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膝蓋痛
共找到
130
筆 文章
-
-
2021-08-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 醫教做2運動保養膝關節
●年輕族群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疫情下膝蓋痛患者增加●預防膝蓋痛,可做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都有膝關節退化引起膝蓋痛困擾,最近也有不少青壯年族群因膝蓋疼痛而就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居家辦公,可能受限於工作空間小、坐姿不良,兩個多月下來,紛紛出現膝蓋疼痛不適。建議應及早開始保養膝關節,慎防逐漸惡化為退化性關節炎。坐地板上工作 膝蓋易不適陳渝仁指出,近期門診發現,反映會膝蓋痛的青壯年患者愈來愈多。原來是許多人居家辦公卻沒有足夠工作空間,常將筆電放在床上、人坐在地板上工作,坐姿不良,不只拉扯到腰部引起腰痛,也會影響膝蓋肌腱,導致膝蓋不適。引發膝蓋痛的原因很多,包括久坐、久站、姿勢不良、扁平足、髂脛束症候群,或是運動傷害引起膝蓋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扭傷等。年長者的膝蓋痛,往往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也就是隨著年紀增長,年長者的膝蓋軟骨持續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進一步產生發炎疼痛的現象,這是膝關節長年累月勞損而引起的疾病。長時間負重 也會膝蓋痛「年輕族群的膝蓋痛,大都不是關節炎所致。」陳渝仁說,50歲以下者且沒有長期從事粗重工作者,若膝蓋疼痛,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很低,很多是因長時間負重過度,超出肌腱所能承受的負擔而引起膝蓋疼痛。許多喜愛騎單車族群、跑步運動族群,或是盤腿坐者,容易引起「髂脛束症候群」,也就是膝蓋外側疼痛;而喜愛打籃球、羽球等競技型運動者,則常發生前後十字韌帶受傷引起膝蓋痛。疼痛反覆發生 就應就診姿勢不良、一日久站10小時以上的人,也容易讓膝蓋內側副韌帶扭傷;扁平足的人因內側足弓塌陷,較難緩解地面的衝擊力,會影響正常的走路姿勢,也走不久、跑不快,膝蓋痛、腰痛也隨之而來。陳渝仁提醒,當膝蓋疼痛1周未見好轉,反覆發生,建議應至骨科或復健科就診,以釐清是膝蓋問題,還是合併腳踝、髖部受傷等其他疾病。
-
2021-07-26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醫師怎麼這麼凶?疫情下的溝通困境
病人起身離開診間前,回過頭說:「你怎麼這麼凶。」我一時傻眼語塞,病患拿著處方緩緩地步出診間,還不忘提醒預約三個月回診,說他還是要回來看。護理師看出我的尷尬,連忙安慰我:「病人嘛,難免有些情緒,別在意。」但之後隔壁診間醫師也說我口氣不太好,在隔壁都聽得到,我就認真想了一下自己的狀態。醫病雙方都靠音量取勝兩個月的三級警戒以及醫院醫師確診的新聞,整個看診的防疫標準都提高,除了醫師的口罩、面罩,還有醫病之間的壓克力隔板,對於耳背的長者而言,所有教科書上所寫的溝通技巧全部失靈,醫病雙方都只能靠音量取勝,看診的精神耗損大幅提高。由於疫情因素,往往看診流程都加速,減少互動及病患停留在醫院的時間,防疫的考量及費力的溝通,看診變得更加困難。病患出現無力、認知衰退多數狀況下,病患常委由子女來領藥,相對溝通簡潔很多。然而三級警戒下的兩個月,多數高齡病患足不出戶,日照中心與社區活動暫停、居家長照服務減少、親友往來降低,就診病患出現了幾個共同特徵:衰弱、無力、認知衰退,更重要的是焦慮、憂鬱、害怕,甚至恐慌,沒疫苗時擔心沒疫苗可防護,有疫苗時不知哪一種好,也擔心施打後的副作用。當天門診中,有患者的認知功能在兩個月中直接打對折,也有幾位因為擔心焦慮,消瘦10公斤,而這一瘦連站立都不穩,即使解封也難以恢復原有生活。這種焦慮反映在身體症狀,也有反映在心理層面的,或許因為難得出門,也無法取得照顧服務,許多病患坐下後就是一連串的頭暈、腰痠、膝蓋痛、沒食欲、走不動,也有不少血糖持續飆高,而解決之道需要很多生活上的介入。長輩回門診沒什麼精神但病患也哀怨地回應:「我就是沒辦法,我有孫子需要照顧,我每天都很累,有時候想想都覺得老天爺怎麼不來帶我走。」或說「外面這麼毒,電視天天說疫情嚴峻,而且打疫苗那麼危險,我能來門診已經鼓起很大勇氣」。還有原本尚可攙扶行走,雖然常唉聲嘆氣但還算穩定的病患,兩個月三級警戒後,坐在輪椅上沒什麼精神,好像也懶得看我一眼,只跟家人說「這麼老了,哪裡有什麼重要的事,回家吧!老了還有什麼可要求,就這樣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面對生活上遭遇各種各樣困難的長輩,這次我也沒招了,為減少感染風險,我比平常更加速完成看診,遑論各式裝備下的溝通障礙。而這些好不容易出門的長輩,或許正是身體不舒服,也或是心理欠缺安全感,比平常需要更多的支持,但也正是溝通最困難的時期,我已深自檢討,更希望疫情早日脫離我們的生活。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爬山最傷膝蓋? 3招膝關節保健運動
爬完山總覺得膝蓋卡卡、關節痠痛,甚至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但爬山真的最傷膝蓋嗎?Jc復健日常的影片中邀請到悠適復健科診所,陳正倫醫師一起來解惑。陳政倫醫師表示,膝蓋殺手藏在日常生活中,趴著擦地板、上蹲式廁所,這些大角度的蹲跪動作,就會造成身體高度負擔,雖然爬山不是最傷膝蓋,但還是要做事前訓練,如: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以及協調性,避免運動傷害。平常的膝蓋保健包括肌力訓練、保健食品、避免蹲跪以及減重,影片中將教大家3招膝關節保健運動,每個動作做20~30秒,每天重複做3~5次,快跟著Jc復健日常,預防膝蓋痛!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7-1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吃中藥有禁忌 女生調經不可吃冰
Q:很多人生病看中醫吃中藥,但有哪些禁忌不可不知?吃中藥有什麼食物不能吃?有膝蓋痛、頭痛、胃酸逆流、蕁麻疹等皮膚問題,哪些食物不可吃?A:中藥屬於發物,糯米、冰、芒果等食物也是發物,體質偏寒的人吃人參等補性中藥,又吃糯米、芒果等食物,可能火上加油或寒上加寒,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刺激物都不同。常見女性因經期不順看中醫,但女性調經時,千萬不可以吃冰,吃冰會讓全身循環變慢、身體冰冷。手腳骨折或跌倒扭傷的骨傷科病人,最好不要吃竹筍和香蕉,這類食物所含單寧酸、鞣酸會誘發發炎反應,引起受傷部位痠痛。而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疼痛期也不建議吃香蕉,不痛時才可以吃。頭痛時要忌吃柑橘類,如果頭痛病人吃藥,又吃柳丁、葡萄柚或橘子會誘發頭痛,中藥的陳皮也不要吃,建議常頭痛的人可多喝茶,茶含有茶多酚、茶鹼成分可以抑制頭痛反應。有胃酸逆流的人或以中藥調胃的人,則不可吃糯米,也不要吃會犯酸的甜食,但可以吃些辣椒,對身體很好。有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皮膚問題的人,則要忌吃芒果、甲殼類海鮮、竹筍等會發的食物。
-
2021-04-28 養生.運動天地
一走路就膝蓋痛?專家曝原因:只使用單一關節
大量使用單一關節,造成局部負擔基本上,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透過一連串的關節協同、合作才得以實現。具體來說,就是從末稍關節一路連結到中樞關節,各部位關節皆能順暢地活動,最終便能實現各種柔軟且流暢的動作。由此可知,正是因為我們充分運用了全身上下的關節,身體才能毫無阻礙地做出手部開闔、物品拋擲、撿拾、腿腳抬起與放下等動作。使用身體關節的最佳例子,就是瑜伽裡的「橋式」。大家有辦法做出這個動作嗎?每當我這樣詢問,很多人都回答「沒辦法」。然而,身為專業的健身教練,在我教導的學生當中,有人即便已屆七十歲高齡,仍然可輕鬆做出橋式動作。這個動作會使用到肋骨、腰背部、腹部、髖關節、大腿、膝蓋、腳部、頸部、肩膀、手肘、手腕等大量的關節。換句話說,能完美做出橋式的人,就證明了自己全身上下的關節都沒問題。而能否確實讓全身關節活動如常,動作時不覺疼痛,則與關節的使用方式密切相關,絕非年齡高低。你走路時有用到腳趾嗎?另一方面,在我仔細觀察那些老喊身體疼痛的人之後,我發現他們在動作時總是大量使用單一種關節,其餘原本應該一同合作的關節,則完全英雄無用武之地。例如,一走路就喊膝蓋痛的人。就這樣的案例來說,他們的疼痛很可能來自於走路的時候「只使用膝蓋」所致,完全沒有使用到腳趾。實際上,這是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走路時沒用到趾關節,會連帶地使小腿肌肉、小腿脛、大腿肌肉也完全沒有被使用,兩隻腳就像是硬梆梆的木棒一樣,以僵直的狀態持續前進。這種狀態若長期持續,膝蓋的彎曲、伸展等動作就會跟著減少,進而導致走路時腳後跟、膝蓋、髖關節都會產生疼痛。就像這樣,走路時只使用膝蓋,將對身體造成局部負擔,長久下來,全身活動就會越來越卡、最終背離原本應有的順暢動作。※ 本文摘自《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作者:原秀文譯者:羅淑慧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3《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書封。圖/方言文化提供
-
