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超音波
共找到
1446
筆 文章
-
-
2020-05-07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 妳檢查了嗎?
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癌排名第七名。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癌症發展伴隨徵兆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如分泌物過多、分泌物有異味或夾帶血絲、性交後出血或其他不明原因出血。「子宮頸癌」早期症狀易混淆若子宮頸癌侵犯到鄰近組織及骨盆腔壁神經,則會伴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痛、頻尿等症狀。上述症狀極易與女性私密處感染發炎症狀相似,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容易被輕忽。子宮頸癌形成,主因是婦女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大多數人不需特別治療,約有80%的感染者,可在2年內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感染高危險性病毒型HPV(例如HPV-16、18、31、33、45、52或58型),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癌化。通常發展生成為子宮頸癌的過程需要10至20年,若是能及早發現,預後較佳。子宮頸癌早期(第0至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0%、第2期為67.3%、第3期為57.3%,但第4期僅21.1%。30歲以上女性 僅5成抹片檢查子宮頸癌預後佳,卻仍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主要原因是國內30歲以上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普及率僅50.5%;而依據國健署近期公布的2018年子宮頸癌篩檢登記報告,30至39歲的女性接受篩檢比例又比較偏低。國健署也曾分析36至69歲婦女篩檢情況比對癌症登記資料,以3年內曾做抹片檢查者為比較區分,3至6年未曾做抹片檢查者的罹癌增加風險約2倍、6年以上未接受抹片檢查者的風險再增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癌風險高達3.4倍。母親節將至,提醒所有女性朋友「六分鐘護一生」子宮頸抹片篩檢方式簡單且快速,有性經驗或30歲之後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同時,加上適合的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察覺的子宮癌和卵巢癌。
-
2020-05-06 癌症.肝癌
肝癌是沈默殺手 醫師籲超音波檢查護肝
花蓮一名48歲林姓男子,近來胃口不好、體重減輕而就醫,經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長一顆3公分腫瘤,讓他非常錯愕。門諾醫院表示,台灣是B、C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區域,而且肝是人體沉默的器官,呼籲40歲以上民眾除抽血檢查外,記得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有助於發現腫瘤,及早治療。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說,肝腫瘤包含惡性及良性,若證實是良性腫瘤,就不用太過擔心。肝臟的良性瘤中,以血管瘤最常見,再來是良性結節性增生,腺瘤則較少見。惡性腫瘤就是肝臟惡性腫瘤,如肝癌、膽管癌、轉移癌,往往是身體出狀況才發現。多數的肝硬化和肝癌是由慢性B、C型肝炎而來,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肝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約有7000名患者死於肝癌,這個數字比起新冠肺炎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戎伯岩醫師表示,酒精、黃麴毒素,部分化學物質,也是誘發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肝臟是沈默的器官,沒有痛覺神經,等到身體功能開始異常而準備就醫時,可能已罹患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戎醫師指出,目前現有的診斷工具包含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新的診斷檢查工具,包含對比劑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等能更快發現腫瘤。超音波沒有輻射線也非侵入性檢查,不傷身體也不會感到不舒服,民眾若能保持警覺,注意身體變化,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並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及早發現治療。
-
2020-05-05 科別.泌尿腎臟
不懂自己為何會有腎臟病?醫師傳授預防腎臟病9招
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需要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85,000人。其中,老年化社會及糖尿病患者增加,為洗腎患者快速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台灣腎臟病人口佔11.9%,其中較為嚴重者(3~5期),也佔總人口達7.1%。以全國2,300萬人來計算,表示有超過160萬人有嚴重腎臟病,而這些人都是未來潛在洗腎候選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任張朝富指出,換句話說,每14人就有1人有嚴重腎臟病。而大家真的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好壞嗎?其實,許多患者第一次來腎臟科門診,都一臉茫然,不懂自己為何會有腎臟病?張朝富表示,早期發現腎臟病並不難,只要抽血、驗尿,必要時加上超音波檢查,很快就可以得知。但是很多人往往輕忽自身的健康狀態,忙得沒有時間檢查,不舒服時都會先忍耐,等到有大問題才來就醫。他提醒,腎臟病會出現:泡、水、高、貧、倦。即是尿尿有泡泡持續不散、雙腳水腫壓下去會凹陷、血壓升高、貧血,以及容易疲倦,如果有這些情形要記得趕快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此外,平時也應注意保健腎臟,張朝富提點,除了維持定期健康檢查習慣,並應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每天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飲食少油少鹽少加工、避免大魚大肉、適度飲水不憋尿、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少服用止痛藥,以及用中藥前務必詢問專科醫師。張朝富呼籲,如果患有腎臟病,一定要定期至腎臟專科追蹤,千萬不要有逃避心理。常有患者說,吃藥好像都沒有感覺,而擅自停藥,而導致腎臟功能快速衰退,提早進入洗腎人生,得不償失。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的現象,只要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進行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再加上藥物治療,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將洗腎時程往後延緩,甚至完全不進入洗腎治療。張朝富說,腎臟科門診中也有不少配合良好的患者,雖已經是第5期慢性腎臟病,仍可維持數年以上還不需要接受洗腎。唯有密切配合衛教個案管理師指導以及醫師指示,不放棄努力,就可延緩腎臟老化。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肌肉骨骼超音波 撕裂傷全都露
從事籃球、羽球等較劇烈運動,常發生肌肉骨骼拉傷、撕裂傷等運動傷害。在復健科門診,很多病人因為肌肉骨骼的問題來就診,此時肌肉骨骼超音波就派上用場,被稱為復健科的第二聽診器,能夠幫助病人釐清肌肉骨骼的問題所在。一位老翁來到門診,他主訴,來診三天前去菜市場買許多菜,回到家時儘管菜重,仍勉強用一手硬拉起放在地上的所有菜,結果在右肩處聽到撕裂聲並痛到受不了,所以來診檢查。臨床上比較老翁雙手,可見老翁右手上臂中段明顯隆起,呈現「大力水手」的手臂樣,超音波下可見右手二頭肌、長頭肌腱與肌肉連接處產生撕裂(圖一),並可知道撕裂大小。所幸其撕裂大小不大,經過保守治療後痊癒。另一位30歲男性平日有打籃球習慣,在一次搶籃板著地時,突然覺得右腳後小腿像是被人踢了一下,之後便不良於行,於是來掛門診檢查。臨床上發現距離右腳腳跟肌腱連接處往上8公分附近有明顯壓痛,超音波下可見撕裂範圍及積液(圖二),診斷為阿基里斯腱撕裂。此外,他的右腳腳跟有明顯鈣化,一問之下發現他在多年前該處也有受傷,因此產生鈣化。在超音波檢查下,能夠精確判斷撕裂大小來預估癒合的時間。肌肉骨骼超音波具有相當大的診斷價值,其中常見的就是偵測肌肉或肌腱之傷害病變,舉凡肌腱炎、鈣化、撕裂、斷裂等病灶,在超音波之下皆無所遁形。隨著技術的進步,超音波的解析度也跟著變好,也因此更能精確的判定受傷的範圍、大小和影響的組織。即使是極小的撕裂,也難以逃出超音波的法眼。正因為如此,超音波在診斷的角色上也越發重要。
-
2020-05-04 科別.泌尿腎臟
蛋蛋也會靜脈曲張! 2表現恐致睪丸萎縮、不孕
一名念國二的男學生,因左陰囊不時有悶痛及下墜感,體檢發現有精索靜脈曲張,家長焦急帶至就醫,經理學檢查發現已有中重度的精索靜脈曲張,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精索靜脈曲張已達到2.8mm。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表示,精索靜脈曲張是指男性陰囊附近精索處不正常的靜脈彎曲與擴大,也就是靜脈出現腫脹的情況,陰囊通常呈大小不對稱,以手觸摸或目視可發現曲張的靜脈如蚯蚓狀,九成發生在左側,一成發生在兩側。林儒廷提到,15%的成年男性有精索靜脈曲張問題,精索靜脈曲張會影響睪丸的造精能力,也是男性不孕症的主因,40%的男性不孕症是因精索靜脈曲張造成。有些罹患精索靜脈曲張的青少年則會有患側睪丸萎縮影響睪丸發育的情形。此外,精索靜脈曲張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後的男性,大多數的精索靜脈曲張患者並無明顯症狀,部分會出現陰囊腫脹、疼痛等情況,特別是在久站、久坐後特別明顯,經平躺休息後,症狀就會得到緩解。治療方面,林儒廷說明,精索靜脈曲張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的標準以疼痛的狀況或是否有不孕的疑慮來評估;精液檢查也是判斷成年男性是否需要手術的重要參考,若精蟲數少或精蟲活動力差傾向建議手術治療。因為青少年尚無生育的需求,若未有睪丸發育的問題則建議每年固定回診追蹤檢查,成年之後加作精液檢查後再追蹤評估。雖然,大部分精索靜脈曲張的患者並不須要手術治療,多以觀察、定期追蹤為主,不過,林儒廷提醒,若有明顯症狀或是評估影響生育,或青少年患側有睪丸功能異常時則建議手術治療,平常避免劇烈運動及長時間的久坐、久站,一旦發現有陰囊腫脹、疼痛等不適情況時,應儘早就醫檢查,避免引發蛋蛋危機。延伸閱讀: 蛋蛋越大性能力越強? 下半身有這些情況就糟了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就能開始
-
2020-05-01 科別.泌尿腎臟
每14人就有1人有腎病! 不想洗腎,生活9招要學起來
