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腦細胞
共找到
251
筆 文章
-
-
2022-02-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讓神經細胞新生和連結才有健康大腦!名醫:3因素是關鍵
▌徹底改造你的大腦人的大腦終其一生都不停發展,無時無刻都在改變。現代科學甚至發現,神經細胞會自己建構出更多神經細胞。這個說法直到一九九○年代都還被科學家視為無稽之談,如今醫學界已經證實,人體的神經細胞受到腦部創傷之後,或是腦部細胞因為腦神經退化疾病而造成損害之後,居然可以從大腦的其他區域移民到這個先前受創的區域。移居到受創區域的神經細胞代替了原先已經死去的細胞,並且一肩擔起原先細胞的所有任務。而初來乍到到的新神經細胞在剛學會所有任務的這段時間內,大腦內的替代過程會變得相當活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認為在成人的大腦裡並不會組成新的大腦細胞,然而這項說法目前已經被其他證據推翻。雖然細胞在成人的大腦裡不若嬰兒時期或幼兒時期的大腦一樣形成快速,但是成人大腦一樣會形成一些新的細胞。醫學的專有名詞稱作神經新生。生活方式可以決定神經新生的多寡,不只是身體的活動,連同我們的思考都能促進神經新生的增長。關於神經新生率以及人體活動的相關聯性,目前學界有相當豐富的研究。可以確定的是,大腦在我們運動的時候會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進而促進神經新生。如果成人能夠維持相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麼他甚至能夠在大腦內的海馬迴內形成非常大量的新細胞。海馬迴是大腦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它負責將短期記憶裡的資訊轉換成長期記憶。相反地,壓力則會抑制腦神經元的生長。皮質醇,也就是壓力荷爾蒙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一個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體的大腦內,新形成的腦神經元數量明顯地比較稀少。不論是因為受傷、中風或是其他的慢性疾病,當腦神經元逐漸死亡的時候,緊鄰的細胞就會舉家搬入這個受損的細胞組織,新的細胞會在那裡接手受損腦細胞原先的功能。基於這項發現,醫學上研發出了針對中風患者的復健治療方法,也就是強迫使用治療法(Forced-Use-Therapie)。所謂的「Forced Use」便是指強迫使用,例如練習使用叉子將食物送進嘴裡的重複循環運動。在強迫使用治療法中,中風的病人必須強迫自己使用那隻因為中風而不聽使喚的手,練習這項進食的動作。為了讓病人在練習時不至於嘗試去使用健康的那隻手來進食,所以在練習的時候會特意地以護具固定住病患健康的那隻手,以限制它的活動。除了手部以外,腳和腿部也能夠以這種復健方法進行治療。有些診所能夠一次提供為期兩週的治療,而這樣的復健治療要每天進行六個小時,並且必須一對一地由護理人員陪同進行。這樣密集的訓練效果相當驚人,它能夠促使剛搬進去的新腦部細胞隨著機動化的運作,逐漸接管受損腦神經元的功能。中風的患者因此能夠站得更穩、走得更好、活動起來更順暢;而最佳的復原情況,便是病患接受復健治療完畢之後,繼續每天持續地練習。想擁有健康的大腦,有兩個形成過程最為重要:第一個是新的腦神經元的形成,也就是所謂的神經新生;另外一個則是不停地讓已經存在於腦內的神經細胞互相連結,該過程稱為神經可塑性。在人類的幼兒時期與青少年時期,人體內大量自然生產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會協助這兩個生產過程的進行。除此之外,孩童與青少年每天學習的時間也比成人來得多,這也會額外促成神經新生以及神經可塑性。在成人的年紀裡,決定這兩樣生產過程的最重要因素則為生活方式,而這尤其取決於三個因素:是否進行足夠的思考運動、身體運動,以及保持粒線體的健康。若是大腦要將眾多的資訊儲存下來,必須透過腦神經元新生出與另一個腦神經元的連結。而腦神經元只有在我們學會了資訊的內容之後,或是我們改變自己每天的例行活動與習慣時,才會有所反應。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的動作循環時,也會讓腦神經元產生新的連接。舉例來說,當人突然更改跑步的姿勢時,大腦會受到強烈的刺激並受到強烈的挑戰。試試看,當你走路時不要讓腳跟先著地,而是改成先讓腳趾與腳掌輕輕落地。這樣的走路姿勢不只能保護你的關節,同時也能促進腦神經元間新增連結。同樣地,學習一個新的樂譜也會正面改變我們的腦細胞。醫學上甚至發展出特殊的訓練計畫,專門用來增強神經可塑性。這些資訊你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得到,分別有適合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訓練計畫、適合巴金森氏症或憂鬱症患者的各種不同訓練。而粒線體的健康與否,關乎著我們腦內的神經細胞是否能相互連接。人腦內的粒線體是細胞轉變時必要使用的能量來源,如果缺少粒線體提供的能量,細胞的改變就相當有限。目前研究學者認為,粒線體在神經可塑性的過程中相當關鍵。實用建議:訓練你的大腦●學習一個新的動作,例如新的舞步或是一種全新的運動。●改用腳的前半部先落地來行走與跑步。●選擇一個你目前正在規律進行的運動類別,然後改善其中的流程。●學習一項新的樂器或是一首新的樂曲。●學習新的知識。●改變你的日常習慣。●好好關心你腦內粒線體的健康狀態。※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2-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年節熬夜小心加速衰老、猝死! 醫揭「黃金睡眠時間」:不一定要滿8小時
過年期間闔家團聚,少不了熬夜守歲、打牌或追劇,但已有國外研究指出,睡眠剝奪不僅可能造成衰老加速,更可能與失智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癲癇發作等許多疾病有關,最嚴重可能因而導致猝死。 熬夜 恐增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鄒儲蔭醫師解釋,熬夜可能縮短睡眠時間。而人類在睡眠時,外在感官如視覺、聽覺或觸覺等訊號雖傳不進大腦,形成沉睡狀態較無反應,但大腦其實仍持續活躍運作著,會將白天的訊號重整進海馬迴,而後再到新皮質(neocortex)去做記憶鞏固,進而轉變成長期記憶,對於學習新事物可說是相當關鍵的程序。另外,也有國外研究指出,大腦中的膠狀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會在睡眠期間藉由動脈搏動來驅動運轉,相關研究已指出可能與清除掉α-突觸核蛋白與β澱粉樣蛋白兩種廢棄蛋白質產物的排毒清理機制有關,若這些有毒廢棄蛋白質產物無法被及時清理掉,將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睡太少、睡眠片斷化 無法補眠修復睡眠不足也與許多健康問題有關,包括肥胖、中風和心臟疾病,曾有研究指出,與睡眠時間多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人更有可能具有更高的平均體重指數和肥胖症;而與睡眠時間為6到9個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20%。鄒儲蔭強調,不管是睡得太少或睡眠片斷化,都可能會傷害腦神經,使人認知功能減損,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心血管系統,而且這種傷害可能是無法透過補眠來修復的。 合適時間入睡 避免生理負面效應而睡眠需求會依年齡與個體而有不同,鄒儲蔭說明,6到9小時都算正常的睡眠時數,但建議仍要在合適的時間入睡,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將影響血清素、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的分泌,可能無法順利進入深層睡眠,長期下來,生理時鐘將受干擾出現紊亂,大腦也可能無法正常執行腦細胞廢棄產物的清理,進而產生一連串負面的生理效應。 規律睡眠習慣 日常這樣做鄒儲蔭提醒,應維持規律睡眠、睡前應避免做太激烈的事情和飲用太刺激的飲品、入睡環境要保持舒適放鬆,白天最好有適度的光照,睡眠時燈光不建議調亮;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症、睡眠片斷化、因頻尿、不寧腿問題干擾睡眠等疾患的病人,建議應尋求相關醫學專科醫師的評估,及早就醫治療。延伸閱讀: ·常早醒後再也睡不著? 小心是憂鬱症前兆!醫揪「致病元凶」:你一定做過 ·安眠藥不能跟「這4種食物」一起吃! 咖啡、鹹酥雞都上榜
-
2022-01-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解除「腦中風」不定時炸彈 醫籲注意:臨、微、不、亂
知名藝人納豆,因「腦出血」緊急就醫診治,引起各界關心與震驚。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醫師葉守正表示,在臨床研究發現,有近高達8成患者,均屬缺血性腦中風,另外近兩成患者,則為納豆的「出血性中風」病況,乃因其腦部供血的血管破裂,造成腦部損傷。葉守正說,據統計台灣每17分鐘,就有一人出現腦中風,主因多為腦部血管破裂或血流受阻,造成腦部缺氧、缺血與神經性缺損,促發暫時性或永久性腦功能異常。醫治腦中風患者,傾向以優先保護尚未受影響的腦細胞,避免壞死,並積極預防下次中風。若當有輕微或類中風前兆時,如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視力模糊、步態不穩、手腳發麻無力等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解除「腦中風」不定時炸彈,牢記「臨、微、不、亂」四字。也就是說,「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或無法舉起。「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葉守正提醒,應定期做預防性腦血管檢查,可藉由腦部核磁共振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腦血管攝影等檢查,評估自身是否為腦中風的潛在風險對象。除了定期健康檢查,若有肥胖、有菸酒癮、心臟疾病者,屬高風險族群,需更加謹慎。特別是40歲以上民眾,有中風家族史,於日常生活更要做好三高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即能解除「腦中風」這顆不定時炸彈。
-
2022-01-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厝邊健康最愛問/腦中風突發如斷電,119送醫爭取最佳治療時間
腦中風是一種急性症狀,會瞬間奪走病友的自主能力,令家屬猝不及防。「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觀察,淡水地區以老年人口居多,隨著人體老化,血管會逐漸硬化,成為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且子女多在外地,腦中風發生時無法及時發現,加上郊區路程偏遠,病人送達淡水馬偕醫院通常需要更久的時間。依照院內數據顯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於時限內成功收治急性腦中風病人的數量,台北馬偕為淡水馬偕的二至三倍。曾有一名七旬老翁,某日在家突然左半側肢體無法使力、臉部歪斜、無法說話,家人驚覺有異立刻撥打119送至急診,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因老翁兩年前曾因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當時雖順利康復,僅留下輕微失語症狀,但後續自覺復原狀況良好,便開始偷懶,甚至沒有規律服用醫師開立預防心房顫動病人再度中風的抗凝血藥物,不幸再次發生中風。經緊急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後,順利讓老翁脫險,挽回說話與雙腳行走功能,成功保命。家人警覺 黃金時間內救治林雅如說明該名老翁順利救治的原因,主要是家人夠警覺,且立刻打119送醫,才有機會搶在時效內救治。除此之外,她特別提醒曾中風過的人,有2-3成會在五年內再次中風 ,應更為謹慎;如果是本身有心房顫動的人,每20位就有1位會在一年內發生中風(約是正常人的5倍),尤其是曾經中風的心房顫動病人,一年內再次中風的風險更高,因此平日固定服用的藥物,千萬不能貿然自行減藥或停藥,應固定回診追蹤,將中風機會降至最低。腦中風來得又快又急,病人常常前一秒談笑風生、下一秒就像斷電一樣,出現半側肢體偏癱,或是意識混亂、口齒不清、視力不明等症狀。林雅如曾遇過一位阿嬤,在外運動時突然倒地不起,等到老伴發現時不知道如何處理,聯繫家人後自行前往診所,經判斷是腦中風後才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雖挽回性命,但復原程度有限,日常行動受到影響,主要是腦細胞一旦損傷便無法逆轉。加強防護 才能遠離閃電殺手林雅如解釋,急性腦中風大致可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及時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必須在發病4.5小時內使用,可提升病人的神經功能恢復機會;若超過4.5小時,如果症狀是大血管阻塞,可考慮在發病8小時內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協助打通阻塞血管。在黃金時間內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術治療,有機會減少中風失能程度,降低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林雅如呼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家族病史、肥胖、吸菸等,都是潛在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重要因素,因此規律的檢測相關數值非常重要。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除了提供北海岸淡水、三芝、石門居民連續性、整合性的醫療照護,前進在地宣導衛教,也積極加強病人和家屬的自我照顧技能。若發現不對勁應快撥打119啟動救護流程,以縮短到院時間和到院後的醫療處置,遠離閃電殺手腦中風。發現腦中風徵兆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口訣判別腦中風,如果有以下情形,一定要盡快送醫,通報119系統縮短送醫、到院檢查的時間。●微笑/兩邊臉是否對稱●舉手/平舉雙手,單手是否會無力下垂●說你好/說話是否清晰完整※撥打119緊急送醫資料來源/國健署
-
2022-01-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什麼你應該多睡覺?研究曝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
