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8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超音波
共找到
1446
筆 文章
-
-
2020-01-04 新聞.健康知識+
年前大掃除NG姿勢讓你全身酸痛!醫教預防小訣竅
居家環境清潔常需要爬上爬下,對於平常勞動較少的人來說,真的是件超級苦差事。像是要打掃天花板或高處角落,甚至是粉刷等等,除了手得舉高之外,頸部也會受影響;或是刷洗廚具、窗戶、被單等物品,如果清掃姿勢NG,再加上用力不當,就可能造成肌肉勞損而導致酸痛,每年大掃除勞損症狀的排行榜有哪些?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羅民萱剖析如下: 勞損症狀1:肩頸疼痛◎肩頸好酸痛,手也開始麻就羅民萱的觀察,肩頸疼痛是每到年節掃除時,婆婆媽媽們最常見的勞損症狀。因為大掃除時,長時間低頭整理或刷洗,容易造成上斜方肌的緊繃疼痛,若是合併頸椎椎間盤突出者,更可能伴隨著神經壓迫,而產生手麻的感覺,除了需藉由復健來治療,也必須改變姿勢,才能真正改善疼痛。 預防小訣竅:髖屈代替低頭、平視好輕鬆 :  如果要整理的東西位於低處,建議可利用髖部屈曲,身體和脖子維持一直線,代替低頭彎腰;或是拿個椅子坐下來,把需要整理的目標物,放在目光可平視的位置。尤其是頸椎前伸這種類似「烏龜頸」的姿勢,會使得頸椎壓力變成原本的數倍之多。 羅民萱指出,光是隨時注意自己頸椎的姿勢,就能有效避免肩頸疼痛,如果已經疼痛難耐,甚至出現手臂的酸麻,就得搭配復健的熱敷電療、牽引、運動伸展等項目,甚至是施以增生注射治療,才能即時對症處置。 ◎肩膀夾擊,上抬就痛!?「肩膀夾擊症候群」也是年節掃除時常見的肩部疼痛問題。羅民萱解釋,「主要是因為清潔時,肩膀重複外展抬高,例如準備年菜時,抬著平底鍋炒菜的動作,容易造成肩峰與旋轉肌袖肌腱的反覆摩擦、夾擊,進而導致肌腱疼痛發炎。肩膀高舉過頭的動作,也是造成肩膀夾擊的危險因子,例如掃除時,整理比較高的櫥櫃、天花板或是擦洗窗戶玻璃、取下高處的重物等。」 預防小訣竅:手肘垂放兩邊,避免高舉過頭 :   針對肩膀夾擊症候群,羅民萱建議,可以讓手肘儘量靠近身體兩側,再做大掃除等家務,避免肩膀手肘重複外展抬高;當拿高處物品時,則建議踩在穩固的椅子上再取用,避免肩膀手肘高舉過頭的動作。勞損症狀2:手部問題◎手指麻,手肘痛:腕隧道症候群及肘部問題大掃除症候群的第二個常見疼痛部位就是手部,羅民萱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在過度使用手腕者身上,由於發炎或沾黏造成手腕的正中神經壓迫,導致手指一到四指的麻痛。」 另外,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雖然痛的位置在手肘外側和內側,實際原因卻和手腕的過度使用有關。網球肘是手腕過度使用翹手腕的動作,如網球的反手拍;而高爾夫球肘則是反覆手腕下壓,如打高爾夫球的姿勢。由於控制手腕的肌腱附著於肘關節處,進而導致此處的肌肉發炎或疼痛,都可能在大掃除期間加劇。 預防小訣竅:手腕持平放鬆,配戴副木舒緩 :   由於這三種疼痛都與手腕過度使用有關,所以,除了打掃時,盡可能讓手腕維持平放伸直,與手臂維持一直線的姿勢外,還要避免長時間彎折或負重;清掃完之後,可以利用伸展和熱敷休息等方式,來幫助手腕放鬆。 羅民萱提醒,「如果已經感覺疼痛,甚至是手麻,建議儘速至復健科治療,可搭配『副木』把手腕固定在正確姿勢,以舒緩被壓迫的神經,對改善腕隧道症候群很有幫助;也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神經解套增生注射』,可使正中神經和旁邊的組織分離,並能解除壓迫,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 ◎拇指痛,手指打不開:媽媽手、板機指大家都聽過的媽媽手,這可不只是新手媽媽的專利!羅民萱表示,媽媽手主要症狀是在拇指靠近手腕處的疼痛,通常跟拇指過度的外展或反覆使用有關,例如擰毛巾、洗衣服或用拇指滑手機等。 至於板機指則是一種手指劍鞘的發炎,當過度使用手指,造成手指肌腱和劍鞘滑車反覆摩擦後的沾黏腫脹,使得手指變得卡卡的,握拳後要聽到咖」的一聲,手指才會彈開,就像扣板機一樣。 「如果已經產生板機指,就應該要休息並熱敷按摩,適度幫手指拉筋伸展,程度嚴重者應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了。」羅民萱提醒。 預防小訣竅:避免手指小關節反覆抓握,多用手臂和身體力量帶動 :   要避免拇指過度外展、張大,並減少反覆使用單一小關節出力,可以善用洗衣機、脫水機、掃地機器人等,適度取代一些手部要很出力的家務,可別凡事都親力親為。 如果堅持一定要親手擦地,不妨盡量使用手臂和身體的力量,去帶動擦拭的動作,或改以整個手掌施力,就能避免過度傷害。勞損症狀3:腰酸背痛,腳也麻很多人常會在大掃除期間不小心閃到腰,感覺像是肌肉拉傷,但也有可能已經造成腰椎椎間盤突出了。羅民萱解釋,突然性的彎腰及負重,可能因為瞬間用力時,導致椎間盤突出或破裂,如果剛好壓迫到附近腰薦椎的神經,還可能伴隨麻痛,一路從屁股到大腿、小腿或足底,導致坐骨神經痛而坐立難安。 如果已經有椎間盤突出的人,打掃時更要注意避免彎腰的動作,平常也最好不要坐矮椅子。應尋求復健科醫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進行儀器復健、牽引與核心肌群的訓練。那麼自己有空就去拉拉單槓可以嗎?羅民萱特別提醒,很多有腰椎疼痛問題的人,會想藉由拉單槓伸展舒緩脊椎,建議還是要諮詢專業醫師,指導正確的伸展動作,或使用儀器牽引治療,才不會拉到不該拉的部位,反而造成肩膀及旋轉肌袖的受傷。 預防小訣竅:用蹲姿搬重物、弓箭步打掃 :   大掃除搬重物時,不要直接彎腰負重,因為力矩變長,會使得腰椎負荷變成原本的數倍,千萬要盡量避免。建議可利用上身保持直立的蹲姿,將重物靠近身體之後,再用身體和大腿的力氣站起來,亦可用弓箭步的方式蹲下後再搬重物。 此外,也要避免一直彎腰掃地,羅民萱建議,不妨改以弓箭步掃地,就能減輕腰背的負擔。 勞損症狀4:膝關節疼痛大掃除時,婆婆媽媽們常蹲著洗東西、跪著擦地板等動作,羅民萱提醒,「膝關節於蹲跪姿之下,所承受的壓力會比上下樓梯、跑步登山來得大很多。」長時間使用蹲、跪姿擦地板,是非常傷膝蓋的行為。跪姿也可能造成膝蓋前方的滑囊發炎,導致局部膝蓋產生紅腫熱痛的狀況,又被稱為「女傭膝」 ( h o u s e m a i d ´ sknee)。 預防小訣竅:善用家事幫手,避免蹲跪姿 :   羅民萱建議辛苦的婆婆媽媽們,務必善用易操作的踩踏型拖把、吸塵器、掃拖地機器人等現代科技家事好幫手。不要再跪著擦地板,讓過勞的膝蓋變成女傭膝或退化膝,真的是得不償失。 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羅民萱表示,針對以上骨關節、肌腱韌帶,甚至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勞損和疼痛,只要正確處置,就能對症緩解。像是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就是透過超音波導引,精準找到受損或發炎的位置,並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 不同於傳統施打類固醇只是消炎止痛,這種增生療法可以幫助組織增生修復,達到治療的目的。再輔以正確姿勢和復健,即可有效改善,並能避免再度復發。 每到年底,居家清潔人員因為打掃工作造成的「職業傷害」問題也不可小覷!羅民萱分享,有位病患是從事鐘點清潔的工作,她的手麻症狀已經長達四年,由於農曆年前工作量增加,只要當天清掃工作一多,晚上還會麻到睡不著。」後來經過理學、神經及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除了叮囑該病患調整打掃時的姿勢及動作外,也製作副木提供她睡覺時固定手腕姿勢,並且施以四次神經解套注射,同時搭配復健療程,才讓她困擾不已的手麻症狀逐漸改善。 羅民萱提醒,每到年節一忙起來就把自身體疼痛先擺在一邊的婆婆媽媽們,一旦掃除症候群上身,務必即時復健治療和了解正確的打掃姿勢,才能大痛化小、小痛化無,開心過個好年。延伸閱讀: 掌握6技巧,酸痛不上身 天然妙方,打掃廚房亮晶晶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
2019-12-30 新聞.健康知識+
多吃燕麥降膽固醇?破除降膽固醇的飲食迷思
近年來膽固醇的角色一直被挑戰,除了美國農業部取消食物膽固醇攝取上限,也有人質疑控制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無關,但臨床上有一群家族性高膽固醇患者,若不積極控制膽固醇,罹患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將會大增。 醫界多認為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源自流行病學的證據顯示低密度膽固醇(LDL-C)愈高、心血管疾病就會增加。 比如美國最長期的研究是1972年起在弗雷明翰(Framingham)小鎮,持續30年對居民定期檢驗膽固醇並追蹤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看到類似現象;還有個日本的研究,比對住在日本本土、移居到夏威夷、移居到舊金山的日本人,發現他們的膽固醇值數,隨著移居到美國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也跟著增加,這是針對同一民族的流行病學研究。 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是無庸置疑的,只是什麼程度需要積極用藥去治療?除了藥物,是否還要控制其他危險因子?醫界也在努力找出對不同患者最好的治療建議。 持平而言,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膽固醇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但若以在高血脂特別門診中所看到的病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簡稱FH)患者的總膽固醇(TC)往往超過300mg/dL以上,這麼高的總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就非常強,就不能不控制。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易早發心肌梗塞 最應積極用藥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因為遺傳了基因變異,導致低密度膽固醇接受體有缺陷,影響了膽固醇的代謝,這樣的人就必須積極用藥控制膽固醇,否則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有心肌梗塞的風險。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體染色體的顯性遺傳,有1/2機會遺傳給下一代,若父母都只帶有一條基因變異,那麼有1/4機率的孩子得到父母正常的基因,免受高膽固醇血症之苦。不過若父母其中有一人是兩條基因都變異,那麼孩子至少會遺傳到一條,其膽固醇高的程度,端看接受的基因變異情形。 這是複雜的基因變異,因此孩子的膽固醇嚴重程度不盡相同:比如父母的總膽固醇都超過300mg/dL,孩子若分別遺傳到不同段的外接子(Exon)有變異的基因,導致膽固醇比父母更高、或甚至是父母的總和;或者是一條基因不只一段外接子有問題,而是整個基因片段的外接子都有問題,也會造成孩子的膽固醇超高。 每160人 就有1人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台灣有多少這樣家族呢?若用有家族史,加上15歲以上、其膽固醇符合高膽固醇血症等條件來看,台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比例將近百分之0.62,約莫每160多人就1個,比起國外約500人才1個來得高。 這樣的患者由於膽固醇代謝從出生就出問題,應該接受治療,否則他的動脈硬化程度就會比別人提早20年,因此常常在40~50歲前就發生心肌梗塞,若有抽菸習慣則可能30~40歲就提早發病,但臨床上發現高達8成的FH病人因為沒有症狀,也沒有接受治療。 還有些家族性患者未被找出,是因為患者已經接受治療,用藥後總膽固醇數值看起來約200mg/dL出頭,事實上未用藥前本來是300mg/dL以上,且不只是他個人,應該連其他家族病患也都要來治療,否則理論上家族中有半數的人,可能也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 要找出這樣的家族,必須進行一等親的基因篩檢(Cascade screening),檢視患者的父母親、兄弟姊妹、孩子,必要時連配偶一起,才知道基因是怎麼遺傳下來。