許多患者第一次到腎臟科門診,總會一臉茫然地問,明明身體都沒有不舒服,為何會有腎臟病?會不會需要洗腎(透析)?洗腎很痛苦嗎?腎臟病有藥醫嗎? 台灣透析發生率及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目前國內長期透析病人數已經超過85,000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任張朝富指出,快速老人化社會及糖尿病患者增加佔了最重要的原因,加上健保制度照顧下平均壽命延長,腎臟衰退老化速度比生理年齡快,若沒有注意到要保健腎臟,到了年紀大時就會需要洗腎。 除了第五期腎臟病需要洗腎外,台灣潛在未來需要洗腎患者更是龐大。台灣腎臟病第一期到第五期的人口佔11.9%,其中如果只計算第三至五期較嚴重的病人,也佔總人口達7.1%。以國人2,300萬來計算,全國有超過160萬人有嚴重腎臟病,這些都是潛在可能會日後洗腎的候選人。換句話說,也許每14人就有1人有嚴重腎臟病。張朝富說,其實早期發現腎臟病並不難,只要抽血、驗尿,必要時加上超音波檢查,很快就可以得知,但是常常有很多人容易輕忽,尤其是上班族,有不舒服都是先忍耐,忙得沒有時間檢查,等到有大問題才來就醫。腎臟病會有什麼症狀?張朝富提出簡單記法:泡、水、高、貧、倦。就是尿尿有泡泡或血持續不散,雙腳水腫壓下去會凹陷,血壓升高,貧血及容易疲倦;若有這些情形要記得趕快就醫檢查尿液及抽血,千萬不要輕忽。至於腰痛是不是腎臟病?其實大多是神經肌肉的問題,不過腎結石及感染也會腰痛,需要就醫檢查才會知道。 若要鞏固腎臟健康,張朝富表示,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飲食少油少鹽少加工,避免大魚大肉,適度飲水不憋尿,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服用止痛藥及中藥前要詢問專科醫師。 此外,常有患者說吃藥好像都沒有感覺,腎臟還是會衰退,其實腎臟病是一種腎臟老化現象,經由門診個案管理師及飲食指導,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加上藥物治療,確定是可以減慢腎臟老化現象。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5-01 科別.新陳代謝
兒童也會有脂肪肝? 醫師教你9招戰勝肥胖
兒童肥胖的元凶兒童肥胖的成因很多,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身體活動量不足、靜態性活動,以及過度攝取熱量等,都是造成兒童肥胖的主因。肥胖除了好不好看的外觀問題外,還會導致許多身體疾病,像是脂肪肝、血脂肪異常、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而這些疾病一開始是毫無症狀,但卻一點一滴地危害身體各個重要器官,一旦發病,往往就已經很嚴重。 什麼是脂肪肝? 我們的兒科門診發現,有愈來愈多的肥胖兒童,因為嚴重脂肪肝導致肝功能異常。100個看診的肥胖兒童裡,至少有20個就已經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已經是現代兒童健康重大的危機。很多人認為,脂肪肝頂多就是肝臟堆積過多脂肪而已,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從表面上看,脂肪只是堆積在肝臟細胞,其實不然,吃進過多的脂肪也可能堆積在心臟血管、腦部血管等器官。所以,脂肪肝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疾病。另外,脂肪肝雖不會立即致命,但隨著時間的進展,脂肪肝有可能演變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父母不能輕忽。不少人以為脂肪肝是肝臟周圍被脂肪所包圍,但脂肪肝其實是肝臟內細胞的脂肪組成比率太高,如果肝臟重量超過5%由脂肪組成者,即是脂肪肝。當人體攝取過多脂肪,剩餘脂肪會儲存在皮下皮膚,一旦脂肪堆積過多,就會轉至肝臟細胞內部存積,這就是脂肪肝的由來。可怕的是肝臟脂肪過多,會破壞細胞,引起肝臟發炎,影響肝臟代謝毒素功能。另外,過多的肝臟脂肪堆積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被利用,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機會。大部分有脂肪肝的孩童一開始並無明顯症狀,往往等到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超標才驚覺不妙。由於脂肪肝症狀不典型,一旦發現不明原因腹痛、右上腹悶痛、倦怠等,建議抽血檢測肝功能指數與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來確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胖小孩的脖子及腋下等皮膚皺折處,容易出現黑色的色素沈澱,怎麼洗都洗不乾淨,這可能是「黑色棘皮症」。若小孩出現黑色棘皮症,應注意是否有脂肪肝及糖尿病問題。怎麼消除脂肪肝?雖然小孩脂肪肝具有嚴重性,但只要還沒達到肝硬化程度,就有機會恢復。基本上,「運動、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三要件,是遠離脂肪肝的最佳治療方式,因此,家長應避免孩子常看電視或玩電腦、一直久坐不動。多陪孩子一起遊戲或活動,每天做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達到有點流汗、微喘程度,心跳每分鐘至少130下。快走、游泳皆是不錯選擇,且每日運動時間可以分段累積,不需要一口氣全部做完。另外,每天應該平均攝取五種蔬果,少喝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尤其是果糖飲品。因果糖在人體的代謝途徑容易合成脂肪,美國研究曾指出,食用果糖量增加,肥胖程度也會上升。運動後,最好飲用白開水補充身體流失水分,如果孩子真的無法接受,建議不妨將運動飲料加水稀釋,切勿讓孩子直接喝奶茶等熱量高、營養低的飲品。九招戰勝兒童肥胖「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與「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因此,父母可以身作則來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才能遠離兒童肥胖的健康危害。想打擊兒童肥胖很簡單,九大撇步教你怎麼做:●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不喝含糖飲料●減少高熱量飲食,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減少外食●避免不吃早餐●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充足睡眠9小時
-
2020-04-3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現B + C「肝」怎麼辦 醫:定期追蹤治療提高治癒率
案例分享:案例一 73歲的王女士,是B型肝炎帶原者,醫師之前有叫她要每半年要追蹤,但因為平常沒有什麼不舒服就沒有在追蹤。最近家人開始發現她有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茶色尿的症狀,做檢查才發現肝指數異常且竟然有多顆肝腫瘤。原來她是肝癌末期了,她的B肝因為長期的疏忽追蹤已經進展成末期肝癌,她才很後悔當初沒有好好追蹤。案例分享:案例二45歲的張先生是糖尿病患者,平常很少安排其他身體健康檢查。這次因為在追蹤糖尿病的時候,醫師告知他可以順便做成人健康檢查 (40歲以上成人皆可做成人健檢)。在家庭醫學科看成人健檢報告時,才發現他原來是C型肝炎帶原者,且肝指數有異常,於是醫師幫他排了超音波檢查和胎兒蛋白抽血檢查並轉給肝膽腸胃科。原來他已經有肝硬化了,肝膽腸胃科醫師幫他申請了C肝的口服藥物,吃了12週的藥物後C肝已經治癒,但是醫師還是告訴他要持續每半年追蹤抽血和超音波,因為他還是有肝癌風險。B、C肝的流行病學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名。國人肝病的主因為B型及C型肝炎,部分肝炎、肝硬化、肝癌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往往沒有警覺而延誤就醫。B肝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且肝硬化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慢性C肝感染者在經過20-30年後,約有25%的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者每年約有3-5%的人會變成肝癌,因此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統計顯示,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肝帶原者,而有20%是C型肝感染者。B、C肝的傳染途徑B肝主要是藉由血液或體液傳染,分為垂直傳染及水平傳染。垂直傳染是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時將B肝傳染給新生兒。水平傳染是指含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透過皮膚或黏膜進入體內而感染,因此輸入未經檢驗的血液、針灸、刺青、共用針頭或牙刷、不安全之性行為等,都可能感染。C肝則多是經血液或體液傳染,如共用針頭或牙刷、不安全之性行為等方式感染。B、C肝的檢查時機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是否有B肝或C肝,國民健康署提供1966年以後出生且滿45歲,在做成人健檢時,終身可接受1次免費的B、C型肝炎篩檢。另外,國健署也提供孕婦產前檢查時檢查B型肝炎。如果媽媽是B肝帶原者,小寶寶要按時程接種免疫球蛋白及B型肝炎疫苗。 B、C肝的患者要定期追蹤、治療 建議B、C肝病患,每6個月要定期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查(肝功能及胎兒蛋白指數)。定期追蹤是早期診斷肝硬化、肝癌的方法。慢性C肝感染者、B肝帶原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的肝癌發生。2019年起C肝口服藥物治療已納入健保,C肝新藥副作用低、療程縮短至8-12週,治癒率更高達97%以上。預防勝於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0-50%癌症的發生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如果你已經感染了這些病毒,只要積極治療感染,避開菸、酒、檳、過重或肥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等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並不需要過度擔心。參考資料:衛福部網站
-
2020-04-30 科別.眼部
眼白冒血塊非小事!伴隨6狀況恐「眼中風」
