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5
筆 文章
-
-
2020-06-0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腹膜透析洗腎 不必常跑醫院 心肺功能影響較小
慢性腎臟病連年蟬聯健保支出的十大疾病第一位,而且透析治療人口持續增加,雖然最好治療方式為腎臟移植,但器官可遇不可求,透析仍是患者必須接受的治療方法。透析治療分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腎友應該怎麼選擇呢?隨醫療發展,出現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不只可以一邊在家睡覺一邊洗腎,醫院還能從雲端掌握腎友的狀況。台灣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的人口密度占全球第一,且每年持續增長。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近五年成長上萬人,2019年已達9萬2566人,其中血液透析者占91.5%、腹膜透析者占8.5%。洗腎年齡層延後 換腎者增加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洗腎年齡層有延後的現象,近五年,55歲以下洗腎比率逐年減少到17.2%,55歲以上則成長到82.8%。而隨著政府持續推動腎臟移植相關政策,2019年換腎人數也來到歷年新高、共426人。此外,健保署統計108年每名腎友的透析和腎移植之費用,血液透析病患每人一年總花費約74萬點(1點換算約1元),腹膜透析則約68萬點,腎臟移植手術含住院費用為53萬點,抗排斥藥與術後追蹤的花費則約36萬點。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漢湘認為,醫療費用差異與就醫次數有關,原因是血液透析一周得到醫院或診所三次,腹膜透析只要每月到院追蹤一次。面對洗腎病患,醫師會依其需求和方便性給予相關治療建議。【延伸閱讀】>>洗腎方式 血液透析VS.腹膜透析,該選哪一種?腹透飲食限制少 心肺功能影響小國內外研究顯示,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齡少血液透析10歲,台灣腹膜透析患者平均53歲,血液透析患者63歲。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紀較輕,存活率也較高,主因是腹膜透析為一種緩慢穩定的治療,飲食限制較少且血壓較穩定,對心肺功能影響也較小。但陳漢湘提醒,通常血管條件不好者,例如有的女性或小孩手臂血管很細,不易做動靜脈廔管,改用人工血管也僅能取代一段時間,因容易阻塞就不適合作血液透析。而腹部曾做過手術且影響腹膜功能,則不適合做腹膜透析。腹膜炎發生率 台灣相對低只是,台灣社會過去對腹膜透析的印象不好,原因是腎友擔心容易患有腹膜炎。但根據2019年的健保署公開資料,台灣腹膜炎發生率與其他國家比較是非常低的,平均6.7年發生一次腹膜炎。陳漢湘說,近年因醫療突破與進展,更能掌握洗腎透析條件,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療品質。例如新型腹膜透析液(Icodextrin)是一種多醣聚合物,中分子清除率較高,更能維持腹膜功能,有助血糖控制,只是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並未完全普及。全自動透析 透過雲端監控此外,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發展讓腎友睡一覺起來就完成洗腎,相當方便。新型APD還能透過雲端醫療技術,讓醫院透過雲端就能了解病患透析狀況,確認是否確實完成治療與了解脫水量狀況,讓患者在家中治療能更安全有保障。陳漢湘表示,去年國外有研究證實,新型APD加上雲端技術,讓病患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數皆明顯改善。疫情來襲時 待在家最安全今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醫療院所防疫繃緊神經。台灣腎臟醫學會發布「透析醫療院所防護新冠肺炎感染處置規範」,院所需落實人員管制,避免交叉感染,當有疑似症狀個案應立即分流,醫療人員勿先接觸個案,也應暫時勿進入洗腎室。儘管疫情趨緩,但陳漢湘提醒,這波疫情並非過了就不會再來,若出現社區感染,醫院內交叉感染機會也會增加,透析治療待在家比跑醫院安全。展望未來,疫情很可能持續存在。陳漢湘建議應善用科技,鼓勵符合腹膜透析條件的病人優先採腹膜透析,減少群聚,不只能保護病人安全,也能讓醫療院所人力和醫療負荷更加合理化。【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7 科別.泌尿腎臟
熱到非常不舒服?醫師:12個症狀都是身體受不了表現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天氣又熱起來!加上迎接梅雨鋒面,全台又濕又熱。醫師提醒,民眾應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曬,防止皮膚曬傷,更要留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預防熱傷害。當人體在高溫環境下,無法調解體溫來散熱,進而產生不適之症狀,統稱熱傷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葉哲廷醫師表示,高溫濕熱人體難以有效散熱,若在高溫下短時間劇烈運動或長時間暴露悶熱環境中,容易造成體液大量流失,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便容易導致熱傷害,甚至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葉哲廷醫師說明,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大量流汗、倦怠、無力、頭暈、頭痛、喘、血壓降低、肌肉痙攣等,是熱傷害可能出現的不適症狀。如果出現熱傷害的症狀時,應盡速讓患者到陰涼、通風處休息,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若症狀沒有改善,應趕緊送醫檢查治療。最後,葉哲廷醫師強調,在從事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時,應做好防曬措施,盡量穿著輕便、易散熱的衣物,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多留意身邊的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及幼童的狀況,適當安排休息,預防熱傷害的情形發生。(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3種熱傷害都會要人命! 炎炎烈日補水、通風最重要 
-
2020-06-07 科別.泌尿腎臟
天熱吃西瓜解渴?專科醫提醒「這群人」千萬不能貪嘴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又到了吃西瓜、喝西瓜汁消暑的季節!許多人發現,因為今年雨水不豐,使得西瓜非常香甜可口,忍不住就多吃了幾塊,或多喝了幾杯西瓜汁解渴。但吃西瓜真的健康嗎?那些人不能貪嘴呢?專科醫師告訴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主任林軒任指出,最近腎臟科門診陸續出現多位腎臟病患者,抱怨手腳嚴重水腫,甚至胖了7、8公斤。細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吃西瓜上了癮,使體內水分無法順利排出所致。除了造成四肢水腫,甚至有病友因肺水腫就醫!他分享,就有病友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每周定期接受血液透析(洗腎)治療3天,日前週五洗腎時,發現體重比平常多5公斤,詢問下得知,患者最近狂嗑西瓜,導致全身水腫,體重飆升,因此,特別提醒應節制飲食,才不致影響透析療程。但患者返家後,仍完全不忌口照吃不誤,果然隔兩天就在家突然喘不過氣,緊急送醫急診,發現肺水腫了,血氧濃度低至90%以下,緊急接受洗腎後才穩定病情,嚇得他願意遵照醫囑,不再恣意妄為。林軒任表示,西瓜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群、鉀、鎂、磷、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營養素,能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也具降血壓功效。但西瓜是糖分及水分含量高的水果,若同時患有糖尿病和腎臟病,短期內吃太多西瓜,會使血糖飆高,增加腎臟負擔。他特別強調,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貪嘴多食了西瓜,就像是水多喝了的概念,會導致體內水分超量蓄積,使體內的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進而增加腎臟負擔,容易誘發肺水腫、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有致命的風險。林軒任建議,對健康的人來說,西瓜確實有促進水分代謝、改善排尿及消除水腫的效果。但對於慢性腎臟病或有心衰竭的患者而言,在攝取西瓜、稀飯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前,應先與醫師諮詢,視其病情和排尿量,再決定食用的份量,才不會因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使腎臟功能惡化。(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太陽眼鏡鏡片愈深愈好? 錯了!一次看懂怎麼挑選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
2020-06-06 橘世代.健康橘
減醣關鍵密碼 菜和肉要這樣吃
一名65歲的退休婦人,每天運動、買菜、照顧孫子,生活過得充實,但85公斤的她,因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不好,難以出遠門,直到請營養師設計減重菜單,實行「減醣飲食法」,開始早餐喝豆漿配地瓜,午餐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沙拉,晚餐吃魚湯配兩道青菜,搭配固定運動,一年下來成功減重17公斤,不僅身體變輕盈,改善三高問題,還跟家人出國旅行,享受天倫之樂。究竟減醣飲食是減什麼?「醣」跟「糖」有何不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說,醣就是碳水化合物,在米飯、麵條等澱粉類都有,這些食物入口時不會感受明顯甜味,經唾液分解成葡萄糖才被腸道吸收;糖指的是精緻糖,像是蜂蜜、果糖,一嚐感覺到甜味,食用後血糖迅速升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脂肪堆積。其實攝取過多醣類,跟食用糖類一樣,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一高刺激胰島素分泌,使多餘的醣類轉化成脂肪堆積體內,逐漸形成肥胖,因此減醣飲食便是瘦身關鍵。全榖雜糧吃多也不行根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不管是蔬菜、堅果油脂和乳製品,約有八成國人攝取不足,反倒是全榖雜糧(醣類),五成民眾吃太多,處於「營養失衡」狀態,導致肥胖、三高等各種文明病出現。趙函穎觀察,診間熟齡族三高問題多,加上年紀大罹患肌少症機率增加,更需要補充蛋白質增肌,一旦蛋白質和脂肪需求增加,醣類勢必要減少。該如何實行減醣?趙函穎說,依照個人狀態減醣就好,例如原本每日中午吃一碗飯,改吃半碗飯或替換成地瓜,一日吃到六份拳頭大的蔬菜,不見得要仔細計算熱量,只要每天比前一天有改變,且不用挨餓即可。把握菜:肉=2:1比例她建議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可護心降血壓;豆製品如大豆、豆干等含大豆異黃酮和纖維,可舒緩更年期不適感及降膽固醇。