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色素沉澱
共找到
79
筆 文章
-
-
2024-09-13 醫療.皮膚
長痘痘就是腸胃不好?想要保養肌膚,醫師公開「喝水1公式」還助減肥
夏天不只陽光強烈,還有紫外線(Ultraviolet,UV)也非常逼人,不只女性,連許多男性可能都要受不了了!日曬不僅讓你皮膚的黑色素增加,紫外線還會加速細胞老化,導致皮膚鬆弛、褶皺、黑斑等,更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我們除了可以從擦防曬等外在保護之外,也可以從內在來保養肌膚!快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皮膚科張宜菁主任解析,室內、機上竟也要「防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固然好,但因台灣靠近赤道,小心曬過久可能會曬出問題!不只曬黑、曬傷、曬出黑斑,長期下來,可能加速老化,增加皮膚癌的風險。而且,陽光中的紫外線也是傷害皮膚的危害因子之一,因此「防曬」很關鍵。紫外線又可分為:UVA、UVB、UVC,主要影響人體的為UVA、UVB。 UVA屬於長波長的紫外光,穿透力較強。 UVB屬於中波長的紫外光,依然會穿透大氣層。 UVC對人體影響非常小,因此大多不會特意防護UVC。不只室外防曬要做好,室內也要特別注意。雖然研究顯示窗戶可以遮蔽大部分的陽光,但UVA可以穿透一般的玻璃,若為窗邊工作者,在經年累月下,兩邊的臉就可能出現色差、有一邊較老化的狀況。所以在家、車上也建議可以貼上「隔熱紙」。而現在日本旅行正夯,我們在選機位時通常想選能看到「富士山」的那側(去程左邊、回程右邊),為了選位看好景的情況下也可能會被曬傷。有研究顯示,機組員罹患皮膚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2倍以上,正因為離陽光更近,接收到陽光的能量比在地面上多,因此在機上也要適當防曬。你該知道的戰「痘」攻略!會長痘痘的原因很多,除了基因、空氣汙染、情緒壓力外,主要是以下男性荷爾蒙的刺激、毛孔角質細胞過度增生導致。但牛奶與太甜的食物等飲食也都是會造成痘痘的因素之一。一,男性荷爾蒙刺激皮脂腺的分泌,讓皮膚變油二,毛孔角質細胞過度增生三,痤瘡桿菌、發炎反應長痘痘怎麼辦?首先要注重清潔與保濕,不要認為自己皮膚油就不需要保濕,如沒有保濕,皮膚毛囊更容易發炎。再來就是治療,治療可能會先從擦藥開始,到了吃藥的階段,與醫師討論後,可能會給予抗生素或口服A酸,都要遵循醫囑定時定量服藥。破解迷思!腸胃不好就容易長痘痘?民間有「腸胃不好、便祕者易長痘痘」的迷思,是不是真的?其實我們有些身體器官出問題,就會影響皮膚,如肝臟出問題,會有黃疸。腸胃道免疫系統紊亂時,體內的毒素也可能表現在皮膚上,像是黑色棘皮症(脖子上的黑色素沉澱。有此症狀的肥胖者,可能會有糖尿病的風險)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由此可知,皮膚的表現是器官變化或是病變的結果。網友提問專家解答!你不可不知的皮膚QAQ:想要皮膚紅潤「好氣色」,就要補充鐵質、蛋白質?人體的膚色與黑色素、血紅素、β胡蘿蔔素有關。但是如果沒有完好的防曬,只補充某類食物,其實還是沒有效。所以平時除了防曬外,也可以塗抹一些美白產品、保持飲食均衡。Q:想要「水嫩肌」要多喝水?人體超過70%是水分,因此喝水不只保養皮膚外,也可以照顧到身體其他器官。至於我們每天「至少」需要攝取的水分是多少?快記住以下一公式:成人每日基本水分=(體重-30) X 35cc只要水的攝取量足夠,尿液、體內廢棄物才能夠順利排出,身體才會健康。而且減重也強調「餐前的飲水」還能增加飽足感,避免過食。但喝到定量的水後,也要做好上述的保濕,才能讓皮膚水噹噹。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4-08-29 醫療.牙科
冷光美白牙齒恐滲透刺激牙髓 牙醫提醒1狀況反而讓牙神經壞死
潔白牙齒能顯著提升一個人的好感度,促使美齒市場快速發展。然而,許多無醫師執照者私下提供冷光美齒服務,卻會導致牙齒受損、甚至牙髓壞死,最終需根管治療。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許恒瑞提醒,若牙齒不健康,就貿然進行牙齒美白,恐引起不可逆傷害。常見牙齒變黃5原因1.飲食造成牙齒表面染色:例如常喝咖啡、茶等飲料,長期吃含有色素的食物,顏色容易沉積在牙齒表面。2.年紀增長:牙齒的琺瑯質會隨著年齡逐漸變薄,露出牙本質的顏色。3.刷牙習慣不佳:導致牙齒出現牙垢、牙菌斑,牙齦周圍產生牙結石,使牙齒變色。4.服用含四環黴素藥物:通常是懷孕婦女服用該藥物,會導致新生兒牙齒變色,8歲以下的孩子使用該藥物,也容易導致牙齒變色。5.蛀牙或牙外傷:牙髓神經如果壞死,牙本質小管變色,牙齒就會變色。冷光美白 恐滲透刺激牙髓坊間常見的冷光美白牙齒,是先在琺瑯質上,塗抹具有光敏感催化劑成分的過氧化氫,並做好牙齦保護措施後,透過低溫藍光,促進氧化還原作用,讓牙齒可以去除顏色。冷光美白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許恒瑞指出,如果有蛀牙,或是假牙沒有做好,牙齒塗上過氧化氫後,會透過蛀牙孔隙或假牙與牙齦之間的缺口,滲透到牙髓中,此時加上冷光作用,過氧化氫會在牙髓神經中發生作用,強烈的刺激性,會觸動牙髓神經,出現嚴重的麻痛感,甚至還可能會引起牙髓神經壞死。居家牙齒美白注意事項1.美白牙膏:牙膏中過氧化氫成分低,即使牙齒敏感,又有蛀牙者仍可使用,不用太擔心。2.美白貼片:居家美白貼片過氧化氫的濃度比牙膏高,蛀牙者如果使用一次後,出現明顯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向牙醫師求診,盡快治療蛀牙。3.牙齦嚴重裸露者:可能是牙周病或刷牙太用力引起,若使用居家美白貼片等會引起嚴重不適,不建議使用。神經壞死 美白只能做貼片許恒瑞表示,如果是牙齒內部,也就是蛀牙後,牙齒內神經會壞死,在牙齒裡頭呈現灰色,就只能採取牙髓美白,或是美白貼片的方式改善。冷光美白並無法達到效果。「原本只是做牙齒表面美白,卻讓神經壞死,最後就得做根管治療,才有辦法救回牙齒的健康。」許恒瑞強調,冷光美白應該要由專業牙醫師執行,如果逕自找尋美容師違法施作,暫時省了荷包,卻可能賠上了牙齒健康。如何改善牙齒黃?許恒瑞說,如果因為愛喝咖啡、茶,導致的色素沉澱,可以透過「噴砂美白」方式改善,噴砂美白是使用碳酸氫鈉、甘氨酸、碳酸氫鈣等細砂粒,合併氣壓與水柱,去除表面汙垢,不會傷害牙齒與牙齦;但若是吃藥引起或年紀大,又或是蛀牙導致,就無法單純用噴砂美白改善。如果是牙結石導致牙齒變色,則建議洗牙,以及維持正確的刷牙習慣,即可改善。牙齒美白偏方有效嗎?1.口含檸檬片:會讓牙齒呈現酸性,立即刷牙則會讓牙齒表面脫鈣,雖然能幫助些微脫色,但副作用是會傷害琺瑯質,也容易形成敏感性牙齒。2.草莓醬刷牙:運用酸性的方式,幫助牙齒脫色,但草莓醬的酸性程度不高,塗抹草莓醬刷牙,塗上更多的是糖分,反而容易增加蛀牙機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4 醫療.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怎麼辦?按4穴位助改善!中醫看異膚細分4類型,對證調理控制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總讓人相當困擾,除了西醫之外也有不少人會尋求中醫協助,不過中醫究竟是怎麼看?會怎麼治療?雲鼎中醫何柏蓉中醫師說明。中醫師看異位性皮膚炎,4個中3個即符合診斷。 何柏蓉中醫師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異位性皮膚炎與「四彎風」、「奶癬」、「浸淫瘡」等相似。症狀好發於肘窩、膝窩,可包括搔癢,以及嬰兒臉部和伸側濕疹、成人屈側皮膚出現苔癬化等典型病灶分布,還有慢性或反覆發生的皮膚炎,個人或家族史當中也可能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病史。上述情況只要符合三項或以上,即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看異膚可細分4證型,對證調理有助控制疾病! 何柏蓉中醫師更進一步說明,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臨床辨證上主要還可分成4大類型。症狀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中醫會依證型予以對應的治療。 風熱型:此類型患處皮膚多以鮮紅色的丘疹為主,通常會嚴重搔癢,經常抓破出血,滲出的液體不多。此型治療方向在於「祛風涼血」,可選用金銀花、蟬蛻、荊芥、連翹、防風、牡丹皮、梔子、牛蒡子等。 濕熱型:此類型與風熱型相似,患處皮膚顏色通常也多以鮮紅為主,並且也會嚴重搔癢,不過滲出的液體會較多,皮膚抓痕明顯,而且抓破的傷口糜爛。此類型治療會著重在「清熱除濕」,可選用有龍膽草、地膚子、黃芩、知母、蛇床子、苦參、黃柏等。 脾虛濕盛型:此類型的患部皮膚,相較前兩者不會有明顯的鮮紅,可能會滲出較多液體,但顏色較為清晰。此類型治療主要會在於「健脾除濕」,可選用陳皮、茯苓、白鮮皮、薏苡仁、白朮、厚朴、蒼朮、藿香等。 血虛風燥型:此類型通常病程已發展較久,患部的皮膚已經有明顯粗糙、伴隨苔癬化、色素沉澱、或甚至皮屑附蓋等情況,滲出的液體則較少。此類型治療會著重在「潤燥養血」,可選用何首烏、生地黃、赤芍、丹參、紫草等。 異膚日常保養不可或缺!多按按4穴位有助改善。 作息、衣物、藥浴洗澡: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盡早檢查治療相當重要,而除了治療內服藥物之外,日常保養也不可或缺。何柏蓉中醫師建議,生活作息要保持良好,避免熬夜。衣服建議穿著寬鬆的衣物,並以棉質為主,盡量避免穿太緊、或是穿動物毛料的衣物,以防刺激皮膚。洗澡的外用洗劑可先詢問中醫師選用地膚子、浮萍、牡丹皮、苦參、土茯苓等,做成藥浴包或是用藥汁擦洗。 飲食也要注意:飲食方面注意避免燒烤、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主食盡量以白米飯為主,少吃麵食類。平常也可以適量的食用薏仁、四神湯幫助健脾除濕,或以紫蘇葉、薄荷等泡茶飲用。 4穴位助改善:平時也可以多按壓相關穴位,包含合谷、曲池、血海、三陰交等。合谷穴位置約略在虎口,拇指和食指的交會處。曲池則可先將手肘彎曲,找到手肘彎曲時的皮膚折紋最末端,此處便是。血海則可先將膝蓋90度彎曲,手掌蓋於膝蓋,約略在拇指尖端處。三陰交則約在足內踝尖往上約4指幅寬處。 異位性皮膚炎可循中醫師協助,妥善的治療調理,日常也做好保養,有助控制病情,與異膚和平共存,也有利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異位性皮膚炎別放棄治療!中重度病友健保武器選擇多! .「三伏貼」簡單改善過敏疾病!中醫副院:配合良好生活可改善8成!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7 養生.營養食譜
「天然抗氧化劑」胡蘿蔔有超強營養素,不敢吃怎麼辦?這些方法助消除胡蘿蔔獨特味道
你愛吃紅蘿蔔嗎,紅蘿蔔有種特殊氣味,因此很多大人小孩都不吃。不過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每周吃一定分量的胡蘿蔔可顯著增加橙色根莖類蔬菜的重要營養成分,它們含豐富天然抗氧化劑,可預防發炎和促進心臟健康。想獲得重要營養素,吃胡蘿蔔就對了!我們都知道多吃蔬菜對健康有益,蔬菜有很多天然的營養素,但有些人就是不太愛吃菜,有些菜更是完全不吃,例如很多人不敢吃紅蘿蔔,實在可惜!因為根據美國營養學會6月底在2024年營養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吃3份小胡蘿蔔(1份約100克),可顯著增加橙色根莖類蔬菜的重要營養成分。胡蘿蔔富含 β-胡蘿蔔素,而除了胡蘿蔔,菠菜和羽衣甘藍等深綠色葉菜的β-胡蘿蔔素含量也很高。這項研究針對60位年輕人進行調查,將他們分為4組,分別為:.每週吃3次胡蘿蔔.不吃胡蘿蔔而服用多種維生素補充劑.同時食用胡蘿蔔和多種維生素.既不吃胡蘿蔔也不服用補充劑作為對照組。四個星期後,研究人員發現,吃胡蘿蔔的人皮膚中的類胡蘿蔔素增加了 10.8%,類胡蘿蔔素是天然抗氧化劑,對健康相當有益,可預防發炎和促進心臟健康。而只服用多種維生素(含有與胡蘿蔔相同的類胡蘿蔔素)的人,類胡蘿蔔素含量沒有任何變化。食用胡蘿蔔和補充劑的人則獲得了最多好處,類胡蘿蔔素增加了21.6%。很多人挑食,但會藉由吃維生素補充劑來補足營養素。但由上述結果來看,光吃綜合維生素並不能增加身體類胡蘿蔔素含量。根據《CNN Health》訪問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桑福德營養與飲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Suresh Mathews博士指出,「食物第一」的概念始終是正確的,但對於那些可能無法只靠著吃食物或攝取量有限的人來說,以食物和補充劑並行,似乎才能產生更大的效果。上述研究主要以方便食用的迷你紅蘿蔔(baby carrot)為主,不過這在台灣並不普遍,我們還是吃台灣很容易買到的紅蘿蔔才更天然也更美味。【延伸閱讀】迷你紅蘿蔔已去皮可直接吃很方便?你可能付出風味與預算2代價吃胡蘿蔔和其他蔬菜的好處吃蔬菜可以預防心臟病、某些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多種慢病。胡蘿蔔和其他紅橙色根莖類蔬菜(如南瓜和地瓜)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富含 β-胡蘿蔔素,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數據,β-胡蘿蔔素可以進一步轉化為維生素A,有助保護眼睛,更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消除自由基,提升免疫功能,有助抗老防癌,保持心臟、肺部和其他器官的健康。最建議吃「彩虹餐盤」,也就是讓盤子裡有各種顏色的食物,即使不是每次吃飯時,只要全天和一周可以吃到各種顏色的食物,就能獲得身體運作所需的關鍵營養素。如何消除胡蘿蔔獨特味道?此外,營養師劉怡里也曾受訪提醒,胡蘿蔔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不可吃過量,以免色素沉澱在皮膚上使肌膚變為暗黃。胡蘿蔔含有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維生素,因此胡蘿蔔適合加點油炒肉或與肉一起燉煮,營養成分才能被人體吸收。但還是很多人覺得胡蘿蔔有個奇怪的味道,就是不敢吃,怎麼辦?網路上有許多網友分享,將胡蘿蔔泡鹽水5到10分鐘,再用水沖乾淨後可直接生吃。若要打成胡蘿蔔汁,劉怡里建議可以加點堅果及柑橘類水果,也有建議加蜂蜜與檸檬,或加蘋果等其他水果,就可去除很多人不愛的獨特味道。【參考資料】.《CNN Health》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24 醫療.皮膚
