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9 醫聲.院長講堂
搜尋
資產
共找到
359
筆 文章
-
-
2021-05-10 養生.人生智慧
操煩別人的事會生病!許瑞云:找到心中壓力源,身體才會真正變好
編按:人生到了下半場,健康是最大的資產。我們注重飲食、運動,卻常常忽略壓力對身體的影響。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指出,被壓抑的情緒,對免疫系統、自律神經、壓力荷爾蒙都有影響,也是許多疾病的潛在原因。該怎麼解開情緒的包袱,讓自己擁有真正健康的身體?人的身體是一座機器。長期使用,難免磨損、鈍化、甚至故障。為了延長身體的使用年限,人們費盡心思保養。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嘗試各種健康飲食法……。但很少人意識到,養生,也須養心。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近年來和同為醫師的另一半鄭先安共同推廣「心念醫療」的理念。他們受過正統西醫訓練、擁有醫師執照,卻在診間發現有許多疾病找不出明確的病因。層層追溯,才發現當事人過往所遭遇的挫折與創傷,成了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情緒暗流。這些心念牽動人體的生理機制,影響免疫系統、自律神經、壓力荷爾蒙等,最終演變為不同形式的疾病。找出心中的壓力源 身體復原力才會變好人的想法,真的會影響健康嗎?其實回顧中西醫的理論,已有不少關於情緒的討論。中醫典籍《素問》提到,「百病生於氣也。」指的即是喜怒哀樂導致氣場失衡,成為疾病的遠因。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特定情緒過於強烈,都會使對應的器官有所損傷。在西醫的研究當中,近年來則興起了探討大腦和免疫系統交互作用的「心理神經免疫學」。例如,主宰人體情緒反應的大腦邊緣系統若感受到壓力、情緒起伏過大,會直接影響免疫系統。聯繫腦內神經元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度或過少,可能是罹患免疫疾病、內分泌失衡的原因。鄭先安指出,多數精神科藥物的原理,即是調節人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這種處置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病況,但無法真正解決病因。很多患者因此一再復發,來回進出診間。「真正的治本,應該是消除壓力的源頭。」許瑞云說。臨床經驗顯示,人體修復力的曲線在20、30歲達到高峰,此後開始下降。男性從40歲起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症狀。女性則是在40歲後半、更年期後,三高比例大幅提高、骨質流失速度增加,罹患慢性病機率也提高。但好消息是,這條曲線並非無法逆轉。「人的飲食、情緒、心念都要改變,身體自然復原的能力才會提升。」許瑞云強調。家人最常互相傷害 解開包袱關鍵在「你自己」幾年前,許瑞云有個患者為健忘症狀求診,發現大腦前額葉有萎縮退化的跡象,必須服用失智症藥物。她發現,患者非常容易擔憂、焦慮。例如,她常叨唸先生和孩子不願跟隨她吃素,甚至認定家人是因為吃肉,消化系統不好而產生口臭。整天操煩的結果,導致她身心壓力極大,頭部長期氣血不足。在許瑞云的診間,這樣的患者並不少。他們的病症不一,但共同點是常為自己無法控制的事而煩惱。這些「非己的事」,總發生在最親近的家人關係之間:孩子、父母、伴侶。許瑞云認為,50世代在親子關係中有個重要的課題:「放手」。對成年的孩子,要理解他們已經獨立。看見孩子的本質,不要試圖以自己的框架侷限他們。而成年子女在面對年邁的父母時,也要尊重父母的意願,而不是以「我是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實。她舉例,許媽媽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她會以專業醫師的角度,提醒媽媽別吃太多肥肉、肝臟,多少要做點運動。但若媽媽不想照做,她也絕不強求。因為,該如何管理健康是父母的決定,而非孩子該操心的事情。「父母的行為讓『你』擔心,那你的擔心自然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父母的問題。」她直言。相較於把父母當孩子管,為人子女的另一個極端,則是一昧壓抑自己、順從父母。許多孝順的孩子,心中反而會對父母生怨。例如:聽從父母的話嫁娶了自己不喜歡的人或離開了自己所愛的人,當後來跟伴侶吵架或鬧離婚時,就會怨懟父母當時不讓自己做決定。就算父母走了,這樣的怨氣還是無法化解,成為生命中沉重的包袱。許瑞云在診間也遇過一位患者,臉部、四肢、頸肩布滿皮疹,即使擦藥也無法根治。她發現,患者長期自我壓抑,其中一個原因是爸爸在童年時對她要求極高,無論表現再好,都無法達到他的要求。即使父親已過世多年,患者每每想起,心中仍有不滿。為了抒發患者的情緒,許瑞云請患者想像過世的爸爸就在眼前,唸出:「親愛的爸爸,謝謝您生我、養我。我帶著愛和敬重,把屬於您的期待和要求還給您。我可以選擇輕鬆自在的做自己,不需要去滿足您的期待。」壓抑的原因消失,患者的心情輕鬆許多,皮膚問題自然改善。「所有與人的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當你可以和自己和解,你就和傷害你的人和解了。」許瑞云指出,關係中的死結能解開與否,和對方無關。喜歡或怨恨,所有情緒都是自己的。當你能夠放下,壓迫生命的情緒包袱也會變得輕盈。不想為夫妻關係傷神 想辦法把婚姻這雙鞋變好穿朝夕相處的婚姻生活,也是許多人壓力的來源。行醫多年,許瑞云看過許多患者為伴侶傷神。怒氣之強、不滿之深,甚至離了婚還耿耿於懷。「夫妻是2個不同背景、不同思維的人要長期相處。有衝突,很正常。」她指出。她觀察,50世代的男女在婚姻中挫敗,和自小所受的教育有關。50後的女性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為了爭取父母的關愛和有限的資源,更需要鞭策自己力爭上游。和任勞任怨的上一代女性不同,她們多半有自己的事業,期待和男性平起平坐、共同分擔家事。但相對的,50後的男性從小到大所習慣的家庭模式,仍不脫傳統的性別分工:父親是一家之主、媽媽照顧家中大小事,從來沒有看到男性在分擔家事、體貼女性的前例可循。觀念上的差異,最終成了婚姻中摩擦的導火線。也正因如此,50歲後夫妻的離婚率較先前的世代更高。許瑞云剖析女性的心態,「她有經濟能力,先生在家或不在家都沒差。離婚反而少一個要侍奉的人。」許瑞云也坦言,即使她和先生感情深厚、2人又都是心念醫療的專家,婚姻中仍有衝突的時刻。例如,她過去習慣10點前睡覺,但先生卻常為忙工作,直到半夜2、3點才就寢,2人在一起後,就開始彼此調整,一個稍微往後延,另一個盡量早睡。還有,2人共赴約會,性急如她5分鐘就可以出門。先生卻常常花半小時來準備。甚至連洗好的碗盤放進烘碗機的順序,都能是衝突的原因。衝突難避免,怎麼化解?許瑞云比喻,婚姻像是一雙鞋子。穿了磨腳卻捨不得丟,有幾種解方。可以把鞋子改得更符合自己的腳型,或者鋪上鞋墊、穿厚襪子,讓自己適應鞋子。一段關係中,要不試著和對方協商,要不改變自己的想法。例如,先生是夜貓子,太太喜歡早睡早起。那麼,有沒有可能雙方各退一步,11點一起就寢?夫妻一位是急驚風,一位是慢郎中,不如早點預告出門時間,讓慢的人有餘裕準備,急的那位也不用等。2人把碗盤放進烘碗機的順序不一樣,是不是就由較常洗碗那位決定怎麼做?改變自己的心態,也會讓舊有的關係有新的氣象。「你不能嫁給貓,卻一直羨慕別人養狗。」許瑞云妙喻。她曾在臉書社團中看到一篇貼文,討論伴侶的10個優點,有人竟然連一個都舉不出來,「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伴侶的缺點,這段關係真的走不下去。」她建議,一段關係平時就要累積「愛的存款」。衝突發生時,想想對方的好。「我可以一下子想出我先生一百個對我的好,剎那間就沒什麼好氣了。」許瑞云說。不只夫妻,親子、朋友、同事,也都適用這個原則。人生本就不順利 接受現實才能得到放下後的平靜和先生修行多年,許瑞云認為,人生本就有各種挫折。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50後不得不面對的生老病死自然也是。「我的人生當然也非一帆風順,生而為人,總會有煩惱的時候。」既然人生這麼苦,活著怎麼可能沒壓力?許瑞云提醒,遇到過不去的事,先問問自己事實是什麼?「事實永遠是事實,不要跟它過不去。抗拒事實的人,百分之百會輸。」人生不要浪費時間後悔,先面對、接受了,才能好好處理,得到放下後的平靜。倘若情緒一時「卡住」,許瑞云建議,不妨利用幾個簡單的練習釋放能量。例如,想釋放壓力,可以做「10秒鐘呼吸法」:心中默念數字,緩慢吸氣4秒、吐氣4秒,最後停止2秒,讓呼吸的速率降至每分鐘6-7次。呼吸和緩,就能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減緩焦慮。此外,走路也是排除負能量的好方法。找一塊草地、沙地,或者任何能夠安全行走的地方。每走一步,都把心思完全放在腳上,專心感受腳趾抓地、腳跟碰觸地面的感覺。不只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讓腦中浮動的情緒下沉,使心神穩定。「生命要真正達到自在,必須學習接受一切的發生。」許瑞云說。50歲後,不論是身體或人生,都有不少挑戰。愈是抗拒,幸福只會離你遠去。懂得讓自己喜悅的生命,自然會健康!原文:操煩別人的事會生病!許瑞云:找到心中壓力源,身體才會真正變好
-
2021-04-0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鍛鍊退休力/臨退才想投資 債券型優於股票型
對許多民眾來說,如何退休理財是個大哉問。在思考「如何」這個問題之前,理財專家建議,首先要克服退休理財的迷思,之後再依年齡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才能存足夠的老本,安度退休生活。許多人未考慮健康因素,生病治療後退休金大縮水。理財專家郭莉芳表示,退休理財的迷思在於不知道自己退休後需要花那麼多錢,因此錯估情勢。而會導致錯估情勢的原因,主要在沒有考慮到健康因素,只考慮到食衣住行等需求,並未想到哪一天身體出現狀況,可能會侵蝕一大筆退休準備。以癌症治療為例,郭莉芳說,衛福部統計,從發現到治癒平均要花兩百萬元,但生病又不能不治療,只能動用積蓄想辦法把身體醫好,當原本的退休準備因此縮水,就會感到焦慮。這也是多數人在退休準備時會忽略的,就是認為不需要準備那麼多錢,以及沒有想到退休後會面臨突發狀況,就像投資會遇到灰犀牛或黑天鵝,退休理財會遇到最大隻的黑天鵝,就是無法預測自己的身體狀況。年輕族群建議選股票型資產,年紀長者以債券型為優。至於退休理財工具,郭莉芳指出,對比較年輕的族群建議以股票型資產為主,像是ETF或基金,可以找自己擅長的投資工具,儘管市場有人認為這類投資工具成本相對較高,但只要選對標的,長期能幫你賺錢就好。基本上,理財工具沒有好或不好,只有合不合適的問題,近幾年ETF比較夯,但如果過去比較熟悉基金理財,有自己的心法或訣竅,就選擇熟悉的投資工具。要注意的是,年輕一點的可選擇波動度較高的市場,如果年紀相對較高才意識到要存退休金,考量目前的時間點,全世界所有資產都是貴的,不建議買股票型資產,因為十年內可能就要退休,資產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建議以債券型、平衡型(股債配置)的標的為主。非典型就業者,建議備A、B帳戶,劃分家用與投資。至於隨著非典型就業(例如聘僱人員、人力派遣)日益普及,這些人退休理財要注意的面向為何?郭莉芳表示,非典就業收入可能不穩定,恐怕更難做儲蓄計畫,收支管理也會有盲點,因此一定要有風險意識,最好要準備緊急預備金(沒工作時可支應三到六個月的存款),以備不時之需。她建議,非典就業者最好有AB帳戶的概念,假設一家三口每月開銷五萬元,這筆錢就放在A帳戶,剩下的錢則放在B帳戶,用來存錢或投資理財,切勿把所有的錢放在同一個戶頭。這樣做的優點是,把家庭基本開銷存在一個帳戶,當快用完時,你就知道要緊縮開支。一旦工作或收入出現狀況,至少還有B帳戶資產可以活化變現。調查分析51.6%未規畫投資理財 近四成投報率不足有關退休理財儲蓄準備,51.6%民眾表示並未規畫。至於投入多少收入準備退休理財?投入薪資1-6%者占16.6%,投入7-14%者有9.2%,投入15-20%的有7.9%,將收入20%拿來投資者有14.7%。但高達18.6%說不知道,33%答案是「0」,表示未認真投資理財的比率達51.6%。49歲以下民眾較具準備意識,20~29歲民眾為退休準備的理財儲蓄金額占比達22.6%最高;30~49歲民眾,為退休準備的理財儲蓄金額以1~6%最多,此階段民眾多需擔負家庭責任、成家立業,生活中各項開銷下,為退休準備的儲蓄金額也可能因此調整。至於有投資理財者,專家建議,退休理財工具期望年報酬率應達2%,但未達2%者有近四成,2~4%有一成三,4~6%二成,6~8%和8%以上都不到一成。59歲以下,選擇工具的投報率不及2%者接近四成,建議應選擇更高投報率的理財工具。但專家也提醒,年齡愈大,理財應注意保本,不選擇風險太高的理財工具。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4-0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鍛鍊退休力/活得太久、需要長照 預防2個狀況題保單這樣買
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創歷年新高。長壽最擔心的兩件事分別為「活得太久退休金不夠用」及「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可透過適當的保險規畫來做退休保障。狀況1:長期臥床乏人照顧首先是「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全球人壽表示,考慮到未來老年生活如果需要有人照顧起居時,需要多少費用,退休後不能像年輕時一樣,錢不夠了再賺就有,所以一定要提早精打細算。建議可選擇75歲起住院日額保障加倍,且提供高齡實支實付限額保障的終身醫療險,此外也可以附加失能扶助險,或是規畫長照險,預備需要長期照護的支出。● 失能扶助險:最好選分期給付10年以上的保單針對失能扶助險,富邦人壽表示,只要被保險人因意外或疾病,符合失能等級表1至6級認定,即按月給付失能生活扶助保險金,用來給付長期照顧所需的定期花費。每月給付分期金的多寡,可依個人需要的照顧條件來估算,例如申請外籍看護工,一個月基本花費至少2.1萬元,以此推算基本月給付金額至少2萬元以上;若是想入住專業的養護中心,金額就需再增加。另考量失能失智者的照顧時間平均7.3年,最好選擇分期給付時間10年以上的保單,避免因高齡長壽、保險給付突然中斷的情況。● 長期照顧險:有壽險保障與無壽險保障兩類至於長期照顧險,新光人壽表示,長照險大部分分為有壽險保障的主約,與無壽險保障的主約兩種。有壽險保障的主約,當被保險人發生失智或失能狀態時,可用每月給付的保險金支付看護費用,同時也有一筆身故保險金,為人生最後一哩路做準備;而無壽險保障的主約,相對有壽險保障的主約來說,保費較親民,民眾可視自身需求投保。狀況2:活得太久,退休金不夠用接著考量「活得太久,退休金不夠用」的風險。全球人壽表示,退休的基本生活就是要預估維持生活水平的費用,享樂生活就要計算那些未完成的夢想,還需要多少錢去完成。許多人打拚一輩子,卻發現身邊的錢都沒留住,沒時間投資理財,或是基金股票沒什麼獲利,或錢借家人一去不復返。可提早運用保險的功能加以規劃,若以退休後所得替代率約七成為資產目標,建議以規畫資產累積型的保單來完成。● 年輕族群:可選擇投資型保單如果是年輕族群,因為收入有限,可選擇投資型保單,比如變額萬能壽險,用小錢就可以做好保障,進一步還可累積財富。繳費方式可選擇負擔較輕的定期繳或彈性繳,在標的選擇上可依照對於投資市場的掌握度以自主選擇投資標的或是交由專家協助挑選標的。● 熟齡單身族群:可選擇利變終身壽險如果是熟齡單身族群,因距離退休年限愈來愈近,重點在於打造穩定的退休金流,可選擇利變終身壽險,具備壽險保障及累積保單價值的特色,且透過商品本身的宣告利率機制,有機會再享增值回饋分享金,進而增加保額或加速保單價值的累積。同時因為商品有多種的繳費年期及分期繳費方式,可以按照預定的退休目標、依照自身需求及繳費能力,選擇適合的繳費年期及繳費方式。若本身壽險已足夠,也可採用變額年金險。富邦人壽表示,變額年金險有些是專家代操,當每月提解基準日帳戶淨值位於特定區間時,保單即每月提供現金提解,創造穩定現金流,作為熟齡族的退休生活費。調查分析62%有醫療險 僅19.6%有長照險醫療保險準備方面,完全沒有保險者達26.9%,有壽險型儲蓄險45.2%,養老儲蓄壽險有15.9%,年金保險有11%,62%有健康醫療壽險,有長期看護失能險和失能殘扶險比率只有19.6%。醫療保險持有行為隨年齡變化,30~49歲民眾,持有健康醫療、壽險型儲蓄險、長照及失能殘扶險比率相對較其他年齡層高。女性醫療保險準備優於男性,女性在各項保險種類持有比率均高於男性,在未來退休保險方面財務保障較佳。對退休準備來說,年金、醫療和長照險是三大支柱,但有醫療險的比率遠大於另兩個。年金保險是為了長壽風險,讓你「不用擔心自己活一百歲」,因為活得愈久,領得愈多;長照險則是避免失能而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3-24 癌症.癌友加油站
