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5
筆 文章
-
-
2021-10-1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睪固酮濃度高低為男人是否「偷吃」的關鍵! 濃度低有損性愛能力,醫師分析6大造成原因
出軌、劈腿、偷吃,許多人認為這是渣男的天性、人品低賤,不過,國外醫學期刊顯示,睪固酮(Testosterone)濃度高低為男人是否偷吃的關鍵,激素較高的男性容易在同一段時間擁有多名性伴侶。該項研究發表在《性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xResearch),團隊採集4000名成年民眾的唾液樣本,並測量睪固酮激素,另透過問卷瞭解受測者的「性經驗史及頻率」。研究發現,睪固酮激素較高的男性較容易有性衝動,有如行動做愛機器,可以擁有不少性伴侶。女性則剛好相反,如果擁有較高睪固酮激素,對另一半就會越忠誠。臨床顯示,男性睪固酮較高時,會出現「粉刺激增」、「血壓不穩」、「體毛異常增生或脫落」、「情緒起伏較大」、「精子數量減少」、「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等7大狀況。該項研究的團隊成員包括,自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與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等,希望這項研究結果可以解決睪固酮激素在女性性行為中作用不足的狀況。高雄義大醫院大昌分院男性健康中心主任王起杰表示,睪固酮激素越高,確實會激起更多性慾,而運動就是促進睪固酮分泌的關鍵之一,這就是年輕運動選手容易「性」致勃勃的原因。王起杰表示,在睪固酮激素分泌低下的10大症狀中,「性慾低落、對性愛不感興趣」就居首位,顯示,睪固酮激素與性愛息息相關,激素過多易有性衝動,如果低下,則有損於床事性愛能力。造成睪固酮激素低下的6大原因:1.年齡:超過35歲,分泌情況逐漸變差2.運動習慣:缺乏運動,經常坐著不動3.慢性疾病:罹患三高等慢性疾病,以及肥胖、新陳代謝疾病4.生活習慣:長期熬夜5.壓力:長期處於高壓狀態6.飲食:習慣吃素王起杰表示,男生睪固酮激素過高,容易把持不住,但分泌異常,也可能引發腦下垂體長出腫瘤。如果激素分泌不足,肌肉量變少、容易無精打彩,合併勃起功能障礙,建議至泌尿科接受檢查,如果偏低,建議透過凝膠塗抹或是打針等方式來補充激素。★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15 該看哪科.感染科
台中62歲男接種流感疫苗 隔天家中死亡
台中市一名62歲男子有慢性病史,他在10月5日接種流感疫苗,接種後無不適情形,6日在家中被發現無呼吸心跳,送醫後死亡,死因為心血管疾病猝發。台中市衛生局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1名62歲男性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史,民國107至109年皆接種過流感疫苗,10月5日接種流感疫苗,家屬表示接種後無不適情形。10月6日在家中被發現無呼吸心跳,經送醫死亡,死因為心血管疾病猝發。衛生局指出,截至10月15日,台中市接種流感疫苗有12萬3435人,不良反應通報數4案,含死亡案1案。
-
2021-10-1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控制不佳有3原因 影響血脂的這些食物少吃
●高血脂易導致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服藥不要見效就停藥 降幅難達標●有患心血管疾病 壞膽固醇應降四、五成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台灣成年人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高血脂,可能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其中以LDL超標最嚴重,易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大增,這些都是十大死因榜上有名的健康殺手。壞膽固醇 控制不佳三原因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分析,常見LDL控制不佳有三大原因,包括:誤以為飲食和運動就可以控制、對疾病關聯性的了解不足、把其他問題混淆為藥物副作用。王宗道表示,即便非常努力調整飲食運動,頂多影響10到20%的LDL數值,現在藥物效果都很好,很快就可以看到LDL降低三成以上,但有些人看到效果就想停藥,其實降幅還不夠,維持期也不夠久。LDL降幅要夠 須半年以上王宗道提醒,LDL降幅要夠,還要維持半年以上,血管斑塊才會穩住,才能夠對血管形成保護,此時才能跟醫師討論要不要減藥。沒有心血管病史,單純只是LDL比較高的人,或許降低三成是夠的,但發生過心臟病或中風的人,建議LDL降幅應降低四、五成,數值不能高於70mg/dL,才比較安全;如果合併糖尿病要更低,LDL不能高於55mg/dL。「LDL數值每降低1mg/dL,可以降低0.5%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王宗道舉例說,一個人LDL原本高達140mg/dL,若能降到70mg/dL以下,就可以降低35%疾病風險,愈早控制下來愈好。三酸甘油脂 影響好膽固醇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超標也會影響血脂?王宗道表示,高密度膽固醇(HDL,俗稱好膽固醇)對心血管有保護效果,如果總膽固醇除以HDL結果在4以下,而且LDL不超標,代表總膽固醇高主要來自HDL,就不需要太擔心;但三酸甘油脂高會讓HDL下降,屬於間接危害,所以高血脂治療目標仍是要看LDL。耐心服藥物、妥善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能讓心血管健康控制加分。王宗道指出,血脂高患者除了持續服用降血脂藥,飲食上沒有絕對禁忌,但必須注意酌量和營養均衡,如果過量偏食特定食材,反而可能衍生其他健康問題如痛風等。
-
2021-10-15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營養師告訴你補鐵吃什麼
 一位女性就醫時主訴她最近可能咖啡或茶喝太多,造成喘不過氣心跳過快,測了脈搏心跳每分鐘達100 多下,洗頭時還發現排水孔有許多掉髮,整個人看起來也很疲倦面色蒼白,原本有運動習慣,但現在居然走路也會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身體缺體8症狀 你注意到了嗎?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缺鐵是不少人常會面臨的問題,但可能沒有注意到身體的警訊:1、疲倦:鐵質是血紅素的成分之一,可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至全身器官,若鐵質不足,身體就沒辦法製造足夠的健康紅血球,將氧氣提供給全身利用,因而容易造成疲勞、精神不濟的現象。2、掉髮:缺鐵會導致毛囊得不到充足氧氣、養分而掉髮。3、頭暈、頭疼:鐵濃度不足,最先會影響腦部的供氧不足,這時腦部血管會擴張,引發頭痛、頭暈。4、容易寒冷:紅血球缺鐵而無法有效把血氧輸送供應到全身,也會讓人容易發冷、畏寒。5、心悸:鐵可以幫助紅血球運送氧氣,如果缺鐵導致血中氧氣不足,心臟就必須加速工作,打出更多的血液,才能有更多的氧氣被輸送出去,因此就容易產生心悸的狀況。6、容易喘:若體內鐵不足,就不能正常輸送到氧氣到細胞,所以,大腦只能將氧氣充分地輸送到身體「重要」的部位。因此,不論怎麼呼吸仍會有缺氧感覺,所以在排除掉疾病的因素下,連平常走路都會喘的話就有可能是身體缺鐵。7、臉色發白:因為血紅蛋白會讓臉色看起來紅潤有氣色,包括嘴唇、下眼皮內側、牙齦等部位,可以檢查這些部位,若比平常淡白許多,就可能是缺鐵的現象。8、舌頭易痛:缺鐵除了讓舌頭較無血色,也會減少紅血球中的肌紅蛋白,這是維持肌肉健康的重要蛋白質。少了肌紅蛋白,舌頭會看起來異常平滑,而且因腫脹發炎而疼痛。補鐵這樣吃 搭配維生素C更容易吸收若要補充鐵質,高敏敏推薦食物:紅莧菜、肉類、豬血、鴨血等;此外,建議搭配補維生素C 可以讓鐵質更好吸收,像是芭樂、番茄、柑橘類等。(推薦閱讀: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然而,鐵是人體內許多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身體缺鐵可能會出現容易疲倦、臉色蒼白、虛弱、或是暈眩等,且不只女生要補充,現在發育期間的青少年、男性缺鐵的比例也很高,因此,充足適量的鐵質,對人體是很重要的。 (推薦閱讀: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延伸閱讀: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10-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夜間生產大出血 動脈導管栓塞術救回四寶媽
40歲吳姓婦人懷第四胎,上月中旬在婦產科診所自然產,產後持續大量出血,診所醫師當下先給予輸血及紗布填塞止血,同時緊急轉院至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產婦到院時血壓低、呈現休克狀態,院方除了緊急輸血、插上中心靜脈導管及給予升壓劑,讓血壓回復正常持穩之外,因產婦出血不止,也立即啟動放射科血管栓塞團隊為她進行動脈導管栓塞術,成功幫助產婦止血,挽回寶貴性命。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周志恒表示,生產常有許多狀況發生,產後大出血即為其中一種,造成的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不良、胎盤滯留、產道裂傷、子宮破裂、凝血功能不良等,這是產檢時無法預測的,若不及時處理,對產婦生命是一大威脅。過去產後大出血的治療方式會先給予藥物及輸血,但若效果不佳,產婦可能面臨子宮摘除的情形,雖能及時保住性命,但日後無法再生育。現行動脈導管栓塞術可透過放射線儀器,讓錯綜複雜的血管清楚呈現,醫師在手術時更容易治療,幫助產婦在短時間內大幅減少出血量。周志恒表示,大千今年7月已通過衛福部「周產期網絡照護計畫」,為苗栗縣重點醫院,可協助診所提供高危險孕產婦醫療救治,以及建置緊急輸血機制,即時由大千提供血液,協助診所產婦輸血。此外,還針對在診所出生的早產或高危險新生兒提供醫療照護,在產婦產前或產後,由大千新生兒科醫師陪同從診所接至醫院,給予新生兒即時照護服務;期許透過周產期網絡計畫,能與婦產科診所共同守護苗栗縣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
-