其中,男性是高危險群,因為有較多的危險因子。因為本身已經是高膽固醇,加上更容易有抽菸、高許壓、糖尿病等其他危險因子加成,動脈硬化風險比別人更快,因此除了控制膽固醇,還要加上衛教,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很多人自認吃得很素,膽固醇怎麼會高?事實上膽固醇僅20%~30%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高達70~80%來自基因影響,民眾應認清高膽固醇血症是基因缺陷造成的問題,而且比起其他罕見疾病的基因缺陷,這是有藥可治的,連總膽固醇高達500、600mg/dL的患者都可以降到200mg/dL左右。 治療藥物除了口服的史他汀類(statins),現在還有一種針劑的PCSK9抑制劑。PCSK9是肝臟內合成的蛋白質,會提早移除掉「低密度膽固醇」這個接受體,影響膽固醇的正常代謝,這個藥物就是抑制PCSK9蛋白質的作用,避免膽固醇接受體被提早報廢。 不同風險患者的用藥治療時機膽固醇偏高一定要積極治療的患者,首推有高膽固醇血症且已經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這是很清楚的科學證據。若已知是家族高膽固醇血症,即使還沒有症狀,可透過頸動脈超音波這種非侵入性的檢查,得到客觀的動脈硬化指標;若年紀才30多歲、動脈硬化程度卻如同50歲的人,就建議應接受治療,避免提早發生心血管疾病。 國外甚至建議8歲以上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孩童,就應開始接受治療,因為他們一出生膽固醇就比別人高,提早用藥可把動脈硬化時間延後到和一般人一樣。不過還是要看膽固醇的數值高低,若8歲孩童總膽固醇就350mg/dL以上,當然應早點治療;如果總膽固醇僅250mg/dL,且高密度膽固醇(HDL-C)又高,建議可以再觀察一下。 用藥與否還要看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數值,若超過200mg/dL仍建議用藥,同時還要視患者的年齡以及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而定,因此用藥與否不是只看數字,要多重角度去考慮。 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 仍可輔助降膽固醇自從美國農業部2015年新版的《美國民眾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不再限制民眾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後,許多人就認為飲食與膽固醇高低無關。 其實,應該這麼說,決定一個人體內的膽固醇高低,7~8成是自己的體質或基因決定,另外2~3成才是由飲食決定。例如總膽固醇220mg/dL的人,其中180mg/dL是基因決定的,另外40mg/dL就是可以從飲食去控制的,如果控制得當,也許就可以降到180mg/dL,就不見得需要用藥。 若要避免飲食增加膽固醇,主餐飯前半小時前可先吃一些含酵素的天然蔬果,比如餐前先吃生菜沙拉、根莖類、蘿蔔等涼菜,或是瓜藤類蔬菜、水果,多攝取蔬菜水果的天然酵素,主餐吃的肉類比較容易消化,膽固醇就不會太高。 其他非藥物治療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不要抽菸、早點入睡。因為熬夜通常會連帶想吃宵夜,但晚上其實是心臟準備要休息的時候,心跳、血壓都會慢下來,若晚餐晚吃還大吃大喝,熱量和膽固醇都不容易代謝,也會增加糖尿病及高血脂的風險,且熬夜也會讓血管一直緊縮而升高血壓,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曾有一項全國營養調查研究發現,若在晚上8點半到凌晨5點攝取較高熱量,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比較高。若把早上應該攝取的脂肪挪到晚上才吃,則每增加100大卡脂肪,低密度膽固醇會高3~6mg/dL;若晚上降低100大卡總熱量攝取,移到早上、中午時段吃,低密度膽固醇顯著降低1.14~1.46mg/dL,總膽固醇也有類似的結果。 破除降膽固醇的飲食迷思迷思一:紅肉對身體比較「毒」,應該只吃白肉?說明:很多人認為紅肉(牛肉、豬肉、羊肉等)是高膽固醇食物,對身體比較「毒」,所以只吃魚或雞這些白肉。雖然紅肉含有較多的膽固醇,然而不同肉類有不同的營養素,比如紅肉可提供鐵質,因此若完全不吃紅肉,可能導致貧血。其實由於環境中有不同汙染源,魚肉、雞肉也難以確保完全無毒,最好是不同肉類平均攝取,除了各種營養都能攝取到之外,也能分散風險。 迷思二:多吃燕麥降膽固醇?說明:燕麥具有可溶性纖維,在小腸內不會被吸收,因此可帶走膽固醇,因為這個特點一直被推廣為降膽固醇的利器。然而重點在於「量」,燕麥若每次只吃1、2湯匙,確實對身體有好處;然而若吃到一大碗,帶走的不只是多餘的膽固醇,連體內很多好營養素如鐵、鈣和蛋白質也吸附帶走。此外,當腸道內太多東西被燕麥的纖維吸附著,通道受阻礙,除了容易感覺腸胃悶悶的,還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這是高血脂特別門診常見的主訴之一。高血脂症病患多吃糙米也是值得注意,糙米不好消化,許多中老年人及腹部開過刀的人,消化功能不好者,多吃糙米常引起胃食道逆流。 迷思三:吃五穀米或十穀米比較好?說明:五穀米或十穀米屬於五穀雜糧類,纖維質較多。不過要注意五穀雜糧比較不好消化,有些人不適合吃太多,例如消化功能不良、腎功能不好或貧血者。此外,已經包裝好的五穀米或十穀米,有時摻雜的種類太多了,也無法確定新鮮與否,民眾不妨自己去市場買黑米、薏仁、小米、蓮子、紅豆、綠豆等雜糧,一次買一點,一次一、兩種,少量的搭配在白米飯內;而且這些五穀類應該是「配角」,吃的飯80%仍應是白米。【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2期(2017-10-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十大死因 前3名篩檢能預防
「覺得不對勁的話,打119先送醫院吧,把握黃金3小時。」三總神經外科主任馬辛一29日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表示,台灣每年死於腦中風人數超過1萬3,000人,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3名。想要達到健康極大化、罹病極小化,對頸動脈、心電圖的預防篩檢,是國人都應具備的養生意識。頸動脈超音波篩檢「為什麼頸動脈的篩檢重要?因為它能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湯頌君表示,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腦中風病患的一等親家屬,腦中風機會較一般人增加2倍。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預防上要改變生活習慣,且按時服藥。湯頌君指出,臨床上導致頸動脈病變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粥狀動脈硬化,或相對少見的動脈剝離、放射治療後血管病變及動脈發炎等。粥狀動脈硬化過程漫長漸進,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這些都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與核磁掃描、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診。篩檢技術預防中風「篩選中風高危險群,利用神經學檢查、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從高危險群中找出可能發病者。」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根據篩檢結果,對於血壓、血糖、血脂及心律不整等,其他如體重、戒菸等危險因子控制,使中風防治線往前移,可減少致殘或致死的發生率。高明見說,長照病患100個裡面有70個跟中風後遺症有關,心房顫動跟頸動脈狹窄病變,在10個病患裡可能各佔2個,但都是可以預防篩檢治療的。中風分為短暫性缺血(小中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其中缺血性的治療近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的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療效更備受肯定。中風復健可客製化「第1次罹患腦中風並接受完整復健治療後,70%以上可以恢復居家生活功能,約5~10%完全恢復可以回職場工作。」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信穎表示,復健治療分為急性期、急性後期及慢性期3階段,針對可能產生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視覺、吞嚥機能、溝通及運動功能等障礙。外骨骼動力服是有效的復健輔助新科技之一。陳信穎介紹,急性期除了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外,還有小分子胜肽治療,及自由基清除劑治療等方式。急性後期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小分子胜肽治療、復健機器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訓練、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顱外磁刺激術及功能性輔具等。慢性期有幹細胞治療、螺旋氣功儀替代治療等,並可遠距追蹤預防復發。【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2-29 科別.皮膚
反覆慢性蕁麻疹 醫師:約二成可找到病因
8歲女童半年來卻反覆蕁麻疹發作,癢疹遍布頸部、軀幹及四肢,在診所治療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控制症狀,但病程仍反覆發作未能緩解,向台南安南醫院兒科求診。兒科醫師賴以修進行抽血檢查後,發現甲狀腺素低下與促甲狀腺素偏高,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補充甲狀腺素後,甲狀腺功能穩定,蕁麻疹消弭無形。30歲女護理師,一年來也是反覆蕁麻疹發作,病灶分布於身體及四肢,往往一個禮拜發作3、4次,期間也做過敏原測試,但未找到特定過敏原。因奇癢難耐,每次發作時皆使用口服或注射型抗組織胺治療後向賴醫師求助,經詳細問診及抽血檢測後,發現有高效價自體免疫抗體,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休格蘭氏症,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經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乾燥症後,蕁麻疹不藥而癒。賴醫師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病程不超過6個禮拜,後者是指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以上,以上兩名病人皆為慢性蕁麻疹的案例。賴以修說,有約二成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等、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如胃幽門螺旋桿菌、A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特製食物含辛辣、發酵、及酒精成分者、甚至跟惡性腫瘤等都有相關。處置這類慢性蕁麻疹病人,賴以修表示,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病病因治療,蕁麻疹自然就會痊癒。如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就要趕快諮詢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根本病因才是上策。
-
2019-12-28 新聞.健康知識+
舒服泡湯有撇步 這3大禁忌別誤犯
