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肝臟
共找到
1638
筆 文章
-
-
2021-10-24 養生.聰明飲食
泡麵不利健康只是因為缺乏營養?營養師曝常見迷思
吃起來又香又療癒的泡麵,真的是萬惡食物嗎?今年5月新冠疫情嚴峻,民眾瘋狂搶購泡麵、乾拌麵,造成大缺貨,大家應記憶猶新。一般泡麵保存期限約半年,如果當初庫存太多,差不多已到(過)了保存期限。現在開始趕進度的人,要注意別吃到營養不良、影響健康。迷思1 泡麵可以保存半年,是因為添加防腐劑。營養師解讀:台灣泡麵靠乾燥保存,非使用防腐劑,但購買進口泡麵仍要留意成分。有些人認為泡麵能久放,是因為添加防腐劑,聯新國際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吳怡玫指出,台灣食藥署規定泡麵不能添加防腐劑。她解釋,食物存放要避免「腐敗」與「變味」,細菌或黴菌分解食物時產生有害物質讓人體中毒,添加防腐劑是避免「腐敗」。以泡麵來說,經油炸或乾燥,微生物欠缺水分就不能生存,所以只要泡麵密封不打開,且包裝沒有破損,就不需添加防腐劑。不過他也提醒,國外泡麵規定不同,購買進口泡麵時仍需留意成分標示。迷思2 泡麵紙碗上的蠟,吃進肚會黏在胃壁上。營養師解讀:蠟吃下肚會隨糞便排出,且一般泡麵紙碗多是塑膠淋膜製成,並非塗蠟。市售泡麵有分袋裝跟碗裝,碗裝的又分為保麗龍及紙類,到底哪種比較好?吳怡玫說,保麗龍的成分是苯乙烯聚合,結構不穩定,溫度大於攝氏75度就會分解,也容易被有機溶劑溶解出苯乙烯單體。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苯乙烯列為有致癌疑慮的物質,特別是對紅血球及肝臟方面健康的影響,苯乙烯亦存在於自然界,但含量少,像最早的苯乙烯單體就是從肉桂酸萃取出來。但苯乙烯的人體容許量大,民眾不必太擔心,但應盡少接觸。而紙碗內裡的蠟熔點大約是攝氏62至64度左右,塗蠟容器遇70度以上熱水就會溶解,所以多用於低溫或冷藏容器。不過網路傳「蠟吃下肚會黏在胃壁上」,是錯誤說法,蠟進入人體後無法消化,胃壁上有黏液和分泌胃酸,加上消化蠕動,蠟會一路帶進小腸,最後化作糞便排出。吳怡玫說,一般泡麵紙碗並非塗蠟,大多是用塑膠淋膜製成,但多數產品不會標示使用何種塑膠,建議仍盡量少用免洗容器高溫沖泡。迷思3 泡麵過期有油耗味,只是風味不佳,還是可以吃。營養師解讀:氧化出現油耗味,建議別食用,自由基影響健康。「變味」是食物氧化、出現油耗味,吳怡玫說,一般食品會添加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BHA、BHT避免氧化,不過氧化影響的不只是風味問題,食物經過氧化會產生對人體不利的自由基。吳怡玫提醒,一旦超過保存期限,腐敗菌與黴菌的孳生就有較多不確定性;至於氧化問題,雖然泡麵製作時已添加抗氧化劑,但是儲存中仍會緩慢氧化、產生過氧化物或裂解產生丙二醛,如出現油耗味就是食物已氧化,建議別再食用。迷思4 泡麵不利健康的原因,只是缺乏營養。營養師解讀:自由基與氧化會造成細胞傷害,影響心血管健康。「泡麵對於健康的影響,主要是自由基與氧化。」吳怡玫說,泡麵大多經130至140℃油炸製成,溫度愈高愈易氧化,吃進過多含自由基的食物,會增加致癌、細胞死亡或老化的風險,加上泡麵營養成分單一、鈉含量高,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及纖維質等也應注意。吳怡玫指出,自由基與氧化會造成細胞膜傷害,其中傷害最大的就是擁有最長細胞膜的神經,可能讓細胞死亡,神經細胞幾乎不會再生;自由基也會使DNA正常序列發生改變,引起基因突變,增加致癌機率;而身體裡代謝很快的玻尿酸、軟骨素,也容易因自由基攻擊斷裂;食物氧化裂解產生丙二醛,會跟蛋白質結合,讓蛋白質不易更新,造成老化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2021-10-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儀容看似健康 可能罹病卻不知
老公不修邊幅,老婆一再叮嚀。「都當那麼大的主管了,儀容也要注意一下才能服眾啊!」老公:「現在的『儀容』不重要,我將來的『遺容』,妳好好幫我打點漂亮一點才重要!」俗語常罵人「死相」,有人說代表兩人之間的親暱關係,但事實上是有醫學上的意思的。人要走了,死相畢露,例如癌症末期要走前,一定形容枯槁,因為癌症末期吃不下,缺乏熱量來源,體內養分都肥到腫瘤去了。如果加上有皮膚發黃,肚子變大的外相,那大概是肝癌末期而走的。但如果是心臟病發作突然走的,那就「遺容」很安詳。又如以往新台幣一百元鈔票上國父的遺像,就是典型肝病末期的病容,遺相中的國父兩眉緊鎖,下巴微翹,面無笑容,形容消瘦,一看就知道是病況末期之時。但事實上,人的表情是有許多祕密,例如睡不好、失眠,臉上表情就不一樣;心事重重,臉上表情也不同。當然,高興之情溢於言表,哀傷之情不言可喻,這都是已經很極端的例子。但儘管如此,人體內臟器官有了初期的變化,小零件有些許故障,由「儀容」、「肖像」是看不出來的。例如台灣目前兩千多萬人口中,至少有一萬多人肝臟長了肝癌而不自知,這些人不包括已經發病在醫院住院或門診治療的肝癌病人,而是你我身邊、家裡的親人,甚至是運動場上的好手、公司的主管或基層,他們外表看不出來有任何異樣,「儀容」可能很健康,精神飽滿,但可能肝癌已經長在肝臟內而不自知。因為肝臟內部沒有什麼痛覺神經,等到有感覺,肚子痛或人瘦了下去,「儀容」看得出來都太晚了!因此,在疫情消退之際,醫療院所檢查逐漸趨於正常之時,一定要記得肝癌是不長眼睛的,凡我國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有B、C肝,至少一年「超」兩次,不管你是班超、曹操或蔣光超,這樣才能早期發現肝癌,及早治療,挽回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0-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年年潛血檢查無異狀 36歲男血便一查竟是3期腸癌
36歲蔡姓男子有大腸癌家族史,相當警覺,每年都做大便潛血檢查,今年5月出現血便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他積極治療,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恢復良好;另一名61歲蔣姓退役飛官也因家族病史每年做糞便潛血檢查,食欲降低數月就醫確診為第4期大腸癌且轉移到肝臟,手術加上術後快速恢復療程(ERAS),術後4天出院,如今接受化療,可與妻子出遊。醫師提醒,有大腸癌家族史,建議除了做糞便潛血檢查,建議加做大腸鏡篩檢。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大腸癌症狀不典型,包括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腹瀉、不明原因貧血,但8成是無症狀,目前國健署提供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有家族史、愛吃紅肉、刺激性食物等高風險因子,應提前至少5到10年做大腸鏡檢查。蔣鋒帆以蔣姓病患為例,因蔣姓病患升結腸腫瘤,且癌轉移侵襲70%的肝臟,評估有腸阻塞及出血風險,選擇開刀,接受機器手臂手術加上ERAS療程,術前營養評估及補充、不禁食、減少麻醉,大幅減少感染、肺炎等風險,術後幾乎不痛,快速恢復,術後4天出院。中榮大腸直腸科醫師林俊余說,ERAS療程包括術前營養評及補充,術中麻醉止痛及術後清除管路,讓患者保持好體力開刀,術後恢復更好。
-
2021-10-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B肝治療不能中斷 李伯璋:力促病友接受完整治療
同鍋共食會傳染B肝?B肝沒有症狀就不用治療?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推估每天約15人死於B肝所引發的肝癌,醫師表示,國人對B肝的認知不足,調查顯示,7成5病友不知道B肝病友在停藥後容易復發,為此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台大醫院肝炎中心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B肝病毒傳染途徑為血液或體液接觸,例如,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性行為的體液接觸等,至於被蚊子叮咬、同鍋共食、共同使用馬桶、擁抱親吻等,幾無傳染風險,民眾無須擔心。一旦確診B肝,即使無症狀、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才能將病毒量壓至最低,降低病況惡化,減少肝癌風險。「B肝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就會損及肝臟健康。」義大醫院肝病中心主治醫師許耀峻說,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均建議,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F2),即應積極治療,如同三高患者一樣,必須規律用藥。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嚴格,B肝病友需連續接受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F3),才能獲得給付,影響病友治療意願。41歲B肝病友「阿發」就是典型個案,B肝病毒量忽高忽低,有時飆升,數值破千,但因無法達到連續二次超標的健保規定,而無法獲得給付,又擔心肝癌、肝硬化,因此,經常提心吊膽,只要有人說他皮膚變黃,氣色不佳,就覺得自己沒救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近年台灣積極推動C肝照護政策成效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希望B肝病友也能獲得相同照護,可持續用藥。另提醒,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抽血以及腹部超音波,如確診B肝,應積極治療。對於醫界及病友的請求,健保署給予正面回應,署長李伯璋表示,去年爭取2.47億元預算,110年3月1日起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範圍,主要受惠對象為「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預防性使用B肝藥)、「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預防性使用或發作時使用B肝藥)及「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ALT大於正常值且病毒量大於2萬IU/mL)等,估計受惠人數為3880人。李伯璋說,以往B肝用藥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需肝功能指數較嚴重異常(超過正常值2~5倍)且病毒量大於2萬IU/mL者。為了造福更多B肝病友,健保署邀請權威專家開會討論,經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同意於今年初放寬肝纖維化較嚴重(F3以上)病人,只要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且病毒量超過2萬IU/mL,即可獲得健保給付的B肝藥品。李伯璋說,近兩三年來,C肝治療成效卓越,治癒眾多肝病患者,大幅減少因C肝所引發的肝癌、肝硬化,也節省日後龐大的醫療支出。未來將力求讓更多B肝患者能夠完整接受治療,視健保財務,在專家建議下,逐步擴大給付範圍,避免因為經濟困境,而中斷治療。
-
2021-10-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B肝停藥易復發 小心錯失治療契機
同鍋共食會傳染B肝?B肝沒有症狀就不用治療?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推估每天約15人死於B肝所引發的肝癌,醫師表示,國人對B肝的認知不足,調查顯示,七成五病友不知道B肝病友在停藥後容易復發,為此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台大醫院肝炎中心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B肝病毒傳染途徑為血液或體液接觸,例如,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性行為的體液接觸等,至於被蚊子叮咬、同鍋共食、共同使用馬桶、擁抱親吻等,幾無傳染風險,民眾無須擔心。一旦確診B肝,即使無症狀、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才能將病毒量壓至最低,降低病況惡化,減少肝癌風險。「B肝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就會損及肝臟健康。」義大醫院肝病中心主治醫師許耀峻說,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均建議,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F2),即應積極治療,如同三高一樣須規律用藥。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嚴格,B肝病友需連續接受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F3),才能獲得給付,影響病友治療意願。41歲B肝病友「阿發」就是典型個案,B肝病毒量忽高忽低,有時飆升,數值破千,但因無法達到連續二次超標的健保規定,而無法獲得給付,又擔心肝癌、肝硬化,因此,經常提心吊膽,只要有人說他皮膚變黃,氣色不佳,就覺得自己沒救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近年台灣積極推動C肝照護政策成效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希望B肝病友也能獲得相同照護,可持續用藥。另提醒,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抽血以及腹部超音波,如確診B肝,應積極治療。