2021-10-14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有些人天天量血壓,但是方法用錯了,老是自己在嚇自己。量血壓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呢?邊說話邊量,飯後、洗澡後、運動以及頭暈一發作,就馬上量血壓也不行嗎?很多人都會問:「血壓應該什麼時候量才是最準呢?」社區醫學科醫師吳逸帆強調,血壓應該觀察的是一個趨勢,因此,沒有所謂最準或是不準的說法,以下是常見的錯誤方法和正解 :錯誤示範1:邊說話、邊量血壓,或是在酒足飯飽或洗澡之後測量,這樣是對的嗎?正解:說話會影響量測出來的數值,所以邊說話、邊量血壓,是錯誤的示範;而以測量時間點來說,建議早上起床後,以及每晚睡覺前,以坐姿量血壓,共2次,間隔1分鐘;但是考量到方便性,畢竟天天做到的確不太容易,因此,建議盡量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才能加強測量數據的參考價值。 錯誤示範2:在喝茶、咖啡,甚至是喝含酒精的飲料,或是運動之後量血壓,這 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之前,應選擇一個舒適的環境且穿著寬鬆衣物,保持心境平穩5-15分鐘,而量血壓前30分鐘,不宜飲用咖啡及其他刺激性的東西,測量前也不要激烈運動。(推薦閱讀:喝茶降血壓!冷的好還是熱的好? 研究告訴你正解) 錯誤示範3:測量血壓時,手部的位置要高過心臟,很多人因此習慣將手舉高,甚至高過頭部來量血壓,這對於血壓有影響嗎?正解:有些患者量血壓時沒有注意手的高低差,一緊張就將手舉得半天高,甚至高過頭, 或是用不自然的姿勢量血壓。一般而言,只要手臂和心臟同一水平,而且身體處於放鬆的狀態下,測得的血壓數值應該都不會差太多,都是正確血壓結果;但若手舉過高,或是在其他不舒服的姿勢下測量,就有可能會造成體內交感神經亢進,以至於測得的血壓值就有可能會偏高。(推薦閱讀:血壓忽高忽低怎麼量? 居家量血壓必知4眉角) 錯誤示範4:有些人平常沒控制血壓,等要去醫院量血壓的前幾天,才大幅度控制血壓, 希望在醫院能量出正常的數字,這樣是對的嗎?正解:這樣是不對的,不過 「白袍恐懼症」,就是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血壓就會上升,所以,臨床醫師們認為,患者自行在家測得的血壓數值,參考價值相當高。(推薦閱讀: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 錯誤示範5:有些人是站著或是躺著測量血壓,這樣是對的嗎?正解:測量血壓時,心臟、上臂和血壓計應該在同一水平面,因為姿勢不同,會影響測量出來的血壓值。通常健康人躺著量血壓,得到的數據較高,坐姿次之,站著量血壓數據最低,因此,一般還是建議坐著量血壓,而且測量血壓時,應同時測量左、右兩邊,因主動脈分出左右條動脈後構造不同,大多數人右臂血壓高於左臂,相差約5-10mmHg。 錯誤示範6:量血壓的時候,怕壓脈帶太緊不舒服,而把壓脈帶綁得鬆鬆的,這樣是對的嗎?正解:壓脈帶不可太鬆或太緊,以可以塞進一根手指寬度為宜。一般來說,壓脈帶正常規格約13公分,若壓脈帶大小與手臂粗細不配合,就有可能產生誤差,有可能需要酌情增減紀錄。 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血壓低別高興太早!低血壓也可能會中風  醫揭「關鍵因素」 
-
2021-10-1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每天吃阿斯匹靈防心臟病?美專家小組推翻一般認知:60歲以上長者恐現致命出血風險
美國醫學界多年來建議,中年以上民眾日服低劑量阿斯匹靈,來以預防首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但最新研究發現,日服阿斯匹靈好處恐不抵風險;美國預防醫學專案小組(USPSTF)12日建議60歲以上長者,不要為了預防首次心臟病或中風,在沒有醫師指示下,自行日服阿斯匹靈,因為此舉並無好處。這項用藥新建議恐影響全國數百萬人;美國預防醫學專案小組(USPSTF)專家曾建文(Chien-Wen Tseng,音譯)說,沒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的人,無須因到了特定年紀就開始服用阿斯匹靈。但這項建議不適用於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且日服阿斯匹靈的人,另外就算無這兩項病史但已開始服用阿斯匹靈者,也勿貿然停用,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心臟病是美國人的頭號殺手,每年約65萬9000人死於心臟病;中風則是第五大死因,每年奪走15萬條人命。出血風險 對老年人尤致命曾建文說:「全美每年約120萬人首次心臟病發或中風,此事需慎重以對。」根據該小組12日公布的建議草案,最新科學證據發現,40到59歲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日服81到100毫克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臟病或中風的「淨效益」(好處減去壞處)非常小,最好和醫師商量後再決定是否服用。阿斯匹靈能稀釋血液濃度,防止硬塊在血管內生成,預防心臟或腦部血管堵塞;但曾建文說,阿斯匹靈一大風險是造成大出血,這對老年人尤其致命;因此,小組不建議60歲以上長者為了預防心臟病或中風而每天服用阿斯匹靈。應有醫囑 別逕自到藥房買曾建文表示,本建議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開始和醫師討論,不要逕自到藥房買阿斯匹靈。這項建議草案接受公評至11月8日,這是該小組2016年建議服用少量阿斯匹靈以預防直腸癌以來,首度大幅更改用藥建議;USPSTF有關心血管疾病的建議若定案,內容將與美國心臟醫學院(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2019年更新的指南相符。對於有心臟病和中風風險的人而言,日服阿司匹靈仍有效益,但好處比預期更少。服用阿司匹靈以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建議源自1980和1990年代的實驗;AHA會長洛伊德-瓊斯(Donald Lloyd-Jones)解釋:「當時我們不太注重或不太會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所以阿司匹靈有更多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空間。」近年來民眾越來越能管控風險因子,也強調健康生活;新研究顯示,把服用阿司匹靈當作主要預防策略的效益有限。
-
2021-10-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首例!42歲男性打完BNT後胸悶、冒冷汗搶救不治
新北市今天通報多例打完疫苗後死亡個案,且AZ、莫德納跟BNT都有,其中新莊區1名42歲男性1日打完BNT後,到8日都沒異狀,卻在9日突然出現胸悶、冒冷汗,昏倒送醫後不治身亡,為新北首例打完BNT後死亡個案。據了解,這名個案1日打完後都維持正常作息,且個案沒有高血壓,但有輕微糖尿病史,衛生局表示,會把相關資料上傳疾管署,是否真的跟疫苗有關會由中央「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議認定。新北除傳出首例打完BNT後死亡案例,新北還通報2例AZ與1例莫德納施打後死亡個案,2例AZ為中和區56歲男性與瑞芳區85歲男性,2人都是在6月中接種首劑,上月17、22日打第2劑,中和男子打完隔天就心肌梗塞去世,瑞芳男子則在本月2日突然沒意識昏倒,搶救後不治。另名永和區71歲男性,7月8日打完莫德納第1劑無異狀,本月5日施打第2劑,當天就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送醫後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於9日宣告不治。總計新北至今共有157例打完疫苗後死亡個案,AZ高達122例最多,莫德納、高端與BNT分別為29例、5例、1例。
-
2021-10-13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降低7成心臟病風險!健身教練給初學者的「重訓指南」
每週重訓時間少於一個鐘頭,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仍舊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七十。一定要練重訓的原因雖然,普羅大眾對重訓的看法就是猛男無腦,但是重訓不僅是用來練大肌肉,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好處,別擔心,我不會通篇在此深入探討。只是要跟各位說明,重訓除了可以提高外表魅力,還對健康有整體性的幫助。 更健康的心臟根據一篇《體育科學與醫學》(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 的研究指出,重訓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和血壓。肌力訓練可以減少心臟病、中風或是心臟相關疾病發作的風險。即使每週重訓時間少於一個鐘頭,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仍舊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七十。 更強壯的骨骼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力、活動力、身體的協調能力和骨質密度都會逐年流失。重訓有助於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科學已經證實運動,特別是重訓對身體所需的機械性刺激(mechanical stimuli)或機械負荷(mechanical loading),除了維持,更能促進骨骼健康。對於女性來說,還能夠有效的降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提高心理幸福感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提高自信,對心理健康也有相當好的正面作用,像是改善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症狀,還能提高睡眠品質,畢竟睡得飽,隔天精神一定好。 提高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指人每日消耗的卡路里。新陳代謝率太低,人容易發胖也很難減重。肌力訓練不僅可以燃燒卡路里,還能提高肌肉量,因而提高新陳代謝率。因為肌肉可消耗更多熱量,並且能夠提高運動的強度。 提高靈活度和平衡感身體靈活度和平衡感才能應付日常生活,人在年輕時,很容易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隨著年記增長,我們不得不花些力氣來維持這兩件關鍵要素,以避免跌倒和受傷的機率。肌肉流失會降低身體的靈活度和平衡感,但我們可以藉由重訓來提高關節的活動範圍,維持身體的靈活性。訓練的重要肌群.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 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主要鍛鍊肌群:胸肌專業的健美運動員很著重胸肌的鍛鍊,雖然外觀是一大原因,然而胸肌有力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處。胸肌是上半身的大肌群,每天的活動都需要用到胸肌,不管是困難的搬抬重物,還是簡單的雙手抱胸;推門、洗頭,從地板上起身或是坐回地板等等,都需要胸肌的動作才能完成。 有時,女性朋友會誤以為胸肌鍛鍊是男性專屬的項目,其實姿態要優美,呼吸要順暢,還有肩膀和肩胛關節都需要強壯的胸肌作支持。胸肌有力還能減少身體受傷的機率,好處很多。 胸部的肌群有多個附著點,我們需要各種角度和不同的項目,才能得到完整有效率的訓練。光是調整板凳的角度,就能影響到肌肉受力的面積和鍛鍊的強度。像是將平躺臥推改成上斜臥推,能更加有效鍛鍊到上胸。 暖身項目:阻力帶擴胸伸展Band Dislocation主要訓練肌肉為:肩膀。 