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蛋白質
共找到
3360
筆 文章
-
-
2019-12-04 養生.運動天地
「早餐前運動最健康」最新研究:有效控血糖、燃脂肪
2019年10月28日,當代醫學新聞網站(www.medicalnewstoday.com)刊登一篇文章稱,「早餐前運動可能是最健康的選擇」。文章說,根據有關進餐時間和鍛煉之間關係的最新研究顯示,弄清何時鍛煉與鍛煉本身一樣重要。最新研究表明,早餐前鍛煉對健康有「深遠的好處」。何時運動 能夠影響健康文章說,一些研究來源建議,運動的有效性可能與一個人進食的時間有關。英國巴斯大學和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飲食和運動時間是否與肥胖人群有聯繫。肥胖和久坐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這是因為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島素血症增加了。找到預防這些胰島素相關作用的方法可能會挽救生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研究人員研究進食前後的運動如何影響肌肉的脂肪存儲和胰島素反應。這是第一個涉及肥胖患者中這種關係的研究。實驗為期6周,有30名肥胖男性參與。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分為三類:運動前吃早餐的人、運動後吃早餐的人、不改變生活方式的人。巴斯大學衛生學系的岡薩雷斯(Javier Gonzalez)博士說:「結果表明,改變進食時間和運動時間可以對整體健康產生深刻而積極的變化。」與早餐後運動者相比,早餐前運動者燃燒的脂肪是早餐後運動者的「兩倍」。原因很簡單:當人們整夜禁食時,他們在運動中的胰島素水平較低,從而使身體消耗更多的脂肪。岡薩雷斯說:「重要的是,雖然這對減肥沒有影響,但卻確實改善了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早餐前鍛煉者的肌肉對胰島素的反應較好,可以更好地控制體內血糖水平。岡薩雷斯說,兩個運動組都減輕了相似的體重,並且都獲得了相似的健身。他補充說:「唯一的區別是食物的攝取時間。」早餐前運動的人群的肌肉中某些蛋白質的含量增加了,尤其是那些負責將葡萄糖輸送到肌肉的蛋白質。該研究的合著者、伯明翰大學的華立斯(Gareth Wallis)博士說:「這項工作表明,在夜間禁食狀態下進行運動,可以增加運動對個人的健康益處,而不會改變他們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不過,這些發現是、僅針對男性,下一步的研究將將調查婦女的狀況,看看她們是否也從早餐前運動中受益。參與者消耗的早餐含高碳水化合物,因此未來的研究可能還需要檢查低碳水化合物餐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效果。不過,夜間禁食和早餐前運動可能是增加肥胖者運動效果的關鍵。不管什麼運動 能動就好2019年6月27日,當代醫學新聞網站發表另外一篇文章表示,運動包括進行鍛煉和使心率超出靜止水平,是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人們是進行輕微運動如散步,還是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如騎車上坡或舉重,定期運動都會給身心帶來廣泛的好處。「每天都運動,對於預防一系列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至關重要。」不同類型的運動益處不同。人們將運動分為三大類:有氧運動(aerobic)、無氧運動(anaerobic)及敏捷訓練(agility training)。有氧運動旨在改善人體使用氧氣的方式。大多數有氧運動是在較長時間內以平均強度進行的,如慢跑、騎車等。無氧運動不用氧氣作為能量,用這種運動來增強力量和肌肉質量。這是高強度的活動,持續不超過2分鐘,如舉重、短跑和跳繩。敏捷訓練旨在提高一個人在加速、減速和改變方向時控制的能力。敏捷的運動包括網球、美式足球及羽毛球。對於目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們,任何運動都比沒有運動要好。美國現行指南建議人們如下操作: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至少有75至150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兩種運動的結合。值得記住的是,即使白天進行10分鐘的劇烈運動也會帶來健康益處。
-
2019-12-03 名人.好食課
好食課/營養師的憂心!別讓小孩再喝含糖飲料了
前幾天營養師剛好受邀參加了親子天下的調查發佈會,在發佈會上也看到了偏食兒、零食兒狀況十分嚴重,數據顯示有57%的小孩有偏食習慣,且有47%的小孩每週會吃2次零食。其中大多都是高油、高鹽與高糖的食物,像是含糖飲料、洋芋片、餅乾、糖果與巧克力等等,這都帶來熱量、鈉的健康負擔!目前,含糖飲料非常盛行,家長不注意或是沒有危機意識,就很容易讓兒童喝到許多含糖飲料!到底我們小孩子面臨的含糖飲料問題有多嚴重?含糖飲料除了造成小孩肥胖以外,還有什麼成長面向的風險呢?藉由這次的分享,也要喚起爸爸媽媽們對小孩健康的重視!超過1/4的兒童每天會喝1-2次的含糖飲料,是小孩身高的隱形殺手!因為參加了發佈會,我認真的再看了一下相關調查,發現小孩子攝取含糖飲料的問題遠比我想像中的嚴重!在最新的國民營養調查中指出,有超過25%的學齡兒童(7至12歲)每天至少會喝1至2次的含糖飲料,有近10%會喝超過2次,讓小朋友很容易獲取太多的糖而導致健康及成長問題!這次調查發佈會上陳奕成醫師也有再提醒一次,小孩攝取含糖飲料會提高血糖而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以25公斤的小孩子而言,只要攝取超過500毫升的含糖飲料,就會造成身體生長激素停機達2小時。而且含糖飲料所造成的不只是生長激素問題,也會導致小孩子肥胖。2016年研究指出,小孩的「偏食」與「含糖飲料頻率」有正相關,喝比較多的含糖飲料通常也具有偏食習慣,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導致小孩肥胖和營養攝取不均(連結)。在學齡期,小孩子需要充足的營養才能順利的成長,因此爸媽們可別太輕忽含糖飲料帶來的危險!喝鮮奶喝不夠,取而代之可能是含糖飲料雖然是老調重彈,但營養師還是要呼籲要讓小孩子喝到足夠的鮮奶!好食課在幫助國民健康署推廣我的餐盤,其中也強調早晚一杯奶,而每杯約是最小罐的新鮮屋。但在親子天下的調查中有61.9%的家長認為孩子每天要至少喝2杯的鮮奶,實際上也只有20.2%有喝到2杯,且有高達69.3%僅喝到1杯,這代表家長對鮮奶具有一定的「正確認知」,但卻無法真的落實。建議家長應重視孩子成長時充分攝取營養,而除了在正餐給予均衡的食物,也要注意飲品的選擇!由於飲品具有取代性,因此只要讓小孩養成喝鮮奶的習慣,就可以讓鮮奶取代飲品,自然而然會與含糖飲料競爭胃部空間,降低含糖飲料的威脅,同時也從鮮奶中獲得許多營養!喝鮮奶補鈣補蛋白質,小孩長高的關鍵鮮奶最為人所知的是補充鈣質,在國民營養調查裡發現,幼兒的鈣質攝取大概符合建議攝取量,但是進入到學齡後鈣質攝取滿足率瞬間掉到只剩50%,這和牛奶攝取頻率非常有關!6歲以下幼兒一天會喝到1.3杯的牛奶,但小學學童卻只喝0.5杯,再加上進入小學後成長關鍵所需的鈣質需求量是上升的,一來一往就加重小孩鈣質攝取不夠的狀況!除了鈣質以外,有學者認為鮮奶中的蛋白質和其他的營養素可以幫助長高(連結),因此小孩喝夠鮮奶也不只是幫助小孩補充鈣質,還有補充長高所需的營養素!想想看小孩最容易喝到含糖飲料的時間,是不是下午放學的時候,因此要呼籲爸媽要注意小孩子喝飲品的習慣,下午含糖飲料可以用鮮乳取代。但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早上出門前陪小孩一起喝一杯鮮奶,回家後,晚餐到睡前也陪孩子一起喝一杯鮮奶,就能夠讓小孩攝取足夠的鈣質與蛋白質,補充完整的營養所需,也能取代含糖飲料,幫助促進小孩長高!【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營養師的憂心!別讓小孩再喝含糖飲料了,用早晚一杯鮮奶取代吧!】
-
2019-12-02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也要喝對時間 補鈣或安神2個黃金時段別錯過
鮮奶、保久乳、奶粉、機能奶、調味乳、果汁牛奶等,超市或便利商店貨架上經常擺放各式各樣的乳製品,包括脫脂、高鈣、含鐵、整腸等相關產品至少上百種,到底該如何挑選?又該怎麼喝呢?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組組長陳紋慧表示,1c.c.的奶可以提供1毫克的鈣質,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孩子喜歡喝的草莓牛奶、巧克力牛奶、香蕉牛奶等調味乳或果汁奶,雖然也含有奶的成分,但乳含量卻不到5成,而且產品還添加許多糖、香料及色素。一旦攝取過多的糖分,不僅味覺會被寵壞,也比較容易挑食、愛吃甜食。坊間還有針對不同族群設計所謂的機能乳或配方奶,包括銀髮族的脫脂(或低脂)高鈣奶粉、孩童的成長發育或抗過敏奶粉、嬰兒配方奶、成人的順暢奶粉、高鐵高鈣奶粉等,通常順暢奶粉會添加果寡糖及菊苣纖維,前者是益生菌原料,可以營造好的腸道環境,後者則含纖維質可以增加排便量、有刺激排便效果。不過,陳紋慧提醒,鈣與鐵的營養素會互相干擾吸收,即使產品含有豐富的鐵質及鈣質,身體也不一定能夠吸收;此外,成人及嬰兒喝的奶粉也不能交換、互相飲用,以免大人營養素不足或寶寶營養素過量,恐致身體無法吸收負荷。陳紋慧提到,牛奶含有優質蛋白質,是修護人體組織細胞很重要的營養素,若每天只喝1杯牛奶,最好能在早餐飲用,主要是很多人的早餐是穀類食物,但穀類缺乏一些氨基酸,而牛奶的優質蛋白質卻能補足穀類缺乏離胺酸的缺點,使得蛋白質在體內的互補及利用率更好、可達90%以上。如果是1天喝2杯牛奶的人,建議第2杯可以在睡前喝,因為牛奶含有色胺酸,具有安神助眠的效果,因此,睡前喝有助於一夜好眠。另外,牛奶不可煮沸,以免蛋白質被破壞,若要加熱最好別超過70℃,喝牛奶的時候應搭配食物一起食用,或是選擇餐後再喝,記得別空腹喝牛奶,才不會增加胃酸分泌,造成身體不適。延伸閱讀: 一喝牛奶就拉肚子? 做到2件事就能反制它 新鮮牛奶最營養? 營養師:與保久乳、奶粉無異
-
2019-12-02 科別.消化系統
纖維不是隨便吃就有效!營養師教你認識纖維3種功用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腹脹是身體的警訊》,作者塔瑪拉.杜克.費蔓】纖維可能是受到最多誤會的營養素了。大多數來我辦公室的患者對纖維都只有一個看法,那就是它會協助人們排便,引起人們腹脹。事實卻是,纖維要比想像的複雜許多。對被脹氣所困的患者來說,各式細微差異的纖維可能是各種不同的武器,讓你吃得最健康,並且完控腹脹。到底什麼是纖維?為什麼要吃纖維?纖維是一組源自植物的碳水化合物。與其他碳水化合物的區別在於,人體沒有相應的消化酶來消化吸收他們。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首先,照定義來說,纖維是不可被消化的。他們會出現在排便當中,高纖的淺色纖維食物更容易被看到。比方玉米粒、番茄或辣椒的皮、奇異果的籽、亞麻籽、藍莓的皮、皺巴巴的菜葉、堅果碎片、藜麥纖維等。如果在排便中發現著這些,不用緊張。這不表示你的腸胃對這類食物不耐,也不表示你的身體沒有吸收他們的營養。這只表示纖維正在做他們該做的事。在不成形的鬆軟糞便中,更容易發現纖維,因為內容物更容易暴露出來。• 其次,纖維提供了非常少量的卡路里。如果食物無法被小腸中的消化酶消化,就意味著身體無法獲得它儲存的能量,也就是卡路里。雖然當纖維進入大腸時,腸道中的細菌可能可以發酵某些纖維,釋放非常少量的卡路里。但由於纖維在胃部佔據了空間,而這個空間是無法提供熱量的,因此可以提供熱量的胃部空間相對變小,進而幫忙控制身體吸收的卡路里。要記得的是:根據定義,纖維是來自於植物,所有源自動物身上的蛋白質(雞蛋、肉類、雞、魚、起司)都不包含任何纖維,所有的脂肪類比方說食用油或者奶油也都沒有纖維。另一方面植物類的蛋白質,豆類、堅果、種籽除了包含可消化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少量澱粉之外,則都含有纖維。從不同食物中攝取纖維素對健康的幫助非常大。高纖飲食的人體重通常不會過重,也較少機會感染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疾病。對於已經罹患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來說,高纖飲食可以更好控制他們的血糖;而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纖飲食也可以幫忙控制他們的膽固醇。而且高纖飲食還可以預防數種癌症,特別是像消化系統的大腸癌、食道癌和胃癌。換句話說,高纖食物帶來了諸多益處。我的患者常常問,到底一天該吃多少纖維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每個人身體對纖維的需求量和耐受力都是不同的。從客觀的健康角度來說,女性每天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 公克,男性則是38 公克。美國人平均每天的攝取量在11 ∼ 14 公克之間。此數據供參考,如果讀者有興趣想紀錄每天攝入的纖維量,可以使用食物日記的應用程式,比方說:MyFitnessPal 或者FatSecret,只要輸入吃了什麼食物,就會自動計算出纖維量來。