失智症是個難解的神經退化疾病,國內外科學家皆投入大量研究,希望找出病理機制以研發新藥。但人腦的神經網絡複雜程度,超出目前理解範圍,在用藥之前,需要對神經網絡有更清楚的認識。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陳儀莊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與跨領域專家合作,除了研究神經細胞與神經膠細胞之間的影響,亦盼能以亨丁頓舞蹈症為模型,發展可沿用於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藥物。▌神經退化疾病至今仍無藥可醫2016年年底,美國一間著名大藥廠宣布其研發27年的失智症藥物,在臨床研究上效果不佳。消息一出,無論是科學家、病人或投資者都一片沮喪,全美生技股票甚至大跌了8~10%。2021年6月,另一家美國藥廠發展多年的失智新藥終於獲得美國FDA有條件通過,但是否有足夠療效,仍產生許多爭議。在這個低迷的氣氛中,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生物學家巴爾的摩博士(Dr. David Baltimore),站出來鼓勵大家:其實我們對神經細胞還不夠了解,如果夠了解,很多問題我們會事先想到。我們應該更努力發展新的科技,並加強分享資訊和數據,才能成功。失智症治療在台灣也頗受關注,尤其近年高齡社會問題更為嚴重,報紙社會版不乏因家人無力長期照顧失智長輩而發生的悲傷故事。早在十幾年前,政府便開始推動失智藥物發展,例如NRPB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年立法院的臨時議案中,數十位立法委員聯合簽名,要求政府會同中研院研發改善失智的抗體與藥物。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若只急著研究藥物的藥效,而忽略全面了解,就很容易出差錯。例如當科學家發現一種新藥可以修復退化神經細胞的功能,若在尚未確定副作用時就立刻進行開發,便會增加臨床實驗的失敗機率。因此,藥物研發需更謹慎與深入。此外,人腦神經網絡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目前的理解範圍,這也是為什麼至今仍無藥物可快速根治神經退化疾病。國內外科學家尚在努力,從基礎研究了解人腦的神經網絡,中研院也投入大量心力,其中一個方向是以研究神經細胞為主體,探討神經細胞和其他腦細胞(包括神經膠細胞)之間的影響。▌記憶維持,仰賴神經網絡陳儀莊特別從基礎原理來解釋,說明科學家如何發展神經退化疾病模型,進而尋求開發藥物的可能性。人腦的神經網絡中,以負責網絡連結的「神經細胞」最為重要。神經細胞活動時會有很多電位經過,電位傳導得越快,神經網絡傳遞功能的效果越好。但在傳導電位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短路」,就需要靠「寡突膠質細胞」將神經細胞包起來保護。而大腦中占了85%的「星形膠質細胞」也非常重要,就像支持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工作人員,這群細胞扮演非常關鍵的支持角色。「星形膠質細胞」一腳連接神經細胞、另一腳連接血管,幫助神經細胞接收養分,並協助清理代謝廢物。個子很小的「微膠細胞」數量很少,僅占全部腦細胞的5%。它們彷彿大腦中的警察,一旦發現壞東西就會將之吞噬;而看到發炎狀況時,則釋放出細胞激素(cytokine),殺死入侵的細菌以抗發炎。目前已知幾乎所有的神經退化疾症,都和微膠細胞失控有關。但微膠細胞是個雙面刃:如果它分泌太多細胞激素,也會傷害神經細胞,這種情況在大腦老化時很容易發生。對於神經細胞而言,順利獲取能量極為重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會先經過星形膠質細胞變成乳酸,乳酸再進入神經細胞轉成能量。這個乳酸釋放、吸收與轉換能量的過程,有時候效果會變差,對長期記憶的形成及維繫造成不利影響。克莉絲蒂娜.阿爾貝里尼(Cristina M. Alberini)博士的實驗室曾證實,將大量乳酸打入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組織中,會讓老鼠的記憶力變好;這是因為神經細胞獲得很充足的能量、得以順利運作。這讓我們了解:記憶的形成和維持皆須依賴神經網絡順利運作;過去的記憶也許並不是消失,而是無法順利傳導。人變得健忘,可能是神經網絡的傳導效率變差了,因此若能透過增加神經細胞能量,來促進神經網絡的傳導效能,也許可以改善失智。▌神經退化原因:壞蛋白質堆積致禍便祕是因為廢物阻塞在腸道,引發極不舒服的感覺。對人腦中的神經細胞而言,若無法順利代謝壞蛋白質,則會導致其堆積成斑塊──就如便祕一般──阻礙神經傳導功能,狀況惡化時甚至會造成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失智症、亨丁頓舞蹈症、漸凍人等等。但神經細胞如何倒垃圾呢?這就要靠「腦脊髓液」幫忙。星形膠質細胞的腳會包住血管和神經細胞,在血管和星形膠質細胞中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空間,足以讓大腦中的腦脊髓液通過,把存在於神經細胞的壞蛋白質──例如造成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 β, Aβ)──帶出腦部排除,以防堆積成斑塊。當腦脊髓液流通得越順暢,代謝效果越好。如果家裡的灰塵越積越多,形成一座土丘,你的正常生活空間和機能就會逐步壓縮、甚至喪失。這就是蛋白質斑塊對神經細胞帶來的威脅。多種神經退化疾病的神經細胞,都有蛋白質不正常堆積的情形,包含亨丁頓舞蹈症(圖A)、阿茲海默症(圖B)、帕金森氏症,以及漸凍人。年輕的時候,神經細胞會把壞蛋白質分解或排出,小小的微膠細胞也會跑來試著吞噬壞蛋白質;如果排清和吞噬的能力好,累積在腦中的壞蛋白質就越少。但壞蛋白質終究會漸漸積累,累積得越來越多,便在神經細胞周圍(或細胞中)堆成一大坨斑塊,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神經網絡傳導功能降低,這就是神經退化疾病產生的原因之一。▌為了神經細胞好,你有理由多睡覺內德加(Maiken Nedergaard)博士的研究室,以老鼠做了一個實驗,在腦膜打進去不同分子大小的染料,觀察染料如何隨著腦脊髓液在腦中流動擴散。紅色的染料分子比較大,綠色的染料分子比較小。他們發現腦脊髓液流動擴散的效果,和「年齡」及「睡眠」息息相關。如圖所示,年輕的老鼠(上方腦切片)腦脊髓液流通效果很好,小分子的紅色染料和大分子的綠色染料遍布腦中混成黃色,大小分子在腦中跑得差不多快。但年老老鼠(下方腦切片)就不是這樣,只有小分子的紅色染料透過腦脊髓液傳輸得比較快,大分子的綠色染料還是停在從腦膜打入的位置,沒什麼移動。無論是老鼠或人類,年紀增長之後腦中的代謝功能都會變差,進而出現神經退化,這是個殘酷的事實。先別感嘆年華已老,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好好睡覺,而且要睡飽。因為內德加博士的實驗發現,睡覺時神經膠細胞會變小,讓腦脊髓液流通的空隙變大、流速變快,是清理神經網絡中壞蛋白質的最佳時機。為了讓神經細胞順利清理廢物,每個人都需要有充足的睡眠。▌以亨丁頓舞蹈症為模型,發展神經退化疾病藥物了解神經網絡之後,下個目標是藉由神經退化疾病的動物模型,了解哪些機制會影響發病,藉以找出用藥的機會。失智症是老年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但成因相當複雜,目前亦無完善的動物模型。而亨丁頓舞蹈症只有一個基因突變就造成疾病,現階段已經有相當好的動物模型供科學家探討。陳儀莊與研究團隊從亨丁頓舞蹈症著手研究藥物發展,原因是亨丁頓舞蹈症和其他神經退化疾病有類似的病理機制,例如神經細胞都會有壞蛋白質堆積、沒辦法正常分解的狀況。若有藥物能促進壞蛋白的分解來治療亨丁頓舞蹈症,就可進一步探討,是否也能用於治療漸凍人或失智症等其他神經疾病。只是在藥物成功開發前,很多人希望專家可以先指點什麼食物能讓病情好轉、什麼則會讓身體變得更糟?但陳儀莊提醒,神經網絡是一套相當複雜的系統,每種食物的功用也很複雜,並非只有單一的作用。大家可以從認識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開始,了解如何保護神經網絡正常運作。另外,亨丁頓舞蹈症會透過基因代代遺傳,在醫療知識比較落後的地區,人們仍然相信此種病症源於家族受到妖魔附身或詛咒,這是因為了解不夠而產生的誤會。其實神經退化疾病並不會傷害他人,反而是病人因為無法好好走路、容易跌倒,或是忘了自己有沒有吃過飯,造成自身的危險。在藥物成功開發前,我們都能做到的,就是建立正確知識,照顧好自己的神經網絡,也盡量提供病友及家屬協助。※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08 失智.名人專家
林舜穀/中藥可以預防失智症?高血壓和憂鬱高風險群,中醫師教你遠離失智
我的病人以失智症為大宗,在門診和演講時都會有許多人問我:「應該要吃甚麼中藥才能預防失智症?」或是更簡單的「吃甚麼最顧腦?」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一貫的回答都是:「調整生活作息、減少危險因子、常常鍛鍊腦力最重要,吃甚麼反而不是重點。」也的確有不少預防失智症的運動方法被開發出來,甚至做成遊戲。但是,我內心其實也想知道,是否真的有些中藥可以幫助病患維持認知功能,避免或延緩失智的到來呢?直到近年來新的研究陸續發表,終於初步回答我心中的疑惑。針對罹患高血壓與憂鬱症等慢性疾病的病患,的確有中藥可能減少他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血壓與失智症高血壓絕對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不管是高壓力高時數的工作環境、高油脂高糖份的美食環伺,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控體重。都會讓身體不得不提高血壓,以將寶貴的血液輸送到身體的重要器官。但是,長時間高漲的血壓也會直接傷害血管,讓血管變得既僵硬又脆弱,供應的器官也隨之受損,發生在大腦就容易出現出血、梗塞等問題,即使沒有大面積的中風壞死,也會逐步在大腦各處累積小的損傷。長久下來,大腦細胞逐漸死亡、功能也漸漸喪失,當剩餘的大腦細胞再也無法支撐繁重的工作時,就會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精神情緒異常等症狀,走向失智也就變成必然的結局。由陳昆豪醫師主導的研究發現,校正年齡性別等諸多因子後其風險比值(hazard ratio) 為0.65,簡言之,高血壓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後,比不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得到失智的風險是0.65倍(亦即得到的風險下降35%)。陳醫師也發現中醫複方如天麻鉤藤飲、加味逍遙散,以及單位藥如丹參、川牛膝、葛根,與其他中藥相比,和降低失智風險的關聯性最大。陳醫師在研究中也發現,當中藥的治療的天數超過180天,預防失智的效果能更好的顯現出來。憂鬱症與失智症憂鬱症與失智症的關係更加緊密,而且在臨床上難以區分。重度憂鬱患者常常會出現表情呆滯、反應減弱、表情淡漠、甚至對他人的話語毫無反應等等症狀,而被誤認為是失智症大腦認知退化的表現;失智患者也常常會有情緒低落、對周遭一切事情提不起興趣等憂鬱症狀,且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甚至有時候不輸真正的憂鬱症。更有甚者,許多失智症早期是以情緒憂鬱和反應低落作為主要症狀。也有研究指出,長期的憂鬱患者有更高的風險,出現不可逆的認知退化情形。因此,治療憂鬱症與預防認知退化,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共同的課題。我在2021年與中國醫藥大學賴榮年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魏正宗教授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經中醫治療後,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少。勝算比(Odds ratio)為0.83。※勝算比是評估失智症風險的數值,比值越高表示得到失智的風險越大,以 1 為界,超過 1 表示風險增高,低於 1 表示風險減少,數值越低則表示風險越低。在臨床治療時,中醫師不會將所有的藥方一股腦的通通開給病人,而是會依據診療當下的望聞問切四診狀態,從中選擇合適的處方,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
2021-12-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12月OHCA案件數增3成 須注意心血管發病徵兆
12月氣溫驟降,心血管患者發病機率增加,桃園市消防發現不僅救護案件數較11月多2成,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件數更已較11月多出3成,其中許多案例是因未及時發現送醫,錯失黃金救援時間,建議患者親友可多注意發病徵兆,即時報案並施行CPR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桃園市政府消防局三民救護分隊統計,11月救護案件133件,12月至今則已多達161件,其中心肺功能停止(OCHA)案件,11月15件,12月則已出勤20件;其中不少研判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冬季溫差大,起床時身體遇冷空氣,血管突然收縮而感到頭痛、頭暈或胸悶等不適感,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三民分隊表示,太晚覺察心血管發病症狀,往往導致延誤就醫,例如最近出勤的腦中風案件中,有超過一半患者發作時間超過3小時,送醫後將無法使用血栓溶解劑,錯失黃金救援時間;由於腦細胞一旦受損極無法復原,導致腦中風患者終身的肢體障礙或言語障礙等。三民分隊指出,若留意發病前症狀,可增加救援時間。典型症狀如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並散布到肩膀、手臂、脖子、下巴、及後背,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以及暈眩等;非典型症狀則是牙痛、胃痛,且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嚴重時會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三民分隊表示,若遇疑似發病症狀,應立即打119就醫,心肌梗塞發作時應避免過度出力及走動,坐下深呼吸,如發現旁人因胸痛倒下,打119報案後聽從線上指導檢查呼吸,如有需要119也會指導立即施作CPR。三民分隊小隊長陳盈元說,研究指出若施作CPR患者每分鐘僅增加3至5%死亡率,沒施作則是7至10%,可見CPR之重要,有心民眾若想學習,只要揪滿3人即可向各消防分隊報名CPR及AED急救訓練。
-
2021-12-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9歲男追劇心梗倒地無心跳 國外研究逾5成猝死前無症狀
一位39歲男子在家追劇,當滑手機換劇時突然倒地,救護車送達醫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恢復心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張耿豪表示,患者是心肌梗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冠狀動脈,但昏迷指數只有3分,再做低溫治療,避免成為植物人,最後終於能夠回到工作崗位。醫院指出,救護員在救護車上經緊急使用AED電擊了3次並持續進行CPR,到達急診時仍然沒有脈搏,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頻脈,經過急診再次去顫電擊跟繼續心肺復甦術,才恢復自發性心跳。急診評估可能跟心臟疾病有關,立刻跟心臟內科聯絡。張耿豪說,執行緊急心導管,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經過支架置放後,總算回復了血流,心跳也穩定下來,但是,病人並沒有恢復意識,昏迷指數只有3分。他說,患者心跳停止後,最擔心的莫過於腦部損傷壞死成為植物人,因此,在患者血壓穩定後立刻執行低溫治療,盡全力來減少病人腦細胞的傷害。所謂低溫治療是利用降低體溫,降低腦部及全身的代謝,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體溫每減少一度可以減少6至8%腦部氧氣代謝率,並抑制自由基反應,來減少缺氧後的腦損傷,為身體爭取復原的時間。張耿豪說,許多國外的研究顯示,多數猝死原因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國外曾統計發現,5成以上患者發生猝死之前都沒有其他症狀,事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疾病,甚至根本沒看過醫生,但一發作時就是心肌梗塞、甚至死亡。他叮嚀,台灣慢性病的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生病不再是中年人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不能再仗著自己年輕就輕忽自身的健康。適當的運動,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定時服藥,還有戒菸,才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法門。該患者經心導管手術致放血管支架,再加上低溫治療,5天後,完全清醒,不到一周就已出院,一個月內就回到工作崗位。
-
2021-12-27 該看哪科.中醫
醫病天地/中醫+復健 腦麻改善肌張力
