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身心障礙
共找到
328
筆 文章
-
-
2021-04-26 名人.精華區
李淑貞/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 國家隊嘉惠國人 進攻全球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能及失智人口大幅增加,根據統計,台灣失能、失智長輩逾六成由家人照顧,更有三分之一是「老老照顧」,為減輕照顧負擔,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可讓生活更安全與便利。藉平台整合 提供一條龍服務輔具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處,例如拐杖、輪椅、助行器、矯正鞋墊、電動床、沐浴椅等。對於身心障礙者及高齡者而言,輔具不可或缺,藉由輔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其生活自立性及生活品質。因應台灣人口老化,讓國人生活照顧更輕鬆,輔具產業是一項政策產業,「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因此將成立,組成「台灣智慧樂齡長照國家隊」,以「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為目標,精準對應民眾的需求,將輔導廠商開發更多輔具新產品,協助產品符合安全法規、取得認證、定價、銷售等,且與政策需求搭配,經由縱向與橫向整合,藉此平台可提供完整的一條龍服務模式。輔具須深植轉型 開發新產品台灣是輔具王國,代工能力強,製造產品優良,近20年輔具產業發展已臻成熟,必須轉型與深植,開發更多新產品。目前輔具產業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優勢,已研發了智能型輔具技術、提升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加上專業復健復能人才養成,透過跨域整合,能促進產業升級,可望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透過「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來建立「台灣智慧樂齡長照國家隊」,由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台灣輔具產業發展協會、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台灣銀髮產業協會、工研院、金工中心等15個單位組成。輔具展亮點 長照12大哉問 去年台灣輔具暨長照大展,展期4天逾12萬人次參與,顯示出民眾對輔具的重視及龐大的市場潛在商機。今年「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於5月6日至9日舉行,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逾兩千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的最新設備與智慧科技,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及長照產業的堅強實力。這是一場「解決生活問題的大展」,展場最大特點是全球首創發行「樂齡與長照12大哉問」,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每年輔具展都有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由專業人員友善協助及諮詢,讓需求者盡情享受輔具體驗,為全球獨創會展模式。智慧照護新觀念 分享新趨勢三大特色主題館及重點專區,將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樂齡新趨勢的分享,讓民眾參觀可以解決所有日常生活大小問題。●「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5月6日至9日在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歡迎前往參觀。
-
2021-04-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盒被退回的鳳梨酥:怪胎與自閉症的兩種文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醫療」。一位研究所學生以醫療社會學探討「病人的角色」,呼籲社會在面對公衛醫療化、醫療商品化的時代,應該秉持對生命的尊敬,穿透污名,給予彼此真誠信任;一位高中輔導教師參加癲癇青年高峰會議,認為鼓勵癲癇病友為自己發聲,勇於告訴別人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發病時希望同學怎麼協助他,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提升溝通及表達能力,達到與人平起平坐的心態;一位醫學院教授以自己與自閉症哥哥相處的經驗,說出家屬的心聲,讓我們更了解疾病以及病人與家屬的感受。大約兩週前的某天,郵差送來了一個退回的包裹,並收取80元的郵資。滿頭霧水的我撕開包裹上的單子,看到地址與收件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過年期間我寄給二哥的一盒鳳梨酥。這是我第一次寄鳳梨酥給二哥,因為疫情之故,兄姊今年不聚會。因為疫情,我也未能探望在地球其他地方的親友,於是我決定寄鳳梨酥禮盒給在台灣、韓國、美國兄姊親友們。不過,數盒鳳梨酥中,只有這一盒被退回來了。郵局的人在我寄國外包裹時不斷地提醒,寄送的時程無法預測,但沒有人會料到寄往國內158公里外的地方的包裹會被退回來。包裹上的戳印顯示,這一盒鳳梨酥在郵局等了很久,郵局也很盡責地數次通知收件人,但是終究沒有人來領,於是就被退回來了。所以,我的二哥不只在郵差寄送包裹時不在家或者是沒理會,也忽視兩次的包裹通知單。但這並不是因為他與我不睦,也不是他遠遊在外,而是他的生活方式使然。二哥大我兩歲,我們小時候,他有許多有令我佩服的事跡,小學時他能熟記課本內容,而我無法;他也總是可以很正確地解數學題型,我則時好時壞。但他也有許多令我不解的時刻,例如,他偶而會自得其樂地尖聲大叫。我常在外面亂跑,在村子裡串門子,他則足不出戶。國中時期,有一日當他的同窗朋友成群來找他玩時,他甚至把他們趕走。在好客的鄉下,這是很令人詫異的行為(也許我當時有點佩服他的我行我素,但我已經不記得了)。雖然他似乎有些怪怪的,但由於他善於(堅持)遵守規則,善於背誦,除了一些小意外,如偶而在學校昏倒、從樹上摔下來而送醫之外,家人也不疑有他,頂多覺得他是個怪胎,或是如母親說的這就是他的性地(質),就像是英文字的nature一般。隨著年歲漸長,台灣家庭對於兒子的期待也逐漸加諸於他的身上,但他都無法讓父母滿意。父親曾以為二哥最像他,所以應該可以念好書,以彌補父親因家貧無法升學的遺憾。不幸的是,他不只沒能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在五專時,出乎一般人的想像,他的國文一直無法及格,二姊得數次親自拜訪老師求情。在父親與二哥之間,一方感到失望,一方感到壓迫,緊張成了父子關係的基調。我自高中畢業後就長年離家在外,與二哥也漸行漸遠。除了年幼的打架爭吵及覺得父母重男輕女而優待他之外,對我而言,他就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不喜與人來往。但成年後,我漸漸注意到與他講話時中間好似隔了一道牆,他聽不懂我的意思,我也無法進入他的認知世界。當所有的兄姊妹都已經經歷了不同的生命階段,就學、畢業、就業、結婚生子,只有二哥的人生停頓在某一個狀態,畢業當完兵之後,他不斷地換工作(或是不斷地被辭退),也沒有發展出伴侶關係,最後也只有他一直與父母同住。他不會協助打理家務,水電費也不繳,但他會將水壺的蓋子打開燒開水直到水滾還不熄火,也不准別人熄火。漸漸地,兄弟姐妹生氣了:他長這麼大,怎麼都不負一點責任?房子那麼大只有媽媽一個人打掃?怎麼講都講不聽!這麼簡單的事情怎麼都不會?都是被媽媽寵壞的!挫折與憤怒不斷地在家庭對話中像熱開水一樣滾燙著我們的心。但是,他每次看到小孩子都很開心,會跟他們講話,他在家裡的空地上種菜,每次回家他總會帶我們去拔新鮮無農藥的菜。在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正在閱讀與自閉(症)相關的文章,突然之間,我恍然大悟,文獻裡面描述的情形不就是我的哥哥嗎! 這並不是一個阿基米德般的Eureka(恍然大悟)時刻,充滿著發現知識的愉悅。在大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很深的罪惡感。如果我們早知道他的情況,我們或許就可以嘗試說服父親要用不一樣的態度看他,不要給他壓力、我們可以嘗試不要生氣、不要責怪他。甚至,我們可以尋求相關專業的協助,讓他,或者我們家人,可以免除許多的挫折、失望與憤怒。我將這個後知後覺的「發現」告訴了大姊,本來以為可以讓她因為了解而釋懷,但她聽到之後卻沉默了,像一個世紀那麼久(大姊長二哥七歲,是他小時候除了母親之外主要的照顧者)。之後,我也嘗試告訴大哥我的看法,希望他不要再生氣,但他無法接受。大姊的沉默讓我重新思考,究竟我們應該繼續視二哥為怪胎,還是將他視為自閉者?我以為,如果家人可以認識自閉,那麼他可以免於受到父權加諸於兒子的期待的壓力(其實無論自閉與否,社會應該重新檢討男孩的教育與陽剛文化的養成過程),家人也不會將他的種種不同視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應該改變溝通的模式。但是,自閉症這的名詞對於大姊而言,似乎很沉重,或許敏感多愁的她不願自己的弟弟被視為不正常的人,或許在那個時刻她的感受就彷彿她被視為是自閉症者,我並不確定,因為我們的對話終究因為氣氛過於凝重而沒持續下去。我之所以寫這個故事,是因為前一陣子偶然看到《跟著妹妹搭巴士》,作者(Rachel Simon)在書中描述她與身心障礙的妹妹一起搭巴士的經驗,不僅讓她了解妹妹的生活與其社群,也讓她反省自己的生活。作者在受訪時提到為自己的家人寫一本書是很有意義的事,這給了我效法的念頭。過去,我以為「我跟二哥」是一個關於父權社會重男輕女,以及「幸好父母最終體認到兒子女兒都差不多」的故事。但是,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不太一樣故事。當然,父權社會對於兒子的種種壓力(以及優待)仍然是其中的元素,但是這也是一個不符合社會常規的人因不為周遭的人所理解而遭到不合理對待的故事,而我也是施以不合理對待的人之一。如果我沒有「發現」二哥可能是自閉者,我收到那一盒退回的鳳梨酥可能會感到受傷、生氣,但因為我能夠模糊地想像他的生活世界,我想收到包裹這件事對他來說並不平常(我也確實從沒寄東西給他),所以我並沒有感到受傷。我打開它,打算用平常心慢慢把它吃完。在學院生活中,身旁幾乎都是能人,很容易讓人忘記人類的多樣性,不管這個多樣性是展現在身體、智力、精神、情緒或是社交模式上。許多不符合規格、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往往被排除在外。我們應該如何讓一般人以及未來的醫療專業者更加體認到人的處境(human condition)的複雜多樣性?這是重要的任務,也是一大挑戰。雖然Arthur Kleinman最近很失望的指出,原先他提出疾病敘說(illness narratives)是希望作為建立醫病關係(讓醫者了解病人與病人同在)的起頭,沒想到事實上它卻成了句點。但是,他的建議,傾聽病人,了解病人的疾病敘說,仍然有其意義。在這個基礎上,我或許還可以再加上,了解病人家屬的經驗與掙扎。
-
2021-04-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他們恩愛30年,現在卻吵到要離婚!醫:5個常見病癥,恐是早發失智合併妄想
