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腫塊
共找到
426
筆 文章
-
-
2022-10-12 醫療.精神.身心
明明睡很多,為何還一直打哈欠?除了關節炎,還有9原因讓你疲倦不堪!
每天都覺得睡不飽、早上疲憊不堪,除了已經知道疲勞會影響關節炎相關疾病的人,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脊椎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纖維肌痛症和骨關節炎等。但如果本身沒有罹患關節相關疾病,那麼疲倦是從何而來?快點盤點疲倦原因怎麼來又該如何改善! 患有關節炎的人,常會有疲勞感。主要是因為體內發炎反應和慢性疼痛緣故造成 炎症:患有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並導致炎症,進而導致體力衰退、疲勞。慢性疼痛:疼痛和疲勞是一個惡性循環。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不適會影響睡眠,讓你疲憊不堪。 其他疲勞來源:根據 2017 年發表在 Current Rheumatology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 ,疲勞與其他因素有關,包括藥物、肥胖、貧血、缺乏運動、睡眠障礙、抑鬱、營養不均、肌肉流失、健康問題。 1、藥物副作用:包括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可能會導致嗜睡或疲勞。常見包括抗抑鬱藥、血壓藥物、麻醉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例如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皮質類固醇可能會讓你在晚上精神好,導致白天疲倦。 2、不運動、活動量少:2017年發表在《斯堪的納維亞運動醫學與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較少時間坐著、花時間進行輕度體育活動的纖維肌痛患者和,其疲勞和疼痛程度較不運動的人低。3、貧血:紅血球不足,肌肉容易疲勞。 4、缺乏睡眠:失眠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引發疲勞。 5、肥胖:超重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或其他睡眠問題,導致白天疲勞。但研究顯示,沒有睡眠障礙的肥胖者也會感到疲倦。6、營養不良:沒有獲取足夠和健康的食物和液體也可能引起疲勞。身體需要大量的水、維生素和礦物質才能有效運作。如果喜歡空熱量食品且沒有喝足夠的水,那麼促使你疲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脫水和維生素缺乏所造成。 7、沮喪:研究顯示,抑鬱症可能是因為慢性疾病的壓力,而導致的荷爾蒙和大腦變化所造成。 8、肌肉流失:失去部分肌肉組織時,剩下的肌肉必須承擔移動身體的負擔。肌肉流失可能來自於不運動、活動。 9、其他健康狀況:患有關節炎會增加罹患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例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和炎症性腸病,這些都可能與疲勞有關。其他與關節炎無關的疾病也可能導致疲勞,包括感染、肝臟或腎臟疾病、甲狀腺疾病和慢性疲勞症候群。【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腋下異常出現腫塊!臨床上這兩種癌症易搞混?留意熟齡族為好發族群 A酸、A醇有什麼不同?想要改善皮膚要用A酸還是A醇?使用差異與禁忌早上起床發現眼睛腫怎麼辦?眼睛為何會浮腫?眼睛快速消腫補救法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10-11 癌症.其他癌症
扁嫂吳淑珍眼瞼發現惡性腫瘤 醫師分析這種癌最容易忽略
70歲的扁嫂吳淑珍近期切除左上眼瞼之惡性腫瘤、接受眼瞼重建手術。眼科專科醫師指出,80%眼瞼瘤是良性的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20%是惡性腫瘤,其中多數為較少轉移、預後較佳的基底細胞癌,常長在下眼皮或眼睛內側。剩下10%較容易轉移的,是好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好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後者常因誤認為良性的霰粒腫,而受忽略,若反覆發炎治不好,都應提高警覺。新竹諾貝爾診所眼科專科醫師連祐暘表示,眼科門診病人不少會抱怨「眼皮凸凸一顆」,最常見有兩種,會痛的常是良性的針眼(麥粒腫),有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不通的常是因皮脂腺堆積導致的霰粒腫,大多熱敷就會消。要是腫塊反覆出現、治不好,通常就要做病理切片,以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連祐暘指出,最常見的惡性眼瞼腫瘤是「基底細胞癌」,大約佔90%之多,好發部位第一名是下眼皮,第二名是眼睛內側,外觀常見一顆凸凸的,中間有潰瘍狀的凹陷。基底細胞癌相對較不會轉移,大多在局部侵襲,只要切除乾淨,病人預後也比較好。剩下10%的惡性眼瞼腫瘤,是好發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和好發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雖然少見,但比較有機會轉移出去,或侵犯神經。連祐暘提醒,上眼皮的皮脂腺比較旺盛,皮脂腺癌和霰粒腫都容易長在這邊,也都有腫塊,因此兩者常會被混淆,如果霰粒腫治療無效,就要小心評估皮脂腺癌的可能性。要是腫塊反覆發炎變硬,或是出現「睫毛脫落」這種針眼不會發生的病癥,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是癌病。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每年診間都會看到一到兩個眼瞼惡性腫瘤的病人,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幾十例,以50到60歲以上年長者為主,女性比男性略多一些,病人主述多為「反覆復發的針眼」,有時併有潰瘍傷口,這種更要警惕。呂大文表示,治療上首先要在眼科門診做切除,然後送病理切片。若發現是惡性,就要安排二次手術,做更廣泛的切除,以免癌細胞經由眼眶旁的鼻腔和血流轉移出去。術後剩餘的眼皮可能導致眼睛閉合不全,要暫時用紗布蓋著,以免角膜過乾。接著要安排眼瞼重建手術,通常重建後3到6個月後,8成病人可恢復正常睜閉眼。病人還需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若已轉移,就要再做放射治療。
-
2022-09-27 癌症.乳癌
乳癌篩檢「鈣化點」勿輕忽 13年後全身癌細胞轉移
乳癌位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破萬名女性乳癌患者,當中有7成發生在45到69歲婦女,且醫師提醒,乳癌有8成不一定是痛乳房,可能以神經痛、肌肉肌腱痛來表現,因此定期乳房攝影檢查相當重要,檢查出「鈣化點」需進一步檢查,另也可透過飲食、運動來降低乳癌發生率。據統計,108年乳癌新增病例數為1萬4856名,等於平均36分鐘新增1例。110年死因統計2913名女性因乳癌死亡,平均每天約8人死於乳癌,若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可及早發現,目前國際上最有效的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實證研究發現,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減少約30%晚期乳癌的發生率,並降低41%的死亡風險,每年經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0-1期)高達6成以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台北榮總放射線部醫師賴亦貞舉例,一名年約50多歲的醫院同事,每年都有定期做乳癌篩檢,近期最新一次檢查,卻發現6、7顆鈣化點,比對舊X光片,並進行切片檢查,竟發現是0.6公分侵襲癌,立刻做手術處理,不讓癌細胞有機會增生。賴亦貞表示,人體本身可能有鈣化點,放射科醫師會依據鈣化點數量、形狀、分佈,來判別是否以定期追蹤、或需要立即切片檢查。因該名同事有定期追蹤,都有舊紀錄可以比對。但東方女性乳癌好發年紀比西方女性早10年,且致命性乳癌更多,也摸不到,乳房攝影才能看出病灶。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2009年一名50多歲患者做乳房攝影篩檢,發現2處微鈣化點、疑陽性,但沒有後續追蹤,等到今年3月因全身痠痛再度就醫,發現癌細胞全身轉移,除乳房有腫瘤,包括腋下淋巴、頸部淋巴皆有轉移,若在10多年前手術治療,有99%機率能治癒。陳守棟說,臨床上有5%的患者來檢查已是第四期乳癌,且乳癌患者僅2成乳房會疼痛,有8成不一定會痛,有可能是以神經痛、肌肉、肌腱松通表現,必須以乳房攝影才能揪出問題。不過有些患者確診乳癌但不願開刀,他說,現在可選擇乳房重建手術,可評估不一定要全部切除。追究台灣女性乳癌發生原因,陳守棟表示,民國68年時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8人,現在每十萬人口81人,增加10倍,與現代女性初經來的早有關,另外像是飲食西化、環境賀爾蒙等因素,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也增加乳癌發生風險。陳守棟建議,定期乳房篩檢能及早揪出病灶,另外可從生活習慣預防,像是「飲食」及「運動」,飲食建議以低脂肪、高纖維為主,不一定要吃素,仍要均衡飲食;過去研究發現「運動」也能降低乳癌發生率。國健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未滿45歲且有家族史(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乳房攝影結果異常,切勿驚慌,篩檢仍須進一步確診,請儘早至國民健康署認可的168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之醫療院所,進行複檢或確認診斷,以便及早處置。國健署提醒,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其限制,約15%的乳癌無法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篩檢前,如發現身體有異狀,例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凸起或凹陷、乳頭有濕疹樣變化、潰爛或凹陷、乳頭帶血樣分泌、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請儘速就醫。國內有200多家醫事機構通過「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資格審查」,認證名單可上國健署官網查詢(http: //www.hpa.gov.tw/)。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
-
2022-09-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8785例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再78萬劑到貨
本土+3萬8785例及195例境外 較上周日下降1.4%國內新增3萬8785例本土個案及19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病例數較昨天增加628例,增加1.6%;較上周日減少545例,下降1.4%。今日新增3萬8785例本土病例,為1萬8046例男性、2萬726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016例),台中市(5,028例),台北市(4,370例),桃園市(4,098例),高雄市(3,733例),台南市(2,451例),彰化縣(2,036例),新竹縣(1,043例),新竹市(1,006例),屏東縣(958例),宜蘭縣(953例),苗栗縣(853例),雲林縣(823例),基隆市(739例),南投縣(689例),嘉義縣(568例),花蓮縣(476例),嘉義市(370例),台東縣(286例),金門縣(160例),澎湖縣(108例),連江縣(21例)。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1日至9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12日至9月22日。新增19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8例男性、8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7例),新加坡(3例),馬來西亞、法國、緬甸、荷蘭及南韓國(各2例),義大利、中國、俄羅斯、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香港、土耳其、美國、南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6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1日至9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25萬51例確診,分別為3萬3763例境外移入、621萬623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828例死亡病例,其中10,8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69例、台北市1,211例、台中市1,097例、高雄市1,010例、桃園市825例、台南市821例、彰化縣630例、屏東縣431例、雲林縣341例、南投縣318例、苗栗縣279例、嘉義縣258例、基隆市239例、宜蘭縣224例、花蓮縣190例、嘉義市175例、新竹縣174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6例、澎湖縣31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昨開打!4469人接種 今再78萬劑到貨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昨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共有11縣市開打,累計接種4469人次。另外採購的第三批次世代疫苗78.7萬劑,也將於今天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本批疫苗效期至明年3月28日。莊人祥表示,目前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93.6%、第二劑為87.5%、第一劑追加劑(第三劑)為73.0%、第二劑追加劑(第四劑)為10.5%;其中65歲以上族群第四劑涵蓋率為36.5%。另外,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昨天接種莫德納疫苗第一劑共752人、第二劑2540人;BNT接種2135人。此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38.1%、第二劑為7.5%。我國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兩年共3500萬劑疫苗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目前共有1203萬劑到貨。223例中重症、34死 新增4例MIS-C、其中2童沒接種疫苗國內今天新增223例中重症個案、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四例兒童特殊重症,皆為MIS-C個案。其中半數未接種新冠疫苗。新增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2例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1月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7191例,死亡累計9974例。今日公布四例MIS-C個案中,年齡最小的為一歲男童,本身有蠶豆症病史、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5日確診。9月19日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等症狀,9月22日就醫診斷疑似MIS-C住院,現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第二例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9月6日確診。9月14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9月18日及19日連續兩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並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目前病況好轉,預計今天出院。第三例為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曾於6月30日確診。9月18日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嘔吐、腹瀉症狀,9月20日就醫診斷疑似MIS-C住院治療。第四例則為1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接種兩劑疫苗,曾於9月7日確診。9月19日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嘔吐、腹瀉、皮疹以及黃疸,就醫診斷疑似MIS-C併急性肝炎住院,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莊人祥表示,截至目前兒童重症共227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4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1例、家中死亡8例、MISC146例、共病3例;其中33例死亡。病例數反彈? 莊人祥:整體正在下降 觀察是否脫離高原期國內今天新增本土病例數3萬8785例,較昨天略增628例,中斷連降紀錄。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從上周二起每天的病例數都比前一周同期稍微下降,且上周整體病例數也較前一周減少3%,因此疫情整體來說確實正在下降。莊人祥表示,目前看到高原期應是落在9月11日至17日,病例數正在下降中。但高原期通常會持續一至二周,接下來還需要觀察是否脫離高原期。而針對疾管署員工從2020年2月就開始被禁止出國,在國門陸續開放之際,這份禁令仍延續到明年3月底。莊人祥也表示,由於疫情不是「0+7」後就不用管,就像日本經歷好幾波疫情,每天仍有幾萬例確診,因此相關政策還是需要同仁協助、因應。加上秋冬尚有過年返鄉人潮和流感疫情等也需要政策因應,因此目前禁令先暫時維持至明年3月。但為兼顧「探親和人倫需求」,也已於9月16日放寬出國探視、親屬重病探視或奔喪等需求。另外,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表示,台灣目前的死亡率高於新加坡10倍、香港3倍,絕對不容忽視。對此,莊人祥也表示,依據各國公布資料,截至9月24日,致死率台灣為0.17%、新加坡為0.09%、香港為0.57%;死亡率台灣為每百萬人口457.3人、新加坡為每百萬人口266.2人、香港為每百萬人口1343.2人,均未有高於新加坡10倍、香港3倍的情事,民眾勿錯誤解讀。