2021-04-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很多中老年朋友經常會出現膝關節(俗稱“膝蓋”)疼痛、腫脹、僵硬,上下樓梯,甚至平地走路困難。導致上述症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關節滑膜病變等,其中以膝骨關節炎最為常見。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並非關節感染發炎,其實就是我們大家平時常說的關節老化、長骨刺、關節磨損、退行性關節病。全身任何關節都可能發生骨關節炎。由於膝關節使用頻繁、活動多、承受體重大等因素,發生骨關節炎更為常見。發生膝骨關節炎的朋友通常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後疼痛加重,休息後有緩解,遇見寒冷、潮濕環境疼痛會加重。有些人平時走路還可以,但是上下臺階困難;有些人平時疼痛症狀輕微,而在一個輕微扭傷後就出現關節顯著的疼痛腫脹,長時間不能緩解。得了膝骨關節炎,應該怎麼治療呢?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膝關節退變的不同程度,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通常還要結合年齡、症狀、個人要求等方面綜合考慮。延緩關節退變 先試3項保守治療保守治療適用於那些年齡較輕、關節疼痛不明顯或容易控制、關節軟骨退變輕,以及對生活品質要求不高的病友。希望通過保守治療,能夠改善症狀,維持或延緩關節退變。相關手段包括:1.改變生活、運動方式,來保護關節。2.對於關節退變輕者,可選擇性嘗試口服氨基葡萄糖類營養品,嘗試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3.在症狀急性期,減少活動量,口服或外用一些對乙醯氨基酚或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也可嘗試關節腔“封閉”(注射糖皮質激素)來緩解症狀。但如果膝骨關節炎逐步發展,通過保守措施不能有效緩解的,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保護膝關節具體6方法俗話說,人老先老腿。與其到了不可挽回的時候才去護腿,不如趁年輕,從現在就開始保護好膝關節。具體方法,請記住以下幾點:1.適當使用手杖。2.注意保暖。3.選擇合適的鞋子。4.控制體重。5.運動時做好防護。6.久坐後要適當活動。
-
2021-04-09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膝蓋卡卡更要動 簡單4招鍛鍊肌力
回想一下,你除了下樓梯會膝蓋痛之外,久坐後站起來是否也會感到疼痛呢?物理治療師陳宗威提醒,除了要當心膝蓋出問題,更要注意加強下肢肌耐力。生生優動的物理治療師陳宗威表示,隨著年齡上升,肌肉也會逐漸地流失,所以要養成鍛鍊肌肉的習慣,幫助減輕關節的壓力。影片分享了在家就能做的運動,動作雖然簡單,但更要注意姿勢正確,務必依照影片中物理治療師的指示,避免用錯力反而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跑步出現「跑者膝」疼痛困擾 學會這三招明顯改善
台灣跑步風氣興盛,跑步前訓練不足或是跑步姿勢錯誤,容易導致關節或肌肉疼痛,最困擾的就是膝蓋周邊疼痛的「跑者膝」,經常反覆發生,物理治療師建議三招簡單髖關節穩定度運動,就能改善跑者膝狀況,讓跑步更無負擔。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琦淵說,跑者膝過去被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指膝蓋在微微彎曲約20度到30度時會造成膝蓋外側疼痛,會越跑越痛,休息可能減緩,但開始跑步又會再痛。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因為髂脛束摩擦到骨頭組織產生的疼痛,而緊繃髂脛束也是造成末端拉扯或是摩擦主要原因。但近期研究證實髂脛束其實穩定地附著在股骨外側,不會隨膝蓋的屈伸而滑動,因此「摩擦」的假說並不成立。且許多研究指出,髖關節的穩定度不佳與跑者膝有很大的關連。一旦髖關節穩定度變差會讓站立時期的股骨內縮且內轉,脛骨也會內轉,造成膝蓋外側的髂脛束下方富有豐富血流與感覺神經的脂肪組織受到壓迫,產生疼痛。吳琦淵說,若於急性期發作,目標以控制疼痛與暫停運動休息為主。最新文獻顯示高濃度自體血小板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在確診後,可於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達到治療效果。若是疼痛獲得適當控制,可以漸進的訓練髖關節的穩定度,減少疼痛的再次發生。吳琦淵說,三個簡單髖關節穩定度運動配搭彈力帶,運動時可以慢慢增加彈力帶的重量,且注意是否膝關節有內扣,要讓用力的肌肉與關節學習到正確的力線。有症狀的患者,在運動前須與醫生或是治療師討論病況,確認病況與運動是合適的。1.平躺時,膝蓋彎曲,將彈力帶兩端打結(也可使用mini-band),套至兩大腿靠近膝蓋處,將兩腿用力將彈力帶撐開。臀部夾緊抬離床面,維持30秒,重複動作。可喚醒臀中肌與臀大肌的用力。2.站姿下,彈力帶套在大腿膝蓋上方,練習從坐到站。注意膝蓋尖端要對準第2、3腳趾。3.動態控制。在平滑的地面上,非訓練腳腳踩毛巾減少摩擦力。訓練腳慢慢下蹲,控制膝蓋與骨盆的穩定度。另一腳毛巾則慢慢往後滑做前側腳的髖關節動態控制訓練。須注意膝蓋是否對準第2、3腳趾,以維持良好的力線。
-
2021-02-2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練好肌力 膝蓋自然勇健
山林開放掀起登山熱潮,但有人爬山總是膝蓋痛,衛福部桃園醫院職能治療師蕭雅竹說,肌力是最好的護膝,平時未做好運動訓練,爬山易使膝關節受傷,她提出2種簡易方式可以在家運動加強肌力。蕭雅竹說,膝關節的構造包括骨頭、韌帶、軟骨及半月板,活動時會承受很多重量,頻繁使用長期下來會造成磨損,可透過下肢肌力訓練,加強膝蓋周圍肌肉耐力,幫助減緩衝擊力。她建議靠牆深蹲可訓練股四頭肌、股二頭肌及臀大肌,背部先平貼著牆,雙腳與肩同寬,接著背部往下移慢慢深蹲,膝蓋彎曲近90度,像坐在椅子上,但臀部不能低於膝蓋,維持此姿勢1分鐘後再起身,可反覆練習5次為1個循環。另外,蚌殼式運動訓練臀中肌,先側躺將彈力繩套在膝蓋上,膝蓋彎曲約120度,腰部不能扭動,僅張開單側膝蓋,需感到兩側臀肌施力,可反覆練習30次,做完換另一側。蕭雅竹提醒,訓練與強度要視身體狀況而定,若有很明顯疼痛則需停止動作,就醫找出原因,運動後膝蓋疼痛很常見,但要循序漸進加強腿部肌力,才能擬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訓練計畫。
-
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爬樓梯膝蓋痛?上下樓梯的痛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
我治療的許多人說,他們站立或走路沒問題,但幾乎無法上下樓梯。限制他們的甚至可能不是疼痛,他們可能只是沒辦法在一腳踏向下一個階梯的時候,用另一腳支撐。痛的地方是膝蓋時,患者自然會去看醫生,而醫生常告訴你,你需要換膝關節。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說這是胡說八道。首先,X光無法判斷你是否真的是骨頭磨骨頭(也就是,是否真的沒有關節空間)。關節只要有一點點空間,就能完美運作了。第二,活動範圍是判斷有沒有骨頭磨骨頭的決定性因素,要確認活動範圍,就必須由另一人拉著你,讓關節被動地在活動範圍中移動,看看是否能做到完整的活動範圍。疼痛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唯一的因素是,是否能達到完整的活動範圍,如果可以,那就毫無疑問──關節痛不可能是骨頭磨骨頭的問題。上下樓梯時,你的體重會讓關節承受很大的力量。如果肌肉不足,就可能導致關節面對位不良,引發關節疼痛。而這和關節的活動範圍完全無關。無法爬樓梯,幾乎是明白告訴我們有肌肉不足的情況。我們來看兩個不同的例子,它們各有各的成因。第一種是,膝蓋痛阻礙了你上下階梯:第二種則是支撐身體的能力有問題,所以爬樓梯的時候,膝蓋會發軟內倒。如果膝蓋痛是讓人無法爬樓梯的主因,那麼上樓梯的痛和下樓梯的痛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上樓梯時,膝蓋不需要彎曲超過九十度,股四頭肌(大腿前側)會收縮,讓你能伸直膝蓋,爬到下一階。上樓梯會痛的兩大原因是,股四頭肌群比腿後肌群強壯太多,或股四頭肌群拉傷。如果是股四頭肌群比腿後肌群強壯,股四頭肌群會縮短,而肌肉失衡加上股四頭肌群以肌腱連接膝蓋骨,會對膝蓋骨產生一股過大的上提力量。這種上提力量會使膝蓋骨在膝關節中受到過度擠壓。股四頭肌收縮,將你的體重抬向下一階時,這樣過度擠壓的情形可能導致膝關節疼痛。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伸展股四頭肌群和鍛鍊腿後肌群,來拉長股四頭肌群。對應的運動包括股四頭肌伸展、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如果上樓梯會痛的原因是第二種:股四頭肌拉傷了,那麼,膝蓋骨滑動時就容易偏向膝關節側面,甚至會接觸到膝關節的外側邊緣。當股四頭肌收縮,撐起你,把你送向下一階時,膝蓋骨碰到膝關節外側邊緣導致的刺激可能引發膝蓋痛,甚至有劈啪或斷裂的感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鍛鍊股四頭肌群,讓股四頭肌群以正確的方式跨越膝關節。對應的運動是膝伸直、深蹲、腿後肌伸展和小腿肚伸展。不論哪種情況,平衡都是因素之一,所以一律建議鍛鍊臀中肌。對應的運動是髖外展。下樓梯引發膝蓋痛的情況,原因有點不同。我們在下樓梯時,是站在一階樓梯,腳向下踩到下面那一階,所以站立那條腿的膝蓋必須做出超過九十度的動作,比較接近一一五度。如果你的股四頭肌群和腿後肌群有肌肉失衡的問題,導致股四頭肌群縮短,那麼膝蓋骨壓向膝關節的力量可能就會過大,所以膝蓋愈彎,膝蓋骨就會被壓迫得愈用力。由於下樓梯時需要這麼大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因此股四頭肌縮短、壓迫到膝蓋骨的程度可能大到導致膝蓋痛,讓你下不了樓梯。有些人甚至會側身下樓梯來彌補這種困難。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做股四頭肌伸展、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這也是一種單腿站立的情況,所以我也建議做髖外展來鍛鍊臀中肌,加強平衡和穩定。最後,我想談談一個狀況──膝關節向內倒而無法下樓梯。這個狀況和膝蓋能維持在臀部正下方的狀況很不一樣。雖然膝蓋看起來向內倒,甚至膝關節疼痛,但原因其實還是出在臀部。說實在,我沒想到居然那麼多人落入這種處境。有些人的狀況比較輕微,他們只是從坐姿要站起來會有困難,原因也是膝蓋沒在臀部下方。如果膝蓋因為臀中肌無力而內倒,那麼,股四頭肌群就無法產生力量來把你抬起來。唯有大腿骨在臀部下方、小腿骨在大腿骨下方,才能形成穩定的姿勢。少了臀中肌的收縮力將大腿向外拉,讓膝關節維持在髖關節下方,你就幾乎無法從椅子站起來。現在想像一下你是怎麼把身體抬上一個個階梯的:你是一腿踩住階梯,然後使力撐起另一條腿。如果用雙腿從椅子站起來都有困難了,當然會覺得輪流用單腿爬樓梯幾乎不可能。上樓梯時,膝蓋之所以會向內倒,就是因為只有一小部分的膝關節能夠支撐你。這會使肌肉必須更努力工作,可能導致拉傷、膝蓋骨與膝關節之間的關節面對位不良。由於痛的是膝關節,患者可能很自然覺得疼痛是起因於膝關節結構問題。如果看的醫生是受診斷關節結構變異的訓練,即使關節的結構變異沒造成疼痛,你很可能就診一次就跑去換關節了,但換關節不只沒必要,反而帶來更多麻煩。如果我在診斷膝蓋痛的原因時,發現患者站起或走路時有膝蓋向內倒的現象,甚至兩邊膝蓋幾乎碰在一起,我就會問患者,他們有沒有發現自己膝蓋向內倒得多嚴重,沒想到他們都說沒發現。如果我請他們單腳站立,他們只要一試著抬起另一腳,站立那腿的膝蓋就會立刻垮掉。其他醫療人員只因為患者膝蓋痛,就讓患者相信都是膝蓋的問題,我一想到這件事就覺得很糟糕。身體出現的症狀總是會告訴我們,是哪個組織該為這些症狀負責。膝蓋向內倒,是因為臀中肌(位在髖關節上方,連接到骨盆側面)嚴重拉傷,無法在起立時讓膝蓋保持在髖部下方。這前因後果非常明顯,但卻很少被辨識出來,因為醫療人員沒學過如何評估身體症狀。要解決爬樓梯時膝蓋向內倒的情況,應該鍛鍊臀中肌。股四頭肌群也要鍛鍊,因為你上下階梯時,是這些肌肉抬起或放下你。而股四頭肌群要想正確運作,膝蓋就必須保持在髖關節下方。因此,做深蹲時,關節活動範圍必須使膝蓋一直維持在髖下方。鍛鍊臀大肌也很重要,因為臀大肌是關鍵的髖伸肌群,有助於維持軀幹挺直,這樣一來,爬樓梯時肩膀才會在臀部上方。對應的運動是髖外展、深蹲和髖後伸。這可能要稍微比較久時間,才能看出鍛鍊肌肉確實改善了你爬樓梯的能力。最先會在起立、坐下時看到改善。別忘了,爬樓梯時主要的力學障礙是膝蓋沒維持在髖部下方,沒能為股四頭肌群提供理想的支撐,容許它們順利完成將你抬高或放下的任務。結合臀中肌鍛鍊,並且在動作中刻意讓膝蓋維持在髖部下方,能幫你重拾無痛爬樓梯的能力。※ 本文摘自《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米契爾‧亞斯譯者:周沛郁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26