陳小姐的爸媽,過去30年感情都很好,但最近卻吵到快要離婚!原因是55歲的爸爸,最近老是懷疑媽媽有「小王」,叫媽媽去死,媽媽不甘心被誣賴,氣到要離婚。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說,陳先生是早發性失智合併嫉妒妄想,必須透過藥物及家人支持重整家庭。 陳小姐說,父母結縭30年,一直都很恩愛,她出嫁後也很放心娘家,不料這1年來,爸爸變得煩躁不安、易怒,不喜歡社交活動,提早退休後窩在家裡;媽媽白天要工作,還有其他社交活動。 5個常見失智合併妄想病癥1、煩躁不安2、易怒3、不喜歡社交活動4、記憶力退化,對時間和地點產生障礙5、對人的辨識出問題,引發不安全感 就醫發現記憶力達失智程度 爸爸對媽媽屢有抱怨沒有按時下班返家,媽媽不想理他,近幾個月爸爸卻變本加厲,竟然懷疑媽媽外面有「小王」,自己結婚戒指不見了,也誣賴是媽媽送給「小王」了,情緒動輒失控,一再以言語暴力要媽媽去死,指責媽媽萬死也不足以謝罪,媽媽無法再忍受,氣到要離婚。 兄弟姊妹看到父母吵到要離婚,硬拖著爸爸就醫,醫師發現他的記憶力已達失智程度,並合併嫉妒妄想,讓大家瞠目結舌,他們認為爸爸才55歲,怎麼可能失智? 陳羿行說,失智症大部分發生在65歲之後,年齡越大比率越高,在65歲之前就發病,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和先天體質或遺傳有關,並不常見。 無暴力傾向採藥物穩定情緒 失智症者因為記憶力退化,對時間和地點產生障礙,對人的辨識也出問題,引發不安全感,造成妄想等,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被偷竊的妄想,懷疑東西被身邊的人偷走,其實是失智忘記東西放哪裡;其次是被害妄想,懷疑被下毒或被監視,沒有安全感。 而懷疑另一半不忠的情況是嫉妒妄想,通常是長期酒癮造成性功能障礙,與配偶伴侶性事不和諧產生懷疑,是酒精性精神病,但失智症也可能併發嫉妒妄想,陳小姐的父親情況就屬這種。 陳男沒有暴力傾向,經由藥物治療,穩定其情緒,而臨床上還有些個案更嚴重,懷疑另一半外遇並習慣毆打對方,這種就必須住院治療。 早發性失智症影響家庭甚鉅 陳羿行表示,一般而言,安享天年的老年人失智妄想,還比較能讓家人接受,如果是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由於年紀較輕,行動通常自如,有的還是家計主要來源,家人通常都無法接受,整個家庭生活層面都會受嚴重衝擊。 陳羿行強調,這類個案除了透過精神穩定的藥物去改善妄想情況,修補伴侶關係,也需要重整支持系統,家人要叮囑用藥,多加關心陪伴,也應為患者辦理重大傷病卡以減免醫療費用,及申請身心障礙鑑定以取得社會資源。 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方法*要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 *要減少危險因子,包括要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4-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位專輔教師在癲癇青年高峰會議後的反思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醫療」。一位研究所學生以醫療社會學探討「病人的角色」,呼籲社會在面對公衛醫療化、醫療商品化的時代,應該秉持對生命的尊敬,穿透污名,給予彼此真誠信任;一位高中輔導教師參加癲癇青年高峰會議,認為鼓勵癲癇病友為自己發聲,勇於告訴別人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發病時希望同學怎麼協助他,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提升溝通及表達能力,達到與人平起平坐的心態;一位醫學院教授以自己與自閉症哥哥相處的經驗,說出家屬的心聲,讓我們更了解疾病以及病人與家屬的感受。「妳不要太累!」 「我來就好!」 「你照顧好身體!」我知道這是關心,但卻是我真正感到被標籤化的開始,這段話是會議中的癲癇青年自述。他的這段話也同時引領我去思考專任輔導教師的工作歷程。專任輔導教師是學校輔導工作的重要推手,校園常見的情緒及學習障礙個案類型,在努力之下師生能共創友善的學習環境。而「癲癇」這個看不見有摸不著的疾病,大部分始發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青少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自我認同」與「建立角色統整」,此階段的青少年藉由對自我的省思與覺悟,開始確立他在團體中的地位與社會對他的期望,在教育現場如果教師在第一線沒有先教育好「癲癇」的疾病知能,在發病後孩子得遭受「異樣眼光」、「誤解」、「標籤化」的困擾,因此,「學校衛生法」第 12 條明文規定:「學校對患有癲癇等慢性病學生應負加強輔導與照顧之責」,但學校提供的照顧及輔導方式真的是孩子們期待且需要的嗎?在這場會議我聽到的故事有較多時候我們提供的不是合適的。在教育現場不外乎提供「衛教、班級經營、宣導、個案輔導、團體諮商」的協助,卻容易忽略那道心中的圍牆,在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核心理念,從平等到公平接著講求正義,而教師在執行時經常停留在「公平」,舉這張圖為例 教師為了確保了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因此會營造友善的環境促進癲癇青少年擁有良好的同儕互動品質,但青少年是個喜好比較且情緒敏感的階段,如沒有同理心的建立就開始落實公平,他們第一眼只會看見:「為什麼他腳下的箱子特別的高?」為什麼癲癇青少年能擁有比他人多的資源,而這樣的歷程就會落入到第三張圖,癲癇青少年們會因為這樣的境遇而被箱子壓得喘不過氣,影響人際議題及身心發展。在成大求學期間受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理事長影響良多,在學習經驗中更明白醫師對於癲癇患者們的努力及提倡社會正義。現在身為一位專任輔導教師,我喜歡先讓學生學習「同理心」,可利用情境、角色扮演、團體的方式帶引導,再注入我想重視的癲癇議題,並邀請癲癇青少年能為自己發聲,如此一來就不是我幫他說,而是他自己有能力告訴別人他真正的需求以及在發病時希望同學怎麼協助他,這過程癲癇青年才能更肯定自己的價值提升溝通及表達能力。當這些經驗及狀況普及化落實在生活之中,才能逐漸抵達正義,這是條漫漫長路需要長期的走下去,才能有能量逐漸拆除圍牆。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臨床照護指引 助癌友面向陽光
癌症治療方法進步,患者存活時間拉長,讓癌症像慢性病。但癌友面對體力和外型改變,如何做好心理調適、回歸社區,是更重要的一環。衛福部國健署針對頭頸癌及肺癌,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期望對適應不良,甚至有自殺意圖的癌友及時伸援。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表示,從民國103年到107年,台灣十大癌症新發個案的5年存活率已超過5成,顯示癌症慢性病化,但台灣肺癌心理照護在經濟學人的評比卻掛蛋,因此國健署去年開始針對肺癌和頭頸癌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國內外研究發現,癌症病人自殺死亡率高於一般人,患者在確診的第一時間,很容易就被擊潰;台灣癌症病患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111人,和美國的31點4人相比,高出很多,並非台灣癌症治療的預後差,而是在美國較有機會發現失志症候群。方俊凱表示,失志症候群是2001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方俊凱強調,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半數是憂鬱症,另一半則是失志症候群,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很多癌症病人拿的殘障手冊,都是第一類身心障礙類。他鼓勵癌友注意心理健康,健保給付癌症患者住院時的心理諮商服務,出院後則至精神科就診,由醫師轉介心理師,建議癌友讓專業陪伴度過難關。
-
2021-03-28 新聞.長期照護
家人該不該送照顧機構,總是令人糾結!社工師自己遇到這問題怎麼做?
又是濕冷的冬天,觸發我回想起四年前那段奶奶中風後住在養護中心的日子。 依然記得最後一次開車上山,到養護中心看奶奶的情景。在9度的新店山區吹著夾雜細雨的冷風,看著原本個頭不高、有點豐腴的她,卻在中風過後的三個月內兩頰開始消瘦了。坐在一群長輩中的她,顯得有點憔悴,但看見我時眼神似乎多了些亮光。 我們之間沒有太多的言語,當我叫了聲:「阿嬤!」時,心中卻有著難以言喻的情緒。說來慚愧,長照一直是自己決心投入的領域,但脫離專業的角色、回歸家庭時,我也只是個難以下決定的家屬。當大家把照顧計畫交到我手上時,角色轉換後,我其實就跟所有的家屬一樣,心情徬徨且茫然,深怕任何一個決定,都讓她受苦。然而之所以選擇將奶奶送進機構,有幾點考量: 1. 家中潛藏的不友善空間 臺北家中住在4樓公寓,入門後門口就有門檻、上洗手間也有個門檻,連進房也因為和室的裝潢,有著將近15公分的高低差。當時奶奶正屆中風過後的黃金復健期,若因受限於無法上下樓,與種種不友善空間,而錯過恢復生理機能的好時機,未免太過可惜。對奶奶而言,臺北的舊公寓,實在不利她密集復健。 2. 女性與主要照顧者的傳統思維繫絆 父親除了身為長子外,也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在父執輩的傳統家庭思維裡,兒子自然而然會成為生病照顧排序時的第一位,但「照顧」一事大多與女性的角色連結較深,雖然在照顧決策上以父親為主,但在家庭分工裡,父親主責財務面,母親才是決策後的身體力行者。從奶奶住院開始,在醫院一路陪伴照顧,到後續送至機構的主要聯繫,都由母親擔任對口。那時,她曾說若奶奶送回家後,很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奶奶。但是她身為長媳,若不能提供照顧,似乎很難跨越在傳統道德上對於社會角色的期待。 3. 與外籍看護的溝通磨合需要時間 奶奶長期與爺爺居住在雲林農村,若要符合「在地安老」的目標,理應將她送回雲林居住。不過當時爸媽尚未退休,不能夠親自照顧;爺爺的身體狀況,也無法獨自負擔照顧中風奶奶的工作,此時能夠使用的照護資源,似乎只剩下外籍看護。但與外籍看護的溝通,需要時間彼此磨合,加上考慮爺爺若無指導外勞的能力,多數溝通協調還是要倚賴爸媽兩人進行。只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還可能讓照顧壓力不減反增。中風後最重要的就是與時間賽跑!為了把握黃金復健期,我建議父親先讓奶奶入住機構,配合機構提供的復健服務,藉此訓練身體的生活自主性。4. 24小時不打烊的機構照護 最後決定將奶奶送至機構的關鍵是,機構有護理師、社工及照顧服務專業的人員,提供24小時的照顧服務。初次中風後若狀況不穩定,可能會提高二度中風的機率。在機構內,便可以透過定期復健與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穩定病情降低再中風的可能。此外,奶奶中風後申請了身心障礙手冊,可以領取托育養護補助,這也大大減輕父親在經濟上的負擔。以前老人家對於入住機構,非常排斥,認為是「被子女拋棄」。其實將長者送住照顧機構,只是換一種方式照顧他,因為任何一種照護方式,都是根據失能者的需要而產生。但唯一不變的是,無論哪種照護方式,「親情」是任何照護資源都無法替代、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我們也優先考量離家近,或交通方便探視的照護機構。這樣一來,家族的親友們便能固定至機構陪伴,給予心靈安慰,降低奶奶的寂寞。 奶奶離世後,讓我再一次思考「家」的意義,也開始在照護資源這條路上有了更深的省思。到底該在哪裡安老?該使用那些照顧資源?對於被照顧者及照顧的家屬,我們都希望能無憾且愉悅的走完最後一哩路。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老屋要修繕、長者需復健 雙老難題全台普查
