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走路
共找到
1669
筆 文章
-
-
2022-03-30 養生.人生智慧
為了照顧早產兒,我從外商主管變成24小時貼身護士... 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正面迎擊挑戰!
小孩的出生,改變了我的職涯規劃 是我上廁所時太用力嗎?還是吃壞肚子了?當我意識到懷孕二十多週,子宮開始規律收縮感到肚子痛時,沒多想太久就立刻搭車衝到醫院,接著馬上被推去產房樓層病房,雙手雙腳被安上好幾個點滴頭,打進不同的安胎針,因為情況太緊急我什麼都沒有準備……。 當時我已經在外商公司從第一線的行銷專員開始,轉任過業務單位、開始帶新人、被安排至新事業單位接任主管,九年時間的歷練,已經擔任主管工作,我深信將來的職涯發展潛力無窮,因為這是一個我熱愛的工作環境和產業,我甚至想,應該會在這間公司再做二十年。但經過那次在廁所子宮收縮肚子痛後,完全改變我接下來的人生規劃,我從沒想過,一個大家認為是女強人的我,竟然成為七年的全職媽媽;自己照顧早產兒、親自哺餵母乳、做副食品,陪伴小孩因出生時腦傷後遺症所需進行的所有復健治療,甚至還在育兒空檔斜槓做了各種小生意。 「我到底該辭職親自帶小孩?還是請人帶,我去上班賺錢?」這個疑問在小孩尚在醫院保溫箱時,常常浮現腦海,但後來小孩的病情發展,並沒有給我選擇的權利。某一天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孩子的保溫箱旁,我聽到醫師提到的病程發展開始無助的大哭,因為小孩的腦室出血從一級慢慢到二級,那天已經擴大為三級,傷及運動神經,拍的片子看起來有很大一片出血,出血就像海浪打上沙灘,離開時沙灘上會有一些痕跡或是亮點。醫師是早產兒界十分知名有愛心的許瓊心醫師,她很沈重的問我一句:「媽媽,這樣的孩子會需要長期復健,我想知道你們家的經濟情況如何?未來誰能陪伴他復健、照顧他呢?」她還想知道這樣的負擔,對我的家庭來說是不是可以承受。因為孩子還在急救治療中,她需要讓我明白,未來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得到我即便如此依然會篤定全力繼續搶救的訊號。 產假期間我天天去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重度病房看我的孩子,常常邊哭邊擠母奶送去給他,同時也為未來的照護受訓,我開始感覺到,幾乎是不可能有機會回去上班了。我每天摸索著的是,物理治療師給我的衛教單張、查遍國內外有發布過關於腦傷兒復健治療方法的期刊論文與文章,眼前還要演練口胃管和鼻胃管的抽插方式要怎麼做才到位,以及心肺偵測器跟氧氣供氧量的調配關係;如何從臉部顏色、儀器數值來判斷要採取什麼動作?什麼時間該趕緊就醫……?出生四個月後,我順利的通過所有受訓考試,帶著一個出生只有一千克,長大到兩千多克的早產兒,外加帶一堆儀器—口胃管、心肺偵測器還有氧氣製造機回家。我從一個外商主管,變成了二十四小時的私人貼身護士,每天膽戰心驚的面對儀器和一個身上很多管線的小嬰兒,第一週我就瘦了五公斤。 【延伸閱讀:「你房子是租的?最好不要讓癌末母親留在家…」感謝當年自己的勇氣,承擔買房的壓力與責任】7年後回歸職場,正面迎擊人生挑戰以前常聽到職涯規劃這種觀念,我只是想,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按照自己規劃的路來走?如果遇到了,我們應該焦慮、挫敗還是趕緊正面迎擊這人生的大魔王? 我常常說這七年陪伴小孩育兒、復健治療的過程,給了昔日是傳言中女強人的我,更多能力與心境上的預備,年輕時覺得努力就能成功、沒成功就是不夠努力,其實是欠缺耐性甚至有點驕傲的。對我來說,沒有不可能的事,沒做到一定是不夠努力、方法不對。但七年多來,雖然我和孩子都很努力,卻一再發現他發展遲緩、進步緩慢甚至常常冒出新的問題,我才驚覺這是一連串打碎自己驕傲的人生體驗課,我需要具備更多的耐心和愛,學習以無條件的陪伴,等待時間到來。我發現在人還是有難成的事,我們在不斷受挫中學習保持「信念」,相信有一天小孩會學會站、學會走路、學會看到圖案能用手握筆畫出來,以及學會用剪刀剪一直線。 七年後小孩順利的跟上發展進度,可以上一般小學了,我也收掉自己的斜槓小生意,回歸職場工作。第一次帶五百名員工、第一次跨產業來到完全陌生的零售品牌業、甚至後來到新創旅遊業,我發現那七年為我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我喜歡正面迎擊挑戰、我不怕未知領域、我擁有成長心態、我能夠堅持信念不受現實影響,生涯規劃原來還是有的,只是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苦難的背後都是祝福。 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該怎麼辦?人生很長,我遇到的魔王關卡也不少,常有人這樣問我:「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很慌很亂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會允許自己抒發情緒,不要壓抑,這很重要。 舉例來說,我在產假期間常常哭。我當然知道坐月子時不能哭會傷眼睛,但是我就是想哭,我關在房間裡看著前一天拍照的照片,看到小孩的樣子很心疼與內疚,我就想哭。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沒有憂鬱症發作是因為我允許自己抒發情緒,我沒有壓抑也沒有假裝自己沒事,這很有效,因為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在這以前,別人的安慰不是傷口撒鹽就是無濟於事,我需要一個自己的時間、空間好好抒發一頓。太過熱情或是太愛講閒話的人,允許自己先離他們遠一點,你的悲傷不必成為別人的談資,脆弱時要懂得保護自己。 還有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你不要覺得自己聽到的、自己網路查到的、自己所知道的是一切真理,因為天底下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可能讓你的結果不一樣。 當時在網路上找到關於腦室出血三級或極低體重早產兒的資料都會嚇壞我,再比對自己小孩的狀況,說真的沒有一位媽媽會接受。一開始我也很焦慮,但後來我逐漸找一些新的醫學中心資料,找到醫學博士研究腦傷兒,知道如果寶寶還小可以藉由刺激達成腦細胞發展進而取代受傷部位的功能,我彷彿得到一線曙光,接著尋找所有可能性,找出越多最新的資料越能幫助自己緩解焦慮。如果照顧早產兒、對抗孩子腦傷後遺症是人生大魔王,那麼我手無寸鐵當然會焦慮,因為我在生小孩之前根本沒有任何相關背景和知識啊! 我們在面對人生大魔王時,精神更應該花在對抗上,再來是維持在這段時間持續做一兩件你很喜歡的事情,不要讓時間被焦慮、悲傷或是負能量填滿,例如:瑜珈、精油按摩、跑步、煮飯、買衣服或是喝咖啡……做什麼都好,只要是能夠讓你開心的事就好。不要小看正面情緒的力量,它可以療癒我們受傷、需要撫慰的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正面迎擊人生大魔王:每個磨難,都是祝福的證明》
-
2022-03-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脊椎側彎痛苦難當 醫用電腦導航手術截彎取直救婦
1名68歲婦人3年多前右背突然莫名痠痛,一路延伸到右腿,檢查確認是脊椎側彎引起,接受復健仍未好轉;因擔心疫情及手術風險,拖到今年才因背痛難耐就醫,檢查後側彎角度竟多了10度,經透過電腦導航手術截彎取直,終於擺脫惱人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志隆表示,患者3年前就已經發現脊椎側彎的問題,且出現腿麻、膝蓋無力等情形,但朋友勸她「開刀之後會更嚴重」、「如果沒開好可能會下半身癱瘓」,以致患者猶豫不決,數度延誤治療時機,導致狀況日益惡化。他說,患者去年初到院安排X光檢查,當時評估側彎角度為30度,但後來便未再回診,時隔一年,患者上月再度就醫,角度已經惡化彎到40度,且說「連走50公尺到巷口都沒辦法」,尤其疼痛導致失眠,更讓她痛苦萬分。由於患者脊椎側彎情形十分嚴重,併發多節段關節面磨損變形、椎間盤突出以及神經根壓迫等症狀,導致右側肢體疼痛、不良於行,溝通後,決定透過電腦導航輔助,藉此植入矯正骨釘,達到安全且精準的目標。林志隆說,手術前會為病人進行3D影像掃描,再將影像與手術部位進行電腦重組,手術時透過影像導航,逐步導引至預先定位的座標後,經由椎弓將骨釘植入椎體內,不僅避免傷害到神經,更可減少出血量及輻射劑量,達到最佳的角度。術後則再進行第2次掃描,確定骨釘位置及方位,以避免產生併發症。患者術後就可下床走路,5天即順利出院,不僅腰挺直了,右腿也不會痠痛無力。她高興的對醫師表示,終於可以放心抱孫,擺脫困擾已久的病痛。林志隆提醒,脊椎側彎若未即時治療,關節面骨刺會產生神經壓迫,症狀會越來越嚴重,包括腳痠、抽痛、麻、無力等,甚至膀胱和大腸也會受影響,嚴重者恐擠壓肺臟及心臟。一旦發現肩膀一高一低、腰部不對稱,或是背部異常凸起,都應提高警覺,儘早就醫。
-
2022-03-27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健保大數據/巴金森氏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從治療、衛教到復健 整合病友所需資源台大醫院是收治最多巴金森氏症病友的醫學中心,110年就治療了4,656人。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當巴金森病友病程進入中期後,不只有動作問題,還有認知、相關照顧問題,狀況較複雜,醫學中心的藥物種類多,也能提供跨專業整合治療,所以病友會逐漸往醫學中心集中。全面性的整合治療和服務,也是台大醫院吸引許多病友就診的原因。戴春暉表示,台大醫院神經部前主任吳瑞美創建「巴金森症及動作障礙疾病中心」,是亞洲唯二榮獲美國巴金森基金會評鑑為「卓越」的巴金森中心。台大巴金森中心將病友所需的專業整合,有多科別醫師、護理師,專精於巴金森氏症的物理和職能治療師,還有心理師和營養師。如果病人需要手術治療或全基因定序,巴金森中心也能整合,病友不會感到孤立無援。台大巴金森中心很重視衛教,有專責護理師定期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針對病人給予符合個人需求的建議。巴金森中心也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密切合作,創造病友交流互助的機會。巴金森中心和協會定期舉辦講座,邀請各界專家分享新知,病友也會一起出國參加活動。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學會走路技巧 不怕出門「凍住」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巴金森氏症治療表現突出,110年患者人數1,634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醫師鄭詠純說,巴金森氏有四肢僵硬、走路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影響外出意願。不少長者會在準備過馬路、轉彎、進入狹小空間、下火車、搭手扶梯時,受到心理壓力及情緒影響,導致定住動彈不得,甚至跌倒。北市聯醫有物理治療師教導走路,針對患者在過馬路、搭乘大眾運輸下車至月台等狀況,給予一些小撇步,如要求患者在走路前默念「1、2、1、2」,讓身體及四肢跟著指令節奏行進;道路上一橫一橫的斑馬線也有幫助,讓患者踩著線依序前行,這樣的指令對患者極有幫助。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也有非動作障礙,鄭詠純舉例,曾有一對老夫妻來看診,起初看到妻子滿臉瘀青,以為是妻子要看診,結果竟是丈夫坐下問診。原來丈夫睡覺做夢時,會根據夢中情況做出行為反應,導致妻子不敢再與丈夫同眠。鄭詠純說,一般民眾會誤以為非動作障礙是其他疾病,需透過專家及診療會談判斷病患是否罹患巴金森氏症,以及早治療。地區醫院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及早積極治療 才能延緩退化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最多的地區醫院,據健保署110年統計有632人。