手肘黑怎麼改善?盤點「6方法」減少色素沉澱 去角質、防曬都有幫助
手肘變黑通常是由於手肘是經常與桌子、牆壁等物體接觸的部位,長時間摩擦會導致皮膚角質層增厚,從而變黑,或者因手肘部位皮脂腺較少,容易乾燥,乾燥的皮膚容易出現色素沉著。此外,手肘部位的角質層較厚,如果沒有定期去角質,堆積的死皮細胞也會導致皮膚變黑。另由於各種原因,皮膚受傷或發炎後可能會產生色素沉著,使得手肘變黑。 改善手肘變黑 6方法跟著做1、保濕:定期塗抹保濕霜或潤膚乳,保持手肘皮膚的濕潤,防止乾燥。2、去角質:每週使用溫和的去角質產品去除手肘部位的死皮細胞,可以使用磨砂膏或含有果酸的產品。3、防曬:外出時使用防曬霜保護手肘部位的皮膚,避免紫外線的傷害。4、滋潤護理:使用含有維生素E、乳木果油、蘆薈等滋潤成分的護膚產品,可以幫助修復和滋潤皮膚。5、避免摩擦:盡量減少手肘與粗糙表面的接觸,減少摩擦對皮膚的傷害。6、美白產品:如果手肘變黑比較嚴重,可以使用含有維生素C、熊果苷等美白成分的產品,有助於淡化色素沉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手肘變黑伴隨其他症狀或持續加重,建議諮詢皮膚科醫生,排除潛在的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 ·身體上的白色紋路是肥胖痕跡?醫揭5個真實原因 增肌太快、缺乏運動上榜 ·身體出現黑色素沉澱代表你該減肥了! 2地方黑黑的小心是糖尿病前兆
-
2024-07-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曬太陽不需在豔陽下大曬特曬 譚敦慈分享夏日降溫消暑5招
炎炎夏日,光是站著不動就全身汗,完全不想走出戶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每天堅持固定運動,走10公里或爬樓梯,四季都不休息。為了避開過量紫外線,她選擇早上7點前出門爬山,一個小時內結束行程,避免在炙熱的陽光下曝曬太久。譚敦慈說,曬太陽可以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但是不需要在豔陽下大曬特曬,且要配戴太陽眼鏡、做好臉部防曬,避免長出斑點、黑色素沉澱。出門運動前,先喝水提高身體的保水力;運動中,適度補水保持「水合狀態」;運動後,仍不忘喝水補足流失的水分。譚敦慈強調,夏日補水非常重要,除了調整體溫、預防脫水,也能讓運動表現事半功倍。許多人不愛喝水,覺得白開水喝起來沒味道,譚敦慈建議,可以把蕎麥加在水裡,或是煮麥茶解渴,讓水多了一股淡淡的穀香。她提醒,勿把茶、咖啡列入每天的飲水總量,裡頭的咖啡因、單寧酸會影響鈣質、鐵質吸收,還會利尿。另外,夏日冰涼的手搖飲非常誘人,譚敦慈表示,含糖手搖飲是三高地雷,高精製糖增加熱量,也提高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而高果糖糖漿也會間接增加尿酸的形成,容易引發痛風發作。俗話說:「怕熱就別進廚房」,但是夏季的廚房真的好悶熱,譚敦慈力求做菜效率,減少長時間在廚房開火的熱傷害。她推薦可多準備涼拌料理,例如用醋、梅子、糖、開水醃製小黃瓜、白蘿蔔,以及把雞胸肉蒸過後拌些醬汁,清爽開胃,也保持營養均衡。譚敦慈的夏日降溫5招1.提早出門運動,避開在炙熱的陽光下曝曬。2.定時補水,每天喝足2000cc;如果不喜歡白開水的味道,可以加蕎麥、煮麥茶。3.縮短進廚房做菜時間,可善用定時器,就不用一直守在爐火邊。4.廚房可加裝循環扇,保持空氣流通。5.可多準備涼拌菜,記得5天內吃完,且要用乾淨的筷子、餐具取食,避免細菌滋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6 醫療.皮膚
蟹足腫是什麼?怎麼消除?蟹足腫體質判斷、治療5方法及預防一次整理
癢到像螞蟻在咬傷口?疤痕凸起+3症狀,當心是「蟹足腫」!一表看懂蟹足腫治療5方式、5招預防蟹足腫(keloid)是因為皮膚受傷後,在修復過程中,細胞及組織過度增生而形成的增生性疤痕組織,不僅會影響外觀,還可能引起紅、腫、癢和疼痛。女星關穎就曾在社群透露自己有蟹足腫體質,剖腹產兩胎後留下的疤痕形成蟹足腫,她表示不舒服到可以感覺有很多隻螞蟻在肚皮裡咬著傷口,因此在剖腹生第三胎前,醫師先幫她切除疤痕再進行剖腹,生完小孩縫合後直接施打類固醇,持續以類固醇治療1年才逐漸恢復。蟹足腫會好嗎?怎麼判斷是否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消除方法有哪些?怎麼治療?本文一次整理。蟹足腫是什麼?常見的疤痕類型可分為表淺性、萎縮性、肥厚性以及蟹足腫。蟹足腫(keloid)是一種疤痕組織,外觀呈紅色或粉紅色的肉質腫塊,與肥厚性疤痕相似,兩者的差異點在於,肥厚性疤痕的疤痕增生只會在原本傷口範圍內;而蟹足腫則是因皮膚傷口在修復過程中,纖維母細胞增生,產生過量的膠原蛋白而形成的疤痕組織增生,會侵犯到周圍正常的皮膚組織且有擴大現象,如同螃蟹的腳往外伸長的樣子。亞東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游彥辰表示,疤痕組織在傷口癒合後,會有半年至一年的疤痕成熟期,正常的成熟疤痕應是柔軟、顏色接近膚色或是比膚色淡、無特別凸起且無明顯搔癢或疼痛感,若疤痕凸起並伴有紅、癢、痛等疤痕增生現象,就有可能是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蟹足腫體質判斷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台灣蟹足腫年發生率約為0.15%,男女發生比率相當,以女性略多於男性,比例為 1.33。研究指出,蟹足腫常見於10~30歲、A型血、有色人種,與家族遺傳、體質及受傷部位有關,若父母有蟹足腫體質,其子女發生蟹足腫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大約5%~10%患者其家族有此病史。游彥辰表示,有蟹足腫體質者,傷口疤痕增生並不會立即出現,有時會事隔數週、數個月或數年才會發生,好發於前胸、腹部、肩膀、上背部、頭頸處、耳朵等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若是蟹足腫體質者,可能長青春痘處、穿耳洞處、蚊子叮咬處甚至是打疫苗處都會發生疤痕增生。至於,要如何判斷蟹足腫體質?嘉義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葉亘耕說明,判斷蟹足腫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卡介苗注射處或是其他受過傷的部位,若沒有出現疤痕增生就可以初步排除掉蟹足腫體質。蟹足腫怎麼消除?5治療方式治療蟹足腫以改善痛癢、讓難以活動的關節提高活動度、改善外觀及減少疤痕體積為目標。目前消除蟹足腫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冷凍治療、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壓迫法,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蟹足腫手術及放射治療皆有健保給付,建議治療後搭配自費的矽膠貼片,有助於疤痕成熟。 蟹足腫治療方式 說明 藥物治療 適用範圍較小的蟹足腫,以注射類固醇和其他局部應用藥物,減來疤痕增生。 冷凍治療 用於範圍較小的蟹足腫,體積較大的蟹足腫不適用。以零下196度的液態氮,讓蟹足腫內的微血管被凍傷、壞死,使病灶萎縮,治療時會有刺痛感。 手術治療 大多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才會進行手術切除,但手術治療會造成細胞損傷,所以可能會引起蟹足腫再次形成。 放射線治療 以高能量的電子射束,破壞異常生長的細胞並阻止疤痕組織生成的一種局部治療。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對於體積較大的蟹足腫的效果有效,通常在手術後使用,以防止蟹足腫再次形成,術後24~48小時內接受放射線治療,可降低22%復發率。 壓迫法 線性或小型的蟹足腫,可考慮使用矽膠凝膠、矽膠貼片,利用壓迫降低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疤痕養分供給,有助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對傷口也有保濕和防曬的作用;手術後使用壓力墊或彈性繃,也可減少疤痕組織生成。 (表格參考資料:新北市仁愛醫院、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預防蟹足腫5要點想要預防蟹足腫形成,傷口照護相當重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秉勳提醒,預防蟹足腫應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以及避免陽光暴曬。以下整理預防蟹足腫5要點 : 保持傷口清潔和濕潤 :使用溫水和溫和清潔劑清洗傷口,並輕輕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使用膠帶、凝膠或膏狀產品等適合的傷口護理產品,以保持傷口適當濕潤。 避免過度拉扯和壓力 :避免過度拉扯傷口,或對傷口及周圍皮膚施加壓力,建議避免激烈或過度運動、提重物及穿著緊身衣物。 正確使用疤痕治療產品 : 適當使用除疤藥膏、矽膠貼、保濕霜等,建議使用前,先諮詢醫師。(推薦閱讀:不想留疤,「矽膠凝膠」vs.「矽膠貼片」哪個好?藥師:「除疤產品」迷思大解析) 避免陽光暴曬 : 陽光暴曬可能會使疤痕更明顯,並增加色素沉澱風險,建議傷口完全癒合前,應避免陽光直射、戴帽子或穿著寬鬆長袖長褲衣物讓傷口周圍的皮膚遠離紫外線 。 避免非必要手術:有蟹足腫體質者,應避免刺青、打耳洞、霧眉及割雙眼皮等醫美整型手術。Q1、蟹足腫不能吃什麼?預防疤痕增生的關鍵就是照護好傷口,建議在傷口未痊癒之前,應避免菸、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血管擴張,刺激疤痕組織增生。【延伸閱讀】蟹足腫醜疤癢 這樣做可避免復發受傷如何不留疤?擦傷、燙傷...5種傷口的照顧方式,除疤凝膠和凡士林哪個效果好?外科醫師一次解析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李秉勳醫師、長庚診所、新北市仁愛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彭賢禮皮膚科診所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3月星座運勢排行》天蠍有偏財運、牡羊投資「2產業」有收穫!12星座「財運、職場、戀愛運勢」前3名是... 肝受傷,低頭看手就知道!中醫師吳明珠教你:發現肝的求救訊號
-
2024-04-18 養生.聰明飲食
16種食材炒過之後更營養!β-胡蘿蔔素助養眼、顧心、護肺、好處多
天然食材有利健康、養生,了解食材的特性更有利吃到更多營養。像是有些食材是「炒過之後更營養」的,β-胡蘿蔔素就是關鍵之一。劉怡里營養師指出其營養價值、特性,以及哪些食材可以先炒過,讓營養價值再提升!β-胡蘿蔔素炒過之後更營養!變成維生素A後4養生特點。 油炒、切片/絲更營養!劉怡里營養師表示,β-胡蘿蔔素之所以炒過之後會更營養,在於它是一種脂溶性營養素,和油脂一起炒過、烹調後會更容易與油脂結合,使吸收率提升、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而切片或切絲之後因接觸油脂的面積增加,身體自然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 有哪些好處?β-胡蘿蔔素被人體吸收之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也因此常見這兩種營養素一起討論。維生素A有利於保養血管、防範三高等心腦血管疾病。也可幫助維持良好的免疫力,減少感染、生病、發炎等機率。並且也能保護及修復皮膚和黏膜,有助保養皮膚及呼吸道、胃腸道等各器官黏膜。最知名的好處就是保養眼睛,對於維持良好的夜間視力、防範夜盲症有很大的幫助。 16種食材炒過之後更營養!認識β-胡蘿蔔素常見食材。 蔬菜類&澱粉類,炒過更營養!劉怡里營養師指出,β-胡蘿蔔素廣泛存在於紅色、深綠色、橘黃色的蔬果當中,不過也不僅如此。蔬菜類可如胡蘿蔔、大番茄、青花菜、萵苣、菠菜、紅莧菜、空心菜、紅辣椒、芥藍菜、韭菜、油菜、地瓜葉等,澱粉類則如南瓜、地瓜、玉米、芋頭等,這些都可以先經過油炒,提升吸收率。 水果類雖不炒,但也吃得到!水果類則可如芒果、香瓜、哈密瓜、木瓜等,雖然通常不會拿來炒,但也可以攝取到β-胡蘿蔔素。上述這些含有β-胡蘿蔔素的蔬菜類、水果類、澱粉類當然也都各有其他不同的營養。 β-胡蘿蔔素吃多會中毒?變黃?營養師解答,這樣吃最健康! β-胡蘿蔔素吃多會中毒?皮膚變黃?許多民眾或許聽過「β-胡蘿蔔素吃多,可能會中毒或是罹癌風險」,對此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此說法可能要留意的關鍵在於劑量較高的β-胡蘿蔔素保健食品,有研究指出健康風險,但還有待更多研究證實。不過和一般天然食材很難到超量傷身的地步,注意適量即可。而β-胡蘿蔔素吃多確實皮膚會變黃,但這不是中毒的表現,只是天然色素使皮膚色素沉澱變黃。 β-胡蘿蔔素不能和葉黃素一起吃?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此觀點也是較需留意於劑量較高的保健食品,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兩者在腸胃道被吸收的途徑是非常相近的,高劑量狀態下同樣的一道門兩個人要通過,就會出現競爭、互相影響。但若是以天然食材來說,劑量不足以到競爭的地步,因此不必擔心,像是玉米就同時具有這兩種營養,也常和胡蘿蔔一起搭配,胡蘿蔔也常見和葉黃素量高的蛋一起做胡蘿蔔炒蛋。 β-胡蘿蔔素這樣吃最健康!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β-胡蘿蔔素雖然有助健康、炒過更容易吸收,但不代表就只吃這個。於此介紹β-胡蘿蔔在於讓提供有哪些食材可選擇作為參考,例如主食就可以選擇南瓜取代白米,藉此攝取β-胡蘿蔔素。養生關鍵還是在於營養豐富並且均衡。 《延伸閱讀》 .最佳養生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0 醫療.皮膚