 冷風吹起的12月,又到了適合泡湯的季節,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將身體泡進熱騰騰的溫泉裡無非是一大享受,但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醫師洪育忠提醒,千萬別犯了這幾個常見的錯誤泡湯觀念。禁忌1:吃飽泡湯或空腹泡湯吃飽喝足後,消化系統開始工作,需要大量的血液在胃部運轉,但若剛用餐完就泡湯,反倒讓血液由體內流向體表,易引起消化機能障礙。而飢餓空腹時身體呈現疲勞狀態,此時泡湯也易引起虛脫噁心,因此並不適合,最好的時機是飯後歇息30至60分鐘以上再去泡湯。禁忌2:泡湯時小酌1杯電視劇裡常出現泡湯時小酌一杯的畫面,身心放鬆的情景令人嚮往,但其實酒後泡湯可能因溫度過高,對心臟造成過重負荷,引發頭暈、站不穩導致意外,嚴重者可能會引發腦溢血,建議等酒醒後再去泡湯為佳,中間最好隔2小時以上。禁忌3:身體疲憊靠泡湯紓解想靠泡湯緩解疲勞,但身體太過疲累時,肌肉會得不到所需的血液排除肌肉中的老舊廢棄物,最好稍作休息,待體力回復後再泡溫泉。特別是因劇烈運動而身體疲勞的人,千萬不要在運動完後馬上泡湯,容易引起休克現象,建議間隔半小時。另外,洪育忠提醒,時常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泡湯暈倒送醫之情形,因泡湯太久容易造成血管擴張、血壓降低,甚至有抽筋痙攣現象,因此高血壓患者及長者泡湯每次不宜超過5分鐘;泡湯後也不可太快起身,在泡湯前後都應補充足夠水分,避免水分流失過多,造成頭昏及暈倒。若對身體有疑慮者,建議做詳盡的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和心血管系統檢查。(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 但7種情況還是先打消念頭吧 腳暖身就暖! 泡腳放鬆助眠前 你該注意的7件事
-
2019-12-27 科別.心臟血管
運動後出現三症狀 正常孩子恐陷心律不整致命危機
心臟疾病已是我國十大死因第二名,尤其107年致死成長率直逼第一,兒童心臟科醫師提醒,孩童心因性猝死常見原因之一的心律不整,除先天性心臟病孩子容易有心律不整,即使是結構正常的小朋友也可能有心律不整問題,家長若發現孩子在運動後,容易胸痛、頭暈、心悸,就要特別留意。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邱舜南說,正常人的心律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啟動,傳到房室結、房室束,以及心室傳導系統使心室收縮,造成規律的心跳。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只要不是正常竇房節啟動,或整個傳導系統有任何問題就會造成心律不整,包括心臟跳得太快、太慢、或不規則、甚至心跳停止。邱舜南進一步說明,有些心律不整是良性的,如竇性心律不整、心房早期收縮、結性節律、不頻繁的心室早期收縮等,臨床上不會有嚴重的症狀或併發症,也不需要任何的治療;病理性心律不整分為心搏過速及心搏過緩。其中病理性心律不整需要積極治療,邱舜南提醒,病理性心律不整輕則胸痛,頭暈,心悸,嚴重會暈厥甚至猝死,長期治療則以藥物控制或心導管燒灼治療,依據醫師評估,有些患者需裝置心跳律調節器治療,或考慮植入性心臟去顫器。若家中孩子在運動後,容易胸痛、頭暈、心悸,甚至曾在運動時暈厥,如果家族又剛好有心律不整病史, 甚至有年輕猝死家族史,建議帶小朋友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輕忽不得。確診後需遵照醫師指示嚴格限制其運動,保持生活規律,避免上述誘發因子,同時小患者家屬應學會心肺復甦術以備不時之需。一旦有症狀立即送醫治療,並建議隨時身上備有疾病診斷,以幫助急診醫師處理,預防猝死悲劇發生。
-
2019-12-26 科別.泌尿腎臟
猛灌烈酒後脹到不行卻尿不出來 新郎洞房夜慘就醫
彰化26歲簡姓男子日前中午舉辦婚宴,連續猛灌數杯烈酒,豈料當晚酒醒小便時卻怎樣也尿不出來,折騰幾小時後沒改善到急診導尿才將尿液排出。衛福部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但斷,簡男因短時間攝取過多高濃度酒精後麻痺了神經,加上體內儲存的尿液過多,導致膀胱失去收縮作用,形成急性尿滯留。簡男原本就不勝酒力,婚宴上喝酒很快就陣亡,約下午3點回到家後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晚上7點酒醒想要小便卻排不出來,折騰了3個小時也沒有改善,肚子越來越脹相當難受,無計可施之下才趕快到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出他的膀胱積了滿滿的尿液,建議馬上插尿管將尿液導出,簡男原本堅持要等到能夠自己排尿,不過腹脹難耐,最後還是接受導尿,將膀胱內超過600CC的尿液排出。「應該是酒惹的禍!」蔡卓榮解釋,飲用酒水類的飲料後本來就會變得頻尿,不過一般只是增加到廁所解放的次數而已,像簡男這樣形成急性尿滯留,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腎臟積水,傷害到腎臟功能。蔡卓榮說,急性尿滯留通常發生在男性居多,在年輕朋友身上也會看見,若自身患有攝護腺肥大、尿道狹窄、尿路結石等症狀要盡早治療,避免憋尿行為及飲用過多利尿飲品,才可減少大量尿液無法排出的情況。蔡卓榮也表示,會造成排尿困難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含抗組織胺的抗過敏藥、尿路或膀胱結石、攝護腺發炎及攝護腺肥大都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情況,不過像簡男這麼年輕就遇到排尿困難的情況算是罕見,先安排驗尿、超音波及X光檢查,不過除了泌尿道有感染之外,其它結果都很正常,只需服用減少排尿障礙藥物,搭配抗生素治療感染情況即可。
-
2019-12-26 科別.泌尿腎臟
男子婚宴連灌多杯烈酒 神經麻痺無法排尿
簡姓男子舉辦婚宴,大喜之日連灌好幾杯烈酒,晚上酒醒要小便時卻尿不出來,趕緊掛急診;醫師指出,簡男因酒精麻痺神經,加上體內儲存尿液過多,造成急性尿滯留無法排尿。衛福部立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今天接受媒體聯訪時指出,26歲的簡男結婚婚宴當天,一時高興中午喝了好幾杯的烈酒,下午回到家後就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到了晚上酒醒時,想要小便卻尿不出來,肚子也越來越脹越難受,折騰了3個小時還是尿不出來,因此到醫院掛急診。蔡卓榮指出,幫簡男進行超音波檢查,發現簡男的膀胱積滿了尿液,於是說服簡男插尿管把尿液導出,將膀胱內超過600C.C的尿液排出來。蔡卓榮說,原本飲用酒水類的飲料會變得頻尿,但簡男在短時間攝取了過多的高濃度酒精後,麻痺了神經,加上體內儲存的尿液過多,膀胱失去收縮作用,形成急性尿滯留,嚴重的話會造成腎臟積水,傷害到腎臟。蔡卓榮表示,急性尿滯留通常發生在男性居多,民眾如果自己有攝護腺肥大、尿道狹窄、尿路結石等症狀,應盡早治療,避免憋尿或飲用過多利尿的飲料,以免發生大量尿液無法排出的情況產生。
-
2019-12-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在台灣,癌症已連續28年都是國人10大死因之首,癌症虎視眈眈的威脅,讓許多人在健康檢查時,都以癌症為「假想敵」,也希望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少健檢套餐中,都包含基本的癌症指數篩檢,透過簡單的抽血檢查,就能得知幾種癌症指數。哈佛健診院長納祖德說,當身體面臨發炎反應或異常分裂增生、甚至是罹患癌症時,細胞會分泌一些特定的物質如蛋白質、多醣體等,進入血液、尿液或身體組織中,此時經由檢測,就會發現這些物質的濃度可能比正常人高。 由於癌症指數篩檢費用不高,檢查起來方便、簡單,不少人會以為這項檢查讓自己安心,但納祖德強調,癌症指數篩檢特異性不高,對癌症判讀的正確率並非百分之百,當指數過高,可能跟其他疾病或身體異常有關,不見得一定是癌症,因此,不能當成早期診斷癌症的依據,建議當指數升高時可當成一項警訊,盡快搭配其他檢查,由醫師專業判斷,找出是否有相關疾病,不要急著下定論。 不過,納祖德也說,即使當癌症篩檢指數正常時,也不代表沒有問題。血液的癌症指數篩檢僅是檢查的一環,還是要搭配臨床上是否有不適症狀、其他影像學檢查以及從頭到腳的理學檢查,初步包括大腸鏡、胃鏡、X光和超音波,若發現異常再進一步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甚至正子掃描等,以便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專一性。 國人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納祖德認為,除了大環境中的土地、空氣層出不窮的污染有關,個人有抽菸惡習、多肉少蔬果等不健康的飲食、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因素。 要預防癌症找上門來,納祖德建議,到了30、40歲左右,應安排第一次的健康檢查,包含抽血、X光、超音波檢查等,即可了解血球、評估肝功能好壞、膽固醇的高低、胸部及肝膽胰脾腎功能狀況等,建立基本的資料,據此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外,往後的健檢報告也可與其相互比較。 但也不見得第一次一定要做高階健檢,可考量自己的其他風險因素,搭配其他進階的檢查,例如:若有消化不良加做胃鏡;有血便加做大腸鏡等檢查;若是B、C型肝炎帶原者應追蹤肝功能、掌握肝臟健康等;有抽菸、嚼檳榔習慣,則要多注意口腔癌的防治等。 而家族的疾病史也是預防癌症時的重大線索,如果有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家族史,可以提早進行相關癌症的篩檢,發現異常早期治療,並且可善用衛生署國健局目前提供的免費篩檢資源。 延伸閱讀: 健檢的尿液檢驗 能揪出什麼病? 年紀輕輕就患上糖尿病? 這項檢查近5成民眾都忽略它 
-
2019-1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台灣高齡產婦突破3成 早產死產風險增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高齡產婦比例突破3成;依出生通報資料,高齡產婦生出的孩子有較高風險低出生體重、死產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高齡孕婦應定期產檢。國健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另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的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孕婦應按時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不要抽菸飲酒,且要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有突發狀況才能儘速就醫或待產。目前國健署補助每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且有產前衛教指導。陳麗娟說,孕婦應懂得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可能是高危險妊娠時,需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如果孕婦出現1小時內6次以上或10至15分鐘1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陳麗娟表示,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至8分鐘陣痛1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
2019-12-23 科別.心臟血管
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