肺腺癌術前寫一封信好好道別 劉真離開給蕭彤雯的體悟
前主播蕭彤雯在臉書透露罹患肺腺癌零期,她公開病情希望提醒大家對身體狀況多一點警覺,也提到決定動手術之前,她一直在想到底有沒有需要交代家人什麼?「萬一有什麼差錯,我什麼話都沒留給家人,這樣好嗎?」她於是決定要寫一封信給孩子。「剛好這兩天是劉真羽化一年的日子⋯我相信當時也沒人想到她竟就這樣再也沒醒來。」蕭彤雯想到,「如果我是她,在不能改變最終結果的前提下,若能回到手術前做一件事,我想我會選擇寫一封信好好跟孩子道別,讓孩子知道媽媽多麽的愛她,而且會用另一種方式永遠照看陪伴著她。」所以,基於這樣的心情,她明知手術其實也沒那麼危險的情況下,還是在手機記事本裡打了兩封信,一封給小兒子,可能因為孩子還小,無法寫太多,所以她的情緒還算平穩。但第二封信給大女兒,她居然只寫了:「親愛的…」就大崩潰,哭到不行。後來不知道是怎麼打完的,從頭崩潰到尾。現在動完手術蕭彤雯謝謝老天爺,讓她的兒女不用看到這兩封信。但也讓她有了一個很不一樣的體悟,「一般我們認為要隨時做好準備,以免意外發生時家裡亂了陣腳,所以會交代的多半是跟資產有關的事,但那些事終究是能透過某些辦法解決的,唯一無法有人幫你解決的,是對家人的情感,而這也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蕭彤雯從住院到手術到出院,總共六天,出院那天她雖然疲累,但好想看到孩子們,所以在先生跟婆婆的陪伴下去接兩個孩子下課。女兒下課時,先生把車停在學校附近,她突然開了車門要下車,老公問妳幹嘛?她說沒什麼,就只是想下車走走,其實她是想在路邊等女兒,讓她能一眼看到媽媽出院了來接她。後來一堆孩子們過馬路時,她聽到女兒大喊:「馬麻~~~」朝她飛奔過來,她邊忙著閃女兒的飛撲,怕女兒不知道她開刀撞到傷口,邊笑著說:「馬麻回來囉!」蕭彤雯說,還好那時天很黑,沒人看到她眼裡都是淚水。
-
2021-03-04 養生.無退休時代
女人要主動投資,不要想靠老公…理財教母林奇芬48歲漸進式退休:學會「4要」,老後才輕鬆
「人生勝利組」對你而言是什麼?出色的學經歷、令人稱羨的財富,三子具足(房子、車子、孩子)?或是有另一個答案:不僅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還靠此累積富足的財富、提升人生的格局,又能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本性!而「活出自己」的代表,就是理財教母林奇芬。 她48歲那年開始漸進式退休,過著自由自在的筆耕生活,而且永遠在做自己熱愛的事:向每個人推廣理財知識,讓每個人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勝利組」。 將焦點放回自己,擁有好日子 「離開職場後,我每星期固定3天運動,像是TRX、氣功、游泳;1天學插花,其他時間就寫稿、錄影、演講。這樣10年以來,每個人看到我後,都跟我說,『你的氣色變得很好耶,比以前看起來更年輕,人也看起來好放鬆。』因為我在這10年來,不斷告訴自己,我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從工作中釋放出來,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 從光鮮亮麗的理財媒體社長退休後,林奇芬轉為自由的專欄作家,生活多采多姿,不僅讀了政大EMBA,屢行她不間斷學習的人生原則;也能用理財專業、撰寫文章累積收入,堅持做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能在第二人生活得更加自在愜意,林奇芬說,要感謝48歲前的自己。 「我覺得人要持續工作,才不會跟社會脫節。我現在走『個人經濟』,自由撰稿是我很喜歡的工作,我開始擁有更多的『自我』,但要不要工作,選擇權操之在我;過去我有儲蓄資產,才能接受現在的不穩定收入。女人要有錢,未來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女人要主動投資,不要想靠老公 被稱為理財教母的她,看過高樓起、看過樓塌了,股市的「12682」傳奇數字到跌到只有2000多點,台股的興起、勃發、震盪與低谷,林奇芬全都經歷過,要說她是台灣股票基金投資的「第一代」,一點也不為過。 「我是比較積極的職業婦女,從年輕時就很有理財觀念,認為經濟上不需要靠老公,很早就決定我要有自己的事業,在工作上非常賣力。我第一次跨入職場時,台灣只有4家基金公司,我就展開了第一波採訪;當時出版的環境很好,我們還出版了第一本理財專刊、第一本基金總覽。」 林奇芬用自己數十年的投資經驗分享給大家,雖說投資雖然愈早愈好,但無論何時開始都不嫌遲;最重要的是要自己主動吸取理財資訊、內化後成為理財知識,再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千萬不要聽信明牌,要主動投資而不要被動推銷。 「如果跟著別人買、聽理專買,到時候連自己怎麼賠錢都不知道,所以買股票的人,80%會賠錢;不敢投資的人,把錢放銀行,最後,財富總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中年後投資心法:選能降低風險的 林奇芬說:「我建議學習投資,可以的話,愈早開始好,因為當你年紀愈來愈大,就會較難承擔風險,甚至很難願意賠錢學功課。」 主動積極的林奇芬,透過長期的市場分析與投資眼光,讓自己漸進式退休之路,每天過得豐盛又愉悅,對於跟她一樣的漸進式退休族群,她也有簡單又有效的投資方法。 「我一再分享給大家的投資方法,就是買定期定額股票基金。」 「可是有個前提是,不要聽理專的行銷話術。如果你已經是退休族,你需要有現金流,就是要思考,你需要單利還是要複利?可以挑選台股、美股、亞洲股,長期追蹤績效,真的沒時間,就買定期定額3支ETF。」 「隨著年齡改變 你可以加一點債券。中年債券就可以增加到3成,退休後增加到7成;因為債券波動小,它會還本,屬於防禦性理財;但若想要資產成長,就要用股票長線,因為大部分股市,每過幾年就會創新高,長線是成長的。」 人生最重要5件事,立下目標往前走 林奇芬在熱情、專業、職志、使命,找到人生美好的交會點,不只擁有老伴,也格外珍惜老朋友,與讀EMBA的「學姊社」好朋友們一起陪伴彼此,旅遊、爬山、辦活動,也持續推動理財知識普及化。 「人生最重要5件事:事業、財富、人際關係、健康、生活,我都已經擁有,下一個10年,我也是一樣延續,再往下走。」 立下目標便勇往直前的她,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能成為標竿。投資理財無關性別,而是關於對自己人生責任有多在乎,在喜愛的事情上努力不懈、絕不讓步,就是她愛自己的方法。 林奇芬的中年「4要」投資學:1、要主動投資而不要被動推銷、不要聽信明牌。2、學習投資、要自己學會思考,自己挑選基金。3、沒時間研究,就買定期定額3支ETF。4、年齡越長,投資要加點債券,中年時比重3成,退休後增至7成。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營養師教你擬定「減糖4計畫」,讓瘦身更給力!.比起健美線條,中年後更需著重「功能肌力」訓練!對抗肌少症,4種居家運動最有效.57歲小三難忍7年地下情,想爆料逼情夫給錢分手!當激情變調,小心反被咬一口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3月到7月是鳳梨的產季,鳳梨不僅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水果之外,還能夠打成果汁、入菜等等,用途可說是相當多元,但在吃鳳梨的時候常會遇到的「刮舌感」,其實與「蛋白酶」分解酵素有關,也就是舌頭上的蛋白質被分解啦!天氣漸暖,台灣向來以豐富的水果資產聞名國際,想到台灣水果絕對少不了這一位,黃棕色的外皮上規則的稜角狀、腰桿挺直衝天綠色葉子,除了討喜的外表,甚至隔著果皮就能聞到陣陣果香,這就是代表好運、福氣旺來的「鳳梨」。雖然鳳梨很好吃,但一想到吃鳳梨,生理反應就是舌頭一縮,「刮舌感」的印象隨即出現在腦海之中,難道鳳梨果肉真的帶刺,刮破舌頭了嗎?無形的倒刺,來自「蛋白酶」除了象徵好運以及討喜的外表,鳳梨的營養價值也同樣深受大眾喜愛,但只要吃過鳳梨的人一定都有體驗過這樣的感受,想大口吃鳳梨,放進嘴巴後迎來的卻是明顯的刮舌感。但其實所謂的「刮舌」並不是真的有東西刮破舌頭,造成這樣的感受,與鳳梨的酵素成分「蛋白酶」有關。痛感來自舌頭蛋白質被分解蛋白酶是一種鳳梨天然的酵素,之所以會取名為「『蛋白』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分解蛋白質的酵素。簡單來說,可以把蛋白質想像成一條有規則排列的鎖鏈,而鎖鏈則是由胺基酸所組成,胺基酸就像是一環環的鎖鏈零件,而蛋白酶分解的過程就是把大分子蛋白質之間的鏈結斷開,變成小分子胺基酸。蛋白酶酵素這樣的作用過程,雖然會造成舌頭的不適感,但這類酵素的分解作用,能夠讓蛋白質能夠更好的被吸收,而舌頭之所以會疼痛,是因為從入口之後,所經之處基本上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也因此食藥署也提醒,若是本身有胃潰瘍症狀的患者,不要空腹吃鳳梨,蛋白酶對於胃部的內壁也可能會造成無形的傷害。雖然腸胃敏感的人在食用時要注意,但若是若是在食用完大量的蛋白質後,如炸雞等,感到胃部不舒服,鳳梨的蛋白酶就能在此時派上用場,在吃完炸雞之後吃鳳梨,反而可以幫助消化!鳳梨品種,決定痛感程度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吃鳳梨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其實會造成感官上有如此大的差異,不外乎與每個人的舌頭結構不同、鳳梨的品種有關。以鳳梨品種來說,鳳梨主要的種植目的有兩個,一是加工用途,二是鮮食用途。加工用途的鳳梨酵素濃度較高,後者酵素濃度較低,普遍以台灣現在的鳳梨品種來說,鮮食用品種,如:市占率達8~9成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台農16號甜蜜蜜鳳梨、台農20號牛奶鳳梨等,都已經是酵素含量低的品種了,民眾一般在選購的時候都不用擔心會有過度的「刮舌」狀況產生,而這些改良品種的鳳梨全都來自台灣強大的育種團隊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歷經30~40年不斷的改良,才有今天市面上豐富的鳳梨品種。「除了蛋白酶分解酵素的緣故以外,民眾自己在家處理鳳梨的時候有可能在花腔(芽眼)的部位並沒有處理乾淨,花腔裡面有一個很小的刺,刮舌的原因也可能來自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黃士晃說,除此之外偶爾鳳梨的纖維質含量較高,加上蛋白酶的交互作用之下,會加成刮舌的感受。酵素最大的敵人:高溫、鹽巴有些人舌頭感官比較敏感,若是真的是敏感舌,怎麼吃都覺得會咬舌又該怎麼辦?這就來介紹酵素最大的兩位敵人,分別是高溫與鹽巴。酵素的活性程度決定了刮舌的疼痛程度,要抑制活性,就必須針對酵素的特性下手,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透過高溫處理,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加工用的鳳梨酵素含量高,也不會有刮舌的情形產生,加工過程中的熱處理,就會把酵素的活性大幅降低。另外鹽巴對於抑制酵素的貢獻也不小,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在碰到鳳梨刮舌的時候,總是會說「泡一泡鹽水、撒一點鹽巴吃就不會了!」台灣鳳梨的盛產季節是每年的3月到7月,雖然現在許多品種改良已經大幅的降低了刮舌的感覺,但了解刮舌感其實是來自於天然酵素,且利用後續的處理都能減低刮舌的感受,下次吃鳳梨的時候不用再「心驚驚」,放心大口吃吧!延伸閱讀▶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切開後的柳丁竟然變成紫色!這到底還能不能吃?▶不愛吃苦與舌頭構造有關!基因種族決定你對苦的耐受程度參考資料▶媽!我咬鳳梨時鳳梨咬我,現在到底誰咬誰?(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平溪天燈節延至暑假 元宵仍應戴口罩
新北市每年元宵舉辦的平溪天燈節活動,預估延後到暑假疫情稍緩時舉辦。觀光旅遊局今天表示,元宵仍會有許多遊客放天燈,呼籲民眾仍應戴口罩與做好健康自主管理。因應2019新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新北市長侯友宜於今年1月19日的防疫會議宣布,決定停辦新北燈會,延後舉辦平溪天燈節。新北市府觀光旅遊局長張其強今天表示,當時考量平溪天燈節活動屬戶外開放空間,出入人潮管制不易落實實聯制,且人潮擁擠、近距離接觸、不易限制飲食,才考量延後辦理。張其強說,平溪天燈節預計延後至暑假期間舉辦,希望屆時疫情真正可以稍緩,並適合舉辦大型活動。他說,屆時舉辦的規模會與以往元宵節的天燈節一樣,更歡迎全台灣民眾屆時來平溪一起放天燈,一起為家人、朋友祈福,一起為台灣加油。觀旅局表示,26日為元宵節,接著是228連續假期,預期仍會有遊客前往平溪放天燈,雖不同於春節連假,且目前疫情比較之前又相對穩定,但如果需要仍會啟動「人潮儀表板」警示。觀旅局呼籲遊客到天溪旅遊時,除應景放天燈,振興在地經濟,也提醒民眾仍要戴口罩、並保持防疫距離,做好個人健康管理。市府消防局表示,平溪地區放天燈為重要觀光資產,為防範天燈釀災意外,已訂定「新北市天燈施放管理辦法」,限縮施放區域,僅能於平溪區十分遊客中心至師功橋處,及106號縣道沿基隆河流域周界範圍200公尺內施放。消防局說,禁止於晚上10時至翌日早上6時前施放天燈,違規施放天燈將處以新台幣3000元罰款。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連年舉辦國際論壇 陳自諒「別人視為葵花寶典,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
「Patient first,Patient care」,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的口頭禪。他以這句話勉勵醫護人員,務必時時刻刻將病人放在心上,妥善照顧,建立「病人優先」文化。同仁表現優異就讚美表揚在管理上,陳自諒「充分授權」,認為領導人應該是激勵屬下的老師,而不是控制員工的主管,尊重部屬建議和創意,互相溝通,「催生創意,容許犯錯的空間,但不能再犯第二次。」他更講求效率,開會重點應是「解決問題」,因此當同仁在「鋪梗」報告,他會打斷直問「你要表達的是什麼?你的建議是什麼?講重點。」「醫護行政同仁是醫院最大的資產,因為他們努力堅守崗位,中醫大新竹附醫才能得到鄉親肯定,持續守護健康。」陳自諒認為,只要同仁表現優異,他都會公開讚美,連續兩年舉辦最佳醫護行政人員表揚,肯定同仁,激勵士氣,凝聚共識。連年辦大腸直腸國際論壇陳自諒是國內傑出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在他領軍下,團隊以3D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保肛高達9成5,傷口小,病患恢復快。自2010年起,他連續11年舉辦國際大腸直腸外科論壇,鼓勵實習醫師免費參加,同時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參與,透過連線直播微創手術,讓世界看見台灣日益精進的醫療技術。「別人視為葵花寶典或獨家祕方,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這是陳自諒的大器。「唯有新進的醫療設備,才能治療病患。」陳自諒於是在兩年間,陸續成立癌症中心、腦中風中心、心血管中心、健檢中心、生殖醫學中心、血友病中心,且通過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守護鄉親健康。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他期許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深耕在地醫療,目前已引進「正子電腦斷層攝影」,可早期診斷和疾病追蹤,「放射治療設備直線加速器」則提供便利的放射治療服務,也購置了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未來規劃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建置微創手術中心、乳房健康照護中心、急重症中心、婦幼中心、早期療育中心,以及眼科的黃斑部治療中心、乾眼症治療中心。陳自諒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腹腔鏡微創大腸直腸手術、肛門良性疾患手術、無痛大腸鏡檢查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外科部部主任、國際醫療中心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醫療人員,參與醫療,醫病共享。