花蓮一名5歲林小弟因早產腦部缺氧,造成腦性麻痺,有四肢活動不便、呼吸道感染等問題,林媽媽到處求醫,得知花蓮慈濟醫院有中西醫合療,決定一試。經由針灸搭配復健,林小弟肌張力、免疫功能及語言能力均有明顯進步。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醫師楊成湛表示,腦性麻痺是大腦未成熟前,某些原因導致部分腦細胞受傷害或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常合併語言溝通、智能與學習發展上多重障礙。「腦性麻痺相當於中醫五遲、五軟、五硬」,楊成湛說,由於腦部缺氧造成大腦神經元損傷,影響林小弟四肢活動及運動,透過針灸頭部與四肢活化大腦神經元,緩解降低四肢高張力狀況。楊成湛指出,兒童大腦具有可塑性,愈早治療愈好,依中醫經絡循行理論,以針灸百會四神聰、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太衝等穴道與捏脊督脈、膀胱經與按摩經絡經穴等,可改善腦部循環。並促進肌肉及神經末梢功能,放鬆肌肉張力,增加運動能力及肢體活動度,輔以中藥如杜仲、遠志、白朮、茯苓等醒腦開竅、開脾健胃。慈濟醫院表示,健保局推出「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計畫」,只要經由西醫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年齡2至12歲,可透過小兒科或復健科轉介加入此計畫,接受西醫治療同時,也有健保給付,獲得更完善的中醫照護。
-
2021-12-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血壓高容易中風!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美國CDC分享預防中風5生活攻略
當某些東西阻塞大腦的血液供應或當大腦中的血管破裂時就會發生『中風』,這將導致大腦的某些部分受損或死亡,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長期殘疾,甚至死亡。中風的三種類型大腦僅佔體重的2%,但大腦使用呼吸系統而來的20%氧氣,由此可知『氧氣』是維持大腦正常運作的重要元素。中風的三種主要類型是:1. 缺血性中風大多數的中風 (87%) 屬於缺血性中風,當向大腦供應充氧血液的動脈血流受阻時,就會發生缺血性中風。血栓通常會導致阻塞,從而導致缺血性中風。2. 出血性中風當大腦中的動脈破裂時,就會發生出血性中風,這些洩漏的血液會對腦細胞產生過大的壓力,甚至損害腦細胞。高血壓和動脈瘤可能是導致出血性中風的重要因素,出血性中風有兩種類型:A. 腦出血-是最常見的出血性中風類型,發生在大腦中的動脈破裂,導致周圍組織充滿血液B.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不太常見的出血性中風類型,出血位置在大腦和覆蓋它的薄組織之間3.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時被稱為“小中風”,與其他類型的中風不同,流向大腦的血流被阻斷的時間很短,通常不超過5分鐘。小中風重要警示資訊:A. 是未來中風的警告信號B. 是一種醫療緊急情況,就像嚴重中風一樣C. 中風和小中風都需要緊急送醫D. 與缺血性中風一樣,血栓通常會導致小中風E. 超過1/3的小中風患者未接受治療,1年內發生嚴重中風的機率高達10%~15%;發生小中風後的3個月內可能會發生大中風預防中風健康生活5攻略美國CDC表示,我們可以經由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中風的發生。1. 健康的飲食少吃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物,多吃纖維含量高食物、新鮮水果和蔬菜,有助於預防高血脂,此外限制飲食中的鈉含量,也可以降低血壓。2. 健康體重超重或肥胖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因此須將體重、體脂維持在健康範圍。推薦閱讀--超有效率「冬季減重攻略」,做到這5點不節食也能瘦3. 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幫助保持健康的體重並降低膽固醇和血壓,對於成年人,外科醫生建議每週進行2小時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進行1小時的運動鍛煉。4. 戒菸吸煙會大大增加中風的機會,戒菸有助降低中風的風險。推薦閱讀--原來,戒菸也可以用藥輔助!推薦閱讀--恐怖電子菸!實證證實,恐導致嚴重肺部疾病!5. 限制酒精攝取避免飲酒過多,酒精會導致血壓升高,男性每天不應該超過兩杯,女性只能喝一杯。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哈菸族照過來 吸菸奪命!!出現三大症狀速就醫肌肉減少恐引發疾病?! 落實三招讓你恢復肌力外食族照過來 便利商店也能減重?!一日三餐菜單大解密查看原始文章>>
-
2021-12-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0秒快速測驗,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
一波波寒流來襲,低溫容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誘發急性腦中風發作。急性腦中風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病人留下的嚴重併發症,易造成家庭及社會重大負擔。除了注意保暖、杜絕危險因子,若不幸發生腦中風,「快送醫」是影響病人預後、降低失能嚴重程度的關鍵。第一站 中風警報表30秒快速測驗 你的中風警報響了沒?台大醫院緊急醫療及災難醫學科主任謝明儒說,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民眾,發生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含有其中二或三項,機率再加乘,三高之外,有心房顫動、抽菸、肥胖、凝血異常、生活習慣不佳及有家族病史者,也是腦中風高危險族群。謝明儒提醒,平常要注意控制危險因子。例如:定期量血壓、避免重口味、保持規律運動等,善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健檢,定期為健康把關。近年急診常見5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大多是多油、多鹽和高糖飲食引起,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徵兆,盡速撥打119送醫,爭取黃金搶救時間。第二站 辨別中風症狀微笑、舉手、說你好 快速分辨口訣一旦發生中風,掌握送醫時機非常重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謝明儒強調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當有臉歪嘴斜、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等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謝明儒舉例,腦中風常見半側臉跟手腳突然發麻或暈眩無法站立,甚至是視力模糊不清,患者以為只是身體勞累,表示「休息一下就好」,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病情已經惡化。謝明儒表示,一般民眾常有兩大錯誤觀念和行為,第一忽略發病徵兆:以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身體突然無力或暈眩時「休息一下就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第二輕信民俗療法:沒有根據的指尖、耳垂放血,容易因疼痛而讓血壓更高,可能讓病情更惡化。他也提醒,發生腦中風徵兆一定要立刻打119就醫,搶快打通血管,後續配合醫師建議進行復健,達到生活自理。第三站 119救護車送醫中風徵兆不可拖 快打119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導致死亡。南投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廖祐宏表示,接到疑似腦中風通報案例,一定會用「微笑、舉手、說你好」評估,加上量測血糖鑑別,確認是否血糖異常導致。對於腦中風評估處置,最大的挑戰是「判斷什麼時候發生?」,他曾遇過許多個案都是清晨家人叫不醒時才發現,民眾應提高警覺觀察家人身體狀況,尤其是屬於罹患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愈早送醫打通阻塞的心血管、腦血管,有機會降低死亡率。廖祐宏說,腦中風屬於急性重症,民眾要懂得求救,善用119資源,同時尊重救護技術員的專業,第一線消防員跟救護員都保持著同理心照護患者的不適,同理心體會家屬的著急,更需要大家同理心對待,相信專業就是最大的尊重和幫助。第四站 中風治療愈短時間打通血管 效果愈好彰化基督教醫療體系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說明,過去,腦中風無藥可醫,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進展,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取栓手術可提升良好預後。腦中風已經是可以治療的急症,出血性有些需由神經外科動手術移除血塊,缺血性則是以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導管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在發病後的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成效較顯著;近年治療成效及國際研究顯示,有些個案可延長至4.5小時,但需由急診及神經科跨團隊合作評估患者狀況。若是大血管中風,還可以搭配動脈血栓移除術,在6~8小時內直接打通。若第一時間無法辨識腦中風而錯失以上急救時間,在24小時內還可以用特殊影像檢查,評估尚未壞死的腦細胞範圍,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復原機會。若壞死區域太多、動脈粥狀硬化太嚴重,以及合併其他血管疾病,則不適合這項手術。孫穆乾呼籲,愈早送醫治療,愈有機會降低失能的嚴重程度。除日常遠離腦中風危險因子,孫穆乾特別提醒,若不幸發生腦中風,應把握半年的復健黃金期,盡早恢復活動力與肢體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預防再次中風」的觀念,除了了解自己中風的原因(如心房顫動),配合規律藥物治療控制外,更應定期至神經內科回診追蹤,維持身體健康。
-
2021-12-08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 醫師教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12種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
近年來,許多人因為工作、人際關係、感情壓力過大,使得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導致「眾人皆睡我獨醒」的失眠情況。失眠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適當睡眠與休息是人體最重要的修復機制,長期睡眠不足,將引起其他慢性或是精神疾病的導火線,所以失眠問題不能等閒視之,一旦發現有失眠、睡不好的症狀,就得積極解決。一般人都以為失眠是神經、壓力或是疾病造成的結果,而在眾多原因中,身體內的營養元素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現在營養補充品廣泛使用於醫療,分子矯正精神醫學(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遵循「菲佛定律」:「對於每一種對患者有益的藥物,都有一種天然物質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在營養學領域中,希望能夠透過食物和天然的營養素,針對在臨床醫師診斷過後,確認不需要藥物治療的亞健康族群,或者是需要額外補充缺乏營養的族群,像是長期喝酒、年長、懷孕期或哺乳期的婦女,輔助藥物治療,進而減少藥物使用量,或是藥物使用時間長度。透過支持飲食中攝取不足的營養素,可以提供合成睡眠激素的原料,來放鬆情緒、紓緩肌肉緊繃、改善神經修復、提高副交感神經活性、支持內分泌正常抗壓調節能力,進而幫助縮短入睡時間、加深睡眠品質,改善早晨精神體力。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表明,充足的營養攝取對睡眠很重要,如果缺乏關鍵營養素,如胺基酸、鈣、鎂和維生素B群、抗氧化維生素、植化素等等,都會與睡眠問題有關。透過功能醫學檢測,可以評估每個人失眠的根本原因和缺乏的細胞營養素,才能夠針對個人情況,設計適合的飲食和營養補充計劃,真正達到改善體質和營養狀態的目標。【延伸閱讀: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營養充足就好睡,睡一個好覺!俗話說:「缺什麼,就補什麼。」某些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就需要從外界獲取,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一下哪些營養素,可以讓我們睡一個好覺!◆ 色胺酸色胺酸(Tryptophan)為二十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之一,同時也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因此須從食物中攝取,例如小米、牛奶、豆類等食物,就富含色胺酸,因此也被視為「天然安眠藥」,也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Serotonin)經常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百分之九十的血清素會在腸道黏膜中產生,刺激腸道運動,少量則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生成,與人的情緒、睡眠、壓力和食慾調節有關。血清素若充足,就能讓人放鬆、心情愉悅,並且紓緩神經活動引發睡意,透過和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交互作用,增強情緒平衡,同時也有放鬆、助眠及抗憂鬱的作用,另外也能調節飽足感及痛覺。色胺酸能促使腦神經細胞分泌5– 羥色胺酸(5-Hydroxytryptophan),在維生素B6的催化下合成血清素,再經由甲基化和維生素D的調控,在夜間合成褪黑激素。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營養素都會參與,包括維生素B群、維生素C、鋅、鎂等等營養素,都是可以幫助色胺酸轉換為褪黑激素的輔酶。「睡前就喝一杯牛奶吧!」到了晚上,因為過度亢奮而不能入眠的人,這個時候可以喝下一杯溫牛奶,也有助於睡眠喔!◆ B群維生素B1、B2、B6一起作用,可以在大腦中幫助合成血清素。B群是我們最常缺乏的維生素之一,在治療疾病、預防疾病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失眠。除此之外,維生素B6還能維持神經健康和情緒穩定,消除過度焦慮;維生素B3(菸鹼酸)可以延長睡眠時間,減少失眠患者在夜間醒來的次數;而維生素B12則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消除煩躁和不安,幫助睡眠。另外,葉酸是色胺酸轉為血清素過程中,甲基化反應的必要營養素。◆ 茶胺酸一提到茶,就會聯想到「咖啡因」,從而認為是提神的營養素。其實,茶胺酸是茶葉中特有的胺基酸,存在於紅茶、綠茶、抹茶中,可促進神經釋放多巴胺和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能助眠、減緩焦慮,被稱為是「放鬆胺基酸」。研究顯示,補充茶胺酸能增加大腦的α 波的活性,而α 波是促進放鬆的腦電波。在茶類中,以綠茶的茶胺酸含量最高。不過綠茶中也含有咖啡因,因此過量喝綠茶也可能干擾夜間的睡眠品質!若有睡眠困擾,或本身對於咖啡飲敏感者,建議傍晚過後勿喝綠茶或其他茶類,或者選擇含有茶胺酸的綠茶萃取營養補充品。◆ γ–氨基丁酸(γ–GABA)腦部自行產生的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也存在於各種食物中,特別是在發酵食物中,能改善睡眠,調節自律神經(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減緩緊張、減少壓力、提高表現力。此外還能促進生長荷爾蒙分泌、使骨骼肌肉的增強、提高免疫力,對高血壓有緩解作用。然而,飲食攝取的GABA,無法穿透過血腦障壁,所以如果需要外源性補充要選擇有特殊專利的GABA原料使用。◆ 聖約翰草聖約翰草,又叫「貫葉金絲桃」,在歐洲使用歷史悠久的草藥,主要用來調節情緒障礙,像是焦慮、憂鬱、更年期或季節性情緒失調,同時也能夠提高夜間褪黑激素,調整晝夜節律,改善睡眠。