眼球結膜下出血雖然肉眼可見,看來怵目驚心,但其實是小問題眼球內出血則可能已嚴重出血,外觀仍正常無異,患者本身也沒有疼痛感,卻會影響眼睛視力。隨著老化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盛行,也增加中老年人發生眼出血的機率。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吳仁斌表示,若非外力撞擊或外傷引起的眼出血,最常見的是「結膜下出血」,這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特別是中老年人熬夜、用力咳嗽,或是因便祕、上廁所時憋氣,當用力過後,照鏡子時發現眼白處像兔寶寶眼睛一樣紅紅的。還有些人則是因為服用了抗凝血藥物,稍微揉眼睛後就發現眼睛紅紅的。雖然眼睛結膜下出血,看起來有點嚇人,也會讓患者忐忑不安,但其實就像身上的烏青、瘀血一樣,不擦藥就會自行痊癒,結膜下出血經過一、兩週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而且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有時候還是旁人告知才發現。不過,若眼球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狀,但是卻有視力模糊的現象,則可能要考慮眼球內出血的問題。眼球構造複雜,常見的眼球內出血可分為視網膜的表面出血以及視網膜下出血,一般來說多是單獨於某一眼出現,較少兩隻眼睛一起發生。即使外觀沒有異樣,但只要出現了單側視野缺損,看東西扭曲變形、感覺眼前有閃光,或是覺得有飛蚊症、視力有些模糊,甚至視力急遽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盡快找眼科醫師診斷,並且告知是否有慢性病史。除了散瞳視網膜檢查,必要時需進行超音波、眼部斷層掃描或螢光眼底攝影等檢查。眼球內出血更擔心發生所謂的「眼中風」,因為視網膜血管出血或阻塞,嚴重時會造成視網膜壞死,有失明的危機,尤其眼中風來得又急又快,沒有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極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傷害。如果血管阻塞處位於視網膜週邊,對視力影響較小,但萬一阻塞處恰巧發生於正中央的黃斑部,因為這裡的感光細胞較多,日後視力很難完全恢復。除了視力不對勁時要有警覺心,平時要預防眼出血,醫師建議,由於國內三高疾病盛行率高,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有高度近視者,視網膜也比常人退化得嚴重,更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也要特別留意。眼出血是眼睛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相關疾病,因此建議平時勿用眼過度,不少人的工作與電腦為伍,下了班又把看電視當主要娛樂,這種「白天看電腦、晚上看電視」的生活型態,對眼睛很不健康,也有損眼力。吳仁斌建議,休閒時間應多做戶外活動、晚上勿熬夜,有充足睡眠,讓眼睛獲得適當休息,要護眼還是得從日常作息做起;另外,多吃新鮮蔬果,維持均衡營養,如甘藍、花椰菜、南瓜、菠菜、葡萄、奇異果等飽含維他命、葉黃素等眼睛必要的營養素,也有助於眼睛的保健。(★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
-
2020-04-29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術後腳無力?純屬無稽
72歲楊女士為靜脈曲張困擾多年,因坊間「術後會雙腿無力」傳言而裹足不前,病情延誤30多年。忍耐換來的不僅是一雙發黑的小腿,最令她痛苦的是,小腿灼熱又很癢,還常搔抓後破皮。楊女士產下三子後,小腿出現靜脈曲張,初期下肢外觀出現猶如樹根盤根錯結的突起。在親友七嘴八舌建議下,害怕術後會變「軟腳蝦」,始終不敢接受治療,反而花大錢服用不明偏方黑藥丸多年,曾引發急性肝衰竭,導致荷爾蒙不平衡。由於長期使用不明藥物,她的小腿因色素沉著而愈變愈黑,還出現不正常的毛髮增生。近幾年來,患部灼熱搔癢愈來愈嚴重,皮膚一碰就破皮,後來透過生物凝膠治療,改善灼熱等不適症狀。靜脈曲張治療近15年發展快速,雷射無線電頻使傷口變小,目前也可以在超音波導引下,將生物凝膠直接注射在靜脈曲張部位,待靜脈曲張血管閉合後,解除血液逆流,達到治療效果,減少對血管壁的破壞,術後疼痛與血栓機率相對降低。治療靜脈曲張,建議患者要到診間詳細檢查,確認病因,再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術後回饋都是症狀改善、走路更輕鬆,約60%的病患三個月後可望恢復腿部舊有外觀,剩餘40%可能需要第二階段治療的病人,會建議穿著彈性襪,至於「靜脈曲張開刀後雙腳會無力」坊間傳言純屬無稽。楊女士靜脈曲張症狀一拖30年,血管曲張與灼熱等問題,治療後可望改善,但由於血液滯留,血紅素刺激皮膚長期發炎,造成嚴重的色素沉著,腿部變黑的問題則有待觀察。提醒靜脈曲張病人及早治療,以免出現不可逆症狀,才後悔感嘆千金難買早知道。
-
2020-04-27 養生.運動天地
假日運動反而不健康? 當心這些傷害悄上身
30歲陳小姐平日忙於工作,幾乎不太運動,但擔心自己身材走樣,又希望運動增強免疫力,來對抗新冠病毒入侵,而假日至游泳池瘋狂運動,沒想到,隔天起床,右膝蓋疼痛腫脹,無法走路。緊急就醫超音波檢查膝關節發現,她髕骨上方有異,用空針抽出30毫升的積水,確診為關節使用過度造成的運動傷害,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瓊玟提醒,運動健身應當循序漸進,避免當「假日運動員」。張瓊玟表示,陳小姐平時沒有運動,一到假日卻超量游泳運動,加上暖身不足或運動姿勢等問題,導致膝關節發炎積水,而類似情況也常見於跑步運動,或是假日登山。平常缺乏運動,肌力不足,一旦過度運動,運動量過大,就可能導致肌肉或肌腱受傷,這就是俗稱的「假日運動員」,為運動傷害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平時就應建立固定運動習慣,不要全部集中在假日,周一至周五也可抽出時間運動。國民健康署建議「531」原則,每周平均運動5天,每天平均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10次以上,只要運動程度達到微喘,但還能說話的強度。張瓊玟指出,想要減少運動傷害達到減重目的,還必須均衡飲食,適當補充蛋白質,供給身體肌肉所需基礎,此時,配合運動鍛鍊肌力,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就能事半功倍。凡是萬事起頭難,建議想運動,卻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先找到適合樂趣的運動,然後呼朋引伴,找些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運動,提升運動樂趣。此外,應該避免重複單一運動,才能減少運動傷害,可以安排不同運動方式,例如:有氧運動、肌力重量訓練、伸展活動等,對體能表現有加乘效果。(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健身房運動最好不要戴口罩? 疫情期間教你幾招自我保護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
-
2020-04-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健康醫點靈/不孕「疫」外收穫 宅在家做「人」成功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孕夫妻求子擔心上醫院有風險,導致門診量下滑2到3成。有先生無法返國陪太太生產,在醫師協助下,透過直播圓陪產心願,還有做試管嬰兒的求子夫妻延後看診,卻因在家防疫,相處時間變多,反而意外成功懷孕。萬芳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王樂明表示,防疫期間門診量減少,只剩即將生產的孕婦會就診或住院生產,剛懷孕的孕婦定期檢查門診量下滑,甚至有人改到診所看診,就是擔心醫院有感染風險,少數人因需高層次超音波等檢查,才持續到醫院看診。王樂明說,有一對夫妻,先生是大陸人、妻子是台灣人,疫情爆發前,丈夫赴日本出差,妻子準備要生產,疫情爆發後,先生評估無法入境,或來台後須居家檢疫14天,根本趕不及陪產。在王樂明建議和協助下,這對夫妻開視訊直播,讓丈夫能順利「即時」陪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任詹景全也表示,近來婦產科門診量驟減,約下滑3成,有不孕求子的夫妻不來看診,或原排定做試管嬰兒夫妻取消、延後。但也有人意外傳出好消息,因夫妻倆在家防疫,不像過去出國出差、分隔兩地,相處時間變多後,成功自然懷孕。詹景全說,也有民眾擔心醫院感染風險高,其實醫院做了很多把關、分流措施,還與診所合作,萬一疫情爆發可以相互支援、承接病人。現階段雖無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但院內有負壓隔離房可調整成產間手術房,也進行演練,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
2020-04-24 科別.泌尿腎臟
國二生蛋蛋痛 發現精索靜脈曲張
一位國二的男學生,頻頻喊蛋蛋痛,體檢發現有精索靜脈曲張,家長焦急帶來門診,經過理學檢查發現已有中重度的精索靜脈曲張,再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他的精索靜脈曲張已達到2.8mm。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表示,精索靜脈曲張是指男性陰囊附近精索處不正常的靜脈彎曲與擴大,也就是靜脈出現腫脹的情況,陰囊通常呈大小不對稱,以手觸摸或目視可發現曲張的靜脈如蚯蚓狀,九成發生在左側,一成發生在兩側。精索靜脈曲張為男性不孕症的原因之一,林儒廷表示,15%的成年男性有精索靜脈曲張問題,會影響睪丸的造精能力,也是男性不孕症的主因,40%的男性不孕症是因精索靜脈曲張造成。有些罹患精索靜脈曲張的青少年,則會有患側睪丸萎縮影響睪丸發育的情形。林儒廷說,精索靜脈曲張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後的男性,大多數的患者並無明顯症狀,部分會出現陰囊腫脹、疼痛等情況,久站、久坐後特別明顯,經平躺休息後,症狀就會得到緩解。目前精索靜脈曲張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的標準以疼痛的狀況或是否有不孕的疑慮來評估,精液檢查也是判斷成年男性是否需要手術的重要參考,若精蟲數少或精蟲活動力差,建議手術治療。青少年尚無生育的需求,若未有睪丸發育的問題則建議每年固定回診追蹤檢查,成年之後加作精液檢查後再追蹤評估。林儒廷說,大部分精索靜脈曲張的患者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多以觀察、定期追蹤為主。若有明顯症狀或是評估影響生育,或青少年患側有睪丸功能異常時建議手術治療。此外,小男生平常避免劇烈運動及長時間的久坐久站,一旦發現有陰囊腫脹、疼痛等不適情況時,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引發蛋蛋危機。
-
2020-04-24 科別.心臟血管
蛋蛋好痛! 國二男久坐蛋疼 就醫竟是精索靜脈曲張
一位國二的男學生,頻頻喊蛋蛋痛,體檢發現有精索靜脈曲張,家長焦急帶來門診,經過理學檢查發現已有中重度的精索靜脈曲張,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精索靜脈曲張已達到2.8mm。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表示,精索靜脈曲張是指男性陰囊附近精索處不正常的靜脈彎曲與擴大,也就是靜脈出現腫脹的情況,陰囊通常呈大小不對稱,以手觸摸或目視可發現曲張的靜脈如蚯蚓狀,九成發生在左側,一成發生在兩側。精索靜脈曲張為男性不孕症的原因之一,林儒廷表示,15%的成年男性有精索靜脈曲張問題,精索靜脈曲張會影響睪丸的造精能力,也是男性不孕症的主因,40%的男性不孕症是因精索靜脈曲張造成。有些罹患精索靜脈曲張的青少年則會有患側睪丸萎縮影響睪丸發育的情形。林儒廷說,精索靜脈曲張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後的男性,大多數的精索靜脈曲張患者並無明顯症狀,部分會出現陰囊腫脹、疼痛等情況,特別是在久站、久坐後特別明顯,經平躺休息後,症狀就會得到緩解。目前精索靜脈曲張治療以手術為主,手術的標準以疼痛的狀況或是否有不孕的疑慮來評估,精液檢查也是判斷成年男性是否需要手術的重要參考,若精蟲數少或精蟲活動力差傾向建議手術治療。青少年尚無生育的需求,若未有睪丸發育的問題則建議每年固定回診追蹤檢查,成年之後加作精液檢查後再追蹤評估。林儒廷說,大部分精索靜脈曲張的患者並不須要手術治療,多以觀察、定期追蹤為主。若有明顯症狀或是評估影響生育,或青少年患側有睪丸功能異常時建議手術治療。平常避免劇烈運動及長時間的久坐久站,一旦發現有陰囊腫脹、疼痛等不適情況時,應儘早就醫檢查,避免引發蛋蛋危機。
-
2020-04-23 癌症.其他癌症
李明依罹甲狀腺癌/醫:甲狀腺結節多良性,僅5%藏有癌細胞