-
2022-09-15 癌症.皮膚癌
80歲阿嬤長「青春痘」 診所醫師警覺發現竟是皮膚癌
南投縣80歲林姓阿嬤上唇右側長痘子,且轉成糜爛性腫塊,衛福部南投醫院切片手術,確診為「上唇惡性腫瘤」,安排腫瘤切除及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減少阿嬤長時間麻醉的風險。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改為追蹤治療。南投醫院表示,長青春痘是相當平常的事情,如果長久未消失,甚至出現越長越快、變大或不規則形狀時,可能是癌變的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80歲林姓阿嬤平時至名間鄉的文和佑生聯合診所追蹤慢性疾病,醫師阮千文觀察到她的上唇右側與人中有個糜爛性腫塊,將她轉至南投醫院就診,經切片手術後確診為惡性腫瘤。阿嬤與家屬得知罹癌嚇一跳,原以為只是顆消不掉的痘痘,而且疫情期間都戴口罩,鄰居也沒有發現阿嬤臉上病變,還好阮千文醫師請她脫下口罩後注意到異狀,很感謝阮千文醫師的警覺與轉診,而接手的南投醫院也很快地掌握病情,順利完成治療。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患者的切片病理報告為「鱗狀細胞癌」,是亞洲人第二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好發在臉部、嘴唇、耳朵,會依患者的狀況與腫瘤的型態給於治療建議,廣泛切除手術治療為目前標準治療方式。早期皮膚癌在手術後,大多可達到治癒的效果,不過由於病灶在臉部,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參與手術重建,減少患者在外觀上的缺陷,進而影響身心狀態。賴文森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呂明暐組成跨科別醫療團隊,擬定最適合病人的重建手術,一次到位進行腫瘤切除及立即性的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將回原診所繼續追蹤。
-
2022-09-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5594!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58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5594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0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增加1574例,增加4.6%,較上周六多3065例,增加9.4%。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594例本土病例,為16,106例男性、19,47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46例),台中市(4,545例),台北市(4,503例),桃園市(3,783例),高雄市(2,726例),台南市(2,038例),彰化縣(1,617例),新竹縣(1,011例),宜蘭縣(937例),屏東縣(887例),苗栗縣(841例),新竹市(822例),雲林縣(779例),基隆市(721例),南投縣(666例),花蓮縣(662例),嘉義縣(477例),嘉義市(352例),台東縣(257例),金門縣(179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7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6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6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泰國(7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3例)、土耳其及日本(各2例)、香港、法國、韓國、美國、印度、澳門、新加坡、澳大利亞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3日至9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709,48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51,306例排除),其中5,650,028例確診,分別為30,392例境外移入,5,619,58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5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2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31例、高雄市962例、台南市788例、桃園市778例、彰化縣600例、屏東縣414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5例、嘉義縣242例、基隆市223例、宜蘭縣209例、花蓮縣170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4例,包括81例中症、33例重症,以及30例死亡個案。其中兒童重症新增2名MIS-C,包括八歲男童及兩歲女童,兩人皆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疫苗,經過醫院救治後,目前皆已出院。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歲男童,7月19日確診,8月2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頭痛、腹脹、嘔吐、咳嗽,8月29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扁桃腺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急性淋巴腺炎,8月30日住院,症狀持續且出現結膜炎、皮疹、嘔吐、腹瀉、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心臟超音波顯示心包膜積水,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健康狀況良好,已於9月6日出院。另外2歲女童,6月18日確診,8月29日起發燒,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草莓舌、皮疹,及發炎指數及凝血功能異常,診斷MSI-C,9月1日收治住院,9月9日已出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129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31例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今年至9月9日,本土病例累計共556萬9412例,中重症共2萬5039例,其中940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者佔全部病例99.55%。昨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有2904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858人次,第二劑2046人次;輝瑞疫苗昨第一劑接種3347人,該年齡層第一劑32.9%,第二劑4.5%。昨全台新冠疫苗總共接種3萬1748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3%。
-
2022-09-07 癌症.血癌
兒癌最常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有8大症狀應就醫
台灣每年約新增500名兒童確診癌症,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25%最多。醫師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淋巴結有觸壓無痛感腫塊、瘀青與流血不止等8大症狀,應就醫檢查。每年約有500例新發病癌症兒童,為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成立40週年的兒童癌症基金會今天起至9月18日,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支持表示,他看到女兒健康報告數值有點異常都會緊張不已了,更何況孩子罹癌的家長,鼓勵闔家一起觀展,家長有警覺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陳博文致詞指出,所有兒童癌症中,又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陳博文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機率較低,且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陳博文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等8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說,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4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卻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新時代,已有成功首例,盼未來能納入健保給付。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8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6 癌症.血癌
最常見兒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8大症狀家長必須記
台灣每年約有500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其中每4個1個就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pALL)。成立40年的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今起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圖文展,提醒家長注意8大症狀,若能及早就診,現在平均治癒率達8成,今年4月起台灣也核准細胞免疫治療,可治癒1、2成病情復發難治的孩子。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表示支持,鼓勵闔家來看展,他說「家長對各種狀況都有警戒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相較之下沒睡飽都算小事了!」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博文表示,pALL好發於1到5歲幼兒,發病高峰在2到3歲,「我自己就有兩個孫子在這年齡,可想見若孩子罹癌,對家庭衝擊有多大。」pALL的孩子骨髓不正常,製造出生長快速的異常細胞,導致正常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減少,也會侵犯淋巴組織,導致孩子出現常見的8大症狀。陳博文指出,紅血球減少會導致「蒼白疲勞虛弱」,癌細胞侵犯淋巴組織會導致「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白血球及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莫名發燒」,血小板減少會導致容易「瘀青和血流不止」。陳博文提醒,平常感冒時腋下和鼠蹊部可能會有一、兩公分的小腫塊,壓了會痛,但pALL的淋巴結腫塊不同,不但明顯比較大顆,壓了也不會痛。此外,疾病可能侵犯皮膚,導致「皮膚紅疹」,可能侵犯肝臟、脾臟、腸胃道淋巴結,所以孩子可能會「腹漲腹痛」、「食慾不佳」。骨髓中有不正常的淋巴細胞,也會導致「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觸診可能會壓小腿脛骨、胸骨,病童可能一壓就會痛。上述8大症狀出現時,陳博文建議家長可帶孩子找小兒科或血液腫瘤科醫師做進一步診察和檢查。現在家長警覺性高,如果醫師夠細心,通常發病後3、4個月內就能診斷出來,治癒率也已經從40年前的30%提高到80%以上。但要是遲遲沒有就醫接受治療,pALL病情惡化很快,孩子可能只是用力排便就會造成腦出血,發病6到9個月就可能會不幸逝世。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表示,pALL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四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但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說,移植關關難過,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治療期間病童和家長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從移植前找到配對者就不容易,移植中要打高劑量化療、接受放射治療殺滅癌細胞,可能導致少數孩子痊癒後出現次發性的癌症。移植後也要常年服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時時刻刻注意避免感染,生活受到限制,這些都是目前異體幹細胞移植所面臨的瓶頸。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pALL病童的新時代,也已有成功首例。此治療費用高達數百萬以上,對病人負擔不小,目前藥廠已經向健保提出申請,希望健保能給付於成人及兒童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瀰漫性B細胞淋巴瘤」。陳博文表示,依循pALL治療指引,台灣各地治癒率都已經與歐美並駕齊驅,超過8成,但現行各種療法都有部分藥物尚無健保給付,讓家長不僅要煩惱孩子的生活照顧、學業,也常面臨經濟壓力。基金會持續透過小額捐款來幫助台灣癌症兒童家庭,有相關補助方案可申請,每人每年最多補助100萬元,有需要的家長可上網查詢或來電諮詢。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八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3 焦點.科普好健康
記憶力變差以為長新冠後遺症?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 醫:出現這些症狀必盡早檢查!