可以每天做這項伸展來放鬆肩膀。要開始胸部鍛鍊時,更需要做這項伸展來暖身以避免受傷。肩膀有得到充分的暖身,可以更放鬆、靈活。不做暖身就練胸,受傷是可以預見的事。 分解動作1. 選一條阻力小的阻力帶,雙手置於身側各握住一邊,阻力帶位於身體前方。2. 手往兩邊用力拉,讓雙手的距離比肩膀寬。3. 手臂向上抬,超過頭部,往後伸展,帶到肩膀的後方。4. 拉到身體可以的最大範圍,就回到起始位置。 動作要領☑儘可能的啟動你的肩膀,在安全的狀況下,做最大範圍的動作。☒整個過程阻力帶都要保持緊繃、有張力的狀態,不要讓阻力帶變鬆弛。 小訣竅:專注在伸展,動作放慢,就能獲得最好效果。 試試下面兩組變化式!手臂轉圈 若是剛開始覺得用阻力帶很難換位置,可以改成不用阻力帶,只要手臂放在同樣位置做轉圈的動作,也是能達到伸展的效果。窄握阻力帶換位伸展 隨著肌力的提升,你可以調整自己握阻力帶的位置,讓中間短一些就可以增加張力,提高訓練難度。 * 居家訓練技巧:在家練習的話,改成掃帚柄或是一根塑膠管,就能做這項伸展動作。 啞鈴仰臥拉舉Dumbbell Pullover主要訓練肌肉為:胸肌、背闊肌。 這是健身者會用來提高胸部肌肉量的項目,也就是練出阿諾體格的好方法。可惜近年來都不被看重,反倒是被一些偏向休閒重訓的項目給取代,使用啞鈴來練拉舉,除了可以打造厚實的胸肌,還能加強背闊肌和前鋸肌,也不會對手肘施加過多的壓力。 分解動作1. 將啞鈴直立,放在容易拿取的凳子上。2. 肩膀和上背部躺在長凳上,頭和臀部懸空,在凳子另一側的膝蓋彎曲,雙腳牢牢地踩在地板上。3. 雙手合握啞鈴,掌心面向槓片。稍微彎曲手臂,將啞鈴提到胸前,手肘打直,這是起始位置。4. 手臂以弧線的角度向後移動,直到你覺得很充分地伸展到胸部。5. 到了這個點之後,以同樣的弧度將啞鈴帶回起始位置。 動作要領☑利用啞鈴移到頭部後方的重量,在這裡好好地伸展胸口,感覺像是打開了肋骨。☒手臂若是過於彎曲,練到的是三頭肌,而不是胸肌和背闊肌,來回都要保持相同的手臂角度。 小訣竅:在啞鈴上舉時,上胸肌用力收緊。 試試下面兩組變化式!拉舉機 若是啞鈴拉舉難度較高,剛好健身房有拉舉機的話,可以先從機器練起。只是用機器戀的話,對前鉅肌的鍛鍊效用會比對胸肌大。 先調整座椅,讓手臂平放在墊子上。雙手向上握住桿身。手臂和手肘往墊子用力下壓,以穩定的速度抬起重量,拉到最高點之後,再慢慢放回起始位置。W槓拉舉 可將啞鈴改成W槓,以提高訓練重量增加挑戰性。書籍介紹書名: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背部.手臂.腿部.核心.臀部,5大重點部位×105組動作圖解,4週有效增肌作者:凱爾.亨特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作者簡介/凱爾.亨特(Kyle Hunt)是一位重訓員、教練、作者,他同時也是Hunt Fitness健身房的創辦人,擅長為客戶量身打造訓練課表和營養計劃,曾指導過幾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客戶,這其中包括業界中箇中翹楚的健美運動員、重訓運動員和健力者,透過作者的協助,讓客戶更攀高峰。Hunt Fitness是一家提供健身和營養指導的公司,廣受歡迎。作者擁有紐約州立弗雷多尼爾學院運動科學學士學位,也是取得認證的健身教練和健身營養專家。Hunt Fitness健身房:www.kylehuntfitness.comRogue重訓器材:www.roguefitness.com作者Podcast:www.kylehuntfitness.com/category/podcast 延伸閱讀: 真實故事》半夜12點,一個5歲的孩子打電話到110,用發抖的聲音問「媽媽真的去天堂了嗎?」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驚傳首例BNT打後猝死!62歲男打後9天不治
台中驚傳首例打完BNT疫苗後疑似不良反應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22人,其中首例接種BNT疫苗死亡案為62歲男性,有高血壓及糖尿病慢性病史,9月30日接種第1劑BNT疫苗,返家後僅表示接種部位痠痛,顯疲倦狀,10月9日上午於家中突然倒地,由救護車送至醫院,經急救後無效,宣告死亡。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截至今天上午8時,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641案,其中含住院中34案及死亡案97案(含第2劑2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30案,其中含住院中19案及死亡案22案(含第2劑1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38案,其中含死亡案2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82案,住院6案,死亡1案。台中市衛生局指出,市府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都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並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
-
2021-10-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日男射血精嚇壞 醫生查出射精管結石小蝌蚪出不來
36歲日籍男子因射精射出帶血精液引驚慌就醫,醫檢發現精液中竟無精蟲恐致不孕,原來是射精管結石堵塞致微血管出血,經雷射碎石治療,終讓精蟲能順利外放並解決了蟲蟲危機。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新聞稿表示,近期有日籍男子以衛生紙與塑膠袋包覆帶血精液求診,由於日男中文不通,在醫護人員辛苦地手機翻譯日文、比手畫腳示意與搭配簡單的英文溝通後,才順利完成精液分析檢查與泌尿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精液中竟完全沒有精蟲,恐致不孕。醫師蔡伊達表示,日男血精的狀況常見結石、儲精囊炎、高血壓、慢性肝病等引起,經安排精囊鏡檢查發現射精管出口被數顆結石塞住,於是採雷射粉碎結石治療後,回診精液分析檢查發現精液量恢復正常、精蟲數也從零增加至數千萬隻,讓日男恢復笑容並感謝醫師。蔡伊達表示,血精合併阻塞性無精蟲症很少見,大部分血精只是良性儲精囊發炎或射精時微血管破裂出血,像此案例必須進行儲精囊鏡碎石治療,查遍國內外文獻實屬不多見。他表示,射精管結石常常是慢性發炎的結果,由於射精管跟儲精囊寬度只有0.1至0.4公分,因此血精合併阻塞性無精蟲症在診斷跟手術治療上,對泌尿科醫師而言都是挑戰,能夠幫助男子順利喚回數千萬「小蝌蚪」也感到很開心。
-
2021-10-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19歲女大生上樓狂喘 心肌炎心停11秒 葉克膜救回
1名19歲女大學生日前因腹瀉就醫,打完點滴後返家,隔天爬樓梯時突然一陣狂喘、嘔吐,就醫查出罹患「病毒性心肌炎」期間心臟不僅一度停止跳動11秒,且連續多次致命性心律不整,所幸醫療團隊緊急安裝葉克膜(體外循環機)並予治療,才救回她一命。女大學說,平時飲食作息正常,某天打工時感到肚子餓卻吃不下,也有拉肚子症狀,起初就醫檢查起初以為是腸胃炎,打點滴後舒服許多,便返家休養。由於租屋處在四樓,隔天中午拿外送準備上樓時,才爬到二樓卻喘到不行,後來忍著不適爬回四樓,才一打開家門即坐倒在地、嘔吐,後來由消防救護人員趕來送她去急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許楹奇、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患者急診時,因血壓低到量測不到,且躺著也氣喘吁吁,因此又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嚴重心律不整、心臟收縮力減損,立即送往導管室及開刀房搶救,期間心臟曾一度停止跳動長達11秒,幾乎無法輸送血液,狀況十分危急。劉殷佐說,心肌炎是指心肌受到病毒、細菌侵犯,使得心臟肌肉層發炎,影響心臟能排出的血量。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很容易與感冒或腸胃炎混淆而忽略,當症狀轉趨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心臟衰竭、休克或缺血性中風等嚴重併發症,並於數小時或數天內死亡。他說,有一成心肌炎患者會轉為重症,需使用葉克膜控制,通常治療一周後,心跳能自動恢復,病人也能恢復正常。如果繼續惡化,就得進行心臟移植才能延續性命。
-
2021-10-12 該看哪科.感染科
防蜂窩性組織炎 三高患者護雙足
「我又來住院了。」7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為有香港腳,腳上細小傷口反覆發炎,兩年來已三度住院。這次是左腳紅、腫、熱、痛,影響作息,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確診為「蜂窩性組織炎」。北榮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住院患者,約6、7成有代謝性疾病,務必注意雙腳保養。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傷口或受損皮膚,例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也易入侵造成傷口感染。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也是蜂窩性組織炎的高風險因子。陳夙容說,平常如果沒有確實用藥,可能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許多老人足部有傷口卻不自知,因神經病變所致,進而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強調,代謝性疾病患者除了控制病況,雙腳保養格外重要,必需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乳液保濕,預防皮膚龜裂,有皮膚疾病的人應定期用藥、保養。出現傷口時,像是蚊蟲咬傷、割傷,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若是慢性傷口,應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臨床也有一些病人沒有皮膚病、沒有受傷,還是罹患蜂窩性組織炎。陳夙容解釋,傷口不一定肉眼可見,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對一般人來說,需注意腳指甲不宜短,以免甲溝炎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到海邊要格外小心,海水裡面藏有海洋弧菌,是常見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使傷口急速惡化的菌種。陳夙容說,輕微蜂窩性組織炎,可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蜂窩性組織炎病況變化快,隨時可能惡化,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恐需外科手術清創,建議不明原因紅腫痛超過兩天,應盡速就診。
-
2021-10-11 名人.精華區
