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胃癌
共找到
440
筆 文章
-
-
2024-01-1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常伴隨這癌症同時發病!醫籲日常留意3要點,過燙食物、加工肉品都危險
食道癌罹患者男性居多,與喝酒、嚼食檳榔等習慣息息相關。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109年食道癌罹患者9成都是男性,且多半都有吸菸、喝酒、嚼食檳榔習慣有關,國健署提醒3點生活型態要注意;醫師則說,食道癌發生部位有上中下段,很多患者罹患食道癌後,連帶有下咽癌,且並非「擴散」,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健檢。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統計,109年有2875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男性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9歲,近7成個案在50至70歲間罹病,成為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名、癌症死因第5名。而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5年存活率3成,遠不及全國癌症病患的6成,存活率也大幅落後於日韓。得食道癌後 常連帶罹患下咽癌國健署統計更發現,109年食道癌新發個案中,77.9%有吸菸行為,53.5%的個案有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8.5%有嚼食檳榔習。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表示,食道癌發生率在台灣男性是女性的9倍,患者共通點都是有菸酒檳榔的嗜好,且多為勞務工作者,因此即使不舒服,都會選擇硬撐,到最後真的不行才就醫,往往都已經晚期癌症。顏銘宏說,食道癌發並位置在食道的上中下段都有可能,生活習慣狀態不佳導致的往往是中段也最常見;下段第二常見,主要是HPV病毒感染的問題,導致下咽癌;許多患者不只下咽癌,同時還會罹患食道癌,且並非擴散,而是多點同時發病。食道癌日常留意3要點 國健署提醒民眾平時生活要注意3要點:1.避免過燙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3.有異狀速就醫: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國健署指出,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民眾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顏銘宏則說,高風險族群特別是有吸菸、喝酒、吃冰郎習慣的民眾,每1至2年要做一次消化道胃鏡,若能及早發現不一定要開刀,可以刮除甚至用電燒就好;日本推動健檢相當早,因此篩出許多第0期的患者,台灣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1-10 癌症.胃癌
上消化道癌治療困境/癌團留觀床護病友 盼健保商保協力
根據癌團調查,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患者不僅面臨健保治療選擇有限,降低存活率,生活品質也大打折扣,其中又以經濟負擔最為嚴重,加上去年健保署盤查癌患健保住院資格影響商保理賠,雖已暫緩實施,癌患仍深陷可能重啟稽查的壓力中;癌團呼籲,醫院或許可採留觀床的方式,避免健保浪費,並藉健保以外的癌症新藥基金,減輕癌症家庭的負擔。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依據全癌連「癌友醫療需求意見調查」,無論何種期別,癌症患者最擔心經濟壓力,尤其治療方式若沒有健保給付,近六成患者無法自費負擔用藥,只能消極治療,而這也會影響到存活率。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引用「一一二年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表示,癌患自費醫療比例高達六成四,六成六自費藥物超過卅萬元,逾兩成百萬元以上,嚴重影響癌症家庭經濟,得靠商保或借貸度難關。調查中也發現,近二成患者放棄原本工作、四成改變工作型態,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子女、配偶,大多每日需花費十二小時以上照顧癌患,導致原有工作受影響,將癌症家庭推向崩潰邊緣。為減輕病家負擔,吳卉汝說,健保與商保必須協力,先前傳出健保署稽查不需住院卻使用健保給付住院者,須改自費住院,影響癌患申請商保實支實付理賠,雖後健保署暫緩實施,但患者壓力仍在,有保險從業人員建議,或可採用留觀床方式,讓患者留院觀察治療,當天即可出院,保全健保、又可能獲得商保給付,保護癌患權益。蔡麗娟說,既有健保制度趕不上醫療新科技發展,癌患有藥用不起,或被排除新藥臨床試驗之外,且調漲保費須考量各利益關係,故可先透過癌症新藥基金解決燃眉之急,並盼有病團參與討論,並設置期程進度,「醫療是國防,要由總統層級推動,縮短病人跟新藥間的距離,維持台灣國際競爭力」。
-
2024-01-10 癌症.胃癌
上消化道癌治療困境/癌症新藥給付困境 健保署提五解方
癌症治療新藥昂貴,人年藥費動輒百萬以上,且藥物納入健保平均等待期超過兩年,病團調查,近六成癌患無法自費負擔用藥,各界都期待癌症新藥基金可以解燃眉之急。對此,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除了編列暫時性支付預算、增加新藥審查人力,亦規畫成立以公務預算挹注的癌症新藥基金等五大解方,希望能解決癌症新藥給付困境。去年健保總額共八千四百億中,癌藥占三九二億,其中癌症標靶、免疫藥物占比超過六成五,由於藥物研發快速發展,健保新藥給付目前面臨四大困境,包括案件多人力已不足、藥品生效給付時程長、臨床效益不確定及健保醫療資源有限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健保署也提出五大解方,包括元旦起推動平行審查,與食藥署藥品查登同步進行,讓符合資格的藥物等待期縮短至六個月;另外,也增加新藥預算、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專責辦公室、推動暫時性支付及醫療科技再評估等計畫。而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成了首要之務,蔡淑鈴表示,健保署去年起開始「暫時性支付」模式,成為高價用藥納保的主要解方,並於今年度健保總額預算中編列約廿四億為暫時性支付專用。藥物暫行給付二年後,仍要回歸健保總額預算,但健保財務已捉襟見肘,每年僅增加廿、卅億新藥預算,需與廠商議價,並擬定還款條件(MEA)。為爭取更多預算挹注癌症治療,各政黨總統候選人提出政見希望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蔡淑鈴表示,健保署樂見其成,但設置基金必須有法源依據,需研擬修法;由於癌症新藥基金係用於暫時給付癌症藥物,期滿後仍要回歸健保總額,健保每年仍必須準備足夠預算,才能「撐住基金給付過渡期結束的藥物」。「影響新藥納保速度的另一因素是審查人力。」蔡淑鈴表示,健保署去年共收到二四七件建議案,處理的經辦人手卻僅有八人,去年底成立CHPTA專責辦公室,目前已有逾六十名審查人員可以進行新藥納保前的醫療科技評估(HTA),有望能夠加速新藥審查。另外,近期商保補位健保議題引發社會熱議,日前金管會禁止癌友以多張實支實付保單重複申請理賠,引發癌友恐慌,擔心單一保單的保額不足以支應所有費用。蔡淑鈴表示,健保署與金管會多次溝通卻面臨瓶頸;健保署目前朝向建立「第二層健保」方向研議,並委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邀集金融學者、商保業者等專家進行研究討論,擬定公私保共存的可行模式,為民眾醫療風險創造更佳保護力。
-
2024-01-10 癌症.胃癌
上消化道癌治療困境/給付受限 胃癌食道癌存活率低於日韓
依據衛福部一○八年癌症登記報告,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五年存活率三成,遠不及全國癌症病患的六成,存活率也大幅落後於日韓。醫界認為,目前免疫藥物加化療已成晚期上消化道癌第一線標準治療,台灣健保給付仍以化療為第一線,未能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對此,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目前新藥已收載,會盡快協助患者用藥。晚期胃癌存活期 平均僅七個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舉辦「台灣上消化道癌友治療困境與展望」免疫療法專家會議,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上消化道如食道、胃本身對毒素抵抗性較高,對化療的反應自然不佳,「是先天的弱勢」,因此化療合併免疫治療是國際趨勢,而台灣給付受限,也造成上消化道癌存活率低於日韓。依據研究,台灣晚期食道癌患者五年存活率百分之三・四,低到只剩個位數,鄰近韓國為百分之十六・六,存活率相差五倍之多;至於台灣晚期胃癌患者五年存活率是百分之六・五,日本則為百分之十五・二。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台灣這五年來在上消化道癌的給付幾乎沒有進展,高醫團隊發表的研究指出,台灣晚期胃癌患者平均存活期只有七個月,反觀國外平均超過一年,日本甚至可達十七個月。梁逸歆表示,日本針對晚期病人在第一線的治療,有各式各樣的雙化療處方,可根據病人的諸多生物標記統合評估,讓醫師依病人腫瘤細胞上PD-L1表現量、年紀或是體能狀況等,來決定是否在一線就合併使用免疫藥物,讓醫師手握更充足的治病強大武器。台北榮總腫瘤內科主任陳明晃指出,這幾年胃癌的治療已大幅進步,多個國際研究以免疫藥物加化療為第一線治療進行研究,發現比起傳統化療,可減少三成到三成五的死亡率,存活期延長三到六個月,目前也成為國際治療標準。而目前台灣第一線給付仍為化療,有HER2陽性可再加標靶藥物。陳明晃認為,台灣這麼低的存活率,除了三到四成的患者發現已屬於晚期,更多時候是因為醫師沒有好的武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際新療法 延長食道癌存活期食道癌的情形也類似,陳明晃指出,目前針對晚期食道癌患者,國際上一線治療已有免疫藥物加化療或是雙免疫藥物治療,前者比起傳統化療減少四成一死亡率,後者則減少三成八死亡率,兩者都能延長四到六個月存活期。台灣的健保目前僅給付一線化療藥物,藥物的選擇也受限。一名食道癌的患者,同時罹患下咽癌,由於家中還有兩名罕病兒,這名父親堅持只用健保給付的化療舊藥,想要把錢留下來治療兩名罕病兒,「我們想勸父親自費使用較好的化療藥物,或許活命的機會比孩子來得高,但最終還是開不了口。」梁逸歆無奈地說,「任何的超能力,都比不上有錢力,這是必須面對的殘酷事實」。藥費點值偏低 醫嘆治療有落差梁逸歆依據健保署公告的一一一年癌症醫療支出,利用當年度各癌症死亡人數及使用的藥費總點值,算出每位癌症死亡患者的藥費點值。他指出,「肺癌每位患者花了一百一十六萬點、乳癌三百一十二萬點、結腸直腸癌八十五萬點,而胃癌只有五十四萬點,食道癌更慘只有二十七萬點」。陳明晃也發現,上消化道癌一年的藥費點值比肺癌及乳癌低了十六倍到二十倍,由於治療上的落差,看診前必須先觀察病人的穿著,再問有無商業保險,並委婉詢問經濟狀況,才能決定治療的選項,「人亡,還要家破,是我不能接受的事」。癌團盼癌症新藥基金 減輕負擔對此,蔡淑鈴指出,健保署確實花了比較長的時間與藥廠議價,延宕一些時間,目前已受理免疫藥物建議擴增給付用於食道鱗狀細胞癌及併用化療於胃癌,會協助癌友盡速用藥;也發現台灣民眾自付醫療費用(OOP)的比例高於韓國,會影響到國際性的評比,未來將減少OOP,推動暫時性支付及癌症新藥基金,也期待與藥廠共好,希望藥廠多愛台灣,讓健保可以永續經營。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及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皆認為,多數民眾仍以健保給付的治療為首選,當給付無法趕上新藥時,財務毒性的經濟負擔成了照護家庭最大的難題,希望癌症新藥基金能補其不足。
-
2024-01-02 癌症.胃癌
愛吃醃漬食物易得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才是主因,用餐一習慣很危險!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排名第8名。可能大家對胃癌的既定觀念是吃太鹹或太多醃漬食物,這當然也是致癌因子,但其實胃癌有高達九成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平常吃飯共用餐具就可能感染而不自知。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會馬上致癌易讓人輕忽,但殊不知若長期感染,少數人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為什麼會得胃癌?致病因子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首衛福部國健署曾製作懶人包《殺菌保胃戰:認識胃癌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內容指出胃癌發生原因很多,像是遺傳、不良生活習慣、逆流性食道炎、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患者、有胃部疾患等,還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在不良生活習慣方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手術微創中心主任彭正明曾受訪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喜歡吃醃漬、吃太鹹、加工類食品者,胃癌發生率較高;胃癌也與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罹癌率高達23倍,男性、抽菸、喝酒罹癌率大增,50歲以上罹癌率也急速上升。多吃新鮮的水果與蔬菜可以減少胃癌風險,在日常飲食上可以「彩虹飲食」為原則,也就是挑選不同顏色的蔬果,不同種類的蔬果富含不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如此自然就可以均衡攝取到各種營養素。預防胃癌飲食原則:7少2多7類少吃.高鹽食物.醃製食物.燒烤肉類.加工食品.高油脂食物.精製糕餅.刺激性飲料包含咖啡、茶、酒精2類多吃.蔬菜.水果→均衡飲食最重要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 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彭正明指出,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脹氣、腹脹等,易與一般胃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混淆。而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而頭暈,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而胃痛、嘔吐、出血,可能造成慢性胃炎而有胃痛、胃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雅瑜、家庭醫學部醫師蘇致軒於《中榮醫訊》撰文指出,若是胃幽門桿菌感染,須持續進行幽門桿菌的治療:用潰瘍特效藥搭配2~3種抗生素,給予7~14天的治療,約有70-90%的殺菌成功率。完成幽門桿菌療程且停止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滿一個月後,須再回診透過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證實是否根除幽門桿菌。早期胃癌有機會靠手術切除病灶即可,較後期的胃癌則視情況搭配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預防胃癌 避免共用餐具最重要預防胃癌,先從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開始,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通常是口沫傳染,因此很重要的是應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胃癌預防7招1、用餐前要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飲食細嚼慢嚥。2、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飲水3、少吃醃漬、煙燻、過辣、刺激食物4、戒除菸、酒、檳榔5、多吃新鮮蔬菜水果6、避免過度緊繃的壓力7、四十歲起每一到二年接受胃鏡與胃幽門桿菌檢查,有家族病史、抽菸、喝酒者等高危險群,務必每年篩檢。【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2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最推薦的6種食物