15歲的阿華上個月新冠確診,沒有嚴重的肺炎現象,治療後恢復正常作息,但是一直覺得記憶力變差,事情容易忘記,媽媽懷疑是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因此到診所檢查打針吃藥,但症狀都沒有改善,日前他騎腳踏車出去,不久就摔車被送醫了。不記得摔車 檢查發現原因阿華的外觀只有身體擦傷,但問他什麼情況摔車的?阿華卻想不起來。急診醫師因此安排了腦部掃描,發現有蛛網膜下出血(圖一),一般來說顱內出血的機轉應該要有頭部外傷才對,於是會診了神經外科醫師,針對此不尋常的狀況安排了注射顯影劑的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圖二),經加馬刀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慢慢就恢復正常生活。大腦出血 誘發癲癇反應顱內出血的原因必須有合理解釋,如果是頭部外傷造成的顱內出血,一般都會有頭部撞擊產生的挫傷、撕裂傷,甚至顱骨骨折,但阿華沒有;如果有意識不清或失憶症的情況發生,就必須懷疑腦震盪而需要進一步安排腦部掃描。像阿華如果不是車禍送急診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誘發癲癇反應而摔車,很可能會被誤認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嚴重出血會有致命的危險。依病灶位置 有不同症狀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因缺少微血管的調節,大腦相接的靜脈長時間會變得粗大,管壁變脆弱,就容易破裂出血,引發出血性中風。這是年輕族群中風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出現爆炸性的頭痛,必須進一步檢查顱內血管病變的可能。但若是動靜脈畸形,依其在大腦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常見的症狀,往往是因腫塊效應,造成肢體無力、語言困難、記憶力減退,甚至是情緒異常。若是出血而產生極劇烈的頭痛,或誘發癲癇、視力下降或意識混亂等症狀,就必須緊急就醫。常聽到年輕人在打球中突然倒下,除了心臟病之外,就必須考慮是否是大腦的血管病兆。這時必須緊急送醫才有救回的可能。若大片出血 就必須開顱手術治療是動靜脈畸形治療的唯一辦法。目前針對穩定的患者,可以加馬刀放射手術或介入性血管栓塞手術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大片出血壓迫腦組織時,就必須開顱手術,清除血塊減壓。若有不明原因失語症、癲癇症、年輕型中風、記憶力莫名減退或突發性爆裂頭痛等相關症狀,必須盡早到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及診斷,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
2022-08-31 癌症.乳癌
正子造影檢查 找出被忽略的乳癌病灶
46歲劉姓女子在乳房攝影檢查時,發現右乳上方有一小顆腫塊,病理切片化驗證實為乳癌,同時電腦斷層顯示右乳房還有2公分大的不規則病灶,懷疑也是乳癌,安排正子造影檢查,赫然發現不僅右乳有腫瘤,左乳也有類似腫塊,切片確認也是乳癌,幸好發現早,還未有腋下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經乳房外科醫師手術治療後,順利康復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趙剛宏表示,如同劉姓病患一樣雙側乳房發現乳癌的案例並不少見,但有時只透過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不易發現更多的病灶。因此,若能透過正子造影檢查,就能幫助找出沒被發現的腫瘤,協助病人一次治療,避免有漏網之魚。他指出,由於癌細胞繁衍速度快、能量需求大,因此在人體內代謝葡萄糖的速度比一般細胞旺盛,正子造影檢查就是利用這項特性。當病人接受檢查時,會先注射藥物來觀察各組織及器官的變化,藥物進入體內後會聚集在糖分代謝旺盛的區域,在影像上就會顯示異常明亮,即可判別為癌細胞的所在位置。透過正子造影檢查,就能幫助癌症病人,確認腫瘤位置、癌症分期、有無轉移等,讓癌細胞無所遁形。趙剛宏提醒,藉由正子造影檢查,不僅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更可讓病人獲得更適合的治療方式。現行健保可給付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不包含腦癌)、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子宮頸癌等,但若罹患其他癌症或來源不明的惡性腫瘤,也可自費接受檢查,及早揪出病灶並治療。
-
2022-08-28 癌症.乳癌
乳房纖維囊腫不等於乳癌病變!發生原因、診斷及治療方式,一次告訴你
乳房摸起來覺得有點硬硬的,不再是柔軟觸感?不論是纖維化或乳房囊腫,都稱為纖維囊性變化。超過90%的女性有纖維囊腫的變化,多半發生在30~50歲,纖維囊性變化在育齡期最常見。乳房纖維化:纖維化是結締組織在胸部形成纖維,纖維化區域摸起來有彈性且堅硬。乳房囊腫:乳房在承受刺激下,分泌物會比較多,也容易產生一些水泡,單一水泡叫「水囊」又稱為「囊腫」。在30-40 多歲的女性中最常見,但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女性身上。每個月荷爾蒙變化導致囊腫變大且變得疼痛,在月經期之前更為明顯。液體開始在乳腺內聚積時,由於太小而無法察覺出,當液體繼續聚積,會發展成大囊腫,可以輕易感受到,並且可以大到1-2 英寸(2.54-5.08公分)。纖維囊性變化診斷多數情況下,纖維囊性變化根據症狀來診斷,例如乳房腫塊、腫脹、壓痛或疼痛。這些症狀在的生理期之前通常會更嚴重,並且在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發生變化(例如腫塊變大或縮小)。如果有疑慮,擔心是惡性腫瘤,一般會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是否有液體。纖維囊性變化會影響離患乳癌風險?乳房纖維化和單純的囊腫都不會增加,日後離患乳癌的風險;複合性的囊腫和實性腫塊有可能會增加日後離患乳癌的風險,但還是要取決於組織檢查結果。纖維囊性變化的治療多數有纖維囊性變化且沒有惱人症狀的女性不需要治療,但醫師可能會建議密切觀察變化。如果有輕微不適,可以透過合身、支撐性胸罩、加熱或使用非處方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飲食上避免咖啡、茶、巧克力和含咖啡因飲料,對於乳房症狀會有所改善。雖然目前還有沒研究尚證實咖啡因與囊腫的關聯性,但許多女性在嘗試過後覺得對症狀有所改善。乳房腫脹對女性來說是惱人的事情,醫師建議要緩解症狀可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像是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有人建議補充維生素或植物萃取保健食品可能會緩解症狀,但到截至目前為止,尚無證明是有幫助得,如果大劑量服用,還可能產生副作用。有嚴重症狀的女性,醫師會開荷爾蒙,例如口服避孕藥、他莫昔芬(Tamoxifen)或雄性荷爾蒙(Androgen),不過也要注意可能產生副作用。如果乳房症狀沒有改善或持續惡化,記得務必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及治療,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期。卵巢癌經常被稱作『婦女隱形殺手』,澳大利亞卵巢癌協會(Ovarian Cancer Australia)提出卵巢癌警示症狀!盤點~婦女必做5大健檢項目......https://bit.ly/3oOQpy0
-
2022-08-26 醫療.一般外科
10種乳房可能疼痛的原因!少機率跟乳癌相關,大部分是正常的週期性生理現象
當女性出現乳房疼痛時,往往立刻會聯想到乳癌,擔憂不已。事實上,造成乳房疼痛的原因眾多,有的甚至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不需要太過擔心;因此,最重要的是,女性應該定期做好乳房檢查,才是維持乳房健康的最佳方法。乳房的構造相當緻密,因而容易受到荷爾蒙或其他器官的影響,產生不適感;近年來,由於國內乳癌死亡率攀升,更讓許多女性陷入癌症的陰影,一旦發現乳房有疼痛、不舒服的情形,直覺地就會認為自己罹患了乳癌。認識乳房疼痛的原因「乳房疼痛」是乳房門診最常聽到的主述症狀,其原因很多,舉凡生理週期疼痛、纖維囊腫、感染性乳房疾病、外力傷害、情緒緊張或勞累引起的荷爾蒙不平衡等,都有可能引發乳房的疼痛不適。一般來說,乳房疼痛可分為3大類:週期性疼痛、非週期性疼痛、非源自於乳房的疼痛,其中又以與月經週期有關的週期性疼痛最為常見。 一、週期性的乳房疼痛絕大部分的女性都有乳房疼痛的經驗,且通常是週期性的。這種週期性的乳房疼痛,是因為生理週期的變化所引起,與女性荷爾蒙(動情素、黃體素)及泌乳激素有關,屬於正常的現象,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生理痛,不需要擔心。1.伴隨月經週期發生週期性的乳房疼痛,一般發生在月經週期之前,也就是從月經來潮的前幾天開始,乳房會先覺得脹,慢慢地轉變成疼痛,感覺上像是被針刺到的刺痛,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這種疼痛現象通常發生在乳房的外上側,但也可能發生在下側或內側,甚至有些人還會伴隨有後背或肩膀的痠痛,不過這種情形比較少,且也可能是因為本身就有腰痠背痛的問題,而將兩種不同的疼痛混為一談。2.排卵造成的疼痛另一種週期性的乳房疼痛相對較為少見,主要是在排卵前2~3天所出現的疼痛,這種現象在4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會略為明顯。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表示,正確的月經週期計算方式,是以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開始計算,而不是結束後的第一天;其中女性排卵的時間,是從下一次月經來潮的前十四天開始。因此,若女性在排卵前出現乳房疼痛感,一直到排卵結束,隨後再加上月經來潮所引起的疼痛,就會產生持續疼痛的感覺,而誤以為是罹患了乳房的疾病。二、非週期性疼痛非週期性的乳房疼痛原因相當多,包括了病因性與非病因性,例如:乳房發炎、良性的乳房疾病或腫塊、撞傷或外傷、內衣不合適等,都是常見的可能原因。一般來說,這類型的乳房疼痛大多會發生在特定區域,有些人甚至可以明確指出疼痛的位置。1.乳房發炎引發疼痛當乳房發炎時,乳房會產生疼痛感,且還會伴隨著紅、腫、灼熱等症狀。一般的乳房發炎,大約需要服用藥物2~3個星期以上,等疼痛感消除之後,再輔以熱敷,促進乳房的血液循環,增加局部抵抗力;若是比較嚴重的發炎,如出現化膿情形,在治療上會比較麻煩,有時必須進行手術,來處理化膿的部分。2.纖維囊腫也可能造成疼痛許多女性都有纖維囊腫,謝家明主任表示,這是由於乳腺受到荷爾蒙分泌不平衡的影響,進而產生的一種變化。纖維囊腫有時會隨著月經週期被牽引,產生增大或縮小的變化,造成乳房的疼痛感。通常月經來潮前,腫塊會稍微增大,逐漸產生疼痛感;等月經過後,腫塊就會縮小,疼痛感也就慢慢減輕或消失。不過,並不是所有纖維囊腫都會引發乳房疼痛,有些人雖然有纖維囊腫,但卻不會出現疼痛的現象。3.外力造成的乳房疼痛外力的撞擊與傷害,也可能造成乳房疼痛。一般來說,外力可分為非預期性外力(如車禍撞傷、性行為過度激烈),以及可預期性外力(如抱著寶寶時被撞傷)。當乳房受到外力影響後,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疼痛感,但大多能逐漸恢復;必須注意的是,在比較嚴重的外力傷害下,內部的乳房組織有可能慢慢變成血塊,甚至鈣化,因此,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提醒,如果乳房因為外力產生疼痛現象,且久久沒有改善,應該儘快就醫檢查。4.