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50
筆 文章
-
-
2019-12-20 新聞.健康知識+
「肺只會黑到炸掉,不會真的爆炸」但空汙問題真的很重要,它所影響的疾病又多一項!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中部人的肺都快爆炸了!」看看昨(18日)晚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辯論的議題之一,就知空汙問題有多重要!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其臉書《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PO文指「肺只會黑到炸掉,不會真的爆炸,只是形容很嚴重而已」,重點是他要提醒大家,不要想說只是短短吸一下髒空氣「不會怎樣」,他指出根據8月22日於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上刊登的一則跨國研究表示,如果吸一天髒空氣也「可能會死!」研究數據顯示,每天的空氣汙染指數平均PM2.5上升10ug,死亡率增0.68%,PM10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44%。空汙、PM2.5的危害,是近年全世界包括台灣所面臨很棘手的共同問題!空汙導致的疾病很多,包括多數人都知道的肺癌、氣喘、心血管疾病等,而洪永祥醫師也在其臉書《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最近則刊出一份研究報告指出,PM2.5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光2016年全球因空氣汙染而導致的糖尿病就達到320萬例。現在不少人有固定的運動習慣,二位專家也不約而同提醒,空氣差的時候千萬不要出去運動,千萬不要拿自己的肺當「人體清淨機」!
-
2019-12-19 癌症.肺癌
治療肺腺癌 國外建議免疫藥物列第一線
醫療科技改變病人的命運,免疫藥物於五年前問市,提供病人治療另一種選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指出,過去肺腺癌第四期患者若只接受傳統化學治療,五年存活期平均3%到6%,現在單用免疫藥物,五年存活期可增加到23.2%,若搭配化療,效果更顯著。肺腺癌第四期看到療效一名年過70歲阿公,六年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兩年半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口服化療藥,如今還能趴趴走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收治該名個案的柯政昌說,免疫藥物療法搭配化療或電療,讓癌細胞釋放出腫瘤抗原,免疫細胞就能辨識而發動攻擊,此時加上免疫療法藥物,效果會更好。這些年的治療經驗讓柯政昌感受很深,民國95年以前,他不忍看到肺癌患者因化療效果不佳而絕望,婉拒治療病人,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開始投入癌症治療。他說:「看著患者病懨懨來就診,治療一年後帶著自己種的香蕉來送我,真的覺得這就是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新藥治療改變一個病人與家庭的命運。」健保4月開放名額從醫師心態轉變就能看見這些年治癌藥物的進步。今年4月癌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健保署以一年經費八億元,有條件給付八種癌別、11種適應症,開放800個名額。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為了使效果更好,患者使用前需檢測生物標記(PD-L1),必須高於50%,才能用藥。柯政昌說,實際上非小細胞癌生物標記表現高者,大概僅有兩成,多達四成是腫瘤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的野生型患者,這些患者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能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10.7個月,但加上免疫藥物可延長到22個月,幾乎可延長一年壽命,對病人極有意義,但自費金額昂貴,大多數病人負擔不起,喪失治療機會。醫界:希望條件放寬醫界認同健保給付對病人幫忙很大,但希望經費可以擴大,條件可以放寬。柯政昌說,免疫藥物在病人體力好的時候使用效果最佳,國外已建議列為第一線治療,但台灣很多時候得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影響效果。另外,他建議放寬治療三個月後的評估方式,納入病人臨床症狀表現,不是只有影像,因為腫瘤經電療會結疤,影像上看來沒有縮小,會被認為治療沒有進步,影響繼續給付,若病人喪失治療機會,十分可惜。健保署:全面檢視成果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民眾有益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一定爭取納入給付,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才能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健保也會檢視免疫療法納入給付的成果,若提前用藥有更好的效果,可考慮提前給付,但若效果不佳,則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養肺抗空汙 多吃3大類蔬果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PM2.5空氣汙染傷肺,還與心血管及癌症有強烈影響關係,除了養成外出戴口罩習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用吃養肺」概念,平常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顏色豐富的蔬果,提升呼吸道抵抗力,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空氣汙染來源眾多,除了境內的工業汙染、汽機車排放廢氣,每年冬天,大陸沙塵、霾害南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隨著東北季風及大陸冷氣,影響到台灣,此時,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如何輕鬆養肺?潘富子建議,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含有天然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蔬果,就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並提高肺部功能。潘富子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大白菜、小白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這些青菜都含有硫配糖體、異硫氰酸酯等抗癌成分,平日多吃,可減少罹癌風險。至於天然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轉換成維生素A,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能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潘富子表示,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潘富子建議,民眾平日可以多吃含有茄紅素的蔬果,包括,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茄紅素具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
2019-12-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早期緩和醫療照護 提升晚期癌患信心
被診斷罹癌且接近末期的病人,最常出現的心情轉折是震驚、六神無主、惶恐與沮喪,包括還要不要治療、放不下家人、甚至是害怕最終得留在安寧病房。56歲的小劉就面臨了這樣的處境,但在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照顧下,小劉身體疼痛不舒服一一獲得緩和,釋放了對癌症步步進逼的恐懼,提升生活品質。疼痛萌生放棄化療小劉是上班族,也是一家之主與經濟支柱,個性內斂少話,年初因久咳不癒、體力變差,三個月前,就醫經檢查發現罹患第四期肺癌。癌症除了侵襲他的肺,也轉移到骨骼與肝臟。經過幾次化學治療,癌症並未獲得控制,化療引起的疲憊感讓他無法集中精神,影響工作效率。接著,下背薦骨處疼痛加劇,從坐姿起身時疼痛更甚,影響行走及睡眠,同時開始有小便困難;持續食欲不振讓他食量減少,也因體重下降而感到體力不足,小劉因此萌生放棄治療念頭,不想化療後身體虛弱,需要照顧而拖累家人。認知不足影響選擇後來,醫師透過個案管理師評估後,建議患者接受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評估。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對象,是針對預估存活期大於六個月的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可以延伸至現行癌症末期病人(預估存活期小於六個月)安寧照護。這類病人身體可能有較嚴重症狀,以及心理、社會、靈性方面需求,或是病人與家屬對疾病、治療目標與預後的認知不足,對於治療選擇有困難。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成員包括腫瘤治療專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照護團隊追蹤成效在轉介至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後,放射腫瘤科醫師下背薦骨疼痛進行影像檢查,發現疼痛及小便困難問題源自薦骨第二、三節癌症轉移處的惡化;安排薦骨轉移處的精準放射治療十次;再者,因為化療引起的癌因性疲憊,個管師利用能量保存法的衛教,指導患者重新調整工作及日常活動時間來減少疲憊感,並追蹤施行成效。另外,營養師與小劉詳談了解每日進食狀況後,給予飲食建議;也主動安排社工師會談,了解家中是否有經濟困境及支持系統;心理師聆聽他罹癌後的情緒壓力,講到感傷處不自禁流下男兒淚。在完成放射治療後,疼痛不再影響日常活動與睡眠;工作內容調整,體重也在進食增加後恢復,不再經常感到疲憊。因為家人鼓勵化療,在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建議下,患者回門診討論後續化療,定期回緩和醫療門診與團隊討論化療的問題。在台落實造福癌患在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常見的身心問題包括疼痛、癌因性疲憊、及其他身心症狀(見表)。國外相關文獻發現,藉由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實施,病人生活品質較佳、憂鬱或焦慮減少,末期認知清楚、也減少無效醫療支出。小劉是積極抗癌治療的晚期癌患寫照,藉著政府政策及癌症醫療專業團隊努力,相信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概念能在台灣落實,造福更多晚期癌症病人。