-
2021-01-27 養生.運動天地
從在校內都要叫計程車,到5年破50座百岳 26歲女嚮導:要開始才能很厲害
「這個揹20公斤建材的山青,是女生耶!」前往嘉明湖的路上,楊岳蓁纖細瘦弱的背影,卻扛著厚實的避難山屋整修建材,引起不少驚呼聲。不到26歲,卻在5年內爬超過50座百岳,如今更是專業高山嚮導,好體能和肌耐力,自然不在話下。很少人知道,5年前,她連在校內爬坡進校園上課,都要叫計程車。弱肌女,怎麼華麗變身的?沒有目標的大學生楊岳蓁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採訪,分享這段變身歷程。大學念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四年過得渾渾噩噩,功課很差、社團也玩得不精進,忙著夜唱、夜衝、吃宵夜,差點被二一,身材更嚴重發福。校園沿著山坡興建,超討厭走路的她,更常和同學叫計程車坐進校園。大二時,朋友揪團爬玉山,她也想「找一件很厲害的事情,來改變現在很糟糕的自己」,決定參加,沒想到從此改變一生。第一次登玉山,就遇到飄雨的大白牆,排雲山莊兩個年輕山友被大雨淋得失溫發抖,山友們紛紛借排汗衣、外套、煮薑茶照顧這兩個人。「從來都不知道,人跟人之間可以那麼緊密,對陌生人可以那麼慷慨不求回報的幫助!」從新竹客家庄到台北念書的楊岳蓁,在感受了台北的冷漠後,卻在山上找回了人與人間的溫暖和感動。差點喪命的嘉明湖暖意,讓楊岳蓁開始愛上登山,卻也太過自信差點喪命。大三時,她挑戰爬嘉明湖,走稜線時和嚮導相約跑步到目的地,沒想到一到嘉明湖卻引發超級劇烈高山症,完全感受不到美景,只有強烈的嘔心反胃,她勉強走回山屋避難所,全身冒汗濕冷,隻身躲在山屋外痛哭,頭痛欲裂。當時,一個完全陌生的山友,立刻讓她吃止痛藥、喝熱水,嚮導也讓她換掉濕衣服,隔天她才恢復神清氣爽,卻因前晚頭太痛頭昏眼黑,看不清是誰幫助了她。「未來,我也要像那位幫助我的大哥一樣,成為幫助別人的存在」這份感恩,楊岳蓁一直沒有忘記。肉腳變女山青大學畢業後,楊岳蓁投入保險業,但始終繼續爬山。女生爬山會遇到生理期、負重能力、肌力的挑戰,楊岳蓁持續自我鍛鍊,協助嘉明湖避難山屋、基地台的整修建材,揹近20公斤建材;也協助向陽山屋食材運補近30公斤。去年疫情爆發,無法出國的旅客,蜂擁進入登山領域,她轉職擔任高山嚮導,更常得幫團員背帳篷、睡袋、食材。很多人會問:爬山的耐力怎麼鍛鍊?楊岳蓁建議,就是一直爬,不要間斷,不要讓腿的肌力下降,把股四頭肌練強壯後,有力的肌肉可以支撐膝蓋,也可以避免爬山膝蓋痛問題。女生當嚮導,常會被質疑專業度和能力,但楊岳蓁認為「不需要變得很厲害才開始,要開始才能夠很厲害!」無法比上老山友能力經驗,就想辦法付出時間去累積,去學習,把別人的質疑當作自己前進的動力。 勇敢跨出舒適圈很多人會問楊岳蓁「我好想爬山,可是我因為什麼什麼理由,所以不能」,或是「我好想爬山,可是我不喜歡走路」、「我去登山,可是如果沒攻頂很丟臉怎麼辦?」透過「有肌勵」分享自身經驗,楊岳蓁想鼓勵更多人,我們常會有很多世俗眼光和負擔,想要符合別人的期待,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只要勇敢做自己就好!機會在自己手中,如果沒跨出去,永遠都不可能知道,跨出去,原來有多美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1-26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的人,該穿這2種鞋!骨科醫師:從預防到改善,你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只要更換鞋子與鞋墊,就能預防膝蓋老化!選擇可以預防膝蓋疼痛的鞋子與鞋墊當膝蓋在支撐體重時,並不是只用一個面支撐,而是以膝蓋內側與外側的2個點來支撐體重。若是膝蓋內側與外側的負荷沒有保持平衡,就會加重其中一側的負擔,承受更多負擔的那一側軟骨便會開始受損、減少。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體重平均地施加在膝蓋上呢?事實上,保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與地面接觸的「雙腳」。要是分別從前方與側邊仔細觀察腳部,可以發現如同拱橋般的「足弓構造」。讓腳底足弓維持拱橋般的狀態非常重要,因此在選擇鞋子與鞋墊時,必須挑選在腳底部位有些許隆起的「支撐足弓」設計,這就是關鍵。具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不只能減輕膝蓋的疼痛感,還能為還沒開始疼痛的人預防未來會膝蓋疼痛,因此必須在年輕時,就選擇這種鞋款與鞋墊穿著會比較好。與其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運動,倒不如先好好善用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維持良好的平衡,讓膝蓋平均承受體重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已經出現膝蓋疼痛問題,或是O型、X型腿情形嚴重的人,則建議應選擇在腳底內側或外側為傾斜設計的鞋墊。幾乎在所有骨科,都會有很多提供客製化鞋墊的輔具業者出入,若是有O型或X型腿的人,不妨與骨科醫師好好討論看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在一項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適合鞋款的研究中顯示,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款,必須擁有下列這4項條件。.鞋底有1公分左右的厚度.無跟的平底鞋款.重量較輕的鞋款.緩衝效果佳的柔軟鞋款比起高跟鞋,還是運動鞋與健康舒適鞋等沒有前後高低差的鞋款比較好,而且若是有固定住腳踝的款式,走起路來會更穩定輕鬆。經常穿著高跟鞋的女性,走路姿勢常會彎曲膝蓋。這種走路方式會造成膝蓋前面的肌腱承受過多負擔,而引起膝蓋發炎。此外,沉重的登山鞋、皮革鞋款,無法固定腳踝的拖鞋、海灘涼鞋、健康拖鞋等等,都會對膝蓋造成負擔,因此最好避免穿著這些鞋款。還有,在腳尖部位過於寬鬆的鞋子,雙腳會在鞋子裡前後晃動,也不建議大家穿著。這麼說來,「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子」其實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最近也有一些鞋店裡有專屬的適鞋顧問,不妨與對方討論看看,了解自己適合穿著哪些類型的鞋子,也是不錯的方法。書籍介紹書名: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強膝蓋診治保健法,告別疼痛、找回蹲坐行走自如的雙腿!作者:磐田振一郎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7/09作者簡介/磐田振一郎醫學博士、日本骨科醫學會認可的骨科專門醫師日本再生醫療醫學會認可的再生醫療認定醫師日本體育協會公認的運動專科醫師1996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後,直到2010年應義塾大學醫院骨科工作。2004年前往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留學,作為客座研究員進行膝關節動作與軟骨MRI測量方面的研究。回到日本後,在各地綜合醫院兼任骨科醫師,負責診療並執刀更換人工膝關節等手術。在過去20年內執刀超過2000件關節手術,是關節手術權威。於2009年為了整合針灸館、接骨所等不同業種並交換資訊,成立了「NPO法人腰痛.膝痛團隊醫療研究所」。從2017年起,於帝國Hotel東京本館4樓開設了「Riso CLINIC」,專門從事關節再生醫療。延伸閱讀: 把麵包當主食,難怪你老是覺得累!醫師告訴你:造成「腎上腺疲勞」的NG飲食習慣
-
2021-01-18 養生.運動天地
結實卻不一定更健康?醫:練出肌肉線條≠運動力
現代人生活需要久坐,也常被長期的背痛、關節疼痛煩心,讓膝蓋痛、髖部痛、與背痛並列三大身體不適。我們過去提了很多拉筋伸展的介紹,那究竟拉筋是在拉什麼?要怎麼練才能減少身體痠痛呢?我們再來抽絲剝繭一番。雖然大家常會講「拉筋」,但對於筋膜的概念卻有點模糊。就像一般人知道身體裡有神經、肌肉、皮膚,但聽到「結締組織」,可能就會覺得這有點陌生了。其實筋膜就是由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組成的結締組織,筋膜會包覆著肌肉,形成架構。筋膜在哪裡?這樣講還是不太清楚嗎?想想看,我們切開香吉士時,包覆於果肉外的是一層白色纖維,筋膜就是這些白色的纖維,是包覆著果肉的架構。筋膜也有分成不同層次,再講的清楚一點,就請大家看圖。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纖維組成的,用來包覆最小的肌肉纖維的是「肌內膜(endomysium)」,接著包圍著肌束的稱為「肌束膜(perimysium)」,包圍整條肌肉的是「肌外膜(epimysium)」,最外層稱為深筋膜。這樣講大概還是會讓大家非常無感,就像掰開橘子或香吉士時,常有人隨手會把白色纖維撥掉那樣,以為筋膜就是個沒什麼用途的組織。不過,近20年來,研究發現筋膜並不僅是一層層無用的白膜,其實上頭含有很多關於動作、位置、壓力、張力、疼痛的感覺受器,甚至在筋膜上的感覺受器數量還比在皮膚的感覺受器來得多。現在我們多把「肌肉」與「筋膜」聯合起來,視為「肌筋膜聯通網」。肌筋膜是個整合、全面性的活動概念,當筋膜內的感覺受器接收到動作、位置、張力、疼痛的刺激時,在細胞的層次改變了化學分子的反應,而影響到肌肉與肌肉間的力量轉移與分布。