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5 癌症.肝癌
搜尋
肝臟
共找到
1638
筆 文章
-
-
2022-01-03 養生.聰明飲食
缺鐵就吃豬肝?補鐵食物其實分2種 專家教你怎麼吃吸收力高
製造紅血球的礦物質說到我們周遭的「鐵」,會想到的是釘子、鑄鐵鍋或平底鍋吧?沒想到我們的身體裡也有鐵,很不可思議吧!據說成人體內大約有四.二公克的鐵喔。鐵是製造紅血球的礦物質,屬於血液細胞的紅血球,其主成分是血紅素,而鐵就是形成血紅素的材料。因此簡單來說,鐵就是血液的成分,血紅素使血液呈現紅色,體內百分之六十五的鐵會與血紅素結合,將從肺得到的氧運送到全身細胞,而氧是體內製造能量所必需的原料,因此沒有鐵就會造成大麻煩。這類的鐵稱為「機能鐵」。剩下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鐵則作為「儲藏鐵」儲藏在肝臟、骨髓及脾臟中,遇到出血等流失鐵的狀況時,就會釋放到血液中,作為機能鐵運作。剩餘數個百分比的鐵會與肌肉成分結合,進行氧的搬運及儲藏,並與代謝反應有關。如果鐵不足,就無法將氧送到全身,會使臉色變得蒼白,引起缺血性貧血、暈眩、頭昏眼花及心悸等,除此之外還會使注意力不集中、體溫調節功能異常、免疫力及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等,造成身體各種機能的障礙,所以千萬要小心。缺鐵性貧血與貧血雖然經常會說「鐵不足=貧血」,但其實貧血依照發生原因可分為不同的種類。「缺鐵性貧血」就如同它的名稱,指的是因鐵不足而引起的貧血,因為營養不均衡使鐵的攝取量不足,或是懷孕及哺乳期等使用掉大量的鐵而發生。因體內的血液量太少而引起的稱為「貧血」。月經出血量變多,或是因為疾病而持續出血時,就很容易發生。紅血球的壽命大約是一百二十天,衰老的紅血球會在脾臟被破壞,而被破壞掉的紅血球中的鐵,會再被重複利用於紅血球的合成。攝取到體內的鐵幾乎不會被排泄到體外,鐵真是環保的營養素啊。但是,如果體內的鐵量少,想當然儲藏鐵也會不足。缺乏儲藏鐵的小孩,還有特別像女性因為月經每個月都會流失鐵,懷孕或生產也是如此,本來就屬於容易貧血的族群,所以一定要更積極攝取才行!鐵分為兩種,吸收力不同?說到鐵含量豐富的食品就是「肝臟」了。鐵在動物的肝臟及紅肉、貝類、小魚等中的含量很多,在植物方面就是黃豆、菠菜和小松菜等蔬菜。這些食物中所含的鐵可以分為「血基質鐵」與「非血基質鐵」,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吸收力,血基質鐵大約比非血基質鐵高五倍。血基質鐵能夠從動物性食品,尤其是紅肉中有效攝取到,不過,肝臟中的視網醇含量豐富,所以在懷孕時要注意不要攝取過量。植物性食品及乳製品、蛋等則含有非血基質鐵,雖然吸收力低,但如果和維生素C一同攝取就能提高吸收力。還有,在攝取非血基質鐵時,如果能同時攝取動物的肉或魚肉,就能促進非血基質鐵的吸收,可以提升攝取效率。可惜的是乳製品和蛋並沒有這方面的效果。另外就是曾被稱為「鐵之女王」的羊栖菜。但這是以過去流傳下來的做法—用鐵鍋來蒸煮的時代的事了。現在幾乎都使用不鏽鋼鍋,因此已經不能稱為是「鐵之女王」了。用不鏽鋼鍋來料理的話,大約只有使用鐵鍋的九分之一而已。但羊栖菜仍舊是營養均衡的食品,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食用以羊栖菜做的料理。而若是透過補給品攝取了過量的鐵,則會產生活性氧,所以就著重從一般飲食中攝取吧。含量豐富的食品 每1份的含量(mg)●豬肝 80g 10.4●水煮罐裝海瓜子 1/2罐=65g 19.3●遠東擬沙丁魚(魚乾)2條=50g 2.2●小松菜 2株=80g 2.2●油豆腐1/2片=100g 2.6●扁豆(乾)30g 2.7●菲力牛排肉1片=120g 2.9※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2-01-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苦苓得了「2個治不好的絕症」!詭異症狀變成14.5公分腫瘤、病毒
資深藝人苦苓公開「去年元旦日記」,文中提到新年的第一天,就帶著肝臟中14.5公分的腫瘤,以及超過400萬個B肝病毒,努力活下去,不僅如此,身體還冒出兩種令人困擾的異狀,包括耳鳴,以及嘴裡不斷冒出的鹹味。苦苓透露身體過去沒有半點徵兆,加上母親已經86歲,他認為自己應該也能長壽,然後就在此時,健康卻冒出警訊,不知不覺之間體力變差、精神不濟、身體莫名痠痛,起初以為是男性更年期的症狀,只要多休息就可以了,沒想到真正困擾他的病狀這時候出現了。此外,苦苓耳邊好像有連綿不絕的蟬鳴聲,有時候還會變大聲,他被吵得去看醫生,卻得到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的答案,只能和耳鳴和平相處。不僅如此,苦苓的嘴巴又突然冒出鹹味,他形容像是「嘴裡含著一個鹽塊」,即使就醫也找不到答案,最終也只能和病狀共處。因為找不到病因,苦苓也很無奈:「這樣豈不是得了兩個治不好的『絕症』?」一天24小時不斷出現耳鳴及鹹味,長時間處於不舒服的狀態,讓他不禁哀號:「是叫我怎麼活下去?」沒想到這兩件事最後甚至演變成腫瘤與病毒,他表示明天會再發文交代來龍去脈。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01 新聞.健康知識+
跨年熬夜前後怎麼補?專家傳授體力大補帖!
