次,特別是膝關節周邊的緊繃肌群要加強伸展(圖二),伸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而每次運動前後均應有5-10分鐘的熱身與緩和運動,進行熱身與緩和運動時要將膝關節做伸展及配合輕度的有氧運動,足量的熱身與緩和運動可以有效減緩疼痛。每日最佳的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每日最不疼痛的時候或在服用止痛藥之後。而在溫水中(28-31° C) 進行水中運動也有助緩解疼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立即感到些微的疼痛是正常的。若是從事不熟悉的運動可能會因遲發性肌肉痠痛,在運動後48– 72 小時感到不適,但經過慢慢訓練後則會愈來愈好。不過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急性發炎期有明顯腫脹疼痛時,應避免劇烈運動,此時應做緩慢的膝關節伸展,配合輕度的活動,來維持原有的功能並避免僵硬。◎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注射治療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可以使用注射治療。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示,「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以有效增加潤滑、減少發炎、保護軟骨、緩衝碰撞,而且愈早期施打效果愈好。除此之外也可搭配「增生療法」,藉由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高濃度葡萄糖水、羊膜等,施打在損傷處,可以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緩解疼痛及增進功能。由於膝關節疼痛的來源常常不只來自關節內軟骨退化,同時也來自週邊肌腱或韌帶等的受傷,因此增生注射治療除了可以在關節內注射藥物,也可針對關節外受傷的組織進行治療。如果有急性的關節發炎導致膝部嚴重腫脹時,則可以抽取關節液,必要時,進行膝關節類固醇注射,並搭配復健治療可達到減少疼痛及緩解發炎的效果。◎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及鞋墊使用,矯正生物力學而穿戴軟式護膝也有助於緩解疼痛及不適,不過如果已經有下肢關節生物力學的形變造成壓迫或損傷時,則可使用退化性關節炎護膝(Unloading valgus knee braces,圖五)或客製化的鞋墊,來改善膝關節生物力學上的形變並避免持續損傷。然而護膝的使用時機比較建議在長時間行走、上下樓梯或負重時,不宜過度倚賴護膝而長時間穿戴,過度依賴護膝可能會造成肌力弱化,反而會加重膝關節退化。而最常見的足部問題是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因前足內翻 forefeet varus 所致),這會因生物力學而導致上方膝關節角度不正,進一步影響退化性關節炎,藉由鞋墊的介入可以從足部處理,有效矯正生物力學問題並改善疼痛。提醒您,如果有膝部疼痛的情況,還是應該要即早到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及治療,如此才能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並遠離疼痛。※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膝蓋退化怎麼辦?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
2022-05-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女子扭傷膝蓋仍慢跑致前十字韌帶斷裂 醫「種」還給她
1名30多歲女子日前一時興起與友人攀登高山,不慎扭傷膝蓋,後來又無視膝蓋腫脹,依舊每天慢跑訓練,直到膝蓋持續反覆疼痛、步態不穩,甚至還會軟腳才就醫,經醫師診斷是前十字韌帶斷裂,所幸手術後才讓她恢復正常行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師蔡孟學說,前十字韌帶位在膝關節的中央深處,主要負責膝關節前後以及旋轉的穩定度,從外觀看不到也無法按壓,必須透過核磁共振等才能診斷,若前十字韌帶功能不佳,膝關節容易扭傷,不僅影響運動表現,長期下來更可能會造成關節軟骨以及半月板的損傷,甚引發創傷後膝關節炎。他說,像是打籃球或踢足球這類需要快跑、急停轉身的運動,一旦腳著地沒踩穩,膝關節呈現內八的狀態,前十字韌帶就很容易斷裂,患者就是太急於下山,導致未踩穩摔倒而受傷。另外,車禍等外傷也是致病原因,患者雖然當下不會感到特別疼痛,僅感覺走路怪怪的,但卻已導致受傷。蔡孟學說,前十字韌帶斷裂就像是被扯斷的麻繩鬆散,膝關節內關節腔的血會滲到周圍,沒有血腫也不會癒合,必須透過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一般可透過膝關節鏡手術重建十字韌帶,這樣可減緩疼痛、增加膝蓋穩定度、強化運動功能及避免早期關節退化。他說,韌帶重建是指取一段新的韌帶,透過關節鏡將新的韌帶「種」在適當的位置,以取代原本受傷的十字韌帶,至於手術後膝關節功能恢復的狀況,取決於新韌帶的選擇、單股或雙股重建、取代位置等因素。若透過十字韌帶重建,搭配前外側韌帶固定,將可提供更高的穩定度,特別是旋轉的強度,讓術後恢復更佳。蔡孟學建議,韌帶及固定物的選擇,有不同的來源及固定方式,各有其優缺點,患者必須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本身的治療方法,手術後也必須要按部就班的持續復健,有助於受傷部位的復原、增強肌力,避免以後運動再受傷。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判確診給藥 5/18上路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經醫師評估即可給予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公布新制將從5月18日上路,65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後,可攜帶快篩檢測卡匣就近至醫療院所或衛生所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或透過遠距門診醫療,請遠距視訊診療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即視為確診,可評估使用輝瑞抗病毒藥物(Paxlovid)治療。陳時中進一步表示,經醫師依病人提供之抗原快篩陽性檢驗結果與臨床研判,認定病人高度疑似感染新冠肺炎且達成醫病共識者,由醫師以健保IC卡上傳檢驗結果等方式通報確診。判定確診後進行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適應症評估。醫師經詳細說明治療效益與副作用,於取得病人或其代理人同意後,即可開立處方箋。持釋出處方箋者,可由親友持前往社區藥局或Paxlovid配賦醫院領取藥品,進行治療。陳時中表示,若無共識或仍有疑義,民眾可進行PCR採檢,或於現場,或以視訊方式,於醫事人員監督、指導下再次執行快篩,如仍為陽性結果者,由醫師通報確診,並由醫師進行前述流程評估藥物治療及進行系統通報。民眾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後應依醫囑指示服藥,完成完整療程,切勿自行增減藥量或改變使用方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如出現服藥後不適症狀,應立即聯繫諮詢開立處方之醫療院所、居家照護團隊或各地方政府關懷中心,以及配合指示就醫。指揮中心表示,依據國際已發表之隨機對照試驗,以Molnupiravir治療發病5天內門診病患,住院或死亡率下降31%,Paxlovid則下降88%。另考量Molnupiravir的作用機轉為使病毒基因組錯誤累積,可能造成病毒突變,且有胎兒毒性及骨骼與軟骨毒性等副作用,因此於「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感染臨床處置指引」中,建議本藥品提供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之具重症風險因子(除懷孕外),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之≧18歲的病人使用。因此該藥品以提供血液透析、以管灌方式進食、思覺失調等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病人為主,不以釋出處方箋方式提供;開立Molnupiravir處方箋之院所需循程序向配賦點申領後,再將藥品提供病人治療。
-
2022-05-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化性髖關節炎 震波療效佳
近年國內風行健身、跑步、爬山等運動,有民眾感覺鼠蹊部及大腿痠痛不適,以為姿勢不良造成扭傷或肌肉痠痛,多休息就沒事,但新竹國泰醫院發現,有些案例可能是「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退化性髖關節炎,嚴重可「痛得像鑽入骨頭」,建議久病不癒應就醫檢查。竹市36歲王姓女子近年運動、跑步或長時間走路後,就感到左鼠蹊部及大腿外側痠痛不舒服,起初不以為意,但後來起床卻發現髖關節僵硬,痠痛感越來越重,「彷彿會鑽入骨頭般難受」,平躺睡覺也因膝蓋痠痛不適難以入眠,甚至蹲下都困難。經新竹國泰醫院骨科醫師尤俊衛診斷,確診王女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退化性髖關節炎第一級,研判因嬰幼兒時期髖臼發育不正常,導致髖關節解剖位置結構性異常,運動後浮現問題。尤俊衛表示,可選擇再生療法,目前有以超音波導引髖關節、關節囊及韌帶作葡萄糖增生治療,或高濃度自體血小板注射促進軟骨再生及增加關節的穩定度,或使用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等,王女選擇每周施行一次震波治療,3次基本療程後便宛如重生。尤俊衛說,通常嬰兒出生3個月內可透過全身檢查、超音波等方式發現此問題,開始走路的孩子則可觀察是否跛行或走路如鴨子一般搖晃,若未能早期接受治療,成年後容易造成嚴重的髖關節炎。
-
2022-05-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戒菸與保健」。非常感謝楊醫師的來稿提醒讀者菸害的程度無遠弗屆,影響身體各器官的健康。接著,透過長年關心國民保健的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游麗惠的安排,邀請到關心菸害的另一位資深醫師提醒我們紙菸固然可怕,但目前「加熱菸」之類的新型菸品所隱藏的問題更不容忽視。接著民間推動戒煙運動多年的董氏基金會,深入地探討半世紀以來全球反菸團體都為「終結紙菸」而努力,但菸商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菸品市場,接連推出的新型菸品(電子煙、加熱菸)所帶來的災害,更需要全民提高警覺。這是「醫病平台」首次探討「預防醫學」有關的議題,這也正是醫療團隊以及社會大眾都需要彼此提醒的重要議題,是醫病雙方不容忽視的領域。新鮮的空氣令人神清氣爽,但突然吸入嗆鼻的濃菸味,會讓沒有吸菸的人嗆咳,即使臺灣推行室內無菸環境,但仍不時會見到路人掩鼻繞道而過的情境,其實大家都從媒體和衛教管道,詳知吸菸的害處,但即使參與許多次戒煙的課程,還是有些民眾忍不住、戒不掉、放不下這根菸,吸菸時的高溫菸霧經鼻腔進入呼吸系統,菸霧中含有數十種致癌物(如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砷、尼古丁、和菸焦油等),直接傷害氣管、支氣管和肺泡組織,並進而引起許多疾病,本文簡單介紹一些有關吸菸對健康的影響,提醒一下還是及早戒菸才是上策。一、吸菸會引起許多慢性疾病,英國一項針對130萬婦女的前瞻研究結果顯示(Lancet 2013; 381: 133–41),與非吸菸者(對照組)相比較,吸菸者的慢性肺病相對風險為35.3倍,肺癌為21.4倍,主動脈瘤為6.32倍,腸道缺血為5.58倍,口腔、鼻、咽喉癌為4.83倍,冠心病為4.47倍,罹病風險介於3至4倍的包括肝硬化、膀胱癌、肺炎、腦血管疾病,罹病風險介於2至3倍的包括胰臟癌、腎癌和胃癌,罹病風險介於1至2倍者包括糖尿病、肺纖維化、肝癌、靜脈栓塞、白血病、大腸癌、運動神經元疾病、乳癌等,這些疾病會危害一生的健康,值得大家注意。