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肝性腦病變)
肝臟是人體代謝毒素的主要器官。肝臟病變或是功能減退,無法順利代謝毒素,會使體內毒素累積。一旦毒素入侵腦部,導致腦神經異常,造成患者言行失序、昏睡不醒等精神、意識和智力產生變化,即是肝昏迷。
- 症狀: 日夜顛倒 性格轉變 語言能力減退 肌肉抽搐抖動 反應遲頓 目光呆滯 嗜睡 精神混亂 口中有肝病異味 意識混亂 昏迷 智力退化
- 併發症: 腦水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肝臟是人體代謝毒素的主要器官。肝臟病變或是功能減退,無法順利代謝毒素,會使體內毒素累積。一旦毒素入侵腦部,導致腦神經異常,造成患者言行失序、昏睡不醒等精神、意識和智力產生變化,即是肝昏迷。
脂肪肝是指肝細胞中堆聚過多的脂肪(三酸甘油酯),使得肝細胞變性而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功能是製造與貯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重要的一部份,前列腺癌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
「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是甲狀腺刺激素偏高,但甲狀腺素卻正常,造成甲狀腺機能失調。
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是口腔癌前病變的另一種,成因幾乎全為嚼檳榔引起,病灶常見於頰黏膜、其次是腭部和臼齒後區,患部黏膜首先失去正常的淺紅色、變白,接著反覆出現潰瘍或水泡,最後黏膜會慢慢失去彈性,用手指觸壓可明顯感受黏膜有如皮革,甚至摸到縱走方向的「纖維化帶」,此纖維化帶會拉住嘴角與頰黏膜,造成無法張大口,嚴重影響日常口腔功能,如進食、刷牙或牙齒之檢查、治療等。病灶如果發生在口咽之間的軟腭部位,可導致吞嚥困難;懸雍垂也會因而萎縮或變形,用手刺激時不會有嘔吐反射。臨床伴隨口內燒灼感、刺痛、乾澀的感覺,對辛辣、熱等食物極度敏感,味覺卻顯麻木。 病程進行到後段,可能併發喉痛、耳痛、失聰,到發展成口腔癌,則有較高的死亡率。目前治療方式有:注射類固醇或全身性用藥減少纖維化物質;手術或雷射摘除纖維化帶,不過療效有限,且多因體質而異,用藥也可能有不少副作用,最好還是預防勝於治療,拒吃檳榔即可完全預防此症。
當肌腱組織長期受外力不當的作用影響而發炎,就會形成肌腱炎。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膠原纖維組織,負責傳遞肌肉的力量抵達骨頭以帶動關節活動,具有耐受伸、彎、扭等,在關節周圍處如手指、手腕、手肘、肩膀、膝蓋、足踝、腳跟等,這些部位因經常活動,肌腱的受力與磨損也極大。鈣化性肌腱炎、媽媽手、滑鼠手、網球肘、高爾夫球肘等,都是常見的肌腱炎類型。 值得一提的是,五十肩與肌腱炎的症狀很類似,所以肩膀疼痛不一定就是肩部肌腱炎,首先要確認發炎問題出在肌腱還是關節(囊)。 肌腱發炎的臨床症狀為局部疼痛,按壓患處或肌腱用力時不適感會加劇,某些肌腱發炎外觀會有腫脹發熱的現象。病況輕微者兩週內可自癒,逾一個半月情況還未改善,則可能發展成慢性肌腱炎,除疼痛外還會伴隨無力、麻痺、動作僵硬,無法伸展自如等。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性血液凝固異常的出血疾病,病患先天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障礙,不容易凝固,身上經常出現不明瘀青,如果有嚴重創傷,就可能有出血不止的情況。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種類之不同,可分為A型、B型、C型三種血友病。
痛風在臨床上是指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當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導致尿酸濃度太高時,尿酸就會在血液中呈現過度飽和狀態,於是就會以尿酸結晶的型態沉積在人體的組織裏,誘發出不同型態的疾病,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為有效治療痛風發作的唯一途徑。 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突發性的關節發炎,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當疼痛發作時,患者會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大腳趾被火燒一樣。有超過50﹪的病人首次發作的部位在腳大拇指第一關節處,但發病的關節不限於此,還常見於手部的關節、膝蓋、肘部等;發病的關節最終會紅腫、發炎,甚至破壞骨科、關節,活動受限,最後影響日常生活。症狀會反覆出現,所以一旦關節出現強烈、突然的疼痛後,就要及時看醫生,做好症狀管理和預防併發症。
尿毒症是指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無法自行清除體內代謝物及維持血中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若腎功能嚴重受損且藥物治療無效時,會導致體內各 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候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尿毒症的在英文字面意思是「血液中的尿液」,此是腎臟功能已經嚴重不足,患者通常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尿毒症的患者主要是由慢性腎臟病惡化而 來,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如果合併出現尿毒症狀稱之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友務必要控制病情,避免進入尿毒症而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物,是因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大腸息肉演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很高,應定時追蹤檢查。