-
2019-12-12 新聞.健康知識+
令你生病甚至死亡 美國抗癌名醫指出損害健康的關鍵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破壞DNA的威脅不幸的是,我們的世界對DNA來說充滿了危險。許多外在因素會造成威脅,因為它們會干擾和破壞我們的原始碼。雖然許多危險是工業所產生,但不是所有的威脅都是人為導致。對DNA最有害的因素之一,事實上就是紫外線輻射-陽光。當你外出時,你總是記得擦上防曬乳嗎?研究已經顯示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會穿透皮膚,如果沒有保護,每小時能夠造成我們的DNA產生十萬個病變。在沙灘上做完日光浴回到室內後,不代表對DNA進行的攻擊已經結束。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已經證實即使在經過陽光曝曬後,損傷仍持續發生。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in)可以使你變黑和吸收輻射,它實際上會透過一種稱作化學激發作用(chemiexcitation)的過程去儲存能量。一旦你在室內,被抑制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然後繼續在皮膚細胞中引起DNA的突變損害長達三個小時以上,縱使你不再接受太陽照射而且室內涼爽。當然,在沙灘上曬黑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是還有其他陰險的方式可以讓你的DNA受到太陽的破壞。如果你曾經在早上通勤時,陽光穿透擋風玻璃照在你身上,紫外線輻射就在整趟車程中損害著你的DNA。甚至是更不會引人注意,當你搭飛機的時候。你每次搭飛機前會先擦防曬乳嗎?你應該這麼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員於二○一五年在《美國皮膚醫學》(JAMA Dermatology )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顯示在三萬英呎高空飛行一小時的飛行員,其透過駕駛艙窗口接受到的紫外線輻射量與在日光浴沙龍進行二十分鐘的時段相當。與我們預期相反的,陰天反而使情況更為糟糕。對於飛行員和乘客來說,雲層會從頂端反射輻射到飛機上,增加了DNA損傷和黑色素瘤(melanoma)的風險。太陽不僅是唯一的威脅。破壞性的輻射也會自地面散發出來。這是以氡(radon)的形式-一種無臭的氣體-經由地下室進到家中。不同的土地部分會產生不同濃度的氡,但是它是一個隱形且會破壞DNA的住家入侵者。事實上,氡是導致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首要因素。如果你有吸菸(你不應該),你在家中所吸入的氡會增加因為香菸導致肺癌的風險。吸菸會毒害DNA。據估計,吸入的香菸煙霧中含有四千種化學物質,其中七十種已經被證實為致癌物,包括了苯(benzene)、砷(arsenic)和甲醛(formaldehyde) 。吸入這些化學物質並不是一種娛樂,也無法為你帶來平靜。它們會引起你全身的發炎反應。就算你不是個吸菸者,但是壞消息是二手菸對於無辜的朋友、家人、同事,甚至是寵物的DNA也具有相同的破壞作用。從地毯、新車到普通家用品,像是去光水、洗髮乳和顏料所排放出來的氣體也會傷害DNA。如果你開的是使用汽油的汽車,當你加油時,你就在吸入含有苯的煙,這也會破壞DNA 。當你在加油站時,站在煙霧的上風處是明智的作法。研究顯示暴露於這些毒物中會破壞DNA,甚至會影響未來子孫。例如:父親精子中的DNA會受到有毒化學物質,像是雙酚A(bisphenol A,用來製造塑膠)、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用來製造螢光棒)和鎘(cadmium,可在陶瓷釉料和香菸煙霧中發現)的影響。這些接觸經由表觀遺傳機制改變了精子中的基因,而這種改變會傳給他的後代。同樣地,苯(存在於石油中)、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用於衣物乾洗)以及吸菸等一位母親在懷孕期間可能會接觸到的有毒化學物質也可能會在胎兒的DNA上留下印記,且將會跟隨孩子一生。DNA的損害可以令你生病,甚至死亡。但是DNA有一個基本的方向:盡可能完整地從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了實現這個命運,DNA擁有防護機制以對抗有害的接觸。
-
2019-1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救命稻草 參與新藥試驗必問7個問題
在許多癌症患者眼中,新藥的臨床試驗可謂一線生機,但救命稻草的背後同時暗藏風險,食藥署呼籲患者參與試驗前,務必了解7大問題,包括試驗目的、優劣等,才能確保自己權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導臨床試驗受試者權益,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研發新藥的過程中,臨床試驗是必要的一環,而新藥試驗之所以為「試驗」,自然是暗藏未知風險,但試驗團隊也不能將患者當成白老鼠,必須遵守醫療法及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等規定,向食藥署提出申請,評估各臨床試驗計畫書及報告後,才能開始收案。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新藥試驗又分為3期,第1期是確認藥品安全性,第2期確認使用劑量,第3期確認是否有效,一般而言,新藥必須通過3期試驗後才能上市,但若是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救命藥,如癌症用藥,則有機會在2期完成後就先上市,再補做3期臨床試驗。吳明美說,通常第1、2期風險最高,收案較困難,到了第3期不論安全性、劑量都已試驗過關,收案速度最快。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全台共有331件新的臨床試驗申請案,以癌症治療、感染性疾病以及內分泌、腸胃、骨骼肌肉疾病居多,且多達75%屬於國際同步執行的試驗。新藥試驗不僅替藥廠測試藥物的效果,對於無藥可醫的癌症患者也是一線生機。吳明美坦言,她的父親就是新藥試驗的受益者之一。吳明美說,她的父親10年前罹患大腸癌第3期,由於符合新藥試驗條件,在醫師建議下加入新藥試驗,此後並未再復發;2年半前父親又確診肺癌第4期,經基因檢測發現沒有任何突變,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好回到傳統化療。然而,化療副作用相當痛苦,很多癌友因為忍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即便撐下去,藥物也有它的極限。吳明美說,不得已之下只好改用自費藥物,2年來花費多達新台幣200萬元,但一陣子後又出現抗藥性,面臨無藥可用窘境,唯有免疫療法一途,但一年300萬元藥費根本無力負擔。吳明美表示,所幸最後找到有父親可用的癌症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腫瘤成功獲得控制,她也以此鼓勵癌友千萬別放棄治療,只要能撐下去,就有機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問世,也可至「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網」(http://www1.cde.org.tw/ct_taiwan/)查詢有無適合的試驗,並諮詢醫師意見。新藥試驗雖有機會力抗病魔,但吳明美提醒,有意願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務必先了解7個問題,包括臨床試驗的目的是什麼、臨床試驗過程將發生什麼事、可能發生什麼不良反應、受試者的身體狀況是否可參加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對受試者的益處及預期效果、參加臨床試驗是否需花錢、不參加試驗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台北長庚醫院院長謝燦堂也提醒,由於新藥試驗通常有盲性對照組的設計,了解藥物是否真的有用,因此受試者當中可能有一半或2/3患者實際用到新藥,但也有其餘患者用的只是安慰劑,並不是參與試驗就一定能用到新藥。
-
2019-12-11 癌症.抗癌新知
參與新藥試驗要7問 隨時可退出
疾病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如癌友會參與新藥研發的臨床試驗,但由於有較高的未知風險,受試者在受試前總充滿疑問。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首重安全性、劑量與療效,且在人體試驗前都已完成動物實驗,民眾與患者參與試驗前有「必問七件事」,確保自身權益。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患者因疾病種類不同與嚴重程度等,得符合條件限制才能參與臨床試驗。考量新藥試驗的未知風險並保護受試者,有意願的受試者務必了解七件事:1.臨床試驗的目的、2.過程將發生什麼事、3.可能的不良反應、4.身體狀況是否符合、5.益處及預期效果、6.是否需花錢、7.不參加有其他治療方法等。張連成說,參與臨床試驗後可隨時退出、可隨時詢問主持人有關試驗的任何問題,而受試過程中其個人資料與隱私會獲得維護外,原有的合法權利也不受影響。吳明美說,去年度新藥申請臨床試驗案共331件,其中以癌症藥物為多,其次為三高、氣喘等疾病藥物。吳明美的父親曾參與兩次新藥臨床試驗,2010年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在林口長庚手術治療時,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符合下,接受口服化療藥臨床試驗,至今未復發;但2017年又發現肺癌,在台大醫師建議下,進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至今。