哺乳媽媽出現乳房疼痛隨著哺乳媽媽的增加,因為哺餵母乳而產生的乳房疼痛現象也愈來愈多。鄭翠芬醫師表示,寶寶在吸吮乳汁時,可能因為吸吮方式不正確或太過用力,導致媽媽的乳頭產生傷口,於是感染發炎,引起了疼痛的現象;此外,若乳汁分泌不順暢,在乳房中產生阻塞,也會引起乳房漲痛的感覺。5.內衣不合適引起疼痛有些女性因為穿著大小不合適的內衣或穿得太緊,也可能引起乳房的疼痛感,尤其疼痛位置在乳房下方的肋骨部分,大多是內衣穿著不當所引起;另外,謝家明主任表示,乳房是由結締組織將其固定在前胸,如果乳房過大或過重,容易因為長時間的重力向下拉扯而產生疼痛,特別是乳房的內側。6.懷孕期間的疼痛現象懷孕期間,準媽媽的乳房會開始為產後泌乳做準備,出現乳腺脹大的情形,所以有可能產生腫脹感,甚至是輕微的疼痛感,這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太在意。不過,懷孕期間發現罹患乳癌的案例也不是沒有,建議準媽媽若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且有紅、腫、熱、痛的發炎症狀,應該儘早就醫;如果經由抗生素治療卻未見好轉,則必須再次就醫,由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7.可能是乳癌的徵兆臨床研究顯示,乳房疼痛也是乳癌患者可能會出現的徵兆之一,但是在所有的乳癌患者中,大約只有10%會出現乳房疼痛,90%的乳癌患者並不會有乳房疼痛的症狀。因此,當乳房出現非週期性的疼痛時,不一定就代表已經罹患乳癌,但也不代表沒有罹患乳癌,應該就醫進行檢查,由專科醫師來做診斷。三、非源自於乳房的疼痛這一類的疼痛並非真正的乳房疼痛,而是感覺像從乳房所發出的疼痛。舉例來說,胸部附近的血管因血栓化造成發炎、肋骨與胸骨接合處的關節疼痛、頸部關節痠痛等情形,其疼痛感都可能擴散到乳房,讓女性產生乳房疼痛的錯覺。乳房疼痛的緩解與日常護理乳房疼痛的原因很多,若診斷後發現,只是一般生理現象所引起的疼痛,就可以自行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來緩解疼痛感;倘若疼痛的情形過於嚴重,甚至影響到生活作息,才會建議給予藥物治療。當然,如果發現可能有不良的乳房病變,則應該耐心配合醫師的檢查,採行適當的治療。1.舒緩乳房疼痛的方法當乳房因為生理變化而引發疼痛時,可以使用止痛藥或是熱敷,但需要注意的是,熱敷要產生效果,必須要讓熱量傳達到深層的組織中,否則都只是表面皮膚受熱,尤其是待在冷氣房中。因此,建議熱敷時可使用熱敷袋,或醫療用的熱敷墊(用電控制);至於熱敷的時間與次數,每次應該持續20~30分鐘,且一天敷4次,如果真的沒有時間,敷1~2次也可以幫助緩解疼痛。2.乳房護理的重要性乳房出現感染發炎,也是造成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所以,在平時做好乳房清潔護理是相當重要的。一般來說,乳房發炎大多是乳頭受到感染,這是因為乳暈及乳頭的表面是黏膜,會產生分泌物,如果沒有清理就容易引起發炎。因此,女性在洗澡時可以輕輕地把乳頭、乳頭與乳暈之間稍微撐開,利用蓮蓬頭水柱的力量沖洗,之後再使用棉花棒擦拭,讓乳頭自然風乾。就醫診斷,確認疼痛發生原因雖然大多數的乳房疼痛,是因為正常生理現象而引起,但仍有部分乳房疾病會以疼痛的方式表現。因此,當女性出現乳房疼痛的問題時,特別是非週期性的疼痛,還是應該就醫進行檢查,找出正確的發生原因,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不好意思就醫,以免造成遺憾。具體陳述疼痛症狀有助於診斷女性因為乳房疼痛而就醫時,建議可多提供有關疼痛症狀的敘述,以協助醫師做出最正確的診斷,例如:疼痛持續的時間、疼痛的感覺(儘量以具體的方式形容)、疼痛的程度、疼痛的位置、什麼情況下痛得比較厲害或比較減緩、疼痛是否有週期性(與經期的關連性)……等。做好定期乳房檢查許多乳房的病變,若能在早期發現,其治療與復原的情形就會比較良好。所以,做好定期乳房檢查,可說是乳房保健的重要關鍵。乳房檢查包含了三個要素:一般觸診、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影像診斷)、細胞抽吸或是切片檢查。因此,女性每個月應該在家中自我檢查乳房,以用手觸壓的方式,檢查是否有出現腫塊或疼痛情形,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應該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而35歲以上的女性,則應該每年回醫院檢查一次,才能確實掌握乳房的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病逝/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
編按: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根據最新公佈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連續14年居10大癌症之首,發生人數多達1.7萬。而近年衛教資訊普及,民眾或許都略為了解大腸癌的前兆和定期篩檢,本文則整理較容易被忽略的症狀警訊和生活習慣的執行細節,對於預防大腸癌就能更有掌握。胸悶、脹氣、頭暈也可能是大腸癌警訊除了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便、不明原因變瘦、持續有便意感卻排不出來、排便完仍覺得解不乾淨、腹脹、便秘等較常聽到的症狀,還有這些警訊也值得注意:1. 腹部出現不明腫塊2. 不明原因腹痛超過一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3. 不明原因貧血、頭暈:右側大腸內有腫瘤通常不易出現症狀,所以容易逐漸長大而導致腫瘤慢性出血,進而引起貧血,但是從排便看不出來。4. 胸悶:若大腸因腫瘤過大導致消化道阻塞,消化道內的廢氣排不出去,橫膈膜擴張空間受限,就會引起胸悶。所以當肚子脹氣又胸悶,請留意排便情況是否伴隨出現前述異常症狀。大腸癌是吃出來的!醫師和營養師教你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大腸癌的發生率快速攀升和台灣人的飲食模式有密切關聯,例如攝取過多紅肉和愛吃熱食,烹調方式包含大量熱炒、油煎、油炸與燒烤。因此李宜霖胃腸肝膽科指出,除了年齡、遺傳,「青壯年的大腸癌絕大部分是吃出來的。」那怎麼吃能夠最有效的預防大腸癌上身呢?1. 補充鈣質:因鈣質會與膽酸、脂肪酸結合形成不可吸收的鈣鹽,降低膽酸及脂肪酸的促進有機分裂作用,減少致癌機會。早晚可各喝240毫升牛奶,並多吃帶骨的小魚乾、海藻類、蝦皮、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2. 攝取富含益生菌食物:如泡菜、味噌、納豆、優酪乳、優格等,可以維持良好腸內菌相。3. 多吃魚:魚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維生素D、維生素B12 、硒和特殊氨基酸,有助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細胞,幫助防癌。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提到,每週吃二到三份魚和貝類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少12%;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組長劉怡里則說,美國一項發表於JAMA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如果吃素再配合吃魚,大腸癌發生率可降低43%。4. 避免過量飲酒適度飲酒:研究發現啤酒飲用量越多,罹患直腸癌的機率越高。避免高脂肪飲食以及增加纖維質已經是老生常談,台北榮總營養師舒宜芳進一步建議,除了多吃蔬菜和水果,還可以:1. 把白米飯換成糙米飯或五穀雜糧飯。像是北醫大研究團隊曾發表研究,經動物實驗發現台灣紅藜能有效抑制大腸癌前期病變的生成達到預防效果,而台灣紅藜的蛋白質與牛肉、雞蛋相當,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七倍、鈣質是牛奶的七倍,甜菜色素則能消炎、抗氧化。2. 吃蔬菜同時食用菜葉及菜梗。3. 水果洗凈後連皮一起吃,不要用果汁代替新鮮水果。4. 以毛豆、黃豆及一些豆製品取代部分肉類。預防大腸癌,這兩個生活習慣也很關鍵1. 起床喝一杯溫水: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提到,早上五到七點起是大腸經循行的時間,起床後一杯500cc溫水給大腸一些助力,並補充身體在夜晚流失的水分,幫助腸道蠕動、加速新陳代謝。2. 活動到大肌群的有氧運動: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業務等需經常走動的人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長久坐辦公室工作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低40%~50%。除了避免久坐不動,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在《健康2.0》推薦三種在家也能防腸癌的運動,包括跳繩、階梯運動和波比跳。因為可以活動到大肌群的有氧運動對於防腸癌最有效,而這三種都是能運用到骨盆底肌和大腿肌群的運動,效果特別好。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大腸癌防治概況大腸癌預防飲食腸保健康,遠離大腸癌大腸癌發生,油品與食物烹飪方法更為關鍵「超前部署」防腸癌 名醫教3個運動在家運動也能防腸癌延伸閱讀: 35歲中風,跡象竟然藏在「嘴角」!年輕型腦中風越來越多,3大警訊快檢查
-
2022-08-17 醫療.泌尿腎臟
疝氣會自行癒合嗎?醫提醒腹痛、凸一塊需留意:不是疝氣也可能為其他問題
腹痛是日常常見症狀,不過有時會發現凸起一塊,甚至不只是一小塊,這情況很有可能是疝氣。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級醫師戴鋒泉提醒,疝氣是男女都可能發生的疾病,輕者治療改善即可,但嚴重遲未就醫也可能使得腸道壞死、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呼籲盡早檢查以免後患。腹痛、凸一塊是為什麼?醫:常見為疝氣,男女皆可能。戴鋒泉醫師表示,腹痛又凸起一塊,雖也有可能是腫瘤,不過常見為疝氣所致,需經檢查確認。而疝氣一般民眾常會誤以為是男性特有的性器官問題,實則僅是其中一部分。 醫師解釋,將器官固定在體內的人體肌肉,可視為衣物一般,多少會有細微的孔洞,而腹腔肌肉的孔洞若因風險因素影響,如如搬重物、過度重訓、激烈運動、打噴嚏太用力、過多、過久等腹腔壓力過大行為,使其擴大形成所謂的「弱點」,就有可能使得器官掉出肌肉外層、突出腫塊、形成疝氣,可簡單想像成「因肚子用力過度,使肚子原來有的弱點(破洞)被撐大、器官外漏」的疾病,凸出去的器官以腸道較為常見。 疝氣常見類型如各類腹腔肌肉較容易有孔洞之處,如發生在腹股溝的「腹股溝疝氣」、於肚臍的「臍疝氣」、腹部開刀之後腹壁肌肉未妥善癒合的「切口疝氣」等。也因男性有存在於體外的器官:睪丸,此處肌肉自然也有個較明顯的孔洞,將可能如腸子掉至陰囊處引起疼痛,也因此男性相較女性來得常見,但不代表疝氣屬男性特有或為性器官問題,女性也可能發生其他類型的疝氣。 疝氣問題可大可小,醫籲盡早就醫治療以免後患。戴鋒泉醫師說明,疝氣若無症狀未必需要立即就醫手術,但視嚴重程度症狀及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基本的如腸道外露凸出無法推回去腹腔內、進一步引起疼痛,不過也可能因腸阻塞出現腹脹、脹氣、排便不順、噁心、想吐等,形成外漏的腸道被肌肉卡住的「嵌入性疝氣」,此為急症需立即就醫,若是卡住太久將有可能使得腸道因受壓迫過久而壞死,甚至影響生命安全。一般而言疝氣雖未必需立即就醫,也可能可自行將器官推回去,但是疝氣並不會自行癒合,常見的是腸道或腹腔內器官一再掉入疝氣囊內或久了形成嵌入性疝氣,因此呼籲若出現相似情況,建議還是盡早就醫為佳,以免後續不可預期的影響。 疝氣在治療方面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可透過傳統手術或微創手術進行,前者如縫合衣物的方式治療將肌肉修補復原,復發率約在5~10%左右;後者則使用「人工網膜」以類似衣物補丁的方式進行修補,又稱作無張力修補,復發率則只有約1~2%,治療時可提個人需求與醫師詳細討論。疝氣治療後應妥善休養,1-3個月內別讓腹部過度出力!戴鋒泉醫師提醒,疝氣不論是接受何種治療,視個人保養依舊會有復發的可能性,手術後前期自然是更為關鍵,因此醫師也呼籲,疝氣在接受治療後1~3個月內切勿讓腹部壓力過大,如前述提到的如搬重物、過度重訓、激烈運動、打噴嚏太用力、過多、過久等腹腔壓力過大行為,這些都應盡可能避免。至於搬重物的標準為何?醫師表示若手能輕鬆舉起就不算重物,但若需要用到腹部的力量就算是重物,會喘、腹部會出力的活動都不宜。 提醒民眾若出現腹痛、發現凸出物應盡早就醫,即便不是疝氣也可能為其他較嚴重問題,如腫瘤,而非一般腹痛。若為疝氣經治療後也應妥善保養,以利健康生活。《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死亡率達9成,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以為只是雞眼卻愈長愈多?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疣