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羽化成醫師的醫學生:因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慶幸初入臨床即遇見這個家庭,好好挫一挫這名五年級醫學生(clerk)的銳氣,如今即將從醫學院畢業,接受「畢業後」(PGY)訓練,終於下定決心好好把故事寫下來。「那天,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差勁,在休息室裡頭坐著哭,晚上十點猶豫許久還是拿起公務機播給NP(專科護理師)學姊,那種不知所措的窘境,幸好早早就經歷。」回首來時路,當初的光景依舊歷歷在目。「41歲女性,原居英國,久咳不癒,懷疑肺癌,父母與腫瘤科醫師認識,剛從英國回來,要做非常多檢查進行確診以及分期,有人想負責嗎?」憑著已在大學醫院一般內科接過兩、三名病人的經驗,我自告奮勇晚上留下來負責這名病人。晚上我走入病房打聲招呼,與病人和其母相談甚歡,過程中還於電話中和弟媳說明未來幾天安排的檢查,讓遠在英國的先生及其他家人了解目前的醫治情形,我深知clerk的身份不能對病家進行病解,所以關於病情告知我直接建議家屬趁主治醫師查房時撥越洋電話一併聽病解。電話掛掉後,整個氣氛有些不大對勁,病人的父親進來了,然我不以為意地繼續跟病人問著病史,結果問沒有幾句,病人父親直指我們缺乏記錄造成過多人詢問,於是我退而求其次轉而向父母問病史,問到家族史時,當我問到案弟有沒有結婚,然後多問了一句有沒有孩子,這一句話挑動了爸爸的神經,他劈頭嚴厲質問我:「這個很重要嗎?」為了化解尷尬,我仍從喉頭迸出文字慢慢向父親解釋,那眼神裡的殺氣才消了一些些。雖然主要問的是父母,病人偶爾還是會補充幾句,結果就在我接著問上一兩句後,病人突然間咳了起來,一聲聲咳嗽響徹了父親心頭的鐘,晃的撕心裂肺,我與同學被憤怒地驅逐:「好了好了不能再問了!她都咳嗽咳成這樣,你們趕快走吧,不准再來了!」匆忙之際,迸出什麼樣的道歉詞都不奇怪,留下了殘缺的病史詢問以及零進度的身體診察。回到護理站,同行以及埋首打病歷的同學給了我不少意見,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焦急完成任務的心似乎造成病人及家屬一些傷害,違背Do No Harm的天條。回到休息室後,我有些擔心隔天查房的狀況,混亂的思緒使病歷變得支離破碎,怎麼也打不完整。看了看手錶,我深怕自己的不禮貌明日殃及NP學姊,於是晚間十點左右鼓起勇氣播出電話,我一邊闡述被方才場面震懾的經過,一邊流淚,更覺得自己做得很爛,話筒另一頭的學姊默默地聽我説完,接著關心我是不是很挫折或不太敢負責這名病人……確實,當下我的信心的確受大了大大打擊。先前六週的訓練,與病人的相處都十分圓融且溫暖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被病家掃地出門,然而這也令我反思:「或許我應該更早離開?或許我應該再精簡一點?」 「或許我以為輕鬆的聊天,在病人父親眼中卻是廢話,更妨礙了休息時間……」仔細一想,當天病人晚飯其實還剩下一些沒吃完,且病人已經做了兩個大檢查,身心俱疲,此外嚴重的肋膜積水造成講話會喘,並且時不時會咳嗽,這樣的狀況實在不適合久久問診。父親方面的情緒應當也十分複雜,全力栽培孩子到國外公司擔任商業經理,此時卻被宣判得了癌症,心中必定滿是焦急,但是病人母親已為此悲痛哭泣,一家之主的矜持使其必須嚴肅地表現堅強。雖然僅是猜測,但慌張跟經驗不足的我,冷靜下來後才能好好替病人多想一些……後來我與學姊討論出一個折衷方案,訪視病人我都與學姊一同前往減少打擾病家次數,而在學姊陪同之下,我也能完整而無壓力做完每日身體診察及問診,病人父親也不會嚴肅對待。經過了一連串檢查,病人為右下肺肺腺癌肺內轉移,並有多處肺外轉移(肝臟、骨、腎上腺、腎臟),後來申請新藥crizotinib進行標靶治療,住院過程也接受肋膜穿刺引流胸水緩解喘的症狀,慢慢地她能走出病房繞著護理站散步,慢慢地父親對我的態度逐漸軟化,開始跟我有一些日常對話。病人住院已近兩週,各式檢查及治療方向也告一段落,那天我發現病人去散步了,我有禮貌地詢問父母是否能陪病人一起散步聊聊,而他們也同意了。我們在長廊上談了許多跟病情無關的事情,她說她好想回去陪孩子,最近女兒在英國參加科展,之前只要有比賽總是由她陪同,現在連要看先生與孩子都只能透過視訊。她也反問我是哪裡人?醫學系辛苦嗎?為什麼選醫學系?這些日常對談在初入病房那天看來是多麼遙不可及,如今我們在午後暖陽的沐浴下談笑著,我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放棄負責這名病人,才讓枝芽蔓過牆,開了花。離開這醫院前,我又翻了她近期回診的病歷,多出來的腦部影像檢查即使報告還沒出爐,我也能從中嗅出一些不尋常之處。謝謝您帶給我的考驗以及成長,也希望您能好好的陪伴身旁的親人,面對病人時我不僅在知識方面需要努力,許多臨床上的應對及體諒都得繼續磨鍊,期許自己畢業接受PGY訓練後,能在忙碌之餘好好面對交到自己手上的病人。「生命的脆弱,值得我們好好呵護;生命的堅強,等待久了也會看見的吧!」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影響器捐比例銳減 77歲榮總志工贈眼角膜完成遺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五月至七月醫院降載並禁止跨院摘取器官,使器捐手術減少六至七成。近一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42例器捐個案,77歲陳伯伯於醫院做志工22年,在臨終前17天確認捐贈眼角膜遺愛人間;還有41歲的徐浩誠,等了五年終於在今年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喜獲新生的他,感謝不已。41歲的徐浩誠表示,過去長期在大陸工作,沒有妥善照顧健康,直到36歲時,新婚不久卻因腎衰竭送到急診,發現腎臟萎縮急需洗腎、換腎,等了五年後,去年終於接到器官配對成功的通知,讓他恢復對生命的熱誠與希望。「感謝這一位無名的天使,奉獻他的愛給我,我接受移植後,身體慢慢復原且氣色比過去更豐潤。」他說,以前因為腎衰竭導致的貧血和囤積在體內無法代謝的廢物逐漸消失,這些感受在心中無法用言語表達,但他在住院期間也與太太一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將這份愛無限的傳遞下去。陳伯伯的兒子陳盛章說,他的父親是在疫情期間突破萬難,無私奉獻捐贈大愛的捐贈者。他說,陳伯伯是個平凡但樂觀助人的榮民,退休後在台北榮總當志工22年,感謝北榮團隊在父親生前最後17天,為他插管.更衣、餵食,最後實現器捐的願望。陳盛章說,父親在去年12月1日下午6時離開人世,母親直到現在都無法接受,總說「夫妻倆生活20多年,怎麼可能不想他。」因此,父親房間擺設維持原來模樣,從未動過,猶如他生前還在的樣子,曾經家中收到多次樂捐收據,才知道爸爸總是偷偷捐錢給經濟困難的病患家屬。他記得,父親住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告知父親三年前簽下器官捐贈,但家人不知道,「其實當下很猶豫,是不是讓爸爸器捐。」直到有一天,他下班後探望,看到爸爸血氧濃度不斷下降,覺得時間不多了,他靠近耳邊問「爸,你要器捐嗎?」只見父親點了點頭,心想「爸爸最後一刻還是想著要幫助他人。」於是答應完成器捐。陳盛章說,爸爸捐出眼角膜,這是最重要的靈魂之窗,他認為「父親的離開可以讓一個人重見光明,甚至照顧他的家人、貢獻他的所學給親友與國家,這也是器捐大愛的意義。」台北榮總器官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指出,台灣近五年器捐人數趨緩,即使家屬生前有表達意願,但是有想保留全屍的概念,又擔心家人進手術室器捐會留下傷口,且多數家屬都希望可以急救到最後一分鐘,最後器官都會漸漸衰竭無法使用。他估算,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個器捐者,平均每百萬人中有4至5個人捐贈,加上疫情使捐贈數下降,與家屬溝通器捐不容易,也特別感謝這些家屬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勇氣捐贈器官跟組織,也希望可以促進台灣的器捐風氣。台北榮總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廖麗鳳指出,三級警戒時,衛福部禁止跨院摘取器官,器捐人數降到個位數,一直到今年八月恢復跨院器官摘取、醫護人員完整接種二劑疫苗、入院做PCR篩檢等,才能延續大愛。捐贈對象好比癌友可進行角膜捐贈,很多患者發現人生最後一哩路,還能夠留下東西給他人,覺得很有價值。劉君恕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等待者約六、七千位、肝臟約有一千位需做移植手術,其中10至15%是大愛捐贈、85%活體捐贈。等待心臟約一百位,還有患者等待小腸、胰臟、肺臟等。台北榮民總醫院今上午舉辦器官捐贈感恩會,院長許惠恒表示,北榮累計完成866位器官和組織捐贈,感謝家屬愛心才能讓器官延續,在最困難的時刻做下這個重大決定,希望受贈者也能保健自己的健康。
-
2021-10-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一年一次腹超 防肝病上身
新婚夫妻。老婆:「我以後會很主動,但是我對主動不是很有經驗,如果我做超過了,你要主動提醒我一下!」老公聽了很高興,因為婚後老公一直嫌老婆在那一方面不夠主動。老婆加了一句:「那你給我的信用卡額度可以再放鬆一下!」原來老婆追劇,學到了說話的技巧,輕輕鬆鬆就讓老公的金管控制放鬆了!在保健養生方面,主動的觀念也是很重要的,例如人到中年,就好像車子開了十萬公里,主動要去監理所報到檢查一樣,如果不去就會遭到處罰。對中年以上的人,如果不去受檢,沒有人會罰你,但等到有一天,付出的代價就很高了。人的肉身是化學物質有機體,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使用也有一定的年限,因此平日需要好好保養,使用得當,是很重要的。例如水管會生鏽,人的血管也會生鏽,生鏽的主因就是吃得太油膩,高膽固醇食物吃太多,缺乏呼吸新鮮的空氣,沒有足夠的睡眠,愛吃甜食,血糖太高,這些都會讓血管生鏽,造成日後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後果,有一天可能突然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又如肝臟是個化學工廠,它會處理服用的酒精及各種吃下去的藥物、食物。喝酒傷肝,一般人都知道,因為酒精喝入爽了一時,但肝臟這個化學工廠卻要像焚化爐一樣加以處理,可是它能夠處理的酒精量有一定程度,超量太多,肝細胞就會自我了斷壞死,變成酒精肝,就會變成肝硬化。因此,愛酒人士喝酒時一定要能「主動」控制入口的酒精量,才不會到了肝病末期需要換肝才能活命。又如肝臟最可怕的是得了B、C肝,將來容易長肝癌,因此,有B、C肝一定要「主動」每半年抽血驗胎兒蛋白及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果沒有B、C肝,也至少要「主動」一年做一次腹超,才能避免肝癌太晚發現不易治療的悲劇。總之,凡事主動規畫是好事,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概就是這個道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10-15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復發別絕望 最新研究:免疫+化療帶來曙光
過去,三陰性乳癌被醫師視為棘手的癌症,具有高復發、高轉移、高死亡率的特性,病患一確診宛如被判刑。醫師表示,隨著免疫療法的進展,針對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若能及早檢測出PD-L1的生物表現量,配合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期,國內也已通過免疫療法合併化學療法運用於復發轉移三陰性乳癌的治療。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指出,乳癌亞型眾多,若是病患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皆為陰性,即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以國內2018年癌症登記的1萬300名乳癌患者估算,其中一成二到一成五為三陰性乳癌,也就是國內一年將近有1500到2000名新診斷的三陰性乳癌患者。三陰性乳癌 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在門診中,乳癌病患一得知是三陰性乳癌,往往聞之色變。這是因為部分三陰性乳癌具有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此外,在過去的治療策略中,給予各類荷爾蒙治療是無效的,抗HER2的藥物也不會有效,由於治療的選擇少,目前多以傳統的化學治療為主,可是經過標準療程的化學治療,仍有三成的患者在三年內復發。近年來發現,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病患中,有四成的PD-L1表現量高、一成與BRCA基因變異有關、二到三成與PI3K基因變異有關。其中占比最高的是PD-L1表現量高的三陰性乳癌病患,曾令民進一步解釋,癌細胞會藉由偽裝,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達到免疫逃脫,而這樣狡猾的免疫逃脫的機制,就是藉著癌細胞的PD-L1與人體的免疫細胞PD-1結合,將人體本來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煞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重啟免疫細胞功能為了重新啟動免疫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藉由PD-1或PD-L1結合的特性,鬆開免疫細胞的煞車功能,讓免疫細胞發揮功能,目前也運用在治療黑色素細胞癌、肺腺癌、腎細胞癌,國內日前也通過將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運用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治療。曾令民說,免疫治療用以轉移復發三陰性乳癌病患,合併化學治療,可以將腫瘤全部消除的比例提高,顯著延長存活率。而根據最新國際大型研究指出,PD-L1表現量佳的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約可提升到23個月,相較單用化療的存活期僅16個月,足足多了約7個月,甚至有少部分病患可以長期存活。復發患者應檢測PD-L1 免疫+化療效果顯著一名48歲女性三年前確診三陰性乳癌,勇敢接受手術、化學治療後,腫瘤已消除。不料,去年復發,不僅乳房出現超過兩公分的腫瘤,在肝臟與肺臟也有遠端轉移,對病患不啻為一大打擊。但曾令民為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反應顯著,目前已看不到腫瘤。曾令民說,對於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應積極尋求檢測PD-L1生物表現量,生物表現量較高的患者,使用免疫製劑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不過,免疫療法治療三陰性乳癌,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對病患確實是沈重負擔。曾令民呼籲,過去病患對三陰性乳癌存有刻板印象,一但確診就宛如判刑,「但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情形了,大家對於三陰性乳癌應該要有新的、正確的認知。」初期診斷的三陰性乳癌與其他乳癌的存活率差不多,早期發現非常重要,而即使發生轉移,治療的方法也越來越多,透過精準區分出不同分型的三陰性乳癌,採用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延長生命。