2021年即將結束,今年有打算熬夜跨年嗎?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指出,偶爾的熬夜狂歡可能還在身體承受的範圍,但是熬夜畢竟會破壞原本身體的作息,對身體造成影響,因此不論事前提神的營養素補充,或者事後身體修復需要的營養素都不可少!熬夜前可以吃什麼提神?◎咖啡因:說到提神許多人第一個想到是咖啡,其內含有咖啡因是提神的成份之一,咖啡因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腎上腺素分泌,使人呈現一種興奮的狀態,藉此達到提神的效果,不過若有飲用咖啡習慣者,長時間攝取大量咖啡因可能會出現慢性疲勞,提神的效果會越來越差。◎牛磺酸:則是提神界的第一把交椅,幾乎能量飲料、提神食品內都有添加牛磺酸,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說明牛磺酸是一種含硫胺基酸,也是膽汁的成份之一,同時也是維持腦部運作的重要營養素,能夠保護腦部、減少焦慮等,對於身體疲倦、記憶力下降等狀況,補充牛磺酸亦能有所改善。不過在補充牛磺酸的同時,不建議大量服用咖啡因,以免對心臟造成負擔。◎維生素B群:說到提神絕對不能少了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能夠幫助體內代謝、協助心臟和腦部運作,同時具有保護神經、維持體內神經傳導物質生成的效果,甚至有些人為了短時間強效提神,會攝取超量的B群,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解釋超量攝取B群可能會有效果,但短時間太大量攝取B群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像是傷害肝臟、神經損傷等,因此建議攝取量不要超過法定標準。而除了三大提神營養素以外,補充適量的鐵質幫助體內維持氧氣的運輸,減少缺氧帶來的疲勞,以及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給身體及時補充能量,也能夠有助於提神。不過在熬夜過後身體的修復非常重要,畢竟熬夜對身體還是有所損傷,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提醒,熬夜過後補充足量的維生素B、C、優質蛋白質以及胺基酸等,可以幫助身體修復,更快恢復元氣,而在熬夜後身體大量累積疲勞,許多人會藉著元旦休假長時間補眠,可能會導致作息紊亂,建議不要睡太久並起床活動一段時間,若睡意仍很重,可再補眠30分鐘至一小時,待到正常睡眠時間再好好的休息,以免日夜顛倒,影響休假後的日常生活。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張益誌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聚餐後血脂攀升怎麼辦?6種食材助降脂、3方法判斷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歲末一到,有許多節慶要慶祝,聚餐飯局總是少不了,但是過多的大魚大肉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長期不注意的話恐會造成脂肪肝!!有沒有哪些食材是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身體的負擔呢?6種食材助降脂1.燕麥:具有豐富膳食纖維及β-葡聚糖,對於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有很好的效果。2.堅果: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麻油酸),有助降低膽固醇,此外,維生素E還具有抗氧化、增進皮膚的健康。3.綠色蔬菜(波菜、芹菜、青江菜、地瓜葉等):具豐富膳食纖維,能降膽固醇,還可成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益生質)。4.大豆及豆類:屬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含18種胺基酸、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5.薑黃:其營養中份中”薑黃素”具最強的生理活性及效果。臨床上有降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抗發炎、抗氧化等作用。6.黑咖啡:含有綠原酸,具有強抗氧化作用、降低發炎反應、協助肝臟脂肪代謝,幫助燃脂。簡易判斷你是高危險族群?1.腰圍:男性≧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健康體位: 18.5≦BMI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有症狀才求醫 醫病相見猶恨晚
病人來看診,醫師仔細檢查完,病人走出診間。「全身被看光光,也沒給半顆藥!」看病吃藥是一般人的共識,有些病沒吃藥不行,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有些病不必吃藥,例如病人自覺有病,但醫師看不出毛病,判斷沒有病;有些病吃藥也沒有用,可能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有些病不是吃藥能解決,例如車禍骨折等;有些病不藥而癒,例如傷風感冒,通常不用吃藥也會好,吃藥只是減輕症狀而已。目前醫療體制下,不管醫師看多久,看得多仔細,健保給付都是一樣的,不像其他行業例如律師是按時計費的,可能一進門就開始按碼表的。每個行業不同,給付方式也不同。有些病,病人不自覺有病,也不知要去定期檢查以防萬一,等到有症狀再去求醫,通常都來不及了。例如肝臟沒有痛覺神經,即使有了B肝或C肝,或肝硬化了,或肝臟長了一顆像橘子那麼大的腫瘤,人還是感覺好好的。可是等到猛爆性肝炎發作,或肝硬化厲害了,吐血或昏迷了,或肝癌很大爆裂了,或人瘦了下去,眼睛皮膚黃,再去找醫師求診,此時不用全身給醫師看光光,醫師也一定要給藥或住院治療,只是此時此刻醫病相見猶恨晚,醫治困難,屆時求醫師用更好的自費藥,即使不計一切要好可能也很困難,而醫師也只能在診間擲聽診器大嘆一聲:「怎麼那麼晚才來呢?」醫病相見猶恨晚,這種劇本每天都在上演。●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24 癌症.淋巴癌
會「跑」的腫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結摸起來不會痛,留意早期6大症狀
台灣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新診斷約3500人罹患淋巴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九名。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出現症狀。早期淋巴癌常見「燒、腫、癢、汗、咳、瘦」六大症狀,若出現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要盡速就醫,淋巴癌治癒率很高。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分類複雜居全癌之冠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惡性淋巴瘤)確診人數逐年攀升,十年內人數增長已達四成,尤其淋巴癌分類高達80種以上,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淋巴瘤往往會對臨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使該處器官功能受損,包括影響呼吸系統、腸胃道系統、肝膽系統、鼻腔及鼻咽腔、骨髓、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六大不同器官組織。台中榮總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一般人身上大約有600個淋巴結,比較容易摸到的淋巴結常是在頸部、腋下與腹股溝。根據研究,每年約莫有0.6%的人會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其中只有約1%的淋巴結腫大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而病史與理學檢查往往是最容易也最迅速能區別良性或是惡性的方法。分兩大類,九成都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約占9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約占10%,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 好發族群1.免疫低下的患者,例如接受器官移植、愛滋病患者、自體免疫疾病病患等,皆是好發淋巴癌的高危險群。2.暴露於有機溶劑、染料或輻射物質環境者,也較一般人容易得到淋巴癌。3.乾燥症患者發病機率,較一般人多七倍。人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淋巴系統的存在,在體內淋巴系統可以製造淋巴球、抗體,負責對抗疾病與感染,其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上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淋巴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部位,通常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地方比較容易摸的到。