二、吸菸會增高死亡率,以癌症病人而言,吸菸的癌病病人死亡率比對照組高,即使先前曾吸菸而目前戒菸的人,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或因為癌症而引起死亡的風險,也都高於未曾吸菸的人;此外,吸菸的量越大,對疾病預後的不良影響越大。以乳癌為例,研究證實,目前仍在吸菸的乳癌病人,經治療後發生乳癌的復發率仍比對照組增加四成,因為乳癌而引起的死亡率約增加六成,先前的吸菸量越大,死亡率越高;即使吸入二手煙,也會增高乳癌風險。三、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研究顯示,吸菸者的新冠肺炎病情較為嚴重,雖然有些研究並未得到一致的結果,但統合分析的研究顯示,吸菸者的死亡率比非吸菸者更高,約為1.28倍。四、吸菸會使骨折癒合和傷口癒合變慢,骨折癒合過程中,吸菸的不良影響包括減少血管的新生、抑制骨折部位的血腫塊、抑制纖維母細胞移動到骨折部位、抑制軟骨新生和分化、抑制成骨母細胞的分化和骨合成作用、促進破骨細胞的功能,結果會影響骨折癒合的速度,以及癒合後的骨骼品質。五、英國一項針對130萬婦女的前瞻研究結果顯示,吸菸者的壽命比非吸菸者短約11年(Lancet 2013; 381: 133–41)(見附圖)。吸菸還有更多的害處,包括三高症候群、代謝、末梢血管疾病等等,癮君子們應該要及早戒菸才是。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民以食為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吃美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些因為治療使得吞嚥功能受損的病人,是一個很大的痛苦。我們要先了解吞嚥困難有哪些症狀?如吃東西常常嗆到、進食的時間拉得很長,有的人慢慢地會發現他無法吃硬的東西,或吃東西很容易嗆到咳嗽,或食物、殘渣留在咽喉部甚至進入鼻腔,需要咳嗽才能把它咳出來,有了這些前兆,就要特別注意。正常的吞嚥步驟吞嚥有五個重要步驟,良好配合才能把食物經食道送入胃。一、食物進入口中後要緊閉雙唇好好咀嚼,臉部的肌肉和舌頭配合將咀嚼中的食物回推到牙齒上,使食物不至於殘存在牙齦和臉頰間,並與唾液混合形成小食團。二、吞嚥前,要縮小口腔的空間,形成一個管道,以利食團順利地往後送,舌根部要頂住軟顎,舌頭中央部下沉,部分的軟顎下壓,讓食團能夠順利向後送。所以管道的形成很重要,這需要舌頭的肌肉及軟顎的配合,如果是中間有些不協調吞嚥,動作就沒有辦法完成,不容易把食團後送。三、當食團向後移動,碰到軟顎及咽喉壁的時候,便會啟動吞嚥動作,這時,部份的軟顎會關閉鼻咽口,以避免食物嗆進鼻腔。四、在吞嚥啟動以後,舌骨因為舌頭的動作及咽喉收縮肌的作用向上、向前移動且喉管變窄。五、會厭下降把呼吸道口蓋住,避免食團被推進氣管,而順利進入食道。以上五個動作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吞嚥的動作,任何一部分有缺失,吞嚥的動作就不順利,容易嗆到。頭頸癌的放射線治療,通常在治療後五至十年,就會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因為照射部位的口腔及頸部都是吞嚥動作所需的重要器官,放射線後期的纖維化反應會逐漸明顯及惡化,讓這些器官的動作不協調而引起吞嚥困難,舌根部軟顎及會厭軟骨尤其明顯。如同三個人互相把腳綁住再往前行,一定會不好配合而跌倒。放射線治療會造成的影響一、照射到唾液線影響吞嚥功能,所以很多人會唾液減少或枯乾。沒有喝水,許多乾硬的食物就沒辦法吃,所以需改變食物的選擇,以利食團的形成。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用強度調控的放射治療方法幫忙保留唾液腺的功能,但是很多病人還是會不習慣口乾或食團形成不良、不利吞嚥。二、舌頭照射後纖維化使舌頭動作不靈光,尤其舌根部往後推送的力量會減少,不利食團的後送。三、軟顎受損萎縮使鼻咽口關閉不良,食物很容易跑到鼻腔去。四、會厭軟骨照射後靈活度不好,沒有辦法把氣管蓋住,保護食物不進去氣管內。放射線治療後的注意事項要一、要做轉脖子復健,讓整個喉頭的肌肉強壯,能在吞嚥時把喉結向上拉。二、有東西在口腔內時不要講話,因為說話運用的肌肉與吞嚥使用的肌肉部份重疊,照射以後,協調性不佳,有時食物容易進到鼻腔或是卡在喉嚨,甚至進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三、要做舌頭運動,如盡量把舌頭向前延伸,舌頭吐出向左右移動;或用牙齒輕咬住舌尖,做吞嚥的動作。四、放射治療後要好好保養牙齒,因唾液減少容易蛀牙或牙齒崩壞、不利咀嚼,食物的準備與選擇很重要,要依個人的喜好製作較有黏性或糊狀的食物,以利吞食。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有吞嚥困難前兆時,才開始復健;現在的觀念是放射治療後二至三個月就要做舌頭、咽部及頸部運作,因放射治療後的組織纖維化在二至三個月進行並逐漸明顯,提早做是預防吞嚥困難最好的方法。吞嚥困難時,有些人會利用鼻胃管灌食,剛插一、兩天會很不舒服,之後就慢慢適應了,但每個月要換一次鼻胃管很麻煩,近年利用胃造口(G-tube),在三十分鐘內,可在透視下把灌食管插入胃內,每六個月換一次管子。換管子時,因已形成胃及腹壁廔管,可簡單換口徑較大的管子。我有一位第四期鼻咽癌病人,治療後存活迄今二十八年,在六年前因鼻胃管適應不良而改換胃造口,目前進食都正常。最後,胃造口灌食的病人,我建議要不定時「吃」一些比較貴又好吃的食物,在口內咀嚼後,把食物殘渣吐出,只吞小量的液體,感受食物的美味,又可維持吞嚥的功能,一定能更幸福。
-
2022-04-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65歲走路不穩、四肢沒力 竟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65歲李先生近期走路不穩,雙下肢力量大不如前,症狀愈發嚴重,擰毛巾、開瓶蓋等都需旁人協助,甚至得靠輪椅才能移動。就醫檢查發現,他的頸椎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且嚴重壓迫脊髓,緊急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將突出椎間盤切除重建脊椎,才逐漸恢復四肢力量。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秋豪指出,李先生的四肢肌腱反射皆有異常,雙下肢感覺明顯變差,各項神經學表現顯示脊髓已出現不正常病變,接受頸部核磁共振發現,他的頸椎第五至第七節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並且嚴重壓迫脊髓,而脊髓的影像訊號也出現異常,脊髓已因壓迫而產生病變。徐秋豪表示,常見椎間盤突出、骨刺等退化疾病造成頸椎狹窄,若壓迫脊髓容易出現走路不穩、四肢肌張力上升以及感覺變遲鈍等症狀。病患走路像走在棉花上,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此外,頸椎狹窄的病患,易有下肢肌肉無力但緊繃、跨步困難且步伐變小等問題。由於該類病患通常不會出現雙手雙腳的痠、麻、痛等因脊椎退化所造成的神經症狀,常會誤以為只是單純年紀增長、功能退化,進而延誤了就醫以及診治的時間。徐秋豪指出,根據國際脊椎學術組織建議,當頸椎狹窄合併脊髓壓迫的臨床表徵時,手術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若是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等退化疾病,可透過微創手術,從頸部前方將壓迫的軟骨及骨刺移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若是後縱韌帶鈣化,則有頸部前方直接減壓或後方間接減壓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必須評估病灶的節數長短及影響範圍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徐秋豪說,目前各大醫院已啟用複合式手術室,設有多軸式機械臂錐束斷層造影系統。在脊椎手術執行過程中,得以即時安排術中3D影像進行微創手術。藉此可大幅降低病患手術的風險,並減少需要在影像檢查室與手術室的轉送流程。
-
2022-04-17 養生.運動健身
熟齡有膝關節問題怎麼辦?雲門教室律動老師教你2組膝蓋律動操,延緩關節老化
2020年國人平均壽命81.3歲,逐年創新高。隨著人口壽命延長,熟齡的膝關節問題,成為多數人的困擾。衛福部統計,國內關節炎盛行率約15%,相當於350萬人口有關節炎問題;加上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提倡不分年齡與性別,都需學習與身體相識、與身體共處的雲門教室,特別示範兩組「膝蓋律動操」,幫助大家簡單護膝、延緩關節老化。許多人認為爬山、上下樓梯容易損傷膝蓋,卻沒注意一些習以為常的生活姿勢,像是坐著翹二郎腿、坐在矮板凳挑菜、跪著擦地板等動作,都讓膝蓋過度彎曲,身體重心歪斜,日積月累形成額外負擔。以往膝關節退化的治療,多著重於軟骨的保護和修復,但近年研究發現,如果能透過韌帶與肌肉的強化,加強支撐力量,就能有效避免關節軟骨的磨損和退化。雲門教室律動老師示範兩組膝蓋律動操,陪伴大家養成每天10分鐘的運動習慣,搶在軟骨磨損之前,增強膝關節的韌帶和肌肉能力,用心呵護、好好保護,讓自己的膝蓋一路靈活又健康。膝蓋律動操提升膝蓋肌耐力坐直,雙腳平行與髖部同寬,雙手輕扶椅子兩側,將小腿抬至與膝蓋平行,維持5~10秒後放下,重複數次後,再換邊抬腳。潤滑膝蓋,感受膝蓋靈活度雙腳跟肩同寬,慢慢下蹲後站起。站起時,雙腳踩地,脊椎向上延伸,重複2~3次後,可試著加快速度,感受膝蓋的力量和靈活度。律動小提醒:下蹲時,膝尖請不要超過腳尖。
-
2022-04-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美國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換臉11年後公開露面說了這句話
相信大家都知道死後可以捐贈器官,但你知道嗎,「臉」也是可以捐贈的,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郭耀仁主任的調查顯示,台灣人對換臉手術(Face Transplant)的相關資訊相當缺乏,而且,相對於器官捐贈,對捐臉更加持保留的態度。讀者應該還記得,1997年的一部電影,由香港大導演吳宇森執導且入主好萊塢的暴力大作 ---變臉 (Face Off),劇中FBI高級探員和昏迷的恐怖份子,在高階警官和幾位核心份子的決定下,進行了換臉手術,沒想到,後來昏迷的恐怖份子竟然清醒了,搖身變成了探員,因此,一場正邪兩方的激戰於是開始!極其諷刺的是,探員變成了人人要抓的罪犯,而恐怖份子卻手握公權力,堂而皇之的開始追殺探員,真正的探員究竟要如何挽回自己的身份(臉)呢?從這部電影就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知道,縱使醫學進步到可以執行極其複雜的換臉手術(註1),但在真實生活中,當然要有嚴格的法規來加以約束,例如誰可以做,以及,誰可以捐,絕非像電影一樣,一位高階警官就能斷然決定,更不可能是一位醫生就能完成的手術。2022年3月28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 ,大篇幅報導了美國歷史上第二個接受全臉移植的訪問案例,他是住在印第安納州,現年42歲的杭特先生(Mitch Hunter),由於已經是換臉的11年後(2011年執行)才公開露面,顯示手術相當成功,在公布其手術前後照片以及專訪影像後,立即吸引全世界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台灣的媒體也不例外,這位前美國士兵,也是拯救車禍事故現場友人女朋友的英雄,自稱這是「此生做過的最好決定」。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上公布,想要換臉的接受者必須符合下列5個條件:年齡在 18 至 60 歲之間;經歷重傷後毀容、先天缺陷或嚴重燒燙傷(一般人不行);沒有愛滋病或C型肝炎病史;能夠服用免疫抑制劑;至少五年沒有癌症病史。另外,若為女性,則需願意放棄懷孕一年。