另特別推薦三種膳食纖維高的蔬菜:黑木耳、綠花椰菜、玉米筍,歐美人常將菜變成米飯,例如花椰菜飯富含纖維;或國人愛吃小火鍋,可將加工火鍋料換成青菜,記得減醣關鍵「菜和肉的比例為2:1」。執行減醣後,她說因攝取足夠纖維量,不僅排便順暢、身體變輕盈、心情變佳、工作效率也提高,還可改善過敏症狀。不碰甜食 精緻澱粉要先戒在執行減醣飲食過程,有人難以忍受不吃飯類,感覺好像沒吃飽,有人外面逛了一圈發現沒有食物可以吃,很沮喪,她建議民眾先覺察目前飲食習慣,調整心態,從無糖飲食、不碰甜食、減少精緻澱粉等方式開始,前五天是黃金觀察期,撐過後多數人飯類的渴求度下降。不過,「減醣並非斷醣」,因為人體需要碳水化合物協助大腦正常運作,且糖尿病患等慢性病族群若要採取減醣飲食,請由主治醫師評估,避免產生不良反應。趙函穎也說,改變飲食習慣,採取減醣飲食,讓民眾不用挨餓,增加瘦身動力,而熟齡族常面臨情緒問題,壓力荷爾蒙會影響健康,建議放下心中壓力,找到情緒出口,才能創造幸福生活。鮮蝦時蔬花椰菜飯材料(1人份)紅蘿蔔.........100g黃椒.............50g蛋................1顆橄欖油...............1小匙大蒜切碎............2小瓣洋蔥切碎...........30g青豆仁...............80g白花椰菜米........100g蝦子約5尾..........150g海鹽....................適量芝麻油................1小匙黑胡椒................適量蔥末綠色部分......少許作法1.紅蘿蔔和黃椒切丁、蛋打散備用,平底鍋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先放蒜末跟洋蔥爆香。2.加入紅蘿蔔丁跟青豆仁,等炒軟後加入白花椰菜米跟蛋液,均勻拌炒至蛋凝固,撒上海鹽跟芝麻油調味。3.放入蝦子跟黃椒,加上黑胡椒粉,等蝦子熟了後撒上蔥末,即可起鍋盛盤。香煎鱸魚材料(1人份)雞蛋..........1顆地瓜(小的1/2條) ......60g牛番茄(約1顆)..........110g娃娃菜(約2株)..........65g木耳(1片)............20g玉米筍(5支).........50g甜豆............................50g橄欖油.......................1小匙鱸魚............................200g鹽................................1小匙醬油.............................1小匙黑麻油.........................少許香蒜粉........................少許作法1.將雞蛋做成水煮蛋,剝殼後備用;地瓜煮熟去皮備用;玉米筍和甜豆洗淨,番茄和木耳切成適口大小,娃娃菜切成適口大小,將所有蔬菜類燙熟後備用。2.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將魚片下鍋煎熟後盛盤。3.將1擺入盤中,蔬菜類淋上醬油、黑麻油及香蒜粉調味,即可完成。更多減醣知識可參考:FB粉絲團 趙函穎的美麗方程式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高血壓患者染新冠肺炎 死亡風險恐高一倍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患有高血壓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在住院後,死亡風險可能比沒有高血壓的患者高出一倍。中國及愛爾蘭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回溯查看了2月5日至3月15日期間住進中國武漢市火神山醫院的相關病例。這些病患中近30%(850名病患)有高血壓病史,其中有4%死亡;相較下,沒有高血壓的2027名病患只有逾1%喪生。在依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狀況等因素加以調整後,研究人員計算出,高血壓患者死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高出一倍。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Journal)發表報告指出,住院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若已停止服用高血壓藥物,死亡風險會再增加一倍。報告資深執筆人、中國西安市西京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飛表示:「重要的是,高血壓患者必須了解自己死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較高。」
-
2020-06-06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對於大部分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吃」這件事情並不簡單,尤其要達到均衡營養、又有減脂功效的飲食方式更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有食物可以越吃越瘦,越吃脂肪掉越多,又兼具營養美味,肯定大受歡迎。營養師趙函穎綜合提出10種可以幫助燃脂與鏟脂的食物,只要搭配三餐吃,同時配合多喝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自然可以達到降低內臟脂肪的效果。1、生辣椒在日本稱為「唐辛子」的辣椒,含有辣椒素、維生素C、抗氧化物質及胡蘿蔔素等,可以透過發汗來降低體溫、促進新陳代謝,且有鎭熱解痛的效果。此外,辣椒對於口腔與腸胃具有刺激的作用,可增進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但若是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多吃辣椒,要吃的話,要選擇生辣椒;另外,不建議吃辣椒醬或是豆瓣醬等,不但效果差,又含有其他添加物,對減重無益。 2、咖哩咖哩的主成分是薑黃素,更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的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最新的研究指出,咖哩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 3、生薑薑具有薑辣素,有抗氧化的效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能達到促進身體發汗排熱,消除水腫、提升基礎代謝率的作用,可說是日常飲食中最好用的保健食材。值得注意的是,已經腐爛的薑會有產生黃樟素的疑慮,容易提高致癌的機率,千萬不可以食用。 4、胡椒胡椒在料理調味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不但能幫料理提味,也因為味道辛辣,可以發熱、祛寒、加速循環與代謝。胡椒中的胡椒鹼、維生素A及維生素E等成分,同時也有抗氧化的功效,能舒緩身體內的發炎反應,營養價值高。 5、洋蔥洋蔥含有維生素C、B、硒及硫化物,營養豐富,有人稱之為食物中的「萬能俠」,能殺菌、助消化、降血壓血糖,也可幫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此外,紫洋蔥還有鈣質、花青素的營養,可以改善運動後的肌肉緊繃,也對脂肪燃燒很有幫助。 6、大蒜研究發現,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 最好的食用方式是在烹煮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最好在煮粥或煮湯時,起鍋前再放入較佳。 7、黑木耳黑木耳是最近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且因熱量低,可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 8、綠花椰菜屬於十字花科的綠花椰菜是最被看重的抗癌好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類、槲皮素等植化素,可以幫助抗氧化、助消化排便,且有咀嚼飽足感,可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食用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微生素C大量流失,可以用汆燙方式烹煮綠花椰菜,再淋上橄欖油即可。 9、大番茄在蔬果中數一數二的減肥聖品就屬大番茄了,番茄高纖又具飽足感,果糖含量又少,且茄紅素豐富,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食用時最好能連皮一起吃,可保留最多的營養素;此外,番茄的茄紅素屬於脂溶性,必須靠加熱才會被大量釋出,所以像是番茄炒蛋、茄汁牛肉都很適合。 10、亞麻仁油別以為體內的脂肪多,就不碰油脂類,其實只要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例如亞麻仁油就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有降體脂的功效。然而,亞麻仁油為冷壓油,使用時不可加熱,建議可直接淋在生菜沙拉、豆漿上食用,依個人體質適量食用效果較佳。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連減重名醫都在做! 最高CP值的運動是「它」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6-05 科別.新陳代謝
肥胖者當心 國健署:2成肝癌和脂肪肝有關
肥胖者注意了,國健署統計發現,全台每年1.1萬名確診肝癌患者中,約有2成和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有關,尤其脂肪肝沒有症狀,恐默默危害肝臟,但只要均衡飲食、減肥就能有效改善。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民眾罹患肝癌並非因罹患B、C型肝炎,而是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民國106年全台有1萬1225人確診肝癌,高居10大癌症第4名,其中有2成與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有關。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說起肝癌,多數人常聯想到B、C型肝炎,卻忽略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脂肪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但因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久而久之造成脂肪性肝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導致肝癌。林莉茹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相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如脂肪肝)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比體重正常者高出3倍,而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她表示,目前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只要改變日常生活作息,就能改善脂肪肝,例如均衡飲食、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等。均衡飲食方面,可以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運動部分,林莉茹指出,有氧運動有助減少肝臟中的脂肪,近期研究顯示,體重減輕5%到10%就能改善肝臟內脂肪肝的程度,同時減少肝纖維化。
-
2020-06-05 科別.心臟血管
怎麼定義高血壓、低血壓? 家醫提醒你,血壓太低也不能輕忽的危險!