-
2021-10-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乙醯胺酚成分止痛藥熱銷!孕婦也適合服用嗎?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又稱撲熱息痛(Paracetamol)屬於指示用藥(OTC),民眾可以在藥房輕易買到,是止痛與退燒的常用藥物。常見商品名稱為必理痛(香港)、普拿疼(台灣)、必理通(中國大陸)、斑納杜(新馬)以及泰諾(Tylenol;美國)。而由於乙醯胺酚這個化合物的專利早已經過期(非專利藥),任何廠商都能夠生產這個藥物(學名藥),目前大約有 600 多種不同的商品名稱在市面上流通,它們除了成分一樣外,連止痛/退燒的效果也一樣,所以筆者首先提醒大家,大可不必單獨鍾情於某一品牌,更不必去排隊購買而造成缺貨。孕婦服用乙醯胺酚過多 對胎兒負面影響大?2021 年 9 月 23 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回顧:內分泌學》雜誌上,刊出了一篇綜合整理性的評論文章,主要作者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以及格拉斯崔魯普醫院(Rigshospitalet Glostrup;丹麥最大醫院) 頭痛中心的克里斯滕森教授(David Kristensen),他們回顧了1995年至2020年間發表有關乙醯胺酚在人類和動物方面的研究,特別針對那些在婦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情況,得出了此藥可能會阻礙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且將數十項研究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自閉症、女孩語言延遲和智商下降連結起來,由於得到了91 位科學家的聯署支持,所以,他們敦促各地的衛生機構儘可能地將風險告知醫務人員和準媽媽們。但這樣重要的結論立即吹皺了一池春水,有些科學家抱持著不同的看法,立刻跳出來發言,認為這篇回顧論文的內容,不足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樣的言論除了不必要外,更會增加孕婦的焦慮。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為此也特別撰寫專文,大篇幅報導了這項爭論議題,筆者於是為文替讀者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另外,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都認為它可以在懷孕期間使用(B級;註1),所以乙醯胺酚應該是孕婦鎮痛解熱的首選藥物。但這次瑞典的克里斯滕森教授在自然雜誌上寫道,研究表明乙醯胺酚的廣泛使用與兒童認知、學習或行為障礙的人數上升有關。加上,乙醯胺酚可能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有關,例如隱睾症、尿道下裂(當尿道開口不在陰莖尖端時)和睪丸癌。其他如性早熟、精子數量減少和生育能力下降也與乙醯胺酚有關。所以論文作者們說,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過多,像是服用的劑量愈高和較長的服用時間,都會增加負面的影響。因此,他們具體建議,應該告訴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如何限制其使用次數和劑量。同時呼籲歐洲藥品管理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該審查目前所有的可用數據,以便給出最新的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根據藥盒上的推薦劑量服用乙醯胺酚是相當安全的,屬第一線的鎮痛解熱劑,除非不慎使用過高劑量,或同時飲酒,才有可能導致肝衰竭,若有肝臟疾病的患者仍可使用,只是服用劑量必須減少。乙醯胺酚除止痛和解熱的效果外,並無明顯抗發炎的作用,所以和另一個民眾常用的消炎鎮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分別屬於不同種類的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更要小心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有很多不同的成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布洛芬(Ibuprofen), 布洛芬相對於經痛、偏頭痛和關節炎方面,比起乙醯胺酚來得效果顯著些,大約60%的人在使用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常見副作用有腸胃不舒服或紅疹(藥物過敏),長期使用也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另外,布洛芬可能會提高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肝衰竭的風險,也有可能會使哮喘加重。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的安全性未明(須小心),但在懷孕後期用藥有證據顯示有害,因此屬於不建議用藥(B/D級;註1),孕婦不要自行使用這類的止痛藥,雖然同樣是指示用藥,而乙醯胺酚則是相對安全許多。布洛芬專利權過期後,市面上出現多種商品名,例如布洛芬(Brufen)、芬必得(Fenbid)、安舒疼(Advil)、美林(Motrin)、諾羅芬(Nurofen)和Eve等等。乙醯胺酚仍是孕婦止痛退燒首選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乙醯胺酚是懷孕期間可以安全服用的,並將其描述為準媽媽們的「首選」止痛藥。大約一半的英國準媽媽報告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而這一數字在美國更高達 65%。衛生主管說,只有某些人需要特別小心,例如有肝臟或腎臟問題的患者以及服用癲癇藥物的患者。美國和歐盟的官方藥物管理單位表示(FDA & EMA),此研究未能證明乙醯胺酚有任何與胎兒出生缺陷有關的風險。愛丁堡大學胎兒醫學專家斯托克博士認為,這篇論文不會改變關於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建議。她說,該團隊在整合現有證據方面做得很好,但不幸的是,大部分證據不足以得出任何結論,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尤其是偶爾使用,應該不會導致胎兒發育問題。乙醯胺酚可有效減輕疼痛和發燒,因此仍然是孕婦在需要時應使用的重要藥物。孕期任何用藥沒有絕對安全總而言之,無論懷孕與否,任何人都不應該也不必要隨意地服用藥物,或服用時間超過必要時間,甚至服用比需要更高的劑量。筆者要說的是,乙醯胺酚多年來一直被孕婦使用,也並未對發育中的嬰兒造成任何明顯的有害影響。因此,該藥物仍然被推薦為「孕婦止痛退燒的首選,但也絕不可能說任何藥物在懷孕期間使用絕對安全,所以,建議準媽媽使用有效的最低劑量的乙醯胺酚,並且僅在她們需要服用的時間內使用。根據目前的證據,如果在懷孕期間大量使用並且長時間使用,才有可能對後代產生不良後果,偶爾或短期使用的風險則很小。若有任何擔憂,請諮詢妳的醫生。註1:A級:人體試驗已經證實,對胎兒是安全的藥物。這類藥物不多,維他命即屬此類。B級:沒有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許多常用藥物即屬此類,例如乙醯胺酚(普拿疼成分)。C級: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人體試驗尚未進行。某些抗精神症狀藥物如 Lorazepam、Haloperidol即屬此類,在使用上就要小心諮詢。D級: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除非此類藥物對孕婦絕對有益,才可使用。例如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及Phenytoin。X級:動物或人體試驗均顯示會造成胎兒異常。這類藥物對孕婦是絕對禁忌。如治療青春痘藥物A酸(Isotretinoin)、沙利竇邁、降膽固醇藥物等。B/D:在懷孕前6個月內,對胎兒可能有不良影響。在妊娠最後3 個月有致畸胎危險性,禁止使用。
-
2021-10-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肝癌、肺癌 要做腹超及低劑量電腦斷層
兩位年輕女士,一名男士。男的問甲女士:「妳還想再生嗎?」甲女:「我生了兩個了,收工了!」問乙女,答:「我也收工了,生了一個,吵死了!」男:「可以代工嗎?BOT?」甲女:「當然不行!當然反對!」乙女:「他敢去外面找代工,我就把他卡嚓兩段!」生了一、兩個,對公公婆婆有交代就好了,但老公想到再多生,老婆通常會反對,至於找代工當然「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人類的生殖繁衍機制,事實上是一個考慮周詳的規畫,基本上,女性負擔生殖的角色,一懷胎就要十個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造物者就規畫女性像足球場一樣是個守門員,所以,女性性行為對象傳統上需要與對方有情感上的交流,才能做人與人的直接連結。相反的,男性就扮演「狼」的角色,不需感情的交流,就可以與對方發生實際的人與人的連結。在治病上也有同樣的道理,了解每一個器官的本質,不管對病人本身或醫師來說都很重要。例如有了B型肝炎,要不要定期檢查?很多人以為,我都沒有症狀,體力也很好,為什麼要檢查?也有很多人以為,我都有抽血,肝功能也都正常,但超音波都未做,這是不了解肝臟的特性,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有四分之一正常的肝臟還在,人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因此,了解這個特性,就知道光靠感覺是危險的,光靠抽血也是不足的,一定要再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避免肝癌發現太晚,危及生命的悲劇。例如近來崛起的新國病「肺癌」,也是很可怕,許多人以為我又沒咳嗽,家裡也沒有人有肺癌,不可能得肺癌。事實上,台灣的肺癌裡面,有百分之九十沒有家族史,一半以上沒有抽菸,所以定期檢查是必要的,但傳統的胸部X光檢查,照得出來的時候都太晚了,因此必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才能早期發現1公分左右、無症狀、X光也照不出來的早期肺癌。針對女性的先天特性,即使停工了,男性也不可找外面代工。針對肝癌及肺癌的特性,要早期發現,一定要做超音波及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於兩性之間如此,於保健康保平安方面,更是如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使用免疫抑制劑B肝恐復發究 北榮研登國際期刊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可能使B型肝炎復發。北榮研究發現,接受莫須瘤、恩瑞舒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B肝復發風險,建議這類患者需監測並適時予以治療。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可能導致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造成肝炎發作。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肝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免疫抑制劑「莫須瘤」治療,對於B肝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發風險。最近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研究,長期追蹤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發現除了「莫須瘤」外,另一種免疫抑制劑「恩瑞舒」,也具有B肝復發風險。研究指出,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有B肝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北榮團隊曾收治一名68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患B型肝炎康復的男性,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今年1月患者,B肝病毒量卻突然上升,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B肝也控制良好。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李懿宬醫師提醒,台灣B肝盛行率高,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B肝復發率高,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破除B肝迷思」媒體工作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說,被蚊子叮、同鍋共食、如廁或親吻擁抱可能染B肝,以及B肝無症狀不用治療等,都是常見迷思。蘇東弘表示,即便無症狀、早睡早起、各種肝臟相關指數正常,B肝病友仍要定期回診,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需要就須用藥治療,可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呼籲,近年C型肝炎照顧政策成果豐碩,可望提前至2025年消除C肝,盼C肝照護經驗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與健保支持。