另一方面,在換臉的捐贈者部分,當然必須是腦死的病人(不能像是電影裡面只是昏迷),在美國,常用的駕照器官捐贈登記處並不包括臉部捐贈,因為臉部捐贈涉及與捐贈者家庭特殊和敏感的同意過程,除此之外,同樣要考慮像實體器官移植那樣,匹配血型和免疫參數外,臉部捐贈還需要仔細考慮雙方的膚色、性別、種族以及面部和頭部的大小。由於此項醫學技術已臻成熟,所以自 2021年以來,短短一年內,已有超過 45 名患者在世界各地的醫療機構接受了全臉或部分臉部的移植手術。目前,台灣臉部移植是屬於臨床試驗階段,醫院可以透過申請執行這項手術,只是至今尚無經媒體報導的實際案例。這個故事要從2001年開始講起,當時,杭特先生只有21歲,著軍裝,年輕英俊瀟灑(見圖1),坐著他朋友開的車子,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霎時間,他的朋友失去了對車輛的控制,並撞上了10,000 伏特的電線塔,事故發生後,杭特爬出車,並努力將同在車上朋友的女友搬離危險區域(事後女孩的腳僅輕微燒傷),但沒曾想到,自己卻被高壓電塔掉落且擺盪的電線擊中,大量電流瞬間流過他的臉部,因為他的右手臂觸碰汽車而接地,雖然只持續了五分鐘,但杭特的臉、手和右腿的每一寸都被嚴重燒傷了。杭特先生在事故發生後的第27天才甦醒過來,除了右腳膝蓋以下被迫截肢外,還必需要進行20次的皮膚移植,來治療面部和頸部融化掉的皮膚,同時也接受了67次大大小小的面部重建手術,即便如此,路上行人看到他,依然會產生驚叫(見圖2)。2010年,當女朋友告知,她懷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由於不希望孩子將來會因為他的臉而尷尬,甚至在學校受到鄙視、冷嘲熱諷、孤立、欺負和排斥,於是杭特為了孩子下定決心,向麻州波士頓市的布萊根婦女醫院提出了換臉的手術申請,經醫院批准後,靜待合適的捐贈者,2011年(事故發生的10年後),31歲杭特等到了一位逝世男性捐贈的匹配新臉,當天手術動員了約30名醫生,分成兩組,一組醫生在杭特的臉上進行手術,而另一組則是取下捐贈者的臉,兩組都不能出錯,當然接上去要比取下來更加困難。手術總共花了16個多小時,其中涉及血管顯微手術,必須將兩條主要動脈連接到新的臉上,同時接好靜脈和微血管,藉以提供血液讓臉部存活,另外,也必須進行神經顯微手術,這樣日後才能有面部表情、說話、咀嚼和眨眼的種種功能,同時間也必須處理鼻子、鬍鬚、眉毛和嘴巴的所有軟組織和軟骨,並利用鋼片和螺釘將骨頭連接起來,最後才進行閉合手術。手術完成後,杭特被安置在外科重症加護病房(SICU)內,大約一週後,再轉入移植專科病房照護,術後臉部會產生腫脹(見圖3),杭特花了近五個月的時間才消腫,這時,面部特徵會逐漸顯現出來,但此時此刻,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留著滿臉濃密鬍鬚的另外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見圖4)。術後,杭特需要接受復健治療,藉以改善言語、微笑、飲食、眨眼和情緒的表達,而換臉手術和器官移植一樣,是有風險的,因為身體可能拒絕新臉孔作為異物,也就是排斥作用,因此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對於臉部移植,排斥反應的表現可能為斑點狀或斑片狀皮疹,可以出現在臉上的任何地方,通常是無痛的,由於排斥幾乎總是首先出現在皮膚上,因此醫生鼓勵患者及其護理人員仔細觀察症狀並向醫生報告,也由於臉部排斥的跡象很容易被監測到,所以能夠執行早期的醫療干預。因此,只要患者遵循醫囑,並確實服用免疫抑制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臉部移植會失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多學科成人顱骨成形術中心的聯合主任戈登醫生(Chad Gordon)說道,換臉手術初期最重要的是面部、骨骼和牙齒是否能夠存活,並且不會排斥,但這並不意味著患者就能在日後,毫無問題地咀嚼,為了確保最佳咀嚼功能,口腔外科醫生通常必須再次修改大多數面部-頜-牙齒的移植,但戈登的目標是通過電腦輔助計算和影像模擬系統來改善這種情況,以便在手術前和手術期間就能精準地計算出患者下巴和牙齒的相對位置與角度,以便日後發揮最佳咀嚼功能,期待一次性完成手術,不用再做修正。杭特先生在接受訪問時說道,接受臉部移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決定,把車禍事故完全忘掉,並開始新的人生。但令他驚奇的是,竟然可以長出屬於捐贈者的鬍鬚,相當神奇!杭特目前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一家人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我們在台灣遙遠的祝福他,也同時讚嘆醫學進步的快速和神奇。【註1】換臉手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嚴格的篩選過程、詳細的手術準備、16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手術、神經再生、物理治療且患者須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
-
2022-04-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比食補更重要!專家曝退化性關節炎元凶:愈省壞愈快
一名30幾歲男性,每天使用電腦長達10幾個小時,荒廢原本的運動習慣,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後,膝蓋就開始痠軟疼痛,更不用說現在50歲的青壯年世代,坐辦公室的比例相當高,當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裡面的軟骨受到壓迫,造成軟骨軟化,最後就會出現關節退化的現象老年人半數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常見症狀有這些以國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為例,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6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有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起床時關節僵硬卡卡,活動後狀況好轉,但隨著壓力不斷累積,關節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下樓梯時尤其明顯,在氣候變化時,也會因為氣壓變化、關節中的微小氣泡擴張,產生脹痛痠軟的症狀,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軟組織增生,也會使關節呈現肉眼可見的腫脹變形,不過因為變化緩慢,自己不易察覺,很多人會到軟骨磨損疼痛才發現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女性、肥胖者易好發 少動反而傷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以女性跟肥胖者居多,除了先天結構差異,過去女性的運動比例普遍比男性來的低,連帶使得關節再生速率比較差。鄭融說,這其實是很多人都有的迷思,以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就必須防止軟骨磨損,因此要盡量少動、省著點用,事實上卻是愈省著用,壞得愈快。為什麼少動反而傷關節?關鍵在於關節補充營養、新陳代謝的方式,鄭融指出,關節裡的血管相對較少,養分交換是靠壓力差來進行,因此關節軟骨需要被擠壓,協助裡面的代謝廢物完成比較強力的新陳代謝,如果運動少,關節受到的擠壓撞擊也比較少,養分交換的速率就會跟著變慢。預防勝於治療 「動起來」比吃更重要鄭融也引述近年一項研究表示,這項長達20年追蹤研究,針對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兩個群體的膝關節軟骨厚度,結果發現有運動的人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比沒運動的人多出30%。對於很多人熱衷以食補的方式保養關節,鄭融提醒,營養品可以提高血液中適合關節生長的營養素濃度,讓關節在恢復過程有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要將這些原料送進關節裡,最核心的做法還是要運動,讓關節需要的養分可以從血液進入關節裡面,吃下肚的營養品才有意義。延伸閱讀: ·膝蓋卡卡、疼痛...是骨質疏鬆or退化性關節炎? 醫授「自測方式」:最好先減肥 ·失眠、憂鬱=缺鈣警訊! 「NG食物組合」恐加速骨質流失:巧克力牛奶也在內
-
2022-04-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0歲男跑步、騎單車膝蓋卡卡 醫師籲關節不適及早就醫
台灣運動風氣愈來愈興盛,不少民眾熱愛路跑、自行車、登山等戶外活動,但運動傷害發生率隨之增加,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年輕化趨勢。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提醒,若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或爬樓梯、爬坡時覺得膝蓋無力、疼痛,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及早就醫治療。花蓮門諾醫院骨科醫師蔡傳恩近日就收治一名熱愛運動的男性病患,幾乎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才40歲就覺得膝蓋卡卡,經注射玻尿酸後有明顯改善。蔡傳恩說,玻尿酸是一種多醣體,具有高度吸水及黏彈的特性,不僅是關節軟骨組成的一部分,也是關節腔潤滑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可以幫助關節活動順暢並降低關節軟骨間的磨損,他表示,玻尿酸早期主要用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近年來也開始用來治療肌腱相關疾病,如肩旋轉肌腱發炎、網球肘、板機指以及阿基里斯腱發炎等,對於發炎、潤滑與止痛都有不錯療效;注射1劑,效果平均可維持半年到1年,對於輕、中度患者,可延緩退化性關節炎速度,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效果就有限。蔡傳恩提醒,運動姿勢要正確,運動後也要給身體足夠修復時間,不能忽略保養與休息,若感到膝蓋疼痛、關節僵硬、活動時膝蓋發出「喀拉」聲音,或是爬樓梯或爬坡時感覺無力、疼痛,應及早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惡化,還可能必須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
2022-04-08 該看哪科.耳鼻喉
這種喉嚨痛險要命!40歲男連呼吸都費力掛急診救回一命
感冒喉嚨痛、沙啞、吞嚥困難十分常見,但有一種喉嚨痛卻有窒息風險。台中40歲蔡姓男子因呼吸道症狀一整天,以為是小感冒,到診所就醫服藥未見改善,沒想到晚上症狀加劇,聲音沙啞,飲食難以下嚥,連呼吸都費力,緊急到急診室求助,確診為有窒息風險的急性會厭炎,所幸經住院治療後救回一命。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李上杰說明,近年因疫情,許多人因擔心染疫或就醫不便而忽視呼吸道感染,急性會厭炎的典型表現會在喉嚨處發現腫脹如拇指的組織,甚至有窒息風險。建議民眾如果呼吸有「咻咻」的喘鳴音、吞嚥困難,或是居家血氧濃度監測儀發現血氧掉到90以下,應立即就醫治療。李上杰說,「會厭」是聲帶上方的一片軟骨,當吞嚥食物時會暫時蓋住氣管入口,防止食物跑到呼吸道造成噎到、嗆咳,一旦會厭軟骨發炎腫脹,易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甚至會有窒息致命危險。李上杰指出,引起會厭炎常見原因是感染流感嗜血桿菌,易感染族群為男性、老年人、免疫缺乏病人及尚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治療以靜脈抗生素注射為主,由於急性會厭炎有窒息風險,臨床上會持續觀察會厭腫脹的變化,利用血氧濃度監測儀即時偵測呼吸道阻塞的狀況,以即時讓患者接受氣管內插管或是氣管切開術的治療。李上杰說明,蔡姓患者到院後,醫師發現患者的扁桃腺嚴重腫脹,導致口水只能蓄積在口腔無法吞嚥,進一步安排頸部X光檢查,發現會厭組織有如翹起的大拇指,壓迫呼吸道。綜合血液檢查結果,診斷為有窒息風險的急性會厭炎,所幸住院時配合抗生素、氣管擴張劑後恢復良好,出院後也沒留下後遺症。