-
2019-12-11 新聞.用藥停看聽
新藥臨床試驗 食藥署籲必問七件事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必經路途,因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部分患者如癌友會參與新藥研發的臨床試驗,但由於有較高的未知風險,總讓受試者在受試前充滿疑問。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首重「安全性」、「劑量」與「療效」,且在人體試驗前都已先經過動物試驗完成,民眾與患者參與前有試驗目的等「必問七件事」,她並舉自己父親就曾接受過臨床試驗,建議可多詢問並確認自身權益。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患者因疾病種類不同與嚴重程度等,並得符合條件限制才能參與臨床試驗,而考量新藥試驗的未知風險並保護受試者,有意願的受試者務必了解七件事:臨床試驗的目的、過程將發生什麼事、可能的不良反應、身體狀況是否符合、益處及預期效果、是否需花錢、不參加有其他治療方法等。來了解其意義、危險性與生活上可能造成的不便等此外,張連成說,受試者同時也得掌握自身權益。如參與臨床試驗後可隨時退出、可隨時詢問主持人有關試驗的任何問題,而受試過程中其個人資料與隱私會獲得維護外,原有的合法權利也不受影響。吳明美說,去年度新藥申請臨床試驗案共331件,其中以癌症藥物為多,其次為三高、氣喘等疾病藥物。而現在醫藥技術發達,試驗團隊進行臨床試驗前,計畫書須經食藥署與院內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審查外,並會針對受試者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如肝功能差、心律不整者可能不適用某試驗,民眾不用再有臨床試驗就是白老鼠的迷思。她說,像她父親就是兩次新藥臨床試驗的患者,在2010年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在林口長庚手術治療,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符合並建議下,接受口服化療藥臨床試驗,至今未再復發。而在2017年時又發現肺癌,在台大醫師建議下,進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至今。
-
2019-12-11 癌症.肺癌
台大主持全台首間醫學認證實驗室 發現肺癌的基因秘密
生技醫藥產業是我國5+2產業之一,行政院曾提出願景,盼明年新藥、高值醫材營業額突破6500億元。台灣大學醫檢系教授俞松良在科技部2011年啟動的生技醫藥核心平台計畫下,在台大成立藥物基因體實驗室,協助我國企業和研究單位投入癌症病因研究、新藥開發等,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的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年輕女生易因基因突變罹癌,原因和年長者不同。科技部今天邀俞松良發表執行成果,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是國內學術界唯一取得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證的實驗室,已吸引產學投資金額5200萬元。俞松良說,此實驗室支持中研院和長庚醫院投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的「癌症登月計畫」,研究台灣人罹新興癌症的成因,發現年長及年輕女性罹肺腺癌原因不同。年長者常因環境因素,例如塑化劑汙染,但若30幾歲就罹癌,可能是體內的APOBEC基因突變所致。有關團隊另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罹肺腺癌女性有97%不曾抽菸。此實驗室創始主持人、台大前校長楊泮池也提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誤判率比X光低。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也助提升精準醫療水平。精準醫療是將人體內的基因、蛋白更細緻分類、分析,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表示,這樣的研究方式嫁接到醫療實務,能促進醫師正確給藥,不但提升病人服務和整體療效,也降低健保開銷。精準醫療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尤其強調癌症的精準醫療。俞松良說,大數據持續發展,供科學家比對健康人與一般人的基因,找出兩者的排序差異,並提供用藥指引。基因的基礎研究和檢測,能協助科學家預言人體健康,對預防醫學做出貢獻。
-
2019-12-11 科別.新陳代謝
走路好處又多一項!男性每天快走半小時 有助降低罹糖尿病風險
我們知道走路、快走的好處很多,而現在又多一樣!根據近期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半小時的快走,能降低血糖和食欲,進而減少男性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根據刊登在《Endocrine Connections》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男性,GLP-1會升高。GLP-1是腸道細胞分泌的其中一種腸泌素(incretin),它能抑制食慾、刺激胰島素,有助於降低血糖,進而降低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罹患的風險。這項研究由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進行,他們招募了703名男性和623名女性體重超重者,監測他們的日常活動,並讓受試者喝葡萄糖,測量前後GLP-1的量,進而評估運動與激素分泌的關係。而之所以男性變化較明顯,可能是因為生理差異或女性的活動水平較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中等強度的活動包括快走、跳舞、園藝、做家事,與孩子一起玩遊戲和運動、帶寵物散步及搬運重量不足20公斤的物體。如果你覺得你的身體無法負荷高強度運動,不如快走、散步、做做家事也不錯,都可達到運動效果。之前《美國醫學會內科期刊》刊登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快走、騎單車等中等強度運動,能降低包含食道癌、肝癌、肺癌、腎臟癌、子宮癌等13種癌症的罹患風險。因此別老是坐著了,多起來走走動動吧!
-
2019-12-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與醫療浪費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朋友的父親H忽然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也不太順,剛好一位去年肺癌過世的朋友一開始也是呼吸不順暢,另一位朋友裝心臟支架前也覺得胸悶,加上身旁的朋友都說應該要趕快去看醫師,所以H非常緊張,決定要去急診,還問我急診應該去哪間醫院好,可不可以到我們醫院急診?我問了H的症狀,覺得他應該先掛內科看看,因為我不是醫師,只是在醫院工作,交給專業的醫師診斷應該比東問西問有用。但是H說門診要排好久,我只好說我們醫院急診不會貿然收這樣看不出多急的初診病人,正常醫院的急診都有分級,會依照病人危急程度來決定先看誰,H聽完就決定去附近區域醫院的急診。果然,這間區域醫院的急診根本沒有病人,所以馬上安排他照X光。照完以後醫師為他看片子,說可能是心臟有問題,先給H開了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要H再去教學醫院掛他的門診好安排其他檢查。H為自己決定去急診感到得意,他說就是因為到急診,才可以去一趟醫院,不用排隊等叫號,就看到醫生、照了X光又領到藥!但為了進一步的檢查,他還是掛了教學醫院的門診,安排了心臟超音波。H說,醫師看完心臟超音波檢查的結果後,告訴他狀況很危急,隨時可能心臟衰竭,所以需要再安排心肌灌注檢查。心肌灌注檢查需要注射放射性元素,再觀察這些放射性元素被心肌吸收的情形。本來H夫婦幫忙帶孫子,因為這個檢查也要與嬰幼兒隔離,所以有幾天H得一個人在房間裡關禁閉。檢查結束後又是一次門診,結果醫師說H的心臟健康的不得了,到了已經可以用老人優待票的年齡,竟然沒有一條血管堵塞,所以藥也不用吃了,H開開心心的回家了。從H這次看病的經驗裡,我發現了幾個明顯的問題。就醫院的角度,會覺得社會大眾欠缺教育。急診應該是給真的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去的地方,「急」就是有急迫性、需要馬上處理的狀況,當然可能會有病人覺得危急,但醫生看來還好的狀況,所以到了急診才會分級。在人力和資源都有限的狀況下,只能優先處理最緊急的病人。之前就有新聞報導,自己也是醫師的官員,家屬去急診沒有被優先服務就打人;其實這不是偶發的案例,因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最重要,自己的病最急,所以覺得去了急診就應該要馬上有醫護人員上前來幫忙。還有一個問題是,H說自己喘不上氣,醫師給他照了X光就告訴他可能是心臟衰竭;再到超音波檢查完,病人得到自己狀況危急的訊息。我從旁聽他敘述,會覺得醫病溝通也有問題。後來我問了H的太太,她說醫師是說,「最嚴重」可能會心臟衰竭,加上做完心臟超音波後又排了更進一步的檢查,所以病人本人只接收到「很嚴重」、「要心臟衰竭了」等訊息,所以既緊張又焦慮。需要進一步檢查又是另一個問題。H也說,他不懂為什麼心臟超音波的結果很不好,心肌灌注檢查完,他又變成非常健康,然後心臟衰竭的藥也不用吃了。不只H想知道,我也想知道,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2019-12-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基金會:盼免疫療法讓更多人受惠