但是如果消化道出現了問題,就沒有一個教科書上的公式可以用來計算出標準的纖維量。我有一位慢性便祕的女性患者,一天超過40 公克的纖維外加鎂補充劑,依然只能讓她3 天解一次大號;另一個極端是,我的另一位患者,哪怕一天只吃10 公克的纖維,而且是以水果冰沙或者蔬菜濃湯的方式攝取,也會遭受非常嚴重的脹氣。合適的纖維攝取量,就是不會引發消化道不適的最高纖維攝取量。纖維的各種功用所有來自植物、不能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通稱為纖維,因此纖維其實也有不同種類,而不同纖維在消化道裡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下面我們來說說纖維的主要功用。• 首先是具備保濕潛力:纖維的差異之一是他們是否具有保濕的潛力,這與他們能不能溶解於水有關。可溶性纖維溶解在水中之後,可以形成黏稠的凝膠狀,可以保持排便的濕度,讓糞便成形卻又柔軟,易於在消化道通行。可以把它們想像成糞便中的膠水,把碎片的排泄物變成一長條,一次排出體外。而不可溶的纖維對排便的作用是讓它比較大塊,但又不會太粘。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把即溶麥片倒入水中發生的情形,麥片像海綿一樣吸收了水分,變得厚實黏稠,這就是可溶性纖維在消化道內發生的變化。另一個圖景是,把一片生菜浸入水中,儘管它變濕了,但它依然是一片生菜。這就是非可溶性纖維進入消化道的情景,它讓大便很大,但不會幫忙保濕。以不可溶纖維為主的飲食,可能會導致排便變得更多,更碎片,而不是一整條的形狀。如果小腸排出物在大腸停留的時間正常,這些碎片化的排便可能是柔軟蓬鬆的。如果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那些碎片就會變得乾硬的小球,好像兔寶寶的排泄物。對容易便祕的人來說,最好兩種纖維的攝取是比較均衡的:不可溶纖維的飽實感可以刺激大腸的蠕動,而可溶性纖維可以維持排便的濕度以及外型,使其順利排出體外。• 其次是影響食物在消化道裡的時間:不可溶性纖維因為體積大以及無法保留水份的關係,會加速食物以及廢棄物在消化道內的時間,對因為腸胃蠕動過慢型便祕有改善的作用;相對的,可溶性纖維厚重黏稠的特質,可以拉長食物及廢棄物在消化道內停留的時間,對腹瀉、排便過頻過急的患者有幫助。同時,後者因為可以讓廢棄物在大腸內吸收更多的水份,免得排便散開,讓它更有「型」,讓頻於進出廁所的人,可以一次OK。• 纖維也會影響腹脹:有些類型的纖維,也就是我們前頭介紹過的高腹鳴食物的,容易被大腸內的細菌發酵,生成大量氣體。另一種類型的纖維,也稱為低腹鳴食物,不容易被大腸內細菌發酵,也產生較少氣體。
-
2019-12-01 橘世代.健康橘
搭配正確的感冒階段飲食法 快快跟感冒說再見!
最近天氣轉涼,日夜溫差大,醫院診間咳嗽、打噴嚏聲此起彼落,感冒除聽醫師的話服藥、多喝水,真正面對冒病毒的,其實是身體的免疫系統,除平時就應該注意均衡飲食外,感冒時更應該多攝取身體所需要的營養,趕快跟著營養師來學學,感冒時究竟該怎麼吃才會快快好起來。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的網路專欄「健康營家」,最新主題「感冒原來要這樣吃才會快點好」中,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許純嘉介紹,維生素C被用來對抗感冒已行之有年,但必須注意的是,想補充維生素C來對抗感冒病毒,應該體內病毒量還不高時較有利,如嚴重症狀,光吃維生素C就行不通了。●感冒初期緊急救星維生素C吃過量小心會吐許純嘉也特別提醒,維生素C吃超過2萬毫克,也就是服用高劑量,反而會有副作用,可能造成嘔吐、腹瀉等問題。一般營養補給品的維他命C錠,通常是200至1000毫克不等,但是許多研究都指出,吞1顆維他命的保健效果,遠不如吃真實食物來得好。芭樂、柳丁、奇異果等水果都擁有豐富維生素C。1天吃1顆芭樂,或是2顆柳丁,就可以達到日常約100毫克對維生素C的需求。所以只要吃得下,建議還是選擇新鮮當季的食材為優先。●感冒嚴重可採溫和飲食 雞湯魚湯增免疫力效果有限溫和飲食指的是食物內容無刺激性、低纖維、易消化且足夠營養的食物。許純嘉建議,可選擇粥、麵食,搭配質地較軟爛的蔬菜,並搭著豆製品、魚、肉、蛋等優良蛋白質食物,也可補充1至2杯的牛奶或豆漿當作點心。選用溫和飲食,讓腸胃能休息1至3天,會比勉強進食來得更好。很多人喜歡用雞湯、魚湯替患者增強免疫力,但許純嘉認為,湯湯水水本身的營養價值其實有限,還連同新鮮食材一起吃,才能均衡攝取營養。當感冒症狀嚴重,甚至出現上吐下瀉時,勉強吃很多補品,不僅會讓自己不舒服,也讓腸胃負擔更重。●平時抵抗力UP 健康生活型態是王道天轉涼,不希望感冒纏身,更應該記住平時應如何均衡飲食。許純嘉強調,從飲食獲得足夠營養是最好的方法,每天應吃3份蔬菜、2份水果、1份堅果類,並多選用各種豐富色彩的蔬菜,如紅色或黃色甜椒、深綠色花椰菜、黑色的木耳;主食建議多選全穀類,如全麥麵包、五穀米、南瓜等。他表示,健康生活型態是提升自身抵抗力的不二法門,不僅是吃得好、睡得好,重點還包括適當運動、維持理想體重。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1-30 養生.聰明飲食
胃不好的人怎養胃?遠離「兩果」、常喝「三水」
在平時生活中,不少人胃不好,胃潰瘍、胃炎很常見。胃病往往是由於長期的飲食不當引起的,想要治好胃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人說胃不好的人遠離“兩果”、經常喝“三水”,這是指什麼呢?兩果:指山楂和柿子很多人覺得山楂開胃,酸甜可口,因此一不小心就會吃很多。但脾胃不好的人少吃山楂,過量吃山楂有可能導致胃結石。因為山楂中果膠和單寧酸含量高,接觸胃酸後容易凝結成不溶於水的沉澱,與食物殘渣等膠著在一起形成胃結石,結石可引起胃潰瘍、胃出血,甚至胃壁壞死和穿孔。柿子中也是含有許多鞣質及樹膠、果膠,在胃酸作用下鞣質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後者與果膠、樹膠及纖維素黏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不溶於胃酸、不能夠被消化的塊狀物,它會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稱為柿石症。一般來說,青柿子,尤其柿子皮里的鞣酸含量多,所以連皮吃青柿子的話,形成柿石的風險要更大些。此外,南方產柿子果肉鬆、多汁,鞣酸含量少,不易形成柿石;而北方的柿子偏澀,鞣酸含量較多,形成柿石的概率更大。所以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吃太多的山楂或者柿子。三水:1、溫開水所謂的溫開水,就是不冷也不熱的水。我們的胃腸喜熱不喜冷,對於胃不好的人,喝冷水會因為水的溫度過低刺激到腸胃,導致蠕動加快,甚至出現痙攣,引起腹痛。如果喝過熱(>60℃)的水,容易燙傷食道黏膜。所以,最適合胃不好的人的水就是溫水了,水溫最好在30~45℃之間,與人體的溫度接近,這樣就可以溫胃養胃。如果你的胃部健康沒有問題,也不建議你喝過熱的水,溫水跟涼水是可以的。2、茶水茶水是健康飲品之一,常說茶水養胃。對於胃不好的人建議喝紅茶,紅茶是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發作酶促氧化反響,含量削減,對胃部的刺激性較小,所以喝紅茶並不傷胃。而且紅茶可以去油膩、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慾,並強壯心臟功能。日常飲食感到油膩和胃脹的時候,多喝紅茶,可以減少油膩,促進消化。但是不建議喝過濃的茶。3、牛奶牛奶富含蛋白質,呈弱鹼性,進入胃中不僅可以中和胃酸,而且可以在胃的糜爛面或潰瘍面上形成一層保護膜。總的來說牛奶對胃是有保護作用的。但是最好不要空腹喝牛奶。空腹喝牛奶會損傷營養,還會分解中毒。如果胃不好,喝牛奶會產生胃脹氣,有穿孔更嚴重,會使病情加重。而且喝牛奶最好不要加糖,因為加了糖以後刺激的胃酸,可以加重胃的炎症的表現。總結,胃不好的人生活中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不可以暴飲暴食,不宜吃的過飽,給腸胃增加負擔。健康的身體是靠自律才能獲得的,不要夢想著一勞永逸,平時多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有一個好身體。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微博
-
2019-11-30 養生.聰明飲食
想要品嘗最鮮美的原味!台灣一年四季最該吃哪些水果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的美譽,水果種類豐富,一年四季皆可品嘗到鮮甜可口的水果,但是季節轉換快,你是否也常常在選購水果時,擔心是否是當季水果而苦惱呢?據農業易遊網報導,台灣水果依季節分成春、夏、秋、冬與全年產期的類型,一起享受這些水果帶來的幸福、健康、新鮮的好滋味吧!春季水果(3-5月)梅子:風味以清酸稱絕,滿口生津而別有風味。西瓜:香甜多汁,被稱為「夏季瓜果之王」,傳統中醫認為西瓜味甘、性寒,助於解暑、止渴、開胃、利尿等。李子: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B12等營養成份芒果:早在明朝,李時珍便將芒果稱為「果中極品」,有止暈、行氣、消食等功效。另外,芒果富含大量的維生素C,也有助於抗氧化及美膚。枇杷:枇杷果肉酸甜適中且柔軟多汁,除了鮮食之外還可製成加工品如果膏、果露,釀酒等,以及非常知名的枇杷膏。草莓:草莓擁有豐富的維生素C,每100公克有60毫克,是蘋果的7-10倍;果肉內富含果膠和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消化。荔枝:每年春末夏初時期,最好吃的其中一項水果就是荔枝,玉荷包的價錢常常是新聞的焦點。夏季水果(6-8月)紅龍果:火龍果果實含花青素、鈣、磷、鐵等礦物質、維他命群、植物性蛋白及高量水溶性膳食纖維。糖分以葡萄糖為主,幾乎沒有果糖和蔗糖,這種天然葡萄糖,容易吸收,適合運動後食用。桃子:台灣水蜜桃有平地及高山之分,因栽種區域不同產生不同口感,水蜜桃味甘、性溫,且富含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B、C。梨子:梨子的含水量達89%,是優質的天然飲料,內含有大量果糖,可迅速被人體吸收,水梨大部份的纖維都在果皮上,連皮一起食用可得到較多完整的纖維化合物。葡萄:葡萄營養豐富,含有維生素B1、B2、C、P、胡蘿蔔素、蛋白質、氨基酸及鈣、鉀、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其總抗氧化力在水果中獨占鰲頭;另外,葡萄含有大量葡萄糖及果糖,容易被人體吸收,迅速轉化為熱量,幫助恢復體力、消除疲勞,但糖尿病患者應忌食,一般人食用完畢則應盡快漱口、刷牙,否則容易造成齲齒。酪梨:酪梨是金氏世界紀錄中記載最營養的水果,雖然沒有水果的甜味,但是視為建康的水果。其中脂肪高達8.3%~22.8%,這些脂肪的主要成份﹐是對人體有好處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所以有利於血脂肪的控制。酪梨也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鉀鎂等礦物質,兼具一般水果的營養價值。龍眼:龍眼營養豐富,幾乎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包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C、E、K、鉀、磷、鈣、鐵、鋅等,具安神定志、補血益脾、降脂護心、健腦抗衰等益處。但因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只能淺嚐;腎臟病忌鉀者應少量品嘗;有上火發炎徵兆、消化不良者及孕婦則不宜食用。其它還有:百香果、西瓜、李子、芒果、荔枝秋季水果(9-11月)文旦柚:文旦柚也稱為柚子,諧音「佑子」具吉祥含意。文旦柚熱量很低,含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P、胡蘿蔔素,以及鈣、鉀、磷、鐵等微量元素,可健胃、化痰、美容養顏、幫助消化、降低膽固醇。柿子:柿子不僅美麗,還富含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C、碘及各種礦物質等,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可補充養分、潤肺生津、幫助消化,對缺碘所引起的甲狀腺腫大也有幫助。洛神:洛神花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黃酮素、β胡蘿蔔素、酚類化合物等,能抗氧化、助消化、降血壓、消暑降火、養顏美容。腸胃不適者建議不要空腹飲用,體虛氣弱、腎功能欠佳的人需適量,血壓偏低者、生理期間的女性及孕婦則不宜食用。其它還有:紅龍果、百香果、芒果、梨子、酪梨冬季水果(12-2月)金棗:新鮮的金柑果實呈圓形或橢圓形,金黃色,大約如大拇指,可連皮帶肉吃是最大的特色,果皮甜中帶點苦味,可潤喉,生津解渴,幫助消化。柑橘:柑橘由內至外都具有營養及經濟價值,果肉有豐富的維他命C和礦物質等。番茄:番茄最重要的營養成分是茄紅素,具有獨特的抗氧化能力,而且不會因烹煮而被減損,甚至會因為細胞壁被破壞而釋出更多茄紅素。正因如此,番茄是少數鮮食和熟食皆宜的食材。蜜棗:棗子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C、B1及B2,尤其維生素C,是西瓜的5倍,水梨的9倍,蘋果的20倍,堪稱為「維生素C果」。臺灣的產地集中在南部,以高雄、臺南和屏東為主。其它還有:柳丁、柿子、草莓全年盛產水果:木瓜:木瓜富含維生素B1與B2、維生素A、維生素C、木瓜酵素及多種礦物質,可預防感冒、幫助消化,對產後婦女來說,也有促進乳汁分泌的功用。紅肉木瓜含大量的β胡蘿蔔素,算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延緩衰老。鳳梨:鳳梨果實含豐富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A、B、C,有機酸、氨基酸、胡蘿蔔素、膳食纖維,以及鐵、鎂、鉀、鈉、鈣、磷等。鳳梨中的酵素能解油膩、助消化、降血壓,適合飯後食用。但不宜吃太多,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出現腹瀉、嘔吐、頭痛、全身發癢等症狀。蓮霧:蓮霧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2、維生素B6、鈣、鎂、硼、錳、鐵、銅、鋅、鉬等微量元素,屬於微鹼性水果,可調節人胃腸的酸鹼度。蓮霧富含水分、清涼解渴。釋迦:釋迦內含豐富維生素C、蛋白質、鐵、鉀、鈣、磷等,助於調節血壓、促進腸胃蠕動。對於未患有糖尿病,牙齒不好且高血壓的長者來說,釋迦是良好的營養補充食物。水果產季月曆