一般民眾對於血壓的印象,大多是三高中的「高血壓」會造成心血管問題,不過家醫科陳柏臣醫師表示,其實高血壓或低血壓都會產生腦中風問題的。先來檢查自己血壓是否過高或過低●標準血壓:120/80●高血壓:超過140/90●低血壓:低於90/60(血壓單位:mmHG)高血壓跟低血壓我們都怕的是什麼呢?我們怕的就是會出現心血管的問題,心血管的問題包含心肌梗塞跟腦中風。我們要特別去注意腦中風這一塊因為腦部位於心臟之上,所以血裡面的壓力能不能把血打上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風的話就是,腦部沒有收到血的一個狀況。所以如果是血管塞住沒有辦法讓血送到腦部,這個叫「阻塞性腦中風」;血管如果破掉叫做「出血性腦中風」,因為血管破掉之後,血液溢出來不會跑到它該去的地方。低血壓會造成腦中風?因為壓力不夠,血液無法打到它要去的地方,造成腦部缺血一樣還是會出現中風,所以不要以為高血壓才會出現中風,低血壓也會。造成血壓不平衡的原因因為我們治療的用藥有分非常多種,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去理解高血壓它的成因,之後才能夠去進行治療。●心血管問題●腎因性問題●賀爾蒙(腎上腺素、甲狀腺)睡不好也可能影響血壓?很多人會告訴你昨天睡不好,所以隔天的血壓很高。的確,睡眠、休息跟情緒會影響到我們的血壓,所以要非常地注意一下你的睡眠跟情緒。然而當你的睡眠出現嚴重的問題,比如像「睡眠中止症」的時候,請你務必要找到專業醫師幫你去做治療,因為睡眠中止症的人血壓不穩,並不是用血壓藥來治療,它的治療方式完全截然不同。血壓只是一個症狀,不是疾病!」陳柏臣醫師提醒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個症狀,你就要把後面的疾病原因找出來,你才有辦法從根本把血壓問題給處理掉。如果你覺得你每天量血壓真的很不穩定,超過我們剛剛所說的可接受的範圍內,請洽你的專業醫師,請跟他一起好好地討論、好好地治療。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喉嚨沙啞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出現5大症狀快盡速就醫
66歲朱先生,因喉嚨沙啞就診,用藥後仍遲遲未癒,改至大醫院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朱先生聲帶完全不會動,再安排X光檢查發現影像異常,立刻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嚴重胸主動脈瘤剝離。緊急安排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治療,才幸運躲過死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朱先生長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卻未能好好控制,才會種下病因。經檢查,胸部有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且已有破裂現象,緊急採取「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將支架經鼠蹊部在X光攝影導引下,送到病灶處後,開展支架以加強主動脈壁脆弱的部份,防止主動脈瘤破裂,讓血液能順利於主動脈內流動。 他強調,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壁異常膨大,並不是癌症。由於人的血管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所構成,而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血管內膜異常變大,導致管壁變薄,就如同吹氣球一般,當膨脹到一定程度便會破掉,若不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之虞。 劉殷佐解釋,主動脈由心臟延伸出發,一路向下經過胸腔、腹部,再進入下肢。其中,腹主動脈瘤發生機率約7成以上,胸主動脈瘤較為少見。因胸主動脈瘤位於胸腔之間,平時無症狀,並不易察覺,但是當胸主動脈瘤壓迫返喉神經時,就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的症狀。 提醒50歲以上民眾,若有抽菸、高血壓、主動脈曾受過外傷、細菌感染等問題,當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咳嗽、吞嚥困難、咳血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檢查。平時也應多攝取穀類、蔬果,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並戒除抽菸習慣,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
2020-06-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入夏後,天氣經常陰晴不定,氣溫變化較大,以致許多商界名人、知名演員皆死於心血管疾病,令人惋惜。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提醒,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位居國人死亡排行榜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就有5.4萬人死亡,人數多於癌症。 黃瑞仁指出,老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從門診觀察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共同生活形態多為壓力沉重、抽菸、少運動、多外食、過重或肥胖及過量飲酒。 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急性心血管疾病屬於急重症,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黃瑞仁指出,如果平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可減少死亡以及病後失能的嚴重度;另外,更年期女性若罹患心肌梗塞,症狀較不典型,可能為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在腦中風急救上,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黃瑞仁提出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出現任一症狀時,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 黃瑞仁認為,8成的心臟病與腦中風致死案例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健康飲食,落實健康生活,慢性病患者也規律用藥,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呼籲,國人應該保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並遠離菸酒,避免熬夜,都是保命之道。運動方面,建議從事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並配合阻力負重運動,避免肌肉量流失。此外,控制體重(BMI)、擁有良好的睡眠,也能避免慢性病纏身。 如有三高慢性病史更應積極養生,定期量測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王英偉說明,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國人應多加利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因應人口老化 食藥署擬將關節保健納入健康食品項目 【影】蔬食者專屬鰻魚飯! 清爽夏日茄子料理大變身 
-
2020-06-04 橘世代.健康橘
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
「從小我就覺得媽媽好漂亮,」方季惟秀出照片,原來她的秀麗五官其來有自。曾拿下選美比賽第二名的媽媽,經人介紹原本以為嫁進好門,後來才發現夫家重男輕女,生下方季惟這個女孩子,竟被夫家刻意冷落,又慘遇倒債承受壓力,明明不是自己欠下的債務,卻得出面向債主道歉協商,再加上方季惟爸爸年輕時風流愛玩,讓媽媽總是焦躁憂愁,心情鬱悶。尤其人們常說「老小」,說的就是人年齡越長,個性越孩子氣。方季惟說,自己很難不受到情緒感染,尤其看著母親心情起起落落,血壓更沒有正常過,擔心緊張忙送醫院,「媽媽所有毛病卻又瞬間都好了。」方季惟發現,爸爸離世後,媽媽有時對著牆壁說話,「我想她在對我爸爸聊天。」家人這時候也才發現,媽媽的個性變得更易怒,「本來我們也想,是不是因為媽媽這麼多年一直在隱忍,爸爸走了之後她不再忍,所以脾氣才有改變。」但是媽媽言行上的變化卻已經不容忽視,「她就是什麼都能懷疑、很害怕,同樣的話一直講,有時講話用詞又重又直接,家人就會生氣嫌她煩。」父親離世後六年,她帶著媽媽就醫,才發現其實媽媽已是重度憂鬱、失智。方季惟扛起照顧父母的責任,一扛就近乎二十年。漫漫歲月,方季惟冷暖自知,有時為了爸媽的醫藥費,她會接拍戲劇賺錢,即使在拍戲時被劇組欺負,也自我調適吞忍下來,在人面前從不訴苦。只是不喊苦,不代表不辛苦。她曾經在跑通告上節目時,畫了一張全家福的圖片,裡面有爸爸媽媽和五個小孩,她還在圖裡寫下「圓滿」兩字,這是方季惟心裡覺得最重要的一切。「只是心理分析師看到我畫的全家福,直說快哭了,因為全家人只有我沒有腳,像是飄在空中。」一張畫透露出,近二十年不斷付出照顧家人的方季惟,其實心裡也藏著想被好好照顧的孩子。「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嚴重失眠。」和許多長期照顧者的情況相同,方季惟晚上幾乎沒有辦法好好睡覺,因為失智媽媽常常會有各種突發狀況,有時身體不舒服,大半夜還會叫女兒幫她按摩。扛著照顧責任的那些年,方季惟幾乎夜夜難入眠,她曾氣極大吼,「我快要累死了。」結果媽媽聽了,跑去跟兒子說,「你姊姊說不想活了,」讓方季惟實在既好氣又好笑。「當壓力實在大到破表時,我就去念經,」她瞪大眼睛認真地說。除了仰賴信仰解壓,她也靠智慧解決紛爭。失智媽媽的狀況時好時壞,即使有時清醒,媽媽總是負能量滿檔,和家人的相處常常一言不合就吵了起來,家庭氣氛緊張,小事也能一觸即發。身為大姊,方季惟想盡辦法,不讓家人的情感因為媽媽生病而破壞殆盡。把媽媽當小孩一樣照顧方季惟長年參與公益活動,明白「失智是不能用正常眼光去看的狀況,否則就會有很多衝撞。」她知道媽媽也怕被唸被嫌,許多暴衝的回應其實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她決定把媽媽當成自己小孩照顧,站在媽媽這一邊。「她孫子有時嗆阿嬤,『這句話你今天講四遍了。』我會幫著回,『哪有,這是第一次,』媽媽看起來就很有精神,覺得她沒有講輸。」除了選邊站,方季惟還有獨門的哄媽媽妙招。媽媽有時善變,說好的事情會隨著心情反悔不認。那次母女同遊日本,到了原定晚餐時間,媽媽突然說累了想睡覺,不吃了。方季惟心裡清楚,太早的睡眠對於夜晚休息沒有好處,媽媽餓著肚子心情也不會好。但她不急著對槓衝突,只是看著端進房間的晚餐,故作驚喜說,「哇,看起來都好好吃唷,」一邊嘖嘖大讚這個好嫩,那個很鮮,誇張演得很開心。原本已經躺下的媽媽果然上鉤,「那不然你分我幾口,」得逞的方季惟按捺心中笑意,一口一口餵媽媽,也順利把晚餐吃完了,兩人心滿意足,一片太平。即使風風雨雨,心終究平靜「自從演了媽媽的角色,我才知道,害怕卻又要保護家庭的媽媽有多勇敢。」方季惟開始理解,媽媽內心滿載負能量,是因為不被理解、舊傷淤積。因此她除了照顧媽媽身體,也製造機會讓媽媽抒發心情,學著原諒那些曾經傷害她的人。