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美國民眾平均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人在人生當中某個時刻將出現癌症,但許多癌症病例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包括改變飲食。位於華府的美國癌症研究中心(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研究部副總監布洛克登說,沒有任何食物具有單獨的防癌效果,但民眾如果保持健康飲食習慣,則可降低罹癌風險。專家建議,以下種類的食物非常值得納入日常飲食:花椰菜與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癌症防治研究員蘭普說,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有助於細胞排毒與修復,對於預防癌症具有重要影響。舉例來說,青花菜芽含有大量異硫氰酸鹽硫代蘿蔔硫素(isothiocyanate sulforaphane),可以讓細胞面對日常損害時提高自然免疫力。研究發現,異硫氰酸鹽硫代蘿蔔硫素對攝護腺癌、乳癌、膀胱癌、大腸癌都有防護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每周食用四、五份以上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於降低癌症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綠、白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大頭菜、青江菜、油菜、芥菜、白蘿蔔等。番茄及番茄製品過去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茄紅素(lycopene)有助於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但少數研究還發現茄紅素可能有助於預防乳癌、肺癌及大腸癌。番茄烹煮之後能讓茄紅素獲得更好的吸收。豆類及豆科植物布洛克登說,豆類與豆科植物不但富含蛋白質,也是極佳的纖維來源,纖維對腸道健康及免疫系統非常重要,有助於預防大腸癌;每天食用30公克豆類,大約等於兩杯份量的黑豆,將可讓身體獲得纖維的抗癌好處。堅果,特別是核桃堅果含有豐富的健康脂肪、蛋白質、纖維,研究發現食用堅果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尤其是消化系統方面的癌症。核桃含有大量的鞣花丹寧(ellagitannins),能讓腸道細菌轉化為代謝物,如此一來便降低了癌症滋生、繁殖的能力。研究顯示,每天吃一把堅果有益健康。莓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石榴等都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類黃酮,能保護細胞免於受到容易增加罹癌風險的壓力及DNA損壞。花青素(anthocyanins)讓莓果擁有不同顏色,還有消炎效果。布洛克登說,減少發炎對於防癌相當重要,因為發炎是癌症的重要肇因。如果要獲得減少發炎的最大效果,專家建議每天食用半杯到一杯份量的新鮮或冷凍莓果,最好選擇有機產品。大蒜蒜素(allicin)具有抗癌功能。在一項長期研究中,住在中國發生胃癌機率較高地點的3000名民眾,一年食用蒜頭,每2.2磅得胃癌機率就降低17%。研究人員說,這個食用量相當於每周吃五顆蒜瓣,吃生蒜有助保存風味和其所含的化學物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瑞仁每天走7500步養生、打高球當運動!看診傾聽病患的心,用專業幫助病人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今年8月1日走馬上任,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帶著在台大雲林分院、金山分院做出的實績,盼能將輔大醫院升格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打造成一流的天主教大學醫院。黃瑞仁養生秘訣/多走路、打高球當運動運動方面,黃瑞仁每天盡量維持走7500步的運動量,平時有空也愛打高爾夫球,雖然他從36歲開始打高爾夫球,但他自認球技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95桿上下,他笑說,「這也跟人生際遇一樣,有起有伏」。黃瑞仁出生於嘉義市,嘉義高中畢業即考上台大醫科榜首。自小成績好的他,其實不曾決定是否要從醫,只是高中老師問他要不要考醫學系,因此順利考上醫學系。他笑稱:「我是做中學、先結婚再談戀愛。」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黃瑞仁是在大四時開始思考醫師這個志業。當時一位癌末病人談及她最放不下的是3個孩子,因為有相同宗教信仰,兩人相談甚歡,幾周後該病患寄卡片給他,並寫道「黃醫師,你是我看過最好的醫師」,令他相當驚訝。對還是醫學生的他來說,他連醫師都稱不上,不會診斷、化療、開刀,在病人眼中卻是最好的醫師,心想若將來有機會能學習某種醫療技能,用專業幫助病人、傾聽病人的聲音,又能在提供服務過程中,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關心,不就是完美職業嗎?曾師從日本心導管權威選擇走心臟內科的黃瑞仁,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台大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但雲林長期醫療資源不足,沒有任何一台心導管設施,時任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專長是心外科,黃瑞仁則是心內科,兩人有合作經驗,林芳郁即邀他到雲林分院當副院長。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了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他到雲林分院第一年便成立心導管醫學中心,第三年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後來他回到雲林分院擔任院長時,更全面拓展醫療業務,如今地方對於雲林分院醫療品質是有目共睹的。盼帶領輔大醫院再升格如今黃瑞仁到輔大醫院服務,為新莊、泰山、五股地區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大外傷、主動脈剝離等患者,提供全年365天無休的醫療服務。近年輔大醫院積極爭取醫院評鑑,今年1月已經從原本的地區醫院升格成為區域醫院,黃瑞仁認為,目標要更上一層樓,盼能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黃瑞仁在醫院內強調「團隊合作、尊重關懷」的文化。他指出,過去常以醫師為主、醫師為大的醫療團隊,現在大家要放下身段,若要病人得到好的醫療服務,醫師、護理師、醫事人員到行政人員都是服務的一環,這是一個團體的服務。「尊重能展現出個人素養」,黃瑞仁表示,母親曾在病榻前說「阿仁,你將來當醫師,一定要關心病人。」他期許自己與同事不只治療病人也關懷病人,讓醫療過程更完美。黃瑞仁說,台灣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在水準之上,因此要注意「別吃太多」,避免太油、太甜與太鹹的飲食,不過他並沒有特別忌口的食物。此外,抽菸對於心臟科醫師來說,是百害無一利,呼籲民眾能少抽菸就少抽。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內科學、心臟血管醫學、超音波學、心導管術、加護醫學、基因體學現職:輔大附設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常保樂觀心態、飲食節制、記得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3 退休力.自在獨立
自己的人生要負責到底,連垃圾也是!「終活筆記」20歲開始寫不嫌早
日本人與華人一樣忌諱談論死亡,但近十幾年,在不造成子女困擾的觀念驅使下,日本人漸漸接受迎向人生終章要做準備的概念。且天有不測風雲,專家甚至鼓勵廿、卅歲便可以開始書寫「以防萬一」的筆記。二○一一年日本紀錄片Ending Note,中文片名譯為「多桑的待辦事項」,紀錄胃癌末期的退休上班族砂田,在被宣告餘命半年以後,寫下待辦事項及交代葬禮形式等的「終活筆記(Ending Note)」。那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強震,兩萬多人一夕天人永隔,砂田的故事特別打動人心。書店、文具店開始販售制式筆記本,預設欄目像是:跟家人交代個人存款帳戶、自動扣款項目,壽險、醫療險、車險、火險等保單;慢性病、病史、過敏等醫療資料,好友名單、期待的下葬形式等。區公所也會開班,教民眾怎麼寫終活筆記。多數日人臨到老才動筆二○二一年日本調查,五十到八十歲民眾有寫終活筆記的不到百分之八,七十歲以上有百分之十三,顯見一般人仍是臨老才動筆。五十歲開始寫終活筆記的日本女演員財前直見表示,她身邊的長輩會說,寫死後的事不吉利,年輕人則覺得事不關己。但她認為,這本筆記是強調「從現在開始展望未來而生活」。為將來的幸福,不是結束。財前嘗過苦頭。婆婆過世留下大量掛軸、繪畫、器皿,但家人不理解這些收藏的價值,整理起來備加辛苦。那時她感嘆,要是婆婆生前能一一交代每樣藏品的價值、重要性該有多好。財前本來準備考心理諮商資格,但因搬到大分縣的鄉下,鄰居都是長者,常聽到「無法從過世家人的戶頭領錢」、「告別式前拚命找遺照用的相片」等真實例子,加上婆婆的事,決定改考終活生涯規畫師。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到底五十七歲的財前已離婚,想到萬一自己突然走了,要老邁雙親、念高中的小孩辦喪事、遺產繼承,實在沉重。她說,「自己的人生要負責到底,連垃圾也是」。她將信用卡、駕照、健保卡、存摺、保險等重要文件影印一份,所有物的存放處、價格等一併交代。連她的家常菜食譜都在其中,希望未來的媳婦能承繼媽媽的味道。財前將這些資料命名「感謝檔案」。被問及與終活筆記的差別,她說,集中重要資料,對現在的生活就有幫助。發生天災隨身攜帶,也能派上用場。百元商店的「預防萬一的筆記」就製作成輕薄的小冊,有「給毛孩」、「金錢」、「健康」、「人際關係」、「自己」等五本,依人生不同階段需求填寫。專家說,廿、卅歲動手寫終活筆記,絕不嫌早。二十多歲不必交代醫療、長照、喪禮,可以寫基本資料、信用卡、銀行帳戶,個人電腦、社群帳號的處理方式與帳密。三十幾歲可能多了慢性病用藥情況、給伴侶小孩的話語。財前還製作一份家庭未來年表,標出自己、雙親、兒子的年齡。自己幾歲的時候、爸媽幾歲、兒子幾歲,哪個階段會有較大筆支出。她說,這時代連家人都吝於溝通,製作自己的終活筆記,正是與家人對話的大好機會。國內也有以防萬一筆記現在國內也有「以防萬一」筆記本, 本月二日在聯合報舉辦的「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二○二三退休力論壇中,參與者每人都獲得一本「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這本由政大教授王儷玲、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總監姜漢中審定的筆記本,可記錄銀行帳戶、保單、資產負債及數位金融資訊等訊息,可幫助大家面對人生的「萬一」,讓自己、家人少一慌亂無措,多一點準備的餘裕。聯合報明年將陸續推出涵括人生其他面向的筆記本,幫助自我真實記錄,也盤點人生,為未來的自己而努力。●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1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醃漬物易致癌,但泡菜反有助腸道健康!營養師分析吃「韓式泡菜」4優點與3注意
韓式泡菜常見於各種美食,是韓式料理、台式小吃的靈魂腳色。常吃泡菜到底好不好?研究發現,醃漬物容易導致癌症,可是透過發酵製成的韓式泡菜,反而有助腸道健康,降低慢性病發生。1、有益腸道健康與台式與日式的醃漬泡菜不同,韓式泡菜利用發酵而成,富含乳酸菌的一種健康食物。研究發現,發酵後的韓式泡菜每公克約有107~109 CFU/g(菌數形成單位),依台灣國內相關規定,每罐乳酸、發酵乳等含菌量都需要大於或等於107 CFU/ml,可見發酵後的泡菜乳酸菌含量是和優酪乳相當。研究進一步指出,乳酸菌在辣椒、蒜、生薑、大蔥、蝦醬等又辣又嗆的調味料還能活下來,代表其對人體消化液是具有很強的抵抗力,比較能夠存活到腸子裡。乳酸菌對身體的好處相當多,包括促進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降低身體反應等,而且透過「競爭性抑制」作用,可減少壞菌在腸道生長的數量;乳酸菌產乳酸的特性,不利壞菌生存,又更進一步降低壞菌數量。2、有助身體抗氧化韓式泡菜其作法是將清洗後的白菜、黃瓜、蘿蔔等天然食材,加入大量的辣椒、蔥、薑、蒜搗成泥,再加進各種蔬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與蘋果、水梨、糯米粥等至少15種材料下去進行攪拌混合;在常溫下讓其自然發酵(或額外添加乳酸菌)製成。因此富含許多天然植化素,如胡蘿蔔素、辣椒素、槲皮素、葉綠素、葉黃素、有機硫化物等,這些植化素有助對抗自由基、抗氧化,甚至能互相作用,促進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的吸收。3、活性化合物有助減脂我們之所以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等問題,罪魁禍首就是壞的膽固醇啟動血小板作用,黏附在血管導致;研究發現,適量吃天然發酵之韓式泡菜,因其含有一種獨特,名為fHDMPPA的活性化合物,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也就是所謂的壞的膽固醇,間接減少動脈粥狀硬化問題。4、促進血液循環因為韓式泡菜添加高量的辣椒、蔥、薑、蒜等辛香料,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止吐,還有助於血液循環,加快脂肪在體內燃燒的速度。提醒讀者,儘管辛香料有非常多好處,大量食用反而會傷害胃,使胃酸分泌過多,並破壞神經末稍的感覺,所以要適量使用。Q:聽說常吃醃漬物會致癌,韓式泡菜會嗎?韓國人罹患胃癌的比例高,很多人將常吃泡菜與胃癌聯想。事實上,韓式泡菜以發酵方法製成,不會有醃漬物常見的致癌物亞硝酸鹽及硝酸鹽,故不會有致癌疑慮。研究發現,韓國人胃癌比例高,與他們食用泡菜食搭配燒酒、飲用熱湯、炸物有關。食用韓式泡菜注意事項 1、不要空腹吃韓式泡菜刺激的辛香料添加較多,空腹吃容易傷胃。2、一周不超過三次建議韓式泡菜每次半碗,約100克。3、慢性病患需慎吃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患者要注意泡菜的含鈉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6種癌症是吃出來的!盤點5種防癌天菜,每天要吃到多少量才有效?