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惡性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淋巴癌分四期第一期 : 有一處淋巴區域有淋巴瘤細胞侵犯。第二期 : 橫膈之同一側有兩處以上的淋巴區域或一處淋巴結和一處淋巴結外器官有淋巴癌細胞的侵犯。第三期 : 橫膈兩側皆有淋巴癌細胞侵犯時。第四期: 淋巴瘤瀰漫性地侵犯各器官或淋巴結時,尤其是一旦侵犯到骨髓時,即屬第四期。淋巴癌治癒率高,積極治療存活率達七成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淋巴癌治療後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時,務必就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成。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淋巴瘤治療淋巴瘤的治療,必須依照其細胞型態與臨床分期而訂出治療計劃。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復發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或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淋巴結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恐惡性腫瘤「燒、腫、癢、汗、咳、瘦」是早期淋巴癌的六大症狀,腫塊最常見,觸感像硬網球,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僅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需其他檢查輔助。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六個早期症狀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說,淋巴癌目前無特殊篩檢工具,應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若半年內體重驟減10%以上、出現無原因淋巴結腫大或莫名發燒、盜汗、皮膚癢及咳嗽,就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淋巴癌六大症狀 「燒」:突發性但不明原因的發燒,常是38℃左右,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現。「腫」:脖子、腋下、鼠蹊等地方,突然出現無痛卻大於兩公分的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的症狀。「汗」:夜間異常出現大量盜汗的情形。「咳」:喘不過氣或是出現不明原因咳嗽的症狀。「瘦」:六個月內體重異常下降超過10%,同時還會感覺到精神疲倦。正常淋巴結一般不超過1公分,呈橢圓形,質軟、活動、無壓痛,在頜下和腹股溝可以摸到。滕傑林表示,如果淋巴結腫大摸起來平整的、會動的、會痛的、不會繼續長大的,良性的機會比較高,通常是感染所造成。如果淋巴結持續腫大,就要考慮做切片檢查,若摸起來不平整、不會動、不會痛,則應直接切片檢查,進一步判別是否為惡性淋巴瘤。淋巴癌愛侵犯6個器官組織淋巴癌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通常以實體瘤形式生長,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都可能被侵犯,常伴隨發熱、盜汗、消瘦、癢等全身症狀。淋巴腫瘤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它分佈在人體各個部位,有人甚至稱之為會「跑」的腫瘤,常會侵犯六大器官組織。1. 呼吸系統如直接侵犯肺臟、肋膜、心包膜,則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肋膜腔或心包膜腔之積水。2. 腸胃道系統腸胃道受到侵犯或發生腹膜腔後腫大淋巴結壓迫,將可能造成腹脹、腹痛、胃腸潰瘍、穿孔、出血、吸收不良等症狀。3. 肝膽系統腹腔內淋巴結腫大後會引起膽管阻塞造成膽汁無法排除,或因直接侵犯肝臟而引起黃疸。4. 鼻腔及鼻咽腔可能會引起鼻塞、流鼻血等一些類似慢性鼻竇炎的症狀。5.骨髓造血功能變差,紅血球減少出現貧血而臉色蒼白;血小板減少會造成不正常出血,血液中含有不正常的淋巴球細胞。5. 神經系統如淋巴瘤侵入脊椎管,壓迫脊髓或脊髓神經,會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等神經系統症狀。6. 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如侵入腦膜或腦實質內,會造成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視力模糊或運動失調。掌握4方法,預防淋巴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淋巴癌,都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建議掌握4方法,做好疾病預防:1.保持規律生活:不熬夜、不抽菸喝酒、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2.學會緩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精神緊張,進而引起身心疲憊,還容易造成代謝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學會緩解和釋放壓力,避免過度疲勞,是預防淋巴瘤最重要的一個方法。3.盡量避免接觸農藥、染劑、殺蟲劑等化學物質。 4.當身體出現「燒、腫、癢、汗、咳、瘦」的異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2 退休力.活躍好學
自學程式…91歲網紅醫師:是時代跟著我
說起網紅醫師始祖,九十一歲吳昭新當之無愧,他卅年前架設「老醫之家─台灣健康資訊網」,率先帶動網路衛教風潮,近年致力台語教育、俳句研究。只見他運用三台平板、兩台電腦,擔任四十多個臉書粉絲團「版主」,用App叫外送、網購,走在科技浪潮前端。他說:「不是我跟著時代,是時代跟著我!」吳昭新民國八十二年自衛生署(衛福部前身)檢疫總所長一職退休,那時數位科技不普及,他工作時沒有怎麼用電腦,而退休後開始自學。先是用電腦完成著作「肝臟病」,並架設「老醫之家」網站,不斷新增衛教文章,提供各路網友閱讀。吳昭新也自學程式語言,因此獲得國家生技及醫療保健委員會「特別醫藥貢獻賞個人獎」。從醫師變身網路專家,隨數位科技進入生活,吳昭新現在使用各類網購平台,買菜、購買生活用品,叫美食外送和預約計程車,一點都難不倒他。他說,「如果沒有網路,我早就餓死了」,原來是為生活所迫,年紀大了外出不便,用手指在平板上購物比出門買東西更容易。吳昭新熱愛研究,發表醫學論文之餘,也寫醫學及通俗文學文章。只要是吳昭新想完成的事,絕對不馬虎,他更是少數在非教學醫院升格教育部部定教授者。退休卅年,吳昭新前十年專注於醫學衛教,如今重心轉為研究徘句。九十一歲的他思路清晰,「反對為了運動而運動。」偶爾還熬夜研究,愛吃冰淇淋,快樂執著享受人生。●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器官移植救命 有好也有壞
夫妻兩人信仰不同,整天吵架。老公:「妳白天整天念佛,晚上一直擦蜜絲佛陀!」老婆:「你手裡整天拿著可蘭經,滿嘴三字經!」夫妻兩人基因不同,信仰也不同,整天生活在一起,衝突在所難免。這種情形很像器官移植,本來是別人的器官移到我們的體內來為我所用,但造物者在設計上就放了一些辨識敵我的密碼,當外來的病原體或細菌進入人體,人體的免疫細胞會發動攻勢加以消滅。同樣的,如果是別人的器官移到我們體內為我所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發動攻擊加以破壞。器官移植是最不得已的救命手段,但怎麼讓人體天然的滅敵系統不要去之而後快,保存外來救命的器官,一直是幾十年來醫界急於突破的課題。1970年代,抗排斥藥物發明後,克服了這個難題,從此開啟了醫學的另一新頁,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肺臟、皮膚等各器官的移植,救了許許多多人的生命。但有一好必有一壞,因為要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所以體內攻擊細菌及病毒的能力也變弱了。因此,生魚片、未煮熟的東西不能吃,以免感染危及生命,這個也是不少老饕心中的痛。此外,由於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發生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多了好幾倍,因為人體內天生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也變弱了。近來發展對抗癌症的新招免疫療法,在這些器官移植的病人也不適用,這是醫學界必須再努力突破之處。總之,人類要對抗疾病,要靠醫學界的進步,研究人員的努力,但信仰不同的夫妻湊成一體,需要雙方有智慧了解和平相處之道,互相包容,相忍為家。家中如此,移植如此,治國平天下又何嘗不是如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血壓高原來腎功能也有問題 「多囊腎」早治療延緩洗腎