像是曾經對媽媽嚴厲又偏心的阿嬤也生病了,方季惟教媽媽幫婆婆洗澡,透過身體接觸化解心靈創傷。方季惟也帶著媽媽出席曾經欺負過她的人的葬禮,藉由送這些人最後一程,助念讓往生者功德圓滿,也把心中怨懟送走。至於那位倒債落跑、讓鉅額債務落到作保的方季惟爸爸身上的朋友,可以說是媽媽這輩子心中最怨恨的人。事隔多年,雙方又見了面。「這個捲款落跑的人後來失智了,誰都不認識,但是一見到我媽,卻一直哭一直哭。」方季惟回憶,當媽媽看到眼前這個淚流滿面卻已經頭腦不清楚的老人時,「覺得他應該是知道錯了,」不但不再怪他,反而同情他的際遇。方季惟媽媽輕輕放下多年身心重擔,從這一刻釋懷了。二○一七年七月七日,媽媽坐在椅子上安然辭世,走的時候平靜安詳,就像是睡著一樣,又剛好是父親辭世的第七年,種種巧合讓方季惟覺得,是爸爸來接走媽媽了。「人不能帶著怨走,那些苦悶會傷到自己,我相信媽媽最後已經釋懷了,兩老已經在極樂世界團圓。」方季惟有些欣慰地說。為了不讓卸下人生重擔的媽媽擔心,方季惟在服喪期間都告訴自己不要流淚。但她坦言,父母走了之後,雖然每天都過得忙碌,只是午夜夢迴時,她也曾經問自己,「身上的責任已了,接下來的日子,要為什麼而活?」「佛法教我學會坦然面對,承擔完成了就放下。人每一刻、每個呼吸都在死去,活就要活在當下。」多年來學佛定心的方季惟,驀然回首,發現風風雨雨的人生已過去,當下正是風和日麗。「以前我曾經想過,如果我今天唱歌,不是為了替家裡還債,拍戲也不為誰的醫藥費,應該就不會執著於一定要怎麼樣。」在玉女當紅的階段,她珍惜羽毛,甚至為了避免瓜田李下的緋聞影響形象,在錄影時習慣獨自在一旁看書,讓人難以靠近。「我現在唱歌不會再緊張了。在後台大家說說笑笑再上去唱,很開心啊,沒有壓力。我很幸運,歌迷沒有嫌棄我的皺紋,」方季惟的招牌鐵肺又發功,哈哈大笑聲聽來格外渾厚深長。如今她只要有演唱會的活動,就會帶著父母的照片,在場中為兩老留座位,「來,一起乖乖坐好,聽我唱歌。」那天,方季惟緩緩唱起「想你想到夢裡頭」,眼神閃耀的光芒依舊,藏在歌聲裡的是時間沉澱後的成熟。來自天上父母的掌聲鼓勵,方季惟說:「我,聽到了」。本文摘自《歲月釀的檸檬紅茶:快樂小孩方季惟將時光化做美好祝福,寫給終將成為大人的你》,天下生活 2020/05/13出版【更多精彩閱讀↘↘↘】。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蠟燭親人老照片…心靈做七愛無限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03 養生.聰明飲食
空腹吃荔枝會中毒致命?急診醫師建議照這3原則吃,不用恐慌
又到荔枝盛產的時節,肥美多汁的荔枝是許多人愛吃的夏季水果。不過每年總有「荔枝有毒」的報導,讓想吃荔枝的人又愛又怕!幾年前大陸媒體就有《空腹吃荔枝10個孩子死亡!醫生的呼籲為所有人敲響警鐘!》的文章在微信流傳,兒科醫師指出這是「荔枝病」,即空腹時大量食用荔枝,從而引發的低血糖症,如重度低血糖將引發腦神經功能受損、抽蓄、昏迷。而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醫師曾在其臉書《Icu醫生陳志金》po文指出,荔枝確實含有會抑制人體生成葡萄糖的毒素,尤其是沒有熟透的。不過,會吃到「中毒」這麼嚴重,需同時符合幾項條件,陳志金指出,這都是發生在印度一些「營養不良」的小孩身上,在「空腹、大量食用、尤其是吃到「比較不熟」的,而且「沒吃晚餐」才可能發生!基本上在台灣,營養過剩比較有可能,營養不良真的比較少。如果是正常吃,實在不必過度恐慌。那什麼叫做「正常吃」?很簡單,其實就是上述提到的3原則:不要空腹吃,不要吃不熟的,不要吃過量。荔枝、龍眼、鳳梨這幾樣夏季水果都屬於高升糖指數的水果,所以份量都要控制,營養師建議,荔枝在剝殼、去籽後,一天的量控制在吃0.5碗(約100公克),最多不超過一碗。糖尿病患者要再更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受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建議糖友一次不要超過4顆,龍眼則是8顆。根據食藥署食品資料庫,荔枝的維他命C含量相當高,直逼奇異果,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衛教資料,營養師賴怡君指出,維他命C可避免結締組織(例如軟骨、關節、血管壁..等)發生異常外,也能與食物中的維他命E及硒結合,強化對抗自由基的攻擊及細胞傷害,進而增加免疫能力,防止基因變異致癌。而豐富的鉀則有助於預防高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危險。
-
2020-06-03 科別.眼部
開白內障突然坐起 幽閉恐懼症發作
67歲彭姓男子接受白內障手術時,上了手術檯,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後,卻突然血壓升高、心臟加速,一直說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醫師評估他有「幽閉恐懼症」,暫緩動刀,後來改變麻醉方式,再動白內障手術,現在已恢復正常視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病患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3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病患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則是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陳瑩山建議,這3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而麻醉藥劑量不足可能引起病人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白內障手術可透過「舒眠無痛麻醉」,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醫師操作。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可藉由觀察腦部電波變化,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則透過潮濕加熱器給予高流量氧氣,可避免插管或使用喉頭罩後的不適感。
-
2020-06-03 癌症.胃癌
8成胃食道逆流照不出病症! 長時間發炎恐變成食道癌
六十二歲的魏先生,二十多年來都有喉頭異物感、口臭及口苦等疑似胃食道逆流等症狀,平時藉著制酸劑舒緩,直到症狀加劇,因胸悶、胸口灼熱而就醫。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翁銘彣醫師經胃鏡檢查後發現,魏先生不僅有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食道竟然有長達十公分的食道腺癌之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合併食道分化不良,此長度在亞洲人相當罕見。 胃食道逆流致癌四部曲包括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黏膜受損、食道反覆受傷修復之發炎反應、進展至巴瑞特食道病變而最終可能產生食道腺癌。翁銘彣醫師表示,巴瑞特食道是一種長期胃酸逆流至食道的併發症,靠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細胞,在正常狀態下是平滑、扁平的鱗狀上皮細胞,但在胃酸反覆刺激食道下端黏膜,使黏膜細胞換了一層「皮」,轉變為柱狀上皮細胞而容易進一步造成細胞分化不良,而增加了食道腺癌的風險。翁銘彣醫師表示,在胃鏡檢查下約5%胃食道逆流患者可發現巴瑞特食道病變,但像魏先生的巴瑞特食道長達十公分且合併分化不良,在台灣則相當罕見。 針對巴瑞特食道腺癌前病變治療,翁銘彣醫師表示,一般在分化良好的病灶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物抑制胃酸分泌,減緩持續胃酸逆流造成進一步的傷害;至於像魏先生的巴瑞特食道已合併分化不良的變化,目前可以採取「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治療,此術式的優點為不須切除食道且併發症較少。「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將食道表皮燒灼深度控制於0.1公分內,除可根除食道黏膜病變細胞外,也較不易出現因傷口過深而產生「食道穿孔」或「術後食道狹窄」的併發症。此外,對於台灣常見的食道鱗狀上皮癌的癌前病變,「內視鏡熱射頻燒灼術」治療也有良好的效果。 胃食道逆流症不像高血壓、糖尿病有客觀工具可評估病患嚴重度,其中更有80%的胃食道逆流病人,在胃鏡或咽喉鏡卻看不出病症。花蓮慈院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表示,目前難治性胃食道逆流病人的診斷,須經二十四小時酸鹼阻抗測定儀檢測,但患者常因害怕而難以配合檢查。目前,花蓮慈濟胃食道逆流團隊所引進的內視鏡食道黏膜電阻抗測量儀,可在病人做胃鏡的同時,快速精準的診斷其是否為真正胃食道逆流患者,提供個人化的精準治療。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
2020-06-02 科別.眼部
動白內障手術突想坐起來 他幽閉恐懼症發作
一名67歲的彭姓男子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經確診需要做白內障手術,但上了手術檯,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彭男卻血壓升高、心臟加速,一直說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離開手術檯,醫師評估病患應有「幽閉恐懼症」,溝通後決定先不開刀,後來經過麻醉評估,彭男選擇「舒眠無痛靜脈注射麻醉」,再開第二次白內障手術,現在已恢復正常視力。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病患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3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病患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則是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因此,陳瑩山建議,這3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而麻醉藥劑量不足可能引起病人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白內障手術可透過「舒眠無痛麻醉」,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師操作,安全度高、完成率高, 風險低,恢復時間短。「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可藉著觀察腦部電波變化來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預防不必要的生理上的變化影響手術進行;「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則是透過精密的潮濕加熱器給予高流量氧氣,讓患者呼吸安全品質再提昇,可避免插管或喉頭罩使用後的不適感或口咽部不適感。
-