-
2021-02-20 養生.無退休時代
省到一條內褲穿20年的侯昌明,年過半百突想通,花百萬全家暢遊義大利!中年樂活靠4個小秘訣
以「精省」在演藝圈闖出名號的侯昌明去年帶著老婆、兒女到義大利「壯遊」,成行前妻子追問他:「真的嗎?不行啦這樣花太多錢,很貴!」侯昌明篤定地說:「不行,妳要陪我去,就算以後錢不夠要賣房子,我也一定要去義大利!」長達14天的義大利之旅,一家人從威尼斯玩到羅馬,全程自助,想逛哪就逛哪,想吃就吃,他們一連3天吃外皮酥脆且餡料豐富的披薩、香濃到極點的提拉米蘇、逛羅馬競技場、精品店等…此行花了侯昌明將近100萬的積蓄,他開玩笑說,以前可是節省到一條內褲可以穿20年!怎麼會突然想通,花大錢去義大利壯遊? 錢哪有幸福重要?中年該以品質優先 「其實,去義大利之前,我覺得自己有點中年憂鬱。」當時,他意識到自己快50歲了。「人家說人生半百,其實到了50歲,大概還能健康活30年,而且這還只是估計哦!你看我前半輩子追著錢跑,環遊世界的夢想都還沒開始,遠的國家也都還沒去,就已經50歲了,以後沒體力怎麼辦?我越想越慌!」 未完成的人生清單像程式碼一樣飛快的條列在他腦中,恐懼爬滿思緒。侯昌明一向精省,但隨著存款上的數字越長串,也代表綑綁他的枷鎖越沉重,「以後老了,錢夠用就好,還是回憶最重要。所以我拉著雅蘭跟孩子,把所有事情都排開,義大利之旅,衝了!」 去完義大利的下個月,他們去了泰國,朋友問他:「你是中樂透喔?怎麼感覺都在玩!」「我才沒有都在玩!雖然我今年8月規劃要去美國3個禮拜。」侯昌明頑皮地笑了。他認為,旅遊是調劑生活的良方,充飽了電就回來認真生活、投入工作,這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有滋有味! 品質來自經濟基礎,投資慘賠當繳學費 生活要有滋味的前題,就是要有經濟基礎。小時候他窮怕了,所以一塊錢一塊錢慢慢存,在30歲前,就存到人生中第一個一千萬。 才開心沒多久,他就摔了大跤,在一年內賠光千萬積蓄,連蜜月旅費也是由丈母娘支援才得以成行。回想當時,夫妻倆天天為了錢吵架,後來兩人重頭開始,卻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次慘賠,當時的他,剛好40歲。 這兩次的慘痛經驗,讓侯昌明學會了四個字:資產配置。 他開始認真學理財,了解分散投資的重要。「短期投資不能道聽塗說,因為波動很大,要做足研究再下手,就算虧掉也不能影響生活;中期對我來說,就是配息沒有很多,但未來仍有增長潛力的,例如中國基金;長期對我來說,就是穩健型的金融商品,例如:基金、台股、保險,最好是投資報酬率10-12%,未來趨勢只要抓準,不管漲跌,都要讓自己能睡得著。」 「像我之前繳6年的美元保單,很貴,但我咬著牙繳完,現在的好處是我們每年有一筆錢會下來,那就是我們旅遊的基金了。」 這幾年演藝圈不景氣,2年前侯昌明主持的節目全部被停掉,在家沉寂一個月便決定投資副業,由妻子的專長下手,她有中、西式廚師執照,且擅長穿搭、經營粉絲群,於是夫妻倆開設了網購服飾與手工派店。 可以發現,40歲後的侯昌明,投資的每一步都非常謹慎。「投資要力求穩健,以長線代替短線,不要浪費,所有風險一定要降低到可以承擔的範圍,你才有資本安老。」 有了錢還要觀念對,你才能每天都幸福 「有了錢後,你要捨得花,快樂就是從這裡來。」談到現在的日常生活,除了出國遠行,也常常載著老婆孩子吃吃喝喝,一個月基隆夜市就逛了3次,侯昌明很擅長營造日常的小確幸、小浪漫。 「有天雅蘭問我『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說不好看,她就要打我,我說『妳比衣服好看太多了,來親一下。』然後她就很開心,因為我每天都在撩她。」侯昌明說起結識22年的老婆,就像高中生聊起追求的心儀對象那般開心。 中年,是人一生中最豐盛的時候,豐盛原因並非經濟條件,而是心理狀態。 眼前的侯昌明就是個快樂的中年人,不管他50歲後會遇到什麼困難,你都相信,他絕對能繼續將自己活成一部勵志片,用迷人的笑容戰勝命運。 侯昌明中年樂活4個小秘訣1.替兒女留房產很好,但小心別因此被綁住,自己最重要。2.建議40歲前勇於嘗試不同投資,40歲後作法要保守穩健。學會投資,老年生活才有保障,早做比晚做好,晚做比不做好。3.想要有幸福婚姻,夫妻間一定要有一個人耍浪漫。4.中年一定要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原文刊載於2019年06月03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拼命賺錢半輩子,才發現幸福比錢更重要!50歲侯昌明:中年後為了自己,要捨得花錢!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07 養生.無退休時代
45歲零退休金離職,年賺14%!前金融業高層林茂昌: 一個投資秘訣讓你勝過專業人士
編按:為什麼散戶在股市很難賺錢?財經書籍譯者、前台証期貨公司總經理林茂昌,原本和多數投資人一樣,整天鑽研各種報告、消息和數據,長期下來投資報酬率卻不如預期。後來,他重新思索過往投資的盲點,回歸股神巴菲特的投資金律──用心於不交易,才是達到財富自由的關鍵。理財的最高境界,是不必費心就有穩定的收入進帳。省下為錢操心的時間,生活可以更有餘裕。採訪60歲的財經書譯者林茂昌這天,他提早半小時出門,散步到我們約定的地點。「我現在盡量多走路,可以運動也欣賞風景。」他說。不急不徐的從容態度,也和他的投資觀念不謀而合。過去,林茂昌曾任台証期貨公司總經理,也主管投資部門多年。早期他的操作股票的方式如多數專業投資人,每天看盤、看報告和財報,研究500、600家上市櫃公司的獲利能力,從中挑出能為客戶賺錢的股票。辛苦了20幾年,他發現自己工作很累、身體頻出狀況,投入的努力卻似乎跟投資回報不成正比。45歲那年,他決定辭職,自行投資賺取人生下半場的收入。經過幾年的摸索調整,他在52歲時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股票的年化報酬率約為14%,遠勝過市面上多數號稱穩定配息的理財商品。光是每年領到的股息,就足以支應每月的生活費,還有餘錢可再投入股市累積資產。離職後的15年,他沒有領資遣費和退休金,少數工作收入是偶爾翻譯財經書籍的稿費。林茂昌說,他花在理財的時間遠少於過往,投資報酬率和生活品質卻變得更好。關鍵就在於掌握了長期投資的秘訣──下好離手,不要動作。鄉下老奶奶的投報率,竟勝過專業人士! 賺錢秘訣在「不交易」他解釋,「下好」指的是選擇好的投資標的。「不要動作」,則是強調長期投資的重要。如同股神巴菲特曾說過,「若你不打算持有一支股票達10年以上,那你當初根本就不應該買進。」然而,知道這句話的人多,能實踐的人卻極少。林茂昌回憶,他實際體會巴菲特投資金律的契機,源自於幾個小故事。2010年,美國有位名叫葛瑞絲的人瑞過世,身後留下價值700萬美元的股票遺產。原來,葛瑞絲曾是亞培藥廠的秘書,她在1935年買入3股亞培的股票,經過多年來的股票分割和股利再投資,80年後變成了10萬多股。同樣的,在台灣,他也知道有好幾位住在鄉下的老太太,早期買了台塑、南亞、台泥等公司的股票,20幾年都沒賣出,領到的股息又重複買入股票。如今,她們每年領的股息比孩子的年薪還高。他也回頭檢視自己的持股,發現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竟是以前覺得不好、賣到只剩零股而忘了處理的幾檔股票。「我們這些專業人士就像拚命苦練的鋼琴家,結果比賽成績跟早晚彈10分鐘的素人差不多。」林茂昌笑說。散戶要賺錢,其實並不難。買入好公司的股票並長期持有,經年累月的複利效應,最終將帶來可觀的報酬。只是,上市櫃股票那麼多,該怎麼挑選所謂的好公司?林茂昌建議,首先可參考巴菲特的原則,根據生活經驗挑選在各領域具壟斷優勢的企業,像是持有專利、品牌投入時間早、影響力大等。例如輝瑞藥廠因生產威而鋼知名、中華電信擁有全台重要電信通路等,都是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護城河」。此外,還有幾個公開指標,可以判斷一家公司的體質。例如他習慣以每股盈餘(EPS)觀察企業的長期獲利狀況,若是5到10年內,企業的EPS都能維持3元以上,即代表獲益穩定。或者也可以看淨值報酬率(ROE),ROE長期在15%以上的公司,通常也是適合的投資標的。最後則要注意公司的長期負債,公司債務過高代表長期競爭力不佳,即使ROE高也不建議投入。找到好公司以後,下一步就只要等待合理的價錢入場,不要輕易賣出。林茂昌指出,多數時候市場是理性的,被高估的股價終究會修正,反映企業真正的價值。一般而言,合理的本益比(PER,可用股價除以每股盈餘算出)約在20以下。本益比太高,則要提防股價泡沫化的風險;本益比過低,則代表股價被低估,可以趁機買進。投資應是「正和遊戲」 不賺短期價差才能賺錢林茂昌觀察,投資股票的人雖不少,但最終真正能賺錢的散戶卻不多。究其原因,多數人都抱持著低買高賣的觀念,獲利主要來自價差。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種獲利是「零和遊戲」──有人賣掉股票賺錢,就有人因買下股票賠錢。即使一時賺了小錢,之後也可能會還給市場。最後,只有資本雄厚、風險承受力高的大戶能賺錢。贏者全拿,其餘人皆輸。再者,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遠比人們想像中的困難。林茂昌以他持有的鴻海精密機械(2317)為例,他曾經在每股250元時買進,股價一路上漲到300多塊,接著就一路下跌到百元左右。再過了3、5年,又大漲到300多塊。他回想,股價在低點時,外界都說鴻海賴以獲利的代工時代將結束,不看好其未來發展。他雖然沒有賣出,但也不敢趁低價加碼買進。等鴻海股價再次來到高點時,他又捨不得出清,之後股價又一度重挫到百元以下。雖然持有這檔股票10幾年來,投報率不差,心情仍難免受到影響。「股市每天起起伏伏,今天買明天跌很常見。短線操作的人容易被雜訊蒙蔽,無法判斷一家公司事業發展的好壞。」林茂昌說。他認為,能夠永續的投資獲利,應該是來自「正和遊戲」:股東提供資金,讓專業經理人經營公司。公司發展得好、有穩定獲利,股東才會賺錢。「長期來看,能在股市賺錢的人都不是賺市場炒作的價差,而是賺公司盈餘。」他指出。現在,他絕少賣出手中的持股。以他持有長達10年以上的順發(6154)、聚陽(1477)、巴菲特所職掌的波克夏(BRK.A和BRK.B)為例,每年配息再投入,讓長期持有成本變低、投資報酬率自然提高。他也笑說,股票常是買了就跌、賣了就漲。像是他在10多年前曾以40多塊的價格買入巨大機械(9921)的股票,股價100塊時賣出,原本已覺得心滿意足。沒想到它的股價現已漲到200多塊。放著不動的股票,往往才是最賺錢的!股價下跌,何時該停損? 判斷虧損原因、分散持股股市每天都有各種利多、利空消息,什麼時候該調整手中的持股?林茂昌提醒,回歸長期投資本質,就能平靜以對:「市場高手如雲,消息都掌握在關鍵的人手中。想想若真的有大利多,別人為什麼要讓你知道?」他引用巴菲特的分析,指出股價下跌有2種可能:一種是意外事件所導致的波動,另一種則是長期競爭力下降的警訊。前者最典型的例子,像是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所導致的股災。碰到這類事件,他不僅不會賣出持股,反而會故意「接刀」,趁股價低時多買一些。「好公司撐過意外,還是好公司。」他說。例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導致全球股市暴跌。很多人不看好旅遊業的前景,但他並沒有賣掉手中某旅遊業龍頭的持股。理由在於,「這波股價下跌不是公司治理出了問題,是大環境的問題。只要它比同業撐得久,疫情過後又是另一番天地。」不過,林茂昌也指出,假使遇到公司更換經營者、連年虧損等情況,他就會認真考慮出場。倘若無法判斷事件的影響是長期或短期,寧可不要冒險,以免得不償失。此外,考量到分散風險的必要,他也建議持股應有5~10檔、分批買入。他坦言,自己也曾做過錯誤的判斷。早期他持有觀光旅遊業統合開發(5702)的股票,原是看好其母公司統一集團的眼光,前幾年EPS也確實不錯。未料後來該公司的度假村接連遭遇風災等重創,最後在2003年SARS期間黯然下櫃。幸好當時統合開發僅占他持股的10%左右,即使偶有「看走眼」的情況,也不至於全盤皆輸。輕鬆投資不為錢煩惱 把時間拿去做喜歡的事自從出了2本股市投資書以後,常有人問林茂昌:「我該買哪支股票?什麼時候可以買?」但他直言,若無法克服心魔、總想要短期看到成效,即使真的拿到「明牌」也是枉然。他舉例,巴菲特執掌的控股公司波克夏,每季都會公開持股明細。理論上跟著股神買,長期持有就能看到成果。但人們總有各種擔心:例如,科技股大漲,巴菲特都沒買,是不是看走眼?跟著巴菲特買,隔天股價卻下跌,真的沒問題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會看到第二個巴菲特。」林茂昌說。他強調,投資不需要給自己過大的壓力。挑到了好公司,基本上日後只要「放著不動」,不需要頻繁進出市場。即使是50歲才開始投資,依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都還有半世紀可累積財富,多年下來累積的複利將相當可觀。「這套投資方法不會讓你大富大貴,但生活無虞沒問題。」林茂昌說。如今,他雖然還是每天看盤,但再也不必像過去一樣,懸著一顆心看股價上上下下。達到財富自由後,有更多時間可以探索生活的樂趣,例如跑步、學工筆畫、水墨創作和植物組織培養。不必為錢所苦的人生,愈活愈寬闊!原文:45歲零退休金離職,年賺14%!前金融業高層林茂昌:投資股票想賺錢,關鍵在「不交易」
-
2021-0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優先 台南東山迎佛祖取消一切公開活動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今天宣布,國定重要民俗台南市「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今年取消一切公開活動,且謝絕交陪宮廟及信眾隨香,由寺廟內部人員自主辦理核心儀程。台南市文資處今天指出,國家重要民俗台南市「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今年預定2月4日(農曆12月23日)及2月21日(農曆正月初十)舉行;因應新冠肺炎疫情(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升溫,東山碧軒寺和火山碧雲寺協調以防疫為最優先,取消一切公開活動。東山碧軒寺和火山碧雲寺決議調整今年舉辦方式,不對外公開,由兩廟內部工作人員、三庄五角頭所屬宮廟共同維持民俗核心儀程,謝絕一切交陪宮廟及陣頭、信眾參與,同時取消鑽轎腳、信眾入廟觀禮、參香與廟外隨香。文化部2011年指定「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為國家重要民俗,是台南市東山區和白河地區一年一度重要民俗活動,保留傳統古風,每年吸引許多信眾及交陪宮廟隨香。「東山迎佛祖」傳承近200年,信眾以徒步走古香路,越過重重山嶺,護送「正二媽」回鑾碧雲寺過年後,再迎請「正二媽」下山,返回碧軒寺及遶境周遭庄頭,期間的「換香」、「換花」、「換轎」的「三換」儀式,非常有特色。
-
2021-01-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拿到「高鐵半價」竟讓老人們覺得像上斷頭台!黃越綏:面對「老」這檔事,不是由你掌控