-
2019-11-30 養生.聰明飲食
油芒營養高、油質優 部落老人家「記憶的味道」
你聽過油芒嗎?去年因緣際會認識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徐子富先生,他是邢禹依博士研究團隊的一員,對於臺灣油芒的推廣和研究不遺餘力。初認識他時,三句不離油芒,因而對這種原生種作物留下深刻印象。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油芒穀粒中含有營養成分比稻米高,它的脂肪、蛋白質、鈣、鎂及鉀含量都很高;有種色胺酸可以讓心情平穩、促進睡意;內含角鯊烯,可以作為養生保健食物的利用。顧名思義油芒的含油成份很高,穀物可以榨油的部位來自種籽的胚,油芒的胚占了種籽的三分之一。它的油可以媲美南瓜子油、月見草油或同級油品。它的莖桿可以無廢利用,攪碎壓成顆粒讓畜養的家禽食用。更好的是,油芒有非常強的抗旱能耐,不需要太多水份,並且和周遭雜草的競爭力強,非常容易栽種。在地球暖化氣候異常下,若能推廣到土地貧脊的地區,有可能成為一種新興的作物。油芒在日本時代的文獻和標本都有記載,是幾千年前台灣原住民將野種馴化培育的作物,昔日是原住民的主食之一。為何會失傳?依照中研院口訪耆老的說法,油芒曬乾脫殼時的芒尖會讓皮膚非常癢,加上穀粒小、口感較硬,漸漸地就被其他作物取代了。在原鄉部落,曾經吃過油芒的老人家都至少70歲以上。中研院植微所的邢禹依研究員曾在學術交流中,接獲外國學者提供的訊息得知台灣有一種作物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只生長在台灣。油芒的發現,來自徐子富先生的田野調查,他曾經不只一次獲得部落族人提供的種籽,種源都是老人家留下來的。嘗試種植,一直無所獲,直到有一次他在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部落的一棟石板屋牆角發現兩株活生生的油芒作物,才開啟臺灣油芒復耕和推廣之路。為了鼓勵原鄉部落積極復耕油芒並尋求銷售通路和加工產品的製成,徐子富先生和一群人成立了「油芒社會企業」。油芒研究團隊正積極開發二級加工產品,如:保養品油、甘酒釀及醬油等等,希望油芒的栽種能為原民部落帶來新興的產業。上周末在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的卡那歲農場,吃到油芒的料理,傳說中營養成份高的神奇作物成為桌上佳餚,一股莫名的欣喜湧上心頭。在我還沒到卡那歲農場之前,我只知道油芒這種正在原鄉推廣復育的的台灣原生特有種作物,卻不知道油芒長什麼樣子。農場的原木長桌上擺放幾簇穀物,不像紅藜,更不會是小米?心中正在疑惑,農場主人Biung(邱智偉)就開口侃侃而談這種復育而來的傳統作物。更令人感動是晚餐時間,大家圍在大灶圓鍋旁,聽農場女主人Ngavan(全曉玉)邊動手邊講故事,說了一則有關油芒和老人家的故事。她說曾經有部落老人家對她說,非常想念dil的味道,當時曉玉根本不知道dil是什麼?直到她遇見了油芒,才恍然大悟老人家日夜思念的味道就是油芒。遺憾的是,老人家在離開之前,都沒有機會再嘗到油芒的滋味。曉玉將此道油芒和小米一起慢慢搖煮的食物取名為「記憶的味道」。菜名取的很貼切,很有情感,這是原住民老人家畢生思思念念、難以忘懷的味道啊!除了這道油芒小米粥,另一道藜藜糕,用小米、紅藜製成,上面撒上油爆的油芒,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道甜點。油爆過的油芒像是縮小版的爆米花,口感也類似,點綴在甜點上,吃起來多了層次的口感。油芒是一種邊際作物,通常種植在主要作物稻米、小米的外圍,鳥兒喜食,所以可以減少農作物的損失。油芒長得和一般芒草很像,如果沒有特別介紹,一般人很容易忽視。正值油芒成熟採收的季節,我這一趟武陵部落之行,也看見種在土地上活生生的油芒植株和剛收成尚未脫穗的穀子。對油芒在部落復耕之路和餐桌上的料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你對油芒這種高營養價值的作物有興趣,可以參閱下列的文章。.認識油芒.台灣油芒種籽的營養成分.台灣油芒(中研院植微所簡介短片).朱慧芳/不怕渴的台灣油芒 營養價值比稻米還要高
-
2019-11-2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粥整腸健胃? 4種狀況恐怕會愈吃愈慘
天氣寒冷,早上起床喝一碗熱熱的粥,暖胃也熱身;喝粥還可以增加禦寒的能力,降低感冒發生的機率;如果喉嚨有點不舒服,溫溫的一碗粥汁有滋潤喉嚨的功效,緩解乾澀不適感;尤其生病食慾不振的時候,粥的口感清爽,再搭配些色澤鮮豔又開胃的小菜,還能促進食慾。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白米或白飯經高溫熬煮之後,會產生糊化作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粥了。粥的分子很細緻,吃進去容易被身體所吸收,不會有負擔,這就是為什麼人生病虛弱時,醫師會建議吃粥來補充體力。粥不僅對病患的療養有益,也是忙碌現代人保養腸胃的不錯選擇。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經常飲食作息不正常,腸胃普遍不好,熬煮軟熟的粥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或是年節大魚大肉後,有助腸胃休養。由於粥含有大量的水分,平日多喝粥,除了能裹腹止飢之外,還能補充體內水分,有效防止便祕,這對平時就有便祕問題的上班族來說,也是很好的飲食選擇;同樣的道理,粥品對於腸胃較弱、容易便祕的小孩及老年人,也具有功效。白粥的營養,除了本身含有熱量之外,還有醣類及少許的蛋白質,一碗粥的熱量在140大卡左右,大約只有半碗飯的熱量,只吃白粥,很容易感到飢餓,所以很多人會配菜吃,例如搭配醬瓜、麵筋、豆腐乳等醃製品或是肉鬆等,但是這些都是加工食品,醣類及油脂含量偏高,吃了反而容易昏昏欲睡,而且很容易又餓了。所以在吃粥時,張斯蘭建議,最好搭配豆腐及蔬菜等天然食材,其含有蛋白質及脂肪,可以延緩吸收,就不會很快感到飢餓,加上青菜含有纖維質,有助於人體消化吸收。吃粥雖然很好,但有些人並不適合吃粥,主要因為粥的分子很細緻,GI值(升醣指數)很高,粥容易被腸胃所吸收,血糖就很容易上升,特別是糖尿病患最要小心,並不建議在空腹的情況下直接喝白粥;也因為粥的GI值很高,煮得太爛,腸胃易吸收,接著就轉化成為脂肪儲存,所以肥胖者也要盡量避免吃粥,免得愈吃愈胖。另外,有些人會用大骨湯下去熬粥,以增加粥的風味,但大骨湯的嘌呤含量相當高,若是有痛風症狀,就不適合這種吃法;而粥的水含量較高,胃食道逆流或是胃酸過多的患者也應盡量少吃,或是不要一次吃太多。延伸閱讀: 這樣煮粥最好吃 冬天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
2019-11-29 橘世代.健康橘
千萬留意骨鬆最易影響的3部位 改善最佳良方一次學起來
現代人對疾病有觀念,懂得預防3高,但卻容易忽略骨質疏鬆問題。骨科醫師表示,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是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第4名,若有輕微骨鬆者,除運動外,蛋白質與鈣質補充與均衡飲食,是改善的最佳良方。林口長庚骨科部主治醫師葉文凌表示,人體的骨骼系統是由骨頭及關節形成,骨骼隨著人年齡增長過程中也會不斷成長,但人一過中年如40歲後,骨質流失速度快,使骨質密度逐漸下降,連帶的造成骨骼變脆、容易碎裂,骨折風險自然增加。而骨質疏鬆最容易影響脊椎、髖關節、手腕3部位,其中影響最嚴重的是脊椎,如老年人一滑倒,就可能導致腰椎體壓迫性骨折。在運動上,葉文凌說民眾運動前一定要先做熱身操,並透過被動與主動運動,被動像是去三溫暖、日曬方式,主動則像是體操、跑步等方式,讓心跳增加、身體流汗、熱起來。此外,每日均衡的飲食攝取,如蛋白質與鈣質補充,是骨鬆改善的最佳良方。或也可跟醫師討論後,參考骨鬆藥物補助。預防骨質疏鬆症,民眾可簡易自我檢視身體狀況,葉文凌建議以下方法:1.身體靠牆壁,看是否可緊貼2.膝蓋打直,手盡量往前壓,若可碰到腳尖,表示柔軟度尚可3.至醫院檢測骨質密度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8 養生.聰明飲食
專家的養胃建議:早晚餐內容、時間「反著吃」
“早餐吃得像國王,晚餐吃得像乞丐。”這個說法你可能聽說過,但現實中,不少人卻是忽略了早餐,晚餐反而吃得豐盛。《生命時報》邀請專家,提醒你早餐、晚餐應該“反”著吃,並推荐一份“黃金早餐食譜”。早晚餐時間“反”著吃吃飯這件事,很多人沒有時間觀念:有的人餓了就吃,不餓就省頓飯;有的人一起床就吃,晚飯卻拖到八九點。實際上,這些錯誤做法都會悄悄拖垮你的胃,影響健康。早餐晚餐的進食時間大有講究,過早過晚都不宜。早餐:晚點吃人在睡眠時,絕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休息,而消化器官卻仍在消化吸收存留在胃腸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漸漸進入休息狀態。早餐吃太早,勢必會干擾胃腸的休息,使消化系統長期處於疲勞應戰的狀態,擾亂腸胃的蠕動節奏。建議早餐稍晚點吃,尤其對於習慣早起的老年人來說,7點左右起床後20~30分鐘再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早餐與中餐間隔4~5小時為好,也就是說早餐最好在7~8點之間吃。早餐也不能不吃,否則極易引發低血糖,還會擾亂消化系統,導致肥胖。長時間不吃早餐,胃酸以及各種消化酶會腐蝕胃黏膜,引發胃潰瘍等疾病。晚餐:早點吃與早飯要晚點吃相反,晚飯盡量早點吃。生活中,年輕人經常加班到忘記吃飯,或忙碌了一天很晚才開始吃飯,一頓晚餐拖到七八點成了常事。美國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曾研究發現,晚餐吃得晚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一般情況下,水在胃內停留10分鐘即可消化,碳水化合物類食物需2小時以上,蛋白質和脂肪類食物相對較慢。一日三餐多是混合飲食,因此胃腸排空時間大概4小時以上。按照晚10點最佳睡覺時間計算,專家建議晚餐最好18點左右吃,最遲不要超晚過19點。不得已吃得太晚,也不要馬上睡覺,間隔至少2個小時後再入睡。早點吃晚飯不光能改變胃飢餓素、瘦素等激素水平,還能延長飽腹感,避免過量飲食,減少患病機率。上班族如果需要加班,可以提前吃晚餐,再繼續工作。早晚食“肉”量反著吃愛吃肉的人會陷入一個誤區:把“好”的留在最後,因為不少人習慣晚上“大魚大肉”。實際上,將早晚的吃肉習慣換一下,或許你會發現身體更健康了。早餐:多吃點肉一日三餐中,不少人都把“肉”留到了晚上,卻忽略了早上吃它。其實,一頓合格的早餐不光是主食、蔬菜、水果,還應該包括蛋白質豐富的肉類。這種“肉”不光是瘦肉、醬牛肉等動物肉,還可以是豆腐、豆乾等植物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大早就吃動物內臟或吃高脂肪性肉類(炸雞等),否則容易使血清膽固醇更高,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加重。早上吃點肉主要有以下兩點好處:1.增加飽腹感、營養均衡肉中蛋白質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如果早餐一點肉都不吃,不但容易在中午沒到之前就產生飢餓感,還可能造成營養攝入不均衡。2.有利於減肥美國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一項研究表示,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雞蛋等,能增強大腦中調節食慾的化學物質含量,有助控制體重。研究人員表示,吃富含蛋白質的早餐可大大減少對鹹味或高脂肪食物的渴求。若不吃肉,這種渴求可能會持續一天,導致這一天中人們對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量過多,反而導致人們發胖。晚餐:少吃點肉從健康角度,晚餐可以按照這個黃金比例安排,蔬菜:肉:飯= 2:1:1,也就是說多吃菜少吃肉。這裡的蔬菜不包括馬鈴薯、山藥等澱粉類蔬菜,肉類可以用豆製品(比如豆腐、豆乾等)和海產品替換,飯代表所有澱粉類食物,比如雜糧米飯、地瓜等。如果早餐和午餐沒有攝入足量蔬菜,晚餐的蔬菜、肉、飯比例可以增加到3:1:1。多吃蔬菜還可以有效控制熱量,增強飽腹感,防止攝入過多熱量。