-
2022-03-26 新聞.科普好健康
打玻尿酸能捐血嗎?最近做過健檢能捐嗎?專家解析可捐及不適合捐的情況
最近在骨科門診遇到一位因車禍導致膝蓋骨折的病人,雖然手術復位成功,但關節內軟骨嚴重缺損,導致受傷性骨關節炎,為增加關節內的潤滑度,每半年打3次玻尿酸。這位病友有長期固定捐血的習慣,但膝蓋受傷再回去捐血時,捐血站的醫師請他緩捐,並要查明他所使用的關節內玻尿酸是如何製造的。傳統玻尿酸 萃取雞冠原來是捐血者若接受動物性產品,可能有傳染病的疑慮,不能捐血。傳統的玻尿酸由公雞雞冠上萃取而來,屬於動物性產品,不能捐血,最近的玻尿酸是利用生物科技由微生物發酵法製造純化而來,沒有傳染疑慮,注射後只須暫緩一周即可捐血。經過解說,此位捐血人一周後又恢復「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善行。捐血是最直接的善舉,目前科學尚無法製造出完全取代血液的產品,所以輸入他人的血液成分,有時就是救命符。人類血球的各種成分均有其壽命,例如紅血球120天、血小板10天,所以捐出的血液很難永久保存,只好靠社會大眾不斷的愛心捐助。捐血助人 也有益健康其實捐血也是對健康有益的事,研究顯示,規律的捐血人,因為定期將血液汰舊換新,有年輕的血液成分;也為了捐血,會特別注意飲食、生活起居,不熬夜,相較一般人更為健康,且因為常做善事,心情愉快,生命更有意義。所以台灣成為全世界捐血率最高的地區。醫療的首要原則是不傷害,所以對捐血者有嚴格的限制,依照衛福部所訂定的「捐血者健康標準」及相關規定,需評估捐血者的健康狀況,才能決定是否適合捐血,如年齡需為17歲以上到70歲且健康情況良好,若為65歲以上還需有二年內捐血經驗且經醫師同意;女性體重需達45公斤以上,男性應50公斤以上;血液檢查的血紅素含量,女性應12mg/dl以上,男性應13mg/dl以上。腸胃鏡健檢 須緩捐半年此外,為了避免傷害到捐血人的健康,以及保護受血人的安全,還有體溫、血壓及其他特殊捐血限制條件,若曾服用或注射藥品、曾接受手術或輸血、曾罹患血液傳染病或與傳染者密切接觸、到過國外屬於流行病疫區者,均需間隔4周到5年後才可捐血。例如捐血人去過非洲地區,怕隱藏瘧疾傳染,規定一年內不能捐血,所以過去我國元首出訪過非洲友邦回國後必須暫停捐血;健康人做腸胃鏡健檢後,為了安全也須暫緩捐血半年。近兩年COVID-19疫情肆虐,在捐供血平衡上很吃緊,幸好我國有一群規律的捐血人,很重視健康,發揮愛心捐出熱血,勉強維持捐供血平衡。若您合乎捐血者規定,不妨捐出您的熱血,救人又助己。
-
2022-03-17 該看哪科.中醫
久站、搬重物害膝關節退化 中醫緩解
台灣約15%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人因工作長期久站、蹲下搬重物,若沒常做放鬆肌肉運動、熱敷等保健,經年累月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退化加速,甚至連走路都痛。60多歲楊女士在市場工作,常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很拚命,搬魚貨時,手腳常泡在冰水裡,最近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卡卡,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和親友去爬山,但膝蓋卻是站著、走路、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去走登山步道。黃威倫指出,膝蓋疼痛有時是因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及關節變形等原因,導致關節出現腫脹、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痠、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表示,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女士,並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12周後她的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此藥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建議應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16 該看哪科.中醫
市場工作搬重物膝關節退化 退休想爬山夢難圓
「資料顯示台灣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病患因工作長期需久站、蹲下搬重物,若又沒常做放鬆肌肉、熱敷等日常保健,經年累月都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加快退化,甚至連走路都痛,退休後要好好休閒運動都成奢侈願望。一名60多歲楊姓婦人因在市場工作,常要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又很拚,搬魚貨時,手腳也常泡在冰水,最近終於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常卡卡,尤其是年輕時即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要開始享受和親友去爬山休閒的退休生活,但後來不管是站著、走路、連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要去走登山步道了。黃威倫說,膝蓋疼痛有時是因為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以及關節變形等,導致關節腫脹以及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說,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姓病患,她的症狀也符合健保給付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治療12週後,楊婦發現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但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因為龜鹿二仙膠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可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以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小骨折未注意變跛行 全踝關節置換術讓她恢復正常行走
1名49歲婦人年輕的時候右腳踝有受過傷,因工作關係沒有去醫院檢查,前年開始腳踝非常的庝痛,走路姿勢一跛一跛的,造成生活上非常不便,後來經醫師建議做「全踝關節置換術」,術後兩個多月走路姿勢已經恢復正常,且也能輕量的工作。長安醫院骨科主任楊志鴻指出,女患者農務,檢查發查她的右腳踝距骨原僅是小骨折,因為當時未治療,這10幾年來持續的勞動下,右腳踝關節最終引發為外傷性關節炎,裡面的軟骨全部都磨損掉了,且因不太能夠負重,造成走路一跛一跛的,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非常不便。他說,距骨是足部主要的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距骨的構造大部分是軟骨,損壞後不會再生,而且距骨一旦受傷就很容易影響到血液循環,造成缺血性壞死變形,若不及時處理,嚴重可能導致踝關節毀損,終生痠痛跛腳甚至成為殘障。楊志鴻說,外傷性踝關節的治療方式多是以關節融合的方式做關節固定術,但缺點為把關節做死,雖然術後可正常行走,但活動易受限,不符合翁女士的需求,因此建議進行全踝關節置換術。手術是將軟骨移除,換上金屬材質的人工踝關節,取代原本關節,因為人工踝關節模仿人體踝關節的構造,能夠保留踝關節80%以上的活動角度,走起路來會比較自然,雖然必需自費,但女患者覺得這是值得的。楊志鴻說,若患者希望維持踝關節活動度時,全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新選項,國外文獻顯示對合適的病患,緩解疼痛的效果和術後的步態相比術前也有明顯改善。他也提醒,如果因扭傷或跌倒造成踝關節腫脹,要及早來骨科門診照X光檢查骨頭有沒有受傷,若腫脹的程度持續兩個禮拜以上,千萬不能等閒視之。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而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40歲以上就是高危險群,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無法走久或久站;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聲音,可能還會引起骨刺、韌帶失能或半月板受損等等,所以有時膝蓋痛也不完全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原因有哪些?從五種位置分辨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1.膝蓋前側 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上緣有腫脹或疼痛感,上樓梯或站起來時會痛,因股四頭肌強力收縮,造成肌腱與髕骨連結處承受過度的壓力導致微小撕裂傷。大多起因於從事激烈跑跳運動,好發於年輕族群。 髕骨肌腱炎(跳躍膝):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和韌帶交界處會感到痠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前十字韌帶損傷:屬於膝關節受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在打球或跑步時腳沒踩穩,膝蓋成內八,有時會聽到「啪」一聲,接著一兩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臨床上有些患者並不一定會感覺疼痛,而以膝蓋無力為表現,或是綜合輕微無力和疼痛。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不分年齡都常發生,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2.膝蓋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3.膝蓋外側 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跑者膝的痛包含1. 周邊韌帶發炎2. 髕骨軟骨磨損3.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常與打球、爬山扭傷膝蓋造成有關,約佔膝蓋外側痛的 15%。4.膝蓋下方 髕骨下脂肪墊炎:膝關節遭受外力直接撞擊,造成髕骨下脂肪墊於髕骨與股骨之間受到夾擠造成劇烈疼痛,痛感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加重。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脛骨粗隆骨骺炎(奧斯古謝拉德症):因膝蓋臏骨和脛骨間的肌腱拉扯生長板造成損傷和發炎,膝蓋下方的脛骨結節會有硬塊隆起、腫大和壓痛,常見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和運動員。5.膝蓋後側 貝克氏囊腫:因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在膝蓋後方形成囊腫,可能是凸起一小顆像乒乓球或腫起一片,並感到痠痛,嚴重則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等等。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深蹲、跑步後膝蓋痛?