-
2021-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康復難!精神病、中風風險增3倍 5種人PTSD風險高
台灣目前累計有1萬5418名新冠肺炎康復者,他們真的完全康復了嗎?台灣疫情爆發已近五個月,中央仍無相關統計,各大醫院近期才宣布開設追蹤門診。台大公衛學者綜合國際重要大型研究並提醒,三成確診者有五大症狀會持續半年以上,四成兒童確診者逾四個月仍受症狀所苦。住院或重症者六個月內發生精神疾病、中風、顱內出血之風險是流感病人的2到3倍。還有五種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高危險群,社會大眾PTSD發生率高達三成,僅略低於SARS和MERS當年。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各國早在去年1月就開始探討新冠康復者的健康議題,《英格蘭醫學期刊》總結所有研究所探討的疾病,發現影響層面極廣,包括心臟、腦、脾臟、肝臟、腎臟、胰臟、肺臟、消化系統,幾乎所有器官都持續受影響。英國研究顯示兩成確診者症狀持續超過5周,一成持續超過12周,以疲勞、咳嗽、頭痛為大宗。國際間定義感染12周(三個月)後仍出現的症狀就是「新冠肺炎急性期後綜合症」,實證顯示三個月後,最多有55%成確診者仍感到疲憊、17%還會咳嗽、31%還會腹瀉嘔吐,18%還會頭痛。橫跨56個國家的調查發現,有些人原本沒事,但兩個月後忽然出現心血管、皮膚、腸胃道、神經痛、過敏、眼耳疾病、關節肌肉痛、記憶及語言能力受損、亂經等症狀。還有30%確診者症狀會持續超過6個月,五大症狀包括疲勞(80%)、勞動後倦怠(75%)、腦霧(60%)、神經感覺異常(55%)、頭痛相關症狀(50%)。其中勞動後倦怠,對腦力型勞工影響較小,但對於體力型勞工的影響就很大。義大利研究甚至發現,18歲以下兒童確診者也有一到兩成持續有失眠、呼吸道症狀、鼻塞、疲勞、肌肉痛、注意力不集中、關節痛等症狀。康復者發生精神及神經疾病的風險也大幅上升。專精於精神心理衛生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榮珍指出,美國研界追蹤23萬名確診者,結果發現感染後六個月內,新冠住院病人首發或復發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是流感病人的1.5到1.8倍、任何其他呼吸道疾病的1.2到1.3倍。從新冠肺炎重症康復的人,六個月內發生較嚴重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曾住院者風險增為1.3到1.7倍,曾住加護病房者風險為1.6到2.9倍;曾因確診而發生腦病變者的人,風險更達到1.9到3.2倍。併發腦病變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在追蹤200天期間,發生顱內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遠遠高於其他嚴重度的康復者,程度超過三倍。張榮珍表示,很多國家疫情嚴峻時大量病人湧入醫院,有些人在救治不及下過世,相當於重大災難事件,可能引發。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造成義大利民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高達30%,高於911事件、日本311事件、美國卡翠納颶風,僅次於SARS或MERS疫情時(32%),「新冠肺炎可說是世紀大災難也不為過。」張榮珍表示,PTSD發生時會做惡夢,例如身邊的人一一過世、病況危急卻沒人來救自己;還會極力避免想起相關痛苦記憶,常有驚恐、罪惡、憤怒、羞恥等負面感受。歸納義大利追蹤研究,有五種人發生PTSD風險最高,即女性、病程中情緒激動或錯亂者,出現長期症狀者、有精神疾病病史、肥胖。張榮珍說,醫療人員如果接觸到符合這些特徵的康復者,應格外予以關切和資源。疫情下政府除了支持經濟活動和社區組織,也不能忘了支持民眾取得更多心理健康評估與幫助的資源。
-
2021-10-06 養生.健康瘦身
「瘦瘦筆」減重挑人瘦 7族群不適用
● 瘦瘦筆減重,12周瘦5%才算有效果● 省錢借藥施打,劑量錯或過量用恐致命● 瘦瘦筆搭飲食控制,控制熱量才是維持身材絕招據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歲以上成人平均BMI值為24.2,超過標準(BMI≥24屬過重),減重已成「全民運動」。不少藝人、網紅看準減重商機,大力推薦施打「瘦瘦筆」,即可抑制食欲,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民眾趨之若鶩,連網路都能買到瘦瘦筆。醫師警告,瘦瘦筆成分是一種降血糖成分「腸泌素」,高劑量使用確實具抑制食欲效果,但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恐導致嚴重副作用威脅性命。【延伸閱讀】>>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有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抑制糖友食欲 協助減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偉峻表示,瘦瘦筆的主成分為「利拉魯肽」,它是一種GLP-1類似物,即腸泌素的一種。人類進食後,血糖會開始上升,腸道此時會分泌腸泌素促使胰島素開始分泌,幫助血中葡萄糖進入到肌肉或是肝臟中,儲存成能量,同時會抑制升糖素分泌,告訴肝臟可以減少製造葡萄糖,而腸泌素也會降低胃排空的速度,抑制患者食欲,使血糖上升的速度減緩。徐偉峻指出,過去在臨床上,利拉魯肽主要使用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上,協助抑制患者血糖上升,國外研究發現,提高使用利拉魯肽劑量的糖友,會抑制糖友食欲,出現體重減輕現象,轉而研究利拉魯肽是否有協助減重的可能性,最後被證實有效。依照現行仿單,使用利拉魯肽作為減重使用,BMI值需超過30,或是BMI值27有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徐偉峻表示,目前瘦瘦筆屬於自費範疇,曾聽聞有民眾為了省錢,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借藥」施打,「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瘦瘦筆,徐偉峻強調,有甲狀腺髓質癌病史或家族病史、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高齡者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或是正在哺餵母乳婦女等,都不建議使用。亂用瘦瘦筆 有人胃出血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有些民眾隨意亂用瘦瘦筆,劑量不對,導致腸胃道過度反應,出現惡心嘔吐症狀,嚴重者會吐到胃出血,其餘還包含急性胰臟炎、膽囊炎等。有些患者為求效率,使用瘦瘦筆還搭配其他減肥產品,反而把身體搞壞,甚至發生低血糖現象。林嘉鴻指出,即使依照醫師處方可以使用瘦瘦筆減重,不搭配飲食改變,最終也不會有減重效果。徐偉峻說,瘦瘦筆的使用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效,一個療程為12周施打,每天施打一次,從低劑量0.6毫克施打,每15天依序調高劑量,分別為1.2毫克、2.4毫克,最後為3.0毫克,施打後第一天就會開始出現食欲不振情況,抑制民眾飲食量,希望在抑制食欲的過程,幫助民眾養成減少進食、減少攝取過多熱量的習慣。若療程結束,體重沒有減少5%,表示無顯著效果,應改採其他的方式減重。屬處方藥 逕自販售會觸法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提醒,瘦瘦筆為處方用藥,需醫師診斷後處方使用,民眾逕自販售處方藥,最高可處200萬元以下罰鍰。擅自從他國輸入藥品販售,被視為輸入禁藥,最高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億以下罰金;販售禁藥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000萬元以下罰金。
-
2021-10-04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7天甩肉5公斤!營養師:斷食減重 5族群别亂試
●以減重為目的而斷食,考驗決心與耐力,有些人不適合●間歇性斷食:縮短飲食時間可控管總熱量●清水斷食:只喝水完全不進食直接燃燒體內熱量藝人瘦子7天斷食,只喝水,短時間瘦了5公斤,不少民眾想要跟進。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以減重為目的斷食,考驗決心與耐力,不建議年長者、孕婦或哺餵母乳婦女、糖尿病、肝硬化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等族群嘗試。清水斷食難度高近年流行間歇性斷食,如「168飲食」,一天8小時進食、16小時斷食;「1212輕斷食」,一天進食12小時、12小時斷食;「5:2飲食法」,5天正常飲食、2天嚴格控管飲食等,以達到鏟肉效果。「清水斷食法」連續3天、5天或7天,只喝水,完全不進食。間歇性斷食與清水斷食法都是減重,蘇秀悅表示,前者縮短飲食時間,控管總熱量;後者則短時間不攝取熱量,直接燃燒體內熱量,達到減重效果,更需毅力,難度也較高。有氧運動助燃脂蘇秀悅指出,清水斷食法改變人體代謝方式,能量來源不再是食物,身體第一天會先消耗肝臟中肝醣,通常一天內就消耗完畢;第二天開始找尋其他能量來源,產生糖質新生作用,通常將肌肉中的蛋白質轉換為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第三天大量燃燒體內脂肪。如果希望斷食法加速燃燒脂肪,蘇秀悅建議,第一及第二天可以做40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達到提前燃脂的效果。其實,斷食通常不建議「時間太長」,國外確實有許多研究指出,短時間斷食對於身體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幾乎沒有斷食超過7天以上的研究,若要採取清水斷食法,建議最多可以3天為主。避免報復性飲食斷食到底好不好?很多人擔心斷食後報復性飲食,蘇秀悅認為,有能力斷食5天以上,對於減重一定有高度的決心,對熱量管理已有一定的概念,尤其「斷食後暴飲暴食,幾乎就會斷送斷食的成效」,相信斷食者不太會這樣做。蘇秀悅說,如果斷食後暴飲暴食,體重忽重忽輕,對於身體是一大負擔,建議斷食失敗者,應尋求其他的減重方法,不要重複斷食後又暴食的減重。
-
2021-10-04 癌症.肝癌
預防肝癌靠這招 88%異常都可被揪出
肝是沉默的器官,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病變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一項近2000人腹部超音波篩檢調查發現,其中88%異常,進一步分析顯示,56%為脂肪肝,比率最高,444人為良性肝腫瘤,另有79人為性質不明肝腫瘤,5人高度懷疑肝癌。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提醒,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滿4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才能及早發現腫瘤、根除治療。楊培銘說,「預防肝癌的關鍵就在於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想知道肝臟是否健康,必須靠抽血檢查,並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肝、膽、胰、脾、腎臟等五大器官。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最快29天肝癌體積倍增,但大多數需要經過112天,也就是說,肝腫瘤長大一倍,約需4個月。楊培銘建議,有肝硬化的人每隔3到6個月就要追蹤1次,無肝硬化者則是每6到12個月追蹤,如此就算發現肝癌,通常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來得及做根除性治療。肝基會昨(10月3日)與全台11縣市、12家醫療案所合作,在近50位優秀的肝膽腸胃專科醫師、3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的合作下,順利完成了1912人腹部超音波檢查,其中1680人有一項以上的異常發現,異常率高達88%,僅有12%結果正常。楊培銘呼籲,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讓「今年超了沒?」成為全民運動,如此可望讓台灣成為根除肝病的模範。
-
2021-10-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當心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烈!哪些人需注意?