閻雲/實證數據 改變未來醫療行為及生態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在虛擬的武林中,快是不敗的唯一道路;在現實醫療領域也是如此,唯有快速推出更有效的藥物或醫療器材,才能挽救更多生命,而可加速審查流程的「實證數據」(Real World Data,WD),就是當前最被寄予厚望的選項之一。未來醫療決策 重要依據 隨機對照試驗(RCTs)是當前醫療科技評估中,確認是否具有療效的重要準則之一,雖可得到高度的內部效度,但無法驗證在真實臨床下,藥物是否百分之百具有如隨機對照試驗宣稱的結果,加上長期療效及安全性無法從有限的隨機對照試驗追蹤得知,「實證證據(Real World Evidence,RWE)就成了未來醫療決策過程的重要依據。多年臨床觀察發現,即使透過嚴謹如隨機對照試驗所審核通過的藥物或醫療器材,一旦實際運用到醫療領域,其效果未必盡如人意。美國在2016年12月通過「21世紀治療法案」,FDA隨即草擬相關準則,期能透過這個準則的施行,提供快速安全且可真實反映治療狀況的藥物或醫療器材,更快邁向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新世界。實證數據是指其數據由隨機對照試驗之外所蒐集而來,包括醫療院所或健保署等行政資料或電子健康紀錄,或病人自行提供居家監控設備、穿戴式裝具、健康追蹤器等所偵測數據,經分析整理成更貼近真實治療情形和病人現實生活的資料,做為醫療決策過程重要依據。FDA通過的藥物 降低死亡率有別於傳統臨床試驗核可藥物,透過FDA制訂相關準則所通過的藥物,藥廠雖可能會多花一些人力和成本去追蹤藥品上市後使用情況,但只要有完善的整合策略,可以比傳統藥物開發省下更多費用,也可降低病人死亡率,短短四年多,已在全球帶來一股風潮,未來的醫療生態也可能因此改變。實證數據日漸普及,首先改變我們對醫療認知,還會協助醫師在臨床治療時下決定,甚至將一些生物醫學相關的基因數據,轉譯成臨床上的實際運用,加速通過新的治療方式,進而改變醫療行為及生態。舉例來說,心臟衰竭的早期臨床症狀非常輕微,不太容易發現和診斷,Dr.Jimeng Sun和IBM Watson研究團隊就運用實證數據,在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原有近300個危險因子外,又增加了200多個非傳統臨床指標的預測因子,讓醫師有更全面性的視野,及早偵測病患可能出現心臟衰竭,提高診斷率,挽救生命。另一個例子是RIMIDI公司所研發的軟體,將病人血糖數值視覺化,醫師根據血糖變化情形,決定最合適的醫療方式,協助控制糖尿病及衍生的各種病變。新冠疫苗上市 最佳案例新冠肺炎疫苗能在極短時間內研發上市,就是運用實證數據最佳的案例,如能進一步深化並擴大生醫產業與IT的異業結合,未來在面對愈來愈多疾的威脅時,能更快找到最適合的藥物或醫療器材,讓實證醫學成為協助或改變醫療行為的新動力,為未來的醫療形式開創更多可能性。
-
2021-10-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
Q:一名七旬老翁,某天早上起床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說話正常但口水會不自主流下來,女兒心想可能是沒吃早餐有點低血糖,囑咐老翁趕快吃點早餐回房間躺一下,孫子卻說阿公和平常不一樣,應該要去看醫生,他們該怎麼做?醫師開講崔源生/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呼應即將到來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腦中風教育課程,與苗栗縣政府消防局合作,安排急性腦中風到院前救護處置課程,邀請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崔源生、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廖年晨及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授課,分享快速辨識祕訣。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複雜,容易與低血糖混淆。「脖子好緊、頭有點暈眩、手腳有點無力,我是不是中風了?」你知道以上哪些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呢?崔源生表示,中風症狀會因為大腦裡中風的發生位置不同,對應出的症狀就會不同,右側大腦中風會影響肢體行動;左側大腦中風會造成語言和認知的症狀,造成無法看字或寫字;而腦幹或小腦受損,會有頭暈、複視、眼球顫動等情況,以上有許多症狀是非典型的中風症狀,容易被忽略或誤認是低血糖、高血壓等相關疾病。崔源生說,如何辨識是不是中風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可以記住以下兩點,第一,急性腦中風症狀普遍是急性發生,症狀通常是瞬間出現,從短短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從無到有,不會是漸進式的發生。第二點是,因為中風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症狀和腦部神經功能損傷有關。他呼籲,當察覺自己或是家人有突發的身體不對勁或行為與平日異常,任何相似急性腦中風的症狀,就應當有警覺性,不要猶豫,第一時間立即送醫,由醫療團隊給予適當處置。廖年晨於課堂中說明,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若能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就醫,掌握黃金治療時間,能大大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急性腦中風的患者,約八成為缺血性、兩成為出血性;若能在發生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預後有大幅的進步。要特別注意,血栓溶解劑於中風症狀發生後3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因此愈快到醫院接受治療,愈有機會搶救。中風失能全家重擔,保持警覺搶救腦細胞。林奕夫表示,大腦結構非常複雜,需要血液輸送氧氣與能量,一旦發生急性腦中風,無論是腦血管阻塞或破裂,都會在短時間之內造成腦細胞受損或死亡,進而失能影響日常生活,不僅病人痛苦絕望,家屬也承受沉重的照顧重擔。預防腦中風固然重要,但若不幸發生,後續治療處置關係著患者的恢復程度,把握「黃金時間」搶救腦細胞,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透過本次課程交流,救護端的快速辨識可以更減少時間損耗,救回一位中風患者,無形中就是救了一個家庭。教官小叮嚀劉旻昌/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說,有些中風症狀容易與低血糖、貧血、高血壓等其他疾病混淆,其中血糖過低會有四肢無力甚至昏迷的情況,少數也會有半邊肢體無力現象,最容易和急性中風的症狀混淆,也不容易發現。因此通常救護員接到緊急救護通報,抵達現場時都會先量測血糖,再進行急性中風評估(FAST)。今年疫情期間,民眾常會為了避免出入醫院,忍耐或拖延症狀不適,若因疏忽了輕微症狀,而造成腦中風危機,甚至錯過第一時間搶救,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他呼籲大眾,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症狀發生的情形,都該更有警覺性,若有任何疑似症狀千萬別輕忽,透過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判斷,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0-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感染新冠 專家建議戒掉6個破壞免疫力的習慣
預防新冠肺炎,除了繼續拚疫苗注射率,保持自身免疫系統強大,是對抗病毒、預防重症的關鍵之一。專家提醒,有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削減免疫力,以下是六個要避免的問題。1.飲酒過量即使短期的過量飲酒,都會改變免疫系統。發表在《酒精研究》雜誌的一篇論文提到,長期過量飲酒與免疫力衰弱相關,包括更可能感染肺炎、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這些都可能影響感染新冠肺炎的結果。其他影響包括敗血症風險增加、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傷口癒合不良以及感染後恢復較慢。過量飲酒包括短時間暴飲和大量飲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將暴飲定義為女性一次喝四杯或更多,男性喝五杯或更多;大量飲酒指女性每周飲酒8次或更多,男性每周飲酒15次或更多。2.鹽吃太多過量的鹽分(鈉)攝取通常與高血壓相關,事實上,危害層面可能更廣。德國波恩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Bonn)對人類和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過量鹽分可能導致免疫缺陷。研究人員發現,當腎臟代謝過多的鈉時,會發生骨牌效應,降低身體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雖然新冠病毒是病毒性疾病,但它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依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事實上,鹽分攝取很多來自加工食品,建議減少加工食物攝取,購買前記得看營養成分標示上的鈉含量,才能減少鈉攝取。3.糖攝取過量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禁食一夜後,攝取100克糖,人體免疫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會下降,一到二小時後的影響最劇烈,且持續長達五個小時。專家指出,不需要完全戒糖,但要避免長時間過度或短期大量攝取。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限制「添加糖」--女性每天不超過6茶匙、男性不超過9茶匙。1茶匙等於4克添加糖,即女性和男性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得超過24克和36克。4.咖啡因過量咖啡和茶有益健康,因為含有對抗發炎相關的抗氧化劑。但是,過多的咖啡因攝取會干擾睡眠,睡眠不足會損害免疫力。專家建議務必在睡前六小時停止咖啡因攝取。5.纖維攝取不足纖維對消化系統的健康有關鍵性影響,能維持腸道細菌生態,進而增強免疫力。研究顯示,足量的膳食纖維(益生元)攝取,能支援免疫系統健康,抵禦病毒。充足的纖維還能有助睡眠。衛福部公告新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當中新增「膳食纖維參考攝取量」,19歲以上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大約為20-38g(依年齡、性別、活 動量、總熱量攝取而不同)。提高纖維攝取量的最佳方法是多吃全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少吃低纖維加工食品,將含糖穀物換成帶有水果和堅果的燕麥片,將白米換成糙米。6.綠色蔬菜攝取不足攝取各種蔬果對健康大有益處,其中綠色蔬菜對免疫力特別有幫助。它們提供有助於免疫功能的關鍵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和C、葉酸,蔬菜還能提供植化素,優化腸道免疫,70%-8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十字花科的綠色蔬菜,包括花椰菜、白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抱子甘藍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資料來源/Health.com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蓮霧熱量低助減肥、降血壓,糖尿病也能吃!除了直接吃,DIY「蓮霧果醬」更美味