藝人李明依驚傳罹患甲狀腺癌,經由手術治療返家休養,據悉她有甲狀腺結節,今年安排健檢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及時切除治療恢復中。甲狀腺位在頸部氣管的前方及兩旁,形狀像美麗的蝴蝶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因此切勿掉以輕心。當超音波檢查發現結節的形態有疑慮時,必須安排進一步的細針穿刺及細胞學檢查來評估是否有癌細胞存在。根據衛福部2016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男性罹患甲狀腺癌為899人,女性罹患人數為2,780人,台灣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為男性的3倍,在女性10大癌症發生排名第4名,顯示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沈彥君指出,甲狀腺癌根據病理診斷不同,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會有差異,主要包括5種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未分化癌、甲狀腺淋巴癌。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占8成以上,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成,好發於40至50歲年齡層),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早期診斷並接受治療,預後不錯,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但若發現較晚,癌細胞往往已經由淋巴或血液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第四期10年存活率僅約50%。甲狀腺的評估,除了理學檢查的視診及觸診,最重要且方便的影像檢查是甲狀腺超音波。沈彥君提醒,甲狀腺癌在早期大多無明顯不適,單靠症狀相當難以察覺,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早期診斷。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就醫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所致。
-
2020-04-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希望日記——能否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在醫院來來去去,從抽血到各樣的檢驗、篩檢、領藥、繳費無數次,身為已有不少經驗的病人,有時甚至可從醫護團隊的表情、說話態度,察覺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各樣體驗。大醫院的抽血及領藥,醫檢師及藥師都得在一天內面對上百位病人,得有高度的效率,甚至以秒計算的速度完成任務,那長列的抽血櫃台、或藥局背後無數取藥、包裝、給藥的白袍手臂,像極了工廠生產線的快手,佩服他們透過無數時日的訓練,感謝他們多年學習以減少病人疼痛,正確地提供藥物及說明,有時也會好奇這些每天的例行是不是容易讓他們工作疲乏。醫檢師在每個櫃台前詢問病人姓名、出生日,下一秒就迅速拿針前往我的手臂血管,汩汩的紅色血液輸往好幾個小管,迅速用棉花要我按壓那抽出針的小孔,再貼個OK蹦或貼上棉片,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沒有什麼其他對話,那種飛速的氛圍下,我也習慣身為一個快速離去的病人。有次我才「上繳」八小管的血,迅速要拿著包包、外套離去,醫檢師例行的要病人「按壓十分鐘」,卻只給我棉花按壓,拎著我的行李,在慌忙中棉花掉在桌上,她卻毫不在意地喊下一號,要我盡速讓位。我才發現,原來之前在棉花上貼的ok蹦等固定物,是多麼重要,後來慌亂地坐到等候區,雖不怎麼疼,但出血情形比過往經驗多,隔天也還有點腫。每次回診後領藥,藥師拿出我的標靶藥物時,總是要我簽名,附上「因為你的藥比較貴喔」,我也非常配合的迅速簽名、讓位給下一位領藥者。有天遇到一個藥師,她只是說「需要你的簽名喔」,而我還筆給她時,她抬頭看著我的眼睛,溫柔說「要好好保重喔」,頓時溫馨了起來,我才發現,為什麼每當領藥時被提醒「比較貴」時,實在沒有很開心。最近一次切片,被指示不同院區報到、檢查,再住院。本來預定的電腦斷層切片,因為排不上時間,建議住院到後天做超音波切片。額外的住院讓我難以入眠,主要是臨床的病友因譫妄,全日喊叫。終於等到切片,檢查台上被六、七個醫護盯著,要我翻身定位,超音波找出切片位置後,負責醫師拿著穿刺針,像揮著指揮棒說:「要穿五、六次喔,姿勢不能動。」看到像筷子長的針,我已不由自主地打冷顫,沒想到才刺了前三針,醫師們不小聲地說「空的」,我忍不住問沒有找到腫瘤嘛?醫護們在我上方低聲討論:「要再深一些、小心出血。」甚至最後要結束時,才確認我切片目的,輕鬆的說:「得多刺幾針……」在檢查台上無法動彈、因為疼痛哀叫的我,突然覺得自己像被視作沒有感覺、情緒的生物。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
-
2020-04-2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驟逝 主動脈狹窄病變胸悶是警示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為主動脈狹窄接受心臟手術時併發心臟驟停,經歷35天的搶救後仍不幸離世,讓主動脈狹窄疾病引起大眾討論。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指出,主動脈狹窄疾病有先天性及後天性,最常見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狹窄,若有胸悶,暈厥都是警示 不及早治療有時等發現時,壽命可能只剩 2到5年。彰化縣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表示,最近也有老人家因胸悶而求診,檢查後發現和劉真一樣是主動脈狹窄問題,這類病人多數是因年紀大超過60歲以上所引起的瓣膜老化及鈣化,不過也有分先天及少部分後天性的原因。先天性的原因通常是先天性變異的二葉型主動脈瓣(原本應為三葉),因為結構上的異常導致平均在40、50 歲時瓣膜提早損壞發病。郭勛南說,臨床上最常看到的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鈣化狹窄,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患者,但這個疾病最令人擔心的是發生初期中期常常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等到發生胸悶,暈厥甚至心臟衰竭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壽命通常只剩 2到5年。而後天性的主動脈狹窄有時是因鏈球菌的感染引發的抗體反應,又被稱為風濕熱,影響到心臟的二尖瓣及主動脈瓣開合功能,鏈球菌的感染常常發生在學齡的兒童,會造成全身性的症狀如皮下節結、紅疹、關節疼痛,在產生抗體後攻擊心臟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留下後遺症,造成病患中年後發生風濕性瓣膜病變。郭勛南說,通常在心電圖可以發現心臟肥大,而心臟超音波則是最確切診斷工具,到了重度主動脈狹窄,除了藥物治療外,病患都需要手術的介入才能解除症狀挽救生命,現行的手術方式有風險較高的傳統外科手術,及相對安全的心導管方式置放主動脈內人工血管支架。一般超過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產生胸悶、暈厥、呼吸急促等症狀,或體檢時被診斷有心雜音,應盡速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及尋求心臟科醫師意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2020-04-20 科別.耳鼻喉
不抽菸卻有菸嗓?4種原因都會害你「燒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從來沒抽過菸的張小姐某天突然出現菸嗓,聲音沙啞持續近3個月,有時連喝水都會被嗆到,但並沒有感覺喉嚨有異狀,以為只是感冒,吃了藥之後依舊破鑼嗓,最後至大醫院就醫,竟發現是甲狀腺癌,且有2顆腫瘤,最大的1顆約莫有乒乓球大小。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瑛倢表示,聲帶在發聲時會將兩側閉合,藉由氣流通過引起震動發出聲音;如果聲帶麻痺,導致發聲時兩側閉合不全,就會造成聲音沙啞或氣音,吃東西也會容易嗆到,特別是喝水時。一般來說,會造成聲帶麻痺的原因有4:1.感冒時病毒感染。2.甲狀腺腫瘤或良性結節。3.非甲狀腺癌症,如肺癌、食道癌等。4.醫源性因素,如甲狀腺手術過程中傷到喉返神經。許瑛倢解釋,甲狀腺的背後有喉返神經,負責控制聲帶開合,一旦甲狀腺腫瘤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就會出現單側聲帶麻痺,造成聲音沙啞或飲食嗆咳。以張小姐為例,經超音波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聲帶麻痺是由於甲狀腺長腫瘤所引起,透過超音波輔助穿刺的細胞學檢查顯示為甲狀腺乳突癌,經施以雙側甲狀腺切除手術及後續放射性碘治療後,目前追蹤情況良好。許瑛倢進一步解釋,該個案有2顆甲狀腺腫瘤,最大達2.5公分,手術後以聲帶玻尿酸注射治療「燒聲」後,聲音明顯改善不再自卑。甲狀腺癌預後非常良好,以最常見的甲狀腺乳突癌為例,10年存活率可達90%。不過,如果甲狀腺全切除,則必須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身體內分泌所需。許瑛倢提醒,許多人感冒時都會聲音沙啞,或是喝水、吃東西時嗆到或咳嗽,但若持續1個月以上,就應謹慎就醫,可能是聲帶麻痺所致,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及早發現和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
2020-04-20 科別.消化系統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用擔心?醫師告訴你良性腫瘤是什麼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作者李松珠】不久前,我認識的一對居住在美國的夫妻回到韓國。美國的醫療費用出了名的昂貴,檢查費用也很高,如果想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會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所以不少人會特地為了做健康檢查回國,一方面可以探望好久沒見的親戚,還能接受健康檢查,可說是趟一石二鳥的旅行。這對夫妻雖然不是為了健康檢查回國,但也在親友建議下接受了健檢。做檢查時他們並不擔心,先生的肚子雖然有點大,但體重還在標準範圍內,整體來說感覺是健康的。血液檢驗結果也很不錯,所有的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但超音波與內視鏡的檢查結果,卻相當令人意外。先生的胃和大腸裡有許多瘜肉,甲狀腺和心臟也有水泡。身上的腫瘤多到幾乎可以說,他全身上下都有腫瘤。在我說明先生的身上到處都是腫瘤後,他們才注意到這件事。很多人一發現自己身上有腫瘤,通常會擔心腫瘤是否為健康問題所致,但其實很少人身上是完全沒有腫瘤。當然,像這位先生一樣內臟裡有腫瘤的情況並不常見,但根據統計資料,接受綜合健康檢查的人,有八○%都會發現超過一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會有。一開始因為腫瘤而擔心的人,只要聽到醫師說:「不是只有他身上會長,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會有。」就會比較安心。而且良性腫瘤和癌症引發的惡性腫瘤不同,在尺寸比較小時不會有什麼症狀,也不會危害到生命。所以醫院通常都會安慰患者,表示良性腫瘤無礙,好讓患者放心。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良性腫瘤都沒關係。良性腫瘤中,部分會製造分泌物、產生分泌腺的腺瘤,就有可能演變成癌症。除了腺瘤,包括胰臟、膽囊、骨頭、荷爾蒙腺體等地方長出的瘤,也都不能輕忽。胰臟或膽囊長出的瘤,很難只透過檢查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骨頭或荷爾蒙腺體長出的瘤即使是良性,也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問題。除了這幾種情況外,大部分的良性腫瘤都不會有任何症狀,也不會對健康有害。但身上長了腫瘤真的不會有任何問題嗎?我們沒辦法斷言說一定是這樣。因為即使腫瘤不會立即危害健康,沒有發展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但身體某個地方長了瘤,還是需要小心。長瘤的原因目前雖然尚未有結果,但「腫瘤」確實是在告訴我們,身體目前並不是處在最佳的健康狀態。高脂、高油食物,是長瘜肉的主因很多人做完大腸內視鏡之後,會發現大腸裡面長了腫瘤,我們稱為「瘜肉」,通常在做大腸內視鏡時,會順便把小的瘜肉清除。大腸瘜肉大多都是大腸黏膜上的上皮細胞突起增生而成,和腺體組織產生的腺瘤不一樣,不太可能會發展成癌症,但基本上還是應該要清除。