該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建輝說,巴金森氏症初期可能會被誤為單純老化,而錯失治療先機,及早治療才能延緩退化速度。林建輝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主要症狀為靜止性顫抖、動作遲緩、動作幅度變小、步態不穩,但顫抖也可能是其他問題,必須進行相關檢測才能確診。員基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並可搭配總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核子醫學檢查。巴金森在明顯發病的五到十年前還是有些徵兆,例如睡覺時手腳會亂動,或像夢遊一樣,突夢囈,或聞不到味道。林建輝說,有些血管性巴金森氏症常是中風引起,和三高有關,因血管已硬化、鈣化,腦部輕微中風造成血管性巴金森氏症,病人不自覺。林建輝說,除了以藥物治療,也會配合相關復健及衛教,有些長輩有錯誤觀念,曾有一名病患一聽到即使吃藥也無法治癒,就放棄治療,一年後再回診,已變得很嚴重。另一名退休公務員52歲就患巴金森氏症,除了吃藥,他也非常努力每天去散步,常去爬山運動,至今已治療七年,完全沒有惡化,生活也不受影響。基層診所No.1陸教授神經科診所/花時間教育病友、家屬 更能穩定控制病情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桃園市「陸教授神經科診所」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773人,人數居全國基層診所第一名。院長陸清松被稱為「台灣巴金森之父」。該院執行長張秀禎表示,診所的設計就是希望讓巴金森病友及家屬感受居家的自在,在沒有「白色恐懼」氛圍下,與醫護討論個人化的健康管理。陸清松教授過去30多年任職林口長庚醫院,致力於巴金森氏症的研究與照護。診所則延續他關懷動作障礙疾病的初衷與熱情,診間一幅鬱金香(巴金森代表花卉)攝影作品,是陸清松2007年應邀在世界巴金森氏症的醫學大會演講時獲頒,肯定他對巴金森的研究和貢獻,是很高的榮譽。他指出,醫學中心往往無法給予病友及家屬時間、教育,「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改善這些不足之處」,強調醫病共同參與的治療模式。「傳遞正確而充份的知識,才是疾病治療的開始。」團隊的治療目標包括讓病友的症狀可以在第一階段的七至十年獲得穩定控制,並且減少藥效波動起伏現象,以及改善異動症等併發症。未來,整合全方位的治療策略包括新型藥物、手術、運動復健、飲食等,期待病友治療的目標三階段可以從三個七年跨到三個九年。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好好治療巴金森 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巴金森氏症剛開始被發現的時候,被視為一種導致年長者動作緩慢的疾病,兩百多年過去,科學家發現巴金森氏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症狀除了動作障礙,還有其他不容易分辨的非典型症狀。巴金森氏症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只要接受治療,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若能具備正確的知識、獲得良好的照顧,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巴金森氏症有很多種分類方式,第一種是用症狀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典型病友發病之初,主要症狀侷限在靜止型顫抖、僵硬、動作遲緩,通常要等病程發展十年以上,才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不過,大約有15%巴金森氏症病友屬於非典型,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例如,有些人在巴金森氏症發病第一年就併發失智症;有些人除了巴金森氏症主症狀之外,會出現小腦退化引起的步態失調、自律神經功能異常、嚴重便祕、排尿困難、血壓不穩定。戴春暉表示,非典型有六種,其中四種比較常見,兩種比較少見,共同點是問題更複雜、更不容易診斷。九成病友是年長型,約一成是年輕型,通常有家族史。除了用症狀分,也可以用發病年齡分。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九成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是年長型,只有大約一成是年輕型,通常都有家族史。年輕的定義在文獻中有不同的切分點,有的定義為40歲以下,有的是50歲以下。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也逐漸了解有某些基因可能與疾病進展速度較快有關,另外一些基因則是對藥物的反應較佳。戴春暉表示,巴金森氏症依照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症狀僅發生在單側;第二期症狀出現於雙側;第三期症狀發生在雙側,且軀幹平衡反射能力變差,行走時容易重心不穩,影響日常生活;第四期行動困難;到了第五期,患者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終日臥床。病程分為五期,通常在第二、三期停留時間較長。「我們看巴金森氏症的醫師,都覺得自己在跟病友一起變老,因為每個病友都會跟我們很久。」戴春暉表示,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在有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戴春暉表示,這是因為到了第四期以後,病友往往年紀大了,身體較虛弱,加上走路不方便、活動力下降、需要照顧的程度上升,發生跌倒意外、併發肺炎的風險也提高,所以病程會推進地快一些。戴春暉會算給病友聽,平均62歲發病,好好接受治療,之後還有20到25年,病友的平均壽命並沒有比一般人短,有正確的知識、良好的照顧,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注意是否有便祕、嗅覺喪失,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該怎麼留意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李政霖表示,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察覺,特別是有些病友在手抖、動作慢、肢體僵硬發生之前,就有便祕、嗅覺喪失,以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EM behavior disorder ,RBD)等非典型症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的特色為常作惡夢、熟睡時腦部無法抑制肌肉張力,無意識地拳打腳踢,同眠的伴侶應提高警覺,提醒及早就醫。預防巴金森氏症減少接觸毒物 避免高壓生活要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戴春暉建議,可以從避免接觸危害物質、保持健康習慣、避免長時間壓力或過度工作做起。許多農民常會接觸到的殺蟲劑、焊接工作時可能接觸到的重金屬(錳),含有重金屬的地下水,都是危險因子。戴春暉多年臨床工作,看過許多病友是在一個很大的壓力事件後發病,可見高強度的壓力或許也是誘發因子,因此他建議避免長時間壓力和過度工作。最後是要保持身體健康、規律運動,因為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若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
常見失智或中風患者用餐時吞嚥困難、需在流質食物中添加助凝劑,或因長期臥床感染肺炎,其實不只這些病友,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也須面臨失能困境。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病友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指南一】>>>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晚期病患可能合併失智,但需進一步診斷鑑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說,民眾出現身體僵硬、顫抖等,未必是罹患典型巴金森氏症,也有可能是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雖然兩者均為神經退化性疾病,但相關症狀、疾病發展速度、對藥物反應等都不相同,甚至可能是由中風、外傷引起的續發性巴金森氏症,而這都需要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巴金森氏症病友若病情長達十年以上,或是年齡75歲以上,可能會合併失智症狀,但也可能是罹患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中的路易氏體失智症。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並非所有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會合併失智症,出現失智症狀時,均須醫師診斷。【指南二】>>>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避免後期吞嚥困難,罹病初期就要開始進行吞嚥訓練。「巴金森氏症為多巴胺細胞緩慢退化,病人漸漸出現手動得慢、走路走得慢、吞嚥緩慢等症狀。」陳柔賢說,巴金森氏症病友罹病後約7至10年,隨著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進而營養不良等問題,這些情形並非共病,也無法經藥物控制,而是病友的必經過程。為延後病程進入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如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就推出運動指引及吞嚥訓練APP程式,建議正常長者也要進行吞嚥訓練。【指南三】>>>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當用餐出現困難,病患須專心進食,家人勿邊吃邊聊天。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若已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助凝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若病友進食困難已致營養不良,恐造成體重下降、肌肉萎縮,且易增加感染肺炎風險,此時就須使用鼻胃管等方式,協助病人進食。晚期病友認知功能下降,可能出現幻想等精神症狀。林祖功門診曾收治一名70多歲阿公,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但近日發現阿公回診情形不好,經家屬檢視阿公平時使用的藥盒發現,阿公多未按時服藥,再經診斷發現,阿公已無法自主服藥,他提醒家人要多注意阿公服藥情形。此外,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認知功能開始下降,可能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如看到先人在家開派對的視幻覺,或是出現被害妄想等幻想症狀,或懷疑食物被人下毒而不吃東西,導致營養不良。林祖功說,隨著病程進展,生活可能愈來愈不方便,他鼓勵病友不要充斥負面想法,認真、快樂過好每一天,因人生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誰都不知道。