口感清脆多汁、味道香甜的蓮霧,是夏季前後台灣常見的水果,近日因農產技術發達,一年四季都有機會吃到不同品種的蓮霧。蓮霧熱量低,超適合想減重的人食用,蓮霧還可幫助排水消腫,對於血糖和血壓的控制也有不錯效果,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蓮霧的營養小知識1. 果肉汁多的蓮霧,是控制體重的最佳水果,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每100公克的蓮霧只有 34卡,還富含維生素 C、膳食纖維、醣類、蛋白質、鉀等營養素,是熱量低、營養又豐富的水果。但仍不宜過量食用,飯前食用以2顆為限,以免造成腹脹。2. 每100克的蓮霧的鉀含量約為70毫克,能幫身體排鈉,具有消水腫、降血壓的好處。蓮霧具有利尿功效,頻尿者宜少吃;蓮霧也不適合腸胃虛寒、生理期容易經痛者多食,以免造成身體不適。3. 蓮霧含糖量不高,根據《自然科學、生物學與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蓮霧能夠藉由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謝酵素的活性,幫助降低血糖值,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挑選蓮霧的小祕訣外皮深紅色、果臍黑的蓮霧較成熟,甜度也高;倒放時可平穩不倒者,表示果實、果肉組織很綿密、脆度佳。【延伸閱讀:改善便祕、控制血糖 營養師曝吃蓮霧有5種好處】「蓮霧果醬」 三步驟DIY市面上經常看到草莓果醬不稀奇,你有聽過「蓮霧果醬」嗎?蓮霧除了當水果直接吃蓮霧,還可以做成果醬,「臺北農產」在臉書分享蓮霧果醬的DIY方法,只要準備糖、蓮霧、檸檬、玻璃罐,三步驟教你自製「蓮霧果醬」。材料:糖400g、蓮霧15顆、檸檬2顆、玻璃罐1~2個步驟一:切將蓮霧切丁、檸檬汁及糖攪拌均勻。步驟二:拌小火攪拌讓糖均勻化開;避免焦鍋,煮約2小時;待水分收乾呈果凍狀態。步驟三:裝先將玻璃罐容器消毒殺菌,將煮好的蓮霧果醬趁熱裝瓶9.5分滿,蓋上蓋子後倒扣放置冷卻。蓮霧果醬的3種吃法大功開⭐️果醬搭配奶酪、優格歐式吃法多層次,奶酪、優格搭配適量果醬,撒上堅果及果乾,不只營養加分還更美味。⭐️蔬果沙拉配果醬優格沙拉吃膩了嗎?快來試試果醬沙拉吧!加入適量的果醬、橄欖油與醋,酸甜的口感絕對讓你一口接一口⭐️果醬搭配氣泡飲午後來杯清涼解渴的氣泡飲,果醬與氣泡水以 1 : 4 左右的比例調配,再加上水果點綴,一杯超健康的汽水就完成囉!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高無不適還要控制血糖? 你應該知道的糖尿病恐怖併發症
藝人龍劭華的逝世,引起社會上一陣譁然,在許多藝人甚至民眾的哀悼與祝福下,也提醒民眾在台灣不少高血糖甚至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狀況,面對過高的血糖沒有警覺,認為沒有不舒服不需要就診,而當身體出現狀況時才趕緊看醫生,這時卻發現血糖值已經超標一倍以上,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表示高血糖甚至進入到糖尿病進程的患者,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一切的生理狀態可能都與一般健康的人沒有差別,但隨著時間推移,血糖不斷飆升,糖尿病症狀與併發症開始出現時,通常都已經到嚴重的地步。糖尿病的恐怖併發症長時間的血糖過高,就像讓身體的臟器都泡在糖水裡,遲早都會出大問題,呂維人藥師說明一般民眾最常聽到的併發症應該是腎臟病變,主要原因來自於血液中過多的血糖需要透過腎臟排出,而這些血糖會傷害腎臟內的血管,增加腎臟過濾血液的負荷,進而導致腎臟病變,甚至出現尿毒症,而這個病程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變化也較緩慢,因此容易被忽略。糖尿病也會引發眼部的病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眼底出血等,因為血糖過高會破壞細小的微血管與小動脈,而眼底這些細小動脈、微血管密度與血流是全身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容易被破壞,而形成各種眼部的併發症,最後甚至會導致失明。除了細小血管容易受到過多血糖的傷害以外,大血管也可能因此而病變,像足部、心臟、大腦等部位的動脈也都會受到影響,出現動脈硬化的狀況,而大血管的病變通常是比較致命的,像是腦中風、心肌梗塞及週邊血管阻塞,還有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容易出現間歇性跛行、感染、傷口癒合速度變慢等,也因為血糖的關係,一旦出現傷口較容易潰爛,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而還有一類麻煩的併發症,就是神經病變,除了週邊神經容易損傷引起許多異樣的痛感、火燒感、針刺感等,神經病變也可能引起心悸、腹漲、便秘或腹瀉、小便困難或失禁、姿態性低血壓,甚至性功能障礙。 雖然看起來直接致命的併發症並不多,但許多的併發症卻可能引起身體的連鎖反應,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提醒,隨著併發症的出現,表示身體許多部位已經受到血糖過大的危害,對身體的負荷與傷害是一種疊加的反應,而且有些併發症雖然看起來不致命但卻可能提高意外的發生率,例如視神經病變導致青光眼引起視力缺損甚至失明等,傷口難以復原且容易潰爛引發的傷口感染等等,不斷的疊加下,都可能使病況進一步惡化,呂維人藥師提醒自己或家人有血糖控制問題,建議尋求專業協助,積極控制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遺憾!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呂維人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08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日常飲食選用這種鹽,可顯著減少腦中風發生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武陽豐教授與澳大利亞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聯合研究發現,只要在做飯時,將廚房裡的普通食鹽換成低鈉鹽,就可以顯著降低罹患腦中風、心臟病和全因死亡(即所有的死亡,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死亡)風險。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這項低鈉鹽與腦中風研究在中國河北省、遼寧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山西省和陝西省的600個村莊開展,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牽頭,河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科大學、寧夏醫科大學、山西省長治醫學院和西安交通大學共同完成。研究共納入21000名有腦中風史或年齡大於60歲且血壓未控制的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物件。研究給隨機進入干預組的研究物件免費發放了足夠的低鈉鹽,滿足所有家庭烹飪和醃漬食物的需求。隨機進入對照組的研究物件則繼續使用普通食鹽。專家介紹,低鈉鹽含有大約75%的氯化鈉和25%的氯化鉀,是一種低鈉高鉀的食鹽代替品。由於高鈉和低鉀攝入都與血壓升高以及發生腦中風、心臟病的風險相關,低鈉鹽可以同時發揮減鈉降壓和增鉀降壓的「雙重降壓」作用。在平均近5年的隨訪中,有大約3000人新發腦中風。與吃普通鹽的對照組相比,使用低鈉鹽的干預組研究物件的腦中風風險降低了14%,總心血管事件風險(合併腦中風及心臟病發作)降低了13%,過早死亡的風險降低了12%。該研究結果表明,低鈉鹽不僅是有效的,也是安全的。特別是高血壓患者,應考慮使用低鈉鹽來代替普通食鹽進行烹飪、調味和醃漬食物。
-
2021-10-07 養生.聰明飲食
「糖上癮」不只增加體重 營養師揭4大健康問題
●吃甜食,讓人感到幸福愉悅●糖吃過量,恐「糖上癮」●當心血管阻塞、認知功能受損吃餅乾總是一塊接著一塊?吃下糖後,人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及血清素,讓人感到愉悅,但是這種短暫的幸福感並不是好事,因為身體會漸漸習慣,要求更多的糖分,才能得到更多的愉悅感,讓人不知不覺會愈吃愈多,出現「糖上癮」。吃太多糖,除了體重增加外,身體還易發生4大健康問題,因此平常飲食應該避免過量攝取精緻糖。1.加速皮膚老化、冒痘痘「糖吃過量」會讓人皮膚老化,出現臉色黯淡、毛孔粗大、長痘痘、頭皮出油、髮量減少問題。攝取過量的精緻糖,會使血液中的糖附著在蛋白質,產生糖化終産物(AGEs),不僅破壞維持肌膚緊緻的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讓人提早出現皺紋,皮膚易出油、長痘痘、防護力下降,招架不住紫外線等的外部侵害。2.增加血管壓力附著在血管的糖化終産物,會使血管發炎、生成斑塊阻塞血管壁,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當血管愈來愈窄,心臟需要更大的力氣才可以推動血流,於是血壓跟著高起來,形成高血壓;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斑塊堆積狹窄的血管,還可能造成心腦血管問題,引起中風、猝死的可能。3.讓人沒精神甜食雖然可以讓人感到幸福,但研究發現,這種愉悅感只能維持30分鐘,高糖飲食卻會造成氧化傷害,誘發身體產生多種細胞激素,引起慢性發炎。尤其人在消化醣類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幫忙,而B群是掌管能量產生、維持精神的重要營養素,因此,當身體大量耗用B群、又得加班忙著代謝發炎物質,人就容易攝糖過量,進而常會感到倦怠、無力。4.影響認知與情緒研究發現,汽水喝越多的孩童,越易出現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另一份研究則發現,每天都吃甜食的孩子,在34歲時成為暴力犯的機率是其他人的三倍;且大量的游離糖,也會抑制大腦神經的突觸發展,造成認知功能的受損,尤其是海馬迴,進而妨礙學習和記憶能力,甚至進展成失智症。
-
2021-10-07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手腳冰冷怎麼辦?中醫分2類型,4招有助改善!