莫德納疫苗來了!國內自9/28日起將提供70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已知施打第二劑疫苗能增加保護力,但仍有不少長輩擔心第二劑mRNA疫苗副作用較強,害怕身體承受不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於26日記者會提醒,若有慢性病且情況不穩定時,則建議暫緩施打。 第二劑嚴重度較強 mRNA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 目前mRNA疫苗有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到,mRNA疫苗不良反應如下:1、輕微不良反應:(1)常見反應包括疼痛、注射部位發紅與腫脹、發燒、畏寒、頭痛、疲倦、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第二劑發生率高於第一劑;(2)淋巴腺腫大、疼痛通常位於注射同側的腋下或頸部;(3)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很少見,在接種部位發生紅疹反應。第一劑接種後4-11天與第二劑接種後1-3天發生,持續2-11天後消失。2、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型過敏、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率很低。大多發生於年輕男性,於接種疫苗後一個月內發生,大多一週內。但是必須注意有否持續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心跳過速、運動耐受性不良等症狀,例如走路或爬樓梯出現超乎尋常的呼吸急促。另外,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指出,第一劑接種後,常見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頭痛等不適,但發燒通常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燒,18-49歲接種後疲倦、注射部位腫脹、肌肉痛、頭痛、發冷等症狀,症狀隨年齡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 可以施打疫苗嗎?假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提到,有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而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建議施打。而注射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有心臟病史的人 接種會增加心肌炎風險嗎?如果是心臟病史的人,接種mRNA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依據疾管署mRNA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mRNA疫苗可使用在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中,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因此接種mRNA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且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這些族群接種前 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不過,有以下疾病史的人可以接種mRNA疫苗,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急性風濕熱-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循環-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心臟移植患者雖然仍無證據證實具上述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疫苗後會增加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並於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回診,以篩檢相關症狀或病徵。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第二劑不良反應率高 身體有狀況先調養再接種指揮中心呼籲,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應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再完成疫苗接種後,應於接種處至少留下來觀察15分鐘,如果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至少留下來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 ·接種莫德納疫苗,為何打針處可吸金屬物? 專家破解「莫德納手臂」
-
2021-10-04 癌症.肝癌
肝基會免費「腹超」三小時服務近兩千人 異常率高達88%
肝是沈默的器官,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病變威脅。今天上午三小時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動員全台12家院所,免費為1912人做腹部超音波,其中高達1680人有一項以上的異常發現,異常率高達88%。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提醒,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滿4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照此頻率追蹤通常可及早發現腫瘤、根除治療。楊培銘表示,面對肝癌的重點,就是要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但肝臟是否健康,無法靠感覺,而是要靠抽血檢查加上腹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檢查可同時檢查肝、膽、胰、脾、腎臟,肝基會昨天與全台11縣市共12家醫療案所合作,在將近50位優秀的肝膽腸胃專科醫師、3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的合作下,順利服務1912位民眾。根據台灣本土的研究,肝癌最快29天就能體積倍增,但大多數需要經過大約112天,也就是說,肝腫瘤長大一倍,大約需要4個月。楊培銘表示,因此會建議有肝硬化的人每隔3到6個月就要做追蹤,無肝硬化者則是每6到12個月追蹤,如此就算發現肝癌,通常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都還得來得及做根除性的治療。楊培銘教授指出,這次篩檢發現異常者達1680人,其中5位高度懷疑肝癌、79位是性質不明肝腫瘤,另有444人為良性肝腫瘤,包括血管瘤89人,肝囊腫355人。另發現6人肝硬化、174人為肝實質病變,1064人有脂肪肝,比率高達56%。除了肝臟,也發現脾臟腫大24人,膽息肉213人,其他胰、脾、腎等腫瘤36人,肝內鈣化點、膽結石、腎囊腫與腎結石等其他問題有676人。楊培銘呼籲,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讓「今年超了沒?」成為全民運動,如此可望讓台灣成為根除肝病的模範。呼籲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
2021-10-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152人篩出132人疑異常 醫:肝是沉默器官 定期追蹤護肝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合作,今天上午辦理「BC肝炎防治總動員 你今年超了沒」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一個上午檢查152人,結果132人疑似異常,比例高達86.84%,其中脂肪肝就有97人占多數,大千醫院將持續追蹤治療。「BC肝炎防治總動員 你今年超了沒」活動對象是40歲以上民眾,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次費用依項目不同,收費1500元到2500元間,免費的好康今天上午吸引152人參加受檢,結果132人異常,其中脂肪肝97人最多,另檢出肝囊腫、疑似肝腫瘤、疑似肝實質病變、肝血管瘤、肝內鈣化點等,現場提供相關衛教資訊,有民眾直呼還好有參加超音波篩檢,才了解身體狀況。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通常在肝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症狀時,大多已是晚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離世的病人超過1萬人,而肝癌更高居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罹患B、C型肝炎的病人中,有四分之一會變成肝硬化,而肝硬化之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洪吉來提醒民眾,平日保肝之道,包括飲食不油膩、不暴飲暴食、充足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不亂服來路不明的藥物、不過度飲酒等,並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尤其是對於有B、C型肝炎的病人來說,定期追蹤更是護肝的重要事項,避免疾病惡化而不自知。
-
2021-10-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全台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名醫游能俊教「一份醣」飲食法逆轉糖尿病前期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人口約1/5屬於糖尿病前期。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本身家族亦有糖尿病史,他花了3年時間減重超過20公斤,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其中關鍵,就在於低醣飲食並規律運動。不想成為糖尿病預備軍,怎麼做?增肌減脂,不僅是為了身材好看,更可避免成為糖尿病預備軍!60歲的糖尿病名醫游能俊,沒有中年人常見的啤酒肚、蝴蝶袖,還練就一身結實肌肉。今(2021)年初夏,他在臉書上分享一張接種疫苗的照片。照片中,他穿著無袖背心,手臂的二頭肌線條明顯可見。平時的他,可單手扛起重達10幾公斤的大西瓜,舉起近30公斤的啞鈴也不是問題。如此健美的身材,是他花了3年減重超過20公斤的結果。曾經,他身高163公分,體重卻達78公斤,BMI大於30,已達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他從飲食、運動著手,成功達到55公斤、體脂約20%的健康體態。現在,他也用同樣的方法,協助民眾逆轉糖尿病前期。台灣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女性55歲以上、泡芙人更要注意游能俊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也是宜蘭少數的新陳代謝專科醫師。他所開設的「游能俊診所」,現有約5千位糖尿病患者。行醫超過30年的他,警告中年人不要小覷糖尿病的威脅:「全台現在約有500萬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就是在排隊等著得糖尿病!」他引用數據指出,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治療中的糖尿病患者、500萬的糖尿病前期。以人口換算,相當於全台有1/10人已經確診,1/5若不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就是「糖尿病預備軍」。如何判斷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游能俊觀察自家診所的病人,糖尿病前期的人,大多有體脂過高的問題。而若只看5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女性人數又略多於男性。