血壓一直很高、不穩定,原來是腎功能也有問題了!一位50歲男病患因腹部脹痛被診斷出原來是「多囊腎」,腎臟已有很多水泡,員榮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王奕中說,「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經常會合併有高血壓、尿蛋白症狀,早期對症下藥,才能避免腎功能提早惡化到洗腎的地步。這名50歲男病患平常血壓就高,因腹部脹痛,先看肝膽腸胃科,經超音波檢查發現不僅肝臟水泡多,連同腎臟也有很多大大小小水泡,經轉診至員榮醫院員生院區腎臟內科確診為「多囊腎」。王奕中說,多囊性腎臟病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約每四百至一千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約有2.4%病人因多囊腎造成腎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療(洗腎)。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若家族無人有此病,自身卻有,也可能是基因突變,患者大多於40歲左右開始發病,王奕中說,致病基因主要有兩型,第一類型PKD-1基因,約有85%的病人是屬於第一類型,患者平均 55歲會達到末期腎臟疾病;第二類型為PKD-2 基因,約 15%的病人屬於第二類型,患者病程較緩慢,大概65歲左右開始進入腎衰竭狀態,需要長期透析治療。多囊腎病患常會腰痛和血尿,王奕中說,有些患者也會出現尿路結石,病人也常有高血壓,高血壓也是造成病人腎臟惡化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有尿蛋白也是造成腎功能惡化的因素之一,所以治療多囊腎,常使用ACEI或ARB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及治療尿蛋白。王奕中說,近年已有治療多囊腎患者新藥,並納入健保給付,可以延緩多囊腎進展,同時減少腎臟囊腫帶來的疼痛、降低血尿的發生率,並有效減緩進入洗腎的時程。
-
2021-12-16 該看哪科.中醫
冬季進補食材黑名單曝光! 中醫師教你寒熱夾雜體質該怎麼補
對重視飲食的台灣人來說,冬天就是「吃吃吃」的季節,天氣冷了不想出遠門,沒什麼事情可做就吃點東西,加上年終節慶氣氛濃厚,免不了要與朋友聚聚,吃個羊肉爐、薑母鴨,保暖祛寒兼補身。不過也有很多人因此補過頭,吃到口內炎、失眠甚至腹瀉者在所多有。那麼我們該怎麼吃呢?現代人多「寒熱夾雜」體質 薑母鴨少吃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中醫師方志男認為,現代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吃炸物的關係,有「寒熱夾雜」體質的人特別多。「寒熱夾雜」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寒性、熱性的體質特點都有一些,這些人容易火氣大、口乾,卻又怕冷。方志男建議日常生活的飲食,還是以溫和的料理為主,避免薑母鴨等太過燥熱的飲食內容。同時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的病患,更要避免吃燥熱的飲食,以免疾病復發。同時,方志男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去中藥房想買藥材,煮點四物湯等一些大家都能夠自己料理的簡易藥膳時,老闆卻是問顧客「你要50還100」,而非針對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材。他建議大家如想煮藥膳,像是四物湯這類的,應該諮詢合格中醫師,針對體質進行調整。國健署提醒慢性病患 天冷食補注意3要點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幾個重點:如有缺鐵性貧血者可以用鐵質高的食材如鴨肉、牛肉、羊肉;痛風、高膽固醇血症者,避免選腰子、大腸、肝臟、豬心等普林與膽固醇高的食材、也不宜選油脂過高的三層肉,燉雞、燉肉、燉內臟的湯品,痛風患者宜忌口;血壓過高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的病友,注意鹽分、膽固醇、飽和油脂,也要注意補品中勿大量加入酒精。另外,國健署也提醒大家要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最後,記得「購買中藥材時請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周就能治癒C肝 健保給付用藥、免費篩檢1趟完成
肝癌約8成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但肝沒有神經,早期肝癌幾乎難察覺。衛福部國健署去年9月起放寬成人B、C肝炎篩檢,45至79歲民眾可享終身免費一次B、C型肝炎篩檢,而C肝新口服藥治癒率高達九成、且副作用低,健保署亦給予藥物給付,盼民眾儘早篩檢、完成治療,遠離癌症病害。B、C型肝炎感染者需定期到醫院肝膽腸胃科,接受追蹤及治療,可有效降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機率。但根據國健署201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感染B、C型肝炎民眾有3成未就醫,分析原因發現,其中有6成為自覺身體健康、無症狀,2成為不知道應該要看醫生,1成為沒有時間就醫。衛福部國家消除C型肝炎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指出,台灣訂定2025年根除C肝目標,預估25萬名C肝患者,目前已治療13萬人,仍有一半患者未治療甚至未篩檢,然而藥物需早期介入才有效,若肝臟持續發炎變成纖維化,靠藥物也難治癒。盧勝男表示,要診斷是否感染C肝,會先檢查體內抗體,若呈陽性則代表感染過、不必治療,若帶有病毒才需治療。過去民眾需再次確認是否帶有C肝病毒,得再跑醫院一趟,現在為了加速篩檢,若已驗出有C肝抗體,醫療院所直接接續病毒檢測,有病毒再通知民眾需接受治療,省下民眾舟車勞頓。盧勝男指出,過去民眾治療C型肝炎,需掛消化專科、肝膽胃腸科醫師,但礙於感染C肝高風險、中高風險鄉鎮區,有7成缺乏消化專科醫師,因此今年10月健保署公告,開放所有科別醫師皆開立C肝全口服新藥,讓更多醫師協助民眾C肝治療。盧勝男表示,C肝口服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約20萬療程都由健保署埋單,只要穩定用藥8到12周即可完全治癒,治癒率高達98.4%。健保署統計,自2017年至今,補助C肝口服新藥已投入302.31億元經費。除了B、C肝炎以外,約有2成的肝癌病患,是由脂肪性肝炎等其他原因引起,造成脂肪肝的危險因子,包括營養攝取過多、肥胖、高脂肪食物、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以及缺乏運動,且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國健署提醒,罹患脂肪肝應遵守醫囑,且定期回診,可透過減輕體重、健康飲食改善脂肪肝,並藉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
-
2021-12-13 養生.聰明飲食
觀念不正確恐讓健康問題更嚴重 營養師教吃素進補怎麼吃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2 養生.聰明飲食
幫助抗癌、抗衰老 你應該常吃的7類天然抗氧化食物
Q:抗氧化劑是什麼?人體衰老最大的威脅之一就是「氧化」,而自由基是身體進行氧化還原作用(各種新陳代謝)的副產物。此外,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如空汙、吸菸、壓力、輻射線等,也會增加自由基生成。自由基可說是老化、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疾病的元凶。抗氧化劑就是能對抗氧化過程的化學物質,阻止自由基形成,或將它們分解,保護細胞免受破壞。Q:抗氧化劑從哪裡獲得?人體會製造小部分抗氧化劑,但主要來源是植物性食物。最常見來源是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以及礦物質硒和錳。另外,植化素如類黃酮、酚類、植物性雌激素等也是抗氧化劑。Q:常見的抗氧化營養素有哪些?維生素C維生素C也稱為抗壞血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人體無法自行產生,需要從食物中攝取。被認為有助預防胃癌、肺癌和消化系統癌症。● 從哪裡攝取?綠色蔬菜、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盡量生食,因為烹飪加熱會破壞維生素C。維生素E這種抗氧化劑儲存於脂肪中,屬於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E能對抗攻擊細胞壁脂肪的自由基,還能阻止低密度膽固醇轉變為氧化型,這是導致粥狀動脈硬化的元凶。