癌症免疫療法可有效延長部分患者存活期,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有條件給付八種癌症接受治療,但礙於財源截至目前僅給付約1300人。台灣癌症基金會認為應研議放寬生物標記檢測互換的可行性,同時檢討健保部分負擔制度,以讓更多病人受惠。台灣癌症基金會上周六舉辦「癌症治療新曙光:了解免疫治療下一步」講座,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說,免疫療法目前通過的適應症有肺癌、晚期肝癌、胃癌、腎細胞癌、黑色素瘤、頭頸癌、泌尿道上皮細胞癌、何杰金氏淋巴癌、乳癌等。依健保8月公布給付個案的數據,晚期肺癌用藥反應率為三成多。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三奇說,晚期肝癌用藥反應率約兩成,多數用藥有效者存活期可超過一到兩年。台北榮總收治超過150名患者,超過二成患者用藥後腫瘤縮小,且將近一成患者腫瘤消失。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哲銓說,晚期腎細胞癌使用標靶治療,作為第二或三線全身治療的反應率約5%,而免疫療法的反應率則有二成五。若提早選用雙免疫療法或免疫加標靶治療,反應率能再提升。講座現場有人提問,免疫治療並非人人有效,該如何評估是否適用。醫師建議,除了檢測生物標記的表現量外,臨床上可先治療四次、約二到三個月後再評估療效,有效的病人才持續使用。「癌症如果變成有錢人才能治的病,這現象很不好」。賴基銘說,我國應研議生物標記檢測互換的可行性,另也應檢討調整健保部分負擔制度,讓病患面對治療時有更多選擇,嘉惠更多病友。
-
2019-12-04 癌症.攝護腺癌
男罹攝護腺癌 怕手術後影響性福力求「保根」
新竹一名52歲男子,長期一進廁所一待就是15分鐘以上,卻還是尿不出來或有尿卻變慢,忍了一年才就醫,檢查後竟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第2期,男子擔心若進行切除手術將造成性功能障礙,極力要求一定要「保根」,經醫師建議後選擇採用荷爾蒙與藥物合併治療,目前恢復良好癌細胞沒有移轉,同時也解決了排尿困難的問題。東元綜合醫院泌尿中心主任醫師劉兆漢指出,根據衛福部歷年男性癌症死亡原因統計,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七,死亡率達11.8%,且每年持續攀升,幾乎每星期就有一名男性確診。除老化與遺傳因素外,飲食問題也是罹患攝護腺癌的原因。劉兆漢表示,攝護腺癌無法由外觀分辨,早期症狀也不明顯,若出現頻尿、尿流細小、滴尿、射精時疼痛、甚至血尿、血精、骨骼疼痛時,通常都已經相當嚴重。攝護腺癌可藉由簡易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查,這種由攝護腺上皮細胞分泌出來的蛋白酵素,在血液中的安全值應在4ng/ml以下,由於攝護腺肥大、發炎或鈣化,PSA值也會上升,若超過10,就有罹癌可能,應立即進行經直腸前列腺超音波切片檢查。劉兆漢表示,肝癌與肺癌發現後的平均存活率僅約6個月,而攝護腺癌存活率可達5年以上。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因人而異,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攝護腺根除手術、荷爾蒙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手術治療時,因可能會切斷或傷及位在攝護腺左右兩側下方控制陰莖勃起的神經,造成性功能障礙的機率約有5成以上,也可能造成尿失禁等後遺症;放射治療則復發機率較高。因此1、2期病患仍以切除手術為主,也是目前治療攝護腺癌最有效的方法;第3期以上則須加上口服或注射抗男性賀爾蒙,甚至摘除睪丸,以阻斷供應腫瘤成長所需的睪固酮(男性賀爾蒙)。劉兆漢也呼籲,男性到了50歲以上,每年都應該接受例行性的PSA檢查與肛門指診,同時也可進行攝護腺健康指數與磁振造影等檢查,大幅提升診斷的準確率。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定期全身健檢無法減少死亡率?醫師4點詳盡分析
近日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健檢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不僅很難三言兩語下結論,而且也非常敏感。筆者本人平常也會在醫院的健檢中心工作。如果說健檢當然有用,好像是在變相推銷。但假如說健檢沒用,引起的爭議就更大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非健檢是否絕對必要,而是試著解答前面這個單純的問題。當然在最後,我們會根據問題的答案,給大家一個行動的參考。定期健檢與總死亡率:鐵證如山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八個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小問題早點解決,才不會變成大問題,在病入膏肓之前阻止一切惡化的機會,這很合理吧?既然人人都是因為「怕死」才做檢查,所以當我們要給健康檢查的績效給一個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死亡率。如果接受檢查的人,死亡率可以獲得改善,那就代表健康檢查提供了正面的保護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找,因為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探討過了。在 2012 年,權威的考科藍系統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做了一篇收錄 14 篇研究,多達十八萬參與者的統合分析(全文連結在此),結論是不論是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如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死亡率,三者都缺乏顯著的差異。如果細看資料,這些指標不只是沒有達到統計學的顯著,風險值(risk ratio)都只在 0.99 到 1.03 之間,可以說基本上是有做沒做都完全一樣。而在這個研究中,接受健檢後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得到的診斷增加了 20%。這個意思是說,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在做完健康檢查會被告知有建議要追蹤處理的「異常」。即便如此,這個成果卻無法因而改善死亡率。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所以健檢做跟不做都沒差囉?甚至還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覺得這些錢好像都丟到了水裡。上段我們只交代科學研究的結論,但我們還需要去考慮背後的理由,才能知道之後該怎麼做。之所以健檢沒有辦法減少死亡率,有幾個主要的原因:1.百尺竿頭,難以進步:通常做健檢的人都以中年以下族群為主,而且經濟也比較好,可以說這些人身體本來就相對健康。在一次檢查中,找到性命攸關的問題,並且剛好又能夠處理,這樣的機率並不高。2.不是每種病都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段話其實有兩個前提,就是這個病很容易被早期診斷,而且發現後還能夠有效治療。以大腸癌為例,早期大腸癌很容易藉由糞便檢查與大腸鏡探測得到,也可以經由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痊癒。但像是許多人聞風色變的胰臟癌,目前醫學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期檢查可以有效篩檢。即使是相對早期的胰臟癌,也比大腸癌難對付的多;而且胰臟癌手術更是大刀中的大刀,這些因素使得胰臟癌並不存在早診早治的條件。3.人都會死,但死因各有不同:糞便潛血與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這是有堅實科學證據的。但即使躲過台灣排名第一的癌症,後面還有十幾種癌虎視眈眈;而惡性腫瘤雖然是十大死因第一名,但排行榜上也還有九種磨刀霍霍。用另一個方式來比喻,,我們不能因為買了一張樂透,就期待變成郭台銘。4.最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最難:事實上,健康檢查確實可以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知道自己血壓偏高、開始有糖尿病,卻不願意在生活或醫療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那意義仍然有限。很少有什麼健康的問題是簡單一場手術就解決,反而常常需要嚴格的自律才有效。前面看起來好像要降低死亡率難如登天,但其實比如戒菸、減重,這兩個動作就能確實有效的降低總死亡率,比任何補藥或健康食品更有效,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理解「健檢」與「篩檢」的不同:前者像保險,後者能保命說了這麼多,也要平衡報導。筆者認為健檢就像是個人保險,只要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跟預算去做安排,就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期待靠買保險來賺錢,那很可能會因此失望。保險公司定價前早就精算過,大多數人買了特定保險可能永遠不會有需要理賠的那天;但對於買保險的個人,期待的是萬一天塌下來有得撐住。我們一定都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有在做了健檢之後找出問題成功治療的案例。和茫茫人海相比,這種故事發生的比例可能無法撼動統計上的趨勢。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價值也不是當初檢查的費用可以衡量。秉持合理的期望跟心理準備,在可負擔範圍內去安排檢查,對個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還有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前面提到的健檢是大範圍,針對整體健康狀況的概略檢查;但對於有特定風險的民眾,確實存在一些可以大幅減少特定死亡率的篩檢措施。