◆ γ–榖維素γ–穀維素主要存在胚芽、糙米的米糠中。研究發現,飲食攝取或是外源性補充可以提升副交感活性,改善睡眠品質、更年期的情緒不穩,以及幫助放鬆,適合調整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西番蓮對抗失眠與頭痛效果極佳的「天然鎮定劑」,含有豐富的類黃酮與生物鹼,用於紓緩壓力、改善失眠、鎮定神經。研究指出,食用西番蓮萃取物能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調節生理時鐘,並改善生理機能。◆ 洋甘菊有多篇研究證實,洋甘菊對於多種健康有益,從抗發炎到傷口癒合、預防糖尿病,以及對感冒、心血管都有益處。洋甘菊含有多樣的萜類及黃酮類物質,尤其是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與大腦中的特定受體結合,有助於抗焦慮、助眠。◆ 鎂鎂是天然的鎮靜劑,補充鎂能幫助穩定神經、放鬆肌肉,對於獲得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鎂能協助調節褪黑激素以及GABA受體,因而改善睡眠品質。發表於︽醫學科學研究期刊︾的一項雙盲臨床試驗發現,睡眠障礙、失眠的老年人連續八週補充五百毫克的鎂後,睡眠時數及效率、血液褪黑激素濃度、入睡時間等,都有明顯改善。礦物質的吸收利用率較低,建議挑選胺基酸螯合鎂,吸收率較高,也不易造成腹瀉。◆ 鈣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鈣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子,還是體內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原料之一,此外,也和肌肉放鬆、情緒穩定有關。就睡眠角度來看,鈣是幫助褪黑激素生成的重要元素。所以,補充足量的鈣質,有益於骨骼肌肉、精神情緒及睡眠健康。◆ 纈草作為一種溫和的鎮定藥物,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用於改善失眠、神經緊張,以及頭痛等症狀,它是歐美國家最常用的天然藥草助眠劑之一。纈草會增加體內的γ–氨基丁酸(GABA),當GABA含量提高時,可以幫助入睡,可與其他草藥,如啤酒花、聖約翰草、西番蓮及檸檬香蜂草搭配使用,有加乘效果。◆ 番紅花番紅花是全世界最貴且稀有的香料,七十萬朵花才能萃取出一公斤的番紅花萃取物。傳統上番紅花用於鎮靜、紓壓、改善睡眠,目前有多項實驗顯示,番紅花中的番紅花素及番紅花醛能幫助提升睡眠品質。此外,番紅花含有多種營養素,像是類胡蘿蔔素(包含番紅花酸、番紅花素、番紅花苦素、番紅花醛),以及鐵、鈣、鎂、鋅、銅、維生素B2及精胺酸等,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降低壓力荷爾蒙,及調節體內血清素活性。以上這些營養素的缺乏都可能造成失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壓力、旅行,或工作計劃、心理健康障礙等,不同的失眠需要不同的營養素幫忙。我們該如何按照生活步調的變化和自覺症狀,來選擇營養素呢?以下是幾個大方向,供各位讀者的參考:◆ 壓力型失眠擔憂會使大腦在夜間活動非常活躍,從而難以入睡,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還會導致腎上腺功能失衡,加重失眠的症狀,因此需要補充平衡腎上腺功能的營養素。此時,可藉由紅景天、南非醉茄、刺五加等營養素,幫忙調節腎上腺,並搭配紓壓助眠的營養素,如茶胺酸、GABA、西番蓮,一起使用,方能緩解壓力失眠。◆ 時差失序型失眠因為輪班、工作時間不固定,或是出差,導致的時差失序問題,也會擾亂生理時鐘,造成失眠。此種狀況則需要補充睡眠激素――褪黑激素的原料,例如色胺酸、聖約翰草、維生素B群、鋅、鎂,幫助在體內轉換成褪黑激素,有助於調節被打亂的生理時鐘。◆ 緊張焦慮型失眠因為情緒緊張焦慮而引起的失眠,要先從放鬆開始做起,可以補充能鎮定安神的茶胺酸、調節副交感神經活性的γ–榖維素,以及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的GABA。改善壞情緒,帶來好心情的的十大食物快樂營養素包含色胺酸、酪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鈣、鎂和Omega-3 脂肪酸,攝取快樂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讓人精神振奮、放鬆、緩解壓力。以下,同步彙整讓人心情變得愉悅的十大快樂食物:一、香蕉:香蕉富含色胺酸、維生素B6和鎂,色胺酸能轉化為血清素,是人體的快樂激素,幫助緩解壞情緒,讓人不易緊張焦慮。此外,香蕉中的鎂可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二、富含Omega-3 食物: Omega-3 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增加血清素分泌量,改善憂鬱,擁有好心情。常見富含Omega-3 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核桃等。三、蛋: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富含多種胺基酸,例如色胺酸、酪胺酸以及卵磷脂。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能夠穩定情緒、保持心情愉悅;酪胺酸則是多巴胺的原料,讓人變得更專注;卵磷脂則能對抗壓力、增進認知功能,強化神經傳導功能。四、牛奶: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色胺酸,能夠安定神經、增加血清素分泌,情緒穩定。五、全穀類:可以延緩血糖上升,使血糖維持平穩,保持情緒穩定,同時全榖類也富含維生素B群,能穩定神經、減少焦慮、憂鬱。全榖類食物包含糙米、燕麥、小米、薏仁等。六、南瓜: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B6和鐵,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維生素B6有助放鬆情緒、緩解焦慮和不安;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可以改善貧血、維持血糖的穩定,保護心血管健康。七、深綠蔬菜:深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葉酸,缺乏葉酸將導致血清素合成降低,引發憂鬱及精神疾病。例如菠菜、花椰菜、青江菜、蘆筍、韭菜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尤其是菠菜。此外,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鎂,可以讓人放鬆神經、心情舒暢。八、芭樂:當壓力大時,人體會分泌腎上腺素,大量消耗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參與腎上腺素的合成,又稱為「減壓營養素」,也是強效抗氧化劑。所以平時應該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木瓜、奇異果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對抗壓力的好食物。九、黑巧克力:可可含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黑巧克力,抗氧化作用高,可以幫助大腦釋放腦內啡,提高血清素。研究顯示,黑巧克力能預防阿茲海默症與老年癡呆症,甚至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產生愉悅感。十、葵瓜子:葵瓜子含有豐富的鎂、色胺酸,以及所有堅果中最高含量的維生素E,具強力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腦細胞;鎂有助於放鬆、代謝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能紓緩焦慮,同時也能幫助血清素的合成,幫助我們有好心情。除了以上的飲食與營養素調理之外,還要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總體來說,當身體缺乏一定的營養素時,自然就會發出警訊,失眠可能就是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體狀況,檢查是否缺乏哪些微量元素,才能及時進行補充。不過要注意的是,維生素不能一次性攝入過多,過猶不及,可經由諮詢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2-04 養生.聰明飲食
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
隨著年紀增長,「退化」是必然的,令人擔心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未來會不會得到失智症?營養師夏子雯表示,每個人腦部退化的時間點都不一樣,但一般來說大腦細胞到40歲「中年」就會開始快速衰老,在年長過程中,飲食方面沒有特別注意時,腦部不僅得不到該有的營養,甚至不小心一點一滴「傷腦」,引發失智風險。夏子雯推薦民眾可採用「麥得飲食」,並且越年輕開始吃越好! 延緩退化、保護心血管 「麥得飲食」好處多麥得飲食,指的是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夏子雯說明,可以改善腦部認知功能退化,雖然老化是人類必然的進程,但透過麥得飲食可以讓退化進展的速度減緩,同時也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麥得飲食當中,提出了10種有益的食物,以及5種有害食物。 10種有益食物:1.全穀雜糧類:建議一天3餐都要吃到,但麵條跟白米等精緻澱粉,並不推薦,因為營養價值較雜糧根莖類的澱粉低;而五穀雜糧,包括地瓜、南瓜、五穀飯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對於人體有幫助。2.豆類:豆腐、豆漿、豆干等,而鷹嘴豆、紅豆、綠豆等在每日飲食指南的分類中屬於全榖雜糧類,但在麥得飲食中歸類在豆類,份量則建議一週至少3份。3.深綠色蔬菜:綠花椰、萵苣、羽衣甘藍、菠菜、空心菜、芥蘭菜、青江菜等,每天至少半碗,一週6份以上。4.其他顏色蔬菜:彩椒、紅椒、胡蘿蔔、茄子、櫛瓜、甜菜等,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預防腦部退化。每天至少半碗。5.堅果:一週5湯匙。6.莓果類:藍莓、蔓越莓、草莓,花青素含量高,預防失智效果很好,建議一週2份(75公克/份,約半碗)。7.橄欖油:作為主要食用油,因含有豐富的omega-9,對健康較有益處;大家也可以選用苦茶油,又稱為東方橄欖油,omega-9的比例比橄欖油更高。8.肉類:家禽類,例如雞肉。一週至少2份。9.魚類:鮭魚、鯖魚,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護腦、護心血管也有幫助,一週至少1份。10.紅酒:含有多酚類、白藜蘆醇,也有抗氧化效果。但含有酒精,對身體有害,如果不喝酒的人,沒有必要為此增加飲酒量。 5種傷腦地雷食物少吃:1.紅肉(豬、牛、羊及內臟類)2.奶油3.起司:夏子雯補充,起司是補鈣的好食物,但若是額外添加了人工香料、色素、糖的起司,吃多了也會對大腦、人體造成負擔。4.糕點與甜食5.油炸物和速食食品以上食物都會造成腦部血管的負擔,血糖太高對大腦也是一種傷害。根據芝加哥Rush大學醫學院營養流行病學專家Martha Clare Morris一項追蹤四年半的研究發現:「嚴格遵循」麥得飲食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53%,而偏向麥得飲食的人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且大腦較同齡年輕了七歲半。不過夏子雯認為,一般民眾要做到「嚴格遵守」麥得飲食,或是完全杜絕炸物、甜食等地雷食物是很困難的,因此建議精緻糖份的攝取酌量,一天控制在25公克以下,盡量少吃炸物。而關於烹調方式,切記不要太高溫燒烤或油炸,像是蛋白質若用高溫油炸,蛋白質容易分解、變性而產生異環胺、多環芳香烴,引發大腸癌的風險。若是腎功能不好的患者,應先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麥得飲食,因為全穀雜糧類所含的礦物質鉀、磷會造成腎臟負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忘東忘西是記憶力不好,還是失智? 忘記到「這程度」很可能就是失智症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
2021-11-22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易變胖、影響血糖?營養師曝長期不吃碳水下場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崔岑亘分享,在病房衛教時常聽到病人說:「我飯都吃很少」,細問之下才知道病人平時看健康節目或聽鄰居親友轉述,吃太多澱粉容易變胖又或是容易影響血糖,進而以為不吃飯或飯吃很少就不會胖或血糖會控制得比較好。可是,在詢問這些正餐不吃飯的人飲食習慣時,會發現常常正餐吃不多,但到下一餐前就肚子餓了,反而在餐間吃更多高油高醣的食物,如零嘴、糖果、麵包、甜飲等,本想追尋健康飲食卻適得其反。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 長期攝取不足恐致酮酸中毒碳水化合物對人體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提供能量,每1公克可以提供4大卡熱量,而且腦、神經系統及紅血球所需能量主要為葡萄糖,也就是澱粉消化分解後的產物。崔岑亘說明,當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時,身體會將多餘的能量轉變成其他形式儲存起來,如肝醣、脂肪或蛋白質;當攝取不足時,身體會消耗構成組織的蛋白質以便提供所需的能量,還會促使脂肪分解產生酮體,替代葡萄糖作為體內細胞的能量來源,當血中酮體太多,體內酸鹼失衡時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而長期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就有引起酮酸中毒的風險。過多過少都不行 究竟多少攝取量才足夠?崔岑亘表示,大腦細胞主要藉由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而成人大腦每日需要約110至140公克的葡萄糖,以便提供大腦足夠能量。有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大於總熱量的65%會增加肥胖及罹患冠心病的發生率,而低於45%也會增加肥胖的發生率。故109年衛生福利部公告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當中新增「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量」,相當於成人每天攝取全榖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共約8份,民眾常吃的全榖雜糧,如飯每份約1/4碗(標準碗直徑:11.5公分)、麵每份約1/2碗,乳品類每份約1杯240c.c,水果每份體積約為一個網球大小。民眾可以以前述份量簡易評估一下自己平時吃的碳水化合物是否足夠。減「糖」比減「醣」更重要 精緻醣攝取過量易肥胖除了天然食物,精緻糖類也屬於碳水化合物,1980-2016年間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占總熱量百分比雖沒太大變化,但是碳水化合物攝取種類卻發生巨變。早年國人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主要是全榖雜糧類,而近年的調查發現全榖雜糧類攝取減少,甜飲攝取增加。調查數據顯示成年男性每6人就有1人,成年女性則是每14人就有1人,每天至少喝1杯含糖飲料。崔岑亘提醒,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精緻糖攝取過多與肥胖、代謝症候群、齲齒的發生有關。而且攝取甜食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即使不覺得餓仍會增加甜食攝取且不會減少其他食物攝取量,進而造成肥胖風險增加。而肥胖又會增加慢性病風險,研究發現精緻糖攝取量越高,冠心病風險越高;然而選擇攝取適量天然低升糖指數的醣類食物卻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所以正餐澱粉少吃,餐間再來選擇添加精緻糖的甜飲、糖果、烘焙食品等,反而更會影響血糖及體重。精緻糖每日建議攝取量 約佔一日熱量1/10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精緻糖類攝取量應小於總熱量10%,以體重60公斤,平日生活以坐著居多的一般民眾為例,一日約需1800大卡,換算下來每日精緻糖類攝取應小於45克(9顆方糖,180大卡)。衛福部於109年修正「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今年已正式實施,手搖飲皆須標示總糖量及總熱量,而包裝食品也會在營養標示中標示糖量,建議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閱讀標示,並減少攝取精緻糖。(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白飯熱量高?糙米、紫米助減肥? 營養師公布「5種米真實熱量」:答案超吃驚 ·吃冷的食物能減肥?抗性澱粉有哪些? 營養師告訴你為什麼能瘦身、控制血糖及膽固醇