年輕人也會長老人斑!若出現一症狀恐為惡性腫瘤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如何去除斑點
隨著年歲增長,不知不覺中總是會發現身上多了一些歲月在外貌上留下的痕跡,「老人斑」便是這其中很常見的皮膚狀況之一。大家耳熟能詳常聽到的「老人斑」究竟是不是斑呢?其實這個名稱常常讓人對它有所誤解,因為「老人斑」並不是年紀大的人才會有、在醫學上的分類也和曬斑、雀斑等色素性疾患不同。「老人斑」正式名稱「脂漏性角化」大眾常說的「老人斑」其實只是俗稱,在醫學上正式的名稱為「脂漏性角化」,但這個名稱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因為其實它跟皮脂腺沒有關係、也不會只分布於脂漏性的區域(像是頭頸部、胸部及上背部);事實上,在醫學分類上老人斑被視為一種表皮角質層良性的局部增生,是屬於一種皮膚角化的疾患,所以脂漏性角化與「痣」或「斑」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痣或斑指的是皮膚中黑色素細胞增生或有黑色素沉澱於表皮或真皮層,故兩者的治療方式也不全然相同。脂漏性角化是常見的皮膚問題在60歲以上的人幾乎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甚至有些人在中年時期,有時也會在20-30歲時就會發現開始有老人斑的出現,而且通常數量上會慢慢地隨著時間越來越多。老人斑在男女發生的比例差不多,並不會只侷限在曾經經太陽曝曬的皮膚處,身體各個地方都有可能會生長。脂漏性角化在外觀型態上有許多不同的樣貌,顏色從白色、粉紅色、膚色、淺棕色、深棕色到黑色都有可能(圖一),若是合併有摳抓或發炎,病灶本身或其周圍皮膚顏色就會偏紅,較常見的外觀是呈現一顆顆疣狀突起的病灶,但也可能是一片平坦的斑塊樣子,甚至是結節樣;大小從小小的像是痘痘一樣或到超過2-3公分的斑塊狀大小都可以稱之。若是有合併其他皮膚疾病像是病毒疣、曬斑等等,它的樣貌又會更加地豐富多變,因此有時僅憑病灶的外觀、顏色或大小很難診斷是否為脂漏性角化,這時皮膚切片的角色就顯得更為重要。若老人斑異常的快速長大時就需注意脂漏性角化除了在數量上有可能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多之外,病灶的外觀型態上也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若是隨著年紀病灶顏色稍微變深、變凸、變得大了一點,這些都是合理正常的表現。脂漏性角化在醫學上視為一種良性的皮膚角化疾患,但確切的原因還不清楚,推測的相關因子可能有遺傳、紫外線曝曬或長期慢性摩擦等,在臨床上有家族史的人、在較容易長期累積紫外線的區域(頭頸部、手臂伸側部)、或是皮膚較常摩擦的地方(背部、腹股溝處、會陰部),會比較容易有脂漏性角化的病灶產生,但這些相關因子並非絕對,也是會有例外的情況。在臨床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用肉眼就直接診斷是否為老人斑,但有時若是無法判斷或有疑慮時,就會需要進一步安排手術切片或切除送病理化驗,因為有時單就外觀上難以跟其他惡性腫瘤像是基底細胞癌或是惡性黑色素瘤區分(圖二)。另外,若原有的老人斑突然快速長大、臨床上變得有症狀或是有其他非典型的特徵時,都應該要安排進一步的切片檢查。其他還需注意的情況,如若是有突發性地大量脂漏性角化的出現,也需要做進一步的檢驗和檢查排除腸胃道或身體其他惡性腫瘤的可能。脂漏性角化的治療有許多種,治療主因是外觀上的考量並非健康因素,故目前還是以自費雷射治療為主,健保並不給付。但要注意雷射術後可能會產生色素沉澱的問題,防曬一定要做好。除此之外,必須強調的是,如無法確立診斷或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都還是必須要切片或切除,千萬不要因為在意疤痕而因小失大。健康才是一切美麗的基礎,希望大家都能夠二者兼顧。延伸閱讀:.一次了解老人斑、雀斑和肝斑成因!雷射除斑這樣做避免「皮膚反黑」.膠原蛋白流失、老人斑、長皺紋怎麼辦?醫師詳解皮膚如何變老,傳授4.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1 醫療.皮膚
傷口發癢就是快好了?疤痕多久才會消?護理5秘訣預防疤痕
一名36歲的唐先生,二年前在工作時不慎遭強酸化學藥劑灼傷,造成右手腕三度燒傷,雖然傷口已經癒合,但是留下一條明顯的紅色疤痕。因體質關係,疤痕持續增生,伴隨疼痛、搔癢,影響外觀也造成心理困擾。愛美是人的天性,奇美醫院傷口照護中心主治醫師葉敬淳說,病人看診治療後最常詢問:「這會不會留疤?」關於傷口癒合,共可分為三個階段:傷口癒合三階段 發癢是正常現象【一】發炎期:傷口剛發生時,體內的血小板和白血球啟動作用,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持續約三天。【二】增生期:當傷口開始漸漸癒合,會有發癢狀況,此時會有新生的血管和膠原蛋白填補傷口,皮膚這時進入增生期,時間約三個月。【三】成熟期:成熟期是傷口完全癒合,膠原蛋白逐漸重組和降解,持續約一年。疤痕的預防從傷口發生時就開始疤痕的形成與傷口的深度、位置、大小、感染、發炎等因素有關,葉敬淳表示,傷口癒合的過程中,如果膠原蛋白的生成和降解失衡,會使傷口修護不完全,導致疤痕增生,形成凸起、硬化、色素沉澱等問題。另外,年齡、體質、生活習慣也是導致疤痕增生程度的因素,想要擺脫惱人的印記,照護預防跟治療應並重,才能有效減少疤痕的不良影響。葉敬淳指出,疤痕的預防要從傷口發生時就開始,注意傷口的處理,若身口深到需要縫合,應選擇合適的醫材,減少傷口的張力,並及時拆線。傷口護理五大秘訣1.避免感染或發炎,保持傷口的清潔和濕潤,定時更換敷料。2.傷口復原期間,要另要避免菸、酒、辛辣食物及激烈運動,以免拉扯傷口影響癒合過程。3.利用最小化疤痕外觀的介入措施,例如肉毒桿菌素、雷射、皮下注射產品等,或是再生生物材料、細胞因子、細胞外成分等新興治療方法。4.使用矽膠凝膠或矽膠貼片等疤痕矽膠產品,預防疤痕的增生。5.做好防曬避免色素繼續沉澱,傷口若直接暴露在紫外線下,容易使疤痕特別明顯。如果疤痕已經形成,葉敬淳表示,可以考慮美容醫學無創技術來淡化傷疤,例如雷射光療、電波拉提、肉毒桿菌、玻尿酸等,可針對紅疤、黑疤、凹疤、凸疤、蟹足腫等不同類型的疤痕,討論個別化的治療方案,達到促進組織再生、無疤癒合的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6 焦點.元氣新聞
網紅企鵝妹衝鹽水蜂炮遭炸傷,若用「左手香」有引發「這病」的風險!蜂炮炸傷「這兩處」時最棘手!
南韓網紅企鵝妹衝鹽水蜂炮炸傷 醫提醒「這些燒燙傷雷點」勿踩企鵝妹去年來台進行徒步環島之旅而爆紅,昨天適逢元宵節,她再度來台,並到台南體驗傳統慶典「鹽水蜂炮」,不過即便做好安全帽、護目鏡、外套等「全副武裝」,仍被少量鞭炮炸傷瘀青。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蜂炮炸傷事實上就是一種灼傷、燙到會痛,患者可能會起水泡,一旦起水泡就是深度灼傷、會留疤,在蜂炮炸傷那一剎那就要趕快沖水自救,讓皮膚表面降溫以減少熱的傷害,且要沖水至少30分鐘,做好「沖脫泡蓋送」的原則,如果沖完水還覺得很痛,或燒燙傷面積大,就要趕快送醫。如果被炸傷又拖著不處理,只要微微起水泡,或者皮膚很紅,擔心後續水泡破掉,可能有感染風險,建議擦燒燙傷藥膏,並照顧好患處,不要接觸到外界不乾淨環境。坊間傳聞能夠治療皮膚灼傷的各種偏方,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嚴重的燒燙傷會出現「腔室症候群」和色素沉澱坊間傳聞的蘆薈、麵粉、香灰、蛋清、左手香,甚至牙膏等偏方,「當然要避免」。以左手香為例,坊間很常用來處理燒燙傷,黃毓惠說,很多病人用了,反而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本來燒燙傷還好,後來開始因為過敏起水泡,臨床上偶爾會看到這類病人,沖水是為了減少熱傷害降低損傷,這些偏方只是短暫涼感,對減緩熱傷害沒有幫助,甚至可能因此延誤後續治療。名詞解釋:接觸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分兩大類,外來物質的刺激占8成,過敏體質引起的則占其餘2成。外來的刺激物相當多,年輕女性或家庭主婦最常碰到的是化妝品、保養品、項鍊、耳環及清潔劑。塗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膏,或是在皮膚傷口上貼了OK繃或膠帶,也常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更嚴重情形如2015年的八仙塵暴,黃毓惠說,以當時粉塵在空中飄散,皮膚全部被覆蓋並灼傷,傷燙傷程度深重且面積大,就可能出現「腔室症候群」,患者的皮膚會腫脹,並且壓迫神經及血管等,不能夠輕忽。名詞解釋:腔室症候群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進而缺血、缺氧,此一組織壓力上升,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的狀況及臨床變化,稱為「腔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s)」。一旦罹患腔室症候群,稍有延誤輕則組織孿縮,重則截肢甚至喪命。燒燙傷也可能留疤,黃毓惠表示,比較常看到的是熱水燙傷,如果已經到了二度灼傷的嚴重程度,會起水泡,一但水泡破掉,可能會出現皮膚淺層潰爛,癒合後就會出現色素沈澱,往往半年、一年才會慢慢消退。元宵蜂炮、焰火、炸寒單 他們卻血流如注 醫:這2處受傷最棘手元宵節不少地方舉行慶典活動,台北市內湖有「夜弄土地公」、台南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鹿耳門聖母歐「元宵花火迎春牛」、台東則有「炸寒單」,多少傳出傷情。台南市鹿耳門聖母廟昨晚舉辦「元宵花火迎春牛」活動,施放數萬發高空焰火,吸引約70萬人次民眾觀賞,也發生未爆彈掉落炸傷人事件。媒體報導,一對夫妻被炸傷,地板上多處出現血跡外;而知名南韓職播主「企鵝妹」體驗鹽水蜂炮,則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同樣被鑽入衣服的蜂炮炸傷。成大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林志豪說,以鹿耳門、鹽水蜂炮等狀況受傷的民眾,患處大部分出現在四肢,其中鹽水蜂炮比較特別,因為炮火會鑽來鑽去,如果衣服跟安全帽沒有密合,蜂炮鑽到衣服立面就會有燒燙傷的情形,且炮台設置在四面八方,自己也親身體驗過,即便包得再緊密,只要有縫隙就可能鑽入。林志豪說,過去也曾碰過較特殊的個案,例如高空煙火的未爆彈或餘彈等掉落後砸傷人。整體而言,手指或顏面炸傷最難處理,因為手指的神經與血管等非常細緻,除了炸傷外還可能合併其他外傷,在清創時需要比較小心;顏面最需要注意的是,受傷部位如在眼睛附近,可能影響角膜甚至眼球本身;至於其他皮肉傷就按照一般「沖脫泡蓋送」原則處置。林志豪指出,以地緣關係來說,通常會將傷者送到鄰近醫院就近處理,如果傷勢太過嚴重,則會進一步轉送至大醫院,需要特別留意的是,手指跟眼睛周圍被炸傷時,送醫時間要愈快愈好。台南鹽水、鹿耳門鬧元宵 一夜垃圾近50公噸元宵夜台南鹽水蜂炮及安南區鹿耳門聖母廟高空焰火秀,湧入大批人潮體驗蜂炮「槍林彈雨」快感及欣賞璀璨焰火,經一夜激情,留下大量炮屑和垃圾。台南市環保局昨天調派300名清潔人員及車輛機具進駐熱區清理,也有居民拿起掃把幫忙,共清出近50公噸垃圾。今年鹽水蜂炮遶境活動是疫後規模最大,逾400座炮城分2天施放,其中7成集中元宵夜施放。除了遶境沿途蜂炮此起彼落,鹽水國中操場集中施放區,高空焰火齊發,4座各60萬支蜂炮城先後炸射,遊客驚呼連連,活動結束後也留下不少炮屑與垃圾。台南環保局指出,今年鹽水蜂炮擴大規模,參與人數也較往年更熱絡,昨天調派鹽水及鄰近11區的清潔隊,出動好幾輛垃圾車、回收車、掃街車、洗街車、水車及山貓等,在最短時間內清理炮屑和垃圾,不少居民也拿起掃把協助清理,至昨上午10時多共清出28公噸多垃圾,恢復鹽水小鎮乾淨面貌。環保局表示,去年鹽水蜂炮活動後清理出23公噸的炮屑與垃圾,今年規模較大,23日活動後清出6公噸,元宵夜後又清出28公噸,兩天合計共34公噸垃圾。此外,鹿耳門聖母廟元宵夜高空焰火活動,數萬發焰火、12座炮城連炸2小時,湧入大量人潮觀賞、拍照,活動結束後也留下許多垃圾與炮屑,安南區清潔隊昨清晨調派120名清潔人員和12輛機具清理環境,共清理出21公噸餘垃圾。有清潔隊員說,蜂炮以沖天炮居多,有些掉落在人行道磚頭間細縫,有些因地上有水沾附在地上,也無法掃,只能用撿的或是用夾子夾,增加清除難度。鹽水區隊陳姓隊員表示,今年鹽水蜂炮比往年更加熱鬧,要清運的炮屑、炮枝及垃圾明顯增加。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企鵝妹衝鹽水蜂炮炸傷 醫提醒「這些燒燙傷雷點」勿踩聯合新聞網:元宵蜂炮、焰火、炸寒單 他們卻血流如注 醫:這2處受傷最棘手聯合新聞網:台南鹽水、鹿耳門鬧元宵 一夜垃圾近50公噸元氣網:酒醉路倒竟罹「腔室症候群」小腿腫兩倍險截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6 醫聲.Podcast
🎧|痘痘一直好不了?除了吃太油,醫提醒:兩類「食物地雷」也是痘痘肌幫兇!