晚上經常大魚大肉,不但會引起脂肪堆積,還容易增加胃腸負擔,增加消化系統疾病。吃好早餐,學會這套“加減法”好早餐最基礎的條件是要有主食、蛋白質食物和蔬菜水果這幾大類食物。如果你能學會“三加四減”,多“加”一些有助健康的食物,“減”掉一些不利健康的食物,就是一份金牌營養早餐。“加”粗糧如雜豆粥、小米粥、黑米粥、燕麥粥、全麥饅頭、全麥麵包、地瓜、鮮玉米等。光吃大米、白麵的話,就不能滿足營養需求。“加”低脂肪的高蛋白質食物如水煮蛋、茶葉蛋、牛奶、優酪乳、豆漿、豆腐、醬牛肉、瘦肉等。這類食物營養豐富,在提供優質蛋白質的同時增加飽腹感,讓你不至於11點就餓肚子。“加”新鮮的蔬菜水果特別是深顏色的營養更豐富,還有助控制體重。炒、生拌或蒸都是早餐烹製蔬菜的好方法。“減”多油脂的精製穀物油條、油餅、蛋黃派、餅乾、泡麵、起酥麵包、點心等添加了很多油脂的精製穀物。它們營養價值低,脂肪含量高,雖然方便、好吃、“抗餓”,但不利於營養均衡和身體健康,應少吃或不吃。“減”高脂肪蛋白質食物油煎雞蛋、培根、火腿、煎牛排、炸雞腿(漢堡)等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它們雖然營養價值不低,但脂肪含量太高,經常或過量食用不利於健康,應該少吃。“減”高鹽食物醃製蔬菜、鹹菜、榨菜、醬菜等高鹽食物。它們營養價值很低,僅能起到刺激味蕾的作用,還含有大量的鹽,對控制血壓不利。“減”飲料蔬果飲料、牛奶飲料、乳酸菌飲料等各色飲料。它們喝起來口感很好,看上去似乎也很有營養。事實上,那隻是糖、香精和其他食品添加劑調製出來的,真正蔬菜、水果和牛奶的含量很少。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28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想瘦又怕餓?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冬天餓得好快,身體為了產熱增溫,很容易就讓人吃得特別多,不過天冷加上運動,實在好折磨人。但不說你一定不知道,其實冬天才是最適合減重的季節,若能好好利用這個季節裡減重,不僅可以守住你的腰褲尺寸,在脫下厚重衣物後,還能跟肥胖說掰掰! 然而,想要滿足口腹之慾之際,又要維持曼妙身材,此時在食物挑選上就要更有技巧;例如以下8種食材,都能幫助瘦身、帶走體內過多膽固醇與油脂: 1、燕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腸胃蠕動,達到清腸效果,同時又能增加飽足感。而其中所含的「β-葡萄聚糖」屬於可溶性纖維,能減少體內壞膽固醇的合成。 2、黑芝麻膳食纖維、鈣、胺基酸、維生素E及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炒過後磨成的芝麻糊或是以芝麻油取代其他類的油脂使用,可藉此補充不飽和脂肪酸,降低壞的膽固醇,並增加好的膽固醇。但要注意的是黑芝麻屬於堅果類,雖是好的瘦身食物,卻也不能毫無節制的食用,因為其中富含的油脂具有很高的熱量。 3、橄欖油其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的合成,同時還能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的含量。此外,其具有的多酚類也能避免壞的膽固醇被氧化,維護心血管效果佳,其他如麻油、芥花油等,也都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與橄欖油交替使用。 4、黃豆類及其製品黃豆具有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同時富含膳食纖維、卵磷脂、必需胺基酸、礦物質(如銅、鎂、鐵、鈣等),以及少量多酚類和大豆異黃酮等營養成分,以黃豆及其相關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干等,做為主要蛋白質的來源,可降低肉類含有的膽固醇與熱量攝取。 5、菇類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加速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利、清除宿便,且熱量也非常低,多吃亦不容易發胖。若是半夜嘴饞,或許可考慮煮碗香菇湯或烤杏鮑菇,就不用怕吃宵夜會增加體重了。 6、木瓜富含維生素A、C及纖維素,且其中的分解酵素可以幫助腸胃消化,並分解體內過多油脂,是能增加飽足感又能除油的瘦身水果。 7、蘋果西方諺語:「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away(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並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蘋果富含果膠、維生素C、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K1,能降低壞的膽固醇含量,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清腸整胃。 8、茶具有去油解膩的效果,且現代醫學已證實,茶中的兒茶素、多酚類可增加好的膽固醇含量,具有保健效果。不過喝茶時可別加糖,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熱量。  雖然以上的食物都能幫助瘦身事半功倍,但減肥最重要的還是要飲食均衡,不要偏頗某一類的食物,並適度搭配有氧運動,才能夠兼具瘦身及健康。 延伸閱讀: 冬天吃鍋又怕胖? 5個小技巧讓你在減肥也能飽口福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
2019-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健檢報告有看沒懂?這樣看懂你的尿液檢查報告寫什麼
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醫院就診的檢查數據單,常常讓你有看沒有懂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聽見你的聲音了,將陸續彙整檢查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導致異常的可能情況或原因,讓你看懂你的檢查報告寫什麼?!尿液檢查報告LIST一、 比重(Sp.Gr):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05~1.025(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A)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8)(A)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 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測定泌尿道系統是否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 蛋白質(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A)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B)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C)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 尿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出現陽性( )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 酮尿(KETON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
-
2019-11-27 養生.聰明飲食
保久乳營養價值比鮮奶差?專家:比鮮乳更有這項優勢
大家聽到保久乳,心中難免浮出這樣的疑慮,保久乳是不是加了防腐劑,不然怎麼可以存放這麼久?其實,保久乳沒有添加防腐劑,保存期限可以長達半年,完全是因為殺菌製程的關係。高溫殺菌是安全保存的關鍵鮮乳和保久乳的來源其實完全一樣,都是100%的生乳,只是兩者在包裝及殺菌的製程上,採用不同的方式,因而產生保存期限的差異。鮮乳採用的是高溫短時間(72oC,15秒)或超高溫短時間(120-130oC,2秒)此二種殺菌方式,無法達到完全無菌的狀態,所以鮮乳的保存期限通常大約只有十天,而且一定要冷藏。保久乳則不同,它採用130-150oC(1.5-15秒)來滅菌,能將生乳中的細菌幾乎殺光,而且採用無菌充填包裝,因此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劑,保存期限不僅可以長達六個月,也只要常溫保存即可。高低溫殺菌會影響奶香差異「可是,為什麼保久乳的味道喝起來就是跟鮮乳不一樣?」這是因為高溫滅菌的關係。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座教授陳炳輝博士說:「在超高溫滅菌的過程中,蛋白質(乳球蛋白)產生化學變化,有些微焦味生成,脂肪也會生成揮發性成分,因此保久乳跟鮮乳的味道會有所不同,有的時候甚至比鮮乳還具有濃厚味道,但消費者必須注意的是,保久乳的保存期限主要取決於滅菌條件的劇烈與否,在保存期間保久乳味道仍會慢慢改變產生不良味道,因此消費者在飲用保久乳的時候,還是先用鼻子和舌頭去品評保久乳的味道是否正常,以確認保久乳的品質沒有問題。」而且也不必擔心營養成份流失的問題,鮮乳的營養成份包括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礦物質及維生素,高溫殺菌只會破壞少許的對熱敏感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大部分的營養成份都能保留,因此鮮乳跟保久乳的營養成份大部分是相同的。別再誤會保久乳了,它跟鮮乳的營養價值其實差不多,甚至,保久乳比鮮乳還多了一些便利性,因為常溫保存的特性,出外踏青登高還能隨身攜帶,時時補充體力!(本篇審稿顧問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陳炳輝講座教授)
-
2019-11-27 橘世代.健康橘
事倍功半的3種錯誤排毒觀念
資訊爆炸時代,排毒方法彷彿沒有標準答案,從古老的祖傳秘方到似是而非的偽科學理論。不管標榜的效果有多神奇,若不經過驗證就照單全收,不僅浪費時間、精力,盲目追求看不到實際效果,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的網路專欄「健康營家」,最新主題「小心這些荒謬的排毒理論」中,邀請芒果社企營養中心執行長、營養師林雅恩介紹錯誤的排毒觀念,快跟營養師一起檢查,坊間流的排毒方法到底對不對。Q:血糖平衡才能排毒?A: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法。最自然的排毒,就是讓身體原有的生理系統做該做的事,如腸胃道排泄、泌尿、排汗等。事實上,排毒器官和血糖調節關聯,並非那麼直接。換句話說,人體不會因血糖高低起伏就不流汗、不排泄。所以「一定要在,血糖平衡狀況,肝臟才有能力排毒」說法,是沒有科學基礎,肝臟是很活躍的器官,掌管很多生理代謝功能,不會1次只做1件事,參與血糖調節同時,也還是會進行解毒程序,所以血糖有沒有平衡,與肝臟是否有能力解毒是兩回事。Q:肝臟排毒過程,需要很多氨基酸,要多吃蛋白質的食物,如大骨湯、蛋白粉等,才能幫助肝臟排毒?A:對肝臟而言,最常見的毒素是藥物及人體不需要的化學物質,如酒精、咖啡因等。肝臟解毒須經2兩步驟,首先將毒素分解,就像丟垃圾前要先分類;再者是將這些分解的代謝物和其他化合物接合,身體才知道要將打包好的垃圾查出去丟掉。肝臟就像大工廠,同時好幾條生產線運作,這些生產線都需要不同原料、加速器和包裝材料。也就是各式營養素參與,除氨基酸,還有維生素B群、葉酸、錳、鋅、膽鹼等。這些營養素並非單從蛋白質食物取來,必須搭配足夠蔬果、全穀類等多樣食物,若不是在處於缺乏營養素的狀況下,貿然大量補充蛋白質也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多餘的負擔,排毒不成反而增加肝臟的工作量。Q:有人說,排毒過程會上好幾次廁所,軟便、腹瀉是正常排毒過程?A:規律排便習慣是天生人體排毒中重要一環,如身體沒這樣的好習慣,應找營養師檢視目飲食、生活、運動,慢慢調整腸胃蠕動狀況,才是正確排毒清宿便觀念。坊間很多標榜清宿便的產品,要小心是否有輕瀉劑成份,長期使用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失去原有蠕動規律。另外,如是標榜富含纖維的產品,也要看清楚是可溶性還是非可溶性纖維,並搭配足夠水分攝取,才不會一堆難消化的纖維進入,反而造成腸胃道的負擔,常有營養師遇到住院患者,都是使用太多纖維質,卻沒有攝取足夠水分,造成腸阻塞危機。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7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腹瀉以為是腸躁症?