【指南四】>>>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確診初期家人鼓勵陪伴最重要,別急著談預立醫囑巴金森氏症病友確診後,經由藥物治療就可控制病情,約還有十多年可以自理生活。林祖功說,不建議在疾病初期就要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或提早與家人討論經濟、財產、安寧照護等問題,但從病人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如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病友的身心靈狀況。當下最重要的是,家人應要求病友按時服藥、積極運動。陳柔賢說,研究發現,多運動恐是延緩巴金森氏症的重要關鍵,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並早晚在戶外盡量大步走,最好是多次進行,如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拆分為兩次或三次走完,以訓練大腦神經細胞。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7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想到我的雙親往生時都逾90歲高齡,如果沒有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那麼未來20年的日子,要如何過呢?我試著從未來的94歲回頭來與目前74歲的自己對話:74歲這年,全球正受到新冠病毒重擊,除了施打3劑疫苗,獨居的妳深諳身心健康是個人防疫的不二法門,即使宅在家,三餐也不馬虎,而且上視訊課程,讀書、寫作、追劇,隨時瞄一下LINE群組訊息但不跟著起舞,常與親友在線上語音聊天,以免忘了如何發音。每天清晨趁著人少時戴著口罩外出散步,維持肌力。妳形容自己是「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遠離憂鬱」,時時感恩惜福。雖然在疫情風暴中安然無事,但也深刻覺悟到可能此生都會與病毒的變種共存,而且74歲到94歲這段是坎坷不平的上坡路,愈走愈吃力,尤其是身體各個器官接二連三地出狀況,不是老舊不堪使用或血管淤塞,就是細胞不受控制地亂增生,更別說隨時突如其來的不知名病毒了。妳很慶幸自己在74歲時就完成部署,生活規律,不亂花錢,不特意追尋養生之道,無病痛時多活動,短程能走路就不坐車,有親友邀約就快樂出遊。趁著身體還硬朗,經得起必要手術的挑戰,勇敢地進廠維修一番,例如白內障該開就開,讓雙眼大放光明;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滑脫的兩個大手術也順利完成,行動恢復自如,讓之後的上坡路可以走得輕鬆點。最棒的是,妳真正懂得珍愛自己目前保有的能力,沒有一直抱怨:「我以前可以,現在怎麼就不行了?」有病時不仰天長歎,哀嘆自問為什麼是我,而是趕快就醫。即使植了牙但牙口仍不好,還欣慰地說:「幸好,我年輕時吃了許多堅果、花生,現在不能吃也不覺遺憾,而且還是可以買到Q軟的水煮花生或花生豆花湯呢。」妳的生命觀是: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需盡情發揮,好好享受,不留遺憾,且將來可回味。妳常說,幸好自己在74歲前就從父母的相繼往生,學到「失去」的藝術,接著長官、親人離世、老友凋零、晚輩展翅高飛,連妳的醫師、美髮師、會計師、餐廳老闆等也逐一退休。生活圈裡的人,漸漸換成了新朋友,久了,新朋友也會變成老朋友啊。妳在74歲時,已是善用3C產品的銀髮達人,靈活地在電腦、手機上操作各種軟體,拍照、上網、網購、寫文章、經營部落格等,科技是日常,軟體常更新。今日妳在網上接觸的人如果沒看到妳的外貌,不會知道這是一位年逾九旬的長者;看到了,莫不對妳的上網能力刮目相看,讓妳享受被稱讚的快樂。當然,這些都是在妳還年輕時,尤其是中年時期日積月累的生命力、學習力與韌性的成果,就好比金錢投資的複利一樣。是的,相信再過10年,104歲的妳也會感激現在94歲自己的努力。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03-25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男背痛拖20年駝背領殘障手冊 一查才知是僵直性脊椎炎
53歲王先生在年輕當兵時出現下背痛困擾,起初以為是當兵太操勞不以為意,結果下背痛竟持續超過二十年,曾經服用過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背部彎曲駝背只能低頭走路,只好求診骨科並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但仍無法改善症狀,並領有殘障手冊。未料前幾年兒子當兵也出現下背痛,幸好兒子機警上網找資料,到安南醫院求助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林理信,診斷確診為遺傳性「僵直性脊椎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正常人一樣正常的生活。林理信表示,像王先生兵時下背疼痛的類似情況,常見被誤當過度勞動原因而延誤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族群,男性是女性的3倍,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一旦發病就是終生疾病。臨床上約七成病人會出現下背痛典型症狀,頸椎、胸椎及腰椎都可能會被侵犯,只要持續治療減少脊椎及關節破壞,就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林理信說,發炎性的下背痛跟一般的下背痛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下背痛會越動越痛,而發炎性下背痛則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且容易發作在早上清晨起床,在睡午覺後或久坐椅子上工作,只要身體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會開始疼痛,不過只要活動伸展幾分鐘疼痛就會舒緩,臨床上也經常看到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誤被以為是椎間盤凸出或其他脊椎疾病,以致延誤黃金治療時間。林理信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緩慢且具遺傳特性,因此診斷上會以X光為主要判斷,若下背薦腸骨關節有明顯雙側第二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或是單側第三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再搭配患者發炎性下背痛等典型症狀及參考抽血驗HLA-B27基因,由以上來整合評估來診斷僵直性脊椎炎。在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方面,過去僅能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病情但治療效果不彰。近來透過生物製劑治療,讓僵直性脊椎炎可得到良好治療效果,且對周邊關節炎、骨接點發炎及虹彩炎等併發症也很有效,不啻對患者是一大福音。對於有生育計畫及需要哺乳的女性患者來說,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患者可與醫師充分溝通,以達控制疾病跟成功懷孕雙贏局面。林理信提醒,若發現自身有長期發炎性下背痛症狀、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或眼睛虹彩炎等情況時,就應儘早尋求風濕免疫專科醫師檢查診斷。目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藥物多元,只要積極治療,都可以像日前媒體報導的東京奧運僵直性脊椎炎羽球選手一樣,正常生活運動都沒問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2-03-24 養生.運動健身
身體痠痛超過3天需就醫 醫曝疫後恢復運動注意事項
●長者別在清晨或晚間運動●暖身不足易發生肌腱韌帶和肌肉拉傷●長者運動,先從走路開始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台灣防疫措施已逐步解封,許多民眾重拾運動習慣,卻出現不少運動傷害。醫師提醒,太久沒運動,若熱身不足或一下子運動強度太高,很容易導致身體產生疼痛、肌肉拉傷問題。尤其大多數長者的肌力和體力下降,建議先從「每日步行15至30分鐘」做起,再循序漸進、加強運動強度較佳。先做伸展 或步行30分鐘聯新國際聯合診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指出,春天氣候乍暖還寒,日夜溫差大,建議長者不要在清晨或晚間運動,以避免發生心肌梗塞或受傷,也提醒運動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暖身再運動。「暖身不足是造成運動傷害的危險因子之一。」趙明哲表示,最常見因暖身不足造成肌腱韌帶和肌肉拉傷等運動傷害,出現全身性肌肉痠痛、肩部或膝蓋疼痛、腳踝後方的阿基里斯跟腱疼痛、足底筋膜炎、大腿後肌拉傷等痠痛問題。趙明哲提醒,民眾運動前,應進行伸展、跳躍練習、步行等暖身運動,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尤其長者在運動前,建議可以花15至30分鐘走路暖身。到健身房也是先做伸展暖身,若做推舉時,要從難度低或強度低的項目進行,也可與教練或醫師討論安排輕度運動處方,按表操課運動。調整目標 不要急於挑戰初期恢復運動到身體開始適應後,再逐步拉長運動時間和強度,趙明哲指出,運動過程中要「調整目標」,不要急於一口氣挑戰最高目標,若有路跑或跑馬拉松習慣,也可以視情況從3K、5K、7K等距離進行彈性調整。「運動過程要不斷傾聽身體的聲音,很可能同一組動作第二天做會出現不同的痠痛感覺。」趙明哲強調,若身體稍微痠痛,約一至二天會消散;若疼痛超過三天,很可能是運動受傷,必須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運動口罩 應選透氣佳趙明哲說,運動雖然好,但每周至少應休息一天讓身體恢復。已經可以適應步行運動的長輩,若想要進行「球類運動」,則要注意針對「運動強度」、「時間長短」進行評估;為減少運動傷害發生,可先從非接觸型運動開始,例如「槌球」等長時間且慢節奏的運動,逐步晉升到「高爾夫」或「撞球」,若強度和爆發性提升,可往兵乓球、羽球或網球慢慢加強,運動過程要循序漸進。如今室內外運動已無須戴口罩,可以好好運動了。趙明哲指出,一般民眾使用醫療型口罩有防水層,口罩密度雖然好,但二氧化碳容易殘留且造成身體缺氧,若進行高強度運動,對心肺功能相當不利,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若是未來又面臨運動戴罩,建議應選擇透氣好的運動口罩較佳。
-
2022-03-22 癌症.肺癌
男子突然腰痛到小便也疼 醫查出竟是肺癌轉移脊椎
一名58歲男性一個月前突然腰痛,改變姿勢、久站久坐、或是走路就會痛,甚至發現越來越不能走路,連小便都覺得有困難。醫師透過核磁共振發現他的脊椎有腫瘤,經診斷為肺癌合併脊椎轉移,於是立即安排手術,術後患者雙腿已漸漸恢復功能,現轉介胸腔科接受肺癌治療。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表示,患者就醫時腳的肌力只剩下2~3分,也就是說連站立都有問題,X光檢查有骨折現象,但因沒有外傷,於是再安排核磁共振,發現從胸椎到第5腰椎都有脊椎腫瘤,最嚴重的是第三腰椎,腫瘤壓迫到神經部位,因此造成腰痛、無法行走等症狀。他說,脊椎腫瘤可分原發性和轉移性兩類,臨床上,轉移性脊椎腫瘤比原發性脊椎腫瘤常見,來源包括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癌症,轉移到脊椎的機率都很高。腫瘤除了會造成疼痛之外,還可能出現病理性骨折,會出現類似椎間盤的症狀,甚至下肢肌力減退,嚴重者也可能癱瘓。因患者的神經已經造成損傷,因此緊急安排手術,進行腰椎椎板切除固定術。椎板切除跟腫瘤切除的目的是做神經減壓跟取得病理報告,皮質骨釘固定的用意是減少因為骨折所造成的脊椎疼痛。在醫護人員照顧下,患者5天後情況漸改善且康復出院,目前腰痛腳麻減緩很多,也可以站立行走了,後續轉介胸腔科做肺癌治療。李漢忠提醒,如果出現莫名其妙腰痛,特別是越晚越痛、躺在床上翻身就會痛,就要特別小心,若合併出現腳麻、無力的現象,應該要立刻就醫,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2-03-20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孤獨會增加罹患疾病風險!走出去奉獻你的「老人力」,有人作伴又有成就感