筋膜上有這麼豐富的感覺受器,就是為了防止我們受傷,並增進本體感覺,強化人類整體活動力。因此現在我們不再把筋膜當成是一個被動、無用的組織了,反而是非常吃重的角色,身體的型態、動作、與支撐,都少不了筋膜!筋膜串聯肌肉後,讓肌肉的活動串成一個動力鏈,而一切身體張力的移轉都是要以整個身體內的肌筋膜聯通網來看。了解這些資訊後,我們能如何改善運動訓練呢?首先,過去假如你只考慮肌肉,現在你要加進筋膜的概念,把「肌筋膜網路」一起想。練出線條不等於練出運動力例如,當我們走進健身房,會看到一堆機器,每個運動器材都可以單獨訓練某塊肌肉,有的練習斜方肌,有的練闊背肌,有的練三頭肌,讓一塊塊的肌肉線條透過阻力、重量而變更明顯。然而,這些訓練單一肌肉的器材,確實短期內能較快看到肌肉的脹大,讓訓練者感覺到自己有明顯的線條,但練久了,如果沒有搭配其他適當的運動,可能會發現自己「運動力」似乎沒有增加,偶爾打個球會發現自己手忙腳亂,甚至筋骨更痠痛。原來就是靠運動器材單獨訓練某一塊肌肉,反而會造成肌筋膜網路不平衡地發展,而生活中許多動作都是不同肌肉動作的集合、協同,有正在收縮的肌肉筋膜,也有正在延展的肌肉筋膜,若長期僅用器材鍛鍊單一肌肉,會讓肌肉筋膜發展不平衡,反而失去活動時效率,即使看起來結實,卻不一定能更健康,運動、活動的表現也不會更好。訓練肌筋膜當我們想練出運動力,並減少身體的痠痛不適,必須要把肌肉與筋膜一起組成的「肌筋膜」聯合網考慮進來。肌肉訓練時,我們會利用「阻力」讓肌肉收縮、縮短,促使肌肉為了適應阻力而增大,以增加肌肉的肌肉質量與力氣,讓線條更明顯。而除了訓練肌肉,我們也需要做筋膜訓練,一些讓筋膜延展的動作,能有助於刺激筋膜內的纖維母細胞製作出新的膠原蛋白,幫助筋膜變得更能承受延展的動作,因此延展筋膜的訓練可以讓肌筋膜網路變得更強壯,支撐性與活動性更好,更能抵抗受傷。我們就來看看幾個要讓肌筋膜健康時該注意的事情。◆避免脫水想要有健康的肌筋膜網路,請記得喝足量的水分。對於著重肌肉線條的訓練者來說,常常會想要靠著減少水分攝取,讓自己脫水,來達到讓肌肉線條更明顯的目的。然而,當身體脫水、筋膜乾巴巴時,支撐性與活動性都會受限,肌筋膜網路更容易受傷。◆注意姿勢長期的姿勢不良對肌筋膜很傷,假使坐的時候不坐好,歪歪斜斜的,某一側的肌筋膜就會被迫縮短、扭轉,肌筋膜便的很緊繃,血液循環很差,容易發炎、拉傷,因此平時無論是站著、坐著,都要選擇正確的姿勢。站好、坐好不會累,其實反而是讓身體最輕鬆最不受傷的。◆筋膜放鬆過去我們介紹過用滾筒放鬆筋膜,利用滾筒時,會為結締組織與肌肉帶來壓力,這些不同層次的壓力,改變了筋膜裡面的液體分布,增進淋巴與代謝物質的交換。靠著這些穩定、緩慢的壓力,能減少筋膜變得僵硬。◆筋膜伸展與肌肉離心收縮訓練我們曾經介紹過頸部、背部、髖部、膝蓋、與腿部的各種伸展方式,透過全身的伸展動作,筋膜會更有彈性。除了單獨做伸展動作之外,我們也可以在肌力訓練的同時,多加強「離心收縮訓練」。什麼是離心收縮呢?舉例來說,你手拿著啞鈴朝向自己方向,肌肉用力大於你拿的重量,二頭肌「收縮且縮短」,是「向心收縮」。要回復到原始動作時,重量大於肌肉用力,二頭肌「持續用力但肌肉伸長」,就屬於「離心收縮」。常常我們在做肌力訓練時,會過度著重「向心收縮」,想著:「我要舉起啞鈴!」一但舉起了,就趕緊快快放下。不過,要練好肌筋膜,做好「離心收縮」很重要,因為這時是能同時強化肌肉力量又伸展肌肉的時機!因此,當你做肌力訓練時,一定要要求自己,要慢慢地做離心收縮,例如舉起啞鈴,然後緩緩地做出放下啞鈴的動作,感受肌肉持續用力並延長、伸展著肌筋膜。許多瑜珈與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就會依據離心收縮的概念,因此搭配著訓練瑜珈和皮拉提斯也是鍛鍊肌筋膜的好方式。筋膜的英文是Fascia,而代表獨裁政體的「法西斯主義」其英文為Fascism,都是從拉丁文的Fascis這個字延伸而來,所以過去大家真的只把筋膜當成一個很限制性,很拘束的包覆體啊。然而,透過最新的研究,我們開始了解到筋膜其實很不簡單,想要強化運動能力、減少痠痛,都需要與筋膜好好相處,關於活絡肌筋膜的方式與各種可能性,我們會持續介紹,希望大家都能練出健康活力並擊退痠痛。原文: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手術,不日本治療師教你:4種伸展髖關節方法
編按:高田祐希是位脊椎神經治療師兼醫學氣功師,目前在東京二子玉川開設了「KIKOUKAIRO施術院」,他過去曾有很嚴重的膝蓋痛困擾,不管是攝取營養食品或是求助各大骨科都完全改善不了,所以便想將過去曾試過且大幅改善膝蓋痛的方法,撰寫成書與大家分享。他照著這些方法認真鍛鍊後,沒想到真的改善了!膝蓋的積水消失了,長時間持續的疼痛與發腫也不見了。就算打網球時奮力地到處跑,一直到隔天早上都還沒有復發。高田祐希說,自從發現「讓膝蓋不再疼痛的身體運動基本方法」,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夠應付自如並放心運動身體,不再害怕搭電車、巴士或是任何外出得做的動作,也更有意欲完成必須經常坐下起身等的家事雖然,骨科的治療對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擁有非常棒的效果,但是有些人還沒嚴重到需要動手術的程度,只是想要在惡化前想辦法改善,骨科醫師自然沒辦法給予這些患者太高規格的治療。此外西醫與中醫口徑一致的說法,都是患者也必須自行努力才行。也就是說,想在惡化之前改善的話就只能鍛鍊身體了。 高田祐希也提醒,會導致膝蓋痛的疾病有許多種,其中很多都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所以為了兼顧安心與安全,切勿自行判斷,首先仍應前往骨科接受X光或MRI檢查,確認膝蓋的當前狀況。有時初期的膝蓋痛只要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髖關節?我有伸展啊!」態度隨便的話,症狀會在不知不覺間惡化,就算本來不痛也可能遲早痛起來,所以平常請多加留意伸展。有很多運動都能夠伸展髖關節,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反折腰部」,沒有真的伸展到髖關節。X型腿常見的腰椎過度前彎(腰部反折),就會受到骨盆前傾的影響,乍看伸展了髖關節,實際上卻只是將腰部往後折而已。正確做法還要搭配「縮小腹」,但是縮小腹其實也與踢力有關,所以請一點一滴慢慢拓寬可活動範圍吧。錯誤運動範例這些動作只會造成腰部反折,無法伸展髖關節。伸展髖關節的4種動作跨過平台的髖關節伸展1. 踩在地板或椅子上,以跨過的方式將另一腿伸往後方。透過後腳的大腿外旋、內旋等轉動方向以伸展髖關節,就像伸展鼠蹊部一樣。這時腹部要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抬起後腳跟會更方便伸展,但要注意別反折腰部,並且要換腳進行。以按壓大腿的方式將整個身體往前挪動,能夠達到「縮伸」的效果。雖然這是伸展髖關節的運動,但是出力時臀部肌肉與膕繩肌也會用力,有助於強化這部分的肌肉。有助於O型腿矯正的髖關節伸展1. 坐在地板後,彎曲前腳、伸展後腳,以轉動後腳大腿的方式,在改變方向之餘伸展髖關節,同時也伸展鼠蹊部吧。這時要注意腹部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接著要運動前腳膝蓋以下的部位。先讓前腳大腿外旋並彎起膝蓋,接著著重膝蓋以下折起的部位,將膝蓋與後腳跟慢慢挪往正側邊。O型腿的膝蓋以下多半有朝外扭轉的問題,這個動作有助於將腿收往內側。雖然只有以自身重量為負荷時不會有危險,但仍嚴禁勉強執行。因為必須用雙臂支撐身體,所以出乎預料地全身都會用到,甚至能夠實際感受到對腹肌的效果。大腿外旋的單腳深蹲1. 雙腿前後大幅跨開,雙腿的腳尖均朝外打開,骨盆盡可能往前挺出。前腳的膝蓋要彎曲,後腳的則要伸直,雙腿(髖關節)都要朝外轉動。2. 邊吐氣邊彎曲前腳膝蓋,慢慢地將上半身下壓(降下的感覺,不要往前),並避免腰部反折。這裡要將大腿確實往外轉動,但是執行時也要伸展內側肌肉以立起「後腳跟」,所以必須特別留意「從後腳跟到小趾側」的施力狀態。張開雙腿的駱駝姿勢1. 膝蓋打開跪在地板上,並立起腳尖。有拇趾外翻等問題所以大拇趾會痛時,也可以伸直腳趾,讓腳背貼在地板上。2. 手臂往後伸直以抓住後腳跟(抓不到也沒關係)。維持大腿與地板互相垂直的狀態,將上半身往後倒。同時要夾背、挺胸、縮下巴,不要抬高下巴或是身體變形。3. 往後倒至能力範圍內最低處時,就回來原本的位置。當然回來時,也要正確運用肌肉。執行時腹部沒用力的話,可能因為腰部反折造成腰痛,必須特別留意。光憑這個動作就能實現髖關節外旋、伸展,並促成身體後側(臀部、膕繩肌、小腿肚)用力,還可以用到腿側的肌肉。胸膛會更寬廣、背部也會更有力,所以請從稍微往後倒開始嘗試吧。剛開始也可以僅以右手或左手抓住後腳跟,先從單邊開始練習。通常僅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膝蓋,我自己的初期膝蓋痛,也是透過伸展髖關節治好的。書籍介紹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不手術!3大鍛鍊操 × 5大運動法,專業治療師的膝蓋自癒重生計劃作者:高田祐希譯者: 黃筱涵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11/26作者簡介高田祐希東京二子玉川的「KIKOUKAIRO施術院」院長,同時也是脊椎神經治療師、醫學氣功師。經常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思考人體,NHK《試過就會認同》節目中,曾介紹其想出的密技「藉耐震墊讓高跟鞋穿起來更輕鬆」而引發話題。從小對自己的雙腿感到自卑,長年持續觀察他人的腿,不僅發現能夠從雙腿形狀看出一個人的運動方式與體型,還可以隨年齡加以分類。指導法中融入了重訓、伸展運動、瑜珈、街舞,提倡「自己的身體由自己打造」。黃筱涵畢業於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從2009年開始從事日文翻譯,翻譯書籍有《居家設計解剖圖鑑》、《極致名宅美學》、《日是居家設計美學》,以及《健身新手重訓攻略》(采實文化)等。責任編輯:林筱庭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豆漿的營養價值竟比豆干低!豆漿、豆腐、豆干...營養師告訴你:豆類製品的營養價值,你可能搞錯了 為什麼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希望我家破人亡?一個故事告訴你: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
2020-12-21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日扛米袋上下樓 不到50歲退化性關節炎