這就好像騎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針對特定的場合有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安全跟意外的存活率。這種篩檢其實不少,比方:●50 歲以上民眾的定期糞便篩檢●21 歲以上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45 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有 B 型、 C 型肝炎帶原、或是慢性肝病,在門診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並治療這些措施在台灣都有健保給付或政府補助,幾乎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卻可以減少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有點像是統一發票,不用付一毛錢,還有機會抽到大獎(只是還要花時間對發票,而且我從來都沒中過大獎)。認真的說,如果對健康在意的朋友,應該要非常重視這些篩檢。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方對長期吸菸的中年人,低劑量電腦斷層也能增加早期肺癌的偵測率;這部分並沒有固定健保給付,但在自費健檢卻沒有任何限制。這邊做個小結,個人化、針對風險與經濟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檢查,有它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它的極限。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不幸的意外事件,壽命也常常受到體質和基因的約束。但大多數的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律,還有在真正遇到狀況時願意做出改變的動機,才是常保健康的最佳心態。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定期追蹤或篩檢,也可以小兵立大功,達到救人一命的效果。原文:葉人豪醫師部落格
-
2019-12-02 科別.眼部
青光眼手術常用藥缺貨 食藥署緊急核准專案進口
本報今天報導青光眼患者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10月起大缺貨,可能影響手術成功率。食藥署今表示,11月20日已核准一家藥廠從南韓進口絲裂黴素C,核准用量為3萬劑。絲裂黴素C,適應症主要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但因為發現有助於青光眼手術執行,成了該藥最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方式。三總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說,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以幫助傷口癒合。由於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2021年才能恢復供貨,缺貨期間,若用回舊藥,手術成功率僅剩五成。對於青光眼用藥「絲裂黴素C」缺貨的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10月24日已公開徵求專案進口,並於11月20日核准一家藥廠從南韓進口絲裂黴素C,核准用量為3萬劑,待原持許可證的廠商可恢復供貨,將以許可證廠商優先進行供貨。張連成表示,該藥健保使用量每年為6萬劑,目前也有其他家廠商正在申請。核准的廠商資訊食藥署已公開於藥品供應平台(https://dsms.fda.gov.tw/),各醫療院所可向廠商申請,然而目前尚未有醫療院所申請。據查,食藥署11月29日才將相關訊息公告上網,適逢假日恐未收到訊息。呂大文便表示,對於食藥署已核准專案進口「絲裂黴素C」一事,學會並未接獲相關訊息,也不知道已經可以向廠商訂購。目前該藥在眼科的使用上每年約3000劑,若確認可進口3萬劑,應足夠救急。
-
2019-12-02 科別.眼部
青光眼關鍵藥大缺貨 手術成功率剩5成
全台約有卅八萬名青光眼患者,每年約二千到三千名患者需執行青光眼手術,手術中最常使用到的絲裂黴素C(Mitomycin-C),是作為抗傷口癒合藥物,能幫助手術進行,但從十月起大缺貨,十一月原廠宣布該藥品質堪慮全面回收,直到二○二一年才能恢復供貨,缺貨期間,手術只能用回舊藥,使手術成功率僅剩五成。抗癌藥「協和排多癌注射劑十公絲」,主成分為絲裂黴素C,其適應症為緩解胃癌、膀胱癌、肺癌、肉瘤癌、白血病症狀,自被發現有助於青光眼手術執行後,也成了該藥最常見的適應症外使用方式。三總一般眼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說,絲裂黴素C主要是配合青光眼最常見的「小樑切除術」使用,為了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眼壓,必須要劃開鞏膜(即眼白)與結膜交界處,引流睫狀體分泌過多的房水(即眼球內液體),過程中傷口不能快速癒合,絲裂黴素C就成了最好的幫手。過去未發現絲裂黴素C可幫助青光眼手術前,皆使用同是抗癌藥的5-FU作為抗傷口癒合的藥物,但效果比絲裂黴素C差,也使手術成功率僅有五成,而使用絲裂黴素C者成功率可達九成。呂大文說,缺藥期間,對於頑固型青光眼需手術的患者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他們是傷口癒合相對快的族群,初步先延後這類患者的手術時間,若無法延後則會說明使用舊藥的手術成功率,再讓患者決定。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北榮眼科部主任劉瑞玲說,學會曾主動委託美國廠商供貨,但美國出貨量不大,無法供貨至台灣,因此各醫院現階段,皆只能用回5-FU,直到等待藥品恢復正常供貨。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藥廠十月通報將會短缺時,十月廿四日已公開徵求專案進口,目前已經核准一家藥廠從韓國進口絲裂黴素C,只要廠商完成申請健保價格,就能正常供貨。
-
2019-12-01 新聞.健康知識+
未來罹患癌症風險可能增7倍!研究揭這些患者有隱憂
對於在心臟病發作中倖存下來的人來說,有一些令人擔憂的消息。1項新的研究表示,與心臟健康的人相比,曾經有過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人,罹癌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年會。這些發現基於1項長達數10年的研究,持續追蹤居住在麻州弗雷明翰小鎮居民的心臟健康。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心臟病專家Lau和她的同事們注意到,許多心臟病患者同時也在對抗癌症。研究初期追蹤了12,700多人,這些人既沒有心臟病也沒有罹患癌症;但在研究的15年間,總共發生了1,670例癌症病例,主要與胃腸道癌、乳腺癌、攝護腺癌和肺癌有關。研究人員發現,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和抽菸習慣等,皆與癌症有相關性。未來10年內,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罹癌可能性多出3倍以上。再者,在研究期間發生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心力衰竭或心室顫動的人,與沒有心臟臟疾病的人相比,其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同樣的,BNP(1種用於診斷心臟衰竭的指標)較高者更容易罹患癌症。西奈山Blavatnik家族切爾西醫學中心醫學助理教授Nicholas Rohs博士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補充說明心臟病患者患有許多炎症、免疫系統失調的機率也比較大,體內的激素變化多以及血氧含量比較低,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Lau則表示,這個研究提醒了醫師們,應該要積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要預防心臟病,同時也要考慮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29 科別.呼吸胸腔
台商久咳不癒竟是肺癌 醫師:久咳超過8週應盡速就醫
一名年近40歲的台商,長期慢性乾咳,本身患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某天突然聲音沙啞,就醫檢查發現其左邊聲帶麻痺,進一步胸部X光檢查竟確認罹患肺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胸腔內的淋巴,壓迫了左邊神經引起聲帶麻痺。其實,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引起久咳,臨床上也常有患者偶然發現肺癌等其他疾病,因此,若久咳超過8週,應尋求胸腔科醫師診治。久嗽沒好日子過8週以上 沒改善應找出原因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轉,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狀持續8週以上沒有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咳嗽至昏倒、肋骨斷裂等,故過度咳嗽時應盡快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筆者於問診中最常見久咳不癒的病因,包含鼻涕倒流(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氣喘、胃食道逆流為最大宗,另外剩下一成為感染,例如:肺結核、百日咳、肺膿瘍等,再來是因高血壓藥和血糖藥所引起。