專家點出關鍵運動傷害治療專長的復健科醫師侯鐘堡強調,在正確的運動下,不論跑步或重訓,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經過治療後也還是可以繼續運動。骨科醫師方啟榮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運動相關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損傷,才是傷膝的原因。至於深蹲的最常見困擾——膝蓋痛,健身名人筋肉媽媽在其著作《用阻力,遇見更棒的自己》提到,這除了來自不知怎麼靠臀部出力,將力量放在腿部前側也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將力量放在股四頭肌不是錯誤方式,但對膝蓋壓力較大);尤其是肌力不足,不自覺膝蓋内夾造成膝關節產生扭轉,長期下來的確會造成膝蓋損傷。她提醒,深蹲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應先找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評估,再靠運動增加肌肉、補強肌力,矯正失衡的體態與動作,才是最治本的方法。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預防和改善膝蓋痛,醫師教你日常保養的五個方法關節軟骨的損耗是不可逆的,保護膝關節首重減少磨損並加強修復。所以發生膝蓋痛時,除了就醫找到原因,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也建議平常就能做的五個「護膝」方法:1.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負重:減少膝蓋負擔就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方法。2.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3.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4.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5. 避免不良姿勢:因為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或是造成膝蓋壓力和壓迫血液循環,都很傷膝。不良姿勢包括:.翹二郎腿、翹腳.站三七步.蹲、跪、盤腿過久.坐過矮的板凳資料來源:膝蓋痛不等於關節炎Dr. SKY 膝關節痛導航地圖 12種膝關節病因一次看懂《膝蓋退化 該怎麼辦》治療膝蓋痛,找對方法最有用!膝蓋痛的原因是什麼?堡醫師教你-怎麼自己當醫生!男兒膝下有黃金: 認識前膝疼痛-髕前滑囊炎《護膝運動》 圖解簡單動作,預防膝蓋疼痛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是警訊 鍛鍊肌力及時拯救老膝蓋
常言「要活就要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行動力驟減時,往往是快速退化的開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行動力代表活動力,活動力代表生命力,當行動力走下坡時,生命力也會跟著衰退。維持行動力需要及早自我意識,當開始無法自由移動時,就是警訊的開始,不只要積極預防、保養,也得調整生活,讓自己「動起來」。蹲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梯不順暢,都是行動力衰退警訊。剛退休的陳太太前年才建立起的健身習慣,礙於疫情爆發,運動量驟減,短短二、三個月內就讓她感覺到行動不便,常常向家人說「腳無力」、「沒辦法爬樓梯」,行動漸漸開始受限。加上疫情期間大多時間關在家裡,陳太太開始抱怨自己「沒用了」,兒女察覺到媽媽不對勁,才發現媽媽因為行動不便,開始自我放棄,還好兒女及時協助安排物理治療,媽媽的行動力才逐漸轉好。簡文仁表示,這位陳太太屬於「廢用性退化」,人只要「廢」就會「退」,當荒廢了「動」,就一定會退化。陳太太經過一個多月的運動,很快就恢復行動力。他說,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只要不動,都會讓行動力減退。他強調,生理與心理是同步的,當生理出現異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增加肌力、營養攝取,幫助膝蓋軟組織更有力。預防永遠重於治療,行動靠雙腳,簡文仁表示,年紀愈大會發現膝蓋愈無力,很多長輩會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一旦放任其老化,後續得花更多的力氣維持住行動力。他說,早上醒來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才會緩解,爬樓梯時覺得膝蓋卡卡不靈活,或感覺明顯疼痛等,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簡文仁強調,保養永遠不嫌晚,即使已經70歲、80歲或90歲都能保養,延緩退化的速度。保養的方法要著重在「增加營養攝取、增加肌力」。首先可以補充保養關節軟骨的基礎成分,如葡萄糖胺及軟骨素,幫助膝蓋軟組織組成及保持彈性。除此之外,簡文仁表示,無論幾歲,只要增加肌力也能保護關節健康。但不同年齡層增加肌力的方式略有不同,年輕人可以透過重量訓練增強肌力,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加速肌肉生成;長輩可能胃口不佳,體能也不像年輕人可以不斷訓練,他建議,胃口相對好的長輩,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蛋白質增加肌肉生成的機會,胃口不佳者可以補充營養成分,如較為細緻、好吸收的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隨著年齡減少,而且較難從日常飲食補充身體需要的量。從強韌迴游一生的魚類中提煉的營養成分咪唑胜肽化合物,可以幫助長輩更有條件長肌肉。他強調,健康的關節必須要同時讓軟骨長好,也要讓肌肉能夠生長。除了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維生素D不只可以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也可以幫助骨質的強度,而且從骨頭到細胞、細胞組織液等,都能給予幫助。鍛鍊股四頭肌不一定要重訓,日常微蹲、腳繃直都有效果。肌肉是保護關節的一大利器,但許多長輩害怕重訓,就怕造成運動傷害或跌倒,讓身體衰弱的情況更為嚴重。簡文仁表示,長輩訓練的方式千萬不能比照年輕人,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最好可以從腳繃直開始做起,坐在椅子上,腳往前繃直,每天做20下,維持10分鐘,有空就做,持續一個月。之後可以開始嘗試微蹲,只要站著的時候,膝蓋微蹲,每次連續五次,再來嘗試連續十次,每次嘗試的時間也是十分鐘,慢慢進階到微蹲不會感到不舒服時,就能進一步深蹲。深蹲同樣需要慢慢來,建議長者尋求專業教練協助,否則自己嘗試,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引發傷害。簡文仁表示,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恆,保養也需要同時搭配,兩者缺一不可,建議找尋夥伴一起努力,更能維持運動以及保養的習慣。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關節保養QA/吃葡萄醣胺、鈣片可以保養膝關節?骨科醫揭最重要關鍵
Q:吃葡萄醣胺、鈣片可以保養關節?關節的保養並不是透過吃葡萄糖胺或是鈣片就可以達到目的,最重要的關鍵是「不要受傷」,避免劇烈運動造成傷害,或因肌肉流失而讓關節的負擔增加。根據研究,葡萄糖胺對於關節的幫助,主要是減緩部分疼痛的發生,實際上並沒有生成軟骨或是增加關節強度等效果。而吃鈣片的目的,不是在保護關節,骨頭的生成需要鈣、磷的協助,鈣片的效果主要是增加人體鈣質的攝取、避免骨質疏鬆,進而維持關節的強度。Q: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有關?兩者成因完全不同,也是完全不同的疾病。骨質疏鬆症屬於骨質流失問題,不會痛、不容易察覺,常因為骨折才發現,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退化性關節炎則是屬於關節軟骨磨損、發炎,會讓關節處感到不適。很多民眾以為關節疼痛就是骨鬆惹的禍,開始補吃鈣片,但如果實際病況是退化性關節炎,鈣片只能協助骨質,不能改善關節發炎的問題。Q:有關節炎症狀的人,不能吃香蕉?網路謠傳,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不能吃香蕉。實際上這毫無根據,高鉀的香蕉是很好的水果,除非是腎臟功能異常者才有禁忌。一般來說,關節炎的患者飲食上沒有太多的禁忌,除非是痛風引起的關節炎,才會建議避免吃高普林的食物。關節炎患者的重點是減少關節負擔,如果是體重過重者,會先建議減重,避免關節負擔過大。Q:多吃動物軟骨、膠質,可以補充關節軟骨需要的營養?「吃腦補腦」的概念根深蒂固,常常會有人說多吃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如豬腳筋,可以保護關節。適時的補充膠原蛋白,如第二型水解膠原蛋白,對於關節軟骨會有一定的幫助,只是「多吃無益」,營養均衡以及適當補充即可。但當軟骨已經磨損,是不會再重生的,這時候補充膠原蛋白毫無意義,再多的食補或是吃保健食品,都不如接受治療來得有用。Q: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建議吃哪些抗發炎食物?藍莓、花椰菜等屬於可以抗發炎的食物,可適量食用。但減輕體重以及接受治療仍是減緩關節炎的上上策。Q:常按摩、熱敷膝蓋,可以減輕關節炎疼痛嗎?關節炎可以透過物理治療舒緩,但急性發炎期的時候不建議按摩,也不建議熱敷,應該採取冷敷。等到關節炎不痛時,可以透過熱敷或是熱水澡改善不適,而針灸也可以幫助減輕疼痛。Q:退化性關節炎跟遺傳有關嗎?退化性關節炎的實際病理關係,沒辦法百分之百釐清,除了過度使用,有部分退化性關節炎確實跟基因有關。另外,曾經「受傷」也是造成日後關節炎發生的另一個因素。Q:登山者如何自保,減緩膝蓋傷害?運動不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的機率,但姿勢不正確而導致受傷,像是半月板受損,就會增加膝蓋退化的機率。登山比較常見的問題是過度使用膝蓋,肌肉疲乏,進而讓膝蓋受損機率增加。建議登山的強度要從弱到高,逐次提升,平常都沒運動的人,千萬不要直接挑戰三天兩夜的行程。另外,登山負重也會增加膝蓋負擔,建議平時要鍛鍊足夠肌力,登山時量力而為、減輕負重,就能減緩膝蓋的負擔。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專任主治醫師柯廷憲
-
2022-0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醫揭膝蓋退化3元凶:魔鬼藏細節
寒流來襲,許多人的膝蓋關節喀喀地作響,好像氣象台般產生疼痛,相當疼痛難耐,可能罹患了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元氣網」企畫影音中指出,門診中最常見長者因膝關節痛就醫,「蹲、跪、坐矮板凳」等姿勢,是造成長者膝關節退化三大元凶,趁早做好膝關節保養。常見「蹲下去站不起來」天氣一變冷,許多人的膝關節就痛,八、九成的長者都有膝關節退化的困擾。林頌凱說,門診中因膝關節痛就醫患者約占四成,其中六、七成是年長者,他們多是因年紀大、體重、之前受傷關係,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退化,最常見症狀是「一蹲下去就痛得站不起來」,有些人甚至出現肌少症,更是雪上加霜,常見做家事時跪下去擦地板、找東西,就爬不起來,或無法上蹲式廁所等惱人問題。「膝關節退化預防要趁早,從年輕時開始做起。」林頌凱指出,如果發生了膝蓋退化疼痛,可以雙手互相搓熱,放到膝蓋上進行熱敷,膝蓋會熱起來,有溫度的保暖,再加上按摩,可以讓因疼痛導致的筋膜或是肌肉的緊繃獲得有效的舒緩。例如家中長輩在看電視的時候,坐久了起不來,他就可以這樣將膝蓋搓一搓,以手撐住椅子扶手再站起來。魔鬼藏細節 傷膝姿勢別做有哪些動作不要去做?很多人以為是常爬山爬樓梯才會膝蓋退化,林頌凱表示,其實不是,「魔鬼藏在日常的細節裡」,膝關節承受的重量,如跑步、爬樓梯時,膝蓋承受的力量是平常靜止不動的四倍,打球是六倍,蹲跪更高達八倍,很多婆媽挑菜時坐板凳,或坐板凳看電視、吃飯,這些從小到大的習慣,才是造成膝關節退化的真正原因。運動對膝關節影響很大,林頌凱指出,運動分成兩種,一是對膝關節有益的運動,另一種是有害的運動。像健走、保齡球、壘球、棒球、土風舞等,對膝關節並沒有特別的影響,所以是可以做的運動;但如果膝蓋已經退化或要預防膝關節退化,應做運動來強化膝蓋,建議做股四頭肌、腿後肌群的大腿肌力訓練,加上核心肌群訓練及神經肌肉訓練。其他如網球、籃球、羽球、快跑、波比跳運動、高強度間歇訓練等都是傷膝蓋運動,如果膝蓋受傷已經退化了,就要避免從事這些運動。治療可注射玻尿酸或PRP治療膝蓋退化,林頌凱說,直接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或PRP最好,打玻尿酸可潤滑膝蓋,一周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半年一個療程;打PRP則可利用生長因子幫助韌帶和軟骨的修復,每兩周打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兩年甚至三年再打一次療程。