支氣管炎是指連接氣管和肺部的小氣管發炎。支氣管黏膜上有微小的纖毛,會有黏性分泌物潤滑淨化吸入的空氣。當支氣管發炎時,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就會導致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症狀。支氣管炎大致分為急性和慢性,另有一種特別好發於三歲以下幼童的細支氣管炎。急性的發炎通常是暫時性的,如果刺激物消失,發炎就會緩解,但如反覆發作或治療不當,也可能變成慢性。
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依病程可分為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急迫、病程短。「慢性腎絲球腎炎」15%~20%是從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腎絲球腎炎,是最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因體內漿細胞異常增生所致,漿細胞是白血球之一,故此疾病屬於血液癌症。骨髓瘤常見於骨髓外之硬骨上,且會擴散至全身各處的骨骼、骨髓,故稱為「多發性」骨髓瘤。漫布各處的腫瘤會破壞患者骨骼組成,進而導致骨痛、骨折與高血鈣等症狀。骨髓瘤好發於年長者,近20%患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狀患者;若屬於第三期卻沒有接受標準治療的患者,其存活時間平均僅有7個月。
腸躁症是指腸道的構造正常,但是功能異常,是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腸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痛型三類,也可能會多種症狀同時反覆發生。
胰臟炎是胰臟的發炎性疾病。胰臟是一個長而扁平的器官,位於上腹部,正確的位置位於胃與十二指腸的後方。胰臟中最主要的構造稱之為胰腺,胰腺可以分泌幫助消化澱粉、蛋白質與脂肪的外分泌酵素與調節血糖的內分泌胰島素。 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慢性胰臟炎則因毒素等相關因子造成胰臟慢性受損,其病程漸進而且持續多年,並且難以緩解。任何一種形式的胰臟炎都很嚴重,並可能導致併發症。 急性胰臟炎相關的症狀以急性上腹痛為主,飲食會加劇這樣的疼痛感,一旦產生急性胰臟炎,上腹痛便無法緩解,此類持續性的上腹痛會持續到數小時至數天,直至胰臟修復至一定程度為止。慢性胰臟炎的症狀則有三種,其一是慢性陣發性的上腹痛,飲食亦會加劇這樣的疼痛,但通常不緊急,並且劇烈程度亦不像急性胰臟炎這般嚴重;其二則是消化酵素分泌不全引起的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與體重減輕;最後則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產生的糖尿病。 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偶而會合併有擴散到背部的轉移痛、嚴重的胰臟炎按壓上腹部時會有明顯的壓痛。嚴重的個案甚至可能產生類似敗血症休克的狀態,亦即發燒、意識不清、血壓下降、尿量減少與多重器官衰竭。最嚴重的個案甚至可能在數天內死亡。
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相當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是良性腫瘤,好發於30歲以上的育齡婦女,發生率約為20~30%,意即每四人就會有一人長子宮肌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但過了更年期後發病率又會下降。子宮肌瘤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遺傳、荷爾蒙、內分泌和環境因素等有關。 子宮肌瘤的症狀及嚴重程度,視其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定。多數的子宮肌瘤無明顯症狀,發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亦不高,可以不用立即治療,只要定期追蹤。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會以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壓迫症狀、腹痛、不孕及流產等方式表現。如果肌瘤不是很大,症狀不太嚴重,可先藥物治療;症狀特別嚴重再考慮動手術,如還想懷孕者可選擇僅切除肌瘤,如沒有生育需求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再考慮摘除子宮。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神經科單一基因疾病,因遺傳或自體基因變異所造成。此種先天遺傳性疾病,依照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兩大型:第一型最為常見,稱為週邊神經型(NF1),發生率約介於1/3,000~1/4,000之間。NF1病患的症狀特徵是皮膚上有黃棕色的皮膚斑和腫瘤,或腋下及腹股溝出現雀斑,且多在兒童時期就表現出來,青春期後眼睛出現虹膜色素缺陷瘤、或視神經長出視神經膠質瘤。另有些患者有明顯的骨骼病變,如蝶骨發育不良、長骨變薄、脊柱側彎等。 第二型為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稱為中樞神經型(NF2),發生率約為1/40,000。NF2病患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8~24歲,症狀特徵為左右雙側前庭神經鞘瘤與多發性腦膜瘤、脊椎神經腫瘤。
馬凡氏症候群是一種顯性的遺傳疾病,患有此疾病的患者後代,有50%的機率也會罹患此病症。因為FBN1基因發生致病變異,而導致患者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馬凡氏症的患病機率約為1/5,000~1/10,000;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病患是自發性突變,而非來自遺傳。患者因為結締組織病變,外觀上有出現手長、腳長的樣貌,通常身高也會較高,因此常被暱稱為「蜘蛛人」。患者身上出現的症狀因人而異,最嚴重卻也最常見的症狀是心血管方面的異常。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