2020-06-02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茭白筍烤煎燙皆宜 挑胖一點直一點的才夠味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茭白筍水分多、熱量低,還含有維生素A跟C,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有180毫克,頗為豐富,除了高血壓跟心血管疾病患者吃茭白筍,有助於控制血壓外,糖尿病這類慢性病患,也很適合食用,但切記烹煮時要清淡。【記者陳惠惠、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7-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茭白筍怎麼挑1.外型肥大較佳,不要挑選體型太瘦小的茭白筍,而且,茭白筍的外型愈筆直愈好。2.從切面也可以判斷茭白筍的品質。最好選購肉色潔白、質地脆嫩的,切口處若有黑色斑點,或呈海綿狀、不夠細緻,就代表過老,口感較差。3.茭白筍水分多,最好把握新鮮,儘可能當天料理。4.茭白筍跟綠竹筍一樣,連同外殼一塊下水煮,較能保有原味,吃起來也較甜,若要熟得快一些,可以去殼後再燙。美人腿 烤煎燙 皆宜達人藍文彬說,茭白筍的含水量、纖維質高,因此土壤環境對茭白筍品質影響很大,生長在多水流之處的茭白筍,口感特別清甜,直接生吃也是種美味,如果上市場挑,小一點的茭白筍口感甜嫩,選色澤自然透白為佳,特別是柔軟的筍底愈白愈好,但要注意白到不自然的筍肉,有可能是經過人工漂白。茭白筍料理食譜示範達人/台北老爺酒店中山日本料理主廚藍文彬。烏魚子風味茭白筍材料:茭白筍2支、烏魚子適量作法:1.茭白筍去殼燙熟後,接著放入鍋子裡乾煎,降低含水量,再切段擺盤。2.烏魚子用酒洗淨之後,剝下表層的薄膜,用小火煎熟。3.用磨泥器將熟烏魚子磨碎,或是以菜刀拍成散狀。4.烏魚子碎撒滿茭白筍表面就完成了。TIPS:一般人對烏魚子吃法很陌生,最常見的是切片冷盤,而烏魚子弄碎後撒在食物上,又是另一種特殊風味。茭白筍田樂燒材料:茭白筍2支、蝦2-3尾、白芝麻適量味噌醬材料:赤味噌100公克、蛋黃1個、砂糖55公克作法:1.將赤味噌、蛋黃、砂糖先打散拌勻,以小火煮熟;蝦肉剁成泥,備用。2.茭白筍去殼後以熱水汆燙熟,縱對半切,備用。3.在茭白筍上塗滿煮好的味噌醬,放上蝦泥,將茭白筍放入烤箱,用中火烤3分鐘。4.等蝦泥烤熟後,再撒上白芝麻即可。TIPS:如果沒有烤箱,不妨用鋁箔紙將茭白筍包好,用中火熱鍋加蓋,一樣能烤出甘甜茭白筍田樂燒。茭白筍鮮果優格沙拉材料:茭白筍2支、市售草莓優格1/2瓶、日本風味美乃滋50公克、奇異果、哈蜜瓜、芒果適量作法:1.去殼茭白筍燙熟之後,放入冰水中冰鎮。2.將所有水果切成中型塊狀,茭白筍瀝乾水份切成細長段,便可依個人喜好擺盤。3.接著淋滿草莓優格,水果、茭白筍上還可擠適量美乃滋,華麗的和風水果沙拉完成。TIPS:水果可以依喜好替換,以清爽風味的水果搭配較優,更能顯出茭白筍的自然甘甜。
-
2020-06-02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茭白筍適合三高患者吃 但切記要這樣煮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茭白筍水分多、熱量低,還含有維生素A跟C,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有180毫克,頗為豐富,除了高血壓跟心血管疾病患者吃茭白筍,有助於控制血壓外,糖尿病這類慢性病患,也很適合食用,但切記烹煮時要清淡。【記者陳惠惠、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7-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美人腿 其實是病態莖茭白筍來自中國,是大陸特有水生蔬菜,個頭小,外觀猶如小腿,加上肉質白嫩,又有「美人腿」的封號。在台灣,5月到10月都是茭白筍產季。茭白筍吃起來鮮嫩爽口,但從植物學的觀點來看,茭白筍卻是染病植株的「病態莖」。「正常」的茭白植株毫無經濟價值可言,要靠黑穗菌的寄生跟刺激,茭白植株的莖部才會膨大,形成白皙脆嫩的筍狀嫩莖,是自然界裡非常有趣的一種現象。100公克裡 九成都是水振興醫院營養師周育如:茭白筍的水分很多,100公克裡93.5公克都是水分,纖維含量也很豐富,由於每100公克熱量只有22大卡,熱量相當低,對於想減肥的人,是很不錯的食材,吃了也會有飽足感。除了熱量低,茭白筍還含有維生素A跟C,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有180毫克,頗為豐富,除了高血壓跟心血管疾病患者吃茭白筍,有助於控制血壓外,糖尿病這類慢性病患,也很適合食用,但切記烹煮時要清淡,千萬不要煮得又油又膩。腎病患者 先燙過再吃唯一要留意的是,慢性腎衰竭患者食用前最好先燙過,降低茭白筍的鉀含量。不單是茭白筍,基本上,蔬菜的鉀含量都較高,都要先燙過。台灣茭白筍的產季為5到10月,5月是南投埔里的茭白筍,8到10月則輪到宜蘭礁溪登場,最後則是台北縣三芝的美人腿季。水煮冰鎮 口感更清脆茭白筍的口感跟竹筍有些許相似,價格卻來得便宜,怕胖的人,可以水煮後蘸素蠔油食用,不擔心體重的人可以酌量使用沙拉醬。水煮後冰鎮一下,可以讓口感更脆,有些人偏好茭白筍清甜口感,甚至什麼醬料都不加。雞肉、豆腐、茭白筍湯也是不錯的組合,除了清淡,還可以同時吃到蔬菜跟蛋白質,排骨、茭白筍湯也不錯。清熱利濕 夏季最適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廖麗蘭:茭白筍屬性甘、寒,有清熱利濕、利尿的效果,很適合炎炎夏日食用。尤其是體質較為燥熱的人,容易覺得心煩、口乾舌燥,以及小便較黃、味重,這時候吃一些茭白筍會有幫助。但要留意的是,體質虛寒容易腹瀉、肚子脹、頭暈,還會覺得手腳冰冷的人,最好減少吃茭白筍的頻率。有人建議濕疹患者吃茭白筍可以清熱利濕,這要看患者體質究竟是屬於濕熱或是脾胃虛寒型而定,前者適合食用,但很多濕疹患者都屬於脾胃虛寒型,吃太多可能症狀更嚴重,最好先搞清楚自己的體質。飲食調配 體寒者可食體質虛寒的人不是不能碰茭白筍,只要經過飲食上的調配即可。像是烹煮時加入乾薑,吃起來雖然不見得美味,卻有緩和胃寒的效果。另外,脾胃虛寒型濕疹患者也可以四神或四君子湯煮茭白筍。先將四神或四君子湯跟排骨燉煮40分鐘,再放進茭白筍,可以補脾胃兼利濕,不想吃排骨的人也可以只放茭白筍。氣血虛弱的人則可用當歸、黃耆跟紅棗,緩解茭白筍的寒性,先把藥汁煮30分鐘,熬出味來,再加入茭白筍後勾芡即可。
-
2020-06-02 科別.心臟血管
8成心臟病與中風的早亡可以預防!專家教你做這4件事
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的消息層出不窮,而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邊的案例更不在少數。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然而,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強調,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最重要的一點,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延伸閱讀: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6-01 科別.心臟血管
你也是高血壓族嗎?1張圖教你判讀血壓測量值
1名從事業務工作的40歲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聚會,飲食口味向來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也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直到日前因劇烈頭痛才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在靜脈注射降壓藥物。獲得控制後便前往心臟血管科追蹤,醫師張耀庭叮嚀飲食上除要減少油脂、鹽份的攝取外,也開立降血壓藥物。經按時服藥、回診,陳先生血壓控制穩定,也更了解生活習慣與定期量血壓的重要。 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列入台灣10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但隨著世代演變,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指出,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2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至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由於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病。 張耀庭說明,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病患,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了解病患生活、飲食習慣,電解質等數據並評估肝腎功能;再視病患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若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高血壓患者僅能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及服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則會以「鈣離子阻斷劑」讓血管放鬆,和「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調節荷爾蒙,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 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張耀庭提醒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必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2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確度。若經常發生不明原因頭痛伴隨高血壓,或服用3種以上降壓藥物卻無法得到良好控制時,就必須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和鮮物創辦人 劉天和 科技農夫,吃出健康安心真食物
-
2020-06-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虛不虛應該怎麼看?符合這9點,你的腎不虛