● 病毒疣是接觸人類乳突病毒而感染● 避免感染,可攜帶個人的室內拖鞋● 治療恐需三至四個月去年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禁止各項水上活動,今年終於解禁加上連日高溫,海邊和泳池到處是滿滿的戲水人潮。不過,玩水也要注意衛生,小心病毒疣上身,痛到像「穿著釘鞋進游泳池」。皮膚科醫師提醒,泳池潮濕適合病毒孳生,三溫暖、瑜伽教室、健身房也容易傳染病毒疣,因此,進出這些場所應盡量避免光腳,才不容易中獎。以為只是雞眼 卻愈長愈多許多人腳底長了硬塊,以為只是雞眼,沒想到愈長愈多,就醫才發現是病毒疣作怪。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雞眼和病毒疣常被搞混,兩者都是腳底皮膚出現的凸起腫塊。雞眼的產生,是因為走路摩擦或是重力不平均,造成腳底表皮增厚成單獨一粒,常因走路壓迫而引起疼痛,但雞眼並不會傳染,如果沒有明顯疼痛感可以不用治療。病毒疣是因為直接或間接接觸人類乳突病毒(HPV)而感染,造成皮膚角質化增生而形成節結狀腫塊,如果沒有處理,或是自行摳抓後再摸身體其他部位,則會讓病毒擴散、愈長愈多。皮膚有小傷口 就可能感染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接觸傳染是病毒疣主要傳染途徑,如果接觸到附著病毒的物體,不論是毛巾、把手、地板等,只要皮膚有微小傷口或病毒量大,都可能感染。唐豪悅說,夏天常見病毒疣求診的病患,由於泳池的環境潮濕,病毒容易孳生,許多人前往游泳或戲水消暑,就容易接觸病毒而傳染。尤其兒童免疫力較低,因此,暑假常看到學游泳的小朋友就診,門診約有六、七成是小朋友。病毒疣的治療方法,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療法,包括水楊酸貼布、手術、電燒等。唐豪悅指出,最常見的是冷凍治療,是採用液態氮的瞬間低溫將病毒殺死,並讓病灶慢慢萎縮,但療程視病毒疣的大小、數量而定,有些病患每周接受治療,必須治療三至四個月才痊癒。趙昭明表示,由於雞眼和病毒疣不易分辨,避免誤認而讓病毒疣繼續傳染,一旦發現腳底出現硬塊凸起,且伴隨疼痛感時,第一時間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感染病毒疣方式,趙昭明說,出入公共場所應避免赤腳,建議到泳池可攜帶一雙個人的室內拖鞋,一上岸就穿上,以防範交叉感染。游完泳後,除了使用清水外,也要用肥皂、沐浴乳等清潔用品洗淨身體並擦乾,避免暴露在大量病毒下而感染。健身房器材 先用酒精清潔趙昭明提醒,除了泳池、三溫暖、澡堂等公共場所外,瑜伽教室、韻律教室、健身房是民眾容易忽略可能傳染的地方,因此在這些地方要留意不赤腳在地板上活動,可穿著襪子避免直接接觸,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前,可先使用酒精清潔,使用後也要適度清洗手腳。趙昭明說,如果已經感染病毒疣,衣物雖不需要分開洗滌,但不可與家人共穿;也暫時不要游泳,以免傳染給他人。
-
2022-08-10 癌症.肺癌
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
▌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的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的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這其實就很像我們的皮膚隨著年紀漸長,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疤痕般,不一定都有問題,而是必須依結節的大小、型態等來做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而已。結節的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兩種,前者在X光片或電腦斷層上是呈現顏色極白的小點,小的實心結節偏向是發炎後留下的疤痕,大的就比較可能會是肺癌;而後者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的階段,尙不會發生轉移,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不論是實心或非實心的「肺結節」,臨床上都會視其尺寸大小及特徵來做為後續處理之依據。但因結節特徵的判讀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及非專科醫師不易判斷,因此我只用結節大小做區別,製成簡化的表格,讓讀者可以簡單瞭解的處理原則。大部分小於○.八公分的「肺結節」不是肺癌,民眾在健檢時若發現有結節先別驚慌,先透過追蹤檢查觀察其變化即可。倘若一段時間後,結節變小或消失,那麼就可以判定只是發炎,或是肺炎感染後所留下來的疤痕;如果結節變得更大、更明顯時,才需要考慮是否有惡性的可能。但即使如此,肺結節這個階段,仍多屬於疾病早期,還來得及做相關處置,配合醫師做後續觀察或治療,都有很大機會可以根治。※ 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7/29
-
2022-08-10 醫療.一般外科
50歲男常搬重物 左股溝有腫塊 驚覺「推不回去」嚴重了
嘉義地區50多歲男子平時工作常需搬重物,日前感覺下腹疼痛、腹脹,受不了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的急診求助,告知醫生他左側股溝有腫塊,已持續多年;經電腦斷層檢查,驚見「一部分腸子卡在腫塊內」,外科診斷是嵌頓性疝氣,腸子有腫脹、缺血情形,緊急手術後,幸好不必切除腸子。50多歲男子告訴醫生,多年來左側腹股溝有腫塊,但躺下時就會消失,偶爾也用手將腫塊推回,最近卻發現腫塊愈來愈大、甚至陰囊的部分也愈腫大,「想用手推卻怎麼樣也推不回去」。中榮嘉義分院一般外科醫師張奎亨說,疝氣的狀況一開始發生,大多是較小的突出物,像是腫塊但會縮回去,若沒有特殊症狀,病人常常不以為意,但長期不處理,腹壁缺口會愈來愈大,也會有愈多的器官掉進缺口,最常見是腸子,而太多腸子掉進去可能會卡在裡面,影響腸子血液循環,假使缺血時間太長、腸子將腫脹甚至壞死,形成嵌頓性疝氣,就需要立即進行手術,進而增加感染風險,嚴重恐有致命危險。張奎亨也說,有疝氣情形,一般建議要手術處理,除了修補腹壁缺口,通常會放置人工網膜以增加腹壁強度,大大降低復發的機會;除了傳統修補術,若是需要接受雙側手術或復發型疝氣的手術,也可以評估用腹腔鏡的方式做修補。張奎亨指出,根據醫學臨床統計,疝氣在台灣嬰幼兒、青少年的發生率是7%,男女發生比例相近,成人疝氣則有90%是腹股溝疝氣,即發生在腹股溝部位的疝氣,俗稱「脫腸」或「墜腸」,且成年男性是女性的9倍,高齡也是常見的族群。他提醒,疝氣是一種「腹壁因強度不足形成缺口,造成腹腔內器官向外突出」的疾病,少部分的病人是先天就有腹壁缺口,大部分則是因為長期腹壓較大,引起腹壁強度愈來愈差,所以任何會造成腹壓增加的原因都可能是危險因子,例如:不正確的健身模式、長期從事搬運重物工作、慢性咳嗽、體重較重、腹水等。
-
2022-08-10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末病人增 醫:疫情延就醫、拒脫口罩難早期揪病灶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看到的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發生個案8204人中,其中9成為男性。專家提醒,新冠疫情讓許多患者畏懼就醫、篩檢,等到病情惡化到口腔癌第4期才就醫,多半為時已晚,呼籲民眾應盡快回診,並兩年一次追蹤。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的致命關鍵,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高5倍,若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更高達10.5倍。根據國健署110年死因統計有3395人死於口腔癌。全國口腔癌篩檢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高達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就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的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早期發現、適時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馬偕醫院總院癌症中心主任呂宜興表示,近2年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民眾畏懼就醫、篩檢,等病情嚴重時才就醫,因此常見患者疾病嚴重度遠大於以往,包括癌細胞已有肺部、骨頭轉移,甚至局部腫瘤大到「超過我們想像」,即便醫療介入也很難處理。呂宜興指出,且近期發現口腔癌第四期患者比例很高,第四期中也有分4A、4B、4C期,現在很多都是4B、4C期患者,不僅花更多精神及強度治療,結果可能不盡理想,有些患者及家屬可能會因此喪氣、放棄治療,沒想到因為疫情,拖半年、一年時間就醫卻造成嚴重後果。呂宜興也發現,近期因為防疫戴口罩緣故,有些門診不一定會要求患者將口罩脫下做例行檢查,或即便醫護要求患者脫下口罩,患者及家屬憂心染疫而拒絕脫口罩,若講話不清楚、口腔或喉嚨內長異物、腫瘤,口罩遮住便很難察覺,他仍希望各科醫師恢復原先作法,盡量幫病患多些檢查,找出細小問題。近年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猖獗,呂宜興認為,新型菸品上市時間短,目前國外研究證實電子煙、加熱菸造成肺部纖維化,但與口腔癌的關聯性有待研究,不過吸菸依舊從口腔進入,菸品中的精油、色素、少許尼古丁量都會經過口腔,雖研究未明但不能否定兩者的關聯。極少數不煙不酒也不吃檳榔的民眾卻罹患口腔癌,呂宜興分析,這群口腔癌患者大致與兩件事有關,第一為「長者」,包括假牙尺寸不合,長者年紀增口腔形狀改變,需要適度調整。第二則是「過度清洗舌苔」,強烈刺激造成口腔粘膜破壞。不過這兩件事導致罹癌人數僅一成,相當少見。「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檢查過程只要三分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口腔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經檢查發現,若是早期(第0-1期)病灶,又能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通常不到4成。國健署提醒,口內只要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症狀,應盡速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2022-08-04 癌症.乳癌