老得自在安心俗話說:少年不知老將至,而老了不期遇閻王;同樣的,事非經過,不知難也,唯有親身的體驗最真實。人在歲月中各有不同的角色扮演,在悲歡離合的戲碼中輪番上陣,不知何時憩腳。童年時,不曉得有多少次在夢囈中都渴望著變成大人的美夢,加上「只許大人放火,不准小孩點燭」的管教壓抑下,「轉大人」也象徵著個人對生活的實質權力掌控。好不容易熬到了成家立業,卻在家庭、職場兩頭燒,又開始羨慕起前輩退休後遊山玩水和含飴弄孫的自由自在,恨不得自己趕快變老,好提前退休。可是,以上這些情境都是人在困境或焦慮下的情緒投射罷了,因為與白日夢划拳終究是沒有輸贏的回合,生命的軌跡絕非一蹴可幾,更無法真正達到心想就事成。只是當你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想通了一些人生哲理,而比較能學會放下時,卻在某年某月某日突然被迫收下一張「老已至」的通知單,才驚醒怎麼一轉眼工夫竟然已由稚髮變白鬚!更悲傷的是,自己居然也不願、不敢與鏡中的自己相認,只因情何以堪呀!儘管看遍了大自然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替換,也看盡了人生百態與因果循環,但唯一從未放在心上的一件事,可能就是終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縱使整了形,還是逃不了。一向自信又充滿活力的我,在2012年因年齡已滿65歲,而拿到了政府頒發的乘公車免費、搭高鐵半價的優待證明時,倒也沒有特別歡欣或沉重的感想,因為一旦已有了「接受」的心理準備,各種負面或不安的情緒早就被理性跨越了。倒是我同齡的朋友們有著不同的反應。一位形容他的心情好像是被銬上了腳鐐的囚犯,正領取上斷頭台的名牌;另一位則形容她像是擺脫囚籠、手中多了張優待券、可以到處自由飛翔的鳥兒。不論如何,他們當下的內心也矛盾著,總覺得自己又不老,也有經濟能力承擔,幹嘛還要浪費這種社會資源呢?後來才發現,原來面對「老」這檔事,承認與否,居然並不是由你掌控。人到底是群聚的動物,在由不同性別、年齡、身分、背景共同組成的社會結構裡,老人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指標和定義的「族群」代表,它是每個人都必然要經過的驛站與關卡。事實上,抱持不服老、不願老、不知老的心態,都是人之常情且不足為奇,無法逃避的老化事實,正提醒著自己和生命拉距的時間正在縮短,這種無形的壓力對任何一位年長者而言,都是時時刻刻存在、不容忽視的威脅。因此,如果能在中年階段就已經為迎接老年而做好準備,或是邁入老年階段而已能在身心各方面均做好調適,自然而然地就能怡然自得地擁抱燦爛餘暉的生命,並融入大自然的定律中。曾有人喟嘆:男人的青春在口袋,而女人的青春在臉上。再糟的老頭只要身上有錢,進入風花雪月的場所,那些各個年紀足以當他孫女輩的鶯鶯燕燕們,無不左一聲大哥、右一聲親哥地叫不膩;而對於上了年紀的女性,則以「薄茶、冷酒、老女人」等稱呼來冷嘲熱諷。不過他們忽略了,其實在一些專門針對女性「服務」的場所裡,那些牛郎們也早已依樣畫葫蘆地尊這些年紀大的女恩客們一聲「姐」,來取代現實生活中應稱呼為「姨」或「嬤」的尷尬窘境。但,凡事到底真的假不了,而假的終究也騙不了,與其用金錢或買醉來逃避現實,不如學習如何正面看待老化對自己餘生的挑戰。況且在世代交替的浪潮裡,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寶貴的經驗傳承,它不僅是個人資產,更是社會共同擁有的美好資源。因此,你我均應以勇敢、積極、樂觀、自在而不缺席的態度來共勉之!書籍介紹書名:黃越綏的解憂攻略:換角度看人生,轉個念心境開作者:黃越綏出版社:台灣商務出版日期:2019/11/01作者簡介/黃越綏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專業婚姻與家庭諮商師,菲律賓大學公共行政(MPA)管理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方民族基金會研究員、美國心理諮商協會(ACA)會員、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協會(AAMFT)會員、美國(PAIRS)心理發展基金會講師,電視與電台節目主持人。早年即投入婦運、民運及社運活動,熱心公益,1995年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並籌設收容中輟未婚媽媽及弱勢失依的兒童及少女的「麻二甲之家」,給予弱勢單親在生命的轉彎處有重生的力量。著有《婚姻是什麼?》、《再考一張父母執照》、《黃越綏的意外人生》、《婆媳學問大》、《母女江山》等作品。延伸閱讀: 電器不用也耗電,應該要拔插頭?》破解台灣人10大用電迷思
-
2021-01-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戴口罩盯直播下載APP 台灣民眾防疫成習慣
抗疫週年專題3 過去一年境外疫情嚴峻,台灣民眾則是戴口罩、量額溫、噴酒精過著日常生活,習慣出入醫院刷健保卡,集會活動實聯制,還會用手機看直播關心疫情動態,台灣全民防疫意識高張,極少數居家檢疫趴趴走的人形同全民公敵。2019年12月31日,台灣意識到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的肺炎疫情,當晚即對武漢市直飛台灣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台灣在2020年1月21日發現從武漢移入的確診首例,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國外專家認為,以兩岸往來之頻繁,台灣必定災情慘重,結果卻是跌破專家眼鏡。政府記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教訓,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便拉起阻絕邊境移入、醫院感染、社區傳播的3道防線,並首度採用智能防疫,彙整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將入境資料轉進「防疫追蹤系統」,第一線民、警、衛政人員都加入防疫的行列。●全民瘋口罩 健保APP爆紅政府忙著超前部署,民眾忙著超前「囤貨」,口罩、酒精立刻被掃光,政府釋出防疫口罩還不夠,於是接連宣布禁止醫用口罩輸出、徵用廠商生產的口罩、成立口罩國家隊、口罩以實名制販售等措施,逐步擴大產量,最後還有餘裕進行口罩外交。到了第4季,市面上各式彩色時尚口罩已十分普遍,送禮自用兩相宜。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初期,每人每7天只能買2片口罩,用電鍋蒸、照紫外光等口罩消毒復活撇步紛紛出籠,原本做為健康存摺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火速開通口罩預購功能,隨後再增加藥局口罩地圖,衝出730萬次下載量,一舉奪下2020年全台APP下載冠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症專家黃立民說,台灣人確實被18年前的SARS嚇到了,這次面對疫情,防疫意識明顯提升,儘管戴口罩不舒服,但對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的規定,大家都能配合。●防疫五月天 天天有直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副指揮官陳宗彥、疾管署長周志浩、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發言人莊人祥是台灣防疫國家隊的主要面孔,指揮中心連續140天在每天下午2時舉行的疫情簡報,一度創下10餘萬人同時線上觀看的紀錄。陳時中等5名記者會的班底知名程度不亞於影視紅人,被媒體稱為「防疫五月天」,他們提供的透明、即時和專業的疫情訊息,發揮了安定民心的力量。滑手機一手掌握疫情,成了台灣許多庶民的習慣,疾管署的LINE「疾管家」聊天機器人,還能將防疫訊息化繁為簡,以圖卡呈現,追蹤人數迅速從10餘萬人增加到200多萬,有效分攤防疫專線1922電話爆量的壓力。●科技監控助檢疫 電子圍籬防落跑從高風險國家地區返台者或接觸確診病患,必須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這是防疫必須,但一開始就有一名台商在檢疫期間上舞廳遭到舉報,後來還有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居家檢疫多次外出、紐西蘭籍機師無視檢疫出入百貨賣場、返台歌迷違規跑去五月天演唱會現場等,都引起民眾緊張,擔心社區防疫出現漏洞。除了吹哨者檢舉、疫情調查技巧,「電子圍籬」也能夠揪出違規趴趴走的民眾,由於手機訊號能夠掌握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行蹤,違規踏出家門者,政府會強制隔離安置,最重開罰100萬元;相反地,按規定完成檢疫,將有每天新台幣1000元的防疫津貼。有別於他國關閉學校、封城、鎖國,台灣以居家檢疫/隔離搭配電子圍籬、防疫津貼措施,成功防堵疫情在社區擴散。另因電子圍籬是利用手機基地台訊號判斷所在地,而非利用手機衛星定位(GPS)技術,較能兼顧監控與隱私,至今已有超過10國向台灣洽詢相關技術的運用。●疫情嚇跑病患 醫院另類災情在新冠肺炎防疫的第一個100天,不時有口耳相傳某某醫院收治確診病例、某某醫院有疫情,嚇得民眾取消或延後就醫,2020全台首季就醫人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445萬人次、降幅14%,以診所受到的衝擊最大,收入銳減。博新小兒科家醫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說,過去一年抗疫,基層經營困難重重,不僅就醫人數變少,防疫物資整備難度也加高,除了口罩,基層診所得努力搶防護衣、酒精,能夠從政府得到的支援有限,得靠自己努力。平常有不少人的大醫院冷冷清清,陪病必須事先預約或出示陪病證,在門口還要刷健保卡才能進入醫院。至於參加一般的集會活動,要留下聯絡資料,健保卡也如同第二張身分證,甚至比身分證更重要。健保醫療雲端系統連接到入境資料庫,醫院讀取民眾的健保卡時,就能立刻得知當事人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TOCC),有助於及時分流及診斷,防堵院內感染破口。疫情爆發以來,台灣2起院內感染的範圍有限,病人分艙分流應變得當,到目前都沒有明顯的社區傳播。這被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Federation, IHF)評選為全球5個卓越學習案例之一,也是台灣確診病例少及死亡率低的重要原因。●防護裝備金鐘罩 醫療體系挺得住「COVID-19不發燒就有傳染力,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什麼症狀都有,不能把發燒當做收治病人住到傳染病專責醫院的唯一指標。」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因為了解COVID-19和SARS有這個重要的差異,所以要求全台醫院都要有病床能夠處理疑似病患,也都要有感染控制的訓練及防疫準備,避免救人的醫院反而被病毒攻陷。當疫情嚴重國家的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藥品和醫材嚴重潰乏,醫護欠缺裝備冒著染疫喪命的風險之際,台灣的醫院在物資整備、感控訓練方面的準備相對周全。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儘管防疫已滿一週年,醫療人員依然不馬虎。王必勝舉例,醫護人員進出負壓隔離病房,一天要穿脫幾次隔離衣、護目鏡、頭套、手套等,都要對著鏡子穿戴,鏡子旁有一張標準作業流程(SOP)表,按表操課,包得緊密嚴實。在集中檢疫所也是如此,醫護人員全員圍成一個圓,每個人互相檢視,穿脫動作都是一步一步來,確保感控管理完全落實。儘管如此,部立桃園醫院在2021年的1月仍出現的院內感染,有醫生和護理師確診。擔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的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相較於國外許多醫院爆發嚴重的院內感染,台灣抗疫一年多,只有2次院內群聚感染。他在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說,院內細菌或病毒感染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事實上所有的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李秉穎並說,醫護原本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醫護人員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這樣的勇氣已說明一切。●疫情中正常生活 全民是防疫最大資產除了第一線防疫人員長時間的犧牲奉獻,防疫工作若無一般民眾的配合,也不可能成功。在台灣以外,世上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疫情一波接一波,南北半球輪流燒,台灣則是從2020年4月12日起,有253天都沒有本土病例,創下全球最長時間無本土案例的紀錄,直到2020年12月22日確診的紐西蘭機師造成女性友人感染才中斷。陳時中告訴媒體,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是流感,但流感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有治療的藥物,不難處理,但新冠肺炎散播速度快,病毒容易突變,目前疫苗效果也還不太確定,還是要等待抗病毒特效藥問世。陳時中說:「我說台灣人自己就會防疫,外國人本來還不太相信。」但事實證明,台灣能夠防疫有成,就在於全民防疫。
-
2021-01-06 新聞.健康知識+
以低成本提供高效率醫療服務可行嗎?曾是國寶的英國健保怎麼了
醫療的私有化與委外運作一九四八年,英國仍處於漫長而艱辛的戰後重建期中(那一年的政府公債占GDP比重遠高於百分之兩百),民眾卻在此時收到了一張傳單,上頭是這麼寫的:「您全新的國民健保服務將於七月五日展開。服務內容為何?您要如何獲得服務?答案是健保會提供您所需的一切醫藥、齒科與護理服務。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窮富──都一視同仁地享有各種照顧。」英國的國民保健署於同一年在衛生大臣安奈林.貝文(Aneurin Bevan)的推動下成立,其成立有三項核心的宗旨:•必須滿足眾人的需求。•必須在服務當下免費提供。•必須根據臨床的需求,而非根據經濟能力的高低提供服務。在其將近七十年的歷史當中,英國健保儼然是全球效率甚佳,同時也是最公平的模範公醫體系,這兩點較早曾獲世界衛生組織肯定,近期則有大英國協基金會(Commonwealth Foundation)的背書。在英國,健保被視為國寶,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與女王陛下與英國廣播公司不相上下。英國健保也是先進經濟體中收費最低廉的公醫系統: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二○一五年的統計,英國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僅百分之九點九,遠低於採用半民營系統且效率差很多的美國(百分之十六點九)。英國健保能一路走來這麼成功,得歸功於其公益之宗旨與普惠原則,外加執行面上有由中央統籌採購並提供醫療服務而帶來的效率與低成本。英國民眾已經再三確認過英國健保的公益本質:以目前而言,有百分之八十四的英國民眾認為健保應該維持在公部門中運作。就連當時的首相柴契爾夫人都在一九八二年的保守黨大會上公開說「英國健保在我們手中安全無虞」,由此暫時擱置了由英國內閣辦公廳的中央政策審核小組(Central Policy Review Staff)所提出,澈底將健保民營化的計畫。只不過這種對於英國健保優點的正面發言,很快就變成了一種障眼法,目的是要掩護一系列漫長的改革來漸進引入私營的元素到英國的醫療體系中。在《國民保健服務與社區照護法案》(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Community Care Act)於一九九○年通過後,公醫制度的管理與病患的照顧被迫採取一種「內部市場」的模式來運作,醫療主管機關與醫療人員變成拿有限預算去採購醫療服務的自主買家。醫院變身成為英國健保制度下的自治信託機構,其資源多寡取決於與採購者之間建立的合約。由最低價者得標進行外包的做法,也成為了委外的第一準則,國民保健署則遠離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漸漸成為一名單純的顧客。自一九九二年以來,由民間金融提案所創造出來的委外流程也涉入健保醫院的建立。