● 從哪裡攝取?全穀物、植物油(橄欖油、向日葵、油菜籽)、堅果和綠葉蔬菜。茄紅素這種類胡蘿蔔素被認為有助預防攝護腺癌、肺癌和乳腺癌。● 從哪裡攝取?煮熟和加工過的番茄是最佳來源,能讓身體更容易吸收。添加一點橄欖油等優質脂肪,更能協助身體利用茄紅素。β-胡蘿蔔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身體會將其轉為視黃醇(retinol),能維持視力健康。● 從哪裡攝取?水果、胡蘿蔔、南瓜、菠菜等綠色蔬菜。硒硒能協助甲狀腺功能運作。研究顯示,它可以預防癌症,尤其是肺癌、結腸癌和攝護腺癌。不建議從營養補充劑攝取,容易過量,導致消化問題、頭髮和指甲脫落,甚至肝硬化。● 從哪裡攝取?穀物、洋蔥、大蒜、堅果、大豆、海鮮、肉類和肝臟類黃酮科學家在水果和蔬菜中發現的這類抗氧化劑多達4000多種。每種植物都含有不同的類黃酮組合,可能有助預防心臟病、癌症、關節炎、衰老、白內障、記憶力減退、中風等。● 從哪裡攝取?綠茶、葡萄、蘋果、巧克力、漿果等。Omega-3和Omega-6脂肪酸Omega-3有助預防心臟病、中風、關節炎、白內障和癌症;Omega-6有助改善濕疹和骨質疏鬆症,身體無法製造這些必需脂肪酸。多數人攝取Omega-6遠高於Omega-3,營養師建議兩者應平衡攝取。● 從哪裡攝取?Omega-3/鮭魚、鮪魚、沙丁魚、核桃Omega-6/植物油、堅果、家禽資料來源/medicinenet.com
-
2021-12-1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6種肝病患者養肝飲食建議攻略!超市採買6點筆記
許多人會找很多『聽說』具神奇功效的「藥膳、草藥」來滋補身體甚至治療肝臟疾病,當心吃出『猛爆性肝炎』而喪命!美國肝臟基金會(ALF)對於6種不同肝病患者提出飲食建議。◎膽管疾病的飲食建議膽汁經由肝臟製造,有助於分解小腸中的脂肪,罹患膽管疾病會影響膽汁流入小腸,造成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飲食建議:使用脂肪替代品,例如使用果仁初榨油脂(即菜籽油、橄欖油、玉米油、向日葵油、花生油、亞麻籽油),因為與其他類型的油脂相比,果仁初榨油脂不需要大量的膽汁進行脂肪分解。◎肝硬化的飲食建議肝硬化是肝臟產生瘢痕及硬化,導致肝臟功能低下。飲食建議:限製鹽和含鹽量高的食物,並向醫生諮詢飲食中蛋白質建議攝取量。◎脂肪肝的飲食建議脂肪肝是因為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肝細胞中,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但恐衍生成肝硬化。飲食建議:限制熱量高的食物,並多吃含有纖維質的食物。◎血鐵沉積症的飲食建議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導致鐵質在肝臟中過度積聚,未經治療,可能導致器官衰竭。飲食建議:不要吃含鐵質的食物、不要使用鐵鍋、不要吃含鐵質的藥片、不要吃未煮熟的貝類。◎B型肝炎的飲食建議B型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嚴重恐導致肝癌發生。飲食建議:限制含鐵量高的食物、不要使用鐵鍋、限製鹽和含鹽量高的食物◎威爾森氏症的飲食建議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會導致體內銅在肝臟或其他器官中過度積聚,未經治療嚴重恐致死。飲食建議:限制含有銅的食物,如:巧克力、堅果、貝類和蘑菇,也不要使用銅鍋烹調食物。膽結石的飲食地雷--->https://bit.ly/3HtRYt8日常超市採買6點筆記1. 挑選沒有高熱量醬汁或添加鹽和糖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富含纖維的全穀物2. 選擇不帶皮的家禽和魚類,及瘦肉3. 每周至少吃兩次魚,尤其是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魚(例如鮭魚、鱒魚)4. 採購脫脂或低脂肪(6. 減少採買添加糖的飲料和食物,並選擇含鈉較少的食物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進補怎麼吃? 營養師推4食材補得更到位!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 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0 新聞.元氣新聞
歌手張洪量捐肝救妻! 立陶宛籍妻肝衰竭,高雄長庚換肝手術救回
曾是世界盃第五名的立陶宛籍體操選手Jekaterina(簡稱Kate)多年受肝病困擾,今年4月出現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9月併發大量腹水、肝衰竭迅速惡化,經台北醫院緊急轉診高雄長庚醫院由院長陳肇隆親自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手術第二周轉出肝臟加護病房,目前恢復良好,今天康復出院。Kate(43歲)為知名歌手兼牙醫張洪量的妻子,兩人認識並結婚20年,育有一子一女。陳肇隆表示,Kate轉診到高雄長庚醫院時,黃疸指數已高達28.4毫克(正常
-
2021-1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二劑BNT預備開打 亞東醫師整理各類疫苗懶人包
教育部近日開始徵詢國內中小學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之意願,又再掀起疫苗討論,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陳志道表示,家長目前專注於COVID-19疫情,很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但其實這些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等重要。陳志道綜合整理青少年各時期及類型之建議接種疫苗,其中青少年幼兒期包含「水痘疫苗(Varicella)」,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以及「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等,接種後需注意抗體力價可能隨時間消失,可經醫師評估是否再追加。青少年建議接種之疫苗則包括,「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建議9至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因為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流感疫苗」,該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建議各青少年每年接種一劑,提升群體免疫力。另外,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接種「A型肝炎疫苗」,防止遭病毒汙染餐飲導致急性肝臟發炎,尤其建議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施打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建議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以避免在當地遭感染;若有先天性心臟病、氣喘、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則可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以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陳志道提醒,青少年及父母可先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及危險因素,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在身體條件允許下接種疫苗,保護自己更保護家人。
-
2021-12-07 新聞.杏林.診間
