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2 失智.失智100問
搜尋
資產
共找到
360
筆 文章
-
-
2023-03-06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要存千萬元?其實只要「837萬」就夠,專家教搭勞退這樣配置更周全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位超過65歲,大家都想有個樂活老後,但退休金到底準備多少才足夠?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公布50至64歲熟齡族調查,近8成認為退休金需要500萬元以上才夠,甚至3成認為需要1000萬元,平均起來,熟齡族普遍認為存夠837萬元才能安心退休。 837萬元看似天文數字,退休真的遙不可及嗎? 其實若以國人平均餘命81歲估算,平均下來,65歲至81歲每月需求約4萬3594元。以勞工為例,若從勞保局去年11月的申請金額來看,每人平均可請領勞保年金1萬8209元及勞退1萬9573元,若扣除這兩筆給付後,每月缺口僅約5812元,總缺口則為112萬元。 「如果能瞭解自己的退休金來源,就能提早去做預備,不必過度恐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博樺指出,對照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國人每月人均花費是2萬5513元,跟大家預期的4萬3600元仍有一段差距,這也顯示熟齡族有「備用金」的概念,對未來的長照、醫療、緊急意外支出提早做準備。 對此,64歲的熟齡族許靜心現身說法,她從事幼教工作30年,55歲因工作遇上瓶頸,也想讓出位置給年輕人,因此決定提早退休。當時她準備的退休金僅100多萬元,與她原本預估的1000萬元差距甚大,幸好家計由先生負擔,自己每月則有2萬多元的勞退與老人年金,孩子也會補貼孝親費,且平日花費不多,所以足夠支應自己零用。 許靜心坦言,自己也會擔心未來的長照、安養、醫療費用,「常聽到鄰居或身邊的人說,今天好好的,明天就摔倒了!」不希望因此造成兒女負擔,「我們還是要為自己做好很大一塊準備。」 試算資金缺口及早準備,搭配保險更周全 朝陽科大銀髮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鄭堯任表示,大家其實不必對退休金的缺口過於擔心,只要能對未來的長照有所預備,剩下的退休金就能自由運用。他解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若身體健康、生活活躍,就能大幅縮短臥床時間;而若是個性較孤僻、慢性疾病多,臥床平均值就會往上加。 鄭堯任說,如前者只需「輕長照」,社區型設施每月僅需花費約1萬元;而若是「重長照」,住宿型設施、含尿布日用品等費用,1個月花費至少5萬起跳,「1年60萬,抓個3~5年是必須的!」 但民眾也不必太憂慮極端的狀況,畢竟人無法預知自己可以活到幾歲,所以盡力準備到9成即可,否則恐侵蝕到退休後的生活品質。 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吳薏菱則指出,準備多少退休金當然要看年紀與需求,但會建議40後就應提早準備,可先試算老年需要準備的退休金額,再來規劃可配置的資產與理財方式,但建議選擇風險較低、可產生穩定金流,甚至能因應未來通膨的金融商品。 「我們比較強調的是持續性做投資,不要進進出出,越早開始,累積得越好。」吳薏菱說,中壯年用在家庭上的開銷較大,但仍鼓勵每月撥出一點小錢做定時定額的投資,2000~3000元也可以,「不要想著太高的報酬,但就是為將來退休做準備。」 至於長照部分可搭配保險,假設未來退休金有40%配置在長照,60%用於生活上,也可以在年輕時提早佈局。「大家以為2000、3000元不算什麼,累積20~30年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若每年通膨率3%,同樣一筆錢過了24年,價值只剩下一半;但如果選擇報酬率6%的商品,這筆錢過了12年即可翻倍,顯見複利的效果。●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他被電子業高薪妻霸凌10年:小孩我帶、家事全包,年終獎金都奉上還嫌太少,快無法活下去.站旁邊看人吐就可能中!噴酒精也沒用,14萬人腹瀉就醫,8症狀注意不是「腸胃型感冒」.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你一定要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專家傳授房地產高手入門15招
豬站在風口上也能飛,很多人成功並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坐出了正確的選擇。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買房最忌諱的就是「三不靠」:不靠捷運、不靠學區、不靠周邊配套(生活機能),專家教你教你房地產煉金術「高手入門15招 」。房地產高手入門15招十五年前買房不用糾結,只要敢買,無論買在哪裡你都能賺到錢,現在不一樣了,如果要買的房子能夠增值、保值,必須多考慮。此時,構建正確的買房思維就格外重要,思維正確了,才能引導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1.決定房價的中、長期關鍵是「人口」 我們要遵循城市化發展規律,要到人口大量淨流入的地區去買,長期看,六都以外的人口持續淨流出,包括六都也只有部分是人口持續淨流入,而台北則因房價太高、成屋有限,造成人口外溢。 2.買房要選擇「二手房+流動性強」的城市 一個城市的房子是不是值得買,要看這個城市的二手房市場是否成熟,我們買房最好選擇二手房成交量大於新房成交量的城市,有人接盤的房子不怕房價跌,反之,沒有人住的房子,即使再豪華也是建築垃圾。 3.對房屋的「價格」要有正確的認知 一套房子的價格組成中,土地的價格才是關鍵,房子升值其實是土地在升值,豪宅和普通住宅的建造成本相差並不太大,而在土地廉價的郊區蓋的所謂豪宅,大多是溢價,是概念的炒作,很難有後續上漲的空間。同樣的預算寧可在中心城區買普通的住宅,也不要到郊區買豪宅。房子建在什麼地方,才是房子價值之所在。 延伸閱讀:等待毀一生!別覺得積蓄不多買房就拖 專家傳授房地產的防身17式4.買房不要貪圖便宜 一般情況下,一分錢一分貨,貴有貴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原因,買的貴,將來賣的貴,買的便宜,將來賣的話也很便宜,甚至還會賠錢。 5.海外房產不要碰 國外人生地不熟,文化和政策差異很大,稍不留神就會掉進坑裡。所以千萬不要聽信那些仲介的胡扯亂蓋,他們為了高昂的仲介費用連哄帶騙,吃人不吐骨頭。 6.買房切忌盲目跟風 要冷靜,不可盲目追高,大多數人都是買房小白,沒有專業知識,也不長期追蹤房市動態,當你聽說房價漲的時候,其實房子已經漲過頭了,進場已經太遲。 7.一定要有房 在未來,階級分化嚴重,有房就是有產、無房就是無產,為自己也為家人著想,一定要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事實上,房價走勢對於剛需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別妄想抄底房市,多想想自己要什麼,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買房。而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房子,就是你感覺有點貴,但是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買得起的房子。尤其不要對第一套房要求太多,我們要階梯消費!理性置換。 8.「淡季」才是購屋的好時機 每間房子的特點、屬性、品質各異,而每個人對房子的品味和愛好也是獨特的,但若單純從市場走向來看,淡季會是購房者置業的一個好時機,因為淡市時意味著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且價格也更趨於合理,買房會比較有機會佔到便宜。 9.選擇「利率低」的時候進場 如果購房者手中有充足的資金,或資金的流動性相對順暢,且有購房打算,那麼可以在銀行利息還高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房子出手購房。但這個決策應該是建立在自身支付能力的基礎上,而不是盲目跟風,以免一旦超出實際經濟能力,很可能會因還貸壓力影響未來的生活品質。 10.買房應當關注「區域供應量」當市場處上升態勢時,一手房的價格會高於二手房;反之,在房市不振時,部分一手房的房價格甚至有可能低於二手房。在同一個區域中,房價往往受這兩者案量的影響。 比如,當一手房供應量較多的時候,開發商為了爭奪客戶而競爭,價格會相對合理,對於購入新房的購房者則相對合適;而當一手房供應量減少的時候,面對市場需求,就可能會出現賣家囤貨居奇,價格上漲的情況。 11.房貸不超過收入「4成」 據「標準普爾」的家庭資產配置的建議,房產作為一種兼具投資保值的大宗商品,佔據家庭資產的30%是最為健康的。但在台灣的三大都會區,房產大多占到50%~70%的比重,而且這種情況還很難改變。 再從還款來看,房子的頭期款往往是舉全家之力,而貸款則多由購房者單獨承擔。我們可以根據每月收入的情況來考慮房貸的承受力。建議房貸占比家庭收入不要超過40%,至少還能維持一個相對穩定和體面的生活。 12.地段>產品 李嘉誠雖然已經不在江湖,但他關於地段的傳說一直留傳在江湖上。因為他曾經說過:「決定房地產價值的因素,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段。」 首先從居住體驗來看,你會適應一間不大的房子,卻永遠適應不了單趟1-2個小時的通勤時間,一個距離工作地點近的地段就是好地段,住在這裡幸福感會與日俱增。再者從增值保值維度來看,好地段的房子更具增值保值的空間。 13.「易跌難漲」的房型不要碰 當買房的人聽到當初和買入價差不多的其他房子又漲了多少多少,而自己的房子卻絲紋不動或者像蝸牛一樣只爬了一點點的時候,可能心裡上會覺得不是滋味。 剛需真的可以不在乎房子的漲跌嗎? 剛需真的不怕自己房子跌價嗎? 剛需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受薪階層,賺錢不容易。收入越高的城市,消費越高,而剛需一般是事業剛起步的,所以每塊錢都是費盡千辛萬苦才賺到的,算一算要賺到每一塊錢都是淚,靠這麼點收入想存錢買房很難,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花錢的地方,水電費、交通費、租金,如果再有個車,還有保養費、油費、保險費、停車費等等,一個月下來,也剩不下來幾個錢了。要知道,以目前全省的房價,絕大多數剛需要買一間像樣的房子都得省吃儉用,再東拼西湊後,背上個二三十年的貸款,整個過程說像「剝了一層皮」也一點都不過分。 一個人要不吃不喝16年才能賺夠買一間房子的錢(以台北市為例),一個人一生的工作時間是多少?45年左右,感受一下。16年不吃不喝才換來的東西,這種等級的操作,剛需怎麼可能不小心再小心,對價錢看的比命還重?同樣是一個兩房一廳的房子,1,500萬買下來和1,600萬買下來,好像只差了100萬,就差7%而已,但這100萬對剛需卻是要命的大事,100萬可以直接拉低一個剛需的小家庭幾年的生活水準。 如果這房子一年以後跌了100萬,你說剛需一家談起來是什麼感受?如果跌了500萬呢?那更不得了,會不會想去撞牆? 如果漲了100萬呢?這可不是什麼紙面富貴,剛需如果用1600萬賣了1,500萬買的房子,難道不開心? 剛需買房的錢是辛苦錢、是血汗錢、是省儉錢、是親情錢、是養老錢、是人情錢,一分一亳都不容易,這錢賠不得。所以剛需對房價看的可比投資客重要多了! 14.要勇於逆勢操作,特別是房市處於下行階段房市的下行階段往往也是買房的好時機,除非建商已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否則建商公開再降價的空間已經有限,倒是可以利用關係,和建商誠意私下議價,在當前新屋量餘屋量尚高的情況下,說不定有可能議到一個不錯的價格,但是不要期待會有腰斬價,畢竟建商有它的成本,沒有人會願意賠本賣房給你。 再以當今雙北為例,土地價所佔的成本比例,台北市已在6成以上,新北鄰近台北市的區域(永和、中和、新店、三重、新莊、板橋)也在5成以上,加上營建成本,其實讓價空間都已經不大,買家亂砍價,除了讓人覺得「搗蛋」之外,賣家根本不會搭理,而白白的浪費了一個原本有利的好交易。所以我的意見始終一致,有需求的剛需購房者,這個時候真的應該好好勤看屋,做好自己的購屋計劃,見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好物件,勇敢而誠實的去誠懇議價,那麼你會有機會議到這一段時期(包括未來幾年)最好的價格。 作為剛需,既然瞭解自己的辛苦,那就更應該研究一點房市,學一些基本的市場規律,至少大概知道那裡是坑,什麼時候是漲過頭了,不能頭腦一熱當了接盤俠。 15.設定目標——在未來賣出時,也能賺到錢 如果剛需對自己的判斷真是沒有把握,不妨諮詢一下有經驗的高手,但要有前提。首先:剛需要有最基礎的房市知識(看完本書就可以具備),有做基礎判斷的能力,這樣和高手在談論也會有交集,對方知道你懂也會願意和你深入溝通,自然你就能獲益更多,風險更小。 再者:就是坦坦蕩蕩的承認,剛需也一樣有未來房價上漲的需求!接盤俠這種「偉大」的工種應該是已經賺的肥滋滋的炒房客去當,而不是剛需!畢竟,剛需的第一套房基本都是要置換的,換房的時間一般是在6到8年,這段時間如果沒有回到平均漲幅,那麼一些本來該屬於他們的財富就永遠的失去了。切記:財富增長的路上,一步落後,後面步步都會落後,差距只會越拉越大。所以說,作為一個靠雙手打拼的剛需,要對自己的錢財負責,記得抽時間、花一些精力學點基本的房市知識,做好自己的主人。 本文節錄:《小資族房地產交易勝經》一書
-
2023-02-17 退休力.理財準備
等待毀一生!別覺得積蓄不多買房就拖 專家傳授房地產的防身17式
豬站在風口上也能飛,很多人成功並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坐出了正確的選擇。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買房最忌諱的就是「三不靠」:不靠捷運、不靠學區、不靠周邊配套(生活機能),教你高手專用的房地產煉金術「菜鳥防身17式」。房地產的菜鳥防身17式 1.避開三不靠 買房抉擇時,捷運、學區、配套這三件事極為重要,能同時滿足最好,不能兼得時至少也要滿足一件。三件都不具備的房子,不僅漲的慢、跌的快,而且居住功能也會受到限制,沒有居住屬性和金融屬性的房子,就是一堆材料!所以,買房最好的選擇是交通便利、靠近名校、周邊配套成熟的房子。 2.豪宅與普通住宅 同樣的價格,投資首選市區普通住宅,而絕不要買郊區豪宅。郊區豪宅的溢價早在開盤時就已完成,日後必定跑輸大盤。而市區地段好的普通住宅、增值空間反而比較大。畢竟,增值的是土地而不是房子,裝修只會隨著時間跌價而不會漲價。自住可以買豪宅,但投資一定要買普通住宅。如果你是投資客 ,首選市區住宅,地段是你投資時應考慮的第一要素。 3.如果是投資,就要有兩間以上 兩間以上才叫資產,只有一間自住房,其實就只能自用! 4.等待毀一生 人生兩件事要趁早,一是出名,二是買房。 千萬別覺得積蓄不多就一拖再拖,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講,湊夠20~30%的頭期款,還是可以做到的。 記住一點,買房,不是你有沒有錢決定的,而是房價漲不漲決定的。只要房價會上漲,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及早上車,沒錢買小房,有錢就買大一點的,抓住每一次房價的上漲紅利。不浪費任何一次使自己身價增值的機會。要記住:買房窮十年,等待毀一生。 5.便宜是王 買房要選擇價值被低估的房子,選擇開發商在促銷時買入,以及房東因缺錢而急著拋售的房子。買房第一原則,絕不是看的順眼,而是價格便宜。 6.買房的屬性 買房有三種需求:純剛需、純投資、剛需加投資。對剛需來說,錢夠就買,因為沒買到就要等待的更久。對投資來說,時機對了再買,因為時機不對就會套牢。對於剛需加投資來說,付得起每月的還款金額就買,只要現金流不出問題,漲跌都不是問題。 7.賣出之時 我通常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時刻關注趨勢走向,在上漲前買房的人;另一類是通過看新聞報導才知道現在房價上漲的人。 第一類的人永遠是人生贏家,第二類的人要麼是祈禱房價大跌的傻瓜,要麼就是高位接盤的小白。房產投資,要做發現機會的人,而不是聽人談論機會的人。當賣菜阿姨都告訴你現在房價漲的厲害的時候,你的覺悟已經太遲而且無可救藥了。 請切記:當新聞開始出現高房價的報導時,就是賣出的時候! 8.對抗通脹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幾千年來,人一代代繁衍下來的目的,就是在傳承財富、對抗通脹。美國人的財富中,金融資產占比70%,房地產占比20%;而華人正好相反,房地產占比70%,金融資產占比20%。現在,最焦慮投資的不是富裕階層,而是大量的中產階級,手裡的幾百萬現金反而成了燙手山芋。 9.培養房地產的感覺 多看房,既可以瞭解行情,也能找到好的標的物。房價再低也有人買不起,房價再高也有人搬新家。「買房可以說是人生的爬坡期,苦一段時間,熬過去就可以慣性加速」。投資理財的方式很多,但房子一定是五花八門的投資工具中最穩健的,很少例外。 10.不要問沒房的人 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但卻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常會去諮詢別人尋求建議,但是對於買房這件事情,如果一定要問別人,那最好找有經驗、買過房的人士,他們至少知道一些買房子旳相關事實,像什麼樣的房子該或不該買。而還沒有買房的人,他們的考慮則可能比較片面,比如說只考慮價格,只選擇便宜的房子,卻忽略了地段、配套、面積、保值升值等問題,無法給出有參考價值的建議,甚至還容易給出錯誤的建議。 