經由民間金融提案,私人企業有了機會可以興建醫院,然後再由英國健保把這些醫療院所以高價租回去。民間金融提案在各屆「新工黨」政府執政期間獲得廣泛的使用來節約基礎建設投資金額,但這些醫院的租金也於日後成為了英國健保預算的沉重負擔。最後在二○一二年,《醫療與社會照護法案》(Health and Social Care Act)實質上宣判了原版英國健保第二條原則的死刑,主要是該法案引入了使用者付費與以保險作為基礎的美式體系,由此將成本與風險都轉嫁給病患,畢竟新制度下的病患已經形同醫療市場中的顧客。此一最終版的改革,也讓外包的範疇擴大到許多不同的領域,當中包括清潔、設備管理、非看診時間的醫師服務、臨床服務,資訊服務等。這些改革的目標是透過在醫療服務的提供中引入市場元素,藉此來創造出更具效率與成本效益更高的健保體系。但事實上經過這一番改革,公醫體系的效率幾乎是原地踏步,而日益珍稀的資源也廣泛地遭到錯置,而這便是英國社會與政治學者柯林.克魯奇(Colin Crouch)所稱的「公共服務委外的矛盾」。市場導向的醫療改革忽視了由證據所指向的事實,那就是這類公共服務根本不存在所謂競爭性的市場:包商合約一簽都是好幾年,而且僅有少數幾家業者壟斷相關的委外市場。這些業者開始專事在各領域裡競逐政府標案,但它們不見得有對應的專業。由此,市場變得高度集中,而外包服務工作的多元性,也導致得標者提供的品質參差不齊。由葛拉罕.寇克伍德(Graham Kirkwood)與艾莉森.波洛克(Allyson Pollock)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由民間業者供應的醫療服務變多,直接由國民保健署提供的服務量則相應減少,醫療服務品質相應下降,而成本全由公部門買單。外包政策造成的無效率結果,可說是罄竹難書。比方說由英國健保中由Copeform擔綱的東南沿岸救護車服務,或是在康沃耳由Serco負責的非看診時間醫師合約,都是這樣慘痛的教訓;在某些案例裡,公家甚至得在民營包商落跑時承擔損失。再者,委外體系整體扭曲了英國健保中人員的行為模式。如波洛克所言:「臨床醫師、護理師、經理人、顧問與律師大軍都整天在忙著籌備招標、競標、簽約事宜,沒有人真正去照顧病人。」最後一點,委外有其非常不合乎成本效益的問題。外包活動會創造出一票「新市場官僚」負責經手各種冗贅的流程,而這些行政流程都是一種負擔,都是實質上的交易成本。以美國而言,這部分的成本就占掉整體醫療支出大約三成。英國方面的確切數據雖然不清楚,但市場化之前的行政成本大概僅占英國健保總支出的百分之六。或許真正大家都不敢提的那隻「房間裡的大象」,還得算是合約到期時的民間金融提案會對公眾造成的巨大負擔。特別是以英國健保醫院的案例而言,合約到期後的成本估計會比標的資產(醫院)的實際價值高出數倍。雖然追求以低成本提供高效率的醫療服務,始終是英國國民保健署對外冠冕堂皇的說法,但近期的證據似乎顯示這只是杭士基(Noam Chomsky)口中「標準私有化技術」的第二階段:「付不出錢來,服務運作不下去,讓民眾很生氣,然後把資產拱手讓給私人資本。」※ 本文摘自《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作者:瑪里亞娜‧馬祖卡托 譯者: 鄭煥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1-06 養生.家庭婚姻
婚前必看!能坦承談錢不尷尬 伴侶至少討論過5金錢問題
在結婚前,你們有好好談錢了嗎?雖然這聽起來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卻是可以幫助你們日後走得的更穩定的基礎。越早談越好,現在就開始找方法吧!「從今天開始,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珍惜你。」結婚典禮上,我們常常聽見這句誓詞,說明往後的人生,我們會努力為彼此的生活付出,不論條件如何。然而,在這些浪漫與勇氣背後,我們也來聊聊實際的問題──就如同成熟的感情基本一般,想要一起生活,你們也必須要有成熟的金錢觀。所謂成熟,不再於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而是你們有沒有在金錢上的共識?如果錢涉及的層面那麼廣,那你們有沒有開始進行討論?你們各自可能有不同的理財習慣,今後要該如何一起協調?《Forbes》上一名財富策略師 Catherine Schnaubelt 表示,討論財務目標是伴侶都必須經歷的課題;婚姻也往往代表著資產的合併,你需要開始去正視錢,讓後續可能的問題能被提早解決。以下便是她建議,婚前你們至少要討論的財務問題:一、你的金錢使用習慣是什麼?Catherine 提到,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嗜好跟特質,在儲蓄與花錢方面也是如此。因此,你要開始理解伴侶對金錢的態度,這甚至可以回溯到他的原生家庭、父母的經濟與習慣等;你也可以從中去看出譬如他為什麼會有某些衝動購物,以及他投資的方法,背後是否有哪些財務恐懼。一但你能完全了解對方的金錢觀和習慣,這些有助於你們建立共同的財務目標。二、你的個人目標,與我們的共同財務目標是什麼?要一起生活,你們對未來肯定會有一些想像。譬如你們都會想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嗎?你們對居住的要求是什麼?要在什麼地段、格局多大夠用?去把這些藍圖初步規劃出來後,你們就能思考如何去達到目標。其中你們可能會規劃到有一個共有的帳戶,或者你發現其實各自有獨立帳戶其實更適合你們等等。三、你目前有背負任何債務嗎?有的話,會打算如何處理?在單身時期,財務還是很個人的事;但結婚以後,它可能就會複雜許多。因此,你清楚彼此擁有什麼的同時,也要很清楚雙方有哪些限制。其中,你們要確認是否有債務的問題。它可能是學生時期帶來的學費貸款、家內債務,或者平時消費累積的卡債。試著在這時候對彼此坦承,也了解對方的信用評分和信用紀錄,這對你們未來有什麼財務規劃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四、你有多少財產?結婚以後,我們會如何分配它?接下來,我們也聊聊彼此擁有的財產,以及共同討論婚後可以如何分配,或者下一步的計畫等。而如果你們有計畫在結婚後有一些共同的資產,那麼如果有一天會分開,到時候財務會如何分配?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現實,可能還有點傷感情。但相信我,越早談,對你們只會有越多好處。五、開啟共用資金,一起為共同目標努力吧!最後,Catherine 建議一但你和伴侶徹底的討論了雙方的財務歷史與習慣後,你們可以思考如何結合彼此的財務,去達到共有的目標。當然,你們不用一開始就掏出所有,這會給彼此很大的壓力。你嗎可以從比較小的項目開始,例如開一個聯名支票帳戶,去練習如何管理彼此的共有資金。要和伴侶討論金錢問題,可能對你而言有點陌生。然而,你們本來就無法一下子成為理財專家,總是需要透過不只一次的反覆溝通,花大量的時間,去取得可以滿足彼此需求的共識。而理財除了方法,更重要的其實還包含你們的心態。《Money Crashers》上的專欄作家,同時也結婚並育有孩子的 Casey Slide,便提出了幾個給新婚夫妻的資金管理心法:1. 這一個需要「分擔」的責任婚姻中的金錢管理,並不是要你們迅速討論然後得到最完美的解答。它通常需要你們長期的投入、彼此都平等地分擔一些責任。例如,你們雙方都能參與決策、預算,以及帳單得支付等。2. 別忘了有愛,還有保持耐心跟錢有關的事,可能有時會讓你心煩意亂。但別讓自己魯莽做出可能傷害關係的行為。例如當你的伴侶超支時,別指著他大吼大叫,而是可以試著去理解背後的原因,以及告訴他這件事對你的影響,還有你們作為一個團隊,可以如何共同改進等。3. 試著信任彼此,在金錢上尤其如此除非今天你已經確定你的伴侶有計畫地在欺騙你,否則,我們都該練習去信任對方。譬如你該學會放棄控制,不要過問他今天花了多少錢、都花到哪裡去;因為當你今天不信任他,他做的每個舉動,你可能都會看不順眼,或者產生懷疑或貶低。練習信任,你會感覺到自己也不會在這件事上產生那麼多壓力。4. 絕對的誠實,這很重要,也很基礎誠實總是最好的對策。如果你今天不小心搞砸了,譬如你忍不住買了一個在預算之外的物品,試著對伴侶坦白吧!你承認你的錯誤,他一開始可能會很生氣,但等他冷靜下來,只要看見你的誠心,相信有共同目標的你們都還是有修復的能力。反之,撒謊會帶大巨大的影響,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關係與財務破洞。5. 互相學習,看見他值得你欣賞的地方最後,就像你們相處上的任何層面一樣,彼此可能有各自擅長的地方,財務上也是如此。他可能特別擅長投資,你可能比較細心,善於儲蓄;而你們要試著可以去互相學習、欣賞對方的優勢,並且,讓這些優勢成為你們財務目標達標的好工具。在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它不只是財務的事,你們也不斷地在增加彼此的情感基礎與信任度。每個人的財務目標跟作法都是不同的,而成為伴侶的你們,也將因為彼此的默契,產生出不一樣的財務規劃和成果。柴米油鹽,越是離不開的事,我們就要對它有越多的了解。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有點辛苦,但因為想一起生活,你們願意努力,這也是我們深信的,婚姻的意義所在。就像後來你發現的,越實際,其實越浪漫。結婚前,親愛的,我們先談錢吧!【推薦閱讀】送禮經濟學:送禮物給伴侶,為什麼一年比一年更難有驚喜?「談錢太現實?不談錢才是不切實際」獨立女子有感的五件事有哪些行為,在默默浪費錢?兩個方法重新你的理財計劃本文由女人迷授權,原文連結請點「成熟的關係,可以坦承談錢而不尷尬」適合結婚的伴侶,是因為至少討論過這五個金錢問題
-
2021-01-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退休後不想過得比現在差?中信銀專家有解
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引發全民熱潮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趁年輕應全方位存本,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率先回響願景工程報導,針對各世代退休力不及格提出對策。台灣在二○一八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個金副執行長楊淑惠認為,老年人口過多、少子化未解決,財政負擔加重之下,社會將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歲民眾,都必須有及早、長期退休規劃的準備,且掌握基本的資產配置觀念。楊淑惠表示,台灣民眾雖關注高齡長壽議題,但對於退休準備的進度落後,普遍民眾在退休準備上有四大迷思:第一,低估老後所需,許多民眾認為退休後月生活費三萬就夠,但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家庭每月開銷是六到十一萬元;第二,理財工具保守,許多民眾目前理財工具只有儲蓄或定存,低利率時代光仰賴定存配息易被通膨吃掉。第三,過於仰賴政府年金,繳多、少領、延退已成未來的趨勢;第四,忽略高齡照護所需費用,台灣擁有健全的健保制度,但很多民眾忽略老年後的長照與醫療費用,失智、慢性病或重大疾病伴隨的醫療費用將是退休後一大負擔。楊淑惠指出,退休前著重在資產累積,退休後是要著重在管理金流與長壽風險,但不管哪個世代,國人面對退休準備須擁有三大基本觀念:第一,退休金帳戶專款專用,依據每人的資產狀況與退休後想要的生活目標進行規畫,可運用銀行的退休金試算網站,輸入自己的應備、已備後計算出缺口,就能知道每月或每年該挪多少錢在退休準備,並要定期追蹤是否達成目標。第二,資產配置且長期投資,並掌握基本股債配置,距離退休越近債比重拉高降低風險。股票標的要選擇長期穩定、穩定配息、體質健全、具有未來成長性的產業或公司,以近兩年來說,可選擇AI、5G、防疫相關標的;債券則是要抵禦波動性高的股票資產,除留意債息外,也要留意債券品質,可直接買債券或透過債券型基金投資,例如全球債、高評等投資等級債券,若是高收債最好避免高收益、低信評的債券。另針對手上有一大筆金錢可準備退休者,楊淑惠提醒,除掌握上述的股債配置,最好挪一成資金進行避險,可投入黃金、美元。第三,醫療準備,如果挪不出一筆錢做為醫療準備金者,可透過保險轉嫁風險,在體況還可以或年輕時及早規劃。接著,才是針對不同世代選擇不同工具。三十歲年輕世代普遍面臨低起薪、高物價的困境,對年輕族群來說因人生階段還有更迫切的目標,例如存第一桶金、購屋、結婚,很少年輕人會把退休排入最優先目標,普遍患有「退休準備拖延症」。但楊淑惠認為,年輕世代有兩大優勢,第一,大部分年輕人身體狀況良好,建議趁此時補強重大疾病或意外失能保障,此時保費較便宜,不只及早建構老年的「病本」,也能避免當身體有狀況時無法投保;第二,距離退休還有三、四十年,可及早累積並善用複利效果,若晚十年才開始準備,之後每月提存壓力將增加一點八倍。楊淑惠建議,年輕世代首先如果想擺脫薪資困境,可從開源節流做起,透過升遷加薪、跨足副業或投資股滾錢來開源,並建立儲蓄與長期理財習慣來節流。建議至少每月領到薪水可存兩成下來,而理財前要先存到一筆緊急預備金,可設定兩個月的生活開銷,之後的錢才進行投資理財。在退休準備上,年輕人可善用勞退自提,最高可提撥百分之六,除加快退休儲蓄,也能省稅;自己理財部分,股債配置可設定為七比三,並善用定期定額來累積資產。到了四十歲,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薪資雖然比年輕時期高,但開銷也較大,這時容易因子女教育或奉養父母,就忽略自己的退休準備。楊淑惠建議,三明治世代家庭責任重,可透過保險將家庭責任轉嫁出去。例如:善用投資型保單,除有壽險保障效果也能投資持續累積退休金;或是利變型壽險,投保初期用壽險保障轉嫁家庭責任風險,保單價值則每年複利滾存。如果是想保險與投資分開者,可適度增加定期壽險轉嫁家庭責任,投資上股債建議六比四,較保守者可採五比五。選擇配息型基金,息收可用來支應保費,或持續滾進去達到複利效果。到了五十五歲以上橘世代,距離退休剩五至十年,打造多元被動式收入成為重點。楊淑惠指出,越接近退休時點,被動收入越顯重要,建議適度增加固定收益標的,例如債券型基金、海外債、貨幣型基金、年金險等,股債比可設定為三比七。同時,要開始留意財富安全,失智或高齡者常成為歹徒的詐騙對象,除詐騙外,年長者也常面臨子女爭產、推卸照顧責任的問題,橘世代可趁意識清楚時,善用安養信託,由專人管理財務,包含給付費用給專業醫療機構、安養機構,並事先做好財產分配,透過信託把錢分配給繼承的子女。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王毅:越來越多研究表明 新冠疫情是全球多點爆發
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很可能是全球多地多點暴發。面對未知的新冠病毒,中方第一時間展開流行病學調查,第一時間確定病原體,第一時間公布病毒基因序列等關鍵信息,為全球抗疫拉響了警報。王毅在接受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採訪時,再次力圖洗刷世人對於新冠肺炎疫情源自中國大陸的印象。王毅說,「病毒是人類的共同敵人,抗疫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面對這場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中國從一開始就積極倡導國際抗疫合作,同各國攜手抗擊疫情,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他指出,在這次疫情中,中國大陸發起了中共建政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緊急人道主義行動,向150多個國家和10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向有需要的34個國家派出36支醫療專家組,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相關機制提供資金援助。王毅表示,大陸盡力盡責,發揮了最大醫療物資產能國優勢,迄今已向各國提供了2,200多億隻口罩、22.5億件防護服、10.2億份檢測試劑盒。王毅稱,中國大陸也是最早承諾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致力於讓發展中國家用得上、用得起疫苗。他強調,當前,全球疫情遠未結束,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抗疫國際合作,同各國加強聯防聯控,繼續向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直到全球徹底戰勝疫情。