癌症是造成台灣人死亡的第一殺手,每年都有超過五萬人死於癌症。但其實透過改變飲食跟攝取正確的營養,就可能改變罹患癌症的結果。你害怕癌症嗎?那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可能吃下致癌食物嗎?六種吃出來的癌症根據一篇系統文獻回顧,有幾種癌症跟飲食的確高度相關。包含台灣人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死亡率前三名的肝癌,還有近幾年人數增加的胃癌。1. 大腸癌:紅肉、加工肉。2. 肝癌:酒精。3. 胃癌:鹽。除此之外,台灣人死亡率第一名的肺癌,以及仍排在前十大癌症中的口腔癌,還有無聲殺手胰臟癌,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也是禍從口入的癌症。4. 肺癌:抽菸、煙燻食品。5. 口腔癌:菸、酒精、檳榔。6. 胰臟癌:含糖飲料。為什麼?這六種食物竟然會致癌1. 紅肉、加工肉2. 酒精3. 高鹽4. 精緻糖(含糖飲料、糖果、糕點等)5. 煙燻食物6. 檳榔研究顯示,紅肉在經過高溫烹調之後,會含有高量的雜環胺(HAAs),雜環胺是強力的致癌物質,會誘發DNA突變、促進癌細胞增生;加工肉品同樣也會刺激大腸,造成腫瘤產生。不只是大腸,跟大部分癌症的發生率都有關。煙燻食物雖然也是加工食品,但跟肺癌有比較明確的關聯。除了食品本身就可能會增加肺癌機率之外,有菸癮的人吃下煙燻食品,得到肺癌的機率則會加乘。酒精則是在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逐漸被滅絕之後,造成肝癌的最大因子。在代謝酒精的過程中,肝臟會逐漸變成脂肪肝,下一步就是轉成肝癌,因此每日攝取超過10克酒精以上,就有可能影響健康。過高的鹽分則有可能會傷害胃黏膜,或是造成幽門桿菌的生長,這兩種都會誘發胃癌,應該要遵守每天攝取鹽分不超過6小匙的份量,也不吃太多高鹽高油的醬料。精緻糖在國外的研究中,跟胰臟癌的關聯比較小,但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喝越多含糖飲料的年輕人,得到胰臟癌的比例越高,可能是台灣遍地飲料店造成的地區性現象。這五種防癌天菜,每天要吃到多少量才有效?目前防癌證據最充足的飲食法就是「地中海飲食」,也就是包含蔬果、全穀類、健康油脂、魚、堅果的飲食習慣。1. 蔬菜水果:12歲以下每天要吃5份、女性要吃7份、男性要吃9份蔬果。一份蔬菜約生食100公克,熟食標準碗的半碗;水果一份約一個拳頭大。2. 全穀類:選擇非精緻糖的米飯、全麥、五穀雜糧來補充所需的碳水化合物。3. 健康的油脂:屬於不飽和脂肪,以橄欖油為主,一天一湯匙。4. 魚:一週內至少要攝取兩份魚,最好是鮭魚或鯖魚。5. 堅果:每天吃一小碗堅果,大約半個拳頭大小。堅果熱量很高,要注意份量別吃太多。當然,地中海飲食也不完全適合每個人,不過針對飲食習慣與癌症的相關研究都顯示,想要防癌,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只吃一種食物容易營養攝取不足,但透過足夠、健康的營養素,的確是目前最有效預防癌症的方式。想要打造抗癌體質,就從改變飲食開始吧!延伸閱讀:癌症其實是種發炎疾病!長庚名醫江坤俊:吃這個預防16種癌症,降60%癌症風險參考資料:Enrique Contreras García, Ana Zaragoza-Martí, Influence of food or food groups intake on the occurrence and/or prot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Nutr Hosp. 2020 Feb 17;37(1):169-192.Katie M Di Sebastiano et al., Nutrition and Cancer Prevention: Why is the Evidence Lost in Translation? Adv Nutr. 2019 May; 10(3): 410–418.Chien Hua Chen et 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rom Pancreatic Cancer: Based on Half a Million Asian Cohort Followed for 25 Years. Front Oncol. 2022 Apr 7;12:835901.延伸閱讀: 段純貞、林東芳排不到第一...第1名還被譽為「神級牛肉麵」!網友熱議「雙北牛肉麵」TOP 10店家大公開
-
2023-12-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大腸癌達文西手術權威王照元院長成功祕訣:強大「心中執行力」與「以病人為出發點」,維持體能靠「這招」!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是全台第一家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主持人就是院長王照元,他是診治大腸癌直腸癌的名醫,其實他在10年前、49歲時才學習達文西手術,起步晚卻最努力,他所開發的高位淋巴腺清除與選擇性血管結紮手術方法,1至3期腸癌患者術後保肛率近98%,5年存活率逾9成。無心插柳 聽師建議攻腸癌王照元原想當位工程師,讀雄中時,父親問他要不要當醫師?「我覺得當醫師很無趣,沒有意願」,與信仰虔誠的父親商議,「先回台南北門問神明看看?」神明稱他前幾世都是醫師,這一生也該去懸壺濟世救人,因此,在父親期待或者是說神明指示下,成績優異的王照元考上高醫,成為家族中第一位醫師。喜歡有效率解決問題的王照元,選擇了外科,選次專科時,於高醫外科受訓的他,因當時專攻腸癌教授因病去世,黃宗人教授告訴他,「你就選大腸癌好了」,儘管他本來想選胃癌領域,但「老師要我做,我就做了」,因此後來王照元選在高醫專攻腸癌的診治。心中執行力是相當重要的,「不怕難,不怕挑戰,就是努力去達成。」王照元說,選擇大腸癌是這樣的想法,投入居家靜脈營養領域也是如此,回到高醫時,癌症患者居家靜脈營養領域沒人要做,老師要他做,他也承接下來,或許是命運安排,腸癌凌駕胃癌成為國人好發的癌症,而癌症患者居家靜脈營養,後來也被印證是能改善患者術後存活率一大因素,無心插柳的王照元,後來都成為這兩個領域的佼佼者。行醫價值 以病人為出發點王照元是在49歲時,才接觸與學習達文西手術,他笑說,「同批學生就我最老」,但比人家起步晚,就要更努力才能在這個領域突出。王照元使用達文西器械執行大腸直腸癌切除術時,採取高位淋巴清除與選擇性血管結紮的手術方式,把淋巴腺清除到供應腫瘤血管的根部,這樣病人腸子能保留更多,影響性功能等神經機會降低,對病人預後與生活品質都好。王照元是國內首先導入採取此手術方式並發表研究論文的醫師,也創下全台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達文西手術9年660多例紀錄,與北醫、和信醫院合作的成果發表在去年8月SCI期刊「癌症」上。行醫34年,歲月沒在王照元臉上留下太多痕跡,外表挺拔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這幾十年來,他的行醫價值不變,就是「治療要以病人為中心與想法為出發點」。王照元說,有些醫師以醫師觀點來做治療,「我一定以病人為出發點」,治療前,他會問病人「你的期待是什麼?」雖醫學有極限,但他一定竭盡所能,往病人期待目標去努力。王照元曾收治一名50多歲腸癌第四期的女老師,被多家醫學中心告知活不過3個月,女老師告訴他,「我還有未了的心願」,王照元說「我來努力」,他發現女老師吃不下、營養不良,他讓她一面化療,另方面在家打居家靜脈營養,女老師體力變好了,治療效果也變好,多活了十幾個月,這段期間她與丈夫、孩子出遊,拜訪多年不見老友,完成想好好告別的心願。跑步重訓 維持身體抵抗力雖然行政、醫療與研究工作三頭燒,王照元每周必定撥空去重訓,重訓前會先跑步,讓自己流得滿身大汗,他說,規律的運動習慣,讓他的體能與抵抗力都變好,即使偶有感冒,吃顆普拿疼,一天後就生龍活虎了。擔任院長不到半年的王照元,已定出高醫未來發展方向是「智慧醫療」、「精準醫療」與「尖端醫療」,要求院內同仁往此目標前進,他並加強體系醫院間的橫向整合。王照元說,高醫體系的小港醫院吞嚥醫療、綠能環保做得好,大同醫院長照「福樂學堂」有口碑,同體系醫院可相互取經,而高醫附設醫院則集中發展急重難罕症醫療,讓高醫醫療體系共生共榮、永續發展,提供病人最優質的醫療品質,「這是我的使命,我一定努力去達成。」王照元院長小檔案● 年齡:59歲● 專長:大腸直腸外科、消化外科、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癌症分子醫學、營養學● 現職: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 學歷:高醫醫學系、高醫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醫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院長、高醫附設醫院副院長、高醫附設醫院外科部長等給病人的一句話:生病應盡速就醫,甚至尋求第二意見,不要道聽塗說接受不正確的訊息,而延誤治療的契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5 醫療.消化系統
喉嚨卡卡、異物感,竟是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嗎?想改善就從「5進食習慣」開始
覺得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檢查出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了嗎?其實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胃酸過多造成,如果用制酸劑治療,不但有可能讓症狀持續,也可能反而形成藥物依賴。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是胃酸過多嗎?很多人會以為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胃酸過多」,才會讓胃酸逆流到喉嚨,因此只要靠制酸劑就能解決。但其實大多數人胃食道逆流的真正原因,是「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的。 胃部在消化食物時,分泌的胃酸會和食物混合,由於高酸度的胃酸具有腐蝕性,因此賁門在胃部消化食物時,基本上是關閉的。但賁門鬆弛,胃酸就可能會往上溢出,造成胃食道逆流、甚至是咽喉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這時服用制酸劑,會因為制酸劑中和了胃酸,讓灼熱感的症狀比較舒緩,但因為沒有解決胃酸逆流的根本原因,所以容易反覆發作,也因為中和了胃酸,容易有消化不良的副作用。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賁門鬆弛:1.下食道括約肌無力2.橫隔膜疝氣變形.胃內壓力大:1.例如肥胖、吃太飽、穿著緊身衣、過度腹部重量訓練。2.慢性胃炎3.長期胃部排空消化不良4.幽門桿菌感染5.慢性病引起.食道太敏感:正常的胃酸逆流也會有不舒服的症狀1.食道黏膜敏感2.壓力大、焦慮、睡眠品質不佳等 胃食道逆流會自己好嗎?如果並非賁門鬆弛的問題,而是其他原因引起,是有機會透過減輕症狀、改變生活習慣而改善。但如果實行一段時間都沒有改善,建議還是盡快前往腸胃科就醫,由專業醫師判斷改善方式。 如果已經知道是賁門問題,而且症狀嚴重的話,可以進行「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幫助恢復賁門的緊緻度,避免不斷復發。 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生活習慣1.進食速度放慢,一頓飯至少吃30分鐘,並吃到7分飽即可2.吃飯前半小時、吃飯後一小時先不要喝液體,並在吃完飯後進行10分鐘散步幫助消化3.少吃甜食、薄荷、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咖啡因食品如茶或咖啡、碳酸飲料、酒精4.運動適量,盡量不要在靠近吃飯時間時運動5.盡量少吃宵夜,也避免在睡前2~4小時進食6.若腹部脂肪過多,請減重7.不要熬夜8.盡量右側睡胃食道逆流會得胃癌嗎?巴瑞氏食道是什麼? 有6%左右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會出現「巴瑞氏食道」的症狀,是一種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但會不會產生巴瑞氏食道主要是跟基因有關,即使胃食道逆流症狀輕微,也可能產生巴瑞氏食道。 巴瑞氏食道代表食道上皮黏膜「變得不一樣」,原本是不耐酸的鱗狀上皮,但因為長期受到胃酸侵蝕,轉變成耐酸的柱狀上皮。但柱狀上皮可能會有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必須服用藥物、定期追蹤。 通常巴瑞氏食道是做胃鏡時,因為外觀不同而發現,接著可以進行切片來確認,並且分級。目前在台灣,如果確診巴瑞氏食道,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如果症狀不嚴重,也可以透過健保給付一年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幫助控制及改善。 雖然巴瑞氏食道有致癌風險,但比例不高,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還是可以達到預防效果。 參考資料拉菲爾人本診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症狀會好嗎?改善方法與治療案例分享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小心胃食道逆流找上你~噯氣、火燒心南投醫院:胃食道逆流耕莘醫院:認識胃食道逆流國軍台中總醫院:何謂巴瑞氏食道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4 養生.營養食譜
白蘿蔔是抗癌好物!蘿蔔湯太單調?加「這些」一起煮,味道及營養更多元
冬天吃白蘿蔔正當季!不過你知道新鮮蘿蔔不止用來煮湯好喝,白蘿蔔還可以透過醃製日曬,加工做成菜脯,延長保存期限,是百搭的料理配角。「平民人參」白蘿蔔是抗癌好食材「平民人參」白蘿蔔營養豐富,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指出,白蘿蔔屬十字花科蔬菜,它含有硫化物,可預防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的癌症,是抗癌好食材。白蘿蔔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及鉀等營養素,熱量很低,可穩定血壓、血糖,有助於排便、瘦身。3原則挑選美味白蘿蔔農糧署指出,挑選白蘿蔔可以用眼觀察、手指輕彈,掌握「皮白又帶葉、光滑不過裂、沉重夠清脆」三大原則,代表其新鮮、水分充足且足夠成熟。表皮若有小裂縫,則是成熟期土壤水分含量變化太大時產生,若裂口乾燥無腐爛時,以削皮器刮除表皮及裂縫即可安心食用。而白蘿蔔如何處理、存放?買回家如還沒要煮,可整條去葉帶土,用報紙包裹冷藏;如已經吃一半了,可用保鮮膜封住切口冷藏。白蘿蔔怎麼料理新鮮白蘿蔔最常見的料理方式是煮成湯,其實它也適合涼拌及炒煮。此外,還可以透過醃製日曬,延長保存期限,是百搭的料理好配角。農糧署教大家,將白蘿蔔切長條,搓鹽出水後,以石頭重壓逼出水分後通風日曬,反覆重壓及曝曬成為蘿蔔乾,俗稱「菜脯」。「老菜脯」則是成為菜脯後,再放進大甕加入粗鹽密封,靜待七年悠遠陳香。不過要注意,蘿蔔也不是放愈久愈好,若老蘿蔔乾產生臭味或刺鼻味,或外觀上呈紅色、暗褐色,甚至出現白色菌絲,就不能再吃了。煮新鮮蘿蔔湯時,也可加入雞肉及菜脯。「新鮮蘿蔔」、「菜脯」、「老菜脯」一起煮,讓蘿蔔雞湯味道及營養更多元。蘿蔔雞湯食譜食材:白蘿蔔半條 菜脯25g老菜脯10g薑片少許新鮮香菇少許剁塊大雞腿1隻調味料:米酒15ml水1500ml鹽巴及胡椒適量【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12 癌症.攝護腺癌