甚至還有人說,親戚朋友的意見多數是廢話,沒有三套房子的人,不配給別人買房意見;這就像我們想創業,然後問一個打了一輩子工(受僱)的人,他只會勸你「求穩」,再等等,不要創業! 11.不要一味的「求大棄小」 「求大棄小」指的是買房只選擇大面積的而不考慮小面積,其實這種觀念並不可取。如果有能力一步到位,一次性買到大面積的房子固然是好,但是不能陷入「只買大房子」的錯誤思維。首先,大房子肯定「總價」比較高,如果想買便宜的大房子那就只能放棄區位,去偏遠的郊區買,但是未來想賣就很難了;其次,郊區的大房子保值性並不好,存在著富人看不上,窮人買不起的屬性,買到就等於套牢。 買小房子會更加靈活,既好租、也好賣,位置好的小房子未來會更值錢。 12.品牌建商的房子優於無名小建商的房子 相對來說,品牌建商的樓盤比無名小建商的樓盤更有保障,畢竟品牌建商會比較注重信譽,所以蓋房子的時候無論是對材料的選擇,或品質的管控都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 但是市場上有很多小開發商蓋的建案,甚至還有可能是新手企業,因為實務運作經驗不足,房子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規劃、施工、品質、資金等,這些項目都有可能出現差錯,結果有些甚至成了爛尾樓,不能交屋,有些即便交了屋,在保固、售後服務上也無法到位。 13.儘量選擇有前景的大城市 買房既要選擇地段,還要考慮城市,隨著時代的變革,一個城市是否有前景和競爭力會直接表現在房價上,有著優質資源的城市、產業結構豐富多樣的城市、經濟增長不錯的城市,未來房子依然有持續不斷的需求。 反之,那些資源匱乏的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的城市、經濟增長緩慢的城市,都無法改變過去和未來人口持續外流的現象,這些城市的房價未來會面臨加速下跌的過程,尤其以投資為考量時,一定要避開前景不佳的城市。 14.別貪便宜買下屋齡逾15年的傳統豪宅 這種房型通常升值慢,難賣! 豪宅拋售需要人接盤,但富豪買房就跟男人看女人一樣,喜新厭舊是常態,十年前最好的產品,十年之後肯定不是最好的,特別是很多城市的中心都在從老城區遷移到新城區。所以這就造成了大戶型的傳統豪宅,一旦屋齡久了點,就會被時代拋棄,跑輸大盤。 15.除非你在小城市上班 ,否則別在小城市買房 為什麼?原因即在於: (1)大城市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能否在一個城市買房,關鍵在這座城市的升值空間。住在城市裡的人,其財富是會隨著城市的增長而增長、衰弱而衰弱,所以在買房之前我們必須要判斷城市的價值增長空間。大城市,由於人口持續流入,資源和政策也接連不斷,所以,大城市的價值增長空間才大。當我們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在大城市買房的時候,資產不會貶值,而是會隨著城市價值增長而增長,我們一輩子打拼的心血才不會蒸發。 與之相反,在一些小城市,如果人口持續流出,城市的上漲空間其實是在不斷壓縮,一旦市場下行,這類城市價值下行也是必然的結果。在這類城市購房,將積蓄變成這類城市的不動產,長遠來看,你的血汗錢很有可能隨著城市價值空間被壓縮而蒸發掉。那麼,是不是買房非買大城市不可呢?當然不是,如果你的事業在小城市,就不用想太多,就在小城市買房吧,反正是用來住的,不必太在乎它的價值增貶。但若是著眼於投資,那就要留意它的人口是否持續正增長,經濟增幅如何?如果答案是正向的,就具備投資的潛力。 (2)大城市有著更多的機會。在大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一間房動輒就是幾千萬,對於不是土生土長在這座大城市的人來講,買房的壓力確實非比尋常,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年輕人願意到大城市“辛苦”地生活呢?主要因為大城市有著年輕人的夢想,有著更多的機會,那裡更有他們的未來。年輕人選擇大城市,本身就是努力拼搏精神的體現。 大城市大企業多,機會就多,雖然生活費用會高些,但是相比大城市的薪資收入而言,仍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只要你夠優秀,就能進入更棒的公司,收入就會大幅提升,而且不僅僅是工作的機會,也有一些其他相互合作的機會、深造的機會。 (3)大城市的教育資源較好。不僅僅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到下一代。在大城市本身的教育水準高,為了下一代著想,這也是一個買房的原因。 (4)很多人習慣大城市的一切。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很多人進入大城市,也只抱著暫住的心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已經習慣了大城市的一切,雖然忙碌、辛苦,每天在通勤上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然而,就是習慣了。在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規律說明大家總是傾向於安於現狀,而對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充滿了憂慮和恐懼,所以,不願意去改變。 (5)大城市都是人口聚集的中心。大城市在世界各地都是人口聚集的中心。首先,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社會分工更加細化,無論你是否能力夠強,只要能吃苦,都能找到一個工作,不像小城市工作機會有限,想找份符合自己專長、興趣的工作,有時並不容易。 其次,大城市擁有更多的機會,作為年輕人,尤其在乎的就是自身的發展規劃,都希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在大城市中人流多、經濟細化,遇到的人也多,發展的機會和潛力都比小城市大的多,讓你有機會迅速崛起, 大城市是一個能鍛煉人的好地方,畢竟在精英輩出的地方,人都能練就一身好本事。所以對於有野心的人來說,還是要去大城市。 (6)在大城市買房,可能是當代很多普通人的唯一翻盤機會。時代在變,在過去,房地產造就了大批的富豪,但也因為太多炒作,炒高了房價,時至今日高房價已經成了社會的痛,也引發政府介入干預,當前投資房產已經不一定是最好的理財工具,一些高科技企業的優質股票,回報率往往超乎想像,也是房地產投資市場望塵莫及的。 但是,買了房你就有了機會,一個可以和這個城市共進退的機會,一個買入這個城市股票的機會。即便你能力有限,這輩子無法改變階層,還了一輩子房貸,但是,你的孩子未來可以輕裝上陣,還有可能替你翻盤。這個時代,可怕的不是階層固化,而是在固化的過程中你始終無法佔據有利的位置,享受時代的紅利。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也要明白城市的進程、人口流動的趨勢。 房價也是經濟的一種體現,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城市在經濟發展上是不相同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還是區域中心?不同的城市優勢其發展都不會相同。而任何一個國家或城市的資源總是集中在中心城市。頭部的馬太效應是永遠不會停下來的。所以,「鄉下的有錢人往市區走,市區有錢人往大都市走,這樣的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是房地產投資者望塵莫及的! 16.時下階層固化、「內卷」嚴重,賺錢不容易! 但是對一個年輕人,一個普通人,過去是普通人,現在是普通人,未來基本上還是普通人的一般人,普通人就要做普通人認知範圍內的事。 如今各行各業因為飽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內卷」嚴重,坦白說,如果你父母沒有給你留下一定的家業,或你沒能進入一個收益不錯的行業,那麼憑藉你過去在學時期的多年苦讀,或者自己在社會上獨立摸索打滾,能夠混出名堂的機率也不會太大。 17.現在購房,一定要多多考慮! 不能單純的認為自己一定可以維持當前的收入不變,也不要輕易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否則,一旦有意外變故發生,房貸很容易就變成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節錄:《小資族房地產交易勝經》一書
-
2023-02-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存夠了錢就能及早退休,享受人生? 專家教你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有次在「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課堂上我問一位學員:「妳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同學回答:「我沒有特別想做的工作耶,只要能讓我存夠錢,早點退休就好了!」接著我問她,多少錢才算夠呢?她回答:「至少要1000萬吧!嗯,不對,可能要1500萬才夠……」 努力工作,抑制消費,存下一筆大錢,然後透過投資每年領取收益當生活費,就可以及早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應該是許多上班族的終極人生計畫吧!相同的概念在美國甚至還興起了一個運動,簡稱「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縮寫。搜尋這個關鍵字你會找到許多書籍與部落格,宣揚相關的理念與實踐經驗。 老實說,我以前也有一樣的嚮往。但這幾年來隨著觀察周圍的退休者,加上自己的感悟,我越來越覺得「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這個概念並不如想像那麼美好。除了執行上非常困難外,就算真能存夠目標金額,迎接我們的未必是環遊世界或閒雲野鶴般的悠閒,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生活的貧乏、自信低落與生存恐懼。至少,我個人在多年前就已經把這個念頭從我腦袋清空,轉向另一種「終生工作」的價值觀! 要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可能有些讀友對FIRE概念不太熟,我用最簡略的方法說明一下: 假設小李夫妻30歲,年收入100萬,基本年開支50萬,存下50萬。他們希望盡快累積1000萬退休金,並透過投資賺取每年5%的利息,就可支付生活所需的50萬元,再也不需要工作!照原本每年存50萬的進度共需要20年,依照FIRE的及早退休理念要提升「儲蓄比」,許多FIRE信奉者會逼自己存下超過70%的錢,小李的case就是一年存70萬,這樣達標時間就縮短為14.3年,也就是說如果小李夫婦如果確實執行FIRE,就能在45歲之前達成財務自由,接下來不必為錢而工作,每年還有50萬可以花用,很美,不是嗎? 說到這裡,我想對財務稍有概念的讀友們應該已經發現,這裡面有幾個假設數值,可能有過度樂觀的嫌疑!這些樂觀有可能導致整套方法變得窒礙難行。 1.首先是5%的年投資報酬:小李夫妻45歲退休後如果活到85歲,等於接下來40年這1000萬都要持續提供穩定報酬5%,有在投資的朋友都知道這非常不容易。再考慮每年2%~3%通貨膨脹,要維持一定購買力時,5%的報酬得提升到7~8%才行。就算真能找到這麼好的投資標的,也不可能每年剛好都是5%報酬,萬一正要退休時遇上經濟蕭條或時局變動,報酬剩下1~2%(甚至負報酬,本金被侵蝕),「又老又窮」的日子就要來臨! 2.其次,小李夫妻一開始花一半存一半的理財紀律,在這個低薪時代已經很不容易達成,何況要提升到70%的儲蓄率!年輕時我們成家立業,正是錢花得最兇的時候:房子、車子還有孩子,都是大筆支出,硬要存下高比例的收入真的需要過極度節儉的生活。吃喝玩樂省一點還不打緊,花費在教育與人際上的錢,其實都是人生重要的「投資」,講得現實一點,都是未來「賺更多錢」的契機。這些錢都省下了,斬斷了開源的機會,就只能更拚命節流,不啻是一種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別夢想一夜致富!投資不要跟單!專家告訴你金融投資的12個原則 我們換個狀況:假設小李夫婦每年賺300萬,固定開支100萬(每年存200萬)呢?15年後他們45歲,預計可以存下3000萬的退休基金。只要找到一個每年領取3.33%收益的投資標的(例如美國公債),就可以享用每年100萬的生活費用,這樣FIRE突然變得可行多了是不是?其實「薪資收入」正是整件事情的關鍵!我看了一些報導,成功實踐中壯年退休,有閒錢環遊世界的人,幾乎都是高薪白領或是創業家,沒這個優勢,要享受FIRE的好處,還真是相當不容易! 以上是財務分析的部分,畢竟我不是專家,就只能點到為止!這篇文章我更想談的,其實是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們的重要性可能跟財務方面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提早退休的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一、 「錢」只是工作的好處之一,不是全部。放棄工作同事也拋棄許多珍貴的「人生必需品」人有一個毛病:看不到的就以為不存在。工作除了金錢,還會帶給我們成就感、人際關係、以及個人成長所需要的新刺激。上面這段話很多人嘴巴上不會反對,但內心覺得又是「心靈雞湯」來著!畢竟成就感什麼的,不如銀行存款來得真切。直到有天真正離開工作崗位,爽了幾個月之後,才發現迎來的是一陣空虛落寞!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他們存夠了一筆錢開心退休,逍遙了沒多久又重新回到職場,原因就是想找回生活中失去的養分。 補充一點,我尤其不建議男性過早退休。男生是特別需要成就感跟尊嚴的生物,太早退休又沒有好好規劃生活來滿足上述兩個需求,閒賦在家的退休男人常常是家人的災難,他們會持續跟身邊的人索取必要的成就感跟尊嚴。 有句諺語說:「別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了!」(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如果工作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會讓我們開心」,而不是一股腦把「工作」從我們的人生中完全倒掉。參加過「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的人一定記得我的親身經歷:我曾經也是個以及早退休為目標的上班族,常常在日記裡寫著要45歲退休的目標,但逐漸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退休」這件事情的誘因就逐漸淡去了!就像是歐普拉說的:「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熱愛的事,那麼賺到的薪水其實都算是『額外』的好處,可以的話,為什麼不一輩子享受這樣的工作呢?」 二、當人們感受到財務的焦慮時,往往不是因為資產的「存量」不夠,而是其「增量」下滑!學生時代,皮夾裡有個千把塊就覺得自己很有錢,可以買少年快報兼請同學吃鍋燒意麵了!但上班之後,好不容易存了10萬塊卻還是憂心忡忡,覺得自己沒房沒車,要怎麼樣才能娶女友進門?(更慘的是還沒女友!)人對財務的焦慮,顯然不是來自當下的帳戶餘額,而在於對「未來財務狀況」的評估。就算一個人明明戶頭裡有幾百幾千萬,但當他「覺得自己錢越來越少」時,仍然會帶來很大的焦慮。你看看身邊退休的長輩就知道了,很多人年紀大了,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算存款很多,也都會把錢看得比以前更重,因為每多活一天,錢就會減少一些,這是一種倒數計時的焦慮感! 就算我們真能在中壯年存了大筆退休金,提早退休並且每年領取固定收益當作生活費,我認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財務自由,反而會產生一種新的財務焦慮!我們會擔心萬一明年投資收益不好怎麼辦?萬一物價上漲怎麼辦?萬一臨時出現大筆開支怎麼辦?明明有大筆存款在帳戶裡,卻仍要承受這種焦慮,我稱作「富人的窮困感」,真的非常划不來! 但如果樂在工作,並且持續工作到老年,除了能獲得工作帶來的諸多好處之外,由於財務上持續有進帳,自然不會有「吃老本」的焦慮感。因為有持續收入,還能偶爾奢侈一下,不必嚴格遵守每年花費上限,這樣的「閒錢」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就像學生時代的少年快報一樣! 延伸閱讀: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專家授獨立思考術,做出理性選擇10大原則 我認為執行FIRE計畫(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有幾個先決條件,必須同時遵守,才可能達成目標。首先你與伴侶屬於高薪族群、都擁有強大的消費自制力、願意維持數十年極簡生活、同時家庭份子單純(無年邁父母與子女)極少意外開支,這任何一條都很不容易。而且更慘的是,當你終於成功達標,存了上千萬退休金後,還不能太高興,因為退休之後,你得更嚴謹地控制支出,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止。這……這實在是太違反人性了! 那麼解法到底是什麼?這問題我想了不只10年,直到今天為止,我的結論跟歐普拉女士一樣,唯一解就是「做自己有熱情的工作」。在財務層面上,擁有持續的收入就不用擔心吃老本,搭配妥善的理財計畫,生活只會越來越好,存量甚至增量都會提升!在心理層面上,除了可以享受工作帶來的多元好處,也能開心地發揮閒錢帶來的好處,這會更接近所謂的「財富自由」!