-
2020-12-28 退休力.社會連結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腦科學專家張立鴻:為心靈力加分 高齡者三種表現完勝年輕人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退休力大調查,報告指出人愈老,心靈力愈差,腦科學專家、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立鴻表示,人的年紀愈大,確實在反應速度、短期工作記憶會相較年輕時退步,但反之,知識、經驗以及語言能力會隨年齡累積增長,年輕世代望而不及,也是高齡者獨有的珍寶資產。「我老了,一定學不起來?是不是不如年輕人?」類似的怨嘆常在長者口中出現,但張立鴻說,心靈自立有兩種,老人家因智慧累積的「結晶智力」比年輕時表現更好,但往往人老了,會更加重負面情緒,因此家人、親友應該鼓勵長者多看待自己好的一面,年齡是加分。現今職場以65歲設為退休年齡,但在心智上沒有65歲的退休線,張立鴻解釋說,65歲退休線是偏社會上的定位,但沒有研究下過定論,且愈早退休確實會影響生活。至於年輕世代自我評估心靈力偏高分,張立鴻說,很多人稱二、三十歲為斜槓世代,身兼數職賺進更多收入,但他樂觀看待斜槓世代將「興趣」延展到「工作」,提早發掘志趣、擁抱多元性,為沒有退休的未來趨勢預作準備。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王儷玲長照經驗談 應作預防式退休準備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政大教授王儷玲,這兩年也成為照顧三明治世代,母親因病導致失能需全天候照護,王儷玲與兄弟共同撐起照顧長輩的經濟責任與陪伴,但她堅持孝順是不可背棄的倫理,也分出時間南北奔波照顧母親,親自陪伴,並透過音樂療癒自我,因家人切身的照顧經歷,更感受到財務、健康與心靈獨立必須兼顧,讓王儷玲更急欲推廣全方位的退休準備要及早。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退休力大調查,超過萬人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身為參與的主要專家,王儷玲更是感受深刻,不忍見母親長期臥床,而外籍看護原本就人力短缺,今年在疫情下要尋找適當照護人力更為艱困,且醫院嚴格的探視管制也讓王儷玲與家人心力都備感煎熬。當家人面臨長期醫療照護時,照護人力短缺難尋、環境不佳、照顧責任分工與龐大費用支出等,都是許多三明治世代的照顧難題,而這些同時需要財務、心理等共同支持,考驗著多數民眾的照顧資本。王儷玲表示,不同世代對退休的心境不同,準備重點也不相同。但有三大通則,首先應該建立退休準備的基礎知識,例如理想的退休老本計算、勞退、勞保、年金各是什麼?第二個觀念是退休準備金專款專用,不被其他用途花費吞蝕退休本;第三道則是定期定額投資、並及早購買適合的保險。以40歲三明治族群舉例,雖然在財務已累積基礎,但可能背負購屋貸款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照顧壓力不輕,因此先健檢自己在「制度」內的退休金資本有多少?這當中包括勞退、勞保。其次是計算理想老本,維持一定的所得替代率,通常是以現有月薪資的七至八成作為計算基準。也就是說,以月薪六萬元的三明治世代來說,退休後若希望享有同樣的生活品質,至少每月需要四萬二千元的退休金可以使用。另外,除了醫療保險,最好能將長照險納入清單。王儷玲自身便是退休及早準備的實踐者,她從30多歲就規畫保險、定期定額投資,且儘管身兼教職、四處傳講退休觀念,她更開心找到心靈慰藉依靠,常常開口唱歌、將欣賞古典音樂作為終身興趣,唱得還是難度頗高的女高音,也和台大校友合唱團登上國家交響樂團(NSO)舞台。談到古典歌劇或歌劇魅影等名歌劇,王儷玲眼神放光,笑稱唱歌、記歌詞是預防失智的絕佳方法。此外,她積極投身在退休基金協會事務,除了持續支持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退休協會正推廣「退休理財規劃顧問」認證,培育退休理財專業顧問RFA,預計明年推出退休金計算機,協助民眾自行計算勞保、勞退、國民年金等退休給付,算出退休金準備缺口。她強調,退休準備要有「預防」的觀念,才能事半功倍,不只要在財務面預作準備,還應該持續注意健康和培養心靈志趣,例如透過穿戴裝置科技裝置,監測健康變化,協助管控飲食,別等到疾病發生後備受煎熬,而是從預防端開始準備,為自己賺進更長遠、快活、更有品質的退休生活。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26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一個家不用特別空出房間等孩子回來!蔡穎卿:「空巢期後,才是二人戀愛的開始」
從2007年第一本親子書《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到甫出版的《隔代不隔愛》,作家蔡穎卿的角色,已從媽媽晉升為「祖輩」。儘管即將跨入60後,她對多數同齡人諱莫如深的「老」字卻坦蕩面對,直言:「老,很好。」因為經過時間洗鍊,心裡不再有無謂恐懼,對自己的認定、與人的相處,都有了老成的質地,如同陳年起司,每多一天的熟成,都是前進美好味道。 「老」其實是從容了、穩重了 當我們還爭論著要用「輕熟」、「大齡」等不同詞彙,來定義「老」的時候,蔡穎卿坦言不諱地承認,與其用這些花俏字眼,「老,反而比很多的語詞更踏實一點。」 因為老,意味著舉措從容了,心態穩重了,結交的是經過生命歷練揀選的朋友,終於可以打扮成年輕時嚮往的端莊成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蔡穎卿笑說,自己從年輕起,就是個心思很多的人,但因為看重媽媽這份天職,所以從兩個女兒出生到離家的21年間,即使想方設法在生活的空隙裡實現夢想,「但真正沒有一絲慚愧去過生活,還是等到小女兒上大學。」 不怕空巢期,反倒求之不得 所以許多父母害怕的空巢期,她反倒求之不得。在女兒上大學之後,她和先生Eric設計新居時,就完全沒把孩子放在心裡,「我覺得一個家不用空下一個房間、兩個房間等孩子回來。」她說也許是自私,卻認為孩子的獨立人格取決於父母,「假如不放手,他們也不會是完整個體。」 因此多年來的親子教養工作,對象不只是孩子,也是希望大人們可以裝備好自己。蔡穎卿提醒,即使年長了,自己的學習也不能斷,「一個人很認真的時候,心相對就比較安定。」 圓夢,別把退休金弄不見就好 其次,是不要畏懼追夢。蔡穎卿說,每個人年輕時都會有想做的事情,若只是當成一個夢想處理,此生似乎就只能徘徊在夢與現實間,「其實人好像也不用多勇敢,就可以去實現年輕時候的夢想。」 她笑說,如果曾經想做什麼事,有一天退休了,「為什麼不能?就去嘛!2個月也是一個夢想,半年也是一個夢想,只要別做把自己的退休金弄不見的夢想就好了。」 像是她在工作室接觸許多小朋友,與先生Eric常會拿孩子的曲譜來練琴,「老了學東西比較慢,但相對我們的基礎比較好,有些很快的曲子,你負責左手、我負責右手,兩人兩手接力,這也是生活裡很棒的事情。」 日常的美感,攸關過得好不好 正因不斷地修養與學習,讓「老」成了年資的積極意義。「我覺得年老的生活鍛鍊,包含如何持續把我認為很美好的生活過下去。」蔡穎卿認為,日常的美感,是攸關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的紐帶,「人老了,很多地方就遲鈍了,如果沒有很漂亮的生活,就是一種老態。」 她解釋,所謂的「漂亮」並非豪奢,而是將空間好好打掃、布置、維持,至今她仍習慣在夜晚點燃燭光,即使是剩菜也能透過擺盤變化出新意,「這部分的能力,我希望自己一直能持續下去。」這是她心中「華麗的老年」,也是她與Eric想給孩子最大的禮物——「讓他們放心」。 空巢期後,戀愛才真正開始 她在《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裡,便書寫了從新婚到孩子離家後重新開展的兩人生活,原以為落寞的空巢期,在她卻是重溫舊夢與情懷。「像我們這年齡的夫妻,最開心的是過去未必有這麼長的時間獨處,但是孩子長大、出門了,這個戀愛才真的開始。」 他們會搭著公車來場小旅行,或是特意從日常生活裡找出時間外出共餐,這些雖不是好萊塢式的轟烈愛情,卻是涓滴永續的確幸。 蔡穎卿說,無論婚姻裡培養出來的是生活情感、革命情感或最好的友誼,都會在50歲之後開始回收,而最可貴的,莫過於兩人能共同擁有這份資產,並同時前進。 「我非常不喜歡別人教育我:不要怕老。」皺紋、白髮、鬆垮,「那些事情一點都不是假的,但人不一定要那麼眷戀生命樣貌的年紀。」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經歷過青春年華,「那樣就好啦!為什麼要一頭去追?是害怕,才讓我們心裡一片空白。」 青春既已留不住,何妨優雅的老去,她說:「真正的老,相對心情穩定很多,這個景況如果自己要拋棄,太可惜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沒有任何慢性病!73歲老拳師無預警暈倒 竟是急性肺動脈栓塞惹禍.頭痛、肩膀僵硬,刮痧就舒緩?中醫劃6個重點,健康刮痧免擔心.很多人會刷牙,但都做錯了?牙醫師教你最新的改良式貝氏刷牙法,牙齒清潔事半功倍
-
2020-12-2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從銀行衝業績 憂醫界道德危機
最近商業周刊報導銀行理專盜領客戶三億元,探討為何近十年來,台灣超過半數的本國銀行都發生類似情事,訪問了客戶、理專、銀行高層,以及主管機關後,發現整起事件背後,是銀行短視近利,上行下效的結果。賺錢優先 客戶需求擺一邊一位大型外商理專説,理專盜領或不當銷售,是整個金融界業績導向造成的。一般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一是存放款的利差收入,二是手續費。但金融海嘯後,台灣的銀行利潤不到1%,幾乎無利可圖,銀行紛紛改為衝刺手續費。報導解釋,一位低階理專月薪約5萬5千元,最基本業績門檻是月薪的4倍,一個月手續費收入須達22萬元,單月要賣出1千1百萬元的商品,才好過關,1年得賣出1億3千2百萬金融商品。即使全台1萬5千名理專,只跨最低門檻,總銷售額也接近兩兆元,等於台灣政府一年的總預算。這金額還逐漸增加,組織目標與個人收入的壓力,讓許多理專以賺錢為優先,客戶需求擺一旁。績效支薪 促使醫師衝量這故事的情境,愈讀愈覺得熟悉,心想,這不就是台灣醫界的問題嗎?自從實施全民健保以來,因為支付制度延續公勞保制度,沒有重新經過成本精算,就如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所說,台灣健保便宜到不像話。因為,支付標準大多不敷成本,醫界的因應之道,就是實施績效支薪制度,給醫師低廉的底薪,甚至零底薪,促使醫師去衝量、去搶病人,來賺取醫師心中想達到的薪資目標。門診飽和 開發自費項目不久,上百人的門診就成為台灣醫療的常態。主治醫師忙著看門診,住院病人的照護就交給尚在受訓的實習及住院醫師,受訓醫師變成醫院的廉價勞工,這就是台灣血汗醫院的由來。衛生主管當局當然知道匆促看太多病人,誤診機率大,是不負責任的醫療行為,於是,就以「合理門診量」、「自主管理」、「總額預算」等措施,想要減少門診量。然而,25年過去了,台灣病人每年的平均看病次數依然是15次,為歐美先進國家的3至5倍。在各醫院門診量幾乎飽和了,醫院就開始開發高價自費項目,競相投資新儀器,吸引病人接受尚未經過實證檢驗的醫療,然而,到底這些醫療有沒有價值,病人根本無從分辨。最可怕心態「別人也這樣做」面對銀行理專離譜的行為,商周總編輯説,在她心裡,最可怕的貪婪是貪「別人也這樣做」的心態。如果連最該在乎信任的銀行體系,都不在乎文化與道德資產的崩潰,台灣還有再升級進步的可能嗎?顯然,台灣的醫界也面臨類似的道德危機。
-
2020-12-2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有一個笑話,大意是說一群長者去醫院看病後,聚在醫院的中庭聊天,大家聊得很愉快,突然有人問:「今天怎麼沒看到老王?」有一位長者聽到後小聲回答:「喔,老王今天生病在家。」雖然有一點諷刺,不過跟現實狀況可能也有類似之處。台灣因為實施全民健保制度,一般民眾就醫的負擔大幅減輕,年長者看病拿藥更幾近免費,大家逛醫院好像逛百貨一樣,平常沒事也來看看醫師拿拿藥或找老朋友聊聊天,真正生病反而是在家休養。不過大家過度使用健保的結果,也造成國內醫療及藥品資源的浪費,醫護人員成為過勞一族,而健保的財務虧損也愈來愈大,導致最近健保費率漲聲再起。不可諱言,健保的實施的確造福平民老百姓,過去因繳不出醫藥費而無法就醫的憾事現在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因為就醫的成本低廉,再加上大病小病都保,也養成了民眾依賴醫護的習慣,一個小感冒可能跑好幾家診所拿藥,走路跌倒的皮肉傷也去掛急診,甚至打架受傷的醫藥費也要全民分擔,若我們無法對使用健保資源的案件做節制把關,再怎麼增加保費恐都不夠用。健保是寶貴資產,我們希望能永續存在,而為了永續經營,除了增加保費收入,也必須要對健保的制度做一規範改革。如:小病是否可以不保?或者提高小病的看診自負額,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在一些需要大額支出又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的重症或特殊疾病上,如:一些癌症的免疫療法。健保費率的計算及制度改革有其專業之處,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分析,不過,有一個可以立即做的,就是強化民眾自我保健意識,減少對醫護的依賴,尤其是對高齡族群的宣導。根據健保署107年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高齡者健保醫療費用占所有醫療費用近四成,若能減少10%的健保支出,將大幅減輕健保的財務負擔。不過,大家可能以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人數快速增加,怎麼可能健保支出會減少?事實上這是有可能的,最近有一本書「沒有醫院之後」(太雅出版社),分析高齡化率47%、為全日本第一的北海道夕張市,在經歷市府財政破產而關閉綜合醫院後,居民仍可以安心幸福又快樂生活的原因。大家可能很難想像,當一個地區沒有醫院,沒有CT和MRI,連專科醫師都走光了,老人家生病怎麼辦?讓患者自生自滅嗎?死亡率會不會大幅提高?一連串的疑問,夕張市給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在沒有醫院之後,癌症、心血管疾病及肺炎的死亡率反而降低,總死亡率也沒有升高。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可能很多,居家醫療/照護的推行,社區鄰里的互相關照,都是可能的原因,但是可能最重要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的生死觀。當沒有了醫院,少了醫護可以依賴,大家反而更重視健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為沒有醫院,因此無謂的延命醫療減少了,大多數人都是選擇在家臨終,沒有臨終前插滿管子的痛苦,而是順應自然的「老衰死」,帶著尊嚴離世。面對台灣健保難題,夕張市可以是學習的典範。而一般民眾也應有認知,你的生命不是醫師的責任,也不要依賴子女照顧一輩子,更不要期待國家社會給你什麼福利。如果有,那你賺到,如果沒有,請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
2020-12-19 養生.無退休時代
規畫下半場/想安心退休 必防4變數
退休後有長達20至30年的日子要過,最好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才能安心。在進行退休規畫時,預留年紀增長、身體衰老所帶來的醫療花費,更要考量會對退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變數,才能為退休做好準備。除了穩定的現金流以供日常生活支出外,哪些狀況會對未來退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AIA友邦人壽總經理侯文成建議民眾思考幾個問題:首先是健保在財務惡化下,未來恐怕只能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自己退休後的醫療準備是否足夠,是否可以負擔重大疾病或自費醫療的花費。其次,目前已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等健康險,但未來生病住院時,可能需要一筆資金來填補家庭收入減少或支出疾病治療費用,醫療險是否足以應付。第三,醫療科技與用藥進步,但現有的健康險規畫卻可能跟不上。例如,推陳出新的治療方式或新藥,預防醫學、線上醫療以及AI精準醫療等不斷創新,目前為退休生活所規畫的醫療健康險保障,勢必無法順應醫療科技的進步,需要更有彈性的規畫。第四,許多疾病不一定會住院住很久,但「出院後」若想進行持續性治療、跨專科領域諮詢、嘗試新興的醫療科技或新藥等,這些都需要金額不低的費用,也多少會對自己或家人造成經濟壓力,而這些出院後的風險,是住院醫療險保障不到的。侯文成指出,無論人生哪個階段,擁有安心且彈性的現金資產,永遠是人生遇到問題時的最佳解方,對於退休生活的保障更是貼切。一個能於退休前協助累積資產,當生病住院後能提供彈性資金的壽險商品,應該是退休規畫的主軸。