遠離攝護腺癌該怎麼吃?詳解有助降低攝護腺癌進程的飲食重點
良好的營養可以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生率,並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進展的風險。我們也知道攝取充足的營養可以降低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通常還能提高整體生活品質。此外,健康的飲食也有助提高身體能量,促進恢復並增強免疫系統。因此,當你患有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時,你應該嘗試健康飲食,這對於你的整體健康以及幫助你從癌症中康復非常重要,而且它還可以幫助你保持健康的體重並降低其他疾病的風險。 有助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程的飲食指南健康飲食指南包含以下元素:.主要以植物為基礎。.包括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多攝取膳食纖維。.控制脂肪含量。.限制單醣飲食。此外,喝足夠的液體並進行身體活動,以幫助實現和維持健康的體重。植物性飲食主要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包括:.水果和蔬菜。.全穀類。.豆類和豆莢類。.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水果和蔬菜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它們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以及各種抗癌植物化學物質,如類胡蘿蔔素、番茄紅素、吲哚和黃酮醇。.有一致的證據表明,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與降低許多癌症的風險有關。雖然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的結果尚未得出結論,但它們是有希望的。.有一些證據表明,蔬菜,尤其是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球芽甘藍和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可能與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有關。膳食纖維植物性飲食天然富含纖維,具有許多好處:.高纖維飲食有助於降低可能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展有關的荷爾蒙濃度。.根據《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一項研究,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死亡率與穀物和堅果或種子的攝取量呈負相關。.富含來自水果、蔬菜、豆類和全穀物(例如全麥穀物和麵包)的天然纖維的飲食可以降低癌症風險和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進展的風險。低脂飲食低脂飲食有許多好處,以下為一些需要記住的要點:.在已開發國家觀察到癌症風險的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高脂肪飲食刺激了增加的睾固酮濃度,而這已被知道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生長有關。.一項綜合審查報告稱,32項研究中有24項發現飲食脂肪攝取量與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之間存在正向關聯,儘管並非全部具有統計意義。.然而,迄今為止的前瞻性研究未能發現攝護腺癌(前列腺癌)與整體脂肪攝取量之間存在一致的關聯。大多數研究人員同意目標是讓總熱量的20%來自脂肪,而飽和脂肪佔總熱量的10%以下。因此,選擇脂肪的種類很重要。關於脂肪的飲食要點包含:.減少脂肪攝取。.橄欖油是首選。.避免反式脂肪。.增加飲食中的omega-3脂肪酸。單糖飲食限制飲食中單醣的含量。高糖食物通常有以下元素:.經過高度加工和精製。.營養價值低。.纖維含量低。此外,這些食物可能會增加血清胰島素和血清IGF-I的濃度,這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生長。可降低攝護腺癌(前列腺癌)風險的食物該怎麼吃?水果和蔬菜目標是每天至少吃五份(400克)水果和蔬菜。它們可以是新鮮的、冷凍的、乾燥的或罐裝的,不添加糖或鹽。盡量選擇天然果汁而不是糖漿的罐裝水果。一份新鮮、罐裝或冷凍水果和蔬菜的重量約為80克。一份果乾為30公克,應留至用餐時食用。每天盡量吃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因為它們含有不同的營養素。澱粉類食物澱粉類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它們為你提供能量並幫助你在更長時間感到飽足感,因此每天在飲食中加入一些澱粉類食物非常重要,目標是每餐吃一份。澱粉類食物包括穀物、馬鈴薯、麵包、米、義大利麵、地瓜和山藥。盡可能選擇全麥食品(例如全燕麥片、玉米、藜麥、穀倉麵包、糙米)和其他高纖維食品(例如帶皮馬鈴薯、豆莢類和豆類)。一般來說,澱粉類食物的份量約為拳頭大小。富含蛋白質食物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建立和修復身體組織,維持肌肉質量。蛋白質也有助於製造新細胞,例如紅血球和荷爾蒙。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豆類、豆類、魚、蛋和肉,目標是每天攝取二至三份蛋白質。若吃紅肉,盡量每週吃不超過3份,即每週約350至500克熟紅肉(烹調前700克至750克),這包括牛肉、豬肉和羊肉,並且盡量避免加工肉類和高溫烹調的肉類,因為這會增加腸癌和胃癌的風險。加工肉是指經過煙燻、醃製、鹽醃或添加防腐劑保存的肉,包括火腿、培根和一些香腸。你可以選擇白肉,例如去皮的雞肉或魚。或者你可以吃豆類、豌豆或扁豆,它們的脂肪含量較低,纖維含量高於肉類。乳製品和乳製品替代品乳製品的鈣含量很高。一些研究表明,攝取大量鈣可能會增加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生長和擴散的風險。其他研究並未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繫,但每天避免攝取超過1500毫克鈣(大約1.6公升牛奶中的鈣含量)可能是一個好主意。高脂肪食物你需要吃一些脂肪才能使身體正常運作。但吃太多脂肪會讓你體重增加,從而增加被診斷出患有侵襲性或晚期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兩類,不飽和脂肪被認為比飽和脂肪更健康。不飽和脂肪存在於橄欖油、植物油、芥花油、酪梨、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品以及鮭魚、鯖魚和沙丁魚等油性魚類中。飽和脂肪存在於肉類、蛋糕、餅乾、糕點、奶油和高脂肪乳製品(如起司)中。建議每天攝取不超過30克飽和脂肪。用植物油代替動物脂肪可能有助於患有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男性延長壽命。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攝取大量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攝護腺癌(前列腺癌)術後復發以及發展為晚期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風險,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情況是否如此,因為其他研究尚未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資料來源】.Nutrition and Prostate Cancer.Living with prostate cancer: You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Nutrition Services for Cancer Patients
-
2023-12-08 癌症.攝護腺癌
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初診即確診攝護腺癌末期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攝護腺癌成為男性十大好發癌症中第五名。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難發現,病患踏入診間就醫時,已有三成患者為末期患者,存活率偏低。60歲的鄭先生某日尿尿出現「紅色小蟲子」以為是寄生蟲但其實是血尿,直到半夜頻尿才到泌尿科報到,沒想到直接確診攝護腺癌末期。排尿異常、背痛才就診 可能已攝護腺癌骨轉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今日舉行「守護前腺 掌握自由關鍵」衛教記者會。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背痛」後才踏入診間,但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找出BRCA致病性基因缺陷 突破被宣告的存活期60歲的鄭先生今年已經和攝護腺癌共處4年,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起初還以為不是大事,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2年的存活期,但他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我沒有感覺我在抗癌,我就是每天過正常的生活。」鄭先生今日出席記者會,他相當樂觀,得知確診時的第一反應是「要趕快留下照片」,他說,生病這件事情不可逆,既然遇到了就是要面對;也相當感謝高雄榮總泌尿科醫師郭威廷替他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具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郭威廷表示,鄭先生確診時已是第四期,治療上只能採取「圍城策略」,讓病情不要再惡化,並維持患者的基本生活,11月起健保擴大給付的PRAP抑制劑治療,一年約有210人符合使用資格,鄭先生是治療成效相當好的個案。具BRCA基因突變者 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較高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表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攝護腺癌如何預防?.定期健康檢查、直腸指診、抽血篩檢(前列腺特異抗原 PSA),以期早期發現及早診斷治療,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檢查時,應特別注意前列腺情況。.控制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多食用豆類食品和蔬菜,尤其是番茄、橘子等,可以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風險。.食物中攝入足量的硒,人體血液中硒濃度高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會低至4~5倍。.規律性行為,能減低前列腺癌風險。》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4 活動.精彩回顧
跨界醫療與智慧科技結合 陳湧仁創辦G CLINIC讓癌友術後照護更全面
結合跨界醫療與智慧科技的G CLINIC平台,為光麗生技控股集團旗下醫療品牌,源自日本的細胞治療技術,以「G CLINIC宸曜」打造健康管理事業體。身為台大神經外科醫師的創辦人陳湧仁從神經外科跨足到預防醫學、抗衰老醫學,因本身為癌友家屬,歷經父親開刀化療的照護,體悟到即使是醫師,術後能為家人做的緩和照護仍有限,包括該如何補充營養、緩解疼痛不適、患癌壓力輔導等。輔助治療提升生活品質陳湧仁說 11年前父親被檢查出胃癌,癌細胞已經轉移,只能開刀、化療,以直接切除腫瘤和破壞癌細胞的手段來達到治療目的。身為醫師,卻無法分擔術後的身心靈照顧並舒緩患者的焦慮心情,感到失落無助,因此赴日本學習非侵襲癌治療,返台後著手規劃個人化醫療整合服務,隨後成立G CLINIC宸曜。陳湧仁表示,癌症手術治療結束後,應該積極調整飲食、運動訓練並透過精準的檢測來維持健康,而非只是達到癌友的五年存活率目標。除了術後照顧,在癌症治療前,應先調理好身體打底,幫助提升術後恢復力,而非開刀後才食補養生。另包括事先檢測病友的身體數值,找出潛在的發炎物質、超前部署攝取抗氧化物,強調設計符合癌友照護所需要的服務模式,化被動為主動的治療觀念。這套源自日本的個人化醫療服務,強調健康數據分析及個別管理照護,2023年,宸曜診所獲頒《癌友友善標章》的品牌金獎,以專業養生概念精準促進健康,達到疾病預防效果。將智能科技導入健康照護「G CLINIC宸曜」以智能服務為導向,整合出新的營運模式、創造新的量能,提供最完善的全人照護與醫療品質。陳湧仁認為,傳統癌症治療需要更多的照護選擇,高齡醫學更是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模式,從癌症再做到高齡,都需要跨域整合加數據分析,落實每個人健康的追蹤與照護。除了術前檢測及術後輔助癌症治療,陳湧仁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跨域合作提升高齡健康福祉,期盼建構更多數據資料,發展出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雲端智慧醫療監測及預防系統、癌症醫療整合、抗衰老、運動處方等。陳湧仁說「未來是跨域整合的世代,我們期許成為醫療產業的最佳夥伴。」「G CLINIC宸曜」串連智慧醫療生態圈衍生出不同以往的醫療需求,將醫院、製藥、醫材、健檢、保險、長照等構成生態系,讓醫療服務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性。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時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G CLINIC宸曜講座資訊11/30 (四) 11:00 - 12:00主題:創新細胞治療:重塑健康微環境! 主講人:陳湧仁 神經外科醫師12/01 (五) 11:00 - 12:00 主題:擁抱無痛快樂生活 主講人:張麟 疼痛專科醫師12/02 (六) 11:00 - 12:00主題:癌後照顧 主講人:丁柏元 腫瘤治療科專科醫師點我免費索票,現場聽名醫健康大開講👉https://bit.ly/3u5BbdL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白色食物抗癌最推「花椰菜」!白花變紫色還能吃嗎?2情況要注意