影/6旬阿伯長乳癌 3個月從小指頭大長到拇指大
家住台北60多歲吳先生去年11月間發現乳頭下方長硬塊,原本約小指頭大小,3個月後竟長成拇指頭大,他懷疑長「乳癌」,找4、5個醫師被笑瘋子,後因乳頭腫脹流血在北部醫院確診為乳癌第3期,他在親友介紹下南下求醫,醫師替他作微創手術切除全乳並擴清淋巴,術後感到如釋重負,因此胖了2、3公斤。罹患乳癌第3期的吳先生,去年11月到高雄博田國際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切除全乳,後續做8字次化療,上月完成最後療程,今天現身說法談求醫心路歷程,他指自己化療期間稍有不適,一通電話打給醫師,隨即安排住院悉心處置,讓他很放心把自己交給醫師。結果術後至今沒有任何痛感,精神也不錯,唯一的差別就是胖了好幾公斤。吳先生說,起初他在乳頭下方發現小指般大的硬塊,覺得怪異,問了4、5個醫師有否可能乳癌,但被笑瘋了,結果3個月硬塊就長到拇指大,接著乳頭滲血,覺得茲事體大,確認罹患乳癌後,由親友介紹到高雄博田醫院求醫。收治吳男的博田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魏銓延說,吳先生的乳癌已第3期,但他心肺功能較差,麻醉風險相對高,一切準備就緒後,含淋巴擴清在內,手術約10分鐘就完成,晚上巡房時,看到吳先生已開心在吃便當,還問何時可出院。魏銓延表示,他收治的乳癌患者,年紀最輕約23歲,最高齡90幾歲,不排除與菸酒過量有關,部分具有家族史或特殊疾病、荷爾蒙失調或肥胖。其中2人診斷出乳癌時已轉移肝肺。最近較引注目的個案有剛過世不久的歌手朱俐靜及藝人朱芯儀,9成的乳癌與後天飲食失當、環境汙染如塑化劑等造成病變有關。魏銓延說,男性乳房長腫塊,9成為良性,青春期患者會建議先觀察,有些上了高中、大學因乳房過大自卑,也可採抽脂手術解決。若是惡性,有人會因為覺得丟臉忌諱求醫,但到乳頭流血時求治往往已屆末期。「乳癌第1期時,採取手術切除即可,第2期以上就要搭配電化療,之後再持續追蹤」。「一般乳癌都發生乳房上半部,可擦沐浴乳自行觸摸檢查」,魏銓延說,不要以為年齡小,沒有家族史就不會得乳癌,建議民眾最好能定期做乳房檢查,即使罹患乳癌必須手術切除,不管是局部切除或全部切除,術後都能整型重建,最怕的是民眾諱疾忌醫,錯失治療良機。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呼吸困難、咳嗽未染疫 甲狀腺結節作怪
新冠肺炎確診依然頻傳,人心惶惶之際,不少人害怕下一個中獎的是自己,一有呼吸道症狀就很緊張,趕忙到醫院掛號就醫,這種「又愛求真相又怕受傷害」的行動,讓一些人證實自己沒中獎,卻也因此發現其他疾病。最近胸腔內、外科轉來六位病人,五位女性、一位男性,他們都出現咳嗽、夜咳、喉嚨卡卡、異物感、呼吸不順、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自訴以為中了新冠肺炎,但快篩卻是一條線陰性,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快篩是否準確,因此掛胸腔科找病因,結果醫師診斷是甲狀腺結節問題,並非得了COVID-19。甲狀腺位在脖子喉結下方,是一個蝴蝶形狀的分泌腺體貼在氣管上,有左右兩葉,如果甲狀腺長了結節,通常在吞嚥動作時從脖子外觀看得到上下活動的腫塊,但卻常常沒有症狀,對健康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除非結節長得太大而壓迫到氣管、食道或是喉返神經,就可能導致吞嚥不順或聲音沙啞,甚至呼吸困難。這六位病人都確診有甲狀腺結節,五位女性的結節分別在3至8 顆,顆粒約0.8至5公分,建議持續追蹤或迷你切口手術即可;但唯一的53歲男性病人雖脖子外觀凸出腫塊不太明顯,超音波一檢查卻發現,甲狀腺有好幾顆大小不一的結節,其中一顆約7公分的大結節壓迫氣管,甚至延伸到前縱膈腔內,造成他呼吸困難、胸悶。這名男性病人是某工廠員工,一直以為抽菸及工廠空氣不好、胃食道逆流造成他喉嚨卡卡、呼吸不順、夜咳、睡不好等症狀。經確診是甲狀腺結節後,接受迷你切口手術取出多顆甲狀腺結節,病理報告竟發現,大結節是良性,一顆1公分小結節反而為惡性腫瘤。所幸及早發現、及早手術治療,術後並做原子碘治療和追蹤。為什麼需要定期檢查追蹤?現在健康檢查常包括頸部超音波檢查,所以甲狀腺結節很容易被發現,國人有大小不等的甲狀腺結節,比率可能超過30%,只要有甲狀腺結節,需要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追蹤其大小、形狀,是否有不規則,鈣化或血流增加等情況,可以早發現是否病變,及早治療。
-
2022-07-20 癌症.乳癌
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
● 東方女性乳房緻密,自行觸診難發現硬塊● 乳癌不挑人,小胸也會罹患乳癌● 20歲後做乳房觸診或超音波,40歲後做乳房攝影歌手朱俐靜因乳癌過世,享年40歲,引發熱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近年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40歲以下乳癌患者占整體乳癌患者的8%,許多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或逃避就醫,且東方女性乳房較為緻密,難透過自行觸摸發現硬塊,往往發現時相對嚴重。36歲藝人朱芯儀也罹患乳癌,正積極抗癌中。沈陳石銘提醒,20歲後女性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乳房觸診或超音波檢查,40歲後應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沈陳石銘表示,曾收治一位38歲乳癌患者,兩年前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腫塊,自認不是壞東西,就不當一回事而沒有就醫,一年後腫塊不但沒有消失,還愈長愈大,等到突出皮膚表面導致潰爛,就醫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肋骨,後續經治療才好轉。乳癌年輕化 壓力、環境影響大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緻密,沈陳石銘指出,當乳腺鈣化或是異常,初期難透過自行檢測發現,必須要靠乳房攝影及早偵測。多數乳腺鈣化屬於良性,但有些乳癌的原位癌是以鈣化呈現,約40%的鈣化,乳房超音波是看不到的,須透過乳房攝影才能發現。乳癌年輕化,與壓力或環境變化有絕大關係,沈陳石銘表示,未生育或晚生育、肥胖、偏愛高油脂飲食、飲酒、抽菸、長時間暴露荷爾蒙、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等,都是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現在的環境容易暴露在荷爾蒙刺激中,如燒烤油炸物、高飽和脂肪酸食物、菸酒等,現代人壓力大,時常日夜顛倒、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荷爾蒙刺激。開業乳房專科醫師張智皓表示,許多女性自認胸部小比較不易罹患乳癌,實際上,乳癌不挑人,罩杯小的女性反而面臨潛在危機,乳房小、乳腺較緻密,一旦乳房真的出現腫瘤,也難以透過自我檢測發現,發現時往往期別較晚,更難治療。隆乳女性做檢測 不會「夾破」曾接受過隆乳手術的女性,對於乳房檢測會有「被夾破」的迷思,張智皓說,過去因為醫學科技不發達,以鹽水袋為異體植入物,一旦接受乳房攝影,一夾可能就會爆破,但現在使用矽膠材質是雙層膜結構的果凍矽膠,可以承受一到二百公斤重量,不會受到乳房攝影影響。外傳「開燈睡覺會增加荷爾蒙刺激」,沈陳石銘表示,並未有實證證實,仍建議先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刺激,維持正常的生活,並提高乳房的健康意識。及早發現 第零期治癒率近100%乳癌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沈陳石銘表示,政府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第零期到第二期發現的患者占一半以上,呼籲女性千萬別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
2022-07-18 醫療.泌尿腎臟
皮膚搔癢,竟是腎臟出問題!腎臟病反應在皮膚的11種徵兆
腎臟疾病為國內常見的慢性病,不當用藥習慣可是會造成腎臟受損。臨床上建議出現泡泡尿、水腫、三高、貧血、容易疲倦等五症狀就建議做相關檢查,以免延誤!當患有腎臟疾病,早期不會在皮膚上造成影響,但隨著疾病進展,漸漸會觀察到一些皮膚的症狀,影響皮膚的11種方式:1、 皮膚變得極度乾燥:乾燥的皮膚,會變得粗糙、感覺很緊繃、容易裂開、出現像魚一樣鱗片。患有末期腎病的人皮膚有極度乾燥情形很常見,需透析或腎移植進行後續治療。2、皮膚發癢:皮膚搔癢是腎臟病常見症狀。搔癢的頻率甚至會影響到生活日常。有些人只在一個區域發癢,也可能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3、抓傷或抓痕:當經常抓癢時,會影響皮膚表皮。出現像是生的、流血的皮膚或瘡、皮膚變得厚(慢性單純苔蘚)、堅硬腫塊出現劇癢(結節性癢疹)。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緩解搔癢,需要去看皮膚科。患有末期腎病的人可從UVB光療得到緩解。4、膚色改變:當腎臟不正常運作時,毒素會在體內積聚。一定程度的毒素堆積會導致皮膚顏色變化。可能出現:蒼白沒有血色、成冷色系(灰色)、足部皮膚變黑、黃色、厚實的皮膚,有凹凸和深紋、像白頭粉刺的囊腫。5、指甲變化:腎臟疾病會影響指甲、腳趾甲或兩者的外觀。有晚期腎病的人可能會出現:一個或多個指甲上部為白色,下方為正常至紅棕色、沒有血色的指甲、指甲出現橫紋(Muehrcke 指甲)。6、腫脹:正常腎臟會清除體內多餘的液體和鹽分。當患腎臟疾病時,就會影響其作用,如此體液和鹽分就會積聚體內。容易腫脹部位包括:腿、腳踝、手、臉。7、皮疹:當腎臟無法清除體內廢物時,就會出現皮疹,尤其是患有末期腎病。8、水泡:患有末期腎病的人會出現水泡,水泡會在這些部位形成:手、臉、腳。9、肚子裡有腫塊:可能是腎癌的徵狀。早期階段,腎癌少有臨床症狀。隨著癌症進展,會導致這些部位出現腫塊:腹部、下背部。10、皮膚緊繃,不能捏: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副作用,當進行核磁共振或其他需要顯影劑的測試會發生這種副作用。钆是一種顯影劑,會影響腎臟,可能出現症狀包括:皮膚腫脹和緊繃、膝蓋關節活動受限制。11、皮膚下鈣沉積:腎臟體內工作,包括平衡血液中的礦物質,例如鈉和磷酸鹽。當腎臟不能保持平衡時,有些人的皮膚會出現鈣沉積。鈣沉積物通常在關節周圍形成但是不痛。但是,發生在指尖內時,則會引發巨大痛感。【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排名第一過敏原:塵蟎!醫師提點塵蟎6注意事項麥粒腫(針眼)與霰粒腫傻傻分不清?麥粒腫、霰粒腫病因、區別、臨床症狀、治療方式 肌肉酸痛、受傷疼痛傻傻分不清?如何緩解肌肉酸痛、怎麼鍛鍊身體?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08 癌症.胃癌
5類高危險族群容易得到胃癌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致命腫瘤