「城市、房子、人,是一起老化的!」台中市社會局長彭懷真說,都更、重劃絕對跟不上人老化的速度,若要解決「老屋難民」問題,地方機關和內政部,都該一起合作。他以台中市有近三千名獨居老人為例,社會局可與都發局、衛生局橫向整合,優先評估獨居老人的房舍是否需要改善?能不能改善?若無法改善,就要導入長照服務。台中市中區是傳統老房較多、性別比例最懸殊的區域。彭懷真表示,中區每100名65歲以上長輩,有68%是老太太,這裡就是台中的縮影。早期能買下這區房子都不便宜,但當時的女性就業率低,年老沒有別的收入,就守著房子,孩子大了,只剩老屋陪伴獨居。・行走不便 是長者衰弱主因之ㄧ彭懷真指出,在台中海線的沙鹿、梧棲、大甲也有不少「移動困難」長輩,過去政府低估此議題,但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改善長輩居住困境要從「食衣住行」通盤考量。衣的問題最小,「食、住、行」則是最困難處,若居住環境未改善,長輩不方便行動時,就不能吃到營養食物,且缺乏走動,體能跟著變差,再加上長者多半不識網路,無法找到協助自己的資源,生活品質會更低落。・改善老屋難民 應搭配全台大規模複查彭懷真表示,目前台灣與「高齡」相關的民間基金會,介入多是長照、餐食需求,全台必須徹底「健檢」老屋難民,可以比照民國101年的身心障礙複查制度,當時台灣改採WHO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身障證明要重新分類、鑑定,內政部全台重新複查。彭懷真指出,台中市要做到全面訪視不難,只要從目前領」老人健保補助」的對象,約20萬人開始著手,補助已排富,需再過濾亞健康、獨居、在長照體系的長輩,衛生局、民間基金會、社會局合力進行,可從電訪先開始,確認哪些對象最需優先改善「住」的環境。對於彭懷真的提議,台中市都發局長黃文彬也說,未來公辦或私人建設的社會住宅,會有相關托育、長照、社福空間及容積獎勵;宜居建築獎勵辦法也將滾動式檢討,鼓勵所有住宅設置「友善空間環境」設計,也免計容積,並提高行動不便者的升降設備補助申請。・行走不便 是長者衰弱主因之ㄧ台中市老五老、弘道、華山各基金會,都有社工、居家服務員定期「獨居訪視」,但多數居服員都面有難色,不敢「背」或「陪伴」長輩下樓、離開老屋走走。此外,2000年台北市景文高中發生「玻璃娃娃事件」,也造成社工和居服員的心裡隱憂。彭懷真說明,當時一名「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學生,無法行走、輕微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這名學生原本不需要上體育課,但他跟老師表示有意願參與,同班同學帶著善意「單獨抱他下樓」,未料下雨地板濕滑,造成不幸意外。「玻璃娃娃事件」讓善意第三人卻步,彭懷真認為,多數居服員不敢帶長輩外出,並非沒有原因。彭懷真認為,目前中央對身障者有些居家設備改善補助,若能把高齡、獨居的老人當作身障一類,和傳統的身障服務結合,「老、障礙、貧」三合一就是優先最需要幫忙,若經濟有餘裕者,則可採部分自費。▌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19 新聞.元氣新聞
北榮老人免費健檢200名開放現場登記 滿65歲長者快報名
北榮19日起開放110年免費老人健康檢查現場報名登記,尚有200位名額,凡設籍於台北市,年滿65歲以上之長者請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第一門診三樓「老人健檢報到處」領取號碼牌,額滿為止。北榮今年3月3日起辦理110年免費老人健康檢查共1700個名額,第一波先透過網路預約,19日起開放第二波現場報名登記,目前尚有200名額,可預約A健檢組套包括:尿液常規、血液常規、憂鬱症篩檢及認知功能評估、糞便潛血免疫分析、胸腔X光檢查、心電圖檢查、α-胎兒蛋白與甲狀腺素免疫分析,檢查結果也會提供保健諮詢及異常轉診,還有健康史等身體評估。除了年滿65歲一般市民之外,特殊長者如65歲以上獨居長者、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五類民眾均可報名,洽詢電話:2875-7460
-
2021-03-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身障婦難上產台被冷眼 障盟推首本身障懷孕手冊助好孕
幾乎沒有醫院可以協助身障孕婦產檢,育有二子的身障者陳青琪回想起多年前懷上老大時,赴台北某醫學中心就診,難上產台產檢,竟被醫師冷眼甚至勸退「別生」,不捨體內的生命因自身的殘疾被勸退,向障友打探友善醫院轉至基隆看診,在醫師的悉心協助下,前後生下大寶與二寶。礙於許多障友懷孕後皆遇到類似的問題,身心障礙者聯盟推出國內第一本「身障者懷孕手冊」,助障友也能與一般民眾一樣能享有最基本的生兒育女的權利。身障盟秘書長洪心平表示,根據統計,18歲以上的身障者超過七成生養子女。他們面臨與一般產婦都需要的產檢、孕期、生產、育兒的過程,但國內極大多數的醫院,幾乎不願協助懷孕障友,即使家裡附近就有婦產科,也沒辦法就診,得千里迢迢到願意協助身障產婦的醫院就診。她說,有些身障產婦為了孩子,每次產檢搭車至少4小時才抵達願意產檢的醫院,來回時間就耗掉一天,她批評,身障者也有人權,她們一樣正面臨生兒育女的過程,但面對的路卻比一般人艱難。根據身障盟於101年至103年執行的「女性母職角色支持研究計畫」,其結果顯示,對於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者而言,高達六成以上表示,對於受孕準備、孕後產檢、育兒等資訊與服務不足,或表明不便使用。視障者張維純說,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她連確認懷孕這件事都難倒了她,買了驗孕棒,但尿液如何準確沾濕試紙,試紙上呈現到底是一條線還是兩條線,她完全看不到,即使到了醫院,也沒有太多的醫院,可以協助她取尿液驗孕,光是確認懷孕這件事,就耗費了極大的功夫。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每一位身障者的狀況不同,像是維純的需求是給予詳細的說明,包含產檢報告、育兒注意事項等,聽障的產婦則需要花多點時間筆談,肢體障礙者雖可以坐輪椅進醫院,但是產檢椅幾乎是上不去,導致產檢難度增加。黃建霈表示,目前全台各家醫院幾乎都有硬體,像是幫忙身障者上產檢椅的抬升機,但醫師可能因為經驗不足等,轉由其他醫院協助患者。衛福部目前希望可以透過建立示範醫院,建置身障孕婦的特別門診,會同不同的科別,協助身障孕婦能獲得更好的服務。衛福部次長李麗芬表示,示範醫院希望先從馬偕醫院開始,後續將會擴大試辦,進而讓所有的婦產科都能協助身障者。洪心平表示,身障懷孕手冊為友善身障孕婦的第一步,內容針對四大障別協助障友如何成為父母、懷孕、生產、產後等四大階段,視障者也能透過電子檔聽取手冊內容。
-
2021-02-28 養生.更年期變化
【名家專欄】楊聰財/男性也會有更年期 快速自我檢測10中3要小心
文/精神科楊聰財醫師 男人和女人都有更年期,這是大家要打破的迷思之一。 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重要性 男性荷爾蒙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睪固酮。其作用包括增進肌肉量與強度、改變體脂肪的比率與分布、維持骨密度、促進紅血球製造、刺激體毛生長、調節男性生殖功能等。同時它也會影響情緒,睪固酮過低時容易鬱悶、提不起勁、喪失性慾,過高時則容易衝動、出現攻擊性傾向。近來,也有研究顯示, 睪固酮會影響認知功能,在動物實驗中還出現失智症的報告。 為何會有男性更年期 睪固酮是男性維持生理與心理正常運作的一個重要荷爾蒙,主要是由睪丸所製造,主要在年紀25歲~30歲是高峰,年紀30歲過後便會逐步慢慢下降,與女性不同,並非一瞬間完全消失,至多是男性荷爾蒙量低於水平(睪固酮濃度指數標準為350 ng/dL以上)。因此,男性更年期的說法,更精確來說,應該稱為 「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低下症,Testosterone 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TDS」。 男性更年期「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低下症」診斷標準 美國聖路易大學(St. Louis University)的John E. Morley教授認為在老化的同時,睪固酮的含量會降低,這是造成認知功能、體力、肌力、骨骼密度、及性慾降低的原因。根據因為睪固酮不足所引發的臨床症狀,Morley設計一份簡單的問卷(ADAM, Androgen Deficiency in Aging Male),作為睪固酮不足的篩檢: 你的性慾是否降低? 你是否感到缺乏活力? 你是否察覺有體力不足,同時也有耐力不足? 你的身高有否減少? 你是否發現自己「享受生活」的感受不如從前? 你是否感到沮喪,同時(或者)脾氣變壞? 你勃起時的硬度是否無法與過去同日而語? 你是否發現最近運動時,體力變差很多? 你是否在吃完晚餐後就感到昏昏欲睡? 你是否發現最近工作績效每下愈況? 如果問項1或7回答「是」,而且(或是)有任何三個問項回答「是」,建議應該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是否有睪固酮缺乏的情形,以及澄清是否有男性更年期症狀的發生 最客觀科學檢測的方法,便是抽血檢驗男性荷爾蒙(睪固酮) 。研究數據估計,台灣地區年紀40歲以上男性,約1成有更年期困擾;50歲以上則約2至3成。 男性更年期的特徵 男性更年期是一種身心症候群: 生理、心理、環境相互影響。男性更年期,不止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下降的問題,更是一種身心症候群。影響層面包括生理、心理、精神、人際關係、工作、性愛等方面;前述的每項都一樣重要,而且又環環相扣,都必須被瞭解和治療。 男人常被設定要當「無敵鐵金剛」、默默受苦、永遠當一個保護者,所以日本「男人真命苦」系列,引起許多必須要勉強自己「堅強,做一個強者」的男性廣大共鳴與迴響。而憤怒與憂鬱也與男人老化時面對的生理和性愛問題息息相關。 許多男人到更年期陸續開始有心臟問題、高血壓、攝護腺問題、糖尿病、性功能障礙,這些問題通常又會彼此影響、促使彼此的惡化。25%的男人有熱潮紅,比率雖然沒有女性多,但可能一樣不舒服和難受。男人用行為訴說自己的痛苦,而不是從言語。 男性更年期的治療 治療目標旨在提高血液中的睪固酮濃度,進而改善相關的身心障礙。提高的方法可分為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兩種,食物療法:外含貝殼的海鮮類是補充男性荷爾蒙的最佳食物來源。藥物療法:目前睪固酮的藥物有口服劑型、肌肉注射劑型、經皮膚吸收的貼片劑型和凝膠劑型四種。在治療前及接受治療後的每三個月,一定要定期檢查睪固酮的濃度,一旦補充到正常範圍時便要停止。 男性更年期的預防 所有男性的男性賀爾蒙水平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有些研究指出吸煙及高膽固醇水平會增加男性更年期提早發生的風險,所以你應該立即戒煙及有效控制膽固醇的水平。此外,定期做運動能保持肌肉及骨骼質量。 結語 男人常有一些迷思,例如不可以掉淚、不可以示弱、不會有病等。請記得:自己健康自己顧;健康是一,其他是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伴侶讀了這篇文章,也可以留意自己親愛的阿娜答,是否有這方面的困擾。我手上確診的最年輕案例是30歲! 順帶一提:因為男性更年期常常是合併精神與生理症狀,選擇精神科醫療團隊就診,從生理、心理、環境多面向來改善,可是十分重要的選擇!