日本赤瀨川源平先生提出「老人力」的創思。這是一種逆轉思考,將健忘、囉唆、重覆等老人行為轉變為「老年人的力量」。《老人力》一書,書腰上寫著這些字:「通常人們說你老了,你很笨,或者你總是坐不住,但事實是:啊,我老頭子的力量一直很大,據說是這樣的,然後不知何故我對變老變得更加積極,而且覺得是件好事!」日本處處可見老人力,我去日本旅行時,有幾位老年工作者給我很深的印象。那次是在二月底大雨滂沱中,我們抵達熱海,目的是觀賞茶花,大寒加上大雨,此行似乎白來了。旅館負責接待的是穿著和服、滿臉皺紋的年長女服務生,她跪坐在地上笑瞇瞇地說:「寒冷的氣候裏,各位貴賓遠道而來非常感謝,今天真是個好日子,庭院裏的樹木花草喝飽了水,心情很好,正期待與各位見面。」她的這些話語,讓每個人振奮起來,那趟旅行我們撐著傘,觀賞茶花,有紅的,有白的,每朵都美極了,有一品種叫作「王冠」,鑲嵌紅色邊緣的白色花瓣,圍著成叢的黃色花蕊,猶如王冠,最是尊貴。晚餐碰到那位「說好話」的服務生,她已經83歲,她說很高興能上班,讓旅人快樂會讓自己更快樂。日本千葉縣的高爾夫球場桿弟長期缺人,2007年全球金融風暴,縣內許多老人退休金縮水,健康也不佳。高爾夫球場索性聘雇老人桿弟,一場十八洞的球,分前九洞及後九洞,由兩位老桿弟服務。老人揹球,能走路能運動,呼吸芬多精、與客人交談,還能賺薪水。我去過該球場,對於日本企業以老人力解決問題,也幫忙社會福利印象深刻。日本許多地方的嚮導是老年志工,他們介紹古蹟,講述歷史,虔誠的神情,讓人由衷地喜歡他的故鄉。我在東北角館賞楓時,一間武士屋敷的80歲導覽,有明顯失智症狀忘東忘西地。他已經領著團體走完一圈,結束前發現遺漏一個小部分,堅持全體重新再參觀一次,讓我們的旅程增添許多回憶。台灣也有默默奉獻的老人,72歲的楊媽媽原本在菜市場賣鹹酥雞,退休之後,每星期三自備材料到山中部落小學幫忙煮營養午餐。楊媽媽到校的日子,廚房飄出飯香,師生學習情緒高昂。看著學生吃得津津有味,楊媽媽比誰都高興。八十歲的黃老師,退休之後得憂鬱症差點自殺;偶然的機會發現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有一個角落,雜草落葉特別多,老師準備掃把畚箕去清潔,與公園的松鼠、野鳥結交朋友,人生忽然有了意義。孤獨或是寂寞指的是缺乏人際連結,它會讓人感到空虛,不被需要,沒有價值。孤獨會增加許多疾病(包括心臟病)的風險,英國甚至設有孤獨部,還派了大臣。很多老人抱怨孤獨、無聊、寂寞,責怪兒女無法陪伴。其實兒女有事要忙。老人也許衰弱,也許健忘,求人不如求己,運用自己的老人力,去上班或作志工,不但有人作伴,能夠學習,也能有成就感。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健康。
-
2022-03-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27歲腦中風癱瘓 人生跌谷底...她復健15年奇蹟恢復正常
「醫生說我真衰!」包淳平談起27歲那年,新婚不久的她,只因與丈夫周末騎自行車來回淡水至士林,就因頭部劇烈疼痛還嘔吐緊急送醫,原先以為頭痛打止痛針休息就好,沒想到她在醫院急診室一躺半小時醒來臉卻歪了,剛好被路過的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發現,檢查之後才發現是「腦中風」。包淳平因腦出血自體無法吸收,趕緊開了20幾小時的刀才撿回一命,卻因此癱瘓在床,只剩頭部會轉,幸運的是她在一次與婆家吵架情緒激動,意外刺激神經重新接上,才又恢復到能走,只不過術後恢復之路千辛萬苦,還曾因腦壓過高暫時取出頭蓋骨,醫師建議她無時無刻都要戴「安全帽」避免碰撞。突如其來的腦中風,打亂了包淳平的人生,失去了服裝銷售事業大好前途與婚姻,不過她仍保持樂觀個性,15年的復健人生,讓她與復健師們打成一片,她笑著說「帥氣的復健師就是我的動力」,如今她雖走路較緩慢、左手尚無法做細微動作,其餘皆恢復良好,從以前天天復健,到現在一周只需報到一次。「相信活著就有希望」包淳平說,生病以來最感謝父母一路相伴,父母親為了幫助她重新融入社會,一年多前承租竹北車站舊站房開啟餃子店,而她就負責當收銀員、招呼客人等,個性活潑的她從不吝嗇分享人生故事,現在不僅是復健中心的活招牌,更是餃子店客人的開心果。
-
2022-03-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民瘋路跑,你也想加入嗎?醫師提醒常見的五大運動傷害要注意!
你知道光是三月和四月就有將近 80 場的路跑活動嗎?近年來路跑成為全民運動,但伴隨而來的運動傷害也日漸增多。陳炯瑜醫師分享,路跑雖然有益健康,不過若沒有做好事前暖身,就容易引發運動傷害,對身體造成負擔。以下是五種因路跑而引發的運動傷害,各位也可以對照下圖看看自己是否有相對應的疼痛部位,搞懂是哪個運動傷害在作怪。五種因路跑而引發的運動傷害一、跑者膝:又稱髂脛束摩擦綜合症,隨著步伐移動,容易和脛骨的突起部位過度摩擦,導致發炎並引發疼痛。幾乎超過五成的跑者都曾遇到這問題,且通常都是由「三不」所引起的,分別是伸展不足、姿勢不良、肌力不足所造成的運動傷害。二、阿基里斯腱炎:阿基里斯腱連接小腿肌肉至腳跟處,代表不管是走路、跑步、跳躍還是爬樓梯,都需要用到阿基里斯腱,因此發炎常起因於過度使用與退化老化。三、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就像是人體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們全身的身體重量,並攜手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過度使用就會造成足底筋膜發炎。四、足踝扭傷:扭傷多為腳底朝內、腳背朝外的足踝內翻,根據受力大小,甚至可能會讓韌帶部分或完全斷裂,造成不同程度的足踝扭傷。五、脛前疼痛:泛指所有小腿內側或前方脛骨的疼痛,引發前脛疼痛的原因多半是因為運動前的暖身不足,或是運動量短時間增加過快,導致患部缺血、壓力增加。醫師提醒,已發生運動傷害的朋友們,除了休息靜養之外,面對反覆發作的舊傷,也可以選擇免動刀的注射類療程來改善,找回活動力。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診所粉絲圖
-
2022-03-1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睡眠專家睡到窒息驚醒 「不能再胖了」!「零食減重法」狂減30公斤
擔任醫師之後,我的體重以一年一公斤的速度上升,雖然有零星維持運動,還是一路胖到90幾公斤。看著自己圓滾滾的臉龐,總是以「中年就是會發福」當作藉口,直到2011年,我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愈來愈明顯,當時是人生最忙的時刻,後來少吃,體重開始降低,加上「零食減肥法」,幫助我減重至60幾公斤,也擺脫睡眠呼吸中止帶來的困擾。胃食道逆流 就吃口香糖身為睡眠專家,其實很早就發現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所有的症狀統統都有,每天晚上夜尿至少二次、嚴重打鼾、起床時口乾舌燥、胃食道逆流、鬼壓床、睡到窒息等。心裡都知道,但我從來沒檢查過,直到幾年前的某一天,突然睡到窒息驚醒,才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肥胖」是造成我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大的關鍵。雖然減重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卻遲遲沒有行動,直到2011年才開始出現變化。那一年工作非常忙碌,除了要做研究還得到成大攻讀博士班,又因為胃食道逆流導致的咳嗽現象特別嚴重,因此會嚼個口香糖,讓口水多一點,喉嚨比較舒服,因此養成車上會放一包口香糖,身上也會隨身攜帶。體重漸減輕 身體變舒服後來忙到沒時間買午餐,就用口香糖充飢,沒想到餓過頭就不餓了,記得當時只有周二、周三的午餐都沒吃,接著一整個禮拜的午餐都沒吃,開始覺得身體好舒服,體重慢慢減輕,早餐慢慢吃得少,身體竟然也不餓。那時體重並沒有非常快速的下降,但因為身體變好,晚上睡覺也變得舒服些,便開始了我的減重人生。只吃早晚餐 日走12公里 平時因為太忙,除了飲食的調整外,我還加上了運動時間,增加「走路」的機會,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走12公里,把車停在目的地的遠處,再走一小段路,沒有走足的路段,就靠家中的跑步機補足。每天也不再吃三餐,只吃早餐與晚餐,早餐一杯咖啡、一顆滷蛋、二片餅乾,晚餐因為有社交需求或希望與家人聚餐,通常都是正常吃。很多患者都會問我,「怎麼可能像劉醫師一樣,吃這麼少、運動量這麼大,漸漸地一定會沒有體力?」其實食欲、食量與體力是兩件事。體力源自於肌力,肌力愈足夠體力愈佳。引發食欲或沒有食欲,通常會有三種狀況,一是吃太飽;二是吃太快,血糖還沒上升,食物就吃完,結果胃已經滿了,腦還沒意識到吃飽,結果吃更多;三是食物停留在嘴中咀嚼的時間愈久,飽足感愈高,吃一份食物,腦中會認為有吃二到三份。運用血糖原理 控制熱量我從口香糖開始減重,現在有運動的習慣,不再「三餐定時吃」,採取「零食減重法」,運用的是引發食欲的血糖原理。既然血糖上升能夠告訴大腦吃飽與否,就讓自己的血糖穩定維持,一塊麵包分段吃,每小時只吃一口,實驗了幾周發現,真的不會餓。而我最愛吃的是餅乾,餓了就吃一點,所以很多人都跟我說,「劉醫師,你這麼常吃甜食,怎麼還這麼瘦?」我都笑說自己在騙大腦,事實上是運用血糖的原理,控制攝取的熱量。從2011年開始減重後,不到幾年的時間,我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如打鼾、鬼壓床等就完全消失,意外的減重也讓自己重拾健康。醫學辭典/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上呼吸道塌陷堵住呼吸道,使呼吸變淺且費力,嚴重恐造成患者吸不到空氣或窒息。多數患者因為肥胖引起呼吸道狹窄,其餘因素如下巴後縮、扁桃線缺陷、顱顏缺陷等,導致氣管狹小。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造成白天嗜睡,睡覺時缺氧,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記憶力衰退、夜尿、夢遊、性功能障礙、焦慮等。劉文德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副主任●台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年齡:53歲出生地:彰化縣員林市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咳嗽、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胸腔復健治療、一般胸腔疾病興趣:打桌球、彈鋼琴經歷:●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胸腔內科總醫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兼任研究員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他雙腿無知覺…不良反應嚴重 政府應多關心