-
2022-02-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手指過勞 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
現代人滑手機、用電腦時間久,不只傷眼睛,手指也會加速退化,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醫師指出,尤其好發50歲以上女性,建議40歲後就要注意手指是否腫脹變形或僵硬,可熱敷或握拳再打開,幫助手指伸展。中壢30多歲陳小姐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經常用電腦輸入資料,食指疼痛僵硬不聽使喚;也有勤奮打掃的婦人,因指頭長期施力,導致關節變形。2人經抽血與X光檢查診斷,發現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聯新國際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盧炳昇表示,手指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過度使用再加上年紀大退化,手指關節因軟骨過度磨損,或關節液分泌發生異常,讓關節活動受影響,產生疼痛、腫脤、發熱、僵硬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骨刺、關節變形。關節發炎紅腫疼痛,是由於身體的發炎物質經細微血管進入關節,擦藥或復健後還是疼痛,是因發炎物質仍被送進患部,可進行血管栓塞微創注射治療,將具極微小栓塞顆粒的懸浮液藥劑,在X光導引下注入動脈,再擴散至細微血管,阻斷發炎物質,症狀就會消失,緩解消除疼痛感。盧炳昇建議,手部健康保養要趁年輕,手指應避免過勞超時工作,可以熱敷,或握拳再打開手指儘量伸展,有助舒緩放鬆。
-
2022-02-20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鼾聲有鼻鼾、口鼾、爆鼾3種 權威醫哪種鼾聲最危險
重低音、飆高音、突然爆破音!哪一種「鼾聲」最危險?【機轉定義】睡眠呼吸中止症也稱睡眠窒息症、睡眠呼吸暫停症很多病人的太太會說:「我老公打鼾很可怕,有很多種聲音,中間還會閉氣、停止呼吸,接著,突然爆出巨大聲響,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門診中很常聽見的描述,大部分的情況是病人家屬提到半夜的鼾聲,有很多種聲音的混合,像交響曲般多聲部合奏,複雜而變化多端;不像彈吉他等樂器單一而無共鳴。但即使像這樣生動的病況說明,仍無法成為診斷的精確資訊,所以,會需要患者做進一步的睡眠呼吸檢查。「命運交響曲」之深夜奪魂劇:枕邊人請警覺!病人的伴侶和家人通常是一邊抱怨,一邊疑惑:為什麼打鼾會有那麼多種聲音?有時卻又沒有發出聲響?頻率忽高忽低,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是因為打鼾大部分是發生在吸氣時,依據呼吸道吸氣的途徑與部位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高低音頻以及大小聲響,宛如多重奏一般。無論你和家人的打鼾聲是公害較低的呼嚕聲,還是高達八○分貝像汽車在按喇叭、九○分貝像火車開過、鑽地機啟動一樣令人抓狂,或是更危險一點,在安靜幾秒鐘之後突然又來個爆破音!各種鼾聲交響樂中,都暗藏著健康密碼與危險殺機,有待我們好好的辨識,提高警覺。鼻鼾、口鼾、爆鼾三種經典鼾聲依照不同的呼吸方式和途徑,打鼾有以下三種類型的聲音:●鼻鼾:悶悶的鼾聲先從鼻部、咽喉構造來看,鼻子吸氣時因為鼻腔內空間不大,後方的軟顎、舌頭空間較大,所以經鼻吸氣時,空氣灌入後方,經過九○度的轉角向下,和我們打球反手拍一樣,力道會比正拍來得小,發出的鼾聲響度當然也就比較小。●口鼾:響亮的鼾聲若是從嘴巴吸氣,氣流直接進入咽喉振動軟顎,聲音會比較大。口鼾就是睡覺的時候嘴巴張開,吸入空氣,直接振動到軟顎,能量比較大,發出的聲響會比鼻鼾來的大。張口呼吸健康風險多多數人會以為:用嘴巴呼吸也一樣吸得到氧氣啊!其實,意想不到的傷害很多,包括:臉部肌肉浮腫鬆弛、皺紋變多、嘴唇乾裂、口乾舌燥、喉嚨乾燥、嘴唇外翻、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齒列錯位、咬合不良、上顎狹窄、微笑時會露出牙齦、牙齦色素沉著、臉部凹陷、臉型變長、下巴後縮、雙下巴、扁桃腺腫大、腺樣體腫大、容易感冒、肺功能效率差、駝背等等。小孩經常張口呼吸會有所謂的「浩呆臉」,特徵是兩眼無神、臉部中段凹扁、容易流口水、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智力也可能受損。●爆鼾:生死一瞬間―呼吸中止後尖銳的氣爆聲最讓枕邊人失眠、打鼾者自己也會驚醒的鼾聲,應屬呼吸中止後的氣爆聲。氣爆聲來自呼吸中止發生後,身體為了保命,啟動「喚醒→呼吸」的機制。當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部位被完全阻塞時,會在原本一片嘈雜的打鼾聲中突然靜默,此時呼吸停止,體內氧氣下降、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刺激到大腦的呼吸中樞,警覺到「要趕快呼吸」!可是,此時呼吸道因各種原因已堵塞,加上睡眠時呼吸道的肌肉力量也很放鬆,氣道周邊的軟組織表面吸附在一起,黏住了撐不開,所以唯有把自己喚醒,恢復肌肉力量,用力打開呼吸道並強力的呼吸才能自救。就像是人溺水上浮時本能的猛力吸氣,也會突然發出巨大的聲響。大腦先把人從睡夢中喚醒,恢復肌肉力量,才能夠將被軟顎和舌根擋住的氣道打開。對比幾秒鐘前呼吸停止的寧靜,顯得特別嚇人。有時不只是伴侶被嚇醒,自己也可能因此而清醒。所以,呼吸道瓣膜瞬間打開的空氣爆裂聲,比鼻鼾、口鼾,還要來的劇烈尖銳。爆鼾後病患可能會驚魂未定,氣喘不已。振動部位,決定鼾聲頻率氣流從呼吸道進入,會經過多重的構造和組織,鼻子塞塞、喉嚨緊緊、舌根堵堵、扁桃腫腫、軟顎鬆鬆,到底是哪裡塞住了?氣流衝擊在哪個部位上?這些條件,決定了鼾聲的頻率與強弱。●打鼾頻率呼吸氣流作用在不同的組織部位,打鼾頻率也會有差別:●作用在軟顎軟組織 → 低頻●作用在扁桃腺 → 中頻●作用在舌頭 → 高頻●鼾聲長短呼吸氣流受阻的部位不同,發出鼾聲時間的長短也不同:●作用在軟顎組織 → 鼾聲通常會比較長一些,可能三.五~四秒鐘●作用在會厭軟骨 → 大約一.五~二秒鐘●作用在舌頭 → 因為很快就會塞住呼吸道,所以鼾聲時間非常短,大約一~一.五秒睡眠深度、睡覺姿勢,也會影響鼾聲睡眠姿勢不同,呼吸道受壓迫的角度和形狀變化也會不同,所以會產生不同的鼾聲:●睡眠深度不同睡眠週期當中,可分為淺睡期、深睡期及做夢期。在不同的期區,呼吸道肌肉的鬆弛度不一樣、阻塞程度不同,鼾聲也就跟著不同。●睡眠姿勢不同仰睡和側睡所發出的鼾聲不一樣。多數人是軟顎鬆弛、舌根肥厚的問題,仰睡時容易阻塞,造成打鼾。但是側睡也並非所有鼾症的萬靈丹,例如扁桃腺較大的人,側睡反而會阻塞,一樣會打鼾。肥胖的病患,睡姿的變化則通常不會影響鼾聲,都容易打鼾。整體來說,呼吸道不同部位阻塞,加上不同的睡姿,產生的阻塞程度不同,鼾聲也就不同。側睡能改善打鼾嗎?根據研究統計,睡覺側躺對於打鼾的改善率將近六成,它的原理和軟顎舌頭因為重力下墜有關。仰睡時,呼吸道內的軟組織例如舌頭,容易塌陷往後滑,呼吸道會變得狹窄,氣流經過就會振動。但是側睡時,從解剖構造圖來看,呼吸道比較有空間,可以對抗重力,所以側睡時就比較不會打鼾。曾有患者的太太說:「我是他暗夜裡的生命推手。」意思就是本來仰睡、打呼震天嘎響的人,稍微輕推一下讓他變成側睡,狀況就會有所改善。※ 本文摘自《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睡眠外科權威、長庚醫院李學禹醫師告訴您如何:熟睡迎接每一天!》作者:李學禹 出版社:方舟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2-02-11 醫療.自體免疫
一分鐘微笑量表 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之一,全台近20萬名病友,以30至50歲女性居多,若未及早診斷、妥善治療,將導致骨關節扭曲變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免疫系統失衡,攻擊自身關節,以致手腳關節持續發炎腫痛,主要症狀為關節腫痛、晨僵、疲倦、體重下降、口眼乾燥等。如未積極治療,將疾病控制在「緩解」目標,骨關節長期承受慢性、發炎性滑膜炎,將導致軟骨蛀蝕、關節組織遭受破壞,手腳關節扭曲變形。臨床顯示,不少病人因治療未達標,在疾病發作後的二至三年就無法正常活動,必須坐在輪椅上,甚至長期臥床,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除了面臨關節損害所引發的失能風險,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合併乾燥症、肺纖維化、慢性疼痛,且因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病菌。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近期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可快速評估自身狀況,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五大生活行為(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擦乾身體、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分數,透過分數得到相對應疾病控制的表情符號,例如開心、可以、辛苦、難過等四種表情。病友每周可透過微笑量表自我評估,記錄個人表情標章,藉此掌握疾病現況,回診時成為醫師精準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設定治療目標,可更快達到且維持更好的疾病控制效果。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為主,類固醇只能緩和症狀,減少發炎疼痛。傳統口服免疫製劑雖然能緩解病程,但治療效果有限,患者骨關節仍持續遭受破壞,惡心嘔吐、極度疲倦等副作用較大,也影響部分病友的就醫意願。隨著醫界對於致病機轉的瞭解、生物技術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邁入標靶治療時代,近十年從針劑大分子生物製劑進化至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更好,儘管損傷的骨關節組織無法復原,但可停止受創,提供另一個促進治療達到緩解的選擇。無論是傳統治療藥物或較新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針劑的生物製劑,健保均提供給付,由臨床醫師參考疾病活動度等因素來決定治療用藥。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仍無法根治,但確診後,如積極治療,就能減少關節腫痛不適,甚至改變或延緩病程,病友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可繼續工作,不致成為他人的負擔。建議病友應遠離抽菸、壓力、長期不當飲食和加工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熬夜、多運動、多攝取新鮮食物且飲食均衡,藉此降低體內慢性發炎風險及免疫失衡危機。