-
2021-11-15 新聞.健康知識+
人原來在「50歲」左右最聰明!大腦健康關鍵在血流量,專家教超簡單4招養出健全大腦
任何年齡都能生成新的腦細胞先來點實話:我們每天喪失幾千個腦細胞,這是年齡增長的自然現象。有些人因為壓力太大,或接觸過多環境、飲水和食物裡的重金屬、農藥之類的毒性物質,比其他人折損更多腦細胞。當然,藥物或酒精成癮,大腦輕度傷害、中風、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等認知疾病,都可能造成腦細胞消亡。再來點好消息:我們大腦有大約1千億個神經元,也就是腦細胞,而腦細胞是人體最長壽的細胞之一。我們從娘胎裡帶來與兒童時期發展出來的神經元,絕大多數都會陪伴我們走到生命盡頭,所以神經的健康對長期的認知功能至關緊要。最後是天大的好消息:過去科學家認為成年人無法生成新的腦細胞,事實證明他們錯了。隨著年齡增長,腦細胞也會持續增生,不管你是60、70或80多歲。神經新生不只對急於開啟大腦最佳功能的運動員或年輕人有用。近年的研究顯示,即使是70、80甚至90多歲的高齡者,也能透過運動、飲食、壓力調節、睡眠與營養補充,刺激腦細胞新生。研究人員甚至發現,高齡者能增生的新神經元數量不輸年輕人,就連阿茲海默症患者也一樣。健康的新細胞一旦製造出來,神經的功能就能提升,可以活化、連結並回應大腦處理與接收的所有資訊。健康細胞越多, 我們就能更迅速、更有效地做出明智決策,更能專注、記憶力更好,也能保有各個面向的執行功能。「執行功能」是一個包山包海的用詞,泛指控制我們各種行為的高層次認知技能。神經元的死亡等於大腦的老化,所以你越能生成新細胞來延緩或對抗老化,你的大腦就會越年輕。研究進一步顯示,神經新生能夠增加海馬迴的體積與功能,因此有助於保存記憶、促進學習。新細胞的增生也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對抗壓力,並且減輕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情緒病症。儘管這方面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得到的數據卻相當樂觀,顯示海馬迴的細胞新生也有助於延緩,甚至逆轉諸如阿茲海默症等認知疾病的進展。神經新生與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都告訴我們,不管到了幾歲,大腦都可以改變。神經可塑性是指透過新的學習改變神經的連結。我們可以藉由生成新的神經元來重塑大腦,在生命中全程掌握改善認知功能的能力。在這本書裡,會學到如何運用經過科學驗證的特殊方法刺激新神經元的生成。這些方法包括特定形式的運動、食物、營養素補充與如何調適壓力。有些方法有其特殊性,比方說,不是所有類型的運動都能刺激神經元新生。就像汽車保養,你對這些新習慣的堅持與否,決定你的大腦只能勉強運作,或氣象一新。親愛的,血流量決定一切聽起來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神經科學,不過實證研究告訴我們,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正是提升認知健康與功能的要件。如果你覺得這未免太簡單,確實如此。但簡單不代表普遍通行:大多數人大腦的血液循環都有進步空間。要了解人們大腦的血液循環為什麼普遍不佳,就得先認識大腦健康的兩大要素。首先,我們的大腦需要充足穩定的血流, 才能正常運作。第二,現代人的很多生活習慣對大腦血液循環有不利影響,等到出現症狀或發生問題,往往為時以晚。我們的腦組織的重量只占體重的2%,需要的血流量卻占全身血液供應的15%到20%。有時候身體為了將富含氧氣與營養素的血液送到大腦,甚至會暫停將血液輸往其他器官。大腦需要的氧氣也是肌肉的3倍。氧氣可以確保腦細胞有效運作、活化、發出信號。要將氧氣送進腦細胞,只能靠血液。一旦血流量不足,腦細胞就會開始死亡。血液也是腦細胞取得葡萄糖的唯一管道,而葡萄糖是腦細胞的燃料。肌肉能儲存葡萄糖,大腦卻不能,所以,如果你的大腦血流量不足,腦組織就會挨餓。偏偏我們的腦子很容易餓,它需要消耗身體40%到60%的血糖。另外,血液還會把其他必需營養素送到大腦,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脂肪、胺基酸和電解質。大腦需要的營養素和氧氣就算只減少一丁點,它也會沒辦法全力活化支配情緒與認知功能的區域,那麼我們集中注意力、記住細節、想出新點子、做出明智決策與多工處理等能力都會降低。大腦血流還扮演另一個關鍵角色:清除新陳代謝的廢物。其中一種廢物是β類澱粉蛋白,這種蛋白質一旦在大腦堆積,就會產生毒性,據說與阿茲海默症的進程快慢有關。如果你有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問題,你可能會先找出一大堆原因,比如睡不好、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甚至甲狀腺功能低下,卻不會想到大腦血流量。大多數病人或醫療人員都不會考慮到這個面向。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大腦血流狀況欠佳?很多現代生活習慣都是禍首,比如飲食、睡眠、運動和日常生活的壓力。雖然原因不及備載,但只要改變幾個習慣,就能大幅提升大腦健康。沒錯,你這個年齡也可以改變大腦關於改變大腦的最後一點提醒:不管你年紀多大,都能辦得到。如果你現在20多歲,覺得自己不需要擔心認知功能退化,可能有點太過自信了。人類的大腦到25歲才完全成熟,有些神經科學家甚至認為我們的大腦會發展到30多歲。這代表你目前的飲食、睡眠、運動方式、飲酒量和整體生活型態,都會影響大腦的發展。到了30多歲,大腦已經成熟,自然老化的過程於是展開。這時我們每天大約會失去8萬5千個神經元,也開始出現可測量的認知功能衰退跡象。妥善照顧大腦,可以延緩老化進程,打造更健康、更幸福、更靈活的中年。到了40歲,大腦的體積開始縮小,每10年平均縮小5%。不過請記住,這只是平均值。只要養成我在這本書裡建議的新習慣,就可以減緩大腦體積縮小的幅度。40多歲的人也可能發生短期記憶、推理與口語流暢等方面的失誤。不過,這時大腦控制情緒與同理他人的能力會更細膩。研究顯示,專注力與持續性注意力也在40多歲達到頂點。到了50多歲,我們的綜合知識邁向高峰,也比其他年齡階段更能理解並學習新資訊。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發現,中年人的認知測驗表現比年輕時更優秀。你在50多歲時最聰明,但你的字彙能力要到60多歲或70歲出頭達到高峰。研究也發現,60多歲的飛行員儘管需要更多時間檢視駕駛艙儀器,卻因為擁有更多專業知識,駕駛飛機的能力比年輕機師更優越。如果幸運活到80多歲或更高齡,更需要持續提升認知健康與功能。只要好好照顧大腦,它就能讓你保持靈敏,方便你繼續跟親友互動、閱讀、看電影,追求你的喜好。我在診所甚至看過80多歲的患者改善了大腦血液循環,提升大腦功能。別忘了,大腦隨時可以改變。我喜歡跟求診者分享這句話:不讓任何大腦被拋下。不管你幾歲,我們都可以讓你的大腦更健全。就從以下的方法開始。讓大腦更健全4招1、快走。研究顯示,短時間激烈運動可以增加大腦血液流量、提升創造力、產生新點子,增進綜合執行能力。如果工作中腦袋卡住,或準備參加大型會議,不妨在辦公室快走一圈,為大腦和工作盡點力。2、吃點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富含礦物質,含有大量類黃酮(flavonoids)。類黃酮是一種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可以消除自由基,增加大腦血液循環與氧氣的輸送。有些研究顯示,出席活動前2小時吃黑巧克力,記憶力會增強,反應也更敏捷。切記只能吃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或白巧克力都沒有大量類黃酮。3、挺胸坐直。挺直背脊,肩胛骨往後、頸部拉長, 大腦血流量會立刻增加。研究顯示,挺胸坐直可以改變別人對你的觀感,也能增強自信。4、用非慣用那隻手寫字。這個小動作會讓大腦跳出舒適圈,強化神經連結,刺激神經新生。對某些人而言,光是用手寫字就足以讓大腦感到新奇,因為他們習慣用手機收發簡訊或鍵盤打字。書籍介紹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作者: 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06作者簡介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Kristen Willeumier, Ph.D.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生理學實驗室、西德斯西奈醫學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神經遺傳學實驗室,完成碩博士研究,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理學與神經生物學雙碩士,以及神經生物學博士。於西德斯西奈醫學中心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續留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曾於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獎學金,在國際上發表研究成果。目前定居加州洛杉磯。延伸閱讀: BNT保護力只有6個月?AZ比BNT兩劑保護力更好?打不到第二劑莫德納怎麼辦?解析3大疑問
-
2021-10-21 養生.聰明飲食
搶救腦霧健忘症!10大超級健腦好食物專家教你這樣吃
腦霧、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現代人在外在工作壓力與內在精神壓力雙重夾擊下,使得記性越來越差、腦子越來越不管用,而且隨著年紀越大,情況更趨嚴重。根據研究,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是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透過均衡且多元的飲食攝取,能幫助你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日常生活中該多吃哪些食物?這些食物又有哪些營養成分?雙和醫院營養室營養師米詩宇為你解答。※超級健腦食物1:香蕉重要成分:纖維、葡萄糖、色胺酸香蕉提供的葡萄糖在膳食纖維影響下,可讓血糖平穩上升,避免血糖快速飆升造成頭暈、注意力不集中情形。而色胺酸及維生素B6能幫助大腦製造合成血清素,血清素是能幫助調解情緒的神經傳遞物質,讓身體感受到放鬆、愉悅、幸福,因此具有「快樂荷爾蒙」之稱。但因香蕉熱量高,建議每日1、2根即可。※超級健腦食物 2:藍莓重要成分:花青素富含維生素E、A、B、纖維、果膠,以及鉀、鐵、鋅等礦物質,有「抗氧化發電機」之稱的藍莓,可以幫助減少DNA的損傷,所含花青素能保護腦部神經、進而改善記憶力。除此之外,藍莓也能防止泌尿道感染,水溶性花青素具有活化視網膜功效,也可以強化視力,防止眼球疲勞。※超級健腦食物3:奇異果或柳橙重要成分:維生素C壓力大分泌腎上腺素,尤其緊張時脫水、水分不足,平時多吃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是抗壓力的好食物。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是良好抗氧化劑。※超級健腦食物4:雞蛋重要成分:維生素A、E、B群、卵磷脂及膽鹼蛋黃富含卵磷脂及膽鹼,幫助人體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保護神經纖維細胞及改善大腦功能。維生素E具有特別強的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腦部細胞,避免被自由基攻擊,皆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預防腦部衰退。此外,雞蛋中也有豐富的維生素A、B6、B12、葉酸和鋅等活化腦力很重要的營養素。※超級健腦食物5:牛奶重要成分:鈣、色胺酸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有安定神經作用,可以使肌肉放鬆並且維持心跳規律。而牛奶也含色胺酸,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若有睡眠障礙,不妨在睡前來杯熱牛奶吧。※超級健腦食物6:深海魚重要成分:EPA、DHA、Omega-3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等富含EPA和DHA,EPA能增加血清素分泌,影響腦神經傳導,對神經系統有助益,且能改善憂鬰症,建議每週吃2至3次,如果無法或不喜歡吃魚也可吃魚油來攝取。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每天補充含有2,085毫克EPA 的魚油,受試學生的發炎指標就降低14%,焦慮程度也同時降低了20%。※超級健腦食物7:深綠色蔬菜重要成分:高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鎂深綠色蔬菜含纖維素、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可以抗氧化、抑制發炎反應,如菠菜、青花菜、芥藍菜、空心菜等。而顏色越深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其中鎂可以讓人神經放鬆,不緊張、心情舒暢。建議每週至少攝取6份以上。※超級健腦食物8:南瓜重要成分:類胡蘿蔔素、鋅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且南瓜籽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如果攝取不足,會造成記憶力不集中或是記憶力衰退。※超級健腦食物9:全榖雜糧重要成分: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全榖雜糧是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 維生素B群為正常腦部功能和生理生化代謝所必需,能夠調整神經傳導物質,並幫助腦細胞發育,消除煩躁不安功能。豐富的膳食纖維,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而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能保護細胞避免遭傷害,具有保護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功能。因此每日應以未精製全榖雜糧當主食。※超級健腦食物10:堅果類重要成分: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鎂、鋅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等營養素,具有活化腦部細胞,防止細胞發炎並維持細胞膜健康的重要功能。鎂鋅與身體能量代謝有關,缺乏時較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無力。但須注意堅果熱量高,每天1湯匙即可,且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或裹糖粉等。★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14 新聞.健康知識+
拷貝是創新之路?生物學家:人類基因幾乎都源自於複製