有些人聽到「痘痘肌」,以為只有青春期、夏天才會長痘痘,事實上,無論是青春期或成年、老年階段,或者無論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痘痘肌困擾。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基隆長庚醫院皮膚部主任許仲瑤提醒,若有痘痘肌問題,除了避免吃太油膩的食物,平常也要「戒糖/戒高升糖負荷(GL)食物」、「戒吃乳製品」,才能避免痘痘問題一再復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成年痘、老人痘,隱藏問題一次看許仲瑤分析,痘痘屬於一種毛囊炎,最常見的為痤瘡桿菌感染所引發的毛囊炎。根據門診觀察,不只青春期的青少年、青少女會長「青春痘」,也有許多民眾即使過了青春期,還是繼續長痘痘。「成年痘」族群分兩種,一種為青春期的延續,另一種則是成年之後才出現。至於老年人所長的「老年痘」多以沒有發炎的粉刺居多,多為長期曬太陽或抽菸有關。四大成因,都可能引發痘痘肌問題許仲瑤指出,以多數青春痘、成年痘為例,這類痘痘的成因多與「毛孔過度角化」、「皮脂腺分泌過剩」、「皮膚菌叢不平衡」、「發炎反應」有關。當毛孔塞住,加上皮脂旺盛,就會造成微小粉刺,累積久了就變成粉刺。大粉刺可分為有開口的黑頭粉刺、沒開口的白頭粉刺。一旦粉刺破掉,便可能引起發炎反應,變成紅色丘疹膿皰,再長大一點形成結節,繼續惡化則演變成囊腫型痘痘,外觀看起來就會比較嚴重。成年人若使用太油、不適合的化妝品、保養品,或常接觸油煙、空汙,便容易形成毛孔角化異常、毛孔阻塞。有些成年女性的痘痘情況會隨月經週期變化,這就是荷爾蒙影響皮脂腺分泌造成。另外,當一個人熬夜、睡眠不足,往往讓皮脂腺分泌更旺盛,痘痘問題就會惡化。而飲食也會影響皮脂腺分泌,除了過於油炸的食物,含糖食物、含糖飲料等高升糖負荷(GL)食物、乳製品等也都會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以喝牛奶來說,尤其是脫脂牛乳,很容易使人體血中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荷爾蒙上升,並促使腎上腺合成更多雄性素,還會刺激角質細胞、皮脂細胞增生,痘痘就容易越長越嚴重,因此對於有痘痘肌困擾的族群,建議「戒糖、戒高升糖負荷食物」、「戒乳製品」,盡量減少刺激,才能全方位改善問題。不要亂擠痘痘、粉刺,以免變黑、留下疤痕許仲瑤也提醒,當臉上有痘痘、粉刺,千萬不要用不乾淨的手、器具去擠痘痘、擠粉刺,因為可能本來只有一點粉紅色,從社交距離看,並不明顯。硬擠的結果,很容易引起發炎範圍擴大、變明顯,導致色素沉澱更久,外觀反而更明顯。若擠痘痘的過程出現感染,也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若整張臉整個腫起來,就會讓人非常擔心,有時甚至會留下痘疤,處理就會更棘手,治療時間也會更漫長。許仲瑤強調,若臉上、背後反覆出現痘痘困擾,以背後痘痘困擾來說,也可能是其他全身性疾病、其他原因引起,建議找專業醫師進行進一步診斷,盡快找出根本原因,從根本原因著手,才能真正解決、改善問題。許仲瑤小檔案現職:基隆長庚醫院皮膚部主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士英國倫敦帝國大學醫學博士經歷: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會員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技術學院化妝品應用系講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張羽萱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皮膚科醫學會
-
2024-01-21 醫療.整形美容
靠橄欖油敷出蛋殼肌?拿牙膏塗臉上除斑?當心更易長痘痘、脫皮
橄欖油敷出「蛋殼肌」?恐先毛孔阻塞、長痘痘一匙橄欖油塗抹在臉上,輕壓按摩,可幫助臉部肌膚變得柔軟?一則於網路流傳的養顏方式,聲稱可以養出「蛋殼肌」,膚況不僅是柔軟,毛孔更是肉眼難見。食藥署闢謠專區提醒,食用橄欖油直接使用於臉部仍可能造成毛孔堵塞,嚴重甚至會冒出痘痘。冬季膚況不穩,時乾時油,不少保養偏方此時會紛紛出籠,近期一則橄欖油保養文,聲稱用橄欖油按摩臉部,可以讓肌膚變得柔軟且沒有毛孔。食藥署闢謠專區特別發文提醒,食用橄欖油內雖然有多種的維生素,但油類直接使用在臉部,會造成毛孔堵塞,毛孔堵塞後極可能會導致發炎,長出痘痘。食藥署提醒,食用油的製作方式與規範,都與保養品完全不同,不論使用少劑量的食用油,或看準食用油的成分,仍不建議將食用油直接施用於臉部。食藥署也強調,食品非保養品,若使用橄欖油保養臉部,美膚不成恐導致痘痘產生。「拿牙膏塗臉上除斑」 恐美白不成改當關公俗話說「一白遮三醜」,坊間各種美白偏方,令國人趨之若鶩,其中,網路盛傳「牙膏可以拿來用在臉上美白除斑」,食藥署闢謠專區中特別撰文提醒國人,如果將一般牙膏當作臉部美白商品,恐會造成臉部泛紅、脫皮,甚至會有變黑等情況發生。食藥署闢謠專區解釋,一般牙膏幫助民眾刷牙後,讓牙齒看起來變白,主要是因為物理性磨擦,而肌膚白皙的主要原理是抑制黑色素生成或加速已生成黑色素代謝,所以用一般牙膏無法使肌膚變白跟除斑。牙膏中的主要成分為磷酸鈣、氟化物等,可透過刷牙幫助口齒變得清新,並達到清潔牙齒效果,但這些成分用在臉上,可能會造成皮膚刺激,導致臉部產生泛紅、脫皮、變黑等情形,使肌膚色素沉澱。食藥署提醒,一般牙膏主要是用於口腔清潔,千萬不要相信偏方,胡亂使用,避免造成肌膚傷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年紀再大都有愛美的權利!皮膚科醫師曾德朋:把握3個單純 保養可以很簡單
模特兒穿上漂亮的高跟鞋走台步,卻會面臨「凍甲」的職業病;百歲老爺爺會穿上時髦的粉色長褲去做除斑手術。這些都是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在診間看到的故事,他說,自己擅長圖像記憶,恰巧符合皮膚科「看一眼就知道病症大方向」的性質。身為皮膚科醫師,他的膚況相當好,「簡單的保養、保養可以很簡單」,關鍵就是把握步驟、品牌、成分的「3個單純」。品牌要單純,防曬保濕做好,抗老美白就成功一半。行醫22年的曾德朋笑說,自己都已經是快50歲的中年大叔,這個年紀的「帥」應該要靠內在,他每天5點多起床,讀文獻、處理行政文書,7點多送孩子上學,過程中把握難得的親子時光,且再忙碌,也堅持每天至少要有一餐正常吃。談到皮膚保養心法,曾德朋認為「簡單的保養、保養可以很簡單」,防曬保濕做得好,抗老美白就成功一半,品牌也要單純,「不要這家洗臉好、那家保濕好」,同時成分也要單純,不要想靠一罐保養品,就能抗老、保濕、防曬、去角質一次搞定。男性防曬不只防長斑等「膚淺」問題,更是預防皮膚癌。曾德朋說,因為選了這個專科,的確比較知道皮膚照護細節,例如感覺快長痘痘了,就知道要用什麼藥物,避免後續出現痘疤或色素沉澱。有些人會質疑「男生為何要防曬」,但擦防曬、撐傘等保護皮膚的細節,除了為避免長斑等「膚淺」的問題,更是為了預防過度曝曬造成皮膚癌等風險。而他在想事情時很容易皺眉頭,為了不讓患者因此感到焦慮不安,會定期打肉毒桿菌,舒展眉頭。對於圖像記憶比較上手,則是曾德朋選擇皮膚科的原因,問診不外乎望聞問切,而皮膚科大概看一眼就要有診斷方向。不過當了醫師才知道,專業能力是基本,溝通技巧更重要,要如何用病患理解的語言說、對不同年齡、種族的人要怎麼說,都是每天會面對的難題。和不同患者做有效溝通,是醫師最大的挑戰。曾德朋舉例,台安醫院屬於基督教醫院,有很多不同種族的患者,台灣人多半希望藥到病除,如果吃一星期的藥不見效,就認為沒效;美國人則希望解釋得愈清楚愈好,能不吃藥更好。有些時候,看到指甲狀態改變、落髮,就知道身體裡面有什麼故事,所以溝通非常重要,要讓患者聽得懂、不要焦慮。身為皮膚科醫師,有些親友會直接把皮膚患部照片傳給他看,但他認為一定要很熟的至親友人,他才敢給予建議,對於私訊粉絲專頁「看診」的一般民眾,還是建議到醫院診治,也是對雙方的尊重。百歲時髦爺爺來除斑,年紀再大都有愛美的權利。「希望讓自己好看一點並沒有錯」,曾德朋提到,有位打扮得相當時髦的百歲爺爺,在80多歲兒子、60多歲孫子的陪伴下,穿著粉紅色褲子走進診間作除斑手術。這個年紀的人,一般會覺得自己這麼老了不用除斑,認為是智慧象徵,而這位爺爺把自己照顧得健康、打扮得帥氣,這是個人選擇,沒有對錯。22年的白袍人生,也讓曾德朋和患者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在新冠疫情之前,人們還不那麼習慣戴口罩,當時有名女性患者,總是戴著口罩就醫,原來對方是知名模特兒,卻因為常要穿著窄頭高跟鞋,導致腳趾出現俗稱「凍甲」的甲溝炎,需要把指甲矯正。因為這樣的「職業病」需要反覆回診治療,又不好意思露臉,所以才一直戴著口罩。後來就醫的時間久了,雙方也建立好交情,讓她安心的拿下口罩回診,曾德朋認為這就是身為醫者應該給予病患的安全感。頻繁走動又久站,他堅持穿球鞋保養雙足。曾德朋和多數醫師不同的地方之一,是對鞋子的選擇。他選擇穿球鞋,面對需要頻繁走動及長時間久站的工作型態,他會挑選好走、支撐度佳的深色球鞋,而這也能與他的專業連結,例如發現長雞眼時,就是腳在抗議走路的方式錯了。曾德朋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台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經歷: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萬芳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不要想靠一罐保養品,一次搞定抗老、保濕、防曬、去角質。.臉書粉專:健康肌膚美妍研究室 - 曾德朋醫師.IG:jtskintseng/曾德朋醫師 Dr.Jonathan Tseng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3 養生.營養食譜
胡蘿蔔護眼睛、穩血糖、防三高!與「它」一起煮,營養成分最能被吸收
您也像小白兔愛吃胡蘿蔔嗎?現在是胡蘿蔔的盛產季節,胡蘿蔔的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A、B群等營養素,是護眼、預防三高的最佳蔬菜。胡蘿蔔 維生素A含量第一的食物每年冬天十二月到翌年四月是胡蘿蔔產季。營養師劉怡里說,胡蘿蔔屬繖形科蔬菜,是維生素A含量第一的食物,富含β胡蘿蔔素、茄紅素,也是高鉀食材,鈣、鎂、磷、鐵、鋅等礦物質含量都高,膳食纖維豐富,具抗氧化作用,有護眼、護膚、增強免疫力等功效,更是穩定血糖、預防三高、防癌的好食材。中醫觀點來看,胡蘿蔔是性平食物,雖沒有入藥,但胡蘿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有「明目」食療作用,可改善夜盲症等眼睛疾病;胡蘿蔔也具有「消氣散食」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消化、消除脹氣。胡蘿蔔別吃過量 適合與肉一起煮劉怡里提醒,胡蘿蔔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不可吃過量,以免色素沉澱在皮膚上使肌膚變為暗黃。胡蘿蔔含有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維生素,因此胡蘿蔔適合炒肉或與肉一起燉煮,營養成分才能被人體吸收。胡蘿蔔汁則可以加點堅果及柑橘類水果,去除很多人不愛的胡蘿蔔獨特味道。
-
2023-11-20 養生.營養食譜
防癌、.護眼、有益攝護腺…南瓜一身是寶 但5類人慎食
口感鬆軟的南瓜,營養價值很高,含高鉀、高維生素A、E及B群,且含β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等黃色植化素,具防癌、保眼、護膚等功效;中醫認為南瓜有不可忽視的食療效用,但要小心吃多了容易腹脹、不好消化。南瓜屬主食 一碗南瓜熱量相當於半碗白飯南瓜別名「金瓜」,營養師劉怡里指出,南瓜屬於主食類,一碗南瓜的熱量140大卡,相當於半碗白飯,吃的時候應減少米麵等主食的分量。劉怡里說,南瓜是高鉀食材,具降血壓作用;富含維生素A,有助於皮膚、黏膜的修復,保護眼睛、提升免疫力;維生素E含量豐富,有助緩解更年期前期的不適;維生素B6含量也高,對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黃色植化素可提高抗氧化能力,有防癌效果。南瓜子含鋅,對男性的攝護腺具有保護力。南瓜不宜天天吃 含鉀量高腎臟病人慎食不過,劉怡里提醒,南瓜不宜天天吃,若食用過量,β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等黃色植化素容易色素沉澱,引起皮膚暫時性發黃,但只要停止食用,就可復原。由於南瓜含鉀量高,腎臟病人尤其是限鉀飲食患者,需要特別留意。在中醫來看,南瓜的食療效果佳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化痰排膿、治咳止喘功效,也可生肝氣、益肝血,有利尿、美容等作用。南瓜適宜和牛肉、牛腩搭配,可健胃益氣;和蓮子同食可通便排毒;和綠豆搭配具保健作用;和豬肉一起吃則可健脾補氣。南瓜含有較多糖分,吳明珠說,多吃易腹脹,不好消化,易助長濕熱,尤其皮膚患有瘡毒、易風癢,還有黃疸和腳氣病患者,都不宜大量食用,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5類人慎食南瓜.腎臟病人尤其是限鉀飲食患者.皮膚患有瘡毒者.黃疸患者.腳氣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5 醫療.皮膚
換藥像被剝皮 血淌滿地…連曬太陽都是奢望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每次換藥的時候我像活活被剝了皮,低頭看到滿地都是自己的血,卻痛得只能無聲地尖叫。」「我是來自部落的孩子,可是卻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快樂地在太陽下奔跑。」「這個病會遺傳,未來甚至不敢生下女孩,我不要她經歷一樣的痛苦。」26歲的宸誼出身花蓮原住民部落,擁有亮麗外型,從小由阿嬤帶大,自國小、國中到讀五專,身上不時有紅疹、濕疹症狀,對皮膚症狀早已習以為常,而近年的一次嚴重急性發作,一度高燒病危,住院後才確診罹患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全身膿疱且多處傷口,沾黏衣服拉扯產生的劇痛,彷彿「用刀把皮活生生剝下」,用過無數治療方法,終於在生物製劑協助下,穩定控制病情,除感謝男友不離不棄照顧,更期許有一天能不再復發,穿起漂亮衣服,享受正常人的生活。GPP偷走的生存權|輕微皮膚症狀 竟差點變成致命的重症宸誼回想,因出社會後工作日夜顛倒,皮膚開始出現皮屑,由於父親家族曾有乾癬病史,因此對於症狀並不陌生,起初皆到診所就醫,針對乾癬治療,並沒有特別積極處理。直到某天突然身上的傷口不斷流膿、流血,且反覆發高燒,在朋友協助下送至急診,發現白血球指數過高,不慎感染可能有生命危險,直接安排住院。住院期間,除了臉以外,脖子以下全身都是傷口,醫護協助換藥時,須使用治療燒燙傷患者的濕紗布擦拭,而在換藥前即使吃了止痛藥、打嗎啡,仍然止不住痛,「我痛到只能無聲地叫,是在有意識情況下,彷彿被人用刀活生生剝下一層皮,血滴滿整個地板。」「這病可以根治嗎?我不想一直反覆發作。」宸誼分享醫師診斷她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後當下的第一個念頭。她說,確診初期,吃藥、擦藥2至3個月,仍無法控制病情,後續改嘗試免疫抑制劑,但卻使得她免疫力低下,每當天氣轉換更容易感冒,感冒時就會誘發GPP,甚至每月經期也會引起復發,產生「不得已要吃藥,但吃藥又無法避免復發,且還有副作用」等惡性循環;所幸2011年國際威期刊NEJM找到GPP的發病因子,加速專門針對GPP急性發作的生物製劑問世,宸誼改施打這樣的生物製劑1至2天後,全身膿疱明顯改善,且無其他症狀,「生物製劑好像上帝給我了一條生路,是我的救命稻草,否則真的像是被判了死刑…」GPP偷走的形象權|擔心再發作 失去穿衣與戶外活動自由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醫院加強住院管制,宸誼回想去年夏季再度急性發作,因為全身長滿膿疱,只能穿著布料較薄的睡衣,避免傷口黏到衣服、拉扯再度流血,沒想到從早上9點到院,晚間7點PCR檢驗確定新冠陽性,一度被拒絕收治住院,但宸誼正在高燒,醫院評估後,仍讓她在晚間11點入住醫院。也因為新冠肺炎拉長她住院時間,第一週先治療新冠,好轉後,第二週才能治療GPP症狀。宸誼分享,愛美是女生的天性,因為GPP讓全身都有傷口、色素沉澱,漂亮衣服、太過貼身或比基尼都不敢穿,只能著寬鬆的長袖、長褲。從小在部落長大的她,其實最喜歡曬太陽、打籃球、跑步及游泳,卻因為GPP讓她不能曬太陽,也不敢輕易玩水,就怕一不小心讓疾病再復發,愛到處遊玩的她也再不敢出遠門或出國,擔心突然發作時,可能沒有藥物能立即治療。GPP偷走的生育權|恐懼會遺傳的風險 未來不敢生育女兒GPP較難為大眾所知,連宸誼花蓮的家人也無法理解為何無法治癒,時常復發又得要長期住院,對她來說,這2至3年最感謝的人莫屬男友,當她不舒服時,立即帶她就醫並給予照顧,即使知道她罹患難纏疾病,仍然願意跟她交往,從沒有出現任何眼神、語氣、態度不耐的狀況,盡可能讓她多休息,少做家事,「他讓我知道世界上真的有人不在乎我的外表,身體的傷疤,更不覺得是負擔。」外表看似淡定,鮮少露出情緒波動的宸誼男友說,過去雖然有照顧外公外婆中風的經驗,但對於GPP是「無法預期」,隨時都有可能發作,但仍然選擇交往。他說,照顧這件事很累,說不累是騙人的,但她已經很不舒服,只能盡力做能做的,「人與人互動就是heart to heart,不用思考太多,在一起前沒想那麼多,現在也不會想太多。」擁有男友與家人的支持,讓宸誼堅強勇敢對抗疾病,不過因GPP不定時反覆復發的特性且可能為遺傳性疾病,不僅影響到她工作表現,也影響她對於結婚生子看法,就怕生了女兒,未來得跟她走一樣的路,她現在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只希望身體健康就好。宸誼也呼籲,若有出現膿疱、乾癬的病人,應及早到大醫院皮膚專科就醫檢查,及早正確診斷、及早獲得妥善治療,採能有機會讓疾病有更好的控制。此外,也期許若未來能有病友團體能互相支持,可以藉著分享交流心路歷程,走過每一個無助時刻。「我才二十多歲,如果問我對未來的期待,我希望我沒有生病。但既然得到了無法被治癒的GPP,只希望它永遠不會再復發,讓我能跟一般女孩一樣好好生活。」【疾病小百科】●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縮寫為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特徵為皮膚出現大範圍的無菌膿疱(甚至匯聚成「膿疱湖」)、脫皮及紅斑。●急性發作時會出現膿疱合併發燒等嚴重全身性反應。包括發燒、發冷、疲勞、嚴重疼痛、灼傷感,但每位病患的症狀都不相同,提醒患者如有任何症狀應儘快前往大醫院皮膚科尋求正確診斷治療。●病程難以掌握,容易反覆發作因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急性發作時若未即時給予治療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有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是一個不可輕忽的皮膚重症疾病。建議就診科別:皮膚科延伸閱讀深入了解更多疾病資訊>>>【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疾病百科聽聽專家視角怎麼說>>>不敢結婚 放棄生育…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人三困境 醫:已找到致病基因📢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08-06 醫療.皮膚