提起男性保健,大家對於腎是非常關注的。不少男士甚至把身體的一些不良反應,包括房事的表現好壞都歸結於自己的腎,甚至經常以「腎虛」來武斷地判斷自己的病情。對此,專家指出,人們常說的「補腎」其實是中醫的概念,而西醫和中醫所說的腎是有區別的。性欲降低≠腎虛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性功能障礙不能和腎虛劃等號。臨床上較常見的一些男科疾病,如前列腺(攝護腺)炎、前列腺增生、陰莖海綿體血管病變等,也可能成為男士性能力下降的原因。如果籠統地將性功能障礙與腎虛混為一談,是不科學的。西醫所說的腎就是解剖形態上的器官,是泌尿系統的一部分,強調的是形態及生理功能。從解剖學看,腎臟是位於脊柱兩側、類似一對拳頭大、蠶豆型的一個器官,其主要功能主要是為人體過濾血液,將人體代謝產生的氮質廢物經過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並通過濾過重新將有用的水、離子等留在體內,同時可形成與代謝有關的激素,如調節血壓的腎上腺素、生成紅細胞等諸多功效。西醫所講的腎臟病是指腎臟本身的疾病,一般指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腎臟疾病,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腎血管疾病、腎病綜合征等腎臟實質病變。雖然慢性腎臟疾病會影響患者的性功能,但把腎病與性欲降低、陽痿、早洩等性功能障礙等同起來是有謬誤的。腎虛不虛應該怎麼看那麼,既然腎虛不等同於腎病,對腎虛又該如何理解呢?中醫無論是腎虛還是脾虛,都不是特指某個器官,而是對一種身體狀態、疾病程度的描述和形容,因此可以涉及身體的很多器官和組織。就腎虛而言,是指腎的精、氣、陰、陽均不足。如果說到腎虛,既可以是指生長發育的功能低下,表現為嬰兒五遲、中年早衰;也可以指生殖的功能虛弱,體現為性能力不佳、男女不育等;還可以指「腎主水」【註】的功能不良,表現為排尿功能障礙,如少尿、多尿、尿頻等。這些窘況都與腎虛脫不了干係。由此看來,中醫的腎虛概念十分寬泛,包括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代謝系統、神經精神系統及消化、血液、呼吸等諸多系統的相關疾病,折射的是「大局觀」。【註】腎主水為中醫用詞,指人體水液的代謝和排泄與腎功能密切相關。符合以下9點的的人,腎才算不虛:1.頭髮烏黑。2.皮膚光澤。3.聽力清晰。4.骨骼強壯。5.記憶力好。6.晨起無浮腫。7.精神十足。8.血壓正常。9.排尿通暢有力。性功能障礙者忌盲目進補很多男性性功能障礙的病人都存在胡亂醫治的現象。有調查顯示,男性罹患性功能障礙後,44.2%的人首先想到上網找病因,36%的人會從書中尋找答案。通過這樣的「對號入座」「自我診斷」後,很多人會偷偷買壯陽藥進補。而盲目濫補,則有可能助濕生熱,使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更加嚴重,雪上加霜。從中醫角度來說,性功能出現問題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與腎有一定關聯,也並非完全有牽扯。性功能障礙產生的根源既可以是腎陰虛所引發,也可能由腎陽虛造成的,因而補腎要查明原因,分型而補。這其中,腎陽虛的典型症狀是怕冷、腰痛腰酸、疲倦。腎陽乃為一身陽氣的根本,如果是腎陽虛,整個身體陽氣的溫煦和暖就會下降,隨之而來的是手腳冰涼、面色虛白、精神不振、夜尿頻多、性欲淡漠、陽痿、滑泄等。而當腎陰虛時,因津液欠缺,身體得不到充分的滋潤,往往會有類似上火的症狀,容易虛熱,導致口乾舌燥、手腳心發熱、心煩、盜汗,患者易於早洩和遺精。再從中醫層面來講,性功能障礙主要分為脈絡淤阻型、腎陽不足型、脾腎兩虛型、肝淤氣滯型和濕熱下注型。這幾個證型在臨床上,特別是年輕人的發病概率遠遠超過腎虛型,所以臨床上應該辨證施治,不能一味強調補腎。另外,臨床中還有寒凝肝脈型、驚恐傷腎型、腎陽衰微型、陰虛火旺型等,對這些不同症型須分別對待,精准施治。通俗地理解,腎虛即局部能量不足了。而中醫所謂的補腎就是用比補氣藥更熱的藥,給局部增加能量。目前不少壯腰補腎的保健品都非法添加了西藥——西地那非,此藥為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處方藥,嚴禁用於心血管疾病病人。若患者用此類藥物調理或醫治慢性疾病,長期服用將嚴重危害身體健康。(衣曉峰整理)
-
2020-05-3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愛爾蘭人」談老年人用藥安全
許多人對資深明星有特殊情感,因為他(她)可能陪你走過青春年少,成家立業,甚至陪著你一起鬢角灰白,眼角出現皺紋風霜……歲月的流逝任性無情,然而看到大明星依舊神采奕奕,會覺得自己好像和偶像站在一起,佇立在看似湍急,卻瞬間靜止的河流。看著勞勃狄尼洛在電影「愛爾蘭人」中的演出,就是這樣的感覺。「愛爾蘭人」(The Irishman)是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史詩式的巨作,描述美國黑幫與政治的糾葛。勞勃狄尼洛在電影中飾演一位貨車司機,因緣際會與地方黑道派系結合,成為殺手,描述的場景橫跨數十年,勞勃狄尼洛由年輕氣盛的殺手演到白髮蒼蒼、垂垂老矣。打開藥盒,他面對著琳瑯滿目、五顏六色的藥丸。昔日意氣風發,握槍的手,現在只能顫抖著細數藥丸。「醫師,我父親80多歲了,除了泌尿科,還要吃心臟病、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相關藥物。吃這麼多藥,沒問題嗎?」這是門診經常聽到的問題。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用藥安全成為重要課題。因為老年人慢性病經常不只一種,可能需多重用藥(polypharmacy,通常指服用5種以上藥物),加上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因此用藥目的雖是治療疾病,對老年人卻可能造成傷害。當老年人使用藥物所造成的風險(指副作用)遠大於治療的好處,或藥物效果不明確,或有其他更安全的藥物可以做為替代品時,都可稱為發生老年人潛在性不適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PIM)。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評估工具為Beers criteria,最初由美國醫師Mark H. Beers與其團隊在1991年所發表。2012年起,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AGS)以實證醫學的觀念多次更新。2019年最新的版本列出包括對大部分高齡者應避免使用之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特殊狀況下高齡者不適當用藥,高齡者應小心使用的藥物,以及藥物交互作用之潛在性不適當用藥配對清單等等。Beers criteria列出來藥物清單洋洋灑灑,為了老年病人安全,謹慎評估其所開立的處方藥是很重要的。不過2015年,美國泌尿科醫學會(AUA)也針對Beers criteria發表白皮書,原因是清單中之交感神經拮抗劑、抗膽鹼藥物等都是泌尿科經常使用的。AUA指出,Beers criteria所設立的精神是想要改善老年病人使用藥物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但並不能依此準則來明確指出此藥物不適合老年人。處方藥物的開立應該要視個別病人的狀況而定。因此,美國老年醫學會AGS也再三提醒:老年人處方藥的開立之臨床決策須考量多重因素,Beers Criteria不能輕易作為醫療品質的指標。綜合以上,美國老年醫學會之Beers criteria提醒醫學界及社會大眾對於老年人用藥安全的重要性,然而,每位老年病人器官功能退化程度及疾病都不相同,醫師還是需視病情開立合適的藥物。在進入高齡化社會之時,老人用藥安全需要醫師、藥師、病人及家屬共同關心。從1974年的「教父第二集」,到2019年的「愛爾蘭人」,勞勃狄尼洛已成為跨越世代的記憶。無論是「計程車司機」中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或「高年級實習生」中飽經世故、善體人意的老爺爺,巨星之重要,或許是讓觀眾投射出自我種種可能,並在不同生命階段,綻放出繽紛火花。(本文關於「老年人用藥安全」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林正介教授及藥學系林香汶副教授閱稿。謹此致謝。)
-
2020-05-31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吃藥控制之外 科學證實11個方法可以降血壓
當醫師診斷出高血壓時,病患通常沒有不適感,也不覺得高血壓會影響生活。事實上,高血壓是嚴重的健康威脅,它會增加心臟病、中風、動脈瘤、認知能力下降和腎衰竭風險。更可怕的是,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雖然藥物可以降低血壓,但也會有一些副作用如腿抽筋、頭暈和失眠。還好多數人可以藉由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或降低血壓。•快走運動一個針對400項研究的分析指出,定期運動如快走,能像藥物一樣有效降低血壓。運動有助心臟更有效地利用氧氣。心臟病專家Brandie D. Williams說,在一周內盡可能找時間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並逐漸增加距離或重量,達到更好的運動效果。•深呼吸人的身體會透過釋放壓力激素(例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進入血液,來應對緊張的情緒。這些激素會提高心率並收縮血管,導致血壓升高。Williams說,緩慢的深呼吸和氣功、瑜伽、太極拳和冥想練習,有助控制壓力荷爾蒙和血壓。從早、晚各五分鐘開始慢慢累積,深呼吸運動也可以幫助入睡。•選擇富含鉀的食物西北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教授Linda Van Horn博士說,攝取富含鉀的水果和蔬菜,是降低血壓的重要方式。鉀會促使腎臟透過尿液排出更多的鈉,進而降低血壓。香蕉是鉀的重要來源之一,但除了香蕉,還有更多選擇,馬鈴薯的鉀含量比香蕉更高。其他包括番薯、番茄、柳橙、豌豆、哈密瓜以及葡萄乾和李子等果乾,也是鉀的良好來源。Van Horn博士建議,每天應攝取2000-4000mg的鉀。•減少鈉攝取某些族群,例如老人、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比其他族群對鹽分更敏感。但美國國家心臟和血液研究所的營養學家Eva Obarzanek博士建議,不論什麼族群都該減少鹽(鈉)的攝取。除了烹調時少放點鹽,更要注意的是那些隱藏在加工食品中的鹽分。例如麵包、披薩、湯、三明治,一些看來無害的食物,往往含鹽量相當高。•吃黑巧克力富含黃烷醇的黑巧克力,可放鬆血管、促進血液流動,進而降低血壓。澳洲一項研究分析顯示,一般來說,食用黑巧克力可以使收縮壓降低5mmHg,舒張壓降低近3mmHg。巧克力多黑才有效果?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醫學臨床副教授Vivian Mo博士說,目前無法確定理想的可可含量,但可以確定的是,可可含量愈高,效果愈好。當然,吃巧克力不該是降低血壓的主要方式,只是當你想吃點零嘴時,比起蛋糕,黑巧克力會是更好的選擇。•改喝低咖啡因咖啡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爭論咖啡因對血壓的影響。一個針對34項研究的分析發現,攝取200-300毫克咖啡因(約1~2杯咖啡的量),會使收縮壓增加8mmHg,舒張壓增加6mmHg,且效果會持續三小時。杜克大學研究咖啡因和心血管健康的研究人員James Lane博士說,咖啡因會透過收縮血管並放大壓力的作用來升高血壓。當人體承受壓力時,心臟會送出更多血液,讓血壓上升,「咖啡因會放大這種效果。」•喝洛神花茶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三杯洛神花茶(hibiscus tea)的輕度高血壓患者,在六周內收縮壓降低了7mmHg。研究人員認為,洛神花的植物化學物質,可能是血壓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早一點下班一項針對超過24000名美國加州居民的研究顯示,每周在辦公室工作41小時以上的人,罹患高血壓風險提高17%。首席研究員Haiou Yang博士表示,加班會嚴重耽誤運動和健康飲食。雖然我們很難從工作中早退,但請嘗試盡量在適當的時間離開辦公室,以便有時間去一趟健身房或回家好好做一頓飯。•聽音樂根據義大利的研究,適合的音調可以幫助降低血壓。研究人員讓29位已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成人,每天聆聽舒緩的古典音樂或印度音樂,配合緩慢呼吸30分鐘。六個月後,受試者的血壓平均下降4mmHg。