-
2022-02-04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會轉惡性嗎?醫指常見3種可能
許多民眾日常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身上突然出現腫塊、硬塊,出現這情況總讓人有些緊張,深怕自己身體是否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或是罹癌,對此國泰醫院整形外科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的可能性相當多,也未必就是惡性,若有出現相關症狀盡早檢查即可,不必過度緊張。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常見3大可能! 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原因繁多,從三大方向來看,與皮膚軟組織有關的例如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纖維瘤、皮膚癌等。位置較深的也可能和肌肉、骨關節有關,例如肌肉瘤、骨瘤、軟骨瘤、腱鞘囊腫、腱鞘巨細胞瘤等。神經和血管也有可能出現腫塊,如神經瘤、血管瘤、血栓引起腫塊等。 身體出現的腫塊,絕大多數都是良性,惡性機率較低,不過一樣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以脂肪瘤來說也有可能形成惡性的脂肪肉瘤,不過機率非常低,而上述這些還僅是個大方向舉例。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先不必緊張,先前往醫療院所作個檢查,治療也都是及早治療越有利康復。 出現硬塊、腫塊是癌症嗎?醫:4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柏穎醫師指出,雖然腫塊、硬塊大多數都是良性的,不過若是發現到不尋常的變化還是得更加小心,更是不宜再拖,包括了快速變化、快速變大、樣貌怪異、出血潰瘍等,雖然未必就是惡性,但確實存再較高的風險,需經過化驗後才有辦法確診,因此若有這些情況,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民眾在身體出現腫塊、硬塊時,總是還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又或者不確定到底什麼時候就醫檢查為佳,對此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發現不明腫塊的當下就可以檢查,特別是前述出現的症狀、外觀明顯改變等,而若是影響到生活,甚至是出現了會麻、會痛等症狀,自然就別再猶豫了。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可以看哪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需前往醫療院所檢查,大多數民眾可能多會想到皮膚科、骨科、一般外科等。不過正如前述所提到的,發生的原因可能性非常多,而一般的醫療院所也可能沒有手術治療的項目,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可直接至整形外科尋求協助,更有助於找出原因,必要時直接安排手術治療,將其切除取出。 《延伸閱讀》 .硬塊出現在手部、膝蓋、腳踝?醫:常見為腱鞘巨細胞瘤,盡早就醫!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亞洲首例 台大將主動脈移植再生氣管
亞洲首例!台大醫院昨宣布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台大醫院胸腔外科教授陳晉興團隊於去年4月,將捐贈的主動脈移植至患有結核病病史的男性,植入的主動脈也順利長出氣管黏膜和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患者出院後呼吸順暢,還可以跑步。陳晉興說,切除長段氣管病變或狹窄,須進行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至今是全球胸腔醫學最困難挑戰之一。過去世界各國團隊利用幹細胞組織工程技術研發的仿生氣管,植入病患體內後發生許多併發症,鮮少成功,直到2018年法國馬丁那醫師團隊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冷凍於零下80°C,解凍後植入病患體內,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陳晉興說,此方法捐贈者及受贈者的血型不必相符,且不需使用抗排斥藥物,而植入主動脈可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及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此一方法堪稱是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史上的重大突破。44歲范先生患有肺結核病史已有10多年,導致結核性氣管病變,氣管出現5公分嚴重狹窄,隨著肺部功能每下愈況。他說,病情嚴重時,「連走路都會一直喘、一直咳,上氣不接下氣。」甚至吸不到空氣,連喉嚨有痰都咳不出來,先前嘗試過植入氣管支架,改善呼吸,但沒想到,氣管支架位移,引發呼吸衰竭,緊急插管急救。范先生說,自己兩側鎖骨中間還留下清晰的氣切疤痕,為避免再有緊急事件,醫師建議進行氣管移植手術,徹底治療。陳晉興說,范先生幸運於去年4月19日獲得主動脈捐贈,在葉克膜支持下進行病變切除及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後恢復順利,於6月24日出院。陳晉興表示,往後也可以利用此技術治療新冠肺炎造成的氣管狹窄後遺症患者,讓氣管病變患者可以有更多存活的機會。
-
2022-01-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你的走路姿勢正確嗎?醫:5招自我檢測看鞋底磨損,判斷關節是否健康
大家知道除了年紀漸長促使關節退化,其實走路、運動的姿勢不良,也有可能是影響關節健康的因素之一嗎?陳炯瑜醫師分享:「近年來健身模式改變,不僅能在家看網路影片自行訓練,還能透過電玩來運動,而這樣的趨勢背後,其實暗藏著因錯誤姿勢,導致損害關節的危機。」甚至有很多的年輕族群,因不了解保養關節的重要性,輕忽了自身病況。今天我們就先來跟大家介紹,不同鞋底集中磨損的部位,所代表的隱憂。從鞋底磨損的磨損處,來檢查看看你的姿勢是否正確:⭕️腳跟外側與前足內側:代表足底受力平均,屬正常磨損。❌鞋底前側:代表有走路踮腳尖、拖著腳走路的習慣,會使後側筋膜過緊,導致腰酸背痛、肩頸僵硬與關節不穩定的狀況。❌鞋底內側:代表走路習慣內八,可能有骨盆前傾、拇指外翻等症狀,且會加速關節磨損及膝關節疼痛。❌鞋底外側:代表走路習慣外八,易圓肩、下背痛,也要特別注意關節扭傷、膝蓋軟骨磨損以及關節炎的問題。❌兩腳磨損不對稱:出現此情況者,代表身體已呈現歪斜,才會導致雙膝受力不均,因此建議盡早尋求醫療資源,請專業人士協助評估。陳炯瑜醫師也提醒,鞋底磨損過快的人,平時更要注意關節保養,當疼痛發生時,千萬不要覺得休息一下就會好,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如害怕動刀或服用藥物,也可以選擇透過免動刀的治療方法,像是PRP、SRF優適骨等等,來舒緩關節不適。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多喝牛奶補充鈣質防骨鬆?常見10大疑問醫師替你解惑
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衛福部在2019年統計,台灣有10.2%男性、25.2%女性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7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4人有1人就有骨質疏鬆問題。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脆弱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在老人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甚至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骨質疏鬆在初期是沒症狀的,通常是在跌倒時發生骨折,才會連帶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平時注意飲食,鍛鍊身體是相當重要的。《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蒐羅多項網友對於骨質疏鬆常常感到疑惑的問題,大家快來看看你的問題有沒有在上面吧。Q1:多喝牛奶或補充鈣質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脆弱之骨骼新陳代謝相關病症,是長期骨質流失所造成,飲食因素則是其一。當攝取的鈣質長期不足時,骨鈣會分解以維持體內鈣平衡,但骨質會愈漸脆弱單薄。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鈣合成,可以藉每日早晚1杯奶及攝取含鈣豐富食物或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建議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以達到鈣質的建議量。如前所述,飲食因素只是其一,要預防骨鬆還是必須由各方面因素著手,例如養成均衡飲食型態(避免攝取過多鈉、適量蛋白質及減少攝取加工食品等)、適量運動(維持合理體重及肌肉量)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吸菸、酗酒),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根本之道。Q2:運動可治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指出,負重較高的運動,對骨質的生成最佳。「細胞會感受壓力,產生骨質,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他建議大家可依照能力做不同的運動,包含重量訓練這類無氧運動,以及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其中比較推薦的是重量訓練、負重訓練,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其次為快走、慢跑、跳繩;相對地,騎單車、游泳則因有踏板、浮力分擔重量,增加密度效果不若前幾項運動。那表示我們只要重訓就好?當然不是。翁聖欽表示,無氧運動能增加骨密度,有氧運動能訓練心肺、增加代謝以及加強平衡感,每一項都是環環相扣,不可偏廢的。「肌肉量不高、肌肉不夠有彈性,不能保護骨骼;心肺功能不佳、代謝功能不高,細胞生成骨質的速度就慢;平衡感不佳容易跌倒,就會骨折。」另外,翁聖欽曾看過幾個案例,年長者雖有固定的重量訓練與確實休息,卻練到脊椎壓迫骨折,痛到受不了就診才發現此事;年輕人肌腱斷裂更是常見。停經前的女性或老人,建議先到醫院進行骨質檢查,選擇適當運動。他建議要做重訓時應由健身教練監督,保障安全。Q3:多曬太陽可防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說明,曬太陽可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轉化,陽光直射(如日光浴)能產生的維生素D是最高的,如在室內透過玻璃照射會少一些,因此建議開窗效果較好。時間不必太長,1週2次,1次15分鐘即可。Q4:喝咖啡會導致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解釋,咖啡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豐富的膳食纖維,另外也含有咖啡因、單寧酸(綠原酸)、生物鹼等有益健康成分,而「草酸影響鈣質吸收」則是咖啡常被提到與有骨鬆關聯性的原因。