感恩敘復健情/生命倒數計時 連倚南盼做更多事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你想怎麼道別?現年87歲的台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罹患胃癌,11月時被醫師判定只剩一個月的壽命,因此11月27日學生們為他辦了一場感恩餐會,為他送別。連倚南表示,人到最後幾天還能見到這麼多人,覺得熱鬧非凡,「一點都不感傷」。太太過世後 他確診胃癌連倚南於今年四月被診斷罹患胃癌第四期。連倚南說,三月時太太過世,當時覺得腰痠背痛,以為他只是因為過於操勞而引起背痛。但觀察兩周後發現不太對勁,身體檢查才發現,腫瘤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裡面都是一顆一顆的圓球」,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了胃癌。「一開始的化療讓腫瘤縮小,病痛消失,像好了一樣。」連倚南心想,應該有機會好轉,因此只告訴了親近的親友,沒有告知其他人。9月病情惡化 化療未好轉不料,九月開始病情惡化,雖然進入第二階段化療,卻沒有好轉。11月看診時,醫師更直接告訴連倚南,「恐怕只剩一個月的壽命」。「我覺得剩下一個月的壽命,不能不讓大家知道,尤其幾十年的老朋友,如果不告而別,恐怕對不起老朋友。」於是,連倚南將罹癌的訊息告訴了學生,以及在世界各地的老朋友們。消息一出,除了復健科醫學會等故舊學生,利用兩周時間籌畫了11月27日的餐會,與連倚南見面、敘舊;就連沒聯絡在中國大陸的學生、美國和日本朋友也接連利用視訊與他話家常,每天也幾乎都有學生、老朋友登門拜訪。「日曆上畫記 消極的人才做」「每天都有人約,我沒有時間感傷。」連倚南雖然口中抱怨,但有些人傳老照片、有些人帶了各種養身補品探望,「我充分瞭解,也感謝他們的心意」。對於時日不多,連倚南不會在日曆上畫記、倒數。「那是消極的人才會做的事。他表示,還有很多事要做,包括復健醫學從無到有走到今天,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連倚南說,走到人生最後幾天,能和想見的人都見上一面很不容易、很開心,但等過完這一波「見面潮」,希望趕快重回工作崗位,為復健醫學的未來鋪路、繼續奉獻生命。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2-05 名人.林靜芸
超過65歲也能保有年輕大腦 名醫曝一習慣越早養成越好
根據109年12月體育署的資料,台灣規律運動人口只約33%,也就是說台灣大部分的人沒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尤其忙著賺錢生活的年輕人。小莉就是典型沒運動的病人。她37歲,被公司派到大陸,抛夫棄子工作了三年。期間她月經變亂,該來的時候不來,來了就停不住。接著發生心悸、失眠、腸躁、憂鬱、蕁蔴疹、肥胖等等困擾。小莉不得不請求調回台灣。她遍尋名醫,得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最大的痛苦是晚上睡不著,早上爬不起來。這天她覺得鏡中的自己面容憔悴而來找我,我問了病史,經過小莉同意,替她作了臉部拉提的微整,並要求她日行一萬步,以及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六個月後小莉回診,看起來氣色很好,她說剛開始運動很痛苦,習慣之後就上癮了,她現在認為運動比吃飯重要。她睡眠變好了,月經正常,其他的症狀也改善了。我的門診有很多類似的病人,都是來要美容的。有的血糖高,有的血壓高,有的失眠,或是皮膚過敏。我除了作整形,也會勸病人運動。但得到的回答多是「沒時間」、「很累」,接下來會說「等退休才能運動」。運動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如果說運動能治百病也不誇張。運動已知能維護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的功能,幫助睡眠,提高免疫,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最近的研究顯示運動還能免於失智。一般人對於體育優秀的學生保送升學(體保生)常懷著質疑的眼光,其實生理學的角度,體保生的頭腦是有天分的。我們身上肌肉共約600條,每條都有運動神經,大腦經由脊髓傳達指令,使肌纖維活動。大腦-脊髓-運動神經-肌纖維,稱為行動單位,人類每一個動作需要數個行動單位合作才能完成。年輕人行動單位敏捷,年長者運動神經變鈍,肌肉可能衰弱或死亡。不運動的老人肌肉萎縮,走路較慢,無法爬樓梯,容易跌倒,可能失智,甚至無法獨立生活,需要長照。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包爾教授的研究,發現80歲的世界級職業選手,肌肉的數量比同齡不運動者多了30%,肌力大了25%。為了瞭解一般人規律運動是否也有相同的效果,他找了一群30歲開始規律運動的老人(都年過65歲),研究他們的肌肉與大腦影像,發現他們的肌肉比同齡不作運動的人年輕,而且更驚人的是比30歲的人還年輕。30歲就開始規律運動的長者,擁有年輕的肌肉以及運動神經,他們顯然也擁有年輕的大腦。腦影像顯示,不同區域的神經迴路傳輸靈敏,數個神經迴路能夠同步亮燈,包括主管記憶與思考的海馬迴。相反的沒有運動習慣的老人,肌肉較少,肌力較小,大腦神經迴路會塞車,不同區域協調不佳,甚至無法同步。大腦的神經傳輸、尤其海馬迴區域,決定一個人的專注、決策及執行力。沒有規律運動的長者,失智及需要長照的風險較大。運動除了鍛鍊肌肉,還能強健大腦。所以愈年輕養成運動習慣愈好。
-
2021-12-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齊家、看病治病 都要靠智慧
小孩貼著媽媽。一天晚餐。小孩:「媽媽是超人!」老爸:「怎麼說?」小孩:「媽媽整天很辛苦,忙東忙西,爸爸整天都不在家,也沒做什麼事!」老爸臉色一沉,老婆看到了。第二天早餐時。老媽說:「老爸也是超人!」小孩:「怎麼說?」老媽說:「他為了讓你早日有個妹妹,昨晚整夜忙個不停,都沒睡覺!」老婆貼心之處,由此可見一斑。齊家治國平天下,女性在齊家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角色要做得好,就要有智慧。同樣,看病治病保健康方面也要有智慧。齊家,要了解每一家族成員的心理;看病,要了解是不是找對醫師。例如右肩痠痛,很多人以為五十肩去找骨科,或針灸或復健科,甚至打了玻尿酸、PRP或做了手術都不會好,後來人逐漸消瘦,吃不下東西,去看了胃腸科醫師,才發現肝臟右上方長了一顆大的肝癌,刺激了右邊橫膈膜的神經,才引起右肩痛,但此時肝癌已不能手術切除,只能做化療或其他治療了。另有一病人背痛,看了骨科說有骨刺,找了復健科做了復健,也在局部打了針,暫時改善,但愈來愈痛,後來上腹脹,吃不下東西,去看了腸胃科醫師,做了多項檢查,才發現得了癌中之王──胰臟癌,不到幾個月就往生了。因此,看病也要有智慧,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也是目前醫療上很重要的缺失。為了避免分科太細的遺憾,一定要自己有一些醫學常識,或找一位可以幫你照顧全身的醫師。此外,平日做好身體各器官的檢查,好比車子要定期保養一樣,這是保健康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腳底就是身體的「解毒地圖」!足部按摩師的「超級排毒穴道」:一天10分鐘,分解體內脂肪
痠痛、生病、手腳冰冷全是因為體內氣血不暢、毒素堆積所造成,而「腳底穴位」,集中了全身臟腑組織對應的反射區,也是打通氣血、讓堆積的毒素能徹底排出的重要開關!編按: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若有感到疼痛,或是發現有硬硬的腫塊,所對應到的就是你身上器官變得虛弱的信號。只要按對與臟器連接的位置,就能輕鬆排出潛藏的毒素,改善不適症狀,不需要特殊工具,只要按壓穴位10次,一天10分鐘,就能養出超強抗病力!其實,每個人的腳底都擁有能夠讀出你的身體不適或現在健康狀況的地圖。那就是「腳底穴道」。刺激穴道後為什麼能改善身體狀況呢?所謂穴道,指的是位於骨頭附近,末梢神經集中的部分。只要刺激位於皮膚深處的穴道,就會透過末梢神經傳達至與那個穴道相對應的臟器,因此能達到活化該臟器的功能。此外,藉由刺激穴道,能夠促使腳部血液與淋巴液的肌肉幫浦作用效能提高,也能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順暢地將堆積在體內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推除。再加上,Matty式腳底按摩一開始會先刺激與解毒息息相關的腎臟與膀胱對應的穴道,在那之後,再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刺激相對應的穴道。若腎臟或膀胱的功能變弱,即使好不容易刺激了穴道,也很難將不必要的老廢物給排出體外。但若事先刺激腎臟與膀胱的穴道,就能以尿液的方式將它快速的排出體外。實際上,在我按壓這些穴道或進行按摩後,透過尿液來達到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量,比一般狀況下的排出量還要提升許多的實驗數據。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就能獲得改善身體狀況的高度效果。除此之外,用這個方式也能有效改善水腫、促進分解體內多餘的脂肪,所以也有打造身體曲線的效果。請務必利用按壓腳底穴道,維持健康與保持美麗吧!超級排毒藉由按壓所有的解毒器官來瘦身!總是瘦不下來,也可能是因為身體代謝產物堆積在體內所致。這裡,就要用這個「超級排毒」來刺激身體與解毒相關的所有器官的對應穴道,打造成為易瘦的身體。此按摩會將不必要的新陳代謝產物完全排出,也能達到健康與美肌效果。按壓順序左腳開始: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❹小腸 ❺左腳的橫結腸 ❻降結腸 ❼乙狀結腸 ❽肛門 ❾輸尿管 ❿直腸接著換右腳:❶大腦 ❷腦下垂體 ❸肝臟 ❹小腸 ⓫上行結腸 ⓬右腳的橫結腸 ❾輸尿管 ❿直腸從左腳開始進行按壓!❶大腦:由上往下刺激腳的大拇趾趾腹位於腳底大拇趾趾腹的就是大腦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將大拇趾以縱向分成4個區塊,各區塊重複按壓10次。❷腦下垂體:大拇趾趾腹中央按壓到底為止位於腳趾拇趾趾腹正中央的就是腦下垂體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外側對準穴道, 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左腳時,做完步驟❷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❹❸肝臟(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位於右腳小趾的延長線上,腳趾根部的骨頭下方,手指拇指指腹對準的範圍就是肝臟的穴道。