手腳冰冷對於不少人來說,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問題,不單單僅限於冬天,就連夏天也會。澄明中醫師診所郭祐睿院長從中醫觀點指出2種容易出現手腳冰冷情況的族群,並提供相關改善建議。 手腳冰冷分2類型,改善方法不盡相同。 郭祐睿院長表示,會出現手腳冰冷,主要是因為「陽虛」,促成陽虛的誘發因素包含了「陽虛體質」和「氣機鬱滯」兩種。 陽虛體質: 陽虛體質如陽氣不足、體力衰弱,或是因為年紀大、貧血、不當節食等造成體溫過低,出現沒辦法溫暖身體的情況,患者容易因手腳末梢血循不佳,出現怕冷、畏寒、手腳冰冷等情形,改善需調理身體、溫補陽氣。 氣機鬱滯: 氣機鬱滯如血氣不通,或因生活壓力、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心情煩躁、無法紓壓等因素造成的肝氣鬱結,患者也容易出現手足不溫的情形,不過再心情恢復後可改善,因此改善方事也會以放鬆身心為主要方向。 手腳冰冷別亂補,中醫教4招有助改善! 陽虛體質: 在改善方面,郭祐睿院長建議,陽虛體質的患者,可透過有氧運動來調整身體,例如走路、快走、慢跑等,也可以透過搓揉脖子、背部、腰部等部位改善血液循環,藉此改善。生活及飲食上應留意均衡,可適度的吃些溫性、熱性食材,例如薑、蒜、熱湯等,並且避免過勞及睡眠不足。 氣機鬱滯: 至於氣機鬱滯型,郭祐睿院長則建議調整作息,早睡早起,十二點前就寢,睡眠時間以六至七小時為佳,並攝取鈣質等礦物質,也可以適度的多吃些肉桂、芹菜等香味較為強烈的食材,以助安定神經。另外也建議慎選食物,此類型的患者常見脾胃失衡的情況,飲食若太過刺激,反而可能使症狀加劇,例如辛辣、烤物、過度補養的食材就較為不利,相較之下建議可吃些溫和的食物,例如櫻桃、枸杞、秋刀魚、鮭魚、紅莧菜等食物,可以促進代謝、增強循環。 兩者通用,細微不同: 除了上述改善方法,郭祐睿醫師也表示,兩種手腳冰冷的族群皆可都過泡腳、泡澡搭配按摩的方式進行改善,可促進血液循環,同時紓解壓力及放鬆肌肉。水溫建議皆應低於40度以免燙傷,並浸泡小腿或全身15分鐘。穴位按摩則隨兩種族群有所不同。 陽虛體質的患者,建議在泡腳、泡澡時可按壓雙腳的三陰交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血海穴補陰,足三里穴補陽,一起按壓可達溫補陰陽的效果。而氣機鬱滯者則除了前述這三個穴位外,再按壓合谷穴,增加理氣的功用。 手腳冰冷亦可能為警訊,2種情況盡早檢查! 手腳冰冷雖通常無傷大雅,但也可能是較為嚴重的健康警訊,郭祐睿院長提醒有手腳冰冷問題的民眾,如有出現2種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包括了末端迅速變白或是變成紫黑色,以及手腳冰冷合併肌肉痠痛麻木。 末端迅速變白、紫黑色: 郭祐睿院長解釋,手腳冰冷合併末端迅速變白或變成紫色,這很有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患者常因太冷或情緒劇烈變化之端出現缺血、發冷、發麻的情況,包括對稱位置的手指及腳趾。雖之後會恢復血色,但假若時間過久組織可能壞死、甚至截肢。 合併肌肉痠痛麻木: 而手腳冰冷合併肌肉痠痛麻木,則有可能是周邊血管疾病所引起,此類型的族群常見於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抽菸族群等,患者也容易出現傷口不易癒合、運動後下肢痠痛、指甲變厚變白等跡象,若再加上天冷使血管冷縮,血液循環會變得更差,使得情況加劇。 提醒民眾,若有長期手腳冰冷的問題,建議可先就醫檢查是否有健康問題,並做相關的調整生活、溫補調養、症狀改善,也多觀察是否有其他合併症狀出現,如有察覺不對更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手抖是疾病的警訊?醫:通常無傷大雅,4大情況盡早就醫 .秋冬手腳冰冷、咳不停?醫教按摩、生薑泡腳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7 該看哪科.皮膚
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截肢 別讓小傷口變大問題5點提醒
一名70餘歲,患有糖尿病的伯伯,近2年來第3度因為左腳紅、腫、熱、痛影響生活作息而到急診求診。醫療團隊為其進行檢查,發現他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超過正常值,加上左腳局部發炎徵兆,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伯伯合併有香港腳、糖尿病,雙腳時不時有細小的傷口,難怪發炎始終好不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夙容表示,每個月都會遇到數名因蜂窩性組織炎入院的病人她也提醒民眾,平日只要注意雙腳的保養,便可大大降低罹病機率!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陳夙容指出,皮膚是身上最大的器官,負責屏障有害物質、細菌及外來異物進入人體危害健康。當皮膚受損導致屏障出現漏洞,病原菌入侵在皮下組織產生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即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最大的風險因子來自於破裂的傷口或受損的皮膚,如割傷、燙傷、動物咬傷所產生的傷口;皮膚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皮蛇)或乾癬導致表皮不完整,細菌就能大舉入侵造成傷口感染。糖尿病、高血壓 都可能導致反覆發炎有時候一些長輩會納悶:「我明明沒有皮膚病,也沒有受傷,為什麼還會得蜂窩性組織炎?」其實並不一定需要有肉眼可見的傷口,只要皮膚狀況不佳,如香港腳導致脫皮、皮膚乾燥龜裂等狀況就有可能讓皮膚屏障出現漏洞、讓細菌有機可趁。此外,體內的白血球、淋巴球及其它免疫物質會隨血液循環到發炎部位進行殺菌作用,現代社會普遍生活水準提升,大多數老人家身上多少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文明疾病,若未用藥好好控制就會造成血管脆化、老化、肢端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反覆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趁早治療避免惡化 5點提醒蜂窩性組織炎是個隨時可能惡化的疾病,嚴重可能會進展至骨髓炎、甚至導致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若嚴重至此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清創、或截肢!因此,即使在疾病初期只有發紅的局部症狀,仍不可輕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即時發現身上不尋常的紅熱腫痛,盡早就醫,才能防患未然!陳夙容提醒,有些長輩因為蜂窩性組織炎反覆發作而住院,除了身體免疫力較弱而導致的反覆感染之外,更有可能來自於對身體一些小傷口的處理不當以及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忽視。家中長輩如果有反覆發炎困擾的話,不妨注意以下幾點:1. 控制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避免循環變差,增進自身抵抗力。2. 穿著鞋襪保護腳趾避免受傷,注意腳趾甲修剪避免甲溝炎發生。3. 使用乳液保濕,避免皮膚龜裂;若有皮膚疾病應按指示定期抹藥保養。4. 當有蚊蟲咬傷或割傷時,應正確清潔傷口、包紮、定期換藥。5. 如果有慢性傷口,定期消毒,作好傷口護理。
-
2021-10-07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鹽這麼的重要,卻又不能多吃? 醫:攝取太多會加重腎臟負擔,限鹽有降血壓的效果
最重要的民生必需品「食鹽」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這個城市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不論是存在於西元前後幾個世紀的羅馬帝國,或是後來基督教時期的梵蒂岡,都給今日的羅馬留下了非常可觀的文化遺產,常常令遊客流連忘返,就算是一個星期的時間,也無法看遍所有的古蹟。 話說在西元三、四百年前,羅馬只是環地中海區域的一個小城邦,四周盡是如希臘、迦太基、埃及等強鄰,此外還有更可怕的高盧人、日爾曼人等等的「野蠻民族」隨伺在義大利半島的北方。不過,古羅馬靠著特有的軍隊制度,也就是「軍團作戰」,一一的打垮了周遭的國家,進而建立了強大的羅馬帝國。這種軍隊的基本戰術 組織是「小隊」,每個小隊由兩個百人隊組成,而百人隊的指揮軍官就叫「百夫長」。再上一層的組織則稱為「大隊」,約由五百人組成。十個大隊則成為一個羅馬 軍團,除了四、五千名步兵之外,還包括了數百名的騎兵,如此組合成古羅馬的戰鬥主力。 至於羅馬軍團的士兵來源,一開始是徵兵制,也就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可是到了後期,為了因應軍隊的專業化,慢慢的轉變成為募兵制。募兵制的基礎當然是「軍餉」,國家沒有幾付薪水,哪來的士兵?今天英文裡面的Salary「薪水」這個字,其實是從拉丁文來的,指的就是士兵的軍餉。 有趣的是,Salary這個字,原來是「付給士兵們買鹽的錢」(Salary的字首Sal-,指的就是Salt這個字,也就是「鹽」)。可見,最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不是別的,正是「食鹽」。食鹽為什麼對我們這麼的重要?食鹽的化學成份是氯化鈉。為什麼它這麼的重要?因為鈉是細胞外液中主要的陽離子,也是保存體液最重要的因離子,我們的身體可以利用鈉離子來做細胞內外水份的調節。當細胞外鈉離子濃度上升時,滲透壓會上升,水分就會往滲透壓高的地方跑。另外,鈉離子和鉀離子通細胞膜所造成的電位差,可以造成神經的傳導,或是肌肉的收縮。鈉離子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可諭。