如果透過組織檢驗發現腺瘤,就必須要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追蹤檢查。但有時候會在數年後再做大腸內視鏡檢驗時,再度發現瘜肉。明明就已經清除瘜肉卻又再長出來,那就表示長出瘜肉的原因依然存在。大腸會長瘜肉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而產生。環境因素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尤其是高脂肪飲食與酒會帶來最大的影響。得知朋友的先生長了很多腫瘤之後,她婆婆便語帶責備地問她:「妳到底都給老公吃些什麼啊?」因為婆婆有「家人的飲食起居都必須由女人來打理」的傳統觀念,所以才會這樣質問我的朋友。雖然婆婆的觀念並不妥當,但似乎也點出了先生長瘜肉的原因。朋友的先生到美國生活之後,便徹底改變了飲食。主要食用油膩的肉類等高脂食物,因為工作忙碌,也經常以薯條、漢堡等速食果腹,在外也經常喝酒。幾年下來,大腸被這些高脂食物影響,再加上酒精的刺激,便長出了瘜肉。即使切除瘜肉,但若不改善飲食習慣,瘜肉當然會再復發。如果能放棄以高脂飲食為主的歐美飲食習慣,改吃低脂及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就可以減少瘜肉,或在切除後減少其生長的機率。雖然還沒確定成因究竟是什麼,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可能是壓力或吸菸造成的。高脂飲食、壓力、酒精、吸菸等都是腫瘤的成因,同時也是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如果這些危害健康的因素成了腫瘤的成因,那就可看成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雖然還沒發展成疾病,但已經是處在亞健康狀態,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有自覺。良性腫瘤只需定期追蹤、觀察就好。雖然我們確實是要持續觀察腫瘤是否繼續變大,或發展成惡性腫瘤,但不能只做追蹤而已。應該要回顧自己的生活作息,想想是否有讓自己長腫瘤的習慣?是否喜歡吃麵粉做的食物、高脂及高熱量食物?或是生活壓力太大等,並努力矯正這些錯誤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只要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腫瘤就會消失嗎?」這是不少人的疑問。如果腫瘤是因遺傳所致,那當然沒有辦法,但環境因素只要努力就能解決。尤其是大腸,應該要盡量避免高脂食物,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清潔腸道,光是這樣就能有很大的改變。確實也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只要補充能清潔腸道,及維持腸道健康所需的營養,即使不切除瘜肉,它也會自動消失或變小。腫瘤(良性腫瘤)等同於是亞健康的產物,也是過去不愛惜身體的證據。如果知道體內長腫瘤,就要盡快開始改善生活,了解過去連自己也不知道的問題,並努力解決,這就是從亞健康回到健康的第一步。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個人化的治療非常重要 國內卵巢癌5年存活率達4成
卵巢癌曾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第十位,是女性癌症的一大殺手。婦科權威醫師提醒,第一次的腫瘤減積手術極為關鍵,務求把癌腫瘤清除徹底。而隨著免疫與標靶藥物的進展,個人化的卵巢癌治療非常重要。各項婦科檢查 別忘關照卵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指出,臨床上,卵巢癌患者症狀沒有特異性,因此往往缺乏警覺,內膜異位症與巧克力囊腫的患者也是卵巢癌的高危險群。雖然目前卵巢癌沒有公認有效的篩檢工具,仍建議婦女定期超音波檢查、骨盆腔底檢查、CA-125檢查,每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也別忘了關照卵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指出,巧克力囊腫多數是良性,但是若陰道超音波顯示,巧克力囊腫內皮有不規則突起或有異常高的CA-125,有可能是亞洲人較常見的亮細胞卵巢癌的風險。賴鴻政指出,臨床上,常常接到轉診來的患者巧克力囊腫腹腔鏡手術完,才發現是卵巢癌,卻因為先前的手術沒做好減少癌細胞擴散的準備,導致後續抗癌手術的困難與治療效果。減積手術成果 存活期關鍵過去認為,BRCA1、BRCA2基因變異較常出現在歐美女性,這個迷思已被打破。賴瓊慧說,BRCA1、BRCA2基因變異所導致的卵巢癌,亞洲女性與歐美女性占比無分軒輊,約占國內卵巢癌患者的一成到一成五,因此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家族男性有攝護腺癌的女性,都必須格外注意。對於已經確診的卵巢癌病患,賴鴻政指出,卵巢癌患者第一次的減積手術是影響病患存活期的最關鍵因素,手術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癌腫瘤,卵巢癌手術最好能做到R0程度,也就是完全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並且手術切除邊緣乾淨。賴鴻政説,卵巢癌手術在臨床上非常困難,若腫瘤的生長位置不好,或是在橫膈腔位置,侵襲到輸尿管等,非常不容易拿乾淨,往往得動用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醫師團隊共同手術。新藥研發緩慢 合併治療增效果目前健保也給付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也就是進行廓清手術同時,以加溫至42至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賴瓊慧說,術前化學治療有效果且減積手術可做到R0-R1程度,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化療藥劑可以穿透3mm以內破壞看不見的殘存癌細胞,以達到更徹底的清除效果。不過賴鴻政呼籲,腹腔溫熱化學治療有延長手術時間與術後照顧的風險,應該審慎評估。醫師坦言,手術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卵巢癌的新藥研發進度緩慢。賴瓊慧說,卵巢癌的化療以鉑類化合物為主,但自從2006年後,卵巢癌幾乎沒有新的化學藥問世。近幾年,終於有標靶藥物出現,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作用是抑制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令其萎縮。另一種是PARP酵素抑制劑,主要功效為抑制腫瘤細胞進行修復的過程。賴鴻政指出,免疫治療在卵巢癌上的運用,單獨使用的效果並不顯著,需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很多臨床實驗正進行中。將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免疫檢查抑制劑合併使用,初步報告顯示,即使是對鉑金類藥物敏感的卵巢癌,反應率都能到六成。賴鴻政強調,許多相對罕見的卵巢癌,傳統化療效果不好,免疫藥物與標靶藥物的應用,或許能有意外的效果。個人化的治療,在卵巢癌非常重要。至於時下正夯的細胞療法,賴鴻政持保留態度,他呼籲,不少病患對細胞療法抱高度期待,私下尋求細胞治療,甚至在診所、旅館偷打,但是療效不明確,病患務必謹慎與醫師討論,才決定要不要進行。不要放棄國內卵巢癌五年存活率達四成根據研究,其他國家卵巢癌約七成五在晚期發現,國內有近半數是在早期發現,且國內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達到四成,卵巢癌治療過程雖然艱辛,賴瓊慧呼籲,不要放棄。她曾收治一名40歲的旅美患者,初次發病已經是大量腹水、脖子淋巴腺腫大,在美國第一次化療緩解。停藥八個月再發,且腹腔腫瘤巨大,淋巴腺到處都是轉移,才回台治療。經過減積手術,配合密集化療與放射治療,得到完全緩解,回美國繼續工作。十個月後,骨盆腔再發,第二次手術切除直腸與大腸,頸部淋巴腺也發現腫瘤,進行三線化學治療,頸部淋巴腺切除也進行加強放射治療。過了兩年,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病情穩定維持一段時間後,腋下淋巴又發現腫瘤蹤跡,再度切除化療。此時被查出有BRCA基因突變,進行標靶PARP酵素抑制劑恩慈治療,再度得到緩解。去年在肺部再發,進行手術切除,合併免疫治療與化療,然後以PARP酵素抑制劑為維持性治療。十年的抗癌路,多次再發,該病患將自己照顧得很好,仍舊可以維持上班,與卵巢癌共存。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患者該怎麼選醫師?可優先考慮婦癌專科醫師
卵巢癌的發生曲線相較其他癌症緩和,但因不易早期發現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有鑑於此,婦產科醫師提醒,年過40歲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分之三 屬上皮性細胞癌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說,卵巢專司生育,每月排卵的同時會引起大量上皮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與長期的基因病變累積,可能使部分細胞漸漸癌化。因此,女性如果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而讓卵巢長期勞累工作,或者隨著年齡漸長累積較多發炎反應與基因病變,罹患卵巢癌的風險便會隨之提升。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主任趙安琪說,不同來源的癌化細胞可能演變為不同組織型態的惡性腫瘤,其中,漿液性腺癌源於輸卵管內細胞癌化再轉至卵巢,黏液性腺癌與腸道細胞有關,子宮內膜樣瘤及明亮細胞癌則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發生率變化小 推估與環境關係不大衛福部國健署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惡性腫瘤)發生率與死亡率排名均位居女性第七位。不過,健保數據顯示,近五年卵巢癌的發生率看似持平且無明顯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許多癌症伴隨大環境變化而增加,像是肺癌可能因空氣汙染、乳癌與子宮內膜癌因塑化劑暴露而使發生率上升,但卵巢癌發生率相對穩定,原因不明,或許它的發生與大環境較無直接相關。卵巢癌發生率未明顯增加,但同時,它也沒有好的早期篩檢工具,早期病人不易自覺,往往等到腹部有症狀才輾轉就醫。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我國104年至108年的主診斷為卵巢癌的患者所執行的檢驗檢查,以血液檢查腫瘤指數CA-125為最大宗,108年檢查件數總計25546件;其次為婦科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以及電腦斷層,分別為7710件與6779件。腫瘤指數CA-125 準確率不高賴鴻政說,婦科的腹部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都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工具,這兩種工具利用聲波與回聲原理偵測病灶,再透過儀器轉換成影像供醫事人員作為診斷參考。如果發現異常腫瘤,一般會追加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25。不過CA-125數值高或低的可能性多元,女性正值排卵期、罹患子宮內膜異位或卵巢癌時的數值可能升高,但卵巢癌患者測得的數值未必高,據統計,高達七成的早期患者測得的數值不高,即使是第三期以上患者,也有近半數人的數值不高。40歲以上 每年一次婦科超音波臨床上經常輔以電腦斷層檢查,評估癌細胞是否轉移至淋巴結與腹腔各處。少部分醫師會使用杜普勒超音波,藉由聲波檢視血管流速與阻力,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往往阻力較小。少部分醫師會透過腹腔鏡進到肚內確認病灶與切片。