防曬乳標示SPF防曬傷、PA延緩曬黑時間 撐傘防曬注意一事才有效
今年五月台灣就突破新高溫紀錄,夏天越來越難熬。置身有如烤爐的環境,過量紫外線是最直接的傷害,對皮膚、眼睛而言,都是加速老化的殺手。一出門就汗流浹背,油光滿面,更是讓人尷尬不已。今天元氣周報教你如何在爆熱夏季做好防曬金鐘罩。台灣夏天陽光強烈,曝曬在陽光下,就有被曬黑、曬傷的機會,民眾最常使用的防曬方法,包括擦防曬乳、撐陽傘、穿抗UV衣物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民眾選購防曬乳,看懂英文標示十分重要,但須先了解何謂UVA、UVB。紫外線UVA讓人變黑變老,UVB導致曬紅、曬傷。潘企岳指出,紫外線Ultraviolet縮寫為UV,共分成UVA、UVB、UVC,分別代表不同波段長度的紫外線,波長從長到短分別為UVA、UVB、UVC,波長愈長,穿透力愈強。●UVA波長介於320至400奈米,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或車內,並能穿透至皮膚真皮層,使皮膚曬黑和老化。●UVB波長介於280至320奈米,約九成會被臭氧層或雲層吸收,UVB會抵達皮膚表皮層,是導致曬紅、曬傷的主因。●UVC波長最短,穿透力較差,幾乎全部被大氣層阻擋。擦防曬看標示,SPF預防曬傷,PA延緩曬黑時間。了解紫外線特性之後,就能進一步看懂防曬標示。潘企岳說,台灣常見的SPF、PA分別指的是能延長被曬傷及曬黑的時間。其中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屬於國際公認標準,指的是能阻隔UVB的時間,延緩皮膚曬傷、曬紅,通常以SPF加「數值」標示,當數值愈高,表示在太陽下越久才會被曬傷。舉例,SPF10代表該產品可以將皮膚曬紅曬傷的時間延長10倍,SPF50的產品則可以延長50倍。至於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是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於1996年提出的防曬標示法,以+號表示,+號是計算阻隔UVA,延緩肌膚被曬黑、老化的時間,+號愈多,代表愈能延緩被曬黑的時間。如PA+延緩曬黑時間達2到4倍、PA++為4到8倍、PA+++為8至16倍、PA++++達16倍以上。以「指尖單位」計算份量,曝曬前20-30分鐘擦最好。「防曬乳正確使用方式也十分重要,塗抹時一定要均勻,不足或過多都不恰當。」潘企岳說,用量可參考一般藥膏使用量標準的FTU估算方式。一個FTU(fingertip unit 指尖單位),也就是一個指節的體積,通常是以有指甲的指節作為估算,約0.5克劑量可塗抹成人一隻手掌、手背及手指面積。潘企岳說,以此方式估算,一隻手臂從手腕到肩膀約需使用1.75克防曬乳,約3.5個指節的體積;而一隻腿則為從腳趾到腹股溝位置,約需使用4.5克防曬乳。若要戲水應選擇防水功能防曬乳。潘企岳表示,防曬乳正確使用時間,為接觸陽光前20至30分鐘,均勻塗抹在皮膚上,經由皮膚角質層吸收後,可以在角質層分布得較為平均,防曬效果更好,並建議每隔兩個小時補擦一次,但最好的做法是,只要流汗後就應補擦。搭配物理防曬,陽傘選深色,外套選織法密者。除防曬乳之外,民眾也常使用陽傘、抗UV外套防曬,但這類物件的功效、顏色、材質如何挑選,才能達到最大效果?潘企岳說,選用陽傘、抗UV外套防曬,顏色最好選用黑色,據相關研究指出,黑色最能防曬、抗紫外線。陽傘傘面可以為淺色,但傘面內層的顏色應該為黑色,以防紫外線穿過傘面,照射到皮膚,增加曬黑的機會。至於防曬外套材質怎麼選?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最好選擇織法較密材質的衣物,如丹寧布等,好處是可以遮蔽陽光,達到防曬的效果,缺點是此類衣物較不透氣、通風,建議有需要防曬再使用即可。或是直接購買具有防曬功能材質的衣服,顏色還是以深色為主。黑色素細胞多膚色偏黑者曬黑 不易白回來有些人天生不容易曬黑,或即使曬黑很快就白回來;有些人認真防曬,卻很容易變黑,是什麼原因?潘企岳說,皮膚照射到陽光後,黑色素細胞會立即反應出現黑色素增生的情形,而黑色素顆粒經氧化後,還會聚集起來形成較大顆粒,膚色就會變得更深,這是一種皮膚保護機制,避免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因此,本身膚色較黑的人,黑色素細胞經陽光刺激後,容易持續製造黑色素,此時就會變得更黑,要恢復變白的時間就會比較久。但膚色相對比較白的人,因為體內黑色素少,又對陽光反應不佳,黑色素製造也不多,不容易聚集,即使曬黑後也很快白回來,這與個人體質有關。至於皮膚曬黑為何還會白回來?潘企岳說,皮膚黑色素多分布在表皮細胞,隨著表皮細胞代謝,黑色素也會一起代謝,並隨皮膚一起剝落,新皮膚如果沒有接受太多的陽光照射,黑色素不再製造,膚色就會顯得比較白。常見防曬迷思一次看Q:防曬乳擦得愈厚,效果愈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民眾常有一個迷思,就是防曬乳擦得愈厚,防曬效果愈好,其實擦得愈厚,防曬效果不一定更好,且擦了過多的防曬乳,也只是浪費,甚至可能造成皮膚負擔。潘企岳說,擦防曬乳,只需要擦薄薄的一層,以皮膚不感覺厚重為主,重要的是一定要均勻塗抹,避免有些地方沒塗到,或是塗得太薄的地方,容易曬傷。但若是使用SPF小於50的產品,建議可以多塗一點,或塗抹兩次。Q:車窗有抗UV玻璃、貼隔熱紙就不會曬黑?「車窗有抗UV玻璃、貼隔熱紙就不會曬黑,這是肯定的。」潘企岳說,汽車常用的抗UV玻璃、貼隔熱紙,具有隔絕紫外線的功能,因此建議車主應使用,避免在車內曬傷。況且陽光紫外線容易傷害汽車內部的塑膠、皮椅等,一旦貼上後,也可以避免汽車內裝老化,同時達到防曬的效果。 Q:愛吃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的人,更容易曬黑?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目前針對愛吃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的人,是否更容易曬黑的臨床研究很少,但仍建議愛吃感光食物的人,需多注意做好防曬,以免容易色素沉澱。黃毓惠說,所幸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通常不會一次攝取很大量,民眾不須過度擔心。但要提醒的是,檸檬、柚子、柑橘類等水果,也富含感光物質,如擠完檸檬後沒有洗手,又曬到陽光,手指常有曬黑的情形。有些女性會用檸檬敷臉美白,如果敷完後沒有把臉洗乾淨,也會增加曬黑的機會。Q:待在室內只要離窗邊遠一點,就不會有紫外線曬黑的問題?黃毓惠說,陽光紫外線UVA的波長較長,穿透力強,可以透過玻璃曬進室內,這時民眾如果坐在窗邊,皮膚就容易曬黑。因此,即便戶外是大太陽,人待在室內,最好還是選擇遠離窗邊的座位,避免照到陽光,不要以為在室內就沒事。如果僅剩窗邊座位,最好把窗簾拉起來,或塗抹防曬乳防曬。Q:出門前半小時提早擦防曬乳,才能達到防曬效果?潘企岳表示,塗抹防曬乳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塗抹均勻,因此,建議出門前,也就是曬太陽前20至30分鐘,這時時間較為寬裕,可以慢慢的把防曬乳平均塗抹到臉部、頸部、手、手臂、雙腿等處,塗抹後經20、30分鐘,防曬乳可以深入皮膚角質層,並於角質層分布得較為平均,外出後的防曬效果更好。「外出後再塗抹防曬乳,不是不行,但一方面可能時間倉促,塗抹得不夠均勻,且防曬乳可能尚未進入角質層,就被汗水沖走,防曬效果大打折扣。」潘企岳建議,出門前先行塗抹曬乳,還是最好的選擇。Q:太陽眼鏡顏色越愈深,防曬效果愈好?太陽眼鏡有無防曬功能與顏色深淺沒有絕對關係,黃毓惠說,必須檢視太陽眼鏡有無抗紫外線的功效,如果沒有抗紫外線的功能,顏色再深對於防曬可說是沒有效果。因此,買太陽眼鏡前應找可信賴的品牌商家、多詢問店員,選購可以抗紫外線的產品。Q:戴口罩也可以防曬?最好挑深色口罩?潘企岳說,深色的口罩相較於淺色口罩,能隔絕較多的紫外線。但臨床發現,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天氣炎熱或口罩太小,部分患者戴口罩時沒有完全服貼臉部,包括臉頰靠近鬢角、耳朵的地方,或是眼睛下方的顴骨等處,甚至是額頭等沒有口罩的地方,如果沒有防曬,都會曬黑,一張臉出現兩種不同的膚色,甚至是眼睛下方顴骨等處,恐出現肝斑、黑斑。潘企岳說,建議民眾戴口罩時可以照著鏡子,了解哪些部位是沒有口罩遮蔽的地方,就要加以防曬,不要以為戴了口罩,臉部防曬就萬無一失。當然,全臉塗抹防曬乳仍是較好的選擇。口罩太小等因素,部分患者戴口罩時無法完全服貼臉部,包括臉頰靠近鬢角、耳朵的地方,或是眼睛下方的顴骨等處,甚至是額頭等沒有口罩的地方,如果沒有防曬,都會曬黑,一張臉出現兩種不同的膚色,甚至是眼睛下方顴骨等處,恐出現肝斑、黑斑。潘企岳說,建議民眾戴口罩時可以照著鏡子,了解哪些部位是沒有口罩遮蔽的地方,就要加以防曬,不要以為戴了口罩,臉部防曬就萬無一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0 醫療.皮膚
酷暑防曬,3部位最易忽略!挑防曬產品先搞懂UVA、UVB
大暑節氣將至,烈日當頭防曬務必要注意。食藥署今提醒夏日防曬3要點,「要避、要擦、要遮」。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防曬最重要是「遮蔽」,但有3部位最容易被忽略,皮膚過度曝曬容易出現光敏感性皮膚炎,嚴重甚至會有皮膚癌的病變產生。夏日防曬3要食藥署醫妝組科長張家榮表示,夏日防曬要避免曬傷,第一是「要避」,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之間,曝露在陽光下。第二「要擦」,塗抹適當防曬化粧品,以防止肌膚曬黑或曬傷;最重要的是,「要遮」:出門可搭配物理性防護,適時撐陽傘、戴寬邊帽、戴太陽眼鏡,穿長袖衣服。趙昭明說,防曬沒有做好會導致皮膚相關疾病,最容易產生光敏感性皮膚炎,再來則是曬傷、脫皮等,最嚴重則會導致皮膚病變,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若流汗後又悶著容易產生濕疹、皮癬等,未擦乾也容易留下汗斑。防曬3部位最易被忽略「近來天氣熱,曬傷就醫民眾特別多。」趙昭明指出,民眾雖然都知道要防曬,但很容易忽略「手背」、「膝蓋以下」、「後頸部」等部位,即使穿防曬衣也包不到,因此要特別注意,遮蔽比塗抹防曬更為重要。.手背.膝蓋以下.後頸部想曬太陽該挑何時?除此之外,夏日許多人到海灘玩耍,不少人追求古銅色的膚色。不過,趙昭明提醒,紫外線對皮膚都是傷害,對表皮的老化影響甚鉅,病變風險會增加,不管是曬黑、曬黃都不建議;若為健康考量,建議每天下午4、5點曬15分鐘的太陽即可幫助身體生成足夠的維生素D。戶外活動挑高防曬係數 2到3小時補擦張家榮說,防曬化粧品主要目的是補足物理性防護的不足,一般日常生活選擇塗抹足量 SPF 15~30的防曬化粧品,防曬能力就已足夠,並不是防曬係數加倍效果即加倍。張家榮表示,如果要在陽光下活動,建議使用防曬係數較高且具紫外線UVA防護功能的產品,並建議應每隔2到3小時或用毛巾擦拭過肌膚後,再次補擦足量的防曬劑;游泳玩水時,則建議使用標示具防水功能的產品,強化自身陽光防護,減少曬黑或曬傷的可能性。皮膚發紅時間×防曬係數=安全日曬時間例如:A女的皮膚在沒有任何產品防護狀況下,在太陽下曬5分鐘就會發紅,這時她購買50防曬係數(SPF)的防曬產品,能發揮的作用,即是5×50 = 250(分鐘)。防曬小常識UVA、UVB、UVC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依據波長的不同可分成3種:.UVA(波長320到400nm):穿透力比強,往往會造成皮膚深層的傷害與持續性破壞,破壞真皮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引發黑色素形成,使皮膚漸次曬黑,造成黑色素沉澱、皮膚老化等現象與皮膚癌的風險增加。.UVB(波長290到320nm):會造成皮膚表層的發炎,使皮膚發紅或曬傷。.UVC(波長200到290nm):因穿透大氣層的能力較弱,幾乎都可以被大氣層阻隔,因此對人體有影響的主要是UVA、UVB。防曬係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意義:指可以防護紫外線B(UVB)的能量。說明:係數愈高,防曬功能愈高,通常SPF在15-50之間即有良好防曬效果,超過50,其增強防曬強度有限。台灣規定最多僅能標示SPF50的防曬產品,若超過 50 者,則以「SPF 50 +」或「SPF 50Plus」標示之。防曬係數:★(SR)意義:指可以防護紫外線A(UVA)的能量。說明:防曬產品對於 UVA 的防禦效果,依試驗方法的不同,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為日本化粧品工業聯合會制定。台灣的防曬產品不使用日規的PA值,採與美國星級(SR)的制度一樣,為全黑的星號,分為1到4顆★,總計4個等級。★號越多,可使皮膚在陽光下愈不易曬黑。★ 低等防護★★ 中等防護(類似PA+)★★★ 高等防護(類似PA++)★★★★ 最高級防護(類似PA+++)【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5 焦點.健康知識+
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