一般的情況之下,我們一天所需的鈉離子是500毫克,約量於1.25公克的食鹽。如果激烈運動以致水份流失,那麼每日所需的量會略有提升。問題是,在現代飲食模式之下,我們的每天所攝取的食鹽量恐怕會高到8至10公克左右,原因是,大部分的加工食品都含有大量的鹽份,例如捲餅,熱狗、滷味、燒臘、炸雞排再加胡椒鹽,乃至於起司、蘇打餅干等等,都有很多的鹽份在其中。前文曾提及,鈉離子可以保存體液;所以如果鈉離子過多,理論上我們將會全身水腫。所幸這種事情在一般上身上不會發生,因為我們的腎臟會竭盡所能的把多餘鹽份排出體外,以免水腫。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得知,腎臟不好的病的並不適合過多的鹽份,以免再進一步加重腎臟的負擔。腎功能正常的人鹽巴吃少一點,是否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就算是多餘的鹽份會被正常的腎臟排出體外,那麼腎功能正常的人鹽巴吃少一點,是否也有減少體液以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呢?答案當然是有的,而且不論中外,古代 的醫學書籍就有記載過多的食鹽會加重脈搏。下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到底低鹽和血壓是否有統計上的關連性?這個問題在十多年前就有很多醫學論文發表在著名期刊 上,報導其統計的結果。以下我們就選擇一兩篇來做說明。就因為我們吃下去的鹽份會被腎臟「盡量」排出,這些醫學研究利用的是每天排所排出的尿量來預估鹽份的攝取量(畢竟,真正計算出一天所吃的鹽量是不太容易的 — 特別是大部份的食物多多少少都含有一些鹽份)。就一篇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文章指出,每天攝取的鈉離子如果可以減少100毫莫耳,也就是相當於5.8公克的食鹽,那麼高血壓患者將可以下降5.8mmHg的收縮壓,以及2.5hmmHg的舒張壓。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一般人,限鹽也有一定程度的降壓效果,分別是2.3mmHg的收縮壓,以及1.4mmHg的舒張壓。 另外一篇於發表在「美國醫療協會期刊」JAMA的論文則是後設研究性質的論文,統合之前56篇研究的結果,發現平均每天減少攝取5.8公克的食鹽的情況下,高血壓患者可以降低3.7mmHg的收縮壓以及0.9hmmHg的舒張壓。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一般人,效果分別是1.0mmHg的收縮壓,以及0.1mmHg的舒張壓。 就上述的結果看來,限鹽對高血壓患者及一般人都有降血壓的效果,對於高血壓的病人效果又更加有效。目前的低鹽飲食的建議為每天5公克以下的食鹽(其實這個量已經相當於我們每天所需量的5倍左右)。如果病患有合併有慢性心臟衰竭,也可以考慮嚴格限鹽至每天2公克以下,以改善心臟衰竭所引起的水腫。總之,如果有血壓過高的問題,奉行老祖宗所說的「粗茶淡飯」準沒錯,配合著適量的用藥,保證可以有效改善血壓,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
2021-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止痛「穿皮貼片」,能否剪成小片貼在疼痛處?藥師教正確使用
一位李太太來電,想問因先生罹癌身體多處疼痛,能不能將止痛的穿皮貼片剪成小片貼在疼痛的地方?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穿皮貼片是特殊設計劑型不可分割,其有效成分是經由血液分布到全身,因此不需要哪裡痛貼哪裡。經常使用於癌症止痛的穿皮貼片,由於其特殊劑型設計,又屬於管制藥品,使用方式和回收規定常令病人與家屬無所適從。因此以下說明如何使用穿皮貼片以及注意事項:穿皮貼片使用前準備首先在軀幹或上手臂找一塊無刺激及放射線照射的平整皮膚表面。使用貼片前,先將貼片部位的毛髮剪除(最好是無毛髮生長的區域,勿用刮的方式剃除),並以清水潔淨貼用部位的皮膚,且讓皮膚完全乾燥,但請勿使用肥皂、油、乳液或任何其它會刺激皮膚或改變膚質的物質來清潔或塗抹於皮膚上。使用穿皮貼片使用前須檢查貼片的完整性,從密封包裝內取出貼片後,將保護層(離型紙)自貼片移除(小心不要碰到黏著面),把貼片貼上皮膚,並用手掌用力緊壓30秒,確保整片貼片完全與皮膚接觸,尤其要注意角落部位應緊密黏貼,而貼上貼片或撕下貼片後都只能用清水洗手。穿皮貼片使用注意事項穿皮貼片有專屬使用紀錄表,需正確填寫使用日期時間數量及操作人員簽名,貼上及撕下時都要填寫。穿皮貼片可連續貼足72小時再更新,移除貼片後,新的貼片須貼在與前一片不同的位置。同一部位的皮膚必須相隔數日才可再貼上一片新的貼片。穿皮貼片不會受淋浴或游泳影響,但不可暴露於直接外部熱源(例如蒸氣浴、熱水澡、電暖器,電熱毯)。且貼片不能分割、切開或以任何方式破壞。需儲存於陰涼處25℃以下且置於兒童無法觸及處。穿皮貼片副作用若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便秘、多汗、虛弱等情況,請告知醫護人員做協助處理。但若發生心跳不規則、低血壓、呼吸緩慢或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時,請立刻將穿皮貼片撕下,並以清水沖洗貼處、擦乾後,立刻通知醫師或送醫。用藥期間請避免開車、操作機械及飲酒。穿皮貼片回收之注意事項使用過的穿皮貼片應對黏後放入原包裝並放在原藥袋內,回診時請處方醫師在使用紀錄表蓋章,再將蓋完章的使用紀錄表及廢片一同繳回藥局銷毀。如未帶廢片,需請醫師協助開立「未帶吩坦尼Fentanyl貼片廢片證明單」。如有未使用之貼片應退還給藥局。(如圖一)參考資料藥品仿單:楊森多瑞喜穿皮貼片劑,吩坦尼穿皮貼片劑,全克痛穿皮貼片劑。
-
2021-10-06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內最低體重器捐/1歲娃遺愛捐雙腎 兩女童不再洗腎
台北榮總團隊昨日發表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但卻讓4歲李小妹妹及9歲許小妹妹脫離終身洗腎的痛苦,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昨天活蹦亂跳地公開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北榮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北榮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北榮去年一知悉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摘取腎臟、術前準備,分別為李小妹、許小妹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術後3周後,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採取各種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
-
2021-10-06 養生.聰明飲食
乾燥蔬菜可取代新鮮蔬菜補充纖維質? 營養師曝「攝取關鍵」:小心熱量
前些日子颱風天與中秋假期,讓市場蔬菜價格漲翻天,很多人到了市場想買青菜看到價格卻下不了手,轉向購買乾燥蔬菜代替。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提醒,在菜價高時乾燥蔬菜當作纖維質補充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是已油炸或調味的「零食」類乾燥蔬菜,就要小心熱量與調味料過量的問題。乾燥蔬菜技術逐漸進步 能保留的營養素也越來越多許為捷表示,原則上乾燥蔬菜因水分大幅減少,水溶性維生素B與C流失會比較多,反觀脂溶性維生素A與E流失會比較少,蔬菜的纖維質則會保留在蔬菜中。當新鮮蔬菜太貴,在預算有限又想要補充足夠纖維質,可以購買乾燥蔬菜,當作暫時性蔬菜攝取來源,但要注意是否有過度調味。許為捷說明,雖然近來蔬菜水果的乾燥技術越來越好,採摘後立刻殺青去除水分,保存在蔬果中營養就比較完整,但是乾燥水果會有糖分問題,購買時需多加考慮,相對乾燥蔬菜就比較單純,雖然水溶性維生素C可能會少一些,但膳食纖維仍然會維持在其中,菜價昂貴時,可以當作蔬菜補充攝取。纖維質經乾燥也能保存 刺激腸道蠕動給予腸道菌養分許為捷舉例,許多市售泡麵都會放入乾燥蔬菜,在加入熱水後會逐漸恢復原有狀態,纖維質是大分子,除非物理性破壞,例如放到條理機打碎,否則僅是水分抽乾,不至於會破壞結構,蔬菜纖維質有助於腸道蠕動,同時也是腸道益生菌營養來源,有助於腸道維持健康環境,對於人體有相當好處。許為捷接著說,因蔬菜有吸收水分膨脹特性,能給予適度飽足感,乾燥蔬菜雖然抽乾水分,也能夠提供一定的植物養分與纖維質,如果不習慣吃,在菜價高昂時可以選擇室內栽培蔬菜,例如菇類,因不容易受到天氣等因素影響,價格相對穩定很多,部份根莖類含纖維質高也是不錯的選項。根莖類與瓜類蔬菜較容易保存 調味乾燥蔬菜小心油脂與調味許為捷提到,紅蘿蔔、洋蔥、蒟蒻等,纖維質都非常多,也有一定營養素,價格也會比葉菜類穩定很多,馬鈴薯、地瓜、南瓜等營養素與纖維質都滿豐富,但澱粉含量也高,所以主食類飯類或麵類就要吃少一點,另外瓜類蔬菜,包含冬瓜、苦瓜、黃瓜等,可以保存也可以比較久,價格上也會相對平穩。許為捷提醒,乾燥蔬菜原則上沒有味道,目前有乾燥蔬菜零食,利用油炸方式將水分去除,在調味料加持下,很容易一口接一口,不知不覺油脂攝取鹽分就會過量,油炸食品經常用棕櫚油,屬於飽和脂肪酸,在心血管健康上有很大影響,加上調味料大多有鹽,如果吃太多對血壓控制也會有阻礙。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乾香菇要洗嗎? 烹煮前這3動作沒做好,小心吃進農藥 ·水果罐頭可以久放是因防腐劑? 專家曝真相…罐身出現1情況最好快吃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健保正研議不再獨漏諮商治療