「跤頭趺(膝關節)硬硬的,彎不下去也站不直」,若出現這種症狀,恐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老化、體重過重或長期過度使用等因素,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但別以為老人家才會有,最近就有一名不到50歲患者,若有關節痛、僵硬,甚至嘎吱作響,一定要立刻就醫。劉冠麟說,一名經營壽司店的黃先生,長年每天扛沉重的米袋,在1樓店面與3樓倉庫間上下階梯,儘管年齡不到50歲,卻因膝蓋痛得受不了求診。劉冠麟表示,除了年齡、體重、過度使用外,新陳代謝、免疫疾病、關節曾有外傷或感染等,也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花蓮門諾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郭惟致說,早晨起床膝關節僵硬、疼痛、無力,走路時咯咯作響,上下樓梯或上廁所蹲下、起立有困難等,都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徵兆,中老年尤其女性好發的五十肩,也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一種。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多,非手術有口服藥物、玻尿酸關節注射、葡萄糖胺等,手術類則有關節清創、高位脛骨截骨術及股骨遠端截骨、單踝人工膝關節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細胞治療也能應用在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預防勝於治療,醫師也建議民眾日常生活多注意,過重者最好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避免反覆蹲跪及衝擊性運動。醫師指出,不要動就不會痛是錯誤觀念,建議從事靜態或動態腳踏車、游泳、有氧運動、橢圓機等運動,若是慢跑愛好者,則可選擇較鬆軟跑道,正確運動才可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對膝關節能有更好保護。
-
2020-12-20 養生.運動天地
零風險健身/專家教你強健「股四頭肌」 減輕膝蓋負擔、保護膝關節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零風險健身!全彩圖解肌力伸展解剖全書》,作者榮皮耶‧克雷蒙梭, 菲德烈克‧德拉維耶, 麥克‧甘迪】想要擁有結實的大腿,就必須要經常鍛鍊股四頭肌。伸展可以延伸強化股四頭肌,使體態看起來更修長。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運動都需要強壯有力的股四頭肌,才能夠有好的表現。訓練開始之前,進行大腿伸展動作非常重要,可以使肌肉和關節真正暖身;訓練收尾時的大腿伸展動作,則有助於復原,並且降低肌肉痠痛發生的機率。補充說明無論在日常生活或是運動,膝蓋疼痛的問題都十分常見。有些運動項目(例如球類運動、揮拍或搏擊、跑步、滑雪、騎自行車),就特別容易傷到膝蓋。當動作出現以下兩種張力不平衡,很容易造成膝蓋疼痛: → 大腿後側的肌肉與半月板之間的張力,以及股四頭肌與半月板之間的張力,兩者不平衡。→ 組成股四頭肌的四種肌肉之間張力不平衡。 在自然的情況下,上述肌肉很少以平均的力道拉扯膝蓋骨,因此便會造成肌肉外側或前側張力不平衡,間接影響膝蓋關節的健康。所以,伸展訓練必須具備: → 重新平衡肌肉張力,同時減輕膝蓋骨所承受的扭曲。→ 鍛鍊大腿的肌肉,讓它們能夠更有效的保護膝關節。舒緩膝蓋疼痛的完整訓練,應該同時強調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肉的伸展。地面股四頭肌伸展練習 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雙側的股四頭肌以及腹肌。1. 雙膝跪地,屁股墊在腳跟上,雙手平貼在腳跟後地面。2. 指尖向後,屁股離開腳跟並收縮臀肌,使下背部不至於彎曲,並且充分伸展股四頭肌。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左右,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進階變化式1. 雙膝跪地,身體向後仰,屁股墊在腳跟上。2. 手肘跟肩膀垂直,前臂跟身體平行而且貼在地面。3. 確實收縮臀肌,使下背部不至於彎曲,並且伸展股四頭肌。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左右,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高難度變化式1. 躺在地上,手臂稍微攤開。2. 雙腿彎曲朝向身體的兩側,特別注意身體不要太彎曲,頭應該順著身體的方向,呼吸時充氧才會順暢。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同時緩慢規律的呼吸。單側股四頭肌伸展練習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單側的股四頭肌以及腹肌。1. 雙腿伸直平躺,雙臂稍微攤開。2. 將其中一條腿彎向側面,注意背部弓起來的幅度不要太大,而且頭要順著身體的方向,使肌肉能夠順暢的獲得氧氣。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到五十秒,同時要緩慢規律的呼吸,然後再換另一邊執行。平衡感及股四頭肌伸展練習練習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到股四頭肌,並且可促使腹肌出力以及訓練平衡感。1. 跪著,雙臂向前伸直並保持水平。2. 身體稍微向後仰,直到你的肩膀位於腳的正上方;收縮臀肌,使下背部不至於彎曲。3. 維持這個姿勢三十秒左右,同時緩慢規律的吸氣和吐氣。
-
2020-12-14 科別.骨科.復健
治療師的親身經驗:簡單做到一件事 就能避免膝蓋痛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10天擺脫膝蓋痛》,作者高田祐希】正確使用身體,消除膝蓋痛我的膝蓋痛惡化時,不管做什麼、無論怎麼動都會疼痛,不禁開始思考何謂正確的「身體活動方法」,於是我開始著重於腳趾運動方法。這時發生了「讓疼痛瞬間消失」的「事件」。雖然我的膝蓋很痛,但我還是去了東京迪士尼海洋。我在園區內遇到僅僅三階的階梯,卻不由得膽怯思考:「會不會痛啊……」頓時覺得自己很悲哀。去過的人應該明白,搭乘遊樂器材後要下來時的動作,會讓膝蓋很不舒服。當時的高低差讓我痛得喉頭發出「唔!」的呻吟聲,簡直就像地獄一樣。但是我搭乘「印第安那瓊斯冒險旅程」之後,膝蓋卻不痛了,讓我非常訝異。我努力思考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動作,結果總算想到了。那就是讓身體後側用力。搭乘會上下左右搖晃的雲霄飛車時,會邊尖叫邊做出一個動作,那就是「足部用力踩在地板」。當時的我髖關節彎曲、膝關節彎曲、踝關節彎曲,後腳跟會用力拉扯臀部。再加上過程中會搖晃,所以會在膝蓋用力的情況下往左右扭動,有時也會有上下晃動的時候,因此會動用到腹肌。欲預防膝蓋痛,就請喚醒沒在用的肌肉此外我也意識到「用力踏住地面的行為,會用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我仔細思考自己的身體,發現有「踢力」很弱、姿勢「前傾」的問題。大腿形狀甚至讓人感受不到膕繩肌(下肢後方肌肉的總稱)的存在,所以才會引發膝蓋痛。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只要強化這些部位的肌肉就能夠消除膝蓋痛。膝蓋疼痛、髖關節與膝蓋彎曲、腰腿無力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首先會無法跨大步行走。無法跨大步行走時,腳底的踢力就會變弱,髖關節也會無法往後伸展。持續惡化下去的話,就會不禁想抓著東西走路。抓著東西走路會使身體進一步前傾,長久持續的話就愈來愈無法鍛鍊到身體後側的肌肉,最終會難以光憑雙腿站立。想要避免膝蓋疼痛的基本方法,就是喚醒沒在用的肌肉。特別容易膝蓋痛的人,通常都沒用到身體後側肌肉,僅憑容易使用的肌肉運動身體,而這樣的習慣就會反映在雙腿上。雖然腿形也與遺傳有關,但是足部與腿形仍會受到長年身體用方式的影響,甚至會逐漸變形。我長年觀察他人的雙腿並加以研究,現在只要看腿就能夠判斷對方的上半身體型。雖然腿形細分起來五花八門,但是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即是骨盆前傾型或骨盆後傾型,或者是比較偏向兩者其中之一。骨盆的斜度與脊椎彎曲持度,會表現出運動身體時的肌肉使用方法。維持錯誤的運用方法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會使沒用到的肌肉衰弱,然後攣縮,並逐漸變得僵硬。有時可能會出現縮短或是病態萎縮。無論是前傾型還是後傾型,肌肉都會隨著年老而衰弱,導致「膝蓋痛」、「髖關節痛」、「腰痛」等症狀,此外也會伴隨著「肩膀痛」與「頸部痛」。所以喚醒長年沉睡的肌肉、打開神經迴路,讓所有肌肉同心協力運動身體,就有助於消除「痛」。喚醒肌肉的關鍵,就是用身體後側施力。
-
2020-12-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工人作家林立青:「我沒辦法退休,我這代人沒有退休的可能性」
「大家都喜歡會幫你修冷氣、修熱水器,還很會聊天喇賽的朋友吧?」工人作家林立青身懷做工和寫作雙重絕技,他填寫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的「退休準備指標」並分析人生規畫,談起退休想像,林立青最不怕老後孤獨死,最大難題則是財務和健康。因《做工的人》一書聞名,今年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劇,林立青其實才剛滿卅五歲。他在菜市場長大,勞動是日常生活,學貸和半工半讀是人生前半段的關鍵字,這些經驗如今成為寫作養分,記錄下各式藍領故事。做工或作家,對林立青而言相差不大,都是「自由接案者」。他說,工人不是一輩子搬鋼筋水泥做到老,它有明確的晉升過程,先拜師學藝從現場出發,塗裝、焊接、水電都做一遍,找到你感興趣的領域和技術,接著開始添購工具設備,培養合作人脈,慢慢當上師傅。「就像當攝影師要買相機,當作家要一直讀書,在工人世界裡,買電鑽就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比起買股,目前林立青傾向先把收入拿去存款,或用在「當下」可立即派上用場的地方,「存到兩百萬後再想炒股」,避免患得患失、顧此失彼。林立青強調,當代就業市場流動率高,底薪卻不見明顯上漲,為爭取勞動條件換工作成常態,幾乎不可能在同一家公司「做滿四十年」,青壯年族群必須找到「能跟著自己走」的職場優勢,「我沒辦法退休,我這代人沒有退休的可能性。」但能逆流向上者仍屬少數,林立青指出工地是「貴輕賤老」的職場,其中以「四十五歲」為最重要分水嶺,工人要在這之前出師,作家則要出名。健康問題更現實,十個工人九個職業病,腰痠膝蓋痛是基本,再根據不同環境長出皮膚病、支氣管炎、關節病變。就像林立青的母親在菜市場工作多年,體力好力氣大,整條手卻壞了了,上有肩部旋轉肌破裂,下有手掌腕隧道症候群。「我們在工地一天可以走到兩萬步,下班快累死,運動個屁,往往搞壞了身體才發現。」