至於其他肺部原因,包含:氣管擴張症、細支氣管炎、肺癌、非氣喘性嗜伊紅性之氣喘炎等、類肉瘤、菜瓜布肺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鼻涕倒流、氣喘、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慢性咳嗽兇手針對慢性咳嗽如何治療,筆者認為鼻涕倒流可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鼻黏膜消腫藥物;過敏性氣喘則可透過吸入性氣喘藥物控制,梅雨季也盡量控制室內溼度至50%~60%;胃食道逆流則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感染性疾病利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其他情況也可使用止咳藥。另外,抽菸患者也常久咳,因吸菸刺激氣管,造成慢性發炎而引發咳嗽,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老菸槍則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肺功能已退化變差,必須長期使用氣管擴張劑治療。久咳揪病因 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好慢性咳嗽的關鍵。」久咳超過8週,可請胸腔科醫師進行胸部X光、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痰液細菌培養和氣管鏡或鼻鏡等檢查,其中又以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上述常見慢性咳嗽病因雖無法據此診斷,卻可以排除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可能。除上述案例,也有一名患者誤以為自己感冒沒好,咳了將近4個月,主要症狀是乾咳、喉嚨有痰。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鼻涕倒流引起,也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結節,幸運在初期檢測出肺腺癌。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以下警示症狀要注意病患就診時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咳血、咳痰或呼吸困難、發燒、聲音沙啞、反覆同部位肺炎感染、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並主動告知職業與工作環境、是否有抽菸等危險暴露因子,或者用藥資訊(尤其是血壓藥和血糖藥),方便醫師正確診斷。
-
2019-11-28 癌症.抗癌新知
死亡率狂降27%!美國做出努力避免200萬國人罹癌
癌症作為一種高死亡率的慢性疾病,目前仍舊以逐年遞增的態勢發展。之所以癌症的死亡率這麼高,其實正是因為很多癌症在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人們往往會忽視,而當症狀明顯的時候,常常已經到了晚期。鑑於這種情況的普遍性,很多人都覺得,在面對癌症的時候無能為力。 不過,面對癌症,人們真的無能為力嗎?其實並不是的!2018年年初的時候,美國癌症學會曾表示,在醫學界的不懈努力下,美國的癌症發病率以及死亡率,都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死亡率25年狂降27%。也就是會說,美國已經擁有了控制部門癌症發病率的有效辦法!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辦法,能夠讓200萬美國人免於患上癌症呢?降低癌症發病率的因素我們就針對五種比較普遍且比較嚴重的癌症進行分析,看看美國是採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降低這些“惡魔”的出現機率的。一、肺癌肺癌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癌症,人們熟知抽煙將會增加肺癌的機率,所以戒菸就是一個很明顯的降低肺癌患病率的辦法。美國在這方面做出了實際行動,居民的吸煙率逐漸呈現下降趨勢。據統計,目前美國的吸煙率已經低至15.2%,所以美國的肺癌發病率自然也就隨之降低了。但是,戒菸雖是控制肺癌發病率的一個辦法,卻不能把戒菸當作避免肺癌的唯一措施。建議大家最好定期做針對性篩查,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過吸煙史的人。二、大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雖不及肺癌,但是也不低,位列癌症發病率前三。對於大腸癌來說,人們可以通過有效篩查來降低發病率。也就是說,當人們的年齡到了20歲之後,就可以到醫院評估自己的患癌風險了。而當年齡超過50歲之後,最好每十年做一下腸鏡檢查,因為這些檢查能夠及時的發現大腸腺瘤,及時的發現就能夠及時的治療,從而有效避免發展成大腸癌。三、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如果發現的早,那麼5年生存率是很高的。而美國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在最近二十年下降了52%,主要得益於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這種檢查能夠讓人們及時的發現病變趨勢,進而得到有效的治療,避免腫瘤的惡性發展。四、乳腺癌乳腺癌是致死率排第二的癌症,但是如果發現的比較早的話,其患者生存率將會達到90%。而如何及時發現乳腺癌呢?美國篩查乳腺癌的辦法,就是在40歲之後,每年都進行乳腺X線鉬靶檢查。這樣可以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五、宮頸癌宮頸癌對女性的健康威脅很大,尤其是20歲~39歲之間的女性。不過,如果注意進行宮頸癌篩查,那麼就會將發病率降低多達70%。如今,隨著HPV疫苗的普及,宮頸癌的發生率逐漸遞減40%。建議:如果有過性生活,那麼建議女性在21歲之後就開始進行癌症篩查。21歲~29歲的女性,適合每三年進行一次TCT檢查;30歲以上的女性,適合每五年進行一次TCT+HPV檢查。另外,女性在9歲~26歲之間,還能夠接種HPV疫苗來減少宮頸癌的患病機率。綜上所述,其實我們都能夠看出來,癌症的預防和篩查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做好預防與篩查,將會大幅度降低患癌風險。不過,癌症的篩查和預防是有針對性的,平時體檢很難查出癌症。因為癌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有針對性的對風險較高的癌症進行篩選檢查,才是保證自身健康的有效方式。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28 癌症.抗癌新知
新光醫院推動癌篩檢 醫師:早期發現切除 癒後愈好
新光醫院今推出「你的幸福集氣,我的抗癌勇氣」耶誕癌友關懷活動,打造歐式風格,並架設耶誕樹與設計明信片,民眾可透過文字力量鼓勵癌友。副院長高尚志說,呼籲成年民眾,定期健檢癌篩不可少。57歲林麗美現身說法,她說,她不抽菸不喝酒、生活規律,偶爾會咳嗽,以為是小病症而不以為意。直到去年5月健康檢查,發現肺部有小塊陰影,進一步檢查發現左上葉肺有一顆兩公分大的腫瘤與另一顆較小腫瘤,確診為肺癌第二期。她說,得知自己罹癌後樂觀面對,從未掉過一滴淚,常跟友人聚餐、爬山,「快樂心情得靠自己」,家人才會更支持,她接受治療後,目前狀況也很穩定。高尚志表示,癌症長達37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為落實國健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防治政策,醫院長年致力推廣大腸、口腔、乳癌、子宮頸癌等四癌篩檢外,還有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檢查。高尚志說,院內2007年至2019年,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查的3萬8105人中,345人確診肺癌,偵測率0.9%,等於每千人中有九人為肺癌患者,其中八成是第一期以內癌別。他說,乳癌可透過乳房超音波、攝影方式來檢查;大腸癌則透過糞便潛血或大腸直腸鏡來檢查;子宮頸癌利用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可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等。高尚志說,最好的治療就是早期發現、切除,癒後愈好;新光醫院統計,今年1月至8月,院內2萬811名的四癌篩檢個案,就有1099名是癌前病變,其中62名確診罹癌,平均18人中有一人罹癌,可見篩檢重要性。
-
2019-11-28 癌症.肺癌
咳嗽逾月別當小感冒 家庭主婦不菸不酒也罹癌
57歲的家庭主婦林女士平時生活規律,不菸不酒,時不時會出現咳嗽長達1個月的狀況,但她始終認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去年做健檢時意外發現肺部有陰影,確診肺癌第二期。林女士今天在新光醫院舉辦的聖誕節點燈活動中分享抗癌心路歷程,她說,以往雖然經常咳嗽,但她總是當作小感冒來治療,殊不知竟可能是肺癌警訊,所幸在腫瘤才2公分就發現,治療期間除了配合醫療團隊乖乖治療,也努力調適心情,希望樂觀面對。她坦言,治療期間口腔、腸胃都非常不舒服,食慾也大受影響,因此她盡可能找朋友一起爬山、運動,找尋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來舒緩身體不適,也更懂得保護自己,避免油煙、空汙暴露,如今恢復相當良好。新光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醫師高尚志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癌症已經連續37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其中又以肺癌高居死亡率之首;他解釋,肺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胸部有肋骨、心臟、大血管、肺臟、肝臟等器官容易遮住病灶,等到患者出現症狀並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只能靠化療、標靶藥物控制病情。高尚志說,傳統肺癌檢查大多以胸部X光作為篩檢工具,很難發現直徑1公分以下的小結節,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成為肺癌篩檢一大利器。根據統計,2007年6月至2019年10月院內共有3萬8105人進行LDCT,其中有345人確診肺癌,偵測率為0.9%,等於每千人中就有9人因此找出肺癌,其中有8成是第1期的早期,可望及早以胸腔鏡切除,不僅傷口小,治癒率也很高。高尚志指出,根據臨床統計,肺癌患者男性中有4成不抽煙、女性則有9成以上不抽菸,其危險因子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油煙、拜拜燒香、空氣汙染等,建議40歲以上老菸槍或50歲以上的一般民眾,至少應做一次LDCT檢查。他強調,尤其是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病史者、有肺部慢性疾病、曾罹患肺結核或慢性肺部發炎、住在工廠附近等都是肺癌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聖誕節腳步近,新光醫院創院以來每年都會在大廳進行聖誕節裝置藝術點燈儀式,今年特別加入「你的幸福集氣‧我的抗癌勇氣」聖誕節癌症病友關懷活動。新光醫院社會服務室課長朱健豪表示,台灣人不習慣把對親友的關心掛在嘴邊,因此特別設計集氣小卡活動,邀請前來探病的親友將對癌友的祝福、關心寫在集氣小卡上,院方將代為轉送至病房,鼓勵癌友對抗病魔。