當心罹「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為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王俊偉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致病機轉目前仍不明確,但可能與數種因素有關,第一是基因遺傳,第二是免疫系統失調,第三是腸道共生菌失衡,導致腸道黏膜持續發炎;另外,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亦可能產生影響。據統計,相較於歐美地區,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案例較少,但可能由於飲食西化(高油、高糖)的改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盛行率和發生率逐年攀升。目前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2人被診斷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每年新增案例約350人左右。潰瘍性結腸炎好發在哪些族群?王俊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有兩大好發年齡高峰,最常見好發於20歲左右,第二個高峰在50~60歲左右,性別上男性患者比例會稍多一些。愈年輕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愈困難,診斷也較不易,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已有併發症產生。故若身上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至專科就診。 王俊偉醫師分享,有位令他印象深刻的55歲男性患者,確診前曾因反覆腹瀉問題困擾多年,因工作上需長時間開車,多年來僅靠自行服用成藥及朋友介紹的偏方來緩解症狀,但腹瀉程度隨著時間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行車安全,有好幾次因急著找廁所而差點發生意外。後來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整段大腸潰瘍發炎嚴重,經腸黏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依「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使用傳統藥物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症狀已大幅改善,也能放心回到工作崗位。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有哪些?該如何診斷?王俊偉醫師解釋,患者最常抱怨會不斷腹瀉,甚至出現嚴重腹痛,因疾病會影響到腸道黏膜,有部分患者會解血便、黏液便,甚至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 這些症狀都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症狀類似大腸激躁症、急性腸胃炎,容易與其混淆,單靠臨床症狀較難明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需綜合病史、臨床表現、血液和糞便檢驗、影像學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併組織病理切片結果,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標主要著重在抑制急性發炎,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對於輕度和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先以口服或浣腸劑型的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成效不彰,會根據臨床狀況加上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治療,口服類固醇的選擇會以腸道局部作用的劑型做短期使用。對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急性復發的患者,會以全身作用劑型的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同時治療,若前述藥物無效時,就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好,可長期控制病情,但礙於藥價昂貴以及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目前臨床上符合健保條件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只占一小部分。另外,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有大小型臨床試驗使用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療效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的證實。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為慢性疾病,經過治療後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任意停藥,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應配合醫師視病況調整藥物劑量,長期服藥持續追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日常生活建議培養良好習慣,如飲食作息正常、避免熬夜,讓免疫狀況維持穩定。延誤治療問題多,及早治療很重要延誤治療恐造成患者腸道出血,更甚者會導致嚴重貧血,出現其他腸道相關併發症,如腸阻塞、腸瘻管、腸穿孔等,部分患者可能因併發症需切除部分腸道。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會伴隨腸道外的症狀,如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肝臟病變等共病,若能順利控制發炎狀況,這些腸道外症狀也可獲得改善。王俊偉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罹患腸道癌症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一旦罹病超過十五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恐攀升至一般人的2倍,通常患者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十年,都會建議每年定期做大腸鏡追蹤腸道黏膜狀況。潰瘍性結腸炎若能及早控制發炎,多數患者的生活品質皆可與常人無異,及早治療也可減少併發症產生,避免引發不可逆併發症而造成遺憾。潰瘍性結腸炎保養重點王俊偉醫師強調,生活規律很重要,可減少免疫系統絮亂,有助病情的穩定。至於飲食部分,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適當補充水分,因患者腸道較敏感,對某些食物耐受度較低,過於刺激性、油膩或易引起脹氣的食物都要盡量避免。此外,每個患者對食物敏感度、耐受性不同,醫師建議應確實紀錄容易引發胃腸道不適的食物,日後盡量避免攝取。 有些患者因腸道長期發炎已造成貧血,建議可多補充鐵質、葉酸(如動物內臟、貝類和綠色蔬菜);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有助腸黏膜修復。若有抽菸、喝酒、檳榔等習慣應盡量避免,因為這些習慣不只對腸道有害,對其他器官也會有影響。醫師貼心小提醒王俊偉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初期症狀與腸躁症、腸胃炎類似,但若長期有慢性腹瀉、甚至偶有解血便的情形,務必盡早就醫,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後才會較佳。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終身疾病,倘若確診罹病,也請務必配合醫師持續治療,切莫擅自停藥,如此一來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併發症產生,也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原文:別信偏方!改善潰瘍性結腸炎,醫師圖文解說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7 橘世代.時尚橘
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
許多年紀漸長的人希望自己能優雅地老去,這並不是指外表看起來要像廿幾歲的年輕人,而是要盡可能的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像一瓶好酒,經過正確保存會愈陳愈香。美國healthline.com網站指出,想要優雅的變老,最好能遵循以下這10個訣竅。1.善待皮膚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善待它,可以保護人體免於各種元素侵害。為了使皮膚外觀和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在戶外要塗防曬霜並穿上防護服裝、在抗老護膚程序中堅持使用溫和產品及保持水分。2.運動規律運動可降低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風險,也有助於長久保持活力。運動也可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促進皮膚和骨骼健康。美國衛生部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2.5至5小時的中強度運動,或1.25至2.5小時的有氧運動,也可以兩者結合。3.注意飲食健康飲食是優雅老化的途徑。美國飲食指南推薦,食用蔬果、瘦蛋白質如魚肉和豆類、每天吃至少85克的全麥穀物、麵包、米飯和麵食。此外,要攝取三份含維生素D的低脂或脫脂乳製品,如牛奶、優格或起司。健康脂肪也很重要。另外,最好遠離加工食品、精緻糖分和不健康油脂,少攝取鹽分,使血壓下降。4.心理健康保持心情愉悅和減輕壓力,可以過得更好。不妨多花時間和朋友及家人在一起、接受自己的年齡和做自己喜歡的事。養寵物、多親近大自然、培養新嗜好或是當志工,都能減輕壓力、降低血壓和寂寞感。5.保持身體活躍許多研究顯示,久坐的生活習慣和慢性病風險增加及早逝有關。你可以透過走路、健行、度假和參加團體運動課程保持活躍。6.戒菸並少喝酒菸酒都被證實會導致早衰和提高疾病風險。可以和醫生討論如何戒菸。至於酒精,攝取量要低於建議量以避免健康風險。7.充足睡眠良好睡眠對身心健康很重要,也能改善皮膚狀況。充足睡眠可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減輕壓力和憂鬱、有助避免肥胖、減少發炎反應和提升專注力。8.喝足夠的水喝足夠的水有助於保持身體機能和大腦功能,還能幫助皮膚更健康並減少衰老跡象。每個人的飲水量取決於口渴程度、活動水平、排尿量、流多少汗及性別。9. 照顧口腔健康不愛護牙齒會提高罹患牙齦疾病風險,這也和心臟病、中風和細菌性肺炎有關。除了適當的口腔護理,定期看牙醫也很重要。美國牙醫學會指出,牙醫可以發現營養缺乏、感染、癌症和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的跡象。他們建議每天刷牙2次、用牙線清潔1次並使用漱口水。10. 定期就醫定期就醫有助於早日發現身體問題並防患未然。就醫頻率取決於年齡、生活型態、家族病史和身體狀況。隨著年齡增長,該多久進行一次身體檢查應詢問醫生。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一天喝不到8杯水會怎樣?營養師建議可靠蔬果補水
我們通常都說斷水比斷食對人來說更危險,光喝水不吃東西,身體可以動用全身脂肪蛋白質來緊急供能,維持一段時間,而光吃食物不給水喝的話,機體只能支撐數天。斷食至所有體脂和組織蛋白耗盡50%時才會死亡,而斷水至失去全身水分10%就可能死亡。我們都聽說過一天要喝八杯水的說法,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難以做到,那麼喝不夠八杯水,身體就會慢慢變差嗎?身體缺水時,會感到口渴,並且影響體溫調節,如果長期缺水,會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靜脈血栓的生成,所以一般對於中老年人都被建議多喝水。此外,缺水還會影響全身的生理功能,造成耳中風、肌肉痛,更可怕的是,會造成皮膚和內臟加速老化、大腦萎縮,影響機體整體功能,愛美的女性朋友要知道,喝水比買使用化妝品要便宜、有效多了。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2500毫升左右的水來維持正常的機體代謝。乍看確實有點難以做到,但這其中,喝的水只占到大半,食物中的水佔一部分。正常條件下進行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大概需要喝水1500到1700毫升就夠了,大約是7到8杯。很多人搞不清楚這裡面的杯子究竟有多大,今天告訴大家,像普通的一次性紙杯那麼大就可以了,大家可以參照自己的杯子大小,來調整究竟喝幾杯水合適。另外,如果覺得直接喝水太枯燥,就可以在吃飯時多攝入一些水分,大家平時吃的水果蔬菜中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許多家庭還有喝湯的習慣,在飯間吃一些水果或者飯前喝湯,還可以增加我們的飽腹感,防止熱量攝入過多造成的肥胖,有助於減肥。還要提醒大家,最好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那個時候機體缺水程度就已經比較大了。應該一次少喝,想起來就喝一口。如果覺得水實在寡淡,可以喝無氣蘇打水,無氣蘇打水為了迎合口味,會在裡面加一點甜味劑,沒有熱量卻有甜味。但不要用果汁或飲料代替。即使鮮榨果汁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很容易造成糖分攝入超標。飲料中的糖分更是超標,喝多了還有引起痛風的風險。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1-26 科別.心臟血管