-
2020-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光靠觸診就診斷出白血病!「抓病的柯南」黃富源: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是醫師的老師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黃老師」,對於醫界的後生晚輩而言,他堪稱是祖師爺的等級。陪同台大醫學系學生對他的專訪,我在旁聽席中,也觀察到他對學子的殷切期盼與依然熱衷投入的教學熱情。拚命唸書才能分擔家計從小家境不好,黃富源在求學的過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級」,但擔心的並不是丟不丟臉這檔事,而是若是要再繳一年的學費,那可不得了,年紀輕輕能幫家裡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唸書」,殊不知這份單純的孝心,奠定了黃富源日後凡事「拚命」的性格。高中畢業後,果真拚命唸書的結果可以獲得保送入大學化工系,但問題來了。父親說:「你唸完書,一來沒有錢可以供你出國深造,再來也沒有錢可以讓你開工廠……。」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黃富源心一驚,若是一般大學畢業後無法賺錢還得再當家裡的賠錢貨,那豈不更慘?早年,醫學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於是黃富源再度「拚命唸書」,最後,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醫學院醫科。立志成為很會看病的醫師高雄鄉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家人與街坊鄰居無不歡慶祝賀。但窮小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靠著一位有錢人家的同學支援,找到台北的棲身之處,黃富源說:「我以為不知道台大在哪裡已經很離譜了,但我竟然連他家裡的馬桶都不知道怎麼用!」真是糗了。台大醫科果真名不虛傳,各方武林高手齊聚,黃富源看到同學臥虎藏龍,教授更是一派威風凜凜,只有繼續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並為自己立下「我要成為一個很會看病的醫師」的心願。自己立下的約定,成為自己持續拚命的目標!更難得的是得過一次「書卷獎」,讓黃富源欣喜若狂。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但要怎麼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變成一位很會看病的醫師?黃富源一句「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為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詮譯。黃富源努力到連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偶爾會問起:「緊張大師,你到底有沒有出去玩啊?」在實習階段,黃富源的「拚命」還多了一個項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沒有新住院的病人,然後跟在那位主治醫師身邊,偷聽就是多學,只要多爭取到值班的機會,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黃富源回憶:「有個功課很好也很會彈琴的同學,他只要去俱樂部彈琴打工,就請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來還會給我50塊錢,比起我一個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來說,根本是天價。你瞧,他開心彈琴打工,我開心值班練功,我還可以多掙點錢,豈不皆大歡喜!」語畢,哈哈大笑起來。觸診是最基本的診斷工具眾所周知,黃富源醫師十分強調不要依賴醫療儀器。他主張,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而他強調的「身體診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醫院當醫師時學到的功夫。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劉禎輝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塊圓圓的腫塊,語出驚人的說,裡頭是水!當時在一旁的另一位實習醫師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針頭抽出水後,才啞口無言。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6歲高燒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慶雲教授來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診斷為傷寒。我們問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診斷為傷寒?他說摸的感覺是doughy,有這種doughy的感覺是傷寒的特徵。我永遠記得那一幕。黃富源說:「時代再進步,都有儀器無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數字,身體診察(觸診、聽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但他也不諱言,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診察費太低了,導致愈來愈少醫師願意多花時間多看病人一眼、多聽診、多觸診病人一下,猶記得5年前,有一位護理師的姊姊住國外,她的2歲兒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腫,看過眼科、家醫科,仍然無法治癒。這位護理師碰到我問我可以看看嗎?當然可以。」第二天黃富源的門診果然看到這位小病人。黃富源對這個個案印象深刻,憶道:「當時第一個看他眼睛,覺得很奇怪。當我看不懂時,會把病人從頭摸到腳,結果發現小孩肝脾非常腫大,斷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馬上住院由血液科專家治療。」 這個診斷方式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可見身體診察是無法用儀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體診察的重要性,提高醫師診察費,讓醫師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電腦螢幕。黃富源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身為臨床醫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醫療,才是醫師的最終目標。」在醫界,黃富源以其身教帶領了一群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在各處為醫療致力奉獻,不但對症下藥,並且不過度用藥,減少病人痛苦;特別在兒科,面對的是「不會說痛與不會道謝」的小病人,一本初衷與良心,更是醫師本質最好的體現。影響最深的二位前輩談到黃富源這輩子最感謝的二位醫師,背後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不諱言早年紅包時代下,就連自己住院開刀,老婆都還是不免禮俗將「禮數」給準備好,深怕不周到會被拿來「開刀」,還是送上比較心安;黃富源當時還笑說:「我請我的老師杜詩綿教授幫我開刀(扁桃腺割除),怎麼可能會收?」沒想到,老師還真的收下紅包。術後,黃富源恢復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臨出院前,老師把紅包退了回來,黃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額頭,我怎麼可以誤會我的老師,整整7天,真的是學生的不是!這件事,給了黃富源很深的影響,行醫50年,儘管時代改變但收到的紅包還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給社服室基金,做為急難救助之用。影響黃富源的還有鄭仁澤醫師。鄭醫師是一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絕不以研究病人為樂,不把病人當成研究的白老鼠,不會只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讓病人受痛苦。黃富源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也看到了器官捐贈的亂象,陸續設立了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師懲戒委員會,要求徹底扭轉醫匠現象,致力推動台灣醫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為善的醫師。病人是醫師的老師在黃富源眼中,「在困難的病人身上,診斷出疾病,並且將病人醫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醫好、把學生教好,並且得到來自於病人家長及學生真心的感謝,這種成就感支持著他持續至今。而他也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台灣目前的情況,真的不必再設醫學系,而應將醫學教育深耕並著重於醫學倫理的養成,將行醫這條路,當作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幫助人,並在助人中獲得安慰與滿足。「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病人永遠是醫師的老師。」在「富及杏林滿門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畫前,黃富源醫師為醫病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在馬偕兒童醫院裡,明年將滿80歲的黃富源,還在臨床工作上繼續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醫學生最崇敬,混身是寶的老師。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0退休力大調查/養老防兒?這招可保存血汗錢
人口快速老化趨勢下,高齡者財產保障與安全也是維繫優質老年生活很重要的課題。許多人開始利用「安養信託」進行財產的管理運用,讓辛苦一輩子攢下的血汗錢得以保全,並確實為自己所用。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表示,有部分民眾辦信託是「養老防兒」,安養信託兼具財產保護和資金控管的特性,成為退休理財不可或缺的配備。信託公會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止,安養信託受益人共2萬6213人,信託財產共297.15億元;相較於五年前的6千多人、82億多,成長了三倍多。信託公會理事長雷仲達指出,老人要達到安養及退休目的,保護財產安全是一個重要的前提,而年紀大的長者成立安養信託把財產交給銀行管理,可以形成一道安全閥保障老人的財產安全,並專款專用,讓民眾退休後財產使用更有計畫,而且保全,不會被濫用或被詐騙。呂蕙容表示,安養信託業務量愈來愈大,有為了養老防兒照顧自己,有子女是為了照顧父母避免爭產紛爭,目的很多元,可量身訂做。呂蕙容舉例,有位80多歲老先生在太太過世後一人獨居,老先生有三女一男,各自成家後都住在外地,老先生不想麻煩小孩,想去住養老院,所以把房子賣掉。女兒們很擔心爸爸賣房子要養老的錢,會被小兒子藉故借走或遭不當挪用。老先生就辦理安養信託,將賣房的錢移轉至受託銀行名下,由信託資金支付自己入住安養機構及生活的費用,不必擔心年老失智無法管理財產,也可有效隔絕他人對自己財產的覬覦,照顧好自己,達到不麻煩小孩的目的。另一個案例是林老太太在先生過世後就搬去跟大兒子住在一起,但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最近還有輕微中風的現象,現在照顧老太太的錢都是過去先生遺留下來的,女兒擔心媽媽把老本交給大哥,若大哥亂花反造成她和弟弟的負擔。老媽媽辦理安養信託,由女兒和小兒子擔任信託監察人,約定由信託專戶支付林老太太的生活費、醫療費及看護費用等,並依照信託監察人的指示給付其他臨時款項。李奶奶的狀況又不一樣,呂蕙容說,李奶奶想將自己的財富移轉給孫子,為十歲的小孫子設立教養專戶,但擔心錢到小孩名下會被他的父母挪用、花光,無法達到隔代照顧孫子的用意,也怕太早把錢全都給孫子,孫子會敗光家產,失去目標、不知長進。李奶奶就設立一個以李奶奶為委託人,孫子為受益人的他益信託,並由孫子的舅舅擔任信託監察人。信託財產由李奶奶每年利用贈與免稅額度220萬轉入信託專戶,受託銀行受託管理信託財產,約定李奶奶過世後,每年再自信託專戶給付20萬給小孫子,直到信託財產用罄或孫子年滿卅歲時,再將剩餘的信託財產全數交付給孫子,完成李奶奶關愛孫子的目的。還有一個案例是老太太有三個兒子,分別都有繼承丈夫(父親)的遺產,其中最小的兒子是身心障礙者,原由老太太照顧,但老太太已高齡也有失智現象,改用哥哥們接手後續照顧,但哥哥們無法隨時在旁看顧。於是最小的兒子辦理信託,二位哥哥擔任信託監察人,信託資金支付小弟未來的醫療費、安養機構、看護費,二位哥哥也可視小弟的實際需要指示撥款。讓小弟可獲妥善照顧,避免小弟的資產遭有心人士覬覦,全家都放心。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0退休力大調查/控兒子遺棄 但沒錢親子鑑定
有法官解釋,爸媽在世分財產給子女屬於生前贈與的契約,通常都是「心甘情願」把錢給對方。但面臨越來越多養兒無法防老、小孩拿了錢就跑的狀況,建議在贈與契約中明定附帶條件,比如應照顧爸媽三餐、生活起居,或定期回家訪視關心等。法官並提醒,附帶條件必須明確、可以執行且合乎常情,若空泛寫「要孝順」、「不能不理爸媽」等難以執行字眼,會流於道德標準而無法履行,進而不生契約效力,用契約目的也是希望透過黑紙白字,先把要求、原則都講明白,再將身上遺產分給小孩,一旦對方毀約才能主張要回錢財。有檢察官建議,如果父母擔心錢財被兒女亂花,最保險方式乾脆信託出去,透過契約交由委託人幫忙規畫、管理產權,基本上兒女未經同意下無法任意動用,但信託通常以有相當資產、財力者才會選擇,專門用來當作防啃老手段並不常見。檢察官也說,曾遇過一名年邁婦人控告中年的兒子遺棄,還主動要求希望做親子鑑定,檢方疑惑問怎不透過民事親子鑑定程序,婦人這才坦言自費親子鑑定得花六千多元,但身上一毛錢都拿不出來,兒子也不願意幫她出,讓檢察官不禁感嘆,養育之恩不如這幾千塊,令人心酸。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1-27 養生.樂活人生
沒有王永在陪伴的老後,周由美挑戰開個展「想做一件事就會堅持下去」