花椰菜是長得像花的蔬菜,屬於十字花科,是甘藍的變種。冬、春是花椰菜主要產季,新鮮爽口低熱量。白花椰菜營養價值高,纖維質、維生素C含量豐富;最令人驚艷的是,白花椰菜抗癌功效位居白色食物第一名。白花椰菜 抗癌功效高白花椰菜營養價值高,含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纖維質、鈣、磷、鐵、維生素A、B1、B2、C。豐富的纖維質可以幫助排便,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20倍以上;最令人驚艷的是,白花椰菜抗癌功效位居白色食物第一名。花椰菜富含「異硫氰酸鹽」(Sulforaphane),經研究發現,這種化學物質或可預防乳癌,甚至可以破壞乳癌腫瘤幹細胞,抑制腫瘤擴散。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導,在眾多的蔬菜水果中,花椰菜、大白菜的抗癌效果最好。花椰菜含有抗氧化及防癌的微量元素,長期食用可以減少乳腺癌、直腸癌及胃癌等癌症發病機會。花椰菜清炒、沙拉皆宜 花椰菜飯適合減重、控血糖花椰菜我們食用的主要是它的花球部分。依據花球的鬆緊與軟硬度,可分為「鬆花」和「硬花」兩類。鬆花輕甜軟嫩,適合清炒;硬花清脆,則適合做成沙拉。而之前很夯的花椰菜飯,就是把白花椰菜切碎取代白飯。營養師趙函穎曾受訪指出,因為白花椰菜的顏色和煮熟後的口感與白飯很像,膳食纖維量是白飯的2倍,含醣量卻只有白飯的6%,能增加飽足感、助排便,適合想減重或控血糖的人吃。如何挑選花椰菜?底部不能有裂痕根據臉書粉絲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介紹,花椰菜除常見的綠、白色,也有鮮豔的橙、紫色等品種。在挑選上,白花椰菜宜挑莖部呈淡綠色佳,底部不能有裂痕;而綠花椰菜則要色澤鮮綠,愈翠綠的愈新鮮。此外,很多人曾在花椰菜裡發現菜蟲,記得在料理前先將花椰菜一朵朵切下,放入水中浸泡,讓小蟲及雜質浮出。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用活水沖洗,便能有效減少花椰菜花蕾中的雜質。花椰菜4情況安心賞味指南莖部有「空洞」常為種植過程施用氮肥較多,或缺乏硼鈣所導致。→若觀察無微生物感染,可安心食用花球變「變紫色」為成熟過程遇到低溫。→糖苷轉為花青素的自然現象,可安心食用。花球上有「黑點」為氧化自然現象或缺硼脆化。→若無變味腐敗,切除黑點部分仍可食用。食用時帶有「苦味」常為種植時遇環境逆境所產生。→若苦味過重,則應避免食用。【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年十大癌症/1原因讓癌王變「肺癌」!胰臟癌首進前10
國健署今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另外,癌症時鐘和2020年相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2021年十大癌症依照發生人數依序為:2021年十大癌症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2021年十大癌症 肺癌躍升至首位2021年的十大癌症排序,肺癌從2020年的第二位躍升從首位;而大腸癌則從2020年首位降到2021年的第二位,脫離蟬聯15年癌王 ;胰臟癌則成擠進前十名,其餘排名不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 762人,較2020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2020年下降4.8人。202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202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2020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早的癌別,分別為口腔癌為59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男大腸癌居首 女乳癌2021年十大癌症排序若依男女來看,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2020年減少5.4人;202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2020年減少4.4人。男性十大癌症排序排序與前一年統序位相同。而女性十大癌症排序排序中,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前一年序位相同。男性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口腔癌(含口咽、下咽)4.肝癌5.攝護腺癌6.食道癌7.胃癌8.皮膚癌9.白血病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女性十大癌症排序1.乳癌2.肺癌3.大腸癌4.甲狀腺癌5.子宮體癌6.肝癌7.卵巢癌8.皮膚癌9.胃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析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其中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與11.4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民眾健康意識提升主動篩檢 反讓肺癌發生數竄升至第一 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其中癌王換肺癌,大腸癌擺脫蟬聯15年榜,首居次位。國建署長吳昭軍分析主因,為大腸癌下降趨勢以及民眾自發肺癌篩檢。林莉茹也說,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連續2年下降,危險因子包含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肥胖及菸酒、老化。而肺癌近5年新發個案數約1萬多人,但是早期發現比率高,推測是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危險因子包括菸害及二手菸、家族史、肺部疾病、空氣污染等。吳昭軍表示,大腸癌有下降趨勢,加上民眾自發性健檢檢查肺癌,健康意識提升讓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為發生人數首位。希望繼續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讓肺癌發生率早點達到高峰並反轉,同時也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加入。肺癌的低劑電腦斷層檢查,針對50至74歲重度吸菸者,以及肺癌家族史者(男性50至74歲、女性45至74歲),可以降低重度吸菸者兩成肺癌死亡率。胰臟癌首度進入發生數前10名 尚無篩檢工具 另外,林莉茹也說,今年首度進入發生數前10名的胰臟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胰臟癌進行篩檢,呼籲若察覺自身有異常症狀,請儘早就醫。其餘常見癌症如,攝護腺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等目前沒有效篩檢工具,民眾可留意相關症狀,如下: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胰臟癌: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明原因發燒發燒38°C以上、6個月內體重減輕達10%、夜間盜汗、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癌症腫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9 焦點.元氣新聞
挺過胃癌及主動脈剝離 資深體育主播卻腦溢血驟逝!詹怡宜痛別摯愛兄長
資深體育主播詹啟聖驚傳腦溢血過世,享年58歲。他是知名主播詹怡宜的哥哥,詹怡宜今天在臉書上公布這則憾事,向廣大球迷報告詹啟聖昨已安息主懷。【延伸閱讀】・腦出血多是長期高血壓所致 醫籲出現3大警訊快打119詹怡宜臉書全文如下:多年來「陪觀眾看球賽」的體育主播、我親愛的哥哥詹啟聖,昨天安息主懷了。上個星期天,我們全家才愉快聚會,照例聊個不停。週二早上接到嫂嫂電話,哥哥突然腦出血昏迷,沒有再醒來。給了我們四天驚愕與告別的時間。我看著這張從小熟悉的臉,總覺得下一刻他的嘴角會忽然揚起來、鼻孔會忽然大起來,就像他慣常的,以得意表情給我們一個驚喜。畢竟他是一個喜歡帶給人歡樂的人。我和妹妹總笑他,哥的得意或搞鬼是藏不住的,鼻孔一放大就知道。觀察那種表情曾帶給我們好多好多的樂趣。那是一種暗示著「注意喔,接下來會很精彩喔!」的特殊神情。哥的人生可能比一般人更常出現那種表情。它代表著:「要講笑話了」、「有趣的故事發生了」、「驚喜的來囉」、「峰迴路轉了」、「之前是捉弄你們的,其實只是如何如何…」。記得20多年前他在全家聚會中告訴我們罹患胃癌的消息時,我竟然也在當時悲傷的氣氛下看到那種神情。後來我私訊他說,那個表情讓我覺得他仍是那個最後會讓我們放心的哥哥。當時他回覆:這次並不胸有成竹,胃癌末期,醫生說6-9個月。結果證明,我並沒有看錯那個表情,兩次胃癌全胃切除後,他還是開開心心活了22年,一直是那個花樣很多、給人驚喜、讓人放心的我哥詹啟聖。罹癌後這22年,他在星巴克做過企劃經理、愛迪達擔任運動行銷、後來在博斯體育台播網球、美式足球,每個工作都玩得很起勁。特別是播球期間,他享受每一場比賽,常常三更半夜獨自轉播溫布頓或各種有時差的比賽,說自己只是個「陪觀眾看球的人」,珍惜球賽過程中各種喜怒哀樂,並分享他所知道的一點人物故事與感想。看球剛好是他最喜歡的事:無法預知結果,跟觀眾一起享受驚喜與精彩。很幸運,他用這種心情陪伴球迷們好多年。今年初,猝不及防的主動脈剝離,經歷一場大手術搶救。整整九個月的復健,我們看著哥從學習呼吸、一小口一小口吃飯、站立、邁開步伐,慢慢進步到能散步、能寫作、能開車,甚至規劃要重新工作了。從他的好轉中,我們又再次經歷一次「詹啟聖式」峰迴路轉的驚喜。週日我們全家一起在爸爸的墓園裡懷念31年前過世的父親,最後媽媽要哥帶領全家禱告。那天哥在禱告中提到「我們的爸爸很開心的與神一同在天上」,我對那句「開心」很有印象,的確我們的爸爸總是很開心,哥哥也是。他總是會找到開心,並露出那一抹笑容的。這次我們「讓人猜不透的上帝」(God of Surprise 我哥翻譯的靈命日糧書名)又給了我哥一次出人意外的驚奇,58歲的他迅速結束了他的復健、抗癌、工作規劃,快速的告別他摯愛的嫂嫂、三個情感緊密的兒女、極度不捨的母親和兩個一直以他為榮的妹妹,彷彿越是驚訝,留下的精彩的懷念越多。我哥也真的太精彩了。我回憶不完。廣播主持人的妹妹詹怡嘉去年曾採訪他,分享他成長過程中喜歡的音樂與想法,留下一集令人懷念的兄妹對話。他自己也勤於分享,那個「愛運動但跑不動」部落格寫了十幾年,分享他的運動專業、信仰、生活,特別是抗癌經驗。點進去任何一篇,就像他還在,可以繼續聽他講話。只比我大一歲,但一生中有這個哥哥,讓我從小到大都感到幸運與放心。86歲的媽媽說,神給每個人不同的時間。我們只有平靜順服接受神的安排。只是,好想念他。【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
-
2023-10-27 養生.聰明飲食
高鈉飲食驚見一「甜甜的配菜」,愛喝湯也中招!減鹽6習慣 這些蔬果助排鈉
我們都了解不要吃太鹹,否則容易造成高血壓、肥胖等問題。但營養師提醒,鹹味明顯的食物你可能還會節制,但偏偏有些是吃起來不會太鹹、鈉含量卻很高的食物,這些你才更需要知道,以免日常飲食不知不覺吃下過量的鹽。飲食忌高鈉 吃起來不會太鹹的食物殺傷力才大衛福部建議成人每天的鈉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公克),這包括從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與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但現代人外食普遍,也有人本身飲食習慣就比較重口味,因此多數人的鈉攝取量都超標。日前營養師蔡宜庭在其臉書粉絲專頁PO文提醒,鹹味明顯的食物你可能還會節制,如泡菜、榨菜、筍乾、梅干菜、蘿蔔乾、鹹蛋等。要特別留意的是有些食物吃起來不會太鹹,鈉含量卻很高,容易讓人不知不覺就攝取過多的鈉,例如:油麵條、麵線、雞絲麵、鍋燒意麵、臘肉、香腸、火腿、肉乾、肉鬆、魚鬆、火鍋料、部分餅乾及洋芋片等。另還有一個隱藏版鈉含量高的食物:常配稀飯的紅色豆棗。豆棗每100公克就有854毫克的鈉,配一小碟大概25-30公克,換算下來就有256毫克的鈉。這已經差不多是一天鈉攝取量的十分之一了,而這可能只是你一早第一餐的其中一樣食物,一整天吃下來,難保你的鈉攝取量會不會破表!小常識/豆棗是什麼?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曾在聯合報健康版撰文指出,豆棗是將豆乾切絲後,拿去油炸,再裹上糖、鹽、油、食用色素及各種添加物的多重加工食品,幾乎沒什麼營養價值,甚至常被驗出含防腐劑過量添加問題,攝取過量不利健康。此外,衛福部也提醒,許多人都愛喝湯,但口味過鹹或是過於鮮甜的湯,也可能讓人不知不覺喝到許多鹽、味精或是其他含鈉的鮮味調味料,因此愛喝湯的人要注意湯頭是否過鹹,也不要喝太多。高鈉飲食會導致哪些疾病?人體生理運作少不了鹽,但日常飲食經常性的吃太鹹,就會容易水腫、血液量上升、血壓升高,長期則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肥胖、胃癌及骨質疏鬆,以及造成早期腎臟病惡化等多種疾病。飲食減鹽6招要避免吃下過多的鹽份,需從每一天的飲食習慣上去改變:1.多吃新鮮食物,少吃加工品,因加工食材或食品為提升口感,通常會添加較多的鹽或其他含鈉調味品。2.選擇包裝食品時,要詳細閱讀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了解該食品的鈉含量。3.烹調時可多利用天然食材的風味取代調味品的添加。4.利用烤、蒸、燉等烹調方式,來保持食物的天然鮮味,以減少鹽及味精的使用量。5.外食可主動告知店家減鹽,或盡量自己減少額外添加其他調味醤料。6.少喝湯、多喝水,若吃火鍋可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避免高熱量及高鈉含量的麻辣鍋底、韓式泡菜鍋、味噌鍋湯底。吃太鹹如何排鈉?而若是偶爾吃太鹹也不用緊張,可喝點水排尿及流汗加速體內鈉排出。另營養師夏子雯也曾受訪指出,高鉀可排鈉,讓水分滯留減少、消水腫,富含鉀離子的深綠色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聖女番茄、木瓜、火龍果和奇異果等,可幫助排出體內過多的鈉,膳食纖維也能促進腸道蠕動,一舉兩得。但高鉀食物腎臟功能不佳者不宜。【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珍妮絲營養書-蔡宜庭營養師》.國健署減鹽秘笈手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5 醫療.消化系統
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 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都可能與它有關