胃癌幾乎是無聲殺手!症狀表現很像胃病,很難發現。不如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讓胃部保持健康。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而相比其它惡性腫瘤,卻因為它的表現症狀很容易跟普通胃病混淆,導致發現機率較低,許多胃癌病患發現自己罹癌時,卻已經是末期。英國《NHS》網站指出,很多胃癌病患,即便身體出現胃酸逆流、吞嚥困難、打嗝很多等症狀,卻覺得自己只是得到普通胃病。因此羅列以下胃癌症狀、降低罹患胃癌的方法: 1.50歲以上 2.男人 3.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 4.患有某些胃部疾病,例如長期嚴重的 胃酸逆流、 胃發炎 5.胃癌疾病家族史 1.長期大量抽菸 2.病態肥胖 3.工作必須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 4.酗酒 5.很少吃蔬菜水果 6.攝取很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火腿、培根和臘腸 一、胃癌有許多症狀,但可能很難發現,它們影響了消化,例如: 1.胃灼熱或胃酸逆流 2.吞嚥困難 3.感覺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例如打嗝很多 4.進食的時候,很快就覺得飽了【 推薦閱讀: 能吃就是福?胖嘟嘟富貴相?別再被舊觀念束縛,肥胖有害健康,還會致癌!】 二、其他症狀包括: 1.食慾不振或無故體重減輕 2.肚子上方有腫塊 3.肚子上方疼痛 4.感到疲倦無力 如果罹患其它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可能也會經常出現上述症狀。 但如果你習慣了這些症狀,而症狀正在發生變化、惡化或感覺不正常,請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或檢查。 【有片】營養師話真相!關於抗癌飲食3大迷思解析 哪些人更容易得到胃癌?哪些生活習慣讓你容易罹患胃癌?胃癌的主要症狀 【延伸閱讀】 Delta病毒襲台!怎麼預防突破性感染?會有突破性感染,還需要打疫苗嗎?重症醫師解惑 成功擺脫媽媽手、網球肘!物理治療師示範5招居家復健運動 家長擔心校園防疫…張金堅教授談上學防疫8項指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06 醫療.一般外科
45歲女搬家撞傷手臂瘀青 過2年竟變腫瘤
撞傷瘀青小心變腫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挫傷,且外觀不一定有明顯傷口,可能是紅腫、瘀青、腫脹,但嚴重的挫傷可能造成生活不便,甚至演變腫瘤,建議挫傷急性期時應立即休息,且要預防傷口感染,若有異常腫塊應盡速就醫。像是45歲林小姐,2年前搬家時右前臂挫傷,當時手臂腫脹、瘀青,但她不以為意,腫脹消退後發現皮下殘留一小顆粒,觸碰時會有觸電式疼痛感,而顆粒愈長愈大,觸碰時刺痛感也增強,近期就醫治療,經過手術切除顆粒,化驗才發現竟是神經瘤。黃季怡表示,挫傷是指軟組織受鈍力撞擊,造成皮下組織傷害,外觀不一定有明顯傷口,而是呈現紅腫、瘀青、腫脹等。可發生於人體任何部位,其中多見於頭部、胸部、四肢、腰背部。黃季怡表示,挫傷後皮下組織增生成皮下腫瘤的機率,會受到撞擊力道及程度影響,力道強、傷口大,之後轉變為腫瘤的可能性較大;但處理得當則可能降低轉變腫瘤的機率。腫瘤依增生組織的不同,可能是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骨瘤等,倘組織壓迫神經則成為神經瘤。黃季怡說,外觀無明顯傷口的挫傷在急性期應立即休息,冰敷抬高患部可降低組織傷害,2天之後改為局部熱敷、按摩及伸展活動,並配合充足的營養,可加速患部組織修復。恢復的過程中如發現有新的腫塊,或是患部完全無法活動、周邊麻木、下側蒼白冰冷等狀況,應立即就醫。黃季怡指出,有傷口的挫傷要先預防感染,根據傷口的深淺、大小等採取不同的處理,如縫合、貼人工皮等,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發炎反應,也降低疤痕、蟹足腫生成的機會。黃季怡說,當發生挫傷時,早期的適當處置,可減少腫塊或疤痕生成的機會。若挫傷恢復的過程中,發現患部外觀異常變化、活動受影響、感覺麻木等,應立即就醫。此外,當身上出現腫塊且邊界不明顯、位置轉移或家族有惡性疾病遺傳病史,應盡速就醫檢查。
-
2022-07-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2022/07/04編註】「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以戲劇「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的朱芯儀小姐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生日當天,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罹患第二期或第三期的乳癌,有腋下淋巴轉移,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依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以前以「走味的咖啡」成名的台語歌手林晏如、以「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及主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分別在36歲、33歲及34歲,因乳癌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大家爭相討論,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大家都非常關心。年輕型乳癌4項特徵(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3)腫瘤通常較大: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台灣年輕型乳癌的特徵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4)生育的考量: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5)身心面臨的衝擊: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
-
2022-06-28 醫療.感染科
7旬婦腹腔驚見8公分大腫瘤? 豐原醫院:是放線菌感染
78歲紀姓老婦近三個月來,右下腹部時常感到疼痛,且疼痛部位摸得到逐漸增大的腫塊,擔心是癌症;經豐原醫院電腦斷層檢查,於右下腹盲腸旁發現超過8公分的類似腫瘤病灶,且侵犯鄰近髂肌,切片檢查後證實,為放線菌感染。豐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嘉麟表示,放線菌感染是種慢性、化膿性疾病,好發於頭頸部、胸肺部、與腹部骨盆腔;而在腹部放線菌感染中,迴腸與盲腸段乃其最好犯的區段。放線菌為人體口腔與腸道的共生菌叢,當口腔或腸道的黏膜完整性受損時,即有可能發生感染。隨著感染的進展,往往會產生顯著的肉芽腫、纖維化與膿瘍,並且廣泛地侵犯周邊組織,形成類似腫瘤的病灶。豐原醫院放射科醫師黃竣聖表示,迴盲段放線菌感染在影像上,被侵犯的腸道腸壁可見增厚,伴隨腸道旁顯著顯影增強的腫瘤樣病灶、發炎浸潤與膿瘍蓄積,往往和惡性腫瘤、發炎性腸道疾病等難以區分。黃竣聖提到,此案例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未發現病灶後,為她進行電腦斷層導引切片,並在病理結果確認為放線菌感染後,施行經皮穿刺引流合併抗生素治療;一開始發現的8公分腹腔內腫瘤,在正確的診斷、搭配引流與抗生素治療下,患者的疼痛很快有了改善,右下腹的腫塊也逐漸縮小,後續影像追蹤時該病灶已達緩解。
-
2022-06-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暴風雨後對生命的領悟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創刊以來首次出現一星期三篇文章都由同一作者包辦,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作者與編者的用心。最初收到作者寄來的「一篇文章」,一看字數多達7255字,遠遠超過專欄每篇文章的字數,就想要退稿。不過讀完全文之後,編者深受感動,非常感謝作者願意改寫成兩篇與不同疾病的奮鬥以及完結篇的病後對生命的體驗,使這園地有機會聆聽作者深度探討「疾病」、「病人」與「醫療」。作者分享自己在近四十年的歲月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病:十五歲開始的癲癇發作,使她無法預料自己何時會昏倒、抽搐、引起旁人驚惶以及醒來後無法忍受的羞慚,嚴重影響自尊與人際關係。後來這病控制下來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與常人一樣地結婚生子。但想不到有了貼心的先生與兩個可愛的小孩的幸福家庭,有一天突然自己摸到「腹部有個腫塊」,而寫出開刀前對各種可能性的忐忑不安,使她深深領悟生命的難以預料。最後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她寫出「劫後歸來」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醫師的感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一生到此,我遇到了幾次人生的關卡,從15歲開始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病情,到37歲時遇到胃部神經纖維瘤大魔王時,醫生說因為年輕,手術癒後會很好,從中體認到:我不會比現在更年輕了,要對自己更有信心,趁現在戰勝腫瘤。在大家的鼓勵和祝福中闖關,也憑著幾分幸運、幾分不服輸的個性關關難過關關過。身體健康無法重來,倘若生病的只能面對、努力的復原,雖然在面對的過程中情緒很複雜,總是交織著希望與絕望,更多的是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擔憂和不甘心,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讓自己再次振作,也希望能按個back就能重新再來一遍。努力對抗生病的過程常常覺得很辛苦,常抱怨努力後獲得的太少、進步太慢,但一點點好消息總能讓我精神大振喜出望外。在知道有癲癇之前,在自我小小的世界裡過得很滿足,我常想:「我這麼幸福,我會不會把我一輩子的幸福都用光光了呢?」很容易滿足現況的我,也為將來的變化擔憂著。一直很小心的保護著已擁有的幸福,但還是遇到了挑戰,我的人生不會因為我很乖、很認真就能按部就班、心想事成。在第一次挑戰中,面對並接受我是癲癇患者就用了許多時間;第二次挑戰則是當一切順遂的讓我覺得我重新掌握人生時,面臨惡性機率極高的胃部腫瘤,我被迫接受、必須對抗病情,生病再度為我的生命歷程畫下一筆。這個可能會危及生命和生活的挑戰,讓我覺得癲癇之役只是個小爭吵,稱不上是戰爭,當下我正要參與人生最大的戰役,目地是讓自己再度回歸正常生活。當病人的時候,除了身體不適感、心裡不安和壓力外,最大的情緒就是我讓家人辛苦了,很擔心家人會難過,而我是讓他們傷心的原因。一直以來我都是用笑容來掩飾內心不安,也希望能平息家人們的擔心。但當過照顧者之後卻讓我有新的體認,我願意幫忙也願意陪伴,只為了生病的家人心情好一點,快快康復,再一起過著如一如往常的生活。家人之間不需互相揣測,也無需擔憂他人的擔憂,需要的是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回到彼此身邊,並且充滿感激,感謝病人的努力和照顧者的陪伴。一位多年的好友說過:「你是冒著生命危險生孩子的。」原來在朋友心中我是願意為了夢想奮鬥的人,有冒險精神的勇士,並不是我認為的平凡;我是我人生中的主角,多看看自己的優點,會發現原來我並不平凡、我很重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認識許多媽媽,因孩子的年齡也差不多,我們皆笑稱彼此為同事,這些媽媽同事會一起分享生活點滴,也成為彼此訴說心事的夥伴,她們了解我的故事與身體狀況,也願意隨時伸出援手。康復後,心中依舊留下些不安,這些情緒在每次的訴說後都會讓我心情更舒坦,更能敞開心胸。