台塑集團共同創辦人王永在夫人周由美學畫30多年,透過繪畫,她學會安靜、耐性和專心。最近在大直碩舉辦《游墨唯美》個展,個性嚴謹的她說:「只要想做一件事,我會很有熱情的堅持下去,而且一直苦練!」「在我人生中,沒有畫畫這個計劃。」周由美因孩子們都到國外求學,剛好有段空檔,在鄰居的邀約下,學起水墨。每周上一次課,她掌握了基本技巧,包括磨墨、握筆、下筆、收斂等。 學了1~2年,老師移民到澳洲,只好中斷學習。卻沒想到,開啟了她對水墨的興趣。一回,她去看李沛的展覽,很是喜歡,主動拜師,此後每個月到李沛北投家中學畫,「其實那段時間我很忙,但也沒有想放棄,因為再怎麼忙,總有小小一段自己的時間。」 學畫過程不輕鬆卻很療癒 上課時,老師會先畫給她看,她解釋:「不是這樣就會了,回家還要多練習。」她每天練習兩小時,有時畫畫,有時寫畫法。專心投入,她發覺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畫畫會讓我忘掉生活上的不愉快,蠻療癒的。」 「去學畫,我沒有什麼想法、目的,只是希望不忙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可以做。」然而,做什麼、像什麼的她,學起畫來,當然也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她說光是畫荷花葉子,「我買了一刀(50張)紙,還是畫不好,再買一刀來畫。」 畫水墨,最難的是不能出錯,在學習過程中,她坦言:「一定有感到挫折的時候,像是水墨的濃淡表現不出來,這個時候,我就去院子走走,休息一下。」 從周由美的畫裡,可以看出她是個很認真的學生。她指著作品中的竹子說:「竹葉要堆疊、安排它的樣子,有時狂放、有時收斂,要一直練,沒有捷徑。」因為勤奮、不願意放棄,從梅蘭竹菊、花鳥、到人物、山水,都畫得相當出色。 畫不出來練到畫成功為止 尤其是她筆下的魚,生動、自然,好似仍悠游水中。她說:「畫魚最困難是牠們身上的線條很多,而且要畫出靈活感。」如何畫得出來?方法無二,就是「一直畫,畫到成功為止。」她的認真,連李沛都誇獎,「她說,在她的學生中,我是很用功的一位。」 後來,王永在忙於六輕事業,加上經常在家宴客,周由美只能暫時放棄繪畫興趣,「這中間有10幾年沒有再拿起畫筆。」取而代之的是菜刀,「家裡要宴客時,都是我去買菜、料理。」 她說自己無法一心兩用,既然要宴客,就專心做好這件事,「那個年代要學廚藝很難,有時候是去餐廳吃飯,請教廚師怎麼做。」 王永在過世後曾無法調適 直到60多歲,她又得了空閒,於是重拾畫筆。這一回,在家自修繪畫,她笑道:「幸虧我的底子不錯。」有時,也會請教前輩怎麼畫,聰穎的她,立刻掌握訣竅。 2014年,王永在因病過世,周由美陪伴他逾50年,兩人感情深厚。她說自己每天都會夢到先生,「到現在我還是不習慣沒有他陪伴的生活。」靠著繪畫、寫書法,慢慢調適自己。 周由美的生活極為規律,每天清晨5~6點起床,吃過早飯後,走5000~6000步路,然後是畫畫時間。 「晚上小孩和孫子都會陪我吃飯,今年因為疫情,3個孫子都留在台灣。」她微笑道:「每天我會做一桌菜,還會幫他們準備便當,孫子說:『有阿嬤的小孩真幸福!』」 劉陳傳讚畫作具寧靜力量 這一回,受邀舉辦個展,她本想拒絕,「我沒有想要出名。」認識20多年的後輩——住邦佳士得國際資產(CHRISTIE’S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總經理劉陳傳亟力邀請,考量再三後才答應。她表示,展場很大,至少要有100幅作品,還要有大件作品壓場,「是很大的挑戰。」 幸好,多年來她很認真,畫了幾件大型作品,包括113公分的《竹林七賢》。而這回除了展出多年來畫的梅蘭竹菊、山水、魚、雞等,還有燈飾、盤子、扇子等。 劉陳傳表示,很多人想收藏王夫人的畫,像是《竹林七賢》展出的第一天,就有一位世界級收藏家想要收藏,但是,「王夫人只展不賣。」 劉陳傳說,他深深被王夫人的畫感動,「從她的畫中,可以看見人文關懷與唯美的意境,非常療癒、正向,還有一股寧靜的力量。」 若不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意外,周由美也不會踏入水墨世界。透過作品,她想對世人傳達恬靜、淡雅的力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出現「三多一少」症狀,當心是糖尿病前兆!醫師教2個方法控血糖更穩定.50歲以後,是人生不可缺乏的重要階段!張曼娟:就讓我們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手腳末梢電麻刺痛,不是脊椎問題而是慢性病病變!7個自我預防方式必看
-
2020-11-04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不要妄自菲薄、也別倚老賣老 如何不讓自己被時代淘汰?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10:《高年級實習生》不要讓自己被時代淘汰這是一部描寫退休後再入職場的熟齡喜劇。勞勃狄尼諾不想再過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所以決定再去應徵工作。在這個以年輕人為主的電子商務公司裡,一開始因為不熟悉電腦操作與網路世界而倍感挫折,但最後卻以當年工作累積下來的豐富工作經驗,贏得公司所有員工的敬重。這部電影對於退休男性而言,一定能產生極大的共鳴。一來有很多男人在退休後真的成天宅在家、無所事事,二來面對越來越多的網路操作常常感到惶恐,三來不再工作之後,就會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我在2003年,當時43歲,就被迫離職,之後整整度過了10年的宅男人生。雖然必須靠操作股票養活家人,還不至於無所事事,但當時完全否定了自我存在的價值,每天都告訴自己是個Big Big Loser(超級大魯蛇),直到2013年出版了第一本書《只買1支股,勝過18%》,成為當年的暢銷書之後,才重拾自信,也才重新回到人群,也才成為現在被很多人所稱的「樂活大叔」。大多數人都應該能和本片男主角一樣正常退休,至少不會像我那麼年輕就開始面對自我價值的逐漸喪失,但現在大家都有可能非常長壽,如果不走出家門,重新回到人群,這個缺乏自信的時間有可能比我還長。畢竟這是電影,因為要和他一樣還能找到工作,其實是很困難的。目前在台灣的求職環境中,對老年人並不友善。所以我不是要鼓勵大家重回「職場」,只要重回「人群」就可以了。我現在重回人群的方法,一是受邀到各處演講,二是在念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我喜歡演講,更勝上電視、網路等節目,因為演講可以和台下的聽眾有互動,看到他們恍然大悟的眼神,就是我現在最開心的事。和很多年輕同學一起上課,在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青春活力,而年輕世代的許多想法,也讓我有機會從不同的視野來看這個世界,而我又何嘗不是也提供了其他的角度給他們嗎?在課堂上,我真的感覺我就是勞勃狄尼洛了。各位讀者或許沒有機會去演講,或重回校園做學生,但只要願意與各式各樣的人互動,你就會發現自己絕對不是一個會被世界淘汰的人,然後就會建立自信,並進而對人生產生正向的態度。不過,現在開始處於第三人生階段的讀者,一定也和本片男主角一樣,對於電腦操作與使用網路充滿挫折感。我們要認清現實,因為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生活型態,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恥下問、努力學習,然後能獨立操作,不再處處依賴年輕人。最近,我有兩次極為震撼的經驗,驚覺再不強化網路使用能力,恐怕真有一天會被這個世界淘汰。一次是去影城買電影票,已經快找不到售票人員了。另一次是新冠肺炎期間,學校要求大家必須具備遠距上課的能力,我只好拜託同學幫我下載軟體,並在遠距上課時,在我身邊指導我該如何操作,但時日已久,萬一未來又要採用遠距教學時,我怕我得再次從頭學起。電腦操作方法,只要學習,就應該會和年輕人一樣熟練,但很多工作經驗,例如危機處理、人際互動卻學不來,這就是身處第三人生的我們最珍貴的資產,也是我們還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的地方,所以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但當然也不該倚老賣老,這樣才能讓不同世代互利互榮。《高年級實習生》電影預告: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唐氏症兒讓他感同身受!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族群,黃明裕都看
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都是牙醫師黃明裕長期照顧的個案兼老友。黃明裕之所以能做到別人所不能,關鍵在於他的獨生子黃于軒,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破天荒的美好治療經驗,讓我開始固定在陽光牙醫就診,黃醫師不僅照顧我的牙齒,還挑戰矯正我的大暴牙,證明了他的超高技術以及過人的膽識。這麼多年過去,我與黃醫師早已化敵為友,他總是有辦法安撫我的抗拒和衝動行為,懂得如何與我對話、相處。更重要的是,他有身心障礙家長的同理心,少了醫師高高在上的壓迫感,也沒有對特殊病患的嫌惡表現,這些都讓家長及病患安心、放心。 」這是一位從不開口說話的自閉症青年阿哲,透過文字回憶五歲起在陽光牙醫診所看牙的經過和感想。這位黃醫師,就是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明裕。當黃明裕首次窺見這位沉默病人心裡對自己的想法,內心很激動,原來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記得。更加確認自己在面對每一位病人時,不論對方有無反應,都誠心誠意好好對他說話,是多麼正確的決定。唐氏症兒子 讓他更能感同身受黃明裕說,33年前從牙醫系畢業後,他本與大部分牙醫一樣投入植牙和矯正。直到民國83年患有唐氏症的兒子出生,黃明裕與同為牙醫的妻子積極投入孩子早期療育、校園生活、支持團體,夫妻倆的牙醫專業生涯也開始逐漸轉向。民國91年開始,黃明裕在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他發覺自己跟一般牙醫最大的不同,是他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我本身就是家長,看到他們每個人,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小孩一樣;我跟那些爸爸媽媽的不同,也只在於我是牙醫,他們不是。」民國94年,黃明裕發現台灣特殊族群牙醫的學習資源很少,這時候上天安排了林鴻津、蔡鵬飛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學長跟他一起找資源,另一位學長黃世英介紹他們認識東京齒科大學校長金子讓,帶來全新契機。黃明裕雖不會日文, 民國97年仍毅然動身前往日本攻讀齒科麻醉博士,因為日本正是亞洲發展身心障礙牙醫最早、最完善的國家。黃明裕在日本四年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齒科麻醉醫學會年會、身心障礙者齒科學會、老年齒科學會的研習活動,他都參加。47歲畢業口試隔天發生311震災,黃明裕與其他在日本的台灣牙醫還二度組團去當地義診,才帶著博士學位回台。回到台灣,黃明裕繼續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條人煙罕至的特殊牙醫之路上,這句話直到今天仍是他的座右銘。臥床口腔照顧 推動照服員認證黃明裕發現,照顧服務員在口腔照顧的教育訓練不足,照顧者也常誤以為放鼻胃管的人,口腔不需要清潔。其實不論是身心障礙者或失能、失智長者,即使放鼻胃管的人嘴巴也會有因溢奶而來的奶垢,且唾液本來就有礦物質, 久了一樣會有牙結石。於是黃明裕推動一套36小時課程,幫助照服員取得「特殊需求口腔指導員」資格認證,以及牙菌斑指數、牙齦發炎指數等兩個品質指標。他希望長照能將需要特殊技巧的「口腔清潔」,從身體清潔項目中獨立出來,機構評鑑也能夠要求一定的口腔指導員比率,如此才能確實幫助特殊族群口腔清潔有正確頻率和好品質,照服員也能因此多得到一筆收入。揣摩孩子心情 院生最愛的溫柔牙醫長照項目和機構評鑑雖然還沒改變,黃明裕服務超過十年的陽明教養院,卻因院方的重視和自我要求,率先展現成效。黃明裕回想,民國98年教養院剛成立醫療團時,院生牙菌斑和口臭都很嚴重,後來他固定每周造訪,培養多位口腔衛教指導員、改掉院生睡前吃點心的習慣,要求餐後潔牙,現在院生口腔問題已經大大改善,幾乎沒有問題。教養院的一位自閉症青少年阿德,因為曾經被洗牙的水嗆過,所以很怕水。過去有些牙醫師為了達成洗牙任務,覺得應該要約束他的手腳,結果就是一場醫病大戰,根本無法幫阿德洗牙。黃明裕用心揣摩孩子的心情,如果一個人已經很怕水了,還被綁起手腳丟到水中,豈不是要嚇死了?於是,黃明裕把洗牙的流程拆到最細,從練習漱口、吐水、吞水,慢慢培養阿德的安全感,牙齒是一顆、一顆慢慢洗,終於完成洗牙任務,黃明裕也成為阿德唯一指定願意洗牙的醫師。「很多人說我是俠客,其實我只是一個比較雞婆的獅子座,路見不平而已。」黃明裕說,現在念茲在茲的就是「醫療平權」,因為現在在家或在較具規模機構的長者,健保給付牙醫去長者居住地服務,但在一些小型機構安養的長者,卻只能自費,或得先出院回家才能申請「在宅醫療」的牙醫治療,看完牙再回機構。在宅醫療資源不足 需求卻很大黃明裕強調,老人一但失能,要在哪裡照護,已經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所以在日本,老人住的地方無論是自家或是機構都算「宅」,都可以申請在宅醫療。但在台灣,很多機構都不算,「我去到那邊要收錢的時候,都覺得手發軟,因為這個錢應該是政府要出的,拿這個錢我就好像是幫凶。」為什麼要倡議醫療平權?黃明裕以台北市為例,醫療資源那麼豐富,但就是有醫療資源到不了的地方,例如老公寓,「動輒五、六十公斤的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怎麼扛下來?」現在全台灣做身障牙醫不超過兩、三百人,台北市做到宅牙醫的不超過十個人,需求很大,能夠服務的人很少。「一般人看牙、洗牙,運氣好可能當天就排到了,但是特殊族群得經過審核、訪視、申請,等上數周甚至一、兩個月這麼久。」黃明裕希望有一天,在宅服務的範圍將所有真正需要的人做好分級,能做在宅的牙醫都接受過完善的訓練,有需要的民眾只要上網就能找到家附近可到宅的牙醫,特殊族群都能像一般人一樣預約看牙。制度的改革牛步,黃明裕可等不了。他每天只開診半天,另外半天就開車到處跑,載著重達37公斤的移動式器械、馬達等大包小包,再一階一階扛上四樓、五樓。病人或躺或坐,黃明裕診療時就配合著彎腰或單膝跪地,他也不以為意。載著器械到處跑 病人是他珍貴資產支持黃明裕的,不只是跟他跑遍機構和公寓的妻子和兒子,還有一位照顧植物人兒子16年的老父身影。年近90歲老父日復一日用毛巾拉起五十多歲、僵直性脊椎炎臥床兒子的膀臂,堅持不肯放棄;練習用粗吸管喝水的漸凍病人、裝上全口假牙的失智長者吃著芭樂的燦笑,還有躺在床上的寶島歌王文夏老師說:「你們來,我很方便,如果是我去,要一大隊人。」黃明裕有優異的技術、亮眼的學歷,當牙醫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做賺不了錢的事或做義工。他在電腦裡為病人細心建立檔案夾,存著珍貴照片影片,就算病人過世,他還保留著。沮喪的時候,黃明裕就會拿出藏在辦公室櫃子上,漸凍病人與妻子合寫的小卡片「每每想到您,總是不由自主流下幸福的眼淚!」心情就能重新振奮起來。黃明裕做小學生校園塗氟,專門接收陽明山上距離遠、人數少的八所小校,而不是去搶一般牙醫偏好人多、交通方便的大校。但談起這事,黃明裕卻是眼神閃閃發亮地細數,這間小學有好多百年樟樹、那間小學是古蹟別墅改建,是多美的學校、多美的山。在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欣賞最美的風景;在看似沒有回報的地方,得到無可取代的喜悅。這似乎就是黃明裕行醫33年的寫照。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6 姓名 黃明裕年齡 59歲出生地 台北市現職  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校友總會會長、台灣口腔顎顏面麻醉醫學會理事長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東京齒科大學齒科麻醉學博士經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 建立身心障礙機構牙科診療機制、提供多元特殊族群口腔照護服務、提升特殊需求者口腔保健及照護專業人員知能、發起北市學童窩溝封填防齲計畫、推動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協助越南及蒙古兒童推動口腔健康促進。☞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