•解決打呼問題夜間持續不斷的打呼,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SA)的症狀,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在睡眠期間短暫呼吸中斷。據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許多這類患者體內有較高的醛固酮(aldosterone),醛固酮可能提高血壓。控制睡眠呼吸中止問題,有助於改善血壓。•喝杯牛奶或豆漿研究顯示,如果您有高血壓,用大豆或牛奶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豆漿或乳製品)取代飲食中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收縮壓。醫學博士Matthew G. Budoff表示,「某些患者的身體,會因為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而發炎,這會使血壓升高。」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喝西瓜汁消暑解渴?專家提醒,這種人千萬母湯!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又到了吃西瓜、喝西瓜汁消暑的季節!許多人發現,因為今年雨水不豐,使得西瓜非常香甜可口,忍不住就多吃了幾塊,或多喝了幾杯西瓜汁解渴。但吃西瓜真的健康嗎?那些人不能貪嘴呢?專科醫師告訴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主任林軒任指出,最近腎臟科門診陸續出現多位腎臟病患者,抱怨手腳嚴重水腫,甚至胖了7、8公斤。細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吃西瓜上了癮,使體內水分無法順利排出所致。除了造成四肢水腫,甚至有病友因肺水腫就醫!他分享,就有病友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每周定期接受血液透析(洗腎)治療3天,日前週五洗腎時,發現體重比平常多5公斤,詢問下得知,患者最近狂嗑西瓜,導致全身水腫,體重飆升,因此,特別提醒應節制飲食,才不致影響透析療程。但患者返家後,仍完全不忌口照吃不誤,果然隔兩天就在家突然喘不過氣,緊急送醫急診,發現肺水腫了,血氧濃度低至90%以下,緊急接受洗腎後才穩定病情,嚇得他願意遵照醫囑,不再恣意妄為。林軒任表示,西瓜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群、鉀、鎂、磷、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營養素,能提升身體抗氧化能力,也具降血壓功效。但西瓜是糖分及水分含量高的水果,若同時患有糖尿病和腎臟病,短期內吃太多西瓜,會使血糖飆高,增加腎臟負擔。他特別強調,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貪嘴多食了西瓜,就像是水多喝了的概念,會導致體內水分超量蓄積,使體內的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進而增加腎臟負擔,容易誘發肺水腫、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有致命的風險。林軒任建議,對健康的人來說,西瓜確實有促進水分代謝、改善排尿及消除水腫的效果。但對於慢性腎臟病或有心衰竭的患者而言,在攝取西瓜、稀飯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前,應先與醫師諮詢,視其病情和排尿量,再決定食用的份量,才不會因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使腎臟功能惡化。
-
2020-05-30 橘世代.健康橘
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2017年,母親農曆生日正好落在次年的元旦,本想這樣的巧合就選當日家聚,為母親慶生,沒想到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在2017年12月29日為母親辦了追思禮拜。資優老人 一顆童心愛摸兩把母親94歲,雖重聽但仍能溝通;目略不明,看電視、書報尚無大礙;雖常抱怨雙腳無力,但我觀察枴杖只是拿著心安,步履輕盈跟得上我們的腳步;雖有高血壓等慢性病,但藥物控制得宜。每周固定洗頭,時間到了就去燙髮,衣著搭配合宜,每張照片都高雅、慈祥、嫻靜。好友稱她「資優老人」,當之無愧。一直慶幸母親晚年生活仍能自理,雖然她頻頻抱怨活到這麼老很辛苦,但和曾孫逗樂時童心未泯,打起麻將神采奕奕。我忽視了母親行動遲緩了,反應漠然了,表情呆滯了,短期記憶消失了。老化、退化,隨著歲月累積是不會放過任何人的。當母親連續兩天述說著全身痠痛,有別於以往的抱怨,我隱隱覺得不安。輪班陪伴 半夜跌跤我們崩潰雖然我們輪班陪伴,不幸仍然發生了。母親半夜跌了一跤,急診進加護病房。高齡加上頭部外傷,雖意識清楚,表達無誤,但因血壓高,血氧低,面臨插管抉擇!家人一陣兵荒馬亂,現場討論、電話連線,各個淚眼婆娑,小妹甚至站不住,倚著牆邊蹲著。爭辯、妥協;再爭辯、再妥協,最終,我們尊重母親在意識清楚時所做的決定:不急救、不插管、不發訃聞。在病情變化的驚心動魄中,及母親往生後治喪過程裡,都因依循母意,讓我們化悲傷、驚恐為動能,在回憶中因想著母親一生的行誼,感受為人子女的幸福與傳承的責任。親朋好友在慰問致哀時安慰我們:「母親沒受太多苦難,高壽又走得不拖泥帶水,真是福報。」我也是這樣自我安慰,但心中仍有遺憾。呼喊掙扎 疼在娘身痛在兒心當我們向醫護人員表明不插管急救時,我問:「能否轉安寧病房?」醫護人員告知不符住安寧病房的條件。我說,我想要的是人性的照顧。母親一進加護病房就插導尿管、包尿布、打點滴,因極度不舒服,想盡辦法拉扯,當然就被約束起來。又因是頭部受傷需要觀察,這段期間不能用鎮靜藥物,母親就這樣呼喊掙扎直到氣力用盡。我們不可能選擇在家壽終正寢,母親意外跌倒,我們也不可能不就醫,但就醫的結果卻不是我們想要的處置。挪威阿公 無痛安寧走上終點曾看到有位作者寫她挪威的公公如何善終。作者公公在挪威住安養院,高齡91,退化也有失智,也是跌倒但傷在手臂,院方縫合了傷口也打了嗎啡止痛。沒有進一步送醫是考量他的高齡,不宜再精密檢查受苦,只給嗎啡止痛,醫師說這是醫學倫理上的考量。後來她的公公不吃不喝,也沒打上營養針劑,護理師耐心向家屬解釋,人工注入的養分,只會徒增痛苦;進食與否要由病人自行決定,這就是生命的盡頭。僅僅5天見識公公的「好死」,作者說家屬的態度很重要。我知道這在台灣是行不通的,但這卻是我想要的,有可能嗎?【延伸閱讀↘↘↘】。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失去至親/郭慧娟:沒有什麼反應是「應該」的,不要認為哭才是正常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老後身高少4公分? 當心這3部位易骨折
骨鬆患者,小心易骨折部位!根據統計,骨折1年後,男性死亡率約為22%,女性約為19%。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林高田表示,骨折本身不會致命,而是由於骨頭斷裂後,引發許多併發症導致死亡,例如臥床太久造成肺炎,間接增加死亡率。 林高田醫師說明,骨鬆一開始很難警覺,一直要到壓迫性骨折,髖骨骨折或饒骨骨折,才會警覺鈣質流失,骨頭密度變低。事實上,骨質疏鬆所引發的骨折,有著幾項特徵,提醒民眾多注意,特別是不同年紀骨質疏鬆的人。容易骨折的三個部位也有所不同: 1.五十至六十歲間「橈骨遠端」:位於手腕處。女性比男性多,多因50-60歲開始骨質疏鬆,若同樣跌倒用手去支撐,年輕人可能會斷在舟狀骨或腕骨,或是韌帶處受損,但對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容易斷在骨頭,尤其是舟狀骨,手腕處的骨折。 2. 六十至七十歲間「髖骨骨折」:骨盆像一個碗狀凹進去,骨股頭則是一個圓球,而髖骨活動的角度特別大,不受限制。骨股頸下面的大小轉,上面突出來稱為「大轉子」,下面稱叫「小轉子」,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距離很寬,被稱為「轉子間骨折」,隨著年紀大骨質流失,此處的骨頭早已空空洞洞,易形成髖骨骨折。 3.七十至八十歲以上「脊椎斷裂」:包括腰 椎、胸椎皆有可能。脊椎骨折分慢性和急性,骨頭裡面是海綿骨,而骨小樑則是骨頭很小的結構,因為骨鬆而慢慢垮掉,這也就是年紀大了,身高漸漸變矮的原因之一。 林高田醫師指出,從一般骨質疏鬆觀點來看,如果患者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尤其是女性停經以後,骨鬆情形越來越明顯,導致身高變矮,若差距4公分以上,就要開始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醫師說,骨密度的變化通常不會非常快速,不像量血壓、血糖需要一直要監測,建議約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即可,也可前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網站,點選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先以簡易的評估方式,提早警覺預防,判斷是否為骨鬆高危險族群,千萬別等到骨折時,才驚覺骨質已流失,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老倒縮只是老化現象? 你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了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5-30 科別.腦部.神經
進展很快?有藥醫嗎?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與五大疑問
帕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帕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要證實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個從過去病史與身體檢查來診斷的疾病。如果家屬觀察到身邊的人或長輩最近在動作、活動上好像怪怪的,可以先用以下的表格自我檢測。這裡有十個問題,其中若有三個回答「是」,請趕緊到神經科就診。看門診的過程中,醫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狀況變化,並了解患者動作不協調的程度。假使需要影像學檢查,會選用腦部核磁共振,看看是否有發炎或腦瘤等其他狀況。假使連核磁共振都無法支持診斷,或當不確定究竟是原發性震顫或帕金森氏症的話,還是可以輔以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藉著多巴胺轉運體活性及影像活性分佈來做診斷。確診之後,有藥可以醫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選項不少,例如左旋多巴(Levodop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和多巴胺受體增強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等。每個人症狀不同,做的工作不同,像有些患者受到動作僵硬的困擾,有些則是面臨震顫抖動的折磨,這時所需要的藥物就不一樣。假使患者工作很常需要打字,卻又受帕金森氏症所苦,通常依經驗來說,使用上左旋多巴會帶來最大的好處,醫師就會選擇左旋多巴作為起始用藥。復健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用嗎?