到處都有複製事件基因組在各個階層上都類似於樂譜,相同的樂句以不同的方式變化而重複出現,讓樂曲多采多姿。事實上,如果大自然是作曲家,那麼將是史上侵害版權次數最多的傢伙;從DNA序列、整個基因到蛋白質,全都是拷貝之後再修改而成的。觀察基因組中的複製,就像是戴上新眼鏡,整個世界看起來都不一樣了。只要看到基因組中的複製,就會發現基因組中處處都有複製結果。新的遺傳物質看起來像是舊材料拷貝之後有了新用途。這種富含創意的演化力量,就像是數十億年來複製並改造古老的DNA、蛋白質,甚至打造器官藍圖的模仿犯一樣。祖克康德與鮑林等最早研究蛋白質序列的人,剛好見到了這種複製現象:在血液中運送氧氣的蛋白質血紅素,就有多種類型,每種都對應到不同的生命狀態。胎兒所需的血紅素和成年人不同。在子宮中,氧氣來自於母親血液;在成人時,氧氣則來自於肺臟。生命中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血紅素,這些不同的血紅素是拷貝產生的。同一類蛋白質的不同版本在胺基酸序列上有一些變化,你可以在每個組織與器官中找到這種現象,皮膚、血液和鼻子都只是一些例子。角質蛋白賦予了指甲、皮膚和頭髮特殊的物理性質,每種組織中所含的角質蛋白不同,有些柔軟,有些堅硬。角質蛋白基因家族源自某一個古老的角質蛋白基因,這個基因複製之後,製造出每個組織專屬的角質蛋白。彩色視覺需要有視蛋白(opsin)才能夠產生。人類能夠看到許多種顏色,是因為人類有三種視蛋白,分別感應不同波長的光:紅光、綠光與藍光。這些視蛋白來自於某一個視蛋白基因,複製之後成為三種,使得視覺敏銳程度增加。幫助嗅覺的分子也有這樣的模式。動物能夠聞到多少味道,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嗅覺受器基因的多寡。人類大約有五百個嗅覺受器基因,但是比不上狗和大鼠。狗有上千個嗅覺基因,大鼠有一千五百個(魚類約有一百五十個)。動物的視覺、嗅覺、呼吸,到幾乎所有功能,都有複製的基因才能夠執行。身體中幾乎每種蛋白質,都是從古代的蛋白質複製之後修改而來,改變用途而有了新功能。一如路易斯和其他跟隨他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員所發現,打造出身體的基因往往是從其他基因拷貝修改之後而來。路易斯的雙胸突變基因,以及小鼠中的Hox 基因都是拷貝而來的。Hox 基因與身體架構的關係密切,是一個巨大的家族基因,數量會隨著時間增加。人類和小鼠一樣,有三十八個Hox 基因, 果蠅只有八個。在另一種打造動物身體的基因家族中也是如此;Pax 基因對於眼睛、耳朵、脊椎和內臟的形成很重要,共有九種。Pax 6 參與了眼睛的發育,Pax 4 參與了胰臟的發育,缺乏這些基因的胚胎將不會產生那些器官。這些基因的老祖宗是單一個Pax 基因,經過複製之後,新的拷貝在不同的組織與器官中得到了新功能。我們現在知道,基因組中的基因屬於基因家族的成員,其中充滿了拷貝,都具備相同的重要序列。一個基因家族可能有數個基因,或甚至數千個基因,每個都有不同的功能。顯然在演化的過程中,拷貝是種力量十分強大的程序。如同大野的看法,拷貝是創新之路。我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龍漫遠(Manyuan Long)研究果蠅,估計在不同種類的果蠅中,新基因是如何產生的。他利用了各種果蠅的基因組序列資料,發現各種果蠅之間有多到五百多種不同的新基因,約占了基因組的4%,其中某些新基因的產生方式,我們目前還不知道,但是大部分都是由舊基因拷貝而來。如果能夠拷貝,何必要做新的呢? 基因複製甚至和人類的關係也很密切。大腦袋人類的特徵之一,是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較起來,腦部對身體的占比大多了。顯然瞭解到腦部形成的遺傳基礎,能讓我們知道思考、語言,以及其他人類獨有的能力是如何出現的。從化石紀錄來看,人類現在的腦部大小是三百萬年前南猿祖先的將近三倍。腦的某些部位增大了,特別是前腦的皮質,這個部位和思考、策劃及學習有關。化石紀錄顯示,腦部增大還伴隨著其他改變,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祖先所打造與使用的工具種類變得更為複雜了。現在有了基因組技術,帶來的新問題是:瞭解讓人類成為人類的基因。其中一種研究方式是比較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組,找出一些人類有而黑猩猩沒有的基因。這些基因清單中可能含有一些資訊,但也可能無法指出哪個基因對於人腦的起源是重要的。其中的差異可能和任何人類與其他靈長類不同的特徵有關,也可能一點關聯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式聽起來像是科幻故事中的情節—在培養皿中培養腦。這樣培養出來的器官甚至已經有個名字了,叫做「類器官」(organoid)。其中的概念是取出發育中動物的腦細胞,放在培養皿中,看在什麼狀況下能讓腦部結構生長出來。在培養皿中研究組織要比在胚胎中研究容易多了,特別是哺乳動物,因為哺乳動物的胚胎在子宮中發育。加州的一個團隊比較了人類與恆河猴的腦類器官,把兩者的差異羅列了出來。在培養皿中,人腦的類器官長出了一種人類獨有的皮質,是猴腦的類器官所沒有的。研究人員找尋這個組織形成時哪些基因開啟了,結果發現有個基因在每個人腦細胞中都活躍,但在猴子組織中沒有。這個基因是NOTCH2NL,名字念起來拗口,但與腦部發育息息相關。在此同時,一個遠在萬里外的荷蘭實驗室,不尋常地得到了因為治療而需要進行人工流產的胎兒腦部組織。這個組織的特殊之處,在於胎兒正處於腦部形成的階段。研究人員偵查這時腦部活躍的基因,發現了少數符合腦部形成狀況的相關基因;它們在發育過程中的適當時機開啟,而且會製造蛋白質。其中一種基因便是在培養皿研究中找到的NOTCH2NL 基因。之後科幻味道變得更重了。荷蘭研究團隊把人類的NOTCH2NL 植入小鼠,製造出人類與小鼠的嵌合動物(chimera)。結果小鼠的皮質細胞數量增加了,這點和人類一樣。美國加州的團隊接著研究了基因組,比較人類、尼安德塔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發現NOTCH2NL 只是人類腦部三種活躍基因中的一種,另外還有兩種,這三種全都類似於NOTCH 基因,而後者從果蠅到靈長類體內都有,參與了許多器官的發育過程。那人類腦部那三個專門的基因是怎麼來的?是從遠古靈長類祖先中的NOTCH 基因拷貝後產生的。一旦有了拷貝,多出的基因就能得到新功能。基因複製不只能解釋過去發生的事情,到現在也在發揮影響力。在人類基因組中,這三個NOTCH拷貝基因排列在一起,這樣的排列方式讓基因組中的這段區域不大穩定,在細胞分裂、基因組複製時容易斷裂,這種斷裂處就是染色體容易損傷的地方,而這種變化會影響基因和腦部的功能。細胞分裂時,這段區域可以複製或是被刪除。如果成功複製,個體會有比較大的腦。如果失去了那段區域,腦就會比較小。發生這些遺傳變化的人中,雖然有些腦部依然維持正常功能,但大部分會出現思覺失調和自閉症狀。當然NOTCH2NL 不是唯一讓腦部比較大的基因,但是就如這個基因的運作所顯示出的,人類基因組中塞滿了重複的基因、各種基因家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拷貝,這些複製出來的序列可以作為創新與改變的原料。複製變得瘋狂時羅伊.布列頓(Roy Britten)生來就有科學才能。他在1912 年出生,雙親在不同科學領域中工作。他長大後研讀物理,在二次大戰期間加入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隨著年紀增長,他越來越趨向和平主義,便想要換其他的工作,最後如願以償地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個地球物理實驗室中找到工作。1953 年,DNA的結構揭露了,總是追求新學術冒險的布列頓,在紐約的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上了短期的病毒課程後,具備了這些知識。他認為DNA 是新的領域,便開始研究基因組的結構。縈繞在布列頓心頭的問題是瞭解基因組中有多少基因,以及這些基因的組織方式。當時還沒有辦法定序基因組,基因組的組織方式仍是一團迷霧。布列頓和之前的大野一樣,在沒有基因定序儀器的狀況下,想出一些巧妙的實驗方式。追隨大野的腳步,布列頓也認為基因組中有重複的部位。他設計了一個聰明的實驗,用來估計基因組中重複的部位有多少。他把DNA 從細胞中取出,加熱後把DNA 切成數千段小片,接著改變環境狀況,讓因為加熱而分開的雙股DNA 重新合併回去。這個實驗的目標是測量單股片段彼此重合的速度有多快。他的看法是:從DNA 重合的速度,可以推算出基因組中有多少個重複片段。其中的原理在於DNA分子的化學特性,「相似的片段與相似的片段重合」的速度,要比不相似的快多了。一個基因組中重複的片段多,重合的速度自然比重複片段少的基因組更快。布列頓一開始比較了小牛和鮭魚的DNA,然後拓展到其他物種。雖然他預料到基因組中會有許多重複片段,但結果還是讓他嚇一跳。據他估計,小牛基因組中有四成是重複序列,而鮭魚有將近五成。讓人驚訝的除了所占比例之高,還在於不同物種中普遍都有這種現象。幾乎每一種DNA 被打破再重合的動物中,都含有大量的重複片段。他利用當時可行的粗糙技術,估計出有些片段在基因組中重複的數量超過百萬次。基因組計畫的進展,代表我們發現基因組中有特殊的複製序列,而且對於細節瞭解的程度遠勝於當年的布里奇斯、大野與布列頓。所有的靈長類動物中都有大約三百個鹼基長的ALU 片段。在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3% 是重複的ALU。另一個更短的片段LINE1 則有幾十萬個,占了人類基因組的17%。總的來說,人類基因組中有三分之二由成串的重複序列所組成,功能不明。基因組中的複製情況真是有夠瘋狂。布列頓到持續發表論文,直到2012 年死於胰臟癌之前。他去世前一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新發現的論文標題,大野看了一定會微笑:〈人類基因幾乎都源自於複製〉。※ 本文摘自《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作者:尼爾・蘇賓 譯者:鄧子衿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28
-
2021-10-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
Q:一名七旬老翁,某天早上起床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說話正常但口水會不自主流下來,女兒心想可能是沒吃早餐有點低血糖,囑咐老翁趕快吃點早餐回房間躺一下,孫子卻說阿公和平常不一樣,應該要去看醫生,他們該怎麼做?醫師開講崔源生/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呼應即將到來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腦中風教育課程,與苗栗縣政府消防局合作,安排急性腦中風到院前救護處置課程,邀請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崔源生、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廖年晨及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授課,分享快速辨識祕訣。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複雜,容易與低血糖混淆。「脖子好緊、頭有點暈眩、手腳有點無力,我是不是中風了?」你知道以上哪些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呢?崔源生表示,中風症狀會因為大腦裡中風的發生位置不同,對應出的症狀就會不同,右側大腦中風會影響肢體行動;左側大腦中風會造成語言和認知的症狀,造成無法看字或寫字;而腦幹或小腦受損,會有頭暈、複視、眼球顫動等情況,以上有許多症狀是非典型的中風症狀,容易被忽略或誤認是低血糖、高血壓等相關疾病。崔源生說,如何辨識是不是中風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可以記住以下兩點,第一,急性腦中風症狀普遍是急性發生,症狀通常是瞬間出現,從短短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從無到有,不會是漸進式的發生。第二點是,因為中風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症狀和腦部神經功能損傷有關。他呼籲,當察覺自己或是家人有突發的身體不對勁或行為與平日異常,任何相似急性腦中風的症狀,就應當有警覺性,不要猶豫,第一時間立即送醫,由醫療團隊給予適當處置。廖年晨於課堂中說明,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若能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就醫,掌握黃金治療時間,能大大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急性腦中風的患者,約八成為缺血性、兩成為出血性;若能在發生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預後有大幅的進步。要特別注意,血栓溶解劑於中風症狀發生後3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因此愈快到醫院接受治療,愈有機會搶救。中風失能全家重擔,保持警覺搶救腦細胞。林奕夫表示,大腦結構非常複雜,需要血液輸送氧氣與能量,一旦發生急性腦中風,無論是腦血管阻塞或破裂,都會在短時間之內造成腦細胞受損或死亡,進而失能影響日常生活,不僅病人痛苦絕望,家屬也承受沉重的照顧重擔。預防腦中風固然重要,但若不幸發生,後續治療處置關係著患者的恢復程度,把握「黃金時間」搶救腦細胞,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透過本次課程交流,救護端的快速辨識可以更減少時間損耗,救回一位中風患者,無形中就是救了一個家庭。教官小叮嚀劉旻昌/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說,有些中風症狀容易與低血糖、貧血、高血壓等其他疾病混淆,其中血糖過低會有四肢無力甚至昏迷的情況,少數也會有半邊肢體無力現象,最容易和急性中風的症狀混淆,也不容易發現。因此通常救護員接到緊急救護通報,抵達現場時都會先量測血糖,再進行急性中風評估(FAST)。今年疫情期間,民眾常會為了避免出入醫院,忍耐或拖延症狀不適,若因疏忽了輕微症狀,而造成腦中風危機,甚至錯過第一時間搶救,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他呼籲大眾,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症狀發生的情形,都該更有警覺性,若有任何疑似症狀千萬別輕忽,透過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判斷,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3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運將高速公路上突腦中風偏癱 台中榮總緊急取栓救命
45歲陳姓貨車司機今年3月北上送貨途經高速公路台中段時,突然左腳踩離合器使不上力,左手抬不起來,車停路肩求救時已口齒不清,就醫檢查懷疑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轉送台中榮總發現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由於其兩側頸部下方的頸總動脈完全阻塞,緊急改由穿刺頸動脈,成功腦血管動脈取栓,術後患者左手、左腳肌力明顯恢復,生活可自理。陳姓貨車司機今天現身說法,並感謝台中榮總醫療團隊救治。他表示,他沒有高血壓等三高病史,以前上班時工時長,從凌晨2時30出車,有時候到晚上,平時沒有時間運動,也抽菸、飲料當水喝,體重飆到90公斤,發病後,他戒喝飲料、戒菸,每天走路當運動,也勤於復健,體重降到77公斤,他希望早日回到職場。台中榮總神經放射線科主任陳文賢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指腦血管突然被血栓阻塞,常會突然半邊肢體無力、說話不清、口歪眼斜或意識不清,若無法在黃金時間有效治療,面臨無法生活自理、甚至癱瘓或死亡。研究顯示,若能在中風發作6到8小時內使用機械取栓器打通阻塞的血管,會大幅提升三個月的良好預後。陳文賢說明,陳姓病患因兩側頸部下方的頸總動脈完全阻塞,經判斷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導致大動脈血管慢性阻塞,無法從鼠蹊部穿刺股動脈置入導管,取栓小組立即改以超音波影像導引穿刺病患頸部上方頸動脈置入導管,再將取栓支架置入右側中大腦動脈,成功將血栓取出,中風嚴重指數(NIHSS)也由12分夅為6分。陳文賢指出,台中榮總腦中風團隊整合急診、神經內外科、神經放射科等多科專業經驗,提供中部地區全年無休急性腦中風緊急處置及腦血管動脈取栓術,對於常規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執行腦血管取栓術經驗豐富,甚至特定狀況無法以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執行腦血管取栓術的病患,也能由穿刺頸動脈執行腦血管動脈取栓,及時打通腦血管,將腦細胞傷害降到最低。