-
2022-12-2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三層保障 六大重點 理財專家施光訓教你老後財務獨立
「一個人的海嘯」襲來,現在正值中壯年的你,未來該如何部署幸福老後?多位專家在「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座談會中都指向「財務獨立自主」是因應獨居老後的重中之重。對於老,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回想,前陣子參加高中同學會的場景記憶猶新,想像路人若都是同學,那麼他就不覺得自己特別老,這代表老和不老是相對的概念。但情況若是相對的,就必須有健全的財務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才能享有高齡友善與幸福老後。施光訓表示,自己最理想的老後是「財務自由」,最大的資源可能是不動產。台灣長者多數繼承來自父母的房產,而現今的高房價對年齡較高的長者或許相對是有利的。可以利用第一層以房養老,輔以第二層信託等財務工具,再加上第三層保險規畫,共三層保障確保老後的財務獨立自主。老後財務規劃怎麼做?元氣網彙整施光訓的專家觀點,掌握六大重點逐步落實:一、50歲之後理財是求保障未來,適度的保險規劃有必要,最好找大型、安全的機構。「50歲之前理財是為了改善生活,50歲以後理財則是要保障未來」,施光訓說,隨年齡增長,勞動收入可能下降,必須創造被動式或保證性的收入,因此不容差錯。以個人來說,適度的保險規畫有其必要,民眾最重要的要找到穩健的理財管理者。雖然近期因全球利率上調,短期金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很多保險公司面臨生存的危機,大環境也確實越來越辛苦,但保險、理財相關產業,大者恆大是國內外不變的趨勢。二、越年輕投保越有利,保險價格或保障內容也會相對較充沛。三、保險有順序。依序是意外險、癌症醫療險、壽險、長照險。過去民眾投保長照險的成本較高,現在保險公司有提供附加方式的長照險種,可以多做比較參考。四、安養信託可協助理財紀律。安養信託的問題是並非每個人手上都有很多現金去做信託。但安養信託也是一種確保理財紀律的管道,管理費約是千分之二到七,每個月管理費約500元左右,費用較低。五、莫過度盼望股息養老,或是基金養老,要審慎規畫。以股息養老來說,股票波動,影響心情,且有後續風險;基金養老則有附加費用率,如投資的是海外基金,有可能還沒賺到錢,就要付出相當費用在附加費用率上。六、以房養老需提防限制條件,年齡和屋齡是否在規定範圍內:以房養老比較有機會的仍是台北市的房子,平均可核貸額度約七、八百萬,換算下來每一年約30萬,是否足夠維持老後開銷,需要思考。另外,以房養老若申請人65歲以上,以承作年限30年為上限,申請人如95歲仍然健在,此時房子抵押給銀行,高齡者在無收入的狀況下,需面臨贖回房屋的經濟壓力,對申請人不利。施光訓笑著說,他給自己的幸福老後期許是追求「身心靈」,身心健康之外,靈是「靈活」,是從他父親身上得到的體會。他說,父親現在八十多歲,因是刑警退休,自覺體力過人,在他七十幾歲那年,隔壁遭小偷,父親還想幫忙抓捕小偷,最近父親也開始感嘆越來越不靈活,心情沮喪。可見靈活與身心是有牽動的,追求身心健康及靈活,也是他給大家幸福老後的建議。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 線上直播●時間:2022年12月20日10:30●粉絲團:元氣網●活動網址:https://reurl.cc/oZXvb3
-
2022-12-16 養生.抗老養生
陳月卿助夫抗癌30年悟出健康真相:身體是最好的醫師 時時刻刻微養生
資深媒體人陳月卿穿著亮麗時髦,1953年出生的她,面容、儀態、聲音沒有老態、只有韻味;這與她長年養生、遵循健康飲食有關嗎?她說,熟齡之後要精神飽滿,身體的保健是基礎,心靈的保養才是妙不可言。 「我過去是電視主播,媒體工作就是爭分奪秒,大概從33歲開始,我就覺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壞了。起床不是頭痛、就是腰痛,不到中午就累了,經常腸胃炎或是感冒,上班要準備很多藥,連出國也是帶著一包包的藥袋。我先生說,跟我求婚,真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儘管每天病懨懨,但健檢報告都是綠字,要是沒有人生發生的那場「意外」,她也不會翻轉健康意識。 「我先生42歲第一次健康檢查就發現有肝癌,很幸運手術順利。在癌症的陰影下,我們先求存活兩年、再拼存活五年,我拼了命找各種資訊、上各種課程,要找出健康的真相!我是一個追根究底的人,不僅打破砂鍋問到底,也問砂鍋在哪裡?」 她用「神農氏嚐百草」的精神遍尋療法,調整了作息、飲食和睡眠,而收穫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竟然就是自己。 「我的身體回饋我很快,給身體適合的營養,心情愉快、作息正常,臉跟眼睛都會發出光。」陳月卿自此後,樂於分享健康養生,她相信「身體是最好的醫師」,「回歸自然飲食,吃真食物、好食物、全食物,根莖花果葉都要吃;我也重視泡澡和環境『除濕』,從一天的開始到結束,時時刻刻都在微養生。」 40後拼生孩子,身心「鬆」下來才如願 「為了讓老公有『強烈的求生意志』,40歲後的我,努力想生小孩卻不如願,因緣際會之下聽聖嚴法師講心經,從此讓我明白,『心』的重要性,每天靜坐練習,也是我養生的一大關鍵。」 陳月卿提到自己第一次禮佛時,身心像是重擊般的「心開意解」—「我自己是知識份子、無冕王,要我禮佛跪下來,又要禮敬眾生,當下覺得很困難,但在聖嚴法師的引導下,我突然淚如雨下,覺得自己為何如此傲慢?」 持續養生與靜坐,身心徹底的「鬆」下來,孩子就來了。41歲、43歲時接連迎來一女一子,她身體感受到更大的正面能量。養生不是刻苦鑽研,而是了解自己是否身心而一,滋「養」出自己真正的人「生」。 買東西要「減法」,養成健康習慣要用「加法」 「我以前覺得生命的密度很重要,現在覺得生命的長度也很重要,人生可以有效率又有健康。我的生活哲學是買好的東西、用很久,讓生活每一個物品都是精品、永續使用,什麼最貴?亂買最貴!不要以為擁有是資產,買了太多東西,反而可能是負債。」 身材窈窕的陳月卿,30年前的衣服都穿得下,她分享一個小訣竅,就是用「加法」鼓勵自己的健康習慣—今天有營養均衡,加分;今天有好好運動,再加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才有辦法越來越好。 運動方面也是逐步加強,從簡單的體適能運動開始,陸續才又有了瑜伽、國標舞等等,每天在鏡子前搭配衣著,培養美感和動腦,也了解自己的健康體態,把時間放在享受生活—「我現在比過去感覺更好。」 祝福讓你煩惱的人,用生命影響生命 「現在我不把行程排太滿,當你把不必要的捨棄掉,你的生命就會有很多『餘裕』,你才有辦法看清楚,什麼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事。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舒緩療癒的自己就像在天堂,急躁匆忙焦慮不安,就在身處地獄。現在的我們,喝茶也要品茶,把時間的主導權拿回來。」 陳月卿自己觀察,如果到60歲以後還不錯、越來越美麗的人,通常都是內在更加豐盈,從內而外散發出光芒。 「當我們心中有正念,收穫最多就是自己。」她說,祝福讓你煩惱的人,「心念」的改變,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活到我們這樣的年紀,我們可以為社會做最好的事,就是把自己做好,用我們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愛妻每週洗腎3次,他心疼照護到病倒!廝守40年別說拖累,「換做是我,妳也會照顧我啊!」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一個人的準備/楊淑惠:財務3區塊,打造退休保護傘!
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加上少子化,獨老,造就新的單身世代。對於一個人的退休財務準備,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表示,除了創造老後穩定的被動收入及透過保險轉嫁醫療風險,更要留意資產保全及長期照顧與醫療安排。根據長期為各戶規畫退休財務的經驗,楊淑惠提醒三個重點必須留意,分別是老後照顧、提防高齡詐騙和財產分配。獨老將成趨勢,一個人生活,需注意老後生活品質及照顧需求。如何達成?楊淑惠表示,主要還是靠穩定的終身收入,維持老後生活基本開銷,可利用固定收益型商品、年金險或還本險,設立專屬退休帳戶,或將退休金存入退休安養信託,專款專用,避免晚年退休金不足影響生活品質。至於照顧需求,醫療花費與年齡成正比,退休後若遇到生病無人照顧或大額開銷,對單身退休族將是不小的負擔。楊淑惠建議,以日額及實支實付醫療險打好基底,再加上重大疾病險或一次性給付;在不幸罹癌或中風等重大疾病時強化醫療保障,再來就是透過失能險或長期照顧險,轉嫁持續性醫療開銷與照顧需求。高齡詐騙案件日益增加,警政署二○二○年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詐欺受害案件在五年內增將近一倍,中信各分行櫃員防止詐騙案例也逐年增加,如何避免老年老本不保,也是退休規畫重點。另一方面,必須面對財產分配,子女爭奪財產或互相推諉照顧責任的事件屢見不鮮,建議預做傳承規畫,或將財產委託給專業機構。避免高齡詐騙和財產分配紛爭,楊淑惠建議,可透過退休安養信託,把資金交由金融機構,設定專款專用,預先約定老後生活照顧細節,如給付費用給專業醫療機構、安養機構等,並選擇值得信賴的親人或社福機構作為信託監察人,避免老後法自理或管理財產,建立人生下半場的保護傘。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06 醫聲.Podcast
🎧|國人基因資料外洩會「芭比Q」嗎?國衛院專家解答
電影「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中,為求世界和平,「洞見計畫」分析全人類基因資料,從中找出危險因子者加以消滅;在真實世界裡,基因資料是人類重要資產,可以研究開發新治療嘉惠患者。然而,基因資料須謹慎保管利用,防止洩漏或反向運用,避免電影中個資被惡人掌控的情節。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邀集全台32個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立龐大生醫研究資源,提供國內產學研醫界單一窗口、一站式服務,除提供各疾病類別的檢體與醫療數據,也為各類疾病建立基因數據庫。該平台執行長黃秀芬指出,在「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規範下,友善且安全的讓各界運用分析基因及醫療數據資料,有助於執行精準醫療,尤其惡性腫瘤治療,是癌症病友一大福音。🎧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冰島首設國家級基因資料庫冰島是全球第一個設立國家級基因資料庫的國家。黃秀芬說,因其人口少,研究者得以蒐集該國全部人口血液進行基因檢測,建置龐大的基因資料庫,作為該國治療藥物開發、疾病危險因子預測的基礎。冰島成功啟動基因資料庫建置後,各國紛紛仿效。其中最成功者是英國UK Biobank,與藥廠等產業界合作,蒐集50萬民眾的生物醫療數據與檢體,並完成基因檢測數據,是最成功的「公私合作聯盟模式(PPP)」。丹麥、芬蘭等社會主義國家,因社福體系完善,民眾健康數據登錄相對完善,且由政府挹注資金,加上與全國不同醫療機構合作,因此其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也十分成功,發表非常多優秀論文。國際大藥廠亦有貢獻大量資金來協助建立龐大基因數據庫。但丹麥、芬蘭並未對外籍研究人員或廠商開放,不像英國UK Biobank。韓國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則與我們台灣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最為相近,串連全韓國廿七家醫院,輔導其成立個別人體生物資料庫再予以整合。台灣單一人體生物資料庫,基因數據最多的當屬中研院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該資料庫在民國99年「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通過後成立,主要招募社區民眾,收案數達18萬人。黃秀芬表示,發展精準醫療需要疾病檢體,台灣各大醫院各自設有人體生物資料庫,但因單一醫院收案數量較小,且大多限制該院醫師與研究人員使用,所以實際使用率偏低。跨機構資料互通 節省時間民國109年成立的NBCT,簡化申請流程,協助產學研醫界加速取得所需檢體及數據進行精準醫學研究。黃秀芬透露,曾有一位要進行慢性腎病檢測開發的產業界人士,向NBCT提出檢體申請,在五個月內即取得來自五家醫療機構之兩百份檢體,若分別向不同醫院提出需求,可能要耗時數年,所以該業者對此很滿意。黃秀芬表示,檢體取得速度尚有努力空間,未來將再縮短時間。由於人體生物資料庫檢體出庫時已去識別化,所以此產業界申請者並不知道檢體來自哪些醫院,足見個資保護得很徹底。不同醫療院所儲存病人醫療過程的資料格式各有不同,資料要使用於科學研究前須經過資料標準化過程,以達到跨機構資料的互通性。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國衛院團隊先協助醫療院所在既有電子健康資料架構下建立「共同欄位」,申請者的申請計畫書獲同意後,各合作機構再依統一設定檔擷取需要提供的資料。個資去識別化 護患者隱私楊奕馨強調,資料整理是以分散式系統設計,將資料庫處理系統建置在各醫療院所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內,過程皆符合「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對於獲得同意的申請案僅提供研究所須項目予使用者,「只取出必要資料,不提供非必要資訊,是數據資料使用的最大原則。」外界擔心生物資料外洩造成國安危機,黃秀芬指出,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中有資訊安全管理辦法,NBCT提供的生物資料均依法去識別化,研究者拿到的資料僅包含歲數、性別、生物資料等,無法辨識患者身分,更不可能發生電影中殺害特定基因變異者的情況。台灣人具混種特性,外界擔心境外人士以生化武器對國人發起毀滅性生物攻擊,是華而不實的幻想。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黃秀芬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病理學博士楊奕馨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學歷: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統計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
-
2022-12-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想擁有房子?滾出財富雪球!吳淡如破解買房迷思關鍵在於「夢想是可以變形的」
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提到,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有一位學弟,臺大地質系博士,開的是珠寶鑑定所,專業而且人緣好,日以繼夜非常努力的鑑定珠寶,開證書,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擁有自己的鑑定工作室。照理說,他的收入不低,只請了一個員工,很多事都親力親為,除了必須要購買高等級的鑑定機器外,也應該存下不少錢。有一天,我拿珠寶去鑑定的時候,他跟我說:「其實我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間自己的辦公室,可是,我這間辦公室的房東就是不肯賣給我!」我一聽就覺得這句話有問題。我告訴他:「如果你租在這裡,而且表達你非常喜歡這間辦公室,那麼不會有房東願意便宜的賣給你喔!」如果你一定要買自己租的那一間,那麼肯定變成賣方市場,也就是賣方占有絕對優勢,這意謂著就算他多開一點價格,你也會買呀,除非他是個大善人!果然是個讀書人,不了解商場法則,他這才恍然大悟。其實很容易解釋,如果天下女人那麼多,你偏偏要娶你指定的那一個,那麼她撒潑、耍賴、吃定你,你也沒話說呀!「我跟房東講好多次了,他就是不肯賣給我,他說他不缺錢,他比較喜歡收房租。」「所以你要一直等下去嗎?」我問他。他顯得非常困惑。「我也搬不了家呀,我的客戶也習慣來這棟大樓找我……」「你要不要換一種想法,多找一些追求對象如何?我的意思是,天涯何處無芳草,就算你喜歡的是這一棟大樓,你還是可以買別間呀?」「買別間?搬家很麻煩呢。」「沒有要你搬家呀!你可以租這一間,但是買別間。我前不久看到你們這棟大樓還有別間掛出售!價格也還算公道啊!」我繼續解釋:「假設你的租金是2萬5千元,而你的房東其實也並不想趕走你,那麼你就繼續租著好了。但是為了以防萬一,假使他要把房子賣了,而他要賣的價格太高,你應該也不會買。那麼最好的作法是:反正你已經存了一筆想要購買辦公室的錢,你就買這一棟的其它間,本來沒有房東房客關係,更容易比較不客氣地殺個好價錢!你買下來,也租給別人2萬5千元!不就一樣嗎?為什麼一定要買你租的這一間?這只是一個觀念轉換的問題,你其實是希望擁有一個辦公室的資產,把房租拿來繳貸款,不是嗎?」他是個聰明人,他懂了。「真可惜,本來隔壁有一間跟我這間差不多大小的在賣,開的價格我也覺得很便宜,如果妳早點告訴我,我就把它買下來了!」擁有房子的夢想,其實是可以變形的。我也看過這樣的聰明人:他真的很想要有房子這項資產,人在臺北上班,雖然薪水也超過8萬元,但是很明顯的,還是買不起天龍國的房。他是臺中人,二年前用存下來的300 萬元,付了頭期款買了一間中古的3房,然後把這間房租給了別人,因為現在貸款利率的確不高,用租金來繳房貸綽綽有餘,還可以幫他付掉臺北的房租的一部分。這樣的人,是房客也是房東,財務的安全感也有了。現在他還在執行第二個專案「購買臺北房」,打算購買臺北市或新北市的中古屋,當他的第二間房子。「也許我會自己住,也許也會拿來租人,讓別人幫我養房。畢竟,現在的房東對我挺好的,房租低,五年來也都沒有漲價,我也捨不得搬走啊!」他的眼中充滿自信光采。站在擁有資產的角度,你住的那間房是不是你的,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資產,你就有經濟護城河。本文節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一書
-
2022-11-25 養生.家庭婚姻
辭鐵飯碗當全職主婦,婆婆竟跪求成全外遇夫…律師教這方法「分走他一半財產」