正是看著老師傅們一個個退下崗位,母親又剛好臥病在床,林立青體認到人生需超前部署,決心完成《做工的人》一書,開啟作家之路。也幸虧「做工」讓他累積強大社交力,林立青形容:「警察退休只能去當偵探,我老了還能幫朋友修家具。」他不怕孤苦無依,更積極拓展人生可能性,目前以吃遍艋舺美食為目標,廣結在地善緣,「如果六十五歲寫不出好東西,沒力氣上工,以後我就靠導覽和講座過活。」林立青還發現,身邊愈來愈多朋友簽下「預立放棄急救同意書」,他同樣有此打算,甚至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因為他的未來生活不包含「退休」兩字,打算做到老學到老。倘若失去寫作與美食,只能臥病在床直到離開,林立青笑說:「不如大家聚在一起,開開心心送我一程吧。」 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07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如何解決?治療師教你自己能做到的緊急處置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10天擺脫膝蓋痛》,作者高田祐希】先確認發炎五症狀如果你現在就苦於膝蓋痛的話,那麼就請學會運動時應做的基本緊急處置吧。只要熟知處置方法,出狀況時就不會滿心擔憂了。醫院要應付的患者非常多,所以每個人能夠獲得的診治時間很短,近來甚至會發生僅取得手冊的狀況。但是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會認真閱讀手冊呢?苦於膝蓋痛的人裡面,有大半都是中高年齡層的人,手冊上小小的文字對他們來說肯定難讀又麻煩吧?這些患者肯定想著,只要使用醫師開的貼布、乖乖吃藥,日後復發時再去醫院報到就好了。這邊要請各位牢記處置方法,因為真的非常重要。首先,請先確認「發炎五症狀」。瘀青、扭傷、骨折等會造成肌肉急遽伸縮,發炎五症狀● 發紅 傷到的部位變紅● 熱感 傷到的部位燙熱● 腫脹 傷到的部位發腫● 疼痛 傷到的部位有痛感● 功能障礙 傷到的部位不易運動炎症分成好幾種,膝蓋痛初期會出現的症狀也是炎症。發生急性炎症的話,微血管會擴張使患部血流增加。血液成分會從擴張處的血管流出來,導致組織浮腫,產生「腫脹」。腫脹帶來的壓力會壓迫患部,刺激體內化學傳導物質「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進而產生疼痛。如果造成發炎的原因沒有修復的話,這些因素就會合併作用使患部難以運動。接下來要介紹的應對方法,就有助於處置這些狀況。左邊是要請各位記好的基本緊急處置,就是RICE。● Rest 休息● Icing 冰敷● Compression 壓迫● Elevation 抬高身體出現急性炎症時,只要做好RICE 處置就有助於減輕疼痛與消腫。
-
2020-11-20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卡卡、喀喀響?醫教簡單一個動作有助改善
膝蓋疼痛、發出喀喀聲普遍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出現的問題,但其實診間不乏有30歲、40歲的族群前來尋求醫師協助,也常會有不少人納悶「我明明什麼都沒做,為什麼會膝蓋問題?」,這種情況就常常發生在上班族身上。事實上常見最主要的關鍵原因就是在於「什麼都沒做」。 沒做什麼卻膝蓋痛?醫:關鍵就在什麼都沒做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骨骼、肌肉使用量越少就越容易退化。以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上班族久坐膝蓋會長時間的呈現90度的狀態,此時關節腔的壓力是比站著或行走時的壓力還要高的,若再加上膝蓋的關節液不夠、潤滑度不足等因素,膝蓋就容易卡卡的、發出喀喀聲響,甚至出現膝蓋疼痛的情況。 醫師表示,這種情況通常屬於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僅是活動量不足所致,並非所謂的關節炎,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只要多加活動便有助於改善。 活動不足釀膝蓋問題 簡單一動作有助改善 改善活動量不足所產生的膝蓋問題,網路上許多文章推薦可以多做深蹲鍛鍊,不過此動作雖然確實有助於鍛鍊,但卻並不是能最充分練到對膝蓋有利的肌肉群之動作。身蹲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髖部向後推,對於大腿肌群而言多是訓練到股四頭肌的起點,對於股直肌則較少,越接近膝蓋的肌肉及膝蓋軟骨鍛鍊也就會越少。且深蹲常常容易出現錯誤的姿勢,容易造成 陳相宏醫師介紹了一個相當簡單,卻有助於鍛鍊腿部肌群及關節的動作,無須大型器材,利用地心引力及重心改變即可鍛鍊。 動作首先把腳以腰部同寬的方式往前跨出一步,其後蹲下身體擺出單膝跪姿的狀態,兩腳膝蓋及後腳跟皆呈90度。動作時吸氣往上,吐氣往下,直下直上,以正常的速度站起後再回到原本跪姿的狀態即可(跨出去的腳不用收回)。 這個動作雖然非常簡單,但卻能充分且安全的訓練到兩腳的大腿肌群。前腳會鍛鍊到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和臀部的梨狀肌,後腳則能鍛鍊到前側的股直肌及股四頭肌。 初期若肌群較不穩定站不穩可扶牆。中後期若身體逐漸習慣想更進一步鍛鍊,可適當的增加跳躍動作,或是讓後腳踩於一個台階高的物品上執行直下直上的動作,讓身體運用地心引力及身體的重量達到鍛鍊的效果。也提醒民眾留意姿勢性低血壓,避免改變姿勢出現頭暈的情況,注意自身安全。 疼痛不適盡早檢查 專業指導更有助改善 陳相宏醫師也提醒,民眾發現膝蓋出現不適、出現不尋常的怪聲、覺得關節卡卡時,建議最好還是先請專業醫師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問題的根源,或排除疾病的可能,也更有助於現場提供專業的指導,避免動作錯誤讓問題更加嚴重或衍伸其他問題,也更有利身體康復。現在時下正流行的「運動處方」,正是依專業醫師評估民眾的需求、喜好、身體狀態等,提供給民眾適合的運動方式,其更有助於長期發展。而民眾在家自行進行鍛鍊或復健時也可以照著鏡子做,幫助觀察動作是否正確。另外也可以同時進行錄影,將動作錄下來在回診時也有助於和醫師或教練進行討論。 《延伸閱讀》 .一變天關節就開始痛?2招防膝蓋變氣象台,保養肌肉是關鍵 .保養膝蓋樓梯爬不爬?許嘉麟醫師:養好膝蓋「動」、「吃」都是關鍵。 .預防膝蓋退化,坐下時屁股先出去,學會正確屈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1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右膝內翻變形O型腿加劇 保膝關節手術後快樂跳舞
新竹一名年約55歲的王姓婦人因從事教師工作需久站,退休後熱愛跳舞參加社區舞蹈班,近期右膝卻常常疼痛,蹲下去沒力氣再站起來,膝蓋痠軟,只能暫緩跳舞且就醫。就醫後醫師發現婦人右膝有明顯內翻變形,X光顯示膝關節內側有骨刺增生且退化及關節腔變狹窄的現象,導致原本的O型腿更明顯,且右腳比左腳短了2公分,走路跛腳,經「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治療及休養,3個多月後便回復生活品質及社交活動。東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施韋伃表示,膝關節退化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許多長輩擔心膝蓋痛就要換人工關節,遲遲不敢就醫,其實目前採用「新保膝關節手術」,文獻研究追蹤發現,可至少10年至15年不用換人工關節,而且病患可從事健走、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運動。「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是經由膝內側下方開一微創小傷口,把內側小腿上方脛骨打開,再用強化的鈦合金及微創小傷口,矯正到正常解剖結構的角度。通常手術後隔天即可拿輔助器下床活動,傷口癒合僅需2周時間,建議休息3至4周後即可返回職場執行一般非負重性工作;若是勞力型工作,建議休養6至8周後,經門診追蹤穩定後再工作。研究也發現,手術後不少患者因為重心的轉移,膝內側開始有軟骨再生的現象,因此也稱為「保膝關節手術」,即是指膝蓋可延長壽命,免於提早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此手術只要符合BMI小於30,膝蓋內翻變形小於15度,且年齡介於40歲到60歲,站久或走久膝內側疼痛,膝蓋活動範圍角度正常的患者都可採用。施韋伃指出,王姓婦人開刀後約2個多月,膝蓋恢復良好,既不酸痛、也不用吃止痛藥,腳的外觀也從O型腿變筆直,不僅腿型變美觀,也更行動自如,休息1個多月後即可開始騎腳踏車,並繼續跳舞。施韋伃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有膝關節疼痛、不適無力或變形,甚至不只膝痛,開始延伸到臀痛、腰痛等情況,建議及早至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手術黃金治療期。平時也需要適度運動健走、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耐力,並控制體重來降低膝蓋負荷,延長膝關節壽命。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還能運動嗎?「護膝」、「傷膝」運動大公開