-
2021-02-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接觸者隔離新制 自3月1日起須採「1人1戶」
部桃群聚事件中,出現多起家戶傳播情形,甚至全家人都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考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為提升我國社區防疫安全並確保國人健康,自3月1日起,實施確定病例接觸者居家個別隔離措施,須採「1人1戶」。除自從今年元旦起「居家檢疫」需「1人1戶」,3月起居家隔離也比照,陳時中指出,「1人1戶」是指於隔離期間,除經專案核准,同戶內不可有非隔離者;若家戶內有非隔離者,須至防疫旅宿或由地方政府協調至集中檢疫所進行隔離,並由地方政府安排前往隔離地點交通方式。家戶中所有同住者若皆為隔離者,且與確定病例最後接觸日皆相同,則可於同一戶家中之獨立專用房間(含衛浴設備),以「1人1室」方式進行隔離。陳時中表示,考量未成年者、65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失能者、重大傷病者等具共同照顧需求,彈性准予非隔離者在隔離地點同住,不受1人1室限制。但陳時中也強調.基於風險管理考量,照顧者以1名為限,並須為固定人員,且應比照隔離者,開立隔離通知書,同時進行隔離、設定電子圍籬系統、期滿自主健康管理及遵守相關規定與注意事項。民眾於隔離期間若有醫療照護需求,應先主動與衛生局聯繫,禁止自行前往就醫,衛生局同意居家隔離者外出就醫後,須先行聯繫醫療院所,醫療院所於接獲衛生局通知時,應事先了解居家隔離者之病況、主訴、TOCC及是否進行SARS-CoV-2採檢等。預先妥為規劃就診動線、分流措施、安排就診時間及相關醫療照護人員等感染管制措施,並請衛生局依約定時間及地點安排或指定病人交通接送,以準時到達醫療院所。
-
2021-02-26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不罕見 國健署:全球罕病患破3億相當於1個美國
每年2月最後一天為國際罕見疾病日,衛福部國健署呼籲,每一種罕病的盛行率雖然極低,但全球罹患罕病總人數已突破3億,相當於人口排名第3位的美國人口數,罕病,其實並不罕見,號召民眾一起響應「我支持罕病、我驕傲」。國健署表示,歐洲罕見疾病組織(EURORDIS)於2008年2月29日發起第一個國際罕見疾病日,以這4年一次的日子及2月獨特的月份天數,呼應罕見疾病極其罕見的特別意涵,若當年沒有2/29,即落在最後一天,今年該組織延續去年罕病不罕見、罕病不孤單、罕病有尊嚴(Rare is many ‧ Rare is strong ‧ Rare is proud)主題精神,再次強調罕見疾病家庭,身心都需要照護。C先生夫妻原本甜蜜期待家中第一個寶寶誕生,懷孕過程接受完整例行產檢都平安,沒想到寶寶出生時卻發生呼吸困難、唇裂等症狀,轉院到罕病照護團隊的醫院詳細檢查,才發現寶寶罹患了罕見疾病「CHARGE 」症候群,未來恐怕得面對寶寶雙側後鼻孔閉鎖、小腦發育不良、心臟與眼器官先天性等多重器官缺損,以及後續看不到盡頭的醫療與復健之路及醫療支出,夫妻感覺到生命無助及擔憂,C太太甚至出現了嚴重自殺傾向。國健署表示,C先生夫妻的案例,正是許多罕病家庭身心困境的縮影,後來夫妻在政府與罕病治療醫院的合作下,立即透過跨院內科部組成的照護團隊啟動機制,並經同意量身制定符合C先生家的照護計畫,包括寶寶的治療及申請身心障礙與健保重大傷病身分及相關補助,同時在家庭支持下提供解說疾病對寶寶未來的生長、日常生活、就學等可能產生影響,並提供醫療補助、社會福利及有關民間團體資訊,還加入罕病基金會汲取其他家長照顧經驗。隨著國內政府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施行至今超過20年,國健署積極建置罕病照護網絡,推動「罕見疾病照護服務計畫」,目前全省共有14家罕病照護團隊的醫院,施行至今,已通報1萬8千多位罕病個案。
-
2021-02-26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漲又擴大免收?醫改會:完整公布精算才能服人
衛生福利部正研議提高藥品、慢箋、檢驗檢查、急診的負擔部分,部長陳時中強調會保障弱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今透露,研議修法擴大免部分負擔對象,包括中低收入戶之依賴人口、重度身心障礙者、極重度身心障礙者,粗估總人數至少約四十七萬人,最快五月有初步結果。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呼籲,健保署有責任根據精算原則,主動針對現況、規劃方案、預期目標,提出大眾可理解的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2019年中低收入戶依賴人口有12萬9000多人,極重度身心障礙者至少14萬多人,重度身心障礙者至少20萬3000多人。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已與社家署討論,研議讓上述對象減免所有部分負擔,但這需要修法,最快要等五月立院這會期結束,才會有結果。部分負擔改革方案內容複雜、影響龐大,試算結果及影響評估等完整內容皆未對外公布,健保署每天釋放零散資訊,民眾未來得多繳錢,卻只能霧裡看花。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質疑,健保署一面要漲,一面要減免,這一加一減的總和是什麼?林雅惠表示,各項部分負擔調整所影響族群大不相同,健保署有責任根據精算的原則,主動提出易讀的說明,讓社會大眾了解。包括現況中的調整空間、調整空間應優先容納哪些項目?調整後可達成的目標?雲端的藥歷和檢查影像對減少重複用藥和檢查的成效為何有限?還有哪些務實改善措施應優先推動?這些都要講清楚,才能服人。林雅惠表示,民眾頂多只能決定就醫的次數,要做哪些檢查、開什麼藥,都不是民眾完全可控,所以醫療浪費絕不能只病人端下手、加收部分負擔。衛福部說接下來交由健保會討論,就算「對外溝通」,其實是誤導社會大眾,因為健保會只有諮詢權,並無決定權。除非健保署公布完整資訊,讓社會大眾有機會參與切身的公共政策討論,否則就算政策不合理,行政部門就是要做,健保會反對也沒有用。
-
2021-02-13 新聞.元氣新聞
春節家暴請打113通報 也可諮詢或通報性騷性侵
日前媒體報導有一基隆失智老翁被兒子動粗,孫子看不下去,於網路公布影片並且報警。台灣失智症協會今特別為此發布聲明表示,近年來失智者成為家暴受害人的案件時有所聞,呼籲政府相關單位重視「失智」為家暴高風險因子的問題。衛福部保護司提醒,「113保護專線」是24小時、全年無休服務專線,春節期間也不間斷提供協助。民眾若有關家庭暴力、兒少保護、性侵害、老人保護、身心障礙者保護、性騷擾等案件,可撥打113尋求諮詢或通報。不論使用手機或是家用、公用電話,皆免付費用。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者常出現精神行為症狀,例如重複問相同問題、控訴家人偷他錢財、日夜顛倒等,對照顧者是很大的挑戰。當家人長期面臨照顧壓力,以及工作壓力丶經濟壓力丶家庭壓力時,加上其他家人對失智症不了解,不知如何運用社會資源丶調適壓力,就很容易出現家庭暴力。衛福部保護司提醒,近年來老年人口增加,老人保護案件也有增加趨勢。年節期間為維護家庭和諧、受家醜不外揚的傳統觀念影響,面對家暴力常選擇隱忍,或受暴者限於失能、失智而無法向外求助,外界不易察覺。日前北市家防中心發布資訊,小年夜到初四期間的家暴通報案件數,每年都在成長,以北市為例,2015年獲報229案,2020年已成長到394案。保護司提醒,民眾應發揮鄰里互助精神,一旦發現家庭暴力事件,請立即撥打113保護專線求助,有接線社工24小時於線上服務。若有危及生命安全之緊急事件,建議直接撥打110報案,加速救援時間,避免憾事發生。
-
2021-02-11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圍爐 94歲獨居奶奶好期待
過年圍爐,代表著家人團圓,在長輩心中總是別具意義,對於獨居、失智老人來說,常常是不可能的奢侈,為此,全台社福組織每年總是花費心思,到宅圍爐、聯歡圍爐、摸彩圍爐,就是要讓濃濃的年味透過愛的陪伴,吃暖心更暖。伊甸基金會每年都在全台舉辦「愛.圍爐」活動,今年邁入第八年,配合新冠肺炎群聚規定,今年仍有31場圍爐活動在全台進行,不但有近3,000位服務對象團圓吃飯,還將把年菜送進259位行動不便的長者或身心障礙朋友家中,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一頓難得的年夜飯,感受如同家人般的陪伴與關懷,摒除心中孤寂,不再是一個人的晚餐。伊甸北投長照居服員李維欣分享,94歲郭奶奶一個人住在陽明山兩坪大的雅房,雖沒有失智,卻因為年紀大了、膝蓋關節退化無法走遠,常買一個便當就撐過兩、三餐。兩年前開始一周一次的探望,幫奶奶打掃家裡,買菜在半開放式的小廚房一起料理,時間一久,奶奶都會把她當成孫女話家常。去年過年郭奶奶參加伊甸到府圍爐活動,她與同事陪著奶奶在附近的餐廳吃大餐,開心興奮的郭奶奶,還特地化妝打扮,一身喜洋洋,全場更像個媽媽,要大家「多吃一點。」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自2003年起,每年春節前夕也會邀請獨居長者共同圍爐,今年以「當我們同在疫起」為主軸,希望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的牛年,讓全台獨居老人齊聚一堂,圍爐更圓滿。老盟表示,藝人郎祖筠今年主持團圓夜第19年,與在場不少長輩當了19年的老朋友,每次團圓少不了熱鬧的舞龍舞獅,今年還加碼摸彩活動,要在場長輩享受中大獎的樂趣。對於記憶漸消失的失智長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聖若瑟失智老人中心,在農曆年前準備年菜,讓大家應景團聚強化年節參與感,也有失智照護據點在現場,替長輩們整理這一年來的活動照片貼在牆上,讓長輩回憶曾參與的活動。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則提醒,過年是失智者走失高峰,如果想帶失智長者出遊,記得讓失智者穿鮮豔衣服,佩戴愛心手鍊、愛心布標、衛星定位器,以降低走失風險,切記隨時要有人陪,行程安排要有彈性,不要趕行程,若過夜,最好天黑前抵達飯店,同時攜帶失智者熟悉的隨身用品,以增加安全感及穩定情緒。
-
2021-02-10 新聞.元氣新聞
身心治療引入服務 助部分街友脫離流浪