心臟血管科5問 許寬立教授專業解答. Q:健檢時發現有心室早期收縮,需要治療嗎?A:心臟跳動由一套傳導系統指揮,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就是心臟的總司令,放電後讓心房先收縮,把血液打到心室,然後電訊傳到位於心房、心室之間的「房室結」是副總司令,再放電讓心室收縮,把血液打到大動脈或肺動脈,這樣依序收縮所打出來的血液量,才能最有效率地讓身體利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期前收縮,意指心室還沒等到上級傳來的命令就先跳出來,如同合唱時有人先搶拍,因此打出來的血液量比正常來得少,效率就不好,會有心跳空虛感,按脈搏可能覺察不到有在跳,這就是一種心律不整。在早期收縮後,與下次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較長,回到心臟的血液量較多,因此下一次恢復正常的心搏,打出來的血液量變多,會讓人感覺特別強,而有心悸的感覺。 期前收縮源自心室的電位不穩定,未必是心臟的構造或機能有問題,比如交感神經太興奮時就可能導致電位不穩定,因此熬夜、壓力大時可能發生,或是有飲用茶或咖啡,也容易刺激交感神經,這時首要是調整生活習慣。 醫師還會觀察心臟功能,若有高血壓或有心肌缺氧等問題,應該針對這類明顯病因去處理。若心臟功能沒有異常,但心律不整發生的次數很頻繁,且病患有不適感,也會給予心律不整的藥物治療,尤其若連續出現3個以上的心室早期收縮,稱為心室頻脈,患者不僅明顯不適,甚至會暈倒,一定要接受治療。 Q:什麼狀況下需要做運動心電圖?A:運動心電圖的目的是增加心臟的耗氧量,來揪出心臟在休息狀態時沒有出現的問題,最常運用的時機是懷疑有心肌缺氧,也就是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一般來說,冠狀動脈血管要阻塞達75%以上,血流量才會減少,但即使塞到這麼多,若消耗不夠多,未必會顯現血流量不足的症狀,好比一個人收入變少了,但如果支出也不多,可能不會一下子察覺得錢不夠用。運動心電圖就是要增加心臟負擔,如同逼一個人多支出,才知道他的口袋到底有多深,也就是確認供應的血流量是否不足。Q:當活動時出現胸悶、喘的症狀,一定是心血管有問題嗎?A:許多人出現這樣的症狀甚至感覺虛弱無力,就自認是一定心血管有問題,固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但這並非唯一答案,比如貧血患者因為血色素不夠,無法攜帶足夠氧氣到身體各處,也會產生胸悶,並非心血管有問題;此外,肺部的問題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容易引起胸悶與喘的症狀。有的人心肺功能正常,但平時少鍛鍊,臨時遭遇額外的負擔,例如一下子爬上四樓,也會氣喘吁吁。 臨床上不少患者主訴「心臟無力」,醫師檢查排除心臟問題後,卻不相信醫師的診斷,堅持有人告訴他是心臟有問題,甚至「指導」醫師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這並非正確的態度,要做什麼檢查與診斷,應該要信任醫師專業的意見。 Q:天氣轉冷,降血壓藥物需要調整劑量嗎?A:調整降血壓藥物要視病患的情況,且應該先與醫師討論,不要自己隨便調整,因此病患定時在家量血壓的長期紀錄非常重要,醫師也必須以此為依據才調整劑量。 影響血壓變化的因素不只是天氣,有些病患可能因為最近事情多,忙碌時血壓稍微高一些,但事情過後就降下來,不見得是當下這個劑量不適合這個病患,所以病患要負起長期記錄的責任,回診時提供給醫師作為用藥參考。 Q: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A:建議民眾自覺心跳快的時候,可以先測量脈搏,最好是用手指按壓的方式,除了量測一分鐘跳幾下,還要注意心跳是否規則,並且記錄下來。 自己感覺心跳快得有點怪,其實未必是真的跳得快,一發生時就量測並記錄下來,透過數據知道是自己感覺快、還是心跳真的快。即使心跳有時真的偏快,若跳動是規則的,多半源自壓力大等因素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比較不用太擔心;然而若心跳不規則,建議進一步至心臟科就醫檢查。關於許寬立教授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學經歷: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輔大醫院心血管醫療副院長兼心血管中心主任、內科部部長。曾任義大醫學院副教授ˋ臺大醫學院助理教授、義大醫院內科部部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專長:內科、高血壓、心臟內科、心血管疾病。【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3期(2016-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22 新聞.科普好健康
鈣化性肌腱炎 超音波針刀可把鈣化沖洗出來
肩關節疼痛的原因相當多。人到中年,常覺得肩膀痠痛,但有些人覺得自己是「五十肩」,就每天拉筋、扭轉,想改善這種疼痛感,卻沒想到竟然愈動愈痛,看了醫師才知道自己其實是「鈣化性肌腱炎」。有如鞋子進小石頭般刺腳鈣化性肌腱炎是鈣結晶堆積在細胞間質中,形成一個堅硬的小石頭,在活動時磨到軟組織、造成發炎,「就像是鞋子裡面進了一塊小石頭刺著腳底」,所以就自然而然因為疼痛而影響活動角度。有時在照完X光片或超音波檢查後,醫師就直接指著一塊白白的東西說:「你這個是鈣化性肌腱炎」。由此可見,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可以很確定的診斷,那麼,到底要怎麼治療呢?有別於X光檢查,軟組織超音波如同醫師的「第三隻眼」,有助醫師了解骨頭以外,軟組織(肌腱和韌帶等)的狀況,甚至可以用動態超音波檢查,找到引起疼痛的主因。較小鈣化可藉超音波找出早期尚未成熟或尺寸較小的鈣化,尚無法在X光檢查清楚成像,都可以藉由超音波找出蛛絲馬跡;也可依據超音波顯示的鈣化大小、形態及周邊組織狀況,給予患者合適的治療建議。目前針對肌腱發炎到形成鈣化的病患,非侵入性的方法主要有藥物、復健治療、體外震波治療等等;而微侵入性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鈣化細針穿刺抽吸或注射治療,高達八成的病患可減輕疼痛症狀,日後追蹤X光亦可見六成病患的肌腱鈣化部位逐漸消失。但是有時碰到體積較大、較硬的鈣化點,上述的方法可能都失敗了,我們還可以試試看用超音波針刀把鈣化「沖洗」出來。三總發展超音波導引治療三總特別發展這項技術,先用超音波導引針刀進入鈣化的中心,利用適當水壓「沖洗」肌腱內的鈣化塊,慢慢的,有些粉筆灰狀的鈣化就逐漸被沖洗出來,這樣的沖洗反覆數十次直到鈣化塊被抽成空心,再用針尖破壞外圍的鈣化結構,形成新生血管來加速組織再生修復,逐漸消除鈣化點。但記得經過治療後肌腱仍處於脆弱期,不要過度使用肩膀或提舉重物,以免造成肌腱破裂。
-
2019-12-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百萬B肝帶原者 千萬別讓人生變黑白
兒子帶女友回來見母親,母親很喜歡。想不到,不久,母親突然很生氣罵兒子:「你怎麼可以刷我的卡買那麼名貴的戒指給女朋友?」「當初妳的戒指是爸爸買給妳的,妳的錢也是爸爸給的,我把爸爸對妳的愛延伸來給妳的媳婦,有什麼不對?」愛的傳遞是一種美德,做得好,令人溫馨,令人感動,但有些疾病如果由上一代傳到下一代,就不怎麼好了!地中海貧血可能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肥胖的體質也有可能由上一代傳下來,這些都無傷大雅,但B型肝炎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就不好了。在以前,B型肝炎疫苗尚未發明的年代,如果母親有B型肝炎,生產時B肝病毒就會經由胎盤或產道傳給新生兒,這樣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造成目前台灣每年約有8,000人因B肝引起的猛爆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而往生。民國73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母親帶原的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的國家;民國75年之後,全面對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代代相傳的B肝得以阻斷,因此,目前33歲以下的「新台灣人」大都可以免除B肝的威脅,但一百個年輕人中,仍然約有一個有B肝帶原,大都因為母親的B肝病毒太多了。目前台灣約有一百多萬的B肝帶原者,絕大多數是民國73年以前出生的「舊台灣人」,這些人一定要定期做肝臟檢查,包括抽血及做超音波,才能保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19-12-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基因檢測 沒想到發現腫瘤
癌症家族史是長年夢魘,而基因檢測是我的專長,去年決定給自己一個禮物,接受全基因解碼。沒想到,竟發現自己有極罕見SDHA基因突變。由於發病機率低,以為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沒想到追蹤後發現腫瘤,還好早期發現,花八小時切除腫瘤。原想跟基因缺陷共存基因檢測2萬2675個基因,很幸運,沒有遺傳家族癌症相關基因,如大腸癌、肺癌等;但發現我有極為罕見的SDHA基因突變,與五種腫瘤密切相關,分別是腦下垂體瘤、腎細胞瘤、胃腸基質瘤以及「神經分泌瘤」的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身為病理專科醫師,腦海馬上跑出資訊:SDHA相當罕見,研究報告不多,但類似突變基因,如SDHB、SDHD,發病機率皆不高,SDHB發病機率約20%、SDHD發病機率約45%。我推估,應該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避免癌變決健康管理但我知道,避免癌變得避開危險因子,制定健康管理計畫,第一步是改變體質,降低血中胰島素及細胞內缺氧誘導因子,減少細胞癌變風險;第二步是定期接受超音波追蹤;第三步是不做高階檢查,因為評估發病機率不高。經過追蹤,今年九月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胰臟頭有顆六公分腫瘤。當時心情難以言喻,基因解碼驗證了,腫瘤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己成為罕見病例。調整生活型態後,僅幾次肩胛骨下方肌肉抽痛,並沒有症狀,反覆思索,結論是「運氣不好」。基於對疾病了解,最好早期治療,轉念想,竟有機會在自己身上驗證全基因檢驗與臨床結果。手術證實神經內分泌瘤就醫時,我沒告訴醫師做過基因檢測。十月住院,主治醫師說我的胰臟與十二指腸附近有一顆直徑6.5公分的腫瘤,比發現時還大一些。影像檢查屬多囊性腫瘤,醫師難以判斷,懷疑是黏液腫瘤、淋巴管瘤、胃腸基質瘤、間皮瘤等。主治醫師的判斷,與基因突變可能出現的腫瘤,不謀而合。考量腫瘤位置,醫師推斷我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瘤或胃腸基質瘤,抽血檢驗後,認為神經內分泌瘤可能性最高,建議手術。一般在手術過程做冰凍切片,腫瘤若惡性,擔心擴散,會把手術範圍擴大。但冰凍切片結果需耗時30分鐘到一小時。由於已知答案,我告訴醫師「免等了」。術後一周,病理報告出爐,果然如預期是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唯一超出預期的是手術時間,原本預計兩到三小時完成,卻因沾黏耗費七、八小時,傷口也從腹腔鏡打兩個小洞,變成開腹,肚子上有條「高速公路」。不過,術後安排皆在計畫中,休息一周後開始上班。基因檢測有助精準用藥從未想過長腫瘤,還是罕見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發生率卅萬分之一,已知相關基因約十個,SDHA是其一,SDHA突變導致副神經節瘤機率僅7%,根據文獻,全球僅100多例,其中兩成被診斷時已轉移。不是不怕,而是發現得早,清楚病情來龍去脈,所以不太擔心或害怕;基因檢測與全球倡議的精準醫療連成一氣,對健康人能協助規畫健康計畫,對病患可協助精準用藥,甚至提醒家族史風險。但如果不了解基因檢測、疾病,容易因檢驗結果陷入焦慮與恐慌。了解基因檢測的目的與侷限,接受專業解讀與諮詢,非常重要。醫學辭典/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指神經內分泌瘤長在副神經節上,長在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稱。神經內分泌瘤每年約有一千名新增案例,常見部位為胰臟、腸胃,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罹患的是胰臟神經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瘤多變,在不同部位症狀不同,因不同細胞病變產生不同反應,以胰臟神經分泌瘤而言,若是α細胞病變,會分泌過多升糖激素、若是β細胞病變,則會分泌過多胰島素,初期難以被診斷。副神經節主要在脊椎附近,副神經節瘤則常見在頭頸部、腎上腺、腹腔,副神經節瘤通常沒有症狀。曾嶔元小檔案現職:●元鼎診所院長●社團法人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年齡:65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Mayo Graduate School博士專長:分子醫學、基因檢測、病理學興趣:看懸疑電影、鑽研預防醫學用之精準醫療經歷:●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前助理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前專任教授●國泰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馬偕醫院病理科主任●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副召集人●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委員●保險犯罪防治中心諮詢委員