盧彥良廿六歲,去年考上台大商學研究所,年輕正盛,去年五月廿八日注射AZ疫苗第一劑,隔天早上突然雙腿麻痺失去知覺,無法下床走路,要家人攙扶,他嚇壞了,心想「完蛋了、美好的人生毀了,難道要拄著枴杖一輩子」。盧彥良的父母兄長都是醫護人員,第一劑都打AZ,他也想響應政府政策,就選AZ疫苗。當天下午四點多打完疫苗,翌日凌晨二點發燒到卅九度,雙腿麻痺無法下床,整個人很不舒服,勉強扶著床邊及衣櫃慢慢走,拿了一顆普拿疼退燒止痛藥服用,想走到客廳卻走不動,就回到床上繼續睡覺,沒想到,就這麼昏睡一整天。媽媽蔡秀琴發現他出現嚴重副作用,爸爸盧亞人醫師當下診斷為對AZ疫苗產生「格林巴利疫候群」。盧亞人研判,兒子的症狀就是注射AZ產生的極罕見不良反應,讓抗體不只攻擊病毒,還會無差別搗亂人體周邊神經髓鞘細胞,進一步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癱瘓。「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不敢再打AZ,因為實在太震撼了,太可怕、太可怕了。」另一個可怕經驗則發生在許先生身上。工程師許先生今年四十三歲,去年六月廿八日在北榮注射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不但睡眠品質變差,胸悶無法入眠,精神非常不濟。第九天上樓梯有暈眩無力感,全身倦怠。第十天早上身體發燒,起床後暈倒在地上,臉色發白全身冷汗。七月十二日下午感覺全身不對勁,家人警覺性高,當機立斷連夜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他在加護病房期間,呼吸困難無法入睡,肺部跟肋膜積水。經林口長庚醫院證實發生心肌炎,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並通報衛生單位。去年他向衛生單位申請救濟,至今仍無下文。「我不會再打了」,他查了政府官網,台灣打疫苗死的人比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的人還多,建議政府應多關心注射疫苗後,副作用導致身體有不良反應的人。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副作用臉部扭曲手腳抖 國一資優生言行如中風
「我沒有哭的權利,只能見招拆招,不斷向前走。」高雄補教業者凱西,她國一的大女兒莎莎,去年底施打新冠肺炎BNT疫苗後三天,陸續出現多重神經症狀,頭痛、身麻,手無法抓握,最後手腳不自覺抖動,無法說話如中風患者,住院六周,被醫師通報為疫苗嚴重不良反應。頭痛無力 醫師急收住院凱西說,莎莎是氣喘患者,長期治療病況穩定,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前特別經過醫師評估後才施打,但打完第三天,卻是噩夢的開始。莎莎在校劇烈頭痛、胸悶,隨後出現頭部刺痛、麻感,兩天後,妹妹拿東西給莎莎卻掉在地上,莎莎才意識到她的手沒力氣、握不住,求助於神經內科,醫師發現莎莎無法抓住醫師的手,立刻收治住院,開啟六周的住院歷程。醫院對莎莎進行一連串的檢查,除了一般的驗血、尿,還測腦波、電腦斷層、神經傳導試驗,甚至抽脊髓液等,各項檢查無所不試,類固醇劑量打到最大仍未改善。最後免疫球蛋白、生物製劑也用上了,仍未能控制腦部的不定時放電,症狀一度考倒醫療團隊。短短兩天 病情突然惡化某天,莎莎突然不自主的臉部抽動扭曲,手腳抖動,走路沒力氣,說話不成句子,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講,最後跟醫師對話只能筆談,宛如中風病人,病程惡化快速,僅有短短四十八小時,快得讓凱西害怕,「孩子怎麼變成這樣」,當下她決定北上求援。凱西帶著莎莎的病例、拍攝的影片到北部醫學中心求助,北部醫師看了各項資料後,認為是疫苗引起的功能障礙,莎莎宛如一台電腦,鍵盤沒壞、主機沒壞,但是作業系統出了問題,短則三個月、多則一年,判斷會慢慢恢復。莎莎住院六周後,帶著症狀出院了,出院時,病例寫著「多發性神經炎」。外表改變 月亮臉水牛肩出院後,莎莎頭痛、手抖狀況仍不時出現,因為施打大量類固醇,莎莎外觀改變,月亮臉、水牛肩,體重增加近十公斤,六周改變了一個孩子,從身形、體重,加上仍不自主的手腳抽動、說話仍慢,從學校資優生,到現在出現創傷症候群。她由開朗變安靜,從身體、心理,到面對同學的眼光與關心,都需要幫忙,需要時間慢慢恢復。莎莎多次問媽媽「為什麼是我」,凱西只能故作堅強說,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有多少,「還好是我們」,父母有足夠知識能理解、有資源可查詢,數十萬的醫藥費也有保險可支應大部分,更重要的是有完整家庭支持與後援,可以一起面對,比其他家庭受到的衝擊小多了。凱西說,她支持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夫妻二人也都打滿三劑,但孩子「我不會再讓她打第二次」。▌延伸推薦:鬼門關前救回、創傷症候群纏身...他們的痛凸顯疫苗救濟還能做更多
-
2022-03-17 該看哪科.中醫
久站、搬重物害膝關節退化 中醫緩解
台灣約15%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人因工作長期久站、蹲下搬重物,若沒常做放鬆肌肉運動、熱敷等保健,經年累月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退化加速,甚至連走路都痛。60多歲楊女士在市場工作,常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很拚命,搬魚貨時,手腳常泡在冰水裡,最近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卡卡,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和親友去爬山,但膝蓋卻是站著、走路、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去走登山步道。黃威倫指出,膝蓋疼痛有時是因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及關節變形等原因,導致關節出現腫脹、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痠、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表示,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女士,並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12周後她的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此藥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建議應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嬤疑中風坐家中失去意識 送大林慈濟動脈機械取栓
83歲的簡阿嬤去年3月疑似腦中風失去意識送醫,經大林慈濟醫院以動脈機械取栓,將腦中血栓取出,目前阿嬤已可用助行器四處走動,扶著扶手上樓梯也沒有問題。院方表示,病人只要在時間內送醫,可將血栓從血管中移除,大幅增加病人預後,有機會可以下床走路、提高生活品質。簡阿嬤家人表示,當天下午阿嬤上樓收衣服,卻一直沒下樓,在樓下看電視的簡阿公覺得有異,上樓找人,發現簡阿嬤坐在床上久久不動,怎麼叫都沒有反應,已經失去意識,擔心是腦中風,立即請家人送到大林慈濟醫院。邱孟祈說,簡阿嬤右側無力、意識不清,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非出血性腦中風,1個多小時內即到院,先施打血栓溶解劑,並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確認是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在六小時內都可以機械取栓。經與影像醫學科合作,搭配血管攝影,從血管中將阻塞的血栓取出,打通血管。邱孟祈指出,這類病人若未及時治療,有八九成的可能會終生臥床,甚至死亡。邱孟祈表示,機械取栓適用於大動脈血栓的患者,可以救回更大片腦細胞,前提是這些腦細胞仍未因梗塞而死亡太多。美國心臟科學會訂定的準則在梗塞發生6小時間內穿刺,國內健保給付規範則為8小時內。邱孟祈提醒,民眾可依辛辛那提中風量表評估是否中風:「抬手」、「微笑」、「說你好」,兩手平舉可查看兩側手是否軟弱無力,舉起高度是否一致;「微笑」可觀察是否有眼歪嘴斜等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說你好」則是觀察是否有說話不清楚的狀況,這三點可以做為非醫療專業人員評估是否中風的參考。邱孟祈醫師強調,時間因素很重要,血栓溶解劑使用時機在中風發生3.5小時至4小時內,而大動脈的血栓在6至8小時內送醫,有機會做機械取栓,時間拖得越長,能救回的腦細胞越少,如果一發現有問題就立刻送醫,醫院較有餘裕做進一步的治療。
-
2022-03-17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沒時間運動?腰背、肩頸痠痛,體脂肪狂飆!7個生活訣竅,助你快速燃脂又健康
長大後才發現,保持健康不是件容易事,多數上班族三餐外食,不愛喝水、成癮於手搖飲料,久而久之身體也累積出各種大小毛病,對沒時間運動的你,建議你每天做一分鐘深蹲,CP值極高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還能鍛鍊到核心肌群📢除了深蹲運動,再教你 6 招,訓練心肺、肢體平衡|舒緩腰背痛|養成健康習慣!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健康生活訣竅。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1日健康養成術!培養這4個好習慣 讓你的健康覺醒「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的確,健康生活不只是喝杯綠奶昔、每天半小時伸展瑜珈,或是上健身房做重訓那麼單純,健康生活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無論你的目標為何,快跟著專家學習簡單的健康習慣,可以協助你讓每一天更平衡、更有活力。【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1 個自主運動(帶動有氧,訓練心肺功能以及肢體平衡)。✅ 學會 3 個生活技巧(背肌訓練動作,遠離腰痠背痛)。✅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魔術輔療改進身體靈活度,協調聽力、視力和認知技巧)。✅ 閱讀 2 篇健康知識(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閱讀】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技巧】洗澡沐浴●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抗疫運動-樂活健康帶動跳:運動專家 許貴婷⏰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魔術輔療-魔術超級變變變: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夜市美食多!直腸外科醫師揭5個最易致癌的地雷小吃:臺安醫院大腸直腸科外科主任 糠榮誠⏰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閱讀】醒腦運動你怎麼走路,看出老後失智機率!醫學博士公開「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世衛組織認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走路可以刺激神經迴路,有助活化腦部,還能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增加血管的彈性,可預防罹患心腦血管疾病。👉《點此看全文》簡單跨大步,預防失智提早上門!越年輕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讀一本好書⏰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如果你沒有運動習慣,那先從輕度的活動如每天爬一段樓梯開始,之後再逐步增加鍛鍊的強度。如果你喜歡待在戶外,就找一項安全又舒適的活動。如果你喜歡互動,各地的運動中心也都有提供相關的團體課程。如果你不喜歡到公眾場合做運動,也可以在家練習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只要跨出一小步,你的生活型態就會帶來改變,養成運動習慣,讓它變成日常作息。👉《點此看全文》懶散地癱坐椅子上,易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醫教「這招」簡單舒緩⏰ 19:00-20:00【技巧】洗澡沐浴浴室清理 保持乾燥別掛毛巾: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 20:00-21:00【技巧】一夜好眠躺平時背超痛?醫教你如何改善方式: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16 該看哪科.中醫