「我們離婚吧!」當丈夫冷冷拋出這句話時,她噙著淚水不敢置信,原來這段25年的婚姻,竟能輕易被捨棄…他們結婚時正當事業起飛期,他任職上市公司,她則在國營企業上班,夫妻倆努力打拼,30歲已各自升上基層主管。但婆婆屢屢暗示她的肚皮沒動靜,醫師說也許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才會遲遲無法受孕。她為此辭掉鐵飯碗,3年內接連生下2個女兒,想等孩子小學畢業就回職場,怎知公公罹癌久病,之後身為長子的丈夫堅持要接寡母同住,她就在照顧公公、伺奉婆婆、打理家務與接送孩子上下學中,錯失了重回職場的時機。老公升任高階主管後,為追求更好發展攻讀EMBA,聽說班上不乏年輕女同學,總用崇拜眼光聽他聊豐功偉業。某日深夜有人傳來訊息,對方說「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說已經懷孕、而且還是男胎!她拿著手機逼問丈夫,他卻沉默不語。而對外總說媳婦像女兒的婆婆,一聽到外頭女人懷了男孩,竟老淚縱橫下跪,要她「成全」,讓夫家延續香火…。多年來她靠老公每月給的生活費打理家務,平常置辦私人衣物、逢年過節孝養娘家爸媽的紅包與禮品,也是老公買單;而她總想著夫妻同心,能省就不願多花,竟沒存下一毛私房錢。現在居所則是丈夫繼承的公公遺產,多年來老公的薪資、股票通通都在他個人名下,她什麼都沒有,難道她就得兩手空空離開這個家? 去年王力宏與妻子、大S與汪小菲等藝人的離婚風波都鬧得沸沸揚揚,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即是離婚後到底房子、財產怎麼分配?女方可以分得男方財產的一半嗎? 許多人認為,女方婚後沒有工作,錢都是男方在外工作打拼來的,憑什麼女方可以分配到財產?但站在「家務有給」觀念來看,配偶一方打理家務、照顧孩子理應視為對婚姻的貢獻,當然應該要分到財產。那麼,在法律上究竟怎麼看? 資產都在先生名下,妻仍可請求分配剩餘財產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魏妁瑩表示,在討論「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之前,得先解釋夫妻間的財產制度:一、法定財產制:將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由夫妻各自所有;不能證明為婚前或婚後財產者,推定為婚後財產;不能證明為夫或妻所有之財產,推定為夫妻共有。二、共同財產制:夫妻之財產及所得,除特有財產外,合併為共同財產,屬於夫妻公同共有。三、分別財產制:夫妻各保有其財產之所有權,各自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 國外常見未婚夫妻簽訂「婚前協議書」,但國內無此習俗,多數人都是回歸適用「法定財產制」。因此當夫妻一方死亡、婚姻消滅或改約定財產制的時候,夫或妻可以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由雙方當下的財產差額,取得其中的半數。 舉例來說,丈夫婚後財產2億元,負債1億元;妻子婚後財產1,000萬元,沒有負債。此時夫的剩餘財產是1億元,妻的剩餘財產是1,000萬元,差額9,000萬元,丈夫就應該分配4,500萬元給妻子。 魏妁瑩指出,並不是「錢多的人」就要分給「錢少的人」一半差額,而是看婚後增加的財產;而若無法明確證明是婚前就有的財產,都會被認定是婚後的財產。 譬如,先生婚前有100萬元存款,婚後存款則為1,000萬元,除非婚前的100萬元是存在特定帳戶,而那個帳戶都沒有領款紀錄,否則在法律上會被認為,婚前的100萬元已經花掉了,婚後財產就是現存的1,000萬元,而不是900萬元。 其他財產,例如股票、不動產等,也都是相同的道理。例如先生婚前有A房屋一棟,但結婚幾年後換屋,把A房屋賣掉,又買了B房屋,除非能夠證明是用賣A房屋的款項購入B房屋,否則B房屋就是婚後財產,不能再主張扣除A房屋的價值。 5年內惡意處分財產,離婚仍可追回計算 不過,在婚姻中增加的財產,如果屬於繼承、贈與等「無償取得」,另一方是不能主張分配的。像是上述案例中,先生繼承了公公遺產中的房子,這部分太太的確無法請求分配,但如果先生繼承的財產中包括現金,而這筆現金與婚後工作的薪資都存在同一帳戶,就有可能被視為婚後增加的資產。 那如果夫妻有一方在婚姻產生變化時,就預先惡意處分財產,「沒有婚後財產,就不用分了嗎?」對此,法律上也有防範機制,分配前5年內處分的財產,都必須追加回來計算。 像是上述的太太30歲即離開職場,雖然此後就沒有收入,但她25年來照顧孩子、伺奉婆婆,對婚姻仍有貢獻,所以離婚時可以向先生請求剩餘財產分配。假設先生資產有繼承來的1000萬,婚後共賺得5000萬元,婚後花費3000萬元,而太太資產則是0,那麼太太最多可以分得多少? 丈夫財產:1000萬(繼承財產)+5000萬(婚後賺得)-3000萬(婚後花費)=3000萬妻子資產:0夫妻財產差額:3000萬(3000萬-0) 此時,若先生無法證明1000萬屬於繼承或受贈財產時,妻子就有機會得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金額1500萬(3000萬÷2) 外遇不忠者,也可以要求分配財產 魏妁瑩說,家事法庭常出現許多怪奇答辯,好比「為了傳宗接代,不得不與第三者生小孩」等;有些案例甚至是妻子辛苦工作養家,先生卻好吃懶做又外遇。那麼,如果夫妻一方對於婚姻生活沒有貢獻或協力,又或者是對婚姻不忠,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分財產?答案卻是未必。 在實務上,魏妁瑩就曾遇過人夫在妻子外遇後選擇分居,他料想太太理虧不敢提離婚,所以也未對財產做特別處置。想不到夫妻倆分居達6個月之後,出軌人妻竟向法院申請「分別財產制」,要求資產較多的先生必須要分配婚後財產。 「外遇的人怎麼可以來分我的財產?」先生對此忿忿不平。但魏妁瑩坦言:「法律沒規定外遇就不能分!」 而先生提出家中有外勞,太太在家中什麼事都不必做,因此對婚姻沒貢獻。但法院判決卻駁回:「太太雖然沒做事,但有陪婆婆聊天,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能說她對家庭沒貢獻。」只能說,對於婚姻有沒有貢獻、公不公平?仍由法院認定,沒有絕對。 結婚時感情甜蜜,多數人不會對個人資產預作規劃,就算是父母有疑慮,也不好要子女在結婚前去做約定。對此,魏妁瑩只有一個建議:「結婚前的錢放在A帳戶,結婚後的錢放在B帳戶;A帳戶的錢不要動,要花就花B帳戶,千萬別融合在一起。」未來若真不幸走上分手,至少能保護婚前財產,減少分產爭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急性白血病60歲後好發!三大快速索命特性,醫:不明發燒等4大病徵速就醫檢查 .台灣驚爆本土霍亂病例!她吃了「這兩樣東西」有5症狀…什麼是霍亂?一文看如何預防.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11-23 養生.家庭婚姻
汪小菲扶養費想賴皮,專業律師提出一招破解!離婚後必知的自保教戰守則
汪小菲扶養費想賴皮,不論是出於情緒,還是另有原因,專業律師表示離婚協議約束力極高,基本等同於判決書,可以提成異議,但基本上很難推翻。大S去年與汪小菲的10年婚姻畫下句點後,原本看似風平浪靜,但今天去遭媒體爆料,指汪小菲離婚後該每個月給大S的贍養費,已經很多個月都沒有付,大S已經向台北地方法院聲請強制執行,且獲法院裁准,等於汪小菲在台資產,將有部分被查封。消息一傳出後,汪小菲頻繁透過微博發文。他透過微博公開了過去這1年來的匯款明細,並坦言他就是因為大S再婚,所以現在的生活費,「就是不想給」,也不想幫她付電費。同時汪小菲也在微薄附上支出列表,汪小菲甚至不客氣的表示,「只是作為一個男人,大S既然再婚了,我不想再給這個家付電費了!」但是當初離婚協議已定案,法界人士認為,大S和汪小菲簽署的這份離婚協議約束力極高,基本等同於判決書,汪小菲可以提成異議,但基本上很難推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離婚協議內容沒有,也不能要求對方不能再婚,因此汪小菲無法以大S再婚為由,自行取消同意支付大S生活費的承諾」。值得注意的是,離婚雙方是在法官見證下簽筆錄,所以效力等同於確定判決書,不管任何一方違反,另一人就能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不需要再打任何的官司。當汪小菲沒有屢行支付生活費的承諾,大S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很快就會得到結果,日前大S已經拿到法院查封汪小菲資產的裁定書。對此,汪小菲也透過律師發出2點聲明澄清,簽署離婚協議時,特別顧及孩子,他願意支付「超乎尋常」的鉅額扶養費,至今都有付足,也另外給了很多錢;第二點則是:「現在的爭議,就是本人不想再另外付所謂的家用和電費,就這麼簡單,感謝各界關心。」面對汪小菲與大S的事件,可以說是一場情緒上演發的事件,但離婚事情的背後,單方面真的可以停止付扶養費嗎 ? 或是對方想賴皮該怎麼辦 ? 如果妳也有可能走上離婚一途,帶著孩子妳需要知道的就更多了。扶養費由家長共同承擔,直到子女年滿20歲扶養費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應盡的義務責任,夫妻之間無論相愛或離異,都不該讓無辜的小孩承受後果,即使走向離婚一途,也得確保孩子的生活不受影響,因此孩子成長所需的扶養費都必須由家長雙方共同承擔,不會因為離婚而改變,直到子女年滿20歲為止。扶養費的約定方式扶養費的約定方式,可以由父母自行協調,約定後在離婚協議書上清楚寫下扶養金額與給付方式;萬一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可以先透過法院的調解程序解決,最後一步才是經由訴訟的方式請法官裁量、判決。扶養費計算標準進入法院訴訟程序後,根據民法第1119條:未成年子女的扶養費分配比例會依據夫妻,個人的經濟能力及身分調整;法官通常會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全國收支調查報告─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資料,因應不同縣市,同時考量夫妻雙方薪資、家庭財務狀況、照顧孩子的時間、子女實際需求進行評估,再依比例分配父母方的扶養費金額。扶養費計算後一般來說,扶養費會由夫妻雙方平均負擔,也就是父母各支付一半的金額作為子女的扶養費,或是依照雙方薪資調整負擔比例;如果夫妻雙方對此不滿或存有意見,法官會斟酌雙方的經濟能力後,再決定負擔比例。對方賴皮!申請扶養費強制執行離婚後,若對方耍賴裝死不付扶養費,另一方可對他的財產聲請「強制執行」!1.若手邊有律師擬定、經過公證人公證的離婚協議書及公證書,可以向法院聲請對方財產強制執行。2.若離婚協議書未經過公證,不具執行力,則可以用「未成年子女的名義」為原告,向法院提出「請求給付扶養費用」的訴訟,經由法官審查判決後,就具備向對方財產聲請強制執行的效力,就如同債權人有權透過法院向債務人討回債務一樣。3.備好「聲請狀」,前往聲請扶養費強制執行!聲請地點視另一方財產的放置地點而定,可以備妥聲請狀到當地的法院執行處聲請即可,若不清楚或不確定另一方的財產放在哪裡,也可以依據對方的居住地,向該地區的法院聲請。※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1-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不怕老本留失 預簽型安養信託讓自己和家人都用得到
王教授子女都在國外,不想影響下一代生活,他和妻子退休後住進養生村,最近更成立了預簽型安養信託。王教授說,雖然目前健康狀況不錯,但考量年紀大了需他人協助,先將財產交付信託,約定80歲後啟動撥款照顧機制,由銀行幫忙處理各式費用,以防未來失能或失智可能無力處理,更不想退休金遭人覬覦及詐騙。統計顯示,全台獨居人數已破3百萬人,少子化成趨勢,獨老成為新日常。聯合報自2020年啟動國民退休準備工程,去年推出「六種動物測退休力」,今年因疫情造成人際隔離與孤獨,將進一步關注一個人如何面對老後,財務是退休準備的起手式,累積財務退休力更是所有人預備老後生活不可或缺。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表示,獨老或老人照顧老人的情形愈來愈多,關於退休財務準備,建議從退休金及老後醫療保障兩方向規畫,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也是重點,可透過信託建構財務安全網。信託的特性是專款專用、財產保全,可協助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楊淑惠表示,信託2.0推動後,民眾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使退休金流失,影響生活品質。例如王教授利用的預簽型安養信託,事先約定資產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養生村、醫療、交通、生活各式費用等,受託機構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帳戶,王教授將子女設為監察人,避免他和妻子無法自理財產時,資產管理不當或遭詐騙侵占,甚至不當挪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詐騙層出不窮,高齡防護網若不及早建置將成為嚴重社會問題。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民眾提早規畫安養信託,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專款專用;預簽型態安養信託可提供先行體驗,大家可慢慢將資金存入。楊淑惠也提醒,有關退休金準備,許多人仰賴社會保險及職業退休金,但國人壽命增加,加上通膨,退休金缺口往往超乎預期。建議民眾可以先試想嚮往的退休生活,及早規畫以金融工具,累積複利;退休後則建議,將資產配置在較穩定且能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工具。另外,一定要規畫醫療保障,醫療支出隨年齡增長,國人平均不健康存活期達8.5年。建議身體健康時加強持續性給付的長期照顧險,或透過失能扶助險轉嫁長壽風險;高齡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採取風險自留方式,設立專款專用醫療帳戶,確保醫療花費有所支應。 解讀信託2.0●什麼是信託2.0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除了安養信託,金管會近年開始推動信託2.0,讓信託不只協助資產管理,從個人、家庭延伸到家族及企業,都可採用適當的信託規畫服務。信託2.0是全方位信託,不只聚焦在高齡及退休族群,也涵蓋普惠金融的願景,並無特別門檻限制,不同人生階段都可能有不同的信託需求,可以透過信託規畫。名詞解釋:普惠金融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又稱為包容性金融,是指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為何信託2.0是預備高齡生活的第一步?退休規畫除了檢視退休金及醫療保障是否足夠,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安排也是規畫重點。可藉由信託的特性,即專款專用、財產保全,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建構保護傘。信託2.0後,民眾更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先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為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退休金,生活品質降低。此外,可透過信託契約約定信託資產的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安養機構費用、醫療費用、交通費用、生活費用等,受託機構即依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建議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信託帳戶資金運用狀況,避免因身邊無人照顧或無法自理財產,導致資產管理不當或遭受詐騙侵占或不當挪用。●哪些民眾需要信託2.0?信託2.0除了聚焦高齡及退休族群,不同人生階段面對不同目標,都可能有不同信託需求,例如成家立業階段,父母以家庭為核心進行理財規畫,「子女保障信託」可使父母放心將子女教育費、生活費等各項資金,透過信託逐步交付給子女。準備退休或屆齡退休階段,可開始考慮規劃「安養信託」或「預簽型安養信託」,想運用信託財產來照顧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甚至身後財產的處理,「遺囑信託」或「保險金信託」提供解決方案。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的民眾提早辦理安養信託規畫,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進行專款專用,讓安全有保障;預簽型態安養信託,更可以提供先行體驗信託的功能,建議民眾利用這個機制慢慢將資金存入,提早達到退休安養、樂齡生活的理想。● 一般信託與信託2.0差別在哪?信託其實是協助民眾資產管理的好工具,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金管會除了推動安養信託外,近年也開始推動信託2.0計畫,鼓勵信託業者從組織架構、人才培育、異業結盟等面向進行發展,積極推廣信託業務,讓信託除了可以提供客戶財產保障與安全,更能串聯起多元的異業服務,民眾透過信託規劃即可滿足資產管理需求與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式所需。信託是普惠金融服務,並無特別門檻限制,民眾可以尋求信託業者進行妥適的信託規劃建議,為自己、家庭、家族或企業建構一個資產保護暨傳承的機制。●信託很貴?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嗎?早年信託規畫主要依據個案情況量身打造,客製化費用動輒數萬元或數十萬元,近年為響應政府安養信託及信託2.0政策,各信託業者紛紛推出制式化安養信託、預簽型安養信託等信託產品,一般民眾無須擔心會負荷不起。信託收費標準每家銀行各異,以中國信託銀行而言,信託相關費用分為簽約手續費及信託管理費,簽約手續費約新台幣數千元,信託管理費則於信託資產交付至信託專戶後才開始計收,一般而言年費率約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間。預簽型安養信託,屬於先行體驗信託的模式,尚未開始啟動撥款機制,民眾可多加利用,一舉數得。 (諮詢專家: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
-
2022-11-14 養生.人生智慧
領股利或不參加除權息,哪個更賺?會計師用3張表教你做更好的投資決策