賴鴻政表示,健保數據顯示,高達八成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年紀在40歲以上,因此年過40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婦科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怎麼選醫師?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 可優先考慮卵巢癌治療該怎麼選擇醫院與醫師?根據健保署資料,六成五的民眾選擇赴醫學中心進行手術,三成民眾選擇區域醫院,僅有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接受化學治療時,七成一的民眾選擇醫學中心,二成八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三選擇地區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六成八的人選擇醫學中心,兩成九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建議,卵巢癌患者選擇手術醫師時,可優先選擇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在考慮作傳統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時,可諮詢擅長同樣術式的另位醫師意見,綜合評估再作最後決定。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補充,病人與醫師互動的感覺也相當重要,「感覺有緣、氣味相投最好」。另外,部分醫院有提供跨院合作,雙和醫院就針對部分居住較遠的卵巢癌患者,將其術後化療期間的追蹤交由其他地區醫師執行,血液檢查結果再回傳給主治醫師,如此有助減少患者舟車勞頓。不過趙安琪認為,卵巢癌復發率高,患者選定主治醫師後,盡量全程跟著該名醫師接受治療,如此醫師較能掌握患者病況,適時提供適切治療方式。
-
2020-04-16 科別.消化系統
女子肝臟長出大水泡比小孩頭大 求診嘉義長庚治好
腹部臟器內長水泡是常見問題,尤其腎臟和肝臟水泡常見,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張弘育醫師說,肝腎臟水泡大多良性,大多數沒症狀,若水泡超過10公分可能產生症狀,如疼痛、感染、消化不良等,這時候就需治療。張弘育指出,有名62歲女患者半年來覺得右側腰部輕微漲痛,以為骨頭退化,不以為意,最近發燒急診求治,診斷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發燒改善,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腎臟有直徑接近13公分巨大水泡,住院第5天感染治好。但右腰悶漲感仍存在,決定與放射診斷科醫師合作,以導管引流後施以95%純酒精硬化治療,治療成功,出院後病人門診追蹤,超音波檢查水泡未再長出來。另名也是62歲女患者,有家族遺傳多囊腎疾病,肝腎臟有數不清水泡,腎功能逐漸退化,原在地區醫院門診追蹤,因右上腹痛轉到長庚,她除腹痛還有長期胃口不好,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竟有直徑17公分大水泡,簡直比小孩頭還大,難怪她會上腹悶痛以及食慾不振。經評估以同樣方法治療,但這名病人治療比前一名患者困難,無法施以酒精硬化治療,直到1個月後滲液少於每日50CC後才注入約100CC純酒精治療,病人出院3個月超音波追蹤雖肝臟仍有許多小水泡,但17公分大水泡已經不見,症狀改善,胃口大開,最近回診患者胖3公斤。醫學研究統計,40歲以下者超音波檢查肝腎有水泡比率有3%,60歲以上24%以上,年齡越大比率越高,70歲以上者約35%以上發現水泡;張弘育提醒民眾如有肝腎水泡問題,應定期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經醫師評估可優先選擇侵入性較小導管引流後施以純酒精的硬化治療。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置之不理 小心嚴重感染找上門
77歲林姓老翁因左小腿呈現暗紅色,甚至發紫,家屬很擔心是不是有缺血壞死的情形,因此帶他到醫院就醫,醫師讓老翁躺下並抬高他的左腳,原本呈現黑紫色的腳,慢慢退成白色,再以超音波檢查,確認為「第四級中重度靜脈曲張」,經接受無刀口微創靜脈雷射手術後,恢復快且良好,也解決他長久以來的困擾。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一般民眾認為靜脈曲張就是腿上有「黑紫色的血管絲」或「突起扭曲的血管」,就算置之不理也不會有影響;但靜脈曲張是一種靜脈變質的疾病,共分5個等級,1至2級為輕度、3至4四級為中度、5至6級則屬於重度;嚴重的靜脈曲張如不治療,除了造成無法復原的皮膚變色、硬皮症之外,還可能會有傷口潰爛,甚至嚴重感染的風險。傳統的靜脈曲張治療方式是將整條壞掉的靜脈抽掉,除了疼痛、出血之外,還需要三周以上休養;現今可選擇無刀口微創靜脈雷射手術,使用雷射燒灼、射頻燒熔、組織膠水或硬化劑等方式,閉合病變的血管,有免住院、免麻醉、疼痛輕微、恢復快、當天即可走路等優點。他指出,一般人較難分辨靜脈曲張造成的腿部發紫和腳動脈阻塞缺血引起的腿部發紫,簡單的測試訣竅就是「平躺抬腳」;如果腳抬起來以後顏色恢復,就是靜脈曲張,反之則是動脈阻塞,無論是那一種問題,建議民眾一定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並接受治療,以防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
2020-04-14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不用怕 醫生幫你破解迷思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乳癌手術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嗎?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是近年來乳癌治療的趨勢。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一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有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被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作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哪些患者適合荷爾蒙治療?哪些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解釋,我們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在手術以後無論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醫師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治療,並持續五年至十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我們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來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化療的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乳癌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學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對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患者掉頭髮、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學治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有殘存的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採用化學治療,也會協助克服相關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以幫忙。某些藥物可以提振食慾或減少副作用,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癌友治療期間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也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目前有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乳癌迷思要破解迷思一:會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者是得癌症以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時候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從治療前就要好好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要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進行溝通,了解在接下來的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二: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得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三: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大家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多管齊下,攜手抗乳癌莊捷翰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雖然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就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當時陸續使用了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後續總共在醫院作了四次的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所以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道,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原文:乳癌治療,迷思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2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 八旬翁尿中有膿