-
2019-11-27 癌症.抗癌新知
皮膚癢可能是癌症徵兆?反覆癢不要抓一抓當沒事
可能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皮膚瘙癢都是皮膚病或者過敏性疾病引起的,但將皮膚瘙癢與癌症聯繫起來,許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前陣子遇到一位老年患者,反覆皮膚瘙癢6個月,看遍了各大醫院皮膚科,各種抗過敏止癢的藥物內服外塗遍了,直到最近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肺癌。癌症病人為何會皮膚瘙癢?有些頑固的全身性瘙癢,可能是癌症發展過程中在皮膚上的一種非特異性表現。研究表明,癌細胞會分泌一些炎症因子、細胞因子,作用在皮膚表面的神經末梢上,引起皮膚的免疫反應。不同的癌症類型,不同的癌症患者,由於個體差異,表現各不相同,疾病早期或疾病控制不佳時,瘙癢比較明顯。因此,若出現長期慢性的、頑固性的瘙癢,找不到原發疾病,且用了各種止癢藥無效的情況下,應警惕潛在內臟惡性腫瘤。癌症引起的皮膚瘙癢可表現為兩類: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直接效應主要是原發性的皮膚癌或者其他癌症的皮膚轉移,間接效應又稱為副腫瘤性皮膚病。癌症引起皮膚瘙癢主要是腫瘤組織可產生包括組胺、酶、抗原以及癌胚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質,刺激身體感覺神經末梢引起,同時腫瘤也會引起機體免疫反應,產生類似皮膚過敏的效應,導致皮膚瘙癢。哪些癌症可引起皮膚瘙癢?許多癌症都可引起皮膚瘙癢,根據現有的資料報導,胃癌、肝癌、胰腺癌、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直腸癌、淋巴瘤等都可有皮膚瘙癢。雖然以皮膚瘙癢為首發症狀的癌症並不常見,但癌症引起皮膚瘙癢還是有一些特點的,如全身皮膚突然奇癢難忍,持續時間較長,但皮膚表面並不任何變化,皮膚瘙癢與天氣變化無關,對症治療效果較差的慢性皮膚瘙癢(皮膚瘙癢持續時間超過6週),就需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了,應儘早去醫院診治,不要以為是皮膚病而已,撓撓就算了。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1-27 癌症.肺癌
肺癌成為新國病 王明鉅批政府吃定台灣人傻
肺癌連續十年蟬聯我國第一大癌症殺手,且台灣肺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二,僅次於北韓,肺癌已成為台灣「新國病」。有醫師警告,空氣汙染恐是目前最應重視的議題。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指出,蔡政府背棄了589萬人以核養綠續用核電民意,不但拿走大家的錢,也不管大家的健康,火力發電愈燒愈多,他們就是吃定了台灣人傻。王明鉅在臉書貼文指出,媒體《ETtoday新聞雲》民調中心發布了有關能源幾個民調結果:59.2%的民眾對蔡政府能源政策不滿意。65.8%的民眾同意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重啟核四。66%的民眾認為政府應該落實「以核養綠」公投的結論,讓綠能以漸進的方式取代核能。61%不能接受2025電價漲33%。85.5%的民眾認為短期不能放棄任何一種能源。為了能源轉型最不願意付出的代價中,36%最不想付出「空氣品質惡化」,26.6%最不願意付出「調漲電價」的代價。昨天另一則新聞是台灣的癌症機構發佈了,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十年的肺癌新數據。台灣女性的肺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8。全部肺癌的發生率也高居全世界第15名。而且歐美國家85%肺癌患者是吸菸者,但台灣肺癌病人有近半數都不抽菸。王明鉅說,這麼多這麼可怕的癌症,專家們都說全是來自幾十年來的空汙。蔡政府2018年背棄了589萬人「以核養綠」續用核電民意,明白踐踏了最直接的公投民主的政黨,2019年沒收了正在進行的核四重啟公投,甚至還禁止全台灣人民行使公投權力二年半以上的政黨,竟然還有臉談民主。民進黨背棄公投背棄民意的錯誤能源政策,為了他們自己的一黨之私,將要從全台灣每一個人的口袋中,每年拿走1萬多元,而且連續一直拿一直拿,從2025開始連拿20年,一共拿走5兆元。他們不但拿走你的錢,也不管你的健康。火力發電愈燒愈多。光是核一、核二、核四3座大台北地區的核電廠,只要全載發電,就能讓世界第二大燃煤電廠的台中火力發電廠全部停機10年20年,不必再中電北送,天天大燒煤發電送到大台北地區。但是為了黨意不惜犧牲空氣的民進黨政府,卻完全聽不進中部民眾對於空汙無法忍受的呼籲。這個政府,就是無論如何也要燒更多的煤、更多的油,更多的天然氣來傷害人民健康。這個政府,就算明知違背民意,照樣無論如何也要廢除核電,也要奪走全台灣人民5兆元的財產,送給外國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等等廠商去買電。王明鉅說,他們是吃定了台灣人傻容易受騙。他們也想著只要他們一直喊著「2025非核家園」,台灣人就會相信風光明媚,廢核電用大量的再生能源,既不會缺電也不會漲電價。王明鉅說,他曾經很笨過,也真的信了這些政客們所說「廢核與能源轉型,既不會缺電,也不會漲電價」的謊言,其實全是假。 編輯推薦 平地的、高山的就是有差!好吃高麗菜這樣挑 洗手台陳年黃垢難除?不用買清潔劑,一個生活用品就搞定
-
2019-11-27 癌症.肺癌
台灣「新國病」 肺癌發生率亞洲第二 專家建議這樣預防
肺癌連續十年蟬聯我國第一大癌症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布的全球肺癌發生率地圖中發現,台灣肺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二,僅次於北韓,若單看女性發生率,更擠進世界第八名,肺癌已成為台灣「新國病」。醫師表示,若想避免台灣名次繼續攀升,空氣汙染恐是目前最應重視的議題。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去年肺癌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且肺癌有年輕化趨勢,男性罹癌年齡十年來從七十二歲降至六十八歲,女性則降到六十五歲,有可能是及早發現患者,但也可能是致癌因子增加。癌症形成約需歷經十至卅年,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認為,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二,恐是卅年前台灣輕視工業廢氣、菸害、廚房油煙所造成的惡果。賴基銘認為,台灣過半數肺癌患者沒抽菸習慣,菸害影響逐漸變小,台灣肺癌防治的下一個難關會是對抗PM2.5空汙。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肺癌是我國十大癌症的三冠王,據統計,被發現時已經是肺癌第四期的患者高達百分之五十一點九,是所有癌症之最,造成肺癌連續十年蟬聯第一大癌症殺手。賴基銘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率,讓已變異的細胞生長速度減緩,另建議負責烹調的家庭主婦保持廚房通風。
-
2019-11-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非絕症 醫:基因篩檢精準治療可望延長存活率
一名婦人五年前發現罹患肺腺癌合併腎上腺轉移,接受化學治療出現掉髮、疲倦、食慾下降等副作用,且確診一年後腦部也發生轉移,認為治療無效又影響生活品質,要求不要繼續治療。後經過基因檢測,確診為她是ALK罕見行肺癌,透過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現在病情控制良好。收治這名婦人的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台灣一年新診斷肺癌病人約一萬三千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佔85%,又以肺腺癌最為常見。這類病人通常都沒有抽菸史,因基因突變導致腫瘤細胞增生。而產生治病基因突變包含EGFR、ALK、ROS1、BRAF等,其中又以EGFR基因突變佔50%至60%最常見。李岡遠表示,由於肺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肺癌初期不痛、不喘也不會咳嗽,通常壓迫到神經產生症狀發現時,已是晚期。過去受限於檢測技術,未採取任何治療的病人平均存活四到六個月,採取化學治療平均也僅存活一年。但隨著技術提升,一旦透過檢測知道是哪些基因突變,便可以更精準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期三到四年。李岡遠表示,三種基因包括EGFR、ALK、ROS1都有健保給付檢測和標靶,建議病友及早就醫、透過檢測積極治療。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也表示,不要再聽到癌症就覺得是絕症,不同癌症的治療方式不同,以肺癌為例,確認突變的基因並且使用正確標靶藥物的精準醫療很重要。
-
2019-11-26 養生.營養食譜
含高鈣、抗氧化、又有飽足感…高麗菜量多價跌,這時吃CP值最高!