其中一個因素,是女性在停經後受荷爾蒙影響,更容易成為肌肉少、體脂高的「泡芙人」。過往,糖尿病的主流治療方式以施打或口服胰島素藥物為主。然而,許多病人多年來血糖控制不佳,藥量愈來愈重。「最後,醫師把最強的武器都拿出來了,血糖還是無法穩定。醫病雙方都很挫折。」游能俊說。嚴重的糖尿病,可能導致死亡。游能俊提到,自己的外祖母、阿姨,都是因糖尿病而過世。他開始執業後,家族中也陸續有年輕的晚輩為糖尿病問題向他求診。糖尿病的普遍,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健康觀念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醫師也不例外。游能俊坦言,他雖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年輕時仍愛吃宵夜、水果,輕忽身體的警訊。體重一路高升,糖尿病的關鍵指標糖化血色素也來到5.8%,超過正常值。直到椎間盤突出後,他才因為無法運動,決定大幅度調整飲食。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只吃一份醣」。低醣飲食怎麼吃?「一份醣」飲食心法,瘦身又能防糖尿病為什麼要控醣?游能俊解釋,醣進入人體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進而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肌肉和肝臟中。這些肝醣提供人活動所需的能量,但若活動量不足、醣類攝取過多,就會形成脂肪。他直言,台灣多數人的主食習慣吃白飯或麵,無形中吃下過量的醣。他從2018年開始,請病人實測一餐只吃一份醣,發現減醣對體重、血糖控制皆有顯著的成效。糖尿病患者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糖尿病前期的人則會恢復健康。平均下來,多數人一個月可瘦下1~2公斤,且不易復胖。這套飲食心法的要點包括:1. 一餐只吃「一份醣」一份醣約為40克的白飯、50克的熟麵。民眾若要用簡單的方式估算,約是兩湯匙的飯或麵。其他常見的「一份醣」,麵包是去邊的薄片吐司一片或小於半顆拳頭的饅頭、水餃3顆、水果不超過半碗。游能俊特別提醒,許多人喜歡飯後來份甜點,但是蛋糕、餅乾都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必須被算入「一份醣」的額度當中。以他自己為例,若今天想吃蛋糕,當餐就不能吃飯。2. 以蔬菜、蛋白質做主食醣類吃得少,取而代之的是蛋白質與蔬菜增加,豐富主食的多樣性。游能俊指出,坊間外食蔬菜通常不足,「很多便當店還會放南瓜、芋頭這種冒充蔬菜的澱粉。」他建議,午晚餐至少要吃3份蔬菜。相當於烹調前約300克、烹調後一碗半的份量。且不只要吃富含粗纖維的綠色蔬菜,配色最好多元。例如紅白蘿蔔、綠黃櫛瓜、菇類⋯⋯等,都可以增加蔬菜量,讓飯後血糖穩定上升。蛋白質也是創造飽足感的重要元素。游能俊指出,一份蛋白質是7克,約等於一顆雞蛋、半盒豆腐、掌心大小的肉類。一餐至少要吃3份蛋白質,而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建議吃4份蛋白質,才有合成肌肉的原料。游能俊觀察,許多人蛋白質吃不夠,其實變換蛋豆魚肉的組合,吃到3份蛋白質並不難。他舉例,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3. 先菜後肉或先肉後菜?進食份量比順序重要想增肌減脂、維持飯後血糖平穩,究竟該先吃菜或先吃肉?近年來,許多專家針對進食順序提出不同看法,但游能俊直言,在控制食物總量的前提下:「這個爭論實在沒意義。」他指出,確實有少數研究發現,年輕人先吃蛋白質,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稍緩血糖上升的速度。然而,不管先吃肉或先吃菜,只要飯量不變,血糖一樣會飆升。因此,他認為:「喜歡先吃肉就吃,好吃的想放最後也沒關係。」不過,若是可以自由取菜、不限份量的情況下,改變用餐或盛飯順序的確有助於控制醣量。他習慣先盛2湯匙飯,再疊2層菜、肉。胃被蔬菜和蛋白質填滿,自然就不會吃下過量的醣。4. 減醣先減鹽游能俊觀察,不少人飯吃完了,嫌菜、肉單吃太鹹,又盛了一碗飯。因此,想減醣,必須先減鹽。此外,鹽分會使水分在人體內蓄積,不利於減重。避免太「下飯」的菜色,單純享受菜、肉的滋味,而不是配著飯囫圇吞棗。5. 慢食更享受「慢慢吃,大腦才有機會反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吃。」游能俊說。熱愛美食的他,並未因減醣就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指出,吃東西應如品酒,仔細咀嚼感受前、中、後味。待後味消失後,再吃下一口。咀嚼次數夠多,不僅讓人有飽足感,更延長享受的過程。游能俊以他愛吃的可頌為例,一顆小可頌,他可以分成30口才完食。「好的可頌,咬下去每口都有喀嚓、喀嚓的聲音,吃到最後都很酥脆。」他笑說。他強調,飲食的本質是美好的。只有愉悅的經驗,才能讓人持續去做。減醣不是和食物敵對,反而是更細緻地品味。「既能享受美食,又讓身體健康,可以說是雙贏。」平均一天運動70分鐘 4類運動天天做、隨時創造機會動游能俊指出,肌肉愈多,肝醣利用率愈高。低醣飲食搭配運動,成效更好。他幼時罹患輕微小兒麻痺,右腳較為無力,但仍每天運動70分鐘,包括快走、重訓、瑜伽、有氧、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他的診所旁即是暱稱「能GYM」的健身房,不定期為糖尿病友和員工開設運動課程。他建議,運動不應偏食,最好包含肌力、有氧、平衡、伸展4個項目。多樣化的運動組合,可以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好處,而且不容易厭倦。他以甫結束不久的奧運為例:「你看體操選手李智凱,他伸展運動很強,但在鞍馬上動作時肌肉也很漂亮。」不過,若要說哪種運動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效果最好,他推薦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氧運動可加速代謝,調節血糖。每次至少30分鐘,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強度,健康效益更高。上網搜尋「HIIT」,即有許多免費資源,適合本身已有基本運動習慣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創造「動」的時間,減少靜態生活。游能俊笑說,吃大餐前他一定走路抵達餐廳,最多可以走上90分鐘。有次,他到高級餐廳吃飯,「服務生看到我流了滿身汗,嚇了一跳,馬上遞給我3條毛巾擦汗。」平時等車,他也會在月台來回快走,達到每日萬步的目標。「健康的體態愈年輕打造愈好。」游能俊指出,他最大的成就,是看到病人減重成果比他更好。不只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減下20公斤,還練出比醫師更發達的胸肌、腿肌。減醣加運動,任何時候開始都看得到成效!原文:甩肉20公斤、60歲練出胸肌!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一份醣」飲食法
-
2021-10-03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開這一個 是為了救下一個
今年某個颱風夜,我在醫院值班。照理說該是「風平浪靜」的一晚,外頭風雨交加,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平常忙碌的急診,應該會清閒一些。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年輕機車騎士與汽車擦撞,第一時間送到其他醫院,經初步處置後轉診至我服務的醫學中心。到院時重度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病患狀況危急、假日又是半夜兩點,人力少之又少、又遇上颱風……所有不利因全加在一起。「血管攝影!快!」我衝到放射科醫師休息室,告知有個病人需要他們幫忙,同時打給手術室:「先讓病人做血管攝影止血,如果止不住就要馬上開刀,請先準備!」放射科醫師看過電腦斷層影像,立刻同意我的處置:「我去聯絡技術師還有血管攝影室。」手術室護理師:「我趕快協調人力,你那邊有需要立刻打電話過來。」儘管人力有限,當病患需要協助,第一線的外科醫師需要支援,所有人義無反顧堅守崗位。沒多久,放射科主治醫師抵達現場,雖已貴為主任,颱風夜還是在第一線值班,在我們最需要他的時候,如天神般降臨。如果血管攝影止血能成功,病人將有機會避開風險與死亡率極高的手術;相反地,若是沒辦法執行,那就真的得「拿命來拚」了!當所有人都在忙著血管攝影止血時,身為外科醫師似乎是現場最沒有角色的人物。然而我看著這一切,看著這迷人的一切,思緒突然有點脫離現實:我何其有幸,能和這麼了不起的一群人共事。在颱風夜裡、幾乎所有人都躲在家裡休息的時候,這麼多人聚在這裡,為了挽救一條命。「出血量太大了,血管攝影可能沒辦法完全止血,我盡量把能控制的出血都處理了。」放射科醫師告訴我。「太感謝了。」另一頭我拿起電話:「準備開刀,我現在要把病人推進手術室!」思緒回到現實,接下來是我的戰場。年輕人是第五級肝臟撕裂傷,藏在肝臟後方的肝靜脈出血,也是外傷醫師最頑強的敵人。其治療困難點在於出血位置在肝臟深處,手術極難直接找到出血點;而肝靜脈和下腔大靜脈直接相連,出血又快又急。醫學文獻上的死亡率報告是80%到100%。「病人隨時會死亡,請做好心理準備,也請聯絡其他家屬,這可能是最後一面。」我將手術同意書遞給家屬,知道接下來將是九死一生的搏鬥。多年前,我和一位資深外傷醫師一起處理過這樣的案例,病患沒有救活,大量鮮血從我們看不見止不住的地方一直湧出。那時候我沮喪地替這台手術收尾,資深醫師告訴我:「雖然死亡率非常高,但這是唯一機會,非開不可。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總是會有救活的機會。」果然一如預期,鮮血從肝臟的大裂縫裡不斷湧出。我只能用大量的止血紗布,緊緊地將裂縫塞住,施行損害控制手術。這是對技術、耐心、膽量的多重考驗。病人的運氣好,我的運氣也好,血止住了,後續的恢復也還不錯。「開一個死一個」不足為懼,「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才是外傷醫療的使命。
-
2021-10-02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頭暈怎麼辦?暈眩、站不穩、快暈倒都是就醫警訊
頭暈日常相當常見,但每個人的感受皆有所不同,其為一個廣泛性的形容。頭暈可依詳細感受細分,不同的感受可能的原因也有所不同,清楚描述相當重要。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常見4種不同的頭暈及可能原因,並提醒出現相關情狀應盡早檢查。 4種頭暈各不同,當下觀察以利就醫詳述! 眩暈:眩暈是4種頭暈當中最常見種類,患者感受有如乘坐雲霄飛車、咖啡杯一般天旋地轉,較輕微的患者感受則有如地震般晃動。眩暈常見因內耳石出問題所引起,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又稱耳石脫落症,主要是因頭部劇烈晃動所致,例如快速的起床或躺下,造成內耳石位移出原本該在的位置。其他也包括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但也有可能是因大腦問題所致,中風、腦部腫瘤等較嚴重的問題所引起,需經過檢查確認。 頭昏:頭昏患者會感受到頭部悶悶脹脹、不清爽的感覺,常見原因包括中暑、生活壓力、血壓升高、過度操勞、睡眠不佳,另外,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也可能造成頭昏。一般而言,頭昏較無傷大雅,不太會影響身體健康。 暈厥:暈厥的患者會有一種使不上力、有氣無力、甚至快要暈倒的感受。除此之外,患者也常見合併「黑矇」的現象,也就是眼前一片黑,這些症狀通常幾秒鐘就消失。這種情最常出現在「姿勢性低血壓」。除此之外也包括「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的情況,例如暈針,或是吵架吵到暈倒、被嚇昏等等。這類型的頭暈通常無傷大雅,不會影響健康,但少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不平衡:不平衡感較為少見,患者會有失去平衡感、站不穩、有如走在吊橋上的感受,特別是在站立、走路時更為明顯。此情況多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較常見如小腦疾病、周邊神經病變等。 頭昏不代表事小,部份情況感受因人而異 盧泰潤醫師表示,引起頭暈的原因繁多,除了上述以外,也包括了貧血、電解質不平衡、血糖過高、血糖過低等問題,這類型的患者感受不盡相同,有人會是以頭昏表現,有人會是暈厥,也可能是眩暈或不平衡。 頭暈時坐下休息多觀察,3種情況盡早檢查! 盧泰潤醫師表示,民眾在出現頭暈情況時,應先尋找安全地點稍作休息,確保安全,並且觀察當下的感受,多留意發作的時間、程度以及伴隨症狀。上述四種頭暈當中的「眩暈」、「暈厥」和「不平衡感」常涉及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會建議直接就醫檢查。而「頭昏」大多較無傷大雅,因此可以先行觀察並且和過去頭昏的經驗相比較,倘若頭昏程度比以往還要劇烈或是時間持續太久,才需要就醫檢查。 頭暈後靜養要注意什麼?醫指4重點要留意! 在保養改善上,因頭暈的可能性非常多,因應不同原因會有不同的改善方式,大致方向盧泰潤醫師建議患者避免頭部或身體劇烈搖晃、突然改變姿勢,例如坐一陣子再下床等。並且也盡量避免處於高處或行車,因為頭暈發作的時間無法掌握,假若頭暈突然發生的當下正在騎行機車等,將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傷害。 需特別留意的是,許多民眾認為頭暈是出自於營養不良,又或者多補充點營養可以改善頭暈的情況,對此盧泰潤醫師建議先進行檢查再補充營養為佳,以避免不當攝取營養反而傷身。 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會頭暈是出自於貧血,又自己認定貧血是出自於缺鐵,但其實頭暈如前述所見原因繁多,未必就是貧血,且貧血的成因也有很多種,未必就是缺鐵。在沒有缺鐵的情況下過度補充鐵,就很有可能出現「鐵質沉積症」傷害到肝臟功能,更嚴重還可能面臨需要使用螯合劑才能將不必要的鐵質排出體外。再次提醒,如有遇到頭暈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蹲下站起來頭就暈?醫指常見姿勢性昏厥6大族群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止痛藥會傷肝是真的嗎? 藥師提出4大建議教你如何正確使用止痛藥