-
2019-12-19 科別.兒科
2月大男嬰唇色發黑急送醫 確診法洛氏四合症
新竹一名兩個月大男嬰近日因全身皮膚發藍、唇色發黑緊急送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男嬰症狀為法洛氏四合症,若未及時就醫,可能引發酸血症而導致器官衰竭最終死亡,所幸男嬰母親及時發現送醫,經搶救已無生命危險。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醫師賴俊維表示,法洛氏四合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該男嬰送院時,雖有2個月大,體重卻僅3公斤多,皮膚發藍、唇色發黑具有發紺現象,儘管努力呼吸,血氧卻仍不足,檢查後發現男嬰心臟除右心室出口狹窄外,左心室與右心室間有一個直徑0.6公分的缺口,導致缺氧血進入主動脈,為典型法洛四合症。賴俊維指出,法洛氏四合症包含4種異常,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跨位、右心室出口阻塞、右心室肥大,患有該病的嬰兒通常必須先進行人工血管分流手術,或肺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來增加其肺部血流,待養大讓體重到達8至10公斤之後再進行完全矯正手術。根據衛福部歷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資料顯示,在去年每十萬人口就有21名0至1歲的嬰兒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死亡率達11.9%。賴俊維說,發生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除了特定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也可能與孕期病毒感染、特定藥物、菸酒的使用有關。此外,受孕前父親的菸酒使用習慣也被證實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有關。若準爸媽有吸菸的習慣,或準媽媽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有研究顯示,如果準爸爸在受孕前3個月有飲酒習慣,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比沒有飲酒習慣的夫妻高出44%;若準爸爸的單次飲酒量超過5罐350cc的啤酒,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提高至52%。賴俊維提醒,若父母發現嬰兒養不大或吃不胖,且有呼吸費力的情形,應盡速就醫,透過新生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幫助嬰兒及早正確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嬰兒出現膚色發藍唇色發黑、呼吸時胸骨凹陷等突發性缺氧症狀時,可將嬰兒側躺擺出以膝觸胸的蝦米狀姿勢,並立即送醫,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
2019-12-18 科別.心臟血管
小五學生患心室頻脈 裝植入式心臟自動去顫器防猝死
猝死不是老人專利,年輕人也要重視!一名國小五年級學生,品學兼優也是大隊接力選手,卻曾發生暈倒、喘不過氣的情形,經醫師確診罹患心室頻脈,隨時有猝死風險,接受建議裝置「植入式心臟自動去顫器」,雖之後還曾昏倒,但去顫器主動偵測,即時挽救命。該學生還特別畫了心臟和去顫器共存的一幅畫,感謝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也是心臟血管科主任林圀(讀音唸國)宏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猝死是從出現症狀到死亡,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而猝死有90%是心臟病所造成,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時間與任何人身上,通常沒有徵兆,是「無聲殺手」。林圀宏表示,心因性猝死一旦發生,順利拯救生命的機率很低,因此「初級預防」的觀念很重要,「希望在意外發生前,就能事先預防來挽救寶貴生命,而不是意外發生時再求救錯失黃金時間。」。他建議五大症狀族群要定期接受四大檢查,包含曾經感到心悸、胸悶併有暈眩、甚或昏倒、或是家族年輕成員曾經發生猝死,建議做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運動心電圖 或是心律不整基因檢測,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潛在危險因子,早期預防早期治療。林圀宏指出,去顫器一旦植入完成,24小時主動偵測;發生心室纖維顫動時,導線會將所偵測到的訊號傳遞至去顫器,去顫器輸出電流並由導線傳送到心臟進行除顫,挽救生命;去顫器也可在心跳過慢、過快或休止時,調整、修正心跳節律,使心跳恢復正常,進而控制可能致命的心律不整,預防猝死。
-
2019-12-18 科別.骨科.復健
只有小指不會麻麻的?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可以不開刀嗎
合作撰寫:好痛痛 (粉絲頁點此連結)林杏青復健科醫師 (柔術醫師專欄) (粉絲頁連結)協助:蔡育霖復健科醫師 (專欄連結) (粉絲頁連結)林暐閎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物理治療所粉絲頁連結)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ATX徒手治療研究室連結)羅一強物理治療師 (專欄連結) (好痛痛搜尋器連結裡的介紹) (粉絲頁連結)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很常見的手腕疼痛、麻問題,平均每一百個人裡面就有三到四個人有腕隧道症候群。林杏青醫師將在這篇文章告訴大家哪些人是腕隧道症候群高危險族群、它有哪些症狀、我們如何去檢查以及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1, 經常使用手腕的人、容易壓迫到手腕神經的人。例如電競選手、糕點師傅、需要經常結印的忍者。2, 遺傳,有些人天生就是比較容易中鏢腕隧道症候群,就像有些人天生寫輪眼,有些人天生是 D 的意志。3, 某些生理狀態時有可能誘發腕隧道症候群:統計有 2% 的孕婦會腕隧道症候群、哺乳、月經、口服避孕藥、停經、其他內分泌問題、高達 30% 的糖尿病患者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缺乏維他命、洗腎、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肥胖、末端肥大症、腦性麻痺等等。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呢?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就是通過手腕裡的隧道的神經(正中神經),他被壓迫到了。當你的手掌向上打開時,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假如你的小指也有類似的問題,那可能是還有其他神經問題。神經壓迫太久、神經受傷太久,可能會造成手指肌肉萎縮、力氣衰弱。如何診斷腕隧道症候群我們可以透過理學檢查、電生理學檢查(測神經訊號)、軟組織超音波這些方式來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理學檢查理學檢查的意思就是透過物理性的方式來推測你的生理狀態。一種方式是向上與向下用力彎曲手腕各一分鐘、一種方法是敲你的手腕,假如這兩種方法都會讓你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一半會麻麻、刺刺、電到的痛感,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比較高。機率比較高不代表就一定會檢查出來,假如你感覺比較不敏銳、或是症狀比較奇怪,大約只有七成能夠透過理學方式檢查出來;如果你同時還有其他神經問題,那可能就只剩下四成能夠靠理學檢查診斷出腕隧道症候群。在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段落那邊提到,神經壓迫與受傷久了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那也是一個幫助診斷的點。電生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電生理檢查簡單說就是檢查神經裡的電訊號,來推測你的身體狀態,常見的有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等等。可以拿來檢查腕隧道症候群的有:神經傳導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看看神經哪裡被壓到傳導較慢。肌電圖 (Electromyography, EMG):看看哪個地方在亂放電,神經受傷到什麼程度,是否急性受傷,有沒有在恢復等等。肌肉電刺激:用一根針插入肌肉,觀測訊號或是給予訊號看反應。這些檢查可以幫助確認到底是不是正中神經壓迫?壓迫是發生在手腕還是手肘或是頸椎?也可以檢查你是否有多重神經問題,多條周邊神經一起壞掉?多重神經問題常見於糖尿病患。值得一提的是,電生理檢查可以幫助分辨腕隧道症候群和胸廓出口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是由頸椎出發的神經在胸廓出口那邊(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鎖骨和第一根肋骨、胸小肌與肋骨)被壓迫了。以上兩張圖只是示意圖,腕隧道症候群不會影響到小指,也不會檢查你的小腿。(第一張圖片來源)、(第二張圖片來源)軟組織超音波顧名思義它可以檢查你的肌肉、肌腱、神經、等等軟軟的組織。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幫你確認你的正中神經到底是怎麼被壓迫到的?是因為骨折?創傷?還是周圍水腫壓到了神經?所以腕隧道症候群要怎麼治療?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來說還未有一個證據力強的治療方式(包含物理治療),簡單說就是很難根治,很容易會反覆復發。治療分成開刀與不開刀(保守治療),一般都會先進行保守治療,把開刀當成最後方法。不過問題是不開刀的方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通常只能暫時緩解腕隧道症候群的問題,開刀有風險,但是比較有效。其實要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從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去改變才行。不開刀治療腕隧道整後群方法:1.調整生活習慣 (減少過度使用手腕、折手腕)2.戴護木 (固定手強迫休息)3.物理治療 (軟組織鬆動術等等,搭配副木)4.局部注射類固醇 (短暫的解決方法)5.