老化雖是自然現象,但日積月累的「生活模式」與「飲食態度」都可以直接影響老化速度的急緩。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大約30%的老化速度是由基因所決定,這代表還有70%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長期的不良飲食會損害健康,過度攝取精製糖、白麵粉以及乳製品,都容易在人體內造成炎症,從而加速老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抽菸、酗酒等更是導致慢性疾病的主因,所以慢性疾病不完全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生活中加速老化的因素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會加速老化,例如壓力、攝取過多的糖、毒素和炎症過程中釋放被稱為自由基的化學物質……都會加速老化過程。內在的老化不外乎是由炎症引發的各種慢性疾病,例如關節炎、某些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外表的老化現象則會直接反映在皮膚上,是身體最明顯的老化徵兆。▶加速外表(皮膚)老化的7個因素1.睡眠不足良好的睡眠品質是延緩老化和維持健康極為重要的一環。尤其深度睡眠階段,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會參與各種身體組織包括皮膚組織的修復,並更新在白天受損的細胞。因此,沒有良好的深度睡眠,皮膚無法獲得所需的修復,顯而易見地就表現在皮膚的光澤和顏色。2.過度曝露在陽光下適度照射陽光,皮膚會自行合成維生素D,這對健康極為重要;但長期反覆曝露於陽光的紫外線(UV輻射線)下,是造成皮膚過早老化的主因之一。不當且持續的紫外線照射,會使皮膚失去自我修復能力,不斷累積損傷,甚至出現皮膚癌的問題。膠原蛋白1的數量和質量主導皮膚外觀的呈現。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流失會相對增加,40歲時身體產生膠原蛋白的能力下降25%,60歲時減少50%以上。若再加上反覆曝露在紫外線下,破壞膠原蛋白,損害新膠原蛋白的合成,會加速皮膚鬆弛、產生皺紋和皮革狀。高海拔地區的太陽紫外線較高,在高山環境下皮膚更容易被陽光灼傷,經常搭飛機旅行也會使皮膚曝露在較多的紫外線中。在飛行途中除了使用含有SPF的保溼霜之外,應避免食用含酒精和含鹽量高的食物,並在飛行過程中飲用足量的水。如果是坐在靠窗的位置,儘可能拉下窗戶遮蔽。3.氧化作用自由基或稱氧化劑是高反應產生的小分子,會破壞體內細胞,例如人體最大器官—皮膚的重要細胞結構,在皮下組織、真皮和表皮的每一層中造成破壞。身體雖具有製造抗氧化劑(能減緩細胞氧化的化學物質)的能力,但不足以保護皮膚免於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是保健重點之一。4.炎症皮膚是抵禦細菌和病毒侵入的第一道防線,當皮膚受損,白血球聚集,會引發炎症反應,這是免疫系統幫助身體癒合的保護措施。炎症也能夠減低日常化學物質和汙染物對細胞的損害。儘管炎症是身體的保護措施,短期內不完全有害,但長期、反覆發生的慢性發炎是皮膚早期老化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其微小的跡象包括皮膚敏感、紅腫和紅疹。5.過量糖與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大量高度加工或含糖的食物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急劇震盪,這類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會迅速轉化為血糖,從而引發慢性低度炎症,這種隱藏的炎症反過來可以透過糖化(糖與蛋白質或脂質結合)的過程加速身體老化。葡萄糖(來自碳水化合物和糖)進入血液,並與膠原蛋白(為皮膚提供結構)的蛋白質分子結合,會形成名為高級糖化終產物(AGEs)的新分子。這種蛋白質會降解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一種賦予皮膚彈性的蛋白質)。糖化發生時,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會變得僵硬,缺乏彈性並降低再生能力,導致皮膚下垂、鬆弛、產生皺紋和變薄。6.憂鬱憂鬱症與血液中皮質醇(cortisol)濃度上升有關,皮質醇濃度升高會削弱膠原蛋白,並導致生長激素合成減少,從而抑制皮膚在夜間自我修復的能力。當處於憂鬱狀態時,通常無法規律的進食、睡眠、運動或進行各種自我照顧,使得自律神經、內分泌失調,皮膚新陳代謝變差。因此憂鬱的狀態不僅顯現於性格,也會顯現在臉部皮膚、肌肉中。7.某些藥物哮喘、關節炎或其他疾病的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及含非類固醇的局部外用藥物(例如痠痛藥膏或貼布),會減少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使皮膚變薄、血管容易破裂,從而導致毛細血管破裂。此外某些抗生素,用於控制高血壓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CE抑制劑),和利尿劑以及抗癲癇藥,也會使皮膚對陽光照射更為敏感,更容易因照射陽光而產生皺紋和色素沉澱。高血壓患者不能停止服用藥物,所以外出時需注意避免中午太陽直射。▶讓你老化的地雷食物1.精製碳水化合物延緩老化,務必要盡量減少簡單或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飯、麵條、麵包和烘焙食品等各種白麵粉製品的攝取量。碳水化合物依構造分為單醣、雙醣、多醣。精製碳水化合物很容易轉化成單醣(葡萄糖、果糖等),醣的構造越簡單身體越容易吸收,使得血糖快速上升,這已被證明這是導致細胞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複雜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來自蔬菜、水果的膳食纖維、穀類麩皮、全穀、各種豆類等,消化系統需要費一番工夫才能將其轉換成人體可吸收的葡萄糖,因此對血糖的影響較緩和。2.高果糖玉米糖漿市售甜點與含糖飲料、可樂等,普遍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是用酸或酵素將玉米澱粉分解所製成的人工糖,在構造上是由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所構成。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單醣,可以很快被人體吸收,造成血糖波動,此外攝取過多的糖也是導致肥胖與心臟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可樂的主要成分除了高果糖玉米糖漿之外,另一個成分是磷酸,也會引起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心臟和腎臟功能障礙、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等問題都與磷酸有關。3.反式脂肪為了增加口感,許多糕餅、烘焙甜點、油炸食物等加工食品會添加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來源有兩種,一種來自天然食物,另一種是液態植物油經由食品加工技術加上氫,使其呈現固態,這個加工技術被稱為氫化。經由氫化而成的「不完全氫化反式脂肪」,包括人造奶油,被認為是對健康傷害最大的油脂,它會造成體內發炎,加速老化,必須避免。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種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0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不暗沉、不脫屑、恢復光滑細緻 他們做對「三件事」
「我的孩子一起床,不誇張,皮膚脫屑到,皮屑圍成一個人形!」「我女兒在學校,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被取笑是家暴腳….」「那個一直癢,就會一直抓,然後抓到破皮流血,晚上床上都是血。」在2023年5月20日,也就是代表「我愛你」這一天,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的號召下舉辦第二屆「異杯咖啡的時間」,邀請中、重度異友、異友家人齊聚一堂,分享自身罹患異膚或照顧者所面臨的種種挑戰與辛酸血淚,而每一個分享,都透漏著濃濃的在乎與關愛。其中,有些病友、病童媽媽除了述說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的慘狀,也提供改善方法,舉例來說,像「選擇適合藥物、療程」、「放輕心情、釋放壓力」與「改變生活環境」等,都可以幫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有些病友的皮膚,在良好的控制下,恢復了光滑、細緻,在活動現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也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照護、治療趨勢進行說明與分享。異友心聲:期待大家平常心看待鄒嘉倫指出,在過去,約有6成的異位性皮膚炎成年病患,即使接受治療,症狀依然無法受到控制,主要原因在於,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持續性潛在發炎性疾病」,由於慢性發炎的驅動,導致控制不易,在一年中,病友有三個月到半年可能都在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之苦,就算做了很多努力,也是效果不好,加上傳統口服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多半是間歇式療程,可能一停藥,症狀就大反彈,導致病患、病患家人與醫師常感挫敗。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的孩子是中重度異膚病友,她觀察到,不少病童家人花了很多時間、心血求醫,甚至花大錢找尋改善方法,但疾病還是很難控制,皮膚搔癢、脫屑、膚色黯沉等症狀還是不斷干擾,沮喪、自責情緒也久久不散,當遭遇外界嘲笑、異樣眼光,情緒更容易低落,因此很需要社會大眾的的理解,並希望大家以「平常心」看待。治療效果、安全性 都是考量重點「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在於,精準抑制發炎,長期穩定控制!」鄒嘉倫表示,為了長期控制疾病,必須針對潛在發炎進行持續性治療,且治療也須精準、安全。若要達到治療目標,以中、重度病友來說,全身性治療是重要選項,而全身性治療的用藥考量點包括「是否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其他共病?」、「年齡」、「是否懷孕、處於育齡階段?」、「本身疾病情況」、「藥物療效與安全性評估」,以及「是否需進行用藥前監測、風險管理?」等指標。近年來,由於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等藥物問世,中、重度異膚病友擁有更多「抗異」利器,以生物製劑為例,這類藥物的作用原理在於有效、精準抑制異膚核心細胞激素,幫助緩解搔癢及皮膚發炎反應,主要適用於6個月以上、患有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且對其他全身性治療控制不佳,或不適合使用其他療法的病患。育齡、懷孕、慢性病患 更要選適合生物製劑臨床數據顯示,年齡6個月以上的中、重度異膚病友若使用生物製劑,除了搔癢大幅改善,多數皮膚病灶也能有效縮減,皮膚外觀很有機會達到正常或幾乎正常程度,且可長期維持療效。此外,有些生物製劑的安全性較高,因此育齡、懷孕女性或患有肝、腎疾病等慢性病病患也可使用,用藥前、後較不需要抽血監測肝腎功能、血球變化。在2022年8月1日,健保已放寬將生物製劑給付於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給付條件限於經照光治療及其他全身性治療無效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讓這類病患的治療擁有更多彈性。在病友經驗分享時間,一位邱媽媽也分享她15歲女兒的「抗異」經驗,她說,每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她女兒的腳就會搔癢、有傷口,一塊塊的色素沉澱,曾被同學嘲笑是「家暴腳」,所幸學校老師努力進行生命教育,同學才終於理解、產生同理心,也不再說出傷人話語。後來邱小妹經過多種療程、症狀反彈後,接受生物製劑注射劑輔以健保藥、藥膏,病情才終於穩定控制。病友、醫師攜手 抗「異」勝算大增鄒嘉倫、丁淑敏不約而同提醒,目前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供選擇,希望每位病友、病友家人與醫師多討論、溝通,選擇適合治療策略,並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同時也可和其他異膚病友多交流,尋求心靈上的支持與鼓勵,如此,就有機會戰勝異膚,讓皮膚恢復光滑、細緻,生活也可步上常軌。
-
2023-04-19 醫療.皮膚
臉部3大問題讓人不想脫口罩 皮膚科醫師提解方
口罩令解封,民眾生活幾乎回到過往常態,大家開始用真面目示人,美麗商機發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志宏表示,許多人因長期配戴口罩出現痘痘、膚色不均、雙下巴等問題,甚至容貌焦慮症上身,紛紛就醫改善。針對長時間配戴口罩常見3大臉部問題,黃志宏提出改善方法。1.痘痘肌因為長時間配戴口罩,長期摩擦下容易刺激肌膚,引發肌膚不適,加上口罩會悶住臉部肌膚,呼吸時會讓口罩內環境變濕熱,使皮膚油脂阻塞毛孔,「口罩痘」因此生成。改善方法:●許多民眾為了改善痘痘與毛孔問題,會在日常保養品加入酸類來幫助肌膚代謝,建議使用酸類產品務必注意劑量濃度與酸鹼值肌膚是否能夠承受。●痘痘生成代謝後的肌膚會留下傷口黑色素沉澱疤痕,可利用皮秒雷射保養改善,同時縮小毛孔並抑制油性肌的分泌,改善痘痘問題。2.肌膚局部色差大長期配戴口罩雖然有減少紫外線的接觸,但由於口罩遮蔽為臉部局部範圍,可能會造成膚色不均。改善方法:不妨考慮採用皮秒雷射保養,輔助快速處理膚色不均問題。3.臉部輪廓曲線問題過去為了防疫,有不少人認真防疫卻造成另類災害「雙下巴」。疫情期間因居家時間拉長,使用手機時間也拉長,低頭次數變多頻繁擠壓下巴,於是雙下巴生成。改善方法:●若屬肥胖型的雙下巴,可透過皮下減脂針(消脂針),改善嘴邊肉、雙下巴這些局部脂肪與淺層脂肪的部位。●若是因老化或熬夜等肌膚鬆弛,造成雙下巴或下顎線輪廓不明顯,可利用電波或音波幫助肌膚組織收縮拉提、促進膠原蛋白的增生,同時改善兩頰鬆弛下垂的老化型大臉問題。●若無雙下巴問題,但脫了口罩後不滿意下顎輪廓者,不妨利用微整注射玻尿酸改善短下巴、 打造V字下顎線條,可使整體臉型看起來較精緻、纖瘦;也可利用微創埋線拉提,幫助臉型線條更加俐落、立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9 醫療.新陳代謝
後頸、腋下皮膚暗沉為糖尿病警訊?一類人出現黑色棘皮症狀建議檢查血糖
【本文重點】黑色棘皮症是一種皮膚色澤改變的症狀,可能是糖尿病早期警訊。它成因仍不清楚,但與胰島素阻抗有密切相關。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肥胖比率增加,黑色棘皮症的患病率愈來愈高,特別是對蘋果型肥胖者。改進生活型態包括低醣飲食和運動尤其受到關注,能改善胰島素阻抗。服藥、減重搭配飲食運動,血糖降低,並且黑色棘皮症會逐漸改善。--by ChatGPT「醫師,我脖子後面和腋下的皮膚都黑黑的,流汗時味道還特別重,老婆說我是不是洗澡沒洗乾淨,但我很努力搓還是如此。」一名三十多歲、身材中廣的男子向衛福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林惠文求診,「看起來應該是黑色棘皮症,先抽血檢驗。」皮膚皺摺處粗糙暗沉,可能是糖尿病早期警訊。林惠文表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並不是疾病,而是黑色素沉澱引起的皮膚異常,好發於身體皮膚皺摺處,像是頸部、腋下與腹股溝(大腿內側)。患處皮膚會變得暗沉,摸起來粗糙,有時還會有搔癢感或帶有異味,常被誤會是皮膚沒洗乾淨。隨時間進展,皮膚紋路會愈來愈深,最後甚至會在皮膚出現類似疣的增生物。黑色棘皮症成因仍不清楚,一般認為與胰島素阻抗有密切相關。林惠文說,一旦體重增加或腰圍過大時,會導致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意即胰島素阻抗性增加,身體就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穩定血糖。由於胰島素也會作用於皮膚的角質細胞或纖維母細胞上,進而刺激皮膚增生及角質化,造成患處皮膚粗黑等問題。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等,代謝症候群和肥胖比率增加,尤其是蘋果型肥胖,腹部明顯脂肪過多,易伴隨胰島素阻抗性出現。林惠文指出,黑色棘皮症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警訊,唯有利用飲食與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來降低體重或減少腰圍,才不會惡化成第二型糖尿病。體重過重且出現黑色棘皮症者,建議做血糖檢查。近年來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體重過重(BMI>25)且出現黑色棘皮症者,必須接受血糖檢查。體重過重的兒童,若出現黑色棘皮症,且合併下述三項其中一項:糖尿病家族史、特殊族群(如亞裔美國人、拉丁人、太平洋島民等)、母親有妊娠糖尿病者,也必須接受血糖檢查。林惠文說,近期醫學研究,認為改善胰島素阻抗性較有用的是低醣飲食、運動。適量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魚類、豆類、堅果與其他優質蛋白質的原型食物,減少高糖、高油、高鹽分的加工食品;每周五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例如走路、騎腳踏車通勤,多爬樓梯等,且應減少久坐。胰島素阻抗性和糖尿病前期是一體兩面,惟有及早改變期生活型態並持續追蹤血糖,方能逆轉勝,免於進展至糖尿病。女子皮膚暗沉、食欲旺盛體重卻下降,診斷出糖尿病。一位五十多歲女子陪父親就診時,跟醫師提到自己鼠蹊部皮膚變得非常粗糙和暗沉,擔心得了皮膚病或其他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詢問後,發現患者體型肥胖(BMI>35),最近食欲旺盛,但體重卻在半年內下降五公斤,近兩個月鼠蹊部皮膚也逐漸變粗糙、變黑。林軒任檢查後發現,女子除了鼠蹊部外,頸部跟腋窩也明顯顏色較深、皮膚較粗糙,由外觀懷疑可能是黑色棘皮症,加上有糖尿病症狀(食欲佳但體重下降),因此建議她詳細檢查,結果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13.2%,為新診斷的糖尿病。林軒任說,黑色棘皮症是一種皮膚顏色及特性改變的症狀,是由於皮膚角化增厚導致觸感變粗,且細胞過度生長造成黑色素沉澱。此外,變黑的地方大多出現在皮膚皺摺處,如頸部、腋下、大腿內側、股溝或是外陰等部位。服藥、減重搭配飲食運動,血糖降低,皮膚也會好轉。黑色棘皮症成因包括肥胖、胰島素阻抗、藥物、荷爾蒙分泌異常或癌症等。胰島素阻抗過高造成的黑色棘皮症,是由於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較低,形成了胰島素阻抗。這時候身體製造更多胰島素才能使血糖下降,但過多的胰島素會讓角質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增生,最後造成局部皮膚變粗變黑。另外,也會導致胰島素對細胞效果變差,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內供細胞使用,長期會使血糖逐漸升高,進而演變為糖尿病。有些人皮膚黝黑,擔心有黑色棘皮症的問題,林軒任說,皮膚變黑多數為過度曝曬陽光所致。而黑色棘皮症無法透過清潔或塗抹藥物去除,標準的治療方式是從源頭下手。上述女病患使用糖尿病藥物降低血糖,並減重減少胰島素阻抗,積極飲食控制輔以運動,半年內糖化血色素達標,粗黑的皮膚也好轉,最後黑色棘皮症完全消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3 醫療.皮膚