將此處縱向分成2個區塊,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處對準穴道,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上往下滑動。❹小腸:用2根手指的第2關節按壓著滑動將腳底按照長度分成約4等分,從上面數來第3個區塊,以中趾為延長線分成一半,位於外側的就是小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的食指與中指第2關節,對準穴道往腳跟方向按壓著滑動至腳跟前方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直接前往步驟⓫❺橫結腸(按壓左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內側往外側按壓著滑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左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內側往外側滑動至小趾根部的骨頭下方。❻降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上往下按壓著滑動從步驟5橫結腸的穴道右端開始,至腳跟硬的部分上方,手指自然停止的位置為止,就是降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5的按壓方式,由上按壓著往下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❼乙狀結腸(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6降結腸的穴道下端開始,至內側腳踝下方的膀胱穴道前方為止的區塊就是乙狀結腸的穴道。此處延用步驟6的按壓方式,由外側按壓著往內側滑動。❽肛門(僅左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垂直按壓到底為止位於步驟7最後抵達的乙狀結腸穴道左端的就是肛門的穴道。此處沿用步驟7的手勢,垂直按壓到底為止。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❾輸尿管: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從膀胱穴道的上方開始,至內側腳踝的後方凹陷處為止的範圍就是尿道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拇指的指腹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❿直腸:從內側腳踝開始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至腳踝上方10公分處從內側腳踝上方開始到上方10公分處為止是直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至此,左腳按摩結束後,再換右腳按照步驟❶〜❹、⓫⓬、❾❿順序進行按摩按壓右腳時,做完步驟❹之後從這裡開始!⓫上行結腸(僅右腳):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下往上按壓著滑動右腳的小趾延長線上,從腳跟的上方開始往腳趾方向前進,到手指自然停止位置的範圍就是上行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在關節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由下按壓著往上滑動。⓬橫結腸(按壓右腳的情形):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由外側往內側按壓著滑動從步驟11上行結腸穴道的上方開始,至拇趾根部的骨頭下方為止的範圍,就是橫結腸的穴道。此處使用手指食指的第2關節對準穴道,並在手指關節的內側,放入另一隻手的拇指輔助,按壓著由外側往內側滑動。將此動作重複10次。 最後在右腳進行步驟❾❿解毒小建議依照吃飯時的姿勢與水分的攝取方式來左右是否不易變胖在吃飯時,稍微用一點技巧,就能讓自己不易變胖。首先就是姿勢。若用往前頃的姿勢吃飯,就會壓迫到肚子(胃),讓消化變得不良,胃消化的食物停留在為中,導致變胖。吃飯時,要將肚子伸直。此外,若在吃飯時攝取過多水分,會造成唾液分泌減少,也會導致消化不良。吃飯時儘量不要攝取水分,若要攝取的話,建議在飯前或飯後再飲用。書籍介紹腳底按摩 身體排毒地圖 :一目了然的反射區對症按壓圖典,治痠解痛、修復臟器,從頭到腳改善所有不適與常見病症!作者:Matty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1/08/26作者簡介Matty:腳底按摩師。在台灣學習腳底按摩,有20年以上經歷。以台式腳底按摩為基礎,融合世界各國的腳底護理方法,發展出獨特的「Matty式腳底按摩」,可以快速而有效解決現代人常有的腳底問題。讓許多人認識腳底的奧祕,也經常傳授各種在家就可以做的健康小祕訣,深受日本眾多女明星及演藝人員的信賴。經常各種透過演講與課程,面對面教授各種可以幫自己按摩腳底和腳底護理的方法。著有《Matty式足穴10分鐘解毒按摩》《看DVD學Matty式足穴解毒按摩》等。延伸閱讀: 孤獨死指南》妹妹獨自一人在家中過世...呂秋遠:決定「獨居一輩子」該做的10個準備
-
2021-12-04 養生.聰明飲食
護肝吃什麼?美國肝臟基金會分享養肝不踩雷5攻略!
雖然無法像心臟那樣,感受到肝臟的存在,但養成健康飲食,肝臟會以正常運作、身體狀況良好等訊息告訴你!但長期飲食不注意,你的身體反應也會告訴你,肝臟『過勞』了。肝臟過勞的警示訊號肝臟肩負著人體的解毒、新陳代謝等重要工作,吸菸、熬夜、飲食不均衡….等原因,都會造成肝臟過度工作,時間一久,肝臟就會出現『過勞』的跡象,例如:食慾不振、睡眠品質降低、記憶力減退、慢性疲勞、皮膚搔癢、眼睛皮膚發黃、體重增加/減輕、手掌變紅、乳房變大、性格改變、容易擦傷、腿/腳踝腫脹、理解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疼痛、身材臃腫、尿液顏色改變、經常發冷、眼睛嘴巴乾澀…等等。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即使出現損傷或過勞現象,也經常和其他疾病搞混!中醫師提醒,當出現這6項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https://bit.ly/3CanOYa 護肝養肝飲食不踩雷5攻略如果是肝病患者,飲食會根據病況需求進行調整,但對於大部分健康人群的護肝飲食,美國肝臟基金會(ALF)提出下列5點攻略。護肝飲食攻略一:避免吃這個!避免攝取高脂肪、高糖和高鹽的食物,遠離油炸食品,包括:炸雞、炸薯條、鹽酥雞、洋芋片、甜甜圈…等等。此外,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如:牡蠣和蛤蜊,絕對是禁忌。護肝飲食攻略二:與醫師討論酒精攝取量根據醫師評估肝臟狀況,可能是避免飲酒,或是限制飲酒量,一般來說女性限制飲酒量為每天不超過1杯,而男性每日限制飲酒量需在2杯以下。護肝飲食攻略三:均衡飲食選擇原型食物,包括:穀物、水果、蔬菜、肉類和豆類、牛奶和植物油。護肝飲食攻略四:多吃含纖維的食物纖維質可幫助肝臟維持正常運作,例如:水果、蔬菜、全麥麵包、大米和穀物…等,都可以滿足身體對纖維質的需求。護肝飲食攻略五:多喝水攝取足夠水分,不僅可以預防身體脫水的發生,也可以幫助肝臟更好地運作。溫馨提示:養護肝臟健康,其實日常生活就可以做到,肝臟健康,人生是彩色的;養肝攻略中除了健康飲食外,保持健康的體重也很重要,並定期運動。 俗話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除了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避開肝臟の地雷飲食,醫說:肝臟照護健康2攻略---https://bit.ly/3HfsX4T 參考資料來源:美國肝臟基金會(ALF)
-
2021-1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初解AZ疫苗罕見副作用疑雲 科學家找到血栓觸發點