吃止痛藥會傷肝,這是真的嗎?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如果過度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超過劑量,或與合併酒精,就可能傷肝,民眾服用止痛藥時,務必提高警覺,遵守醫師、藥師的建議使用量。張文靜表示,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分為2類,分別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以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兩者均有不錯的止痛效果。張文靜說,「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有消炎、止痛、退燒的作用;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止痛藥,則以止痛、退燒為主。臨床顯示,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止痛藥,只要在建議使用量下服用,並不會危及肝臟功能,但若過量使用,例如,每日超過4000毫克,民眾本身罹患肝臟疾病,或併服酒精,就可能導致肝臟損傷,出現噁心、嘔吐、胃腸道不適、蒼白、出汗等症狀。此外,如果過量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則可能容易傷害腸胃與腎臟。如何正確使用止痛藥?食藥署提出4大建議:1.遵照醫囑服藥,不可因為服藥後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民眾自行購買止痛藥,應注意外盒與仿單標示上的有效期限、1天服用幾次、每次服用多少劑量、適合飯前或飯後服用等訊息,遵照指示服用,若有疑問應諮詢藥師。若是醫師處方藥物,應該遵照醫囑,不可因為服藥後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2.主動告知使用藥物,不要併用2種以上止痛藥,以免造成肝損害:同時服用多種藥物風險較大,可能影響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如果正在使用噴劑、軟膏、痠痛貼布,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例如,退燒藥、感冒藥常含有止痛藥成分,如同時服用,就可能導致劑量過量。3.服藥期間不喝酒!恐增加肝損傷的風險、腸胃副作用:止痛藥成分「乙醯氨酚」併用酒精,恐增加肝損傷的風險;非類固醇抗發炎類止痛藥併用酒精,則可能增加腸胃副作用。建議,服用止痛藥應配白開水,且服藥期間不可飲酒。4.服藥不空腹!可能造成腸胃不適甚至出血: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可能造成腸胃不適,甚至腸胃出血,建議與食物一起服用,或是飯後服用,保護腸胃健康。張文靜表示,如果1天吃8顆普拿疼,就會超過標準,別以為不可能過量,如果當天服用4顆普拿疼,又喝了4包伏冒熱飲,所攝取的乙醯胺酚就等於8顆普拿疼。許多民眾至復健科、神經內科看診,可能領到同樣成分的藥物,如果沒有藥師提醒,很可能就會過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01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界紅寶石」洛神花營養價值高! 不只降血壓、膽固醇,還有這些好處你不知道
秋天是洛神花的產季,紅豔的洛神可製成蜜餞、果醬,也可以拿來泡茶,酸甜的風味令人回味,但你知道洛神有哪些營養價值嗎?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洛神花含有維生素A、C、豐富的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抗氧化成分,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然而,洛神原始風味偏酸,食用時應留心糖攝取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洛神的營養價值時序入秋,市場上開始出現一朵朵紅豔的洛神花,洛神的酸甜風味常常作為茶飲、果醬、蜜餞食材,但你知道洛神還有哪些營養價值嗎?廖嘉音營養師表示,洛神富含維生素A、B、C、鎂、鐵、鈣等多種營養成分,且洛神也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兒茶酸、類黃酮素等抗氧化成分,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亦為眼睛保健的重要成份之一,且有助於促進體內膽固醇代謝,達到降血脂、改善三酸甘油酯的作用。【延伸閱讀:抗氧化勝過綠茶 洛神花茶降血壓功效媲美藥物】洛神對身體的好處有哪些?此外,亦有研究指出,洛神茶有助於幫助血管放鬆、以降低心臟收縮壓,達到降血壓的效果。而洛神中的多種多酚類物質可改善肝臟發炎狀態、降低肝臟損傷,有助於保護肝臟健康。然而,廖嘉音營養師叮嚀,由於洛神本身的風味偏酸,因此提醒民眾在飲用洛神茶或製作果醬、蜜餞時一定要特別留意糖分的添加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兒茶素利減肥、防失智、助防癌!營養師:不只綠茶,這些都吃得到
喝茶有利身體健康,當中關鍵營養之一包括了兒茶素。兒茶素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減肥,其實好處不單僅限於此,對整體健康也非常有利。嫚嫚營養師就指出常見好處及食材,民眾可以適度的從日常食物適度攝取,幫助養生。 兒茶素促代謝、助養生,還有助防範疾病纏身! 嫚嫚營養師指出,兒茶素相當有助於減肥,其可燃燒、代謝脂肪,在運動前一小時飲用無糖綠茶攝取兒茶素,更有助於減重。而代謝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即為腹部累積脂肪,飲茶大國日本也有一項900多名男性試驗者的研究發現,每日喝約600毫升的無糖綠茶,體重、腰圍、腹部脂肪、肝臟脂肪等,皆有明顯改善。 除了對減肥有利,兒茶素也有助於防範慢性疾病,其可抑制人體的澱粉酶、脂肪酶,讓身體對澱粉、脂肪的吸收率、吸收速度下降,因此也有助於血糖、血脂穩定。日本也曾做過一項多達一萬七千名試驗者的研究,發現平均每日喝上200毫升6杯的無糖綠茶,可降低約可降33%糖尿病發生率。 除此之外,兒茶素對於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退化也具有輔助改善效果,2015年於美國推出有助對抗失智症的「麥得飲食」,兒茶素就是關鍵營養之一。 兒茶素在防範細菌病毒方面也有不錯的效果,其可抑制病菌的複製能力,以一般流感病毒來看,常喝無糖綠茶者發病率、重症率相對較低。許多人也認為蛀牙、牙周病等機會較少,確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眾多研究當中,備受矚目的也包括兒茶素的抗癌能力,其因同時具抗發炎、抗氧化特性,並且誘導癌細胞凋亡,對於防範癌症、輔助改善癌症相當有利。以目前現有研究來看,有利對抗包括肺癌、食道癌、胃癌、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癌症。 兒茶素常見食材助養生,搭配維生素C促吸收率! 嫚嫚營養師表示,兒茶素是一種類黃酮素,廣泛存在於茶類當中。茶以發酵程度低到高分為綠茶、烏龍茶、紅茶來看,未發酵的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其次,發酵程度較高的紅茶雖然含量較低,但也可見些許的兒茶素存在,大多以轉換成茶黃素,也就是紅茶的顏色。 除此之外,可可當中也含有兒茶素的存在,濃度越高、越純的黑巧克力,可攝取到的兒茶素就越高,因此建議若要從此攝取,可挑選濃度85%以上的黑巧克力。另外像是紅酒,或蔓越莓、柿子等多數紅果類食材也可攝取到兒茶素。 值得一提的是,維生素C有助於提升兒茶素的吸收率,因此像是在喝茶、吃黑巧克力時,也可以適度的搭配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草莓等。 兒茶素攝取不宜過多,部分族群應酌量攝取! 不過即便兒茶素有助於身體健康,但對少部分族群或攝取過量也還是可能帶來不適,主要在於腸胃道方面,例如腹脹、腹瀉、噁心、消化不良等,相關族群需注意。 另外,兒茶素每日建議最高攝取量不得超過800毫克,以避免造成肝臟負擔,特別若是從保健品、營養品額外補充兒茶素,更需多加留意安全劑量,日前美國就有民眾因攝取過量,兩三個月後需進行換肝手術的不幸案例。 兒茶素常見的攝取來源為茶和黑巧克力,兩者皆含有咖啡因,雖然影響程度不如咖啡劇烈,但若有失眠等睡眠障礙者,還是需留意攝取量及時間,建議過了中午後就別再攝取,以避免影響到當日睡眠。 《延伸閱讀》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睡不好傷大腦記憶差?睡得多不如睡得好,簡單方法幫助深度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8 新聞.私房新聞
好醫師未必是好病人!換肝權威陳肇隆不聽勸、抱病示範開刀
醫師常規勸病人要聽醫師的話,但名醫生病時,甚至嚴重到被另位名醫警告應立即住院時,他們是聽話的病人嗎?在一場簽書會中,兩位名醫不小心透露,「好醫師不一定是好病人」。行醫37年 陳肇隆出微傳記人稱「亞洲換肝之父」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近日整理行醫37年換肝救人與他終生種樹的人生心得,發表了「LIVE & FOREVER」個人微傳記。日前舉辦簽書會,包括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及長庚醫院體系決策主委程文俊、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及北醫前董事長李祖德及資深媒體人陳文茜等都出席。陳肇隆行醫自長庚醫療體系發跡,任職過台北、林口、基隆長庚,最終留在高雄長庚扎根發展。在1984年開拓亞洲首例肝臟移植後,陸續完成台灣首例活體肝移植,37年共累積2千例換肝手術,以「5年存活率93%」創下全球最高紀錄,更成為日本漫畫、小說等故事藍本,足見精湛醫術深受海內外欽佩。換肝2千例 培育醫師遍全球程文俊說,陳肇隆為2000例病人成功完成肝移植手術,培育的肝移植醫師遍布全球超過370人,單在高雄長庚醫院由他親自育苗種植的喬木就超過五千株。正因醫援國際的貢獻,陳肇隆獲召、見過的世界各國元首數目之多,恐怕全台灣也難有出其右者。「2千個家庭因陳肇隆免於哭泣,影響數以萬計的人。」陳文茜說,這幾天全世界都在討論德國總理梅克爾即將卸任,但她觀察陳肇隆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他和梅克爾的人生態度是一樣的,在做事前會很務實科學地計算風險後面對挑戰。所以才能在手術前和病人坦言危險機率,卻又能完成別的名醫口中不可能的不同血型肝移植手術。肝指數1千 仍先幫病人開刀中研院士、國內肺癌權威楊泮池透露,幾年前他在一場晚宴聽到身為肝病權威的陳肇隆提起,自己的肝指數高達一千,所以當晚無法喝酒了,他聽了心驚馬上跟陳肇隆說,「他應該立即去住院休息,否則會有危險。」結果沒想到,陳肇隆告訴他,隔天早上還要替病人開刀,要等開完刀才有時間去管自己的肝。「正是這種永遠把病人放在最前面的精神,才讓陳肇隆不但是良醫也是名醫。」陳肇隆回應楊泮池的「爆料」,證實確有其事。他說,2015年底,剛卸任院長職務,就應邀到各國演講。回國後就發現尿液呈茶色,抽血檢驗,肝功能指數超過一千(正常值應在四十以下),連他自己也嚇到了。醫院內科部主任也力勸住院休息,但因美國德州Baylor大學移植外科主任Giuliano Testa教授飛來高雄觀摩活肝臟移植手術,一位大教授大老遠從美國專程到台灣觀摩,如果開刀的人去住院,美國客人一定會很失望,所以仍堅持抱病演示。自知過勞傷肝 治療3周復元但陳肇隆強調,他因為沒有B或C型肝炎等,且自知應該是過於勞累導致肝功能飆升,加上肝臟具有強大的儲備能量,所以才敢於等到完成病人手術後,才住院治療。事實證明,經過三周的休養及治療,他的肝功能就完全恢復了。事實上,陳肇隆好幾次受邀「跨界」,有機會投入政壇,但他堅持留在醫界,造福患者。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說,韓國瑜被罷免後,國民黨曾勸進陳肇隆參與高雄市長補選,但被陳拒絕了,否則現在高雄市可能仍是「陳市長」,只是是另一位。教育部前次長周燦德說,陳肇隆還被徵詢過出任衛福部長及搭檔參選副總統,但陳均婉拒。