年長男性注意,若頻繁解不出尿、甚至尿中有膿,可能是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名住在安養中心80多歲的老翁,之前就有頻尿但出現量少、解尿不順情形,原覺得是年長而不以為意,但三個多月前發現尿中有膿,在女兒陪同下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肥大、並有兩公分大的結石,經手術治療加上醫師所開抑菌、增加膀胱收縮藥物下,情況明顯改善。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收治該病患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攝護腺肥大與男性荷爾蒙有關,也是男性獨有的問題,所伴隨常是排尿不順症狀,以往都發生在60歲以上男性,但近年發現有年輕化趨勢,40、50歲患者也大幅增加,他以自己近年臨床患者統計,50至70歲的患者就占約六成。造成攝護腺肥大之原因,殷約翰說,最主要是隨年齡增長,男性荷爾蒙的刺激造成組織增生;另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晚睡,或是體重過重、肥胖,過油過辣高脂等飲食習慣,肝硬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頻尿、量少、排尿慢他說,攝護腺肥大會引起患者排尿障礙,常見症狀有頻尿、排尿慢、尿流細小、有餘尿感,或夜尿次數增多;到後期時則可能出現膀胱炎、尿道炎,而泌尿系統癌症等也可能引起血尿。在檢查上,他說,透過病史詢問、指診、超音波、膀胱鏡、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等都是方式之一。如上述患者雖沒有血尿,但經超音波檢視後,發現其攝護腺比原先肥大、膀胱內有一顆約兩公分大的結石,一般來說結石大於一公分、卡於膀胱頸或尿道,就會出現明顯的排尿困難。而同時也發現老翁有疝氣的問題,主要原因與便秘一樣,攝護腺肥大患者因為尿不出來,所以膀胱就需用力,以致腹壓升高,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股溝疝氣。不過,殷約翰說,因考量老翁年邁且不影響攝護腺割除,故暫不處理。輕症口服藥能改善而在治療上,殷約翰說,若症狀較輕微,多數患者以口服藥治療就能改善,若合併有出血、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或排尿困難而影響生活時,則建議透過手術治療改善。在考量老翁身體狀況尚可下,以手術將攝護腺摘除、結石取出,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三天後即出院;並開立抑制細菌、增加膀胱收縮藥物,助解尿順利,兩個月後回診時,解尿情況已改善。多蔬果、少辛辣如何防護攝護腺肥大,他建議日常生活可多吃蔬果,減少便秘;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酒等,以免交感神經收縮更厲害;而服用可能影響膀胱收縮藥物時,應向醫師諮詢後再服用,以免症狀加劇;很重要的是,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應定期接受檢查。
-
2020-04-10 科別.消化系統
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
65歲的陳先生近日右上腹經常悶痛,尤其飯後更明顯,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到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原來是膽結石作崇,醫師建議他開刀切除膽囊。他跟朋友老王一談起,沒想到老王說他前陣子也因為檢查出膽息肉去動了切膽手術。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都有膽疾的困擾啊!要了解膽囊相關疾病,得先了解這個器官。膽囊是像氣球一樣的袋狀器官,屬於膽道的一部分,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肝臟的旁邊。廣義來說,膽道包含肝內膽管、肝外膽管以及膽囊。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分泌出500至750c.c.的膽汁,透過膽管流通儲存於膽囊,當食物進入腸胃後,膽囊收縮、分泌出膽汁注入腸道幫助消化。膽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膽結石、膽息肉,最嚴重的就屬膽囊癌、膽管癌了。整體來說這4種疾病互有關聯、症狀類似,多以發燒、黃疸、腹痛表現,不容易分辨,若有不適症狀應就醫檢查,以對症治療。若是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膽結石】與膽汁鬱積有關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一般來說,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次數較多的女性。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有膽結石的家族史、60歲以上長者、肝硬化病人、飲食太過油膩或含太高的膽固醇、快速減肥、食物中的纖維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一旦發炎疼痛或結石太大建議切除膽結石多半沒有明顯症狀,8成以上的患者有膽結石卻不自覺,通常是定期健檢或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一旦症狀發作,通常是右上腹或上腹部鈍痛,特別是在飽食之後、膽囊收縮時更易發生。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背或右肩胛骨,疼痛持續的時間約1~5小時,不會因為排便、姿勢改變、服用制酸劑或嘔吐而減輕疼痛。有時會合併打嗝、嘔吐、腹脹等症狀,嚴重時因為結石塞住膽囊出口使膽汁無法排出,因而有膽囊腫大、發燒、黃疸、灰白便、甚至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等急重症。有症狀的膽結石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即可,每年發作產生不適的機率僅1%,以下情況建議切除膽囊:◎結石大於2公分。◎膽囊沒有功能或膽囊出現鈣化,有這些現象的病人,是膽囊癌的高危險族群。◎脊椎損傷,腹部沒有知覺的病人。◎鐮狀細胞性貧血病人,無法分辨疾病造成的疼痛或膽囊發炎。◎容易有手術併發症的病人,提早切除為宜:如肝硬化病人、兒童和糖尿病患者。【膽息肉】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膽息肉」就是膽囊內長息肉,好發於肥胖、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大多沒有症狀,除非部分脫落的組織阻塞膽管,才會造成發炎疼痛、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疸和胰臟發炎等症狀。膽息肉大多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大多為有細柄的息肉(sessile polyp),常見為多發性,非單一顆,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另外有一種屬於「發炎性息肉」,與膽結石有關,膽結石不斷刺激膽囊壁,造成黏膜增生,這種類型的息肉多小於1公分,轉變成惡性腫瘤機率低。不過若當膽囊壁發炎反覆、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也有可能變惡性,要加以留意。一般觀察,如果息肉的底部寬、沒有柄,直接吸附在膽囊壁上,多數是膽囊壁細胞病變增生,較有惡性可能,且多數是單一顆。如果是很多小小顆(小於1公分),有柄、類似女王頭那種形狀,良性的機率高。膽息肉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和內視鏡超音波等,或膽囊切除後的病理檢查發現。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可以追蹤就好,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至於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併其他惡性膽息肉的危險因子如膽囊鈣化、單一息肉、息肉底部沒有細柄、有糖尿病者,或是追蹤起來息肉有愈來愈大趨勢者,則會建議切除膽囊,避免癌化。【膽囊癌】無聲無息 發現多已晚期膽囊癌的原因並不那麼明確,有可能是膽結石或膽囊炎,長時間形成膽囊黏膜上皮增生癌變。早期的膽囊癌大多沒有症狀,很多早期發現膽囊癌的患者是開膽結石、膽囊切除時意外發現,這類「幸運」的患者因為能夠開刀、預後較好。目前醫學上治療膽囊癌以手術切除膽囊為主,不過由於大多數膽囊癌都是晚期才發現、癌細胞已經由淋巴擴散轉移至肝臟或其它器官,難以手術清除乾淨,許多患者更因為腫瘤過大阻礙膽汁排放,併發嚴重黃疸,處理上以緊急置放支架引流,減輕黃疸後,再採取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但預後多半不佳。醫學歸納膽囊癌的危險因子如下:1.膽結石過大:70~90 %膽囊癌病人都合併有大於3公分、有症狀、時間長的膽結石。2.膽囊腺瘤和膽囊腺肌增生症:近年來很多資料已公認膽囊腺瘤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約有10%~30%的膽囊腺瘤可以演變成癌,特別多見於直徑大於1.2公分的腺瘤。3.膽囊鈣化:易伴發膽囊癌。4.原發性膽道硬化症。5.膽囊慢性發炎。6.慢性感染沙門氏菌或幽門螺旋桿菌。7.先天性膽道囊腫。8.不正常的膽管胰管接合:這會使胰液長年倒流到膽囊,造成慢性發炎。9.經常曝露於致癌物之中:例如多氯聯苯、戴奧辛等致癌物,也有研究顯示吸菸與膽囊癌有關。10.肥胖。11.高血糖臨床上會建議,若檢查出過大的膽結石或有惡化傾向的膽息肉,或膽道先天結構異常者,建議「防患未然」切除膽囊,如果又合併上述危險因子,更該積極處理。【膽管癌】輸送膽汁的通道長腫瘤膽管癌雖少見但卻十分惡性。膽管是膽汁運送的通道,依據所在位置,又分為肝外膽管、肝門膽管與肝內膽管,因此發生於這些部位的癌症統稱膽管癌,癌變的原因與膽管的反覆發炎有關。肝內膽管癌因位置在肝臟內,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腫瘤很大才有症狀,預後較差;肝外膽管、肝門膽管癌則因為位置的關係,腫瘤長到1、2公分就可能出現黃疸,相對之下較易早期發現。膽管癌的症狀包括黃疸、皮膚癢、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和腹痛。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將遭受癌細胞侵犯的膽管及周遭器官組織切除乾淨。對於有復發疑慮的病人,再輔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但因難以早期發現,能開刀的病患不多,不能開刀的患者5年存活率約只有20%。若有以下情況者,可能是膽管癌的好發族群,建議定期接受健康檢查:1.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膽道結石等。其他容易造成膽管炎的疾病還有:原發性膽道硬化症、膽道囊腫、肝硬化、肝臟寄生蟲等。2.膽道與胰臟接合處異常。3.接觸戴奧辛、亞硝胺、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在橡膠工廠、汽車廠等工作的員工特別要注意。4.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5.酒精濫用。6.糖尿病。7.肥胖。8. 60歲以上的長者。9.有膽管癌家族史。膽管癌的檢查以影像學檢查為主,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逆行性膽管攝影、經皮穿肝膽道攝影。也可以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EA和CA19-9,不過僅能供參考,準確率只有2至4成。膽囊切除後 建議少油、少量多餐若基於上述疾病必須切除膽囊,很多人都會擔心,膽囊沒了會怎樣?其實膽囊切除後的症狀因人而異,膽囊最大的功能就是儲存膽汁,一般來說,切膽後因膽汁缺乏膽囊的調節,初期會容易腹瀉,所以飲食上要注意低油、低膽固醇、高纖維、避免含高濃度咖啡因及糖分的飲食,盡可能少量多餐。一段時間後身體適應了,大多數就會恢復正常,即便「沒膽」也能夠健康生活。〔Q&A/疑惑解除補給站〕Q:聽說膽囊癌是很惡性的疾病,那麼預先切除膽囊是否就不會罹患膽囊癌?有人這麼做嗎?A:膽囊對消化有幫助,如果沒有危險因子,不建議預先切除,畢竟手術本身也有風險,且拿掉膽囊的患者有部分會腹瀉、消化不良,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臨床上不會隨便拿掉膽囊。Q:膽管癌是肝癌的一種嗎?A:膽管癌是肝臟原發性癌症的一種。但是膽管癌與肝細胞癌(一般俗稱的肝癌)不同,癌細胞型態不同,藥物反應也不同,肝癌細胞多數經由血液循環擴散、膽管癌主要是經由淋巴系統擴散。【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78期(2017-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4-09 新聞.健康知識+
食慾不振一定是生病了嗎?應該從何檢查起?