好朋友讓我可以傾訴,排解內心情緒,她們很溫暖、話語輕柔好聽,總能說出我想聽的話,永遠跟我同一陣線。內心情感由他人訴說出來,覺得有朋友懂我,心靈得到撫慰,很感謝好友們,真誠的友誼是我人生的寶藏。無助時,總希望上天可以給個機會,時而問問老天爺:「What’s happening? 」時而祈求老天爺讓我平順度過,有時只是訴說一些很細小的事情;不過跟老天爺講述心事,對我是有用的,除了抒發情緒、心靈有所寄託,也釐清心中枝微末節的想法。我相信內心有信仰是個力量,讓我在害怕時有個祈求的方向,深信有個力量支持著我,釋放負面的情緒,讓想法更為正向。感謝老天爺總是聽我傾訴,保佑我順利度過難關、父母家人身體健康、小孩活潑開心、老公事業順利,祂是安定的力量,強大的心靈靠山。感謝現代醫療進步,許多過去無法醫治的疾病都可在現代治癒,若非出生在這個時代,在剖腹生產或胃部腫瘤治療後,我應該無法過如此健康的生活。感謝醫療人員,雖然日夜面對許多病人,但依舊耐心的聽我、懂我,讓我得到最適宜的治療和照護。感謝我神經內科主治醫生,在每次回診時定會仔細的檢查我的運動功能,並且關心我胃部腫瘤的狀況,提醒我要定期做健康檢查,他的關心如家人般的溫暖。感謝家人為我擔憂、為我忙碌、為我祈求一切平安順利,家人的幫忙讓我無後顧之憂,只需專注在休息與療養。謝謝當時大女兒如往常的上幼兒園,小女兒乖巧的待在阿公家,雖然媽媽不在身邊,依舊勇敢的過日子等待著。孩子們很喜歡聽父母的故事,大女兒把我兩段抗病經歷的故事當成小說,很認真的閱讀,她說有點恐怖,很多事情她都不知道,看完也覺得好笑,跟自己認識的媽媽不太一樣。感謝她沒有在看完故事後,把媽媽當作軟弱的人,依舊努力挑戰媽媽的極限。也感謝自己這麼努力、堅定自己的目標,用心找方法安定自己,盡可能保持情緒穩定。我是個家庭主婦,天天在柴米油鹽與陪伴小孩之間周旋著,時而優閒,時而堅持自我,雖然不擅長言語表達,但開心就笑,難過傷心就哭,很能抒發自己的情緒,跟著孩子的作息正常,吃好睡飽,生活也跟著健康起來,至今已有幾年癲癇不再發作。在進出醫院多次不知所措的煎熬後,很開心堅持下來的是好結果,也感謝過去的自己挺過來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持續追蹤癲癇與胃部也成為我的終生課題,我會為了健康、維持生活品質確實的上完這堂課。在此分享我生病的心路歷程,雖然彼此狀況並非相同,但希望在對抗內心掙扎的歷程中,可以幫助到正在與疾病奮戰的人,請保持信心,耐心堅定地向前邁進。
-
2022-06-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創刊以來首次出現一星期三篇文章都由同一作者包辦,因此在此特別說明作者與編者的用心。最初收到作者寄來的「一篇文章」,一看字數多達7255字,遠遠超過專欄每篇文章的字數,就想要退稿。不過讀完全文之後,編者深受感動,非常感謝作者願意改寫成兩篇與不同疾病的奮鬥以及完結篇的病後對生命的體驗,使這園地有機會聆聽作者深度探討「疾病」、「病人」與「醫療」。作者分享自己在近四十年的歲月經歷兩種截然不同的病:十五歲開始的癲癇發作,使她無法預料自己何時會昏倒、抽搐、引起旁人驚惶以及醒來後無法忍受的羞慚,嚴重影響自尊與人際關係。後來這病控制下來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有可能與常人一樣地結婚生子。但想不到有了貼心的先生與兩個可愛的小孩的幸福家庭,有一天突然自己摸到「腹部有個腫塊」,而寫出開刀前對各種可能性的忐忑不安,使她深深領悟生命的難以預料。最後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她寫出「劫後歸來」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醫師的感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當一切順利時,卻不如公主王子故事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遇到了人生第二次大難關。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在肚子裡摸到一顆會滑動的組織,圓圓的、軟軟的,有時摸得到,有時摸不到。曾因擔心而去診所看診,當時醫生在觸診時沒有摸到,診斷為胃腸積氣,在吃藥後感覺安心了。內心雖覺得病情沒有那麼單純,但僥倖的心理也因不痛不癢就將此事擱置了,沒有積極追蹤。小女兒滿週歲前後,組織似乎也跟著長大了,雖然時有時無,但摸到的機率越來越高,為求心安便前往家醫科做檢查。在家醫科診療一個多月中,檢查出胃部長了一個大腫瘤,還有腹腔內數顆腫大的淋巴節,醫生建議儘快轉診到內科,並直接幫我預約當天下午的胃腸專科醫生,當時心中坎坷不安,腦子一片空白,猶如電腦當機般停滯。腸胃專科醫生看到檢驗報告後,表示需立即住院做更詳細的檢查來確認病況,頓時心中湧出恐懼不安的情緒,眼淚止不住的湧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我,只能跟著醫生診斷前進,看到住院單上寫著「急」,心裡宛如壓著一顆大石頭,找不到出口的方向。入院後超音波檢查、斷層掃描、胃鏡、抽血數值的檢查結果皆不理想,醫生建議儘快開刀切除。在那一刻,彷彿只聽得到自己的絕望與無助,只知道自己將要面臨一個艱鉅又被迫接受的挑戰;想大聲的抱怨,卻只能在心中無聲地吶喊著:「哎呀,為什麼又是我啊?該怎麼辦呢?」在埋怨、憂鬱、難過、害怕的心情交叉襲擊下,接踵而來的情緒風暴和沉沉的壓力讓我如消氣的氣球只想逃的遠遠的,沒有勇氣面對;先大哭一場再說!雖在情緒的漩渦中暈頭轉向,但也告訴自己:「夠了!停止。」用力的拉住那幫助自己脫離漩渦的細繩,鼓勵自己宣洩過後就堅強,也幫自己的心蓋一座累了就可以休息的城堡,接著逼自己正視這次的挑戰,在這些放任自己,又拉住自己的來回過程中,會覺得精神錯亂,所幸當時家人們也不時的向我伸出援手,接住我那破碎不堪的心。未來可能會很難,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棄。然而無論是身體上、心理上還是經濟上,生病都有可能會壓垮一個家庭,既然不得不面對就必須有所準備。整理好心情後,我開始上網搜尋資料,初步了解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不同的治療及其副作用,所需費用和生活上的改變;在摸索的過程中有時看到希望,有時只有絕望,需不斷的提醒自己冷靜、堅持下去。起初我樂觀的以為可在微創手術進行腫瘤切除,以最快速度出院回家;但事與願違,我必須住院開刀,未來更可能要面對嚴峻的治療,這厚厚的焦慮恐懼和不安包圍著我,我急切的想找到正確解答,卻有太多種可能讓我像無頭蒼蠅般無法釐清思緒,常常會深陷在眾多網路資訊之中毫無進展。此時家人對我來說非常地重要,不論是實際行動的支援,還是心靈上的安慰與陪伴,雖然陪伴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疾病對他們說也很困難,但他們從不吝嗇給我幫助、笑容和鼓勵,而我也只能緊緊攀附在支撐我脆弱心靈的強大臂膀上。手術方案有兩個:其一是剖腹十五公分,優點是手術視野較大,看得清楚,腫瘤切得更乾淨,缺點是復原期長;其二是用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但視野有限,而遺漏的病兆就是復發的危機。我既不想剖腹十五公分,卻希望清得乾乾淨淨,想活得長久一點,也過著有品質的生活;醫生因此提出一個折衷方案,五公分剖腹加上腹腔鏡手術,清的乾淨,復原期也較短。確定手術方案的同時,我的媽媽向神明祈求我可以順利度過此關,以不同的方式讓我感受到她急切渴望我能恢復健康,這個寄託是個定心丸,安穩了父母、家人和我的心情。雖然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只能接受,但父母的關愛與祝福,是讓我稍有信心與勇氣與這次手術奮戰的原因之一。開刀前的日子足夠做好準備了嗎?害怕時可以放棄嗎?答案都是否定的。手術過後還有更多嚴峻的挑戰,在腦中也寫了好幾個不同結局的腳本,想要鉅細靡遺的理出所有可能發生的情節,但亂成一團的頭腦會將腳本前一秒帶往喜劇,下一刻又寫成悲劇,我想給我再多的時間也無法做好準備,真的好茫然。進開刀房前心中更是五味雜陳,雖然不是第一次進手術房,但這次的情況特別不一樣,醫生很嚴肅,腫瘤很大,惡性機率也很高,情緒壓力更是緊繃,另一方面卻希望等候的家人能放心,內心的情感一直交戰著,進手術房時應是帶著苦澀的笑容吧!被移動到手術台時讓我感到很氣餒,不喜歡這種挫敗無法掌握自己的感覺,很想逃離現場。在很冷的手術室裡蓋上很溫暖的被子,接上生理監視器,麻醉前觀察四周,醫療人員專注的眼神,琳瑯滿目的醫療儀器,看起來都已經準備好了,此時害怕也無濟於事,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與信任,靜靜地將自己交給他們,也默默祈禱自己能夠順利地醒來。在手術期間,奮戰的是醫療人員,焦急等待的是守在手術房外的家人,我只要相信醫療、相信專業、相信自己就可以了。清醒後聽到預計八小時的手術時間,因腫大的淋巴結數量比預期多,總共花了十二小時,辛苦強大的醫療團隊,用您們驚人的專注力與健壯的身體為我持續奮戰整整十二個鐘頭,由衷感激。手術中切除部分的胃及幽門,取出八公分大的腫瘤,和二十幾個腫大的淋巴結,手術順利完成;等待化驗結果是煎熬的,也因需要觀察傷口與調整飲食,在醫院又住了一段時日,手術後大多處於很疲憊的狀態,時常上一刻還在說話,下一刻卻睡著了。開始進食後,身體機能漸漸提升,清醒的時間越來越長,接著開始了胡思亂想的無限循環中,有時思緒會飄到一個莫名悲哀的境界,雖然做了心理建設將要演出人生大戲,不同的劇本也常在腦中演練了一遍又一遍,但多數時間還是會為了可能是不好的結果而沮喪,為此先生還費心找了很多事情讓我打發住院的時間、轉移注意力。等待的同時,得知如果是惡性的,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屆時可以申請重大傷病減緩經濟上的壓力,即時心裡壓力一直很大,但身體除了開刀完較為虛弱外,並不覺得我是「重大傷病」患者,雖然聽起來嚴重的令人害怕,但當下也只能無奈的接受。所幸化驗結果相對於預期心理是好的,胃部腫瘤是是良性神經纖維瘤,長在胃部非常罕見,醫生還說因為太罕見了,可以當作一個病例報告,而切除的淋巴節,全為良性,是好結果耶!聽著醫生帶著輕鬆的口吻報告檢驗結果,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醫生的笑容;而瞬間從地獄被拉回人間的我卻還問:「那我還需要申請重大傷病嗎?」醫生笑著說:「你想申請唷?是好結果耶,你不需要啦。」病房內一直緊繃凝重的氣氛突然間煙消雲散,圍在病床旁的都是為我開心的笑臉,是真心的笑容,相較於之前內心的掙扎、衝突,彷彿一切都是夢,既真實又虛幻夢境。手術後的飲食是從流質食物開始,胃腸適應之後再吃軟性食物,慢慢的再到固態食物,少量多餐,不吃纖維多的食物,乾性食物跟濕性食物也不可以一起吃。在飲食方面,我曾誤觸地雷兩次,在覺得身體狀況好轉時,著實想念食物的口感與原味,或許吃少量還可以,或許只吃果肉也行,但當下我卻扎扎實實的吃下了半顆橘子,滿足於美味的當下,隨即感到胃脹不舒服;另一次則是與孩子一起享用杯子蛋糕跟布丁,兩次的美食誘惑下,皆在嘔吐後才得以緩解。雖知道要恢復健康不能逞強、也不能求快,但有些時候只是希望自己如過往一樣平凡,可以吃到食物的美味,希望直接跳過這段艱難的時間。復原過程中,有家人的協助讓我很安心,媽媽的營養餐、爸爸的無限次接送、公婆接手剛滿週歲又突然被斷奶的小女兒,那段時間先生無限循環的在公司、家庭、醫院三地奔走,雖然我對復原期間的很多事情沒有印象,但我由衷感謝家人願意為了我而忙碌,在他們既擔心焦慮又忙碌的同時,我卻是幸福地接受在他們羽翼下的保護,深刻感受到家人對我的關心與疼愛,他們是支持我堅持下去的力量。感謝一路以來專業的醫療團隊,如實告知病情與治療方針,聽見我的想法與訴求,替我客製化了手術方案;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醫護人員就像足智多謀的軍師、勇敢的戰士,陪伴著我上戰場,與疾病對抗;也感謝最有力的後援部隊–我的家人,因為有他們,我不必擔心其他事,只需專注在治療與復原上,他們的愛與關懷,讓我內心倍感溫暖,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因為我知道在我身後有好幾支有力的臂膀,準備好隨時接住疲憊的我,幫我補足能量後再陪伴我一起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