市場工作搬重物膝關節退化 退休想爬山夢難圓
「資料顯示台灣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病患因工作長期需久站、蹲下搬重物,若又沒常做放鬆肌肉、熱敷等日常保健,經年累月都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加快退化,甚至連走路都痛,退休後要好好休閒運動都成奢侈願望。一名60多歲楊姓婦人因在市場工作,常要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又很拚,搬魚貨時,手腳也常泡在冰水,最近終於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常卡卡,尤其是年輕時即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要開始享受和親友去爬山休閒的退休生活,但後來不管是站著、走路、連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要去走登山步道了。黃威倫說,膝蓋疼痛有時是因為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以及關節變形等,導致關節腫脹以及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說,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姓病患,她的症狀也符合健保給付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治療12週後,楊婦發現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但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因為龜鹿二仙膠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可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以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小骨折未注意變跛行 全踝關節置換術讓她恢復正常行走
1名49歲婦人年輕的時候右腳踝有受過傷,因工作關係沒有去醫院檢查,前年開始腳踝非常的庝痛,走路姿勢一跛一跛的,造成生活上非常不便,後來經醫師建議做「全踝關節置換術」,術後兩個多月走路姿勢已經恢復正常,且也能輕量的工作。長安醫院骨科主任楊志鴻指出,女患者農務,檢查發查她的右腳踝距骨原僅是小骨折,因為當時未治療,這10幾年來持續的勞動下,右腳踝關節最終引發為外傷性關節炎,裡面的軟骨全部都磨損掉了,且因不太能夠負重,造成走路一跛一跛的,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非常不便。他說,距骨是足部主要的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距骨的構造大部分是軟骨,損壞後不會再生,而且距骨一旦受傷就很容易影響到血液循環,造成缺血性壞死變形,若不及時處理,嚴重可能導致踝關節毀損,終生痠痛跛腳甚至成為殘障。楊志鴻說,外傷性踝關節的治療方式多是以關節融合的方式做關節固定術,但缺點為把關節做死,雖然術後可正常行走,但活動易受限,不符合翁女士的需求,因此建議進行全踝關節置換術。手術是將軟骨移除,換上金屬材質的人工踝關節,取代原本關節,因為人工踝關節模仿人體踝關節的構造,能夠保留踝關節80%以上的活動角度,走起路來會比較自然,雖然必需自費,但女患者覺得這是值得的。楊志鴻說,若患者希望維持踝關節活動度時,全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新選項,國外文獻顯示對合適的病患,緩解疼痛的效果和術後的步態相比術前也有明顯改善。他也提醒,如果因扭傷或跌倒造成踝關節腫脹,要及早來骨科門診照X光檢查骨頭有沒有受傷,若腫脹的程度持續兩個禮拜以上,千萬不能等閒視之。
-
2022-03-14 養生.運動健身
「健走」很健康,為何專家卻說無法鍛鍊雙腳?日本國家級體能訓練師解析「腳衰退」的原因
為什麼腳會衰退為什麼腳的肌肉量比手臂軀幹等部位更容易掉呢?原因在於下半身匯集了強而有力的必要大肌群,以便在移動時支撐自己的體重。「既然是強而有力的大肌群,應該不容易衰退吧?」想必讀者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接下來將為各位進一步說明。為了使肌肉變強壯,必須施加一定以上的負荷。這在專業上稱作超負荷原則,也就是需要相應的大負荷才能鍛鍊出強壯的大肌肉。肌力基本上與肌肉的截面積成正比,不過大腿顯然比手臂強壯,要維持肌肉量勢必得施加大負荷。讓我們試著回顧自己的日常生活。您平常對腳施加了多少負荷呢?首先是通勤。想必不少居住在外縣市的人都是開車通勤吧。當然,開車對腳幾乎造成不了任何負荷。住在車站附近搭電車通勤,卻在車廂內盡量找位子坐,這種人的腳也沒承受多少負荷。最近公司企業紛紛鼓勵居家上班,想必有些人只在特定的日子才外出通勤吧。居家上班當然無法為腳帶來負荷。工作又如何呢?以居家上班為主,或是以開車為業的人,工作時雙腳不太可能承受必要的負荷。在「前言」中也提到過,現今社會十分便利。不僅可以在網路上購物,掃地也能交給掃地機器人處理。以前的人看了,或許會覺得這簡直是夢幻般的生活,不過相對來說,為腳帶來負荷的機會也減少了。過著仰賴便利性的生活時,運動量到底有多低呢?我請二十多歲的男性友人計算一週的行走步數。他從事製造業,獨自住在東京都內的套房。沒有運動經驗,興趣是打電玩。一週後看了數據,我嚇了一跳。每天的平均步數才區區兩百步。於是我向他進一步詢問,了解如何走這麼少步過活。由於職業類型可以居家上班,平日他都是在家工作。下床走到工作桌只有一步的距離。去廁所是四步。耗費最多步數的是用餐時間。而且三餐都是叫外送,走到玄關只要十幾步。週末則是埋首於電玩之中,購物都在網路上解決,甚至不用去提款機領錢。所以他幾乎不用外出也能過活。雖然他還年輕,平時卻經常抱怨肩膀僵硬,腰痛膝蓋痛。如果是這種運動量就可以理解了。學生時代還有體育課和通學確保最低限度的活動量,一旦少了這最低限度的活動量,肌肉量自然會急速減少。這絕不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活在便利的社會中,極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導致身體衰退。尤其是腳,若是不特意抽空訓練,很容易就衰退了。光靠健走是沒辦法練腳的健走是對身體十分有益的運動。2020年外出自肅期間也是普遍鼓勵到屋外健走或跑步,由此可見健走的好處。只是單純走路的話,不用專家教也能做。除非患有骨科方面的疾病,不然長時間持續下去也沒問題。而且負荷不像跑步那麼重,是適合沒有運動經驗或長年疏於運動者的入門運動。加上無須呼朋引伴,又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輕鬆融入生活之中。這些都是健走的魅力所在。以略喘的速度健走還具有燃燒脂肪的效果。起初只有五分鐘、十分鐘也無所謂。只要開始健走,便能實際體驗活動身體的暢快。不僅身體慢慢變得越來越靈活,體力也會隨之提升。那麼健走能否充分鍛鍊雙腳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如同前述,屁股大腿等下半身的肌肉十分強壯,需要高強度的負荷才能達到鍛鍊的目的。肌肉量嚴重衰退的人,剛開始是有可能長些肌肉,然而健走的負荷並不足以有效增加下半身的肌肉量。要增加某個部位的肌肉量,最少需施加該部位感到稍微吃力的負荷,可輕鬆完成的運動是不夠的。例如有人每天帶著裝有兩公斤物品的手提包通勤,這種人拿著五百克的啞鈴訓練就幾乎沒有效果。若您已經養成健走習慣,請務必繼續保持下去,同時也要記得光靠健走並不能增加腳的肌肉量。如果想讓健走達成鍛鍊的效果,最好在健走路線中加入天橋等有階梯的地方。書籍介紹書名:一輩子受用的腳部健護指南:打造抗老勇腳,幾歲開始都來得及!預防糖尿病、失智症、腰痛、免疫失調,下半身鍛鍊才是關鍵!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2/03/01作者簡介/中野.詹姆士.修一(Nakano James Shuichi)日本首席體能訓練師、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認證運動生理碩士(ACSM/EP-C),PTI認證專業體能訓練師,運動動機CLUB100最高技術負責人。1971年生於日本長野縣的他,是國家級的知名體能訓練師,透過加強選手體能來提高運動成績,同時也幫助預防受傷,並應對運動障礙症候群及與生活習慣病。包括桌球國手福原愛和2012倫敦奧運羽球女雙亞軍藤垣組合在內,都曾是他的指導對象。延伸閱讀: 多喝水不會軟化大便、多運動不會讓便祕改善...關於便祕你一直搞錯的幾件事
-
2022-03-1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6/如廁大事我不要穿尿布:術後的嚴重後遺症
生病前,一直覺得上廁所不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嗎?但生病開完刀後,才發現「吃喝拉撒睡」是多麼珍貴的事。由於大腸有儲存大便及吸收水分的功能,大腸直腸癌手術後這些功能都受到影響,當一天24小時要跑上十幾次的廁所時,就能體會平常事即人生大事,其餘的事皆不重要。住院期間隨著進食量的增加,能順利如廁是出院指標之一,雖然過程中有過一次大出血,「解便」一事更慎重其事,每回都得端詳大便的顏色老半天,「你看,這是草綠色還是咖啡色?應該沒有紅紅的吧!」連同陪伴者都得睜眼看仔細。觀察便便顏色是大事,我成了「看大便的柯南」。觀察大便顏色一直到出院後仍持續著,但顏色會隨著吃進去的食物而不同,有一陣子我甚至害怕吃橘紅色的食物,像是胡蘿蔔、番茄、火龍果等,尤其出院時正值西瓜產季,而瓜果類又是低渣飲食的重要選項,但吃完一兩天內,就會處在焦慮之中。解便通常都會偏紅,即使知道可能是食物影響,心裡上仍不放心,有時甚至得拿出免洗筷或棉棒仔細端看,自己成了「看大便的柯南」。若最近沒吃紅色食物,但便便顏色又不太正常,哇!那整天的心情就忐忑不安,拚命回想「我到底吃了什麼?」由於觀察大便太折磨人,出院一個月後,有一天我終於受不了對自己發火,「我為何要去『期待』我的大便是紅色的呢?我為何要去等『副作用』發生呢?我不應該被這事給綁架了。」50歲時成了「包大人」,光好好穿上尿布就是件難事。下定決心正常面對,上完廁所沖馬桶時,看一下顏色的變化就好。會有這樣的改變,除了意識到自己是被曾經發生過的血便驚嚇過度外,還有就是大便次數過於頻繁,原本一次就能解乾淨的狀況,得分3-5次才能解完,常見的狀況是,才剛解便完不到幾分鐘又想上廁所,每次盯著馬桶瞧真是太累人。初期的大便其實是不成型的,稀稀水水的讓人非常崩潰,又常因放屁就跟著滲便,加上開刀後左右兩側的腹部插滿了引流管,為了照顧上的方便性,包尿布是個好方法。自己也在50歲時成了「包大人」,為了病情一切都算合理。開刀後躺在床上休息,也不覺得包尿布有什麼難的,但當下床的頻率愈來愈高時,就糗態百出,我跟陪病者都沒有幫人穿成人紙尿褲的經驗,為了把尿布旁的膠帶粘貼在尿布上就是件難事,怎麼貼都無法讓尿布看起來像一件「正常」的褲子。上廁所這麼簡單的事,為何無法像以前一樣?常因穿得歪七扭八,下床散步時還得一手推著點滴架、一手隔著褲子拉著尿布,好幾次散步走路都走到尿布差點掉下來。尿布或許是解決照顧上的不便,但這件事在心裡上的衝擊其實不小,你必需直視自己現今的慘況,「你已經不是正常人,你是個病人,是個需要人家照顧的病人。」常常蹲在廁所不經意的想,連上廁所這麼簡單的事,為何就是無法像以前一樣呢?為何這麼沒有尊嚴呢?這種沮喪、無助的感覺,好幾次在夜深人靜時默默的掉淚,不斷問自己,「我真的無法回復到活蹦亂跳的正常生活嗎?」大家都說這些情況會愈來愈好,跑廁所的次數會減少,但直到出院後症狀並沒有改善太多,但我還是堅持把尿布脫掉,心裡上總認為「出院」後就象徵著可以當「正常人」的開始,因此當來不及跑廁所時,家人一句「妳怎麼不穿尿布呢?」心裡上總是「嗯哼,你們懂得包尿布的心酸嗎?」但,人還是得向現實低頭。化療帶來瘋狂腹瀉,只能鼓舞自己,尿布總有一天能脫下來。正當排便逐漸可以控制時,化療產生的瘋狂腹瀉再度襲擊而來,有時三步路就能跑到廁所的距離,都因來不及掀馬桶蓋拉了一褲子,在難堪之際又得清理污穢的現場,這時你就得乖乖包回尿布,只是這次學聰明了,改穿褲型尿布。「自尊」能堅持多久呢?在恢復期幾乎不用再考慮了,不然,也不會把這麼難堪的事記錄下來,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引以為戒,保持身體健康。生病的人像是沒有選擇的餘地,但為了往前走,總是會想到恰當的解決方式,褲型紙尿布不就是一個好的選項。你也要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一定可以脫得下來。