春天好發異位性皮膚炎、濕疹!5招告別「春季癢」
春天生生不息,萬物欣欣向榮,許多疾病也不再蟄伏,紛紛探出頭來,尤其冬春季節變換,溫度與濕度相偕上升,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春的主氣為風,當「春風風人」風到了過敏體質的人,這些人身上可能會開始出現斑塊狀、濕疹樣的皮膚癢疹,那很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這類好發於春天的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稱作「四彎風」,因其好發於膝部膕窩或手肘凹窩處,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此臨床上可見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合併出現。大多數自嬰幼兒時期開始發生,遺傳或免疫功能異常是目前認為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素,此外,環境或食物等過敏原刺激,例如:塵螨、壓力、海鮮…等,也容易引發過敏現象。濕疹濕疹是皮膚發炎的表現,異位性皮膚炎亦屬於濕疹其中一種。通常由內外因子共同誘發,內在因素如飲食、體質導致腑臟功能失調、或是情緒和壓力;外在因素則為風、濕、熱交雜阻於肌膚。當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即可能會形成濕疹。急性發作時會產生紅色斑塊狀丘疹、有膿液,且劇烈搔癢,若無注意,可能會搔破皮膚;而慢性濕疹則因反覆發作之後,呈現皮膚乾燥增生變厚,且有色素沉澱。預防保健飲食:四神湯四神湯中有山藥、芡實、茯苓、蓮子等藥材,可以益氣除濕,平補脾胃,是常見的補脾利濕湯,適合一般人或過敏體質者在平時或慢性發作時食用。3穴位按摩以指腹按壓穴道慢慢施力,每一個穴位按摩3-5秒,重覆10下。1. 風池穴:位於後頸椎最上方,往左右兩邊找到明顯凹陷處。2. 曲池穴:位於肘部,手肘彎曲外側的橫紋尾端。3. 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向上2吋(約三指寬)處。日常生活5招保健1.注重居家清潔,衣物、床套等須定時更換清洗。2.不宜過度清洗身體或使用太熱的水盥洗。3.避免「發物」等刺激性飲食,如:帶殼海鮮(蝦、蟹、貝類)、芒果、鴨肉、甜食、生冷、油炸、辛辣。4.注意肌膚保濕,避免搔抓。5.提升免疫力,飲食均衡、適時紓壓、睡眠時間需充足。最後提醒大家,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皮膚疾患,一旦開始出現皮膚搔癢就要盡早就醫,避免發作至全身,畢竟癢起來可不是開玩笑的啊!
-
2023-01-04 醫療.精神.身心
偏頭痛、肩頸背痛、皮膚病都和它有關 專家教你如何緩解不適
偏頭痛、腸躁症、背痛、炎症性皮膚病……你也有這些小毛病嗎?雖然不至於危及生命,發作時卻又很惱人。事實上,種種跡象可能顯示你正遭受壓力和焦慮引發的健康問題。據外媒《衛報》報導,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都有相似的困擾,以下為壓力會對你的身體有什麼影響,以及該如何戰勝它。偏頭痛偏頭痛本身會造成相當大的壓力。發作可能在疼痛到來前數小時或數天開始,帶來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變化、疲勞、光敏感或頸部不適等問題。倫敦國王學院神經病學教授Peter Goadsby說,想想如果你不能專注於事情,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一切看起來都會更有壓力,不過不是因為它是這樣,而是因為偏頭痛開始發作了。然而,偏頭痛沒有任何特定的壓力管理技術,反覆試驗才可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法。偏頭痛可用「54321」口訣作為診斷參考,頭痛超過5次以上、頭痛持續4小時以上、3天內會自行緩解、具有至少兩項特徵,包括中重度頭痛、單側發作、搏動性疼痛、日常工作或走路會使頭痛加劇,以及合併其中一項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畏光及怕吵等。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曾表示,慢性偏頭痛的急性治療,以各式止痛藥先治標,包括乙醯氨酚、阿斯匹林等,但一周不可使用超過兩天。另需搭配口服預防性藥物,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長期服用,一般療程為3至4周。【延伸閱讀:與頭痛同行超過30年「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王署君最知患者苦】腸躁症對於患有腸躁症的人來說,當壓力誘發戰鬥或逃跑模式時,它會向腸道發送信號以減緩消化,或者你可能突然需要去廁所。倫敦國王學院心理學教授Rona Moss-Morris說,「我們試圖教人們思考,當我開始感到壓力時,我如何識別這些生理信號?每當我感到壓力時,我可以做些什麼來阻止我的自主神經系統啟動?」Moss-Morris建議做一些放鬆的事情,比如散步。「與其說『我不能感到壓力』,不如說,當我感到壓力時,我需要做什麼來讓我的身體平靜下來?」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朱光恩曾表示,治療腸躁症不一定要吃藥,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是重點,包括飲食定時定量、兩餐不要隔太久、避免「亂吃」冷熱交替食物、酸辣不忌口、暴飲暴食等,更應戒酒、戒菸,適時補充優質益生菌、酵母菌,曬曬太陽、多運動,紓解壓力,遠離腸躁症。【延伸閱讀:腸躁症好不了?!避開這五類食物有效改善】炎症性皮膚病英國皮膚科醫生協會心理皮膚病學專家Anthony Bewley教授說,「如果你有患牛皮癬、濕疹、痤瘡或白斑等一系列不同炎症性皮膚病的遺傳可能性,那麼壓力大的生活事件就會引發皮膚問題。」Bewley說,「我們從大量研究中了解到,睡眠不足和睡眠質量差會加劇皮膚病。」盡量保持有規律的睡眠習慣,在平時的時間上床睡覺,即使沒有睡覺,也要盡量躺在床上。經常鍛煉對皮膚也很有幫助。Bewley說,「運動有助於減少引起皮膚問題的炎症,它促進皮膚更好的修復,無論是色素沉澱還是重塑屏障功能。你正在改善血液流動,皮膚中的炎症介質會因運動而關閉。」Bewley補充,高脂、高鹽和高糖飲食以及酒精非常有利於炎症,水果和蔬菜以及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則可以抗發炎。【延伸閱讀:紓解壓力 皮膚病好得快】頸部、肩部和背部疼痛英國物理治療師Matthew Harrison說,有時以前的傷病會因感冒、流感和壓力而發作,因為我們的身體處於警戒狀態。Harrison表示,了解痛苦如何影響那個人很重要。通常情況下,連續幾個小時在同一個位置工作是罪魁禍首。Harrison建議對於許多人而言,更加活躍是緩解壓力所帶來的疼痛最好方式。以下為Harrison針對頸部、肩部和背部疼痛建議的伸展運動:脊柱伸展仰臥在地板上,然後抬起膝蓋,將臀部彎曲至約45度。慢慢地將膝蓋移到一側,將肩膀放在地板上。你可以在一個位置保持更長的伸展時間,或者逐漸將膝蓋移動到另一個方向。你應該感到背部下部有拉伸感,可能還有腿外側。橋式仰臥在地板上,然後抬起膝蓋,將臀部彎曲至約45度。通過你的腳後跟推動身體,將你的臀部抬離地板,將你的肚子推往天花板,保持數秒鐘,然後恢復躺姿。下背部伸展四肢著地跪下,盡可能將你的臀部向下壓向腳後跟,同時將你的手放在面前的地板上,你應該能夠感覺到下背部有拉伸感。你可以保持這個姿勢,或逐漸將臀部抬回起始姿勢,然後慢慢重複。你應該能夠感覺到下背部有拉伸感。肩膀和脖子伸展向前滾動肩膀五次,然後向後滾動五次。要緩解變得僵硬和緊繃上背部肌肉,請向後移動肩胛骨並嘗試將它們接觸在一起。你應該感到上背部有拉伸感,也許還有胸部。然後非常緩慢地轉動你的頭,直到你看向一側肩膀,然後是另一側。然後向下看,將下巴盡可能靠近胸部。【延伸閱讀:最佳藥物是它!7個身體健康問題 專家教你靠運動解決】
-
2022-12-16 醫療.婦產科
私密處暗沉=性經驗多?醫解析影響私密處顏色主因,3招保持白嫩
每個人都想要擁有美好的性生活,但很多女生會在意自己的私密處黑黑顏色不美觀,更擔心是否會因此影響伴侶的「性致」。不過婦產科醫師澄清,私密處顏色暗沉其實是正常現象,但也會因為不同時期而產生不同顏色變化。菁英診所美容醫暨婦產科醫師蕭詠嫻,近日在在YouTube頻道《蕭詠嫻醫師 — 女人的好朋友》影片中指出,女生最在意的婦科私密處問題,除了跟陰部有關之外,生理期、胸部也是讓許多人難以啟齒的問題。她針對以下很多女性不一定知道的「3大私密處QA」做出正確回應:Q1:為什麼私密處會「黑黑」的? A:私密處有顏色,是跟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小時候私密處顏色較淡,到青春期、成年後越來越深,直到懷孕時顏色達到最深最暗沉,但生完小孩後就會稍微變淡;不過也是因為荷爾蒙消退的關係,更年期之後的顏色又會慢慢再變淺。「每個人的顏色深淺其實都是天生的。」蕭詠嫻說,絕對不是因為所謂的「使用過多」(性行為次數)所以顏色較深。另外她也提醒,過度的摩擦和刺激,確實會造成黑色素沉澱讓皮膚暗沉,因此大腿根部部位的顏色的確會比較深,其實是因為每天穿內褲經常去摩擦到的緣故。 「私密處就像臉一樣,如果乾燥,顏色就會暗沉。」因此蕭詠嫻建議,私密處也是一樣要小心呵護,需要保養維持亮白光澤,有3方法:.避免穿過緊衣褲,會增加皮膚摩擦力 .私密處肌膚做適度保養,擦一般身體乳液、潤膚油或私密處保養油,保濕皮膚即可 .清潔上用清水清洗就好,且要避免沖洗進陰道內部,可能造成感染Q2:經血流不乾淨要用手去摳嗎? A:「如果經血血塊一次沒有排乾淨,不要用手去摳,因為血塊遲早會自然排出來,也不要用水柱去沖洗陰道口。」蕭詠嫻表示,就算有些血塊第一次沒有排出來,但隨著我們日常姿勢的改變和骨盆底收縮等,就會幫助血塊和殘血在適合的角度被排出。因此不論在哪一個經期過程中,都不要用手去摳私密處。Q3:懷孕生產後胸部為什麼變大變小? A:從懷孕開始許多女性會感到胸部會脹大,是因為跟雌激素的分泌有關。在一開始哺乳時,奶量一定不多,所以胸部腫脹的程度可能比較輕,如果此時因為不想哺餵乳就斷奶的話,胸部也會慢慢回復成乳腺沒有脹大的狀態;但如果持續餵奶,乳腺會隨著寶寶需要的量,製造出更多的母奶,所以胸部可能會再更大一點。 另外蕭詠嫻也補充,在產後退奶之後,因為胸部皮膚已被撐開過,乳房可能會呈現較鬆垮、下垂的「布袋奶」樣子,這也是在生產哺乳過程中,很多人沒有辦法體會的媽媽辛酸之一。【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520.html】
-
2022-12-03 癌症.皮膚癌
指甲長出奇怪黑線?醫師提醒:恐是「縱向黑甲症」應盡速就醫
指甲忽然長出現黑線?有名男網友上網發文求救表示,大拇指的指甲中央長出一條深紅色的線,林口長庚黃毓惠、李勇毅醫師表示,原因可能是黑色素沉澱、長痣等,恐是「皮膚癌」的徵兆,或是「縱向黑甲症」,應盡速就醫檢查確認。有網友在Dcard發文求救,並上傳一張大拇指指甲中央上有一條深紅色的直線,緊張向網友喊「有人知道這個是什麼嗎?求解!」許多網友表示先趕快就醫比較實在,並非上網發文求救,並指出可能是黑色素細胞瘤,不一定是癌症,也有相同情況的網友指出,皮膚科醫師表示指甲裡面有痣,所以長出黑紋,需要每半年定期追蹤一次。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指甲上出現「黑色線狀條紋」,原因可能是黑色素沉澱、長痣等。坊間稱黑色條紋是「皮膚癌」的徵兆,黃毓惠醫師認為,黑色條紋確實可能為皮膚癌的表現症狀,但發生機率相對較低;如果黑線出現變寬、變粗等等異常變化,應及時就醫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勇毅說明,一般指甲外觀呈現近似粉紅色的色澤,如果上面出現線條或一塊塊的「斑」或「痣」,稱為「黑甲症」,大多是黑色素細胞沉澱於甲床所引起,通常是良性,出現直線又稱為「縱向黑甲症」。原po上網發問也引來網友開玩笑表示,「幫你查了Google,八成是癌症」、「陰性,不用隔離」、「月老牽紅線」、「你的快篩長到手上了」、「螢幕壞了」。
-
2022-11-11 醫療.皮膚
黑眼圈都是熬夜造成的?這2因素影響更多!5招預防後天性黑眼圈
黑眼圈與何有關「黑眼圈」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術語,業內稱之為「眶周色素沉著」,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面部美容問題。但其實「黑眼圈」真不都是熬夜熬出來的。黑眼圈主要由黑色素沉著引起,也可見於過敏性疾病。誘發黑眼圈的原因較多。過敏性疾病與黑眼圈關係密切,如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濕疹、過敏性鼻炎等;經常化眼妝、長期暴露在日光下、衰老、眼部卸妝不徹底等非疾病因素;皮膚內色素增多,如真皮色素細胞增多、表皮內色素沉著;皮膚鬆弛皺褶、眶隔脂肪膨出等形成眶下皮膚凸起,在非正面光照時形成陰影,都可造成黑眼圈。研究表明,是否有黑眼圈,遺傳的作用遠遠大於生活習慣。有個事實是,我們一生中都會有黑眼圈發生,不過是早晚和程度輕重的問題,而遺傳因素直接決定了身體對形成黑眼圈的損傷因素是否敏感,生活習慣和狀態也會加重這些損傷因素的影響。三種常見的黑眼圈.血管型黑眼圈:首要原因是熬夜。長期熬夜、過度用眼會讓眼周皮膚血液迴圈不好而形成黑眼圈。.色素沉著型黑眼圈:首要原因是黑色素過度沉積。日常不注意防曬、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或曾患皮炎等炎症都會導致眼周黑色素沉澱。.結構型黑眼圈:首要原因是眼周結構的改變。此種黑眼圈是由於衰老、暫時性的眼部水腫導致的黑眼圈。另外,很多人分不清臥蠶、眼袋和淚溝的區別,錯把眼袋當作臥蠶,沾沾自喜。通俗地說,臥蠶其實是比較發達的眼輪匝肌,可以想成是一條「瘦肉」。眼袋則是向外膨出的眼眶脂肪,可以想成是一塊「肥肉」。淚溝就可以當作是一根「筋」。因此,黑眼圈這件事,熬夜的影響只是其中之一,遺傳、自然衰老的影響更多。擦眼霜可以改善黑眼圈?含美白成分的眼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色素沉著型黑眼圈。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也能加強眼部的細胞代謝,促進血液微循環,改善黑色素沉澱。含有甘草萃取物或維生素E的眼霜能緩解皮膚的發炎情況,也可以減少炎症導致的色素沉澱。也就是說,眼霜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的,但是無法解決所有類型的黑眼圈。血管型黑眼圈不能熱敷,可以冷敷並選用含有維A醇或者是咖啡因的眼霜。色素型黑眼圈需注意防曬,同時可以用一點含有美白功效的眼霜來淡化色斑。結構型黑眼圈可以通過醫美手段,如注射透明質酸、使用鐳射等來改善。5招預防黑眼圈對於黑眼圈還是要以預防為主,雖然先天性色素沉著、面部結構陰影以及衰老帶來的面部鬆弛等無法預防,但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預防後天性黑眼圈的形成。1.科學作息,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不過度用眼。2.不化濃妝。經常畫眼妝者,學會科學卸妝。3.調整日常飲食,保持營養均衡。4.多運動,避免學習、工作壓力過大,學會自我解壓。5.積極治療眼周皮膚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特約記者衣曉峰、通訊員劉思涵整理)
-
2022-09-28 焦點.健康知識+