手機的通訊群組上總是瘋傳著各種保養膝關節的文章,有名醫說屈膝、壓腿、抬腿是保養膝關節的三大法門,有達人說他每天跪著滾膝蓋二十分鐘,滾一滾退化性關節炎都好了。明明知道運動戴護膝可以避免軟骨磨損,但為什麼又有人說護膝戴久了肌肉會萎縮?我的病人也常常問我:「為什麼現在關節退化的人那麼多?是不是活的越久,關節就越退化?」,「林醫師,你告訴我蹲、跪、坐矮板凳最傷膝蓋,但為什麼我的教練一直叫我練深蹲?」面對這麼多的資訊,你到底要信哪一個?關節為什麼會退化?大家都知道膝關節退化主要是因為軟骨磨損。軟骨的磨損越多,關節退化的程度就越嚴重。但事實上,軟骨的磨損是結果,其原因來自於我們長期錯誤的姿勢、身體的過度使用、曾經有的舊傷、關節本身的鬆弛,還有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美國老人醫學期刊著名文章寫道:「如果期待膝關節可以像身體器官一樣的正常運作,就必須仰賴所有維繫其機械性穩定的組織,包含了韌帶、骨骼、半月軟骨、以及關節囊。而退化性關節炎最早出現的組織變化,就是出現在韌帶附著於骨頭的交界處。」後來研究也證實,韌帶受傷和鬆弛會導致膝關節的不穩定,也會造成關節附近肌肉的萎縮。不穩定的膝關節就像螺絲鬆掉的機器,不但會發出聲響還會一直磨損,如果再加上肌肉萎縮、肌力不足,關節就會一直退化下去。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會傷關節事實不然,有些運動雖然傷膝,有些運動卻是護膝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表格:「護膝」運動大公開 (正分表護膝,負分表傷膝) 運動可以刺激神經和肌肉,強化膝蓋部位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如上表所列,針對大腿和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有最好的效果。全身性的運動也很好,只是沒有針對膝關節做特訓。全身性運動可以分為低衝擊性運動(例如瑜珈、游泳、健走)和高衝擊性運動(例如網球、快跑、籃球),衝擊性高的運動會傷膝,因為劇烈的跑跳會讓關節承受幾倍於體重的重量。如果肌力不足或是軟骨不夠強壯,膝關節會容易退化,關節不好的人如果要運動,應該先從低衝擊性的運動開始。不動會更慘「運動又累又傷膝蓋,那我乾脆不要運動好了!」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更慘了!平常來醫院打玻尿酸或是PRP的族群,絕大部分不是專業運動員,而是師奶或是周末運動員。師奶們從年輕開始就家庭、工作兩頭燒,睡眠不足更遑論找時間運動,更年期之後因為荷爾蒙關係骨骼關節退化速度加快,運動也只能走走公園或做做健康操,這樣的運動模式可以維持體能,但對肌力是沒有幫助的。日常生活的行動或許還可以,但等到要和朋友爬山或是和家人出國去玩,師奶們就會發現關節會痛會腫,只能靠打針來補救。「因為怕痛,所以不動。」或是「因為怕痛,所以一直戴護膝。」都是短多長空的錯誤觀念,不但無助於關節保健,反而讓關節更加脆弱。運動像吃飯,要配合個人喜好和多樣化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好方式,對即使曾經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也是一樣。我有一位很敬重的網球球友,今年已經快八十歲,兩邊膝蓋都在幾年前換過人工關節。你相信嗎?他現在還可以每天打球,走路走得比我還快!他說:「活著就要動啊!我每天早上打打球,打完球就在公園走一走。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就拉拉筋、抬抬腿。這樣應該可以吧!我是不是一個好病人?」我總是豎著大拇指對他說:「你是一百分的超級模範生! 」我們吃飯會注重營養均衡,也要力求菜色變化,但我們卻習慣做同樣的運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已經很棒,如果運動的內容可以多樣化,甚至順著身體狀況或是心情來調整,生活是不是會更有趣?如果我們的運動是根據身體檢查的結果,或是根據關節的退化程度量身訂做,運動是不是會更有效?想要這樣其實不難,你可以詢問復健科或運動醫學專業團隊,他們可以給你豐富、有趣,又有效的運動菜單。 關節退化是我們一定會面對的課題,即使現在沒有,以後遲早也會發生。運動不但不是關節退化的阻礙,反而可以是關節退化的良藥。開始運動、做對運動、做有效的運動、做強化的運動、做多樣化的運動,你的膝蓋可以越來越勇健!原文:
-
2020-09-26 養生.運動天地
3種在家「對症健身」 改善肌肉無力、防跌倒
退休族有心想運動,但不知該如何開始嗎?健身教練珍珍為橘世代讀者設計了三組適合在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居家健身訓練,可改善肌肉無力、下蹲困難、容易跌倒等常見問題,就從現在開始跟著練起來!一.橋式 適合族群:容易跌倒、需訓練臀肌,減緩膝蓋壓力的人。動作分解:1.彈力帶套至靠近膝蓋的大腿前側處2.背部平貼地面,雙腳屈膝踩地,與骨盆同寬3.利用臀部與腿後側的力氣,將臀部推高至身體從肩膀到膝蓋一直線4.過程中大腿往外抵抗彈力帶,保持膝蓋對齊骨盆,不可內夾訓練量:一組操作15下,休息1分鐘,共3組注意事項:避免使用折腰的形式來完成動作,臀部往上推至身體保持直線就可二.跪姿棒式適合族群:站姿不良,需訓練核心肌群,幫助身體姿勢扶正的人。動作分解:1.手肘撐地,肩膀位於手肘正上方,膝蓋與骨盆同寬,輕跪在地上2.背部與地面呈現水平線3.腰部不要塌陷,感覺肚臍下方的腹部微微出力4.過程保持自然呼吸訓練量:每組停留20-30秒,休息1分鐘,共3組注意事項:若後腰部出現明顯痠痛,則發力錯誤,建議再次調整或請專業健身教練檢查三.單腳硬舉適合族群:容易跌倒,上下樓困難,需訓練單腳平衡感的人。動作分解:1.單腳支撐,支撐腳的膝蓋微彎,並將臀部向後推,同時上半身平直往下蓋2.另一支腳輕輕抬離地,不用刻意抬高3.利用支撐腳的臀部,將上半身帶起,結束在單腳站立的姿勢訓練量:一組操作10下,休息1分鐘,共3組注意事項:支撐腳的膝蓋僅微彎,需保持小腿垂直於地面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告別初老感03】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告別初老感04】不要拖!改掉習慣性壞姿勢,3動作鍛練上半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26 養生.運動天地
她帶退休老爸健身 3個月擺脫五十肩讓運動成紀律
50歲以後,人的身體肌肉會逐年流失,容易出現肌少症,導致膝蓋無力、下蹲困難等中年後常見的毛病。面對行動困難帶來的生活不便,讓退休族生活過得不愉快,為此,家有退休老爸的健身教練珍珍心有戚戚焉,特地與橘世代讀者分享,她如何帶著患有五十肩的父親一起健身,改善身體不適,還培養了父親固定的運動習慣,讓家庭生活變得更美好。珍珍的父親是知名理財作家施昇輝,長期忙寫作,久坐少動,58歲時罹患五十肩,肩膀常卡卡,身體僵硬,即便中西醫治療都做過,也未見大幅改善,於是她和物理治療師帶著父親進行「運動處方」,每周安排健身當復健,特別訓練上肢肌力,例如多做雙手划船動作等,歷經三個月後,父親雙手順利向上伸展,才知道原來慢性疼痛能透過加強特定肌群的訓練動作,逐漸改善。少了「為了改善五十肩」這樣強烈的「動機」,施昇輝又開始忽略健身的重要性,常以忙碌等為由拒絕上課,讓女兒珍珍很生氣,總要好言相勸,不惜動用親情壓力,父親才說服自己,只要能維持一週上一次重訓的紀律就好。施昇輝也分享,「畢竟對我們這種大叔來說,應該是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好,運動是為了讓自己可以自由。」62歲奶奶健身一年半 擺脫跌倒困擾珍珍的學員有各年齡層,她發現年輕人練健身為了體態好看,肌肉更有線條;但熟齡或退休族,身體功能退化,他們在意的是健身讓日常生活過得更好.因此珍珍針對這群人設計的健身課程多以「功能性」為主,例如避免拿重物閃到腰,上下樓膝蓋無力等問題。她印象最深刻的學員是一位62歲花市老闆娘,下肢肌肉無力,走路常跌倒,連馬路上的鐵欄杆都跨不過去,上廁所要扶著把手,檢查也沒有明顯疾病,在家人鼓勵下她嘗試健身,訓練上下肢肌力,經過一年半後.她已經可以跨越欄杆,跌倒次數也變少,走路能抬頭挺胸,變得有自信。靠走路難以訓練肌力 最好擬定健身計畫另外,珍珍觀察不少退休族常把走路當運動,但其實走路對於特定部位的肌力訓練不足,難以預防肌肉無力,她建議最好有教練在一旁指導健身,較能有完整和紮實訓練計畫。她也鼓勵健身族,很多人擔心運動難以持之以恆,就連她也曾因忙碌而中斷三個月,一周僅健身一次,甚至沒有,所以健身族千萬別太苛責自己,但也別因此輕易放棄健身,只要回到正常作息,就可以繼續運動,任何時刻,只要願意開始都不嫌晚!退休族健身原則1.健身難度:採循序漸進,重量不宜增加過快2.輕重量、多次數開始:初期重量以能完成15-20下為主3.休息時間延長:初期每組休息時間2-3分鐘來源:珍珍教練哪些人建議立即開始健身?1.容易跌倒者2.上下樓梯易喘、無力者3.提重物吃力者4.下蹲、站起困難者5.經常腰痠背痛者來源:珍珍教練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告別初老感03】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告別初老感04】不要拖!改掉習慣性壞姿勢,3動作鍛練上半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17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時鐘」快轉! 每3分鐘新增1人確診
今年56歲涂女士3年前因手臂痠痛就醫,意外檢查出第二型糖尿病,從此每天一顆降血糖藥物,但美食主義的她餐餐不忌口,直到今年5月膝蓋痛到無法行走,再就醫才發現血糖大失控。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針劑腸泌素治療,改善血糖,體重減輕,復健恢復每天可走萬步健康生活。受生活作息不正常、偏好甜食和精緻化飲食等影響,在台灣像涂女士一樣的中壯年糖尿病族群越來越多,40-64歲患者占比高達59%,已成糖尿病最大族群;台灣「糖尿病時鐘」快轉,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每年約新增16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過去常有糖友使用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後,但血糖仍控制不佳,開業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宏麟解釋,「就像口袋原本裝有300元,但突然只剩200元,就是會感覺空空的。」腦細胞感覺葡萄糖不夠,產生飢餓感,但吃下去的食物葡萄糖又全部都在血糖中,無法進入細胞。陳宏麟是涂女士的主治醫師。他解釋人體本身就會分泌腸泌素,當血糖高時腸泌素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糖尿病患者就是因為腸泌素不足,進而導胰島素分泌不夠。注射腸泌素可智慧控糖,當血糖高才會刺激胰島素,同時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做好體重管理。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提醒,糖尿病不單純只是糖尿病,還會侵犯身體的大血管和小血管,提高併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臟衰竭的風險。腸泌素是糖尿病治療主流之一,建議合併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優先使用,不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更能幫助控制體重,目前健保也有給付。但陳宏麟坦言,因為腸泌素會抑制食慾,所以如果患者注射腸泌素後,患者又大量進食恐會產生噁心感,甚至嘔吐。目前洗腎患者、胰臟發炎者都不適合注射腸泌素,有甲狀腺相關疾病者也需要經醫師評估才可使用。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8-29 橘世代.健康橘
哪些運動是你的菜?三大重點下手,試過才能找到最愛!