-
2022-03-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嬤長期腳痛不出原因! 醫揪元凶:是鞋子惹的禍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分享,一名阿嬤長期腳痛找不出原因,直到脫下鞋子檢查才發現,原來她因為節儉,鞋子修修補補,兩隻鞋鞋跟因多次修補,竟是「內外不對稱」的鞋跟填補物,導致她行走時腳踝變形、疼痛難耐,可見鞋子嚴重壞損,將導致足部關節、肌肉、韌帶的過勞甚至受傷。嚴可倫建議,選鞋可根據「防滑、站穩、好使」要訣,「防滑」指鞋子前後兩區必須具備像「輪胎胎紋」的溝槽;「站穩」從正後方看,鞋跟不宜太窄,捏捏看後跟周圍不宜太軟;「好使」為鞋子約在前1/3的位置達成與足部關節同步彎曲的功效,讓走路不用太費力。嚴可倫指出,當鞋底出現磨損甚至止滑紋路消失、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導致足部內塌或外塌,都是該換鞋子的時機;許多慢跑鞋都會有建議的使用里程數,記得在購買時詢問相關人員。至於新鞋剛穿時要注意哪些狀況?嚴可倫說,日本漫畫「灌籃高手」順口溜「新鞋踩三下」,主要是過去新鞋材質比較僵硬,擔心傷腳。不過現今的鞋子多已非常舒適,只要把握挑選原則、並且在適應新鞋子時先不要急著劇烈運動,大都不會有問題。嚴可倫建議,買鞋子可選擇在工作、站立、行走一段時間之後,再來試穿鞋子購買,才不會買回家才發現怎麼不合腳;孩童與青少年因為成長速度快,要時常留意是否已經穿不下、造成腳趾在鞋內彎曲,導致行走不適與運動傷害。
-
2022-03-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比癌症更危險!醫師教你如何選擇治療策略
初期無症狀難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什麼?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再過幾年,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年族群,就像汽車開久零件會損壞一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開始不斷下滑,當你出現走路愈來愈喘,甚至無法輕鬆爬樓梯,可別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可能是一種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南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吳南鈞醫師說明,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之所以稱為瓣膜,因為它是單向閥門,讓血液只能單方向前進、無法倒流。因為年紀增長,血液可能會有鈣化的沉澱物在瓣膜上,導致瓣膜變硬、打不開。當心臟收縮時,血液無法順利通過主動脈瓣膜、進入主動脈以及全身循環,就被稱為「主動脈瓣膜狹窄」。 根據統計顯示,有症狀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兩年內死亡率高達50%,台南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志遠醫師表示,若以症狀區分,有胸悶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約5年;有昏厥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則下降至3年;已有活動性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平均存活只剩2年。 治療一定得接受開心手術?瓣膜置換手術一次知! 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會根據瓣膜狹窄程度、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策略。吳南鈞主任說明,目前針對主動脈瓣膜硬化、狹窄,會以外科手術置換人工瓣膜,不過,部分患者因為年齡、共病問題無法接受治療,可以與醫師討論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施志遠主任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主要是由鼠蹊部穿刺,傷口小、恢復快,適合80歲以上高齡患者,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是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不過,以往沒有健保給付時,患者需自費將近一百多萬。所幸健保在2021年2月開始有條件給付後,希望能讓更多患者受惠。另外,與外科手術最大的差異除了金額,還有在術後需置放節律器的比率,從研究顯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相對高,約為10%。 建立良好醫病關係!更瞭解合適治療策略! 但是,不一定要很高齡,有時候特別的個人狀況,還是可能符合健保給付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吳南鈞主任解釋,65歲至80歲的患者,如果曾接受心臟相關手術,因為主動脈瓣膜問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這類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有機會可以通過健保給付。吳主任曾收治一名蔡女士,因為二尖瓣問題接受二尖瓣置換手術,由於體質特殊,手術時間長達九小時,且術後心臟、心包腔沾黏嚴重,需要再接受第二次手術。不過,她非常抗拒、完全拒絕接受治療。 經心臟團隊評估後,透過召開家庭會議,將藥物治療的優缺點,以及再次手術之風險,還有最新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治療的優點、費用等做詳細講解,讓家屬及病人能更瞭解、建立良好醫病共享。最後建議她可以使用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但因為自費金額過高、無法負擔。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健保通過給付,她也順利完成手術、心臟功能改善非常多! 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定期檢查、持續治療! 接受瓣膜置換手術後,施志遠主任建議,患者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盡量不要整天休息或臥床,可能會讓手術效果大打折扣。除了多運動、均衡飲食、及早戒菸,重要的是配合醫囑治療、定期追蹤。此外,吳南鈞主任提醒,因為細菌容易由口腔進入血流中、在人工瓣膜附著,造成心內膜炎風險,因此保持口腔衛生相當重要!最後,提醒民眾,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時,要考慮可能是心臟的零件開始老化,務必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才是遠離心臟疾病的關鍵! 【了解更多專業心臟瓣膜衛教】請點我👈 《延伸閱讀》 .血壓正常竟會喘?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醫師指出高血壓病人最危險 .超商女店員半夜背痛 急診竟是狹心症!醫:4情況速就醫防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長年腰痛問題不在腰?另有隱性禍首
一名患者多年來飽受腰痛之苦,主訴為下背痛並感到腳麻,總是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接受過熱療、電療、牽引、及藥物等治療,仍無絲毫進步。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聽完患者抱怨後,決定仔細進行理學檢查,並未找到任何腰部的問題。但進行到「翹二郎腿」及「抱腳靠胸」兩項測試時,患者立即感到從腿部延伸到髖關節前側的疼痛,進一步透過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髖關節退化,多年腰痛的病根終於水落石出。根據尤稚凱醫師臨床經驗,飽受下背痛和傳導痛的患者,常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骨刺、或疑似薦髂關節疼痛,若未能正確診斷,往往變成長年的下背痛,因此尤醫師透過多項理學檢查,先確定了坐骨神經並非該名患者疼痛問題所在,接著請患者「翹二郎腿」,結果引發的是髖關節而非薦髂關節區域的疼痛,下一項「抱腳靠胸」動作也出現相同的疼痛,如此鑑別診斷,髖關節問題已呼之欲出。尤醫師進一步說明,退化性髖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久而久之在長時間走路、跑步、或騎單車後疼痛感會變得愈發強烈,除了鼠蹊部一帶會酸痛外,可能連大腿外側及臀部也會痛。至於為何會引發下背痛?尤醫師解釋,髖關節的關節囊後方與薦骨結節韌帶及薦髂關節韌帶的筋膜是相連接的,而這條筋膜又連於胸腰筋膜,於是有些退化性髖關節炎患者的疼痛會出現在屬於相同筋膜線的下背部。尤醫師指出,僅管有些患者的症狀並不典型,但透過「翹二郎腿」和「抱腳靠胸」這兩項理學檢查動作,若出現明顯疼痛,可初步判定為髖關節問題,隨之再搭配超音波檢查,果然發現該名患者髖關節囊腫脹積水超過0.7公分,且已明顯呈現退化狀態,於是確診為退化性髖關節炎。在治療方面,由於這名患者已疼痛很長一段時日且未接受適切治療,因此尤醫師直接採行增生療法,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精準注射至髖關節之關節囊及周圍韌帶等軟組織,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進而增加強度以穩定關節、改善疼痛,此外並同時合併關節腔玻尿酸注射以發揮潤滑作用。經過三次治療後,患者反應症狀已改善了八成。尤醫師補充,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若患部有開放性傷口、或處於感染發炎狀態,則不適合此療法。需注意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最後,尤醫師強調,退化性髖關節炎患者有三點務必要注意,第一是避免久坐,久坐時髖關節承受較大壓力,容易導致軟骨退化得更快,尤其是坐矮凳子會讓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更增加髖關節內壓力。再者,如欲從事登山和騎腳踏車須特別注意,這兩項活動對於髖關節的傷害性較大,應選擇比較輕鬆的路線、將腳踏車坐椅調得夠高,以將傷害減低到最低。第三,可向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學習臀部肌肉訓練運動,有助於穩定髖關節。更多關於退化性髖關節炎的預防與治療#div-gpt-ad-1503996040247-0,#eyeDiv,.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3-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大號完擦到衛生紙全白才乾淨?醫:擦太乾淨反而會有這症狀