編按:存股是近年來頗受民眾青睞的退休理財方式,然而,領股利要繳稅的事實,卻常被投資人忽略。會計師王瑞鴻用3張表,說明合併計稅和分開計稅的差異、領股利和不參加除權息的淨現金流入差異,以及海外投資所得的稅賦成本。把該付的錢算清楚,投資才會有更好的獲利。近年存股風氣盛行,高股息、高殖利率的ETF、個股,更是受到不少投資人青睞。領到現金股利,就像從自己投資的公司手中領到紅包,令人開心。然而,很多人忽略的是,股利也有稅賦成本。今年領的股利,明年還要繳一筆稅款!領股利要繳多少稅?不參加除權息可以節稅嗎?投資台股或美股,稅賦成本差多少?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王瑞鴻,用3張表說明這些問題。投資前算清楚,才能聰明賺到錢。股利所得怎麼申報更划算? 一次看懂合併計稅和分開計稅王瑞鴻指出,股利所得的申報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申報方式,是股利和個人其他所得「合併計稅」,稅率會依收入級距而有所差異。2022年,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課稅級距如下:全年綜合所得淨額在54萬元以下者,課徵5%;超過54萬元至121萬元者,課徵12%;超過121萬元至242萬元者,課徵20%;超過242萬元至453萬元者,課徵30%;453萬元以上者,課徵40%。若股利所得和其他所得合併計稅,可享有8.5%的抵減稅額,抵減金額以8萬元為限。另一種申報方式,則是「分開計稅」。顧名思義,即是將股利所得和其他所得分開計稅,股利所得適用的單一稅率為28%。一般人或許會認為,既然如此,只要個人綜合所得適用的稅率為30-40%,是否就該選擇股利所得分開計稅?其實,未必如此。王瑞鴻舉例,小明持有100張ETF 0056。2021年,0056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8元,小明當年會領到18萬的現金股利收入。若小明選擇合併計稅,依據收入級距差異,應繳的稅額如下:而若小明選擇分開計稅,則依據收入級距差異,應繳的稅額如下:由以上兩張表可以看出,只有當小明的收入級距超過453萬、適用稅率為40%時,選擇分開計稅才會達到節稅的效果。其中的差異,就在於合併計稅的股利所得有8.5%的抵減稅額,而分開計稅則否。此外,王瑞鴻也提醒,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及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均訂有排富條款,選擇分開計稅者,不適用這兩種扣除額。因此,除了稅率外,仍須考量個人需求,才能選擇最有利的申報方式。不參加除權息,可以節稅嗎? 賺價差或領股利,交易成本差多少?「投資不外乎將本求利,稅就是一種成本。進行投資決策前,就要考慮稅賦成本。」王瑞鴻說。對散戶而言,股利所得要課稅,但若是買賣股票的資本利得則不須課證所稅,只有賣出股票時需繳0.3%的證交稅。單純從稅務角度分析,不參加除權息的確有節稅的效果。然而,領股利和不領股利賺價差,究竟何者是較好的投資策略呢?以前述小明的例子來看,2021年0056於10月22日除息,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8元。除息前,0056每股價格約為32.38元,除息隔日則約為30.71元。1. 不參與除權息、賺價差的淨現金流入若小明決定不參與除權息,而是在除息前一日賣出100張股票,除息隔日後再全數買進,則其證交稅成本為9,714元(32.38*100*1000*0.3%)。付給券商的成交手續費,若以成交金額的0.1425%試算,則買賣手續費分別為4,614元(32.38*100*1000*0.1425%)和4,376(30.71*100*1000*0.1425%)。因此,小明不參與除權息時,他的稅後淨現金流入為:(32.38-30.71)*1000*100-9714-4614-4376=148,2962. 參與除權息、領股利的淨現金流入若小明選擇參與除權息,當年0056的股利總所得為180,000。但單筆股利收入超過20,000時,需另繳2.11%的充保費。因此,小明這筆股利的補充保費為:180,000*2.11%=3,798。除了補充保費,股利所得也需課稅。若小明是高所得族群,選擇分開計稅,則其稅後淨現金流入為:(1.8*1000*100*72%)-3,798=125,802。但若小明已退休、除了股利外沒有太多其他收入,合併計稅、享有8.5%的抵減稅額,是對其較有利的選擇。以5%稅率試算,其稅後淨現金流入為:(1.8*1000*100*1.035)-3,798=182,502。王瑞鴻分析,大原則而言,若是本身沒有固定薪資、收入主要來自股利的退休族,因為綜合所得稅率不會太高,參與除權息較有利。但若是本身薪資所得高、綜所稅稅率也高的人,不參加除權息或許會有較佳的獲利。但王瑞鴻也提醒,除息前賣出股票、除息後再買進的做法,雖然可以節稅,卻也可能讓投資人承受價差的損失。投資人仍應考量自己能否掌握股價的變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海外所得有670萬免稅額! 投資台股和投資美股,要繳的稅差多少?近年來,投資美股的風氣逐漸興起,海外所得究竟要不要繳稅?王瑞鴻指出,海外所得未達100萬者,基本上無須計稅。海外所得超過100萬者,計稅方式則是以國內所得和國外所得相加,扣掉670萬免稅額,乘以20%稅率得出基本稅額。若一般所得稅額高於或等於基本稅額,則不必再繳納基本稅額。他舉例,小明和小王同樣是收入500萬、股利所得500萬。但小明的股利是台灣股利所得,小王則是海外投資所得。試算後,小明要繳253萬6,000的稅款,小王則只要繳113萬6,000元。不過,非美國公民投資美股,領到的股利也要預扣30%稅金。若是以複委託的方式購買美股,也需支付台灣券商手續費。因此,投資人仍應考量自身對不同投資工具的熟悉度、各項費用成本,才能判斷如何配置資產更有利。「好的投資決策,有很多要考慮的因素。我們不能忽略稅賦成本,但也不能把稅賦成本當成唯一的決策依據。」王瑞鴻說。把每筆錢算清楚,投資才能更上一層樓!原文:領股利或不參加除權息,哪個更賺?買美股可節稅嗎?3張表算清楚稅賦成本,做更好的投資決策
-
2022-11-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辦房貸:年齡+房貸期限須小於70年!熟齡族想成功申貸,試試老少配
再過幾年台灣就要步入超高齡社會,隨著醫療愈來愈進步,人的壽命愈來愈長,讓熟年的居住議題更顯重要。然而,熟齡族若想換一個有電梯的房子,辦房貸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熟齡族又該如何申請房貸?年齡+房貸期限 須小於70年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部分熟齡族群雖然每個月有穩定退休金,但熟齡族離世風險也較年輕族群高,銀行在審核貸款時,通常會審視申貸人的「年齡+房貸期限」,因此兩個時間加起來數字愈大,成功取得房貸機會愈低,目前銀行大部分有規範,借款年限加年齡不超過75年或70年。例如年齡70歲,想申請30年房貸,則「年齡+房貸期限」等於100年,意味申貸人在有生之年還完房貸的機率偏低,若無其他配合條件恐難核貸。保證人資產實力 有加分效果若想成功申貸,不妨試試「老少配」的方式:1.提供保證人:何世昌說,如同玩遊戲一樣,單槍匹馬推不倒大魔王,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找隊友」,而申請房貸所找的隊友,就是「保證人」,民眾可以主動提供連帶保證人。例如80多歲的央行前總裁彭淮南,日前傳出搬新家的好消息,但幾千萬的房貸是怎麼辦下來的?依彭前總裁的狀況,較有可能的借款人是子女,或以子女當保證人,這樣貸款就是以子女的年齡計算。金融業者則提醒民眾找保人時,最好找一位實力比自己強的「神隊友」,才能說服銀行放款,假如找來的保人還款能力比申貸人更弱,那無疑只是「豬隊友」,最終白忙一場。意即,關鍵在於保證人的「資產實力」,實力愈強,加分效果與成功機率愈高。2.提供擔保品:何世昌說,申貸人可拿出自己名下額外的動產、不動產作為擔保品,向銀行貸款,假如還不夠,則可徵求他人同意後,以他人的財物作為擔保品;如果擔保品位於都會區、精華區段的不動產,通常較容易擄獲銀行的心。他認為,高齡族群也可透過提出財力資產證明,並提供連帶保證人(通常為子女)取得貸款,會是較理想的作法。擁有「穩定收入」 可證明財力何世昌說,銀行沒那麼死板只看固定薪資,凡屬於「穩定收入」的項目,也可當財力證明,銀行審核時都會加分,例如電信、金融等「大牛股」,特性是股價波動幅度小,但每年獲利、配息穩健,殖利率比定存還高。何世昌說,對銀行而言,核准房貸前的確會看申貸人的年齡,但這並非唯一標準,因相對於年紀,其實銀行更看重「實力」。退休如果想換屋 選小宅市郊銀行業者建議,高齡者想要換屋「愈早愈好」,最好趁還沒退休前就換,不要等到退休後才向銀行借貸,通常不容易成功。若已退休想換屋者,最好換成小坪數的,或價格比舊屋低的,賣掉舊屋後身上還可以多留點錢,也不會在年長時還背負貸款壓力;或是不一定要留在現在高房價地區,可進行區域換屋離開現有的大都市生活圈,例如舊屋在台北市,可換屋到市郊,或到新北或桃園、甚至中南部等。業者也建議,不少熟齡族在青壯年時期為養育子女,所以購買較大坪數房屋,晚年時因子女成家立業後有換屋需求,建議這時換屋可換小坪數房屋,貸款低成數即可滿足,甚至不需向銀行貸款;如果行有餘力,還可以另行購置學區、商圈套房供出租之用。
-
2022-11-11 退休力.理財準備
繼承祖產房產,手足談不攏怎麼辦?專家:房產零碎持分問題多,2方式處理稅金、保險費
房屋資產之繼承,若持分擁有人過多,不僅難以靈活運用,也必須負擔稅金與保險費用,當其中一人財務狀況不佳時,更可能牽連所有持有人。在面對遺產繼承時,除了不將家庭財務計畫寄託於此,身為房屋、土地持有者,也儘可能以單一繼承人方式事先規劃遺產。Candy從長輩手中繼承了一間房子,雖然才二十多坪,但距離捷運站走路十分鐘以內就能到達,且老房子持有土地不少,看來不錯。但繼承此一資產增加了每月支出,反而讓她煩惱不已。原來媽媽過世前,只有口頭約定房產要過繼給兩位哥哥,但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資料,為了公平,兄弟姐妹將房子平分。由於持有人是五個人,房子由誰住都不公平,阿姨又堅持這間房是祖厝不准出租給外人,加上不是完整的產權,銀行也不太願意承做貸款,Candy想拿房貸當成預備的靈活運用資金也不行,現在還要繳納稅金與保險,明明是繼承財產,卻像是繼承負債一樣。房屋資產零碎持分難運用台灣人重視人情味,在處理財產時,多數人會以「心情」來做最終考量,而忽略實際運用面的現實問題,手中握有這樣的資產要活化,困難度的確很高,尤其這些持分再繼續往下一代繼承,就成了持分再分割。若其中一個持分擁有人的財務狀況不佳,欠債還不出來,債權人要求變價分割,資產被遠低於市價拍賣,雖然其他的持分所有人有優先購買權,但通常未有足夠的錢買回。這時,不動產就落入外人手中,雖然可平分價金,也就是房產被執行法拍後,再將拍賣所得的金額按照比例分給所有持有人,但實際居住者可能就得搬家了。我們經常看到許多精華地段有未開發的土地或荒廢多年的房子,許多都是因產權複雜、關係人多,難活用無法被開發,需要有意願蒐購持分的人逐一與持分者談條件後,將持分整合才有辦法運用。因此,雖然家庭資產負債表上表列這項資產,但無法讓閒置資產與土地變成現金流活用,我並不建議把這樣的資產作為未來的可動用資產來規劃,否則期待越高,失望越高,並且影響長遠的資金目標,非動用不可時,還會影響家族成員的感情。另外,零碎持分很難利用,要申請各項社會福利資源時,更可能因名下擁有財產而被排除資格,明明生活得很辛苦,卻因為繼承了持分,導致被排富而無法享有各項社會福利。家庭財務計畫勿寄託遺產繼承家庭財務的問題有很多無法從財務本身著手並完全用理性處理,所以通常除了財務與法律知識外,還需溝通能力、情緒控管力,在家族裡要有話語權才行。我個人在繼承財產上抱持淡然的態度,法律上雖然規定可繼承遺產,但那都是長輩努力賺來的,有繼承到算賺到,沒有是正常的,絕不能一開始在規劃家庭財務時,就將希望寄託在長輩的財產上,掌握度太低、變數太大,在財產繼承的當下可能紛爭不斷,亦會破壞家人感情。若需要溝通的人數太多,其中一定會有某幾個需要協調的關鍵人物,存在彼此的財務觀念差異極大的狀況,若不是家中最有發言權的人,建議管好自身財務就好,避免引來不必要的糾紛。不妨等有話語權的人發表意見後,確認定案的過程中,先想想各種可能的狀況該如何應對,待大家決策完畢,再調整自己家庭的財務計畫即可,因為我們本就不應將未來計畫寄託在遺產上。2方式處理稅金、保險費 資產建議採單一繼承至於已產生的稅金、保險等費用,我們可將每年支出金額計算一下,變成年度固定支出,如果不會讓財務受影響,就把它當成孝親費吧!房子的存在可能對許多人的意義是情感,而不是金錢,所以我們的固定支出是維持情感和諧,不要覺得委屈;如果會讓你的財務受影響就需要重新溝通,看看在共同能獲利的情況下可以怎麼做,例如:一起說服阿姨出租房子,五個房東都能得到租金收入,找到第三者用客觀或專家角色與其他成員溝通,讓大家願意共同活化資產,讓繼承來的財產運用得當,全家都能生活得更好。由於家庭理財問題從來就不是以絕對理性的客觀財務面來溝通,提醒大家,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理財規劃,做好自己能掌握的事情更為重要。如果自己本身是房屋、土地持有人,建議在生前立下遺囑,儘可能留給大家的資產都是單一繼承人,例如:誰繼承哪間房子、誰繼承股票,否則再小的資產也可能造成大問題,繼承了不能用的資產,除了讓大家產生糾紛之外,還可能失去被社會福利照顧的資格。※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1-09 退休力.理財準備
認真存錢反而變更窮?吳淡如提醒通膨時代一定要具備3個逆轉思考
通膨時代,我們投資的目的也不是要賺大錢,而是希望有經濟上的安全感。通膨確實讓人不安,知道自己有飯吃的人至少比較安心。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提到,在大家恐慌時可以過你要的生活堅持你的選擇,鍛鍊富有的能力,會使你得到人生真正的自由。在我看來,大通膨時代你要改變的三個逆轉思考:逆轉思考一、現金為亡通膨時代的第一個逆轉思考,就是重新看待現金的價格。以前大家說現金為王,是代表當市場面對可能發生全面性衰退時,保留大量現金可以避免遭受池魚之殃,還可以企圖在一片哀鴻遍野中撿到便宜,那現金就是王。但現在錢潮那麼洶湧,鈔票愈印愈多。你因為害怕損失而把它凍結在銀行,讓它不成長就是現金為「亡」。因為現在不只定存利率低,就算再怎麼升息,比例也抵不過物價漲幅,當通膨成為經濟新常態,錢放在銀行裡的結果就是貶值。逆轉思考二、長期投資,而非短期套利能不能好好善用現金,與投資人的理性決策有關。首先你當然要投資,但是很多人做的投資其實不是投資,而是賭博。要在通膨時代下累積資產,應該效法巴菲特的長期投資法。如果你不知道要買什麼,就買全臺資金聚集量最大的ETF,別自作聰明想要低買高賣、打敗大盤,我自己也是這樣做。適度通膨是有利於股市的,知名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有一句經典名言:「世界需要適度的通貨膨脹,它就像一場舒適的溫水浴。」你很少遇到市場在適度通膨環境下,股市僵滯不動的;短期有可能,但長期不可能。在適溫通膨下,長期來看股市有8 成的時間在漲,只有2 成的時間在跌。當然,漲可能是緩漲,跌卻常常一、二日便劇跌。大部分投資人都有一種奇妙的幻想,稍微了解技術線圖,開始跟那些股市老師學到「低買高賣」的說辭,就認為自己天賦異稟,可以預測股票漲跌趨勢。萬一還真的給他猜對了一兩次,那就覺得自己很有神通,直到最慘的一次猜錯為止。然後就收手沮喪地停歇一段時間,完全不投資。直到股市已經上漲一段時間,「大家」都進場了,他開始有信心「猜」到這應該是進場的時間到了,然後因為他的從眾心理套在最高點附近。你以為跟著大家,風險就會變成零,事實上就是因為跟著大家衝進衝出,才付出最大代價。在華爾街,有個很經典的統計資料:如果股市漲幅最多的那十個交易日,你剛好缺席了,那麼將會大幅降低你的投資報酬率。如表一所示,就是過去從1927 年到2011 年的累積報酬,共有四種情況,這是我能找到最簡單的模型。很顯然地,如果你只是買了然後放在那裡不動也不加碼,他最後就會變成71 倍。如果能夠像神仙一樣避開大跌的十天,而大漲的十天又都有跟到,那你就有226 倍,太完美了!問題是你並不是神仙而也的確沒有人這麼準過!如果你非常倒楣錯過了大漲的那十天,那麼你能夠從長時間中收益的獲利會縮水到23 倍。當然,通常你也不會那麼倒楣,每次的上漲都剛好沒跟到,這個表在告訴你其實跟著長期的上漲就夠了,你不用自作聰明就會有71 倍的報酬!實際上,也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以預測市場未來會上漲或下跌,這次疫情就是絕妙範例。疫情剛開始的2020 年初,大家認為會跌的時候,它狠狠地漲了一陣子,疫情在世界各國慢慢解除或封關之後,有一段時間跌幅反而看起來讓人絕望。其實,在投資時,如果我們要去挑選買賣的時間點,總會遇到「猜錯」的風險。投資應該有比「猜」更理性的方法。比如採取長期投資來坐享利益,以定期投資來平均投資成本。如此一來你不會錯過大漲,在大跌的時候也可以有攤低成本的機率。還有,長期投資可以減少交易次數,因為交易本身也是要花錢的!長期投資省事又省錢,不要祈求變成神仙,就可以穩穩用最理性的方法累積財富,不是嗎?逆轉思考三、利率偏低時,適當的舉債比無債一身輕好很多人害怕借錢,覺得跟銀行借錢是很吃虧的事,因為要付利息。但事實上通膨對於低利息時代欠債的人其實是有利的,因為通膨會讓你借的錢「實質」縮水,如果通膨高過利息的話。有個財務名詞叫「淨現值」(NPV),簡單的說就是每年的錢購買力不一樣,因為通膨緣故,今年的100 萬元與明年的100 萬元,在實際購買力上有差,簡單來說,今年的100 萬元會比明年值錢。如果你有好好投資,將這100 萬元投入股市,換到能夠跟上通膨腳步、持續增值的ETF,比如以高股息ETF 來算,漲個5% 是有可能吧?當然有可能!如果只要付2% 以下的利息,就有機會把這100 萬元變成105 萬元,而且要還的錢,其實比你實際欠的還要少,那你等於是善用現金在賺錢,當然,在某個倒楣的一年,你可能減損本金,但長期來看,比如五年、十年,股市完全停滯的可能性很低。股市80%的時間,是在緩緩上漲的。本文節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一書
-
2022-11-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避免子女爭產想寫遺囑,卻被罵觸霉頭!律師:立遺囑≠觸霉頭,注意特留分繼承
最近看到一位30年老友因為心肌梗塞,很突然地就走了,協助辦完身後事後,卻看到他的子女開始為了分財產而吵得不可開交,很感傷也很感慨。希望未來我的子女,在我走後不要因為錢反目成仇,我找了先生商量「寫遺囑 」一事,結果固執的他覺得我在觸霉頭,怎麼說都沒用,該如何讓他了解寫遺囑不是觸霉頭?(新竹蔣太太)過去的觀念,談「死」是很多人的忌諱,分財產、立遺囑更被認為是大忌,但隨著時代改變,愈來愈多人開始主動規畫身後事,讓家人和子女能夠減少煩惱與日後爭產的麻煩事。立遺囑≠觸霉頭但身後事財產規畫該從何開始呢?自己寫的遺囑有效嗎?該注意哪些事項?依法律規定,人離世後,若沒有在生前交代遺產分配,只能依法規由親人依序繼承,假若無繼承人,最後遺產將全數歸國庫所有,為避免日後的紛爭,立遺囑成為關鍵。律師指出,立遺囑不難,但實務上引發爭議的則是「立遺囑的過程」。臨終前想交代遺言、並透過自己的心願規畫分配遺產,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張婷婷表示,透過「遺囑」是最好的方式。注意特留分繼承律師王耀緯也分析,不同於傳統觀念,近年生前規畫遺囑更加普遍。預想規畫遺囑的客戶,以資產500萬以上至千萬元不等居多,且擁有高價值不動產。此外,關於立遺囑,王耀緯特別提醒,許多人以為進行遺囑規畫後萬無一失,但卻往往遺漏法律上為保障繼承人得到一定比例遺產的「特留分」權利。民法中特留分的意思是,保障每位繼承人應該有「最少分配」的遺產比例,包括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等有權分配遺產。為了避免特留分的繼承與原有遺囑心意不合,建議在遺囑中特別交代侵害特留分時的處理方式,目前規避特留分方式,除了生前贈與之外,若子女未盡撫養之責,父母一毛都不想留,可主張「喪失繼承權」,來避免特留分的分產權益。意識清醒是關鍵律師強調,「遺囑必須清楚記載立遺囑人意願、必須在本人有辦法傳達意識情形下進行」,因此,立遺囑人「意識清醒與否」經常是實務訴訟上產生爭議,以及爭產時角力的攻防重點。張婷婷認為,生病不良於行但意識清醒,可以妥善完成委託他人處理財產或進行遺囑,又以「代筆遺囑」最常見。代筆遺囑規定嚴格,指的是立遺囑人說明遺囑內容,並指定三人以上見證人,必須全程在場,其中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特別提醒見證人無法是繼承人;經立遺囑人確認,寫下明確的年月日,代筆人與立遺囑人和全體見證人一同簽名,若立遺囑人不能簽名,應按指印代替。及早規畫順心意張婷婷進一步解釋,反之,如果意識不清醒,則會被質疑是否能表達委託意願,或沒有處理生前贈與行為的能力,可能被認定遺囑無效。若立遺囑人在住院時期完成遺囑,爭執者可能會要求醫院提供,關於意識是否清醒的護理摘要或醫療紀錄記載;若立遺囑人並非住院期間完成遺囑,為確保日後被質疑,立遺囑人可在做成遺囑當日,前往醫療院所取得「意識清醒的診斷證明」。為避開以上繁瑣程序,建議還是在身體健康、意識清楚時,提前規畫遺囑,才能順心意、有餘裕的計畫財產分配。