每當有人說:「我是個不喜歡運動的人!」台師大特教系主任姜義村一定問:「運動有千百種,你都試過了嗎?」姜義村的專長之一是「特殊需求者運動與體育」,他認為,不管是哪個族群、在什麼狀態下,每個人都能運動,都能找到你喜歡的運動。「當你只試過三種運動就下這樣的結論,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三個人都不喜歡,就說:『我這輩子不會愛上任何人。』是一樣的。」沒運動習慣者 找老手帶入門如果你是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的橘世代朋友,「有人帶進門是最簡單的,」姜義村建議,去找有好的運動習慣,或長期投入某些運動的朋友,而他從事的運動項目又是你不排斥的,跟著去運動,跑步、登山、騎腳踏車都好。其次,找健身房的課程和教練也是一個方式。很多人強調中年之後就要做重訓,以防止肌肉量流失,但是目前國內健身教練的證照紛亂,很難從證照看出教練的良莠。姜義村建議先去打聽口碑良好的教練,例如你的好友跟著某個教練10年,而且成效頗佳,就是一種品質保證。另外,健身房的品牌、長期穩定經營都很重要。訓練方式對了 不會運動傷害姜義村提醒,很多人認為「運動傷害難免」,其實是錯誤觀念。運動訓練過程只要方式對了、劑量調好、循序漸進、做個別化的仔細評估,是不會有傷害的,若你上課或跟著教練做訓練時受傷了,表示教練的專業度不夠,要趕緊換人。在千百種運動中,有沒有什麼運動特別適合橘世代族群?姜義村說:「沒有。所有的運動都適合所有的人。」幾年前姜義村就和弘道基金會一起修改棒球規則,讓65歲以上的族群也能樂在打棒球。即便是身體有殘疾也可以在課程的微調後,享受運動樂趣。不久前,姜義村帶著一群視障與聽障朋友上飛輪課,授課教練除了自身的專業外,還需要留意特殊族群的需求,例如帶領聽障朋友時,多一些詳細分解動作、說話時唇形更清晰。一堂汗水淋漓的飛輪課後,首度體驗飛輪的視障朋友心情愉悅地說:「飛輪比想像的好上手!」「上完課感覺很好。」「希望身體不要限制了對運動的想像,下次還要來上飛輪課。」養成運動習慣 再找適合類型姜義村提醒,每個人喜歡的運動不能只有一種,有運動習慣後,要進一步找到在不同情境適合的運動。例如以天氣分,天氣好時去騎腳踏車、天氣壞時可以上健身房重訓。以場地分的話,你可能在室內比較常打桌球、室外喜歡衝浪這類的水域運動;不同的身體狀態也會有不同的運動,身體疲累時,像瑜伽、太極這類放鬆的運動就更適合。如此一來,無論好天氣壞天氣、不管精力充沛或是身體疲累、處在春夏秋冬哪一個季節、當下是一個人或一群人,都可以享受運動。當你真的找到屬於你的運動,它就不是為了對抗身體退化、肌力流失的「不得不」,而會成為每日生活的嚮往。更多精選延伸閱讀↘↘↘。運動書法家 媒體人曾文祺跑出文字生命力。膝蓋痛可以運動嗎?訓練臀肌「護膝3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03 科別.骨科.復健
「抖腳」很難看但對身體好 專家:正確抖法有3大功效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徹底終結膝蓋痛 10分鐘神奇甩甩體操》,作者鈴木登士彥】在辦公室積極「抖腳」──適度輕柔地活動膝蓋關節我寫文章的時候,會在桌下故意「抖腳」。雖然很難看,但抖腳這個動作其實對身體很好,有很大的功效。這個動作三大功效如下:①緩和膝蓋疼痛剛起床或坐太久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膝蓋關節卡卡的呢?這是由於睡覺時關節內的代謝變慢、停滯所引起的現象。因此,早上起床後,稍微動一動,就能放鬆關節,讓關節的動作變順暢。「(活動身體)讓關節內的體液循環變好,關節的動作就會變流暢」,反過來講,身體越不動,關節就越僵硬。但是,如果方法錯誤導致膝蓋負擔過大的話,膝關節可就要哀號了。「適度活動」非常重要。而「抖腳」換句話說,則是「不讓關節承受體重重量、微幅的關節運動」。沒錯,抖腳完全不會造成膝關節的負荷,是很棒的「運動」,既安全又能長時間活動到關節。因此,我很推薦膝蓋有問題的人,可以在私人空間做抖腳運動。②促進下半身的血液循環抖腳的第二種功效,是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長時間坐著辦公,腳會變得沉重或水腫。這是因為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的緣故。下肢血液循環不良,也會造成心臟的負擔。「坐太久」其實是對身體很不好的行為。最近,「久坐不動所帶來的傷害等於抽菸」的說法也引起熱烈討論。不過,抖腳可以改善下肢末端的血液循環。而且,由於微幅的肌肉運動會產生熱能,因此也有助於改善虛冷症。如以一來也可以進一步改善膝蓋疼痛。③穩定情緒抖腳的第三個效果或許會令你感到意外。抖腳可以消除壓力和穩定精神狀態。腦內有一種叫做血清素的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它的別名為快樂荷爾蒙。當我們情緒穩定、感到幸福的時候,腦內就會分泌血清素。而血清素有一項特質是,有韻律地活動身體,可以增加血清素的分泌。有韻律的運動指的就是「抖腳」。請積極且有節奏地抖動雙腳吧! 這樣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穩定情緒,讓你變快樂。血清素也能幫助你消除膝蓋疼痛。看完以上內容,抖腳的功效是不是很令你驚訝呢?據說有抖腳習慣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骨關節炎,且實際上也有醫院應用抖腳來進行骨關節炎的復健治療。近來,甚至也有醫生不再說男抖窮女抖賤,而認為「抖腳有益健康」。你一開始或許會覺得「沒水準」而難為情,不過這個動作有百益無一害,不做就太可惜了。從今天起就開始抖抖腳吧!既然要抖腳,就要知道正確的「抖法」,請參考下列方法。• 坐在一張可以讓膝蓋呈90度的椅子上,立起骨盆,坐正。• 坐定後,請採取下腹部一定會用力的「零負擔姿勢」。• 後腳跟離地2~3公分。• 單腳腳跟抬起,邊放下邊抬起另一腳的腳跟。• 一開始速度放慢,習慣之後再有節奏地做這個動作。請試試單腳或雙腳同時進行。試過之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麼一來,你自然就會養成這項良好的癖好。不過,搭車或開會時請避免下意識的抖腳,以免引起他人反感。
-
2020-08-02 科別.骨科.復健
讓身體穿上「天然束腹」防劣化 專家教你重拾端正身體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徹底終結膝蓋痛 10分鐘神奇甩甩體操》,作者鈴木登士彥】姿勢對了,「身體不再歪斜」前面的體操都是以膝蓋為中心,從全身出發去減少膝蓋的負擔。做這些動作,膝蓋的疼痛就會慢慢消失。「不痛了」就證明已經逐漸恢復身體原本「無歪斜姿勢」。那麼,具體而言,「無歪斜的姿勢」到底是什麼樣的姿勢?在本章最後會告訴你,什麼樣的姿勢對你而言是「無歪斜的姿勢」,以及如何養成良好的姿勢,避免對膝蓋等身體特定部位造成負擔。來我的整體院的患者,都會做一個叫做「骨盆連動」的動作。簡單來講,「骨盆連動」就是將臀部的恥骨往肚臍方向移動,提起肛門的狀態。感覺就像是「下腹部用力」。這個姿勢就是不會對膝蓋等身體各部位造成負擔的姿勢。實際來做做看吧!肛門用力收縮,像是要往胃的方向移動一樣,並且用力縮緊下腹部,像是肚臍要碰到脊椎一樣。這麼做,姿勢會稍微往前傾。維持這個姿勢,想像從肛門到頭頂有一根管子通過。想像這根管子上下延展,伸展身體,保持姿勢挺直。用別的說法來比喻,就是讓軀幹的中心穿上「天然束腹」。如何?這個姿勢讓你在提起骨盆、肛門以及縮緊下腹部的狀態下活動身體。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在這些部位施力或做過這些姿勢,因此一開始不太習慣。不過,請多試幾次。你一定會抓到感覺。自己的身體自己調整人類身體「最端正的狀態」到底是什麼狀態?最端正的狀態是指「所有部位的肌肉都維持在不會過度緊繃的狀態」。若全身沒有任何部位緊繃,就會整個軟趴趴,動彈不得。活動身體的時候,身體至少有一個地方要用力。這個唯一的施力部位是從肛門至下腹部的部位,也就是「身體的中心」。如果我們做前面那個姿勢,身體的中心部位「下腹部」就會自然出力(故可以輕鬆地穩定身體)。學會這個姿勢,就可以靠自己調整自己的身體,對身體有百益而無一害。由於自然放鬆肩膀,因此就算是長年肩頸痠痛的人,也能解決肩頸痠痛的問題。因為可以保持深呼吸,暢快地活動身體,所以不但不易疲倦,也不會感到腰痛。已經學會這個姿勢的人,很自然就能保持這樣的姿勢。預防身體「經年劣化」的唯一方法然而,大多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處於「下腹部放鬆的狀態」。這樣就會導致身體一直維持慣性姿勢。最後,就像我在第1章中所說的,身體的習慣姿勢會引起全身出現歪斜,導致承受最多負荷的膝蓋出問題。現在開始改變還不遲。以學習這個姿勢為目標,重拾健康且端正的身體吧!我將前面的內容摘要如下:• 肛門縮緊,用力,並往胃的方向推。• 下腹部用力,將肚臍往脊椎方向推。• 想像身體從身體的中心往頭頂伸展。請想像縮緊肛門的同時,往上拉的緊繃感從胃裡面通過身體的中心往上移動,再從頭頂往天空消逝。就像身體中央形成了一條中心線─這就是沒有任何歪斜、最理想的身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