-
2021-09-29 新聞.長期照護
老化特殊指標!身智衰退症PCDS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
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8.47年,再創新高,逆轉「晚年不健康」成重要課題。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合作,歷時六年,透過十餘篇論文,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陳亮恭發表老化特殊表徵 這是首度由台灣本土研究啟動,結合日本國家資料所定義的創新疾病表徵,已引領日本、新加坡與英國等地開啟全球研究。「PCDS(Physio-Cognitive Decline Syndrome)」稱為「身智衰退症」,研究發現,社區中有一至二成的老年人具有這個現象,早期適時介入,有助於避免後續失智與失能。陳亮恭日前在英國三一學院發表線上演說,這一系列與「PCDS」有關的老化過程特殊表徵研究,引起全球腦健康研究中心(Global Brain Health Institute)關注,也獲國際老年醫學會(IAGG)官方期刊「營養健康與老化(JNHA)」主編邀請,彙整團隊系列研究回顧,以專文形式對全球介紹。一至二成的人 腦部漸萎縮 陳亮恭說,健康老化與長壽,追求老年不要失能和失智是普世價值,醫療以疾病防治為主要目標,失智、失能的定義卻以功能為考量,兩者高度相關,但疾病導向的策略使醫療體系較難早期介入。榮陽團隊以世衛組織「全球老化與健康報告」架構切入,若能及早發現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就有機會及早逆轉。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與日本合作,分析台日四個大型資料庫,發現一至二成的人有PCDS,且PCDS顯著增加失能、失智與死亡風險,再進一步分析個案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其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在失能或失智前就出現萎縮現象,雖然在中年期尚不明顯,適當介入或可預防65歲後的萎縮現象。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分別掌管動作與認知的協調、記憶和情緒,結構上看似沒有相連,但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副研究員周坤賢分析,這三個部位具有一條神經迴路如同隱形電路串起,相互牽動。個性、情緒改變 失智前兆陳亮恭指出,這也說明為何個性和情緒改變是失智症早期症狀之一,因為情緒調節等,的確與記憶連動相關,這些表現也與行動能力衰退有關。同系列研究發現,人類肌肉細胞萎縮後將製造「miR-29b-3p」微小RNA,透過血液循環到腦部,中研院院士龔行健與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發現,腦細胞接收此訊號後,會造成凋亡。這改變了過去腦與肌肉系統運作的認識。陳亮恭說,過去認為肌肉動作由腦部調控,腦部下指令使肌肉運動,但如今證實腦部與肌肉雙向相互影響,肌肉釋出的調控訊息也影響腦部健康。四肢發達 頭腦才能不簡單我們常說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根據榮陽團隊發現上述生物機轉,證實四肢必須發達,頭腦才能夠不簡單。這可能可以說明透過運動訓練肌力的重要,強健的肌力有助維持腦細胞健康,同時避免失能和失智。這系列研究透過跨國流行病學比較、本土老化世代調查、配合腦影像及基礎生物學證據建立,並透過隨機分配試驗證明PCDS的可回復性,提早介入,能真實達成世衛組織提倡的健康長壽。PCDS已建完整知識體系陳亮恭說明,PCDS已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少見地由台灣主導定義的亞洲經驗,且逐步獲得全球認同,期待更多國家依此模式展開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也讓陳亮恭團隊接獲世衛組織邀請,將參與歐盟啟動的社區活躍老化研究,結合資通訊科技發展,推動全球健康長壽。
-
2021-09-29 新聞.長期照護
避免晚年失能、失智 名醫教你一招逆轉身智衰退症
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作為早期偵測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如何避免走向晚年失能、失智?陳亮恭認為並不困難,研究發現,平日無暇運動,假日可以「補運動課」,建議50歲後應養成「平均」日行7千步習慣的基本目標,但只要開始,就算已高齡75歲,也不嫌遲。聽到可偵測不健康老化徵兆,許多人想要知道應接受那些檢查。陳亮恭請大家不要著急,較簡易與可行的診斷方法尚待建立,但避免老化,有些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措施可先落實於生活,只要開始,腦細胞便可盡量維持健康,愈早投資,「CP值」愈高。研究針對全國各地千餘位平均年齡約75歲有PCDS徵兆者,透過高強度多元運動、認知訓練、營養教育與慢病管理等策略積極介入,持續一年後,長者運動能力與認知功能明顯進步,甚至憂鬱情緒與營養狀況都顯著改善。陳亮恭強調,這些介入活動,除了強度也強調多元性,運動涵蓋有氧、肌力和平衡等訓練,只要願意出來活動與互動,就值得鼓勵,但為了有效達成健康長壽的目的,一旦開始就要逐步提升強度與複雜度,這些生活習慣的介入,愈年輕開始,效果愈好。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平時忙於工作與家庭,假日才能擠出時間。陳亮恭指出,根據針對青壯年使用穿戴裝置進行研究,證實「假日補課」有很好效果,只要做到平均日行7千步,就有預防未來活動功能衰退的效果,雖然是計算步數,連上肢的握力也可以改善。反過來說,平日忙碌缺少運動者,若假日都拿來補眠休息,是未來身心功能衰退的高風險群。他建議,凡事起頭難,但養成習慣便有機會持之以恆,即使因為生活限制無法天天運動,先從假日補運動課開始,也是CP值很高的做法。
-
2021-09-29 養生.運動天地
逆轉不健康老化原來並不難 名醫建議從日均七千步做起
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發現,「身智衰退症(PCDS)」可做為早期偵測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如何避免走向晚年失能、失智一途?陳亮恭表示,其實並不困難,研究發現,平日無暇運動,假日可以「補運動課」,建議五十歲後應養成「平均」日行七千步習慣的基本目標,但只要開始,就算已經高齡七十五歲,也不嫌遲。聽到可偵測不健康老化徵兆,許多人想要知道應該接受那些檢查,陳亮恭請大家不要著急,較簡易與可行的診斷方法尚待建立,但避免老化,有些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措施可先落實於生活,只要開始,腦細胞便可盡量維持健康,愈早投資,「CP值」愈高。研究針對全國各地千餘位平均年齡約七十五歲有PCDS徵兆者,透過高強度的多元運動、認知訓練、營養教育與慢病管理等策略積極介入,持續一年後,長者的運動能力與認知功能有明顯進步,甚至憂鬱情緒與營養狀況都顯著改善。陳亮恭強調,這些介入活動除了強度也強調多元性,運動涵蓋有氧、肌力和平衡等訓練,只要開始,永不嫌晚,只要願意出來活動與互動,就值得鼓勵,但為了追求有效達成健康長壽的目的,一旦開始就要逐步提升強度與複雜度,而這些生活習慣的介入愈年輕開始效果愈好。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平時忙於工作與家庭,假日才能擠出時間運動,陳亮恭指出,根據針對青壯年使用穿戴裝置進行研究,證實「假日補課」有很好效果,整體而言,只要做到平均日行七千步就有預防未來活動功能衰退的效果,雖然是計算步數,連上肢的握力也可以改善。反過來說,平日忙碌缺少運動者,若假日時間都拿來補眠休息,是未來身心功能衰退的高風險群,他建議,凡事起頭難,但養成習慣便有機會持之以恆,若平日不運動,假日又是沙發馬鈴薯,不僅體能活動會退步,認知功能的衰退也會加速,即使因為生活限制無法天天運動,先從假日補運動課開始也是CP值很高的做法。PCDS有那些早期徵兆?陳亮恭指出,目前要建立精確診斷還不甚方便,但有幾個重要的表徵:一、是活動力減退,例如原本走路速度和同事差不多,最近跟不上同事腳步;原本扭開瓶蓋不成問題,現在有困難。二、高階認知功能退步,對原本擅長的事務力不從心,抽象思考能力下降,多工處理事務容易混亂。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容易算錯錢、走錯路等。陳亮恭指出,出現上述警訊,必須開始從事兼顧體力與腦力的鍛鍊,持續衰退者應考慮就醫。
-
2021-09-23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突然不識字竟是腦中風 醫師:快速辨識是關鍵
兩年前一名消防隊員一如往常地進行演習工作,但他不知道,這是改變他人生的一天。「早上演習的時候,頭有點脹痛,以為只是早起太累了,中午休息時,同事說我飯粒黏在臉上也不知道,口水還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直到下午需要送公文,突然發現公文上的字,我一個都看不懂,拿筆想寫字,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這時他才驚覺,身體出狀況了,立刻騎車去醫院急診,經檢查後判斷為腦中風,需要馬上住院。為什麼是我?曾封閉自我「我怎麼可能會中風?」當時38歲的台北市消防局民權分隊消防隊員王泰翔回憶,住院44天後出院,這期間他曾憂鬱封閉自我,重複自問「為什麼是我?」復健初期因為右側無力,無法拿筷子吃飯,原本簡單的事情,對他來說好像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從風中重生 兩年後重返職場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經歷一段非常低潮的時期,他原本樂觀的個性,變得暴躁、容易遷怒旁人,甚至情緒憂鬱。在親友的幫助下學著接納自己,「我真的中風了,但一定要站起來,從風中重生。」他積極復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找回樂觀的心態,在中風兩年後成功重返職場。從風中重生是許多病患與家屬的目標,如何減少中風造成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台北市永吉分隊高級救護員EMTP賴志垚說,搶救中風的關鍵,在於中風發生後的黃金治療時間,民眾愈早發覺症狀,就可以搶下愈多治療時間,當發生任何一種疑似中風症狀時,應立刻撥打119,切勿自行就醫或替患者做處置。若能快速的在黃金時間內將病患送至醫院,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醫師告訴你中風搶救 快速辨識是關鍵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一般神經科主任周中興指出,民眾能快速辨識中風症狀十分重要,包括微笑、舉手、說你好,觀察這三點是否異常,例如微笑左右顏面不對稱、任一側手臂無力而無法正常舉高、咬字發音模糊或答非所問,並記下症狀發作的時刻。而中風症狀多樣複雜,頭痛、頭暈、認知異常皆可能是中風症狀,飯粒黏在臉上而不自知,口水不自主流出,若都是某一側臉部的症狀,真要請人觀察或照鏡子檢查微笑是否異常不對稱,若延誤黃金治療時間將使腦組織傷害增大,修復的機會低且造成永久性受損。周中興說明,中風是腦血管發生急性病變,常常是腦血管梗塞缺血或腦血管破裂出血,要搶時間救腦,辨識急性中風症狀、打119求救、儘速送醫、到院檢查等流程,每一步驟都是一刻不能拖延,才能減少腦細胞壞死。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辨識是民眾強大的後盾,能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周中興呼籲,透過民眾、救護系統、醫院鐵三角緊密配合,縮短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在時限內提供正確的醫療決策,及早辨識與反應,是降低突發疾病後失能風險的關鍵。【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20 該看哪科.眼部
奇!眼科醫發現打完AZ疫苗14天內 飛蚊症會找上門
一名謝姓復健師最近打完第2劑AZ疫苗後,雙眼竟有黑絲漂浮,嚴重影響作息,就醫診斷應是飛蚊症,結果一周後回診竟奇蹟式好轉,專治飛蚊症的輔英科大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也發現近期收治的百餘例飛蚊症病患,幾乎都剛打過AZ不久,研判這種「快閃式」飛蚊現象與注射疫苗有關。最近許多視力不好的民眾打完新冠疫苗後視力越模糊,總結幾種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包括結膜炎、飛蚊症、對光敏感、視力模糊等。向洪啟庭求治的復健師,打完第2劑AZ的第5天出現疑似飛蚊症,每眼約2到3隻漂浮,但之前無相關病史,眼睛無外傷也沒感冒,檢查眼底,中央視網膜正常,周邊視網膜也無破洞或格子狀退化,因目前世界並無相關治療藥物,只能靠追蹤,結果一周後病患回診,「飛蚊」已不見。「一般的飛蚊症,僅11%患者能在1個月至5年內自行消失」洪啟庭說,這名復健師的飛蚊症約在注射疫苗2星期左右消失,近期他門診收治的百餘個飛蚊症病例,都剛打過新冠肺炎疫苗。分析發現,疫苗誘發的飛蚊症幾乎都在施打後5天內發生,打完第1劑發生的病例約占1成,第2劑約9成,絕大部分發生在單眼,少部分兩眼都有,約98%兩周內會消失,打莫德納的民眾尚無發現飛蚊症現象。據洪啟庭2018年與日本專家組成的跨國醫療團隊研究,眼睛一旦有外來侵襲因子,就會導致大量的酶破壞玻璃體,此時玻尿酸的水分會釋出,且因水分大小或形狀不一,光線經由角膜、水晶體、玻璃體的水滴在視網膜成像,傳抵大腦後會被腦細胞解讀成蚊子、蒼蠅、蝌蚪等物。雜亂排列的纖維蛋白則會導致玻璃體混濁,形成視網膜上的陰影。這種原因引起的飛蚊症,約14天水分會重新回到玻尿酸中,纖維蛋白會被某些蛋白酶分解吸收,人體打入的AZ疫苗屬減毒的病毒,所以才會產生飛蚊症。他說,飛蚊症常見於年齡退化及高度近視者,近年因3C產品使用頻繁,有年輕化趨勢,且很難自行痊癒。據統計,5年內飛蚊症變成視網膜剝離的機率為14%,縱使手術仍可能失明,所幸台灣已開發出口服多重水果酵素,可治療沒有視網膜病變風險的飛蚊症。洪表示,假如因注射疫苗而產生飛蚊現象,不用過度緊張,先到眼科求助,如果視網膜未病變,即屬於可逆性,絕大部分14天左右會自行痊癒。
-
2021-08-20 失智.大腦健康
吃對了可比實際年齡年輕14歲!補充大腦必要養分,這10種食物遠離失智、記憶力衰退