-
2022-11-04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在意「尊嚴」?維持日常行為、照顧者配合演出延緩退化
有個80歲阿嬤,兒子陪同看診,說阿嬤忘東忘西,不停買水果,水果壞了,還買!阿嬤一個人住,兒子會回來陪她吃晚飯。但白天獨自一人在家,沒有講話的對象。阿嬤自己去菜市場跟果菜攤老闆買菜聊天,變成一天很重要的事。順便就買了水果,放進冰箱,沒留意,就再買。兒子只覺得買水果的行為不對,沒有探索阿嬤為何愛買水果。阿嬤其實是想要找人講話,傳統市場成了老年孤獨阿嬤唯一的活動中心。離家近又熟悉的環境,還能花錢,阿嬤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但兒子回家看到壞了的水果就生氣嘮叨,打擊了阿嬤的自尊,阿嬤就會反彈,行為開始激動。讓長者執行一些往常可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就像父母管束十幾歲的青春孩子,不探索孩子發育時的行為,只用自己的認知要求對方,就會造成雙方的磨擦。許多失智長輩會出現情緒化的衝突反應,往往是因為「尊嚴」被忽略,而所謂尊嚴,就是讓失智者保有對周遭環境的認知,減少「被忽視」的感受,並且要有信賴的人陪伴在旁。父母老了,認知功能也退化了,是需要有人在旁協助照顧,若能讓她執行一些往常可以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更何況若她一個人獨立生活,所做出的行為、說的話,自然有她的原因。做子女的要改變心態,認真的去探索。這個探索,就是父母留給子女最寶貴的資產。當我們健康的時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當有腰酸、氣喘的時候,身體就會告知主人(大腦),我們就會找時間休息或是找醫師治療。照顧失智老人其實比照顧一個嬰兒還要費神。除了關照他的行為,還得考量他的身體支應狀況,這是一門大學問。照顧者配合角色演出,就不會內心糾結失智是腦細胞被侵犯而慢慢退化,不斷去刺激也沒有用,只有增加他的自卑感。老是問他:「我是誰?」,當他認不出人來時,身邊的人就跳出來給答案,還要一再強調複習,看似加強記憶,但對失智長者反而會感覺到被否定而出現失控的舉動。其實失智老人很可愛,但要懂得他們心裡怎麼想。失智老人常常答非所問,前言不對後語,錯認家人,以致講出情緒話,若能理解,就無須動氣,照顧者可以試著用演戲的方法,把自己當導演,配合扮演角色,用這樣的思維,就不會內心糾結痛苦。我的母親在92歲高齡走了,隨著時間慢慢沉澱下來,我也是一個老人,我把在失智母親身上學到的一些照顧模式,轉換對於一般家庭裡的失智老人照顧,有更務實的經驗,也較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另外我也開始運用我的醫學專業,尋求與號召社會資源,與熱情有心的在地企業團體與志工,凝聚社區照顧的力量,共同規劃托老服務,已經不光是從照顧母親的角度思維,而是積極致力在社區更廣大失智家庭照顧的推廣。所以如果現在問我照顧失智母親有什麼心得,其實就好像做了一場夢,夢醒過來,終於讓母親很輕鬆的走完一生,然後我放下這個擔子,又覺得好像又有一股力量在身上,可以為更多的失智家庭做多一點更務實的服務。但當我們失智了,主人(大腦)就不管用了,家人就變成了我們心(身體)的主人,跟原本的主人產生爭執,這顆心就亂了。然而心(身體)也已經衰老,經不起兩個主人操弄,就停擺了。(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10-21 退休力.理財準備
65歲前存不到養老金?日專家拋解方:3方法延長職場壽命,拿出1%存款做這事
日本是全球最早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之一,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嚴重,對日本經濟與社會帶來極大衝擊。據日本內閣府統計,日本人口在2008年達到1億2800萬人高峰,之後逐年遞減9萬人。但2021年受疫情衝擊,光是日本人便減少62萬人,比日本人口最少縣市—鳥取縣的總人口54萬人還多。 事實上日本47個縣市中,人口第二少的島根縣總人口也僅65萬人,預估在高齡化、少子化加劇情狀下,日本每年將消失47個縣市之一的人口數。今年日本人口數約1億2592萬人,2030年將跌破1億2千萬,2055年降至9744萬人,到了2065年更只剩下8808萬人。 日本理財規劃協會(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指出,高齡化不只是社會問題,更衝擊經濟。日本內閣府8月公布2022年上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為542兆日圓,雖然稍稍優於疫情前(2019年)表現,但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卻對GDP中佔有60%的個人消費帶來巨大影響,「以後日本經濟成長率會下降地更快,甚至會對社會帶來陰影。」 日本百歲時代來臨,改寫「高齡」定義 他說,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日本高齡化比例高上許多,70年前65歲以上人口僅佔約5%,2021年卻已來到29.1%,到了2040年更可能超過35%。這也開始引發各界討論:將65歲以上人口列入高齡者是否恰當?要不要重新定義高齡者? 特別是過去5年間,已有學者提出「人生100年時代」的理論,認為2007年出生的日本孩子,約有一半人能活到107歲以上,日本政府更對此召開戰略會議,針對100歲人生的工作、生活方式及社會福利提出因應對策。 以目前日本平均壽命84歲來看,未來往百歲邁進並非不可能,但長壽不代表健康。目前男性不健康達9年、女性更長達12年,所以盡量縮減不健康的時間,是邁向百歲時代最重要的關鍵。 改變工作型態,延長職場壽命 白根壽晴說,為了延長健康壽命,就必須延長工作壽命、資產壽命與消費社會壽命。 他笑說,退休後沒有任何興趣的生活方式很浪費時間,而且日本經濟成長率已開始停滯,因此在60或65歲退休以前,不可能儲備足夠活過下半生的存款,人們「只要身體健康就要繼續工作!」 但老後工作型態會有所變化,不再朝九晚五,而是以「1週工作1天」、「1週工作3個早上」,或從興趣出發、創業等方式來設法延長職場壽命。 54%資產都是儲蓄,年金撐不到終老 「多少有收入的話,也能延長資產壽命。」白根壽晴解釋,日本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0兆日圓,但有54%都是存款,在零利率的狀況下,資產幾乎沒有增長。 反觀美國人,存款比例僅佔13~14%,其他都是投資性資產,這也使得日本與美國人的退休生活規劃出現極大差異。如果這2000兆圓能有1、2%從儲蓄轉為投資,挹注在投資型金融商品上,幫助就很大。 根據日本總務省2019年調查,65歲以上退休夫妻的每月收入約23.7萬日圓,支出卻高達27萬,等於每月不足3.3萬(約台幣7300元),30年下來就少了1200萬日圓(約台幣260萬元)的老年資金。 不過據日本金融廳試算,這個數字恐怕是低估,其估算每月收支缺口為5.5萬日圓(約台幣1.2萬元),30年則短少2000萬日圓(約台幣436萬元)。退休後若單純只靠年金過活,勢必出現1200萬至2000萬日圓的資金缺口。 對此,日本政府積極將理財教育導入課綱,JAFP與縣市政府合作,針對不同年齡層與族群提供金融諮詢,希望藉此幫助每個人「把現在模糊不清的不安,轉為具體的財務規劃,讓未來具體化。」 鼓勵延後退休,保障高齡求職 白根壽晴說,目前日本不論任何世代,都對老後感到不安心,擔心無法支應老年生活,也無法享受當下的人生;企業也擔心未來高齡化、人口減少帶來消費緊縮,因此撙節支出、不敢投資,使得整體社會覺得節儉度日是趨勢,造成社會經濟退縮,不斷惡性循環。 另一個令人憂心的數字,是政府國債高築,過去30年間日本政府對社會保障給付費用增加了2.7倍,為彌補此一金額,消費稅已從1989年上路時的3%提升到2019的10%,IMF(國際貨幣組織)與世界銀行更建議應儘速調升至15%。 對此,日本政府以鼓勵延後請領退休金來因應,65歲開始每延後1年領取,年金價值就增加8.4%,5年增幅可達42%,今年再將請領年限延長到75歲,確保退休金可以作為養老金。 同時間,為鼓勵老年人口繼續投入職場,2021年開始實施《改正高齡雇用安定法》,將雇用65歲以下人士義務化,並盡力確保70歲以下人士的就業機會。 另外,日本老年學會與老年醫學會,也建議重新定義高齡者,65~74歲為準高齡期,75~89歲為高齡期,90歲以上則是超高齡期,應該依此重新規劃不同階段的工作方式、健康管理與人生目標。●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壓力大、負面情緒久久不散?3種練習照著做,舒壓解憂愁,找回滿滿力量.她50後學游泳、70歲拿七張法國菜證書當主廚、80後用法文寫作!「在剩餘日子,具有令人無法抗拒風韻」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10-19 焦點.元氣新聞
元大創辦人馬志玲失智十多年辭世 女兒馬維欣授照顧3心法:苦撐是不切實際的
元大集團創辦人馬志玲昨(18)日晚間辭世,享壽82歲。馬志玲一生波瀾壯闊,是台灣金融圈傳奇人物。但他於2006年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近十多年來,因為退化愈見嚴重,一直深居簡出。他的女兒馬維欣曾感嘆地說,照顧失智症家人是長期煎熬的過程,對家人的愛是支持下去的最大動力,但讓自己適度放鬆也很重要。馬志玲曾任元大金控總裁,十多年前罹患失智症,從提問犀利到只聽得懂簡單的資產規模,對數字急速退化。提到父親,馬維欣有感而發,她說,照顧家人是一個很長期的煎熬,所以心態非常重要,「因為你沒辦法一直苦撐到終點站,這是不切實際的。」1940年出生的馬志玲他曾經營家族事業,1986年收購元大證券擔任總裁,30年間將其發展成台灣數一數二的金融集團。但馬志玲在2006年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癥,十多年來,退化嚴重,不但無法行走,連怎麼吞咽都忘掉,營養全靠鼻胃管,且常常併發肺炎,發燒不退,一年裡有大半時間都在醫院渡過。馬維欣過去接受「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專訪時表示,曾經提到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心態很重要,一是患者的狀況日漸退化,只能盡量減緩惡化的程度;二是盡量維持患者原有的習慣,不要大幅度改變;三是適度放鬆自己,家人要能分工,也希望政府協助。馬維欣受訪時提到,馬志玲未罹患失智症時,提出的問題非常犀利,「生病之後就一直叫我們改改改」,改到了最後只報告資產規模,只能報告最簡單的數字。她說,父親一開始就是反覆發問,但後來「連他自己問的問題是什麼都不記得。」馬維欣坦言,其實對父親而言,他靠本能在幫助自己記憶。對於照顧失智長輩,馬維欣認為最重要的是延緩他的退化,也盡量不要去改變他的原有的習慣,例如睡覺的環境,走路的路線。為了讓孩子記得外公,馬維欣寫下繪本「我替你記住就好。」她說,這是寫給孩子的,「希望他們記住外公」,讓他們知道外公以前是什麼樣子。馬維欣也說,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途,家人要能夠分工,更需要政府的協助,有更多社會力量來進入。失智症患者家屬要面對很多煎熬,心態一定要適度放鬆,靠自己苦撐到終點,是不切實際的。
-
2022-10-18 養生.家庭婚姻
老母打官司索扶養費,政府還補刀要錢!女怒吼:7個月就被她拋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在現代社會已非鐵律,有時制度可能還讓未盡義務者不勞而獲。一個拋家棄子數十年的媽媽,年老後不僅上法庭要求女兒履行扶養義務,政府還要求女兒每月付出1萬多元的安置費,不僅當事人憤慨,外人也大抱不平。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匿名公社」發文,提到她7個月大時,就被「追求自己的生活」的媽媽拋棄,沒想到等她長大也成為人母之後,生活陷入困頓的媽媽申請法扶律師將她告上法院,要求1個月1萬元的扶養費,最後法官判女兒減輕扶養義務。但是,官司結束後事情並未了結,5年後女兒又收到社會局公文,每個月須支付母親的安置費1萬多元,令她氣憤不已,卻也無可奈何。對於此案例,律師林智群在臉書發表看法,分析出這個故事有兩個法律上的重點。一是母親打官司,即使輸了,判決也能做為扣除女兒財力資產的依據,她去申請低收入戶或社會福利時較容易通過。二是老人若無依靠,政府會將她送往安養院,之後再發函要求女兒繳納代墊的安置費,若女兒不給,社會局可以直接移送行政執行,「從你的銀行帳戶內把錢扣走!」如此一來,面臨相同情況的子女,是否就只能認命付錢呢?林智群提供解套方式。他指出,政府要求子女付安置費的通知,是一個行政處分,若有疑義,須在收到通知後30天內提出「訴願」,等政府駁回後,在收到駁回決定的兩個月內打「行政訴訟」,告政府機關,接著子女就可以主張無扶養義務,拒絕負擔這筆錢,這也是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562號判決的主旨。但林智群也說,若子女被法院認定有「部分」扶養義務,就無法免除負擔。他形容遇到失格父母就像「拔虱目魚刺一樣」,只能一步一步把問題解決。網友們對案例中的女兒也深表同情,「這對那女兒來說真是三度傷害,被遺棄,被告,最後還要付錢養她」、「沒有盡到養育的恩情,老了才要小孩養,真的無法理解」。另有網友提醒,若身邊有失格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滿18歲就可以去申請免除扶養義務,「保護未來的自己」。
-
2022-10-14 養生.家庭婚姻
獨子繼承家業卻早逝,單親媽控媳斷往來!律師揭傳承迷思:「這樣做」保障財產
傳統華人社會對於遺產、分產總有禁忌,許多人也以為自己家業不大、家產不多,有什麼好規劃?但其實台灣中小企業不在少數,有些名店一開始只是父子經營,但隨著家族開枝散葉,一旦創辦人離世,爭產、爭商標等狀況屢見不鮮,若未做好規劃,家族辛苦開創的事業,甚至可能轉手變成外人的…… 莉娟姐從來沒想過,自己年過60歲會落入這步田地。兒子還小時,前夫就出軌,當時他們共同經營一家川菜館,好不容易做出點成績,他竟然就愛上年輕女服務生,兩人還趁午休時明目張膽去約會。 她記得有一天午休,終於忍不住跟蹤前夫,看他們手牽手走進賓館,她竟怕人發覺而衝回店裡,躲在倉庫等待滾燙的眼淚冷卻時,是10歲的兒子走進陰暗中抱著她說:「媽媽不要怕,我會保護你!」 正是那一刻,給了莉娟姐離婚的勇氣,她在前夫離開後獨力經營餐廳,兒子高中起就利用假日來幫忙,大學更特意念了企業管理,希望退伍後就能接班。 退休享清福,獨子驟逝全變調 兒子接手後將小餐館生意做大,還去註冊了商標與品牌。她見兒子做得有聲有色,自己樂得退居幕後,商標和公司自然都是登記兒子名下,反正將來也是要留給他… 兒子30歲那年結婚了,不希望她再操勞,允諾每月給10萬元孝親費,讓她可以到處走走、享享清福。她不願干擾小倆口生活,在兒子結婚時就買了一戶房子給他,自己住在同社區,親子保持互動但仍有各自空間。 朋友們都說,莉娟姐真是好福氣,兒子孝順、媳婦乖巧,結婚沒兩年就讓她抱孫。但是沒想到,某個清晨兒子在高速公路遇上致命車禍,趕到醫院時,身軀已冰冷… 頭七、七七、百日…每一天對莉娟姐來說都是渾沌與黑暗,她打起精神想打理停業3個多月的餐廳,為5歲小孫子堅強下去,可是才走到店前,媳婦家人竟拉下鐵門阻止她進入,說媳婦繼承了兒子的財產,其中也包括這家店…。 名店創辦人離世,爭產、爭商標常見 傳統華人社會對於遺產、分產總有禁忌,許多人也以為自己家業不大、家產不多,有什麼好規劃?但其實台灣中小企業不在少數,有些名店一開始只是父子經營,但隨著家族開枝散葉,一旦創辦人離世,爭產、爭商標等狀況屢見不鮮。 像莉娟姐這樣的經營權之爭,就是一個案例。莉娟姐雖是餐館創辦人,但當初成立公司、申請商標時,都登記在兒子名下,也因為最初餐館營收並不大,並無劃分股權,母子之間都是簡單作帳,再取一部份營收做為開銷。 但兒子過世後,因為與太太有1子,因此名下餐館(股權)與房產皆由莉娟姐的媳婦跟孫子繼承,莉娟姐已無任何主張權利。也就是說,除非媳婦念在舊日情分奉養婆婆,否則莉娟姐再也拿不到何孝親費。 「這太不公平了!」莉娟姐想打官司,以「撤銷贈與」名義取回餐廳股權和當初送給兒子的房產,但實務上卻不容易… 依民法第412條第1項之規定,「贈與附有負擔者,如贈與人已為給付而受贈人不履行其負擔時,贈與人得請求受贈人履行其負擔,或撤銷贈與。」 若受贈人有下列情形,則贈與人亦可行始撤銷權:一、對於贈與人、其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旁系血親或二親等內姻親,有故意侵害之行為,依刑法有處罰之明文者。二、對於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者。前項撤銷權,自贈與人知有撤銷原因之時起,1年內不行使而消滅。贈與人對於受贈人已為宥恕之表示者,亦同。 換言之,莉娟姐早在5~6年前就將房子贈與兒子,已超過行始撤銷權的1年時效,況且兒子生前也沒有任何「故意侵害之行為」以及「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於情於理,都沒有足以撤銷贈與的事由。 另根據民法第1114條規定,「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換句話說,如果公婆與媳婦/岳父母與女婿同住,彼此之間是有權利要求對方扶養自己的;而且姻親關係不會因為夫妻一方死亡而消滅,只有離婚或是婚姻關係撤銷才會解除。 莉娟姐當然可以向媳婦請求履行扶養義務,但她未與媳婦同住,自己名下也有資產,加上孫子未成年無法擔負扶養義務,身邊還有兄弟姊妹等「可以負扶養義務的親屬」,所以媳婦也不構成遺棄罪。 財富傳承工具多元,「直接送」爭議多 資誠家族及企業永續辦公室協同主持律師鄭策允指出,在這個案例中,股權由媳婦、孫子繼承並無爭議,就算阿嬤主張自己是品牌創辦人、想撤銷當初的股權贈與,也欠缺「撤銷贈與」的事由。 他舉例,如果第1代送房產給第2代,除非第2代對贈與人有「故意侵害之行為」,如不肖子對父母家暴,且傷害罪成立,法定可以撤銷;否則一般贈與若無正當事由,恐怕很難拿回來。 「股權是誰的,就是誰的;要救,從頭就要救了!」鄭策允坦言,企業無關規模大小,只要有人、有財產,就會遇上問題。他建議,家族企業在傳承時可透過信託,而非直接贈與,「股權為受託人(兒子)持有,受益人是小孩(孫子),那今天發生這狀況,股權的管理者可能還是阿嬤(委託人)。」 若是採用信託,公司有盈餘、可配發股利,受益人就是媳婦與孫子,仍可獲得相當保障。若阿嬤擔心孫子財產被媳婦花光,甚至也可選擇不配發,將盈餘保留到將來由孫子繼承。 鄭策允說,即便是中小企業,也要考量股權的管理、會不會被移轉等問題,「(股權)透過不同方式送,最終還是流到他身上去,但控制力是經過思考的。」 另外,不少長輩會在兒女新婚時贈送房子,可一旦受贈人發生不幸,而孫子年紀尚幼,小孩權益的確可能受損。其實父母可在贈與時要求兒女立遺囑信託,若一旦不幸發生,受益人仍為配偶與孫子,但信託財產交由阿公、阿嬤管理,這些都有工具可以事先規劃、運用。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50後學游泳、70歲拿七張法國菜證書當主廚、80後用法文寫作!「在剩餘日子,具有令人無法抗拒風韻」 .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09-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離開待20年公司,一年內歷經罹癌與母親離世!鄒開蓮退休4點建議:擁抱生活,超前部署40歲就開始