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患者最常受動作僵硬、緩慢、或顫抖之苦,也就是說,患者沒辦法好好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過去拿個杯子,寫個字,或穿衣服都不是難事,但當帕金森氏症變嚴重的時候,這些都會變成大事,喝個水就掉杯子灑水,要填個病歷資料寫很久,甚至衣服都套不上、扣不上,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另外,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時手臂不會自然跟著擺動,平衡變差,容易跌倒。一跌倒,可能就還會造成骨折、頭部出血等更麻煩的狀況。因此,早期介入動作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之後,就要開始介入運動治療。運動可以幫忙控制體重,同時在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及學習肌肉運用後,協調性會比較好,減少走路跌倒的機會,職能治療師則能幫助患者熟悉如何處理日常生活遇上的困難。因此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帕金森氏症會進展的很快嗎?疾病的進程總是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患病後狀況會急轉直下,有的則是還算穩定。而且這跟在疾病的哪個時期診斷發覺也有關係,如果在帕金森氏症早期就注意到狀況不對勁,及早帶患者去就醫,早一點用上適合的藥物,就可能改善症狀,減緩個人變差的速度。若太晚才注意到,就醫時疾病已經比較嚴重,當然後來就比較難治療比較難改善。不過整體而言,帕金森氏症的神經退化是相對緩慢的,患者常是經過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展到生活失能。(若像「漸凍人」這樣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病到死亡平均是三到六年,僅有極少數的患者會活超過十年。)另外,大家應該也常聽到另一個與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阿茲海默症。雖然這兩個都是神經退化的疾病,但退化的方向不一樣。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從認知功能退化,所以患者會先表現記憶力很差、情緒控管不佳等變化。而帕金森氏症則是以動作功能開始退化,先表現出僵硬、緩慢、和顫抖的動作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假使患者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但後來很快就表現出記憶力變差的認知功能障礙,代表預後不佳!患者可能會比較快速的惡化。還有一個預後差的指標則是使用左多巴胺但成效不彰。帕金森氏症會致死嗎?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介在50到70歲之間,在這階段的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較高,慢性病較多,就比較容易感染,或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問題,所以一般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並不是死於帕金森氏症,而是心臟病發、癌症等這年齡層的常見死因。然而,若患者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動作很不協調、容易跌倒,那就可能因為吃東西咀嚼、吞嚥不順,嗆到變成吸入性肺炎,或是跌倒導致骨折、顱內出血。這些狀況就可能致命。原文:
-
2020-05-30 養生.抗老養生
你不知道的養生秘訣! 專家呼籲:除了醫療 這件事更重要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集體健檢的結果是以數字呈現。乍看之下,用數字管理健康,真是再科學不過,所以當健檢數字出現異常,民眾自然會抱持非治療不可的強迫觀念。經過治療以後,數字來到正常範圍,就會令人備感安心。為了改善不健康的數字,有些醫師除了開處方藥之外,也會勸導病患多運動、修正飲食習慣等,給予種種生活衛教。然而,絕大多數醫師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把藥物治療列為首要,運動和飲食指導只是聊備一格。幾乎所有的醫師都將改善生活習慣視為「錦上添花」。從某種角度來說,醫師會這樣想也是無可厚非。因為單憑藥物的化學作用,是可以強制將血壓、血糖數值降下來。然而,把眼光拉長來看,從臨床流行病學的調查可以明確得知,修正飲食習慣遠比使用藥物來得有效。以降血脂藥物「史塔汀」(statin)為例。這是東京農工大學特別榮譽教授遠藤章博士的重大成就,他因為成功將「史塔汀」商業化,榮獲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等無數國內外醫學大獎,其貢獻被譽為等同拿到諾貝爾獎的殊榮。根據研究,服用史塔丁可以降低三成的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衰竭,功效值得肯定。然而,這些都是來自歐美國家的研究數據。在日本,服用史塔汀藥物能否減少心肌梗塞發病的相關研究,至今仍遲遲無法下定論,我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體質,本來就不是容易罹患這類疾病的人種。「法國悖論」的真相大家聽過「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嗎?這是指法國人的飲食習慣與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呈現矛盾。高脂肪飲食一直被視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大禍因,但法國人平日大量食用高膽固醇及飽和脂肪的食物,乳脂肪消費量也高於其他國家,可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相比,法國人心肌梗塞死亡率卻只有他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是什麼緣故呢?一般認為,這都要歸功於紅酒。前面提到史塔汀類藥物,可以降低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約三成,法國人只要飲用紅酒,就可以降低六○%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可說是營養學的重大勝利!不過,筆者以為,真正的幕後功臣不在於紅酒,而是另有其因。的確,經常飲用紅酒的國家普遍較少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以歐洲來說,不只法國如此,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缺血性心臟病罹患率也都偏低,紅酒的實際功效在這些地區確實有其可信度。但是各位可知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哪些國家?以下引用的統計數據,雖然距今有一點時間差,仍不失參考價值。二○○二年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OECD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日本,然後才是韓國與法國。如果真是這樣,那紅酒可預防心臟病的說法就未免太牽強了。日本人當然也喝紅酒,但是消費量極為有限。根據莫西亞集團(Mercian Corporation)的統計資料,日本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費量,平均是二.一公升左右,法國則是四十八.八公升,顯見日本人的紅酒消費量只有法國人的二十五分之一。那麼,這些心臟病發生率偏低的國家,在飲食上可有共同點呢?日本料理、法國菜、義大利菜、西班牙菜、葡萄牙菜、韓國菜都大量使用魚貝類。再者,在這些國家的餐館享用全餐時,不僅可以選擇肉類主菜,魚貝類也是選項之一。無論是葡萄酒的功勞、還是魚貝類的功勞,都說明了,正確的營養攝取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罹患率,也證實營養學的重要性。醫師應該也要懂營養學人是鐵,飯是鋼,多吃魚的國家,人民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相對偏低;一個人想要健康長壽,必須仰賴飲食,也就是營養條件。以第一章舉出的秋田縣為例,透過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可以得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強化血管,大量減少死於腦中風的人口。如此重要的營養學,大學醫學院卻不開設相關課程,所以現在的醫師對營養學所知貧乏。至少我還是醫學院學生的時候,幾乎沒有機會接觸營養學。我們這一輩出生於一九六○年代的人,目前正是日本醫界的中堅,許多人身居業界和學界要職。他們不重視營養學,所以醫學院也不教營養學。學校課程不教,醫學院學生當然也就欠缺營養學的必要知識,連最基本的認知也付之闕如。以色胺酸為例。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色胺酸為眾多胺基酸的一種,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不足時,就容易罹患憂鬱症。充分攝取肉類、魚類往往令人心情好,也是治療憂鬱狀況的手段之一。雖然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但血清素不足會造成憂鬱狀況惡化是不爭的事實。缺乏營養學相關素養,確實會減低醫療成效。表面上來看,大家都說現在是「心靈的時代」,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所以愈來愈多醫院的內科也開給病患抗憂鬱劑,有的醫師甚至只要聽到病患抱怨「最近情緒低落」,就二話不說,開抗憂鬱劑。然而,如果是真正全面關照病患的內科醫師,難道不該先關心病患的生活起居,詢問病患平日的飲食習慣,發現有蛋白質不足的可能,立刻給予衛教指導嗎?抗憂鬱劑這類藥物一旦開始服用,就容易養成依賴,停藥又往往造成病情惡化,所以用藥之前應該先考慮其他的生活指導,而不是輕易開藥。反過來說,醫師如果對營養學有一定認識,面對病患時就會有更多的治療選項,但現今的醫療體制並不給醫師和病患這樣的機會。醫師的營養學知識不足,不只是提供給病患的治療選項貧乏,還會損及病患的權益。歐美在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期間,興起了減少肉食的養生風潮。肉食主義會帶來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用更多蔬食取代肉類,保護心血管」的健康飲食運動如火如荼。而即使經歷這一波少肉飲食運動,美國人平均的肉食攝取量每人每年仍多達九十公斤,整體而言未見減少,但是死於心肌梗塞的人數卻降到一九七○年代的一半左右,想必是蔬菜的攝取量增加與健康意識抬頭發揮了助力。問題是日本也仿效美國,由醫界率先發起肉食減量風潮。根據統計資料,一九八五年間,日本每人的肉類攝取量大約是二十多公斤,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攝取量還要再減少,莫非是想當神仙?這件事再次暴露日本醫界的愛跟風,更缺乏解讀數據的能力,與營養學知識的貧乏一樣令人詬病。本文出處/摘錄自時報出版《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