最近高麗菜進入盛產期,量多價跌,天氣也慢慢冷了,又可以開始吃火鍋,有「蔬菜人蔘」之稱的高麗菜正是火鍋最受歡迎的菜之一,大家應趁便宜多買多吃。此外,之前風靡日本的高麗菜減肥法,營養師表示,餐前先吃些高麗菜確實能提升飽足感,降低主食攝取量。高麗菜便宜,營養價值卻是相當豐富,有「蔬菜人蔘」之稱。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網站資料,臺中市信德中醫診所鄭文裕院長撰文指出,高麗菜含有維生素B群、C、K、U、鈣、磷、鉀、有機酸、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及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其中鈣、鐵、磷的含量在各類蔬菜中名列前五名,又以鈣的含量最為豐富,是黃瓜的五倍、西紅柿的七倍之多。其所含的吲朵素(indole)能改變雌激素的代謝,降低乳癌風險,其所含有的異硫氰酸鹽,可降低致癌物的毒性,有效預防肺癌和食道癌。蘿蔔硫素則是功能強大的抗氧化物,可以增強體內酵素的解毒能力,也是維生素C和纖維的良好來源。高麗菜還有耐放的優點,放在通風處可放好幾天不會壞。根據農委會農業兒童網介紹指出,放入冰箱保存前,將芯心取出,塞入濡溼但不滴水的紙團,再裝進保鮮袋,並採以莖部朝下,依原來生長的方向放置,可延長保存時間。而之前網路流行高麗菜減肥法,有些較極端的方式是連續、完全只以高麗菜為「主食」,這是不健康的吃法,還是應該補充適量蛋白質、澱粉類,及加入一些其他蔬果。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曾受《聯合報》訪問指出,比較建議的做法是,食量較大的人可於「餐前」先食用高麗菜提升飽足感,降低正餐主食攝取量。
-
2019-11-25 癌症.肺癌
歐洲腫瘤年會發表新研究 晚期肺癌可望延長存活
肺癌高居全世界癌症死亡率之冠,在台灣也是十大癌症之首。上周末在新加坡舉辦的2019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 Congress)上針對新的標靶藥物有突破性的發表,可延緩疾病惡化達16.5個月,為既有藥物的兩倍;並延長三成的整體存活時間達3年以上。根據最新的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癌占了總癌症死亡個案的19.2%,將近五分之一。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院長李毓芹表示,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台灣人罹患非小細胞癌的比率較歐美高,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肺癌有多種治療方針,但全球晚期非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超過半數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其中台灣晚期肺癌患者約5成為EGFR基因變的類型,必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而台灣肺癌晚期患者中,高達50至60%有EGFR基因突變。EFGR基因突變可能導致蛋白質過度活躍,刺激癌細胞不斷生長,使癌細胞擴散、惡化。過去針對EFGR已開發出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但許多患者會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必須調整用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在本次年會,發表新型標靶藥物的研究。藥物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針對346名亞洲肺癌EGFR突變且從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進行試驗和分析,新型藥物可延緩疾病惡化達16.5個月,世紀有藥物的2倍,也讓患者整體存活期達到37.7個月,增加三成時間。目前新型標靶藥物仍待通過中國、香港、日本等各國核准。
-
2019-11-25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數位幫忙 助醫病共享決策
癌症治療進步,選項也更趨複雜,醫師期待病人多瞭解治療選擇,更願意積極治療、持續抗癌。近年醫界紛紛響應衛福部國健署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shared decision-making)」,已有很多醫院針對不同疾病、醫療照護,設計紙本工具,便於民眾表達對疾病照護的價值觀和需要,藉由溝通並得到共識,完成治療。實際上,這些設計友善的工具,不只是幫助病人提升知能,以及治療意願、成效,減少憂慮;對醫療團隊來說,也的確大幅減少溝通的時間心力,醫病雙方皆受益。攻略肺癌 靠圖片互動肺癌影響國人健康最巨,治療花費高且複雜,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第一個為肺癌癌友設計的數位版SDM工具,就是試著運用圖片、互動模式設計的「肺癌攻略」,透過愈來愈多人善用的LINE聊天機器人,或醫護人員用電腦版及語音導覽,一步步帶領病人、家屬了解治療路徑、選項,便於與醫療團隊溝通、討論治療方式。醫病溝通 病人為中心共享決策(SDM)最早1982年由美國一項福祉計畫提出,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1997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Cathy 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醫師基於實證資料,提出各種不同治療方法,病人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再共同達成最佳可行的治療選項。首先,面對各樣疾病,應先提出「醫病共同決策輔助工具」為媒介,醫療團隊列出具實證的資訊及治療選項,協助病人瞭解疾病、臨床進程、治療選擇的意義,而病人則提出其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包括病人的道德觀與宗教觀、個人偏好,例如想維持清醒、即使得承受較多苦痛,或病人的擔憂、情緒上與社會上需求,如外貌變化,教育病人與家庭對於疾病知識。最後在各種可能的醫療選項及病人意願,共同達成共識,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在台灣,醫病溝通真是一個難題。其實大家都知道「醫病溝通」是醫師非常重要的課題、也是一門藝術,面對不同的醫病認識、認知,疾病及治療的複雜程度,甚至是個人面對生病的態度,都可能出現不同的溝通結果,也可能影響治療成效。醫師期待病人遵從醫囑、積極治療,但突來面對疾病的當下,病人不僅盼望醫師救治,也期待被同理、被關注,畢竟多數人在生病前,無能理解醫療專業,也沒有人能全然掌握疾病的可能變異。臨床常見,醫療團隊向病人或家屬在有限時間說明醫理和治療步驟,即便盡量不用專業用語,病人每字每句都聽下去,卻可能還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聽不懂或誤解,而無法理解的治療指引或診療副作用,可能嚴重影響病人治療意願、存活希望。癌症希望基金會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面臨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困難,於是在臨床醫師和相關單位協助下,以肺癌為主題建置了第一個SDM平台,名為「肺癌攻略」,採用圖形化、互動式說明,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取代艱澀的醫學用語,完成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這套如國健署所言「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此三元素」的工具,也希望提供給有需要的醫療機構使用。我們更期待台灣民間積極響應,創造更多不同疾病的SDM工具,支援病人對抗疾病,讓醫病溝通不卡關。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名醫一定能很快找出病因?醫師坦言:「看病畢竟不是算命」
每個人心目中的「好醫師」定義可能不同,有人喜歡醫師俐落乾脆的診斷、有人喜歡醫師多傾聽、也有人覺得醫師親切,病就好了一半。也有些人崇尚「名醫」,認為病人多、有頭銜的醫師代表技術好,疾病也能得到更好的診療。但這些既定觀念真的正確嗎?當然要找主任級、名醫、權威?專家解析:十之八九的疾病不用找所謂「名醫」,且名醫可以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相對較短。名醫就是好醫師嗎?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好醫師的定義非常主觀,依據每個人的認知有所不同。但的確有部分患者崇尚「名醫」,認為「當主任就是好」、「是教授就厲害」,主要是醫療體系本身就製造名醫,往往會為醫師掛上「XX權威」的封號。而民眾去追求名醫,無非是想要疾病快點好。滕西華認為,想要疾病快點好,「找到對的醫院、對的醫師、得到對的醫療」才是重點。她坦言,某些特殊疾病需要在一定的醫療層級才有相應的資源和醫師,但並非每一種疾病都是特殊疾病或是急重症。十之八九的疾病不用找所謂的「名醫」,且名醫可以分給每位病人的時間相對較短。名醫一定能很快找出我的疾病原因?專家解析:診查仍須循序漸進,且須參照患者病史才能做出判斷。滕西華以咳嗽為例,剛開始有此症狀時,醫師也不會馬上判斷是感冒的咳嗽、支氣管炎的咳嗽,還是肺癌的咳嗽。仍需要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後,才會進一步懷疑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看病畢竟不是算命」,就算是名醫,在某一個專科針對某一種特定疾病能夠快速判斷和治療,但仍需要參照病人過去病史並輔以其他成因,才能做出正確判斷。老醫師經驗豐富,一定優於年輕醫師?專家解析:老醫師的確對疾病可能有更高敏感度,但年輕醫師較熟悉新的藥物或手術運用。可從醫師是否關心「症狀以外的事」,來判斷醫師的經驗足夠與否。該選擇老醫師還是年輕醫師?陳亮恭表示,年輕醫師因為剛從醫學院畢業不久,對於不同科別新的藥物和手術會較為熟悉,在多科診治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但也容易因為經驗不足,只是照著醫療指引行事。老醫師的經驗則不會拘泥於指引,且對其他疾病有更多敏感度,而及早轉介。滕西華表示,醫學是透過經驗累積的實證科學,因此選擇經驗老道的醫師是重要的。但是醫師是否經驗豐富,病人很難判定,只能從醫師是否關心「症狀以外的事情」,這或許是相對有經驗的醫師。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認為,年輕人可能和年輕醫師溝通較無礙,因此子女較喜愛;老人家則可能認為老醫師和自己生命歷程相似,較有話聊。因此找到能做好病情評估,並可以信任的醫師最重要。看了多年的醫師退休了,後續醫療怎麼辦?專家解析:醫師多會幫忙轉介給其他可信任的醫師,無須過於擔心。長期信任、看診的醫師也會老,醫師退休後的醫療銜接該怎麼辦?滕西華表示,還在看病人的老醫師,病人相對也少。若是醫師即將退休,通常病人自己會換診所、醫師也會幫忙轉給信任的醫師,不需過於擔心。辜煜偉則認為,站在管理團隊的角度,中大型的醫院和大型的診所應該要預先找到可接手的醫師,診所的部分則必須透過社區醫療群的銜接,做一個整合的評估。待老醫師退休後,病人的照顧計畫仍能按照原來的方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