吳媽媽因為情緒不穩而去看身心科,服藥治療後雖情緒較穩,囤積症無法改善,也沒有健保給付的治療可用,吳家經濟也難以承擔價格高昂的自費療程,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家裡堆滿東西,家庭氣氛惡劣。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 5882人附議「為什麼身體疾病大多可以用健保,造成更大困擾的心理疾患,卻因被定義在診斷的模糊地帶而得自費?難道窮人就只能一輩子這樣過活?」抱持這份心情,吳小姐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5882人附議支持。健保署今特別召開協作會議,吳小姐及三位附議人現身說法,獲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正面回應,承諾會進行內部研議程序,審慎考慮。附議人陳小姐說,從小家裡問題就很多,父母為錢大吵、兄長會性騷擾,「我常常跑到窗邊祈禱,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她從國中到大學都會想辦法會去輔導室尋求協助,但每次升學或輔導室換實習生,一切就要重來。瀕臨崩潰邊緣打電話去衛生所,想預約諮商,對方卻說要等一個月,「社會安全網的存在,我真的感覺不到。」因健保不給付!病人經濟無法負擔「難道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嗎?」附議人劉先生說,十多年來的憂鬱症,讓他看過十幾、二十個心理師,最後終於遇到比較契合的心理師,才終於穩定改善。心理治療通常需要中長期的介入,病人需要多方嘗試、持續配合,但因健保不給付的諮商心理師,病人很可能好不容易存了錢,最後卻只換來經濟能力的磨損。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說,全國鄉鎮區有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據點,覆蓋率高達93.8%,但附議人楊先生的經驗完全不是這樣。楊先生說,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服務,即便他是因朋友在衛生局上班而得知,致電預約時卻被拒絕,理由是資源人力有限,只能服務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個案。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全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一覽表】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3大問題!諮商心理師對醫院來說是「賠錢貨」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蔡曉雯分析,對於民眾來說,重點不在於取得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的服務,而是要有服務、資源要夠。但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有「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排除諮商心理師)」等三大問題,導致諮商心理師對於醫院來說就是「賠錢貨」,沒缺乏聘用誘因,就算等著要做心理治療的民眾大排長龍,諮商心理師也幫不上忙。其實依照心理師法,在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精神官能症,都是諮商心理師的法定業務範圍。根據衛福部醫事司2020年最新資料,臨床心理師1662人,1233人執登在醫院;諮商心理師領照2718人,僅344人執登在醫院。相對應的健保給付項目,都限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治療團隊成員執行,但成員不包括諮商心理師。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 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根據國衛院的預估,諮商和臨床心理師總人數五千多人,可因應全國人口所需的服務。現行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結果只有不到兩千名臨床心理師投入健保服務,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常常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服務,違背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示強調預防醫學的健保改革方向。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很多民眾沒有經濟能力去做心理治療,長年累積痛苦,希望諮商心理師也能成為健保精神醫療團隊的有力成員,幫助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初期、病況還沒有固著下來之前,及早停止走向惡性循環。精神醫學會健保小組召集人郭錫卿則建議維持現狀即可。因為健保是給付以疾病治療,但在精神健康的範疇,可細分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三個層次,他提醒勿將三者混為一談。在心理問題的層次,就像高血壓前期一樣,還不算疾病,不能只靠健保,而這部分就是諮商心理師可以處理的。但在疾病層次,有些涉及到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用藥就是必要的醫療。「健保不怕問題,重點是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聽大家的聲音。」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自己大學時期就擔任過救國團的張老師專線志工,接聽過不少求助電話,深切認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專業價值。李伯璋表示,針對這次會議重點,健保署會展開內部研議。目前相關給付點數確實偏低,精神科使用的健保資源也以用藥為主。希望健保能努力控制不必要的浪費,進而善加分配有限資源,給專業人員應有的報償。
-
2021-10-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創國內紀錄 1歲童大愛遺人間 兩萌妹植入成功免洗腎
移植雖在國內發展許久,發生在孩子身上卻很特別。台北榮總團隊今天公布,完成一名年僅1歲3個月、9.8公斤的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共有20名醫護投入歷時18小時馬拉松手術,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小小的生命來不及長大,不過讓另外兩名孩子免於終身洗腎的痛苦,受贈者4歲李小妹妹,以及9歲許小妹妹,在完成手術一年後,活蹦亂跳地在今天的記者會亮相。很難想像這兩位小妹妹去年還在生死拚搏,李小妹妹出生後第3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是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而許小妹妹則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而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兩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等腎、植腎」又是一項嚴峻的考驗。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說,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而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台灣現行的器官分配原則,以北榮這個案例而言,孩子的兩顆腎臟捐贈,以往有99%是捐贈給一個大人使用。2005年至2021年,捐贈腎臟者中,年齡小於6歲只有15位,共捐出30顆腎臟,僅4位小於12歲的病童接受移植,其餘幾乎都植入成人患者原因在於台灣器官捐贈制度以「登記制」。蔡昕霖指出,沒有按年齡為切點,小孩子被迫跟大人一起等器官,臨床還會遇到,「60歲捐贈器官給4歲孩童」的狀況,但孩子最好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因為它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他建議,我國可以參考,美國「Share-35」的作法,顧名思義即是,若遇上35歲以下的捐贈者,優先給小於18歲的捐贈者做移植手術,以增加兒童、青少年的移植意願。孩子器官移植實屬不易,所以北榮去年一悉知有年紀小的捐贈者時,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隨即兵分兩路,蔡昕霖、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腎臟,張瑞文則做術前準備,李小妹、許小妹分別進行手術,共耗費20人、18小時。皇天不負苦心人,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但李小妹妹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北榮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移植一年後持續追蹤,原本5.8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而兩名妹妹也「暴風式抽高」、快樂長大,現在只需固定回診吃藥,與正常孩子沒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