感染感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卻與「胃癌」息息相關。國健署指出,九成的胃癌病患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近來發現「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的「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可能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不可輕忽。九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康本初也說,幽門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因子,從胃炎、胃潰瘍、胃癌(腺癌)到胃淋巴癌都已證實與幽門桿菌相關。至於胃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也可能是幽門桿菌造成。幽門桿菌經口感染 多半不會有症狀康本初指出,幽門桿菌常因飲水、共食而經口感染,多半不會有症狀,不僅造成胃癌,可能還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年約30歲的患者林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近期不時有腹脹感,就醫檢查發現,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更合併腰圍超標,血糖、三酸甘油脂偏高的問題,是典型代謝症候群。治療時除飲食管理及增加運動量外,也建議進行幽門桿菌滅菌治療,根據研究,胰島素阻抗指數在滅菌後也會下降,對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幫助。「幽門桿菌與多種疾病相關。」康本初建議,胃部長期有不適症狀者,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患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有胃癌家族史,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有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等民眾都建議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平時應注意環境及食物清潔,降低感染機會,有幽門桿菌者若有任何消化方面的症狀,胃鏡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洪弘昌每日喝養生蔬食汁均衡飲食!教你自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養生保健
南投縣是全國面積第二大的縣市,人口卻不到50萬人,讓南投縣醫療先天不良。衛福部南投醫院是公立醫院,院長洪弘昌是南投子弟,秉持「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的理念,以行動默默守護南投鄉親的健康,歷經9年努力,讓南投醫院從地區醫院轉型為區域醫院。受父親影響 關心偏鄉醫療洪弘昌是國內肝膽腸胃科權威,土生土長的南投人。他的父親洪紹勳在草屯地區行醫,從小耳濡目染,當醫師也成了他一生職志,回到南投服務,更明白南投醫療資源不足的嚴重程度。他與南投醫院的淵源很早,87年任職內科主治醫師,在台北榮總接受專科訓練,先後出任部立朴子、台中醫院副院長,103年升任南投醫院院長迄今,創下南投醫院院長任期最久紀錄。因為父親的影響,洪弘昌相當關心偏鄉、弱勢族群的醫療,尤其南投縣人口高齡化嚴重,許多長輩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但因缺少專科醫師,他經常得輾轉搭車到台中、彰化看診,對長者和家屬都是沉重的負擔,他決心讓南投醫院成為鄉親的「依靠」。找醫院價值 擴充設備科別南投醫院是南投公醫龍頭,但醫療資源不足,「以前南投醫院老舊、醫師又少,遇到複雜的病症就束手無策。」洪弘昌說,他曾提出優越條件想召募專科醫師到南投醫院,但願意到南投這種「鄉下」的醫師少之又少。南投醫院像超過60年的老店,想要重新獲得鄉親的信賴,不可能一蹴可幾。洪弘昌積極為南投醫院找出價值,靠著改革成為縣內唯一24小時提供接生、小兒科急診的醫院;透過與台大、台中榮總、三總、中山醫大、彰基等醫學中心合作,讓更多專科醫師進駐南投醫院;更擴充醫療設備及科別,成立放射腫瘤中心、高壓氧中心、核子醫學科、心導管中心等,讓南投醫院也有醫學中心的設備和人員,鄉親就近便能就醫,重拾對南投醫院信心。首創3+4計畫 育長照人才醫療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洪弘昌鼓勵醫護不只為工作「負責」更應「當責」,將「專業、品質、當責、創新」核心價值銘記在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南投醫院的進步看得見,榮獲多項國家品質標章(SNQ),南投醫院更在三年前升格區域教學醫院,提供南投縣重症及癌症全程醫療的醫療院所。洪弘昌也為醫院的照顧人力不足憂心。107年投醫與五育高中照顧服務科合作提供實習,學生畢業後即可投入醫院照服員。更推出全國首創的「3+4」計畫,安排學生每周二天至中台科大長照系上課,用四年在職進修取得大學學歷,培育在地長照人才,可補足臨床與長照缺口。自煮養生茶 也提供給員工儘管公務繁忙,洪弘昌仍維持固定門診服務病患,常會延誤吃飯時間,但他也不忘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每天都會準備一杯「養生蔬食汁」,裡頭食材包括菇類、蔬菜、大蒜等,以滿足膳食纖維、類黃酮、菇類多醣、蒜元素等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與吸收,確保身體健康。「員工是醫院最寶貴的資產」,洪弘昌不只自己喝養生茶飲,也熬煮「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提供給員工飲用保健。▋羅漢果菊杞養生茶材料:羅漢果1個、菊花4朵、甘草3片、枸杞1大匙、炒決明子1大匙、開水適量。作法:羅漢果敲破掰成小塊,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再加適量開水,大火煮開,轉小火再煮10分鐘,濾出湯汁即可飲用。從主治醫師到部立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始終選擇在公醫體系服務,因為部立醫院肩負著推動國家政策的公醫使命。20多年來扎根於南投縣的醫療服務,洪弘昌說,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但「守護縣民健康,投醫一直都在」。洪弘昌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肝膽結石、慢性肝炎、肝硬化、腸胃道出血、消化性潰瘍、各種腸胃道不適(胃癌、肝癌、大腸癌)現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研究所博士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南投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北榮總內科部醫師及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不是生病才開始養身,養身也在養心,這是一輩子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2 醫療.消化系統
什麼情況下需要照胃鏡?體重莫名減輕別開心⋯醫揭「6症狀」就要做胃鏡檢查
你也常常胃溢酸、胃食道逆流,甚至曾嚴重到胃潰瘍送急診嗎?現代人壓力大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容易導致腸胃不舒服,長期下來更可能產生消化道疾病,甚至癌變風險!腸胃科醫師指出,如民眾出現持續胃不舒服、上消化道出血,或無緣無故體重減輕等6種情況,就應需進一步做胃鏡檢查,及早揪出疾病原因。 鴻林耳鼻喉科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於臉書粉絲頁表示,近日收治一位50多歲個案張先生,因這幾個月來經常感覺胸口有灼熱感和胃痛,但吃了許多市售的胃藥和止痛藥後,症狀皆無改善,因此才到診所就醫。 鄭泓志指出,在問診過程中,發現張先生為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他進行胃鏡檢查,起初張先生有些害怕,但經過詳細解釋其必要性及檢查過程後,病患同意接受胃鏡檢查。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病患除了胃食道逆流之外,胃中更有幾處潰瘍,後續醫師便開立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胃鏡檢查哪些地方? 鄭泓志說明,胃鏡檢查全名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是一種用來觀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內部狀態的檢查。醫師會透過口腔插入一根細長且有彈性的管子,這根管子稱為「內視鏡」。 內視鏡會從口腔進入、經由食道至胃,再到幽門及十二指腸,之後回到胃部,將胃的上半部(胃底部)也檢查清楚,在離開胃之前,會抽掉胃內多餘的空氣,最後退出時再次檢查食道,待胃鏡抽出即完成檢查。有6大症狀需要照胃鏡 什麼情況下需要照胃鏡?鄭泓志指出,若有以下症狀發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需要做胃鏡檢查:1、持續的胃部不適:長時間受到胃痛、胃酸逆流、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等問題困擾,並找不出原因。 2、上消化道出血:有黑便、帶血的嘔吐物或是出現貧血等症狀。 3、無法解釋的消瘦或體重下降:體重無緣無故地下降,或者明顯消瘦。 4、懷疑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炎症、息肉或癌症的跡象:應進一步進行胃鏡檢查,以確認診斷。 5、監控和評估某些胃腸道疾病的治療效果:如胃炎或胃潰瘍。胃鏡檢查可幫助醫師了解疾病的改善狀況。 6、50歲以上且有胃癌風險因素(如飲食習慣、家族病史等)者:這些族群可能需要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以作為癌症的早期檢測。 鄭泓志表示,別忽視身體發出求救的信號,胃鏡檢查是一個有效的診斷工具,能幫助發現問題並及早治療。建議民眾發現自己若有上述症狀情況,可尋求專業腸胃科醫師,進一步照胃鏡診斷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513.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0 養生.聰明飲食
防癌明星青花菜功效有哪些?怎麼料理青花菜讓抗氧化力更高?
高麗菜、蘿蔔、青花菜、花椰菜、羽衣甘藍等等都屬於十字花科家族,十字花科蔬菜對人的健康非常好,所以國外很多人譽為超級食物,尤其是青花菜含有特別豐富的異硫氰酸鹽類這種植化素,所以又成為家族中抗癌的佼佼者。近來很多研究青花菜的芽菜,發現其功效成分的濃度又是成熟蔬菜的好幾倍,更是未來更具營養潛力的明星。所以在前文就教過大家,烤肉後最好吃點青花菜來保護自己、幫助排毒。青花菜具有多種健康好處,與它具有的高抗氧化性有關,因此可以預防與減緩體內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大敵,與現代人的龐大生活壓力、飲食不正常、環境汙染、高糖飲食都有關係。而人體內的慢性發炎已經被證實與癌症、動脈硬化、胰島素阻抗有關。此外,青花菜富含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在體內經酵素代謝會轉化為蘿蔔硫素等含硫植化素,有助於提升肝臟解毒酵素的能力。青花菜的功效整體來說,青花菜具有豐富的營養如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葉酸、纖維、磷、鉀、硒,還有許多植化素,特別是具防癌功效的硫配糖體,真是不可多得的超級蔬菜。每100克的生鮮青花菜含有63毫克的維生素C,是檸檬的1.8倍(34毫克/100克),也是柳橙的1.5倍(41毫克/100克),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60%以上;每100克的生鮮青花菜含有143微克的維生素K1,遠超過成年人維生素K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120微克,女性90微克)。因此青花菜展現包含對抗空氣汙染、幫助肝臟排毒酵素的活性等多種功效,此外研究也陸續證實青花菜對預防阿茲海默症、癌症、或是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甚至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等潛力,所以真是好處多多。預防癌症十字花科蔬菜共同含有一種優秀化合物,稱做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可說是抗癌的明星。但是這個硫配糖體本身其實沒有任何功效活性的,硫配糖體必須利用蔬菜本身的酵素,經過一連串水解反應之後,才會生成一系列的產物如芥蘭素(indole-3-carbinol,I3C)、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蘿蔔硫素(Sulporaphane)等等功效分子。尤其是硫蘿蔔素與I3C在許多研究中展現對乳癌、前列腺癌、胃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等癌症細胞的抑制作用,只是還需要更多臨床實驗加以證明。目前推論異硫氰酸鹽類的抗癌活性,來自以下效果:.提高身體對致癌物的肝臟解毒代謝能力.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或造成它自動凋亡.具植物性雌激素活性,有預防乳癌的作用幫助血糖控制人體研究顯示,每天食用花椰菜芽連續一個月,可以顯著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阻抗,這可能是因為青花菜裡的抗氧化劑所造成的功效。同時青花菜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助於減緩糖分吸收。保護心血管研究顯示,服用花椰菜芽粉末可以明顯降低三酸甘油酯和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並增加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濃度,因此有益於心血管健康。這都與青花菜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與纖維有密切關係。幫助肝臟排毒俗稱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實際上是肝細胞有許多的分解酵素如P450,每天辛苦在對外來物質如藥物、咖啡因、有害化學物等進行分解。實驗證明,吃青花菜就可以顯著提高肝臟解毒酵素P450的活性,也因此可以讓體內毒物如烤肉生成的多環芳香烴(PAH)含量降低。也有人體實驗顯示,每天吃500克的青花菜,連續六天,就可以提高酵素P450裡的CYP1A2、CYP2A6的活性達2倍以上。而這兩個酵素與人體代謝咖啡因息息相關。腸道健康青花菜的豐富抗氧化劑與膳食纖維都有助於腸道菌相平衡,幫助益菌生長。動物實驗發現,攝取青花菜有助於降低腸道發炎的現象,有利益菌的生長。纖維也有助於幫助腸道蠕動,可以預防便祕。預防腦部退化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是特別受到矚目可以保護腦部健康的功效成分,腦部老化的一大原因就是腦部脂質遭到氧化作用破壞,產生的自由基造成腦細胞退化與壞死。一些動物實驗中,紛紛發現蘿蔔硫素有助腦部被毒性物質損傷或是發炎反應後的恢復。眼部健康青花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以及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可預防眼睛中的氧化破壞和細胞損傷,有助於預防退化性黃斑部病變。對抗疲勞在人體內硝酸鹽可以代謝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與舒張血管、幫助充血、恢復疲勞與肌肉痠痛有關,這也是為何國外運動選手或是健身者會補充含硝酸鹽的食物有關。