震波治療6.神經解套治療 (由劉炳塘醫師補充)類固醇的部分比較容易引起網友們的疑慮,這邊稍微講一下,其實類固醇單次注射小劑量是明確安全的做法,合理使用下副作用很少。過量局部注射類固醇可能引發肌腱、韌帶脆弱,不可不小心。假如不開刀的保守治療都無法幫助到你,那….就只好開刀。一般來說我們會把開刀放在最後手段。開刀的方式很多種,目前沒有明確說明哪一種比較好,但大多可以在開刀後三週內回去工作。除了上述治療,病患能夠獲得身邊人的心理正向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心裡的支持可以讓病患感受症狀獲得改善。最後段落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證據力較強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證據等級 A 與 B:1.口服類固醇治療(oral steroids treatment)2 到 4 週有療效。2.局部類固醇注射有效。3.腕部護木如果無法全天穿戴,只在夜間穿戴亦有療效。4.超音波療法治療時間要大於 2 週才有明顯療效。5.使用腕部護木,無論有沒有搭配正中神經及肌腱滑動運動,療效無明顯差異。總之,其實腕隧道症候群和許多肌肉、骨骼、神經問題一樣,最根本的解決方案還是要改善生活與工作方式,但這通常是人們最難改變的部分,幫QQ。參考文獻:1.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_ 建立健保門、住、急診給付前十大疾病臨床指引計畫《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療指引》中華民國手外科學醫學會 編制2.AAOS OrthoInfo, Carpal Tunnel Syndrome3.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brahim I, Khan WS, Goddard N, Smitham P. Open Orthop J. 2012;6:69-764.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 Ibrahim, W.S Khan, N Goddard, and P Smitham. Open Orthop J. 2012; 6: 69–76.5.Physiopedia: Carpal Tunnel Syndrome6.Effect of 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u YT et. al. J Orthop Res. 2016 Jun;34(6):977-84.7.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Babak Vahdatpour, Abolghasem Kiyani, and Farnaz Dehghan, Adv Biomed Res. 2016; 5: 120.8.Time to return to work and surgeons’ recommendations after carpal tunnel release Navah Ratzon et. al. Occupational Medicine, Volume 56, Issue 1, 1 January 2006, Pages 46–50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18 科別.消化系統
就醫不要只會說肚子痛 主治醫師教你從4個問題揪病因
有時候腹痛並非單純只是腸胃問題而已,可能與腸胃鄰近的肝、膽,甚至是心臟有關,不要輕忽看似平凡的肚子痛;所以,到醫院時,如何跟醫師陳述一些疼痛的關鍵訊息,對醫師在短時間內能夠正確的鑑別診斷是十分重要的。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提醒,病患在忍受疼痛時,最好也能一邊留意一些疼痛的特徵,腹痛病患到院時最好可以跟醫師陳述。1、什麼的痛法?肚子痛是怎麼樣開始的,是慢慢、悶悶的痛,還是來勢洶洶一下子就很劇烈的痛,是痛了好幾天呢?還是好幾個小時?像是消化性潰瘍病患有可能已經痛了好幾個月,盲腸炎則可能已經痛了一、兩天,來勢洶洶的劇痛則可能是膽結石或是膽管結石等。2、哪裡痛?哪裏痛?又哪裏最痛?將肚子分成5個部分,告訴醫師是肚子的哪一部分痛,哪一部分最痛?3、合併哪些症狀?肚子痛時,是否還有其他的合併症狀?像是否有拉肚子、嘔吐、屁放不出來、尿解不出來?大便是黑色、暗紅還是白黃色?女性還要注意一下陰道分泌物的狀況,及最後一次月經是什麼時候來的。4、什麼狀況下會好一些?什麼時候或是做了什麼事或動作,疼痛好像有比較好,譬如說肚子痛,但吃了一點東西就感覺好了一點,就比較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但如果是吃了東西又更痛,不排除可能是膽結石或是胰臟結石;因為吃了東西更刺激反而會更痛,或是身體往前仰時好像有比較好一點,可能是胰臟痛;如果是大便後感覺好一點,則有可能是腸胃炎。有了病人完整的疼痛陳述之後,醫師即會進行輔助的檢查,像是觸診及聽診的理學檢查,抽血驗肝功能、白血球、紅血球,以腹部X光看腸子是否有水腫、腹脹及腸阻塞,還有腹部超音波看胰臟、膽囊、膽管、腸壁及是否有急性盲腸炎,另外,電腦斷層掃描、大腸鏡及胃鏡檢查等,更能貼近及縮小檢查的範圍,並且才能根據病因來進行止痛及治療。延伸閱讀: 肚子痛原因多 從5位置判斷可能生什麼病 胃痛又犯了 盤點10項NG行為你可能也做過 
-
2019-12-17 科別.泌尿腎臟
腰痛多來自肌肉骨骼? 這種腎病健檢才現形且會代代相傳
41歲的王先生因為腰痛前去腎臟科求診,雖然臨床上許多腰痛是來自肌肉骨骼,為求謹慎醫師還是安排了腹部超音波,經檢查發現,王先生左右兩側腎臟皆長了許多囊泡,根據病史、年紀、和影像診斷,他是一位體顯性多囊腎患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徐萱竹主治醫師指出,多囊腎是一種跟家族遺傳性有關的腎臟疾病,其他大多數的慢性腎臟病是由於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所引發。 單一偶發的良性水泡在臨床上很常見,多半是因為健檢才偶然發現,原則上每年追蹤腎功能,每三年追蹤一次腎臟超音波即可,不用過份緊張焦慮。但多囊腎的病人,腎功能會逐漸惡化,通常在50-60歲左右,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大約佔目前臺灣洗腎人口的5%;平常可能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囊泡造成有高血壓、血尿、泌尿道感染和結石、腰痛等症狀。 傳統上對於多囊腎的治療是以控制血壓為主,行低蛋白、低鹽飲食,但沒有根治的方法,囊泡體積將隨時間日漸變大,腎功能逐漸變差。現在終於有新藥發明,Tolvaptan(身舒康,Samsca 15mg),有效減緩水泡生長的速度。 徐萱竹說,這個藥品在臺灣已經上市了,以前用來治療特殊的低血鈉症,今年健保已經通過有條件的給付此藥物,這對發現病情逐漸惡化至慢性腎臟衰竭第三期,自體顯性多囊腎的患者來說,可說是一個新希望。 延伸閱讀: 腳腫是腎臟出問題? 用1分鐘檢查你的腎健康 腎病不自知難逃洗腎命運 7警訊你一定要知道
-
2019-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內膜炎」常讓你誤會為小感冒 刷牙、手術都可能引發
39歲的台灣藝人郭彥甫,他近日赴美旅遊,因流感併發心內膜炎,突然間感到心臟異常疼痛,在美國緊急住院治療,醫生表示,這是流感造成的病毒感染,再晚兩個小時可能會心臟休克危及性命。他說:「我真的差點死掉,醫生說『大概再2個小時你就不行了』」,並在住院後一天出院。心內膜炎是什麼?衛福部資料顯示,細菌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指心臟內膜構造或瓣膜受到細菌感染之疾病,病人得病的原因是因血流遭受細菌侵入(菌血症),細菌順著血流附著在不正常的心臟瓣膜或有缺損的心臟組織中,影響如下:1.心臟瓣膜被細菌吃掉,造成瓣膜毀損、心臟衰竭,嚴重致死。 2.「細菌贅生物」掉下來,隨著血流跑到其他地方,比如腦部造成「細菌性腦梗塞」、甚至腦膿瘍。 大部分的細菌來自口腔、上呼吸道、腸胃道或泌尿道,經由牙科或外科的診察,治療手續進入血液造成菌血症。初期徵狀類似感冒感染性心內膜炎通常剛開始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燒、寒顫、盜汗、疲倦感、無力、食慾不振等等,抑或是體重減輕、皮疹、腹痛、脾腫大、心雜音、關節腫大及疼痛、腦中風等情況。另外,可能會有以下併發症:栓塞性腦中風、腎衰竭、敗血性休克、肺水腫、肝肺脾膿瘍、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造成猝死。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心臟外科」第一名好醫師評價的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益祥在接受《良醫健康網》採訪時指出,細菌性心內膜炎,常是因存在於口腔、腸道、或泌尿道的細菌或黴菌,引起心臟內膜表層或心臟瓣膜感染、把心臟瓣膜破壞,會對心臟造成損傷甚至死亡。人體口腔中本來就有許多細菌,容易隨著拔牙、洗牙或刷牙等動作而跑到血液中,之前曾發生過有民眾拔智齒後,細菌隨血液留至心臟瓣膜上且落地生根,感染心內膜炎。陳益祥解釋,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症狀為發燒溫度忽高忽低、有點喘,但較不會像心肌炎一樣急性猝死、且恢復快,上述鏈球菌吃掉瓣膜案例,即屬於細菌性心內膜炎。如何判斷只是一般小感冒,還是心臟發炎了? 那麼,民眾該如何判斷只是一般小感冒,還是心臟發炎了?陳益祥建議,「抽血」是最直接的方式,且最好到醫學中心照X光、心臟超音波檢查。而送往醫院檢查的判斷指標有兩個:1.吃藥2~3天,類似感冒之症狀不但沒改善,且有加劇情形,再加上持續性多日發燒未退。2.有疲憊、噁心嘔吐...等類感冒症狀,一到數週後又有明顯喘不過氣的現象。做這些事容易感染性心內膜炎此外,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有兩大因素:1.病人有潛在的心臟病變,如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人工瓣膜置換等。2.致病細菌的菌血症:如靜脈藥物濫用者的葡萄球菌感染、因牙科處置的鏈球菌感染、來自生殖泌尿道的腸球菌,以及各式植入的導管與透析的血管通路等,都有可能是致病的原因。還有,實行以下檢查或手術時要注意 1.洗牙或其他會造成牙齦出血的牙科手術 2.扁桃腺切除術 3.使用硬式支氣管鏡檢查呼吸道 4.呼吸道、腸胃道或泌尿道手術 5.膽囊或攝護腺手術如何治療?通常需四到六週的抗生素治療。若保守治療失敗或產生嚴重的心臟衰竭,則要考慮緊急開心手術治療。
-
2019-12-15 科別.新陳代謝
脖子變粗了? 女比男多 醫籲甲狀腺結節別輕忽
覺得脖子變腫變粗嗎?可能是長了甲狀腺結節。基隆長庚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育賢表示,據統計,台灣人無症狀甲狀腺結節盛行率高達45%,其中又以女性為好發族群;而以臨床上觀察,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時才發現,且接受超音波檢查的50歲以上女性,逾五成有甲狀腺結節,不過雖僅5%會惡化成甲狀腺癌,但仍不能輕忽。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中某一部分不正常的增生、造成局部腫塊並突出,然而甲狀腺結節不一定只有一顆,也可能出現很多顆;症狀明顯時,部分民眾會覺得脖子變得較粗。陳育賢說,造成甲狀腺結節的原因不明,但包含家族遺傳、有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都是因子,雖然惡性腫瘤佔的比例很少,但仍有可能性,所以必須對甲狀腺結節作出診斷;如以超音波影像觀察判斷,或進一步以抽血檢驗、細針穿刺等方式化驗檢查,但也有民眾怕針扎、流血等而卻步,導致診斷、治療受到拖延。陳育賢說,目前臨床上已有甲狀腺智能分析影像醫材等輔助工具,可協助醫師更精準判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性或惡性,減少一定比例的侵入性檢查,即使是惡性結節,也能及早發現和治療。民眾若自覺吞嚥困難、或摸到頸部有腫塊時,應及早就醫檢查,而40歲以上的女性,也建議把甲狀腺檢查納入健檢選項。
-
2019-12-1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疝氣有必要開刀嗎?