防曬讓維生素D攝取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量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皮膚病學教授大衛.利菲爾(David J Leffell)說:「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主要是透過曬太陽(特別是紫外線B輻射)的化學反應來獲得,我們的皮膚可以製造自己的維生素D,每個人都有維生素D受體細胞,它們通過一系列反應(從皮膚中膽固醇的轉化開始),肌膚通過獲取陽光中的紫外線來製造維生素D3,身體再把維生素D3經過肝臟、腎臟轉化為活性維生素D,增強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的生長,所以維生素D也被稱為『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需要有脂肪才能被吸收對老年人來說,通過曬太陽可以防止骨質疏鬆。維生素D除了靠曬太陽接受紫外線產生以外,食物也是另外一種維生素D的來源。來自食物的維生素D有兩種,通常植物來源的是維生素D2(Ergocalciferol ,麥角鈣化醇)而動物來源是維生素D3(Cholecalciferol,膽鈣化醇)。然而,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這意味著它的吸收需要有脂肪。也就是說,如果您在沒有脂肪來源(如橙汁或脫脂牛奶)的情況下,食用強化維生素D的食物或維生素D補充劑,維生素D可能不會被人體吸收,就直接排出體外或吸收有限。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防曬霜會阻礙從陽光中獲取的維生素D數量耶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卡爾.英索格(Karl Insogna)表示,維生素D通過陽光照射由皮膚吸收或從食物、補品中獲取後,就會儲存在人體的脂肪細胞中。在這裡,它保持不活動狀態,直到需要它為止。通過稱為羥基化(Hydroxylation)的過程,肝臟和腎臟將儲存的維生素D,轉化為人體所需的活性形式(稱為1,25-二羥基維生素D3)。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造成嚴重後果,包括成年人骨質流失率增加,甚至罹患軟骨症以及兒童佝僂症(rickets,畸形的骨骼疾病)這一疾病的高危險群是二歲以內,尤其是三~十八個月大的嬰幼兒。由於擔心罹患皮膚癌,尤其是黑色素瘤,因此,在戶外曝曬陽光時,許多人使用防曬霜。然而,防曬霜會阻礙您從陽光照射中獲取的維生素D數量。一天中的時間、一年中的季節、緯度、老化、防曬霜的使用和皮膚色素沉澱程度,都會對皮膚中的維生素D3產生顯著影響。例如,居住在美國波士頓(Boston)和加拿大艾德蒙頓(Edmonton)的人,很難在十一月~二月之間利用陽光製造任何維生素D。甚至在夏天,維生素D的產生也不會在上午九點之前發生,而且會在下午四點之後停止。挪威人在十月~三月之間,無法透過陽光吸收維生素D。有色人種需要更長的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因為與暴露於同量陽光下的高加索人相比,他們的皮膚色素可作為天然防曬霜,降低了他們在皮膚中製造維生素D3的能力。非裔美國人通常需要比白種人高五至十倍的曝曬時間,才能在皮膚中製造同量的維生素D。SPF30的防曬霜吸收大約九五%的紫外線B輻射,從而使皮膚中維生素D的產生減少約九五%。衰老也會影響維生素D的產生,與二十歲的人相比,七十歲的人維生素D的生產能力僅為其二五%左右。通過玻璃暴露在陽光下,不會產生任何維生素D,因為玻璃吸收了幾乎所有的紫外線B輻射。膚色不同的人 需要曬太陽獲取維生素D的時間也不一樣要曬多久太陽才可合成足夠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取決於膚色、年齡、曬太陽的時段、季節和地理環境。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NAS)建議,一般只要臉、手臂或腿沒有衣服遮掩,也沒有塗抹防曬霜,在早上十點~下午三點間,於陽光下照射十五~三十分鐘,每週二~三次,就足夠讓身體製造出所需的維生素D。世界上一些陽光充足的國家,例如中東地區的伊朗、約旦、埃及、科威特、杜拜,亞洲地區的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阿富汗,這些伊斯蘭教國家的婦女有八○%以上缺乏維生素D,因為她們全身的肌膚都被伊斯蘭教的服飾遮住了,無法透過陽光吸收維生素D。由於促使皮膚將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的主角是紫外線B,如果使用防曬霜將會妨礙肌膚吸收紫外線B。研究發現,只要SPF8或以上的防曬霜,會妨礙皮膚產生維生素D達九五%,而使用SPF15或以上的防曬霜,則可遮擋達九九%。那麼到底十五~三十分鐘是指要曬幾分鐘?考量到每個人的膚色有所不同(皮膚色素會影響皮膚吸收紫外線B,膚色越深能穿透的紫外線B就越少),所以這個時間也會有差異。曬太陽時間是皮膚曬傷時間的二五%就夠原則上,曬的時間大概是皮膚曬傷時間的二五%就夠了。簡單地說,若你在陽光下曬六十分鐘,就會出現皮膚發紅、灼熱感和疼痛等症狀的話,那麼在這樣的陽光強度下,你只要曬十五分鐘即可。當然,如果你嫌正午太陽太大,擔心皮膚癌的話,也可選陽光較弱的清晨或黃昏時段再來曬太陽,只是時間要曬久一點。事實上,罹患皮膚癌風險的前提是「長期和大量」日曬,想要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並不需要曬這麼久的時間,也不需要天天曬太陽。一九二八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化學家阿道夫.溫道斯,於一九三七年發現動物的皮膚裡有 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7-去氫膽固醇是一種膽固醇合成的前體,同時也是維生素D3(膽鈣化醇)合成的中間產物,當陽光裡的紫外線照射到我們的皮膚時,就會把 7-去氫膽固醇轉化成維他命D。它的轉化過程如下:在人體肌膚表皮上,當紫外線(波長範圍在二百八十~三百二十奈米之間的 UVB)照射到 7-去氫膽固醇,會形成前維生素D3(Previtamin D3),接著再轉換成維生素D3。但是,不管是來自於食物的維生素D2、D3或是由肌膚合成的維生素D3,在體內都得再經過兩次轉換,才能成為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2。第一次發生在肝臟,反應後會產生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第二次在腎臟,產物是具生理活性的 1,25-二羥基維生素D(1,25- Dihydroxyvitamin D,1,25(OH)2D)或不具生理活性的 24,25-二羥基維生素D(24,25- Dihydroxyvitamin D,24,25(OH)2D)。如果肝臟或腎臟的健康出了問題,就會影響維生素D活化的過程。 每天需攝入二千~三千IU維生素D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皮膚病學教授麥克.哈立克博士是第一個將人體血液中主要的維生素D循環形式,識別為 25-羥基維生素D3的人,被世人譽為 「維生素D之父」。他分離並確定了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為 1,25-二羥基維生素D3,以及如何在皮膚中合成維生素D的機理。哈立克博士建議,所有維生素D缺乏症患者每天從飲食,合理的日曬和補充劑中攝入二千~三千IU(國際單位)維生素D。成人每天二千~三千IU維生素D,女性每天至少攝取二千IU維生素D,兒童每天一千IU維生素D。儘管許多研究是關聯性研究,但仍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增加維生素D攝入量除了對骨骼健康有益之外,還具有其他健康益處。維生素D吃太多,骨質健康不升反降!然而,對於哈立克博士的建議,國際醫學界仍存在著爭議,因為目前大多數的科學證據都指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從藥罐中獲得,含有大劑量IU的膠囊),會增加骨折和腎結石的風險,維生素D補充劑劑量越高,骨折機率也越高。事實上,只要每天曬十五分鐘太陽,就不會缺乏維生素D,而且維生素D的正確分類是類固醇荷爾蒙(Steroid hormone)。天然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成分的並不多,因此,曬太陽讓身體製造充分的維生素D,是最自然可行的方法。全球知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最近發表的研究也顯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無法達到保護骨質的效果,吃越多的維生素D補充劑,骨質密度越低。 麥克.哈立克博士還建議將活化的維生素D(二羥基維生素D3)用於那些身體難以將維生素D轉化為活性形式的人。例如老年人或對小麥、麵筋過敏的人。然而,即使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D,許多健康狀況差的人,也無法在體內產生足夠的活化維生素D。研究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更有可能罹患維生素D缺乏症。那麼,每個人是否都應該檢查自己身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如果您超過七十歲,建議您至少檢查一次您的水平。適當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緩解慢性疼痛、中風、骨質疏鬆症、心臟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鬱症、關節炎、糖尿病、牙齦疾病、牛皮癬、纖維肌痛(Fibromyalgia,FM)、自閉症等等。維生素D攝取充足者 可降低54%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麥克.哈立克博士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維生素D充足,可以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降低五十四%。血液中 25-羥基維生素D水準,至少為30ng╱mL(衡量維生素D狀況)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不良臨床風險顯著降低,包括昏迷、缺氧(身體缺氧)和死亡。此外,他們的血液中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水平較低,而淋巴細胞(一種有助於抵抗感染的免疫細胞)血液水平較高。從二百三十五例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的患者中,採集了用於測量維生素D狀況的血液樣本(測量的血清 25-羥基維生素D血清水平)。追蹤這些患者的臨床症狀,包括感染的嚴重程度、失去知覺、呼吸困難導致缺氧和死亡。還分析了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淋巴細胞數量。然後,研究人員比較了維生素D缺乏症患者和維生素D充足患者的所有這些參數。他們觀察到,在四十歲以上的患者中,維生素D充足的患者,死於感染的可能性,比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的水準,低於30ng╱mL的患者低五十一.五%。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證明患者體內維生素D充足,可以減少併發症,包括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過多的蛋白質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太快)導致最終死於新型冠狀病毒。然而,來自英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包括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卡洛琳.葛列格(Carolyn Greig)教授和馬丁.赫威森(Martin Hewison)教授,警告民眾不要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因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維生素D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基金會和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科學家,確定了在某些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高和維生素D攝取水平低的關係,發現身體中缺乏維生素D的人,最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其中有九十%都需要依靠曬太陽才能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食品營養委員會認為,針對骨骼健康所需要的維生素D的血中濃度,應該要維持在五十 nmol╱L以上。而維生素D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七十歲以下者,每天六百IU(十五微克),七十歲以上者,每天八百IU(二十微克)。每日攝取最高上限為不超過四千IU。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則是建議一~五十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五微克(二百IU),一歲以下五十一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十微克(四百IU)。美國和台灣建議量的差別在於台灣比美國陽光充足,所以不需要吃進那麼多的維生素D,可惜的是,台灣人並沒有充分享受到陽光充足的好處。因此,在容易缺乏維生素D的族群,像是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停經後的婦女,以及整天待在室內,不外出曬太陽者,每天最好依美國標準攝取八百IU左右。目前美國及歐盟都是以血清內25-羥基維生素D的濃度達到50mol/L(或20ng/mL)為目標,來保障成人骨骼健康與降低骨折風險。成人長期服用超過四千IU(等於一百微克)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不安全的,可能導致血液中鈣的含量過高。副作用包括虛弱、疲勞、嗜睡、頭痛、食慾不振、口乾、噁心、嘔吐等等症狀。維生素D的需要量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整體健康維生素D的需要量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整體健康。下表列出了適合大多數健康個體的每日攝取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週兩次或三次,讓陽光照射您的手臂、臉上和頭髮十五分鐘,就足以獲得您身體和頭髮所需的維生素D。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維生素D是新的強力毛囊生長的主要因素。清新的毛囊是健康的頭髮生長週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的科學表明,在皮膚上曬太陽十五~三十分鐘(每週大約二~三次),能產生您身體和頭髮所需的維生素D。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研究,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女性脫髮。研究指出,低血清鐵蛋白(ferritin)和維生素D與女性脫髮有關。疤痕性掉髮(Cicatricial alopeci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徵是頭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嚴重脫髮。如果您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並且是吸煙者,那麼減少或消除尼古丁攝取量應該是您的第一步。《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國頗負盛名的科學月刊,創刊已經一百七十六年,全球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都曾經為它貢獻文章。《科學美國人》刊登過一篇文章,表示存在天然食物中的維生素D與曝曬太陽光所吸收的維生素D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讀者可以從下列這一張表格發現真相。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太陽醫生:更免疫、更年輕、更聰明、更長壽、更苗條的陽光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