風濕性心臟病顧名思義,是一種由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引起的心臟病,引起風濕熱的A群β溶血性鏈球菌會侵害全身的結締組織,當心臟組織受到侵害時,即稱為風溼性心臟病。此疾病主要傷害的部位是二尖瓣膜與主動脈瓣膜,且學齡兒童較容易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其中又以8歲為好發率高峰。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春秋,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
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九,是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約為9:1,近年患者有逐年增加情形,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愈高。 淋巴系統負責人體的免疫功能,B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來對抗致病原,T細胞和NK細胞則是透過不同機制消滅致病原。因此被感染時局部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是淋巴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的疾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方法與效果,依據細胞的種類有所不同。預後狀況也依惡性度而定,低惡性度淋巴瘤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高惡性度淋巴瘤侵襲性較高,對化療反應好,但存活率隨期別增高而降低,有6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能達長期存活。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會發生在各種器官上,症狀多樣化,常見的有局部或全身有淋巴結的地方無痛性腫大,例如頸部、腋下、鼠蹊等;另外,也會因肝脾腫大造成腹脹腹痛;侵襲呼吸道則有咳嗽、呼吸困難;侵襲腸胃道系統會出現潰瘍、出血、穿孔、消化不良等症狀。 侵襲到骨髓會有貧血、出血;神經症狀如頭痛、運動或感覺異常、疼痛或神智異常等。但無論侵襲何種部位,都常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 以下是常見6大症狀: 燒:發燒38度以上,發燒至少連續14天,通常是下午或傍晚 腫:身體出現不痛的一個或多個淋巴腫塊 瘦:體重不明減輕,6個月內減少10%的體重 汗:夜間盜汗 癢:皮膚出現紅疹騷癢 咳:咳嗽、呼吸急促困難 淋巴組織存在於身體的許多部位,所以淋巴瘤可以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任何其它器官,如胃、口咽、鼻腔等,也會轉移至骨髓或其他器官,如肝,肺等。
巴金森氏症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手腳抖動在靜止狀態下最明顯,情緒緊張時也可能加劇,而在睡覺及活動時消失;身軀的僵直多出現在關節部位,如手肘、手腕,僵硬嚴重時會帶來疼痛,造成身體只能彎腰駝背;動作緩慢特別在姿勢改變的時候發生,坐、站、行走都很費力;缺乏平衡感,造成容易跌倒引發更嚴重的外傷;還有面部表情少、說話變慢變含糊、字越寫越小等。其他非動作性的病症還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症候群,包括便祕、低血壓、尿失禁、頻尿等。 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時間不等,目前醫療上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無法痊癒,但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屬罕見疾病。人體原本中樞神經纖維覆蓋一層神經髓鞘,但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自體抗體開始攻擊、破壞髓鞘,影響正常傳導功能,臨床症狀會因神經受影響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疾病早期症狀多元、確診不易,患者常遊走於神經科、眼科、復健科,甚至精神科之間。據國外研究統計,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花2年的時間。 多發性硬化症不會傳染,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女性多於男性,病灶可能發生在腦部、脊髓中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患者的平均壽命僅略短於正常人。若造成死亡,多半由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感染併發症。
皮膚過敏是一種人體過敏的形式,臨床表現在皮膚上,多發於敏感性肌膚或敏感體質。從醫學角度來看,皮膚過敏指的就是,當皮膚受到各種刺激,如化學製劑、化妝品、花粉、某些過敏原食品、污染的空氣、沙塵等等,導致皮膚出現了紅、腫、癢、脫皮、甚至演變出較嚴重的過敏性皮膚炎等病症。現代環境污染嚴重,人造物、添加劑又多,致敏機會有節節攀升的趨勢。