血脂高沒不舒服無須就醫?高血脂常見4大錯誤迷思
高血脂症對人體造成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若發生在腦部會造成腦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則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所以,高血脂症的影響觸及全身器官,應是需要被關注的全民健康議題!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邱淳志醫師表示,許多高血脂症患者在自行停藥後,原本已控制的膽固醇就可能會再次回升,而當膽固醇超標時,將造成體內的血管慢性發炎,容易形成血管內的血栓,進而增加急性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的機會,所以不建議隨意自行停藥。而有些高血脂患者則希望透過改變生活型態、適度運動,來降低膽固醇指數,然而此方法並非適用所有人,若經由非藥物的方式仍無法有效控制膽固醇數值時,應透過藥物治療,且高血脂症亦屬慢性病的一種,應該遵從醫囑規則服藥控制,停藥前應該先與醫師討論為宜。何謂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邱淳志醫師解釋道,低密度膽固醇屬於膽固醇的一種,低密度膽固醇的作用主要是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到全身細胞之中運用。當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時,就有點類似垃圾車,把這些過剩的膽固醇全部運送到血管壁堆積,造成血管狹窄。垃圾車對身體來說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數量過多的時候,血管會被塞入過多的膽固醇造成動脈硬化影響血管健康。根據許多跨國的研究結果,對心肌梗塞或中風等高危險群而言,若能把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降得比較低,便能降低未來復發的機率。後來更進一步發現,針對之前沒有發病過的高危險族群,若能降低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未來發生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會也會降低。所以,根據實證醫學的觀點,當我們能控制低密度膽固醇不超標,可以減少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機會。至於數值要控制到多低,根據每人狀況不同,標準會因人而異。若為一般高血壓或糖尿病沒有其他風險因子的病人,希望低密度膽固醇控制低於130 mg/dl;如果曾經中風、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的建議是降到低於100 mg/dl;如果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或是心臟血管有阻塞的患者,目前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的建議是把低密度膽固醇降到低於70 mg/dl。 最新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發布的高血脂症治療指引,將某些極度高風險的病人壞膽固醇建議值由原先的70mg/dL下修至55mg/dL,顯示膽固醇數值降低的重要性。如何控制壞膽固醇?面對膽固醇過高,治療方式分為「非藥物」及「藥物」兩種方式。「非藥物的方式就是飲食均衡、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等健康的生活行態,讓低密度膽固醇下降。」邱淳志醫師表示,「藥物治療是使用口服藥,這類的藥物主要是在肝臟促進低密度膽固醇的代謝。服用口服藥的時候,有些人會出現肌肉痠痛的狀況。」怎麼辦?我每天都有規則服藥,為什麼壞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可能會遇到每天都有規則服藥,飲食也很節制,但是壞膽固醇還是居高不下的狀況。邱淳志醫師說明道,因為每個人體內膽固醇代謝的狀況不太一樣,除了飲食攝取之外,另一部分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製造的,當合併有其他代謝疾病,像是糖尿病、甲狀腺問題、腎臟功能不好,這些患者體內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就會很高。還有一部分患者是與遺傳有關,家族成員都有膽固醇偏高狀況,即使規則用藥,膽固醇指數仍不容易降下來。這時就要考慮增加口服藥物劑量或合併使用新型降血脂藥物PCSK9抑制劑針劑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增加運動量、調整飲食,才有機會進一步降低膽固醇指數。若於一年內曾發生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就屬於「高危險族群」,我們需要更積極地降低患者的膽固醇,以避免復發,所以可以考慮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合併治療或單獨治療來幫助降低膽固醇。高危險族群最好趕緊把壞膽固醇降到低於70 mg/dl以下,才算達標。若患者罹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可以考慮把壞膽固醇降低到55 mg/dl以下。邱淳志醫師表示,PCSK9抑制劑針劑的作用是幫助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回收到細胞內,不再於血管中遊走,能有效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無論原本是否有服用降血脂藥,針劑的使用可以讓壞膽固醇濃度降低50%以上,最高可達到60%左右的降幅,幫助患者達到治療目標。針對PCSK9抑制劑針劑臨床使用,一般會建議合併口服藥物,口服藥的劑量有機會可以減少。有些對口服藥物過敏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的病人,才會單純使用針劑來降低血脂。針劑目前主要作為口服藥物的輔助,加強治療效果。和傳統口服藥物比較,針劑較少產生肌肉痠痛、肝臟功能受損等副作用。哪些人為高血脂症的高危險族群?是否有家族遺傳可能性?邱淳志醫師指出,高血脂的高危險族群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慢性腎臟病等病患。有些高血脂症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性,很多高血脂症的病人,可能家族裡成員的膽固醇都有偏高的狀況;比較嚴重的狀況像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mozygous FH,HoFH)相當罕見,目前為政府公告之罕見疾病,患者的膽固醇濃度是一般人的4-6倍,低密度膽固醇可能高達500-1200 mg/dL,會大量增加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於高血脂症常見的四大錯誤迷思迷思一:血脂高,但身體沒有不舒服,就可以不接受治療或者停藥?做完健康檢查,病友看到血脂指數的紅字,可能會想說:「我又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這樣的觀念其實是有危險的,因為高血脂是影響全身的慢性疾病,長期高血脂會影響血管的健康,引發動脈硬化,導致腦部,心臟以及其他器官的傷害。因此,即使病友們覺得目前自己沒有不舒服,還是得考慮治療。降低膽固醇是一個長期保護血管的方式,最好要和醫師合作以生活型態調整加上藥物積極的達到治療目標,而不是不管它,在身體埋下未來健康的未爆彈。邱淳志醫師提醒道,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並不會因為年輕就不會生病,所以要及早治療這些危險因子,預防才是最好的治療。迷思二:膽固醇降太低,會不會有副作用?根據目前最新的臨床研究,某些壞膽固醇降得很低的患者,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副作用。同時,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發現,將病人的膽固醇降到跟新生兒的水平一樣時可以降低約1/3的心臟病發作,中風及其他致死性心臟病的風險。另外有些先天遺傳基因缺陷的人,體內缺乏一種蛋白質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ilisin/kexin type 9),PCSK9與膽固醇的代謝有關。天生缺乏PCSK9的人,血中的膽固醇維持在很低的濃度,和一般人比較,這些膽固醇偏低的人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低很多,且他們並沒有因為膽固醇偏低造成內分泌的問題,一樣能結婚生子,並不會因為膽固醇過低就影響身體的機能。因為我們所謂的膽固醇降低,其實是血液中的膽固醇降低,不代表身體裡面不存在膽固醇,只是膽固醇被移到細胞裡運用,而不是留在血管中造成動脈硬化。迷思三:美國修改飲食建議,不限制蛋黃的攝取,所以就能肆無忌憚地吃?修改飲食建議不代表「吃東西就可以肆無忌憚」。邱淳志醫師進一步說明,體內膽固醇一部分來自飲食攝取,大部分是身體裡面自己合成。雖然日常飲食不是影響血中膽固醇最主要的因素,但假如吃了太多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的食物,像是反式脂肪、紅肉、高溫油炸及燒烤的食物等等,不僅會影響膽固醇數值,像是血糖上升和其他的食品添加物也會增加其他疾病發生的危險。所以,別以為美國不限制蛋黃攝取後,飲食上就能不受限制地一直吃,平時還是要依照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過度加工的食品。迷思四:膽固醇過高可以單靠飲食、運動,以及吃健康食品來控制?很多病友在調整生活型態、吃健康食品之後,會發現膽固醇下降幅度仍有限。畢竟如果健康食品的降脂效果很好,它就會被當成「藥物」而不是「健康食品」。如經生活型態調整後膽固醇控制如未能達標,最好還是要根據醫師建議,適時服用藥物來改善自己的血脂狀況。患者常詢問的「紅麴」,因紅麴菌素的結構類似他汀類藥物,通常不建議與降血脂藥物合併使用,以免產生交互作用及增加肌肉痠痛與無力等副作用的風險。邱淳志醫師提醒,服用健康食品要特別留意,應先和醫師溝通和了解,以免花了錢,沒有促進健康,反而增加非預期的副作用,得不償失。原文:關心膽固醇,迷思要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1-26 養生.營養食譜
含高鈣、抗氧化、又有飽足感…高麗菜量多價跌,這時吃CP值最高!
最近高麗菜進入盛產期,量多價跌,天氣也慢慢冷了,又可以開始吃火鍋,有「蔬菜人蔘」之稱的高麗菜正是火鍋最受歡迎的菜之一,大家應趁便宜多買多吃。此外,之前風靡日本的高麗菜減肥法,營養師表示,餐前先吃些高麗菜確實能提升飽足感,降低主食攝取量。高麗菜便宜,營養價值卻是相當豐富,有「蔬菜人蔘」之稱。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網站資料,臺中市信德中醫診所鄭文裕院長撰文指出,高麗菜含有維生素B群、C、K、U、鈣、磷、鉀、有機酸、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及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其中鈣、鐵、磷的含量在各類蔬菜中名列前五名,又以鈣的含量最為豐富,是黃瓜的五倍、西紅柿的七倍之多。其所含的吲朵素(indole)能改變雌激素的代謝,降低乳癌風險,其所含有的異硫氰酸鹽,可降低致癌物的毒性,有效預防肺癌和食道癌。蘿蔔硫素則是功能強大的抗氧化物,可以增強體內酵素的解毒能力,也是維生素C和纖維的良好來源。高麗菜還有耐放的優點,放在通風處可放好幾天不會壞。根據農委會農業兒童網介紹指出,放入冰箱保存前,將芯心取出,塞入濡溼但不滴水的紙團,再裝進保鮮袋,並採以莖部朝下,依原來生長的方向放置,可延長保存時間。而之前網路流行高麗菜減肥法,有些較極端的方式是連續、完全只以高麗菜為「主食」,這是不健康的吃法,還是應該補充適量蛋白質、澱粉類,及加入一些其他蔬果。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曾受《聯合報》訪問指出,比較建議的做法是,食量較大的人可於「餐前」先食用高麗菜提升飽足感,降低正餐主食攝取量。