跑步跑了十多年的老公,日前跑完步之後,隱約覺得自己的右下腹部好像有東西壓到,微微感覺到不舒服。他反覆思考平日飲食及作息,並未有不同,唯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原本下班後大多在家附近的河堤慢跑,一跑就是一個多小時;然而,前些時候,同事介紹他有個離家不遠的校園操場,於是,跑步地點就改為圓形的綠色大操場。剛開始只覺得在操場上跑步可能比在河岸邊安全,但沒多久,操場一圈又一圈,愈跑愈覺得不舒服。後來情況不對,只好掛號看診。於是我就陪他到住家附近的泌尿科求診。老公候診半個多小時,輪到他時,居然不到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眉頭深鎖:「醫師問診不到一分鐘,完全沒有觸診、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就判定我是運動型疝氣,然後就建議我開刀。」怎麼會這樣?就只是感覺有點不舒服,有必要馬上開刀嗎?我在旁邊觀察一段時間,直覺不應如此,於是便建議老公再到大醫院做檢查。後來,上網找資料,也問了親朋好友有無推薦醫師,好不容易決定看醫學中心的泌尿科,醫師仔細問診並安排超音波檢查後,分析我先生的疝氣並不嚴重,會出現不舒服,大多是因為腹腔內的腸子壓迫到腹股溝,才覺不舒服。醫師建議,如果再有類似情況,只要先學麥可傑克森的招牌動作,將手扶在不舒服的地方,輕輕將它推回去;日後若真的很痛,再考慮開刀。經過詳細檢查與得到確切病因後,我們放心多了。休息一段時間之後,老公恢復繼續跑河岸路線,重新擁抱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搭配愉快心情,到現在已經過了好久,都沒再提起不舒服的症狀。謝謝醫師仔細檢查,並給予專業的建議;也謝謝老公願意配合二次諮詢,免於挨刀疼痛。畢竟開刀還是有風險,能夠在醫師指示下不動刀,自行保健,是再好不過的事。專業觀點/若有疑慮 可尋求第二醫師意見當被醫師確診需要手術,或宣告罹患重大疾病時,患者常會被結果「嚇到」。此時若醫病關係尚未建立,患者及家屬就會質疑醫師判斷,返家後常Google疾病或開始聽信親友偏方等。會出現類似的情緒或懷疑,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凸顯了第二意見的重要性。以疝氣為例,疝氣不算嚴重疾病,多數情形皆可透過手術改善。對醫護人員來說,疝氣是再熟悉不過的疾病,聽到醫師說出「疝氣要動手術」時,就像是被診斷感冒一樣。不過,多數民眾在自己或親友遇上疾病後,才開始認識這個疾病,即使是小病,也容易慌張。有些醫療人員認為,尋求第二意見浪費醫療資源,演變成「Doctor shopping」。實際上,當患者對醫師診斷出現懷疑時,立即尋求第二意見,若診斷相符,患者可立即接受治療,千萬別自己嚇自己,拖了好久再慢慢解除自己的疑惑,反而延誤病情。為了避免過度檢查,準備接受第二意見的患者,若已在原先醫院做過檢查,像電腦斷層、X光等,可先申請複本,直接提供給第二意見的醫師判讀,不但減少醫療浪費,也能減少排隊再次檢查的時間及費用,也能避開暴露過量的輻射檢查。另外,建議民眾平時多主動接觸醫療知識,能減少面對疾病的恐懼。(諮詢╱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
-
2019-12-13 科別.眼部
40歲鎖匠直視LED燈照成高度白內障 新技術助他重見光明
40歲的李先生是一名鎖匠,因此需長時間單眼直視LED強光,某日察覺眼前出現霧茫茫一片,前往診所檢查確診為白內障,但由於水晶體中央混濁程度太高,前使用傳統光學式檢查設備無法量測到準確的度數,還好搭配最新即時術中測量科技,才得以恢復裸視1.0,順利回到工作崗位。50歲的陳先生為了找回年輕視力,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成功擺脫戴了數十載的沉重眼鏡,但過了幾年,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越來越霧茫茫,確診白內障。所幸也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白內障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失明原因,據健保署統計,白內障手術一年近20萬例,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生林浤裕指出,雖白內障最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近年3C產品盛行,白內障患者年紀也逐漸下降。千萬別等到眼睛真的嚴重惡化再開刀,惡化會引起青光眼甚至失明。林浤裕說,過去白內障手術測量精準測不易,許多患者自掏腰包選自費人工水晶體仍無法擺脫「霧煞煞」,術後還需戴眼鏡,隨醫療進步,目前可搭配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拿掉混濁白內障後,進行測量植準確入人工水晶體,大幅改善受術後視力清晰度。常聽人說換人工水晶體需要等白內障「熟」一點比較好,但林浤裕提醒,這樣的說法已過時,現今白內障手術以「超音波乳化術」成為主流,利用超音波將「核」震碎、吸出,水晶體太硬,就須加大超音波能量,恐造成角膜內皮層損傷,絕不建議「過熟」才做手術。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並非人人相同,醫師通常要評估年紀、生活狀態和職業,林浤裕建議,「影響到日常生活」如上下樓梯、騎車看不清就要考慮動手術,強調每個人應視情況與醫師討論,找出最佳的治療時機。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理事林鴻源提醒,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可能造成視網膜跟黃斑部病變,防藍光保護設備有限,市面上只能抗25%藍光,減少使用時間才是不二法門,建議每半小時近距離使用眼睛就應休息5分鐘。
-
2019-12-11 癌症.肝癌
吃油炸物後喝綠茶、消脂茶可以抵銷毒素?醫師這麼說
開業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日前於電視節目上分享,多年前,曾收治一患者的皮膚、眼瞼泛黃且有茶色尿,主訴腹部脹痛,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多處陰影,切片確定罹患肝癌,追溯生活史發現該名患者每天必吃至少一分臭豆腐,疑似是導致肝癌的主因,呼籲國人注意。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臭豆腐對於身體而言確實不是好的食材,臭豆腐非「新鮮豆腐」,而是經過發酵、加工後的產品,為了達到特殊的氣味,豆腐也需要擺放一段時間,烹煮方式多以油炸為主,除了豆腐長時間擺放,未妥善做好保存,可能產生黃麴毒素外,油炸也會產生毒素。朱光恩表示,不只是黃麴毒素不利於肝臟,國人愛吃的臘肉、臘腸、香腸等加工肉品都可能傷身,大量且長期食用有毒素的食品,極可能造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等風險,不過,偶一為之無傷大雅。朱光恩表示,多數肝硬化、肝癌的患者,仍與C肝、B肝,愛飲酒的習慣有關,過度吃臭豆腐、加工肉品而導致肝硬化、肝癌的狀況「幾乎沒有看過」,這應該算是極為少數的個案。而有些民眾會認為吃油炸物後,若喝綠茶、消脂茶等,可以抵消毒素,朱光恩說,毒素吃下去就是吃下去了,身體就會由肝臟代謝吸收,絕對不可能有抵消作用,建議國人應以天然食物為食材,減少食用加工食品,對於身體較為有益。
-
2019-12-11 科別.骨科.復健
皮膚長乾癬竟是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和一般關節痠痛怎區分?
今年三十多歲的蕭先生,職業是一名駕駛,身為乾癬患者的他,由於病徵僅限額頭四周,平時以瀏海蓋住掩人耳目,倒也不以為意,直到近日正值籌備婚禮的倒數階段,他突然發指甲邊緣陸續出現紅疹,嚴重影響外觀及信心,蕭先生這才就醫檢查。經醫師替蕭先生進行X光及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原以為是皮膚問題不以為意,現在卻併發關節炎,讓蕭先生轉而積極接受治療,起初半年先以口服藥物,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所幸置換生物製劑後,病症獲得改善。生物製劑是針對全身作用,可治療乾癬、皮膚、指甲、關節,且施打生物製劑可以預防日後相關共病發生的機率。罹患乾癬一定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林聖堯醫師指出,近年來發現,乾癬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其實不在少數,雖然乾癬患者不一定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但是一旦罹病,關節炎會持續進展,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造成持續且不可逆的傷害。醫師提醒,如出現指甲病徵、早上起床下背痛、關節疼痛等皆是乾癬性關節炎的疑似病癥,建議應諮詢專科醫師著手進一步檢查,以評估其乾癬性關節炎風險。乾癬性關節炎初期常會有哪些症狀? 林聖堯醫師指出,乾癬性關節炎可能不會痛,醫師會從指甲有沒有變化開始診斷,初期指甲變化會有點類似灰指甲;再來指甲表面會有小小的坑洞,這是蠻特異性的表現。指甲坑洞有時需要比較強一點的光線,或者不同角度去觀察才會看的到。接著檢查指甲邊緣有沒有紅疹,若有的話,可能離指甲最近的關節按壓會疼痛。 醫師會詢問早上起床會不會腰痠背痛,主要是中間偏下的下背痛,隨著時間接近中午,症狀會逐漸緩解。大部分關節疼痛的患者並不會馬上跟乾癬聯想在一起,最近遇過一個案例以為自己是足底筋膜炎,但其實是乾癬性關節炎,因乾癬性關節炎有時在阿基里斯肌腱附著點會有發炎現象。如有這些症狀會懷疑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不過還是需要進一步抽血、觸診、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乾癬性關節炎和一般的關節痠痛要如何區分?林聖堯醫師解釋,判斷上會看關節炎發作的部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雙側對稱為主,乾癬性關節炎通常是單邊;其次,乾癬性關節炎有好發部位,如阿基里斯腱、離指甲最近的指關節、手肘、肩膀、腳踝等皆較常見,若按壓感到疼痛,醫師將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乾癬性關節炎能否根治?變形關節能否復原?「乾癬性關節炎可以控制,傳統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若反應不佳的患者就需要使用新的藥物,例如生物製劑。」林聖堯醫師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未積極治療,2年內高達47%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破壞速度比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快。且關節變形一旦發生就無法恢復,症狀會一直存在,甚至若沒有治療會更加嚴重,所以醫師會建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將症狀降到最低,控制在穩定狀況。」皮膚乾癬跟乾癬性關節炎可同時治療,通常患者會主動就醫是希望將皮膚乾癬治療好,因乾癬範圍太大會影響外觀讓患者自信心受損。民眾平時可多注意早上起床會不會下背痛,有沒有其他關節會疼痛等,若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應盡快就診治療。除了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還有哪些常見的共病?林聖堯醫師強調,乾癬並非單純皮膚病,而是「全身性的發炎疾病」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有發炎因子在體內循環,可能會攻擊皮膚、關節、腸胃道、心血管、甚至眼睛,所以乾癬患者可能出現皮膚表現、關節炎,部分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像是腸躁症、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眼睛症狀,如虹彩炎。大部分都是先有乾癬,才併發其他症狀。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哪些?是否需長期治療?治療乾癬性關節炎一般先由口服藥開始,有免疫抑制劑、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治療一段時間後,若效果不彰的話,方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需長期治療。目前要申請通過才有健保給付,自費使用的價格會比較高。飲食習慣、抽菸、喝酒是否對乾癬性關節炎有影響?林聖堯醫師提醒,抽菸、喝酒會讓乾癬惡化,務必要避免。且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千萬不能因有生物製劑治療就持續抽菸、喝酒、熬夜,這樣很可能讓症狀再次惡化。飲食上會建議減少糖分攝取。據動物實驗顯示,給予高糖、高脂(西方)飲食的那組老鼠,乾癬惡化最明顯。 一般建議乾癬患者飲食應保持清淡、少油、少糖,不要隨意進補,有加米酒的料理也盡量避免。至於患者很在意的蝦蟹類,目前未有明確證據顯示會令乾癬惡化,故這部分不用刻意忌口。林聖堯醫師呼籲由於肥胖恐造成乾癬惡化,不只治療效果變差,也容易造成三高的問題,建議大家應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並維持理想體重。最重要的是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穩定病情,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化癬為夷)!原文:乾癬性關節炎,保養重點看清楚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0 科別.腦部.