青花菜正是富含硝酸鹽的一種深綠色蔬菜。讓青花菜可以更有效的秘訣台灣嘉南平原就盛產青花菜,在青花菜的盛產期,新鮮又便宜,多吃點青花菜,對健康絕對是有大大的好處。但是還是有一些攝取的小祕訣,讓大家吃青花菜時發揮更好的功效。青花菜熟食比生食抗氧化力更強青花菜雖然可以生食也可以熟食,但是實驗已經證明青花菜在煮熟後,抗氧化力可是生的青花菜的3倍以上。這是因為青花菜的主要植化素: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本身其實沒有任何功效活性,硫配糖體必須利用蔬菜本身的酵素,經過水解反應之後,才會生成一系列的產物如芥蘭素(indole-3-carbinol,I3C)、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蘿蔔硫素(Sulporaphane)等,對人體才具有抗氧化功用。但是,硫配糖體與酵素存在蔬菜的不同部位之中,平常可是互不來往、相安無事。只有在經過切碎、煮熟,細胞遭到破壞之後,兩者才會相遇,進而反應出眾多對人體有益的分子。但是切記不要過度加熱,實驗說明,青花菜炒2分鐘後蘿蔔硫素就會逐步降低。薑黃素與蘿蔔硫素,一加一大於二薑黃又是一個近來抗氧化、抗癌的明星,薑黃含有特有的薑黃素(Curcumin),是這些功效的來源,非常受到研究界的矚目,所以歐美很多人把薑黃視為超級食物之一,所以紛紛流行很多薑黃食譜,比如說黃金拿鐵、各種咖哩等等。但是有科學家研究發現,薑黃素與蘿蔔硫素組合在一起,對於抗發炎效果來說,可以發揮很好的加成作用。同時有薑黃素與蘿蔔硫素的情況下,其抗發炎效果,會比單純只有薑黃素或是只有蘿蔔硫素的情況下,效果好得多。實驗證明,在降低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的表現上,薑黃素加上蘿蔔硫素,會比只有薑黃素或是蘿蔔硫素的情況下,效果高了大約30%。而對其他的發炎指標如 IL-1, NO, PGE2也都展現很好的加成作用。所以這告訴我們一個大好消息,青花菜與薑黃同時入菜,會讓健康效果更好!青花菜是綠色的花椰菜嗎?不是,花椰菜有白色、紫色、黃色等各種顏色,但與青花菜屬不同品種。而且花椰菜吃的是它的花苔時期,還沒成為花蕊;但是青花菜不一樣,採收食用時已經發育成花蕊了。青花菜生食好還是熟食好實驗證明青花菜在煮熟後,抗氧化力是生的青花菜的3倍以上。因此如果是為了防癌、抗氧化等功效,建議青花菜要熟食。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8 癌症.抗癌新知
5個關鍵因素,全球50歲以下罹癌數遽增!病例最多的是這種癌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50歲以下族群中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數,在30年間增加近80%。衛報報導,這項由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和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領導的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早發性癌症病例從1990年的182萬例增加到2019年的326萬例,而40多歲、30多歲的年輕人死於癌症的人數增加了27%。而現在,每年有100多萬名50歲以下者死於癌症。50歲以下罹癌數增 5個關鍵因素專家們對病例增加背後的原因仍處於初步了解階段。研究作者認為,不良飲食、酗酒和吸菸、缺乏運動和肥胖可能是關鍵因素。報告稱,「自1990年以來,全球早發性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限製菸酒消費和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減輕早發性癌症的負擔。 」過往研究表明,過去幾十年來,世界各地50歲以下成年人的癌症發病率一直在上升,它們大多側重於地區和國家差異。而在這項全球性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204個國家的數據,涉及29種癌症。研究人員調查所有14至49歲人群的新發病例、死亡人數、健康後果和致病風險因素,以評估1990年至2019年期間的變化。50歲以下 乳癌病例最多、攝護腺癌增長最快2019年,50歲以下族群中新診斷出的癌症病例總數為326萬,比1990年增加了79%。乳癌病例和相關死亡人數最多,分別佔全球人口的13.7%和3.5%。1990年至2019年間,早發氣管癌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病例增長最快,估計每年分別增長2.28%和2.23%;與此同時,早發性肝癌病例估計每年下降2.88%。2019年,共有106萬50歲以下者死於癌症,比1990年的數字增加了27%。在乳癌之後,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是氣管癌、肺癌、胃癌和腸癌。腎癌和卵巢癌患者的死亡人數增幅最大。》看更多疾病百科/癌症【中央社/倫敦5日綜合外電報導】刊登在英國知名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過去30年來,全球50歲以下人口罹癌人數似乎急劇增加。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BMJ Oncology)的研究發現,2019年共有326萬個病例,比1990年高出79%。不過,專家警告不要過度解讀研究結果。這項研究並未將總人口增加40%納入考量,而更完善的健康回報系統等因素也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研究團隊由來自美國、中國和英國等全球各地專家組成,他們一致認為目前尚無定論。但研究人員擔心,某些生活方式可能會使14至49歲的罹癌人數增加,例如體重超標、嗜吃紅肉和高鹽飲食及缺乏運動。研究人員補充說,遺傳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消化系統癌、皮膚癌和乳癌是最常見的癌症。2019年,癌症導致逾百萬名50歲以下人口死亡,增幅超過25%,然而,隨著全球人口在過去30年間成長了40%,實際上可能代表癌症死亡率正在下降。這項研究資料取自「全球疾病負擔」(GlobalBurden of Disease)資料庫,這個資料庫的數據涵蓋了200多個國家。研究人員表示,還需進行更多研究,才能「充分了解」癌症病例增加的原因,在改善檢測技術和預防年輕人罹癌方面也需更多努力。「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表示,有證據顯示,英國18至49歲人口的癌症發生率正在上升。不過,英國癌症研究協會的奈特(Claire Knight)博士補充說,「無論這看起來多麼令人憂慮,癌症主要是一種老年疾病,全球新癌症病例大多都是從50歲以上的族群中診斷出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6 癌症.胃癌
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胃癌早期難發現,必做一關鍵檢測
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患者中8到9成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徐兆甸表示,感染幽門桿菌者,一定要「提早」注意、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最近一位54歲林先生看診,主訴3年前疫情開始時就常覺得胃部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但因疫情拖到現在才就醫,未料,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桿菌感染跡象,也有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早已進展到末期。目前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0%,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徐兆甸說,慢性胃炎發炎久了,可能形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可能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階段還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成「胃癌」。胃幽門桿菌感染之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癌檢測幽門桿菌首推胃鏡+呼氣檢測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徐兆甸指出,想知道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主要有四種檢測方法:1. 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可以由內視鏡發現5大進程,只要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2. 呼氣測試: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3. 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4. 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五大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篩檢幽門桿菌罹患胃癌有5大高風險族群,建議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遠離胃癌風險:1. 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應及早檢測幽門桿菌。2. 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醫學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易罹患胃癌,建議飲食習慣喜吃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應盡量少吃,且注意幽門桿菌與胃癌風險。3. 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吸菸者也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族群。4. 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因此若家族史中有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千萬別輕忽篩檢。5. 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由於幽門桿菌是透過唾液與糞便傳染,徐兆甸指出,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勤洗手,避免用手吃東西,且用餐時採用公筷母匙。幽門桿菌是壞菌,徐兆甸強調,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目前殺幽門桿菌的藥,必須使用3種不同機轉的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記得至少每年追蹤胃鏡,確認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有沒有惡化。胃癌如何預防?1.飲食多樣化,不偏食,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2.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3.多吃大蒜,生蒜為佳。4.多吃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紅蘿蔔、蛋黃等。5.不吃發霉食物。6.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7.不吸菸、不酗酒。8.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9.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1 養生.健康瘦身
重訓、跑步都沒用,胡瓜4年都瘦不了竟是「一原因」!專家這樣調整有感減掉7公斤
64歲的綜藝天王胡瓜,近幾年出現在螢光幕前都是中年發福的樣態。但他這個月突然瘦了7公斤。據了解,胡瓜之前努力了4年都瘦不了,詢問專家才知竟然是因為吃太鹹,身體裡的水排不出去,贅肉也消不掉。後來靠著改善飲食、多喝水、也停掉健康食品及高強度運動等方法,這個月總算慢慢看見瘦身的成果。瘦不下來,原來是「吃太鹹」胡瓜平常在外錄影經常外食,再加上上了年紀新陳代謝變慢,最重曾經突破90公斤。根據《噓新聞》報導,胡瓜過去每周上兩次健身房、做高強度重訓、激烈跑步,但這3、4年來始終無法減掉體重。後來找了營養師,才知道是吃太鹹,讓身體裡的水排不出去,贅肉當然也消不掉。他照著專家的建議調整減重方式,把過去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或自認為有用但其實無效的行為也改掉。胡瓜說,雖然外型一下子還變化不大、看不太出來,但整體基礎代謝率提高,光是這個月就瘦了7公斤,目前78公斤。而現在站久了,也不會腰痠背痛了。飲食方面●不再大魚大肉吃重鹹,吃東西的口味跟著慢慢改變。●每天喝4千CC的水,把身體的雜質排出。●停掉以前會吃的健康食品如B群,缺什麼就從食物裡找,如現在每天榨蔬果汁,像芹菜裡有纖維,一天可以排兩次便。運動方面●以前會做強度運動;現在則是每周固定做瑜伽、拉筋,一層層把過去繃緊的各個部位拉開。●目標等瘦到10公斤後,再開始重訓運動。養生成效●基礎代謝率提高,1個月瘦了7公斤。●新陳代謝變快,流汗變多。●體力變好,站久了也不會腰痠背痛。中年發福 代謝症候群威脅大其實中年發福就瘦不下去的人很多。國健署指出,人過中年,新陳代謝變慢,腰部容易囤積「內臟脂肪」,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很大,大肚子是必須注意的健康警訊。45歲後的中年族群,一定要常量腰圍,避免腰圍過粗,才能降低代謝症候群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及心臟病、腦中風等慢性病的機率。●如何正確量腰圍:先吐氣、讓肚子放鬆後,在肋骨下緣跟腸骨上緣(橫膈膜跟髖骨的位置)取中線,就是腰圍的位置。●腰圍過粗指標:男≧90公分,女≧80公分路易莎董座減重經驗:減重、減脂、增肌3階段此外,很多人可能也都跟胡瓜有一樣的困擾,就是為何拼命運動還瘦不下去?要先了解,當吃進去的熱量超過可以消耗的熱量,過剩的熱量就會變成脂肪累積。因此,飲食控制真的很重要。而高鈉飲食導致的健康問題也值得關注,長期吃太鹹,會引起口渴、水腫,血鈉過高症狀,容易造成高血壓,其次就是肥胖、心血管、胃癌、骨質疏鬆及早期腎臟病等問題。路易莎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也有跟胡瓜一樣的經驗,就是大量運動仍難瘦,後來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吃錯了」!黃銘賢曾接受今周刊幸福熟齡專訪指出,歷經減重(減體重)、減脂、增肌3個階段,他給想減重、減脂的人建議,要挑選「對的食物」吃;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若沒有頭緒建議可選擇快走,讓心跳維持在130、走45分鐘至1小時。【延伸閱讀】大量運動仍難瘦,原來是吃錯了!路易莎董座減重3階段 學會這樣減才不復胖減肥真的不容易,中年後的肥胖更是難對付!但從胡瓜及黃銘賢的例子可以了解,吃對食物、做對運動,才能成功減重、不復胖。【資料來源】.《噓新聞》獨/胡瓜1個月突暴瘦7公斤 64歲還能倒立秘密曝光.高血壓、肥胖、胃癌及骨鬆 這些健康問題都跟它有關