-
2019-11-25 癌症.肺癌
歐洲腫瘤年會發表新研究 晚期肺癌可望延長存活
肺癌高居全世界癌症死亡率之冠,在台灣也是十大癌症之首。上周末在新加坡舉辦的2019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 Congress)上針對新的標靶藥物有突破性的發表,可延緩疾病惡化達16.5個月,為既有藥物的兩倍;並延長三成的整體存活時間達3年以上。根據最新的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癌占了總癌症死亡個案的19.2%,將近五分之一。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院長李毓芹表示,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台灣人罹患非小細胞癌的比率較歐美高,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肺癌有多種治療方針,但全球晚期非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超過半數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其中台灣晚期肺癌患者約5成為EGFR基因變的類型,必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而台灣肺癌晚期患者中,高達50至60%有EGFR基因突變。EFGR基因突變可能導致蛋白質過度活躍,刺激癌細胞不斷生長,使癌細胞擴散、惡化。過去針對EFGR已開發出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但許多患者會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必須調整用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在本次年會,發表新型標靶藥物的研究。藥物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針對346名亞洲肺癌EGFR突變且從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進行試驗和分析,新型藥物可延緩疾病惡化達16.5個月,世紀有藥物的2倍,也讓患者整體存活期達到37.7個月,增加三成時間。目前新型標靶藥物仍待通過中國、香港、日本等各國核准。
-
2019-11-25 養生.聰明飲食
絕佳蛋白質來源!營養師推大豆6大益處、破4大謠言
小小一顆大豆,對健康的益處真是出乎意料的多。像是增肌減脂、預防骨鬆、平衡賀爾蒙、預防失智…。但關於大豆的網路謠言也不少,營養師整理出盛傳的4大謠言,一次破解!為了讓國產大豆進入民眾的日常餐桌,成為三餐好食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近期舉辦「國產大豆網路食譜募集票選活動」。在活動成果發表記者會上,親子食尚創辦人張益堯營養師表示:「正如衛福部推薦蛋白質攝取優先順序『豆魚蛋肉』,黃豆、黑豆等豆類名列首位,是絕佳蛋白質來源!」而且大豆還有六大益處: 1.增肌減脂、預防肌少症 蛋白質是肌肉組成的關鍵,依照身高、體重與計畫,有不同的蛋白質攝取建議,一般而言,每人每天約需6~10份的蛋白質食物(蛋白質食物=豆魚蛋肉類)。對健身或想減重者來說,補充蛋白質加上足夠運動,可增肌減脂、避免肌少症。 相對於熱量、膽固醇、飽和脂肪都較高的肉類食材,大豆有「蔬菜中的肉類」之稱,富含大豆蛋白,低熱量、富飽足感,不含膽固醇、飽和脂肪低,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困擾。根據研究,大豆所含的皂素、大豆異黃酮也可抑制醣類與脂質的吸收呢。 建議運動後立即補充營養:40%的蛋白質+60%的碳水化合物,幫助穩定血糖與修復肌肉組織,因此運動後可以吃無糖豆漿加上一根香蕉。不過,營養師提醒,若是蛋白質攝取過多又不運動,也容易造成熱量過剩喔!2.蔬食者必備植物性蛋白大豆屬植物性蛋白質,好吸收、不會造成心血管負擔,而有乳糖不適症者以喝豆漿取代喝牛奶,也能輕鬆補充蛋白質。 大豆也是茹素及蔬食者絕佳的蛋白質來源,建議茹素者除了避免含油量高、加工過程有風險的油炸加工品(百頁、油炸豆皮...),也要避免用油炸、勾芡等方式製作大豆料理。 此外,大豆富含人體必需之八種氨基酸,但缺少了甲硫氨酸;穀類富含甲硫胺酸,卻缺乏離胺酸,因此,以大豆搭配五穀,如黃豆飯、黑豆稀飯、黃豆燉花生等,營養更互補加乘。 3.強健骨骼預防骨鬆黃豆的鈣質是牛奶的兩倍,怎麼吃留住鈣?張益堯建議,大豆鈣質多在豆渣,若是濾過豆渣的豆漿則無法補充鈣質,建議補鈣要吃原豆或不濾渣豆漿。而加了凝固劑硫酸鈣(食用石膏)的豆製品:傳統豆腐、五香豆干,其中鈣含量又大大提升,平均每100g的豆腐含有140mg鈣質;每100g豆干含273mg鈣質。除了補鈣,大豆異黃酮還可防止鈣質從骨骼中溶出,也可預防骨質疏鬆。4.平衡賀爾蒙好情緒女性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變少,易造成失眠、發汗、情緒不穩;因缺乏雌激素,鈣質易流失,也容易有骨質疏鬆。大豆富含的大豆異黃酮是類雌激素,可與身體雌激素競爭,反而可穩定荷爾蒙、預防骨質疏鬆,而色胺酸、維生素b6,也可助眠呢。 5.遠離三高預防失智大豆富含卵磷脂,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腦細胞,進而促進腦神經的訊息傳遞,對於消除腦部疲勞、增強記憶力、預防失智都有正面的幫助。另外,大豆卵磷脂可幫助代謝壞的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具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 6.孕婦、哺乳增加體力、免疫力大豆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及人體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對於寶寶的成長發育及媽媽的體力、免疫支持,都很重要。尤其,鈣攝取不足易引起抽筋,甚至導致骨質疏鬆症,因此懷孕與哺乳媽媽要特別注意鈣質攝取。假訊息充斥 破解網傳4大食用迷思另外,有此一說:乳癌、痛風不能吃豆製品?菠菜與豆製品一起吃會結石?資訊爆炸的年代,真假訊息充斥,讓人一知半解,甚至被誤導飲食觀念。終結網路謠言,營養師張益堯解答迷思,為了家人健康一定要知道! Q1:乳癌別吃豆製品?張益堯解釋,早期用雌激素改善更年期不適,但後來發現易造成乳癌。大豆異黃酮是類雌激素,但不是真的雌激素,研究發現適量補充,1天1杯豆漿,可降低乳癌風險。但若是保健產品單位濃度較高,則較可能有過量問題。 Q2:痛風不能吃豆製品?痛風是血液中的尿酸過高,多喝水可以幫助尿酸代謝。近年研究發現,海鮮、肉類、酒是引發痛風的主要原因,大豆雖是高普林,並不會造成痛風。健康狀況下吃豆製品不會造成痛風,但若是急性痛風時仍要避免食用。 Q3:菠菜與豆製品一起吃會結石嗎?張益堯解釋,菠菜屬於高草酸食材、添加凝固劑食用石膏(硫酸鈣)的豆製品是高鈣食材,一起煮成菠菜豆腐湯,在腸道時就結合成草酸鈣結石,經糞便排出。兩者一起食用,還可避免草酸和血液中的血鈣結合造成結石呢! Q4:基改黃豆=品種改良的黃豆?基改黃豆是轉殖了抗除草劑或抗病蟲害等基因體,而傳統育種是運用選種及交配,保留好的特質,類似優生學概念,兩者並不相同。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19-11-24 養生.營養食譜
氣炸鍋料理 減醣快瘦
減重被認為是一輩子的功課,但透過工具、以及正確飲食,減重也可以減得很優雅、很輕鬆、很健康。減醣料理專家小魚媽和營養師張家祥和出一本「減醣快瘦氣炸鍋料理」,教民眾可以方便減重,不僅能夠健康吃,也能不動腦自然瘦。小魚媽表示,因為工作關係,採用低碳減醣飲食方式,用氣炸鍋料理,不僅可以吃飽,只要把食材準備好,設定好溫度與時間,還能簡單做其他的家務,一舉數得;她也提供她的減醣心得,盡量選擇食物的原型,成分愈單純愈好。使用氣炸鍋方便烹調的一種方式,她舉例,想吃炸物,可以利用雞胸肉以原味優格醃漬,最後沾上無糖燕麥片,只要刷上少量的橄欖油,放進氣炸鍋,這樣進入氣炸鍋,一分的總熱量也才388大卡,既可滿足想吃炸物的想法,再控制體重的過程中,也能獲得口慾上的滿足,同樣的烹調方式,也能換成魚片、花枝,做口味上的變化;若沒有優格,也可以用蛋汁取代。此外,蔥蒜杏鮑菇也很簡單,杏鮑菇切塊,加上蔥蒜、以及胡椒鹽,進入氣炸鍋烹調,很快就一道料理上桌,這樣一道菜,總熱樣僅有92大卡,既有飽足感,且方便好吃,可以加一點辣椒配色用,如果不敢吃辣,可以買大條的辣椒,去除辣椒內膜與籽,泡水一下,可去除辣味;或者也可以加上青椒跟紅黃甜椒,顏色會更繽紛,增加美味視覺感。營養師張家祥表示,就算是減重也需要均衡飲食,建議50%至55%為碳水化合物、15%至20%為蛋白質、20%至30%為蛋白質作為飲食原則,亞洲人的主食就是米飯與麵包,可以少吃,但不能不吃,在血糖穩定的狀態下,不感到飢餓,任何食物都能吃,不應該偏廢,這才能讓減重持之以恆下去。蔥蒜杏鮑菇(氣炸鍋時間:2+10分鐘;180度)材料:杏鮑菇 150g、蔥 10g、蒜頭 10g、薑 5g、橄欖油 5cc、黑胡椒鹽 5g、辣椒 3g作法:1 杏鮑菇洗淨後切滾刀狀,蔥、薑、辣椒洗淨後切末,蒜頭去除薄膜後切碎。2 將蔥、薑、蒜、辣椒放入氣炸鍋內噴上少許橄欖油,180度氣炸2分鐘後取出。3 杏鮑菇繼續以180度炸10分鐘,完成後加入步驟2的食材,撒上黑胡椒鹽,即可上桌。醬燒蔬菜花枝(15分鐘;180度)材料:薑 5g、辣椒 3g、米酒 5cc、醬油 10cc、水 15cc、花枝 150g、紅黃甜椒 15g、玉米筍 15g、 秋葵 20g、西洋芹 10g、青蔥 5g作法:1 把花枝的皮和膜去除乾淨,把硬殼拿掉,內臟去除、洗淨後切小塊。2 玉米筍、甜椒、西洋芹、秋葵洗淨後切小塊。3 青蔥洗淨切段,辣椒和薑洗淨切絲。4 把蔥段和辣椒絲、薑絲放入碗中,加入米酒、醬油、水,混合成醬汁。5 取一耐熱容器,將所有食材放入氣炸鍋內,以180度氣炸15分鐘即成。優格燕麥炸雞(氣炸鍋時間:6+7分鐘;190度)材料:雞胸肉 125g、燕麥片 50g、白胡椒粉 5g、無糖原味優格 50g、橄欖油 5cc作法:1 雞胸肉洗淨,用廚房紙巾吸乾水分、切條狀後放入碗中,加入白胡椒、優格醃10分鐘。2 醃好的雞肉沾取燕麥片,噴上一點橄欖油。3 取一耐熱容器,刷上一點橄欖油,將步驟2的雞胸肉放入,190度炸13分鐘(6分鐘後翻面),就完成了。
-
2019-11-24 科別.骨科.復健
強健骨質也護心 醫師推薦跑走運動
在資訊、知識普及下,現代人對於常見的三高疾病雖有較多認識,但骨質疏鬆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之一。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鬆症是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全台近700萬人有骨鬆問題,且近半數民眾有骨質密度不足而不自知。一旦骨折,後續的照護成本及併發症更可怕。由聯合報元氣周報主辦的元氣健康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骨科部醫師葉文凌講述「保密防跌,骨力人生」骨質疏鬆照護新觀念,並與與民眾分享「保骨本」的祕訣。骨質疏鬆 與退化性關節炎也有關葉文凌表示,人體的骨骼系統是由骨頭及關節形成,骨骼隨著年齡增長過程中也會不斷成長。骨骼中的「噬骨細胞」將老舊的骨質移去,而「造骨細胞」製造新鮮的骨質予以取代,藉由不斷更新而維持強韌品質。年輕時「造骨」速度高於「噬骨」速度,但一過40歲,骨質流失速度加快,使骨質密度逐漸下降,連帶的造成骨骼變脆、容易碎裂,骨折風險自然增加。葉文凌說,過去醫師會認為退化性關節炎只是軟骨變薄,而據國外2010年研究文獻顯示,骨質疏鬆和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是同一個來源的疾病,亦即退化性關節炎是牽涉整個關節的疾病。而骨質疏鬆最容易影響脊椎、髖關節、手腕三部位,影響最嚴重的是脊椎,如老年人一滑倒,就可能導致腰椎體壓迫性骨折。症狀不明顯 骨折後才發現造成骨鬆原因眾多,包含先天、後天與其他因素。如遺傳、運動或營養不足、陽光曝曬不夠、長期臥床、抽菸、喝酒、婦女停經、藥物及疾病等。骨鬆常被忽視,主要是症狀不明顯。葉文凌說,民眾直到骨頭受外力碰撞,或咳嗽、搬重物時造成骨折,才發現骨鬆問題。只是一旦骨折,後續照護成本與併發症也多。據統計,髖部骨折的醫療費用平均就要20萬,而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以上,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因此骨鬆雖看似慢性疾病,但也不可輕忽。蛋白質與鈣 護骨基本需求在骨質疏鬆症治療與預防上,葉文凌說,除簡單自我檢查,也可至醫院檢測骨質密度,由醫師判定並給予建議。除了運動,每日均衡飲食攝取,如蛋白質與鈣質補充是改善的最佳良方,再加上骨鬆藥物輔助才有效。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葉文凌說,一般人來說,一公斤體重約攝取0.8至1.2公克左右,但中年人以上或是有慢性疾病者,則約攝取1.5克的蛋白質。像100公克的牛肉、豬肉,約含18克的蛋白質,但油脂比例也高。以一個70公斤成人來說,一天需要攝取105克蛋白質,若吃肉類,就得乘以五倍,但不太可能一天吃一斤的肉,因此也可吃水煮蛋、魚類或豆類製品來補充,且油脂相對少。十分鐘為單位 跑、走輪替而在運動上,葉文凌教在場民眾伸展、擺手、大步走等方式外,他也建議「跑走運動」,即以十分鐘為一個單位運動。民眾可以先快走,若覺得心跳速度掉下來,那就以跑兩分鐘、走八分鐘等方式調整,讓心臟能夠負荷,也達到運動強度。在場有女性民眾問到,她73歲的母親高160公分,體重僅54公斤,除脊椎骨折外,也有嚴重的骨質疏鬆、走不太動,後續如何防範、是否該換人工關節?葉文凌建議,應先做骨質測試確認骨鬆程度,同時骨鬆一定要有足夠運動、攝取足夠蛋白質與鈣後,再搭配骨質疏鬆藥物才會有效。想換關節 最好65歲以後葉文凌也說,不建議民眾太年輕就換人工關節,最底限是55歲,最好是65歲後才換。因為患者一旦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也會因磨損、鬆脫而面臨再換的一天。據健保統計,人工關節使用10年後必須更換的機率高達九成,所以他建議越晚換越好。若須額外攝取鈣質,透過「非晶鈣」也是方式之一。葉文凌說,非晶鈣具備好吸收、利用兩特質,能促進幹細胞分化成骨細胞,進而增加鈣質在骨中沉積、幫助骨骼成長。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也因此榮獲美國NASA合作,簽訂改善太空人骨質流失研究計畫,民眾也可向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後再補充。