幾年前的跨國會議上,與會者因意見不同爭得面紅耳赤,主持會議的CEO拍桌:「嘿,各位不用這麼激動,這裡沒有人喪命好嗎?我們只不過是要買廣告。」世界展望會董事長鄒開蓮笑著憶起當年還在雅虎奇摩時的一場會議。她這兩年帶著展望會做數位轉型,朋友不解:「又沒有業績壓力,妳幹嘛那麼認真?」她總是想起那場會議,因為現在做的就真的「攸關人命」—「我們每增加一個資助人就多幫助一個生命,改變一個孩子一生。」她相信孩子應該被保護、被賦能,每個孩子值得擁有更豐盛的生命,她用過去的專業,協助展望會更有效率、有效能從事服務。距離那場跨國會議也才幾年光景,物換星移,曾經戰功彪炳、一年國外出差20趟的鄒開蓮,這兩年過著完全不同生活。罹癌母逝 親子關係緊繃2020年,55歲的鄒開蓮離開待了20年的雅虎公司,那年,是鄒開蓮生命的關鍵轉折—她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母親離世、和青少年兒子關係緊繃;同時,疫情使她哪裡都去不了,日夜和家人待在家,終於有時間與空間好好和孩子過生活。更早之前,轉速快、日夜顛倒的跨國、跨時區工作,讓她隨時處於工作狀態、沒有下班、無法安靜、不會放鬆,她白天疲憊、晚上失眠,與青少年兒女相處時,也沒耐心聽孩子說話,只想解決問題,忘了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有人傾聽。工作給她成就感與人生舞台,也致使她生命其他面向的匱乏與缺席。那幾年,她常常懷念天性裡快樂、愛笑、開朗的自己,「我感覺自己緊繃太久,生活其他的東西都褪色了。」那時候的她有許多人生角色:人母、人妻、人子、跨國企業主管,每個角色都是壓力,都無法享受其中。2019年的她已萌生退休念頭,加上2020年一連串事情,她視為上天給她的訊息:「鄒開蓮,妳該改變了!」斜槓思維 做出專業效率離開職場之後的鄒開蓮忙碌依然,她從只做一件事,變成做許多不一樣的事—她出任許多公司董事,也作為某些新創公司的顧問,還演講分享數位轉型,錄製給經理人的線上課程,目前正在寫書。其中著力很深的展望會數位轉型,這兩年因科技更新,提升效能效力,也善用數據展開更多的機會。例如捐款人從刷卡、入帳到確認,過去需要一周,而數位化後只要一天的時間,成本也下降了。又例如透過數位通路,今年「飢餓三十」共有1.7萬人參與,參與人數和募款金額是過去的好幾倍,而且帶來很多新面孔、年輕資助人。擁抱生活 修補家庭關係事情雖然不少,但鄒開蓮開始有餘裕放慢腳步過生活,可以和青少年兒子聊天、與已在上班的女兒分享職場經驗、和家人在每個周末夜晚共享家庭時光一起禱告,她也常常早晨起床發現天氣正好,便將原訂行程取消,跟先生一起去打高爾夫球;這些都是過去的她未曾享受過的生活。這兩年,周一到周五的早上9點,鄒開蓮都準時到線上禱告報到,線上禱告群組來自還在雅虎工作時的辦公室團契,疫情起、鄒開蓮離職,禱告改為線上,這兩年成員幾乎全勤參與,讓每一天有力量的、嶄新的開始,變成開啟每日的重要儀式。「我們在上班的人很容易不小心就把工作當神來拜、把金錢當神來拜,」鄒開蓮回想這兩年離開工作之後,她真正擁有了生活:「但是身心靈是分不開的,靈好了,我們會用不同的態度愛自己。」過去叱吒台灣網路產業的鄒開蓮,現在每日的滿足來自於和家人的親密感、能夠有耐性面對生活裡的小事,可以感官全開看見綠樹、聽見鳥鳴、感受到白雲微風好天氣,這些許多人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她曾經失落而今拾回的珍寶,「我覺得我很幸福,自從離開全職的工作,上帝給我超乎我所求所想。」而她相信,還能更好。鄒開蓮4點建議:退休超前部署,40歲就要開始中年必須及早為退休準備,要意識到「退休不是停止」,但需要「不停」預備,退休前才預備是來不及的,鄒開蓮建議,趁著40幾歲精力旺盛時先部署以下4件事。1.理財:鄒開蓮和先生仍在工作時,每3個月會盤點家中財務總表,離開公司前也計算出全家未來數年所需的費用。尤其退休後不再有固定薪水入帳,更需要評估資產現況。2.人脈:目前鄒開蓮除了世界展望會董事長,還任中磊電子、基富通、香港PCCW、台達電等董事,也在教會服事,貢獻所長,這些機會都是她在工作之外的人脈累積。她建議平時就要建立不同領域的朋友關係,無論是做顧問、志工、參加社團,或是兼職工作,擴張生活圈交朋友,幫自己預備好。3.健康:從40歲開始,鄒開蓮每年做完整健康檢查。退休之後,開始跑步、打高爾夫球,找到喜歡的運動身心滿足。4.夫妻關係:鄒開蓮和先生有共同信仰、相仿的價值觀,即便如此,她仍坦承要學的還很多,夫妻倆不久前還一起去教會「夫妻營」上課。
-
2022-09-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擔心存不到退休金?勞退教母王儷玲傳授4大心法,有效累積退休金
自COVID-19疫情,全球經濟面臨巨大衝擊,今年以來,股市接連重挫,有人報酬歸零,甚至被套牢,金融市場波動是常態,此時正確投資觀念更為重要。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提醒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及迷思,並提供正確的投資心法。 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1. 以短期投資為主,對同一個投資標的持有時間往往低於一年。2. 喜歡買理專推薦的商品,或是追逐當下市場熱賣的投資商品。3. 買賣與轉換投資的次數太多,一年內轉換投資標的很多次。4. 喜歡短進短出,常因過度自信造成買賣時點錯誤。5. 錯誤的資產配置,例如股票或定存投資的比例太高,或是投資配置沒有隨著年齡做適當的調整。錯誤的退休規畫迷思大家在退休理財的規畫上也常會有以下幾點錯誤迷思:太晚開始退休理財、嚴重低估退休費用、投資太保守、每月儲蓄金額太少、太早退休、退休準備時間太短、太晚考慮長照與年金保險需求。過去的許多退休調查發現,許多民眾都期待自己60歲前就可退休、預估退休後每月只需要2至3萬元,45歲前不會開始規畫退休儲蓄、平均只用11至15年時間來做退休理財、很晚才想到應該要買老年醫療、年金保險與長照保險,且無論男女都有約五到六成的人選擇以存款方式來進行退休理財,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大多數台灣人嚴重低估了自己的退休需求,也都太晚作退休規畫。8大退休規畫財務迷思:1.自己還年輕,離退休生活還很遠,以後再說。退休儲蓄越早越好,從25~35歲開始,如果投資報酬率6%,每月不到5000元,65歲就可以存1000萬元。2.退休金只要定期定額儲蓄就好了除了長期的定期定額,也要注意是否選擇適合的投資標的,並隨著距離退休年限調整資產配置。3.退休只要領到政府與雇主的退休金就夠了。應了解自己的退休需求,估算退休所需的退休金,扣除政府與雇主給付之後,依照缺口自行準備退休金。4.退休投資以保守為好,風險少就好。退休投資應該依照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度,選擇不同風險性的資產配置,如果一味減少投資風險,可能造成投資報酬率偏低而有退休金不足的風險。5.退休金準備500萬就夠了。絕對不可以忽視長壽及通貨膨脹風險,因為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以及物價膨脹率有多快。6.人生苦短,越早退休越好。應該定期檢視自己的退休需求與缺口的改變,如果退休準備不足,只有延後退休才能準備足夠的養老金。7.我的身體很健康.應該不用考慮長照。千萬不要忽略長期醫療照的問題,如果真的罹患需要長照的疾病,可能3至5年就會把退休金用光。8.年金保險現在買太早,退休後再買。每個人退休後應該都要有年金保險轉嫁長壽的風險,愈早買年金保險可以強迫自己提早做退休儲蓄,而且也可以利用複利增值效果,用較少的成本準備退休金。正確投資理財方式台灣年金制度財務缺口仍嚴重,所有人都必須瞭解退休理財的重要性,才能及早理財補足退休財務缺口。但市場定存利率又太低,用定存累積的報酬率無法對抗長壽風險與通膨風險,可是許多民眾卻又不放心將錢投入在充滿投資風險的金融市場。因此,退休理財最好是用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降低平均成本,若能再掌握投資趨勢,逢低進場布局,即可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累積退休資產,使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想要落實退休計畫,就必須學會聰明退休理財,也就是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效益。要如何才能有效率的累積退休金,可以分為兩個面向:盡早準備、提升投資報酬率。首先,退休理財要先改變投資思維,一定要改掉短期投資的布局,最好的方式是用定期定額投資方式長期投入,而且一定要有正確的資產配置觀念。建議可以人生周期資產配置方式進行投資,早期是累積報酬讓資產可以快速增值,譬如年輕人的股票投資比重可以高一點,晚期則是要逐漸保守以確保資產價值,所以等到退休前就可以逐漸轉向以債券或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組合。此外,退休理財追求的是長期投資,投資人必須懂得做好逢低布局,不要錯失低點進場的投資好時機。另外,提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以透過時間複利的力量,以較少的成本來籌措退休金,而提升長期報酬率更能讓退休金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快速增值。舉例來說,如果想在65歲退休時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以投資報酬率5% 計算,在25歲就開始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只需存入6526元;但如果從35歲才開始,每月必須投入11966元,幾乎是25歲的兩倍。但是如果報酬率不夠高,例如報酬率下降到3%時,25歲時每月需存入的金額也要增加到10772元。可見,越晚開始投入每月必須投入的錢就更多,而報酬率越高善用時間複利也可以讓民眾更輕鬆準備退休金。落實退休投資四大心法 迎接幸福退休生活退休理財必須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例如成長型的績優企業股、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多元資產基金、指數型基金(ETF)等,並須掌握投資趨勢適時轉換標的,應注意全球產業趨勢發展,加碼前汰弱留強。近期因科技數位、高齡化與疫情之發展,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都適合長期投資。此外,退休理財若能掌握以下四大心法定能可使你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1. 長期扣款越早開始越好:根據過去投資經驗,維持3年以上能擁有較佳的投資績效,平均正報酬機會就可達6成以上。而儘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增加時間複利效果,也能使資產配置空間較大,有利投資績效之提升。2. 逢低加碼下跌不停扣:定期定額的優勢在於有紀律地攤平投資成本,但投資人常常無法精準判斷市場行情,容易產生買高賣低情況,因此退休理財在下跌時最好不要停扣,甚至最好能夠把握時機進行加碼投資,才能更有效降低整體投資部位之平均成本,提早創造轉虧為盈的機會提升投資率。3. 漲多停利但不停扣出場:針對停利控管,可以根據投資標的之波動特性以及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來訂定停利機制,一般退休理財長期投資之報酬率會設6-8%以上,在漲幅已超過停利目標時可先獲利了結落袋為安,但不要停扣。4. 掌握投資趨勢轉換標的:退休理財應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也要注意加碼前汰弱留強。例如,近期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而全球多元資產基金、社會永續(ESG)基金、指數型基金(ETF)、優質高股息與債券基金等都很適合長期投資。疫情後全球退休金投資市場將進入新的市場週期,目前應該重新評估退休理財投資策略並調整資產配置。而退休長期投資主要調整策略包括:重新平衡市場動蕩下「逢低買入」價值型股票,核心資產可適時逐漸增加績優企業成長股、投資等級債、優質公司債、新興市場債、避險基金和不動產證劵化基金等另類投資資產。疫情後全球另類投資資產將持續成長,過去15年來全球退休基金都明顯增加另類投資的部位,特別是ESG 投資更將成為重要新趨勢,包括綠色債券、ESG投資級債、ESG基金與ETF等,這些標的長期而言都能提供較穩定的收益。尤其是臨近退休年齡的族群,更有必要及早重新審視退休目標,提早調整投資決策。儘管長期投資對於人性而言是一大挑戰,若能落實以上定期定額投資心法策略,相信可以協助有效累積退休金,早日達成退休財富自由的夢想。退休金試算●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好命退休計算機:https://rfa.pension.org.tw/RetireComputer-Person/startpage.php●「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原文連結:https://www.pension.org.tw/index.php/classroom/2019-01-30-16-16-08)
-
2022-09-18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症協會20周年 防失智者遭詐騙籲強化失智金融友善
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容易遇到財務管理困難、剝削問題,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對於失智症個案財務管理,金融機構扮演重要角色,強化失智金融友善,有助保障失智者的財物安全。秘書長湯麗玉也表示,第一線人員敏感度、訓練很重要,政府須透過政策面、執行面,共同強化預防保護措施,打造失智金融友善。面對失智人口快速增加,失智金融風險逐年升高,將對經濟與社會造成重大影響,台灣失智症協會20周年系列活動,今辦理「從失智友善台灣看失智友善金融」聯合學術研討會,包括衛福部次長李麗芬、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金管會副局長林志吉等與會,此外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成本迅也在線上共同參與。為落實台灣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提升整體失智友善,需要跨部會共同著力,賈淑麗分享,透過公私協力營造失智友善支持性環境,促進多場域人文環境布建,提升整合照護網絡及全體識能。林志吉表示,2020年起推動「信託2.0」,並辦理「高齡金融信託專業能力規劃與認證」,促進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評估及風險管理能力,為了避免失智者遭金融剝削,也推動適合高齡的金融商品,並增加對金融產品控管、友善櫃檯人員機制,也會參考由失智症協會翻譯的2本日本「失智友善金融策略報告書」,持續加強金融機構對失智高齡者的財務管理、防詐宣導,創造失智友善金融環境。成本迅於會中分享最新日本失智友善金融策略,因關注到日本失智高齡的金融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成立「自主意識決定協助中心」,與許多金融單位一起組成合作網絡,共同討論失智友善可行的措施和支持方式。成本迅說,先前出版的「日本金融機構高齡客戶支持對應報告書」、「為維護高齡族群基本生活及自主管理資產金融機關應提供之協助-意思決定支援及評估判斷能力的方法」,2本書探討高齡族群持續交易過程中,確認高齡者決策及金融交易判斷能力的評估,並重視金融機構行員應具備的溝通技巧,期待透過金融機關一線人員的協助,給予失智者的經濟安全更多保障。失智症協會理事、律師鄭嘉欣指出,金融友善可以減少失智者財務剝奪、也可協助仍須投資理財的失智者能公平享受金融資源。友善金融應先透過教育訓練,協助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辨識出失智者,並依據失智者退化進程,在尚有意思能力時,及早規劃財務管理方向,預立聯絡人,逐漸喪失判斷能力後,藉由增加金融註記的項目、監護信託等以保護失智者。鄭嘉欣說,另一面向是,依據個人為獨居者、有家屬者或家屬別有所圖者,而採取不同措施,協助通知社工師、警政單位、其他中立機關,以尋求多業種的資源協助。金融機構若懷疑客戶恐有失智之虞,於失智者擬簽約交易時,務必反覆確認其理解契約文字,並作成影音紀錄,且考量失智者能承受風險程度之高低,販售適當或經設計之低風險商品。
-
2022-09-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部落客「嫺人」49歲被迫離職!鑽研理財考導遊、寫作演講,人生下半場找到新方向