-
2023-08-31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嘉義縣】老年人口占比第一 趙紋華:五計畫提升疾病衛教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治失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等身心疾病。計畫一:設計桌遊 推廣腦中風防治 嘉義縣衛生局統計,全縣人口老化比率21.69%,冠居全國,腦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在嘉義縣歷年十大死因排名第四。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加強腦中風防治,嘉義縣運用圖卡或社群平台、發布新聞稿、地方電台廣播等方式宣導「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前兆辨識口訣,提醒民眾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衛生局並委託北醫大副教授林立峯設計「腦中風識能提升創意桌遊」。趙紋華說,桌遊中融入了腦中風知識、危險因子辨別、症狀辨識和急性處置方法等知識,衛生局已培訓社區據點的139位種子教師學會桌遊卡牌的製作和玩法,他們回到社區後便透過桌遊來帶領民眾認識腦中風,學會照護自身健康,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到各社區據點驗收。趙紋華強調,透過這些模式推廣下去,老人家雖然不能100%清楚疾病,但至少懂得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時要馬上撥打119求救,不久前她認識的一位住在很鄉下的老人家中風,就是因為記住了口訣,在第一時間打119,幸運地搶救成功。嘉義縣衛生局會在特殊節日時加強宣導,同時運用LOCAL(在地化)的方式和語言,拉近與縣民的距離。例如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曾與腦中風醫學會合作,由縣長翁章梁用台語拍攝「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宣導影片。此外,衛生局也常透過各村里辦公室,用在地民眾最熟悉的台語舉辦健康講座。計畫二:推動複合式健走翁章梁同時把運動與營養列為施政重點。疫情期間,衛生局特別與中正大學合作,推出「在厝顧健康」的30分鐘教學節目,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地方電視台播出一次,由運動教練和翁章梁示範如何在家運動,同時還有日常的身體保健、 健康飲食等衛教內容。針對高齡長輩,近年衛生局推動複合式健走,是在健走時雙手握著特製手杖前後擺動,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可同時大量使用手部和背部肌肉,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衛生局鼓勵長者每天健走30分鐘, 每周150分鐘,並利用嘉義縣梅山鄉生產的竹子製作竹製健走杖。趙紋華說, 複合式健走不但可防止長者摔跌,還能訓練四肢肌力、平衡力,減少對關節的負擔,延長行走時間,促進心肺功能,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營養的衛教方面,衛生局推動「營養灶咖」。趙紋華表示,這是出動營養師到社區據點教導老人如何採買、烹調和食用才健康,例如中秋烤肉盡量選用原形食物,少烤加工食品,衛生局還製作「食物紅綠燈」、「阿嬤的冰箱」圖卡,從生活中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計畫三:強化ICOPE 主動出擊趙紋華也說,嘉義縣的衛生所功能很強,因為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所以要往前延伸,強化ICOPE(長者健康整合性照護評估),延緩失能,希望早一點找出長者的問題,今年全縣ICOP 評估5349人,有1011人異常,其中597人是行動不便,406人是用藥問題,篩檢出來之後再做轉介,盡早展開治療與照護。另一方面,社區據點對民眾的健康照護格外重要。趙紋華表示,衛生局常前進各據點舉辦活動,或由種子教師下去推動衛教,讓前往參與的民眾成為「種子的種子」,讓他們協助找出真正的高危險群來篩檢。例如有憂鬱症的老人不會出門參加據點的活動,但種子教師可以教導參加活動的老人如何辨識憂鬱症,讓他了解「隔壁的老人有類似症狀」,畢竟偏鄉仍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主動通報和關心他人的問題。衛生局還主動訓練村里幹事和農藥商學會辨識與通報憂鬱症,扮演自殺守門員的角色,不久前就有農藥商很機警的通報一位平常從不買農藥的阿嬤來買農藥,原來她正是因為被詐騙而憂鬱想輕生。失智與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高齡化社會的常見疾病,嘉義縣推估2023年全縣失智人口約8493人,目前設有29處社區失智據點、3個失智共照中心,今年5月也與故宮南院、台北榮總合作研發「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的桌遊牌卡,以故宮文物內容做為促進認知功能的藝術輔療工具,帶著老人用圖卡去回憶生活和生命故事,強化認知功能,延緩失智。趙紋華也說,嘉義縣衛生局去年起推出「失智整合照護計畫社區篩檢」,以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7.99%的六腳鄉為示範點,第一年篩檢出58位確診的失智人口,失智率很高,今年是第二年,要繼續前進其他村落篩檢。她強調,嘉義縣的高齡人口多,但很多老人不願主動篩檢,衛生局要透過多種管道,例如出動車輛載著老人到社區衛生室室篩檢,同時整合共照中心、長庚科大、長庚醫院與鄉鎮公所的力量,提供失智整合照護,「衛生局絕不能放著他們不管」。趙紋華表示,目前比較困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篩檢, 因為沒有篩檢工具,國家政策也沒有推動,某些患者初期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之前衛生局曾在社區據點篩檢出一位疑似失智的老人,後來因為使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用藥有效,才發現原來他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衛生局都希望能盡早發現 ,盡早治療,讓老人在地照護。計畫四:全台唯一 智慧綠能醫療車嘉義全縣18鄉鎮市遍布山區與海濱,為照護行動不便、出門不易的慢性病長者,嘉義縣衛生局積極推動行動醫療,每一個鄉鎮每月都會有醫療車巡迴至當地辦理 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長照的照護專員也會跟著到當地宣導,深入社區拜訪村里長長,了解有哪些長照需求 。趙紋華特別介紹,嘉義縣採用全台獨有的智慧綠能醫療車,以鋰鐵電池取代車輛柴油發電,結合AI科技推動心房顫動篩檢、智慧眼底鏡檢查,還有高科技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儀器(DEXA),病人的檢測影像結合AI,直接上傳雲端, 由醫師在後端判讀,讓社區健康守護更上一層樓。計畫五:潛伏結核篩檢計畫隨著嘉義縣的新住民人口增加,衛生局推出「潛伏結核篩檢計畫」。趙紋華說,東南亞國家因為沒有結核病的預防接種政策,結核病發生率較高,而嘉義縣目前有五千多位新住民,大多數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為免他們可能有潛伏性結核且在免疫力低落時發病,必須提早篩檢、提早治療。這項計畫去年先進行試辦,今年3月24日的世界結核病日正式展開,預計以三年半的時間完成。趙紋華說,今年目前篩檢一千例,已完成765例,陽性率高達18.7%,這些潛伏性患者正進行用藥治療中。預算分配 健康優先趙紋華同時談到,嘉義縣的預算有限,衛生局在爭取預算時,第一是考量是否與民眾健康相關、而且目的與對象都清楚的計畫,第二是考量死亡率,凡是和其他縣市相比偏高的疾病,衛生局也會加強防治預算,而縣長翁章梁都會非常支持。例如胃癌在嘉義縣的發生率占癌症的第八位,衛生局今年即展開胃癌篩檢,之前嘉義縣的C肝因陽性率偏高, 近年也加強篩檢,做的非常不錯,C肝篩檢率全台排名第四,肝癌發生率已逐步下降。而當預算有限時,衛生局會積極尋求民間資源,例如智慧醫療車的心房心室顫動、智慧眼底鏡等設備,都來自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21 癌症.胃癌
胃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只能吃白粥?醫曝術前術後這樣吃有助恢復
「明天要去做胃癌切除手術,聽說做完之後要吃一個禮拜的粥,太辛苦了吧!」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喔,很多人會誤以為做完腸胃道手術之後只能吃無色無味的白粥。事實上,手術完能夠吃的東西很多,只要把握幾個原則,就能吃得對也吃得健康!另外,良好的術前及術後照護也能幫助病患胃癌術後的復原。本篇文章將介紹胃癌手術前後需要做哪些準備及照護上有什麼技巧。胃癌切除手術胃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醫師會評估病灶的位置、侵犯範圍、病患的年齡及身體狀況等,來決定治療的術式與切除範圍大小。若是較早期的胃癌,手術時會將腫瘤及周圍的組織、淋巴腺等切除,達到根治的效果。若是中晚期的胃癌,雖然無法根治,但也可透過手術來減緩腫瘤造成的腸胃道阻塞、出血或穿孔等病發症,或延緩腫瘤的擴散。在胃癌切除的術式上主要可以分為全胃切除術(Total gastrectomy)、亞全胃切除術(Subtotal gastrectomy)兩種,亞全胃切除術又可再分為遠端及近端。近端亞全胃切除不常使用,因為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且長期預後不佳。而另外兩種術式的選擇,主要根據腫瘤生長的型別及位置來決定。無論是何種術式,在胃被切除後,都需要進行腸胃道重建。亞全胃切除術後,會以胃空腸吻合術(Billroth II or Roux-en-Y)來接合剩下的胃與腸道。全胃切除術後,則通常會選用Y型胃空腸吻合術(Roux-en-Y)來接合食道與腸道。胃癌術前準備進行胃癌切除術時,病患會接受全身麻醉。由於全身麻醉會抑制呼吸肌群,麻醉效果退去後,仍會影響到呼吸的品質。另外,術後傷口的疼痛也可能促成病患較淺快的呼吸方式,影響肺部擴張。因此,病患在術前或術後皆可以使用呼吸訓練練習深呼吸,讓肺部良好的擴張,助於預防手術後肺炎或感染,減少肺部併發症發生的機會,亦可加速術後的復原。呼吸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只要能達到有效的深呼吸,就會對術後的復原有很大的幫助。病患可徒手進行腹式呼吸練習:從鼻子緩慢吸氣到最飽,閉住氣2至3秒鐘,再噘起嘴唇將氣吐出,注意吸氣時肚子及胸廓都要慢慢鼓起,才是有進行完整的深呼吸。若病患對自己執行腹式呼吸的正確性沒有把握,可以使用呼吸訓練器幫助練習:以嘴巴咬住咬嘴,緩慢吸氣到最飽,盡量讓3顆球都升到頂,吸飽後閉住氣2至3秒鐘,讓球維持在最高點,再噘起嘴唇將氣吐出。胃癌病患的營養照護胃癌手術前的飲食應以均衡為原則,平均攝取六大類食物,並避免刺激性的飲食,如辛辣、油膩的食物;或會產氣的食物,如乳製品、豆類等。另外,建議病患術前可以採取「低渣飲食」,減少消化道的殘渣,降低腸胃道的刺激及蠕動,讓傷口能夠儘早癒合復原。對於較虛弱的病人,經由醫師評估後也可能會以靜脈點滴補充營養,避免胃切除術後,營養過於不足,造成嚴重後果。胃癌手術後,應先攝取1至2天的清流質飲食(米湯、過濾新鮮果汁、去油清湯),之後再漸進地嘗試使用全流質(糊粥、果汁、蔬菜汁)、半流質至固體食物,約1至2週後就可以恢復一般飲食。此外,因手術後胃部容積減少,術後飲食應把握「少量多餐」的原則,讓食物能夠良好的吸收,並減輕腸胃道的負擔。比起飲食過量,更常見的情況是患者因為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擔心手術後體內的恢復情況而不敢多吃或吃得不夠,因此,可以鼓勵病患吃得下就盡量吃,早日恢復固態及正常飲食方式。在六大類食物之外,也要注重鐵質、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的攝取,減少貧血的發生。術後,因胃部的容積減少,容易有飽脹感,因此,本身容易脹氣的病患或可嘗試「低FODMAP飲食」,不食用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因為這類食物會留在腸道中發酵產氣或促進腸胃道蠕動,引起脹氣、腹瀉、腹痛等。另外,在進行胃切除手術的同時迷走神經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膽汁的分泌與膽囊的排空,影響脂肪消化,這時候可以採用「低油飲食」來減緩症狀。胃癌手術後,雖然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復原的不錯,但少數人會有一些造成病患不適的後遺症。其中「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便是一個較常見的問題。由於胃癌手術切除部位包含胃幽門,會使胃部失去控制食物排空進入腸道的能力,造成食物容易快速進入小腸而引發症狀。「傾食症候群」可分為早發型與晚發型,早發型發生於餐後15至30分鐘,症狀包括飽脹不適、噁心嘔吐等,也可能有出汗、心悸或潮紅等表現;晚發型則發生於餐後數個小時,症狀和早發型差不多,但沒有腹部症狀的表現,主要是肇因於餐後胰島素的急速變化引起的低血糖。[1] 傾食症候群可以透過細嚼慢嚥、餐後側躺或斜躺20至30分鐘來減緩胃排空速度,以改善症狀。胃癌術後照護胃切除手術後,傷口的不適約3至5天內會逐漸緩和。雖然達到傷口癒合需要休息,但也需要適當的活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預防肌肉與關節萎縮,更能降低肺部併發症的發生。手術後1至2天內,病患常會因為疼痛而不敢活動,此時可以配合適當的疼痛控制,儘早下床活動,早日回復正常活動型態與飲食,幫助傷口復原及體力恢復。在疼痛控制上,病患可自費選用「自控式止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當感到疼痛的時候,便可以按下手邊的控制器,將止痛藥注入體內,約2至3分鐘就可以達到止痛的效果,比傳統止痛方式快了許多。病患亦可在換藥或活動前先按下按鈕,以減輕活動帶來的不適。結語手術技術的進步,使得術後傷口恢復速度比以往快。同時,為了加速全身的康復,術前的準備及均衡的飲食都很重要。病患術後也要遵守上述的飲食原則並早日下床活動,才能盡快恢復到原先的生活模式!參考資料:[1] Stanley W Ashley (2022). Postgastrectomy complications. Wenliang Chen (Ed.), UpToDate. Retrieved July 14, 202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俊銘醫師】腸胃剛切腫瘤只能吃粥?醫搖頭:改「這樣」吃更能幫助恢復】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