極少數人注射AZ疫苗後發生血栓,科學家們發現了這一極罕見副作用的「觸發點」,即腺病毒能吸引人體血液中一蛋白質,他們認為,這進而誘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血栓形成。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天報導,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被認為拯救了約100萬人免於染疫身亡,但各國對於接種後可能引發罕見血栓的疑慮,影響當局的AZ疫苗施打年齡層策略,例如英國建議40歲以下民眾選用他牌。非常少數民眾在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衛生當局稱這一「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VITT)「極度罕見」。澳洲Mirage News指出,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University)、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University)和AZ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企圖釐清VITT發生的原因。英國廣播公司報導,AZ一位發言人強調,與疫苗相比,感染COVID-19更可能導致血栓發生,且它發生原因的完整解釋尚未確定。她補充,雖然這項研究並非確鑿,但提供了有趣見解,AZ藥廠正在尋找方法利用這些新發現,作為致力消除血栓這一極為罕見副作用的一環。研究人員對罕見血栓研究的兩個初步線索為:只有使用某些技術的疫苗,才有較高的血栓風險;發生血栓者身上帶著不常見的抗體,這些抗體會攻擊他們血液中一種叫做「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的蛋白質。AZ疫苗使用黑猩猩腺病毒作為載體;研究人員認為,腺病毒可能與某些人發生的罕見血栓有關聯。因此,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冷凍電子顯微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的技術,拍攝了腺病毒分子尺度的圖像。這一研究發表於期刊「科學先端」(ScienceAdvances),揭示了腺病毒的外表面像是磁鐵一般,將血小板第4因子吸引到它身上。澳洲Mirage News報導,卡地夫大學研究人員派克(Alan Parker)表示:「需要發生一系列複雜事件才能觸發VITT這種極其罕見的副作用。我們的數據證實血小板第4因子可以與腺病毒結合,這是解開VITT機制的重要一步。」他告訴BBC新聞網:「腺病毒表面帶負電,血小板第4因子帶正電,兩者結合得很好。」他表示,現在掌握的是罕見血栓的觸發器,研究人員認為,下一階段為「錯位免疫」(misplacedimmunity),但這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人體免疫系統在罕見情況下,將血小板第4因子誤認成外來腺病毒一部分後,便釋放抗體到血液中攻擊它,最終,抗體與血小板第4因子簇集在一起,引發血栓形成。伯明罕大學醫院NHS基金會信託(UniversityHospitals Birmingham NHS Foundation Trust)顧問血液學家萊斯特(Will Lester)稱讚這一「非常詳細」研究,稱其有助於解釋血栓的「最可能初始步驟」。但他也表示,仍有許多問題未獲解答,包括部分人是否可能比其他群體更易受此副作用影響,以及為什麼血栓最常見於大腦和肝臟的靜脈中,這些問題可能需要時間和進一步研究來釐清。與AZ合作研發疫苗的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Oxford)則拒絕針對這一研究置評。
-
2021-11-30 癌症.肝癌
男肝腫瘤切除後 醫師交待他戒花生和隔夜飯
一名79歲男性檢查發現左肝有一顆5公分腫瘤,評估後接受3D腹腔鏡手術切肝治療,不僅傷口小、出血量少,且5天後即順利出院,目前追蹤良好,但醫師仔細詢問過他的生活飲食習慣後,要他戒掉吃花生和經常吃隔夜飯的習慣,以維護好肝的機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許樹湖表示,患者起初因暴瘦10公斤察覺異常,五月間轉至亞大附醫治療後,當時便建議應盡速手術切除腫瘤,但因疫情爆發,加上他年事已高,於是先採取保守治療,等到近日疫情緩解後,才安排手術一勞永逸。執刀的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則表示,詳細檢查患者各項數據,發現並無B型或C型肝炎病史,也沒有飲酒習慣,但卻罹患肝癌,「臨床上相當特別」,經詢問後才發現,原來患者愛吃花生,且因平時因為惜福,飯菜經常反覆加熱食用,同一道菜要分3天才吃完,研判可能與日常飲食攝取過量黃麴毒素,以及隔夜菜含有亞硝酸胺有關。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的肝功能、腫瘤大小、位置,以及身體狀況,決定採腹腔鏡手術治療。葉俊杰說,腹腔鏡手術優點在於傷口小、出血量少,此次手術過程中,切除3分之2左肝部位,出血量不到20CC,術後第3天即可下床活動,第5天順利出院;未來定期追蹤即可,讓患者放下心中大石。葉俊杰提醒,許多民眾都有清冰箱吃隔夜菜的習慣,但長期食用剩菜和久置冰箱的食物,對肝臟有害。若要擁有健康的肝,建議生活上不可熬夜、不大量飲酒、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隔夜菜重複加熱、食用醃漬食品及發霉的五穀雜糧,應攝取新鮮食物,才是保肝之道。
-
2021-1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成肝癌由B、C型肝炎造成 醫籲快做免費肝炎篩檢
一名69歲婦人,體檢抽血報告顯示C肝病毒量和肝癌指數都偏高,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右葉有約7公分大的腫瘤,後來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確診為肝細胞癌。所幸癌細胞並未擴散,並在接受12周口服抗C肝藥物以及手術切除腫瘤和部分肝葉後,恢復狀況良好,目前追蹤6個月並無復發情況。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衛福部統計,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C型肝炎病毒可在人體的肝臟複製並造成一系列後續疾病,除了會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惡化外,亦會造成冷凝球蛋白血症、淋巴癌、慢性腎臟疾病及皮膚疾病等肝外表現。他說,這名婦人不知道自己患有C肝,且身體狀況並無任何不適,得知時非常錯愕;幸好癌細胞並未擴散至血管或其他器官,因此先開立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許鈺銓說,台灣為重點C肝感染區域,但目前治療C肝已有有效的口服新藥,可健保全額給付,副作用少且治療僅需12周,成功率更是高達97至99%。他呼籲,45至79歲成年人,應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一生一次的免費肝炎篩檢,年滿40歲以上每年最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旦有異狀就能立即處置。
-
2021-11-29 癌症.乳癌
原位癌沒症狀也不易察覺腫塊!觀察乳腺癌6徵兆,早期發現避免轉移
乳房由乳小葉組成,乳小葉產生母乳,而乳管則將乳汁輸送到乳頭。乳腺癌的0期是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沒有症狀,也不易察覺腫塊,通常需要藉由乳房攝影檢查術才能察覺,但如果沒進行治療,將會入侵周圍的組織,稱為浸潤性乳腺癌。 通常大多數乳腺癌被發現時,都已經是浸潤性的,癌細胞已經由乳小葉或乳管生長到周圍組織中;局部浸潤性乳腺癌僅在乳腺組織內擴散,而轉移性癌症已通過血液或淋巴轉移到其他部位,例如:肺,骨骼或肝臟。乳房檢查方式醫生可以進行一項或多項乳房檢查,檢查方式包括: 1.臨床乳房檢查:醫師觸診,感受有無腫塊,良性腫塊通常感覺與癌症腫塊不同,醫師可藉由檢查腫塊的大小和質地,並確定腫塊是否容易移動等,初步評估腫塊的屬性;但部分專家已不建議將臨床乳房檢查作為常規檢查的一部分,因為乳房X射線攝影檢查可以得出更準確的結果 2. 乳房X射線攝影:以低劑量的X射線檢查乳房,有助於檢測乳房腫瘤、囊腫…..等病灶,可早期發現是否罹患乳癌 3. 超音波檢查:可檢測腫塊是充滿液體的囊腫(非癌症),或是實心腫塊(良性囊腫或癌症),本檢查通常與乳房X射線攝影術一起使用,進行評估 4. 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超音波進行病灶的定位與導引,無須進行麻醉,利用細針進行皮下穿刺,抽取病灶組織樣本,並進行病理組織、細胞學化驗 5. 粗針組織切片:此種採檢方式類似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但使用較粗的針,且須進行局部麻醉,抽取病灶組織樣本,並進行病理組織、細胞學化驗,可做為乳房腫瘤診斷的準則 6. 手術乳房活體採檢:在麻醉的情況下,切除腫塊或可疑異常組織,周圍健康的組織亦會做適度移除,所取得之組織,將進行病理學判斷 乳腺癌的症狀 早期的乳腺癌通常無感,而且當乳腺癌初發時,幾乎不具任何症狀,但隨著癌症進程,將導致乳房外觀的變化。 1. 乳房、乳房周圍或腋下區域出現腫塊或增厚現象 2. 乳房大小或形狀發生變化 3. 非哺乳期乳頭出現不明液體或壓痛,乳頭凹陷 4. 乳房皮膚凹凸不平,看起來像橘子皮 5. 乳房、乳暈或乳頭皮膚的外觀或感覺異常(例如:發熱、腫脹、發紅或鱗屑) 6. 乳房任何部位出現疼痛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大多數情況下,不一定是癌症,但務必向醫師求診確認,以便儘早診斷和治療。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糖尿病是口腔健康殺手!?糖尿病影響口腔健康5大因素遵守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卻仍發生無預警猝死!原來是漏掉這關鍵....感恩節,準備吃大餐了嗎?當心感恩節大餐崩壞牙齒的健康!?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