口臭指的是從口內散發出難聞氣味的一種症狀,反映身體有某方面的問題需要探究,臨床氣味可能因此而不同: ●單純性口腔問題口臭,聞起來偏酸,類似硫化物的氣味,由口腔疾病引起,如齲齒、牙周病、牙齦發炎。本類型的口臭除口腔明顯有異味外,還可伴隨牙齦腫、痛、局部發熱等症狀。 ●疾病型口臭,臨床表現除嘴臭外,可能出現其他部位的局部不適,如胸悶、腹脹、頻尿、便祕等。若聞起來像臭雞蛋,可能罹患胃潰瘍;若如魚腥味,可為肝功能不佳或肝硬化;酸蘋果味道則是腎功能不佳;腎衰竭患者則偏尿騷味或阿摩尼亞味;如腐敗水果味,可能為糖尿病酮酸症;呼吸道感染則近似乾乳酪發酵的味道;而與血液腐敗味道有關的,可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心因性口臭,氣味較病理性口臭不同,偏苦、澀,多在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的時候出現,如伴隨其他心因性消化道問題,則會帶有酸味。 目前診間常用口氣測量儀來診斷,由受測者口中真空抽取氣體,客觀的測量揮發性硫化物(引發異味的主要物質)濃度多寡,超過160ppb就表示有口臭;亦可透過自我測量方式:將手掌合攏包住口鼻朝裡面呼氣,用鼻子吸氣來判斷。而處理口臭問題務必探究來源病因加以治療,才能改善。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如我在第1期就發現、治療,則存活率可高達90%;第2期和第3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及早手術治療,平均治癒率也有80%以上;廣泛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平均也可以活2年半的時間。因此衛福部針對50-74歲的年長者,有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iFOBT)補助,以期及早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並治療。 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5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
夜盲症是一種視覺障礙,特別是在暗處或光線較暗的地方看東西時,視力明顯下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夜盲症也稱為視網膜失氧或色素變性症,是一種由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失去感光能力而導致的疾病。 夜盲症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的,與營養不良、某些藥物、系統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在治療方面,如果夜盲症是由於營養不良引起的,則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或服用維生素A等營養補充劑來治療。如果夜盲症是由於其他因素引起的,則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根據國內長庚醫院的統計數據,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大概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糖尿病病人在 10到15年內,有80%機率會併發 糖尿病腎病變。因此,糖尿病病人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讓腎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導致腎絲球被破壞,影響到腎臟排出廢物和過多水分的能力,導致病人腎功能下降。
腎臟病跟高血壓的關係 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兩者可以互相因果,即使是目前研究又無法區分的那麼清楚。高血壓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時慢性腎臟病的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引起一種稱為「腎性高血壓」的高血壓。 高血壓會對腎臟中的血管和過濾器造成損害,使清除體內廢物變得困難。高血壓腎病變就是血壓高的時候,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增加,而高血壓往往在無形之中已經對腎臟造成傷害,加上前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病人往往到了第3~4期慢性腎臟病才發現並治療。高血壓腎病變也有醫師使用高血壓性腎病變。一旦惡化到尿毒症時,此時只能進行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這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降壓保腎類的藥物,例如:血管張力素(簡稱ACEI)類藥物和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簡稱ARB)類高血壓藥物,讓病人腎臟功能改善;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則需使用透析治療或是腎臟移植。想要預防高血壓腎病變的發生,就必須儘早發現並治療高血壓。
紅斑性狼瘡腎炎是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一種腎臟疾病,紅斑性狼瘡屬於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主因是免疫系統本該製造出抗體攻擊病原體,這抗體卻會攻擊自身的細胞和組織,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累積下來會對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不同的患者病情程度落差很大,一般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出現嚴重症狀)和緩解期(症狀輕微無明顯的症狀)。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紅斑性狼瘡腎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當病情進入慢性腎臟病第5期(尿毒症),必須進行洗腎或腎臟移植來協助腎臟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紅斑性狼瘡的病人中約有50~70%會有腎臟發炎和腎功能不全的問題,如能好好控制,就有機會避免最終進入洗腎的惡夢中。 紅斑性狼瘡腎炎目前根據WHO可以分為6類,醫師會根據病人所處的類別來加以治療,需特別注意紅斑性狼瘡腎炎需要藉由藥物治療,難以透過飲食來控制和延緩腎臟惡化,重點在於配合醫囑,長期追蹤病情,避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