神經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先天中風危險因子無法改變,但卻可以透過檢查及早控制來降低中風發生的機會,至於後天「養」成的生活型態危險因子,卻是可以努力完全避免的。 除了健檢之外,每個人可以視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需要做一些專為腦中風做的檢查: 1、電腦斷層檢查(CT):最常被使用,其為最普遍、方便的檢查方法,可以馬上看到頭顱內的狀況,如果有疑似中風症狀,電腦斷層是最快可以知道出血性中風還是阻塞性中風。 2、磁振造影檢查(MRI):解析度最好的檢查方法,可清楚顯示早期的腦梗塞,且對梗塞部位及範圍的界定也更清楚,由於磁振造影的檢查時間大約需要30分鐘到1小時左右,所以較不適合緊急狀況的病人。 3、血管超音波檢查:是一種安全且無傷害性的檢查,其主要利用超音波來測量動脈血管管徑及血流變化,以了解動脈有無狹窄或阻塞現象,為非侵入性檢查,其又可以分為「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及「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 ◆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主要檢查頸部動脈,包括總頸、內外頸動脈、脊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當懷疑有頸動脈狹窄、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或腦血管畸形時,可以安排這項檢查,另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問題時,也可以安排這項檢查。 ◆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檢查顱內的大動脈,包括中大腦、前大腦、後大腦及基底動脈等,當懷疑有任何顱內血管異常時,可以安排這項檢查,但是有時會因為顱骨太厚,無法看到顱內血管,視個人的條件狀況而定。 4、腦血管攝影:可以清楚看到頸動脈及腦血管有無阻塞或狹窄,是診斷腦血管疾病最佳的工具,檢查方法是將導管從腹股溝的股動脈打入顯影劑,再利用X光把血管內的情形顯影出來,但其具侵入性,危險性也比較高,費用亦較為昂貴。 5、心臟超音波檢查:除了以上檢查之外,有的醫師還會建議安排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因為有些中風是因為心臟血栓或是瓣膜疾病,使得血栓跑到腦部阻塞血管因而中風,做這個檢查可以看到受檢者是否這方面的問題。 6、心電圖:可以診斷檢查是否有心房纖維顫動,也就是心律不整的問題,因為心律不整會產生血栓,進而引發中風。 延伸閱讀: 中風不只會嘴歪眼斜 6情況也是常見後遺症 每47分鐘腦中風就奪1人命 出現這些狀況快打119
-
2019-12-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與醫療浪費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朋友的父親H忽然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也不太順,剛好一位去年肺癌過世的朋友一開始也是呼吸不順暢,另一位朋友裝心臟支架前也覺得胸悶,加上身旁的朋友都說應該要趕快去看醫師,所以H非常緊張,決定要去急診,還問我急診應該去哪間醫院好,可不可以到我們醫院急診?我問了H的症狀,覺得他應該先掛內科看看,因為我不是醫師,只是在醫院工作,交給專業的醫師診斷應該比東問西問有用。但是H說門診要排好久,我只好說我們醫院急診不會貿然收這樣看不出多急的初診病人,正常醫院的急診都有分級,會依照病人危急程度來決定先看誰,H聽完就決定去附近區域醫院的急診。果然,這間區域醫院的急診根本沒有病人,所以馬上安排他照X光。照完以後醫師為他看片子,說可能是心臟有問題,先給H開了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要H再去教學醫院掛他的門診好安排其他檢查。H為自己決定去急診感到得意,他說就是因為到急診,才可以去一趟醫院,不用排隊等叫號,就看到醫生、照了X光又領到藥!但為了進一步的檢查,他還是掛了教學醫院的門診,安排了心臟超音波。H說,醫師看完心臟超音波檢查的結果後,告訴他狀況很危急,隨時可能心臟衰竭,所以需要再安排心肌灌注檢查。心肌灌注檢查需要注射放射性元素,再觀察這些放射性元素被心肌吸收的情形。本來H夫婦幫忙帶孫子,因為這個檢查也要與嬰幼兒隔離,所以有幾天H得一個人在房間裡關禁閉。檢查結束後又是一次門診,結果醫師說H的心臟健康的不得了,到了已經可以用老人優待票的年齡,竟然沒有一條血管堵塞,所以藥也不用吃了,H開開心心的回家了。從H這次看病的經驗裡,我發現了幾個明顯的問題。就醫院的角度,會覺得社會大眾欠缺教育。急診應該是給真的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去的地方,「急」就是有急迫性、需要馬上處理的狀況,當然可能會有病人覺得危急,但醫生看來還好的狀況,所以到了急診才會分級。在人力和資源都有限的狀況下,只能優先處理最緊急的病人。之前就有新聞報導,自己也是醫師的官員,家屬去急診沒有被優先服務就打人;其實這不是偶發的案例,因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最重要,自己的病最急,所以覺得去了急診就應該要馬上有醫護人員上前來幫忙。還有一個問題是,H說自己喘不上氣,醫師給他照了X光就告訴他可能是心臟衰竭;再到超音波檢查完,病人得到自己狀況危急的訊息。我從旁聽他敘述,會覺得醫病溝通也有問題。後來我問了H的太太,她說醫師是說,「最嚴重」可能會心臟衰竭,加上做完心臟超音波後又排了更進一步的檢查,所以病人本人只接收到「很嚴重」、「要心臟衰竭了」等訊息,所以既緊張又焦慮。需要進一步檢查又是另一個問題。H也說,他不懂為什麼心臟超音波的結果很不好,心肌灌注檢查完,他又變成非常健康,然後心臟衰竭的藥也不用吃了。不只H想知道,我也想知道,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2019-12-09 科別.骨科.復健
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
在網路上搜尋「深蹲」,許多文章推崇這是個簡單又有許多好處的動作,形成一股健身潮流,然而,蹲這個姿勢不是很傷膝蓋嗎?究竟怎麼蹲才不會傷膝蓋?36歲的李小姐是上班族,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最近和同事一起加入健身房參加團體有氧課,課程中有些快速蹲下再站起來的動作,她上了幾堂課後,右邊的膝蓋就不行了,走路也怪怪的,上下樓梯更不舒服,於是來復健科就診。X光檢查發現骨頭沒有異常,超音波下關節則有少量積水,膝蓋穩定度正常,但膝蓋前方髕骨周圍疼痛。醫師建議李小姐先減少運動量,尤其是先避免蹲的動作,接受幾天消炎止痛藥和復健儀器治療,疼痛漸漸改善後,配合運動治療增強肌力,再逐漸恢復運動。像李小姐這樣的案例,其診斷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又稱為「跑者膝」。發生原因可能是本身下肢骨頭排列角度、肌力不足或肌力不平衡等因素,使得膝蓋在彎曲時髕骨移動軌跡異常。另外,蹲的姿勢不正確、加上短期內活動量上升,髕骨軟骨壓力增加,造成磨損而導致發炎疼痛。常見症狀為膝蓋前方、髕骨周遭不適,容易在跑步、蹲、久坐和上下樓梯時引發疼痛。蹲姿時膝關節承受8倍體重壓力蹲這個動作就是膝關節彎曲,而膝關節彎曲的角度會影響關節內的壓力,包含股骨脛骨和髕骨股骨接觸面的壓力都會增加。根據過去力學的研究,走路時膝關節會承受1~2倍體重壓力;爬樓梯會承受3~4倍體重壓力;蹲跪則膝關節會承受8倍體重壓力;而髕股關節則是在膝蓋彎曲60~90度時,壓力達到最大。這也是一般所謂蹲會傷膝蓋的原因,長時間的膝蓋彎曲、過高壓力下,是有可能造成關節間的軟骨磨損或退化,所以會建議減少長時間的蹲、跪姿,例如:跪著擦地板的習慣。不過,除非如同上述案例的李小姐,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又刻意短時間內做了很多蹲下去又站起來的動作,一般情況下膝關節並沒有這麼脆弱,不需要太過綁手綁腳過度擔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動作,例如從坐到站、蹲下去綁鞋帶等,都需要彎曲膝蓋,不會因為膝蓋壓力增加個幾秒鐘就會受傷。在膝蓋沒有受傷疼痛的情況下,適度給膝關節壓力,可以訓練膝關節周邊的組織、強化膝關節穩定度,避免將來膝蓋退化或受傷。一旦因為過度頻繁採蹲姿而傷膝蓋,受傷的部位可能包括關節軟骨和肌腱、韌帶等。因為膝蓋在彎曲時,膝關節內的關節軟骨、半月板壓力會增加,長期不當使用、沒有足夠休息和復原的情況下,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和退化;此外,膝關節的構造除了關節軟骨之外,還有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橫跨關節的許多肌腱等,在蹲的過程中,其實這些構造都會受力,因此,如果姿勢錯誤或過度使用,除了關節軟骨,上述韌帶、肌腱都有可能受傷。深蹲到底有什麼好處?近年來健身界很流行深蹲,這個動作有哪些優點?又該注意什麼? 雖然膝蓋彎曲角度增加會讓關節內壓力增加,甚至造成軟骨磨損,但是所謂深蹲並不是只有膝蓋彎曲而已,深蹲會使用到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下背、臀肌到大腿股四頭肌、腿後肌群、以及小腿肌群,跨過整個髖、膝、踝關節,還牽涉到下肢的肌肉神經控制、協調和平衡能力。所以在正確的訓練下,是可以增加核心肌群和下肢肌力及穩定度。深蹲不需要器材,沒有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訓練。深蹲是比較複合式的運動,自己做很容易姿勢錯誤而產生疼痛,因為深蹲姿勢錯誤而來門診求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有不適請先停止深蹲,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如教練、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如果本身髖關節、膝關節和腳踝的活動度有限制,或原本就有疼痛,可能不適合深蹲,建議可以從單一關節的訓練開始,比較不容易受傷。例如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坐在椅子上,將要訓練的腳伸直離開椅面,腳板背屈往上勾,再用腳畫圓15次(如圖一),可自行增減,但是要讓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覺得酸酸的才有效。平常如果較少運動,筋也會比較緊,可以先做背部、髖、膝還有踝關節的伸展,再來做深蹲比較安全,也降低受傷的機會。如果一開始肌力不足或平衡不佳,也可以先從靠牆蹲開始,站在牆壁前約大腿長度的距離,背靠著牆,向下蹲至大腿平行地板。(如圖二)或是深蹲時放椅子在屁股後面作輔助,一方面做為姿勢的引導:臀部向下、髖關節先啟動;一方面如果不小心往後倒,可作為安全措施。至於一般生活上的蹲姿動作,如前面所述,一般日常生活中是不需要太過拘泥膝蓋彎曲角度,如果有膝關節退化或曾受傷,可以提醒自己先站穩、身體保持平衡再蹲下,動作可以放慢一些,膝蓋對準第二腳趾的方向,不過度偏移並維持穩定,不要在膝蓋彎曲的過程中扭轉,這樣可以避免受傷。 深蹲、半蹲、蹲馬步有何不同? 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此時臀肌的出力較多;而半蹲是在膝蓋大約彎曲90度左右的蹲姿,在這個角度下,出力比較多的是大腿前上方的股四頭肌。而蹲馬步是武術的基本功,可以穩固下盤,訓練平衡,不同派別也許蹲的姿勢稍稍不同,有些雙腳間距大、有些較窄,蹲姿有些是半蹲有些是蹲到大腿平行於地板;蹲馬步和健身的深蹲、半蹲最大的差異是蹲馬步注重持久,可能是以5分鐘、10分鐘為目標,因此蹲馬步的訓練以肌耐力、平衡為主,而健身的深蹲、半蹲一般來說一次只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可以逐漸增加負重,是以訓練肌力為主。 深蹲注意事項:深蹲是指蹲至大腿與地板平行甚至更低一些,膝蓋彎曲角度大約會到達120度左右。1 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或微向外開,腳底踩穩。2 核心收好穩定脊椎,脊椎保持中立。3 臀部往後坐。4 注意膝蓋朝向第二腳趾頭,不內夾,否則容易傷到內側副韌帶。5 下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6 應避免重心過度向前、膝蓋超過腳尖太多,這樣會使得壓力集中在膝蓋。7 一次蹲下去3~5秒,一組做個10~15次,一天兩到三組。【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8期(2019-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卵子品質好不好,看分泌物就知道?醫師這麼說
Q:卵子品質好壞,分泌物可窺知一二?A:卵子的質量影響受孕情形,而卵子品質的好壞可從分泌物窺知一二。醫師表示,分泌物性狀反應荷爾蒙是否正常分泌,倘若荷爾蒙正常分泌,卵子品質理論上也較佳。女性分泌物由子宮頸、子宮內膜與陰道分泌物混合而成,能保持陰道濕潤、排除髒污與防止細菌入侵子宮等。一般來說,接近排卵期時,分泌物呈現較清、較不黏稠狀,排卵期則會增量且呈現透明果凍的型態,排卵期之後會減量,且會變成黃白色、濃稠狀。影響卵子品質的因素有很多,像是攝取過多加工食品、生活作息紊亂、壓力太大、睡眠不足、抽菸飲酒、暴露於環境汙染、少運動導致循環代謝不佳等。中醫有助體內環境改善,中藥雖不含荷爾蒙,但「補腎陽」的用藥可模擬黃體素在人體發揮的功能;中醫沒有排卵針,但能藉由調整體質助患者增加受孕機率。排卵前3天最好孕若身體處在健康狀態,排卵期前三晚最容易受孕,假設月經來潮後第14天排卵,那麼前面三晚都是適合行房的時機。如果月經周期不固定、難以推算排卵日,建議到婦產科請醫師利用超音波檢視排卵情形。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 編輯推薦 有效改善血液黏稠 一天中3個時間記得要喝水 平日睡不飽靠周末補回來?3疾病都是這樣被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