確實在許多研究中已發現,草酸若與鈣質共食會減少鈣質的吸收,而攝取過多咖啡因也會降低骨鈣合成之維生素D受體蛋白(VDR蛋白),而影響骨質的情形。但造成骨鬆的原因很多,且許多研究針對咖啡及骨鬆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因此將喝咖啡及骨鬆發生視為直接關係,過於武斷。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只要攝取足夠鈣質,咖啡攝取量並不會增加骨鬆的風險,意指造成骨鬆的主因為長期鈣質攝取不足,而非咖啡本身,因此每日攝取足夠鈣質才是預防骨鬆的重點。Q5:腰痠背痛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強調,骨質疏鬆是沒有症狀的!「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現象。如果感到背痛,通常是骨頭斷掉了才會有痛感,或是有低能量外傷,例如跌倒骨折,才會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因此高危險族群建議檢查自己的骨質密度,如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則建議透過飲食藥物與運動來增加骨質,減少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有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以及70歲以上的老人(不分性別),這些人建議先做骨質密度的檢查。Q6:骨質流失了就不可能再恢復?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表示,面對骨質疏鬆症講求「開源節流」,在協助骨質製造同時,也要降低骨質的流失速度。臨床上會給有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或是已經有骨質流失狀況的病患3項處方。▸第1項:是飲食,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第2項:是負重以及增加阻抗力的運動,前者為上下樓梯、快走;後者為使用啞鈴或槓鈴。▸第3項:則是藥物。「開源」的部分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生素D需要800國際單位(IU),通常建議民眾以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作法很簡單:不擦防曬,讓和煦的日光照射20分鐘以上;另外需每日補充1,000毫克的鈣質。「節流」則是使用處方藥物,醫師常用的處方藥有:益穩挺、骨穩、福善美,以及保骼麗這類單株抗體療法藥物。Q7:骨鬆常見於女性或年長者?根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量測其骨質密度。調查結果發現,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50至64歲男女性分別為4.6%、6.8%;65至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Q8:吃洋蔥可治療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一致表示,洋蔥補鈣等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喔!洋蔥鈣含量很低,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100克的各式洋蔥其鈣含量分別為白洋蔥(25毫克)、黃洋蔥(20毫克)及紫洋蔥(21毫克),與一般成人1日鈣建議量1000mg相去甚遠,且沒有一種食物只要單一攝取可以完全補充人體所需要鈣質。因此為避免骨質疏鬆,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及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深綠色蔬菜、小魚干,身體也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建議大家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形態,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上述行為都會造成骨質的流失。Q9:維骨力或葡萄糖胺是骨鬆救星?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提到,葡萄糖胺存在於關節的結締組織或韌帶等,主要是作用是維持強韌度及彈性及幫助關節的潤滑,因此是應用在骨關節代謝機能衰退引發的關節性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炎、受傷關節軟骨修護。一般建議初期關節炎時,補充適量葡萄糖胺可以緩解關節炎疼痛,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時,葡萄糖胺則效果不明顯。有需要補充的話,建議先詢問專科醫師或營養師。Q10:茭白荀上的小黑點可預防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回覆,筊白筍上的黑點是與真菌「菰黑穗菌」共生所產生的物質,是菰黑穗菌累積而成的孢子堆。當菰黑穗菌寄生於筊白筍上後會刺激植物分泌生長激素,而使嫩莖部位膨大形成筍狀莖,一般狀況下會在黑穗菌生殖及殘留前就採收食用。有菰黑穗菌的筊白筍仍可食用,只是賣相及口感較差。同時,2020年3月食藥署闢謠專區也指出,筊白筍上之黑點並無預防骨鬆之確切科學依據,請勿輕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03 養生.營養食譜
餐桌有排骨 請客就PASS
我常上菜市場,固定在一家買肉,跟老闆熟識。某日,我為隔天宴客再度光臨,面對攤上多種品項,猶豫不決之際,老闆替我拿定主意,「就排骨啦!」他說,排骨是非常受歡迎的主食,大小通吃,老少咸宜,「桌上有一道排骨,請客就PASS,安啦安啦!」排骨料理變化多端,我又陷入選擇障礙,該做金黃酥脆的炸排骨、微酸微甜的糖醋小排,還是……老闆提供我食譜,「冬天做排骨湯,妳多買一副豬肚,跟軟骨一起煮,加白胡椒粒,保證好吃。」白胡椒粒有一股特殊香氣,入口滑順不嗆辣,果然是冬季暖身的好湯品。豆豉排骨蒸豆腐食材:豬小排600克、雞蛋豆腐1盒、乾豆豉2大匙、大辣椒半根、蔥1根、蒜末2大匙作法:1. 豬小排用清水洗兩三次,去除血水和雜質,瀝乾水分,以餐巾紙擦乾,再用刀在排骨上畫幾刀(以便醃製時入味),放入容器內。2. 豆豉切碎,加入1/4茶匙糖、1大匙油,放入電鍋蒸,外鍋放半飯碗的水(蒸過的豆豉味道更香)。3. 作法1、2混合,加入2大匙蒜末、1茶匙蠔油、1茶匙醬油、1/4茶匙白胡椒、1/4茶匙鹽,攪拌均勻,醃1小時。4. 將豆腐切成塊狀,擦乾水分,鍋中放2大匙油,煎至兩面金黃,平鋪在有深度的餐盤內(平盤不適合,因為有湯汁)。5. 作法3的豆豉排骨加2大匙太白粉抓勻,攤開放到豆腐上。6. 放進電鍋蒸,外鍋放3飯碗的水量。7. 切蔥花和大辣椒丁,放入碗中,熱1大匙油逼出香氣。淋在蒸好取出的作法6上。白胡椒豬肚排骨湯食材:軟骨500克、豬肚1個、白菜半顆、蛤蠣10個、蒜苗1根、蔥1根、白胡椒粒2大匙(另準備一個茶包袋)、枸杞1大匙作法:1. 將麵粉撒在豬肚上,用手揉搓出黏液,洗淨後改用鹽搓揉,重複兩次。2. 為了去除豬肚腥味,準備一鍋水,放2片薑、1個八角、半碗酒,煮約10分鐘。3. 撈出縮水緊實的豬肚,用刀橫切,把裡層白色油質和黃色雜質刮除乾淨。4. 另備一鍋水,汆燙軟骨,撈出浮沫,洗淨備用。5. 2大匙白胡椒粒放入乾鍋炒香,待涼後,舀進塑膠袋,用刀背壓碎,裝入茶包袋(購自中藥行)。6. 將作法3、4、5放進電鍋內鍋,加入3片薑、1根蔥,水蓋過食材,外鍋放3杯水,直到開關跳起來為止。7. 為了保溫,移至砂鍋。先挑出豬肚和軟骨,過濾湯汁入砂鍋,放洗淨切片的白菜,在瓦斯爐上煮5分鐘。8. 砂鍋上分別擺切成適口的豬肚、切成片狀的蒜苗、軟骨、蛤蠣、泡過酒的枸杞,再次煮滾,加鹽和雞粉(或味精或糖)調味即可。洋蔥排骨食材:肋排500克、洋蔥2顆、蒜5顆、蔥1根調味料:醬油半飯碗、糖1/4茶匙、鹽1/4茶匙、酒2大匙作法:1. 肋排洗淨,擦乾水分。2. 鍋中放2大匙油,將肋排一塊塊放入鍋中,煎至兩面微焦,取出備用。3. 洋蔥切大塊放入鍋中,炒軟取出備用。4. 將肋排放回鍋中,加入調味料(糖除外),加水蓋過食材,大火煮沸,撈掉浮沫,轉小火燜煮40分鐘。煮的過程隨時加水,避免燒乾,這道總共加5飯碗水量。5. 放入洋蔥、蒜末及糖煮至軟爛(約20分鐘)。6. 蔥切長條絲狀,泡浸冷水(約2分鐘,可形成捲曲狀)。7. 盛盤。舀起軟爛的洋蔥,再把一根根排骨放在上面,以蔥絲點綴。
-
2021-12-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不動膝蓋退化更快!醫教簡單6運動防退化性關節炎
上了年紀常常這裡痛、那裡痛,特別是膝蓋又卡又痛的退化性關節炎,更是不少民眾所困擾的問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提醒,民眾日常對膝蓋的保養,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就是運動,不論是哪個年齡都應維持運動習慣,上了年紀更要注意以此保養,以免加速關節退化。 當退化性關節炎報到,膝蓋又卡又痛難活動! 史考特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診間最常見的年長者問題,這疾病通常約在50歲後開始出現,患者常會感覺到膝蓋疼痛、僵硬,特別是在早上剛起床的時候,且前往診間的患者往往表示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嚴重者甚至難以蹲下、活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膝蓋的軟骨隨年紀增長而磨損,周圍也容易出現骨刺、關節囊增生、發炎物質出現,進而使得關節又卡又痛,有時還會出現發炎、腫脹的問題。 防範退化性關節炎,「促進退化」風險要注意! 史考特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但除了老化,要注意的也包括其他「促進退化」的風險,包括了肥胖、不動、損傷等。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對身體的支撐壓力,膝蓋自然也更容易磨損,醫師也曾遇過39歲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體重約140公斤。而許多人認為年紀大了就不要太常運動、不要爬樓梯等,以免膝蓋退化,但其實長期缺乏活動膝蓋將退化的更快,就像車久沒開容易「刁車」一樣,因此平時不會疼痛、可活動的情況下,是非常鼓勵多活動活動的,也應提醒自己時時適度的運動。 6運動防退化性關節炎!醫:防退化平常就要動。 史考特醫師指出,以現況來說,退化性關節炎是個無法根治但可以控制的疾病,民眾可從日常生活進行保養,包括控制體重及運動。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選擇低衝擊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水中走路等。另外也相當推薦「北歐式健走」,也就是拄著兩支登山杖健走,其不僅可以防範跌倒,兩支登山杖也分散了身體對膝蓋的壓力。而飛輪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其因為是坐姿進行,膝蓋在活動之間不會承受身體壓力,可在無壓力的狀態下作足有氧運動達到保健目的。 除了有氧運動避免退化,也可以作肌力訓練,讓身體的肌肉也能承擔身體的壓力。醫師表示,膝蓋退化情況沒那麼嚴重、70歲以下等活動較不受限的患者,可適度的作起立蹲下的運動來訓練腿部肌肉。而70歲以上、衰弱、常跌倒的患者,可作簡單的抬腿運動,如坐在椅子上,將腳伸直並往上抬。視患者身體狀況選擇訓練方式,鍛鍊大腿肌。 在日常減少風險及增加身體抗壓的情況下,退化性關節炎便有助防範。當然,若真的相當不舒服,也應盡早就醫檢查,尋求醫師協助,看是否以藥物、注射、復健等治療幫助改善,達到延緩退化及生活品質的平衡,患者是可以一邊進行治療,一邊生活上也可以外出遊玩,雖然多少還是可能有些不適,但至少不會什麼事情都不能做。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