台北市社會局攜手三軍總醫院與聯合醫院,將身心治療引入服務,盼幫助部分街友不再流落街頭,主要因應有研究發現,部分街友就算得到住所,仍常因「旋轉門效應」再次流浪。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師楚怡鈞說,全台灣共2000多名街友,其中4分之1集中在台北市,當中又有9成住在台北車站跟艋舺公園附近。楚怡鈞服務街友已10年,他認為,若就有些個案是先患精神疾病才流落街頭,可能因為沒有病識感、沒有醫療資源、沒有社會支持,遲遲未就醫,導致個案出現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問題,工作與收入不穩定,最後變成街友,之後就一直卡在這個關卡。楚怡鈞指出,每當跟街友相關的社會案件發生,許多人就會直接認為這是個危險的族群,但其實是個案沒有機會得到醫療資源,且有些個案因為疾病發作而傷害到其他人,被強制送醫、接受身心治療,一旦病情較穩定了就被關進監獄,服完刑後又回到街頭,不斷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為了補起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北市社會局雙管齊下,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定期到遊民收容中心為街友看診;也開設「街頭急診室」,派出社工隨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醫師到街頭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個案,針對身心狀態提供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安排住院、協助安置等。與社會局合作的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一般認為幫助街友的第一步是「安置」,但有酒、藥癮的個案就算找到租屋處,仍會因酗酒或吸用毒品而被房東趕走,或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等疾病的街友,可能因疾病發作,認為房子不安全、 有人想害他等,再度回到街頭流浪,形成「旋轉門效應」。鄭勝允說,他參與這計畫,1年來已經服務超過70名個案,這部分的診斷分布極廣,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嚴重精神病,憂鬱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失智症、智能障礙等認知疾患,酒精、非法藥物等成癮疾患等都有遇過,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女性個案。他回憶,這個案的身心障礙手冊上寫著患有思覺失調症,第一次看診時,收容中心的工作人員還特別提醒「這個人完全無法溝通」。看診過程中,這個案明顯恍神,問診都答非所問,只是一直抱著肚子說「痛」,判斷應是在急性發作期。鄭勝允表示,思覺失調症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只能投藥治療,但他想到在學生時期,老師有特別交代,遇到20幾歲的年輕女性抱怨腹部疼痛,有可能是有婦科問題,因此將這個案轉診到婦產科,才發現她有子宮外孕。鄭勝允說,後來在與婦產科、社工的通力合作下,這個案已經康復,且成功脫離無家者身分,有穩定工作,並會固定回來看診。當被問到,願不願意繼續幫助街友,鄭勝允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願意啊」,他笑說,不會有人一開始就心甘情願去照顧街友,但他在這過程中找到意義,也與社工發展出合作默契,「有些愛喝酒、打架鬧事、很兇的,在我介入後就變乖乖的,會繼續做下去啦。」
-
2021-0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韓國公布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計畫 外國人也可施打
韓國政府今天公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時程,當局表示,除本國人、持長期簽證及登錄證的外國人之外;若有必要,也會提供非法滯留者免費施打。韓媒edaily報導,疾病管理廳長鄭銀敬今天表示,持有長期居留簽證及登錄證的外籍人士,將與本國籍人士適用相同接種順序。同時,考量國民健康及對疫情傳播影響,為避免國民遭受感染,必要時將提供非法居留者免費疫苗施打,接種順序將依風險程度及既定接種順序決定。韓國政府目標在今年11月完成所有疫苗接種,據防疫當局今天發表的接種計畫,第一季預計向130萬人施打疫苗,施打對象包括第一線醫療人員、療養設施職員及居住者、精神病院及復健設施職員及入住者等。第二季施打對象包括65歲以上高齡者、老人福祉設施職員、第一季施打對象以外的醫療人員、身心障礙人士及街友等相關設施職員及入住者等,共計約900萬人。第三季擴及慢性病成人患者、18至64歲成人、軍警消及社會基礎設施職員、幼兒及青少年教育設施職員等族群接種;第四季則開放接種第2劑疫苗者等全體國民施打。韓國目前確定可取得5600萬人份疫苗,並正在洽談追加2000萬人份,但因各廠牌疫苗導入時程不一,不開放民眾選擇疫苗種類,若拒絕施打分配到的疫苗,接種順位將移至最後的第四劑施打。孕婦、嬰幼兒及18歲以下青少年則先排除在施打對象外,當局表示,將視臨床結果決定是否追加排入施打對象。韓國近日單日確診數維持在400至500例上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通報,最近一天新增497例,累計7萬6926例確診,1386例病歿。
-
2021-01-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相聚難…大陸兒子來台 陪母最後一程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外籍配偶要來台團聚已經不易,同受疫情阻絕的兩岸親人,連想見最後一面,都是奢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後,據移民署截至去年十一月統計,外籍人士及大陸、港澳地區居民來台人數共一三四萬九五九八人,其中大陸、港澳地區人民二七萬二九七八人,是二○一九年同期陸、港、澳地區人民來台總數的百分之六點八,大陸配偶通過審查能來台團聚,只有九四二人。大陸配偶「阿梅」嫁來台灣十多年,已領有身分證,丈夫兩年前因病去世,阿梅膝下無子,獨自一人在台灣生活。不料,去年疫情期間,她發生車禍,頭部受重創,經開顱移除血塊,術後仍深度昏迷,住進加護病房觀察。阿梅在大陸的兩名親姊妹聽聞傷勢不樂觀,急著想來台探視,卻因疫情擴散,無法辦理來台證照,十分焦急,透過阿梅鄰居向移民署陳情,希望來台陪伴阿梅,就怕阿梅回天乏術。移民署訪談獲悉阿梅是緊急協處個案,專案報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讓兩名大陸姊妹入境檢疫十四天後,去年底見了阿梅最後一面,了卻心中遺憾 。七十歲的「阿蘭」嫁來台灣十幾年,丈夫是九十歲老榮民,領有重度身心障礙證明,長年臥病在床,原本由阿蘭照料,但一年多前,阿蘭罹患癌症,轉移後不良於行,沒子女,又請不起看護,讓她患病還得照顧丈夫格外艱辛,多次夜裡在家中跌倒,求助無門,只能等到天亮鄰居發現,或社福機構居家看護到住處,才協助送醫。阿蘭提出找大陸前夫的兒子,來台照顧他們夫婦,但疫情期間大陸兒子無法來台,阿蘭託朋友向移民署陳情,移民署訪談了解後,阿蘭的確需專人照料,報請疫情指揮中心,讓兒子入台照顧阿蘭夫妻生活起居。如今阿蘭已癌末彌留,兒子不禁感嘆,「只能陪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
2021-01-18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失智者照護機構,我該怎麼選?
在臺灣,提供相關照護的單位很多,從政府到民營機構都有,讀者可上「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網站查詢就近的服務單位,除了可依照地域搜索外,還可依服務性質分類(詳見底下連結)。 失智、失能者照顧機構的型態可分為機構式照護、社區式照護和居家式照護等三種。機構式照護若家中照護人力不足,無法提供失智症患者完善的照護時,可選擇機構式照護,由機構負責一切起居飲食,此類服務可以減輕家屬在體力與精神上的負擔。除了有專業護理人員提供照護服務外,還有醫師定期診療、物理職能活動、營養評估、復健等服務。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機構,可依自身情況做選擇:1.護理之家:為罹患慢性病、身心障礙的年長者,或者是出院後需繼續護理之患者,提供長期照護需求。2.長照機構:有意識但生活需要協助,或無法自主生活但不需要隨時看護的長者。3.安養中心:想要自費入住,或有長照必要的獨居高齡者,通常無重大疾病,且生活可自理。4.老人公寓:由各縣市政府設立,以租賃方式出租給日常生活能自理的長輩,和許多安養機構一樣會安排休閒活動、餐食、簡易醫護等,並保有獨立生活空間,例如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社區式照護若不需要全天候照顧患者,只需協助部分日常生活照顧,或想促進患者與他人交流聊天、接觸人群,即可選擇社區式的照顧資源。這類機構能使患者得到專業醫療照護,又能增進社會交流。1.日間照顧中心:提供失智、失能長輩託付服務,家屬可在白天將長輩送至日照中心,由社工、護理師以及照服員等專業工作人員提供生活照護,晚上再接回家。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長者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餐飲服務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詳見底下連結)。 居家式照護指由專業人員到府服務,依服務內容不同,可概略分為以下兩種:1.居家照護:由專業醫護人員,定期前往住家提供醫療服務。2.居家服務:由照護服務員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服務,如陪同就醫、家務、打掃等。以上兩種均可向各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
-
2021-0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家中有身心障礙家人,對於家庭來說是衝擊與挑戰,首先身心障礙者的父母面對障礙的子女,必然會經歷自我內心衝突調適的過程,恐懼、排斥、憤怒、沮喪到接受等身心煎熬的壓力,接踵而來的是要去面對如何照顧的問題,現實生活經濟面的問題,又當父母花太多心思於身心障礙子女身上,往往容易忽略其他子女的關心與照顧,產生另一個親子間關係的問題,手足間的情感矛盾等,因照顧產生的種種問題,造成家庭成員間極大的身心壓力,或父母年歲已高無法有多餘的體力再照顧身心障礙者子女,最終無奈的選擇讓身心障礙子女離開家,住進機構。身心障礙機構的設立,其初衷是為幫助需要照顧的身心障礙者,同時也期待能減輕家庭的負擔,讓身心障礙者在完善的專業服務下能獲得妥善的照顧,並有所成長與進步,使家庭成員有喘息與身心放鬆的機會,儲備能量接續長期的照顧責任。自己在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已20餘年,接觸許多家長將智能障礙的家人送到機構的過程,對家長來說那是一種矛盾且無奈的選擇,擔心送到機構會被欺負,擔心智能障礙的子女會吃不飽、穿不暖,然而又面對自己無力照顧的困境,或家庭經濟的重擔,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每次看到父母初次將障礙者子女送到機構要離去時,那依依不捨,兩行眼淚早已在臉龐滑下的情景,令人難過與心疼,因此總是輕輕的告訴家長,請他放心,我們會盡心的照顧。記得20多年前,一位自閉症的父親來到教養院,表示自閉症孩子的種種情緒行為,長期照顧下的壓力,母親已經患憂鬱症了,只好申請讓自閉症孩子到教養院接受教養,因爲自閉症的身心特質,對於環境、人的敏感度與固著性,以及高挑戰的情緒行為問題,父親非常擔心教養院無法接納,為了幫助孩子能適應環境的轉換,父親初期每天開車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教養院,陪著自閉症孩子在院區內走一走,雖然每次僅能停留15分鐘,但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停留的時間,到最後讓自閉症的孩子順利的住進教養院內,孩子住到教養院內,每天父親都會撥打電話詢問孩子的適應狀況,到星期五中午一定來接孩子回家,父親的愛與陪伴深深地感動著我,更加深我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自閉症孩子的父親曾對我說,他非常感謝我們,感謝教養院分擔他們照顧上的壓力,他和太太終於可以好好吃一頓飯,而太太的憂鬱症也改善了。智能障礙者離開家庭,不得已的被迫住進教養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生活,相信在初期階段本身一定也是身心衝擊,雖然他們無法口語表達,但照顧者能從情緒、行為等察覺到智能障礙者的感受,可以感受到他們期待看見家人,期待回家,那是切不斷的親情。