-
2019-11-24 科別.牙科
小小年紀一口爛牙 醫籲父母改掉幼童夜奶壞習慣
許多孩子小小年紀一口爛牙,讓看牙成了家長最大惡夢。醫師表示,幼童蛀牙大多是愛吃甜食又清潔不當,建議戒掉夜奶習慣並讓孩子一吃完飯就刷牙,降低蛀牙風險。國泰醫院一般牙科醫師謝宗慈今天表示,一般孩子若到了幼稚園中、大班,而且過去沒有不好的看牙經驗,都能在醫師引導之下,了解看牙相關工具、降低未知的恐懼感,願意乖乖配合醫師看牙,但年紀更小的孩子難度則較高,尤其飲食、清潔習慣不好,看過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一口爛牙。謝宗慈表示,這種小小孩或是極度害怕看牙的孩子,一坐上診療椅就會開始扭動、哭鬧,無法配合治療,但孩子嘴巴小,要以高速轉動器械治療已有一定的困難度,若小孩又因為緊張亂動,尖銳器械很容易刮傷口腔,甚至割傷舌頭。因此若小孩需進行全口或根管治療等較複雜療程時,經常會建議父母考慮讓孩子接受兒童牙科舒眠麻醉,降低小孩看牙時的恐懼及治療過程的危險性。國泰醫院麻醉科醫師馮育斌指出,由於孩子懼怕看牙,從坐上診療椅到開始治療期間,前後至少得多花10到20分鐘安撫,也得盡量將實際治療時間壓在20至30分鐘內完成,同樣一個療程可能被切成2、3次來做。馮育斌說,兒童牙科舒眠麻醉會誘導孩子喝下含有麻醉成分的果汁,15到20分鐘後孩子會出現嗜睡、反應遲鈍的狀態,這時再替孩子注射靜脈麻醉藥物,麻醉全程都有麻醉醫師、麻醉護理師在旁以生理與呼吸監測儀器監測孩子狀況,可將治療延長至2小時,讓治療更完整。說起麻醉,麻醉藥的過敏風險是家長最大擔憂。馮育斌說,孩童使用的麻醉藥物過敏風險都相當低,但因其中含有蛋白質成分,若原本就對雞蛋嚴重過敏,甚至會出現休克反應的孩子則不太適用。謝宗慈強調,幼童之所以會蛀牙,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飲食和清潔習慣。她解釋,含糖、澱粉類的食物都容易增加蛀牙風險,若又有夜奶、含奶瓶睡覺習慣,牙齒長時間泡在食物裡,蛀牙風險更高,若是再沒有好好清潔,小小年紀一口爛牙的案例並不少見。謝宗慈說,孩子吃完東西、喝完奶,最好立刻刷牙,不給牙齒蛀牙的機會;此外,也建議孩子一長牙就應到兒童牙科診所看牙、塗氟,由牙醫師教導家長正確的牙齒保健觀念,唯有及早預防才能避免未來看牙機會。
-
2019-11-23 新聞.健康知識+
長途旅行讓人精疲力盡 5種食物讓你恢復元氣
長途飛行對人體影響包括時差、腹脹、下肢水腫、脫水、皮膚乾燥等;但乘客在飛行途中若吃對食物,有助享受一趟舒適的旅程。 1. 多喝水:由於機艙溼度低,長途飛行會讓你嚴重脫水,因此增加水的攝取量非常重要。擁有護士專業學位的健身計畫創辦人咪密‧賽克(Mimi Secor)表示,多喝水能防止腹脹、頭痛與疲勞;同時,最好避免咖啡因與酒精飲料,因為兩者都會導致頭痛、疲勞、易怒,並會惡化時差與睡眠不足。若真的很想喝點酒或汽水,她建議喝蘇打水加上檸檬或萊姆。2. 新鮮水果:哈密瓜、西瓜、草莓、葡萄與藍莓等新鮮水果,通常容易攜帶,也是飛行途中最好的點心。赫莉醫生(Dr. Eudene Harry)指出,新鮮水果富含水分與纖維,有助防止腹脹且提供水分;此外,水果的抗氧化成分與維他命C可幫助提高免疫力。3. 無鹽堅果或自製綜合堅果(Trail Mix):赫莉指出,堅果提供持久能量,有助於乘客不會在降落後感到太過疲倦,也提供人體所需脂肪、蛋白質,以及鎂之類的礦物質。長途飛行會導致肌肉容易抽筋並疼痛,而鎂可緩解不適。但要避免添加鹽的堅果,因為高鈉食物會導致水分滯留體內,引發下肢腫脹。4. 蔬菜:赫莉醫生表示,富含水分、抗發炎的蔬菜,有助於緩解長途飛行無法避免的痠痛。此外,胡蘿蔔與芹菜等蔬菜富含水分及纖維,可幫助維持水分且調節消化系統,減少在空中如廁的次數。5. 精益蛋白質(Lean Protein):專家指出,蛋白質營養充分,有助於增加飽腹感,例如蛋白質能量棒(低糖)、綜合堅果或堅果醬等,都是適合旅行時攜帶的零食,協助乘客感覺飽足的時間更長,較不會想吃含糖食物。
-
2019-11-23 新聞.健康知識+
燉肉浮出的白色泡沫是精華還是髒東西?需要去除嗎?
冬天來了,很多人喜歡燉肉吃,一碗燉肉湯下肚,令人無比舒暢。不過,燉過肉的都知道,在燉肉的過程中會發現,最上面會浮上來一層白色的泡沫。有人說這層白色泡沫是油脂和髒東西,吃了不好,所以湯剛開始沸騰時,大家就趕緊把那層泡沫撇掉。也有人說,那層泡沫其實是食材熬出來的精華,不應該棄掉。到底哪種觀點是對的?這裡分析如下:燉肉出的白沫,到底是什麼成分?食物中存在很多的生物大分子,其中一部分對水具有很強的親和力,也就是說它們易溶於水。而這些生物大分子最主要的就是蛋白質。比如我們燉肉湯時產生的白色泡沫,可溶性蛋白質就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此外裡面還含有很多的雜質和一些細菌,以及肉中殘留的血液。燉肉出的白沫,到底要不要去除?燉肉時產生的泡沫雖然大部分是蛋白質,但脂肪、動物血管等也會包含在其中。尤其是燉肉初期,泡沫中含有很多殘留的血水和一些雜質,這些東西不僅影響外觀,而且還會產生令人反感的氣味。所以,燉肉初期的泡沫最好撇去。可能有細心的人也會發現,在剛開始燉肉的時候,出現的白沫用勺子撇掉之後,後期還是會產生白沫的,那這樣的白沫需要用勺子撇掉嗎?答案是不需要。其實後期的白沫並沒有前期那樣的多,而且白沫也沒有前期看著那樣的髒兮兮,其主要成分是肉中的蛋白質,可以放心保留的。隨著燉煮的時間的增長,我們可以發現,湯汁也是變成了乳白色,所以這後期出現的白沫是不需要撇去的。總而言之,燉肉初期的泡沫最好撇去,燉肉中後期產生的泡沫不用擔心,可以放心保留。筆者在這裡提醒,這些食物出現的泡沫最好撇去:煲湯的浮油、火鍋中的泡沫、打豆漿中的泡沫。不過,生活中也有些泡沫對身體是無害的,可以放心食用,比如:茶泡沫、咖啡泡沫、果蔬鮮榨汁泡沫、飯粥面的泡沫。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1-22 養生.聰明飲食
11月22日是節氣小雪 專家推薦吃「三黑」補腎清火
11月22日,迎來小雪節氣,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專家提醒從這個時候開始,飲食調理上要注意滋補肝腎、清瀉內火和保養肌膚。為此,專家特別推薦三類黑色食物:黑芝麻、黑荸薺和黑大豆。黑芝麻紅棗粥 男補肝腎女潤膚南京中醫藥大學營養與食療專家郭海英教授介紹說,中醫食療認為,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鬚髮早白、脫髮、腰膝酸軟、四肢乏力、五臟虛損、皮燥發枯、腸燥便秘等病症,在烏髮養顏方面的功效,更是有口皆碑。黑芝麻紅棗粥是小雪節氣比較適合的養生食療粥,配料有粳米150克、黑芝麻20克、棗(乾)25克、白砂糖30克。具體做法是:黑芝麻下入鍋中,用小火炒香,研成粉末,備用;粳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乾水分;紅棗洗淨去核;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冷水,放入粳米和紅棗,先用旺火燒沸;然後改用小火熬煮,待米粥爛熟;調入黑芝麻及白糖,再稍煮片刻,即可盛起食用。荸薺冰糖飲 抗菌退燒瀉內火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則視它為“江南人參”。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食療專家徐大成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荸薺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豐富,但熱量卻不是很高,很適合初冬食用。中醫認為,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瀉內火的功效,對於發燒初期的患者有較好的退燒作用,但高燒期間則不宜食用。幼兒吃一些荸薺還能促進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荸薺冰糖飲的製作很簡單,大家在家就能做,主要的材料有荸薺150克、甘蔗150克、冰糖30克。具體的做法是:削去荸薺和甘蔗的外皮並洗淨;入鍋加入適量水和冰糖,煮至荸薺和甘蔗熟透即可。黑豆羊肉燉當歸 補血養顏暖身心 南京自然醫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城生副主任醫師介紹,黑豆蛋白質含量為49.8%,相當於牛肉的2倍多、雞蛋的3倍、牛奶的16倍!黑豆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80%,吸收率高達95%以上,除能滿足人體對脂肪的需要外,還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向大家推荐一款非常適合小雪節氣前後食用的黑豆食療方——黑豆羊肉燉當歸。主要的製作材料有:羊肉(瘦)1000克、黑豆100克、當歸10克、桂圓10克。具體做法是,先將黑豆洗淨用2杯清水煮軟;同時另一個鍋煮已切薄片的羊肉,同樣用清水3杯,煮時要除去泡沫及肥油。將黑豆及羊肉倒入燉盅內,加入當歸,同時加入切碎的桂圓肉,隔水燉上3小時即可。
-
2019-11-22 科別.百病漫談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天氣漸冷,許多人會有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的困擾,其實這就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但還不只這些而已,醫學上認定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還可能是引發嚴重病症的兇手,不得不慎!一般人總認為末梢血液循環不好,是老人家或是有慢性疾病才會有的現象,其實不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欣潔表示,人是溫體的哺乳動物,在血液不易到達的地方就不會暖和,因此血循不良者的四肢末梢容易感覺冰冷;所謂的「末梢」,並不一定是指四肢的末端,而是指體內各器官綿密網狀、無處不在的微細小血管循環。這些末梢血管相當細窄,最細的微細血管,比人頭髮還細20倍,氧氣和養分通過末梢血管,輸送到人體各個組織器官,身體即時吸收養分,同時排除廢物。一旦血流因為游離性血脂肪或是分解不良蛋白質等物質阻塞,造成局部供氧不足,就會發生末梢血管不暢通,在阻塞的地方對應器官,出現各種機能上的障礙,甚至組織壞死。許多人認為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指的就是血液循環不好,手腳容易冰冷、痠麻。不過醫學上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卻不是這樣簡單解釋,它可能是引發嚴重病症的「健康恐怖殺手」。許多現代人常見的疾病,都與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有關,中醫也明言:「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指的就是身體微循環的重要。最常見的末梢血管障礙,就是手腳冰冷情況。吳欣潔進一步指出,若心臟血管不通暢,輕則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更可能造成心絞痛、心肌梗塞,甚或猝死情形;再者眼部微血管循環不良,也會造成視力模糊或障礙;內耳的微循環不良,就可能造成耳鳴、頭暈或是突發性耳聾。吳欣潔也強調,末梢血管主要是將血液和氧氣送到各部組織,因為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在各年齡層都不算少見。不過,末梢血管障礙相關疾病,是一個可以處置、可以治療的疾病,而且治療之後,患者生活品質會大幅提升,因此在確定身體這些不適症狀引起的原因是末梢血管阻塞之後,只要改善障礙程度,就能夠治療這些病症,如透過藥物、飲食或是居家生活習慣重建。延伸閱讀: 冬天暖呼呼!10大驅寒保暖教戰對策 手腳冰冷、手麻腳麻,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