一名網友表示,每次上完大號,擦屁股都擦不乾淨,常常一擦就是「1小時」,困在廁間很痛苦,甚至有時褲子脱下來時,發現有「糞液」殘留在內褲上,以為是大便沒大乾淨,但蹲了廁所卻還是上不出來,很是困擾。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孫文俊表示,「上完大號不用擦太乾淨,反而變成肛門搔癢症。」從便便擦不乾淨 看出身體警訊該名網友排便後一直擦不乾淨、甚至平時還有糞液流出,是否代表身體傳出警訊?對此孫文俊表示,以兩大方面來看,第一可能是糞便沒有排乾淨,也會有「裡急後重」之感,這有可能是蔬菜纖維攝取太少,引發便秘,也有可能是吃太多刺激性食物,使糞便水水軟軟的,從肛門口流出,或者是走路時肛門受到摩擦,就會看到底褲有糞液殘留,不過嚴重則可能是因瘜肉、腫瘤導致,才會呈現一直想排便卻上不出來,建議民眾可以進行大腸鏡檢查。第二,其實肛門內的皺褶面非常多,或者有些人肛門週邊會有許多體毛,這都會造成糞便殘留,因此擦不乾淨是很正常的,不過孫文俊認為,拿衛生紙一而再、再而三地擦拭,追求「衛生紙全白、沒有一點顏色殘留」是不切實際的,過度的清潔會使肛門乾燥進而搔癢,一旦發癢用手抓撓,反覆交替反而會讓肛門抓破受傷,甚至會引發感染。另外,痔瘡或是肛門廔管因分泌物會流出,也會導致肛門有不乾淨之感,建議要就醫檢查,接受治療。最佳清潔肛門方法 免治馬桶、純水濕紙巾孫文俊表示,如果擔心衛生紙清潔效果不高,最佳建議使用免治馬桶;也可以使用濕紙巾,但是不要含有其他的添加物(例如:酒精),可用純水的濕紙巾減少肛門受到刺激;如果身邊沒有濕紙巾、免治馬桶,只有衛生紙,可以將衛生紙沾水進行擦拭。孫文俊強調,擦拭時只要擦2-3次確認沒有大量糞便殘留就好,維持清潔就可以。針對肛門保健,孫文俊表示,飲食必須注意,尤其便秘患者,若排便過度出,還可能會造成肛門撕裂傷,因此要補充足夠水分,以及足量的蔬菜和水果。正常的排便頻率是1天3次到3天1次,如果過度頻繁(腹瀉),或是超過三天才排便,會造成肛門口排便受到壓力比較大,導致流血、紅腫、疼痛,因此也可以攝取益生箘,或洽詢醫師開立軟便藥、瀉藥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如廁後要用衛生紙or溼紙巾擦? 專家解答「正確擦拭方式」
-
2022-03-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新竹少年睪丸扭轉2圈痛爆 手術解除蛋蛋的憂傷
新竹16歲賴姓少年清晨起床時,右側陰囊突然猛烈劇痛,像是被人踹了一腳,走路都吃力;泌尿科醫師發現少年右側睪丸扭轉,而且是扭轉了整整兩圈,猶如打結的毛巾,緊急執行陰囊探查手術,才將懸吊睪丸的精索反扭轉,順利恢復血流,成功解「索」,讓少年免於「拆蛋危機」。東元綜合醫院泌尿中心主任劉兆漢醫師解釋,賴姓少年因為正值青春期,加上天生精索比較長,才會在沒有外力撞擊和激烈運動下導致扭轉。到院後經彩色都卜勒超音波診斷確認為血液受阻,立即安排陰囊探查手術,從陰囊中間開刀,當下就發現「扭蛋」已經呈現黑青色,幾乎要壞死,所幸在反扭轉後,順利恢復血流,沒有傷及器官功能,搭配固定術,將兩側睪丸固定在陰囊壁上,避免日後復發,少年隔天即康復出院。劉兆漢醫師說,搶救睪丸扭轉必須在黃金6小時內完成,因為「精索」是懸掛睪丸和附睪的條索狀物質,由許多動、靜脈、淋巴管、輸精管等筋肉組織所組成,長時間扭曲會造成供血中斷,嚴重受阻將導致睪丸缺血性壞死,超過救治時機就只能摘除。醫師說明,睪丸扭轉、精索打結大多發生在嬰兒時期和青春期,在生殖系統發育的過程中,鞘膜因為角度的關係造成不正常的旋轉,是一種無法預防、非常緊急的特殊情況。劉兆漢醫師也提醒,一旦有不明原因疼痛時,一定要盡早求診,過去就曾有一名國中生陰囊疼痛,因為害羞不敢求診,認為應該是在學校與同學撞到而已,直到痛到無法自拔時,已經超過黃金救治時間,器官長時間缺血下,只好摘除,造成下體有缺陷,影響終身尊嚴。醫師也叮嚀,坊間謠傳遇到睪丸扭轉能用徒手復位,小心花錢又傷身,錯誤的治療方法,可能因此誤判病情,在不清楚組織旋轉的順逆方向,隨意扭轉可能導致病情更嚴重,更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建議民眾有泌尿系統問題,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及治療。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腳痛竟是鞋害的!專家:鞋底出現2跡象就該換鞋
有位老奶奶長期腳痛找不出原因,直到她脫下鞋子檢查,才發現她穿的鞋子因鞋跟磨損,多次送修出現修補痕跡,原來腳痛元凶竟是「內外不對稱」的鞋跟填補物,導致她行走時腳踝變形、疼痛難耐。可見鞋子選得不適當或嚴重壞損,將導致足部關節、肌肉、韌帶的過勞甚至受傷。依不同活動選鞋,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預防足部退化,穿對鞋子也是重要的一環。參與不同的活動,可根據鞋子功能性來選擇合適的穿著,讓雙腳在舒適的狀態下活動。人體從兩側肩膀到骨盆高度、脊椎排列、步態都攸關身體平衡,穿錯鞋致雙腳活動姿勢不正確,會危害到身體軀幹、髖、膝、踝關節,如果不在正常排列位置上,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易導致肌肉運作不平衡,容易感到疲勞與不適。因此有雙合適的鞋子,可以預防足部退化,避免身體不必要的病痛。「千萬不能一雙鞋打遍天下。」選鞋前,必需建立依不同目的、穿著不同功能鞋款的觀念:腳踝的包覆性、鞋子軟硬和重量、足部的活動空間,以及鞋墊款式都要考量。以臨床觀點來看,將足部分為前、中和後足三個部份,腳在活動時承受全身的重量,提供了支撐、彈跳、吸震等功能,來達到身體的穩定性,站立時會以第一、第五根蹠骨與後腳跟作為支撐,形成足弓來支撐身體的重量。舉例來說,跑步活動,鞋子著重在舒適、支撐以及包覆性;高強度運動鞋款著重在避震和彈性,這些功能性的設計,可以保護我們的雙腳、同時提升腳部的功能。● 鞋款:從事較高活動性的活動時,需要選擇包覆性較佳的鞋款。較小的孩童或老年人,綁鞋帶不靈活,挑選容易操作的魔鬼粘鞋款,穿起來會更合腳、安全。● 軟硬度和重量:鞋子軟硬度原則上以前足處可彎曲,中後足不可過軟;鞋子的重量也不能過重,容易造成下肢肌肉過度負擔。● 鞋墊:注意鞋墊是否符合足弓,也可透過客製化鞋墊輔助,改善足底壓力的分布,增加身體姿勢控制的效果,藉以達到最佳效能的運作,減少不正常的步態和病痛的發生。選鞋謹記3口訣:防滑、站穩、好使。1.防滑:鞋子的前後兩區,必須具備像是「輪胎胎紋」的溝槽,達到防滑、排水的效果。2.站穩:從正後方看,鞋跟不宜太窄,走、站才會穩;另外可以捏捏看後跟周圍,太軟的鞋跟缺乏保護效果。3.好使:鞋子約在前1/3的位置會設計阻力比較低的結構,達成與足部關節同步彎曲的功效,讓走路不費力。如果一雙鞋,讓人墊腳尖覺得很緊、很吃力,可想見需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把身體往前推進。買鞋子、試穿鞋子要選什麼時間?雙腳在傍晚時間腳型最大,最適合試穿選鞋。根據足部活動空間,以最大的一腳作為選鞋的依據,原則上鞋長度需比足長多約1公分,差不多是一根手指可塞入的空間,寬度則是再加0.5公分。剛穿新鞋要注意哪些狀況?開新車,需要馴車;穿新鞋,同樣也需要馴鞋。穿新鞋不能一開始就馬力全開,必須短程試走看看,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讓身體和腳感受鞋子的性能,讓新鞋發揮最佳功能,才能讓雙腳有如釋重負的快感。日本漫畫「灌籃高手」順口溜「新鞋踩三下」,主要是過去新鞋材質比較僵硬,擔心傷腳。不過現今的鞋子多已非常舒適,只要把握挑選原則,並且在適應新鞋期間不要劇烈運動,大都不會有問題。什麼時候該換鞋?不少人習慣將鞋子穿到破損,或者狀態已經糟糕到不堪使用才汰換,但這其實已經造成腳的負擔,一般會根據鞋底的磨損狀況,來判斷是否該換鞋。1. 鞋底紋磨損消失、內外側磨損不均衡導致足部內塌或外塌、落差大於0.5公分以上時,就表示該換一雙新鞋了。2. 鞋子變鬆或變寬、鞋底止滑效能不如以往、動作中感到疼痛等情況,也是該換鞋的徵兆。3. 許多慢跑鞋都會有建議使用的里程數,記得在購買時詢問相關人員。4. 孩童與青少年成長較快速,要時常留意是否已經穿不下鞋子、造成腳趾在鞋內彎曲,導致行走不適與運動傷害。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職能治療師施益湋、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
-
2022-03-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經濟的起飛、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食物取得便利以及飲食西化之影響等,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39年;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台灣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自民國95年起腸癌罹患率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罹患腸癌 8成與生活習慣有關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美玲表示,腸癌症狀常與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20%是和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其餘80%是與(1)高油脂飲食、(2)低纖維攝取、(3)肥胖、(4)缺乏運動、(5)吸菸、(6)生活習慣等有關。 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 跟著「我的餐盤」吃在飲食保健上,基本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趙美玲營養師建議,可搭配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多選用全榖雜糧類,每天至少佔有1/3的天然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之補充;在蛋白質部分,可優先選擇植物性或脂肪含量較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其製品、魚,海鮮、瘦肉等,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過的食物(如:油炸、加工製品、肥肉、動物外皮等)。在烹調方面多選用清蒸、水煮、川燙、少醬料;水分的補充建議至少每公斤體重30ml,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培養運動習慣、規律排便),才能遠離疾病的風險。 預防腸癌上身 良好飲食概念+生活習慣不可少 若要預防腸癌,保健從日常開始,趙美玲營養師提醒,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至少滿足「三蔬二果」之概念,亦可搭配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五穀、地瓜、南瓜等,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製品;烹調選購技巧採清蒸、水煮、少油炸、少醬料,且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如:慢跑、走路等),適量飲酒,不抽菸,才能「腸」保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