教養院的照顧者也因此常在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與家人照顧困境間來回擺盪,滿足家人照顧的困境,等於減少滿足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而滿足智能障礙者親情的需求,卻出了難題給家屬,如何平衡確實讓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並研擬出多種策略,如設立Line的照護群組,便於照顧者能定期分享障礙者在教養院的生活點滴,另外藉由視訊的方式,增加障礙者與家人間的互動,讓彼此都能放心。成立家庭關懷機制,透過家庭訪視或電話聯繫,瞭解家庭狀況,視需求給予協助,如福利補助申請、心理支持等,當然也鼓勵家屬們定期帶障礙者的家人返家團聚,或來院內陪伴障礙者的家人。教養院的工作人員曾經分享有一位單親父親,因為照顧與經濟問題,原來一年僅會帶障礙孩子回家一晚,甚至無法帶他回家,經過溝通、陪伴與支持與父親個人的努力下終於克服困難,父親開始利用休假時間增加帶他的孩子回家的次數,雖然時間不多,但每次孩子返回院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院內焦慮的情形也降低了,我們將孩子的成長與改變分享給他的父親,父親說著:謝謝您們在困難的階段陪伴著我,並承諾只要有時間會多陪孩子。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是家長一輩子的負擔與責任,而教養院在這漫長的教養照顧之路,與家長們同行。我常與家長們說,我們早已是家人了,現在教養院內所照顧的智能障礙者,有將近一半以上都住超過20年,原本青春有活力的智能障礙者,隨著年齡增長也已邁入中高齡,正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老年期,近幾年,工作人員從與家長的互動中聽聞許多家長們的憂慮,擔憂自己逐年老邁致無力照顧的智能障礙老孩子,該如何是好啊?更憂愁當自己離世後,不懂事的老孩子又誰能照顧呢?智能障礙者與其父母雙老現象早已開始,老父母的焦慮不安之心,老孩子逐年老化健康的照顧議題,都考驗著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而教養院能做的就是把教養服務做好,穩定家長們的心,陪伴是心靈的良藥,告訴家長們,我們是家人,照顧路上您不孤單,成為他們另一個心靈上的支持力量。
-
2021-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暄媽回想二十多年前看我的門診的經過寫到:「一天只開放二個初診名額,前一天晚上八點就和先生站在大樓鐵門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看到這一段敘述,心裡覺得暄媽長期照顧小暄已經夠辛苦了,為了醫療還要承受這個掛號的折磨,我感到非常抱歉。想在這裡對兒童精神科(心智科)的診療工作做個說明,以減輕我的罪惡感。四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智障、自閉症、過動症等神經發展障礙是每次門診都會碰到的,譬如一個十個月的孩子叫他沒反應,是自閉症嗎?一位父親帶著五歲還沒有語言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講話和一般孩子一樣上小學。一位母親帶小四的孩子來門診,孩子沒有發任何有意義聲音,只會拉媽媽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希望孩子能講話,將來能工作養活自己。一位母親被導師逼著帶小五的孩子來門診,雖然其他老師都不認為孩子有問題,但導師堅持要我鑑定是不是注意力不足症或學習障礙。不上學、害怕離家、焦慮不安、憂鬱不快樂、暴躁易怒等情緒問題,以及厭食、暴食等飲食和尿床遺糞等排泄問題,還有打架、偷竊、物質濫用等行為問題,都是兒童精神科常見的服務內容。這些臨床問題,一直到現在,大部分都不能像身體疾病,用驗血、驗尿、照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檢驗、檢查來診斷,而要靠觀察、實地診察兒童,詢問照顧者和相關的人,收集完整的資訊,醫生將這些資訊和腦袋裏的教科書和文獻記載的知識,結合臨床經驗,作成臨床診斷,然後分析「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參酌家庭/學校可以動用的資源,和醫療團隊具備的十八般武藝,作成對這個家庭處理「問題」的建議,並將這些結果逐一和父母及(可以瞭解的)兒童討論,作成治療的暫行辦法,執行一段時間後,在複診時檢討執行情形和問題變化情形,必要的話給予修正。上述初診診療的過程至少要40至50分鐘,有沒有可能縮短呢?由於健保診療費給付不合理,兒童精神科成為醫院不受歡迎能不設就不設的次專科,大部分兒童精神科醫師要兼作成人精神科業務來達到醫院要求的業績。上述兒童精神科的初診診療費在醫院只有一千出頭點,在診所還不能申報,因此造成一些變通的辦法,譬如資料收集不是由醫師執行,而是在等待診療時請家長填一些問卷,交給診間助理計算問卷分數,醫師在診察時看一下問卷結果,只要幾分鐘就告訴家長診斷和開藥或其他治療建議。另有一些醫師,則將資料收集和問題處理分成好幾次執行,一次只做一部分,將診療的次數變多,或是將部分工作轉請心理師和社工師處理。最近幾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快速發展,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線上心理輔導(尤其認知治療)去年在歐美進展很快,兒童精神科的診療也受到影響,有可能未來五到十年,由照顧者和教師線上提供相關資料,和兒童的影片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由AI直接分析,結合AI超強處理文獻資訊的能力,協助醫師迅速給予診斷和治療的建議,AI甚至扮演執行治療的角色,這樣,需要醫師診療的時間會縮短。前述40至50分鐘初診診療模式,家長的反應是怎樣的?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服務量太少、掛不到號、預約的時間太久等」,而出現像暄媽排一整個晚上掛號的辛苦現象。對於詳細診療,大部分家長都滿意有詳細的診斷與治療的說明和討論,有些家長很高興一次完整的診療解決他的問題。但也有「問那麼多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做什麼!」 「別的醫師幾分鐘就能診斷開藥,你討論這麼多,還要我們自己做來解決問題,真是差勁的醫生。」我還碰過一個家長,診療結束後,到掛號處要求退掛號費,理由是「只有談話沒有開藥」。顯示我這種診療模式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應該有改良的空間。也許未來有些病人需要的是AI為主的快速診療模式,而需要「人和人之間的醫病關係者」,才由醫師扮演主要診療角色。暄媽顯然對二十多年前我們的診療過程持正面的態度,對診療的建議事項,暄媽和暄爸都努力執行。看到暄媽的文章中舉了許多幫助小暄暄正向地學習和快樂生活的情形,我非常佩服這種「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養育有智能和情緒障礙的孩子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只使父母忘記煎熬,更能使孩子情緒穏定,將能力發揮出來,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過快樂的日子。我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
-
2021-01-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正向解決問題,會幫助我們往前邁進忘記煎熬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我的女兒小時候因為感染EB病毒重症病危,救治後後遺嚴重的癲癇、極重度智能障礙、情緒障礙、語言障礙。近日看到一些長期照顧者因為扛不住壓力而做下憾事的新聞報導,我才突然意識到,對喔!我也是一名長期照顧者。曾經有人對我說:「很辛苦對吧!」是的,真的非常煎熬,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知道。EB病毒把我原來的女兒變不見了,生病後的女兒變得不一樣,不斷的癲癇發作昏睡、躁動、整天哭泣、無法表達、不願學習、抗拒父母的照顧最後甚至厭食插鼻胃管。但這樣的煎熬與崩潰並沒有淹沒我們,一開始我們不知道該怎麼照顧,我們想方設法尋求外部的協助,我們在困難痛苦中像過五關斬六將一樣,漫長歲月中,要感謝的貴人太多了,現在我和女兒享受在每一個當下的成長,正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何的想方設法,舉其中一例,我曾經因為擔憂女兒智能障礙,每天很認真地教導生活習慣與識字數數,女兒有時願意學習,有時反抗,我會因為挫折責罵女兒而產生親子衝突,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不斷循環的挫折與困擾,因此向主治醫師尋求幫助,主治醫師把我轉介給當時在台大醫院的宋維村教授,由於宋教授的門診一天只開放兩個初診名額,我為了能確保掛到初診名額,我和先生前一天晚上八點就站在掛號大樓鐵門外,通宵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我進診間,宋教授問我是甚麼問題,我開始一連串的描述,宋教授很耐心的靜靜聽我說,我很挫折的問:「女兒明明可以為何不學習?」此時宋教授說話了:「你怎麼知道女兒可以?」當場一棒把我打醒。接著宋教授請爸爸進來聽爸爸說,最後宋教授告訴我暫時先把女兒交給爸爸教,此時我明白了我錯在甚麼地方,我心急,我沒有從女兒的能力上看事情,而是用自己的想法上看事情,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當的,返家後我改變了我的教育方式,也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我不再執著女兒學習是否落後其他孩子,而是依照女兒的能力安排,從有趣的家庭活動上安排,女兒不配合時,也不會武斷認為是女兒不學習而是同理她的學習心理狀態。例如每週假日外出用餐,讓女兒學習在外用餐禮儀及與人接觸而不感到害怕;女兒因為走路肢體僵硬且不懂得閃人閃車,安排每週假日爬山健走,藉由運動活化腦部及訓練與人保持距離;安排女兒去教養機構,與不同的同儕及老師學習團體生活與工作技能;陪伴女兒參加兒童禪修才藝班,學習靜坐聽經聞法,與正常孩子一同融合學習才藝表演。我不刻意教孩子什麼,而是融合在生活上自然學習,並讚美鼓勵孩子讓孩子保持學習動力,女兒因此變得喜歡學習,情緒、語言與智能也因為這樣的安排不知不覺中增長,我深刻感受專業的指導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改變問題。當我們正向解決問題時,會幫助我們忘記煎熬,幫助我們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去享受另一種不同的人生。
-
2021-01-08 養生.無退休時代
熱愛毛小孩、結緣守護導盲犬!余湘第二人生「利他」擺第一,目標做到90歲