-
2021-09-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皙福先生與夫人結縭60年,確因癌末比她先一步離世 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皙福先生皙福先生有嚴重的貧血,白血球數也低,去年初夏骨髓檢查發現是「骨髓增生不良」(myelodysplasia)而且骨髓裡的芽細胞(blasts)數量已經瀕臨血癌的程度。皙福先生剛過81歲生日,過去得過攝護腺癌及黑色素瘤,都是開刀痊癒。骨髓增生不良卻是一個很難纏的病。一年多前,我跟皙福先生第一次討論化療建議與治療計畫時,剛好我的同事有個病人跟先生年紀相仿、氣質相近(耳聰目明又手不離卷),也住在同一個鎮;貝克先生患有血癌已經接受化療半年左右。取得雙方的同意後,我介紹他們認識,可以交流經驗。皙福先生每週至少來我們的診所一次做抽血檢驗,化療一個月打五天。一開始,一個月要輸血一兩次,病情也保持穩定了一年左右。皙福先生的夫人因為失智,已經在離他家隔街的一個療養院住了幾年了。他們有三個子女,都住在離他們驅車可至的城鎮。皙福先生非常的獨立,也非常能幹。有一回,因為腹谷溝疝氣卡住,疼痛不堪,在急診室過了一晚,所幸,那段腸子又慢慢縮回腹腔,也迴避了緊急開刀的需求。因為他的血液疾病,開刀的風險很高,外科醫生建議他買一種專門設計給腹谷溝疝氣穿戴的護帶,防止腸子再掉出來。皙福先生從網路訂購護帶,發現不好用,把貨品退還,換了另一個護帶,又不合用,返返複複至少四次才找到一個有效又好用的護帶;之後,疝氣的問題再也沒有發作。這樣的耐心與堅持,讓我非常的欽佩。皙福先生來門診時,總是帶著他的iPad 以及從圖書館借的書。他使用iPad記錄他的病史資料進程,也經常搜尋閱讀相關醫療資訊。他也很會適當的使用他的iPhone 或iPad與他的醫師聯絡。記得一年前,他的小腿上有個傷口,皮膚有點發紅;因為事情發生在週末,在電話上問了他的症狀後,我建議他照個照片,把影像傳給我看,再決定需不需要用抗生素。透過這種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迴避跑急症室的一般做法,處理了舉凡小傷口,尿道感染及輕微便血的狀況。我的iPhone有好幾張他傳給我的大便上有小量凝固鮮血的照片!我特別欣喜的是皙福先生的好奇心及好學的態度。每次我跟他解釋病情,包括骨髓的正常功能、為什麼他的血球數很低,正常的血球壽命,以及輸注的紅血球能維持多久等等。他總是聽得很專注,也提問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常常交換我們正在閱讀的非醫療書籍的心得,以及點到為止的嘲弄川普政府的種種荒誕事蹟。今年的四月初,他向我請了兩個禮拜的假,搭飛機去亞利桑那州去處理(賣掉)他在那裡的一個房子。他跟他的夫人過去每年到那裡過冬,他要去把一些家庭照片及紀念品,裝上他的舊車子開回新罕布夏州;那是將近4300公里的距離!「阿隆(皙福先生的名字),你確定要自己一個人開車嗎?為什麼不坐飛機回來呢?」「沒問題的。我想把我的舊車開回來送給要去上大學的孫子。我跟我太太過去都是開車往還,聽有聲書也容意打發時間,累了就找旅店休息。」我們安排在他出發前輸血,回來後回診驗血,也都平安無事。今年的五月及六月,皙福先生兩度在化療一週後因發高燒住院。特別是六月那一次,他有大腸桿菌的尿道炎及菌血症;剛住院時因為意識不清,生命徵象不穩定而住入加護病房。幸好他對抗生素的反應很好,一兩天後就度過危機,但是體力也耗損了不少。有一天,我去醫院看他,皙福先生完全不知道我前幾天也天天訪視他。當我跟他説明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著我眼淚盈眶地説:「I don’t know what I do without you.」(我不知道沒有你要怎麼辦!)之後,皙福先生的骨髓切片檢查跟以前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判斷他的骨髓疾病已經惡化,輸血需求增加、感染症變嚴重,血小板數也下滑。皙福先生在波士頓的 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腫瘤諮詢醫師跟我討論後,建議換一個新上市的口服藥。一週前,我跟皙福先生説明換藥的理由(病情已經惡化)、治療的目標(穩定血球數,減少輸血需求)。我也很坦誠地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也許還可以有一年左右的存活期。通常醫生在告訴病人他們有限的生命時,接下來常常用的一句話是“Get your affairs in order.”(把身後的事都交代好)。我説不出口。停了一陣子後。皙福先生凝視著我,平靜地説他昨天已經去找他的律師安排一些事情。我們又討論了這個疾病惡化時常見的併發症,及致死因素;許多病人是因為嚴重感染而過世。面對著這位我很尊敬喜歡的病人講這些很傷感,但不得不説的事,雖然表面上卻必需很平靜、專業,像在給學生上課一樣,心裡其實很難過。我給他一份這個新藥的資訊,並且説明藥價可能會非常昂貴,我們的社工師會幫他找財務協助,大約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拿到這個藥(Ivosidenib, an IDH1 inhibitor)。昨天,皙福先生回來他每週定期的驗血。我們發現Ivosidenib的自費價格每個月超過3000美元,社工師還在努力尋找財務支援。這樣天價的治療,任何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會問「值得嗎?」。皙福先生自己讀了一些資訊,也思索了許多問題。他的第一個質疑是 Ivosidenib用在血癌的臨床實驗,病人的中存活期(median survival,50%病人的存活)是13個月。我上週告訴他如果我們很幸運的話,他的存活期還可能有一年左右,用不用藥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這個藥可能會減少他的輸血需求(65%病人用藥後不再依賴輸血),存活期也有可能遠超過13個月。他也可以選擇支持療法,也就是不用藥物,只接受輸血。當血小板數很低,輸血的需求到了一週兩三次的情況,有的病人可能選擇安寧治療。「記得貝克先生嗎?他在藥物治療失效後,選擇放棄輸血,只做居家安寧。」我説。「是嗎?」雖然他們只見過一次面,皙福先生記得這位儒雅的病友。「因為嚴重貧血,體力會很虛弱,沒有行動能力,甚至會呼吸困難。安寧護士會用嗎啡讓病人保持舒適,慢慢地睡著離去。」我們談了居家安寧需要有家人全天候陪伴,住院安寧可能有病房費的負擔。皙福先生早已想好這個問題。他太太的療養院也有安寧病房,經濟上也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沉默了一陣子。「 Are you sad or emotional? 」(你很難過嗎?)我問。其實,我是在説我自己,因為我捨不得這位像知己般的病人離開。我們都眼淚盈眶。他沒回答,只是伸出手跟我碰拳(fist bump,因為疫情期間,人們迴避握手或擁抱)。不朽人生前兩天開車時,在公共電台聽到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莎霞,在生產前就知道她的同卵雙胞胎,一個是健康的,另一個患有無腦症。醫生告訴她,無腦症的孩子可能會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後就死去。她悲傷的心情可以想見;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或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才導致胎兒的異常發展嗎?她的無腦症兒子出生後六天過世。她跟她先生同意將孩子的一些器官組織捐給學術基構做研究。捐贈的同意書説明家屬將來沒有權利尋求研究結果或任何賠償。兩年半後,她的兒子有一天問她,弟弟是不是在天堂裡?他在那裡快樂嗎?這樣的童言讓她有個衝動,想知道她去逝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剛好過了幾天之後,她到波士頓出差。她知道兒子的眼角膜是捐給哈佛大學的研究機構,就打了電話過去,説明了自己的身分,請求一個造訪研究室的機會。接線生愣了一會兒,因為她從來沒有接到過類似的請求,但是她很熱心的幫忙,莎霞造訪了哈佛;帶她參觀的人也引她見到眼角膜研究室主任。他跟她解釋,新生兒的眼角膜細胞比成人的細胞有再生能力,但是器官的來源很稀罕、珍貴。「妳兒子的眼角膜細胞在我們研究室裡生長著。將來會造福很多人。」那一刻,莎霞覺得她的心幾乎要跳出她的胸口!「我的兒子在人間!」 「他在哈佛,他進了長春藤大學!」之後,莎霞全家人又陸續造訪了其他研究機構,去了解兒子的臍帶血細胞、視網膜及肝臟都用於哪些研究。誰知這個只「活著」六天的生命,變成永恆不朽呢!人生好走當我們告別人間,房子、車子甚至傳家珠寶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但是詩人Mary Oliver問我們 What have we done with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皙福先生留給他的家人和我的至寶,將是他的智慧、精神與思想價值。後記當我告知皙福先生我以中文寫了他的故事,他問我能不能給他一個英文版。看了我特別為他寫的英文翻譯後,他寫了很長的電訊給我。他和他的夫人結縭60年,她很依賴他,也很需要他的陪伴(companionship)。皙福先生覺得自己很有福氣,生在很好的家庭;他跟他的夫人旅遍世界;他們有很好的兒女子孫,一生結識了許多好友;真是沒有什麼遺憾了。他卻從沒料到他會先他的夫人一步離世。他並不懼怕死亡,而是捨不得她孤單。我告訴他我完全了解他的心情。我在網路找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中英對照,傳給皙福先生。他傳給我 Sullivan Ballou letter ,一封美國內戰陣亡軍官寫給他即將喪夫的妻子的告別信。那幾天,我的心滿溢著感動,為人間的真情摯愛哽咽無語。適逢美國紀念911恐攻二十週年,許多電視節目回顧那轉眼間灰飛煙滅的無數生命,令人感念生死的無常。不管年輕健壯或老病潺弱,我們在塵世的日子總是有限的,因此,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live 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as well as it can be.
-
2021-09-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喝咖啡胸悶 未必胃食道逆流
三位女士都不讓老公喝咖啡。第一位說:「他每次喝咖啡就會胸口悶,胃酸逆流很厲害!」第二位說:「他每次一喝完咖啡,晚上就很興奮,人之大慾也高漲起來,讓我半夜不得安寧!」第三位說:「聽說喝咖啡可以預防失智,他現在太精明了,我去哪裡花了多少零用金,他都斤斤計較,記得一清二楚,還是讓他早點失智比較好!」咖啡的功用大矣哉!喝咖啡的確可以讓人興奮、刺激精神,但是也有其副作用。近年來,胃食道逆流成為最新的國民病,這與近數十年來喝咖啡成為時尚,成為國民生活必需品有很大的關係。也有人說這是西方文明對新興國家的新的鴉片戰爭。的確,在傳統上,自古以來好像一般人都是用喝茶來會客,來聊天,很少聽到二、三十年前有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雖然喝茶也會刺激胃酸分泌,但程度比起來就比咖啡弱得多了。胃食道逆流有些人沒有症狀,但是有些人會胸口悶,有些人喉嚨會一直有分泌物,會咳嗽、輕喉嚨的聲音。有些人會引起劇烈胸痛跑去急診,跑去看心臟科或找胸腔科醫師或看耳鼻喉科醫師。自從無痛內視鏡發達之後,一般人接受內視鏡檢查的也越來越多。以前說「十人九痔」,現在說「十人九逆(胃食道逆流)」也不為過。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的症狀是胸口悶、不舒服,但胸口悶不一定是胃酸逆流引起的,可能是真的有了心臟病,心肌缺血,心臟的血管快堵住了,可能是胃潰瘍或者是長了胃癌,或者是膽結石,或者是胰臟長了癌症,或胰臟發炎,或者是長了肝癌。總而言之,要診斷胸口悶之病因,除了靠問診之外,就要做一些檢查。檢查之中最沒有痛苦的就是腹部超音波檢查,它可以看出來有沒有膽結石,肝臟有沒有化膿,有沒有長東西,胰臟有沒有長腫瘤。如果超音波檢查沒有問題,那就要看看是不是真的是胃食道逆流了。但有胃食道逆流也不一定是胸悶的真正原因,有可能是心臟的問題,或者是像最近有國人打疫苗之後懷疑主動脈瘤破裂,也會引起劇烈的胸痛。總之,不管什麼理由不讓老公喝咖啡,對健康而言大部分都是好事,但讓老公喝咖啡,有了胸口悶、不舒服,一定要找醫師好好查明原因,才是疫情之中保夫齊家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