60多歲的阿達,早在5年前就發現有C肝,但鐵齒的他從來沒有聽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 最近這2個月阿達老是感覺很累、食慾不振,工作也提不起勁,他才在老婆的催促下去了醫院;醫師問診後,安排抽血檢查發現肝功能不良,而在超音波下更看到肝腫瘤已大到無法進行電燒、手術等治療了。 食慾不振是門診中常聽到的抱怨,食慾不振不一定等於生病,像阿達這樣查出癌症的病例是很少見的,但確實很多疾病會以食慾不振來表現,所以要結合病人的其他症狀、過往病史、用藥紀錄等訊息,才能綜合判斷出可能的原因。 許多疾病都會讓人食慾缺缺 優先檢查消化系統食慾減退,人們第一個會聯想到消化系統出問題,像是胃食道逆流、急性胃炎、胃潰瘍、胃腸阻塞,甚至胃癌、食道癌等。 胃食道逆流現在愈來愈常見,可能與高油脂、高糖、愛吃宵夜的飲食習慣,以及肥胖、壓力等因素有關,這時除了食慾不振,通常會合併有胸口熱、喉嚨痛等症狀;但也有些病人只是常打嗝、脹氣,或是躺平時容易咳嗽、喉嚨沙啞,看耳鼻喉科也找不出問題,這些非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常被忽略。若食慾不振合併腸胃不適問題,建議可考慮做胃鏡檢查確認。 肝臟出狀況,無論是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甚至肝癌,也都會讓人覺得累又沒胃口。要注意的是肝腫瘤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臨床上常有病人剛確認前半年追蹤都沒事,就覺得沒必要回診檢查;等到出現疲累、食慾變差,甚至已經皮膚、眼睛發黃時才回診,病情往往已延誤到無法處理的地步了。 心臟病會影響消化道血液供應、消化機能下降,使食慾減退;腎臟病容易貧血,也常有疲倦、食慾不振狀況。 內分泌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問題;以及電解質不平衡,如副甲狀腺、癌症等急慢性疾病導致高血鈣症,也會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秘等腸胃道問題。 另外,食慾是老年人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要特別注意,尤其是老年人很多疾病不會有典型的表現,例如感染會發燒,但老年人可能不會發燒或只是低燒,僅有活動力降低、食慾減退的現象,很容易被忽略。 食慾不振也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困擾,很多病人不是被癌細胞打敗,而是敗給了消瘦、營養不良。除了受到放療、化療影響,癌末患者使用的嗎啡類止痛劑等藥物,也是降低食慾的可能因素。 如何找出病因?參考以下建議所以,食慾不振這個聽起來很簡單的症狀,其實背後可能的原因既多且雜,它是臨床上常見症狀卻不具備特異性(無法對應到某個疾病),需要配合其他合併症狀來判斷──這些合併症狀往往才是診斷的重要線索。 事實上「食慾」是很主觀的感受,有時一連串檢查後卻仍然找不出原因,醫師在門診時也很難問出細節,病人常常只強調自己「真的吃不下」,很少有確切的飲食紀錄。體重變化是重要的觀察指標,若體重短期內無預警地大幅下降,有必要尋求醫療協助時,可參考以下建議:有固定回診追蹤的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肝病等慢性病患,先請教你的主治醫師。食慾不振可能是原本病情有變化的徵兆,了解你病情的醫師可以快速有效掌握狀況。如果除了食慾不振還合併有虛弱、怕冷、疲累、水腫、小便減少...等症狀,要盡快就醫。一般患者可先求診腸胃科、家醫科醫師做基本檢查。一般單純食慾不振、未明顯合併有其他症狀時,可找腸胃科、家醫科先做基本檢查,例如抽血檢查,搭配過去病史、用藥情況。找出問題的可能方向後,再進一步判斷是否需深入檢查或轉診至其他專科治療。若是排除疾病因素,判斷是單純的食慾不振時,建議先改變飲食習慣,例如從一日三餐改成少量多餐,再追蹤觀察一段時間,看情況是否有所改善。 有時候,怎麼檢查都查不出問題,才發現是因精神困擾導致的食慾不振,像是憂鬱症、厭食症、失眠等,門診時透過觀察患者的言談舉止可以發現蛛絲馬跡,例如常用負面字眼,這時會引導患者轉診,尋求心理精神專科的協助。 Q&A/疑惑解除補給站Q、食慾不振一定是腸胃出問題?A:雖然食慾不振大部分與消化系統(包括肝膽胃腸)問題有關,但其實感冒傷風都會讓人吃不下,所以各器官出狀況,都會影響食慾;診斷時要合併其他症狀來綜合判斷。 Q、有B肝帶原,最近食量減少、吃不下,是病情加重了嗎?A:食慾不振、體重突然下降,的確可能是肝臟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可至門診驗血檢查來確定,若不是肝病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原因。【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82期(2018-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4-09 醫療.眼部
眼睛紅紅的怎麼辦?結膜下出血小問題,眼球出血可能出大事
眼球結膜下出血雖然肉眼可見,看來怵目驚心,但其實是小問題;眼球內出血則可能已嚴重出血,外觀仍正常無異,患者本身也沒有疼痛感,卻會影響眼睛視力。隨著老化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盛行,也增加中老年人發生眼出血的機率。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吳仁斌表示,若非外力撞擊或外傷引起的眼出血,最常見的是「結膜下出血」,這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特別是中老年人熬夜、用力咳嗽,或是因便祕、上廁所時憋氣,當用力過後,照鏡子時發現眼白處像兔寶寶眼睛一樣紅紅的。還有些人則是因為服用了抗凝血藥物,稍微揉眼睛後就發現眼睛紅紅的。雖然眼睛結膜下出血,看起來有點嚇人,也會讓患者忐忑不安,但其實就像身上的烏青、瘀血一樣,不擦藥就會自行痊癒,結膜下出血經過一、兩週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而且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有時候還是旁人告知才發現。不過,若眼球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狀,但是卻有視力模糊的現象,則可能要考慮眼球內出血的問題。眼球構造複雜,常見的眼球內出血可分為視網膜的表面出血以及視網膜下出血,一般來說多是單獨於某一眼出現,較少兩隻眼睛一起發生。即使外觀沒有異樣,但只要出現了單側視野缺損,看東西扭曲變形、感覺眼前有閃光,或是覺得有飛蚊症、視力有些模糊,甚至視力急遽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盡快找眼科醫師診斷,並且告知是否有慢性病史。除了散瞳視網膜檢查,必要時需進行超音波、眼部斷層掃描或螢光眼底攝影等檢查。眼球內出血更擔心發生所謂的「眼中風」,因為視網膜血管出血或阻塞,嚴重時會造成視網膜壞死,有失明的危機,尤其眼中風來得又急又快,沒有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極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傷害。如果血管阻塞處位於視網膜週邊,對視力影響較小,但萬一阻塞處恰巧發生於正中央的黃斑部,因為這裡的感光細胞較多,日後視力很難完全恢復。除了視力不對勁時要有警覺心,平時要預防眼出血,醫師建議,由於國內三高疾病盛行率高,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有高度近視者,視網膜也比常人退化得嚴重,更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也要特別留意。眼出血是眼睛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相關疾病,因此建議平時勿用眼過度,不少人的工作與電腦為伍,下了班又把看電視當主要娛樂,這種「白天看電腦、晚上看電視」的生活型態,對眼睛很不健康,也有損眼力。吳仁斌建議,休閒時間應多做戶外活動、晚上勿熬夜,有充足睡眠,讓眼睛獲得適當休息,要護眼還是得從日常作息做起;另外,多吃新鮮蔬果,維持均衡營養,如甘藍、花椰菜、南瓜、菠菜、葡萄、奇異果等飽含維他命、葉黃素等眼睛必要的營養素,也有助於眼睛的保健。延伸閱讀: 久盯螢幕眼睛痠! 3個常見舒緩行為其實很NG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 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
2020-04-08 科別.心臟血管
危害不亞於心肌梗塞!5大徵兆表示周邊血管阻塞了
許多人都把焦點放在容易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了週邊血管阻塞疾病的危害。其實,大部分的週邊血管阻塞,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嚴重時,卻可能造成肢體壞死、復原機率低,且有截肢的風險,亦不容輕忽。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週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靜脈週邊血管阻塞,包括常見的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等疾病,可能是因為血液遲滯不動、內皮細胞傷害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等原因所造成。造成週邊血管阻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硬化,也就是說,如果體內有過多的膽固醇,當血脂肪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會使得血管變得狹窄,就會讓血流不順暢;嚴重時,就會形成血栓堵住血流,促使被供應的組織因此壞死,如果又沒有加以注意或是預防,嚴重甚至會死亡。如果出現下列5個徵兆,就必須小心有可能是急性週邊血管阻塞所導致,急性週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不亞於心肌梗塞,務必及早做進一步的診治。1、傷口久久無法癒合當腳部傷口無法癒合,肢體就會逐漸壞死,黃玄禮解釋,當局部組織得不到養分與氧氣時,皮膚就會因為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部分會發生潰瘍或是壞疽的現象,並逐漸延伸到足部或腳踝。由於人體的組織一旦壞死就長不回來,後續處理將更為麻煩,因此,必須及早發現且治療。2、手腳老是感覺冰冷一般在臨床診斷上,會觸摸患者雙腳的溫度與脈搏的強度,如果溫度低、脈搏減弱又伴隨著手麻腳麻的情況,就表示血液循環出問題了,不過仍須安排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來做確認。3、走走停停,休息後腳才不痛當週邊性動脈阻塞的時候,常有的一個典型徵兆就是間歇性跛行,患者常在走了一段時間後,下肢因為血流不足而感覺疼痛,必須停下來坐著休息一陣子、等血流恢復正常後才能繼續前行,但又走了同樣一段距離之後,還是會出現同樣的症狀,這就是間歇性跛行。如果缺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休息之後或是晚上睡覺時,疼痛都沒有辦法緩解,此時就必須特別小心了。4、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碎裂週邊動脈血管一旦阻塞,血液循環就會變差,下肢腿部就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這時候也會出現包括腿毛容易脫落、皮膚顏色變白或是變薄,還有腳趾甲也比較容易碎裂等狀況發生,這些也都是週邊血管阻塞的徵兆,都必須特別留意才行。5、腳突然腫脹,摸起來熱熱的如果是靜脈週邊血管阻塞的急性期,患者的腳部會突然間腫脹得很厲害且脹到很大,觸摸皮膚會有熱熱的感覺。如果單純只有一隻腳的血管阻塞,從外觀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隻腳粗細上的差別,此時就要有警覺,趕緊就醫檢查。延伸閱讀: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 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