「哇!你們來了啊!你們都好乖喔……」。還沒進屋,就聽到一陣雀躍的聲音,再往前一看,原來智邦投資董事長余湘已經坐在地上,緊抱著導盲犬們笑得燦爛。「我從小在台東就養狗啊,會這麼喜歡拉布拉多,是有次我們去英國坐捷運,看到一隻導盲犬正在工作,牠領著視障朋友坐車、找到座位後,把下巴放在主人大腿上,認真工作又暖心,而且牠們還會自主去繞過障礙物,不只是聽指令而已,讓我感覺導盲犬真的很厲害、很偉大」。余湘難忘的那一幕,正是她與導盲犬的第一次邂逅,也牽起了10多年來的濃厚情緣。 這些年,余湘如願陸續養了三隻拉布拉多,第一隻她視為家人的「弟弟」,就像那隻英國導盲犬,用一生守護著余湘。 2008年余湘腦血管動脈瘤破裂,在鬼門關繞一圈後救了回來,她住院3個多月回家休養,余湘的先生「吳哥哥」,深怕自己打呼會影響太太,提議讓「弟弟」陪著余湘睡覺。40多公斤的「弟弟」漢草好、聰明又貼心,每天繞著她轉、給了余湘滿滿安全感。 「有次我好像是耳石脫落,不誇張,整個天旋地轉,然後弟弟聽到我驚呼,就把牠的兩隻前腳放在床頭、看著我,好像在對我說不要怕,有我守護你……」。弟弟真的一路守護著余湘,直到14歲離世前一天都沒有懈怠過,牠將余湘視為本命,余湘也十足寵溺牠,「毛小孩真的就像家人啊!」 不會因離別就不再養狗 之後,余湘再養了黑拉拉「安安」,卻因為腫瘤7歲就走了。「安安本來可能就沒這麼健康,眼睛有點病變、有時候跑步會歪歪的,但牠很黏人,每次都把全身最大面積靠在我身上……,就算牠有點小缺陷,但我還是很愛牠」。余湘說,比起弟弟高壽離開,安安更讓她揪心。 養狗的人,最怕狗狗離開自己,余湘雖然難過,但卻坦然面對。「弟弟、安安走,很多人會問說要不要繼續養,我說會、一定會,而且一定要,當然會怕離別,但不會因為離別就不再養狗。」 現在家裡的另一隻「弟弟」,上個月意外因牽繩的金屬環脫落、被公車撞到,至今還住在狗醫院。余湘說自己一向理性、不容易動情,但有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想到弟弟就忍不住心疼落淚。 「我想說我已經很會照顧狗狗,沒想到讓牠被撞」。還好遇到名人維東尼動物醫院的貴人蔡坤龍醫師,讓弟弟能撿回一命,雖然尾巴被迫剪得短短的,但雙腿保住、現在也能站起來了。 把愛投放到導盲犬身上 不只愛自家的狗,余湘也將愛,投放到導盲犬身上。 聊起和台灣導盲犬協會的緣分,余湘說是星星王子牽線,介紹了協會秘書長陳長青(William)給她認識。「William放棄進入法律領域,卻跑去紐西蘭導盲犬學校取得指導員證照、投入導盲犬培育訓練,讓我很感動。」余湘出錢出力,也是導盲犬守護天使。 「每次去協會都覺得這些狗狗好窩心、好想好好照顧牠們,牠們療癒我很多,而視障朋友真的很需要導盲犬,牠們的意義不只是陪伴、提供安全感,更是能讓視障朋友的生活過得更好、更自在」。 儲備訓練師鄭宇恩說,目前協會導盲犬有37隻,培訓1隻合格導盲犬至少要花2年,每隻成本約100萬。在2個多月到1歲半時,於寄養家庭進行社會化訓練,後續再交由訓練師24小時貼身訓練,到了2.5-3歲,開始進行導盲犬與視障朋友的配對過程。 視障者免費申請導盲犬 鄭宇恩提到,只要有身心障礙手冊之法定視障朋友,都可以免費來協會申請,但要能通過第一關「心靈地圖」,也就是由定向老師對申請者進行定向訓練,必須能自己在外面,拿著白手杖行走、不會迷失方向,清楚知道自己走到哪裡去。另外,協會還會評估申請者與狗狗間的個性、步調能否一致,比如說女生牽狗,如果狗顯得比較頑皮,那就要配給男生,才能相輔相成。 配對通過後,就會展開為期1-3個月時間的共同生活,這階段主要是教導怎麼照顧狗狗、如何互動,以及指令訓練等,協會才能安心將合格導盲犬,交給視障朋友帶回去一起生活。 在導盲犬訓練過程中,也會遇到有不合適當導盲犬的。鄭宇恩說,台灣導盲犬協會已取得國際導盲犬聯盟,以及國際輔助犬組織正式會員資格,是台灣第1個擁有雙國際認證的工作犬培訓機構,所以如果狗狗個性太溫和、工作不夠積極,就會讓牠去轉當輔助犬(陪伴犬),如果個性很活潑、急躁,就會轉去保三,當緝毒犬或海關犬。 60後貢獻己力轉向「利他」 余湘近年創立2家新公司,一家是請來業界前輩,傳授產業經驗的「知行者」;另一家則是行銷顧問公司「領航者」。她轉向投入教育工作,余湘的先生大讚她做得好:「妳以前做的都是利己,現在是利他,所以要給妳按個讚!」 「我想跟《空中英文教室》創辦人彭蒙惠老師一樣,做到90幾歲才退休,不管是什麼型態,就是不能讓自己閒下來,搞不好哪天當導盲犬志工也說不定……」。 余湘曾說,年過60了,賺錢已經不是最主要考量,覺得應該要對社會做出一些回饋。現在她把「利他」,放在第二人生中的第一順位。 一路以來,她支持培訓導盲犬、與亞都麗緻前董事長嚴長壽在自己的故鄉台東,合作「余水知歡」民宿,提供原住民返鄉就業的舞台;還有長期關懷弱勢、協助罕見疾病基金會,甚至2014年信主後,她頻做見證,又成立了學院進行教育傳承。 余湘相信,老天讓她大病後重生,給了人生第二次機會,這一定有祂的旨意,她會貢獻己力、一路做到不能做為止。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1-0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防疫旅館有保險套 指揮中心不排除是「歷史遺物」
爆發浙江台商疑似防疫旅館感染事件,引起不少疑慮,卻有媒體接獲爆料,在防疫旅館者床下、靠近床頭櫃的隙縫中發現保險套包裝,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很難釐清保險套包裝是何時遺留,不能排除是很久以前的一般旅客丟下,因隙縫不易清楚,直到今天才被發現。陳宗彥強調,檢疫旅館都以「一人一室」為原則,除非與一起入境居家檢疫同住者,需共同照顧進行居家檢疫,經同意彈性准予同住,不受一人一室或至多一名照顧者限制。據指揮中心官方網站提供的指引,包含孕婦懷孕第三孕期第29周(含)以上或其他經醫師評估懷孕期間需有人陪伴或照顧、小於20歲的未成年、大於65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者、重大傷病者或因傷害或疾病,生活無法自理者,及其他經地方政府評估同意情形,可共同居住防疫旅館。居家檢疫期間也不允許訪客,據防疫旅館設置及管理因應指引,防疫旅館需保持門禁,嚴防不相干人等入內拜訪居家檢疫或隔離者。陳宗彥進一步說明,一但發現有違反規定者,可依法處10萬至100萬元罰款。
-
2020-12-22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罕病法20年】曾敏傑:罕病法是台灣衛生政策中的鑽石
『「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台灣衛生政策中的鑽石,讓台灣人民的人道精神被世界看見。』在立法20年後,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提起立法的過程,難掩引以為榮的激動。當年,為了拯救生命如微光的十個罕見疾病孩子,從草案到立院三讀通過,僅花了41天,創下國內立法先例,更是全世界第五個就「孤兒藥」立法的國家。1999年,衛生署正在推動「罕見疾病藥物法」草案,甫成立一年的罕見疾病基金會成員們咸認為,該草案對病患直接助益不大,只關注「藥物」,卻忽略「疾病」與「病人」。也是罕病家屬的曾敏傑說,我們不只需要藥物,還需要定義什麼叫做罕見疾病、遺傳諮詢、病患的就學、就業或就養權等,我們需要更審慎、更有系統的罕病法,因此推出民間版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這一套法,因含著病兒家屬的眼淚、醫師燃燒式的投入、律師的義氣相挺,各界的溫度,成就了一部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罕病法。再加上全民健保提供給付,罕病納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使得台灣的罕病病人持續獲得身心障礙的各項社會福利,國內的罕見疾病患者受到多重照護,證諸全世界,還沒有其他國家能及。台灣的罕病照顧獲得世界的高度認同,2016年聯合國罕見疾病NGO委員會舉辦研討會時,邀請了美國罕病組織(NORD)、歐盟罕病組織(EURORDIS)及台灣罕見疾病基金會(TFRD)發表演說,後雖然因為大陸施壓,時任罕病基金會董事長的曾敏傑無法進入聯合國大樓報告,仍無法抹去擁有罕病法的台灣,全方面照顧罕病病患的國家級體制,是國際社會典範的實績。台灣罕病法也引起英國經濟學人的注意,在2018年進行跨國研究,包括澳洲、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等五個經濟體,對於台灣以盛行率作為罕見疾病的定義、讓社會認識罕見疾病的努力、積極推動及早診斷罕病、對病患的醫療費用支持,甚至是對病患生活品質的提升,包括就業與教育機會,都令國際社會驚艷。曾敏傑說,罕病法是台灣健康衛生政策上的一顆鑽石,彰顯了台灣人民的人道精神。罕病不僅是病家的事情,只要帶有基因的爸爸碰上帶有基因的媽媽,就可能出現罕病兒,只要生命繼續存續,這樣的機率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家庭,在台灣,我們張好了保護的網,保護每一個珍貴的生命。認識罕見疾病:通常35%在一歲之前死亡,存活下來的通常要花八年確診,期間誤診二到三次,確診後也有95%無藥可醫,對於病患與家屬,恍若無止無盡的心理折磨,粗估全世界有二億罕病患者。資料來源為何?在台灣,罕病是指盛行率萬分之一以下,或是主管機關認定公告,通常具有罕見性、遺傳性及診治的困難性的特性,台灣已經公告223種罕見疾病,誤診時間縮短至二到三年。罕病照顧從發現、診斷、治療、追蹤、教育、預防、補助、藥物,日益完備。罕病法陪著一個一個原本活不過一年的孩子,延長了在風口下燭火般的生命,如今全台有一萬七千多名罕病病患。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0退休力大調查/養老防兒?這招可保存血汗錢
人口快速老化趨勢下,高齡者財產保障與安全也是維繫優質老年生活很重要的課題。許多人開始利用「安養信託」進行財產的管理運用,讓辛苦一輩子攢下的血汗錢得以保全,並確實為自己所用。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表示,有部分民眾辦信託是「養老防兒」,安養信託兼具財產保護和資金控管的特性,成為退休理財不可或缺的配備。信託公會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止,安養信託受益人共2萬6213人,信託財產共297.15億元;相較於五年前的6千多人、82億多,成長了三倍多。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指出,老人要達到安養及退休目的,保護財產安全是一個重要的前提,而年紀大的長者成立安養信託把財產交給銀行管理,可以形成一道安全閥保障老人的財產安全,並專款專用,讓民眾退休後財產使用更有計畫,而且保全,不會被濫用或被詐騙。呂蕙容表示,安養信託業務量愈來愈大,有為了養老防兒照顧自己,有子女是為了照顧父母避免爭產紛爭,目的很多元,可量身訂做。呂蕙容舉例,有位80多歲老先生在太太過世後一人獨居,老先生有三女一男,各自成家後都住在外地,老先生不想麻煩小孩,想去住養老院,所以把房子賣掉。女兒們很擔心爸爸賣房子要養老的錢,會被小兒子藉故借走或遭不當挪用。老先生就辦理安養信託,將賣房的錢移轉至受託銀行名下,由信託資金支付自己入住安養機構及生活的費用,不必擔心年老失智無法管理財產,也可有效隔絕他人對自己財產的覬覦,照顧好自己,達到不麻煩小孩的目的。另一個案例是林老太太在先生過世後就搬去跟大兒子住在一起,但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最近還有輕微中風的現象,現在照顧老太太的錢都是過去先生遺留下來的,女兒擔心媽媽把老本交給大哥,若大哥亂花反造成她和弟弟的負擔。老媽媽辦理安養信託,由女兒和小兒子擔任信託監察人,約定由信託專戶支付林老太太的生活費、醫療費及看護費用等,並依照信託監察人的指示給付其他臨時款項。李奶奶的狀況又不一樣,呂蕙容說,李奶奶想將自己的財富移轉給孫子,為十歲的小孫子設立教養專戶,但擔心錢到小孩名下會被他的父母挪用、花光,無法達到隔代照顧孫子的用意,也怕太早把錢全都給孫子,孫子會敗光家產,失去目標、不知長進。李奶奶就設立一個以李奶奶為委託人,孫子為受益人的他益信託,並由孫子的舅舅擔任信託監察人。信託財產由李奶奶每年利用贈與免稅額度220萬轉入信託專戶,受託銀行受託管理信託財產,約定李奶奶過世後,每年再自信託專戶給付20萬給小孫子,直到信託財產用罄或孫子年滿卅歲時,再將剩餘的信託財產全數交付給孫子,完成李奶奶關愛孫子的目的。還有一個案例是老太太有三個兒子,分別都有繼承丈夫(父親)的遺產,其中最小的兒子是身心障礙者,原由老太太照顧,但老太太已高齡也有失智現象,改用哥哥們接手後續照顧,但哥哥們無法隨時在旁看顧。於是最小的兒子辦理信託,二位哥哥擔任信託監察人,信託資金支付小弟未來的醫療費、安養機構、看護費,二位哥哥也可視小弟的實際需要指示撥款。讓小弟可獲妥善照顧,避免小弟的資產遭有心人士覬覦,全家都放心。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0 新聞.元氣新聞
優生保健法擬修法 人工流產無須配偶同意