剛結完帳就忘了價錢、總是在找鑰匙、反應遲鈍⋯⋯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些症狀?是失智症的前兆嗎?美國醫師羅伊仁(MichaelRoizen)在《影響真實年齡的飲食》寫到,單單選擇食物就可以讓人比實際年齡衰老13歲,或者年輕14歲。「你吃什麼,就像什麼。」沒錯,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也攸關你的大腦健康,甚至會讓失智症悄悄上身。 「人就好比一輛車子,你要加對油,該加98無鉛汽油,卻加成92無鉛汽油,就會造成耗油及行駛無力等現象。人也一樣,若吃東西總是不忌口,愛油炸、甜食等,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當然也包括腦細胞,」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說。 遠離失智症?不要不吃,但要吃對 油炸食物容易裂解而在體內產生自由基,造成腦部組織細胞的傷害;至於糖,腦細胞的確需要「糖」作為能量來源,但是一下子吃進去過多的糖,容易引起血糖劇烈起伏,也會使腦部運作遲鈍。 事實上,不當飲食還會造成各種疾病,最典型是肥胖、痛風、異位性皮膚炎等。此外,已有研究證實,沒有獲得適當營養,也會影響記憶力。 「很多東西,既然是飲食所造成的,當然可以藉由食物來修補,」趙函穎說,不是不吃、亂吃,而是更要吃對。 吃對10種食物,遠離失智症、健忘、大腦退化 大腦需要什麼養分?哪些養分才對?接下來就介紹幾種對大腦有益的食物,你、我一起來增進、搶救記憶力。 1.藍莓 富含抗氧化劑和維他命C、花青素等多種養分,可以減緩老化、活化腦力和增強記憶力外,還能去除體內的自由基,提升免疫力。 ☆如果買不到新鮮的藍莓,冷凍的藍莓也可以,它們具有相同的營養價值。 2.全穀類 如糙米,保留了比白米更多的維生素B群,其中維生素B1、菸鹼酸、維生素B6、泛酸等與神經傳導有關,有助於穩定神經及情緒。 且全穀富含膳食纖維,進食時勢必得增加咀嚼次數,同時亦有研究指出,咀嚼次數愈多,腦細胞就會愈活躍、腦部血液循環也愈好;也有研究發現,若能充分咀嚼,也有助提升記憶力。 ☆全穀的定義是指整顆穀物經過處理後,仍保有與原穀物相同比例的胚乳、胚芽和麩皮(或稱糠層),才能稱為全穀類,例如糙米、全麥、糙薏仁、糙玉米等。全穀類的熱量與白米飯熱量相同,仍須留意分量。 3.鮭魚 含有好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增強記憶的功能外,還能幫助控制膽固醇、血脂肪、血壓,進而保護心血管,對大腦的健康也有加分作用。 此外,其中的DHA能促進大腦細胞膜的傳遞、保持腦袋靈光,還可以加強年長者的認知功能。 ☆含有好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除了鮭魚外,還有鮪魚、鯖魚(青花魚)、沙丁魚、鱈魚、甚至椰子油等。 4.酪梨 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上營養最豐富的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A、葉酸、礦物質、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等。 酪梨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也具有特別強的抗氧化功能,能有效保護腦部細胞,避免被自由基攻擊,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預防腦部衰退等。 ☆外皮為深綠色的酪梨為半熟酪梨,還需要1~2天熟成。若酪梨已完全呈現紫黑色,則代表已過熟。在營養學的分類酪梨不是水果,含有豐富的油脂,兩天吃一顆就好,否則也會有肥胖的風險。 5.番茄 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保護大腦皮質神經元免於神經毒性傷害、抑制氧化壓力,想要讓腦袋保持靈光,好的記憶力,平時攝取足夠茄紅素也很重要。 ☆茄紅素藏在植物的細胞壁,加了油脂烹調後,才會有提升釋出營養素的效果,也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6.甜菜根 甜菜根可說是補腦食物的首選。富含甜菜紅素,具有大量的維他命B群、類胡蘿蔔素,有益腦部認知功能和延緩老年癡呆。 ☆選購甜菜根時,應避免根莖有破損、軟化或表皮皺縮。 7.雞蛋 雞蛋還含有維生素A、B6、B12、E和葉酸等活化腦力的營養素。而蛋黃中富含卵磷脂,是人體合成乙醯膽鹼的主要原料。乙醯膽鹼乃存在於中樞神經以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其濃度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記憶力變差。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與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一項動物實驗發現,多攝取卵磷脂還可能促使大腦製造新的記憶細胞。 ☆一天可以吃多少顆蛋?若沒有高膽固醇血症、高血脂症,每天2至3顆雞蛋對身體是健康,此外,要大腦聰明一定要記得吃「蛋黃」。 8.南瓜子 含有豐富的磷、鈣、鉀、鐵、硒、鋅等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鋅可幫助腦部發育,有助腦部靈活運作。如果鋅攝取不足,就容易導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南瓜子也包含在堅果種子類食物,每天不宜吃太多。 9.堅果類 堅果含有的卵磷脂,不僅可活化腦細胞,更能促進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生成,同時幫助腦部靈活,達到減緩老化的效果。另有維生素E、硒等強力抗氧化劑,可保護腦細胞不受自由基的侵害。 尤其是維生素E,有「大腦保護劑」的美譽,可防止腦血管的阻塞和硬化、避免大腦早衰、增強記憶力。還有鎂這種礦物質,最新研究指出,它可增加海馬迴中突觸的密度,加快訊息傳達,改善日趨低下的學習力與記憶力。 ☆建議每天1茶匙,約1湯匙的量,千萬不要抱著一桶猛吃,鐵定會愈吃愈胖,等於在喝油! 10.黑巧克力 巧克力含有可可黃烷醇。研究認為,可可黃烷醇可影響訊息傳遞系統,增加神經保護與調節機制、神經元連結、腦血流及海馬迴神經細胞新生等。 ☆選擇吃純黑的黑巧克力,至少70%以上,每天一小片,約大拇指的大小。●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沒有在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父去世、公司快破產:那些打不倒你的會讓你更強大.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時間就是腦細胞!中風發作時怎麼做?4招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80歲林先生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某天晚上10點多出現右側手腳無力,到凌晨兩點變得更為嚴重,被家人緊急送醫急診,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經醫院動脈取栓小組成功取出血栓,打通了阻塞的血管,右側手腳無力改善,出院時可自理生活。腦中風不僅可能會造成死亡,更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受到影響的除了病人本身,也影響了飽受壓力的家庭,並造成社會的巨大損失。因此,必須積極預防腦中風的發生,提供急性腦中風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FAST、臨微不亂 辨別中風自1996年以來,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已成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標準治療。透過簡單的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觀察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 是ARM,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無力下垂;「S」是SPEECH,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把時間「Time」趕快送醫。此外,還有「臨微不亂」四字訣,「臨」時手腳軟、「微」笑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或協助他人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血栓溶解劑 提升三成好預後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相對提升了三成良好功能預後的機會,且在某些條件下可將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長至4.5小時。但仍然有不少病人無法接受rt-PA治療,例如發病時間超過黃金治療時間,或有注射rt-PA的禁忌症。此外,rt-PA治療對大血管阻塞的效果不佳,例如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或基底動脈阻塞,大約只有兩成的血管打通率,遠低於其他血管阻塞的治療效果。2015年後,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除了rt-PA治療外,對於前循環大血管的阻塞,若能在6至8小時加上動脈血管內取栓(EVT)治療,其效果顯著優於僅使用靜脈注射 rt-PA治療的效果,高達四至五成的病人有恢復良好的機會,能重拾獨立自主的生活。時間即腦細胞 治療分秒必爭新近發展的腦部影像提供了更精確的腦細胞血流灌流狀態,發病的時間不再是判定可以接受rt-PA或是EVT治療的唯一標準。2018年兩個大型研究顯示,藉由特殊腦部影像的篩選,分別針對6至16小時與6至24小時前循環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病人,提供緊急的EVT治療,動脈取栓組的病人預後相較於保守治療組病人,有較好的功能恢復。「時間就是腦細胞」,無論是rt-PA或EVT治療都是分秒必爭的。在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時,應立即打119,將病人送至可以提供rt-PA治療的醫院。若臨床醫師確診或懷疑是大血管阻塞,且在黃金治療時間內,不論是否有接受rt-PA治療,應提供EVT治療的機會。
-
2021-08-04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最愛問【巴金森病】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病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約有兩到五成的巴金森病友有憂鬱問題●憂鬱、嗅覺改變、便祕、睡眠障礙等是巴金森症狀●快樂飲食、運動有助對抗憂鬱情緒在大學擔任教授的60歲巴金森病友丁雲龍,因手部顫抖無法騎單車,6年半前檢查確診。他是一名慢跑健將,30年來即使下雨也照常外出跑步,但生病後對運動失去興趣,「現在外面下小雨,內心反而會慶幸,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去跑了」,以前熱愛研究財經,如今也完全提不起勁。巴金森病典型的4大動作障礙,分別為靜止型顫抖、動作慢、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嗅覺改變、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症狀。醫師提醒病友,當情緒改變、做事提不起勁時應提高警覺,建議50歲以上民眾注意心情變化,定期動手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搭配量表檢測,有疑似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進一步確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說,當巴金森病友做事提不起勁或懶洋洋沒動力、興趣轉變、睡眠出現障礙等,病友可能存在憂鬱問題,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鼓勵病友保持樂觀的心,如出現上述症狀,照顧者可協助病友走出憂鬱情緒,外出曬太陽、參與社交活動、透過家人陪伴及運動紓壓改善憂鬱。巴金森病是中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細胞提早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隨著病程演進,到後期逐漸走向失能,攸關情緒控管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葉篤學表示,有兩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憂鬱,部分病友因臉部僵硬、面無表情變成撲克臉,往往看起來不太開心。物理治療師游政璋表示,巴金森病程分為5期,每階段可進行不同的復健,如臉部僵硬、面無表情的病友可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緊張,也讓說話、吞嚥時能輕鬆一些。進階版「坐姿復健」能訓練平衡力,增強核心,提醒病友如進行居家運動,身旁有照顧者陪伴較為安全。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及EPA的鮭魚、深海魚類能抗發炎、抗憂鬱,是調整心情的重要營養素,多吃蔬果、使用好油等可保護心血管、抗發炎及氧化,亦能保護腦細胞。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7-2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重度憂鬱患者治療新選擇 奇美醫院嘗試重覆經顱磁刺激
台南市一名18歲的少女罹患憂鬱症,有多次自傷行為,但藥物治療效果卻不明顯,患者坦承不喜歡吃藥,經與醫師討論,嘗試「重覆式經顱磁刺激治療」,經過10次治療,病情明顯有好轉。奇美醫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黃隆正表示,近年憂鬱症逐漸被社會大眾注意,在治療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臨床上發現,患者中仍有一部分對於藥物及心理治療效果不明顯,約占全部病患的三分之一,被稱為難治型憂鬱症或治療頑固型憂鬱症(簡稱TRD),而有些患者長期未針對憂鬱症治療,只處理引發的頭痛等問題,延誤治療也會使病情變化成為TRD。他表示,新的治療方法重覆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rTMS)的成熟發展及應用,絕對是精神醫療上的里程碑,也是病人的一大福音。這項治療法早在2008年即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治療重鬱症。而台灣經過精神醫學界多年來的努力,衛福部於2018年4月通過rTMS於臨床使用,目前重鬱症是唯一的適應症,為精神醫學增添了一項治療利器,也開啟了精神科治療大腦疾病的新頁。黃隆正指出,TMS是根據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經由放在頭上的特製金屬線圈,經由快速的電流改變而產生感應磁場,此磁場可以穿過頭骨於對應的大腦皮質上產生一個感應電流,此感應電流即可刺激大腦神經元。當線圈靠近頭部刺激時,強力的磁場會安全地穿過頭皮及頭骨,刺激大腦皮質,會引起局部腦細胞的興奮,但不會產生任何疼痛。TMS是利用此磁場來做刺激,而形成所謂的「無電刺激」,這不同於電刺激,最大的好處是不會有疼痛的感覺。在憂鬱症病人中,大腦某些區域的電性活動程度呈現減少的跡象。而使用rTMS可以來重新喚醒這些細胞,提高大腦電性的活動到正常之水平。rTMS使用聚焦電磁線,迅速的將磁場脈衝導入目標區域。磁脈衝引起大腦中的電流,刺激細胞活躍。針對這些特別的區域,治療憂鬱症在參數的設定上,目前以高頻10Hz刺激左背外側前額葉為原則,也是目前國內通過rTMS治療儀器所得到的適應症。值得一提的是,rTMS是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副作用較少,然而目前台灣的健保並未給付,只能選擇自費方式治療。
-
2021-07-20 新聞.長期照護
防疫宅在家 小心肌少症找上門
疫情期間,宅在家中活動量減少,小心肌少症找上門!豐原醫院復健科為了協助被疫情與心情困住的長者對抗肌少症,並增進長者的肌力與免疫力來對抗各種病毒,透過遠距視訊的方式,教民眾在家就能做正確、合適的運動與肌力訓練。豐原醫院指出,年過40歲之後,若不保持運動,肌肉的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年過70歲之後每10年會減少15%。肌少症不只是肌肉數量減少、肌力減弱,還會影響長者的行動能力增加失能風險、容易跌倒與骨折、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身體代謝緩慢等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生病機率與死亡率。根據美國的研究,肌力也可增進免疫力,規律運動者就算染上了新冠肺炎,重症與死亡的比例顯著低於不運動者。豐原醫院家醫科主任張敬仁表示,若生活中走路速度變慢、毛巾擰不乾、坐姿起身需要撐扶手才起得來、爬一個樓梯就覺得吃力、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沒刻意減肥的情況下,半年內體重下降5%,這可能就是肌少症的徵兆,若有以上症狀可尋求家醫科或復健科醫師做評估,並安排進一步的運動訓練。張敬仁說,要避免肌少症,肌肉訓練、營養補充與休息恢復三者缺一不可,也要戒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許多人都只想選擇輕鬆的營養補充與休息,但別忘了缺少肌力訓練,過多的營養與休息只會長脂肪。張敬仁提到,透過運動與肌力訓練可促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壓、減少糖尿病風險、增強免疫力、促進腦內啡分泌而達到止痛,並減少壓力、燃燒脂肪生成肌肉、減少腦細胞死亡,更有增進腦部協調、活化腦部、增進記憶力與心智能力等優點。肌少症帶來的影響,不只是病人本身的失能,也會拖累身邊的家人,因此鼓勵長輩與家人一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