你理想的退休年齡是幾歲?以退休理財被認識的部落客「嫺人」還在職場時,認為55歲是理想退休年齡,到了這個年紀,她的孩子從研究所畢業,自己累積了一些積蓄,體力也還不錯,適合開啟人生下半場。沒想到49歲那年,任外商保險公司副總的嫺人意外離開職場。退休生活舉白旗 狠哭兩周改變現況想熬到55歲再退休的嫺人曾試著找工作,「但是49歲時要再去爭取工作,情況和30幾歲時大不同。」嫺人苦笑,離職後第一個應徵的工作,面試她的是位階相仿的同業,她要極力說服對方,她會乖乖聽話,即便是小工作也會安分地做,而非年輕轉職時談理想抱負、談如何幫公司獲利。另一個工作則是獵人頭公司來詢問,開出相較以前三分之一的薪資,做與本業無關的工作。被迫成為「中年退休族」後,嫺人嘗試過「想像中的退休生活」,睡到飽、唱歌、追劇、做家事、陪長輩看醫生,但是一個月就舉旗投降。她非但不享受退休生活,反而迷思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更慘的是,退休後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繃,長輩時時關心讓她有莫名的壓力,她每天在家也成了兒子和先生的壓力。狠狠哭了兩周,她決定改變現況—不回組織工作,並不表示不再工作。寫作演講 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嫺人從架設部落格開始,分享退休後心路歷程,並自學SEO(搜尋引擎優化),讓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容易被搜尋到。一年後,嫺人架設的部落格領到廣告第一筆收入,雖然不到500元,和投入的時間不成正比,但是寫文抒發心情,研究SEO寫作後見效,都帶給她成就感。寫部落格的同時,她也去考日文檢定,一路從日檢N3考到N1(最高階),也考了領隊和導遊的證照。後來疫情開始,嫺人想去日本打工換宿,或是想成為帶外籍遊客認識台灣風土的導遊夢想後來沒能實踐,但卻在過程裡認識了很多年齡相仿卻一直還在學習作夢、遊玩的朋友。她也研究理財。突然退休後,嫺人才回頭盤點錢夠不夠下半生支用,那時候發現台灣很多投資訊息,卻很少退休理財的資訊,她於是研究國外談退休理財資訊,重新整理資產配置,透過存股領息、指數化投資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還常常受邀分享自己的退休理財心法。離開職場5年,明年就要抵達當初自己設下的理想退休年齡55歲,嫺人心中對於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不久前,她閱讀著某個40幾歲離職斜槓創業者的書想著:「人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才發現曾經在職場非常努力的她,人生已經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她的人生下半場,在49歲被迫退休那年就已開啟。部落格同溫層:中年人取暖 分享職場的難嫺人的部落格漸漸成為中年人遭遇職涯困境、中年危機時,取經和取暖的地方,問嫺人中年的職涯處境,她分享的故事裡有各種的難。50歲上下的中年人,多半因為在公司待得久,捲入辦公室政治角力,也因為職位夠高,靠近決策圈,終而發現公司決策過程的荒謬,偏偏中年人累積的經驗讓他已非當年那個願意接任務辦事、專注培養能力就好的職場新鮮人。對老闆來說,一個年資久、薪資高、意見多的員工也不好用。當組織轉型、公司轉賣、人力精簡時,很多中年員工不是被資遣就是被冷凍。這樣的難處不限於企業,也有任教職或是公務員粉絲來詢問意見,老師招架不住這個世代的學生家長、多變政策,也有公務員因為壓力罹患憂鬱症,決定捨棄退休金直接離職。當有人問要不要離職,嫺人還是會建議先盤點財務,「退休後會花到的錢比你想像得多。」例如用了一輩子的牙齒需要植牙、父母和親人的照顧支出,甚至日本、歐美都有已經獨立離家工作的孩子,因為在外生活不易或是短暫失業,搬回家同住的例子。她建議,若真的離職,也要保持學習力與人際連結,很多生命的轉機會出現在新學習與新朋友中。若有收入需求,找工作找久一點都會找到,而且離開後再尋尋覓覓重回職場,許多期待會不同、標準也會比較低。退休理財心法 穩健投資 不相信專家關於退休理財,嫺人的原則是「不追求暴利、穩健投資」,做法是「不要相信專家,相信市場」,她是這樣做的:1.贖回工作時買的基金,既省下手續費,也不用擔心操盤者判斷錯誤,改定期定額投入被動的指數化投資,像全球股票型ETF VT、台灣的0050/006208,也有債券ETF BND。2.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中配息穩定的個股存股,創造被動收入。3.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控制投資的風險,目前是股5債1定存4。
-
2022-09-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高收入=富有嗎?專家:想財富自由要追求的是淨資產成長率
家庭總收入高並不等於對財務管控與金錢的掌握度高,還須考慮支出與負債,唯有家庭淨資產高,並能隨時間不斷累積成長,才更有機會達到心靈上的自由。許多人以為追求更高的收入就能讓自己富有,媒體也經常以年收入多少來論斷名人的身價,但事實上,一個人的收入多寡並不能反應他真實的財務狀況,賺多少錢雖然重要,但不是重點。我從來不會以總收入多寡去衡量一個人的資產狀態,收入高的人多穿戴名牌、開名車、住豪宅,過著富裕且舒適的生活,但其車貸、房貸占總收入的支出比例並不亞於一般人。月收入十萬的人會考慮購買四十萬的二手車;但月收入二十三萬的人則有極高的機會看上兩百萬的進口車。除了車之外,在買房、旅遊等決策上,月收入高的人也會傾向選擇品質較高的商品,以比例計算來看,收入高的家庭平均各項支出比更高,且令人最擔憂的是,此一族群對財務的控管反而較鬆散,因為下個月就會有金額不小的現金入帳,危機感低。因此,擁有高收入,但低資產淨值族群著實不少,意即萬一財務控管不當,缺口的金額會比較難彌補,更容易陷入難以挽救的財務危機,瞬間壓垮一家人。高收入≠高資產.淨資產增加更重要我們經常聽聞某一個紅極一時、每場演出收入都破百萬的藝人,在過氣之後,很快就陷入財務危機,這正是因為他們收入太高,很有自信地花錢,卻沒有有效地管理金錢,現金收入銳減,但固定開銷(房貸、車貸、生活開銷)極大,每個月花費百萬元,若又缺乏相關財務知識,無法及時停損,那麼可能在幾個月內,就將存款花光了。反觀年收入僅八十萬的家庭,會更加小心謹慎地做出自己的財務規畫,並清楚自己於食衣住行等生活上的開銷比例,並透過財務管控與投資累積資產,雖然無法購入豪宅、開名車,卻因為負擔較小,即便是財務管理失控,缺口金額相對小,有更高的可能不被錢綁架,淨資產增加較快,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也較容易完成,比起收入高的族群,更能夠達到心靈自由。其實,高收入並不等於高資產,我們都誤會了家庭財務管理的方向,身為一個家庭財務的主理人,更應該重視的是家庭淨資產與資產成長幅度,並非僅是盲目地追求收入增加,除了收入,更應該注意淨資產的增加。追求淨資產成長率已經開始理財的朋友,可以開始追求下一個數字:淨資產成長率。我們所要追求的就不只是淨資產增加,只要每個月沒有超支,照理來說,錢會越來越多,差異在於每個月是多存了五十元,還是多了五萬元,這時,我們可以開始關注資產成長幅度,資產累積的速度是否有越來越快。至於累積速度的快慢與資產如何配置有極大關聯,若淨值自用與活存的比例高,那麼,家庭資產成長速度會很緩慢;若投資的比例高或主動收入成長快速,總淨值雖然可能隨著投資績效而浮動,但成長也會比較快。在財務有管控的情況下,理應維持合理的成長率,可以設定每個月、每一季,甚至每一年都和過去一年該時期的財務狀況做比較,如此一來,就會知道自己累積資產的速度有無增加。這裡提供計算公式:淨資產成長率={(本期金額÷前期金額)-1}×100%。充實理財知識.掌握家庭財務提升生活品質收入高,確實擁有的資源多、靈活性更高,能創造出更多資產的優勢,不過,前提是要先理財並規劃財務用途,否則可能會不小心製造出未來不可控的財務危機。家庭理財的議題廣泛,並非僅是投資股票、購買ETF與不動產,還與夫妻雙方家庭本身的財務狀況,以及家庭成員對未來的期待有關,如何使用錢比如何賺錢更重要,若想要減少對未來的焦慮感,就必須清楚現況,否則會不斷陷入無所知的恐慌中。建議個人充實理財知識,就有機會幫助整個家族於生活品質提升,家中只要有一人懂得理財,就有機會經由調整收支、整理資源、動態的調整資金運用,讓家庭財務得到掌握,並能有效分配在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目標上,資產上升的同時,生活與心靈品質能同時上升,還能為自己愛的家人規劃出低負擔的未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9-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58歲被退休! 李益恭放下身段靠專業逆襲成職涯顧問,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
若以台灣平均壽命81.3歲來計算,多數人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後,還有超過15年的生命,專家建議,工作能夠維持人生下半場的人際連結、生命活力,以及經濟安全。但高齡再入職場這件事容易嗎?9月《橘世代》將從不同的故事中討論,打造一個「老有所用」的社會,需要個人、企業及政府做好哪些準備。隨著物價通膨,要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呢?看到退休金平均上千萬元,令人擔心淪為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不少中高齡族群有經濟壓力欲重回職場,卻因年紀顧慮、薪資有限,再度就業困難。人力資源顧問李益恭分享,要先放下才才能有新開始。「算一算我的資產夠活到75歲,就放心退休了。不知道原來我會活更久。」現年78歲的人資顧問李益恭笑著說,他已經比「預期活到75歲」多活了3年,而且還神采奕奕,還好他沒有在75歲時把錢用完,因為他至今仍每天接案、提供諮詢,是許多人的職涯顧問與人生導師。主動爭取工作 一生只寫一張履歷李益恭說話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口音,高中畢業後,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選填成功大學外文系。他謹記父親的話:「我的父親沒有留財產給我,所以我也不會留給你,但可以供學費到念書畢業。」沒有家產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很爭氣地在畢業後進入亞洲航空公司,回想奇妙的求職過程,完全靠「主動」爭取。亞洲航空公司沒有公開對外求才,李益恭寫信到總公司申請履歷表,直接寄給總經理,希望申請至人事部服務,字裡行間表達強烈的企圖心,最後順利成為企業一員。爾後因表現出色被轉到桃園上班,但1987年亞航轉讓給美商另一家公司,當時太太也任職同部門,李益恭擔憂哪天兩人同時沒工作,就跳槽到另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半年後,李益恭又被老東家找回去,這次做了4年,公司宣布要搬到馬來西亞。原本以為可以回鄉發展,但在台灣生活多年已經習慣島國步調,正苦於無法適應時,剛好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再次回到台灣。從21歲到58歲,李益恭前後換了多家大型公司,全都是別人找他或介紹,直到58歲時遭遇中年失業,以為自己可以從此退休過悠哉生活,沒想到後來發展出「分批出售專業」的顧問模式。至親離世 重返職場分批出售專業「被退休」之後,李益恭精算已有足夠資產支應未來生活,且孩子已可獨立自主,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他笑說剛開始很愉快,不用再被上班鬧鐘吵醒,跟著朋友種花、旅遊,也跟著追劇或隨心補眠,作息整個被打亂,三更半夜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曾跑去看警察值勤實況。退休生活看似愜意卻找不到生活重心,讓人迷惘。同年10月,太太去世;12月,母親走了,一連串的打擊迫使李益恭重新整理第二人生。失業、至親離世,一連串暫停與打擊,讓休息幾個月的他發現,「我的興趣就是工作」,他想讓專業繼續發揮、希望在職場中得到尊敬,於是試著重返職場,卻因年齡難以得到理想工作。李益恭轉變方法,整理自己40年的人資經驗,他擅長人才召募、薪資策略、員工資遣、組織重整,許多都是企業人資部門不願意但必須做的事,他主動跟企業推銷自己,用約聘、顧問方式執行,可以避免公司的人情壓力。企業以兼職顧問聘用他,一周只進公司幾天,企業不用支付全薪,卻能得到專業的人資諮詢。這一招果然奏效,李益恭摸索出一條新路,再次回到職場貢獻所長。他曾經同時兼任好幾個企業人資顧問,將自己的專業依不同需求「分批出售」給企業,那時年薪可達上百萬。現在的他,笑稱年紀大本不想再工作,沒想到疫情驅使大家習慣視訊,結果他幾乎每天都還有線上職涯諮詢服務,這幾年幫助上千位工作者度過危機。別堅持全職 知己知彼爭取更多機會李益恭了解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返回職場的需求,他不求薪水跟以前一樣高,只希望能發揮個人價值。他說,中高齡再就業要知己知彼,知道企業主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並推銷自己的優勢。「你要人家的錢,人家就要你的命。」李益恭說的直白,中高齡再入職場,別堅持全職工作、薪水職銜都要和過去一樣,既然改變不了年齡現實,降薪求職又何妨,若表現好還能再爭取更多機會。曾有一位求職者諮詢李益恭,52歲被裁員,接下來該怎麼辦?他建議回去找以前的客戶,運用人脈釋放消息,對方臉皮薄彎不下腰,為了龐大的經濟壓力只好硬著頭皮嘗試,最後如願找到工作。「只要去試就有機會!」李益恭說,把身段放軟,告訴全世界你在求職,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貴人幫忙推一把。明天跟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知道,職場也常有未知數,例如疫情、大環境影響,隨時都要做好準備,沒有工作能保證做到退休。李益恭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精神,提供民眾職場諮詢、中年就業輔導,他提醒抱持未雨綢繆的態度,每二年要丟履歷求職,檢視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慢慢累積跟上趨勢的技能,才能幫自己加分。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不要執著全薪工作,先彈性上班返回職場。●積極充實能力,例如跟上數位科技趨勢。●放下身段,善用人脈。●保持開放態度,有機會先試試,別眼高手低。●嘗試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
2022-09-03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發現自己的長處? 專家:用「反饋分析比較法」幫助自我認識
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以為自己知道擅長做什麼,將自己在大學所學當做是專長,甚至是擅長、強項看待,以致於誤己誤人誤用。其實,人們較了解自己不擅長做什麼、不會做什麼。因為我們不能將績效表現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更不用說是那些自己根本做不來的工作上。找出自己的長處:反饋分析比較法愛因斯坦曾說,只要他的小提琴能拉到可以在交響樂團內演奏的水準,他願意放棄一切,包括諾貝爾獎在內。但是,手臂和雙手之間的協調性,乃是優秀弦樂器演奏者的先決條件,愛因斯坦卻不具備。他極有熱情拉小提琴,每天練習四小時之久,做到策略性自我管理,就是無法如願以償,雖然他也能自得其樂,但演奏小提琴不是他的強項。反之,他總是說自己討厭數學,偏偏數學才是他的天賦所在。杜拉克為了找出自己有什麼「長處」,以策略性自我管理數十年之久,打從廿歲不到即採取一個獨特而有效的祕訣:「反饋分析比較法」(Feed Back Analysis Comparison)。據他表示:「當你做出重大的決策或採取重要行動時,先把預期的成果寫下來。九個月或一年後,再將實際成果與預期做比較。至今天為止,我已經連續十五到二十年採用了這種方法,每次的結果都令我十分驚訝。凡是善用過這種方法的人,也都有驚人的收穫。」我也是其中受益者。經過十年後,我終於領悟到「當你越做越輕鬆,其成果越來越好時,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這正確事即正是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長處,這也是自我認識的重點所在。善於分享自己心得的杜拉克做出總結:一、專注於自己的長處,能自己充分發揮長才,創造績效與貢獻。二、強化自己的長才,通過反饋分析很快地發現自己有哪些技能和知識已經是過時,必須得趕緊更新,又有哪些技能需放棄或改善,而新知須進修或取得。三、很快就會察覺由於妄自尊大,以致無能的無知。有太多人,尤其是精通某領域知識者,常看不起其他領域的專業與知識,否則就是以為聰明可以取代知識。通過反饋分析,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績效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知道得不夠多,要不然就是瞧不起自己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四、矯正個人的壞習慣。在此,壞習慣是指個人所做或沒做,以致於妨礙效能和績效表現的事。從反饋分析中,我們很快就能看到自己壞習慣是什麼。五、從反饋分析中也可以看到個人常由於欠缺禮貌因而無法獲得成果。聰明人,尤其是聰明的年輕人,常不了解禮貌是組織的「潤滑劑」。六、有些事根本不要做,尤其在比較實際結果和預期成果後,很快就能看到個人在哪些方面連做都不必做。因為你在這些方面連基本天分都不具備,又何必浪費力氣做白工?事實上,每個人不擅長的領域可多著呢!在某一方面擁有一流技能或知識的人本來已不多,更何況大多數人都是在許多的領域欠缺天分,甚至毫無技能可言,連最起碼的表現都很難。所以,知識工作者不應該勉強接受這方面的工作和職務。七、對於個人不擅長的部分,根本不用浪費力氣做改善。為什麼絕頂聰明(他卻自認為資質尚可)如杜拉克也需要花近二十年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長才甚至於改變心態,令我汗顏!但最重要也是人人都應切記:了解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是什麼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專注做好自己擅長而熟練的事,要讓自己由一竅不通進步到普通水準,要比由精通進步到卓越還更費心力。但是,大多數人,還有絕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只專注讓不稱職的生手能達到中下程度的表現。與其這樣,不如利用這些精力、資源和時間,將原本幹練的好手培育為卓越的明星。從一生五十年的職涯生活裡,真的需要花時間去思考「策略性自我管理」,否則縱然聰明如杜拉克,若他不去挖掘自己、深耕自己,又怎麼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更不用說有什麼影響?為了讓一位平凡人能進步成為優秀的人才,更讓優秀的人可以成為卓越的人士,究竟有什麼途徑、方法或祕訣呢?由於要能做到「策略性自我長處的管理」實是一件偉大的功課,正因為這樣杜拉克才需花掉近二十年之久的時間反覆探索和省察。這也證實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之所以低生產力、低薪酬的真正原因,需要以兼差多元領域方式取得更多的收入,斜槓人於是誕生。箇中原因則是,在東方的社會價值中,父母視子女為自己私有資產,因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在西方價值信仰裡會給孩子較大的自主權,但相對地,會以紀律要求、承擔責任,尊重孩子選擇與決定,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協助。這是東西方文化和信仰的差異,頗值得深省與學習。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成為自己的執行長:跟彼得杜拉克學職涯規劃與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