現行《優生保健法》將啟動更名與修法,名稱擬變更為《生育保健法》,現行條文規定妻子若欲接受人工流產手術須經配偶同意,將改為不需經配偶同意,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該草案預計於明年3月公告。吳昭軍指出,為符合聯合國「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國健署持續進行有修正《優生保健法》計畫,且已找支持與反對的團體討論、溝通,該法將朝向符合民眾期待、取得最大共識來處理,內部還會再召開相關會議,並預計於明年3月公告草案。站在醫學會立場,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支持拿掉配偶同意權,雖然部分人士認為先生提供精子,本身也有胚胎主張權,但懷孕實際上對婦女的健康衝擊較大。黃閔照說,現行全球通過妊娠終止的國家中,只有不到10個國家明訂須配偶同意權,從臨床來說,現行法律等同讓已婚婦女必須背負偽造文書、被告風險。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部主任林秀怡表示,之前有耳聞女性因家暴等原因,處於正在談判離婚狀態,女方不要小孩,但是丈夫不同意,希望妻子放棄財產,威脅妻子若不同意條件又執意拿掉小孩,會向她提告。基於女性身體自主權,林秀怡樂見這樣的發展,也肯定國健署基於公約修法,表示應讓女性自己決定是否終止妊娠,配偶同意權某種程度就是將決定權交給配偶,而非懷孕的女性自己。
-
2020-11-27 新聞.長期照護
「每個月給你錢,還照顧成這樣...」 最易惹怒家庭照顧者的十大困擾句
你知道嗎?目前臺灣約有76萬名失能、失智老人與身心障礙者,但有高達6成是家庭獨立照顧,而平均照顧的時間,竟然有十年之久(不過也有人說低估了)!照顧需要投注相當大的金錢與心力,初期、中期到照顧後期,照顧者承擔了「出乎自己預期」的壓力與責任,伴隨而來的除了實際的照顧費用,也帶來許多焦慮、沮喪、無奈、擔憂的情緒......根據中華民國照顧者關懷協會統計,家庭照顧者有10大困擾句,如果你身邊有直接照顧者,是不是可以靜心想想,避免說出以下話語。 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他們需要的是協助,而非質疑: ▍ 十大照顧困擾句: 怎麼變成這樣?你是怎麼照顧的?你會不會照顧啊?不會照顧又捨不得花錢請人照顧。每次回來就聽你念,那就把他送機構啊!又沒人逼你(顧)。每個月給你錢,還顧成這樣,錢都花去哪了?一個大男人怎麼老是窩在家裡不出去工作?你在家為什麼不把家裡打掃一下?這麼亂……你照顧得很好啊,他/她也比較習慣你照顧,況且我有孩子要顧、工作那麼忙……抽不出時間輪啦!記得要做這個……,做那個……!財產都分給你,那你就應該要照顧啊/你照顧得再好,別肖想他會把財產留給你/(竊竊私語)XX是為了財產才照顧的吧!家裡有病人,你還要去哪裡啊? ▍ 照顧者的心聲: 你這麼會照顧,你來顧!你願意出錢嗎?我就是不捨得啊!那我很累,就不能抱怨兩句嗎?照顧真得很花錢!尿布、營養品一個月就超過五千元,還有看病、交通往返……我出去工作,他/她怎麼辦?我顧他都快累死了!怎麼還有時間、力氣打掃!那我咧?都沒有自己的時間?那麼會指揮,你來做!我真的不是為了錢才照顧,不然換你來照顧!錢給你。大姑小姑都回娘家了,我什麼時候也可以回去?/過年大家都可以放假,我呢? ▶ 你可以撥打家總的免付費電話:「全國照顧者免付費關懷專線」0800-507272 (台語:有你真好真好)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2.0 讓失能者有所安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政府從2017年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背景是臺灣人口結構正朝向快速高齡的方向前進,預計2025年臺灣人口比例有超過20%在65歲以上;不僅如此,這些年來臺灣的家庭結構也在改變,老人獨居或雙老同居的比例也在快速上升。代表著一旦家中有人失能,將越來越無法只依靠家人的力量來提供照顧,必須要結合社會整體的資源,發展完善的長照體系,才能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顧。長照2.0的核心精神是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式連續服務,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服務對象則包括了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全年齡失能身心障礙者,以及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獨居老人或衰弱老人,推估2020年全國長照需求人數,約為85.5萬人,之後並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成長。為了讓逐年增加的失能者能近便使用到長照服務,政府建置了「1966」的長照服務專線,民眾只要撥打專線,就可以直接連絡發話當地縣市政府的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照管中心就會指派專人到宅進行失能評估;評估結果如判定已經達到失能,則依其失能程度可使用一定額度的長照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並依照派案機制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也就是俗稱長照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依失能個案的需要,量身訂作照顧計畫並媒合適合的服務單位來提供服務。如果是住院個案,則可以在出院前經由出院準備服務,在醫院內先進行失能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傳送給縣市照管中心進行派案服務連結,讓個案在出院返家後可以在最短時間得到長照服務。政府提供失能個案使用的長照服務項目可區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照顧及專業服務」,按長照失能等級每月可使用10,020元至36,180元額度,其中照顧服務是可由照顧服務員到宅,提供失能個案例如洗澡、備餐、協助進食、陪同外出或就醫等生活照顧,失能個案也可以到社區中的間日照顧中心或家庭托顧接受生活照顧;專業服務則是由護理、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專業醫事人員,對失能個案提供訓練指導,或協助其運用其現有的功能(例如中風後手部活動角度受限),進行生活適應的復能活動(例如穿衣、吃飯、洗澡),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照顧依賴。第二類為「交通接送服務」,依當地交通情形,每月額度由1,680至2,400元,以便利失能個案就醫、復健等外出的需求。第三類是「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每3年有4萬元額度,提供失能個案購買所需要的生活輔具(例如輪椅、氣墊床),或在家中裝置如扶手、撥桿式水龍頭等無障礙設施。第四類為「喘息服務」,其額度按失能程度,分為每年32,340與48,510元2級,經由引進短時間替代照顧人力的方式,提供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照顧者可以暫時從照顧場域抽離,以達到紓緩照顧壓力的效果。聘有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仍然可以經評估後使用大部分的政府長照服務,除「照顧及專業服務」的額度只能使用30%,且限用於專業服務外,其他「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全部都可以使用。失能個案使用長照服務所需要的費用,由政府補助絕大部分,民眾只需要支付很小比例的部分負擔。以「照顧及專業服務」為例,每使用一項服務,失能個案只須支付服務價格的16%,其餘84%由政府補助;至於中低收入戶僅須部分負擔5%;低收入戶則由政府全額補助,民眾完全不用出錢。此外,有些失能個案無法使用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例如獨居無人照顧),選擇住在例如護理之家或養護中心等住宿式機構接受照顧,政府從2019年起對於這類長照失能者,開始提供每年最高可達6萬元的現金補助,以適度紓解這類長照個案因照顧支出所生的經濟壓力。失智者不同於身體失能個案,在未達重度失智前仍具有一定行動能力,但因為認知功能的改變連帶情緒不穩定,除了需要不同的照顧模式,對於照顧的家屬而言,照顧負擔往往更為沈重。失智個案除了初期與一般退化不易區分,加上社會對於失智者標籤化的顧慮,個案可能因而抗拒就醫,造成無法及時診斷及介入措施,以致形成認知退化速度加快,照顧負擔更重的負面循環。政府從2017年起推動以社區照顧為主的失智照顧計畫,一方面由以醫院為主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發掘潛在失智個案及早診斷,並納入個案管理機制,轉介照顧單位,以及負責訓練失智照顧專業人員;一方面則在社區中廣布失智社區照顧服務據點,提供近便的照顧場所供失智個案接受認知訓練等照顧服務,也可讓照顧家屬在此交換照顧技巧或經驗、提供照顧知識諮詢及形成支持團體,來紓緩照顧壓力。理想的照顧體系,不是等到個案失能以後再提供長期照顧,而是從預防著眼,在個案有失能潛在風險或是輕度失能的程度時儘早介入,預防這些個案太早就進入失能;或即使有失能,也要設法減緩失能的速度,讓這些民眾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依照自己的意願,有尊嚴地生活。長照2.0基於上述理念,於社區推動預防延緩失能方案,讓經過專業訓練的師資,在各類的社區據點中帶領尚未失能的衰弱或輕度失能個案,從事有實證基礎的身體或認知訓練,並經由訓練前後的測量,評估其健康狀況與訓練成效。據統計,失能個案中帶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者,占失能人口八成以上,慢性疾病一旦控制不良而發生急性變化,往往造成失能程度加重。有鑑於此,政府從長照和醫療整合的角度,發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由醫師開立醫師意見書,提出長照醫事照護意見,並由醫師及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定期家訪,進行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以建立居家失能個案長照與醫療整合之照護網絡。對於在住宿式機構的失能個案,也推動了「減少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由特約醫療機構專責住民之健康管理、必要診療及轉診,減少因外出就醫往返之感染風險,並掌握機構中長照個案的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惡化,維護其健康。長期照顧的各項服務,是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所以政府設計了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經過近四年的推動,國人對於長期照顧的認識越來越普及;使用過政府長照服務或接受過相關補助的失能人數,也已經占推估失能人數的50%以上。展望未來,政府會秉持以個案為中心及全人照顧的精神,經由提升服務量能和精進服務品質兩個面向,從中央到地方,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讓服務更普及與優質,使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有更近便的服務,得到更完善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